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高中思想政治的课程性质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引言
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是高中的一门必修课程,在思想政治的学习之中帮助学生们树立正确的人生三观,提高学生们的整体思想素质,对于观点进行传授与讲解提高学生们的政治思想认识。在高中课程的学习之中思想政治占有着很重要的地位,在现如今的课程改革之中更加的注重个性化的教学,所以在高中思想政治的教学之中要根据具体实际的教学情况进行教学改进,增加教学过程之中的个性化内容,满足学生们的个性化需求,提高政治思想课程的教学意义,在新世纪的课程改革之中不断的提高自身的教学价值。
一、满足现代学生的要求
现如今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的总体思想也在不断的前进,但是在现如今的高中思想政治的课堂教学之中还是存在着很多的问题,主要是传统的教学思想与学生们现如今不断发展的先进社会思想之间的矛盾。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不断的压制之下,磨灭了学生们的个性,整齐划一的教学方式压得学生们喘不过气,所以在现如今的课堂改革教学之中摒弃了传统教学之中的种种压制性的教学内容,增强个性化教学。在现如今的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之中更加的注重学生们的个性培养,尽可能的满足学生们的个性化需求。让学生们在学习的过程之中有自己的个性化见解,对于知识的理解也会更加的深刻,不仅如此还能充分的调动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在思维上的自由化促进了学生的自主学习积极性,学生也更加的愿意在老师的正确指导之下进行学习,所以要想实施个性化的课堂教学就要满足于学生们的个性要求[1]。
二、提高教学的多元化以及个性化
在历经千年的教学之中,我们的教学方式在一定程度之上已经固定,但是在现如今的文化飞速发展之中这种传统化的固定教学模式已经不能被学生们很好的接受了,其很多方面都限制了学生们的思想也阻碍了个性化教学的发展。所以在现今的改革之中保留了传统教学的精华部分,在这种部分之上进行个性化改革,增加教学过程之中的多元化以及个性化。在教学方式之上既要发展多元化又要发展个性化,在教学过程之中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培养,增强学生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尽可能的多安排学生们的自主思考空间,增强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与学习自信心。在教学方式之上进行多元化的改革,除了保留了原有的传统教学的部分方式,还有就是对于现今网络多媒体技术的运用。运用了多媒体技术将影像与图片与书本知识相结合,使学生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更加全面化地促进对于知识的全面深化的理解,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三、满足现实需求的发展
1.有助于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政治生态课堂
所谓的生态讲堂就是以学生们为核心,学生与教师共同构建出的自主学习讲堂被称之为生态课堂。主要的表现是老师们按照学生个体化的不同制定出不同的学习应对方案,就是所谓的因材施教。在这个过程之中学生们的个性被充分的放大,促进了自身学习的自由化,也增强了自己在学习过程之中的兴趣与自信,提高了学生们的自主学习能力[2]。
2.有利于改变教师的传统教学方式
我国现阶段的教育现状是在高考制度之下进行的应试学习,在高中的教育之中这种应试化的教学方式极为明显,老师们在教学过程之中只是注重知识点在考试时的运用,有的知识点并没有进行充分讲解,所以就出现很多的填鸭式的教育方法。在新式教育的改革之中要注重对于这种应试教育方式的改革,改变传统的机械化的教育方式,调动学生们的自主学习积极性。让学生们的思维更加活跃,跳出现有的固定模式寻求最为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促进学习效率的提高。改变了传统的应试教育方式,创新多元化的教育方式在现如今的课堂教学改革之中十分的重要,为培养出符合21世纪的新型人才进行多元化的教育改革。
3.有利于教师专业的提高
高中思想政治的个性化改革,不仅是对学生们要求的变化,更是对老师们要求的转变。教育方式的转变要求老师自身对教育理念的转变,也是对自己所教授的学科的一种新的认识。在个性教学方式之中不仅仅是学生们得到了锻炼,更是对老师们自身的专业知识也得到了充分的提高。
关键词:高中政治;高效课堂;探索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9-0036
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新课程下探索高中思想政治课堂的高效性是一门艺术,它充满挑战,呼唤智慧。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课堂教学模式丰富多彩,教学手段更趋灵活。人们常说,“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因此,高效课堂教学应符合学生的实际,符合教学的规律,让学生愿学、会学、乐学。
一、新课程下高中思想政治课堂的高效性内涵
高中思想政治课堂的高效性就是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在常态的课堂教学中,通过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在单位时间内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掌握答题的技巧,达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协调发展,促进学生身心获得高效生态发展。
二、新课程下高中思想政治课堂高效性探索的必要性
1. 高中思想政治课堂的高效性探索,是提高学生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的必要途径
传统教学以教师传道授业为主,学生则是被动地接受课本以及教师所述的内容,而很多学生往往好读书不求甚解,对知识机械记忆、生搬硬套,缺乏灵活应用的能力以及创新能力。这种教学模式在高中政治课堂上,会使内容听起来单调乏味、缺少新鲜血液、脱离生活实际,课堂教学效益较低。新课程改革以来,全国各中小学都在大力倡导课堂的高效性,旨在通过全新的教学模式、先进的教学理念等提高课堂成效,促使学生主动学习,在乐观、能动的态度下积极学习,在参与教学活动的过程中获得真知。
2. 高中思想政治课堂的高效性探索,是社会生活发展的要求
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要求教育通过高效教学培养更多高水平的人才。思想政治课必须继承传统、推陈出新、面向世界、博采众长,从封闭走向开放,从低效走向高效,在鲜活的社会生活中求得生存和发展,并为社会进步做出贡献。
3. 高中思想政治课堂的高效性探索,是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
新课程倡导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要求师生双方真诚地打开心扉进行心灵交流和沟通,要求改变以往重知识轻品行、重理论轻实践、重灌输轻体验的弊端,立足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总之,现代教育倡导的教学与社会相结合、与生活相联系,学生主动参与、敢于探究、勤于动手、善于交流、乐于合作的高效教学方式,已经成为课程改革中的一个重要方向。
三、新课程下高中思想政治课堂的高效性探索
1. 创新思维,树立科学教学观
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下,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这严重地阻碍了学生的正常发展,甚至导致师生关系紧张。在如今高效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应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教师应扮演引导者的角色。面对此变化,教师应当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新教学观,并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2. 备课需高屋建瓴,使预设与生成相辅相成
作为一名教师,在备课前要吃透教材,力求备课准确到位,做好课堂教学预设。因此,教师必须明确编者意图,明确每节课所学的知识点、知识块在整个单元、整册教材、整个学段所处的地位、作用。对每节课的重点、难点、关键点都应做到心中有数。当然,教材是专家编写供学生学习的材料,内容单一、片面。因此,教师又不能完全依赖教材,照本宣科。教师可以将相关的课外材料引入课堂,使现有的课本与课外的材料相互补充,使课堂更加有血有肉、形象生动,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同时,教材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有时为了更好地实施教学,教师需要科学地重组教学内容,大胆地改造教材,让教材“为我所用,为生所用”。
3. 课堂教学要坚持四字诀“导、学、练、赛”
导:以导为方向,就是教师要做好领路人,引导学生朝正确的教学方向走。虽然参加教学活动的主体是学生,但自始至终都是由教师在指导学生去完成各种教学活动。即使学生阅读教材,也应在教师的指导下,才有明确的阅读目的。教学的过程更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掌握知识的过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引起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去感知材料、理解教材、巩固知识,教师就需要去引导、去安排、去组织实施。
学:以学为中心,就是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过程,培养学生独立完成学习任务的能力,提高学习的整体效果。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始终都是教学的主导,以点拨启发为主,通过合适的形式使学生完全动起来,积极参与到学习之中,通过自己的行动去体味学习带来的乐趣,最终让这种主动的学习成为自己的一种习惯。
练:以练为巩固,就是以课堂上学生的练习为主线。练习的形式应多种多样,可以生生互动、师生互动,教师仅起主持人的作用。另外,环节的导入、时间的控制、争议的评价等都可能是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的途径。在这个环节中,教师应当视具体情况给予学生合理的评价,以练习去强化课堂内容的巩固,并通过这种练习达到课堂教学效果的及时反馈,以便更好地把握学生对本课学习目标的掌握情况。
赛:以赛为动力,就是在单位时间内给学生以积极参与的动力与适当的压力,在生生之间、组组之间引入恰当的竞争机制,以调动学生快速高效的学习情绪。
4. 设计精练的教学语言和教学板书
(1)教学语言要精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设计精练的教学语言,以期把模糊的事情讲清晰、讲条理,把枯燥无味的政治内容讲生动、讲活泼,启发学生去追问、去探寻,使学生的思维处于活跃状态,从而大大提高课堂学习的有效性。
(2)教学板书要精练、直观、又突出重点。教师要抓住教材中本质的、主要的内容,对其进行加工处理,然后用板书的(下转第21页)(上接第36页)形式在教学活动中突显出来,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板书上,同时引导学生举一反三。对于课本中相对次要或起辅助作用的教学内容,教师可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作适当调整,从而使学生分清主次,提高教学效率。
总之,高效课堂是一种理念,更是一种价值追求。新课程下高中思想政治课堂的高效性探索是一个破茧化蝶、凤凰涅的过程。教师要踏踏实实地立足于平时的教学,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改进,在改进中再学习。这样,我们一定能探索出高效的高中思想政治课堂。
参考文献:
[1] 李 智.高效课堂“三个问”[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2(15).
[2] 孙惠英.沟通:打造高效课堂的有效途径[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2(15).
[3] 邵娥梅.论构建高中思想政治高效课堂[J].学苑教育,2012(11).
关键词:高中政治教学;教学模式;生活化;师生关系
一、树立正确的高中思想政治教育观
在现实学习和生活中,无论是学生还是家长甚至是个别老师对高中思想政治这门课程的教学都存在些许偏见,认为政治课教学,老师讲讲理论,学生听听、记记笔记,再死记硬背一下就可以了。这是应试教学模式下对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偏见,当今人们已经意识到了这种教学模式导致的一系列现象对人才培养的危害,全国实行素质教育,在新课标的指导下对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改革。这就要求我们思想政治课教师与时俱进,更新教育理念,并努力引导和帮助学生认识到学习思想政治课的重要性,提高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的兴趣和动力,这样学生就会自然而然地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主动学习,学习效率也会得到提升,高中政治教学质量也必然得到提高。
二、创新高中思想政治教学模式
传统的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模式,往往导致教师看重一堂课教学的量是否完成而忽视这堂课教学的知识学生是否理解和把握。教师一般都认为一定要充分利用一堂课的时间尽最大可能多上几节课的内容,认为这样课堂容量越大学生学得就越多。殊不知,这种教学模式必然导致了“一堂言”和“填鸭式”教学现象,课堂也就变成了教师的个人才华展示的舞台,课堂上学生听得枯燥无味、云里雾里、身心疲惫,课后更是懵懵懂懂、稀里糊涂、毫无印象;这样不仅使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疲惫,还毫无效果;不仅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能力,还让学生在现行高考中无所适从、不知所措。因此,为了响应素质化教育,实现高中思想政治教学素质化,思想政治课教师应根据新课改的要求,不断创新教学模式,优化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升学生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创新,不仅仅可以提高教学质量,还可以给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引导和带动学生在学习和今后的工作生活中勇于创新,开拓进取。可见,不断创新教学模式,优化教学方法是提高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有效性的最好途径。
三、还课堂于学生,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更新了教育教学理念,创新了教学模式,优化了教学方法,就应该还课堂于学生。教师在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中只不过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参与者,学生才是课堂的主旋律。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切忌喧宾夺主。传统的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教师过度讲解,抹杀了学生的天性,封闭了学生自主学习的道路,忽视了学生自我锻炼和提升的机会。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政治素养和学习能力,我们教师在课堂上一定要扮演好引路人的角色,引导学生学习,鼓励学生大胆提问、大胆探究、大胆发言,让学独立思考、合作探究,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和积极主动性。
四、理论联系实践,政治教学生活化
俗话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的过程中教师理论知识讲解的再面面俱到,学生没有掌握,这也是失败的教学。高中学生的高考压力和学习任务是十分繁重的,如果我们的思想政治课教学再了无生趣势必会把我们自己和我们的政治课教学推向学生和学生学习的对立面,因此我们政治课教师应该尽可能地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将思想政治课教学生活化。思想政治课本来就是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的,与每个人的生活都息息相关,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列举一些生活中发生的事例,通过与学生进行问答式或其他方式来进行讨论,这样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也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提升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把握。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把理论知识与实践相联系,寓教于乐,让学生在愉悦之中去体味、探究、理解和把握知识,在快乐中学习,在学习中快乐。
五、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过程中最基本的、最重要的人际关系。师生关系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教育的效果。所以,能否处理好师生关系就成为教育成败的一个关键。就我们思想政治课教学而言,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助于学生政治素养的培养和教学质量的提高。爱屋及乌,学生如果喜欢这位教师的教学风格自然也会喜欢上他的课,当然学习效率也会提高。但是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过度的师道尊严现象,使学生对教师产生了敬畏,对课堂产生了敬畏,对知识产生了敬畏。这种“敬畏”,让学生不敢轻易提出有异于教师、有异于课堂、有异于课本知识的观点和疑问,有时学生哪怕有新颖的观点也不敢或不愿与教师、同学交流、共享,这明显不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因此在高中思想政治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注意培养良好的师生关系,做到亦师亦友。
在素质化教育的新形势下,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师应该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和学生观,不断探索教学新路,创新教学模式,优化教学方法,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学生学习能力,提高学生学习效果和政治素养,促进师生共同发展,实现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情商教育;大学生
一、情商教育渗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必要性
情商EQ作为智商相对应的概念,又被称为情绪智力,主要是指人在情绪,情感、意志、耐受挫折等方面的品质。最早是美国心理学家丹尼尔·戈尔曼在《情绪智力》一书中,相对于智商(Intelligence Quotient,简称IQ)而言提出了与一个人成才和事业成功有关的一个全新概念———情商(Emotional Quotient,简称EQ)。情商如今越来越多地被社会大众所关注和提及,对于其在个人的生活、事业发展上的影响本文不再赘述。从高校层面看,情商教育渗入高校思想政治过程非常必要的,原因如下:
(一)从二者本身来看
思想政治教育与情商教育本身联系紧密。思想政治教育可以起到对受教育者的价值导向作用,并为其情商的突出发展提供基础支撑,情商教育则可以贯穿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始终。情商教育可以为思想教育奠定受教育者良好的心理基础,并提供强大的情感动力支。
(二)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的来看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培养出社会主义的栋梁之才,培养出爱党、爱国家的全面发展的人才。马克思的全面发展理论涵盖了人的体力、智力、才能、社会关系等方面的发展,这其中的各方面尤其是社会关系和才能的发展离不开个人的健全人格和情绪智力。只有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注重情商的培养教育,才能培养出硬实力过硬,软实力过关的人才,从而使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更为突出。
(三)从高校受教育者方面看
当代大学生一方面处于物质文化高度发达的时代,多元文化影响着他们,就业压力与社会压力成为他们无法摆脱的负重。一方面他们自身特点也是很突出的,乐于接受新事物却普遍缺乏耐性,喜欢与众不同彰显性格却也对自身缺乏清醒的认识。在他们这个迷茫的阶段,今天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就需要受教育主体的高度配合和积极态度,这种积极的配合和情感上的乐于接受便要借助于对他们情绪智力的培育提高,从而使思想政治教育事半功倍。
二、情商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面临的问题
(一)情商教育中的情商不具备量化标准
情商虽然已不是一个新兴词汇,社会、企业都呼吁高情商的人才,把情商与智商同等作为成功人士的必要因素;个人在自身发展、人际交往中拥有了高情商便拥有了高效发展和良好人际关系的可能性。但是,情商不等同于智力拥有参数和量化标准,现有的“九型人格分析”和“国际标准情商测试”可以给出类型和分数,却无法涵盖个人更广意义上的情绪抗压能力、同理心等。
(二)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情商教育的困境
1、对大学生进行情商教育的载体
是将情商教育设为课程还是作为对学生的一个日常持续的培训,以便于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情感支持,还是像开设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一样也将情商教育课列入公修课中,在当前各高校中并没有统一的作法和科学的课程建设。有个别高校开设了大学生情商教育课程,作为学生必修的学分,或者将情商教育纳入就业的系列培训中去,还有个别高校并没有将情商教育系统地运用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
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在教育过程中重视程度不够。
高校辅导员,高校公共政治课老师对情商教育的重视程度也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教育效果,教师队伍的情商水平也影响着对学生的教育。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情商教育结合的途径
(一)思想政治教育中因材施教,注重个性化培养
一个人先天的性格形成以及后天受到的影响等许多因素才使受教育者拥有不同的情绪智力。这为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问题,面对不同的个体,我们如何才能做好情商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
(二)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展开情商教育
从当前高校来看,即使开设了情商教育课程,也是仅仅为针对大学生的就业,我认为这个做法不够全面。情商教育并非仅对大学生就业有利,而是对大学生的整个人生观价值观形成都有不可估量的影响。我们应该将情商教育摆在一个什么位置仍然有待讨论,而用什么方式进行情商教育却已是当务之急。
每个学校的师资力量、硬件设施和学科设置都有所不同,应该根据自身特点和优势,运用各种形式展开情商教育。
1、要利用讲座、开设课程宣传情商的重要性,使学生在日常的学习过程中就能了解并重视自身情商的发展,并有意识地、系统地根据学习内容不断地完善、调整自身。
2、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活动中融入情商教育的内容。大学生的各项活动是在校团委的组织下展开,各学生党支部、团支部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和团日活动都可以提供人际交往的广泛可能性,也让大学生在活动中锻炼自己、认识到自己的不足,锻炼团队协作能力和吃苦耐劳精神。
(三)思想政治教育者春风化雨,关注大学生情商发展
思想政治工作者在教育过程中应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而不是单纯地灌输,高校辅导员在对学生进行意识形态的教育,以及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同时,也应该关注着他们心灵的成长和心理的成熟。高校公共政治课老师也应该在课程中注重受教育者的情绪智力培养才能使课程更好地达到思想教育目的。
参考文献:
【关 键 词】 生成性;概念获得模式;教学案例
新课标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中获得对概念的理,因此,教师应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学习规律,善于摄取开发、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自己周围社会现象、生活事例设计组织教学,适时把它们引入课堂,让学生在感知体验中学习高中政治课程。
为了更好地贯彻新课标理念,相对于传统的概念教学方法来说,存在着可能更有效地进行概念教学的模式,“概念获得模式”就是其中之一。教师可以使用“概念获得模式”来讲授高中政治课程,如“经济、政治、文化、哲学、规律”等较抽象又基本的概念。
一、什么是“概念获得模式”
(一)“概念获得模式”的理论依据
“概念获得模式”的基础是基于布鲁纳(Bruner),古德纳(Goodnow)以及奥斯汀(Austin),在他们的著作《思维的研究》中体现的结果。“概念获得模式”是通过特定的教学环境,帮助学生获得概念。也就是说,并不是把概念直接讲授给学生,而是让学生在探索中获得“教师已知”的概念,从而减少重新学习的必要。
(二)“概念获得模式”的结构体系
阶段1:资料呈现和概念确认。向学生呈现的资料或者包含或者不包含所求的概念。这些资料以成对的形式呈现,学生们被告知所有肯定型例子中都包含有一个共同点,它们的作用是表达出所求概念本质的假设。要求学生们根据这些本质特征命名概念并说出概念定义。(他们的假设到下一阶段才能被证实)
阶段2:概念获得的验证。方法是首先将未标示的例子正确地分类,然后举出自己的例子。在此以后,教师确定或否定他们最初的假设。
阶段3:思维策略分析。学生们分析自己获取概念的方法。有些学生用的是整体法;有些学生用的是部分法。逐渐地,他们会比较出不同方法的不同效果。
二、笔者的教学案例:“经济的概念”
笔者尝试用“概念获得模式”讲授《经济生活》前言的“经济”概念,以下是教学实录:
第一步:呈现示例1―5,它们标有“是”的标记;呈现示例6―10,它们标有“否”的标记。
示例1―5:
1. 11号线擅改钻探位,打穿5号线隧道,致昨日上午地铁五号线全线延误3小时,千人退票。
2. 央企老总收入若过高要进行调整。
3. 生鲜鸡八仙过海求“涨粉”:有的送货上门,有的主打专卖,力图培养广州人新的消费习惯。
4. 确保全年外贸稳增长目标。
5. 地产大佬 齐齐跨界。
示例6―10:
6. 《草书千字文》:宋徽宗“瘦金”之外的率性之笔。
7. :与上合各国打击“”。
8. 电影节艺术之路走得相当艰难。
9. 广东五名副厅官被立案侦查。
10. 呼吁设南沙车辆管理分所。
呈现以上5个正面示例和5个反面示例,是很重要的一个步骤,通过它们教师能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发现概念的一些关键属性。这样,可以尽可能排除学生在探索概念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盲目性,使学生的发现有了相对明确的指向性和较大的受控性,从而有可能在规定的学习时间内获得预期的效果。
第二步:学生比较分析示例,提出假设
教师要求学生对五个标有“是”的示例和五个标有“否”的示例进行比较,并要求学生对所有标有“是”的示例进行比较,找出“是”的示例中的共性,从而让学生对“是”的示例形成概念假设“经济”。
第三步:学生对自己获得的概念进行验证
教师给出和前面10个示例相类似的另外15个示例(在此不一一列举),要求学生根据自己假设的概念进行分类。然后教师给出肯定或否定的反馈,让学生确定或否定他们最初的假设,并及时做出修正。
第四步:教师、学生在验证、修正假设之后,命名概念,重述定义。
要求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尝试描述“经济”的概念或特征。以下是学生们在课堂上通过约10分钟的思考、讨论给出的“关于经济”概念的描述:(以下仅摘录部分)
1. 经济是通过贸易、消费等方式影响人们利益、生活方式、文化的手段。
2. 经济是个体与个体之间,生产与物质的交换,获得利益的行为,受国家调控。
3. 经济是社会生活中,人们各种消费活动及生产活动、建设活动的总和及我国人们生活小康的基本保障。
4. 经济是社会中货币及商品的流动,包含生产交换消费分配等因素,具有一定规律,经济需要市场,市场使经济活跃。
5. 经济是生产、销售、市场、消费的统一体,是国际普遍关注,同时对社会有巨大影响的事物或现象。在学生自己尝试给出“经济”概念的基础上,教师再对课本“经济”的概念进行讲解。因为学生基本已能归纳出经济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因此教师只需对“在一定的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基础上”进行重点解释即可。
第五步:要求学生分析他们获得概念的策略
教师要求学生讲述一下自己在整个练习过程中的思考方法――自己在每一个阶段的想法,开始注意哪些特征、以后又做了哪些修改等等。通过这样的互相交流方法并对此进行思考,学生们在以后的课程中能够尝试新的方法并且注意观察采用新方法的结果。
三、使用“模拟训练学习模式”要注意的问题
1. 正确选择相关资料。在使用“概念获得模式”教学之前,教师要根据概念,挑选资料并把它们组织成肯定型和否定型例子,然后排列成一定顺序。排列顺序的原则是:先给出一些特征代表性程度比较高的示例,等到学生们渐渐掌握了概念以后再让他们处理那些模棱两可的问题。
2. 及时记录发现过程。在使用“概念获得模式”时,教师要记录下特征及其假设(概念)的提出过程。需要时,教师还要提供附加示例。在概念获得活动中,教师的三个作用是:记录、提示(线索)和呈现附加示例。
3. 引导学生大胆假设。在课的前半部分教师要支持学生去大胆假设,然而一定要强调指出这些假设只是暂时的,并且组织学生在对话中相互检验对方的假设。在课的后半部分,教师必须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向对他们的概念和思维方法的分析。教师应鼓励学生去分析各种不同方法的优点,而不是试图寻找一种在任何情况下适用于所有人的最佳方法。
4. 在教学实践中,不能所有概念都采用这一模式进行教学,只能有选择的、部分的使用。“概念获得模式”,遵循了从具体到抽象,再又上升到具体的一般认识规律。它的确能够培养学生自行获得知识的能力,体现了传授知识和发展能力的统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学习的自觉性、积极性得到了紧密的结合,较好地纠正了讲授教学中的一个明显缺陷,即忽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片面强调教师的作用,使学生处于消极、被动的地位,以至于抑制了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在看到“概念获得模式”长处的同时,笔者通过教学实践也感到:一方面一个发现过程所费的时间比一个讲解的过程要长得多;另一方面,一些比较复杂的概念,教师无法控制学生的发现过程。因此在现有的教学条件和有限的教学时间下,并没有必要用此模式讲授所有的概念,但部分地应用“概念获得模式”是可行的,也是有益的。
总的来说,在当前教育改革的形势下,单一的教学模式并不能适应于所有教学内容,教师应注意积累各种不同形式的教学经验,关注学生的个体发展,创新教学方法,要多种教学方法综合运用,才能发挥组合效能,使课堂教学更加有效,确保培养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 思想政治 校本课程
我国教育阶段课程体系紧扣时展的命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改革更加注重学生的基础教育,尊重学生个性化发展。通过新课程改革,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旨在培养出一批批拥有高素质与社会责任感的人才。
一、研究性学习在高中思想政治校本课程中的实现的问题
新的教学方式出现在高中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中,前期肯定会出现一些问题,只有发现存在其中的问题,才能方便后续采取有效措施进行解决。下面讲述了研究性学习在高中思想政治校本课程中实现中出现的几个主要问题。
(一)过度重视显性校本课程。一些普通高等学校在思想政治教学过程中偏向于传统的教学模式,比如,教师授课必须要有配套的教案,并且教师还要给学生布置一定的作业。校本课程教学虽然是国家已规定的课程要求之外而进行补充的课程,它具有的隐形作用也应该被重视。国家课程安排中也有的教学内容没有被牵涉到,但是对学生的发展有好处,这样没有被牵涉到的教学内容便可以加入校本课程中,让学生学习到更多的知识,了解更多的地域文化与科技信息等。因此,隐形的校本课程在高中思想政治教育中也起着重要作用。
(二)课程开发能力需要提高。教师在进行课题研究时,有时会应用到其中他专业领域的知识或是与现代技术有关的信息,而学生接触新事物的好奇心与接受能力较强,在平时生活中可能会形成一定的知识积累,所以在课题研究时可能会出现的局面的是教师掌握的信息可能会没有学生的多。所以,校本课程该如何开发是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
(三)真正落实有难度。校本课程在高中思想政治课程中属于一种选修课程,学校有权利掌控学生的课程学分认定以及评价,并且开展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存在的评价方式不是唯一的,造成难以制定统一的标准。所以在实际教学环节,部分学校会进行压缩校本课程的课时,使校本课程教学处于一种形式。
二、研究性学习在高中思想政治校本课程中的实现问题的对策
进行制定思想教育与量化标准,改变传统的观念,重视现阶段的校本课程投入。师资队伍对于研究性学习在高中思想政治校本课程中的实现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高等学校有必要组织教师进行师资培训,加强教师对岗位以及思想政治学科的认识。研究性学习在高中思想政治校本课程中教师的地位在发生改变的同时,还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教师借助师资培训,能够受到一定的启发,提高课程开发水平,从而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与学习能力。
此外,教师还应该注重显、隐性模式应用于思想政治教学过程中的影响,组织学生对教学生过进行认定与评价,展现研究性学习在高中思想政治校本课程中的实现的意义与作用,达到教学最优效果。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在平常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状态以及考试成绩等情况,进行有效的跟踪与反馈,及时改进教育过程中还存在的不足,提高这种新模式的实效性。
三、研究性学习在高中思想政治校本课程中实现的设计理念
研究性学习在高中思想政治校本课程中的实现有着重要的意义与作用。它的设计理念应该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改变传统以教师授课为主的观念,转向为将学生作为主体的观念,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思想政治课堂上教师与学生形成良性互动,从而进行有效的教学指导。2.树立师生地位平等的观念,尊重学生的个性思维,展现自身特长。3.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与实际锻炼能力,促进学生在多样化的实践活动中形成一定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4.加强对学生综合素质塑造的观念,完善学生的人格,使之具有高尚情操以及交际能力等。
四、研究性学习在高中思想政治校本课程中实现的效果分析
(一)学生方面的影响。研究性学习在高中思想政治校本课程中的实现,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丰富学生学习内容,在实践过程中充满乐趣,巩固所学的知识。此外,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更具有合作意识和与人分享意识,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与创造性以及主动性等显著提高不少。这种方式带给学生的意义与学习效果远远超过传统教学方式。可见,研究性学习在高中思想政治校本课程中的实现能够真正的将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更加充满活力与激情。
(二)教师方面的影响。改变了传统教师教学方法,促进教师随时进行自我“充电”,掌握较广的知识范畴,更好吸引学生上课时的注意力。教师教学能力与开发课程能力等相应的提高了许多,改善了传统教师知识狭窄与教学效果不佳的状况。这些变化对于教师进行因材施教有着极大的帮助。
(三)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影响。研究性学习在高中思想政治校本课程中的实现,改变了传统教学方法过于死板的缺陷,激发了学生对思想政治的好奇心与学习兴趣。学生的思想政治显著得到提升,有利于开展国家规定的课程。并且在对学生进行教育指导的过程中,教师也可以学到一些之前未曾接触与知识概念朦胧的内容,提高了自身的涵养与专业技能,为将来开展思想政治教学活动奠定了基础。
(四)高中思想政治校本课程的影响。通过研究分析,我们可以发现,研究性学习在高中思想政治校本课程中的实现,不仅改变了传统学生的学习方式,还改变了教师教学的手段与策略。目前,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研究性学习、常规课程学习以及校本课程学习齐头并进,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会增加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的压力,但是会积极引导教师与学生了解当今世界各国的时事与国内社会热点,通过各种手段扩充知识面,从而了解当今社会的发展、变化与趋势,塑造学生素质与学习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能够与学生进行互动,能够让彼此思想进行碰撞,更加了解彼此的特点,特别是教师能够掌握学生的思维方式与兴趣爱好以及所关注的热点等,将有助于思想政治课程教学开展,实现教学目标。
五、结束语
当今社会下,人们正在将科学发展观进行有效实践,而研究性学习在高中思想政治校本课程中,教师应注重将研究性学习穿插到校本课程中,两者共同作用有益于落实国家规定课程教学,并促进校本课程在高中思想政治课程中开展,增添教学方式多样性,指导学生自主学习与研究。
参考文献:
[1]吴群慧.高中政治研究性学习中教师的角色特征[J]. 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04(02)
要
在思想政治课程中,从学生的发展或者从有效课堂的角度看,“和谐”都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文章先阐述了思想政治和谐课堂构架的意义,再结合新课程教学,介绍了构建思想政治和谐课堂的三个策略。
关键词
和谐课堂
思想政治
构建方略
氛围
目标
自主探究
我国新课程标准下的改革核心目标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它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素质教育实施的主要渠道就是课堂教学。构建思想政治课和谐课堂,可以帮助学生全面发展,从而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根据社会的发展需要与高中生的身心发展需要的统一要求,使教学节奏符合高中学生的发展规律,进行科学的设计与整合教学过程中的要素,使“学”与“教”产生“和谐效应”,促进学生素质得到和谐发展。为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则必须构建和谐课堂,从而帮助学生提高对学习思想政治课的兴趣,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构建高中思想政治和谐课堂的意义
(一)有利于促进新课程的改革
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高中思想政治教学和谐课堂是在研究性的学习中展开的,师生之间建立起合作关系,师生为共同的任务进行交流、对话与合作,最后完成相关知识的学习。
思想政治和谐课堂的“以人为本”,能够引导学生在其学习方式上的转换,在合作的探究中进行主动质疑,在开放课堂教学中进行个性的学习,从而有效的促进学生的发展。由此可见,在高中的思想政治教学中努力构建和谐课堂,将有利于新课程的改革,也有助于促进素质教育发展。
(二)有利于发挥思想政治教学的德育功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作为德育课程就要完成德育任务,确立和谐课堂理念。政治课程的和谐课堂是师生相互尊重、相互学习,气氛和谐、情感交融的课堂,通过知识教育、道德教育、能力培养、情感陶冶等途径,促使学生在情感与认知、态度和价值观、知识与智力等多方面发展,使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人。
(三)、有利于提高思想政治教学的实效性
在新课程改革中,作为政治教师要通过优化教学过程来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努力和学生共同创造和谐、活跃、民主的课堂学习环境和氛围。在思想政治和谐课堂中,“教师与学生”两个主体、“教和学”两种活动在两个过程中是相辅相成、相对统一、协调发展的。学生的乐于学习,不仅能提高课堂学习实效,还能培养学生健康人格,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四)有利于提高教师专业水平
教师是课堂教学主体,提高政治老师的专业水平就是提高思想政治和谐课堂的质量保障。教师实现角色的转变,从课程知识被动传递者、宣传者转变成学习的促进者、帮助者和真理的追求者。教师的角色转变可以增长教师的学科法知识、教学内容知识、情境知识等,能提高教师的课堂管理、教学设计以及课堂组织等能力,更新教师的教师观、课程观、教学观、学生观等,从而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
二、构建高中思想政治和谐课堂的策略
(一)要在课前营造出和谐的氛围
作为教师要在课前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发思维潜能,促进学生接受新知识的能力。
一般的思想政治课都是在上午的三四节或者是下午的一二节,正是学生易于疲劳的时间段,所以,在课前对学生疲劳感进行消除就变得尤为重要。教师可以提前两至三分钟进入教室,组织学生齐唱一些活泼、健康的歌曲,或静坐二分钟进行深呼吸,或播放轻松愉快的健康音乐等方法,使学生在进行思想政治的学习之前,身体和心理都得到放松,从而消除学生的疲劳和紧张,使氛围处于和谐状态,便于集中精力、充满信心地自学和听课。经过课前的热身,使学生对新知识充满好奇心,使学生的学习热情达到普遍的提高。
(二)落实教学目标
作为教师,在课前要在吃透课程标准与教材基础上的教学难点、重点,以及学生依据实际情况设计出的教学目标,达到教师教有方向、学生学有目标。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根据教材特点采取多样方法出示教学的目标,比如,口述、书写、笔画、眼观等。目标的出示时机也灵活多样,有的是在导学阶段,有的是在课中或课后,或者逐个出示。辩论课、讨论课、对话课应要在课前就出示目标,方便学生了解主要内容,以便于操练。
思想政治课在性质上是德育课,除了落实知识目标外,还要落实情感、态度、以及价值观目标和能力目标。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教材的内容、学生的思想需要,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来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理论、方法和观点来分析、解决实际的情境问题。
(三)组织自主探究
如今,教学的改革趋势就是培养学生自学与思维能力,本身也包含着创新能力培养。高中思想政治教学特色也就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这里的实际包括社会、生活的实际以及关注社会热点,还包括学生自身的实际,教师可依据新课标的教学内容和要求把教学延伸到课堂外。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和调查研究能力,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水平,就要开展出以理论为指导的社会实践活动与社会调查。
在组织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教学中,对学生的学习引导方法变得尤为重要。要对学生采取“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方式方法,好的学习方式与方法对提高学习效率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构建高中思想政治和谐课堂,不仅能解决学生的过重负担以及克服课堂存在不和谐的迫切需要,还能在高中思想政治和谐课堂中实现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客观需要。在未来,高中思想政治的和谐课堂会不断地涌现出新理论、新实践,不断地推动我国高中思想政治教学走向和谐。
参考文献:
[1]李元峰.如何构建和谐、有效的科学课堂教学[J].文教资料, 2008(17)
文化与经济、政治说课稿
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三
辽宁省抚顺市第十中学
党利
1、说教材
(一)在教材中地位:《文化与经济、政治》一课是《文化生活》第一单元第一课第二框题
本框题的价值如同增加必修三文化生活的必要性。
本书在思想政治课中地位:《文化生活》是高中思想政治课程中增设的必修模块,与《经济生活》《政治生活》《生活与哲学》共同构成高中思想政治课的必修内容。《文化生活》内容的设置既是时展的需要,也是中学生自身发展的迫切要求。人类.是一个有机整体,经济、政治、文化是这个有机整体的三个组成部分,共同推动着.的发展。我们每个人都置身于一定的文化生活之中,时时刻刻感受着文化的熏陶理应了解文化生活现象,分析文化本质与特点,了解文化发展的规律,形成对文化的正确判断和参与文化生活的选择能力。时代的变迁凸显了文化在.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本框的地位:
增加必修三必须明确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本单元包括两课:第一课“文化与.”用“体会文化”和“文化与经济、政治”两个框题介绍文化的内涵。通过对于文化与经济、政治之间的密切关系,说明文化在.发展中的作用,加深学生对文化概念的理解。为全本教材提供基础性的认识。为本书以后学习奠定了基础与方向。
(2)
说教学目标
依据《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根据教材和学生的身心特点。教学目标确定如下
知识目标:1.了解当地文化产业。
2.理解现代.中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
融的特点。
能力目标:1.通过探究学习,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辩证分析能力,分析不同文化所起的作用不同;。
2.培养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培养运用理论分析现实问
题的能力,运用文化对经济的作用深刻理解国家提出
的“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口号。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关注学生自身的情感体验和思想观念的形成,培养
学生努力学习知识,增强文化竞争力的意识。
2
.培养反对文化霸权主义和保护中华民族文化的意
识
虽然教学大纲安排“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重要作
用’。但我认为把这一知识与单元探究放到一起讲更合理,因此
这一只简单提出知识,没有重点讲解。
教学目标确立的依据:
1.
用教材,而不唯教材,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
是基本遵循了教材的编排顺序,二是对教材内容进行了合理的取
舍、科学补充,构建了一套更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知识体系。。
2.飞速变化的时代对中学生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
求。
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身心迅速发展,自我意
识和独立性较强,.公共生活空间范围越来越大,并且开始理
性地思考.和人生的重大问题。高中生可塑性强,但情绪仍然
不稳定,有多变性,容易冲动或偏激,迫切需要提升思想意识,
加强方法论的指导,使其在纷繁复杂的文化生活中能够进行正确
的判断与选择。
3.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抽象的理论只有
与形象生动的实践相结合才能凸现出它的伟大。教学中把理论知
识的学习与.实践、.现象的分析、学生实际生活紧密联
系,力求贴近生活。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1.文化与经济、政治三者的关系
2、文化生产力在经济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教学难点: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发展不是亦步亦趋的,文化性质不同作用不同。
教学重、难点确立的依据:
文化的内容是多层次的,有的受经济的制约大、有的受经济的制约小。文化对经济具有拉动作用,可以优化产业结
构,提高企业和产品的竞争力。
任何国家的综合国力都离不开文化发展的底蕴和烘托。在当今世界多级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综合国力的竞争尤其
如此。世界的文化在冲突碰撞中相互交往在当今世界越来越频繁,文化与政治、经济相互交融的特点彰显在各个领域。
2、说学生:
《文化生活》模块的学习对象是高二年级。
从学生的心理、生理特征看,他们风华正茂,有着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接受能力比较强。但兴奋点仍主要集中在直观感觉上。
从思维特征看,仍未完成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辩证思维有待培养。
从认知结构看,通过前两个模块的学习,学生已有一定的理论基础,现实生活中感悟了文化的魅力。但又是刚刚接触《文化生活模块》,对一些具体问题未免有些粗浅、偏颇和模糊。从学习动力看,高中学生视野宽阔,有敏锐的洞察问题能力。对国际、国内的重大时事比较关注,本课涉及的时事较多,学生有较高的学习热情。
3、说教法
新课改要改变漫画中学生的负担。在教学上我认同教无定法,学无定法,但学生为主体是新课改的主流思想,因此课堂教学,应以学生讨论、交流等活动为主体,以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能力为中心,以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和质量为目标的课堂教学形式。培养学生学会学习,是全面发展学生能力的重要前提,也是基础教育改革的主要任务。学生已经系统学习完了经济、政治基本知识,具备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和学科思维能力,但平时在积累素材和主动联系实际方面还存在不足。所以我采用小组合作、情境创设、对比和讨论等方法教学。案例材料的筛选坚持三贴近原则,既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
4、教学过程
【教学主要思路】
对每一节课进行教学过程的设计,也就是教学的方法和步骤——教学的基本流程。情境导入——探究活动——形成理念——学
生践行
导入新课:(2—3分钟)
设置由上节课学过的知识导入新课.
提问:什么是文化?
学生答: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问:那么文化与经济政治什么关系?由此引出本课《文化与经济政治》
新课导入设计的依据:一是概括了旧知识,引出新知识,温故而知新,使学生能够知道新知识和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二是使学生明确本节课要讲述的内容,以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这是政治教学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讲授新课:本次说课只针对重难点
解析重点、难点:
本课的重点、难点之一:经济、政治、文化三者的关系,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发展不是亦步亦趋的,文化性质不同作用不同的。
(一)我是这样来设计经济政治决定文化的
?
情境导入——出示图片,今年的高考最年长者你了解吗?
?
设计问题有的同学能回答出,说明学生非常关心高考。
设计意图
?
情景创设遵循了多样化和综合性原则,一是注重利用图片、纪录片介绍、音像资料等多种方式创设情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
趣,文化生活按教学进度在高考后结束进行,抓住学生关注的
身边的事,生活中的事入手,很快能激发学生的兴奋点,从而
攻克难点。
探究活动——
1、2021年以前汪侠老人为什么没能参加高考,继续进行文化学习。
2、1977年前汪侠老人多大,为什么没能参加高考实现大学梦。
3、中国的高考都有什么样制度上的变化?从古至今的科举有什么样的变化?他们对.有什么样的影响?具体对我们自己有什么样的影响?
提出问题,学生分组讨论。
形成理念——
通过讨论辨明一定的经济、政治决定文化,
学生践行
在这里要抓住思想政治教学的思想教育的实质,不失时机的明确,我们能有今天这么好的环境进行学习,实现人生理想,离不开党的领导,国家的政策,要热爱自己的祖国,拥护党的领导。
设计意图
?
《文化生活》所承担的任务与《历史》《语文》等课程有明显区别。《文化生活》课程不是一门文化知识课程,而是一门思
想政治教育课程。所以在教学中要正确把握课程的性质,牢牢
把握课程的思想性,紧紧围绕学生思想觉悟的提高和道德品质
的养成,展开知识的传授
和能力训练。
?
《文化生活》课程不应把教学的重点简单地放在文化知识和历史知识的讲授上,要帮助学生认同正确的价值标准,把握正确
的政治方向,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为自己的终生发展奠定思
想政治素质基础。在这里要抓住思想政治教学的思想教育的实
质,不失时机的明确,我们能有今天这么好的环境进行学习,实现人生理想,离不开党的领导,国家的政策,要爱自己的祖国,拥护党的领导。
(二)我是这样来设计文化性质不同作用不同的
情境导入:
出示图片“史上最严的高考”
探究活动——
1、,为什么2021年高考被称为“史上最严的高考”。
2、诚信对我们.的有利影响
3、诚信对我们.的不利影响
形成理念——文化的性质不同作用不同
?
设计意图
?
从认知结构看,通过前两个模块的学习,学生已有一定的理论基础,依据诚信对经济的影响明确文化生活道理。
(三)我是这样来设计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发展不是亦步亦趋的。
情境导入:
古代的科举有弊端,但古代有优秀的文化,欣赏视频《都江堰》感受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探究活动——
1、从《都江堰》讨论,经济决定文化,是不是经济进步文化就能
发展,经济落后文化就落后。举例说明
2、依上述观点由学生提出政治与文化的关系是不是也有这样结
论。
形成理念——
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发展不是亦步亦趋的,设计意图:
倡导研究性学习方式,鼓励学生创新。要在明确基本标准的前提下,结合学习的内容,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为学生提供足够的选择空间和交流机会,使其能够从各自的特长和关切出发,主动观察文化现象,讨论对文化现象的认识,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教学中的难点是过分专注于对概念定义的要求,在教学中就不能“抠概念”“背概念,注重辨析,是体现教材形式创新的重要标
志。解决难点。
学生践行:练习巩固。
(四)我是这样来设计文化生产力在经济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的情境导入:
上一个环节欣赏视频《都江堰》感受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在这里播放图片《三峡工程》通过对比让学生感受总结出现代.经济决定文化,科学技术在生产力中的作用,
探究活动——
探讨:
——科学技术的重要性
三峡上的旅游产业的发展,带给我们的启示——
形成理念——
文化产业的发展——科技在国家中的重要性,引出文化生产力重要性。为下节课文化与综合国力奠定基础
学生践行:我们家乡的文化产业
设计意图:
1.通过小组合作探究,进行思维碰撞,激发学生潜力,集思广
益,多角度思考文化的
重要性
2.视频播放让学生轻松学习,享受学习,并在音乐中产生共鸣
文化在综合国力的关系在这节课虽是重点。但因时间原因,会在单元的探究活动中侧重讲解。
5、说小结:
教师总结本节之间的知识内在联系。
设计意图
归总知识,清晰思路,便于理解把握。课堂有放有收,既有民主又有集中统一,才不会让学生感到无所适从。
六、即练即评
[关键词]思想政治;课堂教学;教学问题;解决措施
课程改革是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的转变,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成为学生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但是,现实中高中思想政治教学在改革过程中遇到很多问题。对于中学生而言,德育是学生思想品质形成的重要途径,而高中思想政治课是德育最直接的手段,作为德育的重要课程,思想政治教学改革任重道远。教师必须抓住新课程改革的机遇,解决问题,实现思想政治课的有效教学。
一、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升学压力致使教学以应试教育为主
传统教学脱离了社会发展的需要和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传统的教学评价是以知识作为考核的主要内容,以考试为唯一目的。在高考的指挥棒下,教师是评价的主体,“量化评价”“终结性评价”是评价的主要形式,单一、刻板、僵化的评价扼杀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固定的求同思维抑制了学生的创新能力,违反了教育教学的规律。传统教学片面强调学生的共性,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和个性化发展,教师作为单一的评价者,忽视包括学生在内的多元化评价主体的存在;教师只关注评价的结果,即升学率,忽视了促进学生和教师共同发展的过程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因此,高中思想政治课的传统应试教学以牺牲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代价,成为实施素质教育和生本课堂的一大障碍。
(二)教学方式束缚了学生的创造能力
创造力是人成功地完成某种创造性活动所必需的心理品质,也是创造性人才的重要特征。在当前全面推进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的新形势下,高中思想政治课作为一门综合学科更应该尽其力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但是,长久以来的传统教学模式压制了学生开拓创新的思维和意识,学生也没有自我发展意识,因为按部就班的学习环境和学习任务无需他们进行额外的思考和创造。教师没有针对学生发展进行个性化教育,而且也没有尝试去挖掘学生的创造才能。学生的无限创造才能要靠教师的牵引与挖掘,在思想政治教学中,教师需要利用课堂教学不断地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让学生保持对思想政治课的好奇心和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造力。
(三)教学体制不完善
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作为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与人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在人的发展和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美国著名教育家赫钦斯说:“教育意味着教学,教学意味着知识。”国家正在实施人才强国战略,人才来自教育。虽然我国一直在进行教育改革,但是现在的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教育体制还不够完善,作为一门综合学科,高中思想政治课在培养人才方面出现了结构性失调,依然还有很多需要改革和调整的方面,还有更广阔的上升和发展空间。
二、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问题的解决对策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学习本身就是目的,而考试以及成绩只是为了检测学习成果而衍生出来的副产品。因此,高中思想政治教学就应该建立以学生为主,弘扬学生的自主性与个性的课堂。
(一)重视发挥教师和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双向作用
1.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创设愉快、和谐的教学环境
教师的根本职责和根本任务是教书育人,全面实现教育目标。观念是教师达成教学目标的先导。要实现素质教育,必须使教师具有现代化的教育观念。教育家陶行知说:“为学而学,不如为教而学之亲切。为教而学必须设身处地,努力使人明白,既要使人明白,自己就自然而然要格外明白了。”在高中思想政治的教学实践中,首先,教师应主动学习生本教育的基本理论,认识和接受生本教育,并且要在教学实践中自觉地实施生本教育。其次,教师应该在原有的教学形态上进行创新,实施快乐课堂。这要求教师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课堂氛围轻松、愉快、和谐,让学生由厌学变得好学,由苦学变得乐学,由学会走向会学。
2.教师指导学生进行自主性
学习高中思想政治教学要实现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就是要让课堂呈现这样一种状态:学习动机可自我激发,学习内容可自我选择,学习方法可自我确定,学习时间可自我计划,学习过程可自我监控,学习结果可自我评价。从时间角度来看,学生不仅要在学校上课的时间内接受思想道德教育,在课后或者平日休息的时候也要根据自身条件和需要进行自主学习。从空间角度来看,学生不仅在学校的课堂上学习高中思想政治理论知识,在家里或者社会上参与各种活动的过程中也要结合外在的环境条件与要求进行自主学习。因为思想政治课堂是德育的课堂,但并不是德育的唯一阵地,德育无时不有,无处不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应代替学生学习和思考,而应尽可能地为学生的自由发展提供更多的机会,赋予学生更多自主学习的权利。另外,教师要为学生提供高中思想政治学科自主学习的资源,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进行自主性学习,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独立意志和自立行为。最终,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和自主探索中实现“想学”“能学”“会学”“坚持学”。
3.学生要改变学习观念
学生也应该适应现代教学观念的变化,要着眼于一生的发展,注重“学会学习”,注重学习方法的学习和学习能力的提高。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对学生而言,更重要的是学会学习的方法,要有“乐学”“会学”“勤学”“博学”等学习素养。其次,高中思想政治课堂应该是一种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以教师辅导为辅的课堂,学生应该积极响应和接受新的高中思想政治的教育实践,适应新的教学方式。新课程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也对学生的学习提出了挑战。学生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尝试、适应自主学习模式,通过进行自主预习,课堂交流,巩固练习,掌握基本知识和思想观点,提高自主学习能力。教师和学生是课堂的主导与主体,两者要相互配合、共同提高。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教师的导向作用和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作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创新教学模式
1.创设目标明确的教学情境
在新课程理念的推动下,高中思想政治课应不断尝试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在对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创新中,使课堂教学与时俱进。教学模式是在理论的指导下,抓住教学的特点,对教学过程的组织方式作简要概括,以提供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选择、组合、变换、重构的一种范式。教师必须根据高中思想政治这门学科的特点,根据教材以及学生的实际,结合当下的教学任务,从实践出发,经概括、归纳、综合,建构适合自己教学风格的教学模式。另外,教师要创新教学情境并使其运用到实践中,同时要注意教学情境适应学生的学习实际和可接受性。例如,高中思想政治教师可尝试“启发—创新”模式、“交流—互动”模式、“审美—立美”模式等适合高中思想政治教学的新的教学模式。
2.积极反馈,师生互相评价
在新课程改革的推动下,教学评价内容和形式在不断改进,高中思想政治教学应该建立以调动评价者与被评价者各方面的积极性,促进学生身心发展为目的的评价机制。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教师应认真观察学生的课堂表现,及时做好相关记录,并适时地给予学生反馈,让学生知道自己在课堂中的优点与不足,更好地认识与反思自己的行为,激发对思想政治课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可以利用各种评价机制激发和强化学生的优点,让学生改正自身的缺点。在师生的互相评价中,教师也能收到学生的反馈,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时改变教学策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准确理解课程性质,把握教材意图
1.教师要反复研读和体会新课程标准所蕴含的教育理念
课程标准是新课程改革过程中最为重要的纲领性文件,它是由国家制定和颁布的,是指导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由前言、内容标准、课程目标、实施建议四部分组成。在实际的教学中,有些教师没有认真研读新课程标准,仍然把握不住教材意图,表现在课堂教学的设计抓不住根本,远离思想政治学习目标,束缚了学生的学习。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是人文与社会学领域中的一个科目,高中阶段的思想政治教材由必修和选修组成,每个模块之间既是各自独立,也是相互联系的,反映了学科内容的逻辑体系。教师要把握每个教学模块的教学目标,并围绕教学内容,整合学生经验和相关学习资源,从整体上把握思想政治教学。
2.教师要探索并运用新课程标准倡导的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的创新要求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师做好课程研制,包括课程规划、课程实施、课程评价,以及调整方案。课程规划主要解决的是“教什么”的问题,课程实施主要解决“怎么教”的问题,而课程评价主要解决的是思想政治课规划方案以及实施方案的确切性问题。同时,教师也应该顺应时代潮流,使高中思想政治教学注入新的信息,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评价机制等方面进行调整,借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和工具向学生传递新时代的知识,充分开发和利用更多新的课程资源,体现生本课堂价值。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有客观的也有主观的,教师应该克服课程改革的困难,冲破教学改革的阻力,借新课程改革的契机,不断创新教学模式,实现思想政治课的教学价值。
参考文献:
[1]舒新城.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61:53.
[2]孟庆男.基于自主性学习的教学模式[J].课程教材教法,2006(2):21.
[3]孟庆男.思想政治(品德)课程与教学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5.
[4]查有梁.给教师的20把钥匙———教师应掌握的教育学方法[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7:108.
所谓“点、线、面”的教学思维,即将寻找教学知识“点”及贯穿知识“点”,建立“线”与“面”的教学思路整合为一个系统的教学方式,并保持“点、线、面”的教学过程处于不断的周期性发展和开放运动中。高中的思想政治课在内容的广度和深度上都有明显的拓展、加深,考点和知识点密集,题目类型和知识应用也灵活多变,对学生的理论应用和分析能力的要求也有很大的提高。运用“点、线、面”思维来进行高中的思想政治教学,对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和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另外,现代社会物质经济的发展,为人们的精神和意识领域带来了巨大变革,也为高中的思想政治教学提出了更高要求。将“点、线、面”的思维运用到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能够有效促进学生的思维训练,防止学生孤立地、片面地、停止地看待社会问题的形而上学式的思维方式的出现,起到对学生的理性思维和发散性思维能力培养的作用,提高他们认识世界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培养和提高学生举一反三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点、线、面”思维在高中思想政治教学的应用策略
2.1 寻找教学知识“点”
高中思想政治课里有很多教学大纲上的知识点及内容的关键点,把这些“点”找出来,并一一解决和消化掉是完成教学的第一步。教师可以通过结合课程标准,从案例设置点及查找思维冲突点两个方面来着手,寻找突破“点”,“以点带面”地开展教学活动,从而打造高效、精彩的课堂教学。其做法首先是选取案例的设置点。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找出相关的知识分点,让学生从“点”上进行识记和细化、加深理解;并可把案例根据不同的知识点进行拆分,让学生能够从同一案例的不同层面来进行掌握。其次是思维的冲突点。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及时抓住学生思维的闪光点和不同的思维方式等,作为打开学生思维的突破点,在基于“点”的教学方式下,使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得到最大程度的训练和发展。
2.2 利用“线”贯穿知识“点”
所谓“线”,就是能够贯穿知识“点”的纲。在课堂教学中,只有通过“线”的牵引,才能将多个相互独立的知识点及案例,连在一起,从而达到在学生的头脑中组成一个连贯知识链的效果,深化理解教材间各个重点间的联系。教师在高中的思想政治教学中可以围绕线索,将已讲解过的、零散的基本概念、知识点按照其内在的逻辑关系,连成具有内在逻辑线索的“线”。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引导者,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在学生的自主学习或小组合作学习基础上,进行指导教学,让学生在基于自己思考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的点拨来梳理“点”与“点”的关系,认清“点”与“点”的关系,从中找出其内在的逻辑纲领。
例如,在关于真理和谬误的讲解中,首先找到如“真理”的含义,及真理的客观性、条件性,认识的性质等重要的概念知识“点”;然后,教师出示教学目标、进行学习指导;接下来,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生生互动,学习、讨论有关真理和谬误的区分及举例说明,总结认识运动的总规律并举例说明。
2.3 建立、整合知识的“面”
在把知识“点”串成“线”后,要把各个零散的原理和规律等知识线索整合成“面”,来完成一个周期的系统教学。教师可以立足于教材,以每一单元课程作为知识“面”进行整合;也可对整体的教材内容进行整合;或将不同模块的教材进行整合;也可以对于一个知识内容通过“人文”与“工具”的两面性构建出相关的知识“面”。进而,让学生采取如建立知识框架图、关系图及归纳总结等方式,思考并练习把知识间的关系以“面”的形式呈现出来,这对学生整体思维能力的培养和知识构建水平的提高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最后,可以进行一定程度的小测试,以达到对课堂教学效果和学生知识掌握程度的一个检验。
例如,应用相关知识,作关于“基因工程”的真理性探究或漫画讨论。在理解有关“认识”“真理”及“谬误”“科学”等重点概念后,通过师生互动即教师指导,和学生的自主学习及合作探究,从中得出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等哲学道理。最后,学生通过做练习进行练习提升,并通过检查、测验来进行自查和反馈。
所应注意的是,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的“点、线、面”教学应该是一个过程,也就是说,这样一个周期结束后,并不代表相关课程知识的教学结束;而是需要在交流和碰撞中不断反思,在原有成果基础上吸收新的方法制定新的方案,重新开始新一轮的“点、线、面”过程。这样,在“点、线、面”思想下,保持教学活动的开放性和发展性,以取得高中思想政治课理想的教学效果,提高教学效率。
随着改革开放的日益深入,随着中国当代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整个时代的进步对于作为新一代高中生的核心素养的思想政治学科能力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因此实现从高中生如何能够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确立学科阅读、识记、理解、表达和应用这五种基础能力,对高中生基于核心素养的思想政治学科能力的内涵进行挖掘和界定以及对其培养策略的引领探索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
一、相关概念的内涵界定
1.核心素养
《现代汉语词典》对素养的解释是平日的修养,如艺术修养。素养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但可以随着个体学习的积累而得到不断地改善和发展,是个体在学习过程中所形成的比较稳定的内在品质和涵养,往往外化于个体的行为之中。在素养当中起到最关键作用,居于核心地位的被称为“核心素养”,它是知识、能力、态度或价值观等方面的融合。核心素养是最基础、最具生长性的关键素养。核心素养的培养过程是一个分类培养,循序渐进的过程。
2.思想政治核心素养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实验)》指出:“这是一门进行基本观点教育的课程;是提高高中生认识、参与当代社会生活能力的课程;是培养公民思想政治素质的课程。”因此,从思想政治课教育价值取向看,其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应是:高中生在学习该课程各个模块知识过程中形成的以价值观为核心的思想政治素养与学科能力。思想政治的核心素养应包括政治认同、理性精神、法治意识、公民意识、公共参与等方面。
3.基于核心素养的思想政治学科能力
学科能力是高中生根据自身的知识储备和己有经验来解决涉及与本学科相关问题时的一种心理特征。高中思想政治学科作为一门德育学科,它专注于高中生的社会性发展、国家主导意识形态的教导和社会问题的呈现与认识等。在本文中笔者认为基于核心素养的思想政治学科能力主要包括阅读能力、识记能力、理解能力、表达能力和应用能力等核心能力。
一是阅读能力:在高中思想政治学科能力中,阅读是高中生最基本的学习活动,观察、分析、思维等活动都在阅读活动中进行。阅读能力是高中生最基础的学习能力,识记、理解、分析等能力的培养和运用都以阅读活动为载体,并以阅读能力为基础,与阅读能力的培养和运用密不可分。要具备高层次的观察、分析等思维能力,首先要具备高层次的阅读能力。
二是识记能力:众所周知,对于思想政治课的教学,首先应该强调高中生对政治理论基础的认识和把握,这其中不能离开对基础知识的大量识记,这也就涉及对高中生识记能力的培养。思想政治课教学的目标是让高中生理解和掌握课程中所涉及的知识点。然而有很多的知识点需要高中生进行牢固记忆,在记忆中理解,在理解中记忆,这是一个双向促进,对知识进行知识动态掌握的过程。
三是理解能力:对于抽象、枯燥的思想政治理论,人们往往片面理解为死记硬背。而实质上,思想政治课程更强调的是要对政治理论的理解,教学过程中更要注重对高中生理解能力的培养。所以,思想政治课教学的目标不仅要求高中生能够识记而且要求能够充分理解课程中所涉及的知识点。
四是表达能力:表达能力,是指运用语言文字阐明自己的观点、意见或抒发思想、感情的能力。高中思想政治应当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强调课程实施的实践性和开放性,要使高中生具有良好的政治语言表达能力,要在别人面前很好地表达出来,要用自己的语言去感染、说服别人。
五是应用能力: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学习理论的目的是为了运用。对于思想政治的教学,更要强调的就是对高中生知识运用能力的培养。所以,思想政治课教学的一个更重要的目标是让高中生能够在记忆与理解的基础上,将知识内化于心,达到对知识的熟练应用。
二、基于核心素养的思想政治学科能力培养策略
1.阅读能力的培养策略
要想使得高中生能够快速、全面、准确地从教材或文本的文字表述和图表等形式中获取回答问题的有关信息,做到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准确和完整地理解并整合形成有效信息。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高中生的阅读能力,凡是高中生自己能看懂、读懂的内容,坚决不讲、不教,教师讲的、教的必须是高中生读不懂、看不懂的知识。让高中生用自己的眼光、思维、视角读出自己的理解、见解,并提出读不懂(是什么)的问题,提出有思考性(为什么)的问题,提出批判性的问题。
2.识记能力的培养策略
高中生经过阅读后能够根据从相关材料中获取和解读的有效信息,有针对性地调动有关经济、政治、文化、哲学等方面的知识,并运用这些知识做出必要的判断;能够调动和运用自主学习过程中获取的重大时事和相关信息;能够展现检索和选用自己“知识库”中有关知识、基本技能的能力,思想政治课要重点培养高中生知识迁移的能力,做到由A及B;形成辩证思维的能力和全面思考问题的能力。
3.理解能力的培养策略
培养高中生的理解能力,要通过引导高中生思考,让高中生能够在对知识记忆的基础上进行扼要的提炼或框架的构建,以达到对知识点的透彻认识。教师可以先让高中生理解学习有关思想政治常识的必要性,理解经济体现的是最根本的利益关系,而政治则是为了维护一定阶层的根本经济利益。然后让高中生进一步了解到自己国家的政治团体、执政党、社会性质,理解国际社会的格局与发展现状等。在激发高中生对政治生活知识探究理解欲望的基础上,除了课堂上的基本知识的讲解,还可以结合多媒体课件,利用图表和数字来表现国内各级政府部门的职责。最后展开小组讨论,引导高中生积极地思考、争辩,点拨高中生的思维,从而深刻理解、认识政治对于公民个人的影响,由此进一步提高高中生对政治理论的理解能力。
4.表达能力的培养策略
教师应当鼓励高中生参与课堂上的学、教、评、听、读、说。多用讨论式和辩论式教学方式,鼓励高中生在阅读特别是思考的基础上,大胆地用自己的语言发表自己的想法和观点,并与同伴进行交流分享,使自己的想法和观点得到增值、完善、补充、更正,使自己学习和认识的水平不断提高。与此同时教师应当鼓励高中生用简洁的语言描述经济、政治、文化、哲学等学科所涉及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观点,并能够应用历史唯物辩证观点和方法,分析、比较和解释有关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最终实现用顺畅的语言、清晰的层次、正确的逻辑关系,表达出论证、探究的过程和结果。
关键词:高考改革;思想政治;高中政治教师;角色定位
新高考改革政策中明确表示:考生总成绩由语、数、外三门和在政、史、地、理、化、生六个科目中自选三科构成,文理分科将不复存在。这一举措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进行更加全面的知识储备,有益于扩大学生选考的自。但是,思想政治课由过去的必修课变为选修课,这对高中政治教师而言将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因此,在新高考改革视域下,研究高中政治教师的角色再定位,对于充分发挥政治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培养中学生树立正确科学的“三观”,引导他们成为新时期合格人才和祖国未来的接班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新高考视域下高中政治教师面临的严峻挑战
(一)政治课地位受到挑战
《中学德育大纲》指出:思想政治课在培养中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在向中学生传授党的先进理论教育,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中有不可替代的特殊地位。在中学课程体系中,思想政治课是不可或缺的必修课;在学校德育教育中,思想政治课是德育的主阵地;从学生长远发展看,思想政治教育处于首要地位。然而,新高考方案的实施让思想政治课由必修课变为选修课,使思想政治课的地位受到严重冲击,极有可能出现学生不选、教师不管、学校不睬的糟糕局面,使政治课的地位一落千丈。
(二)政治课价值受到质疑
思想政治课的价值远远不只是简单枯燥地传授政治知识,而在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使他们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政治素养,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思想政治素质基础,这不仅是政治课价值的体现,也是高中思想政治新课标的要求。高中阶段是学生形成正确“三观”的关键时期,是培育良好政治素养的重要时期,也是学生优秀品格的塑造时期,这是政治课被赋予的使命。然而,新高考改革方案的出台,使政治课面临着学生不重视、不选择的残酷现实,致使政治课的育人价值不能充分发挥,甚至遭到普遍质疑。
(三)政治课教师岗位受到冲击
巨大的选考比重差异间接反映了政治学科教师的生存压力,在整个社会普遍追求高考升学率的巨大压力下,这一形势还可能继续恶化。常言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政治教育客体急剧减少,那么以政治教学为主要生计的政治教师的又将何去何从呢?如果选课人数少,开班数量则变少,需要政治教师人数也随之减少,大量的政治教师将被迫转岗或调整结构,而大学培养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就业前景也更加黯淡。这一严峻形势,曾一度在浙江一些中学中引起恐慌,觉得一辈子的“铁饭碗”瞬间灰飞烟灭。巨大的落差不得不引起政治教师的内省和重视,重新审视能不能继续留在岗位?以怎样的角色和姿态留在岗位?这样的思考相比自怨自艾和惶恐不安更加实际和有效。
二、新高考视域下高中政治教师的角色再定位
新高考视域下,作为思想政治课教师,需要对思想政治学科有一个清楚而准确的定位。这个定位需要从两方面入手:一是根据新高考政策,二是根据思想政治课程性质。2014年《全国高考政治考试大纲》指出:思想政治学科考试应在使考生体现应有的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同时,注重考查学生对所学相关课程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1]。2010年版的思想政治课程标准也明确说明:高中思想政治学科要使学生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终身发展奠定思想政治素质基础。综合以上两方面的因素,思想政治学科具有与时俱进、相互交融、系统性强、综合性高等特点,它不仅是对初中思想品德内容的延续和拓展,而且是对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的铺垫和奠基,既承上启下,又一脉相承。因此,面对新高考改革,思想政治课教师应当根据思想政治学科定位来有效地进行角色转换,从自身做起,不断修炼自己的学科专业素养;同时,也要为学生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一)新高考视域下高中政治教师针对自身的角色定位
对比新旧高考,原高考模式虽然也分文理科,但却带有明显的“捆绑”性质,而新高考3+3模式取代了文理分科模式,学生选科完全消除了“捆绑”。这意味着思想政治课教师会面临学生不选择政治的情况,作为思想政治课教师,面对这样的情况,更要坚定自己的学科信仰,增强学科自信,不断修炼自己的专业素养,不断提升自己的理论水平,用自身的独特魅力来赢得学生的青睐,最终扭转学生不选政治的尴尬局面。那么如何提升自己呢,应做到以下两点:1.做政治学科专业素养的“修行者”思想政治课作为学校德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对中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产生深远的影响,对他们的健康成长也起着无可替代的指导作用。思想政治课教师肩负着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修养的重要使命。新高考改革的实施,对政治教师的学科专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得每一位政治教师都应成为政治学科专业素养道路上的“修行者”。首先,要修炼德行,以具备优良的道德品格。师德是教师之魂,是一个教师安身立命之根本,对于思想政治课教师尤为重要,良好的道德修养和行为示范是思想政治课教师必备的基本素养,是学生形成良好品德的引路人和促进者。育人先育己,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曾说:“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如果思想政治课教师自己都是道德败坏,知行脱节,松懈怠慢,又怎么去引领和感召学生拥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呢?因此,思想政治课教师是时候静下心来修炼这场德行之旅了。扪心自问:你站在启迪人生的舞台上,你真的已经尽力给学生们做好榜样示范了吗?面对那么多双求知若渴的眼睛,你真的足够爱他们吗?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如果你还没有底气十足的信心来诠释这句话,那么请在通往德行的道路上继续修炼吧。其次,要修炼学识,以储备渊博的综合知识。思想政治课作为一门综合性和时代性都很强的课程,对思想政治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须不断地修炼学识,与时俱进地储备广博的知识,才能使学生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才能拥有正确的处世之道来面对这个日新月异的社会,才能拥有良好的人格和品质来拥抱美好的未来。第一,要有扎实的理论学科基础知识。作为思想政治课教师应当对这些基本的专业知识烂熟于心,信手拈来并灵活运用。第二,要有敏锐的时代嗅觉。思想政治学科在中学的所有科目中,时代性最强,信息量最大,综合性最高,这就要求思想政治课教师在讲授课本知识的同时,正确把握社会的发展态势,以发展的眼光和远大的格局,传递社会正能量。第三,要对经典著作进行深度阅读,不断提升自身的理论功底,增强思想政治学科信仰,从而更好地引领思想政治学科健康发展。2.做政治学科课程资源的“设计师”思想政治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对于实现思想政治课程的目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2010年版《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中提出思想政治课应开发四种课程资源:一是文字和音像资源,二是人力资源,三是实践活动资源,四是信息化资源。那么思想政治课教师在开发和利用这些课程资源时应当遵循怎样的原则呢?首先要遵循育人性原则。这不仅体现着思想政治课的学科价值,也是思想政治课的首要目标;其次是遵循开放性原则。互联网社会,资源多样和共享,这要求我们在研发教材时,不能闭门造车,必须与时俱进,不断更新升级,才能满足学生的成长需要;最后是遵循校本性原则,要从当地的实际情况出发,充分考虑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实际特点,呈现出课程资源的特色。作为一名思想政治课教师,如何才能从丰富的课程资源中高效地开发与取舍呢?第一,要确定清晰的课程目标。课程资源的开发是对基础必修课程的补充和拓展,没有目标,课程资源开发就缺少方向性和计划性;第二,要创新课程内容。要想不被取代,只有不断创新,人们对于新事物充满了本能的好奇,尤其是中学生,对枯燥乏味的政治课早已厌倦,如果给课程内容融入新鲜元素,就能极大激发他们的求知欲;第三,要创新教学方法。良好的教学方法如同是一把开启学生智慧之门的钥匙,能达到事半功倍的神奇效果。思想政治课程资源的开发,不仅能提升教师们的专业素养,激发学生求知欲,还能增强政治学科的学科价值和实效性。
(二)新高考视域下高中政治教师针对学生的角色定位
高中思想政治课有着自己独特的德育功能和学科价值,立德树人的育人功能是思想政治学科的核心和灵魂,是其他任何一个学科都无法取代和相提并论的。因此,思想政治课教师要不遗余力地抓住这样的机会,敢于和勇于承担起班主任、辅导员、德育处和政教处教师等重要职责。利用自己的学科知识和专业素养,尽心尽力地做好学生成长的人生导师,做学生发展的心理咨询师,做学生职业生涯的规划师,让政治学科的价值和优势充分凸显。1.做学生成长的人生导师良师犹如“摆渡人”,站在学生每一个关键渡口,帮助他们实现人生目标与理想。纵观全局,我们培养的人才不是缺乏知识和技术,而是缺乏美德和良知,缺少职业道德和人文关怀。要给予学生怎样的教育才能使他们受益终生的呢?才是算得上是有文化、有素养、有修养、有良知的呢?这是每一个思想政治课教师必须清楚思考和回答的问题,不仅是职责所在,也是责任担当。首先,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政治观。政治观是指人们对以国家为中心的政治关系和政治问题的根本看法和态度[2]。青少年时期是培养学生养成正确的政治观和世界观的关键时期。中学思想政治课在向中学生传递党和国家的意志、排斥腐朽异端思想、把握正确舆论导向、促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导向一元化中有着重要的战略地位。当今社会,国际国内环境发生了深刻而复杂的变化。信息交流技术的广泛应用以及中西方文化交流的加深,极大地影响着中学生的政治思想,崇洋倾向突出,政治观多元化趋势明显,这将造成中学生的精神混乱、价值偏颇和信仰危机。由此可见,不重视中学生的政治观引导,就会导致中学生政治观偏激,就会损坏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作为思想政治课教师,要始终坚持辩证思维和唯物史观的科学方法,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信念,培养中学生的公民意识和全球意识,使他们的政治理想和信念越发坚定,使他们的政治方向始终跟随着党的脚步,使他们拥有正确科学的政治观。其次,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观。道德观是人们对社会道德现象的基本观点和根本看法。随着移动通信的高速发展,人们已经走进了一个微网络时代。绝大部分学生都通过手机获取资讯,触网率极高,但纷繁复杂的信息扑面而来,良莠不齐,学生难以分辨,使一些中学生丧失理智,迷失方向。高中思想政治课是帮助学生养成良好德育观的主阵地,是学校德育的主渠道,立德树人是思想政治课的根本任务,也是思想政治课教师的职责所在。思想政治课教师不仅能利用课堂主阵地向学生渗透良好的道德观,还可以借助自身得天独厚的学科素养,兼任学校的其他德育工作,与学科教学交相呼应,在学生道德观培育中发挥重要作用。如果没有充分发挥思想政治课的育人功能,没有充分体现思想政治课教师的存在价值,那么培养的人才将是人格不健全的的人,甚至是道德低下的人,最终沦为社会的“蛀虫”,害人害己。因此,要积极地通过思想政治课向学生全面进行基础文明、伦理道德、法治纪律、理想情操、政治意识、经济意识、辩证思维等方面素质的培养与教育,为学生良好道德观的养成提供丰富的育人内容。同时,也要借助多种平台和载体,将德育与班级管理有机融合,将德育与社团活动紧密结合,将德育与家庭教育密切配合,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观,不断提高他们的思想修养和道德素质。2.做学生发展的心理咨询师心理素质是个体综合素质的重要内容之一。良好的心理素质有利于个体养成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有利于个体形成健全的人格,有利于个体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在互联网这个大背景下成长起来的00后中学生,人格独立,争强好胜,同时,也面临着巨大的竞争力,加之学业繁重和升学压力,导致很多中学生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若不及时沟通和处理,后果将非常严重。对中学生进行心理辅导,虽然不是思想政治学科的专利,但思想政治课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方面有其独特的优势,他们拥有良好的学科素养和扎实的专业知识。因此,思想政治课教师要及时关注学生的心理需求,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形成完善健康的人格,这是每个政治教师的责任与担当。人们常把十六七岁称为人生最危险的心理动荡期,心理上存在诸多来自内部和外部的压力和困惑,众多学生的分数与受挫能力成反比。作为思想政治课教师,更是应当义不容辞地加强对中学生的心理辅导和疏通,要让他们明白人生的意义和存在的价值,要教会他们学会正确地处理挫折和困难,使他们拥有一个积极乐观的心态来面对生活和学习中的各种矛盾、不公和黑暗,正确地对待人生旅途中际遇的坎坷与挫折,化压力为动力,让那些绊脚石成为垫脚石,始终拥有积极乐观的心态来看待他们所经历的一切美好与不幸。3.做学生职业生涯的规划师2010年7月颁布实施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开设人生规划或职业生涯课程,把培养学生谋生创业能力作为教育的使命。但大多数学校在高考升学率压力影响下,学生的职业规划未得到重视。2014年9月新高考政策明确指出:考生总成绩除语、数、外三门之外,还要在政、史、地、理、化、生六门学科中任选三科构成,6选3,意味着有20种不同的排列组合,面对这么多种选择,引起了考生、家长和学校的恐慌。这一系列的政策和现实告诉我们,高中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已迫在眉睫。思想政治教师应当认清这一形势,牢牢把握这一机会,积极主动向学校提出建议和申请,将职业规划作为选修课为学生和家长答疑解难。对高中学生进行职业规划,不仅需要灵活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等专业知识,还需要有广博的知识和敏锐的时代嗅觉,这正是政治教师所擅长的。因此,思想政治课教师应不断拓展自己的学习领域,扩充知识面,积极适应社会需求,在新的事业中找到自己事业的立足点。要不断唤醒学生的职业生涯意识,引导他们要为自己的人生和未来提前做好规划,同时,还要引导他们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结合高校专业设置,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从而进行理智选课,合理规划。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作为一名新高考视域下的思想政治课教师,任重而道远,不仅要修炼好自己的德行和学识,而且要做好学生成长的人生导师、心理咨询师和职业生涯规划师,也只有做到这些,才能真正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使学生从心底里认同思想政治的学科价值,并将其视为人生成长的宝贵财富和不竭动力。
参考文献:
[1]余虹.新高考政策下的思想政治学科定位[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4(24):71—72.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高中政治;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09-121-01
一、新课程改革下的高中政治容易走进的误区
1、课堂气氛越活跃越好
不少老师认为高中政治新课程改革后的教学课堂应该是十分活跃的,于是很多老师千方百计的调动课堂气氛。通过在课堂教学中插入各种教学活动,将那些单调的填鸭式的教学变成了生动的活泼的东西,希望改变高中生讨厌学政治,认为政治是副科,轻视政治的局面。诚然,活跃课堂气氛无可厚非,但是我们知道,调动课堂气氛,就会使得课堂教学偏离了教学内容的中心。例如,一节课,教师可能通过场景模拟来调动课堂气氛,没错,学生是非常高兴的参与到其中去,但是活动的过程中,我们发现,教学与教学活动的主题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导致课堂气氛是活跃了,但是学生学到的知识却达不到要求了,这就属于本末倒置了。所以我们在高中政治新课程改革时,不能一味的追求课堂气氛的活跃,要在保证学生知识目标达成的同时,尽量的调动课堂气氛,要平衡好知识学习和课堂气氛之间的关系,切记舍本逐末。
2、老师讲得越少越好
高中政治新课标提出自主、探究、合作。也就是要求学生自主学习。那么是不是教师在进行高中政治教学时,就大胆的放手,或者说老师在课堂上讲的越少越好呢?甚至有很多老师认为,新课程改革以后,教师的任务就是秩序的维持者,课堂上,教师只要把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告诉学生,再提问几个问题,接下来就可以让学生自己练习、小组讨论、自己背诵等等就可以了。他们认为,老师讲的越少,就代表学生自主性学习贯彻的越好。其实,这种方式是完全错误的,自主性学习并不代表着可以放羊,高中政治的课堂主角虽然是学生,但是老师仍然担当者指导、点拨、引领等责任。如果一味的放手,让学生自己学习,就会导致学生不能讲教材理解透彻,不能掌握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导致高中政治教学课堂进入一种混乱的状态。所以,在高中政治教学的课堂上,我们要正确理解新的课程改革的内涵,不能断章取义,只看字面意思。我们要将传统教学模式下的填鸭式教学讲解变成启发式的教学,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的实现学生自主学习。
二、新课程改革下高中政治教学的几点正确做法
1、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贴近生活走进社会
长时间以来我们高中政治课被不少学生看成是讲大话讲空话讲套话的课,主要是因为
高中政治的课堂教学内容距离现实社会和距离现实生活实在是太遥远了,让广大的学生感到像天上的太阳一样遥不可及,而《高中政治新课标》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理念,就是“构建以生活为基础的课程模块”,比如说,高中政治课现在分为“经济生活”“文化生活”“政治生活”“生活与哲学”等几大模块。使得高中政治课程具有浓郁的时代生活的气息。新课程改革以后,教材与生活贴近了很多,更加具有丰富的生活社会底蕴。但作为高中政治的任课教师,我们也不能单单从教材的方面去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因为教材内容再新颖,终究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变成旧的教材,教材内容也会与时代或者说与现实生活产生距离,所以,这就要求我们政治教师在讲课时,应该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将教材知识和学生周围的生活,当时当地的风土人情等紧密联系起来。让教材的知识很好的融入到学生生活社会实际当中去。从而走进生活走进社会。
2、突出高中政治课的德育特色
任何一门课程在教学的时候都应该要注意学科的性质,没有学科性的话就体现不出这门
课程的科学性,也不能体现学科本身所具有的特色,而高中政治课是一门以德育为主,同时具有智育性质的学科,它除了要传授给学生知识外,更为重要的是培养和提高人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品质,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在新的课改下我们的政治教学还应该重点的突出自己的德育特色教育这一块,应该要充分利用教学的素材进行德育教育,这样才能突出政治课的特色,发挥政治课的德育功能。更好的对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三观教育。
一 课前充分预设——有效教学的前提
所谓“课前预设”,就是根据教育目标和学生的实际、学习需要以及已有的经验,有目的、有计划地设计教学活动。课前预设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发挥着前导与定向功能,是教学三维目标的具体预演,它的优劣直接决定教学过程与教学效果。
思想政治课的生命力,在于理论联系实际。“实际”是千变万化的,因此政治教师在课前预设中必须富有弹性。所谓弹性就是教师要以开放的视野设计出灵活、动态、板块式的“学”案,而不是周密细致、一成不变的线性“教”案。为此,教师必须按照教学目标的要求,广泛收集与教材知识密切联系的相关“素材”,不仅要备教材、备学生,更要备情境、备生活、备和课堂有关的一切主客观因素。充分预设可以给接下来的教学留下足够的伸缩空间。
课前预设有弹性不等于没有主线、规律,像一盘散沙。“源于书本,但不局限于书本”是新课改背景下高中政治命题立意的指导思想之一。任何情况下,教材依然是教师教的基本依据。教材文本是教学整体滚动的主轴,是课前预设的主线,是课堂教学的主轨迹。弹性预设不是脱离书本,而是不断丰富书本,使学生学到的知识更加丰满。弹性预设应做到“形散而神不散”,这是有效教学的前提条件。
二 课上巧妙引导——有效教学的关键
弹性的预设能促进动态的生成,但我们面对的学生不尽相同,他们的真实水平往往无法精确估计,再精心的预设也无法全部预知课堂生成的状况和全部的细节。在预设基础上的课堂教学,也经常会发生诸多的意外,教师要有心理准备,灵活应对,而不能一味地拘泥于教案。能否巧妙利用“意外”,使“意外”成为课堂增效的亮点,关键取决于教师的引导。
三 课后及时反思——有效教学的保障
教学反思不仅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而且是课堂教学持续增效的助推器。随着新课程的推进,“经验+反思=成长”这一由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的教师成长公式已日益为人们所熟知。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指出:“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的反思,有可能成为名师。”没有反思的经验,是肤浅的;不会反思的教师,是缺少智慧的。
根据新的课程观,高中思想政治课,从其核心价值看,是一门进行基本观点教育,提高学生认识、参与当代社会生活能力,培养公民思想政治素质的基础性课程。从当今课堂教学的实践层面来看,诸多因素的影响,有不少政治课堂的实效性不强,乃至低效。究其深层原因,是由于教师缺乏针对“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性质”这一本源的理解与反思。课程性质决定教学理念,教学理念指导教学行为。高中政治的课程性质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坚持基本观点教育与把握时代特征相统一,加强思想政治方向的引导与注重学生成长的特点相结合,注重教学的实践性和开放性。
四 基于高中政治课自身特点的反思
1.反思教学目标
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根本目的是教会学生做人,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培养、引导学生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要求我们反思:对基本观点的教育有没有做到与时俱进;课堂教学三维目标的达成度如何;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有没有凸显等。
2.反思教学资源的利用
新课程改革无论在课程意识的确立还是在课程资源的开发上都要求发生变化,突破了“教室是学习的唯一场所”的传统观念,将教学活动的空间延伸到生活和社会的各个领域。要求我们反思:教学资源的效能发挥如何;选取的教学资源是否具有代表性;学生是否能自觉利用和开发教学资源等。
3.反思学习方式
以人为本是高中政治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合作、自主、研究成为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要求我们反思: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如何;教师起到怎样的作用;学生的探究式学习有没有流于形式;当学生活动不起来时,教师应做些什么;当学生活动脱离文本主旨时,教师又应做些什么等。
4.反思教学方式
关键词:高中政治;老教师;经验;把“度”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9-0058-03
教师是新课改的主要组织者和实施者,也是新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在改革中,老教师们基本功扎实,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经验是教学财富的象征,但经验又是柄双刃剑,它有可能成为新课程改革的绊脚石,造成改革活动伸缩空间受限制等局面。如何把经验变为课程改革成功的助力,真正发挥教学经验的优势,使自己在新课改中能够得心应手,是高中政治老教师们必须面对并且极需破解的重要课题。本文所指的“老教师”是指教龄在10年以上,已历经高中政治教学2~3轮以上的对象。
一、新课改中老教师容易被经验绊住脚的原因剖析
1.职业怠倦。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教师思想、知识、能力等多方面都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可现实生活中的老教师们,激情已逐渐淡化,整天忙于繁杂的事务,教育事业的崇高已丧失。随着对教师职业的热爱和激情的丧失,他们对教育改革也就失去了热情,会以倦怠的心理、冷漠的态度去对待。特别是新课程评价改革的滞后,老教师心中衡量教学工作的标准依旧,于是就非常自然地表现出对新课程改革的不积极投入了。
2.老教师们的优越感、自豪感过强。大凡三四十岁的高中科任教师们,应该算是“成熟”了:他们有经验,有方法,是处于年富力强又具有一定教学成果的群体,自我感觉棒,信心也十足。他们将自己昨日的辉煌,当作了骄傲和满足的资本。于是,在新课改中成熟的教师们往往容易我行我素,不及时转变观念接受改革,依然对自己多年来摸爬滚打所积累的“老一套”死抱不放,在强烈的优越感支配下,失去了应有的理性判断,没有勇气和决心放弃已经用了十年甚至几十年的“条条框框”,从而会出现不认真学习目前最新高中课改的理论和案例,不愿意在“旧脑”中装上“新东西”,暴露出在改革起跑线上“发愣”,“犯傻”等状况。
3.历经以往课改的“经验”在作祟。从高中政治学科来看,高中思想政治教材这几年一直都在不断的变化,内容也在作不断的调整,高中政治老教师们似乎觉得自己已历经“磨炼”,特别是一些更为年长的老教师,认为经过好几次课改,按照以往的做法,总有些“换汤不换药”的感觉,不论怎样改革,依照老法子上课,照样能考好。于是,他们对这次新课改也就同样冷眼旁观,认为风头过后还会回到老路上来。
面对新课程改革中的这一局面,为了使高中政治老教师们能够将多年所积累的宝贵经验发扬光大,在教学领域再立新功,本人认为应在教学思想与教学行为上把好许多“度”。
二、新课改中老教师们要让经验发光该把好的“度”
1.教学观念的“高度”。人的行为受思想支配,课程改革,必须观念先行,正所谓“站得高,看得远”,教师如果忽略思想观念的转变,不能从思想观念的角度去体会、感受新课程改革,就会产生教学思想与行为脱节,造成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最典型的表现就是教学改革只注重形式的推广。作为老教师,自己多年累积的教学经验与成功体验,其中有的恰好与新课程理念有相悖之处,老教师们需对传统教学进行“扬弃”,及时更新陈旧、过时的教育理念。为了增强甄别力,老教师们应放下架子,不争面子,以甘当学生的态度去认真学习新理念,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在实践中将有悖于新课改理念,不利于培养综合素质人才的内容加以全面更新,真正让自己的教学观念与新课程理念合拍。既把传统教学中优秀的东西继承下来,又将陈旧的、迂腐的东西大胆抛弃,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以确保教学观念的“高度”,走进新课堂。
2.新老教材的“衔接度”。虽然高中思想政治教材这几年都在变化,但是,这次新课改所使用的教材是对旧教材的彻底更新。新教材改变了原有知识的体系特征和知识结构,不再着重强调知识与知识之间的纵向联系,而是突出了“学科知识与生活现象、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的有机结合。教材内容选取也由过去理论化、抽象化的知识网络向社会生活问题转变。新教材打破学科体系后,课堂教学就会面临一个“不教加减,直接教乘除”的尴尬问题,在新课程实施的过程中,老教师们深刻地感受到内容多,模块教学课时数少的困难,其实这是老教师们对旧教材知识体系根深蒂固、某些自认为十分重要内容不敢割舍所造成的。
3.教学内容的“广度”。中学思想政治课教材是进行基本常识教学的重要依据,更是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载体。所以政治课教师必须充分利用好现有的教材,认真钻研教材和课程标准,掌握并熟悉所教的理论知识。但仅有教材是不够的,新课程改革将高一教材名称由过去的“经济常识”变为现有的“经济生活”,由过去的“政治常识”变为现有的“政治生活”,这不仅是更换了名称,更是实实在在指导思想上的变化。政治课教师必须把教材中的理论与学生实际、社会和生活实际结合起来,从而加深学生对课本知识的认识和理解。
4.教学原则的“角度”。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政治学科教学的生命线,这一原则和方法仍然适用于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然而,教育理念、课程标准、教材都有所变化,因而这一教学原则也应该赋予其新的内涵,那就是在具体做法上,不仅要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更要做到从实际联系理论,在实际生活中概括、抽象出理论,而不只是用实际去说明理论。这才是全面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体现。
5.教学方式的“实度”。教师是教学目标的制定者,是问题的设计者,是学习效果的主要评价者。作为课堂教学的主导者,老教师们对学生的调控掌握得十分到位,将预生性知识的落实非常到位。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标准与新教材强调“学习过程是主导”,强调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和促进者,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与探究性学习,主张通过设计大量的思维及实践探究活动,使学生在具体生动的情境中,经过“活动、体验、表现”,实现自主学习。也就是说,把体现研究性学习方式的活动设计作为教材基本内容的呈现方式。然而,由于老教师们的教学观念并没有真正转变,加上他们对旧课程、老教材的做法已是轻车熟路,在具体实施中会将这些新颖的教学方式形同于虚设。
6.教学阵地的“宽度”。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是学生获取知识不可缺少的两大阵地,应当结合起来。在新课改中,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任务的完成、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的贯彻、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和政治觉悟的提高等,都需要通过课堂教学来实施,课堂教学仍然是中学思想政治课的基本形式,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但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还需要课外活动进行补充。通过开展课外活动,可以培养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巩固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理论知识,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提高学生参加社会活动的能力和政治觉悟,增强社会责任感。
7.教学目标的“深度”。政治课最突出的特点之一就是融知识、能力、觉悟于一体,它既要向学生传授基本理论知识,又要锻炼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旧课程、老教材背景下的教学活动,更多强调理论,知识点、考点,老教师们甚至会死抠知识点、考点。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新教材既要重视知识点教学,又要重视实践能力创新精神的培养,还要突出德育教育的课程性质定位。因此,高中思想政治的老教师要把握好教学目标的“深度”,正确处理三大任务之间的关系,做到以知识为基础,以能力为手段,以觉悟为目的,寓能力培养、觉悟提高于知识传授之中,做到知识、能力、觉悟三者的统一,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8.教学资源的“厚度”。新课程提倡积极开发并合理利用校内外的各种课程资源。应当说,对于“课本不是教本”、“教材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随着资源意识的增强,很多教师把视角转向广阔的社会,转向学生丰富多彩的活动与游戏,积极开发并利用各种课程资源,极大地丰富了课程内涵。但是,在教学评价、高考制度改革滞后的背景下,许多老教师不能合理开发,准确掌握分寸:一是轻视教材内容,大肆拓展延伸,似乎拓展得越多越宽就越是新课程。二是对拓展的方向和程度缺乏恰当的把握。有时甚至是不着边际地延伸,有点故弄玄虚、莫测高深的味道。特别是运用时政资源的教学,学生非常感兴趣,常会易放难收。因此,需要切实把握教学资源的“厚度”,以最少的时间发挥资源的最大效益。
综上所述,曾经有过辉煌的老教师们面对新课改,必须积极进取,把握好“度”,尽快在新课改的大潮里游刃有余,在高中政治新课程改革的康庄大道上依旧光彩照人!
参考文献:
[1]徐贵权.走进高中新改――政治教师必读[M].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2]从认知主义到建构主义[Z].缙云县教研室新课程资料汇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