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医疗机构市场调查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民营医院的发展概况
民营医院指由社会出资办的卫生机构,以营利性机构为主,也有少数为非营利机构, 享受政府补助,包括私立医院、股份制医院、股份合作制医院、中外合资合作医院以及其他形式的社会办医院。民营医院是我国深化医疗卫生事业改革的必然产物, 它打破了公立医疗机构的垄断地位, 为公平有序竞争提供良好环境。
民营医院发展的特点主要表现
1.增长快但规模相对较小
民营医院2005 年为3220 个,2011 年增至8440 个, 床位数由144102 张增至461460 张,2007 年至2011 年民营医院病床使用率分别为54.6%,55.3%,58.2%,59.0%,62.3%,均呈逐年上升趋势。但民营医院整体规模仍无法与公立综合医院相比,《卫生部2012 年中国卫生统计提要》:2011 年民营医院诊疗2.06 亿人次,占诊疗总数的9.1%,入院1047 万人,占9.7%,而公立医院诊疗20.53 亿人次, 占诊疗总数的90.9%,入院9707 万人,占90.3%。
2.分布差异明显
民营医院也存在显著东西部差异。民营医疗机构普遍分布在经济相对发达地区,其中华北、华中、华南、华东四区域约占总民营医疗机的90%以上, 江浙沿海一带相对集中,约占总数35%以上,西部地区如宁夏、青海、新疆、等区域分布较少,江苏、广东、浙江、陕西、福建、河北、河南、山西、四川、吉林、辽宁、上海、北京等省市民营医疗机构分布较多,呈现由北向南的“ 漏斗”状分布趋势。
3.专科特色为主
80%民营医院坚持专科特色,如女子专科、男科、不孕不育、口腔、眼科、肿瘤、骨科、五官、中医等,以投资风险小、利润高项目为主。同时也注重分层服务, 如上海民营医院包括五个层次:帮困医院、基本医保范畴医院、高收入医院、境外人士豪华医院和顶级奢侈性医院, 且主要定位服务对象为后三类群体。
4.商业管理模式
民营医院以市场为导向、患者为顾客,注重营销策略和服务技术,通常采购国外先进医疗设备, 为迅速、准确、全面诊断及治疗创造良好条件。同时民营医院具有严格的管理制度,独特的企业文化,注重品牌效应,讲究团队精神,应用先进管理模式实现利益最优化。
民营医院营销管理存在的问题
1.医疗市场分析不足
2011 年,卫生部统计数据显示,部分县市疾病死亡原因排在前十位的是:恶性肿瘤、心脏病、脑血管病、呼吸疾病、损伤及中毒、内分泌营养和代谢病、消化系病、神经系病、泌尿生殖系病及传染病, 十种死因合计为93.51%~94.17%。目前,我国民营医院多以专科医院、中医院和民族医院为主, 对当前社会发展变化中,疾病谱系转换关注不够,缺乏对医疗卫生事业现状明确分析和市场开拓,真正的市场营销调研、市场营销环境分析、亿元战略规划、医疗目标市场细分等开展为数不多,只关注成本小、收益高的非疑难疾病诊治, 没有根据患者需求合理配置医疗资源。
2.营销手段单一化
目前, 多数民营医院疗效与公立综合医院无法媲美, 其社会地位不高, 国家政策倾向性使民营医院无法分羹定点医疗保险。因而,为占领有限医疗卫生市场, 民营医院只能实施营销策略, 通过商业广告宣传方式让患者了解医院, 为其提供医疗服务,销售自身产品。广告是重复强化的有效认知途径, 初期通过宣传将患者引进门, 效果不凡才能获利。但铺天盖地、夸大不实的虚假广告常常令人逆反, 最终成为众多媒体与民众谴责的对象, 恰好印证了“ 营销癌症”的企业营销病:长于广告,短于终端;成于营销,败于管理;长于一时,短于一世。此外,民营医院也通过“ 义诊”活动自我推销,但由于民众对其社会认知不够,难以形成有效服务。
3.营销以功利为主
医院营销包括两种:一是功利性的营销,二是公益性的营销。前者比如药品营销、手术耗材使用等,主要是卖产品;而公益性营销包括提倡合理膳食、宣传戒烟运动、预防艾滋病等。开展公益性营销能够获得社会美誉、市场信任,稳定和净化内部管理环境, 实现普通路径无法达到的长期性、低成本的品牌传播效用, 提升医院综合竞争力。
民营医院营销管理对策
民营医院营销管理是以医院差异化的品牌形象、独特的技术优势、完善的质量管理、合理的医疗收费、良好的就医环境以及各部门密切配合为基础的一项系统工程, 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 医院应根据市场环境和自身特点,从顾客价值出发,贯彻适应多方面需求的营销理念,建立科学的营销体系和营销战略,促进民营医院繁荣发展, 加快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建设。
1.准确定位市场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民营医院发展需要对医疗市场进行深入调研及科学分析, 以此提高医院营销管理水平。针对医疗市场调查需了解疾病谱系构成, 重点掌握常见病、多发病及其发病率;了解医疗区域规划的分配情况, 重点掌握当地急需填补的医疗空白或弱势学科;分析社会经济状况及人群构成,掌握民众对医疗卫生的支付能力及医疗保险涵盖范畴等。
2.营销手段多元
医院营销是根据医疗消费需求, 有计划地组织各种医疗经营活动, 为健康需求者和利益相关者提供满意的医疗技术及健康服务,实现医院整体目标的过程及系列活动。民营医院的广告宣传方式单一且效果不佳,因而,首先应做到客观真实的介绍医学诊疗效果, 不做虚假广告,避免民众厌恶心理。其次,民营医院的营销方式可采用会员制医疗保健服务,开展社区讲座、专家门诊、提供私人医生诊疗服务。
3.提升公益营销
【关键词】农村医药市场;市场开发;医药影响
一、前言
当前,农村医药市场存在巨大空缺,不少农民为了获取廉价药物往往会前往城镇药房进行采购,并一次性购买相当数量的药物,这一现象在各个地区普遍存在。而从笔者生活实践经验来看,农民在城镇药房采购药物主要集中在消炎药物、冠心病药物、其他药物等,这一现象说明,农村地区在医药产品供给上依然存在不足之处,在这种背景下,必须要深入开发农村医药市场,争取在提高医疗机构效益的同时,还能为农民提供更优质的医疗服务。
二、农村医药市场现状研究
1.农村医药市场具有广阔的发展潜力
农村人口在我国总人口中占有重大比例,这就决定了农村人口对药品具有巨大的需求。从相关数据来看,仅2013年,我国农村药品消费总额就达到500亿元人民币,证明农村市场对药品的需求。同时与城市不同,农村地区缺乏公费医疗机构,虽然我国已经广泛的推广了农村合作医疗,但是农民在购买药品时,往往会通过现款的方式进行结付,且购买量较小,这就决定了农村地区无法进行药品招标,这对医疗行业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机遇。
2.农村药品市场具有特殊性
受多方面因素影响,农村的经济发展水平远不如城市,且医药市场十分落后,这就为药房、药企等占领农村医药市场提供帮助。同时与城市相比,药房等相关医药机构进入农村市场的要求较低,再加之农村药品零售总量较大,这也会推动药品零售行业的发展。
同时,农民的医疗习惯与城镇居民不同。一般在身体出现病症之后。农民往往首先想到的是去诊所或者药店购药,只有病情加重后去正规医院接受治疗。因此,药店的推销往往会决定农民药品购买行为。
三、农村医药市场开发思路研究
为了保证能有效开发农村地区医药市场,本文提出以下几点市场开发思路:
1.基于药品价格的市场开发思路
对大部分农民而言,在购药过程中价格是影响消费的主要因素,疗效往往是是次要因素。笔者家庭长期从事药品销售工作,通过对农民购买药品过程进行观察后发现,当农民提出购买意愿之后,往往会在第一时间询问药品价格,之后才能根据药品的疗效做出选择。除此之外,农民对于一些症状不严重的病症往往不会用药,依靠“土方”或者自行痊愈。由此可见,价格是影响农民购买药物的重要因素。因此在农村市场开发中,必须首先要从药品价格入手。
本文认为,采取低价渗透策略是满足农村地区医药市场开发的有效措施。医疗机构在进驻农村市场之后,首先需要的不是利润,而是需要稳定的消费者群体,让消费者能熟知本单位药物,明白在此处购药能获得实惠。再加之农村本身的信息交流范围有限,医疗机构的低价药品信息能很快的在一个范围内传播,这会为医药机构提供免费的市场宣传,扩大消费者群体。因此,医疗结构在开发农村医药市场中,应该从低价开发策略方面入手,在市场营销初期不考虑盈利问题,以提高市场知名度为主要工作内容。
2.基于医疗服务的市场开发思路
农村医药市场不仅价格需求上区别于城镇,而且在医疗服务的需求上也与城镇存在明显的差别。例如,农村地区的私人诊所大夫经常会到患者家中为其送药、输液,而在城镇这种现象是很难发生的。而在开发农村医药市场过程中,如果不能正确认识到农村地区的这个特点,则势必会对市场开发结果产生影响。因此,需要从以下几方面优化农村地区医疗服务市场开发思路:
(1)优化农村医药服务方法,为村民提供送药上门等工作;在送药上门的同时,由专业人员介绍药品的服用剂量、注意事项与常见不良反应等,保证村民就能科学、合理的用药。在上门服务过程中药注意叮嘱村民,一旦发生不良反应要停止用药,并到正规医疗单位接收治疗。
(2)努力提高农村市场知名度,在开发农村市场初期,可以积极宣传药品会员制活动,包括“满XX送XX”、“满XX抵XX”等,通过这些活动,加深村民对本医疗机构的认识,进而能接受本机构的医疗服务。
(3)全面提高医务人员素质,能针对农村地区的实际情况,开展全方位的医务人员教育工作,使其能充分认识到农村医疗工作的重难点,进而在工作中能时刻保持注意力,争取为村民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3.重视营销团队建设,保证农村市场推广质量
营销团队是保证农村医药市场开发质量的重要因素,因此在营销团队建设中,应该立足于农村市场的实际情况,以县为单位,将本地区农村市场划分为若干个点,并确定营销团队中相关人员的搭配情况。
要深入农村市场进行详细的市场调查,调查的内容应该包括:(1)各地区农村的人口数量;(2)主要经济来源;(3)农村地区的常见病症、多发病症;(4)私人诊所、卫生服务院数量与分布等;(5)其他市场情况。
在获取上述信息之后及时生成报告,交予上级单位进行检查,最终出台农村医药市场开发建议书。
四、结论
本文重点研究了农村医药市场开发的相关问题,从本文研究内容来看,农村医药市场具有广阔的开发前景,但在市场开发中,需要通过市场调研团队,收集一手的农村医药市场,并根据市场调研结果,对农村医药市场开发策略进行优化,争取为村民提供更好的医疗卫生服务,并保证医疗机构效益。
参考文献:
[1]雷银生,胡晓亮.浅谈农村医药市场的营销组合策略[J].江苏商论,2006,07:60-61.
[2]李荣宽,生杰.辽宁省农村医药市场城镇化发展的路径研究[J].山西青年,2016,20:215+214.
赢利模式尚未成熟
从赢利模式来看,移动医疗具有多种收费模式可能,但远远未到成熟。目前存在的收费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向药企收费。基于数据服务的,往往可以通过为药企提品广告和市场调查等方式收费。目前这类模式在美国等发达国家由于药业企业的集中度,需求很大,在中国这一服务模式有待中国药业企业的发展和经营意识的提升。
2.向消费者收费。比如春雨医生等,消费者需要支付远程咨询费用。健康检测等,通过使用费等方式向消费者收费。目前这类收费水平较低,同时远程咨询的质量、责任很难界定,不能形成品牌化平台,将出现叫好不叫座的现象。
3.向医生收费。如就诊平台,国外的一般向医生收费。国内就诊平台目前处于吸引医生资源阶段,成熟后也将向医生分成。
4.向医疗机构收费。如为医院提供移动解决方案的,一揽子支付费用,或通过融资租赁等方式获取收益。
医疗需求远未被满足
对于移动运营商、医疗设备制造商、芯片企业、应用开发商、医疗机构、投资者等各个环节来说,移动医疗是一座等待开发的大金矿,是一个潜力巨大的朝阳产业。以我国而言,各路资本竞相在移动医疗领域占位,如小米投资九安医疗旗下的iHealth,腾讯战略投资丁香园,弘晖资本投资趣医网,中金公司、淡马锡等投资春雨医生。
移动医疗在中国发展而言,已经备受关注。但是从相应的技术发展和认知程度来看,移动医疗还未进入全面推广的阶段。目前移动医疗只通过一些负载在移动智能通信设备的应用程序来实现,但是有很多医疗需求还未被满足。主要体现在:
1.基于远程医疗理念的服务在移动医疗中还有待完善,需要机制、体制上的改进。在中国目前以药养医的医疗体系下,对移动医疗的资源互联互通存在制度上的障碍。卫生部领导在公开场合表示,建立和完善以电子病历为核心的医院信息系统、建立便捷的移动医疗服务模式,是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在实际执行中,实现信息的互联互通、诊断结果互相认可存在着巨大的障碍。
2.普及推广移动医疗,需要高质量格式的信息通信技术要求,以及安全、隐私的保护等技术难题,需要合理的解决和技术保障。
3.用于接收和分析病人自佩戴诊断装置所取得的实时健康数据的硬件技术、平台功能、专业能力,需要更进一步发展和巩固,以真正能够对患者的生命健康负责。
移动医疗的潜力空间巨大
常见慢性病监测设备的研究开发。以特定设备、智能手机与高速移动网络相结合,实现非侵入方式的健康状态检测,如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远程监测心脏病患者发作风险等,以最低成本进一步改善医疗质量和获得医疗服务的能力。中国市场日益增长的老年人群体,将为这一业务模式提供世界上最大的市场需求。
基于特定医疗内容的品牌连锁诊疗机构发展。例如,针对青光眼、心脑病等常见老年病,以品牌医院为核心建立全国性连锁检测机构,引入投资资本建立地方标准检测机构,规范设备配置及检测人员诊练,再通过移动互联系统实现远程专家诊断,使更广泛的地区能够享受到品牌大医院的医疗服务内容。中国医疗机构发展的不平衡,为品牌机构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慈铭体检、远程视界等机构的成功,为这类模式提供了很好的范例。
【关键词】 医疗风险; 医疗保险; 风险分担
【Abstract】 The paper summarized our country’s research and practice situations of the medical risk share in hospital,medical staff and the sufferer,and discussed the subsistent problems.Aiming at the subsistent problems,the paper put forward some countermeasure and advices.
【Key words】 medical risk; medical insurance; medical risk share
医疗行业属于高技术,高风险的领域。医疗行业的高风险性决定了需要完善的体制为其发展保驾护航。笔者认为,降低或化解医疗风险,应探索建立健全我国的保险制度,实现医疗风险的合理分担,满足医患双方抵御风险的需要,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1]。
1 医疗风险概念界定及分类
医疗风险指存在于医疗机构内部的、可能会导致医院和患者各种损失和伤害的不确定性。医疗风险主要包括:医疗事故、医疗差错、医疗意外及并发症等[2]。
医疗风险可以发生在医疗服务的各个过程中,无论投药、手术、麻醉、各种检查等都是伴有某些风险的行为。根据医疗活动的主体分类,医疗风险可分为患者风险和医方风险。患者风险主要有生命危险和健康危险。在接受医疗服务的过程中,疾病是否被治愈,伤残是否发生等。医方风险主要有误诊误治导致医疗事故的责任承担,不能收到治疗费用的损失等[3]。
根据诊疗行为是否存在过错,还可以将医疗风险分为医疗侵权风险和医疗发展风险。医疗侵权风险是指因过错诊疗行为导致非必要医疗损害的可能性或不确定性,此种风险大多是由人类认识过程性、有限性,以及心理上注意疲劳所引起的;医疗发展风险是指正常的、无过错的诊疗行为导致患者非必要医疗损害的可能性或不确定性。这类风险主要源自于临床医学的不精确性、探索性和公益性。
2 我国现行的医疗风险分担模式
2.1 医方筹资的分担模式
目前我国医方筹资的分担模式主要为医疗责任保险。医疗责任保险,又被称为医师责任保险,指在保险期限或追溯期及承保范围内,被保险人在从事与其资格相符的诊疗护理工作中,因过失发生医疗事故或医疗差错造成医疗事故,依法应由被保险人承担的经济赔偿责任,并由被保险人在保险有效期限内提出首次索赔申请的,保险人负责赔偿的保险产品。但医疗责任保险不涵盖医疗意外及医疗故意事故[4]。
医疗责任保险的建立,对于分散医疗损害赔偿责任,减轻医院的诉讼压力,保障患者的赔偿请求起到一定作用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和矛盾[57]。①医疗责任保险承保的人员范围和保险覆盖面太窄:医疗责任保险主要指从事职业与健康有直接因果关系的人员,诸如医生、护理人员、药剂人员、检验人员等,承保范围不包括医疗机构见习、实习和进修的医学生和医生。此外,医责险只承保因过失发生医疗事故或医疗差错的风险,然而医疗领域的风险很多,除医疗事故和医疗差错外,还包括医疗意外和并发症等,保险公司是不赔的,因此当前的医疗责任保险覆盖面太窄。②缺乏专业处理医疗纠纷的机构,投保医院没有真正从医疗纠纷中脱身出来:由于医学具有复杂性和高技术性的特点,医疗责任保险起步晚,保险公司内部缺乏专业性的技术人员及相应的机构处理医疗纠纷,一旦出现了医疗纠纷,患者还是找医院来讨说法,医院即使投保后,仍然要花大力气来调解纠纷。因此,医疗责任保险的引入,并没有充分体现出其风险管理功能,没有使医院从医疗纠纷中脱身出来[3]。③医疗责任保险保费偏高而赔付额过低:目前,虽然各医院医疗纠纷的数量呈上升趋势,但被认定为医疗事故和医疗差错的比例少,相对于医院的实际赔偿额而言,保险公司推出的险种费率太高,特别是对一些效益差的单位而言,现行的保险筹资水平过高,负担过重。并且医院与保险公司签定的保险条款中均规定了每次索赔的责任限额和累计赔偿限额,保险公司本身为规避风险,将每次赔偿限额一般都定在l0万元,对于医患纠纷中判定的高额赔偿,索赔责任限额则相对微不足道。
2.2 患方筹资的分担模式
医疗服务是过程性的服务,这是由医疗服务的高度挑战性、医疗技术的有限性、人类自身生理的复杂性决定的。法律不会要求医疗人员包治百病,医务人员也不可能包治百病,医疗服务只能是医疗机构依照医疗技术向患者提供一个合理的诊疗过程;并且医疗服务不同与商业服务,患者不是消费者,患者不是基于生活需要,而是因生病为维护其身体健康接受医疗机构提供的诊疗服务。医疗机构不是以赢利为目的的经营者,而是以“救死扶伤,防病治病,为人民服务为宗旨”的非营利性组织。因此让非营利性的医疗机构承担全部的医疗风险,这是不公正的,从社会利益考虑患者应分担适当的风险。
目前,我国针对患者提供的医疗保险主要包括母婴平安保险、人工流产平安保险、手术平安保险、住院保险等。一方面缺乏相应的政策支持及有效的管理和引导,另一方面由于患者的认识不到位,此类保险并未向常规化、规范化和法制化发展[8]。
据国家卫生部统计数据显示,2003年居民医疗保障方式中各类社保占22.2 %,纯商保占7.6 %,自费占70.2 %.第三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数据显示,65 % 的城乡居民完全没有任何医疗保障。这部分居民面临的疾病风险主要以风险自留为主。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情况屡见不鲜,由于没有很好的医疗风险分担途径和方法,疾病已成为导致贫困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成为评价社会不公平的指标。
3 我国医疗风险分担模式的探索设计
3.1 通过医院风险基金进行内部风险分担[9]
在商业医疗责任保险制度不能完全解决医院医疗风险的情况下,医院可以在法律框架内于医院内部建立医疗风险基金,力争提高医院规避医疗风险的能力,尽快解决医患纠葛,使医院能够把主要精力放在谋求发展上。风险基金是一种内部的风险共担机制,筹集的资金包括医务人员自筹,新技术、新疗法积分和医疗成本提留等部分。风险基金的设立将会实现医院与全体医务人员风险共担的机制,一方面可以提高医务人员的风险意识;另一方面还可以减少“责任人”负担赔偿的比例,降低“责任人”赔付压力,从而很有利于医院的发展。近几年,上海医院便实行此法,并取得一定的效果。
3.2 通过建立行业互助协会实现行业内风险分担[10]
英国医生为了转移风险,促进医疗行业的发展,自发组建互组织即医生维权联合会、医生保护协会、国民医疗服务诉讼委员会等3个各自独立的组织。这些组织均是非营利性的社团法人,其职能首先是收取会员(加入组织的医生)的会费,对会员医生医疗过失的损害赔偿提供全额的补偿,因其具有非营利性、互,故会员交纳会费要比商业保险的保险费低得多;其次,当会员发生医疗纠纷时,这些组织为其提供全面的法律服务。
为了保护医疗机构不受患者及其家属无休止的骚扰,脱身于非法追诉,保护医务人员执业积极性、主动性,并借鉴英国医生互医疗责任制度经验,我国可以尝试建立医疗行业互助协会。在医疗行业互助协会内设立医疗风险赔偿基金,该基金分为医疗事故损害赔偿基金和医疗意外损害赔偿基金,在发生医疗事件时由互助协会用医疗损害补偿基金对患者给予一定补偿。同时互助协会还可以为其组织内成员提供有效的法律援助,保护其在合法执业时不受非法侵犯,在发生医疗纠纷时协助成员进行有效有力的处理,直至纠纷处理结束。
3.3 通过完善医疗保险市场进行外部风险分担
从调查可知,当前医疗风险赔付的保险支付比例较低,这主要是与我国医疗保险市场的不完善所致。我国当前的医疗责任险由于法律的未完善性、医疗体制改革的阶段性、人们的保险意识和医疗机构对医责险存在的误区,导致购买率有限;且购买后的部分医责险并未起到应有的作用。医疗卫生事业具有风险高,风险复杂,风险不确定及风险后果严重等特点,特别是作为大型综合医院,来就诊的大都是各地转来的急危重病人和疑难病症,所承受的风险更高。因此建立强制性医疗风险保障金制度迫在眉睫,这需要政府、社会和医疗机构的共同努力才能完成。
当前医疗保险市场,各个医院各自为战,缺乏协调的统一指挥,因此很难实现参保医院与保险公司利益的协调统一。因此,实施强制性医疗责任保险制度后,一方面必须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规范市场秩序;另一方面必须建立一个强势的社会中介组织来总体代表参保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的利益,协调医疗责任保险的实施与运行[11]。
3.4 通过完善商业保险实现风险的“按需分担”
由于商业保险的营利性使其不可能成为分担医疗风险的主力军,但是不能因此否认商业保险在分担医疗风险中的积极作用,并应进一步加强它的积极作用。患者作为医疗活动的主体之一,应当分担一定的医疗风险,但患者可以商业医疗保险或医疗意外人身险等形式向商业保险公司投保,实现风险的合理转移。保险公司可以根据市场调查,设计合理的保险种类,患者可以根据就医的需要,购买适合自身的医疗保险,实现风险的“按需分担”;同时这种保险由于其基数大、理赔概率低且保险金的最高数额取决于投保人交纳保险费的多少,因而对保险公司来说,也有较大的利润空间和广阔的市场空间[12]。
参考文献
[1] 李国炜.防御性医疗的法律审读与医疗风险管理[J].医学与社会,2007,17(4):4649.
[2] 许苹,陈勇,樊震林,等.医疗风险管理预控体系的研究[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7,23(5):316318.
[3] 顾冬辉.医疗风险分担机制的博弈分析[J].中国现代医院管理杂志,2007,5(11):3536.
[4] 张新平.我国现行的医疗风险分担模式分析[J].卫生软科学,1999,13(5):1317.
[5] 李成修,丁伟芳,尹爱田,等.医疗责任保险的潜在缺陷与发展建议[J]. 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5,21(9):584586.
[6] 覃红,戴燕玲.浅论建立和完善我国抵御医疗风险的保险机制[J]. 经济与社会发展,2007,5(4):130133.
[7] 张洪涛.医疗责任保险"路在何方"[J].保险纵览,2007,9:7475.
[8] 刘字.关于医疗责任保险的探讨[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5,21:296300.
[9] 杨勇,柴长春.设立医疗风险基金的作用和意义[J].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2006,13(5):436437.
[10] 刘宗华.论我国医疗风险分担法律制度之重构——社会本位的法律视角[J].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7(3):153157.
据美国康普与共同发起人博科、伊顿和英特尔委托进行的一项全新《全球数据中心市场调查》,在世界各地参加市场调查的机构中,几乎有三分之一(32%)正计划建造或正在建造新数据中心,而超过五分之四(83%)的现有数据中心获得基础设施和技术项目的进一步投资。面对当前的经济环境,几乎有三分之二(65%)的受调查者表示,在其数据中心项目得到批准之前,都被要求证明这种投资能带来一定的回报。
来自54个国家、负责其机构数据中心业务的730余名IT专业人士回答了《全球数据中心市场调查》中关于数据中心设备、设计和将来发展趋势的问题。
美国康普企业数据中心业务部总监George BroWs说道:“显然,数据中心被视为关键任务,因而各机构继续投资,以确保质量、性能和智能化能切实有助于实现商业目标。尽管当前经济低迷,但无论是为了走在技术发展和新应用的前列,还是为了抓住成本效益机会,世界各地的数据中心扩建和改建项目都在持续展开。”
《全球数据中心市场调查》的其他重要发现:
全球来看,在安装新型铜缆布线的机构中,一半以上(54%)计划投资购置6A类万兆铜缆解决方案一其高性能和可靠性是虚拟化和整合的关键所在,而虚拟化和整合又是绿色和成本削减战略的主要推动力,而且高度依赖于可靠性。就用户行业来看,机场(86%)和医疗机构(71%)是投资6A类万兆铜缆解决方案的主要推动者。
在为其数据中心安装新型光缆布线的受调查者中,向10G和40/100G激光优化多模光纤转化的步伐在不断加快,其中,安装OM3的数据中心增长率为31%,安装OM4的数据中心增长率为19%。
数据中心继续在节能和节省空间技术方面加大投资,其中包括,比以前更紧凑、更节能的刀片服务器,以及允许在每台服务器上运行更多应用的虚拟化技术。由于这些技术可以降低能耗和节省空间,因此可以节省成本。
随着越来越多的计算资源被置入设备机架中,数据中心也正朝着更高带宽型解决方案迈进,以减少布线量的增加。与机架优化服务器相比,刀片服务器可降低电缆管理的复杂性。30%的受调查者已在网络主干中使用新型万兆铜缆解决方案,另有46%计划在三年内采取相同措施。
对于水平网络段,21%的受调查者在使用万兆铜缆解决方案。另有48%计划三年内进行升级。新型高性能铜缆布线解决方案符合6A类/EA级标准,为高性能数据中心提供了一种易于安装的选择。
Brook称:“经济衰退并未抑制对网上信息和应用的需求,而这种需求正是数据中心扩张的推动力。与此同时,图像和视频数据库的增长也进一步要求数据中心使用更高带宽的基础设施。随着服务器体积的减小、所支持应用的增多,网联的密度和带宽也必须随之大幅增长。”
关键词 违法医疗广告 原因 对策
医疗广告是指利用各种媒介或者形式直接或间接介绍医疗机构或医疗服务的广告。医疗广告不同于一般的商业广告,它的专业技术性非常强,而且涉及到人民的生命健康。因此,医疗广告一直是广告监督管理部门的监管重点,从1993年《医疗广告管理办法》颁布实施以来,不断进行补充、修正,并集中开展专项整治活动,虽然也曾取得过明显的成效,但违法医疗广告仍然充斥各种传媒,成为广告市场的一大顽疾。
就目前情况来看;医疗广告的违法问题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第一,宣传医疗机构的治愈率、有效率等治疗效果,或宣称保证治愈。第二,利用专家、患者形象作证明。第三,使用军队和武警部队的名义广告。第四,以新闻形式医疗广告。此外,还有利用电视短剧等带有故事情节的节目播发医疗广告。
一、违法医疗广告的成因
违法医疗广告屡禁不绝,究其原因,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广告法律法规不够健全,违法成本太低
改革开放30年来,广告业也走上了法治轨道,形成了以宪法为基本大法、以广告法为核心、以各种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为框架的广告法律体系。但我们也清楚地认识到,还存在着不少漏洞和许多不足,以1994年的《广告法》为例,它已经远远落后于形势。首先,从《广告法》的性质和地位看,它应当是我国广告业的部门法。但从实际的功能和定位看,主要是国家对广告业和广告活动的监督管理,因而应该是行政管理法或行政行为法。如果后者成立的话,又缺少了国家对广告业发展的基本方针、政策的陈述以及对广告活动主体权利的规定等内容。其次,《广告法》调整的范围仅限于商业广告,对非商业广告不加调整。而后者对社会发展和广告业自身的发展显得越来越重要。再次,对广告活动的规范、广告标准的规范需要进一步具体。如对网络广告、媒介购买、比较广告、误导广告、广告协会、广告出证机构、市场调查机构等等规范。最后,对虚假广告的认定和法律责任需进一步明确。如强化司法程序,加大处罚力度。又如1993年的《医疗广告管理办法》为例,对医疗广告的程序、内容和形式的规定都不够严格。对违法者法律责任的规定也相对较轻。正因为这样,医疗广告市场的各个主体,在物质利益的驱动下,纷纷炮制出一些违法、违规的医疗广告。
2 广告监管机制不够完善,监管力度不大
一方面,现在对广告的监管涉及部门太多,又没有相关的法律规范它们各自的权利和义务,造成一些监管部门、执法部门的随意性、任意性太大。另一方面,这些监管部门配合不够,不能形成监管合力。如对医疗广告的监管就包括工商、卫生行政部门,甚至公安、司法行政部门以及消费者委员会、社会公众和新闻舆论的共同监督。总而言之,缺乏医疗广告综合治理的长效监管机制,导致对违法医疗广告的监管难以到位,从而使违法者出现侥幸心理。
3 广告行业自律不够严格,自我约束能力不强
广告行业自律是指广告主、广告经营者和广告者以行业内部普遍认可的制度、准则等成文、不成文的规范为标准,对自身广告活动进行约束和管理,使广告活动符合国家法律法规、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的要求。总体而言,我国广告行业的自律水平不高,尽管有各种自律规条,但执行并不理想,对广告市场主体的约束力不强。当今中国社会正处在变革的历史转型期,在社会机制运行过程中,某些层面可能会呈现短暂失序状态,原有的与自然经济或产品经济相适应的道德秩序受到严重的冲击,而新的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道德秩序尚未形成,此环境给人们的社会意识造成某些失衡与扭曲,如民众心理暂时形成了某种“失真”的价值尺度。医疗广告失范是社会失范的缩影,当某些社会层面滑入唯“利益”是重的轨道,那么所有难以即刻兑换成现金的美好事物就可能遭到冷遇,在“注意力经济”时代,为了获得受众的青睐,广告主、广告经营者和广告者不惜自降格调,仅仅满足于无害的道德“底线”,失范行为的出现也就在所难免了。
4 广告受众知识面不够宽,识别能力不强
虚假违法医疗广告之所以存在,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有人上当受骗。医疗机构违法医疗广告的目的是想增加就诊人数,提高医疗收入,如果不能达其目的,它就不会刊播这类广告。事实上,病急乱投医的受众,总是对这些违法医疗广告抱一线希望,加上他们相关法律知识的缺乏,在上当后依然保持沉默,这就使违法医疗广告继续盛行。
二、治理违法医疗广告的对策
1 完善广告立法,加大执法力度
一方面,要完善医疗广告监管的立法工作。自1993年《医疗广告管理办法》实施以来,国家相关部门一直在修改完善该办法。2007年1月1日,最新修改的《医疗广告管理办法》正式实施,相较老的办法,新的管理办法在四个方面加以了完善:一是严格规定了广告的程序。医疗机构医疗广告必须经过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对医疗广告进行成品审查。医疗广告经过审查以后,不许再改动,要按审查后的样本来。二是严格规范了医疗广告的内容。在新修订的《医疗广告管理办法》中,从医疗广告仅限于出现的内容和不得含有的情形两个方面对医疗广告内容进行了限制。仅能出现的内容包括医疗机构的名称、地址、类别、接诊时间、联系电话等等。不能出现的情形比如说诊疗方法、疾病名称等等。三是严格限制医疗广告的形式。对于报纸大量出现的报告文学、新闻故事等等,都属于以新闻形式医疗广告,在新办法中都是禁止的。新的《医疗广告管理办法》特别强调了不得以医疗咨询类栏目或者节目或者变相医疗广告。四是加大违法者的法律责任。对违法广告的者,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可以依法取消它的广告经营资格。卫生行政管理部门对严重违法医疗广告的医疗机构也可以进行相应的处罚。当然,医疗广告的监管立法工作远远没有结束,还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加以完善。
另一方面,要加大执法力度,坚持不懈地严厉查处各类违法医疗广告案件。首先要集中力量查办一批虚假违法医疗广告案件,对违法医疗广告始终保持高压姿态。其次要加大医疗广告监测和违法医疗广告公告力度,惩治违法广告行为。各地要加强广告监测工作,建立预警机制,对本地区重点媒体加强日常监测,及时发现和掌握违法医疗广告的苗头和重点区域,增强整治工作的主动性。要及时向社会违法医疗广告警示,集中曝光一批典型违法医疗广告,提高消费者防范和识别虚假违法医疗广告的能力。最后要经常性地开展医疗广告执法检查,保证违法医疗广告不反弹。
2 理顺监管机制,实施动态监管
一方面,要加强综合治理,建立防范虚假违法医疗广告的长效机制。首先,要加强部门间的协调配合,充分发挥党委宣传、工商管理、监察、纠风办、广播影视、新闻出版、卫生、中医药管理等部门的职能作用。其次,要把惩治违法与树立诚信并举,在打击虚假违法医疗广告的同时,广泛宣传医疗广告管理法律、法规知识,在日常监管中积极运用行政指导手段,规范广告行为。再次,要继续落实完善各项监管制度,进一步落实违法医疗广告的新闻媒体单位领导责任追究制度,建立违法医疗广告联合公告制度,完善医疗广告市场信用监管制度,健全医疗广告活动主体退出广告市场机制,以及广告审查员制度、广告活动主体评选评优违法广告一票否决制等制度,逐步实现对医疗广告规范化、制度化的长效监管。
另一方面,要强化标本兼治的措施,实施医疗广告市场全过程、全方位的动态监管。首先,要强化对医疗机构广告行为的监管,从源头上治理虚假违法医疗广告,对屡次虚假违法广告的医疗机构要依法停止其广告,根据具体情节,采取警示、加大日常巡查、分类监管等措施,同时积极协助卫生、中医药行政管理等部门加强行业管理,从源头上治理虚假违法广告。其次,要强化对广告经营者的监管,规范医疗广告设计、制作和行为,要督促广告经营者健全和落实广告管理制度,依法经营,自觉遵守法律、法规规定,拒绝设计制作和虚假违法医疗广告。对设计、制作和虚假违法医疗广告的广告经营者。要严厉查处,直至清除出广告市场。再次,要强化对广告媒介单位的监管,构筑防范虚假违法医疗广告的最后一道防线,对违法医疗广告问题严重的广告媒介单位,要依法停止或限制其广告资格。或责令其停业整顿。要加强对利用广播、电视健康专题栏(节)目医疗广告内容的监管,凡含有广告内容的此类栏(节)目,要求明示“本栏(节)目中含有广告内容”的忠告语,否则依法予以惩处。
3 提升道德水准,加强行业自律
一方面,要提高全民、特别是广告主体的道德水平,自觉遵守广告道德规范。广告职业道德内涵十分丰富,即包括广告人的职业理想、职业态度和职业责任,也包括广告人的职业技能、职业操行、职业良心和职业荣誉等,广告职业道德是沟通广告职业行为和社会公德的桥梁和纽带,是我们必须大力弘扬的职业精神。医疗广告的,既需要法律规范的约束,也需要道德规范的调整。广告道德是以广告行为活动“应当怎样”为尺度,通过衡量和评价广告活动的现状,力图使“现状”符合于“应当”。从调节方式上看,广告道德的调节作用是通过诉诸舆论褒贬、沟通疏导、教育感化等方式得以实现的,尤为重要的是唤起广告从业人员的知耻心、敬业精神、积极主动性和社会责任感,从而促使他们的职业行为从“现有”向“应有”转化,自觉做到医疗广告的真实、合法。
另一方面,要完善广告行业自律。在完善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广告主、广告经营者和广告者在各个市场中的经营行为,政府不宜进行过多、过细的干预,重要的是强化行业自律的作用。广告行业自律是规范广告经营行为的重要环节,有着政府行政监管所不可代替的作用。广告行业自律必须是多方面、全方位的,即必须由广告主、广告经营者、广告者等多方面共同配合,包括成立自律组织、订立自律条款、成立广告中介服务机构,如报刊发行量审计机构及广播电视的收听率和收视率等调查机构等。
关键词:县级医院财务风险预防措施内部控制
一、医院内部财务风险类型
随着县级医院的快速发展及资金结构方面负债比例的加大,财务风险慢慢成为阻碍医院运营及发展的关键因素。县级医疗机构财务风险极大影响到医院的稳定运营,如果出现财务风险,不仅会制约到医院内部资金周转与医疗服务质量,还可能降低县级医疗机构的社会公信力。(一)债务筹资风险“自负盈亏”是我国医院最重要的财务运营形式。目前,在医疗领域发展的大趋势及大背景下,医院为提高医疗服务效果及市场竞争水平,扩展筹资途径,实现多样化筹资模式已成为医院常用的经营模式。但是,伴随筹资资金的增多,医院的成本费用在持续上调,负债运营给医疗机构财务带来了巨大的负担,当医疗机构财务风险控制能力和预警体系不完善时,容易造成财务风险。(二)医疗投资活动风险为加大医疗机构发展规模、提高服务效果、提升医疗水平,开展医疗投资活动是当下医院发展阶段的重要方法。医院内医疗投资活动主要表现在医院建设工程、高精密医疗仪器等固定资产买入、医院专家级员工引进等层面。但是,在医疗投资活动中,医院忽略了本身的实际运营情况以及医院资金成本情况,随意开展投资活动,造成资金大量被占用、甚至出现经济亏损情况,这样极易引起经济危机与财务风险,限制医院的稳定运营及发展。
二、医院在开展财务风险防范和内控中常见的问题
(一)缺少现代化管理方式及管理人员就当前县级医院内控的现状来说,很多管理者都缺少先进的管理观念及管理意识,出现了“重经济、轻管理”的情况。因为长时间受到传统管理思想的束缚,管理人员在工作中不会变通,盲目追求安稳,忽视了对相关管理方式的革新。县级医院内控流程建立与人员调动上,未根据医院具体情况就随意实行,造成医院内控效率较低。而且,随着互联网平台的不断进步,很多大型医院开始将现代化信息系统引进医院管理之中,而县级医院内管理人员为节省成本,没有及时完善医院管理方式,并且缺少对管理人才的再教育力度,导致县级医院中的管理者整体素养偏低,在人才招聘方式上比较单调,不利于提升县级医院的综合实力。(二)管理组织结构不健全随着县级医院外部环境的不断改变,县级医院能做的便是做好内控管理工作。但是,当前,县级医院内部管理组织结构依旧不健全,建立的内控流程缺少规范性与可行性。针对员工调动和资源配置等问题并未结合各部门的具体需要,内部管理流程形同虚设,医务人员针对内控管理体系的执行缺少责任感,相关任务并未真正落实到各部门及员工身上,造成县级医院内控管理工作效率较低,进而加大了县级医院内部管理风险。(三)缺少监督体系就县级医疗机构财务风险预防来说,科学的监督体系是保障医院各项工作正常进行的重点,而且还是有效避免风险的关键环节。但很多县级医院的管理人员为节省成本,在建立财务监控制度时缺少足够的投资。并且,有些县级医院让会计管理者负责监控任务,这在很大程度上加大了医院会计工作者的负担,而且还会导致监管力度不足,无法对管理者和医务者的工作起到较强的约束作用,并且无法及时找到财务经营中出现的违法乱纪现象,这样就助长了财务工作者的不良作风,给县级医院运营管理带来了巨大的财务安全风险。(四)缺少健全的风险预防体系针对县级医院财务工作来说,随着市场局势的复杂多变,相关工作也变得十分复杂,财务工作者的劳动量也在不断增加,提高了工作的困难性,为此在管理过程不可避免的会产生很多差错,造成县级医院财务工作质量较低,给医院带来了一定的财务风险。但当前很多县级医疗机构在风险预防体系的制定上存在许多不科学性,有些管理者缺少横向预防实现,未将风险预防的重点置于日常管理与财务风险预防方面,造成在日常管理阶段产生漏洞,引起财务风险。而且,针对部分风险系数很大的项目没有提前做好预期调研,对那些无法规避的风险也未提前提出应急预案,如果出现波动,将会影响到县级医院的稳定经营。
三、县级医院加强财务风险防范及内控的途径
(一)提高财务工作者的风险预防实现,优化风险控制环境为做好县级医院中财务风险防范和内控工作,首先就需增强以财务部门为核心的县级医院所有员工的市场观念、财务风险实现以及财务风险预防实现。县级医院财务机构中能通过建立专业的财务风险防范与控制部门或是岗位,认真做好县级医院医疗活动市场调研分析、医院内部资金结构评价等各项工作。而且,财务部门与风险防范和管理部门需要加强和医院领导、各科室以及各部门之间的沟通及交流,在数据交换时,及时找到医院整体运营与各部门内潜藏的风险因素,把财务风险扼杀在萌芽状态。另外,财务风险控制环境的创建还需依靠县级医院管理人员的领导与配合,在医院内积极组织财务风险和防范、控制方法的宣传讲座,可以提高县级医院所有医务人员在财务风险防范及控制过程的参与度与配合度,为县级医院加强财务风险防范及控制提供良好的群众与环境基础。(二)完善管理组织结构县级医院若想有效避免财务风险,首先就必须加强内部控制。为此,县级医院要根据市场趋势和内部实际状况,加强内部管理组织结构建立,进而顺应时展的潮流,制定完善的内控流程,认真预测与分析当下的客观环境,将各项管理任务划分到各部门及管理者身上,合理调动员工与配置资源,提升县级医院资源利用率,并且还可以发挥出员工的潜在价值,保证县级医院财会风险预防的正常开展,提升医院总体能力。(三)制定科学的监督体系科学的财务监督体系是促使县级医院财务管理效果及水平提高的关键环节,为此,医院要在执行内控工作时根据相关控制流程,制定科学的监督体系,全程监控医院内各项工作,增强岗位职责机制,对各部门和员工起到较高的约束效果。及时找出内控管理环节存在的不足,并且可以提升财务工作者的专业素养。针对部分财务指标还可以进行合理的分析与预测,并以信息报表的方式提交给上级主管部门,有利于管理人员做出有效决策,进而建立科学的财务风险预防措施。(四)规范风险预防体系科学避免县级医疗机构财务风险的关键方式就是制定科学的风险预防体系,为此,县级医疗机构财务部门要提高风险控制意识,了解财务风险对县级医院经营造成的影响,调取专业的风险预防者组建风险预防小组,加强日常管理与财务风险预防,制定切实可行的约束条例,根据以往医院产生的风险事件,加强敏感性指标的控制。在县级医院开展投资活动或是一些大型事项以前,要提前做好预期调研工作,结合风险系数确定是否投资。而且,针对一些无法规避的财务风险,需提前建立风险应急预案,如果出现风险可以有效应对,提升县级医院的自身实力及风险预防水平。(五)加强资金控制,做好全面预算管理措施在县级医院资金控制方面,财务部门要加强与完善医院资金控制及操作流程。认真审查县级医院的筹资工作、医疗投资业务,做好市场调查分析,避免财务风险的出现。而且,在县级医院的资金及资产管理阶段,要贯彻执行全面预算管理、资金核算和管理于资金控制及资金风险预防中的作用,有效全面管理和监督县级医院的经费,保证医院内各科室的所有人员都清楚自己在医院资金及资产控制中的职责,从而防止违法、违章资金应用情况的出现,保证县级医院经费支付的规范性,以减小医院财务成本风险。(六)注重财务内控信息系统的建立为提高县级医疗机构财务风险内控及预测水平,医院还要根据自身现有的财务管理方式建立财务信息平台及内网,并提高财务数据的内控质量,保证财务数据的准确性与传递的实效性,为县级医院做出科学的财务决策,减小风险几率打好基础。而且,在县级医院财务数据网络化的前提下,还要制定财务风险评价与预警制度,及时找到潜藏的财务风险因子,对各部门提出预警和财务风险预防、避免与转移对策。
近日,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腾讯网,对2422名公众展开的一项调查显示,88.8%的人表示自己有因为个人信息泄露而遭遇困扰的经历。
调查中,垃圾短信、电话骚扰、垃圾邮件被视为因个人信息泄露而带来困扰的三大“罪魁祸首”,分别有83.9%、69.4%和62.7%的公众选择这三项。接下来公众遭遇的困扰经历依次是财产损失(7.8%)、人身安全困扰(7.6%)、登门骚扰(7.4%)。
调查显示,在公众心目中,泄露个人信息最多的前三位分别是电信机构(76.0%)、招聘网站和猎头公司(47.0%)以及各类中介机构(41.9%)。接下来的排序依次是:市场调查公司(31.9%)、金融部门(30.8%)、房地产公司(28.3%)、教育部门(23.6%)、医疗机构(23.2%)以及交通部门(12.6%)。
腾讯网友“疯狂眼镜蛇”留言说:“保险公司经常到一些幼儿园、小学抄学生名册,上面就有家长信息,过一段时间孩子家长就能收到一些关于保险的短信广告,或者有人上门推销保险。”
你认为,最需要立法保护的个人信息有哪些?调查显示,83.2%的人首选“电话号码”,82.7%的人认为需要保护“身份证号”,79.9%的人选择了“家庭住址”,其他需要保护的个人信息公众依次排序为:收支情况(61.8%)、医疗记录(54.4%)、所在单位(52.7%)、婚姻状况(35.5%)、人际关系网络(34.4%)、教育背景(28.5%)以及(14.7%)。
新增条款反映了我国的刑法开始关注“个人利益”。
“原来刑法中的第二百五十三条只针对邮政系统的工作人员,非法泄露公民个人信息的行为。现在把适用主体的范围扩大了,体现了社会发展和公民需求的变化。”北京师范大学法学专业毕业的李涵,十分赞同刑法修正案(七)草案的新增条款。
“我觉得这次新增加的法条是对‘人肉搜索’的一次重大打击,至少也能起到一定的威慑作用。”南开大学传播学系的小刘说。
调查中,98.9%的公众认为有必要通过立法保护个人信息,并且有62.3%的人觉得新增的条款“很好很及时,能有效遏制各种泄露公民信息的现象”。
江西省赣州市某乡镇机关的公务员小肖认为,新的法条很有必要,同时她还表示,除了立法保护,“大家在透露自己的信息时应该有更多的保护意识”。
江苏省苏州市市民蒋钺则比较关心如何通过刑法新增的条款来维权,“比如我的个人信息泄露了,我应该怎么去追究呢?
“这说明我国在对待刑法的观念上有了很大的改变和进步。”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所教授刘仁文认为,新增的条款反映了我国的刑法也开始关注“个人利益”,而不再像过去那样过分注重“”和“保护国家利益”等职能。“我更愿意把它看成一种由‘国家刑法’向‘市民刑法’转变的趋势”。
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对医疗卫生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国医疗行业进出口额稳定增长。本文通过对进出口医疗设备环境分析,进出口医疗设备结构分析,进出口医疗设备监管现状等分析我国医疗行业进出口贸易存在的机遇及挑战。
【关键词】
医疗器械;市场环境;结构;监管
由于医疗器械涉及多学科,属于知识密集型及资金密集型高尖技术,所以医疗器械行业进入门槛较高。自2005年,我国医疗市场排名世界第三,仅次于美国、日本。医疗行业进出口贸易一直处于顺差状态。但是我国医疗器械行业发展并不均衡,低端产品企业多,品种多,竞争激烈。高端医疗器械市场几乎被外企垄断,存在几家国内企业也只是处于仿制阶段,缺少核心竞争力。国外医疗机构的装备水平已经远远高于我国医疗机构。我国医疗机构设备对高端医疗器械配置正处于一个革新,需求的旺盛期。国外医疗器械市场行业转移到亚洲区域,对于中国医疗器械企业也是一个契机。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如何平衡高端与低端市场,如何合理监管医疗器械进出口贸易,是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可持续高效发展需要面临的两大问题。
1 医疗器械进出口环境分析
1.1 医疗进口市场环境
1.1.1 医疗机构需求
我国医疗机构设备配置75%是20世纪80年代以前的设备,北京、上海、深圳等一线大城市医疗装备先进,许多大型医疗诊断及治疗设备都是进口产品。但是还很多省会一线城市医疗配置正需要更新换代,这将出现一个大的需求释放过程。同时在高尖技术的如CT 核磁等设备,国产企业还不具备技术竞争力,主要依靠于国外厂家如GE、飞利浦、西门子等。这对于国外厂家而言,将是个巨大的吸引力。世界医疗领航企业也将目光转向中国市场。对于高端医疗器械,进口市场看好。
1.1.2民众对进口医疗器械的需求
医疗器械一部份属于医用;一部分民用。民众对于进口民用医疗器械的需求也呈几何状增长。一方面是民众对于洋品牌的盲目崇拜,认为高新技术产品国外的一定比国内的先进。另一方面随着中国人口红利的影响,老年化程度加快,中国渐渐步入老龄化人口众多的时期,于此民众对与民用医疗器械的需求会稳定增长。再次,中国国内企业在民用医疗器械上的开发研制及制造商还不足够,加上频发的食品安全问题,胶囊问题,让民众对已关乎生命健康产品的选在上更趋向于进口产品。因此受内外因素的共同作用,国外产品的良好声誉,民用医疗器械中高端市场对于进口而言有着很大优势。
1.1.3医疗器械支持力度的强加
进口产品相对于国内产品而言,试用成本会高于国内产品。国家对于发展医疗卫生事业力度投入的加强,对于医保覆盖范围的扩大,民众支付能力的增强,对与进口医疗器械都是利好消息。在加上中国的贫富差距也越来越大,高收入人口增多。这些都将有利于淡化进口产品与国内产品试用成本的差异。
1.2 医疗出口市场环境
1.2.1欧美外包业务的扩张
亚洲成为医疗器械市场新的增长点,借助其劳动力成本优势,逐渐成为欧美医疗器械产品“外包生产”重要基地。相对与其他亚洲国家,我国劳动力具备较高的技能水平。目前,通用医疗、西门子医疗、IBM等世界著名医疗器械生厂商都在中国、印度等亚洲国家建立工厂,将其生产的产品直接销往亚洲市场,减少运输成本。随着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在法律法规上也逐步完善,医疗器械的生产组织方式采用国际化标准,因此在我国生产的高质量的医疗器械产品能得到国际市场的认可,顺利销往国际市场,这也成为我国吸引欧美医疗器械巨头在我国设厂,再生产销往国际市场的一个重要因素。
1.2.2中国医疗器械厂商的独特优势
中国医疗器械企业数量较多,其中很大一部分具有一定规模,能生产绝大部分常用医疗耗材。特别一次性医疗器械,中国生产实力全球第一。如最常用普通外科器械,注射输液器材,输血器材等。企业数量已经超过欧美之和。很多国外临床使用的一次性输液器材都来源于中国,这两年的快速发展,中国已经成为一个迅速崛起的医疗器械生产出口大国。
1.3 进出口市场环境对比
1.3.1横向比较
目前的发展进口市场而言,中国不断崛起的对高端医疗器械的需求,进口医疗器械将存在一个巨大的市场机遇。就横向比较,短期而言,国医疗器械企业的生产的劳动密集型低附加值产品出口随着欧美的产业转移,也将有大的增长。
1.3.2纵向比较
国内巨大的高端医疗市场将被国外医疗厂商瓜分,中国医疗器械厂家在研发技术管理等方面在争夺高端医疗器械市场上需要时间投入及资金投入,很多企业将选择门槛低的产品。出口低附加值的企业也将随着劳动力优势的减弱而失去优势。因此放任这种格局发展,最终将两级分化,中国企业不会成为医疗器械进步的最终受益者。
2 存在的问题
2.1 进出口额
相对于全球医疗器械行业发展,我国医疗器械的发展速度高于全球整体发展速度。每年保持在20%的增长率,对GDP的贡献率也在不断增加。自2005年以来,我国医疗器械行业进出口贸易一直处于顺差状态。且逐年的顺差额处于增长的状态。但是这种顺差主要来源于国家扶持,高额出口退税,国外医疗器械企业转移制造。顺差取决于大量劳动力消耗和能资源消耗。
2.2 进出口结构
2.2.1进口产品
我国医疗机构医疗设备装备就犹如一个三角塔,顶尖一线三家大医院主要配置国外进口高端设备,占据大量医疗资源。由于医疗器械行业高资金高知识密集的特点,我国医疗器械行业发展在研发核心竞争力上一直处于弱势状态。在高端医疗如CT、核磁、MRI、放射等大型设备上没有明显优势。所以这种代表医疗制造水平的高端医疗器械主要是依靠进口。
2.2.2出口产品
由于我国医疗器械企业80%都是中小型企业,技术研发能力,产品创新能力等不具备明显的竞争优势,所以出口医疗器械主要是附加值低高消耗的一次性医疗器械或者是常用的医疗器械。还有一些是国外产业转移代加工的出口。
2.2.3进出口利润率
由于进出口产品两种极端的情况,进口医疗设备价格一直都比较昂贵,很多产品国内的销售价格远远高于国外本土的销售价格。一方面是由于国外一般是在国内需要商的销售模式,层层,价格成本会增加。另一方面由于国内产品不具备强有力的竞争力,国外厂商保证其较高的利润率。一般到中国的销售价格高于本土价格2-3倍。而对于出口产品而言,主要是凭借其劳动力优势,价格优势占据所以价格低廉,利润率也就非常低。
3 医疗设备进出口的监管
3.1 医疗设备的监管现状
3.1.1医疗器械的属性
(1)医疗器械涉及的领域广,学科多,对监管的行政人员要求更高,但是目前的行政人员无法达到此种高度;
(2)医疗器械分为医用和民用,有些器械民用和医用界限不够明显,参考的标准不尽一样,这对医疗器械的监管也增加了难度;
(3)医疗器械的功能性适用性等属于人体多样化,很难根据其功能界定,细化功能多样化,这对已医疗器械的监管也增加了难度;
3.1.2监管的现实问题
(1)由于医疗器械行业本身的复杂性多样性,目前对于医疗器械的监管还处于薄弱阶段,缺少检查、缺少发现、缺少处罚;
(2)目前中国还没有成套成系统的法律法规对医疗器械的进出口监管,缺少对进口医疗器械进口注册、销售、维修等监管体系
(3)部门交叉,只能划分不清,药监局、质量监督局与海关各个只能交叉,也出现了对进出口医疗器械的监管漏洞;
(4)监管人员缺乏,由于医疗器械的特殊性,对监管人员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单单对于行政监管人员而言,是有难度的;
3.2 监管完善
相对于医疗器械进出口的发展速度和水平,以及人们对高端医疗设备的需求发展而言,我国的监管还处于滞后状态。与国际接轨的法律法规、人员配置、监管部门职能细化等有待进一步完善。只有如此才能确保进口的高端设备符合标准,质量、数量、维修操作符合要求,保证人民的切身利益;也需如此去报出口的产品符合国际质量规范,确保中国企业的诚信程度,以及出口退税的监管,确保国家及出口企业的利益。
对高效率的适用资源提供了持久保障。
4 医疗器械进出口发展的展望
近几年,我国医疗器械的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有力的推动了我国医疗卫生服务的水平。在医疗市场两极分化的情况,我国医疗器械企业驻足长期发展,加大研发能力,增强创新能力,师夷长技以制夷,增强核心竞争力。争取占据高端医疗市场。同时除去一线大城市的顶级医疗装备,省会一线城市还存在着巨大的市场空间,这对于我国医疗器械而言是个很好的契机。
我国医疗器械的出口,在借助欧美产业转移的大市场环境下,提高生产效率,管理水平,降低产品成本,增加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同时在常用医疗耗材上行程规模化生产,提高产品质量,创立自我品牌,增强在常用医疗器械的国际市场占有率。
5 结论
通过我国目前医疗器械行业发展的现状,存在的宏观市场需求环境分析,无论对于医疗器械进口还是医疗器械出口,都是一个很好的机遇。面对机遇,引导医疗器械行业长远高效可持续发展,对于医疗器械进出口监管应该不断完善,建立监管流程,完善国际接轨兼顾中国国情的法律法规,监配备管专业人员。同时进出口医疗器械产品结构的两级分化上,国内有规模优势资金优势及相对技术优势的企业,应该不断提高产品优势,提高研发技术水平,长线占领中国中高端的巨大医疗器械产品市场。
【参考文献】
目前市场上还有第三方机构来承担满意度调查,调查主体的形式又有多种,以汽车行业为例,可以分为以下3类:①由一些协会开展的,如由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市场贸易委员会、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等单位共同主办的“中国汽车品牌顾客满意度研究”;②由中国质量协会、全国用户委员会的国家级汽车满意度评测报告,其核心是中国汽车用户满意度指数(CACSI),该指数的测评体系是中国用户满意度指数(CCSI)测评体系的重要构成部分;③由专业的市场研究公司自己出资独立完成的满意度研究,比较著名的有J.D.Power针对中国汽车市场的满意度研究,其于2004年首次向社会公开的调查数据共有4项,其中包括售后服务满意度调研(CSI)。上海地区医疗设备售后服务质量满意度调查最初是以市医疗设备器械管理质控中心和学会的自身力量来进行调查设计和结果分析,后期也邀请了专业的国际化市场咨询公司帮助优化设计和完善结果统计。而全国其他地区的医疗设备的售后服务调查的主体单位主要是以学会或质控中心的方式进行,通过与相关专业杂志社合作,并邀请专业市场调查公司帮助设计和统计,提升了专业化管理水平。而对照成熟行业的做法,比如以汽车行业为参照,医疗设备满意度调查目前还是停留在用户端和第三方调查阶段,还缺少与相关厂商如医疗器械行业协会的合作,缺少通过行业协会的内部制定规范和自查来进行评审的内容,更没有纳入国家层面的满意度调查指数覆盖范围。
2评价的内容
医疗设备售后服务的内容涉及广泛,从基本的安装、维修、备件的提供,到定期维护、系统升级,再到人员培训和科研合作等,并和设备自身的复杂程度,如设备系统的集成度、操作性、安全性、影响面等因素相关,不同种类的设备售后服务的内容会有所侧重,见图1。如何选择是需要重点考虑的因素。对于一般的设备主要是围绕保障运行为中心的基本维修服务,而对于重要的医疗设备还必须包括安全质量保障方面的内容,包括预防性维护、监测验收、系统升级等,而更高的要求还体现在对于客户的培训,积极帮助用户开展科研合作、功能开发等更高层次工作。
3评价对象的选择
医疗设备行业的特点是种类多、产量小、厂家大小不一,很难以一个同样的尺度来评价比较各个不同种类设备生产厂家的售后服务,为了实现有效管理,需要分类和取舍。(1)选择日常管理有难度和应用较广泛的产品类别。在品类选择方面,应根据售后服务管理的难度来选择优先需要调查的品类,为了保证调查数据的充分性,还应选择具有相对比较广泛应用的产品进行调查。上海在2007年启动时就选择了问题比较多、应用比较广泛的5个产品类别进行调查,随着受调查用户的接受程度的提高和管理拓展的需要,2009年拓展到7种,2011年再扩大到8种,2012年扩大到13种,而对一些专科设备,由于服务相对好或量少未被纳入监管范围。(2)同类别内应以主流厂家品牌为主。在最初的售后服务调查中发现市场上存在进口厂家、国产厂家、大型设备厂家、一般设备厂家、厂家维修站、商维修站和第三方维修等,各方之间的差异巨大。由于供应商数量庞大,一些小的服务商变动快,故满意度调查管理的重点应放在品牌的主流厂家上,其商服务可看作是该品牌服务的延续,品牌对于大厂家是优势,也正因为这点,他们会更加重视社会舆论的影响,其评价结果会受到更多重视。(3)采用相对满意度比较的效果更佳。满意度评价结果的评分受到专业设备特点、生态环境、竞争程度和调查方式等多因素影响,其绝对值会发生变动,无法代表绝对服务水平,而比较有意义的是该品牌与其同类竞争对手的比较,生产厂家会更加看重类似竞争厂家之间的差异和排名先后,故调查产品的分类应根据产品特点,将相类似的产品放在一起比较排名,容易形成一个竞争的态势。(4)适度选择同类品牌数量。在调查中需要对各类品牌进行一个初选,以方便受访者统一填写,入选数量不宜太少,太少会导致缺少竞争,甚至造成个别品牌孤芳自赏;但也不宜过多,太多的品牌入选,一方面会造成受访者的工作量增大,另一方面小的厂家用户量少,其采样数据会比较少,容易引起调查数据的波动,造成整个排名次序的波动,由于大装机量的品牌服务商的售后服务难度要高于小装机量的品牌服务商的售后服务,故需要对各品牌的基本装机量有个门槛要求,过少的用户调查数据不建议纳入排名中。上海地区2007年启动调查时就没有求大而全,而是设定将本地区主流品牌纳入监管范围,每个数量为4~7个,而且每年在启动前由专家委员会讨论推荐入选品牌,2009年以后还特别重视将国产品牌纳入范围,同时加入其他品牌的收容项,以期得到整个市场的数据。
4受访对象的选择
目前我们调查的医疗设备售后服务主要是指各级医疗机构在用的医疗设备,故收集调查数据的对象应为医院单位的用户,而且在某个地区的调查要覆盖尽可能多的各种级别的医疗机构。在这其中又分为以下3个调查对象。(1)设备管理部门。设备管理部门是医院内负责医疗设备保障管理的职能部门,许多医院设备部门具有相关的临床工程技术人员,他们工作在设备维护保障的第一线,掌握了有关设备售后服务的全面信息,理应作为受访调查对象。上海地区的售后服务调查就是以医学装备管理部门作为调查的主体。(2)临床医技使用部门。某些医疗设备聚集在某个专门的临床医技部门,部门的医护人员对各厂家的售后服务也有直接接触,他们的感受也是对厂家的服务评价的重要数据,也可以作为一个类别设备的调查数据来源。上海地区的调查除了调查医学装备管理部门以外,还采集了放射科、超声科和血透室部分一线医技人员的满意度调查数据,其可以作为一个重要的补充。(3)业内管理和技术专家。对业内的专家满意度数据的调查也是一种有效的抽样调查方式,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也是在大范围内采样时的一个屈就方式,但对其抽样方式和数量要事先研究以确保分层合理,数据可靠。若是以上几种方式混合调查,还要对各自人群进行分析,分别对各类调查对象群体设定权重,再进行分析统计。
5调查的区域范围设定
(1)建议以省市地区用户为一个调查群体。调查的用户范围选择有多种方式,相应的采样方式也有多种,可以是全国、省或地市,其中对于全国范围的调查需要的样本量应足够大,其调查的工作量也会非常大,但影响也会非常大;一个省的调查样本量可以适当少一些,操作上相对比较方便,影响也较大;而某个地市的调查样本量不需要太多,实施方便,但影响力相对是局限在当地。同时考虑到我国疆土辽阔,东西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医疗机构的分布结构不同,医学装备的档次、各地对服务的需求重点差距较大,故评价调查的指标可以根据当地需求特色和管理难点适当增减,以更加好地反映出当地的售后服务特点和厂家之间售后服务的差异。(2)参考主要厂家服务部门的分工范围。厂家服务部门的分布也是一个重要考量因素,目前国内各生产厂家的售后服务一般都是在各省或市设立分支机构,对设备装机量大的省,厂家一般会在该省设立办事处。装机量少的地区,可能选择几个地区设立一个办事处,一个省的医疗设备售后服务支持的管理能力、技术服务水平与该省办事处经理的理念和管理水平、现场工程师的技术能力和工作态度相关,一个办事处售后服务部门的管理风格、服务水平会趋于同质化,故将他们作为一个群体来进行评价是比较合适的。结合以上两个因素,对一个省或地区进行调查,得到的结果可以对该省或地区各厂家的一个独立的售后服务部门的服务工作进行评价,该种选择方式具有可操作性,结果也具有针对性。
6结果与影响
由于此项调查结果对于各级医疗机构设备管理部门采购维修管理具有重要价值,而对于相关厂家服务部门更加具有影响力,所以调查结果的应选择具有影响力的平台,包括各种专业的年会、年度工作大会或地区的管理会议上加以公布,并邀请相关厂家参与,有条件的话可以设立颁奖活动,对获得优秀名次的厂家予以表彰,增加活动的互动性和激励性,并以书面方式年度调查报告。目前江苏省、浙江、湖北、内蒙古、广东、四川、安徽等地区启动的各省范围的医疗设备售后服务满意度调查多是在各省市的医学工程年会上公开,其满意度统计结果连同各类排名结果由《中国医疗设备》杂志社统一印刷,每年度还将结果进行整理形成中国主要地区的售后服务调查报告(白皮书),这将形成合力推动中国医疗设备售后服务市场健康发展。
7满意度调查的展望
我认为,市场部工作应该是分析市场、研究市场、总结市场规律,具体进行市场开发工作。对市场工作则主要进行工作业绩的考核。医院市场部在某种程度上等同于企业的销售部。而作为营销人员应该具备什么样的基本素质呢?形象要端正,市场意思强,沟通能力、应变能力强,能够吃苦,有比较好的团队合作精神等。而从事医疗营销的市场人员,个人基本要求更高。
医院市场部目前做了哪些工作呢?发传单、挂户外牌、以及进行车套广告的维护等。挂多少牌?做多少车套广告?以及内容如何组织,设计等?更大程度上应该是策划人员的宣传工作。而执行这些工作,更多的是要求体力活(很多单位是将类似工作直接交给广告公司来完成的)。本院的具体挂户外牌等工作,交给几个身手敏捷的人,应该可以搞定。
市场部是否能够正常运转?能开展有效的市场开发工作?决定于医院制定的市场思路、市场开发人员基本的素质高低和市场部管理水平等。如果说策划工作要求的是有创意,求新,侧重于文字表达能力、平面设计能力等方面,是点对面的宣传工作;那么市场工作则基本上是根据市场开发工作的需要,侧重于公关能力、沟通能力等方面,是进行点对点的宣传工作;工作本身更多的要
求市场人员较高的个人素质,以及较好的工作主动性、自觉性等方面。如果市场人员总是等着别人来安排其工作,同时其又不能很好的与人沟通,那么这样的市场人员原本就不合格。
一般单位用人,是因为“岗位”而选择“人”、用“人”;而我们现在的市场部工作是因“人”而设置“岗位”。如此,市场部工作怎么开展?市场部的业绩考核如何进行?
二、本院市场部的工作职能描述
1、调查市场、分析市场、总结市场规律,制定市场开发工作方向。
①、通过适当方式深入市场调查,分析、总结市场规律;
②、及时收集本医院病人信息,进行客观统计分析,找准市场方向。
上述工作,一是为了更好的明确市场工作方向,二是检验市场工作的业绩。当然,对医院策划部来说,也有必要进行市场分析工作。
2、适当的时候,进行医院全员营销培训,逐步提高医院整体营销水平。
医疗服务营销,不同于有形产品的营销。产品营销,可能是与生产者关系不大的工作;而医疗服务过程是病人来医院后的具体医疗行为,涉及到医疗服务的各环节,联系到提供医疗服务的所有医务人员。如何让病人来医院接受比较满意的医疗服务,自然就涉及到相关医务人
员的营销观念,以及具体的营销行为。
提高我医院医务人员的营销意思、营销水平,进行医院内部的营销培训工作、营销工作,有时候更重要。
3、客服工作。
规范医疗服务,根据医院实际情况进行一定程度的客服工作,提高医院现有客户的满意度,忠诚度,促进医院的良好口碑,从而促进医院的经济效益。客户服务工作也是销售工作配套的惯例。
这同时也是全体医务人员共同的工作。
三、明确工作职能,有计划的有效率的进行市场开发工作
1、通过举办系列活动进行市场开发
①、策划、组织、举办各种活动:如大学生青春期健康讲座活动(女大学生人流总是比较多),针对农村市场的大型免费体检活动,以及其他各种公益活动等;
策划、组织、举办各种公益活动,对市场人员要求的素质更多。工作本身涉及到市场人员对相关政府职能部的公关能力,以及有效举行活动的执行能力,活
动效果的分析、统计能力。
年后计划在湛江各高校,以及各级各类职业技术学院,有计划、有目的开展青春期健康讲座活动。为此,市场部还需要配备一名健康讲座人员。活动能成功
进行,既是医院形象、医院品牌的进一步推广,也可以直接促进医院经济效益。
年后计划针对湛江农村市场,做进一步的市
场开发活动。主要以乡镇、甚至有代表性的村为单位,组织一定规模的免费体检活动,或者专题讲座活动,进而
发现病人,从而直接带来医院的经济效益。
适时组织、安排周边社区相关工作。
②、活动类人员要求:大专以上文化程度,医学类、市场营销类相关专业毕业,25岁以上,性别不限,沟通能力强,工作态度端正,团队意思强,从事市场开
发工作一年以上,有医药、医疗器械,医疗市场开发工作经验优先。
待遇:底薪1000+提成
工作计划:市场部安排2人专门负责此项工作的实施。
工作考核:按照计划开展活动的次数,以及开展活动的效果。
2、转诊类业务工作
①、工作性质
一方面是针对大的医疗机构的转诊业务,主要是大的医疗机构的收费高而病人相对承受不起的病人。这一块操作的可能性不大,因为我医院的收费也不低。
另一方面主要是针对小的诊所,门诊机构,大小药店等进行转诊业务工作。我院以前的转诊活动不大成功,我们更多的应该从自身找原因。什么样的人合适做转诊市场的开发?转诊患者的接待程序以及个性化的服务要求等等?以及我们对转诊医务人员的劳务报酬及时合理支付等问题。如果把转诊开发行为仅仅当成是下个通知给对方,以为通知到了就行了,其效
果就自然不理想。至少,开展转诊业务工作要强调两点:市场人员良好的沟通能力,以及对转诊病人提供个性化的服务能力。为了取得客户的信任,有些客户还要有计划的多次拜访。 共2页,当前第1页1
②、转诊类人员要求:文化程度高中以上,年龄30岁左右,女性优先,沟通能力强,有兴趣从事医疗市场开发工作。
待遇:底薪1200元+提成
工作计划:市场部安排2——3人,专门负责此项工作。工作范围也主要以湛江市区,近郊区的范围来开展。早期,转诊市场拓展范围求远、求广,目前不适合医院的客观基础。
一、外部环境
(一)财政补助是“补供方”还是“补需方”
持“补供方”观点的人认为需进一步加大政府对公立医院的投入,通过直接补偿医院的方式来实现公立医院的公益性,解决人民“看病贵”、“看病难“的问题。而持“补需方”观点的人则主张提高医疗保险的筹资和支付水平,认为通过第三方支付的方式,既可以形成对医院服务的有效监管,又可以提高病人的支付能力,从而解决“看病贵“、”“看病难”的问题。“补需方”的观点和模式目前已得到大多数人的认可,在实践中,许多试点城市的医疗支付体系也是在向第三方支付转移。但“补需方”的弊病在于人的医疗需求一旦被激发,相对应的财政补助将捉襟见肘,随着房地产市场降温,土地财政的弱化,各地基层财政状况不容乐观,各类社会医疗保险的支付水平有待观察,医院最终可能还是医疗服务的买单者。
(二)如何提高医疗服务价格
医院药品加成一般为药价的15%,相对药品流通环节巨大的差价空间,对解决“看病贵”的作用有限,但由于公立中小医院高附加值的医疗项目开展较少,药品加成对于公立中小医院的生存发展则十分重要。从医疗服务市场良性运转的角度而言,要实现提高医务人员待遇并解决医院“卖药”的问题,医疗服务价格体系中体现医务人员劳务价值的部分应该提高。但是如何提高,提高到多少,由谁来提高,这些问题从医院经济运行环境看都相当复杂,政策制定者从医保支付能力、患者接受度出发医疗服务价格提高的空间相当有限,在这一降一增之间,将对公立中小医院运营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
(三)如何进行医保支付谈判
有效的谈判机制首先依赖于充分发育的医疗服务市场,其谈判是双向的、良性循环的。其次,医保机构的谈判能力还取决于当地的财政状况、医疗保险的覆盖情况。随着医院收入中来自医保支付的比例越来越大,医院的谈判能力实际会越来越弱,尤其是公立中小医院基本处于谈判的弱势地位。
(四)社会资本办医的比重如何
目前,公立医院在整个医疗服务市场中依然占据绝对的垄断地位,据统计国有医院共占据医疗服务市场86%的床位数,但随着国家各项扶持政策的到位,社会资本办医的比重将稳步提高,在医院运行机制,医疗服务流程、医院资本运作等方面,公立中小医院将面临巨大的冲击。
(五)社区卫生机构与医院的融合度
积极引导患者向基层分流是当前改革试点中的一大亮点,许多地区在这一方面采取了非常有力的措施,如积极推行社区首诊制度、社区卫生机构与医院挂靠等,但同时也存在一些诸如双向转诊变单向、向中小医院转诊少的问题,中小医院处于大医院、社区卫生机构的中心层,但在社区卫生机构与医院的融合度上却越来越出现边缘化的势头,社区卫生机构更多地只向大医院进行转诊。
二、努力方向
(一)改革人事制度
实现职工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的根本转变,按岗位和劳动贡献定酬。扩大内部绩效分配的对象范围,实行岗位评价,划分不同级别的岗位,并适当拉开岗位间的差距。实行档案工资与实际工资并行的方法,职称、工作年限的变化只影响到档案工资,而实际工资则是薪随岗变,不同岗位实行不同的工资标准,激活分配机制。从而,以人事制度改革为突破口,激发医院整体运行机制的改革。
(二)加强成本核算
在外部环境不确定的情况下,中小型医院成本管理的过程与效果却是确定的,应将成本管理及核算作为医院经营管理的重要内容和手段,使它贯穿于医疗服务活动的全过程。医院的成本管理包括成本预测、成本计划、成本计算、成本控制、成本考核和决策等内容,其基本任务是通过这些内容活动来反映医院医疗服务和经营成果,挖掘成本控制的潜力,努力降低成本,提高医院运营效率。
(三)加强内部控制
公立中小医院作为独立的法人单位,长期以来就缺乏有效的内部监督,主要依靠政府监督、社会舆论监督等外部监督进行事后被动监督,日常监督无法细化,风险评估、实时控制沟通等事前、事中监督流于表面。基本依赖历史数据分析,缺乏市场调查,内部控制效果甚微。对此,首先应将内审部门独立为单独职能部门,设立内审委员会,将医院重大决策必须经过内审委员会评估,增强内部控制的效力。
(四)调整布局做好专科
公立中小医院未来发展方向应是小综合、大专科,实行以病人需求为中心,执行差别化竞争战略,一是按病人需求,提供多层次的医疗服务,二是按病种做到专病专治,学有所长,形成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良性竞争格局。
三、外部政策建议
(一)财政补助适当倾斜
政府在确定财政补助时,应科学界定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投入责任,鼓励引导向医院捐赠,积极拓展医院融资渠道。公立中小医院作为医疗体系的重要环节,政府不应视作负担,而应作为解决“看病贵、看病难”现象的重要体系,对公立中小医院应给予财政补助适当倾斜。
(二)优化区域卫生规划
优化区域卫生规划可结合城市发展规划,在能力允许范围内,对部分医疗机构实施搬迁,解决现在普遍存在的医疗机构过于集中的现状,形成以大医院为中心,中小医院为有效补充,社区卫生机构呈卫星分布的良好办医格局,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看病难”现象。
尽管如此,移动医疗服务在我国的发展仍然存在着难题:一是信息共享问题。目前国内各级医院、医疗机构之间,通信困难、信息共享不足,造成“信息孤岛”和医疗资源浪费,直接影响了获取移动医疗服务中的个人健康信息。二是在移动通信设备上运行医疗保健,因移动通信设备本身的特点和应用实际所处的环境,将面临一些挑战,如低存储、低处理能力、各种资源的并发操作、安全性和隐私性等。移动医疗并非仅仅局限于医院或医疗体检机构,事实上它对个人健康的监控,意义更大。针对以上问题,笔者引用云计算概念,搭建基于云计算的移动医疗服务平台。云计算技术可通过网络获得各种基础设施的计算能力和存储能力,积极响应不断变化的需求,满足在医疗保健应用中,存储和管理用户数据、即时响应用户请求等需要,同时还可实现医疗机构之间对患者健康信息的共享。
云计算的特点
云计算(cloudcomputing)是一种新兴的共享基础架构模式,可将巨大的系统池连接在一起,以提供各种IT服务。狭义的云计算是指IT基础设施的交付和使用模式,即通过网络以按需、易扩展的方式获得所需的资源(硬件、平台、软件,分别由云计算的三种商业模式所提供,基础设施即服务IaaS、平台即服务PaaS和软件即服务SaaS)。云计算的特点是:
1.按需自助服务。消费者无需与服务提供商交互,就可自动得到自助的计算资源能力。
2.无所不在的网络访问。
具有借助于不同的客户端(包括PC、移动电话等),通过标准的应用对网络访问的可用能力。
3.划分独立的资源池。根据消费者的需求,动态地划分或释放不同的物理或虚拟资源。
4.快速弹性。具有一种为资源的快速和弹性提供、并且对资源的快速和弹性释放的能力。
5.服务可计量。云系统对服务类型通过计量的方法,进行自动控制,优化资源使用(如存储、处理、带宽、活动用户数)。
根据云计算的特征及其可实现的高资源利用率、高可靠性和通用性、高可扩展性等特点,研究结果普遍认为,云计算能很好地适应医疗行业未来发展的需要,为医疗保健服务提供统一的IT基础设施,实现医疗资源共享,降低运营成本。云计算为医疗信息化,尤其是为基层和农村医疗带来了应用契机,在医疗卫生行业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云计算在国内医疗行业中的应用研究,主要集中在利用云计算实现医疗信息化这一主题上,包括应用在医疗领域云存储技术和软件服务等,同时也涉及一些医疗信息系统的研究。如有些学者针对我国医疗行业信息系统的可扩展性差、维护难、系统运行成本高、共享难等问题,提出了基于云计算的HIS(医院信息系统)结构。该结构由物理资源层、虚拟资源层、云计算管理层和HIS服务层组成。实用、共享的医药卫生信息系统,作为新医改中提到的技术支柱,其实现程度将直接影响我国医疗卫生改革和发展的长远性和稳定性。我国医疗行业存在的一个大问题是:因医疗资源分布不均衡,造成总体利用率低下。80%的医疗卫生资源集中在城市,而广大农村仅占20%。同时,高素质的医务人员也普遍集中在大中城市,农村和偏远地区无论是在精密仪器设备方面,还是在医务人才配备方面都明显不足。而通过移动医疗服务,可解决上述问题,大大地提高医疗资源利用率。
移动医疗的特点
移动医疗,国际医疗卫生会员组织HIMSS(医疗卫生信息与管理系统协会)对其的定义是:通过使用移动通信技术,如PDA(掌上电脑)、移动电话和卫星通信,提供医疗服务和信息。移动医疗的特点是:
1.技术要求相对较高,包括设备等硬件要求和服务的软件要求。
2.目标群体庞大,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每个个体,有很大的市场潜力。移动医疗作为一种移动端应用,其一大特点是让医疗服务随手可得。
借助PDA、移动电话等手持设备获得即时的医疗服务,如了解和跟踪个人健康信息、就诊挂号和预约等。据相关市场调查,对于医疗健康服务方面的需求普遍很大,如手机挂号这一需求达到近67%。预计在不久的将来,智能手机应用(apps)将成为移动医疗解决方案的“重量级”应用,并惠及全球数以亿计的用户。基于云计算的移动医疗服务平台的作用基于云计算的移动医疗服务平台的设计思路是:将医疗保健信息的处理、检索和存储交给云端,而移动终端设备只需通过无线网络与云端保持通信,发送服务请求并获取信息。考虑到手机等移动终端低处理能力和低存储能力的特点,这一设计思路既能充分利用云计算技术的高处理能力,同时又能降低对终端设备的要求,给予用户良好的体验。手机终端用户将个人的生理信息、文本数据等,通过2G/3G、wifi等无线网络传输至统一的业务管理平台,这些数据经过服务器端重组整合后,利用云存储技术保存到云端设备中。这种业务管理平台需要具备的基本功能是:信息获取和推送、信息处理和存储、权限管理、用户管理、医疗事务处理、网络管理等。用户可通过webporta(l门户网站)和移动终端登录该平台,即可获得自己的健康信息、医疗专家给出的保健信息。将云计算技术运用于医疗行业信息化建设,搭建医疗服务平台,其作用能解决以下难题:
1.医疗信息共享难,形成数据孤岛。目前,国内各医疗机构、医院、研究院之间,还未实现信息共享,形成了数据孤岛。患者的电子健康记录可能存在于多个医疗信息系统中,各自独立,无法作为患者就医的参考和病史的追踪,降低了信息价值。而通过云计算平台,可在各医院之间建立统一的信息服务平台和一套标准方案,采用云存储技术将各自的信息进行统一存储,在授权许可的范围内,可共享患者的病历信息。
2.医疗信息化建设不平衡,资源利用率低。信息化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和人才投入,包括各种软硬件资源升级、维护成本、专业人才成本等,这将直接导致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中小医院难以承担,无法在信息化建设上有所突破;而经济发达地区的资源同时又造成了浪费,形成不平衡的局面。引入云计算技术,可极大地降低信息化建设的成本,医疗机构无需投入人力物力构建信息化基础设施,只需购买相应的服务,就能获得云端强大的计算能力、存储能力和医务处理能力。另外,通过联网,经济欠发达地区也能获得高端医疗设备资源和专业人才资源,提高医疗资源的利用率。
3.医疗服务单一,欠缺灵活性。
【关键词】小康社会;医疗需求的新矛盾;对策
【中图分类号】R-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11-0044-03
医疗需求是人们在一定价格水平下对医疗服务的需要。它包括人们有需要的欲望同时具有支付的能力。国内外许多研究人员对消费者的医疗服务的需求量与价格变化的反应均做过研究。英国政府凭借其强大的财力提供了著名的全民健康保险制度, 英国国民直接为他们自己消费的保健服务所付的费用很少或不用付款, 税收为97%的国民健康服务付费。即使这样, 英国国民对这项制度也是不满意。例如, 在1991年上半年, 英国有70多万人需要排队等待外科手术治疗, 而在这些人中, 大约有20多万人需要等待一年以上, 很多英国国民对排队等待以获得医疗服务已经失去了信心。为此, 英国政府在医疗领域也进行了大量改革, 主要是导入了市场竞争机制。美国兰德( Land) 公司, 在20世纪70年代在美国进行了一个大型社会试验, 得出了一个大约为-0.2的医疗服务价格弹性, 即医疗服务价格上升10%会导致医疗服务的需求量下降2%[1]。波利( Pauly,1986) 考察了许多实证研究后得出的结论是, 当医疗服务的价格下降时, 需求量将增加[2]。在现实社会中,对于医疗服务的需求和供给,各国都在寻求积极、有效的办法;没有一个绝对合理的,所有的办法均需要符合本国国情。
目前,我国已步入小康社会,且进行了一系列医改措施,力求解决医疗服务的供需矛盾,然而在不同的形式下有不同的矛盾出现,需要及时发现并寻求解决方案。国内有一些关于医疗需求的经济学分析、老年人医疗需求调查、我国医疗救助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农村卫生建设与发展中的瓶颈问题及对策研究、残疾病人矫形治疗的现状分析等研究;目前关于新形式下关于医疗需求的新矛盾的研究尚无,更无对策研究。理性分析造成医疗需求不足的原因,积极探索扩大医疗需求的对策,对21世纪我国卫生事业的发展和卫生改革的深化无疑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1 医疗需求的新矛盾
本研究通过调查法、访谈法、数据分析法、讨论法、文献法等了解到,目前医疗需求的矛盾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医护人员明显不足、医护比例倒置。当前我国存在医护比例倒置现象,全国现有注册护士224.4万,1.63人/千;医护比例仅为1:0.75。四川省注册护士9.93万,1.17人/千,床护比例为1:0.29;医生多、护士少,医护比例仅为1:0.73低于全国水平。而合理的医护比应达到12,一些发达国家甚至超过了16。由于护士数量少,护士仅注重执行医嘱,完成打针、发药等治疗性工作,忽视了对患者的生活照顾、心理护理和康复指导等工作。同时,由于基础护理工作不到位,一些医院让病人聘护工,虽然满足了患者的生活照顾需要,但也给危重病人的护理带来了安全隐患。
通过对乐山市中心城区的医疗市场调查得知,乐山市直属医疗机构:直属国立医疗机构5个(其中三级甲等医院1个、三级乙等医院1个、二级乙等医院1个、口防所1个、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个);床位数1378 张;部队办的医疗机构个数2个(其中1个三级甲等医院),床位数800张;民营医疗医院7个(二级甲等医院1个、专科医院6个),开放床位数590 张。市中区医疗机构:中区直属国立医疗机构5个(其中2个二级甲等医院、2个二级乙等医院、1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乡镇卫生院25个(中心卫生院4个、乡镇卫生院21个;其中二级乙等医院1个,一级乡镇卫生院6个);社区医疗卫生机构21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6个,社区卫生服务站15个);共计开放床位数1100 张;民营医院6个,其床位数130 张;门诊部 2个;医务室 35所;个体诊所145个;村卫生室247个。
其中以乐山市市中区统计为例:辖区内共计医护人员3892名(不含乡村医生、个体医师),平均每千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6.01人;其中市中区属医疗机构共计医护人员1882名(不含乡村医生、个体医师),执业医师899人,执业助理医师299人,注册护士684人,平均每千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2.91人,平均每千人拥有执业(助理)医师1.85人,平均每千人拥有注册护士1.06人;医生多、护士少,医护比例仅为10.57;明显低于全国及四川省的比例。
1.2 医院对医护的分配方案同看病治疗费用挂钩。这一为缓解医护的不足,鼓励医护工作干劲的政策,导致医护的工资收入同看病治疗费用成正相关关系。因而, 医护从自己利益最大化角度出发就可能促使费用的上升。同时,医疗服务是一种专家服务,在医疗服务中存在着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医生、护士具有天生的非同质性和供给方信息垄断性, 尤其是医生对疾病严重程度、治疗手段的有效性、医疗服务的适度性等信息更为了解。相比之下, 患者及其家属由于缺乏医学知识以及对疾病的恐惧心理, 对医护往往抱服从态度。在这种情况下,兼具服务建议者和服务提供者双重身份的医生就可以很方便地实现达到自己需求的目标。这种情况在西方国家也是屡见不鲜。罗森指出: “更为复杂的情况是, 可能你言听计从的人, 即你的医生, 恰恰是要向你出售这种商品的人。”[ 3] 在现实中常常表现为;一是医生让患者多做检查、小病大治,护士协从;结果是过度医疗,造成医疗资源的浪费;二是使拥有经济主动权的人占据大量的甚至是不必要的医疗资源和服务,没有经济主动权的人连正常的医疗资源和服务都无法使用。医疗领域的服务同普通商品最大的差异就是普遍存在着政府干预的广泛性、信息不对称、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4]
1.3 老年人医疗需求不能满足。目前我国有1.85亿人已步入60岁以上,老年化进程加快;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的行列。与发达国家渐进式的老龄化相比,我国在较短的时期内就出现了一个巨大的老年医疗保障需求群体。在此背景下对我国城镇老年人医疗需求进行研究与分析,积极探索缓解老龄化带来的医疗资源压力的对策是非常明智和必要的。我国城镇老年人口绝对数量大,相对比重高,老龄化程度严重。城镇老年人两周患病率与慢性病患病率高,并且大多同时患有两到三种疾病,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城镇老年人庞大的医疗需求,迅速增长的医疗费给我国医疗保险基金带来巨大压力,并向城镇医疗保障制度提出严峻挑战,医疗资源供需矛盾严重。
1.4 农村医疗市场的供需矛盾。1998 年政府投入的卫生费用为58712 亿元, 其中用于农村的卫生费用为92.5 亿元, 仅占政府投入的15.9%, 当年城镇人口约为3.79 亿, 平均每人享受相当于130 元的政府医疗卫生服务, 乡村人口为8.66 亿, 平均每人享受仅相当于10.7 元的政府医疗卫生服务, 前者是后者的13 倍[5] 。正是由于农村地区卫生资源投入不足, 导致农村卫生基础设施落后, 医疗设备简陋, 在城市大型医疗机构飞速发展的同时, 农村地区的医疗机构面临瘫痪或解体的威胁, 特别是作为农村合作医疗运作中枢机构―乡镇卫生院, 运行更为艰难, 严重制约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工作的顺利开展。[6]
此外,农村医疗卫生从业人员的技术水平低下或者全科医生的缺乏, 降低了农村居民的医疗保障水平。这些都影响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运行, 农村居民最基本的医疗难以得到有效保障。
1.5 我国社会保障还处在很低的层次上。医疗救助还处在刚刚起步阶段,我国医疗救助目前存在的问题是:医疗救助资金投入不足;贫困人口医疗需求下降;医疗救助款项流失严重。
2 对策
2.1 加大对医护人员的培训。卫生部日前公布的《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1―2015年)》提出,到2015年,全国注册护士总数将达到286万,每千人口注册护士数为2.07,全国执业(助理)医师与注册护士比达到1比1至1比1.2,届时医护比例倒置问题将得到彻底解决。
2.1.1加强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人才队伍建设。积极推进全科医生制度建设,开展全科医生规范化培养,实现城市每万名居民有1~2名全科医生,农村每个乡镇卫生院有1名全科医生。按要求组织实施全科医生特设岗位项目,完善落实鼓励全科医生长期在基层服务的政策,力争实现每个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乡镇卫生院都有合格的全科医生。继续加强全科医生临床培训基地建设,开展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继续加强基层医疗卫生人员在岗培训,重点开展具有全科医学特点、促进基本药物使用等针对性和实用性强的培训项目。
2.1.2 推进医师多点执业。可部分解决医师人才的缺乏。积极探索医师多点执业工作,有条件的地区要尽快出台符合当地实际情况的实施方案,鼓励具备行医资格的人员申请多个地点执业,完善执业医师注册、备案、考核、评价、监管政策,建立医师管理档案。建立健全医疗责任保险和医疗纠纷处理机制。
2.1.3全面开展便民惠民服务。简化挂号、就诊、检查、收费、取药等医疗服务流程,积极推进区域网络统一预约挂号平台建设,普遍实行预约诊疗,开展“先诊疗、后结算”,改善就医环境,明显缩短病人等候时间,方便群众就医。推广优质护理,倡导志愿者服务。推行临床路径,加强质量控制。开展单病种质量控制,规范医疗行为。继续开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以电子病历和医院管理为核心,推进公立医院信息化建设。医疗机构检验对社会开放,检查设备和技术人员应当符合法定要求或具备法定资格,实现检查结果互认。
2.1.4 加强落实城乡医疗卫生对口支援工作,将对口支援工作作为职称晋升或医院医院等级评审资格的必备条件。其中支援医院选派以高年资主治医师(护师、技师)和副主任医师(护师、技师)为主的,业务能力强、素质高、品德好的医务人员参加对口支援工作,重点是帮助受援医院独立开展适宜新技术、新业务,建设一批特色专科、重点专科,培养一批骨干人才和科室带头人,帮助受援医院选拔医务人员到本院或其他机构接受培训,强化理论基础,掌握适宜技术,提高管理水平。
2.2 医院分配制度改革,确保医护正当收益。
卫生部于2012.08.07 “ 关于做好2012年公立医院改革工作的通知”提出:试点城市以破除以药补医机制为重点,进一步推进“四个分开”等体制机制综合改革,破除以药补医,完善公立医院补偿机制。2012年所有公立医院改革国家联系试点城市(以下简称国家联系试点城市)均要探索采取调整医药价格、改革医保支付方式和落实政府办医责任等综合措施和联动政策,破除以药补医机制。将公立医院补偿由服务收费、药品加成收入和财政补助三个渠道改为服务收费和财政补助两个渠道。根据卫生部的相关政策,具体改革方案可从如下几个方面进行。
2.2.1大力发展非公立医疗机构。各地政府应出台鼓励社会资本举办发展医疗机构的实施细则,细化并落实鼓励社会办医的各项政策,支持举办发展一批非公立医疗机构。卫生等有关部门要限期清理修改相关政策文件。进一步开放医疗服务市场,放宽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的准入范围,积极引进有实力的企业、境外优质医疗资源、社会慈善力量、基金会、商业保险机构等举办医疗机构,对举办发展非营利性医疗机构给予优先支持。鼓励具有资质的人员(包括港、澳、台地区)依法开办诊所。进一步改善执业环境,落实价格、税收、医保定点、土地、重点学科建设、职称评定等方面政策,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对社会资本举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予以补助。积极发展医疗服务业,鼓励非公立医疗机构向高水平、规模化的大型医疗集团和康复医疗机构发展。鼓励公立医院资源丰富的地区引导社会资本以多种方式参与包括国有企业所办医院在内的部分公立医院改制重组。鼓励社会资本对部分公立医院进行多种形式的公益性支持,鼓励公立医院与非公立医院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
2.2.2 改革考核制度。医疗管理部门和医院对医生的考核指标不能同医生的看病治疗费用建立关联;而应建立在多元考核的基础上。统筹推进公立医院管理体制、补偿机制、人事分配、药品供应、价格机制等综合改革,因地制宜探索具体模式。完善医院内部分配激励机制,健全以服务质量、数量和患者满意度为核心的内部分配机制,体现多劳多得、优绩优酬。提高人员经费支出占业务支出的比例,提高医务人员待遇。院长及医院管理层薪酬由政府办医主体或授权理事会确定。严禁将医务人员个人收入与医院的药品和检查收入挂钩。
2.2.3 改革补偿机制。采取调整医药价格、改革医保支付方式和落实政府办医责任等综合措施和联动政策,破除“以药补医”机制。将试点县(市、区)公立医院补偿由服务收费、药品加成收入和财政补助三个渠道改为服务收费和财政补助两个渠道。调整后的医疗技术服务收费按规定纳入医保支付范围。
2.2.4 调整医药价格。取消药品加成政策。按照“总量控制、结构调整”和“省调增量、市调结构”的原则,提高诊疗费、手术费、护理费等体现技术和劳务价值的医疗技术服务价格。降低大型设备检查价格。进一步完善公立医院药品网上集中采购,积极推进药品带量采购和高值医用耗材集中采购,压缩中间环节和费用,着力降低虚高价格,保证质量,确保供应。
2.2.5 发挥医保的补偿和监管作用。同步推进总额预付、按人头付费、按床/日付费、按病种付费等复合支付方式,通过购买服务对医疗机构给予及时合理补偿,引导医疗机构主动控制成本、规范诊疗行为、提高服务质量。政府应严格考核基本医保药品目录使用率及自费药品控制率等指标,控制或降低群众个人负担。
2.2.6 落实政府办医责任。落实政府对公立医院的基本建设和设备购置、重点学科发展、公共卫生服务、符合国家规定的离退休人员费用和政策性亏损补贴等投入政策。合理确定公立医院数量和布局,严格控制建设标准、规模和设备配备。应禁止公立医院举债建设。
2.2.7 加强医疗费用监管控制。将次均费用和总费用增长率、住院床/日以及药占比等控制管理目标纳入公立医院目标管理责任制和绩效考核范围,加强对费用增长速度较快疾病诊疗行为的重点监控。及时查处为追求经济利益的不合理用药、用材和检查及重复检查等行为。加强医疗服务收费和药品价格监督检查。杜绝不合理收费。
2.2.8 加强卫生全行业监管。研究建立科学的医疗机构分类评价体系。加强医疗服务安全质量监管,加强处方点评和药品使用管理,规范医疗器械临床使用和安全管理。依法严厉打击非法行医,严肃查处药品招标采购、医保报销等关键环节和医疗服务过程中的违法违规行为。建立信息公开、社会多方参与的监管制度,鼓励行业协会等社会组织和个人对医疗机构进行独立评价和监督。加强行业自律和医德医风建设。
2.2.9 大力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均等化。实施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是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的重要内容,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点任务。为城乡居民免费提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是我国政府坚持以人为本、落实预防为主卫生工作方针的具体体现,也是我国公共卫生领域的一项长期的、基础性的制度安排。通过对城乡居民健康问题进行干预,减少主要健康危险因素,有利于预防和控制传染病及慢性病的蔓延,有利于提高居民对公共卫生服务的可及性,逐步缩小城乡、地区和人群之间的差距,使城乡居民逐步享有均等化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2.3 老年医疗保障。 应该摆正医疗保障理念,增加面向老年人的医疗卫生资金投入,尽快落实城镇退休职工的医疗账户,不断扩大医疗保险覆盖面,把体制外的老年人纳入医疗保障体系,普遍建立医疗补充保险制度,满足不同层次老年人需求,使老有所医由理想走向现实。落实多渠道补偿和养老政策。
2.4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可持续发展的相关思考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时期, 积极寻求有效措施, 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持续有效运作成为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突破口, 成为社会经济健康发展的要求。
2.4.1完善制度设计, 规避逆向选择。完善制度设计, 推动农民积极参保是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为此, 首先应合理确定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功能定位。当前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功能定位于解决农民患大病而导致的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而对农村居民基本的医疗需求缺乏应有的保障, 因而降低了农民参保积极性。为此,应改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功能定位, 实行“既保大又保小”的风险福利型,增加农民参保的预期收益,提高农民参保的积极性。其次,逐步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实施的自愿性原则为强制性或半强制性原则等, 增进制度的有效性和稳定性, 逐步解决农民参保的“逆向选择”问题。再次, 加大政策宣传力度, 增进农民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信任度, 提高农民参保积极性。[6]
2.4.2 改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筹资机制。 社会保障事业的运行和发展离不开一定的物质基础做支撑。因而, 在发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过程中, 应继续坚持个人缴费为主, 集体扶持为辅, 政府资助相结合的筹资机制, 并不断提高筹资标准。首先, 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增加是实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为此, 应继续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发展现代农业和推进农业的产业化经营, 壮大农村集体经济规模, 努力增加农民收入, 不断增大农村集体经济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扶持力度, 解决农民个体缴费难的问题。其次, 增加各级政府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财政支持力度, 逐步改变农村卫生经费投入不足和城乡医疗卫生资源分布不合理的现状, 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有效运行。这样, 通过政府、农村集体和农民个体等多方努力, 建立稳定的筹资机制是实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持续发展的关键。
2.4.3 强化政府的重要作用。 医疗保健的市场失灵和医疗保障的准公共物品性质成为政府介入的重要依据, 因此, 在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过程中应充分发挥政府的重要作用。首先, 政府应加大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财政支持力度。随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 逐步提高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补助标准; 其次, 发挥政府的政策导向作用, 加大全科医生的培养, 并通过多种政策的引导, 鼓励更多的医务工作者和医学专业的学生深入基层, 壮大农村卫生工作从业人员,提高农村医疗卫生从业人员的专业知识和医疗技术水平; 再次, 加大立法工作力度, 特别是加强有关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立法工作, 以规范农村医疗保障事业的健康发展, 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有序运行;最后, 做好农村贫困人员的医疗救助工作, 建立医疗救助制度, 为其提供基本医疗保障, 防止其因病返贫、因病致贫。总之, 农村医疗保障制度发展离不开政府的组织、支持和引导, 需要发挥政府的重要作用。
2.4.4 开展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加强乡村医生培训和后备力量建设。 对在村卫生室执业的乡村医生每年免费培训不少于2次,累计培训时间不低于2周。采取本地人员定向培养等多种方式充实乡村医生队伍,确保每个村卫生室都有乡村医生。
总而言之, 在当前农村收入增长缓慢和医疗费用迅速增长的情况下, 农民的医疗保障问题较为突出, 而经过多年探索的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不失为一种有效的制度安排, 在满足农民的医疗保障需求、提高农村地区的卫生防疫能力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新形势下, 在构建和谐社会以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过程中, 继续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完善和发展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它是我国医疗保障事业乃至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的要求, 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之举, 更是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迫切需要。
2.4.5 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医疗救助体系。应采取动员社会公众参与、开征社会保险工薪税、出台医疗救助法、医疗救助款项单列等相应的对策。
面对我国现阶段医疗体制改革的困境, 一些人寄希望于由政府统一规划、统一组织、统一管理和主要由政府财政集中投入的医疗保障体制, 以解决目前的问题, 这是不现实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由政府统一组织和普遍推广单一的医疗保障组织模式, 效果可能是适得其反。因为完全由政府包办代替的医疗保障制度是没有竞争、缺乏效率且耗资巨大, 在资源稀缺的条件下, 不可能长期维持下去。
总之,那里没有竞争,那里就没有足够的激励来刺激节俭和效率。在强化政府责任、加大政府干预的广泛性、加强政府监管和加大政府投入前提下,也要遵循竞争规律和完善市场竞争机制。进一步开放医疗服务市场,大力发展非公立医疗机构,加快形成多元办医格局已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 维克托, R福克斯, 罗汉、焦艳、朱雪琴. 谁将生存? 健康, 经济学和社会选择[M ].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0: 156- 178.
[2] John, C. CanManaged Care Program sRein in Med-icaid 's Runaway Budgets? 2005
[3] 平新乔. 微观经济学十八讲[M.]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1: 236- 244
[4] 王根贤.关于医疗需求的经济学分析. 商业研究,2007;168-170
【关键词】中医药院校;卓越营销人才;培养定位
纵观我国现有中医药院校,基本构建了以医药学学科为主体,兼顾理、工、管、文等学科门类协调发展的学科体系。相比其他高等院校,中医药院校因其浓厚的医学学科背景,更容易为医药行业营销人才的培养提供学科背景与学科支撑。2010教育部“卓越计划”的提出,以及2015年11月“全国医药院校‘卓越营销师’培养联盟”的成立,更为我国中医药院校卓越营销人才的培养提供了契机。然而,中医药院校在非医药类人才培养上,在办学时间、培养经验、师资水平、学科资助、学术沉淀等方面,明显落后于传统综合性大学。基于此,为了有效弥补中医药院校在非医药类专业(如营销专业)办学的不足缺陷,需要重新思考其非医学专业的培养模式,借助医药学科实践性强的培养特色,基于“卓越人才培养计划”,结合中医药院校的自身行业特色和市场营销专业特点,重新思考中医药院校营销人才的培养定位,从营销职业技能培养、营销思维与方法培养等方面,不断挖掘卓越营销人才的职业发展潜力,并通过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优化师资队伍、强化实践教学、优化课程体系等方面,走出一条不同于综合性大学和财经类院校的营销人才培养模式。
一、中医药院校卓越营销人才培养的定位
人才培养定位,是办学机构的一种顶层理想设计,即把培养对象培养成什么样的人,主要体现在目标、类型、层次、规格要求四个维度组合上(张德江,2011)。人才培养定位是高等教育机构开展教育活动,进行人才培养的前提。办学机构只有明确自身的人才培养定位,才能清晰自身所承担的人才培养任务和职责,以此确定与定位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模式,并制定出相应的人才培养质量监督制度和评价体系,构建与自身定位相吻合的人才培养体系。“卓越计划”正是近年来国家人才培养战略调整的重要举措,是实现高校与企业优势互补、加大企业参与人才培养力度,探讨高校与企业培养应用型专门人才的新模式。市场营销专业,作为中医药院校的弱势学科,必须在“大健康”理念的基础上,以健康产业需求为导向,借鉴“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的教育理念,重新科学定位其人才培养,走出一条“夹缝中生存”的、与众不同的医药营销人才培养之路。
(一)中医药院校卓越营销人才培养目标定位。随着人才市场的激烈竞争和需求变化,社会对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逐步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然而,纵观现有高等教育机构,在人才培养定位方面与社会实际需求严重脱节,其教育理念相对落后,培养模式比较陈旧,仍存在“闭门造车”现象,所培养出来的学生明显滞后于社会变化对人才的需求。与985、211综合性大学,以及财经类院校相比,中医药院校在营销人才培养上存在明显不足,在营销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上,更应该站在时代的高度对医药营销人才的需求上,作出新的定位。基于此,本文将中医药院校的营销人才培养定位为“中医药行业卓越营销人才”,即利用中医药院校自身“以医药为主”的实践性特点,将其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培养成既懂现代营销又懂中医药基础知识;既具有较强创新营销思维,又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综合素养的“医药应用复合型营销人才”。
(二)中医药院校卓越营销人才培养类型定位。在人才培养的类型定位上,首先需要了解市场对医药行业营销人才的需求层次。据调查,现有医药行业营销人才主要分布在医疗机构、医药企业等。基于此,中医药院校可以按照“医疗机构营销实验班”、“健康产业营销实验班”、“医药企业营销实验班”等人才类型,来培养医药卓越应用复合型营销人才。为了切实满足市场对不同层次的医药营销人才需求,中医药院校应该结合自身的中医药学科特色、医药专利研发优势,将营销人才的培养与医疗卫生服务、医药企业管理、医药产品市场推广等有效结合起来,借助医学、药学、管理学、营销学等方面的知识,通过“营销+医院”、“营销+健康产业”、“营销+健康企业”等不同人才模式,优化现有课程体系。
(三)中医药院校卓越营销人才培养层次定位。社会需求是高等院校人才层级结构性的根本依据。社会人才需求表现为不同职业的层次结构。然而因我国高等教育机构,尤其是地方本科院校的扩招,不可避免地导致毕业生本科生出现“供大于求”的局面。这不仅造成了我国高校教育资源的结构性浪费,又造成了人才培养层次结构与社会所需人才结构的不匹配失衡。基于此种现象,中医药院校在卓越营销人才培养的层次定位上,既要区别于高职院校的岗位型营销人才培养目标,也要区别于传统综合性大学的研究型营销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服务当地区域经济发展对医药应用型营销人才在不同层次分类上的需求规模,来确定其人才培养在层次上的量化比例。
(四)中医药院校卓越营销人才培养规格定位。合理的人才规格定位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是学校办学定位和特色定位的基础。然而,现有许多高等院校一般是先设计办学定位,然后据此确定人才培养规格定位。由于定位顺序的混乱,加上受传统办学思维惯性的影响,绝大部分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规格定位大多是仿照传统研究型大学而为,没有形成自身的行业特色。为此,面对经济社会发展多样化的要求,中医药院校必须根据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医药营销人才的需求结构进行人才规格定位。具体来说,围绕“中医药类营销卓越人才”的目标定位,借鉴“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教育理念,通过强化校企联合,培养具有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医药营销技能的创新型、应用型人才。
二、中医药院校卓越营销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思路
行业需求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价值导向。医药行业市场,尤其是中医药走向国际化进程中,除需要大量的医药技术型人才外,同样需要医药管理人才、医药营销人才。在满足满医药行业对营销人才需求,培养医药行业营销人才、抢占医药行业市场方面,中医药特色型大学比其他院校开设的营销专业具有更大的优势。
(一)遵循中医药院校学科优势,设置卓越营销人才培养实验班。“面向医药行业应用复合型营销人才”的人才培养定位,通过“营销+医院”、“营销+健康产业”、“营销+健康企业”等不同人才模式,将营销人才的培养与医疗卫生服务、医药企业管理、医药产品市场推广等有效结合起来,可切实有效地满足医药行业对营销人才的需求,也可解决中医药院校市场营销专业学生的就业难题。在具体的人才培养方案上,学校可在管理大类招生的基础上,择优筛选、设置“医疗机构服务营销实验班”、“医药企业营销实验班”、“健康产业营销实验班”等,充分发挥中医药院校的专业特质、行业特色,培养既懂营销,又有医药知识的卓越营销人才。
(二)遵循“精化理论课、强化实践课”,重构现有营销人才培养方案。为了破除现有人才培养方案“重理论、轻实践”的趋同化现象,中医药院校可从自身医药学科优势、人才培养行业特色需求出发,在保证市场营销专业理论教学基础上,重构现行市场营销专业培养方案,形成具有医药行业特色的营销人才培养模式。如,在课程体系设置上,从医药行业对营销人才需求的实际出发,适当减少在医药营销工作中较少遇到的“营销工程”等课程,合并“电子商务”和“网络营销”课程。在教学时数上给予“医药”门类、“营销”类课程必要的学时保障,不必受制于学校统一设定的理论教学学时总量限制,在实践教学时数上给予适当倾斜。在教学体系安排上,应围绕“卓越计划”,突出教学内容的知识能力目标、实践操作能力、创新思维能力目标,提高实践教学水平,加强学生的综合能力与职业素养的培养。基于此,一方面要合理设计理论与实践教学的课程安排,尤其在发挥实践教学在“卓越计划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通过“结合行业需求、结合行业资源、结合企业培养的“三结合”方式,加强校内外实训实习,构建教学、实践、培训一体化的卓越医药营销人才培养机制。
(三)遵循市场导向,优化卓越营销师资队伍建设。培养卓越医药营销人才,对师资队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不仅要求专业教师熟知工商管理类的相关知识,还要求其掌握医药行业的相关知识,否则无法胜任中医药院校卓越营销人才培养工作。基于此,为满足具有创新思维的应用复合型营销人才培养需求,在现有教师队伍基础上,学校应与地方医药行业、医疗机构等建立双向互通的教师联合培养机制,建设一支既具有营销理论知识又有实践经验的“双师型”卓越师资队伍。
(四)借鉴“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更新教学理念,改进教学方法。中医药院校市场营销专业的人才培养,应围绕“一切为学生、学生是一切、为学生一切”、“以学生自身发展为本、以实践性教学为主”的教学目标,树立“挖掘学生创新能力与发展潜力”的教学理念,在把握营销教育的共性基础上,充分发挥中医药院校重实验与应用的培养特色,选择适合具体营销课程的个性教学方案,如小班教学、小组讨论、对分课堂、智慧课堂等形式。
其中,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构建校企合作平台,是卓越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为此,可以以“课内外联动”为导向,构建两阶段卓越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通过与企业合作,共同开发本课程教学体系,构建“校内课堂讲授、校外企业实践”的两阶段教学体系。理论知识部分由学校专业教师讲授,实践部分由学校教师和合作企业共同设计,并共同组织教学。结合市场调查课程内容,合作企业根据企业实际需求拟定相关的调研任务,学生围绕调研任务开展实际调研工作,企业负责人和专业教师在学生具体调研过程中,给学生传授营销的基础理论、操作方法与技巧,从而实现“做中学”和“做中教”。
【参考文献】
[1]刘迎春,熊志卿.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及其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的研究[J].中国大学教学,2004,10:56~57
[2]张德江.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定位问题及模式探析[J].中国高等教育,2011,18:24~26
[3]刘焕阳,韩延伦.地方本科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及其体系建设[J].教育研究,2012,12:67~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