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案例教学在地理教学的应用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地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但长期以来却存在重现象描述和事实罗列、轻原理探讨和实践运用的倾向。一些初中,把地理看成是“文科”范畴的学科,教学上偏重于认识与识记,少了对学生理解能力、操作能力、应用能力等的培养。案例教学法应用于初中地理,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理论教学的不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一、运用案例教学法应用于初中地理教学的意义
案例教学法,即运用社会或身边发生的事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说明道理,给学生的行为以启发的教学模式。地理案例教学法,即通过对一个具体的地理教学情境的描述,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观察、调查、分析、讨论、实践、思考和归纳的一种开放式教学方法。这种方法,不仅包括传授学生“知识”的方法,而且包括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即在教“知识”的同时渗透“学知识的方法”;在让学生学“知识”的同时学会“学习的方法”,从而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是教法和学法的有机整合,符合新课程的理念。
“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是新课标的重要理念之一。在教学设计、教学过程中都应注重“实践性和应用性”的理论指导,注重应用操作的地理学习。在地理教学中要求所选择的材料与“案例”能帮助学生正确认识、比较、选择地理环境,提高对未来生活的适应能力,在教学中要求把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引用具体的生活例子,引导学生将已有的生活经验与新的知识结合起来,形成新的地理技能。让学生感受地理与生活息息相关,通过对实际生活中的问题的解决,认识到地理知识的魅力,从而产生需要学习地理的内在动力,激发学习热情。
运用案例教学法能比较生动形象地深化理论学习,使学生将理论与实际联系起来,将知识转化为能力。从课堂效果看,案例教学法能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课堂参与性,有助于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案例讨论过程中,学生可以质疑他人的想法,学习如何发问,进而提高独立思考、与人相处、解决冲突、尊重他人等能力。
因此,运用案例教学法于初中地理具有深远的意义。
1.案例教学法可以通过地理案例把抽象的地理理论具体化,将其置于一定的生活例子中,让学生感受地理与生活息息相关,通过对实际生活中的问题的解决,认识到地理知识的魅力,增进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同时也使学生恰当地掌握它所具有的特定含义和意义。
2.案例教学法注重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实际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与发展,而不仅仅是获得固定的理论知识。并能指导学生如何用更有效的方式获得这些知识,而不只是单纯讲授。
3.学生通过案例教学得到的知识是内化了的知识,虽然不一定能把所学到的知识罗列出来,但学生逐渐学会了如何处理众多的疑难问题。
4.案例教学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从而达到教与学的互动,同时检验学生掌握知识的牢固性和灵活性。
5.通过案例教学,学生不仅可以从中获得知识,而且有助于提高思维与表达、辩述与讨论技能,增强面对困难的自信心。教学中选择的地理案例来源于现实实际,有些是热门话题。学生综合运用地理知识和其他相关学科知识及经验剖析案例,把握案例的关键;教师有意识地对案例进行引申和扩展,鼓励学生创造性地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拟定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案,发展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创造能力。
6.通过案例教学,促进学生学会了沟通和合作。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是人们合作探索的结果,弘扬社会的人文精神也把乐于合作、善于合作作为重要的基石。但在以往的教学中,培养学生合作精神的机会并不多,且较多停留在口头引导鼓励的层面。案例教学,让学生在学习中发展乐于合作的团队精神,培养善于合作和交往、沟通的能力。
二、案例教学法应用于初中地理教学的实践操作模式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法,教师在教学中扮演着设计者和激励者的角色,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案例教学法操作流程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例激趣――以例说理――以例导行。
一般表现为如下三个步骤:
第一步,整理呈现案例。
教学内容涉及的案例,需要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在实际生活中去收集、分类和整理,并在教学中以具体的案例呈现出来。
第二步,分析案例,解决问题。
学生对已掌握的资料进行分析,归纳相似性,寻找差异性。学生运用所掌握的各种知识,甚至是课外的知识去分析问题,讨论解决方法。教师在此时所起的作用类似于“导演”,对学生的分析、讨论不作过多的干预,不作过多的评论,并充分地尊重学生的观点、想法,同时还要对这些观点加以归纳和总结。
第三步,回顾和总结。
教师展示结论,和学生共同讨论教材结论和同学结论的共性和差异性,分析差异性产生的原因,并对学生的各种结论加以点评(以鼓励的形式);也可由学生阅读课本来分析自己的得失,从而使学生的能力得到培养。
下面是运用案例教学法教学初中地理的一个教学片断:
1.案例陈述
南方为什么多吊脚楼、尖顶的房子(如以前很多瓦房),而北方平顶房比较多呢?为什么大多数房屋都是坐北向南?如果买楼房,在一般情况下,位于南边的和东边的会贵一点,而西边或北边的会便宜一点。
2.分析讨论
(1)地方气候特点与人们的生活方式关系是怎样的?如何根据当地的气候特点与天气状况来选择生活方式,合理地安排生活?
(2)生活环境质量与宅居地的区位的关系是怎样的?
3.归纳总结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总结如下要点:
(1)要学会观云识天,推测天气的变化趋势,并根据当地的气候特点与天气状况来选择生活方式,合理安排生活;
(2)能够评价生活环境质量,根据自己的需要及个性与爱好选择宅居地的区位,并能对环境采取积极态度与保护行动。
三、案例教学法应用于初中地理教学的思考与建议
案例教学法因其在教学中注重学生对问题的探索、归纳、推理,因而较传统教学方法更能顺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同时案例教学法对教师的要求较高,无论是案例的选择,还是课堂组织和活动的设计,都要求教师不断提高自身修养,最好经过良好的教科研培训,否则,难以达到预期效果。我们更要清醒地认识到,任何一种教学方法只有进行科学的应用,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优势,而要科学地运用该教法,就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过程应循序渐进
案例教学法成功的要素之一是学生素质,而不少教师在教学中不敢大胆采用此法,正是担心学生素质差而使得教学中师生无法配合。要解决这一问题,就必须注重教学中的循序渐进,即在低年级根据教学内容适当地和学生一起分析案例并进一步训练他们学会如何分析问题,经过反复训练,待学生的能力逐步提高后,教师便可渐渐放手。切不可因为对学生的能力缺乏信心,而将案例教学停留在教师自己进行案例分析的层面上,如此,则违背了案例教学法的真正内涵。
2.教学形式应灵活多样
案例教学法有多种教学方式可供选择,具体采用哪种形式,一定要根据教学目标、学生已有的经验和学习任务的不同来确定,切不可自始至终采用单一形式,从而影响教学效果。例如,要突出学生社会能力培养,就应较多地采用小组作业形式,使学生交流更加频繁,让他们学会如何与他人打交道、如何合作、如何解决矛盾。
3.教学过程应遵循启发引导的原则
在采用案例教学法时,一定要让学生提出自己的或小组的见解,自己去分析、解决问题。教师应牢记自己的主要责任在于启发、引导学生去独立思考,当学生见解不一时,引导学生展开辩论,逐步统一认识,切忌处处包办代替,从而违背案例教学的指导思想,阻碍学生的智力开发。
参考文献:
[1]朱慕菊主编.走进新课程[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江静华.地理案例教学的有效性及提高策略初探[J].地理教育,2008,(1).
关键词:地理教学;案例;应用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3)-01-0188-02
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将教学目标分为:(1)知识与技能;(2)过程与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大家普遍认为,三维课程目标的提出是个亮点,其中“过程与方法”目标可谓是亮点中的“亮点”,又是亮点中的“难点”。如何实现、如何突破,我认为案例教学法不失为一个很重要的手段和途径。高中地理案例教学是通过对一个具体的地理教学情境的描述,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观察、调查、分析、讨论、实践、思考和归纳的一种开放式教学方法。现行高中地理课程,无论是教材的编写,还是具体的课堂教学,都倡导以典型案例为载体,以探究问题为导向,通过案例的探究学习,使学生掌握和深化地理基本知识和原理,学会和掌握对某一地理问题、地理现象分析的过程和方法。因此,案例教学是教法和学法的有机整合,符合地理新课程的理念。现就案例教学的作用及模式进行浅析。
一、案例教学法的作用
1.案例教学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地理概念和原理。由于案例具有相关的背景材料,直观、形象、典型,可以深化学生的感知认识,帮助学生深入的探讨和思考,将抽象地理知识形象化、地理概念具体化,提升学生理解能力,使学生掌握问题的分析方法,获得自我驾驭知识的能力。
2.案例教学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案例来源于现实生活,有些是热门话题,如温室效应、人口问题、城市化等,与地理学科有紧密的联系,是对一个典型事件实际情境的描述,易于创设问题情景,容易引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和动机,从而促进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索,认真参与。
3.案例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案例教学是围绕着一两个案例展开的,以解决问题和表达、交流为结束。在这个过程中,案例教学一方面给学生提供一个展现自我的宽松环境;另一方面学生通过案例学习,学会提取有用信息和加工处理信息,把握案例的关键;综合运用相关地理知识和基本原理层层剖析案例,创造性地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找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4.案例教学有利于紧扣课标导向,强化课改理念。就高中地理新课程而言,由于区域发展内容的教学由选修变成必修,许多章节都采用了“案例分析法”来编写教材,进一步明确了案例教学“通过案例学习原理而非仅学习具体区域”的实质,从而使案例教学实际上成为高中地理学习的基本方式之一,因此,案例教学法的实施必将促使整个课改理念的深化,也将对今后中学地理教育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二、案例教学法的模式
案例教学法按照案例的“展示——探讨——评价”三步骤进行:
1.地理案例的展示。地理案例的展示方式多种多样,包括发放文字材料、多媒体展现图像影像资料,或通过教师学生的描述、实际情景的模拟、甚至实地参观考察等。教师最好提前告知学生本次案例的探讨方向,让学生在课余时间利用各种渠道收集相关资料,尽快的进入案例的情境之中,充分感知案例,为后面的分析、讨论作好准备。课堂上教师呈现地理案例时,尽可能采用从小到大、由简入繁、循序渐进的方式,并尽量用多媒体形式来呈现地理案例,以增加信息量。例如,在进行必修三《荒漠化的防治》案例教学,先展示一组图片和文字资料:昔日的“天堂”,今日却变成了荒漠(1992年和2002年分别摄于额济纳旗同一个地点)让学生思考:什么是荒漠化?荒漠化有哪些表现?为什么天堂变成了荒漠?然后引入课本中的“西北地区荒漠化”的案例教学。
2.地理案例的探讨。该过程是将案例的情境与相应的教学内容联系起来,揭示案例与所学原理之间的联系。在此,教师的作用是启发、引导、组织、调控,促使学生积极参与、主动交流、展开研讨和探索。学生是分析、研讨案例的主体。例如,教师在引入“西北地区荒漠化”的案例后,要启发引导学生通读案例素材,并以小组为单位,围绕探究问题分组开展深入的研究分析,西北地区荒漠化的自然原因有哪些?人为原因有哪些?西北地区荒漠化的自然原因与干旱的自然环境有什么关系?西北地区的荒漠化和萨赫勒地区荒漠化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在荒漠化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哪个因素常常起决定性作用?为什么?引导学生围绕问题进行思考探索,允许学生有不同的见解和思路,使学生在讨论交流的过程中,尽力把事件发生的背景、案例反映的问题、矛盾和冲突揭示清楚,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途径。教师观察并适度参与一些学生的合作交流,了解探究情况,把握探究的节奏和方向,对学生探究进程、课堂纪律等进行宏观调控。
3.地理案例的评价与总结。教师针对案例讨论的内容、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结果的表述方法等方面进行总结评价,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学生在前面几个阶段的学习表现和思维水平进行评价,以正面激励为主,指明其中的关键性问题,以及讨论中存在的不足与长处。二是对学生研讨结论进行补充或提高性阐述,并给出相对完善的案例分析原理,同时呈现同类案例进行迁移拓展,例如,学生探究学习“西北地区荒漠化”的案例后,引入“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案例,使学生在迁移中掌握同类问题的研究思路与方法,检测学习的效果。这样能避免单一案例分析可能带来的某些局限性,同时为学生提供知识和能力迁移的平台。
三、案例教学法的策略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教学方法,要真正引导学生通过具体的案例来掌握教材中抽象的知识,以此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非易事。因此,教师运用地理案例进行课堂教学时应注意:
1.精选案例。案例是案例教学法的核心,选择地理案例时,应遵循以下几点:(1)案例选取要有真实性和实用性。应根据学生当前的知识储备和生活实际,尽可能选择学生身边的案例。(2)案例选取要有针对性和典型性。一定要根据教学目的有计划地收集,案例内容必须适应具体教学环节的需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征,选择能够反映地理事物的典型特征和一般规律的案例。(3)案例选取要具有新颖性,讲究时效性。案例的选择应该不断的变化和更新,离学生时间距离越近,越能引起学生的共鸣,效果也越好。(4)案例选取要难易程度适中。太难和太易都会使学生丧失对案例参与的兴趣,难易适度的案例,往往有助于教师把握好教学进度,提高课堂效率。
2.精心备课。案例教学法对地理教师本身的素质要求高,因此,教师课前一定要通过多渠道搜集案例素材,精选案例。同时针对教学目的,结合案例材料,精心设计探究性问题。设计的问题应注重递进式探究,尽量避开大而空的提问,否则学生会无所适从,找不到切入点。通过设计具有一定深度和递进性的问题,形成环环相扣的问题链,启发学生发现问题、交流问题和解决问题,让学生的思维过程在探究活动中得以充分展示。
3.精致授课。在案例教学中,教师应做到因时因地制宜、因材分层施教,把握提问对象及提问时机,激发学生的积极参与精神,鼓励学生自主思考、自主交流、自主学习,充分发挥师生互动,挖掘案例所反映的原理。同时,教师应加强课堂教学节奏的调控,重在讨论过程,寓原理于讨论之中,不单纯地去追求一种正确答案,注意在分析的基础上,有概括、总结、提升和扩展,从而实现知识和能力的迁移,突破案例自身的限制,以实现“授人以渔”的教学目的。
4.精准评价。对于案例学习而言,课堂讨论的结果可能会形成若干个“可行的方案”,每个方案各有千秋,我们应教会学生在众多方案中进行抉择的方法。教师要善于不断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及时通过多种方式加以鼓励。有了这样的评价机制,教学双方才都乐于探讨课堂教学,每位学生才都会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了提高。
总之,地理案例教学作为实现新课标三维目标的重要教学手段,是新课程背景下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在地理教学中适当采用,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的求知兴趣,领悟地理学科的无穷魅力,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2]杨毅.案例教学法在教学中的应用[J].云南教育.2001(19).
关键词: 地理案例 中学地理 教学作用
在中学地理教学中利用地理案例进行教学的方式,能够将具有的案例作为研究对象,以实际问题为引导,对一些熟知的地理案例进行分析。教师在地理课程的讲解过程中可以列举一些学生感兴趣的地理案例进行分析说明,改变传统的地理课堂气氛沉闷的现象,将生活中的地理现象引入课堂学习中,并且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和实际的生活产生相关的联系,提高地理教学质量的同时也能让学生将知识学以致用。地理教学要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教学观念,通过教学实际案例的列举分析,让学生对地理知识有全新的认识,将学习和生活联系起来,善于发现生活中的地理知识,善于将生活中的地理实例引入教学中,二者有机结合,有效提高地理教学质量。
1.联系学生生活,巧设案例,激发学习兴趣
在中学地理课程教学过程中要遵循教材内容和列举的生活案例相互统一的原则,一般在选择地理案例的过程中遵循典型性和普遍性的原则,案例要是大家熟知的,最好是学生在实际的生活当中都有所耳闻,这样更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感性认知,从而既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让学生感受到其实地理知识就在自己的生活当中,与自身的生存发展有密切的联系。比如:初中地理中要学习人口增长的问题,针对这样的一个全国性的问题,为了让学生更清晰地了解目前我国的人口情况,可以列举学生所在地的人口调查情况,或者是直接让学生对当地的住户进行人口调查,通过实际调查收集到的人口信息情况,让学生对当地的人口增长情况有所了解,通过部分调查的形式,对全球的人口状况有进一步的了解和推测。发展学生的思维,并且通过实践帮助学生理解和学习,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扩大地理教学对学生实际生活的影响。
2.河流地理案例的运用分析
在中学地理中除了对地形和地貌及各种气候进行了解之外,不可避免地还会涉及关于河流的地理知识。如在教学一些河流和湖泊或者是河流的综合开发的相关知识的时候,教师可以结合当地的一些地理素材,将生活中的实例从地理案例的角度出发,作为教学的实际案例进行分析讲解,在案例的选择方面注重知识点的延伸性和与教材的结合性。比如:青岛当地的学生在学习河流地理知识的时候,就可以充分利用当地的教学资源。青岛河在青岛的历史发展中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青岛河的入海口就是天然的码头,有着天然的地理优势。在学生学习河流的综合利用的课程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真实地参观青岛河,利用当地的地理优势,真正感受渔船码头的真实状况。近年来,青岛以其自然的风景及当地的海鲜特产成了人们旅游出行的好去处,当地的衣、食、住、行各个方面都越来越和国际接轨,使学生在学习地理知识的时候对当地的状况有更深的了解,增强地理知识的真实性和时代性。案例式的教学方式能够更清楚直观地让学生学习,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在教学素材的选择方面更具有拓展的空间,所以这样的教学方式对学生的理解及教学内容的开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3.开展地理调查,丰富地理知识
在地理教学中教学案例最好是采用与学生生活相关的案例,而学生最熟知的地理环境莫过于自己的家乡,每个学生都会对家乡有浓厚的感情,对于家乡的事物也比较熟悉。所以在地理课堂上可以开展一些地理调查活动,针对所学的一些地理知识开展社会调查或者是当地环境的调查分析,这样的调查形式不仅能够得出更精准的数据,而且能够让学生对自己的家乡有更深层次的了解。比如:可以组织学生对当地的作物生长的自然条件进行调查分析,让学生通过对家乡作物生活环境的了解,了解当地的土壤和水土的分布情况。这一调查是围绕家乡的农业发展进行的,学生对熟知的事物进行具体的分析和研究是一种全新的体验,围绕家乡的话题进行讨论分析更能使学生产生情感共鸣,贴近学生的生活,更引起学生的关注。对实际生活中的地理情况进行深入系统的分析,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还能够帮助学生对当地的一些地理状况进行分析,对当地的农业生产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价值。地理课程与学生的实际的生活环境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感受到地理知识其实就在身边,拉近学生和地理之间的距离,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亲切和熟悉,同时对家乡的地理状况有更深入的了解,增强学生对于家乡的热爱之情。通过对学生的实践生活进行相应的拓展,以生活中的实例作为教学案例,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也有效提高地理教学效率。
4.结语
在地理教学中融入地理案例的教学形式能够帮助学生理解,传统地理教学常常会让学生感觉到地理知识的复杂难懂,久而久之会对地理学习产生畏难的情绪,实践案例与教材知识相结合的方式能够让学生感受到地理知识在生活中的存在感,从课堂教学中走出来,真正感受地理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通过一些调查形式或者直观的观察的形式,让学生对生活中的地理知识有所了解,提高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刘敏芝,吕殿青.新课标指导下中学地理探究性实验案例设计[J].科教文汇,2014(8):23-24.
关键词: 案例教学法 高中地理教学 应用 实践
地理教学中的案例教学法能较好地体现地理事物规律和地理特征,案例内容可以从多种多样的地理情境中获得。地理案例使学生的主体地位与教师的主导作用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体现了教学的互补性和师生的互动性的原则,达到了优化教学过程的目的。案例中提供的地理背景材料,容易让学生对问题情境进行思考,从而实现思维与情境的碰撞,这样不仅能使学生掌握地理知识,还能促进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一、案例教学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1.通过案例提出问题。
在教学中可以对案例中的问题情境有目的地安排一些空白或者令人奇怪的地方,留给学生去发现:空白可能是某一事件的原因或是从所给资料中得出的某些结论部分,或者是用来解释所给资料的假设等。例如:在教学《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时,我就引入在二次大战中,为什么英国及其盟军要封锁大西洋与地中海之间的咽喉――直布罗陀海峡,但是英国舰艇在此却屡屡遭受德军潜艇的袭击,让英军损失惨重。那么德军潜艇是怎样在地中海地区神出鬼入的呢?这个案例有效地激起了学生的探究欲望,于是积极地寻找答案。
2.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地理案例来源于现实生活,需要我们综合运用地理知识来剖析案例,因为通过对案例的正确评价,才能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例如:在教学《大气环境保护问题》时,我以《京都议定书》的案例来组织学生讨论分析:在“大气中的保温气体会使全球变暖”这个问题上,地理学界存在的看法大致有两种:一种是肯定大气保温效应的观点,另一种是否定大气保温效应增强的观点。这个全球气候变暖案例,是反映大气环境遭破坏的例子,此时要引导学生进一步分析探索大气污染的问题,并能提出治理的方案。这样对案例进行拓展,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创新思维。
3.论证地理学中的规律。
在有关地理原理的教学中,可以通过对具体地理案例的层层剖析,并归纳出具有普遍规律的原理,也可以通过地理案例教学,为地理原理提供一般的例证,便于学生加深对抽象地理知识的理解。例如:在教学《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论证意大利的新工业区时,就可以选择我国浙江省温州市的乡镇企业来论证这个问题。这一案例不仅能生动论证新工业区规律,而且能激发学生建设家乡的热情。
4.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在选择地理案例时最好选择有现实意义和时代特征的例子,平时也要引导学生学会关注生活,了解地理学科知识的社会功能,充分认识地理知识是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必须具备的条件。例如:在教学《地理自然环境的差异性》时,对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这一理论,通过结合日常生活,特别是我们在旅行中的见闻进行分析。比如从潍坊到北京与北京到乌鲁木齐,在沿途中所见到的地理现象有什么不同?如果是登山,那么从山脚到山顶和从山顶到山脚有什么不同的感受?让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就会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实现对知识的真正理解。
二、案例教学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实践
1.案例教学以学生为主体。
有些带有童趣或幽默的故事等案例能深深地吸引学生,课堂中轻松、活跃的氛围也能促使学生对热点地理问题产生极大的兴趣。如在2004年12月发生在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附近海域的强烈地震,它引发的海啸波及斯里兰卡、泰国、马来西亚、孟加拉国、缅甸、马尔代夫等很多国家,有16万人丧身,是极为惨痛的海啸大劫难。于是我就根据地理课本中的《地质灾害及其防御》,设计了一个案例――《地震・海啸和高中地理学习》,激起了学生探究的欲望,在课堂上讨论得非常活跃,教学效果非常好。2010年世界环境日的主题是“营造绿色城市,呵护地球家园”,学生普遍关心这个问题,想获得有关的背景知识。于是,我就结合高中地理课本中的“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其途径”与“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这两方面的内容,设计出《世界环境日的由来和历届主题》作为案例来研讨,还发动学生参与以“人人参与,公建绿色家园”为主题的自编手抄报活动,同学们参与的积极性非常高。
2.案例教学重视学生实践。
现实生活和地理教学联系密切。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往往能真切了解到生活实际对地理学习的重要性,从而实现地理教育在德、智、美、劳等方面的教育价值。社会调查访问和野外考察是学生实践的重要形式,如果学生能围绕一个地理案例搜集整理资料来案例中的问题,就一定能消除被动接受知识的弊端。例如:针对当前河流污染严重并有继续恶化趋势的问题,结合课本中的“中国的可持续发展”这一节内容,我设计了《家乡河流变化的原因及其对策》这一案例,在教学前就围绕案例设计四个问题给学生思考:①调查家乡河流的污染情况?污染物有哪些?②采访年长的人,了解二十年、十年前河流环保情况。③分析引起河流环境恶化的原因。④面对当前河流污染状况,我们应该怎样解决?要求学生进行观察、调查、走访,搜集各种信息资料,认真思考分析。在相互交流补充后,再由老师进行归纳、总结,结果学生对河流污染的原因分析得非常透彻。除了课本中介绍的乡镇工业、农业、农民生活污水外,他们在调查访问中还发现了农村有了自来水后,由于不注意保护环境,河流被生活用水污染了;大量的养殖业和洗浴业和医院、诊所等场所也是当今河流污染的新“杀手”。
参考文献:
[1]刘涌,高爱.浅谈高中地理课程中案例教学的应用[J].科学教育,2008,(1).
一、案例教学简介
1.构建策划
课堂教学中,地理案例教学的具体应用模式与构建策划都应在相对应的教学思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的基础下形成的,同时也意味着案例教学模式的构建策划应在继承批判、创新的前提下和摒弃以往教学模式的前提下进行的。高中地理的案例教学模式同样包括在内,其吸收和参考借鉴其他的教学模式的长处,在此基础上更加提高自身的广泛性、区域性、综合性。
2.教学模式的基本流程
案例教学模式自身存在有一定的教学基本流程:提供案例――分析案例――探讨得出结论――拓展训练等一系列的环节。其中在提供案例这个环节,高中地理教师要注重依据事实和结合实际情况予以学生比较典型的地理教学案例。此外,在案例教学模式中结合地理学科的自身特点,在文字和图像上的运用恰当合理。并根据教学目标提出思考问题,让学生通过自己探索提出的问题大胆地进行尝试性的回答。
二、地理案例教学的特点
1.教学目标的全面性
从地理教学目标的整体角度出发,在地理课堂中,案例教学模式更加注重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充分体现了在现代教育理念下,折射出地理学科自身的特点,注重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通过亲身观察、调查、研究分析等方式,激发出学生对地理问题进行探究和摸索的兴趣。对学生树立人口、资源、环境等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观的培养,同时增加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2.教学内容的可操作性
从教学内容的角度出发,高中地理课堂中的案例多数来源于现实社会生产生活,并且很多都是具有典型代表的案例,这些案例具有鲜明的科学特点,可充分说明现实生活中存在的地理问题,同时在案例教学中也渗透德育教育,体现出了在高中地理课堂中的人文精神、科学精神等。
3.教学的互动性
从整个地理教学过程角度出发,建立在教师和学生互动、学生与学生之间互动的基础上案例教学模式。在高中地理课堂中对教师提出的地理案例进行激励的分析探究,进而达到学生相互合作研究的能力;所学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学生通过自身所学的基本理论进行解决现实的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与对策,最终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三、案例教学的重要性
1.通过案例提出问题
由案例提出问题情境,进而在课堂上激发学生对学习地理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例如,在人教版必修3第三章中讲到的河流流域的综合开发,这时我们会列举美国的田纳西河流域为例,对河流的流域开发的自然背景,有关河流早期不合理的开发所导致的后果等多个方面进行研究探讨,以及有关田纳西河流域后期的整治和成功开发和在开发过程中所带来的负面效应和消极影响,对其他地区对河流流域进行开发利用有哪些值得参考借鉴和指导的意义。通过具体比较有典型的案例进行分析探讨,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由于案例教学将一些抽象的地理知识加以形象化、具体化,这样增加了学生对知识的感性认识。
2.通过案例分析解决实际地理问题
地理案例教学能够对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供帮助。课堂中地理案例基本全部来源于现实社会生活实际中,这要求学生要综合运用自己所学到的有关问题的地理知识、规律对案例进行分析,从中抓住问题的本质。同时也需要对案例进行相关的延伸与拓展,创造性地对案例进行评价,发表自己对案例的独特看法和见解,仔细制定出针对问题的解决方案。比如我国水资源丰富,水能资源蕴藏量世界第一,但是目前对其开发利用还是比较少,结合前面所提到的田纳西河的开发利用,针对我国水能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有哪些值得借鉴参考的地方,进而达到让学生举一反三的灵活应用。同时,教学案例来源于日常生活中以及身边的地理,要符合社会实际,通过案例教学的模式,激发出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当然案例教学中同样存在一些问题。还是以教材为主,而学生的主体地位还需要进一步提高,案例的来源又过于单一等问题,为此,选择正确的案例才可以实现应有的教学效果,虽然案例教学存在一点欠缺,但其自身存在的优点是不容忽视的。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教育界的不断深入和改革,案例教学模式在越来越多的高中地理教学中得到应用和推广,并且得到了更多教育界人士的关注。作为高中地理教师,更应当要结合教育发展的趋势,对案例教学模式有着更加深刻和清晰的了解,通过自身的教学实践,不断提高我国高中地理教学的整体水平,以及激发出广大学生对学习地理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魏畅丽.案例教学方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J].教师,2010(34):98-98.
关键词 人文地理 案例教学 地理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0前言
新课程改革提出改变传统教学以教师为中心、书本为中心和课堂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形成以学生为中心,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现代教育模式,为此案例教学就成为了高中地理新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案例教学主要是在课堂上提出具体的地理案例,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讨论,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找出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对于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1案例教学存在的问题
为适应新课改的要求,现在的地理教科书上每一章或者是每一节的编排都出现了案例,特别是在人文地理中出现的案例尤其多。虽然案例教学看似已经被引入了高中地理教学的课堂,但是其存在的问题还是有很多的:案例选取不当,没有很好地紧扣教材内容,不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不是取材于生活,不具有真实性和说服力;案例内容没有明确的主题、人物和情节等等。这些问题的出现就不能很好地激发学生对地理人文地理的学习兴趣,增强课堂的互动,不能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地位,更不能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那么我们就会有很多疑问了:什么样的案例才是最好的案例,怎样选取案例呢?案例教学应该按照怎样的教学范式?案例教学的优势和作用到底是什么?这些问题与新课改的理念息息相关,对于人文地理案例教学的有效性和科学性都具有直接的关系。本文以人教版《地理》必修二第三章《农业地域的形成和发展》为例,对以上问题再进行探究。
2 人文地理案例的选取
首先案例必须要符合学生的实际认知情况,教师在教学时是参与者、引导者和组织者,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体验,选择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的案例。其次案例教学还必须是能够调动学生思考的兴趣,是他们从“要我学”上升到“我要学”。好的案例还具有启发性,因为案例本身不只是简单的事例,它包含着需要思考的内容和问题,隐含着地理概念和原理,能激发学生想象的空间,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积极思维,自主建构地理的思维过程,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迁移能力,激发他们的创造力。第三选取的案例还要服务于教学。作为教学案例,它是教材相应知识的延伸和拓展,它能使教材更贴近生活,便于理解,便于完成大纲规定的教学目标和要求,因此在选取案例时,不能随意选取,要有一定的针对性,要符合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要为教学目标服务。如果使用了没有突出教材重点内容的案例,不仅达不到本节课的教学目的,而且会使案例同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南辕北辙。第四,选取的案例要关注学生的思想教育。地理课堂中案例的选取,不仅要关注对学生知识和技能的培养,还要关注其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最后选取的案例要有典型性。不是所有真实、生动的案例都可以进入课堂,由于课堂时间的限制,教师必须要进行严格地筛选,选取最能反映地理原理、揭示地理规律的典型案例来。因为越是典型的案例,揭示的规律就越准确,蕴含的道理就越深刻,而且越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有利于学生快速地进入课堂角色。人文地理中有很多很好地体现教学内容、教学目的,教学要求的经典案例,这些案例的代表性、科学性、典型性都非常的强,具有显著的教育价值和地理意义。例如本章教材中的案例,“环地中海地区的农业变迁”、“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形成”、“美国的商品谷物农业”、 “潘帕斯草原的大牧场放牧业”对于“农业的区位选取”、“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的学习都是非常宝贵的教学资源,教学时要充分发挥其作用。
3 课堂中案例教学的具体运用
案例教学在课堂上呈现的形式没有统一的标准,笔者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认为在人文地理中案例教学具有以下步骤:首先是呈现案例,其次是提出问题,第三是分析案例、讨论交流,第四是应用拓展、整合提升,第五是总结和评价。下面我们根据上面案例教学步骤为依据,针对本章的不同内容进行教学,从中体验案例教学在人文地理中的应用价值。
3.1 培养学生识别问题、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
案例1:环地中海地区的农业变迁
案例2:澳大利亚混合农业对的形成
学习本节“农业区位的选择”时,笔者利用案例1采用“抛锚式教学”的教学方式,注意培养学生的区位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设计的一系列问题如下:(1)从环地中海地区农业变迁的历史中分析如下问题:农业区位因素发生过哪些变化,对农业区位选择有哪些影响?哪些因素在农业区位选择中起的作用越来越大?你能对环地中海地区的农业区位选择提出建议吗?(2)以你的家乡为例,说明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以及一个因素的变化会引起其他因素的变化?
探究农业地域类型时,利用案例2让学生通过具体的地区(澳大利亚)了解混合农业,进一步理解农业地域类型,目的是让学生从具体的案例中分析问题,掌握规律,提升能力。设计的问题如下:分析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农业的特点和形成原因:(1)澳大利亚混合农业地域在生产结构、经营方式、科技应用、农业专业化和地域化等方面有哪些特点?(2)在澳大利亚混合农业地域的形成过程中,有哪些区位因素在起作用?
案例是实现教学三维目标,完成教学内容和教学任务的一个载体,其本身并不是教学的重点,而是其背后反映的原理,以及运用案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案例1中涉及的以家乡为例,说明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以及一个因素的变化会引起其他因素的变化这个开放性的问题就是为了培养学生在合理布局农业区位的分析能力和思维能力。
3.2培养学生对知识的迁移能力
案例3:美国商品谷物农业
学习本章“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中的商品谷物农业时,教材中提供了该案例。探究的重点之一是通过学习美国商品谷物农业取得的经验,推动我国商品谷物农业的快速发展。在讨论分析美国谷物农业的区位优势条件时(自然条件:地势平坦广阔(中央大平原);土壤肥沃深厚(黑土):水源充足(五大湖,密西西比河),气候温和,降水丰富,夏季潮湿;水运、公路和铁路相衔接。社会经济条件:交通四通八达;地广人稀,生产规模大,竞争优势大;工业发达,为农业提供机械、电力、化肥、农药;农业科技水平高,科技成果推广快),教师提出了如下的知识迁移:(1)根据所讲案例结合我国东北部地区农业结构概括中国东北部地区和美国东北部地区农业结构的共同之处是什么,两个地区从农业结构地域类型看都属于什么,不同之处是什么?(2)影响两地小麦种植的有利自然条件是什么?(3)世界上有很多地广人稀的地区,为什么这些地区发展这种商品谷物农业?(4)这对我国发展商品谷物农业有什么借鉴意义?
教师“教案例”和学生“学案例”并不是学习案例本身,并不是案例的一切内容都要求掌握,而是通过案例让学生悟出案例背后的地理的基本原理,透过现象看到事物的本质,实现三维发展目标。对于商品谷物农业的学习,教师设计的一系列问题注重了学生学习知识的迁移能力的培养。
3.3探究事物的本质特征
案例四:潘帕斯草原的大牧场放牧业
在学习“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时,教材提供了该案例探究潘帕斯草原大牧场放牧业的区位优势,发展过程中出现问题时提出的解决措施,不但能培养学生的的思维能力,而且能够很好地为我国西北地区游牧业的发展提供非常好的借鉴作用。对此案例,笔者采用角色扮演法,课前2―3天成立“改善我国西部游牧业智囊团”,以考察“潘帕斯草原大牧场放牧业,改善西部游牧业”为主题分4个考察大组:政府官员组、经济学家组、牧民组和环境保护组。每个考察大组的主要任务以导学学案的形式下发。将每个考察大组分为两个考察小组(考察任务相同),使小组之间产生竞争,以便客观、公正地评价小组内的合作探究、角色扮演。分组时,先由学生根据考察任务自愿分组,再由教师按照“组内异质、组间同质”进行调配。分组完成后,要求每个考察小组的学生在报刊。或者网络上搜集“潘帕斯草原大牧场放牧业”和“西北游牧业”的相关图像和资料。
通过模拟考察、合作探究、角色扮演等多种学习方式,力求使案例教学形式多样化。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性学习,使学生在掌握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体验到学习的乐趣。通过对案例的学习研究,也可以引发学生对潘帕斯草原的大牧场放牧业、西北游牧业可持续发展的更深层次的认识,提炼出案例分析的思路和方法。
课题组对本章内容进行了总结研究。通过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地位,对案例选择的一系列原则、教学三维目标等进行综合总结研究认为,本章案例教学,学生不仅理解了农业区位选择,农业地域形成的原因,而且也学会了农业区位和农业地域形成问题的研究方法,增强了综合分析迁移能力,并且教师可以针对不同内容,根据案例教学模式,采取科学合理灵活多样的方式,突出了人文地理教学的灵活性和有效性。
4 结语
教学实践表明,采用案例教学进行演绎教材、创新教法,提升了地理教师的专业素养,强化了学生对地理知识和基本原理的掌握和理解,并且学会了人文地理问题的研究方法,增强了创新能力,提高了解决人文地理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对案例教学的学习及其在人文地理中的实践探索,笔者总结出案例教学具有以下优势:
(1)能够实现教学相长。教学中,教师不仅是教师而且也是学员。一方面,教师是整个教学的主导者,掌握着教学进程,引导学员思考、组织讨论研究,进行总结、归纳。另一方面,在教学中通过共同研讨,不但可以发现自己的弱点,而且从学员那里可以了解到大量感性材料。
(2)能够调动学员学习主动性。教学中,由于不断变换教学形式,学员大脑兴奋不断转移,注意力能够得到及时调节,有利于学员精神始终维持最佳状态。
(3)生动具体、直观易学。案例教学的最大特点是它的真实性。由于教学内容是具体的实例,加之采用是形象、直观、生动的形式,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易于学习和理解。
(4)能够集思广益。教师在课堂上不是“独唱”,而是和大家一起讨论思考,学员在课堂上也不是忙于记笔记,而是共同探讨问题。由于调动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容易开阔思路,收到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段玉山.地理新课程教学方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 朱雪梅.地理案例教学的问题辨析与范式建构[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09(1).
[3] 靳玉乐.,宋乃庆.案例教学原理[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4] 保庭春.浅谈新课程实施中的地理案例教学[J].科教文汇(下半月),2006(11).
[5] 敖道.案例教学法在地理教育中的作用[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8(12).
一、高中地理课程中应用案例教学的要点
1.遵从地理课程标准的要求
在进行案例教学时,对案例的选编要对应课程标准的要求。因为教学案例本身是对课程标准的具体呈现。因此,我们对案例的运用,其本质就是对地理课程标准的理性解读,是对课程标准要求加之知识理论的诠释。因此在课堂案例探究中,就需要对地理事物的典型特征、基本原理和普遍规律进行分析与探讨,通过这种知识的传授为学生构筑起地理学科的基本学习概念与理性认识。除了教材上已有的案例,我们在对这些案例进行替换或者改造时,只要遵从了课程标准的要求,有利于学生对知识原理的掌握,都是可以的。
2.案例必须具备鲜明特征和突出典型
所谓“案例”必须从案例本身来说,其信息点明确、针对性强,才能实现对学生活动和思考的引导,才能体现案例的价值所在。在地理课程教学中,如果我们选取的案例蕴含了较多的无关主题的信息,无疑不但没有起到预期的作用,还致使学生对所需要探求的知识点认识模糊,这既不是教学上的创新,也无法实现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
3.案例素材来源的广泛性和多样性
从笔者在教学实践中获得的体会来看,地理课程教学案例应该有激发兴趣的元素。只有引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引导学生分析、讨论案例,领悟出地理原理和地理规律。这就要求我们的案例选材必须来源广泛,内容丰富多样。从教学经验来看,学生对乡土地理、热点内容的兴趣度较高。当然来源广泛仅仅指素材,在应用案例材料中,还需要对内容加以提炼,结合课程教学特点来进行设计。
二、高中地理课中应用案例教学的创新思考
1.以学生为主体,定位教师角色
在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逐渐推行的时代背景下,要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就要求在地理课程教学中重视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其创造性思维能力。而运用探究式教学方法就是一种有益的探索。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出对学生学习的向导作用,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促使他们主动学习知识。
2.遵循教学普遍规律,创新教学环节
在高中地理课程中应用案例教学,必须充分考虑教学过程中的完整和教学环节的衔接,使得案例在应用于预习引导、要点理解、实践调查等环节时具有较好的衔接性与连贯性。案例教学是课本知识的一种嫁接,尽管与书本的条条框框理论表达不一,但其知识点实质是一致的。所以即使案例不断变化,仍然需要紧紧围绕课程知识要点进行创新,遵循教学规律,不能偏离教学的方向。
3.创新教学管理,选择优质生活化案例
从高中地理教学实践来看,目前我们基本上是以教学组为单位来研究教学相关课题。因此,可以从教学团队层面来开展集体备课,交流教学心得,实现资源共享的目的。具体对案例教学来说,教学组可以有目的、有针对性地搜集生活案例,定期开展讨论,选取优质的生活案例,确保授课的质量。同时通过协作,建立案例数据库,并能不断更新。
4.留意生活勤记录,经常反思常创新
生活中的案例很多,教师要始终保持专业的敏感性,随时记录热点事件,例如舟曲泥石流、民勤沙尘暴、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云南阳宗海砷污染事件等等。这些热点事件的相关资料要分门别类地保存,常年积累就会形成庞大的案例数据库。热点事件时时发生,案例也要不断地更新以保持新鲜性。对案例的设计应用、整个教学过程、学生的反馈、课堂组织、作业设计等,要经常思考,寻找最佳的方案。
【关键词】高考;学案教学;高三地理;问题;策略
1引言
高考是大多数学生进入高校学习必须经历的历练和考察,虽然考试成绩不能全面地考察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但就我国目前的教育现状而言,高考是唯一公平、公正、公开的考核和审查方式。因此,为了学生的终身发展,在高考复习中投入足够的重视和关注就显得尤为重要。而在当前“小综合”高考模式下,高三地理复习教学的难度也大大增加,因此,探寻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方式加强高三地理复习教学的质量和效率是我们必须深思的问题。
2“小综合”高考模式下高三地理复习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小综合”高考模式下的高三地理复习教学与传统的地理教学方式不尽相同,因此,老师必须应对新情况、新问题,适时地调整自己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策略。然而,从当前大部分高三老师的教学情况看来,高三地理复习现状并不如人意,仍然存在很大的问题和不足,这是值得我们深入探究和分析的。
2.1老师教学方向出现偏差,混淆“复习教学”和“常规教学”
正如我们所知,复习主要是对已经学习过的知识进行归纳和分析,从而帮助学生构建一个系统的知识网络和体系。而从现实情况看来,不少老师在教学方向上都出现了偏差,混淆了“复习教学”和“常规教学”。
具体说来,一些老师在地理复习教学中,将高一、高二已经学过的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基础知识进行重新讲授。当然,这种近似常规教学的复习方式能够让学生全面的弥补自己知识结构上的缺陷,但是,重复教学也会导致复习进度被拖慢,导致复习效率低下,阶段性复习成果差异大的问题的出现;同时,不少老师还忽视了引导学生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使得学生在地理复习过程当中顾此失彼,无法站在整体的角度融会贯通地理学科的学习。
2.2教学模式僵化,缺乏创新
在“灌输式教育”的观念指引下,不少老师坚持着传统的教学方式。一方面,老师们用着沿革已久的复纲和复习教案对学生实施教学,单向地向学生传授知识,而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另一方面,文科综合的三门学科,尤其是地理,是十分讲究灵活变通与实际应用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奉行“填鸭式教育”、“题海战术”是一种本末倒置的行为。在这种模式下,学生的应试能力和答题技巧虽然能够得到提高,但是学生的实际文科素养并没有得到提升、对学科知识也并没有真正做到融会贯通。
2.3学生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各异,教学进度难以保障
诚如我们所知,在高三复习、冲刺阶段,学生的学习模式和学习水平已经初步形成,也就是说,学生之间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的差异也逐渐显现出来。而高三文科综合的复习难度和深度也远远超过高一、高二,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应该是建立在整体层面上的,但现实情况却是不同学生对已经学过的知识的掌握程度大不相同。因此,不仅老师在讲课过程中难以合理地进行复习教学课程内容设置和教学进度的规划,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感到很大的压力。因而,整个复习教学的教学进度很难得到保障,老师在相关知识点的复习和讲授上难以把握一个合适的“度”。
3加强学案教学在“小综合”高考模式下高三地理复习教学中的应用的措施探讨
由上分析,我们不难看出当前高三地理复习教学现状不尽人意,因此,为了应对和解决当前“小综合”高考模式下高三地理教学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引进主张“为学生编制专业学案,鼓励学生先学后教,充分发挥学生学习自主性”的学案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
3.1充分考虑学生多样性,编制分层次教学方案
学生的学习能力各有差异,因此,在教学过程当中,我们应当重视这一点,做到因材施教,在充分考虑到学生多样性的基础上,编制分层次的教学方案。
具体说来,老师应当从相关地理考点出发,在“教法”和“学法”的最优化上尽心设计,考虑到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学习情况,从学生对地理认知的基础、对不同地理知识的兴趣点与共鸣点以及学生在地理学科上的薄弱环节入手,寻找教学设计的突破点,从而制定分层次的地理教学学案。
3.2充分发挥引导作用,推行互动式学习模式
学案教学十分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主动性,鼓励“先学后教”,这是与传统的“灌输式教育”截然不同的,但是这也并不意味着老师应该对学生放任不管,更为正确的理解是,在高三地理复习教学中,老师应当发挥引导者的作用,鼓励学生教学自主探讨和学习,并在学生遇到问题、发生错误时及时给予指导和支持。
例如,在复习水坝修建的知识时,老师就可以提出引导性的问题――水坝修建对当地发展的影响,让学生们分小组进行自主探讨和研究,并且让学生自己总结出答案。当然,在这个过程中,离不开老师的及时指导。不少学生在讨论时,思维都会受到限制,角度也有所偏差,这个时候老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在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生态效益这些方面进行思考、从有利和不利两个角度进行思考,从而帮助学生找到思考和讨论方向,进行互动式学习。与此同时,学生在讨论和学习过程中提出的学案没有涉及到的问题和困惑,例如在教授锋面气旋的知识点时,学生提出为什么锋面没有反气旋这个问题时,老师就可以将这些问题收集起来,作为生成性复习资源,将其整理归纳之后编制进原有的学案当中。
3.3鼓励学生培养预习习惯,帮助学生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
正如我们前面所分析的,学生才是自己学习的主人。因此,在高三地理复习教学中推行学案教学时,就必须重视培养学生预习习惯,让学生在上课之前对相关的内容进行初步、简单的了解和认识,让学生更好地跟上教学进度。例如,在太阳高度角这一知识点的学习上,不少学生表示自己存在学习难度大、听课效率低的问题,因此,老师更是要在学案中总结和归纳出计算太阳高度角这一知识点的难点和重点概念和解题方法,让学生在上课之前进行详尽的阅读,从而更好地提高老师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
另一方面,高考十分注重学生的知识整合能力,因此,在日常的复习教学中,老师应当鼓励并帮助学生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例如,在讲解关于人文地理的题目时,就要指导学生从经济、文化、地缘等角度出发分析原因及影响,让学生在这这个过程中构建起完整的知识脉络。
4结语
总体而言,“小综合”模式下加强学案教学在高三地理复习教学中的作用具有重大的价值和意义。但是,学案教学的推广需要经过一个长期的阶段,不可能一蹴而就,除了充分考虑学生多样性、编制分层次教学方案,充分发挥引导作用,推行互动式学习模式,鼓励学生培养预习习惯,帮助学生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也是必不可少的,这是我们不可忽略的一点;同时,在推广学案教学过程中,我们仍需不断提出新的策略、新的措施,以此高三地理复习教学的新飞跃、新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清华.高中地理教学学法研讨和基于自然地理教学的经典案例分析.课外阅读,2010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高二地理;具体应用
进入21世纪之后,我国为了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研究出台了新课程改革政策。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案例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与推广,我国高中地理课堂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目前我国中学的地理教学不再仅仅重视理论知识的灌输,而是以案例研究为对象,通过实际问题引导学生理解分析理论知识,有力促进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提高,达到了学以致用的目的。
一、案例教学法在高二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现状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入,我国的教学理念发生明显转变,注重联系实际成为当前教学的时代特征,案例教学模式应运而生。首先,我们需要了解案例教学法的概念:案例教学即教师依据新课标的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目的和学生身心发展的阶段特征加以选择设计典型案例,为学生创设特定的学习情境,从而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相结合,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目前案例教学法已经推广应用到了高中地理教学中,并且在便于学生理解、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提高实践能力方面显示出了强大优势。因为地理案例教学不同传统的地理教学方法,它可以提供更直观、典型的数据和背景材料,在一定程度上更有利于学生将抽象的地理知识简单具体化,从而进一步降低学习难度。但是不能否认,目前我国的高中地理教学中在运用案例教学时依然存在一些不恰当的地方有待进一步完善。因此,如何运用案例教学法进一步提高学生解决实际地理问题的能力有待深入探究。
二、案例教学法在高二地理教学中的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案例教学法在高二地理教学中得到了进一步推广与应用,并且在提高教学质量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但是其存在的问题不容忽视,下文对其存在的问题进行详细分析。
1.学生的基本地理常识严重缺乏
我们对我校高二的学生进行了一个小的测试,发现学生的基本地理常识严重缺乏,这就严重影响了案例教学在高中地理课堂中的正常应用。因为案例教学是为学生提供特定的情景,引导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解决实际问题。然而由于学生地理常识严重缺乏,因此在典型案例中不能将理论与实际完美结合,从而影响了地理案例教学的效果。
2.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根深蒂固
根据对部分高二地理课堂教学现状考察发现,我国大部分高二地理的授课方式依然是灌输式的讲课方式。即使新课改明确规定了要大力推广素质教学,但是由于传统教学理念根深蒂固,教师仍然主导课堂,使得案例教学只是流于形式,并没有真正发挥其潜在优势,这严重阻碍了地理教学的健康发展。
3.地理教师的综合素质普遍偏低
据调查研究发现,我国高中地理教师的综合素质普遍偏低,这就严重影响了案例教学的教学质量。由于案例教学需要教师设计典型的教学案例,通过引导的方式使学生主动地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达到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目的。但是由于教师对案例教学法不是很熟悉,而且没有接受专门的教学培训,因此很难设立科学合理的教学案例,这就间接影响了教学质量。
三、促进案例教学法在高二地理教学中应用的具体措施
案例教学法在高二地理教学中的应用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下面针对上述列举的问题进行详细分析,并提出具体解决措施,旨在进一步促进地理案例教学的健康发展。
1.加大学生地理常识普及力度
我国相关教育部门应该进一步加大学生地理常识的普及力度,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地理基础水平,为其在现实生活中解决地理问题提供坚实基础。我们可以在编订地理教材时注意基本常识的注入,或者在制作视频课件时注意加入地理基本常识。
2.积极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
我国应该积极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改变传统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将学生作为课堂主体,教师只作为课堂的组织者和学生的引导者。比如在课堂中鼓励学生发言,给学生互动、交流、讨论的时间,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还应该改变传统理论传授的教学方式,在进行理论教学时注重提高学生实践能力,通过案例教学进一步提高学生解决现实地理问题的能力。
3.建立健全教师的培训体系
我国教育部门应该建立健全教师的培训体系,通过定期的培训与考核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从而提升其案例教学水平。还应该为教师构建一个互动交流的平台,加强教师在案例教学理论与实际问题上的探讨与研究,这样不仅有利于提高教师案例设计的水平,而且有利于进一步完善案例教学模式。
四、结语
近年来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迅速发展,各种与时俱进的教学方式层出不穷,进入21世纪以来,案例教学法在高中的地理教学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与推广,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地理教学质量的提高。但是客观来讲,我国在案例教学法在高二地理教学中的应用过程中依然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为此我国应积极借鉴国外先进的案例教学理念,并结合我国的教学特点,加以吸收利用,并不断发展创新,为进一步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健康快速发展而努力。
参考文献
[1]贾遂建.高中地理案例教学研究———以开封市为例地理教育.河南大学,2012(学位年度).
[2]王运菲.高中地理案例教学研究———以人教版旅游地理为例.学科教学(地理)河南大学,2014(学位年度).
关键词: 案例教学法 区域地理 教学策略
随着对教学模式改革与探讨的不断深化,地理案例教学作为一种创新型教学模式逐步引入到初中地理教学中,特别在区域地理教学中得到了较为广泛的运用。然而,地理教师对案例教学法的应用把握直接影响案例教学的有效性。为此,进一步探讨案例教学法在区域地理教学实施中的策略是十分必要的。
一、什么是地理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法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真实事件或实例为题材,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相互讨论,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一种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起源于上世纪20年代美国哈佛商学院,倡导的是通过学生主动参与来自于商业管理的真实情境或事件的分析与讨论,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该种教学方法实施之后,对学生能力培养收效显著,被视为一种相当有效的教学模式而被推崇。
地理案例教学是教师运用具体地理教学情境的描述,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讨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一种地理教学方法。地理案例教学对学生地理思维方式的形成,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使学生掌握科学学习方法具有重要作用。
二、课程标准与教材分析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由地球与地图、区域地理两大板块构成,以区域地理为主,其中区域地理包括世界地理、中国地理和乡土地理。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版)》在课程设计思路中明确指出:“世界地理和中国地理的分区部分,除本标准规定的少量区域外,其他区域均由教材编写者和教师选择。本标准只列出区域的基本地理要素和学习区域地理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与技能,以及必选区域的数量。”(新课标p3页)很显然,这里指的“其他区域”仅是培养学生“初步掌握学习和探究区域地理的基本方法”(新课标p12页)和“进一步掌握学习区域地理的一般方法”(新课标p17页)的案例。从人教版初中地理的编排来看,地球与地图的基础知识与技能、世界地理总论安排在七年级上册,七年级下册安排认识地区与国家,八年级上册为中国区域地理总论,八年级下册为我国的四大地理区域。仔细研究教材,不难看出:人教版义务教育地理课程在认识区域部分多以案例方式呈现。如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分区地理,安排了日本等六个国家和亚洲等六个地区,实际上这些国家和区域本身都是案例,设置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掌握区域学习和探究的方法,培养学生运用基础知识和技能对区域地理事物和现象进行分析、判断的能力。因此,地理案例教学法作为一种创新型教学模式引入初中地理教学,针对性较强。
三、案例教学法在区域地理教学实施中的策略
案例教学在一定意义上说是一种探究式教学。旨在推动学生的地理思维,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实现教与学的统一。初中案例教学的实施一般需要经过案例导入――案例呈现――问题质疑――分组讨论――知识拓展――教师点评与知识体系形成等过程,同时必须把握好整个教学实施过程的策略设计。
1.确定案例教学实施的整体方案
教学目标的承载性和针对性是所有课堂教学基本的原则。地理案例教学目标承载性包括总体目标的承载性、阶段目标的承载性及案例分析课的目标承载性。案例教学目标的针对性包括学情的针对性与目标指向性。案例教学法的根本目的在于提高学习者的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是单纯地掌握知识。能力培养需要一定的过程,不能期待通过一两节案例教学课使学生地理思维能力和各项技能都得到发展。因此,教师必须对整个初中案例教学步骤有明确的规划。一是对整个初中阶段案例教学要实现的目标有明确的部署。二是根据学情设计每一个阶段案例教学的突破目标。三是针对学情与所选案例的特点选择每一节案例教学课的突破目标。
2.构建区域地理教学分析模
初中区域地理的教学总体目标:旨在使学生通过认识所学区域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主要特征,掌握学习和探究区域地理的基本方法。为此,运用案例教学法进行区域地理教学的关键在于教师构建一套区域地理教学思维模式,教会学生区域地理学习的思维基本框架,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初步分析问题的能力。人教版初中地理认识区域从亚洲入手,意图在于建立区域地理的学习框架。人教版初中地理教师教学用书在第六章教材设计思路中指出:本章教材以叙述式课文――亚洲为案例为后续学习不同地区和国家地理提供了基本方法和策略。初中区域地理教学分析框架包括四个方面:地理位置定位、自然环境分析、人文环境分析、区域经济发展分析。构建区域地理分析模式时,教师不必过于追求区域要素分析的全面性和完整性,而应采取粗线条突点重点要素,注意地理思维的逻辑性和学生思维模式的形成性。如地理位置定位教学必须一以贯之地遵循空间位置由大到小、由远到近的顺序,即按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相对位置的顺序建模。自然资源主要抓住土地、气候、河流和矿产四大要素。
3.渐进性运用区域地理分析模
针对不同年级、不同教学阶段,合理设置案例分析的难度是非常必要的。因为难度过大,直接影响学生的参与度,可能出现教师“唱独角戏”或只有个别学生参与探讨分析问题的情况。如过于简单,则达不到推动学生思维、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效果。为此,案例教学必须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其思维的缜密性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尚处于开发阶段,直接将案例教学法引入课堂,必将导致教师“唱独角戏”的现象。从人的认知规律来看,必然是先学习模仿――运用――创新提高的过程。教会初中学生学会分析一个区域的现状和发展,绝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首先必须让学生学习老师分析问题的方法,教会学生区域地理分析思维框架――建模,其次是运用区域地理分析思维框架引导学生分析案例,以案例分析巩固分析模,在学生基本掌握分析模式的基础上,再真正启动案例教学法以提高学生分析区域的能力。以七年级下册为例,在第六章中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亚洲分析的两大模块:地理位置与自然环境,对区域的分析有了初步构架。为此,我对第七章案例教学的总体思路设计为:建模(导向性教学)――以例释模――以例促模(固模)――活模(对比性案例教学,提高分析能力)。第一节课为分析模块构建,即对区域地理学习模块构成进行梳理,构建区域分析知识框架,建立区域地理分析思维程序,让学生知道如何分析一个地区和国家。第二节课以《日本》为例巩固分析模式,初步理清自然和人文要素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学会知识的迁移与联系。第三节课以《东南亚》为例进入实际意义上的案例教学,培养学生初步运用模板分析区域地理的基本能力。第四节课以《印度》为例巩固学生运用模板分析区域地理的能力。第五节课采取《日本》、《俄罗斯》对比分析,提高学生灵活运用分析模式的能力。
4.在教学设计中把握学生主体性原则
在案例教学中,教师仅仅是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学生才是案例教学的主体。只有明确案例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性,才能确保案例教学探究活动的有效性。案例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的过程,更多的是学生的参与。就教师而言,案例教学过程中主要起引导、点拨、拓展和课堂的调控作用。对于学生而言,则是在教师的引导下打破传统的、被动的学习模式,根据教师提供的具体事实、材料和提出的问题,进行主动的独立思考或与他人进行讨论,探索最终结论。因此,每一节案例教学课的教学设计都紧紧围绕学生主体性原则预设整个教学过程和每一个活动环节。在实施教学设计的过程中,教师要努力为学生创造平等的、和谐的教学氛围,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实现师生间的和谐互动。
案例:日本案例教学课堂设计片段。
教学总思路:以二战后日本因地制宜发展经济为主线贯穿整个案例教学过程。
案例教学法重视学习者参与,学生对知识的获取不再是被动接受,而是通过个人积极思维或小组集体探究实现,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能动性和兴趣,调动和激发学生思维,减少抽象理论学习产生的单调感和枯燥感;有利于学生地理基本技能的掌握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提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案例教学过程是学生知识水平得到提升,学生的创造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到充分发展的过程。案例教学法作为一种探究性教学方法,给地理课堂教学带来更多活力与魅力,值得我们尝试和探索。
参考文献:
【关键词】 高中地理 案例教学 新课程
一、案例教学法的含义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体现了新的基本理念:⑴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⑵满足学生不同的地理学习需要;⑶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⑷强调信息技术在地理学习中的应用;⑸注重学习过程评价和学习结果评价的结合。课程改革必然带来教学方法的改变。案例教学是一种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法,在教师指导下,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的需要,采用案例组织学生进行学习、研究,并锻炼能力的方法。教师在教学中扮演着设计者、引导者、协助者和激励者的角色,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学生是学习的主导者。
二、案例材料的选取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案例教学日益显现出活力。作为一种新型的学形式,它与一般的教学形式互补互进,把许多抽象的教学内容具体化,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对案例进行评析、研究和运用,增强学生分析、概括和总结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使地理课堂变得异彩纷呈、生机勃勃。
1、教材提供。教材案例材料是经过教材编写人员精心策划编辑而成的,不可轻易弃之,它与所学内容紧密相连,对理解教材内容,培养运用知识的能力非常重要。
2、在生活中采撷。生活中的案例与学生较为贴近,不仅具体、生动。而且易懂、真实可信,运用起来学生会觉得饶有趣味,主动性较强。
3、媒体报道。媒体报到的内容,能使我们不断接受新知识、新信息,拓宽视野,将“小课堂”延伸到大社会。以这些材料为案例,贴近社会现实,也容易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从而大大提高教学成效。
三、地理案例教学需要注意的问题
1、案例的选取与重组是案例教学的基础。在不同版本的教材中,都围绕课标要求提供了相关的案例。但由于不同地区实际情况有所不同,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不必局限于某一版本教材所提供的案例,可以大胆运用其他版本教材的案例组织教学;在有条件的情况下,教师更多地要自行组织学生以更熟悉的案来进行教学。但无论是采用怎样的案例,其前提条件是该案例要能够达成课标的要求,同时注意防止学生出现“记忆案例”的情况,尤其是在实施案例教学的初期教师可以把教材中的案例进行重新调整后,配以相应的、具有梯度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从材料中提取相关信息,展开讨论与探究。
2、对案例所包含的基本地理原理、规律的提取是案例教学的关键。案例是对某一事件的陈述,通过案例进行教学,其本质不在于对案例具体细节的把握,而是要求从案例所提供的具体事实中提取普遍性的地理原理与规律,并运用这些原理和规律去分析、解决新问题。由于受长期养成的学习习惯影响,学生中普遍存在对教材死记硬背的现象。如果教师在教学中没有能够把握住案例教学这一基本要求,就很容易出现学生“单纯记忆案例”的情况,也就难以达到课标的要求。这种情况在必修三的学习中尤其容易出现,因为不同版本的必修三教材,多数章节都是由若干案例组成的,而对基本原理和解决地理问题的方法较少进行详细地叙述和归纳。如果教师仅对某案例作讲解,而没有以因地制宜的思想,在分析地区自然、社会、经济等方面优势与不足的基础上进行提取与归纳,那么学生的学习成果就只是在于重现、复述案例,而当面对新情况的时候,就不懂得如何来进行分析,也就与“过程与方法”目标的要求相距甚远。
3、案例教学的具体形式阶段性。在实施案例教学的过程中,作为教师,应根据学生能力发展的情况,在具体形式上有所不同。在实施案例教学的初期,由于学生对案例学习缺乏认识,一般可由教师提供相关的思考问题,以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和技能,提取材料信息分析、回答问题的能力;而随着学生对案例教学的熟悉,教师可以只提供案例材料,而要求学生自己寻找其中所需要探讨的问题,然后展开探讨,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更高的要求:在某一章节结束后,要求学生在生活中寻找相关的案例,并开展探究活动,形成探究的成果。这样循序渐进地实施案例教学,可以不断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最终实现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获取有用的地理知识和能力。
关键词:案例教学模式 高中地理教学 合作探究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5)10B-0095-01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高中地理教学理念出现变化。地理教学应该注重与学生日常生活联系,提高学生探究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模式正好适应这种需要,它以问题为导向,以案例为研究对象,以增强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为目标,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应用具有重要作用,越来越受到教学工作者重视。
一、案例教学模式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意义
案例教学模式通过典型事例应用,将学生引入特定教学情境,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和学习,进而分析和解决问题,促进学生知识应用能力提升,它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应用具有重要作用。
(一)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
地理案例往往提供数据和资料,将教学内容直观化和形象化,便于学生理解抽象的地理概念和知识。同时地理案例与日常生活联系紧密,通过深入剖析和学习,学生能形成解题思路,科学解答案例中的问题,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促进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效果的提升
案例教学注重分析与探究,强调课堂交流与讨论,能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和思辨能力。通过课前准备、小组学习、课堂讨论和发言,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积极性,让学生成为教学活动主体,有利于巩固和加深对所学知识的印象,提高课堂学习效率和教学质量。
二、案例教学模式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一)案例选取
“农业区位因素”是高中地理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学习的难点。采用案例教学模式的目的是让学生形成系统、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应用小组学习、合作探究等方法,获得对这些知识的深入认识,让学生掌握区位因素分析方法,达到提高学习效率的目的。XX蔬菜种植专业村位于常州市西南部,地势平坦,光热充足,土壤肥沃,地下水丰富,方便引水灌溉。附近城市人口众多,蔬菜消费市场巨大,公路、水路运输发达,交通便利,为蔬菜种植创造良好条件,使其发展成为蔬菜种植基地。改革开放以来,该村蔬菜种植取得较快发展,保鲜库的建设使当地蔬菜销售范围扩大至韩国、日本、马来西亚等国家。蔬菜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品种增多。从2005年开始,该村修建大棚,种植反季节蔬菜,利用生物和物理防虫害措施,推广机械化作业,加强专业技术人员指导,当地政府也给予蔬菜种植补贴,推动蔬菜种植快速发展。
(二)教师提问
引入案例之后,任课老师提出问题,注意提问由浅入深,层层深入。问题如下:影响该村蔬菜种植的因素有哪些?找出资料中描述农业区位因素的语句,分析这些因素是如何影响蔬菜种植的?结合所学知识,为该村发展蔬菜种植提出合理化建议。提问后任课老师要进行引导和巡视,对学生学习方法进行指导,让学生更好思考和学习。
(三)合作探究
学生根据提问进行思考和探究,获得对该村蔬菜种植区位因素的深入认识,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让每个学生发表意见,激发学生潜能,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讨论时每个学生要敢于发表意见,激发潜能,提出有见解的看法,允许相互批评和指正,并进行补充和修正,加深对相关问题的认识。
(四)相互交流
在任课老师指导下相互交流,调动所有学生的积极性,有效参与课堂讨论和学习,这是小组讨论的延续。通过相互交流影响该村蔬菜种植的区位因素及变化,提高大家认识,让学生对这些问题有更为一致的意见和看法。同时还可以给学生展示自己的机会,增强学习上的自信,激发学生潜能,提高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有利于取长补短,相互提高和进步。
(五)案例总结
根据学生交流、讨论所得结果,任课老师要进行总结和点拨,帮助学生建立知识结构体系图,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影响该村蔬菜种植的自然因素有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社会经济因素有市场、交通、政策、科技、种植历史、劳动力等。案例教学模式的应用让课堂充满活力,调动学生热情,每个学生积极参与,有利于教学任务顺利完成。
三、结束语
案例教学模式满足高中地理教学需要,教学中应用具有重要作用。值得注意的是,为提高教学效果,任课老师应该合理选择案例,科学设置案例难度,注重案例与学生日常生活联系,并做好教学评价工作。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让学生知道学习中存在的不足,并在今后的学习中改进,促进教学效果和学习效率提升。
参考文献:
关键词:案例教学方法;能力培养;能力立意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2)21-042-1
一、合理选取案例,落实基础,突出主干
运用案例教学法,对学生加以训练,可以使学生在落实基础的前提下,提高应试能力。这就要求在复习过程中教师要精心选择具有典型性、综合性、多样性、比较性的案例进行分析讲解。
第一,典型性。紧密围绕复习的核心内容和基本理论选编有代表性的案例,以达到通过案例讨论使学生加深理解考点或基本理论之目的。例如在复习水体的相互联系时,展示案例:庐山小天池“久雨不溢,久旱不涸”,分析其原因,理解湖与地下水之间的补给关系。
第二,综合性。即所选案例有一定的深度和难度,涉及到多个知识原理的问题以增强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原理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三,多样性。针对不同地理知识,教师应采取不同的案例形式。
1.自然地理部分偏重原理、规律的运用,教师要更多地选择(或设置)问题情境,尤其是选取现实生活中的事例来加以探究,锤炼学生思维品质,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区域开发利用、区域发展、区域问题是目前人类关注的重点,区域地理自然成为综合考试命题的出发点。高考试题重视局部区域,一方面体现对读图能力的关注,另一方面也体现知识细化活化的要求和能力立意的要求。在局部小范围,能够将自然地理、人文地理与实际区域相结合,更好地体现地理要素间的联系。在复习时以案例形式对初高中知识整合考查学生运用知识能力。
第四,比较性。选择典型案例进行比较研究,新教材中已有一些案例,教师应对这些案例进行拓展,在复习中再给出类似案例,让学生进行知识和方法的迁移。
二、拓展案例,确立综合意识,提高综合能力
综合分析思维是由地理学科特点所决定的,在地理复习中,综合分析的内容无处不在。如“2006年国际沙漠和荒漠化年”分析我国荒漠化的分布特点,从气候、地形、河流、植被等方面描述我国荒漠化主要分布区的自然地理环境特征,总结在荒漠化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气候因素特别是年降水量影响着荒漠化的进程,而人类活动是决定性作用,所以在分析措施时要全面。
综合分析训练要贯穿复习全过程,要在解题的过程中,针对不同的问题梳理思路,形成相关的思维定势和综合分析方法。案例教学法的主要目的是在通过案例分析,使学生综合地理解和掌握知识的原理、原则,提高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复习中,教师要有步骤地引导学生研读案例。
第一,锻炼学生精心审题、准确把握案例内容、挖掘案例内涵的能力。高考材料分析题中的材料灵活多变,无一固定模式,有文字型、图表型的,也有文字图表混合型的,不管何种形式,认真阅读案例是基础。阅读案例时学生要结合设问,这样可以使观察方向性更具体,目的更明确,分析更有针对性。
第二,培养学生根据案例确定观点,能够准确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高考案例分析题重点考查的是地理学发展规律、知识结构、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探索创新的素质,因此要培养学生提炼案例的能力。注意从材料中获取时间、地点、事象及其形成发展的要素,尤其是一些说明性文字中往往会有相关信息为答题提供暗示和引导。然后再结合自己对知识的掌握和实际问题的了解提出自己的观点,抓住问题的要害,通过案例来锻炼学生猜测命题人所要考查的内容。
第三,训练学生对案例中的有效信息进行分析整合,并得出准确全面清晰简洁的答案的能力。知识的重组和迁移是高考文综能力测试的解题特点,试题的综合性强就要求学生综合思维,多层次、多角度地把相关知识融合在一起。根据案例提供的信息,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来理解新知识,体会新问题。在进行剖析和研究后,总结出条理清晰、逻辑严密的答案来。
三、利用案例,及时归纳总结,完善知识体系
高考地理考查地理学科基础知识的整体、综合掌握程度,为此高质量的知识结构,做到知识掌握上的触类旁通,才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来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完成由“学”知识到“用”知识的过程。
四、利用案例,把握整体,分析差异
理解自然地理的各要素的关系是学习地理的基础,也是提高学生能力的出发点。高三复习应当着力分析它们之间的关联以及在它们影响下的人类活动。在复习时,学生要注意结合初高中地理进行综合复习,要学会运用高中地理原理和规律去解释初中地理讲述的各要素,并分析相互联系。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复习效率。如:复习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时,以青藏高原地区为例理解地形及其相关知识的联系。
关键词:乡土案例;职高;地理教学;反思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32-0093-02
一、教学要求
在职高地理教学大纲的要求下,案例教学已成为职高地理新教材的一大特色。案例教学法已越来越被广大教师所重视和关注,它与一般的教学形式互补互进,将使地理课堂教学变得异彩纷呈,生机勃勃,还能促进素质教育的深入发展,最终全面提高职高生素质。
二、经典案例描述
乡土地理案例作为地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源自职高生身边的地理现象,对此比较熟悉,更容易被职高生理解并接受,因而取得较好的课堂教学效果,以《农业的区位选择》为例。江汉平原属亚热带季风气候,盛夏常为副热带高压脊控制,年均日照时数约2000小时,旱地约占耕地总面积的52%,水田约占48%。旱地集中分布于堤内平原,堤内平原的棉田占耕地面积的40~60%,棉花是清代江汉平原主要的经济作物,而棉布则是重要的商品之一,解放后成为我国五大商品棉基地之一。
法兰西学院院士埃利克·奥森纳探访五大洲的七个主要棉花种植国后写出《棉花国之旅》,以棉花的发现为第一次全球化,殖民地棉花种植为第二次全球化过程,那么,目前正在进行的各大产区相互的渗透和影响则可以被看作第三次全球化。近几年来,全国棉花大战此起彼伏,棉花行业存在的问题主要还是棉花生产不稳定,种植面积不稳定,起伏太大,而生产本质是由棉农的种植收入所决定的,棉花的市场收购价格直接影响棉农的积极性。
近年来,公安县棉农弃棉改种玉米、黄豆等农作物的现象已经较为普遍。正如奥森纳所言,棉花产业的历史被看作是全球化发展进程的缩影,“棉花长得好,世界就会变得太平而高尚。”埠河镇曾是公安县的产棉大镇,现在全镇很多村组改种葡萄等其他农作物。埠河镇葡萄种植面积4.5万亩,其中葡萄专业合作社29家,覆盖成员9000多户,葡萄销售经纪人达300多人,总产值近4亿元,产品畅销北京、武汉、长沙、上海、广州、郑州、重庆、成都、南京等20多个省市,且供不应求,现有藤稔、香妃、维多利亚等50多个品种,形成“荆秋缘”、“荆楚天心眼”两大知名品牌。每到葡萄丰收的季节,埠河镇金秋葡萄观光园都会有很多农民工采摘。这些农民工都是葡萄园招聘的当地人,月收入2000元以上。到2013年,埠河镇葡萄种植规模将扩大到5万亩,产值达到6亿元,年人均创收6000元以上,成为名副其实的江南葡萄第一镇。
埠河葡萄的优势在于,成熟时间较北方产区提早一个月左右,而较广西晚一个月左右,7月上市恰好与南北两产区葡萄上市时间错开。葡萄园负责人毛佰均向我们算了一笔账:农民将田出租种葡萄每年每亩收入750元,比租给种蔺草多收入约10000元;同时,葡萄园优先招聘当地农民,每月工资2000元到3000元。今后,随着葡萄园里成熟的葡萄增多、葡萄架下养鸡及其他休闲项目的启动,就会需要招聘更多的农民工。因此,这一项目得到了湖北省农业部门和荆州市及公安县的大力扶持。现在最大的困惑是交通因素的制约,由于外地客商到埠河采购葡萄交通成本过高,不愿前来收购,导致大量葡萄销路不畅。随着荆州交通的不断发展,埠河葡萄也会随之迎来春天,特别是江南高速公路一旦通车,埠河葡萄东西方向的销售走廊将被彻底打开,埠河葡萄也将通过岳阳和宜昌这两个交通支点,走得更远。
阅读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①棉花生长需要什么样的气候?能不能在长江以北的荆州区、监利县、洪湖市、潜江市种植?这说明了农作物与气候之间有什么关系?②埠河以什么地形为主?③埠河葡萄为什么得到广泛推广?埠河有什么交通优势?④为什么有些棉花地改种葡萄?这说明什么道理?
针对上述4个问题,可以展开师生互动,互相探讨,最后教师总结。第一题第一问答案在材料中可以找到,比较容易。第二问其实是在第一问的基础上来回答的,职高生回答可能有两种:“能或不能”,从职高生中推举两个代表分别来回答为什么能或不能,教师总结:这两种答案都对,不能种植是因为江北的气候跟我们这里气候不一样。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在江北也能种植,可以为后面自然因素的利用和改造埋下伏笔,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对于第三问,答案自然而然地就出来了。教师总结:一个地区农业的选择,应充分考虑当地的气候因素。
上述问题讲完之后,教师可以再追加一个题目:除了上述影响农业布局的因素外,还有哪些因素?学生的回答是多方面的,但材料中最后一句话指出:政策也是影响农业布局的一个因素。当然,学生还提到劳动力素质、人的口味等,教师可以适当补充,但在最后要总结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
三、教学反思
1.就地取材,课题源于生活
乡土资源是指学生所在地域的自然生态和文化生态,包括名人思想、生产生活经验、乡土地理、风俗习惯等。上述案例中,讲到地形,第二题让熟悉埠河的学生来回答,马上回答出是平原地形,此时教师总结:“因为平原地区地势平坦,土层深厚,适宜发展耕作业,所以埠河发展种植业。”接着,马上提问:“公安虎西地区以岗地丘陵为主,那么在章庄铺镇主要发展什么样的农业?种植什么?”可以叫当地的学生回答,其他学生讨论,最后得出答案:章庄主要种植茶果树和茶树,因为山地耕作不便,且不易于水土保持,一般适宜发展林业或畜牧业。此时,教师可以讲解茶树的生长条件,这样就引出土壤对农业的影响。职高地理课中的很多知识较抽象,学生不易理解,但乡土资源取材于本地,学生通过学习可以对教材理论有更加深刻的认识。
2.考虑参与因素,在趣味性上做文章
多取材于本省、本县,甚至是周边的人物、事物、情景,更能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上述案例中,学生对埠河人民增收的问题非常感兴趣,教师可以提醒学生看材料中农民收入的变化,不难得出市场对农业的影响非常之大。例如,棉花地改种葡萄,因为种葡萄的收入比种棉花的收入要高得多,从而指出市场的需求量最终决定了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此时,还可以向学生提问:“沙市的近郊现在主要种植什么,以前是不是一直种植呢?”为后面的社会经济因素的发展变化埋下伏笔。事实证明,以身边常见的地理现象作为教学内容,学生在课堂上的气氛非常活跃,也容易理解、掌握,教学效果相当不错。
3.弥补教材内容的局限性
当教学需要能更清楚地说明问题的乡土资源材料时,平时搜集的乡土资源正好能弥补这个缺陷。下册也有很多章节可以通过乡土地理案例来讲解,如《工业的区位选择》可以联系荆州长江二桥附近准备依托蒙华铁路筹建三座大型火力发电厂、《城市的区位因素(一)》可以用荆州城市作为案例、《商业中心和商业网点》可以用公安县城的中心商务区为案例、《中国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可以用青吉工业园为案例,等等。
一、地理案例教学中素材选定的要求及处理原则
1.案例教学设计的情境化。地理教学中教师经常会使用一些鲜活的案例,但这些实例往往不具备情境化,如在讲人文地理学“人口迁移”问题时,可以使用从我国浙江温州地区到巴黎打工居住的人越来越多,在巴黎逐渐形成了一个“温州城”的事例或者各国的“唐人街”。一般教师会把这个实例作为“举例”讲述给学生,而且不可能讲述得比较详细。如果把“温州城”事例加工成案例,使其成为一个有迁移背景、具体时间、地点及移民生存状况等的描述,就具有了“情境”。情境化是案例的突出特征。能更好的使学生进入情景,激发兴趣。
2.典型性和针对性地理案例是根据教学目标整合过的一类教学资源。专门为教学开发的案例都有明确的重点,有清晰的目的。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难以获得充足的教学案例,自己开发教学案例的可能性也不大,所以即使在案例教学中,教师使用的也大多是一些未经加工的素材,如新闻报道。尽管这些素材也源于现实生活但它并不是专门为地理教学准备的。如果教师使用这些素材作案例,需要在选择时充分考虑素材的典型性和针对性,或者稍做加工,使学生通过分析案例可以达到教学目标规定的要求。
3.内容丰富、相对完整地理教学案例从一开始背景的交代到问题情境的描述是相对完整的,有比较丰富的信息使学生对一个点、一个具体区域、一个事件的来龙去脉有一个完整的认识,能设身处地地把自己置于案例的特定情境中去思考、去决策。一个出色的案例提供的是一个真实的问题、矛盾和困境,存在着从各个侧面分析解释的可能性,内容的丰富为学生提供了探索的空间。
4.可读性强优秀的教学案例常能吸引学生阅读。案例的情节、所给的材料和叙述的方法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案例的可读性是案例教学成功的前提,既然案例的使用者是学生,如果学生对阅读案例失去兴趣,案例就会失去意义,所以案例应有既能令人愉悦又能增加学生学习经验的价值。
二、地理案例教学的的形式
高中地理教学仍然需要大量的感性材料做基础,但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比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要明显提高。根据高中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课程标准建议教师在教学中注意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而案例教学是培养高中学生地理思维和地理决策能力的途径之一。案例的使用有不同方法,这里讨论两种,一种是分析型,一种是决策型。
分析型案例教学的基本环节是:阅读案例一案例分析一内容扩展。下面是环境教育的一个案例(缩略):。
在北京市郊区的杨镇的有一片面积近3000亩的湿地。一家开发商看中该地区,准备在此开发建设“京东大芦荡休闲旅游度假村”。该消息传出后,当地村民十分高兴,并纷纷积极配合开发商的征地工作,并希望将来能到度假村工作。
但是,环保志愿者得知该消息后,却纷纷为这片湿地的命运担忧。当环保志愿者多次赴现场进行考察,四处奔走,先后在多家媒体发表文章,呼吁政府采取行动保护这片湿地。
最终,当地政府对该事件进行了全面的调查,采纳了环保志愿者的建议。
呈现案例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在这一事件中,我们清楚地看到,事件中不同的角色所持观点各不相同,所采取的行动亦各不相同。那么,他们为什么要持那样的观点,采取那样的行动,又为什么会产生矛盾冲突呢?然后安排学生对环境事件中色的身份、行为、观点及行为后果进行行为价值分析,了解人的环境价值取向起着什么作用。最后安排学生分析其他社会现象中人的环境行为及价值观取向。 这段教学的基本结构如下:
内容目标:国民环境行为价值分析
案例:要湿地还是要度假村?
案例使用:分析案例中不同角色的行为反映出的环境价值观
结论:环境价值取向起着决定作用扩展:从环境价值观的角度分析并认识其他社会现象中人的环境行为。
分析型案例教学需要教师从案例中提取引导学生认识地理基本原理的问题,使学生通过案例分析,一步步学习对地理现象和问题的分析判断方法。
决策型案例一般采用分段式学习方法:案例(部分)呈现一提出问题一学生思考、判断、决策一案例(部分)呈现一检验判断或决策。这种学习的特点是案例本身为学生留下疑问和讨论的空间,使学生有机会通过判断和决策提供解决问题的办法。下面是曾在教学中使用过的案例(缩略):
包头是最大的工业城市,位于内蒙古中部偏西的后套平原上,北依大青山,南临黄河。市区人口目前已超过100万。包头是“包克图”的转音,意为“有鹿的地方”。1750年仅有600户人家,1938年设市,1957年建设大型钢铁公司后,城市规模得到迅速发展。
20世纪50年代对包头钢铁公司的选址问题进行了综合比较,提出了三个规划方案:
A一包钢在河西,新城在河东,新城近包钢,距旧城14―20公里;
B一包钢建在离旧城不远的台地上,周围发展为新城,远期可与旧城连成一片成为一个整体;
C一工业区、新城、旧城分散布局。
教师根据案例提出问题:根据工业区位原理,比较包钢选址三个方案各自的优势和问题,你认为哪一个方案最好?为什么?当学生做出自己的判断和决策后,教师继续呈现案例的结果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