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思维导图在语文教学的运用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关键词:思维导图;中学语文;写作教学
写作是聋校语文教学的核心。聋生在写作时需要具备一定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包括遣词造句、推敲字词、凝练语言等,并且能够围绕主题合理安排文章结构,也就是布局谋篇的能力。写作的这些内在要求,使作文教学成为一个教师难教、聋生难学的“烫手山芋”。对于聋生来说,写作更是学习难点。首先,聋生手语交流中以“倒装句”为主,书面写作亦会出现类似语法错误;其次,聋生能够准确使用手语表达事件,但在书面写作中会出现说写严重脱节现象,这是内隐写作能力欠缺的表现。最后,聋生缺乏对写作素材的有效管理。他们的作文常常出现离题万里、机械错误、缺乏组织和协调等问题。
基于上述情况,如何提高聋生写作能力是一个重要的研究问题。思维导图是近几年兴起的一种认知工具,它适合在构思阶段帮助学习者理清思路、拓宽思考空间,从而更好地谋划、统筹全局。使用思维导图进行中学聋生写作教学,易于构建知识框架,理清聋生写作思路,激发聋生写作兴趣,提高聋生写作能力。
一、思维导图简介
思维导图是由英国大脑基金会主席、著名教育家托尼・巴赞(Tony Buzan)发明的一种用图表来帮助学习和思考的思维工具。它利用色彩、图画、代码和多维度等图文并茂的形式来增强记忆效果,使人们关注的焦点清晰集中在中央图形上。思维导图充分运用左右脑的机能,利用记忆、阅读、思维的规律,协助人们在科学与艺术、逻辑与想象之间平衡发展,从而开启人类大脑的无限潜能。思维导图允许学习者产生无限制的联想,这使思维过程更具有创造性。
思维导图是知识和思维过程的图形化表征,是一种用图表来组织、阐述、表达知识的工具,具有重点突出、层次分明的特点,所以它能帮助聋生梳理学习内容,筛除杂乱信息,保留关键内容,帮助聋生把新知识纳入或同化到原有的知识结构中,加速知识获得的过程;由于思维导图具有发散性特征,能够激活语言学习过程中探索、挖掘式的高级思维模式,鼓励聋生主动学习、创造性学习,分享集体智慧,获得愉悦的认知体验。
在语文写作教学中,运用思维导图的主要机制是教师启发、帮助聋生把新语言知识纳入或同化到原有的语言知识结构中,以思维导图绘制出主题的现存知识结构,组织写作素材,纳入新的知识,理清文章内部结构。思维导图不仅能让聋生清楚快速地注意到所要强调的重点,而且能让聋生用一种联想的方式来更加清晰、有效地进行思考。它通过使用线条、色彩、箭头、分支以及其他方式来更好地绘制脑图,帮助聋生整理并且组建复杂的写作想法和过程,帮助聋生建立一个一目了然的文章图式,提高了写作思维能力。
二、思维导图应用于写作的理论基础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聋生是语言学习的中心,学习过程是聋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下,借助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探索,积极交流,从而主动建立新的认知结构的过程。它认为“学习不应该被看成是对于教师授予知识的被动接受,而是学习者以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主动的建构活动”。它所强调的意义建构指的就是聋生对于语言知识的一个主动接受、理解以及消化的过程,是通过新经验与原有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而不断充实、丰富和改造自己已有知识经验的过程。依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聋生阅读和写作的过程,应该是与他们原有的知识结构相联系,并将阅读材料所呈现的知识结构相贯通,再形成新的知识结构的过程。因此,运用思维导图的教学方式,可以清晰有效地呈现概念与概念之间的联系,有助于提高聋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
三、思维导图应用于写作的过程
如何将思维导图运用于中学聋生写作教学中,从而提高聋生写作能力呢?笔者通过以下步骤进行写作教学,如图1。
例如,在进行“我熟悉的人”的写作教学过程中,聋生首先思考我熟悉的人是谁,他有什么样的品质,都有哪些事例可以体现出这些品质,这便是确定主题的过程。其次,根据确定好的主题,罗列出概念;教师组织聋生进行头脑风暴,引发聋生抒发己见,充分表达想法。再次,聋生绘图,在此过程中小组可以交流绘图过程,教师巡视指导;在绘图过程中,并不限制聋生之间的交流,让他们通过交流引发彼此的想法,提出更多的概念。接着,聋生修改完善思维导图,形成自己的特色;在与同学、教师交流后,聋生修改自己的习作,形成自己的特色。最后,依据思维导图写出文章。(写作思维导图范例如图2)
四、思维导图应用于写作的优势与不足
思维导图应用于写作,有利于增强聋生写作兴趣。采用这种方式,避免了教师枯燥无味的讲解写作,聋生的写作学由变被动不变为主动。在制作思维导图的过程中,聋生会处在不断有新发现,提高了聋生探究新事物的动手能力和学习能力,这会鼓励和刺激写作的主观能动性,由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把写作真正变成一种乐趣。
思维导图应用于写作,有利于提高信息综合处理能力。在写作过程中,运用思维导图可以记录从各种渠道获取的信息,依其内在逻辑关系或者使用者的特定需要,对有关资料进行重组。随着思维导图的逐步完善,聋生对作文中心的理解日益深刻,以文字篇章的形式完善描述思维成果也就逐渐水到渠成。
思维导图应用于写作,有利于提高聋生创造性思维能力。人的大脑是通过想象和联想来进行创造性思维的。运用图文并用、左右脑相互配合的思维导图进行思维时,则会不断产生新的想法和灵感,并能及时记录下来,或者随时回到前面任意一个思维中点,再次,生发更多的创意,创造性思维成果就这样变得生生不息。然而,使用思维导图进行聋生写作教学,也有一些不足。思维导图不能帮助聋生提升正确使用标点的能力,也不能提高行款正确、书写规范的意识,更不能帮助聋生写出更精准的词汇、优美的语句以及运用更加丰富的修辞手法。这就需要教师有意识地在提升修辞手法、升华主题等方面下更多工夫。
提高聋生写作能力是一个任重而道远的工作,不是一蹴而就的。思维导图辅助中学聋生写作教学能够促使聋生的写作技能向积极方面转化,对于提升写作条理性、逻辑性、全面性以及确立文章中心思想等方面具有明显作用。此外,思维导图的运用有利于提高聋生处理信息的能力,有利于发展其创造性思维。然而,思维导图在修辞运用、语言表达等方面作用有限,尚需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自从20世纪60年代英国学者东尼・博赞发明思维导图后,它就被人们当做了“终极思维工具”。它常常被运用于各个认知领域,如用于记忆、写作、创造性思维、提高学习技巧等。根据思维导图的特点,我们也可以运用到小学语文教学中,这更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记忆力、阅读和习作能力,从而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下面,我结合教学中的一些实例,谈谈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一、运用思维导图,提高阅读概括能力
小学生从低年级进入中高年级后,其想象力、空间感、整体感都有所提高,分析能力也有所增强,因此课标对中高段的阅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课堂教学中运用思维导图能更好地达成这些目标,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概括能力。
如《东方之珠》一课,我运用思维导图引导学生了解课文主要介绍了香港这个繁华的都市,品味“总―分―总”的构段方式的妙处。我首先让学生思考:课文开头写什么?结尾写什么?中间部分又写什么?在这一环节中,先让孩子们阅读文本,然后分小组合作学习,找出关键词。孩子们乐此不疲,很快找出了关键词,如“南大门、迷人的沙滩、著名的海洋公园、繁华的街市、东方之珠”,接着让孩子们根据找到的关键词绘制思维导图,再根据思维导图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就很容易了。完成这一环节后,我再让学生思考“作者是怎样把沙滩的迷人、海洋公园、街市的繁华写具体的?”学生继续找出二级、三级关键词,分支罗列,完善思维导图。然后选出代表在班上展示汇报,小组成员互相补充,形成整篇文章的结构框架图。最后我在孩子们绘制的思维导图上进行点拨:“课文哪一部分写的文字比较多?”孩子们很容易看出是中间部分,此时再顺势指导:开头和结尾文字较少,是概括性的描写,叫“总写”,中间部分是具体的描写叫“分写”。这样“总―分―总”构段方式的教学水到渠成,学生易于理解掌握,也为今后的学习用这样的构段方式写作打下了基础。
课堂上,孩子们成了学习的主人,通过合作完成思维导图,把被动学习变成了主动学习,同时训练了学生整体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能力,提高了学生的阅读概括能力。
二、运用思维导D,提高说话习作能力
课标中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而学生的语文素养概括起来就是四方面的能力,即“听、说、读、写”的能力。而“说”和“写”的能力对于学生的发展来说显得尤为重要。要提高学生“说”和“写”的能力,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运用思维导图,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我在教二年级学生介绍自己喜欢的水果时,让学生先画出自己喜欢的水果图案,并在旁边写上一级分支的词语(如西瓜、葡萄、香蕉等)。接着引导学生深入二级分支关键词(形状、颜色、味道)。然后更深入地拓展三级分支(如:椭圆的身体,像……,弯弯的,像……;青绿色的外皮,上面还……;红通通的瓜瓤,上面还……,甜津津、酸甜酸甜的等等)。最后我再引导学生看着思维导图进行说话训练。由于有了思维导图的帮助,说话练习的难度大大降低,在老师的鼓励下,学生说话的欲望也变得强烈起来,从而提高了学生说话的能力。
又如,在教学三年级学生描写“家乡的秋景”时,我首先在导图中央写上“家乡的秋天”,然后罗列出一级分支(开头、正文、结尾),接着引导学生学习“总―分―总”的构段方式,先总写开头。“开头怎么写”,学生展开讨论,然后全班交流。我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整理,深入二级分支的关键词:“家乡的秋天景色迷人!那里有……天空,……小河,……的田野”。接着讨论可以从哪些方面分写“正文”?结合学生的讨论,我整理出正文部分二级分支关键词:天空、花草、树木、小河、田野等。再围绕这些景物进行思考:“这些景色都有什么特点?如何把这些特点写具体?”学生拓展思维,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和联想,我再梳理三级分支的关键词“蓝晶晶、一碧如洗、大雁南飞、盛开、落叶飞舞、清澈见底、稻谷金黄,丰收乐开怀”等等。“结尾”又该如何总写?学生讨论,教师整理板书:抒情点题。
利用思维导图进行说话和习作教学,不仅能克服学生无话可说可写的问题,而且能帮助学生构建出文章的逻辑框架,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帮助学生更轻松地完成说话和习作,增强学生说写的兴趣,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从此把习作难题变成一件轻松而快乐的事情。
三、运用思维导图,提高背诵复述能力
在小学语文学习中,有很多优秀的诗文要求学生背诵和复述。这些学习往往是比较枯燥乏味的,如果能借助思维导图将各种枯燥的信息变成彩色的、容易记忆的、有高效组织性的图画,就能更好地提高学生背诵和复述的能力。如前面提到的《东方之珠》一文,课文很长,学生背诵起来有一定难度。我就结合课堂教学,引导学生借助思维导图分散记忆,抓住思维导图中罗列的关键词,逐段突破,化难为易,降低学生的畏难情绪。学生还能举一反三,提高背诵和复述的能力。
四、运用思维导图,提高整理复习能力
在语文复习时,通常有很多零散的知识点让学生感到无从把握,难以记忆。运用思维导图,就能很快地建立起这些分散知识点的联系,从而达到高效学习的目的。
如,在进行期末复习时,我就引导学生运用思维导图对本学期认识的人物进行复习。先在思维导图的中间写上一级分支(本学期认识的人物),然后回忆课文中学过的人物,梳理出二级分支(哪吒、越王勾践、雷奈克……),最后引导学生思考:他们都有什么精神品质?梳理出三级分支的关键词(哪吒:除恶扬善、机灵果敢;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发愤图强;雷奈克:善于观察、善于实践……)。这样的思维导图,学生一目了然,方便记忆。还可以让学生按单元整理本学期学过的易错字、形近字等。在这样的训练中,学生既复习了旧知,又提高了整理复习的能力,学习能力有了很大提升。
实践证明,思维导图作为语文学习中一种不可或缺的学习方法,不仅能帮助学生提高语文学习能力,同时还能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的思维更具创造的特质和生命的张力。
关键词:思维导图;初中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
一、整本书阅读和思维导图的概念
(一)整本书阅读的含义
整本书阅读顾名思义就是以一本书为阅读对象,从整体上把握全书的结构和内容,以“本”为单位,然后开展不同形式的阅读。
(二)思维导图的含义
思维导图是一种表达发散性思维的有效图形工具,具有很强的实用性,思维导图采用图文并茂的形式,把有内在联系的知识点利用关键词与图像、颜色等以层级图呈现出来,让知识点更加清晰,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1]。
二、思维导图在整本书阅读教学中的作用
思维导图的教学是教师通过绘制层级图形,开发拓展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根据新课标要求,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还要注重学生学习思维的开发。教师将思维导图与整本书阅读相结合可以激发学生对整本书阅读的欲望和兴趣,提升阅读教学的质量。
三、思维导图在整本书阅读教学中的实践研究
现阶段,我国关于思维导图在整本书阅读教学中的实践研究还比较少,其中《整本书阅读教学中的思维训练》提道:先从整体上对一本书勾画一份示意图,然后具体分解到每个单元中,通过对示意图的细化,将书本内所涉及的人物、情节、情感等清晰地呈现出来,激发学生对整本书阅读的兴趣。《如何进行整本书阅读》中也提道:教师可以引导初中学生通过思维导图勾画整本书的内容,提升他们的总结概括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思维导图,让整本书阅读向更深处漫溯》中也有提及:在整本书阅读过程中,教师可以借助思维导图的系统性、发散性和形象性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其对阅读内容充满期待感,提升整本书阅读效率[2]。
四、思维导图在初中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一)根据文章思路,绘制思维导图
教师在给学生布置阅读任务时,要提前分析文章的主题、内容、中心思想和具体结构,帮助学生了解文章内涵、理清思路,指导其自行绘制思维导图,然后再根据学生绘制的图形,进行相应的修改和指导。例如,在学习《背影》时,教师可以在一张A4纸中间画一个圆圈,写上阅读文章的名称,再根据文章内容和结构,围绕圆圈画出几个小圆圈,分别写上中心思想、写作技巧、文章创作背景等内容。通过这种具体的操作示范,教师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思维导图的绘制过程。另外,教师不应限制学生的绘制方式,而要让其自行发挥,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二)突出文章重点和结构,细化思维导图
当学生完成思维导图的绘制后,教师应帮助学生进行细化,突出文章的主题,丰富思维导图内容。例如,在阅读《三国演义》时,教师可以围绕计谋绘制思维导图,从计谋的主要人物、次数、效果等几个方面进行评价,然后让学生添加相关内容,进行细化。
关键词:写作;小学作文;语文素养
写作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如何提高加强小学作文教学已成为重要的研究课题。为此,对小学作文教学的经验和实践进行探讨,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作为启蒙作文的语文教师,对学生进行过多的理论、技巧的讲解容易让学生感到枯燥而有压力。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下,容易使学生丧失对作文的兴趣。由于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对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为了加强作文教学,在作文教学实践中,运用思维导图优化小学作文教学。思维导图是一种非常有用的图形技术,有利于激发大脑的潜能。为此,基于思维导图在作文教学中的优势,重点研究了如何构建基于思维导图的作文教学流程和作文技巧训练体系。在教学实践中通过正确处理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理论与实践、阅读与作文等方面的关系,以创新思维发展的规律为依据。作文教学流程为:情境创设、思维导图、素材选择、写作训练、修改讲评、鉴赏总结等。在该教学实践中,实践对象为六年级的学生,首先引导学生观察生活,然后做基础作文训练,最后是基于思维导图的写作训练方法,利用思维导图进行命题作文或自由命题习作训练。例如,以阳光总在风雨后为题,根据命题选材进入情境写作,按照“开头、过渡、中外伟人例证、点明中心、照应题目”五个阶段进行构思,如点明中心部分可以通过举例论证来点明中心,包括自信心、坚强、取得成功等,最终完成该命题的写作训练。与传统的教学方式相比,采用思维导图的作文教学取得良好的效果,通过学生自评、教师自评等评价方式对学生的写作兴趣及写作水平进行检测,发现运用思维导图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通过作文竞赛的开展,发现学生的写作能力得到了一定的提升。由此可知,在教学实践中,运用思维导图取得良好的效果。
通过对小学作文教学实践进行分析,可以知道运用思维导图进行作文教学可以取得良好的效果,学生的写作兴趣及写作能力得到了一定的提升。为此,充分发挥思维导图在小学作文教学中的优势,以保证作文教学质量。
摘 要:文章从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现状出发,指出当前小学语文作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就如何运用思维导图优化小学作文教学提高小学语文作文教学质量,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小学作文现状;思维导图;相关建议
一、引言
语文是一门讲究语言逻辑性的基础性学科,是学生学习生涯中的十分重要的模块。作文作为训练小学生语言组织能力和巩固文化知识点的一个重要模块,受到学校和家长的普遍重视。思维是写作的核心,不论是构建文章整体结构还是组织通篇文章的语言,都是思维在文中作用的体现,而思维导图就是用一定的树状结构呈现思维过程,培养思维技巧,锻炼思维能力的工具,将思维导图运用到小学生作文训练适应了小学生作文教学的需要,有助于小学作文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浅谈小学生作文教学现状
作文是一种记叙方法,它经过人的思想考虑和语言组织后,通过文字来表达一个确定的主题。作文是训练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工具之一,在整个语文教学中占有很大比重。由于小学生年龄局限,特别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写作存在很大难度,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作文偏题离题
在接触正式的作文写作之前,低年级学生写作练习模块主要是“看图写话”或者根据给定的主题对内容进行扩充。然而,接受正式作文训练后,特别是某些作文要求学生根据语段提炼出中心思想后进行写作,由于小学生语言思维能力还有所欠缺,读懂题目中心思想存在难度,作文偏题离题现象时常发生。
(二)思维结构混乱
作文通常都有一定字数要求,特别是篇幅较长的作文,文章后半部分往往有拼凑字数的嫌疑,使得文章整体缺乏逻辑性。小学生构建作文整体结构具有随意性,很少进行系统性构思,导致写作更像是文字的堆积,此外,小学生作文中标点符号使用不当也是导致其作文思维结构混乱的一个重要因素。标点符号使用错误直接导致了语句不通顺,意思表达不明确,文章结构混乱。小学生写作特点使得作文训练本意得不到真正落实。
(三)内容空洞,缺乏感情
小学生对作文练习存在排除心理是一种常见现象。课内知识巩固不牢、课外阅读积累不足,加之生活经验总结缺乏,使得大部分小学生写作时无话可说,写作内容大都无病,没有融入真情实感。就算作文中偶有感人事例或者名言名句,但由于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弱,通常以口导式的语句将写作资料拼凑在文章中,显得语句肤浅空洞。
(四)教师写作引导缺乏逻辑性
教师在指导学生写作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教师能够帮助学生读懂作文要求,提炼中心思想。但是,小学作文教学实践中,教师引导学生日常写作练习时,通常是以直接告诉学生主题的方式进行写作,极少用思维引导的方式将学生写作主题导入正轨,缺少锻炼学生自我提炼题干的训练,一定程度上不利于提高学生写作主题准确性。
三、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教学上的应用
思维导图在诸多学科的教学中都发挥了一定作用,将思维导图应用于小学语文教学也具有可行性,它既能给老师在作文教学上带来很大的便利,更重要的是,它能训练小学生思维能力,学习语文作文相关知识,提高写作能力。
(一)思维导图融入作文教案准备
教案准备在教学过程不可或缺,作文教案也不例外。运用思维导图准备作文教案具有优越性,它能缩短资料整理与运用所需的时间,提高教案质量。例如小学作文前言引导的主题为“愉快的假期”,教师可以将相关体现作文主题的语段用关键词标注,用分支结构的方式在教学环节开展,特别是PPT制作与展示,思维导图能够将教师思维分析过程很好地展示出来,帮助学生理解题目。使用关键词来写教案,不仅能减少教案的篇幅,还能使得教案主次程度更加直观,方便教学。
(二)思维导图融入作文技巧训练
小学生作文存在偏题离题、逻辑结构混乱、感情空洞等问题,教师要从根本上纠正或者改善作文问题,可以运用思维导图进行作文技巧训练,从根本上提高学生写作能力。作文主题的确定以及篇幅的展开都有一定技巧,都是思维的体现。首先,教师指导学生标注语段关键词,细细琢磨后确定主题,其次,细分出作文将要展开的事例或者分论点,最后,在文章主次明确的基础上收集资料,完善文章内容。例如,小学第十二册作文要求题目为《难忘的……》,在进行作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先进行举例教学,通过《难忘的一件事》的导读,让学生先了解一下对于这类题目的写作形式和内容,对整个题目有更加具体的把握,然后学生就可以进行有效的拓展,联系身边的实际经历,打开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写作的过程中思维更加活跃,感受到生活中的任何经历都会对写作产生帮助,会让学生更加了乐于观察生活,运用到写作当中,让写作成为体现生活的途径,运用想象,让学生在作文教学中快乐的学习。这种教学方式可以极大的提升学生自身的写作能力,通过这种开源化的教学方法丰富学生的写作技巧,提升学生测写作能力。
(三)思维导图融入作文课后总结
提高学生作文能力不仅在于课堂练习,课后总结同样重要,它能及时反馈学生作文问题,提醒学生重视并改正。教师利用作文课时间,将学生作文问题运用思维导图列出。例如作文《愉快的假期》,将作文辑结构混乱这一共性问题作为主支,继而罗列出导致这一问题的不同原因作为分支,如标点符号使用不当导致的语言表达不明确,实例选取与主题不符等。这种课下总结可以帮助学生根号的把握写作课堂的重点,从而有针对性的帮助学生提升自身的写作能力。
此外,还可以将学生分为若干个小组进行作文互评,小组成员可以自行决定,然后,成员合作总结作文问题并制作出思维导图,最后选出做得最好最快的组别,进行奖励。
四、结语
思维导图在作文教学实践中体现为“作文地图”,它从作文主题和脉络展开两个方面促进小学生作文质量的提高。基于作文在语文教学中比重较高,小学生写作水平将将直接影响我语文的教学质量,教师应该掌握思维导图操作原理,在作文教学中构建思维导图帮助学生克服作文难题,提高学生语文综合运用能力。
参考文献:
[1](英)托尼・巴赞.思维导图[M].北京:作家出版社,1999.
小学语文思维导图教学效果一、思维导图概述
思维导图也被称作心智图,是通过带顺序标号的树状的结构来呈现一个思维过程,将放射性思考具体化的过程。简单地说,就是将人们在头脑中所想的内容用各种色彩的笔用图形、文字和线条划在纸上,是一种放射状的辐射性的思维表达方式。这种方法一经世界著名学者东尼・博赞发明,便引起了巨大轰动。它把传统的语言智能、数学智能和创造智能结合起来,成为了表达发散性思维的最有效的图形思维工具。如今,思维导图作为21世纪全球革命性的学习工具被广泛应用于学习、写作、沟通、教育、管理等各方面,极大地提高了人们的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成功地改变了全球2.5亿人的思维习惯。
二、思维导图运用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对小学生思维发展所起的作用
在英美、日本、新加坡、墨西哥、澳大利亚,思维导图早已经深入教育领域,在哈佛、剑桥和牛津,世界上最优秀的学生都在使用这种工具,很多国家从小学就开始展开思维导图教育,香港教育统筹局直接立项资助思维导图在中英文教学中的应用。而我国起步较晚,只有寥寥几个人在费力地推动这项技术的宣传,个别教育者在尝试在自己的学科领域渗透思维导图,因此而受益的学生更是屈指可数。其实对于语文学科来说,最适合使用思维导图进行辅助学习,也最能体现出使用效果,思维导图通过激发学生想象力、创造力、逻辑性等方面能促使其思维全方位发展,在阅读能力、语言表达、写作能力方面更有突出的促进。作为语文学科教师,如果能够将思维导图科学地引入教学中,给予学生正确的指导,帮助他们逐步理解和掌握思维导图使用技能和思维方法,使其吸收思维导图的精髓,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使其语文能力产生质的飞跃,同时也能带动学生将思维导图的使用扩展到其他学科的学习领域、生活领域和未来的工作领域,使其受益终身。
三、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1.在小学语文中使用思维导图要注意阶段性使用,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也要根据学生不同年龄特征进行,根据学生年龄特征和学习能力循序渐进的训练。具体来说,可以按小学低、中、高年级进行。
第一阶段――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思维导图的运用模式。
在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可以在学生语言表达和做计划两方面作为训练内容。目标以促进学生的形象思维、想象力、发散思维为主。
在此阶段,语文老师应意识到由于思维导图主要借助于可视化手段促进发散思维的形成,是人思维的自然功能的体现。因此在小学生最初接触思维导图时要将图形、数字、色彩、线条和结构等最初的元素介绍给学生,刺激脑皮层。具体指导技巧有:思维导图的基本结构练习、图形和线条的运用、色彩的使用、主题和一级分支的画法、5W1H关键词创造等。强调思维导图的可视化、简易性、美观性和趣味性。
比如,语文课上老师让孩子们介绍自己的父母、家乡等,首先可以让他们画出主题图形,然后画出自己想介绍父母的一级分支图形或图示,用5W1H的方式启发他们思考,再深入到二级分支的关键词等。思维导图做好后,再边看图边向同学进行口头表达,还可以请同学们互相分享自己的导图。老师也可以请低年级的同学用思维导图形式来记作业,多用图形图示和数字或请同学们用导图做周末计划等。
第二阶段――小学中年级语文教学中思维导图的运用模式。
对于中年级的学生来说,右脑的空间感、节奏感、整体感念和想象力有所提高了,左脑负责的文字、逻辑、线性、顺序的特质也较为明显,大脑本质上是以关键词概念以相互关联与综合的方式思维的,语文字词的掌握使思维导图可以越来越有效的促进思维的发展了。此时,学生们的思考可以变的更加有序、高效,可以避免低年级在逻辑上的混乱和冲突。
在小学中年级语文教学中,应在学生课文分析和记忆两方面作为训练内容。目标以促进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为主。具体指导技巧有:导图中层次的划分、符号的使用;顺序的调整;整体结构的重建;文字归纳、分支间的逻辑关系建构等。要求强调思维导图的流程化、清晰化、合理化、条理性。
比如,老师将所学的课文与学生一同边欣赏边以导图的形式呈现出来,比传统的归纳段落大意和中心思想更加灵活、直观,学生在与老师建构导图的过程中借助关联性不断积极思考和联想,加大了思维的训练;老师还可以利用思维的联想帮助学生进行记忆,中年级后,知识越来越丰富,需要记忆的东西也多起来,老师可以通过思维导图的图像式和关键词的简化形式,帮学生形成一幅幅充满逻辑关联的画面,叙述和描绘这些画面比单纯的文字背诵就简单多了。
第三阶段――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思维导图的运用模式。
思维发展到小学高级阶段,体现出更多的维度和立体感,做思维导图的过程中,会不断有新发现和新关系出现,鼓励思想不间断和无穷无尽的流动,大脑不断地利用其皮层技巧,越来越愿意接受新事物,体现在思维上就是思路越来越灵活、宽广、具有创造性。
在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应多在学生课外阅读、写作和复习等方面作为训练主题。目标以促进学生的创新思维、缜密思维和立体思维为主。具体指导内容有:导图的艺术性、分支横向比较和纵向深入的进行,合并、比较多个小主题导图,创作归纳知识性导图,构建写作构思导图以及创建课外阅读导图等。要求强调思维导图的空间感、创造性和艺术性。
布置写作训练时,老师让学生围绕主题整体构思,确定主题画在中心,增添围绕主题的各个分支,理清各分支的联系和关系,筛选并重建完善架构,明确逻辑顺序,标号,然后再落笔写作。避免出现传统写作时思路不明、结构松散、素材运用不当的情况,学生用导图可以自由打破思维禁锢,思路开阔,层次分明地进行写作。在复习阶段,老师可以与学生一起运用思维导图整理知识结构,理清重点,讲复杂和直线型的知识横向纵向进行比较性学习,通过分析、辨别和判断,思维变得立体和具有空间维度,并且清晰明了,复习效果会明显提高。
2.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思维导图与传统教学的结合方式。
课前:在课前预习中,老师可以布置学生自己看书,形成对于字、词和句的预习思维导图或以课文为主题的阅读思维导图。也可以为学生制作新单元或新课的结构性思维导图,帮助学生从整体上初步了解新知。
课中:在课堂教学中,老师以板书的形式带领学生分析课文,或作为写作前的构思是常用的方式。课堂的小组探究学习的方式是对思维导图模式的一个最好的组合,学生的思维被调动,而互相的思维火花又在讨论交流中取长补短,以共同绘制的思维图代替老师的灌输,让学生在主动和合作中认知。学生以头脑风暴活动充分发挥想象和思考,激发围绕主题而产生的各种联想、感想、灵感和创意,以思维导图的分支链的形式无限发散,再经过思维全景的呈现做与主题相关的取舍,避免无意义的发散。
课后:在课后作业中,可以让学生完成课文、单元、字词、修辞等整体复习和单项复习思维导图的形式让学生进行知识的归纳、总结和辨别。在其他学习和生活活动中,学生还可以由老师指导下用思维导图的形式设计出行计划书、周末学习安排、假期生活计划、班会演讲稿、竞选发言稿等。
四、用思维导图方式促进小学生生思维发展的几点建议
1.思维导图主要是将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很好的结合,调动左右脑同时运行,以提高学生认知、理解、记忆和学习能力。那么,在使用思维导图时要避免流于形式,做成简单的提纲,要突出图的特点,构建分支,呈现出放射性的立体结构。当然,也不能无所不能的来用,要理智的选用。
2.使用思维导图会很好的促进思维发展,也可以结合使用头脑风暴和小组讨论,敢于打破陈规,激发发散思维和创新意识。
3.每个枝节都加图会很花时间,也不要过分强调美观和逼真,简笔画能加则加,不能则弃。在“中用”的前提下再考虑“中看”。
4.语文中用导图梳理知识点时,要针对重点进行关联,抓大放小,细节要忽略。强调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关系和思路。
总之,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中科学地运用可以有效的提高学生思维水平,对学生自主终身学习有着突出的意义。作为一线小学语文老师,要力争进行思维导图教学方法研究和学习,合理运用,将培养学生思维、开发学生智力作为教学的目标。
参考文献:
\[1\]俞钱江.让思维导图成为小学语文学习的习惯.素质教育论坛,2012.
\[2\]王凤鸣.思维导图在英语阅读中应用价值浅析.林区教学,2011.
【关键词】思维推导训练;小学语文;应用
语文是我国教育教学的基础性学科,在我国教育教学系统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语文学科的学习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对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但是受我国传统教学的限制,小学语文学科的教学现状并不乐观,究其主要原因是教师的掌控过度,学生缺乏充分的自我思考、自我学习的机会,导致学生长期处于被动听讲的状态下,对学生的思维启发具有十分不利的影响。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在转变自己教学观念的基础上,因势利诱,通过思维推导的形式,激发学生的自我思考,引导学生学会客观的看待事物,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丰富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积极思考
思维导图不再是局限于某一特定信息传递方式,而是以图片、数字、线条、文字、颜色等传递信息,具有多元化表现方式,结构更新颖灵活,尤其是基于现代信息技术之上的思维导图融入了大量音频与视频,这使得教学更加生动活泼,更具视听感,尤其对于小学生来说,图文并茂的思维导图更具吸引力,更加切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与认知规律,更能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主体性与思维主动性,这样才能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关键,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会产生不同的课堂效果,对学生的影响也会不同。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摒弃传统单一的教学方法,利用多样的教学方法活跃课堂氛围,让学生对课堂知识的学习产生兴趣,避免单一枯燥的教学方法下,学生无精打采,浪费教学时间。教师可以采用的教学方法有很多种,比如:多媒体教学法,游戏教学法,情景模拟法,小组合作法等,运用这些教学方法,能够充分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课堂的教学中来,这样一来,学生就能够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积极的思考,并且这些教学方法都能够活跃课堂的氛围,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下,积极思考,大胆表达,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丰富阅读内容,开拓学生的视野
小学语文教学中最能提高学生思维推导能力的是阅读内容,因为阅读的过程是学生心理作用的过程,也是开发学生思维,激发学生想象力的过程,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丰富阅读的内容,通过不同类型、不同风格、不同情感的阅读内容来开拓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和内心生活,这样学生才能在阅读中培养自己的思维推导能力,从而激发学生的创造灵感。由此可见,学生思维推导能力的培养需要教师在阅读部分多下功夫,教师要将教材中的文章与课外的文章结合起来,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自我思考、自我体会的能力,这样就会降低学生文章理解的难度,促使学生具备一定的思维推导能力,对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综合素质具有重要的作用。
三、灵活多变教学,培养学生的多向思维
小学语文教学注重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不能过于片面、死板,要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模式,打破学生形式的固有思维,让学生具备接受新知识,理解新知识,灵活运用新知识的多向思维,这样才能够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小学生年龄较小,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容易形成固有的思维,这样的思维模式虽然具有一定的优势,但是如果学生只具备一种思维模式,就会出现无法全面分析问题的现象,对学生的发展是十分不利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灵活教学,发散学生的思维,经常引导学生对同一个问题具有不同的看法,培养学生的多向性思维,这样才能够让学生具备更加完善的思维推导能力,从而促进学生语文水平的提高。
四、结合实际生活,强化学生的思维分析
思维推导是思维分析的基础,在语文知识的学习中,学生首先要对知识进行感知,然后理解,理解就是思维推导的过程,最后形成评价,评价就是思维分析的过程。因此,在教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将知识转换成学生愿意接受,能够主动接受的信号,这样才能获得更好的效果。语文是源于生活的,所以教师可以结合实际生活来寻找学生愿意接受的信号,从而进一步强化学的思维分析。例如:在讲解《夏夜多美》这节课时,在上课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为学生讲述夏天夜晚的美丽景色和奇闻趣事,然后引导学生思考在夏天的夜晚发生在自己身边的故事,这样一来学生就会迅速的展开谈论,课堂的气氛也会瞬间膨胀起来。通过这样的方法,学生能够在课堂中畅所欲言,大胆发挥,对提高学生的思维分析能力具有重要的帮助。
结束语:
综上所述,思维推导训练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开拓学生的视野,发散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思维分析能力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转变自己的教学观念,完善自己的教学方法,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活跃课堂的氛围,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课堂环境下,积极思考,大胆发言,促进小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关键词:语文教学 导学法 例谈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9-0049-01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不少语文教师只重教法研讨,不重学法研讨,其结果是严重挫伤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觉得学生难教,学生觉得语文难学。这不能不说是语文教学的失败,语文教师的悲哀。达尔文曾说:“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叶圣陶先生也指出:“多读多写固然重要,但尤其重要的是怎样读,怎样写。”叶老还说:“凡为教,目的在达到不需要教。”由此可见,“授人鱼,不如授人渔”。教给学生读写的知识,不如教给学生读写的方法更重要。这是语文教学深化改革,提高效率的根本途径,也是学校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紧迫需要。否则,我们所培养的学生很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下面以引导学生学习《苏州园林》为例,谈谈导学法在说明文教学中的尝试和体会。
1 交钥匙
“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不同体裁的课文应有不同的教法和学法。《苏州园林》是初中二年级说明文单元的重要篇目。钥匙是什么?说明文的基本特征;怎样交钥匙?改革传统教法(即只在教学尾声部分讲解写作特色),而是将说明文的基本特征的教学贯穿于教与学的全过程。比如:教学之初,可予简介;教学之中,可相机点拨;教学之末,可予小结。以后学第二篇、第三篇……可予复习。说明文单元教学结束后,可进行系统总结。写作训练过程中,可以教材为范文,由片断到全篇,由简单到复杂。这样,学生在反复实践、反复认识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把握说明文的基本特征,还将不断提高说明文读与写的能力。
2 导思路
老师的“导”是教学的实质和精髓,也是提高教学效率,避免学生少走弯路的有效方式。老师的“导”应起到画龙点指点迷津的作用。叶老说:“老师讲述的只是学生想要领悟而领悟不到,曾经研究而研究不出的部分”。运用导学法需要有意设疑,启迪思维。《苏州园林》第五自然段中有这样一段话:“高树与低树俯仰生姿。落叶树与常绿树相间,花时不同的多种花树相间,这就一年四季不感到寂寞。没有修剪得象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因为依据中国画和审美观点看,这是不足取的。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开花的时候满眼的珠光宝气,使浏览者感到无限的繁华和欢悦,可是没法说出来。”根据这段内容可设疑:为什么“不寂寞”?为什么“不足取”?为什么“没法说出来”?如此提问与只求课堂活跃而提问是有区别的。当学生有所领悟后,老师可作适当的诱导:“不寂寞”是因为四季常绿有花开。“不足取”是因为要追求本民族的自然美。“没法说出来”是因为美不可言,而且“画意”本来就常常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经老师指点,学生不但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巧于设疑,激发思维兴趣,还要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知识基础,指导方法,使学生善于解疑。只有这样,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得到发展。
3 抓重点
语文教师易犯“面面俱到的综合症”,导致多劳少得的恶果。为此,我们必须坚信“多则惑,少则得”。抓住重点,一课一得,“任凭沧海横流,我只饮其中一瓢”。这是语文教学提高效率,取得成功的有效之举。教学《苏州园林》时,为了学生学习生动说明的好处,可把第4自然段作为“导”的突破口,指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重点分析描写议论,授以规矩,教以方法,然后由此及彼,举一反三,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欣赏、研究3、5、6自然段。最后教师予以检查、评讲。值得注意的是,在抓重点的时候同样需要抓难点。《苏州园林》是从多角度多层次的美来说明苏州园林的完美的。为了突破这个难点,教学要始终抓住“美”来引导学生欣赏、体味。美的园林是用美的语言勾画出来的。所以,教师要精讲、多导,学生要多读、深思。学生作“游客”,教师作“导游”,在读中导,在导中游,从而达到虽未去过苏州园林却犹如身临其境的效果,学生自然会兴趣盎然。笔者想,这大概就是“书读百遍,其意自见”的道理。
4 给拐杖
列宁说:“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从抽象的思维到实践,这就是认识真理、认识客观的辩证途径”。《苏州园林》写得情文并茂,但美丽的东西不一定人人都能体会得到。为了有效地发展学生由直观到抽象的思维能力,从文章的字里行间发现美、欣赏美,授课时要使用直观教具,如挂图、多媒体等辅助手段。
5 作人师
语文教师既是“经师”,又是“人师”,导学法教学既要在教书上“导”,教学生会读书、会作文,又要在育人上“导”,教学生会做人,会生活。课文中展现的美,始终都离不开人的活动。只有人才能创造美,才能发现美,认识美。我们赞美苏州园林,更应赞美苏州园林的设计者和建筑师们。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指导学生接受文章的形式――语言文字,也要引导学生接受它的内容――观点和情感。不仅要引导学生热爱和保护祖国所有的园林,更要引导学生热爱劳动者,学习劳动者,立志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去创造美,使我们美丽的祖国更加锦上添花。当然,我们既要反对把语文课上成纯语文知识课,也反对把语文课上成政治课。如何实现“文与道”、“教书与育人”的完美结合,那就靠教师的匠心了。
以上文字,虽只论及语文教学,但笔者认为,古之“授人渔”,今之“导学法”,具有普遍意义。语文教师要讲“授人渔”,各科教师要讲“授人渔”,凡为师者,都要讲“授人渔”。善“诱”、善“导”,方可成为名师,亦必出高徒。
参考文献:
一、导创教学的发展轨迹
导创教学这一思想理论,伴随我30年的语文教改实践产生,并逐渐走向成熟。
我国改革开放初期,许多学校受仓库理论的影响,语文教学主要是以封闭、单向、趋同的传统思维方式,向学生灌输统一的固定内容,考试按固定的内容和格式照答,满堂灌、满堂问、满堂练的现象普遍存在。这种教法僵化呆板,培养出来的人才必然缺乏创造性和进取精神。1978年春天,语文教育家吕叔湘先生对中小学语文教学提出了中肯、尖锐的批评,指出语文教学效率低下的现状令人担忧。就在这一年,我国改革开放的序幕已经拉开,思想解放的浪潮开始冲击封闭型的语文教学领地。
1978年年初,作为重庆市语文学科代表,我有幸参加了四川省第一届语文教学研讨会。在大会上,我获得了刚刚传入我国的世界著名教育家赞科夫、布鲁纳、根舍因等教育改革理论的资料,耳目一新。苏联赞科夫的“教学与发展理论”,着力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创造思维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被国际誉为“现代教学论”典型代表之一的美国布鲁纳的“结构主义教学理论”,提倡广泛使用“发现法”,培养学生的探索创造能力。这为我的改革思路注入新的活力。此次研讨会,奠定了我改革语文教学、研究导创教学的思想理论基础。
1980年,我总结了过去十多年的教学经验,提出“四自教学”(自读、自查、自写、自改)的主张,着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和探索创新能力,并在我所在的学校(重庆203中学)进行了教改实验。1982年高考,我任教的班级,85%的学生考上了大学,复旦大学中文系在四川省招收两名新生,被我班学生独占。实践教育了我:语文教学不走改革的路,是没有前途的。
20世纪80年代初期,重庆一中的黎见明老师提出了“语文导读”的教学思想和方法,很快在全市乃至全国树立起一面“导读派”的教改旗帜。导读思想理论,影响了一批立志改革者。在黎先生的指引下,我进行了以“让学生创造性地学习和思考”为核心内容的第二轮教改实践。重庆市中语会拍摄了我讲的《林黛玉进贾府》一课录像,在四川省交流时受到普遍赞赏。在这轮教改实验中,我创造了以阅读和写作同步训练的高效率的“双导同步教学法”,进行了“作文教学的皮格马利翁效应”的实验,并在重庆电视台展示和讲解了这一实验成果。
1985年,我应邀在四川省语文骨干教师培训班上讲学,首次确立了“中学语文导创教学”的讲课内容,首次提出了“教育者必须是创造者”的改革命题,把教材内容、教学观念、教学方法的改革,进一步引向提高教师本身创造素质的改革上。要知道,我们培养的学生,不能只会“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写学生抄、教师问学生答、教师考学生做”的没有个性特长、没有自由探索精神的书呆子,而是“社会主义建设的宏伟事业期望他们去创造”的新型人才。
接着,我进一步从理论上研究我国老一辈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吕叔湘、张志公等的教育思想,深深感到,引导学生学习和运用好祖国的语言文字,需要遵循语文教育规律,需要学生创造性地学习和思考,不断探索创新。
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我致力于结合改革实践的教学设计和教学理论的研究,邀约研究Т唇萄У耐行编撰语文导创教学系列丛书,先后任主编出版了《中学语文自主创新学习》《中学语文活动设计精编》《中学语文教育的曙光》《百部中外教育理论专著导读》《语文导创学探索》《思维模块案例导学》《新世纪的“教学论”:语文导创学》等专著。从此,导创教学从实践到理论才奠定了比较坚实的基础,在重庆乃至全国,越来越多的语文界同行接受了导创教学和思想理论。
二、导创教学的精髓
导创教学的精髓是“教育者必须是创造者”。教师要努力培养自己的创造素质和创造精神,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创造性地学习和思考。
教师“为创造而教”,学生“为创造而学”,已成为当今国际范围内学校教育的主要目标。现代教育理论研究指出,未来教师的基本素质,除了具有自觉献身和深广的科学文化素质外,还需要具有超前的能力素质:创新的思想意识、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创造性活动的能力。语文教学本身就是富有创造性的艺术与科学。教改要冲出当今语文教学效率低下的困境,很重要的一条就是教师要敢于解放自己的教学个性,敢于在实践中探索创造。爱因斯坦曾经对教育发表过精辟的见解,他说:“一个没有个人独创性和个人志愿的社会,将是一个没有发展可能的不幸社会。相反地,学校的目标应当是培育有独立行动和独立思维的个人。”他认为,尊重个体的独创性,必然导向对群体创造性的充分的尊重和认定。由此看来,教育必须首先注重发掘教师个体的创造潜力,才能激发学生群体的创造潜力。这是被历史证明了的真理。
教育改革的实践告诉我们:有才华的学生能否既获得优秀的学业成绩,又能养成创造才能,并且在日后充分施展出来,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创造才能的高低。如果教师自己处在“创造才能标尺”的下端,那么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就会获得较好的成绩,树立学习信心。在这种情况下,才华出众的学生会被埋没,不能发挥自己的才能。教师必须做好相应的协调工作。我们提倡教师角色的现代化转变,即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到“学生学习的促进者”,从“再现型教师”转到“创造型教师”。实践证明,一个教师树立了“教育者必须是创造者”这一现代教育观念,就能自觉地和封闭、单向、趋同等反创造思维划清界限,在整体的教学计划和每课的教学设计中,充分发挥自己探索创新的才能,把学生引向思维活跃的新天地。
三、导创教学的教学方法
1.自主实践教学法
这是一种在教师指导下学生独立自主地进行读、写、听、说的实践的教学方法。心理学告诉我们,技能是顺利完成某种任务的一种心智活动方式,一切技能只能在相应的实践活动中才能形成,这是掌握技能的规律。“文章自得方为贵,衣钵相传岂是真?”教师的本领在于引导学生参与实践活动,使学生由观众和听众转变为课堂的演员和文章的直接对话者,而教师则要由知识信息的负载者,变为真正意义上的导师。
2.发现问题教学法
这是一种鼓励学生在实践中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师生共同分析思考问题、探索如何解决问题的教学方法。可以发现,它不只是用自己的头脑亲自获得知识的一种形式,还是寻求人类尚未知晓事物的积极行为。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有了研究的兴趣,自然就会提出疑问。教师不应把现成的结论提供给学生,而应将学生“逼上梁山”,总要发现一点问题。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这样说道:“发明千千万,起点一个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
3.信息辐射教学法
这是一种引进信息、增大课堂信息量的教学方法。或者说,是课内信息点辐射到与之相关的课外信息点,两者排列组合构成新的兴奋点的教学方法。这种开放式的教学法,能在解决“学习时间有限而知识无限”的矛盾中,用令人兴奋的新方法吸收信息,拓展视野,为发散性创造思维的形成奠定基础。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好:“当儿童跨进校门以后,不要把他们的思维套进黑板和识字课本的框框里,不要让教室的四堵墙壁把他们跟气象万千的世界隔离开来,因为在世界的奥秘中包含着思维和创造的取之不竭的源泉。”因此,在课堂上创设多元信息组合的广阔语文环境,比单一枯燥的课文朗读,效果要好 得多。
4.个性诱导教学法
这是一种设置形象有趣的创造环境气氛、启发诱导学生塑造良好个性心理品格、让智力与个性和谐发展的教学方法。当今,一些教育家正在研究一种新的学科,叫“诱导工程学”。它巧妙地让青少年置身于五彩缤纷、矛盾尖锐而复杂的客观环境中,使之既感到习以为常,又能比较、体察、认识事物的特点。其目的是鼓励青少年的创造个性得到和谐发展,思想自由驰骋在科学无垠的大地上。因此,个性诱导方法离不开和谐创造环境的设置,如质疑诱导、对比诱导、图饰诱导、逆向诱导、线索诱导,故事诱导等。
5.思维创新教学法
这是一种促进脑力冲击、激励创造因素萌芽、创新思维活动的教学方法。导创教W培养的创造思维能力,主要不是指高层次的填补科学空白的独创性的天才创造能力,而是指在前人基础上进行的一些探索研究,激励创造因素的萌芽。对个人来说,是指前所未有的思维活动能力。应转变“教师奉送真理,学生接受真理”的观念,树立师生相互促进、教学相长的观念。现在提倡一种“油灯精神”,即学生是油灯,教师是灯芯,学生为教师提供不断充实知识的动力(教师要有一桶水),教师的智慧也会照亮学生,但愿他“青胜于蓝”(使学生有一缸水)。这种“油灯精神”比之“蜡烛精神”(只注重输出,燃烧自己照亮别人),显出从学生处不断输入以充实自己的双向交流的教学新观念。这种新观念解决了思维创新的一个前提:形成平等、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
【关键词】思维导图阅读教学写作指导学习规划
1.思维导图
1960年左右,一个叫博赞的人,发明了炙手可热并在未来广泛传播的思维导图。使用思维导图时,最为重要的特点就是发散性思维,会在中央的图形上,绘制最为重要的信息,从中央到四周,分别是主题的主干内容。关键的图形或者可以产生联想的线条关键词就构成了思维导图的分支内容。分支具有的特点,末端开放,会形成连接的节点结构。
2.思维导图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2.1教师在课堂中示范运用思维导图
由于课文中会涉及很多知识点,所以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利用思维导图,使学生思维可视化,无论是文章的思路,还是运用的方法都可以进行整理,巩固文章的学习。
摘 要:结构导图主要是指按照文本的构成,将文本结构按照导图工具联系起来,帮助学生掌握文本的整体思路,从而学习整篇文章的框架知识,提升学生阅读的能力和水平。主要借助结构导图发展学生个性化阅读,从而提高他们阅读学习水平,保证教学的质量。
关键词:结构导图;个性化阅读;策略构建;质量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模式存在着很多弊端和不足之处,在目前的阅读中,教师普遍重视文本的内容结构与作者价值观及表达思想感情的分析,而忽略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自我对文章的理解。因此,本文主要通过结构导图的方式来贯彻个性化阅读,希望能够提高学生自身的阅读能力。
一、初中语文开展个性化阅读的背景分析
随着素质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教育部对于教学活动提出了相关的要求。首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各学科教师必须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得到情感的提高及综合能力素质的培养。而初中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非常有利于实现这一目的,个性化阅读能够帮助学生表达内心的真实情感,通过个性化阅读有利于学生进行互相讨论,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其得到不断的发展和改变。
二、初中语文利用结构导图开展个性化阅读的作用
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必须把握结构导图的特点,不断地引导学生学会掌握文本的整体结构,从而了解文章发展的脉络情况,对整体的文章布局有全面的理解和掌握。而结构导图在个性化阅读过程中的作用主要包括两点:第一,结构导图使较为简单的文章变得更加简单和直观。初中语文教材中的文章相比小学来讲变得更加复杂,而在教学过程中,结构导图却十分有利于个性化阅读的开展,使较为简单的文章变得更加简单和直观。第二,原本复杂的文章通过结构导图变得更加清晰明了。初中教材中的文本较为深厚,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往往使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无法掌握文章的中心内容,因此,初中语文利用结构导图开展个性化阅读会使复杂的文章变得更加直观。
例如,在学习苏教版七年级下册《赵普》这篇文章时,我们就可以利用结构导图的方式进行。
三、初中语文利用结构导图开展个性化阅读的策略构建与运用
在初中语文个性化教学的过程中,我们要注重结构导图的运用,但是必须要通过多种途径进行构建。第一,初中语文教师应该通过构建良好的阅读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好奇心及其学习兴
趣。然后通过结构导图的方式,帮助学生按照导图的过程不断地了解文章的内容,开拓学生学习的思维活跃程度,从而对所学习的文章产生新的理解。第二,鼓励学生多多回答问题,在个性化阅读中能够更好地掌握更多的知识。目前的语文教学中,教师更加关注对课文的生字词、优美语句的学习,而对于文章的其他部分,比如,文章开头的景色描写,作者为何这样开头,以此为切入点,教师可对学生进行提问,使其认识到环境描写在阅读中的重要作用,以达到培养学生语言文字处理能力的目的。第三,巧用比较方法促进语言文字教学。通过比较,能够发现同一事物的不同表达方式,运用比较法进行语文教学,是增强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能力的重要手段之一。教师可将不同词语、不同句式、不同课文选材内容进行比较,让学生从中发现语言文字的丰富多彩,进而在后期运用中能够选择恰当的词语完成对某一事物的描述,而字词是语言教学的基本单位,因此,教师应从基本语文字词抓起,通过适当加词、减词、替换某一词语,逐步培养学生的语感。第四,充分利用结构导图在个性化阅读中的作用。首先,结构导图在阅读教学中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教师可以利用结构导图导入文本的主要概念,然后使学生掌握结构导图的重要思路,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第二阶段,教师要充分利用结构导图,分析文章的整体结构及其思路,倡导学生进行自主研究和学习,使学生发挥自身的主体作用。第三阶段,倡导学生运用结构导图,通过结构导图的导入和尝试运用,能使学生表达自身的独特见解,并且培养学生的思维活跃能力,开阔学生的眼界,畅想文本以外的相关内容,从而帮助学生提高语文阅读的综合能力。
综上所述,结构导图在个性化阅读过程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初中教师必须认识到结构导图的重要性,通过应用多种教学方法,以教学内容作为基本,然后通过结构导图不断地进行外延,促进学生在掌握语文知识的同时培养他们的独立能力。只有这样,初中语文教师才能确保学生掌握阅读的技巧,理清学生阅读文章的脉络,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与思考习惯,在未来的语文学习中打下坚实的基A,完成初中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实现利用结构导图开展个性化阅读的策略构建与运用的主要目标。
参考文献:
重建课堂教学模式是素质教育的需要,符合当前课堂教改的形势,是势在必行的。 重建的思考重建课堂教学模式,需要思考以下问题:1.教材与考试的问题。
中学的语文教材入选的课文在进入教学过程之前就有了先决的诸多限定,由这种种限定而产生了种种弊端。我认为,应把教材、中(高)考考卷、考纲、教学大纲和语文学科的素质教育目标等进行整合,把编辑者和教学者一致认为好的文章作为教材课文,再把中(高)考考查的能力层的内容选一部分篇目作为教材的补充,以打破教材编辑者的个人理解与教学限定,让教师根据自己的理解,开展比较自由的研究性的课堂教学,从而给学生创造一种快乐学语文的环境。2.讲解与讨论的问题。我认为,教师要在传道、授业、解惑的基础上,到课堂交流、讨论、争论中去发现学生的错误和不足,并加以适当的讲解,导之以理;对学生的观点作出自己的判断,阐明自己的观点、根据及思考过程,导以思维;同时听取学生的评价,与学生共同探讨问题,导之以研究性学习;还有导之以创新,导之以兴趣,导之以意志;等等。这样做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自己找到一条学语文的路,即教是为了不教。讨论是学生参与课堂的有效途径之一。我们要让讨论成为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3.落实与务虚的问题。“落实”,即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基本技能的运用。“务虚”,指对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是指:学生的语言素质、心理素质(最核心部分)、品质素质、智能素质、审美素质。(即语文素养的三维结构: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感情态度和价值观。)这些语文素质的培养过程是艰苦的,见效慢,工作难度大。我认为,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重“落实”,但更重要的是要“务虚”。4.有序与无序的问题。
教师要求学生专心听讲是对的,但过分强调这一点就会影响学生思维的发展,当然更不利于创造思维的发展。有人曾做过实验,证明人在无序的状态下更具有创造性。我也认识到,课堂纪律最好的时候,并不是学生思维最活跃的时候。那么,应运用何种教学方式?营造何种课堂气氛?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这些无疑是教师备课要考虑的内容。但这些内容应有一定的限制,也就是要“有序”。有序不是目的,如何激活学生的思维才是目的。那么,课堂如何做到“有序而不死,活而不空”,也是我们必须要考虑的。综上所述,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应是开放的,发散的,主动的,内容和条理应是清楚的。重建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的核心就是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想尽办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学策略1.加强理论学习,树立当代语文教学观。我认为,语文教师重建语文教学模式应该在先进、科学的当代教育理念的指导下进行。因此,要注重学习语文教学的理论性文章。通过学习,我们就能了解到当代先进教学流派的共同特点是:以培育学生健康向上的心理素质为基础,以创造条件使学生不断获得成功的机会为主要原则,以引导学生走自学之路为主要方法,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主要手段,以鼓励创造精神、培养创造能力为教学思想的核心。通过学习,我们就能明白真正意义上的语文教师,应该是能和学生在一起,在人类优秀文化的熏陶渐染中,帮助学生找到打开汉语言文学大门钥匙的教师。通过学习,我们就能在语文教学中树立“以学生为本”、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观念,用极大的耐心和理智的“爱心”,去引导、帮助“全体学生”学会学语文。2.注重教学环节,提高教学质量。我认为,语文教学环节可以分为:学习习惯——阅读习惯、写作习惯、听话习惯、说话习惯等环节;学习方法——预习、听课、作业、背记、运用、拓展等环节;传授知识——备课、讲课、布置作业、批改作业、评讲作业、检查落实等环节。在语文教学中,要注重教学过程中教师自身和学生两个方面的各个环节的到位,还要注重指导学生提高学习效率,还要讲究与学生一起研究班级开展“语文环节的监督”的有效措施。3.注重探讨不同课型的课堂教学模式,力争课堂教学模式多样化。讲授阅读课文,运用“读——思——积——用”的四步教学模式,适当运用多媒体手段,运用“收录机”的配乐点缀,使学生“眼看、耳听、动脑、手勤”,大大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自读课文运用“自读——拟题——讨论——解答——点拨——积累——运用”的七步教学模式,主要是进行多种形式的讨论或通过开辩论会的形式,让学生表现自己的雄才大略;教读文言文,运用“读读——自译——讲讲——背背——写写”的五步教学模式;教读诗歌,运用“听读(配乐)——试读——会意——悟理——背写”的五步教学模式;作文教学则运用“欣赏——评讲——思维训练——写作”的教学思路,并为学生创设成功的机会,把学生的文章推荐到有关报刊杂志上去发表,让学生获取成功感,大大激发学生写作文的积极性。4.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调动学生语文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第二课堂活动包括:(1)激励性的语文活动,如“优秀语文作业展览活动”、“阅读角中展览优秀作品”、“有奖问答”、“小组语文学习竞赛”等;(2)积累性的语文活动,如“背古诗文比赛活动”、“讲成语故事活动”、“积累优秀作品和古诗文的活动”等;(3)创新性的语文活动,如在“课前三分钟”讲故事、表演课文剧等;(4)拓展性的语文活动,如到图书馆上阅读课、到有关景点进行观察等。开展这些活动,能培养学生的语文兴趣,调动学生语文学习的积极性,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5.带领学生走入第三课堂(社会生活),开展语文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研究性学习能力。例如,开展“日常生活中常见错别字的成因及纠正”的社会调查、以“抗非典”为中心的社会调查等,并指导学生在收集和整理材料的基础上进行写作实践。这些活动的开展不仅会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还会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反思“高耗低效”的语文课
三年前,笔者以小学语文骨干教师的身份到华东师范大学参加“思维可视化教学”专项培训时听到这样一个“刺激”的观点:在基础教育阶段,哪一个学科最重要?是语文!哪一个学科的教学效能普遍低下?还是语文!说出这个观点的正是此次培训的主讲人――“思维型课堂”的倡导者、思维可视化教学系统的总设计师刘濯源。
虽然知道刘教授并不是专业从事语文教学研究的,但他的观点还是引起了我强烈的共鸣:我不能去妄论中学语文教学现状,但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高耗低效的状况还是深有感触的。所谓“高耗”是指学生与教师所付出的时间和精力多,所谓“低效”是指学生的收获少。少在哪里?少在学生在语文课中只是机械地记住一些字词,以及被动地吞下一些被语文教师按规矩咀嚼过的文化残渣,学生而对语文的兴趣却被湮灭,语言理解及运用技能也没有发展起来,这岂不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高耗低效的状况呢?笔者认为有三个主要原因:第一,过度强调人文性,甚至以牺牲工具性去凸显人文性的语文教学思潮使语文教学脱离了语文学科的基本属性,即语文是一门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及运用能力的学科。于语文教学而言,我们绝对不能排斥人文性,但人文性是以工具性为基础的,离开这个基础,所有的华丽与喧嚣都注定是虚幻的,根本无法在孩子的思维中驻足。第二,机械重复式的讲读依旧充斥着课堂,不是教师讲就是学生读,而且还片面地把“读”理解为“朗读”,忽视了“有效默读”训练。作为小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当然是必要的,但一味地追求“朗朗读书声”是对阅读的文艺化解读,是不符合人脑思维发展规律的――朗读侧重锻炼语言节奏感,而默读才更有利于对语言的理解和思维发展。第三,感性完全压倒理性,“你读了以后有什么感悟”之类的问题贯穿整个课堂,个性化感悟被抬升到不容置疑的高度,思维共性(客观逻辑性、合理性及基本技能与方法)却被严重忽视。这使学生对语言的理解往往是模模糊糊、模棱两可的。
把思考的权利还给孩子
语言是思维的载体,思维是语言的内核,失去思维的内核,语言便失去了灵魂,因此离开思维去教语文就是把文字的尸体喂给学生吃。笔者认为提升“思维含量”是解决语文教学高耗低效的关键所在。
那么,怎样提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思维含量”呢?根据笔者的实践经验,必须要在三个层次上对课堂教学做出转变。
第一,教学观念层面的转变。必须从“为知识而教”转变为“为思维而教”;从“为学会而教”转变为“为会学而教”。
第二,教学方式层面的转变。必须把“教师一味填鸭,学生拼命死记”的灌输式教学转变为“教师适当引导,学生自主建构与探究”的教学方式,把思考的权利还给学生,构建“思维型课堂”。
第三,教学方法层面的转变。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是让优秀教学理念落地的支点,没有这个支点,再好的理念也只能悬在半空。幸运的是,我们找到了这个支点――思维可视化教学技术,这是一个直正能够帮助我们实现“为思维而教”梦想的有力支点。
形成“三读一练”教学模型
所谓“思维可视化”是指运用一系列图示技术把本来不可见的思维路径呈现出来的过程。被可视化的思维更有利于理解和记忆,因此有助于提升教与学的效能。虽然“思维可视化”的呈现方式是图示,但图示并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图示背后的思维,因此“不过就是画画图而已”的想法是极为肤浅、极为错误的!要用好思维可视化技术,必须结合学科自身特点及教学规律,静下心来,好好下一番功夫。没有“苦功夫”这个概念,是因为这个过程并不是苦的,而是非常令人兴奋和幸福的――因不断的发现而兴奋,因与学生共同成长而幸福。
下面笔者就把经过三年多思维可视化教学实践所总结出来的,旨在培养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的“三读一练”教学模型分享给大家(如下图)。
所谓“三读一练”教学模型是指识读(读文章,识字词)、理读(理思路,画结构)、品读(品语言,学方法)、训练(巧拓展,练表达)。这个模型思想可以转化为思维导图来呈现,从而实现具体思维过程的可视化。在具体教学实践中,教师首先要给学生示范如何运用“三读一练”阅读策略,经过3~5篇课文阅读应用训练,学生基本可以掌握该策略。接下来,就可以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自主阅读练习,教师进行适当引导与点拨,逐渐实现模型意识在学生头脑中的内化和进化,最终达到大部分学生能运用该策略进行自主高效学习的目的。
有效实现阅读教学的柔性翻转
关键词:语文教学;教学实质;教育改革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7-214-01
思考、理清语文教学的一些实质问题,对深化语文教学改革,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和效率是很有必要的。只有把握住语文教学的实质,才能真正提高语文教学的实效。
一、语文教学的实质是什么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首先必须明确语文教学的实质是什么,才知道自己应该干什么,能够教给学生一些什么。笔者认为,语文学科的实质是工具性和基础性。
首先,从内容看,语文不仅是学习语言以及包涵在语言里面的各学科知识的工具,而且是运用祖国语言进行思维和表达的工具。从实践看,语言既是思维的物质外壳,又是信息、文化的载体。语言是人类最基本的思维工具,又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更是人类存储、传递信息的主要工具。离开了语言,人类便难以进行思维,存储、传递信息的行为也无法进行。
语文教学的工具性,决定了语文教学的基础性。语文不仅仅是学习语言文学和其他学科知识的基础,也是工作的基础、生活的基础、奠定民族情感的基础。学国语言,便是学习民族的历史和文化,树立民族的思想和精神,发扬民族的聪明和智慧。从生活看,语文是传递知识、吸收知识的最重要的工具,没有良好的语言文字能力,一切学习活动都难以进行。读书、作文、交际、科学活动、操作实验都需要学好语文。从技能看,运用各种各样的工具书,看懂各种各样的图书报刊,运用语言表达情感、思想、见解等等,都以语文为基础。从习惯看,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是生活能力的基础。教育家叶圣陶说过:“语言文字的学习,就理解方面说,是得到一种知识;就运用方面说,是养成一种习惯。语言文字的学习,出发点在‘知’,而终极点在‘行’,到能够‘行’的地步,才算具有这种生活的能力。”从某种意义上,我们不得不说,缺乏语文这种能力,工作生活就失去基础。
二、工具性决定了语文教学必须重视训练和实践
语文是工具,工具只有在操作训练和实践中才能掌握和运用。要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就必须牢固树立实践的观点,强化训练的观念。语文教学的过程,就是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语文实践的过程,就是学生操作运用语文的过程。学生总是在听和读中不断吸收、积累,在说和写中又不断模仿、运用,几经反复,由模仿到创造,就逐渐掌握了语文这个工具,学会了在学习和生活中加以运用。这是一个认识发展过程,也是一个实践发展过程。
学生不读书,就能提高阅读能力吗?学生不作文,就能提高写作能力吗?显然不行,这是一个起码的常识。语文学习,特别是文学作品的阅读、理解和鉴赏,总离不开学生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接受,结合适当的引导,展开丰富的联想,进入到作品的情境中,与作者发生思想的碰撞、情感的交流而实现。比如,选人小学课本的古典文学作品,由于脱离了学生的生活经验,教材本身又没有提供足够的知识背景材料,学生有时是无法进入到对文本的理解中去,这时可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教学情境,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小学语文教材中选用了《三国演义》中的一些故事,如:《草船借箭》《火烧赤壁》,教材可利用《三国演义》已拍成电视剧的优势,根据课文内容进行剪切,做成视频文件插入课件。这种课件用于教学中,强于教师用大量的时间,大量的语言去转述时代背景、描述人物。带着在视频文件中获得的直观感受,学生再读课文,文中的语言、文字就能转化成鲜活的、有血有肉的人物进入到学生的思维中,参与到学生的理解、鉴赏和再创造活动中来。
三、基础性决定了语文教学必须激发学习的内驱力
在现在的小学语文教学中,“讲风”仍盛,仍然是教师讲,学生听,一讲作者,二讲背景,三剖析内容,四总结主题思想,五归纳写作特色,程式化的套路死死束缚了教师的手脚。作为一线教师,我深深体会到要提高语文教学效率,必须打破陈旧的模式,那么实际操作又应从何处入手呢?我认为我校提倡的点题对应“导学案”教学法,无疑对革新传统模式是比较好的突破。
什么是点题对应“导学案”教学法?这是一种教学方法,即教师把教材的知识点以问题的形式在课前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在课前预习中寻求探索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并在此过程中掌握知识,发展智力,培养技能,进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初步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达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的目的,以适应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当我们基本明确点题对应“导学案”教学法的含义之后,对于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运用点题对应“导学案”教学法也就有了比较清晰的思路。
一、知识点应有效地运用问题呈现出来,并且这个问题的设计必须是科学的,能让学生在课前完成比较多的智力操作的任务。
例如《勇者的面对》一文,在引导学生研读文中日本青年时,我在“导学案”中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让同学们思考:作者是怎样写日本青年的变化的?从这种变化中可以看出她是怎样的人?这对表现文章主题思想有什么作用?
“导学案”所设计的问题含金量较高,它要求学生仔细读课文,并要求学生有较高的理解分析归纳能力,当然也要求学生思维的多元性和发散性。相反,如果“导学案”的问题性水平较低,或是导设的问题所包含的学生智力操作的任务较少,甚至没有,就可能出现这样的问题:找出文中对杨二嫂肖像描写的句子。这样的问题学生一下子就可以找到,没有任何思维的空间,那么这样的“导学案”就没有真正起到导学的作用,这样的课前预习就是失败的,这样的问题不具有生疑性,也就达不到自主学习的目的了。当然“导学案”的问题也必须有一个弹性的限度,不能高到学生无法达到的地方,而是学生只需“跳一跳”就能“摘到桃”。
二、应由教师提出问题为先,逐步转到以学生生疑问题为主。
语文教学老前辈叶圣陶先生说得好:“教是为了不教。”其意思是说,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教――实际应是一种疏导,就是让学生的语文学习的思路清晰,并逐渐发展成为一种能力,即离开老师的教学生也能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语文教学要达到这一步,学生不具有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绝对不行的。在语文教学中运用点题对应“导学案”教学法,老师最先“发现问题”,即带有提示性导读的问题,用“学案”的形式在课前发放到学生手中,让学生在课前预习中有“路”可走,有“纲”可循,让学生带着问题预习文本,又生成问题走进课堂。老师真正成了“抛砖引玉”人,这样做不仅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而且能使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和正确的学习方法。而良好的习惯和正确的方法一旦形成,往往让学生受益终生。
三、应加强学生之间的合作意识。
独木难成林,《新课标》明确要求,培养学生具有合作探究意识。教师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围绕课文重点,精心设计题目,在题目中能体现出梯度性和探究性,然后由每个学生阅读相关资料和文本内容,认真思考,再由小组合作交流,检查小组每一成员对文本的理解和对“导学案”题目回答情况,在小组中还可就自主学习中存在的疑难问题展开讨论,互相答疑。对小组交流中存在的一些共性的疑点,可在课堂上提交给老师,师生共同交流合作,讨论出最佳答案。这个环节的目的是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充分感知文本,深入思考文章内涵,并培养学生之间合作协助的能力。当然,教师在互动过程中也可及时了解学情,根据学情及时调整教学重难点。师生互动、合作探究是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要做到由浅入深、层层推进。通过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剖析文本内容,学生能更全面地准确掌握文章内容,回答问题的知识点所在。这一环节充分体现了“导学案”的优势,在合作中升华了“导学案”的价值。当然,也要避免合作探究流于形式,成为课堂上活跃气氛的“障眼法”。
四、应注意“自我检测”这一环节的有效使用。
“自我检测”是导学案组成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不可忽视。本环节主要检查知识的运用情况,对所学内容是一种补偿性提高。教师应该根据教学目标,精心设计习题,既突出教学内容的重难点,体现考试的特点,又补充课文讨论中非重点出现的“细枝末节”,使学生更全面地理解掌握文本,巩固知识。教师可根据学生的练习情况判断教学目标的达成度,还可结合学生在合作讨论环节中的难点,调整下一堂课中教学目标的侧重点,从而做到针对性地补偿教学,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五、应注意课后的反思小结。
传统的课堂小结基本上是由教师来完成,或是由个别学生简单复述本堂课内容。其实我认为课堂小结不应该只是简单地复述一节课的主要内容,而应该是学习中的“反刍”,换而言之是再升华过程,利用好了这样的“反思小结”,可以成为一个学生学会学习的“点睛之笔”,也是学生把文本知识进行精加工的最佳时机,老师最好不要越俎代庖。
六、“导学案”使用中需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学生兴趣的激发和思维的引导。
在使用导学案教学模式下,教师要注重激发兴趣,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学生学习兴趣靠培养和激发,有趣且能抓住学生注意力的课堂导引,围绕教学内容开展的有趣有意义的课堂活动;要指导学法,在课堂中的听、说、读、写、思、议、做等环节中,让学生去理解掌握学习方法,掌握最佳路径,促使学生不仅“学会”,还要“会学”。教师要善于提供思维的杠杆,引导思维的方向,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和广阔性;要鼓励创新,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从而锻炼和发展学生思维能力。
(二)教师要强化教研,注重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