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冶金经济与管理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摘 要:当前,冶金行业面临着市场竞争加剧、利润空间缩小等一系列问题。因此,如何增强企业抗风险的能力,提高企业的经济实力,这已经成为众多冶金企业必须解决的重大课题。冶金行业应该加强预算管理,从而提高冶金行业的财务管理水平。本文从全面预算管理现状以及全面预算管理方面等方面进行了探讨,以便采取更为有效的措施对其进行优化,以便进一步完善财务管理工作体系,从而推进企业管理更为科学合理有效的实施。
关键词:冶金行业;全面预算管理;财务管理;优化
当前,由于受到原材料价格上涨等因素的影响,冶金行业面临着市场竞争加剧、利润空间缩小等一系列问题。因此,如何增强企业抗风险的能力,提高企业的经济实力,这已经成为众多冶金企业必须解决的重大课题。全面预算管理作为一种现代化管理手段,是指在经营目标的指导下,利用预算对各企业的各部门、各单位的各种财务及非财务资源进行分配、考核、控制,以便更为有效的管理企业和最大程度地实现经营目标。它为企业搭建了一个统一、高效的管理平台。而财务管理是现代企业管理中涉及面广、综合性和制约性都很强的系统工程,是企业管理的核心内容,但是也是企业管理中的薄弱环节。因此,在全面预算管理背景下加强冶金行业财务管理发挥其在企业管理中的核心作用,是摆在当前冶金行业管理者以及财务人员面前的当务之急。
一、冶金行业预算管理的内容及意义
一般来说,全面预算管理已经成为众多企业为实现经营战略目标,通过预算的方式对公司日常经营行为、投资行为和筹资活动等进行合理规划、预测及描述,并依据预算对其执行过程与结果进行计量、控制、核算、分析,进而开展考评和奖惩等一系列活动的总称。全面预算管理被看作是企业为实现战略规划而实施的内部管理活动,是企业的战略行为。全面预算管理是通过预算的方式是实现企业战略规划和经营目标的一系列过程,涉及到企业经济活动的各个方面,具有全面控制约束力。同时,全面预算管理也是一种激励机制,有助于调动企业员工的积极性,促进企业效益最大化。
作为企业自身进行的一种控制行为,全面预算管理把企业的经营发展战略目标通过预算的方式进行量化并层层分解,使下属单位的经营目标与企业发展战略目标相结合,提高对企业经营活动的全过程进行控制,提高企业经营效率,化解和防范财务风险。而当前由于受到原材料价格上涨等国际经济危机因素的影响,我国冶金行业普遍面临着市场竞争加剧、利润空间缩小等一系列问题。因此,加强全面预算管理对于冶金企业的长远发展具有以下重要意义。一方面,有助于提高企业财务管理及执行的能力。财务预算以企业经营战略为指导,通过对企业内外环境及资源的全面分析,把企业发展战略逐步落实到企业的日常经营活动中。并且通过对企业预算执行情况的监控,可以及时发现企业预算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通过采取有效措施进行纠正。通过对企业预算的有效监控,推动冶金企业发展战略目标的顺利实现。另一方面,有助于冶金企业资源的优化配置。冶金企业面临着激烈的市场竞争,通过对资源的优化配置,可以显著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而预算是优化冶金企业资源配置的有效手段。通过预算,可以在企业内部整合各种资源,对相关资源进行有效配置和系统规划,确保冶金企业的资源配置状况与企业经营战略目标相互配合,避免资源的浪费。同时,也有助于提高企业抵抗风险的能力。在进行预算的过程中,可以对企业面临的外部环境及经营发展状况进行预测,并有针对性采取应对措施。当然,预算不能完全解决冶金企业发展中面临的问题,但可以大大降低潜在风险,推动企业根据实际情况对战略规划进行调整,提高冶金企业抵御风险的能力。
二、冶金行业实施全面预算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全面预算管理是企业对于未来经营发展状况的总体规划,是企业一项重要的管理方式,对于提高企业经营效率,化解和防范财务风险等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我国冶金企业在推行全面预算管理的过程中,尽管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由于制度不够完善、观念还比较落后等因素的制约,在实施全面预算管理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全面预算管理的观念有待进一步提高
在实施全面预算管理的过程中,观念因素发挥着重要作用,企业对全面预算管理的认识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到预算管理的实际效果。我国冶金企业在推行全面预算管理过程中,还存在着观念比较落后等问题,这已经严重影响和制约着冶金企业财务管理的健康发展。冶金企业很多员工对全面预算管理的认识不够清晰,甚至把预算看作是财务部门的事情,导致一些部门对预算管理工作不够配合,没能发挥协同作用。还有部门预算执行部门,如采购部门、运输部门、生产部门以及检测部门相互推卸责任,影响到全面预算管理的效果。
(二)预算管理制度不够完善
当前国内很多冶金企业还没有建立负责预算管理的专门机构,一般是由财务部门负责企业预算的编制、执行及管理工作。在实际运行的过程中,以财务部门为主导,往往会削弱财务预算的执行力,缺乏完善的制度保障和专业的管理机构导致全面预算管理面临着巨大的困境。因此,我国冶金企业必须通过完善制度建设,设置专业的预算管理机构来提高企业预算管理工作的有效性。
(三)预算编制科学性不足
对于冶金行业来说,财务预算要通过年、季度等方式体现出来,时间跨度较大,而在编制预算的过程中,通常是以历史指标值为参考的。因此,在进行财务编制的过程中,必须要对冶金行业未来市场走势以及企业未来生产经营状况进行科学预测和准确判断。但是,在实际工作中,部分冶金企业的预算指标体系涵盖面窄,对经济发展状况的预测不够准确,项目不够完善,也不能真实准确反映企业整体及其部门的实际工作情况,这就很难发挥预算编制的作用。
(四)预算执行过程中随意性较大
当前,国内冶金企业财务管理中普遍存在着重编制而轻执行的情况,缺乏科学完善的监督体系,造成预算在执行过程中主观随意性较大,很多项目资金遭到挪用,致使预算与执行结果之间存在较大偏离。很多冶金企业在进行预算评价时缺乏严肃性,不能发挥监督作用。这就影响到全面预算管理工作的实际效果。
三、冶金行业预算管理的改进策略与建议
(一)对冶金企业的预算编制模块进行优化
为了加强全面预算管理,提高预算编制的准确性和科学性,冶金企业应当从企业发展实际出发,对预算编制模块进行优化,建立年度预算与滚动预算相结合的预算模式,合理解决财务管理过程中存在的职能划分问题,对相关预算数据及时更新,提高预算工作的准确性。同时,在对生产成本进行预算管理过程中,通过及时调整产品价格等方式减少由于原材料市场价格波动而对企业经营造成的影响,并通过这种模式对产品利润状况进行科学预测,提高冶金企业预算管理水平。
(二)根据市场变化适时调整企业财务预算
由于企业财务编制在企业内部具有执行力和约束性,在一般情况下,不能随意变更或者调整。但是,如果编制预算时的经济市场环境发生较大改变,包括技术手段、原材料价格以及市场需求等发生重大变化时,冶金企业也应当对预算进行必要的调整,使预算更具有准确性和可操作性,同时也增强了冶金企业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三)建立健全预算管理制度
制度是落实全面预算管理的有效手段和重要保障。全面预算管理作为一种管理方式,必须建立在科学完善的规章制度基础上。一方面,冶金企业必须建立健全全面预算管理的基本制度,对预算管理的基本原则、组织体系、预算内容以及考核制度等做好明确规定。另一方面,要制定具体的全面预算管理办法。要根据企业发展状况以及预算编制情况制定具体的全面预算管理编制、审批以及预算执行、考核奖惩等办法。只有建立健全预算管理制度,才能提高运行企业经营质量和效率。
(四)提高企业员工预算管理意识。为了全面落实全面预算管理的相关制度,必须提高冶金企业广大员工的预算管理意识,只有这样才能为全面预算管理创造良好的运行环境和舆论氛围。员工的预算管理意识,是企业贯彻执行预算管理的重要保障,是发挥财务管理作用的重要条件。预算管理涉及到企业各部门,只有该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加强沟通与协作,才能充分发挥财务管理的作用。
(五)加强对预算执行情况的考核和奖惩力度。要落实全面预算管理的相关制度,必须要将预算执行情况与部门或员工个人的绩效评价挂钩,加强对预算执行情况的考核及奖惩力度,只有这样才能确保预算的执行。一般来说,企业在对各部门预算执行情况进行考核时,应当以企业正式下达的预算方案为依据。在考核工作结束之后,企业要认真按照相关规定,进一步落实相关责任,并及时兑现奖惩措施。
四、结语
由于容易受到市经济场因素的影响,冶金企业普遍面临着市场竞争加剧、利润空间缩小等问题。因此,必须进一步提高企业抗风险的能力,增强企业的经济实力,这已经成为我国众多冶金企业的共识。而在实现这一目标的过程中,冶金企业必须要推行全面预算管理,不断降低企业经营成本,通过对预算编制模块进行优化、建立健全预算管理制度以及加强对预算执行情况的考核和奖惩力度等方式强化冶金企业的财务控制,不断降低财务风险,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实力。(作者单位:大唐内蒙古鄂尔多斯硅铝科技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 张长胜.企业全面预算管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2] 戴丽,姜臣宝.钢铁企业全面预算管理中的问题与对策[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0,(04).
[3] 肖文.工业制造企业预算问题解析[J].现代商贸工业,2010,(12).
关键词:经济 管理 困境 对策
1.企业经济管理现状
企业经济管理其主要指企业为了实现经济利益的提升而做出的一种企业调整,企业管理人员对于企业经营方面的策略、活动等采取一些规划和监管措施,为确保企业经济稳步增长提供保障。随着经济全球化加速,我国加入贸易组织之后正在不断加强国内企业方面的自身科技革新,创新企业经济管理策略为确保企业迅速增长提供保障。近年来,我国经济制度改革促使企业经济管理的过程中很多企业的经济管理方式出现了问题。如,企业经济管理观念陈旧、缺乏相应的专业科学的经济管理体制,企业内部组织不合理,管理混乱等问题使得企业经济管理过程中问题突出,必须要采取相应措施以应对企业经济管理问题。
2.企业经济管理存在的问题
2.1企业经济管理制度不全。新时期企业经济管理存在和人力资源、内部管理、财务管理以及组织结构等方面的相关制度不健全问题。
2.1.1企业经济管理制度太过于形式。企业虽然制定出经济管理制度,但是在实际管理工作中却未能够得到有效落实,出现管理制度流于形式无法在实际工作中得以实施。
2.1.2企业发展与制度不匹配。企业的发展状况往往和企业的制度出现差异性问题,企业的发展速度远远不能够跟上企业经济的更新速度,因为对于企业经济发展的实用性根本不高。2.1.3企业经济管理缺乏有效监督。企业制度管理虽然具有较强的执行能力,但是缺乏相应的监督,使得企业的经济面临着巨大的浪费和利润亏损。
2.2观念问题。由于我国传统观念体制问题比较突出,其作用于企业使得企业经济管理水平停滞不前甚至出现经济落后等问题。当前企业经济竞争压力下,企业经济管理出现了观念性危机,企业领导和管理阶层安于现状,缺乏相应的战略管理理念和危机意识。很多企业将经济利益放在企业发展的首位,一切经济管理活动以获取更多的经济利益而服务,显然这种经济管理模式无法长久坚持,使得新时期企业员工与管理阶层之间出现矛盾,致使企业经济管理非常混乱形成一种恶性循环状态。
2.3管理人员问题。企业经济管理人员关系着企业管理质量,但是很多企业经济管理人员不是专业型人才,在管理过程中也缺乏相应管理经验。
2.3.1管理人T的创新策略仅限于形式。企业经济管理人员提出的创新管理策略仅仅流于形式,难以在实际管理工作中得以落实。很多企业经济管理人员都习惯性使用财务审计手段来实现对企业经济管理,而这种管理模式本身就存在着很大缺陷,所以难以在企业经济管理过程中具体落实。
2.3.2管理人员的组织能力和专业素质层次不齐,缺乏相应的专业管理技巧和管理模式,护理了管理策略和危机管理意识。新时期我国企业经济管理的相关组织机构也不完善,影响着企业经济管理的并发症。
3.现今企业经济管理对策
3.1完善企业经济管理制度。企业经济管理制度的形成与企业创新策略的实现为确保企业长远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支持,也是解决企业内部资源配置的重要保障。企业在经济管理过程中应建立起全员参与和监督制度,实现人性化管理增强企业内部的凝聚力,使得企业通过制度创新来实现内部环境管理,新形势下企业经济管理创新有利于企业经济管理效率提升,先进管理制度形成则有利于企业管理规范化。
3.2引进创新管理理念。新时期企业经济管理观念相对落后,必须要加大对于企业管理理念的宣传,同时还应积极调动企业员工参与其中。加大宣传力度让更多人学习先进的经济管理理念,不能够一味追求企业的经济效益,而应该实现企业经济可持续发展。通过先进经济管理理论的引进,使得企业构建起新的管理机制,为企业经济管理制度形成提供保障。
3.3加强内部监督管理。监督管理对于企业经济稳步发展具有重要作用,通过加强内部监督管理可实现对企业内部全局控制。内部控制管理过程中应以市场经济的发展构建起财务管理模式,实现不断规划、控制以及协调企业在未来营运过程中所产生的生产经营活动。使得企业在提升财务管理方面控制和约束能力,加大企业管理人员对于财务管理的监督力度,促使企业全体员工和全方位的财务管理形成。另外企业内部管理和控制应该加强创新,强化企业监督和管理体制,实现企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企业始终要坚持以财务内部管理控制为中,实现企业其他方面的创新管理,为企业经济发展提供保障。
关键词:现代企业;成本管理;战略成本管理;改进
中图分类号: F275.3 文献标识码: A
对现代企业来说,成本管理已经成为重中之重。而在传统的成本管理过程中,企业的成本管理主要集中在如何降低成本,以及如何实现降低成本的手段方面。但是,对任何组织而言,成本的降低都不是无条件的,也不是没有限度的,企业的成本降低只能在特定的情况下才能进行,如果突破了既定的限度,企业生产的产品或者服务就会因此而产生质量下降的状况,随之而来的便是企业经济效益的下滑,甚至会威胁到企业的生存和发展[1]。可见,这种传统的成本管理理念是消极的也是不正确的,容易将企业的发展引入歧途。尤其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需要受到越来越多的因素的制约[2]。,因此,有必要对企业的的成本进行全方位的管理和控制,从系统化的角度突破企业的成本管理瓶颈,为企业的发展和参与市场竞争奠定基础。本文以此为基础,对新经济下企业成本管理的瓶颈与改进问题进行了研究,首先分析了企业进行成本管理的现实约束,然后给出了企业进行成本管理需要遵循的原则,最后分析了现代企业实施成本管理的新选择――战略成本管理。
1新经济下现代企业成本管理的现实约束
1.1成本管理的观念肤浅
部分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还停留在传统的思维模式下,企业的重心直接放在了生产领域,对因此而产生的成本则被放在了次要的位置,企业所有的成本开销都是以满足生产需要为目的的,而至于开支多少,起作用的有多少则较少进行估算和控制[3]。产生这种结果的原因主要是企业的管理目标模糊,缺乏控制能力造成的。而这样一来,企业的成本管理就缺乏了实质性的内容,事后控制为主要的成本控制模式,时效性较弱。此外,在这种重心偏移的情况下,企业的管理层也会在成本责任方面具有较少的压力,继而影响到企业全体员工的成本意识。
1.2成本管理的机制存在一定缺陷
成本管理的目的是服务于企业的战略。但是在部分企业中,企业的上级对下级的考核内容则使得企业的成本管理机制暴露出了问题。考核的内容由于过于偏重对产值与上交款的完成情况,因此,成本的节超和效益的高低并不会对管理者产生太大的压力,对下级部门而言,其关注的重点也就自然而言的转移到了产值与上交款方面,而上交款的来源是否真实,反倒显得无足轻重[4]。可加,企业的这种成本主体的自我约束和外部监督机制的松散和盲目,将会加重企业的短期行为。
1.3部分企业忽视成本和费用的消耗
在现代企业管理中,部分企业在注重盈利的过程中,其主观意愿是想通过产量的提高获得更大的收益,而不是通过对成本的控制和资源的消耗是企业的获利空间变得更大。还有些企业,对成本管理的认识不够,认为成本管理只是财务部门的一项具体业务,与企业部门的关联不大,对这样的一些企业来说,他们更加注重的是在生产过程中最大限度的降低生成成本的消耗,对与生产经营和技术应用与创新过程中出现的成本管理则并不管理,这是明显忽视成本管理的表现,在成本核算的过程中也只是按照单一的制造成本法进行,这极易导致企业出现利润的虚增或虚减的状况,迷惑企业的判断[5]。
2现代企业进行成本管理应该遵循的原则
2.1树立现代成本意识
在现代企业的经营活动中,成本管理的重点已经不再是单纯的降低成本,其目的已经转变为从成本和效益的对比之中寻找成本最小化的途径。而中降低成本的思想的实现,需要依靠企业的战略和组织措施的配合[6],只有这样,才能形成具有现代意义上的成本意识和成本控制。这样一来,不但能够将企业降低成本的工作扩展到更大的范围,使企业的供应、生产与设计部门都能够参与其中,以此形成全员式的降低成本的格局和企业的整体成本意识,还能够从战略布局的角度对企业的成本管理进行重新定位,将开发项目的种类以及可行性研究等工作纳入到企业的成本管理体系之中,使企业的发展更加具有长期性的特征。
2.2提高企业的成本会计水平
在现代企业中,需要大力的推进成本会计系统的变革,以此来树立成本效益观念,促进成本管理观念的更新,只有这样,才能适应市场环境的变化。因此,企业的成本会计人员需要将理论和实践并重,积极的掌握现代成本会计理论和方法,在成本预测、决策与控制控制方面具有一定的操作能力。此外,有条件的企业还应该在成本会计岗位配备专业的成本工程师,这样有利于成本会计将技术和经济结合在一起,最大限度的发挥成本会计职能的作用。
2.3成本会计管理手段要实现信息化
会计电算化已经发展成为现代企业成本管理的一种重要趋势,在企业的成本管理中将现代科技融入其中,不仅能够替代一些传统的事务性劳动,释放劳动力,还能够加速企业成本会计信息的处理,这对建立一个能够使管理人员及时做出正确决策的成本管理信息系统是十分有利的[7]。此外,还应该对企业物质的消耗程度与最终流向进行跟踪和控制,为成本控制与计算创造必要的条件。可见,成本会计的电算化是现代企业成本管理的一个重要前提,如果企业在这一问题上选择回避,较难取得预定的效果。
3新经济下现代企业实施成本管理的新选择――战略成本管理
3.1塑造成本管理文化
企业成本管理体系的建立与其文化有着直接的关联,企业在成本管理的过程中要重视管理文化的塑造,将企业作业管理、行为管理和全员参与管理等理念在实际中真正贯彻实施,对成本责任细分,为实现目标利润及战略成本管理的有效实行,提供可靠的保障。
3.2将成本管理扩展到企业运营的整个过程
在现代企业的成本管理体系中,一旦某一项目被确定,各类技术条件和企业的成本费用也就被确定下来了。同时,接下来的产品策划、设计构想等也就有了最初的形式,项目的运行成本有一半以上也因此被确定下来,在后续阶段是难以更改的。因此,这一阶段,企业的成本管理较之与后续阶段显得更为重要,将成本管理扩展到企业运营的整个过程是必要的选择。
3.3完善会计信息系统
企业在注重收集其内部生产经营管理方面的日常成本资料的同时,还应该了解、分析利益相关者对企业成本的影响。此时,企业的信息系统应该不但能够提供货币性的成本信息,还要能够提品质量、顾客满意度等非货币性成本信息,以此来及时的预测和模拟未来的成本信息。
4结束语
成本管理是现代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分支,是为了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和高效率的对组织资源的利用而进行的一种特殊的管理行为。因此,为了建立新的成本管理模式,除了要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现代企业制度的特征、具体要求进行仔细的研究外,还要积极的把握市场经济规律,努力摆脱旧的观念,以崭新的思维方式适应新形势的需要。此外,还应学习西方国家应用市场经济规律的经验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成功经验,以此为借鉴,强化企业的扩大再生产,并在这一过程中积累更多的成本管理方法和经验。
参考文献:
[1] 荆长春. 浅析现代企业的成本管理[J].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5(6):208-209.
[2] 王景峰. 论企业的成本管理与控制[J]. 吉林地质,2009(4):12-14.
[3] 李成巨. 现代企业成本管理应关注的几个问题[J]. 河北煤炭,2006(6):92-93.
[4] 赵万明. 浅谈现代企业制度下的成本管理[J].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6(5):204-205.
[5] 周艳玲,刘辉. 战略成本管理――现代企业成本管理新思路[J]. 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8(2):61-63.
一、企业实行资金集中预算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一)防范经营风险的有力措施
内部资金管理是企业经营风险的一个主要因素,这一点近两年国际上倒闭的公司和我国关闭的一些企业充分给予印证。形成内部经营风险的主要原因突出表现在对资金投向控制、资金筹措管理、资金灵活调度和资金内部控制制度上,对资金实施集中管理是实现上述4个方面资金控制的有力措施,能够有效避免或减少内部经营风险。
(二)提高经济效益的保障
资金是企业赖以生存的“血液”,没有集中控制,资金循环就难以正常运转。电力企业是资金密集型企业,资金分散、调度失控、形不成拳头,就威胁企业正常生产和建设,生产经营、资产经营和资本经营就难以为继。
资金管理与生产经营有着相辅相成的关系。没有资金,生产经营就无法正常进行,生产经营的好坏又直接影响资金运动的速度和效益;资金运动的快慢和效益反过来又影响生产经营的顺利进行,从而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因此,企业资金与生产经营之间的良性循环,是企业健康发展的根本保证。
二、统一预算管理是资金管理的重点
(一)资金可分为四类:成本性资金、资本性资金、投资性资金和专项资金
成本性资金是生产经营活动耗费的资金,资本性资金是工程建设和资产改良消耗的资金,投资性资金是以营利和控制为目的进行的股权和债权性投入的资金,专项资金是以解决职工福利等问题,有特定用途的资金。这4类资金在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其发生流量的结构比例是不同的。在一个单一的建设生产周期,企业从筹建期开始,资本性资金大量支出;建设周期完成,成本性资金流量占主导地位;专项资金根据国家财政政策,不同时期流量有不同表现;在企业实力增强后,投资活动流量增大。在多个建设、改造、生产和投资周期交错情况下,对资金流量控制这项工作就变得越来越复杂。
(二)加强现金流量分析、预测,严格控制现金流入、流出
现金流量控制是企业资金控制的手段。日常现金流量的控制,是实现现金流量平衡的基础,各部门应按照期间内现金流出量和流入量实施控制。通过定期编制现金流量表,分析经营、投资、筹资各项目的资金占有使用情况,分析其规模、比例、流向是否合理。结合企业经营目标,合理确定下一阶段资金流向,确保良好的支付能力,保证到期债务及时清偿,克服资金利用上的短期行为造成资金循环受阻。
(三)严格财务收支两条线管理
收支两条线管理能够有效实施现金流出流入总控制,是实施资金集中管理的一个重要技术性手段。不论是专项资金还是营业资金都要全部一条线上缴;经费、工程支出和专项支出等开支,要按另一条线拨出,防止坐支、垫支和挪用现象。财务收支两条线管理适用于同一会计核算主体中,上一级会计核算主体对下一级会计核算主体的资金有效控制。
(四)优化资金投向,加强工程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加强资金投入之前的控制和管理,建立项目的经济审查制度,各类项目立项前要进行经济评价,实行效益否决制。要按项目的轻重缓急予以排队,先生产,后建设,保证重点,兼顾一般。工程建设中的控制和管理,以控制工程成本为中心,努力降低投资,提高投资效益。加强工程投资计划管理和概预算控制。跟踪管理,不准超计划和超预算,以拨代报、以拨代支。
(五)建立健全资金的评价和监督管理制度
新的财会制度实施以后,企业在资金的投入和使用上获得了应有的自,但并不等于就没有任何约束了。国家在赋予企业这种自的同时,也赋予了企业对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责任。为此,企业的资金使用和分配,都要进行经济分析和财务评价,以效益为主要指标,实行效益否决制,减少资金使用上的随意性。
企业的各项经济活动,最终要通过资金的流动来实现,通过资金的流动情况,能够及时、有效地监督和控制企业的经营活动。资金的监督重点是预算执行情况、项目完成情况和资金使用效益,还要监督预算的合理性、合法性、内控制度的严密性及项目决策的经济性。
(六)建立和健全资金的预算管理制度
全面资金预算管理,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必然要求。强化资金的预算管理有三点:其一,要利用先进预算作为资金管理的工具,对企业的现金流有一个整体的认识,控制了现金流量就控制了企业的资金运动;其二,在预算的编制上以现金流量表为核心。确定其理想现金流入、流出曲线,根据每天现金流入、流出实际情况,绘制出现金流量实迹,找出理想与实际现金流量间的差距,分析其原因,采取措施,使收、支心中有数,合理安排余量资金;其三,在预算的执行上以货币量化手段考核,对基层单位上报的当月现金流量表进行全面审核,保证资金使用最优化,根据预算拨付资金,还要建立定期预算分析制度、预算跟踪制度、预算考核制度和年终决算制度。
(七)明确资金集中管理体制和责任制
财务部门是组织预算管理,资金筹措与配置,指导资金投向,资金过程控制的监督的职能部门,要建立财务部门对二级会计核算单位、控股公司和实质性控制公司财务业务垂直领导和监督审查制度。实行会计负责人和会计人员的委派制度,落实权责,实施有效的财务管理。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建立预备投资单位的资本纽带关系;在股权管理中,加强财务部门对业务归口管理和派出董事的监管,把出资人的权利落实到位,加快投资回收,提高保值增值能力。建立总会计师对各类经济实体财务业务集中领导的财务领导体制。
(八)建立健全资金审批制度
关键词:农业经济管理; 学科; 建设
1 农业经济管理与政策研究的新进展
1.1 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研究边界扩大
为了与农业经济新的形势相适应,人们对于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研究对象也做了相应的调整和规划,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将引人新的概念、理论和方法, 主要包括:
1.1.1 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研究的国际化趋势日益明显。如今的世界是一个经济全球化的世界,农业领域也当然包括在内,因为农产品自身的特殊性以及各国之间农业生产的差异,所以各个国家都对农产品的国际贸易非常谨慎,而中国不仅是发展中国家,更是一个农业大国,无论是理论和实践方面, 都有许多问题值得研究, 这样出现了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研究的国际化现象。
1.1.2 农业经济管理将延伸到食品科学及相关方面。过去的农业是“保障性发展”,如今它已经跨越为“促进性发展”,成功跨越的原因有2点:一是传统的农业部门呈现缩小的态势;二是农业中的一些问题正在改变,如农产品产前、产后的各个环节问题,尤其是在农业中出现结构性问题后, 农业的产后环节比原先更加重要, 诸如农产品加工、流通、标准化、质量与安全等问题将越来越重要。
1.1.3 环境保护将逐步渗透到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如今的时代是知识经济的时代,同时它也是环境时代,由于农业自身是自然和经济再生产的结合体,与环境联系密切。事实上,农业在自然保护和生活舒适性保护方面的作用尤为重要,换句话说,就是农业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方面有着其它产业所不具备的功能。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的相关理论和知识渗透到农业经济管理研究, 不仅仅充实了这一学科的研究领域, 也将改变传统农业经济的增长模式和农业经济管理思维方式。
2 农业经济政策研究仍占主导地位
在目前和以后可预料的时期里,我国小规模农户经营模式变化不大,然而农业经济的外部环境却发生着明显的变化,比如上述的市场供需变化、加入WTO、知识经济等, 这些情况足以表明我国农业经济的特殊性, 在此基础上, 我国农业经济的应用和政策研究仍有巨大的潜力。
2.1 农业经营或土地经营制度的创新研究
立足于当前我国小规模农户经营的国情,加上我国辽阔的地域和各地地理条件差异的实际情况,重视农业经济或者说土地经营制度,对其进行实证研究和政策研究、制定相关的法律,仍将是今后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研究的主流, 这方面能否有较大突破,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府的决心和政策偏好。
2.2 “ 三农” 问题成为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研究的重点
由于受传统经济体制和城乡隔离政策的影响,使我国农业经济问题的研究背景与国外有所不同,比如说农村的城市化、农民的增收、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农村的工业化、农民的脱贫、农村社会的保障制度问题等, “ 三农”问题的应用与政策研究仍是今后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研究的重点。
3 农业经济管理与政策建设的发展建议
3.1 突出农业经济管理与政策特色
当今的农业正面临着全面市场化和国际化的双重挑战,农业经济管理方面有着繁难的问题,三农问题互相交错并且非常复杂,除此之外,还需要从不同层面和不同角度研究农业集约化、农村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的发展方向。只有通过认真的科学研究和创新, 才能够形成有中国特色的农业经济管理基本理论, 才能够正确地处理农业生产专业化、市场化和现代化的相互作用关系, 才能够正确地建立农户经营、合作经营、股份制经营、股份合作制经营的多元化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制度和经营模式, 才能够得到更有效的发展。
3.2 加强农业经济管理与政策的团队建设
提高科研水平,深化教学改革以及要有鲜明的学科特色,归根结底就是要提高学科队伍水平,拥有一支强大而有质的学术团队和人才队伍。因为建设和发展农业经济管理是需要学术团队的支撑。目前这样一个知识结构的学术团队首先有一个知识相互借鉴、中西融合、前后贯通的问题, 应该有意识、有步骤、分层次地对这个学术团队进行培养,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理论体系, 从而更好地促进中国农业经济与农村经济的向上发展。
3.3 培育农业经济管理与政策的新增长点
学科融合不是在原有水平上的拾遗补缺和填平补齐,更不是简单的叠加,而是建立在未来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上,对学科的升级和发展。学科交叉是当今科学技术向高度综合化和整体化发展的产物, 它呈现出各学科联合攻关、学科思想相互补充、学科边缘的拓展、产生横断学科态势的现象。农业经济管理学科从其学科渊源而言, 本身就具有交叉融合的性质, 它是由农学、经济学、管理学复合、交叉、融合而成的一个边缘性学科,从经济学和管理学的角度讲,它属于部门经济学和分支管理学。
关键词: 药物配伍禁忌,过敏性休克/治疗
1 病例报告
例1女,42岁.因受凉后周身不适,自服克感敏等无好转.2001-03-20就诊,给能量合剂加100g・L-1 葡萄糖酸钙15mL iv至350mL时,恶心呕吐,心燥怕冷,呼吸困难,视力模糊,急诊送入我门诊.查体:T38℃,P126次・min-1 ,R26次・min-1 ,BP7.0/40kPa,面色苍白,躁动不安,意识模糊,心率126・min-1 ,律齐,两肺呼吸音清晰,四肢冰凉.WBC168×109 ・L-1 ,中性0.89,淋巴0.11.尿、生化、肝功能均正常.ECG:窦性心动过速.处理:即时吸氧,输液及输激素等治疗.6h后病情平稳,血压上升至10.0/7.0kPa.第2日血压正常,经观察无不良反应后出院.
例2女,30岁.2001-11-05因咽痛.咳嗽,流涕就诊.在门诊给输100g・L-1 葡萄糖250mL加清开灵30mL加庆大霉素24万u,iv约100mL时,患者感到心悸,胸闷,呼吸急促,恶心,两眼发黑,四肢发凉,立即停止输入液体.查体:T38℃,P130次・min-1 ,R30次・min-1 ,BP7.5/4.0kPa,意识不清,四肢冰凉.两侧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射灵敏.心率130次・min-1 .两肺呼吸音粗糙.WBC132×109 ・L-1 、中性0.88、淋巴0.12.ECG:窦性心动过速.给吸氧输液及激素和抗组织胺药物等处理.1h后神志清醒,5h后血压平稳后出院.
关键词:推进;农村专业合作社;经济管理
中图分类号:F32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1132129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当前的市场竞争也开始变得越来越激烈。而在此社会背景下的以农户为基础的小规模农村生产模式中的问题也在逐渐的暴露出来。本文首先对农村专业合作社这一概念进行论述,接着对农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意义进行详细的论述,提出了一系列推进农村专业合作社经济管理的相关对策。所以,对于合作经济组织的自发建立用来应对市场风险这一做法已经成为当前农村经济发展的主流趋势。
1 关于农村专业合作社的概述
随着社会共有制度的提出,农村经济的发展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同时,为了加快农村经济的发展,国家将农村经济发展中的生产资料进行统一的分配,进而完成生产活动,在这个过程里,农村专业合作社逐步形成。农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主要可以总结为3个阶段:初期的合作化阶段,生产模式的改进、土地制度的改革都是在这个过程中发生的,在这个阶段中,农民积极性、主动性强,对工作的开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发展阶段,这个阶段的农村经济发展和实际情况发生很大的偏差,失去了公平性和科学性,严重威胁了经济的发展;经济合作社阶段,合作社在这个发展阶段已经逐步适应了经济发展的现状,农民的积极性也随着生产活动报酬的增加得到了普遍的提高。
2 农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意义
2.1 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要想促进农业的发展就要实现农业产业化,只有不断推进农业龙头产业的发展,才能促进农业产业化的经营。但是如果不能将农户进行有效地统一,那么仅仅依靠农业中的龙头产业也是不够的,在这种情况下,则需要对新农村专业合作社组织进行积极的探索,同时要对合作社成员提供必要的服务和支持,保证农业龙头的订单可以达到客户的要求。另外,还要不断地提升农民的地位,并充分运用农村专业合作社来实现农业质量的提高,并对农业生产中的各个环节加以完善,农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对农业产业化经营有着重要的意义。
2.2 解决农村领域的相关问题
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虽然我国农村已经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可是想要与世界先进农业化进行接轨仍然还有不足。这些不足主要表现在生产经营方式上,在我国,农业生产主要是以一家一户为基础的小规模生产,在这种模式之下,农业生产的劳动生产率降低,并且拉大了与大市场之间的矛盾,使我国农业的发展和国外领先的合作社经济管理差距不断加大。由于我国农民组织程度不高,加上对品牌化的认知不足等,往往导致农产品技术含量低,增值能力差,直接影响到农业发展的整体效益。所以,在农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过程中,需要不断的汲取国外的先进经验,对我国农业的发展模式进行创新,积极营造一个农民自觉、积极参与的农村合作组织,只有如此,才能有效地解决农业领域的相关问题。
2.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
我国的农业产业化结构主要有政府和农户2大主体。但是,在这2大主体之间并没有合适的组织支撑,因此,这种现状导致一些制度无法得到落实。对于发达国家而言,合作社不仅是农民自助服务的组织,还是政府扶持农业发展的方式之一。除了以上所提到的,在国际贸易纠纷之中,农村专业合作社通过自身的优势把农民和农业生产紧密融合起来,给市场竞争的完善带来了许多有利方面。总体来看,农村专业合作社发挥了政府和农户之间的纽带作用,可以促进政府根据农业发展状况对农业活动进行合理的规划,让r业生产更加适应市场经济的进步。
3 推进农村专业合作社经济管理的对策
3.1 完善壮大新农村专业合作社
我国当前的新农村专业合作社主要有联合社与基层社这2种组织。新农村联合社能够推进新农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主要的原因是:通过对基层合作社进行组建然后再组建联合性社团,能够逐步实现经济效益的规模化;为政府管理者提供有效的建议作为政策支撑;高质量的服务于社内成员;对建立国际化交流体系意义重大。在农村的实际发展中,应该推动基层社、联合社的共同发展,这样才能实现资源和信息的共享,不断推进农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
3.2 以合作为基础加快国际化经营进程
在不同的地区新农村专业合作社之间有着竞争和互助2种关系。开展新农村专业合作社的主要目的是不断拓宽合作的领域,只有借此为合作社的成员提供实效强大的专业服务,才能不断地促进新农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我国的新农村专业合作社在发展上仍有很大的空间,只要加强合作交流,才能提高整体竞争力,促进农村各项经济的快速有序发展。
3.3 健全相关的机制
专业合作社和综合合作社是根据农村专业合作社的特点不同等进行划分的。在实际工作中应该对农村专业合作社的机制进行完善,同时还要加强对专业合作社以及综合合作社关系的协调等,根据地域不同的特点和农民群众的不同需求对当地进行产业发展的相关指导,并制定科学的发展方案。在运行机制方面,政府应当协助合作社的相关人员进行生产管理等方面的机制构建,并且明确利益分配、资产归属等内容,只有完善相关的机制,才能保障合作社的正常运转,进而推进农村专业合作社经济管理工作的有序运行。
3.4 强化专业人员的素质培养
想要推进农村专业合作社经济管理工作的发展,需要工作人员具备较强的专业技能,同时,还要有丰富的管理经验。缺少专业人才是当前农村专业合作社经济管理的发展现状,因此,要不断强化对工作人员的专业和素质培养,另外,还要对人员配备进行优化,尽可能的去选择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并不断创新管理模式,为农村专业合作社发展提供积极的保障。
3.5 推动农村专业合作社之间的交流合作
团结互助永远是合作社之间发展的不变主题。而在国际上所说的合作,则是指的从地方到国际的广泛合作,这样才能让所有的合作社都能得到均衡的发展。根据我国的现状来看,合作社的发展仍有很大的提高空间。通过农村专业合作社之间的交流合作加强活动,不但可以有效提高合作社的竞争力,还有利于我国对于和谐社会的构建,同时,对社会经济的发展进步也有着长远的意义。
4 结语
从我国农村的发展情况能够看出,只有建立农村专业合作社,才能不断促进政府和农民群众之间的密切联系,在推进农村专业合作社经济管理的进程中,应该借助完善壮大新农村专业合作社、以合作为基础加快国际化经营进程、健全相关的机制、强化专业人员的素质培养等相关的手段。只有对农村的发展状况进行及时的了解和分析,才能不断推进农村专业合作社经济管理的发展,最终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实现国民经济的稳健增长。
参考文献
[1]姚晓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视域下农村合作社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分析[J].科技展望,2015(11).
[关键词] 风险管理;现金流管理;风险预警;内部控制
[中图分类号] F27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3)12- 0004- 04
发端于2008年下半年的全球性金融危机,不断波及世界各国和地区,并演化为二战后最严重的危机。时至今日,金融危机已造成众多国内外知名企业倒闭。究其原因,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现金短缺导致的企业资金链断裂使企业“窒息”而死。此次金融危机对大量企业的现金流产生了剧烈的冲击,特别对出口导向型的企业。众所周知,在现代市场经济环境中,现金是企业的重要经济资源。现金之于企业正如血液之于生命体一样,现金不足或流转不畅将严重影响企业的正常运行,甚至使企业瞬间濒临倒闭。这种情况在突如其来的金融危机下表现更为明显。正是基于现金的重要作用,有研究者提出“现金为王”的观点。当然金融危机并不必然使企业由于现金短缺而倒闭。相反,以李嘉诚为代表的一些企业家深谙现金之“王道”,将现金作为企业“过冬的棉袄”,通过有效的现金流管理,经受住了金融危机的考验。
正反两方面的例子截然不同地结果告诉我们,企业要重视现金流管理,尤其在经济形势出现剧烈波动时,保证企业现金流的安全和平衡,成为企业风险管理必须要考虑的重要内容。而现有的企业风险管理研究和实践对于现金流管理在企业风险管理中的作用缺乏足够的重视,本文的主要目的就是探讨金融危机背景下如何通过现金流管理加强企业风险管理。
1 现金流、现金流管理和风险管理概念界定
1.1 现金流
企业的现金流主要指现金的存在状态和流动周转的过程。因此,它是一个动态和静态相结合的概念。从动态上讲,现金流主要指企业现金的流动和周转过程,融合并贯穿于企业经营管理的全部流程中。从静态上讲,现金流是指企业的存在状态。根据现金在企业运营中的不同阶段所存在的状态,现金流可包括融资现金流、投资现金流、经营现金流、资产现金流、自由现金流等。现金流作为现金在企业不同业务状态的存在状态,综合反映了企业生产经营的主要过程和主要方面,并通过动态流转支撑着企业的持续运营,从这个意义上也说明,现金流体现了公司财务管理的实质。
1.2 现金流管理
正如前文所述,现金流体现了公司财务管理的实质。而现金流管理则是以现金流作为管理的对象,基于企业持续性、盈利性和安全性目标,运用战略管理的思想与方法,围绕企业经营活动、投资活动与筹资活动而建立的管理体系,是根据企业理财环境,在当前或未来一定时期内的现金流在数量、时间方面所做的预测与计划、执行与控制以及分析与评价,旨在为企业战略管理提供财务支持,以实现企业战略。
1.3 风险管理
风险有丰富的含义和众多的类别,本文着重研究企业财务风险。从企业财务管理角度看,风险是指企业的财务活动,由于各种不确定因素,使企业实际收益与预计收益发生背离致使企业无法偿还到期债务从而蒙受经济损失的可能性。对于企业风险管理,COSO是这样定义的,即企业风险管理是一个过程,受企业的董事会、管理层和其他人员的影响,应用于企业的战略制定及各个方面,旨在确定影响企业的潜在重大事件,将企业的风险控制在可接受的程度内,从而为实现企业的目标提供合理保证。本文所要探讨的是基于现金流管理的企业风险管理的实现。
2 财务风险形成及演化过程
如前所述,财务风险主要是由于企业不能偿还到期债务从而使其自身遭受经济损失的可能性。财务风险的形成过程如图1所示:由于企业内部要素及外部环境的变化,企业收入下降和成本费用上升的单独作用或共同作用使企业盈利能力下降,进而造成自有资金不足。盲目无序的投资或不得已的追加投资则进一步使企业财务状况恶化,只能借助于负债的增加以维持运转。和负债一起增加的还有风险。一旦有不利事件的发生,企业绷紧的资金链很容易发生断裂,甚至因无法偿还到期债务而步入破产的境地。图1也说明了企业财务风险形成过程中现金流的变化。伴随着收入下降,企业现金流入减少,而伴随着成本费用上升,企业现金流程增加,其后果是直接导致经营现金净流量下降,由此也导致企业发展运作的自有资金不足和周转不灵,而盲目投资所增加的现金流出则更加剧了这一困难。企业要维持正常的生产运营,只能借助于负债的增加。而负债的增加则加大了企业无足够的现金流偿还到期债务的可能性。因此,可以认为财务风险的实质就是企业现金不足和流转不畅。
根据财务风险发展的程度和对企业造成的危害,可将财务风险分为财务困境和财务危机2个阶段。财务困境是财务风险的早期阶段,以现金净流量的减少为主要表现形式,在这个阶段如果及时发现问题,找出问题的根源并调整财务策略,则可通过现金流的有效管理走出财务困境;财务危机则是财务风险在财务困境基础上发展的高级阶段,其实质是盈利能力与负债规模不匹配和资本结构失衡。由于资本结构的确定及盈利能力和负债规模的匹配具有长期效应,一旦确立则在较长时期内具有稳定性,所以,通过财务策略的短时间调整以控制财务危机的发展效果甚微。财务危机演化的最终表现形式即企业破产。但无论是财务困境阶段还是财务危机阶段,财务风险的决定因素始终是现金不足及流转不畅。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找出了财务风险形成的关键原因即现金不足及流转不畅,那么,风险管理的立足点也应是针对该原因的现金流管理。
3 现金流管理的目标和内容
3.1 现金流管理的目标
现金流管理有持续性、盈利性、安全性3个关键目标。
3.1.1 持续性
持续性是指企业现金流的可持续运转。现金流的持续性可以表现为现金流的充足性、稳定性和成长性等的综合。在企业的现金流管理中不但要强调现金流的盈利性和安全性,而且要关注现金流的持续性,因为如果没有现金流的持续性,企业就不可能持续经营。
3.1.2 盈利性
盈利性是企业投入的现金流通过经营活动创造出更多的现金流的特性,这一特性集中体现在效率性和效益性2个方面:效率性是指现金流流转速度的快慢以及流转的成效如何,企业现金流包括生产经营活动现金流、筹资活动现金流和投资活动现金流,因此,要想加快现金流管理必须从这3个方面着手;企业的效益性也就是赢利性,企业现金流管理的目标就是要产生相应的现金收益,可以通过销售毛利率、资产收益率、投入资本利润率、权益利润率等指标来衡量。现金流管理决策中要关注现金流的使用效益,使现金流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尽可能地创造增量收益。企业盈利的过程即是产生预期未来现金流量的过程。
3.1.3 安全性
现金流的安全性是企业健康发展的基本前提,现金流管理目标能够最终实现,保障现金流的安全是基础。这里所称的安全不仅表现为现金安全,即现金自身保管的安全性方面,不能出现资金失窃、挪用、遗失等状况;还表现为现金流的流转安全,具体包括企业现金流的平衡、现金流融通的灵活以及现金流的流动性。
现金流管理3个目标之间有严格的逻辑关系。持续性目标的实现有赖于企业通过经营活动现金流盈余,它是企业实现持续性现金流或持续性经营的源泉;盈利性目标的实现有赖于企业现金流的安全保障,现金流充分供给是企业生存的基础和获利的前提;安全性目标的实现有赖于企业经营活动产生持续的现金流,企业经营活动中产生持续的自由现金流是企业安全的根本,所以,现金流管理的3个关键目标之间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3.2 现金流管理的内容
3.2.1 现金流安全管理
现金的安全管理一直是人们关心的问题,现金保管安全、收支安全、运输安全以及相关控制权的安全等各个方面都受到人们重视,管理人员和理论工作者在管理手段、管理方法、管理理念等方面都做出了成就。
3.2.2 现金流流动性管理
4 基于现金流管理的企业风险管理设计
4.1 风险规避导向的现金流战略匹配
现实中,企业的增长是必要的,但是企业在增长过程中如果投资率或增长率超出了一定的限度,则会遇到现金流断流的风险,这种风险可能会给企业带来致命危害。因此必须立足于战略的高度,对企业成长与现金流的匹配进行科学的战略规划。
4.1.1 投资现金流与经营现金流的匹配
4.3 风险防范导向的现金流内部控制
现金流内部控制是风险防范的基础,一般可以采用组织规划控制、实物控制、检查监督控制等方法。组织规划控制是指在现金流业务机构和管理组织安排、岗位设计、权限分配、业务程序规划过程中,根据内部控制的要求,遵循不相容职务相分离、岗位分设与轮岗、授权批准的原则加以实施;现金实物控制主要包括限制接近控制、定期清查控制、与现金有关的文件预先标明序号控制等多种形式,这是对现金资产安全采取的控制措施;检查监督控制是指公司内外部审计人员监测并定期评价的控制系统,通过此可以及时发现单位现金流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完善单位现金流的内部控制。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应用,企业现金运转主要依靠信息系统,现金流通通过无纸化的信息收付、交换和传递等方式流转,因此,信息化环境下的内部控制更加依赖于信息系统的严密和可靠。针对信息化环境下的现金流转可能面临的新风险,企业要适时地调整和完善现金流内部控制。
主要参考文献
[1]William T Foster. The Circuit Flow of Money [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22,12(3).
[2]陈志斌.现金流创值管理论[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7.
[3]甘晓毅.从企业财务风险角度看现金流管理[J].交通财会, 2007(12): 39-42.
[4]林晓苹.基于金融危机的中小企业现金流管理[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 2009(1): 75-76.
关键词:企业集团 资金集中管理 问题 对策
近几年,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资产重组、行业联合等企业扩张行为层出不穷,导致企业集团面临各种挑战与压力,集团资金相当吃紧。在企业集团中,财务管理工作占据了重要的位置,企业集团实施资金集中管理模式已经成为了一项重要的发展趋势,这也是国内外企业集团的共识。企业集团资金实行集中管理,不仅提高了资金的使用效率,还协调了资金的富余与短缺,同时也起到了对财务风险预防作用。
一、企业集团资金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企业集团资金进行集中管理的必要性
在当前市场经济快速发展背景下,企业集团俨然成为了推动社会发展的核心力量。所谓的企业集团主要是由母公司以及子公司所组成,其中还包括控股公司。在企业集团的整体发展中,最为重要的内容便是财务管理工作,在财务管理中,如何加强资金的控制成为了现阶段企业集团不容回避的问题。其中,企业集团资金集中管理便是最为主要的一种形式,其内容主要是母公司根据当前资金的运转特征,并结合自身的发展趋势以及发展战略目标,从而选择有效的模式实现资金的管理,推动企业集团资金的有效性与合理性。从我国大中型企业集团的资金管理实践来看,目前应用较为广泛的是结算中心和财务公司两种模式。
(二)企业集团资金管理存在的问题
1、缺乏对资金管理的重视
当前,企业集团在财务管理中过分看重经济效益,往往只重视利润考核指标,忽视现金流控制。并没有对资金管理形成共识,没有清楚了解资金管理的重要意义,当然也没有明白在企业集团发展中资金统一调度的重要意义,导致资金管理可有可无,趋于形式化。另外,绝大多数企业集团在采取资金集中管理模式之后,会将资金管理业务纷纷交给资金管理中心,并没有根据实际的发展情况专门设立相应的职能部门,这样一来企业集团会采取传统资金结算的方式,并无法对资金管理以及预算进行监督与管理。
2、缺乏对企业集团资金的利用
部分企业集团采取资金集中管理之后,下属成员企业为了经济效益往往私设银行账户,如此一来规避企业集团的监督与管理,形成监管的空白地带,滋生腐败现象。另外,有部分企业集团规模比较大,下属的成员数量较多,管控难度加大,收益分配、费用分担缺乏公平,进而无法充分发挥企业集团资金管理中心的作用。
3、缺乏合理的资金预算与现金流规划
从整体角度分析,有非常多的企业集团在内部资金预算编制上存在问题,没有从实际角度出发,凭空捏造,根本无法保证预算项目与成员单位的实际预算相匹配。从另外一方面来看,因为预算项目没有得到确定,且受到相关因素的影响,在项目预算支出方面会存在管理与监督问题,虽然企业集团在发展中会对现金流管理工作比较重视,但是却没有从企业集团发展角度出发,没有对资金进行合理规划,要么造成资金缺口较大,要么资金盈余较多。
二、企业集团资金集中管理的方法与策略
(一)加强对内部资金管理的重视
在新形势下,集团高层需要清楚地认识到企业集团内部资金进行有效整合的重要性,充分意识到集团“资金池”强大的蓄水功能、灌溉功能,并能根据实际的发展情况采取有效的管控措施,从根本上发挥出资金内部调配的作用与价值。企业集团在发展过程中还需要从实际角度出发,对法人的治理结构加以调整与完善,根据实际的发展情况制定管理层级,将财务管理部门放在首要位置,专门设置审计部门,从根本上保证审计部门的独立性。当然,为从根本上提高企业集团资金集中管理的有效应用,企业集团还需要根据实际的发展情况制定有效的管理制度,并将规划与控制相结合,真正将企业集团资金的集中管理的优势发挥出来。
(二)加强资金预算管理的科学性
为从根本上提高企业集团的有序发展,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新形势下,企业集团需要对资金预算管理进行重视,并要对资金预算项目加以细化,制定完善的现金流规划,并采取相应的处理方式对现金流进行管理。另外企业集团还需要积极做好内部控制设计工作,在整个制度设计过程中,坚持不相融合岗位相互分离的原则,做好往来账务核对工作,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只有真正做到这一点,才能提高资金的安全性与全面性。
(三)采取有效的管理方式
在企业集团资金集中管理中,管理方式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决定了资金集中管理的有效性。笔者认为,企业集团都应建立一套便捷、安全、高效的资金管理信息系统,实现对资金存量、流量、流向的集中管理与实时监控,保持资金均衡有效地流动,有效地降低组织成本与交易成本,提高资金管理的效率,并且实现企业集团物流、资金流之间的整合,这样便可以对财务信息数据进行核验。另外,企业集团还需要成立专职部门,做好对资金的垂直集中管理,银行账户集中化、透明化,建立银行账户授权使用模式,并不断创新资金管理方式,让资金集中管理发挥出的应用效率,提高资金的有效性。在资金调剂方面,应强化公平原则,弱化行政命令方式,合理调动下属单位的积极性。
(四)梳理成员之间的关系
毋庸置疑,在企业集团中成员之间的关系十分密切,在新形势下积极处理成员单位之间的关系是重点,因为成员单位与企业集团有着重要的关联性,能够推动企业集团的发展与进步。所以在当前的发展模式下,企业集团资金管理中心的人员要树立正确的责任意识,要将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关系加以分析,并积极制定切实有效的资金管理行为。当然,企业集团在有序发展中还需要做好各项监督与控制工作,只有真正如此才能提高企业集团资金的有效管理,才能推动企业集团的创新发展与进步。
参考文献:
[1]尹旭.企业集团资金集中管理的路径优化策略与建议[J].商业会计,2013,13:15-17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现代企业想要在市场上立于不败之地,不仅要拼人力、拼技术、拼销售,更重要的还得拼管理。资金管理作为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应该注重加强管理。资金作为企业经营和生产的根本动力,加强资金管理,不仅可以促进企业的良性健康发展,增加经济效益,而且可以促进企业管理提升,完善内控机制,加强廉政建设。本文首先阐述了资金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性,并就资金管理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措施和建议,以期对现代企业的资金管理起到抛钻引玉的作用。
【关键词】
企业;经济管理;资金管理;作用;对策
0 引言
企业经济效益的最大化是企业经营和发展的最终目的,所有的活动都是围绕这一主题开展的,而资金管理则是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有效的资金管理不仅能控制成本,追求效益,同时也能为企业所有活动提供有力的保障,并能对企业管理层决策提供客观科学的财务信息。资金管理作为现代企业经济管理的核心环节,资金管理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整个企业的生存和发展。
1 资金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性。
1.1 资金是企业经济活动的根本保证
企业存在的终极目标就是为了获得经济利益,为企业的发展带来经济效益。企业的每一项生产经营都需要资金的投入,只有相应的前期资金投入,才能保证后期的获益。对于现代企业而言,无论是生产所需要的物资原材料,还是人力物力资源,机械设备的投入使用,科技技术的更新,企业活动的其他投入,都是依赖于企业的资金,因而一个企业生产和经营活动的顺利开展需要企业资金的有效管理,企业必须建立完善一套科学合理的、切合实际的资金管理体制。
1.2 有效的资金管理能为企业经济决策提供基础信息
企业要想获得巨大的收益,投资是企业经营的重要内容。而所有的投资行为必然有成功,也有失败,要想在投资行为中避免失败。这就要求,在投资活动之前做好相应的调查研究,并做好相应的成本控制和风险控制及相应的监控工作,加强资金管理工作,遵从自然的经济规律,进行合理的资金规划,为企业的投资行为提供有效的信息,保证投资行为的正确和获利。
1.3 有效的资金管理有利于促进资金的流动,提升资金的使用效率
资金的运动贯穿于企业经济活动的始终,一直影响着企业的经营活动,加强资金管理手段,加强资金的调控管理,及时对流动资金及不动资金的分析和管理,准确掌握资金的使用情况,并据此制定合理的管理措施和使用计划,进一步提高企业资金管理和使用效率,既能保证企业经营活动的顺利开展,也能保证企业的偿债能力。因此,有效的资金管理,不仅能加速于企业资金的流转速度,而且能为企业的再生产、扩大投资经营活动、赢取更大的效益提供坚实的资金保障。
1.4 有效的资金管理有助于企业反腐倡廉工作的开展
企业管理的所有环节中,资金是最容易出现问题的环节,资金对于企业管理人员的个人品质和品行的考验最为严峻。人在面对大量的资金时,有时会经受不住诱惑与考验,可能发生贪污犯罪行为,这就要求企业必须加强资金管理,制定严格的资金使用控制制度,确保资金的合理有效使用。因此,加强资金管理,不仅能使企业经济活动运行的更加规范、健康,也能防止企业内部现象的发生,并有效保证企业干部员工的廉洁清正。
2 现代企业经济管理中资金管理的现状
2.1 资金使用分散,使用效率低下
大多数现代企业的资金管理较为分散,各个部门和下属单位的资金管理各自为政,与总公司及财务部门的资金管理要求不相一致,总公司资金关于与部门和子公司的管理相脱节,影响了资金的周转使用,影响了资金的使用效率,不利于企业的经营活动的开展。更有甚者资金管理权责不清,内控不严,管理混乱,影响整个企业的管理和运营。
2.2 资金的使用缺乏规划
企业的所有经营活动对于资金的使用和投入缺乏规划,前期的资金投入没有相应的调查研究,缺少相应的科学分析,资金的投入有违实际需求,造成资源浪费的同时,影响企业的效益。资金流动的过程中缺乏严格的监控,资金的管理流于形式,没有发挥作用,资金的使用和流转混乱,以个人意志为主进行资金的管理,造成资金的浪费,入不敷出,影响企业的经营活动的开展及企业形象的建立,最终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
2.3 财务部门管理规范,人员素质有待提升
财务部门是实行资金管理的最直接的部门,财务部门管理不规范,直接影响了资金的管理。财务部门孤立操作,不仅不能及时的掌握各部门的资金使用情况,也不能为企业管理决策提供有效的资金分析,造成企业决策失误。财务部门人员直接接触资金,财务人员的业务素质不够,业务能力差,不能正确的分析和统计资金的使用,资金管理的失误现象时有发生,影响企业的效益,为企业带来负面影响,不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
3 改善现代企业资金管理的建议措施
3.1 提高认识、完善机制
企业的管理层首先要认识到资金管理的重要性,加强企业内部财务、资金、计划等全方位的顶层管理设计,明确各级资金管理部门的职权,既要给予财务部门一定的权力权限,同时也要用制度和规范有所限制。对于资金要集中管理,不允许越级管理和分散管理。对于预算计划要进行大量的调查分析,实地考察,争取制定最符合自身生产需求的,既保证生产,又不会浪费。对于资金管理要建立合理的、科学的长效机制。
3.2 加大投入,建立完善的资金管理信息系统
随着信息化的发展,企业应加大资金管理的投入,引进先进的信息化管理系统,严格规范资金管理业务流程,建立资金管理的信息平台,强化事前科学分析、事中规范监督、事后责任追究的管理责任机制建设,保证资金管理的全程信息流控制,有利于信息的监控和各部门的信息共享,进一步提高、规范资金管理的效率。
3.3 完善资金管理制度,强化人员管理
建立健全企业资金账户管理、融资管理、票据管理、等相关工作制度,保证资金管理所有环节工作都有制度可以遵循,加强各个环节工作的开展,保证所有的工作都不走过场,而是合理的、科学的进行。企业资金管理分工明确,实行“谁管理,谁负责”。同时采取合理的监督措施,适时向广大员工群众公开相关资金管理内容,接受大家的家督。同时,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资金管理需要专业的实用型人才,企业要通过多种渠道,或引进、培养等手段为资金管理招募储备人才,并定期对其进行业务培训,提高资金管理人员的业务技能,适应企业持续发展的需要。
3.4 强化资金管理风险意识,建立预警监测机制
资金作为企业经营经营活动中的重要要素,其管理风险也会对企业造成较大影响,如有的企业不顾自身的基础和资金能力,热衷于铺新摊子,不经过充分的科学论证盲目投资,造成企业严重损失。因此,企业资金管理中必须强化风险意识,建立完善相关预警机制。完善内部资金调度控制制度,企业应建立严格的资金分级审批标准和权限,从授权审批、不相容职务分离、内部审计等方面入手,建立一套科学的风险预警系统;从资金供给、投放、周转效率、债务风险水平等方面建立和完善预警监测指标体系,认真分析资产负债率、带息负债比率、经营现金流等重要指标变动情况,重点关注到期债务,对可能出现的资金风险,提前做好应急预案,提高风险应对能力。
4 结语
综上所述,资金管理是企业管理的核心内容,大多数的企业管理层已经认识到资金管理在企业经济管理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只有注重资金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地位,给予足够的重视,保证财务部门的独立管理,强化资金流管理各部门职能的有效统筹和管理整合,不断提高财务部门人员的风险意识、业务素质和德素平平,并通过各种信息化手段和有效措施,强化风险预警机制建设等改善资金管理,全面提升企业的资金管理能力,不断增强企业自身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楼雯洁.论资金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新经济.2013(13中);42.
[2]焦宏光.论财务管理在企业经济管理中的作用.管理视野. 2011,(7下):151-152.
电力能源是我国如今消耗量最大的能源之一,关系到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和人们的日常生活。既要保障基本的生产生活需求,又要兼顾绿色环保,在这样的要求下,掌握对电力科学经济的管理方式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本文就从电力生产和电力供应两方面来简要分析如何对电力进行科学管理,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
1 电力生产管理
对于传统的煤炭发电,优势主要表现在建电站的周期短见效快,可以在电力负荷区建设,而且发电不受季节影响,自由灵活度高,可以按需要发电。但是煤炭发电带来的弊端显而易见,大量排放的温室效应气体二氧化碳,有害气体氮氧化物等,给我国的环境带来极大的破坏。大量的能源消耗也让煤炭来源的形势变得严峻,可见煤炭发电具有诸多弊端。目前我国的电力来源主要以火电和水电为主,市场占有率为90%以上,其他科学环保的电力来源如核能、风能、太阳能、潮汐能等还未成主导。这样的电源结构显然是不合理的,大力推进绿色环保的发电模式是对电力进行科学管理的第一大举措。
首先,要大力提倡对新能源的利用。目前,发达国家对新能源的利用已经越来越广泛,国家相关部门通过组建学习团队对发达国家的发电模式进行调研考察,制定合理的可行措施,制定关于利用新能源的相关政策。开发利用新能源是一个长远战略,初期的投资建设必然会比较大,政府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给予政策性补贴。新能源产业处于发展初期,其对经济的带动主要表现在技术收益上,在大规模产业化方面还不具备市场条件,需要政府政策的扶持。
因此,我国新能源产业发展的对策应立足于技术创新及自主知识产权的产业化方面,避免我国的技术过于依赖发达国家。要把我国拥有巨大的能源市场的优势用于促进我国具有知识产权的能源产业发展上面。从长远效益的角度来讲,发展到一定规模的时候,必定是利大于弊。
其次,要加快电力供应的体制改革。由于电力体制改革尚未完成,我国新能源产业和节能产业的发展还面临较大的体制障碍。随着新能源和节能技术的发展和广泛运用,我国在电价形成机制,电力运用与电网管理体制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会进一步暴露出来,并有可能阻碍我国新能源产业和节能技术的应用。为此,要加快电力体制改革,以体制变革来促进对电力的科学管理。
2 电力供应管理
我国目前的电力市场是买方作为主导的,因此在电力供应过程中,即进行交易买卖的过程中,供电单位要树立营销管理的理念。
首先,要在观念体系上进行革新,发电单位要建立消费者至上,知识营销,绿色环保以及合理分配用电的观念。
消费者至上就是在平常要多与消费者进行交流,倾听他们的诉求或者是不满之处,设立官方的投诉渠道,构建交流平台,对出现的问题进行记录和存档,成立专门的专家小组对不合理的设计、供电方案进行整改。同时,发动群众进行监督,对供电建设有建设性意见的群众予以一定奖励,通过监督制约逐渐优化供电方案,实现供电单位和用电单位的共赢。
知识营销指的是供电企业可以依赖以知识教育为主体的营销创新活动,让消费者产生新的消费需求,从而主动购买产品和享受服务。给客户进行知识上的教育,当客户懂得越多时,会产生更大的需求。有国外学者就提出,帮助用电客户获得成功,不仅能加强企业与用电客户的关系,而且能扩展他们的业务范围,我们的电力消费量就增大,这就是我们的目的。
绿色环保是指作为供电单位要担负一定的社会责任,与用电单位进行交易购买的过程中,需要起到正确导向的作用,呼吁各企业使用绿色清洁能源。尽管短期内实现新能源利用需要较大的资金,但从长远来看,整个国家都将会受益于此。
其次,供电单位的电力供应要体制化,流程化。由于电力是不能储存的,必须依赖于供电网络实现产供销,合理分配用电相当有必要,合理分配用电就是要按照市场需求考虑用电机构设置原则。建立信息平台,实现网络化智能控制分配用电,定期总结用电量的情况,长期总结后,建立科学合理的智能标准分配体系。
做好相应的应急机制。电力系统难免会有出现故障或者是需要维修的时候,而电力系统瘫痪将对整个社会和用户带来巨大损失,因此必须考虑设置相应的用电服务机构提供备用电力的服务,以备不时之需。另外,由于电力容易被偷窃盗取,因此很有必要设置相应的稽查组织,对用电情况进行检查,以此来保护买卖双方的合法权益,防止国有资产的流失。
最后,要加强战略规划管理。第一步要研究市场,实时关注,把握市场脉搏,所谓研究市场主要是指,发现社会需要以及社会需求转化为市场需求之路,其中包括对成本价格的分析。第二步要关注竞争对手的发展动向,比如对新技术的使用,采用先进的经营管理方法,对新能源的利用等。竞争对手的状况是确定企业战略的重要依据,我们应研究对手的基本情况,包括规模、水平、实力、竞争力等等。明晰对手的相关产品的定位和市场的占有率,知晓对手采取的经营战略,才能更好地开展管理工作,优化管理方式。
电力营销管理工作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过程,而管理方式的创新构建也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系统工程,前期需要一个探索尝试的阶段,既需要供电单位各级领导的直接参与和筹划,同时又需要各级职工的积极支持和参与。自从电力走向市场后,电力由卖方市场将完全转变为买方市场,主导地位在于用电单位和个人,现如今电力企业的出路在于改革,改革的中心在于转变市场营销观念,把电力生产和市场营销观念相结合,从组织上、经济上、技术上、人员素质上采取相应措施,完善电力市场营销机制,促进电力市场长期稳定的发展。
3 结语
目前我国在电力上的需求十分巨大,供电部门无论是在生活用电还是在生产用电上都承受着巨大的供电压力。发电市场是可竞争型市场,如何在竞争中脱颖而出,实现效益最大化,达到一个经济发展与可持续发展并行的平衡,需要时刻把握市场最新动向,制定合乎自身情况的管理模式。同时,还要有长远战略的观念,肩负社会责任,注重对新能源的研究利用,起到导向作用,做到真正的科学管理。
一、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关系
企业内部控制是由企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和全体员工共同实施的,旨在合理保证经营管理合法合规、资产安全、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促进企业实现发展战略的过程。企业内部控制要素包括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及内部监督五个方面。企业风险管理是由企业董事会、管理层和其他人员实施,应用于战略制订并贯穿于企业当中,旨在识别可能会影响企业的潜在事项,管理风险以使其在该企业的风险容量之内,并为企业目标的实现提供合理保证。企业风险管理包括内部环境、目标设定、事项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应对、控制活动、信息沟通、监控八个相互关联的要素。
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都是企业的免疫系统,它们的关系密不可分,内部控制进一步的提升就是风险管理,风险管理是内部控制的发展和延续。在今天,企业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理论发生了巨大变革,两者已开始逐步融为一体。具体表现为:一是两者都是促进企业实现企业目标的过程,这个过程均要组织企业各个层级的人员实施;二是内部控制五要素中的风险评估,其内容包括目标设定、风险识别、风险分析和风险应对,因此内部控制五要素与风险管理八要素是一致的;三是两者要确保实现的目标均包括战略目标、经营目标、报告目标和合规目标。
二、金融危机下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此次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不论大型企业还是中小企业都受到相当程度的冲击,一些企业的破产与倒闭,虽然是许多因素导致的结果,但共同的因素是由于企业缺乏应对危机的机制和内部控制没有发挥有效的作用、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未能发挥免疫系统的功能。金融危机下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如下:
第一,对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认识不足,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关键的风险控制点缺乏控制措施。近几年来,我国企业建立内部控制以及风险管理体系的意识已大幅提高,但目前的状况还不是很理想,在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认识和实践广度、深度上,与国外相比有较大的差距。很多企业将内部控制片面理解为内部会计控制、成本控制、资金安全控制等,有的企业对内部控制的认识还停留在内部牵制阶段,风险评估控制普遍不足,风险管理不到位,企业抗风险能力差。例如,中航油事件中,公司没有按照国家不准海外国企以盈利为目的涉足衍生品交易的相关规定,不仅把石油期货作为赚钱的主要手段,而且在期货合同的损失值超过公司风险管理手册规定的50万美元的上限时,一意孤行,最终导致5.5亿美元的重大损失。
第二,企业内部控制环境不理想。我国目前许多企业股权过于集中,“一股独大”的情况严重,使得整个公司的治理结构相互制衡的作用较为缺失,另外,一些企业长官意识严重,许多决策都在于领导拍脑门,缺乏科学合理的决策机制和对决策机制的有效制衡。有一些企业形式上已建立较为完善的法人治理架构,决策权名义上在董事会,但实际上却由个别领导说了算。企业领导者权力过于集中,驾驭于内部控制之上,或办事不按程序,或直接插手具体事务,导致内部控制失效。例如,湘潭电缆厂原厂长陈某集总经理、厂长、党委书记于一身,在人事政策、企业管理等方面独断专行,内部审计机构形同虚设;在她在任的三年左右时间内,这个年产值25亿元的国有大型企业由盈利变为亏损3.61亿元。
第三,企业内部控制缺乏有效监管,在执行中失效。目前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监管环节还很薄弱。从内部监管来看,一些企业的监管机构不健全,例如,根据深圳市迪博企业风险管理技术有限公司发表的《中国上市公司2010年内部控制白皮书》,2009年沪市上市公司设立了内部审计部门的样本数为494家,未设立的样本数为367家;深市上市公司设立了内部审计部门的样本数为807家,未设立的样本数为95家。而一些企业的内审机构,由总经理或副总经理领导,导致内审部门缺乏应有的独立性。内部审计部门缺失或独立性不足,导致了内部控制的内部日常监管缺位或不到位。从外部监管,证监部门的监管范围仅为上市公司,且这种监管往往停留在事后监管和重点监管层面,甚至难以覆盖全部上市公司;会计师事务所年度审计的内部控制测试对企业完善内控具有一定积极意义,但会计师事务所重点关注是与财务报表相关的内部控制。而内部控制是一套自行检查、制约和调整内部业务活动的自律系统,因此,对自律系统的监督是必不可少的,这种监督有来自企业内部的,也有来自企业外部的。但目前这两种监督力量薄弱,且监督也缺乏执行力度。
第四,缺乏与内控相关的风险管理信息系统。有研究表明,信息可以消除某种不确定性的发生,不确定性实质就是一种信息不完全状态。这种信息既包括风险管理理论与方法的管理支持信息,也包括企业自身风险与风险管理的政策信息及外部给企业风险管理提供的信息。由于这种信息量非常大,需要借助数据库和相关管理软件进行集成管理,即有必要构建企业的风险管理信息系统。但在实务中,由于重视不够,投入较大,建立风险管理信息系统的企业并不多见。
三、完善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机制的对策
市场经济从微观角度来说是一种风险经济,作为市场基本单元的企业时刻面临着风险,而且市场经济越是开放发达,其中蕴藏的风险和不确定性就越大。作为企业内部管理核心的内部控制对置身于风险之中的企业来说起着重要的作用。我国继2008年5月22日《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之后,2010年4月26日财政部会同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又了《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后危机时代,企业应根据《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和《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要求,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加强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建设,通过整合业务流程、加强内部控制措施和风险管理手段,将企业风险控制在企业风险承受能力和风险容量之内。
第一,强化全员风险意识,培育风险管理文化,构建全面风险管理体系。通过风险评估,准确识别与实现控制目标相关联的内外部风险;通过定性与定量风险分析,认清风险特性,掌握关键风险控制节点,预防为主,加强事前、事中过程控制,加强事后考核、评价、奖惩控制,将风险控制责任落到实处。在评估风险可能性和后果后,根据成本效益原则选择风险规避、风险承受、风险降低、风险分担等一系列策略将剩余风险控制在企业期望的风险容量内。
第二,构建良好的控制环境。在治理结构方面,完善治理结构,明确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的职责,使决策系统和监督系统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协调运转、有效制衡。在人力资源政策上,制定和实施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人力资源政策,将职业道德修养和专业胜任能力作为选拔和聘用员工的重要标准,将德才兼备作为培训提拔企业干部的重要标准,通过员工培训、在职学习和后续教育,不断提高员工素质。在企业文化方面,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培育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倡导诚实守信、爱岗敬业、开拓创新和团队协作精神,树立现代管理理念,强化风险意识。
第三,加强内部控制的内外部监管。内部审计是内部监督的重要内容。在企业内部控制建设与风险管理体系建设上,应设置相对独立的内审部门,内审部门直接由董事会或其下设的审计委员会负责,这种形式有利于内审作用的充分发挥。同时要转变内审职能,拓宽内审领域,实现由事后审计向事中审计、事前审计的转变,实现从传统审计向风险导向审计的转变。根据内部控制配套指引的要求,可以由内审部门组织对内部控制进行评价,通过评价识别风险和内部控制缺陷。在外部监督上,充分发挥会计师事务所在内部控制审计中的作用。
第四,构建风险管理信息系统,保障信息与沟通的及时与畅通。建立有效风险信息管理系统,有条件的可以构建电子信息系统,没有条件的,应建立风险信息收集、识别、分析、评估的内部制度,理顺风险信息流程,确保风险信息及时准确达到管理层,从而为管理决策提供风险信息依据。
参考文献:
1、财政部等五部委.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Z].2008.
2、财政部等五部委.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Z].2010.
3、李正,郑鑫成.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内部控制特殊问题研究[J].经济经纬,2009(3).
[关键词]经济新常态;事业单位;资金管理
[DOI]10.13939/ki.zgsc.2017.15.363
2016年,我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总量接近16万亿元,支出总量超过18万亿元,财政收支形势不容乐观。近几十年来,伴随我国经济腾飞,事业单位的规模和实力不断增强,但是资金管理始终不够科学高效。资金是组织运转和发展的“血液”,也是事业单位大力发展公共事业的价值基础,当前我国面临经济结构转型,如何把有限的财政预算用到“刀刃”上,是事业单位必须正视和需要解决的问题。
1 事业单位加强资金管理的重要性
2016年以来,我国经济下行压力加大,财政收入增速回落,估计2017年财政收入仅增长3.0%左右,中央和地方财政支出压力进一步增大,事业单位资金管理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加强资金管理首先有利于单位将现金流量维持在一个合理的区间,及时防范财务风险,维持预算收支平衡,避免资金出现“断流”;其次,加强资金管理有利于事业单位及时掌握各部门以及下级单位的资金使用状况,对专项资金加大监控力度,对投资活动实施实时动态控制,能够及时发现和纠正问题;最后,加强资金管理有利于事业单位从整体上优化资源配置,控制单位资金流转,降低资金运营成本,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从而统筹安排筹资与投资活动,增强事业单位的整体工作能力,更好地向社会提供公共和公益。
2 当前事业单位资金管理面临的挑战
事业单位是公共财政预算管理的单位,长期以来,我国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因此事业单位过分依赖国家财政,习惯了粗放式管理模式,缺乏资金管理意识,资金管理水平较低,有规不依、有章不循的现象广泛存在;预算管理制度不够健全,设置的预算指标不合理、不科学,执行过程中缺少硬性约束,资金使用的随意性大,预算超支成为常态;有的单位缺乏必要的调查研究,盲目进行项目投资,立项、申报、审批等流程把关不严,导致超预算支出,而且项目划拨的专项资金不能完全发挥效益;而且,资金管理方式和手段相对传统化,通常注重后期管理,却缺乏对资金使用过程的动态控制,资金使用审核不严,资金管理的权责不够明确,导致资金使用计划与实际严重脱节,资金管控流于形式,大量闲置资产没有发挥作用;没有建立严格的监管体系,不正之风盛行,公款私用问题突出,私设小金库问题屡禁不止,一些人违规使用资金或者挪用资金,资金的使用和支出缺乏相应的监控,造成资金流动混乱,对单位资金管理造成了损害。
3 经济新常态下事业单位资金管理的突破
3.1 完善资金管理体系
资金是事业单位经营管理的价值基础,资金管理水平直接反映了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水平和经营管理能力,为此事业单位必须完善资金管理体系,做好资金风险预测,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防范。首先,事业单位应增强资金管理意识,建立资金管理体系,完善资金审批制度,规范资金管理流程,根据单位的运营情况和外部环境建立相应的财务控制模式,以保障资金流动和经费支出的科学性、计划性、有效性;其次,资金流转面临着多种风险,企业要建立与市场相适应的风险监测体系,随时监控项目投资风险、企业债务风险、资金流动性风险等,及时对风险做出预警,合理规避资金风险,确保经营管理与资金管理同步协调,以维护财政资金的安全;最后,要建立健全资金使用考核机制,落实资金管理问责制度,实现资金管理的权、责、利相统一,充分激发管理人员的积极性,避免预算超支、资产闲置和资金沉淀等问题。
3.2 推行全面预算管理
全面预算管理是资金管理的重要方法,也是实施控制和监督的重要手段,事业单位应改变传统的预算管理方法,建立健全预算体系,深化预算编制方法,根据单位的战略发展目标和各项经营指标,自下而上逐级编制资金预算,并优化预算分配结构,提高预算分配的科学性,把预算指标层层分解与落实到各部门以及下级单位,明确相关责任人,对预算执行过程进行全程监控,切实纠正粗、疏、漏、乱等现象。单位要确保资金预算的权威性和严肃性,一般不允许更改,对于特殊的超预算支出必须经过申报和审批程序才可变更。而且要重点关注预算偏差、资金异动、大额支出等,认真分析预算与实际出现差异的原因,实现对资金的实时动态控制。同时加强动态考核和监督,把预算执行结果纳入绩效考核体系,实行奖优罚劣,保证预算管理的执行力,防止出现编制、执行两张皮的现象。
3.3 加强资金收支管理
一方面,当前事业单位收入项目复杂,存在着事业收入、经营收入、财政补助、上级拨款、专项资金、附属单位上缴收入等内容,容易出现管理混乱和资金截留等问题;另一方面,盲目投资、超预算支出、挤占挪用、公款私用等问题广泛存在,影响了单位资金管理质量。为此,单位应加强资金收入工作管理,准确划清各类收入的界限,切实保障资金收入的安全和效益。同时对支出进行分类管理,提高经费使用透明度,严格按照预算和计划使用资金,禁止以拨代支、以领代报,或者随意变更资金用途。在日常生产管理过程中,应采用资金周报、月报和大额资金使用情况表等形式实现动态控制。实行资金集中管理有利于统一筹集、分配和使用资金,控制多头开户及资金账外循环,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事业单位应以信息技术为依托建立专门的资金管理账户,统一调配各部门所需资金,并对资金流向进行实时监控,避免资金沉淀和资金冗余,从而实现资金的集中化管理。
3.4 落实专项资金使用
专项资金是具有指定用途或特定事项的资金,在公共支出中所占比例较大,要求进行单独核算,专款专用。在项目投资的前期,首先必须开展可行性研究,全面评估项目前景和效益,落实项目申报和立项审核,做好项目的前端控制,对于风险较高的投资项目,专业的风险控制部门应会同相关部门做出风险评估报告,客观评价项目风险和效益。其次把项目纳入单位的项目库,确保项目的基础资料全面、真实、完整,并核查项目资金支出是否准确无误,然后制作项目支出的明细表,以便客观、真实、准确地反映出预算资金的用途。另外在项目推进过程中,要加资金使用过程控制,设置专门的资金管理人员动态监控资金流向,避免专项资金遭到截留、挪用和滥用。最后单位要定期向上级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汇报项目进展,反馈专项资金的使用情况,确保专款专用,让项目资金发挥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5 积极推行公务卡结算
中央财政预算公务卡简称公务卡,用于事业单位职工日常公务支出及财务报销业务,具有一定的透支额度。在国库集中支付背景下,事业单位的所有财政性资金都被纳人国库单一账户体系管理,公务卡结算替代现金结算,可规范资金管理,防止,是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改革延伸。事业单位要积极推广公务卡,提高公务卡的使用效率,同时建立与预算编制相结合的公务卡结算制度,明确公务卡的使用方法、结算范围、报销时间、报销流程、还款时间等,积极推行公务卡结算,使公务卡的管理制度化、规范化,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事业单位要加快建设财务信息系统,加强横向联网,与财政部门、银行、税务部门等有效衔接,实时监控公务卡信息,并与国库支付管理系统实现信息同步,实现对财政资金的动态监控。
4 结 论
多年来,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事业单位的规模不断扩大,发挥的作用也愈加明显。目前,我国共有事业单位100多万个,事业编制人数为3100多万人。事业单位是我国公共服务的主要载体,资金管理牵涉到事业单位的发展和公共服务职能的发挥。经济新常态下,我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速放缓,事业单位的财政收支日渐紧张,为此必须建立现代财政制度,规范资金运作体系,以更好地适应我国公共财政管理体制改革。
参考文献:
[1]王祺.浅谈如何提高财务资金风险管理水平[J].商情,2014(17):23.
[2]李松森,孙晓峰.国有资产管理[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3.
近期我行党委对我行的业务发展和经营管理提出强化“五个意识”即:强化安全生产意识;强化效益优先意识;强化全员综合营销意识;强化二线服务一线的意识;强化从小事抓起的意识。对于市分行提出的“五个意识”,我处高度重视,认真组织员工进行了学习,将要求的内容原原本本地传达到每一位员工,做到人人能知晓、人人有意识。
一、从思想上,行动上强化安全生产意识
银行是个高风险的行业,而网点一线又是案件高发部门,所以强化安全生产意识就变得尤为重要。所有的业务发展都不能以不顾风险为代,我们在加强业务发展的同时,应时刻绷紧控制和防范业务风险这根弦。如何正确认识,把握储蓄风险控制与业务发展的关系,“做到业务风险两手抓,都要硬”,就必须从以下几点着手:
1、牢固树立“安全就是效益”的思想。事业成败,关键在人,首先要在思想上重视。分理处主任以身作则,身体力行,带头学制度,学操作流程,做执行制度的模范,为员工树榜样。分理处利用每周一学习上级文件的同时,对金融法律、法规及我行的有关操作规程及规章制度定期进行集中学习,使每名员工做到知法、懂法、守法,在日常办理业务时力争的每一笔业务都做到程序化、标准化、统一化、合规化。
2、需检查监督到位。主任及事中监督人员按照制度进行检查一次不落,发现的问题及时整改。做到“铁面孔、铁心肠、铁手腕”,促进员工按制度规范化操作。消除员工思想顾虑引导员工主动配合自查自纠、排除隐患。
3、重视安全防范工作。“三防一保”工作常抓不懈,逢会必讲,坚持“超前防范,确保安全”的指导思想,做到物防、技防、人防只有这样我们的业务才能高效健康发展。加强行规行纪与案件教育,增强员工遵纪守法的观念和风险防范意识。加强对员工的思想行为分析,有针对性地做好员工思想政治工作,结合分理处的员工行为认认真真做好员工的行为分析工作,关注员工工作生活和八小时之外的动向,对每人做到心中有数。
通过强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凝聚人心、鼓舞士气、培训团队精神,将所员凝聚到全所,全行大目标的旗帜下,形成一个不畏艰辛,特别能战斗的集体。
二、开展工作围绕效益来做,强化效益优先意识
在日常工作中将存款业务发展列为首要的工作来抓,在做好效益优先的基础上,下活业务发展这盘棋。今后分理处工作的开展都围绕效益来做,把钱用在业务发展的关键上,不做重复营销,不做无谓营销,把重点放在“黄金”客户群上,无效益的事不干,无效益的费用不花。降低营运成本,努力提高资金营运水平,争取最大限度地实现利润。
中间业务是现代银行业务发展的重点,并在利润构成中占据重要地位。我处中间业务的发展一直不够理想,加强分理处中间业务发展已经迫在眉睫。我处将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发展的重点,对不同的业务种类采取不同的对策,使中间业务成为分理处创造利润的新的增长点。为实现“我行价值最大化”和“我行利润最大化”作出贡献。
三、搞营销上下联动,强化全员综合营销意识
文明优质服务固然重要,但在目前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营销显得十分的重要,以往“酒香不怕巷深”的岁月已经一去不复返,如今更需要我们深入市场,上门服务。在我行即将启动的全员综合营销活动,就是对我行现有的人员进行的优化组合。将二线后台人员推到一线,即充实了基层一线的营销队伍,也必将提高我行整体营销的能力。
营销,是一种经营理念上的超越,反映了一种新型的服务文化。营销,既要立足当前,更要着眼于未来。在营销的观念上,要有创新意识,分清营销的紧迫性和重要性。加强对营销人员的培训,提高营销技巧。在实际工作中,只有掌握多样的营销技巧,学会运用巧妙的服务技巧,因人而异的开展服务,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对我行的客户进行一次全面的细分,不断营销新客户、服务跟踪老客户,有针对性地开展服务、营销工作。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的品位不断上升,客户需求不断变化,这就要求我们服务手段日益创新、产品不断推陈出新,为客户提供适应市场、适应客户的增值服务。通过开展各式各样的营销活动,将新的业务、新的产品、新的组合介绍给客户,改善我行形象,提高竞争力。
四、改进工作方式,强化二线服务一线意识
作为网点一线,我们的工作离不开和市分行各部门间的协调合作,以前我们找二线解决工作问题难,环节更是又多又繁琐。强化二线服务一线意识一切从业务需要出发,无疑是减少了我行各部门间的一些操作环节,提高了工作的效率。
在此建议我行开展一些类似于对基层网点“送关心、送温暖、送办法”的活动,希望机关各有关部门能一切从业务需求出发,深入网点一线了解基层的需求,听取基层员工的意见,现场解决基层的困难。
五、从“微”处着手,强化从小事抓起的意识
利用班余时间,组织全处员工认真学习我行“5S”管理工作制度,使其精髓渗透浸染到每一个人的日常行为中,进而影响到每个人的工作生活,使大家自觉不自觉地按照“5S”工作来做事。“千里之堤溃于蚁穴”,不因事小而不为。要求大家都要从小事做起,从点滴做起。使大家将“5S”工作制度变为自觉的行为,成为一种习惯。
我处以落实“5S”管理制度为契机,狠抓环境卫生,营造优质的服务环境,全面清扫工作场所,并坚持每日一小扫,每周一大扫,建立每日中午交接班时的环境卫生巡查制度,服务环境明显得到了提高。
论文摘 要:资本经营企业集团由于其管理体制和业务范围的特殊性,全面预算管理存在一定的难度,本文从实际出发,针对资本经营企业集团内部控制的关键点展开讨论,提出宜采用以现金流量为中心和以利润为中心两种模式混合的预算管理模式,并详细论述了如何有效进行全面预算管理的六大方面。
企业经营包括三大基本要素:人、财、物。预算管理就是要对财和物的运行方式——资金流和业务流进行事前的规划,并将其按照权责范围落实到相应的责任人上,从而实现三者的统一(王斌,1999;钱春海,2009)。预算管理作为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强化企业管理、加强内部控制的重要手段,对市场经济条件下优化资源配置、规范投资管理、提高投资效益有非常明显的激励与约束、监督与控制等作用,有利于企业规范发展和资产的保值增值(于增彪等,2002;于增彪,梁文涛,2004)。资本经营企业集团有其管理的特殊性,下面我们就其如何进行全面预算管理展开讨论。
一、将预算与公司的战略衔接起来,提供预算的客观性和有用性
对于现代企业来说,预算是战略管理的重要工具。要真正将预算管理的作用发挥到实处,必须注意预算在战略和运作计划之间的衔接。在每年的预算编制之前,公司高层应提出集团公司的战略及跨年度发展战略,而且战略的目标必须是清晰明确的。有的企业的战略只是发展方向,如“成为明年国内最大的生产商”,没有具体到目标,是难以为预算编制提供指导的。根据战略目标的分解,可编制子公司和各职能部门的运作计划,并据此编制子公司和部门的详细预算。
二、正确处理战略、计划与预算的关系
战略、计划、预算都是市场中的计划机制,是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发挥市场中的计划作用。而战略是一切计划和预算的基础,公司的经营计划是公司战略的具体实施方案,预算则是在公司战略指导下对年度经营计划的细化。三者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在公司建立预算管理制度,必须注意理顺三者之间,特别是预算与经营计划之间的关系。
三、建立预算管理体系
预算管理首先是置于公司治理背景下的一种全方位的行为管理,它涉及到预算权限的划分与预算责任的落实;其次它是一种全员参与式的管理,也就是说预算不等于财务计划,预算管理不等于财务部门管理;最后,预算管理是一种机制,它能做到责任、权利与义务的对等,将预算约束与预算激励对等地运用到各预算主体之中。
资本经营下的集团企业,总部面临的经营风险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大量资本支出与现金流出,使现金流量为负数;二是投资风险大,未来现金流量的大小有较大的不确定性。由于投融资的不确定性导致大量临时性资金的产生,给全面预算的实施带来了困难,因此宜采用以现金流量为中心和以利润为中心两种模式混合的预算管理模式。公司在实行预算管理上,按内容可以分为经营预算、资本预算和财务预算三大类。
经营预算是指企业日常发生的各项基本活动预算。它应当包括库存预算、采购预算、成本费用预算等。根据公司特点,经营预算管理应采用以成本为起点的预算管理模式。
资本预算反映企业关于固定资产的购置、扩建、改造和更新、资本运作的可行性研究情况。具体表明企业投资的时点、额度、收益确认、回收期、筹资和现金流。资本预算应当力求和企业的战略以及长期计划紧密联系在一起。资本预算管理是以投资为起点的预算管理模式。
资本预算离不开筹资安排,筹资预算主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资本筹集方式,二是资本需要总量及时间安排。在逻辑上,项目投资总额并不等于对外筹资总额,对外筹资总额是投资总额减去部分内源性资金(如其他营业性现金流入量、项目折旧或利润再投资等)后的净额,因此预算的作用就在于事先明确项目的对外筹资总量,从而使筹资行为在事先规划的过程中为投资服务;另外,项目交错对外源性资本需要量的影响也很大,有时B项目所需之资本投入来自于A项目试运行所产生的现金流。筹资预算工作的目的就在于事前规划,其目标在于不因预算提前安排而形成资本闲置浪费,或者因安排滞后而延误工期。
财务预算是指企业在计划期内反映有关各项预计现金收支、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的预算。它反映了各项经营业务和投资的整体计划,是企业的总预算。
首先应按照业务和职能逐级划分责任中心,确定责任中心负责人。公司(总部和子公司)可以划分为三级责任中心。
第一级:公司总部定位为投资中心。主要负责:
(1)对公司整体的收入、成本、利润负责;
(2)对公司整体的固定资产投资、股权投资、债券投资、投资收益等的资本预算及资金预算负责。
第二级:各子公司定义为利润中心。主要负责:对各子公司的收入、成本、利润负责。
第三级:总部各职能部门定义为费用中心。主要负责:对该部门发生或归口管理的费用负责。
公司要以资产为纽带,实行分级预算。公司总部的预算管理以资本预算为重点,实行资金的统一筹划,集中管理,包括:
(1)从资本需要量方面对投资项目总支出进行规划;
(2)项目的可行性分析与决策进行优劣取舍;
(3)在时间序列上考虑项目资本支出的时间安排;
(4)研究筹资方式,制定筹资预算,保证项目资本支出需要;
(5)确定资本预算的审批程序和资本支出的监督控制。投资支出金额大,影响的持续期长,投资风险也大。因此必须十分重视决策科学化,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进行科学分析、论证,使所选择的投资方案达到技术经济的统一与最优化。而投资项目支出与收入均以现金实际流出和流入为计算基础,它是评价投资效益的必要条件。
子公司要以经营预算为主,内容应包含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主要方面,加强成本费用和资金流量预算。
四、加强资本预算管理
公司总部的预算管理以资本预算为重点,资本预算管理不同于资本预算。要求必须做到:
(1)建立严格的资本预算管理制度,做到预算制订、审批、下达执行、修订、报告、评价与考核等过程的规范化,并强化制度的可操作性和预算对责任主体行为的硬约束。该项制度应当由董事会来制订和解释,其他管理主体都只是执行主体,无权对此修改。投资部门归口管理资本预算,编制公司季度和年度资本预算分析报告,并在企业季度经营活动分析会和公司董事会上汇报资本预算执行情况。
(2)加强资本预算与实际资本支出的过程对比与事后审计。资本预算管理效果的好坏需要通过事中监控与事后项目审计来评价,事中控制是为了保证项目进度及资本支出的合理性,事后审计则是对责任预算主体进行评价的重要环节,离开事中监控与事后审计,资本预算无法从管理上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五、建立集团对各子公司的预算考核指标体系
预算在执行过程中总会有偏离甚至大的出入,就需要对其原因进行分析和评估。因为经验不足,可能一些偏离不是经营中的问题,而是预算编制的问题,必须首先排除,对运营过程的偏离,应采用因素分析的方法,追根溯源,挖掘到差异的最低层。
预算考评应纳入集团整体考评体系之中。集团预算考评指标体现以下三方面的指标:
(1)预算标准确定层面,即预算准确性的考核,以提高预算的严肃性,引导二级责任中心贴近实际情况上报预算;
(2)预算过程控制层面,即预算项目任务完成的质量情况考核,以确保预算对应的计划任务按时、按质完成,引导二级责任中心积极认真地对待预算管理;
(3)预算结果完成层面,即预算执行情况考核,引导预算完成。
至于三个层面考核指标的权重,可以根据公司和责任单元业务性质、规模和管理重点有倾向性的侧重,强调不能采取“一刀切”的做法。
六、完善制度和流程建设
推行预算管理,公司应当建立《预算管理办法》,与制度相配套的流程也应同时建立和完善。
古人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企业管理的改善也同样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就全面预算管理而言,资料的积累分析、预算编制准确性的提高、预算控制与考核等工作都是与整个公司的管理相辅相成的,每一项工作都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精益求精,搞“运动式”的管理浪潮已经远不能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大企业的成长在经历了高速增长之后,将要迎来的就是行业内残酷的竞争,而利用全面预算管理来实现降低成本和费用、尽早取得竞争优势是所有成功企业的必经之路。
参考文献
[1] 王斌. 企业预算管理及其模式[J].会计研究,1999,(11).
[2] 钱春海.从权变观点探讨员工参与对预算管理绩效的影响. [J]财经研究,2009,(03):113-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