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劳动教育保障机制范文

劳动教育保障机制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劳动教育保障机制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劳动教育保障机制

第1篇

关键词:日本;韩国;农村劳动力;职业教育培训;质量保障;启示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劳动力市场对于高素质产业工人的需求不断增长。近年来,我国农民工培训规模大、发展快,但培训的质量保障却不容乐观。基于国际比较的视野,分析和借鉴日本和韩国农村劳动力职业教育培训的质量保障先进经验和有效做法,对于我国农民工培训的质量保障改进与提升具有现实的借鉴意义。

一、日韩两国农村劳动力职业教育培训的质量保障

(一)完备的农村劳动力职业教育培训法律体系保障

日韩两国都坚持立法为先、依法治农,现都已形成了相当完备的法律体系,从国家法律的高度支持和保障农村劳动力职业教育培训顺利进行。二战后日本政府相当重视教育法制建设。在专门针对农村劳动力职业教育培训方面,1947年颁布的《学校教育立法》首次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农业继承者教育的重要地位,阐明了农业学校的宗旨,致力于把拥有高中学历的农民子女培养成为现代农业骨干人才;1948年颁布的《农业改良助成法》提出要加大对农民科技知识的培训力度;1961年颁布的《农业基本法》进一步表示要使农业从业者得到一定的教育和培训,保障从农者及其家庭能够充分就业;[1]1999年,《粮食、农业、农村基本法》在就农者的教育培训和经营管理方面也做出了相关规定,并要求国家鼓励并扶持农村技术教育。[2]在农村劳动力职业教育培训经费方面,1950年的《农业改良资金援助法》规定了政府经费支持的项目包括改良农业经营、改善农民生活和培养农村青少年等;1984年修改过后的《关于农业振兴地域法律》表明要划拨专门资金用以支持农民的继续教育培训。[3]同样,韩国农村劳动力职业教育培训也受到法律保护。1962年制定的《农村振兴法》强调启蒙指导、技术普及、领导者的培养与训练等,旨在振兴与开发农村;[4]1990年的《农渔村发展特别措施法》不仅规定了培养农渔民后继者,而且还确立了专业农户的具体培养制度;[5]1993年修改的《兵役法》规定将农业后继者改为产业技能要员,并且免除兵役;2000年施行的《农业、农村基本法》对培养专业农业人作出了具体规定。[6]在农村劳动力职业教育培训经费上,1971年出台的《农业产学合作审议会规定》确定了国家须向农业经营者培育、农业教育培训实习等项目提供必要经费;[7]1980年颁布的《农渔民后继者培养基金法》为农村基层干部和有意愿且有能力务农的农村青少年设立专项培养资金;[8]1998年修订后的《农业农村基本法》,不仅明确了对农业人培育的援助,而且还涉及到援助资金效率等相关问题。[9]

(二)系统的农村劳动力职业教育培训体系

日韩两国都已形成了系统的农村劳动力职业教育培训体系,该体系为农村劳动力打通了更多的职业教育培训渠道,在增加职业教育培训机会、拓宽职业教育培训内容、满足不同农业相关群体职业教育培训需求等方面作出了重大贡献。日本形成了中央政府—都道府县—市町村、政府部门—教育系统—社会力量从上到下、多方参与的农村劳动力职业教育培训体系。[10]日本的农村劳动力职业教育培训主要由文部科学省、农林水产省等部门负责,包括农业职业高中教育、农业继续教育、农业技术普及组织教育和国内外研修制度。[11]农业职业高中教育由文部科学省系统的农业高中实施,其职业教育培训对象是高中在校生,目标是致力于把高中在校生培养成自营农业人员和农业关联产业技术人员;[12]农业继续教育的实施主体主要有农林水产省和道府县的农业大学校以及民间农业继续教育机构,以农林水产省的农业大学校为例,其职业教育培训对象是有1年以上从农经验、打算长期从农的具有高中学历的农村青年,目标是培养振兴社区农业的中坚人才;[13]农业技术普及组织教育的实施主体包括农业协同组合、农业青年俱乐部和农业改良普及中心,以农业协同组合为例,该组织设营农指导员,以农业协同组合成员及其家属为对象(日本几乎所有的农户都参加了农业协同组合),对其进行生产、经营、生活方面的指导,目标是提高农业者的素质;[14]国内外研修制度主要由全国农村青少年教育振兴会实施,职业教育培训对象是30岁以下的在农或即将务农的青年,目标是获得实践经验、掌握先进技术。[15]韩国的农村劳动力职业教育培训体系由四部分组成,主要包括农村振兴厅、农业协作合同组织、农业大学和其他民间组织。[16]农村振兴厅下设道农村振兴院、市郡农村指导所和邑农村指导所,以后继农民、专业农民、农村青少年、农村妇女等为对象,实施农渔民后继者教育、专业农民教育和专门农业大学教育,农渔民后继者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农业后备劳动者,专业农民教育以培养核心农户为目标,专门农业大学教育以培养具有专业实践能力的青年农业专门人才为主;[17]农业协作合同组织主要由农业经营教育支援团、教育院、研修院和新农民技术大学等机构组成,培训对象包括农业协作合同组织会员(韩国90%以上的农村劳动力都是农业协作合同组织会员)、专业农民等,目标是培养具有农业实践操作技能的农民;[18]农业大学分布于全国各地,以中青年农民、农业后继者、专业农民、骨干农民为培训对象,主要是开展知识、信息密集型培训;其他民间组织包括农村青少年教育协会、农民教育学院、农村文化研究会和其他民间团体,面向农村青少年、农业技术人员和全体农民,旨在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培训事业。[19]

(三)创新教学内容与方式,突出实践教学

日韩两国农村劳动力职业教育培训不仅内容丰富,而且培训方式也不拘一格,突出了教学的实践性。日本的农村劳动力职业教育培训内容,除了综合知识和技能外,还涉及到农牧渔生产技术、农产品加工储存和销售、农业经营和管理、国内外农业政策、健康和生活等多个方面。[20]在方式上,强调职业教育培训的实践教学,常用的教学形式有上门指导、实物展示、实地参观考察、互联网传播、讲座等多种方式。以农业改良普及中心为例,该组织要求专门技术员和改良普及员通过示范户的选定、实验样板田的设置、巡回技术指导等方式向农村劳动力提供帮助和指导;此外,还安排农业普及员通过座谈会、讲习会、视频播放、苗圃展示等方式对农村劳动力进行职业教育培训。[21]韩国农村劳动力职业教育培训机构进行职业教育培训之前,很多都会对农村劳动力进行培训需求分析,从而保障职业教育培训内容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其培训内容主要包括实用技能和知识的培训与更新、社会政策教育、农村生产和生活的实用科技等方面。[22]在方式上,韩国农村劳动力职业教育培训表现出以下特点:一是理论结合实践,主要有实习体验、现场参观和讨论等方式;二是培训时间灵活,既有每期3至5天的短期培训,也有1至2年的学历教育,既可完全脱产,也可半脱产或不脱产;三是充分发挥媒介的培训作用。[23]值得一提的是,韩国2005年推出的农村劳动力教育培训券制度开了农村劳动力自主选择职业教育培训机构和培训内容的先河,既满足了实际需要,又遵从了农村劳动力意愿,在韩国引起了强烈反响。[24](四)充足的资金投入日韩两国农村劳动力职业教育培训资金来源渠道多,数额也大,这为实施农村劳动力职业教育培训提供了强有力的经济保障。在资金来源方面,日本农村劳动力职业教育培训的经费来源主要有财政部拨款,文部科学省资助,地方财政、中央和学校法人筹资,国家低息贷款等多种渠道。在资金投入方面,日本除了对有“认定农业者”、“青年农业士”、“模范农户”等荣誉称号的务农者给予资助,还对民间农民继续教育组织的设施建设、农业改良普及中心的各项进修活动以及参加国内外留学务农人员提供经费和补助。[25]日本政府对农村劳动力职业教育培训的投资不仅项目多,而且数量大。例如,以招收即将从农的高中毕业生为主的县立农业学校和部分农民进修所,其办学经费由国家和县当局共同提供,各自承担2/3和1/3。[26]韩国农村劳动力职业教育培训经费来源包括国家财政拨款、农林部门划拨、地方财政补助、国库融资、农协融资、官员非法财产充公等渠道。韩国对农村劳动力职业教育培训投入是非常可观的,政府财政拨款建立的农业专门学校,计划对农渔民后继者进行为期3年的正规教育,其办学年预算达50亿韩元;[27]韩国江原大学向农村劳动力开展的咨询、教育、培训等活动,所有费用都由道(省)政府承担,其中仅农村劳动力人均培训费用就高达300万韩元;2005年,为了革新农村劳动力培训方式,提高农村劳动力职业教育培训质量,韩国农林部投入3.5亿韩元用以示范推广农村劳动力教育培训券制度,从而保障农村劳动力职业教育培训的实效性;为了改变农业后继人缺乏、农村荒芜和萧条加剧的局面,计划到2013年为止,韩国政府将投入2.4万亿韩元用以每年培训5000名从农青年,保证20万专业农户的较高素质。[28](五)完善的质量评估监测和严格的职业资格认证日本对农村劳动力职业教育培训的质量评估和监测不单单是针对受训者,还针对实施职业教育培训的主体机构。就职业教育培训机构而言,日本已形成了设置认可、内部评价和外部评价共同作用的质量评价体系。[29]设置认可是文部科学省对一所机构是否具备开展职业教育培训工作基本条件的资格认可,从质量上保障该机构较高的办学起点。内部评价是办学机构对自身职业教育培训质量的自我监督,且须定期向内部工作人员和外部相关政府部门报告。外部评价由独立于职业教育培训机构和政府的第三方组织进行实施,它必须接受文部科学省一系列严格的资格认证才能参与评价,其评价的客观性、公正性已使外部评价成为日本主要的职业教育培训质量评价形式。日本对完成职业教育培训的农村劳动力都要进行技能鉴定和资格认证,以确保职业教育培训对农村劳动力的价值。日本的职业资格分为国家资格和民间资格,有资格考试、专家评审和学历认证三种鉴定方式。[30]在日本,职业资格证书和毕业证书同等重要,并且获得职业资格证书是相当不容易的,农村劳动力职业资格有“农业士”、“指导农业士”等,这些职业资格对提高从农人员的职业素质是非常有效的。韩国不仅对实施农村劳动力职业教育培训的机构、教师、设施等条件有着严格的标准,而且为了确保资源的充分利用和职业教育培训效果的最优化,还要求各职业教育培训机构必须依据自身的条件和性质选择职业教育培训对象、确定职业教育培训内容。在职业教育培训结束后,参训人员均要接受技术考核。韩国严格实行职业资格认证,以农业后继者为例,首先要获取农业后继者的申请资格,即作为产业技能要员有2年以上从业经验,且年龄不超过40岁;其次,需要在满分为750分的分数选拔中取得合格成绩才能真正成为农业后继者。[31]完善的质量评估监测和严格的职业资格认证不仅使日韩两国农村劳动力职业教育培训质量得以保证和提升,还促进了职业教育培训机构自身的完善和发展,形成了农业、农村、农民和职业教育培训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

二、对我国农民工培训的质量保障启示

(一)推进农民工培训法制建设

日韩两国对农村劳动力职业教育培训的地位、内容和资金投入给予了法律高度的保护,对参与单位和个人的责任与义务、经费来源、运作及相关奖励措施做出了明确的法律规定。我国《劳动法》和《职业教育法》虽然有涉及到职工培训,但是范围过宽、可操作性不强、执行力度也不到位。近年来,我国虽然颁发了诸如《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关于进一步做好农民工培训工作的指导意见》等文件,但是这些文件只是一种政策措施,并不具有法律的强制性要求,对农民工培训未起到刚性的规范和保护。鉴于此,我国农民工培训的法制建设应从两方面着手,一是制定专门针对农民工培训的基本法律,涵盖农民工培训的各个方面,确保农民工培训的标准化和制度化;二是建立健全农民工培训法律体系,对现有相关法律的内容进行修订和完善,促进农民工培训真正服务于农民工群体、作用于生产经营一线。

(二)健全多层次的农民工培训体系

日韩两国系统的农村劳动力职业教育培训体系使得农村劳动力教育有路、培训有门。为了保障我国农民工培训质量,健全以职业学校为主导、各类培训机构共同参与的、面向全体农民工的多层次培训体系是有必要而且有可能的。该体系可分为4个层次:一是初等职业学校和乡(镇)级培训机构,以提高农民工文化知识与职业道德、掌握初级技能和就业等通识性知识为目标;二是中等职业学校和县(区)级培训机构,主要是把农民工培训成掌握岗位技能、面向生产服务一线的中级技术工人;三是高等职业学校和市级培训机构,以培训既了解相关专业理论,又掌握专业技术的高级技术性人才为主;四是成人教育学校和省级培训机构,旨在引导和帮助农民工终身学习、更新知识和技能、实现职业转换等。各级各类职业学校和培训机构可以依据现实所需实行公办、民办或者公私合办。公办力量以政府的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农业、教育等部门为主,民办力量包括个体、企业、社会团体等。

(三)优化农民工培训内容和方式

日韩两国农村劳动力职业教育培训内容丰富、方式多样,既能满足生产经营发展需要,又能满足农村劳动力生活需要。农民工培训结果的实效性取决于培训内容的实用性,因此,需要对培训内容进行深入调研,以确保培训内容既符合岗位要求,又满足农民工的职业发展需求和现实生活需要。农民工培训不仅应该包括法律政策、生活指导、职业知识技能等引导性、就业性内容,而且还应包括人文素质、信息技术、心理健康、家庭教育等发展性内容。其培训方式要注重“因材施教”,针对不同地区、不同产业和不同培训对象采取适应其需求的培训形式,诸如校企合作、送教进厂、进创业园区、进重点建设项目场地、进产业集聚区等。在时间安排上,采取长短期结合、脱产与半脱产结合或假期进修的方式进行培训。加强培训的实践训练,培训教师在“做”中教,农民工在“做”中学,提高农民工的实践操作能力。此外,还可引导、帮助农民工借助移动网络进行自我培训。

(四)完善政府主导的多渠道投入机制

日韩两国农村劳动力职业教育培训的质量保障得力于充足的资金投入。我国农民工培训能否按要求按标准完成,还要看投入机制的完善程度。因此,我国各级政府每年应根据实际情况,将农民工培训作为民生工作列入《政府工作报告》,并作出专项经费预算。中央和地方财政按比例合理承担农民工培训经费,并以社会力量投入作为补充,逐步形成以政府投入为主导,企业、个人和社会组织积极参与的多渠道投入机制,为农民工培训质量的达标提优提供资金保障。

(五)强化质量监管,从严实施职业资格考试

借鉴日韩两国的经验与做法,加强对我国农民工培训的质量评估和监测、对农民工培训结果施行严格的职业资格认证是很有必要的。对农民工培训的质量监管可从两方面着手:一是对培训机构的资质进行周期性评估,评估内容包括培训师资、基地、设施和管理等方面,评估主体包括学校、政府部门、企业单位和农民工个人;二是对培训过程的质量进行常态化监测,主要包括对培训内容、方式、经费使用等方面。培训结束后,对农民工进行严格的职业资格考试,通过的给予相应证书,不合格的择期重新接受培训。对农民工施行严格的职业资格认证,不仅可以规范农民工的参训行为,避免因其自身因素造成的培训质量问题,而且还能对农民工职业技能进行分层分类管理,便于企业对农民工的选择任用。

作者:杜永红 金霞 刘洁 单位:西华师范大学 烟台市福山高新区泊子小学

参考文献:

[1][3][8][17][21][25]齐美怡.日本、韩国现代农业职业教育体系及其对我国的启示[D].秦皇岛:河北科技师范学院,2014:36,37,37,26-28,21,39.

[2][27]赴日本、韩国考察团.对日本、韩国农民职业技术教育考察报告[J].农村财政与财务,2000,(7).

[4]丁关良.韩国的农业立法[J].世界农业,2001,(9).

[5][韩]黄敏英.韩国农民后继者的培养与国家政策[J].职业技术教育,2000,(9).

[6]王丽丽,赵邦宏.韩国职业农民培育的做法与成效[J].黑龙江畜牧兽医(科技版),2014,(17).

[7]官爱兰,蔡燕琦.农业现代化中农民职业培训:美国、韩国经验及启示[J].高等继续教育学报,2013,(5).

[9]金瑛.韩国农业立法的特征与作用[J].延边党校学报,2008,(1).

[10]何梅,杨全海.日本农民职业技术教育对中国的启示[J].世界农业,2014,(5).

[11][15]李红,王静.日本农民职业教育:现状、特点及启示[J].中国农业教育,2012,(2).

[12]赵芳.日本农业教育的特点与发展趋势[J].现代日本经济,2000,(6).

[13]李水山,赵方印.中外农民教育研究[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6.73.

[14]徐瑜青,张云静.日本农协及其对我国西部地区农村合作经济的启示[J].农村经济,2004,(4).

[16][18][19][23]高翠玲,王德海.韩国农民培训的经验及启示[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

[20]向安强,贾兵强,林楠等.国外农民教育及其对“科教兴村”的启示[J].古今农业,2005,(3).

[22]赖作莲.韩国农民教育特征及启示[J].安徽农学通报,2012,(11).

[24]李水山.新时期韩国农村教育的新亮点[J].基础教育参考,2005,(5).

[26]钟爱群.国外农民教育种种[J].北京成人教育,1995,(3).

[28]李水山.新时期韩国农民教育的特征和发展趋势[J].职教论坛,2005,(16).

[29]孙颖,刘红,杨英英.日本职业教育质量外部评价的经验与启示———以高等专门学校为例[J].外国教育研究,2014,(5).

第2篇

[关键词]社会治理 服务时代 劳动与社会保障 复合应用型人才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04-0261-02

一、社治理时代要求培养复合应用型劳动与社会保障本科人才

时代变了,时代对人才的需求也变化了,大学对人才培养的模式也必须相应改变。从1999年大学扩招开始,我国的大学建设进入了一个飞速发展阶段。大学生的数量快速增加,为我国的经济社会建设提供了人才支撑。各个大学都在学生数量、专业数量、校园面积、硬件设施、宿舍楼房等方面进行大规模扩建。但是有许多大学的扩建是盲目的、跟风的,其他学校扩大招生规模就跟着扩大招生规模,其他学校增开新专业就跟着增开新专业。各个学校都竞相争取获得博士点、硕士点等。大学之间的恶性竞争非常严重,为经济社会建设培养人才是同质化的,难以满足经济社会建设对多元化人才的需求。现在社会各界对大学教育最大的批评就是大学教育与国家经济社会建设人才需求脱节。以至于大学生在找工作的时候恶性竞争,企业与政府等用人单位只能在这些具有相同专业背景的大量大学生中进行择优录取。而用人单位的许多其他岗位却没有对应人才。大学的扩招和建设,更多是在扩大学生规模、增开新专业等方面,却对大学教育建设缺乏反思。大学改革和建设,需要根据国家经济社会建设的要求,进行教育体系建设、课程内容改革和建设、教学方法改革等。2014年3月,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就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表示,我国将出台两种高考模式,分别针对技术技能型人才及学术型人才。5月,教育部酝酿启动高校转型改革,我国1200所国家普通高等院校,将有600多所转向职业教育,培养技能型人才。这说明了我国对高等教育在进行反思,教育部对高等教育体系和职业教育体系进行顶层设计,以应对经济社会对人才的多元化需求和就业结构的多元挑战。在我国现行高等教育体系中,研究型大学和高职(专科)院校的定位相对明确。本次高等教育改革主要是给大多数普通地方高校进行定位,实现这类学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本次高等教育改革重点是在课程体系改革上下功夫,相应减少理论的学术性课程,增加实务性的实践实验课程,从而提升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动手能力、实战能力等。

四川理工学院是四川的一所普通地方高校。四川理工学院定位为一所应用型综合性大学。四川理工学院的定位是在高等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进行的。四川理工学院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从2009年开始招生办学,专业建设与改革方兴未艾。四川理工学院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是为地方基层的经济社会建设培养复合应用型本科人才。这是时代要求、地方经济社会建设要求所规定的。以前人们都抱有这样一种观念:在大学学习一门专业以后就能靠这门专业找到对应的工作,专业=就业。早期专业人才非常稀缺,大学生学了一门专业知识,的确可以凭借专业优势就能找到工作,甚至是好工作。但是现在用人单位的许多员工都是大学生,其人才需求是知识背景宽厚、综合能力强的大学生。许多高校开设第二专业课程体系,部分大学生在毕业时获得了两个甚至更多专业毕业证书。就业的压力对大学生的学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大学生在大学期间必须广泛涉猎各个专业的知识,需要具备更为宽广深厚的社会知识,而且要在社会实践中将知识转化为实际的能力。基于此,四川理工学院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唯有更新观念,才能与时俱进。为地方基层的经济社会建设培养复合应用型本科人才,是四川理工学院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一个准确定位。复合型人才是指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专业(或学科)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的高级专业人才,应用型人才是指具有宽厚理论基础和较强的社会能力,并能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的高级技术人才。这为专业建设和改革指明了方向和路径。

二、专业建设与改革举措

根据地方经济社会建设的要求,四川理工学院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找准自己的定位,进行深入的改革与建设。

第3篇

各区(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

    做好今年扩大社会保险覆盖范围,加强基金征缴工作是我市继续巩固“两个确保”的重要措施。根据年初确定的总体工作目标和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提出的要求,今年我市扩面征缴工作任务在各区(县)自报指标并经过认真审核的基础上,各项指标现已确定并正式下达,希望各区(县)按照年初全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工作会议的布置,结合本区(县)的实际,进一步加大扩面征缴工作力度,切实将各项指标落到实处,为实现“两个确保”做出贡献。

    2000年扩大养老保险覆盖范围和加强基金征缴指标表(略)

第4篇

    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市财政局《关于对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实行全额缴拨工作的意见》已经市政府原则同意,现转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关于对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实行全额缴拨工作的意见

    为确保企业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维护社会稳定,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继续做好确保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和企业离退休人员养老金发放工作的通知》(〔2000〕9号)精神,自2000年6月起,本市对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实行全额收缴、全额拨付,收支两条线管理。现就有关实施工作提出以下意见:

    一、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实行全额缴拨的实施范围和改革内容

    (一)实施范围。

    凡按规定参加了本市基本养老保险的单位(原行业统筹单位除外)。

    (二)改革内容。

    1.实施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全额缴拨的单位,基金结算方式由差额缴拨改为全额缴拨,即缴费单位将应缴纳的基本养老保险费全额上缴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将缴费单位应发放的基本养老金全额支付离退休人员。

    2.各级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应按照财政部、劳动保障部新的社会保险基金财务会计制度,把现行的差额缴拨、全额记帐转变为全额缴拨、全额记帐,收支两条线管理,并相应做好新旧财务制度、会计制度的衔接工作。

    3.按照新的社会保险基金财务会计制度的要求,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开立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入户和支出户,财政部门设立市区(县)两级社会保险基金财政专户,对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支进行监督管理。

    二、确保基本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

    (一)实行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全额缴拨后,市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将取消对困难企业自筹部分养老金不足予以借支的政策,企业必须在开户行设立基本养老保险基金专户,用于支付基本养老金并专款专用,禁止任何单位挤占、挪用。

    (二)各级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和缴费单位,要积极配合,做好离退休人员数据库的清理和维护工作,保证数据信息的准确。实行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全额缴拨后,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依据离退休人员数据库数据拨付基本养老金。

    (三)各级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及财政部门要按照规定的时间要求,进行基金收、支运行,以保证基金按时足额收缴、拨付。

    三、强化养老保险扩面和征缴工作

    实行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全额缴拨后,养老保险基金征缴面临巨大困难,应进一步强化养老保险扩面和基金征缴工作。

    (一)区、县政府要建立养老保险扩面征缴目标责任制,主要领导同志亲自挂帅,把目标层层分解,落实到人,并组织有关部门定期检查,作为年终考核依据。

    (二)全市各级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要把扩面征缴作为首要任务。组织专门工作组,开展全市范围的扩面征缴专项执法检查工作,特别要加大对非公有制企业的执法力度。对拒不缴纳社会保险费的单位,劳动保障监察部门要按照《社会保险费征缴暂行条例》进行行政处罚;对拒不执行的,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申请法院采取强制措施。

    (三)各级社会保险经办机构要定期通过新闻媒体公布欠缴企业名单,便于社会进行监督。

    (四)开立社会保险费预留户。按照为困难的国有企业开立工资预留户的方式,财政部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银行要积极研究,为困难企业在银行开立社会保险费预留户,保证社会保险基金的足额收缴。

    四、做好准备工作,精心组织实施

    (一)加强对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全额缴拨工作的组织领导,积极做好宣传动员工作,精心组织,周密安排,确保这项工作顺利实施。

    (二)实行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全额缴拨,改变了多年来的养老保险基金差额结算方式,这是一项重大改革。各级社会保险经办机构、财政部门要积极做好准备,制定周密可行的实施方案,做好离退休人员数据库的核对和帐目清理工作。同时要做好培训工作,特别要对企业讲清政策和操作办法,明确职责,为全面实施创造条件。

    (三)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财政部门、银行要积极协调配合,按规定时限收缴和拨付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并定期组织检查,发现问题,及时予以解决。

第5篇

2003年8月22日,北京 -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国际交流服务中心与阿斯利康制药有限公司今天举行了关于在医疗保险领域开展项目合作的签字仪式。这项为期三年的合作旨在加强国内国外的信息沟通,借鉴其他市场经济国家的医疗保险管理经验,从而促进我国医疗保险制度的发展。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王东进、阿斯利康制药有限公司中国区总裁柯石谛出席了今天的签字仪式。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国际交流服务中心成立后,积极开发与国际非政府组织及民间机构的合作。这次与阿斯利康公司签署的协议以及即将开始的合作,对于借鉴国外医疗保险管理经验、提高中国医疗保险管理人员研究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加强与国外同行联系、促进中国医疗保险制度发展等方面将发挥积极作用。

阿斯利康公司是全球五大领先制药公司之一,在消化、心血管、呼吸系统、肿瘤和麻醉领域处于全球领先地位。在中国,阿斯利康公司拥有1200名员工,并建立了生产基地和东亚区临床研究中心。借助其雄厚的研发基础、强大的生产能力和完善的销售体系,致力于在诸多重要治疗领域为广大中国患者提供富于创新、卓有成效的医药产品。同时阿斯利康公司通过与政府部门、社会团体、民间机构等广泛的技术合作,积极参与和支持中国卫生健康事业的发展。

第6篇

——进贤县张公镇中心学校

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劳动教育必不可少,发展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动实践意义重大。为此,我校在县教体局和镇党委政府的关心支持下,把劳动课程纳入校本科研和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以场地建设为载体,认真实施劳动教育,具体做法是:

一、多招并举,建立劳动实践场所

1、以校园土地资源为依托,搭建学生劳动平台。

近年来,我们对全镇各校的校园空地进行调查丈量并有效地整合,组织师生开垦利用,有的种起了蔬菜,有的种起了花生。有的栽种了果树,各个学校利用劳动课及课余时间进行实践,既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又使学校创收增收,为学校办学起到积极的辅助作用。

2、以校外农业企业相联系,建立劳动合作关系。

为更好地拓展户外劳动场所,让广大学生有更好的劳动实践机会,我们通过镇政府搭桥牵线,与学校周边两大农业企业签订了合作协议,让企业生产基地成为我校师生劳动实践的场所。一是与张公镇生态葡萄园进行合作,定期组织学生为他们剪枝、打叶、扫地块、摘葡萄、打包包装。二是与红壤研究所的农业场进行合作,我们派师生学习他们企业的劳动技术,然后按照企业的要求和布置,为他们的茶场摘茶叶,洗茶叶;为桔场培土、摘桔、过秤、包装,为杨梅场除草、摘梅。

3、争取当地政府支持,开辟新型劳动场所。

近日里,我们通过努力争取,得到了镇党委及当地群众的大力支持,镇领导为发展学生劳动实践场所,从张庙学校围墙外划拨了三亩土地供我校师生建设蔬菜基地,指派了附近农民为我们作技术指导并帮助我们翻耕土地,这一项目的实施对增进我校师生的劳动实践,改善我校师生生活将有着重大意义。

二、以劳辅教,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1、加强组织领导,健全工作机制。

为更好地增进学生的劳动实践效果,有效地发挥劳动实践的教育作用,使这一工作常态化,持续化,我校一方面成立了“学校劳动实践工作领导小组”,由校长任组长,副校长任副组长,下设劳动教研组和学科组,分班级依场地划出劳动片区,各片区指定责任人和指导老师。另一方面设立了劳动实践评价机制和实践经费保障机制,制订了《劳动奖惩办法》、《劳动安全制度》、《劳动课程岗位职责》,要求做到“工作有计划,阶段有总结,过程有记载,活动有安排”。

2、加强劳动教育,促进学生发展。

劳动课程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劳动课程的设计与管理,应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力求达到以劳育德,以劳启智,以劳健体,以劳取乐,以劳益美的综合教育效果。为此,我们要求每一位教师要以党的教育方针为指导,对每一次实践要精心设制,认真安排,严格实施。一是要着力培养学生的正确的劳动观念,让学生在劳动中欣赏劳动的成果,感悟劳动的伟大,认识“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真义,在劳动中培养勤奋,陶冶情操,感受光荣。二是要从教育为农的高度出发,培养学生的实用技术,同时要结合其他课程的教学实践,启迪学生的灵感和智慧,增长学生的知识;三是要充分发挥劳动课的运动功能,把握劳逸结合,劳思结合的规律,达到让学生强身健体的效果;四是在劳动中培养学生的快乐情趣,让学生在劳动的成功中享受快乐,在劳动的果实里品尝喜悦;五是要在劳动实践中设计曲线美、形象美、节奏美、成功美的动态情形,从而增进学生“美”的认识。

第7篇

劳动教育工作总结(学校)

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劳动教育必不可少,发展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动实践意义重大。为此,我校在县教体局和镇党委政府的关心支持下,把劳动课程纳入校本科研和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以场地建设为载体,认真实施劳动教育,具体做法是:

一、多招并举,建立劳动实践场所

1、以校园土地资源为依托,搭建学生劳动平台。

近年来,我们对全镇各校的校园空地进行调查丈量并有效地整合,组织师生开垦利用,有的种起了蔬菜,有的种起了花生。有的栽种了果树,各个学校利用劳动课及课余时间进行实践,既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又使学校创收增收,为学校办学起到积极的辅助作用。

2、以校外农业企业相联系,建立劳动合作关系。

为更好地拓展户外劳动场所,让广大学生有更好的劳动实践机会,我们通过镇政府搭桥牵线,与学校周边两大农业企业签订了合作协议,让企业生产基地成为我校师生劳动实践的场所。一是与张公镇生态葡萄园进行合作,定期组织学生为他们剪枝、打叶、扫地块、摘葡萄、打包包装。二是与红壤研究所的农业场进行合作,我们派师生学习他们企业的劳动技术,然后按照企业的要求和布置,为他们的茶场摘茶叶,洗茶叶;为桔场培土、摘桔、过秤、包装,为杨梅场除草、摘梅。

3、争取当地政府支持,开辟新型劳动场所。

近日里,我们通过努力争取,得到了镇党委及当地群众的大力支持,镇领导为发展学生劳动实践场所,从张庙学校围墙外划拨了三亩土地供我校师生建设蔬菜基地,指派了附近农民为我们作技术指导并帮助我们翻耕土地,这一项目的实施对增进我校师生的劳动实践,改善我校师生生活将有着重大意义。

二、以劳辅教,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1、加强组织领导,健全工作机制。

为更好地增进学生的劳动实践效果,有效地发挥劳动实践的教育作用,使这一工作常态化,持续化,我校一方面成立了学校劳动实践工作领导小组,由校长任组长,副校长任副组长,下设劳动教研组和学科组,分班级依场地划出劳动片区,各片区指定责任人和指导老师。另一方面设立了劳动实践评价机制和实践经费保障机制,制订了《劳动奖惩办法》、《劳动安全制度》、《劳动课程岗位职责》,要求做到工作有计划,阶段有总结,过程有记载,活动有安排。

2、加强劳动教育,促进学生发展。

劳动课程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劳动课程的设计与管理,应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力求达到以劳育德,以劳启智,以劳健体,以劳取乐,以劳益美的综合教育效果。为此,我们要求每一位教师要以党的教育方针为指导,对每一次实践要精心设制,认真安排,严格实施。一是要着力培养学生的正确的劳动观念,让学生在劳动中欣赏劳动的成果,感悟劳动的伟大,认识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真义,在劳动中培养勤奋,陶冶情操,感受光荣。二是要从教育为

农的高度出发,培养学生的实用技术,同时要结合其他课程的教学实践,启迪学生的灵感和智慧,增长学生的知识;三是要充分发挥劳动课的运动功能,把握劳逸结合,劳思结合的规律,达到让学生强身健体的效果;四是在劳动中培养学生的快乐情趣,让学生在劳动的成功中享受快乐,在劳动的果实里品尝喜悦;五是要在劳动实践中设计曲线美、形象美、节奏美、成功美的动态情形,从而增进学生美的认识。

只有把劳动实践活动与培养学生的德、智、体、美、乐有有机地结合,劳动实践才能真正发挥它的巨大教育功能。

建设劳动实践场所,有效地发挥劳动教育的功能作用,是一项意义巨大,任重道远的工作,从这个意义上讲,我校的工作还刚刚起步,但我们相信,有各级领导的关心支持,有当地群众的大力帮助,有我校师生的共同努力,我校的劳动实践教育工作一定能稳步推进、持续发展。

劳动教育工作总结(学校)

在全校师生的参与下,经过近一年的努力,我校的劳动实践活动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现将一年的情况作个小结。

一、劳动实践基地建立的缘起。

今天的小学生承载着明天的希望,担负着建设祖国的重任。然而,随着独生子女的增加,家长对孩子的宠爱之风日益盛行。四体不勤,五谷不分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学生比比皆是,甚至在我们农村也屡见不鲜。如此现象不能不引起我们教育工作者、家长和社会的高度警惕。虽然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科学的发达,我们的下一代肯定不是每天都是脸朝黄土背朝天的旧式农民的翻版了,但是中华民族的吃苦耐劳的精神,坚韧不拔的品质,却是我们生活的精髓,不能随意丢弃。xx是著名的银杏之乡,银杏是xx的名片,是学生最熟悉的树种。为了抓好民族精神的教育和培养,真正将新课程的理念全面贯彻落实,让延续五千年的中华民族文明历史得以发扬光大。我校建立了以银杏园为劳动实践基地,以银杏的栽培为校本课程的劳动实践活动。

二、指导思想。

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劳动知识和技能,最终让学生热爱劳动,感受劳动的快乐。是我校课外实践活动的指导思想。我们认为学生的素质不仅是基础文化素质,而且还应包括各种体力、能力和知识面,包括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的树立,只有全面地进行教育教学行为,才会让学生形成坚韧不拔、吃苦耐劳、乐观向上、胜不骄败不馁的精神风貌,才会形成客观看世界主观去努力的良好人格。新课程的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价值观,三者之间相互沟联,缺一不可。知识与技能是骨架表皮,方法与过程是血脉筋络,情感态度价值观是灵魂思想,学生的知识与技能除了认真学习书面教材以外,更需要课外的社会资源的大量补充,才能有机地结合社会理解课文,理解社会,形成能力,造就人才。

三、组织管理及实施。

为了更好地领导开展学校劳动实践活动,开发课程资源,让学生有全面发展的机会,学校组织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劳动实践基地领导小组。制定了详实可行的计划,并选派沈军、常勇、刘国兵三位老师担任劳动实践指导老师。老师学生一起干,全员参与,分工合作,老师教学生,学生教学生,互帮互学,教学相长,营造劳动实践氛围,让大家在劳动中快乐,在快乐中成长。。

四、收获和成果。

第8篇

(衡水学院法政系,河北 衡水 053000)

【摘 要】实践教学是《基本原理概论》课的重要教学手段,通过对实践教学类型的分析,探求提高《基本原理概论》课实践教学质量的对策。

关键词 ;实践;教学

1 《基本原理概论》课实践教学的必要性

《基本原理概论》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的主干课程,本课程的目的是对学生进行系统的理论教育,帮助学生掌握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树立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学会用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观察和分析问题,培养和提高学生运用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学生确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自觉地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实践教学是《基本原理概论》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提高该课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

2 《基本原理概论》课实践教学基本类型

《基本原理概论》课实践教学根据实践的场所不同,载体不同,环境不同可以分为课堂实践教学、校园实践教学、社会实践教学和虚拟实践教学四类。

2.1 《基本原理概论》课课堂实践教学

《基本原理概论》课实践教学是指以固定课堂为教学平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课程资源为依托的教学模式。通过在课堂上模拟实践情境,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在活动中主动地思考和解决问题。[1]这种实践形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课前实践活动,如课前新闻播报,学生上台讲课,小品表演等,另一种是课中实践活动,针对授课内容,对某一问题进行主题讨论。课堂实践教学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学效果反馈快,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掌握情况及时了解,并对学生存在问题给以解答。学生对这种教学形式的授课内容把握更准确,理解更深刻,能够留下深刻的印象。

2.2 《基本原理概论》课校园实践教学

《基本原理概论》课校园实践教学是以校园环境为载体,在课外进行的教学实践活动。这种实践活动的形式多样,主要包括:问卷调查,微电影制作,撰写读书笔记,访谈等。由于校园实践比较复杂,因此一般采取分组的形式完成,对于不同类型的实践项目,各成员都有明确的分工,以便更好的完成实践活动。这种实践活动题材较多,学生可选择自己喜欢或擅长的方面,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如音乐、舞蹈类学生倾向于视频制作微电影拍摄。而文科学生更乐于选择读书笔记的撰写。理科学生喜欢具有分析内容的问卷调查。只有因材施教充分发挥各学科学生的特长,才能更好的激发其实践能力。

2.3 《基本原理概论》课社会实践教学

《基本原理概论》课社会实践教学,就是在教学目标的指导下,通过社会活动,提高学生认知能力的一种教学方式。这种教学形式与校园教学实践相似,包括:问卷调查、视频制作、访谈等。所不同的是校园教学实践对象是学校的师生,而社会实践的对象是广大群众。学生通过深入基层,自身体验把课本上学到的理论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可以锻炼能力、提高觉悟、增长才干。

2.4 《基本原理概论》课虚拟实践教学

《基本原理概论》虚拟实践教学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运用计算机网络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等手段在计算机网络空间有目的的创造社会实践情景和条件,引导大学生进行探索、交流、自我教育的新型实践教学形式。这种实践教学主要包括:网络论坛、网络调查等。虚拟实践教学由于其沟通便捷的特点,深受大学生喜爱。特别是在互联网飞速发展的今天,学生通过网络可以收集大量资料,进行自主学习。

3 提高《基本原理概论》实践教学质量的对策

3.1 改变传统观念

传统的教学观念只注重理论教学,忽视了实践教学的作用和地位。其实,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既有区别又密切联系在一起。一方面两者相互区别,理论教学可以为学生打下良好的理论功底,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实践教学可以提高学生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另一方面两者相互联系,实践教学建立在系统的理论教学基础之上,在专业理论指导下开展,理论教学为实践教学服务,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因此,要综合提高学生能力,应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在重视理论教学的基础上,加强和完善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达到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

3.2 拓展实践教学形式

实行学生自主式实践教学形式与学校定期实践活动相结合的形式。学生自主式实践教学通过劳动教育和社会服务两种形式完成。学生自愿参加社会的各种公益活动,为他人奉献自己的爱心。通过这种教学形式,学生可以自觉运用所学的知识,为社会做贡献,培养热爱劳动,热爱人民的思想感情。学校定期实践活动是通过参观红色文化资源,使学生了解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无数先烈用自己宝贵的生命换来的,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为祖国的伟大复兴努力奋斗。

3.3 加强教师队伍

实践教学效果的好坏取决于教师队伍。要解决实践教学教师实践教学水平和综合素质不高的问题,就要大力提高教师质量,从提高教师实践教学水平和综合素质上着手,组建一支专职为主、专兼结合的实践教学师资队伍。一方面,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发展双师型人才。这就要求教师既掌握全面的理论知识,又要有较强的岗位实践经验,逐步发展为教师工程师、教师技师等复合型人才。另一方,提高教师综合素质。高校可以定期进行相关培训,聘请知名高校的教授,对教师开设讲座,提高年轻教师的实践教学水平和理论水平。

3.4 完善保障机制

完整保障机制应采取多种形式。首先,加强经费投入,保障实践基地的建设。实践基地的发展需要较大的资金保障,因此要有科学合理的预算和规划,保障实践活动顺利开展。其次,建立社会实践考评机制。制定科学、规范的考核评价体系,健全由学生、实践单位、指导教师、个人自评四位一体的考核形式,将考核结果计入大学素质拓展证书和学生档案。将大学生社会实践作为评估考核高校办学质量水平的重要指标,纳入高校党的建设和教育教学评估体系,制定行之有效的考核办法和激励机制,定期评选表彰先进集体和个人。[2]

参考文献

[1]刘畅.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2.

第9篇

一、指导思想

以“十三五”时期和2021年广东省教育工作会议精神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立足我校教育发展的实际,以现代化学校管理为中心,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目标,提出新举措,开创新局面,力争新突破。

二、工作目标

1、努力建设一支潭西镇小学教育系统高素质教师队伍。

2、狠抓教学工作,规范教学常规管理,提高潭西镇小学教育系统的教学质量。

3、加强辖区内各面上学校的领导班子队伍建设,着力建设一支事业心、责任心、进取心强的干部队伍,完善学校管理制度。

4、改进德育方式,增强学校德育工作实效性。

5、高度重视安全教育,努力做到“零事故”。

三、具体举措

1、队伍建设

以激活教师主动发展的内驱力为主要策略,以开展教育科研为重要手段,以青年教师发展为重点,努力建设一支潭西镇小学教育系统高素质教师队伍。

(1)在镇内开展结对互学活动,共同提高;每年进行一轮教学能手、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的评选活动,建立奖励制度,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充分利用优质教学资源,开展手拉手活动,通过校与校之间的交流,与他们骨干教师师徒结对,培养各校骨干教师,促进教师的快速成长。

(2)加强教育科研课题研究和管理。除了鼓励教师参加重大课题研究以外,还鼓励教师根据个人的兴趣和选择确立小课题,并纳入学校的课题管理系列,形成有分有合的科研课题群和勇于探究的骨干科研群体。

(3)加强理论学习和业务培训。

组织各类教师参加上级部门举办的相关培训和校内培训,促进教育教学观念的转变和业务水平的提高。

(4)开展丰富多彩的师德建设

开展敬业精神教育的主题活动,大力宣传和推广师德先进典型,完善师德评价制度。把师德表现纳入教师结合评价的主要内容,并作为教师评优评先和职务晋升等方面的依据。

2、狠抓教学常规管理,提高教学质量

(1)加强“五认真”确保教育教学质量

要求镇内各学校要以“备课要认真”、“上课要认真”“作业要认真”“质量监测要认真”“认真做好辅导”这五认真为标准去抓教学常规管理,中心小学不定期到各校进行抽查。

(2)坚持全面、全员、全程的教学质量目标管理,形成备课组长、学科主任负责制、教学常规考核制、教学质量随机调研制、教学质量跟踪管理制,完善创新质量保障机制。

(3)通过实行“推门听课”制度,促进高效课堂常态化。

要求各校校长、学校中层以上干部、教研(备课)组长要进行推门听课,要有记录,并列入教学常规检查的范围内。

3、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完善学校管理制度

(1)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保障学校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2)实行民主管理,充分发挥教代会的民主监督作用,全面推行校务公开,通过教代会,校务委员会等形式听取教职工意见,做到群策群力办好学校。

(3)进一步制定和完善学校各项规章制度,形成激励机制,使学校的各项工作有章可循,有制度可依,营造一个积极向上的工作氛围。

4、改进德育方式,增强学校德育工作实效性。

以“为学生终身幸福奠基”为德育目标,开展以“有礼、有爱、有美”为主题德育活动,统筹学校各项资源,整合各类教育内容,为学生终身幸福奠定良好基础。

(1)进一步营造充满童趣的校园文化环境,举办读书节、艺术节、体育节、科技节、爱心月等专题活动。

(2)开展以培养良好的文明素养和行为习惯,懂得与人交往的基本礼仪与社会规范为主要内容行为规范教育;开展以培养初步具有爱他人、爱集体、爱祖国的意识与情感的爱心教育,能知道生命的重要,开展珍爱生命教育,做到时爱自己;开展以培养初步具有感受美、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的劳动教育和艺术教育。

(3)加强班主任队伍专业化建设,深化班级文化建设。

5、高度重视安全教育,努力做到“零事故”。

(1)建立健全各项安全制度和安全应急预案,加强管理,加强演练,定期检查,及时整改,层层落实,责任到人。

(2)加强课间护导,值日教师要加强课间巡视,学校安全领导组成员,要定期开展对学校及学校周边进行全方位检查,发现问题要及时处置、上报。

(3)要定期更换、保护好消防设备,加强学生消防逃生演练,提高学生防范能力,加强防盗设施的维护检查,加强节假日值班巡查,努力打造平安、和谐校园。

新的学年摆在我们面前的工作是繁重的,任务是艰巨的,在新的一年里要认清形势,抓住机遇,振奋精神,积极进取,务实拼搏,与时俱进,为开创潭西教育新局面而努力奋斗。

第10篇

首先是抓育人观念到位。加强中小学德育教育是立身之本,做人之道。必须克服当前存在的重智育、轻德育,重课堂,轻实践,重校内,轻校外,片面认为学生学习成绩好,老师有业绩,学校有光彩,导致“一好”代“三好”的倾象,树立为学生终生学习打好基础的全面发展科学观:必须克服德育教育是隐性的,难以量化、摸不着,看不见,短时间显现不出来,因而不愿把时间和主要精力花在德育上的旧观念,树立不仅抓好智育,更要重视抓好德育的新观念,要克服把学习成绩作为唯一考核标准的旧观念,树立让受教育者成为一个合格公民的新观念。坚持从小培养,把德育教育贯穿于整个教育全过程。加强德育教育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青少年思想道德意识主要形成于学生时代,“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这话虽有夸张,但它说明了在养成教育过程中的重要性。一切道德从近身开始,从“小利、小礼、小廉、小耻”开始,从基本的礼貌行为规范开始,“礼义廉耻,国之思维,思维不张,国乃灭亡”,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持之以恒,常抓不懈。加强学校德育教育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赋予的历史使命。今天的中小学生几年甚至十几年后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主力军,他们将承担起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重任,要求我们必须从确保党和国家事业后继有人和社会事业兴旺发达的战略高度,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全局高度,牢固树立育人为本的观念,把德育工作摆在素质教育的首位,并真正落到实处。因为未来高素质人才除具备先进、系统、全面的科学知识的技能外,还要有迎接挑战所必须具有的创新思维能力、敢于竞争的意志、毅力和胆识等,这些人格品质的形成主要靠德育教育来实现。由此可见,德育无论对于现在还是面向未来都是一个战略性的大问题,德育教育工作非但不能削弱而是需要进一步加强。

二是抓教育内容到位。要从我国的基本国性出发,遵循社会和青少年身心发展的规律,认知规律,品德形成规律,根据课程改革的现实充分挖掘教材德育内涵,分层次确立德育工作内容,循序渐进地把道德建设的基本要求分年级,分层次确立德育工作内容,循序渐进地把道德建设的基本要求分年级、分层次、有计划地贯穿到教学全过程和学生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要从增强爱国情感做起,以爱国主义教育为核心,以弘扬中华美德和传统教育为重点,对学生进行政治素质、基本道德、基础文明,遵纪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教育,使广大学生从小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进行良好个性和心理品质的培养,针对中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把握最佳时机,抓住几项打基础性质的内容,即: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教育、为振兴中华而学习的学习观教育、诚信教育、培养积极健康的心理卫生教育、公民道德意识教育、劳动教育、优良传统教育、美育和关心未来教育。

三是抓实施途径到位。德育工作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的密切配合。通过课内外、校内外各种渠道和途径的实施,并充分发挥各自的功能,形成合力教育网络,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形成教育的整体效应。一是校内德育活动常规化。即通过开设思想政治课、德育课和其它学科教学的渗透;班主任、团队、学生会工作的灌输:自习课、课间活动、劳动课、校园环境建设等渠道的引导,抓好校内制度化、规范化建设。二是校外德育活动社会化。通过德育活动社会化,建立起学校、社会、家庭三结合的社会教育网络,营造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的良好社会环境,确保德育教育工作的效果最大化。

第11篇

就甘州而言,近年来,我区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着力加快科教兴区、科教强区进程,不断加大教育投入,加强公共教育资源的宏观配置,合理调整城乡教育布局,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不断深化,教师队伍不断加强,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显著提升。目前,全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和初中适龄少年入学率均达到100%,巩固率分别为100%和99.87%;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93%,职、普招生比达4.5∶5.5;高考录取率达92.2%,高考升学率多年位居全省、全市前列。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和生活质量的持续改善,人民群众对公平教育、优质教育更为关注,迫切要求我们科学推进教育内涵发展,使教育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实现经济社会转型跨越、与全国同步进入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因此,我们必须坚持“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新时期教育工作方针,始终突出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以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目标,以实施素质教育为主题,以促进教育公平为重点,以提高质量为核心,以文化建设为抓手,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全力做到“五个坚持”,夯实发展基础,加快发展步伐,推动我区教育事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科学发展。

坚持把促进公平作为教育政策的基本导向,形成更为普惠的公平教育。教育涉及千家万户,惠及子孙后代,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促进教育公平,就要合理配置教育资源,统筹各级各类教育的协调发展,统筹教育发展的规模、质量、结构和效益,不断缩小校际差距、城乡差距和群体差距,保障困难群体公平受教育机会,实现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要大力发展和普及学前教育,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办园体制,支持城镇小区幼儿园和乡镇中心幼儿园建设,健全学前教育办学机制和管理制度,努力提高学前教育整体发展水平,最大限度地满足群众对学前教育的需求。要高水平均衡发展义务教育,积极稳妥地推进中小学布局调整,使教育资源配置进一步优化,学校布局更加科学合理;不断加强农村学校基础能力建设,建立健全城乡一体化义务教育保障机制,全力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要全面提高普通高中教育质量,实现多样化、优质化、特色化发展,以满足不同学生发展需要。要全力推进职业教育快速发展,加大职业教育投入,健全多渠道投入机制,满足人民群众接受职业教育的需求,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要全面加强特殊教育,大力推进普教、特教融合教育,全面提高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普及水平。要健全各级各类学生资助政策,逐步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学前教育、普通高中教育纳入资助范围,完善奖学金、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减免学费、生活补助、勤工助学等政策,绝不能让一个学生因贫困而失学。

坚持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的核心任务,建设更高水准的优质教育。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振兴,教师为本。教师队伍建设是教育事业发展最重要的基础工作,是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任务和根本途径。面对提高教育质量,建设人才强区的新任务,教师队伍建设的基础性地位和关键性作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突出。要逐步建立健全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把教育资源配置和学校工作重点转移到强化教学环节、提高质量上来,建立以提高质量为导向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要树立人人成才的质量观,从重“教的立场”转到重“学的立场”上来,把“人人成才”作为学校发展的核心任务,尊重学生、爱护学生、欣赏学生,关注成长。要大力实施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提升计划,着力提高教师业务知识水平,不断加强教师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职业心态教育,全面推行教师岗位管理,健全绩效考核奖惩、末位调整等制度,加强教师队伍管理,着力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引导教师精心教书、潜心育人,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和引路人。要建立健全教师交流机制,不断改善教师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条件,切实落实教师绩效工资制度,逐步扩大各级各类教师中、高级职务岗位数额,充分调动广大教师工作积极性。要建立健全政府、学校、家长共同参与的质量评价体系,力争做到教育过程的公平,教育评价的公正,教育结果的公平公正,引导学校走以提高质量为重点的内涵式发展道路。

坚持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促进更加全面的素质教育。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永恒主题,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全面发展的好学校应当在办学水平等元素平衡的基础上,追求特色发展能力,促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有机融合,办适合学生发展的现代化教育。因此,我们必须坚持德育为先,根据青少年学生不同阶段的身心特点和实际情况,把对学生一以贯之的思想品德教育渗透到学校各项活动之中,融入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增强德育工作的吸引力、感染力。注重加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教育,多形式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从小培养学生的文明习惯、品德素养和社会公德,塑造合格公民。坚持能力为重,大力加强学生学习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根据学生认知特点和成长规律,加强学生社会实践实训基地建设,广泛开展各种形式的实践活动。坚持全面发展,大力加强学生身心健康教育,加强学校体育、美育、劳动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促使学生强健体魄,不断提高艺术修养、劳动技能和心理素质,使学生主动活泼地学习、健康快乐地成长。

第12篇

关键词:教职工;思想政治;工作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 科学技术的不断更新, 事业单位面临着更为复杂的局面,搞好事业单位教职工思想政治教育势在必行。人事工作联系着每个职工的切身利益,如调资,晋升,岗位的设置,福利等各项人事活动,没有一样不涉及每个职工的利益,但有受到政策所限,不可能使每个人满意,因此要加强职工的思想工作是极其重要的,做好教职员工的思想政治工作是人事管理工作的重要保证。

1、强企业职工思想教育工作的重要意义

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以来,事业单位面临的发展环境就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如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胜,是每一个事业单位时刻需要思考的问题。加强职工思想教育工作,正是基于提高职工的凝聚力,全心为事业单位的发展共同努力,以不断提高事业单位的核心竞争力。

因此,其意义具体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

1.1 引导职工对单位发展理念的认同,增强凝聚力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单位的发展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单位只有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才有可能求发展,为教职工造福。因此通过对教职工开展思想教育,就是需要对单位的发展理念,企业文化进行宣传,让教职工能为单位所想,为企业所做。促进教职工自觉的努力工作,无私奉献精神,为单位多做贡献。树立职工的单位自豪感,增强单位的凝聚力。

1.2 培养职工正确的价值观,实现与企业共同发展

在韶关市安全生产宣传教育中心,有的教职工对自身要求不高,对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关系认识不正确。正确的思想政治教育,可以使职工充分认识到自己与单位的关系,自觉的为企业的发展和自己的发展而努力工作,从我做起,爱岗敬业,把自己的利益和企业的利益紧紧联系起来。只有这样,才能在为单位创造更多价值的同时,也开拓自己的发展空间,实现单位发展和个人价值的实现共赢的局面。

2、当前教职工思想政治存在的问题

随着事业单位机构的不断整合,事业单位改革步伐的加快,单位职工思想政治工作呈现出了许多前所未有的新特征。主要表现在:

(1)多年以来,单位职工思想政治教育一直把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作为一项长远目标来抓, 但落实到近期目标却不够明确具体。职工队伍的文化层次和知识水平不断提高,独立思考判断能力越来越强,思想多元化特点越来越突出。

单位有些领导职工认识不到位,存在求稳怕乱的思想。主要表现在对改革的积极性不高,有的担心岗位设置及待遇问题,有的持观望态度,有的甚至有抵触情。

(2)随着利益分配制度的改革,职工思想上产生了许多新问题。单位体制改革内部机构调整重组和分配制度改革带来的心理失衡;有收入分配制度、人事制度,职工对新的理念需要有个认识和理解的过程,尤其是兵改工职工的工作不能很好地满足实际需要,他们上岗难的实际问题一时难以解决, 或者说正在加剧,职工心里失衡的矛盾更加突出。

(3)伴随着生活方式的多样化,职工的生活空间不断拓展,给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新课题。当前,社会大众媒体发展迅速, 信息渠道增多、电视、广播、书刊、互联网等多媒体方式并存,文化市场和互联网还存在着一些不健康思潮和文化糟粕,新时期的思想工作受社会环境影响越来越大等等。

3、加强教职工思想教育工作的实现途径

3. 1 进一步完善企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机制

做好教职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首先需要有完善的工作机制来予以保障。只有机制运转流畅,各项工作有序进行,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笔者认为,在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机制方面,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建立领导干部负责制和多部门岗位责任制

单位政工领导干部要将责任落实到人,建立起有效的责任制。将思想政治工作目标具体化,由各部门领导牵头承包各自的思想政治工作任务,将思想工作融入到行政经济工作中去,由幕后工作推进到管理一线上。同时各部门建立层层责任制和追究问责制,一级管一级,层层负责,通力合作,搞好思想政治工作。

(2)健全思想政治工作调控机制

单位要及时地了解职工的思想动态、实际需要、家庭状况和工作状况,做好预防准备。对一些错误倾向、矛盾冲突要及时处理,避免问题扩大化,造成难以挽回的损失。同时单位还要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执行力度和目标实现建立反馈机制,及时掌握反馈信息,采纳职工的合理建议,找出问题,及时改正。

(3)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和保障机制

单位要结合思想政治工作的目标和效果来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制定有效的激励机制,把思想政治工作与绩效考核结合起来。将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作为考核领导干部、班子成员创先争优的重要依据。单位应坚持“精简,高效”的原则,合理的调整政工机构,通过配备专业化的政工人员,加强政工培训,不断提高政工的综合能力。加强文化阵地建设如图书阅览室,活动中心,新闻天地,企业文化阵地等。加大对政工部门的资金投入,提高政工待遇,为思想政治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保障。

3.3 增强教职工思想教育内容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在开展教职工思想教育中,对教育内容体系的建设,决定着教育效果的优劣。因此,加强职工思想政治教育,就要重视内容安排的针对性、系统性、实效性及其结构的科学性,使内容成为一个完整、高效的体系。笔者认为,从我国当前社会所处的历史阶段出发,结合本单位发展的实际需要,对职工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应当紧紧根据前文论述的三个层面开展工作。在此基础上还要选好教材、编好教材,使教材满足教育目的和内容的要求,特别要注意编写一些与单位实际情况相符合的内容,避免教育内容的形式化和教条化。

3.4 加强对教职工思想教育工作方法的创新

对职工进行思想教育,需要讲策略,讲方法。传统的说教、灌输形式明显不能满足新时代职工的需求。要本着实事求是、平等信任原则,进行正面引导,讲求实效,探索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比如在思想政治教育实施中,往往是通过理论讲授、理论学习和理论宣传教育来达到教育目的; 然后辅之以劳动教育、社会调查等实践方法来强化学习效果。那么在这一过程中,具体该如何开展工作,如何让职工能将接受的教育内化为自己的思想意识和行为,就需要我们讲策略,想办法。特别是进行理论传授过程中,我们应避免空洞的理论灌输方式,而更多地可以结合当前社会实际,单位发展实际来提高教育效果。而在实践教育当中,应当避免形式化,走过程的现象,应加强对实践教育结果的评价与考核,使实践具有其本身的现实意义所在。

3.5 努力提高思想政治工作干部队伍的业务素质

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能否实现,其内容和过程能否得到贯彻落实,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的业务素质。在新形势下,打造一支高素质的企业政工队伍,对于适应思想政治教育新要求,单位改革发展新需要具有重要的保证作用。当代单位政工应具备的素质包括六个方面,即政治素质、思想素质、道德素质、知识素质、心理素质和能力素质。为此,要从增强思想政治工作干部的敬业精神、提高其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水平和操作能力三个方面着手,实现思想政治工作干部队伍的专业化,包括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专业修养和专业精神、专业研究和专业成果。特别要重视学习现代教育学理论,积累开展职工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经验,力争在教育中学会教育。还要加强培训、加强交流和调研,提升整体教育水平,打造出一支业务素质过硬的政工干部队伍。

4、结束语

总之,做好教职工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提升单位核心竞争力,实现科学发展的重要保障。只要有认真负责、用心工作的职业素养;竭尽全力、尽职尽责的敬业精神;把握政策,服务职工的工作理念,就一定会在工作中不断地充实、提高自己,从而实现职工个人价值和单位的可持续发展共赢的局面。

参考文献:

[1] 李长弓.基于和谐社会的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转变[J].改革与开放,2011,(1 4):71.

第13篇

社会实践能够丰富学生的社会经验,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认知社会,最终服务社会,实现养成教育的目标,最终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语言和行为习惯。随着教育的发展和进步,国内外学校都重视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但中外社会实践活动存在较大的差别,我国学校的社会实践活动还存在一定的问题,本文分析了中外学校社会实践活动,结合我国的实际国情及社会发展需求,借鉴先进的社会实践活动经验,推动我国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关键词:

社会实践;养成教育;中外差异

1.社会实践在养成教育的意义

由于我国特殊的国情现状,我国大学生很多出生于独生子女家庭,生活相对优越,难以理解工人、农民的劳动状况,对创造社会财富没有明显的概念,容易出现唯我独尊的心态。社会实践活动能够帮助学生了解社会、了解不同的生活方式,从社会实践中获取生活、社会经验,从而形成善解人意、诚实守信等品质,了解复杂的人际关系,提升生活和社会技能。另外,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社会中存在各种各样的风险和危机,学生的生活阅历稀少,缺乏社会和生活经验,在复杂的环境中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容易走上歧途。社会实践能够帮助学生更早地熟悉社会环境,理解社会环境中的正面、负面情形,有助于他们更理性地认知社会,提高他们的竞争能力和经受挫折的能力,拥有更健全的心理素质。

2.社会实践在中外养成教育的差别

2.1社会实践制度的差异

为了促进我国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2004年相关部门颁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在该文件中指出各个高校要将社会实践活动归纳到教育教学体系及教学大纲中,社会实践活动要有固定的教学学时和学分,学校要给予经济投入和扶持。2005年我国教育部、等多个部门联合《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意见》,该文件再次强调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重要意义,并且明确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要求。目前,长春光华学院外语学院形成相对适应学校教育情况的社会实践制度,主要有《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实施细则》、《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实施办法》等文件制度,文件对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进行规范和要求。同时制定相应的考核标准和管理办法,对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进行考评,落实学生的社会实践。但我国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中的制度中,仍然存在四个方面的问题:首先,我国的宏观调控力度有待提高,没有具体的政策对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进行规范;其次,社会实践活动的模式较单一,难以适应学生的专业需求;再次,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考核机制缺乏合理性,实际运用中出现各类问题;最后,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保障机制不够完善。国外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制度归纳起来,具备以下四个共同点:第一,国家政府重视宏观调控,通过法律、政策等对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进行保障。政府制定的法律和政策,强化高校与企业的联系,保障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第二,大学生社会实践教学为高校的必修课,并且规定社会实践活动所占必修课的比例。高校注重培养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并且将社会实践活动贯穿整个大学课程教学。第三,高校的社会实践活动模式多样化,实践程度逐渐提升。首先,学校与企业双元式的模式,教师深入企业,教学中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大学生通过在企业工作、研究等完成实践活动;其次,劳动教育模式,大学生通过参与劳动获得相应的学分,形成职业观和热爱劳动的道德情操;最后,社会志愿服务活动及社会责任教育,大学生在学校的安排下参与各类社会实践和服务活动,接受学校的责任课程的学习及实践活动,从而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第四,高校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完成体验式的就业,就是通过实习等方式完成社会实践活动,既体验本专业对应的工作内容,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还能够从实习就业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职业观。

2.2社会实践教育途径的差异

实践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获取经验,同样能够对学生所学进行检验。目前,国内外高校都重视社会实践在养成教育中的作用,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建设大学生的精神世界。首先,我国高校都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但教材内容注重理论,脱离社会实践。其次,我国高校在学生入学初期,会开展军训等军事化训练,增强学生的国防观念、爱国精神,培养学生的艰苦奋斗等价值观。但在我国的军训中,更注重形式化的教育,训练的时间较短,且学生在军训期间存在各类问题,难以达到军训的教育目的。再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目前,我国高校在暑假期间都会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要求学生参与生产、服务、公益等活动中,从实践活动中形成实践能力,培养价值观和劳动观。但由于缺乏学校的组织,大多数学生为了获得学分而参加实践活动,少数学生通过造假来获得学分,最终难以达到实践的目的。最后,我国高校注重对学生的成绩要求,但对学生的素质的考核要求不高,教师和学生难以真正重视社会实践的开展。国外高校非常重视学生的社会实践教育,教材内容要紧贴实践,理论与实践结合,理论部分非常简单,但注重活动性及与社会的联系性。同时,在教学中学校会邀请从事与课程内容相关的工作人员进行课程的讲授,与学生共同探讨,让学生的养成教育落到实处,从而形成良好的认知和判断能力。由于国外的人口基数相对较少,目前韩国、美国等国家都要求适龄大学生服兵役,从军事训练中形成爱国主义精神,树立吃苦耐劳的价值观。同时,国外高校非常注重学生的主题社会实践活动,在学校的组织或介绍下,学生完成不同主题的实践活动,并且实践活动的成绩将会纳入学生的档案,作为必修科目之一,也会参与考核,最终形成社会责任感。另外,国外高校将学生的品德、素质作为考核内容之一,在升学或者今后的发展中都有重要的作用。

3.加强社会实践活动的对策

3.1更新教学理念

我国各大高校要重视大学生的社会实践,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重视高校学生的社会实践,提高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使大学生快速地适应社会的发展和需求。同时,大学生要正确认识社会的竞争和挑战,不仅要掌握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还要将知识运用到实践中,从社会实践中形成健全的心理素质。

3.2完善社会实践制度

目前,我国高校的社会实践制度存在一定的缺陷,因此政府要加强通过相关法律、政策保障学生社会实践的开展,高校要积极完善既定的制度。首先,可通过导师制度引导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尤其是刚入学的大学生,心理上仍存在应试教育的意识,大学的自由生活容易让学生放松或者迷茫,导师的引导能够帮助学生明确奋斗的目标;其次,高校要将社会实践作为考核内容之一,且完善考核制度,通过激励学生,让他们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同时,社会实践活动要作为教师的考核内容之一,教师要更重视社会实践的开展;最后,高校要积极与社会各界合作,与用人单位、社区、部门合作,为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提供良好的平台。

3.3丰富社会实践模式

首先,在大学生入学后,学校要引导学生进行学习规划和职业规划,帮助学生明确自己的奋斗目标,促使他们积极地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其次,学校和导师通过课题研究的方式,吸引学生参与课题的研究中,获得更多的社会实践机会;再次,学校组织社会服务、公益活动等,落实学生的养成教育,让学生体会社会的多面性,形成富有同情心的现代化新人;最后,鼓励学生主动的参与社会实践中,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兴趣、专业等,参与社会实践,并且主动地寻求实践机会,参与实践活动。大学的社会实践活动能够实现养成教育的目标,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语言及行为习惯,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为社会输送高素质、高尚品德的人才。养成教育的理论教育学,学生只能够形成相关思维、语言和行为的概念,而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则能够将所学的概念转化为形象、具体的习惯,并且最终养成良好的语言、思维及行为习惯,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

作者:刘晓晶 单位:长春光华学院

参考文献:

[1]唐征友,江春鸣.关于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哲学反思[J].教育与职业,2011(12).

第14篇

当前,在学校如何进一步发展的问题上,校长首先要有研究的意识。学校所处的社区环境、在区域性教育中的位置和学校的发展历史,尤其是现在面对的问题、困难、积淀下来的优势等,都是校长首先必须研究的。任何学校的内涵发展,都建立在学校自身基础之上。发现自己学校的问题,就是发现了学校发展的空间;能否意识到学校发展的有利因素,也关系到学校发展的现实路径问题。

当校长将视野从向“外”看转为向“内”看时,当校长能在外界背景下关注自己内部的发展问题时,就会发现:每所学校都是独特的,每所学校的发展都具有挑战性,每个校长都面对着不同的发展任务。而正是这一“丰富的独特”,对校长整体的思维方式、观念体系、管理能力、生命情态等提出了挑战,并具有了提升校长成长水平的可能。

一、 管理中追求“管”中见“活”

在管理主体上实行“教师的事学校管、学校的事教师管”的原则,激活主体能动性;在管理方式上实现了“权力管理制度管理自主管理”的转化;在管理力量上灵活地集结了社会、家庭、学校三股力量。如聘请专家为学校顾问,开设家长学校,举行家长咨询活动协助管理教育学生。在管理对象上既重教师又重学生,对教师的管理既重教师的“材”能充分“燃烧”,更重教师的观念更新,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交流方式更新新教师的观念。对学生实行“给机会、予肯定、求发展”式的宽松管理。给学生参与的机会,每个学生在六年学习中,至少得做一次小干部;给学生竞争的机会,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比赛;给学生成功的机会,让每个小学生至少体验一次成功的欢乐,如取消半期考试,评“三好生”够标准就上。

二、 教学中倡导“高效”求“活”

在教学中,教师要做到“科研、教学、学习”三结合,从实验、教改中提高教学水平,达到“活教学”的境界。在教学内容上突出教师能动、科学地处理教材,提倡组合教材,体现教学活动的依托性与创造性。在教学方法上追求多样性的知情统一,注重激活学生兴趣,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在愉快而富有启迪的氛围中学习。

在教学形式上既重课内教学,又重课外辅导;在教学评价上既重教学过程,又重结果,既重智力的发展,又重个性的培养。在课堂中,我们以“生活、创造”为出发点,尊重学生的人格和意愿,让学生在尊重中学会尊重、在责任中学会负责、在参与中学会做人。在学习方式上,改变他主与被动,构建主动参与与实践操作相结合的方式,注重学生自我批评意识和怀疑意识,鼓励学生对书本的质疑和对教师的超越,赞赏学生独特性和富有个性化的理解和表达,引导学生多从事实验活动和实践活动。 转贴于

三、 成长中显现“质量”突“活”

在课堂上学生不仅学习知识、获得技能,更重要的是获得学习方法;劳动、科技等活动中不仅让学生获得兴趣的满足,更重要的是在学习中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在美的教育过程中不仅是让他们学有琴、棋、书、画等一技之长,更重要的是陶冶情操,培养他们欣赏、鉴赏的能力。让小学生当小记者、小摄影家、小接待员,参与管理图书室、电教室、校园卫生等活动,旨在培养小学生的角色意识与自主精神;在社会活动中让他们去野外训练、农村劳动、工厂参观、营地学习,不仅让他们了解社会生活,更重要的是让孩子们学习做人与做事。

在校园环境的影响下,课堂教学的探索下,多样活动的体验下,孩子们的心灵受到了洗礼,情感受到熏陶。

经历了“活”的教育,素质教育的目标正在显现:德育重在养成学生良好的行为,培养学生强烈的成才意识;智育不仅让学生学习知识,获得技能,还要让学生获得终生受用的学习方法;体育在于培养锻炼身体的热情,掌握一项终生受益的锻炼项目;美育要求学生在琴、棋、书、画、舞蹈等活动中学习鉴赏、追求、表现美,并有一项专长;劳动教育要求学生养成劳动习惯,并会劳动。这些目标的实现,正是在校长办学思想的引领下的一种承载,这种承载需要思考、需要底气、需要理想。

这里的思考,不是为了应付别人的要求而作,而是为学校的发展、自己的工作而准备的。思考,就是学校发展的整体构想与目标设计。校长要在研究学校的基础上,在整合学校成员个人愿景的前提下,以发展的视野、改革的思路,对学校发展作建设性的构想。

第15篇

近日,有七省(区)自2021年启动高考综合改革,即从2021年秋季入学的高中一年级学生开始实施,2024年高考不分文理,下面是小编整理的2021新高考改革某些省份的变化,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2021新高考改革某些省份的变化甘肃:自2024年起,合并本科一批、本科二批录取批次,按照首选科目物理、历史两个类别分别编制招生计划,分别划定录取分数线,实行“院校专业组”平行志愿投档录取模式。

黑龙江:自2024年起,考生志愿由“学校+专业(组)”组成,实行平行志愿投档录取。本科段招生除提前批次外,实行同一批次录取。适当增加平行志愿填报院校数量,增加考生志愿选择和录取机会。

吉林:自2024年起,统一高考招生录取按照物理、历史两个类别,分列招生计划、分开划线、分开投档录取。考生在高考成绩公布之后填报志愿,实行平行志愿投档录取,具体志愿填报和录取办法高考当年向社会公布。

安徽:从2024年起,考生志愿按“院校+专业组(专业)”,以平行志愿方式投档。适当增加志愿填报数量,满足考生志愿填报需求。志愿填报及投档录取均不分批次,按照考生总成绩分时分段进行。

江西:自2024年起,按照“院校专业组”方式实行平行志愿投档录取,按照历史、物理科目,分别编制专业招生计划,分开划线、分开投档、分开录取。进一步减少录取批次,优化平行志愿投档和录取办法。

贵州:自2024年起,普通本科高等学校考试招生按物理科目组合和历史科目组合分列招生计划、分别划定最低录取控制分数线。合并一本二本批次。考生志愿由“专业(类)+院校”组成,实行平行志愿投档,实现“多元录取”。

广西:2024年起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实行“院校+专业组”平行志愿投档录取模式,按照物理、历史两个类别,分列招生计划、分开划线、分开投档录取。

3+1+2高考选科注意事项一、学科基础

基础好,也就成绩,相当于一个好的起点。选择优势学科,其意义不言而喻。

二、提升空间

学科基础代表的是现实状况,提升空间则代表未来可能,它是学科后到高考前,影响学科成绩变量的关键因素。有些同学在某些学科上或许基础较差,但仍有可能在一年或两年后超过其他人。

三、兴趣倾向

做感兴趣的事会让人心情愉悦,选择有兴趣的学科进行学习,不仅可以增强学习动力,极大程度地减少学习过程中产生的厌学、怠惰等负面因素,有时还能起到事半功倍的出奇效果。

黑龙江新高考具体安排从2021年秋季入学的高一年级学生起,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分为合格性考试和选择性考试两类。合格性考试成绩是普通高中学生毕业认定的主要依据;选择性考试成绩计入考生高考总成绩,作为普通高校招生录取的重要依据。

合格性考试覆盖高中14门课程

覆盖国家普通高中课程方案规定的除劳动教育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外的所有科目,共14门(语文、数学、外语、物理、化学、生物学、思想政治、历史、地理、信息技术、通用技术、音乐、美术、体育与健康)。考试内容为必修内容,考试成绩以“合格/不合格”呈现。普通高中在校生均须参加合格性考试,考试科目成绩全部合格者,颁发普通高中毕业证书。

选择性考试1门首选2门再选每门满分100分

考试内容为必修和选择性必修内容,考试科目包括:物理、历史、化学、生物学、思想政治、地理6门,考生以高校专业选考科目要求和自身特长等为主要依据,选择其中3门参加考试,包括1门首选科目(在物理或历史中选择1门)和2门再选科目(在化学、生物学、思想政治、地理4门中任选2门),就是大家熟悉的“3+1+2”中的1+2模式。选择性考试每门科目满分均为100分,成绩当年有效。同时,建立再选科目托底保障机制。

据了解,从2024年起,全国统一高考考试科目为语文、数学、外语3门科目,使用全国卷,不分文理。外语科目考试由听力(30分)和笔试(120分)两部分组成。考生高考总成绩由全国统一高考的语文、数学、外语成绩和全省统一组织的3门选择性考试科目(一门首选、两门再选)成绩构成,总分为750分。其中:语文、数学、外语3门以原始分计入总成绩,满分均为15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