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高中语文导学案范文

高中语文导学案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高中语文导学案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高中语文导学案

第1篇

导学案的出现是学校和教师大力推进高效课堂的产物,是积极教研课改的新产品。目前很多学校都在进行导学案的校本设计,大家都在谈语文导学案的设计编制问题,导学案已成为教学上的一股热风,正在全国各地蔓延。那么,如何编制导学案?如何立足学情落实三维目标?导和学如何调控呢?这些问题值得我们所有的语文教师深思。

一、学法指导,让学生会学

目前导学案最大的“死穴”,就是缺少学法的指导。导学案的设计,必须解决“我们如何到达那里?”的问题。所以,导学案在设计上必须很好地发挥学法的“导”,让学生会学,并知道怎么学,让学生自发学习。长久的传统教学方式,让学生形成了被动接收的习惯,现在转换模式,学生必然会出现茫然不知如何开始的现象,因此,教师要发挥好指导者的作用,帮助学生完成过渡并适应。对此,可以从语文教学中的各个方面入手,比如,对文本阅读的指导,对语句含义的理解进行指导、对文本层次结构的指导、对表达步骤的指导等等。而我们所说的方法指导,可以有些依据的支撑,也可有些所学的实际事例来启发,但需注意方法的形象直观性以及学生的自主参入性和思考性。

导学案的重点是展现学生对知识的构建过程,其目的不再是一味的追求标准统一答案,而是整个对知识的学习和掌握的过程,在学生自学时,每个人可能会有和他人不同的理解,有些甚至是不正确的,教师在指导学习中,一方面要鼓励学生之间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进行探讨和思考,另一方面,对于出现较大偏差的理解时,要注意适时恰当的提醒和引导。

二、发挥潜能,搭建脚手架

高中语文学案只有更加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才能得到效果最大化。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提供有难度的知识,发挥其潜能,在此基础发展下一个发展区。所以,只有针对最近发展区而设计的导学案,才能更把握学情,促进学生语文学习的发展,把未知转化为已知、把不能转化为能。这也就要求教师在制定导学案时要“瞻前顾后”,将之前的导学案知识与如今的知识形成体系,遵循“循循善诱”的过程。在教学中,教师通过导学案的形式,帮助学生搭建“脚手架”。这样也才能解决之前的缺少知识体系的问题。

1.由此及彼,实行知识衔接

苏教版高一语文教材《金岳霖先生》,这篇文章主要对金岳霖先生的行事进行描写,通过平实而有韵味的语言,表现出主人公真诚、坦荡、特立独行的品格。此篇文章解决的一个重点问题就是细节描写,包括人物的外貌、行为举止、教学风格等,这些细节对把握人物心理特征都至关重要。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细节描写的精髓,认识细小的事情可以很好地刻画出人物的性格。导学案的编写可完全扣住这一点来设计,在学法的指导上,以所学知识为支撑,遵循由此及彼、由浅入深的原则。

如选择《孔乙己》中:①孔乙己着了慌,伸开五指将碟子罩住,弯腰下去说道,“不多了,我已经不多了。”直起身又看一看豆,自己摇头说,“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于是这一群孩子都在笑声里走散了。②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等语句,请学生说说这些细节描写的妙处。

然后由此引导学生抓住金先生的肖像、语言、行动、服饰、表情变化等细节描写,以此来分析金岳霖先生的人物个性,让学生对细小的事情可以刻画出人物的性格这句话的理解,由浅识而向纵深发展,实行初高中知识的衔接。

2.瞻前顾后,进行知识拓展

再如选择张籍的《秋思》“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因此诗没有太难的字词和句式,意思也较平白易懂,因此教师可将重点放在诗意的理解和知识的拓展上,让学生在课上试析此诗写了生活中哪个“寻常”的细节,并对作者的细节描写说说自己的感受。通过两篇文章的学习和拓展教学,使得导学案上的知识能够瞻前顾后,形成系统性,也让学生对知识形成更加深刻和全面的认识。同时也可在此基础上再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运用细节描写的方法,描写你所熟悉的某位老师或同学的独特个性。这样将知识由未知到已知,活学活用,可谓一点多得。

第2篇

一、导学案的准确定位

导学案教学体现了“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现代学习理论,撬动了中国基础教育的课堂改革。课前,学生按照导学案设计的“路线图”自主研读文本。课堂上,学生争先恐后展示自主研习成果,大胆质疑,思维不再受老师的限制,常常在相互争论中碰撞出思想的火花,生成新的思路,整个课堂就是一次智慧的探险。民主、和谐、宽容、“安全”的课堂文化,让沉闷的课堂焕发出生机与活力,阳光、欢笑与收获的喜悦洒遍每一个学生的心田。课后,及时总结和反思,巩固知识,提升能力。实行导学案教学后,改变了师与生的地位,改变了教与学的立场,优化了课堂教学生态,改善了“教师、学生、知识”三者之间的动态结构关系,让学生在课堂活动中充分享受学习的快乐和“生命的狂欢”。

那么,如何界定“导学案”的概念呢?裴亚男老师认为,“学案指导学生学习,培养思维和学习能力,不仅仅是一份学习材料和案例的呈现,它具有很强的设计性”,“学案实质上应该是一种方案”。这种观点界定了“导学案”的性质,那么设计的依据是什么?目的何在?设计的主体是谁?张海晨、李炳亭的研究回答了这些问题:“导学案是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为达成一定的学习目标,由教师根据课时或课题教学内容,通过教师集体或个人研究设计(学生也可参与),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师生互动‘教学合一’的设计方案。”笔者赞成这一观点,这里的“导”就是指导、引导,“学”就是学生学习,“案”就是方案,就是设计。美国心理学家加涅把学习者的心理过程和教师的教学过程联系起来,形成了一整套课堂教学方法体系,包括九个独立的教学事件:引起注意、告知学习者目标、刺激回忆原有知识、呈现刺激、提供学习指导、引出行为、提供反馈、评价行为、促进保持和迁移。根据这一体系,笔者把导学案设计成八个部分,即学习目标、(学习)重点难点、学法导引、知识链接、学习过程(设计)、(自主)归纳小结、当堂检测、学习反思。同时根据学习活动内容的不同,把课堂分为四种课型,即新授课、训练课、复习课、评讲课。针对四种课型,实行“四案并举”,即新授内容的“自研案”、基础达标的“训练案”、阶段总结的“复习案”、问题落实的“纠错案”,总称“导学案”。

基于上面的分析,笔者认为不应将“导学案教学”(“学案导学”)界定为一种“教学模式”或“教学方法”,因为导学案(学案)只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一种手段,引导学生逐步摆脱对教师的“依赖”走向自主学习的桥梁。为此,笔者在实践中从来不认为导学案是“编写”出来的,而是根据学情对学习过程的一种“设计”。

二、导学案的价值取向

导学案是促进“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转变”的抓手,其价值取向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理解。

一是促进信息对称 “信息对称”本是经济学上的一个术语,它要求交易双方掌握的信息必须对称,否则就做不成交易,即使做成了也是不公平的。把这一概念借用到课堂教学中,就是让学生在导学案的引导下认真研读文本,对相关问题进行探讨,课堂上有备而来,导学案是促进信息对称的重要手段,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创造了平等对话的可能。

二是提供认知背景 教师把帮助学生理解文本的主要资料作为助读材料通过“知识链接”告知给学生,为学生提供认知背景,并把自己研读文本时查阅相关资料的目录索引提供给学生,让有兴趣、有条件的学生可以通过网络或到图书馆自主查阅钻研。

三是引发认知冲突 一般的理解,认知冲突就是当个体意识到个人认知结构与环境或是个人认知结构内部不同成分之间不一致所形成的状态。导学案就是通过设计符合学生实际需求的“学习目标”、适当的“知识链接”和层次分明的“问题设计”(即“学习过程”的内容)等引发学生产生认知冲突,当学生发现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与“学习目标”、“学习过程”中的“问题”产生冲突的时候,就会产生一种“先天趋向”,在“同化”“顺应”的基础上追求一种“平衡”。

四是重建课堂文化 导学案教学带来的不仅仅是课堂的变化,更是课堂文化的重构,它需要在一个“学习团队”(即“学习共同体”)中发挥应有的作用。这种团队由学生、教师和校外专家共同组成,包括学生个体与团队、教师个体与团队和校外专家三个层面。在学习团队中,人人都是学习者,处处都是学习场,时时都有学习元。通过建立共同愿景、改变心智模式、建立系统结构、强化激励评价等措施建立的学习团队,可以有效激发学习者积极主动参与团队学习,共同研讨导学案中的问题,促进学习者团队归宿意识,为学习者提供多种角色体验,让学习者在不同角色中学会对待自己,对待他人,对待社会,对待自然。

三、导学案走向何处

第3篇

师自身的业务素质,创设师生和谐民主的新型关系。

【关键词】:“学案导学” 高中语文教学 教学相长

一、解读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1】新课程改革要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彻底改变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学习的教学方式,强调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因素,关注学生终身学习的观念和能力的形成,促进他们的可持续发展。“学案教学”是体现并实践这一教育理念的重要教学模式之一。

“学案导学”是指以学案为载体、以导学为方法,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体、教师的启迪引领为主导,师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要求教师吃透教材、熟悉学情,在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使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相得益彰,发挥最大效益。

“学案导学”的核心是“导与学”,关键是教师,根本在课堂。因此,在制定每节课的“学案导学”时,必修着眼本校的实际情况来着手设计。我校地处侨乡,生源大部分都是“留守孩子”(父母长期在国外),亲子教育、家庭文化氛围基本缺失,学生在课余时间基本上都是呆在网络虚拟世界,他们思维活跃、接受能力强,但是书面阅读量少,对文字的敏感度较低,因此表达能力相对滞后,很多情况下只能停留在“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层面。随着高中阶段语文要求的提高,很多学生在学习习惯、自学能力、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等方面明显心有余而力不足,语文教师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却只能玩猫捉老鼠的游戏,依然是师生心身憔悴。因此,大胆尝试新的语文教学模式,迫在眉睫。

二、措施

为了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督促他们互帮互助,我开始了“学案导学”这种教学模式,编写“导学案。”“导学案”即学生自主学习的指导方案,它要求教师在设计时,用学生的眼光、认识经验和思维去研究教材,充分考虑学生在自学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思维问题;设计问题时要有层次性、梯度性、渐进性,要根据学生对问题的认识逐渐加深;要使学生意识到,要解决教师设计的问题不看书不行,看书不看详细也不行,光看书不思考不行,思考不深不透也不行。这样学生才能真正从教师设计的问题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会看书,学会自学。具体来说,“导学案”的环节主要包括五个方面:课前预习、课堂探究、精讲点拨、当场检测和学习小结。

课前预习要求教师将预先编写好的学案,至少提前一天发给学生,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知道重点难点,带着问题层层深入地独立看书、自学、思考、探究,对课文进行预习。例如《逍遥游》的学习目标:梳理文言知识,初步了解文章大意;了解庄子其人和其文;学习本文运用比喻、夸张、拟人等修辞手法,借用寓言说理的写作技巧;了解庄子世间万物若“有所待”则不自由的思想。重点:梳理文言知识,初步了解文章大意;了解庄子世间万物若“有所待”则不自由的思想。难点:学习本文运用比喻、夸张、拟人等修辞手法,借用寓言说理的写作技巧。教师在编写学案时,要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好奇和热情,尽量把庄子的生平、作品、思想及其对中国文化的深远影响等知识编成励志故事、为人处世之道、作文素材等等,让学生在愉悦中完成预习任务,把有疑问的问题作好记录并带进课堂。这样,学生通过课前自学对教材有一个初步了解,提前进入状态,完成了第一次学习。

课堂探究是以学案为载体,以问题为中心,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学生把自主学习中遇到的疑点、难点问题提出,通过与小组同学进行讨论探究,共同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与思路。例如在教学《陈情表》时,在解答“晋武帝为什么要提拔李密去做官”时,大部分学生能够联系到当时的写作背景,明白这是晋武帝笼络人心、巩固政权的需要。但是也有学生质疑:“是不是李密和晋武帝有交情?要不然为什么一定要提拔他?”问题一提出来,学生马上就陷入思考,几分钟之后就有学生在文本中找到答案:“臣少事伪朝”,所以李密不可能认识晋武帝。在全班同学的一番讨论之后,学生更加深刻地体会到李密当时左右为难的处境,陈情的如履薄冰。就这样,学生由“学会”变为“会学”,依靠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思考能力,愉悦地解决了问题。当然,根据问题的特点,教师可以提问题让大家或一个同学回答;也可以让个别同学黑板展示。同时,教师要及时评价学生的表现,要纠正错误或不准确的表达,还要汇总出现的问题,准确把握学生在合作学习中遇到的疑点、难点、重点问题,为精讲点拨做好准备。这样,教师引导学生在课堂上积极讨论交流、合作探究,分析问题,完成了第二次学习。

如果说前两个环节主要是由学生自己来解决,那么精讲点拨则由师生共同完成。教师根据学生交流探究中存在的问题,对重点、难点、易错点进行精讲点拨,帮助学生解难答疑,点拨答题方法与思路。例如学习《湘夫人》时,学生在翻译课文、概述段意之后逐渐失去了兴趣,我就要求学生把自己想象中的神恋故事画到黑板上并且生动形象地表演出来。由于有挑战性,学生组内积极合作、全力以赴,等到派出代表上台展示时,就能声情并茂地演绎湘君和湘夫人因错过了约会时间,相思却不能相见,备受煎熬的幽怨哀婉的苦恋故事。在学生被深深地感染之时,我趁热打铁点拨:其实这也是一首政治诗,是作者屈原不为楚王所知的身世悲剧的曲折反映,诗中之景,正是屈原因情而造,寄予理想的体现。这样,轻松地带领学生完成了第三次学习。

当场检测是指当场进行分阶段达标训练,及时得到反馈,解决问题。它要求教师紧扣本节课的学习目标,结合学情和课程标准分层次、有梯度地设计作业,选择能覆盖本节课内容的题目,来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及运用,完成第四次学习。

学习小结是指学生自我总结,及时反思本节课的学习状况,如主要方法、规律的总结,疑惑问题知识的整理和探究等,并独立构建章节、单元知识网络,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此外,由于学案是公开的、透明的,学生不仅在课前、课间可以看到,课后还可以看到老师在这堂课反映出来的教学设计,可以根据学案的要求、提示、安排,根据自己课堂上掌握知识的实际情况把课堂学习继续下去。学生的学习时空得到延伸和拓展,学习方式得到完善,从这个角度来看,这种课堂没有界限。

三、效果

在过去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填鸭式”的直接灌输,使学生养成依赖和懒惰的思维习惯,缺乏积极钻研的求知精神。“学案导学”则有效地把语文学习延伸到了课前课后,教学效果自然不言而喻。

首先,它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习能力和探索的欲望。“要使教育成功,首要任务是激发学习的热情,使之成为学习的主人。”“学案导学”能让学生知道老师的授课目标、意图,进而内化为自己的学习目标,让学生有备而来,给学生以知情权、参与权,因而积极性更高。我所教班级的学生就经常如此坦言:“我们比以前更爱学习语文了……导学案使我们学习语文心中有数、不再害怕老师提问。它引导我们语文预习的内容、思考的方向,告诉我们要动脑筋思考。因为有准备,我们和老师更容易共鸣,课堂上更有话说,能力得到了提高。”确实,“学案导学” 满足了高中生思维发展、自我意识发展的需要,对学生的自我发展和自我价值的体现有十分积极的作用。同样,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得到了培养,学习品质甚至思维方式得到了优化,这种自学能力的形成和探索欲望的提高,让学生受益终身。

其次,它有助于教师职能的转变,进一步提高教师自身的业务素质。新课程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学案导学”模式下,学生通过自求答疑,教师突出引导者的角色,师生平等融洽的关系有助于师生合作学习关系的实现。与此同时,学案的设计和导学的实施要求教师对新课程、教材内容以及学情非常熟悉,这将促使教师进一步提高自身业务素质,激励和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既有威信又有亲和力地“领着学生走进知识”,实现教学相长。

四、问题

总体说来,“学案导学” 在实践中的确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是任何事物都如一把双刃剑,在发挥其优势的同时也存在一定的弊端,“学案导学”与语文学科的融合也存在一些仍需改进之处。例如:学生只顾完成导学案,常常会忽略课本,忘记在课本上做笔记;过度沉浸于讨论,抠题加分,在不重要的问题上耗费时间,造成学习任务不能及时完成;创新意识不强,要么是只能解决问题不能提出新问题,要么是所提的问题不具典型性,甚至是为提问题而提问题等等。希望在来年,我们能继续探索、实践这种“高效”方式,以期取得更好的教学成绩。

第4篇

[关键词]导学案;阅读;原则

导学案运用于高中语文阅读,既要发挥导学案导学的优势,又要结合阅读教学的特点。

一、基础性与提升性相一致

“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阅读教学的提升主要是在学生掌握基本的阅读方法和阅读技巧之外, 通过阅读优秀作品,了解重要的文化知识信息,体味山川美景和不同人生的多姿多彩,激发珍爱自然、感受生命真谛、热爱生活的感情;感受艺术创造和科学中美的真谛,培养高尚的的审美情趣,提升审美境界。通过阅读和鉴赏文本,让学生喜欢汉语,具有热爱祖国语言的感情,陶冶个人生活学习的性情,追求高尚审美情趣,提高道德修养。

语文本身的特点决定了在基础教学中,必须体现其工具性的特点。阅读教学又是重要环节之一,导学案阅读教学必须体现基础知识的积累和阅读能力的训练,问题的设计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学习目标不宜太高、太难。

二、自主性与指导性相统一

在新课程的条件下,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非常重要。“所谓学习自主性就是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人,学习是自己的事情,我能够学,自己尽量学。”不懂的,在教师的指导下和与同学的交流中再做思考。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指导和激励,是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条件。所谓指导性是指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帮助学生建构知识,引导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

导学案阅读教学中,学生自主性学习与教师的指导性教学要求站在学生的角度,在深挖教材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设计导学案,从而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学生课前的预习是导学案中的重要环节,如何让学生进行有效的自学,是教师需要考虑的问题。学生案要求自主学习教材,完成导学案中自己能够完成的任务。它要求教师在预先编好的导学案中制定合理的学习要求计划,让学生自学有明确的方向,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带着问题走向课堂。教学时,让学生主动探索新知识,自主阅读文本,主动讨论重难点和疑点,主动思考解答问题,自主概括结论。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展开思维来获得知识。阅读教学中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应该相统一,共同完成语文教学目的,这有利于调动学生和教师两方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独立性与合作性相结合

所谓教学中的独立性就是学生表现为我能学,学生有强烈的自主学习欲望和学习能力。学生学习独立性的养成是需要长时间的培养和训练,要让学生在阅读中转变为自我内在需求的“我要学”,必须以兴趣为主,同时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导学案的课前设计和导入必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带着好奇进入课堂。教学环节设计合理,知识难易有梯度,既让学生在阅读课堂中有收获的喜悦,又有挑战的刺激。学生责任感的的培养是教师在教学中不断把知识与他的现实生活、他的个人成长、他的未来人生建立起连系。导学案阅读教学要教会学生阅读的技巧,在做题中训练答题的规范,这样,学生在阅读中心智得到成长,在考试中收获成就。

第5篇

教案与导学案有本质区别。教案是教学中教师认真阅读教学大纲和教材后,经过分析、加工、整理而编写的有关教学内容及教材的讲授方案。它着眼于教师讲什么、如何讲,侧重使学生“学会”。而导学案是用于引导和帮助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的活动方案。是在教案的基础上为发展学生学习能力而设计的一系列问题探索及学生直接参与、主动求知的活动案例,它着眼于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如何引导学生获取知识、培养学习能力,侧重于学生“会学”。从二者的内容指向而言,二者有交叉又有很多的不同。

应该说,在转变传统教与学的陈旧低效方式、倡导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大背景下,导学案作为引导和帮助学生自主学习和主动探究的方案,在一定程度上(更多的是理论层面)起到了沟通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建构知识的能力的作用,对理科教学起到了很多实际效果。但比较而言,导学案教学的泛化对语文学科而言,却是“鸡肋”。

我们看看如今语文导学案教学的一般程序。

导入新课:课前老师印发给学生本课的导学案,上课老师直接导入新课。

明确目标:一般2―3个(有时与后面的教学内容不对等)。

检查课前预习:一般是注音、词语理解等语基知识。

作者及写作背景介绍:都是教师事先整理好,以静态识记性知识方式陈列。

文本学习:一般是给出教师对文本整合的3-5个思考问题,上课时以提问方式进行逐一解决。解决的方法就是教师提问,学生到文本中寻找相对区域并概括整合出答案。这一过程以问题的对应理解区域和文体答案的准确与否作为教学重点。

巩固练习:一般是一段几百字文字阅读附加几道阅读题。

作为一种语文导学案教学的范式,一节语文课如果按照上述学案来组织教学,我们可以明确看到的是:学生完成了学案,教师也就彻底完成了本课的教学任务。这就让我们有了困惑:这种机械单一的问答题式、阅读题式的导学案能够适应语文学科的教学要求吗?

实事求是地说,导学案教学让语文教学出现了方向性问题!

一、简单化教学,严重弱化了语文教师的教学力

语文教学,学生的发展依赖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之间系统而相倚的互动。相对于学生而言,教师拥有着相当广泛的知识经验,并将相关课程内容传授给学生。学生处于某种特定的课堂教学文化背景之中,学习知识,习得发展。而导学案教学,是否会让语文教师在注重培养学生学习方式的同时,忽视了对学生语文听说读写这一语文基本能力的培养,从而也使得语文教师的文本解读力和语文教学力逐渐下降?而且,这样的导学案教学,带来一个怪异现象:不是语文教师也一样可以教语文!

有一节公开课:《获得教养的途径》。教师的导学案中设计了如下主体教学环节(设计四个问题进行文本学习):1.“获得教养”的目的是什么?2.阅读经典的意义是什么?3.阅读经典的方法是什么?4.阅读经典后效果如何?从教学过程看,四个问题逐一抛出,学生到文本中的对应段落逐一寻找问题答案,教学过程很顺利,教学完成很流畅。但略加思考,却不难发现一个大问题:文本解读仅限于表层文字的信息寻找和提取吗?这节语文课教学目标仅定位于段落内容的整合和概括吗?

对语文而言,文本学习是一种增量和扩量教学,而不是缩量和简单教学。从教师实施教学而言,这种导学案只能是一种粗疏和大概的教学内容,是一种《教参》内容的整合和提取,然后以问题进行呈现和教学。这种导学案教学满足于文本内容的概括与信息的提取,止步于问题答案的正确与否。长此以往,有多少语文老师还会去主动深入研究教材,深入备课?长此以往,又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

教学需要改革,教学形式需要创新,但如果都去热衷炫目的教学形式,追捧时尚的理念,效力于教学的异样形式而非实际内容,那么,语文课会上得越来越好看,但学生的收获却只能越来越少,教师的教学能力也会在日积月累中日渐削弱。

二、公式化教学,导致语文教师千人一面

有一节公开课:《想北平》。教师依据导学案组织如下教学:文章抒发了什么情感(思念北平)?写了北平的什么(动中有静,布置匀调,物产丰富,接近自然)?任意找出你喜欢的一处语句进行品味赏析。就此结束。不言而喻,这种不带任何感彩的简单教学,是一种低效教学,甚至是无效教学。

这种课较为多见。这种教学是一种典型的低位化教学:在没有读顺读懂读透文本的基础上,教师只是简单地预设几个问题作为主体教学内容,而且教学内容满足于文本表层简单化信息的梳理;教学组织只是用一种机械的问答式教学方式来进行教学。这也是一种典型的扁平化泛语文教学,因为教学内容呈平面排列,没有立体感,没有教学内容的逐层推进和深入。而设计的问题局限于文章表层内容的概括分析,没有思考的空间和探究的价值,没有语言的品味和赏析,没有感动和感悟。这种教学是一种简单化教学,是一种负能量教学。

语文教学专家曹勇军老师曾说过:语文是一门手艺,有一种辛劳寂寞中磨砺出来的灵巧和扎实。而这种整齐划一、千人一面的导学案教学,总不免让人担心,语文这门精巧的手艺还能守得住吗?真正的手艺是拒绝机械复制的。但现实情况却是,这门手艺因导学案教学的大量推行已经被大批量模板式的工业生产方式替代。这种教学,使得语文与阅读、与语言赏析、与感动感悟渐行渐远!语文学科,本是教师和学生的故事,一如沂水春风,弟子各言其志,夫子喟然而叹。而导学案教学基本拒绝了师生之间的情感传递和心理交流,说到底,这成了一种没有感情的教学,成了一种没有共鸣的教学,成了一种典型的机械化教学!

对语文而言,一千个语文教师,就应该有一千个“庖丁”。语文教学的成功来自教师自己的文本阅读和阅读发现。文本的学习效果很大程度上决定于教师通过解读文本而预设的教学内容。一位优秀教师能在创造性使用教材的过程中使其教学更接近理想的课程追求。语文文本背后作者的人生的丰富经历、社会的独特认识、情感的个体体验、人生的深刻感悟都是千差万别的;语文课,教师应用自己的人生阅历和对文本的阅读感悟进行教学提炼,并通过有效的教学方式输送给学生。文本的思想高度要求教师对文本的理解也要达到高位化的认识要求。

教材解读不够,文本的阅读价值就会大打折扣。导学案教学,因其千人一面,机械呆板且程式化,严重削弱了文本的阅读价值!

三、问题化教学,致使语言学习这一语文本务渐行渐远

导学案注重以问题的设计和预置来引导学生进行文本研习。不可否认,问题探讨是语文教学比较理想的策略之一。通过问题的解决可以深入研习文本,并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他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但要注意的是,问题探讨重在通过问题引领学生的阅读,培养学生在阅读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提出问题的根本目的在于引领学生的阅读活动,而不是寻找答案;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应是学习成长的过程,教师要为学生的问题解决发挥“教学”作用。导学案教学抛弃了语文教学中的阅读和“教学”。

语文学习是从语言开始的。语文教学中语言活动的基本形式有三种:一是在语言活动中引导学生理解文本,通过语言活动整体把握文本;二是借助文本,在语言活动中提高学生的语言素养,主要是品味语言;三是通过语言活动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主要是以写为主,也可以以说为主。而导学案教学一个很大的弊端是让学生和文本中的语言越来越远。因为语文的导学案教学,以预设的问题为教学内容,预设的问题多以内容概括和人文精神的认识为主,以师生问答为主要教学方式,以文本的内容概括提取为达成目标。这种教学,注重整体感知,不注重细节品析;注重宏观概括,不注重微观探究;注重语言表达的内容认知,不注重语言表达的形式体验;注重问题的结论,不注重结论探讨的过程。这种教学只能让学生在语言的内容指向上作思考,而不是在语言的表现形式上去用自己的阅读经验和分析能力去揣摩体悟。这种教学也是一种泛语文教学!

而且,导学案中的预设问题很少有“真问题”,很难有“好问题”。导学案的问题设计要考虑文本学习的覆盖面,一般只能以概括和整合性问题为首选,这就很难对文本细部和具体语言现象进行设问和揣摩;考虑到导入和当堂训练,一节课只有不到30分钟文本学习时间,学生哪有时间走入文本?

不仅如此,问题化教学还导致了语文的习题化教学和考试化教学。著名特级教师程红兵《警惕语文教学的考试化倾向》,他认为当前语文教学的问题,最突出的就是教学的考试化模式。以现代文阅读考试题型应用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设置许多问题,课堂就是这些问题的问与答。因教师设置的问题不会超越各种教辅、教参和网络教案,学生依据教辅基本回答无误。对此,黄厚江老师也曾经指出:如今的语文在被萎缩。很多语文课堂,很多语文老师的教学,很多学生的语文学习,只剩下一个目的――考试。教什么,学什么,都紧盯着高考;考什么就教什么,考什么就学什么。语文,本来应该是最有趣的学科,本来是有着丰富价值的学科,现在也只剩下考试。有人公然说:理科教学要习题化,语文教学要理科化。于是,语文教学也就成了做题目。于是,我们看到:语文教学的内涵,严重萎缩;语文教学的方式,严重变态。

第6篇

一、导学案的内涵

设计好导学案,理念先行。导学案绝对不是通常所说的教案,而是以学为主,以学定导,先学后导,就是师生共同借助导学案在课堂上完成教与学的任务。

二、导学案的编制流程

(一)期初由备课组长制订学科教学计划。由备课组长分配备课任务,打印备课任务安排表,分发给组内各教师。

(二)“导学案”备课的基本特征:“提前备课,集体研讨、轮流主备、资源共享、师生共用,减负提效”。

(三)备课程序:导学案是课堂教学的总抓手,其质量直接影响教学各环节,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习惯、能力培养。一份导学案的形成必须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同时必须融入每位教师的个性风采。具体过程为“六备”:

1.个人主备,形成初稿。主备教师在初备时,要求深入钻研教材,广泛搜集资料,教材处理上突出“六点”(教学重点、难点、疑点、考点、易错点、易混点)。教学环节设计上遵循学校课堂教学要求。同时,主备教师要尽力提出独到的设计方案和有疑问的地方,以便会诊,排除疑难。并将初稿打印(备课组教师每人一份)带到集体备课地点。

2.集体研讨,修改初稿。集体备课时,首先由主备教师就个人设计的草案,以说课形式作简要说明,然后其他教师在认真听讲、及时记录的基础上,分别陈述观点,进行比较,将教材的处理、目标的制定、教法的选用、学法的指导、过程的设计等,调整到最佳程度。

3.完善整理,形成定案。主备教师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根据大家的意见,对初稿进行整理与完善,形成定案。并将其打印一份交备课组长审定签字后,于周一交文印室印刷。

4.课前熟悉,融入个性。上课教师在课前必须充分熟悉师用导学案,并在旁边空白栏内添上个性化的备课。此项由教务处督查,作为非主备教师是否有备课的依据。

5.跟踪听课,督促落实。虽然导学案是统一的,但教师的个体有差异,在课堂上,对导学案的实施过程中,是否落实了设计的目标、环节与措施,是否效果良好,需要督查。学校可成立专门的督查组跟踪听课,对课堂情况进行督促与评价。

6.教后反思,补充总结。课后交流,就是对备课的总结。备课组教师在集体备课情况下授课,要多进行交流,每堂课后都要及时进行反思,写好教学后记,分析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同时对教学设计进行修订完善,积累教学经验和教学资源,促进以后教学工作的开展。

三、导学案的编写要求

(一)导学案的数量要求:要求一节课一份导学案。一节课一定要完成导学案上的具体学习内容,不分课时的导学案不允许出现。

(二)导学案的格式要求:导学案电子稿的规格要求:纸张设置为4开纸,字体和行间距要求试内容而定。

一份完整的导学案,应由以下四部分组成:

1.页眉部分,包括标题、备课时间、设计人姓名、审核人姓名、授课人姓名、使用时间等;学生姓名、班级、组号等。

2.开头部分,包括课题、学习目标、重点、难点等。

(1)学习目标。教师要深入钻研教材,为学生设置明确的学习目标,数量以2-4个为宜,不能太多,学习目标中不要用“了解、理解、掌握”等模糊语言,要用“能记住”、“能说出”、“会运用”、“解决……问题”等可检测的明确用语。

(2)学习重、难点。根据课标要求、教材内容、学生实际,确定学习重难点。

3.主体部分,包括知识链接、学法指导、预习导航、课堂探究、达标检测等。

(1)知识链接。(复习相关知识或引入与所学内容有密切联系的知识。)目的在扫清学习新知识的障碍,为新知学习做好铺垫。

(2)学法指导。有两种呈现形式:第一种是把学习方法渗透和融入知识的导学中,不单独呈现。第二种是学习方法单独呈现。如:阅读的技巧、做笔记的方法,自主学习的方法、小组合作的技巧等,在导学案中提出明确要求。

(3)学习内容。学习内容是导学案的核心,要体现导学、导思、导练的功能,要使目标知识化、知识问题化、问题探究化、探究层次化。学习内容包括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对学、群学)。

(4)展示提升。展示必须是学生深入探究的问题,无论是组内小展示还是班内大展示都要明确展示是提升,绝不是各小组对导学案上问题答案的重复性讲解,统一答案。要突出展示的三大原则,即问题性、互动性、创生性。也就是说展示内容应是组内或全班带有共性的问题、易错的问题,即问题性;引导学生重点展示自己独特的思考、发现的一些规律等,即创生性。课堂要展示的既有学生对学习目标中重点内容的解读,又有学生学习过程中新的发现和感悟,更有本组学生不能解决的疑惑,更提倡有就某一问题的独到见解和认识。

(5)达标检测。达标检测题的编写及使用的具体要求:题型要多样。量要适中,不能太多,以5分钟左右的题量为宜。具有针对性和典型性。难度适中,既面向全体,又关注差异。建议可设置选做题部分,促进优生成长。规定完成时间,要求独立完成,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注重及时反馈矫正。

4.结尾部分,包括知识小结、学习反思等。

(1)学习小结(即知识结构整理归纳)。学生按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归纳出知识线索,与其他章节知识联系紧密,在归纳出本节知识结构的基础上要体现与其他章节等知识的联系。同时要有教师引导学生对学习方法进行归纳的要求。

第7篇

论文摘要:新课改的教学理念要求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能力,创设一种课堂教学新模式。本文浅析了学案导学这种教学模式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并对其教学效果进行了分析。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大力倡导以“主动·探究·合作”为特征的学习方式。倡导“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结合学生思维发展和语文学习本身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和学习需求的差异,充分保护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但是在现实教学活动中,“五段教学法”,即“组织教学——复习过渡——讲授新教材——巩固新教材——布置课外作业”,这种传统语文教学模式依旧占主流。这种以教师、课堂、书本为中心,忽视学生的主体性的教学模式无疑忽视了学生主动性和差异性,弊端突显,与新课程精神格格不入。

因此很有必要探究尝试新型的教学模式,让语文课堂活起来。本文下面就“学案导学”这种新的教学模式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应用作一些探讨。

1 解读“学案导学”教学模式

“学案导学”是以学案为载体,以导学为方法,同时教师的指导为主导,学生自主学习为主体,师生共同合作以完成教学目标的一种教学模式。在这种模式下,教师根据结合自身知识水平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学习需求设计学案,学生根据学案,主动探究,要求完成相应任务,学生可提出自己的见解或疑问,与老师共同研究。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该教学模式一改过去老师单纯讲。学生被动听的教学模式,突出了学生学习主动性和能动性,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学习。它兼顾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是两者在教学活动作用充分发挥,在此过程,提高的不仅是学生的知识,更是自学能力,探索精神的培养。

2 “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学案导学包括几个环节,下面结合《孔乙己》这篇课文来讨论。

2.1学案设计

在学案设计中,教师要结合教材和课程标准,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以及知识水平特点,突出使教材的重难点突出,最好在有所标识:编制出能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问题情境,主动设疑,但同时要注意层次性和梯度性,符合学生的学习思维特点,并兼顾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这都需要教师查阅大量资料,对教材以及课程标准要有深入理解。并充分了解所教学生整体水平和差异。学案的编制最好以课时进行为主,适应不同课型教学的需要,同时要考虑课型及知识类型的不同。除此之外,还要有适当拓展延伸。

2.2分发学案,提前预习,明确学习任务目标

完成学案设置的任务是本教学模式的核心。在课前教师应把学案分发给学生,提前预习,让学生明确目标,知道重难点。如《孔乙己》的教学目标:理解孔乙己这一形象所揭示的社会意义;学习小说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培养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重点:理解当时的社会环境;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和作者的情感。难点:通过了解人物所处的环境,理解当时的社会现实,抓住中心思想和作者的写作意图。老师出示教案时要注意充分利用语言和多媒体设备,设法引人,如交代教材背景等,让学生对更加清楚所要完成的学习任务,并激发学生学习的好奇和热情。

2.3据案自学,合作探究

课前可让同学以前后桌四人为一组,便于课堂讨论。

2.3.1默读课文。对课文内容进行整体感知

要求:(1)划出读不准的字音或不理解的词语,可以通过查字典或进行学习小组讨论解决。

(2)让同学尝试把这小说的主要故事情节讲解别的同学听。

学生交流在学案中遇到的问题。

当然教师在学案也可以有层次设置这样一些问题:

①故事发生在什么地点和时间?

②成亨酒店喝酒的人有哪几种类型,各有什么特点?

③你觉得孔乙己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为什么呢?

2.3.2组间讨论,交流各组学习成果

该环节主要是让各组交流在课文中学到了哪些字词?探讨到了哪些问题以及读文章后的感想。教师主要根据各小组所述进行补充,指导问题,并作总结。

2.3.3导读领悟,展示评价

(1)分析人物:再读课文,从文中画出描写孔乙己的词句,小组讨论孔乙己的典型性格:

例:“身材很高大”——具有谋生条件

“青白脸色”——营养不良,贫困

“皱纹间常夹些伤痕”——饱受生活折磨,常遭欺凌侮辱

“乱蓬蓬的花白胡子”——风烛残年

穿长衫站着喝酒——地位低下、自视清高

长衫又脏又破——懒惰轻视劳动

满口之乎者也——卖弄学问,热衷功名

(2)讨论课文结尾作者设置的一个悬念:孔乙己究竟死了吗?

2.3.4教师总结,评价提升

教师的总结和评价是一重要的环节,通过总结归纳,理清知识问的关系,有助于学生知识的结构化、系统化,查补知识的缺漏。把握知识规律。如本课中:教师最后归纳主题思想:小说通过对孔乙已悲惨一生的描写。反映了封建文化和封建教育对读书人的毒害,控诉了科举制度的罪恶;同时,小说还揭示了封建社会的世态炎凉,人们冷漠麻木、思想昏沉的精神状态,社会对于不幸者的冷酷,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封建社会的腐朽和病态。除了总结,还要进行评价,对学生在学习中的任何积极因素都应该给予鼓励,使其尝到探究的快乐。最后要对知识适当提高升华,让学生学会迁移,达到举一反三和融会贯通的效果。

2.3.5布置作业

查阅相关书籍或浏览网页,看看名家对《孔乙己》的点评,并找出一个你最认同的评价,说说为什么?

3 学案导学教学效果分析

3.1有助于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提高学习能力和探索的欲望

在过去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过于依赖教师的讲解。由于教师的直接灌输。养成依赖和思考惰性的坏习惯,缺乏积极专研的精神。而学案导学有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通过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等实践活动,是学生逐渐养成自主参与学习实践活动的习惯,尤其是自学能力的形成和探索欲望的提高,对于学生未来在浩瀚的知识海洋中探寻新知具有重要意义,受益终身。

3.2有助于教师职能的转变,进一步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

新课程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学案导学兼顾了教师和学生两者的作用。在这种模式下,师生平等的关系有助于师生合作学习关系的实现。学生通过自求答疑。突出教师引导者的角色。但以此同时学案的设计和导学的实施都对教师对新课程、教材以及把握学生学习情况的能力提出更高要求。这将促使教师进一步学习相关理论和探索,促进自身业务素质的提高。

第8篇

关键词:高中语文 词文 学案导学 自主合作

一、导与摸:学案导学,自主摸索

1、教师发放学案。教师学案的设计应具备以下特点:①围绕教学目标,紧扣教材,从整体上体现教材的知识结构和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使知识能条理化、系统化和整体化,尽量一课时一个学案,以便控制学量,使学生明确目标,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益。②有启发性,对教材中学生难以理解的内容有的作适当的提示,配以一定数量思考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在一个个问题的解决中培养学生的能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③问题设计有层次性、梯度性,应根据学生对问题的认识逐渐加深。使学生意识到,要解决教师设计的问题不看书不行,看书看不详细也不行;光看书不思考不行,思考不深不透也不行。这样学生就能真正从教师的设计的问题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④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要使优秀生从学案的设计中感到挑战,一般学生受到激励,学习困难的学生也能尝到成功的喜悦。

2、学生自学教材。完成学案中的有关问题是学案导学的核心部分。它要求教师将预先编写好的学案,在课前发给学生,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带着问题对课文进行预习。同时,教师在学生自学过程中进行适当辅导,使学生较好地掌握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在学生自学过程中教师应做到以下几点:第一、要指导学生自学的方法。如告诉学生学案中哪些内容只要略读教材就能掌握,那些内容应注意知识前后联系才能解决等等。让学生逐步理解掌握教材。第二,教师应要求学生把预习中有疑问的问题作好记录,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向课堂。这样做,一方面能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另一方面,又能使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和正确的自学方法,使学生受益终身。

二、探与合:小组互助,合作探究

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教师应组织学生讨论学案中的有关问题。如《林黛玉进贾府》中设计的理解性题目有:一、王熙凤和贾宝玉的出场有什么不同?二、课文是从哪些方面表现王熙凤与贾宝玉的?他们有哪些性格特征?三、评价林黛玉的形象。对一些简单、易懂的内容教师只须一带而过,如问题一,而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如问题二、三,则应引导学生展开讨论交流,形成共识。学生在讨论中不能解决或存在的共性问题,教师应及时汇总,以便在精讲释疑时帮助学生解决。值得注意的是,在学生讨论交流过程中,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紧扣教材、学案,针对学案中的问题展开讨论交流,避免草草了事或形式主义,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展与拨:学生展示,教师点拨

展示是在自学基础上的展示,课堂展示的目的是自学成果的认可,是学习成果的共享,是全班的讨论与研究,是引起学生高度注意力的兴奋剂和关节点,是解决学生共性问题的很好的平台和教师点拨的契机。展示更是学生多种能力培养的过程。所以,合理的设计展示环节对于课堂教学效果来说至关重要。学习《春江花月夜》的时候,我引导学生把这首古诗改写成现代诗歌,虽然这是针对文本内容的拓展,但学生还是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学生都认真地完成了自己的创作,我又把他们的作品装订成册,加上美观的封面,在课堂上展示。学生在创作的过程中很好地体验了诗歌的情感,也加深了学生的感受,效果非常好。小组展示学习成果,可以激发学生展示自己的才华,开发他们的潜能,为学习目标而努力,从而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合作技能。

第9篇

关键词:新课堂模式;语文教学;导学案设计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4-0079-01

2011年,我校全面实施高效课堂改革,学习山东杜郎口中学和昌乐二中的经验,高中课堂推行的“271高效课堂”模式,把课堂还给学生,20让学生自主学习,70小组讨论,10老师指导完成,体现能力的培养,学生如何进行自主学习、小组讨论,则需要有一个学案,因此新课堂模式的实行,编写导学案是一个至关重要的程序,就好比是万里的第一步。导学案是全面贯彻素质教育精神、打造高效课堂的有效载体。导学案是用于指导学生的自主学习、主动参与、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案,是学生自主学习的线路图、方向盘、指南针。那么,导学案是不是原来的教学案的翻版呢?显然不是。我们教师在实际操作中确实存在不少问题,我总结可能有如下几个问题:①不能贴近教材,编写的内容与教材关系不大。②不能贴近学生,有的导学案就是教案,还有的导学案就是学生练习的罗列。③也不能贴近教师,也就是不具有操作性,与其他教师的备课脱离,为“导学案”而“导学案”的现象比较严重。

“271高效课堂”模式共分为六个步骤:编制导学案、预习、交流、展示、点拨提升、复习反思。编制导学案这第一步如果做得不好,那么下面的流程将无法进行,打造高效课堂只是一句空话,效果可能适得其反。那么如何编制真正适合学生的导学案呢?

我想导学案编写首先要符合教材体系,符合课程标准,其次,导学案不是满足于教师的教,而是要满足于学生的学。它的编写一定要建立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之上。这就要求导学案的编写者最好是集体备课中的主备者,同时编写者在编写时要遵循大家的共同的思路。导学案的主要功能就是要服务于学生的学。内容中既要有师生互动部分,更要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学习部分。再则,导学案中编写一定要注意实效性,必须要有使用说明、学习目标、重难点、知识链接、问题设计、当堂检测、学后反思、拓展阅读,再按照课前预习、课堂探究、课后训练三个部分编排。这三部分内容要相互联系,是一种递进关系。此外,还可以补充“我的质疑”、“我的收获”、“我的反思”等内容。最后,导学案编写后,同备课组成员最好集中讨论,形成定稿后,每位组员在此基础上进行个性化备课(也就是“二次备课”),效果会更好。

具体操作又怎么进行呢?结合语文学科谈几点感受。编写导学案与原来编写教案一样都要十分熟悉教材,因而读熟教材肯定是第一步。而后在读熟的基础上确立学习目标,学习重点,学习难点。每组课文,每篇文章都有明确的学习目标的,在读文本时,带着专题目标,和课时目标把课文读通读熟,在读的过程中记下自己在阅读过程中碰到的困难,想提出的问题,然后再带着这些问题再读课文,想想怎样能够解决这些问题。并把在读教材过程中碰到的一些问题,想提出的的疑问及解决的方法罗列出来。再在罗列的这些问题中删选出一些重点的,能把课文串联起来的重要问题,接着去看课文后习题,看看习题中向我们安排了什么问题,这些问题我用什么方法可以解决。想清楚了这些,我开始编写导学案。

导学案的预习案,也是主体部分,是以学生的预习为主的。考虑到导学案的导学功能,在编制的过程中,就引导学生从教师指出的方法去学习去获得知识,关键是引导学生怎样去学。在导学案使用前,我们在学新课前也布置让学生预习新课任务,但一般都是口头上布置,布置的要求不够明确“回去预习第几课,读读生字新词,画好词语,把课文读几遍。”等等,像这样的预习作业,我们一听就感觉太笼统,对于这样的预习布置,我们在学每一课新课前都可以是这个模式,再说这样的预习不易检测到学生完成的效果,而且学生具体怎么去预习,怎么去操作,心里没底,因而这样的布置流于形式的比较多。因而在导学案编制中,我们的预习任务目标就必须更加明确,要让学生预习的方向性明确,可操作性要强。

例如:在学习新课前,我们需要学生准备一些有关的课外知识作为新课学习的补充。那么就可以这样设计学案题“请同学们利用查课外书,去网络查询,或询问身边人物的方法,找到有关xxx方面的故事”。 例:王勃的《滕王阁序》一课,文中的典故很多,让学生利用课外时间收集整理,这样学生就清楚地知道自己要去怎么做了。学生在准备材料的过程中,不仅获得了课外的收集的信息,而且也增强了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学生所掌握的,不再是老师提供的单一的知识了。在这里是教师提供方法,学生自己习得。

再有像一些字词句的预习,老师也并不是笼统地规定“自学字词,读通课文”。编写时,从学生的可操作性上考虑,尽量使学生能循着方法一步一步认真地进行,有序地进行。比如:字词的学习认识,我根据课文中字词的具体情况,指出学习的方法,例:屈原《离骚》一课中,难解字较多,且读音也较难确定,而且难字所在的句子是本课的重点句,于是,我把文中出现的重点字,罗列出来,指导学生查字典据词定音,或联系上下文选择正确读音。像有的课文中的生字很难写,我用指导学生找形近字的方法,记忆生字的字形。《烛之武退秦师》中“夜缒”、“陪邻”的理解有利于学生对文中内容的把握,有利于我们对课文教学的展开,而且这几个词也是文中所要了解并掌握的,那么我就让学生以这几个词为重点,让学生运用联系上下文,或生活实际去加以理解,并从中去体会。

探究部分:这一部分是导学案中的难点,是课堂展示的重点。对于这一部分内容的选择,我往往是引导学生读懂课文作为关键点,一般是要学生在读通课文的基础上总体了解课文的内容,然后挖掘有争议的问题,让学生争论,再把课文中要重点理解,要重点品味的句子,放置其中。像对文章主要内容的概括,也并非只是简单的一句话“文章主要写了什么?”而是以比较具体的问题形式出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不至于被问题所吓倒。如《伶官传序》设计探究案问题:①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在文章的什么地方出现?试推想一下作者接下来应该写什么内容呢?②908年、912年、923年、926年在主人公李存勖?身上分别发生了什么事?李存勖从灭敌到立国用了15年,由盛到衰只有三年,一盛一衰的关键是什么?③课文中如何表现他的“忧劳”呢?为什么如此详细的写他的“忧劳”?④由极盛到极衰,用了什么写法?作者发出怎样的慨叹?得出什么经验教训?⑤总结引申,导出兴亡规律。让学生找出相应的词句进行分析,《伶官传序》让学生找出“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祸患常积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这些关键句子,从而理解课文内容,把握重点,突破难点。再比如抒情性文章,让学生去找所描写的事物,各事物的特点作用等,并抓有重点语句体会其表达的精妙。还有,在自悟题中,我们要显示学习方法的引导,比如对一些重点句的理解,可以引导学生从重点词入手,可以从句式的表达入手,可以从句子的比较入手,可以从句式的修辞入手等等。同时,在自悟题中,我们还要引导学生在读课文时学会提出问题。让他们补充“我的质疑”、“我的收获”、“我的反思”等内容。培养学生质疑的习惯。

第10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导学案;有效运用

随着新一轮课改的不断深化,初中语文高效课堂已成为众多教师孜孜不倦的追求。面对新的教育教学形势,经过认真观察思考和积极探索,用导学案引领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成为解决课堂教学问题的有效途径与方法之一。那么怎样才能编写好导学案,巧妙运用呢?

一、编写优质导学案是打造高效课堂的前提

“导学案”是教师为学生课堂学习设计的,包括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流程的课堂教学活动的方案,是师生共同教与学,同步操作的学习文本,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建构知识能力的一种重要媒介,具有“导读、导听、导思、导做”的作用。因此,科学编写和使用导学案是构建高效课堂,提升学生能力与素质的关键之一。

导学案是由教师编写的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流程设计,由学习目标、重难点、问题设置、应用反馈、学习反思等几部分组成。它是学生自主学习的拐杖,导学案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自学质量。教材是学生学习的媒介,无论是导学案的编写还是学生的学习都离不开课本。因此,编前必须深入阅读文本,钻研教材,深刻领会编者意图,文本作者表述的内容、思想感情和教材教学要求,切实认真地备好教材,为导学案的编写打好基础。对导学案的设计,要从教材的编排原则和知识系统出发,对教材和教参资料以及自己所教学生的认知能力和认识水平等进行认真的分析研究,合理处理好教材,把握好对教材的“翻译”,把教材中深奥的、不易理解的抽象的知识,“翻译”成能读懂、易接受的、通俗的、具体的知识,帮助学生更易更有效地进行学习。同时尽量做到导学案的设计重点突出,导学和探究的问题能引发学生兴趣,达到启发和开拓学生思维,增强学生学习能力的目的。导学案的编写还要围绕单元教学要求和课后练习,每课设置有适宜的学习目标。整个导学案必须以学习目标为中心,紧扣学习目标的落实来设置学习问题和学习过程。目标定什么,就学什么,练什么,测什么。所有的导学环节和课堂检测及课后作业都必须和学习目标相对应,为目标的达成服务。

二、科学使用导学案是构建高效课堂的关键

1.课前预习

上课前一天,教师将“导学案”发给学生。学生根据“导学案”内容认真进行课本预习。预习过程中要求勾画出课本的知识点并写上标注,梳理基础知识脉络,并将生疏和难以解决的问题在导学案上做好标记。要求所有的学生必须自行解决“基础知识检测”部分,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做拓展题。导学案的核心是要求教师将预先编写好的导学案在课前分发给学生,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带着问题对内容进行预习。同时,教师在学生自学过程中应进行适当辅导,使学生较好地掌握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2.课堂导学

课堂一般分四个部分:基础知识记忆及检测、知识链接、合作探究、当堂检测。首先给学生适量的时间记忆预习过的教材基础知识,记忆结束进行“记忆检测”和“知识链接”。基础知识完成后,课堂的下半部分进行“合作探究”。学生先将合作探究题目的思路在组内进行交流、讨论,形成组内共识;然后每个小组将本组的答案展示,由同学和老师给予点评。最后完成“当堂检测”,进一步巩固课堂学习成果。

3.课后巩固

课后巩固分为当堂反馈练习和课后提升两个部分。当堂反馈练习尽量在课堂上让学生独立完成,并及时给出解答。这样一方面对学生进行及时而适当的训练,达到“当堂达标”的目的;另一方面,可以让教师获得直接的反馈信息,为课后的教学、指导提供信息。课后提升部分的题目在编写时就分为不同的层次,教师可针对不同的学生布置不同的题目作为课后的练习巩固。同时教师要适时将导学案收起,仔细批改,对导学案上反映出的个性问题及课堂上未解决的共性问题及时安排指导和讲解并指导学生对导学案进行及时的消化、整理、补充和归纳。

4.单元总结

为防止粗心的学生丢失,教师每一次讲评完学生订正好后要求学生将导学案上交,教师集中保管,当一个单元内容结束后,教师再将这个单元的导学案分发给学生,让学生将导学案进行整理,装订成各章节的复习资料。

第11篇

关键词: 导学案 导学乏力 问题诊断 矫正措施

导学案是学生课堂学习的“剧本”,是教师为学生设计的学习活动方案,是引导学生主动探求真理的载体。导学案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学习能力,直接决定课堂学习效率的高低,但笔者在实践和观察中发现一些导学案存在学习目标简化弱化、学习内容有骨架无血肉、容量过大加重负担、要求统一忽略学生差异、重知识传授轻学法指导、以“案”代“本”脱离教材等问题,具体表现为导学乏力。笔者针对导学案导学乏力的现状提出矫正措施,以期与同行交流共勉。

1.学习目标简化、弱化

导学案中的学习目标只是抄袭教案和课标中的知识目标,课标要求的三维目标变成了一维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认为空洞被简化了,思维训练等能力目标浅化为知识传授,对知识的生成、联系、运用认为多余给省略了。例如,在“基因的分离定律”中只有知识目标,没有“通过科学家的事迹,对学生进行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教育;通过分离定律在实践中的应用,对学生进行科学价值观的教育”的情感目标。

导学案要充分体现“导学、导思、导练”的功能,结合学情确定恰当合理的学习目标,从而在教学中激励、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学习目标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要求必不可少,要注重思维过程和推理过程的学习和体验,如通过分离定律到实践的应用,从遗传现象上升为对分离定律的认识,训练学生“假说―演绎”的思维推理能力。要最大限度地还原科学发展的过程,让学生体验知识生成、应用的过程,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而培养良好的科学思维品质和习惯。

2.学习内容有骨架无血肉

导学案只有知识和试题的罗列,没有补充与学习相关的铺垫的材料,缺少知识间的逻辑联系,缺乏有效的情境引入。学习内容趣味性不强,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只是被动地完成学习任务,有些试题抄录或改编一些老旧题,缺少变化,没有新奇感。

教师角色的定位是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导学案的设计是这个定位的诠释。导学案要为学生克服学习困难设置合适的阶梯,创设必要的情境,加强生物学科与生活的联系,增添生物学科的趣味性,选取试题要新颖,学习活动方式要多样,等等。如在教学“基因的分离定律”时引导学生分学习小组讨论“孟德尔选择豌豆做实验材料易取得成功的原因有哪些?”,从而既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融洽同学之间的关系,又加深印象,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导学案不只是知识的载体,还是学生自编自演的“课本剧”。

3.容量过大加重学业负担

导学案不给学生充足的预习、练习时间,题量偏多偏难,一堂课做不完,课后没时间做,导学案成为生物教师逼迫学生做题的工具,徒增学生负担,导学案成了压在学生头上的又一坐大山。

如何让学生轻松用好导学案?首先导学案要“减肥”,问题和练习要精选,习题不宜过难,要让学生“跳一跳,够得着”,生物必修班的内容不留课后练习。每课时导学案内容以16K正反一张纸为宜,力争堂堂清,不留尾巴。其次导学案要提前发放,每周的学习计划要让学生明了,从而充分利用课余及早晚自习时间安排预习。

4.要求统一忽略学生差异

导学案设计普通班与重点班一样,成绩优劣一样,不同认知程度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统一“齐步走”,练习没有区分度,有的学生“吃不饱”,有的学生“吃不了”。如同样是“基因指导蛋白质合成过程”,在不同的班级就要做不同要求,普通班学生要加强直观教学,重点班学生要多辨析。

导学案的设计要立足于中等水平的学生能较轻松地完成来分配时间,这就要求导学案要根据不同班型不同学生在内容上、环节上、数量上有一个区分,要让优秀生“吃饱”,后进生“吃了”,要对整体课程计划、教学进度、学生掌握程度把握准确,以便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大面积提高生物教学成绩。生物选修班的优秀生,课内“吃不饱”的,应适当的课外拓展、探究,如让他们利用校本课程,发展特长;或开出书目,引导发展。

5.重知识传授轻学法指导

导学案只有知识不见学法,只有大量的试题无有效的方法指导,知识面面俱到,浅尝辄止。堂堂讲学案,节节做试题,学生活动单一,没有及时有效的学法指导,问题不能得到及时解决,导致学生丧失学习生物的兴趣。

教师在导学案设计中,与“学什么”相对应的应该有“怎么学”的指导。如在“基因的分离定律”一课中知识点繁多,学生没有头绪,这时导学案要给予学法指导:教材内容按照孟德尔的探索过程的顺序构建框架体系,由现象到本质,层层深入地展开讨论,削枝强干,重点突出,内容简洁流畅,便于学生根据孟德尔的探索进行思考和从实验中领悟科学的方法。导学案设计要着眼于学生想学、能学、会学,引导学生由“学会”向“会学”转变,通过设计多样化的活动让学生动起来,从而将培养能力落到实处。

6.以“案”代“本”脱离教材

有的导学案以“案”代“本”脱离教材,有的补充了大量的课外内容而将教材束之高阁。导学案只是学习教材的“扶手”,是为用教材服务的,要引导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思考课本。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第12篇

【关键词】导学案有效性

学案导学教学模式是对传统教学方式的变革,改变了传统课堂教学的不足,改变教条化、模式化、单一化、静态化特征的课堂教学,以学生的自学为基础,以师生互动为手段,以发现问题自我探究为主线,以学生多种能力的养成为目标,着力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现代教育特征,进一步符合教学规律和符合新课改理念。教学精髓是学生在老师指导下进行自主学习,不仅着眼于当前知识掌握和技能的训练,而且注重于能力的开发和未来的发展,其教学策略主要有:一是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学习的基础。二是培养创新思维是学习的核心。三是教师的导学是学习的前提。四是讨论质疑是学习的方法。五是教学形式多样化。总的说来,教学中应尽可能创设问题情境,以问题和解决问题激发求知欲、探究性和主动性,让学生提出问题,模拟情境,发表不同见解,引起争论,进行批判性思考,培养学生主动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培养创造与主体性品质。学案的组成部分应包括学习目标、学习重点难点疑点、读书思考题、疑难信息反馈、学习活动的设计、梯度导学导练、知识拓展等部分。设计“导学学案”时,着力点应放在“学案的设计”上,它包括学习内容和学法指导,如观察、记忆、联想、对比、推理、归纳、思考、讨论等,还要拟定培养学生何种思维方法、训练何种学科能力、指导何种解题方法等,使静态的学习内容动态化。

一、以案导学视学生自学情况而导

课前下发“导学学案”后,学生据此进行预习自学,课上老师可根据学生自主探究的信息反馈,准确把握教学目标和学情,有目的地运用导语、演示实验、现代教育技术等手段创设情境、把握学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培养学生优良的思维品质,指导学生在学会的过程中实现会学。学生以“导学学案”为依据,以学习目标、学习重点难点为主攻方向,主动查阅教材、工具书,思考问题,分析解决问题,在尝试中获取知识,能够发展学生的自学智能。充分调动学生对语文教学内容的理解积极性。

二、讨论解疑视信息反馈而定

“导学案教学模式”一开始就要求学生去试一试,并给了学生充分自由思考的时间。这把学生推到了主动地位,学生在尝试中遇到困难就会主动地去自学课本和接受教师的指导。于是,语文学习就变成了学生自身的需要,使他们产生了“我要学”的愿望。在这种动机支配下学生依靠自己的力量解决了问题,又使他们产生了成功的喜悦,就促使他们更加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对于学生不能解决的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学生个体发言、同桌探讨、小组讨论、全班辩论等多种讨论方式,充分调动优秀学生的带动作用,多角度、多层次地辨析,尽可能互相启发,消化个体疑点。引导学生讨论时,教师要创设民主、和谐、平等、自由的情境和氛围,要求学生大胆质疑、敢于争论并各抒己见,这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智能的最佳时机。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迅速准确地捕捉到具有普遍意义的疑点和难点。

三、点拨精讲视归纳情形而定

提倡学生自学为教师的精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在课堂中解决学生反馈的疑难信息时,教师要在有限的时间和有限的备课条件下进行随机备课,它需要教师有更丰富的知识、更高超的教学机智、更精湛的业务水平。教师可采用两种方式处理学生具有普遍意义的疑点。一是在学生相互讨论解决疑点的过程中教师参与其中,适时点拨。二是对于难度较大的倾向性问题,在学生渴望释疑的心理状态下,教师要针对其疑点,快速确定讲的内容,抓住要害,讲清思路,明晰事理,并以问题为案例,由个别问题上升到一般规律,以起到触类旁通的教学效果,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归纳出新旧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构建知识网络,从而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综合能力,促进学生归纳智能的提升。

四、深度阅读视手脑运用而审

深度阅读是指通过对文本多角度多层次的解读,获得对阅读材料广泛而深入的理解,能够对文本加以个性化的解读并建构自己的意义。问题引领、问答式是过去课堂中最常见的教学形式,学生的学习行为是听讲与思考加回答,如果学生在教师授课前没有潜心阅读文本,而教师给予学生的思考时间有限,那么学生就会陷入被动接受的学习状态,这样的阅读往往是浅层和低效的。在学案导学教学中,学生的学习行为是先自读,再课堂讨论,将思考成果写下来的过程就是一个将自己的经验与文本联系,并对过去的经验进行改造和重组从而建立新的意义的过程,这个过程扩大了自由阐释空间,学生阅读的主动性和独特性得到尊重。手写的过程,手脑并用,能够促进学生深入思考、条理思维。在学案导学模式中,教师是在学生较深入的阅读基础上展开教学的,因而更容易将学生引向深度阅读。

五、实践策略视学案导学定位

有人将学案导学看作是“对传统教学的颠覆”,盲目批判传统语文教学,夸大学案的作用,甚至唯学案是教,结果将传统语文教学的精华,比如诵读品味、涵咏积累等符合语文学习规律的教法也丢掉了。因此,实践策略也要视学案导学进行准确定位。语文学案是对语文教材的加工和创造。“语文教学内容既包括对现行教材的沿用,也包括对教材的重组,即处理、加工、改编乃至增删、更换等等。包括对课程内容的执行,也包括在课程实施中教师对课程内容的创造。语文学案是对语文教材的加工和创生,它蕴含着教师参与课程研制、用教材教和教学为学生服务等理念,因此,衡量学案质量的标准是看其是否适合特定情境中的特定学生。学案应该是一个比教材内容更优化的课程内容,但是,多数学校学案编写是由备课组成员分工合作完成的,教师的水平参差不齐,学案的质量也是参差不齐的,夸大学案的作用直接影响教学目标的达成。

总之,教而有法,但无定法;学而有法,贵在得法。以上环节不一定每节课都机械照搬,应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进行灵活取舍。

参考文献

[1]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8年版.

第13篇

关键词:语文教学;导学案;提高课堂效率

如何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效率?我认为:就是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和观念,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积极展示自己,最大限度地动脑、动手、动口,使每个学生知识得到掌握,能力得到培养,即在课堂45分钟内要最大限度、最完美地完成教学任务、达成育人目标,以求得课堂教学的最好效果。

那么如何利用导学案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效率呢?

一、在学习新课前,把导学案给学生发下去

学生拿到导学案后根据导学案的使用说明、学习目标、重难点、课前预习提示进行预习,然后根据导学案问题设计过程有层次地学习教材,完成导学案上的问题。预习时,用红色笔标出疑难点,并将问题写在导学案相应的知识版块处,以便于老师的学情调查和在课堂上合作学习。所有同学必须要解决学案中的基础部分,然后可以做提高题。学完一课后,要在学案的空白处写上学后记。每隔一段时间后将导学案进行归类整理,装订成复习资料。

教学实践中,我有这样一个体会:教师有时把自己看得过“重”,不信任学生,认为学生离了自己不行,必须要手把手的教学生才行。从而也就导致了学生把自己看得过“轻”,没有老师给安排任务,就会不知所从。这样学生的自制力差,老师倍感辛苦,但教学效果并不好。俗话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当前教学,许多人都把课堂效率的目光投向老师,要老师精心备课,尽心设计,其实学生也需要备课,那就是课前预习。作为教者我们深知:只有熟读课文才能领会文章的中心,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领会作者的意图,体验作者的情感。“文不读熟不讲”,这是许多有教学经验的老师常说的一句话,那么对于学生,他们必须有充足的时间自主接触文章,但课堂时间是有限的,如果留足时间给学生熟读,势必会造成教学内容无法完成,如果不留足时间让学生接触文本,自主探究,文本生疏,课堂学习不仅节奏放慢,学生的讨论和交流也会停滞,或者说他们的讨论与交流就只能是蜻蜓点水或不找边际。如此一来课堂势必低效,甚至无效。在这种情况下,导学预习的重要性凸现,它是课堂学习的铺垫,能为高质量的教与学打好基础。

二、构建一种“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

1.精心组建互动小组

教师应多方位地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搭配小组人员,实现组内成员优势互补,互相促进。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教师应给学生自己组合小组的权利,以利于让学生保持新鲜感,提高他们互动的兴趣,此外,组内成员要分工明确,每个人都应有相对侧重的一项任务,每个小组都要确定讨论过程中的协调员、记录员、资料员、发言人等。经过一段时间后,组内成员角色要互换,要使每个成员都能从不同角度得到体验、锻炼和提高。教师要对各学习互动小组实行动态管理,在小组讨论过程中出现不合理现象时应及时采取措施,调整和重新调配小组成员。

2.小组合作学习形式要灵活

教师可以把小组交流的内容作为预习的内容提前布置给学生,给学生提供一些相关的背景资料和词汇句式知识,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并结合自己的知识和经验进行有效的信息深加工,然后再进行组内交流、讨论。这样,学生就有更多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在小组互动时就可以避免盲目从众或无言以对,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3.要注意发挥教师主导的作用

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向导和促进者,在合作学习中起主导作用,同时,教师还应该是学生课堂活动的合作者,应合理正确引导学生。教师应认真观察小组的学习活动情况,积极启发和引导学生的小组活动,有意识地促进小组学习成果的交流。

三、展示的内容要有选择性

“导学案”中的内容一般可以分为三部分,一部分是多数不理解的,一部分是少数不理解的,一部分是个别不理解的。展示应该是面向全班的,只有把多数同学都有教训值得吸取,有规律方法值得总结的题目拿出来展示,才能达到效益的最大化。假如老师对学生的自学情况一无所知或知之甚少,自己无法选择,只好“由课代表临时指定各小组展示导学案的不同内容”,导致每道题都必须展示,一道也不敢不展示。这样就出现了低效现象:只有个别学生错误的题(甚至全班无误的题)也要展示,结果多数同学“陪绑”,浪费了时间。展示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如多媒体屏幕展示、学习小组内容交换习题展示、学习小组以讨论方式口头展示,师生之间以问答方式展示等。应该说各有所长,可以灵活地在课堂上使用。不用把黑板展示作为唯一的展示方式。比如,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把典型习题在投影仪上一放,就可以清楚地展示。有的题,只要学习小组内部相互一交换练习,就可以达到黑板展示的效果了,既快效果又好。

四、鼓励质疑问难,引导学生的创新意识

第14篇

然而,目前普通高校中(以武汉长江工商大学为例)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质量并不高,而“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使命就是为学生提供优质的英语教育”。在当前迫切形式之下,要为学生提供优质的英语教育,最主要的就是逐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和效益,最终创建高效课堂。

高效课堂,是指教育教学效率或效果能够有相当高的目标达成的课堂,其特征是主动性、生动性、生成性,应然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终身发展能力。但是这些不可能自发性地形成,需要教师引导,尤其是课前指导。而在高效课堂的一般模式(课前指导+课堂活动+评价体系)中,导学案就是课前导学中最主要的部分。虽然目前在全国范围内,导学案更多地是应用于中学范畴,但是对于普通高校中英语基础相对薄弱的学生而言,导学案也不失为提高学习效率和提高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水平的一个重要手段和环节,因为导学案是经教师集体研究、个人备课、再集体研讨制定的,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以素质教育要求为目标编写的,用于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参与、合作探究、优化发展的学习方案,主要包含学习目标、重难点、预习内容和课堂活动准备工作等环节。从导学案的形成方式和内容组成来看,导学案就是高效课堂的准备环节。

一普通高校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课堂教学模式

自我校创立以来,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模式多以教师为主导的传统教学模式。在这种教学模式之下,学生对课堂教学环节和活动的主动参与度和融入度不高,对于知识多为被动接受、机械记忆,难以真正地锻炼和培养学生的英语实际综合运用能力。即便教师有在课堂活动中设计师生互动的环节,所占比例也不多,因此课堂气氛总体相对沉闷,难以有效激发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课堂效率与效益也就相对较低。

2教师定位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当中,教师处于主角的位置,学生则是“填鸭式”地听,因此无法高效地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并完成知识的构建。此种教师定位已不符合《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中提到的“体现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地位”,更无法调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生动性和生成性,难以达到培养学生英语综合运用能力和终身发展能力的目标。

3学生英语基础情况

2013级新生入校之初,我校大学英语任课教师对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英语基础和相关学习情况进行了调查,调查内容包括高考成绩、对英语的喜爱程度、投入英语学习的时间和精力以及对将来的学习目标和学习计划等。调查结果显示:(1)非英语专业的绝大多数学生的高考英语成绩在100分以内,理科专业和艺术专业的绝大多数学生甚至在80分以下;全校有少数学生的英语高考成绩在120分以上,但最低分在30分以下。由此可见,绝大多数学生英语基础相对薄弱,基础好的学生与基础差的学生之间存在着100分左右的差距。(2)对学习英语的兴趣方面,只有少数学生表示特别爱好英语,多数表示学习英语只是为了应试并顺利毕业或为求职而学。由此推断出,多数学生对学习英语的兴趣不浓,并不是真正发自内心地想学习英语。(3)在投入英语学习的时间和精力方面,只有少数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在课余安排较多的时间在英语学习上,而多数学生只是为了上课所需而完成老师布置的与课堂学习内容相关的学习任务,甚至有部分学生几乎不学,连基本的学习任务都无法完成。由此看出,多数学生缺乏英语学习时间和精力的投入,欠缺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4)在对将来的学习目标和学习计划问题上,在现实面前,学生们都表示,或为了顺利通过期末考试和大学英语四级考试,或为了迎合兴趣爱好和继续深造所需,都有学好英语的愿望,但有很大一部分学生由于基础太差,不知如何制定学习计划并执行,在课余时间里感觉非常迷茫,缺乏方向性指导。以上所呈现的我校学生的英语基础情况和实际问题给英语课堂教学的组织和实施带来了许多困难。

4班级规模情况

我国高校自扩招以来,教学班级人数不断增多。以武汉长江工商学院为例,虽然建校时间不长,但是也经历了此增长过程。在2010级以前,绝大多数教学班级人数在30人左右,但2011级以后,绝大多数教学班级的人数都超过了40人。从2013级开始,学校教务部门将大学英语教学班级人数基数定为50人。学校将教学班级人数不断加大,也是在对我省其他普通高等学校进行调研了之后而进行的教学政策调整。如同北京外国语大学的顾曰国教授所说的,“人数超过40人以上的教学人数即为大班”,也就是说目前许多普通高校的大学英语教学课堂都是大班,如果不借助课前引导和准备,学生在课堂上是难以进行英语这门语言的听、说、读、写、译等输入能力和输出能力的锻炼和培养的,因此是难以达到高的课堂教学效率和效果的。

5课时安排情况

在我校2012版人才培养方案中(根据教育部相关规定而相应制定),大学英语一个学期的总学时为68个(第一学期为51个),在实际教学安排中,每个学期都有第一次课的教学介绍课、学期中的期中考试课和学期末的答疑课,除去这些课时之后,能进行正式教学内容安排的学时约为60个(第一学期约为45个),而学生要完成视听说和精读两本教材各10个单元的学习,分配到每个单元的学习时间是非常有限的,如果将全部的教学环节都计划入课堂,是难以实现理想的教学效率和效果的。

6教材情况

目前使用的大学英语教材多为使用多年的老教材,以主题为模式,在难度上缺乏梯度,语法现象较为分散,语言知识没能很好地体现渐次掌握,题材侧重广泛性。在学生看来,此种教材题材陈旧、趣味性低,难以引起他们参与教材学习的兴趣;同时,由于他们基础较差,难以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对此类教材进行充分的理解并高效地完成知识的构建。

二导学案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综上所述,普通高校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存在着教学模式传统而单一、学生基础薄弱、学习兴趣不浓、学习习惯较差、班级规模大、课时安排少、教材老旧且趣味性低等现实问题,在当前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迫切使命之下,为了给学生提供优质甚至高效的课堂教学质量,作为课堂组织者的教师不能再继续维持自身在教学过程中的定位,即主体地位,需要做出角色定位的转变,并采取必要的措施。利用课前的准备和指导便是手段之一,而导学案则是促成此事的有用环节。

在导学案中,教师可以在每次课之前根据所教教材的主题和内容确定学习目标、重难点、预习内容以及教学方法和课堂活动,并根据活动形式所需、学生的人数和英语基础情况甚至专长特点进行班内分组和组内分工。导学案形成文字之后,提前一定的时间段发放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前通过个人阅读、小组合作探索等方式完成导学案上要求完成的任务,为课堂学习做充分的准备。在课堂上,不再是以教师为主体而由教师主讲,教师只是课堂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而学生也不再是“填鸭式”地被动地听,而是主要由其有针对性地对教师所设计的课堂活动或环节做出反应,甚至通过做report,presentation,role play等方式来呈现他们课前准备的成果,因此呈现的是教学模式。

导学案的使用在我校大学英语教学的部分课堂中已经探索实行了一年多,取得了一定的成果。(1)通过在导学案中设计让学生自我完成学习内容和展示学习成果,实现了教师课堂教学定位和教学模式的转变,由“教师为主体”转变为“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新的教学模式,同时也加深其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印象。(2)通过提前为学生确定学习目标、重难点、预习内容和课堂活动相关准备,学生逐步改善在课余时间里的迷茫状态。(3)通过小组分工合作,让不同基础和性格的学生更多地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逐步扩大学生对课堂活动的融入度,增加他们锻炼和提高英语的机会和程度。(4)通过利用导学案作为课前引导和准备,让学生在课堂上呈现他们的准备成果、与老师和同学一起完成知识的构建,增进了学生的成就感,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积极性,无形中也培养了他们自主学习的习惯,提高了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和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挖掘了他们更大的学习潜能和创新精神,并进一步培养了团队协作意识等终身发展能力。

总之,一年多的经验和成果证明,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存在诸多问题并迫切要求改革的形式之下,导学案的使用对于改善和提高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效率和效果以及培养学生英语综合运用能力和终身发展能力是具有重大作用的。目前,导学案的使用已逐步推广到我校大学英语教学的全部课堂。然而,这只是其中手段和步骤之一,我们还需要对课堂活动以及评价体系进行更多的探索和研究,更进一步推动普通高校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创新与突破,逐步使大学英语课堂教学迈向优质,最终创建高效课堂。

参考文献

第15篇

关键词:高中物理;态度;习惯;实验

高中物理学科本身的特点决定了其综合复杂性,要求学生必须具备相应的各种素质才能够有效地解决物理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困难,清除掌握物理学真理的障碍。高中物理是在初中物理的基础上,对基础物理的更深一步的探究,但是很多高中学生在学习物理时往往会有一定的困难,甚至许多初中物理学得不错的学生到了高中学习物理时都感到吃力。通过研究分析,我们发现大多数高中生在学习物理时遇到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1.学习物理的目的存在偏差。有的学生是因为物理是一门高中理科必学的科目而不得不学,还有很多的学生学习物理则是为了应付考试,只有极少数的学生是因为真正喜欢所以学习物理。因此,多数学生学习物理没有足够的动力和毅力,其结果就不言而喻了。

2.在过去的物理教学中,老师习惯于把展示给学生的物理对象和模型简单化。这样就容易导致学生在遇到实际问题时难以将所学的知识与现实问题相互联系起来进行思考。

3.很多学生觉得高中物理比较抽象,物理情景难以理解。受传统思维模式的影响,学生普遍认为高中物理难学,首先在心理上就对其产生了恐惧感。调查发现,学生普遍比较容易接受动画模拟与教师演示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所以,教学形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也有着一定的影响。

高中阶段对于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它是学生人生的一大转折点。高中的学习成绩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学生将来的就读院校与生活。所以,如何在高中时代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巩固已经学习到的物理知识,从理论的学习上升到实验、实践的高度,将是我们今后教学的重中之重。下面笔者就根据自己的经验提出几点建议,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效果。

1.学生首先应该端正自己的学习态度,“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学生一定要建立起足够的学习物理的兴趣并进行自主的学习。自主学习相比于被动学习有着非常大的优越性,自主学习有利于学生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主动学习;有利于培养创造型人才。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通常表现为:能主动积极地在知识海洋里猎取知识营养,能够有主见地学习,具有较强的识别能力。高中物理是一门相对较生活化的学科,它主要的研究对象就是我们生活中随处可见的一些事物和现象。比如我们坐在正在前进的车内就会发现路边的树木、建筑物都在向后退,这就是一个简单常见的物理现象。高中物理有助于学生了解身边事物的发展规律,它可以告诉我们事物为何会发生这样的运动,物体是如何构成的以及为什么它们会存在差异。我们都对未知的世界充满好奇,物理就是研究我们大千世界的学科,通过学习物理,我们可以了解和发现许多未知的事物与现象,那我们为什么就不能够对物理建立足够的兴趣呢?

2.相较于初中物理,高中物理要求学生无论是对基本概念、公式的掌握和理解还是对所学知识的应用都应该“更上一层楼”。这就需要学生要注重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思维模式。所谓习惯,就是经过重复练习而巩固下来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而学习习惯,就是在不间断的学习实践中养成的那种自然而然表现出来的学习习性,就如同我们在物理学中所说的惯性。 我们都知道,高中物理要学的内容是相对较多的,那就需要学生有一套正确的学习方案来应对。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是必不可少的,学生可以试着在课余时间对书上的公式和概念进行推理和演练,这样不仅可以促使学生养成独立钻研、善于思考的习惯,提高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还可以巩固和加深学生对课堂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更利于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而且毋庸置疑的是,只要在某一学科或某一事情上养成了良好的习惯,那这个习惯也必然会有利于你做其他事情或学其他学科。

3.物理知识来源于观察与实验。著名的美籍华裔科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的获得者杨振宁教授曾在一则题词中说:“物理学是以实验为本的科学。”由此可知:实验和物理是不可分割的。无论是物理规律的发现还是物理理论的验证都需要依靠实验。学生从实验中可以学到许多基本的实验方法和技能,也能观察到许多生动的自然现象,并在客观实际的事物与抽象模型化的物理理论之间架起互通的桥梁,使学生在理论应用与实践的过程中加深对理论的理解,从而提升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通过“验证牛顿第二定律”这样一个非常简单的实验,学生可以在脑海中加深对加速度(a)、质量(m)以及力(F)之间关系的深刻印像,这样当学生下次再遇到和解决类似的问题或事件时便可以“胸有成竹”了。

以上只是简单剖析探讨了学生学习高中物理时所存在问题与解决方案,在实际的学习中还需要学生通过不断的探索和总结来寻求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让自己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少走弯路、岔路。就学习过程而言,教师只是引路人,学生才是学习的真正主体,所以学习中的大量问题,主要还是应该靠学生自己去解决。只有通过自己不懈的努力,学习才会有真正的提高。对每一个翱翔在学海中的学生来说,都需要以自信和坚强作为翅膀,才能让他飞得更高更远,如果没有这对翅膀,他将永远在地面上徘徊不前,也将永远看不到前方那道亮丽的风景线。

参考文献: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