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德育的重要途径范文

德育的重要途径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德育的重要途径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德育的重要途径

第1篇

在全社会普遍重视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大氛围下,学校作为专职教育单位,“把德育放在学校一切工作的首位”已形成了共识。加强对学生进行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法纪教育和心理品质教育,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起着主导性作用。为了推动“课课有德育,人人是德育工作者”这一教育理念,积极开展“各学科渗透德育”,拓展德育阵地,增添德育渠道,丰富德育形式,扩充德育内容,使学校传统美德、特色教育在学科渗透中增添新的时代内涵,发挥主要作用。根据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现状,我们可以认真组织学生开展以交通协勤、敬老助残、爱心募捐,志愿者服务等为内容的道德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加强未成年人理想道德教育,要实行“阳光心理教育”引导,在理解和爱的基础上,将知识传授给他们,疏通他们的心理,帮助他们释放心中的压抑,培养他们的自信心,使他们逐步适应现实社会。另外,要给未成年人创造一个自由的空间,尊重他们的主体地位。注重行为规范教育,培养他们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学校作为德育教育的主阵地,要始终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文化氛围,优化学校环境,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敢于突破传统,向权威挑战,还要给学生创造一次次实践机会,使他们都有新体验、新感悟、新收获。

学校在课堂教学渗透德育的实践中,要注重经验总结与交流。选拔学科渗透教学能手,结合学校、学生实际,学科特色,提供研讨机会。实现以点带面,促进学校德育工作的全面开展。学校德育工作涉及方方面面甚至每一个细节,比如校牌中的警世名言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开辟“德育长廊”让学生得到心灵洗礼。提倡每位教师以身作则做一件好事,营造高品位的文化氛围,让学生理解、思考、领悟“雷锋出差一千里,好事做了一火车”的内涵。增设讨论课,设立一些道德细节问题:如路上遇见事,你会围观吗?老师批评人,你看热闹吗?乱扔雪糕棍,你不自责吗?推门进出时,轻开轻关吗?等等,这些问题的答案虽然明显,但却能让学生深切体会良好习惯是多么重要。

德育的主渠道在课堂,寓德育于教学之中,是德育的重要途径。为了改革德育与学科教学“两张皮”现象,必须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构建平等、和谐、互动的师生关系,尽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意识,让学生的道德情感体验在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中感悟、内化和升华。“课课有德育,人人是德育工作者”提出以来,各科教师在德育渗透方面积极探索,努力实践,根据学生年龄特点以及学校多年级传统美德特色教育主题,各自形成一套渗透德育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如:语文教师结合教学的思想内涵,挖掘教材的德育因素,激发学生情感,创设情境感染和教育学生,在润物无声中,教会学生做人。历史、地理课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道德素质,创设民主愉快氛围,使学生形成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信息技术课培养学生爱护机房设备,遵守机房规则的良好习惯,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机使用道德,培养学生协作精神。数学课教师通过向学生讲授上下五千年中华民族在数学发展史上的灿烂历史,使学生在学习中增强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同时在教学中通过“问题――解决”的模式,培养学生沉着坚毅的品格和不怕困难,不怕艰苦的心理品质。物理课用鲜活的例子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辩证唯物主义教育,意识品格教育,审美教育。政治课通过“四结合”的方法,发挥德育主阵地的作用,结合教材内容进行传统美德教育,注重学生高尚情操的陶冶,健全人格再塑造,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热爱学校、热爱自然的感情;结合时事政治,开展公民道德教育;结合社会热点,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并指导学生写调查报告和小论文,通过探究社会问题,激发学生社会责任感;结合学生在家庭、学校、社会生活中的行为规范进行教育。英语学科的德育过程,是根据教材的总体内容,将外来优秀文化,现代文明与健全人身融为一体的教育过程,利用英语格言、警句、祝贺语等渗透思想道德教育,教师须努力挖掘英语教材中极为丰富的德育资源,恰当运用各种传统的、现代化的教育媒介,当好设计者、组织者、材料提供者、参与者、评价者。

通过我们的共同努力,促使未成年人在学校能时时处处受到传统美德精神的熏陶,从课堂中获得科学文化知识和思想道德的双丰收。实践证明:使德育渗透科学化、经常化、系列化,学校的教育教学才能更上一层楼。

第2篇

【关键词】校园文化 德育教育 途径

一、重视校园物质文化建设,渗透德育内涵

硬件设施是校园文化建设的物质基础。马克思、恩格斯有一句名言:“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学校教育是在一定的环境内进行的,因此,并非唯有教师才是教育者,环境也可以是“无声的教育者”,孟母正是为了使孩子拥有一个真正好的教育环境而“三迁”的。如今,改革开放30多年,政府有能力,也有责任为师生提供良好、优美的教学环境,很难想像在一个破旧、杂乱、缺少文化氛围的环境里空谈德育为先。

1.设计合理新颖、配套协调、科学规范、错落有致的教学楼、体育运动场等校园设施,优美的亭台回廊,雕塑小品,花草树木、绿地以及整洁的地面等各种人文与自然景观,让进入校园的每一个人感到心旷神怡、赏心悦目,同样也陶冶师生的情操,塑造师生的心灵,约束师生的不良风气和行为。我校经过多年建设,特别是借“标准化学校”评估验收、“校园文化建设十个一”、“校园管理月活动”“文明礼仪”主题活动之际,加大了校园文化硬件建设的力度,投入大量资金用于校园的改造和美化、净化、文明化,品位有了很大的提高,校园内鲜花烂漫、整洁大方,走进教学楼,映入眼帘的是制作精美的“文明礼仪歌谣”、“名人名言”、“国学经典语句”,真是橱窗会“说话”,墙壁会“育人”。

2.校园制度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学校内部的各种规章制度、行为规范、守则公约。科学合理的制度和规范一旦形成,就成为了具有权威和约束性的力量,成为师生共同的价值理念,使生活于其中的师生自主地接受它,不断受到其感染和启发,以便师生的自我管理和约束。对于违反这些制度的师生所给予的处分又起到教育和警示的作用。这也会从另一个侧面强化师生的规则意识,推动学校的德育工作成效。

二、抓校园精神文化建设,营造德育氛围

良好的校园文化对学生的正面教育和影响,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有着特殊的功能,对学校实现德育目标有着课堂教学、常规教育无法替代的独特作用。多年来,我校积极开展了学生喜闻乐见、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营造出良好的校园精神文化氛围,对学生道德情操的培养和行为规范的养成起到了很好的熏陶教育作用。

1.教师是校园文化建设的设计和组织实施者,起到很关键的作用,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价值取向和教育理念都会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体现出来,要加强学生的德育工作,首先必须加强教师自身的师德师风建设。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的道德是一面镜子,在育人中具有重要的心理导向、道德导向和价值导向作用。

我校每年都会举行德育工作研讨、师德讲座、模范人物(事迹)学习等活动,并借助声情并茂的视频、图像等多媒体资源,改变传统的单一说教形式,并开展表彰、总结和推广先进个人事迹活动,使教师明确教书育人是每个教师的天职;制定和完善各种奖惩制度和责任目标,从多层次、多方面对教师进行考核;加强学校管理工作,努力改善教师的生活条件,使教师安心于自己的职业,忠于职守,以他们的高尚人格和楷模行为为社会培养有用人才而努力奋斗;教师是人,也有自己的个性和喜怒哀乐,但教师是一个特殊的职业,是塑造人的灵魂的工作,必须要严格履行职责,为塑造学生健康的心灵负责,所以,教师师德行为要受到自我的约束和社会的监督,通过家校联系、家长委员会监督教师的教学行为,是一个行之有效的途径。

2.寓德育于生动活泼、形象具体的校园文化活动,是行之有效的教育手段。如:利用“学雷锋”、“教师节”“五一”、“六一”、“十一”等重要节日及民间传统节日和重大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纪念日等,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主题活动和实践活动,增强学生对祖国、对家乡、对人民、对自然、对生活的热爱,陶冶道德情操,这样的活动,既造就浓浓的节日氛围,又让同学们从中受到熏陶感染,自然默化成内在的道德心理需要;利用学校广播、黑板报、宣传栏,文化长廊等向学生生动形象地介绍我国传统优秀美德;开展读书活动,完善图书馆的图书借阅制度,并使读课外书形成常态,举行一些读书主题活动,指导学生参加读书征文比赛,引导学生更多地了解有关道德方面的知识,强化同学们的良好品质;促使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同时对于形成和谐的班级、校园氛围和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第3篇

【关键词】社会实践;自我教育;德育教育

1社会实践活动是我校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重要形式

认为:实践是认识的源泉和认识发展的动力。社会是一个大课堂,社会实践是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重要形式。通过实践活动,可使学生的情感和认识向良好的方向转化,在学生思想教育中具有特殊教育功能。因此,我校团委、学生会积极组织团员、学生会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让他们广泛接触社会,自觉发现自身思想的认识问题,在实践中重新认识自己,评价自己;同时,在实践中经受锻炼,增长才干,为社会作贡献。我们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主要活动有:

1.1“治理校园,美化环境”活动

县委、县政府为了加强高中教育,大力投资学校建设,新建教学大楼和学生宿舍各一幢。由于机械任务多,遗留下的垃圾、泥土、石头和砖堆到处都是,学校环境卫生很差,直接影响学生们的学习和生活。如果全部让学校请工人排除,将会增大学校的经济负担。针对这一情况,团委、学生会开展了“治理校园、美化环境”活动。各团支部和班委会在校团委、学生会的领导下,带领团员、学生,利用课外活动时间积极开展义务劳动。据不完全统计,这一年,我校团员、学生参加义务劳动8000人次,排除垃圾近千吨。为学校节约资金几十万元。广大学生在这次活动中经受了锻炼,既提高了同学们的劳动技能,增强劳动观念,锻炼了身体,又美化了校园、美化了同学们的心灵。更重要的是一部份“双差生”在劳动中认识到了自己的价值,转变了破罐子破摔的思想。有位同学这样说:“过去,由于自己学习差、表现差,受到老师同学的歧视,在这一活动中,我积极肯干,不怕脏、不怕累,比其他同学多干了一点,老师、同学都称赞我。使我深深体会到:我虽然在学习方面差些,但在其它方面还能发挥出自己的作用,看来,我还是有前途的。”我们开展的这一活动,受到了团县委的通报表彰。

1.2“我为校添春色”植树造林活动

学校创重期间,团委率先开展了新团员必须为校植一株树作为纪念的活动。尔后,各支团、各班纷纷响应,使这一活动在校园内迅速扩展,全校掀起了“我为校园添春色”的植树造林。为此,团委、学生会请地理老师专门讲了植树造林的意义。各班团支部、班委会拿出本班节约的班费购买了树苗,义务为校植树。还有一些同学从自己家头带来树苗为校植树。在短短的一年多时间里,学生们共为学校植了四批不同的树,总数达上千株。既绿化了校园,也美化了同学们的心灵;同时,也增长了同学们地理、生物等方面的知识,也陶冶了同学们的情操。有位同学这样说到:参加了植树活动,了解了树木的发育、生长过程,知道了成材不易,必须从小开始培养。

2群体帮教是我校团委、学生会进行自我教育的重要方法

学生都活跃在一定的群体之中,群体的意识、行为、舆论、荣誉对学生的影响都是非常大的。优秀的群体,能够迫使个人抑制、克服不良的思想行为,锻炼和形成学生的优秀品质。因此,我校团委、学生会在配合学生抓思想政治工作中采取群体活动的帮教方法,充分利用团支部和班集体的力量,开展自我教育活动,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2.1开展经常性的群众性的倡导活动

在一年多的时间里,团委、学生会共开展了三次全校性的募捐活动。其中二次捐款活动(为修建黄虎山烈士纪念碑募捐和向灾区中、小生募捐),共捐人民币上万元,一次向学校图书室的捐书活动,共募捐各种书籍近5000余册,充实了学校图书室的藏书。在此活动中,全校100%以上的学生都参加了。特别是在向灾区捐款活动中,同学们纷纷伸出援助之手,献上自己的爱心,有的同学将自已的零花钱捐上,还有的同学将自己的生活费节省下来捐上,表示自己的爱心。

2.2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

在我们学校的篮球场上,只要是晴天,经常都会看到篮球比赛。班与班之间,支部与支部之间的比赛是经常开展的。当爱好打球的同学毕业离校,或因其它原因离校,你都会看到,球友们也会组织一场精彩的球赛来欢送他们。学校团委、学生会把组织这种群众性的体育比赛当作已任,作为群体帮教的动力。记得有一年5月,团委、学生会组织了一次全校性的大型篮球比赛。除了团委、学生会的头头们,没有一个教师参加。这次运动会历时一个月(利用星期天和课外活动时间),比赛40场,参赛队30个(男子20个,女子10个),运动员300多人。无论是比赛场面还是运动会的规模,还是参赛队和运动员人数,在我校历史上属首次。最可贵的是运动会期间,没有出现任何不礼貌的言行和令人不愉快的事。运动员、服务员自始至终完成比赛。正象一位退休老教师在“评学生篮球赛”一文中赞誉的那样:“虽然在烈日之下,运动员们还是打得那样椋心动魄,充满自信;裁判员判得那样准确公正,大快人心;啦啦队是那样的文明礼貌,没有嘘声,没有怪叫;此起彼伏的助威呐喊成了友谊的添加剂;解说员妙语联珠,有时使人忍俊不禁,有时又不乏使人思索之词。总而言之,整个赛场浑然一体,仿佛置身于君子国,礼貌得无可挑剔。”在这样的群众性体育活动中,团委、学生会注意培养同学们的理智、集体主义观念和集体荣誉感,使他们在集体活动中锻炼自己,表现自己。我校团委、学生会通过一年多的自我教育活动,在转变学生的思想,陶冶他们的情操,培养他们有益的兴趣爱好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在帮助学校进行“三风”建设中,也收到了较为良好的效果。同时,还培养了一批德才兼备的学生干部。为同学们今后升入大学和走向社会作好铺垫,打下了良好的人生基础。由此看来,学校团委、学生会开展的自我教育活动确实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一条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少年的教育与自我教育[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4.

[2]屠大华.中心学德育管理[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第4篇

论文摘要:培养中职学生团队精神意义重大;开设团队游戏课是培养中职学生团队精神、提高中职学生综合素质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团队游戏课程设计

团队精神是指一种团结一致、互帮互助,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奋斗到底的精神。优良的团队精神能陶冶团队成员的情操,发挥团队的功能,创造出比个体简单相加高得多的工作绩效,实现个人与组织的共同成长。现代社会,尤其是二十一世纪“高科技”时代,人们相互间的依存关系更为密切,分工更为细密,没有团队合作精神就没有发展。因此,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具有现实的社会意义,同时也是中职学校德育工作一项非常紧迫的任务。

然而,中职学生团队精神急待提高,由此衍生出的道德缺失现象令人担忧。目前中职学校学生年龄普遍在15至20岁,从我国的特殊情况来看,80、90后的青少年基本上是独生子女,他们在成长的过程中受到较多的关爱,其自我中心意识往往更易膨胀,缺乏与人团结协作的主动性习惯。

培养学生团队精神在部分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有所涉及,但是存在一些误区:首先是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普遍只是针对少数问题学生,并未面向学生全体;其次是目前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往往如同思想品德课一样理论化、成人化,枯燥的说教很难让学生真正接受。

笔者认为,中职教育不光要让学生学会技能、懂得知识,还要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会怎样做人,明白作为一个合格的技能人才、祖国未来的建设者要具备哪些品质、哪些精神,其中团队精神更是未来社会技能人才必不可少的素质。而团队精神的培养绝不仅仅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心理健康教育也不可能实现这一重要任务。那么,培养团队精神的有效途径在哪里呢?

笔者认为,中职学校应开设团队游戏课,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丰富中职学校校园文化生活,提高中职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了学生的团队精神。

中职学校团队游戏课的设计:

(一)形成科学系统的教学规律。学校德育教学应成立团队游戏课题组,负责设计教学大纲、授课计划并开展相关研究工作。每周可安排固定课时,在全校所有班级中专门开设团队游戏课。

(二)团队游戏的目标。在团队游戏中,玩是形式,但绝不是为玩而玩,其核心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具体可以分为融入集体、学会尊重、学会接纳、学会同情、学会表达、互帮互助等多个方面。按照不同游戏所体现的不同主题可将游戏进行分类:环境适应类,意志责任类,创新成长类等。

(三)团队游戏项目的选取。团队游戏课题组专门负责搜集团队游戏,其来源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各类关于团体心理辅导、青少年团队游戏的书籍等,一是互联网上、电视节目中相关的游戏内容。由课题组将这些内容根据学校实际如场地、安全性、资金、设备及学生特点进行改编,设计成各个中职学校适用的学生团队游戏教学计划,纳入德育教学大纲。每一个游戏都有关于目的、材料、步骤、游戏后讨论的问题等讲解说明(范例附后)。课题组成员按照大纲要求和授课计划组织各班学生实施游戏。同时也可组织各团总支、学生会、社团联合会等学生组织开展发掘学生领导干部和提升组织战斗力的团队游戏。

(四)团队游戏课程的安排和利用。团队游戏课可与其它课程教学时间同为45分钟,在每一节课内,一般分为三段,第一段为3到5分钟,介绍游戏的要求和规则;第二段为20-30分钟左右,在课题组成员的组织下开展游戏;第三阶段也是最重要的阶段,为最后剩下的时间,即在游戏结束之后,游戏者相互交流、讨论、总结游戏心得。课题组成员对游戏进行情况进行点评,并根据游戏的目的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和总结。

(五)关于团队游戏的组织工作。学生社会性形成的途径是多元的,但学校有目的有组织的教育活动无疑是最重要的途径之一。精心有序的组织在团队游戏课中的作用是最不可低估的。一个游戏的顺利开展,有赖于组织实施者精心地选择游戏内容,详细地解释规则,在游戏过程中细心地体察学生的感受,并适时运用沟通的技巧使学生学会坦诚相待,互相尊重。

团队游戏课承担着培养中职学生团队意识、社交能力、品德熏陶的任务,也可以说,它是中职学生德育教育的有效途径。游戏活动本身不是目的,它只是实现教育目标的一种手段,其目的在于通过游戏活动引发学生的行为意向,强化学生的道德体验,使学生在趣味中全面提高综合素质。潜移默化,寓教于乐,开设团队游戏课是对中职学生团队精神培养、丰富校园文化的最为行之有效的方法,加紧研究和开展是中职德育教育工作者的当务之急。

第5篇

关键词:游戏课;中职学生;团队精神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18-0216-01

团队精神是指一种团结一致、互帮互助,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奋斗到底的精神。优良的团队精神能陶冶团队成员的情操,发挥团队的功能,创造出比个体简单相加高得多的工作绩效,实现个人与组织的共同成长。现代社会,尤其是二十一世纪“高科技”时代,人们相互间的依存关系更为密切,分工更为细密,没有团队合作精神就没有发展。因此,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具有现实的社会意义,同时也是中职学校德育工作一项非常紧迫的任务。

然而,中职学生团队精神急待提高,由此衍生出的道德缺失现象令人担忧。目前中职学校学生年龄普遍在15至20岁,从我国的特殊情况来看,80、90后的青少年基本上是独生子女,他们在成长的过程中受到较多的关爱,其自我中心意识往往更易膨胀,缺乏与人团结协作的主动性习惯。

培养学生团队精神在部分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有所涉及,但是存在一些误区:首先是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普遍只是针对少数问题学生,并未面向学生全体;其次是目前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往往如同思想品德课一样理论化、成人化,枯燥的说教很难让学生真正接受。

笔者认为,中职教育不光要让学生学会技能、懂得知识,还要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会怎样做人,明白作为一个合格的技能人才、祖国未来的建设者要具备哪些品质、哪些精神,其中团队精神更是未来社会技能人才必不可少的素质。而团队精神的培养绝不仅仅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心理健康教育也不可能实现这一重要任务。那么,培养团队精神的有效途径在哪里呢?

笔者认为,中职学校应开设团队游戏课,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丰富中职学校校园文化生活,提高中职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了学生的团队精神。

中职学校团队游戏课的设计:

(一)形成科学系统的教学规律。学校德育教学应成立团队游戏课题组,负责设计教学大纲、授课计划并开展相关研究工作。每周可安排固定课时,在全校所有班级中专门开设团队游戏课。

(二)团队游戏的目标。在团队游戏中,玩是形式,但绝不是为玩而玩,其核心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具体可以分为融入集体、学会尊重、学会接纳、学会同情、学会表达、互帮互助等多个方面。按照不同游戏所体现的不同主题可将游戏进行分类:环境适应类,意志责任类,创新成长类等。

(三)团队游戏项目的选取。团队游戏课题组专门负责搜集团队游戏,其来源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各类关于团体心理辅导、青少年团队游戏的书籍等,一是互联网上、电视节目中相关的游戏内容。由课题组将这些内容根据学校实际如场地、安全性、资金、设备及学生特点进行改编,设计成各个中职学校适用的学生团队游戏教学计划,纳入德育教学大纲。每一个游戏都有关于目的、材料、步骤、游戏后讨论的问题等讲解说明(范例附后)。课题组成员按照大纲要求和授课计划组织各班学生实施游戏。同时也可组织各团总支、学生会、社团联合会等学生组织开展发掘学生领导干部和提升组织战斗力的团队游戏。

(四)团队游戏课程的安排和利用。团队游戏课可与其它课程教学时间同为45分钟,在每一节课内,一般分为三段,第一段为3到5分钟,介绍游戏的要求和规则;第二段为20-30分钟左右,在课题组成员的组织下开展游戏;第三阶段也是最重要的阶段,为最后剩下的时间,即在游戏结束之后,游戏者相互交流、讨论、总结游戏心得。课题组成员对游戏进行情况进行点评,并根据游戏的目的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和总结。

(五)关于团队游戏的组织工作。学生社会性形成的途径是多元的,但学校有目的有组织的教育活动无疑是最重要的途径之一。精心有序的组织在团队游戏课中的作用是最不可低估的。一个游戏的顺利开展,有赖于组织实施者精心地选择游戏内容,详细地解释规则,在游戏过程中细心地体察学生的感受,并适时运用沟通的技巧使学生学会坦诚相待,互相尊重。

团队游戏课承担着培养中职学生团队意识、社交能力、品德熏陶的任务,也可以说,它是中职学生德育教育的有效途径。游戏活动本身不是目的,它只是实现教育目标的一种手段,其目的在于通过游戏活动引发学生的行为意向,强化学生的道德体验,使学生在趣味中全面提高综合素质。潜移默化,寓教于乐,开设团队游戏课是对中职学生团队精神培养、丰富校园文化的最为行之有效的方法,加紧研究和开展是中职德育教育工作者的当务之急。

第6篇

教育是生活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教育途径是指教育者施加教育影响于受教育者所经渠道的总称。学校教育的途径主要有:教学活动、课外活动、社会活动、劳动活动、学生群体活动、学生日常生活(包括宿舍)活动等。

每一个较大的教育途径又可分为若干小途径。如教学活动分为上课、辅导、参观、课后(家庭)作业等。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的途径错综复杂,既有共同的途径,如均需通过教学和课外活动;又有各自的特殊途径,如德育的班主任工作和团队工作,体育的早操、课间操、运动会等。教育途径虽有主与次、一般与特殊之分,但每一个被实践肯定的途径都有其特点和功能。在多种教育途径中,教学是主要途径,以教学为主、其他途径为辅是学校教育的一条规律。

(来源:文章屋网 )

第7篇

关键词:网络化;德育;方法对策

一、网络化背景下初中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

现在学校的德育教育,还停留在过去的教学的方法中,在社会逐渐地发展变化的过程中,学校也没有根据实际的情况,来进行相应的改变,从这个角度上进行分析,人们在这个过程中,还需要进行发展,慢慢地转变过去的思想。在现在的这个情况下,学校对于学生的德育教育,还需要进行发展,逐渐地改变现在落后的现状,还要根据现在的情况,对教育的手段进行更新。

(二)家庭在教育上的认识还不足

有些家长对于孩子的身心的健康问题,不能够重视起来,在这个方面,缺少对孩子的关心,而是只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如何,片面地对孩子进行要求,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不能很好、全面地成长,他们只能在学习上取得一些成绩,在个人的全面发展的方面,还有很多的不足,这样的情况,严重地影响了学生的发展。在这样的情况下,家长应该抓紧地转变自己的想法,要认识到自己的想法和孩子的成长有非常大的关系。他们应该从孩子的成绩上,慢慢地把一些注意力放在孩子的心理健康上,只有对孩子的心理关注的更多了,对孩子才能更好地进行了解,使自己在孩子的发展中,正确地发挥出自己的作用。

(三)学校教师的素质还有待提高

为了让学生在学校中,更好地进行德育上的发展,首先,对于学生的教师要提出很高的要求,在教师没有达到相关的标准的时候,应该及时地让教师进行自我的提高,这样的情况下,教师才能更好地对学生进行教育。不然,教师自身的毛病一大堆的时候,就不能很好地认识教育这个问题,在对学生进行教育的时候,就不能很好地进行,影响学生的发展。

二、网络化背景下初中德育工作有效开展的途径

(一)根据学生学习的效果对教材的内容进行调整

在教师进行政治方面教材的教学的时候,应该根据学生实际的学习的效果,在教育的过程中,对教学的内容进行调整,让这个教学的内容与学生的情况更加的符合,让学生在学习的时候,能够充分地学习到所有的知识,帮助学生完成相关的知识的体系。例如,在进行的相关的知识点的时候,应该根据学生实际的了解情况,进行知识的补充。当学生了解了这个思想产生的背景的时候,在进行教学的时候,可以适当地进行这方面知识的调整,让学生更多地接触到别的细节上的知识,这样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学习到更多的知识,促进学生的进步。

(二)使用案例进行知识的教学,按照教材上的逻辑进行教学

在进行政治的相关的知识教学的时候,应该让学生在接触到相关的案例的时候,再逐渐地让学生接触到应该学习的知识,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进行学习的时候,可以更加明白的进行,也知道这些知识在实际的生活中,应该怎么样去应用,让学生增强自己的实践上的能力。例如,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九年级《思想品德》中几乎每课都配有一些德育内涵丰富的插图、名言警句、人物故事、典型案例等,教师要认真研读教材,领会编者意图,充分发挥学科德育作用,组织学生认真学习这些典型的资料,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使学生的思想境界不断提高。还有,为了让学生学习的知识,更加有系统性,教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应该按照课本上的逻辑进行教学,因为课本是在不断地研究中,慢慢地进行修改的,它是非常地符合学生的接受能力的,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可以更好地进行知识的学习。

(三)积极地帮助学生解决教材上没有的知识问题

有些学生在课下的时候,喜欢看一些课外书,他们在看这些书的时候,因为教材上有的没有涉及,所以,在阅读的时候,会遇到障碍,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应该积极地帮助学生进行问题的解决,让学生在课外的学习中,也能获得一些知识,补充完整学生学习的体系,促进学生的发展。

三、结束语

通过对本文的分析,知道了在德育的教学中,在很多的方面,还需要继续努力,才能让德育在网络的背景下,更好、更快地进行发展,学生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才能积累到更多的知识。在现在的社会中,网络的发展非常快,学校想要更好地进行德育的教学,需要根据实际的情况,把德育的教学和网络相联系,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德育的教学才能更好地进行发展,学生也会非常积极地融入到这个学习的过程中。

参考文献:

[1]张孝顺.浅谈中学德育教育的现状和对策[J].知识经济,2010,(04).

第8篇

一、指导学生进行有效预习

预习是学生自己摸索,自己动脑,自己理解的过程,也就是自己学的过程。千百年来,预习已被实践证明是一种好的学习习惯。它培养了学生的自学习惯和自学能力,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着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在精读指导前,得先令学生预习。学生通过预习,自己阅读课文,动了天君,得到理解,当讨论的时候,见到自己的理解与讨论的结果正相吻合,便有独创成功的;或者见到自己的理解与讨论结果不相吻合,就作比量短长的思索;并且预习的时候绝不会没有困惑,困惑而没法解决,到讨论的时候就集中了追求解决的注意力。这种、思索与注意力,足以鼓动阅读的兴趣,增进阅读的效果,有很高的价值。”由此可见,预习是可以提高学习效率,促进有效生成,张扬学生个性,有利于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是整个阅读教学过程的首要环节。

教师要调动学生内在的所有好奇心与积极性参与到预习中,让学生信心十足,动力强劲。在布置预习作业之时,教师切忌用命令的口吻,生硬的语气强加给学生,将单调乏味的语言化为激励的话语,对激发孩子的探究兴趣,促使他们自觉地有意识地去学习,将大有帮助。要正视学生之间的差异,诸如学习程度,兴趣爱好等等。为给学生营造宽松自由的预习心境,在布置预习任务时,增加弹性,绝不过多地给学生定框子,或将要求定得过细,让学生摆脱不必要的束缚,自由地去探索。

如:读一读你最喜欢的段落或章节,课文中你觉得哪些词语用得好,把它摘录下来,想一想,这些词语可不可以换成其他词语?你喜欢课文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

二、课堂阅读教学要充分形成师生互动

课堂的阅读教学应当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双向活动,是两者共同参与、协调完成沟通交流的信息传递过程。教师只有充分发扬教学民主,才能增强学生的课堂“主人翁”意识,锻炼他们积极思维的能力和勇于质疑的胆量,让他们尝到“跳一跳就能够得到”的甜头,让学生不仅主动参与学,也参与教。如果教师只是按照自己的思维方式与传统的教学方法,或直接或抽象地告诉学生标准答案,那就难以把教学任务落到实处,也很难影响到学生的心理意识的接受,更何况学生对老师的依赖思想也会一如既往,因此,学生的主体意识就不会被激发出来,他们就永远是臣服于知识的“奴隶”,是知识的“记事本”。在阅读教学中,必须摒弃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方法,努力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尝试着让学生参与教学,体现真正的学。

在教学中,可以这样让学生民主地参与教学:教师给学生布置的作业,题目是“读书的好点子”,然后提出要求:“您对本学期的阅读教学有何建议,请提出来,越多越好。”通过对学生的建议一一阅读及认真分析,从中选取可行的建议,辟一墙报,命名为“大家的金点子”,并将这些点子逐步运用于阅读教学中,这种方法受到了学生的大力支持,这样作为主体的学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就能充分体会到自主学习的乐趣和参与教学实践的快乐。当学生感觉到自己的建议被教师采纳,这种自主的权力和被激发的兴趣成为课堂教学的前奏,也成为学生主动积极参与教学的一种动力,教师通过对学生“点子”的调查,可了解哪些内容是学生最需要的,哪些方法是学生最易接受的,那些话题是学生最欢迎的,通过教学、教法的改进,就可以大大提高教学质量,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照顾学生差异,注重课堂操作效率

高效的语文课堂应是学生学习的场所。作为教师必须牢固树立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的思想,还学生主体地位,把学习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只有这样,他们才会自主学习,思考、探究,才会养成好的学习习惯形成能力,从学习中获取知识,从而提高语文学习效率。因此,无论什么类型的阅读课,教师都要贯彻以生为本的原则,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组织学习活动,努力使各层面的学生全方位参与课堂学习活动。教师要以平等的身份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与同伴、与老师互动交流,给学生充分的参与时间和评价机会,让他们在学习活动中展示自己,认识自我。同时想法设法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使他们能够主动学习,愿说自己的疑惑,与同伴分享自己收获的快乐,愿用自己的激情朗读、表演。

第9篇

一、音乐教育与思想道德素质

优美高尚的音乐,蕴含着潜移默化的高尚情操,声情并茂的音乐艺术是塑造中学生灵魂的有力手段,对中学生的精神起着激励、净化、升华的作用。能逐渐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培养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提高分辨“真”与“假”,“美”与“丑”,“善”与“恶”的能力。使中学生在思想、道德、性格、 情操、修养各方面发生变化,培养一种爱憎分明的道德情感和自觉的道德信念。例如《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歌唱祖国》、《我的祖国》、《祖国,我永远热爱你》等歌曲,在雄壮或抒情、优美的旋律里,使中学生体会祖国山河的壮丽,人民的勤劳勇敢,唤起他们建设祖国,报效祖国的使命感,从而培育他们爱国、爱民的深厚感情。

二、音乐教育与情意素质

广义上是指人的情意素质,它包含 着情感、思维、兴趣、气质、意志、毅力等非智力因素,它常伴随着一切智力活动。中学生在学业和将来的事 业上能否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非智力因素的养成。而音乐教育是心灵的塑造,是情感的培养,是个性的发展,是辅助非智力因素养成的好帮手。音乐艺术既表现人们的感情,也表现人们的思想,但是并非抽象地表现,而是用生动的形象来表现。音乐是一门最擅长表达情感的艺术,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吸引力。当优美、健康的音乐与人的生理、心理的节奏、 旋律产生共振协调并被陶醉时,使人产生一种高尚的、正义的、道德的、灵魂升华的情感,使人充满了对人生的希望和追求,对生活、生命和整个世界的挚爱,增强了奋斗的自信和力量。

中学生在自我参与式的艺术薰染中,不但受到审美、情感、思维的培育,还能逐渐培养起健康的艺术兴趣和爱好。在不断学习音乐的实践中,通过耐心专注地训练音乐技能和技巧,培养中学生遇到困难与挫折时艰苦努力的顽强个性。同时,培养出坚强的意志与刻苦学习的毅力。

三、音乐教育与智能素质

荷兰教育家赫伯特•齐佩尔说得好:“每个孩子都应该有最基本的音乐教育,……而音乐教育,是开发人类智力的最好途径。”现代神经学家经过研究认为,人的左脑具有逻辑思维功能,右脑具有形象思维功能,有些科学家也称右脑为“音乐脑”,它与创造思维有着密切的关系。而音乐教育是左右脑平衡发展,对开发右脑,发展人的形象思维,提高人的智能素质有着勿庸置疑的重要作用。

音乐教育有利于发展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是智力良好发展的基础。在音乐教育中,特别是器乐演奏时,手、脑、眼、耳互相协调和配合,能提高大脑反应能力和耳手的灵敏度,在 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基础上,提高学生理解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创造力。演奏时手指动作越复杂, 越灵活,越娴熟,对大脑神经系统越有联系和得到锻炼,使大脑灵敏、聪慧。同时,训练学生“音乐的耳朵” ,能听懂音乐,感受音乐的美,开阔学生的视野,能获得和追求美好的事物。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造能力 ,更有利于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为培养学生的智能素质打好基础。

四、音乐教育与身心健康素质

第10篇

关键词:高等院校;体育教育;创新途径

深化体育教学改革,挖掘体育教学潜能,培养师生的创造思维和创造能力,促进师生的智力和技术全面发展,是目前我国高等院校体育教育改革与创新的重要现实课题。笔者研究发现,充分尊重师生个性与倡导开放教学模式,是高校体育教育创新的两个重要途径。

一、充分尊重师生个性,提升体育独立思维与编创能力

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事物的变化发展是内因与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所以,我们在观察事物、分析问题时,既要看到内因,又要看到外因,坚持内外因相结合的观点。高校师生的个性属于内因,然而个性(就是内因)决定了他们的主体意识,没有个性创新就失去了基础。只有尊重与发展个性,才有可能发展求异思维,使有创造性的思想、见解充分发表出来。高校的体育教育,应该为具有不同秉赋和不同潜能的师生创造一个发展的空间,提供一个开发潜能、勇于创新的机会,培养其创新品质。因此,在高校的体育教育中,应积极鼓励师生在吃透基本教材的基础上,勤于思考,多动脑筋,分析问题,在一个生动活泼的环境、气氛中进行教学与练习,从中发展身体素质,掌握知识、技能,促进身心健康、和谐发展。

同时,学校要创建宽容、自由的学术环境,形成一种民主的学术氛围;要善于发现师生的爱好,创造一个适宜其个性发展的环境,使其个性充分发展,把每一个师生的创造潜能都发掘出来;要保护师生的兴趣与好奇心。学校要组织各种兴趣小组或俱乐部,开展多种素质教育活动,服务于师生智能、情感和社会化等方面发展。

二、倡导开放教学模式,培养体育应用与拓展创新能力

在国外,学校不仅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还非常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实习―见习模式是一种最为常见的教学模式。借鉴国外经验,结合国内高校实际情况,笔者赞同大力推广实际问题为中心的开放教学模式。问题意识是思维的动力,是创新精神的基石。强化师生的问题意识是培养师生创新精神的起点。目前,高校学生的问题意识比较薄弱,主要表现在他们不敢或不愿提出问题及不能或不善于提出问题。教师在设计教学时,应该把学习的场景从课堂迁移到生活中。这样能让学生更加明确学习的目的和作用,教学方式也更有实践性。推广以案例、实际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应当逐步提高学生参与课堂讨论的积极性,调整课堂时间的安排,减少教师讲解的时间,给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更多交流的机会,给学生充分发表自己见解和自主思考的机会。还应当适当增加实训课的次数,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积累实践经验。

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创设宽松的教育环境和气氛,采用启发、探索和讨论等方式进行教学,并注意创设激发学生创新和实践热情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各种大胆的质疑、假设和尝试,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例如进行篮球三攻二、二防三简单战术配合教学,学生在场上都有自己位置的分工,从而形成比赛阵型。而比赛阵型受攻守变化规律支配,二人防守可形成平行、重叠、斜线站位,三人进攻可采用传切、突分、掩护等基础配合。学生通过讨论、实践、理解,再讨论、再实践,逐步总结、提高,在练习中掌握规律,并熟练运用,从而充分调动了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使学生积极思考,大胆探索,敢于打破常规,标新立异,提高了他们认识、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提高师生的体育应用能力,需要完善体育教育设施。目前,国内许多高校知识创新教学方面的器材设备相当落后。主要原因是这方面的购置经费绝大多数都用到训练和比赛上了。高校知识创新教学设备的落后,既不利于应用性课程的教学,也不利于实践性课程的实践,这必然导致师生对于当代最新科技认识的不足,从根本上影响对学生应用创造能力的培养。在硬件条件方面,高校可以采取措施,将更多的设备经费用于购买现代化、智能化的一流体育教学与实验设施设备。在运用信息化手段教学时,可以向学生传授更多的信息量和专业技能。只有给体育专业的师生营造这样一种学习与实验的优良环境,才能让他们有学习与实验的欲望,才能把理论和实践联系起来,巩固他们的体育知识与技能。

参考文献:

[1]姜晓航.做自己教育的主人――解读布朗大学[J].留学生,2011,(11).

[2]施宙,王营章,孙雪琳.新形势下高校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思考[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01).

第11篇

1.突破传统教学思路,建立生命特色的教学模式。

传统体育教学中生命教育缺失。生命是智慧、力量和一切美好情感的唯一载体,舍弃自己的生命或漠视他人的生命,一切都将无从谈起。将对生命的关怀与尊重融入教育,立足生命存在,关注生命体验,呼唤生命活力,提升生命质量,应是教育的基本内涵与责任。然而,长期以来,教育对生命教育基本没有涉及,学校体育课程也没有生命安全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内容,这不能不说是学校体育教育的重大缺失。生命安全教育既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也是学生健康成长的迫切要求,只有通过多种渠道、途径,对学生进行生命与健康、生命与安全、生命与成长、生命与价值和生命与关怀的教育,帮助和引导学生正确处理个人、集体、社会、自然之间的关系,使学生学习并掌握必要的生存技能,认识、感悟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才能培养学生尊重生命、爱惜生命的态度,学会欣赏和热爱自己的生命,进而学会对他人生命的尊重、关怀和欣赏,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体育教育是为了学生的健康,健康最终是为了生命,一个人只有对生命安全真正认识和领悟,才能对自己、对他人和社会产生责任感。这也是我们教育所要达到的目的。

体育教学不仅要关心运动技术,而且更重要的是要把掌握技术或健身的过程作为育人的载体。这样才能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地体验生活,感悟生命。在特色教学模式中,把学生的生命作为其人性论的基础,把培养能够维持生命、认识生命、理解生命并能够提升生命的健全人格作为基本追求。因此,教学活动要体现人性化特点,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并把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良好个性品质发展以及综合素质培养结合起来,有效地发挥学生个体作为体育教育资源的功能,使个体的主体性得到真正的还原,潜蕴的生命能量得到最大限度的激发,获得终身发展的源泉、动力和永不枯竭的持续后劲,从而使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在他们身上得到完美的结合。

2.在体育教材中挖掘生命教育的内涵。

体育教学具有内容多,范围广的特点。而且学生在这个年龄阶段思想变化大,稍有不慎就会走上邪路。因此,体育教育应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思想品德教育、生命教育于教学之中.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教师在根据不同教材,安排运动项目时学生受到的教育也应不同。作为体育教师,不仅要讲清技术要点,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坚韧不拔的顽强意志和生命第一的观念。当学生在运动中出现安全事故时,应该教育学生如何正确对待。

3.在体育实践课中强化生命教育。

任何的说教都及不上让学生参与到生命教育的实践过程中去,通过学生积极实践、体验,让生命教育的理念真正内化他们到他们的思想意识中,实施在他们的行为之中。在室外上体育实践课时,教学内容上,老师可以创设一些危险情境,如地震来临的情形,通过游戏的方式来开展,使他们在险情来之前能组织有序的、互相帮助的,并在最短时间内离开“险境”。在平时体育课堂上,多穿插安全知识与安全实践活动,这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提高学生在灾难面前得判断、自救、互救能力,还可以提高他们上体育课的兴趣。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自救互救的游戏,开展一些安全技能训练,如:低血糖、晕厥、人工呼吸、扭伤、如何止血、包扎处理等。在上跑、跳、投等身体素质课时,可以设计学生正在“险区”练习,当学生听到教师紧急哨声,明白有灾情到来,并马上组织有序的越过障碍,在规定的时间里到指定地点集合,先到的学生根据情况还可以帮助那些体质比较差而掉队的同学,使他们都能迅速的脱离险区。我们还可以因地制宜地利用当地的自然条件和环境,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和品质。在烈日下、在细雨中、在风雪里培养学生经得住风雨、挫折、敢于战胜困难的勇气。在练习中长跑时,教师用体育明星作榜样,鼓励学生克服困难和挫折,使他们充满信心,坚持跑到终点,相信“彩虹总在风雨后,风雨后的阳光更加灿烂”。在体育实践课教学中,教师都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场地、学生的情况设计一些“灾难”现场,让学生进行逃生模拟训练,来提高学生的生命安全意识和逃生的能力。

4.狠抓体育教学质量,提高学生身体素质。

第12篇

【关键词】语文课程教学、素质教育

近几年,社会的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特别是创造性人才的需求越来月强烈。未来社会的告诉发展,要求人类要适应瞬息万变的工作和生活节奏,要求人能够有独立地分析问题与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要求我们的学校、我们的教师,必须转变教育理念,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将传统地固守“教师——知识——学生”的课堂教学模式,向当今社会人才需求的方向转化。要使这一转化为基础教育的趋向,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语文教学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我认为,语文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那么,如何才能使语文课堂教学真正成为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呢?我以为要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抓住语文学科的特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语文学科不仅有语、修、逻、文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它渗透了人文、哲学、社会、自然科学等多方面、多学科的知识,而人文性是本学科最基本的性质。它的主要特点是对人的人文素质教育和对中华民族优秀语言文化传统的传承和创新。因此,语文课堂教学旨在丰富学生知识经验,扩大知识领域,扩宽思维等。那么,如何才能做到这一点呢?这已经成为学校、教师们十分关注的问题。近年来,很多从事语文学科教学的老师,为了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扩大他们的知识领域,达到提高学生素养的目的,往往抓住课文中的某一情节,启发诱导,让学生尽情“发挥”,课堂氛围十分“活跃”,甚至一“发”不可收拾。这样,虽然课堂异常热闹,可学生仍然不懂课文,字词意不甚了解。很明显,这种只追求课堂气氛,游离于语言文字之外的所谓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创造思维”的做法是不可取得。我认为语言课堂教学只有在学习语言文字的过程(即识字、阅读、作文的过程)中,才能让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发展,学生的素质才能提高。

二、创设情境,提供材料、引导探究

课堂教学是教育教学的关键所在,是能否完成教学任务,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创造能力,提高学生素质的切入点,也是教师通过钻研教材、研究学生后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的的集中体现。对于语文课堂教学而言,如何达到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的目的,本人通过教学实践,觉得:首先,通过创设情境,达到形成问题的目的。当然,创设情境的方法可以灵活多样,如绘画再现、音乐描述、音乐表演、实物演示等方法,多媒体课件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多种形式来展现情境。教师可在创设情境中通过启发诱导学生提出富有启发性、逻辑性和发展性的问题,再针对学习内容,有目的的直接击中学生的思维的燃烧点,唤起学生认知系统来激发学生的定向思维,达到最终解决问题的目的。如在教学《圆明园的毁灭》一文时,我为学生准备了八国联句入侵北京时,闯入圆明园前得美丽景色和闯入后的进行肆意抢掠、毁坏、焚烧的罪恶场面,制成图片,让学生看。这样,不仅再现了圆明园的富丽堂皇,展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能力,同时也将帝国主义的暴烈行径暴露在广大学生面前。通过这个情景的创设,激发了学生深入了解课文内容的兴趣。此时,不失时机的提供以下材料,一是说出观后感进行交流,二是让大家思考,一座金碧辉煌的黄家林苑,怎么会变成一座座废墟呢?通过学生的交流,及时给予引导点拨,再通过反复朗读课文,让学生探究八国联军入侵北京的暴行,从而解决八国联军是怎样“在圆明园大肆抢掠、毁坏、焚烧的”和“结果怎样”的问题。通过谈论,教师只要略作概括,学生便了解课文内容。这样一来,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提高了,创新思维也得到了培养。

三、扩大阅读面,拓宽知识面,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

第13篇

一、发展县域经济和小城镇建设结合起来。推进以县城为核心的城镇建设,提升城镇综合服务功能,促进农村人口和乡镇企业向小城镇转移。

要把发展县域经济同带动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结合起来。转移农村的富余劳动力是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目标。县域经济发展了,县一级中心有望成为劳动力转移的主要目的地。县域经济发展能够提供一条将发展经济和提供就业结合起来的发展之路。所以要充分发挥县域经济对吸纳农村劳动力就业的重要作用。据有关估算,“十一五”期间,还有几千万农村劳动力要转移,这将给城镇就业带来很大的压力。如果县域经济发展,将会为农民就业创造机会,就能够在这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发展县域经济同发展特色经济结合起来。在一定意义上,县域经济就是特色经济,发展县域经济就必须围绕地方,坚持资源开发与市场需求的统一,找准地方特色和市场对接的着力点,突出重点,依靠特色,培育产业链条,使资源特色经济产业化,实现以特色产业带动县域经济发展的整体发展。

二、发展县域经济同促进农民增收结合起来。增加农民收入应该说是发展县域经济的根本目的。县域经济是要富民强县。富民就是农民收入的增加,强县就是使县的财力增加。这两个方面是要统一的。农民收入增加了,县里的财力也就能增加。从“三农”来看农民增收是中心。所以在发展县域经济的时候要看到这个根本目的。发展县域经济还是要把农民增收,解决三农问题作为根本目的。所以县域经济发展要落到实处就要落在农村增收上。县域经济发展如何就要看当地农民是否增收。有了这个衡量标准就可以在一些项目的选择上和一些产业的开发上有所遵循。所以从解决三农问题出发,应该把农民增收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根本和首要目的。只有农民收入增加了,当地的农民生活水平提高了,当地的县域经济才能够发展壮大。所以发展县域经济应该是紧紧围绕农民增收来展开。从国家宏观上来讲要支持县域经济的发展,不仅是农村经济的问题,同样也是宏观经济的问题。解决了县域经济问题,也就为解决“三农”问题提供了重要基础。

1.在金融信贷方面还是要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加大对县域经济的金融支持力度。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金融服务。要健全融资担保机制。要探索建立健全县域企业融资担保机构。解决县域经济的中小企业担保难问题。要深化信用社政策。要真正把农村信用社办成面向“三农”,服务“三农”的农村金融机构。

2.要按照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对作为农林经济重要组成部分的县域经济制订相应的特殊政策。要本着多予、少取,放活的原则,在财政、税收、金融、信贷、投资等一系列政策上,支持县域经济,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促进县域经济的发展。

在财政政策方面,要根据新的要求,对县域经济发展实行更加优惠的财政税收政策,是适当调整现行的财政体制。“十一五”规划建议明确要求,完善中央和省级政府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理顺省以下的财政管理体制,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实行省级直接到县的财政体制。根据这个精神,为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应适当调整市县财政收入分配体制,促进财力分配向县乡倾斜,给县级政府更多的调节余地。

3.投资政策。一是要积极调整投资结构,加大对县及县以下的投入力度。二是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国家在公共设施的建设投资上也要加大对县域经济的支持。这样既能够改善县域的区位条件和发展环境,也能够直接带动县域经济发展。

4.加大对县域经济发展的税收政策支持。是否可以考虑研究对县域新办的企业给予税收优惠政策,以解决企业初期发展的困难。县域经济发展确实很难,当地的条件各方面都有限,那么政府在税收政策方面如果能够给予适当的不同于城市企业的一些政策,能够吸引一些资金向县域经济转移。

第14篇

从百强县看经济发展

1992年百强县排行榜初次排定,浙江的入围县(市)只有12个,而2003年10月底公布的第三届中国经济百强县(市)排名中,浙江省占27个,名次跃居全国首位。浙江县域经济靠什么走在其他省市区的前面?这是和浙江整体市场化程度高、民营经济发达分不开的。最新统计数字显示,浙江乡镇企业吸纳农村劳动力已从2002年的42.83%增长到2004年初的45.65%。农民从乡镇企业获得的工资收入已占人均年纯收入的52%。而乡镇企业缴纳的税金也占了浙江省财政收入的近60%;乡镇企业所创造的增加值占全省工业增加值的88.24%。浙江现有各类所有制乡镇企业100多万家,为省内外大批城乡富余劳动力实现充分就业和再就业开辟了广阔空间。据浙江省有关部门统计,在20岁至40岁的农村青壮年中,从事务工经商的占78%左右。全省乡镇企业年支付职工工资总额已突破1000亿元。目前在浙江乡镇企业从事二、三产业的员工已有993.64万人,并有300万人在省外、境外务工经商,使1000多万农村富余劳动力成功实现了向非农产业转移。同时,许多实力较强的乡镇企业通过兼并收购国有企业、大力发展准入门槛低的服务业等途径,以灵活的用工制度,为30多万城镇职工和高等院校毕业生实现就业和再就业开了方便之门。近4年来,各地乡镇企业新增职工近200万人,缓解了社会就业压力。

乡镇经济的快速发展,提高了浙江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和竞争力,成为县域经济的主体力量。据国家统计局对全国532种主要工业产品的调查,浙江有56种特色产品产量居全国第一,居前10位的有336种,占总数的63%。这得益于浙江“块状经济”中“一镇一品”的乡镇同行业个体私营企业的高度集聚和“扎堆效应”。浙江除杭、嘉、湖、宁、绍外的大部分地区基础设施差,国家投资少,大企业少,人均耕地少,资源更少。尤其温州有78%的山地,5%的河流海岛,只有17%的平原。但浙江工业经济快速增长,由一个“资源小省”成为“经济大省”。“浙江现象”除产权清晰的微观主体外,最引人注目的当属“块状经济”和县域经济。

实现城乡统筹的重要桥梁

从浙江乡镇经济和县域经济发展的成功经验中可以看出,乡镇经济的发展是县域经济发展的关键和突破口。

当前,城乡统筹的有效途径是大力发展乡镇经济。第一,发展乡镇经济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目前近1亿农民外出打工,在增加收入的同时,也给社会的安定与交通带来巨大的压力,如果本地各种所有制的乡镇企业数量众多,则绝大多数农民可以在本地就业,这于家、于国、于民都是有利的。第二,发展乡镇经济是缩小城乡差别的途径。一个县的大多数人口在乡镇及乡镇以下地区,乡镇经济发展了,才能推动县域经济的全方位发展,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根本目标。乡镇经济的发展、企业税收的增加是减轻或取消农民税费负担的根本途径。实践表明,越是经济发达地区,农民负担越轻;越是经济不发达地区,农民负担越重。上海、浙江、江苏等地逐步取消农业税及其附加,促进了当地工业经济和农业经济的共同发展。第三,发展乡镇经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举措。在一县之中,乡镇、村组所占的面积和人口无疑是最大的,通过乡镇经济的发展,可以带动大量的农村人口进入小康社会,才能真正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第四,发展乡镇经济,可形成县域“绿色经济”的体系。浙江“块状经济”是农村工业化的模式,也是保护生态环境的有效途径。第五,发展乡镇经济能够大力发展特色经济。在市场经济中,最重要的一点是发展特色经济,而本土从事农副产品加工的乡镇企业则是发展特色经济的主力军。第六,发展乡镇经济是推动乡镇体制改革的力量。乡镇经济的发展壮大,强化了乡镇的经济功能,有利于加快行政体制改革,乡镇集中精力发展经济,使之成为经济发展中心,发挥区域经济协调中心的功能。

用市场机制推进乡镇经济

实践表明,发展乡镇经济需要把握三条原则,一是遵循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财政增加、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二是用市场经济的办法支持、服务乡镇经济发展的原则;三是注重发挥比较优势、形成特色经济的原则。

具体措施如下:

其一,加快资源整合,发挥当地特色工业的集聚效应,集中生产要素,提高产品配套能力,延伸产业链,扩大产业规模,并在管理体制、机制上进行创新。

其二,切实解决好当地乡镇工业发展和对农业基本土地保护的关系,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在广大的乡镇有多种资源,比如,对矿山资源,要大力发展资源加工型、劳动密集型企业,创造条件走资源深加工的路子,提高产品附加值,把资源优势真正变成经济优势;对旅游资源,应通过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和环境建设,兴办休闲设施,创办农家乐、生态农庄等旅游项目。此外还要充分开发人力资源,鼓励农村富余劳动力外出打工,在打工中学会务工经商的本领,扶持有经验、有实力的打工者回乡创业。

其三,支持中介组织的发展。销售中介组织的不发达是农村乡镇经济不发达的重要原因,各级政府应该鼓励为农业服务的中介组织的发展,尤其应该支持乡镇商贸企业的发展,使农业成果成为社会的财富。

第15篇

【关键词】土地流转;县域经济;发展途径

县域经济的发展是以县城为中心、乡镇为纽带带动农村区域经济发展,是城市经济与农村经济结合发展的结果,是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平稳发展的重要基础。从当前我国县域经济发展情况看,农村经济增长速度慢,劳动力大量剩余,成为困扰县域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瓶颈所在。加快土地流转,则是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农村土地流转是继之后农村土地制度的又一重大变革。发展现代农业,实现土地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必须加快土地流转。土地流转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土地要素追逐利益最大化的必然结果,对于解决当前农业发展中所出现的生产规模小、效率低下、市场风险大以及转变农业发展方式都具有重要作用。

一、土地流转能够加快农民增收速度

土地是农业的本,是农民的根。农民要富裕,必须向土地要效益,要实现这一点,就要从农村土地流转入手,用土地流转带动农村各项工作,带动农村发展。这是因为:一家一户分散经营的农业生产方式,是很难形成规模的。大量农民局限在有限的土地上求温饱,对县域经济的发展是没有大益的。实行土地流转就是为了达到土地资源利用的最大化。从种植业看:由于土地大规模向种田大户流转,他们就会有一个发展的长远谋划,就会加大对土地的投入,并且会不断的更新机械设备,优化种植结构和品种结构,精耕细作,倒茬轮作,使有限的耕地资源产出最大的经济效益。从畜牧业看:由于土地流转也包括宜牧草场,承包草场的人会整合资源,使宜牧草场得到还原和休养,从土地上解放出来养殖户就能更有信心和条件扩大养殖规模,增加养殖类别,改良养殖品种,使畜牧业得到很好的发展,可以实现养殖业的现代化、标准化、规模化。黑龙江省克山县通过大规模流转土地,几年里就涌现种植500亩以上的种植大户230多户,养牛100头,养羊300只,养猪1000头以上的养殖大户110户,养殖水面在100亩以上的养鱼大户23户。土地资源利用最大化,农民获得更多的利润,加快了农民增收的速度。

二、土地流转能够加快农村劳动力结构调整速度

实施土地流转,可以解放农村劳动力,解决了农村人多地少的问题,增加农民收入。土地流转最直接的作用就是把农民从土地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使一些农民转变境遇、转变身份、转变职业,这样离开土地的农民从租地中获得一部分收入外,还可以通过到基地打工、外出务工和经商贩运等多种渠道创收增收,达到双赢的效果。实行土地流转以来,黑龙江省克山县共转移农村劳动力23多万人,增收近12亿元。此外,解放出来的大批农村劳动力,不断向二三产业流动,又加快了城市建设的速度。实践证明,凡是城市化建设进程较快的城市,大都是农民工集中的地方。

三、土地流转能够加快科学技术推广速度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能够直接推动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更是促进土地等其它资源有效发挥的间接动力。特别是在农业发展中,在土地资源有限、劳动力资源一定的情况下,要想让农业产出率更高、利润更大,就必须快速推广科学技术。而土地流转对科学技术的推广有着重要的作用。

首先,它能够推动农业机械的升级换代。土地的规模化经营,必须大机械作业,农业增产增收要依靠大机械化、新机械化。所以,机械的升级换代就十分必要。

其次,它能促进优良品种的选育推广。土地流转实行的规模经营,可以集中选种、育种、购种,可以整体轮作转换,可以集中施肥用肥,播撒农药等,改变过去的作物杂乱种植的状况,提高作物的整体种植水平。可以发展特色种植,以“一乡一业”、“一村一品”为模式,通过发展品牌农业、建强品牌基地等办法,推进土地规模生产,加快致富步伐。黑龙江省克山县经过几年的土地流转,努力推进规模种植马铃薯,被评为“特色马铃薯生产基地”,给农民带来极大的经济效益。 再次,能提高抗风险能力。流转进来的土地实行“统一供种、统一耕种、统一管理、统一收割、统一销售”的经营模式,既能提高自然灾害的能力,还能提高农民抗市场风险的能力。土地规模化经营后,拥有大面积的土地种植权的大户就会十分重视农业病虫害的防治,加大对农业病虫害的投入力度,加快对专业科技人员的培养,甚至本人或者子女主动到农业大学深造,培养自己的种田专业队伍。在预防农业灾害、消除农业病虫害方面,把损失降到最低限度,争取农业的大丰收。

流转过来的土地通过大户经营模式、联合经营模式、股份合作模式、集体经营模式、龙头企业基地化经营模式、场县共建的现代农业经营模式,统一提供良种、耕种、农药、管理技术、收割、销售等服务,收益归农民个人所有。这样做的结果,促使更多的农民愿意把土地交由公司集中经营,土地流转的规模可以迅速壮大,公司的收益也得到增加,公司可以拿出更多的资金投入到农田水利建设上来,建桥、挖渠、打机井,使农业生产旱的时候不着急,涝的时候不慌张,增强了农业生产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使土地流转走上了良性发展的道路。除此之外,公司还可以把土地流转的收益投入到改善民生上来,铺路、建敬老院、投资教育、规划新农村建设,实现生产发展、村容整洁、生活富裕的发展目标。今年,克山县土地流转面积已达218万亩,占全县总耕地面积的78%,其中整乡流转2个,整组流转80个,土地经营大户达2946户。全县规模经营达到194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63%。

四、提高贫困人口收入,能让老百姓看到实实在在的利益

黑龙江省克山县河北乡新启村,村民周祥带领20户农民组建的元祥大豆合作社经营着3700亩土地,带动了邻村的新城村48户农民1560亩耕地连片种植。周祥说,采取规模经营,可以根据市场需求,有针对性地发展效益型农业,降低市场风险。去年,他们种植的大豆获得丰收,比传统小家小户的种植模式每亩至少增收50元。据调查,像周祥这样的合作社,黑龙江省克山县已有880个,经营耕地3.4万亩。

五、大面积土地流转和农业机械化的实现,为区域化、专业化、集约化的规模经营提供了条件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