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初中历史教研范文

初中历史教研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初中历史教研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初中历史教研

第1篇

二、具体工作计划:

1.坚持教育理论学习与课堂实践

要求全区历史教师了解新形势下教育发展的方针、政策,扎实学习领会省、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精神,提升自身的师德和素养、执教能力和人格魅力。着眼新课改,继续加强对新课程改革方面的深入研究,学习《初中历史新课标》,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为学生服务的理念,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研究新课标新教材,提高教育教学工作的技巧和方法,摸索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来解决课堂教学中出现的实际问题。

2.深化推广 “三步导学”创建高效课堂

强化xx区中小学教师常规质量要求落实,加大 “三步导学”课堂模式推广力度。认真学习 “三步导学”第四次修改稿,按要求认真备好、上好每一节历史课,以求课堂效益的最大化、最优化,力争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更大的进步,利用好听课笔记本对课堂教学进行科学评价和研究,努力将现代教学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提高课堂的效益和容量,践行“三步导学”课堂教学模式,改变“一言堂”“独角戏”的教学方式,努力提升教育教学能力和水平。

3.开展有效课题研究引领教师专业成长

按要求做好有关课题的研究,积极引导历史教师参与到课题研究中来。结合我区初中历史教师的现状和课堂教学的薄弱环节,有针对性地选择重点难点,按教育科研的规范和要求深化小课题研究,加强立足课堂的小课题、真问题的研究,特别突出教学行为有效性和“减负增效”的研究;开展课堂案例研究和课堂观察,分析教师教学行为,促进教师课堂教学从无效到有效再到高效转变,进一步提升教师专业化水平。

4.优化“联片教研”强化集体备课

综合分析在城乡之间、不同区域之间、不同学校之间历史学科的发展水平和发展潜能,寻找差距和不足发挥牵头学校的带动辐射作用,智慧互补,成果共享,积累教研资源,实现联片教研活动的态化、规范化,推进区域教学均衡发展,确实把“每月一活动”落到实处,每次活动都要提前做好计划安排,做到定时间、定地点、定主题,有主持、有考核、有资料,使联片教研活动深入优化开展起来。学校对集体备课要加强指导、管理和考核,遵循 “三备”、“四定”、“五统一”的精神。“三备”即备课标、备教材、备学生,“四定”即定时间、定地点、定课题、定主讲人,“五统一”即统一进度、统一要求、统一内容、统一作业、统一考查。历史学科备课组保证每周至少一次集体备课,实行“中心发言人”的集体备课制,并展开小组讨论,每次主讲教师及备课组长要做好记录,做到集思广益,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将集体备课落到实处,同时也促进备课组整体教学实力的增强。

5.转变教研方式推广“网络教研”

全区初中历史教师都要在学校和历史学科中心组指导下尽快建立自己博客工作室并与学科中心组互联,学会上传资源、发表文章、参与评论、分享成果,要定期上传,真实原创,使网络教研得以推广并取得一定成效。在今后的教学、教研过程中我们可以借助网络平台,交流教学经验,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网络教研活动如专题评论、网上评课、教学反思、博客大赛等打磨“三步导学”课堂教学模式,引导全区历史教师群体成长。

5.关心青年教师培养骨干教师为历史教师成长和展示才华搭建平台

发挥学科中心组成员引领作用,关心青年教师的成长,从备课、上课到课下指导方面加强交流与学习,形成互相学习、互相探讨、共同进步的局面,给他们创造展示的平台,鼓励青年教师积极参加各级各类教学比赛。充分发挥学科带头人、教学能手等骨干教师的引领与辐射作用,发现培养学科骨干教师,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利用研讨会、研究课、观摩课、优质课、专题讲座等形式,为他们搭建平台提供作交流展示自我的舞台。创造机会,进行重点指导和培养,使他们尽快成长,以弥补初中历史教师队伍专业水平相对薄弱,骨干力量相对缺乏的现状。

第2篇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反思

所谓教学反思就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实践过程的思考对象对自己所做出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它是立足于自我之外的批判地考察自己的行为及情境的能力。美国著名学者波斯纳提出教师成长的规律:“经验+反思=成长”。可见教学反思是一个教师走向成功的必经之路。

我已从事多年初中历史教学,深感历史教学任重而道远,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工程。同时也让我深深体会到历史教学的乐趣。面对生龙活虎的青春少年,如何调动他们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达到显著的教学效果显得尤为重要。

新课程实施以前人教学,大都是为了适应应试教育,因此教师大都是以讲解、概括为主。学生则是听众,然后根据讲课的重点,强调学生死记硬背,这样历史课更是枯燥无味,一上课学生就想打瞌睡。现在新课程实施以后的内容更多的是结合学生的时代特点,同时要求教师改变过去“填鸭式”的教法,还学生以课堂和学习的自。教与学是交往、互动的,师生双方相互启发、相互沟通、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老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情感,体验观念。从而达到共识,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通过开展校本教研活动,根据我所教班级学生的特点,我在上课时让学生充分阅读教材,然后以点拨为主,让学生发挥想象,联系已知知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老师共同探讨、步步引申,让学生在知识生活海洋里尽情地畅游。使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得到极大的满足,学习兴趣愈来愈浓。

现在的学生成长在改革开放以后,接受的思想是多元化的,头脑中没有太多的条条框框,获取知识的途径是多渠道的:电影、电视、书刊、网络等,因此获取的知识是多样化的,也有真真假假的。他们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各方面都知道一些,知识可谓五花八门。当然,这其中也包括大量的历史知识。他们憧憬未来,关注现实,经常对现实的问题要问个为什么,却似是而非,容易被事物的表面现象所迷惑。他们拥有强烈的好奇心、旺盛的求知欲和敏捷的记忆力。这就使他们想象力丰富,思维能力具有极大的广阔性。这又给当前的历史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给历史老师带来了更大的挑战。长期以来,在考试指挥棒的指挥下,历史这门学科成为单纯的复述性学科,强调记忆性成为历史教学的一大特点。教学中很少有学生的探究性、分析性的思维过程。具体而言,从教学方法来看,还比较单一、陈旧,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得不够。很大程度上是教师的“一言堂”。如何突破传统的教学方法,让历史课焕发出应有的生机与活力,这是历史教学反思的一个重要方面。从教学结构来:看现在很多历史教师大多以历史知识经验传授型的教学为主,这就使得学生很难形成具有主体意识的社会科学理念、人文精神。这一点与我们与我们所倡导的素质教育的理念是完全相悖的。从教学内容来看,历史课的内容是讲述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人类活动总是在一定的时间和一定的地点进行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就成为历史课内容的四要素,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往往太偏重于四要素的传授而容易忽略搜集与处理信息、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学生在解析材料时普遍觉得有一定的难度,不能将自己所学的知识加以运用,新课程实施后,如何改变原来的教学模式,让学生边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提高自己的能力,成为历史教师共同面队的一个难题。从思想教育方面来看,教师进行爱国教育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时,只是给出一个或几个结论,说这一事件是爱国的,那个人物是爱国的,学生是茫茫然,似懂非懂,明显思想教育在历史课堂上落实不够。如何在课堂创设思想教育的情境,使学生的品质和情操受到良好的熏陶,把历史课堂变成学生思想教育的主要阵地之一,又是历史教师在新课程中所面临的一个新课题。

为了适应当前教育形势的发展,使自己尽快得成长、成熟起来,作为一名初中历史教师必须通过多种途径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一、通过学生进行教育反思

一个好的教师应该具有敏锐的观察能力。如果有的学生在课堂上突然表现异常,那肯定是教学的某个环节出了问题。例如,我在上八年级上册《》一课时,让学生对爆发的原因进行讨论并选几名代表进行发言,有位同学平时对历史很感兴趣,思维活跃,发言踊跃,但那节课却显得比较沉默,课后我主动与他进行交流,他说,对爆发的根本原因是英国为了打开中国市场不理解,原因是对当时的英国历史知识缺乏了解,随后我对导入新课这个环节进行了反思。

二、通过教师本身进行教学反思

根据新课程的要求,课堂上学生自主学习,讨论的时间比较多,但教师必要的引导,适当的点评,也是不可缺少的。如果教师在引导、点评时不流畅,时常卡壳,使得学生满腹疑虑,这就意味着教师对待课堂的准备肯定不充分,也就不得不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了。

三、通过请同事或专家听评自己的课来进行反思

俗话说:旁观者清,当局者迷。如果教师对自己的课作了精心准备,上课时得心应手,往往很难觉察出自己还存在着什么不足,但如果青铜市或教学专家来听课以后,总是能找到自己还需改进的地方。

四、通过阅读教育专著和教学文献来进行教学反思

第3篇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经验

初中近几年的历史教学感受颇多。我认为要想把知识教授给学生,还要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认真备课

备课是将课本内容、教参内容和课外材料进行有机重组。备课时,我们要认真阅读课本,依照课程标准,确立教学目标,然后根据课本内容,搜索各种资料来增加课堂知识容量,再加之典型习题来补充课堂教学。最后把教材内容和相关材料有机结合、排序好,再落实到教案上。每次上课前再温习一次教案,做到万无一失。我有这样一个感受:备课不仅仅是写教案,写教案只不过是备课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二、采用多种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是取得良好的教学的关键。我认为课堂上取得良好效果的关键在于采用多种方法,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就需要在备课时选取与学生生活有关系的或是他们感兴趣的材料,以材料为主线来完成课堂教学,避免单纯的说教。这样激发了学生们的参与意识,使他们积极地发表自已的见解、看法,使他们有话想说,有话可说、乐于表现自我。在我看来,下面的方法都有助于激发学生兴趣:

1. 把握知识结合点,激发学生兴趣。

知识结合点是不同知识之间的有机结合,它反映的客观世界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转化。学生往往对于各种事实和现象之间的那些结合点比较感兴趣,能否正确把握知识结合点,是抓住学生的兴趣的根本。因此,在备课的时候要努力思考和理解那些结合点。这样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取得某种新颖的、出人意料的效果。只有教师在教学中恰当、准确地把握了各种知识的结合点,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的效果。

2. 设疑、解疑激发兴趣。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问是思维的火种,思维以疑问为起点,有疑问才有思维,经过思维才能解疑,有所进取。教育家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需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设疑、释疑、解惑,可极大地引发学生兴趣,使学生处于一种心愤愤,口悱悱的状态,促使他们积极思考。当他们苦于山穷水尽疑无路时,教师给予解惑,他们就能收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设问,一问一答,使学生很快进入了角色,引起兴趣,明白了道理,提高了思想觉悟,这比平铺直叙讲理论更有峰回路转之效。

3. 运用课本知识和社会热点知识激发兴趣。

知识就是力量。针对中学生求知欲强的特点,在讲课时尽量运用现成的教材满足学生的要求,并适时的引入社会热点知识。一些教师在备课时总是千方百计地搜寻教材以外的材料,不善于就地取材,利用教材现成的材料。孰不知,教材上的材料都是经过精心挑选,具有较高典型性。因此,教师必须重视这些现成材料,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现成的东西似乎没有新意,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但只要教师认真备课,善于吸收消化,灵活运用,辅之恰当适量的社会热点,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4. 积极利用现代多媒体教学激发学生兴趣。

新世纪,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特别是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它已广泛应用于我们的日常教学当中,也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多媒体教学声、行、色并茂,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创设特定的教学情景,情景交融,用真情实感感染学生,触及其灵魂,震撼其心魄,达到以情激情、以情育情之目的。通过这种教学方式,使学生直观、生动,如身临其境,若历其事,容易接受新知识,达到了化理为情,融情于理的效果。

三、注重学生的差异,重视学困生的转化

一个班由几十名年龄相仿的学生编组而成,他们虽处在同一年龄段,但性格差异,学习成绩参差不齐,在教学中我们要承认学生的差异。对此应因材施教、培养补差,对成绩良好的学生高标准,严要求,精益求精;对中等生制定追赶目标并督促其定期赶上;程度差的学生更需要关爱、鼓励,不排斥、不挖苦、不放弃,给其特殊的关注,引导他们树立自信心,当他们取得一点点的成绩的时候,都及时的给予表扬,当他们犯错误的时候给予宽容。学困生转化工作的时间可能比较长,如果能坚持下去的话,对改善中下等生的成绩有很大的帮助,在很大程度上改善科任老师与班级学生们的关系,那么我们科任老师的工作也就如鱼得水。

四、做好阶段检查工作,及时总结教育教学工作的不足,调整教学方法

每阶段学习结束后,我都要进行阶段检查,形式可以多样,不一定要用一套题来进行一次考试。这样做,一方面可以把这段时间的知识加以归纳小结,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系统掌握;另一方面,通过学生成绩反思自己工作的优缺点,以便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扬长避短,以更好的适应学生的要求,提高自己的执教水平。

五、积极参加各种教研活动

第4篇

一、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实践突出学生的主体性

课堂教学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学习,自己探究的过程。课堂教学应以学生自主学习为核心,以学生学会学习,主动发展为方向。在课堂上应充分解放学生的眼、口、手、脑,给学生提供动手动脑实践的空间。古人说“纸上得来终觉浅,要知此事须躬行。’’空洞抽象的讲解,使人感到枯燥、乏味,而一次成功地实践活动将使入终生难忘。

在教学活动中我为解决学生无备上课问题,曾经坚持3年让学生书写预读笔记,效果相当好。由于缺乏多媒体教学设备,在教学活动中我发现刚升入初中的学生听不懂课,埋怨教师讲的难,难听懂。我未漏怨意,只是在某节课上针对下节课上的问题布置一个小问题,希望同学在下节课上写一份个人体会,结果有相当多的学生在下节课上争先恐后地展示自己的体会笔记,课堂气氛非常地好,令我震撼,使我认识到没有不爱学习的学生,只有不会教学的教师,脱离学生的教学犹如空中楼阁。教师费力不讨好,自食恶果,悲哀至极。于是,我逐渐改变教法,以人为奉,增强学生的体验性内容,让学生在学习中有所思、有所得,解放他们的口、手、表情、思维等等,效果及其良好。他们从此自觉地按照教师的提示写好预读笔记,题材不限,形式多样,字数不限。由于采取成功教育法,尤其是体验式教育法使学生的学科活动开展起来,从而使他们的个体认识与历史问题有机地联系起来,大大地提高了学生的主观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真正地体现了新教材以人为本的理念,获得广大学生的欢迎,效果良好。课堂上学生自然会细心观察,用心雕塑,兴趣盎然,记忆深刻,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体性也得到体现。

二、通过分组活动彼此合作突出学生的主体性

课堂是学堂,学生要学会学知识,还要学会做人,学会生存,学会合作。当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出来后,合作学习更成为一种需要,通过课堂内互动,让不同思维在合作中碰撞,让他们发现问题,激励他们去探索,去创新。

三、通过教师引导学生采用识图式等体验式教学法

l、以图为路,转入正题

一节课能否有个好的开头,直接关系到这节课的教学效果。如果教师一上课就照本宣读,平铺直叙,就会使学生产生厌倦情绪。因此,必须讲究引导艺术,尽可能一开始就引人入胜,把学生吸引到课文中心上来。利用插图,精心设计导言,是众多导入法中的一种,而且实践证明这种做法效果显著。

2、以图开路,突出重点

教学实践表明:刺激强度大、变化性大、形象有趣的材料,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的积极思维,加强学生对重要知识的无意注意,起到强化记忆的作用,进而达到深化主题、画龙点睛的功效。一般来说,历史课中的插图是课本重要内容的体现。许多杰出的历史人物、重大事件及古代遗存尽入画幅,成为大脑兴奋的催化剂,它可以激活学生的思维。比如:讲“’’时,我借了上年段的世界史10余本历史地图册,学生不解,问我何用?我笑而不答。当我讲 到“"意义时分发给学生,前后桌4人一本,让他们参照“二战形势图”,小组合作谈体会,于是我让他们唇枪舌剑一番,于是我才讲的意义:增强了中国人民“孥持’’抗战的信心。进而使学生认识到“孥持”是在中国半壁河山沦于敌手,集团消极抗日、积极,中国抗战处于极度危险情况下进行的;是在美、苏“中立”、法国溃败、英伦三岛变成废墟情况下进行的,从而让学生对“’’意义的认识又进了一步。通过这些内容,可使学生认识 到“人民战争路线”的正确性,只要抓住这几幅图,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地诱导,主题就会深化,重点就会突出,问题也就会迎刃而解了。

3、以图引路,突破难点

第5篇

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首脍炙人口的绝句,是南宋理学家朱熹所写的关于看书感受的名篇。其中的“源头活水”成为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的代名词。那么,教师的角色担当正应是这“源头活水”。

“导”更多地表现为一种启迪:当学生思维迷路时,教师不是轻易告诉学生方向,而是引导学生如何去辨别方向;“导”还可以表现为一种激励:当学生登山畏惧时,教师不是拖着他走,而是唤起他内在的精神动力,鼓励他不断向上攀登。总之,教师们要牢记:教会学生获取知识不是课堂教学的终极目的,学生学习知识是为了解决问题。

教师角色要及时转变。面对初中新课程改革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我们老师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我们的观念还是比较保守,我们的教学能力是需要不断提高的。教师大力弘扬理论联系当前初中课改实际的优良作风,深入课堂,相互听课、相互探究,研教法、访学情、解难题,求策于实践、问计于团队,不断总结教育教学中的好经验、好做法,在加强与改进中促进工作,干出业绩。2.抓好学生成长共同体建设。在教学上构建以小组为单位的师生合作学习的“学生成长共同体”。

以苏教版历史课程为例,认真研究分析学生,“科学构建学习小组,按照‘兼容差别,优化组合’的原则,采用‘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小组编排方式,组建合作学习小组。”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面对面的“团团坐”。全班被分成了6—8个学习小组,组员之间既有竞争,也有协作,你超我赶、共同进步。这对发展学生的合作能力、竞争精神、创新精神和自主探究能力十分有利。

第6篇

【关键词】初中历史情感教学融合渗透

随着历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明确指出了加强学生情感教育的重要性,教育者教学过程要求时刻观察学生的情感需求,给予学生充足的情感体验。根据初中生的实际特征与历史课程的特点,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进行情感的融合与渗透,不仅是现代初中历史教学的核心任务,还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最佳途径。

1.初中历史学科情感教学的目标

1.1明确情感目标中的认知目标内容

从现代初中历史教材中我们可以看到,有很多历史知识点中均蕴含了极为丰富的情感因素,比如,唐代宗善于纳谏,充分体现出了有错即改、追求真理的理智感,蒙娜丽莎的微笑蕴含着浓烈的审美感等。所以,教育者在制定历史学科情感目标内容过程中应充分体现出社会性的情感,根据教学内容,可分成诸多细目,对所有章节与历史知识点予以认真分析研究,将历史教材中蕴含的情感元素全面挖掘出来,从而明确具体的教学目标内容。

1.2明确学生情感目标内化的水平层次

情感内化目标主要是根据不同的心理等级而排列的一个连续体。开展情感教学,能够清楚的获悉学生掌握与应用某一历史知识点的程度,准确评估情感内化目标的层次水平。比如,在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情感教学过程中,首先应充分利用描述爱国人士的素材,通过生动灵活的教学形式去刺激每位学生,然后再要求学生做出正确反应,让学生在了解爱国人士的先进事迹与思想的同时加强内心体验,从而全面掌握爱国主义的具体内涵、正确价值观,最后产生浓烈的性格化中的爱国主义人生观。

2.初中历史教学的情感融合与渗透

2.1创设良好的情境,激发学生情感

教育者应按照历史教学内容的要求,积极创设学生能够接受且符合史实的良好情景,将学生带到历史情境中,培养他们良好的历史思维,对史实充满联想,提高他们的历史学习积极性。创设历史情境的方法有很多,比如,可通过先进的多媒体教学模式增强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这样学生不再因为课堂的枯燥乏味而产生厌学心理,极大地拓宽了他们的认知范围;再如,通过开展话剧小品等活动让学生表演历史教材中的片段,走进当时的历史环境中,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不仅被激发,而且对于课本内容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可通过实地教学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历史知识理解程度。

2.2教育者应树立新的教育观念

首先,要有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观;教育者应注重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提高学生理解能力,正确指导学生运用发现学习的方法,全面激发学生学习中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历史学习的积极性。其次,教育者应培养学生形成潜能发展观;教育者应清楚的知道潜能是学生持续发展与获得成功的前提所在,教学中要让学生意识到历史内容的学习能够将自身潜能全面开发与利用。

2.3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由于历史课时较少,教育者教学过程中加强情感的交流、构建至关重要。教育者应具备高尚的情操,爱护学生、关心学生,融入学生群体中,彼此互动,认真听取学生的内心想法,帮助学生解疑答惑,营造一个和谐融洽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下性情得到陶冶。通过拉近师生间的距离,能使教育者教授的内容在师生共同情感体验的基础上有进一步的提升,使物化的知识瞬间变成内心情感体验,培养了学生良好的人格与素养。

2.4善用语言激发学生情感

语言是所有学科教学中不可少的一项重要手段,对情感的交流、知识的传授以及学生认知能力的提高均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要想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教育者就必须善于运用语言,具体应做到:保证语言的准确性,这直接决定了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认知程度。同时,观察学生情感交流过程中的措辞,不仅要增强教学内容的感染力,还要给予学生一定的关心,在培养学生历史知识的同时,还应促进他们健康快乐的成长;其次,教育者要掌握好语速、措辞等细节部分,初中时期的学生正处于情感转型期,对外界一切事物都非常的敏感,因此,教育者教学中要防止因语言应用不合理而伤害到学生,只有科学合理的语言才能感染每位学生,从而积极主动的投入到学习中。另外,教育者应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向学生传授历史知识,在老师声情并茂的讲解下,学生会集中注意力认真听讲,教学效率不言而喻。

3.结论

综上所述可知,教育者在进行历史学科情感教育过程中,应加强教学模式的科学处理,创设良好的情境,将学生带到历史情境中,科学掌握历史知识,以满足学生的情感需求;要求教育者树立新的教育观,以学生为课堂主体地位,充分挖掘学生潜能,促进其健康成长;教学语言应精确、生动,及时了解并实现学生内心需求;拉近彼此间的距离,良好沟通、互动,培养学生人格素养,掌握了解历史知识的同时持续健康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范守凤.浅谈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情感教育[J].新课程(教研),2010年03期.

[2]刘玉强.浅谈历史教学中如何发挥学生主体作用[N].学知报,2010年.

[3]孙继东.浅谈初中历史教学的情感教育[J].教育观察,2010(6).

第7篇

【关键词】地理实验教学;课内演示实验;课外实践性实验

地理课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是中学生基础知识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历史和现实原因,对于刚从小学升入初中的学生,他们对中学的学习、生活还不是很适应,对地理课程也了解甚少,因此他们学习地理的兴趣往往不足。教师应通过深入挖掘教材的趣味因素,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采用直观、形象的实验教学方法,激发起学生积极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

达・芬奇有句名言:“实验是科学知识的来源,智慧是实验的女儿。”地理实验具有很强的直观性、实践性和探究性,通过实验手段,高度浓缩地展示人们认识和发现某一知识、原理的过程,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取知识、巩固知识,以及提高他们实际操作能力,也可以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对地理学习的兴趣和获取新知的能力。因此,在地理教学中,地理实验教学是目前初中地理教学中值得提倡的教学模式。

在新课程地理教学实施过程中,本人主要从课内演示和课外或野外实践两个方面对地理实验教学作了探究:

一、课内演示实验

课内演示实验指利用地理实验器材,采用演示手段,配合讲解,使学生获得地理事物感性认识的一种方法。演示实验能使学生获得生动而直观的感性认识,加深对学习对象的印象,把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和实际事物联系起来,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深刻的概念,因其能提供形象的感性经验,较易引起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高质量、高效率地掌握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地理教学中的实验多以模拟实验为主,这是将自然界中不易观察到的现象和演变过程通过实验让学生了解的直观方法,其内容又以宏观的自然现象和过程为多。这些自然现象和过程,都是时间跨度大、空间范围广,无法用肉眼直接观察到的,必须通过实验,才能让学生认识和理解。模拟实验既可以使自然现象和过程形象化、具体化和动态化,使抽象的概念易于理解,又能使学生对地理对象的空间分布和发生规律获得较为形象而生动的感知。

实验案例一:模拟地球的运动,理解其地理意义

实验材料:地球仪、手电筒(或灯泡)

实验步骤:

(1)用手自西向东慢速拨动地球仪,正确演示地球自转方向。

(2)分别从北极和南极上空观察地球的自转方向。

(3)在光线较暗的地方用手电筒或灯泡模拟太阳光照射在地球上。

(4)当太阳光直射赤道时,观察地球自转时昼夜半球的交替现象,注意晨昏圈的位置和全球各地的昼夜长短情况。

(5)当太阳光直射南、北回归线时,观察晨昏圈位置的变化,注意全球各地昼夜长短情况的变化。

课内地理实验可以是教师演示实验,也可以是学生操作实验。在教师演示实验中,教师是表演者,学生是观察者。学生只是观察实验演示,而不参与实验工作,这使学生的思维和个性发展受到限制。新课标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勤于动手,培养学生获取新知的能力。对于教材、生活中的一些已知的结论,可设计实验加以验证,使学生能够从中体验“实践出真知”的过程,对科学研究方法和技能有所认识。学生操作实验强调了学生的自主参与,教师起指导作用,它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是多元化的。

二、课外或野外实践性实验

课外实践性实验指利用现实中存在的地理事物或地理过程,在教师的指导下,应用一定的仪器或工具设备,通过学生独立作业或实地操作,引出要观察认识的现象或使其变化,获得对地理事物亲身感受来掌握地理知识的一种方法。该类实验通过学生的独立作业或实地操作来完成实验,具有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进行实际操作能力的作用。

实验案例二:如学完地图一节后,要求学生绘制校园平面图

要求:全班同学以小组为单位,在教师的指导下绘制一幅校园平面图。

工具:皮尺、指南针、图纸、直尺、笔等。

在这个实践性的实验中要注意地图上方向的表示如操场、道路、教学楼、围墙等建筑物和花、草、树木等绿色植物所处的方向;比例尺的选择如在平面图中如何表示所测量操场、道路、教学楼、围墙等建筑物和花、草、树木等绿色植物之间的实地距离和它们所占的面积;确定操场、道路、教学楼、围墙等建筑物和花、草、树木等绿色植物用什么图例、使用何种色彩。同时在班上交流的过程中,可着重介绍小组同学是如何合作的?碰到哪些困难?有哪些感想?通过这样的实践性操作,不仅使学生对所学地理知识能深刻理解及熟悉运用,还能培养起他们对自己校园、对学校的亲切感、及对自己劳作的成就感。

教育谚语说:“告诉我,我忘记了;演示给我看,我记住了;让我参与,我理解了”。实验教学强调演示与参与,它能够有力地改变被动接受式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实验设计、实验操作、实验观察记录、实验分析研究的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得出结论。在设计实验时,能锻炼和培养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在实验操作时,需要精细敏锐的感知和观察力去发现一些重要现象,从而培养了观察能力;在研究原因、结果、形成概念的过程中,通过分析、比较、判断、推理等,能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和归纳、分析能力;还能够培养组织能力、实际操作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等。

地理实验教学的起步较晚、尚未形成完善的体系,中学开展地理实验的条件有限,地理教师实验观念和能力欠缺等原因的影响,当前的中学地理实验教学中还存在许多问题,我们还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学校应不断完善地理实验的软、硬件的建设,使地理实验成为常规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要逐步增添实验器材,有条件的能建成地理实验室,为开展地理实验提供必要的空间和资金保障;学校应建立健全地理实验制度,如成立地理实验领导小组,制订地理实验操作制度、研究制度、评价制度等等,并在地理教师业务评价中加入实验板块,以规范教师的实验行为,调动教师开展实验教学的积极性。

(2)地理教师应树立重视实验的教学观念,积极探究与设计有价值的地理实验。在内容上,教师要着力挖掘教学内容的实验因素,使更多内容可通过实验设计来呈现,让地理实验贯穿地理教材内容的全过程;在实验氛围上,教师要注意营造具有趣味性、创造性和实践性的实验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唤醒学生的自主意识,以便引导所有学生全身心地沉浸到实验活动中;在实验方式上,除了演示实验外,可多设计合作、互动的实验项目;在实验完成后,要注意引导同学个体及小组之间进行交流和磋商,使全体同学置身于全员参与、相互促进、多重互动。

(3)教师要注意在实验教学中的情感因素的运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因素也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实验进程中,教师既要及时矫正学生的偏差,更要善于发现学生的细微进步和创新思路,以赏识的表情、赞许的目光、精当的语言及时给予激励性评价,调动其他同学的积极性;实验结束后,教师既要客观、科学地评价实验结果,捕捉并放大学生的闪光点,鼓励学生的独到见解,也要引导学生体验和反思,真实感受自己在实验过程中的收获,体验实验带来的喜悦和成就,形成主动参与实验的激情和信心。

参考文献:

第8篇

【关键词】实验复习 能力培养 新课程改革

随着新一轮课改的不断实施,考查学生素质和能力的新型题目已是中考物理的一大主题,物理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途径,通过物理实验,不仅可以使学生获得物理知识,培养实验技能和素质,培养创新能力,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态度和学习习惯,因而在近年的各省市的中考试题中逐步加大了对实验考查的力度,实验题型也是推陈出新,形式灵活多样,但总的趋势是更加注重实验的设计和评价,重视考查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重视学生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综合程度不断加强。以下就结合日常教学和分析以往中考试题,谈谈笔者对物理实验复习的一些具体做法和体会:

一、扎实的进行基本操作训练

众所周知,初中物理实验内容可以分为基本测量工具的认识和基本物理量的测量方法及步骤。所以,

复习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能叫出常见测量工具和器件的名称,掌握它们的作用,使用方法及应注意的问题。例如:这两个表,从外表上基本一样,而且都是测量工具要知道它们的功能和作用,主要就是靠观察来区分它们,还可以通过观察认识他们的量程和分度值。

2.能熟练地进行物理量的测量,知道它们的基本操作和测量原理。

3.学会观察和记录实验,能根据实验现象和实验记录数据分析得出初步的结论,会设计实验结果记

录登记表格。例如:研究重力和质量的关系实验中,要求学生设计实验表格时,必须先引导学生明确实验目的,需要测量的物理量,然后要知道研究两个物理量的关系实验次数肯定不是一次,知道这些问题后,实验表格的设计就很容易了。

二、密切联系物理基础知识,解答一些具体的实验问题

物理实验是在正确掌握实验的基本操作、方法和技能的前提下进行的,因此不仅仅要知道怎样做,还要知道为什么这么做。例如:(1)体温表为什么不可以测量开水的温度?(2)电压表为什么和被测部分并联?(3)天平在使用时为什么要先调平衡?等等。上述问题都是初中物理实验中最基本的实验操作。测量的正确与否关系到实验能否成功,同时也反映了学生对实验原理、方法、步骤的掌握程度。复习阶段,教师应尽可能的准备有关这方面的实验复习,以加深学生对有关知识的理解。

三、培养学生观察实验的能力

初中物理中,许多测量工具的使用及生活现象都是通过观察才能正确理解和掌握的。有关测量工具怎么使用、需要注意些什么问题等等都是通过观察才认识的。例如:电压表,电流表,体温计,实验用温度计,寒暑表等的认识。同样对于生活现象,例如:蒸发和沸腾的区别、平面镜成像特点等。人们通过观察能够很直观的得到这方面的知识,同时通过实验能从定量和定性的角度去分析、推理和验证,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并将它们重新放在生活中,去开拓新的领域。所以能认真仔细全面地观察实验现象,并完整准确记录是得出正确实验结果的前提。因此,要指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观察实验仪器、实验装置、实验过程、实验现象等,既要全面观察,又要分清主次,抓住实验本质,善于观察现象进行对比、分析、归纳、甚至计算得出正确实验结果。

四、改变实验形式,加深对实验的理解

在复习后期,教师可适当改变实验形式,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实验。

1. 改部分演示实验为学生实验

将教材中操作简单的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实验,甚至家庭小实验,让学生在身边选取实验器材进行操作,并交流操作后的心得及实验现象和结论。这样既学习了知识,又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何乐而不为呢!

2. 改进并引申实验

例如:初三物理中“研究电流、电压、电阻之间的关系”实验,“测定值电阻的阻值”实验,“测定值电阻电功率”的实验,三个实验复习时可以先给定一组器材。提问:根据仪器,你可以研究什么课题?学生可以根据学过的知识结合教材思考,然后教师引导分析找出它们的异同点。

3. 注意作对比实验

例如:研究电阻的大小影响因素实验时,我们也知道,影响电阻的大小因素不是只有一个,于是我们对比生活中的一些经验,先控制其中几个因素不变,而只改变其中一个因素,观察电阻的变化,从而研究出电阻和他们各自的关系。同理,研究电流与电压、电阻关系时,我们也可以对比实验采用的方法得出电流与电压、电阻各自的关系,这样不仅能使学生更牢固的掌握知识,而且也学到了除控制变量法以外的一种好的学习方法――“对比法”。

4.练习设计某些简单的实验,培养验证假设的能力

实验设计,就是运用已学过的知识和实验技能去解决一些简单的物理问题,将实验基本操作、实验过程、实验现象及相关推理计算有机的融为一体,这类型题目,由于能很好体现学生的探究能力、思维能力及创新能力,在中考中已是实验的主打题目。所以,做好设计实验题的关键在于根据实验要求选用比较合理的方案。实验方案设计的基本要求是:根据实验目的确定实验方法,根据方法确定仪器和操作步骤。设计的方案应是最佳方案,要力求科学、简单、易操作、结论可信。

5有目的地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

实验的数据处理和分析可以说是实验中知识由感性向理性的一次飞跃,物理实验是在理性认识之前获得感性知识的一种手段,准确地观察、记录、描述实验现象及实验数据,经过分析、推理得出正确的结论,从而使知识产生具有合理性、科学性。然后再将这些知识应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去,完成了知识取之于生活用之于生活的全过程。

总之,学好物理,从学好实验开始,物理实验是掌握知识,培养能力的基础,通过物理实验形成概念,

第9篇

物理学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在《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中明确:物理学由实验和理论两部分组成。在义务教育阶段要使学生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探究方法,而物理学实验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种重要活动,是进行科学研究的基础。实验不仅是建立物理概念和规律,理解和掌握物理知识不可缺少的环节,还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探索精神以及良好的学习方法。故教学过程中实验的处理恰当与否关系到一堂课,甚至是整个物理教学的成败。

1 重视演示实验,提高可见度

演示实验是一些学生不易亲自动手完成,且又关系到一些极其重要的物理规律的实验过程,由教师向学生展示实验方法、过程和现象。由于教学条件的限制,有些学校的实验器材不完备,教师在上果时可能就会舍弃实验。对此,教师应在思想上对演示实验提起高度重视,不能随意放弃。在条件不足情况下,可改进实验方法,用易找到的实验器材代替原实验材料。例如在学习托里拆利实验时,可用有色的水来实验:在玻璃管中注满水,倒置后由于玻璃管长度所限,水柱不会下降,对此再分析原因,提出问题:若用密度大的液体做此实验会怎样?通过学生的分析论证来得到结果。这样虽然不能直接得出结论,但可增加知识的直观性,帮助学生理解相关内容,而且能有效的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演示实验的一个弊端是由于学生距离较远,坐在教室后部的学生往往无法看清实验现象而影响到教学效果。故提高演示实验的可见度是问题的最直接有效办法。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电化教学与多媒体教学已普遍应用于课堂教学中。如用投影仪和幻灯机可将实验现象放大,增加可视性。而多媒体更可将课堂实验无法演示的宏观的、微观的、极快的、极慢的物理过程展示出来,从而突破时间以及空间的束缚,进行逼真的模拟,灵活地放大或缩小物理场景,将物理过程生动形象地展现于学生眼前,使学生认识加强,理解透彻。例如:对于投影仪的成像过程应用电子计算机的动画功能,展现了光的每个阶段传播路径,比只用投影仪本身成像演示更形象,更直观,更易于理解,且安全逼真。

2 将探究实验灵活放开,给学生创新的空间

探究实验是学生们自己动手、动脑探究科学规律,体会科学研究的方法。探究实验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探究方法,发展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形成尊重事实、探索真理的科学态度。课本中设计了各探究实验的过程和方法,使学生有一定的依据。但教师不应局限于已定的实验中,可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创新能力,根据实际情况自行设计实验,只要能达到相同的实验探究目的,可以有不同的实验方法和实验过程。教师只要努力培养学生的基本实验能力,如:仪器使用的一般知识;测量误差与数据处理的知识;间接测量的基本知识;从测量出发理解实验装置、原理、方法、条件保证、操作步骤以及数据的记录与自理;对结果的分析论证能力等。而对实验方法不必限定唯一。例如在探究响度与什么因素有关时,可以按课本中设计的实验进行,也有学生提出用鼓上放豆,用不同力度敲击,观察豆在豉发出不同响度声音时跳起的高度,或将课本上研究音调与什么因素有关的演示实验改进成研究响度的影响因素的探究实验。对于这些不同的方法,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分析判定是否可行,对有道理、可以达到探究目的的实验可能加以肯定,并提醒学生对研究对象、成立条件、使用范围、注意事项等加以核定,以减少实验中相关但非研究因素的影响,增加实验结果的可靠性。

3 将“想想做做”的一些实验转移成课堂中学生自己动手演示的小节目

第10篇

在初中科学教学中,实验教学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若把科学比作大厦,那么实验就是基石,但笔者在长期的物理实验教学和听课评课中,却十分担忧,发现存在不少问题:一是教师大多循规蹈矩按照现成的实验照搬照抄,创新的少;二是随着多媒体的广泛运用,看实验增多,做实验减少;三是侧重于验证性实验,注重结果,忽视探究过程;四是脱离生活实际,纯粹为做实验而做实验.

意识来自于体验过程,而不是来自知识.物理学中,概念的形成、规律的发现、理论的建立,都有赖于实验,学好物理就要做好实验.

1 以生为本,积极探究

验证性实验一般针对物理原理和规律,然而设计实验去验证其正确性,有利于学生对相关结论的认可、理解和记忆,也有利于教师对整个教学过程的控制.

探究性实验通常按提问―假设―设计实验―寻找证据―得出结论―交流和评价程序,这样更能促使学生自主地发现问题,加强小组的合作,用学过的知识来解决问题或发现新的规律等.

《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在物理实验教学中,我们要给足学生自由度,不受教材中思路的束缚,不受实验器材的限制,期望学生的设计有所创新,获取动态的生成资源.如测量凸透镜的焦距,若告诉学生方法就可以很快很容易测出,但笔者的做法是给一把尺子和凸透镜,让学生自己去尝试怎样测量.

为此,我们以探究的思维去落实实验很有必要,其中寻找证据是关键,既可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也可提高学生操作动手能力.

同时,我们应尽可能把一些验证性实验转化成探究性实验去操作,如“分子处于不停的运动之中”这块内容,教材中先提出这个观点,然后用喷香水实验和气体扩散实验来验证.若改成探究实验,则可以这样来进行:设计情境,教师上课前喷好香水,教室里转一圈,展开探究,(1)提问:为什么闻到香味;(2)假设:可能是分子运动的原因;(3)设计实验方案,可以是课本中的扩散实验,也鼓励学生提出其他方案;(4)得出结论;(5)交流与评价.

2 主次分明,动手操作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主动方式的变革.

毫无疑问,借助于多媒体演示实验,的确能起到放大实验现象,使实验清晰可见的效果,有利于学生认真、细腻有序地观察,增强了实验演示效果和实验的直观性,如演示蹄型磁铁的磁场效果用多媒体就非常好.

但是多媒体演示物理实验不能代替学生的动手操作,俗话说:“眼过百遍,不如手做一遍”.所以教师必须明确,对物理实验而言,应该以学生动手操作为主,多媒体展示为辅.如伏安法测电阻实验,现在的ppt制作很精细,甚至有视频,讲解很详细,但只能起辅助作用,一定要让学生亲手接导线,亲手触摸仪器.

对于物理实验,教师要努力为学生创造动手操作的机会,如演示实验,也要避免教师一人操作的局面,应该鼓励学生上讲台一起来参与,增加实验结果的可信度,若条件许可的话,可以把演示实验安排成分组实验,让每个同学们都有动手机会.

失败是成功之母,要尊重实验事实,要不断从失败中总结经验,吸收教训,一个人想要进步既需要成功的经验,也离不开失败的教训.当然必须确保实验安全为前提.

3 结合实际,改进实验

对于教材中的实验,的确大都非常优秀,但我们不能简单地采取“拿来主义”,机械给学生操作一次,我们首先应该消化好,结合学生实际、因校制宜,去积极改进,并努力促使实验效应最大化.

如“短路”演示实验,教材中直接把导线连在干电池的两端,以电池发热来表明短路的危害,其不足是不环保,时间长,效果不明显.对其改进:两节干电池作电源,把电池,导线,开关串连起来,在俩导线之间接上一段锡箔纸,闭合开关,可看到锡箔纸发亮光、冒白烟等现象,短路危害一目了然.

改进实验不但要考虑效果的明显,而且也应紧密地联系生活实际,如惯性实验的改进,教材中小车上放木块,若把木块换成一杯水,溢水的现象比木块的倒下更能引起学生的注意,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从而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

同时,通过实验,除了获得知识这个目的,也可取得意想不到的收获,如在做“研究声音传播需要介质”这一实验,要求得出真空中不能传播声音这一结论,而事实是钟罩内不可能获得真空环境,为此笔者因势利导让学生接受“实验加推理”这一科学思想.

4 根据需求,实验解决

学生在学习物理知识的过程中,总会出现许许多多的问题,这些问题总会向老师请教来帮助解决,我们的老师也总会循循善诱,耐心细致分析.但是对于一些物理问题,除了通过分析来解决问题这条途径之外,通过实验手段来解决也是非常有效的方法.

有一次学生问我,透过盛水的玻璃杯看书上的人物图片,会怎么样?一开始耐心给学生解释,我讲的口干舌燥,学生似懂非懂,后来索性一起做实验,学生才明白像不仅放大,而且是变粗未变高,并且对我原先的的解释才恍然大悟.

重视学以致用,通过实验也可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困惑,如有一位学生在学习了密度知识之后,他向我来借天平和量筒,我问他干什么,他说帮他奶奶去鉴定一下金戒指是否真的.

在做实验时,教师还要善于引导学生发问.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当然教师要认真对待学生提出的每一个问题,并予以鼓励肯定,及时帮助解决.

5 结合教学,运用实验

在物理教学中,我们需要十分认真对待教材中的每一个实验,同时也可以根据教学实际需要,灵活设计实验或运用实验,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引入新课时,引入方式可谓多种多样,但通过实验引入也是一种有益的尝试,如在讲授“气体的压强”时,选择“瓶吞鸡蛋”的演示实验,提出“为什么鸡蛋能掉到瓶子里去?”,学生猜想交流,各抒已见,水到渠成引入“气体的压强”这个课题.

(2)综合复习时,传统上的做法是按知识框架系统复习一下基础知识,然而是辅之做一些练习,再由老师对于错误较多的习题予以讲解评析.似乎做实验仅仅是新课讲授时要涉及到的事.但实际上如果在复习课上灵活运用一下实验却能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在电学复习课上,运用电源、开关、导线、滑动变阻器、小灯泡、电阻等一些基本器材,我们基本上可以把初中科学中有关电学知识系统地复习一遍.通过动手操作,学生印象特别深刻.

第11篇

论文关键词:初中物理小实验教学中的“魅力”

 

初中物理教学以观察、实验为基础。观察和实验,能够使学生对物理事实获得具体明确的认识,而这种认识是理解物理概念和规律必要的基础;观察和实验,对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都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因此,教学中要重视让学生观察有关的现象,要大力加强物理实验教学。

在义务教育初中物理教材中,新增加了三十多个课后小实验。这些小实验有的侧重于操作、有的侧重于设计、有的侧重于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和用应,各有特点和作用,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是搞好物理实验教学的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对于这些小实验,许多教师往往不重视初中物理论文,忽视了其重要性中国学术期刊网。在教学实践中体会到,重视这些小实验的教学,既有利于巩固知识,提高能力、激发学生的兴趣,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习惯和实验技能,有利于进一步挖掘学生中的创造潜力、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创新能力,对全面提高物理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一、活跃课堂气氛,拉近教师与学生的距离 1.消除学生对物理学科的神秘感 实验导入新课是课堂教学的良好开端。实验导入的主要任务是在学习者和新的学习课题之间建立起联系,激发学习兴趣,明确学习目的,运用已有经验和已学会的学习方法,促使学生进行新的思考。 通过演示实验,教师利用学生意想不到的奇特现象,唤起学生的强烈求知欲望;利用创造的神秘感,学生可以集中注意力和积极思考,得到科学方法的训练;而创造一种解决实际问题的情境来导入新课,也会产生良好的课堂效果。如第一次接触物理学科,学生会对其产生一种神秘感,从而觉得物理难学,因此.在上第一节物理课时,教师可以多演示一些物理小实验。比如,用毛皮和橡胶棒做摩擦起电、用熟鸡蛋堵住瓶口来做大气压存在的实验、用盛半杯水的玻璃杯口上放一张硬纸片初中物理论文,再在纸片上放一个鸡蛋来演示惯性的存在、用几个相同的大饮料瓶,向瓶

摘要稍加点拨学生的疑问就迎刃而解了。这样。教师就把较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了,学生理解起来自然也就容易多了。

三、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大力挖掘学生中的创造潜力

实验操作就是要学生把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能力,而动手操作是检验其能力的关键。小实验从开始设计到制作,从演示到观察现象,从总结规律到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都由学生亲自实践,并通过耳听、眼观、脑思、语言表达和动手操作来完成。初中学生一个特点就是爱动手,在养成做好物理小实验习惯的基础上,可以布置一些有意义的实验给他们做,以拓宽他们的视野,进一步挖掘他们的潜在创造因素。

如在八年级练习中的一道题:“一位同学做实验时,需要阻值为2Ω、5Ω、40Ω的电阻各一个,但是手边只有一些阻值为10Ω的电阻,请你为这位同学考虑一下,怎样用10Ω的电阻,组成所需要的各个电阻,一共需要多少个10Ω的电阻”中国学术期刊网。有些学生感到困难。我们就利用习题课的时间,引导学生计算,经过计算,然后引入实验设计初中物理论文,问题迎刃而解,这样既巩固掌握了所学的基础知识,又提高了动手动脑的能力。又如在学完串、并联电路和滑动变阻器的作用以后,正好市面上热卖保护学生视力的灯,这恰是利用本章知识的契机,可以就这个灯的原理展开后,让学生回家利用手边现有仪器“自制调光灯”,增强毕业班学生动手参与能力,同时也可给紧张枯燥的初三复习阶段带来活力和乐趣。综上所述,物理小实验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正确认识物理规律、解释物理现象等方面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要使课堂教学更加有效,就必须研究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师和学生的和谐关系。而物理小实验是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课堂实现和谐统一的重要手段,它必将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第12篇

进行实验分析探究,将每个细节分析清楚,确保实验过程有理可依。比如,在九年级进行“串并联电路的电流关系”的实验时,我们需要对实验过程进行认真分析和研究。实验准备了电流表、电源、开关、两个阻值不同的小灯泡还有若干导线。下一步就到了实验的分析过程了,对于这个实验,我们需要根据实验目的来分析实验过程。该实验的目的是研究串联电路、并联电路中的电流关系,并学会使用电流表。根据这个实验目的,我们来进行实验分析。这实际上是两个实验,然后合起来进行对比分析。串联电路的连线是串接的,电流只走一条线,并联电路的连线方式是在某一处进行分支,电流被分支为不同的线路。实验过程需要测量串联电路不同位置三点的电流,并联电路要测量两条线路的电流,还有总线处的电流。然后分别分析这三个电流值的关系。得出串联各处电流相等,并联电路干路电路等于支路电流之和。探究实验分析过程,是确保实验成功开展的前提。进行实验分析,在实验材料准备之后,分析实验开展的每个细节以及注意事项。比如,本实验中,串并联电路的连接方法存在差异,并且每个环节需要测量三处的电流,之后将这三个电流值进行分析比较,最后将两个小实验结合起来比较,才能得出我们想要的答案。

二、实验结论探究,实验最终的总结

进行实验结论探究,是在由实验数据总结出实验结果之后,反过来总结获得实验结果的原因。实验最终目的是得出实验结论,而结论又可以反过来验证和说明理论。进行实验结论探究,是对实验理论的一个再验证过程,也是对知识进行归纳的过程。比如,在进行“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的实验时,我们总结出实验结论,当两个平衡的力之中,有一个力改变了方向或者大小,那么另外一个力也会改变方向或者大小。而二力平衡的条件是两个力必须方向相反,大小相同。对于这一实验结论,我们可以对实验结果进行探究。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结果呢?这就涉及到二力平衡的理论问题。小车必须在接受方向相反、大小相同的两个力的作用时,才可能静止不动。这就说明,两个力是作用在一条直线上的,如果改变其中一个力的作用角度,小车就会旋转;如果改变了其中一个力的大小,其中那么小车会向着这个力相反的方向运动。实验结果探究分析得出,作用在同一直线上的两个相同大小的、方向相反的力,可以达到二力平衡。

三、注意事项探究,实验分析和讨论

第13篇

【摘 要】随着新课改对学生的要求改变,更加重视于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利用已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那么初中物理教学就要重视学生的科学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将传统“填鸭式”教育转为探究式教育。那么实验教学就能很好落实新课改的要求。

关键词 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探究教育

前言

物理是一门实验科学。它强调培养学生的探究思考能力,动手实验能力。同时物理又是紧密联系生活实际,与生活息息相关,相辅相成。物理学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理论结合实际的最好教学方式之一,同时也响应了《物理新课程标准》对初中物理教学提出的新要求。将实验教学融入物理课堂,看似容易,但是要真正做到实验教学和理论实际融入一起,就在于教师的教学理念是否把实验教学提升上一个新的高度,是否把实验教学当成培养学生研究能力的关键载体,是否真正贯彻了新课程素质教育的内涵。

1.当今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现状分析及存在误区

1.1新课程目标无法真正落实一线教育

作为一线物理教师都知道实验教学的重要性,同时也深知实验教学对提高学生探究思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来说是非常有效的教学手段。然而大多数老师往往都太“急功近利”,从而导致实验教学有时还不如传统教学模式有利于提高学生成绩。同样一节课的时间,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可以灌输给学生更多的知识,而实验教学有可能只能简单交给学生一些实验使用方法。其次,同样是一节课的时间,传统教学模式讲授法可能涉及试卷中好几道题,反之实验教学可能仅仅是让学生初步了解什么是控制变量法。如果仅仅以成绩好坏评价课堂教学效果,那么实验教学法必然不如传统教学模式。显然来自学校的升学压力就成了摆在教师面前革新传统教学模式的最大障碍。所以大多教师只是在课外挤出一点时间,让学生“摸一摸”实验仪器。无法真正体验实验教学带来的好处。

1.2习惯实验演示,忽略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

所谓实验教学必然需要学生的参与,也只有学生主动参与实验,才能从中体验学习的乐趣,培养学习动力。然而大多情况下,教师只是给学生做出简单的实验演示,只是更好的直观的给学生讲解疑难知识点。从头到尾很少让学生参与实验,老师更多的只是代劳,而不是让学生亲自实验,在实验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所以我认为在实验教学中能分组的不演示、能演示的不讲授。最好是学生在分组实验过程中提出意见,改进实验。教师只是作为教学引导者,适度把握学生的实验路线不要偏颇就行。积极鼓励学生有足够的思考时间和空间。

2.如何合理的将实验教学融入课堂,更好发挥其作用

2.1合理课堂演示实验,提高学生观察力

物理教学界一直流传着一种说法:“没有演示实验的堂课不是好课堂”,可见演示实验在物理教学中的作用是有目共睹的。它以灵活直观的现象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进而引发学生的思考,最终探究出结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例如学习“探究动能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试验中,我安排实验演示让同一小车从不同高度自由滑下撞击木块。木块被撞击后移动的距离各不相同。然后再用不同质量的小车从同一高度滑下撞击木块,留给学生讨论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思考:“木块移动距离不同说明了什么?”这课时我通过实验演示可以较直观的说明教学内容,传授教学知识,进而从实验的角度,总结出影响动能的因素。教师演示实验时要操作规范,语言精炼,力图让每一个学生都看到实验现象,引发思考。有些实验就要打破学生的常规认知,给他们眼前一亮,瞬时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为和好奇心。例如,水果电池这种实验,打破传统常规认知,新奇的实验现象可以更好的勾起学生的学习欲望。

2.2合理分组分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要落实实验教学,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分组实验,在实验过程中探究知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实验过程包括:实验猜想、设计实验过程、小组合作、分析讨论总结等。所以教师在安排分组实验的过程中要注意一下几方面:(1)科学分组,优差生结合,男女生比例协调。(2)定下制度,让每一个人都参与进来。众多情况下,只要老师去上实验课,学生学习情绪就立马高涨,瞬间表现出很高的积极性。但是一旦进入实验室,充满好奇心的同学们,往往情趣高涨,注意力不集中,实验教学效果无法有效实现。所以有制度的实验管理,老师的演示实验、启发学生思考、引导思维才能有效进行。(3)学生在实验时要明确分工,各尽其责,要有严谨的科学态度。只有这样有序的安排,实验教学的效果才能有效落实。

2.3利用多媒体教学辅助,提高实验教学质量

通常在物理教学中,有些实验受硬件条件限制,无法完成。这时,我们不妨通过丰富多媒体演示实验的操作实录,由老师或学生通过播放课件,了解每一步实验现象和操作规程。如“热机工作原理、电磁继电器工作原理”的演示。往往因为仪器小,部件细微动作不易观察,实物演示效果不理想。于是我们可以通过实况录制、flash动画设计、网络下载等手段,收集大量演示实验实录和动画资料。然后根据教学课时需要,对不同资源加以整合,以供演示实验教学随时调用。这种利用多媒体演示那些实验难度大,不易观察的实验,在教学中往往能取得更好效果。

总结

综上所知,物理实验教学是激发学生探究欲望和学习兴趣的最好教学手段,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观察现象规律和全面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教师应该重视实验教学给学生带来的积极影响,开展试验教学,有效落实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石秀兰.如何用小实验帮助初中生掌握物理知识[J].考试周刊.2011,(32).

[2]唐文珠.课程背景下初中物理创新实验探索[J].物理教师.2012,(7).

第14篇

一、素质教育与物理的关系

素质教育的重要特征之一是让学生主动发展,尤其是中学生。只有让学生主动发展,才能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才能形成各种能力。这些能力是以思维能力为核心的各种能力的训练和培养,它包括培养学生由微观到宏观,由抽象到具体,由现象到本质的推理、判断能力;对物理知识之间内在联系的分析;归纳和表达能力;对物理概念、规律的运用和迁移能力;运用数学方法定量计算物理问题的能力;自学和阅读能力等。现在实行的教材中,内容的选取、体系编排、文字叙述、插图、练习等方面,都注意考虑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教师应充分利用教材的特点,在钻研教材的同时,认真分析学生的实际情况,在考虑教法的同时,还应研究学法,做到既传授知识,又培养学生的能力,为学生主动发展创造条件。

二、现在的物理实验现状

一直以来,初中物理教材对学生分组实验中的实验目的、原理、器材、步骤和数据处理等均有详细的安排。这种菜谱式的学生实验使得教学模式僵化、教学方式呆板。虽然这样做实验对完成实验任务很有利,能使学生了解物理仪器正确的使用方法和验证物理规律,但这只是一种简单的机械模仿,无法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不利于挖掘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久而久之,学生容易产生依赖思想,对事物缺乏独特的见解,因循守旧,难以适应激烈的社会竞争。因此,改革物理实验教学,探索实验教学的新模式,就显得极为重要。在实验中渗透设计思想实验不是机械地操作,而是创造性的活动。在观察和研究物理现象、测定物理量的实验的教学中要有意识地渗透实验设计思想:从实验的目的入手,根据学生掌握的知识和具备的能力,通过一系列的启发式问题,引导学生课前构思“实验原理和方案的设计,实验器材的选择,实验步骤的安排,如何操作、观察、记录数据,如何处理数据等”。

三、创新式的学习加强学生素质教育

把部分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索性实验,有利于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敢于实践和善于创新的精神,以及探求科学的精神。验证性实验一般是在对研究对象有了一定认识之后,根据已知的理论,对一些现象过程的存在、原因或规律检验其是否正确而设计的实验。它在实验目的、方法、原理方面起到了示范性作用,但不利于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培养。我在物理教学中尝试将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索性实验,在实验思想上进行创新设计,让学生充分动脑、动手,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和意识。

四、学生动手实验的重要性

学生动手实验是中学物理教学的学科要求,物理学是一门很注重实验的学科。在当前的物理教学中,普遍存在着这样一种教学模式:教师的理论讲授(也做少量的演示实验)+学生的大量笔头练习。实验是极其薄弱的环节。这种状况将影响学生的知识能力结构和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在物理教学中,教师通过动手实验,可使学生更接近人类认识客观规律的过程,使学生对物理事实获得具体的、明确的认识,理解概念和规律,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从而使其逐步掌握物理学习和研究的基本方法,即“学会学习”。同时,学生动手实验对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具有不可代替的重要作用。

五、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物理实验本身就是一个操作过程。学生分组实验,每个人都有操作机会。在演示实验中,可让部分学生配合教师一起完成实验,条件许可时,将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实验;课外小实验更是学生操作的天地,如在学习量筒、弹簧秤、天平等知识后,可布置小实验自制天平、量筒、橡皮测力计等,学生的积极性一定会很高,效果一定会更好。总之,教师应尽量多给学生亲自动手动脑的机会,这对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是很有帮助的。

在学生分组实验中,教师要加强主导,既不能限制得太死,又不能太放松,而应努力创造一个活跃、快乐、紧张、有序的良好氛围。教师的主导作用表现在以下几点。

1?郾加强示范操作。学生对教师的所做的示范操作的模仿是形成动作技能的最初阶段,可减少实验的盲目性。示范可采用投影、挂图、示教板、实验小组长等形式。

2?郾指导学生操作。实验操作可采取不同的形式,如独立操作、小组协作操作,放开式讨论操作等。采取何种形式,要视实验内容而定。在实验中,教师要巡回指导,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好的及时肯定表扬,使每一个学生都掌握物理实验的基本操作方法。

六、物理实验对素质教育的推动

第15篇

一、演示实验教学的重要性

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方面,演示实验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学生通过物理现象可以获得生动、深刻的物理印象;掌握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培养独立完成分组实验的能力;掌握操作技能。

1.通过演示实验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百闻不如一见,百看不如一做”,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动作记忆效率比语言文字记忆效率要高若干倍。在课堂上做好演示实验能使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把抽象复杂的物理概念生动地显示在学生面前,使学生易理解、易掌握。因此,教师应根据教学要求和教材特点,精心组织教材每一项演示实验。物理演示实验具有形象、真实、生动和有趣的特点,可以为学生创设一个最直观的物理情景,给学生以感性认识,能为学生在形成物理概念、得出物理规律等方面作出最直观的铺垫,使学生感受鲜明、记忆深刻

2.演示实验同思维相结合才能得出完整因果关系

演示实验的过程是短暂的,多数演示实验也只能反映事物的一个侧面,至于事物的发展过程、事物实质等等,则需要与学生思维相结合,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想象余地。因此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及确保演示实验与学生思维的正确性相结合,确定事物或现象之间的因果联系需要课堂上的演示实验与思维相结合。在物理演示实验教学中,注意利用演示实验的技能和正确的操作方法,是至关重要的。

3.确保演示情景成功,促进课堂教学效果

课堂演示实验主要是由教师操作表演,有时候也可以请学生上讲台充当教师的助手或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自己进行操作。那么,要使演示实验情景获得成功,首要的条件就是要掌握实验原理,才能准确地抓住关键,成功地进行演示。在实验之前,要估计到各种可能的不利条件,以便预先作好充分准备。为了确保演示成功,课前必须充分准备并进行试做。试做时,不只是考虑试验如何成功,还需要考虑实验可能的教学效果。所以演示实验要求简易方便,包括仪器结构简单、操作简单和演示现象推导出结论时的解释或推理简单。同时,演示现象要使全班学生都能清楚,为此仪器的尺寸要足够大,演示的仪器要放在适当的高度,使全班学生都看到。这样才能达到情景交融,以情景促效果的目的。

二、演示实验教学中实验探究的重要性

1.学生是演示实验教学中的主体,应鼓励学生积极大胆参与

例如刻度尺、天平、电压表等,教师要着重指导学生识别仪器的规格和性能,察看铭牌或说明书。弄清:①测量范围;②最小刻度;③零点及其调节方法;④使用方法。只有掌握以上四点,才能保证实验精确的完成和仪器、人身的安全。学生分组实验,每个人都有操作机会,如在学习量筒、弹簧秤、天平等知识时,学生的积极性一定会很高,效果一定会更好。总之,应尽量多给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和动脑思考的机会,这对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是很有帮助的。

2.重视实验探究中的交流与合作

实验探究一般都是分组进行的,组内的角色分工要明确,例如甲负责操作,乙负责记录。另一方面,组内角色要转换,例如第一次甲操作乙记录,第二次乙操作甲记录。要注意发挥每个学生在实验探究中的作用,不能由少数学生包办代替。这样既能使每个学生都得到机会均等的全面练习,又能充分体现工作中的分工与协作。

三、课外实验活动的重要性

1.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

一个人的创造精神必须从小培养。物理课外实验集科学性、实践性、创造性、趣味性于一体,而且不同于实验室里的学生分组实验,没有现成的、成套的仪器设备,也没有教师亲自指导,完全由学生自己独立设计实验步骤,自己动手完成,出现故障还要自己排除。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没有创造精神是不可能完成的。例如,学生自制电铃,先要制作电磁铁、衔铁、铃锤、开关、电池夹等,设计好电路,然后合理安装,正确操作,才能正常发声

2.有利于补充课堂教学的不足

课堂教学受时间、空间、客观条件等因素的限制,不能研究所有的物理现象,也满足不了学生的求知欲望,这给物理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局限性。例如,观察大气压随天气的变化,则需要在不同的时间甚至不同的季节进行长时间的观察。

3.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