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抗血栓的护理措施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采用问卷调查法,问卷经阅读大量相关文献后自行设计、由专家反复修改而成。问卷共包括六个部分:①一般资料;②抗血栓压力带使用情况;③抗血栓压力带相关知识,共包括13个条目,有“是”“否”“不清楚”三个选项,选择“是”计1分、“否”和“不清楚”均计0分,满分13分,分数越高说明知识掌握情况越好;④抗血栓压力带相关态度,共包括4个条目,采用Likert5级计分法,从“非常不同意”(1分)至“非常同意”(5分),分数越高,表示被调查者越认可抗血栓压力带;⑤健康教育落实情况;⑥健康教育需求情况,调查问卷由研究者本人向符合条件的患者发放,调查以面对面访谈,研究者辅助填写的方式进行,并对问卷的内容、性质向患者进行解释。共发放问卷80份,回收80份,回收率100%。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统计。采用频数分布、非参数检验、χ2检验等统计学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检验水准α=0.05。
2讨论
2.1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目前健康教育实施的不足
2.1.1术后患者抗血栓压力带使用情况通过本调查发现,临床上应该使用抗血栓压力带患者的实际使用率仅为52.5%,患者医疗费用支付方式、是否接受健康宣教,与其是否使用抗血栓压力带有关。在已使用抗血栓弹力袜的患者中,均是遵医嘱、听从医护人员建议而选择使用,其中只有14.3%的患者认为抗血栓压力带有用且清楚其作用,而61.9%的患者觉得应该有用但不清楚抗血栓压力带的具体作用。说明多数患者只是遵医嘱才使用抗血栓压力带,真正清楚抗血栓压力带作用的比例还很少。未使用抗血栓压力带的患者中,73.7%的患者没有接受过医护人员的建议,不知道应该使用抗血栓压力带。26.3%的患者虽然接受过医护人员的建议,但由于不清楚压力带的作用、觉得不必要等多种原因而拒绝使用。这些情况说明,医护人员的健康教育对患者是否使用抗血栓压力带起到非常重要的引导作用,同时,医护人员对患者抗血栓压力带的健康教育工作目前做得还不够细致、深入。
2.1.2患者抗血栓压力带的知识掌握情况和态度情况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患者对抗血栓压力带的知识得分相差悬殊,有32.5%患者得了0分,只有1人(1.3%)得了满分13分,中位数仅为2分,总体知识掌握情况偏低。而知识得分与态度得分呈中度正相关,患者对抗血栓压力带知识了解得越多,对抗血栓压力带越持肯定态度。而患者是否接受过抗血栓压力带的健康宣教与患者知识得分和态度得分有关。接受过健康宣教的患者知识掌握情况相对较高,对抗血栓压力带持正向态度的比例较多。说明临床工作非常有必要加强抗血栓压力带的健康教育,以提高患者对抗血栓压力带的认识和理解。
2.1.3目前临床健康教育落实情况调查结果显示,术后需要使用抗血栓压力带的80例患者中,仅有65%的患者接受过有关抗血栓压力带的健康教育,35%的患者未接受过健康教育,不知道自己应该使用抗血栓压力带。说明临床上抗血栓压力带的健康教育落实率不高,还有很多患者从未接受过抗血栓压力带的健康教育。在接受过健康教育的患者中,还存在几个问题:宣教时机选择手术前是正确的,但手术后还应该继续关注;宣教内容尚不全面,其中深静脉血栓知识、使用抗血栓压力带的注意事项、抗血栓压力带可能引起的不良反应、抗血栓压力带的清洗保养方法等知识在宣教中关注不足(<50%);宣教方式过于单一,以口头讲解为主(100%),其他方式很少采用;宣教后绝大部分未进行评价(94.2%)。说明临床上健康教育的时机、内容、方式及宣教后评价还有很多不足之处。
2.2临床健康教育工作的迫切性和方向性
调查结果显示,患者对抗血栓压力带的健康教育需求强烈,95%的患者对提供健康教育的必要性给予肯定。大部分患者选择手术前和手术后均给予宣教,说明患者希望护士能够给予连续性的健康宣教,而不是局限于一个时间段;在宣教内容方面,患者对各种抗血栓压力带知识的需求均很高,说明患者学习知识的欲望比较高,迫切希望了解抗血栓压力带各个方面的知识;在宣教方式方面,患者需要多样化的宣教方式;在宣教后评价方面,95%的患者希望宣教后护士给予评价,评价应贯穿于整个健康宣教过程中。只有对患者进行宣教后评价,才能了解宣教的效果,及时发现不足并给予补充或纠正,因此,医护人员应及时进行健康教育效果的评价。
2.3对临床抗血栓压力带健康教育工作的建议
2.3.1加强护理管理临床工作上可以通过制定评分标准,定期检查,了解落实情况,并对检查结果综合评价,在全院护士长会上通报反馈,并与奖惩挂钩,通过不断发现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其原因,从而制定出新的管理措施。
2.3.2加强护理人员健康教育知识的培训抗血栓压力带健康教育具有专业性特点,很多临床护士在进行健康宣教中,对抗血栓压力带的专业知识掌握贫乏,对教育程序了解肤浅,宣教内容不全面、重点不突出、概念模糊。因此要提高护士教育水平必须加强健康教育的培训,通过分层次、分阶段进行讲座、业务学习等形式,保证健康教育及时和有效实施。
2.3.3合理选择健康教育时机及方式宣教时机应该选择得当、有效。术后患者抗血栓压力带健康宣教不应该仅仅在术前进行,术后也应该进行宣教,要将健康宣教贯穿于整个护理活动中,如晨晚间护理、治疗护理操作、巡视病房等。宣教方式应秉着“简单、实用、有效”的原则因人施教,根据患者的文化程度和接受能力选择不同的宣教方式,对学历高的患者可以采取发放宣传材料的方式,而对学历低的患者则采取口头讲解的方式,且讲解方式应该通俗易懂。必要时采取床边示范的方式,更能让患者亲身体验,真正掌握。
2.3.4及时进行效果评价宣教后评价是检查宣教效果的有效方法,只有及时评估患者掌握知识的程度,才能了解健康教育的效果,然后根据评价结果再为患者进行补充宣教,以确保患者真正掌握知识。
3小结
通讯作者:王金杏
【摘要】 目的 探讨抗血栓压力泵预防脊髓损伤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疗效。方法 按入院先后顺序将96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各48例。观察组采用常规预防措施加用抗血栓压力泵。对照组采用常规预防措施。入院后7 d行下肢静脉造影,了解深静脉血栓的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
【关键词】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抗血栓压力泵; 脊髓损伤
深静脉血栓是脊髓损伤后常见并发症之一。脊髓损伤患者长期卧床,下肢活动减少,是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高危人群。在我国,脊髓损伤患者深静脉血栓得到明确诊断的约为13%~15%,发现95%以上的脊髓损伤患者均伴有深静脉血栓。下肢深静脉血栓可引起肺栓塞和远期下肢静脉功能不全,严重者可因血栓脱落阻塞较大肺动脉,造成肺栓塞而导致患者猝死[1]。因此应注重对该并发症的综合防治,尤其是早期的诊断和预防性治疗。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8年6月~2010年6月在笔者所在科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患者96例。其中男66例,女30例,年龄(49.1±5.2)岁,纳入标准:根据血栓危险因素评估表评分为高危的患者。排除标准:活动性出血,有下肢外伤皮肤破损、血栓形成家族史的患者。
1.2 方法
1.2.1 预防方法 对照组沿用传统的预防DVT的方法,在脊柱稳定的情况下鼓励患者主动及被动活动,每次翻身时将双侧踝关节被动背伸5次,抬高下肢,预防重力性水肿;鼓励患者戒烟,因尼古丁可引起血管收缩,易诱发血栓形成;尽量避免在瘫痪的下肢进行静脉穿刺;及时处理下肢的其他损伤和病变;积极治疗脱水,防止血液浓缩;每天观察双下肢,比较测量双侧的周径,以胫骨内侧髁为中心,膝上20 cm测量大腿周径,膝下15 cm测量小腿周径。并观察有无局部红、肿、热现象;伤后6周内需密切观察体温变化,无其他感染症状的低热,提示血栓形成可能。观察组在传统预防方法的基础上加用抗血栓压力泵。抗血栓压力泵是一种间歇性气动装置,使用方法为入院后第1天开始使用,2次/d,30 min/次,取半卧位或坐位,患肢放入有3个气室压力气套中启动气泵,设定压力作用时间及压力大小。踝部气室的压力可以设定在30~90 mm Hg(可根据临床的需要和患者的舒适度调整),7 d为1疗程。
1.2.2 评测指标 采用国际预防静脉血栓研究会制定的标准[2]。每天临床检查患者有无深静脉血栓或肺栓塞的症状和体征,常规评估下肢情况1次/4 h,注意有无肢体肿胀、疼痛,早期发现DVT。一旦发现立即行双下肢深静脉造影术,无症状的患者第7天常规行双下肢深静脉造影检查。
1.3 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处理,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96例患者通过7~14 d的预防治疗,两组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表1 两组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疗效比较(n)
注:χ28.63,P
3 讨论
脊髓损伤患者存在感觉功能障碍,故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时一般无自觉症状,经他人发现下肢异常肿胀时,才意识到可能有血栓形成。全身症状一般可有体温轻度升高,在排除外伤性肿胀后,应及时查彩色多普勒血管超声以确诊。在本研究中,进行下肢抗血栓压力泵治疗可以帮助脊髓损伤患者更早的预防双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脊髓损伤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病机制目前较为明确。病理学方面,Virchow曾提出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三大因素,静脉损伤、血流缓慢及血液高凝状态。笔者在临床工作中研究后发现,血流缓慢及血液高凝状态是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主要因素[3]。急性脊髓损伤后下肢瘫痪,患者长期卧床或下肢活动减少,大量肌肉运动能力丧失使静脉血液淤积,促进局部凝血酶因子堆积,局部高凝。外伤、手术、脱水后纤维蛋白原增多,使血黏度增高。持续性静脉淤滞扩张后引起内皮细胞进行性损伤,或下肢损伤致内皮细胞直接损伤。这些均成为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诱因。另外内皮细胞并非仅仅起到阻挡凝血因子与内皮下肌层接触的作用,内皮细胞的代谢变化可能是引起下肢静脉栓塞的重要原因之一。由于左侧髂总静脉较长,部分左髂总静脉受髂总动脉压迫,故血栓多发生于左侧[4]。
针对脊髓损伤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病机制,抗血栓压力泵预防下肢静脉血栓的可能原理是,其脉动气流通过气管进入紧束在肢体治疗部位上气囊内气室,气囊随着压力的上升对肢体进行大面积的挤压、按摩,其挤压力和刺激可达深部肌肉、血管和淋巴管,加压时使加压部位静脉血管尽量排空,加速血液回流或流向周围毛细血管,骤然减压时使静脉血迅速自动充盈,从而显著地增大血流速度[5]。据报道,使用阶梯压力弹力袜可使血流速度加快20%[6],挤压静脉时其血流速度可达无挤压时的175%~366%,显著地降低了血液淤滞,减少了血栓的形成[7]。故最有效的治疗就是预防静脉血栓的发生。有静脉血栓形成的高危因素存在时,即应考虑对此并发症采取适当的预防措施。血栓形成后,约有20%的血栓由小腿延伸至膝部或大腿部血管,约有40%发生肺栓塞。因此,为避免致命并发症的发生,对高危患者进行预防性治疗十分必要。本研究结果也充分显示,抗血栓压力泵治疗作用,脊髓损伤患者在早期使用本操作后,双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明显降低。由于血流速度增大,流经局部的血流量必然增大,从而增加了氧和其他营养成分的供给,促进新陈代谢,增强网状内皮细胞的吞噬功能,促进渗出液的吸收,加速病理产物的代谢和排泄,因而具有清除肿胀,防止血栓形成的作用[8]。脊髓损伤后随着病程的延长,静脉血液淤积导致静脉瓣功能进一步受损。局部凝血酶因子逐渐增多及组织脱水致纤维蛋白原增多均使血黏度更高。持续性静脉淤滞扩张后引起的内皮细胞进行性损伤不断加重,这些均增加了深静脉血栓的发生几率,而抗血栓压力泵的尽早介入则大大减缓了这一系列渐进的病理过程,从而降低了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可继发于多种病因,资料显示,住院患者的发病率为0.8%。由于下肢深静脉血栓可并发致命的肺栓塞和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后综合征,因此应注重对该病的综合防治,尤其是早期的诊断和预防性治疗十分重要。
参考文献
[1] 罗娟.脊髓损伤后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康复治疗.中国临床康复,2003,7(20):2864-2866.
[2] 代莉莉.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及护理进展.实用护理杂志,2002,18(2):55-56.
[3] 张柏根.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病因及高危因素.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3,23(4):197-198.
[4] 王立功.红花注射液联合血液循环泵预防脊髓损伤后下肢深静脉血栓.中国煤炭工业医学志,2005,8(5):509-510.
[5] 张林娜,韩桂俊,汤素芹,等.循环驱动治疗仪辅助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护理研究,2005,19(8A):1476.
[6] 吴远美,刘英,余喜亚.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性治疗与护理.护理杂志,2004,21(5):55-57.
[7] 邓毅,刘锐坚,罗铭耀.气囊脉动气压治疗仪.医疗保健器具,1998,6:212-214.
关键词:抗血栓压力系统;下肢静脉血栓形成;重型颅脑损伤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由于昏迷程度深,长期卧床,四肢缺乏自主活动,容易引起多种并发症,如形成下肢静脉血栓,一旦发生肺栓塞,可随时危及生命,甚至死亡,因此早期预防静脉血栓至关重要[1]。临床上治疗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过程中如何有效预防下肢静脉血栓的形成,降低发生率,一直是临床神经外科医生追求的目标。我院自2012年5月~2015年1月间在收治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中总计80例患者接受了SCD感应抗血栓压力系统治疗,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146例颅脑损伤患者GCS评分均小于或等于8分。对照组66例,其中男性39例,女性27例;年龄17~81岁,平均年龄(46.27±4.31)岁。其中脑干损伤(包括原发性和继发性)8例,硬膜下血肿32例,硬膜外血肿14例,脑挫裂伤12例,行开颅手术者54例。80例观察组中男性51例,女性29例;年龄15~79岁,平均年龄(45.28±5.22)岁。其中脑干损伤(包括原发性和继发性)9例,硬膜下血肿41例,硬膜外血肿23例,脑挫裂伤16例,行开颅手术者63例。所有病例均经CT或手术证实。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疾病种类、是否手术等方面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预防措施 对照组按神经外科护理常规及预防静脉形成的要求进行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SCD感应抗血栓压力系统进行干预。常规预防:①:患肢适度抬高,高于心脏水平20~30cm,以促进静脉血液回流,减轻患肢肿胀;②饮食及排便:予以清淡、低脂、富含纤维素的饮食,保持大便通畅,平均2~3d大便1次,必要时使用轻泻剂,尽量避免便秘、咳嗽等不利因素,以免增加腹腔压力,增加下肢静脉血液回流阻力;③输液:避免在瘫痪肢体同一部位反复静脉置针,留置针时间不超过1w;④运动:经常按摩患者四肢,由远心端向近~端进行,4~6 次/d,30~40min/次;⑤定时翻身叩背,温水擦浴和泡足,加速下肢静脉血液回流[2~3]。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结合Kendall SCD型号的SCD感应抗血栓压力系统治疗,坚持进行2~3次/d气压治疗,30min/次。使用过程中应根据患者下肢周径及营养程度调整调整充气压力泵外固定带,避免出现过松或过紧情况。
1.3观察项目 仔细观察评估双下肢皮肤色泽,肿胀及感觉情况,皮肤温度,足背动脉搏动等,如出现一侧或双侧肢体明显增粗,皮肤肿胀、青紫、皮温增高,双侧下肢不对称,应高度怀疑静脉血栓形成。所有患者常规做1次/w床边下肢静脉彩超探查,以利于早期发现静脉血栓并及时处理。仔细观察和记录两组患者中出现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的例数,临床表现。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见表1,观察组患者下肢静脉血栓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
3 讨论
静脉血栓形成的三大因素为血流缓慢、静脉壁损伤和高凝状态。重型颅脑损伤后肢体缺乏运动或不能活动,下肢失去了肌肉泵作用,导致血流缓慢、外周静脉扩张;手术创伤可激活内外源性凝血系统;麻醉可使肌肉完全麻痹失去收缩功能,术后下肢肌肉处于松弛状态,致血流缓慢。术后患者常需要抬高床头15°~30°,加重了下肢静脉回流障碍。术后常行股静脉穿刺置管,若没有掌握正确的封管方法,会使管内血液回流凝固,血凝块堵塞静脉,易致血栓形成。经常使用的20%甘露醇、高渗葡萄糖溶液等高渗液体和一些抗生素,对静脉血管有较强刺激,长期使用可造成静脉壁受损,易发生药液渗漏造成静脉炎;脱水药物还会造成血液浓缩[4]。以上各种因素均直接或间接的促进了下肢静脉血栓的形成。目前预防静脉血栓方法主要分为机械方式( 早期活动、弹力袜)和药物方式( 阿司匹林、低分子葡聚糖、华发林、肝素等),但仍不能有效的预防静脉血栓的发生。
SCD感应抗血栓压力系统作用方式:通过对脚踝、小腿、大腿设定不同的压力(从大到小),形成梯度压力,保证血液单向流动;通过充气腿套对腿部进行圆周压力,先对脚踝腔充气,保持适当压力的同时再对小腿腔充气,达到适合压力后再对大腿腔充气,最后三个腔达到各自设定压力后完成压力循环,可有效避免静脉瓣受损,清空腿部血液,确保血流速度稳定[5~7]。此外SCD Express感应压力系统能测量腿部血液流动的变化,计算出患者的静脉充盈时间并调整加压的频率;每隔30min系统会重新检测患者的静脉充盈时间和调整加压频率。但当下肢皮肤出现水肿、溃疡、破损、过敏等情况或已经确诊下肢静脉血栓时应禁止使用。
通过我院8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使用SCD感应抗血栓压力系统的经验及疗效,可以发现此方法可以有效地预防下肢静脉血栓的发生,减轻患者负担,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林承怀,林庆喜,,等.重型颅脑损伤后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因素分析及预防[J].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11,16(1):45-46.
[2]肖益群.重型颅脑损伤后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因素及预防措施[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3,6(16):70-71.
[3]王萍,熊永红,王思杰.卒中患者预防下肢静脉血栓前瞻性干预措施[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2,16(4):38-39.
[4]唐博,李东原,赵丛海.颅内动脉瘤术后并发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致急性肾功能衰竭1例及文献复习[J].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12,17(7):436-437.
[5]郭晓凯,李静.SCD压力抗血栓泵预防经股动脉全脑血管造影术后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观察[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2,15(10):59-60.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