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全球化经济发展范文

全球化经济发展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全球化经济发展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全球化经济发展

第1篇

[关键词]全球化;中国;经济;发展

中图分类号:F1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19-0245-01

近年来,经济全球化成为一个非常热门的话题,这是由世界经济潮流决定的,也是未来国际经济发展的必然,我国在世界经济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是众多国家争相吸引的经济合作伙伴,如何把握好自身定位,如何在国际中取得较好的经济利益是国家、社会、以及普通民众应当考虑的问题。为此,笔者以一个高中生的视角探究我国经济在未来的发展的策略,希望本文能够为经济发展提供一些参考。

一、积极参与国际协商事务

现如今国际经济秩序仍然掌握在少数发达国家的手中,平等和公正的经济秩序并没有到来,我国现如今的经济虽然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是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仍然非常明显,发展中国家所处的位置非常尴尬,既希望能够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又希望能够获得一定的话语权。在这种形势下,我国应当发挥自身常任理事国的地位,积极与其他国家进行联合,重点是发展中国家,以及与我国关系较好的国家,通过众多国家的合力来寻求更好的发展,追求更加公平的国际经济秩序。只有这样,才能在现如今的国际经济秩序中获得一定的发言权,才能解决现如今区域之间的 “环境寻租”与 “资源寻租”,才可以逐渐地缩小南北差距,才可以健康地传承人类社会的文明,真正地为人类社会谋福祉。我国在这一过程中还有较多的路要走,而且我国在国际经济环境中的经验尚且不足,应对风险的能力较弱,政府要加强这方面的研究,提升自身的政策制定和指导能力,让我国的经济能够健康稳定的发展[1]。

二、健全相关体系建设

虽然绝大多数的国家已经加入了国际贸易组织,进入了世界经济的大家庭,但是,这些国家在其中所获得的利益是不同的,例如发达国家赚取的利益会更多,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利益也比较多,我国就是其中之一,面对我国的强势崛起,一些国家又建立了其他的区域经济组织来遏制中国的发展,例如TPP组织的成立,它就是多国共同制衡中国经济的产物,这种组织的实际意义并不大,遏制的效果也不会明显,但是,它的消极影响却比较明显,例如,它会降低中国与这些国家的经济往来,会使中国与这些国家之间产生隔阂,区域经济的制度和规定往往是与国际贸易一体化的规定相反的,因此,这些国家的经济政策会与大多数国家的经济发展相违背,虽然能够提高本国的经济利益,但是从长远来看,并不能产生长久的生命力。

同时,区域经济组织会将原来的贸易关系进行转移,使得本应出现的贸易消失,而不可能发生的贸易关系则得到延续,这种违背经济规律的贸易是不和谐的因素,在国际贸易中,会激起其他国家的抵抗心理,久而久之不利于区域经济组织国家的贸易发展。此外,区域经济组织的出现还会滋生垄断的力量,让既得利益团体更加强大,出现强者更强、弱者更弱的局面,这是与国际贸易一体化的宗旨相违背的,进而会影响国际经济秩序[2]。

因此可以发现,国际贸易一体化与区域经济的关系既可以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也可以是相互制约的关系,而且,这种制约的关系对双方都是不利的,因此,区域经济的组织成员要在事前进行合理的论证,减少国际贸易与区域经济之间的隔阂。

三、重点发展世界区域经济

区域经济的出现必定有其合理性,世界上最知名的区域经济非欧盟莫属,这是一个非常成功的区域经济组织,在世界经济的舞台上也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让欧洲的许多小国组成了一个非常强大的经济体,在进行贸易往来时,这些小国的力量就会得到壮大,它们的利益能够得到有效的维护,而且,这个经济组织与国际贸易的关系也十分密切,它能提高国家贸易的质量。当小国在谈判时,可以平衡谈判中的力量,使得自己的话语权得到保护,这样就能照顾贸易方的利益,实现有序的多边贸易体制,促进世界经济的发展。

同时,区域经济能够为国际贸易提供一个实验的场地,一般的经济贸易可以及时的进行解决,而一些特殊的经济往来则可以在区域经济中进行实验,以观察它的效果,避免直接投入世界经济市场对多个国家的贸易造成影响,虽然有很多的人士希望建立一个多边的贸易体制,但是,这种经济体制的建立难度是非常大的,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而且,区域经济组织内的成员往往数量较少,在这其中进行实验不会对整个世界经济形势产生太大的负面影响,而如果在多边经济中进行实验,就会出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局面,对世界经济的发展极为不利。此外,区域经济和国际贸易是可以相互促进的,因为在区域经济内,各个成员国之间的关系是比较稳定的,它们的利益也会比较统一,在进行国际贸易时,会减少谈判的时间,省去了许多再行妥协折中的步骤,让贸易的效率得到提高,这对两者是都有利的[3]。

四、转变经济增长的模式

当前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并不科学合理,主要的表现就是我国对能源的需求非常强烈,同时,能源的浪费非常严重,这使得我国经济增长效率偏低,与发达国家的差距非常明显,我国的经济参与者只注重当前和眼下的利益,缺乏长远的考虑,高消耗的经济发展模式在未来势必会遭到淘汰,取而代之的将是更加高效的经济发展模式,因此,经济参与者和政府部门应当向高效的经济发展模式转变,提高自身的发展水平。另一方面,高投资不一定会获得高的回报,但是,我国的经济参与者却不这样认为,其认为自己的投资应当得到较高的回报,这样不利于国民之间的收入分配,不利于刺激消费,而且还会导致供求的不平衡,最终阻碍经济的发展。为此,从长远的角度来看,我国的经济发展模式应当进行转变,重点应当发展以下几个产业:一是要重点发展服务业,因为服务业的发展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状况的关键要素,服务业发展顺利能够有效带动国家经济发展,其带动能力是工业和农业无法比拟的。二是要注重低能耗经济的发展,这类经济包含的范围较广,只要在有限的自然资源条件下,制造出更多的价值,就属于低耗能经济的范畴,通过低能耗经济的发展,最终实现低碳经济发展,让我国的经济发展模式更加健康。三是要发展促进国民就业的经济模式,通过发展这类经济,带动群众就业,减少失业情况的出现,从而提高我国民众的消费水平。四是要注重知识经济的发展,注重经济创新,提高经济发展层次,使得中国产业的科学技术含量大大地提高。众所周知,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在先进的科技的指导下,能够让有限的资源创造出更多的价值,这是经济发展的必然道路,我国应当在这条道路上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索。

总之,我国当前面临的国际经济形势较为复杂和多变,面临的竞争较为激烈,在此前提下,需要我国政府和经济参与者提高认识,找准方向,发展更加高效的经济,特别要注重可持续经济的发展,务必要不断地思考经济发展的战略,探索更加先进的科技,实施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经济可持续发展策略。只有这样,才可以确保我国的经济形势更加乐观,中国经济迅速崛起,从而实现稳定和健康发展。

第2篇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中国经济;发展研究

中图分类号:F114.41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27-0000-01

经济全球化指的是在世界范围内的一种经济融合发展,它是世界生产力整体发展的结果,是各个国家共同通寻求利润、谋求经济发展的推动力。21世纪经济全球化的成长趋势逐步增强,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导致了国际的直接投资和各个国家的贸易环境都出现了新的变化。世界经济不断发展,经济全球化是不可避免的发展阶段,各个国家的生产力、科学技术和生产要素不断地跨国界流动,引导世界各个国家的经济紧密联系,形成一个相互信赖的统一整体。对于广大的发展中国家来说,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既有正面效应,也会有反面效应。

一、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经济发展产生的影响

1.不利影响

经济全球化之后出口的市场比较集中,这跟我国出口市场要求多元化发展的目标自相矛盾。经济全球化容易对出口商品的结构优化产生消极影响。目前我国的环保产品和绿色产品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所以绿色贸易的限制也同样给我国的外贸发展产生不利影响。其次目前一部分专家也认为经济全球化对于我们国家的出口、外贸和民族工业发展同样会造成消极影响。

2.有利影响

经济全球化给我国带来了非常多的利用外资的机会,促进了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据不完全统计,早过去的20年中中国总共吸引了3000亿美元的国外投资,在其他所有发展中国家吸引外资的总量中占据了30%,这个数字的增长也表明经济全球化能够促使我们更多更好的利用外来投资,从而加快我国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加快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经济全球化还为我国带来了更多更先进的外国技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国家的很多技术领域都缩短了与世界水平的差距,甚至有一部分技术已经与世界水平持平,可见经济全球化同样带动了科技技术全球化发展,促进了我国科学技术水平的发展提高。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同时也意味着我国将在更大范围和更深的程度上来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进程,我国企业也会拥有更多的机会来利用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来寻求发展,同时也能通过世界贸易组织的争端解决机构,来公平合理的解决与其他世贸组织成员遇见的经济贸易争端。

二、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经济发展策略

1.大力开发互利共赢战略

中国和世界的发展是相互的,作为世界的主要经济体系,中国的经济发展也同样影响了世界的经济发展。和平与发展是当前世界的发展主题,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每个国家都希望能充分地利用经济全球化来提高本国的经济发展。中国作为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要想充分的利用好全球化发展带来的机遇,首先就需要营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一方面我国必须要树立平等合作、共赢共利的发展理念,同时还需要联合其他的发展中国家一起,在充分利用经济发展资源的同时维护好发展中国家的合法权益,推动全球化经济秩序能够更加的公平、公正、合理,增强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的自主发展能力,促进我国的社会经济能够更稳定快速的发展。

2.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增长方式主要还是依靠高投资和高能消耗来进行的,首先搞投资必须要高积累,如果积累高于消费则会影响到国内公众的消费能力提高,引发供需不平衡,而自然资源属于有限资产,所以高能耗的经济是不可能长时间发展的,所以从长远角度来说,这两种传统的经济发展方式都无法关注长远利益的。目前经过研究发现,现代化的经济持续增长有三个要素:现代信息技术、现代服务业发展、科学技术的广泛运用。首先我国需要大力发展知识经济,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只有提高我国产业中的科学知识含量,才能直接提升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提升我们国家的核心技术竞争力。其次大力发展以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服务行业逐渐的缓解了国内的就业压力,同时也提升了人民群众的整体生活水平。最后还需要大力倡导发展低能耗的经济方式,倡导低碳环保的经济发展道路,更有利于保护环境,建设节约能源的新型社会。

3.促进就业问题

就业是民生之本,提升就业率的同时也能够提升我国人民群众的而整体消费水平。不管是现在还是未来,我国经济发展离不开就业问题,因为经济发展的目标就是提升国内群众的生活水平质量。所以在经济化全球背景下,我国政府更应该大力加强就业工作的指导,努力增加就业岗位,扩大内需,从而进一步提升我国人民群众的整体消费能力,建设消费型主导的消费社会新形势。

三、结语

随着经济全球化不断地深入,我们国家的经济发展也面临着严峻的考验,中国要是想保持自身经济发展的快速稳定,首先必须要加强对国际经济发展趋势的了解和思考,加大对经济全球化发展战略的研究和部署,找到真正适合中国国情的经济全球化发展方式,这样才能促进我国经济和社会更加快速稳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卫东,张国钦,宋周莺.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经济发展空间格局的演变趋势研究[J].地理科学,2007,05:609-616.

第3篇

【摘要】在经济全球化浪潮席卷全世界的背景下,结合中国经济发展的实际状况,本文主要探讨经济全球化给中国经济发展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并从不同方面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中国经济;应对措施

一、前言

经济全球化,通常是指贸易、投资、金融、生产资料等活动的全球化,使全世界经济日益联系成为一个整体,也是当代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深刻影响了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状况。正因为经济全球化对于世界经济的深刻影响,与此同时对于一个国家经济的影响体现在多方面,所以如何应对经济全球化是众多国家需要面临的经济难题,中国也不例外。基于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已经走过了三十多年改革开放历程,目前已走在改革的深水区,经济体制改革尤为重要的发展阶段,因此探讨分析中国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并提出相应措施是十分必要的。

二、经济全球化给中国经济发展带来的机遇

(一)有利于中国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的影响和深度

在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艰难历程中,中国一步一步走向对外开放的道路,为中国经济发展增添了许多发展活力,但是其作用和影响力相对较小。在经济全球化的大潮中,中国经济加快了与世界经济的融合过程,不仅仅局限于引进外资、发展简单加工制造业,而是在资金、投资、生产资料等多方面的活动中积极参与,与世界经济日益接轨,同时也加强了与各国经济往来沟通的联系,成为全球生产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国家。搭乘经济全球化的顺风车,有利于中国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的影响力,是中国经济发展在新世纪迈出重要步伐的表现。另一方面,世界经济的发展同时也离不开中国经济的鼎力支持,中国经济更好的参与经济全球化的竞争,是当前世界经济实现稳定发展的重要支撑。

(二)有利于中国加快经济体制改革步伐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基础基于全球公平竞争的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由此要求经济的发展更多是有市场经济自身发挥作用,减少政府干预的深度和广度。在世界经济全球化的浪潮推动下,中国经济发展要更多的注重于市场经济的发展,这就从外部环境方面要求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步伐加快,避免出现改革进程缓慢,政府在经济中管理过宽。加快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有利于中国经济发展更好地适应经济全球化的世界竞争,有利于中国经济尽快走出去,避免陷入改革陷阱,同时也是顺应时展要求,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满足人民物质文化生活需要的必要措施。

三、经济全球化给中国经济发展带来的挑战

(一)进一步加大贫富差距,威胁经济社会稳定发展

经济全球化中倡导积极竞争,讲究优胜劣汰,给处于发展中国家的中国经济发展带来了严峻挑战。扩大开放的中国吸引了许多外商投资,同时也带来了先进技术、新思想等新鲜事物,给中国本土经济带来了不小的冲击,在适应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竞争激烈,使得中国本身已有的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由此可能会引起收入差距过大、人民生活水平参差不齐、社会不和谐因素增多等一系列社会问题,这对于年轻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国家来说是一个不小的威胁,需要引起国家和社会各界力量的广泛关注,并积极采取相应举措调整经济全球化给中国经济带来的负面影响。

(二)给我国创新能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出更大挑战

一方面,我国市场经济发展仍然处于初级阶段,经济发展尚不完善,企业创新能力不足,是应对经济全球化发展的最大挑战。在西方国家日益成熟的创新发展模式下,中国微观企业创新驱动能力不足,难以与发达国家先进技术同台竞争,会进一步挫败中国企业竞争力,难以应对经济全球化发展。另一方面,由于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全球经济转移,中国一度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低端、无附加值简单加工的劳动密集型聚集区,威胁自然环境的同时,也不利于中国当前的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经济全球化虽然带来了资金、技术的交流,但同时也加剧了技术壁垒、绿色壁垒对发展中国家发展的限制。

四、中国经济应对经济全球化的措施

(一)政府政策方面

应对经济全球化给我国经济带来的各项挑战,政府政策制定方面需要诸多努力。首先,应当加快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从顶层设计方面,限制政府活动,避免政府过多干预经济发展,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其次,继续推出经济开放区的开放优惠政策,吸引外国资本注入的同时,为我国企业发展走出去提供广泛平台,扩大开放领域和深度。最后,加快完善我国贸易政策法规,规范国内市场准入原则,促进良性竞争,同时积累外贸摩擦处理经验,为应对发达国家设置的贸易壁垒做好准备,减少我国企业商品走出去遇到不公平待遇的损失。发挥政府政策的规范性作用,有利于我国企业更好地参与到经济全球化发展的竞争中,有利于提高中国作为经济大国的国际地位。

(二)微观企业方面

企业作为市场经济发展的主体,在应对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应该表现出积极参与的姿态。中国企业应对经济全球化的同时,更要注意自身的发展契机。一方面,企业应该从各个方面增强自己参与经济竞争的实力,这样才能更有自信的站在世界经济的舞台上,比如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高产品附加值、改善服务态度、专注产品质量等方面,为跻身于世界知名企业而努力。另一方面,企业在积极引进外资、学习利用先进技术的同时,更要找准自身定位,汲取先进经验,改善自身不足之处,为企业发展走出去积累经验。微观企业的主观努力发展,是决定我国经济国际竞争力的核心恿Γ也是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三)文化觉醒方面

经济全球化给中国带来的不仅仅是经济生活方面的冲击,也给中国国人以强烈的经济文化冲击。外来文化给本土文化带来了相当大的冲击,与本土传统文化的相互融合适应的过程,是中国迈入世界经济大门的重要表现。资本主义文化的入侵给中国经济的发展带来了众多影响,是继续坚持自身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还是“西化”为资本主义经济社会,给中国经济发展严重冲击,在此关头,中国人民需要继续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深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文化影响,唤醒中华民族的文化觉醒,抵制西方不良文化的侵扰。

依据本国国情,以积极的心态应对经济全球化给中国经济带来的挑战,发现自身优势,取长补短,从政府政策、微观企业、文化觉醒三方面积极措施积极协作,是中国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取得长足发展的关键。

参考文献:

[1]施咏清.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的发展[J].国际经济观察.2006,(1)

第4篇

【关键词】全球化 第三产业 经济增长

一、引言

很多人近年来才感受到全球化与个人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密切影响。而事实上,全球化并不是一个新现象。它是一个历史的概念,是几千年来人类的交流和沟通,在近代科技飞速发展的助力下扩展到世界范围的产物。在经历了三次产业革命,尤其是第三次新科技革命的洗礼后,当今全球化发展的趋势的渗透力、攻克力已远远胜过当年殖民主义者的军舰、飞机、大炮,它能把地球上任何一个“世外桃源”卷进世界经济和文明的发展浪潮。

二、全球化的内涵

当前,在学术界普遍关注全球化的同时,对“全球化”尤其是“经济全球化”的看法产生了较大的分歧:一种观点认为“经济全球化”是指世界各国经济联系的加强和相互依赖程度日益提高,即是指“经济全球化”就是“各国国内经济规则趋同化趋势”,或者说是经济的同质化;另一种认为,“经济全球化”意味着“经济的殖民化”,即经济全球化是发达国家利用自身优势对发展中国家进行的资源掠夺与变相的经济侵略。

学术界的研究尚未定论。而为了使我们对经济全球化的研究更具有实际意义,必须将其置于当今全球化的现实框架和背景之中。为此,我们不得不全球化现象进行如下阐释:

“全球化”不仅仅是指从孤立的低于国家走向国际社会的进程;还是指在全球经济、文化交流日益发展的情况下,世界各国之间的影响、合作、互动愈益加强,并逐步实现世界范围内的经济、政治、文化等不同层面的人类交往的状态或趋势。

三、经济全球化与本国市场的冲突与整合

(一)经济全球化下的发展中国家

不可否认,经济全球化在“化”的过程中,必然会造成各国间发生利益冲突。

但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冲突,不是指“经济全球化”本身与“走自己的路”必然会发生冲突,而是强调以下两种情况:一是经济全球化作为人类在“全球场”进行的新的经济实践,带有原有政府、国家不同的经济基础、经济制度、发展理念和价值观念,必然会对经济全球化作出不同的反应、不同的认可、不同的选择,从而可能发生争夺资源等的冲突[1]。二是不同政府、不同国家在经济全球进程中的力量对比的差异,尤其是发达国家与不发达国家经济力量的悬殊差别,使美国等发达能借助其强势经济实力主导全球化进程,进而与发展中国家的发展在“全球场”发生冲突。

当前,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给发展中国家带来的挑战和冲突主要表现在:“资源掠夺”与“不合理分工”的冲突、外来资本与民族企业的冲突、“主导全球化进程”与经济发展的冲突等。归根结底就是追求共性与保持个性的冲突。

但是,经济全球化进程一方面给民族资本的发展带来种种矛盾和冲突,另一方面,民族资本也在融入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不断更新自己的发展方式,实现新的融合,民族资本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所实现的更新与融合,就是一种整合。

需要强调的是,“整合”不是要民族资本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抛弃自己的“民族性”(即根本的所有制形式),而是要在新的全新经济实践中,在新的经济全球化体系的建构中,提升民族性(特色),体现“世界性”。

世界经济的健康发展显然是要建立在减少对抗性冲突、加强整合创新的基础之上的。不仅需要抵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资本主义剥削的全球化”和“经济殖民主义”,对“全球场”中的经济发展实现平等、公正的整合目标。更需要各国的经济发展在融入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奉献民族特色,在整合传统发展方式与现代化、外来资本与本土企业的关系中,对本国经济发展进行综合创新,促进全球经济新体系的建设。而在这个过程中,发展中国家参与经济全球化应对它的风险保持清醒的认识,要有步骤、有计划地推进。

(二)中国经济目前面临的挑战

从国际形势来看,欧债危机的影响远没有消除,而比欧债危机更加严重且尚未完全爆发的危机,是美国经济、金融的进一步动荡。从国内局面来看,经历了过去十年“超高速增长”的中国经济,已经面临投资率高达50%、基尼系数突破0.5、环境污染与食品安全失控、腐败泛滥等一系列瓶颈因素的制约[2]。而如今,在世界范围内,全球经济一体化指的是各国之间在经济上越来越多地相互依存。商品、服务、资本和技术越过边界的流量越来越大。想“独善其身”游离在全球化浪潮外进行经济体制改革明显是不可能的。但是,在中国经济融入全球化过程中,不仅负担了巨大的环境成本,同时出现强大的生产制造能力和国内巨大的市场割裂的局面。中国成为“世界工厂”,同时也意味着相应的环境污染也迁移到中国,导致生存环境恶化以及人口医疗费用激增,这是全国上下目前高度关注,并且不得不面对的现象。

追本溯源,经济全球化的深层,进一步指向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在跨国界的经济协作等实践基础上,通过一段时间在本国与他国之间的资源配置、合理分工方面的冲突、磨合与整合,而建构起来的新的经济关系、经济模式。

(三)经济全球化与“走自己的路”

经济全球化是全球化的一个重要方面。经济全球化是对各国市场机制的整合,但这并不是要求各国放弃个性而追求共性,更不是应当是世界强势经济体消弭弱势经济体的流动形态。实际上,经济全球化与我国“走自己的路”是并行不悖的,一包含着多,多制约着一,这不是表现在经济领域的丛林法则,实现“优胜劣汰”,而是表现为市场分工与协作与资源的合理配置。

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下,我国应当树立起积极参与国际合作,理智应对国际竞争,培养核心竞争力的意识。在改革的道路上,我国必须对产业结构进行调整,要进一步提高劳动密集型产业,扩张和强化资本或技术密集型产业,有选择、有重点、有突破地发展智力密集或知识密集型产业[3]。并且,应当高度重视资源战略问题,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及生态文明建设,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及服务业,推动传统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从而实现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和谐发展。

四、结论

正所谓“君子和而不同”,大千世界的经济发展自有异彩纷呈。这片繁花似锦之下,是跨国经济体的广阔自由的交流平台。经济全球化凭借其鲜明的价值特征和传播规律,已然成为这个时代经济发展的主旋律。美丽中国,在文明享受经济全球化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好处的同时,更应重视发展背后的问题及代价,力求实现经济与生态的和谐发展,期之以始,御之以终。

参考文献

[1]赵春晖.全球化下民族文化的发展.[J].社科纵横.北京2000,6.

第5篇

关键词:全球化;经济发展战略;灵活应对;改革开放;市场潜力

一、全球化给我国经济带来机遇与挑战

对全球化本质有准确的把握,才能纵览全局,掌控国家经济发展命脉。全球化的本质可以分为“现实”和“未来”两个阶段。“现实”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全球拓展;“未来”则是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物质基础。在国际分工中,全球化的现实本质表现在西方为代表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资本、技术和管理在全世界范围内流动,在全球范围内展开资本主义生产活动,从而推动生产力的全球化发展。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自改革开放以来,经历了三十多年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对外开放程度不断加深,与世界各国之间的交流往来愈发频繁和紧密,中国自身的经济和社会建设取得了极大的发展。应该说全球化浪潮的来临对于发展中的中国而言是有利的,它为我们的改革和发展提供了更多的经验和成果供我们借鉴,方便了我们引进国际上的资金、先进技术和管理方式,为我国在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取得一席之地提供了极大帮助。包括“一带一路”大战略的形成,也同中国持续的对外开放政策打下的坚实外联基础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甚至可以说是居功至伟。

但另一方面,我们必须要清醒地认识到,全球化过程中我们势必会面临各种风险和压力,我们要面对实力严重不平衡的国际竞争环境给我们带来的不利影响以及适应以西方资本主义为首的发达国家所主导的经济秩序,这其中将包括各种不利于我国经济走出去以及“一带一路”战略成功运行的苛刻条件和限制,并将由此带来的种种不利后果。

二、全球化影响中国经济的发展战略

未来,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将成为全球化继续深入的物质基础,是资本主义解体的必经阶段和决定性过程。全球化的优势在于,它能够将各国、各民族的文化成果加以融合,并加以提炼、萃取,产出最优秀的文明成果,为步入社会主义提供前提条件。

对待全球化,小平同志曾一再强调:“经验证明,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能成功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中国的全球化进程,应该追溯到中国申请加入WTO。如果说,之前的中国经济是“铁板一块”,那么从入世申请书递上的那一天开始,中国的经济发展战略就开始被全球化进程左右。WTO的规则是“非歧视、司法独立、第三者仲裁、稳定、公平、可信”。例如,在WTO的众多西方成员国看来,中国必须废纸党的红头文件超越法律地位的这种经济规则。在今天,中国在经济立法上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每项经济政策的出台,都有法可依。在经济战略上,中国也明白如何通过法律来维护国家的权益。

再比如,信息网络化是全球化形成的重要动力。全球体系得以形成的现代科学基础是微电子学的迅速发展以及由此而推动的信息工业的蓬勃兴起。微电子计算技术与现代通信技术相结合,特别是光纤通讯的运用,催生出信息革命,世界提前迈入信息时代。中国顺应潮流,于1994年正式接入互联网。今天,中国是世界上网民数量最多、信息量分享最大的国家。虽然存在网络谣言、黑客攻击等问题,但新鲜热点资讯的积累,国家信息化为先的战略步伐,必将推动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

上述两例启示我们,要促进中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为“一带一路”大战略继续牢固基础,就必须继续积极开展对外经济交流与合作,决不可消极退缩,反而要以积极进取的态势,抓住机遇,迎接挑战。通过全球化完善自身体系制度,增强竞争力、说服力。

三、全球化影响中国经济增长的战略转变

长时间以来,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的经济处于相对封闭和落后的状况。产品市场主要依托国内,简言之就是“以国家为主体的自给自足经济”。全球化的到来,使中国摆脱经济自我封闭之状况,促使其融入世界经济大环境之中,其进出口贸易出现较大幅度的增长。同时,全球化的进程也深刻影响着我国经济增长模式的战略转变。

举例说明,在全球化条件下,中国最显著的国情――庞大的人口基数,经历了由“劣势――优势――劣势”这一跌宕起伏的过程。始自全球化,原本严重过剩的劳动力一夜间成为了最大的优势。中国的劳动力资源丰富,可以带来低工资、低成本的长期优势;另一方面,人口众多,使中国巨大的潜在市场需求得以长期维持。因此,始自上世纪90年代,劳动力指向型经济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战略方向。丰富的廉价劳动力,吸引着发达国家公司在华投资建厂。与此同时,一大批民族企业也成功“走出去”,依靠廉价的产品迅速占据国外市场,“made in China”从此遍布全球。中国的经济也因此在二十世纪末至二十一世纪初历经腾飞。

但随着全球化的深入,迈入二十一世纪的第二个十年,中国要长期维持和发挥劳动力成本低下的比较优势显得愈发困难。人们惊奇地发现,像越南、菲律宾等东南亚诸国,其劳动力成本较中国更加低廉,并且原料丰富。由此,开始了新一轮的产业转移,“中国制造”依旧广受欢迎,但优势不再。这逼迫中国政府开始调整经济增长战略,除了要继续推进市场化改革外,还加快了城市化建设步伐,加快经济体制改革,鼓励创新型企业的发展,推动技术指向型增长模式在中国生根发芽,开花结果。相较而言,庞大的人口基数,则再次沦为掣肘中国经济发展的劣势。

上述事例表明,中国的经济发展战略,必将随着全球化的深入而不断调整。如何成为全球化中的“弄潮儿”而不被浪打翻,将是中国政府面临的严峻考验。

四、总结

即使是“一带一路”战略体现出中国经济的地区性主导地位,不可否认的一个事实是,中国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发展上与发达国家相比有明显差距。在面向未来的国际竞争中,面对全球化不可逆转、席卷世界的发展趋势,我们必须积极创造竞争优势,顺应潮流,制定符合我国经济实际的发展战略,加速推进我国经济法制改革,促进市场机制的完善,尽快建立和健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宏观调控和管理体系。如是,我国经济才能持续健康发展,才能为“中国梦”的美梦成真撑起坚强的物质后盾。(作者单位:国防科技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

参考文献:

[1] 杨小凯 著.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M].

第6篇

求学网小编为你提供论文范文:“中国经济论文经济全球化给中国经济发展带来的影响”,大家可以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写出论文。

中国经济论文经济全球化给中国经济发展带来的影响

以上就是我们为您准备的“中国经济论文经济全球化给中国经济发展带来的影响”,更多内容请点击求学网论文频道。

第7篇

【摘要】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经济全球化必然导致金融全球化。金融全球化的突出表现是各国放宽了外资金融机构进入本国金融市场的限制,自觉推进金融自由化,国际资本大规模流动,国际金融市场蓬勃发展,金融活动在全球范围内不断扩展和深化。

【关键词】经济发展全球化影响

一、经济全球化的概念

经济全球化的概念,至今还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一般说来,经济全球化是指世界各国在全球范围内的经济融合。它是世界生产力发展的结果,其推动力是追求利润、取得竞争优势和谋求经济的发展。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趋势。随着全球范围内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各种生产要素跨国界的不断流动,使得世界各国经济联系越发紧密,成为一个相互依赖的统一整体。经济全球化对世界经济的影响是深远而复杂的,在提高生产要素的全球配置效率,推动世界经济的总体增长,促进国际贸易、国际投资的进一步大发展的同时,经济全球化不可避免地在全球范围内产生了一系列负面影响,带来了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总起来说,经济全球化的特征主要有:(1)生产国际化。(2)贸易自由化。(3)金融全球化。

二、经济全球化的本质

生产力的发展和不断深化的国际分工,在客观上要求打破国家对资源配置的地域限制,要求对生产要素进行跨国家或地区集中生产自己具有或可以实现较大利益的商品,使生产要素配置更加合理,最终将增加产品总量和生产规模,使各国受益。各国在当代经济交往中,一直在追求经济一体化。经济全球化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必然趋势,它标志着先进的生产方式,是未来社会的经济基础。全球资源可以得到最有效、最合理的优化配置。全球范围内有效的分工协作可以产生新的巨大生产力,而且资源的合理配置使全球经济可持续发展成为可能,从而可以开发最先进的产品,获得最经济的成本和最贴近的市场,从而具有最大的竞争力。由此可见,经济全球化不仅是空间先进方式,而且开辟了人类更先进的生产方式的道路。它就是世界范围内的市场经济化,主张在世界范围内最大限度地减少政府的干预,充分发挥价格和利润在市场中的作用,建立一种完全竞争的市场模式,而全球经济通过市场经济这只“看不见的手”,使各种生产要素或资源在世界范围内自由流动,从而实现生产要素或资源在世界范围内的最优配置。

三、经济全球化对全球经济的影响

1.经济全球化与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近十几年来,全球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及其矛盾运动,促进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多方面质变。整个世界的经济技术水平大大提高,创造的物质财富大大增多。但是,收益分配的不公在加剧,可持续发展受到日益严重的威胁,世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在加剧。发展中国家的情况比较复杂,但它们的市场经济模式不同,因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也在加剧。世界经济不平衡的加剧引发了一股又一股的反全球化运动。这对于改善贫富差距扩大的不合理、不公平状况有一定促进作用。但要真正改变世界范围内的分配不公和经济发展不平衡状况,主要应靠发展中国家顺应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制定和实施科学合理的战略和策略,促进自身经济的发展。

2.推动了新一轮科技革命的进程,并为世界经济快速发展提供了物质技术基础。全球化和区域化都从不同领域和范围推动了上一世纪已经兴起的科技革命进程、全球范围的电子信息技术应用和区域安排内的科技开发分工。具体表现有三个方面,一是信息技术产业在世界高新技术发展中已成为关键。二是全球化和区域化安排实现了高新技术从发达国家向全世界的扩散和转移。三是以信息技术、生命科学和材料科学为主的新技术将逐步与传统工农业结合,形成新的产业增长周期。

第8篇

[摘要]经济全球化的实质是世界范围内的市场经济化,其对发展中国家存在着金融风险、非公平待遇、收益低、承受的受损多等影响。为此,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庄加快国内制度的改革和建设,使之更适应全球市场规则;充分发挥比较优势,积极扩大对外贸易;注重科技发展和人力资源培养战略;树立全球化发展战略,积极培育跨国公司;进一步促进地区经济—体化。

随着各国经济相互渗透的不断加剧,世界经济趋向全球化,各国经济的依存性变大。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面临着巨大的机遇和挑战。认真分析经济全球化趋势,剖析经济全球化给发展中国家带来的影响尤其是负面影响,正确认识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全球化中的地位并采取相应的对策,是很有意义的。

一、经济全球化的概念

“经济全球化”这个词,最早是1985年由T.莱维提出的,但至今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从一般经济学意义上理解,经济全球化是指生产要素跨越国界,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各国、各地区相互融合成整体的历史过程。从生产力运动和发展的角度分析,经济全球化一方面指在世界范围内各国、各地区的经济相互交织、相互影响、相互融合成统一整体,即形成“全球统一市场”;另一方面表示在世界范围内建立规范经济行为的全球规则,并以此为基础建立经济运行的全球机制。在这个过程中,市场经济—统天下,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优化配置。因此,经济全球化是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的结果。同时,它又是一种新的国际关系体制,包括了生产、金融和科技三个方面的全球化。三者之间,生产发展决定金融和技术的发展,金融和科技的发展又对生产发展产生巨大的反作用。经济全球化的形成与发展是渐进的社会经济发展的结果,是全球化的基础和核心组成部分。

理解经济全球化应该弄清经济全球化与地区经济一体化的区别。地区经济一体化的主体是国家;国家与国家之间通过谈判来实现成本和收益的公平分配。经济全球化则不同,主体由国家变成个人和企业,个人和企业在国际市场上通过竞争来实现成本和收益的分配。在这个过程中,是不存在谈判机制的。国际社会中国家的谈判只是为个人和企业的竞争创造一个相对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由于个人和企业竞争力量的不均衡,国家和国家之间必定存在财富分配的不均等。虽然分配不均,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却日益密切,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的程度不断加深。这也就是经济全球化的总体特征。

二、经济全球化的实质

经济全球化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必然趋势,它标志着先进的生产方式,是未来社会的经济基础。我们可以从四个方面来分析。首先,全球资源可以得到最有效、最合理的优化配置。全球范围内有效的分工协作可以产生新的巨大生产力,而且资源的合理配置使全球经济可持续发展成为可能。其次,全公司的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得到最优化的配置,从而可以开发最先进的产品,获得最经济的成本和最贴近的市场,从而具有最大的竞争力。再次,一个人可以在全球范围内接受教育和信息,在全球范围内竞争,从而可以最大限度地开发自己的潜能。同时,通过全球范围内的选择和实践检验,人们的才能可以得到充分的自我实现。最后,不论是为了满足物质生活需求还是精神文化需求,人们有机会获得来自全球的最先进最廉价的,同时还是最切合自己个性需要的消费。

由此可见,经济全球化不仅是空间先进方式,而且开辟了人类更先进的生产方式的道路。就经济全球化本质而言,它就是世界范围内的市场经济化,主张在世界范围内最大限度地减少政府的干预,充分发挥价格和利润在市场中的作用,建立一种完全竞争的市场模式,而全球经济通过市场经济这只“看不见的手”,使各种生产要素或资源在世界范围内自由流动,从而实现生产要素或资源在世界范围内的最优配置。

从另一个角度分析,经济全球化可说是一场以发达国家为主导、跨国公司为主要动力的世界范围内的产业结构调整。这一次产业调整,不但反映到一些产业的整体转移,更重要的是同一产业的一部分生产环节的转移。

产业结构调整大体上采取两种形式。一是发达国家之间通过跨国公司之间的相互交叉投资、企业兼并,在更大的经济规模基础上配置资源,开拓市场,更新技术,从而实现了发达国家间的投资和资金密集型产业的升级。这一过程主要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那时所有的外国投资的95%都是从发达国家流出,然后又由它们吸引整个75%的投资。交叉投资和兼并的结果,形成了许多诸如电讯、汽车等国际化程度很高的产业,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第二种形式是发达国家把劳动和资源密集型的产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特别是把这些产业、尤其是高技术产业中的劳动密集型生产环节向发展中国家转移。这一转移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90年代愈演愈烈,导致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吸引外资总量的比例由80年代的25%逐渐上升,1996年就已经达到37%。

三、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的负面影响

经济全球化以全球经济最大化为目标;而各国的经济努力,包括对全球化目标的认同,归根到底是以国家利益最大化为宗旨的。在现行的国际秩序下,发达国家从经济全球化中受益的程度远远大于发展中国家。它们凭借技术和资本优势,以跨国公司为工具,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实施资源在全球范围的不公平分配,致使南北差距继续拉大。当今世界贫富之间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悬殊:最富有人口的人均收入是最贫穷人口人均收入的74倍,大大高于1960年的30倍。一份来自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报告则显示,1998年,占世界人口20%的富人消费全球产品和服务的86%,包括58%的能源总量、84%的纸张、45%的肉类和水产品,他们拥有74%的全球电话、87%的汽车。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世界最穷的20%的人口仅消费全球产品和服务的1。3%、肉类和水产品的5%。虽然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亚洲部分地区消费有显著增加,非洲的消费却减少了20%。

综合起来,是以下几方面的因素使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全球化中受到不利影响,拉大了贫富差距:

(一)从国家经济安全角度看,发展中国家面临巨大的金融风险

发展中国家要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不在金融领域实行开放是不行的。但是,金融业最难管理,在发展中国家尤其如此。第一,发展中国家经济实力弱,易受冲击;第二,发展中国家立法不全,有利投机;第三,发展中国家执法不严,有空子可钻。另一方面,金融业是世界上发展最快的行业。首先,金融业的增长率远远高于贸易、投资和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率;第二,金融交易量大而且创新快。当前世界金融交易量达到每天1.5万亿美元左右。金融衍生工具日新月异,品种已达上百个。人们大多对其性质、功能认识模糊。发展中国家缺乏一套成熟有效的规则来规划和管理金融业的发展。

简而言之,由于市场发育和宏观调控机制不完善,如果金融市场在金融监管制度不健全的条件下开放,发展中国家必将面临金融风险的扩大。正如保罗·肯尼迪指出:“当今的全球性金融和通讯革命比以前更加广泛深入,将造成不稳定,破坏国家间关系。现在很难说我们更加复杂的政府控制是否能够应付金融动荡的风险。这种风险产生于每天24小时电子计算机化的交易,而交易额已超过大多数国家的国民生产总额”。也就是说,在经济全球化和现代通讯技术极为发达的情况下,资金的可交易性大大增强,国际资本根据利率变化调整资金流向也更容易。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利差导致国际资本流入发展中国家,但是一有任何细微变动,这些资本就可能在一夜之间撤离,造成这些国家的支付困难,从而出现金融危机。目前世界上存在高达1.5万亿短期资本。它们借助现代通讯技术到处投机造市:严重威胁着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安全。

(二)从经济全球化的游戏规则看,发展中国家不得不承受非公平待遇

毋庸置疑,现存的国际经济规则主要是由发达国家和其控制的国际经济组织制定的,多数没有考虑到发展中国家的利益,有的还是在发展中国家缺席的时候制定的。往往某种产业发展规则是在发展中国家还没有充分发展此产业的时候就制定出来了,如信息技术产品协议以及劳工标准等。发展中国家必须要遵守它们并未参与制定的规则,的确不公平。

发达国家比发展中国家更有强制力,更有主导权。马丁·舒曼在其<全球化陷阱)一书中写道:“在经济政策、贸易政策、社会政策、金融政策和货币政策方面,最终是华盛顿的政治家及其顾问们在为全球一体化制订规则。““西方经济强国的德国尚有这种无奈,发展中国家就更是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了。

(三)从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利益看,发达国家收益远远大于发展中国家

发达国家凭借其资金、技术、管理方面的优势和强大的经济实力,一直主导着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使得资源配置向其有利的方向发展,成为最大受益者。据统计,1960年,最穷的46个国家在全球贸易中所占比例为1.4%;20世纪90年代初,这一比例下降为0.6%;到1995年再下降为0.4%。全球资本流动也是类似情况。国际对外直接投资主要流向发达国家,流向发展中国家的资金主要在经济增长较快的东亚地区。对于经济极度落后的非洲来说,资本净流入额几乎是零。

这种不均衡的要素流动,使得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收入差距不断扩大。根据联合国资料,在20世纪60年代,富国比穷国富30倍;到了90年代,差距却扩大到富国的收入比穷国高150倍。这种贫富越来越悬殊的现象同时也发生在穷国内部,从而加剧了穷国内部的社会矛盾。联合国还公布报告指出:消费基本上是有钱人的特权。有10多亿人得不到基本必需品,如食物、水和适当的住宿。这些人主要集中在发展中国家。

(四)从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损失看,发展中国家承受得更多

与发达国家相比,发展中国家由于历史的原因,经济结构相对脆弱,资金匮乏,技术落后,市场发育不成熟,经济全球化加大了对其民族经济的压力和冲击。主要表现在:一是企业竞争力不够引起的损失。经济全球化把竞争的舞台从国内扩展到全世界。发展中国家的企业在规模、效率、技术水平和研究开发能力方面都无法与发达国家竞争。跨国公司的晶牌和产品充斥着发展中国家的市场。民族品牌面临贸易条件大大恶化、甚至被吞噬的危机。二是发展中国家大量引进外资(包括直接投资和外国贷款)导致国内通货膨胀的压力及更大的汇率风险,还债付息的包袱越背越重。更隐蔽的是,发展中国家国内市场发育不全,政治决策缺乏足够的透明度,可能造成现象。三是发展中国家的人才大量外流,特别是熟练人才和高级技术人才。跨国公司利用高薪优势,雇佣东道国的现成人才而不注意在当地实施培训计划,从而使发展中国家遭受双重损失:既损失大批教育费用又不能使用经历数十年培养出来的人才。

四、发展中国家应对经济全球化的策略

经济全球化已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对世界各国经济、政治、军事、社会、文化、甚至包括思维方式,都产生着巨大的影响。任何一个国家既无法反对,又无法回避,惟一的办法是适应它,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在历史大潮中接受检验。对于发展中国家,经济全球化既是严峻挑战,更是巨大机遇。墨西哥近年来的经济发展就是一个例证。10年前,墨西哥经济是典型封闭式的,1994年签署北美自由贸易协定之后,大量的美国企业进入墨西哥。墨西哥经济却并没有成为美国的,附庸,反而呈现出自主发展的巨大活力。1999年其出口额达到了1200亿美元,在世界的排名从签约前的第26位上升到第8位。这充分证明,发展中国家能否从经济全球化中获益,关键看它是否能抓住机遇,更好地发挥比较优势,从而增强综合国力和竞争力。

(一)加快国内制度的改革和建设,使之更适应全球市场规则

无论是在经济全球化中逐利,还是为最终推动整体经济发展,制度改革都是必要的。从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出发,制度变革的方向是建立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法律体系和宏观调控体系等。在推进制度改革时,必须注意新建立的制度要承龃联系内外市场、内外经济的职能。由于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全球化中整体处于劣势,故完全以市场为导向的制度安排,显然不适合处于变革和发展过程中的国内经济。在这个过程中,国家竞争优势的概念不仅由企业竞争力体现,而且涉及整个国家的方方面面,是需要动员各个领域的力量才能完成的行为,必须有政府有关部门的组织和配合;政府必须从宏观上对如何发挥本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优势进行研究,制定政策,并加以规划和指导。具体说来,发展中国家在制订一个时期内国民经济发展计划时,必须首先从本国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注重发展的时序性,不能急于求成。例如金融自由化,特别是资本项目的自由化更应该慎重。急于开放金融市场,必然给国际投机势力以可乘之机。事实证明,金融开放与金融自由化存在着重大的风险。无视这些风险,不严加防范,就会给一国经济带来灾难性后果。要建立有效的金融风险防范机制,一是要保持自身金融健康,防止泡沫经济,引入外资要适当,汇率制度要合理;二是要建立多重金融防线,这些防线应该包括:国际资金与国内资金的适度比例防线,引进的国际资金中的贷款资金与股本资金的适度比例防线,贷款资金中短期贷款与中长期贷款的适度比例防线,股本资金中直接投资与证券投资的适度比例防线。

其次要保护民族产业并适时地实现经济结构的转换。结构转换是经济发展的关键所在。而产业结构是整个经济结构的核心与基础,它决定了整体结构的性质、进程和发展方向。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产业结构的调整、转换,往往已经不取决于一个国家本身,而取决于全球经济的发展。因此,政府在制定产业政策时,必须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要求,充分考虑全球化的因素。一方面积极扶植本国的支柱产业,通过WTO的保护幼稚产业条款和保障措施来对重点产业给予一定的保护。另一方面抓住全球范围内产业结构调整的机会,加快国内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从而加快经济的发展,缩小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

(二)充分发挥比较优势,积极扩大对外贸易

通过参与国际分工,扩大对外贸易,发展中国家不仅可以为经济发展积累大量资金,提供资本及生产资料,促进经济结构的演变;还可以使企业在国际市场中增强商品经济观念,提高竞争意识,吸取国外先进技术及管理经验。迄今为止,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国际生产关系中仍占主导地位,因此发展中国家在国际分工中处于极不利的位置。发达国家利用其垄断优势,提高工业制成品价格,压低初级产品价格,使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条件恶化。为改善贸易条件,发展中国家扩大对外贸易时,必须注意改善出口商品结构,减少国际市场上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带来的损失;同时大力发展进口替代产业,减少进口开支;实现出口市场多元化,减少因主要贸易对象国经济的波动对本国经济造成的影响;还应从本国国情出发,实行灵活的贸易政策i调节进出口贸易,并利用优势,大力发展对外劳务贸易及国际旅游服务等。总之,面对世界经济全球化,发展中国家必须充分利用劳动力和自然资源等比较优势,努力扩大对外商品贸易,积极发展对外服务贸易,以增强综合竞争力。

(三)注重科技发展和人力资源培养战略

科学技术在全球的高速发展和加速传递,为发展中国家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提供了机会。发展中国家可以从发达国家那里吸取技术发展的宝贵经验和教训,可以根据客观需要和现实可能,直接从比较高的起点开始,在技术水平、生产组织形式等方面利用和借鉴一些现代化国家已有的较为成熟的文明成果,并且注重自主吸收与创新,从而实观生产力的跨越。

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最积极的因素。21世纪的全球竞争实质是科技、教育和人才的竞争。随着全球化力量的不断扩大,世界经济正在被推入一个无国界竞争的时代。国际竞争方式除传统的国际贸易外,国际直接投资的影响越来越大。竞争对手分别在对方国土上投资设厂,一国国内的自然禀赋资源成为本国民族企业和外国跨国公司及子公司共同分享的竞争要素。各民族国家竞争力的提高更多地依靠人为创造的生产要素,如科学、技术、人才的比较优势。高素质的人力资源成为新的稀缺资源,特别是电子信息、生命科学等领域的人才出现了世界性的短缺。因此,加大对科技的投入、重视人力资源的开发对发展中国家的长远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发展中国家必须树立人是最重要的资源的观念。一方面,有组织地进行人才开发,把对人才的投资看作是使经济真正现代化的投资;另一方面,积极地保护人才,把对人才的保护看作是对民族经济的保护。只有把人才的开发与保护放到重要的战略位置,才能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要求。

(四)树立全球化发展战略,积极培育跨国公司

跨国公司是经济全球化的载体,也是国际竞争重要的组织形式。一国的国际竞争力,甚至一国的国际政治地位,从长期看,取决于他是否拥有世界级的跨国公司和世界级的产品。所以,发展中国家参与全球化的迫切任务之一是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引导和扶持有竞争力的企业组建大型跨国公司,在国内和国际市场开展竞争。通过培育和壮大本国的跨国公司,以全世界为市场来安排投资、开发、生产、销售,并给予资金和技术上的支持,以获取全球化的最大利益。经过跨国公司的国外直接投资行为,把对国内市场的消极保护转变为对全球市场的积极参与,并据此分享经济全球化中国际分工专业化、精细化所带来的利益。

(五)进一步促进地区经济一体化

目前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占据主导地位,而发展中国家经济力量薄弱,单个发展中国家根本就不具备同发达国家相抗衡的能力。要想在经济全球化时代使本国经济健康稳定地发展,地域相同或情况相似的发展中国家必须团结起来,实行地区经济一体化,彼此开放市场,以求实现更大规模经济和强化在全球范围内进行贸易的能力,共同抵御经济全球化的冲击,探寻经济发展的出路。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发展中国家更深刻地认识到联合自强的重要性。亚、非、拉广大地区的发展中国家建立了许多区域经济合作组织。这一方面还应该加强,以地区经济一体化应对发达国家主导的经济全球化,是发展中国家谋求共同发展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龙永图.经济全球化与生产全球化[J].经济工作者学习资料,1999,(78):2—12.

[2]罗肇鸿,赵宏伟。经济全球化:消极影响评析[J].经济研究参考,1999,(50):13—17

[3]文富德.世界经济全球化与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J].国外科学社会情况,1998,(4):4—7。

[4]何建春,胡南.发展中国家与经济全球化[J]。江西社会科学,2000,(2):11。

[5]刘克逸.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与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对策[J].世界经济文汇,1999,(5):19—22.

[6]张汉林.强国之路: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的战略及政策选择[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1.7.

第9篇

一、经济全球化的内涵

全球化这个概念最早是由美国经济学家提奥多尔.拉维特1985年在题为《市场全球化》的文章中提出的,意指前20年间国际经济的巨大变化,即商品、服务、资本和技术在世界生产、消费和投资领域中的扩散。

但究竟什么是经济全球化,在国内外学术界至今仍是众说纷纭,大致可归纳为:一足要素优化配置论和相互依赖关系论。例如认为“经济全球化主要包括世界统一大市场的形成和扩大、跨国公司投资的增加、全球金融市场的一体化、信息交流日趋快速和方便、生产活动的全球化和生产要素的全球配置等等”。经济全球化实际上是全球范围的市场经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概括为:“全球化是指跨国商品和服务交易及国际资本流动规模和形式的增加,以及技术的广泛迅速传播使世界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性增强”;二是资本主义化和美国化。美国学者埃伦.伍德认为,目前人们之所以如此关注全球化这个问题,其原因就在于资本主义正在成为真正的全球性制度。全球化的本质是全球范围的资本主义化,在我国学者当中也有类似的看法,例如,“美国等西方大国,正是运用世界经济的全球化、一体化的机会,来推动它们的价值观念、政治模式和行为标准,即推行所谓的‘全盘美国化’”;三是无国界论和国家管理取消论。持这种观念的人认为,全球化意味着公司将不再以国别区分,而只有成功与否之别。如德国贝特尔斯曼股份公司董事长托马斯.米德尔霍夫认为:随着经济趋于全球化,在像贝特尔斯曼股份公司和戴姆勒——奔驰汽车股份公司这样的公司里,管理网络同国际通用机器公司和可口可乐公司的风格是一样的。不存在什么德国公司或美国公司,只有成功的公司和不成功的公司之分。还有人认为,经济全球化就是取消国家对经济的管理权。丹尼尔.耶金就是这样分析全球化现象的。他认为,所谓全球化,“这就是24小时相互联系,极度活跃的、剥夺睡眠机会的、并受电子邮件推动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上,各国政府对本国经济的影响力将减少”。“人们对市场发挥公平作用和提品的能力增强,因而不再指望政府管理经济。这种做法变成取消政府管理和使企业私有化”。四是概念混淆论和概念质疑论。有人认为经济全球化与世界经济一体化本质都是一回事。“经济全球化也就是全球经济一体化,“不是一体化比全球化的层次高,全球化倒是一体化发展的较高阶段”。也有些人认为经济全球化并不是什么新现象。例如,美国经济学家保罗.斯威齐指出:“全球化不是某种条件或某种现象,而是一种已经持续了很长时间的进程。自四五百年前资本主义作为一种活生生的社会形态在世界上出现以来,这一过程就开始了”。事实上,资本从诞生的第一天起,就在寻求不受限制地最大限度地获取利润路径,即资本主义一直在寻求利润最大化的过程中推动经济的全球化。因此,经济全球化并不是一种新现象,所谓经济全球化,就其本质来说是由于生产力的迅猛发展,使国际分工达到前所未有的新阶段,人类经济活动开始大规模地突破国家、民族界限,各国经济逐渐融为一体的历史过程。

这个历史过程发端于地理大发现,加速于产业革命以后,战后科技革命和跨国公司的大发展,使生产要素在世界范围内得到更大范围的流动,各国之间的经济贸易技术交流更为密切。而20世纪90年代以后微电了技术和通讯技术的革命,社会主义国家由计划经济体制转为市场经济体制,实行对外开放,使经济全球化进入了一个新阶段.生产要素流动的全球化、市场规则的全球化、金融运作的全球化、科技开发利用的全球化,构成了当前经济全球化的主要方面。

二、经济全球化的特点及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态势

经济全球化的特点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1.经济全球化表现为高度的流动性和高度的开放性。这主要体现在人才流、物流、信息流、资本流和知识流在世界范围的涌动日益广泛,已不可逆转。如目前世界上每天大约有60000亿美元在不停地流动。高科技和信息网络化,也支持了经济全球化的这种高度流动性。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由闭关自守,从不自觉到自觉地打开国门,汇入经济全球化的洪流。不论是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乃至最落后的国家,势必都将被经济全球化浪潮所席卷。

2.经济全球化表现为高度的渗透性和高度的互补性。这主要体现在人才流物流、信息流、资本流和知识流的时空约束减少、成本降低及资源互补,发达国家的资本、技术、管理、文化等将迅速向发展中国家及落后口家渗透,使世界经济呈现出一体化特征资本、知识、资源等也将在全球市场流动并趋向合理配置。这有助于不同国家和地区在资本、知识、资源等互补,从而有助于全球化问题的缓解以及全球性行动的协调,使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成为可能。

3.经济全球化表现为高度的集约性和高度的垄断性。这主要体现在经济全球化的基本单元和行为主体跨门公司及国际金融机构的经营业绩。一个跨国公司的销售额大约相当于一个中等发达国家的国内生产总值。跨国公司及国际金融机构的经营活动几乎涉及世界经济生产活动的所有领域,而且大约控制了世界上80%26#37;的新技术、新工艺专利,70%26#37;的国际直接投资,60%26#37;的世界贸易,30%26#37;的国际技术转移。

4.经济全球化表现为高度的依赖性和高度的异步性。这主要体现为世界上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经济、技术、资源的依赖性增强。发达国家通过控制核心技术,可以有选择地输出先进技术、先进管理和先进设备,甚至直接将纯物质生产外壳转移到发展中国家,进一步强化其对输出资本的控制,从而形成不对称的依赖性。发达国家资本、技术的流向首先是工业化基础条件、资源条件、环境条件、市场条件相对较好的国家及地区,尤其是流向国的沿海地区和中心城市,从而在一定时期内出现发展的严重不平衡;同时,也表现为资本、技术流入国家及地区首先进行经济响应,而在政治、文化诸方面的响应和变革相对滞后。经济全球化的高度异步性,使世界在一定时期内会出现后工业社会、工业社会、农业社会乃至原始社会并存现象。

5.经济全球化表现为高度的风险性。这主要体现在资本、技术、管理的快速流动和思想、文化的渗透,给发展中国家带来程度不一的经济安全、信息安全、科技安全、政治安全等问题。20世纪90年代后期的亚洲金融危机从一个侧面表明了这一点。经济发达国家资本、技术、管理流向的选择性,势必使一部分发展中国家处于边缘化.甚至经济发达国家也不乏对经济全球化的反对之声,其原因也在于经济全球化的高度风险性。

经济全球化是现代经济、科技、政治高速发展的必然产物,也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趋势。对世界而言,经济全球化己不是一种选择问题,而是一种现实问题;不是要不要经济全球化的问题,而是怎样经济全球化问题;不是如何游离在经济全球化以外的问题,而是如何实现平等、公正、互惠、共赢、共存、共同繁荣的经济全球化问题。

经济全球化将是科技的全球化。这种科技的全球化主要表现为科技活动的全球化、科技传播的全球化、科技目标的全球化和科技影响的全球化。举世瞩目的人类基因组研究计划,在全球内有16个实验室、1100位科技专家参加,涉及到美、英、日、德、法和中国等国家。在科技全球化过程中,通过“市场换技术”和“技术换市场”的动因将使国际技术转移明显加快。经济全球化将是服务的全球化。这种服务的全球化,主要表现为社会服务能力在世界范围内远距离的充分体现。如销量高居全球首位的零售帝国沃尔玛,在世界各地的分店超过4000家,并通过卫星网络实行动态管理,每周接待并服务的顾客高达1亿人次,其送货车平均每年为9200万户家庭送货服务15次。经济全球化将是生产的全球化。这种生产的全球化,主要表现为新型网络企业模式使生产过程突破了时空的限制并使其产品为世界范围的消费者认同。如耐克公司在美国本土没有生产厂家,只有研究开发中心和管理中心,其产品生产厂家则遍布世界上许多国家,耐克品牌具有巨大的无形资产价值并被世界各地的众多消费者所青睐。

三、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

l.经济全球化对世界经济的正面影响

首先,经济全球化加速国际竞争,促进全球经济的增长。由于经济全球化使各国在空间上的距离大大缩短,任何一个国家都失去了地理上的优势,都成为彼此潜在的竞争对手。面对日益短缺的自然资源、资金以及市场,各国都参与到了激烈的竞争中来,利用自己本国的比较优势,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努力开发新技术,开拓新市场,促进了全世界生产力的提高,因而全球经济也得到了长足的增长。其次,经济全球化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增长,贸易结构也发生了变化。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贸易量的平均增长率超过世界经济平均增长率.根据联合国有关统计,1977年世界各国出口总额占全球国民生产总值的11.4%26#37;,1990年为16.2%26#37;,2000年为20%26#37;。其中,服务贸易的增长速度明显高于商品贸易的增长速度,显示出强劲的发展势头。在制成品贸易中,技术密集型产品增长速度和所占的比重都高于劳动密集型产品。这些都依赖于以技术发展为基础的经济全球化这一大背景。再次,经济全球化促进国际资本流动加快,并呈多元化趋势。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国际资本流动一直呈现出不断加速的趋势,到1980年业界对外直接投资总额已达到了5119亿美元。1985年-1989年国际直接投资年平均增长率为21.6%26#37;,其中1985年和1988年分别高达30.81%26#37;和30.50%26#37;。国际投资不仅表现为直接投资,还表现为间接投资,如购买外国公司的股票及进行证券投资、信贷等。随着西方发达国家日益放宽对金融的管制,国际资本流动的规模更加扩大。最后,经济全球化有利于世界和平发展。山于经济全球化带来了激烈的国际竞争,因此各国政府把较多的精力从军事上转移到了经济建设上,从而大大降低了引发世界性军事战争的可能性,促进了世界和平与发展。

2.经济全球化对世界经济的负面影响

首先,经济全球化加剧了国际间的不平等。从本质上来看,经济全球化是西方发达国家追求全球利益的产物,它是山发达国家所制定的制度和政策所推动的,因此经济全球化充满了不平等。虽然,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各个国家都得到了一定的利益,但各国间的利益分配却越来越不公平。在过去的10年中,世界上最贫穷的5个国家的收入占全球收入的比例从2.3%26#37;降到了1.4%26#37;。世界最富有的3个家族的财富总和比最不发达的国家6亿人口的年收入还要高。发展中国家在财富分配中处于严重不利的地位。其次,经济全球化导致国际经济波动风险加大,其中最明显的便是金融领域。由于各国金融业的对外开放,金融业已呈全球化趋势,并逐渐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经济系统。在国际外汇交易中,大量的资金用来投机牟利,加上金融衍生工具的产生,加速了全球范围内投机资金的形成和流动。据统计,20世纪90年代中期国际外汇市场交易额超过了10000亿美元,而其中用于国际贸易的交易额不足2%26#37;。一些发展中国家缺乏对金融业实施有效管制的经验,导致国际金融炒家有机可乘,东南亚金融危机便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另一方面,随着各国经济联系的加强,每一个对外开放参与国际分工的国家的国内经济随时都会受到外部各种因素的冲击,那些国内的劣势企业和产业可能会面临更多被淘汰的经营风险,即使是具备优势的企业,由于国际竞争加剧,所要考虑的风险因素也会增多。再次,经济全球化引起全球范围内的生产过剩。世界经济近几年的增长速度已逐年下降,这是由全球性的生产过剩引起的。经济全球化推进了全球市场的发展,但却将资本主义的矛盾带入了全球市场。在国际间贸易中,发展中国家的产品优势在于劳动密集型产品、初级产品和原材料。但随着加入全球化浪潮的发展中国家越来越多,产品制造业的生产率不断提高,劳动密集型产品价格下降。而发达国家凭借它们在技术上的优势生产技术密集型产品,为保证这种比较优势,它们不会将新技术转让给发展中国家。这种技术密集型产品价格高,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都难以承受,从而造成了发达国家的高科技产品过剩,事实上,也造成了全球的生产过剩、社会动荡、失业量猛增,经济萧条也将随之而来。最后,经济全球化使全球生态系统遭到破坏。长期以来对地球资源的过度开采、环境保护的不到位、大量污染产业的排污量达不到环保标准,造成了资源短缺,环境严重污染,制约着世界经济的发展。一些发达国家将高度污染的产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应进一步扩大了环境污染的范围。

四、经济全球化给我国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经济全球化给我国带来的机遇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经济全球化给我国带来了更多引进、利用外资的机遇。事实上,按照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统计,流入我国的外国直接投资在改革开放之初(1979年-1982年)累计为1166亿美元,以后逐年上升,进入20世纪90年代迅速增加,1997年达到452.57亿美元(占当年中国利用外资总额的70%26#37;),实际利用外国直接投资超过英国、法国居世界第二位。OECD最新统计数据表明,在过去20年,中国共吸引3000亿美元的外国直接投资,占所有发展中国家吸引外国直接投资的30%26#37;。经济全球化进程将使我国能够更多、更好地利用外资,从而加快我国的发展。

2.经济全球化给我国带来了更多引进世界先进技术并消化、吸收和创新的机遇。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在众多技术领域之所以能够在短期内缩短与世界水平的差距,甚至在一些技术应用方面能够与世界同步,在很大程度上以经济全球化以及相关的科技全球化为背景。经济全球化将使科技人才的全球性科技活动日趋活跃,使跨国公司的全球性科技活动加速发展,使国家之间的全球性科技活动不断深入,使民间的全球性科技交流得以加强。经济全球化能有效地促进我国技术水平的提高。

3.经济全球化给我国带来了更多引进世界先进管理并实现管理创新的机遇。从整体上看,我国的管理从理论到实践都相对滞后,甚至比技术的差距更大。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人才流、资本流、信息流、知识流和物流的涌动过程,我国能够引进、吸收世界上的先进管理,并根据我国的国情进行管理创新。事实上进入我国的跨国公司在经营管理方面已给我们很多启迪和借鉴。

4.经济全球化给我国带来了更多拓展海外市场,增加就业的机遇。一方面,进入我国的跨国公司所生产的产品是全球性的,为世界范围的消费者所认同,有助于我国“借船出海”,另一方面,经济全球化能够影响和刺激我国跨国公司的发展,使其尽快走出国门并形成基于全球经营实绩的真正竞争力。海外资本、技术、服务诸方面的流入,无疑能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并拉动国内收入总体水平的提高,对促进内需不无裨益。

5.经济全球化给我国带来了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的机遇。经济全球化使我国为更快地纳入世界经济,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强化经济竞争力。一方面,我国必须加快传统产业的改造和更新;另一方面,我国必须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及知识服务业。从策略上讲,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中接受发达国家技术先进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转移,不失为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过程中的一种现实选择。

我国加入WTO的漫长经历以及亚洲金融危机已给我们深刻的启示,经济全球化工使我国面临严峻的挑战:

l.经济全球化对我国国家经济安全产生消极影响.作为现代化启动晚的发展中国家,西方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方面给我们很大的压力。经济全球化带来的人才流、资本流、信息流、知识流和物流,特别是发达国家在科技、金融、管理等方面的优势和强势,使我国可能面临经济依赖性和技术殖民地的风险,对我国的国家经济安全构成了潜在的威胁。

2.经济全球化会对我国的产业结构优化产生消极影响。经济全球化将迫使我国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接受发达国家越来越多的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业的转移,其中不乏部分对生态环境产生不良影响的产业项目。尽管这种转移使我国的产业结构得到一定的调整,但会对产业结构的真正优化产生负面效应,尤其是可能加剧我国生态环境的恶化,使资本紧缺更为严重,也无助于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及知识服务业的发展。

3.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均衡性产生消极影响。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异步性规律,可能会加剧我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的综合国力大大增强,但同时表现出各地发展的明显不平衡,尤其是贫富差距问题日渐凸现,不论是按基尼系数还是欧希玛指数计算,我国目前的贫富差距已超过美国。经济全球化带来的人才流、资本流、信息流、知识流和物流,具有很强的选择性,无疑会加剧我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五、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我国应采取的对策

面对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我们必须采取相应对策:

l.强化国家利益、民族意识教育;努力提高国民科技文化素质及民族创新能力。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相比有明显差距。在面向未来的国际竞争中,面对经济全球化不可逆转并势必席卷世界各国的发展趋势,我们必须强化中华民族的忧患意识以及知难而进的顽强斗志,积极创造竞争优势。在提高国民科技文化素质方面,我们必须实行社会塑造与自我强化观管齐下,使我国最丰富的人力资源得到真正的开发。在提高民族创新能力方面,我们必须着力于创造知识的创新和应用知识的创新两个层面,真正激发蕴藏在广大人民群众中的创造潜能,使创新成为中华民族进步的灵魂,成为我国兴旺发达和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

2.依法做出有利于实现经济发展的制度安排,以有所为有所不为实现技术跨越。经济全球化强化了我国发展的紧迫感,我们既要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又要加快自己的发展速度,因而相关的制度安排显得非常重要。科学、合理、可行且具有前瞻性的制度安排,是我们迎接经济全球化挑战的重要保证。经济发展竞争实质上是科技发展的竞争,科技发展又取决于一个国家的科技能力.面对经济全球化的挑战以及我国科技能力的现实,我们必须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举全国之力,以有所为有所不力的方针实现某些领域的技术跨越。

第10篇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中国经济发展;关系

前言:在全球经济、政治以及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全球经济一体化形成,进而逐渐呈现出了贸易全球化、生产全球化以及技术全球化这一现状。而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的不断深入,中国在抓住这一全新发展机遇的同时,如何更好的应对一系列不确定因素给中国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影响,已成为我国在建设社会主义经济事业过程中所面临的一大挑战。因此,针对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经济发展之间所存在的关系展开研究,能够为明确经济全球化给中国带来的机遇与挑战,进而为实现对经济发展过程中所存在风险的有效规避、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一、经济全球化综述

所谓的经济全球化指的是全球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将各国经济联系成紧密的整体,进而通过这一经济整体的形成来促进各国间经济贸易往来,实现技术与人才的交流,以优势互补来实现各国的共同发展。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通过国际市场准则的构建来实现对各国经济行为的规范,进而通过全球资源的优化配置来促进经济的增长。

二、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经济发展间的关系分析

(一)经济全球化给中国经济发展带来的机遇

1.吸引外资来华投资

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能够提供优势劳动力资源以及项目资源等,同时,在社会主义经济迅速发展的过程中,中国人均消费水平能力不断提升,因此,在中国加入WTO以后,立足于国际市场这一角度,其对外商具备着很强的吸引力,也正是基于经济全球化这一背景,外商不断涌入,在中国投资建厂的同时,将先进的技术等带入中国,进而为推进我国企业创新与改革的步伐奠定了基础。

2.拉动对外出口贸易的增长

在全球经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国际市场的形成与发展为各国间实现公平竞争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促使各国间实现了贸易的往来,为促进各国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机遇。在此背景下,中国对外出口贸易发展迅速,对外出口贸易额逐渐增长,进而为促进我国进出口企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3.为解决就业问题、推进城市化进程创造了条件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在全面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的过程中,逐渐以机械生产取代人工劳作,进而在提升农业生产效率与农民收入的同时,也出现了农村劳动力大量剩余的问题。而解决就业、稳定社会秩序是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基础性前提与保障,因此,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外商投资建厂以及中国中小企业的迅速发展都为解决就业问题、推进城市化进程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二)经济全球化给中国经济发展带来的挑战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国际市场的形成与发展无疑为中国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新机遇,但是,机遇与挑战并存,经济全球化下也给中国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更多的不确定因素,进而使得我国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所面临的风险加剧。具体表现在:

1.发达国家对我国出口贸易频设障碍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国际市场的竞争原则实际上依旧是由发达国家所掌权的,因此各项原则都是更加倾向于自身利益的,以贸易壁垒的方式来确保自身经济利益不受影响。在出口贸易上,如果中国所出口的商品给其国家同类商品造成了一定的竞争威胁,其就会以贸易壁垒这一借口为掩护进行抵制,这就变相的阻碍了中国经济的发展。尤其是随着近年来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更是使得发达国家以自身占据贸易准则的主动权而频设障碍。

2.产业转移的方式给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型带来了阻碍

由于我国与发达国家相比,在技术等上还是存在很大差距,因此,当发达国家将高能耗、高污染产业转移到我国进行投资建厂时,利用中国廉价劳动力来提升自身的综合效益,中国很大程度上都是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基于此,我国在进行经济转型的过程中,所面临的环境问题等更加严峻,从长远看将阻碍中国经济的发展。

三、应对经济全球化给中国经济发展所带来挑战的对策

(一)在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同时积极的参与到国际市场的竞争中

基于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现状,现有市场经济体制有待进一步的完善,因此,为了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实现经济结构的调整,就需要在转变政府职能的基础上,适当发挥出政府宏观调控职能,进而为我国经济的发展营造出良好的市场环境。在此基础上,积极的参与到国际市场的竞争中,强化招商引资的质量,并要加大对我国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确保不断提升我国企业创新能力,以推进我国企业改革进程并提升其综合竞争实力。

(二)提高对产业转移的重视程度并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步伐

在产业转移问题上,为了避免招商引资下给我国环境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就需要实现对外商投资的有效监管,以提高投资质量,为加快我国经济转型奠定基础;与此同时,要意识到当前竞争格局下人才与技术已成为提高我国综合竞争实力的关键所在,因此,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步伐、实现技术的创新能够为提高社会总体生产力水平与经济效益奠定基础,同时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步伐也能够为解决当前产业转移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并为我国更好的适应国际市场竞争形势、提高我国综合竞争国力、实现社会主义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总结:综上所述,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应该一分为二的看待其给中国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影响,在积极抓住这一发展机遇的同时,要针对其所带来的负面影响问题给予有效解决。在全面推进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过程中,为了进一步提高我国的综合竞争实力,以在国际市场中立足并实现可持续发展,就需要在进一步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同时,强化对产业转移的监管力度,并加快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步伐,进而为我国企业的发展营造出良好的市场环境,使其能够更好的参与到国际市场的竞争中,为提高我国综合竞争实力奠定基础。(作者单位:中央财经大学)

参考文献:

[1] 康冬梅.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经济发展的机遇与挑战[J].民营科技,2011,01:50.

[2] 崔冀.浅谈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及对策[J].现代经济信息,2011,20:6.

第11篇

关键词: 经济全球化 中国经济 经济发展

21世纪以来,经济全球化发展更加深入,这也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了诸多不确定因素。对于当前经济全球化的复杂性与多变性,在抓紧机遇加快发展的同时,必须审时度势,规避风险,从而使中国经济成为更重要的经济体。

一、经济全球化的概念

经济全球化是指世界经济日益成为一个紧密联系的整体,世界经济活动通过对外贸易、资本流动、提供服务、技术转移、相互依存与相互联系而形成的超越国界的全球范围有机经济整体。经济全球化是指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跨越各国、各地区的界限,相互融合成整体的过程。经济全球化一方面在全球范围内各国与各地区的经济互相交织、影响以及融合而成的统一整体,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全球统一市场”;另一方面经济全球化在全球范围内建立了规范的经济行为规则,经济运行的全球机制也以此为基础建立起来。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对全球范围内的生产要素进行优化配置,并使生产要素在世界范围内自由流动。经济全球化作为世界经济的重要特征之一,适应着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

经济全球化受到很多因素的推动,目前已经成为生产社会化与经济关系发展国际化的客观趋势。其最根本动力就是社会生产力以及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科技革命成果以信息技术为核心飞速转化为生产力,跨国公司发展的蓬勃之势,是经济全球化的重要载体,对世界经济发展影响力日益加强,涌现了大量的服务业和新兴产业,纵观世界范围,贸易投资自由化已经成为主流的经济政策,大量的区域经济合作更是对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推动。

二、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一)对中国经济的积极影响

1.有利于吸引外资

对于发达国家来说,我国的发展无疑是提供了巨大的市场给他们。在新兴市场中,中国是主要的外资接收国,这与跨国公司对我国增速快的新兴经济体投资的增加有很大的关系。中国对外资的吸引力反映出我国经济的快速成长,大量引入外资,有利于满足国内资本需求,提供了中国现代化建设的资金,是对我国调整产业结构和发展生产力的促进。外商进行投资的同时,一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也被引进,推动着我国企业的发展,进一步促进着中国经济的发展。

2.对贸易的影响

我国的对外经济贸易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增长点。随着经济全球化进一步深入,中国目前成为全球第一大出口国,从1994年起对外贸易顺差开始连年增长,即便是中国加工业在2008年受到金融危机的重大影响,2009年后我国许多企业的出口量仍达高位,率先使中国经济复苏,在经历了全球性的打击后,一批有实力的企业推陈出新,升级换代,反而提高了企业的竞争力。

3.有利于劳动力分配

中国巨大的农村人口和剩余劳动力始终是在努力实现工业化的过程中有待解决的问题。但随着经济全球化深入,对外贸易加工等企业吸收了大量的农村劳动力,这些剩余劳动力被充分利用起来,推进了中国的工业化的发展,更有利于农村城镇化的进程。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人才的有效利用受到重视,新型的技术工人以及服务人才充实到企业中,为我国经济提供高水平的劳动力。

(二)对中国经济的消极影响

经济全球化不单单会带来积极的影响,同时也会使我国面临一系列的问题。

1.受发达国家的制约

目前,少数几个发达国家仍处于经济全球化的主导地位,在制定国际经济规则上,他们从自身利益出发明显偏向于发达国家。当世界市场接收他们的巨额投资之后,他们可以通过贸易自由的口号,对我国贸易堡垒发起攻势,来保证他们获得超额经济利润。而当他们的国内市场受到中国廉价商品的冲击,本国一些产业的行业利润受到阻碍的时候,他们就以贸易保护为借口,或者通过环保壁垒、技术壁垒阻挠中国产品的进人,根本不会考虑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利益。

2.产业转移带来的影响

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发达国家保护本国的自然资源与环境的同时充分利用资金优势将高污染、高消耗产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滥用资源,破坏发展中国家的环境。经济全球化下,发生产业转移现象不可避免,但为了参与更多的国际竟争,我国只能接受发达国家传导过来的高能源消耗与高污染耗能,成为发达国家的生产基地。输送给发达国家数量庞大且价格低廉的有形物质产品的同时,造成了一定的环境问题和社会问题。

三、中国应对经济全球化的对策

中国经济无法回避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趋势,因此必须勇于接受挑战。我们要充分抓住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

,不断完善自己,发展自己。我们更要警惕并防范经济全球化可能会带来的冲击,尽可能的降低消极影响。

(一)完善市场经济体制

改革开放后我国不断努力,初步形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但在资源配置以及经济结构调整仍不够完善,需要进一步加强。我们应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根据市场经济规律与规则,实行真正意义上的政企职责分开,政府为了给企业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应注意完善国有资产管理,深化国有企业的改革。从本质上转变企业经营机制,使经营管理体制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科学、规范并且富有生机和活力,从而使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得到提高。我们还要创造开放、竞争、公平、有序地多元市场环境,从而进一步对市场体系进行完善。

(二)积极参与国际竞争

我国是一个贸易大国,更是经济大国,在国际市场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要注重吸引外商资本,但更重要的是提升国际投资的质量。通过引进竞争的办法,燃起我国民族工业的竞争意识。国家应该引导有条件的产业和部门直接参与国际经济竞争,从而使相应的企业追求新技术具有更大的动力,积极完善企业管理方式,提高生产效率,在国际市场获得更大的利润。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国际市场来获取原料、制成品以及半制成品,使我国经济运行成本降低,在吸收技术与经验的同时,提高自身创新能力,自力更生,提高我国民族工业的经济层次,提升品牌影响。我们要在能够保证立足国内市场的前提下,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向国外发展,争取走向国际产业链的更高端。

(三)关注产业转移带来的问题

我们应该时刻关注国际产业转移带来的可能对我国环境、资源以及就业带来的负面影响,避免在国际经济产业链中一直处于低端的位置。在开放规模被扩大的同时,应密切注意国际游资的动向并加强经济监管,避免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漏洞从而对我国经济造成影响。目前,我国虽然是一个经济大国,但是我国的外贸依存度却非常高,这与经济大国应有的本范并不相符。我国要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加大力度开拓国内市场,提高管理水平,使我国的有效需求与供给能力都得到提升。就目前经济全球化的形势来看,我国市场已经成为全球市场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企业的发展空间势必会受到国外经济势力的打压,面对这样的情况,我们首先要抢占和坚守住本土市场奠定未来发展的坚实基础,在此基础上再实行“走出去”的战略。

(四)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科技的进步与不断创新是经济全球化的条件和基础。因此中国应加速科技的创新,坚持科教兴国的方针战略,大力发展科技,运用现代科技手段,不断创新,提高科技含量,从而使中国对外经济贸易上更具国际竞争能力。我们应运用先进技术以及高新技术使传统产业技术含量得到提升,从而促进发展生产力,使中国实现技术发展的跨越。

四、总结

经济全球化的飞速发展,为我国经济发展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多不确定因素。经济全球化有利于我国对外资的吸引,有利于我国的对外贸易发展,还有利于剩余劳动力的分配,但是与此同时,我国经济发展仍受发达国家的制约,还要承担产业转移带来的不良影响。为此,我们应该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积极参与国际竞争,避免产业转移带来的影响,并且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从而使我国经济适应经济全球化,更好更快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吴念鲁.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经济面临的挑战.内蒙古金融研究.2010(3):3-5.

[2]吕延方.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经济发展.沿海企业与科技.2009(07):10-14.

[3]刘树本.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经济发展分析.科技向导.2011(12):60.

[4]庞乔舒.浅议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经济.北方经济.2011(02):26-27.

第12篇

摘 要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中国已成为了一个经济大国,中国经济在受国际经济影响的同时也影响着世界经济的发展。本文首先阐述了经济全球化的概念,随后对经济全球化给中国带来的影响进行了分析,最后提出中国应对经济全球化的对策。

关键词 经济全球化 中国经济 经济发展

21世纪以来,经济全球化发展更加深入,这也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了诸多不确定因素。对于当前经济全球化的复杂性与多变性,在抓紧机遇加快发展的同时,必须审时度势,规避风险,从而使中国经济成为更重要的经济体。

一、经济全球化的概念

经济全球化是指世界经济日益成为一个紧密联系的整体,世界经济活动通过对外贸易、资本流动、提供服务、技术转移、相互依存与相互联系而形成的超越国界的全球范围有机经济整体。经济全球化是指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跨越各国、各地区的界限,相互融合成整体的过程。经济全球化一方面在全球范围内各国与各地区的经济互相交织、影响以及融合而成的统一整体,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全球统一市场”;另一方面经济全球化在全球范围内建立了规范的经济行为规则,经济运行的全球机制也以此为基础建立起来。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对全球范围内的生产要素进行优化配置,并使生产要素在世界范围内自由流动。经济全球化作为世界经济的重要特征之一,适应着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

经济全球化受到很多因素的推动,目前已经成为生产社会化与经济关系发展国际化的客观趋势。其最根本动力就是社会生产力以及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科技革命成果以信息技术为核心飞速转化为生产力,跨国公司发展的蓬勃之势,是经济全球化的重要载体,对世界经济发展影响力日益加强,涌现了大量的服务业和新兴产业,纵观世界范围,贸易投资自由化已经成为主流的经济政策,大量的区域经济合作更是对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推动。

二、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一)对中国经济的积极影响

1.有利于吸引外资

对于发达国家来说,我国的发展无疑是提供了巨大的市场给他们。在新兴市场中,中国是主要的外资接收国,这与跨国公司对我国增速快的新兴经济体投资的增加有很大的关系。中国对外资的吸引力反映出我国经济的快速成长,大量引入外资,有利于满足国内资本需求,提供了中国现代化建设的资金,是对我国调整产业结构和发展生产力的促进。外商进行投资的同时,一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也被引进,推动着我国企业的发展,进一步促进着中国经济的发展。

2.对贸易的影响

我国的对外经济贸易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增长点。随着经济全球化进一步深入,中国目前成为全球第一大出口国,从1994年起对外贸易顺差开始连年增长,即便是中国加工业在2008年受到金融危机的重大影响,2009年后我国许多企业的出口量仍达高位,率先使中国经济复苏,在经历了全球性的打击后,一批有实力的企业推陈出新,升级换代,反而提高了企业的竞争力。

3.有利于劳动力分配

中国巨大的农村人口和剩余劳动力始终是在努力实现工业化的过程中有待解决的问题。但随着经济全球化深入,对外贸易加工等企业吸收了大量的农村劳动力,这些剩余劳动力被充分利用起来,推进了中国的工业化的发展,更有利于农村城镇化的进程。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人才的有效利用受到重视,新型的技术工人以及服务人才充实到企业中,为我国经济提供高水平的劳动力。

(二)对中国经济的消极影响

经济全球化不单单会带来积极的影响,同时也会使我国面临一系列的问题。

1.受发达国家的制约

目前,少数几个发达国家仍处于经济全球化的主导地位,在制定国际经济规则上,他们从自身利益出发明显偏向于发达国家。当世界市场接收他们的巨额投资之后,他们可以通过贸易自由的口号,对我国贸易堡垒发起攻势,来保证他们获得超额经济利润。而当他们的国内市场受到中国廉价商品的冲击,本国一些产业的行业利润受到阻碍的时候,他们就以贸易保护为借口,或者通过环保壁垒、技术壁垒阻挠中国产品的进人,根本不会考虑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利益。

2.产业转移带来的影响

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发达国家保护本国的自然资源与环境的同时充分利用资金优势将高污染、高消耗产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滥用资源,破坏发展中国家的环境。经济全球化下,发生产业转移现象不可避免,但为了参与更多的国际竟争,我国只能接受发达国家传导过来的高能源消耗与高污染耗能,成为发达国家的生产基地。输送给发达国家数量庞大且价格低廉的有形物质产品的同时,造成了一定的环境问题和社会问题。

三、中国应对经济全球化的对策

中国经济无法回避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趋势,因此必须勇于接受挑战。我们要充分抓住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不断完善自己,发展自己。我们更要警惕并防范经济全球化可能会带来的冲击,尽可能的降低消极影响。

(一)完善市场经济体制

改革开放后我国不断努力,初步形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但在资源配置以及经济结构调整仍不够完善,需要进一步加强。我们应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根据市场经济规律与规则,实行真正意义上的政企职责分开,政府为了给企业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应注意完善国有资产管理,深化国有企业的改革。从本质上转变企业经营机制,使经营管理体制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科学、规范并且富有生机和活力,从而使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得到提高。我们还要创造开放、竞争、公平、有序地多元市场环境,从而进一步对市场体系进行完善。

(二)积极参与国际竞争

我国是一个贸易大国,更是经济大国,在国际市场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要注重吸引外商资本,但更重要的是提升国际投资的质量。通过引进竞争的办法,燃起我国民族工业的竞争意识。国家应该引导有条件的产业和部门直接参与国际经济竞争,从而使相应的企业追求新技术具有更大的动力,积极完善企业管理方式,提高生产效率,在国际市场获得更大的利润。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国际市场来获取原料、制成品以及半制成品,使我国经济运行成本降低,在吸收技术与经验的同时,提高自身创新能力,自力更生,提高我国民族工业的经济层次,提升品牌影响。我们要在能够保证立足国内市场的前提下,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向国外发展,争取走向国际产业链的更高端。

(三)关注产业转移带来的问题

我们应该时刻关注国际产业转移带来的可能对我国环境、资源以及就业带来的负面影响,避免在国际经济产业链中一直处于低端的位置。在开放规模被扩大的同时,应密切注意国际游资的动向并加强经济监管,避免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漏洞从而对我国经济造成影响。目前,我国虽然是一个经济大国,但是我国的外贸依存度却非常高,这与经济大国应有的本范并不相符。我国要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加大力度开拓国内市场,提高管理水平,使我国的有效需求与供给能力都得到提升。就目前经济全球化的形势来看,我国市场已经成为全球市场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企业的发展空间势必会受到国外经济势力的打压,面对这样的情况,我们首先要抢占和坚守住本土市场奠定未来发展的坚实基础,在此基础上再实行“走出去”的战略。

(四)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科技的进步与不断创新是经济全球化的条件和基础。因此中国应加速科技的创新,坚持科教兴国的方针战略,大力发展科技,运用现代科技手段,不断创新,提高科技含量,从而使中国对外经济贸易上更具国际竞争能力。我们应运用先进技术以及高新技术使传统产业技术含量得到提升,从而促进发展生产力,使中国实现技术发展的跨越。

四、总结

经济全球化的飞速发展,为我国经济发展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多不确定因素。经济全球化有利于我国对外资的吸引,有利于我国的对外贸易发展,还有利于剩余劳动力的分配,但是与此同时,我国经济发展仍受发达国家的制约,还要承担产业转移带来的不良影响。为此,我们应该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积极参与国际竞争,避免产业转移带来的影响,并且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从而使我国经济适应经济全球化,更好更快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吴念鲁.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经济面临的挑战.内蒙古金融研究.2010(3):3-5.

[2]吕延方.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经济发展.沿海企业与科技.2009(07):10-14.

[3]刘树本.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经济发展分析.科技向导.2011(12):60.

第13篇

论文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世界各国之间经济往来越来越密切,经济全球化是当前世界经济发展的新特点,各国在经济全球化带来益处的同时,也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国际贸易市场发展加快,使国与国之间的贸易摩擦日益增多,为了稳定经济发展,必须要加强国际经济法的改革,本文主要就当前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际经济法的新特点进行解读,希望为我国应对国际经济法的发展提供一些参考。

国际经济法是指调整国家之间、国际组织之间、国家与国际组织之间、国家与他国私人之间、国际组织与私人之间以及不同国籍私人之间,相互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它是随着各国之间贸易和经济往来日益增长以及国家对贸易和经济活动的干预日益加强而形成和发展的。研究国际经济法的发展对我国在世界贸易交往中是非常重要的,可以根据国际经济法的发展制定合理的对外经贸策略。

一、国际经济法发展新趋势

1.国际经济法原则日趋统一

经济全球化导致世界各国经济联系日益密切,跨国经济交易大量增加。为了降低交易风险,保障预期利益,就需要为跨国交易设立能被交易各方普遍接受的规则。同时,随着国内市场国际化的趋势不断增强,各国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的界限变得越来越模糊。市场一体化必然要求市场规则的统一;市场规则的统一又使市场的统一成为可能。国际经济法原则统一主要通过四种方式进行:一是国际公约,二是国际惯例,三是各国法律,主要是各国经济法、商法方面的趋同化,四是通过各种跨国交流平台,如国际会议等开展学术交流,通过教学等方式来促进各国法学界观念的逐渐接近。

2.对各国国内法影响日益加深

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一体化发展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各国在普遍选择实行经济对外开放发展战略的同时,对内也进行了市场化改革,以市场经济作为国内经济运作的基础,从而推动作为国际经济法渊源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各国国内经济法律制度,尤其是有关涉外经济法律之间的差异性进一步缩小。随着WTO、欧盟等国际公约或组织的影响越来越大,以及区域经济一体化步伐不断加快,加入或准备加入的国家或地区越来越多,各缔约方及申请加入方必然要依据有关公约或协定等对国内法做出相应的调整。国际经济法律规则也就越来越具有普遍适用性和权威性。

3.国际经济法的统一加快

国际经济法统一趋势的表现之一,就是处理各种国际经贸关系的国际公约不仅数量日益增多、作用日益增强,而且各国规制市场方面的经济立法出现趋同现象,在这方面,以WTO为代表的各类经贸国际公约和国际协定,是效果最为显著的实体法统一化的突出范例;表现之二,就是作为相关国际经济法主要法律渊源的现存条约或公约的参加国的数目大幅增加。国际经济法作为调整是世界间贸易关系的部门法,其作用及地位早已在许许多多的方面充分地展现,涉及国际间金融、投资、债券、货币、法律等方面的问题与纠纷都是需要国际经济法这一大杠杆的平衡的。

二、我国应对国际经济法变化的策略

1.提高国际竞争能力

最终能够迫使一个国家执行裁决的还在于政治实力和经济实力。我国要获得国家主权利益最大化,最重要的途径是要依靠自身的发展。我国的经济总量尚不足以使我国在WTO争端解决机制中拥有绝对话语权,因此,要通过积极调整经济发展战略,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在推进世界经济贸易体制的改革和创新中,有效地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改变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知识产业,提高国民经济的整体水平,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提高效率和竞争力,有效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和综合国力。

2.运用国际经济法来保护贸易发展

加强对WTO争端解决机制规则的研究并构建处理WTO事务的法律体系。主要注重对WTO争端解决机制程序规则和实体规则的研究,利用关于豁免成员国义务的规定,分析研究WTO关于义务豁免和例外情况的规定与实践,有效运用豁免条款或例外条款的规定,尽可能地减少损失,切实维护我国的合法权益;充分研究、利用WTO关于发展中国家的特殊和差别待遇等优惠条件,努力发展高新产业和知识产业,全面提高国民经济的整体水平;观察了解和学习其他成员方运用解决机制维护自身权益的实际情况;在开放国内市场的同时,充分、有效利用保障制度,为我国产业发展建立起“安全阀门”,确保经济安全,从而强化和维护国家主权。

3.积极参与国际经济法规则制定

在国际法、国际条约及国际惯例的制定过程中,由于各国所处的发展阶段不同,政治经济实力存在较大差异,在国际条约的谈判及规则制定过程中拥有不同的话语权,往往出现大国、强国利益优先的现象。当今世界南北冲突日趋激烈、贫富差距不断加剧,广大发展中国家必须站在民族发展的高度重视国际规则的制定,增强各类国际经济组织的参与权和话语权,使国际法最大限度地反映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共同利益,更有效地为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因此,要更加重视对现行国际经济法规则的深入研究,进一步加强相关人力资源建设,培养一大批精通国际法和国际谈判的高素质人才。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发展中大国,要与广大的发展中国家积极合作,在国际规则的制定和完善中发挥更具建设性的作用。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使国际规则能更好地为建立公平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以及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服务。

小结

国际经济法的重要性在发展中国家体现得尤为明显。利用它,发展中国家不仅可以加强自身的竞争力和与世界的交流,还可以减轻来自世贸大国的压力,在国际市场争取一席之地。中国要想在国际经济发展中获取最大的利益,必须要加强对国际经济法的研究,制定合理的发展策略,促进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

参考文献

[1]丁宁.经济的全球化与国际经济法的新动向[J].法制与社会,2010(03).

[2]仲亚维,李雷,李宁.经济全球化与国际经济法的新发展[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15).

第14篇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国际经济法

中图分类号:D9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10-0-01

国际经济法是指调整国家之间、国际组织之间、国家与国际组织之间、国家与他国私人之间、国际组织与私人之间以及不同国籍私人之间,相互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它是随着各国之间贸易和经济往来日益增长以及国家对贸易和经济活动的干预日益加强而形成和发展的。研究国际经济法的发展对我国在世界贸易交往中是非常重要的,可以根据国际经济法的发展制定合理的对外经贸策略。

一、国际经济法发展新趋势

1.国际经济法原则日趋统一

经济全球化导致世界各国经济联系日益密切,跨国经济交易大量增加。为了降低交易风险,保障预期利益,就需要为跨国交易设立能被交易各方普遍接受的规则。同时,随着国内市场国际化的趋势不断增强,各国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的界限变得越来越模糊。市场一体化必然要求市场规则的统一;市场规则的统一又使市场的统一成为可能。国际经济法原则统一主要通过四种方式进行:一是国际公约,二是国际惯例,三是各国法律,主要是各国经济法、商法方面的趋同化,四是通过各种跨国交流平台,如国际会议等开展学术交流,通过教学等方式来促进各国法学界观念的逐渐接近。

2.对各国国内法影响日益加深

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一体化发展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各国在普遍选择实行经济对外开放发展战略的同时,对内也进行了市场化改革,以市场经济作为国内经济运作的基础,从而推动作为国际经济法渊源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各国国内经济法律制度,尤其是有关涉外经济法律之间的差异性进一步缩小。随着WTO、欧盟等国际公约或组织的影响越来越大,以及区域经济一体化步伐不断加快,加入或准备加入的国家或地区越来越多,各缔约方及申请加入方必然要依据有关公约或协定等对国内法做出相应的调整。国际经济法律规则也就越来越具有普遍适用性和权威性。

3.国际经济法的统一加快

国际经济法统一趋势的表现之一,就是处理各种国际经贸关系的国际公约不仅数量日益增多、作用日益增强,而且各国规制市场方面的经济立法出现趋同现象,在这方面,以WTO为代表的各类经贸国际公约和国际协定,是效果最为显著的实体法统一化的突出范例;表现之二,就是作为相关国际经济法主要法律渊源的现存条约或公约的参加国的数目大幅增加。国际经济法作为调整是世界间贸易关系的部门法,其作用及地位早已在许许多多的方面充分地展现,涉及国际间金融、投资、债券、货币、法律等方面的问题与纠纷都是需要国际经济法这一大杠杆的平衡的。

二、我国应对国际经济法变化的策略

1.提高国际竞争能力

最终能够迫使一个国家执行裁决的还在于政治实力和经济实力。我国要获得国家利益最大化,最重要的途径是要依靠自身的发展。我国的经济总量尚不足以使我国在WTO争端解决机制中拥有绝对话语权,因此,要通过积极调整经济发展战略,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在推进世界经济贸易体制的改革和创新中,有效地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改变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知识产业,提高国民经济的整体水平,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提高效率和竞争力,有效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和综合国力。

2.运用国际经济法来保护贸易发展

加强对WTO争端解决机制规则的研究并构建处理WTO事务的法律体系。主要注重对WTO争端解决机制程序规则和实体规则的研究,利用关于豁免成员国义务的规定,分析研究WTO关于义务豁免和例外情况的规定与实践,有效运用豁免条款或例外条款的规定,尽可能地减少损失,切实维护我国的合法权益;充分研究、利用WTO关于发展中国家的特殊和差别待遇等优惠条件,努力发展高新产业和知识产业,全面提高国民经济的整体水平;观察了解和学习其他成员方运用解决机制维护自身权益的实际情况;在开放国内市场的同时,充分、有效利用保障制度,为我国产业发展建立起“安全阀门”,确保经济安全,从而强化和维护国家。

3.积极参与国际经济法规则制定

在国际法、国际条约及国际惯例的制定过程中,由于各国所处的发展阶段不同,政治经济实力存在较大差异,在国际条约的谈判及规则制定过程中拥有不同的话语权,往往出现大国、强国利益优先的现象。当今世界南北冲突日趋激烈、贫富差距不断加剧,广大发展中国家必须站在民族发展的高度重视国际规则的制定,增强各类国际经济组织的参与权和话语权,使国际法最大限度地反映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共同利益,更有效地为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因此,要更加重视对现行国际经济法规则的深入研究,进一步加强相关人力资源建设,培养一大批精通国际法和国际谈判的高素质人才。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发展中大国,要与广大的发展中国家积极合作,在国际规则的制定和完善中发挥更具建设性的作用。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使国际规则能更好地为建立公平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以及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服务。

小结

国际经济法的重要性在发展中国家体现得尤为明显。利用它,发展中国家不仅可以加强自身的竞争力和与世界的交流,还可以减轻来自世贸大国的压力,在国际市场争取一席之地。中国要想在国际经济发展中获取最大的利益,必须要加强对国际经济法的研究,制定合理的发展策略,促进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

参考文献:

[1]丁宁.经济的全球化与国际经济法的新动向[J].法制与社会,2010(03).

[2]仲亚维,李雷,李宁.经济全球化与国际经济法的新发展[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15).

第15篇

论文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世界各国之间经济往来越来越密切,经济全球化是当前世界经济发展的新特点,各国在经济全球化带来益处的同时,也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国际贸易市场发展加快,使国与国之间的贸易摩擦日益增多,为了稳定经济发展,必须要加强国际经济法的改革,本文主要就当前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际经济法的新特点进行解读,希望为我国应对国际经济法的发展提供一些参考。

国际经济法是指调整国家之间、国际组织之间、国家与国际组织之间、国家与他国私人之间、国际组织与私人之间以及不同国籍私人之间,相互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它是随着各国之间贸易和经济往来日益增长以及国家对贸易和经济活动的干预日益加强而形成和发展的。研究国际经济法的发展对我国在世界贸易交往中是非常重要的,可以根据国际经济法的发展制定合理的对外经贸策略。

一、国际经济法发展新趋势

1.国际经济法原则日趋统一

经济全球化导致世界各国经济联系日益密切,跨国经济交易大量增加。为了降低交易风险,保障预期利益,就需要为跨国交易设立能被交易各方普遍接受的规则。同时,随着国内市场国际化的趋势不断增强,各国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的界限变得越来越模糊。市场一体化必然要求市场规则的统一;市场规则的统一又使市场的统一成为可能。国际经济法原则统一主要通过四种方式进行:一是国际公约,二是国际惯例,三是各国法律,主要是各国经济法、商法方面的趋同化,四是通过各种跨国交流平台,如国际会议等开展学术交流,通过教学等方式来促进各国法学界观念的逐渐接近。

2.对各国国内法影响日益加深

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一体化发展的一个显着特征是,各国在普遍选择实行经济对外开放发展战略的同时,对内也进行了市场化改革,以市场经济作为国内经济运作的基础,从而推动作为国际经济法渊源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各国国内经济法律制度,尤其是有关涉外经济法律之间的差异性进一步缩小。随着WTO、欧盟等国际公约或组织的影响越来越大,以及区域经济一体化步伐不断加快,加入或准备加入的国家或地区越来越多,各缔约方及申请加入方必然要依据有关公约或协定等对国内法做出相应的调整。国际经济法律规则也就越来越具有普遍适用性和权威性。

3.国际经济法的统一加快

国际经济法统一趋势的表现之一,就是处理各种国际经贸关系的国际公约不仅数量日益增多、作用日益增强,而且各国规制市场方面的经济立法出现趋同现象,在这方面,以WTO为代表的各类经贸国际公约和国际协定,是效果最为显着的实体法统一化的突出范例;表现之二,就是作为相关国际经济法主要法律渊源的现存条约或公约的参加国的数目大幅增加。国际经济法作为调整是世界间贸易关系的部门法,其作用及地位早已在许许多多的方面充分地展现,涉及国际间金融、投资、债券、货币、法律等方面的问题与纠纷都是需要国际经济法这一大杠杆的平衡的。

二、我国应对国际经济法变化的策略

1.提高国际竞争能力

最终能够迫使一个国家执行裁决的还在于政治实力和经济实力。我国要获得国家利益最大化,最重要的途径是要依靠自身的发展。我国的经济总量尚不足以使我国在WTO争端解决机制中拥有绝对话语权,因此,要通过积极调整经济发展战略,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在推进世界经济贸易体制的改革和创新中,有效地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改变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知识产业,提高国民经济的整体水平,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提高效率和竞争力,有效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和综合国力。

2.运用国际经济法来保护贸易发展

加强对WTO争端解决机制规则的研究并构建处理WTO事务的法律体系。主要注重对WTO争端解决机制程序规则和实体规则的研究,利用关于豁免成员国义务的规定,分析研究WTO关于义务豁免和例外情况的规定与实践,有效运用豁免条款或例外条款的规定,尽可能地减少损失,切实维护我国的合法权益;充分研究、利用WTO关于发展中国家的特殊和差别待遇等优惠条件,努力发展高新产业和知识产业,全面提高国民经济的整体水平;观察了解和学习其他成员方运用解决机制维护自身权益的实际情况;在开放国内市场的同时,充分、有效利用保障制度,为我国产业发展建立起“安全阀门”,确保经济安全,从而强化和维护国家。

3.积极参与国际经济法规则制定

在国际法、国际条约及国际惯例的制定过程中,由于各国所处的发展阶段不同,政治经济实力存在较大差异,在国际条约的谈判及规则制定过程中拥有不同的话语权,往往出现大国、强国利益优先的现象。当今世界南北冲突日趋激烈、贫富差距不断加剧,广大发展中国家必须站在民族发展的高度重视国际规则的制定,增强各类国际经济组织的参与权和话语权,使国际法最大限度地反映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共同利益,更有效地为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因此,要更加重视对现行国际经济法规则的深入研究,进一步加强相关人力资源建设,培养一大批精通国际法和国际谈判的高素质人才。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发展中大国,要与广大的发展中国家积极合作,在国际规则的制定和完善中发挥更具建设性的作用。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使国际规则能更好地为建立公平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以及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服务。

小结

国际经济法的重要性在发展中国家体现得尤为明显。利用它,发展中国家不仅可以加强自身的竞争力和与世界的交流,还可以减轻来自世贸大国的压力,在国际市场争取一席之地。中国要想在国际经济发展中获取最大的利益,必须要加强对国际经济法的研究,制定合理的发展策略,促进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

参考文献:

[1]丁宁.经济的全球化与国际经济法的新动向[J].法制与社会,2010(03).

[2]仲亚维,李雷,李宁.经济全球化与国际经济法的新发展[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