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科技类项目管理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关键词:电子商务;项目管理;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4-0196-02
一、引言
电子商务是以信息网络技术为手段,以商品交换为中心的商务活动,也可理解为在互联网上以电子交易方式进行交易活动和相关服务的活动,是传统商业活动各环节的电子化、网络化和信息化[1]。
目前,高校在电子商务专业人才方面的培养,主要是将计算机专业与经济贸易专业相结合,旨在培养具有计算机软硬件和商务贸易方面的专门知识、掌握互联网编程技术和网上商务贸易的高级技术人才,学生毕业后可从事电子商务系统的开发、研究、维护与应用方面的工作[2]。而众所周知,计算机与经济贸易两个专业本身都是包罗万象的综合性很强的专业,要将这两个专业再次融合,不论是对教师的执教能力要求,还是对学生的学习能力要求,都将面临很大的挑战。作者承担电子商务专业课的多年教学以来,对此深有体会,也调研了多家兄弟院校以及走访了国外几家商学院,总体来看,在电子商务课程体系设计方面,“技术线路”和“商务线路”可以说是“泾渭分明”,所不同之处,仅在于两条线路的侧重不同。对于专业教师而言,依据各自专业背景的不同而各司其职,将自己最擅长的传授给学生,这是最佳的安排。
然而,从学生角度来看,则存在一系列问题,问题的根源在于W生个体的差异与课程设置的综合性之间的矛盾,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点。第一,学生对专业的认识不强。电子商务专业的学生,在报考本专业之前,对电子商务要学些什么没有概念,很多学生发现专业必修课中居然有计算机技术类的课程而感到惊讶;第二,学生“偏科”现象严重。经过两年的专业课程学习,一般到了学生大三时候,会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同一个学生,在商贸专业教师的眼中是优秀学生,而在计算机专业教师眼中则是一无是处,反之亦有;第三,学生“挂科”现象严重。由“偏科”带来的结果,甚至影响到最终学位的获得;第四,教学与社会关联性较弱。学生毕业几年之后,发现学校内学的知识无用,很多电子商务界的大咖,并非电子商务专业毕业的。
为此,作者结合教学和管理方面的经验,引入“项目管理机制”的思想,对电子商务技术类课程进行尝试性的改进,力图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上述学生个体的差异与课程设置的综合性之间的矛盾所带来的问题。
项目管理机制指的是针对项目范畴和项目特点所规范的管理制度,也就是为了达到“做正确的事,正确地做事,获取正确的结果”而制定的,需要项目团队成员遵循的、有度去衡量且有法去奖惩和激励的一些程式或规程。项目管理机制的主要内容是“管人”和“理事”,而人和事是在一个特定的环境下和具体的专业领域内进行的,尤其注重“团队合作”。总体来说,将项目管理机制引入到电子商务技术类课程的专业教学中,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单个学生的综合能力方面的要求,而“强化”了团队的合作能力,通过三五人组成的小团队,形成一个综合性较强的“团体”,而最终课程的考核也是针对这样的个体团队而非个人。在这种团队模式下,一方面通过团队最大地发挥单个学生个体的能动性,同时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护某些学生的弱项;另一方面,各个团队之间形成竞争和分工,也可以较好地推动学生之间相互的督促。
将项目管理机制引入到电子商务技术类课程的专业教学中,从学生角度来看,可以利用团队扬长避短,充分发挥个人的强项,同时屏蔽弱项;从教师角度来看,讨论确定一个项目之后,可以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让教学工作不再是把方方面面的知识一股脑地传授给学生这种传统模式,而是转变成“问题-解决问题-新问题-再解决”这样的良性迭代。更重要的是,“项目”、“团队”、“问题解决”这些概念,正是电子商务生态链中必不可少的环节,也是今后学生走向社会、参加工作之后每天要面对的事情。从这个角度来看,其课程改革过程具有积极的意义。
二、电子商务技术类课程教学改革内容
1.将电子商务技术类课程捆绑在一起,归纳到整体教学体系中,使得各门课程不再相互独立,而是具有前后的延续性。
2.技术类课程授课教师统一讨论安排授课内容的侧重点,将实用性较高的知识点作为授课计划重点,一些基本的理论知识弱化,或者让学生自主学习。
3.教学过程中,加强项目制度和团队合作,授课知识围绕项目中的问题而定,推荐学生自由组队,或者也可以特殊情况由教师组队,以团队为单位解决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具体问题,而解决问题的原则,先由学生自主解决,规定时间内无法解决时,再由教师辅助配合解决。每周的课堂时间,更偏向于项目进展研讨会形式,学生和教师交流上一周遇到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4.课程结束后的考核以团队为单位而非单个学生,教师只负责给各个团队打分,团队中的成员,由队长打分,弱化甚至取消传统的试卷分数制。
三、电子商务技术类课程教学改革目标
1.消除学生对技术类课程的抵触心理,让程序设计与开发变成一件“有趣”的事情。学习的最大动力在于兴趣,让原本枯燥乏味的被动式灌输知识,转变成学生主动去寻找知识;让教师的“填鸭式”教学,转变成点拨式教学。
2.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与竞争意识。让学生自己组队,推荐队长并明确团队分工,那么各个队员会积极地去学习自己分工中所涉及的知识点,和队友讨论问题时,也能够一定程度掌握队友分工所需要的知识点,在合作的基础上分工。同时,各团队之间也存在着合作与竞争,如果一个团队所承担的任务没有跟上整体项目的进度,不仅这个团队本身会觉得着急和内疚,其他团队也会在不同程度的给予其帮助和督促。如果一旦某个团队在几个规定时间周内都无法完成既定的计划任务,该团队则面临解散和重组的风险。
3.加强教学内容与社会工作的紧密性。电子商务的发展日新月异,一种新的技术或者商业模式的产生,就会给整个行业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因此技术类课程的教学内容需要不停的调整,以求在一定程度上跟上发展的脚步。这不仅对学生学习能力有更高的要求,同时对教师教学能力也是一种挑战,使得教师在教授的过程中也在不停地学习新知识。而结合社会上公司普遍采用的项目管理制度,采用“迭代式问题解决方法”,能够有效地督促教师和学生共同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从而在这个过程中一起愉快地学到新的知识。
综上所述,将项目管理机制引入到电子商务技术类课程的教学环节中,能够有效地缓解学生个体的差异与课程设置的综合性之间的矛盾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让学生互相合作、互相督促学习,使得“偏科”不再是烦恼,“挂科”不再是问题,在项目既定目标的指引下,教师和学生充分交流、共同进步。
四、实施方案与方法
1.组织电子商务专业教学团队认真研讨专业培养方案,将专业课程中的技术类课程归纳为整体,明确各门课程之间的前后连贯性。
2.定期组织教学团队与社会上多家企业进行产学研的交流,让各位专业教师能够更好地了解当前行业内的主流技术,提升自我知识储备,有针对性地传授知识。
3.教学团队共同研讨各门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和侧重点,使得前续课程学的内容可以在后续课程中真正发挥作用。
4.教学团队讨论出针对某门课程的若干教学项目,明确项目的模块化任务,作为本学期的主要教学内容,将各个模块分解到各个团队中去。
五、结论
随着国际国内经济形式的化,电子商务类人才成为劳动力就业市场紧缺人才。本文首先分析了电子商务类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随后将项目管理机制引入到电子商务技术类课程的专业教学中,使教学过程转变为“问题-解决问题-新问题-再解决”这样的良性迭代过程,最后提出了改革的具体内容与目标以及需实施的方案与方法,以期让学生在轻松学会和掌握基本的电子商务的理论和方法的过程中,具有解决问题与分析问题的能力,全面提升自身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张广霞,徐东,王志瑛.基于工作过程的电子商务专业课程体系的研究[J].商业经济,2010,25(04):118-119.
[2]彭丽芳,储新民,李琪.现代管理学与经济学、工学融合发展―以电子商务专业发展为例[J].经济管理,2006,15(4):11-16.
关键词:信息化技术;工程项目管理;应用型本科;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11-0037-02
作者简介:胡新萍,女,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工程项目管理类课程教学。
作为土木工程专业的一门必修课,工程项目管理类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工程管理能力,极大地影响着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近年来,国内外众多高校和学者对工程管理类课程的教学改革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但所制定的教学计划仍难以脱离原学科体系的框架,“重结构、轻管理;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比比皆是,工程管理方面的一些信息技术(如办公自动化系统、招投标系统、项目管理系统等)都没有纳入教学计划,难以适应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高校需求。由此可见,融合信息化技术的工程项目管理类课程的改革和实践,是值得深入研究和探讨的教学课题。
一、我院工程项目管理类课程的现状
按照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我院于2006年开设了工程项目管理类课程,并将该课程作为土木工程专业的必修课程,是学生在完成工程结构和工程造价等专业课程后,所必须学习的实践性和综合性课程。
目前,经过近4年的建设,该课程已经成为省级精品课程,加之我院土木工程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已基本成熟,为培养具备技术和管理双重技能的应用型人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是,由于目前我院的工程项目管理类课程过于重视理论细节的传授,没有建立动态的案例教学和构建信息化的项目管理平台,同时也缺乏网络互动的教学评价体系,极大地制约了学生管理应用能力的提高。因此,本课题将结合我院的实际情况,以管理类课程改革为载体,强化实践能力的培养,并将成熟的现代信息技术工具引入工程管理类课程的后续改革与建设中,通过数字化实践平台的创建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科学管理能力。
二、我院工程项目管理类课程改革和实践的指导思想
在对工程项目管理类课程进行改革和实践时,需要遵循以下指导思想:一是根据宽口径土木工程专业培养的方案,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重视强化学生的基础理论知识结构和专业基础知识。要对课程内容进行提炼,确保课程改革向着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方向拓展;二是切实把握土木工程各相关科学和课程之间的联系,确保整个土木工程课程体系的完整性,在避免课程重复的前提下进行工程项目管理类课程的改革;三是既要重视对土木工程基本理论、基本特征和性能的讲授,又要重视对工程背景和理论依据的讲授,确保每个学生都能掌握我国工程项目管理的发展历程。
三、融合信息化技术的工程项目管理类课程的改革条件和内容
1.融合信息化技术的工程项目管理类课程的改革条件
首先,我院的工程项目管理类课程为省级精品课程,经过几年的建设已经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积累了不少的经验和教训,为工程项目管理类课程教学融入信息化管理的后续建设打下了较为坚实的基础。其次,我院领导对工程项目管理类课程的改革给予了足够的重视和支持,并且在人员、时间、经费和设备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投入,为工程项目管理类课程的改革提供了人员和技术的支持。再次,我院土木工程专业拥有技术比较先进、仪器设备齐全(实验开出率为100%)的满足教学和科研需要的实验室和计算机房。而且,拥有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十余个,为工程项目管理类课程改革的实施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保障。最后,我院土木工程专业开设了预算员、施工员、造价员、二级建造师等职业资格培训,在人才培养、项目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的改革和创新方面已经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为工程项目管理类课程改革的实施提供了宝贵的软环境支持。
2.融合信息化技术的工程项目管理类课程的改革内容
融合信息化技术的工程项目管理类课程的改革,旨在将项目管理信息技术引入到工程项目管理类课程中,对原有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改革,促进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训,并且以点带面,最后惠及整个土木工程专业。我院融合信息化技术的工程项目管理类课程的改革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六个部分:
(1)培养方案的设计。工程项目管理任务的设计要紧密结合施工行业企业技术背景,在精品课程原有建设内容的基础上,还要和项目管理最新信息技术相结合,解决由于课程建设与现代化的项目管理信息技术相脱节的问题,实现动态跟踪最新的信息化管理技术,并及时消化吸收到教学中,培养适应建筑行业发展的新的项目化教学体系。
(2)数字化教学资源平台的建立。随着土木工程科技的进步,各种工程项目管理及综合应用软件将逐步替代传统的管理手段,尤其是数字化网络管理具有传统方法所无法比拟的优势。因此,依托校企合作的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加强数字化教学资源平台的建设,依此将数字化教学资源向工程管理类课程进行全方位渗透,激发学生的学习与发现的兴趣,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从而完成工程项目实践训练。
(3)教学形式的改革。工程项目管理类课程的实践性很强,很多时候难以在黑板上将施工料具管理和现场管理等内容描画出来,这就需要对教学形式进行改革。除了精品课程中原有的多媒体教学、案例教学、项目教学法等外,结合信息技术引入模拟教学法、现场教学法等,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乐于实践,提高教、学效果,才能努力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4)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设计。要对传统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进行革新,更加重视对学生平时成绩的考核和对知识综合应用能力的考核;要将过程评价与效果评价相结合,建立完善的、可监控的、网络教学互动的过程评价与激励体系,以及建立能体现技能水平的效果评价体系。
(5)教学内容的优化和整合。虽然教材是教师授课的依据,但是教材内容并不等同于教学内容,教材编写的逻辑结构并不等同于教师授课的逻辑顺序,教师必须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和整合,对教材内容进行加工和处理。由于教材本身涉及的知识点较多,教师必须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更加重视教材的实用性,并与注册监理工程师等职业资格考试的内容相结合,利用实际案例的讲授去覆盖教学的全部知识点,使得授课内容更加生动且易懂。
(6)师资培训的设计。教师的综合素质对于教学效果至关重要。工程项目管理是一项发展很快的课程,要求教师必须结合工程项目的发展趋势,不断对自身的知识结构和教学方式进行创新。因此,要依托校企合作、校校合作等形式,以跟踪掌握最新技术动态和提升项目管理技能和经验积累为中心,设计长期有效的师资培训体系。
提高工程项目管理课程的教学效果,是目前土木工程专业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本文针对我院工程项目管理类课程的现状,对融合信息化技术的工程项目管理类课程的改革和实施进行了探讨,以期对外校设置相关课程和专业起到一定的借鉴和启示作用。
参考文献:
《统计学》是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管理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它培养学生日常企业管理中的基本统计技能,教会学生如何科学处理数据。基于执业能力的应用性教育,《统计学》课程必须打破旧的学科体系和以传统的课堂讲授模式,构建以能力培养为目标,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具体的单元项目化实践性教学为基本点的新型教学模式。
一、项目教学法的意义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亲自处理一个项目的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习掌握教学计划内的教学内容。学生全部或部分独立组织、安排学习行为,解决在处理项目中遇到的困难,提高了学生的兴趣,自然能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因此“项目教学法”是一种典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项目教学法”最显著的特点是“以项目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改变了以往“教师讲,学生听”被动的教学模式,创造了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协作、探索创新的新型教学模式。
二、高职管理类学生的特点
(一)大多数高职院校的生源整体素质偏低,起点不一,差别较大。
我国高职教育的生源类型较杂,包括三校生、普通初中毕业生、普通高中毕业生等,绝大多数是来自普通高中。这三类学生入学起点不同,文化、专业素质不同,甚至生理、心理素质也有差别,因此,高职院校的教学对象素质结构复杂,水平参差不齐,教育难度较大。
(二)高职管理本文由收集整理类学生的数学基础较差。
在教学过程中发现,高职管理类学生都是文科生,数学基础普遍较差,学习习惯较差,对《统计学》、《经济学》等与数学关联性较强的课程兴趣不大,学习起来有一定难度。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方式很难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那么,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统计学》的积极性就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课题。
三、《统计学》课程项目化教学设计的思路与实践
(一)项目教学设计的理念与思路
本课程以学生为主体突出职业能力培养,坚持工学结合,融教、学、做于一体,按照企业管理中统计工作过程编排教学内容组织教学。1.以企业管理中的统计工作岗位需求为依据,确定课程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态度目标;2.以职业能力为依据、以工作任务为线索确定课程内容;3.以典型任务为载体,围绕任务的解决设计教学活动;4.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选择相应的教学手段和方法;5.根据本课程特点和职场岗位的要求设计课程考核标准和考核方式。
(二)项目教学的设计步骤
1.基于工作过程的职业岗位技能要求,确定本课程的教学目标,形成若干教学项目。
《统计学》主要培养学生四大基本能力:调查方案设计能力、调查资料收集、整理与分析能力、调查报告撰写能力和创造性运用资料能力。基于工作过程的职业岗位技能要求,本课程的教学总体目标是:①知识目标:掌握统计调查方案的设计方法、统计调查的方法、统计整理的方法以及统计分析的常用方法和常用指标的计算。②能力目标:要求学生能够进行调查方案的设计、调查问卷的设计;能够灵活运用各种调查方法进行统计调查;能够运用计算机手段进行统计资料的整理;能够正确运用excel软件编制统计表和绘制统计图;能够运用静态分析指标和动态分析指标进行统计资料的分析。③态度目标:培养学生诚信、公平、敬业、服务、团队协作精神。
根据以上学习目标,以统计工作任务为线索将课程内容设计为三个项目:①统计调查;②统计整理;③统计分析。
2.基于工作过程,将各项目分解成若干任务单元,在任务驱动下,运用情境模拟、角色扮演、实际操作等方法实施“教、学、做”一体的教学。
3.在任务驱动下,实施教学。
以上只是对项目教学的典型“任务”进行了一个简单的设计,接下来要以典型任务为载体,围绕任务的解决进行教学活动的设计。
(三)项目教学法实施举例
以下以“统计调查”项目为例说明运用项目教学法的教学过程设计。
1.项目教学目标。本项目的教学目标主要是:①技能目标:掌握问卷设计技能,调查方案设计技能,调查技巧运用的技能;②知识目标:了解统计调查的作用和要求,了解统计调查方案的内容和格式;掌握各种统计调查方式的特点和运用;掌握各种统计调查方法的特点和运用;掌握问卷设计的基本知识。③态度目标: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责任意识、敬业意识、应变能力及沟通能力。
2.项目教学活动设计。首先,教师根据本项目的教学目标设计、布置学习任务,明确学习目标与要求,帮助学生理解任务。因为统计调查在企业管理中的一个重要应用就是市场调查,所以本项目设计的任务可以是以在校学生为调查对象,在学校范围内模拟一次市场调查。其次,以小组为单位,制定调查方案、调查问卷,明确调查内容、调查方法和方式。最后,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制定的调查计划实施小范围的初步调查(调查对象大约10人左右),在实施过程中,学生能对自己所制定的调查方案和调查问卷是否有缺陷进行检验,并对调查方案和调查问卷进行修正。调查方案和问卷定稿后,学生再开始正式的大规模调查。在完成调查后,学生对本项目的成果——调查方案和调查问卷进行展示与自我评价,教师对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评价及纠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