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科学与技术创新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作者:宋开强
从军事技术发展史来看,基础科学与军事技术创新的关系经历了独立发展、相互联系和高度融合的三个历史阶段,随着科学技术一体化的日趋加强和军事技术体系错综复杂,基础科学与军事技术创新的关系将更加密切。
1、古代:基础科学与军事技术创新的关系处于初级阶段
在火药应用于军事之前,高频率的战争次数导致冷兵器的种类繁多、内容丰富,但这一时期的基础科学并不发达,军事创新主要依靠工匠们的经验积累和不断摸索。
就冷兵器的材质而言,冷兵器可分为木兵器、竹兵器、石兵器、陶兵器、青铜兵器和铁兵器,在这演变的过程中,冶炼技术起着主导作用。在冶炼技术出现之前,人们的武器一般都就地取材,使用木质或者石头打磨的工具,而金属铜的出现并有目的的应用战争则使武器装备有了质的飞跃。大约公约前1万年,石器时代的人们开始认识并使用铜,通过不断地艰难摸索,掌握了通过制造高温热源和去除杂质的冶炼技术。这一时期,化学等基础科学的知识根本没有系统的出现,武器装备材质的创新主要依靠工匠们不断的摸索实验,“最初控制燃烧温度的知识被看做一股神秘的力量,随后人们才逐渐认识到,那些不过是知识和技术的应用而已。几乎可以肯定,同样是靠着运气和反复试验、反复失败,金属制造最终获得了飞跃式发展。”[1]
冷兵器性能优劣的另一个重要影响因素是制造工艺的高低,这取决于工匠技术的经验积累和技术的熟练程度。最初,工匠通过模仿自然界的实物形状来制造兵器,并不需要科学知识的指导,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也说过,“人最初的认识是从模仿中得来的”[2],模仿在武器装备的创新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如“戈的形状丰本锐末而微曲,如同鹰嘴兽角,用以钩挽和啄刺敌人”[3]。通过模仿,工匠们可以制造出各式各样的冷兵器,而且由于工匠们的经验技术的不同,同等质料的兵器在性能上也会大相径庭。1965年在湖北江陵出土的越王勾践剑虽埋藏地下2300多年,仍然光洁如新,寒气逼人,锋利无比。在《吴越春秋》中也有干将莫邪铸剑的记载:“干将,吴人;莫邪,干将之妻也。干将作剑,莫邪断发断指爪投入炉中,金铁乃濡,遂以成剑;阳曰干将,阴曰莫邪。”可见,古代工匠的铸造工艺决定了武器性能的优劣。在基础科学尚未系统出现的古代冷兵器时期,基础科学与军事技术创新的关系较弱,工匠的经验技术水平对武器装备的创新起到了主导作用。
2、近代:基础科学与军事技术创新的关系处于中级阶段
14~15世纪的文艺复兴运动,促进了近代科学的形成与发展,以实验材料和逻辑推理为基础的研究方法,指导人们更好的认识世界,探索事物的发展规律,数学、化学、物理学等基础学科获得了较快的发展,取得了一系列的新理论、新知识,这些基础科学的突破往往带来军事技术创新。
在近代科学形成之前,火药就已经被认识和使用,最早关于火药的记载可以追溯到公元8~9世纪,当时的炼丹家已经知道炭、硫、硝三种混合物的性质,并在宋代第一次运用于军事的记载。但是直到14世纪末出现的明火枪,也是因为射速慢、射程短和准确性差,没有产生重要的军事影响。从火药的发明到14世纪轻火器的出现,在将近6个多世纪里,火药的性能将一直没有显著地提高,军事效能并不理想,直到15世纪发明了粒状火药后,这种状况稍有改观。然而,真正满足军事需求的高爆炸药的发明,则是近代科学尤其是化学发展的产物。18世纪拉瓦锡氧化学说的提出,开启了化学革命的大门,使人们对物质和物质的变化从定性的朴素认识进入了定量的研究;19世纪初道尔顿的原子论阐明了化学变化的统一理论,从而有力地推动了化学的新发展;19世纪60年代,门捷列夫创立的元素周期表不仅对化学理论有重大意义,而且对化学工业以及其他工业的兴起也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从18世纪到19世纪60年代,在不到200年的时间里,基础化学取得的理论突破使化学工业蓬勃发展,火药由传统的黑火药变为硝化甘油、炸胶、无烟火药苦味酸和梯恩梯等强力炸药,使火药的性能显著提高,满足了枪炮对火药的性能的要求,奠定了现代军事工业的基础。
基础化学的发展为枪炮提供了稳定可靠的炸药,解决了弹药动能和杀伤力的问题,但射击精度的提高还需要外弹道学理论的支持,这离不开数学、物理学等基础科学的发展。1546年,意大利数学家塔塔格里亚出版了《投弹技术》一书,发现了炮身在倾斜45°时射程最远。17世纪时,伽利略在大量观察实验的基础上,并结合惯性定律等物理学知识,导出弹丸运动的抛物线方程,并且以其为依据写出了关于自由抛射运动的著作,用科学的理论解释了射角为45°射程最远的事实,标志着弹道学的理论初步形成。从17世纪末18世纪初,牛顿通过介质对运动物体的作用的研究,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中四章讨论了外弹道学理论,确立了力学定律和微分学是外弹道学问题的理论基础,成为近代外弹道学奠基人。19世纪战争对枪炮技术的要求逐渐提高,枪炮的准确性、射程和威力要求及高精度的射表是外弹道学必须解决的课题,战争的现实需要极大的刺激了外弹道学的发展,使外弹道学理论出“井喷式”涌出,如西亚切近似法、弹丸运动微分方程的数值积分法等,这些方法的核心就是微积分理论。微积分在外弹道学中的应用,使外弹道学摆脱了经验判断的局限,以“无限细分”和“无限求和”的微积分思想让运动弹丸的轨迹细分到静止弹丸点的集合。[4]通过研究每一瞬间弹丸的特征来归纳出整个弹丸运动规律,使枪炮技术成为一门以数学为工具的学科。
3、现代:基础科学与军事技术创新的关系处于高级阶段
【关键词】科技创新 科学管理安全生产 煤矿产业
1 井下安全管理的重要性
比如在2009年5月19日,西南油气分公司管理的四川德阳新场气田有限公司发生井喷事故,926-2井在下压列管柱过程中发生井喷。幸好没有人员伤亡,但是在周围被困的群众心中留下了心里阴影,在社会上也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事故产生的原因是:操作违反井控管理规定,监管措施不严格。华东石油局5.29重伤害事故,重伤2人,也是由于违规操作导致的,间接原因是安全管理混乱。
等等这一系列的油田事故,都说明安全操作和管理的重要性。虽然在长期的实践改革中,我们在提升油田井下安全方面措施方面有了一定的进步,但是近年来灾难性事件并没有完全消除,一系列井下安全事故依旧让人们很寒心,包括由物体打击、机械伤害、高处坠物、触电、起重伤害等原因导致的工人死亡或者伤亡仍旧是保障井下安全过程中的难题,所以我们要从技术上和科学管理上更加的重视井下安全问题。
2 改进技术保障井下安全
2.1 改进油田开发方法
汲取国内外油田开发的经验和教训,建立油田开发知识库。并在此基础上,全面应用油气开发中各种成熟的技术和方法,运用基于知识库的油田开发方案决策支持系统,不同类型的油田开发应该选择适合其特点的技术和方法。
2.2 利用科技创新提升安全管理和预防
科技日新月异,时代也在不断进步,对油田井下的安全管理,我们也有了越来越多的预防和防治办法。比如:吐哈油田井下公司在吐鲁番油田萄北5-2井使用多氢酸酸液体系,有效解除注水井因长期注水引起的深部伤害和喉道堵塞问题;针对裸眼封隔的新技术――自膨胀式封隔器,是利用可膨胀橡胶包覆在膨胀管外部,利用不同橡胶遇特定流体膨胀的原理封隔环空,实现无水泥的层间封隔,可用于裸眼井或者套管井。
2.3 引进人才
加强科技攻关和人才培养,促进油田企业核心竞争力优势的形成。开展对关键技术的攻关工作、推进实用技术落实到生产过程中,突出群众性技术创新。油田企业需要高度重视科技的进步和人才的培养,不管是普通的技术管理还是关键时刻的应急管理,都需要储备人才发挥他们的光和热。
3 实施科学管理保障井下安全
3.1 对职工加强安全生产教育
让每个员工都重视安全管理,要让工作人员知道安全第一、工作第二,首先保护生命财产,才能更好的为工作而奋斗的安全理念。加强企业劳动保护,特别在安全、劳动卫生、及工作时间与休假制度方面对工作人员的保护。特别保护作业人员的体能,坚决杜绝2 4小时连班上岗的现象。加强和落实三级安全教育,又特别是各环节的注意事项、安全防护、安全卫生事故的预防等方面的内容。
3.2 加强科学管理
转变开发模式提高产能,为了提高产能,可以实施科学开发政策,提升油田开发的整体水平,加强科技管理,狠抓钻前、钻井工作。
加强基建工程和物资采购管理,加强物资比质比价管理,严格准入制度,规范招标程序,增强物资采购和基建工作的透明度,提高工程和采购质量,降低采购成本,确保项目建设高质量实施。
全安全环保管理机构,落实安全生产和环境保护责任制。积极开展安全基础管理工作,加强班组安全管理,创建安全合格班组,积极开展安全、环保教育培训活动。
健全各项环保制度,成立领导小组,制定整体规划方案,完善《环境污染事件应急预案》,积极筹备联合站建设,做好油区绿化和清洁文明生产,防止“跑、冒、滴、漏”。对旧井改造的同时,新建油井必须建成清洁文明井场,
3.3 落实安全检查措施
认真进行安全检查工作,设定安全生产领导小组,做到每月一查,各生产车间和采区做到每周一查,各生产工段和班组做到一天一查。对消防、交通、压力容器的安全检查做到经常化、制度化,全面落实检查、整改和监督责任。加大石油管护工作力度,建立治安防控体系,营造安全稳定的治安环境,建设油田井区。
3.4 制定井下作业安全标准制度
制定井下作业安全标准制度,实施安全标准化工作,是开展安全工作的首要前提,也是带有战略性、前瞻性、长期性和根本性的工作。实施安全标准化工作,也是提高企业安全素质的一项基本建设工程,为落实企业主体责任、建立安全生产长效机制提供了根本方案。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开展安全标准化工作对企业来说都是意义深远的。通过实现安全标准化建设过程,推行本质安全化理论的开展,实现安全系统的优化,特别是对实现人、机、环、管四要素控制有指导意义,从而能不断完善安全体系,消除灾难发生的隐患,达到预防和控制安全事故发生的目的。在工作开展过程中,对每个人、每件事情都要严格要求和规范,实行对全部生产过程的严格监控和对全员控制、重点人员重点监督的政策。
4 总结
石油、化工的开采工作难度大、危险性高,是高危行业,一旦出现安全事故,就会导致小到人的身体受到损害,大到毁灭性、难以想象的群体性伤亡。所以石油井下安全不仅关系到职工的生命财产安全,也关系到社会的发展进步和和谐稳定,同时也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井下作业施工现场点多面广管理难度大,安全工作对其正常生产经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只有严格遵守相关的政策、法律、行业规定和企业规定,提高每个人的警惕性,履行好自己的职责,才能保障井下安全事故降低到最小甚至是零状态。
参考文献
[1] 朱红旺,郭建设.管理提升技术创新服务油气―为公司持续有效协调和谐发展而努力奋斗[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9.10
摘要:乳品科学与技术是食品专业一门重要的实用性课程。本文介绍了“嵌入式”教学模式该课程中的教W思路、教学内容以及教学平台建设等内容。探讨了科技项目在教学改革过程中的驱动力作用,以及实现“嵌入式”教学的方法和途径。
关键词:乳品科学与技术;“嵌入式”教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24-0239-02
乳品科学与技术是一个综合性课程,涉及到生物、工程技术、食品机械以及信息控制等多学科的知识,对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度要求较高,也是一门重要的应用型课程。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乳品行业的技术革新速度非常快,尤其是在技术的交叉应用方面。目前高等院校在乳品科学与技术课程方面较为落后,教学内容与现有技术有一定差距,对学生知识的综合性教授以及应用培养较弱,使得学生在进入工作岗位后需要进行大量的“再培训”过程,从而导致学生就业竞争力下降和企业培养成本的提高。因此,乳品科学与技术创新课程的目的是拓展学生的知识体系,以“嵌入式”培养的方法提高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使其成为乳品行业的综合型人才。
一、优化教学课程体系
乳品科学与技术这门课程内容繁多,且实用性较强,其主要内容可以分为原料乳的加工及性质、乳制品加工工艺、乳制品与微生物、乳制品质量控制四个方面。传统的课堂教学内容较枯燥、知识点散乱、不易理解,使得学生很快失去学习兴趣。因此在理论课程教学过程中,针对教学内容选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技巧,打破传统教学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根据混合学习的教学理论,乳品课程应该适当的结合传统课堂教学、课外实践教学以及在线教学手段,从而实现最好的学习效果。通过图片、Flash流程动画、视频等基于Web的技术加强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使得学生能够清晰的看到乳制品加工过程中乳品成分的变化,以及这些变化与加工工艺的关系,从而更加深刻的理解工艺技术的发展。通过协作学习的方式,对乳品科学与技术课程的重点知识进行综合性梳理。可以将班级分成若干小组,按照不同乳制品加工过程关键点控制工艺进行分工,收集资料,协作讨论形成完整的乳品加工流程,最后通过教师的点评以及工厂的实践参观,加深学生对工艺的理解;通过案例试分析,引导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二、课程“嵌入式”教学平台建设
1.“嵌入式”教学模式。“乳品科学与技术”课程的实践性很强,如果仅仅注重课堂知识的讲解与互动,显得太单薄,容易形成纸上谈兵的学习效果。因此,课程学习中需要一定量的实践环节。但是课堂教学时间有限,仅能满足理论课程的学习,少量的实验环节以及参观也难以满足课程实践学习的要求,学生掌握的知识片面性较强且比较浅显,尤其是对行业新技术的掌握。“嵌入式”最早出现在计算机领域,主要是将跨学科、不同软硬件以及业界需求紧密的结合起来,进行综合性系统开发。我们将“嵌入式”教学模式引入乳品科学与技术课程,以科技项目以及实践教学为驱动力,其主要教学思路如下:①课程的内容由学校的专业课教师和乳品企业技术人员或是企业导师共同设计讲授,保证知识体系和实践技能的教学效果;②通过综合性大作业、或是联合项目课题的形式将课程的重点难点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嵌入到专业课的学习中;③学生能够与企业技术人员进行积极地互动,使得乳品科学与技术课程有效地融入学生的知识体系中;④课程内容会随着企业技术方向有相应的调整,用以满足对新技术的掌握,并能够及时反馈新技术的应用效果;⑤能够通过项目小结或是结题报告的形式对课程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进一步复习和巩固所学的知识。
2.丰富的互动教学平台。“嵌入式”教学平台应该如何嵌入、以及嵌入的程度是这种教学模式应用之前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需要与学校实际情况相适应,创造有利的教学环境。对于乳品科学与技术课程来说,学校与乳品及相关企业建立一个内容丰富的互动教学平台,能够有效地促进“嵌入式”教学模式的形成。互动教学平台,可以是校企联合创新实验室,也可以是基于移动平台或是Web平台的沟通渠道。通过与企业导师的交流,共建优秀教学团队、教材以及实践基地等教学资源,利用平台进行人员以及信息的互动,使得学校作为专业知识库,推动企业技术发展,而企业作为学校实践基地,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互动教学平台的建立,类似于扩大的虚拟实验室,能够加快学生的专业实践学习,较好的掌握乳制品产品工艺开发以及实际操作的能力。“嵌入式”教学模式能够完成高效学习专业课程知识的教学目标,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专业实践素质,这一针对学生就业能力的教学目标。乳品行业的发展需要大量的高层次专业人才,通过“嵌入式”教学平台,将双方的优势特长进行有机的融合,能够培养出乳品行业需要的专业技术人才,具有扎实的技术功底、稳定的实践操作能力以及广阔的创新视野,为行业的技术发展提供强大的推动力。
3.以科技项目以及实践教学为驱动力。乳品科学与技术的“嵌入式”教学是一种有效的实践教育教学模式,是以科技项目以及实践教学为驱动力,以企业工艺需求以及产品开发项目为导向,通过项目的实际完成过程训练学生在乳品技术方面的实践能力。本课程与光明乳业、上海交大昂立、扬州市扬大康源乳业、河北一然生物科技等乳品相关企业建立了多项科技项目,包括生态牧场设计、长效酸奶发酵、开菲尔酸奶发酵、冷杀菌液态奶制备、新型软质干酪加工以及益生菌选育制备等,覆盖了乳品科学及其产品加工的知识点以及就业方向。本课程将科技项目转化为教学情景,通过学生分组配合来完成这些项目,同时通过到工厂进行实地考察和实习,完成这些项目所要求的技能训练,达到学校-企业无缝对接。此外,组织学生与企业技术人员进行交流,通过工作总结和案例分析加深学生对岗位技能的理解,提高学生的知识接纳程度。通过与其他的专业课程对接,让学生进一步掌握本课程所需的一些辅助技能,包括CAD制图、食品加工机械选型、HACCP体系建立等。
4.完善课程考核与评价体系。乳品科学与技术课程的教学目标应由学校专业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或是企业导师共同讨论决定。双方制定需要的课程项目以及完成指标,制定合理的实践时间以及实践教学内容,制定专门的实习规章制度和考核标准,课程成绩由双方导师依据协商确定的考核标准自主进行打分,对学生所有实习期间的表现和结果进行公示。在课程学习期间,学生至少应完成一项课题任务,能够分析乳品生产工艺所遇到的问题,并能够提出解决思路。
三、结语
经过教学模式的改革,乳品科学与技术课程的教学效果获得多数学生的认可与好评,学生在科研方面的兴趣以及实践能力有了极大的提升,学生普遍认为通过课程的学习能够更好的与实际工作进行接轨。我们通过与学校专业老师的联合推广,使得学生在完成本课程后进入专业实验室的比例大大提高。本课程突出了教学内容的实用性,通过项目研发以及对应企业的实践培养,使学生的专业技术能力得到极大的提高。通过互动教学平台的建设,活跃了课堂学习氛围,使得学生能从课本知识中走出来,与实践能力统一起来。但是,在教学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课程总的教学时间较短,一些科技项目需要进行模拟简化之后才能安排学生;仅一门课程进行“嵌入式”教学,教学资源占用较多,教学成本较大,如果能以学科方向为单位进行“嵌入式”教学,许多相关联课程就可以进行相互借鉴,资源互补,从而提高学生的整体能力,实现高水平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
参考文献:
[1]金嫘,王宏.研究性教学在乳品科学与技术课程中的应用初探[J].中国校外教育旬刊,2013,S2:360-360.
[2]洪林.国外应用型大学实践教学体系与基地建设[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6,25(12):156-158.
[3]赵珂.综合和开放性实验教学模式的探讨[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4,23(11):59-61.
关键词:科学技术 管理创新 社会主义现代化
一、推进科学技术与管理创新的时代意义
(一)科学技术管理具有时代性
科学技术与管理创新极大地促进和深刻影响着人类生产和社会的发展。科学是揭示事物发展规律性的思想和认识;技术是根据生产实践经验和自然科学原理而发展成工艺方法与技能;管理包括国家管理、地域管理、单位、行业、业务管理等,履行管辖、控制、监督、处置的重要职能,成为经济社会发展进步的“神经中枢”,科学和技术作为两个既有本质区别又有内在联系的概念已成为一个有机整体。科学技术的进步势必导致管理理论和管理方法的创新与促进科学技术的进一步提高。科学技术与管理之间相互促进、相互发展,对社会经济系统发展深化的作用已被人们所共识。
科学技术管理的本质是社会生产力,从人类进入工业文明以来,科学技术管理就迅速发展,今天的科学技术管理对社会各个层面空前的影响程度,俨然在社会思想文化、社会生产和社会变革中都起到重大的作用。现代科学技术管理对生产力系统各个要素和层次结构都产生了渗透和影响,深刻地改变和影响着社会中的微观、中观、宏观层面。现代科学技术管理改变着我们对自身的认识,对发展观念的认识,对财富本质的认识,改变着企业的策略,城市的发展,改变着国家的战略。作为整个社会大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现代科学技术管理不仅承载着社会和谐发展的经济价值,而且还通过促进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促进人与社会协调发展、促进精神文明建设承载着社会和谐发展的人文价值和社会价值。
(二)科学技术管理创新有利于提升我国的综合国力
一个国家的实力主要是由政治实力、文化实力、软实力、经济实力、军事实力、科技实力等硬件实力构成的。在现今激烈的全球竞争形势下,科技实力已经越来越成为第一硬实力。因此,科技创新对提升我国的科技实力、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从国内看,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对科技的需求正不断向高级化和多元化方向发展,从国际上看,全球新一轮的科技革命迅猛发展,科技成果的转化和产业更新换代的周期越来越短,我们要充分认识到科学技术管理创新是国家发展的战略先导和战略保障,要坚持把科学技术管理创新同国家发展战略、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目标、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紧密结合起来,增强科技管理创新新动力,不断提高创新能力和水平,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中胜出,在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取得优势,占领高端,率先发展。
(三)推进科学技术与管理创新是在新的起点上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
“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是十以来中国提出的新的战略目标。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经济取得很大的成就: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最大的出口国,最大的外汇储备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20%,同时,中国经济社会又始终面临“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一系列的严峻挑战,这成为制约我国在下一阶段发展的主要障碍。推进科学技术与管理创新就是站在更高的平台上提出的科学有效的发展路径: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培育强大的发展优势,突破经济发展的瓶颈,继续保持经济长期平稳增长,化解潜在的系统性风险,实现居民收入与经济同步增长,突破日益趋紧的资源和环境压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科学技术与管理创新是从国家发展的战略高度,构建新的发展体系,推动产业的改造、优化和升级,以科技管理创新的巨大能量推进国家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二、推进科学技术与管理创新要点
(一)坚持自主创新
推进科学技术管理创新,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更加注重协同创新。当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时候,不能回避的现实是,我国很多产业处于国际产业链的中低端,消耗大、利润低,受制于人。过去,我们主要用发展的高速度拓宽发展空间,今后,我们必须依靠提高国家自主创新能力,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把握先机、赢得主动。一是要瞄准国际创新趋势、特点进行自主创新,使我国的自主创新站在国际科学技术管理发展前沿;二是要将优势资源整合聚集到战略目标上,力求在重点领域、关键技术上取得重大突破;三是进行多种模式的创新,既可以在优势领域进行原始创新,也可以对现有技术进行集成创新,还应加强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再创新。
(二)推动企业成为科学技术管理创新的主体
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健全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机制”,下一步科技体制改革的关键在于有效释放市场配置科技创新资源的决定性力量,打通从科技强到产业强、经济强、国家强的发展通道。企业是市场主体,直接参与市场竞争,对产业和产品的创新最为敏感。由企业主导技术研发和创新,才能有效整合产学研力量,加快成果转化应用。首先,进一步确立企业的主体地位,让企业成为技术需求选择、技术项目确定的主体,成为技术创新投入和创新成果产业化的主体。让科技要素、创新资源向企业集聚。其次,高校、研发机构、中介机构以及政府、金融机构等应与企业一起构建分工协作、有机结合的创新链,形成有中国特色的协同创新体系。
(三)完善知识创新体系,实施知识产权战略
创新性是科学技术管理的本质特征。从科学技术管理的创新过程来看:即从创新设想的提出、确认、开发,成果的有效应用于市场,都是创造性的活动;知识产权贯穿于科学技术管理创新的始终。知识产权是社会财富的重要来源,也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战略资源。实施知识产权战略,注重对知识产权的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这样容易激发创新者的积极性,给他们创新的动力和源泉,也才能将全社会智慧和力量引导和凝聚到创新和发展上来,有利于经济的进步和国家综合国力的提高。
三、推进科学技术与管理创新的大趋势
人类历经了数千年的农业经济和不到300年的工业经济的发展,创造出了前所未有的物质文明,世界正在进入以信息产业革命为主导的新经济时代。从总体上说,未来高科技及其建立在此基础上的高技术产业的发展,对于经济上的生产力,政治上的影响力,军事上的战斗力和社会发展上的推动力的影响之大,将决定着国家未来的发展命运。
(一)进一步明确我国科学技术管理发展的战略目标
到2020年我国科学技术管理发展的总体目标是: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科技管理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保障国家安全的能力显著增强,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基础科学和前沿技术研究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取得一批在世界具有重大影响的科学技术成果,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为在21世纪中叶成为世界科技强国奠定基础。
正如指出的,我国科技发展的方向就是创新、创新、再创新。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最根本的是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最紧迫的是要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最大限度解放和激发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所蕴藏的巨大潜能。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加快创新型国家建设步伐。
(二)我国科学技术管理发展的重点任务
我们必须依靠科技管理创新提高我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以迎接全球经济竞争和合作的挑战;提供为推进我国的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信息化的建设进程及实现全面小康社会所必需的科学技术管理支撑;我们必须面对相对紧缺的资源和脆弱的生态环境,用尽可能少的资源和环境代价取得超出世界平均水平的经济增长,为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未来应瞄准重点战略目标部署科学技术管理工作,组织队伍,尊重科学规律,充分尊重科学家的学术创新自由。应按需求和市场为导向,支持和引导高技术发展和产业化,要把发展能源资源和环境保护技术放在首要位置;把掌握装备制造业和信息产业核心技术的自主知识产权,作为提高我国产业竞争力的突破口;把生物技术作为未来高技术产业迎头赶上的重点;加快发展天空和海洋技术,加强基础科学和前沿技术的研究。为我国高技术产业发展和经济结构调整做出战略性的贡献。
(三)落实推进我国科学技术管理创新的政策措施
大力推进科技管理体制改革。我国科技管理体制改革必须转入建立市场经济框架下构造新的有序结构的阶段,实施知识创新工程式,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科技管理体制改革的关键,是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继续推进科研院所管理体制、国防科技体制和科技宏观管理体制等方面改革。
制定和实施鼓励自主创新的政策措施。切实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加大财税金融政策对企业技术创新的扶持力度,使企业创新投入能够得到合理回报,特别是要抓紧落实国家已经出台的研发投入抵扣所得税务政策。鼓励大学和研究机构的自主创新成果通过技术转移实现产业化,设计拓宽自主创新成果产业化的实现途径。
进一步加大科技投入。科技投资是战略性投资,要建立财政性科技投入稳定增长的机制。要调整财政性科技投入的结构,重点支持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和社会公益研究,支持重大战略产品和重大科技工程式,加强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中心等科技基础设施建设。要切实加强科技经费监管、提高资金使用效益。要引导企业和社会增加科技投入,形成政府、企业、社会多元化、多渠道的科技投入格局。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加强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以下简称"创新基金")的财务管理工作,提高创新基金使用效益,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科学技术部、财政部关于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的暂行规定的通知》([1999]47号)以及国家财政财务制度的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创新基金是经国务院批准设立的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专项资金。国家设立创新基金旨在增强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能力,引导地方、企业、创业投资机构和金融机构对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投资,逐步建立起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机制。
第三条 创新基金来源于中央财政预算拨款。创新基金的年度预算安排由财政部根据中央财政预算情况和创新基金年度工作计划确定。科学技术部会同财政部向国务院提交年度执行情况报告。
第四条 创新基金的使用和管理遵守国家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和相关规章制度,遵循诚实申请、公正受理、科学管理、择优支持、公开透明、专款专用的原则。
第二章 开支范围
第五条 创新基金主要用于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活动所需的支出。具体开支范围包括项目费、管理费及其他费用。
第六条 项目费是指用于支持符合《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若干重点项目指南》,经科学技术部、财政部审批立项的项目经费。根据科技型中小企业和项目的不同特点,分别以无偿资助、贷款贴息、资本金投入等方式给予支持。其中,创新基金对每个项目的无偿资助或贷款贴息数额一般不超过100万元人民币,个别重大项目不超过200万元人民币。
(一)无偿资助
主要用于技术创新项目研究开发及中试阶段的必要补助。包括人工费、仪器设备购置和安装费、商业软件购置费、租赁费、试制费、材料费、燃料及动力费、鉴定验收费、培训费等与技术创新项目直接相关的支出。
(二)贷款贴息
主要用于支持产品具有一定的技术创新性、需要中试或扩大规模、形成小批量生产、银行已经贷款或有贷款意向的项目。项目立项后,根据项目承担企业提供的有效借款合同及项目执行期内的有效付息单据核拨贴息资金。
(三)资本金投入方式的具体办法另行制定。
第七条 管理费是指用于科学技术部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管理中心(以下简称"管理中心")从事创新基金项目的评审、评估和日常管理工作的经费。包括基本支出(项目管理所需的人员经费和日常公用经费)和项目支出两部分,具体按《中央本级基本支出预算管理办法》(财预[2002]355号)和《中央本级项目支出预算管理办法》(财预[2004]84号)执行。
管理费实行预决算管理。管理中心年度管理费预算通过科学技术部报财政部审批后,列入创新基金预算。年度管理费决算经审计后,通过科学技术部报财政部。
第八条 其他费用是指经财政部批准开支的与创新基金有关的其他支出。
第三章项目审批和资金拨付
第九条 企业依照《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项目管理暂行办法》申请创新基金。管理中心具体负责项目的受理、评审和监管。
第十条 企业在申报项目时须经省级科技主管部门推荐。出具推荐意见前,须征求同级财政部门对项目的意见,并将推荐项目名单抄送省级财政部门备案。
第十一条 通过受理审查的项目,管理中心组织专家和评估机构进行评审、评估。根据评审、评估意见,管理中心本着"择优支持"的原则,提出创新基金支持的项目和金额建议,报科学技术部、财政部审批。经科学技术部、财政部审批的项目正式立项。
第十二条 创新基金项目实行合同管理,正式立项的项目由管理中心与项目承担企业、推荐单位签订合同。
第十三条 创新基金项目资金在合同签订后分两次拨付。
采用无偿资助方式支持的项目立项后拨付70%,项目验收合格后再拨付其余资金(第二次拨款);采用贷款贴息方式支持的项目立项后按企业有效借款合同及付息单据核定的应贴息数额拨付80%,项目验收合格后再拨付其余资金(第二次拨款)。
第十四条 管理中心依据合同金额每年分批编制立项项目用款计划,报财政部审批。
第十五条 管理中心每年根据项目验收情况分批编制二次拨款计划,报财政部审核。
第十六条 财政部对管理中心报送的立项项目用款计划和二次拨款计划审核后,将创新基金项目资金指标下达到项目所在地省级财政部门,并按照财政国库管理制度的有关规定办理资金支付。
第四章 监督管理与检查
第十七条 省级科技主管部门负责当地创新基金项目的日常监督管理和验收工作;省级财政部门负责对当地创新基金的运作和使用进行监督、检查,参与项目的验收工作;管理中心负责制订项目监督管理和验收的工作规范,组织实施项目监督管理和验收工作,分析总结项目执行情况。
第十八条 项目承担企业应按要求定期填报监理信息调查表(半年报、年报)。省级科技主管部门可委托地市级科技主管部门或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委会对项目执行情况进行检查和监理。管理中心根据企业监理信息调查表、省级科技主管部门的监理意见、省级财政部门的检查意见、实地检查情况等,提出项目执行情况分析报告,报送科学技术部、财政部。
第十九条 省级财政部门、科技主管部门应加强对创新基金项目的跟踪问效。科技主管部门应将本地区项目监理信息汇总情况抄送省级财政部门。省级财政部门要定期抽查项目执行情况,对于所辖地区创新基金使用管理情况提出年度执行情况报告,下一年度4月底前报送财政部,同时抄送管理中心。
第二十条 项目承担企业应严格执行国家有关财经法规、财务规章制度,认真履行合同,科学、合理、有效地安排和使用创新基金拨款,保证专款专用,严禁截留、挪用。
第二十一条 项目承担企业须对项目资金进行单独核算,并接受有关部门的监督管理和检查。无偿资助项目承担企业,在收到创新基金拨款后作为专项应付款处理,其中:形成资产部分转入资本公积,消耗部分予以核销;贷款贴息项目承担企业,在收到创新基金拨款后作为冲减当期财务费用处理。
第二十二条 省级财政部门、省级科技主管部门对创新基金项目实行定期检查,管理中心实行重点检查。财政部、科学技术部采取委托有关监督检查部门抽查、社会中介机构检查以及社会监督相结合的方式,加大对创新基金实施过程的监督检查力度。
第二十三条 企业在项目执行过程中如有重大违约行为,将终止合同并采取通报、停止拨款、追回项目资金等相应处理措施。需追回项目资金的,由管理中心负责监督企业将未使用的扶持资金如数上缴国库,已形成资产的将资产变现后上缴国库。
凡违反创新基金有关管理办法及国家财经纪律、财务制度的行为,将视情节分别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处理。
第五章 附则
关键词:医学科技创新 医院 图书馆发展
中图分类号:G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6)10(a)-0143-02
医院图书馆在实际发展的时候,能够满足医院对信息与知识的需求,主要因为医院图书馆中包含各类医学信息,此时,医院技术人员可以利用医学科技创新手段提升医院图书馆的发展效率,为人们提供更好服务。
1 医学科技创新对医院图书馆发展的意义
在创新医学科技的时候,创新目的就是对生命本质、过程等进行探索,是医院图书馆发展的动力,在研究人员不断创新医学技术的过程中,能够促进医院图书馆向着更好方向发展。对于医学科技创新工作而言,与其他科学技术创新不同的是,虽然不能直接显现出经济效益的提升,但是,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突破图书馆的发展,具有较为良好的科学意义与社会效益,对医院图书馆长远经济发展产生促进作用。在每一次创新医学科技成功的时候,医院图书馆都能形成一个新的管理体系,引进新医学理论与技术指导,不仅能够推动医院的发展,还能为医疗人员提供较多学习知识,使其在发展的同时,得到有效支持[1]。
2 医学科技创新的特殊性
即使医学科技在迅速发展,并且具有与数学、物理学等相似的程序,但是,在研究过程中,与自然科学或是其他学科是有所不同的,是较为特殊的一门学科。在医学科技创新的时候,其最大特征就是:所研究的对象是人类,能够对最复杂的生命进行研究。在人体生命发展阶段,不仅不能利用物理学科对其进行研究,还无法利用化学科学对人体规律加以解释,更不可以应用生物学的规律说明,这就显现出医学科技技术的特殊性。与其他学科相比较,医学科技能够对未知、曲折的生命规律等进行研究,涉及的范围很多,例如:民族健康工程、人类身体健康水平研究等,在不断经历失败的同时,也会总结经验教训,使其能够向着更好方向发展。医学科技在创新的过程中,相关技术人员必须要重视医学信息资源的应用,保证能够利用医学科技提升医院的发展水平[2]。
3 医院图书馆在医院发展中的作用
在医院发展过程中,图书馆起着较为重要的作用,不仅包含着医疗知识,融入了较多医学科技内容,对医院的发展产生较为有利的影响。首先,图书馆是医院文献信息的核心,无论是临床知识,还是论文撰写内容,都在医院图书馆中,同时,还能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其次,在临床实践中,医院图书馆可以为其提供医学知识,在提高医务人员医学水平的基础上,增强医院核心竞争能力。再次,医院在对医疗人员进行培训的时候,会在图书馆中搜集较多知识,在此过程中,图书馆中的电子阅览室以及数字化图书馆的建立,可以形成一个良好的教育平台,并且能够制定系统性以及完整性的授课内容,使医疗人员的专业素质得以有效提升。最后,医院图书馆在发展的同时,不仅受到医学科技的影响,还能促进医学科技的创新,因此,相关技术人员与管理人员要大力创新医学科技,不断改善医学科技,在引进新技术的同时,使医院图书馆向着更好方向发展[3]。
4 医院图书馆发展医学科技创新策略
在医院图书馆与医学科技发展的过程中,技术人员必须要重视医学科技的创新,不断完善医院图书馆的发展制度,进而提升医院的医疗水平。
4.1 争取医院的全方位支持
医院图书馆的发展,必须要争取医院各方面的大力支持,o论是经济上,还是人力上。首先,医院图书馆要积极引进先进医学科技,为医疗人员提供高质量的信息资源,并且要取得良好认可。其次,医院领导在实际工作的时候,必须要重视与支持医学科技的应用,重视支持医院图书馆的现代化发展,同时,医院图书馆要积极汇报工作,向其他领导请示,争取发展创新的支持。最后,为了医院图书馆能够向着更好方向发展,相关管理人员与技术人员要不断引进资金,加大现代化设备的投入,保证医院图书馆的发展质量[4]。
4.2 发挥医院学科作用
医院学科主任与各个工作人员,必须要对图书馆建设工作加以重视,充分利用好这一知识化,信息化的平台,积极开展医学科技创新交流会议,到其他先进性较强的医院学习,在医院与医院之间资源信息共享的前提下,提升医学科技在医院图书馆发展中的应用效率。
4.3 实现资源信息共享
在医院发展过程中,由于医学科技是较为特殊的,信息量很大,仅仅依靠医院图书馆自身的信息资源是难以满足医疗人员需求的,因此,相关管理人员应该与邻近的图书馆相互联系,建立共享体系,在信息资源共享的过程中,提升医学科技创新效率。
4.4 医院图书馆数字化建设
在医院图书馆发展的同时,信息技术的应用是较为重要 ,不仅需要及时对医学科技进行创新,还要建设数字化图书馆,保证医疗人员可以利用数字化图书阅读设备搜索想要的信息,服务于临床科研与教学。
5 结语
医院图书馆的发展与医学科技之间产生较为密切的联系,在其发展过程中,必须重视各类先进技术的引进,不断完善图书馆管理体系,使其得以较为良好的进步。同时,要重视各类技术人员的专业素质,阶段性的对其进行专业知识的培训,使其掌握先进技能,不断创新医学科技,达到促进医院图书馆发展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迟明.医院图书馆学科馆员在医院学科建设中的职能作用[J].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志,2012,21(7):13-15.
[2] 皮海清.科技兴院背景下医院图书馆的现状及发展对策[C]//中华医学会第十八次全国医学信息学术会议论文集.2012:1-2.
关键词:实践 创新 教育技术 项目学习
中图分类号:G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7(a)-0164-01
教育技术学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产生的一门新兴的应用型学科,该学科始终强调其研究的两大领域:理论与实践。然而,我们在发展中创新不多,在理论和实践中都出现了一些不尽人意的现象。[1]通过项目学习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这一措施已经落实并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成果,使得学生创新能力普遍提高,其主要包括规划与设计、实施、作品展示与分享及效果评价三个环节。
1 项目学习的内涵
项目学习(Project-Based Learning),是建立在真实学习活动的一种教学方法,目的是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动机。这些活动被设计成回答一个问题或解决一个问题,通常,这些活动反映的是人们在课堂之外生活中每天的学习和工作。[2]
2 项目学习的实施环节
2.1 项目学习的规划与设计
2.1.1确定项目课题
进行任何一项科学研究,首先必须选择并确定研究的中心课题。[3]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兴趣和能力提出相应的项目课题,即确定通过项目所要解决的问题。同时,教师会对学生提出的课题进行审核。除此之外,教师也为学生提供了一些供学生自由选择的课题。
2.1.2制定人员分配计划
在项目人员的分配方面,既要考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能力,又要考虑教师的专业特长,还要考虑项目的实际需要等。基于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已有经验,在学生自愿组合的基础上进一步合理安排学生应承担的子项目,项目内容会根据不同的培养目标、不同的学生特征等方面会有所变化。依据项目实施的实际需要和学生的爱好分组,每组至少1人,最多五人。这样的小组分工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沟通、协作学习能力,通过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组织之间的交流习得对自身发展有益的经验,从而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
2.1.3准备实践材料
(1)实践器材、设备的准备。
为了保证项目学习活动的顺利开展,为学生准备充足、性能良好的实践器材、设备是硬件条件。目前,教育技术学教研室共拥有12台专业摄像机、15台单反相机、一个非线性编辑实验室(40台电脑)、一个电声实验室(主要用作声音的录制、编辑等)等,对于参与项目学习的学生(约40人/届)来说,这些器材、设备已足以满足需求。
(2)学习材料的准备。
学习材料主要包括相关的教材、教案、电子材料、网络资源、试题等,只有把这些学习材料准备完善,学生才能开展项目学习,才能做出精美、优秀的网络课程或网站等。
2.2 项目学习的实施
2.2.1实施小组管理制度
某些项目涉及的成员较多,这需要很强的团队合作意识,若其中的一个成员出了问题,那么整个项目都会受到影响。在协调各成员间的分工与协作方面,我们成立了组长负责制。为每个项目分配一个组长负责沟通与管理,以保证项目的顺利开展。每个项目小组经常开展一些小组讨论等,让大家把遇到的问题反映出来,然后共同解决问题。
2.2.2建立导师负责制
在实践的过程中难免出现一些亟需解决的问题,如何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是值得我们思考的。我们主要采取的是“导师负责制”。指导教师对自己的小组成员承担责任,学生有问题第一时间求助的是指导教师。指导教师要对学生的疑问进行详细、耐心地指导,并做指导记录,以备考查。
2.2.3实践拓展训练
在项目的开展过程中,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主动性和积极性,我们特意组织学生去电视台参观学习。在此次实践活动中,学生参观了电视台的摄、录、编等设备和部分节目的播放,亲身感受了电视节目录制的魅力。通过此次活动,一方面提高了学生参与实践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也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为下一步的项目开展打下基础。
2.2.4开放实验室
教育技术学专业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应当有充足的时间和实验室供学生学习使用。[5]因此,部分实验室的开放也为项目学习提供了便利条件,目前来说,教育技术学实验室基本都是开放的,在保证实验室安全的前提下,学生可以自由进入实验室学习。实验室一方面为项目的开展提供了实验设备;另一个方面也为小组成员间的交流与合作提供了便利的场所。
2.3 项目学习的展示分享与效果评价
为了对学生的作品有一个评定,教育学院每年举行一次作品评优活动,所有的作品都参与评选,并邀请了教育学院不同学科的专家、教师及相关领导担当此次评优活动的评委。通过此次评选,同学们可以展示自己的作品,并与他人共同分享学习成果,同时也使学生客观地认识自己的作品,为今后的改进与提高做铺垫。此次活动评选出的优秀者会参加NOC大赛(全国普通高校信息技术创新与实践活动),我们的学生连续三年在NOC大赛屡获佳绩,一、二、三等奖均有获得,这也说明了项目学习在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因此,在教育技术学专业人才的培养方面,运用项目学习等手段,强调理论学习的同时,并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才能培养出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这是教育技术学专业发展的需要、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学习者自身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徐春华,杨满福.从美国教育技术的专业实践看我国教育技术实践中的若干问题[J].现代教育技术,2004(2):9-10.
[2] 李波,陈邦泽.教育技术学专业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的探索[J].高等教育研究,2009(2):12-16.
一、从建模到模型的制作,强化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能够帮助人们处理数据、进行运算、推理和证明,数学模型可以有效地描述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在数学中很多模型的创建之初只是为了能有效地去说明一个问题,去帮助学生能有更为直观的感受认识问题,并能帮助老师去解决问题,而笔者在课堂授课中对于模型的建立依靠师生思维构建、学生之手制作,随后课堂应用解决问题。这样在无形中强化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更让学生体会到在制作中所蕴藏的乐趣和组员互动后获得的成功,进而激发学生发自内心的喜悦。课堂在具体模型的使用上让学生来加以运用讲解,这些来源于学生的第一手作品存在的不足和改进之处,都会充分暴露在学生面前,这时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完善之举就会无形地影响到学生,让全体学生都会在无形中去学会反思、学会沟通交流,进而有效地进行创新和不断的去改进,进而提高的不仅仅是学生创新意识的激醒,更是一种创新能力的提高。
例如,研究圆锥的侧面问题,我们可以利用蛋筒等生活实例,将侧面剪开,展成一个扇形平面,这就很直观地发现圆锥的侧面情况,以便于开展进一步研究。(如图1)
正是借助了这些模型的构建和制作,让学生经历了动手实践,让学生从中体会到了创新对解决问题的价值,交流对问题完善的意义,才会更为深刻地体会到创新不是一个词语,而是一个动手实践的过程,才会深入地向着创新迈进,才会更加激烈地开始创造,在需求中不断地完善自我的能力。
二、从抽象到直观的思维转变,强化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
众所周知数学是一门思维性很强的学科,对学生思维的形成和运用都有相当的要求,但是很多的思维都是比较抽象的思维,尤其是在空间立体等问题上对学生的要求更高,也让学生很难在日常生活中对具体的问题解决上留下有效的捷径。因此在具体问题的解决上,让思维从抽象到直观进行思维的转变很是关键,而这也是创新的一种有效途径,借助学生的生活经验,借助上面的模型构建,让学生经历从空间立体到二维平面的转变,让学生经历从日常生活到数学构建的一系列思维转变,从中去强化学生的思维创新,让学生学会对具体问题的思维转变,通过逆向、简化思维的训练,让学生从中学会对具体问题的思维研究,不走定式思维的路径,每种思维的训练与应用结合实际问题去展开,让学生在思维中结合科技创新教育的需求去展开,体现学生从复杂到简单的创新思维转变,这些借助了数学思维灵活解决问题的技能,在未来的科技创新改进中和创造完善中都会有更加突出的价值,帮助学生从中去形成思维多样化的百变运用能力。让学生通过相关的活动来强化对做的价值体现,进而在生活基础上去做、去学,把知识学活并应用到生活中去,达到有效的教学做合一。
例如:如图一圆柱体的底面周长为24cm,高AB为9cm,BC是上底面的直径。一只蚂蚁从点A出发,沿着圆柱的侧面爬行到点C,则蚂蚁爬行的最短路程是多少?(如图2)
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在把圆柱立体模型展成平面模型如图2左图中曲线AC,在图2右图中就是线段AC,显然,这种从立体图形引出的问题抽象而难以寻找到有效的方法,而借助图形中在柱体表面的思维引导到平面上去,问题在转变中教会学生思维复杂的解决途径就是在于对思维的创新上,进而去培养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
正是这种抽象的立体问题转变为直观的二维平面得以解决,帮助学生从中体会到了思维转变的魅力,让学生在思维中去不断地加深在具体问题解决中的创新意义,才会不断去将复杂的问题通过思维的转变加以简化,这种创新真是科技创新价值的最为具体的体现,才会让学生不断地对思维加以创新而不是走向定式。
三、从解决实际问题,强化学生的创新应用能力
初中数学要求学生学会应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科技创新的价值体现在发明创造上,或对生活中的问题加以解决并提出改进的应用价值,因此笔者在平时的数学课堂教学中,总借助课堂的实际问题强化应用和知识点所体现的价值前景。通过对来源于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解决,去帮助学生在理论上进行思维的创新,在创新中去引导学生如何去强化其应用价值和前景,体现出学生在思维中的一种高效延续,并能根据其去进行灵活应用,在不断实践与反思中去提高一种综合处理的问题机制,继而将问题系统化,并能有一定的归纳整理技能,并针对这些技能去进行一个全面的解决应用,使得学生不仅能在课堂上解决问题,更要在未来实践中加强价值的体现,在未来走出学校后仍然能知晓课堂知识的价值,让知识来武装自我,并不断提高个人的科创能力。创新不仅仅体现在今日的课堂创新上,更要是一种在未来很长时间内来源于大脑深处的一个力量、一个意识,一个时刻牢记脑海中的科技创新的号召。只有这样才会让思维得以延续,只有这样才会更好地利用好课堂的资源,去充分体现学生灵活应用的技能。
如图3某汽车的底盘所在直线恰好经过两轮胎的圆心,两轮的半径均为60cm,两轮胎的圆心距为260cm(即PQ=260 cm),前轮圆心P到汽车底盘最前端点M的距离为80cm,现汽车要驶过一个高为80cm的台阶(即OA=80cm),若直接行驶会“碰伤”汽车。
(1)为保证汽车前轮安全通过,小明准备建造一个斜坡AB(如图3所示),那么小明建造的斜坡的坡角α最大为多少度?(精确到0.1度)
(2)在(1)的条件下,汽车能否安全通过此改造后的台阶(即汽车底盘不被台阶刮到),并说明理由。
关键词:大学课堂 PPT 创新 平台 课件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9(a)-0001-02
目前,随着互动教学理念的深入,多媒体课件越来越强调动态性、交互性、层次性、功能性。然而现实情况是,许多性能较好的课件都是由Authware、Flash等软件制作而成的。许多人认为使用普及率最高的PowerPoint(PPT)在制作动态性、交互性、层次性、功能性似乎存在先天不足。基于技术创新,进一步研究依靠PPT技术实现动态效果突出、教学交互性强、控制自由度高、结构层次丰富、教学功能完整、界面简约美观的多媒体课件。
1 PPT技术创新面向对象
创新性课件的教学对象是旅游专业的本、专科学生。本、专科学生其课堂表现特征是注意力容易分散、自我表现力强。针对教学对象的这些特征,创新性课件在设计时注意教学内容呈现形式较为灵活,力求能够发挥提高学生的课堂注意力、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等作用。
本、专科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层次性有差异。一般而言,本科生的理论要求较高,而专科生的实践应用能力较高。因此,创新性课件的既包含丰富的理论内容,又补充了许多实践应用知识,能够满足教学对象的学习要求。
大学生的学习带有很强的自主性,因此课件要尽量避免填鸭式的内容罗列展现。创新性课件内容是教材内容的有机提炼和课外内容的有机补充的结合体。在内容展现顺序上有很强的自主性,在知识结构上有很强的灵活性。
教学对象在学习本课程时候同时学习许多平行学科,多学科知识的组合在大学学习中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创新性课件将课程内容中与相关学科中的交叉知识、关联知识进行了详尽的比对和说明。
2 PPT技术创新主要目的
课堂教学的主体是学生,在课堂中应该坚持互动的基本原则,才能够真正提高教学效率,提高教学效果。作为课堂教学辅助工具的多媒体课件也应该秉持为互动教学提供辅助的原则。因此,多媒体课件应当脱离仅仅是教学内容展示的基本样式。作为课堂教学使用频率最高、使用范围最广的PPT,在实际的应用中,往往具有功能较为简单、形式较为单一、互动流于表面等缺点。因此,基于PPT功能挖掘,建立动态效果突出、教学交互性强、控制自由度高、结构层次丰富、教学功能完整的多媒体课件意义非常重要。
以应用于课堂教学为最终目标。课件的课堂教学内容部分能够尽量地以文字、结构图、视频、模型等多种方式表示出来。同时部分内容采用隐藏式,利用自定义动画、动作设置、触发器来点击后出现,增强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互动功能。此外,除了提供课堂教学内容的部分,又包含了旨在提高教学效果的课堂检测、课外习题等辅助教学内容。
一门课程的学习把握其整体性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创新性课件重视课程内容整体结构的展示,将教学内容整合在一个平台上,同时给出教学重点、教学难点,使得教学过程中能够使学生形成清晰的知识结构。
课堂教学的结束并不意味着教学的结束,学生有自学钻研、深入学习的要求,因此创新性课件力求将课件制作成为一个自学平台。提供了教学资源、拓展学习等内容。为学生深入了解学科发展前沿、多角度深化课程体系提供了平台。
3 基于触发器技术PPT功能创新
3.1 交互创新
随着互动教学理念的深入,多媒体课件越来越强调动态性、交互性、层次性、功能性。然而目前,许多性能较好的课件都是由Authware、Flash等软件制作而成的。许多人认为使用普及率最高的PPT在制作动态性、交互性、层次性、功能性似乎存在先天不足。创新性课件的最大创新之处就是在于完全依靠PPT技术实现动态效果突出、教学交互性强、控制自由度高、结构层次丰富、教学功能完整的多媒体课件。
3.2 控制创新
传统PPT多媒体课件在使用时内容都是以设定好的顺序展现,严重制约了多媒体的表现力和教学过程中的自由度。创新性课件创新性地使用了PPT软件里的触发器技术,实现了多媒体课件的视窗化操作。通过点击按钮选择教学内容,弹出含有教学内容的对话框,在教学过程中能够由教师控制选择,拓展教师上课自由空间。
3.3 控件创新
一般PPT多媒体课件里的互动功能由链接、触发器和自定义动画来实现。但往往在操作的时候,在同一页面上的对象以设定好的顺序出现、前后出现的内容相互有干扰,严重影响了互动功能的实现。创新性课件巧妙地组合使用触发器技术,克服了出现对象之间前后顺序限制、相互干扰的问题,实现了课件里同一页面上的对象其出现完全由操控者控制其顺序,大大增强了课件了功能性,可以实现要求更高的互动教学。
3.4 操作创新
在设计时既考虑作为教师上课课件的展示性,又考虑到作为学生自学课件的可操作性。课件在设计时结构清晰、层次严谨、链接明晰,特别是视窗化操作的设计可以让学生自学时自由选择和控制。
3.5 平台创新
力求构建成为一个学生自学和进一步深入拓展学习的平台。不仅仅提供了课堂教学的课件,同时提供了网络资源、电子图书、图片库、视频库等内容,便于学生的自学和拓展学习。
3.6 课程创新
包含一门课程的内容,包含教学大纲、教学内容、教学资源等内容,丰富完整。包含案例互动分析、课堂考核、课堂实验等交互性较强的内容,教学的功能性突出。在追求课件内容的丰富性的同时,重视界面的简约,力求每一个界面简单、美观、清晰。
3.7 模型创新
充分发挥自定义动画、触发器的构建一些动画模型,构建了电子书翻页模型、烛光闪动等效果,对于提高作品的艺术性、趣味性、观赏性有很大作用。在课堂教学中也能起到启发学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功能。
4 基于触发器PPT课件创新平台与方法
创新平台是最为普遍的PPT。课件创新性地挖掘和应用PPT工具里相应功能来构建动态化、易互动、结构化、多层次的视窗化操作教学课件。制作方法主要是:充分组合利用自定义动画构造了艺术性、交互性的动画模型,美化了课件界面、丰富了展现形式。利用触发器构造动态页面效果,结构自定义动画增强课件的交互功能。克服了触发器只能触发单个对象以及多个触发器出现内容之间互相叠加、干扰的缺点,创新性地发明应用了组合触发器技术,实现了多层次的内容在同一张幻灯片页面上自控展现,利于将平列知识点构建同一张幻灯片上,增加知识架构的整体性。利用触发器发明了PPT课件的视窗化操作,实现了相应内容的多层次交互展现,便于教学的深层互动。整个课程的架构利用链接和动作设置,使得课程各个组成部分统一于课程目录页面,课程整体结构清晰、紧凑。
5 基于触发器技术PPT创新措施
5.1 坚持特色,开发PPT技术,做实用好用易于普及的课件
创新性课件立足于日常教学中最常用的PPT课件,不涉及编程等技术。而对于普通课堂教学和广大教师而言,利用高端平台建设课件存在技术、精力等方面的壁垒。因此,基于PPT基本技术的创新应用而开发的美感、动态、可控的多媒体课件受到了普遍的欢迎。立足这一思路,继续挖掘PPT隐含技术,创造性将PPT中一些技术通过巧妙设计、复合利用,进一步设计可有教师自由控制,不受PPT对象出现顺序限制、排除PPT对象间的相互干扰的课件,为动态、生成的课堂提供辅助。同时,基于技术开发多种应用模式,适合不同类型、不同学科的课堂。
5.2 构建平台,服务课堂内外,辅助课程效果达到最大化
基于PPT的课程课件不仅要服务于课堂,还要服务于课后。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一门课程应该留有学生课后拓展和提高的平台和空间。创新性课件力求构建成为一个学生自学和进一步深入拓展学习的平台。不仅仅提供了课堂教学的课件,提供网络资源、电子图书、图片库、视频库等内容,同时,进一步开发案例互动分析、自我检测、课堂实验等交互性较强、自助功能突出的课件便于学生的课后自学与检测。结合网络平台,充分发挥课件的在教学教育中的资源性、工具性、启发性、引导性的作用。
5.3 集思广益,吸纳感兴趣的学生,在课件创新中教学相长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对于课堂有着自己的视角。教师由于长时间处于教学岗位,思维可能会发生定势,因此,充分吸收学生的意见、评价对于课件的制作、完善意义非常明显。同时,课件技术的挖掘、课件设计思路的创新、课件可实现功能的完善都需要做大量的工作与繁复的调试与尝试,把学生引入这一工作中,即使一个吸收集体智慧过程,也是对于学生能力培养的一个过程。
5.4 进行升华,深究课件制作的本质,将课件与教学理念相结合
为课件制作而进行课件制作是做不出好课件的,因为课件的本质是课堂教学的辅助工具。如果不明白这一点,课件设计的思路就会出现很大误区。本着这一原则,课件的创新应当探索如何与先进的教学理念相结合,与如何在课堂上帮助更好地实践优秀教学理念相结合。因此,创新性课件要加强基于特色课件制作的教学理念、教学改革等方面的科研工作。
6 结论
以PPT为平台,创新性地挖掘和应用触发器技术构建动态化、易互动、结构化、多层次的视窗化大学教学课件,适合于教学形式比较灵活的大学课堂,又能提供完整的课内外自学平台。该研究的最大实践意义就是在于完全依靠Powerpoint技术实现动态效果突出、教学交互性强、控制自由度高、结构层次丰富、教学功能完整的多媒体课件,使得课件具有功能完整、易学、易操作、易推广的特征,有助于普遍提高大学课堂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赵倩倩.大学课堂PPT教学应用现状调查研究――以三峡大学为例[J].教学研究,2012(5).
[2] 吴荣华.运用PPT教学媒体提高大学课堂教学质量的策略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已成为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如:数学课中讲到抛物线和双曲线概念时,以前无论老师如何讲,学生都很难理解,而现在将其制作成电脑动画后,在网络多媒体教室里播放,学生可以从电脑屏幕里清楚地看到它们的形成过程,既生动又直观,其效果是既增强了学生对所授内容的兴趣,又节省了教师板书和讲解的时间,降低了教师的劳动强度,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再如将体育前滚翻的整个技术动作,通过屏幕展示教师预先录制好的示范动作,图形分解的文字解释出示在相应动作的旁边,重复播放、讲解,加上教师在课堂上的示范,这样,学生的大脑中形成了清晰完整的技术动作,对要领便能直观理解,掌握动作也就更快了。这点也符合学生对直观、有趣、新奇的事物更容易理解、更具有强烈认同感的心理特征。
当前,课堂教学分为以教为中心的课堂和以学为中心的课堂,主要是以课堂教学过程中使用媒体形式的不同和学生自主程度不同来区别的,媒体选择及使用情况就体现出了以教为中心和以学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的优化程度。以多媒体组合的课堂教学比起照本宣科的原始方法先进了许多,网络环境下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播者,教师除了主要起到教学资源的组织作用外,还在教学当中起到了辅导个别、督促个别、察看全体学习过程的作用。
现代化的教学环境,以发展多媒体计算机网络的教学环境――备课电子网和教学子网,将教室、办公室有机地联系了起来,达到了室室通、户户通、班班通。将办公室办成“电子备课室”,多功能多媒体网络教室给教师开展网络环境下的教学带来了方便:便于开展多媒体课堂教学,便于个别教学,便于开展讨论,真正达到了因材施教、发展个性的目的。学生是按照自己的认知水平来学习和提高的,学习是学生主动参与完成的,这种学习使学生真正获得了智慧而不仅仅是知识,这正是传统教学所不能比拟的。网络环境下的教学能够整合各个学科内在知识体系,学生使用计算机进行学习,首先要具有计算机知识,其次必须有跨学科的知识与能力才能驾驭各种计算机软件。比如几何画板软件,要用它来进行学习,要知道软件本身用法及它涉及的数学、物理等学科各方面的知识,能调动学生纵向与横向学科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形成长久的自主学习的习惯。这对于开发人力资源很有益处,也是传统教学所不能比拟的。网络环境下的教学能够使学生开阔眼界、扩大知识面。学生能上网获取资料,能下载网上学习资料,能通过网上资源处理信息,能进行电脑制图,能编制电脑小报,学生、素质教育、网络、课堂教学、教师构成了未来课堂教学最活跃的要素和永恒的话题。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课作为一种全新的课型,就其外在形式来讲,时间上45分钟,总体呈现出教师导引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完成学科教学任务。通过学科课程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教与学融为一体,将技术作为一种工具,提高了教与学的效率,改善了教与学的效果,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
为了能更好地实现这个目标,我们可以将美术教学与信息技术教育整合起来,利用信息技术教育的优势,让孩子以各种方式积极参与接触相关的美术活动。在日常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大都是以图画、教科书等局限的方式向同学们传递相关信息,把信息技术和小学美术课程整合之后,老师可利用电脑资源把图片、文字、声音、视频等多方信息进行整合做成生动有趣的课件。老师还可以利用校园局域网、电脑网络等向学生传递学习资源信息,丰富课堂教学,使之更趋于完善,促进课堂教学,不断提高教学效果。
美术学科与信息技术相整合也会不断促进同学们的自学能力和互助式学习的开展。信息技术的得以利用,可营造出优化的互助式的学习环境,也可形成浓厚的学习氛围,因此可使不同认知风格及水平的学生得到满足,在学习过程中,老师也可通过互助式学习策略的实施,使学生对问题提出不同的观点并加以分析比较,通过集思广益,加深对学习知识的掌握与理解。在对课程的学习过程中,通过网络,同学们可互相交流不同的观点、传递学习信息,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及掌握,也可加强学生的团队互助精神。
信息技术在美术课程中的应用可使教学难点、重点得以突破。在传统教学模式中,美术老师在授课的准备过程中煞费苦心,尤其是对教具的选择上,老师要准备很多的图片等,同时还要在有限的课上四十分钟内解决教学的重点与难点知识点,留给学生自己思考与练习的时间微乎其微,因此在课时相对紧张的情况下,教学的质量很难达到理想要求,通过信息技术与美术课程的整合,使学生由原来的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地去学习、去探究,使知识的重点难点变为更易理解与掌握,授课的老师也从原来的“满堂灌”讲课中“解脱”出来,使计算机功能的运用发挥到极致,不断提高教学效率。
信息技术在美术课程中的应用可使技能限制得到突破。传统的小学美术课教学过程中,有的学生作品会有非常棒的设想与创意,因为技能得到了限制,作品在最后还是未能达到预想的效果,而且在平时绘画方面技能差些的学生会越来越没有了自信心。在信息技术与美术整合之后,创新逐渐取代了传统绘画技能的主导地位。这样也就使同学之间的差异相对缩小,使他们能够大显身手、尽情发挥。
信息技术与美术课程的整合使因材施教得以真正地实现。在我们的教学课程中,信息技术有其先进性,其交互性是明显强于其他任何教学媒体的突出特征,因此也就能够实时地对信息做出反馈,真正使师生之间做到双向交流,加强对每个学生进行学习指导,同时也能增强互助式学习氛围,因此可以使不同认知水平及风格的学生得到学习知识的满足,真正使因材施教在教学过程中得以实现。
在美术课程的教学中,结合信息技术学科,进一步增强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因而综合性也就理所当然地成了美术课程进行改革突破的难点和重点,使素质教育在美术学科教学中真正得以实施和体现,综合性既是体现了美术与其他学习范畴的互相融合,也是与其他学科的互相联系结合。而且是学习理论知识与社会生活及现实联系起来,美术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教育的整合,既使学习的内容得到扩展,丰富了教学,同时又使学习途径得到了开阔,使美术学科教学的发展获得了极大的促进。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出现了电脑美术,例如设计、绘画、动画制作等内容。
在美术教学备课过程中,老师可依据美术课程教学的内容,精心制作设计一些教学课件,利用多种教学手段,开展多元化的美术教学。老师也可以引导同学们进行简单的电脑设计、绘画等,注重学生的认知理解与参与,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使他们对美术课程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还可以让学生打破与其他学科相结合的局限性,让学生开展综合性的学习。例如结合语文、音乐、英语,进行歌曲配图画、插图等。此外也可利用一些材料制作综合手工,比如小面具、小装饰,并进行表演等。同时多方面开阔学生的视野,引导学生利用计算机进行设计,在设计制作过程中,遇到问题要做到主动向他人进行请教,并积极与老师、同学或家长进行合作设计制作。平时要注重收集网上相关有用的学习信息资料,例如:民间的艺术作品、国内外一些著名雕塑作品、世界著名建筑介绍等。对它们分类建立档案,形成资料库,不断地进行探索性的学习研究。
美术学科与信息技术教育的整合,很融洽地、多角度地、立体地展示了美术教学的内在魅力与规律,使美术教学更形象、更直观、更生动,有机地与其他学科形成合力,相互影响,实现了现代多媒体技术的完美组合,使美术课堂教学增添了无限乐趣,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使美术教学达到了新的突破。而且教学变得更直观形象,教学的难度也相应变得容易了。同时学生通过多媒体给他们带来的视觉、听觉等多方面的外部刺激,也为他们提供了更多的学习和认知的途径。在规定的时间内,加强了教学知识的掌握密度,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同时老师可以利用投影仪,使同学们视野得以开阔,并培养同学们的观察能力,丰富他们感观认识,加强记忆,拓展他们的思维,让学生的智力更好地发展。
信息科技与美术课程的整合,是教学要素及资源的有机的集合,是运用正确的方法,在相关教育和学习理论的指导下,使教学系统工程中的老师、学生得到完美的协调,教育教学相关的诸元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将信息技术与美术学科整合,可充分利用现代化的资源,挖掘其可发挥的最大潜力,实施高质量及高效率的教学。
关键词 翻转课堂 数控机床编程与操作 微课 创新设计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普及,微博、微电影、微信等新兴媒体迭出不穷,人们已经步入微时代,这些微媒体正在逐渐改变我们的生产、生活和学习方式。为了适应微时代下的微学习,“翻转课堂”和“微课”已经成为教育研究和信息资源建设的热点。把“翻转课堂”与“微课”有机结合并应用到“数控机床编程与操作”课程教学改革中,对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效果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根据目前学生的情况,创新设计并制作基于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型微课是一种有益的尝试。满足了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和按需学习的需求,打破了传统课堂教学的束缚,有利于学生在互联网时代知识、技能和素质的进一步提高拓展。
1微课的定义及特征
微课的全称为“微型教学视频课例”,也可称为“微课例”或“课例片段”,是以精小视频为主要载体,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精彩教与学活动全过程。微课在时间上具有短小精悍的特征,支持个性化学习、翻转学习、在线学习、按需学习等学习方式。翻转课堂”译自“Flipped Classroom”或“Inverted Classroom”,最早由美国提出,学生更多利用课余时间借助网络媒体的力量自我完成知识的学习,课堂上师生之间主要是交流互动,包括答疑解惑、知识的运用、创新设计等。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微课作为课前预习环节一种特殊的课程资源,二者有机融合,既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又增加了教师教学的灵活性。
2基于翻转课堂的微课创新设计
在微课制作时,关注介绍微视频的拍摄和剪辑等技巧比较多,忽略了微课作为课程资源的整体性、系统性设计,相关研究比较少。基于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数控机床编程与操作”微课创新设计,不仅要考虑视频的拍摄和编辑,更要注重微课的设计,只有二者的有机融合,方能制作出精彩的微视频。创新微课设计开发主要环节如下。
首先,梳理选择哪些内容需要制作成微课并做好系统规划。在进行微课设计时,在内容的选择上既要考虑到微的特点,又要兼顾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所以在内容的安排上有其独立的特点,也要具有一定的连贯性和逻辑性。要认真梳理课程的知识和技能重难点,针对数控加工中基础的、有代表性的知识重难点或技能节点制作相关微课(如:FANUC数控系统面板介绍、工件的装夹、刀具的选择安装、夹具的选择安装、切削用量的确定、数控机床对刀操作要领、G90指令的使用、G71指令的使用、G73指令的使用、螺y件加工及典型的教学项目载体数控加工操作演示等),构建一个完整的、系统的、连贯的“数控机床编程与操作”课程微课资源库。
其次,微课的创新设计制作要坚持“目标明确,讲解透彻,操作演示过程清晰”的原则,遵照“内容设计-情境引入-提出问题-应知讲解-操作演示-媒体设计-视频编辑-学习小结”的制作流程。科学精心的创新设计,方能在有限的时间内讲解清楚相关知识技能要点;精彩的情境导入,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学生的情感体验需求;巧妙的的问题设置,引发学生在观看微课时的思考;精辟的应知讲解,抓住学生专注学习的几分钟;熟练规范的操作演示,帮助学生掌握数控机床正确的操作流程和注意的技能点,有助于职业素养的养成;针对不同的内容,进行合理的媒体设计,能提升微课的制作质量和表现力;简短的学习小结,有助于学生理清所讲授的知识点和应该注意的技能操作要点。
最后,微课作为一种特殊形式的教学资源,在创新设计时还要考虑与其他辅助教学资源(微教案、微课件、微任务和微思考等)的互补。例如:学生在自学“G71指令的使用”微课时,配套相关的微任务(单调递增形状简单阶梯轴的加工)和微思考(非单调递增手柄形状的轴类零件该如何进行加工呢)等。这样便于学生的自主学习,课堂上师生互动交流。呈现实时开放的教学生态环境,教学效果会更好。
3微课在教学中的应用
“数控机床编程与操作”是我校机械类专业的必修课程,是培养学生数控机床的编程与操作技能的职业岗位核心课程。翻转课堂又与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不同,是一种新型教学模式,所以在教学改革实施过程中,要注意微课在教学中的灵活应用及推广。互联网+移动智能终端的普及应用,为微课在教学中的广泛使用创造了良好条件。教师把制作完成的微课上传至我校的“微课程云平台”,如图1所示,生成微课二维码,粘贴在数控实训室、教室或上传至“数控机床编程与操作”课程微信群中,学生借助手机等移动终端可随时随地扫码观看;学生自学时可通过“微课云平台”的留言区、课程微信群和课程QQ群等方式与老师、学生在线沟通、讨论;实操加工时也可边看边做,反复观看学习,提高数控机床操作能力。课堂上师生更多的是互动交流,分析数控加工工艺、探讨数控程序的编制等。基于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的微课创新设计应用,构建的是一个实时、开放、线上线下互动的教学环境,如图2所示。
4结束语
[关键字]语文教学;信息技术;整合资源;创新《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努力培养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那么如何培养造就出如此庞大的拔尖创新人才呢?当然是要依靠教育。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培养的是人们学习和掌握其他知识的必备能力,而小学语文的重要性就凸现出来了,所以小学语文教学的改革势在必行。语文教学改革,从本质上讲,就是为了探索出一条既能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优势,又能适应未来教育发展需要的语文教学新路。改革是手段,创新是目的。以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为主体的现代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及广泛运用,促进了小学语文教学的改革与创新,同时又伴随着每个教育教学环节。
一、更新教育观念,突出主体地位
传统语文教学的“少慢差费”早已无法适应时代的发展,“一块黑板,一张嘴、一支粉笔”的传统教学模式已是明日黄花,多媒体教学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多媒体它以其畅通的信息渠道,集光、影、信息处理、传递、文字输送等功能于一身,直面五彩缤纷的世界,为教学开拓了更广阔的空间。正确地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使用不当,就得不偿失。从这个意义上说,多媒体就像一把“双刃剑”。现在,网络和多媒体技术为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提供了可能。教师利用多媒体的超文本技术对教学信息按联想思维方式进行非线性地组织与管理,将教学内容变成一个个单元体系,实施柔性的教学计划,由于这些单元是可以互相调整和调换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特点,合理分配时间,利用网络资源,选择一条最适宜的发展途径,实现真正的因材施教和个性化教学。
二、丰富教学过程,激发学习兴趣
苏联教育家赞可夫认为:“智力活动就是在情趣高涨的氛围里进行的。这种氛围给教学带来好处,同时也有助于完成教学任务。”创设动人的情境是成功的教学不可缺少的环节和艺术媒介,良好的学习情境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前提和基础。那么,我们应该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呢?
1、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它具有传统教学手段所没有的趣味性、直观性。多媒体教学可以利用二维、三维的动画技术和视频手段,使深奥的信息知识简单化、直观化,缩短了客观实物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它能活跃课堂气氛,加固教学内容,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喜悦,寓学于乐。当然课件的知识表达能力更强,给学生留下的印象更深。
2、有利于帮助理解课文重难点。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经常会被一些课文中出现的重点和难点所烦恼。而这些重难点恰恰是绕不开的本课书的灵魂,因而如何让学生自己通过学习发现问题,并且能够自己解决问题就成了语文课的关键。多媒体以及网络技术的应用帮助我们解决了这一难题。
3、利用信息技术,巩固课堂基础训练。以前,我们教师的练习全凭借着教师手写试卷的形式来完成,其过程繁复,耗时耗力。而且不能根据现在所学内容临时变通,为教学带来了许多烦恼,同样也给学生带来了诸多不便。随着网络和多媒体课件制作软件的诞生,这一切烦恼便迎刃而解了。
三、有效整合资源,拓展创新思维
新课标指导下的课堂教学,应注意学科间的融合,注意知识的迁移、整合。以往教师全靠一张嘴巴、一支粉笔、一块黑板,教学手段单一枯燥,使课堂气氛“死气沉沉”。而利用多媒体,可以把大量的知识归纳整理,制成课件页面,在学生看来,既可减少零碎、枯燥感,又直观醒目;有些需要课外拓展的资料,在屏幕上打出来,既可节省时间,又可开阔学生视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何有效整合资源,拓展创新思维呢?我们不妨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以“声”促情,把握朗读效果。朗读是锻炼语文感悟力的金钥匙。教材中很多课文要求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生通过朗读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提高阅读能力。在信息化环境中,为学生提供了有声语言、文字、音乐、图像有机结合的感性材料,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优美和谐的音乐、生动活泼的画面,把学生带到美妙的艺境中去。学生在朗读过程中根据所播放的声音,在不断变化的背景音乐和抑扬顿挫的朗读中不知不觉地融入到课文体现的美妙的境界里,教师很容易把握教学效果,从而迅速而准确地感悟出文章的主要内容及其思想感情。
【关键词】改革;初中数学;创新;教师;学生
数学是初中教育的重要学科,也是应试教学的基础课程。数学的学习需要一定的逻辑能力与思维能力,通常教师只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忽略了教学方法,使得许多学生不能完全适应当前的应试教育,从而使数学课变得枯燥无味。在新课改的环境下,数学老师要改变过去“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才能真正提高教学效率。
一、当前初中数学的教学现状
我国初中数学的教学,在理念和方法上都还存在一定问题,使得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受到了限制,课堂变得枯燥无味。
(一)教师讲学生听,灌溉式教学
当前的初中教学几乎都是“填鸭式”的模式,教师讲学生听,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很少。教师把课题、公式、解题办法“灌溉”给同学,学生在还没充分动脑思考、动手练习时题目就结束了。通常学生只忙着做笔记,从而忽略了思维能力的培养。
(二)教学脱离生活兴趣
初中数学的教学多是背公式、解习题,按着教材用传统的模式把例题讲解给学生听。很少有教师会联系生活,用生活中的实例做题目,把学生的兴趣带动起来。久而久之,学生自然会对数学失去兴趣。同时,学生只会单纯解题,在生活中遇到同样的数学例子,就会束手无策。
(三)教学工具、手段落后
目前我国很多学校的初中教育只有黑板等简单的教学工具,而数学需要发散性思维,单纯的在黑板上演练解题过程,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
二、新课改的教学要求
(一)提高学生思考空间
在新的课程改革要求下,数学的教育需要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基础知识、增加必要技能、提升数学的应用能力,改变过去传统的强迫灌输式教学。缩减过分细致的条条目目,提高师生的思考空间。
在过去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每章每节都有固定的定义与公式,老师要教给学生每一章节的习题,学生背会公式与解题思路,在考试中考出好成绩。这与西方先进国家的教学要求大相径庭。学生学到的是特定的知识点,枯燥的公式与数字,脱离了课堂和试卷,数学就变得几乎毫无用处。由此可见,只有坚持新课标的改革要求,将数学知识生活会,提高学生思维能力与学习能力才是当前的重要问题。
(二)改变教学态度
在中学教学的封闭式教育中,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参加应试考试。学校也将学习成绩、升学能力作为衡量学生好坏的标准。这种目标性,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态度与效率。很多天资并不愚笨的学生,在学校受不到老师的重视,被老师同学分类到坏学生的行列,以至于从小就对学习产生了厌倦、抗拒心理。
教学过程并不单单应只关注分数,只有让学生热爱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主动接受新知识,努力克服学习的苦难,积极动手,善于思考和研究,才能真正的提高学习的主动性,使学习成为快乐的事情。
(三)全面提升学生能力
在新课程改革的大环境下,学好数学知识的同时,提高数学素养能力也变得至关重要。初中教育属于基础性教育时期,衔接未来的高中教学,只有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才能在未来的高中时期更好的提高学习效率。
新的课程改革中,不在是单纯的例题,添加了生活中的实践应用,提高了学生的数学素养与数学实用价值。在新的课程标准中,我们不难看到,习题中很多的例子都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四)加强教师自身素质培养
教师是实施课程改革的主导者,新课程改革能否顺利进行,与每一位教师都息息相关。因此,新课程改革不仅仅要求学生的能力,对教师素质的培养也是十分必要的,只有改善自身的教学理念,提高思想素质,才能更好的教书育人。
三、新课程改革的模式
(一)建立情景教学
通过音频、图像、表演等方式,建立生动的情景教学模式,可以营造出更好的学习氛围,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入情景教学,会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使得理论知识形象化、具体化,不再局限于传统课本的例题学习。
(二)加入探讨学习环节
改变过去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强化学生直接的探讨与交流,可以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更具体直接加入到解题过程中。在课堂教学中,老师可以根据教学的实际进展情况,将学生分为小组,各个小组开展探讨,交流解题思路,互相分享解题方法。同时加入小组出题、小组解题、小组竞赛的模式,老师也可根据学生的解题情况给予鼓励,增加学生的竞赛意识,让学生自愿动脑,主动加入到学习中,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与合作能力。
(三)控制上课节奏,引导学生思考
任何学科的学习都不是一蹴而成,都需要循序渐进的过程,数学的学习更是如此。教师是课堂的主导者,教师提出问题,控制上课节奏,给学生思考自由发挥的空间,促进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在新课程改革中也是重要的模式之一。由教师提出问题,全部学生动脑思考,自己解答自己评析,也是全新的模式。教师充当裁判,控制大局,让每个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断培养思维能力。
四、结论
由此可见,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对于初中数学教学而言是十分必要的,创新教学方法,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自觉学习、热爱学习的意识,是新时代教学的必要要求。新课改符合教育发展的方向,因此,教师要不断创新教学模式,全面推行课程改革。
参考文献:
[1]吕纯孝.新课改教育研究[M].江苏:南京教育出版社,2014年3月
笔者在本文中将试图探讨如何在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中渗透创新教育的问题,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教育这一舞台,唱出一台创新的好戏。
一、优越的“舞台”
信息技术课程有它独有的特点――不断更新的资讯、实践性强、富有意想不到的挑战、丰富的多媒体感官刺激等。这一系列极富魅力的因素决定了信息技术课程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这也决定了广大信息技术教师有了一个令人羡慕的施展才华的空间。
好奇是孩子们的天性,而计算机中有太多奇妙的东西:在这个领域中,信息以惊人的速度更新,能够极大地满足学生的求知欲;计算机是一个虚拟的世界,在这个充满幻想的空间里,学生可以尽情放飞想象的翅膀;计算机是一个互相交流的平台,合作与沟通的主题贯穿始终;计算机世界里充满了声音与色彩的交响、智慧与灵感的碰撞,创新思维的火花可随时被激发;信息技术是一门动手操作性很强的课程,它比以往任何一门课程更强调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而动手操作往往是创新的必要条件。这一切都深深地吸引着孩子们的注意力,其他学科无法比拟,信息技术课程与创新教育之间有一种天然的互相促进的影响力。
二、“剧本”的选择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极其优越的“舞台”,在这个“舞台”上演出什么“剧目”呢?这是一个争论很多的问题。由于缺乏明确的课程标准和相对统一的教材,加上各个学校的硬件与师资条件的差异,各个学校课程的设置都不一样,选择的教学内容差异很大。
笔者认为,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角度出发,小学阶段尤其是中低年级的信息技术教育应该把重点集中在培养学生兴趣方面,至于学生要掌握多少技术层面的东西,应该放在次要的位置,要训练学生用儿童的思维方式来操作计算机,而不要用计算机的方式来思考问题。基于以上考虑,我认为类似于“金山画王”、“超级小雪”这样优秀的软件应该进入小学信息技术课堂,高年级可以将“东方网页王”、“我形我速”等比较直观但又有一定深度的多媒体与网页制作工具纳入教学内容。教学的重心应该落在“学有所用”上,即要求学生能够利用所学知识制作出自己的作品来。
三、“导演”的策略
有了好的“舞台”与“剧本”,还需要一个优秀的“导演”,才能够演出一台好戏。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属于一门新兴的学科,其教学法还处于探索阶段,似乎少有可供借鉴的现成经验与模式。这就决定了作为一个小学信息技术教师除了要求技术过硬之外,还必须具有较强的探索精神与创新意识,走出一条有特色的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路子来。在教学实践中,笔者总结出几点心得,供方家探讨:
1.点到为止。
学生在信息技术方面的接受能力和自学能力永远出乎教师的意料,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只能招致学生极其厌烦的回应,教师只需要点到为止即可,甚至“心有灵犀不点通”。笔者相信学生自有一套理解计算机的独特方式,有一种与计算机沟通的先天的灵性,其高效性与合理性是成年人所不及的,因此我们绝对不可强迫学生去迎合教师的思维方式。更重要的是,点到为止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未知世界中自由探索,为学生的创新预留了广阔的空间,让学生体验到发现的快乐,而灌输式的教学则只会束缚学生的想象,扼杀学生创新的火花。
2.广泛交流。
师生的交流非常重要,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更加重要。IT领域是非常强调交流与合作的,信息技术课程中也应该渗透这样的学习模式,教师每一节课的新授时间应该控制在10分钟左右,而学生自由探讨、交流与操作至少需要20分钟的时间,应该鼓励学生大胆地说出自己独特的想法与解决问题的方案,培养学生相互交流的习惯。我们要努力创设一种充满了研究氛围的民主的课堂。
相互交流是一种能力,是未来社会对人才的基本要求,要学会倾听同伴的意见,同时学会阐述自己的观点,这是对学生创新性人格的一种培养。
3.充分展示。
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来自于哪里?来自于学习的成就感。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时刻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成功体验,充分展示学生的作品,给予充分的鼓励。即使是一个很简陋的作品,只要有独特之处,就应该予以肯定,赏识学生的每一件作品。
4.自由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