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新兴经济发展范文

新兴经济发展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新兴经济发展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新兴经济发展

第1篇

4月13日,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重大成果《中国服务业发展报告2012:新兴服务业发展战略》在北京。该报告指出,随着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张,对资源消耗日益增加,我国资源环境承载力日益脆弱,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和可持续发展迫在眉睫。

这份报告特别指出:新兴服务业产生的经济附加值高,对资源的依赖程度较低,环境污染少,它反映了战略新兴产业的趋势和方向,是社会运转的主要载体,是促进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扩大劳动就业的重要途径。

家庭与养老服务产业将成为我国最具发展潜力的新兴服务业

近年来,我国家庭与养老服务业呈现快速发展的态势,对家庭服务产业的需求主要来自于“婚育家庭”和“空巢老龄家庭”。“月嫂”难请已众所周知。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生活和工作节奏也日益加快,对家庭服务业的需求快速增加。但合格家庭服务从业者却明显不足。另外,“老龄家庭”特别是“空巢老人”对家庭与养老服务业的需求也在急剧增加。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和民政部的数据,中国老年人口规模是世界上最大的,2010年全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1.78亿人,占全球老年人口的23.6%;65岁以上“空巢老人”有4150万人,占老年人口的近1/4。随着子女出国留学和异地就业增加,“空巢家庭”将是21世纪我国城市,甚至是许多农村地区老年人家庭的主要模式。这对于中国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形成了强烈冲击,公众对于社会化养老服务的需求不断增强。家庭与养老服务产业成为我国最具发展潜力的新兴服务业。

《中国服务业发展报告2012:新兴服务业发展战略》报告指出,加快我国家庭与养老服务业发展,首先要花大力气解决目前的薄弱环节,其次需构筑起强有力的政策支持体系。解决其薄弱环节,关键是要建设“两大工程”:一是家庭服务业公益性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工程,即设立区域性家庭服务电话号码,整合资源、增加投入,实施公益平台建设。依托该平台,健全供需对接,信息咨询、服务监管等功能,形成便利、规范的家庭服务体系,为家庭、社区、家庭服务机构提供公益。二是家庭服务业从业人员培训工程,即以家政服务员、养老护理员和病患陪护员服务从业人员为重点,开展订单培训、定向培训和在职培训。家庭与养老服务业既有私人性质,也有部分公益性质,所以需要采取政府主导和市场机制相结合的策略推进发展。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作用,搭建公共信息服务平台,规范家庭与养老服务市场秩序。

新兴服务业的国家战略

我国面临更为复杂的经济形势下,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业机构,着力培育发展新兴服务业是重要途径。这就需要我国更多地以新兴生产业作为制造业的中间投入,通过市场和政府的双重努力,将新兴服务业和服务业新兴业态培育成为带动经济发展的新增长极。

中央政策研究室经济研究局副局长白津夫认为,新兴服务业的研究第一条要有全球的视野,要从全球经济格局的大调整大变革的视角来关注服务业的发展。“金融危机之后,在各国应对金融危机的过程中,新技术新产业的发展态势逐步加大,这可能引发新一轮的技术改革,这正在伴随着经济全球化而展开,而且覆盖了各个领域,推动了新技术更广泛的应用,推动了新产业的快速成长,推动了新业态大量的涌现,所以在一定意义上讲,这一轮的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表现为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不断的涌现。”

白津夫对《经济》记者说:“所谓新兴服务业除了书里面概括的这些方面之外,我认为很重要的一条就是现代服务业或者新兴服务业的核心内含,就是传统服务向智能服务的转变。特别值得关注的就是基于互联网的云计算,新兴服务业或者智能服务业进一步形成了云服务的理念。”他认为,云计算本身就是一种云服务的概念,就是一种海量的,集成的服务,基于云计算又大量产生了云服务。“比方说在生产领域云服务已经覆盖了生活的部分领域,由于有了云服务,就进一步的把生活制造和生产服务融合在了一块,我看到了很多高科技企业和一些制造企业,生产服务转型为全流程服务,特别是借助网上平台,远程的技术服务和维修,原有的生产商大大地扩大了生产服务网络体系。”

《中国服务业发展报告2012:新兴服务业发展战略》报告中提到:我国新兴服务业有四大发展的战略思路。他们分别是:第一,引领战略;第二,科技支撑战略;第三,政策扶持战略;第四,积极开放的战略。

中国社会科学院财贸战略研究院院长助理、服务经济研究室主任夏杰长对《经济》记者说:“服务交易的是无形产品,其效果也是依赖事后的评价,所以相比工业、农业、服务业的信息不对称更加严重。新兴服务业更加依赖无形资产的作用,所以如何来提供一个更高层次的制度需求,制度创新和健全的市场机制,对于新兴服务业发展是尤为重要的。”

中国正在融入经济全球化,夏杰长认为,这其中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服务的全球化浪潮非常强烈。“我们服务之所以全球化主要得益于互联网等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服务变得可贸易,这样带动了服务的全球化发展。”同时,他指出,“我们的新兴服务业在这几年做得比较成功,但是如何走出去,这一块相对比较弱。我们在服务业的积极开放战略当中,必须秉承一个原则,就是对内开放和对外开放要同等同步地进行,不能厚外薄内。”

关于如何推动新兴服务业加快发展?国家发改委产业协调司副司长夏农接受《经济》采访时表示,“应该有多方面的工作加强,我认为更重要的在于加强创新,因为没有创新就谈不到新兴服务业的产生和发展。”

夏农指出,这里说的创新主要体现在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两个方面,而制度创新在现阶段,新兴服务业的发展更加依赖于知识,更加依赖于无形资产的发展。因此新兴服务业的发展,更加需要制度创新和市场机制的健全,而且制度创新能够保持和激发技术创新的活力和动力。“所以‘十二五’规划纲要中就有一条专门强调了要积极探索适合服务业新兴业态和新兴产业发展的市场管理办法。将这方面的创新提到了重要的议事日程。”

当前,由欧美经济新的振荡所导致的全球经济的波动,世界经济增长速度已经呈现放缓局面。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院长高培勇指出,目前服务业和服务经济的需求研究非常不足。“我们需要把对服务业的研究深入下去,特别是它作为当前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一个重要举措。通过服务业的发展带动经济,拉动内需,改善我们的经济结构以应对当前金融危机蔓延。”

中国市县招商网专家指导委员会暨企业家俱乐部成立大会在京举行

本刊讯 3月24日,中国市县招商网(省略)专家指导委员会暨企业家俱乐部成立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来自有关部委的领导、专家、中外企业家代表300余人参加了成立大会。这两个机构的成立,是中国市县招商网快速发展中的又一个里程碑。

中国市县招商网专家指导委员会和企业家俱乐部,是中国市县招商网根据服务于市县政务招商引资工作的实际需要设立的权威咨询和联谊机构,专家指导委员会由有关领导、专家、著名企业家组成,企业家俱乐部由中外著名企业家组成。两个机构旨在充分发挥有关领导在指导县域经济发展的经验和经济学家在经济领域的真知灼见的影响力及企业家在业内的引领作用,对中国市县招商网的发展建言献策,对市县政府的招商引资工作提供科学的指导与咨询,对市县区域经济发展提供资金、技术、管理等发面的支持。

中国县域经济报社总编张丹青在讲话中指出,专家指导委员会和企业家俱乐部的成立,对于指导中国市县招商网的科学决策,进一步优化和提升网站的各项服务功能,加强政府与企业的交流与合作,推动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国际资本与国内项目的对接,提高各级政府招商引资工作的效率等方面有着极其重大的意义。

第2篇

关键词 新兴大学园区 区域经济 影响

中图分类号:F207 文献标识码:A

近些年,新兴大学园区的建设已经成为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拉动力之一,有力地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新兴大学园区的建设,促进了园区周边区域产业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大学园区正成为城市发展的核心增长点。论文在借鉴当前国内外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着重分析山西省新兴大学园区建设对于当地经济的实际影响,从理论上丰富大学园区建设及周边区域经济发展理论,从实践上促进山西省新兴大学园区的可持续发展,让大学园区能够更好地发挥其对城市、经济、文化、教育等建设的作用,让其健康的真正成为城市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1山西省新兴大学园区建设现状及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1.1山西省新兴大学园区建设的基本状况

2010年,政府做出兴建山西大学园区的决定,园区位于晋中市榆次区,距太原市中心25公里。山西大学园区于2013年9月正式投入使用。大学园区一期规划占地9900亩,高校用地面积为470万平方米,总投资131.22亿元。园区建成后,容纳师生总量将达到15万人左右,将成为山西省内最大的高校聚集区。

1.2山西省新兴大学园区建设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1.2.1大学园区建设对周边交通的影响

根据山西省大学园区的规划发展,山西省政府新增了多条交通线路和大型公交总站,在大学园区附近的公交站点就多达15个。原来终点站在聂村,5路公交车为了满足大学园区的交通需求将终点站延长至大学园区,沿途将经过十所高校,在原来的901路基础上,增加了两条新的公交线路。据调查,大学园区的公交路线虽已设立并顺利通车,但是并没有正常满足园区内学生的出行。学生在选择公共交通工具时往往需要先步行较长的时间才可以乘坐到理想的交通工具。因此导致出现大量的黑车和无牌照非法运营车辆,扰乱了当地的交通秩序并对乘客的生命安全形成了一系列的安全隐患。

1.2.2大学园区建设对周边商业圈的影响

山西大学园区的建设耗资巨大,如此大量的资金注入,有利于区域各个市场的蓬勃发展,如建材,五金,日用百货,食品等。在周边商业的蓬勃发展中,周边村庄等地区的经济必然会带来很大的飞跃。在现有的消费场所中多数为小型的场所,不仅设施简陋而且安全措施不全面,在经营过程中很容易出现安全事故危及到人员的生命财产安全。学生为满足自身的消费需求不得不进入到周边市中心地区进行消费活动。而对于大学园区周边的现有商业圈建设不能充分满足突然增加的消费需求,则周边市区的商业圈出现了拥堵现象。不能充分发挥出大学园区对周边消费及商业圈的促进作用。

1.2.3大学园区建设对周边房地产的影响

山西大学园区建设,对于房地产来说是个好消息。首先大学园区并不是一座孤城,省政府将在大学园区周边规划建设众多文化设施和娱乐休闲中心等,附近还修建了公园,空气质量好,交通便利。所以在大学园区建设的居住区周边的环境是很不错的,这对于想要添置新房的人来说是个不错的选择。大学园区的住房房常被冠以学区房等各式各样的名字,而房价也一度由初始的5000元每平方米逐渐增长至7000元每平方米,有的甚至涨到精装后12000元每平方米左右。如此房价对于当地的正常经济情况下略显不正常。

2推进山西省新兴大学园区建设,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2.1改善大学园区内交通业

大学园区的公交线路应当充分满足园区师生出行的需求,进一步优化现有的公共交通路线,合理的设置公交站点,适当延长通往两市的公交线路。

合理建设公共交通路线,满足师生出行需求,从根源上解决非法客运的产生,同时对实施非法运营活动严肃处理,以保证大学园区及周边地区经济的正常发展和社会的稳定。

在路面交通比较饱和的情况下,轨道交通就是一个较好的选择。政府需要完善轨道交通规则,加快推进地铁线路的建设

2.2促进大学园区商业圈建设

大学园区内庞大的消费群体是招商引资的有利条件,因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扩大合作范围。坚持引进优秀项目,制定政府扶持政策。政府部门应当大力支持大学园区周边商业圈的建设,在土地、财政、信贷、税收等方面予以扶持,着力改善投资环境,完善政府公共服务功能,简化办事程序,提高办事效率,为企业提供方便、快捷、优质的投资环境。

2.3推动大学园区房地产业健康发展

积极开展房地产知识宣传活动,提升市民对房地产市场的了解。对开发商的广告宣传进行规范,防止开发商对消费者的误导理念,减少盲目从众等非理性的购房现象发生。

加大廉租住房投资和建设力度,尽快启动项目,加快推进速度;采取收购、改建、鼓励社会捐赠等方式,多渠道筹集房源,通过实物供应,解决好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难问题。

支持居民自住性住房的消费,抑制投机性购房,是改善房地产市场的良好途径。在政策上支持居民购买第一套自住性住房,抑制投机性购房,防止短期投机行为,减少市场波动。

参考文献

第3篇

    一、新兴经济体的崛起

    过去的20年,世界目睹了新兴经济体在全球生产、贸易以及金融领域的成长,他们快速地与全球市场融合,为我们讲述了增长的故事,同时也引起了全球经济重心的转移。根据世界银行的统计,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贸易总额中所占的比重由1995年的30%跃升至2010年的45%左右;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国际直接投资占全球总投资额的三分之一;与此同时新兴经济体所持有的财富和金融资产也大幅度增加,外汇储备占全球官方外汇储备的三分之二,它们的主权财富基金和其他形式的资产已经成为国际资本市场的重要参与者。然而新兴经济体的崛起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其中也经历了种种挫折。

    1990年代初,注定会成为一个标志性的历史阶段,正是从那时起新兴经济体所发生的一系列事件开始重塑未来的全球经济与政治。首先,最为重要的莫过于前苏联的正式解体,这个国家在矛盾重重的背景下踏上了艰难的经济转型之路。其次,印度1991年举行的选举将纳拉席哈?拉奥(P.V.NarasimhaRao)推上了权力的宝座,印度开始推行经济自由化、积极参与全球化。再次,1990年代,中国加快了自1978年就开始的经济改革的步伐,从那时起,中国创造了连续二十年经济高速增长的奇迹。最后,1990年纳尔逊?曼德拉(NelsonMandela)总统将南非带入了国际舞台。这一系列事件汇集在一起,对全球经济产生了深远影响,并标志着全球化新纪元的到来。[1]然而事实证明1990年代的改革并未能够促成新兴经济体的长期繁荣与稳定增长。华盛顿共识的盛行使得大多数新兴经济体面对金融自由化的诱惑时改革太过鲁莽和仓促,新兴经济体一个接一个地受到沉重打击,从1994—1995年的墨西哥到1997—1998年的韩国、马来西亚、中国台湾、印度尼西亚;从1998年的俄罗斯到2001年的土耳其,最糟糕的是2001—2002年的阿根廷,其经济总量下滑了15%左右。除中国和印度外大多数新兴经济体都未能幸免。[2]2000—2007年期间,新兴经济体终于迎来了强劲的增长势头,中国继续其令人惊叹的增长速度,印度也表现出持续增长的趋势。而且,被称为“金融危机”代名词的拉美地区也开始以全新的姿态出现在全球经济舞台当中,人均GDP连续多年增长幅度超过3%,但亚洲的表现仍然最为抢眼。在全球能源价格不断回升的背景下俄罗斯经济重新振作,“大爆炸”式的激进转轨模式在经历了必要的阵痛之后逐渐显示出其优势。“金砖四国”(BRICS)成为了新兴经济体的代表,在2000—2008年期间,全球经济增长中BRICS贡献了30%,与之前十年相比提高了14%,而G7的贡献率则从70%下降为40%,BRICS占全球贸易总额的比例也显着增加,如今已达到13%。[3]

    2008年美国次贷风暴引发全球金融危机,使全球经济陷入二战以来最严重的衰退,美国2009年第二季度经济衰退3.8%,失业率达10%,同年日本经济更是衰退5.4%,为所有发达国家之最;欧元区同样未能幸免。但是对于新兴经济体而言,这场危机似乎是验证了他们的崛起不可避免。在危机最为严重的2009年新兴经济体平均增长率为1.5%,与发达国家形成鲜明对比。在新兴经济体当中,中国经济保持了8.7%的增长,印度为5.6%,印度尼西亚也高达4.6%,新兴经济体扛起了引领世界经济走出低谷的重任。自2007年之后,全球经济增长80%的贡献率来自新兴经济体,来自发达经济的贡献率仅为20%。由工业化国家和新兴经济体共同组成的G20取代过去一直把持全球主要经济政策走向的G8,成为协调国际经济政策的常设性论坛,象征着在新的全球经济秩序中,新兴经济体将扮演更为重要的角色。全球经济格局一直处于动态的演化过程之中,由国家经济实力的此消彼长所引起的不同国家集团之间力量的失衡是世界格局变动的原动力。在1500年之前,中国和印度处于世界经济发展的领先者地位,工业革命之后西欧取而代之,二战之后,美国迅速崛起,成为全球经济的主导力量,与德国、日本共同引领着全球经济兴衰。但是如今这一体系已经松动,那些过去曾被挤到外围的新兴经济体正重新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中心,从而推动国际经济格局发生改变。

    二、新兴经济体的崛起促进全球经济增长引擎多极化

    在国际经济竞争中,总有一些国家领先,又让位于新来者,再又被别的新来者超过,落后者不会是绝对的贫困,领先者也不会绝对的衰落,历史的变迁就是这样。[4]新兴经济体的兴起将推动全球经济重心不可避免的东移和南移,全球经济增长引擎多极化趋势日渐明朗。全球经济增长引擎意味着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的辐射效应遍及整个高收入国家以及发展中国家,该国的经济政策对于全球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为全球经济增长提供持久动力。这就要求与其竞争对手相比它能创造更高的生产率和更快的GDP增长率。[5]历史上,全球经济增长的引擎和领跑者一直处于不断变化之中。从15世纪,随着西方世界兴起,经济重心从古老的东方转向了西欧。从葡萄牙、西班牙到荷兰,再到英国,以及后来的挑战者法国、德国、日本,发展到今天的美国,他们都曾作为全球经济格局的缔造者而存在,为经济增长提供动力,但是没有哪个国家能够永久性的保持全球经济领域的主导地位,世界所有国家都遵循着自然的脚步,如个体一样自有其生命周期。[6]

    从2002年开始,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对全球GDP增长的贡献率已经超过发达国家(按照购买力平价计算)。尤其是在2005—2009年期间,他们的贡献率几乎超过了三分之二。2009年和2010年金融危机期间他们更是完全支撑了世界经济的增长,发达经济体的贡献率分别仅为0.04%和-0.07%。[7]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只是衡量新兴经济体影响力的一种方式,从世界银行所开发的多维度增长极指数(multidimensionalgrowthpolarity)①能更为清晰的看出欧元区、美国和日本在1990年代之后,对世界经济影响力的逐渐下降,而以BRICS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则是呈现上升之势。如表1所示,2004—2008年中国的平均多维度增长极化指数为26.2,全球排名最高,说明中国经济发展对全球的巨大溢出效应,美国、欧元区、日本分别以20.33、10.86、5.59紧随其后,说明传统的全球三大经济引擎虽然已经日渐式微,但是目前为止仍然起着重要作用。韩国、俄罗斯、印度、新加坡、马来西亚、土耳其、墨西哥和沙特阿拉伯都进入前十五强,其数量已经超过发达经济体。

    以上只是典型事实的表述,更重要的是需要深入考察在金融危机打击之下新兴经济体为什么能够对全球经济产生越来越显着的影响力?答案就是南南贸易联系的加强。在过去的数十年时间里,南方国家②的总体经济规模不断增长,年均增长率高达4.6%,至2010年,南方国家的总产出占世界GDP的45%。南南贸易额从1990年占全球总贸易额的7%上升为2009年的17%。在2000—2009年,南南贸易的年均增长速度高达16%,与前一个十年的14%相比又有新突破。在很大程度上,这种趋势是由于亚洲工厂的出现、全球生产网络中中国作为生产过程的最后组装地所推动的。亚洲发展中经济体在南南贸易中扮演主导型角色,该地区的贸易量就占到南南总贸易额的四分之三,而他们与中国的贸易额单独就占40%。[8]仅2006年和2007年,亚洲发展中国家就吸收了中东地区总出口的16%、拉美和非洲总出口的9%。中国正在南南贸易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LevyYeyati通过对一组新兴经济体的考察,发现从2000年开始,它们经济的发展更多的是依赖中国而非G7,随着中国影响力的增强,G7的影响力却在不断下降,2000—2009年期间,新兴经济体与G7经济增长的相关性仅为0.267,而与中国的相关性为1.115。[9]Garroway更进一步将研究的范围扩大到整个低收入、中等收入国家,并得出相似结论。[10]

    中国快速的经济增长所需的大宗商品源源不断地从南方国家运来,拉美、非洲和中东等南方国家由于出口激增而收入增加进而增加对制成品的消费,其中许多制成品就是产自中国和亚洲。中国以及东亚各经济体通过自身的高速增长,轻巧地打开了整个南方世界经济增长的阀门,并带动了相关国家的共同复苏。虽然人们不应夸大上述“反馈回路”的规模,中国还没有强大到足以托起整个世界,不过,它有能力托起世界的一部分。[11]中国与其他新兴经济体也因此能够不受西方国家普遍衰落影响而强势复苏,进一步通过南南贸易的扩张对全球产生溢出效应,引领世界,全球经济增长引擎的多极化趋势日渐清晰。

    三、新兴经济体促进国际货币体系新格局

第4篇

体制是维持国家和社会运行的组织机构和制度法律。国家的组织机构和制度法律是相互牵制的:一方面国家作为父机构确定其相应的子机构,并建立相应的制度法律;另一方面制度法律规定各种组织机构的性质、职能及行为规范。所以,体制实际上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在国家机器运行中的具体反应。

一、市场经济体制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基础环境

市场经济是社会化的商品经济,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市场经济的含义中包含两层意思:一层是从市场经济与商品经济的关系上看,市场经济是社会化的商品经济;一层是从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看,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具体来说,就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根据价格、供求竞争等市场信号和自身的生产经营条件,自主决定扩大或减少某种商品的生产和需求,市场就像一只“看不见的手”,自发地调节着人、财、物在全社会范围内的分配。

市场经济体制具有平等性、竞争性、法制性和开放性等特点,其含义体现在:(1)在市场上经济活动参加者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2)经济活动参加者之间存在着广泛的竞争;(3)健全的法制是协调和处理矛盾、体现公正平等的依据和准则;(4)市场不是相互封闭的,区域或者国家是一个统一的市场,并同世界大市场连在一起。市场经济体制的上述特点表明:通过市场可以有效地调节社会资源的分配,引导企业按照社会需要组织生产经营,并且可以对商品生产者实和优胜劣汰的选择。

二、民营经济是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取得的经济成就与民营企业的发展密不可分,民营企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来分析“十五”期间民营经济的发展状况:

1.民营经济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来源。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进行推算,一方面,从增长率上看,规模以上民营企业实现工业增加值5年共增长246%,年均增长28%;特别是私营工业增长更为迅猛,私营工业增加值5年增长7倍多,年均增长约50%;私营工业利润5年增长7.2倍,年均增长超过50%;远高于同期全国工业增加值平均增长21%和工业利润平均增长25%的水平。另一方面,从总量来看,截止2005年,包括外资和港澳台在内的民营经济在GDP中的比重占65%(其中内资民营经济约占49.7%)。由此可见,民营经济在我国国民生产总值的快速增长中,做出了巨大贡献。

2.民营经济成为吸纳社会就业的主要渠道。民营经济在第二、第三产业的就业人数净增7000万人,其中城镇民营企业就业人数,净增5700万人。民营经济占城镇就业的比例从2000年65%左右增加到2005年的75%以上。民营经济创造的就业岗位,不仅分担了国企减员增效的后顾之忧,而且吸纳了更多的新增劳动力,保持了我国社会贫富差距加大情况下的基本稳定。

3.民营经济是安邦富民的基本力量。一方面,民营经济为国家税收的持续增长做出了贡献。2000年以来,民营经济特别是私营企业税收明显快于全国税收增长速度。在不少地方,民营经济税收占地方财政收入的比重已经超过了60%,成为地方的财源主体。另一方面,民营经济还是中国社会走向共同富裕的基本力量。民营企业的家庭多属于富裕家庭,而且民营企业户数在第一产业中所占比重最高(达到92%),乡镇民营经济的稳定与发展直接关系着几亿农民的生计。

4.民营经济是对外贸易的新兴主力。货物进出口总额方面,2005年实现了14221亿美元,“十五”期间年均增长24.6%。而民营经济对外贸易的情况是,出口总额从2000年的1328亿美元增加到2005年的6043亿美元,增长了3.6倍,年均增速35%;进出口总额占全国的比重从2000年53.3%提高到了2005年的77.4%,5年间提高了24.1个百分点;其中私营企业在外贸出口中占的比例由2000年仅占1%提高到2005年的15%左右。

据统计,改革开放20多年来,全国已有3200多万户个体私营企业,解决了8000万人的就业问题;我国民营企业总户数已达800万家,分别占全国企业总数99%、工业产值60%、工业增加值40%、实现利税77%、出口额60%、城镇就业机会的75%;民营企业的年产值增长率一直保持在30%左右,远远高于同期国民经济增长速度。因此,民营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是显而易见的,它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特别是扩大城乡就业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是民营经济持续发展的强大推手

1.完善的区域市场经济体制成为民营经济发展的沃土。我们以浙江省来分析:浙江是全国有名的市场大省,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的市场化程度一直领先于全国。无论是当时争论不休的“温州模式”,还是后来在全国影响越来越大的“浙江现象”,其特点首先都是活跃的市场经济。正所谓“看市场,到浙江”。但是,受整个国情的影响,浙江市场经济的发展也不可能是完全自发的过程,浙江各级地方政府为培育和推动市场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努力,发挥了非常积极的作用。

第5篇

关键词:低碳经济;新兴产业;全球气候;温室效应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15-0011-02

近年来,在全球气候反常变化日益严峻的情况下,世界经济发展模式发生重大转变,开始注重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低碳经济是指经济的发展不再完全依赖于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的经济模式,而是强调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引入,从而导致了全世界范围的能源技术、经济产业结构乃至人们的消费观念发生了重大改变,出现了一批以低碳经济为基础的新兴产业。

1 低碳经济和新兴产业的概述

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是国际社会应对人类大量消耗化学能源、大量排放二氧化碳(CO2)和二氧化硫(SO2)引起全球气候灾害性变化而提出的能源品种转换新概念,其实质是解决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和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低碳经济定义的延伸还含有降低重化工业比重,提高现代服务业权重的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内容,其宗旨是发展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本特征的经济,降低经济发展对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的影响,实现经济活动中人为排放二氧化碳与自然界吸收二氧化碳的动态平衡,维持地球生物圈的碳元素平衡,减缓气候变暖的进程、保护臭氧层不致蚀缺。

新兴产业是指随着新的科研成果和新兴技术的发明应用而出现的新的部门和行业。现在世界上讲的新兴产业主要是指电子、信息、生物、新材料、新能源、海洋、空间等新技术的发展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一系列新兴产业部门。2010年七大新兴产业是“新能源、节能环保、电动汽车、新材料、新医药、生物育种和信息产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2 低碳经济模式下新兴产业发展的必然性

2009年哥本哈根气候变化会议的召开,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低碳经济”呈现在世界人民面前,发展“低碳经济”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倡导低碳消费也已成为世界人民新的生活方式。世界各发达经济体都把发展低碳经济,把发展新能源、新的汽车动力、清洁能源、生物产业等作为走出国际金融危机新的增长点。

低碳经济将逐步成为全球意识形态和国际主流价值观,低碳经济以其独特的优势和巨大的市场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热点。一场以低碳经济为核心的产业革命已经出现,低碳经济不但是未来世界经济发展结构的大方向,更已成为全球经济新的支柱之一,也是我国占据世界经济竞争制高点的关键。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迅速提高,对世界经济的影响明显增强,越来越多的目光投向中国,国际社会要求中国承担“大国责任”的呼声日盛。我国在低碳经济时代的大国责任,重要的体现在减排与发展低碳产业方面。

2009年9月,主席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上承诺,“中国将进一步把应对气候变化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并继续采取强有力的措施。一是加强节能、提高能效工作,争取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有显著下降。二是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和核能,争取到202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5%左右。三是大力增加森林碳汇,争取到2020年森林面积比2005年增加4000万公顷,森林蓄积量比2005年增加13亿立方米。四是大力发展绿色经济,积极发展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研发和推广气候友好技术。”这个承诺,充分反映出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的国际责任,作为能源消耗和生产大国,这一承诺无疑为我国未来的发展敲定了经济的发展方向――低碳经济,但同时也给中国企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挑战。

3 低碳经济模式下新兴产业的发展对策

3.1 新兴产业的发展要求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

任何一种新兴的经济模式都要求有一种新兴的产业或者产业群为之作支撑,不然的话,这种模式将无法实践下去,它的发展将会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低碳经济发展模式是一种新兴的经济模式,而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新兴产业的发展必然要求政府政策的支持。

低碳经济模式要求经济发展过程中降低煤、天然气、石油等碳基能源的消耗,同时要加强对碳中和、碳封存等技术的使用,极力倡导对风能、核能、太阳能、水能、地热能等新兴绿色能源的利用。新兴产业必将朝着低碳甚至非碳消耗的方向发展。这种新兴产业必将大大降低碳的消耗,减少CO2等温室气体的排放,从而使人类生活对自然的破坏大大减弱。对于这些低碳经济模式下的新兴产业,主要有:生物产业、太阳能产业、核能产业、风能产业、地热能产业、氢能产业等等。对于这些新兴产业的发展,将面临着传统产业的挑战和阻扰,同时对传统产业也产生一定的影响。为了不让经济出现较大的不利变化,必须引进国家的力量,强调国家的调控。国家政府应该出台相关的政策、法规、规划,对新兴产业的发展做一些战略性的安排,保证新兴产业在不影响经济持续发展的情况下积极有效平稳的发展。

国家的政策主要从保护新兴产业平稳发展和避免传统产业遭受大的破坏两个方面入手,比如在制定第十二五规划时应该加入对新兴产业的规划,极力推出对新兴产业的优惠、扶助政策。现在国家正在制定新能源行业的振兴规划。规划将全面提升和发展新能源行业,包括创新能力,产业应用。中国已经形成了比较完整的风电、太阳能产业链,形成了产业的群体,比如,光伏电池从最前端的硅材料,到生产多晶硅的原料,到铸锭、切片,生产电池,到生产组件,到建立电站,有完整的产业群,通过政府宏观政策推动和市场机制的导向下,我们的基础力量已经开始形成了。

3.2 新兴产业的发展要求产业生产力向生态生产力的融合

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下,新兴产业的发展一改传统经济的模式,要求经济发展过程中实现低碳消耗,而这个要求是要求有一定的技术和生产力水平的,纯粹的摈弃高碳能源而到达到这个要求是不现实的,因为这仅仅是消费角度考虑的,而没有顾及生产方面的因素。所以应该从生产技术和生产力方面考虑低碳经济模式下新兴产业的发展情况。

从技术和生产力方面来说,低碳经济模式要求新兴产业生产力向生态生产力融合。生态生产力也叫绿色生产力,它是指社会经济生产力跟自然生态系统的生产力的复合,生态生产力是生态系统中的各种物质、能量循环以及信息传递的过程。产业生产力则是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改造世界的能力。产业生产力向生态生产力的融合是指人类自身发展、经济建设的同时也许考虑自然的承受能力、生态循环能力,而不应该无顾忌的发展经济、发展工业,而不注重自然和生态的发展。同时产业生产力和生态生产力之间不能相互抵消,产业生产力应该遵循生态规律为生态服务。产业生产力和生态生产力应该相互融合,这种融合并不是历史上的产业生产力抵消了生态生产力,而是使得两个生产力共同作用。比如:将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下的产业生产力计为x,生态生产力计为y,我们希望由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催生的这一场新兴产业革命能够实现产业生产力与生态生产力的和值效应即(x+y),而不是差值效应(x-y)。在低碳经济模式下的新兴产业的发展要求产业生产力向生态生产力融合。

3.3 新兴产业的发展要求和谐的、可持续的发展

从工业发展史来看,从英国的工业革命到现在的信息革命,对于以上产业生产力和生态生产力的融合问题一直都没有得到解决。英国工业革命后,蒸汽机的大量使用,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但是其也加大了高碳能源的利用,对自然环境产生了严重的污染。历史上的“雾都”伦敦就是工业所排出的大量废气所导致的。同样的,二十世纪的“电器革命”和二十一世纪的“信息革命”使人类发展得到了快速的增长的同时也给自然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大量碳基燃料的消耗,释放大量的温室气体,使得全球气候发生变化,对人类生存环境产生严重影响。所以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下的新兴产业革命应该改变传统经济革命的作风,要朝着和谐、可持续的发展方向进行。和谐、可持续发展是新型产业发展的趋势和标准,它要求工业的发展跟生态的发展相协调,要求人类跟自然的和谐发展。首先是缩短能源、汽车、钢铁、交通、化工、建材等高碳产业所引申出来的产业链条,把这些产业的上、下游产业“低碳化”;其次是调整高碳产业结构,逐步降低高碳产业特别是“重化工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推进产业和产品向利润曲线两端延伸:向前端延伸,从生态设计入手形成自主知识产权;向后端延伸,形成品牌与销售网络,提高核心竞争力,最终使国民经济的产业结构逐步趋向低碳经济的标准。同时,要推进全球碳交易市场的发展。历史经验已经表明,如果没有市场机制的引入,仅仅通过企业和个人的自愿或强制行为是无法达到减排目标的。碳交易市场从资本的层面入手,通过划分环境容量,对温室气体排放权进行定义,延伸出碳资产这一新型的资本类型,而碳市场的存在则为碳资产的定价和流通创造了条件。碳交易将金融资本和实体经济联通起来,通过金融资本的力量引导实体经济的发展,因此它本质上是发展低碳经济的动力机制和运行机制,是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有机结合,代表了未来世界经济的发展方向。总之,节能环保、新能源产业必将是未来各国产业发展的主要方向和新的利润增长点。我们必须通过各方面的不断努力,大踏步向低碳经济迈进。

4 结语

总之,我国虽然经济快速增长,各项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但也付出了巨大的资源和环境代价,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趋尖锐。不加快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资源支撑不住,环境容纳不下,社会承受不起,经济发展难以为继。只有坚持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才能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同时,温室气体排放引起全球气候变暖,备受国际社会广泛关注。进一步发展低碳经济和新兴产业,也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迫切需要,是我们应该承担的责任。

参考文献

[1]董浩.浅析低碳经济在中国的发展[J].产业经济,2007,(8).

第6篇

一、经济超预期复苏回升,个别领域出现下行迹象

(一)印度经济强劲增长,但通货膨胀形势依然严峻

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去年印度经济增速放缓至5.7%。今年以来,随着大规模经济刺激政策效果的进一步显现,印度经济呈增长向上态势,1、2季度分别增长8.6%和8.8%。制造业和采掘业增长迅速,2季度增速高达12.4%和8.9%,带动了整体经济增长,但农业依然疲弱,仅增长2.8%。受外部需求放缓影响,出口增速逐月下滑,7月增长13.2%,而进口增速高达34.3%,当月贸易逆差超过130亿美元,为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最高。受财政和货币刺激政策逐步退出影响,工业生产增速大幅放缓,6月增长7.1%,而前5个月增速均超过10%。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带动财政收入大幅增加,2季度间接税(关税、消费税和服务税)同比增长43%,但今年财政预算赤字占GDP比重仍超过10%,未来削减赤字压力依然较大。高通胀是当前印度经济运行中面临的核心风险,今年以来虽然消费价格指数呈逐月下降态势,但7月仍超过10%,受农业增速低、农产品供应不足影响,食品价格上涨尤为明显,居住价格涨幅也较大,加之外需不稳、出口和工业生产呈下行趋势,印度未来能否维持高增长态势存在较大不确定性。

(二)巴西经济摆脱衰退,经济增长前景相对较好

去年巴西经济下滑0.2%,相对于发达国家和大多数发展中国家衰退程度较轻。今年1季度,巴西经济增长9%,复苏速度大大快于全球平均水平,2季度经济虽有所降温,但增速仍高达8.8%。巴西是内需主导型经济,今年以来,内需的持续增长是经济迅速摆脱衰退的重要原因,上半年零售额同比增长11.5%,投资同比增长26.2%,1―7月汽车销量同比增长8.5%。尽管2季度后欧美市场需求减缓,但受新兴市场国家需求强劲影响,7月出口增速仍达25.0%。工业生产增速放缓,由3月的18.9%下降到7月的8.7%。通胀形势比较平稳,1―7月平均涨幅5%左右,4月后呈逐步下降趋势。就业形势稳步好转,至7月失业率已降至7%以下。近期巴西宣布将削减相当于GDP1%的财政支出,逐步退出财政性刺激政策,受此影响国内需求可能有所放缓,但由于巴西将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和大力发展新能源等绿色新兴产业,其经济发展前景依然良好。

(三)俄罗斯经济恢复增长,但内生性增长动力尚显不足

去年俄罗斯经济下降7.9%,是苏联解体以来的最高跌幅。今年1、2季度,受外贸盈余大幅增长影响,俄罗斯经济分别增长2.9%和5.2%。出口快速增长,2、3月增速超过60%;但受石油等能源资源产品价格剧烈波动及发达国家经济增速放缓等因素影响,4月后出口增速大幅下滑,至7月已降至23.2%。进口增速逐月加快,其中7月增长31.2%,年初以来首次明显超过出口增速。工业生产恢复较快,今年前6个月平均增长10%左右,但受出口放缓等影响,7月增速大幅放缓至5.7%,连续2月呈下滑趋势,加工工业和采掘业增速下滑最为明显。随着国内经济形势的逐步好转,失业率由年初的9.2%降至6月的6.8%,但7月反弹至7.0%,当月失业人数自1月以来首次增长。消费价格指数涨幅逐步趋缓,由1月的8.0%降至7月的5.5%,仍存在一定通胀压力;食品价格上涨较快,1―7月累计同比上涨5.9%,远高于同期欧盟国家的1.4%。2010年财政预算赤字占GDP比重5.4%,较上年的6.2%有所改善。俄罗斯经济增长受外需和能源资源产品价格影响较大,内生性增长动力不足,投资长期处于负增长或微弱正增长状态,出口和工业生产下行趋势明显,加之出现严重自然灾害,今明两年经济复苏形势仍不容乐观,不排除经济再次陷入衰退的可能。

二、采取措施力保经济继续复苏,积极促进中长期经济增长

(一)大力推动绿色新兴产业发展

今年以来,主要新兴大国也顺应国际产业发展潮流,大力推动绿色新兴产

业发展。印度计划到2022年将太阳能装机容量扩大到2万兆瓦,其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部近期对外公布了离网及屋顶太阳能应用新规则,并于8月签订了100兆瓦的太阳能电力购买协议,以加速推动太阳能发电的应用。巴西近期成立了推动电动汽车发展的政府工作小组,并将电动汽车的工业产品税由25%降至7%,巴西政策性银行也计划为电动汽车的研发和销售提供贷款支持;此外,巴西还积极推动汽车使用生物乙醇等清洁燃料。这些政策措施有助于拉动投资和解决就业,促进主要新兴大国经济继续复苏,并为其中长期经济增长和结构调整打下基础。

(二)继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

为应对金融危机冲击、创造有效需求,世界各国普遍加大了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俄罗斯将组建总价约合6.7亿美元的投资基金,为电力、公共住房等基础设施建设融资,并计划3年内将基金规模扩大一倍;同时,俄还将通过提高汽油消费税的方式组建联邦道路基金,计划到2015年前将俄85%的道路进行维修,并新修1.4万公里公路。为筹备2014年世界杯足球赛,巴西将投资约30亿美元用于机场建设,并积极筹建圣保罗等节点城市间的高速铁路。相对于发达国家,印度、俄罗斯、巴西等国在基础设施建设上的潜力巨大,当前开展的大规模建设不但会助推其经济稳定复苏,而且有利于中长期经济发展。

(三)更加积极吸引外商投资

受欧洲爆发债务危机、新兴大国利率较高和经济实现超预期复苏等因素影响,新兴大国的外资流入大幅增加;上半年俄、印的外商直接投资分别达210亿美元、43.9亿美元,均是上年同期的数倍。近期主要新兴大国积极采取措施为未来引资做准备,例如今年以来印度大幅放松对外资的限制,允许外商在印设立有限责任合伙企业、外国航空公司增持其在印国内航空公司的股份、外国散户投资印股市等。由于外国投资者日益看重新兴大国市场加之国内软硬环境不断改善,相信外资将为其当前和未来经济增长提供更大支撑。但也应看到,当前流入新兴大国的资金带有一定的避险性质,不但会因国际经济形势变化反向出逃,而且易诱发本币升值,从而对其未来经济稳定运行构成潜在威胁。

(四)延长部分刺激经济政策期限

今年以来,主要新兴大国在金融危机期间采取的刺激经济政策陆续到期,加之削减财政赤字压力巨大、国内通胀形势严峻,各国已开始退出部分财政和货币刺激经济措施。然而,今年2季度以来,受外需增速放缓影响,主要新兴大国出口及相关的工业生产出现了较为明显的减速迹象,对此,各国纷纷延长刺激经济政策期限,力保经济继续复苏和防止二次探底。印度将延长出口刺激政策,重点支持纺织品、手工制品和皮革等劳动密集产品出口,具体措施包括出口退税、出口手续简化、进口生产资料优惠贷款和利率等。巴西政策性银行也将继续加大对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生产经营的信贷支持力度。这些政策措施的实施有助于主要新兴大国保持经济复苏的连续性,但也有可能导致长期利率上升,加之未来削减开支和增加税收,都将抑制消费和投资增长。

三、经济进一步企稳复苏仍面临诸多因素制约,复苏历程不会一帆风顺

(一)刺激经济政策退出时机较难把握

目前,主要新兴大国经济已开始出现下行压力,这在一定程度上与刺激经济政策过早退出有关。印度等新兴大国削减财政赤字压力巨大,加之宏观经济政策需要在促进经济增长和治理通货膨胀间寻找平衡,何时以何种方式退出刺激经济政策以及政策退出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均存在较大不确定性。同时,各国如在刺激政策退出方面协调不力,特别是若在利率政策上缺乏协调,就有可能引发国际资本无序流动和主要国际货币汇率大幅波动,影响主要新兴大国经济的稳定运行。

(二)金融危机的后续影响依然存在

当前,虽然国际金融市场逐步企稳,但银行金融机构资本金损失、流动性紧缺和偿付能力不足问题依然严重,多数发达国家金融机构仍有大量不良贷款和坏账有待剥离处理。就发展趋势看,世界经济全面复苏将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与欧洲债务危机相类似的事件还有可能继续出现,不但会造成个别国家经济减速,影响主要新兴大国的外需,而且易引发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势力抬头,以及国际汇市大幅波动和国际资本无序流动,干扰主要新兴大国经济的进一步企稳回升。近期欧美均宣布继续实施金融救援计划和刺激经济政策,但这些政策措施的作用及后续影响不确定。

(三)能源资源价格存在剧烈波动风险

印度、巴西和俄罗斯等国的经济增长受铁矿石、石油、天然气等能源资源产品价格影响较大。今年年初,部分欧洲国家爆发债务危机,导致美元汇率走强、流动性紧张,石油等能源资源产品价格随之大幅走低,至7、8月间大多已低于年初价格。短期看,欧美等发达国家经济面临下行压力,部分新兴市场国家经济也出现减速迹象,能源资源产品价格难以再度高企,对主要新兴大国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趋于减弱。同时,考虑到地缘政治、美元汇率、市场投机等因素的不稳定性,能源资源产品价格依然存在暴涨暴跌风险,这将增加主要新兴大国经济运行的潜在风险。中长期看,随着世界经济的复苏,能源资源产品价格还将走高,但何时以何种程度走高均存在较大不确定性,迫切要求主要新兴大国更加积极地培育经济增长的内生性动力。

(四)贸易保护主义倾向可能增强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发达国家出于自身利益的需要采取各种形式的贸易保护主义措施保护本国市场和企业,滥用反倾销、反补贴和特殊保障等贸易救济措施。作为发展中国家,印度、巴西也针对他国使用贸易保护主义措施。近期,巴西通过反规避贸易决议,试图加大贸易救济措施的执行力度,7月,巴西针对自中国进口的无色平面玻璃启动了反倾销调查。可以预见,发展中国家间的贸易摩擦还会进一步增多。

四、中长期经济增长前景看好,能否维持当前高速回升态势尚待进一步观察

第7篇

【关键词】低碳经济 新兴产业 发展策略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低碳经济”成为全球热点。低碳经济的发展不可能凭空进行,它要借助于产业与产业结构升级。当前,镇江市形成了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航空制造、海洋工程等五大新兴产业发展格局,有力地支持了技术升级、产业转型,今后,如何在低碳经济的模式下拓宽和深化新兴产业发展的广度和深度,是当前工业化、城镇化与可持续发展背景下面临的重大课题。

一、镇江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现状

今年以来,按照我市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航空制造、海洋工程五大新兴产业的统计范围,新认定的新兴产业企业发展势头良好,产业总量快速增长,贡献份额不断提高,经济效益领先增长,区域发展百舸争流。

(一)发展格局良好

形成了新材料、新能源、电子信息、海洋工程、航空航天等新兴产业。新兴产业格局.新能源产业。主要包括薄膜太阳能、晶硅太阳能、风电、核电、生物质能、动力电池等六大板块,拥有规模以上企业60家;新材料业。主要包括高性能合金材料、新型化工材料、功能性纤维材料三大特色板块,拥有规模以上企业201家;电子信息产业。主要包括电子产品制造、软件、物联网和LED四大板块,拥有规模以上企业157家;航空航天产业。主要包括航空航天新材料、客舱设备及内饰件、航空机电等,拥有规模以上涉航企业14家;海洋工程产业。主要产品包括海洋平台工程船、海洋工程配电系统、海洋系泊链、中低速船用柴油机等,拥有船舶及配套企业95家。

(二)增长态势较快

2012年1~9月份,新兴产业预计完成投资480亿元,增长55.7%,高于全市工业投资35.7个百分点。新兴产业销售预计完成1650亿元,增长34.1%,高于工业销售17个百分点,占规模工业销售37.3%。(预计2012年全年可实现销售2200亿元,增长32.4%。)服务业发展增势良好。1~9月份,预计全市实现服务业增加值800亿元,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41.5%;服务业税收1~9月预计累计完成100亿元以上,增长20%,高于全市税收总量增速5个百分点。15家省市级服务业集聚区建设进展顺利,服务业集约发展、特色发展态势进一步显现。科技创新能力继续提升,全市大中型工业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实现研发机构实现全覆盖。节能减排工作扎实推进,1~9月预计单位GDP能耗下降4.7%。

(三)政策环境日趋完善

根据国家和江苏省确定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方向,镇江市《镇江市五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纲要》于2010年7月23日正式施行,《镇江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也明确了发展目标:“加快新兴产业特色基地建设,推进新兴产业集聚、集约、集成发展。2015年,五大新兴产业销售力争翻两番以上;新兴产业销售占规模工业销售比重达到40%左右,力争形成3个销售千亿元以上的特色产业。”新兴产业发展配套政策也陆续出台,包括:《关于加快全市新兴产业的扶持激励政策实施细则》、《关于认定新兴产业科技研发类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通知》等。确定了“5+X”新兴产业发展体系,并着力打造了几大特色产业园区,如扬中光伏产业园、京口海洋工程产业基地、丹阳新材料产业基地等。七个辖市区也针对各自产业基础和比较优势,明确了重点新兴产业,特色板块初步形成,区域发展百舸争流。

(四)优势领域日益突出

目前镇江已建成扬中电力电器等5个省级特色产业基地和京口航空航天高性铝材等6个市级特色产业基地,这11个特色产业基地已成为新兴产业发展的集聚区和示范区,各新兴产业领域重点板块竞争优势进一步突显。如新能源产业领域的薄膜太阳能、晶硅太阳能进一步形成较为完整的产业链发展体系;新材料产业领域已形成新型金属材料、新型化工材料和新型碳材料三大特色板块;在电子信息领域的电子信息产品制造、软件和信息服务等方面的竞争优势更加明显。而航空制造、海洋工程产业也在迅速起步,并且具备了爆发式增长的人才、技术、投入等方面的基础。与此同时,一批产品特色明显、企业知名度较高、竞争力较强、行业影响力较大的骨干企业竞争能力有所提高,对新兴产业发展起到了很好的带动和支撑作用。新能源领域的环太硅科技、大成硅科技、哈电集团,新材料领域的宏达新材料、山特维克材料有限公司,电子信息领域的南自通华、巨宝科技,航空制造领域的鼎胜铝业、巍华合金,海洋工程领域的中船设备、港盛重工等一批骨干企业或是产销大幅增长,或是在手重点项目迅速推进,对全市新兴产业发展支撑作用明显。

二、低碳经济背景下镇江市新兴产业发展面临的困难

低碳经济(Low Carbon Economy)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低碳经济实质是追求绿色GDP、清洁能源开发、能源高效利用,它的核心是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和制度创新以及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新兴战略产业是新兴科技和新兴产业的一个深度结合,是发展低碳经济的一个重要途径,从而推动新一轮的产业革命,最终形成战略性支柱产业。当前,要实现镇江市低碳经济和新兴战略产业的融合发展,还面临以下困难和挑战:

(一)产业结构性矛盾较为突出

镇江市产业现状,截至2011年末,三次产业占比为4.4%、55%、40.6%呈现“二、三、一”结构,且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比例失调。上世纪90年代,镇江市经济发展依靠金东纸业、索普化工、京阳水泥等为代表的一批支柱企业,但是造纸、化工、水泥均是高耗能、高污染企业,产业结构急需升级。2009年镇江市实施“千百亿工程”后,装备制造、绿色化工、新材料、造纸及特种金属等已跃升为本地主导产业;目前镇江拥有6个省级经济开发区和1个国家级经济开发区,世界500强中有50余家落户镇江。但是产业结构性矛盾仍较为突出,主要表现为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比例失调,传统产业依然占据主导地位,这一点在工业产业中表现较为明显,“十一五”末,全市传统产业共实现销售2762亿元、利税202亿元,分别占全市工业总量的69.4%和57.3%;吸纳就业人员32.7万人,约占全市工业从业人员总数的80%;服务业方面,目前仍处于起步阶段,占比偏小,且服务业中传统商业和交通运输业依然占据了很大比重。

(二)能源结构以原煤为核心

镇江市的工业企业以高能耗的重工业企业为主,且三次产业呈现高碳经济特征。镇江市地处沪宁工业带、长江和运河十字交汇点,具备发展基础工业所必要的港口、交通、能源、水利、用地及城市依托等优势条件,镇江市能源消费仍然以煤炭为主,长期以来原煤使用占总能源消耗的比重远远超过长三角一带的其他城市,根据《镇江市统计年鉴2012》,2011年全市综合能源消费量超过50万吨标准煤的行业有5个,依次分别是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造纸及纸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这五大行业综合能源消费量达975.43万吨标准煤,占全部工业企业综合能源消费量的87.69%,其中,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每增加一万元产值需要消耗5.11吨标准煤,属于高能耗、低产值行业。因此镇江市减排发展空间很大,发展低碳经济和新兴产业显得尤为迫切。

(三)产业层次偏低

在价值链中,从研发设计、制造到营销三个环节,价值呈现微笑曲线分布,镇江企业产品以中低档为主,生产单机、零配件产品多,终端产品少,附加值相对较低。有的上下游产品延伸不多,适应市场能力弱,缺少发展后劲。不少企业处于价值链低端,整体附加值偏低,碳排放量较多。同时高端新兴产业规模依然偏小,深加工、高附加值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所占比重偏低,而对于利润丰厚的前端研发和后端品牌销售阶段生产经营存在不足,总体上仍处于产业链低端。

(四)企业总体规模偏小,产业集聚水平亟待提升

大中型工业企业尤其是大型企业集团数量规模、上市公司数量规模是一个地区工业实力的标志和象征。在国家统计局首次的中国制造业500强中,江苏有73家企业入围,而镇江市仅有1家,可见镇江规模企业偏少,销售总量、规模企业数量有待进一步增加。当前,镇江市已着力打造了7个新兴产业特色园区,但集聚区离“集中、集聚、集约”的发展要求尚有较大差距,产业内部“过得硬、打得响”的龙头企业和拳头产品还不多,产业发展的集中度和集聚度还处于较低层次。

(五)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有待提高

企业研发投入较少,创新能力、核心技术缺乏支撑。2011年,镇江市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的比重为2.2%,仅达到全省平均水平,高层次、复合型技术带头人、技能型人才紧缺和研发经费投入的不足,导致新兴产业在核心技术研发上、自主创新能力上仍较薄弱,同时技术创新的支撑体系尚待完善,企业与高校、研究院所间的产学研联合互动不强,许多产业只是低水平、简单的重复、集聚,未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和研发链。其次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的企业不多。我市新兴产业技术标准数量、自主品牌和专利的拥有数偏少,特别是发明专利数偏少,多数专利仍为实用新型和外观专利。三是发展低碳经济的技术实力有待提升。低碳技术是低碳经济发展的动力和核心所在,直接决定着实现低碳发展目标能否成功,但目前由于我国整体科技水平的落后,技术研发能力有限,中国70%的低碳核心技术需要“进口”,低碳技术的软肋制约着经济由“高碳”向“低碳”的转变。

(六)人才瓶颈制约矛盾突出

经济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特别是高端人才的竞争。要实现经济发展的大跨越,人才作为智力支撑、技术支持是关键。目前,镇江新兴产业发展正面临中高端管理型、技术型人才和生产一线产业工人共同短缺的现实难题,企业家队伍和科技人才队伍整体水平尚不能适应高科技、高技术、低碳经济形势下企业发展的需要。在新兴产业中的人才以及高端领军人才明显不足,结构性矛盾十分突出的情况下,我市人才的集聚效应偏低。人才难觅、人才难留,“引得进”和“留得住”成为困扰企业发展的“两难”瓶颈。如何完善人才引进机制,大力引进高层次人才,创造最佳用人环境,努力放大对人才的“磁吸效应”,已成为政府和企业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重要课题。

三、低碳经济视角下发展战略新兴产业的路径选择

(一)优化产业结构

发展低碳经济,需要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应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实现低碳经济和新兴产业的融合发展,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转型”的核心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由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产出、低质量、低效益转变为低投入、低消耗、低污染、高产出、高质量、高效益,将粗放型生产方式转变为集约型生产方式;“升级”的核心是三次产业比重由第一产业向第二、第三产业演进,是产业内部由加工、再加工向技术集约化、生产高效化演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过程是产业结构合乎规律的演进过程,也是产业技术提高和经济效益提升的过程,应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从选择依据看,最重要的有三条:一是产品要有稳定并有发展前景的市场需求;二是要有良好的经济技术效益;三是要能带动一批产业的兴起。同时要促进传统产业低碳改造,积极推进产业和产品向利润曲线两端延伸,提高核心竞争力,鼓励第三产业的发展,加强碳汇林建设,努力促进二、三产业比例结构的调整。

(二)优化能源结构

为确保低碳经济发展,应积极鼓励企业使用清洁能源和优质能源,加大天然气在能源供应中的比重,调入电力、天然气来逐步减少原煤的调入。将工业发展重点放在低耗能和高增加值的行业与产品上,禁止新上高耗能产品项目,限制现有高耗能产品与企业的发展,减少对煤炭的依赖程度。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为核心,以提高终端用能效率为重点,调整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加大太阳能、天然气、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进而减少原煤的终端消耗量,优化能源结构。

第8篇

关键词: 新形势、平面媒体经济、发展创新

平面媒体在我国经历了较长时间的发展和改革,尤其是进入二十一世纪后,平面媒体的改革显得较为必要。本文主要从平面媒体发展的创新性出发,以提高平面媒体的核心竞争力为主要方向,增强平面媒体的社会责任,以适应现代社会的新发展。

一、创新在平面媒体发展中的重要性

平面媒体承载着社会公众文化生活以及营造社会文化的作用,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平面媒体得到了飞快的发展和提升,为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建设奉献了重要的力量。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以及社会公众对平面媒体文化审美、内涵的要求日益提高,这就使得平面媒体的发展必须从创新创意的角度出发,以全新的视角来提升平面媒体的品质,从社会的现实需求出发,来科学定位现代文化生活。文化产业是我国在二十一世纪发展的必然要求,尤其是在科学技术推动多媒体发展的现代社会,深化文化产业的改革势在必行。只有不断在文化产业的形式和内容上进行创新和改革,才能不断利用新型的科学技术来推动多媒体产业的发展。因此创新在推动平面媒体的发展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互联网的发展,影响着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也对传统的媒体和文化娱乐方式产生了较大的冲击,人们获取信息和内容的方式的渠道更多、选择更多,网络媒体等新型媒体给传统的平面媒体带来了深远的影响,电子书、信息网站等新兴多媒体都对平面媒体的改革提供了借鉴思路。面对新的时展需求、社会发展趋势,平面媒体必须从时代的特征出发,在平面媒体中加入创新的元素,不断寻求突破和发展,用创新的思路来武装平面媒体,满足广大受众群体的更多需求。

二、平面媒体的现代化转型创新策略

(一)现代化的数字信息处理技术

数字化网络时代的到来,对平面媒体的发展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传统平面媒体因为现代化的发展承受着更多的生存压力,而新兴的多媒体和数字媒体则希望通过现代化的阅读方式来满足现代人的需求。数字媒体相对来说更加具有优势,在声音和色彩上能够带给受众群体更好的阅读体验。数字技术变革了平面媒体的发展方向和影响模式,相对来说更加具有互动性和环保型,因此数字化的平面媒体是未来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比如我们在其网站上看到《新周刊》、《汽车族》的电子杂志,就和纸质杂志的内容完全一致且同步。虽然是电子化了,但并不影响读者对其内容的完整获取,因此,纸质杂志培养的忠实读者会在第一时间认可这种刊物。研究发现,电子杂志吸引读者的本质并非是因为其电子化形式,而在于其原本具备的刊物特质,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何追求形式创新而缩水内容的电子杂志无法为其聚拢更多的受众,反而是忠实传统媒体内容的电子化方法更容易受到新受众的垂青。

(二)在发挥传统平面媒体优势的基础上创新

传统平面媒体要在现代化媒体中生存,就需要在发挥传统平面媒体优势的基础上大胆创新,结合现代化的数字网络基础来丰富现代多媒体的表现形式。首先需要对平面媒体的市场经济角色和价值进行定位,将传统平面媒体与现代多媒体方式相结合,通过关注用户的真实体验,以提高平面媒体阅读的舒适度,力争在美学设计上进行创新。通过用户反馈、社会调研等多种形式来把握用户的真实需求和市场动态,从而更好地完善平面媒体形式和内容上的创新设计。其次,传统平面媒体需要从发展的长远性,重视平面媒体的现代化转型工作,通过引入专业的创新性人才,来提高其文化传媒中的创意,在内容和展现形式上实现突破,从而为传统平面媒体资源的现代化发展排除技术上的障碍,储备充足的智力资源。比如,当期的《南方人物周刊》需要6元,纸质杂志的零售8元。区区2元的差异,也许很难刺激用户订阅电子版的兴趣,然而当受众看到8.99元可以购买4期(当期+3期过刊)的时候,马上就会觉得是一个大便宜。平均到每期2元多的价格与纸质杂志的差距足够大,也足够刺激用户一次购买多期杂志。这种"当期打包过刊"的销售方式不啻为一种电子杂志营销的创新。

(三)提高核心竞争力

核心竞争力是平面媒体产业发展的重要竞争力,它包括了新技术、创新管理的方式以及品牌战略等。平面媒体在日趋激烈的文化产业竞争下,需要从其自身的优势和市场定位角度出发,挖掘自身优势提高其在社会公众中的影响力,获得市场认可。关键在于重视用户的产品体验,将品牌发展的战略融入到平面媒体产业的发展思维中去,增强工作人员的团队归属感以及责任心,为实现核心竞争力构建目标。在人才管理上实行创新管理,用高效力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对工作人员进行规范化的管理,尤其是在文化产业领域,对人才的培养要更加灵活和动态。

(四)基于市场经济环境的创新发展模式

毋庸置疑,平面媒体数字化是重要的创新,这个进程会随着软硬件技术的发展而提速,而发展技术和提升品质需要资金支撑,因此收费乃必然趋势。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以及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的传媒业不仅在产业形态和和世界多媒体产业的发展方式逐渐趋同,在市场经济中的相互合作与互动程度也明显加深。在新的市场经济发展环境下,我国的平面媒体行业要得到发展,就需要有开拓海外市场的决心和勇气,在综合分析了我国市场环境的同时,借鉴海外市场的资源创新开拓国市场,在吸收世界先进技术和创新理念的同时,结合中国特有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特征,塑造有中国特色的平面媒体形象。

综上所述,平面媒体因为其自身的特征具有物质性和文化性的双重特征,决定了它在推动社会文化建设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对社会舆论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在现代化发展的今天,传统平面媒体面临着巨大的冲击,进行现代化平面媒体的创新化发展是必然的趋势。在多元化的市场竞争环境下,创新是时展的必然趋势,也是要实现平面媒体现代化发展的关键,只有实现在内容、形式上的创新,才能推动我国平面媒体更好的发展,适应现代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以及计算机信息网络的飞快发展。

参考文献:

[1] 唐成昆.数字媒体产业集群现状与发展[J].岷江学院学报,2010年,第(1)期.

[2] 黄本斌.新经济形势下出版业的发展[J].经济研究导刊,2010年,第(6)期.

[3] 王伟.网络出版时代传统出版转型策略研究[J].编辑之友2010年年,第(3)期.

[4] 张文俊.数字新媒体概论[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年.

第9篇

关键词:会计;经济发展;有效措施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2-0-01

会计发挥的是国际通用商业语言的作用,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在现代信息技术应用、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宏观背景下,新的形势和新的挑战对会计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能够把握经济发展脉搏,适应经济的飞速发展,已经成为我们亟待研究与探讨的问题。

一、新形势下会计行业发展趋式分析

作为一门应用于控制经济活动的新兴经济信息科学,现代科学技术革命使会计科学由单纯的会计学发展为边缘科学与综合科学相结合的科学形式,现代会计科学向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等知识领域延伸;会计由静态核算转变为动态核算与控制相结合,传统的事后记账、算账、报账等活动,与现代企业管理的要求已相去甚远,具体表现为:

1.在新的经济环境中,知识超越了传统意义上的资本与劳动力两大生产要素,成为经济发展的第一要素。企业之间竞争的成败因素主要是知识资源。

2.竞争使管理者更迫切希望得到准确的成本信息。经济全球化的到来和国外跨国企业的进入使国内的众多公司所面临激烈竞争,管理者愈加重视企业的成本核算,更想知道准确的成本信息。

3.技术的飞速发展使产品生命周期缩短,更需要成本精确计算。技术的飞速发展缩短了产品的生命周期,因此,发现成本计算错误时,公司没有时间做出成计算调整。迫切需要企业成本计算的正确性。

4.网络的普及使电子商务日益风行,成本计算方法将发生根本变化。一是成本会计技术手段与方法不断更新,会计电算化已经或正在取代手工记账,而且在企业建立内部网情况下,实时报告成为可能。二是成本会计的应用范围不断拓展,成本控制已变得不可或缺。

二、新形势下会计应对经济发展有效措施

会计作为炙手可热的职业,对所面临的知识经济飞速发展新形势,更应该不断更新思想和观念,提高自身素质和业务能力,建立适合经济发展的新型模式,提高会计工作效率。

1.转变观念是适应经济发展的前提

为了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会计人员必须转变观念,必须抛弃一些陈腐的不合时宜的观念,必须运用全新的思维,创造出一系列知识经济时代全新的会计观念。

(1)会计人员应具有面向未来的前瞻观念。会计是一门实效性很强的应用科学,其工作职能将由“反映型”向“决策型”转变,通过对经济活动的会计管理,预测经济前景,参与经济决策,做好财务决策。

(2)会计人员应具有持续发展的创新观念。会计人员通过着眼于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从而实现对财务结构体系创新、理论创新和方法创新。

2.提高自身素质和业务能力是适应经济发展的基石

会计人员的素质是做好财务管理的基础,正确的思想素质决定了其处理业务的原则,业务素质则验证着一名合格会计人员的思想素质,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会计电算化已成为现代成本会计的一种必然趋势。它大大加快了信息反馈速度,增强了业务处理能力,能够及时、准确地进行成本预测、决策和核算,有效地实施成本控制,分析成本。会计人员应及时提高自己的技能,才能在会计电算化工作中变被动为主动,并且承担分析、设计和管理工作,充分利用信息新技术提高自己的工作效率,而不致于遭受淘汰。

会计电算化后,软件完成了大部分数据处理工作,大大地提高了会计工作的效率,但利用计算机舞弊的危害很大,而且不易被人发现,因此计算机条件下必须强化内部控制制度的设立和执行。此外,更加需要会计人员提高自身的思想素质。

3.建立适合经济发展的新型模式

企业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和自我约束,要强化内部治理,严格监督,不断提高经济效益,相应地需要建立强化会计治理的会计模式;政府部门通过经济政策、经济法规和经济杠杆等对企业进行调节和规范经营活动,而不是直接干预企业具体的生产经营活动,相应地需要建立宏观调控与微观自主相协调的会计模式;企业要进入世界大市场,参与国际流通,发展国际间的经济、贸易和技术交往,相应地需要建立面向市场、面向国际的知识治理型的企业会计模式。治理型会计模式的基本框架是:建立调控型的会计组织系统;建立开放型的会计信息系统;建立知识型的会计治理系统;建立服务型的会计市场系统;建立竞争型的人才系统。

时代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使会计工作者肩负着公正处理社会各阶层经济利益关系的艰巨任务,会计人员不仅反映、核算、监控着每一位劳动者的贡献、效率和权责,从宏观角度看,会计人员利用最综合的价值指标提供多元利益集合体的经济信息,综合反映了各个时期的社会经济效果。因此,面对这社会赋予的神圣职责,如何做一名适应经济发展的会计人员,更好地完成我们的千秋大业、历史使命,值得更加深远的思考。

参考文献:

[1]葛家澍,窦家春,陈朝琳.财务会计计量模式的必然选择:双重计量[J].会计研究,2010(02).

[2]任世弛,李继阳.公允价值与当代会计理论反思[J].会计研究,2010(04).

第10篇

关键词:低碳经济;生态文明建设;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F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07-0074-02

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发展低碳经济正在成为各级部门决策者的共识,低碳经济成为继工业革命、信息革命之后又一波对当今经济社会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的新趋势。利用哈密区域内丰富的风能资源和太阳能资源,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十三师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在开发可再生清洁能源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已与国家电力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江苏振发太阳能科技公司、江苏九鼎集团公司签订了合作协议――上马太阳能光伏电站和风力发电项目,同时,确立了“十二五”期间新的发展目标,即把农十三师建设成兵团新能源基地。发展低碳经济是个新生事物,需要在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上探索。本文试图通过理清关于低碳经济发展的现有理论,探讨农十三师如何积极发展低碳经济,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一、低碳经济概述

所谓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

“低碳经济”作为一种新型经济模式,与以往的高消耗、低效率和高排放的传统经济有本质上的区别。主要体现在:工业方面,高效率的生产和能源利用;能源结构方面,可再生能源生产将占有相当高的比例;交通方面,使用高效燃料,低碳排放的交通工具、公共交通取代私人交通,并且更多地使用自行车和步行;建筑方面,办公建筑与家庭住房都采用高效节能材料以及节能建造方式。

二、发展低碳经济需要清楚的几个理论问题

(一)低碳经济与新能源开发

低碳经济的核心是开发可再生清洁能源,其深入发展势必出现这样的结果:世界各国能源战略的重心将由占有能源向清洁使用能源转变。所以,低碳经济的背后实际是能源使用技术、经济发展的世界支配权争夺。可再生清洁能源有太阳能、风能、生物能、核能、潮汐能、地热能、氢能等。农十三师利用自身的太阳能风能资源优势进行开发使用正是低碳经济的核心所在。

(二)低碳经济与循环经济

在生产过程中通过对副产品和废弃物的再利用减少废物的排放;在产品经过消费完成它的使用价值变成废弃物后,不是简单抛弃,而是经过处理后变成再生资源回到生产的源头上。有人把这种方式方法总结为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三项原则,并把这种方式下的资源利用模式概括为“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循环利用模式。1990年英国经济学家珀斯和特纳把这种经济发展模式概括为“循环经济”。

低碳经济是循环经济理念在能源领域的延伸。循环经济是发展低碳经济的基础,循环经济发展的结果必然走向低碳经济。对于处于工业化、城市化过程中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循环经济是不可逾越的经济发展阶段。农十三师在打造工业园区选择招商项目中,高度重视循环经济在工业发展中的作用。比如,煤业的原煤供应机焦项目、机焦项目产生的煤气供应镁合金项目。

(三)低碳经济与节能减排

中国作为发展中的大国,多年经济快速增长给资源环境带来了沉重代价,也由此逼出了“十一五”GDP能耗降低20%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这两个节能减排“硬指标”。与节能减排概念有所不同,低碳概念包含节能减排以及可再生能源两大部分。这意味着在继续实施节能减排的同时,必须持续加大对新能源开发的力度。工业生产中的节能减排一直是农十三师发展工业关注的硬指标和任务。

(四)低碳生产与低碳消费

低碳经济大致分为低碳消费与低碳生产。低碳消费主要涉及消费模式的选择。例如,倡导居民选择环保产品、购买低能耗的家电等。后者,低碳生产,即生产一件产品所产生的二氧化碳当量。因此,农十三师在发展低碳经济时,必须重视把低碳生产和低碳消费结合起来。在广大职工群众中积极宣传倡导低碳消费理念和文明生活方式。

(五)低碳经济与新兴产业

从目前人类所掌握的技术条件来看,最有可能成为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下的新兴产业可能是,生物产业,太阳能产业,核能产业,风能、潮汐能产业,海水氢能源产业等等。认识到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下所酝酿的这种新兴产业革命机遇,并在国家战略、产业政策与技术创新规划等领域内有所提前准备,待新兴产业革命机遇来临时能够充分抓住这种机遇并以新兴产业革命推动实现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推广,这应该是更为重要和紧迫的。农十三师提出发展低碳经济的目标正是从发展新兴产业起步的。

三、农十三师的能源优势和低碳之路

兵团农十三师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东部哈密地区,哈密是新疆的东大门,是享誉世界的哈密瓜的故乡。哈密矿产资源丰富,交通运输便利,同时具有丰富的风能资源和太阳能资源。其中,风能资源:新疆九大风区,哈密占3个,具有建设大型风电场的优越条件。太阳能资源:哈密市区全年日照时间为3357.6小时,东部星星峡可达3677.1小时,是全国日照时间最多的地区之一。太阳辐射151.4KW/cm2・a,赐予青藏高原,是全国少数光热资源优越地区之一。

农十三师大力发展低碳经济,目前,该师与江苏无锡振发公司、无锡尚德公司、中国节能投资公司合作开发的太阳能项目已落户二道湖工业园区,计划投资1个亿,完成一期建设3兆瓦金太阳项目。

师国有资产公司、国家电力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江苏九鼎集团三方将在哈密十三间房风区、哈密东南风区、三塘湖至淖毛湖风区投资建设风电项目,项目一期计划投资1亿元人民币,在十三间房建设49.5兆瓦风力发电。

那么从农十三师实际出发,应该走出一条怎样的低碳经济发展之路?本文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培育低碳意识,倡导低碳消费文化。

从生产环节降低对碳资源的消耗、流通环节降低碳资源的污染、消费环节降低对碳资源的依赖,从科学发展观的战略高度,把低碳文化变广大干部群众的主流意识,把低碳消费作为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头等大事抓紧抓实。一是提高人们的认识,转变观念,从树立科学发展观的角度认识低碳经济的重要性,让大家看到温室气体效应对全球经济、社会、生态环境、人们生存条件的严重威胁,也对我国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的严峻挑战;二是各级学校、媒体、机关和其他组织在发展低碳经济的教育培训方面,要发挥作用,宣传绿色消费理念,倡导低碳的生活方式;三是对于企业,要推行绿色经营的理念,建立清洁生产机制和精益生产方式;四是对于个人,要培养节约是美德的观念,以节能减排为荣,改变浪费习惯,享受“简约生活”。

第二,调整经济结构,推进清洁生产。

经济发展要保证质量必须注重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经济结构的调整,改变不合理的产业结构和区域合理布局,把降低资源和能源消耗、推进清洁生产、防治工业污染作为工作的重点。

首先,合理调整产业结构和工业行业内部结构,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在工业内部加快发展高附加值的高技术产业和低耗能产业,大幅度降低能源消耗强度和污染排放强度。在保持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的前提下,应该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其次,加强高耗能行业的结构调整,淘汰陈旧设备,削减小型、分散、工艺落后的污染源,推广高新技术,大力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控制能源消费总量的增长。

第三,发展壮大循环经济,重点抓好工业节能减排。

发展循环经济,将减量化放在优先位置。减量化从减少生产环节入手,推进资源能源的循环利用和高效利用,变废为宝,化害为利。持续推进节能减排,当前的重点应放在工业节能上,控制高耗能高排放行业过快增长,加快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加强制度建设,强化目标责任制的落实和评价考核,切实完成“十一五”规划提出的约束性指标。

第四,加大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的扶持力度。

实施大企业大集团战略,积极招商引资,开发利用哈密本地的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目前,太阳能、风能开发潜力巨大,而团场生物质能开发利用还不够,存在技术上、资金上的问题。团场可以围绕棉秆、秸秆等生物质能资源开发利用,大力推进沼气资源开发建设。可再生能源产业属于低碳经济范畴也属于新兴产业,发展可再生能源有助于相关产业的升级转型。

四、结论与展望

低碳经济作为一种新型经济发展模式,围绕以节约能源、优化产业结构、加强生态保护和建设为重点,以科技进步为支撑,来努力控制和减缓温室气体排放,以不断提高适应气候变化能力,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促进经济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它完全符合科学发展观提出的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要求。因此要积极发展低碳经济,进而加速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使农十三师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进入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循环经济的发展轨道。

参考文献:

[1]沈政信.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下的新兴产业革命[J].政策望,2010,(4).

[2]林铃.加大节能减排力度 加快发展低碳经济[J].上海节能,2009,(11).

第11篇

关键词: 新兴产业;区域经济;京津冀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4)07-0022-02

0 引言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以新兴技术为支撑的产业,是正在形成或发展的,有可能创造新行业或者深刻影响现有行业结构的技术。无论从国家还是地区的视角看,发展战略新兴产业,在形成新增长点的同时,促进和带动传统优势产业发展。

1 京津冀产业发展升级的宏观背景

1.1 总量规模 京津冀区域经济总量规模较大,2010年区域内国内生产总值(GDP)43732.3亿元,占全国的10.9%。京津冀区域内部发展存在明显不平衡性,首先,中心城市与非中心城市发展不平衡。2010年,北京市GDP14113.58亿元,是京津冀区域乃至中国北方经济发展的重心。几年来,滨海新区的开发开放为天津市经济发展带来新契机,2010年天津的GDP位居京津冀各城市第二位。2010年,河北省唐山市GDP4469亿元,位居全省之首。其次,区域经济空间发展不平衡。2010年,河北省11个城市中7个突破千亿,而衡水、秦皇岛等城市发展水平较低,其中衡水市GDP只有781.82亿元,分别相当于京津的5.5%和8.5%。

1.2 人均水平 人均GDP是衡量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标准之一。从世界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的历史看,经济总量提升的同时,区域的人均GDP也将增长。近几年,京津冀区域的人均GDP呈现逐渐上升的发展状态,北京市的人均GDP从2005年的45993元增长到2010年的73856元,天津市从2005年的37796元增长到2010年的72994元,河北省从2005年的14659元增长到2010年的28668元。就国内而言,京津两市的人均GDP与上海(2005年人均GDP49694元,2010年人均GDP76074元)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但近年增速较快。

1.3 产业结构 在产业结构方面,京津冀各城市发展状况十分不均衡,产业结构差异很大。从京津冀区域13个城市第三产业产值比重看,第三产业比重超过50%的城市仅为北京(73.6%)、石家庄(63.13%)、秦皇岛(60.84%),其他10市均以第二产业为主。从京津冀主要行业的区位商分布情况看,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与软件业、租赁和商务服务、科学研究、文体娱乐业北京具有绝对优势,天津的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优势明显,而河北省的生活服务业发展比较落后,但采矿业方面显示出相对的比较优势。目前京津冀中心城市服务业水平很难满足该地区整体竞争力提升发展的需要,这势必影响整个区域竞争力的提升。

2 京津冀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现状

2.1 北京——高新技术产业、研发创新与科技服务居全国前列 北京市是全国智力资源最密集的区域,拥有42家国家工程中心、36家国家企业技术中心、80家国家重点实验室,形成如中关村生命科学院、大兴生物医药产业基地、新能源产业基地。北京坚持走“高端、高效、高辐射力”的产业发展道路,以新兴产业为支撑的高技术产业稳定增长。据统计,2009年北京市高新技术产业、科技服务业和信息服务业实现增加值已超过2800亿元。

2.2 天津——现代航运业、航天航空业、新能源业居全国前列 天津制造业基础十分雄厚,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已经形成了相当规模。天津滨海新区在自贸区建设方面正低调疾行,2007年12月,天津东疆保税港区一期封关后,天津就将自由贸易港区作为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并提上议事日程。天津建设自贸区可能的突破方向是服务贸易和金融业的开放。在绿色储能领域,天津市无论是技术水平还是产业规模,均以处于全国领先位置。天津市拥有国家级绿色二次电池产业基地以及物理与化学电源产业基地。行业领军的力神电池公司拥有全国唯一的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跻身全球锂离子电池企业前十强。在太阳能光伏领域,天津市汇集了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第十八研究所、南开大学光电所等我国最顶尖的科研院所,承接我国航天“神州”系列的太阳能电池板的研发。

2.3 河北——现代医药、新能源产业居全国前列 河北省在一些传统产业上比较具有优势,比如钢铁、煤炭、建筑材料等,同时医药产业在居于全国的前列。另外,唐山在新能源汽车产业方面走全国前列,2010年6月,唐山首辆纯电动客车下线。唐山曹妃甸港正在建设循环经济示范区,逐步构建钢铁、化工、电力等产业间的循环链接。

3 京津冀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路径探讨

3.1 完善产业对接,加强区域分工合作 合理的分工合作能够有效地强化区域内部城市之间的相互联系,整合区域资源,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推进京津冀区域内的产业分工,特别是基于价值链的分工,扭转京津冀区域内部各行政地域在产业发展中的地方封闭局面,形成一体化的经济发展体系,构筑产业群体优势。

现代物流业:2008年北京市社会物流总额达4.1万亿元,呈日益增加的趋势。北京为了建立完善的现代物流体系,花了3年时间重点打造了5大物流基地。2007年,天津物流业增加值425亿元,相继推出了12个重点物流示范区。河北省物流业将着力打造“一带两通道”格局。要想使京津冀的现代物流业取得较大的发展,必须利用好北京作为全国交通枢纽的优势,使多种运输方式得到有效衔接,并且应该积极的推动一体化公路交通、铁路体系建设。

金融业:北京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中心,很多的银行都把总部设在了此地,它集中了全国大部分的银行和保险等业务。天津也拥有很多自身的优势,正在形成多元化金融市场体系,并增设了很多的新业务。京津冀地区应共同打造北方的金融中心,北京发展定位为金融决策和调控中心。天津金融业可致力于建设面向港口经济和制造业的金融服务体系。河北的金融服务机构设置和集中程度相对较弱,要发挥区域金融带来的辐射作用,配合进行产业结构调整。

3.2 提升城市职能,增强区域竞争力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不仅需要产业自身的发展,同时合理的产业空间布局对新兴产业的发展提供有效的载体。在京津冀区域,部分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已具有相当的区域优势,如天津的航空航天产业,壮大“三机一箭一星”产业规模,构建起以总装制造为核心,涉及研发涉及、航空物流、维修服务多领域,形成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航天产业体系。天津港航运物流服务产业,以天津港为依托的北方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北京中关村的信息产业、金融街高端金融服务产业,石家庄的医药制造业等。京津冀三地应根据现有的基础和各自的比较优势,集中布局,打造一批具有地区甚至国际影响力的创新型企业和若干产业链完善、特色优势明显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区,实现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率先汇聚和领先发展。

3.3 推进科技合作,促进产业结构优化 京津冀区域在未来的科技合作中,应当努力形成创新主体间的了良性互动,重点培育和加强共性关键技术与核心技术创新能力、科技产业孵化能力、科技成果转化和知识应用能力以及对环渤海地区的技术转移与辐射能力。京津冀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必须坚持创新的引领作用,充分利用全球科技创新资源,集中发展物联网、电动汽车、新材料、航天航空、新能源等高新技术行业。建设物联网关键技术研发基地和产业化基地,促进RFID、云计算等一批关键技术的研发和成果转化。在此基础上形成一大批成为国民经济增长主要动力的高新技术产业,推动产业结构向高新化发展。

参考文献:

[1]刘芬.时空视角下的物流与区域经济发展研究[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13(6).

第12篇

关键词:港口经济;意义;面临问题;发展

一、港口经济对推动当地经济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港口经济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和调整。港口经济关联性强,对区域经济发展带动作用大。首先,港口经济的发展将直接推动本区域的基础设施建设。港口经济的发展直接导致对港口、码头等公共设施需求的增加,可以吸引国外投资者,推动有关基础设施及相关配套设施建设,这将进一步促进城市建设与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其次,港口经济可以带动关联行业的发展。港口的发展既需要仓储、运输、加工、贸易、金融、保险、、信息、口岸相关服务的支持,也会极大带动这些产业的发展。

港口经济对我国国民经济具有全局性的效应。沿海港口经济的发展,港口基础设施的改善,货物运输能力的提高有力地推动了我国外向型经济的发展,港口经济的发展与我国城市的发展正在结合为一个整体,不仅加强城市的交通枢纽功能,而且日益成为城市最为开放和创新功能最强的元素,成为沿海地区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尤其重要的是,我国港口功能的增强和港口经济的壮大,有效地带动了腹地的经济发展,决定着我国经济发展的地带性格局。

港口经济成为配置资源、调整本地产业结构的主导力量。港口经济已经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点。按照经济学规律,在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不同的时期、不同的行业、不同的地区发展是不平衡的。在一个时期,经济的增长往往集中在一个或几个主导产业或地区,这些产业或地区就是经济增长点。近几年,我国沿海地区港口经济发展迅速,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带动力量。由于资源不均衡性,经济的发展所需要的资源就需要靠运输来进行调节。港口城市作为海上货物运输和陆上货物运输的集结点,拥有更为广阔的经济腹地,具有利用外部资源发展本地区经济的优势地位。同时,现代化港口也为本地区参与全球竞争提供了高效便捷的通道,发挥着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使各种资源运输成本降低,同时还可降低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交易成本,形成良好的发展环境,增强本区域的竞争优势。因而,港口使各种资源向港口及港口周边地区集中。这就促使更多的相关公司、供应商和关联产业相应集中,形成相关产业链条,促进区域经济产业升级。

产业集群的形成带来了规模经济效益。产业集群实际上是指产业成群、围成一圈集聚发展的意思,也就是说在一定的地区内或地区间形成的某种产业链或某些产业链。产业集群的核心是在一定空间范围内产业的高集中度,这有利于降低企业的制度成本(包括生产成本、交换成本),提高规模经济效益和范围经济效益,提高产业和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从现代港口的临港产业看,大都呈现产业集聚态势。在国外,比利时的安特为普港,在进口原油的基础上,形成了炼油、石化、钢铁、金属加工汽车装配、船舶修理的工业体系,其产量占到全国的1/4;日本的阪神工业带,在港口沿海附近1公里-3公里的狭长区域内,分布着7000多家工厂,神户制钢、川崎重工、三菱电子等都在这里设有大厂。而在我国国内,凡是临港工业发展较快较好的地方,都呈现或采取产业集聚态势。上海市已以电子信息商品制造业、汽车制造业、石油化工业及精细制造业、精品刚才制造业、成套设备制造业、生物医药制造业为重点的六大临港工业群;在大连港、深圳港、天津港等港区,一批以培育石化、机械、国际贸易仓储物流加工、新材料、高新技术产业为特征的港口产业集群也正在形成。

二、当前经济形势下港口经济发展所面临的问题

当前,世界经济因国际金融危机向全球蔓延受到严重冲击,从金融领域扩散到实体经济,从发达国家传导到新兴市场国家、发展中国家。这场危机对我国经济的负面影响日益明显,决不可低估。港口是国家或地区对外开放的门户,对世界经济的冷热变化具有标志性。今年以来我国港口主要经济指标来看,虽总体保持了稳步增长,但多数港口的吞吐量增速下降,规模以上港口的货物吞吐量(包括集装箱吞吐量)的增速从两位数降至一位数,压力明显加大。国际航运市场运价大幅下滑,班轮公司普遍亏损,国际航运企业压力倍增。

三、坚定信心努力促进港口经济的平稳健康发展

从我国港口发展来看,在未来一个时期仍将处于大建设大发展阶段。我国港口将进一步完善港口布局,重点建设集装箱、煤炭、进口油气和铁矿石中转运输系统,提升港口综合运输枢纽和物流中心的能力和水平。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基本态势良好,国际贸易的格局、结构和流向随市场动荡调整,变化加速,但2010年进出口总额年增幅仍将保持在两位数,与此相应,港口国际物流总量的年增幅也将保持在10%以上。更应充分看到,我国内需市场巨大。国内物流市场需求旺盛,有着巨大的市场开拓空间。在我国扩大内需政策措施的实施和今后的发展中,港口物流发展面临巨大的新机遇。港口经济是一种开放型经济,为使港口经济得到持续、健康的发展,要求我们在了解和掌握国际准则和有关规则的基础上,根据经济一体化的要求和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尽快建立和完善既符合国际准则又适合我国港口经济发展的涉外法规体系。

在国际金融危机复杂多变的新形势下,中央对经济政策作出重大调整,并采取一系列果断、连续和强有力的政策措施,传递出中央稳定经济,保持增长的坚定决心和信心。2009年国务院出台了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十项措施。这不仅将极有效地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促进我国经济平稳较快增长,保增长、保民生,造福我国人民,同时也是对维护国际金融稳定,促进世界经济发展作出的重要贡献。此外,应该建立和完善港口建设融资体制,实施积极的财税政策和鼓励投资政策,吸纳包括外资和民间资本在内的社会资本来建设港口设施及参与港口运营,使港口建设投资与港口经营的主体进一步向多元化方向发展,市场机制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在危机面前,我们要全面把握形势,充分认识到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态势没有变化,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有充分的理由相信,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不会改变,新兴经济体的发展仍充满希望。世界贸易离不开海洋运输,离不开港口。从国际航运市场来看,周期性的波动是国际航运市场固有的特征,当前国际航运市场面临一定的困难,正在步入一个重大调整期,重大机遇与严峻挑战并存。从我国的物流市场来看,总体增长仍在持续,我国进口的需求仍相对旺盛,但受各种冲击,波动加激。在国际金融危机寒流中,应有坚定必胜信心,坚信科学发展是硬道理,树立攻坚克难的勇气,抓住危机中的机遇,通力合作,加快转型升级,保增长,上水平,增活力,重民生,努力保持港口经济科学发展的良好势头。

在严峻的复杂多变的挑战面前,应该清醒地看到困难的严重性,看到发展中的种种隐患,不断加强忧患意识。务必在果断决策中保持高度的理性,在运筹帷幄中保持科学的谨慎。我们应对挑战,就要有坚定必胜信心,直面危机,转危为机,切实提高自身核心竞争力,在科学发展港口同时,更好地承担社会责任。当前,港口企业在应对挑战中要特别注意突出重点、落实责任,优势互补、资源整合,加强全方位多层次通力合作,促进港航物流企业的强强联合,促进区域合作共赢,稳定核心市场,拓展新兴市场;继续优化结构、优化布局、优化服务和创新经营模式;坚持自主创新、诚信经营和安全质量第一。应对挑战中还要特别注意解近忧、谋长远,在差异化中抓增长点,发挥综合优势,优化投资结构,抓住经得起历史检验的大项目、好项目加快投资建设,科学发展港口。机遇永远宠爱有坚定必胜信心科学发展的有准备者,我们坚信港口经济在新的一年里一定会取得令世界瞩目的新成就。

参考文献:

1、李文荣.港口经济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分析[J].大众科技,2006(7).

2、孙才志,肖姗.基于数据包络分析的中国沿海省市港口经济相对效率评价[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9(1).

第13篇

产业转型中的文化产业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创新型经济发展道路,是一个复杂的经济高级化过程,包括产业结构、技术结构和经济结构的高度化,重心则是产业的转型升级。在这个阶段,由于经济高级化发展对知识、智慧、创新和审美等文化要素的更高要求,因而也推进了文化的更新发展,确立了新的文化观念、价值理念,构建了新的文化生态系统,发展出新的文化产业群,从而文化也以一种新的耦合作用方式作用于经济高级化过程,与科技产业一道促进了产业转型与经济高级化的发展,促成了经济文化一体化发展的新趋势,引领人类迈入了知识经济社会。

从国际经验看,在上世纪70年代期间,欧洲国家人均GDP先后达到5000美元进入工业化中后期时,这些国家出现了产业转型升级的趋势。在这个过程中,一方面是科技进步与以电子信息产业为核心的众多科技产业的兴起为这些国家的产业转型升级奠定了科技基础;另一方面,在产业转型升级对知识、智慧、创新和审美等文化要素需要的推进下,这些国家开始将文化纳入国家发展战略之中,以政府的力量主动推进文化建设,先后确立了以“创造性”为主题的国家文化发展战略和创新的价值导向,为经济高级化构建了新的文化理念价值基础和文化生态环境,并在传统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础上,大力推进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在这个演进路径中,这个时期的欧美国家,逐步建立起一种文化促进经济高级化的新功能范式和耦合方式,文化产业尤其是文化创意产业在产业转型升级、经济结构调整优化和整个经济高级化中发挥出巨大的作用。我们以英国的经验为例――

由于急于重振制造业,英国较早地认识到文化在推进产业转型升级中的功能作用,先后出台了国家文化艺术发展战略和发展创意产业的政策,并将创意产业中的工业设计作为基本国策,设立了国家级的设计委员会,将设计技术专业纳入国民教育课程中。他们(撒切尔等)认为,“可以没有政府,但不能没有工业设计”。经过政府的多年推进,英国的创意产业及工业设计取得了极大的成功。根据英国政府的统计报告,到2001年,政府划定的13项创意产业产值达1120亿英镑,占英国GDP的8.2%;1997年~2001年,英国文化创意产业产值年均增长率都在6%以上,平均年增长率为8%,而整体经济增长率则只有2.8%;1997年至2005年,英国培育了12万家创意企业,创意产业相关从业人员竞占全英就业人口的一半。正因为如此,英国的创意产业不但创造了新的财富,英国成为全球最大的设计出口国,英国伦敦继“金融之都”后又被誉为“创意之都”,而且在创意产业的帮助下,英国提出的重新振兴英国制造业、推进产业升级的目标也取得了巨大成功,许多制造业在新的工业设计、工艺设计中恢复了生气,并促成了许多新兴的产业群。

正是在这种发展路径上,在科技与文化的共同推进下,欧美发达国家在20世纪90年代后逐步完成了产业的转型升级,形成了将低端制造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在本土则发展科技产业、创意产业、现代服务业和高端制造业的趋势,以产业价值链为单元重构了世界产业分工与布局,改变了世界经济竞争的格局,使全球化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也使欧美发达国家率先进入了知识经济社会。

当前江苏文化产业发展的显著特点

近年来,在江苏不断优化的制度政策与市场环境中,文化产业发展呈现出“优势产业日益强势,特色产业更加兴旺,新兴产业领先发展,园区集聚效应初步显现,各产业群快速发展”的基本态势,可以说,全省文化产业已取得大模样宏观形态发展成就,正朝向支柱型产业方向迈进。主要有以下突出特点:

文化产业快速增长,但产业内部结构不尽合理。2008年文化产业增加值795.32亿元,按现行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35.27%,占全省GDP比重2.62%,高出全省GDP增速22.7个百分点,高于第三产业增速22.57个百分点,连续多年保持30%以上的增长速度。2009年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预计突破1000亿元,占GDP比重达3%以上。但统计数据表明,从2004年至2008年,我省文化产业核心层在全部增加值中占比较少,且呈下降趋势,2004年占31.7%,2008年下降为24%;相关层2004年为55%,2008年为54%;层则相对稳定,多年大致保持在25%左右。这表明,在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中,多半是文化产品制造业及其销售的相关层所贡献的,产业内部结构还不尽合理。同时,从2004年到2008年,以网络、广告会展、文化休闲娱乐为主要内容的层增速最快,达404%。但增速快主要得益于文化旅游业快速发展和原有基数(33.91亿元)较小等因素。

多元投入格局形成,但投融资体系建设还不到位。近年来,各种社会资本开始进入我省动漫、数码传媒、影视制作、文化专业市场等领域。统计数据显示,目前,港澳台及外商投资文化企业总量占全省的4.4%;民营文化企业的单位数、从业人员数、资产总量、营业收入分别占内资企业的78.4%、67.9%、34.75和40.7%。我省非公有制文化企业贡献已占全部文化产业增加值的一半,从业人员占2/3以上,形成了文化产业多元投入、竞争发展的格局。但另一方面,应配套的文化投融资体系建设相对滞后,文化产业发展基金刚刚建立,文化产业领域投资机构少之又少,专对文化产业贷款担保机构还没有,各类银行对文化企业还不敢大规模放贷。总体处在资本短缺局面。

形成若干优势产业,但规模化文化企业少。经过多年发展,我省逐步形成出版发行、广播电视、工艺美术、文化旅游、软件设计等优势文化产业。2008年新闻出版业经济总量达850亿元以上,各项指标继续位居全国前列。旅游业实现旅游总收入3265亿元,总收入居全国第一位,文化旅游成为江苏旅游业主体。工艺美术业品类品种居全国同行业之冠。但数据显示,全省4万多家文化企业中,规模上亿元的仅占1%,300万元以下的超过90%,多数文化企业规模小、盈利水平低,还缺少像腾讯、盛大这样的大型文化企业。同时若干热门产业内部企业过度竞争,符合上市标准的企业少之又少。

新兴业态快速崛起,但多数行业处于幼稚产业阶段。伴随着信息技术发展,动漫、手机报、手机电视、移动电视、网络电视、数码媒体等新兴文化业态快速崛起。目前,全省动漫企业近300家,新华手机报用户有206万;文化会展发展迅速,2009年南京同比增长30.5%。据统计,这部分新兴业态增加值2008年比2004年增加8.4个百分点。但这些我省新兴产业多

数还处在幼稚产业阶段,产出不大。更需要提及的重要问题是,当前全国都十分重视的动漫产业,在我省则存在企业数量过多、竞争激烈、依赖政府资助、衍生产品开发艰难、总体经济效益不佳等问题。

园区集聚效应初步显现,但产学研结合不够,同质化现象严重。经过几年建设,全省已经形成300多家文化产业基地、园区和主题公园,对促进产业集群化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总体上,我省各类文化产业园还处在初级发展阶段,数量不少,质量不高,同质化现象严重,苏南、苏中、苏北区域特色不明显。主题型园区产业链还不完整,复合型园区企业关联度不高,技术性和投融资公共服务平台不完善,产学研体系尚待建立,尤其缺乏创意创新研究中心,缺乏企业管理咨询机构。园区对创业型、成长型企业的孵化扶持手段不多,力度不够。

江苏文化产业发展的新思路

从江苏产业转型升级、发展创新型经济的需要看,当前江苏文化产业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与科技产业共同担负着推进江苏产业转型升级、发展创新型经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使命与重任。因此,“十二五”期间江苏应优化推进文化产业发展的战略思路,将文化创意产业作为推进江苏产业转型升级、发展创新型经济的重要产业力量,大力推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促进江苏经济文化的一体化发展。

1.创新产业发展思路,着力发展创意产业。江苏正迈人创新驱动经济发展阶段,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发展创新型经济,率先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正是当前江苏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主题,任务十分艰巨。因此,江苏应该创新产业发展的观念,从当代创意产业的产业功能中去重新思考江苏产业发展路径,重新定位创意产业在江苏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我们建议,更加关注文化创意产业的力量,在实施我省的“三大计划”中,充分发挥创意产业的引领创新、耦合文化、优化整合、促进精益、提升附加值等产业功能,通过大力发展创意产业,积聚优化整合各产业现有的处于分散、未专业化和资本化的科技、人才、品牌、设计、自主知识产权等产业价值链高端要素资源,以科技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两个引擎来共同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引导江苏率先实现发展方式转变。

2.加快文化企业股份制改造,推进优质文化企业上市。混合所有制是国有企业的改革发展之路,也必将是国有文化企业的改革发展之路。对文化企业进行混合所有制或股份制改革,可以使国有资本吸引、调动和组织更多的社会资本,放大国有资本的功能,同时也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行企业法人治理结构的产权基础,当然也是企业进入国内外资本市场的必要条件。我们建议,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把推进现有国有文化企业股份制改造作为江苏新一轮文化体制改革的重点所在。积极盘活现有国有文化企业资本,以这些资本引导更多的社会资本进入文化产业。在国有文化企业中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推进国有控股或参股的优质文化企业进入国内外资本市场。

第14篇

产品应用及技术进步,是一个古老而新兴的话题,典籍中早就有“木牛流马”等减少磨损,提高效率的记录。进入21世纪以来,世界经济飞速发展,伴随着现代工业技术的发展,工业机械设备向着大功率小型化、自动化、高精度、缩小体积、减轻重量、增大功率、提高效率、增加可靠性的方向不断发展,摩擦部件设计更为复杂、承受更大的载荷、更高的温度、更恶劣的环境,技术及产品对现代设备设计、制造、运输、管理,以及能源等国民经济各相关产业发展的巨大牵制影响已经非常显现。随着工业文明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产品的性能提出了更高要求,产品的主要使用性能和内涵也发生着巨大的变化。有专家指出“极压抗磨”性能的突破,是技术突破的单元技术核心,这将是技术的一次革命。

近几十年来,多种抗磨剂产品在市场涌现,国内外政府和科研机构也纷纷投入大量资金,开展先进技术的研究,虽然在“抗磨添加剂”技术开发方面取得了多项重要成果,在理论研究方面也取得了长足进展。但“抗磨添加剂”的“极压”性能还不够理想,特别在工业应用方面尚有待突破。长期以来,由于我国缺乏高性能油脂,工业领域设备的重要部位只能使用昂贵的进口油脂,但这些进口产品也只是一般理化性能优于国内同类产品,而在“极压抗磨”性能方面与国内产品相比并没有太大的突破,难以满足高低温、高低速、重载、超高真空等苛刻条件下的,而且价格昂贵,直接提高了生产成本,从某种程度上讲,也制约了我国工业发展的速度。所以,技术的突破对于加速我国工业文明意义重大,应该引起广泛关注。

一般来讲,油技术的发展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通过基础油生产技术的改进来提高基础油的品质,二是通过油配方技术的改进来提高产品的性能。基础油的生产技术是基础,添加剂是关键,是改善油性能的核心。产品的每一次升级换代都是在添加剂技术获得突破的基础上实现的。现代技术性能突破的核心,就是产品在极限压力条件下的抗磨效果突破。为防止设备轴承和齿轮等摩擦表面的点蚀、擦伤,过去多采用大体积笨重设备和高粘度的油形成厚的油膜,满足耐冲击性重负荷、高承载力条件的要求。但过高的油粘度会带来动力损失浪费和温度升高,以致油的氧化变质速度加快,造成机械事故和油品损失。而且过高的粘度对冷启动也十分不利,一旦混入杂质和水分,也不易分离和沉降。过重的大体积设备在设计、制造、运输、管理、能耗、以及对相关产业的牵制影响非常巨大。其实在条件下两金属表面相互作摩擦运动,如承受较大的冲击负荷时,则不易保持弹性流体状态,而呈边界,也就是不能保持完全的连续油膜时,油的性能几乎和粘度无关,这时油的抗冲击负荷性能主要由油在摩擦化学作用条件下产生的油膜强度即“极压抗磨”性能保证。因此,现代油液“极压抗磨”性能,是产品减少摩擦磨损问题的最重要指标。

所以,为满足现代设备大功率小型化、低能耗、重负荷、高速、高承载、高可靠性、长寿命运行不维修对流体油的技术要求,解决边界造成的设备磨损和油粘度过高带来的动力损失浪费等问题,就必须提高油的“极压抗磨”性能,降低油的粘度。研究发现,添加了优质“极压抗磨剂”的流体油液,“极压抗磨性能”指标就会明显提高。油的“极压抗磨”性能越高,它的抗点蚀、擦伤能力越强,摩擦损失越小,从而极大地减少摩擦磨损、提高承载负荷、降低能耗、提高效率、降低噪音、减少机械故障、延长设备寿命,实现设备大功率小型化、节能减排的效果。而油的油膜强度即“极压抗磨”性能,取决于油“极压抗磨添加剂”的配方和生产工艺技术水平,这是决定摩擦化学条件下成膜强度的关键,也是提高油“极压抗磨”性能的最有效手段。

珠海美昆印佳油有限公司,依据摩擦学理论,将纳米金属粒子预处理后与多种助剂按规定工艺生成无机有机纳米复合物,密度接近基础油,亲油性提高,所配制的油不发生纳米颗粒团聚和沉淀。在金属摩擦作用下,带负电荷的烃类分子和金属表面正电荷相互吸引,形成有机无机纳米复合物保护膜,这种保护膜具有抗极压性能高,减摩、抗磨性能优异的特点,完全可以满足现代机械设备在低粘度条件下对耐冲击性、重负荷、高承载力条件的要求。与传统技术相比,更高负荷条件下可以大大降低油粘度,降低重负荷、高承载设备对油粘度形成厚油膜来提高承载负荷的依赖,减少流体动力损失。同时可以大大降低设备体积和重量。该技术解决了金属纳米抗磨材料在流体产品中易团聚、沉淀、不能更好地发挥“极压抗磨”作用两项世界难题。应用特点是改善和提高油超重极压负荷条件下的抗磨损性能。添加了抗磨剂的流体油液,“极压抗磨性能”指标就会明显提高,摩擦系数则大大降低,承载负荷也大幅度提升,既延长了设备使用寿命,又减少了因磨损造成的事故发生,是流体技术和相关设备向耐冲击性重负荷、高承载力、低粘度、低能耗、设备设计制造向大功率小型化、高可靠性方向发展的核心技术保证。该技术完全自主创新、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技术通过了省部级科技成果鉴定,获得了国家发明专利保护。

该公司技术总监夏成田介绍说,美昆印佳油公司生产的“喜乐”牌油较市面上常见的油具有三大特点:首先,大幅降低机械部件在运行时的磨损,大大降低了能耗,提高了运行功率,以汽车为例,在使用该品牌的油后根据路况和驾驶习惯不同百公里可节省燃料5―10%;其次,排放控制方面效果出乎意料,没有胶质,没有黑灰,低碳且环保;最后,有效地延长了运行部件的时间,降低了运行成本,经济效果明显。以汽车为例,市面上常见的油品种在汽车使用时一般的换油历程是5000千米,而“喜乐”油可连续使用1万千米,是一般油品的两倍。

技术应用无处不在,推广应用先进技术,投资少、见效快、效益大。推广应用先进技术战略意义重大,在军事领域,可减少对国外能源、资源依赖给我国军事战略造成的威胁。军事上可降低装备体积和重量,延长装备寿命、延长续航里程、提高子弹射程、减少维修类非战斗机构、设备和人员配置、降低保障难度、提高战斗力。

推广应用先进技术综合经济效益巨大。其意义体现在每个工序环节、工业环节重复实现节能增效。经权威测试和实践证明,在高耗能行业、运输、机械制造和机械应用领域,应用先进技术可直接节能10%以上。“喜乐”油除了减少摩擦动力损失、降低油粘度、减少流体动力损失直接节省能源外,还可减少机械磨损、延长设备寿命、提高机械动力、减少维修管理成本、提高承载负荷、提高效率、以及减小设备体积、对相关产业的拉动促进等效益。而在一般传统工业企业中,采用先进的产品实现节能1%,就相当于完成企业利润10%的综合效益。

珠海美昆印佳油有限公司董事长尹安明先生表示,目前,中国小汽车拥有量已突破两亿辆,对产品的需求量非常大,随着汽车数量的逐年增长,油的需求空间也在不断攀升,所以,发展前景十分广阔。随着政府环保工作开展的不断深入,低碳理念渐渐深入人心,国家和每一位公民都在为保护环境、节能减排不断努力,从这个层面讲,一个品质优良、节能低碳的产品一定会被市场青睐。

第15篇

(一)工业产业链条短,附加值低

全市大部分企业属粗加工企业,高附加值行业少,产品处于产业链条低端,附加值较低。受产业波动影响,部分行业发展低迷。2013年,全市32个行业大类中有20个大类同比下降,11个大类降幅达两位数。全市48家黑色金属采矿业企业产品大部分属初级加工,没有深加工,该行业增加值同比下降15.1%,反向拉动工业增长1.24个百分点,亏损企业达29家。金属制品、机械和设备修理业同比下降33.5%,反向拉动工业增长1.03个百分点。

(二)工业投资支撑较弱,后劲不足

重大项目落户并相继达产,是推动工业持续飞跃的巨大内驱动力。近几年全市工业投资并不理想,2013年共完成工业投资235.2亿元,技改投资176.5亿元,但并没有形成拉动工业发展的动力,全年新增规上工业企业为零,没有新经济增量,后劲不强,投资拉动效果明显不足。

二、工业发展的潜力

(一)玻璃行业基础扎实

秦皇岛素有“玻璃城”的美称,耀华玻璃集团曾是中国玻璃行业的龙头。玻璃行业在全市有明显的优势,具体表现在:一是技术优势,全市建有玻璃研究院及玻璃博物馆,现有22家规模以上玻璃工业企业,储备了大量人才及技术。二是产品优势,玻璃产品丰富,主要有平板玻璃、钢化玻璃、夹层玻璃、中空玻璃等多种品种。三是特色优势,特种玻璃已成为全市玻璃工业的亮点和特色,星箭特种玻璃公司被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指定为抗辐照玻璃盖片全国唯一合格的供货方,公司研发的产品被用于神舟五号至神舟十号航天器上面;旭硝子汽车玻璃(中国)公司主要生产汽车用安全玻璃,为丰田、本田等全球知名汽车公司及国内一汽集团、东风集团配套服务。

(二)金属冶炼业平稳前行

一是生产平稳发展,2013年,全市共有32家规模以上金属冶炼工业企业,实现工业增加值87.8亿元,增长3.7%,增速高于全市平均速度。二是效益稳中略升,2013年,金属冶炼业共实现主营业务收入478.3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5.6%。三是产品有一定优势,全市钢铁企业的主要产品有生铁、粗钢和钢材。首钢板材公司作为行业的龙头,主要钢板品种畅销全国20多个省、市,并出口10多个国家和地区;昌黎县安丰钢铁和宏兴实业两家民营公司生产的钢材,在市场中已享有一定的话语权。

(三)装备制造业支撑发展

装备制造业在全市有深厚的历史,中铁山桥集团是发展百年的老企业,在钢桥梁、钢结构产品方面,被誉为中国钢桥的摇篮。2013年,全市装备制造业企业发展良好,风头正劲,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发展速度快。2013年全市共有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企业130家,完成实现工业增加值125.5亿元,同比增长8.0%,以占规上工业35.5%的增加值拉动全市工业增长2.6个百分点。第二,企业规模大。拥有中铁山桥集团、山船重工公司、哈电集团重型装备、秦冶重工等一批大型企业,支撑全市工业经济的发展。第三,汽车制造业龙头带动效益显著。中信戴卡公司规模大、发展快,2013年实现工业总产值177.2亿元,带动全市汽车制造业呈现41.2%的快速发展。

三、打造工业经济升级版

全市工业经济发展要借助城镇化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大气治理等政策的东风,加快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淘汰一批产能落后企业,上马一批有竞争力、有活力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新兴企业,打造秦皇岛工业经济升级版。

(一)抓好区域定位,重点企业先行

受地域范围和经济基础的限制,一个县级经济体不可能同时发展太多的工业产业,所以全市应以局部服从大局、县区服从全市规划为切入点,制定合理的规划,谋划全市工业发展新格局,以龙头产业率先发展为目标,全力扶植优势产业,以龙头带动全面,以点带面全面发展。一是树立全市一盘棋的思想,合理布局全市规划,确立以重点行业重点项目为抓手,确定一至两个区域为先行发展目标,制定行之有效的奖惩办法,加大政策倾斜力度,发挥“领头羊”效应。二是加大区域骨干龙头企业培植,在区域定位的基础上,制定振兴区域重点企业的规划,发挥重点企业作用,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二)强化园区建设,以点带面发展

全市已经初步建成有发展特色的西部、开发区等几个园区,工业集约化的发展势必能带动产业链条的联动,一个产业链条也必定能带动一个园区的发展。一是积极培育汽车配套产业发展。汽车行业是全市新兴的支柱产业,发展前景巨大,有中信戴卡、旭硝子玻璃、邦迪管路等与汽车配套相关的企业,秦皇岛要抓住首都工业企业外迁的契机,主动发展汽车配套产业,打造秦皇岛自己的汽车城。二是积极优化北部山区特别是青龙县的铁选产业。用政府主导引导企业向高端产业发展,打造新的钢铁产业基地。三是推动工农业协调发展,加大农业产业化进程。全市农业物产丰富,应加强对农业深加工企业集约化发展,冲击高端市场。加大对昌黎、卢龙葡萄酒产业的扶持,做大做强企业规模,增强企业竞争力。

(三)重视人才培养,保障人才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