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中学德育方法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一、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中学生已经接受了多年的教育,懂得了一些道理。我们在德育教育过程中,可以向学生讲授一些德育道理、道德行为准则,让学生明白一些做人的要求,纠正错误的道德观念,在工作和生活中做出正确的道德行为。现代心理学认为:“教师晓谕的道理和提出的要求,只有在学生心悦诚服时才能转化为学生的道德要求,进而产生道德动机推动道德行为。”因此,教师在向学生讲授德育道理时,务必做到由浅入深,旁敲侧击,还要有耐心,花费一定的时间等待学生内化教师讲授的德育道理。只有理解和明白了德育道理,学生才能在学习和生活过程中做出有道德的行为,反对和抵制不道德的行为。
二、应用案例,触动心灵
德育工作是一项养育和净化心灵的工作,我们要应用一些真实感人的德育案例,创设富有强烈情感色彩的德育情境,使学生在特定的道德情境中受到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熏陶,触动灵魂,从而陶冶情操、修养品德。这既是品德教育的重要内容,又是品德培养的有效方法。我在班主任工作过程中,适时地向学生呈现在5.12汶川地震中、在抗洪抢险中、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中涌现出来的具有较高道德风尚的人和事,应用那些感人的事例,感化学生封闭和冷酷的心灵。加强班级文化建设是触动学生心灵的一个有效方法,校风和班风是一个特定而典型的道德环境,是一种异常活跃的教育因素,它对学生的思想意识、道德情操、行为习惯等多会产生直接而巨大的影响。对于一个中学班主任来说,能否经过努力引导学生共同建设积极向上的班风,关系到能否为学生品德的培养创造健康的道德环境。我在建设班风的实践中发现优良的班风可以使整个班级形成一种强烈的积极的向上气氛,优良的班风能充分地发挥情景教育的功效,对学生产生巨大而无形的“渗透性”影响,使学生自然而然地接受熏陶、感染和同化,引起情感的共鸣,不由自主地接受它的“指令”,从而达到“修身养性,壮情炼志”的目的。在课室张贴一些道德名言,在板报栏里展示一些特别的好人好事和德育图片等,让学生在不经意间受到德育的熏陶。良好的班风之所以有如此大的教育影响作用,是因为在这种良好的道德情景的陶冶下,可以使学生具有明确的是非标准,对来自各方面的影响,能明辨是非美丑和善恶荣辱;这种良好的道德情景中有健康而公正的集体舆论,这种正面舆论对每个学生的具体行为有正确的导向作用。当某一个德育故事和案例能让学生产生共鸣时,这种德育教育就触动了学生的心灵,也就增强了德育效果。
三、加强实践,养成习惯
良好的道德行为要通过一定的道德实践才能最终形成和巩固,无论是道德认识的提高、道德情感的激发、道德意志的锻炼,还是道德行为方式的掌握和道德习惯的养成,都要通过实践活动进行。学生的优良品德不仅要在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中形成,而且要在不断丰富和深化的社会实践中得到完善和提高。由于中学生生动活泼、精力充沛、积极好学、求知欲和上进心强,而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各种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恰恰特别符合他们的兴趣爱好,能满足他们的多种需要。我在实践中大量采取各种实践锻炼方式,创设各种情境,例如,在班会课上组织学生讲述道德故事,开展以“我助人,我快乐”为主题的演讲比赛,引导学生对“小悦悦事件”进行评价等,通过这些活动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和道德情操。在课堂上让学生对特定事情采取他们认为的有效且符合道德规范的措施,进行集体讨论,最终作出合情合理的道德评价。
一是要发挥学校在德育中的主阵地作用,这是由学校的特殊性决定的。学校进行德育以思想品德课及各门学科的渗透为主,以课外活动为辅,相互促进。学校要整合团队和政教的力量,形成合力,将团队活动与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要求相结合,开展学生基本道德养成教育,要发挥共青团独特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二是要发挥家庭教育的辅助功能。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美德教育是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家长的道德水平直接影响孩子道德观念的养成。家长要以自己的言传身教教育和引导孩子树立尊老爱幼、孝顺父母、勤劳节俭、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等意识,教孩子一些基本的道理。教师要加强与家庭的联系与沟通,梳理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关系,发挥家庭的辅助教育功能,形成教育的合力,通过组织家长学校、家访等形式,促进家长教育观念的转变,从而增强家庭教育的效果。三是要发挥社区的综合依托功能。社会对学生的传统美德和家庭美德教育主要通过社区来实施,以街道居民区为基本单元的社区,是学生在学习之余的主要生活空间,在学生德育环节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应发挥社区的综合依托优势,协调各方面关系,充分整合、利用社区内的各种资源,组织学生开展健康向上的文体活动、青少年社区文明行动、青少年志愿者行动,陶冶学生的情操,引导学生树立优良的道德意识。
二、教育目标上要体现一致性
青少年成长的社会化倾向,才能取得教育目标的一致性。在家庭的实惠教育中要充实进商品生产、交换、分配等要素,强调公平交易、礼貌待客、勤劳节俭、讲究信誉等内容,这是时代赋予的崭新的家教内容。社会商品教育要强调商品社会属性的教育,引导学生了解劳动创造社会财富的内涵、交换产品即交换劳动的法则,以及明确市场经济的属性和商品交换应遵循的基本道德和法律,使学生在社会经济激烈变革中稳妥地完成思想转型的飞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发展自身提出了人才价值观和人才伦理观的标准,其中人才伦理观又是前提条件。为造就各级各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人才,要求学校的德育应奠定在社会需求和学生个性发展之上,这就是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目标一致性的任务所在。
三、教育方法上要体现多样性
一、德育的重要性
在学校教育的过程中,德育属于重要部分,素质教育应将德育作为前提,所有对道德教育不够重视的教学不是一个好的教育,德育就是整个教育的基础内容。那么,德育的真正含义是什么呢?所谓德育,实质上就是思想品德教育,相关教育者根据社会中相应的要求,有针对性地对学生们施加一定的系统的影响,将社会中相应的思想观点与政治准则以及道德规范演变成为对个体思想品质的一种教育过程。德育的涉及面较广,具体涵盖了政治教育、思想教育以及道德品质教育等。从个人角度上分析,德育体现出了一个人在社会中能够作哪些贡献,在社会中的影响力有多大。另外,如果从哲学的角度上分析,物质对意识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意识对物质又有着一种能动的反作用,而德育与意识这两者间又是一种从属关系,也就是说意识中涵盖了德育。好的德育能够推动个人以及社会持续良好的发展。音乐教学过程中的德育要始终将爱国主义教育作为重点,具体涵盖了要热爱家乡、自然、学习、劳动等一系列的内容,从而培养学生们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
二、中学音乐教学中的德育方法
1.掌握音乐教材内容,开展德育渗透
教育者应树立起良好的德育意识,将教材作为基础内容,将课堂作为重要阵地,对音乐教材进行深入的研究,将其含有的德[第一论文dylw.net]育要素全面的挖掘出来。在音乐教材中,相当一部分的作品都有着浓厚的时代气息以及十分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其能够引导中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以及世界观。比如,在教学生们唱《义勇军进行曲》时,教师可以积极地引导每位学生对歌曲中那种跌宕、放诞以及升沉的旋律加以体会,知道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来之不易的,是烈士们用自己的生命而换来的,将每个学生的爱国之情全面激发出来。再如,教育者在教学生们唱《歌唱祖国》《我的祖国》等歌曲时,让他们在雄壮以及美妙的旋律中感受到烈士们的勤恳勇敢,将他们为祖国贡献的使命感以及责任感全面的激发出来。
2.通过各种教学手段,将德育融入到形式中
音乐教师要时刻保持着认真的态度,对教学过程中各环节加以有效的设计,结合学科的具体特征积极的引导学生参与到所开展的生动有趣的活动中,通过各种教学手段,结合实践引导学生进入到情境之中,以此激发出他们的浓厚兴趣,并提供丰富的内容给学生。这样,课内教育在获得升华的同时,还极大地丰富了德育的内容,创新了思想教育的路子。比如,音乐教师可以结合音乐活动,让每位学生在美妙的旋律中对音乐加以欣赏;通过歌曲表演,培养学生们形成良好的信念,并提高他们对音乐作品的理解程度;采用先进的多媒体手段加以引导,创设一个良好的情境,陶冶学生的德育等。总而言之,应采用各种有效的教学手段,一步步的将德育融入音乐教育全过程之中。
3.对歌曲内容加以理解,以情激情
【关键词】初中学生;德育教育;有效方法
随着时展,中学生德育教育越来越迫切,已成为现代教学中必不可少的教育内容,那么,如何在中学时代的人生黄金时期强化德育教育,培养学生健康 完善的人格心理,笔者结合教育实际,从多方面进行阐述,以期抛砖引玉,对中学生德育教育有所借鉴和帮助。
一、不断提高教育者自身素质,以身作则
要做好德育工作,必须提高教育者自身的素质,为人师表。德育工作,不仅仅是教育和管理学生,还要约束管理教育者自身。因为教师思想道德水平的高低对学生的德育工作起着重要作用,教师的言行也会影响学生的行为,学生是老师的影子。所以通过学校的培训,教育理论的学习,听取专题讲座,加强德育科研等形式,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加强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认真落实《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各项要求,树立教师的良好形象。为此,学校要因地制宜的制定一些校内规章制度,对教师的言行服饰等进行规定,并且量化考核。
二、情感教育是先导
情感沟通是搞好德育教育的粘合剂和催化剂。德育教育只有激化主体的内在的动力和内在的生命体验,让他们在各种关系中产生、积累内在的情感体验,才能有效地提高他们的德育能力。在德育工作中必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成长。尊重所有学生的人格,公正、公平的对待各类型和层次的学生,把父辈般的严爱、母亲般的慈爱、兄妹般的关爱献给他们。使他们体会到爱的阳光和温暖。
三、注重中学生人格教育,成人才能成才
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可塑性最强的年龄阶段,是形成人格及人的基本素质的关键时期。一个人能否成才,首先取决于他是否具有足够的辨别客观事物真善美的能力,是否有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及性格。学校教育,应首先是成人的教育,成人才能成才。教师,在具体的教育中应注重提高人格素质教育的针对性及可行性。应注意根据学生的实际及个体特点找准人格教育的切入点,注重言传身教的结合、情理结合、与学校、家庭、社区的结合,严格要求与关心爱护结合。切实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人格素质。
四、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育人网络
学校、社会、家长三位一体的教育,是提高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最佳途径。学校、社会、家长三位一体的教育,是提高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一个有机结合体,三者之间是不容分割的。只有三者结合起来,针对问题进行会诊,教育才会收到预想的效果。
1.优化家庭教育,夯实学生品德形成的基础
家庭教育作为教育系统的三大构成要素之一,自古以来就被置于举足轻重的地位。家长要培养孩子具有自尊,自爱,自信,自立,自律,自觉遵守社会公德的良好品质,教育孩子运用伦理道德准则和中学生行为规范约束自己的行为,并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还要培养孩子朴实,勤奋,诚实,勇敢和坚强的毅力。针对孩子在德育方面出现的不同问题,采用不同的形式,对孩子进行教育,并且教育内容要丰富,本人则要以身作则。
2.要努力挖掘校外德育基地的德育教育功能
学校要打破“围墙”,开门办学,成立由所在社区单位共同组成的“社区教育委员会”,联合多个部门参与学生管理,在学校与社会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促进德育的社会化。学校要努力结合自身区域发展的实际建立多个德育基地,特别是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定期组织学生前往参观和学习,提高学生的德育素质。
3.开展家校互动、社校互动、家社互动等活动
让学校德育走入家庭、走入社会,使学校的教育要求为学生家长和社会所了解。有家长督促,学校检查,社会群体关爱,促进了学生自治、自理能力的提高。同时充分发挥家长的特长,让学生在不同的家庭,学会交往,学会合作,开阔视野,锻炼能力。实践证明,这样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五、紧抓心理健康教育
一、要做好德育教育工作,最行之有效的方法是教育说服法
诚然,在我们日常教育教学过程中,使用最多的就是教育说服法,这种教育说服法,它是通过“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启发和引导学生自觉地接受社会道德行为标准,来改正不良的道德观念,以此来指导学生道德行为的一种教育方法。它的前提就是以情感人,以理服人,真正让学生心悦诚服地接受教师讲的道理和提出的要求,重新回到健康、成长的正确轨道。所以,假如学生对教师讲的道理不能理解和接受,这样不但不能达到预期的教育目的,还会使得其反,产生消极负面影响。由此可见,教育说服法就更凸显它的重要性了。其实,在我们生活的现实当中,教育说服法有很多,比如说,主题班会、思想品德课、结对子、座谈会等形式。有一条我们要牢记,我们做的是培养人的工作,任何形式的教育都应以理解、尊重为前提,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以爱心为出发点。这样的老师,才能赢得学生的好感和喜欢,学生才喜欢听你的话,照你说的去做,这样才能融洽和谐师生的感情,更好地发挥情感说服教育的力度。
二、要做好德育教育工作,还需要采取情感陶冶法
我们要注重对学生道德情操的培养,因为积极的情感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是构成良好品质的重要因素。所以,我们要努力创设富有强烈情感色彩的教育氛围,使学生在这种特有的道德教育中受到潜移默化、耳濡目染、的熏陶,形成良好的道德修养,我们教师要做到率先垂范,以身作则,发挥师表的作用,处处用自己的行为来感染学生,影响学生,这是对学生品德培养最有效的方法。当然,有一个好的校风、班风也很重要,这对学生的成长也有直接的影响。有利于学生的思想意识、道德情操、行为习惯的形成。要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积极向上、健康的道德环境,发挥情感教育的功效。可以使学生的道德行为不断扩展和发扬光大,也能使错误的行为受到谴责、抑制甚至是消除。
三、要做好德育教育工作,还需要采取实践锻炼法
【关键词】中学 德育方法 实效性
当代中学生在道德发展、价值选择和人生取向等方面都面临着多元选择,学校德育的重要使命就是要培养学生学会自我判断、自我抉择和自觉成长,引导学生接受社会主导价值观,使其学会在纷繁复杂的价值现象面前做出正确选择。当前,我国中学的德育方法往往重显性,轻隐性;重说教,轻实践;重灌输,轻交流;重传递,轻思考;重外律,轻内修。中学德育要提高实效性,培养一代新人,必须进行德育方法的改革,积极探索德育新方法、新思路,建立科学合理的现代德育方法体系。
一、德育需要对学生进行全面渗透
德育是一项系统而又艰巨的“心灵工程”,需要方方面面形成合力才会取得成效。所以,中学德育不能局限于课堂内、校园里,应把单一的、封闭式的育人渠道扩展为学校、社会、家庭相结合的多元育人渠道,即德育需要全面渗透。
通过校园生活对中学生进行德育渗透是指学校教育的各个环节、各个部门都要关心中学生的思想问题,提倡全员德育意识,构建全方位德育格局。第一,增强校园环境的德育功能。环境好坏与青年学生的成长密切相关,利用校园环境对学生进行一定的德育渗透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潜在”教育的重要方法。第二,寓德育于各种活动中。活动是德育的有效载体,针对学生的特点开展丰富多彩的健康有益的活动,把德育的内容融进这些活动之中,使学生在活动中吸收和接纳新的德育思想。第三,成立课外活动小组,定期开展活动。将德育贯穿在这些活动之中,达到一次活动就是一堂生动的德育课的目的,使学生的人格在活动中得到净化和升华。
家庭德育主要是在家庭这种特殊环境及其家庭活动和交往过程中进行的,父母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时机和条件,随时随机地对子女实施品德教育。因此,学校应积极与家长建立联系,请家长配合教育,共同做好德育工作。
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为德育提供了更加广阔的活动空间和技术手段。同时,它具有快速、灵活、形象、生动等特点,这与相对枯燥的课堂教学相比,更受中学生的青睐,对他们产生巨大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因此,学校应注意利用大众传播媒介,加强德育工作,对中学生进行德育渗透。另外,学校还应有效利用社会公共环境的情境熏陶、渲染作用对中学生进行德育渗透,如纪念馆、展览馆、博物馆以及以人物命名的街道、建筑物等。这些场所集中体现了国家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宣扬着国家的政治制度和价值观念,是向中学生进行政治、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基地和生动教材。
二、德育需要结合社会实践
完整的道德品质由认识、情感、意志和行为组成。道德认识是基础,道德行为是关键,道德情感、道德意志是道德品质的立足点,而社会实践是学生道德品质形成的源泉。
为确保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必须有相应的制度来规范和保障。第一,规定学生每年(或每学期)必须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并成立实践活动评定小组,负责对学生参与的实践活动进行测评,测评的成绩作为学生评先进的必备条件。第二,规定在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结束后,相关的实践单位要给出评价,以此作为评定学生操行的一个重要依据。第三,规定德育教师对学生参加的各种社会实践活动提出相应要求并进行必要的检查,当学生遇到困难时,要给予积极的指导和帮助。
学校可与企事业单位、部队、农村、机关共建德育实践基地,为学生创造和提供鲜活的德育情境和阵地,作为实施社会实践的有力保障,使学生学到课堂上没有学到的实用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爱岗敬业、乐于奉献的精神。让学生在调查、实践的过程中,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和思想道德素养。实际上,中学生许多稳定的道德观念和品质只有在亲身经历并成功地解决了相关的道德冲突后才能形成,只有在体验复杂多变的社会道德情境和解决具体的道德问题中,才能进行道德抉择和履行道德行为。社会实践活动同时也弥补了课堂教育的不足,理应成为中学德育又一行之有效的方法。
三、德育需要体现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在德育工作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不仅要以身作则,还要对学生加以主动、正确的引导。首先要主动适应形势进行教育。研究形势的发展变化,找准中学生思想情绪的热点、敏感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只有这样,教育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有条不紊地按计划进行。其次要主动适应对象的不同特点进行品德教育。学生个体的心理特征各不一样,存在的思想问题也是复杂多样。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具体分析,切忌搞一刀切。学校的德育方法也必须符合中学生的身心特征,充分利用和调动他们的主动参与意识、自我教育能力,使得品德教育真正成为学生主动内化的过程。
因此,学校德育要提高实效性,必须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为着眼点。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内动力,尊重学生的道德需要。其次要充分调动学生在德育活动中的积极参与性,发挥其主动性,发扬民主作风,问题大家摆,是非大家辩,答案大家找。营造和谐、宽松的教育环境,使其在这一过程中学会负责,学会判断,学会选择,使其成为能够自主地、能动地、创造性地进行认识和实践活动的社会主体,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觉悟。最后,德育要与学生的生活相联系。德育要提供给学生生活的指导,要提供给学生人生的方向和动力,必须贴近学生实际,与学生的生活相联系。
四、德育需要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
德育的最高追求是要使人具有完善的人格。然而,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学校的德育现状存在着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当前心理失衡和自杀现象大量表现在学生群体中,其突出特征为:遇到挫折就自卑、脆弱;一次考试失利、一次评优未果,就万念俱灰,放弃进取,等等。对这样的学生,如果不及时加以正确引导,是很容易走向极端的。心理咨询机构的工作虽然不全是德育工作,但其中心理咨询的德育功能较为显著,它与德育相互促进、互为补充,共同致力于解决学生的不同心理问题,在指导学生心理健康成长方面做出了一定成绩。
关键词:中学教师 德育教育 实践 诚信 榜样 潜移默化
中小学要加强国情教育,帮助学生了解我国的历史和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巨大成就,正确认识当前存在的矛盾和困难,以及党和政府努力解决这些问题的决心和措施,进一步坚定社会主义信念。思想道德是衡量一个人是否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良好的精神品质和崇高的理想追求的标准。要加强对青少年的德育教育,在学校形成知荣辱、讲正气、促和谐的高尚风格,形成青少年求知学习成长修身养德的好风气,下面就德育教育谈几点看法。
一、重在实践,体验过程
思想道德教育在学生成长的道路上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古今中外的教育家都十分重视德育,把德育置于一个特殊的崇高地位,在德育教育的方式上,我们的做法是“重在实践,体验过程”。做到三个结合,即以人为本与依法治校相结合;课堂教育与课外活动相结合;学校内教育与社会教育相结合。广泛开展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增进感情获得友谊。通过一系列的活动使大家和谐共处,互相帮助、互相尊重、互相谅解,从而形成良好的校风。我们认为要使学生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最基本的是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正确而深入的理解,但这仅用专业知识育人是不够的,他必须紧扣时代脉搏、紧跟时代步伐,不断注入新的血液,使学生获得对“美与丑”、“善与恶”有更加鲜明的辨别力。
二、创建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
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而学习成绩的优劣,除了个人主观努力外,同学之间的相互合作、相互帮助也是重要因素。教育学生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使班内形成浓厚的学习气氛,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激发全体学生相互切磋,相互启发,取长补短,共同提高。鼓励指导学生采用多种方式互帮互学,除了课堂上相互切磋外,课余时间要提倡彼此为师,相互激励。为了搞好学习上的合作,课堂上,还要根据学习情况及时调整座位,把优等生、中等生与学困生合理地安排在一起,让他们在学习上互相帮助;课下,根据自愿结合的原则,成立课余“学习互动小组”,相互质疑问答,答疑解惑,共同探讨。或在优等生和后进生之间开展“一帮一”活动,发挥优等生的传、帮、带作用,促进后进生在学习上的转化。在班会上举行学习经验交流会等措施。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强化合作行为,促使学生普遍提高学习水平。良好的学风,促进整体学生成绩的提高,形成了你追我赶奔优异的好风气,坏的习气逐渐减少的好局面。
三、营造诚信教育氛围,优化育人环境
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可见环境对人的成长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开展诚信教育活动中,教师要善于根据中学生的年龄特点从不同角度营造氛围,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1. 通过现实生活中生动的事例去感染学生,激发学生争论,引发学生产生内心震动。
2. 充分利用黑板报、教室标语作为宣传阵地,着力营造诚信教育的氛围,感染学生,使学生关注诚信教育。如组织学生出版“诚信专刊”,阐述诚信的含义,列举诚信的事例,对涌现出来的诚信人物加以表扬。在班内张贴“诚实守信,立身之本”,“取信于民,方可得天下”,通过这些措施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关注诚信教育。
3. 充分挖掘和利用传统美德中有关诚信的格言、楷模、典故、故事等,通过诵读、故事会、表演等形式,调动学生积极性。利用现实生活中的典型案例、先进任务,通过报告会、座谈会、广播等形式,给学生设置情景体验、角色扮演、行为训练使学生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增强诚信观念。
四、采用榜样教育法
树立榜样,让榜样的力量去影响学生,在树立榜样时,既要注重树立优等生榜样,又要特别注重树立中等生、学困生的榜样,发现他们的优点,并加以发扬他们的优点,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成为不同方面的榜样,可以是劳动方面的,可以是助人为乐的,可以是守纪律的,可以是文艺的,可以是体育的,等等。总之,要发现每个学生的闪光点,引导每个学生学习做人的道理,让他们在互相学习中不断提高完善自己。 转贴于
五、学为人师,行为世范
关键词:中学教师 德育教育 实践 诚信 榜样 潜移默化
中小学要加强国情教育,帮助学生了解我国的历史和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巨大成就,正确认识当前存在的矛盾和困难,以及党和政府努力解决这些问题的决心和措施,进一步坚定社会主义信念。思想道德是衡量一个人是否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良好的精神品质和崇高的理想追求的标准。要加强对青少年的德育教育,在学校形成知荣辱、讲正气、促和谐的高尚风格,形成青少年求知学习成长修身养德的好风气,下面就德育教育谈几点看法。
一、重在实践,体验过程
思想道德教育在学生成长的道路上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古今中外的教育家都十分重视德育,把德育置于一个特殊的崇高地位,在德育教育的方式上,我们的做法是“重在实践,体验过程”。做到三个结合,即以人为本与依法治校相结合;课堂教育与课外活动相结合;学校内教育与社会教育相结合。广泛开展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增进感情获得友谊。通过一系列的活动使大家和谐共处,互相帮助、互相尊重、互相谅解,从而形成良好的校风。我们认为要使学生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最基本的是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正确而深入的理解,但这仅用专业知识育人是不够的,他必须紧扣时代脉搏、紧跟时代步伐,不断注入新的血液,使学生获得对“美与丑”、“善与恶”有更加鲜明的辨别力。
二、创建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
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而学习成绩的优劣,除了个人主观努力外,同学之间的相互合作、相互帮助也是重要因素。教育学生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使班内形成浓厚的学习气氛,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激发全体学生相互切磋,相互启发,取长补短,共同提高。鼓励指导学生采用多种方式互帮互学,除了课堂上相互切磋外,课余时间要提倡彼此为师,相互激励。为了搞好学习上的合作,课堂上,还要根据学习情况及时调整座位,把优等生、中等生与学困生合理地安排在一起,让他们在学习上互相帮助;课下,根据自愿结合的原则,成立课余“学习互动小组”,相互质疑问答,答疑解惑,共同探讨。或在优等生和后进生之间开展“一帮一”活动,发挥优等生的传、帮、带作用,促进后进生在学习上的转化。在班会上举行学习经验交流会等措施。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强化合作行为,促使学生普遍提高学习水平。良好的学风,促进整体学生成绩的提高,形成了你追我赶奔优异的好风气,坏的习气逐渐减少的好局面。
三、营造诚信教育氛围,优化育人环境
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可见环境对人的成长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开展诚信教育活动中,教师要善于根据中学生的年龄特点从不同角度营造氛围,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1. 通过现实生活中生动的事例去感染学生,激发学生争论,引发学生产生内心震动。
2. 充分利用黑板报、教室标语作为宣传阵地,着力营造诚信教育的氛围,感染学生,使学生关注诚信教育。如组织学生出版“诚信专刊”,阐述诚信的含义,列举诚信的事例,对涌现出来的诚信人物加以表扬。在班内张贴“诚实守信,立身之本”,“取信于民,方可得天下”,通过这些措施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关注诚信教育。
3. 充分挖掘和利用传统美德中有关诚信的格言、楷模、典故、故事等,通过诵读、故事会、表演等形式,调动学生积极性。利用现实生活中的典型案例、先进任务,通过报告会、座谈会、广播等形式,给学生设置情景体验、角色扮演、行为训练使学生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增强诚信观念。
四、采用榜样教育法
树立榜样,让榜样的力量去影响学生,在树立榜样时,既要注重树立优等生榜样,又要特别注重树立中等生、学困生的榜样,发现他们的优点,并加以发扬他们的优点,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成为不同方面的榜样,可以是劳动方面的,可以是助人为乐的,可以是守纪律的,可以是文艺的,可以是体育的,等等。总之,要发现每个学生的闪光点,引导每个学生学习做人的道理,让他们在互相学习中不断提高完善自己。
五、学为人师,行为世范
关键词:中学教师 德育教育 实践 诚信 榜样 潜移默化
中小学要加强国情教育,帮助学生了解我国的历史和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巨大成就,正确认识当前存在的矛盾和困难,以及党和政府努力解决这些问题的决心和措施,进一步坚定社会主义信念。思想道德是衡量一个人是否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良好的精神品质和崇高的理想追求的标准。要加强对青少年的德育教育,在学校形成知荣辱、讲正气、促和谐的高尚风格,形成青少年求知学习成长修身养德的好风气,下面就德育教育谈几点看法。
一、重在实践,体验过程
思想道德教育在学生成长的道路上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古今中外的教育家都十分重视德育,把德育置于一个特殊的崇高地位,在德育教育的方式上,我们的做法是“重在实践,体验过程”。做到三个结合,即以人为本与依法治校相结合;课堂教育与课外活动相结合;学校内教育与社会教育相结合。广泛开展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增进感情获得友谊。通过一系列的活动使大家和谐共处,互相帮助、互相尊重、互相谅解,从而形成良好的校风。我们认为要使学生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最基本的是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正确而深入的理解,但这仅用专业知识育人是不够的,他必须紧扣时代脉搏、紧跟时代步伐,不断注入新的血液,使学生获得对“美与丑”、“善与恶”有更加鲜明的辨别力。
二、创建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
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而学习成绩的优劣,除了个人主观努力外,同学之间的相互合作、相互帮助也是重要因素。教育学生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使班内形成浓厚的学习气氛,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激发全体学生相互切磋,相互启发,取长补短,共同提高。鼓励指导学生采用多种方式互帮互学,除了课堂上相互切磋外,课余时间要提倡彼此为师,相互激励。为了搞好学习上的合作,课堂上,还要根据学习情况及时调整座位,把优等生、中等生与学困生合理地安排在一起,让他们在学习上互相帮助;课下,根据自愿结合的原则,成立课余“学习互动小组”,相互质疑问答,答疑解惑,共同探讨。或在优等生和后进生之间开展“一帮一”活动,发挥优等生的传、帮、带作用,促进后进生在学习上的转化。在班会上举行学习经验交流会等措施。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强化合作行为,促使学生普遍提高学习水平。良好的学风,促进整体学生成绩的提高,形成了你追我赶奔优异的好风气,坏的习气逐渐减少的好局面。
三、营造诚信教育氛围,优化育人环境
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可见环境对人的成长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开展诚信教育活动中,教师要善于根据中学生的年龄特点从不同角度营造氛围,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1. 通过现实生活中生动的事例去感染学生,激发学生争论,引发学生产生内心震动。
2. 充分利用黑板报、教室标语作为宣传阵地,着力营造诚信教育的氛围,感染学生,使学生关注诚信教育。如组织学生出版“诚信专刊”,阐述诚信的含义,列举诚信的事例,对涌现出来的诚信人物加以表扬。在班内张贴“诚实守信,立身之本”,“取信于民,方可得天下”,通过这些措施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关注诚信教育。
3. 充分挖掘和利用传统美德中有关诚信的格言、楷模、典故、故事等,通过诵读、故事会、表演等形式,调动学生积极性。利用现实生活中的典型案例、先进任务,通过报告会、座谈会、广播等形式,给学生设置情景体验、角色扮演、行为训练使学生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增强诚信观念。
四、采用榜样教育法
树立榜样,让榜样的力量去影响学生,在树立榜样时,既要注重树立优等生榜样,又要特别注重树立中等生、学困生的榜样,发现他们的优点,并加以发扬他们的优点,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成为不同方面的榜样,可以是劳动方面的,可以是助人为乐的,可以是守纪律的,可以是文艺的,可以是体育的,等等。总之,要发现每个学生的闪光点,引导每个学生学习做人的道理,让他们在互相学习中不断提高完善自己。
五、学为人师,行为世范
教师从事的教育实践是一种道德实践。教育本身就具有深刻的道德内涵,教育这种以人为主体的教育实践活动,是以对人性善恶的认同为逻辑前提的。尽管古今中外教育家对人性善恶的缘起说法不同,但都坚持认为人在合理的教育环境中是可以弃恶从善的,教育是教人弃恶扬善的活动。教师的道德素质作为一种内在的精神品质,会全面地展现在他的专业活动中,全部显示在学生的面前,成为影响学生和教育学生的现实力量。教师可以在一举手、一投
关键词:中学物理;教学;德育;途径;方法
中图分类号:G41
前言
为了完成德育任务,必须根据德育的原则,选取有效的途径和采取恰当的方法。德育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概括起来可分为课内和课外两条。德育方法是为德育目的和德育内容服务的,是实施德育的方式和手段。物理教学实行的德育方法主要在德育渗透、德育熏陶和品德的评价。
一、通过讲授物理知识实施德育渗透
课堂教学是实施德育的主要途径之一。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辨证唯物主义教育关键是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用辨证唯物主义观点阐述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弄清事物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因果关系,教会学生善于抓住主要矛盾,忽略次要因素的理想化研究方法;启发学生运用“对立统一”和“量变引起质变”的观点分析物理问题。培养辨证思维方式。
1、弄清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因果关系
讲楞次定律时,在分析大量电磁感应现象的基础上,归纳为两对因果关系:①原磁场磁通量的变化使回路中产生感应电流;②回路中的感应电流又产生感应电流的磁场。前者“原磁场磁通量的变化”是原因,“产生感应电流”就是结果。而这个结果又是后者“产生感应电流的磁场:的原因。这是原因引起一定的结果,结果又反作用于原因,这两对因果关系之间有什么联系呢?(通过对实验现象的总结)揭示出正是“果”对“因”的反作用反映了电磁感应现象的规律,这就是楞次定律:感应电流具有这样的方向,就是感应电流的磁场总要阻碍引起感应电流的磁通量的变化。
物理教学内容普遍存在着因果关系,而且有着复杂多变的形式,如“同因异果”关系,给定电源的闭合电路,当改变外电阻时会引起电流和外电压的变化,就是这种关系。又如“原因和结果相互转换”的关系,电磁波的形成就是电场和磁场的对立斗争,相互转化的结果。
2、用对立统一、量变引起质变的观点阐述教学内容
①讲牛顿第二定律时概括地指出揭示物体运动状态变化的规律:外力促使物体的运动状态改变;惯性(m)又使物体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不改变,这一对矛盾统一于F=ma的关系中。
②光照射在媒质表面上,一般是同时产生反射和折射。当光从光密媒质进入光疏介质时,随着入射角的增大(量变),折射光减弱反射光增强,这是一个渐变的过程。当入射角等于或大于临界角(临界值)时,发生质的飞跃,折射现象消失了,产生全反射现象,而临界角就是质变点。
3、在解题中加强科学方法教育
在科学研究和物理教学中,处理问题的方法往往要把复杂的问题在一定的条件下加以简化或理想化,建立物理模型是这种方法的集中表现。在习题教学中,也需要忽略次要因素,突出主要矛盾,确定其物理模型,然后根据适当的物理规律,分析解答问题。
4、在物理实验中实施德育
观察实验是物理学最基本的研究方法,物理实验不仅能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物理概念,认识客观的物理规律,实验能力,还能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实验过程要求要遵守纪律,认真操作,细心观察,如实记录数据,爱护公物,教师高标准、严要求,对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良好品德是十分有益的。
做测定金属电阻率实验时,要求学生三次实验通过金属丝的电流差别不大(且电流均在1安培以下为宜)测出电阻率后,教师指导学生提高电压,增大电流再进行实验,会发现电阻、电阻率明显增大,这个现象如何解释呢?激起了学生思维的矛盾,学生讨论后,教师因势利导进行归纳:导体决定于电阻率(内因),但温度、长度等外界条件(外因)可通过内因,促成导体电阻的变化,进而指出,金属导体的电阻随温度的降低(量变)而减小,当温度降到绝对零度附近时,某些材料的电阻率突然减小到零,电阻突然趋于零(质变);这就是超导现象,关于超导现象,关于超导材料及其应用的研究,目前我国处于国际先进水平。
二、通过课外活动进行德育熏陶
课外活动是实施德育的途径之一,它与课堂教学目的基本一致的,但有自己的特点,课外活动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自愿参加。学生根据本人兴趣、爱好和特长,自由选择各种活动,课外活动比课堂教学内容更加广泛和丰富多彩,学生自由度较大,适于个性和特长的发展。
课外活动组织形式可以是较大规模的集体活动,如参观、讲座、竞赛。也可以是小组活动,如无线小组,摄影小组等,还可以是个人活动,如观察实验,小制作,写小论文等。
在各种活动中,教师要创造情景和起示范作用,以进行德育熏陶。如参观科技馆就是开展科学技术社会教育的一种极为有效的方式,力、热、声、光、电科普展品大部分可由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激发了学生极大的兴趣,开阔了眼界,扩宽了知识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兴趣小组也是对学生很有吸引力的活动,如制作小组,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制作电蚊拍等,通过参加活动使学生认识到要把工件制作成功,必须按科学道理办事,必须一丝不苟,精益求精,团结协作。可见,兴趣小组活动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
三、通过教学德育要求,对学生的思想品德表现予以恰当的褒贬
运用这种方法对学生在课堂学习,做作业,参加课外活动等方面表现出来的能用辨证唯物主义观点分解解答问题,自觉运用科学方法探究物理知识,以及实事求是,知行统一,顽强发奋学习等优良品德随时随地予以表扬、赞许和鼓励,这将给学生带来精神上的满足,增强自尊感和荣誉感,同时激发学生追求更高的德育目标的愿望和要求,从而提高德育实效。如有一位学生,在课堂上学习时不专心,不刻苦,可是参加小制作活动很积极,一丝不苟。他用一节竹管做的“喷水枪”很适合用来演示平抛运动和斜抛运动,于是教师用他的喷水枪为教具演示了平抛运动的射程,实验现象生动有趣,效果很好。这里,教师巧妙地利用这种形式对学生的创造性劳动作出了评价,激发了学习积极性,从此,这个学生的品质有了很大提高。
一、紧抓课堂阅读教学,润物细无声
要把德育有机地寓于语文教学之中,一般地说,绝不能靠随心所欲,临堂发挥,就语文本身的性质来说,它具有知识的具体性和艺术的间接性,其中又包含着深刻的思想性,这是文、道统一的表现。在这点上,任何时代、任何优秀作家的作品无不把这两面紧紧结合在一起。因此,要寓德育于语文教学之中,就必须在备课上下工夫,在教材中挖掘德育教育的具体内容。只要有心,我们就可以结合教材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
二、巧用作文、随笔等加强德育渗透
作文、随笔是师生交流的重要方式,学生可以在随笔和作文当中尽情倾吐自己的心声,挥洒自己的才情,我们教师则可通过评改学生的习作,对其进行心理健康指导,帮助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其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认为在作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最重要的并不在于教师教学生如何写作文本身,而在于学生写作文之前以及作文批改讲评时的积极引导。我觉得有几点值得我们语文教师注意:
1.帮助学生学会把握自我,把自己写成一个站立的“人”字
要真正学会写作文就要学会做人,“做人”与“作文”应有机结合,做到“以作文促做人,以做人促作文”。针对学生的情况,设计好作文和练笔的内容,发现所写的内容积极、健康,反映个人的追求和对社会、对人生的思考的好文章要及时推荐朗读,如果看到了学生自卑的心理,就应加以疏导,确立他的正确人生观。
2.帮助学生学会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学会自我调节
“文学即人学”“文品即人品”,任何一种文学形式的作品,无一例外地都是作者的人生体验、情趣、胸襟、道德情操乃至人生理想的反映。学生最喜欢把他们在交往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写出来,这样我们语文教师就能因势利导,帮助他们解决这些困惑。
3.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
[关键词]语文课堂德育教育形式方法内容
现代社会要求公民有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基础教育特别是语文教育在为造就现代社会所需的一代新人有着重要的地位.新课程理念也提出:”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学科”的理念.它有着鲜活的语言材料和丰富的人文精神,所以新时代的语文教育要定位于学生人格的完善、精神世界的拓展、语文素养的提高.换句话说,就是要从”知识为本”的教学观念转变为”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有目的地对学生渗透德育教育,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健康心理和完善的人格,特别是教育学生”做真人、有爱心、有生命感、有责任感”.
1.当前初中语文教学现状
1.1语文教学过分重理论知识,轻社会实践
当期的初中语文教学仍没走出传统教学模式,仍走”满堂灌”的模式,主要表现为”繁、难、偏、旧”.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点:一,过分强调学科体系,导致语文课程内容带有浓厚的哲学和形式主义色彩,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了,增加了学生的学习负担.二,课程要求过高,难度过大,内容过于深奥,学生难以理解,导致初中生对语文学科失去了学习的兴趣.三,教师过分讲授知识点,忽视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教育.四,初中语文教材所选的篇目很多内容过于陈旧,脱离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不能很好地反映时代生活.
1.2学科评价过于单一
当前初中语文学科的评价方法仍然以传统的理论考试为主,过多地看重理论知识的成绩,很少采用体现新评价思想的评价手段和方法,评价重心仍过于关注结果,忽视被评价者学生在各个时期的进步状况和学生的人格思想方面水平,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综合性评价,也不能很好地促进学生全面的发展.语文学科的特点主要是”人文性与工具性相统一”.然而长久以来,教育界过分关注学科的工具性而忽略的人文性,把语文当作一门理论知识来教,而没能很好地从文本中体悟其情感指导.教育的对象是人,是一个个鲜活的、有着不同思维和情感特征的生命个体,教师应该给学生提供自由的文本,关注生命个体,尊重个性差异.为此,语文应该作为引导学生认知发展、生活学习、人格建构的”文化中介”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可以感受到学科的文学性、开放性、时代性、灵活性等特点.
1.3社会对语文学科的重视程度不高
当前社会仍存在很浓重的”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观念,导致很多教师、家长、学生都对语文不太重视.他们认为语文只要单纯的记住考试的知识点就差不多了,无需浪费太多的时间在语文上.加上学习语文很难一下子出成绩,就算偶尔不学也不会考得很低分,还不如把多点时间花在数理化上.所以当前很多初中生学习语文的时间是比较少的.
2.存在以上现象的原因
2.1大部分教师教学只重”工具性”而忽视”人文性”
语文学科的教学目的是要提高学生的正确理解能力和运用祖国语言的水平,使学生具有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感情,培养社会主义道德和爱国主义精神,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为学生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打下基础.但当前的初中语文教学很大程度只是注重其”工具性”,而忽略了语文的”人文性”,特别是乡镇的学校,它们的师资力量远不及城市的,且很多农村的初中教师得到培训的机会少,很多教师还是沿用以前的教学理念,把中学语文仅仅看成一种工具,片面强调其实用功能,严重忽视或者曲解了语文课程的人文精神.为了应付考试,很多教师都会选择教授一些解题技巧,他们的目标焦点是知识与技能,狭隘地认为课程就是教材,语文教育只教书本的知识,而很少去根据学生的个性发展需要去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他们只把分数作为衡量教学质量的标准,所以上课只是一味的讲些知识要点,并没有多给学生讲些关于文学方面的常识,所以把语文课上得比较枯燥,导致很多学生都对该学科失去了学习兴趣.
2.2社会价值取向欠缺科学性
随着全球化经济的发展,外语教育(主要指英语教育)在我国不断升温, 英语教育的升温已经严重地削弱母语教育.加上现在社会的浮躁气、市侩气改变了人们的价值取向, 觉得不识字照样闯天下、不读书照样赚大钱的陈腐思想依然误导着学生, 致使多数中学生对语文抱着无所谓的态度,投入的精力也严重不足.据说目前中国约有3 亿人在学英语, 占全国总人数的1/ 4, 几乎赶上英语母语国家的总人口数.笔者还通过一些家教培训中心可以了解到:选择补习语文的很少,基本上选择补习英数理化,这些数据都可以反映出当前社会对语文的漠视.此外,由于当今网络和手机的普及,许多中学生都拥有了手机,甚至是电脑,而由于现在网络上信息非常多,当然就存在许多不健康的内容,而初中生由于年龄还比较小,意志薄弱,容易受到外界的诱惑影响,特别容易沉溺网络游戏或不健康的内容,进而导致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
3.应对之策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为了更好地在语文课堂中渗透德育教育,笔者认为:新时代的教师必须坚持以新课改理念为依据,对新课改的语文课堂进行全新的定位和思考,努力构建注重人格精神的语文课堂,赋予语文课堂以生命意义和生命价值,主要从以下几点进行改革.
3.1教学内容的改革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要求,以加强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与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因此在教学方面应尽量还原生活,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社会之中,从而激发学生听、说、读、写的强烈愿望,将教学的目的要求转化为学生的内在需要,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的生活,从而获得有活力的知识,并使情操得到真正的陶冶.用语文独有的人性美和人情魅力,去丰化和磁化语文教学过程.把学生培养成情感丰富的人,通过有感情地朗读积淀民族文化,丰富学生生存的智慧,提升人生境界.所学当前课改的一大改点就是要改变教学内容”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促使学生把知识转化为能力.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3.2教学形式的改革
为了更好地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中得到全面地发展,语文的教学形式进行改革是势在必行的.笔者认为一堂符合新时代的要求的语文课需要的不仅仅是看学生对知识掌握程度,更重要的应该是看:通过一节语文课,学生的情感态度方面有哪些升华,对自己的人生有何启迪.新课程改革要求我们坚持民主、开放的教育理念,改变以往过分强调知识传授的倾向,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同时也成为学会学习的过程和培养能力的过程.因此,它对教学提出了全新的要求: “自主、合作、探究”的新型学习模式,这种模式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合作、创新能力.在语文课堂,小组成员之间通过合作讨论问题,学生不仅可以收获必要的理论知识,还能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3.3教学方法的改革
语文教学的人性化,主要应以学生为主体,从加强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语文与做人、生活的关系,培养学生做人素质入手,进而培养其语文素养,引导学生深入生活.因此要改变教学方法中过分强调接受性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状况,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应多培养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与别人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只有通过亲身体验过,印象才会深刻,对其感悟才逼真.让学生在教育与社会实践活动、生产劳动相结合,使学生不仅仅学习和掌握科学文化知识,而且在智力、道德、审美等方面也获得发展,成为全面发展的人,即各方面充分发展而又有独创性、独立、自由的个人.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
总之,生活中处处有语文,也处处用到语文,语文教学应实施德育化,使以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只有在德育教学的影响下,培养出来的学生才能以更积极向上的健康心理和完善的人格去面对新时代的挑战,才能更有爱心、责任心地完成自己的人生使命感.
参考文献
[1]王林喜.中学生语文学习品质弱化现象忧思[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9(1).
[2]李灼福,陈玉秋.初中语文课程理念与实施[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关键词:中学 班主任 德育工作 方法
党的十报告明确指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从全局和战略高度对教育工作提出的明确要求。作为基础教育工作者的中学教师,特别是与学生朝夕相处的班主任,更应在了解当前新形势、把握中学生身心新特点的基础上,认真领会十关于教育工作的要求,坚定执行党的德育工作方针政策,以务实有效的方法开展好中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
一、新形势对中学德育工作的冲击与影响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形形的思想观念冲击着中学生的精神世界,在带给他们与时代进步和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新思想、新观念、新风尚的同时,社会经济成份多样化、价值观念多元性等也给中学德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课题。并且,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人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日趋网络化,网络业已成为中学生学习、生活、交友、娱乐的重要形式,对他们的价值观形成和道德认知具有重要影响。中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对网络中海量信息缺乏足够的辨别能力,网上的一些不良信息和暴力游戏等会模糊中学生的道德规范,并且他们在虚拟网络中获取的知识量大,更新快,网络强大的力量使得学校的正统思想品德教育显得苍白和脆弱,这也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现实。
二、当代中学生身心成长特性对德育工作的要求
中学生往往认为自己是“大人”了,能够处理一切事情。所以,对一件事、一个问题,明明心里知道,但是嘴上偏偏不说。在他们身上普遍存在“跟家长、老师不说,与同龄朋友说”或者“当面不说,背后去说”等现象,这对于我们的思想品德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同时,当代的中学生,是完全在改革开放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一代。他们的思想道德现状总体上是积极进步的,主流是健康乐观、蓬勃向上的。但不同的成长背景,也造就了他们与上一代的不同特点,就是不愿意听成人的“谆谆教导”,难以接受老师灌输的理念;凡事有自己的认识和主见,更期望着自我成长和发展。作为中学班主任,必须努力了解学生内心世界,创新方法措施,有针对性地做好当代中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
三、做好中学德育工作的方法策略
面对新形势,创新工作方法,走入新时代中学生的内心世界,和他们成为朋友,与他们共同成长,是当前中学班主任必须担当的责任和义务。
(一)以德为先,从小做起
《易经》中说:“不恒其德,无所容也。”自古至今,优良的道德品质永远是仁人志士的不懈追求。优良的道德品质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接受教育和教养才获得的。一个孩子如果没有人教给他良好的习惯和有关知识,他必定是愚昧和粗俗的。在担任浙江省委书记时强调,在素质教育中,要重视良好道德和品质的培养……,这些东西都要从小培养。坏的习惯一旦形成,长大了就很难改掉。中学生将来要担当祖国建设的重任,思想品德教育一定要“从小做起”。这里的“小”有两个层面的涵义:一个是指年龄小,具体到中学班主任,就是要从入学的第一天开始,带领他们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树立爱祖国的精神,养成正确的的道德观念;另一个是指事情小,要让学生从力所能及的小事做起,从擦桌子、扫地、整理自己用品等做起,培养他们热爱劳动、亲自动手参加劳动等良好品质;要从文明礼貌、孝敬父母等身边小事做起,培养他们基本的道德规范。
(二)以情感人,爱生如子
要有效促进中学生道德观地形成,必须抓住他们感情丰富、易动真感情这一特点,在关爱、尊重中开展好思想道德教育。“一个真正的好教师不是‘生物教师’、‘语文教师’、‘数学教师’,而是‘教师’,是一个眼里有学生的教师。我们教师的教学不仅仅是传递知识,更重要的是育人”。一个真正的好班主任,更应做到“眼里有学生,心里有学生”。既要在校内耐心教育、热情帮助学生,也要通过多种渠道了解学生在校外情况。要把学生当作朋友来对待,以发自内心的爱和责任来尊重他们、时刻关注他们。即使是批评也要讲究艺术,也应顾及学生的自尊心,确保动之以情,使学生体会到老师的关心,心悦诚服地接受来自于师长的教育。
(三)以理服人,贴近实际
许多教师和家长认为,现代中学生懂得多,思想灵活,但很难接受大人的意见和建议。对他进行思想道德教育,要么他懂得比你还多,反驳起来头头是道;要么就嫌你絮叨,说你的道理大而空、苍白无力。这些现象的存在,一方面说明中学阶段的孩子逆反心理强,不愿意听大人的教导;另一方面说明他们有思想、个性强,凡事有自己的想法。因此,对中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必须要贴近实际,以实实在在的道理让他们从心里信服。譬如有一个班级,学生大多性格外向,活泼好动,屡屡有违反课堂纪律的事情发生,有时搞得任课老师兴致全无。针对这一情况,班主任不能简单规定“你们必须怎样……”。要先给他们算一笔帐,以一节课为例,从老师钻研教法教材、搜集资料、设计习题、作业题,到写出教案,再到修改教案,一直到上完课,还有作业批改、反馈、订正。这期间需要花费老师多少时间、多少心血?同学们一算就明白,有人故意扰乱课堂秩序的话,那就是对老师辛勤劳动地不尊重,最终还会影响到大家的学习效果。这样贴近学生实际的道理,学生能够顺利接受,会收到非常好的教育效果。
(四)以人为本,铸就合力
教育的对象是人,是有血有肉的生命体。无论是班主任,还是其他教师;无论是学校,还是家庭和社会,都必须关心人、尊重人、理解人。特别是对于正处在身心发展特殊时期的中学生,要多从关怀、理解的角度出发,多方面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即使出现叛逆等问题,也不要大惊小怪,更不能一棍子打死。叛逆期过后,他们往往能把那种特有的冲力,发挥到学问或事业上,而在未来有杰出的成就。关键在于出现问题后,要引导学生敢于正视,勇于校正,这样就能使其不断进步成长。落实以人为本,给学生以宽容、尊重的成长环境,他们才能真正成长为一个大写的具有完善、高尚道德观的人。班主任要发挥好立德树人的纽带作用,使学校、家庭、社会形成育人合力,共同创造良好环境,齐心协力促进中学生健康成长。
时代在发展,中学德育的环境、对象、任务、渠道都发生了很大变化,班主任要顺应需要,不断丰富德育内容,改进德育方法,遵循中学生身心特点和认知规律,提高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努力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参考文献
1.张振学.道德高于一切[M].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2012:186-245.
2.孙明霞.心与心的约会[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0:265-272.
【关键词】社会化;心理机制;社会角色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3)05-213-01
一、社会化及社会化的心理机制
(一)社会化的概念
社会化通常是指个体在社会影响下,通过学习社会知识、掌握社会技能、建立社会经验,并通过自身不断的选择和建构,形成一定社会所认可的的心理――行为模式,成为社会成员的过程。
(二)社会化的心理机制
1.社会学习理论(Social Learning Theol-7)
是美国心理学家阿尔波特・班杜拉(Albert Bandura)提出的社会心理学基础理论,这一理论源于行为主义学派的强化学习理论――即学习,本质上说是受到积极强化、消极强化、无强化、惩罚的影响,而改变了行为的发生概率。而社会学习理论则认为,不仅加诸于个体本身的刺激物可以让其获得或失去某种行为,观察别的个体的社会化学习过程也可以获得同样的效果。
2.社会比较理论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费斯廷格1954年提出的一种关于自我评价及亲和行为的理论。他认为个体都具有一种评价自己的驱动力,在缺乏客观的、非社会标准的情况下,便会以他人作为比较的来源与尺度,通过对比来评价自己的态度、能力和反应的适宜性。
对于社会心心理学来说,从心理机制来探讨社会化,通过社会角色引导、社会比较、社会学习和亚社会认同四个侧面,从而有力揭示社会化在个体身上发生的心理机制。作为一名中学政治教师,了解学生社会化过程发生的心理机制,对于了解和认识学生的身心特点,从而改善中学德育教育方法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中学教育中学生存在的德育问题
(一)对自己学生角色认识和把握
青少年正处于身体和身心全面发展的年龄,还不能进行合理准确地进行价值判断和取舍,对很多东西认识和把握都存在偏差,特别是有的学生对于自己的学生角色把握不明确,不务正业,不能完成学校和老师规定的任务,荒废学业。
(二)青少年学生群体中的相互比较
中学生处于青少年学生群里中,随着自身的不断成长和自我意识水平的提高,总会将自身与他人的状态进行比较以获得明确的自我评价。有的学生不能对自己进行准确的认识,缺乏良好的自我肯定感或者过于肯定自己等问题都会影响学生的学业成绩以及身心的健康发展。
(三)从观察学习中获得的经验
在当代,学生的很多行为和方式并不仅仅只是来自系统的学校课堂知识的教育,而且也来自他们自身对生活的观察,通过观察学习获得经验,形成自己一定的价值观。
(四)学校这个亚社会在与大社会接口时出现的不一致
同辈的学生群体构成一个亚社会,如果亚社会的要求和现实大社会出现冲突,而青少年又处于自我价值系统的形成阶段,身心发育不平衡,通常很难通过自身的努力消除压力,所以这个阶段就更容易出现内心的重重矛盾和压力。
三、对中学德育方法的启示
(一)从学校来讲,为学生营造良好的道德文化大环境
所以从学校来讲,就是要培养良好的学校文化,为学生营造良好的道德文化环境。学校要从各个层面完善和改进,树立正确的办学理念,完善学校的公共设施和设备,开展多姿多彩的文体活动,完善学校的规章制度以及管理条例等,形成良好的学校文化,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和文化素质。
(二)从教师来讲,对学生进行各方面的正确引导
1.从社会角色引导帮助中学生明确自己的角色,在学校教育过程别是德育过程中,对学生影响最大的就是教师,教师首先要明确自己的社会角色,明确自己的责任和义务,给学生树立积极健康向上的形象,并且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他们的学生角色,做一名合格的中学生,并且在以后的阶段和社会化过程中,面对各种社会角色,都要积极应对和承担。
2.注重发挥同辈集体的积极作用,帮助培养良好的自我肯定感。一般来说,只有得到社会群体的承认和接纳,个体才能形成稳定的自尊感,并由此获得自信和安全感。在班上多开展积极有益的交流活动,充分认识自己,同时鼓励大家要合理选择比自己优秀的人作为比较对象,从而激发大家的自我努力意识,并向更高的方向发展。
3.引导学生在观察学习时要进行正确理性的人物模仿和崇拜。明确学生追求榜样的动机,引导学生发现他们所崇拜的偶像身上的闪光点以及优秀精神品质,而不是盲目追星,获得有利于他们自身发展可借鉴和学习的经验。
关键词:班主任 德育
中学时期,正是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和巩固的关键阶段,因此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是班主任义不容辞的责任。在中学的德育工作中,班主任在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中起着尤为关键的作用,而正确处理教师和学生的地位和关系,强调学生主体地位,注重班级文化营造、加强情感沟通交流,注意方式方法选择,对于提高德育工作效果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试结合自身管理班级的经历,对班主任德育工作做一点初浅的探讨和分析:
一、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树立德育工作全新理念
1、树立平等的理念。在德育工作中,教师与学生都是作为平等的、具有独立人格的主体出现在教育活动中,享有平等的地位,每个人都有表达愿望、情感的权利,交往双方应互相尊重对方的人格、尊重对方的想法、尊重对方的见解。在德育工作过程中,教师作为专业人员,知识经验和人生阅历均丰富于学生,因此应在师生平等的基础上引导、帮助学生培养道德意识,提高自我教育能力。
2、树立开放的理念。在班主任德育工作中,要把封闭式德育工作变为开放式德育工作,把学校的“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通过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社会调查、爱心互助等活动,让学生进行道德体验,用贴近生活的理论和实践,培养学生健康的道德情操、价值观念以及心理素养。
二、强调班级文化建设,营造德育工作良好环境
1、创建良好的物质文化环境。班级物质文化,顾名思义就是通过对所在班教室环境的布置及要求,构造一种学习教育的外部环境,它是班级文化建设的基础,从一个方面体现着一个班级的精神风貌。一个干净整洁、窗明几净、布置合理、环境优美的教室环境,不仅能展现一个班级的特色和文化气息,更能给学生以美的享受、美的熏陶,使学生心态平和、心情舒畅,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良好道德情感。
2、塑造高尚的精神文化价值。班级精神文化是一个班级文化的灵魂,主要包括精神面貌、道德情操、价值观念等内容。塑造良好的班级精神文化,对于学生的道德情感的培养和形成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要在班级中加强精神文化建设,强化三个方面:一是要培育集体主义的精神文化价值。班主任应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学生集体主义和集体荣誉观教育,使他们形成正确的利益观,帮助学生从思想认识上自觉抵御个人主义、小团体主义等利益观的影响。二是要培育优秀的传统精神文化价值。将传统文化教育纳入班级文化建设之中,使学生在传统优秀文化积淀中汲取精神力量,获得道德熏陶,在自觉不自觉中形成健康向上的道德取向。三是要建立正确的精神文化导向。中学生的心理特征具有极大的可塑性,极容易受周围价值观念的影响。总之,要在班级塑造正确、健康、向上的核心价值观,形成共同价值取向,为德育工作提供良好环境。
3、营造规范的制度文化氛围。“无规矩不成方圆”,班级制度文化作为班级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班级文化的有效保障,更开展德育工作的一项重要手段。在德育工作中,通过制度文化建设,制订符合本班特色、符合人性的班纪班规,可以激励学生自觉遵守道德规范,形成道德自律。要在广泛征求学生们意见的基础上,制定和完善班级班规,设立班规执行情况通报和奖惩制度,建立品德分加减制度,对班级近段时间的集体、个人表现做总结,在班级墙上张贴品德分加减情况,对表现较好的学生予以表扬奖励,对少数违纪的同学加以处罚。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发挥制度的导向作用,使德育工作的方法更多样化。
三、注重情感沟通交流,开辟德育工作良好渠道
良好的情感交流有助于促进班主任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和心灵互动,有助于学生找到班集体的归属感,有助于学生排解情感上的孤独和烦闷,是班主任开展德育工作的一剂良药。为此,班主任必须以情感为纽带,建立与学生沟通的渠道,以高尚的人格、诚挚的情感和良好的心态开展德育工作。
1、以高尚的品格影响学生的道德。“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身教重于言教,班主任是学生模仿的对象,学生不仅听其言,而且观其行,班主任自身的形象、言谈、举止都潜在地影响着学生的品德。因此,班主任要为人师表,以身作则,加强师德修养,以自己良好的仪表举止、高尚的人格情操、正确的处事方式影响学生的成长。
2、以诚挚的情感解读学生的心灵。著名教育家夏丐尊曾说过“教育不能没有感情,没有爱的教育如池塘里没有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在班主任德育工作中,注重情感渗透是一种必然趋势,也是一种内在需求,情感能拉近教师与学生的距离,能滋润学生的心田,能感化学生的心灵。所以,在开展德育工作过程中,必须用自己真挚的情感去沟通师生的心灵,缩短师生的距离,给学生以亲近和信任,让学生时时处处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关心和爱护,如此,学生才会对班主任产生仰慕心理、才会敞开内心世界,才会“亲其师,信其道”,自觉愉快地接受教师的教诲,使之自觉地、主动地沿着教育的正确方向前进。
四、探索创新方法路径,提高德育工作实际效果
科学的教育观必须通过适当的方法才能得以实现。在开展德育工作之前,必须全方位、多层次地深入了解学生个体和集体的有关情况。通过学生档案,掌握每个学生的基本情况,包括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发展情况;充分掌握班集体的情况,包括班级的思想状况、精神风貌、学习情况,为开展德育工作提供充分准备。在此基础上,可以选择以下几种具体的方法路径开展德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