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孩子探究能力的培养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关键词:合作探究;学习兴趣;动手操作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36-192-01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教学就是要教给学生能借助已有的知识去获取新知的能力,并使学习成为一种思维活动。而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根本出路,在于为培养儿童自身的学习能力、创造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创设一个广阔的空间,通过教师必要的启发诱导,填补空缺,引导学生在动手操作思考中掌握知识,在掌握探究知识中发展自己的思维能力。那么,如何开展学生的动手操作,合作探究数学知识呢?
一、提供学生动手操作机会,激发学生探究的学习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成功的教学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动手操作最能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激发学习新知的欲望,促使学生进入最佳状态,并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它能有效的帮助学生在兴趣盎然的操作中,掌握数学规律,获取知识,发展能力。
如在我上《三角形的分类》这一课时,新授一开始,我就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运用三角尺上的直角自己去量一量活动表中三角形的每一个角,并把量得的结果填写在表格里。然后,引导学生观察、比较这张表。问:你有什么发现?通过组内交流后,学生纷纷举手,有的说:我们小组发现图①和⑥都有2个锐角和1个直角。” 有的说:“图③和⑤都有2个锐角和1个钝角,图②和④三个全都是锐角。” 有的说:“我们小组发现锐角最少有2个,钝角和直角最多有1个。”最后让学生根据三角形角的特征再给这些三角形进行分类。让他们在操作中感知三角形按角分可以分成三类。果然,学生一谈到动手分一分,兴致高、劲头足,完全消除了课堂教学所带来的压力;更使他们身心愉快地参与到学习中来,从而创设一种愉悦、轻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并且这种气氛一直延伸在整堂课中。在整堂课中,学生的参与意识非常强烈,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得到了充分体现。学生由听者变成了实际参与者,在自己说的同时又倾听别人的发言,使学生始终处于兴奋和积极探索的状态之中。每位同学都参加了学习,还至少得到了二至三次的发言机会,学生的思维都被激活了,大班教学中这一合作学习的改革,真正做到了新课改中“生生参与”的要求,也让学生充分得到了发展。这样使学生对所经历的教学事情有了深层的体验,使课堂教学生动而有趣,从而达到教学的理想效果。
二、创设操作情境,激发探究欲望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生最好的动机是对所学学科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学生最重要的学习助推器。由于数学知识本身具有抽象性,与小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思维特点和活泼好动的年龄特点构成矛盾。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小学生好奇、好胜的心理,根据教材的具体内容以及学生思维发展阶段的特点,创设新奇、有趣、富有挑战性的、充满疑问的情境,点燃学生的“发现”之火、“研究”之火、“探索”之火,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需要,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例如,在教学“毫米的认识”一课时,可以先让学生猜猜新华字典的厚度。学生学过长度单位“厘米”,所以能很快地说出新华字典的厚度是4厘米多一点;再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一元硬币,让学生说说它的厚度是多少;然后用直尺量量它的厚度是多少。这一下学生们都呆住了――它不满1厘米,怎么量呀!究竟是多少呢?学生马上就会产生一种想探个究竟的强烈欲望,这就使单调、枯燥的概念教学变得生动、有趣,学生的求知欲望、探索欲望被有效地激发出来。
三、利用动手操作,培养学生合作探究数学意识
教育家布鲁纳指出:“教学不应该奉送真理,而应该教人发现真理。”教师在课堂中要树立服务意识,把学生玩的权利还给学生,把“做”的任务派给学生,把“说”的机会让给学生,把“创”的使命留给学生,使学生真正成为学生的主人。“儿童的智慧在他们的手指尖上”。学生的动手操作过程,是他们思维过程的体现。动手操作,使他们获得感性认识,从而向抽象思维过渡。在《三角形的分类》本节课中,我想方设法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尽可能多地动起手来。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有没有两个直角的三角形,有没有两个钝角的三角形?学生异口同声地说:“没有”。我就让每个学生在练习纸上画一画去验证一下自己的判断,画完后,有的学生把手举得高高对我说:“老师,不可能有2个直角,那样有2条边就不相交了。”一个三角形里也不可能有两个钝角。通过这样的动手实践,既活跃了课堂教学的气氛,也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又在活动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组织有效操作机会,提高学生参与探究的能力
操作活动不仅促进学生把外界的运动和内部的思维活动紧密结合起来,而且可以能激发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有效参与能力。操作与思雄同步,把外在的操作程序,转化为学生的内部智力活动,逐步培养学生的初步逻辑思维能力。
关键词: 好奇心 探究意识 问题意识 探究能力
幼儿教育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幼儿探究意识和能力的培养策略问题需要深入研究,这影响幼儿教育的水平,影响幼儿的成长与成才。幼儿教育者应该更多地思考“孩子喜欢什么”、“对什么好奇”,致力于孩子探究意识的激发,极力引导孩子点燃思维之火,打开身边问题的谜团,鼓励孩子大胆实践,培养探究能力等,这是幼儿教育者的职责与使命。
一、幼儿好奇心的培养策略
培养幼儿的探究意识和能力不能忽视对幼儿好奇心的重视和培养,幼儿对身边的事物充满好奇,这种好奇心对孩子的创造力和探索发现能力都具有重要的影响。
第一,认同幼儿的好奇心。幼儿对待事物的看法在成年人看来常常是不可思议的,甚至会让人啼笑皆非,而这正是幼儿最真实的一面,伴着对事物的好奇,用自己的想法探究事物。例如,脱掉鞋子变成“彩虹脚”的教学游戏,老师将五个脚趾涂上红、橙、黄、绿、蓝五种不同的颜色,脱掉鞋子,颜色很鲜艳,引起全班孩子的好奇心。脚趾孩子们都熟悉,但孩子们好奇的是脚趾的神秘色彩。老师可以在这个过程中教会孩子如何辨别不同的颜色,也可以教孩子穿鞋、脱鞋,孩子的好奇心得到认同,还创造良好的授课环境。
第二,引导幼儿的好奇心。幼儿教育不是“哄孩子不哭”那样简单,而是一门很复杂的学问,在幼儿教育过程中科学引导幼儿的好奇心,反映的是教师的能力和水平。然而,幼儿对待事物的好奇心常常是缺乏目的性的,只是简单的好奇而已,有的孩子看到老师的脚趾变成“彩虹脚”,很好奇,也想看看自己的脚是不是也发生变化,这时老师可以利用孩子的好奇心,教会他们如何脱掉鞋子,再穿上鞋子。
第三,培养幼儿的好奇心。幼儿教育的实践证明,培养幼儿的好奇心是培养幼儿探究意识和能力的基础,这就需要幼儿教师创新教育手段,认同孩子的好奇心,积极引导孩子的好奇心,鼓励孩子把自己发现的问题说出来,让更多的孩子参与他人发现问题的讨论中。每次教学过程完成后,孩子的探究意识和能力都会有所提高,这种好奇心的培养过程就是日常的经验积累过程,加上教师的总结分析,以及对孩子的肯定与鼓励,都会让孩子与真理更进一步。老师要鼓励幼儿展示自己好奇心发现的问题,学会交流与分享,让孩子在老师的肯定与鼓励下培养好奇心,提高想象力、创造力、展示力,奠定幼儿探究意识和能力提高的基础。
二、幼儿探究意识的激发策略
幼儿探究意识的激发是一个过程,通过游戏式教学活动,使孩子的潜能得到挖掘,探究意识和能力得到提升。幼儿探究意识的激发策略可以推动幼儿全面发展,通过最直观的感知认识世界、发现世界。
第一,以经验为基础,激发幼儿的探究意识。幼儿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有目的的幼儿探究实践活动,最大限度地调动幼儿的积极性,采用符合幼儿特点的意识激发形式,意识激发一定要建立在幼儿对事物有自我认识的基础之上。例如,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在保证幼儿安全的前提下,让孩子接触一些能见到的小昆虫,使孩子从对事物的图片认知上升到客观真实认知,这有助于幼儿对事物的探究欲望,更好地激发幼儿的探究意识。像蚂蚁运虫子的故事,在现实生活中孩子可以看到,这样能更真实地感受到蚂蚁合作的力量。
第二,以展示为载体,激发幼儿的探究意识。不同孩子对待同一事物的关注点存在不同,这反映的是幼儿的不同思维方式,幼儿教师可以让孩子将自己眼中的某一现象或者事物以自己的方式表达出来,这样在幼儿彼此的展示中体现了不同的侧重角度。老师要鼓励孩子展示自我发现,在分享的过程中提出彼此间对待某一事物或现象的个人想法,对展示中的优点或者比较有特点的角度适当提出表扬,并鼓励其他孩子多学习对方的长处;对于交流过程中表现出的不足要指出,不能回避或掩盖,要引导孩子确立正确的观点,帮助孩子树立改正缺点和不足的信心。以这种交流展示作为载体,激发幼儿的探究意识。
第三,以推测为突破,激发幼儿的探究意识。幼儿时期孩子都有好奇心,这个时期的大胆想法需要老师给予充分的肯定,幼儿的大胆尝试不应该被无端制止。实践证明,一些时候幼儿无较强目的性的推测,往往是老师没有想到的问题,甚至在以后的科技发展过程中成为某种发明创造的意识雏形或者假定前提,这种探究意识是值得鼓励的。教师要给孩子更多想象的空间,鼓励孩子根据某些现象做大胆的推测,从思想意识和行动上都主动求知。教师还要有针对性地对幼儿的想法进行指导和修正,对于能够验证个人推测的孩子给予鼓励,对于推测缺乏逻辑性孩子的表达勇气给予表扬,让幼儿的探究意识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培养孩子勇于探究问题的信心。
三、幼儿探究能力的养成策略
幼儿的探索发现能力很强,一些常被成年人忽视的细节却逃不过幼儿的眼睛。幼儿的探究能力培养,对于以后的执着创新能力提升有很大的帮助。
第一,利用活动保障幼儿探究。幼儿是一切幼儿教育活动的主体,幼儿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是调动幼儿的积极性,参与教育活动,提高幼儿的综合水平,保障幼儿探究。例如,让孩子讨论泥球、木球、纸球在水中的状态,各种声音都有,老师让每个孩子都动手操作几次,最后得出结论同样大小的球哪个更重,哪个更容易下沉,轻的更容易上浮。在活动中,幼儿的很多方面都实现突破,提高幼儿探究能力。
第二,灵活手段引导幼儿探究。幼儿探究能力的发展影响幼儿未来创造能力的发展状况,在幼儿教育活动中,教师所采用的教育手段要更灵活,且有利于幼儿的身心特点,积极引导幼儿探索突破。幼儿的探究主要始于对待事物的特殊发现,教师给予积极引导将有利于孩子探究,而且,教师要给孩子更多展示自己的机会,这样既能提高孩子的表达能力和表现能力,又能推动幼儿探究能力的发展。幼儿教师要细心观察不同孩子的兴趣爱好,有针对性地采用不同的教育手段,启发孩子的思维,使孩子更专注自己的发现。再者,教师采用的教育手段要符合幼儿的特点,每个具体环节都对幼儿有不同的意义和价值,这样将更有利于幼儿探究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谢美华.谈幼儿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J].小学科学(教师版),2012(9).
为了培养孩子探究能力,结合自己的小小课题《小学科学课堂学生探究精神的培养》,在教学中对自己的科学课堂做了小小的尝试,旨在能在科学课堂中渗透探究能力的培养,更好地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和人文情怀。
一、开展常规探究活动是提高探究能力的基本保证
在小学科学课本中有很多很好的探究活动,这些探究活动在一定程度上能提升孩子探究能力,因此在一直的教学中都非常重视这些活动的开展。将每个活动开展好,也就是尽可能将每个实验都让孩子去参与去体验,通过孩子的参与和体验可以让孩子在收获奇幻的科学现象同时完成科学知识的习得。这部分的例子有很多,几乎每个科学内容模块都有一定的科学实验,只要能将这些试验完成好,基本就是能达到提升孩子探究能力的目的。因此,用心完成好课本中的实验是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基本。
二、开放性实验教学可以提升孩子自主探究能力
在保证了常规探究活动的开展后,学生探究能力有了一定的保障,但是如何更好地提升孩子自主探究能力呢。这就是要设计开放性实验,将一个问题、一个难题抛给孩子后让孩子利用已有的技能或是已有的知识去完成自主探究,也就是让孩子根据问题自己的设计实验方案,自己动手去完成实验。给了孩子更多自,他们探究就更加有欲望了。
在讲解《彩虹》这一课的时候,按照科学提示就是利用喷壶完成“重现彩虹”实验,这样能达到实验目的,但是为了培养孩子自主探究,我的设计是将这个实验设计为开放性的。在我第一课时 已经讲解了自然界里形成彩虹的原理后,让孩子通过网络、科学、咨询等方法去寻找再现彩虹的方法。这样突破了课本的设计,把更多的自给了孩子,孩子也用他们的智慧和创新想到了很多“再现彩虹”的方法。
其实这一学年来这样的尝试还有很多,把更多的自交给孩子,精心等待,很多孩子都会给我们带来惊喜和感动。这惊喜和感动中我们能感受到孩子自主能力在一点点提升。
三、巧妙利用身边资源提升孩子自主探究能力
对于很多一线科学老师来说,给学生开展实验是一个令人头疼的问题,而这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要开展实验需要的器材。需要的资源很多,往往很多时候我们无法在校园里找到他们,因此给实验的开展带来了一定的困难。所以在本学年里,我尝试利用孩子身边的资源去完成探究活动。这样让孩子研究熟悉的事物中找到新发现,激发了孩子动脑动眼的意思。
在教学《种子与幼苗》一课中,我们经常给孩子这样一个探究活动:种子一种豆类植物种子,通过种子发现和体验种子的萌发。这个活动很好,课本也是这样做的。但是这样实验设计忽略了种子萌发在地下过程,给学生一种只有种子出土,我们能看到种子发芽的误导。于是我提出一个疑问,能不能种子的萌发在我们眼皮底下发生。很多孩子开始想法办,最终大家统一到一点上利用透明的容器。于是我们鼓励孩子就利用你身边有的透明容器来完成这个实验。让种子的萌发更加“透明”。
其实资源就在身边,只要稍微加以突破和改变,我们就能惊喜发现它能为我们的实验服务也能为提升孩子自主探究能力服务。
一、抓住预习环节,在一点一滴中培养孩子的自主学习习惯
自主学习习惯是在自学实践中养成的,刚入小学的低年级学生不知道什么是预习,更不会预习,针对这一实际情况,教师可以帮孩子设定一些简单的容易达到的预习目标,这样孩子在这个过程中就会尝到一点成功的喜悦,在教师进行课堂教学时对孩子的自学成果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又会让他们收获一点成功的喜悦。当孩子一点一点地适应了这种自主学习的方式后,我们再帮孩子制定一些稍难的自学目标,这样在阶梯式预习自学目标的引导下,孩子不断从中收获成功的喜悦的同时也一点一点地培养着孩子的自学习惯,这也为课堂中学生间的合作学习奠定了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不随波逐流的基础。让孩子自主学习,重要的是让孩子品尝成功的喜悦。这比任何命令都好,尽量鼓励、表扬,少批评,让孩子的自信心亮出来。
二、以教材为基础,创设轻松愉快的合作学习环境
孩子始终是孩子,与其让他们枯燥地学习,还不如让他们学会学习,只有让孩子能够掌握自主合作学习,他们才是课堂上真正快乐的主体。课程改革让语文教材更具有时代性及典范性,富于文化内涵又兼具形式美,丰富多样,让教师和学生都有了更多可以发挥的空间,针对小学语文教材的这一特点,以及小学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在语文课堂上教师要应用多种教学手段创设轻松愉悦的教学环境,如,小学一年级语文的主要任务是识字,在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师可以大胆地尝试放手让孩子在小组里自主确立识字目标,选择学习方法的方式完成互学。小组间还可以比一比哪组的识字方法多,识字方法妙,教师在巡回指导时可以引导孩子们创编顺口溜、小儿歌等方法来识记生字,这样也锻炼了孩子的听说能力,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体会到成功与快乐,教师适时的肯定与鼓励让孩子懂得在学习上取得的成功是与同伴的付出分不开的,成功的喜悦与人分享时自己也是快乐的,从而使孩子生出对这种学习方式的喜爱之情。当这样的体验积累得多了,孩子就不会排斥合作学习。另外,小学一年级学生集中注意力的时间短,针对这一年龄特点,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增加了语文课堂的灵活性和趣味性。教师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引导孩子用自己的脑子去想,用眼睛去看,用耳朵听,用嘴说,用自己亲身去体验,用心灵去感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完成学习。
三、尝试灵活多样的探究式学习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创新;探究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在培养创新型人才方面承担着非常重要的任务。它是由师生双方共同构建的一系列活动,它由师生双方共同互相制约与控制,并且是一个对学生进行各种能力训练于一体的开放性的系统。因此,为了培养新时期创新型人才,我们必须重视对当前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大力倡导和落实自主、合作、探究的新型教学模式,不断激发小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培养小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有效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使得他们学会自主学习、全面发展。
一、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促进教师角色的转化
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创建宽松、民主、高效学习氛围关键所在,也是激发孩子们学习兴趣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2011年新版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堂教学要体现师生之间的平等关系,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小学生的创新能力为重点。因此,我们课堂教学必须坚持教与学的真正民主、平等,师生之间互相尊重,教学相长,进而提高孩子们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孩子们全面的发展与提高奠定基础。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处理好与孩子们的关系,建立平等的、民主的师生关系:首先,我们要具备民主和平等的意识,以及崇高的师德。我们要尊重爱护每一个孩子,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注意观察每一个孩子,通过调查走访、查阅档案、召开家长会等方式了解孩子们的实际情况。在课堂教学中要根据孩子们的实际情况进行积极引导,有针对性地指导他们预习、探究、总结。同样,孩子们也应该对教师有一定的了解,多理解老师的付出和辛苦。其次,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孩子们的特点,科学选取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精心营造良好的教学气氛,使每一名小学生都学有所得。
二、激发小学生学习兴趣,引导他们确立科学的学习目标
兴趣是学习的前提。兴趣能够使大脑和各种感官处于最兴奋的状态,以最有效地接受学习信息;能使孩子们自觉地集中精力,全神贯注于课堂学习;能使孩子们在繁重的学习过程中体验到学习愉悦。所以,创新性课堂教学应注重调动小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积极参与的欲望,营造氛围,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地提出问题、探究问题、总结问题,进而培养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把课堂重心由“知识魇谧”移到“能力培养”上来上,使他们学到获取知识的方法。
首先,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积极创设有效的课堂情境,以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我们备课时应根据他们语文实际情况,设计多层次、有差别的问题,针对不同的孩子分别提问;在课堂上,则根据孩子们的个性差异、语文水平,及时有效地进行引导与启发,创设条件为孩子们的“思”和“言”提供机会,使他们产生“说”的欲望,进而达到培养孩子们语感、发展他们的创新能力的目的。
其次,应帮助小学生确立学习目标,指导他们进行自主探究式学习。只有明确的学习目标,才能在学习中尽量减少小学生学习的盲目性与随意性,才能帮助他们提高语文思维能力。所以,自主探究式学习一定要在我们有效的指导下,根据孩子们各自的兴趣、和自身条件,选择各自的探究内容,积极自主地开展研究。教学目标的设计既要依照课程标准、教科书的规定,又要充分考虑孩子们的知识基础和他们的实际需要。
三、倡导合作学习,引导小学生积极参与并亲身实践
合作学习是以小组为单位完成共同的学习任务的学习形式,小组内部分工明确同时又互相协作,是我们引导孩子们自主学习的有效组织形式。它有利于培养小学生合作意识,有利于孩子们之间的交流和沟通,使孩子们在合作学习中不断地取长补短,进而拓宽思维、加深认识,在小组合作学习中不断提高学习能力。要想在语文教学中达到高效的教学效果,首先我们必须充分发挥我们的指导作用,积极查找学生自身的主体性特点,并通过有效的教学媒体,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向孩子们传输教学信息,教会孩子们如何学习。同时,我们还应注重同事之间的合作与交流,以减少课堂教学中的重复性讲解,使课堂教学更趋于优化。其次,鼓励小组合作学习,引导孩子们积极讨论。讨论是一种开放式的学习组织形式,也是一个深化教学重点、难点的过程。我们在教学中可按照孩子们的个体特点编成学习小组,并引导小组成员对那些有价值的问题进行探讨交流。第三,合作学习有许多种组织方式,如各种比赛、交流探讨法、多媒体辅助学习法等等。我们应根据具体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组织教学,以有效实现教学目标,促进孩子们的全面发展。
四、加强课外阅读,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课外阅读的延伸
课外阅读提高小学生语文能力的有效途径。通过课外阅读,孩子们还可以间接地了解社会、了解自然,从中获得对自身发展的有益启示,不断提高、完善和超越自我。在阅读过程中,我们常常会发现阅读量大的孩子思维比较活跃,并且口语表达能力比较强。因此,我们应该加强组织课外阅读,切实提高孩子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1、积极培养小学生的阅读兴趣。我们要努力为孩子们创设一个自主、愉悦、宽松的阅读氛围,并在孩子们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对阅读内容积极引导。
2、注重小学生知识能力的迁移训练,引导孩子们从阅读中学,从实践中学。课外阅读选材应注意和课内知识的联系,与孩子们的生活实际相结合。
关键词: 自主探究 幼儿 种植活动
自主探究是幼儿根据已有经验自发、主动地对外界事物作出的一系列尝试、摸索、探究的行为。引导幼儿自主探究可以培养其积极主动认知世界的习惯、获得知识的能力。随着幼儿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在幼儿园教育过程中,确立幼儿主体地位,培养幼儿自主探究能力的教育理念逐步受到幼儿教育工作者的关注和重视。大自然五彩缤纷,神奇有趣,最能引起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索求知的欲望。在种植活动中,我们注意尊重幼儿的好奇心,激发幼儿对植物探索的欲望,并帮助他们养成自觉思考的习惯。在活动中,我们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开展种植活动的实践教学工作。
一、营造自由、宽松的探究环境,激发自主探究的兴趣
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是促进幼儿探索能力发展的两个重要条件。教师的一个眼神、一句评价都会对其产生很大影响,因此探索活动中时常对幼儿说出“你试试看”,“相信你能行”,“大胆想一想”等鼓励语言,并对孩子的想法给予肯定、鼓励、接纳及欣赏的态度,为幼儿营造宽松、愉悦的探索氛围。同时有针对性地提供相应活动材料,以满足幼儿的探究需求,激发幼儿自主探究的兴趣。
在组织“植物的奥秘”探索活动时,我们将环境创造和利用的主动权交给幼儿,使幼儿真正成为环境的主人。在种植场地提供各种植物,让孩子观察植物的不同特点,探究植物的奥秘,并且幼儿能想的尽可能地让他们自己去想,能做的让他们自己去做,使他们真正投入到环境创设与利用中,真正成为探究活动的主人。
在“种植玉米”活动中,有一个小朋友把小锄头紧紧握在手里,不敢动手,我轻轻地摸摸他的头说:“不要害怕,老师相信你肯定能行的。”他终于鼓起勇气,一下、两下、三下……越来越熟练,之后她也能和其他小朋友一起讨论“如何巧妙使用小锄头?”“挖什么样坑最适合玉米宝宝成长?”等问题。
二、鼓励幼儿的讨论和交流,培养幼儿探索的意识
“语言是思维的拐杖”,离开语言的思维是虚晃无力的。在种植活动中,教师应重视组织幼儿与同伴交流自己的操作过程和发现。它能锻炼幼儿思维,使幼儿更清晰、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在探索过程中,同伴间的交流、争论有时是一种催化剂,它能使讨论的场面更加热烈。教师要及时捕捉并以此为契机,鼓励幼儿运用已有经验,大胆进行猜想和解释,按照自己的想法验证,把问题弄个水落石出。石头和石头碰撞可以撞出火花,争论一下也许就有新的思路与新的方法。如“叶子的秘密”活动中,孩子不但发现叶子有叶柄、叶脉等,还发现叶子有水分,颜色、形状有区别等。在一次次的争论中,孩子们学会了倾听别人的探索和发现,“倾听”让幼儿获得了更多信息、更多知识,也可以让我们进一步了解孩子的想法,为我们及时调整教育方式提供依据。
在“种子的传播”教学中,我们没有把幼儿集中在教室里给他们作机械讲解,而是带领他们到室外寻找自然界中种子传播的方法。在“认识植物”活动中,让家长和孩子一起寻找各种植物样本。结果当孩子们看到集中的各种各样的植物时,既惊奇又兴奋,他们不停地讨论、交流。这些自然界中的植物让幼儿真正体验到植物世界的丰富多彩。
三、教给探究的方法,培养幼儿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首先,在活动中注意引导幼儿提出问题。老师可以提一些诱导式的问题,如“你有什么问题吗?你想知道什么?”等,鼓励幼儿拓宽思维,大胆猜想结果,合理进行解释,敢于质疑。其次,针对孩子提出的问题作多方面假设与预测,在解决问题前进行思考并制订探究计划,在活动过程中善于根据日常经验或相关现象合理地推想,做到因果联系,合乎逻辑,充分考虑活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合理选择需要的工具和研究方法,为自己的探究活动提供帮助。同时不断反思矫正。再次,要善于搜集资料,从中总结出有价值的信息。
例如在“有趣的根”活动中,可让幼儿自己先观察,经过观察,幼儿有了这样的认识:原来植物都有根。这时再提供各种各样的根,幼儿观察时看到它们都长得不一样,有的是像胡须一样的须根,还有直根、块根等,从而可以再次激发幼儿更深的探究热情。
四、不断激发自主探究的潜能
如果把活动组织成一种墨守成规的、刻板划一的种植活动,就会使幼儿的想法和做法受到束缚。幼儿的好奇心得不到尊重,思维的火花得不到点燃的话,久而久之,先天的、自我探究潜能就会因受到压抑而逐渐丧失。针对激发幼儿的自主探究潜能,我们应意识到对幼儿大胆想法和与众不同的表达方式给予支持鼓励的重要性,这样做的好处是不仅能培养孩子的自主探索能力,而且能增强孩子的自信心,锻炼孩子的创造性思维。
为了激发幼儿的探究潜能,在种植活动中,我积极鼓励幼儿与众不同的想法和做法,用“你还有什么和他不一样的想法,讲给我们听听好吗?”“请你想一个和他们不一样办法怎样?”“让我们来听听你的好主意!”“这个办法是自己发明出来的吧?真棒!”等一些激励和表扬的话启发或肯定孩子,给幼儿的思想、行为松绑,努力发掘他们的闪光点,使幼儿自主探究能力迸发灿烂的火花。
总之,种植活动的探索过程给幼儿提供了主动学习、思考的机会。通过这次种植活动的实践教学,调动了幼儿主动探索的积极性,并逐步加强了幼儿的自主探究能力。在种植活动中对幼儿进行探究能力的培养是必要且可行的。作为幼儿教师,我还要不断反思,总结经验,完善自主探究实践课程教学的理论体系,使自主探索的实践教学质量得到不断提高。如开展实践活动时,老师要明确幼儿探究的水平,确立幼儿探究的内涵,提供适当的探究对象等。我相信,通过这样自主探究实践活动的持续开展,每一个幼儿都能从小培养起自主性探究的习惯和能力,每一个孩子都能轻松地、快乐地学习和成长。
参考文献:
[1]欧阳文.学生无问题意识的原因与问题意识的培养[J].湘潭大学学报,2007(11).
一、感受乐趣,让幼儿乐于探究
农村的孩子虽然经常看见绿豆、红豆以及小麦等各种不同农作物的种子。但孩子们对这些平时司空见惯的实物,其实了解得并不多,甚至常常混淆不清。于是我们便利用小麦、玉米等等这些农作物精心设计了“批发种子”这一教学活动,在活动中老师扮演种子批发商,幼儿扮演来批发回去卖的小老板。通过买卖这一灵活的手段和语言的交流让幼儿在游戏中观察和比较,孩子们在不知不觉中得出了不少的经验,如:南瓜籽、丝瓜籽可以通过形状、大小的不同来区分,黄豆、绿豆、红豆等豆类的种子可以从颜色、形状的不同来区分等等。在比较这些种子的不同之处时,孩子们对它们的各种形状、颜色、大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后来我们还生成了《种子的聚会》这一课,孩子们乐此不疲地在种子的外面贴上标签,布置成一个“种子的聚会”。放置在科学角,孩子们在活动之余都可以来看看说说,交流自己认识的种子。让幼儿通过对实物的观察、了解、比较得出了结果。就这样让幼儿在玩中总结了经验,满足了幼儿的求知欲,培养了幼儿探究的兴趣,激发了幼儿探究的主动性,使幼儿在学习的过程中变得生动活泼,富有趣味。
二、把握好奇心,让幼儿易于探究
记得在一次中班的活动区,我投放了一些种子让孩子们去观察。谁知班上的张可抓了一把黄豆就放进了水里,随即就有孩子来报告。于是我就问张可:“你为什么要把黄豆放进水里呢?”张可说:“我想让它长大,结很多黄豆。”“哦!是吗?那放在水里能让它长大结黄豆吗?”我的问题一出来,其他的孩子都纷纷说出自己的答案。我没有马上给予肯定或否定。孩子们这个时候都变得很好奇,于是我就提议让他们去做实验。经过分析有的孩子跟张可一样将黄豆放进了水里,也有的用杯子到外面挖了泥土回来放在自然角,将黄豆种在里面,还有的直接将黄豆丢在了外面的泥土里。没几天孩子们就兴奋地发现:丢在外面的黄豆长得最快最好,水里的黄豆才发了芽,自然角杯子里的黄豆还没有动静。接着我又提问:“怎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就这样一步一步激发幼儿自己去探究、发现,最后得出了结论:外面的黄豆有土有水还有阳光,所以才能长得又快又好!这里我抓住这个突发的“黄豆发芽”事件,让个体的探究行为变成群体探讨的热点,鼓励他们从多角度发现,幼儿之间的这种互动探究更加扩大了,引导他们对周围事物的好奇心转化为进一步探究的动力,逐步培养幼儿的探究能力。
三、树立自信,让幼儿敢于探究
对幼儿来说,年龄小更依赖于其他人,尤其是重要人物,如老师、父母。因此,培养幼儿的自信心尤为重要。作为幼。儿教师应当以关爱的态度、赏识的手段保护、培养幼儿的自信心,使其健康的成长:鼓励幼儿有各种想法、做法。幼儿在活动中刚开始的想法往往是很稚嫩的,但是却有着极大的创造力。我们要给幼儿充分的自。让幼儿按自己的方式去探究;让幼儿有充足的探究时间,不急于介入,即使需要教,也尽量不作直接指导,以间接指导为主,稍加点拨,给幼儿自己探究的机会,让幼儿敢于探究。
当前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已越来越引起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对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研究已有较大的发展,但多是着眼于中学学科,小学科学学科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研究虽有研究,但尚处于起步阶段。
一、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
在实验中,我们力求“以人为本”,优化教学,营造一种轻松、和谐、平等的学习氛围,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讨并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努力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动手能力、观察能力、知识的迁移能力等。不但要让学生“学会”,更要让他们“会学”,在教学中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把知识能力转化成创造能力。
兴趣是促使学生学习投入的内在动力,学生有了兴趣,探求知识就会成为“心理需要”,就有了自主探究的意识。现在不少学生都是独生子女,他们养成了很强的依赖思想,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这对他们今后的发展是很不利的。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教育强调以学生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这些活动应当是学生熟悉的、能直接引起他们学习兴趣的、精心选择和设计的、具有典型科学教育意义的。
二、引导学生去探索
用自己的眼睛去看、用自己的头脑去想、用自己的双手去做、用自己的嘴巴去说……我们要十分珍惜孩子的好奇心,引导他们注意观察周围事物,鼓励孩子提出问题。问题提出来后,教师不是直接给出答案,而是设计好实验和问题,让学生自己去操作和相互讨论。在教师引导和建议下,孩子们自己动手做实验、观察、提问、设想和验证。孩子们要用自己的语言记录下实验过程中的想法、活动情况,与正确答案相比较。
三、培养学生科学探究中的合作能力
在传统的科学课教学中,比较普遍采用的是教师讲实验内容学生听,教师演实验方法学生看,教师提问实验结论学生答的“满堂灌”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和创造,不利于主体精神的培养。针对这一现象,我在小学科学课教学中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让学生通过阅读、研讨、自己设计实验。具体做法是:把实验的目的、名称、器材、步骤、现象、结论等要素设计成空白实验报告提供给学生。学生在自己的小组中阅读、思考、研讨,共同填写实验报告,等于是自己设计实验,自己进行操作、观察、分析。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认真阅读了教材,然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了热烈的讨论,他们互相补充,互相帮助,共同填写有关内容。教师巡堂只做启发和点拨。在确定了实验步骤后,各小组按照自己确定的方法独立地操作、记录和分析。
现代教育技术的飞速发展与计算机的普及既为共享资源和合作学习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但也容易使人进入一个自我封闭的学习环境,这就需要以合作学习进行引导。
四、注重探究方法和过程的评价
一提到评价,老师们往往会联想到考查、考试。其实对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评价涉及到许多方面,考查、考试只是一个很小的方面。在科学课的标准中,对学生的评价问题作了详细的叙述。标准中强调“科学课程的评价应能促进科学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因此,科学探究能力的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探究结果,更重要的是关注他们的探究过程。学生在进行科学探究活动中,他们对自然事物的观察、发现以及提出问题的能力;在探究实验中的设计实验、动手操作能力;对观察、实验中各种信息的搜集、整理、分析、推理、归纳、总结、质疑、交流、评议等能力的提高;在情感、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等过程中都体现了学生科学素养的发展。这些方面都是评价科学探究能力的重要方面,这是单纯以一纸试卷所不能体现的。只有注重了探究过程的评价,才能有一个好的结果。另外,评价的方法也应该是多种多样的。不只是考试这一种形式。
幼儿教育 教育改革 科技素养
幼儿教育是我国教育体制的一部分,教育思想的改造,对幼儿教育来说尤为重要。幼儿教育工作者必须有一种紧迫感,要认识到,幼儿教育思想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新时代的发展正在冲激着传统的教育思想,要想改革幼儿教育,就必须冲破那些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旧的教育思想的束缚,从幼儿管理的“保守型”向“开放型”转变,使幼儿教育思想来一个根本的转变。
一、日常生活管理上的“保守型”
在幼儿园的日常生活中,孩子们必须规规矩矩,老老实实,走路、吃饭、做操要排队,而且要求排得整齐,把时间都浪费在整理队形上,把孩子当作任意摆布的“玩具娃娃”。在一些场合要求孩子排队以避免发生意外事故,培养孩子讲秩序、守纪律的良好习惯是必要的,但如果我们事事都以排队来管理孩子,甚至不惜在排队上花费那么多精力,实在没有必要。好动是幼儿的天性,不让孩子动是对孩子的一种惩罚,如果企图动辄以排队来约束他们的话,只能适得其反,不仅孩子之间动手动脚发生攻击,而且他们会对我们的管理方式表示不满和抗议,日久就会厌恶幼儿园的活动,甚至会出现破坏。
二、玩具的管理是“保守”的或“封闭”的
幼儿园的玩具本来是为孩子们准备的,但由于这种管理方式,玩具却成了幼儿园的摆设,有些玩具并不是为了给孩子玩,而是为了装饰活动室或给外人看才购置的。有的教师只允许幼儿在固定的、有组织的活动时才能玩玩具。有的孩子在幼儿园里一整天也玩不到玩具,这倒不是幼儿园里没有玩具,而是不给幼儿玩的机会,实在令人痛心。
三、幼儿园教学管理上存在若“保守”的做法
如上手工课,木来是让孩子动手操作,发达手部肌肉,培养操作能力、创造能力,但老师首先强调的却是“坐好”、“不要动”、“把手拿下去”。又如上语言课,通过教师与幼儿,幼儿与幼儿之间的语言交往来学习语言,但有的教师以集中幼儿的注意力为理由,禁止幼儿之间的交往,强调“都坐好,不要说话了”。这样,不仅挫伤了幼儿本来很高的积极性,而且干扰和打断了幼儿活跃的思维活动。另外,上课时间普遍比较长,甚至不分课的内容、类型搞“一刀切”,也是幼儿园教学管理的“保守”表现。如在幼儿园大班,美工课是半小时,音乐课是半小时,语言课、计算课也是半小时。幼儿园的教学管理应是灵活多样、因势利导,方式方法上是如此,时间上也应如此,孩子有兴趣则长,没兴趣则短,或许改而从事其它活动对幼儿更有意义。
四、幼儿的游戏管理存在着同样的问题
游戏活动从场地上分室内、室外游戏两种,室内游戏主要有操作性游戏、角色游戏、表演游戏等,室外游戏主要是体育游戏和自由游戏。有些教师为了好管理,不分场地大小、幼儿的多少,要求幼儿在同一时间在同一场地做同一种游戏。结果,孩子们在游戏时,常常因为玩具的分配、角色的分配及游戏过程中的相互干扰而发生矛盾。所以,我们应该改变这种“保守”的做法,实行“开放型”管理,允许幼儿依自己的兴趣在同一时间不同场地做不同的游戏,即一个班可在室内进行不同的游戏,在室外进行不同的游戏,或一部分幼儿在室内活动,一部分幼儿在室外活动。总之,要因地制宜、灵活多样,依幼儿的不同兴趣去安排幼儿的活动。
要培养幼儿勇于探索、创造的精神,培养幼儿活泼愉快的情趣,就必须改变“保守型”管理模式,实行“开放型”的管理。所谓“开放型”管理,就是灵活多样、放开手脚,去掉那些不必要的限制,因人制宜。也就是给孩子们机会,让他们去创造、去探索,允许他们充分利用各种感官,去动、去看、去听、去说、去想,在幼儿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活动中去发展他们愉快活泼的个性、创造能力和思维能力。
“开放型”管理并不意味着教师可以对幼儿撒手不管,让幼儿放任自流,而是要求教师不仅要想方设法、灵活地安排幼儿的活动,而且要求教师要认真负责。捆住的手脚放开了,禁止和限制少了,幼儿往往会因此而放任自流,甚至会出现违反制度,破坏日常生活秩序和他人活动的一些不良行为。所以,“开放”、“搞活”的前提是高标准、高质量地培养幼儿的自觉性,并为此而制定诸如“日常活动行为细则”、“幼儿活动的公共细则”等规章制度,并公布于幼儿,要求幼儿在活动中互相监督。教师要耐心观察和指导幼儿的各种活动,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所以,提升教师在探究活动中发展幼儿兴趣与品质的教育能力。不同年龄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特点,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编排;活动内容以观察操作活动作为科技启蒙的主要手段,使原来无趣的东西变得有趣,幼儿愿意探究、去学习。组织每周一次的科技兴趣小组活动,为幼儿提供大量观察、操作的材料,让幼儿在活动中发现,在“玩”中探索。隔周一次“小问号活动”,使学习成为幼儿的一种尽兴的探索和有意义的思考活动”每月一次全园性科技大活动,幼儿能在探索型主题活动中鼓励幼儿参加比赛,使幼儿在有意义的探索情景中实现其学习价值,使学习变得快乐,变得有意义。
同时,提升教师在探究活动培养幼儿合作意识的教育能力, 以及提升教师在探究活动转变幼儿科学思维方式的教育能力和培养幼儿探究能力的教育能力都会起到积极作用。教师适时对幼儿的质疑给予肯定、评价、适当的引导,使幼儿在质疑中获得成功与快乐,激发幼儿质疑的兴趣,培养幼儿积极思考,幼儿的自信心在探究中得到体现,幼儿在探究体验中成功,在成功中感受自己的能力,在能力中树立自己的自信心。
【关键词】探究教学;小学科学;科学思维
中图分类号:G62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7)03-0043-02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概括的、本质的、间接的反映。不同的人参与不同的活动会采用不同的思维方式,而不同的思维方式又会影响活动的效果。在科学课程的学习中,我们希望学生除了用感性思维方式去接触科学外,更希望学生能用科学、理性的思维来发展他们探求科学的能力。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课程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使他们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因此,科学课应是一门逐步建立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的课程,对科学思维的培养应成为科学探究中的重要任务。
一、利用运用思维导图培养学生科学思维能力
思维导图是表达放射性思维的有效的图形思维工具。思维导图运用图文并重的技巧,把各级主题的关系用相互隶属与相关的层级图表现出来,把主题关键词与图像、颜色等建立记忆链接。思维导图充分运用左右脑的机能,利用记忆、阅读、思维的规律,协助人们在科学与艺术、逻辑与想象之间平衡发展,从而开启人类大脑的无限潜能。所以以思维导图作为载体,可以激发学生科学探索的兴趣,从而提高科学探究能力。
在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生物与环境”单元中,笔者要求孩子们以小组为单位,作思维导向图,通过全班学生的汇报,他们马上就能获知各种生物都依赖着有生命和没生命的环境,它们的行为与所处的环境息息相关。很多学生很好奇:想改变一下生物的生存环境;到底生物是如何与它的环境影响着,激发了孩子们的想探究的好奇心。因此,在探究“种子发芽实验”中,他们想出了各种新奇的探究“种子发芽”与环境之间关系的实验计划和方案,例如,在研究水与种子发芽关系的问题上,孩子们除了研究水量与种子发芽关系,还想出了在相同水量以及其他条件不改变的情况下,探究不同浓度的牛奶、茶叶水、洗涤水、东豪涌水、白砂糖水、柠檬水等对种子发芽的影响。孩子们对有思维导向图引发出来的研究问题很感兴趣,探究起来兴致勃勃,有始有终。由兴趣带动整个探究的过程,孩子们发现得就更多。
二、在实验探究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的确,浓厚的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它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习的自觉性和自信心。学生对事物有了兴趣,就会自觉地去思考、研究、探求新的知识。因此,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其探究热情。
在科学实验课中,通过让学生自行设计实验和改进实验方案,使学生动眼、动手、动口和动脑,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使学生勇于探索、善于开拓、敢于创新,有利于学生自行探求和获取知识,发展学生的独立性和独创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指导学生实验的过程中,要求学生注意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数据,培养学生敏锐的洞察力。因此,引导学生设计和改造实验的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有效学习的重要途径和方法。
例如,教学“热胀冷缩”一课时,笔者曾用过这样的方法:向学生讲解固体和液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那么,空气会有吗?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望,同时向学生提出实验的目的和要求。学生根据要求,联系实验材料,积极思考,勇于探索,大胆尝试。过了一会儿,学生设计好实验。他们把硬质塑料导管伸进胶塞里,并把胶塞压在圆口烧瓶中,用热毛巾盖住烧瓶,把塑料导管伸入水里,气泡冒出来。“成功了!成功了!”他们发出胜利的喜悦,体验到成功的乐趣。笔者又提出:“你们能用其他的实验方法吗?”学生继续尝试,失败了,再思考,再讨论,再尝试。终于,学生想出新的实验方法:用手贴住烧瓶,把塑料导管伸入水,水里出现气泡,又成功了。学生更加兴奋了。教师继续引导学生:“当气泡出现后,你们再用泡过冷水的毛巾盖住烧杯会有什么现象呢?”学生实验中发现水“上升”这一奇怪现象,纷纷问“为什么?”并展开讨论。明白了水“上升”是因为气体受冷收缩,水形成倒吸现象。学生通过自行设计和改进实验,不仅获得知识,掌握了实验操作技能,重要的是在科学探究学习的过程中培养了科学思维。
三、在实验质疑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
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学生豁然开朗,形成鲜明的科学概念。例如,教学“空气的热胀冷缩”一课片段:
(教师拿出两个压瘪了的乒乓球)
师:同学们,你们有办法让这两个乒乓球重新鼓起来吗?
生:可以把乒乓球放在热水中泡一泡。
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我从课外书中看到的,乒乓球会热胀冷缩。
师:你的课外知识真丰富。为了证明你的办法,老师用实验来验证一下。
(教师拿出一个不锈钢饭盒,把两个乒乓球放进去,倒入热水,然后盖上盖子。过了一会,教师打开了盖子。学生惊奇地发现,一个乒乓球变回圆圆的,可是另一个却还是瘪瘪的。)
师:对于这个实验,同学们有什么要说的吗?
生:这太不可思议了,难道两个乒乓球是不一样的吗?教师见火候到了,给每组分发了两个瘪的乒乓球,要求他们在烧杯中重复刚才的实验。
师:同学们,你们有什么新发现吗?
生:我们发现实验结果跟老师刚才做的是一样的,也是一个乒乓球变回圆圆的,另一个还是瘪瘪的。我们还发现没有鼓起来的乒乓球上面有一个小孔。
生:我们的发现和他们的一样。我们还看到有气泡从乒乓球的小孔里跑出来。
师:这个气泡是怎么回事呢?
生:我觉得气泡应该是乒乓球里的空气受热膨胀后,乒乓球里装不下了才跑出来的。
师:这个实验主要是乒乓球受热膨胀还是乒乓球里的空气受热膨胀呢?
生:我觉得主要是空气受热膨胀了。
上述案例中,瘪的乒乓球受热膨胀后恢复原状的现象是很容易观察到的,但是要让学生分清是“乒乓球”本身膨胀还是“乒乓球里的空气”膨胀却有一定难度。教师进行演示时,故意将实验放在学生看不到过程的不锈钢饭盒中进行。当学生看到截然不同的实验结果时,跃跃欲试想要解开其中的秘密。教师就势让学生用亲身实验解开其中之谜。学生在强烈好奇心的驱使之下,在实验观察时无不细致入微,终于发现原来是乒乓球里的空气受热膨胀了。
四、在创新实验设计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
笔者在执教三年级“空气和水”单元时,孩子们在探究空气是否有重量时,经他们自己商讨后,完成了“水和空气”单元知识整理表,从单元知识整理表中引出研究问题,也就是今天课题:空气有重量吗?孩子们对“空气有重量吗?”这一问题进行猜想。接着孩子们选择并利用身边的材料初步设计验证方案,目的是培养孩子的思维,促进他们在已掌握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解决新问题的能力。接着孩子们商讨和确定实验方案,特别是“怎样调整木棒的平衡”这一环节,孩子们用铅笔在木棒与中间线的接触点画一条线做标记,方便以后能快速找到能使小木棒平衡的那个支点。在这一环节上孩子们进行了实验和探讨。
在做实验前,孩子们探讨并自行强调实验步骤:先在简易天平调平衡并做记号――一端气球充气――挂上充气气球――观察实验结果――得发现。最后孩子们自己动手实施实验方案,在实验现象中得出结论并汇报。孩子们在思维导向图的作用下,通过实验观察发现,并自行整合知识:空气有重量,而且很轻。孩子充分发表意见,思维的火花在课堂里点燃和碰撞。在孩子们汇报、归纳出初步结论后,有些孩子会发现,实验在没有精密的仪器帮助下,可能会出现误差,他们会想出用精密仪器:天平。再次验证自己刚刚归纳得出的结论。
在思维导向图中出现需要探究的螺旋形上升的问题,但没有有效的探究方法也是不行的,所以“科学探究方法是解决问题的关键”。这也是本节课的总结升华:孩子们知道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孩子们总结和升华,让他们知道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后孩子们会利用“科学探究方法” 研究本单元的其他问题和课外思考要研究的问题。达到“授之以渔”的效果。所以说,效果明显的实验设计既可以加强孩子们探究问题的能力和确定探究方案的筛选能力,能够强化探究的目的和科学学习的方向。
五、利用科学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
新课标强调,教师必须把教学和儿童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让教学贴近生活。在学校开展“科学养蚕”活动,孩子们通过灵活运用观察、记录、查阅、访问、交流等研究方法学习知识,对自然界的事物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整个实践活动中,孩子们都是亲自动手,用自己的眼睛去仔细观察养蚕的过程,用情去体验,用心去探究养蚕时所面临的各种现象和遇到的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科学思维,提高科学素养。
例如,三年(1)班黄同学在养蚕日记中写道:“今天,我看见有一条蚕宝宝吐丝了。我马上把它捉回结茧架里。蚕宝宝在吐丝前身体和行为:蚕宝宝慢慢地缩小,会缩成一团,嘴越来越大。蚕宝宝是从这边拉到那里,淖蟮接彝滤浚吐的丝是金黄色的。吐丝前的蚕宝宝是胖乎乎的。吐丝前的蚕宝宝是56毫米,吐丝后慢慢地缩成一个像圆形一样的东西,会越来越短,身体是半透明的,腹部稍微有一点淡红。我发现有一只茧像石头般软硬。它们的丝一条一条,像一条条弯曲的线。它们结茧的时候是先吐丝,再把茧弄到自己的‘房子’里,它的‘房子’外有一层像弯曲的线,一条一条的,像千层糕似的。”没有细心的观察是不可能写出如此详细的描述的,养蚕活动使他们的潜能得到了发掘,培养了善于思考、敢于质疑、乐于探索、勇于实践的精神品质。
一、创造性手工活动能激发幼儿的兴趣,培养探究意识
教育心理学认为,幼儿活泼好动,具有特殊的学习和发展的的敏感性,对周围的一切具有浓厚的兴趣,他们敢于幻想、敢于探索。在以幼儿为主体的探究教学中,融入手工活动,可以让幼儿进行各种各样的探索的实践活动,积极与周围环境发生互动,充分地动脑、动口、动手,满足幼儿好动、好奇、探索的需要,调动幼儿学习手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促进幼儿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如大班探究活动《小木匠和油漆匠》活动时,活动开始时开始教师出示一段音乐说:“你在音乐中听到了什么?”有趣的音乐一下就吸引了幼儿,老师说:“你觉得那是什么样的声音呢?”这时,幼儿的兴趣就上来了,有的说木头敲打的声音,有的说是马跑的声音,还有的说是魔鬼的声音,“那请你去想想,我们生活中有哪些东西是这种声音的呢?”于是,孩子们的话匣子打开了,想到了很多相关的声音。当孩子提出可能是木工类活动时,我便提供了许多的材料让孩子们自已去试验一下,孩子们接着就兴趣盎然的投入到动手操作中,在刷房子和造椅子的过程中,幼儿的探究意识得到了萌发,兴致高昂,不仅找到了答案,还在这种特殊的操作过程中收获了快乐
二、发挥幼儿主体作用,促进幼儿主动创造
发挥幼儿主体作用是激发幼儿创造力的“兴奋剂”。传统的教学总是出示一个问题,再根据问题逐步示范讲解。像一根无形的绳索束缚了教师和幼儿,忽视了幼儿的主体地位,扼杀了幼儿的好奇心和创造力;就培养创造性而言,提供不同大量的材料和物品,才能发挥幼儿的主体作用,让幼儿主动地去进行探索、创造。启发、鼓励幼儿大胆想象,教师也应尊重幼儿的一切想法和做法,不要立即幼儿的“无知””言行予以评判,应鼓励幼儿多尝试创新,尊重幼儿的“异想天开”。
在《时装盛会》的探究活动中,请孩子们大胆的尝试制作时装,当孩子对时装的认识仍停留在平时普通的衣服时,老师开始不断地跟孩子们聊天,启发他,引发他们不一样的思考,让他们知道,既然是时装,就应该跟平时的服装有所不同,希望孩子在服装的基础上不断增加时尚、特色的元素,最好还能独具匠心。于是,孩子们把自己制作的服装不断更新。活动结束后,孩子们创造出各种不同的时装。
三、在对材料的观察、思考、选择、裁剪中发展思维,启迪智慧
手工活动的内容丰富多彩,有泥工、纸工、布贴、编织、刺绣、自然剪贴、自制玩具等。其中纸工又有撕纸、剪纸、折纸、立体制作(厚纸)等、而自制玩具的内容更是不计其数,许许多多的废旧物都可以成为自制玩具的材料。在每种材料的性质和作品之间,都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和规律,引导幼儿去发现,去运用这些联系和规律正是发挥幼儿思维能力,开启孩子智慧之门的钥匙。
例如在教学活动《工具创想》中,我给孩子们提供了大量的操作材料以及工具,刚开始请孩
子们去构想一下自己需要什么材料制作什么工具的时候,部分孩子都局限在纸、勺子、卡纸等材料上,但是当他们看到我给他们提供的大量不同类型的材料时,他们的创造性得到了很大的发挥,他们会把小碗合在一起做了个球,然后加上几根棍子扎成的柱子当灯座,再加上他们适当的装饰,一个极具创意的作品就出来了;还有的拿小铲子做了只老鼠,等等。孩子们在创作的过程中得到了智慧的提升。
四、树立合作竞争意识,积极营造创造途径
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幼儿之间健全的人际关系和良好的合作与竞争能力,这是在探究教学中要求每个教师注意的问题。
(一)创设与人合作的机会
培养幼儿的合作能力,首先要为幼儿合作能力的培养找到生根发芽的土壤,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幼儿之间进行一些手工合作,如:共同完成一幅美丽的家园图,共同制作一个高架桥等等,为幼儿合作创设机会。这样,幼儿在活动时,就不能只顾一个人做,而需要二人或几个人合作共同配合来完成一项任务,把幼儿的情感、想法和意见都融进去,这时二人或几个人合作的过程,就为幼儿提供了创造的机会。其次,把幼儿合作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探究教学的各个环节,调动幼儿的情感,挖掘幼儿的创新能力。
(二)搭建相互竞争的平台
一、安排专职人员,规范实验教学
能力培养的主要阵地在课堂。课堂为学生能力的发展提供有效的探究环境。科学教学不同于其他学科,它需要为学生提供探究的材料和场所,在校领导的支持下进一步规范科学教学,实验室安排专职管理员,每节课为教师准备好实验器材,保证每位老师的每节课都能为学生创设实验环境。
二、教师自主开发实验材料
当前科学教学中,实验室中的材料已无法满足课堂教学的需要,在教学中,教师自己开发材料,保证探究的有效进行。在平时的教育教学工作中,积极进行实验材料的开发。我们利用废旧饮料瓶,外部均匀地涂上不同的颜色,每个饮料瓶在瓶盖位置固定一支温度计,固定在一个木板上,中间放一个大功率的灯泡,接通电源后观察温度计的变化,通过这个仪器,很明显看到深颜色的物体吸热快,浅颜色的物体吸热慢。
三、开发《科学创意小实验》校本教材――充实生活、发展个性,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全面提高科学素养
小学阶段是培养科学兴趣、体验科学过程、发展科学精神的重要时期,亲自动手做实验,可以让学生在心中埋下科学的种子,有利于他们形成科学的认知方式和科学的自然观,并将丰富他们的童年生活,发展他们的个性,开发他们的创造潜能。科学探究实验的重点在课堂,但是课外也是一个广阔的天地。
我们认真研读课程标准,细心整合教材内容,编写了科学校本教材《科学创意小实验》,教材按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科学领域来划分。书中的一些实验来源于学生的日常生活,利用生活中的材料开展科学探究活动。通过课外指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让学生具有更强的动手能力、探究精神和专注能力,发展创造性思维能力,帮助他们养成爱思考、会思考的好习惯,培养他们从生活中发现科学、认识科学、运用科学的能力,以及从小具备安全意识及自我保护意识。
四、开发科学学习测评手册――《探索发现》,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记录科学笔记是需要严谨的科学态度的。如果我们的孩子也能认真记录科学笔记,就会对他们的科学素养的提升产生积极的影响。同时对孩子们的科学学习要有一个科学的评价,才能激发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兴趣。
评价手册分这样几部分,首先是“快乐探究”,学生记录自己在课堂中的探究过程和发现;“本课相关知识链接”要求学生课下搜集与本课知识有关的内容;“我的研究报告”记录学生在学习完一单元后的自己探究的问题,学生学完一单元后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研究。
五、开发科学阅读读本《小学科学十万个为什么》,促进学生科学学习,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现行的科学教材,针对的是九至十二三岁的少年儿童,编写上考虑了学生的可接受性,其内容编写力求简单、通俗、易懂。但列举的科学事实有限,分散且例外的情况较多,而实际上科学事实过于庞杂,容易使学生阅读时感觉混乱、困惑,而且仅靠书本的知识根本不能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所以要加强学生的科学阅读。但我们当前的阅读中,学生的阅读内容基本停留在对文学作品的阅读,自然科学方面的内容比较缺乏。
六、积极组织学生成立科技创新小组,参加科技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科技活动对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有着其他活动所不能替代的作用,利用课外时间组织引导学生进行科技创新、科技制作、科学幻想等活动有着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
通过参与活动,激发了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兴趣,在参与比赛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用自己学到的科学知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注家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使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与人交往能力、适应社会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等在学习活动中得以锻炼,有效补充课堂教学的不足。
教育离不开家庭,可以说家庭是孩子生活中的科学课堂,父母则是孩子最好的科学老师。有效开发和利用家庭资源,既包括物力资源,也包括人力资源开发。
1.开发和利用家庭丰富的科普读物,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科学阅读的习惯和热爱科学的兴趣。我们利用创建家庭小书房的机会,引导孩子开发利用家庭丰富的科技藏书,建立自己的小书橱并提高利用率。引导孩子们多读科技类的书目,养成良好习惯的同时,培养孩子们热爱科学的兴趣。
2.充分利用家庭种植、饲养动植物,培养学生探究兴趣和关爱生命的情感。
我们学校地处城乡结合地区,附近的许多村还有耕地。有很多家长在经营蔬菜大棚和养殖基地,这是作为农村小学特有的、使用的优质课程资源。
平时,我们给学生布置一些家庭方面的中长期探究活动。让学生以观察日记、研究记录的形式予以反馈。这样通过课内与家庭互相结合,使知识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符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同时让孩子们与各种生命体接触互动,了解各种生命体的生活习性,真切感受生命体的生长过程,让他们尽情感受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面向社区,进行校外实地考察活动,使孩子们积累了知识、提高了技能,拓宽孩子们的科学视野。
社区是孩子们开展科学研究的广阔天地。我们学校地处政府驻地,周围的厂矿企业比较多,有济南钢铁总厂、庚辰钢铁有限公司、鲍德炉料、水泥厂、煤炭砖厂、历城职业中专实训车间等企业,很多学生的家长在里面工作,我们利用家长资源,带孩子们到企业中去考察学习,回来后给学生交流。
关键词:幼儿;教育;能力;培养;策略
一、培养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
语言是人与人之间交流、沟通的基本载体,而对语言的基本表达能力、表达技巧则是每个人都必备的基本技能。幼儿时期由于孩子们的综合认知较弱,在进行语言表达的时候往往很难有效进行,比如讲话断断续续,对于自己的想法不能有效的表达等等,这不仅影响到了他们的学习生活,而且还会造成在学习生活中的一些误会、困难。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注重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以便能够促进他们自由表达、科学表达的实现,提升他们与人之间交流、沟通的效率。
很多孩子在大家面前不敢大声讲话,这就需要教师要善于和孩子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引导孩子敢于进行表达,鼓励他们说出自己的看法与思考,对于他们的回答则要及时表扬,让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喜悦,进而提升说话的勇气。
另外在教学中,教师也要从自身的语言表达入手,给孩子们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比如要规范语言,在叫孩子们吃饭的时候说“吃饭啦”而不要说“吃饭饭啦”,避免一些重叠词的运用,引导孩子们养成正确的表达方式。还要教会孩子们使用礼貌用语,比如对于别人的帮助要说“谢谢!”打搅到别人的时候要说“对不起!”等等。
二、培养孩子的思考思维能力
《论语》中说“学而不思则罔”:如果一味学习而不思考,就会因为不能深刻理解书本的意义而不能合理有效应用书本的知识,学的东西都不能被有效的整理、吸收、运用,就会导致自身陷入迷茫的境界。幼儿时期正是一个人学习知识的关键阶段,在此时养成良好的思维能力对于提升他们的学习效率有着重要的意义。所以就需要我们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思考思维习惯,培养他们的思维思考能力。
但是在幼儿时期,孩子们对于事物的综合认知不全面,思考的时候往往存在片面的因素。比如看到穿白大褂的人就以为是医生,而不知道可能是厨师或者科研人员等等。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不断的拓展知识面,比如要将医生、厨师、科研人员进行对比,引导孩子们进行观察,根据不同的工作场景以及工作特点进行思考,拓展他们的思维能力。另外教师也要引导孩子们养成良好的思考习惯,在遇到问题的时候首先自己进行一些思考,而不是直接就问老师或者家长。例如在夏天的时候就要想到看天气预报来判断天气会不会很热,要不要带雨伞等,或者根据早上的天气状况来判断今天会不会下雨?原因是什么?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不断提升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
三、培养孩子的自主探究能力
在传统的幼儿教学中,教师往往是把幼儿当做一个“知识的容器”,把自己的知识往他们脑子里“浇灌”,这样的教学模式虽然能够快速的提升孩子们的理论知识技能,但是久而久之就会导致他们对于学习的厌恶,抹杀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新时期我们需要的是创新型的人才,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要能够转变教学观念,更新教学模式,注重孩子们自身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让他们能够参与到知识的形成过程中来,去体验发现的乐趣,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比如在教学“浮沉原理”的过程中,教师就可以引导学孩子们探究怎么让铁皮浮在水面上,前提是不能借助外力,比如用绳子提着或者放在泡沫上面。给孩子们一定的时间让他们进行自主探究。很多孩子刚开始的时候都感觉很困难,有坐船经验的孩子就会根据自身的生活体验发现将铁皮弯成“船”的样子就能够让铁皮浮起来。通过这样的形式能够让孩子们对于浮沉原理有一个自身的认知,让他们认识到铁皮在什么样的情形下能够受到水更多的“浮力”,提升他们对于浮力的认知。另外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也要善于引导,鼓励孩子们多进行探究式学习,培养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与学习自主性,而不能简单的进行知识的灌输,以免导致孩子们养成思维懒惰的习惯。
四、培养孩子的合作交流能力
合作是当前世界发展的一个主题之一,也是现代人才必备的一项基本素质。良好的合作交流能力能够提升人的综合素质与综合实力。俗话说“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也”,特别是在幼儿时期,正是孩子们各项认知能力养成的关键时期,所以就需要教师能够培养他们良好的合作交流能力。新课程要求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不仅能够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使他们在良好的氛围中进行知识的学习,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自主学习的能力,还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他们的学习难度与学习压力。
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孩子的合作意识,让他们认识到合作的重要性。例如给学生播放一些关于合作力量大的音像素材,让学生认识到合作交流的重要意义。之后教师就可以给学生创设一定的环境,比如就可以给学生布置一些难度较大的任务,让学生之间能够进行合作分配、共同完成。此外还可以引导他们在学习生活中要善于发现合作交流的一些契机,有意识的进行合作交流,以便能够提升效率,更好的实现目的。
一、没有营造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环境
环境是学生训练的空间,是学生演练的舞台。袁振国博士在他的《教育新理念》中写道:问题意识、另辟蹊径是人与生俱来的本领。孩子刚刚勉强学会走路,就试图摆脱成人束缚,离开成人认为天经地义的习惯了的大马路,走到那泥塘、石子、杂草丛生的不是路的路上去(说它不是路那是成人眼光来说的,孩子们本来并没有关于路的概念)。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老师要认知孩子的天性,还孩子天性发展的空间。而课堂上,老师总是有那么多的“不放心”,总是把孩子的手紧拽在自己的手中,怕这怕那。课堂上老师要有宽广的胸怀,要准许孩子走上那成人眼中不是路的路,呵护并满足孩子的好奇心、探究欲,要准许学生“扰乱”课堂秩序,打破教学常规。课堂上教师要努力遵循以下几点:
1.坚持时间放手原则。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要给学生充分的自学时间、读书时间、提问时间和练习时间、交流时间。2.坚持空间开放原则。为满足不同层次学生学习的需要,须开放空间、内容、教法与学法,面向全体学生,以自学为主,让学生自我读书、自我质疑、自我反思、自由交流。3.创设和谐的氛围。学习过程中,要贯彻“民主、无错、激励”的原则,树立人人平等的思想,培养人人善问的习惯,激发人人求新的欲望,提供人人动手的条件,给予人人成功的机会。
二、没有注重学生问题意识、质疑能力的培养
学生的问题意识、探究欲望应当得到保护,同时,我们也应该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到积极有效的质疑上来,形成质疑能力。1.要激发学生发自内心的调查探究的需求,也即学生在阅读中对问题的发现。如《草船借箭》,学生充分预习后提出问题:课题不能用“借”,而应用“偷”或“骗”更恰当。这就“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通过讨论、辩论、交流、争执,到问题的解决,我们可以想象到其效果的妙处。2.要让问题在教师的讲授和学生能动思考行为之间拉起纽带,也即教师要讲授的知识须转化为学生努力想探求的知识,这是探究性学习方式的本质。如《最大的麦穗》,苏格拉底让弟子们去寻找最大的麦穗,目的是让弟子们明白:人有一个远大的目标是很重要的,但时时注意抓住眼前的机会才是实实在在的。这是文章的重点,也是要让学生明白的地方。但老师不能直接提出问题让学生去思考、去解决,而应让学生主动去读去生疑。有学生在学习中提出:弟子们没有摘到麦穗,苏格拉底这样教育他的学生,如若有人摘到了或每个人都摘到了,苏格拉底又会怎样教育他的弟子们呢?这个问题犹如一粒火石,点燃了学生思维的火花。毋庸多说,其语文内涵我们可想而知。
三、对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过程“关注”不够
农村小学由于教学条件方面的限制,上好科学实验课培养学生实验教学的能力就需要从生活实际出发,利用身边的优势资源。引导学生从身边的事物开始观察,从一点一滴的变化开始探究,时时来问个为什么,足可以培养孩子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浓厚的兴趣。
一、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
农村的孩子天天与鸟兽虫鱼为伍,日日与山川草木相伴,生活的内涵一点也不比城里的孩子逊色。科学课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加强联系他们丰富的社会生活经验,发挥孩子们丰厚的感性认识的优势来服务教学,自觉充实教学内容,常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可通过一系列的活动让孩子们从身边的一草一木开始留心观察,观察校园里的植物、生活中的小动物,观察土壤、空气、水,观察天气,观察我们吃的食物,了解食物包装上的信息。例如,观察树叶的变化,比较它们的形状、颜色、大小;去欣赏见到的花,分析花的构造,研究花的颜色,研究花冠的形状,去闻一闻花香,想一想花的作用;去瞧一瞧植物的果实,以及它的大小、颜色、形状,有的还可以尝一尝它的味道。还比如:孩子们去寻访小动物,在草地、花坛,在树林、庄稼地,在池塘,孩子们找到翻飞的蝴蝶、蜻蜓、蜜蜂,蚂蚁、蚂蚱,畅游的蝌蚪……让他们去观察这些小生灵的样子,了解它们的习性,和它们一起玩耍,从中了解了很多的知识,体验到了无限的乐趣,使他们更加热爱小动物。
二、引导学生从容易的活动入手开展实践活动
从容易的活动入手,让孩子知道科学研究不是很抽象的事物,只要用心、留心、细心,就如此简单有趣。孩子们到花园里去采集植物,用树叶制作叶画、叶脉书签,用昆虫制作标本,用纸杯做土电话,用易拉罐制作发声筒,用木片、塑料、纸盒、泡沫做船,用自制过滤器净化水,用筛子、漏斗、玻璃棒等分离混合物,用蒸发的办法分离盐水,用纸、针、棍子做成转动的风车;孩子们种下一颗颗月季种子,种子发芽了、长高了,开出了红的、紫的花,结出了一串串果实,果实成熟后,花籽落到地上,让它们的后代遍布花园,孩子们感到了生命的奇妙;孩子们将蝌蚪带回家,蝌蚪尾巴变短,长出腿,竟然跳到陆地上生活,这就是两栖动物的成长过程,原来动物就是这样生长发育的;孩子们找来一些杯子、水、盐水、橡皮泥等,探究物体的浮沉,从而知道了轮船为什么是铁皮做的去还能装卸货物、潜水艇为什么能在水中行走;孩子们还认识并使用温度计,测量物体的冷和热;把凸透镜放在阳光下点燃火柴或纸,从而联想到太阳能热水器的来由和制造原理;他们用尺子、橡皮筋、琴来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学会了控制声音,防止噪声污染;用盐水、酒精灯、盘子的来探究水的三种形态的变化,了解了云、雾、雨、雪、霜的形成……孩子们切身经历了,在做的过程中,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和自豪,也有失败的教训和收获。
三、引导学生从身边的事物开始尝试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