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小学生德育的重要性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中图分类号】 G6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21―0018―01
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和受教育者的需要,遵循品德形成规律,采用言教、身教等有效手段,通过内化和外化,发展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法制和道德几方面素质的系统活动过程。
孩子是祖国的未来,是祖国的希望。可是由于年龄小、知识少、阅历浅和缺乏社会生活经验,又具有强烈的求知欲,正处于人的发展的基础阶段。儿童的品德行为正处在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过程阶段,可塑性强,只要正确地引导,就能促进儿童向健康的方向发展,变得更加优秀。反之,如果在德育的某一环节上出现偏差,则将使儿童向不良的方向发展,就成了大家眼中的“坏孩子”。因此加强小学生的思想教育是摆在我们学校和家长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思想教育必须从小学生抓起。它对于人品的养成,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让小学生及时了解思想道德的内容,他们就可以用它来规范自己的行为,指导自己的行为,知道自己什么事该做,什么事不该做。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小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对他们的一生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二、小学生德育的实施策略
小学生思想品质受多方面的影响,所以,学校、家庭、社会必须共同参与、相互配合、形成合力,才能真正完成学生良好品德形成这一艰巨的任务。
1. 学校方面。小学生喜欢模仿老师的言行,因此教师要注意严格要求自己,不断加强学习,提高自己的思想认识水平,牢固树立热爱教育、献身教育的信念。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学校对教师的评价要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把政治理论水平、育人效果、师德作为衡量教师的重要内容,而不要单一凭分数论高低。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应该把班主任单独评议改成与自评、互评、家长评议相结合;缩短评议时间,及时与家长沟通。保护学生自尊心,培养集体荣誉感。发现好的学生及时表扬鼓励,对差生不体罚、不歧视,尊重爱护他们,使他们克服自卑心理,在集体中充分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让他们看到希望,感到有了前途,有了奋斗目标,有了人生价值,认识到个人成长离不开集体,要为集体的荣誉而奋斗。良好的环境,正确的班风、学风对小学生的道德行为习惯的形成很重要。当然,学校良好的环境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它需要教育工作者长期不懈的努力,采取“积土成山”“积水成渊”的教育方法,使学生“积善成德”,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
我们常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的思想教育,但学生对于实际的意义不甚明确,我们不仅要从理论上对学生进行教育,而更应该教育学生知道什么样的行为才算是爱国主义。要让学生知道要爱国,首先要爱家乡、爱学校,让他们从小事做起。教师要引导学生创建优美的校园环境,让学校内的一草一木都成为我们教育学生的阵地,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提高。只有教育的思想正确,把学校德育摆在重要位置,才能把学校真正办成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人才的基地。
关键词:小学生;德育教育;爱心教育;实施策略
小学德育工作是学生人生启蒙和成长的关键教育,对于形成小学生健全的人格和正确的思想具有重要的意义。在目前的形势下,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是教育工作的一项紧迫任务。一方面有利于广大小学教师形成爱岗敬业、服务社会、奉献学生的高尚职业道德和行为标准;另一方面,有利于小学生形成热爱祖国、热爱学习、热爱劳动、团结奋进、积极进取的优良作风。在小学教育中,加强德育工作是改革和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小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需要。德育工作的开展,能够确保学生在今后的道路上,朝着积极进取、昂扬向上,有利于国家、社会、人民的道路前进,也是使学生形成正确价值观的必要措施。
一、小学德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教育界在对小学课程改革中,倾注了大量心力,但是在国内外环境形势的影响下,德育工作还存在许多问题。教育改革和发展过程中,实现德育工作的圆满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小学德育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重视对小学生智力能力的培养,忽略对德育工作的开展。在日常的常规课程教学中,德育和智育的天平严重失衡。一手硬一手软的育人方针,与社会主义素质教育总工作背道而驰。德育教学的开展,往往采用旧有的方针,手段和方法都相对滞后,且缺乏必要的目标和实效性。在社会全员领域,德育工作仅仅是作为一种模糊的形式存在,失去了其最初的使用价值。教育课程研发部门并没有对教师的职业道德建设做强制性的要求,相应的机制和教学之风与德育工作的总目标和要求相比,还存在着极大的差距。
由于很多小学生,尤其是农村小学生,父母大多出外打工,作为留守孩子,需要社会和学校予以关爱。但是,在传统的教学环境下,对后进生,缺乏必要的关怀和奖励机制,对学生的成长带来了一定的阴影。在环境的浸染下,学生缺乏必要的安全感和存在感。德育工作环节,都是在枯燥的书本中体现,在理论实践上,都只是满足其内在的需求,缺乏必要的、良性的生存土壤。
二、爱心教育的必要性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对于小学生来说,教育始终要体现浓烈的人文关怀。在教会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采取行之有效的“爱心”教育方法,不断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才能保证小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爱心教育符合我国教育事业“礼仪之邦”的公民身份,更与飞速发展的教育事业相适应。古往今来,成功的教育家们,尽管教育思想各有千秋,但是共通的一点就是“爱心教育”,以爱的力量引导、教育学生,给予他们关怀、鼓励,让他们学会对学习、生活充满信心,学会自爱,学会正确面对生活中的磨难。爱心教育是将小学生培养成有道德、有文化、有礼貌的高素质学生的同时,以“心灵的召唤”让学生在学校里能够认认真真地学习、开开心心地受教、健健康康地成长。
三、小学生德育教学中爱心教育的实施策略
1.用爱引导学生,用心浇灌
教师以爱引导学生,用心浇灌,才会同古人一样,形成“桃李满天下”的盛景。教师通过爱心教育行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对学习、对生活、甚至对人生的态度,这样无论是品德还是智慧,学生都能够从中得到自由发展。“师爱”是师德的核心内容,也是热爱教育事业的表现,在现实面前,切实承担起教育的重任。不仅是教育界以及党和国家对广大教师的基本要求,同时也是实现价值和彼此尊重的有效武器。爱学生是教师的天职,通过心灵感应,爱心教育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完善自我、成就自我。教师对待学生要像对待自己的子女那样,将“爱”贯穿在教育的各个环节。在班级中,自由发自内心的真正的爱的教育,才能使学生感到温暖,让学生积极参与班级事务管理,对他们的人格予以尊重,耐心教导,不厌其烦。要以孩童的心理跟小学生交流谈心,接触他们的心里世界,对学生的进步给予肯定,在实施爱心教育时,对学生的情感要充分了解,以人文理念治班,以一颗博大仁慈的心去关爱学生,以理服人、以情感人、以德育人。对学生的优点进行表扬,对缺点及时引导改正。
2.教师自身专业素养的提高
教师作为德育工作中最重要也是最关键的一员,为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把小学生培育成健康优秀的好少年起着直接作用。教师要加强自身的专业素养,努力增强服务学生意识。在日常的智育过程中,融合渗透德育工作内容,积极开展有益于小学生健康成长的各项校园活动,加强对小学生积极分子的培养。教师的职业道德建设,是把教师队伍的建设放在德育工作的建设之上,来提高小学教师职业素养。教育界培养合乎德育工作建设的优质教师队伍,调动教师积极性,将德育工作进行得如火如荼。德育工作要发挥教师主力军的作用,建立健全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保障机制。采取多种有效方式,大力加强教师职业道德教育。中小学校长还必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采取切实措施保障国家规定的德育目标、内容和要求在学校教育教学中得到落实。小学德育工作的有效改善措施,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全员参与,各部门通力协作,才能保障小学生健康成长。在社会上通过新闻媒介等平台,宣传正确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消除影响小学生正常成长的文化垃圾。
3.家长、学校、教师三方紧密合作
学生在学校的时间十分有限,离开学校的时候,尤其是各种节假日和周末等时间段,学校和教师便无法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指导和管理。这时,就需要家长积极地配合学校和教师的培养工作。教师在根据学校的相关规定制订出具体的培养计划后,可以及时通过召开班会或者家访等形式,与学生的家长进行沟通和交流,把相关内容和注意事项等以书面的形式传达给家长。并让家长们认识到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和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性,最大程度争取家长们的认可和配合。家长要注意抓住机会,对孩子进行有效的培养。首先,家长也应该全面认识什么是爱心教育以及爱心教育的重要性,以身作则地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思想道德和行为习惯方面的学习榜样,在工作之余应给予孩子足够的关心和爱护。其次,家长不能一味溺爱孩子,而是适当地为孩子提供一定的实践机会,锻炼孩子各方面的能力和水平。例如,在节假日,可以适当地指导孩子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培养孩子的劳动积极性和家庭责任感;在路上遇到有人出现困难的时候,家长也要积极鼓励孩子去帮助他人;见到一些不文明的行为,家长也可以及时向孩子讲解不文明行为的不良影响,并告诫孩子要引以为戒。
小学生是未来祖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实施综合教育,是教育环节的主要内容。学校教育“重技轻德”,忽略对他们的“德育教育”是当代教育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又因为小学生正处于成长阶段,如果不善于用正确的方式加以引导,很可能会使教育失败。爱心教育是温暖学生心灵的汤汁,也是党和国家对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的考验,以正确的积极的态度将爱心教育贯穿到教育的始终。
参考文献:
中小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者应该及时把握当前中小学生的德育重点,使中小学生培养良好的思想品德,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有崇高的理想和追求,增强他们勇于前进和创造未来生活的信心。
一、对中小学生开展德育的意义
一个国家有自己特有的文化,在一定的社会氛围中会形成一整套道德、价值观念体系,作为文化传递工具的德育课程,是向中小学生传递符合国家发展要求和时展要求的思想、政治、道德观念。而德育是人特有的存在方式,人为德不立,这是人性的最重要的一种标志,也是人在社会群体中生活的一种情操的追求与修养,也是实现人生价值的最基本的需求。对于国家来说,德育是一个国家理政的旗帜,也是一个民族向前发展的向导,是民众共同营造良好社会氛围的精神基础。对于中小学教育来说,德育工作是对中小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工作之一。对中小学生进行德育,启迪学生智慧,陶冶学生情操,培养中小学生成长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在对中小学生进行“传道、授业、解惑”的课堂教学的同时,对中小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激励学生爱国、爱人、爱劳动。
二、加强中小学生德育的方法
1.注重学校教育,加强师德建设,提高教师素质
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德育时,应尽量避免理论的说教。中小学生经过了多年的“填鸭式”教育,对理论的说教或多或少有厌倦或逆反心理,教师可采用对学生进行实践锻炼的方式,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鼓励学生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在对中小学生进行德育的同时,教师也应不断进行自我完善,提高个人修养,给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老师以高尚的人格,博学多才的品德赢得学生的认可,共同在校园中营造一个文明、高尚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到德育的力量。
2.强化理想教育,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德育也是一门艺术,也需要“留白”。德育艺术的“留白”不是说留下空白,什么都不说,而是把学生看成德育的主体,把他们当作动力之源、能力之源。他们是受教育者,同时也是教育者,依靠学生的内驱力,发展学生的向善天性,释放学生的个体潜能。同时,教师要对学生进行辅导,和学生进行深入的交流,当学生的理想目标与现实差距较大时,要对学生进行善意的提醒,指导学生结合现实,制订切实可行的目标,并为之付出持之以恒的努力。教育学生以坚韧的心态,面对可能出现的困难与挫折,追求理想,完善人生,实现卓越。
3.重视家庭教育
中小学生德育的开展,还离不开家庭教育。对于家长来说,要密切关注中小学生的成长,多与孩子谈心交流,成为孩子最信赖的人,为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家长要加强自身修养,在日常的生活中,言传身教,给孩子潜移默化的影响,有意识地培养孩子活泼、开朗、勇敢、进取的性格,培养孩子良好的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树立公平的现代意识。
三、结语
除学校的常规教育、家庭教育外,还要让中小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等活动,让中小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培养正确的政治观点、道德情操、价值观念和文明行为。总之,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加强中小学生德育,关系国之未来。
参考文献:
[1]刘新庚.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2]高建国.科技发展与思想政治工作[J].发展论坛,1998(4).
林格在《教育,就是培养》一书中说道:“养成教育就是养成良好习惯的教育。”
习惯,往往起源于看似不经意的小事,却蕴含了足以改变人类命运的巨大能量。习惯又是什么呢?
林格认为:“从个体层面看,习惯是个体后天习得的自动化了动作,反应倾向和行为方式,他是条件反射在个体身上的积淀。从社会群体层面看,习惯是人们在长期生活中形成共同的、相对稳定的行为方式和反应倾向。”
我们实施养成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要通过养成良好的习惯,解放学生的大脑,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造,提高成绩的同时,还要健全学生的人格,以便学会做人,健全心理,建立良好的自我概念。
而基础教育阶段是学生迅速发展又极具可塑性的阶段,应当仅仅把握住这个有利的施教时期,从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入手,通过养成教育培养他们良好的文明习惯和传统美德,教会他们做人最基本的道理。
二、养成教育的内容及特点
养成教育的内容包括正确行为的指导也包括良好习惯的训练,既包括行为习惯的培养也包括语言习惯、思维习惯的培养。
我们很多教育者是很重视培养孩子养成好习惯,但是常常付出了努力可是收效甚微。这可能是对养成教育内容的特点缺乏认识的结果。养成教育是一个长期的、系统的工程,必须讲科学。
关鸿羽教授提出养成教育的内容要规范化、细目化、序列化。首先实施养成教育,教育者应该有一个全盘的认识,培养什么习惯不能由教育者主观而定,不能想一出是一出,兴趣一来就要求孩子做这做那,没有什么计划。其次,在实施养成教育的过程中,教育者常常会给孩子提出各种各样的要求。这样做当然是出于良好的目的,但是如果操作不当,就会出现负面效果。教育者常常忘记孩子的身份,把孩子当成和自己一样的成人,因此提出的要求难免成人化,提出的要求过高,过于抽象,孩子很难达到。我们对孩子提要求应当近一点,小一点,实一点。最后,任何一个人的成长都是有序的,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我们必须按照学生的年龄特点,从易到难,由低入高,按照科学的序列计划处具体的时间和内容,要做到横向一体化、纵向序列化。
三、幼儿、中小学是养成教育的关键期
在基础教育阶段,大力推行养成教育,是中小学生德育教学最有力的抓手,也是素质教育中最基础,最根本、最重要的内容之一。这不仅对他们当前的和谐发展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也关系到他们今后的发展和终生幸福,而且对整个中华民族的素质教育和文明程度的提高也会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
养成教育是管一辈子的教育,是教给少年儿童终身受益的东西。
林格认为,六岁以前的孩子(幼儿园阶段)应当让孩子养成的好习惯包括:良好的生活习惯、文明礼貌习惯、爱劳动的习惯、爱惜物品的习惯。
六岁至十六岁的孩子应注意培养独立生活的习惯、生活勤俭朴素的习惯、做事有计划的习惯、自信的习惯、独立性与坚持性的习惯、勇敢的习惯、自制的习惯、适应的习惯、良好的学习习惯,等等。
四、养成教育的重要性
1、养成教育对人格培养的重要性
人格反映的是一个人整个的心理面貌,通常指的是一个人的个性特征。它存在于我们每一个人身上,它既受先天遗传的影响,又受后天环境和教育的作用,但大部分是后者影响的结果。
当代的孩子,尤其是独生子女存在很多问题,比如在家里特别霸道说一不二,不听父母的话;不干活,很懒惰;最特别馋西好吃零食;特别任性,执拗,一意孤行‘喜欢和父母犟嘴;做事磨磨蹭蹭,不懂得珍惜时间马马虎虎,不认真;花钱大手大脚,爱攀比,虚荣心强等等。归根到底,都是一个习惯的问题。乌申斯基说过:“教育的任务就是培养习惯,而性格是有天赋的倾向性及从生活中获得的信念与习惯形成。”孩子们之所以在人格上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实际上就是没有养成良好的习惯。良好的习惯,是健康人格的基础和外在标志;健康的人格,是良好习惯的升华和结晶。而父母养育孩子,不仅仅是为了孩子成才,更是为了孩子成人。完善养成教育,培养孩子养成良好习惯,能有效促进儿童人格结构的优化,改变某些不良的人格倾向,是孩子成为全面和谐发展的人。
2、养成教育对人的素质提高的重要性
素质是什么?素质就是人的基本品质,是在人的先天生理基础上,经过后天环境和教育的影响,由知识内化而成的相对稳定的心理品质,包括人的思想、知识、身体、心理素质等等。素质不是天生的,它是教化的结果,是可以培养、造就和提高的。幼儿园和中小学是素质教育的重要阶段。
在一定意义上来说,习惯就是素质,素质形成的过程往往是良好习惯形成的过程,而素质总会顽强地通过习惯表现出来。我们在家庭、学校中要注重培养孩子四大方面的素质:道德素质、审美素质、生活素质、学习素质。
少年儿童是整个社会成员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成长中的社会小公民。少年儿童素质的发展状况,将直接关系到新一代国民的水平。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育健康人格,而健康人格必然以一系列优良素质为基础。从培养良好习惯入手,是对少年儿童进行素质教育的最佳途径。
最后,以原常务副部长,中国家庭文化研究会会长徐惟诚的一句话作结:人的全面成长过程中,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必须渗透到各种教育之中去,否则就不可能很好地完成教孩子怎样做人的任务,所以,养成教育应当是每一位教师和家长都应掌握的教育艺术。
参考文献:
[1]关鸿羽.教育就是培养习惯.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3年
[2]林格.好父母.北京:同心出版社,2005年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前预习;重要性;方法技巧
一、小学语文课前预习的重要性
只有认识到预习的重要性,才能积极地去实践并持之以恒,最终养成预习的好习惯。课前预习对学生、对教学都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一)对学生的影响
1.预习能帮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预习最重要的是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想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必须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而预习就能达到这样的效果。在正式上课之前,学生主动熟悉课本内容,进行简单的说读写,能够初步理解所学的内容。当这种行为坚持下去,慢慢就养成了自主学习的好习惯。有了自主学习的习惯,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和能力会获得很大的提升。2.预习能帮助学生掌握高效的学习方法。学贵有法,学习是需要掌握方法的。小学生刚踏入学校不久,还停留在以前随意学、简单学的阶段,对于专门高效的学习方法还不了解,更不会运用。所以,教会学生掌握正确有效的学习方法也是教师的重要职责。通过课前预习,学生可以掌握系统的方法,学会运用工具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这种对学习方法的认知和实践对学生今后学习是大有裨益的。
(二)对教学效果的影响
预习是课堂的“前奏曲”,它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质量,影响着学生的发展,关系着课堂教学改革的成败。由于已经进行了充分的课前预习,对于新课中的一些难点学生已经尝试自己解决并基本掌握了,对于尝试后没有解决的问题会记忆深刻,在课堂上就会格外注意教师的讲解。如果还没掌握,课下可以有针对性地向教师请教和练习,直到把难点解决了为止。这就大大提升了课堂效率和教学效果。
二、小学语文预习的实用技巧
(一)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
既然是预习,就要从新课程的全局入手,发现和找出自己不懂的地方并进行思考。在教师讲授新课的时候学生进行重点学习。
(二)眼口耳手并用
预习是一项需要调动全身感官进行协作完成的事情,要眼口耳手并用才能达到预期效果。比如朗诵时可以在文中圈出重点的字词句,并在旁边写下自己的所思所想。如用横线标出生字、生词,用着重号标出关键词语,用波浪线标出重点语句或中心句等。具体符号可根据个人习惯确定,但要相对固定。
(三)大声朗读
朗读对语文学习非常重要,它能刺激大脑,有助记忆,对语感的形成有帮助,甚至还能提高写作能力。所以预习的时候要鼓励学生大声朗读,在朗读的同时找到文章的重点字词句,感悟文章中心思想。
(四)学而不思则罔
“学而不思则罔”,学习要善于思考,在预习时也要进行深度思考。思考这篇文章写的是什么,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表达什么样的作者情感,跟以往学过的知识有哪些关联。思考中确定自己理解上的疑难点,这恰恰是自己听课的重点。还可以结合文末的思考题进行简单的练习。这样上课时就能通过教师的讲解加深自己对内容的理解,弥补自己的不足。
(五)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因为是新知识,学生在预习时难免会遇到很多不懂的生字词。因为有难度看不懂,会让部分学生产生挫败感。这个时候教师的引导就格外重要。教师要耐心地鼓励学生随时查阅字典,了解生字的读音、字义、例句等,还可以运用网络搜索扫除学习障碍。在不断地尝试中,学生获得了解决问题的成就感,而且培养了独立思考的能力。将不懂的内容手动记录下来还能加深理解,积累素材,丰富所学知识。
关键词:生存教育;学校德育;学生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8-0003-02
一、事件与现象
中小学生因火灾、交通、触电、溺水、拥挤踩踏、食物中毒、自杀等安全事故导致死亡或受到伤害的,时时有消息报道。如:
1.2013年05月11日,广东省惠州市,博罗县罗阳镇发生一起5名中学生先后落水失踪意外事故。至晚上10时许,5名失踪学生尸体从事发江段捞起。(摘光明网)
2.辽阳市某中学一名女学生只因与家长发生了争执,在家中上吊,其母发现后,将其送到医院急救。据介绍,企图上吊自杀的是辽阳市某中学一名初二女生,15岁,因学习成绩之事被家长说了几句,孩子便想轻生。(摘新浪网)
3.一名女硕士生竟被一个只有小学文化的人拐卖到农村;女生在校外遇到性骚扰时,竟不知所措、不敢声张……
4.2013年4月复旦大学生投毒伤害室友,令人震惊。(摘自新浪网)
5.一项对全国青少年心理健康的调查显示:全国有3000万名青少年存在着心理问题,其中,中小学生心理障碍患病率为21.6%至32%。这种心理上的缺陷,导致孩子们在突如其来的困难和挫折面前,束手无策,结果往往是采取退缩、逃避甚至是极端错误的做法,有的甚至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令人扼腕痛惜。
…………
以上事件与现象让人痛心,更为我们的学校、家庭、社会敲响了“生存教育”的警钟,应该引起每一个人的思考,有必要让更多的人从小开始加强生存教育,学会自我保护。由于传统教育认识的偏差,学校教育的价值取向往往偏重于认知教育,而忽略对生命个体存在价值的关注,生存教育工作比较滞后,表现在上级部门提一提、学校领导抓一抓,比较被动。再者,生存教育有效性不够,表现在教育中缺少实践操作,说教或讲大道理较多,进行正确行为的强化练习较少。生存教育是学校的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在今天成绩决定成败、分数决定优劣而忽略对生命个体存在价值关注的环境中,生存教育显得尤其重要。
二、生存教育的认识与意义
生存教育不等同于安全教育,也不等同于生存知识的传授,而是指:经过有目的、有筹划的教育方式,向学生传递系统的生存知识和经验;增强学生的生存意识和拥有生存本领;启迪学生的精神世界,使其成为具有珍惜生命、健康的心理和创造性智慧的人的活动。生存教育包括如下几项内容与意义:
1.传递珍惜生命的知识。生存教育的基本功能是教给学生生存的知识和经验,以维持生命存在的基本需求,能够在火灾、交通、触电、溺水、拥挤踩踏、食物中毒、他人伤害等事故中用学到的知识保护自己。
2.具有应对生存危机的功能。生存教育的目的在于使学生认识到各种危机的存在,培养“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的自身生存意识,能够在各种危机面前应付自如,提升生存质量。
3.培养健康的心理。培养学生抗挫折、抗磨难,面对窘境有不屈不挠地抗争到底的毅力;让学生认识生活的艰辛,知道成功需要付出心血和汗水的道理;让学生认识如何待人接物,与他人诚信相处、沟通的道理;让学生认识要立足社会就要有积极进取的心理品质与活泼开朗性格的道理。
4.培养适应社会的能力。学校唯恐耽误学生的学习成绩而影响升学率,不组织或不让学生参与社会活动与各类集体活动;家庭为了让孩子获取高分数,竭尽所能,以满足孩子的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所需,舍不得让孩子吃半点苦、受半点累,对孩子的事情大包大揽。要知道一个人毕竟要走进社会生活的大熔炉中,我们应该重新认识生存教育的意义,大胆让学生动手、动脑,参与各种社会实践,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所以,在学校里就要培养学生将来应对社会生活所具备的各种技能,为学生切实走进社会做好充分的准备。
5.促进学生树立远大理想与目标。“一个人没有人生目标如同死人一般。”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与目标是教育工作者的义务,并且人生目标教育一直是学校教育的重点,可是在物欲横流、人心浮躁的今天,很多学生没有远大理想,更有一些短视的学生家长,为了眼前利益,过早的让孩子辍学去打工,那他们将来只能停留在社会的底层。可见,为了学生有一个较好的生存空间,对他们进行生存教育,培养他们的目标意识是多么迫切啊!
6.掌握生活本领。人的一生就是一门经营学,必须凭借自己的本领不仅要经营好生活中的吃、喝、拉、睡,还要经营好自己的身体、金钱、劳动、情感与人际关系。所以,要想在社会中好好生存,拥有生活本领尤为重要,它贯穿着人的一生,是生存的基础。
三、开展生存教育填补德育教育空白,焕发德育的生机
1.学校应确立“生存教育”机制。学校领导要转变观念,一手抓教学,一手抓德育,两手都要硬,不能为了学校的名誉而搞教学成绩的“专线”,而是要建立生存教育机制,制定目标与措施,把生存教育纳入学校的常规教育管理工作中,做到教学与德育并驾齐驱,真正实现“教书育人”两不误。
2.进行生存技能教育的考核,决不搞教育形式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已将青少年学会生存列为教育的首要目标,学校进行自救互救培训在欧美、日韩国家都得到了积极推行。日本是亚洲急救逃生知识普及率最高的国家,通过课堂普及是日本的成功经验之一,通过规范的授课普及急救知识和技能,使受训学生牢固掌握最起码的自救互救知识,从而提高学生在突发灾害、意外事故和危重病发生时的应急能力和应变能力,进而最大限度地降低学生由于灾害、安全事故和急病引起的伤残率和死亡率。相比之下我们的老师往往只会教学生不能这样,严禁那样,从不教学生在发生灾难前后该如何避险、应急、急救等实用知识与技能,而这些知识才是对生命安全最为重要的。因此,教育部门要设立如像语文、数学那样考核的评价制度,促进生存教育的规范化管理。
3.加强学生“生存忧患”的习惯养成教育。学习是学生的主要任务,把当前的功课学好,升入高一级的学校深造,为将来争取到更多的生存优势,这是人人皆知的道理。但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更为重要。首先是“忧患”的习惯,对学生加强个人生存教育,养成“忧患”的习惯,提高他们的竞争意识,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这是一个人立身处世必不可少的优良的心理品质。一个缺乏竞争意识、忧患意识的人是没有希望的人。其次是生活自理习惯,教育学生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学会做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如拖洗地板、收拾房间、自己的衣物自己清洗等,平日里做事情要有条理,要善始善终。这些从生活中学到的能力、形成的习惯对学生将来的生存发展意义会更加巨大。
4.心理教育应成为常规课程。挫折是人生中常常遇到的,若不具备良好的耐挫折心理品质,走向社会难免不出问题。现在的学生从小生长在一个优越的环境里,几乎没有受到过任何的委屈。可想而知,这样的孩子情感会是多么脆弱,古人云:“自古雄才多磨难,纨绔子弟少伟男”。因此,把心理健康课列为学校的常规课程,如同语文、数学科一样有教材,开设课时,聘任专职心理教师进行授课,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与辅导,促进学生自我意识的觉醒与发展,增强抗挫折能力,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帮助学生健康成长,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小学英语;师生互动;学习兴趣
一、师生互动有利于激发学生对英语的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打开智慧之门的钥匙,只有在学习英语的最初阶段让学生对英语产生浓厚的兴趣,才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师生互动这种教学模式便是激发学生学习英语兴趣的重要方法之一,在这种教学模式中,教师与学生的地位是平等的,学生的学习不是被动接受的,而是主动学习的,学生在相对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下,学习的积极性自然而然地被激发出来。
例如,陕西旅游出版社出版的三年级上册英语教材的第一课“Hello!”是学生接触英语课程的第一课,作为英语教师,我们要格外重视英语课程的第一课,尽最大努力给学生留下一个美好的印象,因为学生对教师的印象将会直接影响对这一课程的喜好。而热情地与学生进行交流则是留下良好印象的重要手段。因为是英语学科,教师在第一节课中除了自我介绍外,还可以以“给学生起英文名字”为由与幼儿进行交流,并引导学生用新起的英文名字相互打招呼,如:“Hello,Mary”“Hello Colin”等,在一节英语课上为学生赋予一个新名字,这本身就会激发学生对英语的兴趣,再加上,英语式的打招呼更会让学生因掌握到新技能而兴奋。
二、师生互动有利于学生对英语知识的理解
在英语教学中,英语知识是师生互动的重要媒介,也是师生互动的出发点和归宿,而师生互动也是学生学习和掌握英语知识的重要手段和途径。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将英语知识分成若干部分,将其循序渐进地渗透到与学生的交流互动中, 在这样步步深入的教学模式中,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英语知识点,这便是师生互动与教师单独讲授教学方式的最大差别所在。
例如,四年级上册英语Unit 1“what is your farther”中学习的主要内容是家庭成员的职业,为了达到这一教学目标,教师可以准备一张自己家庭成员的照片,让学生先猜一猜照片上的人“What is your...?”并且“What is she or he?”教师将自己的生活与学生分享的行为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而且有助于学生对该知识点的理解。
三、师生互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
在英语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互为听者和说者,或是教师说的时候学生认真倾听,或是学生说的同时教师耐心倾听,抑或是学生说的同时同学耐心倾听,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在相对自由的、充满生机的英语环境下,听与说的能力将会大大提高。
例如,上面提到的“What is your...?”和“what is she or he?”这两个问题的提问者不仅可以是教师,也可以是学生,同样回答者既可以是学生,又可以是教师。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一味地担当提问者,迫使学生始终处在被动回答的地位上,而上述教师首先作为被提问者的身份出现在课堂上,这将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热情,从而促使学生的说和听都更为认真。
四、师生互动有利于促进师生共同成长
师生互动中蕴含着多层交流关系,包括:师生交流、生生交流、学生与学习内容的交流、教师与学习内容的交流等,在这个较为复杂的交流关系中,教师与学生在学习内容的牵引下,互相沟通与交流,在不断发现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对学习英语的兴趣、学习英语的能力以及自信心等都会得到极大的提升,同时教师在与学生的交流互动中,英语教学能力、处理教学问题的能力、与学生交流的能力等也会得到大幅度的提升。因此,师生互动的过程也是一种教学相长的过程。
例如,同样是上面那个问题“What is she or he?”即“他是做什么的?”如果教师作为回答者,教师就会在预设的职业中回答学生,课堂教学完成后,学生和教师掌握的职业名称是固定的,这种学习虽易受控制,但学习空间相对缩小。如果学生作为回答者,这样生成空间将会扩大,由于世界上的职业有很多种,学生家庭成员的职业也是多种多样,有的职业教师与学生因为陌生而不会用英语表达,这样教师通过翻阅词典,学生和教师就会获得预设以外的知识。
综上所述,师幼互动这种教学模式不仅符合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和认知水平,而且也符合英语课程的教学特点,是一种较好的教学模式。此外,这种教学模式也迎合了当前“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打破了传统的师生地位不平等的教学观念,一改被动学习的教学模式,使学生站在与教师平等的地位上,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因此,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合理运用这种教学模式,使整个英语课堂变得自由愉悦,充满生机。
参考文献:
【关键词】教育;个性化教育
教育所面对的学生从来都是置身于广阔的社会背景之下,同时又赋予置身特色的能动的集体和个性,所以教育的基本职能理应是两个:推动社会的发展和促进学生的社会化与个性化。传统的教育实践对人的个性发展追求,对社会职能的追求相比显得苍白无力,所以,跨世纪的教育必须是把发展社会和发展个体有机统一起来的,在普通的基础上强调特色的教育。
许多学科都涉及人的个性问题,人既是一个心理的存在,同时也是一个生理的存在,生理是心理的物质基础,并对心理产生一定的制约作用,心理是生理的精神表现,也对生理产生相反的制约作用,故个性不仅为心理的特征,同时也表现为生理的特征。从现实的经验来看与时代有关,与教育程度有关,教育是生产人类自身的特殊社会实践,直接涉及人的发展,特别是人的个性的发展,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个性成了今天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为此,教育不能不研究个性问题,个性形成的机制、个性形成中教育的作用、范围、程度、性质等。这就意味着,教育研究个性的范围必须要比上述学科更为宽广,否则教育要促进个性的全面发展就会因为缺乏正确的理论依据而落空。好在学校也是一种社会环境,也要根据学生的生理规律来着眼于学生的心理发展,使得个性研究与心理学的个性研究能够通过教育这座桥梁达到沟通和整合,使不同学科对个性的研究寻到了本质上的统一点。
个性化的教育需要有一个基本前提,那就是对学生的全面了解。但从学校来讲,无论封闭还是开放,对学生的了解总是局限于一定的环境(如校园、课堂)之中的,相对于学生成长的全面性(家庭、社会环境等等)而言,这种了解有太多的片面性。要想克服这种片面性,从已有经验来看主要是做好三件事:一是入学时全面了解,二是日常学习生活中的观察,三是组建由家长和社会同时参与的各种教育活动。
教育要面向所有学生,而不是个别尖子生或者特长生,个性化教育的涉及内容包括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性等多方面内容,范围全面,无论家庭、社会、学校三位一体的宏观教育,还是单纯学校教育中的德、智、体、美、劳等各个方面,其中都掺透有个性教育的成分。为此,教育必须强调课堂教学的创造性,力争达到既有利于个性全面发展,又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中养成学生自尊、自爱、自律、自主的责任感,进取心。我们认为从教育学的角度来认识个性问题,应该把它视为与“特有属性(不是特殊性)”相近的一个范畴,指个体所拥有的一切独特性。这既不同与把言行有别于他人者(如性格怪异,执拗恃强,我行我素等)视为:“有个性”的看法,也不同于把个性局限于“个别差异”的狭义理解,而是把个性归结与每一个人。个体最能体现和发挥自身存在的社会价值的特有属性,这些属性使得每个人都拥有自己完整的理智、情感、意志等人性存在,成为他人不可替代的独立主体。这样的立意显然已超越了单纯心理学,社会学和生理学的层面,既承认个性的差异面,又肯定其趋同面,当个性的内涵通过教育的内化及外化双向运动而被展示出来的时候,我们便称之为人的个性的“全面发展”。通过上述分析,可见教育必须同时对人性的差异与趋同作出相应的处理,为此,具体分析个性的差异与趋同问题就非常必要。
我们讲的个性的“差异”,无论就心理或生理而言都只是一个中型的概念,它是对学生各种身心状况的一种客观反映,不存在褒贬之分,当然,这也不说明在培养目标的确定上可以不对这些差异作具体分析。实际上,有的差异是需要顺应并使之发展,有的是需要引导和纠正的,有的则需要培养和训练使其内涵更丰富等等,这也是对因材施教理论的一种说明。举例来说,这好比根雕:没有树根千差万别,就不会有根雕的存在;但要使这种客观的差别承载起艺术的意蕴,则要依靠“雕”的技巧和功夫,发展个性的教育首先就是使个性的各种差异达到综合平衡的特殊教育。
人的个性除了有差异以外,更有趋同的内容,我们也可以把这种趋同理解为“群性”或“群体性”。当然,这种趋同同样也有生理基础和心理基础,先天因素同后天因素同时有制约作用,也就是说,无论个性的差异怎样,内容如何丰富,都是人的个性,总有共同或一般的心理和生理基础,总不会超过“人”这一范围,比如“社会性”,就是任何人的个性中都具有的内容,它是一种群性或相似性。换句话说,学校教育面对的是一个群体,如果说每一个个体之间的差别非常之大,那我们的教育就不可能用现行的体制来进行,个别化的要求就会无限增大。
【关键词】语文教学 学生作用
小学语文教学是学生的启蒙教育的重要学科,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独立思考、创新思维、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奠基教育,是各校共同探讨的重要课题,本文就农村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如何发挥学生课堂主体作用进行了尝试。
义务教育语文教学大纲指出:“语文是学习和工作的基础工具”明确指出了小学语文课教学改革的重要性。目前农村小学生的学龄前教育还落后于城市,大部分的儿童没进入过托儿所、学前班,学龄前教育滞后是我们制定实施教改方案工作不可忽视的问题,要根据农村学生的具体情况,因材施教,达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最佳的统一。抓住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童趣,激起学生的好胜心,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课堂活动空间,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之达到感性的升华,提高语文教学水平,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教师要及时扑捉新时代教学改革信息,及时调整教学方案。把小学教学的改革信息与农村教学的特点有机地结合起来,要借鉴城市小学教改的现状,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教学思路。1)以学生为课堂主体安排教学,拓宽备课视野科学地准备教学,以课堂互动提高教学水平组织教学,以学生的提高幅度做自我评估教学。2)教学的各个环节中都要以培养提高学生的素质为目标,加大力度改革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如:多媒体、声像,讨论式、感情表演、试验演示、作文演讲等各种教学方式,给学生营造丰富的想象空间,让其思维任其驰骋。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他们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开拓创新的能力。
二、在教学过程中抓住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好奇可以产生兴趣,在无形中有种极强的吸引力,推动学生去探求问题,揭开事物的奥秘。首先抓住小学生好奇这一特点,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唤起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引导他们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对于农村一年级小学生来说,由于没有参加幼儿园教育,学前班的时间短,学前教育基础差,课外读物少,有的甚至根本没有读过课外书。为了培养他们广泛阅读书籍的能力,拓宽他们文学知识的视野,培养语言表达能力,写作能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我们按教学改革的要求,结合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实施启发式教学、讨论式教学等教学方法。实践证明:1)启发式教学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的课堂导入要风趣精炼。用故事、儿歌或谜语把学生带入课堂学习状态,如:《把信寄给爸爸》一课的导入是用一个信封向学生提出问题,引出一个小朋友给爸爸寄信,而进入课文的。要讲解精炼,重点突出,要做好课堂的主导,如:学习《青蛙给星星打电话》一课的课堂提问,他还会说什么?如果是你,你又会对星星说什么?立刻会引起学生的兴趣,一时间禁锢的思维活跃起来,认真思考想象,发言踊跃,形成全体同学互动。同时,教师要注重班级“弱势群体”的活跃、参与程度,做好引导工作,达到不留下死角,保证课堂教学的最佳效果。2)在课堂教学中安排适当的讨论式教学,给学生充分的发言,阐明自己观点的时间。学生的讨论发言显示出了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反映出了他们接受知识的差异性,为教师提供了可靠的教学反馈信息。这不仅有助于消化理解课堂知识,而且对于提高学生的语言组织、表达能力是有突出效果的,也为教师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提供了真实的依据。3)在每单元结束安排一次读书汇报会或作文讲演会,让学生自己组织,做到学生间互评,力争扩大学生发言范围,尤其要注重内向性格学生的发言。教师要宏观管理好课堂,并做好恰当点评总结,为学生提供充分展示自我的空间,激起学生的好胜心。对语文课产生探究的心理,培养学生的写作,语言表达,组织能力。这样把课堂教学、教学评价、课外读书、写作比赛、语言交流有机地融为一体。在对语文深奥探究渴求中,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从而提高我们的教学水平。
关键词: 职业学校 亲情教育 爱的教育
我是一名班主任,所在单位是一所培养幼儿教师的职业学校,我的班级是一个由48名幼师二年级学生组成的团结友爱、积极向上的集体。跟同学们相处近两年的时间了,职业学校学生的特点在她们身上体现得非常充分。
情感教育是班主任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而我原本更为重视的是自己与学生的情感沟通,对学生们与家长的情感关系这一环节关心的,就少多了,可是,触动我心灵的,是去年五月份我校推行的一次专题教育活动,时逢“母亲节”,这次活动就倡议大家围绕“孝敬父母”来召开一次主题班会,我和同学们通过这个班会结下了很深的情缘。
一、班会简介
我们的班会,以爱为主线,设计意图就是围绕爱父母这个话题,以多种形式层层推进,其主要流程如下:
寻找爱发现爱聆听爱倾诉爱懂得爱
同学们一起从身边的点滴探究,发现多年来伴随我们成长并且为我们无私奉献的父母原来是如此平凡而伟大。一致认为从现在开始,要更加爱父母、理解他们的辛苦,进而把爱扩展到我们的生活中:爱老师、爱学校、也爱一切曾经给予我们帮助的人,有爱才有美好的生活。“大爱无言”伴随我们成长,“润物有声”我们懂得回报。
经过师生共同努力和精心准备,我们的班会开得非常成功,情景感人、扣人心弦,达到了教育和反省自己的目的。同时也被学校评为“最佳班会”,并且给全校师生进行了汇报展演,获得了大家的一致好评,一时间,引起了大家的强烈共鸣。
二、通过主题班会探究学生们的内心世界
1.拍摄母亲工作的场景,同学们落泪了。
班会的展示需要同学们实地去拍摄王雪的母亲辛苦打工的场景。由于她是在饭店当服务员,忙碌的时候是不能被打扰的(担心顾客有意见),同学们就几次三番的去等候,每次回来见到我,眼睛都是红红的:“老师,雪儿的妈妈太苦了。手都裂口子了,她还说不疼!”“顾客不讲理的时候,她受了很多委屈!”“每天要工作十多个小时哪!”——视频录完了,我细心地发现,由那几个同学带头,孩子们的零食少吃了很多,知道节约花钱了。看来,事实教育了她们,大家知道珍惜父母的血汗钱了。
2.搜集老照片,引发回忆。
班会的第五个环节,配合着歌伴舞,我安排了播放一组同学们小的时候和自己家人的合影,所以早早的,我们就开始收集全家福照片。照片带来后,在同学们中间,就开始互相观看、研究了,比起以往她们研究青春偶像的照片,她们更加专注,更加热情,班级里悄悄蔓延着亲情,暖暖的,令人感动。
3.排演歌伴舞《懂你》,从“唱歌”到“唱心”。
《懂你》这首歌曲人人会唱,耳熟能详。在视频、照片一起进入到班会排练的过程中,同学们的情感逐渐有了变化。半个月的时间,从认真地唱到动情地唱,再到用心地唱,我从她们的眼神中,看到了本应有的、最柔软的东西。
4.事后,从学生家长处反馈,孩子们的问候多了、关心多了。
班会结束后直到现在,我接触到了我们班多个同学的家长,他们欣喜地告诉我,发现孩子比以前懂事了,不再乱发脾气、指责父母了;知道惦记家里的情况,自己主动给父母打电话的时候多了;乱花钱的现象减少了,每逢节日,知道给父母买礼物的多了。每当听到这些话语,我感到由衷的欣慰。
三、班主任的几点可行性做法
1.不爱父母的学生不可能爱老师、爱学校,一切工作由此起步。
从那时起,我就不断思考:职业学校的学生,也跟社会上大多数同龄的孩子一样,从小受宠,很任性、很叛逆。当老师的,常挂在嘴上的话,是让学生敬老师、爱学校、爱国家。须知,一个连父母的爱都不在意的孩子,怎么能爱其他人呢?于是,我就借着此次班会的契机,时时处处渗透爱的教育,让学生感恩父母,以孝为先。当孩子们在这方面有所变化的同时,我惊喜地发现,她们对老师更有礼貌了,同学之间互相帮助了,愿意主动遵守校规校纪了,由此爱走到彼爱,一切水到渠成。
2.细致地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走入学生心里。
职业学校的学生家庭背景十分复杂,班会的准备过程中,我曾细致地了解过情况,让我受到了很大的触动。教育人,实际是教育心。基于这一点考虑,我把学生分成几类:父母融洽、经济来源稳定的;父母离异、生活能够维持的;单亲家庭(父母一方去世的)、生活能够维持的;家庭完好或离异、单亲家庭,生活贫困的。把父母及经济情况作为两个因素,融入一起考虑,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教育,循序渐进地走进学生的心里,才能让她们信服,才能让教育有的放矢。一段时间过去了,学生们情感平稳,对我也更加爱戴了,班级的学风和常规管理逐步步向好的方向发展。
3.以事论事,教育学生勇敢地承担责任,坚强地面对生活。
想要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是一个长期坚持的过程,针对小学生预习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着重探讨数学学习中有效实现课前预习的策略。
一、预习指导课的开设需要重视
一名真正合格的教师,其能力不在于传授给学生多少知识,而是教会学生如何有效进行自我学习。如同预习,教师应在课堂上抽出一定的时间和教学内容,给学生创设在家预习的情境模式,由浅入深,指导学生独立完成预习任务。比如,在学习时间单位“年、月、日”的时候,我要求学生按照以下步骤进行预习:
1.每一章节,都需要在读后了解其表达的大概意思,精读几遍后对于不理解的句子应做出相应的标识。
2.自己独立思考,课本中有哪些新出现的知识,和旧知识相比又有什么联系。
3.自己动笔算一算,课后习题通过自己看课本后能独立完成吗?这样做对不对?依据又在哪里?
每一次完成预习任务后,教师都应该组织小组之间对预习结果进行交流,以此巩固预习的成果。
1.本节的主要内容是学习年、月、日这些时间单位,学生根据预习要和以前学过的知识进行串联,老师应带领学生逐句解读课文的意思。
把握关键词句,例如:“生活中我们除了常见的时、分、秒等时间单位外,还有什么?对了,还有年、月、日。”这一句话中,老师就要解读“除了……还有……”这句话的意思。“通常,2月份是有28天的,但闰年的时候却有29天。”要向孩子们解释什么是平年,什么是闰年,“通常情况下,在四年中,我们有三个平年,一个闰年。”这里的“通常”又是什么意思。“公历年份中只要是四的倍数,那必然是一个闰年。”公历年份是什么,必然又是什么。“1992年是一个平年,因此它的二月份只有28天。”1992年如何将其判定为是平年,对于一个年份,学生如何自己推导出是闰年还是平年,这些老师都要一一进行讲解。
2.新旧知识串联,时分秒是时间单位,那年月日也是时间单位,只不过年月日更大而已。
3.当学生完成课后练习,老师就要整体对答案,学生订正错误,老师给出预习评价。
二、教师重视课堂评价,培养学生预习兴趣
学生通过预习提升了自身的思维能力和阅读兴趣,而老师必须根据学生的积极表现给出相应的评价,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教师评价是对小学生预习文章数量、质量的检查,准确掌握学生学习的进度,通过观察学生课堂的表现,从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和完成性方面入手,从而对学生的预习完整评价。例如,在学习“位置、方向”这一课的时候,班上不同的学生所预习的效果也完全不同,有些学生对这一课很有自己的想法,他们尝试找出自己在班里的位置,也有一些学生想要知道相对于学校,自己的家在哪个方向,这样的问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预习中显得尤其可贵,老师应该通过鼓励让学生继续保持这样的积极性。同时,教师应该让其他学生相应的学会借鉴,对于那些不喜欢预习、不能好好完成预习任务的学生,老师应该主动与学生家长进行交流,双方督促,培养孩子课前预习的良好习惯。
三、利用预习成果,巩固课堂新模式教学
在当前的课堂教学中,进行了以下变革:(1)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学生有问题,师生应共同讨论。(2)教师是引导者,积极引导是教师穿插知识点的重要方法。(3)新旧知识互相借鉴,教师和学生做好小结。(4)课堂练习,当堂巩固,落后学生教师单独辅导,时间控制合理,在15~20分钟内。现在公认的成功课堂是以学生为主导的课堂,教育界曾有一句著名论断:“一个课堂的成功与否,看教师讲授的时间长短就可以了。”只有把课堂的主动权充分交还给学生,才是高标准,符合素质教育的好课堂。
四、自主学习,攻克课本思考题的重难点
自主学习是现在教育部倡导的学习方法,而且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所产生的问题也反映了本堂课的重难点,解决好这些问题,有利于针对性地开展课堂讲解,从而避免漫无目的,天花乱坠似的教育现象的发生。比如,预习两位数乘法的时候,学生应着力思考以下几个问题:(1)一位数的乘法法则是什么样的呢?回忆加深学生的理解,达到温故而知新的目的。由此及彼,两位数的乘法与之相比会有不同吗?(2)如果是你,你有什么比较好的方法来计算两位数的乘法呢?请写出你能想到的方法。
五、重视课外阅读,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一、学会阅读数学,从中感悟数学语言
数学语言具有高度抽象性,因此数学阅读需要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学会有关的数学术语和符号,正确依据数学原理分析逻辑关系,才能达到对书本的本真理解。同时数学有它的精确性,每个数学概念、符号、术语都有其精确的含义,没有含糊不清或易产生歧义的词汇,结论错对分明,因此数学阅读要求认真细致,同时必须勤思多想。要想真正的学好数学,使数学不再感到难学,我觉得必须重视数学阅读,这其实是一个很简单的道理――书看得多的人,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和作文水平相对比看得少的要好。同时这样也能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双主”教学思想。
二、在教师的潜移默化中形成数学语言
数学教师的语言应该是学生的表率。因为儿童具有很强的模仿力,教师的数学语言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数学语言。所以教师的语言力求用词准确、简明扼要、条理清楚、前后连贯、逻辑性强。这就要求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语言素养,通过教师语言的示范作用,对学生的初步逻辑思维能力的形成施以良好的影响。
比如:在教学四年级上册的乘法运算定律的简便运算时:44×25=?我教给学生的一种算理:44×25=11×(4×25)是根据三年级学过的把一个数分解为两个数的乘积,再运用乘法结合律。我讲述后,又请几名学生复述这种算理并且出了几题类似的题目让学生自己说。接着再问,还有其它的解题方法更好的吗?既让学生巩固这种算理,又再次给学生提供语言训练的机会,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还可以用乘法分配律:(40+4)×25)。
三、采取各种形式,让学生发展数学语言
1.小组讨论
小组讨论是课堂中常用的一种方式。在每个小组中选出小组长、记录员等,当学习中有疑难时,便可请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讨论,讨论后请一名代表交流。这样做,可以使每一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也有听别人说的机会;既有面对几个人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又有面对全班同学说的机会。学生为了表达本组的意见,更加主动地思考、倾听、组织,灵活运用新旧知识,使全身心都处于主动学习的兴奋中,同时也增加了课堂密度,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同桌交流
同桌交流非常方便,也是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发表见解、培养语言能力的好方法。特别是新授课时,学生掌握了一定的方法,需要用语言及时地总结。如名数之间的化法:2米6厘米=( )厘米,可让学生叙述:2米就是200厘米,200厘米加上6厘米等于206厘米。简单的两句话,通过同桌间的互相交流,使学生掌握思路,并能举一反三,灵活运用。而班级中的学习困难生,也可在同桌的带动下,逐步学会叙述,正确地解答。
3.让学生小结
小结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小结能提高学生的综合概括能力,清晰地回忆出本课的要点。小学生虽然表达能力有限,但只需正确引导,学生便能正确地概括。如在学习了小数的大小比较之后,课堂小结时,我问学生:“通过这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学生在回忆整理之后,纷纷举手发言,而且连平时不爱说话的和一些后进生也很积极。有些学生话虽简洁,却抓住了本节课的学习重点,不仅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也发展了学生的学习能力。而且,经常进行有目的的课堂小结,可以提高学生的分析,概括、分类等逻辑思维能力,达到智能并进,全面育人的目的。
多种形式的训练,使每一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同时,学生把思维说出来,会有一种愉悦的感觉,也是自我表现和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
四、在操作中强化学生的数学语言
操作是学生动手和动脑的协同活动,是培养和发展学生思维的有效手段,而语言是思维的外化,是思维的物质形式,知识的内化与相应的智力活动都必须伴随着语言表述的过程而内化,因此,在教学中要重视学生动手操作。在指导学生动手操作时,要注意多让学生用数学语言有条理地叙述操作过程,表述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把动手操作、动脑理解、动口表达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促进感知有效地转化为内部的智力活动,达到深化理解知识的目的。例如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为了使学生透彻理解分数的概念和意义,可让学生动手操作,通过“折、看、涂、想、说”进行。折:让学生用一张纸折成均匀的四份;看:引导学生观察:①多种不同的分法;②一共分成几份?③每一份的大小怎样?涂:涂出四分之一、四分之二、四分之三;想:出示涂色的纸,思考怎样用分数表示?说:让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述自己想的过程?分数的意义是怎样表述的?等等。这样,通过动手操作引发思维和用数学语言表达,不仅加深了对分数意义的理解,还可以检查学生掌握新知识的情况,同时也培养发展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自主学习;重要性
学生学习的主阵地在课堂,而真正学习的主体则是学生自己。要想真正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促进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从学生自身出发才是重点。教师的教学只是一辅助作用而以。教师“授之以渔”,但要灵活运用,化为自己的本领则要靠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不是盲目被动的接受,感觉被老师牵着鼻子走。要让学生热爱学习,将自主学习成为一种习惯,而不是在学习上消极怠慢。
传统的教学课堂,教师是教学的主角,学生被动地听老师讲课,无精打采,课堂气氛往往死气沉沉。教师表现为一个知识的权威,他高高在上地教导着学生,偶尔下来转一下,还往往被认为是来检查学生的学习纪律的。学生处于被教育、被管束的地位,学习的状态是“要我学”。教学进程是按照教师预先定下的课时计划进行的,但由于众口难调,有的适应,有的不适应。所以这种模式下的学习兴趣是不易培养和维持的。学生不愿主动学语文,不愿问问题,不愿借参考书,都是兴趣与态度使然。叶澜教授说过:“课堂教学应被看作是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他们生命的、有意义的构成部分。”在课堂上,教师应发挥好主导作用,利用各种教学手段,营造自主课堂,把交给学生,让学生在属于自己的舞台上尽情挥洒!
1 小学语文课上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内容
自主学习能力即知识接受中自主学习能力。所谓“自主学习”是就学习的内在品质而言的,相对的是“被动学习”、“机械学习”和“他主学习”。如果学生在学习活动之前自己能够确定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计划、作好具体的学习准备,在学习活动中能够对学习进展、学习方法、作出自我监控、自我反馈和自我调节,在学习活动后能够对学习结果进行自我检查、自我总结、自我评价和自我补救,那么他的学习就是自主的。具体概括为:建立在自我意识发展基础上的“能学”;建立在学生具有内在学习动机基础上的“想学”;建立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学习策略基础上的“会学”;建立在意志努力基础上的“坚持学”。
2 激发兴趣,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欲望
兴趣是学习知识探求疑难的原动力,是学习之母。布鲁纳指出:“学生最好的动机是对所学学科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最好的学习助推器。兴趣和教学是相通的。课堂上激发学生兴趣的方法很多,如创设情境,故事悬念,开展竞赛,运用电化教学和多媒体教学等手段。当然,这些都只是通过外在的媒介体现出良好的教学效果,然而我们的根本出发点应是以教材本身为基础,以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为条件,以教师的言行举止来直接营造出一种极富吸引力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创设新奇、有趣、富有挑战性的、充满疑问的情境,点燃学生的“发现”之火、“研究”之火、“探索”之火,让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我在教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三册的课文《2008,北京》时,我先介绍了有关奥运会的情况,再在网上查询了一些奥运赛事,来展示奥运会的的独特魅力,以体现人们对这一盛事的热衷。生动的语言,激烈的赛况,丰富的色彩效果再加上老师激情的解说很快就把学生的心给牵住了。学生课文读得特别的优美、生动,这就是兴趣激发的力量所在。
3 创设情境,指明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向
课堂教学效率的优质、高效离不开全体学生的全程积极、有效参与。教师要努力创设主动探索空间,让学生有动脑思考、动手操作、动笔尝试、动口表达的解决问题和提出问题的时间与空间,使其外部活动逐渐内化为自身内部的智力活动,从而获取知识,发展智能,以更积极的姿态自主参与学习的活动之中。儿童好玩爱动,具有强烈的表演欲和潜在的表演天赋。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一特点,抓住课文的表演点,结合语言文字训练,适当组织学生表演,使文本栩栩如生地展现出来。
4 激励评价,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信心
每个儿童都有他的闪光点,闪光点就是施教的支点。因此,教师要善于用我们的眼睛去发现美,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评价不仅能鼓励不同类型的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更重要的地张扬了个性化的学习品质。这样的我觉得教师的评价语要有针对性,讲究语言艺术的巧妙性,如果经常说:“不错,很好。”学生就会习惯于这种毫无新鲜感的评价,也会造成学生听觉上的疲劳。我觉得教师应抓住学生的不同特点,力求给学生一个正确、恰当的评语,避免雷同。一次,在上《英英学古诗》一课时,有个学生背诵了很多李白的诗,我对他说:“你很好学,知道的古诗可真多,老师都不如你。”结果,我发现他课后又收集了很多关于唐代诗人的诗,要来与我讨论。于是,我尝试对不同的学生,针对性做出相应的评价。对作业书写不认真的学生说:“你的本子保护得真好,如果字写得再漂亮点那就更好了。”对有创意的学生说:“你的想象力真丰富,说得太精彩了。”等等。通过这样的学习,学生们充分领会到自主获取知识的快乐。增强了学习的主动性。提高了学习的兴趣。在平时的练习中主动寻求最佳方法,学习能力得以迅速提高。
【关键词】 小学数学;数学语言;重要性;有效途径
在当前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通过对小学生数学语言的培养,可使学生数学能力得到有效提高,因而小学生数学语言培养在当前小学数学教学中重要性也应当引起教师重视,并且应当在此基础上选择有效途径积极培养小学生数学语言,从而使小学生数学综合能力得到有效提高.
一、通过阅读使学生对数学语言进行体会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通过使学生对数学进行阅读,能够使其逻辑思维能力得到有效提高. 对于数学理论而言,其大部分内容都比较抽象,因此,在阅读数学过程中需要较强逻辑思维能力. 在阅读数学过程中,学生应当学会相关专业术语以及符号,理解有关理论知识,并且要学会利用数学原理对问题进行分析,这样才能够理解课本所表达的真正含义. 此外,对于数学而言,其精准性比较强,任何数学概念、符号以及术语均具备准备含义,所以,在阅读数学过程中应当注意认真细致,应当积极思考与总结,对于不确定之处,应当在理解清楚之后才能够继续进行. 在笔者看来,数学阅读在数学学习效果及实现数学素质教育目标方面均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应当在教学过程中加强重视.
二、通过不同形式教学活动培训学生数学语言
第一,在当前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最为常见的一种教学方式就是小组讨论.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可将所有学生分为不同小组,并且在每组中均选定组长以及记录员,在实际学习过程中,当学生有疑难问题出现时,小组内部可进行讨论,并且派出一名代表与其他小组之间进行交流. 在该学习方法中,每名学生均能够有机会表达自身想法,并且也能够听取其他同学发言,不但能够面对少数几个人发言,同时也能够在全体学生面前发言,可使学生表达能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均得到大大提高. 每个小组都是一个团体,学生为使自身所在团体能够表达出更好意见及想法,均会积极主动对问题进行思考,并且认真听取组内其他人员意见,对相关数学知识进行灵活运用,使学生能够更加积极主动学习,并且也能够使课堂密度有所增加,从而达到更好的课堂效果.
第二,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另外一种常见教学方式就是同桌之间进行交流. 在实际数学学习过程中,同桌之间通过相互发表意见,能够共同对语言能力进行培养,并且比较方便. 特别是在学习新课程过程中,学生在将相关方法掌握之后,需选择一定语言及时进行总结. 比如在对名数间化法相关内容进行学习时,教师可给出这样的问题:2米6厘米等于多少厘米?可使学生进行叙述,可得出这样的结果:2米等于200厘米,200厘米加上6厘米等于206厘米. 同桌之间通过互相进行交流,通过一些简单语言,便能够使学生有更加清晰的思路,对所学知识进行灵活运用,从而做到举一反三. 对于成绩比较差的学生,在同桌带动作用下,也能够学会叙述表达,并且对问题正确解答,使学习成绩得到有效提高.
三、通过实践操作对学生数学语言进行强化
实践操作是手脑并用的一种协同活动,在学生思维的培养以及发展方面属于一种有效手段,而对于语言来说,其属于思维的外化,属于思维的一种物质形式,在语言表达基础上才能够真正实现知识内化以及相关智力活动,所以,小学数学实际教学过程中应当对学生动手操作加强重视. 在学生动手操作过程中,教师应当给予其适当指导,应当注意使学生利用数学语言对其操作过程有条理地进行叙述,从而对知识获得的思维过程进行表达,使动手操作、动脑理解以及动口表达三者之间实现有机结合,才能够使感知有效转变成为内部智力活动,从而对知识能够深化了解. 比如,在对“分数初步认识”这一内容进行教学过程中,为能够使学生对分数概念以及意义更加透彻理解,可使学生自己动手进行操作. 教师可先要求学生将一张纸折成均匀四份,然后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共分为多少份,每份大小情况,之后让学生用笔涂出四分之一、四分之二以及四分之三,然后出示涂色纸,思考如何以分数表示,最后让学生用数学语言对自身思考过程进行表达,并且表述分数意义. 通过使学生进行动手操作可启发学生思维以及利用数学语言进行表达,不但能够使学生对分数意义加深理解,还能够对学生新知识掌握情况进行检查,并且还能够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进行培养,使其得到更好发展. 通过进行实践操作,可丰富学生感性认识,通过使学生对操作过程进行有条理表达,可使外部物质操作活动转变成为内部思维活动,可使学生掌握本质属性,强化小学生数学语言.
结 语
随着当前教育改革不断发展,社会上对小学数学教学也提出更高要求,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为能够使学生数学能力得到有效提高,教师应当对学生数学语言培养重要性加强认识,并且在此基础上通过有效途径对学生数学语言进行积极培养,使其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得到有效提高,从而使学生整体数学水平得到有效提高,促使数学教学得到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刘能,王正燕. 论小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培养的重要性[J]. 考试周刊,2011(13).
一、素质教育的内涵
技工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一个类型,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是技工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素质教育是指一种以提高受教育者各方面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模式,它重视的是人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而不仅仅是知识、技能的培养。技工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一部分,既有一般学校教育的特点,也有其本身的特殊性。
二、技工学校素质教育现状
近几年,技工学校的生源主要以初中毕业生为主,初中毕业生在经历了重点高中、普通高中、3+2、3+4以及职业中专院校等五批次录取后,在别无选择的情况下选择了技工教育,有的学生甚至由于初中没有毕业而年龄太小不能工作,无可奈何地选择了技工学校。这部分学生在学习上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学习没有明确的目标,在生活上比较散漫。个别学生甚至是被其他学校开除或者接受少管所教育之后的学生。所以,从生源来看,技工学校的学生素质普遍较差。近几年新入学的学生普遍存在下列问题:不具有叠被子、洗衣服等照顾自己的能力;上课不跟任课老师请假,接听手机;见到老师把头向旁边一扭,不向老师问好;上课迟到,不打报告推门就进;不会跟其他学生沟通,同学关系紧张,学生没有安全感。在这种情况下,学生能踏踏实实学习是不可能的事情。所以,技工教育首先要规范好学生的行为,提升学生的素质,教育学生先学会做人,才能学会做事。
三、加强素质教育的重要性
现阶段,由于国家对技工教育的重视,技工学校学生的出路已经多样化。技工学校的学生可以参加公职考试、可以服兵役、可以考取对口高职院校、也可以选择就业。但不管是哪种出路,都要求毕业生是高素质的人才,而不仅仅是学到一定技能的技工学校学生。技工学校的学生踏上社会,凭借着专业技能,对口就业率基本能达到90%以上,远远高于高职以及本科院校。但是,技工学校毕业生的前途发展却不容乐观。在社会用工上,除了蓝领岗位需要技工学校毕业生外,其他工作岗位很少招收技工学校的毕业生。从招工广告看,基本都对学历有要求,主要原因是,从平均数据来看,高学历可以代表高素质。技工学校的毕业生本身学历不高,在社会的发展更要依靠毕业生自身的素质,如果在学校教育期间通过素质教育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与生活习惯,对他们今后的发展十分有利。以笔者教授的一个毕业班为例,这个班在校期间,不管早操出勤、自习纪律、内务卫生等各方面的评比在全校都名列前茅,班级学生团队合作意识强、集体荣誉感好,一直得到学校老师及领导的普遍好评。这个班级的毕业生在毕业后不到三个月,有一半学生都升职了。笔者在与用人单位人事总监沟通时,几乎所有的合作单位对毕业生的要求不是把专业技能放在第一位,而是把对学生基本素质的要求放在首位。要求学生能踏踏实实的在岗位上工作,能吃苦耐劳,并且能与他人团体合作完成工作任务。用人单位的人事总监经常跟笔者说的一句话是,技能容易培训,但是培训完后,工人能否胜任他的工作在于他的思想能否接受这份工作,而不在于他的技能能否完成这份工作。一个连锁公司的董事长在给笔者学校学生进行培训的时候说,他认为人分为四种人,即常人、能人、贤人、圣人。教师做不了圣人,而学校希望能招收到贤人,但是贤人毕竟是少数,所以单位期望能招收到能人。如果能人能引领朝着公司管理方向发展是最好的,如果不能,这样的能人坚决不用,因为他的破坏力更大,单位宁愿要常人。也就是说,人的素质比能力更重要。
四、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