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金融产品运营管理范文

金融产品运营管理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金融产品运营管理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金融产品运营管理

第1篇

国外的许多先进商业银行像花旗银行,汇丰银行等在运营管理方面发展较早,积累了丰富的发展经验,逐步形成一套成熟的框架。因此,我国的商业银行应该在充分了解国外商业银行先进的运营管理理念的基础上,选择其中对我国商业银行具有重要意义的部分,以达到指导我国商业银行实行现代运营管理制度的目的。

二、我国商业银行运营管理制度

笔者通过研究发现,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国内商业银行运营管理方面的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现有的运营能力不能适应金融产品日益丰富的需要、目前的金融市场产品增长迅速,交易数量、交易方式和处理方式的变化大大增加了银行运营管理的复杂程度。同样的,金融市场的需求也从最基本的流动性、安全性向着信息化、便利化转化。综上所述,这些对于银行的安全、快捷的运营能力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这是传统的商业银行所不能做到的。

(2)现有的运营模式不能适应客户差异化的需求。在金融市场上的产品日趋同质化的今天,差异化的客户服务无疑成为商业银行关注的重点,各大商业银行因此就必须重视与客户的关系,让客户不需要接触银行内部复杂的流程就能为客户提供一整套服务,同时提高商业银行客户服务满意度。传统的这种“网点全流程、柜员全功能”的营运模式显然与“以客户为中心”的现代商业银行市场运营的要求相矛盾。

三、提高商业银行运营管理的措施

现代级商业银行的运营模式的变革需要对现有的运营模式进行彻底的颠覆,需要进行企业组织机构的变化,经营管理的改革和内部管理能力的培养,涉及的问题非常多,笔者通过研究,发现其中主要有如下这些方面的关键要素。调整商业银行运营组织构架。

(1)适当的调整银行的组织机构。可以在总行和一级分行以及二级分行专门设立运营管理部门,主要统一管理全行的运营业务。在二级分行及以上机构单独设置后台中心,主要负责集中作业、集中清算等业务,目的是为各分行网点作业提供后台的支持。设置的“后台中心”将会随着运营改革的发展而不断提升,从传统的“被动式服务”发展为现代化得“主动式管理”,并且借助网络信息的支撑,逐渐的向更大的业务集中方向发展。

(2)实现前中后动。由于分设的前、中、后台归属于不用的管理部门,那么部门交流中就会存在一定的制约因素。因此,一是通过不同部门之间的员工交流合作,促进前中后台的员工彼此合作,加深了解,从而保持银行的业务程序流畅。二是在前、中、后台实行管理一体化得要求。三是合理的统计各项业务的峰值和峰谷,并且在此基础上合理时间安排,优化员工安排。

第2篇

一、商业银行运营管理体系现状

20世纪80年代,西方商业银行开始对其运营管理模式进行首次变革,借鉴了工业企业管理模式后,建立了自身的运营管理模式,促进了商业银行运营体系的转变。当时,主要通过前后台的彼此独立以相互牵制,并且进行业务的后台集中管理,促进了商业银行高效作业,同时运营成本也得到了有效控制。随着信息科技的变革,商业银行不断依赖于信息技术,快速对自身的运营体系进行变革,以国外大型银行为例,他们纷纷引入了工业化作业方式的概念,实行了依赖于后台集中作业的运营管理体系,慢慢形成工业化运营的集约模式。而就我国当前的银行业运营管理模式来看,随着国内商业银行为了不断满足广大客户对金融服务的需求,我国商业银行在借鉴了国外商业银行的运营管理模式后,对自身业务流程和运营模式进行了系统性改造,比如后台集中授权、后台集中作业平台。但仍然存在着以下问题:第一,目前运营管理模式还不能完全满足银行的总体战略。我国各大商业银行的目标是期望在未来能够跻身国际前列的现代化商业银行。要想完成这一目标,必须在运营管理中有效消除一切不增值或负价值的活动,改善生产效率,降低运营成本。比如业务流程不合理,虽然之前基于手工方式而形成的业务流程有效地降低了风险,但是复杂的业务流程使得商业银行的效率大大降低,影响了客户优质的服务体验。这些复杂的业务流程显然是银行运营中不增值的活动,既浪费了银行大量人力,也增加了运营成本。再比如业务分离不彻底,虽然部份银行已经实施前后台业务分离,成立后台集中作业平台处理一些业务。但由于系统不完善、人员能力有限、设备更新缓慢等因素影响,后台可以集中作业的业务较少,后台集中作业平台的功能也比较单一,处理能力也有所被限制,工作效率极其低下。这与国外商业银行的集中业务处理程度较高相比,我国商业银行的集中作业处理程度还处于较低状态。所以说我国商业银行的前后台分离的程度低下也制约了商业银行的运营效率,影响了商业银行的战略发展。第二,目前的运营模式无法保证广大客户得到多样化的金融服务,而且目前的运营管理难以为客户提供多样化的金融产品需要。在同质化日益严重的金融市场,为客户提供多样化的服务是商业银行的发展目标。但是目前的运营体系存在着复杂的内部流程和不健全的内部管理指标,显然影响了银行为客户提供多样化产品,与以客户为中心的市场发展要求存在矛盾。虽然现在的金融产品日益增长,但是其交易规模、交易渠道和营销方式都增加了银行日常运营的难度。这些都需要银行对其自身的运营模式进行不断改革,使其能够适应广大客户对多样化金融产品的需要,使其能够快速有效地为广大客户提供金融产品服务。

二、商业银行运营管理理论基础

(一)商业银行运营管理基础理论。对于运营管理的定义,不同学者有不同定义,本文将运营管理定义为:企业通过对所要生产或服务进行系统性设计、运作以及改进,来达成将生产要素向特定产物转变的目的。因此,运营管理的主要目的就是为实现企业的发展生产,不断改善其运营模式,实现规模经济。对于银行业,商业银行的主要业务有负债业务、资产业务、中间业务、表外创新业务等等。故而,商业银行的运营管理就是为了实现这些业务的顺畅运行以及不断的业务变革,从而实现银行的盈利。而商业银行为了实现这些业务的管理,必须要依赖于一套完整的运作体系,而一旦业务有所拓展,商业银行必须有与之相对应的运营体系。所以说,运营管理就是对银行各项业务能够稳健经营的后台支持,充分体现“大运营”的特征。由于我国商业银行主要实行总分行体制,主要业务的正常运营依赖于营业网点。所以我国商业银行的运营管理就是对营业网点柜面工作的管理,包括对柜面业务流程以及柜面人员业务素质等方面的管理。为了实现营业网点的高效作业,我国商业银行的运营管理目标就是:以业务向后台集中为主体,对前、后台业务的运营模式进行设计,并随着业务的发展,不断地对运营体系进行改进,以保证各项业务安全、高效、符合监管标准的运作。其中,运营体系主要由柜面、后台的核心作业系统、组织结构、业务操作流程、制度规定、人员专业素质五部份组成。而银行运营管理就是对该运营体系进行管理,最大程度满足顾客基本金融需求,即安全、高效、合规的支付结算服务需求。(二)流程再造理论。业务流程再造属于流程管理的范畴,流程再造是指从根本上对业务流程进行再思考和再设计,从而实现业务运营的进一步安全、高效。对于银行业,我国商业银行应该注意的事项有:一是要求管理人员在日常工作中着眼于业务实施的最终结果,一切以最终结果为导向,必要时为了实现产出的质的提升,一些复杂不利于业务顺畅推进的流程必须得到彻底更换;二是要求管理者时常分析本营业机构处理业务时的流程,时常思考怎样的业务流程才是最适合高效作业、高效产出的最终目标;三是要求实施者在流程改造的过程中必须时刻守住银行业合规的底线,一切以不触犯监管部门的法律法规为守则才是银行业实施流程再造的基本,否则将会造成风险的产生。

三、商业银行运营管理模式的改革方向及措施

第3篇

[关键词] 服务 运营 管理 重要性

知识经济时代,全球经济活动中一个共同的趋势是服务业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并上升为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人们把对物质产品的关注逐渐转移到生活质量上,这就给金融、保险、公用事业、健康、教育、娱乐等服务业注人了新的活力。因此深人研究并发展与服务经济紧密相关的运营管理理论,用其指导电力企业服务运营管理实践已成为当务之急。下面分别对服务运营管理的定义、分类、重要性进行探讨。

一、服务运营管理的定义

在经济学中,“服务”这个行业往往不是通过“是什么”,而是通过“不是什么”来定义的。在历史上,经济学论文中曾经将那些不属于“产品生产”的一切经济活动定义为“服务生产”。所谓“产品生产”包括制造业和建筑业,也就是那些属于第一产业的行业,比如农业、林业、渔业和矿业。其实,服务和产品本来就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关于二者的区别,在近年来的研究中已经有了比较系统的概括。一般认为服务和物质产品的区别包括以下这些:

1、服务是无形的,而物质产品是有形的。

2、服务的生产和消费是同时发生的。

3、服务要求提供者与客户之间拥有更紧密的关系。

4、服务是不能储藏的。

以上这些特点使得电力企业服务运营管理更具有挑战性,同时也要求管理者拥有与传统管理实践不同的思路。

另外,我们也需要给电力企业“运营”下一个定义。传统的教科书将“运营”定义为“转换流程”,也就是将“输人”转换为“输出”的过程,也就是说,将人、原材料、技术等等结合起来,形成有效的服务或者产品的过程就是“运营”。

总的来说,服务运营管理的定义是很广泛的,它不仅包括服务性企业的运营管理,也包括其他任何组织中所存在的服务运营。产品的科技含量越高,其所有生产经营中的服务性活动,例如展示、配送、维护保养、使用指导、培训、安装等,以及由这些活动所创造的价值就越多,这些制造性企业不仅从服务性活动中获利,而且也通过这些高品质的服务活动提高了企业的竞争力。

二、服务运营管理的分类

服务运营有一种著名的分类方法,叫做客户联系模型。在这种模型中,根据客户联系的重要性来为服务行业分类。高联系程度的行业,或者称作“纯服务”行业,包括医院、饭店和那些需要客户在场才能提供服务的行业。在企业内部,高联系水平部门和低联系水平部门应该分类管理。例如,从客户的角度来看,加强联系可以同时提高服务水平的部门,包括导购部门,而非联系部门包括隔离程度比较高的内勤部门,都应该包括在高联系部门中。反过来说,那些极端麻烦的客户因此会降低低联系服务业的工作效率。在这种情况下,必须采取一些减少联系的方式,比如采用预约系统;或者干脆采用无需与客户直接联系的方式,例如电话自动应答系统。

另一种将服务运营进行分类的方式是施米诺在1986年提出的服务流程矩阵。施米诺根据两个不同的方面来区分服务行业:联系和个性化的程度高低,以及劳动力集中程度的高低。这种方法中一共有4个类别,分别是服务工厂、服务商店、大规模服务、专业服务。其中“服务工厂”同时具有较低的联系和个性化程度,以及较低的劳动力集中程度。 “专业服务”,例如律师、咨询师,将高度个性化的服务和很高的劳动强度结合在一起。最后是“大规模服务”,例如零售和批发,劳动力与资本的相对比例高于服务工厂,但是客户个性化程度并不比服务工厂高。

从理论上来说,上述4个类别中的每一个都会遇到其服务流程有的挑战。服务工厂和服务商店的流程中都存在大量的资本投人,因此资本运作和机遇的选择就显得异常重要。固定资本一旦投人就很难更改,为了盈利,必须最大程度地利用已经投人的部分,因此,对于管理者们来说,最大的挑战就是如何应对难以满足的需求高峰。服务商店和专业服务企业的困难则与高度的联系和个性化程度有关,例如质量控制。

这种分类方法在很多方面都和前面讨论的客户联系模型有很多类似之处,当我们根据问题的类似程度来对服务行业进行分类时,同一个板块中的其他行业有很多可借鉴之处。施米诺提出了服务流程矩阵的另一个用途:企业经常伴随着时间变化改变自身的定位。当他们在矩阵中的定位发生变化时,他们将面对不同的挑战,由此采用不同的管理方法。

三、服务运营管理的重要性

在每一个发达国家中,服务业都在国家经济中占据了十分重要的地位。按照国际公认的定义,一个国家服务业的产值占GDP 的比重超过50%时,就认为该国家已进人服务经济时代。美国等发达国家早在30 年前就进入了服务经济时代,而目前美国经济中属于“服务”领域的内容已高达80%左右,而且他们的分量只会越来越重。人们把对物质产品的关注逐渐转移到生活质量上,这就给金融、保险、公用事业、健康、教育、娱乐等服务业注人了新的活力。

实际上,不仅服务业在一国经济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而且制造业所创造的产值中也有越来越多的部分是由它们的服务性活动所创造的。因此,制造业企业也需要加强对服务运营的管理。这从另一方面说明了研究服务运营管理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虽然服务运营管理在经济领域中的地位如此重要,经济学家们在过去还是疏忽了对它的研究,也正因为如此,那些有志于研究这个领域的管理者们将获得更大的竞争优势。其原因之一在于:以往许多传统的运营管理工具和技术都是建立在产业革命和制造业的基础上,虽然其中的一些如项目管理、流程分析和存货管理对于服务领域来说同样适用,但是当应用到服务领域中的时候,它们的结构和重点就和生产领域中完全不同了。

在一个企业的运营部门中,“人”确切的定义是那些切实产出产品和提供服务的人。而运营部门往往比其他任何一个部门都雇用了更多的人。因此,服务运营管理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它庞大的规模。如果一个人想成为服务运营系统里一名成功的管理者,他必须了解如何管理公司中最庞大的部门里所有的员工。

电力企业服务运营管理重要的另一个原因和它的传统定义“转换流程”有关,运营的核心内容应该是“完成一件事”―― 也就是产生产品和服务的过程,不论一个人在这个流程中的位置如何,他必须切实完成产生产品或者服务的工作。一位销售人员必须将不同部门的人和资源组织在一起,去完成一次广告活动;财务部门必须执行贸易指令;会计必须每天对账,到月底的时候完成本月的账本,而上述活动都包括了服务过程。

第4篇

理查德等人在《运营管理:满足全球顾客需求》一书中提出,运营管理是一系列创造、实施和过程改进的活动,将投入的资源转化为产品或服务。因此,运营管理是对生产和提供公司主要的产品和服务的系统进行设计、运行和改进,是同市场营销和财务管理相类似的有明确的生产管理责任的企业职能领域。运营管理是一个组织的核心,存在于企业的各个环节,针对的活动设计企业各个层面。运营管理协会认为运营管理是应用设计工程、工业工程、管理信息系统、质量管理、生产管理、库存管理会计和影像机构运作的其他职能的概念,来对生产或服务机构进行有效的规划、利用和控制。综上所述,运营管理指一个企业经营管理的各个环节形成的动态系统,对此动态系统的整体运作进行有效的指挥控制,是对主要商业活动的管理,即组织和控制为客户提供商品或服务中的最基本活动。运营管理是设计、运作和提高公司的整个体系,以制造和提品和服务。从学术领域来说,运营管理属于管理的范畴,研究对象是公司生产产品或提供服务的整个系统。作为一个学科和一门职业,运营管理的价值体现在其对企业或组织系统的设计、运营和改进,通过运营管理的系统运作实现企业或者组织的目标,在适当的时机、以适当的价格,向顾客提供适当的产品或服务。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大量生产要素转移到商业、交通运输、房地产、通讯、公共事业、保险、金融和其他服务性行业和领域,企业的运营管理模式也发生了变化,曾经企业自身为核心的模式正在转向整合柔性资源系统的模式,即通过适当的成本提供令顾客满意的定制产品的模式。面对全球性的竞争压力,实施有效的运营管理对企业而言越来越重要,他们必须能够对顾客的需求进行快速的感知并做出响应,这就要求企业的管理人员迫切需要对运营管理的一些基本关系和概念有深刻的了解。

企业运营管理的对象是运营过程和运营系统。运营过程是一个投入、转换、产出的过程,是一个劳动过程或价值增值的过程,它是运营的第一大对象,运营必须考虑如何对这样的生产运营活动进行计划、组织和控制。运营系统是指上述变换过程实现的手段,它的构成与变换过程中的物质转换过程和管理过程相对应,包括一个物质系统和一个管理系统。现代运营的范围已从传统的制造业企业扩大到非制造业。其研究内容也已不局限于生产过程的计划、组织与控制,而是扩大到包括运营战略的制定、运营系统设计及运营系统运行等多个层次的内容。把运营战略、新产品开发、产品设计、采购供应、生产制造、产品配送直至售后服务看作一个完整的"价值链",对其进行集成管理。

2  运营与管理模式

(1)运营模式

运营管理是对企业运营过程中各个环节、职能的管理及对整个运营过程整体的管理统筹的过程,强调对运营过程的管理。而运营模式是指企业内部人、财、物、信息等各要素的结合方式,这是商业模式的核心层面。如果缺乏合理有效的运营模式,即使再高效的销售模式也会由于缺乏持续而优质的产品服务供应变得空心化。运营模式是一种模式,即一套相对固定的人、财、物、信息等各要素的结合方式,强调形成一个相对固定的、有效的企业运作模式。企业运行需要一套完整的固定有效的运营模式,而运营过程需要管理者来统筹和监督,确保运营模式的高效。企业运营管理最基本的也是最主要的职能是财务会计、技术、生产运营、市场营销和人力资源管理。企业的经营活动是这五大职能有机联系的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企业为了达到自身的经营目的,必须对上述五大职能进行统筹管理,这种管理就是运营。

(2)管理模式

管理模式是指某种事物的结构特征与存在形式,是管理所采用的基本思想和方式,是一种成型的、能供人们直接参考运用的完整的管理体系,通过这套体系来发现和解决管理过程中的问题,规范管理手段,完善管理机制,实现既定目标。

管理模式大致可分为:传统等级模式、人际关系模式、系统模式和现代人本主义管理模式。

①传统等级模式:侧重于组织内管理体制和管理技术的提升与完善,强调组织内正式或非正式团体的建设,目的在于提高组织的效率,对员工实行平等式的管理。

②人际关系模式:组建一个组织就是将不同所有者的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组合起来。人力资源的组合意味着将不同的人组织起来,而物质资源的组合也要通过人与人的交往才能得以实现。管理者间原来所具有的良好的人际关系及相互问的了解,有助于解决各种冲突,减少达成一致赞同和资源聚集过程中的交易成本。

③在系统模式下,管理的侧重点转向于注重组织的整体性和目标性,强调人与人之间、人与部门之间、部门与部门之间的整体协调,对员工实行协作互动式管理。

④现代人本主义管理模式是强调以人为中心,强调个体在组织中的作用,管理的中心任务是围绕如何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而开展的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目的在于使组织更富有活力,对员工实行民主的、开放的管理。

3  运营管理的目的

随着现代企业的生产经营规模不断扩大,产品本身的技术和知识密集程度不断提高,产品的生产和服务过程日趋复杂,市场需求日益多样化、多变化,世界范围内的竞争日益激烈,这些因素使运营管理本身也在不断发生变化。近十几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为运营增添了新的有力手段,也使运营管理的研究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使其内容更加丰富,范围更加扩大,体系更加完整。对以营利为目的的企业来说,运营管理控制的主要目标是质量、成本、时间等方面。

(1)控制成本

对于任意产品或服务,消费者关注的重点首先反应在价格,价格低的产品往往更能够吸引客户注意。企业通过现代运营管理方式能够提高生产率,进而减少不必要的开始,降低生产成本。成本优势是企业竞争优势之一,对企业采取差异化战略具有重要影响。任何经营差异化战略的企业都须保持与其竞争者近似的成本。运营管理可以通过系统设计,降低或控制成本,吸引消费者注意,进而增加企业竞争力。

(2)提升产品品质

无论是产品还是服务,品质都是企业发展和生存的关键。通过建立全员质量管理体系对产品或服务进行管理和控制,可以保证企业产品或服务的可靠度,进而延长企业寿命。质量可靠度高的产品一般比质量可靠度低的同类产品更具有竞争优势。运营管理可通过系统设计,保证产品品质,剔除系统内不良品,提高自身客户满意度、忠诚度和产品竞争力。

(3)提高生产力

 生产力是将投入与产出的所有相关要素加以考虑,根据产出结果的关联性来呈现所投入的努力,而不是假定劳动力唯一的生产性投入。提高生产力意味着所有生产要素之间的平衡,能以最少的努力,获得最大的产出。通过运营管理提高生产力,是指在运营过程中充分考虑各项影响因素,将影响因素的不良部门剔除或降至最低,降低企业运营成本,提高企业竞争力。

4  运营效率的影响因素

从运营管理的内涵可以看出,运营管理在于企业的产品和服务,满足客户需求的同时,促进企业进一步生产和制造产品和服务,如何才能够保证企业的生产和制造过程的持续性?关键在于企业需要明确运营管理的目的,提升自身产品和服务竞争力,吸引消费者,提高消费者满意度和忠诚度,将吸引消费者的产品和服务竞争力变成一种核心竞争力。日常运营管理过程中的主要影响因素有:

(1)消费者。消费者是企业制造生产和服务的源泉,寻找和确定主要客户,调动一切可能的资源满足和超越其需求,是影响运营管理的基础因素。

(2)人力资源。人才是企业发展的基础,重视对和类人才的引进、创建新型学习型组织,提倡全员改善、鼓励全员创新是现代运营管理的需要。运营管理的科学化发展,建立学习和创新型组织,培养企业内部具有现代管理意识的人才团队是重要环节,对提高企业内部人力资源素质至关重要。鼓励员工学以致用,积极在工作中改善创新;追求管理的不断优化和改进,构筑和推动自发的群众运动。建立一个能让员工以公司使命为荣、有团队归属感、彼此信任、公正平等的组织,促进员工间相互合作、实现共同目标,达成高效率运作团队。

(3)企业内部创新管理体系。为确认企业运营是否健康,鼓励企业经营管理过程的 顺利进行,建立必要的创新管理体系非常必要。创新管理体系的构建需要设定企业的核心目标,鼓励企业运营管理人员制定、修正并履行计划达成目标等过程。当今社会发展迅速,企业需要提供给员工更好的学习和创新环境与机会,进而促进企业和员工的双向发展。

第5篇

[关键词] 商业银行;共享;运营管理

[中图分类号] F830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9-6043(2017)04-0159-03

财务共享是依托互联网技术通过整合财务标准、流程等将企业分散于各个经营机构的内部财务业务交由统一的财务共享中心进行处理,以此达到降低成本、管控风险以及提高服务质量的目的。根据有关资料显示,通过实施财务共享服务模式能够大大提高企业的工作效率,增强其信息管理能力和沟通速度,实现资源的最优化配置。基于共享金融模式的创新与发展,商业银行实施财务共享中心运行模式实现了银行电子审批模式、业务流程集中处理、财务职能转变以及财务管理提升的要求,促进了共享金融模式的进一步发展。

一、商业银行构建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意义

在经济共享战略下,银行面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如何降低商业银行的运营成本、提高服务质量是商业银行适应共享金融模式首要考虑的问题。结合我国“互联网+”行动战略,商业银行普遍采取基于互联网技术的财务共享服务中心运营管理模式,通过实践调查实施此种模式的90.9%的商业银行都获得理想效果,因此商业银行实施财务共享服务运营管理模式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财务共享服务模式从根本上解决银行低效率运营问题

国外经验告诉我们实施财务共享中心服务模式能够提高企业的运营效率,形成了中心化作业、工业化管理的集约管理模式。而我国商业银行运营管理还存在诸多的问题,最为突出的就是商业银行的运营管理无法满足金融共享发展的内在要求。在金融共享模式下客户接触的金融服务渠道更加丰富,与此同时银行产品存在趋同化现象,因此如何提供差异化的产品,满足客户多样化的需求是商业银行占据金融市场的重要保障,财务共享服务模式是以客户为中心理念发展的,因此通过构建财务共享服务模式可以促进商业银行的差异化发展。

(二)财务共享服务中心提升了银行在共享金融市场的风险控制能力

基于共享金融模式的发展,商业银行面临的竞争越来越大,不仅有来自于银行内部的竞争,还需要面对第三方平台的竞争,尤其是以支付宝等三方平台的出现大大削弱了商业银行的金融地位。在资金市场环境中,尤其是在互联网金融体系下,商业银行面临的风险更加严峻。传统的风险控制模式侧重对银行的事后风险评估,而忽视对风险的事中以及事前控制。另外过于分散的财务管理模式也难以及时纠正经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导致银行经营风险过大。财务共享服务模式通过运营互联网技术,借助大数据平台实现对银行财务数据的集中管理,进而达到了事前、事中以及事后监管控制,强化了银行的风险控制能力。

(三)增加了银行营业网点的价值

营销网点是银行业务的重要渠道,也是银行实现价值的重要形式。在共享金融环境下,虽然银行实现价值的渠道越来越多,但是网点是银行最昂贵的渠道,应该成为银行的销售中心。然而根据对银行网点的经营管理效果看,银行受到传统业务流程的制约,营业网点的精力仍然是以低附加值业务为主,降低了银行的价值。财务共享服务中心通过整合银行资源,优化了营业网点的资源与简化业务流程,大大提高了网点的销售能力,实现网点创新开展高附加值金融产品的能力。

二、商业银行财务共享中心运营的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基于共享金融的不断发展,商业银行针对互联网金融业务出现的新情况,立足于降低银行经营成本角度,依托互联网技术创建财务共享中心。财务共享中心管理遵循预算控制、内容完整、统一规范以及风险可控的原则,实现了业务细化管理。银行财务共享中心通过建立费控团队、资产团队对银行提供的业务数据等进行审核,以此实现银行业务的精细化管理。同时也实现了银行工作质量监控机制的完善。在互联网金融环境下银行面临的风险更加严峻,单从组织架构看,银行通过设置完善的财务共享管理机制实现了对银行所有业务的监督与管理,将责任明确到岗、做到了全程风险控制的目的。但是基于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银行财务共享中心运营管理还存在以下问题:

(一)银行内部控制管理效果不理想

虽然通过财务共享中心平台大大解放了人工劳动力,尤其是减轻了基层银行会计核算的工作量,但是对于财务共享中心的人员而言则形成了较大的工作任务。根据不完全统计,虽然财务共享中心通过运用大数据等技术实现对财务数据的自动分析与核算,但是仍然需要工作人员进行管理。由于人员配置、制度建设等方面的缺陷导致银行财务共享中心的运营内部控制质量不高。首先是人力资源对中心运营管理的支持力度不够。财务共享中心运营对于财务人员的要求更加严格,就如同国家会计学院教授于长春表示,“未来十年内,会计行业的人才结构将发生巨大的转变。中低级财务会计人员将被高级财会人才取代,初步预计有60%的普通财务会计将被迫面临失业或转行。”高要求的工作对于财务人员的要求比较高,虽然财务共享中心人员是聘请的高素质人才,但是基于银行的特殊性,开始运行的中心工作人员有部分属于基层银行财务人员,他们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但是缺乏较高的专业知识体系,导致中心内部控制质量不高。其次制度建设滞后。通过实施财务共享实现了财务风险的前移,有效的规避了银行风险,但是银行财务共享中心属于新型模式,因此其在制度建设方面存在滞后性。例如如何正确处理电子银行业务与传统业务之间的关系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规范制度。

(二)财务共享中心运营绩效考核体系缺失

绩效考核是促进运营管理效率的重要手段,银行财务共享中心一般设立于银行财务部门,属于银行的内部非经营部门,这样在对财务共享中心工作人员进行评价时需要分清经营与非经营的性质。但是根据实践调查,很多银行对于财务共享中心工作人员的绩效考核仍然采取综合性的评价体系,而没有建立差异化的评价指标体系,造成工作人员工作积极性不高。首先银行对于财务共享中心绩效考核的划分不科W。虽然财务共享中心属于银行的财务部门,但是由于互联网金融业务的快速发展,财务共享中心属于具有独立性质的部门,因此采取传统的绩效考核方式,将其划入到财务部门进行考核对象的方式不利于准确的评价其工作质量,也无法准确的检验服务满意度。其次中心绩效考核方式单一。目前采取的员工之间相互评分、领导相互评分的模式往往侧重主观的定性指标,而缺乏客观的定量指标,忽视了对员工积极性的奖励机制,最终影响整个工作氛围。

(三)财务共享中心运营管理理念落后

基于互联网技术而创建的财务共享中心必须要以互联网的思维方式进行管理,但是实际上基于银行的特殊性质,导致财务工作人员缺乏互联网思维意识。首先财务人员对于财务共享的运营模式存在偏差,很多财务人员财务共享模式就是依托互联网技术开展的共享服务运营,而忽视了其内在的互联网思维方式,导致财务共享中心的工作方式只是简单的停留在利用互联网技术的层面上,造成财务共享价值的丧失或降低。其次缺乏柔性思维。传统的财务共享是以制度为中介的,强调对任人与组织的约束,虽然此种模式能够降低风险,但是过于强调制度标准化容易忽视质量,造成财务共享运营效率不高。

三、完善商业银行财务共享中心运营管理的对策

(一)基于金融共享丰富共享中心的职能与服务范围

基于共享金融的不断发展,传统的财务共享模式难以满足服务范围日益丰富的现代银行的发展,尤其是互联网业务的快速开展增加了银行财务工作的难度,因此如何进一步优化银行资源配置,提高运作效率是银行市场核心竞争力的关键。针对经济新常态发展的需要,银行财务共享中心要丰富与完善职能与服务范围。首先要建立系统防范风险的原则。统筹中心自身建设,扩大中心的服务管理范围,将资产管理、会计报告以及分析报表等纳入到中心的管理范畴中,并且要不断扩大职权,集中能力实现业务管理的流程化、规范化。其次扩大共享服务的范围。基于银行业务的不断扩大,银行为适应经济新常态的发展不断推行创新性的金融产品,例如网上理财产品、P2P等产品,对于创新性的银行财务业务等要将其纳入到中心服务范畴中。当然最重要的还是要制定完善的计划目标。只有制定出明确的计划目标才能为客户提供高质量的服务标准。

(二)构建完善的绩效考核机制

基于银行财务共享中心存在的绩效考核体系不完善的问题,商业银行要运用平衡计分卡的绩效考核理念,优化银行财务共享中心绩效缺失及人力资源建设问题。首先中心服务要以质量承诺为核心,将客户需求作为绩效考核工作的核心。银行属于服务行业,财务共享中心是为银行内部提供单据审核、薪酬发放以及会计核算等业务的,因此需要中心树立服务意识,将客户的需求作为工作的要求,处处体现服务的价值。例如在网络环境下,中心工作要主动迎合市场的需求,改变以往被动的工作方式。其次内部流程维度。财务共享中心的重要任务就是保证财务内部控制的有效性,提高流程的运转效益,需要优化内部流程,将内部流程运行效果作为绩效考核的重要指标。以银行回单为例,由于在电子银行模式下,通过网银转账的越来越多,银行回单问题也成为财务共享中心的重要问题之一,如何保证客户能够快速的收到回单是提高银行工作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唯一标识码,实现电子回单与会计凭证的自动匹配,解决了人工逐一整理银行回单、抄录、对应会计凭证编号的方式。此项功能通过优化银行接口需求,节省大量的人工。

(三)创新财务共享中心运营管理理念

首先是创建互联网思维。互联网本不是一种思维,但近年来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兴起,创新商业模式层出不穷,并在此基础上总结出一套新的思维体系。互联网思维并不仅仅指依托互联网技术展开财务共享服务的运营,而是指互联网时代的一些新的思维模式。其中,“用户思维、社会化思维、平台思维”都是我们在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运用管理中可以引入并应用的。财务共享服务应当构建技术平台,实现业务和财务之间的对接,企业和供应商之间的对接,企业和银行之间的对接,将财务共享服务中心打造成联通各方的平台核心。其次树立柔化管理理念。柔性运营思维的应用,能够很好地应对日益提升的管理要求,直观地说,刚性思维是一套直线式的生产线,而柔性思维模式是这条直线上将差异件分流处理,同时允许员工进行生产线上的多流程环节处理,通过组织的柔性、技术的柔性、流程的柔性带来财务运营的多种可能。

(四)提高银行财务共享中心运营设施建设

首先银行要加强对中心的硬件设施建设。财务共享服务的实现及实施效果依赖于强大的信息系统平台。财务系统的设计以及与关联系统的集成关系着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运作效率和运营效果。银行应持续优化系统平台的建设,持续改进流程,引入工作流管理系统提高处理效率,并根据内外部环境变化以及上下游系统业务功能变化及时更新系统平台。其次开展宣传教育,营造内部控制为主的银行氛围。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建立,导致部分员工从原有财务岗位调整到中心从事操作性工作,工作的内容发生了极大变化。因此管理层应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关注员工情绪,通过有效的交流沟通,积极疏导和开解员工不良情绪。最后合理安排财务人员工作岗位。一方面对分行财务人员的安置提供帮助,给予分行财务人员较多的选择权。另一方面为员工提供多样的职业发展通道,同时对中心内部表现优异的员工,给予精神奖励和物质奖励,并可向总行其他部门或子公司输送优秀人才,让优秀人才有一定的上升空间以稳定员工队伍。

四、结束语

虽然通过实施财务共享中心模式大大提高了银行工作效率,促进了工作质量,但是在实践中还存在以下方面有待加强:

(一)财务共享服务改变了员工的日常操作习惯,对员工的用户体验带来较大影响。以员工报销为例,对于报销人和财务审批人而言,财务报销不再填写纸质单据,需要登陆系统填写电子报销单。在线审批,这导致部分员工和领导操作不习惯,对网上报销的便利性有所质疑。

(二)先进技术的应用及信息系统的支持仍需持续加强。共享服务模式下财务作业依赖于强大的信息系统支持。共享服务作业平台以财务管理系统为核心,数十个相互关联的系统共同构成。目前,共享服务中心主要的业务需求均已在系统层面实现,但仍有部分需求在系统层面得不到支持,需要持续研发和优化。

[参 考 文 献]

[1]朱凯.跨国公司财务共享服罩行奈侍庋芯[D].苏州大学,2013

[2]徐海波.新常态下人民银行财务预算管理工作转型的思考[J].财务与金融,2016(1)

第6篇

[关键词]商业银行;共享;运营管理

财务共享是依托互联网技术通过整合财务标准、流程等将企业分散于各个经营机构的内部财务业务交由统一的财务共享中心进行处理,以此达到降低成本、管控风险以及提高服务质量的目的。根据有关资料显示,通过实施财务共享服务模式能够大大提高企业的工作效率,增强其信息管理能力和沟通速度,实现资源的最优化配置。基于共享金融模式的创新与发展,商业银行实施财务共享中心运行模式实现了银行电子审批模式、业务流程集中处理、财务职能转变以及财务管理提升的要求,促进了共享金融模式的进一步发展。

一、商业银行构建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意义

在经济共享战略下,银行面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如何降低商业银行的运营成本、提高服务质量是商业银行适应共享金融模式首要考虑的问题。结合我国“互联网+”行动战略,商业银行普遍采取基于互联网技术的财务共享服务中心运营管理模式,通过实践调查实施此种模式的90.9%的商业银行都获得理想效果,因此商业银行实施财务共享服务运营管理模式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财务共享服务模式从根本上解决银行低效率运营问题

国外经验告诉我们实施财务共享中心服务模式能够提高企业的运营效率,形成了中心化作业、工业化管理的集约管理模式。而我国商业银行运营管理还存在诸多的问题,最为突出的就是商业银行的运营管理无法满足金融共享发展的内在要求。在金融共享模式下客户接触的金融服务渠道更加丰富,与此同时银行产品存在趋同化现象,因此如何提供差异化的产品,满足客户多样化的需求是商业银行占据金融市场的重要保障,财务共享服务模式是以客户为中心理念发展的,因此通过构建财务共享服务模式可以促进商业银行的差异化发展。

(二)财务共享服务中心提升了银行在共享金融市场的风险控制能力

基于共享金融模式的发展,商业银行面临的竞争越来越大,不仅有来自于银行内部的竞争,还需要面对第三方平台的竞争,尤其是以支付宝等三方平台的出现大大削弱了商业银行的金融地位。在资金市场环境中,尤其是在互联网金融体系下,商业银行面临的风险更加严峻。传统的风险控制模式侧重对银行的事后风险评估,而忽视对风险的事中以及事前控制。另外过于分散的财务管理模式也难以及时纠正经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导致银行经营风险过大。财务共享服务模式通过运营互联网技术,借助大数据平台实现对银行财务数据的集中管理,进而达到了事前、事中以及事后监管控制,强化了银行的风险控制能力。

(三)增加了银行营业网点的价值

营销网点是银行业务的重要渠道,也是银行实现价值的重要形式。在共享金融环境下,虽然银行实现价值的渠道越来越多,但是网点是银行最昂贵的渠道,应该成为银行的销售中心。然而根据对银行网点的经营管理效果看,银行受到传统业务流程的制约,营业网点的精力仍然是以低附加值业务为主,降低了银行的价值。财务共享服务中心通过整合银行资源,优化了营业网点的资源与简化业务流程,大大提高了网点的销售能力,实现网点创新开展高附加值金融产品的能力。

二、商业银行财务共享中心运营的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基于共享金融的不断发展,商业银行针对互联网金融业务出现的新情况,立足于降低银行经营成本角度,依托互联网技术创建财务共享中心。财务共享中心管理遵循预算控制、内容完整、统一规范以及风险可控的原则,实现了业务细化管理。银行财务共享中心通过建立费控团队、资产团队对银行提供的业务数据等进行审核,以此实现银行业务的精细化管理。同时也实现了银行工作质量监控机制的完善。在互联网金融环境下银行面临的风险更加严峻,单从组织架构看,银行通过设置完善的财务共享管理机制实现了对银行所有业务的监督与管理,将责任明确到岗、做到了全程风险控制的目的。但是基于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银行财务共享中心运营管理还存在以下问题:

(一)银行内部控制管理效果不理想

虽然通过财务共享中心平台大大解放了人工劳动力,尤其是减轻了基层银行会计核算的工作量,但是对于财务共享中心的人员而言则形成了较大的工作任务。根据不完全统计,虽然财务共享中心通过运用大数据等技术实现对财务数据的自动分析与核算,但是仍然需要工作人员进行管理。由于人员配置、制度建设等方面的缺陷导致银行财务共享中心的运营内部控制质量不高。首先是人力资源对中心运营管理的支持力度不够。财务共享中心运营对于财务人员的要求更加严格,就如同国家会计学院教授于长春表示,“未来十年内,会计行业的人才结构将发生巨大的转变。中低级财务会计人员将被高级财会人才取代,初步预计有60%的普通财务会计将被迫面临失业或转行。”高要求的工作对于财务人员的要求比较高,虽然财务共享中心人员是聘请的高素质人才,但是基于银行的特殊性,开始运行的中心工作人员有部分属于基层银行财务人员,他们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但是缺乏较高的专业知识体系,导致中心内部控制质量不高。其次制度建设滞后。通过实施财务共享实现了财务风险的前移,有效的规避了银行风险,但是银行财务共享中心属于新型模式,因此其在制度建设方面存在滞后性。例如如何正确处理电子银行业务与传统业务之间的关系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规范制度。

(二)财务共享中心运营绩效考核体系缺失

绩效考核是促进运营管理效率的重要手段,银行财务共享中心一般设立于银行财务部门,属于银行的内部非经营部门,这样在对财务共享中心工作人员进行评价时需要分清经营与非经营的性质。但是根据实践调查,很多银行对于财务共享中心工作人员的绩效考核仍然采取综合性的评价体系,而没有建立差异化的评价指标体系,造成工作人员工作积极性不高。首先银行对于财务共享中心绩效考核的划分不科学。虽然财务共享中心属于银行的财务部门,但是由于互联网金融业务的快速发展,财务共享中心属于具有独立性质的部门,因此采取传统的绩效考核方式,将其划入到财务部门进行考核对象的方式不利于准确的评价其工作质量,也无法准确的检验服务满意度。其次中心绩效考核方式单一。目前采取的员工之间相互评分、领导相互评分的模式往往侧重主观的定性指标,而缺乏客观的定量指标,忽视了对员工积极性的奖励机制,最终影响整个工作氛围。

(三)财务共享中心运营管理理念落后

基于互联网技术而创建的财务共享中心必须要以互联网的思维方式进行管理,但是实际上基于银行的特殊性质,导致财务工作人员缺乏互联网思维意识。首先财务人员对于财务共享的运营模式存在偏差,很多财务人员财务共享模式就是依托互联网技术开展的共享服务运营,而忽视了其内在的互联网思维方式,导致财务共享中心的工作方式只是简单的停留在利用互联网技术的层面上,造成财务共享价值的丧失或降低。其次缺乏柔性思维。传统的财务共享是以制度为中介的,强调对任人与组织的约束,虽然此种模式能够降低风险,但是过于强调制度标准化容易忽视质量,造成财务共享运营效率不高。

三、完善商业银行财务共享中心运营管理的对策

(一)基于金融共享丰富共享中心的职能与服务范围

基于共享金融的不断发展,传统的财务共享模式难以满足服务范围日益丰富的现代银行的发展,尤其是互联网业务的快速开展增加了银行财务工作的难度,因此如何进一步优化银行资源配置,提高运作效率是银行市场核心竞争力的关键。针对经济新常态发展的需要,银行财务共享中心要丰富与完善职能与服务范围。首先要建立系统防范风险的原则。统筹中心自身建设,扩大中心的服务管理范围,将资产管理、会计报告以及分析报表等纳入到中心的管理范畴中,并且要不断扩大职权,集中能力实现业务管理的流程化、规范化。其次扩大共享服务的范围。基于银行业务的不断扩大,银行为适应经济新常态的发展不断推行创新性的金融产品,例如网上理财产品、P2P等产品,对于创新性的银行财务业务等要将其纳入到中心服务范畴中。当然最重要的还是要制定完善的计划目标。只有制定出明确的计划目标才能为客户提供高质量的服务标准。

(二)构建完善的绩效考核机制

基于银行财务共享中心存在的绩效考核体系不完善的问题,商业银行要运用平衡计分卡的绩效考核理念,优化银行财务共享中心绩效缺失及人力资源建设问题。首先中心服务要以质量承诺为核心,将客户需求作为绩效考核工作的核心。银行属于服务行业,财务共享中心是为银行内部提供单据审核、薪酬发放以及会计核算等业务的,因此需要中心树立服务意识,将客户的需求作为工作的要求,处处体现服务的价值。例如在网络环境下,中心工作要主动迎合市场的需求,改变以往被动的工作方式。其次内部流程维度。财务共享中心的重要任务就是保证财务内部控制的有效性,提高流程的运转效益,需要优化内部流程,将内部流程运行效果作为绩效考核的重要指标。以银行回单为例,由于在电子银行模式下,通过网银转账的越来越多,银行回单问题也成为财务共享中心的重要问题之一,如何保证客户能够快速的收到回单是提高银行工作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唯一标识码,实现电子回单与会计凭证的自动匹配,解决了人工逐一整理银行回单、抄录、对应会计凭证编号的方式。此项功能通过优化银行接口需求,节省大量的人工。

(三)创新财务共享中心运营管理理念

首先是创建互联网思维。互联网本不是一种思维,但近年来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兴起,创新商业模式层出不穷,并在此基础上总结出一套新的思维体系。互联网思维并不仅仅指依托互联网技术展开财务共享服务的运营,而是指互联网时代的一些新的思维模式。其中,“用户思维、社会化思维、平台思维”都是我们在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运用管理中可以引入并应用的。财务共享服务应当构建技术平台,实现业务和财务之间的对接,企业和供应商之间的对接,企业和银行之间的对接,将财务共享服务中心打造成联通各方的平台核心。其次树立柔化管理理念。柔性运营思维的应用,能够很好地应对日益提升的管理要求,直观地说,刚性思维是一套直线式的生产线,而柔性思维模式是这条直线上将差异件分流处理,同时允许员工进行生产线上的多流程环节处理,通过组织的柔性、技术的柔性、流程的柔性带来财务运营的多种可能。

(四)提高银行财务共享中心运营设施建设

首先银行要加强对中心的硬件设施建设。财务共享服务的实现及实施效果依赖于强大的信息系统平台。财务系统的设计以及与关联系统的集成关系着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运作效率和运营效果。银行应持续优化系统平台的建设,持续改进流程,引入工作流管理系统提高处理效率,并根据内外部环境变化以及上下游系统业务功能变化及时更新系统平台。其次开展宣传教育,营造内部控制为主的银行氛围。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建立,导致部分员工从原有财务岗位调整到中心从事操作性工作,工作的内容发生了极大变化。因此管理层应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关注员工情绪,通过有效的交流沟通,积极疏导和开解员工不良情绪。最后合理安排财务人员工作岗位。一方面对分行财务人员的安置提供帮助,给予分行财务人员较多的选择权。另一方面为员工提供多样的职业发展通道,同时对中心内部表现优异的员工,给予精神奖励和物质奖励,并可向总行其他部门或子公司输送优秀人才,让优秀人才有一定的上升空间以稳定员工队伍。

四、结束语

虽然通过实施财务共享中心模式大大提高了银行工作效率,促进了工作质量,但是在实践中还存在以下方面有待加强:(一)财务共享服务改变了员工的日常操作习惯,对员工的用户体验带来较大影响。以员工报销为例,对于报销人和财务审批人而言,财务报销不再填写纸质单据,需要登陆系统填写电子报销单。在线审批,这导致部分员工和领导操作不习惯,对网上报销的便利性有所质疑。(二)先进技术的应用及信息系统的支持仍需持续加强。共享服务模式下财务作业依赖于强大的信息系统支持。共享服务作业平台以财务管理系统为核心,数十个相互关联的系统共同构成。目前,共享服务中心主要的业务需求均已在系统层面实现,但仍有部分需求在系统层面得不到支持,需要持续研发和优化。

[参考文献]

[1]朱凯.跨国公司财务共享服务中心问题研究[D].苏州大学,2013

[2]徐海波.新常态下人民银行财务预算管理工作转型的思考[J].财务与金融,2016(1)

[3]李红燕.F商业银行财务共享服务中心运营管理研究[D].云南大学,2016

第7篇

胡左浩:清华大学经管学院教授

中国制造业发展到今天,面临着与以往任何时候相比都更为严峻的挑战:成本逐年攀升,产品同质化,产能严重过剩,消费者需求日益严苛。

面对着这些难题,中国传统型制造企业重生产轻服务的经营观念已经不再符合新时代的要求,企业家们不得不放慢脚步去思考可持续发展的未来之路在哪里。

纵观传统工业强国的的制造业发展史,在服务业不断兴起的同时,他们的制造业也发生着悄无声息的变化,传统的制造业业务沿着价值链在不断地向两端延伸,从生产制造环节扩展到相关服务领域。在产品销售的同时,越来越多的服务内容被提供给客户,纯粹的产品制造环节创造出来的附加值在产品附加值中所占比例逐渐降低。

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传统界限变得越来越模糊,越来越多的制造企业正在向附加值更高的价值链环节发展,开始着力寻找基于传统产品提供满足市场需求的服务方案的服务型制造模式,摆脱单纯以纯粹产品价格作为竞争优势的模式,力求走出低利润的经营困境。

服务型制造

美国学者Vandaermerwe和Rada在上世纪80年代末最早提出服务型制造的概念:通过给产品赋予更多服务来创造更多附加价值的过程就是服务型制造。与传统制造模式相比,服务型制造模式实现了四个转变:从以产品作为市场竞争的中心向以提供围绕产品的服务方案为主转变;从金字塔型组织架构向矩阵型组织架构转变;从以产品交付的一次易盈利向以服务项目为周期的阶段性盈利转变;从易受经济波动的影响向具有较强的经济适应力转变。

服务型制造的转型模式

欧美传统制造型企业向服务型制造转型有三个阶段(如图1)。

一是初级阶段,即纯粹的产品销售仍是企业的主话题,也是利润最大的来源,围绕产品的服务也仅仅限于产品售出后被动等待客户需要的服务,企业仅仅把服务带来的利润看作是产品销售带来的副产品;

二是中级阶段,制造企业沿着价值链向两端延展,主动探索客户潜在需求,为客户提供增值服务,提升客户的产品满意度,服务部分在产品价值构成比重逐步上升,成为企业重要的利润来源以及与客户形成紧密关系的桥梁;

三是高级阶段,制造企业以其成熟的企业运营管理经验为核心,向客户提供专业化服务,成为纯粹的服务商。

由制造业向服务化转型的三个阶段,我们可以看出,向服务化转型的过程是逐步渐进式的,需要按照一定的转型模式进行。

根据欧美领先制造业企业的转型经验,有两种沿着价值链挖掘客户价值进而提供服务业务的转型模式:一是以传统优势产品作为基础,向客户提供延展的模式;二是以运营管理知识作为核心,向客户提供专业化服务的模式。

向延展转型模式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欧美领先制造企业基于产品向客户提供服务,以提高客户满意度,进而实现客户忠诚度。这些领先企业在向服务化转型的过程中,沿着价值链去发掘客户深层次的服务需求。

下面我们以宝洁、卡特彼勒及罗尔斯罗伊斯三家代表性企业为例,分别从供应链、销售和售后三个业务领域,分析这些企业向服务型制造模式转型的路径。

路径1:基于供应链的服务型制造

供应链以企业为核心,以信息流、物流和资金流为媒介,从原材料开始到中间投入品再到最终产品,由销售渠道把产品输送到最终消费者。这个过程将原材料供应商、产品制造商、渠道商、最终零售商和最终消费者连接成一个整体的链状结构。

这个结构决定了高效的供应链体系能够推动制造业企业获取基于供应链的优势,也就是制造业企业可以将为自身企业服务的供应链体系向上下游进行延展,为上下游的合作伙伴进行服务,实现企业与合作伙伴利益上的双赢。一方面促进制造业企业与合作伙伴的战略联盟的建立,一方面优化交易流程来降低交易成本,进而提高双方的效益水平。

案例:宝洁与沃尔玛协同供应链服务转型模式

在20世纪80年代,宝洁最大的客户沃尔玛公司最为关注的除了产品的价格之外,还有货架上所需商品的库存程度,多了会产生多余的库存,当时采购方式都是按订单结算。一旦产生库存,就需要沃尔玛自己承担库存成本;其次,就是避免热销产品供货不足,一旦出现产品脱销而造成的供货不足,就会给公司带来潜在的销售损失。

结合沃尔玛的利益关注点,宝洁公司为沃尔玛创新性推出了一套基于双方信息共享的“CRP (continuous replenishment program) 实时补货系统”(该系统流程如图3)。运作的机制是:宝洁公司建立一套信息系统,与沃尔玛基于POS的内部数据系统网络进行对接,以实现对沃尔玛商品状态信息的搜集。

在CRP实时补货系统的帮助下,宝洁公司能监控到沃尔玛店面的库存情况,进而对为店面发货的频率、数量和发货时间进行精准管控,而不是像以往那样只能等待沃尔玛下订单后再采取行动。CRP实时补货系统使得宝洁公司有效地降低了库存,并实现了商品发运的高效性。

宝洁公司为沃尔玛构建的CRP实时补货系统,是以沃尔玛各个店面的库存数据为基础。这些库存数据,使得宝洁公司能够监控各个店面的库存水平,来确保宝洁产品时刻处于货源充足的水平。宝洁公司通过CRP实时补货系统这个数据传统通道,根据沃尔玛各个店面的库存水平及时调整补货安排,把订单周期压缩到了3-4天。实时补货系统极大地提高了库存的流转速度,大大降低了沃尔玛整体的库存成本。

宝洁公司供应链的服务化模式策略创新改变了与沃尔玛的关系,从渠道控制权的争夺,转移到对供应链进行以信息共享为基础的流程再造上,实现供应链的服务化对交易双方的增值价值。通过信息化的供应链管理体系,降低了双方库存管理成本,为沃尔玛实现天天低价的市场策略提供保障,提高了存货周转率,改善了经营业绩。

路径2:基于销售领域的服务型制造

传统制造业企业往往重视销售部门的作用,导致市场竞争策略仅限于传统市场渠道的开拓及促销策略的创新;而欧美领先的制造业企业则充分利用客户个性化服务、融资解决方案服务、客户体验等方面存在的巨大需求空间,打造服务差异化的市场竞争策略。

案例:卡特彼勒金融融资服务转型模式

如同汽车销售网络一样,卡特彼勒在全球的销售都是依靠当地的商网络,商为卡特彼勒的销售发挥着重大的作用,卡特彼勒的全球化销售在逐渐完善的商网络下得以实现。

这种商业模式,决定了商网络的建设情况将直接决定卡特彼勒公司的未来。在20世纪80年代,随着美国金融服务业兴盛,分期付款的提前消费理念成为了美国潮流。同时,商急需一种应对措施,来帮助客户解决购买大型机械设备时资金不足的问题。为了帮助商扩大销售规模,卡特彼勒公司于1981年成立了卡特彼勒金融服务公司,通过与商合作,向客户推出了以金融融资服务为基础的“一站式服务”的销售支持方案。

所谓“一站式服务”,就是以方便客户为宗旨,承诺客户可以在任何一家卡特彼勒商的销售网点选购机器设备、办理融资、设备维护以及提供原厂零备件支持等一系列的专业服务,一地解决。

这种以产品为基础的金融服务对客户的吸引很大。一方面,金融服务解决了一部分客户资金压力问题;另一方面,融资解决方案服务减轻客户一次购买设备的大笔资金投入,转化为非固定资产形式的租金,有助于帮助客户改善财务报表。

基于产品销售的金融服务模式,实现了卡特彼勒与商业务契合与利益共享。商获得了卡特彼勒的优质产品,还通过卡特彼勒在商网点直接提供的融资解决方案服务促进了产品销售。随着卡特彼勒融资解决方案服务不断的加深,商销售网络迅速扩张。

鉴于金融融资服务的成功,卡特彼勒金融服务公司继续挖掘客户的需求,将业务拓展到卡特彼勒再制造服务,以及设备管理解决方案服务,形成覆盖全生命周期的服务生态系统(如图4,卡特彼勒金融服务公司覆盖产品周期的服务生态系统)。这种利益共享相辅相成的商业模式,保证了卡特彼勒公司经营业务的可持续增长。

路径3:基于售后服务领域的服务型制造

售后服务部门长期以来都在制造企业中被视为支持部门,不以盈利为目的,主要工作为售后维修服务,对产品进行安装、调试以及维修,借此提升客户对产品的满意度。

而欧美领先制造业企业率先通过发掘客户需求,拓展售后部门支持能力,为客户提供解决方案式售后服务,由传统成本中心,转变为重要的盈利中心。服务内容由传统的产品安装、调试、维修及备品备件服务,拓展到设备检测诊断、长期维护保养、实时远程监控和检修、设备更新及升级改造、顾问咨询服务和客户培训等。

案例:罗尔斯罗伊斯售后全面维修服务转型模式

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民用喷气式飞机发动机包含的零部件超过1万个,使用寿命通常在20-25年左右,每部发动机每隔5年就需要拆解进行全面维修,每次维修的费用超过一百万美元,而同时飞机的发动机结构异常复杂,恶劣的使用环境使得飞机发动机极易受到损坏。所以,在飞机发动机使用期间的维修费用,远超机发动机购买时的成本费用。并且,航空公司大部分都是自己投入巨额资金,建立飞机维护设施和飞机零部件供应链管理部门,以保障航空公司服役飞机保持良好的状态。进入90年代后,航空公司面对着日趋激烈的竞争压力,再也无法负担高昂的飞机维护费用,都迫不及待地想方设法抖掉这个包袱。

在充分了解到客户的需求后,罗尔斯罗伊斯开始着手建立一套全新的服务支持体系,不断延展服务价值链,推出了全面维护服务(Totalcare)。

全面维护服务为航空公司提供了一整套的售后服务方案,不但包含传统的维修服务,还整合了新型的增值服务,形成一种模块化的服务包组合方案。这样,优秀的数据分析能力,成熟的供应链体系,出色的成本控制能力以及世界顶尖的技术,使得罗尔斯罗伊斯公司能为客户提供高性能的发动机产品,并且最大程度减少潜在故障带来的损失,帮助客户实现风险转移。

向专业化服务转型模式

随着经济的发展,信息技术的进步,商业模式的创新,以IBM为代表的传统制造业企业,以运营管理知识作为企业竞争优势,在价值链上向客户提供不依托产品的专业化运营管理服务,以帮助客户打造市场竞争力,提高运营管理效率,降低企业运营成本作为宗旨。

与传统的服务不同,这一阶段的服务不再依靠自身原本的产品,而是将制造企业领先的供应链、运营管理、研发设计的运营管理知识作为核心,输出给其他企业。该模式的收益来源不再是产品销售,而是专业化服务管理费用和人工费用。

下面我们以ARM公司、Boliden公司和爱立信三家代表性企业为例,分别从研发设计、供应链和运营管理三个业务领域,分析这些企业向服务型制造模式转型的路径(见图5)。

路径1:基于研发设计的服务型制造

研发设计是传统制造业创造企业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

近年来,随着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和专业化分工的加深,研发设计逐渐分化独立形成新的业态――研发设计服务业。研发设计服务处于制造业的产业链前端,又位居价值链的高端,改变着服务业内部的结构,带动了制造业的提升,优化了产业结构。

案例:ARM公司研发设计服务模式

ARM公司作为微型处理器世界顶尖的研发设计公司,摒弃了传统微型处理器设计公司自己生产制造再进行出售的商业模式,而是采取了一个全新的商业模式。

ARM公司将自己的设计方案IP(指令集架构、微处理器、图形处理器……)和使用许可提供给合作伙伴来获取盈利,合作伙伴可以根据市场需求来修改并集成自己的技术,然后自行生产推出各式芯片(见图6)。这种新的商业模式,实现了所有的参与者都能获得利益的目标。

ARM公司主要做的是高效率、低功耗的芯片架构研究开发,通常2-3年的周期,这也是ARM成本产生阶段。选择ARM为合作伙伴的公司支付一笔入门的授权费获得设计方案,并基于ARM方案开发自己的产品,通常周期3-4年。当合作伙伴的芯片开始出货时,ARM能够从每一片基于其架构的芯片获得1%-2%的版税。而每一款ARM设计方案都适用于多种终端应用,每一种应用又能获得多年的版税现金流,规模效应显著(见图7)。

相比于传统的企业内部单独研发,ARM授权+版税的研发设计外包商业模式,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企业的成本,比各个合作伙伴单独进行研发更有经济效率,摊薄了微型处理器的研发成本,降低了微型处理器的价格,可以加速技术的普及,以及推动技术进一步的提升。

路径2:基于供应链服务化的服务型制造

随着信息时代的快速发展,原本依附于传统制造业中的供应链管理体系已经逐步独立出来,相应的服务商机也不断涌现,形成一个行业,并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比如新兴的逆向物流服务、供应链采购服务、专业物流服务等。

案例:瑞典Boliden电子废品逆向物流服务转型模式

随着电子废品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各国都开始制定法律法规对电子废品的处理进行规范。欧洲议会于2002年通过《电子废品处理法案》(WEEE法案)。《电子废品处理法案》所涉及的制造商对可持续发展的需求,让瑞典Boliden矿业公司有机会与欧洲更为广泛的家电以及电子产品制造商建立更为紧密的关系。Boliden通过建立电子废品回收处理渠道,为欧盟25个国家的电子产品制造商们提供电子废品逆向物流回收服务。

Boliden公司以富有远见的眼光,看中了以回收的废料进行再制造具有成本低廉的特点,早在20世纪60年代,瑞典Boliden公司的Rnnskr冶炼厂就开始了回收废料进行再制造的业务。进入21世纪,Rnnskr冶炼厂每年可以回收再处理12万吨的电子废品,强大的电子废品回收再利用能力,使得Boliden公司成为了世界上最大的电子废品回收再利用企业之一,并且近年来电子废品市场的增长促使Boliden公司不断对现有冶炼厂产能进行扩容,进一步巩固了Boliden作为电子废品逆向物流服务市场的全球领先者地位。

Boliden的电子废品逆向物流服务方案扩大了商业领域,与处于供应链下游的制造商建立了密切的商业关系,消除了制造商对于电子废品处理的后顾之忧,促进了企业间的战略合作。同时,通过电子废品逆向物流不仅降低了公司对矿石的依赖性,还降低了原材料的成本,进而提升了正向原材料供应链上的价格优势,增加了合作伙伴对Boliden的信任感和回头率,推动企业的市场份额扩大。

正向的原材料供货物流与电子废品的逆向物流服务完整地形成了Boliden闭环状的供应链体系,强化了整个供应链的竞争优势(如图8)。

路径3:基于运营管理的服务型制造

许多企业越来越认识到实现自身运营业务活动(设备运营管理、网络管理服务、IT外包服务,人力资源外包服务等)的高效性和低成本性也是形成企业竞争优势的重要环节。因此,为其他企业提供运营业务支持的管理服务模式应运而生,通过专业化的运营管理服务帮助客户降低运营成本。

案例:爱立信网络管理服务转型模式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快和以增值服务作为商业核心的时代到来,作为市场领先者的爱立信公司开始打造差异化市场竞争优势,加强企业的服务模式转型,对公司业务结构进行升级。

爱立信服务模式转型经历了三个阶段,从以聚焦于产品的传统营销策略,转变为聚焦于产品并提供围绕产品延展性的服务的竞争策略,再转变为目前以爱立信百年运营管理知识为基础的专业化服务作为核心竞争力。每次结构升级都与运营商需求、外部竞争环境以及企业技术等方面的变化密切相关,完成了三个阶段升级的爱立信公司最终完成了业务结构的蜕变。

进入21世纪,日新月异的技术变革,促使电信运营商以及电视广播媒体运营商重新审视自身在价值链中所处的位置,将业务聚焦在业务和客户价值的实现上。对于运营商来说,建设和管理维护复杂的通信网络是一件具有挑战性,且十分耗费时间和资源的工作。相比之下,运营商更愿意将精力聚焦到提升市场份额,以及提高品牌知名度等企业核心业务上。

第8篇

摘 要 本文主要对运营管理的内涵做了简要论述,同时对运营管理在企业核心竞争力中的重要作用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关键词 运营管理 核心竞争力 企业竞争

一、引言

企业核心竞争,是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关键要素。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得到持续市场竞争优势的力量之源,也是企业长期发展的重要保障。一个企业如果要在经济全球化大潮的背景下,特别是金融危机刚刚过去的今天不被外界所击倒,就必加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企业从产品的研制到原材料采购、 生产、 销售、 售后服务等一系列活动称之为企业运营过程。 针对运营过程中的各项活动配置的组织构架对其活动实施的控制和管理称之为运营管理。企业运营管理目标就是要在时间、质量、成本、人力上取得最优化。在新形势下企业如何做好运营管理是提高自己的核心竞争力的一个重要方面。

二、运营管理的内涵

运营管理是指对运营过程的计划、组织、实施和控制,是与产品生产和服务创造密切相关的各项管理工作的总称。运营管理是由生产管理演变而来,近现代以来企业更多的向服务业、公共事业等领域发展,而不仅指过去的制造业,运营管理(operations management)也就趋于主流。

企业管理中最基本的职能是生产运营、科学技术、市场营销、财务会计和人力资源,这五点互相促进、互相影响,只有这五点能够有机的整合在一起才能对企业的发展带来推动力。而运营管理的主要对象是生产运营过程和运营系统,企业的运营是要有计划、有组织的对一个投入、转换、产出的过程进行安排,并对此过程配以合理的实现的手段。企业运营管理,作为企业生存与发展关键的一个要素和各个要素之间的逻辑关系,它决定着一个企业的市场经营成效;从长远角度来看,能否找到适合企业自身发展需要的企业运作模式并不断完善这种机制决定着这个企业能否延续企业自身的竞争优势,最终取得企业的持续且平稳的发展。总之,企业运营管理的目标就是通过创新的企业运营模式在有限的资源和时间里取得利益的最大化。

三、现代企业竞争中运营管理特点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加剧和我国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加深,企业运营管理面临新的课题研究。运营管理如何更好地服务于企业,并使之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这已经成为企业运作中不可回避的课题。

1.现代运营管理涉及范围逐步加大。随着现代企业涉及领域不断扩大,那么于此相适应的运营管理也需要适应新形势的发展,现代运营的领域已经不再单只传统制造业,内容也不再仅仅是运营的过程的计划、组织和监管。现代运营管理已将企业运营战略的制定、运营系统设计、运营系统运行与监管等涵盖到自己的范围内。

2.信息技术手段的应用。科学技术的提高给企业的运营管理带来了新的技术手段,物料需求计划、企业资源计划、制造资源计划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给企业运营带来了新的方式。信息化程度的高低甚至已经成为一个企业综合竞争力的一个指标。

四、运营管理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影响

时下,经济全球化的浪潮已经将中国企业推向了风口浪尖,在激烈的竞争中企业要想生存并有所发展就要不断革新,以适应新形势的需求。提高企业自身的核心竞争能力是如今每个企业无法回避的课题,只有具备核心竞争力才能企业才有旺盛的生命能力,并拥有可持续性的竞争优势。企业的优势可以简短的概括为成本、时间、质量、收益等指标上。虽然雄厚的资金保障、领先的技术和优秀的人才是企业不可或缺的核心竞争能力,但是如果没有高效可行的运营管理模式将这些要素组织起来,那么企业也无法真正的具有强大的竞争力。我们提倡是对企业运营管理所涵盖的范围综合的运用科学手段,客观的调查研究,指出企业运营管理中的缺陷,提出合理可行的解决方案,进而提高企业的运作效率,争取更多的收益。

企业运营管理重要作用就是要以最优的方式为市场提供合适的产品,这是目前任何一个企业运行的一个基本原则,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企业利润的最大化。

五、企业打造核心竞争力的内部途径

1.企业从高层管理者到基层的每一个员工,都应该认知企业核心竞争力战略在市场竞争特别是国际竞争中的作用,重视和关心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养。

2.要集中公司资源从事某一领域的专业化经营,在这一过程中逐步形成自己在经营管理、技术、产品、销售、服务等诸多方面与同行的差异。在发展自己与他人上述诸多方面的差异中,就可能逐步形成自己独特的可以提高消费者特殊效用的技术、方式、方法等,而这些有可能构成今后公司核心竞争力的重要要素。

3.加强技术创新。这是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一是企业制度创新,是企业关键的问题,涉及到企业制度的三个方面:企业产权制度,企业的治理结构,企业的管理制度。二是企业文化创新,真正认识什么是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人的价值理念,思想范畴,是员工对整个企业发展乃至制度的一种认可,这种认可企业制度的理念就是企业文化。企业文化理念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管理型企业文化,经营型企业文化,体制型企业文化。三是企业营战略创新。企业经营战略创新的核心问题是要发挥自身的比较优势,也就是我选择经营战略关键是我的比较优势是什么。四是企业技术创新。技术,不仅仅是技术水平的问题,而是技术的市场性问题。国际上技术创新有两个评价标准:一个叫技术的技术性,就是技术水平高不高。另一个叫技术的市场性,就是有没有市场需要。评价企业的技术创新的关键是考虑市场需要的问题,有没有市场需求。因此所有企业注意,你们的技术创新是建立在技术的技术性和技术的市场性的统一基础上的,绝不是一般的技术创新问题。

六、企业打造核心竞争力的外部途径

1.可通过知识联盟获得企业核心竞争力。知识联盟有助于一个公司学习另一个公司的专业能力,有助于两个公司的专业能力优势互补,创造新的交叉知识。知识联盟具有以下特征:联盟的各方合作关系非常紧密;知识联盟的参与者广泛等等。因此,知识联盟是企业从外部获得核心竞争力的有效途径之一。

2.可通过企业兼并获得核心竞争力。企业兼并是企业扩大规模,快速进入其他竞争领域的一种有效途径。通过兼并,企业可以重新整合自己的内部资源,构造新的企业经营格局,调整产业结构与产品结构,构建新的企业经营机制,从而达到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市场竞争力的目的。因此,兼并也是企业打造核心竞争力的一条捷径。

3.努力培育更多的更忠诚的稳定顾客群。顾客群越多,顾客的忠诚度越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就越强大,就越能经久不衰。因此,我们的企业都应重视培育自己的顾客群。从产品、价格、渠道、促销到公关宣传等营销的各个方面着手,努力培育自己的顾客群,以增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七、结语

核心竞争力就是企业的心脏,它为一个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提供必要的血液,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它,而核心竞争力最主要的又是适时的创新,不仅是技术上的创新,而且也是运营模式上的创新,加强现代化企业运营管理管理,形成自己独有的运营模式,是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有效手段。我国企业应从现在做起,改变传统的经营管理理念,借鉴国外成功企业的经验,以打造核心竞争力为契机,形成我国企业的竞争优势,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中国经济新思考(第一版).中国财经出版社.2008.

[2]萨缪尔森,诺德豪斯.经济学(第二版).人民邮电出版社.2008.

[3]王德海.现代项目管理的理论方法.中国农业出版社.1998.

第9篇

关键词:企业集团 资金运营

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之间的激烈竞争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在对集团企业的资金筹措、投资和价值创造能力方面,具体而言就是企业集团在追求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过程中所涉及到的一切经济业务活动所涉及的资金运动管理,并且在资产负债表、现金流量表和利润表等有关财务报表上面恰当反映。企业集团在产品的调研、生产经营、销售等价值利润创造过程中需要进行相关资金的筹集、优化配置和对外投资,通过合理化的资金结构安排、自有资金的盘活存量使用、外来资金的优化配置,共同实现企业资金的自我价值的升级再创造,提升其资金运营管理能力和运营效率。

一、企业资金运营的主要方式

(一)跨国公司资金运营的主要方式

跨国企业资金运营管理存在于母子公司之间安排合理有效的资金流动,其运营管理的目的在于保持最优化的流动资产持有量水平,有效控制流动资产的余额量,最终实现其全球化发展战略目标。跨国公司的资金运营方式主要包括:集中管理、净额结算管理以及全球范围内资金配置。

(二)上市公司资金运营的主要方式

上市公司的资金运营主要体现在资金结构方面,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使上市公司呈现投资主体的多元化、筹资方式的多元化发展趋势,体现投资者的权益行使需要共同承担经营管理过程中出现的风险,合理安排债券、股票增发和股份配送等不同筹资方式之间的协同作用。

二、企业集团资金运营管理中存在的相关问题

市场经济条件下,追求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的企业需要具备有效的经营管理能力,其中关键环节是运营资金的合理优化配置能力,影响着企业集团未来的发展水平和社会地位,当前情况下企业集团在资金运营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一)资金管理制度不健全,组织体系不完善

集团企业资金运营的有效前提是组织管理者认真全面贯彻资金管理制度,然而现实中却存在着资金管理制度不健全和组织管理体系不完善的问题,具体而言:第一,公司各部门的分工合作有待完善,财务部门资金主导管理能力较为分散,有些缺少资金管理的最高管理机构以实现对其统一调配,从而影响资金运营的效率水平;第二,财务人员的设置没有严格按照相互监管制度进行,财务与会计存在一定程度的互融,使会计信息的预测功能受损影响公司投资决策判断的精准度;第三,资金管理制度缺乏系统性和全面性,有时互相之间存在一些交叉使执行人员不知如何进行标准的选择工作,有时还会出现制度设定修改不能跟随外部环境的变化进行及时更新,难以满足业务快速发展的需求。

(二)资金管理流程有待进一步约束

集团企业一般具备程序化的资金调度流程文件,而与业务密切相关的资金使用和调度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首先,资金管理程序规范但业务执行随意性,使资金的管理使用呈现模糊不清和随意性特点;其次,“重业务、轻财务”现象普遍存在,管理层对财务管理的重要性缺乏准确定位,高度关注生产而怠慢经济效益和财务管理,难以充分发挥企业资金的最大效用;第三,预算管理的作用发挥没有完全体现,资金使用的计划性、运营成本的有效控制降低和利润水平并没有在预算管理体系中得以很好地体现,预算管理形式大于实质大大削弱其在资金运营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三)企业资金筹集综合使用效率不理想

企业集团部分管理者认为企业的融资能力越强,闲余资金的剩余量就越多,由此给企业带来很好地发展能力和抵抗风险能力,故企业就选择使用不同渠道进行资金的筹集,忽略其整体负债能力以及投资收益是否与负债相匹配,这样一来企业资金出现大量闲置,造成资源的浪费和成本的提升。

三、增强企业集团资金运营管理能力的对策

企业集团资金管理能力的高低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企业未来发展能力的强弱,影响着企业的社会竞争地位的高低,有必要综合参考总结先进经验已制定出有利于增强企业集团资金运营管理能力的对策。

(一)建立健全资金管理的各项制度建设

企业集团资金运营有效的重要前提是要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制度在实践中全面贯彻落实,保证其管理有据可依和管理效果的高水平,包括预算管理制度、营运资金管理制度、负债管理制度、融资管理制度、资产管理制度、对外投资制度等。预算管理是前提和基本保障,合理有效的预算安排才能保证各项经济业务活动的开展;营运资金管理制度是为在满足流动资金需求的前提下实现投资水平的精准和利润率的提升;负债管理可降低因负债带来的经营风险实现资金的优化配置;融资管理可有效降低盲目融资的可能性保持合理的负债水平。

(二)开展资金池模式,重视资金头寸的预测作用

网络信息化时代,企业集团需要借助先进的信息技术和完善的金融体系来强化资金运营管理能力。跨国公司可选择与国际银行合作共同开发资金池资金管理模式,有效实现企业经济业务和资金结算控制流程的融合,满足公司资金的全球化调拨,可以借助优秀的财务专家和大量的信息情报,根据各国利率、汇率的变化和各子公司的需要,对流动资金进行有效的统一调度和使用。

(三)预算管理工作的完善,资金管理机构的健全

建立健全企业的预算管理体系,在预算管理体系中完善资金预算,确保各种预算信息的准确性,以便为公司的投资决策提供科学地信息,提高公司投资决策的效率。一般而言,公司的预算编制应该要包括经营预算的编制、投资预算地编制、筹资预算地编制、资金预算地编制等相关的内容,这样才能达到加强资金管理的目的。最后,资金管理机构需要具有完备特征,既要包括财务管理预算机构还需要财务审计监督管理机构,以保证资金运营整个过程的有效管理。

(四)强化外汇集中风险管理,加强信息化系统建设

第10篇

面对经济全球化的挑战,各类企业都面临这巨大的竞争压力,如不能充分利用企业资金进行有效的管理和运营,将难以在现代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虽然我国企业资金运营管理的研究起步较晚,但是与国际接轨较快,发展迅猛,已经取得了一系列成果。

2资金运营管理的现状分析

2.1不良资产导致资金运营受阻。各类企业都面临不良资产的问题,这其中应收账款无法及时收回的主要原因是企业缺乏风险防控意识,客户信用调查不彻底、不充分。应收账款也是企业资金的组成部分,作为企业“闲置资金”,对于企业的运营规模大小有着重要的影响,长期发展下去可能导致工艺产品落后,技术服务更新不及时等问题,最终导致企业经营利润下滑,对于资金的良好运营带来负面影响。2.2企业理财方式单一。企业内部资金运营效率低下的重要原因是企业理财方式太单一,资金收入的高低直接影响企业资金的运营。通过科学的预算规划和风险分析,确定适合本公司的理财产品,利用公司的闲置资金创造更多的价值。现实中不少单位将大量的资金进行单一的投资,往往会造成难以控制的风向,一旦出现问题将导致不可承受的巨额损失。面对越来越多的理财产品,企业需要有清晰的定位和科学的规划,这样才能提升企业的偿债能力。2.3资金运营灵活性较差,资金利用率不高。调查发现,即使是在经营较为成熟的大中型企业,其资金运营也经常采用传统的管理模式。虽然传统的管理模式和运营方式具有发展成熟、经验积累丰富的优势,但是缺乏现代管理的灵活性和技术性,管理结构和可操作性均不能满足现代企业管理对于资金运营的要求。

3提升企业资金运营管理的对策

3.1建立资金的预算管理体系。企业集团成立以企业负责人为首,财务、计划、生产、销售等相关部门负责人参加的资金预算管理委员会在资金预算管理委员会的领导下,采取全员与全过程参与的全面预算方法,以收入定支出,以产出定投入,反复平衡测算,认真编制出年度资金预算各企业、各部门根据年度资金预算安排,结合本单位的具体情况,编制月度资金预算报总部审核,由总部据以统一平衡,合理安排,各单位严格按总部批复的月度资金预算控制收支,以充分有效地利用资金在使用过程中的时间差和空间差,保证资金的合理运用。3.2挖掘集团内部资金潜力。在集团公司中,既有新开办的子公司,又有原有子公司的关闭和合并等;这就导致集团公司资金既需要向子公司及分公司分配,同时也存在部分子公司大量闲置固定资产的浪费,这种情况不仅仅包括资金,还包括固定资产、工程物资及库存材料等。这种供需的不平衡现象容易导致大量资源的浪费,为此,建议集团公司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挖掘集团公司潜力:(1)建立健全闲置资产统计与利用体系,通过引入现代化的管理手段和管理平台,实现各类资源网上登记与查询,做好内部融通工作,实现优先内部资源利用,然后外部采购的目的,使得物尽其用,节约资源。(2)优化重组、盘活闲置资源。对于闲置和积压的资产,组织专业人员进行资产评估和资产性能评价,并根据科学合理的程序实现废旧资产的处理,降低企业随意处置导致的损失,尽可能实现资金回收。3.3严格对外投资决策与审批程序。掌握科学合理的资金投向,一方面实行集团集中审批制各企业对外投资必须进行可行性研究,搞好市场调研,建立科学的决策程序,正确估计投资项目的预期现金流量,通过收入现值与所需资本支出的比较,选择投资方案,报集团审批,集团根据整体安排,对有竞争力的投资项目,给予优先安排,保证资金的需求,避免集团内重复建设,保证资源的优化配置。另一方面,利用集团内部资金集中的优势,按照各个分公司的贡献比例进行技术创新资金的调配,集中优势资金重点研发新技术和大项目,并在运行过程中坚持效益第一的原则,尽可能发挥资金优势,确保资金的合理使用,提高公司内部进行运营管理效率。3.4发挥资金整体优势,降低贷款利息支出。集团公司或者各个分公司能够从金融系统获得贷款的关键因素是偿还本息的能力,相对而言,集团公司的经济实力雄厚,经济效益较好,偿还能力值得信赖,贷款能力较强;但是部分子公司和分公司的经营状况不是很好,融资能力较差,由于财务状况的原因很难从金融机构获得信贷支持,这种不平衡的现象影响到集团公司整体发展。为此建议,集团公司借鉴国内外先进管理体系,实行公司对外统借统还,尽可能发挥基团优势。尤其是在主要金融机构可以在国家基准利率基础上实行上下浮动政策,基团公司凭借其强大的信贷能力,对比选择最优的信贷条件。此外,还可以利用不同贷款期限差额利率的方式,通过时间差,合理安排各类贷款业务的流程和时间节点,达到降低利息支出的目的。

4结语

通过上文的研究,可以看出我国企业在资金运营方面的重视程度仍然不够,在重视程度和管理手段上还有巨大的提升空间,笔者通过大量资料调研与分析,总结得出四项提升企业资金运营管理的策略,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作者:姜宇 赵悦 彭佳昱 单位:沈阳工学院

参考文献

第11篇

战略选择:实施后台集中管理

2009年以来,张家港农商行按照现代金融企业标准,着手构建符合自身发展特点的业务和管理流程,探索实施后台集中管理模式,主要出于三个方面的考虑:

一是应对激烈金融竞争的必然选择。目前商业银行面临资本约束、利率市场化等金融形势剧变的挑战,传统的经营管理模式已不能应对这些变化。因此,建设扁平化、集中化、专业化的组织模式,辅之以高效的信息管理平台,通过精简管理层次、优化资源配置、集中后台处理等,在制度层面上解决银行的风险控制问题已迫在眉睫。

二是提升风险管控能力的现实需要。监管部门要求银行进行流程改革,打造“流程银行”。通过分离前后台、统一业务流程、集中实施操作,可以更为独立地监控前台业务风险,更标准化地进行内控评估和一体化监管,更集中化地管理原本分散的运营风险,进而提高银行的风险管理能力。

三是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进步为银行业流程再造、实施后台集中管理奠定了坚实的科技基础。在信息技术的有效支持下,银行通过对核心业务系统、风险监控系统、信贷管理系统等加以改造,建立流程化、并行式的业务集中处理体制,已经不再是纸上谈兵。

战术突围:强化业务流程再造

张家港农商行积极构建“流程银行”,组织业务和产品流程的全面再造,实施以客户为中心,以条线垂直运作、管理和考核为主的组织架构,集中整合后台业务,开展各项业务流程再造。

运营模式改革的第一步是建立运营管理部门,从总行高度来推动变革,初步实现交易行的前后台分离。2012年初,设立运营管理部,负责全行业务后台集中处理和保障,并下设对账中心、清算中心、现金业务中心、事后监督中心等四个二级部。在此基础上,又在信贷管理部下设放款中心、贷后检查中心两个二级部门。总行相关中心的设立,不仅明晰了经营管理的前中后台职能,优化了业务流程,而且提高了风险控制的专业性和前瞻性,将防范操作风险的关口前移。

如今,张家港农商行已初步建立起比较完善的运营管理机制。回顾张家港农商行“流程银行”建设的过程,我们可以看到,重要的是走好以下几步,方可实现全行后台业务的集中运营与管理的再造初衷。

一是分步实施,构建前后台业务流程组织体系。从根本上对用信审批、会计业务流程和管理模式进行重新设计和组合,完成相关业务中心的整合和建设,构建“大后台”运营管理体系。

二是利用图像识别技术,实现信贷、会计档案压缩保管和后台集中稽核。加大系统研发投资力度,利用电子影像技术和工作流技术,通过扫描、数据导入等方式,实现信贷资料、会计凭证、报表等档案资料的采集、加工、存储和调阅的全程自动化和电子化,逐步将过去基层网点处理的后台业务(包括复核、审批、单证处理、财务处理和风险监控等工作)集中到总行中心来处理,实现支行前台受理、总行中心后台处理的运营模式。

三是进一步理顺和加强对基层营业网点的管理,逐步实施会计集中核算。着力对各部门的管理职能重新进行界定,形成一个职责明确、配合密切、有机协调的管理体系。按照“交易与核算相分离”原则,上收会计核算层次,逐步将内部核算账户的开销户、损益类科目的使用等纳入后台处理,将基本核算单位由网点上收到总行,研究实现总行一本账,缩减账务层次,实行会计业务集中核算。

一年多来,实施后台集中管理取得了初步成效。

一是贷款发放中心实现了用信集中审批发放,在授信额度内审查、审批客户用信,落实贷款条件,审查授信手续,确保贷款流程的合规有效。

二是清算中心实现了本外币集中清算、票据交换、联行汇入、支行企业开销户、同城跨行批量代收付业务、内外部客户预留印鉴建库等业务的集中处理。

三是现金业务中心实现了金库现金、重要空白凭证集中管理和“一站式”集中配送。

四是对账中心实施了银企集中对账作业,搭建了以运行管理平台、运营信息网为基础的在线响应渠道。

第12篇

关键词:房地产企业;运营管理;水平

一、房地产企业运营管理概念分析

所谓房地产企业的运营管理,就是通过企业价值链上各项活动进行分析和设计,强化主要业务流程,协调企业活动并不断优化,从而创造和提供增值的产品和服务,在满足客户价值需求的同时降低产品和服务成本,获得和提高企业竞争优势。

房地产企业的运营管理,不是简单地统计项目数据,设置一些指标进行评估考核,因为考核不是目的,而是要为项目提供作战方案或纠偏方案。

房地产项目的运营管理将逐渐被提到房地产企业的战略高度,它应该定位为介于企业战略、财务、项目进度、成本之间,主要应该是协调时间计划管理与现金流配置的关系,同时监控成本的动态,同时需要关注资产负债率、净资产周转率、净资产收益率等指标的变化。

二、房地产企业运营管理的现状

1.房地产企业对房地产运营管理不够重视

在过去,很多房地产企业是用一种投资的角度去思考企业发展,只要买一块地,就能获取足够利润。整体来说,那时房地产企业的管理模式比较粗放,并不在意企业管理流程的控制。但这种情况在2007年发生了改变,因为2007年的土地价格上涨速度比较快,同时房地产企业规模扩张速度也比较快,很多房地产企业都是多项目同时运作,这时企业就无法对现金流和项目进度进行控制,在这样的情况下,很多房地产开发企业无法在高成本模式下获得更多的利润。因此,房地产开发企业也开始寻找在项目低利润的情况下的发展模式,因为土地成本高了,房地产市场又不好,利润控制开始成为企业着重考虑的东西,房地产企业希望通过加强企业的运营管理能够给企业在高成本模式下带来更多的利润。

2.房地产企业资金管理的水平低下

房地产市场在大势好的时侯,只要是房子,几乎都能卖得掉,企业就没有制定严格的用款制度,大额资金使用没有采取报批制,突然遇到房地产市场大势不好,销售不顺畅,国家政策一调控,金融政策一收紧,企业资金就遇到严重问题。如果 企业资金运用和管理的不好,直接关系到企业的正常运行和整体效益。就现在来讲,房地产企业最大的问题就是对现金流的控制,因此企业应快速开发、快速销售,并对资金运行要进行实时监控、动态管理,与规范化的资金流程管理接轨,从而优化资金投向结构,提高资金宏观调控和整体运作能力,通过现金流的滚动给企业在高成本模式下带来更多的利润。

3.房地产企业成本控制存在的问题

目前房地产企业造价管理模式是工程建设全过程的管理,但在实际操作中又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1)我国现阶段的工程造价管理以办理工程结算价为目的,只注重在施工过程中的造价控制,忽视工程开工前投资决策阶段对造价的控制。(2)工程造价管理以被动的按照设计图纸编制概预算和计算工程造价为主,忽视了在设计阶段用工程造价管理影响设计,优化设计有效的控制造价。(3)成本管理意识上的误区,没有真正实现“全员、全过程、全要素”和全方位的360度成本管理,成本管理方式比较落后,忽视成本目标,强调经验数据造成决策不当。

三、提高房地产企业运营管理的水平

房地产行业已进入理性的时代,我们如何才能提高项目的运营管理水平呢?提高项目的运营管理水平无非是为企业创造更多的利润。那么为企业创造更多的利润的方式,一是收入增长、二是净利润提高、三是提高资产周转率。在房地产行业已进入调整期,收入不可能大幅增长的情况下,只能通过控制好项目成本和提高资产周转率的方法来为企业增加利润。

1.控制好项目成本

合理有效地控制房地产项目开发成本,贯穿于项目投资决策阶段、设计阶段、项目发包阶段和实施阶段,可以说是一个系统控制过程,它具有全员性和全过程性的特点。

(1)抓好源头,加强对工程项目的投资决策和设计环节的控制

投资决策阶段主要取决于企业领导的从业经验与战略眼光,相关职能部门所能起的作用相对有限,但是相关职能部门还是应积极主动发挥“经济参谋”的作用,工程、成本部应配合财务部或前期发展部门尽可能准确地计算出包括土地成本、前期规费、工程造价、资金成本及管理费用等可能发生于工程建设项目全过程中的费用,让决策层事先了解完成该项目需策划的资金规模、估算投入、产出、经济效益,为决策层做好正确的投资决策服务。

在工程项目全过程管理与造价控制中,影响建设工程项目投资的主要是设计阶段,所以说项目投资控制的关键环节是设计阶段。建设项目设计的节约是最大的投资节约,设计确定工程造价,预结算只能计量而并不能改变工程造价。因此房地产企业的工程造价控制要以设计阶段为重点,这是最直接、有效控制建设项目投资的根本所在。一份好的设计方案,不仅可以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而且还应具有一定的经济效益。

(2)抓紧、抓实工程项目的具体实施阶段

在工程项目的具体实施阶段,企业要对工程建设项目进行招投标,招投标是有效实行项目管理和控制工程造价的核心。建设工程项目在设计完成之后,施工开始之前是进行工程招投标的阶段。通过招投标一是引进竞争机制;二是降低工程建设成本;三是择优选择施工单位或材料、设备供应商。

业主方在工程施工阶段还要加强对合同的管理,重点应加强工程施工现场的动态管理,应建立工程签证管理制度,杜绝不实及虚假签证的发生。施工阶段成本控制的关键,一是合理控制工程洽商;二是严格审查承包商的索赔要求;三是做好材料的加工定货。

(3)抓住关键,加强对工程竣工审计各个环节的管理和控制

工程项目的审计必须对工程项目整个施工生产活动的全过程进行审计。工程项目的审计不仅要重视被审计项目的事后审计,竣工审计,更要重视事前和事中审计。事前审计,可使工程项目施工方案的编制更趋合理,并能帮助工程项目管理班子超前“把关”,有效防止或避免可以预见的失误。事中审计,即施工阶段中若干个过程所作的审计,这种审计更具有针对性、效益性,做好了,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提高资产周转率

(1)缩短开发周期,特别是施工前期准备阶段,尽量降低土地费用的财务成本。缩短开发周期首先可以采取传统工序前置,提前做好70%的准备工作,以“成本换时间”;其次采用工序并联作业,在保证时间周期的前提下,尽可能将各项作业交叉/并联进行。最后在多项目运营的情况下,采取规模复制模式:梳理好产品线,优化好资源,扩大产品和管理的复制性。

(2)加强与地方政府的沟通协调,尽快取得四证,使得项目具备融资条件,提高自有资金利用效率,或者金融创新,降低自有资金风险。

(3)控制销售与回款节奏,比如开盘当月认筹率等,加快资金周转速度。对于售楼卖场进度控制,按照公司经营、营销要求实施到位,在开盘之前,尽量降低对自有资金的占有量。楼盘售出以后,加强与银行间的合作,放款及时到位。

(4)围绕着公司财务资金流转要求,通过有效的工艺穿插与搭接,对工程量实施进度进行优化,科学合理地把工程量均衡好。工程量实施进度优化,必须与合同管理、供方资源配置相结合,一是根据项目回款节点或公司资金安排节点或当地的售楼条件,把非关键路线上的工程量进行优化延后,向非关键路线要资源,然后适时穿插施工;二是设备和材料的采购,要做好计划安排,优化资金安排。

四、总结

目前房地产行业信贷资金紧张,在资金成本很高的特定环境下,降低项目运作成本、提高资产周转率显然已成为众多房企的追求目标,“优化成本、快进快出”使企业有了更大的生存空间,我们有理由相信,谁首先改变盈利模式,谁就可以在下一轮竞争中赢得先机。

参考文献:

[1]卢卫东:房地产项目时间计划与企业运营管理.百锐地产大讲台,2010,(09).

[2]朱庆祎:房地产经营战略的研究[J].经营管理者,2011,(08).

[3]马丽娟:房地产经营管理专业探秘[J].考试与招生,2008,(06).

第13篇

关键词:商业银行 公积金管理 运营管理

一、商业银行运营管理

(一)银行运营管理概念

在商业银行中,运营管理就是对包括负债、资产、中间业务、国际业务及创新业务在内全部银行业务的实施进行管理。银行运营管理的定义包括广义和狭义两种方式。广义的银行运营管理,与大多数集团公司一样,银行经营管理既包括业务经营,也包括对经营的管理,而银行的全部管理活动归根到底都是服务于业务经营的。运营管理作为一项重要的银行管理活动,也服务于银行业务与产品的实现。运营部门则通过设计、运作及改进各项运作系统与运作流程,及时排除业务运作过程中发生的各类故障,以实现对业务的支持,充分体现了“大运营”的特点。狭义的银行运营管理则限定在特别规定范围之内,比如科技运营、业务运营,是一个“小运营”的概念。

(二)银行交易处理渠道

银行交易类业务受理及处理渠道主要有两个。一是营业网点的柜台渠道,二是离柜的电子渠道。其中离柜的电子渠道基本上由客户自主发起交易,系统自动执行业务处理的全过程,其间也存在部分运营工作,但这类运营工作主要为后台操作,和柜台渠道业务共享着同样的后台业务处理中心。电子渠道受理及处理业务真正需要作“落地”处理的工作量相对而言还是较少的,大部分运营管理工作主要集中在柜台渠道上,因此狭义银行运营管理主要面对营业网点柜台渠道。

(三)银行交易处理场所

营业网点柜台受理业务的主要处理场所有两个。一是可视分界线以内的营业网点前台柜面。二是超出营业网点可视分界线以外的后台。商业银行提供服务的过程可以分解为“与客户交互的前台服务过程”和“独立的后台处理过程”两大部分。目前从金融行业服务发展趋势上看,在营业网点柜台办理的业务越来越少,通过电子渠道发起、再在后台进行后续处理的业务越来越多。电子渠道对业务处理的大幅度分流也为银行运营后台化提供重要的基础。由此银行运营管理的重点主要集中在业务的后台处理上。

商业银行发展趋势是业务处理场逐渐向后转移,营业网点前台柜面处理业务越来越偏重于简单的预处理,业务处理过程全部放到后台。正是因为银行运营逐渐从临柜服务中剥离,大规模的后台运营逐渐成为运营管理的重点。对于公积金业务而言,我们完全可以做到把前台与客户交互的服务过程尽可能地压缩,让前台更多体现服务生产过程,同时将大量前台业务处理操作过程逐渐移至后台,提高服务和业务处理效率。

二、各商业银行运营工作对中心的启示

(一)业务的集中处理

商业银行对于账户开立等业务进行集中处理,一方面,后台集中处理业务的人员,其业务把握的尺度相对一致。由于人员相对固定,对于各项业务的核心内容的培训较为便捷。由于使用的是前台拍照登记,后台集中处理的业务方式,办理业务的客户与后台集中处理业务的人员是完全不一一对应的、非面对面的业务关系,可以减少由于业务人员道德问题造成的业务风险。

中心从2004年自主办理各项公积金业务以来,业务范围不断扩大,业务规模倍数量级的增长,对前台业务人员的业务要求是不断增加的,业务办理人员要做好服务工作,还要对于各种不断发展且复杂的公积金业务政策、系统操作熟悉掌握,压力也是不断增加的。结合中心实际的业务情况,对于简单的业务可以通过前台录入加审核的方式进行业务处理,对于一些风险等级高、审核点较多、业务资金量大的业务可以通过后台人员进行集中处理。以此,一方面减轻了前台工作人员的业务压力,一方面可以有效的控制业务风险。

(二)授权的集中作业

系统授权包括后台审核附科长权限项目与科长柜台直接授权项目,通过后台对于人员的角色控制与权限申请表进行权限控制。同时,每一种授权又对应着不同的业务情况,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有些业务即可以通过业务数据修改的方式,又可以选择授权的方式进行处理。在此过程中,对于科长自身角色所含的授权权限完全由科长的主观判断决定是否予以授权通过,对于后台审批的权限申请表内授权权限,虽然在后台审核过程中由科长报送了办理业务要件,由于不能跟踪到具体业务,实际上也是通过核算科长进行业务授权的。实现授权的集中作业可以实现权限与业务的一一对应,同时可以保证及时的进行业务处理,实现授权口径、要件、要求、时效的统一。

(三)工作流程的延续性设计

商业银行按照三道防线的管理要求进行风险管理控制,业务与授权的批处理执行了一道风险防控的功能。稽核部门对所有业务票据进行扫描、对未识别信息进行补录,形成票据的完全电子化,比对业务流水,保证所有处理票据的完整性。同时制定了严格的业务凭证与档案管理系统的准入制度,对一般用户开放查询权限。后督部门依据确定各类业务关注点进行风险模型的设计,对于筛选出的问题由后督人员进行100%甄别后确定问题属性。对于网点的业务情况进现场检查与后台监控检查结合的方式,确实属于问题的发至网点进行业务核实及扣分处理。业务授权集中处理、业务票据扫描勾稽、后督风险模型筛查构成了事中、事后全过程的风险预防体系。对业务票据进行扫描,通过电子信息对业务进行稽核的业务方式已经包含在中心调整的改造范围内,结合三道防线的管理要求,业务票据扫描、信息补录工作由运营中心负责,管理部门负责业务的稽核工作。

(四)运营工作的时效要求

业务的集中处理与授权的集中作业都设定了相应的反应时间,要求后台受理人员必须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相应的操作过程。

第14篇

【关键词】农村商业银行 经济金融形势 国际先进理念 策略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4年末,中国农村人口达到了6.2亿,中国农村人口已然十分庞大。要想早日实现全面小康的目标,就必须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而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农村商业银行的大力支持,同时,农村商业银行也依赖于辖区内农民,农村工商户,企业法人,其他经济组织共同的发展,面对当前的经济金融形式,农商行如何更好的服务社会为实现小康献力以及自身如何更好的在当前形势下生存下去尤为重要。

一、苏南地区农村商业银行的发展现状

随着产业结构进程的推进、利率市场化趋势的演进和银行业综合竞争的白热化,银行的外部生存环境已经发生了显著改变。这些改变不仅来自市场的基本面和宏观面,也同时发生在技术层面、文化层面和监管层面,现代商业银行立足自身条件,适应外部环境展开自我调整和优胜劣汰已经成为大势所趋。

以苏南地区A银行为例。作为全国首家地市级农村商业银行、C市的一级法人银行,该行自成立以来持续发扬传统优势,坚持以建设“三型”(科技引领型、资本约束型、服务领先型)和“三化”(机构设置扁平化、业务管理垂直化、风险控制集中化)的特色型银行为直接目标,以服务三农、个体工商户和小微企业为主要客户定位,以服务城乡一体化建设为经营主旨,不断拓展经营广度和深度。通过城乡联动、主动跟踪、贴身服务,积极做好城镇化配套金融服务,逐步形成了市场分布合理、城乡优势互补、各个网点协同作战的城乡金融服务网络,着力构建服务三农、服务小微企业的长效机制。

截至2015年6月末,在C市20多家银行业金融机构和江苏省农信系统62家法人机构中,该行的资产规模、存贷款余额均稳居首位,全行下设一级支行30多家、二级支行100多家,在C市全部金融机构营业网点中所占的比例超过了四分之一,基本覆盖了全市城乡;另外,本行已在全省成功设立7家异地支行,战略投资2家农商行,作为主发起行发起设立2家村镇银行,营业网络延伸至苏南、苏北和上海浦东。

截至2014年末,合并口径下本行总资产1,949.74亿元,比年初增加296.53亿元,增幅为17.94%;吸收存款1,372.03亿元,比年初增加187.93亿元,增幅为15.87%;发放贷款和垫款882.77亿元,比年初增加110.33亿元,增幅为14.28%;2014年度实现营业收入60.15亿元,比上年增加15.25亿元,增幅为33.96%;2014年度实现净利润15.92亿元,比上年增加2.37亿元,增幅为17.48%。截至2015年6月末,合并口径下本行总资产2,127.43亿元,比年初增加177.69亿元,增幅为9.11%;吸收存款1,467.63亿元,比年初增加95.60亿元,增幅为6.97%;发放贷款和垫款982.96亿元,比年初增加100.19亿元,增幅为11.35%;2015年1~6月实现营业收入32.18亿元,比上年同期增加4.60亿元,增幅为16.68%;2015年1~6月实现净利润13.58亿元,比上年同期增加0.92亿元,增幅为7.27%。

由此可见,加快创新型省和创新型城市的建设,加大创新科研投入,建立创新型产业园区,支持创新型企业。创新型企业的落户为银行带来机遇,但是传统银行业务品种一般难以满足其需求,银行需配套相应产品,因此机遇与挑战并存。

二、苏南地区农商行面临的外部经济环境

(一)资本约束更加严格

随着《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试行)》的颁布和实施,银行面临更为严格的资本约束,如果现有的经营模式不改变,银行资本回报率将会降低,再融资难度也会进一步加大,很可能形成资本补充的恶性循环。因此,资本约束的严格需要商业银行发展利润率高的业务和资本金占用少的业务。

(二)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加速

我国的十二五规划提出,利率市场化将在5~10年内逐步实现。2012年6月8日和7月6日,人民银行先后两次降息并扩大存贷款利率浮动范围,利率市场化又向前迈出实质性的一步。利率市场化的基本趋势是银行存贷利差收窄,导致银行利坡。面对利率市场化的临近,商业银行以利差为主的盈利模式遭到了空前的挑战,加快战略转型无疑是商业银行的必由之路。

(三)经济增长方式加快转变

根据十二五规划,中国经济未来增长的模式将由外需主导向内需主导转变,内需由投资主导向消费主导转变,消费将由政府消费、集团消费向个人消费主导转变,同时中小企业和小微企业在经济中应发挥更大作用,产业结构也将随之发生重大转变,大量高污染、高耗能行业将被淘汰,绿色产业与高新技术产业将焕发出更强的活力。这些变化将大幅改变相应的金融需求,因此商业银行必须对传统的发展模式、资产组合、业务结构等作出相应的调整,公司客户下移,零售客户上移已经成为趋势。

(四)金融“脱媒”加剧行业竞争

随着我国股票市场、债券市场的不断发展,一个发达的金融市场在银行体制外逐步形成,企业和居民投融资选择日趋多元化,直接融资市场对银行优质客户的分流效应不断显现,资金的价格将由市场的供求关系决定,银行在影响资金的流向方面的作用将有所减弱,从而以银行为主的间接融资方式也将随之改变,银行业竞争将会更为激烈。从市场结构来看,股票和债券市场的作用日益明显,提高了社会直接融资比例。央行数据显示,2012年上半年社会融资规模为7.78万亿元,其中,人民币贷款增加4.86万亿元,外币贷款折合人民币增加2765亿元,委托贷款增加4827亿元,信托贷款增加3432亿元,未贴现的银行承兑汇票增加6089亿元,企业债券净融资8244亿元,非金融企业境内股票融资1495亿元,债券融资同比增幅高于人民币贷款8.8个百分点。

(五)外部监督更为强化

近年来,社会公众对银行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对银行经营中的问题越来越关注,促使银行业金融机构不仅要提高金融服务水平,而且要更好地履行社会责任。自银行不规范经营专项治理工作启动以来,银行业非利息收入增幅回落,将促使银行有效推动业务转型,改善盈利结构。

三、苏南地区农商行内部问题分析

(一)对公贷款增长乏力

以A银行为例,该行对公贷款业务截止2011年11月底比年初增加44.88亿,增速为11.1%,较2010少增30亿元人民币,总体来看增长平稳。A银行贷款业务平稳的原因与货币政策关联度较高,我国自2010年开始实施稳健货币政策是导致全行业贷款增速放缓的重要原因。从贷款集中度来看,A银行授信5000万元以上大额贷款余额为157亿元人民币,集中度占比为26.51%(含贴现)、28.39%(不含贴现),排名前十位贷款集团客户贷款规模占比为3.87%,显著低于行业10%以上的平均水平,分散度较高。对公贷款集中在制造业、批发和零售业、建筑业以及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其中制造业占比接近60%。值得注意的是,在对公贷款方面,相比2011年11月末,2012年5月的余额明显减少。除了企业信贷需求下降的影响外,执行总行信贷结构调整、“退2进3”(在大额信贷客户名单内,即信贷规模3000万以上客户,执行“退20%、进30%”的管理模式,确保名单制内信贷客户用信总余额下降20%,新增客户的用信增量不超过名单制客户用信总数的30%)的总体政策,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对公新客户与新业务的开发,无法保证有效的对公贷款增量。

(二)缺少客户精细化划分

目前制约农商行精细划分企业客户的原因包括:第一,公司业务品种单一,对企业需求的满足能力较差,无法单独处理复杂业务,这本身就制约了对公司客户进行精细划分的动力;第二,缺少公司客户管理模型和系统支持,为了使客户细分更加科学,建议参考多种因素制定有效客户管理模型。例如可将以下要素纳入客户细分模型:企业总资产规模、营业收入及增速、盈利性指标如ROE/ROA等、未来增长潜力、所处行业所在的行业生命周期阶段。从国内外的经验来看,根据不同细分市场和客户价值的不同,提供不同的服务方式是国际领先银行的通行做法,而从客户关系生命周期和客户综合价值贡献度的角度入手划分公司客户则是国内部分领先商业银行的做法。

此外,普通农商行的客户行业集中度较高,集中在制造业。2011年年报显示,A银行制造业贷款余额占贷款总量的比重已经达到59.68%,这也与地域经济有关。

四、促进苏南地区农商行发展的建议

(一)风险管理

健全由“三会一层”分工协作、以董事会为领导并负最终责任的风险治理框架,坚持审慎合规经营,主动接受监管的风险管理理念,实现覆盖各类风险的全机构、全业务、全流程、全员的风险管理架构,推进风险团队建设及风险文化培育,探索构建“专业风险分工负责、全面风险统筹联动”的风险管控网络,持续全面提升数据质量、达到监管统计数据质量管理良好标准。

(二)信息科技

始终紧盯国内先进股份制商业银行的信息科技水平,以“科技引领型”战略为导向,将信息技术成果与自身经营管理有机结合,通过整合信息服务提供商、支付服务提供商、电子商务企业等多方资源,打造一站式金融服务平台。2013年A银行信息系统和平台将可以基本满足业务发展需要;2014~2015年信息科技将引领业务发展,可为客户提供随时、随地、随心的丰富、安全、便捷、多样化的金融服务。

(三)人力资源

人力资源工作应以银行的愿景为指导,以服务整体战略发展为目标,解决现阶段业务发展的人力资源制约,规划支持未来业务提升的人力资源蓝图。在职能定位上,人力资源部应由行政作业为主,逐渐转变成以人力资源管理及服务为主的功能,加强前瞻性的管理职能。

(四)运营管理

高效的运营管理能够通过缩减成本间接地增加银行的收入与利润。因此,在进行银行成本控制和流程再造的过程中,银行内部的运营管理工作至关重要――庞大的运营体系中,任何一环的低效率都会影响银行的整体运行效率乃至收入与利润。近十余年来,在运营管理体制方面,国内银行业致力于由“部门银行”向“流程银行”的转变。以客户需求为中心,以风险管理为基础,实行扁平化、垂直化、集约化经营与管理是“流程银行”这一理念的核心内容。

第15篇

运营总监/经理

岗位职责

1、负责公司产品总体运营的协调、规划、管理工作,针对产品特点以及市场状况制定产品运营规划、战略、布局并实施;

2、负责产品(线上线下)定位、媒体宣传、市场推广、渠道建设和客户服务的整体策略、计划的制定和实施;

3、负责制订、完善、贯彻实施(线上线下)运营管理制度、流程、分析各类数据,提出改进方案,对业务流程等的分析和改进,品牌、市场的规划;

4、与公司其他部门密切配合,组织带领团队为公司项目运营、市场拓展及相关研究工作提供专业、系统强有力的支持;

5、建立规范、高效的运营管理体系及流程并不断优化及完善。

任职要求

1、金融、经济、市场营销等相关专业;

2、有较强的分析规划能力、洞察力、开拓创新能力、应变能力,具有优秀的沟通能力,团队意识与执行能力;

3、具备从市场到产品、客户、营销、推广等金融产品全程调研、分析能力;

4、具有较强的沟通能力及团队管理能力,能带领团队完成线上活动和线下专题活动策划,线上线下推广计划执行及效果优化;

5、具有较强的市场意识,优秀的职业素养,能及时关注同行业运营情况及市场最新动态。

公关总监/经理

岗位职责

1、负责公司对外PR工作,拓展和维护公司媒体资源,与重点媒体及记者时时沟通,及时反馈媒体合作意向;

2、建立媒体档案库,并能根据需求,联络、邀请各类媒体,与各界媒体保持良好关系;

3、能根据公司产品,进行新闻点和创意点的策划、组织,撰写媒体稿件;

4、建立并维护日常新闻稿件的媒体,监控、评估媒体的宣传效果;

5、策划、指导、控制、协调并参与公关活动、市场活动,协调微博、微信等新媒体营销;

6、建立有效的危机公关体系、机制与应急处理。

任职要求

1、具有很强的营销创意策划能力,对传播有洞察力,有很强的执行力;

2、具有广泛的财经/互联网类媒体资源、丰富的人脉资源;

3、文笔好,熟悉公关活动流程及PR运作流程,具有优秀的公关活动项目策划及执行与拓展能力;

4、能够独立组织新闻会、专访及其它公关活动;

5、拥有优秀的语言表达能力,能够熟练撰写新闻稿、发言稿以及其他公关所需文件。

网络营销经理

岗位职责

1、负责公司电子商务销售业务的策划、执行和监管;

2、及时对同类产品的营销策略、市场及同业电子商务动态进行调研、分析;

3、负责公司网络渠道资源的维护、推广和沟通;

4、负责合作伙伴关系维护,研究了解合作伙伴和主流客户的需求并持续改进和创新;

5、跟踪和分析引入的SEO流量以及相关关键词的排名,形成阶段性数据报告并提出后续优化方案;

6、不断开拓网站的外部链接,保证网站PR值、alexa排名(网站受欢迎程度、网站排名);

7、分析网站排名,对站点及内链进行整体优化;负责制订网站本身的优化方案、有效达成网站平台的访问量等相关推广指标;

8、利用搜索引擎、相关行业网络媒体、论坛、bbs、blog、IM等方式开展网站推广工作,策划执行软文、在线活动、病毒式营销等传播方案。

任职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