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常用的审计方法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关键词:工程造价;审计常用方法;效率提升
前言:效率提升的思路是各行各业快速发展都应该具备的工作意识,快速、完整地进行工程造价审计工作,对计算审核中涉及的各方利益都认识清楚,把握重点细节,确保各个环节的财产使用效果为最佳。《暂行办法》中的相关审计工作要求已经不适用于当下的工程造价审计工作的时效性保障的要求,所以制定出更为快速有效的审计办法,是帮助常用审计方法不断进步的重要途径。
一、工程造价审计内容研究
工程造价审计的主要内容包括对协议、合同、招投标文件、工程量、定额子目套用、材料价格、签证、费用的审计。
只有认识这些内容,不放过任何一个环节,才能更好地完成现有的审计工作。当然本文另一个主旨在于提升审计工作的效率,所以了解以上所说内容,更有助于我们快速研究工程造价的诸多因素,缩短工作时间,为审计工作的时效性提升保驾护航。
二、着重审查工程变更工程量的正确性
对工程变更进行价款审查的重要基础就是对审查工程量正确审查,对这项任务的正确性研究将直接影响到整个工程变更价款的正确性存在与否。
首先是对是否按照各专业定额规定的工程量计算标准进行了相应计算,比如在对楼面找平面积的时候应该扣除凸出地面的设备基础占用的面积,但是实际并没有扣除此项,就说明存在不正确性;其次是要按照设计变更单、现场签证单、隐蔽工程验收记录计算的工程量数额,是否按照正确的施工图纸、实际施工内容进行了计算,如果没有就说明存在计算的不正确性;第三就是审查工程量是否和定额子目的工程内容存在重复现象。如果承包商为了获得更高的利益,虚增工程量变更签证,就以为着其中存在计算的不正确性;第四就是在实际的工程场地测量工程变更量。尤其是对设计变更单或者现场签证单工程量进行详细复核,避免工程量虚增的现象出现。
三、工程造价审计的常用方法研究
(一)全面审计法
全面审计法是指按照国家或行业建筑工程预算定额的编制顺序或施工的先后顺序,逐一的全部进行审查的方法。其具体计算方法和审查过程与编制施工图预算基本相同。此方法的优点是全面、细致,经审计的工程造价差错比较少、质量比较高,但工作量较大,对于工程量比较小、工艺比较简单、造价编制或报价单位技术力量薄弱甚至信誉度较低的单位须采用全面审计法。
(二)标准图审计法
标准图审计法是指对于利用标准图纸或通用图纸施工的工程项目,先集中审计力量编制标准预算或决算造价,以此为标准进行对比审计的方法。按标准图纸设计或通用图纸施工的工程可集中审计力量细审一份预决算造价,作为这种标准图纸的标准造价,或用这种标准图纸的工程量为标准,对照审计,而对局部不同的部分和设计变更部分作单独审查即可。这种方法的优点是时间短、效果好、定案容易。缺点是只适用按标准图纸设计或施工的工程,适用范围小。
(三)分组计算审计法
分组计算审计法是一种加快工程量审计速度的方法。即把组成单位工程的最基本元素一一分项工程划分为若干组,并把相邻且有一定内在联系的项目编为一组,审计计算同一组中某个分项工程量,利用工程量间具有相同或相似计算基础的关系,判断同组中其他几个分项工程量计算的准确程度的方法。
(四)对比审计法
对比审计法是指用已经审计的工程造价同拟审类似工程进行对比审计的方法。这种方法一般应根据工程的不同条件和特点区别对待。一是两工程采用同一个施工图,但基础部分和现场条件及变更不尽相同。其拟审计工程基础以上部分可采用对比审计法;不同部分可分别计算或采用相应的审计方法进行审计。二是两个工程设计相同,但建筑面积不同。
(五)筛选审计法
建筑工程虽然有建筑面积和高度的不同,但是它们的各个分个分部分项工程的工程量、造价、用工最在每个单位面积上的数值变化不大,我们把过去审计积累的这些数据加以汇集、优选、归纳为工程量、造价(价值)、用工等几个单方基本值表,并注明其适用的建筑标准。这些基本值犹如“筛子孔”,用来筛选各分部分项工程,筛下去的就不予审计了;没有筛下去的就意味着此分部分项的单位建筑面积数值不在基本值范围之内,应对该分部分项工程进行详细审计。此方法的优点是简单易懂、便于掌握,审计速度和发现问题快。适用于住宅工程或不具备全面审计审查条件的工程。
三、提升工程造价审计工作效率的途径研究
(一)审计计划的科学制定
工程审计项目涉及的专业面非常广,土木工程、电气、消防、暖通、给排水、园林、装饰等专业内容都是工程审计项目。所以各专业进行有效的分工合作,专业之间通过密切合作,才能保证审计计划的全面完成。必须将咨询机构接受委托确定项目负责人及审计组成员之后,对每个专业项目都要有专业的审计人员存在,每个审计人员都要明确自己的工作目标,清楚合同期限规定。审计过程中,必须根据项目计划做好调整,合理利用一切审计资源(设备材料的采价程序、价格资源),缩短审计周期。
(二)遵守相关的执业规范
做好工程审计工作,有助于帮助发、承包商双方的经济利益提升,由此必须遵守相关的执业规范,提升自身的公信力。避免一人说了算的现象出现,建立内部复核的严谨工作机制,由一人进行对外联系,保证审计人员在交往过程中不出现任何失当的现象。
(三)灵活选用审计方法
全面审计法的使用,有可能导致审计工作的时效性降低,所以对于工程造价审计工作来说,选用抽样审计是比较合理的,但是抽样审计工作不是随意审计,而是根据不同的工程施工情况作出相应的审计工作的实施内容的确立。遵循重要性原则,合理选取重点工程内容作为审计的对象。当然,我们必须用灵活的思路看待工程审计工作,稳固实践观念在审计师思想中的“经济地位”,全面负责的同时,更要发现各个细节的不同之处,从而能够找到重点。
(四)科学编制签证审计定案表
签证审计定案表一般来说控制难度较大,因为许多工程项目的施工合同在签订过程中往往会出现问题,加上施工现场监督的不合理,签证手段不全等内容就给工程竣工结算工作带来了巨大的困难。发、承包双发没有进行通力合作,工程结算审计就会出现分歧。所以必须按照合理、完整、准确的工程竣工结算报告进行全面编制,给审计工作的合理完成打下良好的基础。
总结:
综上所述,要想最大限度节约审计成本,必须从现实的工作困境中解脱出来,全方面考虑工程施工的审计内容,重视每个细节的审计事项,进而使整体性的审计内容获得重组与“进化”。当然,单一不变的审计思路不能帮助审计工作有任何起色,我们还要灵活考虑审计使用方法,对工程图纸与现场施工建设的内容做出详细观察与分析,做好“实时监控”工作,从时间上体现工作效率的快速性,从内容上弥补工作的不完整性。
参考文献:
[1]张创茂;浅议基建造价审计[J]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1年03期
[2]谭峥嵘;提高工程造价审计效率的途径与方法[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08年12期
[3]郭靖;论工程造价审计常用方法及提高效率的途径[J]今日科苑;2009年24期
[4]周荣;“新公共管理”模式下的政府绩效审计[J]湖南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3期
关键词:工程造价:审计:效率;方法
工程竣工结算需要各方配合才能完成。结算审核涉及各方利益,审核过程中不确定现象决定了实施过程中存在许多不可控因素,要在《暂行办法》规定的时效内完成项目审计存在不少难度。如何适应这一规则的变化是工程造价咨询机构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
一、提高审计效率的途径
1、合理利用审计资源,严格按计划实施审计项目
审计计划是提高审计效率的需要,也是咨询机构内部控制的需要。工程审计项目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所涉及的专业面越来越广,一般项目除土建专业外,电气,暖通,消防、给排水,园林,装饰等专业一应俱全。工程结算审计需要各专业分工协作,甚至需要整合咨询机构所有专业力量或聘请外部专家才能完成。在此过程中,项目负责人若无计划实施随意发挥,专业之间的统筹协作就会有问题,继而对项目完成的工作效率产生影响。因此咨询机构在接受委托确定项目负责人、项目审计组成员后,由项目审计组制定详细的审计计划,根据合同约定的审查期限分阶段安排工作,将项目进一步细化,分工明确到每一个审计人员,并要参加本项目的每一位审计人员清楚工作目标,明确合同期限。项目实施过程中要充分保证审计人员项目分工的稳定。由于审计对象的多样性,审计过程中还要对项目计划及时修整,争取项目时间安排的主动权。
审计过程中还应注意合理利用审计资源,缩短审计周期。缩短审计人员对项目的了解时间缩短审计周期的一个重要因素。
此外。对于特殊工程的设备材料,特别是外购设备材料的采价程序,审计组应在保证公正的前提下通过承、发包双方既有渠道,或利用咨询机构现有价格资源,尽量缩短采价的时间。
2、遵守执业规范,保证审计项目的公正性和时效性
工程审计项目涉及工程发、承包双方的经济利益,无论哪一方,如果对咨询机构的工作方法或审计程序感到不公正,咨询机构的公信力会受到影响,审计组的工作成果要为他们所签证确认就会变得困难。有些机构在承接较小的项目时,审计组由一人说了算,没有内部复核,对外联系任由一个人进行,以及审计人员在交往过程中的失当,均有可能招致委托方或承包方对咨询机构产生不信任感。
3、合理选用审计方法,提高审计工作效率
执业较为谨慎的造价工程师在审核较小的审计项目时,多自觉不自觉地采用详细审计的方法来完成审计项目。但较大的工程项目详细审计不仅没有必要,而且不符合现代审计时效性的要求。工程造价编制和工程造价审计的最大的区别在于前者是全面的编制,后者是合理科学的抽样审计,因此工程造价审计必然适用抽样审计。审计抽样不是随意抽样,除了抽样方法的科学性以外,还要求遵循重要性原则。在符合性测试的基础上,审计组可以在项目审计计划中规定应审查项目的重要性标准。在该项目段符合性测试通过的前提下,不属于重要性标准的不作为审计关注的重点。
4、签证审计定案表,按期完成工程竣工结算报告的编制
签证审计定案表作为工程造价审计最重要的环节,控制难度最大。一些工程项目由于施工合同签订不严谨,施工期间现场管理不到位,变更签证手续不全等原因,给工程竣工结算带来了不确定因素。由于发、承包双方利益不同、站的角度不同,各说各的理,审计签证时往往难以达成一致意见,给最终的工程结算审计工作造成困难,致使咨询机构审计周期延长导致违约。
二、工程造价审计的常用方法
我国建筑工程造价的改革刚刚实施,原有的定额计价和改革后的工程量清单计价法正处在双轨并行,逐步过渡阶段,并贯穿于施工图预算、标底编制和工程决算等各个计价环节之中。造价真实性审计的难度进一步加大。在提高审计质量的前提下,为提高审计工作效率,最大限度地节约审计成本,根据建设项目的不同特点采取不同的审计方法显得尤为重要。
1、全面审计法。是指按照国家或行业建筑工程预算定额的编制顺序或施工的先后顺序,逐一的对全部项目进行审查的方法。其具体计算方法和审查过程与编制施工图预算基本相同。此方法的优点是全面、细致,经审计的工程造价差错比较少、质量比较高,缺点是工作最较大。对于工程量比较小、工艺比较简单、造价编制或报价单位技术力量薄弱,甚至信誉度较低的单位须采用全面审计法。
2、标准图审计法。是指对于利用标准图纸或通过图纸施工的工程项目,先集中审计力量编制标准预算或决算造价,以此为标准,进行对比审计的方法。按标准图纸设计或通用图纸施工的工程一般地面以上结构相同,可集中审计力量细审一份预决算造价,作为这种标准图纸的标准造价;或用这种标准图纸的工程量为标准,对照审计。而对局部不同的部分和设计变更部分作单独审查即可。这种方法的优点是时间短、效果好、定案容易:缺点是只适用按标准图纸设计或施工的工程,适用范围小。
3、分组计算审计法。把分项工程划分为若干组,并把相邻且有一定内在联系的项目编为一组,审计计算同一组中某个分项工程量,利用工程量间具有相同或相似计算基础的关系,再判断同组中其他几个分项工程量。这是一种加快工程量审计速度的方法。
4、对比审计法。是指用已经审计的工程造价同拟审类似工程进行对比审计的方法。这种方法一般应根据工程的不同条件和特点区别对待。一是两工程采用同一个施工图,但基础部分和现场条件及变更不尽相同。其拟审计工程基础以上部分可采用对比审计法;不同部分可分别计算或采用相应的审计方法进行审计。二是两个工程设计相同,但建筑面积不同。可根据两个工程建筑面积之比与两个工程分部分项工程量之比例基本一致的特点,将两个工程每平方米建筑面积造价以及每平方米建筑面积的备分部分项工程量进行对比审查。如果基本相同时,说明拟审计工程造价是正确的,或拟审计的分部分项工程量是正确的。反之,说明拟审造价存在问题,应找出差错原因,加以更正。三是拟审工程与已审工程的面积相同,但设计图纸不完全相同时,可把相同部分,如厂房中的柱子、房架、屋面、砖墙等进行工程量的对比审计,不能对比的分部分项工程按图纸或签证计算。
1、大量观察法:指从社会现象的总体出发,对其全部单位或足够多数单位进行数量观察的统计方法。
2、统计分组法:指根据统计研究的任务,将所研究的社会经济现象总体按照一定标志划分为若干组的方法。
3、综合指标法:指运用各种统计综合指标来反映社会经济现象总体的一般数量特征和数量关系的研究方法。
上海医院主任医师 梅长 林薛澄
治疗肾病,常需用激素类药物。谈到激素的副作用,许多病友往往为之色变。“满月脸”、“水牛背”、骨质疏松、血糖升高、消化道溃疡、电解质紊乱等等,常常让病友担心、烦心,甚至揪心。这里介绍几种方法,以助病友与激素巧妙“过招”。
1.豁达开朗心愉快
在肾病患者冲击治疗阶段,大剂量的激素副作用比较明显。但病友们可要知道,始终保持治疗康复的信心,保持乐观、开朗的心境,这是对抗激素副作用的首要条件。有了好的心境,才能处之泰然,才能主动积极地配合医生,寻求办法,正确应对激素的不良反应。
2.锻炼适度常补钙
骨质疏松、钙离子的流失是激素的一大杀手锏,病友在治疗期间要注意补钙。平时,还要坚持锻炼身体,但只能进行运动强度较小的活动,如散步、太极等。
3.胃部防线保护好
大量激素使用往往可诱发或加重溃疡病,引起烧心、腹痛、黑便等。因此保护胃黏膜的药物必须遵医嘱按时服用,如奥美拉唑等。饮食上需注意忌食酸辛冷辣的食物。
4.注意保健感染少
激素还是一种免疫抑制剂,使用期间可诱发或加重感染。病友要注意休息,清心寡欲,保持生活环境的卫生,少去人群密集的公共场所。还要注意驱寒保暖,严防感冒。一旦体内有感染症状,如上呼吸道感染、腹泻等,应当及时控制。
5.及早护肤防痤疮
激素,还经常让病友遇上一个头疼而又无奈的问题,那便是长痤疮。不过,它的出现只是暂时性的,随着药物的减量,痤疮会慢慢消失。
慢性咽炎的常见病因
江西省中医院副主任医师 梁启军
1.多语耗伤气阴,使得咽喉部免疫屏障受损,引起慢性感染,发展为咽炎。老师、播音员等以语言为职业人士的咽炎多于此有关。
2.长期吸烟者、久闻油烟者、油漆工人或其他长期遭受有害气体刺激者,咽部黏膜受损,易发咽炎。
3.嗜酒或夜生活过度,会耗损肺肾之阴,咽是肺之关,肾经走行咽喉壁,咽炎有时候成了肺肾阴虚首发症状。
4.有些人久受压抑、精神抑郁或遭较重生活挫折,会感到咽部有异物感,这就是中医所说的“梅核气”,也属慢性咽炎一种。
5.部分颈椎病患者,也会出现咽部异物感,患者会自以为患了咽炎,其实是颈椎病的一个症状。
40岁,膝痛高发 喝牛奶可预防
文/吴润果
人到中年,身体不少零件都开始老化。天天转来转去的膝关节首当其冲,免不了受到磨损。广州市第十二人民医院院长李斯明从1999年开始研究膝盖疼痛至今,他发现,一般人膝关节疼痛的发病高峰是在40岁以后,年龄越大,发病率越高。
李斯明认为,40-45岁的女性膝关节痛与绝经后雌性激素水平下降有很大关联,平时喝牛奶补钙是预防膝关节疼痛的关键。
欧洲的中老年人很少有骨质疏松的。李斯明说,他在瑞士给一个90岁老年人做手术,发现老人的骨头跟年轻人一样硬。他分析,这是因为欧洲人每天都会大量喝牛奶。
李斯明认为,牛奶中的钙质远比钙片中的钙有活性,基本可以被人体吸收,是很好的补钙方法,因此建议大家要天天喝牛奶。
一、经济效益审计的一般方法我们所说的经济效益审计的一般方法,也可以称为经济效益审计模式,在各种经济效益审计、任何项目的效益审计都通用.经济效益审计的一般方法可以总结为这几步:"搜集审计证据,对照审计标准,从而做出审计评价,提出审计意见和建议".
事实上,企业进行经济效益审计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而要想达到这一目的,就需要对企业的经济活动及其结果进行综合的系统的检查分析,同时还需要尽可能的搜集证明经济效益目前已达到水平和存在提高效益可能的审计证据,然后把审计证据和审计标准进行有针对性的比较,判断企业经济效益的高低优劣,接着做出审计评价,最后再提出审计意见和改善管理和提高经济效益审计的建议.
二、经济效益审计的技术方法在经济效益审计中,审计人员必须要运用大量的技术方法来评价企业已经达到的经济效益水平,这样才能很好的证实生产力各要素的利用程度,同时也才能进一步寻找提高经济效益的潜力的途径.从技术方法的选择上看,主要有以下这些方法:
(一)传统的审计方法所谓的传统审计的方法是指过去用于财务审计的方法,主要包括核对法、审阅法、查询法、调节法、鉴定法、盘点法、观察法等.在经济效益审计中,为了保证审计数据的正确性,审计人员必须要审核有关经济效益数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这就需要用到大量的财务数据.
同时,在审查影响经济效益的原因、挖掘潜力时也要运用某些传统审计的方法.
(二)经济活动分析方法企业的经济效益审计主要的工作之一,就是要审查经济效益的实现程度,并进一步检查和分析影响经济效益的原因.
现代企业常用的经济活动分析方法主要有因素分析法、比较分析法和平衡分析法.
(三)图表审计方法运用图表审计方法经济效益审计可以来帮助审计人员完成审计的目标,其主要是利用各种图表,或者分析表格反映经济现象,并且进一步揭示经济现象相互的依存关系的一种方法.一般来说,审计人员通过图表审计方法,可以更好的评价经济效益的实现程度,并且能够进一步分析影响经济效益的原因,这就对审计建议和采取纠正行动有积极的帮助.这种审计方法的主要特点是:可以使比较复杂的现象变得直观清晰,具有通俗易懂、简明扼要、形象生动的鲜明特点.排列图、调查表、系统图、流程图、因果关系图、网络图等是常用的审计方法.
(四)数学分析方法数学方法分析是经济效益审计中最重要的方法之一.数学分析方法是指建立经济数学模型对生产经营和经营成果进行定量计算,可用作对计划、预测和决策的审计.回归分析法、线性规划法、投入产出法等都是目前经常使用的数学分析方法.
三、业务经营审计选用的方法审计人员在审查主要业务经营的效益时,主要考虑以下几种方法.
(一)审查计划时的常用方法1.审查计划编制依据的常用方法一般企业的审计人员要根据预测的内容和预测对象的不同,考虑使用相应的预测分析方法.
(1)如果市场波动很大,或者是缺乏完整的历史资料时适用主观预测法,就考虑采用销售人员估计法或者管理人员评判意见法进行预测.
(2)如果进行多年的长期预测,或者重大经济问题预测,就必须需具备相当专门知识,可考虑采用专家意见法.
(3)如果市场出现变动,有上升或下降趋势时,就应该考虑采用加权移动平均数法预测;如果是市场发展有变化,但是其是呈上升趋势时,就可考虑利用直线回归分析法预测销售额.
(二)审查计划平衡的方法在企业的经济审计中,审计人员需要审查所编制的计划是否综合平衡,比如说生产和销售的平衡,原材料供应和需要的平衡,生产能力和生产任务的平衡等,一般是通过平衡表来完成的.如果是大型联合企业,就可以考虑使用投入产出法审查所属单位是否综合平衡.
(三)审查计划执行情况的方法审查计划是否完成,一般计算计划完成百分数、超产(减产)数、超(减)产百分数的方法来进行,也可采用比较分析的方法来进行.
二、审查销业务活动的常用方法
1.审查合理利用资源、合理组织生产的常用方法.
被审计单位的生产往往受资源条件的限制,审计人员要帮助被审计单位提高经济效益,或审查被审计单位是否做到用最少的资源消耗,取得最大的利润,可用线性规划法.如果限制条件中的自变量为两个,可采用图解法;如果限制条件中的自变量有多个,可以用单纯性法求出资源的最佳组合.
2.查找生产经营中的关键问题,研究原因时的常用方法.
经营管理中经常要找出管理的弱点、生产中的限制因子,以便采取改进措施.如企业生产的各种产品中,哪几个产品是影响利润的关键,众多材料中哪些材料是管理的重点,产生的各种废品中,首先应抓哪一废品等等,这时可用排列图、因果分析图、经济活动分析方法和统计分析方法等.
3.研究提高经济效益的措施时的常用方法要帮助被审单位提高经济效益,就要针对存在的原因和问题寻找改进的措施,并在各种措施中寻找出最佳措施.这时,审计人员可以采用系统图法.
四、管理审计选用的方法管理审计使用的方法除了经常用查询法了解被审单位的管理情况和用观察法到现场观察管理工作外,还用调查表法、流程图法、组织系统图法、金额法和评分法等.
(一)调查表法.调查表法是根据审计工作的要求事先拟好需了解的问题,设计好调查表格,发给有关人员征求意见的方法.这是管理审计搜集审计证据的重要方法,一般设计成问题式,称为问题式调查表.设汁调查表时要注意:
1.必要性,所提的问题应该根据审计工作的要求,不提无关紧要和审计目标无关的问题;2.可行性,所提的问题要使被问人容易回答,不提那些人们难以回答的问题;3.准确性,所提的问题力求简洁明确,还要避免具有诱导性、暗示性的问题;4.艺术性,问题要讲究策略技巧,所提问题不要引起被问人反感,刁;要用刺激性词句.问题式调查表发给有关的干部或职工,有时可发给全体职工.根据情况回答人可记名,也可不记名.一般说无记名的调查表可消除回答者顾虑,缺点是有的职工随便回答;记名则较郑重,但回答者有时有顾虑.
审计人员应根据调查要求设计,对回收的调查表要认真整理分析.
(二)流程图法流程图法.
可用于反映管理工作中各部门的联系和某一管理工作的程序,可采用调查内部控制的流程图符号绘制,也可创造其他符号,但一个审计机构采用的符号应一致,以便识别.
(三)组织系统图法组织系统图法就是将被审计单位的各级机构绘成一张图,以反映被审计单位从上到下和各部门机构的领导关系,这是审查被审计单位组织机构是否健全,分工是否明确的主要方法.
一、经济效益审计的一般方法我们所说的经济效益审计的一般方法,也可以称为经济效益审计模式,在各种经济效益审计、任何项目的效益审计都通用.经济效益审计的一般方法可以总结为这几步:"搜集审计证据,对照审计标准,从而做出审计评价,提出审计意见和建议".
事实上,企业进行经济效益审计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而要想达到这一目的,就需要对企业的经济活动及其结果进行综合的系统的检查分析,同时还需要尽可能的搜集证明经济效益目前已达到水平和存在提高效益可能的审计证据,然后把审计证据和审计标准进行有针对性的比较,判断企业经济效益的高低优劣,接着做出审计评价,最后再提出审计意见和改善管理和提高经济效益审计的建议.
二、经济效益审计的技术方法在经济效益审计中,审计人员必须要运用大量的技术方法来评价企业已经达到的经济效益水平,这样才能很好的证实生产力各要素的利用程度,同时也才能进一步寻找提高经济效益的潜力的途径.从技术方法的选择上看,主要有以下这些方法:
(一)传统的审计方法所谓的传统审计的方法是指过去用于财务审计的方法,主要包括核对法、审阅法、查询法、调节法、鉴定法、盘点法、观察法等.在经济效益审计中,为了保证审计数据的正确性,审计人员必须要审核有关经济效益数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这就需要用到大量的财务数据.
同时,在审查影响经济效益的原因、挖掘潜力时也要运用某些传统审计的方法.
(二)经济活动分析方法企业的经济效益审计主要的工作之一,就是要审查经济效益的实现程度,并进一步检查和分析影响经济效益的原因.
现代企业常用的经济活动分析方法主要有因素分析法、比较分析法和平衡分析法.
(三)图表审计方法运用图表审计方法经济效益审计可以来帮助审计人员完成审计的目标,其主要是利用各种图表,或者分析表格反映经济现象,并且进一步揭示经济现象相互的依存关系的一种方法.一般来说,审计人员通过图表审计方法,可以更好的评价经济效益的实现程度,并且能够进一步分析影响经济效益的原因,这就对审计建议和采取纠正行动有积极的帮助.这种审计方法的主要特点是:可以使比较复杂的现象变得直观清晰,具有通俗易懂、简明扼要、形象生动的鲜明特点.排列图、调查表、系统图、流程图、因果关系图、网络图等是常用的审计方法.
(四)数学分析方法数学方法分析是经济效益审计中最重要的方法之一.数学分析方法是指建立经济数学模型对生产经营和经营成果进行定量计算,可用作对计划、预测和决策的审计.回归分析法、线性规划法、投入产出法等都是目前经常使用的数学分析方法.
三、业务经营审计选用的方法审计人员在审查主要业务经营的效益时,主要考虑以下几种方法.
(一)审查计划时的常用方法1.审查计划编制依据的常用方法一般企业的审计人员要根据预测的内容和预测对象的不同,考虑使用相应的预测分析方法.
(1)如果市场波动很大,或者是缺乏完整的历史资料时适用主观预测法,就考虑采用销售人员估计法或者管理人员评判意见法进行预测.
(2)如果进行多年的长期预测,或者重大经济问题预测,就必须需具备相当专门知识,可考虑采用专家意见法.
(3)如果市场出现变动,有上升或下降趋势时,就应该考虑采用加权移动平均数法预测;如果是市场发展有变化,但是其是呈上升趋势时,就可考虑利用直线回归分析法预测销售额.
(二)审查计划平衡的方法在企业的经济审计中,审计人员需要审查所编制的计划是否综合平衡,比如说生产和销售的平衡,原材料供应和需要的平衡,生产能力和生产任务的平衡等,一般是通过平衡表来完成的.如果是大型联合企业,就可以考虑使用投入产出法审查所属单位是否综合平衡.
(三)审查计划执行情况的方法审查计划是否完成,一般计算计划完成百分数、超产(减产)数、超(减)产百分数的方法来进行,也可采用比较分析的方法来进行.
二、审查销业务活动的常用方法
1.审查合理利用资源、合理组织生产的常用方法.
被审计单位的生产往往受资源条件的限制,审计人员要帮助被审计单位提高经济效益,或审查被审计单位是否做到用最少的资源消耗,取得最大的利润,可用线性规划法.如果限制条件中的自变量为两个,可采用图解法;如果限制条件中的自变量有多个,可以用单纯性法求出资源的最佳组合.
2.查找生产经营中的关键问题,研究原因时的常用方法.
经营管理中经常要找出管理的弱点、生产中的限制因子,以便采取改进措施.
例如企业生产的各种产品中,哪几个产品是影响利润的关键,众多材料中哪些材料是管理的重点,产生的各种废品中,首先应抓哪一废品等等,这时可用排列图、因果分析图、经济活动分析方法和统计分析方法等.
3.研究提高经济效益的措施时的常用方法要帮助被审单位提高经济效益,就要针对存在的原因和问题寻找改进的措施,并在各种措施中寻找出最佳措施.这时,审计人员可以采用系统图法.
四、管理审计选用的方法管理审计使用的方法除了经常用查询法了解被审单位的管理情况和用观察法到现场观察管理工作外,还用调查表法、流程图法、组织系统图法、金额法和评分法等.
(一)调查表法.调查表法是根据审计工作的要求事先拟好需了解的问题,设计好调查表格,发给有关人员征求意见的方法.这是管理审计搜集审计证据的重要方法,一般设计成问题式,称为问题式调查表.设汁调查表时要注意:
1.必要性,所提的问题应该根据审计工作的要求,不提无关紧要和审计目标无关的问题;2.可行性,所提的问题要使被问人容易回答,不提那些人们难以回答的问题;3.准确性,所提的问题力求简洁明确,还要避免具有诱导性、暗示性的问题;4.艺术性,问题要讲究策略技巧,所提问题不要引起被问人反感,刁;要用刺激性词句.问题式调查表发给有关的干部或职工,有时可发给全体职工.根据情况回答人可记名,也可不记名.一般说无记名的调查表可消除回答者顾虑,缺点是有的职工随便回答;记名则较郑重,但回答者有时有顾虑.
审计人员应根据调查要求设计,对回收的调查表要认真整理分析.
(二)流程图法流程图法.
可用于反映管理工作中各部门的联系和某一管理工作的程序,可采用调查内部控制的流程图符号绘制,也可创造其他符号,但一个审计机构采用的符号应一致,以便识别.
(三)组织系统图法组织系统图法就是将被审计单位的各级机构绘成一张图,以反映被审计单位从上到下和各部门机构的领导关系,这是审查被审计单位组织机构是否健全,分工是否明确的主要方法.
【关键词】电网;企业;绩效审计
一、电网企业内部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思考
(1)经营业绩考核指标。在经营绩效考核指标中,财务指标的考核是业绩考核的主要内容。在实际操作中,财务考核实行考核指标与预算管理相统一、考核结果与奖惩相挂钩的考核制度,财务考核指标主要用于考核企业资产经营效益和效果。(2)会计信息质量评价指标。会计信息质量评价反映被审计单位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真实性和合规性,在核实会计信息质量的情况下,对企业的经营绩效和业绩考核指标完成情况的评价才有意义。会计信息质量是全面预算、资产经营责任绩效审计的内容和基础,应从两个方面去评价,一是对审计抽查单位中发现的会计信息不实金额情况;二是年度会计报表审计意见。
二、管理绩效审计评价体系的构建
(1)重大经营决策情况。重大经营决策评价主要围绕决策程序、决策效果和执行上级单位决策情况三个方面进行评价,“三重一大”决策制度中,除人事决策以外的事项均属于审计评价范围,对产权转让、利益调配、基建投资和对外投资、对外借款、对外担保事项予以重点关注。重大经营决策以定性评价为主,辅以适当的定量指标。(2)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一是内容说明。加强内部控制,防范和控制经营风险是现代企业发展的基本要求。通过评价,揭示内部控制存在的隐患,指出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风险。二是评价标准。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应从制度健全性、流程适用性和控制有效性三个方面进行评价。评价风险及内控制度是否健全,控制程序设置是否合理,关键控制点是否有效;控制职能划分是否合理,人员分工和牵制是否恰当;现有制度是否能够有效防止错弊发生,控制系统是否相互制约和协调,是否有利于整体控制功能的发挥。对风险和内控的评价应结合审计过程中发现的会计信息质量、重大经营决策、法规政策执行情况等问题进行。(3)发展能力。南网公司高度重视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对企业创新能力进行评价,包括科技创新、人力资源、管理创新、市场占有率和资本积累率五个方面。
三、电网企业绩效审计的主要技术方法运用
(1)比较分析法。是指通过同质指标的对比,来确定经济效益状况,揭示差距,发现问题的一种方法。比较分析法是绩效审计中比较常用的方法。因反映绩效指标类型的不同,比较法又分为绝对数比较法和相对数比较法。绝对数比较法是通过本期指标与计划指上期指标或其他同规模同类企业同期指标进行比较,从绝对数量上揭示其差异的一种方法。在实践中,这种方法经常用于资产经营指标完成情况的对比分析,与计划比,找出影响计划未完成或超额完成的主要因素,分析判断是由于企业自身因素影响还是计划指标准确性的问题;与上期比,找出影响各类指标提高或下降的主要因素,分析判断影响指标升降的各类客观因素或主观因素,找出差距,并提出改进意见或防范措施。相对数指标又分为相关比率法和结构比率分析法。相关比率法,是通过两个性质不同但又相关指标之间的比率关系进行分析的一种方法。此方法主要用于对企业综合绩效状况的评价和生产要素利用效率的评价等。常用的相关指标有:销售利税率、成本费用利润率、资本金利润率、劳动生产率等。由于市供电公司属于分公司性质的二级单位,其所反映的购电成本是根据电源点分布情况进行结算的,购电成本分布并不能反映实际的购电情况,因此,这类指标在实际工作中主要是根据内部考核的需要经过调整后计算得出,只具有一定的参考作用。在内部绩效审计中,此方法主要用于费用的构成分析,售电量的结构比例分析等等。(2)趋势分析法。该法是以客观现象所呈现出来的数量特征为标准,判断被研究对象是否符合正常发展趋势的要求,探求其偏离正常发展趋势的原因并对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预测的一种统计分析方法。趋势分析法是内部绩效审计的一种常用方法,经常用于经济责任审计中,用于评价被审计单位在一段时期内生产经营活动的变化速度和发展趋势,从而了解被审计单
绩效变动的规律性。(3)因素分析法。又称连环替代法是根据综合指标与其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建立数学模型,假定其他因素不变,按照顺序逐一改变其中每个因素,分析其变化对综合指标影响程度的方法,是经济活动分析中常采用一种方法。在内部绩效审计中,常用来对售电电度电费收入的分析,用来分析查明售电量变化、售电结构比变化、售电均价变化对收入的影响。
参 考 文 献
[1]张继勋,杨明增,刘成立:中美政府绩效审计比较:基于案例的视角[j].审计与经济研究.2006(2)
【关键词】数据式审计;审计软件;数据分析方法
一、数据式审计的含义
数据式审计即使是在审计实践中也还是处在若隐若现的状态,审计人员对它的认识依然充满了不确定性。但是我们认为,这种审计模式可能代表了信息化环境下计算机审计的真正未来。数据式审计不同于以往任何一种审计,它不是将账目或信息化环境下的电子账套作为直接的审计对象,而是将电子数据作为直接的审计对象,不必将其转换成规定的电子账套。通常而言,我们说的数据式审计,即以系统内部控制测评为基础,通过对电子数据的收集、转换、整理、分析和验证,来实现审计目标的审计方式。数据式审计不仅仅是传统审计业务的简单拓展,主要在于信息资产是组织中最有价值的资产,因此,数据式审计是一门边缘性学科,跨越多学科领域。
数据式审计是由独立于审计对象的信息系统审计师,站在客观的立场上,对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系统进行综合的检查、评价,向有关人员提出问题,追求系统的有效利用和故障排除,使系统更加健全。因此,数据式审计也称为信息系统审计(IS审计)。国际信息系统领域的权威专家Ron Weber将其定义为:收集并评价证据,以判断一个计算机系统是否有效做到保护资产、维护数据完整、完成组织目标,同时最经济的使用资源。
二、数据式审计常用的数据分析方法
(一)基于现有审计知识的数据分析方法
1.合规分析方法
合规分析法就是用审计软件的会计核算部分,根据会计准则和被审计单位业务处理逻辑的数据处理要求,检查是否有账证不符、账账不符、账表不符、表表不符的情况;账户对应关系是否正常;是否存在非正常挂账、非正常调账现象;账户余额方向是否存在异常;是否有违背被审计单位业务处理逻辑的情况等。
2.趋势分析方法
趋势分析法是指审计人员将被审计单位若干期相关数据进行比较和分析,从中找出规律或发现异常变动的方法。它是审计人员利用少量时间点上或期间的经济数据来进行比较分析的特殊时间序列法,此法有助于审计人员从宏观上把握实务的发展规律。审计人员可根据审计需要来确定时间序列的粒度,如年、季、月、旬、日等。
3.结构分析方法
结构分析法也叫比重分析法,是通过计算各个组成部分占总体的比重来揭示总体的结构关系和各个构成项目的相对重要程度,从而确定重点构成项目,提示进一步分析的方向。
结构分析法和趋势分析法还可结合应用,进行数据结构比例在若干期间的变动趋势分析。应用结构分析法和趋势分析法,对被审计单位的资产、负债、损益和现金流的结构分析、趋势分析以及结构比例的趋势分析,对被审计单位的总体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形成总体的了解。
4.比率分析方法
比率是两个相关联的经济数据的相对比较,主要用除法,它体现各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比率分析法计算简单,结果简单,便于审计人员判断。由于采用了相对数,它可以适用不同国家、地区、行业、规模的客户。
5.经验分析方法
审计人员在长期的对某类问题的反复审计中,往往能摸索、总结出此类问题的表征。在审计实践中抓住这种表征,从现象分析至实质,就可以较为方便地核查问题。将审计人员的这种经验运用到计算机审计中,将问题的表征转化为特定的数据特征,通过编写结构化查询语句(SQL)或利用审计软件来检索,查询出可疑的数据,并深入核实、排查来判断、发现问题,便能实现根据审计经验构建个体分析模型的目的。
(二)应用数据挖掘技术发掘未知审计知识
1.关联分析方法
关联(Association)分析技术是从操作数据库的所有细节或事务中抽取频繁出现的模式。这种方式促进了关联规则的发展,关联规则总结了一组事件或条目与其他事件或条目的相互联系。关联算法下的规则经常这样表述,如“包含A、B、C项的记录中有83%的记录也包含D、E项。”其中的百分比表示规则的可信程度,关联在规则两边可以有任意多个条目。货篮分析是关联分析中最常用的形式,用支持度(Support)和置信度(Confidence)两个属性来度量。组成“支持度-置信度”框架。经过分析购物者篮子中的产品,并使用关联规则算法对大量篮子进行比较,就可以发现特定产品之间的密切关系了。
2.聚类分析方法
运用聚类分析可进行一些“孤立点”的挖掘。所谓“孤立点”就是存在一些数据,他们不符合数据的一般模型。数据中的异常点可能隐藏了重要的信息,反映了企业经营中潜伏的问题或暗藏的商机。孤立点挖掘通常描述为:给定一个n个数据点或对象的集合及预期的孤立点数目k,发现与剩余的数据相比时显著相异的、异常的或不一致的k个数据。孤立点挖掘运用广泛,能用于欺诈检测,如探测不寻常的信用卡使用或电信服务;在市场分析中可以用于确定极低或极高收入的客户的消费行为。
3.神经网络方法
人工神经网络(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ANN)是一个并列分布处理的结构,它由处理单元及称为连接单元的信号通道互连而成。处理单元具有局部内存,并可以完成局部操作。每个处理单元有一个单一的输出连接,这个输出可以根据需要被分成希望个数的许多并行连接,这些连接都输出相同的信号,即相应处理单元的信号大小不因分支的多少而变化。处理单元的输出信号,可以是任意需要的数学模型,每个处理单元中进行的操作必须是完全局部的,也就是说,它必须仅仅依赖于经过输入连接到达处理单元的所有输入信号的当前值和存储在处理单元局部内存中的值。人工神经网络具有学习的能力,它可以根据所在的环境去改变它的行为,即可以接受用户提交的样本集合,依照系统给定的算法,不断修正用来确定系统行为的神经元之间连接的强度,而且在网络的基本构成确定后,这种改变是根据其接受的样本集合自然进行的。在学习过程中,ANN不断地接受从样本集合中提取的该集合所蕴涵的基本知识,并将其以神经元之间连接权重的形式存放于系统中。
4.数值分析方法
数值分析法是根据字段具体的数据值的分布情况、出现频率等对字段进行分析,从而发现审计线索的一种数据处理方法。相对于其他方法,这种审计数据处理方法易于发现被审计数据中隐藏的信息。
常用的数值分析方法主要有重号分析、断号分析、Benford法则分析,这些数字方法已经被国际著名审计软件ACL、IDEA等采用。重号分析是用来计算某个字段中相同数值的重复次数;断号分析是对统计字段的数据记录是否连续进行分析,如果有断点,则统计出来,否则只列出统计字段的最大值和最小值,它主要针对整型和日期型数据。班福法则(Benford’s Law)认为数据库中的数据与数据顺序必然遵循某种预定的形式,即符合班福分布,若某个系列的数据分布与班福分布不符,就可能存在发生的错误、潜在的舞弊或其他违规行为。
三、我国开展数据式审计面临的问题
1.审计人员相关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偏低
当今知识经济的发展趋势促使审计模式飞快的变化,对其审计人员专业技能要求的不断提高,同时要求我们的审计人员知识面必须广,加之审计工作量的不断加大,明显的感觉我们的审计队伍知识和能力偏低。
2.审计软件的发展存在问题
审计软件的理论研究严重不足。目前,我国对于计算机审计软件方面的理论研究还很不足,而审计软件的开发却已经蓬勃发展起来,这就造成了理论和实践的脱钩,审计软(下转第241页)(上接第238页)件的开发缺乏理论的指导,其发展和完善将受到严重的限制。
会计软件和审计软件严重脱节。很多会计软件没有设计专用的审计软件接口,使得在会计软件中嵌入适时跟踪监控的审计程序难以实现,审计软件的数据收集等功能受到很大的制约,对计算机审计的发展极为不利。计算机审计软件要发展,不能专为一种会计软件而开发,会计软件的不规范,必然导致计算机审计软件的编译过程过于庞大或者对于部分会计软件的不适用。
审计软件开发周期长,使用周期短,市场容量小,要求有不确定性和不断增长性,造成审计软件的开发难度远远大于财务软件,这就使众多的软件开发公司热衷于开发利润高,难度小的财务软件。同时由于很多企业的财务软件都是自行开发,独成一套体系,通常不会留出数据通道,也给开发计算机审计软件造成障碍。
四、解决我国数据式审计问题的措施
(一)要提高审计人员的专业技术素质
对审计人员要求要提高到熟练应用计算机审计,注册会计师审计通常是采用绕过计算机审计的简单方法,只有极少数的注册会计师进入了通过计算机审计的阶段。绝大多数的注册会计师运用计算机的水平很低,注册会计师的审计工作仍然是传统的手工审计为主。所以在注册会计师的考试中应该增加计算机方面的要求,在普通的审计人员中也应普及计算机审计的要求。然后分阶段、分层次对现有专职审计人员在计算机知识、会计电算化系统的控制及计算机审计的技术方法等方面加以培训,使他们能胜任计算机审计工作,在注重普及计算机审计的同时,还应该积极培养具有复合性知识结构的计算机系统开发人员,让计算机技术人员学习会计和审计的基础知识,成为计算机审计领域中的专业技术人员。
(二)企业应该加强审计思想创新
我国大多数企业应培养数据式审计的创新思想来积极配合审计人员工作。尤其是中小型企业,数据式审计应用还只是一种尝试,数据处理传递的自动化水平较低,所以企业改革也是非常必要的。
参考文献
[1]刘振华.计算机审计的风险防范[J].郑州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9).
[2]裴文英,姜玉泉.试论审计过程中电子数据的特点和规律[J].审计研究,2005(6).
[3]林琳.计算机审计风险分析及其防范对策[J].审计研究,2005(7).
[4]应里孟.数据式审计常用的数据分析方法[J].中国农业会计,2011(9).
[5]吴萍.中国特色的计算机审计发展策略研究[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6]刘振华.计算机审计的风险防范[J].郑州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9).
[7]张进,易仁萍,陈伟.计算机审计中电子数据的清理研究[J].审计研究,2004(6).
[8]石爱中,孙俭.初释数据式审计模式[J].审计研究,2005(4).
[9]中国工商银行内部审计局课题组.关于商业银行内部审计问题的研究[J].金融论坛,2006(11).
[10]裴文英,姜玉泉.试论审计过程中电子数据的特点和规律[J].审计研究,2005(6).
[11]吴宗知.IT审计[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2.
一、经济效益审计的概念和特征
经济效益审计是由独立的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对被审单位或项目的经济活动进行综合的、系统的审查、分析,对照一定的标准评定经济效益的现状和潜力,提出提高经济效益的建议,促使其改善管理,提高效益的一种审计活动。经济效益审计具有以下特征:以促使提高经济效益为主要目的;对经济效益实现途径和实现程度的审计;面向未来的建设性审计;进行全面系统综合评价的审计;从技术上、经济上寻求提高经济效益途径的审计。
二、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内容
1.总体经济效益评价
总体经济效益评价主要是考察被审计单位是否取得了预期的经营成果、完成了计划任务等。总体评价主要审查内容:(1)确定已实现的经营成果水平。主要是确定所实现的营业收入、营业利润、利润总额、资产利润率等各项经济指标水平。(2)审查计划目标的完成情况。主要是将被审计单位实际数与计划数、目标数相比较,确定完成程度。(3)与相关指标进行比较,进而总结其成绩并揭示其存在的差距。通过与被审计单位不同历史时期经济指标的比较,或者与其它单位、同行业先进水平等进行比较,可以发现存在的差距与不足和取得的成绩,为进一步提高经济效益明确方向。
2.主要业务经营活动审计
业务经营活动直接影响经济效益。业务经营活动的审计主要是将有关指标的实际水平与计划、定额、先进水平等进行比较,做出评价。具体包括:常规经营活动的审计,即对采购、存储、生产和销售等业务的审查。(1)采购业务审计。主要审查采购计划制定的正确性,采购计划的完成情况,采购方式的合理性,采购批量确定的科学性,采购成本水平的变化以及采购费用水平的高低等。(2)存储业务审计。主要审查储备定额制定的科学性,储备计划的完成情况,储备场地的利用情况,仓库管理制度的健全与有效性,材料物资的保证程度等。(3)生产业务审计。主要审查生产计划制定的科学性及其完成情况,生产任务与生产能力的平衡状况,生产过程的组织与管理水平,产品质量水平,生产成本水平等。(4)销售业务审计。主要审查销售计划制定的科学性及其完成情况,销售方式的合理性,销售费用的高低,销售收入水平等。
3.专项经济活动的审计
专项经济活动的审计包括对外投资、固定资产购建与改造、新产品开发、市场开发等活动的审查。
4.主要经济资源利用的审计,包括固定资产利用、原材料利用、能源利用以及资金利用的审查。
三、选择和确定经济效益审计项目应考虑的因素
目前,大部分企业内部审计资源有限,审计人员知识结构相对单一。所以要在充分考虑上述因素的基础上,选择和确定效益审计项目,制定效益审计战略,最大限度地发挥企业内部审计的作用。
实际工作中,应该在综合考虑各种因素的基础上选择效益审计项目。这些因素包括:
1、预期的审计效果。这个因素主要考虑的是开展该经济效益审计项目的收益。审计效果包括:是否促进该被审计事项提高经济性、效率性或效果性;是否改进了被审计单位或项目的服务质量;是否促进了被审计单位或项目更有效地计划、控制和管理;是否进一步明确了经济责任,提高了绩效信息的透明性、准确性等等。预期的审计效果越大,被选择作为审计项目的机会越大。
2、资金规模。这里的资金规模主要是指被审计单位或项目的资金的规模,比如资产数额,总收入或总支出,投资额等等。一般来说,资金规模越大,财务的重要性越大,被选择作为效益审计项目的机会越大。
3、管理风险。主要是指被审计单位或项目在管理方面缺乏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的风险。下列现象表明被审计单位或项目存在的管理风险较大:(1)管理部门没有针对以往审计后提出的控制薄弱环节进行改进;(2)来自被审计单位或项目内部的负面的信息反馈;(3)预计目标没有实现,包括未实现预计的收益,没有满足需求等等;(4)频繁的管理人员变动;(5)大量的资金不足或亏空;(6)项目的变更,比如更改投资规模,变更经营的目标等等;(7)单位或项目经管人员责任重叠或职责分工不清楚,导致管理上的混乱;(8)单位或项目本身的高度复杂性或不稳定性,比如管理工作分散,多元化的利害关系方,经营环境竞争激烈;(9)单位或项目一段时间以来没有接受过审计。
管理风险越大,开展效益审计后能够给被审计单位或项目带来的改进越大,审计资源能够充分利用,因此,被选中作为效益审计项目的机会越大。
4、被审计事项的影响力。主要体现在被审计事项对其所处的经济体具有重要影响。如果被审计事项对所在的经济体具有典型意义,波及面广,或者对经济体的整个经营具有重要影响,那么,该审计项目影响力很大,否则即缺乏影响力。如果有关该项目的错弊或违规行为会在所在经济体产生恶劣影响,管理层对审计结果比较关注,说明该事项具有较强的影响力,否则,就说明影响力很弱。企业内审对于影响力强的审计项目进行审计,审计结果容易受到有关方面的关注。因此,影响力强的审计项目容易被选中作为效益审计项目。
5、审计成本和可操作性。审计的成本和可操作性主要是指对该项目或领域进行审计的复杂程度和可能存在的风险。确定效益审计项目的成本和可操作性,主要是通过对备选效益审计项目进行成本效益分析进行的。内审如果选择过于复杂或存在较高风险的领域或项目进行审计,如有关被审计事项的信息和数据不易获得、责任不清晰、没有统一明确的评价指标或评价标准的项目、审计人员的知识结构不能满足要求等,会导致审计成本增大,使审计项目缺乏成本有效性。审计成本和可操作性强的效益审计项目,容易被选中作为效益审计项目。
四、经济效益审计切入点
经济效益审计应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压缩投入,另一方面增加产出。
压缩投入的主要手段主要有:一是节约开支,以最低的成本、费用生产尽可能多的优质产品,以最少的投入达到预期收益。二是堵住企业资产流失的漏洞。我们把流失分为三类:即货币类,实物类和其它类。这些损失绝大多数都能通过经济效益审计暴露出来:应收账款长期收不回成为呆账和坏账;在其它应收款中,以暂借款的名义,长期占用企业资金;在对外投资、联营、合作中,对方投资单位的资产高估,侵蚀了企业的资产;将大量开支以开办费名义记入递延资产长期挂账,形成潜亏;乱用应收票据科目,将期票贴息挂在“应收票据”中,形成巨额潜亏;购置的生产设备,长期闲置不用;购进质量低劣的原材料、零部件,造成库存积压;为其他单位经济担保,不做信用分析,当债务方无力还债时,负连带(担保)责任,造成严重经济损失;不重视知识产权保护,一旦掌握该知识的人调离该单位以后,这部分产权亦随之转移到其他单位或个人手中;可行性论证不充分,举债投资,达不到预期效益而使单位背上沉重的经济包袱;仓库管理混乱,账物不一致,使造次损失了多少也无法查明;不重视生产质量,产生大量废品和加工损耗,造成极大的浪费;不重视产品质量,带来大量售后服务支出。
增加有效产出的主要手段有:提高现有产品或服务的盈利能力,提高开发有效新产品或服务的能力。在开展经济效益审计时,对企业收入结构进行分析,就可以看出哪些产品的产、销是同步上升或是下降或是持平,特别是对数量大而销量降的产品要作详细的分析,因为这可能会造成大量的积压;对产量和销量的差距越来越大的几个产品要作过细的分析,很可能这里会出新的亏损因素,而对于销量逐步上升的产品则要花大力气进行分析,这里很可能会有新的经济增长点出现。同时,对研发业务进行成本效益分析,能够评价企业创造新经济增长点的能力和效率。
五、选择恰当的审计方法
除其他常用的审计方法外,分析在经济效益审计中运用非常广泛。审计人员通过分析可以获得分析性证据。经济效益审计中常用的分析方法有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两类。
(一)定量分析法,也可以称作数据分析,是经济效益审计中最常用的分析方法。它是指对从单位或其他来源获取的数据资料进行整理、计算,进而进行分析归纳。经济效益审计中常用的定量分析方法有:比率分析法、比较分析法、成本效益分析法、成本效果法、价值分析法。
1.比率分析法是最常用的分析方法,它是通过计算比率来分解、剖析和评价被审计单位效益的一种分析方法。比率作为一种相对数,可以把一些不可比的数据转化为可比的量化指标,从而揭示指标之间的相互关系。比率分析可以是将相关的变量相比,也可以是部分与整体相比,还可以将一定时期的变化与初始状态相比。
2.比较分析法是将被审计单位若干个有关的可比数据进行比较,找出不同时期同一性质的若干数量差异,从而总结实绩,发现问题,评价被审计单位的活动运行状况。在分析中,我们可以将实际数据与计划数据的比较分析,也可以将不同时期的数据进行比较,或者与其它单位、同行业先进水平等进行比较。另外,将项目或措施实施前后的状况进行对照,以考察项目或措施实施后的结果和影响,进而评价其效果性。但需要注意的是,在使用比较分析法进行分析时,一定要注意数据之间的可比性,即要保证指标在涵义、内容、时间、计算口径和计算基础等方面保持一致。数据的可比性是运用比较法的必要包括条件。
3.成本效益分析法是在分析计算成本与效益的基础上,比较成本与效益之间的货币金额关系,目的是确定被审计单位或项目的效益是否超过了成本。审计人员在进行效益审计时,应在全面考虑项目的效益和成本的基础上,计算效益成本的比值。如果效益与成本的比值大于1,说明效益大于成本,比值越大,效益越大;如果比值小于1,说明效益低于成本,比值越小,资金使用的效益越低。成本效益分析方法的关键是如何确定项目的效益、成本和贴现率。在界定项目的成本时,要注意包括与该项目有关的全部相关成本。
在经济效益审计中,经常会部分地使用成本效益分析法,例如,运用机会成本的概念来衡量成本、效益等;将未来一定时期的效益和成本的现金流按照净现值或回报率进行计算,加总比较成本和效益等等。
4.成本效果法是通过分析成本和效果之间的关系,以每单位效果所消耗的成本来评价项目效益。成本效果法分析的成果是用实物数量来计量的。其比值计算有两种方法:一是成本效果比值(成本/效果);二是额外成本与额外效果的比值。如果效果相同,成本低的效果好。如果相反,则效果差。
5.价值分析法是用成果的功能与成本的比值来衡量所得到的价值(价值=功能/成本),目的在于用最低的成本实现或获取所要具备的必要功能。这是一种界于定性和定量之间一种分析方法。价值分析法用项目实现的功能来进行分析。不能用实物或货币来计量。分析时应注意:一是是否存在既提高功能,又降低成本的可能;二是当功能相同或固定时,可否降低成本;三是当成本固定或相同时,功能可否提高;四是当成本和功能均提高时,功能的提高是否更多;五是当成本和功能均降低时,成本的降低是否更大。
(二)定性分析法是一种直观的文字分析方法,广泛用于效益审计中。下面的几种分析方法是常见的定性分析法。
1.内容分析法。即对来源于多个渠道、源于多种目的、甚至是不连贯或者有交叉和重叠的信息进行梳理,归纳总结出一个客观、明确的观点或者陈述,这种方法,被称作内容分析法,常用于确定审计的具体目标和了解被审计单位或事项,以及对被审计事项形成初步的结论。
2.程序分析法。通常,在经济效益审计过程中,审计人员应该按照既定标准和合理的控制模式对管理程序进行检查,并对其进行分析。运用程序分析法,常常要结合运用其他收集审计证据的方法,例如,审计人员通过运用审阅、观察、访谈等方法了解管理程序的状况,然后进行深入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和原因。有的时候,为使程序分析法得到的结果获得佐证,审计人员还可以选择某项业务进行“重做”,测试相关的控制环节是否存在,是否发挥作用,审计人员所了解的程序是否准确。
3.案例分析法。案例分析是审计人员选择一些或某一个特定案例进行研究,说明被审计事项的一般性问题,或者对审计事项中的复杂问题进行深入的理解和说明。案例分析的结果可以用来证实已存在的问题,还可验证通过其他方法得出的结论,也可帮助审计人员深入地进行因果分析。案例分析的关键是案例的选择要有代表性。
总之,在开展经济效益审计时,只要结合本企业审计资源的特点,深入分析企业的经营状况,找准审计切入点,运用合理有效的审计方法,就能有效的发挥审计的增值作用。
关键词:审计方法;审计质量
中图分类号:F2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 98(2009)11―0246―02
1 实施审计的最佳方法
审计人员带着疑问和问题去实施审计是目前较为普遍采用的一种审计方法,也是最见成效的。这一点符合国家审计存在的前提假设,即国家审计制度的设计是建立在审计客体舞弊客观存在为基本假设,通过国家审计成本的较少支出去遏止或阻止因舞弊问题带来的巨大经济损失。与国家审计同时发挥审计作用的还有社会审计和内部审计,但三者之间有本质的区别,国家审计的本质就是监督,通过审计监督职能作用的充分发挥对经济活动行为进行约束,国家审计维护的是国家与人民的利益或社会公众利益;内部审计则是针对内部集团管理需要而设置的,维护的是本部门或本单位团体的利益;社会审计则是一种委托行为的中介服务,因为委托的审计客体发表公正性的审计师意见而倍受报表使用者或社会公众的关注,由于社会审计的有偿性往往会使最终发表的审计师意见受制于委托人。因此,具有法定独立地位的国家审计监督职能的充分发挥,是任何市场经济、国家不可或缺的制度安排。在审计实践中通过假设问题的存在去收集审计证据,从而求证问题的真实结果,验证审计人员对问题的最终判断符合舞弊行为发生的基本规律,也是提高审计效率的有效的途径,使审计人员的审计活动有的放矢。
2 追踪资金流向审计法
按照资金的流程实施审计是审计人员最常用的审计方法之一,此方法适应于专项资金或单一资金的追踪检查,通过资金流转的各个环节检查是否存在资金流转过程中的“跑、冒、滴、漏”行为,直到资金最终的合法、有效、效率和效果使用。在审计实践中审计人员经常会发现因资金流转过程中的资金“渗漏”或“蒸发”的现象,使专项资金的使用达不到预期目的或专用目的,损害了资金使用着的切身利益。追踪资金流向审计法在审计实践中具有明显的审计效果,资金流转的每一个环节都在审计人员的可控制范围之内,其缺点是耗费时间、精力,也扩大了国家审计成本支出。在具体的审计业务中审计人员往往采取抽样的方式确定样本,完成样本审计的流程过程,以其获取舞弊存在的证据,从而决定是否放弃或扩大审计样本。审计路径:确定源头资金总额确定资金流转环节――审查流转环节资金的安排的安全存在性――计算资金流转的时间性――审查资金流转的末端的完整性一测试资金使用的合规合法性。
3 调查审计方法
当一个单位的管理层有预谋的从事舞弊活动时,单位制定的内部控制制度是不起作用的,审计人员所接触到的记录经济活动行为的载体似乎是合规合法的,此时审计人员已经很难就会计资料所记录的事项作出符合审计目标的专业判断,可审计直觉与审计经验使审计人员觉察到问题远非如此简单,审计人员为了进一步证明自己的直觉判断,选择走访调查的审计方法很可能会得到令审计人员十分惊喜的审计线索或审计证据。走访调查哪些对象、谈话技巧、方式方法、调查的内容以及陪同人员等因素可能影响着真实性,实践证明,审计人员按照审计目标的需要突出而秘密的进行会有明显的效果,反之,如果审计人员对基层资金量小、点多面广,关系到老百姓切身利益的经济行为、事件发生的诸多活动行为审计效果十分突出,直至审计质量也不高,在老百姓中影响很大。
4 分析复核审计
它是几乎每一个审计项目都使用的一种方法,分析性复核顾名思义就是在面对审计客体所提供的各种资料记录的载体上。利用审计人员的专业技术知识与经验,在审计人员收集到的相关的审计记录的基础上,利用合理的推断、验证计算以及法律法规的量度,进一步核实其提供的会计记录的真实性、完整性、合法性和一致性,通过审计人员理性的分析与复核作出具有证明力的审计结论,从而揭示出问题存在的真正根源。那么怎样的制度安排能使审计人员有提供高质量审计服务的主观要求呢?在市场经济下,审计人员或审计组织作为一个独立的经济实体,必将参与竞争,要想生存和发展,必须要以良好的高质量的审计服务来赢得客户,这种机制称为市场的自律机制。同时,审计本身作为一种职业,和其他职业一样,可以通过制定具体的职业准则来约束审计人员,保证审计质量。
5 抽样与详细审计结合
抽样审计是确定审计样本的一种方法,是基于审计成本与审计时间的制约而考虑的。从技术手段上看,抽样审计潜伏着巨大的审计风险,或是因样本的确定可能导致舞弊不能被揭示的内在存在性。从现实审计的目标来看,抽样审计是在一定成本与时间的基础能够相对效率的实现审计目标。在审计实践中,审计人员确定审计样本是基于内控制度与重要性水平评估的基础上进行,当对某一样本产生怀疑时,审计人员可能会扩大样本的数量或对某一样本的一样的业务流程进行详细审计。
6 建立对审计人员及审计组织的制衡机制
实现制衡机制法制化,确保法律法规的权威性和真实性,从而使审计人员自愿提供高质量的审计服务。要加快惩罚审计人员弄虚作假方面的法律建设并加速对其违规违法的处罚力度,使其承担很高的违约成本,只有这样才能减少整个社会的交易成本。所以除了市场自律以及准则约束以外,应当建立一种更能有效发挥作用的制衡机制,是审计人员有提供高质量审计服务的责任――司法惩治责任,这种惩罚责任包括民事赔偿责任和刑事责任,这种司法惩治责任越重,审计人员提供高质量审计服务的主观性就越强。所以建立这样一种制衡机制,必将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审计质量。
7 电子数据审计的技术方法
在计算机环境下,被审计单位的一些反映其经营管理活动的数据资料不再以质形式存在,而是以一定格式或接过储存在计算机或电子介质中。所谓电子数据审计就是指对被审计单位储存在计算机或电子介质中的这些数据资料所进行的审计。采取这种方法对审计质量及快又安全。
7、1 电子数据的审计步骤
(1)数据的取得与转换。
被审计单位的电子数据包括记账凭证、会计报表、销售业务记录、人员工资记录、固定资产合帐等与审计相关的内容。审计人员在取得数据前应先向被审计单位有关人员了解被审计单位存在哪些方面的电子数据可以为审计人员所利用。内部审计人员一般对本单位的情况都比较了解,因此,可以在本单位的计算机技术人员协助下,取得审计所需的电子数据。数据取得后,一般要进行必要的转换,使数据可以被审计人员常用的软件处理。
(2)利用计算机辅助审计软件等工具对数据进行审计。
取得数据并进行了必要的格式转换后,审计人员可以利用通用审计软件等专门的审计工具或其他数据处理工具(如EXCEL、ACCESS)等对数据进行查找、排序、计算等处理。已完成审计任务。
7、2 常用的审计工具
可用于电子数据审计的工具软件很多,有些是专门为审计人员设计的,如国际知名的审计软件ACL、IDEA等也有许多通用的数据处理软件可以用来对电子数据进行审计,如微软公司ACCESS、EXCEL和FOXPRO等都可以用来完成审计任务。
参考文献
[1]陆建桥,后安然时代的会计与审计[J],设计研究,2002,(10)
关键词:审计;数据挖掘;计算机审计;技术;应用
中图分类号:F2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3)15-3445-02
随着网络的发展,我国的审计事业步入了计算机审计时代,这样以来大大提高了审计工作的效率。在实际审计过程中,审计人员还要改变自身的审计分析思路,要打破传统的审计模式,能够运用系统论的思维,以全局的观点、联系的观点,把握事物的总体和各部分之间的联系,从而发现其中的规律。可以借助于一种数据分析工具——数据挖掘技术,它能够帮助审计人员从海量数据当中,发现数据背后潜在的联系和规律。
1 数据挖掘的定义和常用技术
数据挖掘(DM),就是从大量的、不完全的、有噪声的、模糊的、随机的数据中,提取出隐含在其中的、人们事先不知道的、但又是潜在的、有用的信息和知识的一种过程。
通过数据挖掘,不但可以来完善、丰富数据库,也为用户决策提供数据支持。常用的技术有以下几种:
1.1关联分析
关联分析的目的是为了找出数据库中隐含的关联规则。
1.2分类
分类对数据概念的描述建立模型,再用这个模型来进行分类,生成一系列的分类规则,用于对其他的数据进行分类,从而更好地理解数据库中的内容。
1.3预测
预测就是找出历史数据之间的变化规律,建立相应的模型,可以获得当前数据的未来变化趋势,所具有的属性值的范围、种类和特征等。常用的方法是回归分析法。
1.4聚类分析
聚类是一个将数据集划分为若干组或类的过程,类似于人们常说的“物以类聚”。
1.5偏差检测
数据库中的数据之间存在着很多异常的情况,称为偏差。这些偏差包括很多潜在且有用的知识,如分类中的反常实例、模式的特例等。
1.6时序模式分析
通过时间序列搜索出重复发生概率比较高的模式。
在实际审计过程中,选择合适的挖掘技术能给审计工作带来很大的帮助,而且不同的挖掘技术应用的对象也不同。
2 数据挖掘的应用价值
从审计角度来看,数据挖掘就是根据事先明确的审计目标,对被审计单位的大量业务数据进行分析,揭示其中潜在的逻辑关系和规律,并进而形成明确且有效的审计思路的过程。
数据挖掘技术在审计中的应用价值,主要体现在可以依据其发现的知识来构建审计分析模型,将其运用到实际的审计业务中,可以大大提高审计工作的效率。比如,通过对银行信用卡恶意透支的历史数据进行数据挖掘,可以发现“信用卡恶意透支与信用卡客户的收入状况、平均消费额、职业、年龄等客户属性之间的联系”这类知识,以此为基础构建出相应的审计分析模型并运用到被审计银行的当前信用卡业务数据中,审计人员就可以快速确定审计重点。
3 数据挖掘技术在计算机审计中的应用操作步骤
一般来说,数据挖掘技术在计算机审计中的操作步骤主要有以下几步:
3.1审计业务问题的定义
指的是要明确审计时需要发现什么信息、解决什么问题。这个定义驱动了整个数据挖掘的过程,是整个挖掘过程的基础,也是检验最后结果的依据。
3.2数据准备
这个环节包括数据采集、数据清理和数据预处理三项内容。
数据采集要尽可能地采集所有与需要解决的审计业务问题密切相关的数据。
数据清理将采集到的数据经过数据清理形成审计中间表,这些审计中间表就成为数据挖掘模型的实例数据集。
数据预处理工作首先进行数据集成,整合来自不同数据源中的数据,然后从集成的数据库中选择性地提取用与挖掘的数据,最后再对选择的数据进行投影、归一化变换等处理,方便进行下一步的数据挖掘。
3.3建立模型,挖掘数据
设计人员(包括经验丰富的审计人员)对预处理好的数据进行分析,选用合适的数据挖掘技术和方法,生成适合挖掘的数据模型。模型建立的好坏关系到数据挖掘结果的正确与否,可以说是整个挖掘过程的核心。模型不是一成不变的,需要经过反复的修改调整,最后才能成为适合当前的审计任务要求的挖掘模型。
利用建立好的模型,进行数据挖掘,输入相关审计数据,会得到具体的结果,或者数据间的规律。审计业务人员要根据这些结果,对模型以及模型的输入参数值进行多次的修正和完善,以利于得出正确的挖掘结果。
3.4分析评价结果
将挖掘模型最后得到的正确的结果,提供给审计人员。审计人员根据审计任务要求和被审计对象的特征来分析得到到的挖掘结果,得到明确有效的审计思路,从而得出正确的审计结论。有些结果可能会为发现审计问题提供线索,审计人员可以根据这些线索进一步地追查相关的资料,发现问题所在。
以上几个步骤在实际的审计过程中,往往不是一次完成,中间的某些步骤可能需要反复进行,这要根据当前阶段和将要实施阶段的审计任务要求来定。
4 结论
虽然数据挖掘技术在计算机审计应用,还处于初级阶段,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不断地探索和完善。但是我们也看到了它在计算机审计领域的优势。在教育、金融、企业、经济责任等各行业的审计工作中,面对庞大的、复杂的数据库,使用数据挖掘技术,可以让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迅速把握总体,从海量数据中根据需要找出有用的知识信息以及数据间潜在的规律和联系,进一步提高审计工作的效率,并为领导的正确决策提供数据支持。
参考文献:
[1] 牛丽敏.Apriori算法分析与改进综述[J].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07,27(4): 25-29.
[2] 韩家炜.数据挖掘概念与技术[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
[3] (美)Mehmed Kantardzic.数据挖掘-概念、模型、方法和算法[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4] 胡俊俊,孙静.一种新型的计算机审计模型[J].计算机应用研究,2008.
第一,资料查阅法。在对事业单位进行绩效审计时最常用的方法就是资料查阅法。审计人员通过查阅事业单位内部的相关资料文件,获得关于事业单位的财务状况、工作业绩等第一手资料。审计人员通过查阅资料,不但可以对事业单位的基本情况进行初步了解,而且还能够及时发现事业单位内部存在的问题以及原因,从而向事业单位提出科学合理的意见与建议。
第二,现场观察法。所谓现场观察法是指审计人员实地进驻事业单位内部,在进驻这段时间内对事业单位的工作状况、人员组织、财务支出等进行实地观察,从而搜集更多、更真实的资料。
第三,经济审计与财务审计结合的方法。众所周知,审计工作并不仅仅包括绩效审计一种,仅对于事业单位的审计就包括绩效审计、财务支出审计以及领导经济责任审计等多种。采用经济审计与财政审计相结合的审计方法可以实现两种方法之间的互补,从而提高绩效审计工作的全面性与可靠性。
二、事业单位绩效审计评价目标体系构建
在构建事业单位绩效审计评价体系之前,我们需要了解事业单位绩效审计的目标,这样才能抓住审计工作重点,确保评价体系的完善科学。通常情况下,不同事业单位绩效审计目标也不相同,因此文章根据事业单位接收政府拨款的情况,对其绩效审计目标进行了分析。总之,对事业单位进行绩效审计工作的目标就是提高单位资金或者资源的利用效率,监督考核事业单位日常工作,从而提高事业单位的工作效率与社会经济效益。
三、事业单位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
事业单位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需要满足的要求有:首先,指标体系具有可操作性,每一个指标都能够具有可量化性以及可获得性,这样才能确保整个审计工作能够进行实际操作;其次,指标体系需要具有系统性,体系中需要体现出各个因素对单位绩效的影响;最后,指标体系需要具有全面性,整个体系能够全面的反应事业单位的实际绩效成绩,并且能够给出合理的建议。下面两个表格是文章对事业单位经济效益评价应该采取的具体指标的分析。
四、结语
瑞典效益审计的对象和内容
瑞典国家审计中效益审计的对象是指整个政府部门包括政府机构、公用事业单位、国有和基金会,以及政府控制系统等有关活动和管理情况;审计的目的在于通过对有关部门履行职责时利用资源的性、效率性和效果性的评估,针对其中存在的提出改进建议,促进更好地实现既定目标,改善公共部门的服务质量;审计的内容涉及与政府部门履行职责时利用资源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有关的所有方面。
对经济性的判断意味着对所的资源形成意见,其核心就是在所处的和条件下,资源的采购、维持和应用是否经济,所选的方式是否代表了对公共资金最经济或最合理的应用。进行经济性评价必须存在合理或良好的论证条件,这种评价要根据健全的行政原则和管理政策进行。
对效率性的评价与经济性有关,主要关注投入资源和产出的产品、服务和其他成果之间的关系。也就是如何实现投入最小化,产出最大化。在实际审计中,主要涉及以下内容:如项目可行性是否与客观情况相符,是否具有可操作性;用其他方式实现该项目所需要的成本是否更低一些;职责分工是否存在不必要的重叠;是否存在促使职工节约费用和及时完成自己工作的激励机制;内部的不同部门是否能够相互协作以实现共同的目标等。
效果性主要是与实现目标有关,涉及预定目标与所实现目标和产出之间的关系,主要关注是否达到预期目标,经济和社会效益如何,主要通过所应用的手段、所提供的产出、所观察到的来判断项目目标是否得到实现,具体的审计内容包括是否在规定的时间里以合理的成本实现了既定目标;公众是否对项目提供的产品或服务满意;项目目标对象是否使用了所提供的产品或服务等。
在瑞典,外部的国家效益审计主要关注目标的实现程度,而内部国家效益审计主要关注的是整个工作过程的经济性和效率性。
瑞典效益审计的方法在瑞典的效益审计工作中,为获取审计证据,发现问题,验证目标或结果,瑞典的审计机构常用的具体审计方法包括访谈、问卷调查、利用外部专家、数据资料的整理和预测等。
(一)访谈。访谈是效益审计中常用的方法之一,可以运用于审计过程的每个阶段。审计人员可以根据工作需要,事先准备一系列的问题,通过直接面谈或电话进行交流,面谈可以是单独面谈或多人讨论式的访谈。如斯德哥尔摩省审计局在对服务进行效益审计时,就采用了访谈的方法。访谈的内容包括病人的满意度、排队候诊时间的长短和医疗的等问题,访谈的对象是病人、病人的家属及服务人员,通过访谈初步得出了医疗服务较差的结论。
(二)利用专家及社会审计力量。瑞典的国家审计机构一般人员不多,而效益审计涉及面较广,审计人员不可能具备全部的相关知识与技能,因此瑞典审计部门采取的方式就是聘请外部专家作为顾问或短期雇佣一些人员,有时甚至将一些项目交与社会审计或咨询公司承担。每年斯德哥尔摩省、市的国家审计部门,利用外部资源开展审计工作的支出大约占整个预算的10%以上。
(三)问卷调查。问卷调查就是根据需要设计出一系列具有针对性、模式化的表格,通过发放给被调查的目标群体,来收集信息和证据。例如斯德哥尔摩市审计局,在对私立学校满意程度的审计中,就设计了包括如下问题的调查表:如对学校满意程度,在学校有无感到压力,是否推荐朋友的孩子来这个学校读书,学校的安全程度如何等问题。这些问题既有需要家长回答的,又有需要学生回答的,还有需要教师回答的。由于这些问题只需回答“是”或“否”,因此调查表问题的设计是问卷调查成功的关键。
(四)文件的审阅和。效益审计不仅要研究财务资料,而且还要查阅和研究相关的统计报告、官方报告和被审计单位内部的相关文件材料。瑞典审计部门在审阅文件材料方面基本上没遇到什么困难,但是在对的效益审计中,也存在有些医生因涉及病人隐私权不愿意提供病历的问题。
(五)观察。观察是指审计人员到被审计单位的工作场所或被审计事项发生的现场进行实地察看,以了解有关活动的运转状况,了解现场员工的想法,并将其与通过其他获取的信息进行对比。如斯德哥尔摩市审计局在确定什么人有资格享用保障金的问题审计中,就到保障金的基层发放单位去衡量保障金的发放标准,检查保障金的确定步骤,观察内控制度是否发挥了作用,并通过交叉监控每个部门的工作范围和权限。当管理部门的书面文件成为惟一的信息来源时,观察是效益审计一种非常有效的审计方法。
(六)数据资料的整理和预测。在效益审计中,瑞典的审计部门通常采用一些技术方法对收集的资料进行整理和预测,有些预测方法是通用的,如相关、回归分析和时间序列分析,还有些采用的是专用工具。而且在数据分析中,还可以设计一些定量综合评分表,如瑞典审计部门在医院效益审计中,就采用了综合评分表来评价各个医院的综合服务能力。但是在审计中,他们也发现综合评分表有其局限性,就是评分标准并不是每个医院都适用。
对我们今后工作的几点启示
做好审前调查是保证效益审计质量的关键。瑞典的国家非常健全,公共财政资金使用量较大的或比较重要的政府部门均设有内部审计机构,内部控制比较健全,并且内部审计机构已经通过开展效益审计对本部门的工作流程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有效评价,外部审计对目标的实现程度的评价相对来说就简单一些。我国现在中央政府部门中已经基本没有正式的内部审计机构,而效益审计涉及范围比财务审计要广,专业知识要求又高。因此,只有充分做好审前调查,才能保证效益审计的质量。
分析性程序指审计人员研究财务数据之间、财务数据与非财务数据之间可能存在的合理关系,对相关信息作出评价,并关注异常波动和差异。又名分析性测试、分析程序、分析性复核。
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在1978年颁布了SAS NO.23 分析性程序。80年代以后舞弊和反舞弊已上升为整个社会经济层面的中心议题。与此同时,针对注册会计师的诉讼呈急剧上升态势,1988年2月,AICPA颁布了9项新的审计准则公告,即期望差距准则,其中包括第56号分析性程序审计准则公告。我国在制定分析性程序准则时,既考虑了西方国家分析性程序的发展现状和特点,又结合了我国当前的实际情况和审计准则体系的完整性要求,因此制定起点比较高。在社会审计方面,注册会计师协会在1996年颁布了《独立审计准则第十一号――分析性复核》,随后在2006年2月颁布了《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313号――分析程序》。在内部审计方面,我国2004年颁布了《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15号――分析性复核》。在政府审计方面,2003年颁布的《审计机关分析性复核准则》,这些准则都对我国的审计实务起到了一定的指导作用。
分析性程序的运用十分广泛,几乎适用于所有类型的审计项目,贯穿于整个审计过程。分析性程序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能够很好的提高审计质量,促进审计效率,降低审计风险,减少审计成本。在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下,从风险评估、审计测试到最终确定审计结论都非常重视分析性程序的运用。
(一)分析性程序常用的方法 在分析性程序发展的过程中,国内国外针对不同审计主体审计准则规范的分析性程序所使用的方法主要如下:(1)美国GAO1988年在第56号审计准则公告中对于分析性程序应用没有明确的规范,只是提出从简易比较法到运用先进的统计技术。(2)我国审计署2003年颁布的5号令中指出常用的分析性复核方法有比较分析法、比率分析法、趋势分析法和结构分析法。(3)注册会计师协会在1996年颁布了《独立审计准则第十一号―分析性复核》中提出注册会计师可使用简易比较、比率分析、结构百分比分析和趋势分析等方法。2006年修订的中国注册会计师准则1313号,对于分析性程序的使用方法规定更加灵活提出了可以运用高级统计技术方法。(4)我国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15号指出分析性程序经常采用的方法有简易比较法、比率分析法、结构分析法、趋势分析法、回归分法析等其他分析方法。(5)相关的理论研究提到分析性程序运用方法:比较分析、平衡分析、账户分析、制度分析、因素分析、相关分析和趋势分析法。
(二)分析性程序与风险导向审计的结合 分析性程序可以运用于审计的各个阶段,在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中分析程序的运用更加广泛。与传统风险导向审计不同,分析程序不只主要运用于报告阶段,而是从风险评估审识别重大错报风险审计程序性质范围和时间到审计报告阶段都非常重视分析程序的运用。(1)审计计划阶段,通过了解被审计单位情况,运用分析性程序进行风险评估,发现被审计单位潜在的风险,并识别重大错报风险。审计人员通过分析影响财政财务,经济效益的因素,从宏观上把握所面临的风险,从而推断被审计单位数据是否有错弊。同时通过运用比较分析法、趋势分析法、合理性测试与回归分析等方法,对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将他们与以前数据、预期数或标准数进行比较,评估重大错报风险,确定重点审计内容。(2)审计实施阶段,运用实质性分析程序确定审计程序性质、时间安排和范围,提高审计效率,降低审计风险。审计人员选择适当的数据,识别异常数据的关系和波动,调查异常数据的关系和波动,得出结论。对于比较重要风险较高事项不能只进行分析性程序还要与其他方法一起结合使用。对于不重要或风险比较低的事项,可以直接将分析性程序测试结果作为直接证据。(3)审计结束阶段,审计人员应该利用分析性程序进行整体性的复核,对被审计单位重大问题进行最后分析,评价存在重大错报风险而未发现的可能性,是否还有审计证据不支持或不合理的变动,如有被审计单位不能解释或审计人员不能合理解释异常变动,确定是否要增加审查内容,为发表审计意见做好准备。
(三)分析性程序的特征及优势 分析性程序的特征及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分析性程序广泛应用于审计的三个阶段。在审计准备阶段,分析性程序可以帮助审计人员加深对被审计单位基本情况的了解,确定重点审计领域,编制有针对性的审计方案;在审计实施阶段,分析性程序可以直接作为实质性测试程序;审计报告阶段,分析性程序可以用于对被审计事项得出的审计结论整体合理性做最后的评价。而作为基本审计技术的函证法、盘存法等则主要用于审计实施阶段。 (2)分析性程序可以提供整体合理性的证据。审阅、盘存、核对和函证等其他审计技术针对的往往是单笔业务或有限的几笔业务,获取的审计证据能够证明的也只能够是该几笔业务的真实性、完整性、合法性等,而分析性程序所针对的是报表或账户层次的某个整体,以此用来证明该整体的总体合理性。(3)分析性程序可以帮助审计人员及时发现审计重点,从而降低审计成本,提高审计效率。盘存、函证等在审计实施阶段运用的审计技术是在审计人员掌握审计重点后有针对性地获取证据的手段。
(四)分析性程序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脱节 在查阅有关分析性程序的文献时,发现在2003年至2010年60篇的文献中,95%的文章进行的是规范研究。要引进发达国家证明是成熟的技术方法时,需要一个尝试、探索、总结、升华的过程。实证研究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在中国进行实证研究的主要困难之一是资料的获取。政府审计机关在促进实务界、研究人员与教育界紧密结合,倡导和支持实证研究方面都具有特殊的优势,可以发挥更积极的作用,提出更有力的措施。
二、分析性程序在政府审计实务中的应用
为了进一步了解分析性程序在政府审计实务中的应用情况,笔者对此进行了问卷调查。样本取自山东和内蒙古的两个县审计局,山东回收了28份,内蒙古回收了22份,各有一份作废。分析性程序在基层审计机关的应用现状具体如下:
(一)分析性程序的理论学习 审计方法的理论学习和充分认识是指导审计实务的重要环节,为获得相关信息,此次问卷调查着重关注了这一方面,通过问卷的反馈,笔者发现对分析性程序认识和使用的情况可分为三种:完全没有使用过分析性程序;不知使用的审计方法是分析性程序但却在审计过程中实质应用了;既对分析性程序有理论认识也能在实务中应用。具体分布情况见表1:
能够较好地认识分析性程序且在实务中应用的比例占50以上,这表明分析性程序已在基层审计机关得到了一定的认识和应用,但是相对来说对分析性程序无理论认识以及没有使用过此方法的人数仍然较多,特别是有一部分审计人员实质应用了分析性程序却对此方法无理论认识,可见这部分审计人员对审计方法的理论学习欠缺,认识不充分,不理解其确切含义。
(二)分析性程序重要性的认识 问卷调查中设计了“在您看来,分析性程序对于完成审计工作的作用如何?”,其答卷统计情况如表2:
认为分析性程序很重要和比较重要的审计人员占绝大多数,这体现了审计人员已经意识到分析性程序在审计实务中的作用,并且充分肯定了其重要作用。这对分析性程序的进一步推广和应用有着积极的作用。
(三)分析性程序应用的频率 为了了解分析性程序在政府审计实务中的应用频率,问卷中对此进行了定性的设问,审计人员反馈自己所在部门使用分析性程序的频率,具体情况见表3:
48.14%的审计人员认为其所在部门很少甚至几乎没有应用分析性程序,表明分析性程序在实务中的应用受到了较大限制,分析性程序的优越性并没有能够充分发挥。
(四)分析性程序应用的审计阶段 分析性程序的应用贯穿于整个审计流程,在审计计划阶段主要用于确定重点审计领域,在实施阶段用于分析性程序确定交易及余额测试的程序和范围,提高审计效率,降低审计风险。在报告阶段对被审会计报表的整体合理性作最后复核。
风险导向审计中,审计重心向审计计划阶段前移,着重风险评估,分析性程序作为其取证手法,在计划阶段应充分应用。然而表4的数据表明,分析性程序应用于审计实施阶段报表分析的应用上,计划阶段和报告阶段并没有充分发挥其作用。分析性程序的一个优点便是有利于发现审计重点,为审计人员编制实施方案提供支持,实务中,这一优点并没有得到尽可能的利用。在报告阶段,分析性程序最后用于复核报表整体合理性以尽可能发现风险,审计人员在此的应用偏少。
(五)分析性程序所使用方法的应用情况 在应用分析性程序时,审计人员会使用一些方法来发现异常变动和异常项目,笔者对于较为常用的方法应用情况作了调查,具体情况见表5:
审计人员在应用分析性程序时主要偏好于比较分析法和比率分析法,其他方法也有涉及,但相对比例较低。比较分析法和比率分析法使用较为方便是其普遍使用的重要原因。但是使用方法的单一在一定程度上会限制分析性程序的充分应用。
(六)分析比较时所使用的信息 应用分析性程序时,审计人员应当考虑将被审计单位的财务信息与以前期间的可比信息比较;与被审计单位的预期结果或者审计人员的预期数据进行比较;与所处行业或同行业中规模相近的其他单位的可比信息比较。审计人员应用前两种比较的情况见表6:
从应用人数比例来看,审计人员更加倾向于与以前期间的可比信息比较,与期望值的比较受到一定限制。在一般情况下,以前年度的财务资料较容易获得。而与期望值比较相对来说更加依赖于审计人员的主观判断,需要审计人员有较为丰富的审计经验。
(七)分析性程序应用与审计人员工作经历情况 为了了解分析性程序理论认识、应用情况与审计人员工作经验的关系,笔者对表1中反映的三种情况各自对应审计人员工作年限分布做了统计,具体情况见表7:
完全没有使用过分析性程序的审计人员工作年限都是小于5年,主要是小于3年。而既对分析性程序有理论认识也能在实务中应用的审计人员绝大多数都有5年以上的工作年限,10年以上的更是占到了50以上,由此也证明了之前笔者所说的分析性程序大多是拥有丰富审计经验的审计人员进行的观点。
三、分析性程序应用建议
基于以上分析为了加强分析性程序的应用笔者拟提出如下建议:
(一)加强理论学习,充分认识分析性程序的作用 审计理论的学习有利于审计人员将零散的东西变为系统的、孤立的东西变为相互联系的、粗浅的东西变为精深的、感性的东西变为理性的。只有通过理论学习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才能较好地促进审计工作的开展,由于分析性程序与其他审计方法相比,在保证审计质量的前提下,能够较大程度降低审计成本和提高审计效率,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对其理论学习更应该着重加强。刘家义审计长多次强调各项审计都要注重从政策执行、资金使用、资源利用、行政效能等诸多方面综合考虑其效益、效率、效果。因此,有必要从规范研究和实证研究的角度,向审计人员展示说明这种必要性,以及分析性程序在发现审计重点、提高审计效率效果和节约审计资源方面的重要作用,提高他们充分利用分析性程序的自觉性,增强他们逐步采用更为先进的分析方法、不断提高分析性程序效果的动力。
(二)将分析性程序用于整个审计流程 分析性程序在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三个阶段都发挥着重要作用,特别是其强调将审计重心向审计计划阶段前移,以风险评估为重心,而分析性程序是进行风险评估的主要手段,能够帮助审计人员发现企业潜在的经营风险及财务风险,确定重点审计领域。因此针对审计实务中审计人员较少将分析性程序应用于审计计划阶段的现状,应该从提高审计人员认识和使用该方法的效果性两方面改善此现状。在报告阶段,应用分析性程序对重大事项或财务问题作最后的综合分析,评价财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风险而未发现的可能性,能够有效的降低审计的风险。
(三)提高审计人员分析判断能力 分析性程序是一项技术性较高的取证方法,通常需要由具有丰富审计经验和较高专业水平的审计人员来进行。进行分析性程序的人员的能力越强、经验越丰富,其分析结果的可信赖程度及审计效率就越高;如果审计人员未具有足够的专业知识和执业经验,不了解会计信息各构成要素的关系,不了解会计信息与非会计信息间的关系,不了解被审计单位的具体情况,那么就无法有效运用分性析程序,其分析性程序结果的可信赖程度及审计效率就越低。因此提高审计人员分析判断能力十分重要。可以通过人员培训,加强典型案例分析,总结优秀审计经验,逐步提升审计人员分析判断能力。多开展优秀审计项目评选,对已经查处的案例细节以适当方式披露,并通过网络信息沟通渠道进行不同审计部门之间的交流,逐步形成较为统一的实践经验,以此从整体上共同促进审计人员分析判断能力。
参考文献:
关键词:建设项目 工程造价 审计
一、常用的工程造价审计方法
审计方法是审计人员为取得审计证据,据以证实被审计事实的性质,作出审计评价而采取的各种专门技术手段的总称。审计方法的选择适当与否,与整个审计工作进程和审计结论的正确与否密切相关,因此应根据工作实际巧妙地运用审计方法。工程造价审计方法有很多,如全面审计法、重点审计法、对比审计法、分组计算审计法等。目前用得比较多的有四种方法。
1全面审计法
全面审计法是指按照图纸的要求,结合招投标文件、施工合同或协议、现行定额、施工技术资料、设计变更通知、现场签证以及有关造价计算的规定和文件等,全面地审核工程数量、定额单价以及费用计算。这种方法的优点是准确度高,双方的认可度也很高,是最基本和最常用的方法。
2市场调查询价法
市场调查询价法是指审计人员到市场进行调查,以核准工程价款的真实性和合理性的方法。这种方法尤其适用于装饰装修和安装工程。装饰装修和安装工程由于其材料品种类型、规格型号繁多,在价格的认定上一直是审计工作的难点,而通过经常性的市场调查询价,掌握拟审计材料不同供应商的价格信息,经比较后确定有利于购买单位的最优价格,并将其作为审核标准,便于审计工作的快速有效实施。
3分析比较核对法
分析比较核对法是指将有关工程资料中的相关数据和内容进行互相对照,以核实是否相符和正确的一种技术方法。在审计工作中,可以将建设和监理单位提供的记录或资料同施工单位提供的资料和记录相比较来分析工程量、造价是否真实、合理。
4现场观察测量法
现场观察测量法是指审计人员到工程项目现场,对照图纸实地查看和测量工程量,特别是对于影响工程造价较大的某些关键部位或关键工序,应到现场实地观察和检查,并作好相关记录,有条件的还可以留影像资料。这种方法对于十分重视工程计量工作单价合同的工程显得尤为重要。
二、工程造价审计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违背招标文件的实质性内容签订合同
在招投标中,有的招标文件明文规定变更费用要按合同价与标底价同比例下浮,但在签订合同条款时却不再下浮;有的建设工程施工合同与招标文件关于工程价款结算方式的约定不一致。这些都可能扰乱公开、公正、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导致工程造价剧增,工程质量下降,甚至滋生出一些腐败问题。
2现场签证不合理与不规范
在项目施工中存在现场签证的有关工作内容已包括在预算定额内;现场签证不是多方签字盖章,对工程内容的确认和工程量的计量缺少有效监督;签证内容不全,只对工程量进行签证,而未对价格进行确认,即有量无价;签证不及时,没有现场签证,而是事后补签等现象。这些情况对工程造价的影响极大,特别是采用工程量清单计价方式后,其造价的增减变化,完全取决于工程现场签证的情况。但按现在的情况分析,现场签证制度并没有得到很好地贯彻执行,从而使其成为工程造价控制的薄弱环节。
3工程造价高估冒算
部分施工企业受利益的驱动,抱有蒙混过关的侥幸心理,故意抬高工程造价,存有“审漏就赚”、“审出就减”的想法,从而使工程造价不切实际。高估冒算主要表现在工程量重复计算、变更调减部分不扣除、高套定额或建设单位高价签证等方面。
4混淆施工图与竣工图
施工图是工程项目招标的依据和工程施工的基础,竣工图是能够反映工程最终状况,并加盖竣工图章,签字手续完善的图纸。同时,竣工图有其严格的规定:即对于变更少的可在施工原图上作出更改标识,而对于变更大的则应重新按实际建造绘图。现在大部分工程项目多少都有变更,但送审的竣工图多是没有按规定作出变更标识或重新出图,这就给实际工程量的审核带来诸多不确定因素。
三、保证工程造价审计质量,提高审计成效的工作重点
1工程定额套价的审核
(1)对直接套用定额单价的审核,首先核实采用的项目名称和工作内容是否与设计图纸说明一致,如构件名称、截面形式与尺寸、混凝土强度等级、水泥砂浆标号等;其次检查工程项目有否重复套用,如块料面层下找平层,预制管桩的接桩等,其费用已在定额子目中考虑,不得另行计算。
(2)对换算定额单价的审核,除完成直接套用的审查工作外,还要审查换算的内容是否为定额允许,换算方法是否正确以及采用的系数是否正确等,尽量做到切合实际。
(3)对补充定额单价的审核,主要是检查编制的依据和方法是否正确,材料价格、人工工日及机械台班单价是否合理。
2工程材料价格的审核
材料费用在整个工程造价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一般在60%以上,并且由于工程建设周期长,材料价格随着市场竞争和供求关系的变化波动频繁,因此对于材料价格的审核,特别是主材价格的审核显得尤为重要。在审核的过程中,首先要认真审核材料的品种、规格、产地和质量是否符合设计图纸及有关标准规范的要求;其次结合招投标文件、施工合同和清单计价规范有关规定,可参照当地造价管理站的《工程造价信息》价格,无参照的则通过市场询价来核对该工程的材料价格,以保证材料价格的合理性。
3工程取费及其他费用的审核
工程取费应根据当地工程造价管理部门颁发的文件及规定,结合相关文件,如招投标书、施工合同等来确定费率。审核时应注重取费文件的时效性;执行的取费表是否与工程性质相符;取费基础与费率计算是否正确;对于费率下浮或总价下浮的工程,在结算时要注重变更或新增项目是否同比下浮等。同时,还应注重审查各项独立费的计取是否正确。在某项工程的审计中,我们曾发现有独立费重复计算的现象,导致增加工程造价达300多万元。
4工程造价送审资料的审核
为保证送审工程资料的真实性、合法性和合理性,在对招投标文件、施工合同、施工(竣工)图纸、施工技术资料、设计变更通知书、现场签证等与工程造价有关的文件资料进行收集、整理后,应对其进行具体研究分析,相互对照核实,检查是否有弄虚作假、前后矛盾的情况,对有异议的工程资料应及时要求被审方作出解释与确认。
5工程量的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