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教师基本礼仪规范范文

教师基本礼仪规范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教师基本礼仪规范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教师基本礼仪规范

第1篇

【关键词】高校;教师;礼仪修养;教育教学

1前言

礼仪是个人修养和素质的表现,是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标志,是国家和民族文明程度、道德风尚的体现;修养是人们在思想、道德、学术以至技艺等方面所进行的勤奋学习和刻苦锻炼的功夫,以及经过长期努力所达到的一种品质和能力。高校教师作为高层次教育人才,不仅要道德高尚、知识渊博、身心健康,而且要为人师表、言传身教。高校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渊博学识、创新能力及个人魅力等,会对大学生的成长、发展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同时,教师的精神面貌、礼仪修养及价值取向也会在无形中影响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2高校教师礼仪修养的内涵

高校教师的礼仪修养是指教师在从事教育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待人接物、为人处世的礼貌、礼节及所持的仪表、仪容、仪态。笔者认为,高校教师礼仪修养应包括以下几点:

2.1良好的职业道德

礼仪是个人修养和素质的表现。对于高校教师而言,要具有良好的礼仪修养,必须有高尚的职业道德。具体表现为:爱岗敬业,乐于奉献,甘为人梯;热爱学生,诲人不倦,言传身教;追求新知,严谨治学,博学多才;正确处理好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增强大局意识、主人翁意识和服务意识。

2.2端庄的仪表仪容

仪表仪容是教师自身素质的外在表现,也是一种教育因素,它能体现一个人的文化修养、知识水平、品德情操、身份地位等。高校教师必须了解和懂得着装的基本原则。一般来说,高校教师参加教育教学活动时,不论其服装质量、新旧程度,首先,要整洁、大方,要根据年龄、体型、肤色、时间、地点、场合选择符合个人气质的服装。其次,男教师出入正式场合穿着西装时,要遵循“三色原则”,上衣、衬衫、领带、裤子、鞋袜、包等颜色不宜超过三种,切忌着短裤、吊带、背心、拖鞋等出入教学或办公场合。

2.3儒雅的言谈举止

言谈举止是人与人之间思想表达、情感传递的重要方式。语言表达是高校教师完成教学任务、与学生沟通的主要方式。良好的语言修养应是高校教师必须具备的素质。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表述清楚、音量适当、语气语调适宜、适度表现幽默。

2.4礼貌的交际方式

礼仪作为行为准则和规范,其核心是“尊重”。高校教师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首先应该做到的是“尊重”对方。与学生相处时,要亲疏适宜、远近有度。对待学生要如子、如亲、如友,要尊重、关心、爱护、理解、宽容学生,同时在学生面前要保持老师应有的尊严,做到庄重自尊。与同事相处时,贵在和谐,要积极主动地完成学校安排的各项教育教学工作,坦然面对领导的批评;同事之间交往重在礼貌谦让,宽容友善,相互尊重,真诚以待。

2.5规范的日常行为

平常在校园里,教师随便一些虽能理解但不可失礼,因为教师的身份规范着教师的言行。然而有的教师在公共场合过于随便,如上课看手机玩微信,与学生座谈时旁若无人地抽烟,时不时还夹杂着一些不文明的用语等,均会给学生造成不好影响。所以作为高校教师在任何场合都应自觉地保持良好的礼仪修养,待人接物诚恳而温和,举止态度谦恭而自信,这样,方能得到学生的爱戴和社会的尊重。

3高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讲究礼仪修养的重要性

3.1帮助教师树立良好的“第一印象”

很多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都很强,他们第一次接触教师时,会特别注意老师的仪表仪容、言谈举止,在一定程度上主观地为该老师定位。教师整洁的仪容、大方的仪态、恰当的言谈和得体的服饰会给学生带来积极的、正面的教师形象,从而树立良好的“第一印象”。调查表明,很多学生偏爱某一学科、喜欢某一老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第一堂课的影响。当学生认可了教师良好的外在形象和不凡的内在修养后,他们会更喜欢该教师,从而调动学生学习该门课程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2有利于树立学生的形象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教师自身形象能直接影响学生形象的塑造。教师在施教的同时,学生通过对教师形象的观察和模仿,形成对自己形象的定位。虽然大学生的价值标准、审美标准已经基本形成,但当代大学生具有极强的可塑性,他们个性独立、思维活跃、视野开阔、善于展现自我、易于接受新事物。高校教师的言行对大学生的自我形象塑造具有重要的影响力,教师所展现出的良好的外在形象、优雅的言谈举止、丰富的知识底蕴、崇高的职业道德,会吸引学生模仿,从而形成自身的形象定位。

3.3形成和谐、融洽的课堂教学氛围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通过自然大方、庄重得体的着装和言行举止向学生传递有效信息,吸引学生注意力,让学生更好地融入课堂学习中。穿着朴素、举止端庄、谈吐儒雅的教师形象,有助于在学生中建立威信,这样的课堂更容易得到学生的认可,从而形成和谐、融洽的课堂教学氛围。反之,不注意个人仪表仪容、形象欠佳的教师,不容易在学生中树立起威信,甚至会成为学生茶余饭后议论的对象,严重的还会影响课堂教学质量。

3.4构建文明校园,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礼仪不仅是个人修养和素质的表现,而且是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标志,更是国家和民族文明程度、道德风尚的体现。在社会交往过程中,人们借助礼仪表达对彼此的尊重与友好,可以弱化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冷漠,促进社会和谐。高校教师作为高校校园生活的重要参与者,其良好的礼仪修养是教育活动过程中精神文明的外在表现,可以带动大学生自觉习礼,促进文明礼让、健康向上的校园氛围的形成,进而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4加强高校教师礼仪修养的途径

加强高校教师的礼仪修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仅需要从思想上高度重视,还要有必要的设施和手段做保证,更需要有一个和谐的氛围。因此,必须积极行动,切实加强高校教师的礼仪修养。

4.1提升高校教师礼仪修养认识

要提高高校教师的礼仪修养,首先要提升教师的礼仪意识,高校教师要清楚地认识到:教师礼仪修养不仅是教师自尊自律的基本要求,影响教师本身的事业发展以及自我实现,而且关系到受教育者的健康发展,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文明程度、道德风尚。这样,学习者会在思想认识上高度重视,把学习教师礼仪变成一种习惯,一种自觉行为,并渗透到日常生活和教学活动的方方面面,最终成为一种自然流露,体现出一种良好的个人修养和风范。其次,加强对道德理论的学习。提高高校教师的道德理论水平,是指导其礼仪修养的重要理论依据,也是高校教师传承中华民族优良道德品质的重要途径。

4.2严格高校教师准入制度

首先,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应严把高校教师质量关、强化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制定切实可行的高校教师行为规范准则,将教师礼仪列入其中,并使其制度化,引导高校教师规范自己的仪表仪容和言谈举止.其次,强化个人礼仪修养的学习和训练。将礼仪学习纳入高校教师岗前培训课程中,通过学习基本知识、配以具体训练,使其具备基本的礼仪修养。再次,全民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通过相关政策维护、保障高校教师的权益,使高校教师形成较高的职业自豪感和工作幸福感,将加深教师形象塑造与礼仪修养内化为自身的动力。

4.3加强高校教师礼仪培训

首先,将教师礼仪纳入高校招聘的考察范围。这就要求学校既重视应聘者的专业知识又重视其礼仪修养,以此保证高校招聘到专业知识扎实、礼仪修养良好的双优教师。其次,将教师礼仪纳入师德建设的重要内容。高校领导应将教师礼仪素质的培养作为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环节,根据教师的具体情况,定期、不定期开展礼仪培训、礼仪实践和礼仪辅导等。同时,对教师职业道德和礼仪行为进行评估,将其列入教师年终考核的指标范围,使之制度化与终身化。再次,创造良好的全员礼仪环境。高校要制定规章制度规范师生员工的基本形象和言行举止,充分发挥“环境育人”的作用,在教室、楼梯、走廊等学生经常出入的地方张贴文明礼貌用语、宣传标语等,在一些重要入口处安放镜子,让师生随时关注自己的仪容、仪表。

4.4培养高素质的礼仪教师队伍

名师出高徒,教师的素质是素质教育成败的关键,教师礼仪教育也是如此。礼仪教育涉及到心理、形象、语言、体态、人际交往等方方面面的知识和技能,要求礼仪教师具备厚实的专业功底,广博的知识面,熟知各种礼仪规范操作及科学的训练方式。礼仪教师形象好,审美能力强,语言表述风趣,富有人格魅力,这样的教师一出现在学生面前,本身就具有很强的示范性和说服力。所以,作为礼仪教师,一定要从自身做起,在课堂内外营造一种文明的氛围,以自己的一举一动来实际诠释良好礼仪规范的教育价值和无穷魅力。在教师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当教师文明优雅的口语与体态语、有声语言与无声语言有机的融为一体时,就会构成和谐的课堂教学整体旋律,弹拨出教书育人的最美乐章,这也是一名教师驾驭事业走向成功的基石。

4.5营造良好的礼仪环境和氛围

如今的大学校园,已过多的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有些教师在文明礼仪方面,不仅没有为人师表,反而成了反面教材。比如上课不注意形象,不修边幅,蓬头垢面,出口成“脏”,着奇装异服,严重影响了教师的整体形象和教学效果。因此,各高校都应出台规范教师职业道德和行为习惯的规章制度,以营造良好的校园风气和氛围。高校应配备完善的硬件设施,比如垃圾箱、标示牌等,时时提醒大家注意卫生,打造清洁优美的自然环境,各种文明规范随处可见。总之,要让礼仪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让师生在其中耳濡目染,以达到环境育人的要求和效果。

5结语

礼仪是一种文化,是人格魅力的重要因素,是外在形象、内在素质的综合表现。高校教师的礼仪修养水平,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效果和学生的成长,在深入认识和理解高校教师礼仪修养的内涵和重要性的基础上,通过学校层面的规范要求和高校教师自身的反思改进,高校教师队伍的礼仪修养会有较大程度提高,从而切实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更好的为教育工作服务,培养出德智体美全面综合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黄玉萍.现代礼仪实务教程[M].北京: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15.

[2]李欣,杨德利.浅论高校教师礼仪修养[J].学理论,2014(5).

第2篇

关键词:中职学生;文明礼仪;养成教育

一、开展中职生文明礼仪养成教育的迫切性和必要性孟子曰:“人无礼则不立,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礼仪教育不仅是传承中华民族文明的需要,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而对于“以就业为导向”的中等职业学校来说,开展礼仪教育,更是提高学生素质及就业竞争力,顺利实现就业发展的需要。然而,当前的中职学生礼仪缺失现象比较严重,而我们的中职学校教育却呈现出“重技能,轻礼仪”的现象,大多数学生抱着“一技在手,饭碗不愁”“技达四海,能行天下”的理念,重视技能的学习,认为学好技能对将来的就业和发展有好处,却忽略了文明礼仪的学习,认为这无关紧要。然而现实却告诉我们,礼仪对于中职学生发展至关重要,笔者从事中职德育工作多年,深刻体会到“你离礼仪有多远,你离成功就有多远”这句话的含义。因此,加强中职学生礼仪教育,刻不容缓。

二、构建中职学生礼仪养成教育模式的总思路长期的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表明,一个人文明礼仪素质的提升是不可能仅在一节课或一次活动中完成的,而是需要在一个良好的氛围中通过各种方式、各种手段交互作用,并最终由学生自身从实践中感悟、体验、总结、提炼而成。本课题小组在这些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和探索,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的尝试,逐渐构建出以礼仪课为主阵地,其他多种教育方式为补充的多层次、多渠道、立体化、有特色的中等职业学校礼仪养成教育的模式,也就是多种礼仪养成教育方式交互作用,包捆在一起共同发挥作用。

(一)把礼仪课程作为学生的必修课纳入中职课程体系

课堂教学是系统学习训练的良好途径,通过开设礼仪教育课程,系统讲授礼仪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可以提高学生对礼仪重要性的认识,激发学生学习礼仪、运用礼仪的意识。把礼仪养成教育作为一门课程纳入到德育课的范围中,作为学生职业技能培养的一个重要内容,在新生入学第一个学期开设礼仪课程,学习时间为一个学期,每周两个学时,一共40个学时。我们所指的礼仪课程是指适用于培养所有中职学生礼仪能力的礼仪课程,主要内容包括:仪容仪表、课堂礼仪、师生礼仪、同学礼仪、社会公共场所礼仪、集会礼仪、家庭礼仪、面试礼仪、职场交往礼仪、网络礼仪、涉外礼仪等。通过对这些内容的系统学习,培养学生良好的礼仪习惯。礼仪课程的设置应当体现职业特点,根据不同的专业,教学内容的重点也有所不同。如,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学重点就应该培养学生的教师礼仪等,物业管理、汽车营销、会计及电子专业的教学重点就应该是着重培养学生的内在素养(礼节的运用、沟通能力、电话礼仪、应变能力等)。

约翰・霍尔说过:“礼貌出自内心,其根源是内在的,然而,如果礼貌的形式被取消,它的精神与实质亦随之消失。”在礼仪课堂教学中开展礼仪训练,要重视礼仪教学与礼仪实践的关系,从举止礼仪、家庭礼仪、学校礼仪、公共场所礼仪、社交礼仪、涉外礼仪等方面深入系统地传授礼仪知识,并与日常礼仪行为的养成与训练相结合,指导学生进行礼仪实践,使学生学会基本的礼仪动作。在教学中要注重实际操作,让学生按照礼仪规范反复练习,如站姿、坐姿、握手、传递名片、自我介绍和介绍他人、接听电话等,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遵守和运用礼仪的原则和技巧,如见到老师如何表达,迎接客人如何做,课堂上的坐姿及问题的回答,等等。

认真选取教材,并精心地进行教学设计,使礼仪课程体现职业特点,是上好礼仪课的关键。目前,各学校没有统一的礼仪教材,所以礼仪课教师在选择教材时,应选择体系合理、内容丰富、理论论述与实用技巧相结合的实用性教材。有条件的可以自编校本教材。防城港市理工职业学校(以下简称“我校”)经过反复的对比、筛选,现在选用的是罗云明主编、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的《礼仪规范教程》。该教材包含了礼仪引论、个人礼仪、不同公共场所礼仪、社交礼仪、求职礼仪、职场礼仪、涉外礼仪和中外习俗与礼仪等内容。为增强可读性,书中还引用案例导入和形象的插图。该教材向学生普及、传授作为现代人在社会上发展、自立所应具备的基本礼仪知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各专业的不同职业需要,各有侧重,并且要结合本专业的特点来进行讲授。如,对于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就应当侧重教师礼仪的训练,汽修专业的学生应该侧重接待及日常用语的训练。另外,礼仪课程的教学方法应当多样化,强调实践性教学,教学方法包括情景式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示范教学法、角色扮演教学法等。创新教学手段,充分采用多媒体开展教学,提高礼仪课的信息含量,增强课堂教学的直观性与趣味性,促进课程向着合理、高效、科学的方向发展。

(二)坚持文明礼仪行为养成教育的“学科渗透”

礼仪教学不仅仅是礼仪教师和班主任的事情,更需要全体教师参与进来,在学科教育中进行渗透式教育。在学科教学设计中,根据不同专业的学科特点,设立不同的渗透目标。如,学前专业或计算机专业的美术课上,让学生用简笔画和漫画的形式来描绘出礼仪的图画,在学习画画的同时也受到了礼仪的熏陶。通过在班上出版文明礼貌专题的黑板报,在校园里举办以各种礼仪为题材的美术画展,让学生在参加此类活动中受到文明礼仪的熏陶。在美术教学中引导学生感知美、认识美,在学习美的过程中,懂得做一个有修养的人的真谛。通过“润物细无声”式的学科渗透文明礼仪教育,使我们的学生能时时处处接受各种形式的文明礼仪教育,从而形成良好的文明素养,同时也有利于我们的教学及和谐校园的健康发展。

(三)充分发挥班主任的德育主力军的作用,构建班级文明礼仪之风

班主任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力军,对学生的文明礼仪养成教育起着关键的作用,俗话说,“有什么样的班主任,就会有什么样的学生。”因此要加强班主任在学生礼仪教育中的引导作用。班主任在接手新班之际,应该调查了解班级文明礼仪实际情况,精选班干集体,构建文明班级骨干,认真开展礼仪主题班会,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认识到文明礼仪在社会中的重要作用及基本的礼仪规范。通过制定班级文明礼仪规范,规范学生的礼仪行为,同时在班级管理中,实行奖惩制度。如对于每月礼仪规范表现优秀者,给予奖励;对优秀寝室,进步显著、做好事的学生给予奖励;对于文明礼仪缺失的学生则给予一定惩罚,让他们明白落后的原因,并及时改正,以跟上班级的文明步伐。

(四)开展丰富多彩的礼仪教育实践活动,在校园文化活动中提升学生的礼仪素养

1开好主题班会

主题班会是我校文明礼仪教育的一个重要方式。主题班会每周一节,学校在安排工作时,把文明礼仪教育的内容纳入主题班会教育工作计划。每次班会均要求写有教案,班会主题鲜明,形式多样化,可进行辩论、角色扮演、情景模拟、视频播放等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让学生充分参与进来,班主任要进行有效的引导,及时总结。

2举办礼仪知识的专题讲座

根据不同时间段的教学需要开展专题讲座,如在新生入学时开展军训、校纪校规的专题讲座,使学生明白“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的道理,引导学生克服不良的行为习惯,规范自身的行为。不定期地开展礼仪知识讲座,让学生了解基本的日常礼仪规范要求。在学生就业前开设专门针对就业的礼仪规范教育,一是利用班会的时间召开招聘模拟会,让学生分角色扮演招聘人员和应聘人员,指导学生观察应聘者在应聘过程中,哪些行为不符合礼仪规范的要求,应该怎样做才能更加出色?通过招聘模拟,培养学生的就业意识,提高学生与人沟通的能力,懂得做人的基本准则,让学生明白只有时时处处讲文明、守规范,才能成为一名受用人单位欢迎的员工。二是开展就业指导讲座,着重强调面试礼仪。让学生了解面试中的各种礼仪规范,明确该做什么和不该做什么。告诉学生面试时要做到:表现自然大方,态度友善积极,主动回答问题,精神焕发,充满活力,说话言简意赅,回答准确。强调在面试中的一些礼仪常识和面试技巧,包括行为礼仪(微笑、站姿、坐姿等)、仪表礼仪(着装、发型等)和一些礼貌礼节等,让学生在面试中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很好地迎接每一次面试的挑战。通过不断地开展礼仪知识讲座,让学生深入了解基本的礼仪知识,在日常的行为中自觉地规范自己的行为。

3举办全校学生文明礼仪知识竞赛

在开展知识竞赛之前,学校制定、印发中职校学生文明礼仪规范,组织学生认真学习相关的文明礼仪知识,在全校学生中进行一次文明礼仪知识的普及教育。通过文明礼仪知识竞赛,学生对文明礼仪规范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会更加关注自身的礼仪学习和养成。

4通过各种活动向学生展示规范的文明礼仪

通过活动展示规范的文明礼仪,往往比简单的说教更具说服力。如在2012年元旦文艺晚会上,我校2012级计算机和学前教育班的同学就表演了《礼仪综合展示》,在舞台上,礼仪队员们落落大方地向全校师生及上级领导进行了各种走姿、站姿、坐姿、手势、握手礼、鞠躬礼及递接名片等常用礼仪的表演,向全校师生进行了一次礼仪展示及教育,获得了上级领导和全校师生的好评。在市、区、学校组织的各种活动中,都能看到我校礼仪队学生优雅、文明、标准的礼仪展示,这些礼仪队学生的言行举止,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周围的学生。

5注重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营造良好的校园礼仪环境

创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提供正确的舆论导向,对学生规范自身行为,克服不良习惯,逐步提高自身的礼仪素养是十分必要的。在每周一次的国旗下讲话中,不定期地进行文明礼仪方面的教育,教育学生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及时对学生当中出现的不文明现象进行批评,对文明的现象进行表扬,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文明习惯。各科任教师也随时注意学生的行为,对于所碰到的不文明现象要敢于及时指出纠正,如,在教学楼看到学生乱丢垃圾,任何教师看到都应该及时指出并让其改正,旁边同学看到了也会自觉地约束自己,从而形成良好的文明氛围。

6树立文明礼仪榜样,提高参与的积极性

在文明礼仪教育中,榜样的力量是巨大的。运用榜样进行教育,生动形象,说服力强,能够使学生在耳闻目睹榜样的事迹中获得道德启迪,在接受榜样的感染中自然而然地理解、认同一定的社会道德原则、要求和规范。如,在

班级管理中通过主题班会,发动学生寻找身边的文明礼仪细节,对学校文明情况和存在的不文明现象进行调查。同时,各班可评“文明礼仪之星”,利用宣传栏展示他们的风采,树立文明礼仪榜样,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和辐射作用。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礼仪、实践礼仪、展示礼仪和宣传礼仪的整个宣传教育实践活动的全过程,推动文明礼仪宣传教育系列实践活动深入开展,形成人人争当文明学生的良好风尚。组建礼仪队,开展礼仪培训,向全校师生展示规范的礼仪,并积极参与各项社会活动,这个过程既是学生学习、实践基本礼仪的过程,也是学生礼仪素质提升的过程。我校2012级计算机2班和学前教育班就组建了班级礼仪队并进行了培训,通过礼仪训练,规范了学生站、坐、走姿,以及怎样待人接物,怎样注意礼仪细节,在潜移默化中班上同学的衣着和行为有了很大的改观,在文明礼仪方面有了长足的进步,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此外,学校还可以通过对校园内不懂礼、不讲礼的不文明现象进行披露和批评教育,如,对经常旷课、迟到、带食品进实训室、在食堂不文明用餐的学生进行通报批评,让学生增强讲文明、讲礼仪的意识,养成讲礼仪的习惯。

(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礼仪素养

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文明习惯,教师自身必须具有良好的文明行为,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一方面,教师在教学活动和日常生活中要注重自己的言行举止,不断提高自己的文明礼仪修养。因此,要求每位教师以“依法执教,爱岗敬业,热爱学生,严谨治学,团结协作,尊重家长,廉洁从教,为人师表”的师德规范要求自己,真正成为学生的表率,以此来规范教师言行,力求使学生言行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师的影响,并通过学生、学生家长影响到社会中去。另一方面,加强礼仪课专任教师的培养,由于中职学校的礼仪教学尚属起步阶段,没有专业的礼仪教师,礼仪教学能力参差不齐,因此需要大力加强礼仪教师的培训,通过各种形式的区培、国培,努力构建起一支专职的礼仪教师队伍。

对于中职学校来说,礼仪教育才刚刚起步,教育模式还处于摸索阶段,本文的探索只是初步构建了一种礼仪养成教育的模式:即以礼仪课为主阵地,其他多种形式相辅的多层次、多渠道、立体化的教育模式。下一阶段还需要多加努力,继续深入开展教学研究,探索出适合中职校学生实际情况的礼仪养成教育模式。

参考文献:

罗云明.礼仪规范教程.北京: 电子工业出版社,2012.

王小净.关于学校礼仪教育的几个问题.江汉大学学报,1999(4).

第3篇

一、在儿童成长发展阶段进行基本礼仪规范教育的必要性

1.儿童礼仪教育是我国社会主义道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是泱泱五千年的礼仪之邦,礼仪文明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社会历史发展起到了广泛深远的影响,其内容十分丰富,涉及的范围十分广泛,几乎渗透于社会的各个方面。社会秩序的建立,不仅来自于人们对国家法律的畏惧,还来自于对社会基本道德的遵守。而对于社会基本道德的遵守,基本礼仪的教育尤为必要。人在社会中生活,必须要以礼待人,才能真正自立于社会,才能做到自尊自爱,才能营造出和谐融洽的人文环境和文明社会。因此,儿童作为国家最年轻的一代,儿童礼仪教育应当成为引领他们人生的第一课。

2.儿童礼仪教育是健全儿童人格和保障儿童进行初步人际交往的需要

儿童处在人生起步阶段,可塑性非常强,学坏学好都很快。我们经常会听到“这个小孩怎么满口脏话呀”“那家孩子言行举止好得体哟”之类的话语,可见儿童礼仪在人际交往中的重要性。“礼”是中华文明的重要一环,有“礼”走遍天下,而无“礼”寸步难行。中国礼仪鼻祖孔子说过:“不学礼,无以立。”在现代生活中,礼仪依旧是每个人不可或缺的基本素养。英国著名教育家约翰・洛克说:“礼貌是儿童与青年所应该特别小心养成习惯的一种大事。”儿童礼仪得体,可以内强素质、外树形象,在人与人的交往中赢得自信,为儿童自身心理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在以后的人生中必然健康成长。对儿童进行礼仪教育不但有必要,而且意义重大,因为幼儿时期养成的不良行为有可能会影响他的一生。儿童在3~6岁的可塑性比较强,所以,在这个时候对其进行教育,更能使幼儿形成健全的人格。

二、儿童礼仪教育应当注意的几个原则

1.基础性

儿童具有年龄小、心智发展水平低的特点,平生第一次接触礼仪,对礼仪不熟悉,不适合成人式的礼仪教育。选择的礼仪项目应该与儿童的年龄和心智发展相适应,从最基础的礼仪知识和规范入手,同时也要和当地乡土文化相适应。

2.可操作性

在具体运用礼仪时,“有所为”与“有所不为”都有各自具体的、明确的、可操作的方式与方法。对不应该做的或说的内容要明确无误,对应该做的或说的又要循循诱导。

3.趣味性

儿童拥有的知识少之又少,学习的能力也有所欠缺。因此,在对儿童进行礼仪教育时,强制灌输式的效果显得不适时宜,我们最好设计一些有趣味性的游戏活动,让儿童在游戏活动中学习成长,这样的教育更容易接近儿童的认知区域。

三、结合自身在儿童礼仪教育中的得失谈谈如何开展儿童礼仪教育

1.营造幼儿学习礼仪的氛围

静态的:在幼儿园门口建立文明礼仪岗,在幼儿园大厅建立礼仪图片专栏,在幼儿园教室内建立礼仪内容片段图片化并上墙,如,洗手礼仪、午睡礼仪、进餐礼仪、盥洗礼仪等;动态的:教师之间、师幼之间、幼儿之间见面送上问候礼。

2.开发园本礼仪教育的特色课程

组建由教研员、特级教师、骨干教师为主的开发礼仪课程团队,结合我国固有的礼仪文化和本地区的传统文化(如,上虞区是中国孝德文化之乡),构建出独有的园本与地域文化的特色课程体系。

3.对幼儿园教师进行礼仪教育教学方面的培训

对儿童礼仪教育不能操之过急,前期要对从业儿童礼仪教育的教师要进行必要的培训,使她们在思想上要重视儿童礼仪教育。

4.加强家园之间的交流反馈

在幼儿园进行儿童礼仪教育的同时,家庭礼仪教育也要及时跟进,让儿童时时处处都处在礼仪气氛之下,这样的礼仪教育才更有生命力。因此,我们要经常与家长们交流,获取最新动态信息,及时评估并矫正儿童在礼仪方面的欠缺之处。

总而言之,礼仪不是口号,更不是某所幼儿园粉饰门面的东西,而是中华文化传播的一个重要窗口,是儿童成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儿童礼仪教育是一个持续不断的教育过程,贯穿于整个儿童成长教育过程中,需要教师、家长和社会共同努力和推进的事业工程。

第4篇

[关键词]师范生 礼仪问题 礼仪教育 思考

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礼仪文化源远流长,素有“礼仪之帮”美称。“礼”,字典上的解释是:由一定社会的道德观念和风俗习惯形成的,大家共同遵守的礼节。

“仪”是指人的容貌、举止。在人际交往中,凡是把人内心待人接物的尊敬之情,通过美好的仪表、仪式表达出来就是礼仪。所以礼仪指的就是人类社会交往中应有的礼节和仪式的总称,具体表现为礼貌、礼节、仪表和仪式等。

一、师范生礼仪教育的重要性

1.加强礼仪教育有利于提高师范生的道德素质

礼仪与道德的关系是极为密切的。“德”诚于中,“礼”形于外,“德”、“礼”互相依托,相辅相成。在人的行为规范中,礼仪是最起码的、基础性的规范。礼仪作为一种基础性的行为规范,可以引导人们加强道德修养。在“仁、义、礼、智、信”这些基本的道德规范中,礼是很重要的范畴。人们对礼仪的学习和运用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接受熏陶和教育,提高道德是非鉴别力,陶冶道德情操,培养良好道德行为习惯和道德自律精神的道德社会化过程。因此加强师范生礼仪教育,培养健康向上的道德情感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有利于提高道德自觉意识和自我约束能力,有利于培养完善独立的人格和全面发展的优良个性,从而提高师范生的道德素质。

2.加强师范生礼仪教育有利于塑造未来教师的良好职业形象

师范生未来的工作岗位主要是教师,教师的职业劳动是传播、创造人类文化、文明和先进思想。教师的职业特点是以人格来培养人格,以灵魂来塑造灵魂。近年来不少用人单位反映,一些师范类毕业生专业知识和技能不成问题,但“德商”较低,有些学生连起码的人际交往礼仪都不懂。这种“受教育没教养、有知识没文化”的现象,值得我们认真思考。因此师范生在校期间接受系统的礼仪教育,不仅可以提高个人内在的文化修养、道德品质和思想境界,而且有利于培养优雅的气质和优美的仪表风度,有利于提高师范生的人际交往能力。这些对塑造师范生具备未来教师的良好职业形象都是极为有益的。

3.加强师范生礼仪教育有利于促进精神文明建设

在现代社会,虽然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综合国力所包含的内容十分广泛,但在评价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时,通常是从这个国家、这个民族人们的言行举止、文明习惯所体现的公民素质与精神面貌入手的。礼仪是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的社会风貌、道德水准、文明程度、文化特色、公民素质等方面的重要标志。礼仪广泛地渗透于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各个领域,通过社会公认的反映社会道德的具体行为规范,约束和规范无视社会道德的行为,从而创造和谐的人际关系和良好的社会环境,弘扬民族的优秀传统。

二、师范生礼仪缺失的突出表现

当前师范院校中,学生礼仪缺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缺乏人际交往的基本礼仪

首先,师生间存在礼仪缺失。俗话说,“一日为师,终生为父”。然而在“知书达礼”之人集中的师范院校,师生间连最基本的礼节也逐渐消失。一些学生在校外甚至在校内遇见老师,总是视而不见或绕道回避,连打招呼、问好这些基本礼仪也很难见到。据了解, 一些传统的课堂礼节已逐渐“淡”出课堂。眼下一些学校,“起立问好”成了稀奇事。偶尔有同学课上看见老师喊“起立”时,很多学生竟大感意外,常常要过上十几秒钟,才稀稀拉拉地站起来,很不“情愿”地问老师一声好。学生在课堂上起立向老师问好,其用意不只是提醒同学开始上课,也体现了学生对老师教书育人的应有尊重。

师生间的礼仪不仅是上课前的行礼问好,更重要的是课堂上的相互尊重。现在大学课堂纪律远不及中小学,有的学生在课堂上睡觉、看报纸、看小说、接打手机、发短信、听耳机,有时学生相互间讲话,嘈杂声很大,特别是合班上课,杂音几乎淹盖教师的讲课声音。这些现象都说明学生对教师的基本礼仪的漠视程度已令人吃惊。

其次,同学之间以及学生对管理人员之间也存在礼仪缺失。有的学生见面常常以脏话代替打招呼。有的学生经常未经别人同意就擅自拿别人的东西,少数学生甚至直接偷别人的财物,男生中有偷盗现象,女生中也大有人在。每当同学之间发生矛盾时,有责任的一方不能主动承认错误,双方缺乏谦让,致使矛盾激化,有的甚至上升为刑事案件。在日常管理中,我们经常发现有的学生总是强烈要求别人尊重自己,但却不知道学会尊重别人,很难与别人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

另外,也有少数学生与父母之间缺乏基本的礼仪。例如有些家长远道为子女送钱送物,作为子女本应感恩,然而有的学生却对父母冷言相对,弄得父母很尴尬。有的学生平时很少和父母通信、通电话,只要通电话就是要钱。更有甚者骗父母的钱用于其他方面消费。

2.荣耻不分

一些师范生荣耻不分、美丑不分,把一些不文明、粗俗、陈腐的东西当做“新潮”、“潇洒”。例如有些学生把无视校规、校纪,行为不羁,看成是有“个性”;把结拜兄弟看成是够哥门意气。学生中讲脏话,抽烟酗酒,剪奇异发型,染黄发,穿拖鞋进教室,公共场合勾肩搭背,网上欺骗等现象在许多学生学习生活中已经习以为常,见怪不怪了。

三、师范生礼仪缺失的主要原因

1.家庭方面的原因

从古到今,中国家庭教育对子女的影响是非常重要的。现实社会中的家庭普遍存在的问题有:一些家长只关心孩子的学习成绩和日常生活起居,忽视或根本不进行礼仪方面的引导和教育。有些孩子由于缺乏良好的家庭教育,形成孤僻性格而不善于人际交往,不善于人际交往又往往与不懂礼节礼貌有关,这些学生进入高校后出现礼仪缺失也是必然的。

2.学校方面的原因

2.1德育忽视礼仪教育

长期以来高校忽视礼仪教育,重“知”轻“行”。在具体的德育实施的过程中,往往是在概括性的道德发展境界方面的要求多,而行为养成强调的少;空泛的大道理讲得多,而操作的技能、技巧讲得少;道德的知识传授多,而扎扎实实的行为训练得少。因此,尽管多数学生知识性的社会道德规范知道较多,但不知道应该如何把社会普遍提倡的道德规范,具体地转化为个人的道德行为,缺乏良好的行为和自觉的道德约束能力,造成基础文明方面的问题十分突出。

2.2 教师的自身方面存在一些问题

孔子曾说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3]教师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对学生的成长都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首先,有些教师缺乏责任心。现在高校里的师生关系差不多是一种“职业关系”了,一些教师只是单纯地完成其教学任务,讲完课后就走人。这种只教书,不育人,缺乏责任心的现象导致师生间的感情疏远,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日趋下降,学生从内心上不尊重教师,直接表现对教师礼仪方面的缺失。

其次,少数教师缺乏爱心。教师缺乏爱心主要表现在一些教师不能深入到学生的生活中,想学生所想,急学生所急,为学生排扰解难。有些教师对成绩较差的学生常常讽刺、挖苦和打击,对待犯错误的学生,缺乏心理疏导,动辄用处分、开除学籍吓唬学生。教师缺乏爱心,缺乏以人为本的理念,造成师生间心理和感情上的疏远,礼仪方面的缺失也就难免不发生。

再次,个别教师自身仪表不整,精神怠倦。教师的仪表对学生的礼仪教育也具有示范性,一个气质文雅、衣着整洁的教师走向讲台,会给学生以赏心悦目的感觉,而一个衣冠不整,形秽龌龊、精神怠倦的教师则会给学生留下思想萎靡、意志颓废的印象。有些教师忙于家务或第二职业,常常造成精神萎靡不振,不仅影响课堂效果,可以说对学生也是一种折磨,这些教师不可能得到学生的敬佩和尊重,礼仪上的缺失也就理所当然。

四、加强师范生礼仪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1.正确处理好礼仪的内在要求和外在表现形式这一矛盾

礼仪本身是一种既有内在道德要求,又有外在表现形式的行为规范。礼仪的内在要求是指人们在交往的过程中,要互相尊重、诚恳和善、谦恭和有分寸。礼仪的外在表现形式是指礼仪的内在要求在人们的语言、行为、仪表等方面的具体表现。正确处理好礼仪的内在要求和外在表现形式这一矛盾,应做到以下几点。

1.1 确定内在美德的决定性地位

没有内在的文化修养、道德品质、精神气质和思想境界等,外在的形式就失去了根基。如果对礼仪的理解仅仅停留在“金玉其外”的表层是远远不够的,为此,学校应将礼仪教育与思想道德修养相结合,坚持标本兼治,这是解决礼仪缺失的首要问题。

1.1.1把礼仪教育与公民道德建设结合起来

《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提出,公民道德建设要在全社会大力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在这二十个字的公民道德建设方针中,已经把礼仪教育的内容融入了公民道德建设这一系统工程。因此,我们应长期坚持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培养学生“明礼”这一道德规范,有利于提高师范生的礼仪修养。

1.1.2 把礼仪教育与职业观教育结合起来

所谓职业观,就是人们对于职业意义、职业要求、职业规范的观点和看法。现代礼仪中的道德观观念,体现了社会公德与职业道德的统一。特别是在职业礼仪规范中,蕴含着对职业的认识和从事本职业的要求。师范生未来的职业是教师,教师职业的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要求,体现了对职业人员的思想道德素质要求。

1.1.3把礼仪教育与人生观教育结合起来

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确立科学的人生观是师范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核心问题。在礼仪规范中,蕴含了许多与人生观紧密相连的思想内容,如为人民服务意识,说的就是人生的目的和意义问题,反映了一个人活着就要为社会、为他人做贡献的人生观。

1.1.4把礼仪教育与纪律观教育结合起来

纪律观教育是任何一个人学习和工作的重要条件,也是师范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礼仪是以“自律”为特征的,但“自律”不是自发产生的,而是通过“他律”逐步获得的,或者说是从“他律”发展而来的,“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就是这个道理。

1.1.5把礼仪教育与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结合起来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由于一些负面因素的影响,少数师范生存在不明是非、不知荣辱、不辨善恶、不分美丑的现象。因此,如何引导师范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断提升道德情操,构筑抵御不良风气的思想道德防线,是我们面临的紧迫课题。总书记提出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明确了是非、善恶、美丑的界限,明确了坚持什么、反对什么、倡导什么、抵制什么,为当代大学生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判断行为得失,确定价值取向,做出道德选择,提供了基本规范。

1.2 在强调内在美德的决定性地位的同时,不能否定外在形式的重要作用

对学生的礼仪教育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也是很不够的,礼仪和人的其他知识、能力一样,需要通过一定的学习和训练才能得到。如日本航空公司的空中小姐,仅微笑这一项就要训练长达半年之久,直到笑得亲切、自然、文雅才能获得登机服务得资格。当前师范院校对学生应加强礼仪知识的学习和礼仪行为的训练,如开设“礼仪修养”选修课,让学生经过礼仪规则、礼仪态势和语言的学习、训练,习得高雅的礼节、礼仪,养成礼仪周全的交往风度,表现出谦恭礼让、动静有节的大家风范。学生在经过系统的礼仪教育和训练,无论是内在素质上,还是外在行为方式上,都与缺少这种训练的人有着明显的不同。

1.3 要以师范生礼仪行为养成为核心,强调知行的统一

礼仪对个人行为的基本要求是:举止不出格,谈吐不失礼,交往不失态。因此师范院校要把学生礼仪行为的养成贯穿于学生的学习生活全过程,体现在日常行为的各方面。日常行为习惯既是学生基础文明、基础道德水平的体现,又是学校加强对学生基础文明,基础道德教育的有效手段。我们应把礼仪教育作为学生德育的重要内容,当前要根据新时期的特点,制订包括礼仪内容在内的师范生日常行为规范,并加强监督和反馈,让学生做到知行统一。

2.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礼仪对人们行为的规范作用,一靠人们的自觉来维持;二是靠社会舆论来监督。在礼仪修养过程中,环境的“他律”作用非常显著,因此,发展健康的舆论形成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对于引导师范生规范自身行为,克服不良的行为习惯,逐步提高他们的自我约束和自我克制的能力是十分必要的。学校可以针对学生中存在的失礼言行及一些不文明的社会现象,召开讨论会、演讲会、辩论会,举办专题讲座,或通过校园网络等形式,让学生多方面、多角度地接受教育,,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加强礼仪修养,形成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3.强化教师的身教作用

在礼仪教育过程中,教师的身教也非常重要,教师应应通过自身的行动做榜样,去影响、带动、教育学生。

3.1强化教师的职业道德

教师的礼仪必须以教师职业道德的自觉自律为基础。一个对教师职业充满敬意和热爱之情的人,同时具有献身教育的价值观,教书育人、以身立教的社会使命感和责任感,才能把职业道德修养看成是自身的需要,才能以爱岗敬业、热爱学生、严谨治学等道德规范约束自己,并严格规范自身言行,使自身素质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当前,有些教师教学工作缺少责任心,对学生粗暴、冷漠,恰恰说明教师的职业道德的滑坡,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从加强教师职业道德教育,提高广大教师为人师表的道德觉悟入手。

3.2 注重个人仪表

一个气质高雅、仪表整洁的教师对学生的礼仪教育具有积极的引导作用。教师的穿着、发式应根据自己的职业、性别、年龄、体型的具体情况做到合体、和谐、合度、整洁而又显示个性。男教师应尽量讲究朴素大方,体现潇洒的风度,女教师应尽量讲究淡雅、和谐、自然,体现高雅的情调。教师只有把言教和身教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在礼仪教育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 考 文 献

[1]李树青,薛德合.礼仪与教师职业道德德价值实现.[J].《道德与文明》2002.1.51~55.

第5篇

关键词:师范生;礼仪问题;礼仪教育;思考

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礼仪文化源远流长,素有“礼仪之帮”美称。“礼”,字典上的解释是:由一定社会的道德观念和风俗习惯形成的,大家共同遵守的礼节。“仪”是指人的容貌、举止。在人际交往中,凡是把人内心待人接物的尊敬之情,通过美好的仪表、仪式表达出来就是礼仪。所以礼仪指的就是人类社会交往中应有的礼节和仪式的总称,具体表现为礼貌、礼节、仪表和仪式等。

一、师范生礼仪教育的重要性

1.加强礼仪教育有利于提高师范生的道德素质

礼仪与道德的关系是极为密切的。“德”诚于中,“礼”形于外,“德”、“礼”互相依托,相辅相成。在人的行为规范中,礼仪是最起码的、基础性的规范。礼仪作为一种基础性的行为规范,可以引导人们加强道德修养。在“仁、义、礼、智、信”这些基本的道德规范中,礼是很重要的范畴。人们对礼仪的学习和运用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接受熏陶和教育,提高道德是非鉴别力,陶冶道德情操,培养良好道德行为习惯和道德自律精神的道德社会化过程。因此加强师范生礼仪教育,培养健康向上的道德情感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有利于提高道德自觉意识和自我约束能力,有利于培养完善独立的人格和全面发展的优良个性,从而提高师范生的道德素质。

2.加强师范生礼仪教育有利于塑造未来教师的良好职业形象

师范生未来的工作岗位主要是教师,教师的职业劳动是传播、创造人类文化、文明和先进思想。教师的职业特点是以人格来培养人格,以灵魂来塑造灵魂。近年来不少用人单位反映,一些师范类毕业生专业知识和技能不成问题,但“德商”较低,有些学生连起码的人际交往礼仪都不懂。这种“受教育没教养、有知识没文化”的现象,值得我们认真思考。因此师范生在校期间接受系统的礼仪教育,不仅可以提高个人内在的文化修养、道德品质和思想境界,而且有利于培养优雅的气质和优美的仪表风度,有利于提高师范生的人际交往能力。这些对塑造师范生具备未来教师的良好职业形象都是极为有益的。

3.加强师范生礼仪教育有利于促进精神文明建设

在现代社会,虽然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综合国力所包含的内容十分广泛,但在评价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时,通常是从这个国家、这个民族人们的言行举止、文明习惯所体现的公民素质与精神面貌入手的。礼仪是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的社会风貌、道德水准、文明程度、文化特色、公民素质等方面的重要标志。礼仪广泛地渗透于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各个领域,通过社会公认的反映社会道德的具体行为规范,约束和规范无视社会道德的行为,从而创造和谐的人际关系和良好的社会环境,弘扬民族的优秀传统。

二、师范生礼仪缺失的突出表现

当前师范院校中,学生礼仪缺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缺乏人际交往的基本礼仪

首先,师生间存在礼仪缺失。俗话说,“一日为师,终生为父”。然而在“知书达礼”之人集中的师范院校,师生间连最基本的礼节也逐渐消失。一些学生在校外甚至在校内遇见老师,总是视而不见或绕道回避,连打招呼、问好这些基本礼仪也很难见到。据了解,一些传统的课堂礼节已逐渐“淡”出课堂。眼下一些学校,“起立问好”成了稀奇事。偶尔有同学课上看见老师喊“起立”时,很多学生竟大感意外,常常要过上十几秒钟,才稀稀拉拉地站起来,很不“情愿”地问老师一声好。学生在课堂上起立向老师问好,其用意不只是提醒同学开始上课,也体现了学生对老师教书育人的应有尊重。

师生间的礼仪不仅是上课前的行礼问好,更重要的是课堂上的相互尊重。现在大学课堂纪律远不及中小学,有的学生在课堂上睡觉、看报纸、看小说、接打手机、发短信、听耳机,有时学生相互间讲话,嘈杂声很大,特别是合班上课,杂音几乎淹盖教师的讲课声音。这些现象都说明学生对教师的基本礼仪的漠视程度已令人吃惊。

其次,同学之间以及学生对管理人员之间也存在礼仪缺失。有的学生见面常常以脏话代替打招呼。有的学生经常未经别人同意就擅自拿别人的东西,少数学生甚至直接偷别人的财物,男生中有偷盗现象,女生中也大有人在。每当同学之间发生矛盾时,有责任的一方不能主动承认错误,双方缺乏谦让,致使矛盾激化,有的甚至上升为刑事案件。在日常管理中,我们经常发现有的学生总是强烈要求别人尊重自己,但却不知道学会尊重别人,很难与别人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

另外,也有少数学生与父母之间缺乏基本的礼仪。例如有些家长远道为子女送钱送物,作为子女本应感恩,然而有的学生却对父母冷言相对,弄得父母很尴尬。有的学生平时很少和父母通信、通电话,只要通电话就是要钱。更有甚者骗父母的钱用于其他方面消费。

2.荣耻不分

一些师范生荣耻不分、美丑不分,把一些不文明、粗俗、陈腐的东西当做“新潮”、“潇洒”。例如有些学生把无视校规、校纪,行为不羁,看成是有“个性”;把结拜兄弟看成是够哥门意气。学生中讲脏话,抽烟酗酒,剪奇异发型,染黄发,穿拖鞋进教室,公共场合勾肩搭背,网上欺骗等现象在许多学生学习生活中已经习以为常,见怪不怪了。

三、师范生礼仪缺失的主要原因

1.家庭方面的原因

从古到今,中国家庭教育对子女的影响是非常重要的。现实社会中的家庭普遍存在的问题有:一些家长只关心孩子的学习成绩和日常生活起居,忽视或根本不进行礼仪方面的引导和教育。有些孩子由于缺乏良好的家庭教育,形成孤僻性格而不善于人际交往,不善于人际交往又往往与不懂礼节礼貌有关,这些学生进入高校后出现礼仪缺失也是必然的。

2.学校方面的原因

(1)德育忽视礼仪教育

长期以来高校忽视礼仪教育,重“知”轻“行”。在具体的德育实施的过程中,往往是在概括性的道德发展境界方面的要求多,而行为养成强调的少;空泛的大道理讲得多,而操作的技能、技巧讲得少;道德的知识传授多,而扎扎实实的行为训练得少。因此,尽管多数学生知识性的社会道德规范知道较多,但不知道应该如何把社会普遍提倡的道德规范,具体地转化为个人的道德行为,缺乏良好的行为和自觉的道德约束能力,造成基础文明方面的问题十分突出。

(2)教师的自身方面存在一些问题

孔子曾说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3]教师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对学生的成长都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首先,有些教师缺乏责任心。现在高校里的师生关系差不多是一种“职业关系”了,一些教师只是单纯地完成其教学任务,讲完课后就走人。这种只教书,不育人,缺乏责任心的现象导致师生间的感情疏远,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日趋下降,学生从内心上不尊重教师,直接表现对教师礼仪方面的缺失。

其次,少数教师缺乏爱心。教师缺乏爱心主要表现在一些教师不能深入到学生的生活中,想学生所想,急学生所急,为学生排扰解难。有些教师对成绩较差的学生常常讽刺、挖苦和打击,对待犯错误的学生,缺乏心理疏导,动辄用处分、开除学籍吓唬学生。教师缺乏爱心,缺乏以人为本的理念,造成师生间心理和感情上的疏远,礼仪方面的缺失也就难免不发生。

再次,个别教师自身仪表不整,精神怠倦。教师的仪表对学生的礼仪教育也具有示范性,一个气质文雅、衣着整洁的教师走向讲台,会给学生以赏心悦目的感觉,而一个衣冠不整,形秽龌龊、精神怠倦的教师则会给学生留下思想萎靡、意志颓废的印象。有些教师忙于家务或第二职业,常常造成精神萎靡不振,不仅影响课堂效果,可以说对学生也是一种折磨,这些教师不可能得到学生的敬佩和尊重,礼仪上的缺失也就理所当然。

四、加强师范生礼仪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一)正确处理好礼仪的内在要求和外在表现形式这一矛盾

礼仪本身是一种既有内在道德要求,又有外在表现形式的行为规范。礼仪的内在要求是指人们在交往的过程中,要互相尊重、诚恳和善、谦恭和有分寸。礼仪的外在表现形式是指礼仪的内在要求在人们的语言、行为、仪表等方面的具体表现。正确处理好礼仪的内在要求和外在表现形式这一矛盾,应做到以下几点。

1.确定内在美德的决定性地位

没有内在的文化修养、道德品质、精神气质和思想境界等,外在的形式就失去了根基。如果对礼仪的理解仅仅停留在“金玉其外”的表层是远远不够的,为此,学校应将礼仪教育与思想道德修养相结合,坚持标本兼治,这是解决礼仪缺失的首要问题。

(1)把礼仪教育与公民道德建设结合起来

《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提出,公民道德建设要在全社会大力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在这二十个字的公民道德建设方针中,已经把礼仪教育的内容融入了公民道德建设这一系统工程。因此,我们应长期坚持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培养学生“明礼”这一道德规范,有利于提高师范生的礼仪修养。

(2)把礼仪教育与职业观教育结合起来

所谓职业观,就是人们对于职业意义、职业要求、职业规范的观点和看法。现代礼仪中的道德观观念,体现了社会公德与职业道德的统一。特别是在职业礼仪规范中,蕴含着对职业的认识和从事本职业的要求。师范生未来的职业是教师,教师职业的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要求,体现了对职业人员的思想道德素质要求。

(3)把礼仪教育与人生观教育结合起来

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确立科学的人生观是师范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核心问题。在礼仪规范中,蕴含了许多与人生观紧密相连的思想内容,如为人民服务意识,说的就是人生的目的和意义问题,反映了一个人活着就要为社会、为他人做贡献的人生观。

(4)把礼仪教育与纪律观教育结合起来

纪律观教育是任何一个人学习和工作的重要条件,也是师范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礼仪是以“自律”为特征的,但“自律”不是自发产生的,而是通过“他律”逐步获得的,或者说是从“他律”发展而来的,“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就是这个道理。

(5)把礼仪教育与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结合起来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由于一些负面因素的影响,少数师范生存在不明是非、不知荣辱、不辨善恶、不分美丑的现象。因此,如何引导师范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断提升道德情操,构筑抵御不良风气的思想道德防线,是我们面临的紧迫课题。总书记提出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明确了是非、善恶、美丑的界限,明确了坚持什么、反对什么、倡导什么、抵制什么,为当代大学生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判断行为得失,确定价值取向,做出道德选择,提供了基本规范。

2.在强调内在美德的决定性地位的同时,不能否定外在形式的重要作用

对学生的礼仪教育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也是很不够的,礼仪和人的其他知识、能力一样,需要通过一定的学习和训练才能得到。如日本航空公司的空中小姐,仅微笑这一项就要训练长达半年之久,直到笑得亲切、自然、文雅才能获得登机服务得资格。当前师范院校对学生应加强礼仪知识的学习和礼仪行为的训练,如开设“礼仪修养”选修课,让学生经过礼仪规则、礼仪态势和语言的学习、训练,习得高雅的礼节、礼仪,养成礼仪周全的交往风度,表现出谦恭礼让、动静有节的大家风范。学生在经过系统的礼仪教育和训练,无论是内在素质上,还是外在行为方式上,都与缺少这种训练的人有着明显的不同。

3.要以师范生礼仪行为养成为核心,强调知行的统一

礼仪对个人行为的基本要求是:举止不出格,谈吐不失礼,交往不失态。因此师范院校要把学生礼仪行为的养成贯穿于学生的学习生活全过程,体现在日常行为的各方面。日常行为习惯既是学生基础文明、基础道德水平的体现,又是学校加强对学生基础文明,基础道德教育的有效手段。我们应把礼仪教育作为学生德育的重要内容,当前要根据新时期的特点,制订包括礼仪内容在内的师范生日常行为规范,并加强监督和反馈,让学生做到知行统一。

(二)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礼仪对人们行为的规范作用,一靠人们的自觉来维持;二是靠社会舆论来监督。在礼仪修养过程中,环境的“他律”作用非常显著,因此,发展健康的舆论形成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对于引导师范生规范自身行为,克服不良的行为习惯,逐步提高他们的自我约束和自我克制的能力是十分必要的。学校可以针对学生中存在的失礼言行及一些不文明的社会现象,召开讨论会、演讲会、辩论会,举办专题讲座,或通过校园网络等形式,让学生多方面、多角度地接受教育,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加强礼仪修养,形成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新晨

(三)强化教师的身教作用

在礼仪教育过程中,教师的身教也非常重要,教师应应通过自身的行动做榜样,去影响、带动、教育学生。

1.强化教师的职业道德

教师的礼仪必须以教师职业道德的自觉自律为基础。一个对教师职业充满敬意和热爱之情的人,同时具有献身教育的价值观,教书育人、以身立教的社会使命感和责任感,才能把职业道德修养看成是自身的需要,才能以爱岗敬业、热爱学生、严谨治学等道德规范约束自己,并严格规范自身言行,使自身素质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当前,有些教师教学工作缺少责任心,对学生粗暴、冷漠,恰恰说明教师的职业道德的滑坡,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从加强教师职业道德教育,提高广大教师为人师表的道德觉悟入手。

2.注重个人仪表

一个气质高雅、仪表整洁的教师对学生的礼仪教育具有积极的引导作用。教师的穿着、发式应根据自己的职业、性别、年龄、体型的具体情况做到合体、和谐、合度、整洁而又显示个性。男教师应尽量讲究朴素大方,体现潇洒的风度,女教师应尽量讲究淡雅、和谐、自然,体现高雅的情调。教师只有把言教和身教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在礼仪教育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①李树青,薛德合.礼仪与教师职业道德德价值实现.[J].《道德与文明》2002.1.51~55.

第6篇

一、以礼规行

“以礼规行”就是要用良好的礼仪指导和规范学生的行为。“行”是礼仪教育的最终目的,所以学校的礼仪教育不只是一种讲礼仪知识、了解礼仪知识的教育,而更是一种讲究实效的“约束规范品行”教育,是一种融入学生日常行为的礼仪教育。

经过调研,近些年来,中小学生的行为规范普遍存在着较大的问题:没坐相、没站相;对人缺少礼貌,不讲个人卫生,不遵守公共场所的规则;类似随地吐痰,乱扔垃圾,张口骂人,出手打人,无视交通规则等现象比比皆是。对此现状,教育行政部门一直十分重视,重新公布和修订了《中小学生行为规范》。而各级各类学校也认真贯彻,照此行事。但是由于缺乏科学理论作指导,缺少正确的行动纲领,不少学校的行为规范教育要么搞成走过场的形式教育,要么搞成强制性的服从教育,一些“行为规范”活动通常是招之即来,来之即做,做之即散,对学生的心灵并没有多大的触动,造成了实效性低下的不良后果,这是因为它远离学生的生活实际,不符合学生的心理需求。其实,一个好的行为并不是学生知道了或能背出来了他就会去做。行为是一个自主选择的过程。在某一个具体情境中,个人选择某种行为,总是和他对这一情境的了解和评估有关,包括对这一情境中的人际状况和自我位置的看法等,从而做出自己要做的行为。

二、以礼养德

“以礼养德”将礼仪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相融合,礼是德的体现,德是礼的灵魂,良好的礼仪教育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养成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学校的礼仪教育不是一种细枝末节的或表面形式的礼仪培训,而是一种以礼仪为抓手的思想品德教育。礼仪是人际交往中的行为准则,思想品德更是人际关系中合于情、理、法三者的行为准则。所以,礼仪教育是道德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学校课题组提出“以礼养德”基本理念,融合了传统礼仪道德和现代人文理念,将《弟子规》中礼仪内容与现代基本礼仪结合,归纳出以下基本内容:诚信、尊重、理解和秩序,认为这些内容不仅是学校德育的基本内容,也是学校礼仪教育的重要内容。(1)诚信即学校的礼仪教育就是教育学生讲诚信。《论语・学而》:“与朋友交,言而有信。”学校礼仪教育学生自己先做一个诚实可信、言行一致的人,在交往中建立起良好的信誉和信用,使别人愿意信任你、信赖你。(2)尊重,有礼貌地对待人。“尊重人”是现代社会最基本的理念。诸如自由、平等、民主等概念都是从“尊重人”这里构筑起来的。礼仪就是要用平等的态度对待每一个人。你愿意别人怎样对待你,你就该怎样对待别人。尊重人还隐含着对人性的乐观和积极的态度。人或许有错误或缺点,但他们仍具有人的价值,仍然值得尊重。因此“尊重”完全可以作为“礼仪教育”的基础。(3)理解并不等于“认同”。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一种想象自己处于对方的境况,并理解对方的处境。这种善于感受到别人的情境,在西方被认为是道德上的黄金律。礼仪教育教会学生能够学会理解他人,关心他人也是基本要求之一。(4)秩序代表所有的公共道德。包括遵守公共秩序、爱护公共财物、维护公共环

境等。

总之,诚信、尊重、理解、秩序,这几个内容既是我国古代礼教的核心内容,又是当今学校道德教育的基本内容,我校课题组根据学生年龄特点编写《礼校本课程读本》,内容包括:校园生活礼、家庭生活礼、社会生活礼;东方国家文明礼、西方国家文明礼、礼交际趣闻;语言与文明礼、服饰与文明礼、行为举止与文明礼等。与此同时,制作“网络版”,让教师、学生、家长在实施的过程中不断地修补、完善。

三、以礼育人

学校礼仪教育是一种讲究实效的“约束规范品行教育”,是一种健全人格的教育。我们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综合素质人才,把学生培养成热爱祖国、具有社会公德、文明行为习惯、遵纪守法的好公民。我们是在生活中学文明礼仪,并把文明礼仪的行为和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体现在生活之中。这也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点。我们课题组成员形成完整的传统礼仪教育体系,从课堂延伸到学校综合性活动、社区活动、家庭实践活动,收到良好的效果。

(1)优化礼仪教学,并将其他学科教育也融合到礼仪教育中去。音乐课上,我们的学生在老师的启发下,用熟悉的旋律编出一首首好听的“礼仪童谣”;美术课上,孩子们把所看到的社会不文明现象用漫画的形式画下来,形象生动地表达了学生能用批判的眼光去关注社会。

(2)以《红光小学礼仪细则手册》作为学校师生礼仪行为的规范,通过“礼仪之星”评比、传统美德教育主题教育等活动加强礼仪教育课程建设力度。

(3)建设良好校风,通过评选文明教师活动,塑造既为“经师”又为“人师”的良好教师形象。我们通过评选“优秀班主任”“优秀德育工作者”“骨干教师”等活动树立大批教师典范,充分发挥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表率作用。

综上所述,“以礼规行,以礼养德,以礼育人”是学校进行礼仪教育的基本理念。“以礼规行”关注的是礼仪在规范学生外显行为上的作用;“以礼养德”关注的是礼仪与道德的融合;“以礼育人”关注的是学生在综合素质方面的成长,意在培养知书达理,学有所长,综合素质都得到发展的尚礼之生。

第7篇

关键词: 礼仪教育 基本内容 必要性 改进措施

1.引言

现代文明交流中非常重视社交礼仪,甚至一个人的交际礼仪技能已成为其修养和能力的表现。目前我国大部分高职院校都意识到学生素质对其发展的必要性,也逐渐认识到礼仪课程的突出作用。因此,探讨高职院校礼仪课程的教学和实践具有重要的意义。

2.礼仪教育的基本内容

人是社会中的人,马克思就曾说社会性是人的最重要性质。社会性的集中体现就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在社会交往中,需要律己敬人来维持人际之间的和谐,于是一定的约定俗成的程序方式的礼仪就随时展而产生。根据不同的角度,礼仪可分为个人礼仪和交往礼仪。根据不同的专业内容,礼仪教育又可以分为服务礼仪、社交礼仪、公关礼仪、国际礼仪、商务礼仪等。而高职院校开设的礼仪课程最基本的内容就是社交礼仪,它是指在各种人际和社会交往中用来表示尊敬、友好和亲善的各种惯用的行为规范,是建立在现代社会文明交际基础之上的礼仪文化知识。

3.高职院校实行与改进礼仪教育的必要性

高职院校实行与改进礼仪教育不仅是因为礼仪课程对学生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而且是因为现今高职院校的礼仪教学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3.1礼仪教育对高职院校学生的作用。

交际能力在现代社会显得越来越重要,它是现代人才所必备的基本素养。可现代社会出生的孩子一般都是独生子女,在家普遍受到父母的溺爱,具备较为强烈的自我意识,不善于社会交际。礼仪课程能教会学生如何去进行交往、掌握正常与他人打交道的技巧,展示自己的学识和修养。礼仪课程是一门实用性强的学科,对于具有实用性强专业知识和技能的高职院校毕业生,良好的社交礼仪对其就业和发展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3.2现今高职院校礼仪教育存在的问题。

从整体上看,高职毕业生大多具备相应程度的礼仪素养,但礼仪失范现象仍然存在于部分毕业生中,礼仪教育有待改进[1]。现今高职院校虽然已经意识到礼仪课程的重要性,基本普及了礼仪课程,但是高职院校礼仪教学确定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突出的问题有以下两点:

3.2.1礼仪课程目标不明确

我国是一个礼仪历史传统悠久的国家,自孔子开始就建立了以“礼”为主的道德行为规范,积累的关于礼仪的理论知识非常丰富。现今礼仪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就是这些理论化、学术化的知识。可是,礼仪课程开设的主要目标并不是让学生认识历史和天下的礼节及各种行为习俗,最根本的是培养学生对职场和人生的交际能力,使他们在交际中有遵守各种礼仪的行为规范。而现今高职院校的礼仪课程并没有把这个目标落到实处,而只是满足于理论知识的教学。目前许多高职院校礼仪课程仍然采用填鸭式的授课模式,课堂上所教学的礼仪知识对学生平常生活的影响微乎其微,并未起到协调人际关系、引导正确沟通的重要作用[2]。

3.2.2教师与学生对礼仪课程的认识不正确

高职院校的教育一般重视的是关系到学生毕业后直接就业的专业技能的培训,教师与学生普遍认为礼仪课程与专业的关系不大,对就业没有直接的影响。这种错误的认识使教师上课时为教学而教学,学生学习的目的是按照要求完成学分,而不是提高素养。

4.改进高职院校礼仪课程的措施

4.1抓礼仪课程内容核心,把课程目标落到实处。

礼仪课程是一门实用性、技能性、长期性的课程,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养成良好的礼仪习惯。礼仪课程是一门使用性很强的学科,教学过程中要针对学生的基本现状,以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主[3]。由于高职院校的学制比较短,对高职院校学生开展的礼仪课程要紧紧围绕其将来的工作岗位和职场需求,有选择性地抓住对其作用和意义最大的礼仪核心内容进行教学。同时重点培养他们的个人及各种场合交际的礼仪常识与规范,帮助他们在以后的交往中掌握个人的言谈、仪表、举止、服饰等基本内容,把礼仪课程的教育落到实处。

4.2运用多种教学方式。

礼仪通过单纯的理论知识灌输是很难收到成效的,它需要的是各种实际的训练。所以,教师要善于利用各种不同的教学方式,让礼仪实践落到实处。具体的训练方法有以下几点:其一,设置具体形象的场景。例如教师在课堂导入的时候,可利用多媒体技术,放映具体的生活交际场所的礼仪规范视频供学生观摩和学习。其二,开展课堂模拟训练活动。课堂上教师可以以小组为单位,根据具体的课堂内容,让学生自行设计场景、情节、对白等,掌握相关的交往礼仪规范。第三,改变考试的方式。一般的考试形式是笔试,但是假如将行为考核纳入考试的范围内,就会给学生的实践增加不少的动力。第四,可适当布置一些让学生参与社会生活实际交往的作业。总之,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专业需求,积极探讨礼仪的实践与训练的教学方法。

5.结语

总之,礼仪课程对高职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对每个毕业生的职场生活有突出的作用。对此,高职院校应健全和改善礼仪教育体系,将礼仪教育的目的落到实处,从而提高高职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刘晓平.浅论高职礼仪教育对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影响[J].中国校外教育,2010,(10):142.

第8篇

关键词:中职学校 礼仪教育 重要性 途径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24.069

在现代社会,礼仪修养几乎成为一个人和一个社会文明程度的标志,是一个人立足于社会的根本。孔夫子曾说过:“不学礼,无以立。”就是说一个人要讲文明,知礼仪,才知道怎样做人,才能在这个社会上立足。知书达礼,待人以礼,应当是当代学生的一个基本素养。但是我校的中职生,大部分在初中时是老师眼中的问题学生,学习差,品质低,无力考取大学,无奈才到职业中专学习一技之长的。这些学生的礼仪观念淡薄,思想品德滑坡,常做出许多不文明的行为。笔者认为,在中职学校开展礼仪教育势在必行,这对他们毕业后的求职、就业、人际交往,以及促进社会和谐可以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1 中职生的礼仪现状

我校部分学生礼仪现状表现在:纪律方面,不尊重师长,课堂纪律差,上课时间吃东西、说话、玩手机、睡觉,更有甚者上课旁若无人地接听电话,甚至自由出入教室。与同学交往方面,不相礼让,没有宽容心,时有蓄意闹事等状况。言行方面,随口脏话、粗话,随意丢弃垃圾,不遵守公共秩序,缺乏基本的礼仪修养。仪表方面,受社会风气影响很大,着装暴露,趿拉着拖鞋出入教室,与校园环境不和谐。中职生缺乏教养问题,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整体素质。所以,中职学校应看到礼仪教育的紧迫感,开设礼仪课还为时不晚,让学生了解各类型的礼仪规范并在日常生活中严格履行,使之成为习惯。

2 中职学校开展礼仪教育对学生和社会有着重要的积极意义

2.1 开展礼仪教育,有利于强化文明行为,提高道德修养

古往今来,要建立牢固的人际关系,得到别人的尊重,礼仪是最基础的行为规范。与人交往,如果有好的人品和道德修养,办起事来往往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作为即将步入社会的中职生,要立足于社会,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建功立业,在学校学习期间必须学礼、知礼、用礼,明白怎样做人,懂得怎样与人交往。通过礼仪教育,让中职生明确言谈、举止和仪表能反映出一个人的思想修养和文明程度,有利于正确引导学生的思想意识,指导他们在实际生活中如何按照礼仪规范来约束自己的行为,把内在的道德品质和外在的礼仪形式有效地结合起来,成为有较高道德修养的现代中职学生,为将来事业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2.2 开展礼仪教育,有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为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中职生将要步入社会,走上工作岗位,在校期间能否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对中职学生的成长和就业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成功学大师戴尔・卡耐基在研究了许多成功者的案例之后,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一个人事业的成功只有15%取决于他的专业技能,另外的85%要依靠人际关系和处世技巧。现代社会不缺人才,用人单位越来越重视人的综合素质,因此,中职学生如能掌握基本礼仪规范及知识,掌握交往技巧,遵循相互尊重、诚信待人、言行文明、平等友爱等原则,就能很快与交往对象建立起和谐、良好的人际关系,很快适应新的生活环境,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才能开始成功的人生。

2.3 开展礼仪教育,有利于创建和谐校园

在学校大力开展文明礼仪教育,这不仅是教育自身的职责所在,也是建设和谐校园、推进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礼仪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校学生养成文明礼貌行为的重要途径。对中职学生进行礼仪教育,必将极大地改变学生的精神面貌,也使校园充满和谐与温馨。

3 实施有效途径,将中职生礼仪教育落到实处

3.1 开设礼仪课程,把礼仪教育搬进课堂

开设专门的《中职生礼仪规范教程》课,对中职学生进行系统的礼仪基本理论和具体规范的教学,提高学生对礼仪重要性的认识,激发学生学习礼仪、运用礼仪的兴趣。事实上,受过良好礼仪教育的人,无论是内在素质还是外在行为,都与缺少教育的人相差万里。因此,加强礼仪教育首先必须把礼仪教育搬进课堂。

3.2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积极开展各种礼仪活动,逐渐培养礼仪行为习惯

学习礼仪知识,目的还是表现在实践活动中加强礼仪修养,养成讲究礼仪的习惯。如在举办讲座、演讲比赛、礼仪知识竞赛、主题班会等活动中,明确活动中的礼仪规范,提出礼仪要求。对校园内不懂礼、不讲礼的丑陋现象进行披露和教育,对文明行为开展评比活动,以班为单位,评比出“礼仪之星”、“微笑之星”、“文明使者”等荣誉称号,让学生认清美丑。

3.3 为人师表,发挥教师的表率作用

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文明习惯,教师自身必须具有良好的文明行为,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的言行往往是学生学习、模仿的对象,教师的一举一动常常被学生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模仿在行动上。所以,教师要从小事做起,从自身做起,严格规范教师言行,提高教师礼仪素养,以实际行动为学生作出表率。

3.4 注重养成教育,营造校园礼仪环境

创造良好的校园文化,让学生时刻置身于礼仪环境的氛围中,不断规范自身行为,逐渐养成良好的礼仪素养。如在校园内设立礼仪宣传栏和板报,教学楼墙面及楼道设立礼仪标语,教室内张贴礼仪规范制度等,宣传、普及礼仪知识,让学生时刻规范自己的言行。

总之,良好的礼仪素养对个人命运及社会安定团结起着重要的作用,而它的养成仅靠学校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得到家庭和社会的大力配合。在养成过程中,既要学习礼仪知识,充分运用在实际行动中,还要有社会这个大环境营造良好的礼仪氛围,以强化自身的礼仪修养,才能把礼仪文明经久不衰地传承下去。

参考文献:

[1]中职生礼仪规范教程[M].科学出版社,2007.

[2]金正昆.礼仪金说[M].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第9篇

Abstract: Practice teaching is the primary means of cultivating students' professional ability. This article discussed the optimization method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practice teaching of service etiquette, combining with practical teaching experience of service etiquette courses.

关键词: 优化;服务礼仪;实践教学;方法

Key words: optimization;service etiquette;practice teaching;method

中图分类号:C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34-0259-02

0引言

服务礼仪,通常指的是礼仪在服务行业之内的具体运用。而其实际内涵则是指服务人员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为服务对象提供服务时标准、正确地做法。它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服务人员的仪容规范、仪态规范、服饰规范、语言规范和岗位规范。同时,服务礼仪具有明显的规范性、较强的操作性和很高的实用性,这就要求高职院校的服务礼仪教学,必须使学生掌握服务礼仪的基本规范,提高与客户交往的能力和服务客户的水平,切实掌握与人交往的技能和技巧,才能更好地适应未来工作的需要。但据笔者调查,高职礼仪教育中存在一个普遍现象:学生在礼仪课程学习期间,进步明显,提高迅速,但是随着课程的结束和时间的推移,学生没有了特定的环境和教师的督促,言行又逐渐回复到学习礼仪之前的状态。也就是说,礼仪理论的学习和学生的实际应用礼仪规范之间差距较大,要解决这一问题,就必须对实践环节教学进行改革和科学的设计。通过教学改革和实践环节的科学设计,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创造性和独立性,使礼仪教育与学生走得更近,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本文将以汽车营销专业为例,从实践教学内容设计、服务礼仪实践教学过程组织、服务礼仪实践环节教学效果评价等方面做一探讨。

1服务礼仪实践教学内容设计

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主要手段,实践教学内容设计是实现课程教学目标的关键。我们针对汽车营销专业职业活动的工作特点和将来工作岗位的需要,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重点,不仅重视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和服务意识,还特别注重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拓展能力的培养。对各实践环节所涉及的学生、设备、设施、教学地点等妥善地加以规划、组织、协调,制定相应的课时计划。对于本课程教学中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进行一体化设计,重点围绕能力培养目标和实际操作能力,把 “学会应用汽车行业服务礼仪”的工作思路、工作方法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即以工学结合模式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安排。把礼仪教学和该专业定期开展的活动紧密结合起来,设计了课堂实践,4s店调查实践,模拟营销大赛实践,汽车文化节实战演练四大模块的实践训练,四大模块形成了连贯的、递进式的训练过程。

2服务礼仪实践教学过程组织

提高教学质量必须重视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与开发,重视组织教学过程。我们在服务礼仪的实践教学过程中,不断研讨实践教学模式,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促进学生积极思考与实践,按照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教学理念,开展体验式教学,有力地促进了学生职业能力的发展,强化了学生学习的意识。下面分别予以阐述。

第一模块实践,主要采用讲练式教学,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对礼仪进行综合阐述,充分利用校内实训室现有的条件,在真实的场景中让学生逐个展示个人礼仪,着重训练走姿、站姿、坐姿及引导、进出门等基本礼仪规范。随着学习深入,对学生提出更高层次的要求,安排他们分组练习,互相观摩、互相纠正,共同提高。针对学生在模拟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不足之处,主要通过学生自评和教师点评的方式予以指出,再进行分解镜头的练习,巩固强化所学的知识。指导教师借助数码相机、摄像机等现代化的教学设备记录学生的表现,让学生将自己的模拟与规范的礼仪作比较,找出差距和不足;将自己不同时期、不同阶段的录像作对比,发现自己的成绩和进步。多样化的形式不仅丰富了实践教学方法,而且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二模块训练,采用任务驱动式教学方法,安排在讲授服务礼仪基本理论教学内容后进行。服务礼仪基本理论,是运用服务礼仪的基本规律,对服务礼仪及其运用过程的高度概括和抽象,学习并掌握它,能更好地领会、运用服务礼仪。但学生初次接触时,感觉没意思,难学。为此,我们结合汽车销售专业的特点,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4-5人,用2-3课时,让学生走进未来的就业岗位,进行实地调查研究。具体任务是:要求学生分小组赴苏州汽车销售4s店调研,以顾客身份前往,重点观察自己将来工作环境的布置,设施;观察工作人员接待客户的态度;使用的语言、行为举止;观察工作人员服饰;调查后要写出书面心得。回到学校后,教师安排2课时讨论,要求学生结合服务礼仪的基本理论把自己看到的工作人员正确和不正确的做法进行归纳。有了实际的观察做基础,在讨论中同学们畅所欲言,对服务礼仪基本理论形成了较深刻地认识,极大地激发了学习热情。

第三模块训练,安排在仪容、仪表、仪态、语言规范的理论学习后,结合专业课程学习,该专业每年都举行“营销技能大赛”。服务礼仪课紧紧抓住这一实践机会,把课堂搬到大赛现场,把教学任务带到比赛中。指导学生妥善安排比赛会务,布置会场,安排评委老师座次,安排观众席位;指导选手正确的着装,正确修饰自己、正确使用各种手势、表情、用规范的语言,正确优雅的体态接待顾客。同时,教师安排没有参加比赛的同学,现场做评委,给选手打分,记录选手在仪容、仪表、仪态、语言规范等方面的缺陷。师生间的互动学习,台上台下的互动学习,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导地位,给学生提供了做中学礼仪,学中实践礼仪的机会,又有效的提高了学生的服务意识和应用服务礼仪的自觉性。

在本实践环节后,利用多媒体教学的便利,教师以模拟营销大赛中的实况录像作为典型案例教学,让学生观看自己的表演。在观看录像时,学生不仅能以同学为“鉴”,进行学习,也能发现自己的不足,并在教师的启发下展开讨论,明白错误所在。这种教学方式,使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变被动学习为自主探究,最大程度地实现了教学互动,对规范学生的举止行为,形成学生良好的礼仪习惯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第四模块训练、安排在所有章节学习之后。结合汽车专业特点,我校每年举办一届苏州职业大学汽车文化节。汽车文化节通过和企业的合作,把汽车展示在校园中;把销售、宣传带到校园;把企业的文化带到校园;是真正的职业活动课程;是一次真刀实枪的体验式服务礼仪综合实训;也是一次典型的项目教学。

在这次实践活动中,教师与学生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 ――汽车的展示与销售。在这次实践中,面对作为商品的汽车,作为顾客的全校师生,学生要独立制定计划并实施。他们必须学会自己克服在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处理和顾客的关系;必须把理论知识和实际技能结合起来。项目虽然有一定难度,但在各位教师指导下,学生不仅能顺利完成项目,而且更好地理解和把握了服务人员的个人礼仪规范,岗前准备,顾客接待、导购销售,位次安排等知识和技能。他们在总结项目工作成果时纷纷表示:此次实践活动,既体验到了工作的艰辛与乐趣,也提高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通过实际运作,训练了在实际工作中与不同专业、不同部门的协调、合作的能力。

四个实践环节的安排,紧密结合理论学习,将礼仪教学与专业教育,学生就业方向紧密结合起来,由浅入深,由单一到综合,时间安排有层次性,训练目标有递进性,让学生感觉服务礼仪学习不是临时性的行为,而是伴随自己一生的修养,是工作中的必不可少的帮手。

3服务礼仪实践环节教学效果评价

精心设计的实践环节,没有科学、合理的考评,势必达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但如果采用传统的考评方法,一张考卷定终身,势必会造成学生轻实践应用,重书本理论的结果,实践环节就会形同虚设,因此,必须改革成绩评定方法。为此,我们制订了服务礼仪实践环节考核办法与评分标准,以便全面地考察学生对服务礼仪知识及技能的学习效果。

我们采用笔试和实践环节过程考核相结合的方式,实践环节表现占总成绩的70%,笔试占30%。实践环节侧重考查学生对实践技能的掌握程度,与实践活动结合,分阶段进行。每个实践环节都有考核,每个实践环节的考核结果都要在最后的总分中体现,循序渐进地考察学生基本技能的掌握和实践运用情况。具体分值是:第一模块20分,第二块15分,第三模块15分,第四模块20分。笔试选择一定的案例分析题,考查学生对基本礼仪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应用知识分析解决具体问题的拓展能力。如:第二模块实践活动,要在全部考核中占10-15%的比例,考核内容包括:学生拍摄的4s店照片(5分);调研报告(5分);汇报讨论环节表现(5分)。考核目的是:防止学生弄虚作假,讨论时有自己的切身体会,以促进下一阶段的学习,真正实现调研目的。

改革后的考核方式一改以往期末算总账的做法,全程考核和阶段性考核结合相结合,把实践学习的过程作为考核的过程,增加了考核的随机性,也鼓励学生参加实践教学活动,有利于全面检验和衡量学生服务礼仪的综合素质,更有利于学生良好礼仪习惯的养成,为走上未来职业岗位做好准备。

服务礼仪实践教学,只有从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等方面进行改革、强化,实现教学设计优良化、教学内容情境化、教学方法多样化,教学评价综合化,才能突出职业特色,切实提高营销专业学生的服务礼仪水平。

参考文献:

[1]金正昆.服务礼仪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2]张岩松.高职礼仪课程实践教学的四个结合[J].职业教育研究,2007,11.

[3]金芝英.服务礼仪实践教学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探索[J].职业教育研究,2008,10.

第10篇

关键词:中职生;礼仪;德育工作

1 前言

礼仪,是中华传统美德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精髓。身居礼仪之邦,应为礼仪之民。知书达礼,待人以礼,应当是当代学生的一个基本素养。但是由于国内外形势的变化、市场经济的冲击、家庭环境的影响、个人素质修养的差异及学校礼仪教育的不足等因素,这对学校的礼仪教育形成很大的冲击,特别是中职学生成为当前教育的牺牲品。在社会道德教育及礼仪修养教育等方面存在盲点,而中职学生是未来社会的基石,他们的行为表现及礼仪规范是社会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了劳动者的基本水平。可见,对中职学生进行礼仪教育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2 当前中职学生的礼仪现状

中职学生和大多数学生一样,智力正常身体成长良好,但是学习习惯,个人行为乃至心里方面或多或少都存在一定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在他们走进中职校园后集中的凸显出来。另外,由于社会环境、家庭背景以及九年义务教育情况的不同,每个学生的素质也是有相当大的差异。

基本的文明礼仪比如:遵守社会公德,言谈举止,待人接物以及尊敬师长,有些中职学生表现的较好,剩下一部分就表现为:上课吃东西,玩手机,语言粗俗,不遵守公共秩序等。这些行为严重缺乏礼仪教育,使整个班级乃至学校的德育工作停止不前。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其一就是在以往的教育当中缺乏了礼仪素质的培养;其二,社会上的不良习气带进了中职校园;其三,家庭环境造成对礼仪知识的缺乏。所以职业学校应明确认识,把礼仪教育列入素质教育的内容,并有的放矢地将现实生活与理论联系在一起,使学生了解各类型的礼仪规范并在日常生活中严格履行,使之成为习惯,让礼仪教育成为中职学校教育的突破口。

3 开展礼仪教育的重要性

3.1 加强礼仪教育 提高民族素质

中华民族是文明古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称。礼仪文化是我国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孔子说:“不学礼,无以立。”意思是说,不学礼仪,无法立身立业,或无法做人。春秋时期的《礼记》中说:“不失足于人,不失色于人,不失言于人。”就是要求人们不在行动上对人失礼,不在态度上对人失礼,不在言语上对人失礼。中职学生应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吸收其精华。通过礼仪教育,使其明白身居礼仪之邦,应为礼仪之民,将中职学校的德育教育工作很好的开展下去。

3.2 加强礼仪教育 保证学生成才需要

实施礼仪教育是提高中职学生基本素质的基础教育,也是学校开展德育教育的关键,是深化德育改革,增强德育实效性的重要举措。礼仪是人类优良素质的表现,是文明进步的象征,是学生应受的基础教育。在当代中职学生实施礼仪教育,要根据现实需要和时代要求,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良的思想文化传统,创造人类先进的精神文明,培养出适应现代化的高素质人才,从德育工作抓起,从礼仪教育抓起。

4 礼仪教育工作的开展

4.1 礼仪教育引入课堂

开设礼仪教育相关课程,系统讲授礼仪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定期安排礼仪讲座,提高学生对礼仪重要性的认识,激发学生学习礼仪、运用礼仪的意识。礼仪课程要重视礼仪教学与礼仪实践的关系,结合礼仪理论和知识指导学生进行礼仪实践,让学生按照礼仪规范反复练习,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遵守和运用礼仪的原则和技巧,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提高中职学生的礼仪素养。

4.2 知行统一,理论实践相结合

礼仪教学不是纸上谈兵,不能重理论而轻实践,应联系理论开展互动教学。在教育学生学习文明礼仪知识的同时,引导学生在生活中不断体验和感悟,并主动践行,把文明礼仪要求内化为个人修养和行为习惯,活学活用礼仪知识,提高实践能力,开展德育教育。

4.3 建立教师文明准则

严格规范教师言行,提高班主任的礼仪素养,注重教师的表率作用。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文明习惯,教师自身必须具有良好的文明行为,对学生产生迁移默化的影响。因此就要要求每位教师尤其是班主任在教学活动和日常生活中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不断进行礼仪教育的渗透。以“为人师表,廉洁从教,严谨治学”的师德规范要求自己,真正成为学生的表率,以此来规范教师言行,力求使学生言行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师的影响,并通过学生、家长影响到社会中去。

第11篇

1幼儿生活礼仪教育的内容

幼儿礼仪教育的内容有:基本礼仪、家庭礼仪、幼儿园礼仪、公共场所礼仪,我们在日常教育中设计礼仪教育活动时,应该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来安排,以幼儿的生活内容为中心,从幼儿的日常生活入手,阶段性目标由低到高,由近及远,由易到难。小班礼仪的教育内容以幼儿园礼仪为主,以幼儿的一日生活活动为主线。其中包括:入园、阅读、倾听、排队、盥洗、进餐、睡眠与起床、户外活动、离园,以及家庭的出入、开关门、敲门、就餐、尊敬长辈的礼仪,结合社会活动的节日礼仪,如:三八妇女节、五一劳动节、元旦、六一儿童节等节日礼仪。中班内容在小班内容的基础上逐步提高要求,相应增加交往礼仪的学习,其中包括:自我介绍、递接物品;基本礼仪:行走、蹲姿、自我介绍、值日生礼仪;公共场所礼仪:升旗、交通、游园、乘车、安全;传统节日节日礼仪教育内容,如:重阳、中秋、春节等节日礼仪教育。大班幼儿随年龄的增长,视野的扩大,自控能力增强,为了更好地与小学生活衔接,在中班礼仪内容的基础上增加了学习礼仪、欣赏与阅读礼仪、基本礼仪中的电话礼仪、介绍他人、着装、与他人沟通、拜访做客与待客礼仪,公共场所礼仪增加了在外用餐、购物、交通乘车、参观,结合社会活动扩展了教师节、重阳节、中秋节、春节、元宵节、清明节、母亲节、端午节、父亲节等节日礼仪内容。

2开展幼儿礼仪教育的途径

2.1创设礼仪环境,为幼儿创造礼仪学习的良好空间

“幼儿园的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实施礼仪教育同样要遵循这个规律,幼儿园环境的创设也是幼儿礼仪学习的必要条件。创设一种整洁有序、艺术优雅的礼仪氛围,可以让幼儿深刻感受传统文化与礼仪。要把创设礼仪教育环境,积极营造和谐优美的园本礼仪文化作为实施幼儿礼仪教育的首要途径来抓,有计划、有系统地为幼儿创造一个整体的教育环境,促进幼儿良好的社会性品质和整体素质的全面、和谐发展。在班级环境的创设中,幼儿园各个班级要根据礼仪课程的主题进行墙面的创设,可以将幼儿、家长收集的礼仪图片;幼儿在园、在家的礼仪行为照片;幼儿自己创作的礼仪作品布置在礼仪主题墙面上。教师还可以根据幼儿的兴趣和课程的需要,在活动区创设娃娃家、茶艺区、戏剧表演区、语言区等区域,并在区域活动中渗透礼仪教育。

2.2规范教师、家长行为,为幼儿树立良好的礼仪学习榜样

观察和模仿是幼儿最初和最基本的学习方式,儿童主要是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学会新的行为规范。因此,幼儿日常学习和生活中接触的环境对幼儿礼仪意识的培养和礼仪行为的养成具有重要的意义。作为经常与孩子们接触的教师在幼儿礼仪学习中具有重要的榜样示范作用,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可能成为幼儿模仿的对象,为此,幼儿园要充分认识教师的这一作用,并利用这种作用对幼儿进行礼仪教育。教师通过自身良好的礼仪行为就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孩子的礼仪意识,因此,教师要以优良的品质和规范优雅的言行去影响孩子,为孩子树立榜样。“孩子是家长的影子。”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应在生活中注意自身的礼仪行为,处处为孩子树立榜样。为了让家长更好地掌握礼仪知识,幼儿园可以定期给家长进行培训,组织家长学习成人的礼仪知识。

2.3提供实践机会,让幼儿在实践中体验礼仪学习的效果

幼儿礼仪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于幼儿礼仪行为的养成。因此,幼儿园要创造机会让幼儿体验良好的礼仪行为带来的积极情感。如幼儿园可以将晨间接待活动作为展示幼儿礼仪教育成果的一个重要窗口,每天早上,让礼仪之星肩披绶带,端庄挺拔地站在幼儿园门两侧,微笑着迎接每一位幼儿和家长,一声声“叔叔好!”“阿姨好!”“小朋友好!”和孩子们灿烂的笑脸,不仅给充当礼仪之星的幼儿带来积极的情感体验,同时也给入园的每一位幼儿与家长带来了舒心,营造了和谐、温馨的氛围。

3结合幼儿一日生活开展礼仪教育活动

第12篇

关键词:幼儿园;一日常规活动;幼儿礼仪教育

一、教师要理清幼儿礼仪教育的基本内容

幼儿的礼仪教育是指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和社会生活中应遵循的行为准则和交往规范。幼儿礼仪教育的基本内容有:交往礼仪(包括问候礼仪、同伴礼仪、做客和待客礼仪、接打电话礼仪、居住礼仪、公共场合礼仪等)、生活礼仪(包括进餐礼仪、仪表仪态礼仪、行走礼仪等)、共同场所礼仪(包括升旗礼仪、集会礼仪、购物礼仪等)、学习礼仪(包括课堂礼仪、活动礼仪)。

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幼儿,我们要采用晓之以理的启发引导法,动之以情的情景感染法,示之以范的榜样示范法,导之以性的行为训练法。力求培养幼儿“学会做人”“学会生活”,使之符合当今社会素质教育发展的要求。

二、教师掌握幼儿礼仪教育的方法

在幼儿礼仪教育过程中,我们需要掌握正确的教育方法,幼儿礼仪教育的基本方法有许多种类,其中主要有以下几种:(1)故事启迪法。通过讲述有关真实、贴切、新颖、灵活、生动的故事使幼儿从中受到教育,得到启发明白事理。如,故事《孔融让梨》《漏嘴巴的大公鸡》等等。(2)行为辨析法。让幼儿辨析哪些行为是符合礼仪的,哪些是不符合礼仪的教学方法。(3)示范演示法。根据礼仪训练的内容要求,教师用直观、形象、标准的示范,帮助和指导幼儿掌握正确的行为。(4)情景表演法。就是让幼儿自己上台进行角色表演的方法。(5)游戏童谣法。就是把多个有关礼仪的词语或句型融为一体,以唱童谣的形式把它们读出来。游戏法就是幼儿通过做游戏来学礼仪。(6)活动竞赛法。通过比赛活动让幼儿学习有关礼仪的知识。如,《看谁穿得快》《谁做得对》等等。

三、在日常规礼仪教育中充分发挥教师的表率作用

教师是幼儿礼仪教育的关键。“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不仅要教好书还要育好人,各方面还要为人师表。”在幼儿园里,幼儿特别喜欢模仿教师的一举一动。可以说,教师是幼儿的镜子,幼儿是教师的影子。幼儿对教师的高度崇拜心理,使他们对教师的各种行为表现都很认真地模仿和学习。所以,幼儿教师要做好幼儿的榜样,正人须正己,以身作则。如,我带着幼儿排队从幼儿园后门出去到院子里参加户外活动,可是刚一踏出后门,我就发现地上有一滩水,于是我大声地提醒幼儿:“小心!地上有水。”我怕后面的幼儿听不见,就重复说了两遍。没想到幼儿竟然一个接一个地向后传递这句话,直到最后一个幼儿走过那滩水。我紧忙抓住机会对幼儿说:“你们还知道做些什么事情可以帮助别人吗?”幼儿踊跃发言:“我们坐公交车时可以给老奶奶让座”“我可以帮助妈妈扫地”“我可以帮助爷爷浇花”……幼儿你一言我一语地讨论着,听着幼儿的话我感到一阵阵温暖。在生活中,教师就应该以身作则,随时随地对幼儿进行各种礼仪教育。

四、在日常生活中渗透礼仪教育

1.良好卫生习惯的养成教育

在卫生习惯的教育上,主要有幼儿的个人卫生习惯教育、集体生活卫生教育、公共卫生规范教育等内容。个人卫生教育以养成教育方法为主;集体生活卫生教育以常规教育为主;公共卫生教育以制度规范影响方法为主。当幼儿有鼻涕、小嘴巴有脏物时,教师就鼓励他们自己去取纸,先自己擦,擦不干净的老师再帮忙,帮幼儿擦干净后还要嘱咐幼儿将自己用过的废纸扔到垃圾桶里。久而久之幼儿知道了要将废纸、果皮、包装袋等垃圾放到垃圾桶里,从而养成了良好的卫生习惯。

2.生活习惯的养成教育

良好的生活习惯也能影响人的文明素质水平,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已经形成了许多公认的生活习惯礼仪要求。但近年来由于对幼儿礼仪教育重视不够,一些家长忽视了对幼儿生活习惯方面的礼仪教育,这就需要我们为幼儿进行生活习惯的补课教育。幼儿的生活习惯教育的主要内容有:睡眠、进餐、寝室规范和生活朴素教育及独立生活能力教育等方面。如,睡觉时不影响别人,进餐时不剩饭菜,不乱花钱,节约用物,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等等。

3.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

“习惯形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美国教育家约・凯思斯的名言有力地说明习惯养成对孩子的重要性。良好的行为习惯会使幼儿终身受益。幼儿在幼儿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是确保其个性心理健康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一些良好的行为习惯若能在幼儿期就得到及时的强化,那么就会有助于这个幼儿今后在这个方面形成永久的习惯。因为此时幼儿的行为表现具有反复性、重要性的特点,任何行为习惯在幼儿期都处于萌芽阶段,既易于养成好习惯,一些坏习惯也易于得到纠正。如,在平时活动间歇时候,我就会给幼儿讲一些好听的故事。通过讲故事对幼儿进行挫折教育,培养幼儿的心理承受力,使他们认识到人生道路不是一帆风顺的,鼓励幼儿勇敢面对困难,形成乐观、向上的性格。

4.规范的养成教育

幼儿集体性教育是组织幼儿在集体学习环境中自觉遵守集体规范,养成组织性、纪律性的重要前提,所以应该对幼儿进行遵守集体规范的教育,使其能够自觉地按照集体规范来约束自己,这样才能形成文明公民的基本品质。如,做早操时会自觉排队、进出教室等。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非常重视每周一的幼儿升旗仪式,幼儿穿着统一的服装,戴着绶带,步调一致地随着《运动员进行曲》走到旗杆下,随着雄壮的国歌声,小升旗手缓缓地将国旗升入天空。

五、要把礼仪教育列入幼儿一日常规活动中

幼儿教育活动是对幼儿实施有目的、有计划的教学活动,将幼儿礼仪教育纳入幼儿教育活动中,旨在将幼儿礼仪教育作为一种有目的、有计划地实施幼儿素质启蒙教育的一种手段。我们注重将礼仪教育渗透在各科教育教学中,使幼儿时时刻刻受到良好行为习惯的熏陶,促进幼儿全面和谐平衡地发展。如,在手工活动《贴房子》时,幼儿操作的过程中,不免要向其他幼儿借东借西用,如,剪刀、胶水等。我就要求幼儿在借东西的时候,要讲礼貌,要和别人说“谢谢!”不小心把别人的作品弄坏了要说“对不起!”这样一来,幼儿不仅在操作中得到了锻炼,还懂得了一些礼仪教育的知识,可以说是一举两得。

第13篇

关键词 技校 礼仪 教学方法 探讨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A

中华民族素来享有“礼仪之邦”的美誉,守礼、行礼成为人际交往中重要的处事法则。因此,在人际交往中,要想真正以“礼”服人,首先必须知礼、懂礼。技校开设《礼仪》课程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将礼仪理论知识落实到日常的行动中,用礼仪来规范自己的一言一行,全面提升自己的礼仪修养。

《礼仪》课程涉及面广,生活气息浓,实用性强,基于这些特点和技校学生的实际,要真正发挥这门课的作用,达到我们的教学目标,教师的教学方法十分重要。如果教师在教学中仅仅是向学生灌输一些定论,让学生循规蹈矩地被动接受知识,显然不能与这门课程的特点相适应。因此,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必须注重教学方法的选择。

1选择教学方法的依据

教学方法具有科学性与艺术性的双重特性,因此“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教师既要根据教学本身所具有的规律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又要善于对教学方法进行艺术性的再创造,灵活地加以利用。礼仪课究竟应该选择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呢?它不是主观臆断的,而是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来科学确定的。

1.1根据教学目标选择教学方法

任何教学方法都必须服务于教学目标,以达到教学目标为原则。《礼仪》课程涉及面广,生活气息浓,实用性强,基于这样的特点,其教学目标主要应定位在三个方面:(1)让学生意识到礼仪对于自己未来职业生涯的重要性,树立起基本的礼仪意识;(2)让学生学会以日常交往为核心的礼仪规范,这些礼仪规范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他们能够直接应用并带来良好的人际交往效应;(3)促使学生将课堂上所学的礼仪规范知识和技能转变成良好的生活和工作习惯,学以致用,达到终生受用的目的。因此,要实现上述三个教学目标,就要考虑与之相适应的合适的教学方法。

1.2根据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

根据《礼仪》课程的教学目标,应该选择学生在校园生活和走向社会所需的最基本的社交礼仪规范为教学的主要内容。具体而言,可以分为几大模块:第一,个人形象礼仪模块,主要包括仪容礼仪、仪表礼仪和仪态礼仪等;第二,公共礼仪模块,主要包括校园生活礼仪、各种公共场所礼仪等;第三,常用社交礼仪模块,主要包括称谓礼仪、介绍礼仪、握手礼仪、名片礼仪、电话礼仪、交谈礼仪,拜访礼仪、馈赠礼仪、求职礼仪等。这样设定的教学内容并不追求大而全,而要做到小而精,确保教学目标的实现。与此对应,结合教学目标,就要考虑这些教学内容应当选择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才会更有效。

1.3根据学生实际选择教学方法

技校大部分学生基础知识薄弱,认知水平较低,学习的自觉性不高,接受能力较差,在学习上对教师的依赖性教强,但他们思想活跃,喜欢新鲜的事物,不愿意接受现实中太多的约束。鉴于这些特点,教师选择教学方法的时候必须考虑学生的实际,才能真正因材施教,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

《礼仪》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选择讲解示范法、案例分析法、情景模拟法、游戏训练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提升学生礼仪修养的目的。

2.1讲解示范法

讲解示范法是一种最传统的教学方式。技校教学强调实践性和学生的主体性,但这并不是意味着不需要教师必要的知识传授,在礼仪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讲解示范法,通过简明、生动的口头语言和规范的动作向学生系统地传授礼仪知识。

礼仪具有很强的规范性,这种规范在学习过程中是需要标准的讲解和示范,因此,《礼仪》课程的教学不能弱化教师的示范作用。有些教师过度追求学生的自主性,一味强调学生的训练,《礼仪》课程的确需要训练,但训练的前提是正确地掌握每一个规范的动作,自主性的训练才会更有效果。与其让学生一遍一遍地摸索,不如先给出学生规范,让其在规范动作的指导下加强训练。在课堂教学中,这个示范动作无疑是由礼仪教师现场来完成,不能完全寄托于影像视频等资料,因为教师的现场示范要比影像视频里的示范来得真实、亲切。在示范过程中还要求教师做出标准的讲解,即必要的礼仪知识和规范说明,比如在学习仪容仪表礼仪、仪态礼仪、介绍礼仪、握手礼仪、电话礼仪、交谈礼仪等都离不开教师的言传身教,所以礼仪教师必须用自己职业化的言行举止来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

2.2案例分析法

礼仪课教学中的案例分析法,就是指把实际工作中出现的礼仪问题作为案例,交给学生研究分析,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判断能力、解决问题及行动能力的培训方法。案例教学法反馈效果很好,但是对教师的案例选择、甄别能力、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比较高。

礼仪课案例教学法中的案例一般来说有两大来源:第一,身边的“真人真事” 。课堂上,教师可以列举我们身边的人作为真实的礼仪素材,让学生讨论、分析、得出结论,学生能深切感受到礼仪就在自己身边,必须用礼仪来规范我们的言行,并形成习惯。比如:讲电话礼仪时,可以用某学生凌晨两点半给教师打电话说一些无关紧要的事情这一真实的案例来说明打电话的时间;在讲到公共场所的礼仪规范的时候,可以用学生插队买饭的案例来说明;还可以让学生回忆一下自己所碰到的一些不文明行为,并提出自己对这些现象的看法,在课堂上开展讨论或者辩论,这样有助于学生进行自我教育,形成良好的礼仪意识,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第二,传统意义的素材案例。这些案例使用起来非常方便,它们可以是书本上的,可以是网络上的,还可以是自己杜撰的,案例可以是正面的,也可以是反面的,一般用来剖析在礼仪实践中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总之,无论哪种案例,用在礼仪课中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帮助学生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良好的礼仪修养。

2.3情景模拟训练法

情景模拟训练法,就是在教学中通过创造生动、形象、具体的模拟情境来认识问题,理解问题,并进一步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和训练的教学方法。在实施情景教学中,教学的主体是学生,学生通过积极的参与达到掌握相应技能的目的。

《礼仪》课程实践性强,内容贴近生活,教学中要注意通过生动活泼、风趣幽默的形式来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提高其学习的动力。只有真正把学生调动起来,课堂气氛才能活跃,学生的学习兴趣才会浓厚。另外,技校学生活跃好动、乐于参与的特点也要求教学方法要与之相适应,情景模拟这种方式与手段能够较好地解决这一问题。

情景模拟的内容可以是单纯的礼仪规范,如基本的站姿、坐姿、走姿、蹲姿的学习演练和强化训练;也可以是通过创设具体情境而编排的剧本,即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提出演练内容,由学生来创设各种各样的情境并加以模拟实际操作。如日常交往礼仪模块中的介绍礼仪、握手礼仪、名片礼仪等内容的学习都可以运用情景模拟法。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分别模拟一个具体场景,将称谓礼仪、介绍礼仪、握手礼仪等运用其中进行模拟演练,其他同学进行观看、讨论,老师最后做点评。这样,学生不仅乐于参与,更重要的是无形中掌握并能运用这些礼仪规范。

2.4游戏训练法

游戏训练法是一种在礼仪教学过程中常用的辅助方法,它的目的是改变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由于游戏本身的趣味性,可提高参加者的好奇心、兴趣及参与意识,并改良人际关系。比如在讲到求职面试礼仪的时候,我们可以运用游戏训练法,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分别扮演招聘方和应聘方,把求职面试的具体礼仪规范运用到游戏当中,在游戏过程中要综合运用以前所学习的仪表礼仪、举止礼仪、交往礼仪和职场礼仪等礼仪规范。游戏训练法不仅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创造能力,综合运用礼仪知识的能力,而且加强了人际交往,有利于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

2.5日常养成法

严格意义上说,日常养成法不是一种教学方法,但礼仪意识的形成和礼仪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更不是开设一门《礼仪》课程就能完全解决的问题。要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促使学生在课后的学习、生活中自觉地践行礼仪行为,逐渐使自己成为一个知礼、懂礼、守礼、行礼的人。因此,礼仪课要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应该做到课堂学习和日常养成两种教育方式的有机结合。具体来说,日常养成由两个方面组成:第一,将学生礼仪课堂学习之余的表现纳入课程考核,如教师随机抽查学生的仪容仪表礼仪(穿戴是否整齐,是否有佩戴校卡等)和常用社交礼仪(见到老师是否主动问好,和老师交谈的礼仪,进办公室的礼仪等),以此来督促学生课上课下表现如一,防止出现上课认真学习、课后我行我素的现象;第二,通过第二课堂来引导和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校内礼仪活动,巩固课堂学习,具体形式如成立礼仪队、开展礼仪讲座、举办礼仪比赛等。这种方法如果运用得当,对于学生礼仪意识的形成和礼仪习惯的养成具有课堂教学无可比拟的优势,应当予以重视。

3结语

《礼仪》课程最显著的特点是实践性、操作性、实用性和创造性,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体现这些特点,就要创造积极的教学环境,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设计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方式,让学生乐学、善思,不断提高自身的礼仪修养。

参考文献

[1] 高宏,钱晓冰.情景模拟教学法在旅游专业课教学中的运用[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8).

[2] 赵莉.高职《社交与礼仪》教学方法的选择[J].教育界,2010.

第14篇

关键词:高校;旅游专业;礼仪课程;教学改革

礼仪课是高校旅游类专业重要基础课,也是提升旅游专业毕业生赢得自尊、自信,学会宽容、懂得协作的基本素质。在旅游礼仪课程教学中,由于实践性较强,缺乏将礼仪知识与旅游服务实践的有效关联和融合,使得课程教学枯燥乏味,学生学习积极性不够。礼仪知识与礼仪行为的养成,需要从知识体验中来内化,深化旅游礼仪课程改革,突出实践教学才能提升学生的礼仪素养。

1 从课程的合理定位中来开发知识体系

旅游礼仪与旅游业息息相关,其目标在于培养学生的礼仪意识,增强学生的礼仪职业素养和习惯。旅游礼仪知识面广,既包括礼仪理论知识,还包括礼仪行为实践,特别是在旅游类专业,所涵盖的范围更多。如人际沟通技巧与方法,酒店礼仪知识及服务能力,旅行社服务礼仪等等。由于旅游礼仪在不同岗位具有不同的礼仪规范,学生在掌握礼仪知识与行为规范时,就需要从具体的岗位职业出发,来增强对礼仪素养的领会和应用。为此,在明确旅游礼仪培养目标之后,要结合不同旅游岗位和工作任务,来优化相应的礼仪课程知识,开发不同的礼仪学习情境和教学单元。如针对旅游业岗位礼仪岗位要求,需要从深入分析旅游企业岗位职业能力,工作任务等知识,从相关岗位来归纳具体的礼仪规范,并根据能力要求,对礼仪规范进行分解,引导学生从渐进学习中不断增强职业礼仪意识,将礼仪知识转化为具体的行为习惯。

2 旅游礼仪教学内容的确定与组织

旅游礼仪涉及旅游业的各个方面,在明确旅游礼仪教学内容上,需要深入到旅行社、酒店、旅游景点等企业及单位内部,从不同工作岗位及礼仪要求上来重构礼仪教学知识,突出旅游礼仪的职业性特征。在旅游礼仪实践教学中,确立4个教学情境,再细化为24个学习子情境,涵盖旅游服务与管理岗位的所有相关基本礼仪知识,以及胜任相关职业素能的礼仪技巧和方法。比如情境1为个人礼仪,从仪容、仪表、仪态、语言礼仪等方面进行规范;情境2为社交礼仪,主要从接待、会面、联通、舞会、交通礼仪等方面进行规范;情境3为岗位礼仪,包括导游接待、带团、送团、酒店预定、餐饮接待、客房接待、康乐接待、商场购物及展览服务礼仪等内容;情境4为拓展礼仪,包括客源国礼仪、涉外礼仪、少数民族礼仪等内容。针对这些礼仪知识,在情境教学组织上,遵循学生自身能力与知识层面两条主线,分别从24个子情境营造上,推进各教学单元的有序实施。如每个教学单元都从资讯搜集、教学计划、决策导向、实施检查与评价等方面,体现“教与学”的统一。如先从个人礼仪学习上,提升个人形象,再延伸至社交礼仪,突出人际交往,再拓宽到岗位礼仪,增强岗位职业素养,最后拓展到更高层次的礼仪教学。细化来讲,初学时以个人基本礼仪习惯、素质为主要内容;渐进渗透人际沟通、交往习惯、合作等礼仪知识;进而强调对岗位礼仪素养的培养,突出礼仪习惯;最后拓宽礼仪综合素能,实现礼仪知识向行为的内化。

3 变革教学方法

礼仪课程教学方法具有多样性,而不同方法的应用,要突出因材施教特征。如对于案例教学,结合旅游业典型的岗位礼仪案例,从案例讲解中来分析知识点与行为习惯的关系。比如在对客接待时导入“接待规格令合作泡汤”案例,从中来强化学生对接待中突发问题的应变能力。课堂讨论法强调教学中的“分辩”意识,特别是从礼仪知识与行为转换时,教师要引导学生从观察中来分辨行为是否妥帖。如在会面礼仪中,对于握手动作、点头动作、鞠躬动作、搂抱、亲吻等动作的学习,要从不同国家、不同礼仪习惯的差异性上来探讨,增强学生的礼仪意识。课堂问答法鼓励学生从思考中学习,特别是教师通过问题导向来驱动学生参与到礼仪知识的思考,从中来激发学习积极性。如在“馈赠”礼仪教学中,对于送什么样的礼物,如何去送等问题,让学生从思考分析中来体验馈赠礼仪的要点。情境教学法的应用,便于学生从具体的教学情境中来体验不同的心理状态,来更好的掌握沟通与礼仪技巧。如在“导游讲解服务礼仪”中,让学生从导游、游客不同身份的体验中,来观摩和借鉴不同的导游讲解方式,来直观、形象、真实的体验导游礼仪的重要性。

现代教育技术背景下创新课堂教学方法,可以从多媒体引入中,通过直观的动画、图片、视频等资料,让学生从真实的动态情境中来学习礼仪知识,来规范自身礼仪行为,增强教学的针对性,也便于学生从中感受和理解。借助于仿真教学情境,利用虚拟仿真技术来模拟旅游服务现场。如虚拟3D实训教室,旅行社实训室、餐厅实训室、酒吧实训室等。这些虚拟仿真技术的应用,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职业礼仪技能的养成。当然,还可以利用校园网络资源,通过微课、在线课堂等方式,对旅游礼仪知识与行为规范制作成课件,便于学生及时检索和学习。

4 强调教学评价改革

旅游礼仪教学评价的实施是推进教学实效的基本要求,当前的礼仪课程考核方法相对单一,以理论考试为主,忽视了学科实践性、应用性特点,也不利于对学生礼仪行为及职业礼仪素养的全面考查。因此,改革u价方式,首先要引入多样化考核。如理论与实践考核的分离,对理论考核以课堂提问、书面测试为主,倾向于知识的考核;实践考核要注重过程评价,特别是在实训练习、教学情境学习、工作任务驱动等方面,结合学生的表现来进行考核。再者注重考核过程与结果的融合,过程考核是基于学生的学习情况,从课堂学习、课下练习、平时作业表现及情境实训等环节对学生的参与积极性、表现成绩进行认定;结果考核以期末考核为主,以教师、校企合作专家团队进行,从面试提问、笔试测试及综合实践表现等方面来完成。另外,创新评价主体,突出学生自评、教师评价、企业评价的综合。在自评方面,学生对自我态度、学习进度、掌握能力等进行评价,激发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反思能力;教师评价主要从基本知识的掌握、礼仪素养和行为习惯的养成上进行观察、记录其表现,并对学生的个人素养、人际沟通及礼仪服务能力进行综合评价。企业评价主要从深化校企合作,引入旅游企业专业人才来对学生的礼仪意识、能力进行考核,帮助学生认清自我、正视礼仪教学,提升岗位礼仪素养。

参考文献

第15篇

关键词:幼儿师范生 礼仪教育 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4-0060-02

“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以“礼仪之邦”著称于世。身居礼仪之国,应做礼仪之人。幼儿师范生是未来的幼儿教师,为促进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建设高素质幼儿园教师队伍,教育部特颁布《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要求幼儿园教师不仅要具有高尚思想品德、广博的专业知识,精湛的专业能力,更要具有通情达理的风范,要肩负起幼儿健康成长的启蒙者和引路人的责任。师范院、校就应加强对幼儿师范生的礼仪教育,为大力发展学前教育培养高素质的幼儿教师。

1 对幼儿师范生进行礼仪教育的必要性

礼仪,作为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是人类文明的延续,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礼仪是在人际交往中,以一定的、约定俗成的程序方式来表现的律己敬人的过程,涉及穿着、交往、沟通、情商等内容。幼儿师范生――未来的幼儿教师,对其礼仪教育,应在一般礼仪教育的基础上,强化幼儿教师礼仪教育。而幼儿教师礼仪是指幼儿教师在从事教育教学活动、履行职务时所必须遵守的礼仪规范。就幼儿教师礼仪的内容而言,包括:教师的仪表仪容 、仪态、表情礼仪、教师的语言礼仪、手势礼仪、教师与家长沟通礼仪、家访礼仪、同事共处礼仪、升旗礼仪、集会礼仪、听课礼仪等。这些规范要求既有对中华民族礼仪传统的继承和发扬,又增添时展需要的新内容。根据社会对幼儿师范生未来的职业要求以及其职业劳动对社会的影响,对幼儿师范生的礼仪教育就显得非常必要,主要表现在:是传承与弘扬祖国悠久的礼仪文明传统的需要;是增强学校德育工作实效性的需要;是提升幼儿师范生的礼仪素养的需要;是塑造未来幼儿教师的良好职业形象;是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

2 幼儿师范生的礼仪教育的内容要求

礼仪本身是一种既具有内在道德要求,又具有外在表现形式的行为规范。礼仪的内在要求是指人们在交往的过程中,要互相尊重、诚恳和善、谦恭和有分寸。人们遵守公共秩序,尊老敬贤,待人和气,仪表端庄,都是源于尊重他人、谦恭和有分寸的良好道德品质。礼仪的外在表现形式是指礼仪的内在要求在人们的语言、行为、仪态等方面的具体表现。没有内在的文化修养、道德品质、精神气质和思想境界等,外在的形式就失去了根基。由此说明礼仪所涵盖的内容广泛,对人们的要求较高。幼儿师范生是未来的幼儿教师,对其礼仪教育,在礼仪教育的内容要求上应坚持“四结合”,体现其未来职业要求和特点。

2.1坚持传统礼仪与现代礼仪的结合、民族礼仪与世界礼仪的结合

我国悠久的历史发展进程赋予了我国诸多优良的礼仪文化传统。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剧与城市化建设规模持续扩大的背景作用之下,国际性礼仪在整个礼仪教育中的重要地位不断凸显。对于幼儿师范生开展的礼仪教育而言,不仅需要使学生认识到西方国家称谓中的礼仪,同时也应当掌握国内称谓中的礼仪。在礼仪教学过程当中绝不能一味地摒弃传统民族文化,而应当在此过程中借助于对传统民族文化的传承,充分激发幼儿师范生的民族自豪与自信。与此同时,对外来文化及礼仪也应当抱有恰当的认同与尊重感。使学生真正懂得礼仪,并肩负起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礼仪的责任。

2.2坚持礼仪教育与美育相结合

美,可以来自一处优美恰人的景色,来自大自然呈现的色彩组合。凡是美都可以直接被人的感官感知。不论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都是以其鲜明生动的形象诉诸人的感官,影响人的思想感情,给人以审美的享受,甚至使人陶醉其中,神往、留恋。人的美也是如此,她是从内里散发出来的气质,加上整齐较好的外表,互相搭配的和谐。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特别是占幼儿师范生百分之90以上的是花季少女,她们对美的向往和追求更强烈。因此,在对幼儿师范生礼仪教育中,要借助礼仪塑造人的美的功能和学生对美的追求的内在动力,来激发学生探究礼仪内在情感,掌握礼仪规范,理解美的深刻内涵,陶冶美的情操,塑造个人完美形象。

2.3坚持礼仪教育与教师职业道德相结合

作为社会公德的基本范畴之一的礼仪,与教师职业道德是密不可分的,就其本质上讲,是善与美的关系。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美是一种善。”普罗提诺则说:“善在美后面,是美的本质。”仁是礼的内在本质,礼是仁的外在表现,仁是礼的核心。仁在中国古代是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观念,其核心指人与人相互亲爱。如:礼者,仁也。“人而不仁,如礼何?”仁,亲也。子曰:仁者,‘爱人’”等。在当今的教师职业道德建设中,要求教师热爱学生,对人民、对社会怀有“仁爱”之心,从而在教育活动中尽职尽责。就是遵守仁的规范,发扬仁爱的美德。同时,礼者,敬也。“敬,礼之舆也,不敬则礼不行。”敬即敬人,以礼待人,尊重他人,虚以处己。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亲其师,信其道”,基本的前提就是教师要敬学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严师而惮,可以为师”,现代教师职业道德所要求的以生为本,以身作则,为人师表等内容,这无疑是对传承礼仪的弘扬,也只有真正懂得了“礼”,才能建立起新型的和谐的师生关系。

2.4坚持礼仪教育与价值观、人生观、荣辱观教育相结合

礼仪既强调内在道德要求,又注重外在表现形式的行为规范。二者的完美结合,才能塑造个体的优雅形象。在礼仪规范中,蕴含了许多与人生观紧密相连的思想内容。如:服务意识,反映了一个人活着就要为社会、为他人做贡献的人生观;和谐精神,说的就是和谐关系对于人和社会的发展的意义,它是人们对于和谐的价值的认同,代表了一种和为贵的价值观。与此同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由于一些负面因素的影响,少数幼儿生存在不明是非、不知荣辱、不辨善恶、不分美丑的现象。因此,如何引导幼儿师范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荣辱观,不断提升道德情操,构筑抵御不良风气的思想道德防线,是我们面临的紧迫课题。总书记提出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当代所有在校学生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判断行为得失,确定价值取向,做出道德选择,提供了基本规范。所以对幼儿师范生的礼仪教育中,既要注重礼仪的外在要求,更要强调其内在思想道德素养的提高。

3 对幼儿师范生礼仪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礼仪教育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都强的课程,在对幼儿师范生礼仪教育过程中,要通过多种途径和方法,既注重理论教育的科学性和系统性,又要注重礼仪行为训练的实践性,从而实现礼仪教育的实效性。

3.1幼儿师范生礼仪教育应当以规范性的课堂教学为前提。

对于师范院校而言,要想发挥礼仪教育应有的教学功效与价值,从根本上来说应当首先明确礼仪教育在整个师范教育教学体系中所处的地位及其所发挥的意义。必须明确礼仪教育绝不能脱离于课堂教学而存在。将礼仪教育纳入师范教学体系当中,开设《幼儿教师礼仪》教学课程,用规范性的教育教材,安排专业性教师给学生提供系统而完善的礼仪教育。引导学生读经典。我国众多的礼仪著作中,如《仪礼》、《周礼》、《礼记》、《三字经》、《弟子规》等,分别从不同的角度论述了人们在管理国家、日常生活或是求学道途中应当遵循的内心操守和行为准则。读我国历代关于礼仪的经典著作,不仅可以使幼儿师范生感受到我国传统美德,唤起他们内心向善的情感,坚定学习礼仪并实践之,而且可以使幼儿师范生主动担负起传承与发扬礼仪文明的重任。同时将礼仪教育的内容融入幼儿师范生的思想政治课、语文课、历史课、舞蹈课、形体课、体育课等中,适时对其进行礼仪教育。

3.2创设情境、增加案例,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热情

礼仪教育内容涉及面广,教师教学尽管力求全面而系统,课堂教学时间有限,不可能面面俱到,传统的灌输教学,学生就会感到枯燥无味。因此,教师在礼仪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多媒体教学既有声像兼备,图文并茂,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震撼力,可以极大地增加礼仪课的观赏性和趣味性的优势;同时又具有知识容量大,可以从不同的侧面展示教学内容,使教学活动更加生动、形象、有趣,再配以教师的引导,增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记忆和运用。例如:在讲授完日常交往礼仪后,安排学生观看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教学视频。再如对于学生很难有条件亲临现场的大型宴请活动、各种招待会、外事接待、各国风俗及礼仪等这样的教学内容通过课件中的图片、视频或自己转录的电视节目展现给学生。这种方便快捷、省时省力、容易组织实施的教学方式既加大了信息量、开阔了学生眼界,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礼仪案例,教师要创设疑难,激发学生学习礼仪的热情,让学生课后探讨,既可以弥补课堂的不足,更加深学生对礼仪规范内容的理解。

3.3要以幼儿师范生礼仪行为养成为核心,强调知行的统一

礼仪属于行为科学,礼仪教育最终目的是要促进由“知”向“行”的转换,学生中普遍存在知易行难的问题,因此在教学中加强礼仪模拟训练和礼仪社会实践。既可以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训练中提高技能,变消极接受为积极参与;也可以让学生通过社会交际活动亲身体验到运用礼仪知识、技能的成功感受。因而我在教学过程中无论是教学内容还是教学方法都努力做到贴近学生生活。如进行站姿、坐姿、走姿和握手礼、问候语等技能训练;进行微笑的训练、幼儿教师一日用语语言训练、化妆训练、系领带和丝巾的训练等,使学生能熟练掌握各种基本技能。这些借助学生的模拟活动,将抽象的理论知识变为直观形象的体验,具有较强的针对性、生动性和形象性,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除了学校安排的到幼儿园见习,到幼儿园观摩学习幼儿教师日常礼仪外,还让学生走出教室,以自由结伴观摩的形式到公关礼仪活动现场,如庆典、展览会、专题节目等,观看、感受、领会这些场面宏大、内容丰富、情景各异、变化多端的活动;到星级宾馆现场感受服务礼仪的特点;到机关事业单位感受政务礼仪的特点等。这种方法直观、生动,利于学生丰富感觉、开阔眼界、积累经验,便于培养学生观察力、想象力,更能让学生亲身感受礼仪在各个工作领域中的重要作用。

3.4借助学校德育平台,营造良好的校园礼仪环境氛围

礼仪对人们行为的规范作用,一靠人们的自觉来维持;二是靠社会舆论来监督。在礼仪修养过程中,环境的“他律”作用非常显著,因此,发展健康的舆论形成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对于引导幼儿师范生规范自身行为,克服不良的行为习惯,逐步提高他们的自我约束和自我克制的能力是十分必要的。学校要充分利用德育教育阵地,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礼仪教育活动。学校要利用传统节假日、纪念日、庆典等,强化对幼儿师范生的理想教育、革命传统教育、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践行文明礼仪。有效整合社会资源,创新载体,结合公益劳动、社区服务、志愿服务等社会实践活动,充分利用文化馆、纪念馆、博物馆、福利院、旅游景点、部队营地等场所开展文明礼仪教育,使学生在实践中感受文明礼仪,践行文明礼仪;学校针对学生中存在的失礼言行及一些不文明的社会现象,通过召开讨论会、演讲会、辩论会,举办专题讲座,仪态礼仪比赛,或通过校园网络等形式,让学生多方面、多角度地接受教育,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加强礼仪修养,形成良好的校园礼仪氛围。

3.5强化教师的身教作用

在礼仪教育过程中,教师的身教也非常重要,教师应应通过自身的行动做榜样,去影响、带动、教育学生。一方面,强化教师的职业道德,教师的礼仪必须以教师职业道德的自觉自律为基础。一个对教师职业充满敬意和热爱之情的人,同时具有献身教育的价值观,教书育人、以身立教的社会使命感和责任感,才能把职业道德修养看成是自身的需要,才能以爱岗敬业、热爱学生、严谨治学等道德规范约束自己,并严格规范自身言行,使自身素质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另一方面,教师要注重个人仪表,一个气质高雅、仪表整洁的教师对学生的礼仪教育具有积极的引导作用。教师的穿着、发式应根据自己的职业、性别、年龄、体型的具体情况做到合体、和谐、合度、整洁而又显示个性。男教师应尽量讲究朴素大方,体现潇洒的风度,女教师应尽量讲究淡雅、和谐、自然,体现高雅的情调。教师只有把言教和身教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在礼仪教育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林友华.社交礼仪[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5.

[2]张岩松.现代交际礼仪[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