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健康教育的措施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摘要】健康教育是指通过信息传播和行为干预,帮助个人和群体掌握卫生保健知识,树立健康观念,自愿采取有利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的教育活动。健康教育在产科工作中起着重要作用,是预防和减少孕、产期并发症,降低孕、产妇及围生儿死亡率,保证母儿健康的重要环节。目前,健康教育在产科领域中普遍存在开展的不够深入,经临床观察,影响产科健康教育的因素有产科护士对产科护理特点认识不足,对健康教育的涵义缺乏认识,对健康教育的程序认识不足,缺乏健康教育的技巧,缺乏健康教育相应的知识。针对这些导致产科护理健康教育不能得以深入的因素,提出相应措施以促进产科护理健康教育的进展。
【关键词】健康教育;产科;护理;措施
1 影响产科健康教育的因素
1.1 护士对产科护理特点认识不足 产科护理有别于其他专科护理,与非妊娠期妇女比较,妊娠期妇女基本属于健康的状态,被视为正常人的特殊生理阶段[1]。产科护理重点在于提科健康教育和咨询服务,向年轻的父母传授有关育婴知识和技能,现代产科护理特别强调:健康教育和自我护理的观念,即要求产科护士为孕产妇及其家庭提供促进健康、自我护理、预防疾病等方面的知识和具体措施。
1.2 护士对健康教育的涵义缺乏认识 健康教育的核心是帮助人们树立健康教育的信念,促进人们自觉地采取有利于健康教育的措施[2]。目前很多护士已经初步形成了健康教育的概念,但还是普遍停留在卫生宣教的水平上。卫生宣教在于普及卫生知识,是知识的单向传播,接受对象比较泛化,且不注重信息反馈和效果评价;而护理健康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组织、有评价的活动[3]。
1.3 护士对健康教育的程序认识不足 目前国际上病人健康教育步骤模式为:确定病人及家属的教育需求;建立病人及家属的教育目的;选择教育方法;执行教育计划;评价教育效果。
1.4 护士缺乏自主性 与以前的功能制护士角色相比,整体护理模式下护士的自主性有了很大提高,但有些基层医院流于形式。很多护士在给孕产妇及其家属进行健康宣教时处于被动,孕产妇不问,她们就不进行健康教育。事实上,产科护士应该在健康教育指导、处理个案,提供具体的产前保健、产时护理、产后康复、母乳喂养及计划生育等方面的工作中,均有其独立的护理功能。
1.5 护士缺乏健康教育的技巧 护士作为健康教育的主力军,在整个健康教育中扮演着关键的角色,而教育方法和技巧是影响教育效果的重要因素。
1.5.1 评估技巧 评估是健康教育的第一步,也是关键的一步。目前在评估技巧上我们主要通过观察、会谈、问卷调查、心理测试等方法来进行评估。产科护士应正确运用评估知识,培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良好的沟通能力,并把对孕产妇及其家庭真诚的关心、理解和支持传递给他们,使之产生亲切感、信任感,以便能更好接受健康教育的内容。
1.5.2 护患沟通交流 沟通是护士和患者进行交流的一种治疗性护理技术,是实施病人健康教育取得成效必不可少的方法。可采用语言性沟通和非语言性沟通。语言性沟通中应力求语调、语速适中,通俗易懂,让孕产妇及其家属能明白护士所传授的内容,同时还可配以非语言沟通,包括手势、姿态、面部表情、眼神等。
1.5.3 行为训练技巧 产科护士除了给孕产妇做口头的教育外,还应动手演示,如教会产妇正确的哺乳技巧、如何给新生儿洗澡等。同时还应评价训练的效果,评价产妇是否掌握技巧及是否能独立操作。
1.6 护士缺乏健康教育相应的知识 我国的护理健康教育起步较晚,没有形成科学有效的教育系统,而且在理论和体制保证方面还不够完善,缺乏相应的文献及书籍作参考,同时又缺乏系统的健康教育理论知识及能力培训。因为概念的混淆,很多护士只停留在单纯的卫生宣教上,达不到健康教育的层次,针对性和实用性不强,所以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2 促进产科健康教育的几点措施
2.1 产前健康教育 护士首先应正确评估产妇的心理状态、生理需要,同时做好必要的入院宣教,以便建立相互信任的护患关系,告诉产妇自然分娩和母乳喂养的好处,并评价产妇及其家人是否掌握有关方面的知识。
2.2 产时陪伴分娩 陪伴分娩也就是现在比较流行的导乐分娩模式,即由一名有生育经验的妇女,在整个产程中给产妇以持续的心理、生理及感情上的支持。有经验的产科护士即可充当陪护角色,护士应在整个产程陪伴产妇,指导其心理放松,充分休息,合理营养,适度运动,自由,以及呼吸技巧、躯体按摩等。此外,允许产妇的家人,尤其丈夫全程陪产,以给予产妇有力的心理支持。
2.3 产后健康教育
2.3.1 做好母乳喂养的教育实行三早 早接触、早开奶、早吸吮。对于无正当理由拒绝哺乳的产妇要进行恰当的教育,手把手教会产妇正确的哺乳姿势和方法,同时进行评价。
2.3.2 加强产褥期的健康教育 如饮食指导、卫生指导,以降低产褥感染的发生率,减少产后出血的量。
2.3.3 做好新生儿护理方面的健康教育 年轻的父母多不会照顾新生儿,护士应教育新父母如何给新生儿洗澡、按摩、抚触及穿衣等。
2.3.4 帮助产妇制定产后康复计划 正确指导产妇恰当的产后运动,运动应根据产妇的情况,由弱到强循序渐进,一般在正常产后第2天开始。
3 在产科健康教育中应重视的几个问题
3.1 重视产科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由于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大多数产妇是第1次怀孕,对妊娠,分娩知识知之甚少,有的误听他人言传,产生心理和生理上的障碍,导致妊娠和分娩并发症.所以,产科健康教育是孕产妇所必需的,也是产科护理学发展所必需的。
3.2 教育时间不宜过长,内容不宜过多 健康教育应循序渐进,教育内容应从简单到复杂,教育时间一般以不超过15分钟为宜,从心理学角度看,一次性完成过多的内容也不利于学习对象对知识的理解和吸收,因此,在进行健康教育时,应合理安排教学内在的教育问题,再解决有可能发生的问题,反复多次,让产妇逐渐掌握所学知识。
3.3 保持健康教育过程的连续性 产科健康教育应从怀孕前开始,通过孕妇学校,住院健康教育,出院指导,社区服务直到产褥期的电话咨询,这样既可以满足孕妇在孕期的教育需求,也可以满足住院期间的教育需求,又能保证产妇出院后的需求,使产妇从妊娠,分娩到产褥期连续地得到健康咨询服务。
4 总 结
目前我国各医院的剖宫产率上升、母乳喂养率下降及年轻的父母角色障碍等一系列问题表明我国产科护理健康教育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原因在于产科护士对产科护理特点认识不足,对健康教育的涵义缺乏认识,对健康教育的程序认识不足,缺乏健康教育的技巧和健康教育方面的知识。针对这些问题,产科护士应采取相应的措施做好产前、产时和产后的健康教育。健康教育的过程中,护士应做到主动和及时,以便达到预期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郑修霞.妊娠期妇女的心理变化.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1998,9(5):229.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和服务对象对健康教育需求的变化,健康教育已成为整体护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现代医学为满足患者健康需求而赋予护士的重要职责,在教学的互动过程中许多因素影响病人的教育效果,我们采取必要的应对措施可提高广大护理人员健康教育的能力及健康教育效果,使健康教育真正成为连接卫生知识和健康行为的桥梁,达到健康教育的目的。
1 影响健康教育的因素
1.1 缺乏教育意识 国内一项调查表明,由于受传统护理模式的影响,护士对教育角色的认识不够明确,没有把健康教育看做是自己的义务,这无疑会对病人的教育活动产生不良影响。
1.2 缺乏教育知识和技能 健康教育是帮助病人建立健康行为的治疗手段,要获得良好的教育效果,护士必须掌握基本的教育知识和技能,否则无法胜任教育工作。
1.3 缺乏沟通技巧 病人教育主要靠语言和非语言的形式来进行的,护士如果缺乏沟通技巧就会对教育工作产生畏难和害怕情绪,直接影响病人的教育效果。
1.4 人际关系紧张 良好的护患关系是病人教育的基础,如果护患关系紧张或相互排斥,护士就得不到病人的信任,病人对护士所教育的内容就缺乏兴趣,因此产生不良的教育效果。
1.5 教育时机不当 当患者还在进食、睡眠、情绪不稳定或因疾病引起疼痛而痛苦时,对其进行健康教育将会导致病人对其反感、排斥,达不到教育的目的。
1.6 未明确职能和法律职责 在健康教育过程中,护士如果未明确自己的职能范围,与医生之间沟通交流不够,将会出现护士解释不到位甚至错误解释或与主管医生不合一致,这样不仅病人对护士的信任度降低,而且可能导致医疗护理纠纷[1]。
2 应对措施
2.1 树立健康教育理念 随着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病人健康观念明显更新,对相关疾病知识及自我保健知识有强烈的要求,护理人员应充分认识到加强健康教育是满足病人健康知识需求的有效途径,是改变病人及家属不良生活方式的重要手段。针对不同的病人,不同的疾病及疾病的不同时期扎实、深入、细致地做好健康教育是护士的责任与义务。
2.2 补充健康教育知识 护士只由掌握精深的专业知识,才能够深入、细致地洞察病情的变化,根据疾病的特点、病程的进展、病人存在的问题进行专业的健康教育与指导。护士在临床工作中应注意补充与疾病治疗、护理理论、心理学、管理学、传播学等相关学科知识,使健康教育行之有效,病人真正做到“知、信、行”的统一。
2.3 强化沟通技巧 护士在与病人沟通时,应先注意积极倾听,语言有针对性,使用恰当的语气、语调,力求适时、适度、通俗易懂。注意掌握与病人之间的沟通距离,在护理过程中,要热情,面带微笑,仪表端庄,善于观察病人非语言信息,因势利导,使沟通顺畅。可采用讲座,高年资护师或主管护师结对子、传、帮、带等方法,掌握恰当地运用语言性和非语言性的沟通技巧,提高沟通的有效性。
2.4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病人入院后主动向病人做自我介绍,介绍医院环境、病房设施、管理规定,说明将要为病人提供教育服务的内容,并遵守承诺,取得病人信任,消除其紧张心理。住院期间鼓励病人积极参与教学,激发病人学习的兴趣,接纳并尊重病人,保护病人隐私,帮助病人建立良好的遵医行为。病人出院前及时评价教育结果,征求病人对教育工作的意见,交代出院后注意事项,使病人满意地接受结束护患关系的现实。
2.5 善于抓住健康教育的时机,采取有效的健康教育方法 护士应根据病人的教育目标,善于抓住时机,随时进行教育。如在给病人测血压完毕,及时告诉病人目前的血压情况,服用降压药物会引起的不良反应。护士在巡视病房时随时收集病人的需要信息,及时采取措施满足病人的需求,如对文化程度较高的病人及家属发放健康处方、健康画册、观看录像资料等[2]。这样既省时间,又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2.6 加强法律知识的培训 随着法律知识的普及,公众法律意识不断增强,对健康教育是否开展、健康教育的内容、有效性都有了更高的要求。在健康教育过程中,涉及病人治疗方案、病情转归等内容时,护士应及时与主管医师沟通,避免出现承诺性的话语或与医生的解释不协调、不吻合的现象[1]。
综上所述,护士健康教育能力的高低,首先取决于护士有无树立健康教育和“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其次护士必须掌握精深的专业理论、广博的相关知识,一定的法律知识,熟练运用沟通交流的技巧;还应具有理论联系实际、护理程序灵活运用的能力。因此,各级护理管理人员应加强对护士的教育和训练,使护理人员能够对健康教育的内涵有较深刻的理解,具备良好的健康教育能力,能够根据病人的特点实行个体化健康教育,使病人真正达到“知、信、行”的统一。
【参考文献】
1影响健康教育的因素
1.1缺乏教育意识国内一项调查表明,由于受传统护理模式的影响,护士对教育角色的认识不够明确,没有把健康教育看做是自己的义务,这无疑会对病人的教育活动产生不良影响。
1.2缺乏教育知识和技能健康教育是帮助病人建立健康行为的治疗手段,要获得良好的教育效果,护士必须掌握基本的教育知识和技能,否则无法胜任教育工作。
1.3缺乏沟通技巧病人教育主要靠语言和非语言的形式来进行的,护士如果缺乏沟通技巧就会对教育工作产生畏难和害怕情绪,直接影响病人的教育效果。
1.4人际关系紧张良好的护患关系是病人教育的基础,如果护患关系紧张或相互排斥,护士就得不到病人的信任,病人对护士所教育的内容就缺乏兴趣,因此产生不良的教育效果。
1.5教育时机不当当患者还在进食、睡眠、情绪不稳定或因疾病引起疼痛而痛苦时,对其进行健康教育将会导致病人对其反感、排斥,达不到教育的目的。
1.6未明确职能和法律职责在健康教育过程中,护士如果未明确自己的职能范围,与医生之间沟通交流不够,将会出现护士解释不到位甚至错误解释或与主管医生不合一致,这样不仅病人对护士的信任度降低,而且可能导致医疗护理纠纷。
2应对措施
2.1树立健康教育理念随着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病人健康观念明显更新,对相关疾病知识及自我保健知识有强烈的要求,护理人员应充分认识到加强健康教育是满足病人健康知识需求的有效途径,是改变病人及家属不良生活方式的重要手段。针对不同的病人,不同的疾病及疾病的不同时期扎实、深入、细致地做好健康教育是护士的责任与义务。
2.2补充健康教育知识护士只由掌握精深的专业知识,才能够深入、细致地洞察病情的变化,根据疾病的特点、病程的进展、病人存在的问题进行专业的健康教育与指导。护士在临床工作中应注意补充与疾病治疗、护理理论、心理学、管理学、传播学等相关学科知识,使健康教育行之有效,病人真正做到“知、信、行”的统一。
2.3强化沟通技巧护士在与病人沟通时,应先注意积极倾听,语言有针对性,使用恰当的语气、语调,力求适时、适度、通俗易懂。注意掌握与病人之间的沟通距离,在护理过程中,要热情,面带微笑,仪表端庄,善于观察病人非语言信息,因势利导,使沟通顺畅。可采用讲座,高年资护师或主管护师结对子、传、帮、带等方法,掌握恰当地运用语言性和非语言性的沟通技巧,提高沟通的有效性。
2.4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病人入院后主动向病人做自我介绍,介绍医院环境、病房设施、管理规定,说明将要为病人提供教育服务的内容,并遵守承诺,取得病人信任,消除其紧张心理。住院期间鼓励病人积极参与教学,激发病人学习的兴趣,接纳并尊重病人,保护病人隐私,帮助病人建立良好的遵医行为。病人出院前及时评价教育结果,征求病人对教育工作的意见,交代出院后注意事项,使病人满意地接受结束护患关系的现实。
2.5善于抓住健康教育的时机,采取有效的健康教育方法护士应根据病人的教育目标,善于抓住时机,随时进行教育。如在给病人测血压完毕,及时告诉病人目前的血压情况,服用降压药物会引起的不良反应。护士在巡视病房时随时收集病人的需要信息,及时采取措施满足病人的需求,如对文化程度较高的病人及家属发放健康处方、健康画册、观看录像资料等。这样既省时间,又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 高中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问题
近年来,我国校园里面发生的极端事件经常出现在新闻头条,这些事件的发生都是由于学生的心理健康出现问题而得不到及时的治疗引起的。高中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经成为家长和教师非常重视的问题之一,教育领域也在积极地改革创新,希望健全我国的高中心理健康教育。
1.高中生心理健康现状分析
一直以来,高中生都处在非常大的学习压力下,他们每天都要面对很多学科的学习任务,需要在学习上花费大量的精力,为了可以在高考中取得好成绩,很多高中生都在高考之前彻夜读书。在这繁重的学习负担之下,高中生的心理健康出现一些问题。无论是学生的性格出现的变化,还是学生做出的一些过激行为,起因都是他们的心理健康出现问题,而学校、家长和他们都没有充分重视,最终导致情况恶化,为高中生的健康成长带来严重的危害。
2.我国高中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分析
2.1高中心理健康教育流于形式
在传统的高中教育中,师生与家长一直都是把注意力放到学生的学习成绩上,对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关心程度远远不够。即使在素质教育之后,教育部门也要求学校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质量。但是很多学校为了让学生有更多时间学习其他学科的知识而尽量压缩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时间。另外,即使学校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内容也缺乏针对性,难以切实解决高中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甚至有的学校只是把心理健康教材发给学生,不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这样的心理健康教育完全就是流于形式,没有真正认识到开展高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2.2学生缺乏心理问题疏导途径
我国当前对心理健康问题的认识停留在初级阶段,很多人感觉承认自己存在心理健康问题是一件非常难以启齿的事情,大部分高中生都有这种心理。所以很多高中生在出现心理健康问题之后,不会像其他人诉说,也不知道通过什么样的途径可以有效解答自己的心理问题,导致心理健康问题在心里长期积压,最终就会以我们不希望看到的形式爆发出来。我国大部分高中学校都没有设立专业的心理咨询室,所以对学生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难以及时发现并给予帮助。
3.优化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建议
3.1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质量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预防高中生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的关键,只要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质量得到保障,高中生就可以在教学中对心理健康问题有正确的认知,学到自我调节心理问题的方法、自己疏导心理问题的途径等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这些都是高中生预防心理健康问题必备的常识,可以让高中生摆脱心理健康问题的困扰。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还有一个重要的教学内容是对学生的挫折教育。高中生是一群还没有步入社会的群体,他们承受挫折的能力非常弱,出现自杀现象是因为他们的承受能力太脆弱,受到挫折以后就心理崩溃,做出这样的自残行为。高中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挫折教育就是要让学生热爱生命,以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面对自己遇到的各种挫折。
3.2建立校园心理咨询室
为了及时地发现并帮助学生排解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学校应该建立专业的心理咨询室,请专业的心理咨询教师管理心理咨询室,让其发挥应有的作用。心理咨询教师的首要任务是帮学生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因为只有建立心理健康档案之后,心理咨询老师才能对学生的心理变化进行记录观察,及时地知道哪个学生需要一对一的心理辅导。这些心理健康档案需要安排班级排序进行保存,对每个班级的学生通过老师平时的观察确定一些需要重点关注的对象,比如有一些平时表现得比较自卑、孤僻、沉默寡言的学生,就需要得到心理咨询教师的重点关注,多与他们沟通交流。
3.3学校加强对心理健康的宣传
加大对心理健康的宣传力度,可以让学生对心理健康问题更重视,而且让他们在宣传中有所收获。心理健康教育宣传的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比如在课间时间播放心理健康问题有关的视频,视频内容可以是一些学校发生的校园暴力事件重现等,这样能提高学生对心理健康问题的危机意识。也可以是一些心理健康的常识,让学生时刻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
4.结语
高中学习对学生的未来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这个阶段可以说是高中生的一个人生转折点。高中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帮助高中生树立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人生态度,对他们的心理健康成长非常重要。所以,我国的高中心理健康教育必须尽快完善。
参考文献:
关键词:初中生;社会适应能力;心理压力
当今社会经济发展速度不断加快,人们的生活节奏随之改变,人们原有的一些价值观念也在逐步被瓦解。与此同时,社会的现状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也带来了一定的危害,如家庭离婚率逐年攀升、留守儿童逐渐增多,导致越来越多的青少年缺乏良好的家庭环境。加之当今的升学压力,一部分初中生陷入了紧张、焦虑的精神状态中。强化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从以下方面努力:
一、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时代在改变,社会的发展需要一批无论是在文化素质方面还是心理素质方面都合格的人才。为了适应社会新的发展趋势,在鼓励学生努力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还要加强对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强化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初中生年龄较小,正处于学习的最佳阶段,同时也是提升适应能力的最佳阶段。初中生的社会适应,包括社会环境适应、人际交往适应以及自我适应等内容,其中社会环境适应是最主要的一项内容。适应社会环境是指学生不仅要适应学校的学习环境,同时还要适应自己的生活环境,乐观对待身边环境的改变,不急躁。面对环境的改变,应该积极主动地改变自己原有的学习和生活模式,逐步适应环境,逐步成长。
二、开展多种教育方式,缓解学生的心理压力
过大的心理压力往往是导致初中生心理健康水平下降的主要原因。缓解学生心理压力的教育活动,不仅是教师和家长的责任,也是学生自己的任务。对于教师而言,要仔细关注学生的心理变化,一旦发现问题,教师要主动和学生交流,对学生进行及时疏导和开导,避免事态的严重化;对于家长而言,要尽力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家庭环境,避免给学生造成过大的精神压力,与学生加强沟通,及时舒缓学生的压力;当然学生自身也必须具有缓解压力的能力,一旦发现自己承受了过大的压力,学生要及时寻找缓解压力的方式,加强与教师和家长之间的沟通,同时也要建立起自身的压力缓解模式。
初中生是国家发展的栋梁,提高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对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强化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一方面要积极预防,针对初中生心理健康水平下降的原因,有针对性地开展预防,另一方面,面对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下降,学校和家长要担起应有的责任,积极寻找有效解决措施。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学生整体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要对症下药,采取适当的教育措施。
一、营造良好的心理环境,重视学生健康心理品质的培养
健康的心理来自健康的心理环境。作为教师,要营造一种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轻松愉快、和谐友爱的氛围。让学生在“尊重、关爱、民主”的师生关系中,在享受民主中学会民主的态度,在被尊重中学会自尊和尊重他人,在信任的目光中增长自信,在和谐的气氛中学会与人为善。平时我们要注意引导学生严于律己,自觉地进行自我分析、自我评价、自我改造和自我提高,使学生明白“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道理,学会把自身置于集体之中,从周围环境和其他同学身上汲取营养,取长补短。还可在教室里悬挂名人书画,办好校报,以启迪心智;举办竞赛栏、展示栏等评比台,激起学生的竞争意识;开设“心灵之声”广播,引导学生进行心声交流和析疑解难;设立“流动图书箱”,向学生推荐有益读物,引导学生和好书交朋友。这些活动会使学生开阔视野,学会做人。
二、建立竞争机制,培养学生自主自立的精神
首先,要着力培养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感。教师可实行自荐演讲上岗制、一日班长负责制、文明示范轮岗制等民主化的管理制度,让每个学生有明确的岗位,各尽所能,在不同层面获得锻炼、提高的机会。其次,还要在班级中倡导合作竞争的精神,开展“争创优胜小组”活动,引导学生在学习、纪律、专长、卫生等方面展开个人与个人、小组与小组的竞赛活动,以“赛”促团结,以“争”显才干。学生在学习上互帮互助,在竞赛中协调合作,在各种活动中学会处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久而久之,自我约束和自我调控能力得到提高。
三、创设浓厚的舆论氛围,注重培养学生耐挫折能力
正如轮船在茫茫大海中需要航灯,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同样离不开催人奋进的班级舆论。教师要充分利用班会、午间八分钟等渠道举行心理健康知识讲座,结合班级的突发事件引导学生对班级的不良的现象进行分析,向具有良好心理素质的同学学习,增进学生们对新世纪人才必备的健康心理的认识,让“我能行”、“我真棒”成为学生学习生活的主旋律。此外,还应适时引导他们自觉进行挫折体验,使他们明白人生道路上不可能一帆风顺,若缺乏坚强意志和承受挫折的心理素质,将来就难以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还要引导学生正确对待荣誉和失败,不要把荣誉看得过重,不能因为一次没评上“三好学生”,甚至没得到老师的表扬,就产生心理波动。我们要引导学生在挫折面前鼓足勇气,树立继续前进的信心。
四、架设沟通桥梁,适时对学生进行个别心理辅导
学生由于受到家庭、性别、智力、身体等因素的影响,出现的心理问题也不同。教师在矫正时,要以良师益友的身份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架设起沟通桥梁,通过个别谈心、开设“心之声”信箱、“心里话”日记、周记等方式,让学生敞开心扉,及早了解学生的心理需要,多方位、多角度为学生做心理疏导,让每位学生都微笑度过每一天。对后进生的心理疏导更要以爱动其心,以理导其行,用赏识的目光去发现他们的优点,多微笑、多赞美、多关心,让学生体会到老师真诚的期盼,从而自觉学习,奋发向上,发挥自己的潜能。
五、重视家校配合,全方位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关键词:幼儿;营养;膳食
“纲要”中指出:“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在重视幼儿身体健康的同时,要高度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合理的营养是促进幼儿得到体能和智能正常生长发育的物质基础。可见,重视幼儿的合理营养是幼儿园教育的重要任务。
一、幼儿的饮食营养状况及分析
1.在幼儿园的餐桌上,我经常发现,青菜、菠菜、茄子、胡萝卜、鱼、蘑菇、黑木耳、大蒜、海带等被剩在碗里。年龄越小这种情况越为严重。究其原因,是现在的孩子都喜欢吃零食。据调查发现,现在孩子的偏食率在70%以上,这些偏食孩子喜欢甜食、甜味饮料、油炸食品、膨化食品、快餐、肉加工制品等,不喜欢食用绿叶蔬菜、胡萝卜、鱼、蘑菇、黑木耳、大蒜、海带等,坚持喝纯鲜牛奶制品的孩子不多,吃水果和每餐吃蔬菜的幼儿也相对较少。
2.幼儿园缺乏专业营养人才,许多幼儿园营养健康教育不被重视。当我考取“儿童营养师”后,才真正关注幼儿营养健康,据调查,真正配备专业营养师的幼儿园食堂微乎其微。有的虽配备了保健老师,也只是简单编制食谱。即使有了食谱,制作厨师在思想上认识也不够,不能共同了解科学饮食的重要性,不能让营养食谱广泛使用到孩子的日常生活中。
二、我园幼儿营养健康教育与进餐措施
1.制定合理的幼儿膳食计划,每日为幼儿安排三餐、牛奶及午后一次点心,每餐间隔约4小时,牛奶、点心间隔两小时,各餐热量分配为早餐:25~30%,牛奶:6%,午餐:35~40%,午点:10%,晚餐:25~30%。
早餐:早餐如进补。而对于长身体阶段的孩子来说,吃好早餐尤为重要。根据幼儿生理特点和热量需要,考虑到其睡眠后往往食欲不佳的特殊情况等,我园为幼儿配置的早餐供应极其丰盛,有足量的米面为主食和一定量的动物性食品作为副食,同时还有稀有干、清淡爽口;包括了粗粮、牛奶、豆浆或鸡蛋、胡萝卜等在辅以各种小菜咸菜之类。均可基本满足幼儿一上午热量的消耗和对蛋白质、脂肪的需求。
午餐:午餐要吃饱,是指午餐要保证充足的质与量。我们幼儿园就非常重视幼儿的午餐,一直坚持两菜(一荤一素)一汤,保证了幼儿的营养需求。
晚餐:因为晚饭后活动时间短,活动量又较小(尤其是冬天)。所以,我园每餐都配以汤类,建议幼儿晚餐适量不暴饮暴食,以避免热量在体内积累。血中的糖、氨基酸、脂肪酸浓度就会增高,多余的热量会转化为脂肪,造成肥胖。
2.培养幼儿良好的饮食习惯。孩子应从小培养定点、定时、定量的饮食习惯,不随意改变幼儿的进餐时间和进餐量,从而形成良好的进食规律。
正确选择零食品种,合理安排零食时间。
我园在幼儿进食时,①对幼儿进行诱导和鼓励,使幼儿增加进食的信心;②教师还引导幼儿把喜欢吃的食物与不喜欢吃的食物结合在一起;③在孩子饥饿且心情愉快时给其不喜欢吃的食物;④教学活动时给孩子讲解一些营养知识或组织孩子同大人一起做饭等。
进餐前半小时及进餐后1小时不让幼儿做剧烈活动,我园教师餐前带领幼儿做手指操、唱歌、律动等;餐后组织幼儿开展阅读活动。
为了保证食物的充分消化,还应教育孩子吃饭时细嚼慢咽。保证合理膳食的摄入,还与小儿一日生活安排、体格锻炼密不可分。幼儿起居有节,睡眠充足、生活愉快、精力充沛,经常户外活动,日沐阳光,有利于正常的代谢,保证食物营养的利用。
3.合理的饮食环境。为了促进幼儿的食欲及营养成分的消化与吸收,还应创造条件使幼儿心情愉快、安静进餐。幼儿的营养教育应渗透在日常教育教学中。实践活动中,组织幼儿亲自动手自制食物,再分享品尝。还可以利用语言领域中朗朗上口的儿歌、声情并茂的故事;艺术领域中童趣幽默的歌曲;健康领域中“我喜欢吃的食物”等方式进行营养教育。幼儿的营养平衡还需家长的配合,因而我园利用各种机会争取家长的配合,通过家长园地向家长传播营养知识,利用家长会与家长进行互动式交流,转变家长陈旧的膳食观念,提高家长和教师的膳食营养理论水平,让家长成为营养教育的参与者,从而受益于孩子。
健康教育是维持人类健康的一项有效措施[1],健康教育作为一项护理内容应用于临床,已成为护士工作中的主要任务之一,然而在门诊,也仅限于橱窗、挂图、宣传栏、发放宣传单等一般的卫生宣教,不能保证健康教育质量。本文将对门诊分诊护士实施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影响门诊分诊护士实施健康教育的因素及其改进措施进行阐述,以期帮助分诊护士树立健康教育理念,提高分诊护士的健康教育水平,从而帮助人们建立有利于健康的心理、行为和生活方式。现报告如下:
1 健康教育的概念及目的
健康教育是通过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社会活动,促进人们自觉地采纳有关于健康的心理、行为和生活方式,消除或减轻影响健康的危害因素,预防疾病、促进健康、提高生活质量。健康教育的目的是改变人们的不健康心理和行为,培养有益于健康的心理、行为和生活方式[2]。
2 门诊分诊护士实施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2.1 加强健康教育是护士的职责:我国护士管理办法第22条中明确规定护士有承担预防保健工作、宣传防病治病知识、进行健康教育指导、开展健康教育、提供卫生咨询的义务[3]。门诊分诊护士有责任而且有机会广泛接触病人,了解病人,观察病人,帮助病人树立、理解正确的健康观念[4]。大部分病人都在门诊得以诊断、治疗而痊愈。
2.2 加强健康教育是满足病人健康知识需求、促进健康的有效途径: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健康观念明显变化,对相关疾病知识性(疾病的诱因、治疗方法和后果、疾病的控制与预后、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等)及自我护理、健康知识有强烈的需求[4]。加强健康教育是满足病人健康知识需求的有效途径。
2.3 提高门诊分诊护士的价值观:通过健康教育,门诊分诊护士的自身价值得以体现,同时也激发了门诊分诊护士努力学习护理理论和技能,不断更新知识的主动性。并以同情心、关心、体贴的语言安慰引导患者,实施有效的教育内容,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树立窗口形象,使健康教育成为护患间良好的沟通桥梁[5]。
3 影响门诊分诊护士实施健康教育的因素
3.1 上层领导对分诊护士不够重视:上层领导认为分诊护士的岗位没有技术含量,服务态度好、与病人无纠纷即可;对分诊护士的健康教育知识没有进行系统的培训。
3.2 分诊护士知识结构单一,缺乏健康教育知识与能力:门诊分诊护士大多是1990年之前中专毕业,健康教育相关课程及临床开展健康教育也是近几年的事,国内缺乏健康教育的图书、杂志及音像制品,更缺乏健康教育的系统培训。部分分诊护士掌握了部分健康教育知识,也是通过平时掌握的医学、护理学知识总结提炼而获得。即使有些分诊护士掌握了一定的健康教育知识,也缺乏教育能力及交谈技巧,从而不能灵活地根据病人及家属的不同文化、习惯和要求进行有效的教育[6]。
3.3 角色认知偏差,健康教育意识不强:有很多门诊分诊护士认为健康教育只是病房护士的职责,而不是她们的职责,同时对教育角色的认知不全面,教育意识淡薄,仍有部分门诊分诊护士将教育的对象局限于病人,没有扩大到社会和家庭,没有从广义上理解健康教育的内涵与外延[6]。
4 提高门诊分诊护士健康教育能力的改进方法
4.1 强化角色意识:提高门诊分诊护士的地位和价值观,切实采取措施,鼓励提高门诊分诊护士积极参加继续教育,改变目前的学历结构偏底的现状,同时,也应在医院内经常有针对性地开展相关学科的专题讲座,提高门诊分诊护士的知识水平,为开展健康教育奠定良好的基础。
4.2 补充提高门诊分诊护士健康教育知识和技能:提高门诊分诊护士的业务技术水平及基础理论水平,支持和鼓励门诊分诊护士参加各种护理专业知识的学习和训练,特别是有关健康教育方面的培训班[7]。
4.3 强化健康教育方法和技巧训练
4.3.1 教育方法的选择:指导护士特别注重不同个体的要求,充分考虑病人的病情轻重、身心状况、文化水平、理解判断能力、视、听、语言状况,选择有针对性的个体化教育方式[8]。有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患者仍倾向个别交流的方式接受健康教育。
4.3.2 教育时机:门诊分诊护士在候诊室,根据病人所处的身心状态选择教育时机,在病人具备学习能力的身心条件时给予适时的教育[8]。
4.3.3 教育技巧:侧重于疾病的用药知识、饮食和运动以及预防措施指导,耐心讲解门诊常用的检查、检查报告的正常值及临床意义等。使病人逐步认识到控制疾病还要靠自己改善环境、纠正不良习惯、科学膳食、规律生活、合理运动,以健康的心态对待疾病,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达到减轻病痛,早日康复的目的,从而提高生活质量。
门诊是医院的窗口,是病人诊病治病的首要场所,门诊分诊工作不应是单纯的分诊、维持秩序等简单工作,还要担任病人及出院复诊等病人的健康教育工作,随时给病人提供帮助。门诊分诊护士做好门诊病人的健康教育工作,不仅满足病人对健康知识的需求,还密切了护患关系,提高门诊病人对门诊工作的满意度,同时也激励门诊分诊护士学习业务理论知识及沟通技巧,提高门诊分诊护士的业务素质,有利于医院的自身发展。
【参考文献】
[1] 梁海华,谢巧庆,李智英等.参与式教学法对护生健康教育能力的效果评价[J].护士进修杂志,2002,17(2):146.
[2]黄敬亨.健康教育学[M].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7:67.
[3] 张菊英.如何提高年轻护士的健康教育能力[J].护士进修杂志,2004,19(11):1044.
[4] 邹小雁.护士在门诊速诊患者健康教育中作用的评价[J].护士进修杂志,2001,16(7):516.
[5] Alain Deccache,Karin Ballekom.Patient education in belgium:evolution,policy and perspectives[J].Patient Education and Counseling,2001,44:44.
[6] 沙风珍,李丰珍.影响健康教育的因素及对策[J].护士进修杂志,2001,16(2):135~136.
[7] 王玉琴.影响健康教育的因素及对策[J].现代医药卫生,2002,18(8):344.
【摘要】目的 探讨正常妊娠产妇的护理措施和健康教育。方法 一般护理、心理护理、症状护理和健康教育。结论 帮助孕妇制定合理的饮食计划,注意每日所需热量,保证摄入足够的蛋白质、矿物质和维生素,鼓励孕妇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有针对性地解决孕妇的心理问题。做好各种症状的护理,指导孕妇识别异常症状,发现异常症状应及时就医。指导妇女做好孕前期和孕期的保健。
【关键词】正常妊娠 护理措施 健康教育
妊娠开始于卵子受精,终止于胎儿及其附属物从母体排出。临床上为便于计算妊娠期,通常从末次月经的第1日算起,全程约40周(280日),并将其分为3个时期:妊娠13周末以前称早期妊娠(first trimester);妊娠第14~27周末称中期妊娠(second trimester);妊娠第28~4l周末称晚期妊娠(third trimester)。妊娠满37周至不满42足周称足月妊娠。
1 一般护理
帮助孕妇制定合理的饮食计划,注意每日所需热量,保证摄入足够的蛋白质、矿物质和维生素,选择易消化、无刺激性的食物。定期测量体重,观察体重增长变化情况。告知孕妇自我检查与定期产前检查的重要性,一般情况下,产前检查9次,即妊娠20~36周期间每4周检查1次,妊娠36周以后每周检查1次。
2 心理护理
针对孕妇对妊娠的心理适应程度,鼓励孕妇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有针对性地解决孕妇的心理问题。帮助孕妇接受妊娠的事实,使其逐渐适应新角色。告知孕妇及其配偶,孕妇情绪变化可以通过血液和内分泌的改变对胎儿产生影响,过度的紧张、焦虑可影响胎儿的大脑发育,同时更易发生妊娠期与分娩期并发症。鼓励孕妇调整与家人的关系,动员孕妇配偶及家人共同参与,对孕妇提供心理支持,以缓解不同程度的焦虑。
3 症状护理
3.1 恶心、呕吐和胃区不适 参见妊娠期呕吐。
3.2 胀气和便秘 指导孕妇少量多餐,选择易消化的食物。适当锻炼促进胃肠蠕动,养成定时排便习惯。必要时遵医嘱用药,使粪便滑润容易排出。
3.3 尿频、尿急 常发生于妊娠早期和妊娠晚期,在排除泌尿系统感染的情况下,可不必处理,也不必限制孕妇的液体摄入。妊娠终止后,症状逐渐消失。
3.4 腰背痛 指导孕妇避免长时间坐位,劳逸结合,适当休息。孕妇拾取物品时,应弯曲膝盖,保持脊柱平直。建议孕妇适当作产前运动。
3.5 下肢肌肉痉挛 告知孕妇避免下肢疲劳或受凉,睡前按摩小腿或将下肢垫高,可预防该症状的发生。一旦发生痉挛,让孕妇伸直下肢,足背屈,局部热敷按摩,症状可得到缓解。牛奶中含丰富钙质,应鼓励孕妇饮用。遵医嘱指导孕妇补钙和维生素D。
3.6 下肢水肿及静脉曲张 指导孕妇左侧卧位休息,坐立时抬高腿部,避免长时间站立。嘱孕妇不穿紧身衣裤,下肢可使用弹性绷带或穿弹力袜以促进血液回流。症状严重者,应及时就医,警惕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发生。
3.7 眩晕 告知孕妇避免去人群集聚、空气不流通的场所,并应避免:①长时间仰卧位或过快地变换;②长时间站立;③过度兴奋和精神紧张;④过度疲劳等。指导孕妇尽量采取左侧卧位,以利于静脉回流和胎儿血氧供应。若应对无效,应及时报告医师处理。
3.8 白带增多 告知孕妇穿棉质内衣,勤换内裤,保持外阴清洁干燥。禁止阴道冲洗。如阴道分泌物增多伴外阴瘙痒,或分泌物呈黄绿色伴异味,应疑有阴道感染,及时就医。
3.9 贫血 嘱孕妇增加摄入富含铁的食物,如瘦肉、蛋黄和豆类等。必要时遵医嘱给予铁剂,为减轻胃肠道刺激症状,宜在餐后服用。
4 健康教育
4.1 指导妇女做好孕前期保健 应告知夫妻:①选择最佳生育年龄有利于母婴健康,许多资料表明女性生育年龄在25~29岁间,孕产妇及围生儿死亡率最低;②健康的身体、心理和生活习惯与良好的社会环境,有利于胎儿健康发育,夫妻双方应避免过度紧张、劳累和精神压力,戒烟、酒;③应脱离接触有毒物质的职业,避免出现胎儿畸形。
4.2 指导孕妇加强孕期保健 加强孕期保健包括:①认真对待早孕检查和定期产前检查,早孕检查未发现异常者,应于妊娠20~36周间每4周1次,妊娠36周起每周1次。②养成良好生活习惯,预防疾病:孕妇应穿宽松、舒适的棉质衣袜,避免着凉;随着乳房增大而变换胸罩;选择有宽大后跟、高度在2~3cm、鞋底柔软带有防滑纹的鞋;妊娠早期及妊娠晚期应避免性生活,以免流产、早产、胎膜早破及感染;注意保持外阴清洁,应避免阴道冲洗或盆浴;避免染发、烫发及接触有害化学物质。③慎用药物,如病情确实需要用药时,应在医师指导下使用。④适度工作、活动与休息,在妊娠晚期应减少工作量,降低工作强度,保证充足的休息与睡眠。孕妇活动应注意避免到人群拥挤、空气流通不好的公共场所活动;起床时先侧卧,然后双手扶床边慢慢坐起,避免造成直立性低血压;避免提拿重物,捡拾物品时直腰屈膝伸手取物,然后直腰站立;坐时应将腰背靠在有靠背的椅子上,以免腰背酸痛。⑤加强妊娠期营养、自我监护、胎教和分娩前准备等。
4.3 指导孕妇识别异常症状 异常症状有:阴道流血、持续时间长而剧烈的呕吐、发热、腹痛、头痛、头晕、胸闷、心悸、气短、胎动次数减少、下肢凹陷性水肿经休息后不消退、阴道分泌物增多伴外阴瘙痒、液体突然自阴道流出等,应及时就医。
4.4 指导孕妇识别先兆临产 出现预示不久将临产的症状称先兆临产(threatened labor)。先兆临产包括:①分娩发动前,常出现不规律子宫收缩,临床上称为假临产(false labor)。②胎先露进入骨盆入口,使宫底高度下降,孕妇感到腹部较前舒适,称为胎儿下降感(1ightening)。③在分娩发动前24~48小时内,宫颈内口附近的胎膜与子宫壁分离,局部毛细血管破裂而少量出血,与宫颈黏液混合排出,称为见红(show)。出现先兆临产,应做好去医院分娩的准备。
参 考 文 献
[1] 朱洁,谢幸,丰有吉,等.妇产科第六版人民卫生出版,2005,6,(第6版).
[2] 乐杰,主编.妇产科学.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190-191.
关键词:初中班主任;心理健康;教学质量
在现代教育环境的影响下,教师已经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更是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心理健康水平的指导者,现阶段的教学中,初中班主任应当通过合理科学的方式来了解学生的内心活动,将心理健康同学科知识的学习联系在一起,帮助学生更好更健康地成长。
一、举办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
1.举办迎新活动
在经历了小升初之后,学生对于陌生的学校没有归属感是极为正常的,因此,存在新生入学适应问题。为此,在新生入学的时候,班主任可以举办丰富多彩的迎新活动来增强学生对学校的归属感。在迎新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先进行自我介绍,减少学生间的隔膜,促进学生间的交流,让学生之间能够更加熟悉和了解,同时,班主任可以组织一系列的小游戏,诸如,名字接龙之类的,以此来培养学生之间的默契程度,促进学生快速融入班集体当中,增进同学之间的交往,建立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
2.开展主题班会
班主任还可以组织一系列的集体心理辅导工作,以此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纠正心理问题。组织相关的主题班会,可以邀请一部分家长和其他的任课老师来参加班会,让学生、家长和教师之间能够更好地进行沟通,例如,班主任可以举办以“我的梦想”为主题的班会,让学生畅所欲言,谈谈自己的人生和理想,更好地鼓励学生坚持不懈地追求梦想,实现自己的梦想。通过一系列的主题班会,既可以达到提高认识、发展个性、愉悦生活的目的,又可以培养学生的民主意识,锻炼自理自治能力,增强班级凝聚力,从而达到巩固班集体和良好班风的目的。
二、谈话促进交流
在现阶段初中班主任开展的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教师可以考虑采用谈话的方式来进行心理辅导。对于在班集体中性格较为内向的学生而言,他们不能很好地融入集体活动中,班主任可以对他们进行个别谈话,让学生能够感受到自身的存在感,同时,通过师生间平等的谈话,能够让班主任更加了解学生的内心感受,尽快找到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负面因素,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同时,班主任还可以采用找家长谈话的方式,因为部分学生的心理问题是来源于家庭的。家庭是大树,学生是果子;家长是原件,孩子是复印件。与家长进行深入的谈话,能够更好地解决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班主任与家长的沟通其实就是一场小型的心理咨询,班主任应当采用适合的心理咨询技能与家长进行交流,促进家长进行探索,鼓励家长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同时,在进行谈话的过程中,班主任要注意自己的表情、语调、语速等,还可以通过自我开放技术促进家长了解学生的情况,创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
三、严于律己,积极学习相关知识
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对人才的需求也是在不断变换的。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班主任应当拥有一系列的先进理念和思想。作为一名合格的初中班主任,不仅应当管理好班级事务,还要为学生创造良好的班级环境,让学生在比较宽松的氛围中生活。同时,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要注意问题学生的教育方法,避免对学生造成师源性伤害。通过各种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活出存在感。学生能否具有一定的健康、良好的心态,这与班主任的心态和工作质量密切相关,这就需要班主任积极学习心理健康教育的技巧和理论知识,提升自己的认知水平和咨询技能。
首先,教师应当具备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知识,在进行基础知识学习的同时,还应当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其次,教师应当重点研究有关心理健康方面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技巧,网上观看心理健康专家的讲座,与初中班主任进行案例分享,从而逐渐完善班主任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
四、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现阶段的初中教学中,大部分初中生或多或少地存在一定的心理困扰,如入学适应不良、人际交往问题、男女交往问题、逆反问题、重大创伤问题等。班主任务必予以极大的关注,关注学生的情绪,了解学生的情结,并且对有需要的学生进行适当的心理辅导,鼓励学生积极正确地对待这些问题,寻求有效解决问题的行为模式,实现自助助人。
首先,教师应当抛弃世俗的眼光,运用相关的咨询技术,促进学生探索自己的潜意识,发现问题的情结,运用合理情绪疗法等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班主任可以在班级中进行相关的讲座,帮助学生更加清楚自己内心深处的感受。其次,在人际关系这一问题上,教师应当鼓励性格较为内向的学生积极参加各项活动,鼓励学生之间互帮互助,自己处理同学间的人际交往问题,建立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再次,在日常的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应当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如历史教学中勾践为复国而卧薪尝胆、孙膑被砍去双脚后写出《孙膑兵法》、司马迁受宫刑发愤写出《史记》等,适时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辅导,鼓励学生能够正视自己的内心世界,以一种乐观的态度来面对生活,全面提升初中心理健康教育质量,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心理健康水平。
综上所述,在现阶段的初中心理健康教育中,班主任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班主任应当积极提升自身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心理辅导技巧,全面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更好地实践心理健康教育理论。
一、当代学生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
1. 自卑心理。
这是由于部分学生的自尊心在学习和生活中没有得到尊重,并多次受到挫伤后产生的一种带消极反抗性质的情感,是自尊心另一种极端的表现形式。这些学生由于学习成绩不好,屡犯错误,所以无论在家庭还是在学校,他们受到的批评多于表扬、指责多于鼓励、惩罚多于引导。于是自认为无药可救、低人一等,变得心灰意冷、萎靡不振,形成一种“我不如人”的自卑心理。
2. 逆反心理。
有的学生,由于辨别是非的能力较差,疑虑心理重,往往不能正确对待家长的一片苦心与老师的批评教育,他们怀疑一切、目空一切,对正面宣传作反面思考,对榜样及先进人物无端否定,对不良倾向产生情感认同,对思想教育、遵章守纪采取消极抵抗。
3. 孤独心理。
少部分自以为已成熟的学生,不愿意和老师父母交流,更不愿意和那些不成熟的同学交流,往往自高自大,把自己封在一个狭小的圈子里,而一个劲地抱怨别人不理解、不体贴、不关心,于是与世隔绝的孤独感油然而生,心理上的孤立,往往形成孤僻的性格,他们很少和别人交往,人际关系疏远和淡化,只一味崇尚做“超人”和“怪人”。
4. 嫉妒心理。
在学校,有一部分学生因漂亮的容貌、优异的学生成绩、或因优越的家庭条件而受到多人宠爱,这时,可能会引发另一部分学生的嫉妒之心。人们越是关心和重视嫉妒对象,越有可能会让绝望与恐惧感产生,从而发展为憎恶、敌意、怨恨和复仇这样一些恶劣的情绪。在行为上可能会对对方加以恶意中伤,在极端情况下,有些学生甚至会发生伤害等攻击性和破坏。
5. 惧怕心理。
就学生群体来说,不同层次的群体存在着不同的惧怕内容:优生惧怕同学的竞争、中间生惧怕掉队、后进生感到前途无望等现象。就学生个体而言,也存在着惧怕不同的对象,有的是惧怕某一学科,如数学或英语等、有的惧怕父母的期望落空、有的惧怕记忆力突然衰退等等。一旦惧怕惯了,往往就会形成性格上过于胆怯和羞涩而产生心理障碍。他们可能处处疑心,事事戒备,缺乏自信心和主动性,在学习上,也常常会表现为缺乏闯劲和首创精神。
二、班主任加强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与措施
(一)班主任要摆正角色,提高自身素质
班主任工作是一项繁琐、责任大且费力的工作,面对学生学习生活中存在的许多问题,有些班主任往往是警察式的或保姆式的,对学生的问题缺乏预见和对症下药的方法;而有些班主任则把自己看成一个引导者而非学生的对立面,对于暴露出的问题不是忙着训斥和禁止,而是能透过看本质,懂得遵循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用科学的方法加以心理输导。把自己当作学生的心理导师,是班主任承担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条件,也是班主任师德提高的必经途径。教师只有热爱班主任工作,才会产生动力,才敢面对压力,才能不厌其烦地把时间和精力投放在教育学生的工作上努力地把他们教好。因此,热爱班主任工作是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前提,作为教师,应该把爱无私的奉献给学生。
俗话说:要给学生一杯水先得自己装满水,要使心理健康教育出成效,班主任自身应具备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虽说在大学院校时每个师范生都学过心理课程,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原有的那些知识已是远远不够了,因此,在工作之余,班主任要有意识、有目的、有针对性地阅读并研究一些心理教育方面的书籍,不断丰富自己的理论知识;同时,要寻找机会多听一些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学术报告,多向专家咨询,多与同事探讨,并在日常工作的实践中,学会总结,不断地进行自我教育与完善。
(二)教育中应坚持的原则
1. 以理解、尊重为基础,以爱心为出发点。
人与人之间相互理解往往是形成共识的基础,教师对学生理解具有不同寻常意义,作为班主任要理解学生思想实际、心理实际和生活实际,充分尊重学生意见和要求、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要从爱心出发,老师爱学生是必要也是必须的,但在爱基础上要管,管要讲原则,老师有爱心学生才能更加爱老师,只有师生情感不断加深才能更充分产生教育的成效。
2. 对症下药,具体分析。
每个学生的素质、才能、知识、个性和兴趣等都是有差异的,由于受不同的自然、社会环境的影响,对同一问题会有不同的看法,这就要求班主任老师深入学生中间,与学生交朋友,熟悉每一个学生的情况,充分了解,细心观察学生的真实思想,针对不同学生存在的不同心理,选择不同的形式,因人因时因地而异做工作。班主任只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症下药,把握学生思想脉搏,才能把“心理导师”工作做好、做活、做细,达到因人施教的目的和效果。
3. 点与面结合,普遍性与特殊性统一。
所谓点,是指针对班内各个体学生而言,抓住不同学生心理个性进行沟通,认真、细致、耐心地倾听他们内心的困惑,或采用书信形式,通过语言、文字,给有心理困惑的学生以帮助、启发,使他增强安全感,把老师当成知心朋友。而面则是面向全体同学利用各种形式的班会进行普遍性地疏通与指导,端正其态度,提高其认识,使班级整体能积极向上,充满正气。良好的班会活动是富有教育力和感染力的课堂,它能使学生在活动中消除心理障碍,相互沟通,生生之间、师生之间能在班会的互动中产生潜伏的积极影响,同时它还有利于教师在活动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三)教育可采取的内容与方式
1. 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莎士比亚说过:“自信心是走向成功的第一步”。班主任要设法采取多种方法以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一是利用各种机会真诚地称赞学生。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从心理学角度揭示出:“人类本性中最深刻的渴求,就是受到赞美。”班主任教师要细心观察,准确把握学生的心理特点,实事求是、及时地赞扬学生的每一点滴的进步和潜在的优点,让学生自我认同、肯定。我就曾在开学之初,对本班每个学生逐个谈话,谈话中尽力肯定学生的优点,谈话的结果是:全班学生士气大振,信心明显增强。赞扬是火种,可点燃学生心中的憧憬和希望;赞扬也是雨露阳光,能促使学生不断成长、进步。二是采用暗示教育法激发学生的自信心。暗示教育法即借助语言、表情、动作、环境等对学生的某种言行进行无声的教育,使学生处于一种积极主动、信心十足、愉悦兴奋的进取心态之中,收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教育效果。如班主任可利用眼神暗示注意力不集中的学生上课集中注意力,可用拍肩等动作拉近与学生的心理距离,增强学生的信心。
2. 采取各种形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一是开设心理辅导课,进行普及心理学常识的教育,使学生了解心理学常识,特别是掌握心理健康的若干标准,掌握出现心理障碍时的解脱方法。
二是开设心理咨询、咨询信箱、热线电话,进行一对一的心理咨询活动。
三是在学生中广泛开展打开心灵窗户说“悄悄话”的活动。因为同龄人通过互相倾诉、互相沟通、共同分忧,极易达到心理疏通的目的。
3. 培养学生人际交往能力,促进班集体关系的和谐、融洽。
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够满往双方的需要,使双方产生良好的情绪体验,而不良的人际关系必定表现出对立的情绪和行为,如果学生的心理不健康,与别人不能心理相容,就会嫉妒别人,怀疑别人,仇视别人等,如果拥有健康的心理,就能与别人心理相容,其表现为理解别人,宽容别人,团结别人,帮助别人等。对人际交往和沟通具有强大吸引力本该是学生阶段的显著特点。然而,由于现在不少学校的教育以升学为目的,以考试排榜为特征,过分强调学生之间的竞争,加之现代家庭住房单元化,独生子女增多的特点,从客观上束缚了学生的人际交往,结果造成了同学之间情感淡漠,师生之间缺乏信任。班主任要通过各种活动,教育学生主动地与他人交往,学会换位思考,学习一些处理人际关系的准则和方法,要让学生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正如郑板桥所说:“退一着,让一步,当下心安,非图后来福报也。”让学生明白:“水至清,则无鱼”的道理。
4. 注意科学用脑和丰富多彩的学习生活。
近代医学和心理学研究表明,紧张而有节奏的学习与活动才会取得更大的成绩和进步,才会产生良好的反馈效应,使人体验到快乐和满足的情绪,有利于健康心理的保持和发展。注意积极休息和科学用脑可以提高学生在学习和活动中取得的成绩,加快进步,使学生体验到愉快的情绪,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教育学生:脑力与体力劳动依次轮替、相互交叉,可以提高学习效率,“文武之道,一张一弛”就是这一道理。
5. 坚持以疏导代替指责,以谈心代替说教。
小儿高热惊厥,属儿科常见急症。发病率2%~8%,复发率为30%~50%,临床多见于6个月~3岁小儿,尤以3岁以内儿童多见,表现先有发热,随后惊厥,惊厥多发生在病初体温骤升时呈全身性、短暂性抽风伴有意识丧失,所以应及时进行抢救。
1临床表现
1.1发热初期(24小时内,个别〈48小时),体温升至≥39℃时,突然发生的惊厥。
1.2惊厥为全身性对称或部分性不对称发作,双眼球凝视、斜视、发直或上翻,伴意识丧失。
1.3惊厥持续约数10秒钟至数分钟,个别呈惊厥持续状态(惊厥发作〉30分钟)。
1.4惊厥过后意识恢复快,无中枢神经系统异常。
1.5脑电图多于惊厥后2周恢复正常。
1.6可有遗传因素。
2因对措施
2.1控制惊厥 立即按压或针刺人中、合谷等穴位,强刺激。根据医嘱给予镇静药物。如鲁米那钠、安定肌注或水合氯醛灌肠。
2.2保持呼吸道通畅 立即解开衣扣,去枕平卧,头偏向一侧,用缠有纱布的压舌板放于上下齿之间,以防唇舌咬伤,必要时用舌钳将舌拉出,以免后坠,引起窒息;有分泌物及时清除。
2.3吸氧 惊厥发作时及时吸氧。
2.4降温 体温升高明显者,头部给予湿冷敷,有条件者加冰袋或冰枕置于头部,同时用冰水或30%~50%酒精擦浴颈、腋下、肘窝、腹股沟等大血管走向处,避免擦前胸后背。亦可用药物降温。
2.5迅速建立静脉通道。病因治疗,如控制上呼吸道感染。
2.6减少刺激,避免再次抽搐。各种治疗操作尽量集中进行,房间环境要安静,减少噪音。
2.7加强营养,做好基础工作 患儿清醒后给予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富于营养的饮食,鼓励病人多饮水,避免因降温过快、出汗过多引起虚脱,做好口腔护理2次/d,给予生理盐水擦洗,保持病室空气清新,环境整洁,适宜的温度、湿度,保持床单位整洁、干燥、平整,及时更换污染的衣被,婴幼儿大小便后及时清洗并更换尿布。做好口腔护理。高热时口腔粘膜干燥,易受损发生口腔炎症,所以要做好口腔保健,常用生理盐水轻拭口腔。
2.8注意安全,必要时加床挡,防止患儿坠床。
2.9做好家属的心理工作 因小儿突如其来的抽搐发作,家长都极为担心,应及时向家长讲解疾病的有关知识,使其树立信心,配合抢救与治疗。
3出院指导
首次高热惊厥发生后30%~40%的患儿可能再次发作,75%的患儿再次发作在首次发作后1年内,90%在2年内。因此对患儿家属做好耐心细致的宣教极为重要。指导家长发生抽筋时,如果小孩是躺在床铺上,就不必担心,如果是在道路上、水边或容易跌落的地方,则要将小孩抱起转移到较安全的地方进行处理。使其头偏向一侧,松解孩子的衣扣、腰带,随时擦掉孩子的呕吐物,以防窒息。同时,可用凉毛巾或冰袋放在患儿额头,并用微温的水擦洗孩子全身降温。家中若备有小儿退热栓,可即取出一枚放入患儿。若经上述处理,小儿仍不断发生抽筋超过十分钟以上,则应立即送医院治疗。以免抽筋时间过长发生意外或使大脑受到不可逆的损伤。平时加强锻炼,以增强患儿的体质,按季节变化及时添加衣服,防受凉,上感流行季节避免到人多的公共场所活动。
4预后存在的问题
4.1复发 热性惊厥常有复发,在初次惊厥以后25%~40%(平均33%)的病儿在以后的热性病时出现惊厥复发。在热性惊厥小儿中,1/3 有第2 次惊厥,9%的热性惊厥小儿复发3 次或更多。
初次发作在1 岁以内的复发率最高,约占一半病例。如家族中有癫痫或热性惊厥者,复发机会也高。复发的时间多见于初次发作后2 年以内。
4.2热性惊厥与癫痫的关系 热性惊厥转变为癫痫的发生率,在以往的报道中相差十分悬殊,2%~57%,可能与观察时间及病例来源不同有关。根据近年来一些较大数量的病例较长时间的观察,发生率在2%~7%。
无论是单纯型还是复杂型热性惊厥,在热性惊厥发生前如已有神经系统异常,发生癫痫的危险增高。
4.3热性惊厥与智力低下的关系 热性惊厥小儿发生癫痫及智力低下的原因,一种认为严重的惊厥可以引起脑损伤,以致出现癫痫及智力低下;另一种观点认为在热性惊厥前,神经系统已出现异常,这种小儿既可发生热性惊厥,也会出现智力低下。
5预防
5.1热惊厥多见于6个月至5岁小儿,约占95%,对这一年龄组的小儿应特别注意平时加强护理,注意营养,增强体质,尽量减少发热生病。
5.2过高热惊厥的小儿,当患感冒或热性病初期,应预先给口服退热剂(如阿斯匹林)及镇静剂(如鲁米那),或采用物理降温,以防体温突然升高。
5.3对既往曾有多次发作者,有的医生主张长期服用鲁米那以预防复发。当存在高热惊厥转为癫痫的危险因素时,应到医院进一步检查,由医生决定是否需要长期服药。
参考文献
[1]苏秀玲,翟玲,邵雅姝,等.小儿高热惊厥的护理[J].黑龙江医学,1996;(12):32~33
[2]小儿高热惊厥的急救及护理[J].医学文选,2000;(4)
针对以上现状,作为教育者应怎样注重培养学生的心理健康呢?
一、心理教育课程化,帮助学生认识自我。
现在初一《思想》新编教材,以人为本,开设了心理知识,注重心理品质,以促进心理健康化,另外,还应提倡进行有关的心理讲座,如《健康的心理是成才的基本条件》、《增强承受能力,克服考试焦虑》、《让良好行为化为习惯》、《学会控制情绪,培养积极心态》等,以明确心理健康的标准或调节情绪的有效等。但心理教学或讲座务必要在愉快的氛围中使学生得益,该课的开设不应该增加学生的负担,更不能增加学生的心理压力,否则将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因此,心理教育课应注意以下特点:
1、趣味化。针对学生的实际,热点、不良心理反应等问题,以故事、表演或有趣的心理测试等方式提出,激发学生的表现欲,让学生在轻松、热烈的心境下,打开心扉,注重自我心理修养能力的培养。如讲意志时,针对学生“计划订起来生动,读起来感动,过了三天不动”的现象,有意识地指导学生如何适合个人特点及实际,做到有始有终,磨炼自己的意志。
2、行为化。强调行为作业,把教育要求及时转化为行为训练的要求,并注重从行为角度评价心理素质的变化,真正做到言出必行、言行一致。美国心理学家卡耐基在《人性的弱点》一书中说:“大胆去做你所怕做的事情,并力争得到一个成功的记录。”因此,针对学生的耐挫力差,讨论如何对待挫折时,除对各种心理情况作出种种对策,让学生走出自我的“怪圈”,找到自我外,还要求必须付诸行动,让实践时时考验自己能否经得起挫折,能做几回还是最终胜利者。
3、个别化。具体情况具体,个别问题需个别指导分层指导。因此,可指导学生制订自我心理修养计划,分步实施,并定期进行自我对照检查,以解决心理问题。
(一) 统筹安排不科学合理
一是活动时间较短。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开展多集中在5.25心理健康节期间, 多数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举办的时间跨度不超过一个星期, 给予学生吸收消化和再提高的时间不充裕。二是活动安排较集中。校级、院 (系) 、班级组织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在短时间内大量开展, 学生对各种主题的活动应接不暇, 参与程度不深, 且参与活动的时间也容易与学习产生冲突。三是活动开放度不高。学院 (系) 组织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多从自身管理角度出发, 大多只针对本学院学生, 而校级活动的面向能力也十分有限, 无法满足广大学生的需求, 各级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开放程度都具有局限性。
(二) 活动缺乏专业指导
多数学校层面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是由某个学院 (系) 具体承办的, 但并不是每个学院都有专业的心理健康教师, 受教育经费的限制, 学院难以或不愿支出专项经费邀请专业的心理健康教师指导活动, 所以活动的主要组织者是辅导员, 而辅导员受到自身所学专业和培训条件的限制, 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储备和专业技能不高, 所以娱乐型、竞赛型的活动较多, 活动的专业性、技术性不足, 效果难以保证。
(三) 形式和内容较传统
受传统观念的影响, 当下的心理健康教育仍主要针对有心理问题、心理障碍的学生, 重视事后治疗和诊断;重视教师对问题学生的指导和疏导, 重视心理健康知识和理论的普及, 缺少方法传授, 没有把认知法、操作法、讨论交流、角色扮演等把富有典型意义的教育手段引入心理健康教育中;形式上也多采用课堂知识传授、面对面辅导交流、被动等待学生上门咨询等;同时, 也缺少对不同年级、不同专题进行针对性的心理训练。
(四) 师生积极性不高
一是部分学生存在对心理问题羞于启齿的旧观念, 自主报名参与活动的人数相对较少, 而要保证活动正常开展, 难免会出现强迫学生参与的现象, 这就容易出现学生被动参与活动、消极应付的现象。二是专业教师进行活动指导不算课时工作量, 也不计入教师考核, 这就影响了教师指导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积极性, 不利于活动的有效开展。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优化路径
不同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有着不同的参与对象、组织形式、活动内容和定位目标, 常见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有心理健康讲堂、心理素质拓展实践、心理健康微电影、心理委员培训等。要使活动体现专业特点、以学生为中心、时代特色, 需要明确定位和目标, 理清思路和建设路径。
(一) 遵循积极心理教育原则, 明确导向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是以积极和发展为取向, 用积极的内容和方式激发人自身内在的积极品质, 让个体学会创造幸福、分享快乐, 塑造与和谐社会相匹配的充满乐观希望、积极进取向上的美好心灵[3]。大学阶段是青年人发展的黄金时期, 积极、乐观、阳光、勇敢、创新、探索是青年人的特质标签, 同针对少数人的心理问题诊断、疏导和矫治的心理健康咨询及辅导不同,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无论是内容、形式, 还是可操作性, 都更适用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符合大学生的需求和特点。一是遵循积极性原则。首先要改变传统的面向少数学生或者问题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观念, 不仅要强调预防, 保证防线, 还要使心理健康教育面向全体学生, 以积极的内容和途径培养大学生积极向上的心态和品质, 在实践中扩展, 发挥学生潜能, 构建良好的心理状态, 使教育向积极、主动、预防、发展转型。二是遵循系统性原则。营造积极的校园文化氛围, 将积极的情绪体验、积极的人格塑造、积极的组织系统和环境创建贯穿于大学生生活、学习的各个环节, 把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与课堂教学、校园文化建设相连结。
(二) 落实学生中心地位, 扩大学生参与面
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更关注在心理测试中被发现或主动表示有心理障碍或不适的学生, 活动面向窄, 无法达到全员育人的效果, 必须对其进行改革。一是要以学生为中心, 开展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利用活动的强娱乐性、高容纳度开展贴合学生生活和学习实际, 能够吸引广大学生体验和实践的特色教育活动, 由传授向自主学习转变, 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和创造;二是要以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和实际问题相结合的原则, 广泛调研, 了解学生心理诉求, 把握心理规律, 重视活动效果, 切实做好服务学生、帮助学生、教育学生的工作;三是心理健康活动以学生为主要组织者和参与者, 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扩大学生的参与面, 达到主动参与、自我发现、自我调节、自我教育。
(三) 发挥师生专业特长, 提升教育效果
学业问题是大学生心理压力的主要来源, 表现为大学学习环境宽松、学习自主性高, 许多学生无法正确定位, 出现焦虑、自卑等情绪。学院 (系) 开展的教育活动应贴合学生所学专业, 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学业指导相结合, 在提升其专业知识水平的同时, 也促进其对心理健康知识的学习, 提高自我认知。如音乐学院, 可利用音乐教育感化、情绪调节、娱乐放松的功能[4], 开展以音乐为主题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充分调动师生的积极性, 发挥专业特长, 帮助大学生有效调节自身情绪, 使大学生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四) 利用自媒体宣传, 创新教育形式
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与传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相较具有五个优点:教育主题非固定化、教育客体更具能动性、教育内容多元化、教育活动具有网络性及教育方法具有现代化。因此, 应利用网络教育的优势, 开展高效的心理健康教育。一是加强自媒体平台建设, 增强教育引导力。发挥校园主要自媒体平台全面、客观、交互性的优势, 传播心理健康知识, 增强心理健康教育对学生价值、目标和行为的导向作用。二是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网络管理队伍, 保障教育主客体的信息交流和互动共享。利用网络宣教模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通过前期宣传、中期运行、后期加强教育专业指导, 实现互动育人。三是利用自媒体平台积极开展心理健康主题实践活动, 满足大学生的实际需求, 尊重学生主体地位, 丰富活动开展的形式, 延长活动开展的时间, 拓展活动开展的空间, 扩大活动参与的学生面。
(五) 加强培养培训, 建设教育队伍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需要一支责任感强、业务能力好的师资队伍, 这就要求学校整合和利用好学生工作负责人、心理学专业教师、辅导员、班级心理委员等人员的力量。通过制定酬劳和考核制度, 激励和保障专业教师指导心理健康教育活动;通过开展专业培训和国家心理咨询师资格认定, 提升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水平;通过评优和培训, 促使心理委员掌握基本的心理知识, 积极履行心理委员职责, 辅助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开展, 实现全员参与与全方位服务。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纲要 (试行) 》的通知[EB/OL]. (2010-01-17) [2018-03-10].moe.edu.cn/s78/A12/szs_lef/moe_1407/moe_1411/s6874/s3020/201001/t20100117_76892.html.
[2]教育部.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2018年工作要点[EB/OL]. (2018-03-09) [2018-03-10].moe.edu.cn/s78/A12/A12_gggs/s8473/201803/t20180309_329435.html.
[3]陈虹.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为幸福有成人生奠基再访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创始人孟万金教授[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0, (21) :10-11.
[4]曹丽丽, 宋蓓.音乐对大学生心理健康产生影响的机理探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17, (9) :111-114.
范文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范文(专业推荐6篇)
范文二: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浅析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范文三:研究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从被动走向积极
关键词:技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实施措施
前言:
心理健康教育一直是我国在推行的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部分,这一时期的学生还处于身心价值观未完全定型的关键时期。但是,针对我国目前的技工学校的教育现象,我们都可以得出一个结论,那就是技工学校更偏重于实际技术应用的的教育,往往会忽略掉对学生们的心理健康教育。而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需要的人才也开始需要全面性的要求。那么我们为什么要加强心理健康,又如何来加强心理健康呢?本文就以上内容进行了如下探讨。
一、技工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迎合当今社会发展的需要,社会越发展,对人们的心理承受能力的要求就越高,就更加要求人们的心理健康发展。在中国的现阶段,发展越来越迅速,我们在享受经济发展带来的便利的同时,也在承受着越来越多的压力,那么心理健康教育就变得不可或缺了。而对于技工学校来讲,很多在校学生文化知识水平相比同龄人要低一些,所接受的文化教育的机会也不多,而且都是属于较早进入社会的一类人群,他们的心理健康教育更加重要。只有加强对他们的心理健康教育,才能使他们在进入社会,接触到社会真实的东西时不会被所面临的压力所打到,也可以对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塑造产生正面的影响,避免他们走上歧途。
二、目前技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问题
1.学生自身的问题
技术学校的学生也大多是处于身心发展阶段的时期,这个时期的学生通常情绪不太稳定,在自我认知时也会产生很大的困扰,容易产生心理冲突。这个时期的学生心理不健康主要体现在比较自我,比较敏感,情绪控制能力比较差,对学习也感兴趣,对未来产生迷茫,对即将步入社会感到恐惧。我们还要认识到一个问题是,技工学校的学生要比普通院校的学生面临更大的压力,一方面他们要更早进入社会,另一方面,普遍来讲,他们身上都担负着经济的重担。
2.学校方面的问题
技工学校是一种专业性很强的学校,它着重于教授学生专业技能的方面,为社会输出专业型人才。所以,技术学校一般对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有很高的要求,这就导致很多技术学校忽视了基础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技术学校一般在设置课程时就会以技术授课为主,不管是在文化知识上,还是在体能培训上都没有给与足够的重视,很多学生也会因此忽略对自己心理素质的培养,在应对一些问题时,可能从思维上产生一些偏差,从而犯下一些本可以避免的错误。
三、加强技工学校开展心理教育的有效措施
1.设置相关心理健康课程
技术学校在教授学生专业知识的同时,也应该让学生意识到现在的社会需要的是全面的高素质的人才,因此,必要的心理健康课程也是一定会要再课堂上开展的。这样不仅可以教会学生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让他们学会如何调节自己的心理问题,还能使学生意识到心理健康教育与专业技能教育是同等重要的,它们都是自己以后再面临社会社会,做好自己工作的必要因素。在心理健康教育的课堂之上,学生们可以树立起健康的心理意识,可以了解到基本的心理调节知识,这对自己的身心健康发展很很大的帮助。
2.增设心理咨询与辅导部门
处于发展时期的学生是很敏感的,很容易产生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一旦他们自己心理出现冲突而难以得到缓解的时候就容易引发一些现实问题。因此,在学校设置专门的心理咨询和辅导部门非常的有必要。学校应该积极地增设一些例如书信咨询、网络交流、和专门辅导等各种措施来为排解学生心中的问题而服务。学校也可以定期举办一些相关的讲座和报告之类的团体活动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也可以通过一些影片的分析来对学生的心理和行为进行正确的引导。针对那些有问题的学生我们一定要注意保密性,因为这个时期的学生都是很敏感的,我们要充分考虑他们不想被人知道自己隐私的心理。通过上面的这些活动,就可以在学校范围内使大家对心理健康教育产生兴趣,同时对于那些需要帮助的学生也可以产生针对性的帮助,并且这种比较私密的交流也充分尊重了学生的隐私权。
3.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老师的素质
要想提升技术学校的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老师也是一个关键因素。只有老师自身的素质够硬,才能在教授过程中恰当地处理所遇到的问题。在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不仅在课本的选择上和课堂的设置上用心,还要在教师的选择上花费功夫。教师的素质直接影响着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一个好的老师不仅会关注学生在课堂上所学到的知识的情况,还会密切关注学生在课外的心理是否健康,密切关注学生的心理状态和情绪反应,能够及时有效地对那些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及时的排解和疏导,避免他们产生身心的不良反应。一个优秀的心理健康教育老师还会在学校内开展一些有利有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活动,营造一个健康轻松的学习环境,使学生们在潜移默化当中就形成正确的良好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为以后的职业生涯和社会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良好的教师还善于引导学生发现自己的优点,培养学生的信心,这样就避免学生走向极端,做出伤害自己伤害别人的事情。
结语:
技术学校为我国培养了很多的专业性的人才,但是,我们在培养其技术的同时也不能忽略掉对其心理健康的教育。一个人的心理健康不仅直接影响到其职业生涯,还会对社会的安定和发展产生间接的影响。因此,我国需要的高素质的人才,这就要求我国的技术学校一定要意识到心理健康教育对培养一个高综合素质人才的重要性,要采取有效地措施来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保证我国的人才不仅拥有高技能,还拥有高素质,是全面发展的人才。
参考文献:
[1]王菊. 卫生高职院校新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研究[D].苏州大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