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教师专业成长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激励”一词最早起源于《史记·范唯蔡泽列传》“欲以激励应侯”,意为激发砒励,促人振奋。西方管理心理学则将激励解释为“指引个体产生明确的目标指向行为的内在动力。”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在对职工的激励研究中发现一股情况下,职工的能力可发挥20%一30%,而受到充分激励后,其能力可发挥80%一90%。其中50%一60%是激励的作用所致。这说明激励可以有效调动人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发挥人的潜能。激励是现代社会进行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它能使人们的态度和行为朝着组织希望的目标前进。其主旨便是调动人的积橛}生,激发他们的创造性和主动性。因此,如何完善激励机制,有效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眭,也就成了一个倍受重视的课题。
高校教师作为知识型人才,拥有大量的知识资本,被看做是高等院校的一种极具竞争力的核心人力资源,可以说其学术水平和工作效能直接决定了大学的竞争力。那么,如何有效对高校教师进行激励,使其充分发挥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是极具战略意义的。与其他职业相比,高校教师有其自身群体的特殊性,他们是一个高学历、高学识的群体,其需要具有相对隐蔽性,同时也存在着个体差异性和环境影响的多样性:实践中对高校教师的激励较为困难。著名知识管理专家玛汉·坦姆仆在实证调研的基础上提出四个主要激励因素:“个体成长”、“工作自主”、“业务成就”和“金钱财富”。这些因素在实践中所起的激励作用分别个体成长占33.74%,工作自主占30.51%,业务成就占28.69%,金钱财富占7.6%。这说明,对于知识型人才,个体成长因素对其更具有激励作用。因此,对高校教师采用一些促进其专业成长的激励措施,会更有实践意义。
一、基于教师专业成长激励的具体措施
1、专业培训
高校教师所从事的是以脑力劳动为主的智力型行业,他们有较强的学习倾向,为了适应专业领域的不断发展,他们亦需要不断地更新知识,以增加自己的专业资本,提高自身的专业能力和水平。因此,对在职教师进行专业培训是教师自身发展需要且对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十分有效的激励方式。学校可以设置专门机构来组织教师的专业训练,把提高教师的实际工作能力作为其工作重点,对教师实施各种形式的培训。如定期聘请专家进行讲座或研讨会搜集最新的教育教学成果提供给教组织学习班对教师进行外语和教育技术能力的培训等。另外,对有不同层次需求的教师还可以逐级分层进行培训。对于刚进入工作岗位的年轻教师,可以对其进行系统的岗前培对于在岗时间较长且近几年没有外出求学经历的教师可以安排出去访学和进修对于有志于学习深造的教师可以鼓励其在职读研凑豫对于全校教师依据其不同情况尽可能多的提供国内外学术交流学习的机会等。
2、学术休假
学术休假是保证学校教学科研质量的一项有益举措。教师在休假期间,不承担教学任务,但依然享受全额工资和各项福利待遇,目的在于确保教师可以全身心地投入到诸如出书、研究、或短期专业学习等学术活动中。这种学术休假制度是同外大学常用的一项重要的旨在提高教师科研水平的激励政策。在美国和加拿大等高等学校,教师在一所学校连续工作6年以上者,便可享受一次学术休假,用于进行学术方面的活动。例如加拿大麦吉尔大学,学校规定每一个终身教授在为学校全职服务满6年以后,可以申请最长l2个月的带薪学术休假。休假期间教师获得全额工资,同时学校继续为员T缴纳各项保险和福利费用。在俄罗斯高校,教师每5年中有半年的学术休假,休假期间教师的一切待遇不变,教师在学术休假期间可根据自己的情况,或著书立说,或到校外进修。教师在学术休假后要向本学院院长做休假情况汇报,另外还要在全院大会上汇报自己的学术收获。完整的学术休假制度对于学校和教师是一项确保双赢的激励措施,一方而叮以保证教师全身心地投入到学术活动中,有效提高自身的学术能力和水平,另一方面也保证了高校拥有高素质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和最新最前沿的科研成果。
3、观摩研讨
观摩研讨是教师在教学科研等方面相互切磋、合作,分享经验,互相学习取长补短以提高业务能力的教学活动,也是一项有利于教师的持续培训和专业成长的有效激励措施。教育实践中的观摩研讨存在一定的弊端,并不以教师专业发展为取向,而以考核为目标,缺乏对教师本身课堂行为中肯的评价和合理建议,使这种激励形式蒙上了一层功利色彩,受到大多数教师心理上的排斥,削弱了其应有激励效能。在教育实践中,为完善观摩研讨这种有效的激励机制,真正发挥出其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和业务水平提高的作用,学校要摒弃观摩研讨是以考核为目的的观念,建立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目标的取向,尽力营造同事互助的氛围,想方设法开展教师喜闻乐见的、灵活多样的观摩研讨活动,促使教师能够相互沟通和理解,在不断的教研切磋中使自己的专业能力和水平持续地发展和成长,达到有效提高教师专业素质的目的,真正发挥观摩研讨的激励作用。
4、提高工作自
高校教师是知识型的工作者,是富于智慧的高智商高能力的群体,他们有着较强的独立性和自主性,更喜欢宽松自主的工作环境,比较排斥过多的条框限制和过分约束,而是倾向于在工作中进行自我引导和自我管理。强调工作自主对他们高校教师而言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激励因素。例如加拿大高校就很少去规定工作纪律、工作规范等约束措施。管理者认为,必须充分激发教师的自我约束力,只有在教师自我约束机制已经形成后,学校在管理中给教师的“自由度”越大,教师的自我约束力越强。反之,如果对教师约束过多,会大大打击教师T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因此,教育实践中管理者要适当放权,赋予教师更多的工作自和白南度,给教师创造一个充分施展自己才能的平台。把工作的自交给教师,放手让教师在自己的职权范围内独立地处理问题、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二、专业成长激励机制的心理效能
1、满足教师自我发展的需要
马斯洛的需求理论揭示了每个人都具有自我实现的需要。阿尔德弗的ERG理论也强调人有成长的需要即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的需要。这意味着每个人都渴望着自己的能力在实践中得以提升和外化,希望塑造成自己理想自我勾勒的完美形象,有能力迎接更大的挑战,完成更高要求的任务,使自己的潜能在现实中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成就能够成就的一切,并从中不断获得成就感和幸福感,成为具有完美人格的人。在知识更新速度不断飞涨的今天,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高校教师为了更好的适应当前的形势,这种自我提高、自我发展的需求显得尤为迫切。而上述几项基于专业发展的激励措施恰恰能很好地满足教师发展提升的需要。专业培训、学术休假和观摩研讨等策略皆可以有效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提高教师自身的学术能力和水平,实现教师自我发展自我提升的愿望。
2、提高教师的自我效能感和自我价值感
自我效能感(self-efficacy)是个体对其能否胜任某一行为的能力的自我推测,是个体对自己组织、执行获取特定目标的活动的能力的信念,是个体的能力自信心在某些活动中的具体体现。自我效能感决定着人们将付出多大的努力以及在遇到障碍或不愉快的经历时将坚持多久。自我效能感越强,其努力程度越高,越能够坚持下去。当遭遇困难时,那些对自身能力持怀疑态度的人会放松甚至完全放弃努力,而具有很强自我效能感的人则以更大的努力去迎接挑战。自我效能感越强,个体设定的目标就越具有挑战性,其成就动机也越高。自我效能感强的人往往把行为的成功归因为自己的能力和努力,把行为的失败归因为自己努力程度的不足。
自我价值感(self-esteem或self-worth)是个体对自己重要性的肯定和接纳的心理倾向。是个体对自身的重要性价值的主观感受,它反映一个人对自己的悦纳程度。研究结果表明,高自我价值感者对自己的悦纳程度较高,认为自己重要、有价值,因而成就动机水平也高,勇于接受挑战。低自我价值感者往往低估自己的能力,在实践中对失败的恐惧胜过对成功的希望,心理素质水平较低。
人的自我效能感和自我价值感的提高都与自身的成败体验直接相关的,成功体验越多的人,其自我效能感和自我价值感就越高。专业成长激励激励可以有效地帮助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工作能力和水平,提高教师的工作参与意识与主人翁责任感,从而促使其在教育实践中获得更多地信心和成功的体验,进而提高自身的自我效能感和自我价值感,激起自己更高的工作期望和工作热情。
3、有助于缓解教师心理压力
近年来,知识分子的健康状态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有调查显示,知识分子的平均寿命仅为58岁,比普通人平均寿命少10岁。而且知识层次越高的人群,其健康状态越差。中国社科院的《2006年人才蓝皮书》认为7成知识分子走在“过劳死”边缘。过劳死的人群大多集中在科研单位、大专院校、新闻媒体等高级知识分子聚集的部门。同时亚健康状态也是当前高级知识分子的另一种令人担忧的现象。亚健康的一个主要表现便是职员的职业枯竭和职业倦怠。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教授许燕认为,职业枯竭是由于巨大的工作压力,导致身心疲惫的一种状态。目前这种亚健康状态也成为高校教师所面临的一个严重问题。
造成过劳死和职业枯竭等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很多知识分子长期从事着繁重的脑力劳动、承受着精神上的压力、生活方式单一以及缺乏必要的运动锻炼等因素造成的。随着高校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高校教师所面临的竞争和压力也越来越大,终日为晋升、教学、科研、著书、写论文等等众多的工作任务疲于奔命。致使健康状况出现透支。而专业培训和学术休假则可以将教师从单调而繁重的工作中解放出来,安心而有计划地进行学习和研究,放松身心,从而有效缓解了教师的精神压力,同时在自身能力得到提高以后也能获得成就感和幸福感。
新课改,新形势,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更要努力探索生本教育的实践途径,把生本教育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促进自身的专业成长。
一、 转变教学观念,牢固树立生本教育理念
生本教育既是一种方式,更是一种理念。它是为学生好学而设计的教育,也是以生命为本的教育。生本教育不仅仅在方向上强调以学生为本,而且在整个体系上探讨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它认为“教育的要义,最终不是着眼于自己如何聪明,而是着眼于教师的职业本质――让别人变得更为智慧”,进一步强调了教育职能和学生本体两者的高度统一。教育的本质是育人,就是要培养和造就一大批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语文教师作为传承文明、讲授知识、提高能力的教育主体,就更应该摆脱传统教育理念和教学观念的束缚,把生本教育理念纳入语文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创造性地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处于至高无上的权威地位,学生无条件地接受教师的一切灌输,师生之间显然是不平等的。生本教育要求建立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教师只是师生交流“平等中的首席”。对教师而言,交流意味着上课不是传授知识,而是一起分享理解,意味着教师的角色将由权威者变成合作者,由知识传授者变成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对教学而言,交流意味着对话,意味着参与,它不仅是一种教学活动方式,更是师生之间的一种教育情境和精神氛围。对学生而言,交流意味着主体性的凸现,个性的张扬。在生本教育理念的指导下,语文教育教学不再过分注重“死”知识的传授,而是更加注重“活的知识”的运用,更加注重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为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建立基础。因此,语文教师只有在不断学习、不断提高,转变学生观、教学观、评价观,更新教学理念的情况下才能适应生本教育的需要。
二、 坚持以学生为本,确立学生教学主体地位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世界上没有才能的人是没有的。问题在于教育者要去发现每一位学生的禀赋、兴趣、爱好和特长,为他们的表现和发展提供充分的条件和正确的引导。”苏霍姆林斯基的话深刻地揭示了“生本教育”的根本所在,那就是:学生的天性要依靠教师的成功发掘、积极引导,通过“为他们的表现和发展提供充分的条件”,张扬其天性,完美其人生。传统教学中教师是课堂的中心,教师牵着学生走,学生围绕教师转。长此以往,学生习惯被动地学习,学习的主动性也渐渐丧失。这种以教师“讲”为中心的教学,是不利学生的潜能开发和身心发展的。比如常见的语文现代文教学,教师过多的讲解、分析和说明常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不仅丧失了学习的积极性,更丧失了理解文章的能力。生本教育与师本化、灌注性教学相对立,有强大的穿透力、冲击力、震撼力和感染力。坚持以学生为本,就是倡导教师在教学中应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作用,强调学法与教法在教学过程中的最优结合。营造学生主体发展的环境,让所有学生共同参与研究、讨论,全面发展。语文教师要更好地确立学生主体地位,就应该积极转变角色,变“传授者”为“引导者”,把教师的所有活动变成学生“天性学习”的辅导力量,不做“执鞭”的“耕民”,而成为真正的“生命的牧者”。教师要痛下决心,从根本上走出旧的教学模式,用“生本”的教育观念、教学方式、教学过程为学生打造天性张扬的平台,既革新更要革心,做课程改革的建设者、发掘者、操作者。不要“换汤不换药”“穿新鞋走老路”。只有从根本上转变了角色,才能实现教师的解放,学生的解放,教育的解放,才能体验到“阵痛后的快乐”。
三、 精心设计课堂教学,发挥教学主导作用
生本教育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为本,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绝不是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我们固然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但决不能理解为教师就可以完全不讲了。如教授《永遇乐》,可设计这样一个问题:在不同的元宵节上你分别读出了怎样的李清照,请大家按如下形式展开思路,组织语言:“我读出了的李清照,是通过词中的(句)看出来的,尤其是此句中的 (字、词)更能表现她的心境,因为……”。这样的问题既有教师的精心“预设”,又能让学生有主动的“生成”,可见教师不是不“讲”,而是重在研习思路的梳理,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掌握方法,养成良好习惯。发挥教学主导作用,教师就应该在课堂教学设计和教学活动中多下功夫,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使“教”和“导”相得益彰。
四、 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生本教育一个重要的特点是突出探究,突出合作。突出探究体现了教师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尤其是自主学习能力;突出合作体现了教学是一个双向的互动过程,需要构建良好融洽的师生关系。还是教授《永遇乐》:“在对文本内容探究后,对李清照不同时期的作品了解后,如果让你选择一种花,一种颜色,一支乐曲来形容李清照,你分别会选择什么,请简要描述。”这个问题既是对文本内容的拓展延伸,又可以让学生尽情展示自己的语文素养,既加强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更注重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和谐的气氛中圆满结束教学。
学生学习语文,是在教师引导下进行的,而教又是为学而存在,为学而服务的,语文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始终树立以学生为核心的平等意识,变“教师权威者”为“师生共同提高”,努力使“平等中的首席”的作用发挥得淋漓尽致。
参考文献:
①周艳玲、邵琛琛著《“生本教育”理念与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学语文教与学》2008年第3期
②《生本教育的概念和特点》[EB/OL].省略/List.asp?ID=933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3A-
0004-02
一名教师,从初出茅庐的茫然新手,到经验老道的骨干名师,往往要走很长的路。但是,新手教师如果得到了名家高手的指点和帮助,或者选择了恰当的专业成长之路,也是可以迅速地成长起来,成为一方名师。那么,新手语文教师如何做到少犯错误、少走弯路、快速地成长呢?以下几点经验总结或许能够为新手教师指点迷津。
一、从模仿名师开始
新手教师在初涉教坛之时,虽有理论指导但欠实践,虽有知识积累但缺经验,虽有想法但不够成熟,常常会对一些教学上的问题感到迷茫、困惑甚至百思不得其解,以至于在教学实践中束手无措,难以达成预设的教学目标,实现自己的教育理想。在这种情况下,新手教师应当积极借鉴、模仿名师,汲取其成功之处。
名师,指的是有着丰富教学经验、教学艺术娴熟、教学效果显著、声名远扬的教师,比如霍懋征、于漪、钱梦龙、宁鸿彬、魏书生、李吉林、斯霞、贾志敏、于永正、窦桂梅、王崧舟、薛法根等名师,也可以是在当地闻名遐迩的特级教师、教学高手、教学骨干等。名师们往往具有一些共同的特性,如具备深厚的哲学素养和文化底蕴、敏锐的思想触角和执著的钻研精神,形成了高超的教学艺术等,同时他们也各具特色、各有主张。比如霍懋征、于漪强调教师对学生的“爱”,钱梦龙关注教师对学生的引导,魏书生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窦桂梅突出对教师、教材、课堂的尊重与超越,王崧舟、薛法根留心“诗意语文”和“语文味”。名师的课堂反映出他们对教学目标的设定、教学重难点的把握、教学内容的取舍、教学方法的选择,渗透其丰富的人生阅历和教学经验,展示其高超的教学艺术。可以说,不管是名师本人,还是他们的课堂教学艺术都有足资借鉴之处。
新手教师通过了解身边及外界名师的课堂教学风格,欣赏名师外在表现与内涵底蕴,细心观摩名师的课堂,从教学过程和活动安排中发现其教学特点和规律,进而在教学实践中学习、模仿、借鉴名师们的成功之处,为自己积累教学实效、谋取快速成长。
二、教学注重实效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下称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适应实际生活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细察新课标的要求不难发现,语文课程教学应该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去予以实施;教师要从语文的学科角度出发,注重实效,关注学生的语文生活和身心健康成长,让学生掌握方法、养成习惯、形成能力,能够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新手教师要在教学中取得实效必须在教学设计阶段就狠下功夫,准确定位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对教学内容进行认真地思考和取舍,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新手教师无论是备课、上课,还是进行教学反思都应该着眼于教学的实效性,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掌握字的音形义、积累好词好句、理解课文内容、进行思维训练,进而有效地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做到自主学习,形成了适应实际生活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新手教师还必须合理安排教学过程中的语文实践活动,在课堂上多一些师生互动,少一些“满堂灌”“满堂问”,并巧妙利用教学经验和课堂生成对学生的语文学习进行有效地引导,使语文课堂变得开放而有活力,能够吸引学生的眼球,满足学生的内在发展需求。
三、准确解读文本
与其他学科教材相比,语文教材具有其独特的魅力:视野开阔、趣味性强、灵活实用……语文课程涉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等领域,内容涵盖政治、数学、物理、化学、历史、地理、生物等诸多学科知识。因此,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新手教师首先要搞好阅读教学,这是至关重要的。
阅读教学的前提是要准确地解读文本,把握文本的主旨和内涵。新手教师进行文本解读时,首先要消除教学的功利性思想,克服浮躁情绪,从容、放松地慢品、慢读文章的主旨句、关键语段、充满哲理的语句等。新手教师在解读文本时要注意不能为了追求形成自己的独到见解而陷于误读。那种把“一股强大的力量”解读为“伟大的母爱”(《麻雀》)、把学会称赞身边的人理解成“保护野生动物”(《称赞》)、把欣赏翠鸟的形体美、技巧美、情感美局限于对翠鸟外形美的分析和欣赏的解读,都是不足取的。
新手教师要充分地做好计划,既读与教材相关的书籍,也读文艺理论、文学评论等书籍,以提高自己的阅读敏感度,获得自然的阅读体验和真实的审美感悟,形成多角度、个性化的文本解读的独到见解。
四、关注课堂动态生成
语文课堂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只有教师关注课堂动态生成,不断捕捉、判断、重组课堂教学中涌现出来的各种信息,随时把握课堂教学中的亮点,把握促使课堂教学动态生成的切入点,才能真正地从学生的学习实际出发,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形成自主学习能力。
某位新手教师在教学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麋鹿》这一课时讲道:“麋鹿在17世纪的时候被国外的偷猎者抓捕到了国外,这是非常悲惨的命运……”这时,一位学生忽然插话道:“老师,我觉得这些麋鹿一点也不悲伤,应该会很开心才对,它们终于可以到外国旅游了。”对此,教师训斥道:“有什么可开心的?老师上课你应该好好听课、做好笔记,插什么嘴!”学生们看见教师发火了,一句话也不敢说,随后整节课都沉浸在死气沉沉的氛围当中。
而另一位教师对课堂动态生成的巧妙处理,则非常值得借鉴。
教师在教学S版语文第九册课文《我的战友》中的“像千斤巨石一般,趴在火堆里一动不动”这句话时,一名学生突然发问:“我们学过的课文曾把、比作威武无比的巨人或钢铁巨人,充分显示他的英雄气概,可是这篇课文为什么却把比作千斤巨石?”教师没有责备学生的插话,而是通过提问引发全体学生思考:“想一想,烈火中的与石头有哪些相似的地方?”结果,学生思考并发现:他(它)们“都是静止不动的”“都没有一点声音”“都是顽强不屈”……教师顺势发问:“那为什么又把他比作‘千斤’的巨石呢?”学生回答:“‘一动不动’显示坚强的意志和为了战斗胜利而舍生忘死的精神。”教师再问:“隐蔽在草丛中的身体并不显眼,为什么却把他比作格外醒目的‘巨石’?”学生恍然大悟:是为了突出的伟大、崇高。
两位教师对课堂动态生成的不同处理,导致了教学效果大不一样。因此,在教学中,新手教师要密切关注学生的发散思维,善于捕捉学生灵感的火花,使学生的潜能得以绽放,让课堂成为师生共同创造奇迹的场所,从而使课堂在不可预约的精彩中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五、恰当运用多媒体设备
(一)恰当运用多媒体设备
多媒体教学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可以促进学生主动学习,还能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加大课堂教学容量。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多媒体设备可以用于对文本中自然景观、动植物、人物形象的欣赏,可以用于故事情节的展开,可以把抽象的知识、事理具象化,使教学内容成为直观的、形象的东西,易于为学生所接受。恰当使用多媒体设备,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和阅读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效果。比如教学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九寨沟》一文时,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展现九寨沟美丽的自然风光、奇特的珍稀动物,让学生直观感受祖国的山河之美和物种的繁多,体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妙。教学教科版语文第八册《开天辟地》一文时,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演绎在混沌的世界里如何分开天和地,如何在死后将身躯创造成世间万物,从而领悟创世的丰功伟绩和伟大的奉献精神。
(二)运用多媒体教学要适度
运用多媒体技术确实能给课堂教学带来质的飞跃。但是,教师也必须明确地认识到,多媒体只是辅助教师教学的工具之一,它不可以完全替代教师的教学。教师过度依赖多媒体教学会造成负面的影响。首先,过多炫目的画面会转移学生的注意力;其次,多媒体课件中包含的信息量较大,容易造成学生食多不化,难以迁移转化为身心健康成长所需的素质和能力。因此,新手教师要合理利用多媒体辅助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应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多媒体手段,课件的设计宜针对重、难点采用不同的多媒体教学方式,不能只是为了展示教学效果而干扰学生对知识的感知和理解。
伴随其漫长的职业生涯,教师专业发展与教师生命质量和生命体验息息相关。每一位教师都有一对专业发展的隐形翅膀,作为学校教科室,如何让这对翅膀扇动起来,展翅高飞?
一、“现身说法”树榜样
每一学期,我们都会邀请本地区学校的一些“名师”,如课堂教学能手、科研领军人物、读书先进典型、班主任优秀代表等为我校教师进行“现身说法”。每次活动之后,我们会把教师聚集在一起,让大家畅谈收获与感受,或者写一写他们成长过程中的哪一点最触动自己。因为大家都认识这些教师,他们的成长经历很容易感染大家,也感到做教育教学中的“专家”或“名师”并非遥不可及,相信凭自己的努力也可以向这个目标靠近,从而激发起他们内心的专业进取意识。
二、“专项指导”给方法
很多时候,教师渴望有人能为他们指点迷津,尤其是在一些专项能力上为他们做具体的指导。通常情况,各级教育主管部门都会开展各类优质课评比、论文评比、课题申报等活动。作为学校教科室的人员,我们抓住这些能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契机,将其作为对教师“专项指导”的切入口。例如组织参与论文评比活动,绝不仅仅是将通知和文件下发给教师,让教师自己去写,该交的时候通知教师交上来就可以了。这样不仅会使教科室的工作陷入被动,而且交上来的论文寥寥无几,且质量不高。因此,面对这些活动,教科室邀请相关人士对教学论文撰写、个人小课题选题和做方案等进行有针对性的“专项指导”。这样的“专项指导”是很多教师求知若渴的,教师的参与热情高,每次都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教师也在一项项具体的“专项指导”中增强了教学实践与研究能力。
三、“意外惊喜”鼓干劲
给力教师专业发展,很重要的是能让教师在专业发展过程中不断获得成功的体验。教师付出了,收获了,会在自我价值的彰显中再接再厉,走向专业发展。每个学期,教师交到学校教科室的论文、读书心得等文章都很多,我们除了从这些文章中择优上报参加论文评比等活动之外,还从中选优,指导加工润色,替教师投寄出去。忽然有一天,老师收到来自某个教育报刊社寄来的文章发表样刊,十分欣喜。在获得这“意外惊喜”之后,他们才知道原来是学校教科室将文章投寄出去的。面对自己的文章发表,老师们那份惊喜无以言表,成功的自豪感油然而生,从而使他们在专业发展中再次加足油,鼓足劲。
四、“教师讲堂”促发展
教师讲坛最能调动他们专业进取的激情。在每周三下午教师业务学习的时间,我校一改领导讲教师听的业务学习方式,以“教师讲堂”的方式让教师唱主角。例如围绕现实中的教育热点问题开展即兴讨论或演讲。结果,有很多在过去不为人所知的个性化经验和深入的思考呈现出来,成为我校教师专业发展的共享资源。尤其是一些中老年教师,他们的班级管理井井有条,教学扎扎实实,为青年教师在“做”的层面提供了很好的经验。还有一些长于理性思考的教师,他们睿智、深刻的教育思想表达常常激起老师们思维的涟漪,为大家在“思”的层面拓展了空间。
关键词:农村中小学教师;专业成长;自我突破
中图分类号:G6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12)05-0102—02
在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目前人们已达成共识: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如何是制约课程改革能否有效进行的主要因素。为此,教育管理部门和中小学校都在采取措施以优化教师专业成长的环境,调动教师专业成长的积极性。笔者是从事农村基础教育教学的教师。根据笔者的研究和亲身体验,笔者认为,对农村中小学教师来说,他们在其专业成长过程中必须设法实现自我突破:从盲目随意地确定自己的发展目标向科学合理地确定自己的发展目标突破,从只注重教法研究向同时也注重研究学法与学法指导突破,从任务式的低效阅读向有针对性的专业阅读突破,从浅层次的教育随笔的撰写向系统探索的教育论文的写作突破。
一、自我认知的突破:科学而明确的发展目标定位
前段时间,我们在走访我们学校所在地区部分乡镇和市级名师培养对象的过程中发现,一些农村中小学的教师在其专业成长方面还存在着较多的困惑,其中最大的困惑就是对自己专业发展的目标与途径觉得不好把握。
现状:缺乏科学而明确的发展目标。目前,许多稍有资历的农村中小学的教师均已进入了自己的职业倦怠期或困惑期。他们对教学内容已比较熟悉,教学方式基本定型,教学技能和教学水平也已走入“高原期”。多数中老年教师明显地感觉到自己在精力和观念上已比不上年轻教师,因而只求平稳,不求创新,仅凭感觉来对待自己的专业发展。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主动性和热情比较高,但对自己的发展目标和发展中应走的路径却感到比较迷茫,即不知道该从哪里做起,不知道怎样做才能进一步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
突破:专业发展目标的科学定位。一段时间以来,很多专家和学者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都已有较多的研究,认为教育思想、教育智慧、专业精神和专业人格是骨干教师应具备的四大素养;价值观引领下的教育理念与专业精神的不断重构与塑造,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定向;基于广泛学习的专业和非专业知识的不断拓展,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根基;建立在对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进行反思的基础上的教育智慧的不断提升,是教师走向卓越和优异的催化剂。教师实现专业成长,目的是运用自己的教育智慧引领学生科学而高效地学习,并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地提高自己生命的质量,提高自己服务社会的意识。据此,笔者认为,对农村中小学教师来说,他们专业发展的目标应是努力培养和提高自己“引导和服务学生健康和谐成长”的能力,而不是简单地定位于学习多少教育理论、阅读多少专业书籍、撰写多少教育随笔等。
二、研究方向的突破:着重研究高效学法与学法指导
在实施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农村中小学教师致力于课程内容与教学方式方面的研究较多,而对于学生的学习方法与学习能力方面的研究则相对较少。这不仅会制约农村中小学课程改革的进展,也会影响农村中小学教师专业成长的进程。
现状:过多地关注教学方法的研究。在调研中我们发展,目前多数农村中小学的教师都把主要精力放在如何理解新课程内容、如何创设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运用多媒体来促进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以及如何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和交流等方面。他们关注较多的是对教学内容的组织,是教学方式的选择、运用以及对教学结果的评估,而对如何科学而有效地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独立自主的学习意识、良好的学习习惯、较强的学习能力以及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等方面的探索则较少。
突破:多层面地探索高效的学习方法与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过程是学习者对所学知识在自己的头脑中进行建构的过程,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就应该注意对学生进行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等方面的指导与训练。应设法使不同年龄、有不同性格特点和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都得到提高,都能有正确的学习态度,掌握恰当的学习方法,体验到学习成功的乐趣。1)应重视学习观念培养的研究,引导学生体味学习的意义和价值。学习是一种享受,学习就是快乐成长,学习过程就是良好品行的修炼过程,学习过程就是活泼开朗性格的形成过程,学习就是不断地提高自己对自己的认识和监控能力的过程,学习也是一个锻炼自己的坚强意志的过程……教师专业成长中的一个首要课题就是要研究如何将上述观念渗透到自己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从而提高自己育人的能力和育人的效果。2)要重视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研究,引导学生自觉而高效地学习。首先,应重视培养学生明白学习的基本程序:制定学习计划—合理安排学习时间一自主学习新知一遇到困难求助老师或同学一回顾、总结和提炼一复习一练习与巩固。学习过程中离不开自我监控、自我调节和自己对自己的超越,所以要引导学生使之具备自我监控的能力,尤其要重视对制订学习计划和对学习进行回顾和总结这两个环节的指导与训练。每个学期中的各门课程在每一个月、每一周、每一天乃至每一节课应该如何进行安排,应该如何按计划有序地进行学习,如何有针对性地进行回顾与巩固等,都是学生提高学习效率的必备能力。其次,应通过组织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交流,帮助他们在交流中取长补短、相互借鉴,以提高学生自我认知、自我监控和自我调节的能力。3)重视对学生的学习习惯与学习能力的研究与培养,引导学生提高自己学习的品质。学生学习的品质主要是指学生的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合理的学习方法。教师应对各年龄段的学生各应具备什么样的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有所认识,应积极探索有效培养这些能力和习惯的方法和途径;应认真研究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之下学生的哪些能力与习惯得到了有效的培养,而哪些能力与习惯的培养却长期地被忽视;要分析哪些能力与习惯是学生在前一个学段所缺乏的,哪些能力与习惯是在后一个学段需要予以巩固和提高的;要探索如何将这些能力和习惯加以细化,从而可以被运用到对学生的考评之中去的办法。
三、专业阅读上的突破:结合教育教学研究的高效阅读
教师的专业阅读无疑是推动教师专业成长的有力保证。但是,当前不少农村中小学教师专业阅读的效果还很不理想,原因是他们缺乏高效阅读的策略。
现状:任务式阅读的实效性不佳。目前,不少农村中小学在对教师的培养、管理与考核中都把专业阅读作为一项重要的内容,并且常见的措施是给教师规定要阅读的书目和阅读的时间,要求教师要摘抄、要写读书笔记或心得体会,甚至这种笔记或心得体会还有字数上的要求。这在教师专业成长的初期能起到促使教师多读书的作用,但在教师专业成长的中后期,效果却并不理想。调研中我们发现,一方面,由于农村中小学教师老龄化和结构性缺编状况严重,多数教师不得不同时肩负多门课程的教学或班级管理的任务。再加上批改作业、加上要对学习成绩差的学生进行辅导和处理家务,所以真正能够静下心来进行专业阅读的时间和精力就是十分有限的。另一方面,在阅读的过程中,不少教师要么兴趣不浓,应付了事;要么效率不高,将完成阅读任务当成了一种负担。因此,总的来说,农村中小学教师的专业阅读并没有起到助推他们的专业成长的作用。
突破:结合学法研究进行高效阅读。笔者建议,农村中小学教师应该采取有针对性的阅读、由点带面式的阅读和整体回顾式的阅读等阅读策略。1)应结合研究进行重点阅读。在农村中小学,对学生学习心理的研究、对学生学习能力与学习习惯的研究、对学生思维品质的研究、对学生动手意识与动手能力的培养的研究、对如何提高学生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研究、对如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的研究、对如何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责任感的研究等,都涉及到心理学、教育学、教育心理学和新课改前沿的理论。这些理论对于教师对相关概念的把握、对于他们的研究方案的制定、对于他们的实际的研究工作等,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这样,如果他们的专业阅读能够根据研究的需要而进行,那就不仅可以提高他们阅读的兴趣,还可以提高他们阅读的效果。2)应采取以点带面的方式进行阅读。可以结合工作与自己的实际先阅读那些自己最感兴趣的或者最有借鉴或参考价值的书籍或材料。要认真阅读,深入思考,并设法把它运用到自己对学生的教育与教学之中去。随着阅读量的增多,自己对相关理论的理解就会加深,阅读的欲望也会进一步增强,阅读的层次自然也会逐步提高。3)应采用整体回顾的方法进行阅读。传统的阅读是将要阅读的材料从前到后顺次地进行阅读。这种阅读方法,速度比较慢,提取关键信息的效果也较差。整体回顾法要求教师在阅读某些内容时要从目录或标题人手,先阅读和理解其整体框架,然后再阅读其中各部分的内容。当各部分的内容都阅读完以后,还要回头对其中的重点再进行梳理。这种阅读方法很适合成年人,适合教师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阅读内容进行理解和把握,有利于教师在有限的时间内快速地阅读和掌握阅读材料中的主要内容。
四、专业写作上的突破:撰写实践探索的科研论文
中小学教师专业成长过程中的教学反思、校本教研、网络研修、课题研究等都离不开专业写作。农村中小学教师无论是写作兴趣、写作习惯还是写作能力,相对都比较要差些。因此,对农村中小学教师来说,必须设法逐步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提高写作水平也是促进农村中小学教师加快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之一。
论文关键词:信息技术职前教师;教师专业发展;教师自主专业发展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已成为21世纪教师教育的主流话语,可以说,没有教师的专业发展,没有教师的成长,就不能充分发挥教师应有的作用,教育改革和发展就不会取得成效。从教师培养和教师培训角度划分,教师专业发展可以分为职前教师专业发展和在职教师专业发展。职前教师专业发展是师范生从进校学习到毕业成长为一名人民教师的过程。作为教师教育的起点,职前教师专业发展是教师终身专业发展的基础阶段。因此,职前教师教育影响着教师专业发展的速度和质量。然而,我国目前信息技术教育职前教师的培养方面存在较多方面的问题,如教学计划的专业目标和课程设置与教师专业发展要求不匹配,实施的专业发展途径偏窄,大多数学生的专业发展意识淡薄,缺乏主动发展的意愿等。所以,促进信息技术职前教师专业发展亟需改革,需要探究信息技术职前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使信息技术职前教师发展取得实效。
一、改革课程设置。适应教师专业发展
叶澜教授在《新世纪教师专业索养初探》一文中提出:要建设一支能胜任21世纪中国基础教育重任的新型教师队伍,必须加快教师职业专业化的进程,深入研究对未来教师专业素养的要求。但涉及教师职前教育阶段的论文在逐年递减,涉及教师在职教育阶段的论文却以较大的幅度在递增。这说明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职前与职后及其不平衡。没有达到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职前职后一体化。在课程设置方面也存在不少问题,很多高等师范院校的信息技术教育相关专业的教学计划脱离教师专业发展要求,缺乏科学发展性,这体现在教师培养方案仍然按照传统的教师观去设计,或者照搬其他院校的课程设置、移植其他教育专业的教学计划,忽视地方经济和资源优势,忽视学生实际和发展需求,脱离基础教育实际;有的则是采用公共教育学科课程+专业课程+教学法+教育实习的模式设计教学计划;过分偏重信息技术专业学科特点而忽视信息技术教育性的问题,课程结构比例不尽合理等,致使信息技术职前教师专业素养不能得到很好地培养。所以需要研究和改革课程设置,更好地促进职前教师专业发展。
我们认为信息技术教育相关专业的课程设置应根据学科特点。以促进职前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为目标,充分应用地方经济和优势资源,立足基础教育实际,建构培养信息技术职前教师专业能力、教育能力、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等综合素质的新课程体系。在建构课程体系时应把其作为一个系统,加强课程体系的整体性设置,研究其要素即公共课、专业课、专业实践课、选修课之间的地位、结构比例和相互联系,处理好课程设置的基础性、特色性、应用性及前瞻性,从而发挥课程体系的整体功能,满足地方中小学信息技术师资力量的需求。促进信息技术职前教师近期和未来发展。
二、培养教师自主专业发展意识。追求一种至真、至善、至美的境界
系统和完善的课程设置及教学,能促进学生的教师专业发展,但我们认为,教学中培养学生教师自主专业发展的意识,充分挖掘其教师发展的个人潜能才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因为教师自我专业发展的意识可增强教师对自己专业发展的责任感,使教师不断寻求自我发展的机会,逐渐获得自我发展的能力。培养学生教师自主专业发展意识,首先要使学生构建教师专业愿景,学生一入学就应对其进行教师专业愿景的指导,使学生尽早树立自己的教师专业理想、专业信念,规划自己的专业发展目标,在自主发展中寻找体现自己专业发展价值的幸福点,从而产生持续发展的驱动力。
要特别重视指导职前教师制定教师专业发展规划。其制订和实施过程具有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作用。还可提高教师专业发展的意识。教师的专业发展规划具有共性和个性化特点,其设计需要学习有关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把握教师专业发展的方向,遵循一定的技术要求;需要结合个人兴趣、爱好、能力、特长、经历及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结合时代特点及教师专业发展规律.找准努力方向,作出有效安排和计划,设计出发展的近期和远景规划。远景规划可以是抽象不具体的,但应该有实现其规划的具体的可实施的小目标,还应该结合学校、地方等具体的教学资源和教学情境,与同学、老师、专家和家长等建立合作关系,进行持续的反思和动态的规划。关于职业规划可以结合以下三个方面进行:
1.教师的专业知识。包括普通文化知识、信息技术相关专业知识和教育科学知识等。
2.教师的专业技能。包括教师的教学技能(如导入、演示、指导、提问、分组活动、媒体运用、沟通与表达、结束和补救等技巧)和教师教学能力(如教学设计、教学资源开发与应用、教学方法、教学实施、教学管理、教学评价等能力)。
3.教师的专业态度,包括专业理想、专业情操、专业性向(如学者型、艺术型、社会型等)和专业自我(如自我意象、自我尊重、工作动机、工作满意感、任务知觉、未来前景等)。
教师专业发展规划中的阶段目标主要包括在学校学习期间可以实施的目标和入职后才可实现的目标。而“学习”则是贯穿发展规划始终的也是终生发展不可或缺的要素,是现代教育发展观。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一个终生的、整体的、全面的、个别的而又持续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地总结、合理地规划和有效地调整规划会更清楚地知道自己所处的位置,明晰自己发展潜能和努力方向,从而进一步促进自身的成长,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师形象和教育愿景,向更高层次发展,并将信息技术教育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在其中体验其五味人生,追求一种至真、至善、至美的境界,这里的至真、至善、至美是体现业务素质、思想素质、自身形象和人格魅力、人生价值,更重要的是把其升华成人生境界。
三、改革和拓展信息技术教学论教学,提高教学能力和教学理论水平
信息技术教学论是信息技术职前教师的一门专业必修课程,该课程与教师专业发展关系最为密切.然而教学中又是问题最多的课程。首先是信息技术教学论教材的匮乏,二是教师在把握学生学习内容和形式要么偏重于理论知识,忽视教师素质和技能的培养,要么抛开理论知识的学习。纯粹训练教师基本功。此外,脱离基础教育,没有与新课程联系起来,不走出校门深入地方经济和中小学的教学实际等。所以,信息技术教学论课程的教学需要加大改革力度。发挥其对教师专业发展的积极作用。需要加强信息技术教学论的课程建设,开发合适的信息技术教学论教材;需要构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科学教学模式,使其融合信息技术教学基础理论、先进的教学理论、新课程理念和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教师基本技能训练、教学设计实践、课堂教学实践等,即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
同时,信息技术教学论课程还应拓展教学时空,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资源和中小学课堂资源,丰富和更新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提供发展空间和拓展课堂教学。笔者在信息技术教学论教学中组织学生开展课外小组教师素质训练周活动,并把周活动贯穿于教学论课程的始终,活动内容主要是教师技能训练和教学能力培养。小组活动开展的成效可通过课堂上进行活动交流和评价,并建立小组活动计划、活动记录及评价记录档案,指导小组开展活动,使其真正取得实效。教学中强调实践性,倡导“做中学”的同时,通过活动交流、评价、指导、小组活动总结和反思,上升到相关教学理论的学习.从而实现意义建构笔者教学中采用这种小组活动的模式,学生在学习中兴趣浓厚,参与度高,探究性强,一学期后他们的教师专业发展意识和教师教学能力等方面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其教师素质得到较大的提高。
教学中应融人鲜活的教学实例,使理论课教学从“抽象”走向“生动”,并把教学设计、试讲、试教、说课、评课等教学活动整合起来,让学生亲历和体验教学实践,真正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与教学理念。还可结合信息技术教学论引入先进的教学模式加强培训,在提高学生教学能力的同时提升对教学理论的理解和认识,比如对职前教师进行英特尔未来教育项目培训就是一个很有好的教师专业发展培训项目。通过职前培训,提高学生专业水平和信息化教学能力,使未来信息技术教师在上岗前接受有关培训,具备就业需求的信息技术专业能力和教学能力,促进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加强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现代教学理论的理解和认识的能力。
四、加强教育实践和教育研究。加速教师专业成长
教育实践能力是衡量教师专业能力与水平的一项重要指标,是教师专业能力中的核心内容;研究能力和水平体现着教育实践与教育理论的密切结合,是教育教学创新对教师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保证。因此,职前教师专业发展必须加强教育实践和教育研究。信息技术教育实践是职前教师将所学信息技术专业知识和教育理论转化为实际教学活动的重要方式。也是获得教师专业能力的重要途径。但很多信息技术教育相关专业的教育实践形式主要是通过信息技术教学论课程的学习和教育实习,这种形式已不能满足学生的教师专业发展需要所以,学生在学习期间应学好专业课程,训练教师技能培养教师素质,提高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进行教学实践和研究,为走向教育工作岗位成为一名未来教师打下良好的基础。需要主动创造教学实践机会,使教育实践多元化。如进行教育调研、教学观摩、模拟教学及教育实习等活动不断获得和积累教学经验,提高课堂教学水平。
一、“现身说法”树榜样
我校教科室每学期都会不固定地邀请一些本地区周边学校的一些“名师”(在某方面成长较快的),如课堂教学能手、科研领军人物、读书先进典型、班主任优秀代表等,来为我校全体教师进行“现身说法”,讲述他们的成长过程。因为是本地区周边学校的一些“名师”,大家大多也都认识,他们的成长经历往往很容易触动教师,他们感觉教育教学中的“专家”或“名师”,离自己并不是遥不可及,他们凭借自己的努力也完全可以在教育教学上有所作为,从而激发他们内心的专业成长意识。
每次邀请“名师”“现身说法”之后,我们会把教师聚集在一起,让大家畅谈听后的收获和感受,或者有针对性地写一写他们成长过程中的哪一点最触动你,这样,首先在教师心中树立学习的榜样,并且这个榜样近在眼前。有了榜样的激发,很多教师开始反思自己的成长道路,思考自己该如何在教育这条大道中走得更好,走得更远。
二、“专项指导”求方法
教师有了专业成长的意识,这时他们依然是很茫然的,如何让自己真正成长起来?很多时候他们渴望有人能够为他们指点迷津,尤其是在一些专项上有人能够为他们做具体的指导。
每个学期,一些教育主管部门都会开展各级各类的优质课评比、论文评比、课题申报等活动,这些是为教师做“专项指导”的最好切口,作为学校教科室的主要负责人,一定要善于抓住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契机。比如,论文评比,绝不是学校教科室负责人仅仅将通知文件下发给教师,让教师自己去写,该交的时候通知教师交上来就可以了,这样往往也很容易使教科室的工作陷入被动:要么交上来的论文寥寥无几,要么交上来的论文质量不高。面对这些评比,每次教科室都能邀请相关人士有针对性地为教师做“专项指导”,比如个人课题如何进行选题,课题方案从哪几个方面撰写,如何撰写读书心得等。这样的“专项指导”是很多教师求之若渴的。
我校教科室每学期都会针对各级各类的评比活动开展“专项指导”,每次都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教师参与积极性高,获奖比例大。教师也在这样一项项具体的“专项指导”中快速成长起来。
三、“意外惊喜”鼓干劲
给力教师专业发展,很重要的促进措施是让教师在专业发展的过程中,不断收获或得到成功的体验,他们付出了,收获了,一次次体验到成功的愉悦感,探寻到自我价值并不断得到肯定,必将更好地激发教师在专业发展的道路上渐行渐远。
每个学期,教师交到学校教科室的论文、读书心得之类的文章都很多,教科室负责人除了从这些文章中择优上报参加论文评比等活动之外,不妨继续从中选优,或者有些文章稍加润色,修改修改,然后帮教师投寄出去。
忽然有一天,教师们收到来自某个教育报刊社的“意外惊喜”,才知道原来是学校教科室负责人将其文章投寄出去,原来自己的文章也可以变成铅字印出来,那份惊喜无以言表,由专业成长带来的自豪感和小小的成就感从心底油然而生,从而为他们的专业发展再次加足了油,鼓足了劲。
关键词:“课题研究”;专业成长;幼儿教师
中图分类号:G61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6-0244-02
幼儿教师的专业发展从社会学视角出发,是幼儿教师职业整体外在的地位认可和社会地位的提升,从教育学的视角出发,更多的是调整教师个体内在专业素质的提高和专业实践的改进,教师个体职业生命质量的成长,幼儿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是当今幼教改革的重要课题,也是幼儿园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当前幼儿教师的专业化水平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而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并非一蹴而就。实践证明,我们在通过省级科研课题《幼儿园科学领域操作课程实施研究》中深深体会到了,课题研究已成为教师发展的重要途径。
一、科研理论是教师专业成长的资源之一
我园自2005年承担辽宁省课题《幼儿园科学领域操作课程实施研究》立项后,我们聘请了专家对全园教师进行课题的研训,围绕课题研究开展专题讲座,同时解答教师在教学中遇到的困惑与难题,教师的科学素养大大提高。任何课题研究都离不开理论的支撑,在确定研究课题后,我们课题组成员广泛查阅资料,共同讨论学习,搜索与课题有关的学术论文。每次教研活动都组织教师认真学习科学教育理论和科学研究理论,我们以《纲要》为指导,结合课题对科学领域进行深入分析和理解,学习领会科学领域的目标和价值取向,为课题研究和发展提供依据,我们通过问题式学习、互动式学习、体验式学习三种形式,让教师共同关注课题中开放对话,分享认识和体会。
二、反思研讨是促进专业发展的有效路径之一
任何课题的研究都有其预期目标。为取得课题的研究成果,在《幼儿园科学领域操作课程实施研究》过程中,我们以教学为主导,以问题解决为中心,通过叙述研究、活动设计、案例分析、中期论文等方式,促进教师自我反思、自我完善、自我提升。
1.在课题研究中提高教师反思能力。在课题研究实施过程中,我园非常注重教师的教学实践反思,用内省和自悟促进教师专业发展。随着幼教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们逐渐认识到在教育过程中,教师观察幼儿的能力、反思能力、实施教育的手段、引导幼儿学习的方法以及对幼儿成长的分析评价等非常重要。当教师这些方面能力增强时,其教育技能也会随之提高,这也是幼儿教师成长为学者型教师的必经之路。有需要才会主动。教师们的反思经历了由被动到主动的过程。以我园开展上述课题为例,我们要求教师作观察记录。起初对教师来说,这只是一个被动的行为,但通过一次次的记录,有的教师开始发现了问题,于是我们与教师进行及时地沟通交流,改进记录方法,此时教师已处于主动观察幼儿的状态。
2.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比赛和教学研究。为促进教师业务水平的进一步提高,我们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竞赛活动,以赛代训,使教师的教学水平突飞猛进。如,每年开展全园青年教师教学大奖赛、教师现场教案设计比赛、多媒体软件制作比赛、教玩具制作比赛,环境创设评比等活动。在这样的岗位练兵过程中,教师们积累了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并形成了自己的教学特色。
三、发挥骨干的带头作用,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教师的专业化发展需要载体来推进,我们首先通过园本培训的平台,要求每位教师从自身的实际出发,制定个人短期发展目标和长远发展规划。幼儿园制定了“骨干教师培训计划”、“青年教师培训计划”等,利用外出培训、专家讲座、学历进修、岗位练兵等多种形式,为教师的成长创造条件,让发展成为教师的一种自觉行动。其次,创设“师徒结对”的方法,请高级教师、骨干教师与青年教师配对,互相听课、讨论,骨干教师带领青年教师深入研究教育教学策略,共同成长。在上述课题开展过程中,我们通过课前研讨、上教研公开课、教师集体听课评课、专家点评、一课三研、同一主题大家反思实践交流等多种形式,扎实地进行研究活动。一批青年教师脱颖而出,成长为市、区级骨干教师。
四、完善制度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有力保障
1.园本教研重中之重。教师们根据教学计划认真开展教育教学活动,要求课题组成员针对在平时教学中发现的问题,在备课中做到“行动前反思”,要求教师们一起听课、评课、相互交流,共同反思,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努力做到在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的过程中达成共识,在问题解决的基础上形成更深层次的实践问题。园行政领导随堂听课,帮助教师进行反思,研究解决实际问题,不断提升业务水平。课题组教师在教研时,抓住时机大胆说出自己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以及解决的方法,并与课题组其他教师讨论。每一学期结束时,课题组开展以“我成长、我收获”为主题的经验交流会,共同分享取得成绩的快乐。
2.激发热情、奖罚分明。为激发教师开展课题研究工作的热情,充分发挥教师工作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我园制定了一系列激励制度。如“优秀论文奖励制度”“课题研究奖励制度”“公开观摩活动奖励制度”“教学大奖赛优胜奖励制度”、“环境创设评比奖励制度”等,对《幼儿科学领域操作课程实施研究》课题组成员给予特殊奖励,极大地调动了教师参与教科研的积极性。课题研究的过程是一个思考与提高的过程。教师的专业成长是课题研究的重要目的之一。近年来教师们有关幼儿科学活动策略的论文和科学活动方案在省、市不断获奖或发表。通过课题研究的开展,带动了师资队伍的建设,全面提升了幼儿园教育教学质量,使幼儿园的办学水平步入一个新台阶。
回顾几年来的课题研究工作,最大的收获莫过于促进了教师从工匠型向专业型的转变,由过去只重教书、不重教研变为既重教书育人又重教育科研,园内教研气氛日益浓厚,教师的课堂行为随之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大家已经改变了对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学习方式的模糊认识,在学习中进步,在进步中提高、成长。
参考文献:
[1]包建国.教研培训一体化: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J].学前教育研究,2004,(6).
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措施一、以教研组活动为主阵地,培养教师的成长热情
教学是一个学校工作的中心,这个中心任务不能只靠教务处的任务传达来完成。教研组是完成专业学科教学任务的组织实施者,完成教学任务则是教研组的工作中心。教研组是教师教学研究的组织,因此,新课程改革中,要促进教师进行专业化成长,教研组就是活动的主阵地。主要应做到以下几方面:
1、创设良好的活动氛围,激发教师的成长热情。开展教研活动,必须创设平等和谐的环境,让教师们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发表有建设性的观点和看法,真正“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2、切实开展活动,让教师成为活动的主人。教研组活动形式是多种多样的,诸如听课评课、集体备课、理论学习、教学沙龙、专题研修等,在这些活动中只有让教师们参与其中,亲历活动的全过程,才能收到实效。一个学校教研活动开展的扎实与否,体现在老师参与的热情度上。当然,行政领导也应深入到各个教研组,一起参与讨论研究,对集体备课、业务学习、教学公开课、评课进行指导和监督,以激发教师参与教研的热情。
3、有评比总结,让教师看到进步与成功。教研组的活动中,教师对理论的掌握有了一定的提高,实践操作能力有了长足的进步,学校这时就应当让他们看到进步的足迹,让他们享受成功的喜悦。如开展优质课评比活动,教学论文和教学案例评比等等,哪怕是一次小小的肯定,也将会成为教师成长的永远动力。
4、团结合作,共同进步。“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部分老师的成长,不能代表着全校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只有大部分老师在教育事业中取得了骄人的成绩,才能代表学校整体水平的提高。因此,学校非常重视知识型、学习型教师的培养,把学习培训的机会让给一线教师,让成功的教师带领落伍的教师,让进步的教师带动安于现状的教师,开展传、帮、带活动,开展校际间结对子帮扶活动,开展随堂听课、磨课等,千方百计促进教师的整体进步。
二、以课题研究为突破口,培养教师的创新探索精神
对教师而言,课题研究就是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对教育教学中发现的问题进行研究,根据形势的发展探索教育过程规律性、可操作性的理论依据和操作方法,以达到在一定的范围内推广运用的目的,使教育效果更加突出、明显。在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的道路中,要求教研组成员人人参与课题研究,在研究过程中教务处实施课题监控,要求参加人员做好期中小结,做好成果收集的研究记录,并运用有效的评价方法对实验效果进行层次性、差异性评价与分析,课题研究结束,研究人提出结题申请,由课题领导小组进行结题验收,评出等级。对于好的课题,在校级推广并推荐申报上一级课题研究。
1、课题研究促进了教师角色转变
教育的飞速发展,给教师提出了多方面的挑战。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不仅要有有效的经验行为,还要有理性的思考,应能解释、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完善教育实践,不断交流自己的见解。教师既不能依赖习惯和经验工作,又不能等待研究者提供新成果。每个课堂都是实验室,每名教师都是科学研究队伍中的成员。教师要成为批判的、系统的考察自己实践的研究者,从而更好的理解自己的教学和改善自己的实践。通过课题研究,促进了教师角色转变,深刻认识到只有成为一名科研型的教师,专家型的教师才能成为教学改革的积极参与者和主动适应者。
2、教科研培训提高了教师的专业化认识
教科研培训在我们学校已经形成了一种工作制度,深受许多教师的喜爱,教科研培训主要是由学校科研、教学骨干和部分成长较快的年青教师根据自己在教育教学中实施新课改中所存在的问题,积累的经验在学习与研究的基础上,依照一定的主题向老师们作了汇报,这样能引起其他教师的共鸣,产生比较好的培训效果,同时对汇报教师也是一次锻炼和提高。
通过课题培训,所有的老师都觉得自己成长较快,虽然很苦,但苦中有乐,通过课题研究,使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具备了广泛的专业知识,知道如何解决工作中的问题,能主动地改革教育,对同事也产生专业取向的影响力,都感觉到通过教科研培训提高了自身的专业化知识。
3、立足校级课题研究 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
校级课题的研究是我校积极开展群众性教科研活动的一项重要举措。课题研究来自教学实践,又指导教学实践,也可以说它是用现代教育理论来科学地规范教学行为的一种研究,即理性地对待教育、教学,克服随意性,从而不断完善、优化教学策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三、教科研结合,在反思中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教师专业素质的提升依赖于教育科研和教师的教研能力,提高教研科研能力的根本目的是为教学服务,以此达到以教研促进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波斯纳提出一个教师成长公式:经验+反思=成长。一个工作十年的教师也许有丰富的教学经验,但他充其量只是一个教书匠而已,无法从经验中通过反思、对比理论指导实践,因为没有反思这样的经验只能是狭隘的经验,所以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更应对经验进行深入思考,那么他的发展将不受限制。
1、通过学写教育教学案例帮助教师提高专业素质。教育教学案例来自日常的教育实践活动,这种实践贴近教师工作,涉及的领域宽,发生的事例多,是教师撰写教育案例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撰写教育教学案例的过程,是重新认识教育教学事实的过程,也是反思、研究、总结、提高的过程。正如胡教授所说的:带着问题来,带着方案走;带着行动的结果来,带着新的方案走„„要写好教育教学案例,需要把教育教学案例涉及到的问题披露出来,深入分析研究,取得清晰的认识,较好地解决某个问题。因此,撰写教育教学案例在提高教师教育研究能力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能够促进教师专业的成长。
2、坚持写教育教学小故事促进专业水平的提高。鼓励教师多挖掘身边教育教学工作中的闪光点和困惑点加以研究,积累经验,写成小论文或者教育教学日记,学校开展“我的教学故事”、“我的教育故事”征文活动,鼓励大家去写,从中体验到一种充满了趣味、满足、惊喜和骄傲的感觉。
3、尝试撰写教科研论文帮助我们提高。教师在经过长期研究积累后,有了第一手研究资料,要把它编成科研成果,需要经过思维加工和文字加工过程,是个再创造过程,这个过程有实践成果的累积,有教研反思的积累,还有理论知识的支撑。也许不是每个人都能写出高质量的科研论文,但长期的思考总结对自己的专业成长绝对是有好处的。
总之,教师专业成长是个坚持不懈的锻炼过程,只有积极投身到教育教学的研究中去,那就不要怀疑自己是否能成长进步,因为,有耕耘必然会迎来收获的季节。
小学教师专业化成长措施针对我校教师实际情况,能够起专业引领作用的教师少而不足,切实采取措施,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将成为我校所有工作的重点。因此,我们立足于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坚持以校为本的培训理念,强化校本培训与校本教研的工作力度,努力提高教师队伍整体水平。
一、贯彻理念,形成自我成长的意识
1.提出“一年适应,三年合格,五年骨干,”专业成长设想。
2.建立教师业务成长档案
为每位教师建立档案袋。将教师的课例、反思、教学设计、听课报告以及参加培训情况等能够记录自己专业成长的资料,全部归案。以此来促进教师不断反思自己的成长历程,便于以后更好的发展。
3.制定三年自我发展规划和学期发展规划
作为教师专业成长的远期目标与近期目标,要求教师就自身专业不足,提出建设性的发展方向,并制定具可操作性的措施,以此提升教学业务水平。每学年教学处就教师的落实情况进行检查与评价。
二、创设文化氛围,提高教师个人综合素养
1、倡导教师多读书,勤学习。读书学习是教师“学高”的直接途径。可以读一些教育理论,也可以是和本学科相关的专业书籍,还可以是文化典籍,更可以和学生“同读一本书”。
2、有意识地形成我校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
三、加强校本培训,提高教师的学科专业水平。
1.专家引领。请各学科权威(外请或校内)就教师关注的教学问题进行指导。
2.以教研组、为常态组织,开展教学研究,提升业务水平。 集体备课,资源共享,互帮互带;教学研讨,,促进交流;上研究课,同课异构,激发潜能;
3.以课题研究为载体,提高教师教学科研能力加强四步探究教学法的研究,这学期以课堂教学设计为主,掀起教师研究课堂教学的。
4、组织教师学习新课改,研究课堂教学设计。
四、分层培训
1.青年教师培训
为进一步推动教师队伍的建设,学校高度重视青年教师的培养和发展,在各个方面提供舞台,帮助青年教师实现自身价值。对青年教师进行培训是一项重要工作,它是促使青年教师更好地熟悉教育教学工作、履行岗位职责,不断提高自身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而进行的继续教育。是我校教师专业成长规划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青年教师培训分为三个环节:师徒帮带;实践锻炼;考核验收。以师徒帮带为常态的培训形式,以课堂教学为培训内容,加上一些专题性讲座,提高教学的规范性和教师的理论水平,组织开展评优课、展示课,青年教师基本功大赛,专业答辩,师德演讲等活动,促进他们的专业成长。
2.骨干教师培训
我校共有市级骨干2人,校骨干5人,他们是我校教学的中坚力量,也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领跑人。所以,要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作用。
专家引领: 以讲座等形式,对全体教师进行教学业务指导。 专家示范: 以公开研究课的形式,展示他们在教学上的优势,激励其他教师效仿学习。
师徒帮带: 帮带青年教师是骨干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要求帮带之前有协议,帮带过程有记录,帮带结束有总结。
外出学习: 学习和培训是教师精神上的福利。对骨干教师而言,更需要外出学习,及时充电。但学习后,必须要有对同组教师的反馈汇报。
五、形成发展性评价
在教师学习、培训过程中及时评价是教师专业化成长过程中重要的一环。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具体措施为了打造一支符合二期课改要求,具有一定竞争力的教师队伍,学校努力为教师的专业发展创设条件、搭设舞台、提供机会、营造氛围,特制定以下具体措施以保障每一位教师的专业发展在一个良好的环境中提升。
一、 师德
1、通过多种形式引导教师对学校文化、学校精神的内涵作深层次的理解,并努力将理念转化为具体的教育教学行为中。
2、学校组织开展师德系列教育活动,通过评选、宣讲、展示等形式弘扬师德风范良好的教师,提升我校教师整体的师德素养。
3、创建学习型班组、教研组,在创建过程中求得教师个人、团队的双重发展,每一年评比一次。
二、 学识
1、鼓励教师参加本科或硕士课程班进修。
2、为教师订阅《读者》《人民教育》杂志。每学期进行读书沙龙活动。
三、 能力
1、形成校级骨干教师、校级后备骨干教师的梯队,每两年进行申报、评选、考核。骨干教师(含后备)能在本学科或本教研组中发挥引领作用,促进团队中老师共同成长。
2、有机会尽可能多的组织教师参加市区级的教学观摩活动。
3、不放弃市、区级组织的各项教学比赛活动,对于参赛老师,不管是否获奖,设立参与奖。学校或者所在团队积极帮助该教师出谋划策,体现团队智慧。
4、学校每学年组织校级教学比赛,鼓励教师在比赛中提高教学能力。
5、积极争取机会,多与教研员沟通,请区教研员来校听课指导,让老师在区一级层面能够进行公开教学。
6、聘请资深退休教师带教骨干教师,来校听课,指导学校中青年教师。
7、每年进行一次教学案例或论文的评选,学校编写案例或论文集,并鼓励教师参与区评奖及向杂志投稿。
8、为个别岗位的教师提供到齐一小学轮岗学习的机会。
9、积极参与学校的项目管理,成为管理者或参与者,在项目管理的实施过程中发挥自己的潜能,提升自己的管理、研究各方面的能力,学校定期对各项目进行考核。
10、 督促教师认真按计划完成师资培训工作,评选校本培训积极分子。 11、 学校对于教师的专业发展规划进行中期及末期的考核,对于完成规划较好的教师给予适当的奖励。
四、 个性品质
1、对教师进行专项培训,提升育人能力:心理辅导能力、与家长沟通能力、处理突发事件能力等等。
关键词:课改;教师;成长;培训
作者简介:傅宗政,任教于江苏省宝应县泾河镇成人教育中心校。
新课程改革实施已有几个年头,在实施过程中给我们最大的感悟是:教师的专业水平制约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和推进,课改要求教师转变角色,由课堂的控制者和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和参与者。要实现这样的转变,教师需要更新观念,需要提高教育能力,需要转变教育行为,需要提高文化水平等。所以,新课程的实施更需要教师专业成长,纵观各地开展课改的实践经验,只有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带领教师走专业成长之路,才能成为适应现代教育需求的教师,才能成就教师职业的理想境界。
目前,农村教师队伍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状况呢?笔者对本县的一个乡镇教师队伍情况进行了调查:全镇有初中2所,小学7所,在职教师358人,其中由原民办教师“出生”的占72.6%。由于农村出生人口的下降,中心学校地理位置的偏僻,布局调整难以到位,导致学校规模难以扩大,布点分散,制约了人、财、物的统筹使用。教师过剩新教师难进,使教师的年龄结构不合理,6所村小学,平均年龄50.4岁。技能学科教师更是缺乏,连中心小学也很难配齐专职的音、体、美教师,虽然开足、开齐课程,但很难上好课程。而这种状况在农村是非常普遍的,在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可能更严重。要推进课改深入,必须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在培训教师上下功夫,所以,在新课程背景下提高农村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更是迫在眉睫。新课程要求教师有多种多样的的本领。学校为教师的多向多维发展创造机遇、搭建平台:帮助教师设计个人成长规划;帮助教师设计专业和综合能力规划,如帮助教师确立专业年档发展轨迹;培养与发掘教师的兴趣、特长。学校鼓励教师利用课余时间发展兴趣爱好和特长;为教师搭建展示才华、品味成功、实现自我的舞台。
一、加强职业道德教育,让教师树立良好的职业心态,建立正确的职业理想
随着改革开发的深入,教师思想也不同程度的受市场经济的影响,同时由于农村教师工资福利待遇差,工作压力大,社会地位低,使教师的职业认同感下降,众多的教师职业心态差,职业倦怠感强,许多人只是把教育工作当作一种谋生的职业,上班、下班、备课、上课、批改作业,天天如此,年年如此,平平淡淡,终此一生,这种思想严重地阻碍了教师的专业成长。
面对农村教师的实际心理状况,应积极引导教师树立“用职业实现生命的价值”的职业心态,建立正确的职业理想,把教育当作事业来追求。
1.用道德规范教育教师
引导教师树立敬业爱生、为人师表的教师形象,用典型去引导教师,组织教师学习陶行知、斯霞以及本校优秀教育工作者的奉献教育的先进事迹,通过师德教育来引导教师爱教育,爱学生,用“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精神去实现人生的理想和价值,把心献给党的教育事业。对教师的教育和引导,还要注意教师的思想动态,把握教师的思想脉搏,比如在目前教师因受市场经济影响,产生职业倦怠感的情形下,学校应该想方设法使教师守住教育这块净土,守住宁静的心灵,增强做好本职工作的信心和决心。
2.用表彰奖励勉励教师
虽然我们从事教育不是为领导,不是为职称,不是为荣誉,但是通过表彰、奖励、职称晋升可以使教师感到对自己工作成就的认可,所以,学校应当每年都组织开展对优秀教师表彰活动,表彰的形式和内容应当是多样的,如对优秀班主任、师德标兵、优秀校长等的表彰,或通过举办优秀事迹报告会,请优秀教师介绍自己的先进事迹,让教师感到做一名人民教师是无尚的荣耀。
3.用地位待遇激励教师
落实好教师的经济和政治待遇,确保教师队伍的稳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要落实确保教师工资正常发放,各种津贴足额到位;在大力培养优秀青年教师的同时,还要切实关注中老年教师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建立一支稳定的教师队伍。
这些都为教师专业成长建立了良好的思想和心理基础,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核动力”。
二、加强理论学习,引导教师不断吸收新理念
教师不仅是教育者,而且是学习者、研究者。大教育家孔子从没有对自己的知识感到满足,还告诫学生“三人行,必有我师”。教育人对知识的收入与输出有一句经典的话,“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必须有一桶水”。还有人说“要当一流的教师,就要先做一流的学生”,这些可以看出教师这种职业最需要与时俱进,需要不断的学习,不断的充实自我,因为教师首要的是学养,其次才是教学的技巧。
新课改提出学生探究学习的理念,教师如果不具备足够的知识,是无法满足,也不能带领学生去对知识探究的。所谓“名师出高徒”就是这个道理。教师工作是繁忙的,如果他游走于繁忙的学校,繁琐的家庭,没有个人学习的时间和计划,那么这样的教师就会变成“教死书,死教书”的教书匠。在这方面,可以采取必要的措施:
1.提高教师文化水平
尽管90%的教师已经达到国家法律规定的学历,但是,还不能赶上教育发展、科技进步的步伐,学校应该指导教师制定个人成长计划,对每个年龄段的教师的学历提升提出不同的要求。还要鼓励和引导教师养成不断学习的习惯,学校要经常对教师的文化专业知识进行考核。
2.加强新课程理论学习
学校应组织教师系统学习《新课程改革方案》、《新课程改革理论辅导》等,必要时可以邀请县内外的专家进行理论辅导。在学习过程中,应就新课程强调的“四个注重”(重过程、重体验、重探究、重整合)、“五个发展”(全面发展、全体发展、主动发展、个性发展和终身发展)进行学习讨论,通过学习讨论,教师深深地意识到,传统教学过程,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已不适应新的教育形势,也不适应“学生是发展中的人”这一基本教育理念,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教师必须转变角色,教师不仅是一部教案剧的编剧、导演、主演,还应该是学生学习的参与者、伙伴、参谋、鼓动者、裁判,甚至是学生的欣赏者,教师不仅仅是教给学生知识,还应有方法、能力、意识,更有教师人品和学品。学习讨论使教师对教育改革的目标、思路、方法、要求有了一个清晰的认识。为了鼓励引导教师不断提升文化专业理论水平,学校应有计划、有目的、有选择地向教师推荐教育理论书籍,建立教育理论学习考核制度。
3.反思总结经验教训
“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有可能成为名师”。美国著名心理教育学者波斯纳提出一个著名的教师成长公式:经验+反思=成长。
足见教育反思在教师专业成长中的作用,为了引导广大教师不断反思、不断总结,现在许多学校采取了强行切入的办法,出台了教科研奖励政策,对在县级以上教育刊物刊登的或教育主管部门评选的论文进行奖励,把写总结、写论文作为每一个教师的工作任务下达在年度工作目标中,在职务晋升、骨干教师评选考核中,论文总结占有一定的比重。比如我们学校每年都有上百篇论文在县级以上教育论文评选或教育刊物中获奖或交流发表。为引导教师注重教学过程的反思总结,可以在教师备课笔记中增设教学随笔和教学反思等栏目,使教学反思行为成为教师教学工作的一种自觉习惯。
三、打造教科研平台,为教师提供实践机会
“以研促教,以研兴校”是每一个教育管理者的共同认识,新课改的实施和推进最终落脚点在教学过程。所以,教科研是新课改理论转化为实践的重要一环,这也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必由之路。
1.建设教科研队伍
教师专业成长必须有引路人,所以学校的教务处、教科室应配备业务素质高、工作责任心强、具有创新精神管理人员,规模大的学校可设立学科教研组长。
2.构建教科研网络
学校应建立上下联动的教科研网络,就农村学校而言,初中教研网可以由县(教研室)——片(乡镇)——镇(教导处、教科室)——学科教研组构成;小学教研网可以由县(教研室)——中心学校——村学校——学科教研组构成。
3.开展教科研活动
学校要保证教师有充分的时间备课和学习业务。经常性开展教科研活动是学校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教师来说,他们能通过参加活动接受到更多的新方法、新理念,提高驾驭教材,驾驭课堂的能力,同时给教师一个展示自我的机会,学校每学期都开展“一人一课一评议”的活动,学科教研组学期初就将“一人一课”落实到每个教师,教师要拿出浑身解数来上好这节课,上完课后,还要向教研组成员陈述自己的教学设想和意图,大家开展评议。县教研室、镇中心学校教导处、教科室还应当举行公开课、观摩课,竞赛课,或者是送教下乡等活动,借此传递教改信息和教学经验,使教师在课改实践中不断深入理解新的教学理念,让理念回归课堂,这不仅是对教师教学行为的优化,也是对学生学习行为的优化。
4.开展集体备课活动
集体备课是大家集体智慧的体现,在新课程背景下,开展这样的备课形式更有利于使教师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学习,更能体现骨干教师引领作用,也是通过活动使教师借他力来提高自己的途径。目前,很多学校都开展了集体备课活动,并采取了“三级备课”的方法,即个人预备——集体讨论——个人实施。形成了“备课即研究,研究即学习”的良好运行机制。
5.开展课题研究活动
学校应根据教学工作的需要开展教学课题研究,通过课题研究来提高教师用理论指导实践,用实践来验证理论的能力,目前,在农村学校对课题研究采取的办法是:乡镇中心学校向县、市申请课题研究项目,经过论证批准后,中心学校再将课题分成若干子项目,分配给年级组、备课组、教研组,让教师带着目标去学习、探索、研究,以此来引导教师用理论去武装自己,做研究型教师。
四、建立常态的培训机制,让教师接受新理念
有组织、有计划开展培训活动是提高教师业务素质,增强教师理论素养,改变教师教学理念的重要途径,学校应制定好教师队伍建设师发展规划,落实具体措施、培训经费、培训目标,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空间、时间和物质保障。目前,对教师的培训大致分为这样的情况:
1.校本培训
由本镇中心学校牵头,制订适应本乡镇教师特点、教学需求的培训计划,并通过教研、讲座、学习等形式开展培训活动。
2.通识培训
组织教师参加省、市、县组织的教材教法培训活动,一般利用暑期进行。
3.学科培训
主要是培训技能科教师,由于目前技能科教师紧缺,有必要对在职的教师进行专业学科知识培训,特别是对音、体、美、计算机等学科的教师进行培训。
五、打造名师成长平台,促进教师专业化健康成长
课程改革必须有一支改革的主力军、领头人,这样才能全体教师在专业化成长道路走得更远,让教师与名师交流,与专家对话,才能找出差距,反思自我,模仿创造,超越自我。
实施“一三五”工程。所谓“一三五”工程就是针对青年教师成长采取的一项措施,要求青年教师“一年入门,三年达标,五年成为骨干”,这项“凤凰涅槃式”的活动开展以来,使刚走上工作岗位的教师得到了锤炼,每个阶段的考核都要经过职业道德、教学理论、教学实践、教学效果的严格考核, “一三五”工程考核已成为青年教师专业成长的一个必须逾越的门坎。
开展骨干教师评选。通过评选骨干教师的形式,来引导教师专业成长也是我们的成功做法。对名师的培养应该注意层次和梯度,让教师逐级而上,在有些地方将骨干教师命名分为培养对象、教坛新秀、教学骨干、学科带头人,特级教师培养对象等六个层次,对已命名的不享有终身制,每年进行考核,优秀者在下次评选中可以自然晋级。笔者所在的县已经评审了四批各个层次的骨干教师。骨干教师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领军人物,在课改中应充分体现其价值,他们必须每人帮扶一个教师,每学年开设4—5次示范课或讲座等,参与研究一个课题项目,读2—3本教育理论专著等等。凡是被任命的骨干教师,在教研经费上给予资助,在晋升职务上给予优先,充分调动了教师专业成长的积极性、主动性。
“一支好的教师队伍,只有靠自己培养。学校领导要全面规划,统筹安排,既要照顾当前教学急需,又要看长远需要。只顾眼前,不下决心有计划培养提高教师,是缺乏远见的领导者。”⑸所以我们应该认识到培养、提高教师的重大意义,这既是教育发展的需要,也是实现教育均衡化的要求。目前,有的学校领导,因为经费紧张,怕影响教学秩序,对教师培训不重视,严重影响了教师的专业发展,这种现象在农村学校普遍存在的问题。
在教师专业化成长方面方法和途径,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当然,新课程改革对教师专业化成长提出了高要求,我的想法和看法也不一定正确,只是我对此项工作的粗浅认识。
参考文献:
[1]余文森,吴刚平.新课程的深化与反思[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关键词:课改;教师;成长;培训
新课程改革实施已有几个年头,在实施过程中给我们最大的感悟是:教师的专业水平制约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和推进,课改要求教师转变角色,由课堂的控制者和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和参与者。要实现这样的转变,教师需要更新观念,需要提高教育能力,需要转变教育行为,需要提高文化水平等。所以,新课程的实施更需要教师专业成长,纵观各地开展课改的实践经验,只有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带领教师走专业成长之路,才能成为适应现代教育需求的教师,才能成就教师职业的理想境界。
目前,农村教师队伍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状况呢?笔者对本县的一个乡镇教师队伍情况进行了调查:全镇有初中2所,小学7所,在职教师358人,其中由原民办教师“出生”的占72.6%。由于农村出生人口的下降,中心学校地理位置的偏僻,布局调整难以到位,导致学校规模难以扩大,布点分散,制约了人、财、物的统筹使用。教师过剩新教师难进,使教师的年龄结构不合理,6所村小学,平均年龄50.4岁。技能学科教师更是缺乏,连中心小学也很难配齐专职的音、体、美教师,虽然开足、开齐课程,但很难上好课程。而这种状况在农村是非常普遍的,在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可能更严重。要推进课改深入,必须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在培训教师上下功夫,所以,在新课程背景下提高农村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更是迫在眉睫。新课程要求教师有多种多样的的本领。学校为教师的多向多维发展创造机遇、搭建平台:帮助教师设计个人成长规划;帮助教师设计专业和综合能力规划,如帮助教师确立专业年档发展轨迹;培养与发掘教师的兴趣、特长。学校鼓励教师利用课余时间发展兴趣爱好和特长;为教师搭建展示才华、品味成功、实现自我的舞台。
一、加强职业道德教育,让教师树立良好的职业心态,建立正确的职业理想
随着改革开发的深入,教师思想也不同程度的受市场经济的影响,同时由于农村教师工资福利待遇差,工作压力大,社会地位低,使教师的职业认同感下降,众多的教师职业心态差,职业倦怠感强,许多人只是把教育工作当作一种谋生的职业,上班、下班、备课、上课、批改作业,天天如此,年年如此,平平淡淡,终此一生,这种思想严重地阻碍了教师的专业成长。
面对农村教师的实际心理状况,应积极引导教师树立“用职业实现生命的价值”的职业心态,建立正确的职业理想,把教育当作事业来追求。
1.用道德规范教育教师
引导教师树立敬业爱生、为人师表的教师形象,用典型去引导教师,组织教师学习陶行知、斯霞以及本校优秀教育工作者的奉献教育的先进事迹,通过师德教育来引导教师爱教育,爱学生,用“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精神去实现人生的理想和价值,把心献给党的教育事业。对教师的教育和引导,还要注意教师的思想动态,把握教师的思想脉搏,比如在目前教师因受市场经济影响,产生职业倦怠感的情形下,学校应该想方设法使教师守住教育这块净土,守住宁静的心灵,增强做好本职工作的信心和决心。
2.用表彰奖励勉励教师
虽然我们从事教育不是为领导,不是为职称,不是为荣誉,但是通过表彰、奖励、职称晋升可以使教师感到对自己工作成就的认可,所以,学校应当每年都组织开展对优秀教师表彰活动,表彰的形式和内容应当是多样的,如对优秀班主任、师德标兵、优秀校长等的表彰,或通过举办优秀事迹报告会,请优秀教师介绍自己的先进事迹,让教师感到做一名人民教师是无尚的荣耀。
3.用地位待遇激励教师
落实好教师的经济和政治待遇,确保教师队伍的稳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要落实确保教师工资正常发放,各种津贴足额到位;在大力培养优秀青年教师的同时,还要切实关注中老年教师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建立一支稳定的教师队伍。
这些都为教师专业成长建立了良好的思想和心理基础,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核动力”。
二、加强理论学习,引导教师不断吸收新理念
教师不仅是教育者,而且是学习者、研究者。大教育家孔子从没有对自己的知识感到满足,还告诫学生“三人行,必有我师”。教育人对知识的收入与输出有一句经典的话,“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必须有一桶水”。还有人说“要当一流的教师,就要先做一流的学生”,这些可以看出教师这种职业最需要与时俱进,需要不断的学习,不断的充实自我,因为教师首要的是学养,其次才是教学的技巧。
新课改提出学生探究学习的理念,教师如果不具备足够的知识,是无法满足,也不能带领学生去对知识探究的。所谓“名师出高徒”就是这个道理。教师工作是繁忙的,如果他游走于繁忙的学校,繁琐的家庭,没有个人学习的时间和计划,那么这样的教师就会变成“教死书,死教书”的教书匠。在这方面,可以采取必要的措施:
1.提高教师文化水平
尽管90%的教师已经达到国家法律规定的学历,但是,还不能赶上教育发展、科技进步的步伐,学校应该指导教师制定个人成长计划,对每个年龄段的教师的学历提升提出不同的要求。还要鼓励和引导教师养成不断学习的习惯,学校要经常对教师的文化专业知识进行考核。
2.加强新课程理论学习
学校应组织教师系统学习《新课程改革方案》、《新课程改革理论辅导》等,必要时可以邀请县内外的专家进行理论辅导。在学习过程中,应就新课程强调的“四个注重”(重过程、重体验、重探究、重整合)、“五个发展”(全面发展、全体发展、主动发展、个性发展和终身发展)进行学习讨论,通过学习讨论,教师深深地意识到,传统教学过程,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已不适应新的教育形势,也不适应“学生是发展中的人”这一基本教育理念,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教师必须转变角色,教师不仅是一部教案剧的编剧、导演、主演,还应该是学生学习的参与者、伙伴、参谋、鼓动者、裁判,甚至是学生的欣赏者,教师不仅仅是教给学生知识,还应有方法、能力、意识,更有教师人品和学品。学习讨论使教师对教育改革的目标、思路、方法、要求有了一个清晰的认识。为了鼓励引导教师不断提升文化专业理论水平,学校应有计划、有目的、有选择地向教师推荐教育理论书籍,建立教育理论学习考核制度。
3.反思总结经验教训
“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有可能成为名师”。美国著名心理教育学者波斯纳提出一个著名的教师成长公式:经验+反思=成长。
足见教育反思在教师专业成长中的作用,为了引导广大教师不断反思、不断总结,现在许多学校采取了强行切入的办法,出台了教科研奖励政策,对在县级以上教育刊物刊登的或教育主管部门评选的论文进行奖励,把写总结、写论文作为每一个教师的工作任务下达在年度工作目标中,在职务晋升、骨干教师评选考核中,论文总结占有一定的比重。比如我们学校每年都有上百篇论文在县级以上教育论文评选或教育刊物中获奖或交流发表。为引导教师注重教学过程的反思总结,可以在教师备课笔记中增设教学随笔和教学反思等栏目,使教学反思行为成为教师教学工作的一种自觉习惯。
三、打造教科研平台,为教师提供实践机会
“以研促教,以研兴校”是每一个教育管理者的共同认识,新课改的实施和推进最终落脚点在教学过程。所以,教科研是新课改理论转化为实践的重要一环,这也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必由之路。
1.建设教科研队伍
教师专业成长必须有引路人,所以学校的教务处、教科室应配备业务素质高、工作责任心强、具有创新精神管理人员,规模大的学校可设立学科教研组长。
2.构建教科研网络
学校应建立上下联动的教科研网络,就农村学校而言,初中教研网可以由县(教研室)——片(乡镇)——镇(教导处、教科室)——学科教研组构成;小学教研网可以由县(教研室)——中心学校——村学校——学科教研组构成。
3.开展教科研活动
学校要保证教师有充分的时间备课和学习业务。经常性开展教科研活动是学校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教师来说,他们能通过参加活动接受到更多的新方法、新理念,提高驾驭教材,驾驭课堂的能力,同时给教师一个展示自我的机会,学校每学期都开展“一人一课一评议”的活动,学科教研组学期初就将“一人一课”落实到每个教师,教师要拿出浑身解数来上好这节课,上完课后,还要向教研组成员陈述自己的教学设想和意图,大家开展评议。县教研室、镇中心学校教导处、教科室还应当举行公开课、观摩课,竞赛课,或者是送教下乡等活动,借此传递教改信息和教学经验,使教师在课改实践中不断深入理解新的教学理念,让理念回归课堂,这不仅是对教师教学行为的优化,也是对学生学习行为的优化。
4.开展集体备课活动
集体备课是大家集体智慧的体现,在新课程背景下,开展这样的备课形式更有利于使教师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学习,更能体现骨干教师引领作用,也是通过活动使教师借他力来提高自己的途径。目前,很多学校都开展了集体备课活动,并采取了“三级备课”的方法,即个人预备——集体讨论——个人实施。形成了“备课即研究,研究即学习”的良好运行机制。
5.开展课题研究活动
学校应根据教学工作的需要开展教学课题研究,通过课题研究来提高教师用理论指导实践,用实践来验证理论的能力,目前,在农村学校对课题研究采取的办法是:乡镇中心学校向县、市申请课题研究项目,经过论证批准后,中心学校再将课题分成若干子项目,分配给年级组、备课组、教研组,让教师带着目标去学习、探索、研究,以此来引导教师用理论去武装自己,做研究型教师。
四、建立常态的培训机制,让教师接受新理念
有组织、有计划开展培训活动是提高教师业务素质,增强教师理论素养,改变教师教学理念的重要途径,学校应制定好教师队伍建设师发展规划,落实具体措施、培训经费、培训目标,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空间、时间和物质保障。目前,对教师的培训大致分为这样的情况:
1.校本培训
由本镇中心学校牵头,制订适应本乡镇教师特点、教学需求的培训计划,并通过教研、讲座、学习等形式开展培训活动。
2.通识培训
组织教师参加省、市、县组织的教材教法培训活动,一般利用暑期进行。
3.学科培训
主要是培训技能科教师,由于目前技能科教师紧缺,有必要对在职的教师进行专业学科知识培训,特别是对音、体、美、计算机等学科的教师进行培训。
五、打造名师成长平台,促进教师专业化健康成长
课程改革必须有一支改革的主力军、领头人,这样才能全体教师在专业化成长道路走得更远,让教师与名师交流,与专家对话,才能找出差距,反思自我,模仿创造,超越自我。
实施“一三五”工程。所谓“一三五”工程就是针对青年教师成长采取的一项措施,要求青年教师“一年入门,三年达标,五年成为骨干”,这项“凤凰涅槃式”的活动开展以来,使刚走上工作岗位的教师得到了锤炼,每个阶段的考核都要经过职业道德、教学理论、教学实践、教学效果的严格考核,“一三五”工程考核已成为青年教师专业成长的一个必须逾越的门坎。
开展骨干教师评选。通过评选骨干教师的形式,来引导教师专业成长也是我们的成功做法。对名师的培养应该注意层次和梯度,让教师逐级而上,在有些地方将骨干教师命名分为培养对象、教坛新秀、教学骨干、学科带头人,特级教师培养对象等六个层次,对已命名的不享有终身制,每年进行考核,优秀者在下次评选中可以自然晋级。笔者所在的县已经评审了四批各个层次的骨干教师。骨干教师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领军人物,在课改中应充分体现其价值,他们必须每人帮扶一个教师,每学年开设4—5次示范课或讲座等,参与研究一个课题项目,读2—3本教育理论专著等等。凡是被任命的骨干教师,在教研经费上给予资助,在晋升职务上给予优先,充分调动了教师专业成长的积极性、主动性。
一支好的教师队伍,只有靠自己培养。学校领导要全面规划,统筹安排,既要照顾当前教学急需,又要看长远需要。只顾眼前,不下决心有计划培养提高教师,是缺乏远见的领导者。”所以我们应该认识到培养、提高教师的重大意义,这既是教育发展的需要,也是实现教育均衡化的要求。目前,有的学校领导,因为经费紧张,怕影响教学秩序,对教师培训不重视,严重影响了教师的专业发展,这种现象在农村学校普遍存在的问题。
在教师专业化成长方面方法和途径,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当然,新课程改革对教师专业化成长提出了高要求,我的想法和看法也不一定正确,只是我对此项工作的粗浅认识。
参考文献:
[1]余文森,吴刚平.新课程的深化与反思[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关键词:课改;教师;成长;培训
新课程改革实施已有几个年头,在实施过程中给我们最大的感悟是:教师的专业水平制约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和推进,课改要求教师转变角色,由课堂的控制者和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和参与者。要实现这样的转变,教师需要更新观念,需要提高教育能力,需要转变教育行为,需要提高文化水平等。所以,新课程的实施更需要教师专业成长,纵观各地开展课改的实践经验,只有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带领教师走专业成长之路,才能成为适应现代教育需求的教师,才能成就教师职业的理想境界。
目前,农村教师队伍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状况呢?笔者对本县的一个乡镇教师队伍情况进行了调查:全镇有初中2所,小学7所,在职教师358人,其中由原民办教师“出生”的占72.6%。由于农村出生人口的下降,中心学校地理位置的偏僻,布局调整难以到位,导致学校规模难以扩大,布点分散,制约了人、财、物的统筹使用。教师过剩新教师难进,使教师的年龄结构不合理,6所村小学,平均年龄50.4岁。技能学科教师更是缺乏,连中心小学也很难配齐专职的音、体、美教师,虽然开足、开齐课程,但很难上好课程。而这种状况在农村是非常普遍的,在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可能更严重。要推进课改深入,必须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在培训教师上下功夫,所以,在新课程背景下提高农村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更是迫在眉睫。新课程要求教师有多种多样的的本领。学校为教师的多向多维发展创造机遇、搭建平台:帮助教师设计个人成长规划;帮助教师设计专业和综合能力规划,如帮助教师确立专业年档发展轨迹;培养与发掘教师的兴趣、特长。学校鼓励教师利用课余时间发展兴趣爱好和特长;为教师搭建展示才华、品味成功、实现自我的舞台。
一、加强职业道德教育,让教师树立良好的职业心态,建立正确的职业理想
随着改革开发的深入,教师思想也不同程度的受市场经济的影响,同时由于农村教师工资福利待遇差,工作压力大,社会地位低,使教师的职业认同感下降,众多的教师职业心态差,职业倦怠感强,许多人只是把教育工作当作一种谋生的职业,上班、下班、备课、上课、批改作业,天天如此,年年如此,平平淡淡,终此一生,这种思想严重地阻碍了教师的专业成长。
面对农村教师的实际心理状况,应积极引导教师树立“用职业实现生命的价值”的职业心态,建立正确的职业理想,把教育当作事业来追求。
1.用道德规范教育教师
引导教师树立敬业爱生、为人师表的教师形象,用典型去引导教师,组织教师学习陶行知、斯霞以及本校优秀教育工作者的奉献教育的先进事迹,通过师德教育来引导教师爱教育,爱学生,用“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精神去实现人生的理想和价值,把心献给党的教育事业。对教师的教育和引导,还要注意教师的思想动态,把握教师的思想脉搏,比如在目前教师因受市场经济影响,产生职业倦怠感的情形下,学校应该想方设法使教师守住教育这块净土,守住宁静的心灵,增强做好本职工作的信心和决心。
2.用表彰奖励勉励教师
虽然我们从事教育不是为领导,不是为职称,不是为荣誉,但是通过表彰、奖励、职称晋升可以使教师感到对自己工作成就的认可,所以,学校应当每年都组织开展对优秀教师表彰活动,表彰的形式和内容应当是多样的,如对优秀班主任、师德标兵、优秀校长等的表彰,或通过举办优秀事迹报告会,请优秀教师介绍自己的先进事迹,让教师感到做一名人民教师是无尚的荣耀。
3.用地位待遇激励教师
落实好教师的经济和政治待遇,确保教师队伍的稳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要落实确保教师工资正常发放,各种津贴足额到位;在大力培养优秀青年教师的同时,还要切实关注中老年教师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建立一支稳定的教师队伍。
这些都为教师专业成长建立了良好的思想和心理基础,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核动力”。
二、加强理论学习,引导教师不断吸收新理念
教师不仅是教育者,而且是学习者、研究者。大教育家孔子从没有对自己的知识感到满足,还告诫学生“三人行,必有我师”。教育人对知识的收入与输出有一句经典的话,“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必须有一桶水”。还有人说“要当一流的教师,就要先做一流的学生”,这些可以看出教师这种职业最需要与时俱进,需要不断的学习,不断的充实自我,因为教师首要的是学养,其次才是教学的技巧。
新课改提出学生探究学习的理念,教师如果不具备足够的知识,是无法满足,也不能带领学生去对知识探究的。所谓“名师出高徒”就是这个道理。教师工作是繁忙的,如果他游走于繁忙的学校,繁琐的家庭,没有个人学习的时间和计划,那么这样的教师就会变成“教死书,死教书”的教书匠。在这方面,可以采取必要的措施:
1.提高教师文化水平
尽管90%的教师已经达到国家法律规定的学历,但是,还不能赶上教育发展、科技进步的步伐,学校应该指导教师制定个人成长计划,对每个年龄段的教师的学历提升提出不同的要求。还要鼓励和引导教师养成不断学习的习惯,学校要经常对教师的文化专业知识进行考核。
2.加强新课程理论学习
学校应组织教师系统学习《新课程改革方案》、《新课程改革理论辅导》等,必要时可以邀请县内外的专家进行理论辅导。在学习过程中,应就新课程强调的“四个注重”(重过程、重体验、重探究、重整合)、“五个发展”(全面发展、全体发展、主动发展、个性发展和终身发展)进行学习讨论,通过学习讨论,教师深深地意识到,传统教学过程,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已不适应新的教育形势,也不适应“学生是发展中的人”这一基本教育理念,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教师必须转变角色,教师不仅是一部教案剧的编剧、导演、主演,还应该是学生学习的参与者、伙伴、参谋、鼓动者、裁判,甚至是学生的欣赏者,教师不仅仅是教给学生知识,还应有方法、能力、意识,更有教师人品和学品。学习讨论使教师对教育改革的目标、思路、方法、要求有了一个清晰的认识。为了鼓励引导教师不断提升文化专业理论水平,学校应有计划、有目的、有选择地向教师推荐教育理论书籍,建立教育理论学习考核制度。
3.反思总结经验教训
“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有可能成为名师”。美国著名心理教育学者波斯纳提出一个著名的教师成长公式:经验+反思=成长。
足见教育反思在教师专业成长中的作用,为了引导广大教师不断反思、不断总结,现在许多学校采取了强行切入的办法,出台了教科研奖励政策,对在县级以上教育刊物刊登的或教育主管部门评选的论文进行奖励,把写总结、写论文作为每一个教师的工作任务下达在年度工作目标中,在职务晋升、骨干教师评选考核中,论文总结占有一定的比重。比如我们学校每年都有上百篇论文在县级以上教育论文评选或教育刊物中获奖或交流发表。为引导教师注重教学过程的反思总结,可以在教师备课笔记中增设教学随笔和教学反思等栏目,使教学反思行为成为教师教学工作的一种自觉习惯。
三、打造教科研平台,为教师提供实践机会
“以研促教,以研兴校”是每一个教育管理者的共同认识,新课改的实施和推进最终落脚点在教学过程。所以,教科研是新课改理论转化为实践的重要一环,这也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必由之路。
1.建设教科研队伍
教师专业成长必须有引路人,所以学校的教务处、教科室应配备业务素质高、工作责任心强、具有创新精神管理人员,规模大的学校可设立学科教研组长。
2.构建教科研网络
学校应建立上下联动的教科研网络,就农村学校而言,初中教研网可以由县(教研室)——片(乡镇)——镇(教导处、教科室)——学科教研组构成;小学教研网可以由县(教研室)——中心学校——村学校——学科教研组构成。
3.开展教科研活动
学校要保证教师有充分的时间备课和学习业务。经常性开展教科研活动是学校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教师来说,他们能通过参加活动接受到更多的新方法、新理念,提高驾驭教材,驾驭课堂的能力,同时给教师一个展示自我的机会,学校每学期都开展“一人一课一评议”的活动,学科教研组学期初就将“一人一课”落实到每个教师,教师要拿出浑身解数来上好这节课,上完课后,还要向教研组成员陈述自己的教学设想和意图,大家开展评议。县教研室、镇中心学校教导处、教科室还应当举行公开课、观摩课,竞赛课,或者是送教下乡等活动,借此传递教改信息和教学经验,使教师在课改实践中不断深入理解新的教学理念,让理念回归课堂,这不仅是对教师教学行为的优化,也是对学生学习行为的优化。
4.开展集体备课活动
集体备课是大家集体智慧的体现,在新课程背景下,开展这样的备课形式更有利于使教师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学习,更能体现骨干教师引领作用,也是通过活动使教师借他力来提高自己的途径。目前,很多学校都开展了集体备课活动,并采取了“三级备课”的方法,即个人预备——集体讨论——个人实施。形成了“备课即研究,研究即学习”的良好运行机制。
5.开展课题研究活动
学校应根据教学工作的需要开展教学课题研究,通过课题研究来提高教师用理论指导实践,用实践来验证理论的能力,目前,在农村学校对课题研究采取的办法是:乡镇中心学校向县、市申请课题研究项目,经过论证批准后,中心学校再将课题分成若干子项目,分配给年级组、备课组、教研组,让教师带着目标去学习、探索、研究,以此来引导教师用理论去武装自己,做研究型教师。
四、建立常态的培训机制,让教师接受新理念
有组织、有计划开展培训活动是提高教师业务素质,增强教师理论素养,改变教师教学理念的重要途径,学校应制定好教师队伍建设师发展规划,落实具体措施、培训经费、培训目标,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空间、时间和物质保障。目前,对教师的培训大致分为这样的情况:
1.校本培训
由本镇中心学校牵头,制订适应本乡镇教师特点、教学需求的培训计划,并通过教研、讲座、学习等形式开展培训活动。
2.通识培训
组织教师参加省、市、县组织的教材教法培训活动,一般利用暑期进行。
3.学科培训
主要是培训技能科教师,由于目前技能科教师紧缺,有必要对在职的教师进行专业学科知识培训,特别是对音、体、美、计算机等学科的教师进行培训。
五、打造名师成长平台,促进教师专业化健康成长
课程改革必须有一支改革的主力军、领头人,这样才能全体教师在专业化成长道路走得更远,让教师与名师交流,与专家对话,才能找出差距,反思自我,模仿创造,超越自我。
实施“一三五”工程。所谓“一三五”工程就是针对青年教师成长采取的一项措施,要求青年教师“一年入门,三年达标,五年成为骨干”,这项“凤凰涅槃式”的活动开展以来,使刚走上工作岗位的教师得到了锤炼,每个阶段的考核都要经过职业道德、教学理论、教学实践、教学效果的严格考核,“一三五”工程考核已成为青年教师专业成长的一个必须逾越的门坎。
开展骨干教师评选。通过评选骨干教师的形式,来引导教师专业成长也是我们的成功做法。对名师的培养应该注意层次和梯度,让教师逐级而上,在有些地方将骨干教师命名分为培养对象、教坛新秀、教学骨干、学科带头人,特级教师培养对象等六个层次,对已命名的不享有终身制,每年进行考核,优秀者在下次评选中可以自然晋级。笔者所在的县已经评审了四批各个层次的骨干教师。骨干教师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领军人物,在课改中应充分体现其价值,他们必须每人帮扶一个教师,每学年开设4—5次示范课或讲座等,参与研究一个课题项目,读2—3本教育理论专著等等。凡是被任命的骨干教师,在教研经费上给予资助,在晋升职务上给予优先,充分调动了教师专业成长的积极性、主动性。新晨
“一支好的教师队伍,只有靠自己培养。学校领导要全面规划,统筹安排,既要照顾当前教学急需,又要看长远需要。只顾眼前,不下决心有计划培养提高教师,是缺乏远见的领导者。”所以我们应该认识到培养、提高教师的重大意义,这既是教育发展的需要,也是实现教育均衡化的要求。目前,有的学校领导,因为经费紧张,怕影响教学秩序,对教师培训不重视,严重影响了教师的专业发展,这种现象在农村学校普遍存在的问题。
在教师专业化成长方面方法和途径,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当然,新课程改革对教师专业化成长提出了高要求,我的想法和看法也不一定正确,只是我对此项工作的粗浅认识。
参考文献:
[1]余文森,吴刚平.新课程的深化与反思[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组织领导。学校成立由校长办公室牵头,由教导处、教研组主要负责人组成的教师“青蓝工程”培养领导小组,加强领导、协调与管理。
制度保障。学校制定《“青蓝工程”培训方案》,建立《青年教师校本培训成长工程培训记录本》,同时结合绩效工资改革,修订相关考核制度。
经费保障。学校在教师培养的费用上毫不吝啬,将教师培养经费列入年度预算。为了确保教师培养工作的顺利实施,学校多渠道筹措经费,保障教师培养工作必需的经费开支。
时间保障。为了保障培训学习,学校规定每周三为集中学习时间。每两周集中进行教研组活动,每周进行备课组活动,不定期举行教师观摩、研讨,时间另外安排。教师课余可以自主学习,通过报刊、书籍和网络等,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
为了切实提高青年教师的课堂组织与管理能力。提升课堂教学的水平,促进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制定“青蓝工程”培训计划。通过培训,促使青年教师更新教育理念,提升师德修养水平;理解并初步掌握课程标准:形成教育教学能力:提高青年教师对学校教育理念和教育文化的认同度,尽快融入学校的教育文化,缩短青年教师的角色转换期。
制定“聚焦课堂教学,创新班级管理”论坛活动制度。学校制定“青蓝工程”论坛活动制度,规定每年组织以“聚焦课堂教学,创新班级管理”为主题的论坛活动,参加对象为教龄五年以内的青年教师。学校第一届青年教师论坛围绕如下两个主题:一是以助学稿为研究载体,聚焦课堂教学,突出“先学后教。精读实练”和“小组合作,培养自主”等课改理念:二是以礼孝教育为研究载体,关注学生心理动态,创新班级管理模式,促进学生自主管理能力等德育理念。各位青年教师畅所欲言,有的讲工作中遇到的难题,有的讲教学中的心得。论坛结束之后,学校把青年教师的论坛文稿整理成册,颁发给每位青年教师,意在让每位青年教师取长补短、扬长补短、变短为长。不少青年教师经常会拿出来翻阅,认可这样的交流形式,因为这不仅可以交流工作中对教育教学的困惑。还能学习其他同龄教师的宝贵经验,有助于自己的专业成长。论坛活动还评出一二三等奖。学校购买大量教育教学方面的书籍。作为奖品颁发给各位青年教师。面对这样的精神食粮,青年教师都说比任何实物都来得更有意义。
确立青年教师教研论文征集评比活动的制度。学校制定“青蓝工程”论文征集活动制度,规定每学年每位青年教师必须上交教育教学论文,由学校组织评比并推荐优秀论文。参加市教研室论文评选,或推荐《慈溪教育科研》《宁波教育科研》等杂志发表。为了提高青年教师的论文写作水平,促进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学校专门聘任每门学科的教研组长、骨干教师、高级教师为论文指导教师,指导青年教师的论文写作。每年一届的青年教师论文大赛,极大激发青年教师撰写论文的积极性,青年教师的论文在慈溪市获奖的比率大幅度增加。
开展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个案研究,引领青年教师成长。根据平时的观察、青年教师座谈会和教师制定个人三年发展规划等多种形式,了解青年教师的发展现状,了解他们成长过程中的阻碍因素,以每位青年教师最需要解决的问题为抓手,分类、分层和分步进行有针对性的研究。学校专门为青年教师建立个人成长档案。观察和记录他们专业成长的历程,借以促进青年教师专业的个性化发展。青年教师由于刚刚参加工作,很多方面要从头学起,比如如何有效完成教学工作、如何合理实现班主任工作、如何处理师生关系和同事关系等。日常教育教学工作显得很繁琐,促使很多青年教师疲于应付各种层出不穷的新问题,根本没有多余的精力和心情来参与教科研活动。在这样的情况下,不能只从制度角度给青年教师太大的压力,而是要从榜样角度给青年教师更多的动力。
关注小现象、小问题和小策略研究,引导青年教师放低视角、叩问细节。一是鼓励优秀青年教师参加德育“小课题研究”。德育“小课题”是以班主任、心理辅导老师、团队老师、德育管理者、一线教师为研究主体,围绕“育人为本,立德为先”的主题,突出一线德育的特点,侧重实践探索的课题。德育“小课题”属于个人专项课题,相对于其他的教育科研课题来讲,侧重实践探索,具有起点低、入手快的特点。学校鼓励教师关注身边的德育细节。让个别优秀的青年教师申报德育“小课题研究”,促使其在实践中较快地提高教育科研的能力和水平。近几年来,在学校鼓励与支持下,多名教师积极申报宁波市德育“小课题研究”,并取得丰硕成果。更多青年教师,特别是年轻的班主任,也都自觉和主动地加入德育“小课题研究”。二是鼓励优秀青年教师更新教育理念,关注教育界的热点。教育一直在进行着改革,新的理念要求青年教师不断研究、探索,这样才不会被改革的潮流所抛弃。“翻转课堂”、“微课”、“微课程”等新名词接踵而至,一线的教师又有多少人了解、关注呢?接受新事物、新理念,更需要青年教师去充当先锋。
三、开展多种形式的培训学习活动
自主学习培训。学校图书馆先后购置大量教育书籍。为每一位青年教师每年订阅150元与教学有关的报纸杂志,要求教师每学期至少认真学习一本教育理论刊物并撰写读书报告。学校开放教师阅览室,鼓励教师有效利用业余时间展开自学,阅读教育教学刊物、教育专著、中外名著,上网浏览各种信息、查阅各种教学资料,引领教师由“外培”转向“内培”,促进教师自我完善、自我发展。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撰写学习心得、反思笔记,把学习和教育科研活动相结合。
外出考察“取经”。培训分集中培训和分散培训。集中培训主要是理论讲座、专题报告、研究讨论等。培训内容主要包括教师专业化、职业道德规范和班级管理、教育教学理论和专业知识培训、教育教学能力培训、教育科研能力等。分散培训主要是自主观看优秀课录像等,通过集中点评、交流,以及行为跟进课的课例分析与研究,利用集体的智慧,开发教师创新的思想,促进青年教师在课堂教学、教育科研方面的提高。学校每年划拨一定数量的经费,安排不同层次的青年教师外出访问、考察,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学习科学的教育教学方法。以及有效的管理方法,推动青年教师在班级管理、课堂教学和科学研究等方面全面提高。
专题研讨活动。学校经常组织青年教师参加各种讲座、班主任工作等专题研讨活动,高水平、高效率的讲座让青年教师获益匪浅,让他们深刻地意识到。在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教师不仅要有热情和干劲,更要有智慧和巧劲,要在课堂教学和班级管理中渗入科学的管理理念和先进的教育方法,更要顺应学生的特点和教育规律,善于抓住一切教育契机,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进一步挖掘学生的内在潜力。
理念;课堂教学;专业发
展;教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 G471.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1)
09(B)―0020―01
随着新课改的持续推进,教研室的工作任务越来越繁重。那么,在千头万绪的工作中,如何做好教研室主任的工作,笔者认为,应该在如何引领教师专业成长上下工夫,只有这样,才能不断达到教师成长、学生成才、学校发展的目的。
加大培训力度,转变教学理念
新课改实施后,教学理念、教学方式、学生学习方式等方面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教师多年熟悉的教学方式,难以适应新的教学要求,但一下子又难以舍弃,新的理念、新的方法很难尽快形成。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校积极组织教师参加“国培计划”培训,省、市骨干教师培训,选派新课改任课教师及管理人员两次赴外省学习先进经验。同时邀请毗邻的陇东学院课改专家组10多名专家,西安66中4名教研、管理、教学专家来我校上示范课,传授新课改下的教学策略和班级管理经验,让教师亲身感受并体会,先学后教,让每位教师都能更好地适应新课程的需要。
深入课堂听课,指导教师课堂教学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打仗如此,教学也不例外。为了检查新课改实施后,教师课堂教学操作的具体情况,我校领导坚持对教师进行多轮听课,在每月一次的全校公开课、新教师的诊断课、特殊课型的研究课上,指导教师改变满堂灌、满堂问、满堂读、满堂做题等不符合新课改要求的教学方式,对于普遍性的问题及时召开教研组长、备课组长或教师会议研讨交流,达成共识。
召开不同类型的教师座谈会,听取教师专业发展的诉求
由于我校是由中等师范学校转型而来的完全中学,教师学历高,职称普遍较高,教师整体素质好。但由于教师多年形成以讲为主的教学模式,与新课改的理念大相径庭,加之转型期生源质量较差,教师的付出与学生的收获不成比例,教师自信心受到挫伤。鉴于此,我校及时召开青年教师、教学骨干、班主任等不同类型的教师座谈会,听取教师的要求,及时解决教师在教学中遇到的困难,帮助教师树立必胜的信念,在提高教学质量中不断成长。
引导教师做好专业发展规划,激发内在成长动力
一个国家、一个单位的发展要有发展规划,一个教师的专业发展也应如此。为了教师的专业发展目标明晰,做到可持续发展,我们要求每位教师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在教育教学、教育科研、创先争优、职称晋升等方面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发展计划,在此基础上形成全校教师专业发展规划。在这个计划的基础上,每年进行总结考核,以督促教师不断强化计划的执行力,不断向更高的目标迈进。
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研讨交流活动,在学习与竞争中成长
教师的教学与教研活动主要为个体活动,除集体备课外交流不多。为了达到信息交流广泛、教研成果共享,我们特创设交流平台,举办了由全校教职工参加、13位教学骨干和6位模范班主任主讲的“高效课堂”论坛及“树立学习自信心、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论坛,开展“教育名师”、“课改能手”评选活动,树立榜样,相互学习,整体提高。
创设条件,带领教师满腔热忱地参与教学研究
我们把教学与科研看成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机整体,强力推进。2010年教师参加市级以上6种类别的教学论文、优秀案例、教学反思等评选,选送33篇,获奖25篇,其中5篇获省、市级一等奖。有51人次参与课题研究,占教师总数的1/3。本年度教师公开发表及获奖论文、作品109篇(幅),其中国家级22篇(幅)、省级47篇(幅)、市级40篇(幅),教师科研氛围已初步形成,走教育教学与教育科研一体化的专业成长道路已成为教师的普遍追求。
理念;课堂教学;专业发
展;教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 G471.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1)
09(B)―0020―01
随着新课改的持续推进,教研室的工作任务越来越繁重。那么,在千头万绪的工作中,如何做好教研室主任的工作,笔者认为,应该在如何引领教师专业成长上下工夫,只有这样,才能不断达到教师成长、学生成才、学校发展的目的。
加大培训力度,转变教学理念
新课改实施后,教学理念、教学方式、学生学习方式等方面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教师多年熟悉的教学方式,难以适应新的教学要求,但一下子又难以舍弃,新的理念、新的方法很难尽快形成。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校积极组织教师参加“国培计划”培训,省、市骨干教师培训,选派新课改任课教师及管理人员两次赴外省学习先进经验。同时邀请毗邻的陇东学院课改专家组10多名专家,西安66中4名教研、管理、教学专家来我校上示范课,传授新课改下的教学策略和班级管理经验,让教师亲身感受并体会,先学后教,让每位教师都能更好地适应新课程的需要。
深入课堂听课,指导教师课堂教学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打仗如此,教学也不例外。为了检查新课改实施后,教师课堂教学操作的具体情况,我校领导坚持对教师进行多轮听课,在每月一次的全校公开课、新教师的诊断课、特殊课型的研究课上,指导教师改变满堂灌、满堂问、满堂读、满堂做题等不符合新课改要求的教学方式,对于普遍性的问题及时召开教研组长、备课组长或教师会议研讨交流,达成共识。
召开不同类型的教师座谈会,听取教师专业发展的诉求
由于我校是由中等师范学校转型而来的完全中学,教师学历高,职称普遍较高,教师整体素质好。但由于教师多年形成以讲为主的教学模式,与新课改的理念大相径庭,加之转型期生源质量较差,教师的付出与学生的收获不成比例,教师自信心受到挫伤。鉴于此,我校及时召开青年教师、教学骨干、班主任等不同类型的教师座谈会,听取教师的要求,及时解决教师在教学中遇到的困难,帮助教师树立必胜的信念,在提高教学质量中不断成长。
引导教师做好专业发展规划,激发内在成长动力
一个国家、一个单位的发展要有发展规划,一个教师的专业发展也应如此。为了教师的专业发展目标明晰,做到可持续发展,我们要求每位教师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在教育教学、教育科研、创先争优、职称晋升等方面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发展计划,在此基础上形成全校教师专业发展规划。在这个计划的基础上,每年进行总结考核,以督促教师不断强化计划的执行力,不断向更高的目标迈进。
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研讨交流活动,在学习与竞争中成长
教师的教学与教研活动主要为个体活动,除集体备课外交流不多。为了达到信息交流广泛、教研成果共享,我们特创设交流平台,举办了由全校教职工参加、13位教学骨干和6位模范班主任主讲的“高效课堂”论坛及“树立学习自信心、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论坛,开展“教育名师”、“课改能手”评选活动,树立榜样,相互学习,整体提高。
创设条件,带领教师满腔热忱地参与教学研究
我们把教学与科研看成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机整体,强力推进。2010年教师参加市级以上6种类别的教学论文、优秀案例、教学反思等评选,选送33篇,获奖25篇,其中5篇获省、市级一等奖。有51人次参与课题研究,占教师总数的1/3。本年度教师公开发表及获奖论文、作品109篇(幅),其中国家级22篇(幅)、省级47篇(幅)、市级40篇(幅),教师科研氛围已初步形成,走教育教学与教育科研一体化的专业成长道路已成为教师的普遍追求。
争取领导支持,激励教师专业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