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科研诚信体系建设范文

科研诚信体系建设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科研诚信体系建设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科研诚信体系建设

第1篇

关键词:信号处理实验体系;网上虚拟实验室;FPGA

信号处理系列课程是电信类本科生和研究生的重要专业基础课程,其配套实验课程是武汉大学电信学院的湖北省重点学科“信号与信息处理”以及国家电工电子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重点建设内容之一。基于武汉大学国家电工电子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教改项目,作者对信号处理系列课程实验体系进行了建设。该实验体系旨在建设一个软件环境优良、硬件条件先进,具备对学生的科学精神、实践能力和工程素养进行综合训练的开放式实验教学平台。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科学素养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重要环节,特别是在其综合能力和素质培养方面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1]。在注重基础、突出能力、追求创新、发展个性的改革思路指导下[2],本着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相一致,按知识群设置课程模块,按知识点设置课程系列,并立足于“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技能”的人才培养目标,旨在打通本科生和研究生的信号处理系列课程,通过联合各课程教学老师,在国家电工电子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帮助与配合下,共同进行通用软硬件信号处理实验体系的建设,为国家电工电子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和相关课程的精品化建设提供具有创新性的基础实验平台体系,最终实现培养更多具有“三创”(创新、创造、创业)精神和能力的人才。

1信号处理实验课程体系的研究内容

1.1信号处理系列课程通用实验平台的体系结构

本文所研究的实验体系是基于理论与实践、原理与应用相结合的原则,把握当今学生特点,体现“三创”的教育特色,充分利用最新技术手段和校园互联网环境,基于软硬件并重以及建设信号1、2两个层次实验平台的指导方针,从而形成以加强基本理论方法理解为目的仿真信号处理基础训练与以项目为导向的实际媒体信号处理扩展实验相结合的既层次分明且能相互延伸的通用实验体系结构(如图1所示)。

本实验体系结构分为软件实验平台和硬件实验平台。软件实验平台使用与课堂教学同步,旨在加强理论基础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其中包含滤波器设计、离散时间信号时域处理、离散时间信号频域处理和连续时间信号处理等;硬件实验平台使用则在课堂教学、软件实验之后,学生已经具备基本信号处理能力,就能进行项目导向实验,其中包含图像编解码实验、机器视觉实验、双音频语音拨号实验、谱减法语音增强实验以及乐器频谱分离与合成实验等。

1.2基于Web的网络虚拟软件实验平台

该软件实验平台充分利用现代网络环境和当今学生学习特点,能够实现具有较好可视化和交互性的网络虚拟实验室,可以同步配合课堂教学,加强学生对基本理论和方法的深入理解和基本技能的培养。图2为基于Web的网络虚拟软件实验平台的总体框图。

1.3基于FPGA的硬件实验平台

该硬件实验平台通过引入语音、图像等真实可感知信号的处理仿真实验,建立以项目为导向的拓展实验架构,着力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图3为硬件实验平台框架图。

2信号处理实验课程体系的实现

在信号处理实验课程体系的教学过程中,首先,教师利用现代网络环境建立虚拟实验室,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之后能自主地完成与课堂教学并行的软件实验,以加强对信号处理基本理论和方法的深入了解和基本技能的培养;其次,在学生具备信号处理的基本理论知识之后,教师引入语音、图像等真实信号的硬件实验平台,以项目为导向进行相关实验,最终实现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提高学生的工程创新能力。

2.1软件实验平台的实现

基于Web的网络虚拟实验室的功能(如图4所示)可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1) 教师能实时教学实验内容和要求,学生通过互联网的任何一台计算机访问服务器来进行实验;

2) 教师通过服务器上记录的学生实验情况以及学生在留言板上给出的实验过程、实验结果以及实验报告来登记学生的实验成绩;

3) 通过留言板和在线聊天室进行师生交流。

在本系统中,学生登录之后,可以在虚拟实验室中进行各项试验,掌握实验课程的知识。教师可以预先准备好实验的指导说明,供学生在实验前学习相关的理论知识和掌握实验要领。此外,开辟了在线聊天室,提供给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教师之间相互沟通交流,使得大家可以对在学习、授课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进行探讨,达到教学双方的同步提高[4]。

信号处理实验课程所用编程语言为Matlab,软件实验平台的开发是基于Matlab Web Server的网络虚拟实验室信号处理实验模块的开发,实现功能包括:学生与实验流程的管理、实验模块和指导信息的、学生实验控制信息和实验代码的提交、实验仿真结果的可视化、实时显示和实验报告的自动生成等。Matlab Web Server通过采用标准的HTML文档和表单,允许工程人员将Matlab/Simulink的应用程序通过Internet进行。HTML文档作为Matlab应用的用户界面,通过鼠标点击来访问Matlab应用程序。因此,Matlab不需要在客户端上运行,加强了系统的安全性。基于Matlab Web Server软件实验平台开发模块如图5所示。

结合数字信号处理实验课程,该软件实验平台的实现框图如图6所示。实现框图分为3个部分:网站登录部分,网上实验室以及Matlab Web Server。用户在网站登录页面输入用户名及密码并提交给后台,后台数据库进行处理,验证并跳转至网上实验室的主页面,网上实验室主页面提供实验界面,包括网页界面、实验说明、代码编辑页面以及实验报告页面。用户阅读实验说明之后,在代码编辑页面编辑代码,之后点击提交按钮提交;提交后的表单数据(主要是用户编写的代码)送给后台的Matlab Web Server,Matlab Web Server通过调用相应的处理函数在后台进行处理,处理结束后将实验结果保存为图片等格式的文件在实验报告页面中显示。

结合数字信号处理实验,该网络虚拟实验室的教学过程如图 7。虚线框所表示的为该信号处理实验课程的实验内容,教师的实验内容包含这些内容,同时也是学生实验的所有内容,整个网上虚拟实验室的教学过程分为注册、登录以及信号实验三大块。

2.2硬件实验平台的实现

硬件实验平台主要开发项目导向实验,以配合信号处理系列课程的课堂教学以及基本信号处理的软件实验来提高学生对信号处理的理解和进行自主实验。该硬件实验平台是基于FPGA的语音、图像等多媒体信号处理扩展的硬件实验示范系统的研究开发,主要研制基本实验装置示范系统所需的电路设计、基本模块开发和典型实验系统。

3结语

信号处理实验课程体系使得该课程的教学更加简单明了,学生通过网上虚拟实验室更加系统地掌握该实验课程的重点和精髓,通过硬件实验平台培养了自主处理数字信号的能力。信号处理实验课程体系为信号处理系列课程建构起宽厚而灵活的知识基础,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技能,使他们具有良好的学习动机和创造性思维能力[6]。

参考文献:

[1] 孙洪. 电子信息类专业教育实验体系[C]//教育部高等学校电子信息科学与工程类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 2009 年全国高等学校电子信息科学与工程类专业教学协作会议论文集. 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9:186-189.

[2] 柯亨玉,陈小桥,隋竹翠. 注重基础、突出能力、最求创新、发展个性[J]. 实验科学与技术,2008,6(4):157-159

[3] 施加轮,陈新. 远程教学系统中在线实验的设计和实现[J]. 微型电脑应用,2002(12):40-42.

[4] 吴黎兵,刘丹,陈波. 网络虚拟实验室的设计[J]. 计算机教育,2010(4):131-133.

第2篇

【关键词】 会计信息系统;课程实验体系必要性;现状;方案实现

在高等教育会计专业各个层次的教学中,会计信息系统软件的实施与应用是学生专业能力培养的重要内容。目前高校在会计信息系统软件应用教学中普遍存在这样一个问题,即教师教学采用的会计信息系统软件版本低于企业实际部署应用的版本,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学生的“所学非所用”,延长了学生就业后的专业“适应期”。最新会计信息系统软件在实验室的教学环境部署往往又很繁琐,技术环节障碍多。

一、更新“会计信息系统”课程实验教学体系的必要性

“会计信息系统”、“会计电算化”是高校会计专业学生的必修课,也是核心的职业技能课,主要培养学生的专业技术实践能力,使学生了解会计信息系统的基本内容、掌握实施和应用方法,掌握会计信息系统软件的操作与应用,培养学生的会计信息系统实施能力。目前高校会计专业“会计信息系统”或者“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中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是:由于会计信息系统软件对计算机硬件要求高和软件本身更新升级快等原因,在相应课程教学演示或者模拟实践中采用的会计信息系统软件“过于陈旧”,主要表现在软件版本低,造成“会计信息系统”或者“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实践环境水平落后于企业管理实践,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学生的“所学非所用”,不能很好的实现专业培养目标,延长了学生就业后的专业“适应期”。所以,构建紧贴企业实际应用水平的教学条件与环境、应用最新最先进的专业技术,是高校专业教育实现培养目标,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必要条件。

二、教学中用友U8的应用现状

用友ERP-U8企业应用套件(简称用友ERP-U8)是中国ERP普及旗舰产品,是中国用户量最大、应用最全面、行业实践最丰富的ERP,并与中国企业最佳业务实践相结合,成为中国企业应用最广的经营管理平台软件。由于用友ERP-U8的市场领先地位,它也成为广大高校会计专业优先选用的“会计信息系统”、“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演示平台。

用友ERP-U8管理软件经过多年发展,先后历经版本821、850、852、860、861、870、871、872、890、v10.1以及现在最新的U8V11.0产品。U8旧版本在很多客户应用时需安装很多软件补丁,带来日常操作、年结的不便,同时也不适应企业日益发展的管理需求。2012年12月,用友推出U8V11.0。由于u8软件近些年更新升级较快,新版本软件的安装和实验室部署又有新的技术要求,导致大多数高校教师都未能及时在教学中更新软件版本,普遍还在用u8的852、861、872,这些版本已经落后于U8V11.0至少2年以上,学生不能及时学习掌握新的软件。所以,有必要及时跟上专业软件的更新步伐。

三、用友U8V11.0的实验教学方案及实施

1、构建基于情景认知、任务驱动理论的“角色与任务仿真实验教学方法”体系

教学体系总体设计总体思路:随着教学工作的顺序进行,可不断的设置情境,使得学生在学习中,都以实践中的某种情境下的某种角色出现在具体情境里。在教学中,每个模块可顺序讲述,在教师讲解完毕主要内容后,要求每个学生小组亲自动手总结角色,每次实验担任一种角色。

(1)角色重组。要发挥实验教学的优势,将学生分组完成实验。但是,要改变传统的按部就班的顺序讲述,将案例进行角色重组(打破学生一次实验体验全部角色的办法),重新整理材料,根据角色(这个主线)分析整理实验材料。例如:总账系统中总账会计角色要完成的工作有:某年某月填制记账凭证,某年某月进行对账工作等。

(2)轮岗设计。在小组完成本轮实验后,要求学生总结评价本轮实验。然后小组内进行轮岗,实验同学重新选择角色。和上一轮同学进行交接实验,完成本轮实验。这个过程是轮岗过程。具体方法:将学生分组,每个组根据角色需要配备5到8名同学,每轮工作每名同学各有分工,分组完毕后,要求小组分析整理全部角色资料,重组角色档案;小组内选择角色,小组内每名同学选择一种角色,每名同学各有分工,各有侧重。真正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主动性、创造性;小组共同完成本轮实验,本小组内,和其他同学所担任的角色共同完成本轮实验,这样的设计,可以帮助同学真正理解数据流程,帮助同学切身感受到实际工作中的某种角色的实际业务,以及和他存在工作关系的其他工作岗位角色;本轮实验总结,一次角色轮岗完毕后,必须要求学生对本轮所承担的角色进行总结和评价,要做到头脑清晰,工作投入,更要对实验中的错误情况进行总结,分析错误原因和解决方法;轮岗,进行下一轮实验角色选择,角色交接,开始下一轮实验工作,这样的设计可以帮助同学们理解实际工作内部控制的必要性,更切身感受会计岗位实际交接工作的具体过程;小组内完成全部角色轮岗工作后,要对全部角色进行总结评价,当全部角色都完毕后,将各种角色融会贯通,要求学生画出操作流程图和系统数据流程图,将实验结果和理论相结合。

2、在日常教学演示与实验中,教师要设计并持续更新贴近企业实际工作的案例,形成案例库

(1)教师应通过参加社会实践,深入到企业,收集实际工作中的真实案例,并根据行业政策和专业动态总结形成案例库,这样的案例既生动又符合企业实际情况。

(2)更新课程教学教材,把综合性的知识和应用加入到会计软件中。

(3)建立校与校之间的合作,相互交流教学案例,通过交流既能提高教学水平,也能实现资源共享。

3、部署用友U8V11.0的实验教学演示优化方案

用友U8V11.0作为企业管理信息化软件,在企业实际部署应用中对于服务器端、客户端的软硬件资源都有严格的要求,本文重点研究的是在教学演示中的应用,所以对于实际部署中的方案不再赘述。

在教学演示、实验中,为便于研究该套软件的所有功能,一般将u8软件安装为“单机模式”,即将数据库服务器、应用服务端、客户端都安装在同一台pc上,所以对硬件、操作系统、数据库软件要求较高,考虑到方案的经济性、先进性、和操作系统的普及程度,U8V11.0的教学、实验环境优化方案如下表:

方案 硬件要求 操作系统 数据库软件 说明

方案1 主流双核cpu、2g内存、500g硬盘 Winxp-sp3 Msde2000-sp4、sql2000 较经济

方案2 主流双核以上cpu、4g内存、500g硬盘 Win7旗舰版sp1 Msde2000-sp4、sql2005、sql2008 主流

以上2个方案,方案1对硬件要求略低,较为经济,安装实施过程较为容易。方案2能较流畅的支持win7运行,有利于学生同时掌握win7这一主流的操作系统。

【参考文献】

[1] 王立卫.会计信息系统[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08.

[2] 胡玲敏.提升会计信息化高技能人才服务能力的实践与探索[J].会计之友,2012(12).

第3篇

关键词:药理学;课程体系;创新建设

引言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不断攀升,这给高职教育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分支,以培养符合社会岗位需求、具有实践应用能力的技术人才为教学目标,因此其毕业生能够较好的实现知识与技术的灵活应用,在社会中具有较好的竞争优势[1]。但是现阶段高职教育存在较多不足,无论是在课程设计还是教学方式上都无法体现高职教育的“应用”教育理念,长期以来高职院校的药理学课程仍然是沿用本科教育模式,没有根据高职院校的自身特点对课程体系进行合理的创新,这对药理学专业的教学质量与教学效果的提升有着不利影响,因此必须尽快展开对药理学课程体系的创新建设研究。

1药理学课程体系的理念创新

教学理念在课程体系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是展开课程建设的指导思想,因此对于药理学课程体系的创新建设必须从教学理念的创新开始[2]。随着社会对人才要求的不断攀升,高职院校在进行药理学课程体系的建设时必须充分了解市场需求,明确药理学课程的教学目标,现阶段社会对药理学毕业生的重要要求是其适用性与创新性,因此在进行课程体系创新时要从这一目标出发,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将课程教学由传统的知识传递型转变为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的应用型教学。

2药理学课程体系的师资创新

在课程体系的创新建设中,师资建设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高职院校在进行药理学课程体系的创新建设时必须重视对教师队伍的建设[3]。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教学手段、科学研究等都在快速更新与发展,因此师资队伍的建设也要做到与时俱进,高职院校应该定期安排教师参加各种新媒体教学的培训讲座、学术研讨会以及专业技能培训等,不断更新教师团队的教学方式以及教育理念;同时,高职院校也应该不断优化师资结构,通过鼓励教师进一步深造、进行科学研究等,不断提升教师自身专业水平,为高职院校药理学科教学提供更加雄厚的教师力量[4]。

3药理学课程体系的教学创新

教学创新在药理学课程体系的创新建设工作中有着重要意义,高职院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药理学教学创新系统的建设:首先是对课程体系的创新,高职院校需要改变原有的统一的课程体系,以模块式的课程体系进行药理学课程的设置,并根据各专业的特点设置不同的课程模块,并选择具有相应专业水平的教师根据模块设置进行针对性教学,从而提高课程教育的教学效率与教学效果;其次是对药理学教材的创新,教材是课程知识的重要载体,而随着社会对人才需求的不断变化,高职院校必须根据社会需求、药理学领域的进步发展对课程教材进行及时、合理、科学的调整,使得教材不仅能够为学生提供系统知识,还能够为学生带来文化涵养的熏陶;同时,高职院校还应该重视对药理学教学内容的创新工作,药理学的教材内容必须能够与时俱进,能够及时的反映出最新的科学研究成果,因此应该对教学内容的结构进行合理的创新,如讲座、自学、精讲的比重要根据课程教材的难易度进行合理调整;最后,还应该对药理学专业的教学手段进行创新,在新媒体教学手段不断更新的时代下,教师必须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率以及教学效果。

4药理学课程体系的科研创新

科研创新是高职院校获得发展动力的重要源泉,高职院校需要鼓励教师积极进行科研活动的创新,在保持现有教学质量的基础上,设置合理的科研创新项目,并组织教师团队以及学生进行科研项目的深入研究,让教师与学生能够在科研创新活动过程中提高自身专业水平,培养对知识的科学研究能力,从而获得较高的科研创新能力,使得学生能够在教学活动中掌握对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

5药理学课程体系的制度创新

完善的教学制度是教学工作有序进行的重要保障,高职院校在进行课程体系的创新时也要加快对教学制度的创新工作。首先,应该建立健全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建立合理的制度对教师的教学活动、实验室的管理工作以及教师的教学责任进行明确的划分与规范,同时对教学的日常工作,如教学计划、实验安排、考试内容等环节进行审查,确保每一环节都在制度下规范进行,使得教师以及学生都能按照合理的教学制度进行;同时高职院校还应该设立教学激励制度以及评估制度,通过对教师工作的严格评估,对优秀的教师进行合理的奖励,从而促进教师团队的不断进取[5]。

结论

在高职院校教学的改革发展中,对课程体系的创新建设有着重要意义,而药理学对于专业能力以及应用能力都有着较高要求,因此必须加快对药理学课程体系的创新建设,从而有效提高高职院校药理学专业的教学质量与教学效果。本文从药理学课程体系的理念创新、师资创新、教学创新、科研创新以及制度创新这五个方面给出了具体的建议,高职院校只有加快对这五个部分的创新建设工作,才能真正为社会培养出专业能力与应用能力较强的药理学人才。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够对高职院校的教学创新工作提供一定的帮助,从而促进高职院校的教学发展,提高其在市场中的竞争优势。

参考文献:

[1]陈美娟,刘克林,顾立,李华,刘剑,李晓冰,秦大莲,李万平. 《药理学》精品课程建设创新体系构建[J].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20:269-271.

[2]尤婷婷,尤思懿,邹丽宜,龚仙玲,鲁澄宇,崔燎,吴铁,林坚涛. 药学专业药理学实验课程重建与探索[J]. 基础医学教育,2015,01:54-57.

[3]王燕,薛洁,蒋小岗,贾佳,盛瑞,孙万平,高博,梁中琴. 药理学实验教学体系优化的研究与实践[J]. 实验科学与技术,2015,02:99-102.

第4篇

关键词:汉语言专业 创新 课程体系建设 探讨 实践

一、创新课程体系建设的基本思路

(一)汉语言文学专业培养目标的确定

课程体系建设的关键就是对目标的确定,在进行汉语言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过程中,最主要的就是通过科学、有效的方法确定培养目标,这样才能有效提高教学效果。所谓的培养目标就是指对学生的培养方向以及层次等相关内容的明确规定,持此之外还涉及到社会评价标准以及未来服务面向等。结合社会的发展需求,在确定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培养目标时应该本着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原则,在不断完善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注重实践能力培养,积极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综合素质较高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

(二)汉语言文学专业确定培养目标的理论依据

只有准确地把握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规格,才能正确地设计好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只有正确把握了专业设置原则,才能更有利于汉语言文学专业教育的正确定位,做到健康与和谐地发展。目前,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一个社会问题。从根本上讲,就业难的原因并不是社会人才过剩,而是因为高校招生的计划性、专业课程设置的模式化、培养目标的“专业化”与就业的市场性严重脱节。所以说,在国家“招生的计划性”暂时不能打破的情况下,认真寻找学生就业的“出口”,并按照学生就业“出口”重新设置课程体系,将成为任何一所区域高校生存的必然选择。谁先迈出了这一步,谁就赢得了发展的优先权。

(三)汉语言文学专业确定培养目标的现实依据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竞争也变得日益激烈,大学生在毕业后普遍存在就业难的状况。不过,通过相关调查显示,近年来的多数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在毕业之后的就业率都比较高,达到了83%,其中从事教师职业的最多,大概占45%,除此之外大概有17%的学生选择了考研,9%的学生在企事业单位工作,3%作用从事对外汉语,还有3%的学生在毕业后当上了村官或者是参与到了“三支一扶”中,剩下的5%作用则从事保险、企划等其他行业。通过上述内容我们可以了解到,在竞争日益激烈,就业情况不佳的今天,汉语言专业的学生还是具有非常大的发展空间的。

二、创新课程体系建设的基本构架

在进行汉语言专业创新课程体系建设的过程中,要在结合社会的发展需求以及学生的就业方向的基础上来制定基本构架。主要包括两门“工具课”,两门“素质课”以及“职业生涯设计课”,通过对这些课程的学习与掌握,来提高汉语言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以及实践应用能力,具体内容为:

(一)外语和网络两门“工具课程”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与国外其他国家的往来日益频繁,越来多的外国人涌入到了我国,从事着各种各样的职业,这就导致我国与国外的经济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如果你没有扎实的英语基础,就不能与外国人进行良好的沟通,而且在工作的过程中如果遇到英语文件也看不懂,严重影响了工作效率。除此之外,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发展与进步,越来越多的高科技产品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尤其是网络的普及直接影响着人们的学习与工作。这主要是因为无论是在学习还是在工作中,网络都已经成为了必不可少的一项交流与办公工具,如果不能熟练的对其进行操作,就很难在工作中运用的得心应手。

(二)基础综合与专业方向两门“素质课程”

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社会主义接班人,不仅要具备较强的专业知识与技能,还应具有良好的品质。所以,在进行汉语言专业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充分认识到素质教育的重要性,积极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帮助学生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除此之外,在专业方向的确定上应该对当前的就业形势进行详细的了解,充分考虑社会需求,为社会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人才。

(三)直接与就业接轨的“职业生涯设计课程”

现阶段,我国的就业形势非常严峻,多数的大学生在毕业之后很难找到理想的工作。出现这种状况不仅是因为当今的社会情况、专业限制以及经济发展状况等原因,最主要的原因应该是学校没有制定直接与就业接轨的“职业生涯设计课”。所以学校要积极开设有关职业生涯设计的课程,通过相关知识的学习,让学生们对自己的未来发展方向与职业生涯有所规划,这样在学习的过程中就不会感到迷茫。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们对未来可从事岗位进行深入研究,提升就业能力以及适应能力,这样才能够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并且胜任自己所选择的职业。

三、汉语言文学专业创新课程建设的创新性

(一)坚持“培养专业人才与职业人才相结合”的原则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在毕业之后主要有两个发展方向,一个是研究型人才,另一种则是应用型人才。所以在对这一专业学生进行培养的过程中,要坚持研究型人才与应用型人才相结合的原则。所谓的研究型人才就是专门负责学术研究工作的人员,要想从事这一职业的学生在毕业之后都会选择继续深造,这样彩门才能不断丰富自己的理论知识基础,考取相应的学位。而应用型人才主要是指那些在毕业之后直接进入工作岗位,从事相关职业的人才,这部分学生一定要注重自身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这样在毕业之后才能快速适应工作岗位。在教学的过程中,学校不仅要充分考虑社会的需求,还要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将专业培养与职业培养相结合,努力培养出综合能力较强的高素质汉语言专业人才。

(二)坚持“一个专业,多发出口”的原则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传统的教育理念已经不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在进行汉语言专业创新课程体系建设的过程中,应该坚持一个专业,多种发展方向的原则,这样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就业率,不能过于注重培养某一单一素质。按照这个目标,汉语言文学专业分别开设了文秘和对外汉语两个不同的培养方向。文秘方向培养适应市场经济和企事业单位实际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具有丰富扎实的公共关系与文秘专业理论知识和较强的公关能力、写作能力、综合服务和辅助管理能力的高素质技能性文职人才。对外汉语方向适应经济全球化、教育国际化、文化多元化的快速发展的要求,建立以对外汉语教学为核心、跨文化交流为辅翼的专业结构模式,培养具有汉语汉文化和国际社会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现代信息处理技能、具有对外汉语教学和跨文化交际需要的广泛知识和综合素质的应用型人才。

(三)借鉴和学习国外或境外大学先进的课程体系

由于我国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汉语言专业的课程体系比较死板,课程也比较枯燥、乏味,缺少创新性,很难适应当今的社会发展需求。近年来,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进行汉语言专业创新体系的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一定的差距。所以,我们要积极借鉴和学习国外的先进经验,在结合我国实际情况的基础上,进行不断的完善与创新。

四、汉语言文学专业创新课程建设的实用性

(一)专业方向主干课程中加大“实践课程”的比例

根据最近几年的招聘情况,我们可以了解到,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已经不在局限于高学历以及高层次了,更多的是注重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所以,在进行汉语言专业创新课程体系建设的过程中,要不断加大实践课所占比例,扎实专业知识的基础上,要积极培养学生们的实践应用能力。从一般的社会实践到课程设计,再到专业实习和毕业设计,体现了全面培养学生能力的原则。实践性的课程主要有《写作技能训练》、《应用文范例研读与习作》、《秘书应用写作》、《诗选及习作》、《词选及习作》、《文学创作》、《阅读与评论》、《中小学教师技能》、《新闻写作》、《速记训练》、《文化活动策划与管理》等。

(二)专业方向主干课程中加大“应试课程”的比例

汉语言文学专业按照与时俱进的时代要求,不断更新教育内容,创新课程形式,构建起以学生“出口”为导向,以素质和能力培养为重点、以与国际融合接轨为标志、以资源强配置为保障、实用先进的新课程体系。该体系强调夯实学生的专业基础,最后学年结合学生就业这个核心问题,灵活开出“应试课程”,很受学生的欢迎。如开设的《考研专业辅导》、《中学语文教师上岗考试》、《公务员应试》、《事业单位人员录用考试》等课程,让学生真正成为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际能力的人,保证学生凭借在学校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在社会上迅速找到适合自己的坐标,快速地适应社会,更好地服务社会。

第5篇

关键词:水利信息化;人才培养;课程建设

进入新时代以来,水利工作解决的不再是传统水灾害问题,而是需要统筹兼顾水灾害防治、水资源调配、水生态修复与水污染修复等多个方面[1]。面对新生的复杂性水问题,计算机、网络与数据库技术发挥了重要作用,尤其是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先进技术的快速发展,不断推动水利行业转型升级,水利信息化已成为现代水利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水利信息化全面开展,“数字水利”与“智慧水利”逐渐渗透,高素质、专业化的基层水利人才缺口不断扩大。《水利信息化发展“十三五”规划》(水规计〔2016 〕205 号)明确指出,人才建设要根据水利信息化需要制定人才政策,建立水利信息化专业技术人才机制,充分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培养形成与水利信息化进程相适应的人才队伍。水利信息化进程改变了人才环境,对高校人才培育工作带来了巨大冲击[2],如何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水利信息化人才是水利院校育人工作的关键。为适应信息时代社会发展水利行业需要,在“一流学科”与“新工科”建设推动下,桂林理工大学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不断开展课程教学研究,创新人才培养路径。本文以此为例,从水利信息化人才培养角度入手,分析总结本科教学工作与课程建设成果,以期为地方高校水利类专业人才培养提供参考。

1 课程建设面临的问题

作为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载体,课程体系是实施教育教学的重要依据,也是保障和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要素[3]。桂林理工大学水与水资源工程专业经过20 余年发展,已经形成比较完善的课程体系,包括通识教育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实践教育课程和素质拓展与创新6 个部分,学生的培养工作主要通过理论教学、课程设计、实验与实习、第二课堂活动等环节完成。但是针对于信息化水利人才的培养,目前的课程设置仍然存在一定问题。

1.1 课程内容滞后于行业发展

面对新的社会经济发展形势,水利人才的服务对象逐渐从农业与水利工程建设拓展至水资源开发管理与生态环境保护等领域,高校水利类专业的课程建设不但需要跨学科交叉,还要与时俱进,紧跟时展。由于本专业教师多为博士毕业后直接从事教学工作,缺乏工程实践经验,对行业动态把握不足,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不可避免出现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同时,受学科背景限制,尽管大量现代信息技术在当今的水利工程建设中已经有较为成熟的应用[4],但教师们未能及时将这些新兴技术手段融入教学过程,造成课程内容滞后于行业发展,不能满足信息化水利人才培养需要。

1.2 信息化课程资源不足

采用信息化课程资源教学不仅可以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率,而且能够帮助学生树立信息化思维方式,锻炼工作中的履职能力。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目前建设有一批数字化的学习资源,包括课件、教案、图书、试题和网络课程,涉及图片、文档、动画、网页、软件与数据库等多种形式。已有数字资源能够满足日常教学工作,但就整个课程体系来讲,信息化课程资源总量仍然不充分。例如,微课与慕课等网络课程资源较为分散,仅作为线下教学补充在使用,未能形成独立的线上教学环节;水文大数据处理、水文信息互联、水文资源信息化管理和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平台等课程资源尚不成熟。

1.3 课程质量评价机制不完善

课程评价是教学质量监控的基础,也是课程体系持续改进的主要依据,对规范教学过程和实现信息化人才培养目标有着重要作用[5]。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课程评价方法主要包括学生评价、教师自我评价、督导和同行评价三个部分,现有课程评价体系侧重评价教师投入、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结果,而对于学生自我学习过程和实践应用能力关注不够。截至目前,对于学生使用线上课程资源自我学习的效果以及学生应用新兴科技信息技术手段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缺乏系统的评价标准。

2 信息化水利人才培养目标与要求

水利信息化人才应该是高度复合型人才,具有较强开放性,可以迅速接受新兴信息技术,并将其在实际工程中应用。《工程教育认证标准》(2017 版)要求也强调学生毕业时要具备使用现代工具的能力,即水利信息化人才培养要结合本领域生产建设现状,锻炼学生开发、选择与使用恰当现代工程工具和信息技术工具,对复杂工程问题进行预测和模拟,并能够理解其局限性。桂林理工大学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立足广西,面向西南地区,致力于解决岩溶地区水资源与水环境问题,其对信息化人才培养的定位是“能够使用信息化技术和工具在水利、环保、地矿、城建等领域从事水文、水资源、水环境方面的勘测、评价、规划、设计、预报、管理以及工程应用和科学研究等工作”。就学生执业能力来说,主要包含:1 )掌握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基础理论,具备完整的工程知识体系,可以推演、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2 )掌握计算机应用、互联网通讯、水文数据采集、水文数据分析、水文信息管理等软硬件技术;3 )熟悉水利行业信息化发展动态,坚持终身学习,不断更新自身知识结构,具备开拓创新精神,以适应信息技术的变化。

3 水利信息化课程体系建设

本专业结合《工程教育专业认证》(2017 版)标准,充分考虑人才培养目标、毕业要求与课程体系之间的支撑关系,对现有课程体系进行了有优化调整,使其更能符合信息技术时代的水利人才培养需要。

3.1 设置水利信息化课程教学模块

根据水利大类招生的特点,本专业建立了“通识、专业、综合、创新”4 类课程组成的课程体系,其中计算机知识方面课程有《计算机知识及应用初步》、《C语言程序设计》和《水利工程制图及CAD》,信息处理方面课程有《地理信息系统GIS》和《水利信息化与智慧水利》,技术应用研究方面课程有《流域水模拟》、《水文遥感及其应用》、《复杂性科学与水文大数据》。为了培养学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与信息化思维方式,本专业在专业课程中灵活采用“模块化”的方式,突出信息技术的应用与实践教学。例如《水文统计》课程针对水文频率分析设置上机实验环节,锻炼学生对科学计算软件的使用能力;《水文预报》课程针对洪水预报设置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环节,帮助学生理解流域暴雨洪水过程;《河流动力学》课程针对泥沙运动与河床变形进行可视化教学,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信息化课程模块的设置,可以在特定的学分要求内拓展教学内容,从知识理论、实践操作和创新训练等不同角度对毕业要求形成支撑,实现信息化水利人才的培养目标。

3.2 丰富水利信息化课程教学资源

面对信息化课程资源不足的问题,本专业积极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鼓励教师创建在线课程,丰富信息化教学课程案例。目前《水文学原理》已建设成广西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并向社会开放;《水力学》、《水文测验学》与《水土保持工程学》针对实践教学环节积累了一批信息化教学课程案例;正在建设的流域暴雨洪水过程虚拟仿真教学实验,也将极大丰富信息化课程资源。此外,本专业将继续扩大与校外水利相关企事业单位合作,挖掘周边教育教学资源,利用现代网络信息技术,搭建校地、校企水利资源共享平台,利用多媒体教学和网络远程教学优势,推动水利教育产教融合发展。

3.3 建立信息化课程质量评价机制

本专业从自身实际出发,充分发挥大数据处理与信息化技术平台的作用,依托桂林理工大学在线教学平台,进行线上课程资源、线上作业批改、线上交流互动,实时监控学生自我学习动态,并不定期地问卷调查学生使用线上课程资源学习的效果。针对实践教学环节,重点考察学生对于信息科技手段的掌握程度以及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工具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于教师教学过程,建立教学业务平台,在自我评价、学生评价、督导和同行评价的基础上,针对课程目标、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效果细化评价指标,形成教学质量评价与信息反馈机制,持续改进课程教学效果。

4 结束语

提升信息化人才培养质量,必须建立和完善水利信息化教育课程体系。以信息能力与信息化思维为核心的水利课程建设,要在传授计算机应用、水文数据采集与处理、水利信息资源管理等知识理论的同时,充分发挥互联网技术优势,扩大水利信息资源共享与教育服务,改进课程教学质量与学习考核评价机制,推动水利信息化教学。桂林理工大学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积极应对现代水利行业发展对信息化人才的需求,进行课程教学改革,探索新形势下的水利类信息化人才培养模式,可以为地方高校复合型水利信息化人才的培养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王清义.对新时代做好水利教育工作的认识和思考[J].中国水利,2019(12):7-8.

[2]李蔚妍,孙未,耿霞,等.信息化时代高校教学的研究[J].教育进展,2018(04):479-482.

[3]杨永年.基于信息化的中职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施[J].职教发展研究,2020(01):86-91.

第6篇

关键词:小学教学;信息技术;主题网站;研究

中图分类号:G62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19-0171-02现行的苏教版小学信息技术教材修订于2009年7月,教材分上、下册和选修三部分,主要内容有信息的识别与获取、信息的存储与管理、信息的加工与表达、信息的与交流等。对于该套教材,赞许者是大多数,认为其设计新颖,图文并茂,能较好地满足学生自主学习和教师讲授的需要,教材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发展特点,将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基本操作和技能较好的组合在一起。与此同时,对于该教材质疑声也从未停过,认为现行教材知识点的编排较零乱,内容较浅显,不能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和进一步探究的需求。

笔者认为,信息技术课程完全不同于其他学科,是一门知识性与技能性相融合的课程,信息技术既是学生学习的内容,也是学生应用的工具。随着社会的进步,信息技术已经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其知识更新的速度也是其他学科所不能比拟的。为用好教材,广大一线教师已经采用各自不同的方式方法来扬长避短,力争与时俱进,积极探索高效、有效、长效的信息技术教学模式,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笔者也结合教学实践,就建设小学信息技术主题学习网站进行了研究,旨在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综合素养。

一、小学信息技术主题学习网站建设的意义

所谓主题学习网站,是指基于网络环境下,围绕某门课程或与多门课程密切相关的一个或多个学习专题而展开深入研究的资源型、学习型网站。利用主题学习网站进行教学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1.主题学习网站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素材。信息技术主题学习网站是以信息技术学科为线索,集合该学科的知识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既有教材的重点、难点内容,又有该主题教材延伸的内容,如各种学习资源,包括作品范例、制作素材、操作演示视频等。这些内容能持续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适合有一定信息技术基础的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2.主题学习网站是教材拓展的载体。信息技术教材的内容是依据某学段学生的平均学习能力来编写或修订的,很难周全考虑地区的差异性,对于发达地区学生的基础和学习能力来说,教材知识就比较浅显,这就要求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进行合理的内容拓展,这些拓展的内容如能编写成校本教材那是最理想的好事,但是编写教材对教师的素质要求较高,花的费用和精力也较多,一般教师单凭个人能力是较难实现的。如果每次打印成讲义发给学生又不符合“低碳”的要求,这时建设主题学习网站就是最好的选择。

3.主题学习网站能全程反映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成果。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更多的是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即通过完成一个个的教学任务来达成教学目标。传统的作业收交方式(FTP上传、网络教室软件上交等)总存在一些弊端,如汇总、管理、批阅都较繁琐,还容易被删除。作为信息技术教师,利用自身信息技术的专业优势,在主题学习网站上为学生建立个性化的储存学习成果的文件夹是很容易实现的。这就能真实地反映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成长历程,学习成果的积累就为学生建立了一个完整的信息技术学习档案袋,若在小学毕业时提供给学生,将是一件多么令人值得激动的礼物!

4.主题学习网站能促进多元化的教学评价。评价是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信息技术的教学具有激励性和导向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课堂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因此,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实现多元化的教学评价显得尤为重要。主题学习网站由于具有网络优势,较易实现多主体、多层次的评价。在评价主体上可以是教师评价、同伴评价和家长评价,并可使评价由课内延伸到课外,由课堂延伸到网络,由校内延伸到校外。评价的方式也能实现多元化的扩展,如投票、留言、打分、测验、练习、实作等,极大地弥补了常规课堂在评价方面的不足。

二、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主题学习网站的建设

1.提出学习任务——明确做什么。信息技术教学一般以“任务驱动”为基础,因此,在小学信息技术主题学习网站中,首先要明确学习任务是什么。学习任务既可以来自书本的基本任务,还可以包含教师围绕主题设计的提高任务,这样的分层设计能让学有余力的学生“吃饱”,也能让学习困难学生“吃好”,满足分层教学的需求。

同时,还能根据学习任务设置学习资源的共享。中年级学生的学习资源主要以教师提供为主,包含涵盖整个学习任务的图片、文字、视频等多种资源。高年级学生的学习资源,可让学生根据学习任务利用搜索引擎进行资源搜索,做到分工合作、资源共享。这样教师能集中精力做好组织和引导工作。

2.分解重、难点——明确怎么做。主题学习网站不是对教材的完全照搬,而是对教材的重组和异构,教师可根据所教的内容,呈现不同的方式。主题学习网站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条件,学生可以通过阅读网站中的相关内容初步进行学习。所以,主题学习网站中还应有本主题内容的重、难点解析,教师可通过文字描述、示意图、FLASH动画、录像视频等多种形式帮助学生把握重点,化解难点,掌握技能。

3.研讨操作技术运用——明确如何做得更好。俗话说“条条大路通罗马”,信息技术的操作没有标准的步骤,只有繁、易的差别。在该模块中可设置本主题的操作技术研讨,教师可为某一操作提供多种不同的操作方式,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操作习惯选择其中一种或多种学习体验,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

4.实施教学评价——明确做得怎样。信息技术传统的评价方式是以教师的评价为主,学生互评的机会较少,这不利于学生互相学习,共同进步。不能有效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主题学习网站中可在线提交作业,实时呈现作业,让所有的学生都可参与互评。该评价可采用类似淘宝购物评价的“五星”评价方式,让学生对自己的作品有个简单明了的认识;还可利用文本框、留言等方式让学生相互点评,不仅可描述优点,还可指出缺点,提出改正方法。这对于被评价的学生来说是一种考验,因为他要面对全体同学的品头论足,同样对于点评的学生来说也是一种促进,他首先要正确完成该主题的操作,同时还要了解其他殊途同归的有效操作方法,只有体验过,而且成功了才能有板有眼做出点评。

5.进行小结拓展——明确以后怎么做。信息技术的教学内容不是为“学”而学,而是为“用”而学,所以,在主题学习网站中还要有拓展的内容,该拓展可以是简单的,也可以是具有代表性的。比如学习了PowerPoint的插入图片这个知识点,在拓展中就可以让学生做产品的展示手册。

信息技术既是一门课程,又是一门工具,学以致用是信息技术学习的出发点和最终目的。

总之,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主题学习网站的建设在弥补教材不足,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上都有积极意义。在利用主题学习网站进行辅助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仍然要发挥主导作用,在组织教学、管理网站、引导学习、培养情感等方面仍然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在利用主题学习网站进行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和以教师为主导是辩证统一的,网站主题学习与教材单元学习也是相辅相成的。笔者相信,师生必定能相互促进,取长补短,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第7篇

《新课标》指出:要全面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让课堂更有利于实现因材施教的个别化教育,充分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从传统的基于课堂和书本的“讲授”模式转变为在线学习,以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为中心,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解决实际问题,鼓励学生开动脑筋,自己动手,以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学科专题学习网站的建立:

一、确立专题学习网站主题

专题学习网站的主题既是网站开发的起点,又是我们开发专题学习网站前必须做的基础工作。同时,专题又决定了网站最终实现的目标、专题资源的构成和课堂教学的过程。

1.选题。教学中我们不能“为了用网而用网”,并非所有的课文都可以或需要做成专题学习网站来教学的。2.熟悉课标和教材。选择好专题后,需要仔细研读并熟悉本学科及相关学科的课标和教材,看看不同学科、不同学段是否有相同或相近的学习专题,这样才能明确教学目标,选好专题教学资源,并进行整合教学。3.了解学生、自己和环境。在做专题型学习网站前首先要分析学生本身的学习能力和知识背景,充分了解自己所教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基础知识、基本能力,要充分认识自己的特长,充分了解学校的教学环境(包括计算机网络教室硬件条件、专题学习网站的开发工具、学校已有哪些校本课程教学资源等等);还要了解学生和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4.资料收集整理。我们开发的专题学习网站不可能是“空中楼阁”,要充分发挥互联网、教育城域网和校园网上已有的资源、市场上已开发的教学资源、校内外图书馆、各种教学参考资料乃至社会上的各种资源的作用,防止重复劳动,尽可能实现资源共享。

二、网站结构的设计

结构设计是对网站的整体规划,一个好的网站不但内容丰富、功能齐全、交互性好,同时友好、简洁、美观的界面设计、导航设计、数据库设计等,也是网站开发的关键。(1)界面风格设计:(2)导航设计:(3)网页开发技术与工具。

三、网站内容的设计

专题学习网站是在因特网环境下,围绕某一专题进行较为广泛深入研究的资源学习型网站,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在信息时代收集信息、分析信息、处理信息、利用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简单的说,专题学习网站从内容和功能上来看,应包括专题知识、专题资源、协作学习工具、学习评价和学习活动设计五个方面。

1.专题知识。专题知识部分是指通过收集整理与本专题相关的文本、图片、动画等教学媒体,它来源于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 满足学生课堂学习和课外阅读的教学资源。按一定的教学策略进行分类、组织,便于学生集中浏览。专题知识应充分体现本学科的特点,又适当整合其他学科的知识。2.专题资源。专题学习网站应为学习者提供大量的专题学习资源,将与学习专题相关的、扩展性的学习素材资源进行收集管理,及相关资源网站的链接。3.协作学习工具。专题协作学习工具主要指帮助学习者应用专题知识和专题资源库进行网络学习的辅助工具,方便学习者进行个体探究、小组协作、角色扮演和开展讨论。

二、学科专题学习网站的应用

专题学习网站,是围绕某一专题进行的详细而深入的资源建设,利用网站的功能模块组织学习者使用网站提供的资源,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学习方式对该专题进行全面学习,在创设的情境下(如教学活动、各种问题情境以及虚拟实验,甚至游戏)分析信息、利用信息,培养学习者的观察、思维能力,同时利用网站提供的资源进行知识的重构,创作作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1.创设情境,阐明问题:2.学习交流、专题研讨:3.自主学习、合作探究:4.汇报交流、意义建构:5.评价反馈,自我反思。

第8篇

【关键词】人才培养;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1 研究背景

创新创业教育是提高高职教育质量,提升毕业生就业、创业的成功率的重要途径之一。根据创新创业教育目标要求健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基于“创业岗位”需求调查调整专业课程设置,促进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1],在传授专业知识过程中加强创业教育。本文为高职院校实施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的路径进行了有益的研究和探索,为培养具有生存能力和创业能力的复合人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为此,把握市场化发展的基本规律,进行适合于暖通专业高职高专学生的“创业岗位”需求调查是非常必要的,也为实施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相融合提供了实践依据。

2 确定暖通专业创业岗位

根据高职暖通专业岗位群基本框架,采用网络新闻采集法进行“创业岗位”数据采集。数据采集时段是2015年5月至6月,以“暖通专业”、“创业”为关键词共收集到12200条信息,对互联网近3年来的网页进行浏览,汇总形成适用于大学生创业的具体岗位情况,将其整理如表1。

这里面A代表的是设备营销与服务岗位群,B代表的是设备安装施工岗位群,C代表的是设备运行维护与管理岗位群。统计结果为A类共包括10个具体岗位,B类共包括10个具体岗位,C类仅有1个创业岗位。然后根据社会关注程度和网上评论暖通人才的创业经验,总结这些创业人走的模式基本上都是:大学专业学习――毕业实习打工――参加暖通工程商务活动――注册公司开展某担项业务。

从互联网得来的数据数量过大、典型不突出问题,需要进一步挑选出更适合于我们高职高专的学生层次的创业岗位,以利于制定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课程改革方案。采用专家打分方法筛选出最具典型意义的创业岗位,最终制定出促进学生创业的课程改革方案。通过选择合适的企业实践专家,组建本专业的校企合作专家指导委员会,定期召开校企合作专业指导会议和专家访谈会,针对网络新闻采集法确定的创业岗位分类进行重要性比选,通过专家打分提取本专业的典型创业岗位。所以,得出了适合本专业学生的创业岗位主要有两大类即为设备营销与售后服务和设备安装与施工。

3 建立面向创业岗位的专业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建设是实施创业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学校开展创业教育的载体与依据。将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方案,纳入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列入教学计划,使创业教育与专业技能教育实现融合,提高创业活动与所学专业及获得的技能关联度,进行专业性创业活动,从而提高创业教育水平。

3.1 调整学科体系课程,模块化创业性专业课程

虽然按照原有课程体系,每门课程对相关知识都有所教授,但并没有按照具体项目和创业的要求来组织,从而学生不容易将有关知识和实际项目相结合。因此,需要打破原来学科体系的课程设置,将与典型创业岗位紧密相联的课程分解并进行模块化。筛选、甄别出与适于创业岗位紧密相关的专业核心技能模块,对该模块的教学内容进行适当外延,使教学能够满足创业的完整知识需求,并弱化与创业无关的知识教授,从而使教学计划围绕创业项目来制定。典型的创业岗位是基于市场需求的直接和具体体现,在设置课程的过程中需要将原来的知识体系内容进行重组。例如,将原来的《供热工程》这门专业核心课程分成了四个模块:室内散热器采暖、室内地热采暖、室外热网工程、换热站与锅炉房。

以地热采暖为例,按照创业岗位导向来安排教学内容,除供热工程基本知识的教授外,还需补充概预算、施工技术、电工学、测量学等其他课程的内容,需要探索不同课程教师按照课程模块进行交叉任课的模式,并探讨相应的配套课程管理制度。另外,学生可以根据自己感兴趣的职业方向选择4个模块中的2-3个模块来学习,这样,即保证了不超出学时数,又能强化所选模块的学习效果。

3.2 调整与分配典型创业岗位对应的专业课程的学时与学分

学校应设置与典型创业岗位相适应的课程或课程模块供学生选择,并设定相应创业学时和学分。创新学分是指学生在校期间,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选择相关创业岗位课程学习,并参加与之相关的科研、技能竞赛、社会实践等活动,取得具有创新意义的成果或实践经历,经学校认定后确认的学分。笔者所在学院在此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并要求学生在学习期间必须取得6学分及以上方能毕业。我院积极开展一些小型专业竞赛,例如,空调设备组装比赛、地热加热管的盘管连接比赛、CAD绘图比赛等等。比赛的成绩可作为相应课程的加分项,在国家级知识竞赛或院级以上的职业技能大赛中取得相关成果的,经学院认定可以抵冲部分选修课学分。通过这些竞赛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学生的参与愿望。通过这类的实践技能大赛活动,即丰富了学生的实践经验,激发了其他同学学习专业技能的热情,也为他们的职业发展提供的更广阔的舞台,为将来的创业奠定了基础。

3.3 围绕创业岗位,开展参与式教学

在学校现有校内外实训基地教学、顶岗实习等参与式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围绕创业岗位,调整参与式教学的内容和主要环节,使之与大学生就业和创业的时代要求相适应。保证教学内容紧扣创业岗位,形成较为完整知识体系,掌握熟练的实际操作技能。例如,我院各专业积极开展项目化教学,让学生参与真实的项目来学习课程内容,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这样,让学生得到许多书本中学不到的知识,通过真实的工作,更能体会专业知识的价值更了解自己的工作能力和兴趣爱好,不仅促进了对企业职场环境的熟悉,也能更好的把握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

3.4 模拟创业活动是创业教学的延伸

通过小企业申请计划书,创业方案竞赛,参与小企业生产经营等一系列的活动,对创业课程进行模拟演练。我院校内实训场可提供设备、材料供学生进行创业实践使用,如管道加工机具、风管加工设备、热熔机具等,实训中心二层的建筑设备生产与工程技术服务实训场,基本可以实现“工地建在学校,工程师走上讲台,学生走出教室”的创业教育教学目标。同时,充分利用校企合作平台,让学生在毕业前一年里到企业的真实环境中,融入企业真实的市场竞争,经历失败、成功的实践尝试,培养学生敢于创业的勇气和胆识。

【参考文献】

第9篇

关键词:研究生课程 创新性 实践教学体系 建设 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3.0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23.0304

在研究生课程的实践教学体系中创新教学理念,提出产学研相结合的教学培养模式,已经在高等教育中得到认可和广泛的关注。通过产学研相结合的教学培养模式进行教育教学的改革,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创新能力的培养以及科研意识的形成。

1 目前研究生课程实践教学体系存在的问题

实践教学主要是指,根据高校的学科专业培养目标,进行学生相关技能知识的训练,并通过训练过程获取实践能力的教学体系。在我国目前的研究生课程实践体系中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严重的影响了研究生实践教学的质量和培养目标的实现。具体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由于受到经费和环境的限制,高校内部的研究生培养机制和教学设备都不能够满足于研究生实践教学的要求,特别是对于像计算机应用类的专业。第二,研究生实践教学缺乏真实的实践性。由于高校的实践教学都由教师来担当,而高校不是社会经济的第一线,所以对于社会经济需求和发展趋势不能够做到科学合理的把握。因此,研究生的实践教学就缺少真实的实践性,致使实践教学与社会需求脱节,严重影响研究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和发展。特别是在计算机应用专业中,其问题更为明显。第三,教育教学技术与社会发展严重脱节。譬如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各种IT企业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对信息科技的要求,会更加增进其计算机技术的研发。其每一次技术的变革都是以市场需求作为导向的,其变革具有及时性。但在高校中,其教学内容和教材却无法对这些变革进行掌握,所以其教学时间与社会应用和发展存在着严重脱节的问题。第四、研究生进行社会实践的效果参差不齐。由于社会实践是在校园外进行的,所以高校没有办法进行实践效果的掌握。且社会实践资源空间大,使得高校在研究生进行社会实践时,无法帮其把握实践效果,致使研究生的社会实践效果参差不齐。

2 创新性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与实践

2.1 整合教育教学资源,形成产学研相结合的教育教学培养模式

以高校原有的教育教学资源为基础,将实验设备、教学资源以及人员组合等进行统筹安排,实现教育教学资源的共享。对于能够形成产业链的多项学科研究所或实验室进行合理的整合,使学生的教育学习、实验学习、社会以及毕业设计等实践教育环节都整合成一条教育教学链。譬如, 计算机应用专业的研究生不但需要掌握计算机应用的理论知识,也需要将计算机的理论知识用于实践操作,并根据社会需求进行不断的改进。但计算机应用专业在实践时,会涉及到与很多专业的知识,但由于资源和信息数据不能够共享,就会制约计算机应用专业的实践性。

虽然这个教育教学培养模式的创新理念被广大高校所接受和关注,但在具体的建设和实践中会因为教学环境与教育经费等的束缚,致使其实践教育教学平台不能够被创建。因此,可以采取高校与企业合作的方式来开展,这种方法在我国的一些高校中已经有许多成功的经验。在研究生实践教学中,可细化分为实验课教学和社会实践教学。实验课教学在高校基本都能够为研究生提供,但社会实践教学则不能够被高校左右,是高校实践教学的关键点和难点。如果高校与企业合作,就可以将企业的高级技术人员请到学校来进行实践课教学。这样做首先可以增加教学的实践性,其次则可以保证研究生的实践性符合社会发展和社会需求,从而保证高校研究生实践教育教学不会与社会脱节。此外,社会实践可以由企业提供实习机会,使高校能够有效的把握研究生社会实践的质量,并与高校内的理论学习和实验学习相连接,致使知识传授和掌握的过程能够有效的连接,从而提高研究生实践教学的质量。

2.2 研究生实践教学应尊重研究生的主置

研究生教学与其他形式的教学有所不同,其指导教师所针对学生的数量是非常有限的。这样就可以保证在教育教学环节,指导教师针对学生主体的特殊性来进行教学。因此,指导教师就需要根据研究生的主置,进行研究生基本情况的掌握,从而制定具有针对性和个性化的实践教学。因此,研究生的实践教学就需要挖掘研究生的潜力、并促进研究生个性的发展。所以,在进行实践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当辅助的作用。实践内容和方案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分析和制定,中间环节则由学生自己进行学习、分析和实践。在遇到问题时,教师再参与到问题的分析研究和讨论当中,从而帮助学生顺利解决问题。

参考文献:

[1]司腾龙.经管类研究生课程教学和实践教学初探[J].全国商情,2012,(6).

[2]李良碧.现代实践教学在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中的应用[J].航海工程,2012,(6).

第10篇

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是本科电子信息类专业教育两个相辅相成的部分。近年来,随着电子信息、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电子信息类专业的人才培养更加注重实际工程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然而电子信息类专业信号处理课程群实验教学长期存在体系层次单一、教学方法匮乏等问题,制约了该专业的发展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因此,需要对信号处理课程群实验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进行改革,以适应新时代电子信息行业对人才的需求。\[1-3\]为此,本文将阐述我校电子信息类专业信号处理课程群近几年来所推进的多层次实验课程体系的建设和教学方法的改革。

一、信号处理课程群实验教学课程体系建设

电子信息实验室是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对应的专业实验室,为配合专业建设,实验室对实验教学的课程体系、教学方式、教学内容、实验方法等方面进行系统的建设与改革,使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信号处理课程群的实验教学得到了持续的提高,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实践教学以“知识、能力、素质”的培养为出发点和着眼点,结合理论课程教学,优化和组合电子信息工程基础课和专业课的内容和结构。

(一)根据电子信息专业的特点,建立多层次的实验课程体系

电子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为实验课程提供了丰富的内容,应该在不忽视基本实验技能的训练和掌握的基础上,有选择地将现代电子信息技术领域先进的电子设计技术及时地融合和补充到实验课程体系中,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实验课程体系上形成三级技能培训体系,即以“信号与系统分析”“数字信号处理”等课程实验为代表的基础仿真实验,以“DSP原理与应用”“图像处理”“语音信号处理”“数字视频信号处理”等课程实验为代表的综合性应用平台实验,以课程设计、生产实习、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为代表的综合技能训练。\[4\]通过实验课程体系对学生进行由低层次到高层次的循序渐进的实验教学。由于专业发展的需要,专业课、专业基础课也应设置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组织实验教师与理论课教师共同撰写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教学大纲、教学指导书,并组织教师对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必需性和可行性进行论证。

多层次实验课程体系如图1所示\[5\]:

图1 多层次实验课程体系(二)针对不同层次的实验,构建灵活多样的实验教学体系

1.“变面向结果为面向过程”的基础验证型实验:重在培养学生对专业基础知识的掌握,通过实验验证理论课中所涉及的单元电路,如模电中重视培养学生对分立元件的灵活应用,而不是一味地训练学生使用各种集成电路。理论课中,强调现代化教学手段,借助虚拟软件,仿真实现各种电路模型,实验环节强调如何按步骤实现仿真的数据。

2.“变辅导解答为引导启发”的系统综合型实验:在每门专业基础课中均开设一个4学时综合设计实验。设计实验具有中等难度,是对本门课程所学知识的综合应用。采用“实验辅导解答为实验引导启发”的方法,实验进行完1个课时后,要求每位学生对设计环节提出一个问题,教师针对问题给出一个原理性的解答而不是直接讲授问题的答案,以此引导学生开拓思维,解决实际问题。

3.“变单一方法为多元实现”的设计创新型实验:以往的课程设计多由教师给出参考图,学生进行制作,实现方法单一。对此类课程改为教师只给出题目名称,实现方法由学生自主选择。如模电中给出一个滤波器的带宽和增益,数电中设计一个8路抢答器,高频电路设计一个振荡器等,这种面向任务、多元实现的教学方法能够给予学生最大的发挥空间,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二、创新实验教学方法和手段

(一)实验教学方法

实验内容由易到难,包含从验证性到综合设计性多个实验层次,让学生循序渐进经历认知、实践、探索全过程;学生在完成基本实验基础上,可选择难易不同的实验内容,还可自行设计方案,通过实验探索更多问题。独立设计和实践的教学环节逐渐增多,通过这些引导,大量的学生进入开放实验室,对多方位的内容进行探索和实验。结合我校实践教学手段,具体阐明实验教学由易到难的四个实施步骤:

1.科普讲座,提兴趣

实验教学对于大一新生而言十分陌生,为此,组织专业教师将所做的研究内容(尤其是具有专业特色的硬件类产品),为新生开展科普讲座和产品演示,要求教师要用浅显易懂的科研实例来阐述深奥的理论和方法,旨在让学生了解所学专业,激起学生学习兴趣,为后续的实验教学做好铺垫。

2.简易制作,聚人才

科普之后要提高学生的能动性,如组织大一所有新生开展课外科技制作,选择容易实现、观赏性较强、声光展示效果好的简单电路(如两个三极管组成的发光振荡电路、抢答器、音乐门铃等),并安排大三学生手把手指导大一新生判断元件好坏、焊接、调试等环节,尽量做到试做即成,以此来培养初学者的成就感,同时从参加活动的学生中择优送入开放实验室,以完成从“盲”到“懂”的转变。

3.课程设计,拔技术

大二学生已具备一定的电路基础、数字信号处理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可以依托开放实验室实现课外课内互补,夯实基础知识。教师所组织学生开展课程设计,题目覆盖面要广,难度适中,重在基础。侧重训练模拟单元电路的实现而不盲目采用各类集成电路(如分立元件实现的音频功放);数字电路的基础培养以单元器件、中规模集成电路为主(如用常规数字器件实现的步进电机驱器、密码锁、数字钟、频率计等)。积极发挥大四学生的作用,以老带新,根据研究方向组建学生团队,实现人(老)对人(新)的辅导,尽早完成由“懂”到“通”的过程。

4.电子竞赛,提能力

历年的电子竞赛、挑战杯课外学术竞赛均以大三、大四学生为主力,为此,配备电子竞赛培训基地和组建经验丰富的指导教师团队,采用真题历练、现场测试、教师讲评等手段,提高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经过电子竞赛等学科竞赛的磨炼,使学生基本实现由“通”到“精”。

(二)实验教学手段

学生在实验锻炼上的投入程度、重视程度,直接 影响到实验教学的效果。为引导学生认清实验的重要性,电子信息工程系通过对桂林高新区多家企业、公司实际情况进行调研活动,集中厂家的一些想法与需求,再综合其他途径得到的信息,分列成各种类型的课题,然后与学生进行交流,让学生了解当前社会对自己所学专业知识的要求,使学生能够认清自己的学习方向,认清自己需要掌握的技能,同时结合专业实验教学有目的地去学习。另外,根据科研和教改成果,在课程设置、课堂教学、实验教学、课外创新实验方面进行改革,着力加强学生专业基础和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

三、结束语

构建“理论基础”和“工程训练”互相融合的实验课程教学体系,课程设置模块化、多层次化,有利于全面实施选课制和学分制教学管理,有利于因材施教,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单独开设基础实验课程,增列素质教育模块,增加课程设计项目,加强学生素质和工程应用能力培养。本科生在24小时开放的本科实验教学平台上自主进行实验,配备最优秀的教师来对他们进行动手能力训练。实践证明,以科研资源和平台为载体,开展分层次的本科生创新实验实践能力训练,是一条适合本专业的研究型实验教学道路。

参考文献:

第11篇

关键词 软件架构设计 案例 课程体系 实践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Research and Practice in Case-centered Software

Architecture Design Course System

SHANG Jianga, ZHOU Shunping, FANG Fang, YUAN Guobin

(Faculty of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Wuhan, Hubei 430074)

Abstract In the process of teaching software architecture course, because of abstract theories and lack of project experiences, college students feel lacking in flavor or interest in common. To begin with many teaching cases were constructed which can meet teaching and practice requirements and be shared with other software engineering courses. In this paper, we focus on research and practice in case-centered software architecture design course, which include the construction of teaching case resource database, the innovation of teaching content and methods, the relevant teaching system etc.. Also, we explore education mechanism cohering in studying in course, practice in experiment course, long-lasting extracurricular practice.

Key words software architecture design; case; course system; practice

0 引言

软件架构(也称软件体系结构)是一门源自于软件工程实践的学科,经过20 多年的发展,它已经成为大量复杂软件系统研发的核心,在现代软件行业中处于重要地位。作为一门在软件工程知识体系中提纲挈领的核心课程,“软件架构设计”是最能体现软件工程专业特色的课程,其教学质量直接关乎整个学科学生培养质量。然而因其涵盖面极为广泛,抽象程度高,对刚刚接触软件工程的学生来说难以理解和认同,使得传统的教学方法无法达到教学目的。

为了提高软件体系结构课程的教学效果, 我国不少高校都进行了软件体系结构或软件工程的课程建设和改革。为了使学生能够深刻领会和理解软件架构设计的思想和方法,在教学中普遍引入了案例,将复杂抽象的概念用具体案例进行解释,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这些课程改革往往只是针对软件体系结构一门课程,并未考虑这门课与其他课程之间案例的共享和知识衔接问题。对于如何将教学、人才培养、科研有机结合,解决学生课堂上学习、实演课上练习、课下长期实践协调统一的培养机制问题缺乏深入研究。

本文针对上述问题,依托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教学研究项目“基于项目案例驱动的软件架构设计课程体系研究与实践”,以在该校开设的“软件架构设计”课程为对象,对案例为中心的软件架构设计课程体系进行了研究、探索。

1 课程特点与研究思路

1.1 软件架构设计课程特点

“软件架构设计”这门课是根据人们的软件设计经验总结出来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其主题是针对复杂软件系统的高层结构,组织元素之间的相互关系的描述,以及围绕这种描述开展的各项活动(如设计、评估、实现、管理、测试等),其关注的是系统大粒度(宏观)的总体结构(例如分层、子系统的划分等)。

软件架构的设计原则、技术、方法可以应用在不同的软件项目中,它们位于所有具体项目之上,针对全体软件项目,因而是抽象的。由于授课对象多是大三学生,项目开发经验有限,学生很难在头脑中将软件架构的抽象理论和实际联系起来,因此较难对这门课产生兴趣。在接受抽象的理论时,容易产生枯燥乏味的感觉。

软件中的一些质量要素经常是相互冲突的,即软件的质量要素之间既有正相关,也有负相关,因此在实际的软件系统设计过程中,必须根据具体情况对各种要素进行折衷与权衡,从而得到总体上满足用户要求的软件。怎么折衷和权衡,必须结合具体项目,根据项目的实际情况去把握,不能生搬硬套,对于习惯了套公式,寻求标准答案的中国学生而言这种需要更多交流和折衷考虑的学习实践在接受上有一定难度。

1.2 案例为中心的课程教学改革思路

案例教学以其独特的理念和模式在诸多学科和领域中得到了广泛应用。通过大量的案例分析,可以让学生更牢固地掌握所学的知识点;从案例中分析各类软件系统架构设计风格的优缺点,可以让学生尝试提出相应的改进方案;将软件架构设计教学必须与实际软件项目相结合,通过实践练习加强学生对软件架构概念和设计思想的理解,使他们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现代的软件开发尤其是大型软件开发多采用增量迭代、以架构为中心、用例驱动的软件开发方法,软件架构设计开发贯穿于软件生命周期全过程。因此,软件架构的教学内容与软件需求、软件测试、软件项目管理以及软件文档写作等课程紧密相关、甚至有部分重叠,教学中应针对不同课程的特点进行妥善安排,在教学内容上注意相关课程内容的相互渗透,并在课程之间合理复用包括案例在内的教学资源。但这种复用不能是简单的题目共享,既要考虑因不同课程教学目的和要求不同而导致的侧重不同,又要注意讲授课、实验课、实习的相互衔接。

我们针对“软件架构设计”课程教学实践中的问题,尤其是学生缺乏项目经验、实践安排不足等问题,从构建以满足软件架构设计课程教学实践为主并能兼顾其他相关课程教学案例和资源库出发,研究探索了基于项目尤其是实际项目的案例中心教学方法,强调课上与课下、教学与科研、抽象理论与实际应用的紧密结合,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动手能力,为全面改进和提高软件工程学科的教学质量提供有益借鉴。

2 案例为中心的课程教学改革实践

我们本着“抽象与实践协调统一” 的教学理念,以软件产业人才需求为导向,走教学革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相结合的道路,围绕着案例建设、分析和运用,大胆探索实践了“软件架构设计”课程教学方法、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如下图所示。

图 1 案例为中心的软件架构设计课程教学与实践研究框架

2.1 项目案例教学资源库建设

针对教学、实验、实习需要,通过教师科研项目、业界典型项目、学生团队项目等多渠道广泛搜集项目资料,整理、编写出符合学生接受能力的案例。对于教师科研项目资料主要选择近年来授课老师团队在科研开发工作中积累的软件系统开发经验、成果,业界典型项目主要选择典型商业软件和开源项目资料,学生项目主要用于问题分析使用。每个案例一般应包括案例简介、解决/设计方案、文献资料、架构文档、源码、构件库等资料,这些案例资料还将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丰富、完善。此外,参考国内外高校、研究机构在软件架构教学和科研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进一步完善了试题库、实习题库和文献资料库,力争授课时能将本领域最新的研究成果和前沿技术展示给学生,注重教学内容的丰富性和新颖性,追踪学科前沿。

通过系统研究上述教学资源的分类和编码,我们利用文献管理软件(如EndNote或NoteExpress)建立起可用于课堂教学、实验、实习的多源、多层次案例资源学习库,并通过引入SVN版本控制系统实现了对资料的版本控制、集中管理和网络共享,使得资料的使用可不受地域、时间的限制。例如针对数据流风格、过程调用风格、隐式调用风格等常见软件架构我们建立了经典的KWIC案例,针对事件驱动的软件架构建立了MessageIT、Rebeca、FAMOUSO等开源软件案例,针对C/S、B/S等流行多层软件架构建立了基于教师科研项目“城市三维地质信息系统”案例,所有案例源码一般都有Java和C++两种版本,供学生选择学习。

2.2 基于项目案例法的教学内容及手段创新

借助项目案例教学资源库,通过引入案例教学法,我们对原有教学方法、手段进行了一定程度的革新,改以前的单纯理论讲授为案例分析、研讨为基础的讲授,将知识点贯穿于案例中进行讲解,尽可能使所有架构知识都“落到实处”,触及具体案例、甚至代码,便于学生理解。由于有了案例做支撑,老师讲课更加自信,讲解也更透彻了,由于讲授中注重解决软件构架设计中的实际问题,学生普遍反映切实体会到了软件架构这门课的作用。通过课堂上案例讲解和指导学生完成一系列实验课练习和课下项目实训,让学生对构架分析和设计的方法、过程等产生了较深刻的感性认识。

对于本课程与软件工程其他课程的资源共享和衔接,课程实验及开发团队建设、课程考核方式方面我们也进行了探索。在本课程与软件工程其他课程衔接方面,通过让学生在不同课程(如软件需求、软件测试)中选择同一个题目来完成作业、实验、实习,既打通了不同课程知识体系之间的闭锁、实现了知识的融会贯通,又保证了学习质量。此外,我们还引导学生组成项目团队,通过参与教师研究课题、企业项目或进行兴趣研究等方式,获得更长期实践机会和锻炼。这种产学研结合培养方式,使得学生能有机会综合运用软件架构设计等软件工程方法、技术解决实际问题,将所学知识与社会需求相结合,又进一步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3 总结与探讨

软件工程尤其是软件架构设计课程具有抽象程度高、强调工程实践的特点,在我们的研究中通过建立多源、多层次内容丰富的项目案例教学资源库,引入案例教学对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行了一定程度的革新和改进。接下来,我们将会针对具体实施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修改、完善案例库结构和内容,进一步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尤其是要加强软件架构课程与其他软件工程课程内容之间的深度衔接,探索案例资源库更大范围、更深层次共享服务的机制。

基金项目: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校级教学研究项目“基于项目案例驱动的软件架构设计课程体系研究与实践”(编号:2010B21)

参考文献

[1] 覃征,邢剑宽.软件体系结构课程教学:抽象与实践的协调与统一[J].中国大学教学,2009(7):14-15.

[2] 陈长清.软件体系结构课程教学探讨[J].教育与教学研究,2008(22):134-135.

第12篇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体系;创新

相关资料显示,汉语言文学专业是以“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专业人才”为目标的专业。各大高校对这一专业课程体系的创新是从综合素质课程、网络、外语工作课程、专业骨干课程以及职业生涯规划开始,使该专业具有国际性、适用性与创新性等特色。

一、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体系的回顾与反思

1.教学方法忽视人文学科的特殊性

我国传统的汉语言文学教学课堂上通常采用的教学方式都容易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采用“填鸭式”教学方式将知识灌输给学生,使得学生缺乏实践机会,无法自主学习。因此很容易出现这类现象:教师努力地将知识传授给学生,但是并没有引导学生进行相关的思考,所以学习成绩无法得到提高。

2.培养目标不够明确

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体系的创新,需要准确定位培养目标,否则将为建设课程体系带来很多问题。例如,某高校曾经创建的一个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培养方案,就是将培养目标定位在:想要培养能适应现代化社会中教育教学发展需求,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具有较高的共和素质和创新能力的,能够胜任研究人员、中等学校的语文教师的人才。

3.考核评价形式比较单一

现代汉语言文学的教学中,多数都是应试教育,对于学生的评价也都是从学习成绩上体现出来的,忽略了对学习过程的评价,评价形式过于单一;在对教师的评价时,通常将教师的教课方法能否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学的趣味性等作为评价教师的主要标准,忽视了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性以及积极性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

4.课程设置缺乏创新性

就目前我国高等学校教育发展的情况来看,本科与专科学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基本上都被定义为师范类专业,属于文科。而其他非师范类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则在传统的课程体系中增添了教育学、心理学、教育技术学等相关科目。从整体上来说,无论是师范类学校还是非师范类学校,在汉语言文学专业上所教授的都是外国文学、古代汉语、现代文学、写作、语言学等课程,并没有什么不同之处,因此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缺乏符合学校实际的创新性。若长期保持这样的体系而不开设新的课程,就会导致学生不能跟上社会发展的脚步,出现傲慢态度,但思想理念却保持落后和保守性。

二、汉语言文学专业创新课程体系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1.创新课程体系建设的推进与实施

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体系的创新需要经过长期的探索与实践,目前已经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因为它不仅实现了将课堂理论与实践相融合,还借鉴了许多国内外各大高校的成功案例,将外语课程与计算机心理课程也算在普通的基础课程中。在重视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对于学生的思想教育与综合素质培养也进行了培养。另外,对于课程体系的创新,结合学生的特点采用适合的教学方法,为学生提供科学的实践机会,从实践中激发学生的合作能力,鼓励学生自主学习。

2.创新课程体系建设的突出特色

想要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的专业人才,实现深造与就业共同进行的教学目标,应当把因材施教作为重点,从而提升专业培养高度。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体系创新应根据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使学生将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到一起,增加学生的实践课程。

3.创新课程体系建设的基本思路与构架

为了培养出更多适应社会发展的专业人才,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体系创新将以参照国内外各大高校的相关专业进行设置,将学生对于就业的需要作为构建科学合理课程体系的重点,达到增强学生职业技能知识、适应社会发展的目的。因此,在加强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力度的同时,还应该注意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综合素质培养。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飞速发展,计算机技术与外语已经成为学生就业必须掌握的技能,因此需要加强这两门学科的教学力度,不仅要提升学生的基础知识,还要提前了解社会角色和就业岗位,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工作中,明确就业目标,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综上所述,研究汉语言文学专业创新课程体系建设的探索与实践,加快了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脚步。目前,我国教学体系中在汉语言文学专业上还存在很多教学方面的问题,阻碍了中国汉语文化的传播,影响了教学质量,但是现在这一课程体系的创新已经受到了相关教育部门与学校的重视,在不断努力探索与实践,为我国培养出更多适应社会发展的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谭德兴.对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的思考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13(12):39-40.

第13篇

【关键词】硕士研究生 课程体系 创新人才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2-0013-01

在研究生的培养方案中研究生课程体系占有核心的地位,但是依然有很多硕士生课堂体系缺乏创新性,课程设计忽视了对学生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所以相关教育工作者应该立足于研究生课程体系的建设中去,抓住研究生课程的高深性、专业性、研究性、动态性和精致性的特征,不断地改善和完善研究生课程体系建设,提高硕士研究生的创新能力。

一、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1.1忽视研究生课程设计

我国研究生课程体系存在的不足与我国学位条例中有明确的学位论文质量评价规定有很大的关系。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过分重视学生的论文质量,缺少对研究生课程的设计与评价,导致大多数的硕士研究生课程“本科化”现象严重,不无法适应研究生学习更高深、更专业的特征,加之,学校对学生课堂设置过于僵硬,对每个学生的学习关注度不够,对硕士研究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造成不利的影响。[1]

1.2课程设置不够灵活

现阶段的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和结构大都包括公共必修课、专业共同必修课、研究方向课、选修课等四部分组成。[2]从课程内容上看主要包括政治理论课、外语课、专业基础课以及本研究方向的专业课程;其中,公共必修课所占的比重最大,其次是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最后是选修课程。在相对固定的研究生学习年限内,公共课程课时较多,势必会影响专业课程的设置。其整体的课程设置仍是重视研究生政治理论课程设置和外语课的学习,课程门类较少,要求研究生选择的课程中必修课较多,选修课较少。[3]而开设选修课程的目的是帮助研究生进一步拓宽专业基础理论、扩大知识面,提高研究生的综合能力,但是,在实际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对选修课的学习只是为了应付,这种情况不利于培养研究生的个性特点和创新能力。

二、构建创新型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的措施

2.1完善研究生的知识结构

研究生课程体系的建设是给研究生构建合理知识结构的关键,完善的研究生知识结构可以促进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为此,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完善研究生的知识结构,首先,学校可以在一级学科下拓展基础理论,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对硕士研究生学习更高层次的理论知识具有重要作用, 所以必须重视基础理论教学。其次,提高专业课学习的前瞻性,立足于学科发展的前沿,以适应硕士研究生培养专业性人才的目标。[4]最后,进一步增加选修课程的比例,多种多样的选修课程对拓展研究生的知识面,提高研究生的综合能力具有重要作用,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和职业倾向。[5]

2.2创新研究生方法课程

在信息化时代,对于人才的培养,方法的讲授比知识的传承更加重要,所以对于硕士生课程体系建设一方面要积极开设各种创造性课程,比如“应用创新”“创新与发展”等创新课程,让研究生在创新课程中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另一方面,教师应该注意加强研究方面课程教学,科研方法知识和科研训练的缺乏是导致国内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及较低的主要原因,所以必须加强研究方法课程设计。[6]此外,还应该对外语类课程进行相应的改进,国家教育部门要求各个学校必须都开展一门外国语课程作为基础外语,所以在硕士研究生教学中应该依照学生的外语学习情况,采取不同的外语学科设计,在开设专业外语的基础上,提高学生对词汇、语法、阅读能的提高,让学生可以读懂外文原版文献,更好的理解和把握学科的前沿知识。[7]

2.3创新研究生课程设计

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研究生教育的本质,其中创新思维的培养是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为此,在研究生课堂设计中还应该处理运用课程设计培养研究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8]首先,注意加强信息检索和科研成果表达课程的设计,因为信息的搜集、提取和加工是人们创新能力培养的必备因素,学术论文的撰写和投稿是科学研究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9]其次,注重实践课程的设计,现阶段硕士研究生过分关注学术论文写作,忽视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但是,实践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有效途径,对提高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具有重要作用,在实践活动中,研究生会遇到各种问题,这会促使他们寻求各种方法去解决问题,并在此过程中实现创新能力的培养。[10]

结语:

研究生课程具有很强的专业性、高深性和研究性等特点,研究生课堂体系的建设对提高研究生的综合素质具有重要作用,但是现阶段我国的研究生培养课程体系设计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不利于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为此,相关教育部门应该围绕培养研究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重新构建研究生课程体系,以不断提高研究生的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罗尧成.我国研究生教育课程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06(06)

[2]王振铎.以自主创新精神修订“博硕学科专业目录”[J].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03)

[3]李红英.我国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的现状、问题及改进[J]. 煤炭高等教育. 2006(02)

[4]李双.我国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探析[J]. 中国农业银行武汉培训学院学报. 2009(01)

[5]霍静静. 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及改革建议[J].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02)

[6]董俊虹,董芳,王润孝.国内外高校研究生课程设置比较研究[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09(05)

[7]马薇,袁玲,刘亚敏.当前我国地方院校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研究[J].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10(02)

[8]佟福锁.对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再修订的探讨[J]. 江苏高教. 2006(06)

第14篇

一、基于三级典型工作任务的专业核心课程的重构

在行业、企业人员的参与下,机械设计与制造卓越技师课题组经过广泛的企业调研,按照一体化课程改革的要求,对专业核心课程进行整合,融入“职业素养课程化、第二课堂、专业教学”三位一体的人文素质教学体系和学生综合职业能力提升等元素,在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卓越技师人才培养中提出了基于三级典型工作任务的一体化课程改革思想。

三级典型工作任务课程设计依据机修钳工技师职业资格标准,把原来学科体系下专业核心知识碎片化,整合成一个个的典型工作任务作为课程学习的Ⅰ级任务,学生需要掌握的理论知识完全分解、贯穿于Ⅰ级任务中。Ⅰ级任务按照工作任务的生产过程(工艺过程)划分成Ⅱ级任务。Ⅱ级任务是三级任务课程体系的核心环节,需要根据生产过程来设计,体现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对接及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Ⅱ级任务又按照知识点和技能点的融合层次和过程划分出Ⅲ级任务。Ⅲ级任务是若干个具体的教学活动,是引导学生学习理论知识、练习操作技能和完成工作任务的学习过程。序列知识点是把学生需要掌握的理论知识点在每一个学习活动中一一列出来,又称为学习内容重构;依据综合职业能力,整合相应的知识、技能及素养,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融合。

目前,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卓越技师人才培养设计了锤头的制作、椭圆规的制作、小虎钳的制作、机床导轨及轴瓦精度修复、立体画线、传动装置与机构、车床总装配、照明线路的设计与安装、电动机的电气控制、PLC控制技术、直齿圆柱齿轮减速器逆向设计、斜齿圆柱齿轮减速器逆向设计、锥齿圆柱齿轮减速器逆向设计、蜗杆减速器的逆向设计、行星轮减速器的逆向设计、谐波减速器的逆向设计、M1432A磨床液压传动系统和气动机械手的装配与维修、数控车削加工、数控铣削加工、典型零部件故障诊断与维修等20个Ⅰ级典型工作任务。其中Ⅰ级任务中蜗杆减速器的逆向设计划分为减速器的拆卸、蜗轮蜗杆的逆向设计、箱体的逆向设计、传动轴的逆向设计、传动方案的逆向设计、减速器的装配与精度检验等6个Ⅱ级任务;Ⅱ级任务蜗轮蜗杆的逆向设计可划分为6个Ⅲ级任务,即6个学习活动,同时将传统学科体系中课程的知识点融入到Ⅲ级任务中,具体如下。

1.学习活动一:蜗轮蜗杆的测绘

知识点:蜗轮蜗杆的几何参数和材料、蜗轮蜗杆的草绘及制图规定、蜗轮蜗杆的三维造型。

2.学习活动二:蜗轮蜗杆的逆向设计计算

知识点:蜗杆传动受力分析及计算、蜗杆传动强度计算、蜗杆传动热平衡计算。

3.学习活动三:编制蜗轮的加工工艺

知识点:蜗轮加工的机床、刀具、夹具及工艺参数,工艺卡片的填写规范。

4.学习活动四:编制蜗杆的加工工艺

知识点:蜗干加工的机床、刀具、夹具及工艺参数。

5.学习活动五:蜗轮蜗杆的加工

知识点:蜗轮、蜗杆的加工方法及加工过程。

6.学习活动六:工作总结与评价

三级典型工作任务的一体化课程完全打破了学科体系的课程设置。该课程改革以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以完成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将理论知识与技能操作有机结合,让学生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工作,实现真正意义的理论与实践完全融合的一体化课程观。

二、专业核心课程的改革实施方案

1.教学实施方案

依照学院“校企互通、工学交替”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框架,结合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实施理论实训一体化课程改革的需求,创新实施“知行合一、产教融合、双证融通”的人才培养模式,即学习目标与岗位能力对接,实现知行合一;学习载体与生产项目对接,实现产教融合;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实现双证融通。“知行合一、产教融合、双证融通”的人才培养模式采用“四层次三阶段”培养过程。“四层次”是指将职业岗位能力培养按照进阶规律的四个层次:基础能力培养专业核心能力培养专业综合能力培养专业拓展能力培养。“三阶段”是指校内学习、校企阶段式工学交替学习和校外顶岗实习三个阶段。

第一层次为基础能力培养。依托校内一体化教室和实训室,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职业素养教育、专业基础理论学习和基本技能训练,逐步培养学生为人处世能力,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为学生的人格完善和职业能力培养打下扎实基础。

第二层次为专业核心能力培养。依托校内“校中厂”和一体化实训室,以基于工作过程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引入行业、企业标准,融合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操作,采用“教、学、做”一体教学模式,采用教师引导、示范和学生自主学习相结合,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习方法以研究性学习和小组团队讨论法为主,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将斯凯孚(济南)轴承与精密技术产品有限公司等企业的典型生产工艺引入课堂,对学生进行职业素养、专业知识和技能训练,培养学生的专业核心能力。

第三层次为专业综合能力培养。组织校企合作,采用校企阶段式工学交替学习模式。学生通过参加生产性实训,熟悉企业文化和管理方式,树立理论联系实践的理念,培养综合职业能力。

第四层次:专业拓展能力培养。校内依托第一、第二课堂,校外利用顶岗实习阶段,三年全日制学习期间持续贯穿地进行培养。在“校企合作理事会”的指导下,侧重专业发展前沿、企业技术升级、创新创业能力提升,利用拓展学习模块、专题讲座、社团活动、社会实践等多种教育形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和职业迁移能力。

2.核心课程评价方式

核心课程的学习考核采用过程性考核,分为Ⅲ级任务评价、Ⅱ级任务评价和Ⅰ级任务评价。

(1)Ⅲ级任务评价。Ⅲ级任务评价分为学生自评、小组评价、任务书评价、学习活动任务评价及Ⅲ级任务总评。学生自评:学生根据自己在学习活动中的表现情况给自己作出评价,以此判断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的情况。小组评价:小组长根据各成员的表现情况给予的评价,主要考核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及7S(整理、整顿、清洁、清扫、素养、安全、节约)管理执行情况。任务书评价:是检查学生对专业核心理论知识掌握情况的评价,以学生完成任务书的质量为标准,由指导教师评定;学习活动任务评价:主要检查学生操作技能掌握情况,也就是完成操作任务的质量情况的评价,由指导教师评定。Ⅲ级任务总评:教师根据学生自评、小组评价、任务书评价、学习活动任务评价的得分,按照一定比例折算而给出的一个总评价。

(2)Ⅱ级任务评价。Ⅱ级任务评价是根据Ⅲ级任务总评得分,按照一定比例折算而给出的一个评价。

(3)Ⅰ级任务评价。Ⅰ级任务评价是根据Ⅱ级任务评价得分,按照一定比例折算而给出的一个综合评价,即整个学习任务的评价。

三、实施效果

1.人才培养质量整体得到大幅度提高

卓越技师培养构建了切实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修订了卓越技师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开发了一系列核心课程教学资源,丰富充实了校内实训基地。一体化教学改革效果突出,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操作技能,提高了学生终身学习能力,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与人协作的能力,动手操作能力等,提高了就业竞争力。2014年卓越技师班学生丁来源获得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高职组)“机械设备装调与控制技术”项目第1名,卓越班学生作品“多功能救援担架”获第十一届山东省大学生机电产品创新设计竞赛一等奖;2016年卓越技师班学生徐雪彦代表山东省参加第44届世界技能大赛全国选拔赛。

2.卓越技师培养辐射带动作用增强

卓越技师培养引入了基于典型工作任务的课程体系,采用“知行合一、产教融合、双证融通”的人才培养模式,经大众网、新浪网、《大众日报》新闻媒体报道后产生了很好的社会反响,先后有多家企业和职业院校到学院来考察合作。2015年11月,山东开泰抛丸机械股份有限公司与学院合作共同制定了山东省企业新型学徒制试点工作方案,探索实施以企业为主体,在卓越技师班中推行以“招工即招生、入企即入校、企校双师联合培养”为主要内容的企业新型学徒培养模式。2015年与斯凯孚(济南)轴承与精密技术产品有限公司建立了校企合作育人机制,创新校企合作模式,成立了“斯凯孚校企合作班”,开拓了国际合作办学新途径, 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积极探索推进职业教育国际化。

第15篇

关键词:拔尖创新人才 培养模式 经济学专业 课程设置

我国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提出“探索多种培养方式,形成各类人才辈出、拔尖创新人才不断涌现的局面。”因此培养拔尖型创新人才已成为我国教育工作的一项战略任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大学经济学教育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然而我国的经济学教育与不断发展的市场经济的要求仍有较大的差距,教学内容空洞,教学手段单一,基本保持教师填鸭式授课、学生记忆背诵的传统模式。每年大量的经济学学生毕业,但合格的经济学人才却非常稀少。如何尽快改变经济学专门人才的培养环境和教育模式,提高经济学本科毕业生的专业水平,不仅关系到我国高等院校经济学教育的长期发展,而且还直接影响着我国经济体制的发展与完善。本文在系统研究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理论的基础上,探讨以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为目标的经济学课程体系设置模式,并且主要以美国哈佛大学(Harvard University)、麻省理工学院(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简称MIT )、哥伦比亚大学(Columbia University)、芝加哥大学(University of Chicago)等知名院校经济系为例,从专业要求、课程设置等方面研究美国经济学拔尖创新人才教育的先进经验,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改进我国经济学教育的建议与对策。

1.经济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与课程体系设置的理论分析

拔尖创新人才是德智体全面发展,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具有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创新品格,在某个方面或某个领域能够创造性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高素质人才。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而课程体系设置是实现人才培养总目标的物质载体。课程体系是承担特定人才培养职能功能、具有特殊结构和组成部分、具有延伸性、开放性等特点的知识组织结构,课程体系构成了一个学科的基本范式,这种范式使得各门课程形成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具体落实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确立专业规格与专业品质,区分不同人才学科的人才特征,同时课程体系设置海必须反映不断发展变化的经济社会要求,跟踪本学科发展的前沿,既要有知识体系的稳定性,也要有知识内容的革命性和前瞻性,同时还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经济学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应在以下几个方面与课程体系的设置实现相互协调、相互促进。

1.1以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为目标的经济学课程体系

经济学课程体系要符合现代教育理念,实现课程体系的组织和优化。要按照经济学科的特点,实现课程的丰富性、回归性、联系性与严密性,使得课程的规划、研究和设计过程逐渐完善。合理的课程体系设置,应当培养学生具有结构合理的基础知识、自觉的学习意识和较强的自学能力。

1.2以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为目标的经济学课程体系

经济学课程体系要实现科学性与发展性相协调。教育部在《关于深化教学改革》意见中明确指出:“必须考虑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反应科学技术发展趋势,从整体优化角度开展课程体系的优化及教学内容改革”。经济学是一个涉及面广、分支多、理论性与应用性都很强的学科,而且变化频繁,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各种理论和体系层出不穷,需要我们结合经济学理论的发展和社会经济的需求,将整个经济学理论体系中的各个模块、各门课程科学合理地、有机地组织起来,形成一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知识与方法相配合、传承与创新相融合的课程体系。同时,随着信息化社会的来临,随着手机、电脑、互联网等现代媒体的强势传播,青年学生的阅读习惯也在不断变化,手机阅读、互联网阅读成为阅读的主流,这样在当代学生中,知识碎片化的倾向越来越严重,许多学生难以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因此在学校教育中,课程体系的设置更要重视知识体系的完整性。

1.3以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为目标的经济学课程体系

经济学课程体系要做到普适与特色相结合。经济学是研究资源配置效率问题的科学,因而具有普遍适用性,因此在课程体系设置中要尊重经济学体系的一般内容与范式,做到课程体系的普遍适用。然而,每一个高校的研究与教学偏好又都有所不同,其研究领域、研究方法甚至基本观点都有很大差异,因而完全一模一样的课程体系设置不符合高等教育发展的基本规律,差异化生存、特色化发展是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基本要求。就课程体系设置而言,也要体现差异化、特色化,学校要因校而异,根据自己的教学定位和理念,充分发挥各自的专业优势,着眼经济建设的前沿变化,预测市场对人才的需求趋向,开发出相应的具有专业特色的课程体系。

1.4以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为目标的经济学课程体系

经济学课程体系要做到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相平衡。拔尖创新人才应具有全面的素质和广博的知识结构,只有深入掌握本学科理论知识、广泛的相关学科知识,才能具备触类旁通的分析能力,才有可能在理论上有所突破,众所周知著名经济学家赫伯特・西蒙,既是经济学界的大家,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同时也是著名的计算机专家,曾荣获美国最高的计算机科学奖项。因此,在经济学课程体系的设置上,必须重视通识教育和文化素质教育,夯实学生的知识基础,大量开设理工、人文、社科、艺术等方面的基础课程,开设交叉学科的综合课程以及跨学科的讲座等等,打破专业限制,实现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融合。

2.美国四所著名高校经济学课程设置的基本情况

一是在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方面,美国多所著名高校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其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包括培养目标、培养制度,教学模式等等多方面的内容,就教学模式而言,主要包括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在课程设置上,美国多数高校实施的是通识教育理念指导下的课程结构设计,但各校的课程分类与组合不尽相同。如麻省理工学院为理工类学生开设人文社会课程,以保证文理学科相互渗透。二是在教学内容方面,研究型大学处于核心地位的是研讨课,还有跨学科的专题学术讨论课程、导师辅导课以及问题情境式教学课,重点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美国还十分重视开设创业课程,硅谷60%-70%的企业都是斯坦福大学的学生和教师创办的。三是教学方法灵活,研究性教学等对培养创新型人才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经济学教学方面,为了使学生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掌握经济学的研究内容和分析方法,美国大学在设置本科经济学课程时将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经济计量学以及经济分析与应用等方面课程细分为初级和中级两个层次,在经济学专业一年级,开设初级经济学原理,二年级学习中级经济学在初级课程中对新生只讲授经济学的原理与方法,不涉及高等数学方面的内容在学生具备基本的经济学素养和相关的数学知识后,才允许修读中级微观经济学、中级宏观经济学、计量经济学、中级微观应用分析、中级宏观应用分析等方面的课程,有的学校在选修课程上还开设高级微观理论。以下是MIT、哈佛大学、芝加哥大学等学校经济系课程设置。

2.1 MIT本科课程设置[1]:

2.1.1一般经济学理论,这一类课程包括微观经济理论与公共政策、微观经济学原理、宏观经济学原理、中级微观经济理论、中级应用宏观经济学、高级宏观经济学、经济学阅读与讨论、经济学专题、博弈论的经济应用、经济学与心理学、战略与信息等课程。

2.1.2产业组织,包括产业组织与竞争策略、卫生经济学、经济学与激励:理论与应用等课程。

2.1.3统计学与计量经济学,包括经济学中的统计方法、计量经济学、经济学中的研究与交流:主题、方法与应用、高级计量经济学等课程。

2.1.4国民收入与金融,包括公共财政与公共政策、环境政策与经济学、能源决策、市场与政策、能源经济学与政策、金融经济学、教育经济学、信息技术与美国劳动市场等课程。

2.1.5国际、区域与城市经济学,包括城市与区域经济学、国际贸易等课程。

2.1.6劳动经济学与劳资关系,包括变化的经济中的美国劳动力、劳动经济学与公共政策等课程。

2.1.7经济史,包括中世纪经济史的比较研究、金融危机的经济史、资本主义以及对它的批评、世界贫困问题等课程。

2.1.8经济发展,包括发展理论基础、政治经济学与经济发展等课程。

2.2 MIT研究生经济学课程设置[2]

2.2.1一般经济学与理论,包括经济学家的数学、微观经济理论Ⅰ、微观经济理论Ⅱ、微观经济理论Ⅲ、微观经济理论Ⅳ、博弈论、契约理论、博弈论专题、独立研究论文、讨论:经济学专题、经济学阅读讨论等。

2.2.2产业组织,包括产业组织Ⅰ、产业组织Ⅱ、卫生经济学讨论、集体选择理论:经验检验、集体选择理论:制度与实证政治理论等。

2.2.3统计学和计量经济学,包括经济学中的统计方法、计量经济学、时间序列分析、非线性计量经济分析、高级应用计量经济学专题、应用计量经济学专题、经济研究讨论。

2.2.4金融经济学,包括金融经济学简介、高级金融经济学Ⅰ、高级金融经济学Ⅱ、高级金融经济学Ⅲ。

2.2.5宏观经济学与货币经济学,包括宏观经济理论Ⅰ、动态最优方法应用、宏观经济理论Ⅱ、经济增长、宏观经济理论Ⅲ、经济波动、宏观经济理论Ⅳ、经济危机、宏观经济学专题、高级宏观经济学Ⅰ、高级宏观经济学Ⅱ、高级宏观经济学Ⅳ。

2.2.6公共经济学,包括环境政策与经济学、公共经济学Ⅰ、公共经济学Ⅱ、高级公共经济学专题、环境经济学与市场失灵的政府反应。

2.2.7国际、区域、城市经济学,包括城市与区域、城市经济学与公共政策、国际经济学Ⅰ、国际经济学Ⅱ。

2.2.8劳动经济学和劳资关系,包括劳动经济学Ⅰ、劳动经济学Ⅱ、高级劳动经济学专题、劳动市场关系与职业流动性。

2.2.9经济史,包括经济史等课程。

2.2.10发展经济学,包括发展经济学:微观学问题与政策模型、发展经济学宏观经济学与社会主义经济改革、政治经济学:制度与发展、经济制度与增长政策分析、政治经济学1:国家与经济的理论等课程。

芝加哥大学经济学博士项目主要课程:核心课程:价格理论(分为Ⅰ、Ⅱ、Ⅲ)(应是微观经济学)、收入理论(分为Ⅰ、Ⅱ、Ⅲ)(应是宏观经济学)、数量分析方法(包括经济学中数理方法导论、经验分析Ⅰ、Ⅱ、Ⅲ);专业课程:数理经济学(包括博弈论、信息经济学、数理经济学专题)、计量经济学与统计学(包括高级计量经济学、计量经济学专题、市场专题(贝叶斯方法在营销与微观经济计量学中的应用)、经济史(包括人口与经济、商业伦理、市场营销的经济学与人口统计)、劳动经济学/人力资本(包括应用价格理论、人力资本、知识与技能经济学)、数量经济分析(生命周期动态学与不平等、社会相互作用与不平等)、经济增长/国际贸易(经济增长专题、国际贸易与增长、国际贸易中的数量分析)、公共部门经济学(政治学的经济模型、公共部门经济学、公共部门中的发展经济学)、计量劳动经济学(微观数据分析Ⅰ、Ⅱ、Ⅲ)、宏观经济动态学与金融市场(宏观经济的随机模型、公共财政与宏观经济动态学、金融市场的动态模型)、金融经济学(金融决策理论Ⅰ、Ⅱ、Ⅲ)、资产定价(资产定价、实证金融专题、资产定价专题)、产业组织(高级产业组织理论Ⅰ、Ⅱ、反托拉斯与产业组织)。另外有很多讨论课程,还有方法论的训练课程。[3]

哈佛大学开设的主要课程有:一般经济学、经济理论、经济思想史为一类,包括微观经济理论Ⅰ、Ⅱ、文化经济学、宗教与资本主义的产生、博弈论Ⅰ、Ⅱ等;计量经济学与数量方法,包括应用计量经济学、金融计量学专题等;经济史、发展经济学,包括经济发展、发展经济学Ⅰ、Ⅱ、发展政策设计、经济增长理论;货币和财政理论与政策、公共部门经济学,包括公共经济学与财政政策Ⅰ、Ⅱ、卫生经济学等;国际经济学,包括国际金融、高级国际贸易专题等;产业组织与规制、环境经济学,包括产业组织Ⅰ、Ⅱ、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金融经济学,包括公司金融、企业家精神的理论与经验研究、行为金融;劳动、人力资本与收入分配、城市经济学为一类,包括社会经济学、劳动经济学、科学经济学。另外有大量的阅读、研究、讨论课程安排。[4]

哥伦比亚大学研究生课程设置:1)第一年课程,包括微观经济学分析Ⅰ和Ⅱ、经济学家须掌握的数学方法,计量经济学Ⅰ和Ⅱ;2)经济发展,包括经济增长与发展Ⅰ和Ⅱ、科学、技术与经济增长、产业发展、公共财政Ⅰ和Ⅱ;3)计量经济学,包括微观计量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的经验方法、应用计量经济学、计量经济理论、计量经济学专题Ⅰ和Ⅱ、计量经济学讨论会;4)经济思想史,包括经济思想史;5)产业组织与规制,包括产业组织专题、产业组织专题Ⅰ、Ⅱ和Ⅲ、产业组织讨论会;6)国际经济学,包括国际金融、贸易与金融政策中的战略问题、贸易协定理论、国际贸易理论、国际货币与金融、贸易与发展专题、国际货币经济学专题、商业政策专题、全球经济政策、经济地理专题、国际贸易讨论;7)劳动经济学,包括劳动经济学Ⅰ和Ⅱ、劳动经济学专题;8)宏观经济学与货币理论,包括宏观动态学专题、高级宏观经济分析Ⅰ和Ⅱ、宏观经济学与一般均衡理论、经济分析专题Ⅰ和Ⅱ、应用宏观经济学与金融、经济模型中的复杂性与不确定性、货币理论与政策、高级经济学经验研究专题、货币经济学讨论会、经济波动讨论会;9)微观经济理论与数理经济学,包括高级微观经济分析Ⅰ和Ⅱ、群体决策的建模与分析、经济学家的高级数理经济学方法、数理经济学专题、金融与货币的一般均衡基础、博弈论在经济分析中的应用、控制论在经济分析中的应用、机制设计、契约与组织、政治的经济分析专题、市场设计、产业竞争的经济学与政治学、微观经济学讨论、应用微观经济理论讨论、应用微观经济理论研究方法讨论;10)公共财政,包括公共财政Ⅰ、Ⅱ、Ⅲ、公共经济学基础;11)其他课程,包括美国经济史、欧洲经济史、日本的经济组织与发展、新兴市场经济国家专题研讨、苏维埃与后苏维埃经济、中东欧、后苏维埃国家以及东亚改革国家的转轨问题、城市经济学、集体行动的政治经济分析、政治经济学理论、自然资源与环境经济学、转轨经济学、欧洲一体化的经济分析、日本经济问题、卫生经济学专题;12)讨论,包括经济理论、货币与宏观经济学、劳动与人力资源、国际经济学、发展与环境经济学、计量经济学、产业组织与战略、应用微观经济学与劳动。[5]

3.美国高校经济学课程设置的特点

从前述具有代表性的美国高校经济系课程设置情况来看,我们可以发现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3.1课程体系完整,数目庞大

每一所大学开设的经济系课程几乎都涵盖经济学的各个领域,从一般的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计量经济学到经济学的各个分支领域如劳动经济学、卫生经济学、经济增长、经济发展等无所不包,课程数量庞大。哈佛大学2009年秋季为本科生开设的课程有20门,为研究生开设的课程有50门之多。由于课程内容丰富,数量庞大,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学术兴趣以及今后的职业选择,灵活选择要学习的课程,有助于实现经济学理论与实际应用之间的权衡,也有利于教师专注于某一个研究领域,提高研究与教学的质量,同时也一定会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2课程层次丰富,结构合理

美国高校经济学课程体系布局合理,课程之间内在的结构关系、逻辑联系得以完善。

首先,课程层次性强,课与课之间的纵向衔接紧密。在课程设置上,遵循知识传授的渐近规律,以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方式,构建完整的经济学课程体系。各大学都把一些主要的经济学课程分解成几个由低至高的级别,如微观经济学Ⅰ、Ⅱ、Ⅲ,宏观经济学Ⅰ、Ⅱ、Ⅲ,计量经济学Ⅰ、Ⅱ、Ⅲ等等,让学生拾级而上,步步升高,帮助学生既打好专业基础,又掌握更高深的知识。

其次,注重经济学方法的训练。美国高校在经济学课程体系的设计中,特别强调现代经济分析研究方法的教学,开出了大量统计方法、数学方法、计量经济学、微观宏观经验研究方法、数理经济学方法等课程,并且分为多个不同的层次,这样的课程设置,有助于学生掌握现代经济学研究的主流理论和方法。通过经济理论与经济方法课的结合,以突出定性经济学与定量经济学之间的联系,让学生既理解相关的经济学基本概念和一般理论的定性表述,又能把这些理论化解为具体的假设,并运用统计资料和方法,对其进行规范化的定量检验。

第三,注重跨学科培养。以哥伦比亚大学为例,经济系设有经济数学(Econ-Mathematics)、经济统计学(Econ-Statistics)、经济运筹学(Econ-Operation Research)、经济哲学(Econ-Philosophy)、 经济政治科学(Econ-Political Science)五个跨学科方向,学生的培养由两个系共同完成,各个方向均有自己的学分要求,其中前两个对数学的要求很高,分别占总学分的22%和44%。这样的跨学科培养是紧跟经济学发展前沿的表现,有助于培养学生利用经济学和其他学科共同分析某个领域的能力。本科生毕业后,学校会鼓励他们去别的大学继续深造(不同于我国的基地班),基本上没有近亲繁殖现象。通过跨学科的培养,不断拓宽经济学教育领域的学科目标。这些跨学科的经济学扩展课程,如社会经济学、人口经济学、法律经济学、文化经济学、宗教与资本主义等课程,为经济学的理论论证和方法应用提供了新的机会和空间,而且还在和其他社会科学的比较中,发现本学科的缺陷和不足,促进自身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

3.3课程的应用性强

美国大学本科经济课程设置特别注重提高课程的应用性,以适应大部分本科学生毕业后主要从事具体经济职业的实际要求。课程的应用性既体现在每一门课程的内容里,又显示在众多课程之间的结构关系之中,从每一门课来看,其内容设计一般是从具体的经济现象着眼,在提出、分析和解决存在于经济生活中的各种问题的过程中传授相关的经济学概念、理论和方法,因此,整个课程的学习不是和经济现实脱节或割裂开来,而是形成积极互动的良性关系,即在分析和解决实际经济问题中掌握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而经济学理论和方法知识的拓展,又提高对经济现实的思考层次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政策水平。

3.4全球化的学术视野

美国高校的经济学研究在全世界处于绝对领先地位,因而其学术视野并不仅仅局限于美国本国的经济问题,对全球经济问题都有研究。因而其开设的课程几乎涵盖全球各国的主要经济现象,开出了大量涉及各国经济问题的课程,如欧洲一体化的经济分析、日本的经济组织与发展、新兴市场经济国家经济问题研究、国家经济问题、中国经济问题等课程,开阔了学生的学术视野,避免了过度本土化所带来的问题。这些课程安排,也会促进多学科的融合,促进学生探讨和研究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经济问题背后所隐藏的多元化的因素。

3.5课程设置重视学生参与和师生互动

美国高校课程设置特别注重学生的参与以及授课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每个高校都开设了大量的workshop和seminar课程,由任课教师主持,每个班级不超过20人,在教师指导下阅读论文,对本领域的问题进行研讨,研究生及博士生的讨论课还须提交自己的研究论文,这样的课程有利于塑造具有怀疑精神和创新思想的学术品格,有利于培养学生学术研究的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这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是一个极大的欠缺。

4.完善经济学课程体系设置 实现经济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通过对美国几所著名高校经济学课程设置情况的分析,我们认为完善我国经济学课程体系设置、实现经济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创新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4.1科学设置教学层次

把经济学专业的西方经济学课程分为初级和中级两个明显的层次,初级经济学原理在一年级开设,不用数学表述,只是讲解基本原理,而且可以由教授轮流讲授。中级微观经济学和中级宏观经济学,涉及一定的数学语言,在二年级开设,我国一些院校的经济学专业已采用这种课程设置,可以在经济学其他专业推广。与之相关的计量经济学、应用微观、应用宏观等课程在三年级开设,加强课程的应用性。

4.2加强经济分析方法课程的教学

我国的经济学教育,注重理论内容的讲授与灌输,但对经济分析方法课程的教学却有所忽视。就目前我国经济学专业本科课程设置来看,大多数院校仅在二三年级开设计量经济学、统计学等课程,授课时间为一学期。而前面我们看到,美国高校在方法论方面开设的课程非常丰富,包括微观计量、宏观计量等专门化的课程,这样学生可选择的课程较多,也容易培养他们对这些比较枯燥的课程的学习兴趣。因此,我们建议计量经济学、数理经济学、统计学等计量经济学等方法论课程也应分为不同的层级,在二、三年级开设,在培养基本理论功底的同时,注意学生的选修课建设,突出应用性和实践性。

4.3逐步提高讨论式教学的比重

Workshop或Seminar式的教学,对我国高校来说是一种新课程,不能拘泥于课本知识,应当更加注重实际问题的研究,注重理论分析能力的培养,要将最新科研成果引进Seminar教学,寻找突破点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Seminar课程应由对本领域学术发展趋势较为熟悉的教授、副教授主持,在每一门专业课之后都应开设类似的课程,由教师指定研究领域和文献,学生对该领域的问题研究、讨论,每个学生都要参与讨论。Seminar课程应从原属课程分离,单独设立,课时比例也应提高。

4.4拓宽专业口径

从以上美国著名高校的办学理念看,这些院校均秉承宽口径、少分类的原则,使得经济系课程设置反映经济学理论各个组成部分的有机联系,尊重知识之间的普遍联系,加强课程的广博性和基础性,避免了高等教育过度专业化的问题。我国各高校专业口径狭窄,财经类院校表现尤为明显。在某个财经类院校,西方经济学专业的研究生撰写的有关股票市场有效性问题的论文,竟然被学术委员会评为不符合专业方向,因为该校有金融学院,委员会成员认为股票市场问题只能由金融学院来研究。如此狭隘的专业划分只会局限学生学术视野,限制其创新能力的培养。我国高校应吸收这些先进的经济学教学经验,减少专业分类,实现院系教学之间的互通,使学生打下宽厚的知识基础。

4.5以科学研究为导向,改革人才培养体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在经济学的课程提示设置中,要大力推进以学生探究活动为主线的研究性教学,运用案例教学法、以问题为导向的学习等教学方法,大力加强教学与科研的结合,增加探索性课程,加大教育资源对学生开放程度。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每一名课程都要以问题探索为导向,在科研时间获得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从学生入校就开始科研训练,大学生科研项目要提供明确的科研计划,安排导师专门指导,提示经常性地举办学术研讨会和成果交流活动等,不断激发学生科学研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注释:

①资料来源:

②资料来源:。

[5]MIT经济系研究生课程设置:http://econ-mit.edu/graduate/courses/

[6]芝加哥大学经济系博士项目课程设置:http://economics.uchicargo.edu/。

[7]哈佛大学经济系课程设置:http://economics.harvard.ed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