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系统开发的主要方法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关键词:Web信息系统;电子商务系统;开发方法
1.主流电子商务系统开发方法的历史演变
电子商务系统是多媒体、基于Web的信息系统与其他类型的信息系统一样,电子商务系统需要有符合自己特点的分析设计方法。正确地分析和设计电子商务系统是电子商务系统得以正确实施的条件之一。从20世纪90年代初,研究人员已开始对Web信息系统的分析设计方法进行研究;虽然研究成果层出不穷,但是大都还处在理论研究阶段,只有极其少数得到了一定的应用;并且,目前的电子商务系统还没有出现类似于当年的结构化分析设计方法那样占据统治地位的分析设计方法[1],这也说明还没有出现一个令业界公认的、完善的方法。因此,急需对主流的分析设计方法进行比较,分析各自的优劣势,取长补短,不断完善。
从软件工程领域来看,电子商务系统又被认为是一种多媒体系统、Web信息系统。因此,目前电子商务系统的开发方法与Web信息系统开发方法几乎是等同的词汇和内涵[1]。本文也将这两个概念混用。目前,国际上许多学者正在从事这方面的研究工作,同时也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并创建了一批适合于电子商务应用系统开发的开发方法。
1990年,Halasz和Schwartz提出了Dexter(DexterHypertextReferenceModel)[2]。1993年Garzotto[3]提出HDM(HypermediaDesignMethod),它建立在E2R模型基础上;1998年Fraternali&Paolini发展了HDM,提出了HDM-Lite[4],它特别应用于Web信息系统。1995年Isakowitz提出RMM(RelationshipManagementMethodology)[5],它是建立在E2R和HDM的基础上;1999年Lee等人在RMM基础上又提出了VHDM(View2basedHypermediaDesignMethodology)[6]。1991年Rumbaugh提出了OMT(TheObjectModelingTechnique)方法[7];1994年Lange针对OMT的不足,提出了EORM(EnhancedObject2RelationshipModel)[8]。1995年Schwabe和Rossi提出了OOHDM(Object2OrientedHypermediaDesignModel)[9],它建立在OO的基础上,发展了HDM的思想;1998年Schwabe将原型化方法融入OOHDM方法,提出了OOHDM2Web方法[10]。20世纪90年代末,面向用户需求的开发方法引起广泛的重视。1998年,DeTroyer和Leune提出了WSDM(WebSiteDesignMethod)[11];1999年,Bajaj和K.Siau提出了CMU2WEB(ConceptualModelforUsableWebApplications)[12];1999年,Lee等人提出了SOHDM(Scenario-basedObject2OrientedHypermediaDesignMethodology)[13]。
在研究各种开发方法的同时,许多研究者也重视开发方法的实用性,研究了支持开发方法的辅助开发工具,比较著名的是Fraternali和Paolini等人提出了Autoweb[14]。
2.电子商务系统开发方法的比较框架
2.1框架建立的依据
Lee[13]曾经对主要的电子商务系统的开发方法进行过简单的比较研究,其中的一个比较角度是开发方法的阶段划分,但他只列出了各种方法的阶段,并没有比较。本研究试图对开发过程进行详细的比较,从以下两个方面考虑,提出比较框架。首先,按照软件工程的方法,系统的开发一般是结构化的过程,特别是像电子商务系统这样大型的系统开发。其次,电子商务系统的开发有其自身的独特性。Baskerville[15]经过对若干电子商务系统的开发过程比较,总结了开发过程的特点,包括:开发周期短、需求的不确定性、原型化方法、不断升级版本、开发的并行性、固定设计架构、以各自的风格编写程序、系统质量的可协商性、依靠优秀的技术人员、需要新的结构来整合资源。
根据以上的考虑,将电子商务系统开发方法的比较框架设计为四个层次:全局层、概念设计层、导航设计层和系统实施层。
2.2全局层
全局层是从整体的角度,分析和比较各开发方法的设计和开发特点。在这个层次上比较的方面包括:开发阶段、每个阶段的输出结果以及整个过程中CASE的支持程度。开发阶段比较各开发方法是否涵盖所有的系统开发阶段,一个电子商务系统典型的开发阶段应该包括:需求分析阶段、概念设计阶段、导航设计阶段、系统实施阶段和系统维护阶段。
当然,并不能单单依靠一种开发方法所能涵盖的开发阶段的多少来简单评价开发方法的优劣,还需要考察开发方法对各个阶段支持的深度。因此,各级段输出结果比较的目的是比较各开发方法是否能够清晰地输出系统开发各个阶段的结果以及这些结果是否有足够的可读性。开发环境支持的比较是比较各开发方法是否在电子商务系统开发的各个阶段都能够提供CASE工具进行支持。
2.3概念设计层
概念设计层是电子商务系统开发的第一层次,是整个开发过程的基础,涵盖从系统需求分析到系统概念模型建立的所有阶段。在这个层次上比较的方面包括:设计驱动方式和对网络资源和媒体的支持。
电子商务系统设计的驱动方式主要分为两种:数据驱动和模型驱动。数据驱动是结构化设计思想下的设计驱动方式;模型驱动则是采用面向对象的设计思想。
电子商务系统与传统的信息系统最重要的一个区别在于电子商务系统能够充分利用网络的资源,以多种媒体方式表现信息。对网络资源和媒体的支持考察的主要内容就是电子商务系统开发方法对网络资源和媒体的支持方式,即这些开发方法是如何表示和组织诸如图像、声音、视频、文本等信息的。
2.4导航设计层
导航设计是电子商务系统开发的特性,也可称为动态设计。在这个层次上,开发人员需要为概念设计层次中的实体、对象、关系以及信息建立符合系统需求的导航路径和链接。在这个层次上主要比较系统链接的方式和系统访问的结构。系统链接的方式主要比较开发方法对系统各节点之间、各种信息之间以及节点和信息之间关系传递的支持程度。比较中还将引入一些情况来测试这些开发方法是否能够完全或者部分地表现系统同步、页面生成、外部链接等特殊情况。系统访问的结构是分析和比较各开发方法对于电子商务系统访问结构的定义方式和设置环境。在这一项的比较中,主要从访问单元和访问方法两个方面进行比较。
2.5系统实施层
系统实施层将从一个电子商务系统物理实施的层面上进行分析和比较,在这个层次上,开发人员将利用开发方法提供的各种工具将前面层面上形成的逻辑模型转换成实际的物理系统,从而完成一个电子商务系统的建设工作。在这个层次上比较的方面主要包括:
1)系统的物理表现形式
主要研究各开发方法是否涵盖从逻辑模型生成物理系统的过程,如果涵盖的话,那么它们分别是如何来进行这个过程的,主要通过研究物理系统客户端和服务器端的交互情况、系统数据库的交互情况和系统事件的处理方式来进行评估。
2)系统生成的自动化程度
主要研究各开发方法在将逻辑模型转换成物理系统的过程中,对自动生成页面的支持程度。主要对从数据库生成动态页面的支持度和从模板生成静态页面的支持度进行测试。
关键词:教学法;案例教学法;信息系统开发;计算机信息管理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3-6970.2013.03.053
0 引言
信息系统开发课程是高等职业院校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学生的一门重要课程,是一门综合性强、实践性强的课程。通过教学,应该使学生掌握信息系统开发的基本理论和主要方法,更要使学生能够结合实例掌握具体的开发技能。由于信息系统开发涉及到程序设计、管理信息系统、数据库技术等诸多相关知识。同时,学生基本不具备社会实践经验,对于企业的组织机构、业务流程了解甚少,对管理策略的具体应用缺乏实际体验。因此,信息系统开发课程的教学难度很大,对教师和学生的要求都较高。采用传统的讲述式教学法很难让学生对信息系统开发的全部流程、要点有直观感受。案例教学法具有生动、贴近实际、参与性强的特点,通过在信息系统开发课程中引入案例法,可以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更好地掌握结合企业实际来分析、设计和实施信息系统。
1 信息系统开发课程的教学特点
1.1 信息系统开发课程的教学难点
由信息系统开发课程本身的性质所决定,其教学难点主要有:第一是理论和方法容易理解却难掌握;第二是相关知识点太多但体系性不强;第三是实践性强但学生知识面不够、实践经验太少。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很容易造成学生听起来简单,但是做起来却不知道如何下手,如何将知识与实际结合起来。
1.2 信息系统开发课程教师素质要求
从课程特点来看,从事信息系统开发课程教学的老师应该是既懂管理知识,最好有从事企业管理的经历;又懂计算机技术,尤其要熟悉计算机网络、软件工程和数据库技术;还最好是有开发信息系统项目的实际经验。然而,要全部满足这些要求,无疑对教师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
1.3 信息系统开发课程教学模式存在的一些问题
在信息系统开发课程的实际教学上,很多教师或偏重于对开发方法、开发原则、流程等的课堂讲述,或偏重于数据库技术的实验操作,或强调软件编程的介绍。学生学了后,对信息系统开发认识非常模糊,理论无法联系实际,缺乏直观感受。
2 案例教学法简介
案例教学法(case-based teaching)是通过对一个具体情景的描述,引导学生对这些特殊情景进行讨论;或者通过对一个典型事例的分析,启发学生思索的一种教学方法。案例也叫实例,是对一个实际情境的描述,或者是一个现实发生的典型事例。案例教学法的基本方式是问答式或讨论式,有别于传统的讲述式教学方法,其目标就是训练学生的职业技巧和技能,其优点是可以促进学生积极思维、个人钻研、独立思考,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可以缩短学校与实际应用环境的差距,使学生以后能更容易适应自己的工作角色案例教学法在很多学科中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比如法律课程教学、商务课程教学等。
案例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的主要区别有:
(1)传统教学法内容主要依据固定模式的教科书;案例教学法使用的是实际案例,即对特定情景和实际企业应用的描述。
(2)传统教学法的组织方式主要是教师讲,学生听,通过教师的口头语言表述、讲解或演示等形式传授知识;在案例教学法中教师和学生一起,共同参与对实际问题进行的讨论和分析,师生不分主辅,组织形式可以多种多样。
(3)传统教学法中教师主要任务是熟悉教材、实验;案例教学法中,教师扮演多种角色,而且要求知识面广,视角新。
(4)传统教学法的教学气氛一般要求严肃、安静;案例教学中气氛要求活跃,要充分调动学生主动性和积极性,充满交流与讨论,学生要扮演相应的角色。
(5)传统教学法的教学场所主要是课堂或实验室,案例教学的教学场所可以多样化,可以是课堂、实验室,也可以是机房、模拟的环境等。
3 信息系统开发课程的案例选择
从各种公开文献来看,案例法在计算机类课程教学中的应用较为广泛,如网站建设、图形图像处理、电子商务等。但是案例法在信息系统开发课程中的应用还较少。
案例教学法的核心是案例的选择。在信息系统开发课程中应用案例教学法,关键是要结合本学科的特点和高职学生的实际学习水平和能力,来进行案例的选择和准备。
由于信息系统开发本身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因此教学中可以利用的案例资源特别多,种类也非常丰富。其种类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按照涉及的学科内容分:管理学案例、数据库案例和编程案例。
(2)按照信息系统开发阶段分:系统分析案例、系统设计案例、系统集成案例、系统测试案例等。
(3)按照来源分:企业案例、教程案例、网络案例、报刊杂志案例的和自制案例等。
(4)按照形式分:操作型案例、知识型案例、讨论型案例等。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选择不同的案例,但是必须紧扣教学目的进行合理取舍案例,避免把案例变成故事。尤其要注意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出发点,多选择讨论型案例、操作型案例,并最好选择企业实际开发的信息系统案例进行教学。另外,由于信息技术更新很快,因此更要重视信息系统案例时间的新颖性,避免把错误信息和落后的知识传递给学生。
高职教育重在技能的教育,因此学生的理论和专业知识的广度较低。所以,在案例的选择时还要注意结合高职学生的特点,选用案例要得当,应选择学生容易接受和理解的案例,尽量选用开发规模比较小的信息系统项目作为案例,选择中小企业作为开发背景的案例。比如选择图书馆管理信息系统、超市收银系统、学生成绩管理系统等作为教学案例就是比较合适的。
4 信息系统开发课程案例教学应注意的几个重要环节
案例教学法在信息系统开发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是一种探索。如何根据案例教学法的特点,结合教师、学生和课程的特点,达到教学效果,关键要注意以下几个环节:
4.1 课前要高度重视案例的准备工作
准备工作包括教师准备和学生准备两个方面。教师准备,选择恰当的案例、弄清楚要达到的教学目的是关键。学生准备,主要是根据教师的提前布置,作好收集相关背景资料、技术知识等。比如讲述ERP相关章节时,老师可以先列出将要介绍的ERP案例,然后让学生提前收集此案例公司的相关背景资料、ERP发展情况等,再进行课堂讨论。
另外,教师还要重视日常的案例资料收集。通过案例整理,丰富自己的知识面,提高自身专业素质,这是提高信息系统开发案例教学质量的基础工作。做好案例的分类编写、修正更新,可以使案例更加系统化和案例反映学科实际状况和最新进展,保持课程活力和对学生的吸引力。
4.2 课中教师要营造良好的案例教学环境
课堂效果如何,是衡量案例教学法在信息系统开发课程教学中能否发挥作用的标准。教师在组织案例教学中要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案例法的教学并不是简单地用举例来对学科的内容进行说明。在信息系统开发的教学中,需要尽可能提供逼真的模拟环境,以体验系统开发的各个阶段、步骤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情形。在给定的环境中发生的事件的结果如何,通常要由学生用自己的经验和所学知识做出判断和设想。通过一个用案例法教授的课程,学生应该体验到有过实际解决问题的经历,懂得遇到开发过程中的困难和变化时如何合理处理。
在教学中,可以模拟一个具体的开发案例,比如选取学生相对比较熟悉的学校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作为实际案例。进行分组,让学生分别充当系统开发方(某软件公司)、系统需求方(某中学),然后在两个虚拟的组织(开发方、需求方)里又分别进行角色的细分,并根据教学的进程,让学生对每个开发阶段需要做的工作结合案例完成任务。这样,学生获得的系统开发知识将更为直观,也更能提高其实际能力。
4.3 注意把握案例教学的主要流程
案例教学的流程一般是:案例,提出要求,学生思考,引导发言,相互交流,教师总结。合理把握这些环节,可以提高案例教学的效率。另外,需要注意的是信息系统开发课程还有大量的实践操作环节,比如系统实施阶段的数据库设计、程序编写等,这些内容的教学时应该在计算机房进行案例模拟教学,以分组配合完成案例任务教学,此时不宜采用讨论模式的案例教学。
4.4 课后教师要认真进行教学效果的检查和评价
教师课后要认真进行教学效果检查和评价,一般可以通过让学生书写方案设计书或报告、案例分析书面作业等来进行,也可以找学生访谈、交流心得体会的方式来评价在信息系统开发中应用案例法的教学效果。
5 结语
从高职学生的培养目标来看,信息系统开发课程的重点应该是注重实际应用的教学,注重对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案例教学让学生从一个个实例中来逐步了解信息系统开发的阶段和步骤,培养学生模仿实例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以后从事工作做好素质能力的准备。案例教学法是高等职业技术学院信息系统开发课程教学中一种值得大力推广的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对教师和学生的要求都较高。因为案例教学以学生的积极参与为前提,以教师的有效组织为保证,以精选出来的能说明问题的案例为核心,而要做到这些方面的有机结合往往较为困难。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如果过多依赖案例教学容易造成学生缺乏对知识的总体掌握,可能使学生形成一些片面的认知,容易根据个别典型案例所展现出来的信息出现以偏概全的认识。因此,在信息系统开发课程教学中应用案例法还应该配合常规的课堂讲述、多媒体展示、实验实训等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邓三鸿,许鑫,王吴等,案例教学在管理信息系统课程中的实践探讨[J],现代教育技术,2012(9):120-121
[2]教育部人事司组编,高等教育学(修订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267
[3]张大均主编,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480-483
关键词:软件工程 管理信息系统 系统开发
中图分类号:TP31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10(c)-0013-01
目前人们已经意识到了软件工程思想在管理信息系统开发中的重要性,但是其重视程度还远远不够。在管理系统开发的过程中如果不将软件工程思想运用到其中,那么开发者在对管理系统进行分析时,可能会依据信息系统管理理论构建出略显呆板的管理信息系统框架,无法得到一个友好的用户界面,及适合用户使用的系统,这样的系统在现在的开发中,是一个失败的系统。因此在软件开发中应当将软件工程理念应用到管理信息系统开发中。
1 开发管理信息系统中存在的问题
通常情况下,现在的管理信息系统都具有复杂化、大型化,受传统开发理念制约等特点,因此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面临着许多问题。当前,管理信息系统开发主要面临的问题有以下几点。
1.1 模型呆板,理论化严重
传统的管理信息系统开发比较注重自身,轻视了软件工程思想的重要性,在上文中我们已经介绍了这种做法的弊端,一个无法让客户满意的系统开发出来也必将是一个失败的系统。模型的呆板,必将导致用户界面的呆板,这样的系统势必不会被用户所接受[1]。
1.2 结构化分析无法解决复杂的技术和管理问题
依据管理信息系统理论将系统开发分为三阶段:第一阶段为系统分析,第二阶段为系统设计,第三阶段为系统实施。在第一阶段,管理信息系统理论通常为结构化分析,对结构的阐述通常需要通过数据流图和数据词典来完成,采用此种方法虽然可以使需求分析变得更加简单,系统的逻辑性更加符合标准化。但是系统的开发周期将会变得更长,整个开发过程也会变得更加复杂,系统对环境的依赖性较强,一旦环境发生变化,软件将有可能无法继续使用,因此该种分析方法可能会直接造成系统开发失败[2]。
1.3 缺少管理,造成质量评估不准
在管理信息系统开发中,没有将管理理念合适的引入到开发之中,将会导致对软件的质量评估出现问题。没有合理的软件质量度量,无法对系统进行详细的安排,也无法对系统的可行性进行合理的评价,更无法对所需要的资金进行评估,最终将会造成对整个系统的质量评估出现误差[3]。
1.4 闭门造车,导致开发周期过长
在软件开发过程中还有许多软件开发者,一意孤行,听不进别人的意见。他们具有“英雄主义情怀”。一个人将所有的开发任务都揽到自己身上,他们在软件开发过程中习惯一切从零开始,他们认为这样的软件开发过程才是正统的,不去参考相关的成功经验,这样势必会使开发周期变得更长。
2 解决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造成软件开发过程中种种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开发方法和理念的不当,目前所谓的经验化开发,主要就是利用模块化和结构化设计思想对开发工作进行安排。一旦系统的需求发生变化时,系统的开发人员通常先对当前系统进行调试,依据调试结果进行修改,这样系统出现问题的概率就会有所提高[4]。一般情况下,由于用户无法对自己的清楚进行描述,或随着时间的推移用户可能对系统的需求发生变化,因此系统开发者就需要不断的依据用户的需求,对系统进行调整,采用这的形式进行系统开发,将要付出严重的代价,是十分不可取的。因此,要想合理的解决管理信息系统开发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就必须将管理信息系统当作一种“商品”,通过合理的软件工程方法提高“商品”的质量,因此在管理信息系统开发中将软件工程理念的运用引进迫在眉睫[5]。
2.1 将软件工程方法引入到管理信息系统开发中
开发管理信息系统是一项复杂的工程,因此要取得成功就必须要将软件工程理论贯彻到管理信息系统开发之中。严谨、科学、规范是成功开发管理信息系统的前提。所以在开发中,应当在合适的时候对软件工程的方法加以应用,这样在两种理论的指导下,管理信息系统的适用性将会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2.2 面向对象分析法的应用
面向对象分析法在软件开发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且已经处于了一个相对成熟的阶段,因此在管理信息系统开发中完全可以大胆的对其进行使用,使面向对象技术能够在管理信息系统开发中发挥其作用。例如,将对象概念进行引入,对实体进行描述,结合类图、数据传递图等分析非结构信息,从而建立合理的非结构模型。如果情况需要,我们也可以将形式化方法引入到系统开发之中,用严谨的语言对客户的需求进行定义。这样系统开发人员可以依据语言和图,对用户的需求进行详细、合理的分析,最终开发出让用户满意的系统。
2.3 加强项目管理工作
项目管理在软件开发中有着中重要作用,它在软件工程中的主要任务是:制定计划、分配任务;依据进度进行风险管理、成本管理、质量管理,最终实现对软件的成功开发。软件开发能否取得成功,很大程度上受软件工程管理的影响。软件工程现阶段在项目管理上已经形成了一套健全的理论。在管理信息系统开发中,可以利用软件工程理论对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进行评估和管理,合理的评估和管理将会提高管理信息系统成功的概率[6]。
2.4 对原有软件原型进行利用
软件开发者可以利用软件原型提高客户对软件的满意程度,原型可以是实化产品,消除软件原型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技术,可以利用这种技术提高客户对产品的满意程度。因需求的不确定会导致开发人员在开发过程中形成疑惑,原型的建立可以对系统开发过程中的不确定性进行纠正。原型可以使项目经理、用户、技术项目风险承担者对软件的理解更加透彻。
2.5 利用构件技术避免重复开发
要想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的效率和质量能够得到保障,不仅需要有高质量的需求,同时还需要利用重复开发技术对系统开发予以支持。可将构件思想和建模思想应用到管理信息系统开发之中,构件相当于生产预制板的模子,构件实例相当于建筑上的预制板,将预定板组合在一起就构成了高楼。用构件产生构件实例,通过构件实例的组装和控制来构造应用软件,这也是目前比较先进的方法。
3 结语
管理信息系统的建立和使用都是一项复杂的工程,在整个过程中需要投入大量的财力、物物力、人力,要想在管理信息系统开发过程中取得成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此在管理信息系统建设阶段应当将软件工程思想应用到系统开发中,改善管理信息系统开发中的缺陷,形成一套科学合理的开发体系。
参考文献
[1] 涂海丽,陆玲.软件工程思想在管理系统开发中的应用探讨[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1,10(13):17-18.
[2] 韩生利,狄明.软件工程思想在有线电视管理信息系统开发中的应用[J].有线电视技术,2013,12(3):21-22.
[3] 王建良.面向对象方法在管理系统开发中的深入应用研究[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2,11(11):27-28.
[4] 王子哓,孟庆祥.林权证管理信息系统开发中软件工程理论的应用[J].中南林业调查规划,2013,11(3):31-32.
摘要:回顾了电子商务系统开发方法的历史演变过程,从全局层、概念设计层、导航设计层和系统实施层四个层次对五种主流的电子商务系统开发方法RMM、OOHDM、CMD2WEB、WSDM 和Autoweb 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和比较,指出了各自的优势和劣势。
【论文“电子商务系统分析设计方法比较研究”分三个部分,本文是第3部分】:
一、主流电子商务系统开发方法的历史演变;
二、电子商务系统开发方法的比较框架;
三、电子商务系统分析设计各开发方法的比较。
3. 电子商务系统分析设计各开发方法的比较
用上面建立的比较框架对五种电子商务系统开发方法———RMM[ 5 ] 、OOHDM[ 9 ] 、CMU2WEB[ 12 ] 、WSDM[ 11 ] 和Autoweb[ 4 ]进行全面的分析和比较。
3.1 全局层的比较
3.1.1 开发阶段
五种开发方法对于各开发阶段的涵盖情况如表1 中的第1 项所示。从表中可以看到,由于电子商务系统开发的特殊性,概念设计阶段和导航设计阶段是所有这五种开发方法都涵盖的开发阶段。另外,由于系统开发的最终目的是要生成实际可用的物理系统,所以有四种方法涵盖了系统实施阶段。最后,还可以发现Autoweb 的方法最为全面和复杂,涵盖了所有的系统开发过程,甚至还包括了其他四种方法所没有的系统维护阶段。
3.1.2 各阶段输出结果
仅仅从开发方法涵盖的阶段的多少无法判断它们孰优孰劣,还需要进一步分析和比较它们对各个开发阶段支持的深度。对于开发人员来说,电子商务系统开发各个阶段的衔接工作尤为重要,它主要表现在:一方面是上一个阶段中将有哪些结果输出到下一个阶段中,另一方面是下一个阶段需要依靠上一个阶段中的哪些输出结果为基础。这就是所谓的系统开发的一致性问题,只有连续的一致性才能确保系统开发的每个阶段都围绕着同样的主题进行。 在这五种方法中,RMM 的一致性最高,在它的开发过程中,每一个阶段都完全利用了上一阶段的输出结果。如片断设计需要使用实体设计生成的ER 图,而片断设计生成的ER + 图也正是导航设计所必需的设计信息。另外,Autoweb方法的一致性也很高,特别是在它的基础结构设计、访问路径设计和表达设计过程中,这三项设计环环相扣,每一项设计都为后续的设计提供基础和依据。CMU2WEB 方法的一致性最低,这也是由于这种方法主要集中在系统的概念设计阶段造成的。
3.1.3 开发环境的支持
如果开发方法能够提供CASE 环境来辅助开发人员开发,将大大加快系统的开发速度,提高开发人员的工作效率。各种开发方法对开发环境的支持如表1 中第2 项所示。从表中可以看到,CMU2WEB 和WSDM 没有任何的开发环境支持,与之相对照的是Autoweb 的开发方法,它为开发人员提供了除了系统维护阶段以外的所有阶段的CASE 环境,这就意味着这种开发方法能够大大简化和加速电子商务系统的开发过程。
3.2 概念设计层的比较
3.2.1 设计驱动方式
RMM 的方法继承于ER 方法,因此属于数据驱动方式;OOHDM 方法采用面向对象的设计思想,属于模型驱动方式;CMU2WEB 方法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实体和关系,因此也属于数据驱动方式;WSDM 以对用户分类、建模为开端,属于模型驱动方式;Autoweb 方法的概念设计阶段采用HDM-lite 模型,因此它也属于模型驱动方式。
3.2.2 对网络资源和媒体的支持
作为电子商务系统与传统信息系统最重要的不同之处,各开发方法对网络资源和媒体的支持是评价它们的一个重要标准。这五种方法对网络资源和媒体的支持程度如表1 中第3 项所示。除了CMU2WEB 以外,其他四种开发方法都采用实体属性或者对象属性的方法来表示各种网络资源和媒体,例如,在OOHDM 开发方法中,可以为产品对象定义一个属性———外观,则这个属性就可以用来添加能够展示产品外观的图像信息。
3.3 导航设计层的比较
3.3.1 系统链接的方式
良好的、系统的链接将指引系统使用者正确地使用系统资源,因此系统链接的方式也是电子商务系统的一个基本设计方面。所有的电子商务系统开发方法都在概念设计阶段定义了链接的表述方式。
RMM 方法使用三种不同类型的链接:条件索引链接、条件指导链接和条件索引指导链接。条件索引链接主要用于数据库检索,条件指导链接则用于系统向导式的导引,条件索引指导链接则适用于上述两种情况的综合情况。
OOHDM和WSDM 都采用面向对象的设计思想,所以它们的链接方式只有一种,即使用简单的有向箭头来表示对象之间的链接关系。
由于导航性能是电子商务系统的一个基本指标,CMU-WEB 方法主要依靠链接来确定应用系统的可用性。在CMU2WEB 模型中,链接主要有三种形式:一种表示信息块之间的关系,一种表示信息块及其描述内容的联系,还有一种则表示信息块和页面之间的导航路径。
Autoweb 模型中,各个信息集合之间的链接分为以下四种类型:索引链接、指导链接、索引指导链接和完全链接。每种链接都针对不同的系统导航情况。
3.3.2 系统访问的结构
五种开发方法的系统访问结构比较如表1 的第4 项所示。系统访问方法主要分为两种,一种为有向箭头,另一种为导航约束。OOHDM、CMU2WEB、WSDM 方法采用的有向箭头方式只能简单表示访问单元之间的单向或双向联系,但是RMM 和Autoweb 方法采用的导航约束方式却可以为系统的链接增加更多的维度,例如,当一个客户在网上选购货物时,Autoweb 方法设计的系统就能够利用索引指导链接为客户提供相关产品的信息。
3.4 系统实施层的比较
3.4.1 系统的物理表现形式
一个好的开发方法需要平稳地把握从设计阶段到实施阶段的过渡,并且能够提供相关的工具来简化从逻辑模型到物理系统的转变过程。对此,五种开发方法分别有不同的支持程度:
RMM 方法采用生成HTML 模板的方法,将HTML 页面中的每个对象与逻辑模型中的节点和访问单位相关联。OOHDM方法具有专门的抽象界面设计阶段和系统实施阶段。在抽象界面设计方案中描述导航对象、用户界面对象、多媒体对象等信息;在系统实施阶段,OOHDM 提供专门的OOHDM-Web 环境帮助开发人员生成页面模板。
CMU-WEB 方法没有涵盖系统实施阶段。 WSDM 具有实施设计阶段和系统实施阶段,在实施设计阶段中,开发人员需要从系统可用性出发,根据WSDM 的指导原则设计整套电子商务系统实施的方案,然后在系统实施阶段付诸实施。
与其他开发方法相比,Autoweb 方法具有更完善的物理设计阶段,在这个阶段中,开发人员建立系统表达模型和风格表单,然后在Autoweb 所提供的CASE 环境中自动生成网页。
3.4.2 系统生成的自动化程度
RMM、CMU2WEB 和WSDM 都没有提供任何的辅助工具来自动生成电子商务系统的页面,OOHDM 和Autoweb 在一定程度上提供了自动生成网页的工具。OOHDM提供了OOHDM2Web 环境,在这个环境下,软件自动生成由HTML 代码和OOHDM2Web 函数库调用相结合的页面,所以它产生的页面必须在OOHDM2Web 环境下运行。
Autoweb 则提供了一个被称为“Schema & DataEntryGenerator”的自动系统生成器,在开发人员输入设计完成的HDM2lite 概念模型后,系统自动输出相应的关系数据库以及对应的系统页面,因此,具有更广泛的应用意义。
3.4.3 系统维护的支持程度
五种开发方法对系统维护的支持程度如表1 中第5 项所示。除了Autoweb 以外,其他四种开发方法都不支持适应型和完善型的系统维护,从而大大降低了它们所开发的电子商务系统的扩展能力,这也是目前电子商务系统开发方法需要迫切改进的一个地方。不过,由于大多数开发方法(CMU-WEB 除外) 都具有十分彻底的分析阶段,所以它们大部分都支持改错型的系统维护,即系统设计的过程可以反复进行。另一方面,Autoweb 为系统维护提供的支持远远领先于其他开发方法,对于电子商务系统的更新、扩展和完善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4. 结论
通过对RMM、OOHDM、CMU2WEB、WSDM 和Autoweb五种电子商务系统开发方法在全局层、概念设计层、导航设计层以及系统实施层四个层次的比较,可以总结出以下几点:
1) 尽管CMU2WEB 方法在采用量化标准评价电子商务系统设计方案可用性方面有新的突破,但由于它还只是一个概念模型,对于整个电子商务系统的开发过程支持还不够完善,因此不具有太大的实用意义。
2) OOHDM 和WSDM 方法采用了面向对象建模的思想,这种模型驱动的设计方式与传统的数据驱动方式相比,更能够适应电子商务系统复杂、多变的开发特点。
3) Autoweb 最引人注目,它在比较框架的每个项目中都表现出色; 并且在这五种方法中,Autoweb 是唯一建立了CASE 环境的一种开发方法,这种CASE 环境将大大降低开发人员的工作强度,提高电子商务系统的开发效率。
参考文献
[ 1 ] Lang M. A study of practice in hypermedia system design[A] . European Conference on Information Systems ( ECIS) [ C ] . Bled ,Slovenia , 2001. 8 - 10.
[ 2 ] Halasz FG, Schwartz M. The dexter reference model [A] . Proceedings of the NIST Hypertext Standardization Workshop [ C] .Gaithersburg , Maryland : NIST , 1990. 95 - 133.
[3 ] Garaotto F , Paolini P , di Milano P , et al . HDM- A model-based approach to hypertext application design[J ] . ACM Trans Information Systems , 1993 , 11 (1) : 1 - 26.
[ 4 ] Fraternali P , Paolini P. A conceptual model and a tool environment for developing more scalable and dynamic web applications [ A ] .Proceedings of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xtending DatabaseTechnology[C] . Valencia , Spain : Springer , 1998. 421 - 435.
[ 5 ] Isakowitz T , Stohr EA , Balasubramanian P. RMM: A methodology for structured hypermedia design [ J ] . Communications of the ACM , 1995 , 38 (8) : 34 - 44.
[ 6 ] Lee H , KimJ ,Gul Y. A view2based hypermedia design methodology[J ] . Journal of Database Management , 1999 , 10 (2) : 3 - 13.
[ 7 ] Rumbaugh J . Object 2Oriented Modeling and Design [ M ] . New York : Prentice2Hall , 1991.
[ 8 ] Lange DB. An object2oriented design method for hypermedia information systems[A] . Proceedings of the 27th Hawaii InternationalConference on System Sciences[C] . Hawaii : IEEE Computer Society Press ,1994. 336 - 375.
[ 9 ] Schwabe D , Rossi G. The object2oriented hypermedia design model [J ] . Communication of ACM , 1995 ,38 (8) : 45 - 46.
[ 10 ] Schwabe D , de Almeia Pontes R. OOHDM2Web : rapid prototyping of hypermedia applications in the WWW[ R] . Pontifcia Universidade Catlica do Rio de Janeiro , 1998.
[11 ] De Troyer O , Leune K. WSDM: a user centered design method for web sites [A] . Proceedings of the Seventh International WWW Conference[C] . Brisbane , Australia : Elsevier ,1998. 85 - 94.
[ 12 ] Bajaj A , Krishnan R. CMU2WEB : A conceptual model for usablemweb applications[J ] . Journal of Database Management , 1999 , 10(4) : 33 - 43.
[13 ] Lee H, Lee C, Yoo C. A scenario2based object2oriented hypermediamethodology [J ]. Information and Management , 1999 , 36 :121 - 138.
[ 14 ] Fraternali P , Paolini P. Model2driven development of web applications : the autoweb system[J ] . ACM Transactions on InformationSystems , 2000 , 28 (4) : 323 - 382.
[ 15 ] Baskerville R , Pries2Heje J . Racing the e2bomb : How the Internet is redefining information systems development methodology [A]. Realigning
[关键词] DMBIA信息构建信息系统开发信息构建师
一、引言
信息构建(Information Architecture简称IA),是美国建筑师沃尔曼(Richard Saul Wurman)在1975年首次提出的。在将信息的收集、组织和表示与建造建筑物的相应过程进行比较之后,其认为在满足使用者需求这一点上,构筑信息建筑物与构筑物理建筑物有异曲同工之处,都可以看成是一种服务于特定目标的建筑设计工作,由此创造性的提出了IA这样一个概念,并在此基础上将其应用到各个领域中。
信息构建在国外的研究已30多年,近十年的发展最为突出,从2000年开始,美国情报科学技术学会(ASIST)已经连续六年举办了以IA为主题的峰会,而在中国,则开始于2001年在湖北襄樊召开的新世纪情报学学科建设、发展与应用研讨会。而其在中国的真正研究与推广则可以视2001年在湖北襄樊召开的新世纪情报学学科建设、发展与应用研讨会为起点。IA发展的主要推动力是信息载体及其所依托环境的不断变化,特别是因特网的迅速普及和推广,使得企业面临很大的信息爆炸,信息生态环境日渐复杂、冗余,如何从复杂繁多的信息中把握提取对企业有用的信息成为企业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而IA理论在某种程度上能够解决或者说是缓解这一问题,它的出发点在于关注用户的感受,体现以人为本的宗旨,努力改善信息浏览、信息检索和数据交换等各方面的信息处理和展示,以用户可理解为最终目标,构建信息。
信息构建的发展近年来越发迅速,在某些领域中也有重大突破,但归纳而言其主要的应用领域较多体现在网站设计、网络信息管理等方面,在其他领域的涉及相对而言比较的少。而本文借此欲创造性地尝试把信息构建的理论应用到信息系统开发中去,分析传统信息系统开发的不足,换角度思考信息系统开发,并提出相对更为有效合理的基于IA的信息系统开发方法。并希望为以后信息构建理论在其他领域的应用作铺垫。
二、信息构建与信息系统开发
信息系统开发方法通过近几十年的发展已经到达一个成熟阶段,形成了几种比较成熟也较为常用的方法,本文称之为传统开发方法,如生命周期法、原型法以及面向对象法。随着新技术的不断出现,新的开发方法也不断涌现,大多是基于某种软件技术的,如基于UML技术、基于web、基于internet交互技术的等。信息系统的开发作为一项耗资大、开发周期长、技术复杂、涉及面广的系统工程,如果没有相应的开发方式来实现,就无法达到预先设定的目标。但在综合这一系列信息系统开发方法之后,发现目前仍存在一系列的问题,例如MIS的重复建设,企业的各个部门往往会出现多个职能域的MIS,而各个MIS之间又普遍存在“孤岛效应”,重复建设很难避免;MIS建设缺乏全局性、战略层面的意识,造成物流、资金流、事务流、信息流在部门内、各部门间以及本单位与外部单位之间流通的不顺畅;信息可理解不突出,这也是目前就突出的问题所在,即使是系统最终能够发挥出其有效性以及可用性,而在其实施阶段,使用者不得不花费较长的时间去学习以及适应这一系统,通常情况下很难完全掌握系统的操作,也就无法发挥其最大的效用,ERP在我国发展的“早死”现象就是最好的例证。
而信息构建理论关注的焦点正是如何解决这类问题,突出核心思想为“以用户为中心,使用户可理解”,国外一些学者已经在很多领域作了尝试,并取得一定成果,如Elaine G.Toms的信息交互模型、Sarah bidigare的Shopping cart模型、Louis Rosenfeld的企业信息构建模型(EAI Roadmap)等。也是基于这样的思想,本文将信息构建的方法论和思维应用到信息系统开发中去,在弥补传统开发方式不足的同时,也希望使最终开发的信息系统具有可行性、可操作性,并保证系统的易用性和有用性。
三、基于IA的信息系统开发模型
在充分理解信息构建理论以及信息系统开发的概念、内涵、方法、现有模型或方法的基础,建立基于信息构建的信息系统开发模型(The Development Model Based on Information Architecture,简称DMBIA),根据图1可以了解其具体包括六个流程:信息概念设计信息内容组织信息结构设计信息界面设计信息系统实现信息系统评估。
1.DMBIA的基本流程
(1)信息概念设计
该阶段主要是以理解信息系统开发用户为宗旨,了解企业现状,确定用户需求,包括信息系统需求企业用户的整体环境,企业优弱势,系统目标以及系统可行性等等。现状了解主要采用市场调查,同时与其他方式相结合的方法。整个市场调查分析的核心在于信息系统开发人员或者说是信息构建师怎样去理解用户信息。以网站信息系统为例,包括理解网站系统建立的短期和长期目标是什么?谁是潜在的观众?人们为何使用你的网站?如何按照重要性程度为每个目标排序?用户在网站上的行为特征?竞争对手的现状?网站的特性和标准,比如下载时间、网页大小、版面、外观和感觉等等?在确定所有以上问题的答案后,再次征求意见,最终得到客户认可的网站目标。
(2)信息内容组织
该阶段的主要工作是根据掌握的信息,通过合理的方法,组织信息内容,形成定义信息结构的文档。作为模型的核心内容之一,信息内容组织的合理性直接影响后期流程的成效。其目的在于能够合理地对现有的用户信息进行归类、区分,尽可能实现所有系统使用者的需求,以便后续的结构设计、定向检索等。信息组织一直是传统图书馆学的研究对象,其方式有很多种,常见的是分类方式以及主体方式。目前,国内外信息构建师较为关注的是沃尔曼先生提出了“LATCH组织模式”、Louis Rosenfeld 和Peter Morville提出的精确组织方法[8]和模糊组织方法以及孟广均先生提出的信息组织体系。
(3)信息结构设计
该阶段的主要工作是搭建用户的整体信息结构。用户可以利用自己的想象力和经验,去了解信息,理解信息。但当一个信息系统没有提供背景知识时,就必须要有一个逻辑清晰的结构,来形成背景知识以便让观众循着这个结构联想或学习,了解信息的内容,进而找到所需信息的所在地。因此关键点集中在寻找一种结构,一个能最简便表达主题的、正确的、特有的组织格式,能够使读者忽略无关信息,最快发现感兴趣的东西;一个能够容纳信息,以及决定所要显示内容的结构。在信息结构设计时,同样必须完全把握贯穿模型始终的核心思想即需理解用户信息,掌握用户需求。为保证最终的设计结构满足系统目的,信息构建师应从不同的环境中选择需要的信息,并将这些零碎的内容片段的各种元素设计成为一个结构完美、和谐、统一、有机的整体。
(4)信息界面设计
信息界面设计也可以认为是外观设计、视觉设计,以用户理解为主。信息界面设计的效果体现在能够使那些对信息系统不熟悉的用户通过一定的简单了解或操作就能够直接使用信息系统,并获得所需的信息。信息构建与界面设计之间有非常紧密的关系,在设计潜在系统结构的早期阶段,就需要界面设计人员的参与,因为潜在的信息构架必定会影响其在用户界面水平上所做的工作。界面是一个桥梁,许多的对话和交互都是从它开始的,它也是商业目标和用户体验的交叉点。好的界面设计能从表达潜在目的的背景中生成一个有效的、引人注意的视觉体验。信息界面设计主要内容体现两个方面。一个是界面的美观性,用户的可接受性,另一个则是要体现足够的系统导航性。
(5)信息系统实现
该阶段将软环境的设计向硬环境的设计转变,整个信息系统实现流程按照笔者模型的设计,主要内容包括系统软件选择,硬件购置,网络布局,系统调试等几个方面。这里主要涉及的是各种计算机网络技术,因此信息构建师需要具备相关的专业知识,也和与其他相关人员配合进行。该阶段很好地体现了信息构建是基于各个学科知识理论之上这一特点。
(6)信息系统评估
该阶段是对系统实现效果的评估,主要是指与用户需要的符合性以及与预先目标的一致性。评估的方面主要包括信息内容组织、信息结构设计和信息界面设计的合理性,以及信息系统的硬件和软件的可靠性。在这里根据信息构建的原理,提出基于用户的信息构建评估,即系统必须体现可用性、信息使用户可理解。以网站设计为例,其主要涉及到内容组织评估,包括内容与用户需求的一致性、内容登机划分是否标准等;信息结构评估,是指内容的组合连接,也就是信息片断是否符合用户所需;信息导航评估,是指导航要数是否清晰,冗余是否多,标识是否明显;信息检索评估,是指检索反映速度是否较快,检索结果是否达到用户满意,检索结果信息展示是否用户可理解等;界面美观评估,是指其信息网站界面基调是否一致、是否体现企业文化内涵等。
2.DMBIA的基本原理
在模型具体应用中,各个阶段的最终目的都在于最终系统的用户可理解,保证在企业对信息需求和利用日益扩大的今天,通过信息构建,可以更好的了解信息,掌握信息,利用信息,创造价值。因而各个阶段始终体现以信息可理解为目的。信息的变化按照周晓英博士的理论,一般可以划分为信息片断、信息集合、信息结构、信息空间四个信息状态,见图2。
模型的构造遵循信息构建的原理,在综合国内外学者对信息构建理解和使用方法的基础上,并考虑信息系统开发的适应性,模型开发原理主要按照信息状态变化过程的四个方面 展开,即:
信息片断的集成原理,是指信息构建过程是从信息片段的采集开始,对采集的信息,通过一定的集成准则,集合所采集的信息,简单而言,把采集到的用户未知的信息转换为用户可知的信息,主要涉及到三大方面,集成各种信息资源、综合合理应用不同的媒介和工具、信息最佳有效集成。
信息集合有序原理,是指信息构建过程中对信息集合中信息内容的组织和信息形式的表达形成有序、逻辑、主题鲜明的信息结构体系。
信息结构展示原理,是指信息构建师为序化后的信息设计一个协调一致的、功能化的信息构架,简单的说就是设计一个信息展示界面,一方面有效地展示信息系统构建用户所需表达的信息,另一方面使信息系统使用户能感知信息结构中所存在的信息,可以方便地、心情愉悦地从中获得信息,满足自己的信息需求和实现自己的目标。
信息空间优化原理,是指信息构建过程通过一系列手段和措施,在复杂的庞大的信息空间中帮助人们缓解信息环境造成的心理上的迷惑或行动上的困境,减轻人们认知负担,加强人们信息感知和信息捕捉能力,促进信息接受和利用。
3.DMBIA的基本原则
在模型的实际应用中,信息构建师除了必须在理解信息构建基本原理的基础上,同时必循遵循信息构建的一些基本原则。在信息构建其他学者所制定的原则之上,结合信息系统开发领域的自身规律,得出以下几点模型应用的原则:
以用户为中心原则,是指信息构建时要以用户为中心,从用户的理解、用户的兴趣、用户的习惯、用户的期望、用户的评价方面开始设计和运作。
整体性最优原则,是指必须从整体和各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来考察事物,从整体目标和功能出发,正确处理系统各组成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就是把复杂问题化成若干相对简单的子问题以方便求解。
突出设计原则,是指重视对信息结构、信息界面或信息内容的外观和展示形式进行设计。
美观与功能平衡原则,是指信息构建时要考虑构建结果应当具有的目的和效用,为目的服务而不是为外在的东西服务。
[关键词]DMBIA信息构建信息系统开发信息构建师
一、引言
信息构建(InformationArchitecture简称IA),是美国建筑师沃尔曼(RichardSaulWurman)在1975年首次提出的。在将信息的收集、组织和表示与建造建筑物的相应过程进行比较之后,其认为在满足使用者需求这一点上,构筑信息建筑物与构筑物理建筑物有异曲同工之处,都可以看成是一种服务于特定目标的建筑设计工作,由此创造性的提出了IA这样一个概念,并在此基础上将其应用到各个领域中。
信息构建在国外的研究已30多年,近十年的发展最为突出,从2000年开始,美国情报科学技术学会(ASIST)已经连续六年举办了以IA为主题的峰会,而在中国,则开始于2001年在湖北襄樊召开的新世纪情报学学科建设、发展与应用研讨会。而其在中国的真正研究与推广则可以视2001年在湖北襄樊召开的新世纪情报学学科建设、发展与应用研讨会为起点。IA发展的主要推动力是信息载体及其所依托环境的不断变化,特别是因特网的迅速普及和推广,使得企业面临很大的信息爆炸,信息生态环境日渐复杂、冗余,如何从复杂繁多的信息中把握提取对企业有用的信息成为企业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而IA理论在某种程度上能够解决或者说是缓解这一问题,它的出发点在于关注用户的感受,体现以人为本的宗旨,努力改善信息浏览、信息检索和数据交换等各方面的信息处理和展示,以用户可理解为最终目标,构建信息。
信息构建的发展近年来越发迅速,在某些领域中也有重大突破,但归纳而言其主要的应用领域较多体现在网站设计、网络信息管理等方面,在其他领域的涉及相对而言比较的少。而本文借此欲创造性地尝试把信息构建的理论应用到信息系统开发中去,分析传统信息系统开发的不足,换角度思考信息系统开发,并提出相对更为有效合理的基于IA的信息系统开发方法。并希望为以后信息构建理论在其他领域的应用作铺垫。
二、信息构建与信息系统开发
信息系统开发方法通过近几十年的发展已经到达一个成熟阶段,形成了几种比较成熟也较为常用的方法,本文称之为传统开发方法,如生命周期法、原型法以及面向对象法。随着新技术的不断出现,新的开发方法也不断涌现,大多是基于某种软件技术的,如基于UML技术、基于web、基于internet交互技术的等。信息系统的开发作为一项耗资大、开发周期长、技术复杂、涉及面广的系统工程,如果没有相应的开发方式来实现,就无法达到预先设定的目标。但在综合这一系列信息系统开发方法之后,发现目前仍存在一系列的问题,例如MIS的重复建设,企业的各个部门往往会出现多个职能域的MIS,而各个MIS之间又普遍存在“孤岛效应”,重复建设很难避免;MIS建设缺乏全局性、战略层面的意识,造成物流、资金流、事务流、信息流在部门内、各部门间以及本单位与外部单位之间流通的不顺畅;信息可理解不突出,这也是目前就突出的问题所在,即使是系统最终能够发挥出其有效性以及可用性,而在其实施阶段,使用者不得不花费较长的时间去学习以及适应这一系统,通常情况下很难完全掌握系统的操作,也就无法发挥其最大的效用,ERP在我国发展的“早死”现象就是最好的例证。
而信息构建理论关注的焦点正是如何解决这类问题,突出核心思想为“以用户为中心,使用户可理解”,国外一些学者已经在很多领域作了尝试,并取得一定成果,如ElaineG.Toms的信息交互模型、Sarahbidigare的Shoppingcart模型、LouisRosenfeld的企业信息构建模型(EAIRoadmap)等。也是基于这样的思想,本文将信息构建的方法论和思维应用到信息系统开发中去,在弥补传统开发方式不足的同时,也希望使最终开发的信息系统具有可行性、可操作性,并保证系统的易用性和有用性。
三、基于IA的信息系统开发模型
在充分理解信息构建理论以及信息系统开发的概念、内涵、方法、现有模型或方法的基础,建立基于信息构建的信息系统开发模型(TheDevelopmentModelBasedonInformationArchitecture,简称DMBIA),根据图1可以了解其具体包括六个流程:信息概念设计信息内容组织信息结构设计信息界面设计信息系统实现信息系统评估。
1.DMBIA的基本流程
(1)信息概念设计
该阶段主要是以理解信息系统开发用户为宗旨,了解企业现状,确定用户需求,包括信息系统需求企业用户的整体环境,企业优弱势,系统目标以及系统可行性等等。现状了解主要采用市场调查,同时与其他方式相结合的方法。整个市场调查分析的核心在于信息系统开发人员或者说是信息构建师怎样去理解用户信息。以网站信息系统为例,包括理解网站系统建立的短期和长期目标是什么?谁是潜在的观众?人们为何使用你的网站?如何按照重要性程度为每个目标排序?用户在网站上的行为特征?竞争对手的现状?网站的特性和标准,比如下载时间、网页大小、版面、外观和感觉等等?在确定所有以上问题的答案后,再次征求意见,最终得到客户认可的网站目标。
(2)信息内容组织
该阶段的主要工作是根据掌握的信息,通过合理的方法,组织信息内容,形成定义信息结构的文档。作为模型的核心内容之一,信息内容组织的合理性直接影响后期流程的成效。其目的在于能够合理地对现有的用户信息进行归类、区分,尽可能实现所有系统使用者的需求,以便后续的结构设计、定向检索等。信息组织一直是传统图书馆学的研究对象,其方式有很多种,常见的是分类方式以及主体方式。目前,国内外信息构建师较为关注的是沃尔曼先生提出了“LATCH组织模式”、LouisRosenfeld和PeterMorville提出的精确组织方法[8]和模糊组织方法以及孟广均先生提出的信息组织体系。
(3)信息结构设计
该阶段的主要工作是搭建用户的整体信息结构。用户可以利用自己的想象力和经验,去了解信息,理解信息。但当一个信息系统没有提供背景知识时,就必须要有一个逻辑清晰的结构,来形成背景知识以便让观众循着这个结构联想或学习,了解信息的内容,进而找到所需信息的所在地。因此关键点集中在寻找一种结构,一个能最简便表达主题的、正确的、特有的组织格式,能够使读者忽略无关信息,最快发现感兴趣的东西;一个能够容纳信息,以及决定所要显示内容的结构。在信息结构设计时,同样必须完全把握贯穿模型始终的核心思想即需理解用户信息,掌握用户需求。为保证最终的设计结构满足系统目的,信息构建师应从不同的环境中选择需要的信息,并将这些零碎的内容片段的各种元素设计成为一个结构完美、和谐、统一、有机的整体。
(4)信息界面设计
信息界面设计也可以认为是外观设计、视觉设计,以用户理解为主。信息界面设计的效果体现在能够使那些对信息系统不熟悉的用户通过一定的简单了解或操作就能够直接使用信息系统,并获得所需的信息。信息构建与界面设计之间有非常紧密的关系,在设计潜在系统结构的早期阶段,就需要界面设计人员的参与,因为潜在的信息构架必定会影响其在用户界面水平上所做的工作。界面是一个桥梁,许多的对话和交互都是从它开始的,它也是商业目标和用户体验的交叉点。好的界面设计能从表达潜在目的的背景中生成一个有效的、引人注意的视觉体验。信息界面设计主要内容体现两个方面。一个是界面的美观性,用户的可接受性,另一个则是要体现足够的系统导航性。(5)信息系统实现
该阶段将软环境的设计向硬环境的设计转变,整个信息系统实现流程按照笔者模型的设计,主要内容包括系统软件选择,硬件购置,网络布局,系统调试等几个方面。这里主要涉及的是各种计算机网络技术,因此信息构建师需要具备相关的专业知识,也和与其他相关人员配合进行。该阶段很好地体现了信息构建是基于各个学科知识理论之上这一特点。
(6)信息系统评估
该阶段是对系统实现效果的评估,主要是指与用户需要的符合性以及与预先目标的一致性。评估的方面主要包括信息内容组织、信息结构设计和信息界面设计的合理性,以及信息系统的硬件和软件的可靠性。在这里根据信息构建的原理,提出基于用户的信息构建评估,即系统必须体现可用性、信息使用户可理解。以网站设计为例,其主要涉及到内容组织评估,包括内容与用户需求的一致性、内容登机划分是否标准等;信息结构评估,是指内容的组合连接,也就是信息片断是否符合用户所需;信息导航评估,是指导航要数是否清晰,冗余是否多,标识是否明显;信息检索评估,是指检索反映速度是否较快,检索结果是否达到用户满意,检索结果信息展示是否用户可理解等;界面美观评估,是指其信息网站界面基调是否一致、是否体现企业文化内涵等。
2.DMBIA的基本原理
在模型具体应用中,各个阶段的最终目的都在于最终系统的用户可理解,保证在企业对信息需求和利用日益扩大的今天,通过信息构建,可以更好的了解信息,掌握信息,利用信息,创造价值。因而各个阶段始终体现以信息可理解为目的。信息的变化按照周晓英博士的理论,一般可以划分为信息片断、信息集合、信息结构、信息空间四个信息状态,见图2。
模型的构造遵循信息构建的原理,在综合国内外学者对信息构建理解和使用方法的基础上,并考虑信息系统开发的适应性,模型开发原理主要按照信息状态变化过程的四个方面展开,即:
信息片断的集成原理,是指信息构建过程是从信息片段的采集开始,对采集的信息,通过一定的集成准则,集合所采集的信息,简单而言,把采集到的用户未知的信息转换为用户可知的信息,主要涉及到三大方面,集成各种信息资源、综合合理应用不同的媒介和工具、信息最佳有效集成。
信息集合有序原理,是指信息构建过程中对信息集合中信息内容的组织和信息形式的表达形成有序、逻辑、主题鲜明的信息结构体系。
信息结构展示原理,是指信息构建师为序化后的信息设计一个协调一致的、功能化的信息构架,简单的说就是设计一个信息展示界面,一方面有效地展示信息系统构建用户所需表达的信息,另一方面使信息系统使用户能感知信息结构中所存在的信息,可以方便地、心情愉悦地从中获得信息,满足自己的信息需求和实现自己的目标。
信息空间优化原理,是指信息构建过程通过一系列手段和措施,在复杂的庞大的信息空间中帮助人们缓解信息环境造成的心理上的迷惑或行动上的困境,减轻人们认知负担,加强人们信息感知和信息捕捉能力,促进信息接受和利用。
3.DMBIA的基本原则
在模型的实际应用中,信息构建师除了必须在理解信息构建基本原理的基础上,同时必循遵循信息构建的一些基本原则。在信息构建其他学者所制定的原则之上,结合信息系统开发领域的自身规律,得出以下几点模型应用的原则:
以用户为中心原则,是指信息构建时要以用户为中心,从用户的理解、用户的兴趣、用户的习惯、用户的期望、用户的评价方面开始设计和运作。
整体性最优原则,是指必须从整体和各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来考察事物,从整体目标和功能出发,正确处理系统各组成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就是把复杂问题化成若干相对简单的子问题以方便求解。
突出设计原则,是指重视对信息结构、信息界面或信息内容的外观和展示形式进行设计。
美观与功能平衡原则,是指信息构建时要考虑构建结果应当具有的目的和效用,为目的服务而不是为外在的东西服务。
关键词:环境卫生;管理信息系统;开发探讨
在新时期的发展下,管理信息系统逐渐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且取得了明显的成效,管理信息系统最开始出现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末,主要是利用电子计算机技术、网络通信技术及其他软件技术进行信息管理的一种系统,其具有信息传递速度快、准确性高的特点,不仅能够为管理工作带来极大的便利性,还能有效提高工作效率。
一、环境卫生管理信息系统应遵循的原则
在人们物质日益提高的前提下,对环境卫生的保护意识也越来越高,因此加强环境卫生管理工作,为人们创造健康舒适的生活环境也就成为了目前环境卫生管理部门亟待解决的首要问题,并且为了真正提高h境保护水平,构建了一套完整的环境卫生管理信息系统,但在具体应用时需要遵守以下原则:第一,实事求是原则。环境卫生管理部门应根据自身的实际发展情况,如经济能力方面,制定科学合理的开发目标,从而明确规定服务范围;第二,突出重点原则。环境卫生管理系统应在根据实际情况的基础上突出重点内容,从而在满足管理需求的同时有效节约开发成本;整体性原则。信息管理系统属于一个整体性的工程,因此在进行系统的开发过程中要将各项技术融合在内,从而保证系统功能的充分发挥。
二、关于环境卫生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的方法研究
目前,信息管理系统的使用逐渐广泛化,并且关于环境卫生信息管理系统的方法也是层出不穷,但从使用技术和应用普遍性的角度来看,在环境卫生信息管理系统开发中最常用的方法还是原型法和生命周期法。原型法主要是根据使用者对该系统的实际需求来开发的,并且在开发整个过程中完全以用户提出的建议和意见为主展开适当的调整,进行进一步的完善,从而为使用者提供高质量的服务,为环境卫生信息管理系统的稳定运行提供保障;而生命周期法主要是指从环境卫生信息管理系统的开发初期到运行阶段的一整个过程,都要严格按照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和流程展开对信息管理系统的开发。
通过对这两种信息管理系统的比较,我们可知在进行环境卫生信息管理系统开发时,最好还是使用原型法,主要原因在于环境卫生行业涉及到的领域较为广泛,属于重复学科。因此为保证信息管理系统在性能和适用性方面都能达到最优状态。除此之外,信息管理系统的相关开发人员也要和管理人员进行有效沟通交流,让管理人员对环境卫生信息管理系统的运行过程提出适当的建议,并且开发人员要有针对性的展开解决完善,避免出现信息管理系统在使用时无法满足环境卫生管理的相关需求现象。
三、环境卫生信息管理系统的开发过程分析
在环境卫生信息管理系统进行开发过程时,主要包括以下几点:信息管理系统调查阶段、信息管理系统设计阶段及信息管理系统实现阶段,具体阐述如下。
(一)信息管理系统调查阶段
若想有效保证环境卫生信息管理系统的适用性和经济效益性,就要在环境卫生信息管理系统进行实际开发前对系统开发方案的可行性和系统建立完成使用的可靠性展开详细的调查研究。并且在调查工作具体开始时,首先就要对环境卫生部门的内部进行认真调查,内部工作主要是由环境卫生部门、其他部门、经济实力及对信息管理系统的需求程度构成。然后在上述条件都具备的基础上制定环境卫生信息管理系统的相应设计方案,保证其具有一定的可行性。最后对信息管理系统进行仔细调查,并且在调查过程中开发人员和管理人员都要共同参加,这种要求的原因在于虽然大多数的系统开发专业人才对系统开发非常优秀,但对于各部门的工作运行状态却是不太了解,将这二者进行有效结合,不但能帮助系统开发人员更好的对各部门工作流程准确掌握,营造和谐的工作氛围,还能使系统开发人员在进行环境卫生信息管理系统开发时具有一定的针对性,从而实现系统开发的最佳效果。
(二)信息管理系统设计阶段
在进行环境卫生信息管理系统设计阶段时主要包括以下几点流程:第一,总体规划设计。主要包括对功能结构图、模板结构图及工作流程图等;第二,制定科学合理的信息管理系统设计方案和相应的设计流程规范;第三,信息管理系统的配置方案。主要是由设备配置和通信网络组合而成;第四,关于数据信息的储存设计方案。主要包括数据库信息设计和数据库的保密设计等;第五,计算机处理方案设计。主要是由数据信息的输入、输出及程序编写设计等内容。
(三)信息管理系统实现方案
由于环境卫生信息管理系统的开发过程中涉及到众多领域,因此在对计算机设备进行应用选择时,首先要考虑的就是其适用性和售后服务质量如何,如果计算机运行过程中出现故障问题可以及时给予解决,从而为信息管理系统的稳定安全运行提供保障。同时在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阶段对可维护性要引起重视,这时由于系统会在服务环境的影响下发生改变,因此为了更好的满足管理者和使用者的需求,就要保证系统具有可维护性,即定期对系统升级和更新。除此之外,在进行系统的调试过程中,要准确发现系统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隐患问题,避免在使用后出现任何故障现象。
管理信息系统开发与其他领域一样,尤其自身多个方面的特点,例如开发过程复杂、规模比较大、开发受思想限制等等。但也正是因为这些原因,当下的管理信息系统开发面临着多个方面的问题,总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1模型呆板,理论化严重管理信息系统开发过程中软件工程思想
应用所面临的问题有很多,但是就笔者看来,最为严重的一个问题就是其模式比较呆板,不能跟上时展的步伐,同时,开发过程中过度的依赖理论化。而这两个问题就导致了管理信息系统在开发的过程中仅仅只是重视理论与技术,却忽视软件工程思想的重要性,而缺乏了软件工程思想的信息管理系统势必不能满足当下客户的普遍需求。因而,在系统开发过程中,模式呆板,理论化、技术化严重成为了管理信息系统开发过程中一个老大难问题。
1.2结构化分析无法解决复杂的技术和管理问题
结构化问题在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的过程中也存在着很多的问题。这是由于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过程在理论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十分重要的一个阶段,也就是系统分析阶段,在系统开发理论里,也常被称为结构化分析。这种分析方法运用在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过程中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使得分析变得简单化,同时系统的开发也更加符合标准。但是,这种结构分析法却又一个十分严重的弱点,即一旦系统的使用环境发生变化,那么一些软件将不能正常使用,进而很可能会使得整个软件的开发陷入困境,甚至导致软件开发失败。
1.3缺少管理,造成质量评估不准
虽然在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的过程中,技术以及相关理论的运用是十分重要的。但是,如果没有进行有效的管理,那么开发的过程就会变得比较混乱,没有秩序可言,同时也会很有可能导致对软件开发的质量评估不准确。在当下的管理信息系统开发过程中,这种问题是普遍存在的。
1.4闭门造车,导致开发周期过长
软件工程思想在管理信息系统开发中运用存在的问题除了有以上几个方面外,还有一个比较严重的问题就是闭门造车,开发周期较长,这一问题也是管理信息系统开发领域长期面临的一个困难。我国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的专业人士虽然有很多,但是许多人士都没有认识到向先进主体学习的重要性,对于一个软件的开发,总是倾向于一个人且从头开始进行,不去学习他人的优秀开发方法,也不总结相关的开发经验,如此一来,就大大的延长了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的时间,使得开发的周期过长。
2软件工程思想在管理信息系统开发中的应用措施
由上述可知,软件工程思想对于管理信息系统开发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在当下的管理信息系统开发中,软件工程思想的应用却在技术、管理等多个方面存在着严重的问题,且这些问题的存在阻碍了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进度。笔者在此对软件工程思想在管理信息系统开发中应用的措施进行了一定的研究,希望能够为解决上述中存在的问题而做出一些贡献。
2.1将软件工程方法引入到管理信息系统开发中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很明显的看出,运用软件工程思想来进行开发管理信息系统是一件十分复杂的研究。在开发的每一个过程,都需要开发人员进行认真、仔细的思考和研究。因此,将软件工程方法运用到该系统的开发过程中,可以使得软件的开发更有效率。
2.2面向对象分析法的应用
面向对象分析法在软件开发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且已经处于了一个相对成熟的阶段,因此在管理信息系统开发中完全可以大胆的对其进行使用,使面向对象技术能够在管理信息系统开发中发挥其作用。例如,将对象概念进行引入,对实体进行描述,结合类图、数据传递图等分析非结构信息,从而建立合理的非结构模型。如果情况需要,我们也可以将形式化方法引入到系统开发之中,用严谨的语言对客户的需求进行定义。这样系统开发人员可以依据语言和图,对用户的需求进行详细、合理的分析,最终开发出让用户满意的系统。
2.3加强项目管理工作
要想加强软件工程思想在管理信息系统中的应用,还要加强系统开发的项目管理。系统开发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同时每一个阶段,阶段与阶段的衔接都很重要。所以,如果项目的管理工作能够很好的展开,那么管理信息系统在开发的过程中就能够有序的、顺利的进行,不会形成糟烂无章的局面。所以,加强项目的管理工作十分重要。与此同时,可以利用一些软件开发的理论,通过对软件进行评估,来加强软件开发的管理,使得软件开发的成功率大幅度提高。
2.4对原有软件原型进行利用
软件原型一般来讲都是建立在成功经验基础之上的,基本上都能够取得客户的满意。所以,对于管理信息系统来说,消除软件原型是一项比较好的技术。与此同时,原型的建立还有一个好处就是能够纠正系统开发过程中一些不正确、不合理的地方,如此一来,可以使得系统开发过程中所承担的风险变小、同时变得更加透彻,促进管理信息系统的顺利开发。所以,对原有软件原型进行利用意义重大。
2.5利用构件技术避免重复开发
要想加强软件工程思想在管理信息系统开发中的应用,除了要做到以上几个方面外,利用构件技术来达到避免重复开发的目的也是十分重要的一个方法和措施。所谓的构件技术听起来特别复杂,而实际上构件指的就是一个模子,其目的是用来生产预制板。使用构件可以很有效的通过实例,来对应用的软件进行组装并且加以控制。与此同时,使用构件技术还有一个比较好的好处,即一旦一些条件发生变化时,相关人员可以对系统进行进一步的调控,同时,相关人员可以通过研究,制定出一套可行的方案,促使系统的开发成功。事实上,在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的过程中,软件工程思想的应用涉及到多个方面。然而,以上仅仅只是其应用的几个方面,并且每一个方面的探索都还比较浅显。因而仅仅凭借这些研究来促进软件工程思想在管理信息系统开发中的应用水平还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对于软件工程思想应用的研究还需要系统开发领域的专业人士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
3结语
《经济管理应用软件案例分析》是是计算机专业本科生的选修课之一。该课程主要讲述经济应用软件开发中,各种计算机技术的综合应用,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思维和应用开发能力,培养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掌握系统开发所需的关键技术和方法,从而为学生今后在经济和社会的开发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为专业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论文奠定基础。
二、教学模式运行背景
1.课程特点。《经济管理应用软件案例分析》课程是在学生完成《数据库应用》、《数据结构》、《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等相关课程的基础上,从软件工程的角度出发,按照项目的开发顺序,系统、全面地介绍了程序开发流程。从开发背景、需求分析、系统功能分析、数据库分析、数据库建模、系统开发到系统实施及维护,每一过程都作了详细的介绍。由于信息量太大、知识点太多以及专业术语过多,学生难把握重难点,妨碍了学生自学;同时教学知识点过多,课程教学容易出现拉完情况;还有系统开发需进行全局规划,需要具有全局意识,有一定的难度。《经济管理应用软件案例分析》将会以循序渐进的方式介绍ASP.NET的相关技术知识,帮助学生建立开发系统应有的正确观念。
2.学生情况。计算机专业的部分学生前期专业课知识不够扎实,且动手能力不是很强,而本课程知识点多了,需一定动手能力,学生易产生畏难情绪;因此如果还是采用传统教育模式,学生也只依赖课堂学习,不采用新的教学模式,那么上面提到的问题就不会得到较好解决。
三、教学模式设计
1.教学内容改革。《经济管理应用软件案例分析》课程整个教学量是非常大的,需要学生掌握整个系统开发生命周期的开发方法,即从系统规划、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系统实施到系统维护,并且按照各阶段的开发方案对系统进行开发。因此对教学内容改革首先必须仔细分析个系统开发阶段的特点,对教学内容进行分解,部分内容弱化,部分内容重点讲,并以典型经济管理应用软件案例的讲授为基础,带动学生掌握系统开发所需的关键技术和方法,锻炼学生的系统开发能力。
《经济管理应用软件案例分析》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应用软件案例的分析。主要是从软件工程的角度出发,对系统规划、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系统实施到系统维护的每一阶段的关键技术和开发方法进行介绍,对各个阶段所需编写的文档进行讲解,并以案例为基础对开发阶段所需做工作进行说明。另一方面是ASP.NET的学习。对ASP.NET相关背景进行说明,对开发环境进行介绍,如以教材订购系统为例,讲解系统登录、注册、用户主界面等的制作为例,让学生能够按照自己所分析的文档制作对应的系统。
2.教学方式改革《经济管理应用软件案例分析》课程的教学形是一门理论性、实践性都很强的应用性课程,内容抽象。为优化教学效果, 让学生从知识的被动接收者转变为主动参与者和积极探索者,在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去思考、去探索、去发现。为此教学中应结合以下教学方法合理组织教学活动,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学生对此课程的理解。
第一,案例教学。本门课中有些知识较为抽象,对此可结合实际案例进行讲解,以求通俗易懂,以典型经济管理应用软件案例的讲授为基础,带动学生掌握系统开发所需的关键技术和方法,锻炼学生的系统开发能力。例如,在讲解完系统分析阶段后,结合实际项目,给出对应的可行性分析报告。通过实例,帮助学生理解系统分析阶段所需做的工作。
第二,小组实践。由于项目的开发是个团体项目,教师应将学生进行分组,鼓励学生进行小组学习,明确小组的项目要求,在教师指导下由他们自己制定项目开发计划。在多媒体教学、案例阅读与分析(项目管理、可行性分析、需求分析、系统设计、数据库设计等)的基础上对比开发相应系统。比如本课程的考核方式就是以小组为单位,相互交流进行项目开发及文档的编制。学生通过实践的方式,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最终达到熟练掌握系统开发方法的目的,也是对学生所学知识的复习和巩固最有效的方法。
第三,讨论教学。教师在教学中应该适当的转换角色,围绕中心问题同学生相互交流个人看法,相互启发,相互学习。针对学生提出的难点再进行重点讲解。教师不应该死板地遵照预先制定的课堂教学计划,在教学中应该多于学生进行交互,并对学生进行适当鼓励,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比如学生在编制可行性分析报告时,对于可行性分析部分存在难点,可以针对不懂的地方进行讲解。对于部分报告编写认真且良好的学生给予鼓励,并以范本的形式给其余学生浏览,供其余学生学习。
第四,多媒体教学。在教学过程中使用多媒体技术是有必要的,既可以使一些教学难点的讲解变得生动形象,同时又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轻松自如的环境里逐步提高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 例如,讲解数据流图的绘制,可以由教师边讲解边演示制作步骤,然后在屏幕上打出练习题,让学生学习绘制数据流图。学生填完后将几个学生的数据流图再放到展示台上,让学生们指出他们填的对不对?问题出现在什么地方?
第五,自主学习。教师应该激励和支持学生自主学习。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明确给出学生应该自主学习的内容范围,由他们自己制定学习进度、方式。比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教授系统公共模块的制作,再选用教材供学生自学,帮助学生建立开发系统应有的正确观念。当遇见问题时,教师给出一些指导。
四、课程考核及评价
课程考核应采取平时成绩与实践操作相结合,以小组方式自由选题,按照系统开发流程编写对应的可行性分析报告、需求报告、设计报告、测试报告等,根据所编写的文档开发系统。系统功能可概要化抽象实现,不需大而全,要求概而精。这样对学生进行分阶段测试,力求客观地、全面地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既符合本科教育培养目标的要求,又能真实反映学生学习能力,使考核评价伴随学习的全过程。
【关键词】 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系统分析;系统设计
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企业越来越重视计算机系统的运用。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企业若要得到稳定的生存和长期的发展,就必须努力开发并有效利用信息资源。信息资源的获得是依靠当今社会普遍流行、使用的电子计算机来实现的。各个企业在管理方面应全面提高管理水平,构建并完善企业管理信息系统,以便进行信息化管理,来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
一、结构化生命周期开发方法
结构化生命周期开发方法基本思想是:用系统的思想和系统工程的方法,按用户至上的原则,结构化、模块化地由顶向下整体性地分析与设计和自底向上逐步实施。用结构化生命周期开发方法开发一个系统,将整个开发过程划分为5个依次连接的阶段:即系统规划阶段,系统分析阶段,系统设计阶段,系统实施阶段和系统运行阶段。这5个阶段共同构成了系统开发的生命周期。
由此可见,该方法所表现的是一种自顶向下的观点,其显著特点是能够很好地将系统开发过程的整体性和全局性显示出来,其强调的是以整体优化为前提来进行具体的分析设计。结构化开发方法流程(如图1所示)。
该方法也显示出了另一观点,即将开发阶段进行严格地区分,它强调一步一步地严格地进行系统分析、设计和实施,每一步工作都及时地总结,发现问题及时地反馈和纠正,后一阶段的工作必须建立在前一阶段工作成果的基础之上,使每一阶段的工作都有可靠的依据,这样就可以减少开发过程中所存在的盲目性,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混乱状态的出现,使成功开发管理信息系统的几率大大提高。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计算机技术不断提高,计算机在企业管理信息系统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其各种要求也越来越高。由于管理信息系统的更新频率越来越大,企业对于开发方法提高了时间上的要求,适应社会需求的系统开发应该是能够在最低费用的条件下保证完成的时间最短。在这种趋势下,结构化方法的规范化和标准化将其存在的不足之处渐渐地显现出来,将其归纳为以下几点:
一是,开发周期较长,此方法的阶段划分过程比较严格,每一步工作都需要认真完成,并对文档的质量有着较高的要求,需要较多的时间。
二是,不能及时适应经常变化的环境,导致开发出的系统不能满足企业管理需要,与现实相脱离。
三是,工具落后,系统开发过程需要很多的分析图表,这些分析图表没有较为先进的工具,只能手工绘制,导致人力和时间的浪费。
四是,违背人类认识事物的规律性,该方法需要开发者具有很好的预见能力,一些不可抗力是不能避免的,用户的需求是不能脱离主观影响的等,要求开发者对这些因素的掌握不符合客观规律性。
可见这种结构化方法存在上述四方面缺点,但是不能因此而忽视其严密的理论基础,也不能因此彻底放弃该系统工程方法。这是因为,该方法在一些系统开发中往往是必不可少的,一些甚至是必须采用,特别是复杂系统的开发。现在开发工具越来越多,使得开发的工作效率有所提高,为结构化方法不断注入新的生命力。它还可以作为比较流行并被广泛采用的一种优秀的系统开发方法,尤其是与其他方法相结合,会产生更好的效果。
二、原型法
原型法的基本思想是系统开发人员凭借自己对用户需求的理解,通过强有力的软件环境支持,构造出一个实在的系统原型,然后与用户协商,反复修改原型直至用户满意。原型法通过把实验机制明确地引入系统的开发过程,从本质上避开了传统的结构化分析设计法严格的需求定义阶段。用户的需要是在不断的运行和评价原型的过程中逐步明确。在系统开发过程中,用户不再面对难以理解的图表,而是直观的软件,在演示或使用中提出需求,避免了需求表达不清等问题使系统开发真正体现面向用户的原则。其开发过程是分析、设计、编程、运行、评价多次重复、不断演进的过程。该方法的基本原理(如图2所示)。
在采用原型法进行系统开发时,需要满足下面几个条件:首先,同结构化方法一样,原型法也需要较短的开发周期以及较低的开发成本;其次,需要对原型进行评价,而且要求用户进行参与;再次,原型必须具有可行性,即是能够运行的;最后,要以原型的运行结果为依据,来对原型进行合理评价,然后以该评价结果为依据,对原型进行修改。由此可见,原型法具有开发周期短的优点,使用起来比较灵活,适用于中小型管理体制和组织结构不稳定、有变化的系统。原型发的特点是需要快速形成和不断修改演进,使由这种方法开发出的系统具有较强的适应性,且易于修改。
然而,原型法在严格意义上还不能作为软件工程方法而独立存在,实际上的原型法只能最为系统开发思想,没有与其相适应的专门的配套工具。具体地说,它只支持在软件开发早期阶段快速生成后期产品样品的过程,不是完整意义的方法论体系。要想充分发挥原型法的效能,就必须有效结合其他软件开发方法。
三、面向对象的系统开发方法
面向对象的系统开发方法是建立在对象、类、封装、继承、多态性等概念基础上的系统开发方法。面向对象方法的基本思想是基于所研究的问题,对问题空间进行自然分割识别其中的对象及其相互关系,建立问题空间的信息模型,在此基础上进行系统设计,用对应对象和关系的软件模块来构造系统。其目的是提高软件系统的可重用性、可扩充性和可维护性,使软件系统向通用性方向发展,逐步使软件系统的生产能像硬件组装那样,由“软件集成块”来构筑。
面向对象方法的开发过程包括定义问题、识别对象、详细设计问题和程序实现4个步。该方法的优点是接近现实世界,限制了人的主观因素的影响,有效控制了因为人的不同而在认识系统上所产生的偏差。这种方法面向的应用解决了传统结构化开发方法中客观世界描述工具与软件结构的不一致问题,缩短了开发周期,解决了从分析和设计等到软件模块结构之间多次转换映射的繁杂过程。
面向对象方法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它的应用必须要有功能较强的软件的支持。在开发大型的信息系统的过程中,若是自始至终都采用自底向上的方法,没有自顶向下整体划分的过程,就很可能得不到系统全貌,导致系统结构不合理、各部分关系失调等问题。这种方法在应用上同上述两种方法一样,需要与其他方法的结合,来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优势。
四、结语
综上所述,共有三种管理信息系统开发方法,每种方法都有各自的优点和局限性。在实际应用过程中,最优的开发方法就是根据要开发系统的具体情况,如综合规模、复杂程度、开发工具等因素,来采取相适应的开发方法,或者将几种方法结合运用。在经济不断发展,信息资源越来越重要的时代,一个企业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谋发展,在诸多企业间脱颖而出,就必须及时掌握信息动态,建立合理有效的管理信息系统。
参考文献
[1]杜栋,田卿,刘小健.企业信息化的第3股浪潮:协同管理系统(CMS)[J].信息系统工程.2009(1)
[2]罗艳辉,李彬,邓飞其.基于ERP与CRM整合的卷烟销售管理系统[J].微计算机信息.2009(6)
[3]李彪,尤文,杨玉春,李俊峰.矿山企业能源计量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与应用[J].中国计量.2009(2)
[关键词] 系统开发;统筹法;管理信息系统
[中图分类号] F224.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024(2006)11-0173-03
[作者简介] 许 青,江西科技师范学院专科部管理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经济数学;
黄丽华,江西科技师范学院专科部管理系实验师,研究方向为会计电算化;
熊中侃,江西科技师范学院专科部教务处长,研究方向为计算机应用。(江西 南昌 330038)
近半个世纪来,随着各学科间的相互渗透、相互交叉,开成了许多边缘学科,数学作为研究客观世界中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在许多学科中得到广泛的应用。本文试从系统开发角度,利用数学方法,借助于计算机,探讨电算化系统开发中数学方法的应用。
一、系统开发中网络技术运用概述
系统开发是指管理信息系统的研制过程,即构思、设计和实现一个管理信息系统的过程。
系统开发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工作,按照系统工程的思想,系统开发一般要经过系统开发的准备、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系统实施等阶段,在实际中,一个系统的开发往往技术复杂,研制周期长,耗费资金大,协作单位多且协作关系复杂,除非运用某种计划和协调方法,否则难以了解和控制其进展,而网络技术则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力手段。
统筹法又称网络技术,它主要包括计划评审术和关键路线法。计划评审术的基本方法有助于在大型任务中管理和控制人力、材料、设备和时间的利用,可用它来找出任务中的关键部分并对其作出必要调整,达到按期完成任务的目的,最适合于包含很多不确定因素的大规模开发的研究性的任务。比前者早1年问世的关键路线法是一种考虑确定因素开发、研究项目的计划和协调方法。除适用范围的所不同外,两者方法相近,都是用网络图表示一项计划的整个过程,而且都是以时间最长的路线作为关键路线来重点予以管理。
统筹法的基本原理是将研究与开发的项目和控制过程用网络图形式地、逻辑地、连贯地构成整个计划模型。通过分析和计算,找出关键工序或关键路线,通过不断改善,调整平衡网络计划使资源(人力、物力、财力等)在系统中得到合理安排,有效地加以利用,以最少的时间和资源消耗来完成整个系统的预期目标,从而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统筹法应用于系统开发有以下几个优点:
1.可将整个系统开发过程有效地组织起来,指明关键所在,使开发者能对所开发项目所需时间、人力、财力、物力等统筹考虑,全面安排。
2.通过网络图可以反映整个系统开发的过程结构,相互关系及其进度,有利于各部分间的配合,步调一致地完成共同任务;
3.可以把一个复杂的系统分解为若干个子系统,从局部最优达到整体最优;
4.可以借助于计算机这一有效工具,提高管理水平。
系统开发之所以能借助于网络计划技术,是基于系统开发的过程,也是按系统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有步骤的展开。同时不排除在某段时间内相互交叉,以及根据需要可同时开展不同阶段的工作,而且其中所涉及的因素也往往是不确定的,抽象出的模型与统筹法十分类似。因此,统筹法在系统开发过程中如有可能得到应用,将对其研制周期、耗费资金、关系的协调起到有益的作用。
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是一个大型软件,研制开发技术难度大,需要包括会计师,程序员和用户在内的各方面专业人员共同协作才能完成,而系统开发中的准备和分析阶段是系统开发的基本工作阶段,这一阶段的工作成效将直接影响着整个系统开发的顺利完成。该阶段内所投入的时间和精力越多,将来设计和实现的效果越好,困难和波折也越少。下面仅就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开发的准备阶段来具体讨论统筹法的实施。
二、系统开发中准备阶段统筹法的实施
应用网络方法编制计划时是用网络图来表示一项工程,组成工程的各道工序相互关系的,由事项、作业(工序)和路线3部分组成:
1.事项:表示作业的开始或结束,用“”表示。
2.作业:指一项工作或工序,用“”表示,工序需占用时间,在网络图中,作业时间为零的工作称为虚作业,其作用是将前后工序联接起来,表明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
3.路线:指从起点开始,顺箭头方向连续不断达到终点的线路。完成一个作业可能有许多可以同时进行的路线,其中最长路线称为关键路线,其时间直接影响到整个任务的完成期限,编制网络图的基本思路是要在网络图中找出关键路线并挖掘潜力,合理利用资源以达到缩短工期、降低费用的目的。
一般网络图的绘制可分为三个步骤,即任务的分解、作图和编号。
任务的分解是将一个系统根据需要分为若干子系统。再对子系统确定各步骤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关系,不断修改后,客观反映出任务的结构和内在联系,最后将其联系制成作业关系分析表。
电算化信息系统的准备阶段,主要是根据用户所提出的要求,确定新系统的目标,找出原有系统的问题,同时,对企业内部会计活动、外部环境进行调查,然后,交由有关部门审核,根据上述分析,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开发的准备阶段,可大致表述为表1所示内容。
其中,初步调查可同时从三方面展开:由用户提出现行系统问题,会计师和用户共同调查企业内部状况及外部环境,由程序员提出新系统所需资源及新系统设想,分别写出书面调查报告,共同以新系统进行可行性分析,然后交有关部门审核。
作图是按作业关系分析表所标明的各作业先后顺序,将事件和作业用直线连接。表1可相应表述为图1所示网络结构
图1中各作业标号含义见表1,其中虚线表示虚工序,表明作业C、D、E、F完工后,H才能开工,虚工序的作业时间为0。
为便于管理、控制和计算,网络图中各事件均应编号,一般原则是从左到右,从上到下。
画出网络图仅仅是运用网络技术的开始,网络图中参数是对计划进行管理、组织、协调和控制的重要依据,是定量分析的基础。下面着重讨论事件时间参数的计算。
1.事件最早开始时间的计算- TE。事件最早开始时间指事件开始的各作业最可能开始工作的时刻。为任务的最初事件开始到本事件完成时的最长时间之和,计算从网络的始点开始,自左至右逐一进行计算,分两种情况:
A.当一支箭头指向某一事件时,如图1中的⑨,即ij则TE(j)=TE+T(i,j)
B.当多支箭头指向某一事件时,如图1中的⑥,则TE(j)=max{TE(i)+T(i,j)}
2.事件最迟结束时间的计算― TL。事件最迟结束时间表示该事件结束时的各作业最迟必须完工的时刻,在此时刻若完不成则会影响后续作业的按时开工,计算应从网络图的始点开始,自右至左,直到始点。相应也分两种情况。
A.当一个事件引出一个箭头时,如图1中的②,TL(i)=TL(j)-T(i,j)};
B.当一个事件引出多个箭头时,如图1中的③,TL(i)=min{TL(j)-T(i,j)}
3.事件的时差。 R(i)=TL(i)-TE(i),亦称为松弛时间,其值若为正,表示按计划提前完成的时间,为负表示超过计划完成的时间。时差越大则挖掘时间的潜力也越大。
4.关键路线的确定。关键路线即可行路线中时间最长的路线,其时差为0,它将影响到整个任务的完成。因此网络计划管理的一个基本思想就是在关键路线上抢时间,争取缩短任务完成的周期。
三、关键路线的计算
下面通过计算找出关键路线,图2中箭头位置下方所标数字为各作业所耗时间。
解题步骤:
1.从始点开始按顺序计算出各事件的最早开始时间,直至终点,其结果用“”标明。
2.从终点开始往始点方向计算各事项的最迟完成时间,直至始点,其结果用“”标明。
图2中各事项的最早开始时间计算如下:
由此得事件分析表如表2
其中松弛时间为0的事件(事件4因不能构成关键路线除外)所构成的路线为关键路线(在图2中用粗线标出),即关键路线为:①②③⑥⑧⑨⑩
表2中事件的最早可能实现时表示该事件开始的各工序最早什么时间能够开始,此时前面各工序都已结束,而事件的最迟必须实现时表示这个时间里此事件还不完成,就要影响它紧后的各工序的按时开工,因此关键路线上各工序的时间是紧密衔接、环环相扣的。而在非关键路线上各工序的配合存在提前或拖后的可能性,可机动灵活地利用时间,在保证整个目标实现的前提下,将多余的人力、物力、财力支援关键路线的各道工序,以保障整个计划的顺利完成。
实际中,以上计算可以交由计算机完成。
对应于表2,各记录见下表,其中最早开工时、最迟结束时为计算值,不必输入,第一条记录对应于TE=TL=0,最后一条记录对应于TE=TL。
当最早开工时=最迟结束时,对应的结点即在关键路线上。
参考文献:
[1]刘仲英.管理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1993.
[2]杨世胜.计算机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1985.
[3]朱世立.汉字TRUE BASIC语言和系统工程常用方法[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1988.
[4]童惠泉,王筱琴,舒辉.实用企业管理电算化[M].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1995.
Abstract: In this article, the definition of UML is described, the UML graphics is classified, the UML development process is put forward for object-oriented modeling of information system. As an example, the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information system based on Web, the author has illustrated the UML application for object-oriented information system development.
关键词: UML;面向对象;图;信息系统
Key words: UML;object oriented;diagram;information system
中图分类号:TP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08-0189-02
0 引言
面向对象方法(Object-Oriented Method)是一种把面向对象的思想应用于软件开发过程中,指导开发活动的系统方法,简称OO(Object-Oriented)方法。面向对象方法不仅是一种软件工程的开发技术,而且是一种对客观事物进行分析与处理的思想方法。
1 统一建模语言
1.1 UML的定义 统一建模语言UML(Unified Modeing Language)是一种建模语言,是第三代用来为面向对象开发系统的产品进行说明、可视化和编制文档的方法,它用若干个视图构造系统的模型,每个视图描述系统的一个方面。UML吸取了面向对象技术领域中其他流派的长处,它适用于各种规模的系统开发,使用UML进行系统分析和设计,可以加速开发进程,提高代码编写质量,并能促进软件复用,方便集成已有的系统。
1.2 UML的图形 统一建模语言UML的图形可以划分为5类。
①用例图(Use Case Diagram)。用例是对系统提供的功能的描述。用例图从用户角度描述系统功能,指出各功能的操作者,用例图定义了系统的功能需求。②静态图(Static diagram)。静态图包括类图、对象图和包图。类图描述系统中类的静态结构,不仅定义系统中的类,表示类之间的联系如关联、依赖、聚合等,而且包括类的内部结构。对象图是类图的实例,使用与类图基本相同的标识,与类图不同之处在于对象图显示类的多个对象实例,而不是实际的类。包由包或类组成,包图表示包与包之间的关系,用于描述系统的分层结构。③行为图(Behavior diagram)。行为图包括状态图、活动图、交互图(顺序图、协作图)。状态图描述类的对象所有可能的状态以及事件发生时状态的转移条件,是对类图的补充;活动图描述满足用例要求所要进行的活动以及活动间的约束关系,它是一种特殊的状态图,强调对象间的控制流程;顺序图展现了一组对象和由这组对象收发的消息,用于按时间顺序对控制流建模。④交互图(Interactive diagram)。交互图包括顺序图和合作图,描述对象间的交互关系。顺序图显示对象之间的动态合作关系,强调对象之间消息发送的顺序;协作图与顺序图相似,除描述对象间的协作关系,强调对象之间的关系。⑤实现图(Implementation diagram)。实现图包括构件图和配置图。构件图描述代码部件的物理结构及各部件之间的依赖关系;配置图定义系统中软硬件的物理体系结构,它可以显示实际的计算机和设备以及它们之间的连接关系,也可显示连接的类型及部件之间的依赖性。
1.3 UML在面向对象信息系统开发中的建模过程
图1是UML建模过程的一个高层视图,这是一个迭代递增的开发过程,每次迭代都包含软件生存周期的所有阶段,采用这种开发方法不是在项目结束后一次性提交软件,而是分块逐次开发和提交,每次迭代都可以分为以下5个阶段:第1阶段,需求分析。需求分析是捕获用户要求,包括功能性需求和非功能性需求。第2阶段,系统分析。系统分析是对用例图的进一步扩展,是从逻辑概念角度表达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第3阶段,系统设计。系统设计是在系统分析的基础上将分析模型中概念性的模型转化为与具体语言挂钩的设计模型。第4阶段,系统实施。将设计模型转换为系统的源代码,是信息系统最终产品的最重要部分之一,这部分工作重点在系统编程工作。第5阶段,系统测试。在系统构建后,对系统的功能和结构进行确认,使用多种测试方法和手段来保证系统的正确性。
2 基于Web的教务管理信息系统开发实例
以基于Web的教务管理信息系统开发为例,说明UML在面向对象信息系统开发中的应用,重点对前3部分内容进行说明。
2.1 需求分析 基于Web的教务管理信息系统开发要根据高职院校实际情况,充分考虑教务管理工作业务流程、业务项目和业务规范,基于校园网络、为教学管理提供科学、规范、高效、准确、便捷的高职院校教务管理平台。通过系统调研可知,系统面向的用户有4类:系统管理员、教务管理员、教师、学生;系统主要实现的功能有5项:系统管理、学籍管理、教学管理、考务管理、师资管理,系统用例图如图2所示。
2.2 系统分析 系统分析是对在需求分析的基础上,提取系统的类,用包类、类图、顺序图等描述它们合作的概况。
2.2.1 包图。基于Web的教务管理信息系统划分为人员、事务和接口3个包,分别控制不同的应用。系统分析包图如图3所示。
2.2.2 类图。统一建模语言UML用类图描述系统中的静态结构,根据系统划分的3类包图,分别绘制人员、接口和事物包中的类图,以人员包为例,类图如图4所示。
2.2.3 顺序图。顺序图用于描述对象间的动态关系,着重体现对象间消息传递的时间顺序,以课程管理为例,顺序图如图5所示。
2.3 系统设计 系统设计是通过考虑现实环境,将分析阶段的模型扩展和转化为可行的技术实现方案。
2.3.1 活动图。活动图既可用于描述操作(类的方法)的行为,也可用于描述用例和对象内部的工作过程,用活动图建模后可以清楚地了解进程的操作过程,以教务员课程管理为例,活动图如图6所示。
2.3.2 协作图。协作图用于描述系统中相互协作对象间的交互关系和关联链接关系,与顺序图不同之处在于,顺序图侧重于表示交互的时间顺序,而协作图侧重于表示交互对象的静态链接关系,以教务员排课课程管理为例,协作图如图7所示。
2.4 系统实施和系统测试
2.4.1 系统实施。系统实施是信息系统开发的一个重要阶段,其目的是把系统分析和系统设计成果转化为可实际运行的系统,主要任务就是根据构造模型进行编码,并对已构造的模型进行修正。
2.4.2 系统测试。系统测试是信息系统开发的最后一个阶段,其目的是保证新系统运行的正确性和有效性。
3 结束语
综上,在面向对象信息系统开发中,以UML为工具为系统进行建模,可以针对系统开发不同阶段的具体任务,建立不同的模型。
参考文献:
[1]邵维忠,杨芙清.面向对象的系统设计[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关键词:地方高校;应用型专业;案例式教学;DSP
一、引言
《DSP系统开发》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应用型课程,该课程要求学生具备卷积、相关运算、频谱分析以及滤波器设计等基础知识,同时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硬件知识和软件编程基础。该课程目标是培养学生成为动手能力强、宽口径的应用型人才。地方高校的课程繁多,每门课程课时有限,难以在有效的时间内完成课程的学习和掌握必要的知识。另外,为了能培养出适应社会的应用型人才,我们积极响应《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积极探索地方高校应用型课程的教学改革。本文以工科通识类课程——DSP系统开发为例,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探索课程的教学改革。
二、DSP系统开发课程特点和问题分析
《DSP系统开发》是一门理论和实际紧密结合的专业应用型课程,它涵盖的知识面非常宽,主要包括以下内容:DSP系统的硬件结构、指令系统、开发平台;数字信号处理的基本理论和算法(FFT、FIR等);DSP汇编语言、C\C++语言和CCS开发工具。同时要求学生了解DSP器件的发展过程及其特点,熟悉DSP器件的基本原理,总体结构、指令系统和寻址方式,学会DSP汇编语言程序的开发,了解TMS320系列中1至2种芯片的使用方法,掌握利用DSP实现软硬件系统的设计,如完成FIR滤波器、FFT算法、实时小系统的设计。学生在学习该课程时感觉硬件结构复杂,寄存器多,理论难度大。笔者从事DSP课程的教学十余年,在该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倍感电子技术行业的发展之快,软件不断升级,芯片不断完善,性价比不断提升,市场不断扩大。如何加强地方高校学生学习DSP这样一门应用型非常强的课程,已成为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本院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开设的《DSP系统开发》课程安排在大三下学期,总学时为40学时,其中理论28学时,实验12学时。结合地方高校学生的实际情况,本文在分析该课程的特点基础上,提出以案例式教学为基本单元,以实验室教学为补充的教学改革方法,以提升学生的综合实践和应用技能。
三、DSP系统开发课程案例教学探索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创新性教学方法,它通过引导学生进行案例的交流和研讨式分析,以达到利用案例获取相关信息和数据来实现问题的解决,使学生掌握课程知识和基本技能。案例教学已经引起国内外学者的高度关注,成功地应用在很多学科领域。DSP技术的教学分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部分,目的重在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技能。在地方高校应用型转型背景下,本文提出采用以下方法实现DSP系统开发课程的案例教学探索。1.DSP系统开发课程案例教学法的组织案例教学法的组织过程包括:案例的搜集和整理阶段,案例的分析和讨论阶段,案例的总结归纳。其中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是DSP课程教学改革的一个关键环节,因此教师要将一些有趣的DSP案例引入课程教学中,使枯燥的教学过程变得知识趣味化。针对本学院电子信息专业的学科特点和培养目标,结合DSP课程的教学进度和教学计划,我们通过查阅大量相关文献资料,整理了四个典型案例,制作教学课件,具体案例包括:存储器模块(寻址方式),FIR滤波器的DSP实现,FFT算法的DSP实现,任意波形发生器设计。我们对案例教学的整个环节进行总结,包括知识点的归纳、编程语言的使用、芯片内部结构的学习等。2.DSP系统开发课程的案例教学实施本节以“案例三:FIR滤波器的DSP实现”为例,进行案例教学过程的实施,该节内容包括以下四个知识点:FIR滤波器的基本理论;FIR滤波器的设计方法;FIR滤波器的MATLAB仿真;FIR滤波器的DSP实现。具体的实施过程包括讲解环节、自学环节、答疑环节。(1)讲解环节教师对学生讲解准备的典型案例,首先进行知识点的串讲(FIR滤波器的基本理论,FIR滤波器的设计方法,FIR滤波器的MATLAB仿真、FIR滤波器的DSP实现),然后提出需要讨论解决的问题,如MATLAB仿真获取的滤波器系数文件如何导入DSP的汇编程序中,最后安排本班同学进行课后学习和分组讨论。其中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13级共42人,分为6组进行讨论,要求各组学生认真准备,积极讨论。(2)自学环节学生带着教师提出的问题和疑难知识点进行资料查询、搜索、组内讨论,整理出问题的答案和解决办法。(3)答疑环节学生自学完成后,教师安排课堂时间进行集中讨论,由小组长汇报结果,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办法,其他组提出问题,教师进行现场辅导。小组汇报结束后,教师提炼学生存在的难点问题,整理进行讲解和补充,启发学生思考,以获得最佳的讨论效果。3.DSP系统开发课程的案例教学效果分析通过案例式教学后,学生在实验室进行独立考核试验——“FIR滤波器的DSP实验”,具体实验要求:两组完成32阶高低通FIR滤波器的DSP实验,两组32阶带通FIR滤波器的DSP实验,一组32阶带阻FIR滤波器的DSP实验。在实验过程中,学生能够正确阅读和修改程序,正确设置断点、探针,获得最终的实验仿真效果。例如,高通滤波器的仿真效果如下图所示,其中图(a)为输入信号的频谱图,(b)为输入信号经高通滤波后的输出信号频谱图。该实验效果说明进行案例教学后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更加牢固,更加灵活。
四、结束语
本文针对地方高校应用转型的需要,研究应用型课程“DSP系统开发”的案例式教学模式。在DSP系统开发课程特点和问题分析的基础上,笔者提出该课程的案例式教学方法。通过典型案例的活动实施,学生提高学习的主动性,提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学习兴趣,更好地适应高校应用转型需求。
参考文献:
[1]洪波,王秀敏,徐明彪,等.基于创新理念的DSP课程实验教学研究[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4.33
[2]张新平,冯晓敏.重思案例教学的知识观、师生观与教学观[J].高等教育研究,2015.11
[3]李晓琴.案例教学在《旅游规划与开发》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6.12
[4]李寒梅.案例教学在教师教育课堂教学中的观察与启示[J].中国大学教学,2013.06
[5]王华荣.以案例教学推动大学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大学教学,2011.04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培养;专业方向课程群;教学改革
2011年鲁东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获得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立项;2012年成为山东省名校工程重点建设专业之一。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建设期间,鲁东大学将围绕建设应用型、有特色、国际化高水平大学的发展目标,面向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坚持“夯实理论基础,突出专业特色,注重实践能力,激励知识创新”的原则,创新教育模式,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国际化视野的应用型计算机技术人才;面向应用型人才培养,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面向地方经济和行业需求,设置了“嵌入式系统开发”等专业特色方向;围绕特色方向培养目标,确立了各个方向的课程构成。本文从专业方向课程群的规划、基于方向群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考核方式的改革等方面进行探讨与实践,以期更好地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为未来的就业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专业方向课程群的组织与规划
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构建了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实施层次性、个性化和模块化。通过设计不同的基础理论模块、不同应用方向的模块课程来体现层次教育、个性化教育,有利于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2013版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方案主要包括:公共基础课程、学科选修课程、专业必修课程以及专业方向选修课程四大模块。其中,在专业方向的设置上,主要面向地方经济和行业需求,突出工程应用,设置了数据库系统开发、嵌入式系统开发、智能信息处理三个特色专业方向。在专业方向知识体系设置上,首先从专业方向的培养目标着手分析学生应该具备的能力、应该掌握的知识体系;其次,根据知识体系选定相关课程,并从课程相关性、科学性、实践性、可操作性等方面进行详细论证;最后确定各个专业方向的课程群。数据库系统开发、嵌入式系统开发、智能系统开发三个专业方向课程群具体规划如下:
1.数据库系统开发课程群
由“Java程序设计”“C#程序设计”“大型数据库”“软件工程”“数据库系统开发”五门课程组成。学生在专业必修课程中已经学习了数据库系统原理课程,掌握了数据库的原理知识,具备了数据库设计的能力;“Java程序设计”和“C#程序设计”代表了程序设计的两大方向,锻炼学生的编程能力,将在第五学期开设;“软件工程”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科学规范地进行软件开发,培养学生的工程应用能力,将在第六学期开设;“大型数据库”主要讲授Oracle数据库管理系统,使学生能够熟练地进行Oracle数据库的开发与管理,将在第六学期开设;“数据库系统开发”课程是以实践为主的综合应用课程,旨在锻炼学生对于数据库、编程语言以及软件开发思想的综合运用能力,在第七学期开设,为第八学期的毕业设计奠定基础。
2.嵌入式系统开发课程群
由“单片机系统与应用”“嵌入式体系结构与应用”“EDA技术与应用”“嵌入式操作系统”以及“嵌入式系统开发”五门课程组成。学生在专业必修课程中已经学习了电路、数字逻辑以及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具备了进行计算机系统学习的硬件理论基础;“单片机系统及应用”作为嵌入式系统的入门级课程,使学生熟悉和掌握各种常用接口、元器件的硬件设计和底层控制程序的编写方法,为嵌入式系统的相关后续课程打下基础,将在第五学期前半学期开设;“嵌入式体系结构与应用”课程培养学生从“整体”的角度认识、研究和解决嵌入式计算工程问题的方法和能力,将在第五学期后半学期开设;“EDA技术与应用”和“嵌入式操作系统”课程作为嵌入式系统的中间层,将在第六学期开设;“嵌入式系统开发”是以实践为主的综合应用课程,培养学生硬件知识和嵌入式系统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将在第七学期开设。
3.智能系统开发课程群
由“模式识别”“计算智能”“机器视觉”“互联网数据处理”以及“智能系统开发”五门课程组成。学生在专业必修课和选修课中将学习“算法分析与设计”“智能技术概论”“人工智能”以及“机器学习”等课程,“模式识别”和“计算智能”将在第五学期开设,为学生进行后续的学习打下坚实的理论和算法基础;“机器视觉”和“互联网数据处理”偏重于互联网各种类型数据的处理,结合推荐系统等应用,将在第六学期开设;“智能系统开发”是综合实践类课程,训练学生构建包含文本、图像、音频和视频等信息的综合处理系统,培养学生的知识综合应用能力。
二、专业方向课程群的理论教学改革
课程群是由内容联系紧密、逻辑性强的多门课程组成的有机整体,其弱化了课程的独立性,强化了课程之间的亲和性,突出各门课程所蕴含的技能定位,凸显它们为共同培养目标而服务的特征。本章将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材编写等方面探讨专业方向课程群的理论教学问题。
1.优化课程群相关课程的教学内容
基于课程群的理论教学,需要根据培养目标层次把握课程内容的分配、实施和技能的实现,从而打破了课程内容的归属性。因此,课程群建立之后,首先应该基于课程群进行相关课程教学内容的优化与调整。选拔能够把握课程群培养目标、熟悉教学内容的资深教师担任课程群负责人,定期组织课程群主讲教师进行讨论,以建设目标为依据,对课程群相关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整体优化;同时,课程群中的每门课程也应该建立相应的子目标。以数据库系统开发课程群为例,具体优化方法说明如下:
(1)删减课程中重复、陈旧过时的教学内容,适当增加本专业方向的前沿知识。在“Java程序设计”和“C#程序设计”两种编程语言的授课中,对程序语言的语法内容应该进行删减,结合项目从系统的角度结合案例进行程序设计方法的讲述。在“大型数据库”课程中不再讲述与数据库原理课程重复的SQL语法部分,重点讲解Oracle殊的SQL语法结构、PL/SQL程序设计以及Oracle数据库管理。“软件工程”课程中简化传统的结构化软件开发方法,重点基于UML讲述面向对象的软件开发方法。“数据库系统开发”课程则是以实践为主,重点培养学生数据库应用系统的开发能力,为之后的毕业设计和未来工作奠定基础。
(2)分析各门课程知识点之间的关系以及侧重点。“Java程序设计”和“C#程序设计”两门课程的知识点侧重于程序设计,“大型数据库”课程侧重于数据库设计、管理与维护,“软件工程”侧重于软件开发方法。开发语言、数据库、开发方法是构建一个案例系统的必备条件。通过一个案例系统的开发将课程群各门课程的知识点合为一体。
(3)选取课程教学体系中的典型教学案例贯穿于课程群课程的教学内容,节省教学时间,提高课程群的规模教学效益。在教学过程中选取学生容易理解的教学案例,如:学生选课系统、图书管理系统等。在开发语言Java和C#教学中,借助于教学案例讲解开发语言访问数据库的方法;在大型数据库课程中结合案例讲解数据库后台编程的方法;在“软件工程”课程里从工程的角度进行整个案例系统的分析与设计;在“数据库系统开发”课程中实现案例系统的完整开发。在整个课程群的教学中,选取的案例是连续的、不断迭代和完善的。
2.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在课程群课程理论内容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逐渐改变以往填鸭式教学方法,综合运用项目驱动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小组合作讨论、自主学习等多种教学方法与教学方式,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1)项目驱动教学法。项目驱动教学法是在具备一定的条件与要求下,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任务而进行的多次、分步骤的教学活动,课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专业方向课程群中的课程相关性很大,先开课亦是后续实践课的基础。因此,可以考虑选择同一个项目,贯穿于各门课程。项目的选择需要课程群所有老师讨论确定,选取学生容易理解、可实现、操作性强的项目,也可以邀请校内外专家和技术人员对项目进行评定。项目选定以后,根据项目总体规划进行任务划分,密切结合各门课程的知识点进行任务的分配。在所有任务的驱动之下,学生修完课程群中所有课程后将实现一个完整的项目开发。这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工程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同时又能够增强学生的成就感和自信心,为后续的就业奠定基础。
(2)案例教学法。在采用其他教学方法的同时,穿插采用案例教学法会使得内容的讲解更加清晰,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在教学中设计了大量的教学案例,教师先对教学案例进行分析,再进行操作演示,最后学生进行模仿完成相应的任务。当然,案例的选取与设计至关重要。应该基于课程群的总体目标以及每门课程的教学目标,结合每门课程的特点,选取有效的案例,充分发挥每个案例的作用,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点。
3.加强基于课程群的教材建设
引入课程群后,结合教学目标对知识体系进行总体规划,各门课程的知识点既有侧重点又有相互的关联。而现有的教材只针对单一课程,更多地考虑知识的全面性,很少兼顾与其他课程的关联,不能满足方向课程群教学的实际需要。为此,在专业方向课程群的实际教学中,应该不断积累教学经验、教学案例与教学素材,编写满足课程群教学需要的特色教材。
三、专业方向课程群的实验教学改革
进行应用型人才培养关键在于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为此,基于专业方向课程群,对实践教学进行改革,重新修订实验教学大纲,改进实验教学方法,对实验过程进行规范管理与指导。具体方法如下:
1.增加实验学时,加大实践学分的比重
对于实践性较强的课程,适当减少理论学时,增加实验学时。以数据库系统开发课程群为例,Java程序设计、大型数据库和数据库系统开发课程的实验学时都增加到36学时。
2.加大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的比例
在每门课程中减少验证性实验,增加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知识综合运用能力。方向课程群中最后一门课程,如数据库系统开发课程,是以一个完整的系统开发作为实验内容,以培养学生系统化思维能力、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针对一些课程增设课程设计或综合实训环节
例如,Java课程讲完后开设两周的Java综合实训,让学生在实训中巩固所学的知识,加深对知识的掌握与应用。同时,在专业必修课程中的一些核心课程也增开相应的课程设计,进一步加强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4.改进实验教学方法
实验课程的开展主要以学生自己操作为主,教师讲解为辅。但从学生的实际情况来看,大多数学生在实验中对教师的依赖性太强,习惯于照着教师提供的实验材料和步骤操作。如果脱离教师提供的实验大纲或参考程序,大多数同学将无从下手。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较差,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教师实验教学的方法存在问题。教师直接将实验详细步骤或程序发给学生,学生不需要思考就可以完成,造成了学生的严重依赖性。为此,教师应该调整实验课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于少量验证性实验,可在实验参考文档中巧妙设置错误,使系统产生故障,由学生自己寻找解决方案,这样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而且可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对于设计性和综合性的实验,题目相对较难,教师应该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和案例教学法给学生适当的引导和讲解,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完成实验。
四、专业方向课程群的考核方式改革
课程考核是学校、教师对学生进行评价的重要手段。在目前应试教育背景下,学生最熟悉的考核方式就是卷面考试。但对于实践性较强的计算机专业课程来说,这种考核方式很难全面地、合理地反映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以及实践应用能力的高低等等。同时,对于专业方向课程群的课程考核,其课程内容之间的关联性很强,同时每门课程的实践性也很强。为此,基于方向课程群,探讨课程考核方式以及成绩评定方法是非常必要的。
1.考试形式多样化
方向课程群中的课程重点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因此可以采用上机考试的形式,如“Java程序设计”和“C#程序设计”课程。对于操作性很强的课程,如“大型数据库技术”,采用上机考试方式,通过学生的操作可以很直观地反映出学生知识掌握的熟练程度。而对于综合性较强的课程,如“软件工程”和“数据库系统开发”,则可以采用大作业的形式。同时,如果方向课程群中的课程在一个学期开设,则可以探讨采用一个大作业同时考核两门课程内容的方式。如设计并实现一个应用系统,既可以考查数据库知识又可以考查编程语言的掌握情况。这样,不仅可以减轻学生的负担、提高完成质量,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
2.建立综合测评体系
通常情况下,综合成绩一般由三七分的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综合而来。考虑到专业方向课程群中的课程教学重点是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都设有实验课时,因此实验成绩应该在综合成绩中占有较大的比例。通过专业特色方向课程群的建设,多门课程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对课程内容进行优化与调整并形成一条主线,使得学生学习的思路更加清晰,能够从系统的角度来理解、掌握和应用知识点,有利于专业特色方向培养目标的达成。在山东省名校工程项目的支持下,完成了嵌入式系统开发和数据库系统开发两个课程群(共10门课程)的网络平台和资源建设;同时,在课程群的带动下,又设立了操作系统、计算机组成原理等校级精品课程10余门。未来几年,继续坚持以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培养为目标,在教育信息化建设背景下,继续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完善课程教学资源,探索翻转课堂、MOOC教学等新型教学模式的使用,更好地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以及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彭佳红,彭佳文,拜战胜.农科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群建设研究[J].高等农业教育,2010,3(3):66-67.
[2]陈家俊,韩郁葱,杨洋.基于课程群和项目驱动相结合的教学改革与探索———以皖西学院为例[J].石家庄学院学报,2011,13(6):122-123.
一、精确软件开发过程概述
相对于精确软件开发过程,统一软件开发过程(RationalUnifiedProcess,RUP)中存在着诸多的不足与弊端。所谓的统一软件开发过程(RUP)主要是指以网络基础、面向对象的程序开发方法论,它就好像一个在线的指导人员,能够为全部层级、所有方面的软件程序开发提供开发模板、方针建议以及案例支持等等。统一软件开发过程(RUP)拥有着一个十分完整的框架结构,在该框架结构下,技术、实践等面向过程的方面以及代码、模型、文档等其它开发组件均被囊括其中。但是统一软件开发过程(RUP)的不足也是显而易见的,笔者在深入分析研究的基础上,以统一软件开发过程(RUP)为基础,给出了一种相对更加高效、更加可行的精确软件开发过程。精确软件开发过程的终极目标就是弥补统一软件开发过程(RUP)的不足,通过科学、系统以及有计划的指导,提高软件开发的效率、可行性尤其是成功率,能够为中小型软件系统的开发提供必要的扶持和帮助。精确软件开发过程的基本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合理简化使其更具针对性。统一软件开发过程(RUP)的主要面向对象是那些常规性的绝大多数的软件系统开发,因此,在针对性方面显得不足,没有能力可以根据实际的问题给出具有很强针对性的软件开发设计方案。尤其是那些开发数量与日俱增的中小型软件系统,应用统一软件开发过程(RUP)则会使得整个开发过程显得啰嗦、累赘和臃肿,软件设计人员除了要进行软件设计活动之外,还需要有效处理统一软件开发过程(RUP)天生的不足,增加了软件开发人员的工作压力。而精确软件开发过程的基本思想则采取了与统一软件开发过程(RUP)的面面俱到截然相反的理念,即“分割简化、细致明确”。具体而言,就是将软件开发过程的复杂性问题进行合理划分,分析并探讨相对简单的部分,明确这些简单部分之后进行设计活动和实现活动。
由于精确软件开发过程来源于众多的中小型软件系统的设计实践,因此,它在有效解决实际问题不仅高效,而且极具针对性和简化性。这些特点使得不论是软件开发人员还是软件工程管理人员都能够比较容易地接受精确软件开发过程,获得良好的执行效果。第二,能够实现软件开发支持的最大化。在软件开发的过程中,存在着诸多的不确定性因素,例如软件设计人员对于业务理解的偏差、系统用户对于业务的变更和微调等,统一软件开发过程(RUP)很难进行有效地应对,而精确软件开发过程则能够很好地解决软件系统在开发过程中出现的各种不确定性因素。这主要是由于精确软件开发过程当中,软件系统开发团队的人员构成与统一软件开发过程(RUP)团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前者不仅拥有软件系统开发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更有用户业务领域的专家。因此,精确软件开发过程的软件系统设计团队能够在开发的整个过程中与用户进行直接、没有偏差的交流,及时发生客户对于业务的新要求、新变化,相应地,客户也能够在交流过程中了解软件系统开发的具体进程,并根据软件系统开发团队的要求为软件系统开发提供最大的支持和协助。第三,优化合理的软件系统开发过程。对于统一软件开发过程(RUP)而言,它的过程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计划过程、需求分析过程、设计过程、编码过程、测试过程以及运行维护过程。其中,统一软件开发过程(RUP)的设计过程要比精确软件开发过程(该过程的设计过程主要包括整体性设计过程和详细设计过程)笼统得多;而统一软件开发过程(RUP)的测试过程中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即开发人员的测试过程和用户的测试过程,且开发人员的测试过程密切联系着编码过程;同时,测试过程之后直接进入到运行过程也缺乏合理性,这两者之间应该增加“试运行过程”,即保持“测试过程试运行过程运行过程”的顺序,经过试运行过程证明系统具有良好的稳定性之后再进入到正式的运行维护过程中。有鉴于此,精确软件开发过程对软件系统开发过程进行了合理化与优化处理,将其划分为以下七个方面,即需求定义过程、外部设计过程、内部设计过程、编码测试过程、联合测试过程、系统试运行过程、系统初运行过程。其中,“外部设计过程”和“内部设计过程”同属于大的设计过程,“联合测试过程”则合并了编码和开发人员的单体测试,单独增加了“系统试运行过程”这一个重要环节。正是由于精确软件开发过程对软件系统开发过程进行了合理化与优化处理,使得软件工程管理人员能够更加有效管理和控制软件系统开发的进程。同时需要说明的是,精确软件开发过程在每一个开发环节当中均有开发进度文档,该文档的主要作用就是用来进行阶段性任务的明确、任务完成人员和完成时间的严格定义,借助于开发进度文档,彻底实现了软件系统开发进程的精确化管理和控制。第四,基本思想概述。通常以上三个方面的论述我们知道,精确软件开发过程是建立在统一软件开发过程(RUP)的基础之上的,并充分融入了CMM(CapabilityMaturityModelforSoftware,能力成熟度模型)理念,是一种具有很强针对性的软件开发过程。所以,精确软件开发过程中对中小型的B/S系统及其类似软件系统的开发过程具有非常好的适应性。精确软件开发过程的基本思想可以概述为以下几个方面:(1)过程的细化分割。精确软件开发过程实现了对复杂问题的细化分割,将其划分成为多个简单的问题进行分析处理,不论是系统开发过程还是软件工程管理均更容易;(2)软件开发团队当中增加了新成员——业务领域专家,他的阶段性介入对于增强整个软件系统开发团队业务能力方面是不言而喻的,提高了发现不合理业务的及时性,并能够给出专业化的解决方案,有效解决了软件系统开发资源;(3)优化合理的软件系统开发过程,包括需求定义过程、外部设计过程、内部设计过程、编码测试过程、联合测试过程、系统试运行过程、系统初运行过程等七个过程,更加科学合理。精确软件开发过程要求计划具有非常高的细致程度,例如,以周为单位进行计划的制定,以天为单位确定开发计划,以小时为单位明确测试计划,等等。总体而言,精确软件开发过程能够为软件开发质量和开发进度提供更可靠的保证,对于软件工程水平较低的国内现状而言,其积极作用还是非常显著的。
二、基于精确软件开发过程的X系统开发实例
某企业需要开发一套物流中心仓库管理系统,要求对仓库进行严格的控制,即对仓库进行精确的入/出库管理,提供在库量的实时监控,并且为财务用户提供准确的入/出库数据以及相关的财务数据。需求定义。在立项初期,首先确立系统开发的对应体制,包括开发商、用户系统课负责人、用户业务负责人。在开发商方面,有项目经理,项目组、开发人员以及技术支持人员。项目经理主要负责项目整体进度的把握已经项目合同的相关事宜。项目组长则全面的管理项目的开发进展,对各个开发阶段进行全程的跟踪,并且对项目中的相关技术方面的问题做出决策,还包括了与用户系统负责人进行联络。开发人员主要负责系统需求的获取,系统设计以及系统实现。在用户方面,系统负责人主要起联络开发商和用户的作用,协助开发商和用户对业务需求进行沟通。另外,还负责向系统课的领导汇报系统的开发进度情况以及开发遇到的重大课题。业务负责人主要由实际工作的操作者构成,是系统功能的提出者以及系统测试和确认的人员。外部设计。在需求定义阶段,己经对系统的功能需求进行了详细的讨论与确认,系统整体上可以分为8个大的功能模块,主要包括系统管理、Maste管理、集装箱堆场、仓库管理、溢出仓库管理、工厂侧管理、财务用户部分和Housekeeping。在每个人功能模块当中又划分了若干了个功能画面,分别对用户提出的需求进行实现。内部设计。详细描述了系统数据的数据结构,定义了各个数据表以及表中的数据字段的名称、类型、长度、含义等相关信息。系统实现。开发系统环境:MicrosoftWindowsServer2003SP2;开发平台:MicrosoftVisualStudio2003;开发语言:,C#,JavaScript;数据库服务:MicrosoftSQLServer2005;数据库客户端:Oracle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