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韩语文学论文范文

韩语文学论文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韩语文学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韩语文学论文

第1篇

(一)有利于少数民族更好的接受汉语言文化

为什么要研究汉语言少数民族的教学创新?研究这方面的内容有什么意义?其实研究少数民族汉语言教学创新性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工作。首先研究少数民族汉语言教学创新,有利于少数民族更好的接受汉语言文化。少数民族由于与我们的生活环境、文化背景、等许多方面的不同。使得少数民族在学习汉语言的时候并不会像汉族那么容易。因此在对少数民族进行汉语言教学的时候,就需要做一些适当的改变。因此需要对少数民族汉语言教学进行一定的创新研究。

(二)汉语言教学自身发展的需要

一切的事物都是需要发展的,汉语言的教学也不例外。汉语言这门学科是自改革开放以来才建立的一门学科。随着我国不断地发展,我国的各行各业也都有了一些质的突破。如果汉语言想要在快速发展的时代中能够保留一席之地,就需要不断地发展、不断地创新、不断的改进。因此对汉语言教学发展进行教学方式的创新有助于汉语言教学自身的发展。也是发展我国教育的一个有效途径。毕竟汉语言教学是了解我国文化与历史的一个有效途径。

二、在少数民族汉语言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缺少完善的教学评价体系

在对少数民族进行汉语言教学的过程中,缺少一定的教学评价体系。大家或许不是很了解评价体系的重要性。其实教学评价体系可以很好的反映出某一阶段的教学情况。学校还可以根据学生的教学评价对任课的教师进行一定的了解。然而,在对少数民族进行汉语言文学教学的过程中,却缺少这一环节。

(二)教学模式过于单一

不得不承认,在对少数民族进行汉语言教学的过程中,存在着教学模式单一的现象。经历过汉语言教学的人应该都了解。目前各大学汉语言的教学模式仍很陈旧,教师讲解,学生被动地听或接受,师生之间交流很少,这样的教学模式使得原本充满诗情画意的汉语言失去了原有的色彩。总之,教学模式的单一使得课堂缺乏一定的生动力。让许多少数民族的孩子失去了对汉语言这一学科学习的兴趣。

(三)教学内容不精练

在对少数民族进行汉语言文学教学的过程中,还存在的一个问题就是教学的内容不精练。汉语言博大精深,相同的一句话如果用不同的口吻去表述,那么含义是有很大的差别的。这是其他语言所不具有的魅力。因此在对少数民族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如果不加以提炼就进行教学,那么很难使得少数民族的学生掌握汉语言的精华。然而这也是现在我国汉语言文学教学过程中暴露出来的问题之一。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绝大多数会选择全面去讲述,这样使得许多的少数民族的学生找不到汉语言文学学习的重点。

(四)教学资源比较匮乏

现阶段我国汉语言的教学资源主要来源于简单的课本。现如今,信息技术发达,我们可以通过各种各样的渠道,获得各种各样的最新的知识。纯粹依靠课本,不涉猎课外,会使学生接触与汉语言文学相关资源的空间变得极其狭小。教师本可以通过报纸、多媒体等许多方式为学生们或许更多的教学资源,但是现实生活中情况却恰好相反。教学资源的匮乏也是现阶段汉语言教学的一大弊端。这也使得少数民族在进行汉语言文学的学习过程中,不能很好地拓宽自己的知识视野。使得原本宽泛的学习变得狭窄起来。

(五)教学目标不明确

在对少数民族进行汉语言教学的过程中,也存在着教学目标不明确的现象。绝大多数的人认为汉语言教学的目的就是学会汉语。但是这样的理解是错误的。汉语言的教学不仅仅是为了让少数民族的学生们学会汉语,更多的是通过对汉语言的学习了解我国的历史与文化。简单的只是让少数民族学生学会汉语,可见这一目标并不明确。

三、提高汉语言少数民族课堂教学行为有效性策略分析

(一)完善评价体系,督促师生学习

教学评价体系在教学的环节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完善教学评价体系,也是汉语言教学在方式方面进行创新的过程中可以改善的一个方面。要想有一个好的汉语言课堂教学效果,就要完善教学评价体系,评价内容,评价标准要明确,这样才能及时发现教学中的问题,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从而有效的监督教师的教学执行情况,进而提升汉语言课堂教学行为的有效性。在完善教学评价体系时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考虑:首先是少数民族的学生定期地对教师的教学质量进行评估,可以及时的发现并解决教师教学行为存在的问题,使教师的教学技能方法不断提高;再有就是对学生的评价,上课情况,阶段作业完成情况等进行评估。评价的形式可以是自评,小组评,教师评。

(二)改变教学模式,突出学生地位

运用更多的教学方案也是更好地对少数民族进行教学的一个有效创新方式。为什么对少数民族汉语言文学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有效性较低,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是教学形式过于单一,学生被动学习,极易产生厌学情绪,过少的交流,使师生关系紧张。所以影响教学效果。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教师们应该选择多种形式相互融合穿插的教学方案,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从而提升教学质量。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汉语言课程的工具性要求汉语言课堂教学应灵活地选择教学形式,采用分组等各种形式,调动学生的积极参与,从而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等方面的技能,从而加强少数民族学生对汉语言的掌控能力,达到提高少数民族文化素养的目标;其次,汉语言课程承担着使学生认识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重任,所以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引经据典,播放录像视频等形式让学生了解汉语言文化,使学生对世界的真善美与假恶丑建立自身的认识,从而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完善自己。

(三)提炼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率

提炼教学内容,使得教学内容充满汉语言的精华,也是汉语言在教学方式创新过程中可以完善的一个方面。为了提升教学行为的有效性,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提炼教学内容,让内容变得精简,更加吸引学生的注意,从而提升课堂教学行为的有效性。中国语言博大精深,如果连篇累牍那么少数民族很难学到真正的知识。对汉语言文学进行一定的精华提炼是帮助少数民族更好的学习汉语言的有效途径;(2)让学生学会思考,汉语言这一门学科的教学内容大部分都是教师经过自己的解读后,用自己的语言解释给学生听,但是若想提高学生的兴趣,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则应以学生为中心,积极思考,发挥其课堂的主动性,教师只起导的作用。最后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要以简要的语言概括或提炼。这样才能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因此对汉语言的精华内容进行提炼是非常有必要的举动。

(四)充分利用资源,拓宽学生视野

资源在广义上指的是有利于学生学习的任何材料和物质条件,但是在现代这个社会,资源就变得更加宽广。在进行汉语言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充分的利用身边的资源进行汉语言的教学。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教师应该充分的利用多媒体的资源对少数民族的学生进行教学。比如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放映一些当红的电影。通过电影向学生们传授汉语言知识,此外,教师还可以在课间放一些轻松的汉语歌曲。既为学生们营造了一个轻松的氛围,也间接的加强了对少数民族学生的汉语言文学的教学。

(五)制定明确目标,加强教学力度

制定明确的目标,加强教学力度也是更好的进行少数民族汉语言教学的一个有效途径。只有制定了明确的教学目标才能更好的发挥教学的有效性,从而增强教学质量。美国教育家布鲁姆曾指出:“有效的教学始于知道希望达到的目标是什么。”因此,教学目标直接决定着课堂教学的有效开展。提高对少数民族汉语言教学的有效性,首先要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而制定目标的过程可以参考以下内容:首先结合少数民族的文化背景进行汉语言课程的设置。不同的少数民族文化背景也不一样。因此要结合少数民族的文化背景进行教学目标的制定;此外,在进行教学目标制定的过程中要懂得循序渐进。

四、结语

第2篇

“多元品文学”的汉语言校园文化活动旨在通过“初荷亭亭立,多元品文学”的校园文化活动,提高开放大学学生对文学作品和事件的鉴赏能力,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和整体素养。其次,“多元品文学”的丰富形式,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激发学生的创意思维。第三,展示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实践环节的改革创新实践。第四,结合国家开放大学西安分部的校园文化建设,寓教于乐,丰富教职工和学生的业余文化生活。汉语言文学校园文化活动的主题为“初荷亭亭立,多元品文学”,意为展示汉语言文学的专业特色,用多元、多彩的艺术形式解读文学。所有活动作品均应为文学作品、事件、案例的演绎和解读,活动作品包括西安广播电视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以情景剧演绎、绘画、舞蹈、戏曲、文章、茶艺、朗诵等多种艺术形式的作品,鼓励各种新兴演绎和解读的艺术形式。选题范围为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和外国文学等具体文学作品、文学现象、事件和案例的解读和演绎。多元化解读文学的艺术作品要求探索创新,意蕴深远,形式多样,提倡真善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表现形式与时俱进,思想内容健康积极,彰显文学艺术的永恒魅力。

二.活动效果的调查与分析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校园文化活动在开展过程中,学生们能够解放思想,大胆创新,结合自身的兴趣爱好和特长,以全新的视角和思维解读和诠释文学,涌现出了一批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活动作品。在活动过程中,我们以参与活动的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为调查对象,设计了《开放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校园文化活动调查》的问卷,以校园文化的视角,问卷主要涉及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基本情况、活动作品的内容、活动作品的形式、参与形式以及活动效果等方面的内容。调查问卷在征求业内几位开放教育和汉语言文学专家意见并做出修改后,发放52份,有效回收问卷50份,回收率为96.1%。用专业统计软件对调查结果进行了统计分析。

(一)基本情况分析

1、参与对象

笔者对参与此次活动学生的性别、年龄、分校等情况进行了统计分析,根据数据分析,可以基本反映出国家开放大学西安分部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整体的结构与层次分布,参与校园文化活动的分校直属一分校占比12%,直属四分校占比12%,长安分校占比8%,高陵分校占比68%。调查数据显示,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男生占比28%,女生占比72%。主要年龄集中在25岁以下的占比54%,25岁———35岁的占比28%,大多为青年学生。根据调查,西安分部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大部分集中在高陵分校。

2、作品内容

根据调查数据,西安分部的学生参与校园文化活动的作品中,选取中国古代文学为内容的占比72%,中国现当代文学内容的占比28%,外国文学的选题为零。大部分学生喜好中国古代文学题材,对古典文学情有独钟,由此可以反映出古代文学和传统文化的深入人心,中国现当代文学题材也有涉及,对于外国文学题材较为陌生,无人选题。

3、作品形式

根据调查问卷,各分校参与学生采用的作品形式数据统计中,直属一分校采用的形式主要有情景剧演绎、朗诵和茶艺阐释等形式;直属四分校有情景剧演绎、舞蹈诠释、书法绘画、摄影诠释和朗诵作品等形式;长安分校主要以朗诵作品为主;高陵分校主要有书法绘画、朗诵作品和版画等形式。统计显示,汉语言文学校园文化活动的作品形式呈现出多元化、丰富性的特点,学生能够发挥自身特长和爱好,探索创新,凸显个性化设计,以丰富多彩的艺术形式彰显汉语言文学的风采。

4、参与形式

根据活动方案设计,参与活动的形式可以为独立完成,也可以小组协作,西安分部各分校参与形式的调查数据显示,参与活动的学生采用了独立完成和小组协作两种参与形式。其中直属一分校独立完成的学生占比8%,小组协作的学生占比92%;直属四分校独立完成的学生占比46%,小组协作的学生占比54%;长安分校和高陵分校的学生均采用了独立完成的形式。根据整体数据统计,参与活动的学生能够根据自身的情况和选题内容的需求,不拘泥于形式,能够灵活选取合适的参与形式。

(二)活动效果的调查分析

1、活动效果调查

在调查问卷中,我们对汉语言文学专业校园文化活动的实施效果,学生在活动中的收获,以及学生对汉语言文学校园文化活动的态度等方面进行了调查。其中对于活动效果的调查分析结果显示,认为汉语言文学校园文化活动有助于增进同学之间的交流与沟通的学生为36人,占所选人次的76%,问卷中人数的72%;认为活动能够发挥个人特长的学生人次为45人,占所选人次的95%,问卷中人数的90%;认为活动有助于丰富个人精神文化生活的学生人次为47人,占所选人次的100%,问卷中人数的94%。该项调查显示,小组协作的学生普遍认为该活动能够增进同学之间的交流和沟通,独立完成作品的部分同学缺乏与同学之间的交流;大部分学生认为活动能够发挥个人的特长爱好,有助于丰富个人的精神文化生活。

2、学生在活动中的收获

我们对学生在活动中关于知识直观化、提升专业素养、增进文化艺术素养和提高专业学习兴趣等方面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数据显示,95%的学生认为汉语言文学校园文化活动有助于专业知识的直观化、具体化;91%的学生认为该活动有助于提升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专业素养;94%的学生认为有助于增进个体的文化艺术素养;100%的学生认为该活动能够提高学生对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习兴趣。根据数据分析,汉语言文学专业多元品文学的校园文化活动有助于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专业素养,寓学于乐,丰富学生业余文化生活的同时,也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和艺术素养,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3、学生对汉语言文学校园文化活动的态度

在调查问卷中,对于此次活动是否适合开放大学的教育教学特点以及是否希望该活动继续开展等问题进行了调查,学生对此次活动的态度调查数据显示,96%的学生认为汉语言文学校园文化活动能够体现开放、自主、和谐的学习理念,更加适合开放大学教育教学的特点;对于是否希望继续开展汉语言文学校园文化活动的态度,其中60%的学生希望能够继续开展活动,26%的学生希望能够推广开去,让更多专业的学生参与其中,8%的学生希望能够改进完善。根据分析,学生对汉语言文学校园文化活动给予了充分的认可和肯定,认为该活动更加适合开放大学的教育特色,并且希望继续开展甚至推广到其他专业。

三.反思和探索

汉语言文学“初荷亭亭立,多元品文学”的校园文化活动从学生自身的爱好和兴趣出发,结合自身的特长,以多元化的艺术形式诠释文学,能够激发学生的创意思维,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专业知识直观化,能够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和艺术素养,活动效果显著,涌现了一批优秀的活动作品,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根据调查分析,此次活动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有待反思和改进。

(一)存在的问题

1、作品内容的选题不均匀

根据调查分析,活动作品的内容选题大多集中在中国古代文学,其中外国文学的选题占比为零。究其原因,学生对中国文学的内容相对熟悉,对于外国文学的内容掌握不够。此外,从艺术表现来讲,中国古代文学的艺术效果更为明显,也导致了学生选题的侧重。

2、作品形式整体多元化、个别分校单一化

活动作品的形式整体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多元化态势,但是根据调查数据,个别分校的活动作品形式仅限于一种或者两种艺术形式,仍呈现出单一化的倾向。

3、个别分校学生参与形式简单化

活动中学生的参与形式整体呈现出自由、多样化的特点,但是个别分校的学生参与形式均为独立完成,没有小组合作的形式。

4、作品质量良莠不齐

虽然活动中呈现出了一批优秀的活动作品,例如《海棠诗社》情景剧演绎,《李清照诗词解读》情境演绎,《王维山水诗解读》摄影作品等质量较高的作品。但是仍然存在一些作品形式单一,作品设计粗略,内容表达不够充分,质量欠佳的情况。

(二)改进和探索

针对活动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对此次活动的总结和反思,对于“初荷亭亭立,多元品文学”的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校园文化活动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改进和探索。

1、创建作品内容选题参考

对于学生选题不均匀的情况,可以创建校园文化活动作品内容选题参考,选题内容可以涵盖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和外国文学领域的作家、作品、文学思潮、文学现象等内容,给学生提供详尽、丰富的选题参考和辅助,提供支持服务,让学生的校园文化活动的选题视野更加宽阔、广泛。更大程度地丰富学生的文学视野和艺术视野。

2、加强对基层分校的支持服务

根据统计分析,部分基层分校的学生活动作品存在作品形式单一,参与形式单一化的情况。根据调查反馈,个别分校存在师资力量薄弱,指导教师和责任教师对活动内容领会不清楚,有趋于简单化管理的思维,导致此次活动学生的参与形式和作品形式单一化。针对以上问题,需加强对基层分校的支持服务,完善培训机制,让分校的主管教师和学生能够充分领会活动的精神,打破束缚和窠臼,以创新的思维、多元的形式解读文学,丰富个人精神文化生活,构建生动、个性化的开放大学校园文化精神。

3、完善审核、监督机制

针对作品良莠不齐的情况,活动小组需完善审核、监督机制,加强顶层设计,逐级管理、质量把控。加强对活动作品指导教师指导过程的审核和监督,保障学生活动作品的整体水平和质量。

4、转变观念、打造个性化校园文化

第3篇

老师在课堂上如果总是用干涩的形容词和句子,学生体会不出任何的情感,怎能让学生感动呢?因此,这就需要汉语言文学老师用自己的心去体会作者的心,用心品志,用心感受,如此传递出来的情感才能深入学生的内心。当学生发现老师是如此喜爱这篇诗文时,他们也会不自觉地受到感染而喜欢它。我在初次上《虞美人》这首词时效果很不理想,尽管自己在备课时翻阅了大量的资料,无论是对李煜还是对这首词的思想感情艺术手法都熟记于心。但是在上课时,我就感到自己的语言再优美,学生仍是无动于衷。课后我深刻反思我的问题就在于没有投入感情。是的,对这首词授课者都无法感动自己,又如何能让听课者感动?那天晚上,夜深人静的时候,我开始一遍遍地反复吟诵“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我开始真正感受到诗人那颗孤独的心,作为亡国之君的痛苦,悔恨乃至绝望。在第二次课上,我用自己的心来告诉学生我对李煜的感受:“这是一个让我很想心疼的词人,他的词,让我为之感动,我总觉得这是个纯真的孩子,他总是毫无保留地告诉我们他的伤,他的痛。他的词,每个字每个词都是用血和泪凝结而成的,最绝望的诗歌也是最美丽的诗歌。”最后,真情的交流让在座的学生也为之动容。

二、以情导情,激起学生内心的情感波澜

王维的《积雨辋川庄作》是一首富有浓厚田园生活气息的诗歌,可学生在读了两遍之后,却只能看懂这些表面的文字,感受不到其中蕴藏的诗情画意。为此,我试着让他们用自己的生活体验来感受这首诗。如体会首联“积雨空林烟火迟,蒸藜炊黍东辎”,我就带着学生一起想象山林中雨后的情景:接连下了几天的雨,山林空蒙蒙的,异常宁静,空气潮湿,柴火点了许久终于开始袅袅生烟,雨天里男人们去东边田头耕作,女人们则在家里烧火做饭。在联想和想象中,学生们开始露出会意的笑容,这一幅幅的画面是多么熟悉啊,家里农忙的时候不就是这样一番景象吗?领悟诗境后,学生又开始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为此画面增添上富有生活情趣的镜头:女人在青砖砌成的土灶上捣米做饭,小孩在一旁烧火,烤红薯,画面里甚至还能闻到锅盖中透出的饭菜香,兴许还会夹杂着轻微的烧焦味……在老师的适时适度的引导下,学生的记忆被唤醒了,原来抽象的文字顿时鲜活了面容,诗情画意不言而喻。汉语言文学和生活从来都是血与水的关系。陶行知先生说得好: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语文教学不是为了把学生放进课本,而是帮助学生打开心灵的窗户,让生活的阳光照进去,在吸收与体悟中明白,挥斥方遒的书生意气也是今天的青春飞扬。

三、运用多种教学手段,丰富作品的情感表达

教师创造性地开发并利用好课堂教学资源,是汉语言文学教学中的一个关键性环节。根据大学生的心理特征,采取一些新颖的教学手段来调动学生的求知欲。首先可借助音乐传情达意的功能。音乐本身有着能诱愫的特殊力量,使人陶醉其中,获得情感上的共鸣。。在《史记》的讲析课堂上,涉及到鸿门宴的章节时,我不失时机地给学生播放了屠洪刚那首经典曲目《霸王别姬》,感人的旋律,豪迈的英雄气概和穷途末路四面楚歌的悲怆旋律,很快让学生融入这份浓厚的历史事件的氛围当中。其次可借助Flash等多媒体资料。Flash图文乐兼容,更容易将学生带入意境中。比如上到柳永的婉约词《雨霖铃》的Flash,画面中的冷雨,寒蝉,兰舟,杨柳,残月,情侣分别时的对饮,执手相看泪眼,无不令人揪心。这种凄凉久久地萦绕在每个学生的心头。教学资源的适当运用无疑使整堂课的情感得到了升华。

四、注重教学中的语言魅力

第4篇

汉语言本科毕业论文范文-汉语短语的分类问题

一汉语短语结构类型的分析

1.1自《马氏文通》问世以来,有关汉语语法的论著对短语的分类基本上是按外部功能和内部结构这两个标准来进行的,其中以内部结构为标准的分类占有更重要的地位。其实,汉语短语分类中的“功能说”和“结构说”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叶斯丕森和布龙菲尔德理论的影响。在结构分类方面,布氏的句法结构观念似乎特别适合于汉语,因为汉语词的构成方式、短语的构成方式和句子的构成方式是那样相似,以至布氏的句法结构类型的分析可以直接应用于汉语每一层面上的语法单位的结构分析。短语在汉语语法单位中处于一种枢纽地位,因此,短语的结构类型可以上通句子下至词。这是汉语语法单位进行结构分析的一条捷径,发展到顶峰就是“词组本位说”。如范晓先生在《说句子成分》、《关于结构和短语》①等文中多次提出:汉语的句子结构和短语结构的构造原则基本上是一致的,除独词句外,句子只不过是独立的短语而已。根据这种观点,应当是有多少种结构的短语,相应地便会有多少种结构的句子。

将文章添加到百度搜藏

1.2“词组本位说”把句法结构类型和短语类型完全对应起来,即以分析短语的结构类型为基础,扩展到句子结构。作为一种分析方法,它有可取之处;从实际的作业上看,它也具有相当的成效。它操作起来十分简便,似乎可以一以贯之地分析汉语的一切“结构”,然而从另一个角度看,恰恰是这种简便掩盖了汉语短语类型分析的句法分析中的一些实质性问题,如(一)是不是每个短语都可以在结构类型中找出它的归属?有的虚词和实词组合,其内部结构关系如何看待?(二)结构类型相同的短语,为什么其语法功能和转换关系不同?比如“人才交流”和“学者讨论”在结构分类中都是主谓关系,但前者能作“进行”类动词的宾语,后者不能;前者能在受定语限定之后作主语或宾语,后者不能。(三)许多结构类型不同的短语却有同样的语法功能,这是为什么?短语同词一样是静态的、备用的语法单位,对它内部进行分析以及据此而进行的分类,其标准与动态的、使用的语法单位—一句子的分析不应该是一样的,事实上,构成短语的成分和构成句子的成分也并不具有完全的同一性。吕叔湘先生认为“从语素到句子”有一个“中间站”,即短语。②这里我们借用下“中间站”这个说法。我们认为,如果说汉语语法单位由静态转化为动态有一个中间站的话,那末这个中间站不是短语,而是句子成分。语和短语都需要这个中间站的过渡,才能由静态的备用单位转化为动态的使用单位。③“词组本位说”所做的单纯的结构分析究其根源是混淆了两种不同性质的单位,因而没能解决上述问题,也就不能使短语研究向更深的方向发展。正因如此,目前有些学者对“词组本位说”提出质疑,试图把短语的结构和句子的结构区别开来,进而建立词法、短语法(有的学者叫“下句法结构”)、句法三足鼎立的语法分析体系,④这一步迈得很勇敢,也颇有见地。如果把短语法单列出来,那末短语分类就和句法结构分类有了质的区别。但他们的分类如仍按短语内部的结构关系来确定,上面提出的问题就仍无法解决。

二短语分类的原则

2.1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我们试图从一个新的角度来给短语分类。有一个原则问题必须加以强调,那就是同划分任何语法单位类别一样,给短语分类也应该遵守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则:划分出来的类别能够有效地服务于分析。反过来说,就是:不管用什么标准来划分,只要划分出来的类别可以用来有效地说明语法规律,这个分类就应该是有效的语法分类。基于上述原则,就我们已经掌握的语言材料进行试验的结果来看,依据短语内部的语义关系进行的分类能够较好地服务于语法分析的目的,能够较好地解决至今尚未很好解决的一些句法分析问题,如句法分析中的主宾类问题。用这个新的分类能够较好地说明短语作为与词一样的静态单位,其内部语义关系的不同对它的句法功能以及对包括它在内的更大一级的句法结构有什么影响,而这些问题是依据结构关系分类所无法说明的。事实上,类似这种分类的观点已经有人在实际的语法分析中运用过,只不过是非自觉的罢了。比如许多学者分过“受事主语句”的特点,从这些分析中可以看出:在他们的意识中肯定是把“施事—一动作”格式和“受事—一动作”格式加以对比,而这两种格式正是从分析语义关系的角度确定的。我们不过是试图把这种零散的、不自觉地运用语义关系进行语法分析的做法当作一种理论依据加以系统化而已。

2.2我们给短语分类的标准是词与词之间的语义关系。当然,语义是一个相当宽泛的概念,因此这里就需要给语义标准界定一个范围。如前所述,从分类的目的和结果来看,以语义关系为标准的分类也应该是语法分类,因为它最终是为解释语法现象或语法规律服务的。这种词与词之间的语义关系不是指个别的词与词之间的具体关系,而是指某类性质的词与另一类性质的词之间的概括关系。

任何一种语法分析方法都至少要完成两个任务:一是切分层次;二是揭示被切分出来的直接成分(immediateconstituent)之间的关系。切分层次是对结构的处理(实际上也与语义有关),而说明直接成分之间的关系却与语义直接相联系,要想完全脱离开语义关系是不可能的。由于这种事实,再加上没有分清作为静态的备用单位的短语和作为动态的使用单位的句子是两种不同性质的语法单位,目前许多语法论著中对短语结构关系类型的说明实际上是把短语内部的语义关系(如并列关系、补充关系)和句子成分之间的结构关系(如主谓关系)以及句法成分的语法地位(如偏正关系)纠结在一起了。

2.3有的语法学者早在十年前就提出了短语和句子是两种不同性质的语法单位,短语同词一样是静态语法单位,“其内部的词与词之间就只有单纯的语义关系,而不存在其他关系”。并据此提出了十类语义关系,

见下:

Ⅰ并列:机关学校阅读欣赏

Ⅱ限定:秀丽景色大胆设想

Ⅲ补充:解释清楚热得淌汗

Ⅳ施动:风吹人住

动施:吹风住人

Ⅴ动受:展览书画维修房屋

受动:书画展览房屋维修

Ⅵ评议:应该参加能够胜任

Ⅶ同Ⅶ判断:是高山叫海洋

Ⅷ同一:首都北京班长小李

Ⅸ描写:衣着朴素成就辉煌Ⅹ双受:问他问题给我知识[⑤]

就我们目前收集到的资料看,这种分类大概是第一次以语义关系为标准的短分类,比较全面地体现了短语与句子的本质不同。我们将在这种分类的基础上探求一下语义关系的不同是如何影响短语本身的句法功能,如何影响包括短语在内的更大一级句法结构的。需要说明的是“歧义结构”,因为从语义关系的角度无法确定“咬死了猎人的狗”是限定关系还是动受关系。“歧义结构”是短语脱离语境而产生的现象,在具体语境中,短语的内部关系只有一种,因此“歧义结构”对我们以语义关系为标准的分类没有影响。

三、验证语义标准短语分类实用性的方法

1如前所述,我们所做的语义标准分类是为了揭示短语内部语义关系的不同对句法结构和句法分析产生的影响。就我们观察的结果来看,它至少在以下三个方面产生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一是充当句子成分时的搭配能力;二是句子结构的变换关系;三是如果短语由语言单位转为言语单位,即成为句子时,这些句子所具有的特点。语义标准短语分类的实用性即在于此。这里需要说明一点,在下面具体验证的时候,并不一定在三个方面同时进行验证,因为在大多数情况下它们并不能在三个方面同时产生影响。这里只就其中的一个或两个方面进行验证。验证的方法是比较,比如用语义标准划分出来的两种不同类别,用结构标准来划分却是相同的,属于这种情况的如施动短语不同于受动短语,但两者的结构关系;却是相同的类别,用结构标准来划分却是不同的,与此相反,用语义标准划分出来的两种相同属于这种情况的如施动短语广义上相同于施动短语(主席团坐着/坐着主席团),但就结构关系看却是主谓短语和动宾短语。

2由于篇幅所限,本文只选择比较重要而且具有典型意义的施动动语和受动短语来比较。倘若把这两种短语区分开来能够更好地分析和说明一些语法现象和规律,那就证明语义标准分类是有实用价值的,因为,如果用结构关系标准来分,它们就没有什么区别,都是主谓短语。我们希望这种比较能起到“管中窥豹,可见一斑”的作用。比较两种事物必须以一个在外的条件为参照点,被比较的事物在这个参照点上呈现出相同或相异之处,这样的比较才有意义。对施动短语和受动短语进行比较,也需要参照点。我们找到两个参照点:一是两类短语由静态的语言单位转为动态的言语单位时的自足条件,二是两类短语充当句子成分时的搭配能力。下面我们分节讨论。

四两类短语由语言单位转为言语单位时的自足条件

施动短语和受动短语在结构类型中都是主谓短语,按照一般语法著作的说法,一个主谓短语具备了一定的语调或加上一定的虚词就可以由语言单位转为言语单位—一句子。但是,是不是必定转成一个自足的句子呢?

回答是否定的。一个有趣的事实是:许多语法著述都讲到受事主语句的特点(或限制),而不提或很少提到施事主语句,因此给人的印象是施动短语似乎更容易直接转为自足的句子。其实不然,施动短语和受动短语转为言语单位进有各自的自足条件,而各自的自足条件又呈现出明显的对立,这种对立又主要表现在谓语动词方面。

1丁声树先生在谈到受事主语句的特点时说:“……从谓语方面看,谓语往往不是一个单独的动词,动词的前后多半有别的成分”。[⑥]这个概括当然是正确的,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受动短语转成的言语单位就是受事主语句,因此,我们谈受事主语句谓语方面的限制,实际上就是分析受动短语转为受事主语句(言语单位)时表现在谓语动词方面的自足条件。施事主语句对谓语是否由一个单独的动词充当的这一要求不是强制性的,如一些不及物动词作谓语,前后可以没有别的成分,如:(1)明天下午的会李校长发言。(2)我休息,他劳动。以上两例的谓语都是由一个单独的动词充当的,而且这几个动词本身又不能带宾语,这和动词本身是不及物动词有关。

但是,汉语中的动词绝大多数是及物动词,多数施事主语句的谓语动词也是由及物动词充当的。另一方面,受事主语句的谓语动词则必须由及物动词充当。恰恰是在这一点上,施动短语和受动短语转为句子的自足条件完全不同。由施动(及物)短语转化而来的施事主语句,及物动词必须带着它的受事,否则尽管从结构上看主语和谓语俱备,但它是不自足的,比较下面两个例子:(3)医生们治好了他的病。

(4)*医生们治好了。例(4)是不成立的。而由受动短语转化而来的受事主语句,因主语是它后面的及物动词的受事,因此,动词一般不带受事宾语仍是自足的,如:(5)他的病治好了。(6)这首诗背下来了。

2事实上,人们在理解句子时,必然会受到两种短语的不同自足条件的影响。我们可以通过比较下面两个例句来证明这一点:(7)敌人打退了。(8)我们打退了。例(8)无论怎样理解都是不自足的,“我们”不会是“打退”的受事,而例(7)尽管“敌人”也可以是“打退”的施事,但这个句子只有理解成受事主语句时才是自足的,而且按照常理,人们一定会把这个句子的主语理解成受事。受动短语转化而来的受事主语句,其主语担负着语法和语义两个层面的任务:从语法上看,一个句子必须有一个话题,即主语。假如这个话题在表层结构中没有出现,它一定被语境承担了。话题可以是施事,可以不是施事,受事主语句的受事就是话题。从语义上看,一个及物动词必须带着它的受事,不管这个受事在什么位置,也就是说,受事可以出现在动词的后面,也可以出现在动词的前面。及物动词的受事若不出现,它在语义上就没有着落,以施事、受事与同它们相联系的及物动词的关系而论,受事似乎更重要一些,这一点还可以通过“把”字句和“被”字句的比较中看出来。“把”字引进受事,“把”字后面的受事不能省略,如:(9)我把信写完了(不说“我把写完了”)而“被”字引进施事,在许多情况下施事可以省略,如:(10)小王被人打了(可以说“小王被打了”)我们认为受事主语句可能就是为了满足语法和语义两个方面的要求而存在的,也正是因为满足了这两个方面的要求,例(5)(7)才是自足的,而例(4)(8)不成立。又如:(11)罪犯枪毙了。(12)行刑人枪毙了。例(11)是自足的,因为它是由受动短语转成的句子;例.(12)不自足,因为按通常的理解,它是由施动短语转化而来的,如果它原本是个受动短语,那末当它转化为句子时,动词的前边必须加上表示被动意义的虚词,如“被、给”等才合乎自足的条件。当然它也可以是施动短语,那就必须在及物动词的后面加上受事“犯人、罪犯”等才能自足。

总之,按结构关系标准分类,施动短语和受动短语属同一类型,那末这种分类对揭示两类短语因语义关系不同而导致的不同的语法特点就没有任何成效,相反,按语义关系标准把它们加以区分,就能很好地说明它们各自不同的语法特点所产生的根源。

五施动短语和受动短语作句子成分时的搭配能力

按结构类型来说,主谓短语(包括施动短语和受动短语)可以充当六大句子成分(这里仍沿用传统的称谓)中的任何一种,但是,充当某一相同的成分时,由于二者的语义关系不同对句子的另一成分有不同的要求,或者对短语本身有一定的要求。下面分别讨论。

1作谓语

受动短语作谓语要受到比较严格的限制:一方面句子的主语必须是受动短语中动词所表示的动作的发出者(施事),另一方面短语内部的受事的范围也比较窄,或者由泛指代词“什么、谁”等充当,或者由遍指性名词或名词性词语充当,并且动词前有副词“也、都”等与之呼应。如果不是这样,往往是同式句子并列出现,如:(1)他什么都不说。(2)他样样事都会做。(3)大水……,头也不抬,话也不说。在意念上,以上各句的主语都是受动短语中动作的施事。从变换式上来看,遍指性句式的施事主语可以和短语里的受事互换而不改变句意。如:(4)什么他都不说。(5)样样事他都会做。它们可以自由变换的原因大概是这类句子的格式比较固定,以“S-O(遍指性受事)一也(都)-V”这样的格式作标志,不会把动作的施事和受事弄混。当然,除了上述两个条件外,还有一种情况,即受动短语里的受事是一般名词或名词性词语,如:(6)我这辆车买贵了。(7)王师傅那套西装做大了。(8)小刘帽子戴歪了。⑦(6)-(8)的主语都是施事,受动短语里的受事都是由一般名词或名词性词语充当的,而非周遍性词语充当的。这三句有两个共同的特点:一是主语和受动短语里的受事之间具有领属和被领属关系;二是充当谓语的受动短语中的动词后面都有形容词补充成分。我们知道,描写短语作谓语时,主语和描写短语里的被描写成分之间一般情况下是领属和被领属关系,如“他性格坚强”、“李明眼圈红了”。我们是否可以这样推测:这类受动短语作谓语对短语内部动词的要求是,必须有形容词补充成分,这个形容词补充成分的语义指向是短语里的受事,如例(8)的深层语义关系是“小李戴帽子,帽子歪了”,可以简说成“小李帽子歪了。”后者的结构关系和语义关系与“李明眼圈红了”完全相同。因此我们可以说,动词后面带形容词补充成分是这类受动短语作谓语的一个必要条件,如果没有形容词补充成分,这个句子就不成立,如“*小刘帽子戴了”,如果把形容词补充成分换成时态或趋向补充成分,句子就觉得不够自然,如“*小刘帽子戴过了”,“*小刘帽子戴出去了”。如果把主语和受动短语里的受事调换过来就成了施动短语作谓语。施动短语作谓语时对上述要求不是强制性的,而是可有可无的,如:(9)这辆车我买贵了。—一这辆车我买了。(10)那套西装王师傅做大了。—一那套西装王师傅做了。施动短语作谓语,一般不受这么严格的限制,其主语一般是非生命体,在语义上是作谓语的施动短语中动词的受事(这是最常见的形式),但也可以是生命体。如:

(11)桌子我搬走。(12)这个人我认识。例(12)的主语和施动短语中的施事都是生命体,可见施动短语作谓语对句子的主语和短语本身结构的要求都不严格,只要是生命体作施动短语的施事就可以了。又如:(13)谁的孩子妈都爱。当然,这方面没有限制,那方面就要有所“补偿”。从变换式上来看,许多施动短语作谓语,其主语又是非生命体时,二者往往不能自由互换,下面例子中右侧的句子都不成立:(14)汉语我辅导,(英语你辅导。)—一*我汉语辅导,(你英语辅导。)(15)桌子小王搬走了—一*小王桌子搬走了。有的施动短语作谓语,虽然主语是非生命体,但二者仍然互换,如例(9)(10)句可变换成例(6)(7)那样,这可能和二者之间具有领属关系密切相关,例(14)(15)句的主语和施动短语中的施事之间没有领属关系,因而二者不能互换。还有一种受动短语作谓语的情况,如:(16)姐姐手扎了。(17)我眼睛迷了.这种受动短语作谓语和上文讲过的情况不同,其主语在意念上并不是受动短语中的动作的施事,而是受事,真正的施事是另外一种事物,如“针、木刺”或“沙子、风”等等,在表层结构中它们都没有出现。主语和受动短语中的受事,在意念上不是施受关系,而是领属关系。正因为二者都是受事,它们之间尽管具有领属关系,仍不能像例(6)和(9),例(7)和(10)那样互换,而且这种“O[,1](受事)—一O[,2](受事)—一V”句式的谓语只能是受动短语,下面的句子是不成立的:(18)*姐姐木刺扎了(手)。(19)*我沙子迷了(眼睛)。

2作宾语

施动短语和受动短语都可以作宾语,表示事件或抽象的事物。但它们作宾语时,整个句子的谓语动词要受到一定的限制(这一点和它们作主语时对谓语的要求是一样的),即很少以动作性很强的动词作句子的谓语,往往由表示心理活动、感觉现象或表示判断的动词来充当。因此,从总体上说施动短语和受动短语作宾语时没有什么太大的区别。但是有些意义类型比较特殊的动词作谓语,对两类短语有不同的选择;反过来说,正因两类短语的内部语义关系不同,才使其一可与此类动词搭配,另一个不可以与之搭配。如“进行”这个动词在意义上表示持续性活动,在语法上它是一个形式动词,本身不表示动作,真正表示动作的是它后面的动词,“进行”则在动作动词前承担表达时态的任务,并把后面的动词由谓语改变为宾语。“进行”的宾语一般是动词,而且用作宾语的动词本身下能再带宾语。有时,“进行”的宾语可以由受动短语充当,但不能由施动短语充当。如果我们按结构类型来分析,只能说有时“进行”的宾语可由主谓短语充当,这种说法掩盖了两类短语的不同以及由此而产生的不同的语法现象。下面的两个句子都是不成立的:(1)*进行干部学习(材料)。(2)*进行我们交流(思想)。而我们可以这样说:(3)进行社会主义建设。(4)进行思想改造。许多语法学者在研究句型时,运用设计框架的办法来验证句型的不同,这里“进行--非名词性宾语”也构成一个框架,它是区别施动短语和受动短语各自不同的语法功能的一个标志。

3作被限定成分

施动短语和受动短语如果前面没有限定成分都可以作主语和宾语,并对谓语动词有大体一致的要求。如果前面有限定成分,受动短语仍然可以作主语和宾语,施动短语一般不能。下面两句的被限定成分都是由受动短语充当的:

(1)1984年,我国以城市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逐步展开。(2)我们必须做好机构变动中的人员调整。为什么不能换成施动短语呢?原来,施动短语既不是名词性的,也不是动词性的。而作被限定成分的受动短语,其动词意义比较抽象,有兼类词(兼动词名词)的倾向,如(1)(2)句中的“改革”“调整”,又如“这个村的田间管理”,“家庭领域里的精神文明建设”等。因此,受动短语可以以其整体功能的名词性充当普通名词经常充当的成分,即被限定成分。受动短语的这种名词性使它在被限定成分的位置上的词序比较固定,因而又表现出一定的凝固性。上面两句的受动短语一般不能变换成相应的动受短语:(3)*……以城市为重点的改革经济体制逐步展开。(4)*……机构变动中的调整人员。受动短语的凝固性还表现在它可以做许多学科的术语,如“苗木定植”,“地质勘探”等等,许多刊物的名称也是这类学动短语,如“语文建设”、“汉语学习”、“哲学”研究等等⑧,这些学科术语和刊物名称一般不用施动短语或相应的动受短语来称谓。通过对施动短语和受动短语的比较,我们不难看出两类短语的不同语义关系对其语法功能的影响。我们上面分析的语法现象,恐怕是结构分类所不能解释的,反过来却证明了语义标准分类的实用价值。可供比较的短语还很多,如动施短语和动受短语,评议短语和动作性限定短语等等,限于篇幅,只好暂付阙如了。

附注:

①范晓《说句子成分》,载《阜阳师院学报》(社科)1983.1。《关于结构和短语》,载《中国语文》1980.3。

②吕叔湘《汉语语法分析问题》,商务印书馆。

③参见申小龙《中国语法学方法论研究》,载《语文导报》1986.5。

④参见陆仁昌《关系·平面·成分--汉语词组法试论》,载《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科)1984.1-2。

⑤吕冀平《句法分析和句法教学》,载《中国语文》1982.1。

⑥丁声树等《现代汉语语法讲话》,商务印书馆。

⑦此三例转引自徐枢《从语文、语法和语用角度谈“名(受)+名(施)+动”句式》,载《语法研究和探索》

第5篇

(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求

社会的发展脚步在迅速的加快,学校也应该加快脚步,不断地进行改革与创新,将专业化的知识注重与现实的结合,从而来培养更加高效的复合型人才。汉语文学是一门专业性十分强的专业,该专业主要是研究我国博大精深的文学,尽管可以陶冶人的内心情操,但是与社会的接轨不是很强,所以学校需要在该方面进行大力的改革与创新,学校不应该死板的教育学生们知识,而是更好地去应用知识。改变传统的授课模式,让学生们进行自由化的学习与发展,重点培养学生们的创新能力,树立应用性人才培养目标。将汉语言文学与信息化充分的结合起来,学校教师不断地进行研究与总结,创新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激发学生们学习汉语言文学的兴趣,逐步的提升学生们的专业素质与专业修养。

(二)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汉语言文学在未来的发展还是很具备一定的市场前景,汉语言文学是一门博大精深的专业,所涉猎的科目与信息十分的广泛,并且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比一般的学生更加的具有文笔能力,在创作、文化管理、编辑、文学评论等方面是十分的需要该专业的人才。面对现在这样一个信息化高速发展的时代,学生们除了具有专业的知识以外,还应该掌握信息化的技能,将两者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才能更好的提升自身的职业技能,在未来的就业环境中也能增加自身的竞争力。这是时展的必然,不努力学习就会被时代所淘汰。

二、汉语言文学信息化结合应用的具体举措

(一)加强汉语言文学的信息化管理

素质教育的发展要求学校要不断地进行改革,实现人性化管理。信息化的时代需要的是高素质全面发展的人才,学校也强调以生为本。所以学校在汉语言文学的教育与管理上,应该实行自主化的教学模式,让学生们充分展现自身的才能。让汉语言文学进行信息化,需要加强该专业的实践管理环节,让学生们所学的专业能够应用到实处。学校可以与有关单位或者企业进行合作,每年组织学生们去相应的单位进行实习,不断地锻炼学生们的学习技能,从而更好的帮助学生们提前适应社会,同时也加强学生们的专业素质与修养。最主要的是加强专业的实践环节,学生们学习专业知识更加的认真,并且容易理解,有助于提升教学效果与实用性。

(二)打造汉语言文学与信息化的一体化教育体系

随着信息化的高速发展,市场经济的高效运转,当前社会对人才的发展提出更高的要求。学校应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注重培养知识、技能与素质等全面发展的人才,加强汉语言文学与信息化的有效结合,以社会对人人才的需求为着手点,不仅要让学生们掌握汉语言文学的专业化知识,也要提升学生们的信息技术能力,将这两者有效地结合在一起,努力去构建汉语言文学信息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提升学生们学习汉语言文学信息的专业技能,努力促进课程改革,不断的去拓宽获取信息的渠道,丰富学校的教学资源,不断地提高学校学生们的综合信息能力。

(三)优化师资力量

汉语言文学信息化在我国的发展还不是十分的迅速,并且在高效的师资队伍建设还不完善,存在很多的问题,上面已经提到过。如何建设一支高效的师资力量需要学校的不断努力与创新,学校首先应该加大师资队伍的建设,老师首先应该接受高效化的培育与管理,这样老师才能真正的为学生们言传身教。学校也可以从社会上聘请专业的汉语言信息化教师来学校进行专业化的知识讲解,让学生们能够将专业性的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真正的结合起来,更好的帮助学生们获取技能与知识的真正理解。学校在组织老师进行专业化的培训之中,也可以引进国外先进的技术经验,结合我国的发展脚步与实际国情,真正的实现技术与专业的融会贯通。同时,学校要想不断地改进自身的教育理念与教育技能,就应该尽量的去争取政府相关部门的扶持,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采用相应的实际措施,学校的汉语言文学信息化的结合应用筹措相应的资金,从而更好的去实现两者的实际结合与具体应用。从而还能更好的提升学校的教育理念与教育声望,吸引更多的学子前来本专业进行就读。

三、结束语

第6篇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对中学阶段汉语言文学的教学来说也是如此。兴趣是激发中学生学习的主要的动力,对中学阶段的学生来说,他们的性格是比较活泼的,所以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可以利用这一特点来激发学生对于汉语言文学的兴趣。只有在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之后,学生对汉语言文学的学习有了兴趣,才能够积极地投入到实际的学习过程中来,这样的情况下学习的效果才能更加的良好。对激发学生的兴趣的措施来说,这样的方式是比较多样的,我们有着很多的选择,比如在上课之前我们可以让学生自己讲一讲对于汉语言文学的理解,这个过程对于学生来书是需要一定的准备的,学生能够自主地体会到汉语言文学的特点,这对于他们兴趣的激发是有着积极的作用的。同时也可以在对汉语言文学进行了一定的学习之后,展开各种各样的活动,通过这些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兴趣,相应的活动可以有,展开辩论赛,设置一个合乎于这个年龄阶段讨论的问题,让学生对这个问题展开不同的观点,进行观点的辩论,在辩论的过程中体味汉语言文化的博大;展开诗歌朗诵比赛,让学生在古诗词的韵味中体会汉语言文学的悠长。通过各种积极活动的展开,初中学生乐意参与其中,就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兴趣,这对我们的教学过程来说将会有着极大的帮助,劳逸结合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产生兴趣,从而最终有益于汉语言文学的学习。

二、在汉语言文学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注意的问题以及对策

在传统汉语言文学的教学过程中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主要的问题是现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学模式守旧,教学方法单调以及教师的专业的素质有待提高。针对这样的问题我们应该采取一些积极有效的措施来提高中学汉语言文学的教学质量。对于教学模式守旧的现象,在实际的教学规程中表现为教师在教学中上课的方式单点,往往只是教师成为课堂的主角,教师自己一个人在教师上讲,初中学生在下面听,缺乏师生之间互动的过程,学生的节奏完由教师来掌控,这样的情况产生的问题就是随着课堂的继续,学生往往会产生比较厌烦的心态,他们对学习过程中掌握新知识的乐趣也逐渐丧失,自主的学习意识不能够得到激发,最终导致的结果就是学习效率低下,难以使自己更加符合社会的要求。针对这样的现象,我们应该采取积极的措施来改观这样的现象,正如前面所提到的采取相应的措施提高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建立对于汉语言文学学习的兴趣,这样初中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才能够得到提升,学生愿意学,愿意主动学,学习的效果就有了保证。同时还应该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新课改的教学理念下初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们教师是来帮助学生学习的辅助者,所以我们应该更加重视这一问题,让学生能够在学习过程中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发挥出学习主体的重要作用,保证课堂的良好的氛围,这样长此以往的坚持下去对于教学质量的提高一定是有着积极的重要作用的。教学方式的单一问题一直是影响教学成果的一个关键,能否采取好积极的措施来改变这样的问题就决定着能否有效的提高教学质量。传统的教学中对于课文的讲解多是每句进行讲解,这样的话不免显得冗长耗费时间,所以我们应该改变这样的状况。新课程的改革理念在不断地渗透到我们的教学过程中来,我们在结合自身的教学资源的前提下我们可以采取一些合适的措施来改观这样的现状,汉语的博大精深更加适合于各种各样的教学,我们可以采取各样的方法来进行教学。比如让学生进行讲课,学生讲我们进行相应补充,甚至于采用各种各样的故事来生动的教学工作。随着科技的发展,多媒体技术也进入到了现代化的教学过程。多媒体的运用能够在课堂上起到积极的效果,因为多媒体有着自己的独特的优势,它可以将课本上文字性的描述以一种直观的视频或者图片的形式来展示出来,通过这种直观的展示往往可以让学生留下更加深刻的印象,从而使他们能够将知识理解得更加透彻。所以,我们可以通过改观教学方式来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三、结语

第7篇

一、课堂魅力缺失之现象及分析

现在的汉语教学课堂上,时常感觉到缺少了点优化的教学过程。课堂上要么是教师僵化的老一套的词语教学模式,要么是眼花缭乱的教学形式:比如有的课堂教学形式过于多样化,课堂气氛虽然热热闹闹,却不见有多少实际可学的内容;有些教师不是引导学生在学习内容的本身上下功夫,而是过多地依赖多媒体教学手段,只注重形式,而忽略了知识信息输入的内涵。一堂课下来,黑板上只写寥寥几个汉字,学生也很少动笔;还有一些教师没有在钻研教材上下功夫,出现概念偏误,给学生输入错误信息还浑然不知;甚至有的教师把自己还没有弄懂的问题拿来让学生讨论。诸如此类,不一而足。

由于汉语教师缺失了课堂教学语言的魅力,课堂上缺乏灵动的活力,教法呆板,学生不积极配合,思维被抑制;教师按部就班,学生亦步亦趋,缺乏创造性;教师只顾复制教材内容,然后粘贴给学生,使学生缺乏创新的空间和土壤,这样的课堂必然呈现出冷清的思维流动,教材便成了束缚学生自由灵性的锁链,大量的词语、语法、课文、阅读、写作等课程便成了许多民族学生不可逾越的障碍,学生感觉乏味就在所难免了。

二、把人文关怀渗透在教学中

怎样上出充满趣味的汉语课?有人认为汉语课就应该做到室中书声朗朗,教室热热闹闹。我认为:这只是课堂的表面形式。实际上好的汉语课应是教师情感投入,学生积极参与,充满讨论气息,充满人文关怀。这样,学生在课堂上获得的不仅是汉语知识,而且在双向互动中情感得到交流,运用汉语的技能得到提高。由课文而悟道,由悟道学做人,真正达到教书育人完美结合的境界。

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求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丰富的人文内涵。强调对人的培养,对个性的张扬。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尊重学生趣味的选择。这就要求教师不能处处依赖课本,而要对课本内容做出独特的解读和情景创设。不同侧面地引导民族学生琢磨、体会、领悟,掌握。同时,教师还要挖掘教材丰富的人文内涵。例如刚初中毕业进入中专学习的学生,已经开始对异性产生好感,对爱这个词非常敏感。当老师讲到爱这个词时,学生的反应往往是:有的羞涩,有的脸红,有的窃窃私语,通过观察我发现同学们对爱的理解比较狭窄,一谈到爱就会联想到情爱。为了引导民族学生对爱有更全面、更深层次的理解,我便启发学生让他们说说什么是爱,爱都有哪些?并且围绕爱这个话题展开讨论。再让学生把列举的每一种爱都用一个事例来进行说明。学生踊跃参与,积极发言,列举了各种不同的爱。通过这种方法,同学们懂得了爱的博大,爱的美好,并且明白了只有不断地为他人为社会付出爱,才能赢得更多的爱,更多的尊重。最后再请学生把这些感受写下来。多做类似的训练,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积累语言,更能吸引学生达到自我教育,自我提高,自我升华的效果。

三、让汉语课堂洋溢着爱的情感

第8篇

一、经学的全面确立和繁荣

“经”是对于一部分儒家典籍的专指与特称,“经学”则是以诸经为对象的阐释、考辨、研究之学。经学的滥觞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而其全面确立亦在于两汉时期。《庄子•天运》载“孔子”之语:“丘治《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自以为久矣”,虽出自庄派学人之口,却表明战国中期或稍前儒家已有“六经”之说。《荀子•劝学》云“:(学)其数则始乎诵经”。在春秋战国时,儒家把《易》、《诗》、《书》、《礼》、《乐》、《春秋》等一批古籍列为经,随后对这些典籍进行传习与研究。孔子、孟子、荀子以及一大批儒门弟子,都曾于此起到过积极的作用,实已启经学之发端。然而,直到周末,儒家传经、治经,却局限于儒家学派内部,无“经学”之名。秦火焚书,给儒家典籍的流传带来了挫折。直至汉建国以后,经学才得到真正的确立和全面的发展。汉代立国之初,与民休息、黄老之学因无为而治大行其道。随着汉朝的逐渐恢复,“无为而治”的统治策略无法满足汉代统治者的进取雄心。而经学适用于汉代早期的顺治守成,“反廉耻之节、仁义之厚”,对健全和完善社会、伦理、政治等级秩序有规范作用。贾谊称“定经制”:“令君君臣臣,上下有差,父子六亲各得其宜,奸人亡所几幸,而群臣众信,上不疑惑!此业壹定,世世常安,而后有所持循矣。”经学在汉代初期强化宗法制度、巩固、维护皇家尊严方面有着明显的优势和作用。统治者们已经注意到儒家经学的政治功能和社会作用,并开始有意抬高它的地位。西汉前期,由于“武帝初立,卓然罢黜百家,表彰六经”,儒家的地位空前上升,而为儒家所极力尊崇的《易》、《诗》、《书》、《礼》、《春秋》等,遂由本门学派之经,一变而成为王朝治国的要典,成为天下之经,并且被正式赋予“经”名。《汉书•公孙弘卜式兄宽传》:“(宽)见上(武帝),语经学,上悦之。”是“经学”之名见于现存文献记载之始。事实上,汉代文、景之际,已设经学博士。而自武帝起,在王朝的提倡、“禄利之途”的诱导下,对于诸经的研究更形成规模空前、“天下学士靡然向风”之势,内容则广泛涉及于经籍本身的考证,诸经传授源流及其派别的梳理,以及大量经文的训诂、阐释、评说,甚至包括一定的附会、演绎等等。这样,汉代的经学就不仅具有了特殊的社会地位,而且构成了一个相对独立、相当庞大的学术体系。

二、经学与两汉文学

儒家的经典,不仅肩负着将如“诗言志”之类根源性的中国文学观念延续下去,还为文学创作的流传提供母题、素材和典范形式。汉代,经学的创造性诠释,为保持文学创作的活力积极的努力着。汉代初年,在社会意识领域黄老刑名之学占优势地位,儒家经学从秦火与战乱的惨痛中挣脱出来,处在恢复期,但已开始为进入意识形态领域探索通道与方式。同时,文学创作上多承袭前人,然而已透露出以经学的价值规范来评判文学价值。这一时期,虽然知识阶层还没能创作出与汉代精神风貌相当的文学体类与品格,但已经开始致力于“把文学创作与个人的关系发展成一种个人与社会、个体命运与政治生活的紧密结合体”,文学创作的基点已经开始向儒家经学转移,在政论散文中表现的尤为突出。汉初,政论散文以儒家经学为创作的思想根基,通过对前朝兴亡教训的总结,在儒家所推崇的文化价值“仁”、“礼”与政治实践之间企图建立起某种密切关系,经学向文学的渗透促使作品风格也相应地发生了转变。

第9篇

汉语言文学作为高校重要的课程之一,已经成为大学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审美教育又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主干性理论课程,其主要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美学理论素养和审美能力。我们甚至可以说,美学教育对于大学生提高对于汉语言文学作品的分析评价能力具有重要的基础性作用。因而,汉语言文学教学必须把审美教育很好的融入其中,加强人文精神的教育,把培养审美能力作为汉语言文学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这也是大学生能够适应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的社会需要。但是,目前我国高校的审美教育更多的是停留在理论层面,而非可操作的实际实施阶段。事实上,审美教育具有非常丰富的内涵,而汉语言文学本身就具有审美教育功能,因而,我们利用汉语言文学作品来实施审美教育是完全行得通的。那么,到底该如何在汉语言文学教学中具体实施审美教育呢?

二、汉语言文学教学现状

作为一个具有悠久历史而又跟随时代步伐的专业来说,汉语言文学专业培养的人才应该具有较强的审美能力,既能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来服务社会,创造一定的社会价值,也能通过塑造自身的优秀人格,不断提升自己的审美品位来传承和发扬光大我们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但是,理想是美好的,实际的汉语言文学教学过程中却存在着不少问题。首先是汉语言文学的课程设置有一定的问题,其课时显然不够,授课形式也不够先进,从而导致了汉语言文学课程在教学的过程中难以深度挖掘,并且由于其实践课时间不充足而使得对于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不足;当前很多学生的汉语言文学专业知识功底并不深厚,但是却能顺利毕业,这充分说明了当前的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考核制度和形式存在较为严重的缺陷和纰漏,教学过程过于重视结果,忽视过程,重视理论,忽视实践;还有很多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虽然选择了该专业,但是,他们并不真正从内心里喜爱这门课程,导致了他们缺乏强烈的课程认同感,影响了学习兴趣,也使得他们缺乏对传承伟大文化遗产使命的光荣感,从而他们的专业文化素质并不高。

三、汉语言文学教学中审美教育实施的具体措施

汉语言文学教学中必然会涉及到文学作品,而我们知道,阅读文学作品本身就是一种美的享受,因为汉语言文学教材中收录的文学作品基本上都是中外的名家名作,可以说是他们思想人品等“最完美的浓缩”,对于培养学生艺术审美能力,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作用。那么,我们到底该如何在汉语言文学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呢?具体来说,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尝试和实践:

1.汉语言文学教学中要充分挖掘出文学作品中展示的艺术境界,挖掘各种审美因素。我们要努力引导学生对课文所描绘的美进行鉴赏的同时,还要引导他们注意其外部结构的表现形式和内部结构的情感渗透,从而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体会作品意境美。一般来说,文学作品本身具有审美功能,我们要充分利用文学作品的这种特质来引导学生发现作品本身美的魅力,产生深切的情感体验,进而逐渐形成审美感受、审美意向与审美品位。

2.我们知道,兴趣是学习最大的动力,因而,汉语言文学教学过程中也要注重对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和激发,从而通过引导学生增强学习汉语言文学的兴趣来达到审美的目的。应该来说,作为年轻一代的大学生来说,他们是有强烈的求知欲望的,因而,汉语言文学教学就要充分利用这一特点,通过文学作品的本身魅力来激发学生们对于知识的强烈渴望,积极引导他们发现并研究文学作品的内在美,从而达到审美的目的。具体来说,汉语言文学教师可以利用作品的文情并茂来调动学生的感情,把作品寄寓的情思化为学生的真实感受,从而使得文学作品能够发挥打动人,感染人的作用,继而使得学生产生美感。

第10篇

(一)文字教学中古汉字形体的利用

合体字必须掌握偏旁的特征,从而理解以此偏旁组成的一系列汉字。如“月”作偏旁在字的左边或下边,古形体是“”,形象地表示出大块的肉,这样再来理解其偏旁义“人或动物的身体部位或器官”,就容易了,而借助形体知识同时可以联系一组字,至于理解“腰、背、脚、腿、肝、肾、脸”等就没问题了。不同的部件具有相同的语义类属,也可借助部件的古形体找到彼此的关联。如“拿、打、看、采、教、有、弄”都与“手”有关,从字形看,学生能明白“拿、打”,其余几个就不好理解了,如果画出这些汉字中与“手”相关的部件的古形体“”,就一目了然。汉字造字之初体现了一定的文化义。通过汉字古形体可以理解汉字的文化义,反过来能促进对汉字的理解。比如,“逐”、“采”是原始渔猎生活和采摘生活的体现。“册”反映出中国古代的书籍材料是竹木简。在区分形近字的时候,适当地运用古字形,也能起到好的作用。如休与体“,休息”经常会写成“体息”,那么直接给出古形体“”,解释其构成为“人靠在树上”,即为休息,这样加深理解就不会弄错了。

(二)词汇教学中古义的探究

对于直接使用的文言词语毋庸置疑是要对该词做出解释。有些词语因为语素还保留古义,这时应当先对该语素进行说明,再分析整体词义,就更好理解了。先看直接含有文言字词的句子,例如:(1)人们在用电话进行交际活动时,究竟是打电话者先说话还是接电话者先说话,是个挺有趣的问题。学生在朗读时断句为“究竟是打电话/者先说话还是接电话/者先说话”,这是因为不理解“者”的意思。这时需要解释“者”是文言用法,意为“……的人”,并说明“者”用在动词形容词或动词性短语后,表示具有某种特征的人,如“乐观者”、“想参加者”等。又如:(2)绿色消费品以其健康、节能、无污染等特点逐渐受到人们的欢迎。留学生首先想到的是“其他”、“其余”,没有想到该词的文言义“它的”。文言字词在现代汉语中只有极少数,不少文言字词作为构词语素组成新词,其古义仍保留在构词语素之中,在理解词语的时候,先要了解语素的具体古义,如:“大快人心”、“久闻大名”两个成语,其中的“快”和“闻”都是古义,意思分别为“高兴”与“听”,与现代的常用义“速度快”“、嗅”相差甚远。

(三)句子教学中的古代语法的简要说明

在句子中,虚词的作用很重要,留学生对虚词的理解往往影响他们对句法结构的理解,尤其是在一些句子中还保留了个别文言虚词,这些文言虚词体现了一定的文言语法现象,所以要使学生了解虚词的使用问题,在让学生了解一些文言语法知识的同时,还要与现代汉语语法知识进行比较,从而加深对整个汉语语法体系的了解,提高汉语理解和运用能力。古代汉语中的介词结构“于+名词/动词性短语”,常用在动词或形容词后面,做补语,表示引进行为的时间、处所;引进行为的对象;引进比较的对象;引进行为的主动者。例如:(3)忠诚于国家是“义”,忠实于朋友也是“义”。其实,在中国人心里,还有个高于“才”和“貌”的“义”字,它是中国儒家思想的重要概念。(4)中国人常说:是你的总归是你的,不是你的,怎样努力也不会成为你的,一切取决于有没有缘分。(5)倒贴“福”字的习惯起源于明朝。以上例句,例(3)“(忠诚)于国家”中的“于”引进行为的对象;“(高)于‘才’和‘貌’”中的“于”引进比较的对象;例(4)“(取决)于有没有缘分”中的“于”引进行为的对象,例(5)“起源于明朝”中的“于”引进行为的时间。在古代汉语中,“数词+量词”用在名词后表示物量,而在现代汉语中“数词+量词”放在名词前,修饰名词。例如:(6)(银子)埋好以后还不放心,他又在旁边竖了一个牌子,上边写了七个大字“此地无银三百两”。句中的“此地无银三百两”的数量短语“三百两”放在名词“银”的后面,表示“银”的数量。现代汉语则应表述为“这个地方没有三百两银子”。

二、运用古代汉语知识应把握的原则

现代汉语从古代汉语发展而来。我们应注意,运用古代汉语知识是为了更好地理解现代汉语,因此,必须准确找出古今汉语中的某种联系点,恰到好处地运用古代汉语知识。在运用过程中,我们应该把握一定的原则。

(一)要有针对性,解决主要问题

首先,要针对对外汉语教材中经常出现的一些古代汉语知识,通过疏解疑点排除留学生理解汉语的障碍。其次,为了巩固这些内容,可以适当设置一些现代汉语练习,这些练习也应有针对性。比如上文第二部分“于”的古代汉语用法,我们可以找出现代汉语中几个相关的例句,例如:(7)鲁迅生于绍兴。鲁迅生于1881年。(8)他做的事有益于群众。(9)今年的物价高于去年。(10)他受聘于一家外企。(他被一家外企聘用)以上例句针对性强,前三句分别对应古代汉语介词“于”的三种用法:引进行为的时间、处所;引进行为的间接对象;引进比较的对象。第四句“于”的用法表示引进行为的主动者,可能还没有学习到,那么可以通过括号中的同义句式理解“于”,让学生明白“于”是引出动作的发出者。这样,通过讲解的针对性和练习的针对性,“于”的四种用法就容易掌握。

(二)力求简单且明白易懂

尽管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出现的少量古汉语知识影响留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但是我们不能借题发挥,深入展开,大讲特讲古代汉语知识,毕竟我们面对的是外国留学生,最好的做法是结合具体的例句,将其中的汉语本体知识钻研透彻,深入浅出以最简单的话语和明白晓畅的形式表述出来。上文展示汉字的古文字形体,本身就是利用汉字象形的特征使留学生从形体上识别意义,增强可懂性。词义的讲解应做到简单明了,以“者”为例,先看以下例句:(11)电影明星有很多的崇拜者。(12)在这次事故中,他是唯一的幸存者。以上例句中的“者”都指人。同时,为了使学生明白,可以说明汉语双音节词中有不少是“V+者”形式构成的词,都用来表示一类人,如记者、作者、读者、编者等。

(三)注重实用价值

第11篇

论文摘要:汉语言文学,是中华文明的结晶,其历史渊远悠长,是我国先民智慧的表现。文学的本质是追求真善美,也是意识形态的物化,在这个基础上,对人的涵养提高能起很大的作用。不管是人的行为方式,还是意识思想的改变,都有很大的作用。

一、汉语言文学的追求

汉语言文学的追求,其实就是文学的追求,文学是没有界限的,虽然有形式的差别,但是主题和本质上还是一致的。文学所追求的,我们中国的文学自然也会去追求。汉语言文学比其它文学类别发展的早,发展的也更全面以及漫长。在漫长的中华文明之中,汉语言文学形成了其特有的形式以及风格特征,但是和世界文学一样,其所追求,无外乎三者:真、善、美。

1、追求真。文学在本质上追求的就是真,本真的反应社会,反应人的内心世界。文学是人内心诉求的外在表现,是人内心最纯真的强烈追求。不管文学还是客观的人,对真都孜孜诉求。不管是文学作品的主题,还是正面的主人公,所表现出来的都是一种本真。文学所追求的真,可以分为两个方面进行理解:

(1)客观的真。客观的真,是指作家在创作文学作品的时候,多以客观生活为基础,来写作自己的文学作品。客观的真不仅对客观环境进行如实的描写,也对客观人物的境遇进行如实描写。客观的真,既是文学作品环境的真。

(2)内在的真。这多指在叙述人物的心理时,进行真实的描写。文学作品中,人物的心理是多种多样的,但是作家都务求真实而写作,不管这心理是对是错,是否符合逻辑,都求真实的表达出来。内在的真,就是文学作品人物内心的真。

文学追求真实,而不掩盖任何黑暗或阴面,不管所追求的真是否符合客观的逻辑,只求符合文学作品内部的逻辑以及内在属性。

2、追求善。善恶有分,是人在后天养成的品质,而文学则直观的把它表现出来。不管是哪部文学作品,其描写的都有善,对善的歌颂,对善的渴求,对善的淋漓尽致的描绘。有的时候是用恶来衬托善,例如:《巴黎圣母院》中,用副教主的恶来衬托敲钟人的善。不过不是所有时候都有善恶同存的,有的时候文学作品中只有一个主题,那就是善,用善来言善。例如:沈从文的《边城》没有恶人,全是善者,虽然最后结局不好,但却把善发挥到至极。虽然有全描写善的文学作品,但是不会存在全描写恶的文学作品,恶不能独立成材,只有善可以。

3、追求美。文学不仅在形式上追求美,也在本质上追求美。对于文学的形式,不管是整饬的还是散落的,其都追求形式的美,没事多种多样的,也是多层面的。诗歌形式之美是整饬押韵,散文形式之美是散乱无序之美。不过先这两种形式的美已经渐渐结合在一起。在本质上追求美,就是在主题上追求美,文学主题不管是悲伤的还是喜悦的,其主题都是美的。既是正面的主人公最后没能完成目标而死亡,例如哈姆雷特,但是其主题也是美的:悲壮之美。追求美,是文学最外在的表现,美既是文学,文学既是美。

二、汉语言文学追求与人的涵养提高

涵养是人的内在气质,也是外在行为表现,涵养有高低之分,也有好坏之分。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气质,也就有不同的涵养。有的人见义勇为,有的袖手旁观,有的好逸恶劳,有的勤劳肯干,这就说明了涵养的有不同性质,有不同的表现。各式各样的修养,在总的要求上,却有一个质的规约,那就是向真、善、美方向发展。这正好和文学的追求一样,文学的追求,客观上来说,也就本质上人的涵养的追求。

1、追求汉语言文学能够指导人的涵养。涵养是后天的修为,其需要对一定的物质形态进行模仿,而文学则能很好的指导人的“模仿”。涵养的模仿,可以是现实的行为方式,也可以是虚拟的行为方式。对于现实的行为方式,其总是存在着一定的瑕疵,世上没有圣人,圣人这个名词只是给圣人取的客观名字而已,其实也是意识形态的一种表现。在此基础上,人模仿的行为方式,总是或多或少的存在着偏差。汉语言文学是世界文学的代表,是中国长达5000年的人类文明的结晶,也是中国人涵养形态的客观沉淀,对国人的涵养起着很大的作用。我们必须正视汉语言文学对人涵养的作用,尤其在现在异化越来越严重的社会,规范自己的涵养,美化自己的涵养,使文学和涵养有机的联系起来。

2、追求汉语言文学能够修正人的涵养。人的涵养是各有特色的,有好的一方面,也有坏的一方面。文学对于好的一面,可以使其更加坚固的存在,对于坏的一面,则能细致的修正。文学,因其内在规律的性的存在,对人发之以感染力,让人陷入情知理的思考,以反思自己的行为。人对情知理的思考,是一个久远的课题,其历史源远流长。而文学正好对这个课题进行了很好的解释和规定,在高的层次上,对人的情知理进行合理合情的概说,在这个基础上对人的涵养不好的一方面,起到了很好的修正作用。

3、追求汉语言文学能够提高人的涵养。文学,是至真至善至美的天地,只要进入到文学的世界,你就会被其所有美好的东西所包裹。对于人的涵养,文学则能提高人的涵养。涵养,首先就是“涵”,有什么样的“涵”,就有什么样的“养”。人的后天模仿性很强,不管是对好的事物还是坏的事物,人区分好坏的能力也不是天生就有的,是在后天的道德基础上形成的。也就是说,涵养的好坏,与其涵养的环境有很大的关系。所谓“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就是这个道理。

参考文献:

[1] .中国人的修养[J].工人出版社.2008年10月

第12篇

一、抽象的字母形象化

小学一年级的学生年龄小,对抽象的字母接受能力有限,如果采用简单的机械记忆,学生一时很难掌握,即使一时记住,也很快遗忘。如何让学生较快地记住、记牢这些抽象的字母呢?在教学中,可把抽象的字母形象化,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这将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教学声母“h”时,如果充分利用书中的插图,再启发学生利用靠背椅的形状记“h”的形,利用一个小孩坐在靠背椅上喝水记“h”的音,那么学生就能根据教师的讲解,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很快记住了这个声母。再如教学单韵母“a、o、e、i、u、ü”时,教师可通过顺口溜“张大嘴巴aaa,嘴巴拢圆ooo,小嘴一咧eee,牙齿对齐iii,嘴巴突出uuu,撮个小圆üü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对教学内容的记忆,使拼音教学收到良好的效果。

二、易混淆的字母儿歌化

汉语拼音字母中,形状相似的比较多,如b—d,f—t,p—g—q,n—m,l—i—j等,这些字母形状,学生容易混淆。为了让学生分清这些字母,记准记牢,在教学中可编一些顺口溜或儿歌来辅助记忆。例如:“右下半圆bbb,左下半圆ddd,右上半圆ppp,左上半圆qqq,q字带钩ggg,一根拐棍fff,一把伞柄ttt,一扇小门nnn,两扇小门mmm,一根小棍lll,小棍带点就念i,i带尾巴jjj,平头小2就念z,半个圆圈ccc,弯弯曲曲就念s。”顺口溜既能提高学生学拼音的学习兴趣,又可活跃课堂气氛,使课堂气氛紧张而又活泼,且能促使学生分清并记牢易混字母,避免拼错用错。

三、拼记的形式多样化

1、创办拼音角。平时可把学过的声母、韵母、特殊音节等集中写在黑板一角,建成“拼音角”、“拼音园地”等,让学生每次出入教室都能自觉不自觉地看上几眼,读上几遍。长期坚持,日积月累,既不加重学生负担,又能促使学生记住枯燥的拼音字母。

2、编讲小故事。听故事也是孩子们很感兴趣的事情,所以在教学中,恰当地穿插一两个小故事,也是集中学生注意力,帮助记忆的有效方法,比如:我在教四声时,设计了这样一个练习《听故事说话练习四声》:“星期一(ī)那天,张阿姨(í)给明明买了一把椅(ǐ)子,并对他说:这把椅子来得不容易(ì)”。老师讲完故事,请学生复述,然后找出星期一的“一”,阿姨的“姨”,椅子的“椅”,容易的“易”,练读四声。

3、利用简笔画。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儿童的学习动机往往与活动过程紧密联系在一起。简单勾几笔色彩鲜明的简笔画有时更容易唤起儿童的注意,调节学生的学习情绪,同时有利于拓展儿童的想象力。如在巩固十六个整体认读音节时,教师在黑板上用简笔画画出一束鲜花,上有十六朵花。然后请同学们将鲜花献给老师,即在花朵上填写整体认读音节,同学们积极性很高,争着到黑板前面来献花。最后再让他们检查花上有无“虫子”(即错误)。这种将抽象字母组合一幅具体形象的画面,不但培养了学生观察力,同时增强了记忆效果。

第13篇

关键词:电路分析双语教学教学改革多媒体课件

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更加严格,培养出具有较强外语应用能力的专业技术人才、积极开展课程的改革是十分必要的。教育部将开展双语教学作为提高高等学校英语教育质量的举措后,各个学校在双语教学中都进行了探索和实践。我校从2003年起,在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学生中挑选了英语和数学基础都比较好的学生开展部分课程的双语教学试点研究。从2005年起,又将自动化专业的招生全部改为双语改革试点班。电路分析课程因为课程性质和地位,比较适合开展双语教学,从2003年起就被指定为双语教改课程,至今已有四年的教改实践。本文结合笔者在南昌航空大学开展的电路分析双语教学,谈谈笔者的经验和心得体会,和同行进行交流。

一、对双语教学的理解

1.理论定位

《朗文语言教学及应用语言学辞典》给出“双语教学”的定义是:“Theuseofasecondorforeignlanguageinschoolfortheteachingofcontentsubjects”。即能在学校里使用第二语言或外语进行各门学科的教学。简言之,“双语教学”的界定是将学生的外语或第二语言,通过课堂教学和有意识构造的特定语言环境,经过若干阶段的训练,使之能代替或接近母语的表达水平。中国,双语教学是指除汉语外,用一门外语作为课堂主要用语进行学科教学,目前绝大部分是用英语。它要求用正确流利的英语进行知识的讲解,但不绝对排除使用汉语,避免由于语言滞后造成学生的思维障碍。教师应利用非语言行为,直观、形象地提示和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以降低学生在英语理解上的难度。双语教学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坚持使用目的语——学生要掌握的外语,鼓励学生在力所能及的情形下使用目的语,这是双语教学的关键所在。

2.教学目标

双语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具备两种语言能力。但是达到这一目标的手段不是在学校里开设两门独立的语言课程,例如,把英文和中文作为两门独立的课程,而是指通过采用两种语言作为教学媒介,帮助学生在有意和无意之间学会两种语言的使用技巧。两种语言中有一种通常是学生的母语,另一种是目的语。也就是说,双语教学用两种语言作为教学媒介语,使学生通过授课语言的运用来达到掌握两种语言的最终目标。

3.教学形式

双语教学项目可以有不同的形式,包括:①学校使用一种不是学生在家使用的语言进行教学,这种模式称为:浸入型双语教学;②学生刚进入学校时使用本族语,然后逐渐地使用外语或第二语言进行部分学科的教学,其它学科仍使用母语教学,这种模式称为:保持型双语教学;③学生进入学校以后部分或全部使用母语,然后逐步转变为只使用外语或第二语言进行教学,这种模式称为:过渡型双语教学。中国不是一个双语国家,语言环境并不是中外并重,所以中国的双语教育环境决定了它的目的。在中国,双语教育属于“外语”教学的范畴,而不是“第二语言”的教学范畴,中国的双语教育只能是上述界定中的“保持型双语教学”。

二、电路分析课程双语教学的实践

我们开设双语教学的目的是既能实现专业课程的培养目标,又能提高学生的英语运用能力。这几年我们开展电路分析双语教学,主要有以下几点实践经验:

1.英文教材的选取和处理

双语教学必须使用英文原版的学科教材,没有原版教材,双语教学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一套优秀的原版教材是实施双语教学的关键。

我们选用了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FundamentalsofELECTRICCIRCUITS》作为原版教材。这本教材和国内通用的电路分析教材在体系结构和内容编排上最为接近,内容体系完整,例题和习题丰富多样。除状态方程、非线性电阻电路分析和传输线理论外,涵盖了目前我国电路教学的基本内容。为弥补内容上的不足,我们还推荐学生选择了邱关源编著的《电路》作为参考教材,这两本对照性比较好的教材可以给学生在课外复习和自学中提供帮助。

除此之外,这本英文版教材的另一大特点是语言浅显易懂,解释详尽,对于大学二年级的学生,基本上都能够独立地读懂。由此可见,教材的选取也是非常重要的。

在教学中,对教材的处理也非常重要。比如,在节点电压法一节中,对含电压源的电路原版教材介绍了一种非常简便的方法——“generalizednodeorsupernode”用来处理非参考节点之间通过电压源直接相连的电路,这种方法比中文版教材中介绍的方法更简洁;但是,通过观察法列节点方程在原版教材中却介绍的过于简单,而这一点在中文版教材中是花重笔墨书写的。因此,在授课过程中,我们的做法是把这两者结合起来,同时兼顾。

比如,课堂上老师介绍专业名词时会一并解释其中文涵义,比如“thepassivesignconvention”字面意思是无源元件的符号惯例,用术语表达即关联参考方向,这样学生在阅读中文教材时就很方便,理解也更透彻。另外对于原版教材和国内教材在元件符号和书写符号上的差异,老师在课堂上需要向学生明确指出。另外由于该原版教材的例题和习题难度偏低,我们在课堂讲解中还引入了大量中文参考书和辅导书上的例题作为补充。

2.外教集中上课进一步提高学生英语水平

我校自动化本科专业在2005级、2006级实行双语教改试点,并且与荷兰泽兰德大学开始中外合作交流。从二年级开始,除了每学期开设两门双语教学课程外,还有荷方派外教到我校就合作课程进行集中授课。外教集中授课一般安排在每学期的中后期,此时由我校老师开设的双语课程的大部分课时已经结束,学生已掌握了一定的专业知识,在此基础上再由外教授课进行综合提升,既提高了学生的外语听说读写水平,又使他们的专业知识得到了运用和提升,同时也学习到外教的先进教学理念和求真求实的精神。

三、英文多媒体课件的研制

1.英文多媒体课件的研制的意义

开展双语教学既要充分地利用双语教学为契机提高学生的英语语言综合能力,最终实现学生掌握目的语的目标;又要兼顾专业课程的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因此,在总学时不增加的前提下,课堂教学内容必然更为丰富复杂,这无疑对授课老师和学生都有一定的挑战。

为了在有限的课时内较好地完成双语教学任务,提高课堂授课效果,我们制作了针对原版教材的多媒体课件,实施全程多媒体双语教学。一方面,照顾到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尚未完全过关,通过多媒体的形式,可以帮助学生跟上讲课进度。另一方面,作为非英语专业的老师,英语的流利程度也会给老师用英文讲述专业知识带来一定的挑战。使用多媒体形式上课,既帮助了老师顺利授课又节省了板书时间,老师可以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基于目的语的教学交流之上,为提高双语课堂教学效率赢得了时间。

2.英文多媒体课件的研制和使用

一个好的多媒体课件首先要有好的选题。多媒体课件的优势之一就是能够以动画、影像等形式将教学内容变静为动、变抽象为具体、变微观为宏观,所以,那些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问题,用传统的教学手段不能很好地表现出来,且达不到很好的教学效果的内容,就可以成为好的选题,比如一阶、二阶动态电路、交流电路功率分析等。由

于电路分析课程理论性较强,可以搜集到的动画和影像比较少,因此我们在课件中加入了一些Pspice仿真,通过波形的显示,给学生直观的感受,加深他们对电路现象的理解直至运用分析电路。

其次,多媒体课件还应具有明晰的结构、顺畅的逻辑、合理的色彩搭配。既要产生良好的视觉效果,使得学生在课堂上能感受到声、光、色的愉悦,更要突出课程重点,为教学内容服务。

当然使用多媒体教学形式并不排斥传统的黑板教学,实际上传统教学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特有的优势,更能体现师生间的交互,使用多媒体课件时应该将两者的教学理念和优势有机地结合起来。

实践表明,多媒体电路分析双语教学,很好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课堂气氛活跃,授课效果良好。到学期结束时,学生的语言理解能力、英语书面表达、口语表达都有较大的提高,同时实现了专业课程的培养目标,实现了开设双语教学的初衷。

四、电路分析课程双语教学的体会

在开展电路分析课程双语教学的四年来,我们感觉到在一般工科院校开展双语教学还是可行的,关键是要具备两个要素——第一是要有专业能力过硬、教学方法高效的师资,以及授课教师对双语教学的投入;第二是要有学生的积极配合。可以考虑以下方法和建议提高双语教学的效果:

1.专业课程开始前,学生的外语学习和运用能力需要达到能基本满足专业课程学习的要求,这样才能很好地贯彻专业课教师的教学思想和达到教学目的。

2.要提供较为充分的专业课程的目的语相关阅读材料,使学生在课堂外能较方便地接触到目的语的同时还能强化专业课程的学习,这样学生就会对双语教学产生更浓的兴趣,从而形成双语教学的良性循环。

3.加强双语课教学的专业课教师的师资培养,提高专业课教师的外语水平。

4.建立较完善的双语教学的研究和交流机制,加强同外语课程及其他双语教学的专业课程的教师的交流,加强校际间同行的交流。

五、结束语

在高等院校开展双语教学,目的是培养具有较强外语能力的专业技术人才。为此,在开展双语教学的各个环节,教学双方都应该积极投入,乐于付出。尤其是老师,应该从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上做出新尝试和创新,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最终实现学生的外语水平和专业能力的提高,为学生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能自如的利用外语获取更多的知识和信息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CharlesK.Alexander,MatthewN.O.Sadiku.FundamentalsofELECTRICCIRCUITS.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

2JackC.Richards,Jhonplatt,Heidiplatt.朗文语言教学及应用语言学辞典.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6

3冯晓毅、段哲民、李宏.以学生为本,提高电路课程双语教学效果[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5)

4颜秋容、谭丹、李妍.电路理论双语教学探索与实践[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7.29(2)

5刘沛津、韩行.电路课程双语教学的实践与探讨[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4(3)

第14篇

《汉语拼音方案》共分5节:(一)字母表;(二)声母表;(三)韵母表;(四)声调符号;(五)隔音符号。一开头就是字母表。方案规定字母名称如下:

字母:AaBbCcDdEeFfGg

ㄚㄅㄝㄘㄝㄉㄝㄜㄝㄈㄍㄝ

HhIiJjKkLlMmNn

ㄏㄚㄧㄐㄧㄝㄎㄝㄝㄌㄝㄇㄋㄝ

OoPpQqRrSsTt

ㄛㄆㄝㄑㄧㄡㄚㄦㄝㄙㄊㄝ

UuVvWwXxYyZz

ㄨ万ㄝㄨㄚㄒㄧㄧㄚㄗㄝ

V只用来拼写外来语、少数民族语言和方言。

字母的手写体依照拉丁字母的一般书写习惯。

这就是“字母表”的全部内容。

任何文字的字母都有它的字母名称。同样是用拉丁字母,英语字母有英语字母的名称,就是A[ei]B[bi]C[si]D[di]E[i]F[εf]G[]……那一套。法文呢,它的字母名称是:A[a]B[bε]C[sε]D[dε]E[ε,]F[εf]G[]……。法文字母有附加符号,如çéêè,é比e舌位高而靠前,就是国际音标的[e],èê比é舌位低些,相当于[ε],但是在词典中不管上面的附加符号,只依abcdefg的次序排序。

汉语拼音字母应当有自己的名称。咱们管它叫做“汉语拼音字母”,而不叫“英文字母”,虽然字母形式一样。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拼音方案研究组纵览全球使用拉丁字母的各国文字,各有各的字母名称。(参见周有光《文字改革概论》第三章附录[3]各国拉丁字母名称比较表,含20种语文字母名称。)汉语拼音方案字母根据各个字母的发音,参照各国字母的名称,定下了如上的名称。这本来是极为正常的、也是十分必要的部分。因为字母表尽管各国的名称不同,但它的字母顺序是全球一致的。这就使全世界的文献排序有了统一的标准。这在现代生活中,是极为必要的。汉语拼音有自己的字母名称是既有共性,又有个性。是考虑得不错的。

汉语拼音字母名称,元音以其本音为字母名称;辅音如不加上一个元音就听不清楚,所以参照拉丁文的读音,做了个别调整:jkqr大体参照英语字母的读法,读做jiε,kε,qiu,ar(拉丁文字母无j;k如按拉丁文读做ka,则易同ha混;q如读ku,则与汉语声母相差太远;r如读εr,容易与εl混.)。另外,n为了避免同l混,读做nε;w为拉丁文所原无,y的拉丁字母读音参照希腊文的Υυ读做ypsilon,我们当声母用,就把它们读做wa、ya;还有拉丁文的z,参照希腊文的Ζζzeta读做zεt,我们也按多数辅音的办法,后加一个ε。以上字母读音,也同国际上大多数国家文字字母相同或相近,在设计时,应该说,是既体现了汉语的特点,也跟国际习惯相适应的。26个字母,为了便于记忆,还把它按照汉语诗词格律,编成四句,前两句各七个字,后两句各六个字,句末押韵:

abêcêdêeêfgê,haijiêkêêlêmnê.

opêqiu,arêstê;uvêwa,xiyazê.

这样一来,n读成nê,也押韵了,符合中国口诀的民族形式.并且又给它谱了一首《字母歌》。儿童唱唱歌儿就把字母名称和顺序给记住了。

这本是个好办法,可是,过去教汉语拼音往往不注意这个,总是一开始就教6个单元音韵母和四个声调,然后教其他声韵母和整体认读的音节。上世纪80年代,中央电视台教学汉语拼音,也是这样个教法。我曾建议先教《字母歌》,栏目主持人(也是电视中的教学者)说,教材不是这样编的,要最后才教《字母歌》。也许这是他们的教学经验,我不敢说自己一定对,也就不好坚持了。

不过我想,即使依我说的做,怕也未必行。因为方案已经公布快30年了,汉语拼音字母名称没有推行开。我推究其原因,以前研究拼音教学法,倒是设计了多种教法,进行了实验;但是对于字母名称的教学,没有给予足够的强调。没有强调教字母歌,而是一开始就教声韵调的发音。字母名称实际形同虚设。另外,在确定字母名称时,也许忽略了一个问题:就是字母名称单注意到字母的发音和国际惯例,却忽略了北京口语里都存在有哪些音节。北京话是普通话的语音标准,北京人当然是标准的老师。但在北京话里,ㄝ(ê)只是个叹词,它是不同任何声母相拼的。你一开始就教字母名称,北京人可就为难了,因为教师口里就没有ㄅㄝ、ㄆㄝ、ㄇㄝ、ㄈㄝ这些音,你教他怎么教?公布方案时由于拉丁方案是个新事物,当然得利用大家已经习惯了的注音符号,就用它来标注声母。你看那“声母表”下每个声母下面标注的注音符号及其汉字的读法:ㄅㄛ玻、ㄆㄛ坡、ㄇㄛ摸、ㄈㄛ佛……为什么没有注ㄅㄜ、ㄆㄜ、ㄇㄜ、ㄈㄜ,(比较ㄍㄜ哥、ㄍㄜ科、ㄏㄜ喝),或者ㄅㄝ、ㄆㄝ、ㄇㄝ、ㄈㄝ呢?就因为北京话里没有那些音节,注不出它们的汉字来。这不能怪设计字母名称的疏忽,只是在教学中没有总结这方面的问题。所以周有光先生在写《汉语拼音方案基础知识》一书时(1995)在“字母的名称”一节中说:“拼音字母中的辅音字母,要在后面加上元音成为名称。有的在辅音后面加上一个‘诶’音作为名称。(‘诶’字的读音是ê或ei)。b念‘杯’(bê或bei)……有的在辅音前面加一个‘诶’音作为名称。f念‘诶夫’(êf或eif)。L念‘诶勒’(êl或eil)……”(周有光《汉语拼音方案基础知识》,语文出版社,1995,第22页。)

第15篇

论文摘要:汉语言文学,是中华文明的结晶,其历史渊远悠长,是我国先民智慧的表现。文学的本质是追求真善美,也是意识形态的物化,在这个基础上,对人的涵养提高能起很大的作用。不管是人的行为方式,还是意识思想的改变,都有很大的作用。 

一、汉语言文学的追求 

汉语言文学的追求,其实就是文学的追求,文学是没有界限的,虽然有形式的差别,但是主题和本质上还是一致的。文学所追求的,我们中国的文学自然也会去追求。汉语言文学比其它文学类别发展的早,发展的也更全面以及漫长。在漫长的中华文明之中,汉语言文学形成了其特有的形式以及风格特征,但是和世界文学一样,其所追求,无外乎三者:真、善、美。 

1、追求真。文学在本质上追求的就是真,本真的反应社会,反应人的内心世界。文学是人内心诉求的外在表现,是人内心最纯真的强烈追求。不管文学还是客观的人,对真都孜孜诉求。不管是文学作品的主题,还是正面的主人公,所表现出来的都是一种本真。文学所追求的真,可以分为两个方面进行理解: 

(1)客观的真。客观的真,是指作家在创作文学作品的时候,多以客观生活为基础,来写作自己的文学作品。客观的真不仅对客观环境进行如实的描写,也对客观人物的境遇进行如实描写。客观的真,既是文学作品环境的真。 

(2)内在的真。这多指在叙述人物的心理时,进行真实的描写。文学作品中,人物的心理是多种多样的,但是作家都务求真实而写作,不管这心理是对是错,是否符合逻辑,都求真实的表达出来。内在的真,就是文学作品人物内心的真。 

文学追求真实,而不掩盖任何黑暗或阴面,不管所追求的真是否符合客观的逻辑,只求符合文学作品内部的逻辑以及内在属性。 

2、追求善。善恶有分,是人在后天养成的品质,而文学则直观的把它表现出来。不管是哪部文学作品,其描写的都有善,对善的歌颂,对善的渴求,对善的淋漓尽致的描绘。有的时候是用恶来衬托善,例如:《巴黎圣母院》中,用副教主的恶来衬托敲钟人的善。不过不是所有时候都有善恶同存的,有的时候文学作品中只有一个主题,那就是善,用善来言善。例如:沈从文的《边城》没有恶人,全是善者,虽然最后结局不好,但却把善发挥到至极。虽然有全描写善的文学作品,但是不会存在全描写恶的文学作品,恶不能独立成材,只有善可以。 

3、追求美。文学不仅在形式上追求美,也在本质上追求美。对于文学的形式,不管是整饬的还是散落的,其都追求形式的美,没事多种多样的,也是多层面的。诗歌形式之美是整饬押韵,散文形式之美是散乱无序之美。不过先这两种形式的美已经渐渐结合在一起。在本质上追求美,就是在主题上追求美,文学主题不管是悲伤的还是喜悦的,其主题都是美的。既是正面的主人公最后没能完成目标而死亡,例如哈姆雷特,但是其主题也是美的:悲壮之美。追求美,是文学最外在的表现,美既是文学,文学既是美。 

二、汉语言文学追求与人的涵养提高 

涵养是人的内在气质,也是外在行为表现,涵养有高低之分,也有好坏之分。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气质,也就有不同的涵养。有的人见义勇为,有的袖手旁观,有的好逸恶劳,有的勤劳肯干,这就说明了涵养的有不同性质,有不同的表现。各式各样的修养,在总的要求上,却有一个质的规约,那就是向真、善、美方向发展。这正好和文学的追求一样,文学的追求,客观上来说,也就本质上人的涵养的追求。 

1、追求汉语言文学能够指导人的涵养。涵养是后天的修为,其需要对一定的物质形态进行模仿,而文学则能很好的指导人的“模仿”。涵养的模仿,可以是现实的行为方式,也可以是虚拟的行为方式。对于现实的行为方式,其总是存在着一定的瑕疵,世上没有圣人,圣人这个名词只是给圣人取的客观名字而已,其实也是意识形态的一种表现。在此基础上,人模仿的行为方式,总是或多或少的存在着偏差。汉语言文学是世界文学的代表,是中国长达5000年的人类文明的结晶,也是中国人涵养形态的客观沉淀,对国人的涵养起着很大的作用。我们必须正视汉语言文学对人涵养的作用,尤其在现在异化越来越严重的社会,规范自己的涵养,美化自己的涵养,使文学和涵养有机的联系起来。 

2、追求汉语言文学能够修正人的涵养。人的涵养是各有特色的,有好的一方面,也有坏的一方面。文学对于好的一面,可以使其更加坚固的存在,对于坏的一面,则能细致的修正。文学,因其内在规律的性的存在,对人发之以感染力,让人陷入情知理的思考,以反思自己的行为。人对情知理的思考,是一个久远的课题,其历史源远流长。而文学正好对这个课题进行了很好的解释和规定,在高的层次上,对人的情知理进行合理合情的概说,在这个基础上对人的涵养不好的一方面,起到了很好的修正作用。 

3、追求汉语言文学能够提高人的涵养。文学,是至真至善至美的天地,只要进入到文学的世界,你就会被其所有美好的东西所包裹。对于人的涵养,文学则能提高人的涵养。涵养,首先就是“涵”,有什么样的“涵”,就有什么样的“养”。人的后天模仿性很强,不管是对好的事物还是坏的事物,人区分好坏的能力也不是天生就有的,是在后天的道德基础上形成的。也就是说,涵养的好坏,与其涵养的环境有很大的关系。所谓“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就是这个道理。 

 

参考文献: 

[1] .中国人的修养[j].工人出版社.2008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