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初中语文的教学特点范文

初中语文的教学特点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初中语文的教学特点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初中语文的教学特点

第1篇

【关键词】新课改 初中语文 课堂教学 教学特点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快速进行,初中语文教学效率得以明显改善。语文,是初中阶段的基本学科,对于学生语言能力的提高极为重要。在新的教学环境下,明确初中语文学科教育的特点,给学生提供创新型的教学活动,让师生更好地在课堂中互动,才能让语文学科教育跟上教育改革的步伐。适应新的教育发展环境,是促进初中语文教育进步的第一步。

一、初中语文教学重视学生主体性

学生是学习活动中的主体,这是新课程标准的提出的重要教学原则之一。在过去的初中语文课堂中,教师一直代替学生做课堂中的主体,以知识传递者的身份自居,在课堂中向学生灌输学科知识,而学生只能无条件地接受教师传递出来的一切。传统的教学模式并不符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也没能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主体地位的突出,将学生视为教学活动的中心,给学生的学习创造良好的学习条件,是新背景下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职责。教师要学会转变自己的教学角色,做课堂中的主导者与引导者,让学生参与到学习活动中,使学生成为语文知识的第一探究者。

比如在讲解《紫藤萝瀑布》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合作学习。提出“寻找课文中描述紫藤萝瀑布的句子”的合作学习任务,让学生一边寻找一边总结,在头脑中逐渐联想出紫藤萝瀑布的真实面貌,让学生在参与与探究中解决教学重点。合作学习活动的开展,能够让学生的主动性得以调动。教师要深入到学生的合作中,对学生的合作学习行为进行指导,并积极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消除学生的合作学习阻碍。学生在合作学习中感受到自己的主人翁地位,能够促进其学习积极性提升。

二、初中语文教学重视环境轻松性

学习环境的革新,是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能够促进学生更加积极地去学习,创设轻松的教学环境,是突出初中语文教学新特点的必然举措。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利用丰富的途径去改善教学环境,给学生语言思维能力的发展提供基础。当代教师要积极改变自己的教学观念,认识到良好师生关系的重要性。在教学活动中关心学生,考虑学生的感受,重视师生互动。在课下,就学生的兴趣爱好进行交流,分享个人趣事。师生关系的有效建立,能够促进良好人文环境的形成。语文学科是一门人文性学科,人文性环境的打造,会让语文课堂氛围更加轻松,也能让学生的审美兴趣得以激发。在轻松的课堂氛围中,学生的心理负担会减小,能够更加自如地实施学习行为。

比如在讲解《看云识天气》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给学生展示不同的云彩图片,让学生对其对应的天气进行识别或者猜测。在形象化的图形支持下,初中学生的思维会更加活跃,参与课堂活动的兴趣也会更高。现代教育技术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能够扩展初中语文课堂的教学内容,也会让学生感受现代化教育力量的魅力。除此之外,教师要重视课堂师生交流活动的开展。像在讲解《皇帝的新装》时,教师可以就“皇帝到底有没有穿衣服”这个问题与学生进行交流,听学生发表各自的观点。对学生提出的观点给予肯定,给学生参与的力量,让氛围更加轻松,更加和谐。

三、初中语文教学重视活动开放性

提高课堂活动的开放性,突破时间与空间对初中语文教学的限制,是促进初中语文教学特点突出的重要手段。在过去的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只在课堂中开展教学,使学生的许多学习需求得不到满足。课外活动,是对课内活动的一种延伸,也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手段。利用课外活动实施初中语文教学,能够激活学生的思维,更能让学生的个人经历更加充实,在实践中感受语文知识的重要性。初中学生好玩、好动、好胜心强,教师可以利用比赛活动或者参观活动提高教学活动的开放性。

比如在讲解课外古诗词的背诵内容时,只在课堂中引导学生一句一句地翻译与死板的背诵,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以年级或者以学校为单位组织一场古诗词背诵大赛,能够给学生提供古诗词学习的动力,更能让学生自主参与到古诗词背诵中去,提升学生语文能力。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初中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学生的语文学习积极性。正视传统语文课堂不足,突出语文教学活动的学生主体性、开放性与轻松性,让新时期的语文教学特点得以显现,才能构建高效的语文课堂,才能给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条件,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全面进步。

【参考文献】

[1]陆寅.浅谈新课程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学中的生命教育[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2(05)

第2篇

关键词:网络环境;教学特点;途径

随着教育改革以及新技术的发展,计算机、投影仪、交互式电子白板等媒体不断地被应用到教学中,对我国教育改革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而如今这些设备已经普遍地应用到学校的教学中,不仅可以给学生提供大量的学习资源,而且对于提高我国的教学质量有着重要的作用。下面将对初中语文的教学资源特点进行分析。

一、网络环境下初中语文的教学特点

1.网络环境下语文教学更符合中学生对知识的接受方式

初中生的自学能力还比较弱,需要老师对其进行以学生为中心的指导,老师对于学生的学习不再是灌输,而是为学生学习提供帮助的促进者,学生也不再是被动地接受老师传授的知识,而是在对知识进行理解的基础上转化为自己的知识储存。网络环境下的语文教学使学生更多地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也更有主动性。对于学生来说,他们应当积极找出课本上的相关知识,自己登录网站进行查询,这样能够极大地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同时掌握不同的学习方法。对于老师来说则要在下面几个方面做出努力:激发学生对于学习的热情,帮助学生构建良好的学习动机。

2.网络环境下增强了情境学习的氛围

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对新鲜事物的接受能力比较强,同时对新鲜事物也抱有极大的兴趣。网络环境下的初中语文教学完全可以在这方面牢牢抓住学生的心。新课标下设置的课本内容也与日常生活有很大联系。这就要求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学习情景,使他们能够获得直接经验,感受到这个五彩斑斓的真实世界,经历知识的发生和发展,对学生学习难以理解的知识进行引导,并使其学会在新的情景之下还能够利用学到的知识举一反三。同时网络上的资源非常丰富,学生可以依据自己的理解来对知识进行侧重性地学习。这样能够使学生的兴趣爱好得到发挥,同时促进学生在不同方面的多层次发展。

二、网络环境下初中语文教学的途径分析

1.充分利用网络资源

网络是一个浩瀚无垠的知识宝库,这些信息与人们的思维模式相一致的超文本结构模式组织到一起。网络为语文教学提供了内容丰富、使用便捷、管理有效的资源和内容。比如说,普通话语音是我国国民的基本素质,利用网络上的一些软件我们就可以检测自己发音的错误和准确发音的方式,这就为准确地说普通话提供了教学工具;汉语课程作为工具性和基础性的课程,它的学习好坏直接关系到学生一辈子的学习。此外,教师对网络环境中教学资源的使用方式或者说是教学行为也是网络环境下初中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课题。强调对学生的观察能力、探究研究、正确理解和有效交流等方面的能力培养,提高学生对网络教学资源的科学利用能力。《皇帝的新装》一课就是采用“网络式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模式,通过教师的介绍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然后全体学生共同交流和研究来综合感受故事的内在道理,进而提高学生对文章的阅读能力和对网络资源的有效收集能力。学生因为个体差异等原因在语文的水平上有所不同,应该以学生的实际需要来指导他们针对性地建立属于自己的语文资料库。例如,作文水平比较差的学生可以编制一个小组建立自己的作文资料库,组员可以把自己认为好的文章粘进来,老师对内容进行检查,然后大家实现资源共享,还可以定期组织讨论会交流学习,共同提高对语文学习中薄弱环节的学习。这种能够培养学生的共享精神和合作交流精神,也是锻炼学生有效学习的新理念。

2.开展主题式的教与学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和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对理解学习内容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应当将课程内容设立为包括生活、社会、自然等不同方面的专题,将教育和学习设定不同主题。例如,可以将文学课设置为主题阅读课,主题可以由教师、学生自己或者教师依据课本定;题的方面可以是思想方面、文化方面或者科学自然方面等;题的目标可以是专门陶冶情操的,也可以是写作手法学习的;文本的来源可以是课本,教师选择或是学生共享都可以。将文学课设置为主题阅读能够显著刺激学生的阅读神经,积极调动中学生的情感、思想、知识参与到对文本的阅读之中,这也是西方美学中的主动介入心理过程,还容易使学生把握文本主题。同时对学生建立自主阅读和信息筛选习惯有积极意义。

3.科学处理好课本和网络资源的关系

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由此可见,课本并不是学生应当学习的所有,也不是学习的唯一资源。初中的语文教学内容要在基于课本的基础上还要跳出来。现在的网络环境因为缺乏有效的管理,网络资源良莠不齐,所以教师在引导学生收集网络资源时一定要保证学生远离消极的、背离社会主流价值观的东西。

相对于传统的中学语文教学,现今的初中语文教学变得更加活泼和便捷。但是网络教学既有优势也有劣势,尤其受众的主体是青春期的学生,在此背景下,初中语文老师要更好地引导好学生对于网络的使用,帮助他们处理好网络和课本的关系。

参考文献:

第3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特点教学细节

语文作为人类文化最重要的组成成分和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而其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的基本特点。语文与我们生话息息相关,我们需要把语文与生活联系起来,作为一位初中语文教师,不仅需要全面完整了解语文教学的任务,更需要懂得如何把抽象的知识变成实在的容易理解的东西。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们感受到语文和生活的联系,懂得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这样,语文的学习不仅会变得轻松容易,也变得更容易让学生们对语文产生更浓厚的兴趣。

一、语文教学与思想教育

作为思想道德教育蕴含量比较广的初中语文教学,其思想道德教育的意义在于,培养出健康向上的心理素养和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而现代的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课文内容里蕴含着大量的思想道德教育,这也就表明了初中语文教学中所涵盖的大量的思想道德的特点。而教师要使学生在感情上受到熏陶和在思想上受到深刻的教育提升,就应将思想教育贯穿于语文教学中。如联系当代语文教学的现实进行思想教育,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从分析课文时将思想道德贯穿进去,有利于从道德上感染学生;在总结课文中心时突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中心概况能力,从而更好地领悟出文章的中心思想。

二、教学目标与语文素养

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是初中语文教学课程的起始点。全方位的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是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主要内容,让学生在学习中形成独立自主的学习习惯和能力,并由此来感悟生活,所以教师要处理好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和达成教学目标之间的关系。树立正确合理的学习目标是学习的必要步骤,有了目标才能在后期的学习中有无尽的动力。学生在没有目标的情况下对学习往往只能保持短期的好奇心,等到好奇心过了以后就将学习丢在一边。面对这样的情况,教师要做的是教学目标的明确性和在教学课程中内容的集中性,尽量强化语文课堂的创新性,让学生对学习语文产生兴趣,从而树立各阶段的学习目标,不断鼓励鞭策自己。

三、语文教学与培养能力

教师在进行语文课堂教学时,应注意与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相结合起来,毕竟当前的素质教育要求提高学生的素质,让新一代的学生不仅具备拥有丰富的知识,还要有探索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所以语文教学不是让学生读死书,而是让学生培养动口、动手、动脑的能力。灵活的学习能够让学习在学习时更加轻松,不会觉得学习是一种负担,有了积极的轻松的心态,学生在学习时就会有源源不断的动力。作为初中语文教师不仅仅是在语文课堂上讲解系统的语文知识,还应注重对学生的实际训练,即教师要指导学生进行反复的实际训练,并且在学生训练以后进行耐心地讲解,让学生了解到自己收获了什么以及还有哪些不足的地方。在教学中,不能仅仅局限于一门课程的教学,在安排教学内容时要尽量将各科知识或者各个方面的知识相互融合,让学生能够用最少的时间接触到最多的知识,从而达到高效的学习,这样也更有利于培养学生全面发展。

四、教师与学生的关联

初中语文教学的关键是要处理好学生与教师的关系,能很好地处理好彼此的关系亦是教师可以快速完成教学任务的关键,所以学生与教师的关系不仅仅是教与学的关系。而教师在处理彼此的关系之时就应注意到彼此间的微妙关系,并从中把握。首先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时要启发学生的思考和提出其中的疑问,即教师的讲解需要具有启发性。教师在语文教学课堂上可以加入对学生的提问,这样才能发现学生是否真正理解教师所教授的内容。教师提问的方向应以启发学生的思考为主,教师不仅是启发学生的思考,还要指导学生的思考,让学生往正确的道路上行走,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在过程中要注意锻炼学生的思维训练,在教学课堂中了解学生的思维方式,并进行针对性的指导。教师在进行指导时要善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也是学生的自学能力,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再创造。

由此可见,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相互作用、相互联系和相互渗透的。每个学生都存在着个体的差异,教师需要帮助学生不断完善自身,并且要创造出更多让学生可以自我提升的空间和机会。这样,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并不是教学的唯一任务,教师的任务是培养学生向高素质发展,尊重学生的发展方向。教师只有处理好彼此的关系才能更快速地完成教学目标和提升学生的素质教育,才能让学生得到更全面的发展。

语文,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科。教师想要教好语文,学生要想学好语文,那么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良好的学习习惯都是很重要的。有些学生感到学习语文很吃力,那么就主要是由于其没有掌握正确的方法,没有拥有一把打开语文之门的金钥匙。学好语文,不仅要注重培养学习兴趣,养成好的学习习惯,而这种培养就需要教师的教学方式,教师还要积累学习语文的教学方法,以此来增强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也是渐渐培养和积累的。有人说鲁迅的文章很难懂,其实就是因为没有找到突破口,并且理解一句话一定要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及上下文语境,这样学生才会将难题迎刃而解,教师便需要由此来引导学生。教师在初中语文教学课堂中要重视基础能力巩固,首先要学生谨记一些写法、修辞及符号的用意,学生只有拥有这样坚实的基础,才可去拔高。教师也需谨记“欲速则不达”学习能力的培养并非一日之功,需要教师和学生一起努力的恒心。

总之,科学的教学方法是教学成功的法宝,对于语文教学不能局限于过去死板的教学方式,而要结合时代的发展,在教学中结合新的知识,通过新的方法展示给学生,让学生自发的对学习产生兴趣,从而达到高效率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谢兰荣.对话式教学与语文课程的实施[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5,(2).

第4篇

关键词: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家庭和社会要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学校更应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使每个人都能受到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培养,具有健康的心理和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适应激烈的社会竞争。文章对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影响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进行了分析,提出当前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并结合实际,列举了笔者在语文教学中是如何来摸清和引导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的。

一、加强学生自信心的培养,奠定良好心理素质的基础。

自信心是人最宝贵的一种心理品质,唐朝人史青就很有自信,他说:曹植七步成诗,尚为迟涩,请五步成之。“他果然五步成诗。而纵观历史上有成就的人,他们的成功几乎都来源于自信。

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呢?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告诉我们:让每一个学生都抬起头来走路。“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对学生要多表扬、多鼓励,要运用罗森塔尔效应。这样,学生就会受到鼓舞。实际上,学生往往特别注重老师对自已的评价,老师有时一句不以意的话或许就会影响学生的一生。所以我们教师应提倡”赏识“教育,对学生多肯定多鼓励,多发现每一个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如果我们在课堂提问时多说两句:”不错,很好,有进步。“之类的话;如果我们在学生的成绩有了一点进步时多说两句:”你很有潜力“之类的话;如果我们在学生考试前多说两句:”你能行,你一定会成功。“之类的话,学生就会因此产生信心,自信就是力量,学生有了信心,就会爆发出局大的能量,最终就能后进变先进,失败变成功。

我班有一位同学,平时不爱提问也不爱发言。在上《范进中举》这一课时,分析胡屠户这一人物形象,其他同学都结合课本内容谈了胡屠户这一形象的性格特点:趋炎附势、爱财如命、嫌贫爱富……只有那位同学在座位上轻声说了一句:其实胡屠户也并不全是坏的。“他的这句话引来了一片反对之声。甲学生说:”胡屠户这个人,眼里只有钱,范进没中举时就是‘现世宝’中举了,马上会有钱了,就是‘贤婿老爷’这样的人,还会有好的一面?“乙学生也表示:”胡屠户这个人,只要看他抓银子这一场面,就足以看出他是怎样的一个人了。“在众多学生都发表完了自已的看法后,我微笑着对他说:”你的想法不一般,我想知道得更具体一些,你能说说吗?“那位学生低着头轻声说:”我觉得胡屠户也不是无故骂范进,他把女儿嫁给了范进,但范进却养不起家小,时常还要靠他,而且常常让全家挨饿,有这么个女婿,当然针对骂他,这是恨铁不成钢啊!“他说得有道理,在他说完之后,我给了他热情的掌声,其余的同学也投去赞赏的眼光,那位学生的自信得到肯定,使他受到了鼓舞。自那次之后,他的自信心越来越足,提问发言的次数也越来越多,学习的兴趣也越来越浓了。事实上学生自信心一旦形成,它的影响比外在力量的作用会更持久、更重要,会更有力地推动其对语文的学习。所以,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不少教师都注重以各种形式帮助学生树立信心,使他们获得成功。

二、增强学生的竞争能力,充实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培养学生竞争意识是锻炼其才干的重要途径,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特征和任务之一。在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的新世纪,我们更应该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培养学生的自尊心、上进心和搞挫折能力。语文教学也应该承担起这个责任。我在这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浓度,收到了较好的效果。本学期,我为了让学生适应议论文这种文体,掌握它的论证方法,进而学会说理,在班上搞了两场辩论比赛。辩论前把题目要求及应准备的材料告诉学生,指定八位优等生分成两组作为辩论的正方与反方,把其余同学分成两组,分别为参加辩论的同学找材料。

同学们在找材料的过程中学会了论据收集的方法,在辩论中懂得怎样突出论点、说明事理。第一场辩论由于准备不足,学生一时无法适应。第二场辩论大有进展,不仅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集体荣誉感,还提高了学生积极参与竞争的心理素质。为了让学生多读一些课外古诗词,我搞了一场古诗词朗读比赛,要求每位学生都要参加。在朗读中要求学生口齿清楚、诗句朗读流畅,读出情感。教师在点评时做到重表彰、重指导,赞誉中等生和差生的优点,从而提高了学生参与竞争的积极性。后来搞的名著知识竞赛,采取报名参加的方法,结果大多数学生报名参赛,连差生也敢于自愿报名,迎难而上,最终,这次活动也获得了成功。能过上述活动,极大地提高了他们对集体活动的参与意识,培养了他们的团队精神,增强了学生的竞争意识。

三、自我意识的发展特点

第5篇

一、问题设计的特点a

首先,问题设计要具有针对性。从教学角度说每一节课都有教学重点和难点,问题设计应针对其展开,用一个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问题,帮助学生抓住重点,突破难点。作为教师,应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多设计一些不同层次的课堂提问,充分调动各个层次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全面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其次,问题设计要具启发性。当教师的问题是从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水平、学习能力出发,又稍高于他们现有水平,学生关于怎样解决问题的各种思路才有可能真正被诱发,思维的积极性才能真正被调动起来,学生也才能在教师的逐步引导下,积极探究、多方思维,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得出问题的答案,学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尽量少问非此即彼的问题,多设置开放性的问题,用来训练学生的思维。

再次,问题设计要具有实效性。课堂教学首先被教学课时所限制,一堂课只有45分钟,如果什么问题都提,时间就会白白浪费掉,那么这节课就不会达到应有的效果。所以,教师在设计问题时,一定要遵循实效性,从教学的实际入手,针对教学中的关键问题,设计出能起到事半功倍作用的问题,努力克服课堂教学中的乱问、滥问。

二、问题设计的主要方式

第一、设计有趣味的问题。趣味的知识可引发对问题的探究和深层次的思考。我们应力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选择学生感兴趣的事物,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例如:在讲配方法进行因式分解时可引入故事《分马的传说》:从前,有一位商人,临终前立了一份遗嘱:“马厩中的19匹马分给三个儿子,老大得总数的二分之一,老二得总数的四分之一,小儿子得总数的五分之一,但不许把马杀掉”。你能帮他们分清楚吗?这个传说隐含着丰富的数学知识和数学思想,以生动有趣的故事情节吸引学生,进而产生强烈的探索和研究的欲望。

第二、设计发展的问题。所谓发展的问题就是教师根据每个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进行设计的问题。例如,在讲授直线平行的条件时,教师可以预先让学生回顾小学学过的平行线的画法,然后提出画图时三角板的作用?进而得到直线平行的条件(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接着提出内错角相等呢(同旁内角互补呢)?遇到一个新问题,就需要学生把它转化已知或已解决的问题来解决,问题环环相扣,使学生处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兴奋之中,在体验成功的同时大大刺激他们的学习兴趣。

第三、设计探究的问题。初中学生心理特征表现为好奇、喜欢探究、好表现自己等,巧妙设计探究问题更能激发学生好奇心。探究问题设计主要包含两个方面:一是问题的背境设计,问题背景指的是产生问题的过程或原因,提供一段含有数据或方法的阅读材料背景,然后提出原因解释或问题解决。常见背景有数学历史、数学故事或数学的研究过程的问题。如勾股定理的历史、无理数的产生过程、乘方的故事、概率故事等等。二是问题方向或内容的设计。例如,如图1,E,F,G,H分别是正方形ABCD各边上的中点,要使中间阴影部分小正方形的面积为5,则大正方形的边长应该是多少?

本题的解法具有多样化,有利于不同思维层次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第四、设计开放的问题。数学开放问题是指条件不具备、结论不确定、解题策略多样化的问题。数学开放问题具有不确定性,没有现成的解题模式,在寻求解答的过程中可促使主体认知结构的重建。例如,有一个正方形,要把它的面积四等分,请你给出设计方案。问题的条件、解题途径和结论都呈现出很大的开放性,给学生以较大的思维空间。学生在不同观点的交流中,加深其对四边形和面积等有关知识的理解。

第6篇

一、正确定位教师的角色

在整理与重建初中语文口语教学范式前,首先很有必要正确确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角色。口语教学需要的是学生的积极参与,能够在过程中让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得到锻炼。因此,教师应当有意识的将学生作为教学主体,自己应当成为课堂的组织者与协调者,这样的角色才是更为合理的。很多时候教师们习惯了作为课堂的主导,教师讲学生听的模式不仅过于陈旧,这种方式也已经被验证了是很不合理的。教师要有意识的转变这种模式,尤其是针对口语课堂,要将学生作为课堂的绝对主体,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充分的让学生的口语能力得到锻炼。

在进行话题研讨时教师应当有意识的组织好课堂节奏,要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大家更乐于参与到讨论过程中来。某次口语交际课中我给大家设立了如下话题:假如你找一位同学借了一本书,在用的过程中不小心将封面撕破了,在还书时你准备如何跟这位同学解释呢?听到这个生活化的情境后学生们都很感兴趣,大家都七嘴八舌的讨论起来。这时,我会有意识的控制课堂节奏,让大家先思考并且组织语言,然后再来一个个表达。就这样,课堂教学立刻变得更为有序,学生也仔细思考起来。有效的组织课堂教学不仅是口语交际课堂中教师最为重要的责任,教师正确定位自己的角色才能够更好地引发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

二、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口语交际教学范式的整理与重建的另一个重要内容在于教师要很好的活跃课堂气氛,让口语交际教学能够更好的引发学生的兴趣。口语交际课堂中创设适当的情境是很值得采取的教学模式,生活化的情境创设不仅能够促进学生对于话题的理解,这样的话题学生也有更多的话想要表达,这对于提升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是非常有效的。某次口语交际课堂中我给大家列出了如下思考题:

亲爱的同学,你在人生的旅途中已经走过了十几个春夏秋冬。在这些幸福难忘的岁月里,是父母,像日月一样紧紧相伴在你身旁,用一片真情呵护着你,培育着你;是父母,带给你无尽的温暖、奋斗的信心和获取成功的动力。而他们留给自己的,却只有岁月沧桑的印记。但他们无怨无悔,只用自己的爱心蘸着浓浓的真情默默地为你书写着一个大字――值!

请结合以上材料,并根据下面假设的各种情景,向自己的父母说一些真心话。(要求:a、说话意思要明白,语言要得体。b、在表述时可同时针对父母两人,也可以只针对父或母。c、回答时不要出现真实的人名和校名。)

(1)当父母在学习上给你施加过重压力时,你想说:

(2)当父母在工作或生活上遇到不顺心的事儿而唉声叹气时,你劝道:

(3)当你在困难中及时得到父母的理解、关爱和帮助时,你动情地说:

不同的情境创设不仅为学生提供了不同的表达空间,这样的多情境创设也能够让学生有更多施展的舞台。不仅如此,这种贴近学生内心的话题也会极大的激发学生内心的表达欲,调动他们对于口语交际课程的兴趣,在兴趣的驱使下学生的参与会更积极主动。

三、合作交流,双向互动

在口语交际教学范式的整理与重建中,注重学生间的交流合作是很重要的,这个过程也能够借助学生间的双向互动来提升他们的语言实际应用能力。某次课堂上我给学生列举了如下思考题:

中国科学院刚成立,郭沫若请著名的科学家严济慈担任领导工作,严济慈对郭沫若说:“科学家离开实验室,科学生命就等于结束了。”而对他的委婉拒绝,郭老采取了效果最好的一种说法,请选择:

A你说错了,科学家不但要有渊博的知识,而且要有奉献精神。

B你说错了,领导科学院的工作,仍然可以延续你的科学生命。

C你说得对,但如果你能因此使千百人进入实验室,这不是更伟大吗?

D你说得对,但组织的决定必须服从,祖国的利益高于一切。

第7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综合实践能力;教学质量

从2001年开始,我国新一轮的新课改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而初中语文新课改的最终目的在于有效地提升初中生的综合素养,全面地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此,下文将从多个方面来探究如何有效地提升初中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一、正确理解语文实践能力

通常,我们所谓的实践能力,往往是进行课外活动所具备的能力,而语文实践能力则不同于其他实践能力,语文本身是一门人文社科类的学科,语文实践能力不仅仅是指能够进行课外活动,更是能够更好地进行听说读写的练习,诸如,教师在讲解《济南的冬天》一课时,可以安排学生在早读课上对课文进行朗读和背诵,同时,教师还应当鼓励学生多多练习课后习题,或者是进行一系列能够提升学生实践能力的课堂教学活动,以此来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在现阶段的初中语文教学实践过程中,其进行初中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在于能够有效地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并且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因此,在整个初中语文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当有意识地对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进行改进,逐渐地提升自身的综合素养,不断地将自身的方法和知识融合到实际教学中,不断地提升学生的知识储备。因此,在现阶段的教学中,教师不应当一味地按照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应当多鼓励学生课堂积极举手回答问题,自信地表达自身的想法。除此之外,在现代初中语文教育教学过程中,初中语文教师应当充分地根据学生自身的特点来针对教学内容进行规划,充分地利用语文教材,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例如,教师在进行《木兰诗》的讲解中,可以先让学生自行朗读课文,然后在课堂上,教师鼓励学生有针对性地朗读,之后,提出自身的疑问,或者是可以针对课文内容谈谈自身的感想和理解,以此来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或者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进行情景模拟,以此来活跃课堂教学气氛,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重视初中生的实践能力训练

初中语文新课改的最终目的在于有效地提升初中生的综合素养,全面地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了顺应时代的发展,现代社会对语文教学中初中生实践能力的要求是极高的,但是,这里的实践能力主要是指学生自身的逻辑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等,其中的语言表达能力是其他各种能力的基础所在,其中逻辑思维能力是整体实践能力的关键。当然,语言表达能力,主要是指人们能够通过语言来表达自身的观点和态度的一项综合能力,而逻辑思维能力主要是指学生能够通过一种自然并且能够掌握的规律来进行问题思考的能力。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实践能力的强化训练主要是指能够对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进行训练,因此,在现阶段的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当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为中心,不断地强化学生实践能力的训练,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进而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例如,教师在讲解《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时,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自己眼中的闻一多先生,再经过小组讨论之后,教师可以让每个小组派代表来进行成果展示,以此来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因此,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发展,如何有效地结合初中语文教学特点,来有效地实施初中语文教学活动,更好地增强初中生对初中语文学习的兴趣,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已经成为现阶段初中语文教学关注的核心,而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学日益地重视初中语文教学的综合性,而初中语文的综合性教学其本质在于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实践能力,因此,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当有针对地开展教学活动,从根本上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综上所述,在现阶段的初中语文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应当重视课堂教学活动的开展,全面地统筹知识和实践的关系,在传统的初中语文教学中,已经有了系统的理论知识,那么现阶段的重点在于如何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尽管语文是一门人文社科类的学科,但是仍然应当重视语文的实践,只有通过实践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地掌握了一门学科。为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当帮助学生开展更多的素质教育培训,全面地重视学生自身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在实践中发现语文学习的乐趣,进而有效地提升语文教学质量,从根本上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第8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 课堂教学 思维训练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5-0023-01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学的核心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提升学生综合素质[1],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应注重对学生敏捷思维、灵活思维、深入思维和创新思维能力的训练,强化对课堂思维训练的实施要点和实施对策的研究有很强的实践意义。

一、初中语文思维训练概述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应,他揭示了事物的本质和事物内在的规律性关系。(《思维发展心理学》)

在林传鼎等主编的《心理学词典》中思维训练(thinking training)被阐释为:“运动员在头脑中自觉地重现某个动作形象(即运动表象)的时候,还要反复思考其动作概念、要领以及自身运动时的各种感觉,并且学会用语言(默念)进行自我调节。”[2]

初中语文思维训练借鉴了以上概念的内涵,主要指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按照学生的思维规律以及思维的发展规律进行思维训练。[3]思维训练强调形式、方法、过程和效果,其训练目的是使学生在思维训练的过程中,加快对知识的掌握速度,显著提高语文学习能力,使其思维、智力在语文学习中得到有效发展。

可见,初中语文思维训练既强调“加速”又强调“能力的提高”,因而思维训练要注意深度和广度,结合初中语文教学特点以及初中阶段学生的心智特征,笔者认为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应实施的思维训练应包括:敏捷思维训练、灵活思维训练、深入思维训练、创新思维训练。

二、初中语文课堂实施思维训练的要点

要确保初中语文思维训练的有效性,应注意以下两个要点:

(一)创设良好的思维氛围

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能够促使学生集中注意力,使课堂朝气蓬勃,从而使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得到有效提升。学生在课堂上的紧张感、压抑感和焦虑感是影响学生思维的重要因素,也是影响问题意识、形成心理障碍的主要表现。师生在人际关系上存在情感障碍,双方缺乏理解和沟通,使学生不愿主动思考,纵然有问题也不愿问或不敢问,因此建立学生的“心理安全区”非常重要。学生即使一时“启而不发”、“调而不动”,也要耐心地等待。教师就是要善于用睿智的目光,去发现学生一丝一毫的表达欲望,爱护它们一闪一烁的思考,点亮他们一星一点的思维火花。

(二)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

初中语文的教学可以概括成一个“感知―体验―理解―运用”的过程[4],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这一过程的主体是学生而不再是教师,因而课堂思维训练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给予积极的引导,从而有效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语文课堂中学生不会思考,不会质疑的现象时常发生,对此,教师应善于观察、因势利导地实施思维训练。尤其是对于一些课堂学习质量不高、课堂中懒于思考的学生,教师应适时激发他们,捕捉他们思维的火花,强化引导,逐渐使他们建立起对学习、对思维的信心。

三、初中语文课堂思维训练的主要内容及实施对策

(一)敏捷思维能力的训练

思维能力的快慢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学生的智力水平,快速的思维能力能够提高学生思维的敏捷性,进而提升其反应速度。在这个知识爆炸的社会里,书籍记载传播大量的知识内容和智力成果,在有限的时间阅读这些书籍,就需要甄选阅读的内容和提高阅读效率,这就需要有快捷的思维对信息进行及时接受并反馈。影响思维的敏捷程度的因素有记忆联想能力,以及听说读写能力。因而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要强化学生的思维训练,经常组织学生快速阅读,听记,质疑,这样不仅能充实阅读量,还能锻炼思维的灵敏程度。

(二)灵活思维能力的训炼

灵活的思维需要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发现问题。首先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内在联想和知识迁移,从而实现新旧知识的结合。例如,在学习《荷塘月色》时,教师可以跟学生一起回顾以前学过的描写景色的文章;教学《春》时,回顾作者的写作特点,以便于学生温故知新,加强对新文章的理解和把握。其次,要强化学生发散性思维,即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时尝试不同形式,不同方法。

(三)深入思维能力的训炼

纵观今天的语文课,依然缺少深层的东西――学生思维的深度与广度,缺少语文课应有的知识、情感等的积淀。因此,追求高品质的语文课堂,语文教学就要引导学生根据文本和拓展材料进行深层次阅读,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思辨能力。因此教学必须要有“深度”。加强思维锻炼在教师正确的引导下,先要训练学生的分析比较能力,即将所学的知识进行比较分析。在阅读过程中,组织学生分析、比较文章中的人物、环境、事件等,便能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本背后的含义。

(四)创新思维能力的训炼

创新思维锻炼要求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逆向思考、学会质疑。孟子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思维的创新要求教师鼓励学生大胆提出质疑,发表自己对文章内容、结构、情感、主题等独特的看法。教师可以组织学生细读文本,并结合写作背景或上下文等,积极思考,发表自己对文本的看法,大胆提出自己的见解。对于这些独特的见解,教师要给予适当的肯定和鼓励,从而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综上所述,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既是提升课堂教学成效的需要,也是迎合新课程改革精神的需要。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准确把握思维训练中敏捷、灵活、深入、创新这四个要点,并善于营造思维氛围,善于捕捉学生智慧的闪光点,进而促使思维训练顺利、有效的开展。长此以往,学生思维的火花最终会燃烧成绚丽的彩霞!

参考文献:

[1]刘海英.注重思维训练培养语文能力[J].时代青年:教育.2012(10):124-125

[2]文瑞学.关于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思维训练的规划运用[J].课程教育研究.2012(17):34

第9篇

关键词:新课改;初中语文;教学实践;主体地位;教学手段;情感教育

那么,在新课改大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师究竟是如何对其所提倡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进行实践的呢?又得到了怎样的教学成果?下面,笔者就从自身教学经验出发,对此论题谈谈个人感悟和体会。

一、转变教学模式,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实现师生之间的良好互动

传统初中语文课堂中教师通常采取的是向学生进行单一灌输的教学模式,即扮演的是知识传授者的角色,在讲台上滔滔不绝地向学生讲述课文要点和内容,学生则扮演的是被动接受者的角色,在讲台下死气沉沉地接受教师灌输的知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少之又少,致使学生的个性受到抑制,学习思维受到限制。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师必须依据学生身心特点和语文学习特点,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从而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所以,在初中语文课堂上,我们应实施一种促使学生主动探究、勇于创新的教学模式,从而做到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实现师生之间的良好互动。

比如,在学习八年级下册中《我的母亲》这篇课文时,我们就可以改变以往直接向学生讲述课文要点和内容的方式方法,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并以组为单位对以下问题进行探究:(1)文中描写了母亲的哪几件事?(2)尝试找出揭示母亲品行的语句;(3)课文前三段只有一句提及了母亲,而其他内容似乎与作为课文内容鲜明精炼概括的问题无关,你认为作者这样行文结构的用意是什么?(4)作者主要写母亲是他的恩师,但是为什么除了写母亲如何训导之外,用更多的笔墨写了她和家人相处的情形?(5)本篇课文表达的是先生对母亲的感恩和怀念之情,但是文中几乎没有直接抒情的语句,那么作者的情感是怎样体现出来的?在学生对这些问题讨论完毕后,每组派出一名代表进行归纳陈述,最后,由教师明确,共同得出问题的答案。

这样,我通过在课堂上采取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对与课文相关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探讨,一方面使学生深刻体会到作者对母亲的深厚情感,另一方面落实了新课改所提倡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了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

二、改进教学手段,注重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使语文课堂变得开放而有活力

传统初中语文课堂中教师所使用的教学手段为简单的粉笔+黑板,总是周而复始地用粉笔将课文知识要点罗列在黑板上,这就使原本应该丰富多彩、生动有趣的语文课堂变得枯燥无味、毫无生趣,学生也无法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素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要注重现代化科技手段的运用,从而提高学习效率,使学生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素养。”所以,在初中语文课堂上,我们应改进传统陈旧、落后的教学手段,注重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使语文课堂变得开放而有活力,并以此使学生获得与社会现实生活变化相符的语文素养。

比如,在学习八年级下册中《罗布泊,消逝的仙湖》这篇课文时,我就将现代化教学手段――多媒体技术引进了课堂教学中,首先,我运用多媒体技术向学生展示了昔日的罗布泊的优美景色:牛马成群、绿树环绕、河流清澈,是一处充满了无限生机和活力的生命绿洲,然后,画面一转,展现的是现在的罗布泊的情景:寸草不生、不见飞鸟、令人恐怖,成为一望无际的茫茫戈壁。看着画面上对比如此巨大的结果,学生的心灵产生了极大的震撼,然后,我趁此机会让学生进入课文的阅读当中,从而在文本中了解罗布泊的过去和现在,并归纳变化的原因,理解造成罗布泊消逝的深层原因。

这样,我通过将现代化教学手段引进语文课堂,一方面拓宽了学生语文学习的领域,另一方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生态意识、环保意识、可持续发展意识,并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引导学生关注生态问题。

三、把握教学特点,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丰富学生的精神领域

受应试教育思想观念的影响,初中语文教师常常只注重对学生进行语文知识的传授和考点的训练,忽视了语文这门具有鲜明人文性特点的学科对陶冶学生情操、开启学生心智的重要作用。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教师应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以此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所以,身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我们应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在语文教学中注重情感教育的渗透,从而丰富学生的精神领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

比如,在学习八年级上册中的《背影》这篇课文时,我就通过运用朗读教学法(即采取教师配乐朗读、听录音、学生散读等方式让学生对这篇朴实感人的文本进行感知)和研讨点拨法(以学生为主体,重点研读文本中父亲说的五句话、出现的四次背影、三处情感的跌宕、两个聪明和一声长叹)来震撼学生的心灵,让学生深刻体会文本中所蕴含的极为真挚的情感。

这样,我通过把握语文的教学特点,注重课文内容的价值取向,使学生感受到了文中体现的父子情深,从而促使学生珍爱亲情、增进与父母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有助于培养学生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与此同时,我们也达到了新课改所要求的提高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使学生获得基本语文素养的教学目的。

总之,新课程教育改革为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也为我们提供了崭新的教育平台。希望广大语文教师能够紧紧抓住这一契机,认真践行新课改精神,积极探索新课改教学方法,使初中语文课堂在新课改大背景下获得的课堂效益最大化。

第10篇

关键词:多媒体技术 初中 语文教学

随着多媒体技术的迅速发展,传统的初中语文教学模式不断地受到挑战。初中语文教学的新方法,如多媒体教学方法,凭借其新颖的形式、文字音像相结合等优点,在很大的程度上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从而提高了语文的教学效率。这对于解决传统的教学方法课堂信息量小、效率低下、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大以及学生交际能力难以培养等问题提供了新的途径。

一、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技术的优势

多媒体教学不仅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率,且防止了教师在板书时因为字体的差异而造成学生识别文字困难等问题的产生。而且多媒体技术可通过对现实环境的模拟从而为学生的语文学习创造出良好的条件与环境。在这种十分美妙的环境下,学生们会感到耳目一新,通过朗读、表演节目以及舞台剧的编排等形式可使学生得到比较真切的体验,并积极地进行思考。这些对于提高初中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交往能力的培养都起着很大的作用。

二、多媒体教学应用于初中语文中的问题

多媒体技术应用于语文教学中,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但也导致了一些问题的产生,进而对初中语文整体的教学效果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1.多媒体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取代了教师的地位

在传统教学模式之中,课堂上授课的主体是教师。虽然多媒体的教学方法能够渲染课堂的气氛,但是教师的教学被多媒体取代,减少了充满激情的朗读,降低了对语文课堂教学的认知程度,削弱了学生情感的体验与抒发,老师与学生间的思维交流得不到充分的体现。

2.多媒体的滥用,导致了信息的流失

文学语言具有情感性、含蓄性、隐喻性、模糊性、象征性与不确定性等特点。多媒体的滥用会导致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过于侧重课后的劳动,播放多媒体则会占去比较多的课堂时间,从而导致了语文教学的苍白,无法完全表现出语言传导的内涵和真实性。

3.教师缺乏开发的意识,自主创新的能力比较差

初中语文老师的自主创新能力比较差,在制作相关课件的过程中,大部分直接从网上下载,没有加入教师自己的情感与理解,没有做到因材施教、因地制宜,以致于忽视了语文的教学特点和学生的学习特点,从而导致了教学的效果不理想,甚至会适得其反。

三、解决在多媒体教学过程中所产生问题的措施

初中是学生语言能力迅速发展的阶段之一,对学生的成长发展和思维方式有着深刻的影响,决定了学生语言能力的高低。因此,语文教学质量的好坏对学生的发展有着直接的关系。而我们研究的目的就是将多媒体技术在初中语文教学上的作用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从而减少不良的影响。

1.依据初中语文的教学大纲,遵循相关的教学规律

要尊重语文学科的相关特点,依据相关特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在教学大纲上做到不缩水,并严格控制使用多媒体的时间。要将多媒体的应用与传统教学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做到区别对待。教师的教学依然是课堂教学的主要环节和任务,不能够单纯地追求课堂操作上的简单而舍弃了我们教学上的重点,进而违背了教学规律。因此,只有遵循初中语文的教学规律,才能够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明确初中语文的教学目的,发挥学生的关键作用

语文教学主要的对象是学生,而接受教授信息的更是学生,因此,教师应从学生的特点和需要出发,将主要的精力放在学生的身上,并充分地发挥每个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而使学生得到一定的教育与进步。作为语文教学过程重要的辅助工具,多媒体教学的内容不可能对所有学生都有益处,因此,教师在制作课件的过程中应该做到尽量全面并有所针对。

3.教师提高自身技能,不断强化开发的意识

作为一名教师,应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掌握一定的计算机使用能力,将语文课件制作与学生特点结合起来,使用各种相关的软件,制作多维、立体的语文教学课件,增加语文课件的可视性与动感,并结合教学环节安排、教学理念等多种因素,从而制作出高质量的初中语文课件。

总而言之,在初中语文中使用多媒体技术是语文教学改革的趋势,也是突破传统的教学方法的新途径。在初中的语文教学实践中,使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同时,充分地将学生的特点与多媒体结合起来,可使教学资源得到最大化的利用,丰富了教学活动,并对学生形成了强大的推进作用,从而有效地提高了初中学生的语文运用能力。

参考文献

[1]吴瑰 多媒体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0,(02)。

第11篇

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全国各省、市、区的完全中学纷纷剥离为互不相干的初中和高中。即使是在完全中学里,也很少有学校让教师从初一到高三走一个大循环。如此一来,初三和高一之间就出现了被人们忽视而客观上却存在着的断裂。

许多学校执教高一的教师一部分是出道不久的年轻教师,一部分是刚从高三下来的毕业班教师,多数都没有教过初中或早也与初中教学渐行渐远,对初中学生的学习现状缺乏了解。他们习惯于学生的自觉学习,对那些不善学习的学生也只是进行十分有限的沟通疏导。如果还无起色,也只是听之任之。在教法上,从高三下来的教师往往把教毕业班的一些急功近利的速成招式无意识地带到高一。

我们听初、高中的公开课最明显的感觉就是,初中学生异常活跃,在课堂上师生能形成良好的互动;而高中的课堂上比较“收敛”:教师讲得满头大汗,问得口干舌燥,学生就是启而不发,主动发言的学生少之又少,许多学生不管理解不理解,横竖都不开口。对这种情况,教师无可奈何地解释道:学生年龄大了,深沉了,他也就自然而然地沉默了。作为老师,这种解释并不能让自己释怀,因为学生虽然年龄大了,但正处在极度活跃、思维敏捷的学习黄金期,为什么在课堂上看不到他们意气风发、指点江山的活跃景象呢?而且,老师满怀“豪情”进课堂,满身压抑出教室不也觉得甚为扫兴吗?

新生开学一个月或半期考试后,各校一般都要召开家长会,会上常有许多家长非常忧虑地说,孩子一上高中,各科学习骤然下降,尤其是语文,竟然有听不懂的现象出现。许多在初中阶段学习成绩名列前茅的学生也深感迷茫,成绩一般的学生更是普遍不适应。面对家长的忧虑和学生的困惑,高中教师往往抱怨初中教师过于功利,对一些影响高中学习而中考不涉猎的知识便置之不顾,很多东西没有讲到或没讲透,使得自己得再花一定时间去弥补。

凡此种种,把一把脉,既有高一学生的角色转换障碍,也有教师的理念误区。但归根结底,是由于高、初中断裂带来的结构性问题。解决好这些问题,对于建构初中教学的长效机制,提升高中教学的有效性将不无裨益。对此,笔者站在高中语文教师的角度作了一些研究,也取得了一些效果,不避浅陋,冒昧直陈,以博方家一笑。

一、了解初中语文教学要求

适应“减负”要求,《初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法、修辞知识不作为考试内容。”修辞知识,只要求了解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四种修辞格;在现代文阅读上,初中只要求“理解主要内容”,而不是像高中那样要求“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和情感”,阅读方法只要求“熟练运用略读、浏览”,而不是高中的“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针对不同的阅读材料,灵活运用精读、略读、浏览、速读等阅读方法,提高阅读效率”;在思考感悟上,初中只要求“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而不是高中的“作出自己的分析和判断,学会从不同角度进行阐发、评价、质疑”; 初中对“阅读训练”“听说训练”“作文训练”,都有明确的重点说明和预习提示,练习提示。练习设计也较具体,教学体现了对基础知识的重视和“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这样,学生学起来容易接受。初中规定,文言文阅读:“考察学生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不应考察对词法、句法等知识的掌握程度”,教师用书也一再强调文言文教学不能搞对号入座,学生只要凭语感、直觉,大致译对即可。弄清这些要求,有助于我们对自己的教学对象作出恰当的判断。

二、了解生源学校语文教师的教学特点

为了全面推进教育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国大部分省、市、区在初中都进行了课改,学生的学习方法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许多教师的教学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能与学生平等对话和交流互动,重视知识与能力,强调过程与方法,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上注重引导;初中教师(包括语文教师)同多数学生结下了深厚的感情。了解我们初中同行的教学特点及其与学生的亲和程度,学习他们的成功经验,既是对同行的尊重,也是对学生的尊重和关爱。因为爱屋及乌乃人之常情,你跟初中教师的反差过大,学生也会恨和尚而打袈裟,不只是不喜欢语文教师,连带着也不学语文。了解的途径很多,可以先要求学生以随笔形式介绍自己的初中语文教师,然后上网查找这些教师的事迹,再点击他们的博客,熟悉了之后打打电话,发发短信,串串门,聊聊天,既向他们取了经,又联络了感情,也为自己的施教储备了充足的信息,可谓一举三得。

三、了解学生初中阶段的学习状况

教学是一种服务,了解我们服务对象的诉求十分必要。我们可以走访学生初中的班主任、语文教师,也可以与学生直接交流沟通,请他们告诉你初中的辉煌,看看他们初中的周记,优秀作文等。但只能了解他们过去的光荣,不要好奇心过甚,打探他们的隐私。

四、熟悉初中语文教材与活动

要上好高中语文,一定要把初中语文教材读得滚瓜烂熟,古诗文最好全部背诵,各册课文要能如数家珍,初中语文活动能运用自如。在高一授课过程中尽量联系旧知,让学生消除隔膜,产生亲近感。

五、体察学生的思维动态和学习心理

教育是一门雕塑心灵的艺术。教师不走进学生的精神空间,不把握学生的情感脉动,不把工作当成事业来经营,就不可能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就只是一个教书匠而不可能成为良师。我们要随时观察学生的举手投足,音容笑貌,用一双慧眼去读懂学生,情系爱徒,心随生动,永远做最懂他们的人,让他们对你产生崇拜,渴望“长大后我就成了你”。这样他们就能与你产生相见恨晚的渴慕,每天都生活在学习的快乐与获得新知的激动之中。

六、吃透高中教材,优化教学方式

从事教育事业就应有无怨无悔的奉献精神,甘愿“捧出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上高中就要吃透高中教材,把《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和《语文高考大纲》铭刻在脑海之中,精准地将高中教学不动声色,不露痕迹地嫁接在初中语文学习与高考实战之间,既不无端拿高考恐吓学生,又神不知鬼不觉地引领学生进入了他们原来忐忑不安的一个高地。让学生在无痛状态下淡出初中学习模式,进入高中学习生活。

育人百年计,得失寸心知。只要你对学生有爱心,爱心就能启发智慧;只要你善于思考,思想就能产生威力;只要你与时俱进,就能心生双翼,飞向无极。

参考文献:

[1]孟繁华.赏识你的学生.海南出版社.

[2]朱永新.新教育之梦.人民教育出版社.

[3]李镇西.爱心与教育.儿童出版社.

第12篇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初中语文;有效性;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新课程理念,是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兴起的一种全新教学理念,这种教学理念倡导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语文学科是初中教学体系中最重要的学科之一,语文能力也是初中生必须具备的基本知识能力。初中语文课堂不应当只是提高学生成绩的工具,而应当是培养学生对语文知识产生浓厚兴趣的课堂、净化学生心灵的课堂。提高初中语文教学的有效性,要从改变传统的初中语文教学模式入手,探索初中生的认知规律,并创造出符合初中语文教学特点的新模式。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注意挖掘初中语文课的内在价值,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并致力于活跃语文课堂气氛、增添语文课堂内涵。

一、初中语文教学现状

(一)课堂氛围紧张

在初中语文课堂上,教师将教学大纲上要求的知识都灌输给学生,要求学生全部理解消化,并能应用到考试答题过程中。这样的做法给初中生增添了很多作业负担和极大的思想压力。语文课上,学生们无法展开想象,积极思考,并体会学习语文的快乐。课堂气氛不够活跃,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初中语文教学的教学效率,因为长时间处于疲劳状态的学生是无法高效接受知识的。

(二)缺乏交流互动

语文教师必须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将备课时所准备的知识点全部教给学生,并确保学生能够熟练解答问题。课堂时间有限,教师无法让学生对某一问题展开讨论,畅所欲言,并从中发现问题;师生之间也不是互相合作、共同学习的关系,而是单方传输知识和被动接受知识的关系。因此,在这样的初中语文课堂上,师生之间缺少合作互动,彼此距离较远,教师和学生也难以成为朋友。

(三)难以培养兴趣

初中生在业余时间需要完成大量的作业,而语文课又十分乏味,导致很多学生昏昏欲睡,只有勉强打起精神来抄笔记和应付课堂测验。并且,教师对学生提问的内容也仅限于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很少让学生发表对某一问题的新看法,或者组织大家研究某个尚未有定论的问题。因此,学生的情绪通常不够饱满,对语文知识的兴趣不够浓厚。

二、新课程理念下初中语文教学有效性的提高策略

(一)交流沟通

语文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特点,适当增加一些课堂讨论、课堂活动环节,引导学生进行互动,在交流中深化对知识的理解。丰富多彩的课堂互动活动,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对语文问题进行创造性的思考,并提出独特的观点;也可以让学生将教学内容融会贯通,达到举一反三的学习效果。例如:教师在和学生分享名著《红楼梦》里面的部分片段时,可以向学生提问:“作者描写这个场景,意图传达怎样的思想?”这个问题涉及对文章主题思想的理解,有一定的讨论空间。教师在组织学生对这一问题展开讨论的过程中,要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倾听他人的看法,在观点的交汇中进步。对敢于发言,但是观点尚不够成熟的学生,要予以引导并包容,充分肯定他的提问精神。

(二)增设方法

以往的初中语文课堂以教师讲解为主要授课形式,教师很少采用多媒体教学等先进的教学手段;即便是采用,也是用先进的技术设备来演示课件等,没有从实质上改进语文教学方法。建议初中语文教师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辅助教学,使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的联系更加密切。组织学生观看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图片、视频或影片,可以扩展学生的背景知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的思想内涵。例如,教师在讲解某篇童话时,可以用多媒体设备为学生播放有关作者的视频等,加深学生对于童话创作背景的了解。这样就可以增添语文课堂的趣味性,让学生在轻松的心境下学习知识。需要说明的是,增设教学方法不能只是走走形式,如用高科技教学设备放映课件等,这样做与传统的授课手段没有区别。创新教学方法,应当更加注重实质性的层面,利用各种方法促进初中语文教学效果的提升,这样才能满足初中生全面发展的需求。

(三)提倡研究

初中语文教师应当提倡学生对语文问题的深入研究和思考。教师应当引导学生挖掘语句背后的隐含意义,不要让语文教学停留在词句的表层含义上;否则,即便学生能够流利地背诵课文、熟练地解答习题,语文教学的实际效果也难以保证。因此,教师要转变教学思维,引导学生对某一个语文问题进行透彻分析。例如:《纸船》这首诗语言优美,为人们描绘了一幅充满想象的动人画面。但实际上,这首诗中所描绘的美好意境,正是现实生活中所不存在的,因此,这首诗实际上折射出作者内心的痛苦和无奈。教师要带领学生透过诗句的面纱,洞察作者的内心世界。有的初中语文教师认为,初中生年龄还小,思维还不成熟,因此没有必要在初中语文课堂上提倡研究性的学习方法。这种观点是有失偏颇的,因为研究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逐步深化的过程。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提升能力。

三、总结

语文是与日常生活联系十分紧密的学科。初中语文教学,不仅包括课堂之内的基本语文能力训练,也包括课堂之外的日常生活教学,而后者常常被教师和学生忽略。新课程改革的基本方向是素质教育,这种基本方向对初中语文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提高初中语文教学的效率,要从更新教学理念、改变教学方法、创新教学形式等方面入手,逐步改造传统的单向传授的教学方式,让初中语文走出课堂的小空间,真正与学生的生活融为一体。

参考文献

[1]郭兴普.提高初中语文教学有效性初探[J].都市家教,2012(06).

第13篇

关键字 初中语文教学 人文精神 个性化学习 和谐发展

一、前言

我国中学阶段学生的发展还处在一个增长知识、塑造人格、启发精神、锻炼心智的成长阶段,他们的价值观、人生观、道德观、世界观尚未成熟,换句话说他们的心理、意志、精神的可塑性很强,通过科学、系统、个性化、人文化的语文教学能有效的促进学生健康心理、积极向上心态、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完美形成,因此初中语文教学因其塑造人、感化人、鞭策人、鼓励人的教学特点而形成一种有效的文化载体,贯穿于初中生的整个成长阶段,

成为学生人生发展、前进道路上一盏指路的明灯。由此可见,充满了人文精神、个性化特点的初中语文教学将是激发学生潜能,塑造健康心理、形成正确观念的重要保证。我们只有本着以人为本、为人师表的原则,以科学的开展素质教育为契机,想学生之所想、能学生之所不能的大力发展具有人文精神的初中语文教学才能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以健康的心态、积极向上的进取心和拼搏心走向社会,创造未来。

二、人文教育与个性化学发展的必要性

人文教育是以提高人的道德素养、文化内涵为前提,广泛的开展文化、科学、道德情操、素质、高尚行为的全面培养,是善良人性、高尚人性的历练与升华。人文精神无处不在,包含于形形人们的生活、工作和学习中,成为健康人性的力量与崇高人性的源泉。

而语文教学正是以对学生人性的培养为主,通过情感教育、素质教育、科学系统教学手法的运用激发学生热爱生活、努力学习的积极性及创造力、拼搏力。因此充分重视人文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是十分必要的。当然,我们还应在努力发展人文教育的同时注重中学生发展的特质、注重群体发展的共性和个性,针对不同的情况实施适当的、充满个性化的教学手段,从而通过有针对性的人文教育、语文教学满足学生的不同发展需求,塑造他们独立人格、个性化人格、自主人格的形成,以和谐发展、缩短差别、普遍提升、共同进步的理念实施个性化教育。个性化学习和人文教育是初中语文教学所需遵循的重点原则,教师们只有充分的把握这一原则才能有效的、科学的开展语文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使他们自主的、明确的、健康的、和谐的、有内涵的、创新的投身到语文学习中发展自我、提升自我。

三、实施和谐发展的有效教学策略

年轻的一代是充满了自信心、创造力、独立性、自主性的一代,初中语文教育者应充分的重视新时期学生的普遍特点,摒弃以往重教轻学的传统教学理念,以学生的需求出发、重视对其个性化、人文化的教育,鼓励他们通过自主的创造、自主的学习体会语文知识的丰富内涵和学习的快乐,从而形成广泛的学习热情和自主学习的进取心。

那么如何科学的设置合理的教学环节,对学生实施有效的教学策略,是关系到学生整体素质形成、学习热情塑造的关键,也是本文研究的核心。

(一)科学制定教学计划

只有科学、有效、合理的教学计划才能使教师按部就班、有根据、有目标的开展语文教学、实施人文精神教育与个性化教育。因此,初中语文教师不仅应重视对学生知识技能的教育,更应注重对学生素质的培训与人文精神的塑造。通过广泛的调研、不断的实践,在充分了解学生、明确学生需求与教学任务的基础上制定行之有效的教学计划,从而分层次、分步骤、分阶段的实施教学计划,给学生营造设计合理、进度适中、安排科学、注重个性化发展的语文教学进程。

(二)充分重视体现个性化教育、人文情感的教学环节设置

充满了人文情感的语文教学能更加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通过优美、形象、生动修辞的运用、充满人性化语言的表达,丰富人文情感的流露能充分的陶冶学生的情操,使之产生学习语文的浓厚兴趣,由此可见人文情感教学环节的重要性。我们应通过设置科学的问卷、调查、走访充分的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成长特点、发展方向进行缜密的教学环节设计,突出人文情感的运用。

(三)建立个性化的反馈、评价系统

在有效的实施个性化教育、人文情感教育的基础上我们还应建立个性化、一体化的反馈、评价系统,通过学生学习效果、合理化建议的反馈,使教师充分的掌握教学进程的实施状况、学生学习的满意度、时间分配的合理性、知识消化的程度,从而及时的发现教学实践中存在的缺点与不足并有针对性的对今后个性化教学、人文化教学进行全面的改进与完善。

四、结语

人文精神教育与个性化教学的和谐发展是提升语文教学效果、更好的实施中学生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因此我们应本着科学、创新、开放的发展原则积极的促进人文精神教育与个性化的培训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有效渗透,通过注重需求、遵循发展规律的开展语文教学构建教学功能完备、教学环节合理、教学效果明显、教学影响个性化,体现人文精神的系统科学的初中语文教育体系。

参考文献:

[1]李茂.个性化学习――英国2020年的教育愿景[N].中国教师报,2009:34-35.

[2]鹏程.新课标下初中语文教学的实践与反思[N].文化时报,2009:56-57.

第14篇

[关键词]:初中 语文教学 导入方法

随着现代素质教育的不断开展,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也不断提高,其中对初中语文的教学也提出了更高的教学要求。众所周知,初中语文课程本是一门具有艺术性的学科,其语言的魅力能够通过语文教学来体现。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合理的运用导入技巧和方法,能够很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带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创造活跃的语文课堂气氛,从而发散学生的思维,很好的进行语文知识的学习。语文教学的导入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发挥着独特的教学魅力,究竟该如何进行合理的语文教学导入,本文将对此展开详细的论述。

一、注意的问题详解

语文本是一门理解性比较强的学科,还具有艺术教学的形式,注重领略语文教学过程中魅力,这就需要掌握好语文教学导入的技巧。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导入技巧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把握好语文教学的导入技巧,首先要注意导入的几个细节问题。

(一)注意有目的性的导入

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我们时刻要明白,语文教学导入是为了达到更好的语文教学效果而采取的一种特殊的语文教学手段和方法。语文教学导入是为了更好的学习语文知识,导入是手段,是方法,而掌握真正的语文知识是在目的。所以在语文教学进行导入时要合理设置设计教学导入技巧,不能只为了追求语文课堂的活跃气氛,而偏离语文教学的主体,本末倒置,必须把学会语文教学知识作为课堂导入的根本出发点和立足点,有目的,有计划的进行合理导入。另外还要把握初中学生学习语文的特点,并根据他们的语文学习能力,灵活多样的进行语文教学导入。

(二)注意新颖特别的导入

任何学科的教学都讲求教学方法的新颖、独特,初中语文教学也是如此。因为别具一格的教学特点能够增加学生的新鲜感,集中学生在课堂上的注意力,不仅如此,还能给学生创造悬念,开拓他们的想象空间和思维能力。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渗透的导入方法要新颖、独特。另外,创设多样化的导入方式也是增加导入新颖的主要方法。导入形式陈旧,每次都是固定的模式,这让学生容易产生厌恶心理,在老师导入之前,他们就已经知道导入的形式了,没有任何新意,这在潜意识里影响了学生上课的热情。因此,讲求独特、创意的导入对语文教学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

二、导入方法探析

语文教学导入是提高语文教学有效性的重要途径,把握良好、合理的语文教学导入方法能够促进良好的语文教学效果,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增加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能力。下面主要介绍几种初中语文教学导入的方法。

(一)设问式导入

随着现代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初中语文教学的要求也不断提高,不断要求掌握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的导入技巧和方法。对初中语文教学的导入方法,我们也做了相关的研究和探讨,其中设问式导入对初中语文的教学效果发挥着重要作用。设问式导入能够通过悬念式的提问,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好奇心,发挥学生的主动作用,从而增加语文课堂的教学效果。举例来讲:在进行《愚公移山》文言文教学之前,语文老师首先可以设置一个问题,比如:当一座山挡在了你家门口,你会怎么来处理这座山。通过设置这样一个简单的问题,引起学生的激烈讨论和上课的热情,之后再对《愚公移山》这篇文章展开讲授,慢慢的告诉大家《愚公移山》的故事。通过这样的形式展开教学,教学效果显然比开门见山的直奔课堂内容要好很多。

(二)利用现代教学设备导入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我国的教育事业也呈现出一片繁荣发展的景象。现代化的教学设备不断应用到现代教学课堂中去,尤其是多媒体技术的的应用,图片、视频、音乐等多功能的展示,形象而生动,能够使学生集中注意力认真听取课堂知识,极大地提高了现代教学的课堂效果。举例来讲:在进行著名文章《二泉映月》讲解之前,语文老师首先让学生听一遍《二泉映月》的曲子,让学生在乐曲的魅力中认真体会作者的形象,并对作者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和把握。又如在进行朱自清的著名文章《荷塘月色》授课时,我们都知道这篇文章的意境很美,作者眼中的荷塘好似一幅活生生的艺术画面。为了帮助学生们很好的理解文章的意境之美,可以展现给学生一些美丽的荷塘图片,并配之美妙的《荷塘月色》背景音乐,让学生在音乐的沉醉中,体会文章的魅力。通过现代化教学设备多媒体的应用,展现了美妙的语文教学效果。

(三)诗文朗诵导入

在某种程度上,语文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学,其独特的语言魅力,押韵的词句,富有音乐节奏的诗歌,所有这些都使语文教学工作充满趣味。由于语言的特殊魅力,所以运用朗诵方式导入也是一种很好的语文教学导入方式,并且朗诵也是一种用途普遍和广泛的教学方法,特别是在诗文教学过程中。在进行语文教学开始之前,语文老师可以用几分钟时间让学生朗诵课文,或者分组进行朗诵。朗诵课文能够创造一个热闹的语文课堂氛围,及时调整学生的态度,帮助他们尽快进入语文教学状态。另外课文朗诵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语感水平,还能增强学生的情感,语文课文中饱含着作者丰富的感情,学生通过课文朗诵,在潜移默化中慢慢培养学生的情感。

结语

综上所述,初中语文教学导入能够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致,发挥他们的热情和主动性,从而提高语文教学的效果。因此我们要不断探索语文教学的导入方法,并不断进行创新,旨在提高初中语文教学的水平。

参考文献:

[1]吴向丽.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导入艺术[J].语数外学习(初中版下旬),2014(11)

[2]张露文,朱海梅.初中语文自主探究阅读教学的教学方法研究[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3(06)

[3]彭新媛.宁夏地方文化资源在当地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开发利用[J].宁夏大学学报,2013(09)

第15篇

关键词: 新课改 初中语文 有效教学

语文作为初中教学的重点学科,检验教学是否有效,不仅需要教师进行有效的教学,还需要让学生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语文学习的教学主体,所以,教师为了能够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就需要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学生的语文学习成绩正是衡量语文教学效果最直接的因素。教师应当采取积极的措施让语文教学更加有效。下面,笔者结合自身经验谈谈怎样才能开展有效教学。

一、精心备课

初中语文课堂,教师尤其要重视备课,教学是否有效的前提是教师的备课是否有效,经过精心的备课准备,才能让语文课堂变得更加专业。教师怎样强化备课呢?笔者认为应当做到以下几点:

1.备好课标。课标是教师备课的重要指标,教师应当在上课之前仔细阅读和研究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这正是初中语文课堂进行有效教学的基础性工作。

2.备好教材。教材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依据,教师在备课时应当以整个教材为中心,但不要完全照搬教材,还应当善于拓展教材的范围,走近学生的实际生活,让初中语文教学体现出生活化的教学特点。

3.备好学生。任何学科教学的主体都是学生,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下,教师应当充分考虑学生的特点和学习实际,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能力和水平,制定出合适的教学策略。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善于运用情感进行鞭策,用情感作为教学的切入点,师生之间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学效果才能得到强化。

4.备好重难点。重难点是教学的关键部分,教师在备课时应当注意根据教材的实际情况,结合学生理解问题的水平和能力,对学生的整体情况有大体的掌握,在课堂教学中寻找其中的重点和难点,这样在讲课时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教学有效性能得到很大的提高。

二、有效的课堂导入

良好的开头是教学成功的一半,课堂导入正是初中语文教学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每一堂课的教学,教师都应当十分重视。

比如,学习《故宫博物院》时,教师在讲解这一课内容之前,为学生播放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主题曲《北京欢迎你》,以此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然后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故宫的图片,在展示过程中可以配上这首歌曲,让学生一边观看一边感受故宫里的端门、午门、汉白玉石桥、太和门、三太殿、小广场和后三宫的一些空间布局,让学生感到自己正处于故宫之中。在多媒体展示中,学生看到琉璃砖瓦和金碧辉煌的大殿犹如身在其中。通过这种课前情境创设的方式,不仅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能够让学生多加思考,感受到丰富的文化艺术和人文精神内涵。

三、创设生活化情境

初中学生在年龄方面的差距并不是很大,但是由于他们正处于身心健康重点发展的阶段,对事物的理解能力比较欠缺,很多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内容和生活实际差距甚大。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意识到创设生活化情境的重要性,这些情境的创设要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不仅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不同的生活场景,深化学生对课本内容的感悟。

比如,学习《邹忌讽齐王纳谏》时,在学生大体了解了这篇文言文的意思之后,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分组进行联系,每一个小组都可以选出故事中的重点角色:邹忌、妻妾、徐公、齐王等,这样能够充分锻炼学生的想象能力,提高他们的合作探究能力。学会交流与合作正是初中语文学习的要求。

四、多样化教学模式

1.自主探究式。语文的学习关键在于学生自身,所以,无论教师在教学的哪一个环节,都要充分尊重学生的需求和愿望,在课堂中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从以前的逼迫学生学习到让学生自己知道学习,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自主性,还能够从不同方面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比如在学习《皇帝的新装》这一部分内容的时候,教师可以为学生设计出这样一个问题:你们从这篇文章中感受到“虚伪”会有怎样的弱点?在以后的生活和学习中,怎样克服这些弱点呢?你们能从文章中找出几个心理性的描述吗?这些心理描写表现出人物怎样的形象?再让学生自己探究这些问题。

2.专题活动式。教师可以多组织学生参加活动,在活动过程中获得真实的体验,还可以让文学基础较好的学生开设文学社团。

比如,学习朱自清《背影》时,为了能够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父爱的理解和感知,教师就可以设计出一个专题活动,让学生在平时学习中主动观察父母关心自己的场景,并在课上与其他学生进行讨论,感受父母的爱。

初中语文有效教学在新课改的不断推进下有了新的突破和进展,教师更加注重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面对新课程改革的背景,教师应当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结合有效的课堂进行教学方式的有效创新,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途径实现有效教学。

参考文献:

[1]周恒国.新课改背景下初中语文有效教学策略探析[J].亚太教育,2015,32:151.

[2]《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0年总目录[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1,03:120-168.

[3]《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9年总目次[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9,33:115-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