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加强农村信息化建设范文

加强农村信息化建设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加强农村信息化建设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加强农村信息化建设

第1篇

关键词:农业信息化;农业生产力指标;农业现代化;哈尔滨市

中图分类号:F303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02-0135-02

农村信息化建设有着农村的经济背景和社会背景、农业的产业背景,有着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加强农村信息化发展的研究对于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加快推进农村信息化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保障;加快推进农村信息化是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和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举措;加快推进我市县域农村信息化是加快各级政府转变职能、做好农业指导工作的有效途径;加快推进农村信息化是促进农村文化和社会事业发展、提高农民整体素质的有效手段。

一、哈尔滨市县域农村信息化基本情况分析

(一)农村信息化体系建设基本完善

目前,哈尔滨市县域农村居民每百人拥有固定电话数19.22部,农村信息服务站通村率43.14%,每万人中农村信息服务站数量604个,每万人中信息员数1.19个,各信息服务站均配备了专兼职信息服务人员,建立了覆盖县、乡、村的2 200余人的信息员队伍。信息化网络设施建设也已逐步完善,现电话通村率已达100%,宽带进村率也已达90%以上。县、乡二级信息服务体系初步形成,完善了各级信息平台建设。市县域农村农业信息中心全面开通了10个县(市)局域网和120多个乡镇信息终端的二级农业信息网络。所有县均开通了农业“110”信息服务热线。全市乡镇都设立了信息服务机构,农村信息服务站通村率达78.4%。

(二)信息资源建设不断加强

在资源建设方面,注重农村实用技术信息、政策信息等农民关注的信息资源的开发,哈尔滨农业信息网政务区、服务区及互动区共有的31个功能板块,包含扶贫开发、农业产业化、送科技下乡、致富典型、农业专家在线、农村经济统计信息、农业科技推广等功能;同时,加大了重要的适时信息的采访和报道力度,积极开展网上送科技服务活动,组织农业专家深入基层搞好技术服务,并利用网络及时种植业、养殖业的实用生产技术、科技新品种和新技术、招商项目及致富经验等信息;开辟专栏和专网。同时,积极做好完善农业数据库应用系统建设的各项工作,重点建设好实际工作迫切需要的、与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相关的农业综合数据库应用系统。

(三)信息采集与传播渠道多样化

哈尔滨农业信息中心在全市布设了20多个不同规模的信息采集点,对大量农户的经济行为做为进行调查,同时与省内涉农部门和企业广泛合作,建立了多条比较稳定的信息采集渠道,保证了信息来源的可靠性。在信息传播渠道的建设上,现代信息服务模式与传统的信息服务模式得到有机结合,“三电合一”模式得到广泛推广和应用。电脑网络、12316服务热线、手机网、广播、电视、报纸、板报、明白纸等多种信息传播方式综合使用,有效地推进了信息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的解决。

二、哈尔滨市县域农村信息化发展存在问题分析

(一)信息服务组织体系功能不完善

虽然哈尔滨市县域的信息服务组织体系已初步建成,县、乡二级信息平台,但有些地区流于形式,没有形成真正的建设主体,如科研院所、涉农企业、社团组织等社会力量尚未能发挥其主体作用。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建立起一支稳定的、高素质的农业信息服务队伍。现有的信息工作人员业务素质偏低且参差不齐,特别是复合型专业技术人才严重不足。在乡镇一级,90%以上的是兼职人员,对计算机和网络等信息技术以及信息基础知识了解甚少,加之自身应接不暇的本职工作,其工作实效也就可想而知了。市、县一级信息员,大多数也只是停留在搜集和传递信息的水平上,缺乏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和分析预测信息的基本能力。

(二)农业生产与科技服务结合度不高

农村信息化必须与农业生产紧密结合,才能发挥其对农业现代化的带动作用。而许多地区的农村信息化工作者不能深刻了解当地农村的农业生产状况,没有把信息化与当地的农业尤其是特色农业紧密结合起来,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业信息资源建设严重滞后,不能真正给农民带来实惠,农村科技信息化与农民增收的密切关系尚未得到农民的普遍认可,久而久之,使农村信息服务缺少指导性的意义。信息资源的匮乏不仅使信息服务的开展受到制约,同时也大大降低了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利用效率。

(三)信息资源缺乏整合力度

哈尔滨市县域农业信息涉及面大,信息资源分散,急需进行整合。但由于各农业主管部门,特别是涉农部门,分属不同主管单位,给农业信息资源整合带来很大困难。由于存在较为严重的部门利益,习惯于“小而全”的管理方式,没有政府的积极推进,难以使信息资源尽快整合起来,发挥服务农业和农村以及农民的功能。

(四)网络建设和发展缺乏资金投入

哈尔滨市农业信息化网络建设和发展资金投入较少,虽然开发了一些急需的数据库系统,但由于缺乏资金,开发明显滞后,限制了网络服务功能的很好发挥。由于资金缺乏,延缓了开发农产品市场分析系统、农业GIS应用系统、农业监测预警系统、农业科技信息联合服务系统、农业市场监管信息系统以及农业和农产品安全增收系统等。各市、县、乡网络运行费用紧缺,线路租用费、网络建设与维护费、信息采集费、设备维护费和各种耗材费用严重缺乏,单靠农业部门本身根本无力解决。数量有限的年度建设和发展经费,很难保证网络的正常运行和信息服务的有效开展。

三、对策建议

(一)完善信息服务组织体系功能

完善政、学研、产三个主体在信息资源的建设和利用中有着不同的分工:一是政府等事业单位共同参与的信息组织机构。其通过普查、抽样调查统计等手段,采集农村政策、科技生产动态和农民收入、经济形势预测等信息,并通过与电视、广播、报刊、网络等媒体合作建立的固定信息窗口进行传播,使农民对信息资源得到有效的利用。二是农业高校、高专、科研院所,其通过召开座谈会、通过互联网采集、科研项目等方式进行信息采集,采集的信息主要科技信息、新产品和新技术创新信息、农业推广信息等,通过书籍、报刊、培训等方式使农民利用信息资源。三是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行业协会、专业合作社及各种农村经济合作组织,通过问卷调查、研讨的方式,收集农民的信息需求,并汇总农业部门的信息,传播和反馈新技术、新产品信息和生产指导性信息,以广播、各种纸媒体、板报、小喇叭等方式进行信息传播和利用。政学研产相结合的资源建设与利用的组织方式解决了不同层次农民的需求,可以充分整合信息资源,发挥各个主体的优势,有效地推进信息资源的建设与利用。

(二)促进农业生产与科技服务的结合

选择适合哈尔滨市县域农村农业信息技术的传播模式。对于哈尔滨市县域农村的农民来说,农业信息技术的传播方式要适合区域特点以及用户特点。农民采用新技术,取决于其接受能力、采用新技术后的预期收益以及新技术的推广服务组织等因素,其均衡点是农民收入的增加。农民在学习和运用生产技术方面,虽然传统方式仍然发挥重要作用,但是现代传播方式的作用愈来愈强,农民越来越重视通过新闻媒体学习先进的生产技术。但是存在一个问题,即其他传播方式,诸如专业技术协会和信息会、农广校等,所起的作用还很有限,对农民采用生产技术的影响比较小,因此,应注重发挥这些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传播作用。农业信息技术改变了传统的农业技术推广方式,只要采用适合农业信息技术扩散和传播的模式,就能较快地将技术成果转化成生产力,从而实现农村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的。

(三)整合信息资源,建设信息采集与利用共建共享模式

哈尔滨市县域农村农户的信息意识还很薄弱,农业协会、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作用还未完全发挥出来,因此,在信息的共享与利用上适合采取“示范+推广”的方式,以促进信息资源的共享与利用。具体做法是:建立示范基地和示范县乡,并在示范基地和示范县乡设立农村信息处理推广中心。农村信息处理推广中心是信息资源共享的核心,可采集和连接各种数据源及其他信息中心和信息用户。将用户划分为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农民用户、生产操作者三个级别。信息系统的运行流程是,由多个上级数据源和一个下级数据源获得数据,经处理生成信息。信息主要有两个流向:一个流向其他信息中心,另一个流向农村行业协会和农村经济合作组织。

(四)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形成多元化主体投入

促进自助式投入方式的发展加快县域各种农民经济合作组织的发展,促进以社团自筹资金开展信息服务开展的自助式投入方式。在经济条件较好的地区,这些地区的农民具有一定的信息消费能力和分析、整理、使用信息的能力,农民的组织程度较多。可以由会员向协会交纳一定的会费,以维持正常活动,其经费主要投资于信息的收集和整理、聘请专家等多项工作,为会员开展全方位的服务,并带动其他农户。社团内会员可以享受合作从事某项经营活动获得的利益,按照按劳分配的原则,形成投资分担、共享利益的投资合作机制。

参考文献:

[1] 崔岩.农村信息化组织体系研究[D].陕西杨凌:西北农林大学,2007.

第2篇

关键词:新农村文化 服务体系 基层文化设施建设

中图分类号:G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5)09-0365-02

在浙江主持工作时曾经指出:“文化建设是一项不容易出‘政绩’的基础工程,是一项需要持之以恒的长期工程,稍不留神就可能搞成‘花架子’。打造软实力要有硬抓手、实举措、真功夫,建设文化大省更需要发扬求真务实的精神,不能借机搞盲目攀比、重复建设,应该目光向下,加强基层文化设施建设。”这就为我们如何加强新农村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指明了方向。

一、新农村文化建设不摆“花架子”

新农村是农民自己的家园,只有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用新农村建设的共同目标凝聚人心,用新农村建设的举措鼓舞人心,用新农村建设的阶段性成果安定人心,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打牢思想基础,化解消极因素,充分调动各级干部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不搞文化“政绩”,不摆“花架子”,打造软实力要有硬抓手、实举措、真功夫,形成心齐、气顺、劲足的良好氛围,推动新农村建设各项工作顺利开展,加强新农村文化设施建设。

建设新农村是我们党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战略举措。要实现这一宏伟目标,我们必须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注重激发社会活力,促进社会公平与正义,增强全社会的法律意识和诚信意识,维护社会稳定,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抓紧解决人民群众生产生活中的突出问题和困难,在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保证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保证人民群众安居乐业,从而夯实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和群众基础。

各级党委、政府和文化主管部门,要牢固树立责任意识、机遇意识、改革意识、发展意识,以高度的文化自觉承担起推动文化事业发展繁荣的责任,不断探索新农村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新思路新举措,推进新农村文化事业建设、维护文化民生越来越成为各级政府的基本共识和自觉行动,将新农村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放在突出位置,作为文化事业第一位的工作,制定新农村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专题规划,提出发展目标和具体路径,让“软实力”具有硬措施。将新农村文化建设作为一个独立的目标体系,纳入整个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坐标中,以经济硬实力和文化软实力的共同提高来促进城乡和谐发展,全县上下形成了高度的文化自觉,保证了新农村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科学推进。

二、新农村文化建设的主要任务

一个国家、一个社会,没有文化就等于没有灵魂,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我们要牢牢把握塑造共同理想、弘扬民族精神、提高全民道德素质这一主题,坚持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安定、人际和谐的价值追求,以思想的大解放推动农村文化的大发展,努力把思想建设成为具有丰富民族文化底蕴、浓郁先进文化氛围、进取文明形象、完善文化基础设施的新思想。

突出坚持共同理想教育,突出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突出思想道德建设。努力构建以政府主导、部门合作、社会共建、群众广泛参与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是进一步加强农村基层文化网络设施建设,继续实施“文化基础馆站建设工程”、“非物质文化保护工程”等公益性文化建设重点工程。二是抓好文艺精品工程建设,以专职作家为主、带动一批优秀业余作者,创作出更多更好的文艺作品。三是按照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原则,将先进性和广泛性、知识性和趣味性、教育性和娱乐性结合起来,精心策划重大群众文化活动,重点打造群众文化活动品牌,继续办好“广场文化”、“街道文化”等传统节庆文化。

在认真贯彻落实上级有关指示精神,结合实际,采取有力措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运用文字、录音、录像、数字化多媒体等各种方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真实、系统、全面的记录,建立档案和数据库,建立县级和乡镇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体系。在全县范围内广泛征集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物、资料,认真核对登记保存,并设立专题博物馆妥善保管;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机制。采取命名、授予称号、表彰奖励等方式,鼓励其传承人(单位)积极开展传承活动。依托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

三、新农村文化队伍要不断发展壮大

加强新农村文化建设和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的内在要求。近年来,城乡文化建设呈现出了良好的发展态势,为构建富裕、文明、民主、和谐的新农村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需要有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文化队伍作保障。

加强新农村文化队伍建设,是推进新农村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基础性工程。一是队伍保障。采取有效措施,稳定和发展新农村文化队伍专兼职人员;二是严把文化人员进入关,确保专业文化人才队伍门类齐全;三是加强现有文化专业队伍培训学习,县文化馆、图书馆、文管所以及乡镇文广站对新农村文化工作的开展进行辅导,聘请上级专业人士对各乡镇、村文化专兼职人员进行培训,促进文化专业队伍整体素质的提升。

文化主管部门按照“宏观布局、统筹指导,抓住重点、整体推进”的工作思路,以导向性、示范性、带动性、可持续性为原则,坚持重大活动组织与长效机制建设并重,推动农村群众文化活动广泛开展。以“大舞台”、“大讲堂”、“大展台”等系列活动为载体建立文化交流新平台。努力做到主题品牌文化活动突出“示范性”,常规群众文化活动突出“参与性”,节庆文化活动突出“独特性”。在生动、活泼、持久的新农村文化活动中,让文化爱好者们走进社团,走上舞台,尽情释放文化激情,展示文化才能,接受优秀文化的熏陶,提升综合文化的素养。

四、几点启示

1.是坚持政府主导是事业发展的关键

新农村文化服务是体现现代服务型政府的重要职能之一。政府在新农村文化服务中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要以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文明素质为着眼点,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以人为本,引导人民群众树立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发挥文化引导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的重要功能。二是要制订新农村文化发展法律、政策,完善各项建设、管理制度和服务方式,通过新农村文化服务机构向公民提供制度化的公共服务。三是要发挥公共财政作用,为新农村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供必要的资金保障,为公益性文化事业的发展创造条件。

2.是加强制度建设是事业发展的保障

维护和实现公民的文化权益,必须设计并实施切实有效的制度体系。文化主管部门坚持理论政策研究和实践推动并重,积极推动新农村文化服务体系制度构建。在理论政策层面开展新农村文化服务体系制度设计研究工作,深入研究新农村文化事业发展的理论政策体系和制度框架,以充分发挥“决策参考、指导实践、推动立法”的作用,逐步建立和完善符合民情、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符合文化自身发展要求的新农村文化服务制度设计体系。

3.是创新运作手段是事业发展的动力

创新是提供文化发展动力、激发文化发展活力的有效手段。加强新农村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必须把机制创新、管理创新、内容创新、服务创新渗透到每一个领域,不断为新农村文化服务注入新的理念、内涵和方式。文化主管部门以文化共享工程、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和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计划三大数字文化惠民工程为抓手,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以打造基于新媒体的服务新业态为目标,努力构建内容丰富、技术先进、覆盖城乡、传播快捷的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体系。

4.是坚持需求导向是事业发展的前提

现在人民群众对实现自身文化权益的要求越来越高,对丰富精神文化生活的期待越来越热切,这就要求各级文化部门必须突出群众的主体地位,围绕群众看书看报、看电影、看电视、看戏、文化鉴赏、文化素质培训、群众性文体活动等需求,不断增强服务能力,提升服务质量,努力提供更多更好的文化产品,让人民群众普遍共享文化发展成果。在服务内容上,要紧贴时代主题、紧跟基层需求,推出一批老少皆宜、雅俗共赏的群众文化精品和服务项目。在服务方式上,坚持方便群众、联动基层、不违农时、不择场地、不拘形式,为城乡群众提供便捷服务的原则。要建立新农村文化需求的表达、信息反馈和社会评估等机制,通过多种形式,畅通群众对文化的建议和参与渠道,倾听群众意见,及时调整服务内容,满足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

第3篇

1、村级文化建设的现状令人堪忧。“早上听鸡叫,白天听鸟叫,晚上听狗叫”,这是许多农村文化生活的真实写照。由于文化公共产品提供不足,自己又无经济实力购买文化商品,因此文化生活贫乏、孤单和枯燥,给农村消极文化现象的产生、发展留下了极多的时间和极大的空间。在急剧的社会变迁中,来自现代化和城镇化的理念极力要用都市文化来取代农村文化。同时,各种低俗和消极文化也乘虚而入,侵蚀农村优秀的传统文化,使大量小调、农忙号子、民歌等无法得到传承,传统节目也在渐渐消亡,农村文化处于边缘化的境地在传统将失,现代价值却无法建立起来的情况下,农民几乎必然会被各种其他力量所吸引,其中的一种强大力量是各式。在不少地方,“黄、赌、毒”卷土重来,封建迷信活动日趋猖獗。更重要的是,农村文化落后,扭曲了农民的价值观念,令人堪忧。

2.农村可持续发展迫切需要文化动力。农民增收乏力,农村发展缓慢,农业弱势地位难以得到解决,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后劲不足,问题尽管是复杂和多因素的,但农村文化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已经越来越不相适应也是其中的关键问题之一。

二、村级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1.村级文化队伍建设严重滞后。目前,大多数村级文化专干和农家书屋管理员,都由村里临时干部兼职,不懂农村文化为何物,业务素质滞后,由于不是专职的文化专干,常为村里的闲所杂事困扰,不能全身心投入到文化事业中。他们来从事文化工作的主要原因是希望拥有一个身份,收入和待遇非常低下,不能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阻碍了农村文化事业的向前发展,没有专职的文化专干、文化管理人员成为阻碍农村文化发展的瓶颈。

2.短缺而低效的文化投入机制。一方面,村级文化建设投入严重不足,文化基础设施十分落后,公共文化机构难以运转,文化产品、文化服务供给非常短缺。笔者所在的乡镇是城关镇下辖20个社区18个村,每年对村级文化建设资金的投入微乎其微,单就农家书屋这项基层文化工作来说,自农家书屋工程实施以来,各村2009年共完成“农家书屋”达标(自建)建设的村、社区10个。 2010年初,按照上级要求提出要“深入推进农家书屋建设,今年内全面覆盖所有行政村(社区)”,2011完成“农家书屋”建设的村、社区28个(其中达标11个,自建17个。这项工作在上级强制推进下,才在各村初步建立了农家书屋,有的村还没有独立的村级文化室和农家书屋,书橱放在村会议室或村干部办公室中,不方便群众的借阅,书的数量和质量也远满足不了群众的需求。

三、发挥村级文化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1.转换文化建设的运行机制。当前的农村文化建设,未能把经营性文化和公益性文化区别开来,政府统包统揽,应该由政府主导的公益性文化事业长期投入不足,应该由市场主导的经营性文化产业长期依赖政府。要么是政府或某些组织输血式的拨款给农村,或者是造血式的“文化下乡”;要么就是简单地下达考核指标。“政府出钱办、群众围着看”,送去的“文化大餐”却往往不合农民的口味,农民并不很领情。笔者所在的县文化部门每年2次送戏下乡到村,笔者作为文化站长每次都安排地点和人员观看,但是所送的内容不贴切实际生活,不为老百姓喜闻乐见,老套而失雅,导致观看的人寥寥无几。送电影更是形同虚设,我所在的乡镇有2个电影放映队,“一村一月一场电影”只是个口号,全年放不了几场电影。送图书下乡送的都是老旧书,重复书。弱势的农村文化发展必然要求政府的扶持,但政府对文化建设应重在引导而不是包办,特别需要与农村内生力量的接应。 充分发挥四个主体的联动作用:农民、政府、文化工作部门和文化中介组织,是农村文化建设的四大主体。广大农民是农村文化建设的核心主体,政府对村级文化建设的投入和扶持必不可少,而文化事业工作部门或团体和文化中介组织在农村文化建设中的主导作用同样不可缺少,要使政府的推动力与农村文化建设的内生力有机对接。从农民的需要出发,从当地的基础和条件出发,将政府力量作用于社会力量,将时代资源嫁接于传统资源,才能使政府力量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才能唤醒农民的参与热情,才能调动沉睡于乡野的文化资源,从而形成生生不息的文化创造力,有力地推动农村文化建设的发展。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

第4篇

为认真贯彻十七大精神,进一步加快我市农村信息化建设步伐,发挥信息化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根据中央、省、扬州市推进农村信息化建设工作要求,结合我市实际,现就进一步加快推进我市农村信息化建设提出如下意见。

一、2008年农村信息化建设主要目标

1、宽带入户:

新增宽带上网农户1万户,到2008年底,我市宽带入户率提升7个百分点,突破15%,并力争达到全省平均水平(乡镇具体目标见附件1)。

2、信息化乡镇、村推进(信息化乡镇、村标准见附件2):

建成三星级信息化乡镇2个:高邮镇、郭集镇;

建成二星级信息化乡镇11个:开发区、车逻镇、龙虬镇、三垛镇、八桥镇、卸甲镇、汉留镇、汤庄镇、天山镇、送桥镇、菱塘回族乡;

建成一星级信息化乡镇8个:临泽镇、甘垛镇、横泾镇、界首镇、马棚镇、司徒镇、周山镇、周巷镇。

建成信息化村40个(见附件3)。

3、对农民的信息化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建成信息化服务站12个,信息服务点覆盖各行政村,力争实现“一镇(乡)一站、一村一点”;

二、2008年农村信息化建设主要任务

1、实施宽带入户“1158”工程,每个行政村树立一个农村信息化应用典型,有十名党员干部、种养大户、农民经济人带头接入宽带网,所有行政村百户宽带上网率提升5%,达到或超过8%,实现村村通宽带,全面扩大农村地区信息网络覆盖范围。

2、实施“服务新农村、建设信息村”工程,今年完成信息化示范村网站的建设。通过建设村务公开、村民论坛、村长信箱等网上栏目,在互联网上信息,村务基本实现电子化,进一步展示新农村的风采,促进新农村信息化应用水平的提高,实现新农村信息化水平由电话村向宽带村、信息村的提升。

3、实施农村信息平台建设工程,抓好“高邮新农村”网站建设。根据我市实际情况,以服务农民为宗旨,由市电信局配合市新农办、信息办、农林局、水利局、农机局、国土资源局、民政局、气象局、科技局、教育局等单位,通过开发整合与三农问题相关的“涉农新闻、涉农政策、气象服务、在线咨询、农产品供求、农业招商、农资农机、劳务用工、在线培训”等信息,利用互联网平台,将“高邮新农村”网站建成能够满足农民各种需求的“信息大超市”和“大百科全书”,使其成为我市农民获取信息和推销农副产品的平台,成为政府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成为外界了解高邮“三农”信息的重要窗口,打造具有高邮特色的“三农”信息服务链。

4、实施“农村党员远程教育网进农家”工程。在丰富农村党员教育网内容的同时,依托先进的网络平台,实现由党员干部向党员农户的拓展延伸,充分发挥农村党员教育网的作用,年底前实现农村党员教育网步入30%以上的农村党员家庭,使其成为新农村信息化的开路工程。

5、实施电子政务向村延伸工程。利用农村信息化平台将电子政务系统向行政村全面延伸,今年市政府确定建设的二星级以上的信息化乡镇要在2008年8月底前建设到位,其余乡镇于2008年年底前建设到位。

三、主要措施和要求:

1、加强组织领导。按照“政府发动、电信牵头、市场运作、整体推进”的总体思路,调整和健全市、乡镇、村、部门四个层面的信息化推进领导组织网络,切实加强农村信息化工作的组织指导。

2、组织应用培训。市新农办、信息办、电信局共同制定全市信息化应用知识培训计划,按照计划组织落实;加强互联网络应用技术在农村的推广,市各相关部门在提升自身信息化应用水平的同时,充分发挥组织网络优势,动员党员干部、种养大户、农民经纪人和教师、医生、学生等开展互联网接入和应用,全面提升我市的农村信息化普及程度。

3、加强督查指导。在各乡镇开展信息化推进工作的同时,由市新农办、信息办牵头对各镇、部门的目标落实情况进行检查,及时掌握进度,做好协调与服务工作。新农办要重点加强对小康村宽带入户工作的督查,将宽带入户纳入小康村评比的主要目标,充分发挥小康村的信息化示范作用。

第5篇

首先,我国大部分农村信息化建设还比较落后。从整体情况上来看,农村信息化建设的基本设施普遍落后,对信息的开发程度和利用程度都比较低,这使得我国农村经营管理信息化建设受到严重阻碍,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进度受到波及。究其根源,笔者认为大部分农村的信息化建设并没有考虑到当地的实际情况,只是一味的将信息化建设的一般原则生搬硬套,盲目跟风建设,对于信息化网络的技术和概念没有明确的认识,也没有意识到经营管理信息化建设给农村生产经营带来的优势,导致我国在农村网络建设上进行了大笔的投资,但是却收效甚微。

其次,我国农村信息化服务水平低、成本高。当前农民获得信息的主要途径是电视、广播甚至邻里相互传播和集市传播,但是在现代网络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上述途径获得信息是非常有限的,而且是不及时的。农民在生产和生活中所需的信息是多方面的,但是农村信息网络建设难以满足农民的信息需求,服务体系很不完善,这是我国信息化法规不健全导致的。信息服务管理的不规范导致农民获得信息的过程中需要付出较高的成本。但是农民的收入普遍是有限的,当他们投入到电脑、宽带和无线网络中的费用较高时,往往造成他们较大的经济压力,无形中增加农民的负担。而且从农村的实际状况来看,农民并不是每一天都对信息有需求,信息需求呈现出间断性特征。这样一算,农民获得信息的成本是非常高昂的。

二、加强农村经营管理信息化对策

第一,统筹规划、加强领导。在我国工业体制改革和产业升级的过程中,中央政府对我国产业的发展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就是要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展进程,发挥工业化发展的后发优势,让我国的社会主义生产力实现跨越式发展,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实现高效、经济发展。信息化建设成为当前我国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的重中之重,农业信息的主管部门和农经部门应该注重统筹规划、协调发展,将农村经营管理信息化建设纳入到农业信息化建设的进程之中来,做好资源配置工作,实现统筹规划。对于在农村经营管理信息化建设中取得成就的单位合个人进行鼓励和奖励,实现有计划、有层次、有步骤的实现农村经营管理信息化建设。

第二,注重农村财务信息规范化建设。我国农村财务管理主要工作就是进行报表的编制和收集从而实现统计分析的目的。所以各项财务报表和财务数据需要层层汇总,并最终上报。但是生产经营管理过程中的即时信息在向上级部门反映的过程中是难以及时和迅速的,这导致了信息披露严重延迟,财务管理及时化和规范化建设一直被搁置。农村的管理者和决策者应该围绕着财务管理工作这个核心,将账务管理工作实现电算化、让领导监督走向网络化,为决策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保证农村经营管理更上一层楼。

第三,要加大农村经营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宣传力度。大力宣传农村经营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对于提升经济总量、促进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农村的经营管理者应该意识到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意义,利用各种途径和载体进行宣传,比如说广播、电视、杂志、新闻以及政务网络等等进行专栏设置和专题节目播放,介绍国内外信息化发展的趋势和优势,介绍信息化基本知识,普及信息化教育。让农民意识到信息化建设能够更好的为三农服务,让各级领导和干部意识到信息化建设在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大局中的重要作用,用实际例子来宣扬农村生产经营管理信息化的效果和意义,为农村经营管理信息化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第四,加强农村经营管理信息化的制度建设。信息化管理是指运用现代先进的网络技术和硬件设备来实现农村生产、经营、管理的整合和集中,并且能够及时为农民的生产经营决策提供及时准确的讯息,对外界环境变化做出及时的反应,能够有效应对风险。经营管理信息化在本质上是为了提升农村的经营管理水准。市农业局和信息中心应该构成管理体系的核心,负责对信息化建设的网络安全和业务流程进行指导,把握农村信息的特点,制定完善的信息化建设规章制度,按照农村生产经营管理要求设置各项管理指标。对农村经济和集体经济进行即时管理。

第五,进行农村经营管理系统的信息化建设。信息化建设是需要成本的,在软件技术和硬件设备上的投入是需要资金的。所以农村经营管理部门应该为信息化建设创造良好的条件,从多种渠道进行资金的筹集,加大力度投资服务器、路由器、防病毒系统、数据库软件、网络入侵检测设备等等,让信息化建设有强有力的资金支持。进行软件开发和系统完善是循序渐进的一件事情。软硬件设施应该配套,使得农村经营管理信息化服务更进一步。

第六,加大力度对农村信息化人才素质的培训。我国社会发展、科技进步主要依靠人才,人才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依赖力量。农村信息化建设和实用科技的人才培养都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创新型国家的必然要求。要充分发挥好农村经营管理体系的机构和队伍建设。制定人才培养规划,引进有能力的教师进行教学。并做好每期的培训工作,对考核合格者才安排上岗,不合格者进行继续培训,直到合格为止,三次不合格者,坚决予以辞退。其次是向社会广招贤人,以此来扩大人才的吸纳面。

三、结束语

第6篇

一、我国农村现代流通体系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和发展,农村现代流通体系建设取得了一定进展。主要表现为:农村市场规模不断扩大,交易方式和流通业态进一步提升;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方式和小型超市、便利店等新型流通业态开始从城市走向农村;农产品交易由过去的传统集市贸易扩展到专业批发、“订单”购销、拍卖和期货交易等现代方式;农产品综合市场、专业市场、电子商务等发展迅速;农资连锁配送发展势头较好,分销、直销、超市、总、总经销等多种经营模式蓬勃发展,农村市场主体呈多元化格局。

但是,当前我国农村的流通规模还小,流通方式仍落后,流通效率相对低,农村现代流通体系建设还存在许多问题。主要表现如下:

(一)农村基础设施和流通设施建设薄弱

表现为不少地区至今交通闭塞,缺水、缺电,通讯不畅,尤其是一些农村的农产品批发市场的道路、供水等基础设施陈旧,电子信息、冷藏等设备设施不完善,服务功能单一,缺乏信息服务、质量检测、交易结算、垃圾处理等配套服务设施,严重制约着农产品的流通。

(二)农村市场体系不完善,流通方式和经营业态相对落后

一方面表现为农产品的产地市场、销地市场布局不合理,批发市场与集散市场、专业市场与综合市场结构不完善,政府仅仅停留在管理现有农村市场,但没有制定农村市场建设规划。另一方面,在流通方式上缺乏创新,经营业态相对落后。表现为:一是传统流通方式居于主导地位,现代流通业态和经营方式发展不足。二是交易方式落后。定单销售数量少,电子商务交易技术采用率较低。

(三)农村现代流通主体和中介服务组织发育滞后

突出表现为农村市场流通主体规模小、实力弱,大市场与小生产的矛盾突出,为农村现代流通服务的流通中介服务组织少、实力弱、从业人员素质低、专业性不强、服务质量不高。目前农村市场流通主体和流通中介服务组织大多是个体商户、运销农户、经纪人、农村小型信用社等,经营条件简陋,经营方式落后,专业化水平低,实力弱,信用担保得不到可靠保证,不能及时得到专业的知识培训。农民合作经济组织虽然数量不少,但规模小、实力弱,市场覆盖率低。

(四)农村流通信息化建设落后,信息不畅,市场调节的盲目性大

由于我国二元经济结构存在,国家对农村的各项建设投入与城市相比严重不足,尤其是信息化建设,它是一尖端的高科技,加上农村居民文化水平与城市居民相比相对落后,考虑到农村居民在城市没有普及信息化前能否接受和正确使用它,所以国家在农村对信息化建设投入严重不足,投入建设的时间与城市相比较晚,这样就势必造成农村市场调节缺乏全面、准确、快捷的现代化农产品流通信息网络系统,信息资源无法实现共享。由于信息化建设落后、信息不畅,农村获取信息无优势,导致信息不对称,市场调节的盲目性大,给农民带来了不少的损失。

二、我国农村现代流通体系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流通设施建设,加大政策支持和财政补贴力度

一方面要增加对农村供水、供电、道路、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另一方面加大投入力度,拓宽投资渠道,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投资农村流通领域,尤其是加大对流通设施的投资。在政策上给予更大的支持,加大对农村的各项财政补贴,提高农村建设和生产的积极性。

(二)积极培育多元化的农村现代流通主体和中介服务组织,提高流通的效率,降低流通成本

一方面加快培育农村经纪人、农产品运销专业户和农村各类流通中介组织。鼓励农民、农业系统企业、商业系统企业、农业合作组织、中介组织、国内外物流企业等进入农村流通市场;通过体制创新、资产重组、兼并、联合等方式整合资源,组建大型跨区域作业的农村流通集团,打破地域和行业界限,提高流通效率,规范流通市场秩序,完善物流服务,特别是要尽快培育和发展一批为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提供物流服务的社会化、专业化第三方企业组织,大力培植规模大、实力强的农产品经销商。另一方面要借助官方和民间的市场中介服务组织,提高流通的效率,降低流通成本,加快培育各类行业、专业协会和金融、保险等服务机构。

(三)加强农产品流通信息化建设,强化农村信息市场管理

近几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完善,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首先,政府要加强农村信息网络化建设,建立快速、准确、有效的信息传播网络,建立健全信息收集制度,及时向农民信息;其次,建立信息中介组织,专门从事对农副产品长、中、短期市场信息分析预测工作,适时向农民准确、实用信息。另外,加强农村信息市场的管理,建立有效的监控机制、识别真假信息;最后,还要建立农、工、商市场信息系统,实现市场内部管理的信息化等,为农民提供准确信息和高效、优质、全面的服务。

(四)完善农村市场体系,创新流通方式

第7篇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飞速发展,信息化正融入到我国各个行业中。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最近几年,农村社会的建设步伐在不断地加快,农村的信息化已经成为未来发展的一个主要趋势。所提到的农村信息化主要说的是充分利用和发挥信息技术在农村经济建设和发展过程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使得农村的各种新型资源被有效地开发出来,并且得到科学合理的利用,提升人们在进行农业生产过程中的信息化意识,从而不断加快农业的发展步伐,实现农业经济健康稳定发展的同时,还能全面促进我国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和发展。

1 农村信息化与农业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分析

1.1 农村信息化的发展促进了农业经济增长的速度

农村信息化的发展能够显著促进农业经济的增长速度,主要原因是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能够促进农业生产力的提升和发展,大大提升了农业生产效率。同时,农业技术的发展和农业技术人才的培养也对农村信息化发展提供了良好的人才储备。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先进的科学技术,在生产技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这三个方面占据了决定性的地位,并发挥了决定性的优势作用。因为信息技术独特的信息数据处理能力和传播能力,能够从根本上影响到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同时,信息技术在农村事业中快速的应用也催生了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这对提升生产关系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互联网产业在农村中应用和普及,改变了人们传统的消费方式,对农村现有的商业格局产生了严重的影响,这种冲击具体表现在互联网能够为人们提供更加优质和人性化的特定服务,并且还会对社会分工进行进一步的细化,降低了过去传统交易的成本,扩大了交易的范围。

1.2 农村信息化发展和农业经济的增长是一个相互促进的作用

农村信息化的发展主要是由当地农业经济的发展而决定的,同时,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增长也为农村信息化建设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信息化极大的促进了农业生产力的提升,改变了当地人民群众的思维意识,因此,农村信息化对农业经济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而农村信息化的实现需要按照实际情况,一步一步的进行下去,只有农业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农村信息化的配套建设才能得以顺利的开展下去。而如果本地区的农业经济发展十分滞后,农村信息化建设就缺少了必要的物质支撑,这时进行信息化建设就显得毫无意义。因此,我们可以看出,农业经济的发展高度决定了农村信息化建设的水平,农业经济的不断增长会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农村信息化的深入开展,两者是相互促进,相互发展的一个有机整体。

2 加强农村信息化建设的对策分析

2.1 加强农村网络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随着我国新农村建设步伐不断向前发展,现在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也逐渐走入正轨。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例如像通讯设备、光纤设备以及互联网技术和相应设备逐渐的应用到农村基础事业建设过程中,这就大大促进了农村信息化的发展步伐,但是我们还应该清楚的认识到,农村信息化建设,单单依靠这些设备还是远远不够的,信息化的建设离不开基础网络设施的支撑。鉴于此,各级政府部门和农业主管部门应该对农村地区的基础网络设施的建设和覆盖提高重视,并要积极落实好县、乡和农村网络体系的建设和完善工作,不断强化政府财政的支持力度,对农村地区落后、淘汰的信息网络基础软件和硬件配置及时的进行更新换代,并保证信息交流的通畅。

2.2 加大信息化人才教育培养工作

人才问题是推动农村信息化建设的一个十分关键的环节。作为一个技术要求较高的项目,农村信息化建设过程中,需要一大批具有丰富经验和专业水平精湛的人才队伍,这样才能保证农村信息化建设的质量,充分发挥人的作用。同时,在人才系统引进高水平、具有丰富经验的工作人员之外,还需要对所有参加农村信息化工程的建设人员进行系统和专业的业务培训,对其进行培训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对专业施工人员进行业务和专业知识方面的强化,保证专业操作人员能够更快的适应室农村信息化建设的需求,同时,还要在当农村地区积极的开展农村就信息化宣传和普及工作,积极的尝试让更多的农村群众及时的接触到信息化所带来的种种好处,在促进农业经济增长的同时,显著提升农村的经济的发展步伐。

第8篇

1.缺乏信息开发能力

一方面,我国信息采集渠道及采集点,主要集中在东部及沿海一些比较发达的地区,而相对于河南、东三省,河北部分地区及西部地区的信息资源布置不足。不仅如此,我国信息采集区域十分有限,多在国内地区,和国际发达的信息组织缺少合作,因此无法有效地汲取国际信息资源。另一方面,我国的信息采集的加工、处理办法比较落后,这也严重阻滞了农业信息化的有效运转,导致信息的利用价值进一步缩小。

2.信息资源分散,缺乏实效性

部门之间关于农业信息资源的共享化仍然落后,尤其事关垂直体系间的横向关联更加低下。众所周知,农村农业实现信息化建设的最为关键的决定性因素,在于城乡结构的制度牵制。由于信息来源大部分集中在城市,导致真正意义上掌握农村现状的人很少,有一些即便曾经是农村出身,同样未必可以真正的明晰各个农村地区的现实情况。

3.基础设施建设落后

近些年来,无论是中央亦或是地方政府,在推动城镇信息化建设方面的建设力度一直比较大,相较而言,农村农业的信息化建设往往会出现显著不足。这样一来,直接使得我国大部分农村地区的农业信息化的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由此而衍生出的农业信息化网络及传播系统的建设也会不完善,最终导致农村地区之间的发展不平衡。根据数据显示,现阶段我国农村仍然有九成以上的信息资源还没有形成电子化,计算机应用率十分低。部分农村农村的生产,甚至从未运用计算机。

二、加强农村信息化建设的相关措施

1.建立综合素质强的人才队伍

无论是制度的执行,还是农村建设的战略布局,其落实的主体还是人。农村经济信息化建设必须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建设理念,稳步创设出分层级的信息化教育培训系统。特别要关注、汲取实现农村经济发展及信息化建设所需求的综合性高素质人才,重视为人才的培训工作,这是当下强化农村信息化建设应用水平的决定性因素。对此,应当在要高校、高职院校以及社会中进行农村信息化基础知识的教育与科普工作,以此,逐渐地加强全民的信息化意识,从宏观上推进信息化建设进程的稳步推动。建立优质环境,积极地引进一些国内外出色的科技人才参与到农业信息化的建设中来。一言蔽之,必须要通过切实有力的扎实对策,重点抓好农业信息科技、信息经济、信息管理这三个专业的人才的培养及引进,最终打造一支能够在一线发挥作用的专业人才队伍。值得肯定的是,近些年来,诸如河北地区政府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全省全部的农村中小学利用多种形式接入互联网,使城乡学校共享优质教学资源,并充分发挥远程教育网络和资源的优势,为农村党员干部教育、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和农村文化建设服务。

2.加强农村信息化意识

将农经信息化和农口信息化进行有机结合,将两者围绕农村经济工作展开。每一个农口单位以及市、县都须要按照市农经信息规划的相关目标,给该区域的信息化建设实施总体战略设计,科学定位、协调资源,从最初的重视生产信息逐渐转变成严格控制市场信息;从重视农业内部信息延伸到狠抓经济领域信息;从重视农村地域性信息延伸到全国性信息。以此,不仅给政府在决策时提供一定的参考,而且也可以给企业与农户给予生产经营、科技信息服务,最终达到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现实效果。只有真正的开放思想,提高对农村的信息意识,将对基层进行信息服务是视为政府转变职能与新形势下支农的关键决策。

3.建立健全法律法规系统

我国上一部电子商务法的出台距今已经有整整十年,直至现在,在农村农业的信息化进程中,还没有出台一部专业的法规,这就导致每个地方各占山头,在信息化标准上十分混乱。对此,政府一定要创设一系列健全完善的法规来保证农村信息化的顺利实施与推广。一直以来,政策法规都是规范市场服务及管理的重要基础,现阶段我国的信息安全问题日益严峻,相对的一些不符合时展的法律法规对此没有任何约束力,针对信息化出台的法律能够显著的帮助网络安全管理更加具有实效性,也更加有利于农村农业信息服务市场全面、均衡的平稳发展。首先,在信息上加快立法速度,政府应当适时地制订出一系列科学健全的信息标准,最大程度避免通过行政手段对其展开干预。例如,政府农业信息,须确保在规定时间定期,确保人们得到信息的平等性;第二,提高农村信息化发展的宣传力度、落实与执行农村农业信息标准,协调共享每一个涉及农业部门的信息资源。最后,对信息服务价格实施全面监控,制定相关规范来约束信息单位及负责人。

4.通过多渠道、多手段强化农村信息化建设

农村信息的网络建设属于基础性建设,由于其面对的受众主体集中在政府与农民上,因此具有盈利性差、公益性强的特征。如今,我国已经明确地把农业信息网络建设工作提升到了农村基础性系统的建设内容。这就是必须要求每一层级的政府一定要提供基础投人来推动农村经济信息化。此外,除去政府的基本投入外,更可以通过多渠道筹措资金与用好资金,根据“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最终吸引国内外企业与个体私营业主投资,积极研究农村信息化的融资办法,逐步生成多元化投资格局。

三、结语

第9篇

(一)对农村信息化人才进行培训

在新时期中,人才是推动经济与科技发展的重要资源,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也是如此。要想使农村信息化现状得到真正的改善,首先就要进行人才的培养。在这项工作中,相关部门要做好人才培养计划,聘请有良好工作技能的教师进行实践教学,对于每期的培训工作都要认真对待,学习人员要经过严格考核,考试合格以后才可以上岗工作,对于考核成绩不理想的人员要接受继续培训,直至通过考核,对于三次考试都不及格的人员直接给予辞退。此外,要将眼光放宽,在社会中进行人才的招聘,使有能力者的才能得到充分发挥,扩充人才队伍。

(二)加强对农村经营管理信息化的宣传

在农村,很多人对于进行经营管理信息化的目的与作用并不明确,所以要加强信息宣传,使更多人认识到进行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在进行宣传时,要充分借助媒体的力量,特别是广播、电视、网络、书刊、杂志等,主要介绍世界各地信息化建设的发展趋势、信息化建设知识,及时报道信息化建设工作[2]。各级政府以及相关部门要将农村信息化建设与当地经济建设放在同一位置,在宣传中要加入成功的实例以及取得的重要成果,增强人们的信心,使人们看到进行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

(三)完善信息化建设管理制度

信息化管理实际上就是通过计算机网络技术和先进的软件对农村的生产方式、经营方式以及管理进行整合,并将最新的、最准确的数据信息及时传递给农民,使其能够及时做出相应的反应,以此来提升农村经营管理水平。市农业局要起到带头作用,经营管理科要与信息中心联合进行管理,主要进行全面业务指导,保证网络安全使用,再根据农村经营管理信息化的特点,及时制定与工作相关的规章制度,并根据管理要求制定出相应的管理指标,对农村的经济发展状况进行及时的跟踪与管理。

(四)将国家政策落到实处

在进行农村信息化建设中,要遵守科教兴国的原则,用科技带动经济发展。特别是在新时期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中,主管农村信息化建设的部门要与有关部门进行合作,将国家的有关政策落到实处,实现统筹兼顾,增强资源的使用率与配置率,对于在信息化建设中工作突出的人员或单位要进行表扬,使农村经营管理信息化建设得到有效发展。

(五)实现农村财务信息规范化

现阶段,我国农村在财务信息管理上主要依靠收集报表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然后再将财务数据进行分析汇总,最后再将财务信息进行上报,而在这样的财务信息中经常对生产经营上的最新信息也无法显示,经常出现信息滞后的情况,使财务信息得不到及时管理。针对这种情况,管理部门要将财务管理作用工作核心,在账务处理上实现电算化,在监督管理上实现网络化,在财务状况上实现自动公开化,在农经统计上实现无纸化,在财务报账上实现实时化,在监管查询上实现远程化。只有这样的规范才能对农村财务上的各项指标进行汇总,并为上级部门的决策提供真实可靠的数据信息。

(六)加强农村信息化建设的硬件管理

要进行农村信息化建设首先就要加强硬件管理,在这项工作中,最重要的就是投入大量的资金,相关工作部门要制造各种条件,通过多种途径进行资金的筹集,为农村信息化建设购买各种数据库软件、防止病毒入侵的应用系统、计算机、路由器等设备[3]。以此同时,也要加强对软件的开发,维护软件正常运行,最好软硬件都能得到合理配置的目标,更好的服务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二、结论

第10篇

一、辽宁省农村教育信息化建设现状

随着农村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实施,辽宁省农村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广大师生对教育信息化在农村教育中所起到的作用有了高度的认识。在农村,大多数教师掌握了简单的计算机应用技术,把信息技术整合于所教课程中,有力地促进了教育教学改革,使教学理念、教学管理、教学方法发生了深刻变化。

目前全省已经有3000多所农村中小学安装了卫星接收设备,主要用于接收中央电教馆制作的远程教育教学资源。目前已形成以省、市两级平台为基础、以宽带网和有线电视网络为依托的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平台的基本框架,实现了优质教育资源在全省范围内的共享。

辽宁省于2001年正式开始实施“校校通”工程。现有农村中小学8059所,已建成校园网的学校共有852所,全省校园网覆盖率达到10.57%。2006年,我省农村中小学在加强校园网建设的基础上,又加大了资金投入的力度,为学校配备高性能计算机。目前,我省农村中小学共有计算机150836台,比2005年增加23422台,提高了18.38%,其中486及以下计算机减少3925台,586计算机增加5805台,686及以上计算机增加21542台,这充分表明我省农村计算机不只是数量在增加,更重要的是计算机的性能有了更大的提高。

二、辽宁省农村教育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1.滞后的教育观念制约着农村教育信息化的发展

因为“意识是行为的先导”,所以观念问题是农村教育信息化的最大制约因素。当前,广大农村中小学校“以考试成败论英雄”、“一支粉笔一张嘴,一块黑板讲一天”的现象仍旧普遍存在,很多教师和教育管理人员对教育信息化认识不足。当问道“你们学校在教育信息化方面都有哪些举措”时,大部分教师会说他们拥有多少台计算机、有哪些设备等,却很少提及怎么用。虽然一些农村的中小学已经完成了建机房、购设备、布网线等硬件建设,但缺乏与之相匹配的新型教学模式。有的教师仍然沿用“满堂灌、死记硬背”的教学方式,不能使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有效融合在一起。有的甚至通过播放下载的“同步课堂”或“优秀实例课”来代替自己的教学,从“人灌”走到了“电灌”的另一极端。这是我省部分地区农村教育信息化始终处在“打字练习”和“学科课堂演示辅助教学”的低级阶段的症结所在。

2.信息设备利用率低,未能实现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真正整合

目前各农村中小学的现代教育信息技术设备数量虽然在逐渐增加,但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师资队伍的相对薄弱,造成设备使用率很低。学校学生上微机课,每周只有一节。教师课堂教学主要采取信息技术为主的课堂演示型教学模式,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其学习的主动性得不到充分体现,基于网络资源的自主性学习、协作学习那更谈不上了。对于运用,是以教师操作为主,学生观看屏幕(与电脑相连的电视屏幕)的教学形式,其强大的网络功能、超文本功能和交互式功能尚未得到合理开发;一些学校投资近万元的资金,只能供领导或个别教师作为一般上网服务使用,没有在教学发挥应有的作用。有的学校学生机之间虽然相连,但不能与因特网构成一个网络共享资源系统。这些都表明信息技术的应用还远远没有发挥它独特的魅力,还需要提高其效能。

3.师资问题:短缺而薄弱

队伍问题、人才问题是严重影响农村教育信息化进程的最大难题,也是短时间难以解决的最大难题。农村学校由于环境、待遇等方面的因素,在引进人才方面受到制约,尤其是信息技术方面的专业人才更是寥若晨星。

三、辽宁省农村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对策

1.加强农村教育信息化观念建设

观念层面的变革应当成为我省当前农村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首要任务。全社会、各级教育部门、农村中小学校长、教师以及学生都必须充分认识自己肩负的重要历史使命,充分认识农村教育信息化是促进我省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大事、是尽快改变农村教育落后面貌的好事、是迫在眉睫的急事。把教育信息化建设作为促进我省农村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手段和战略选择,切实加快发展我省农村教育信息化建设步伐,努力缩小同发达地区的距离。

2.师资到位

教育信息化首先是人的信息化,师资培训是教育信息化的当务之急首先,对教师进行教育观念及心理疏导方面的培训,使他们真正认识到教育信息化对国家、对学生、对教师职业发展的重要意义,消除他们对计算机的畏惧心理,把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操作作为现代合格教师的标准之一。

其次,要设计科学的培训内容。培训内容应涉及现代教育理论、教育观念、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与技能方法、教学软件的设计与制作、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原理、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法、信息伦理和道德修养等。

第11篇

笔者通过调查后认为造成以上不良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高层次专业信息技术人才匮乏。农村中学基本没有具备教育信息技术化建设综合能力的专业人才,信息技术课教师严重缺乏,一般教师也不具备教学课件的开发能力。农村初中信息技术教师从来没有大量补充过,尤其是高层次专职信息技术教师,个别学校的信息老师大多是“自学成才”型的,对信息技术只是略知皮毛。

(2)教师培训力度欠缺 ,部分教师思想认识不到位。由于条件的限制,农村中学教师参加信息技术培训的机会很少甚至几年才有一次,当地相应的培训机构也缺乏,其次农村中学部分老教师对信息技术几乎全然不知,也不愿意学习了,即使按要求规定要学。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也是流于形式,效果甚微。特别是一大批以前从未接触过电脑但过去为教育事业立下汗马功劳的老教师,他们即将退休,知识层次也极其有限,面对复杂的信息技术也不愿意再动脑经学习了,认为再干几年就退休了。

(3)部分农村初中学校领导认识不到位,校园文化氛围淡薄。谈起教育信息化建设,很多农村初中学校领导认为这是信息技术课教师的事情,认为就是信息技术教师上几节信息技术课或应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上几节课就表示教育信息化了。

鉴于以上原因本人认为解决农村初中教育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我认为应该采取以下几个方面的措施:

(1)针对部分农村中学信息技术教师严重不足,而其它科目教师富余的情况。一方面农村中学应该在教育局的领导下每年从专科以上师范类毕业生和已取得教师资格的非师范类本科以上毕业生中,择优选拔教师,缓解农村中学教师“学科结构性失衡”问题。另一方面按照农村初中学科教师配备标准,对农村初中部分学科富余教师分流到小学任教。

(2)加强农村初中教师现代信息技术技能的培训。加强农村初中教师现代信息技术技能的培训,要从内容、方法、培训形式等多方面着手,要以计算机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操作,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基础理论与多媒体课件的使用,计算机网络应用等模块为主,注重教师的能力培训。首先,要充分发挥教师“参与式”远程教育培培训模式,每个农村初级中学教师都要积极参加“国培计划”――云南省农村骨干教师培训项目。其次农村中学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充分利用本校的资源,制订适合本校教师特征的培训体系如以学校骨干教师为依托,开展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教学的整合的展示研讨活动,带动教师运用信息技术的整体水平.

第12篇

关键词:信息化;农业经济管理;信息数据库;示范基地

1引言

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对传统农业经济管理方式产生了一定影响,导致传统农业经济管理方式难以适应现阶段农业经济管理的需求。伴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成为了社会发展的趋势,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降低工作强度,增强农业经济管理效果。

2农业经济信息化管理中存在的不足

2.1网络基础设施不健全

在农业经济建设过程中,信息化管理依赖网络基础设施。基层政府资金缺乏,对网络基础设施的重视程度不足。现有的网络基础设施更多的是为了人们日常通讯的需求,难以满足信息化建设的需要,目前农业信息化管理在基层的应用比较缓慢。

2.2高素质人才紧缺

农业经济信息化建设工作中,信息的采集、分析需要专业人员来完成。但是我国农业经济不发达,现阶段依旧存在传统的家庭式小规模经营,缺少信息化管理的环境,并且很多具备相关工作经验的人才不愿从事农业管理行业,造成高素质人才紧缺。

2.3农业经济信息化建设的认识不足

农业经济信息化管理在农村地区存在认识上的不足,基层领导欠缺对信息化建设的正确理解,在推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存在误区。农业生产人员文化程度不高,并不清楚信息化与农业经济管理之间的关系。

2.4农业管理体系不完整

农业经济信息化管理建设过程中,缺少相对应的管理部门,在农业生产建设过程中,并不能有效提高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技术的应用,导致管理工作与实际存在一定的脱节,影响到农业经济的发展。

3提升信息化在农业经济管理中的应用策略

3.1加强网络基础设施建设

基层政府需要加强网络等基础设施的建设,有效提高信息化在农业经济管理中的应用。通过大规模网络基础设施的搭建,有利于信息化技术的应用,解决农业经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网络基础设施的建设,方便了农民的日常网络需求,尤其是专门用于农业经济发展的网络建设,为信息化管理打下了坚实基础。在基层网络建设过程中,需要构建完善的通讯体系,对通讯设施建设加大投入,实现农村地区网络的全覆盖。搭建完善的农业发展平台,实现对农作物的生产、销售等一体化农业经济管理。加强网络基础设施的建设,促进农村经济发展,让农村村民享受到农业经济信息化管理带来的好处,提高农民收益。现阶段互联网技术迅速普及,带动电商行业的发展,村民有效借助互联网平台,实现农产品的销售与运输,给农户带来了收入,促进农村地区经济的发展。基层政府需要优先保障农村地区的网络建设,给予农民农业经济发展相应的政策扶持。

3.2注重农业人才队伍培养

农村经济信息化建设工作的开展,需要相对应的人才支持,为改善现阶段我国农业经济信息化管理中存在的不足,注重人才队伍的培养。人才队伍建设工作的开展,可以吸引更多优质人才,还可以加强对现有工作人员的培养,让他们能够适应现代化信息化农业的发展潮流。基层政府为加强对人才的管理,可以使用一定的政府补贴、提供高薪的方式来留住人才,解决农业经济信息化管理中的重要一环。在人才队伍建设过程中,加大对基层工作人员的投入,定期开展培训,提高工作人员的自身素质,熟练使用网络信息化管理技术,增加农户的收入。例如:政府部门为提高农村地区农户的基本技能,开展多种形式的培训工作,帮助农民掌握一定的科学知识,提高工作效率。工作人员采用农业知识进乡村、信息技术进大棚的方式来增强农村人员的技能,帮助农户适应现代化农业的需求。

3.3提高对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的重视

由于农村地区地理位置偏僻,获取信息的途径较少,农民对于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存在误区。为加强农业建设,需要加大宣传力度,改变农村地区农户的思想观念,让他们正确认识农业经济管理的重要性。推动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可以实现农村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为地区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吸引更多的优质人才来建设农村。加强群众的宣传学习,需要相关工作人员扩大宣传力度,使用农户可以接受的方式来达到宣传目的。宣传人员应使用优秀案例,帮助农户理解农业经济管理的重要作用。现阶段信息化建设工作不断提高,农村具有巨大发展潜力和开阔的应用前景,需要更多的人们参与到农村地区建设中来。基层政府应该加强对农村地区的宣传力度,普及最新的政策方针,提高农户的收入,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加强现代化建设,将农村地区建设推上新的台阶。

3.4完善农业经济管理体系

在农业生产中,通过信息化建设的应用,可以更好地帮助农民增产增收,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管理人员需要注重农村经济信息化管理服务体系的完善,改变传统的服务方式,在基层建立专业的服务部门,立足于农村地区经济建设,帮助农户解决生活问题,尤其是农业生产问题。通过农业部门的建立,更好地服务于农民,为农户解决更多的疑难问题,切实提高地区农业发展。针对农村农产品销售困难等问题,可以使用淘宝、拼多多网络电商平台,解决农产品销售渠道的问题。为提高农村地区农作物、农产品的经济效益,注重品牌化建设,有效利用知乎、微博等媒体,让更多的人认识到农村地区一些较好的农产品。为加强农村地区的经济建设,需要对服务模式进行有效升级,综合为农户服务。完善农业经济管理体系,需要注重与农户的沟通,使用线上线下两种方式,解决农户的疑难问题。开设专门的对外窗口,整合优势资源,加强农村地区经济建设工作,实现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

第13篇

关键词:建设;农村;科技;信息化

二十一世纪是社会高度信息化、经济高度知识化的时代,实施农业科技信息化是我国农业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和推动新的农业科技革命的重大举措。“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只有在广大农村全面普及科技知识,提高农村和农业科技水平,增强农民科技意识,使科学技术成果有效地得以转化,从而增加粮食单产和质量,提升农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实现农业增效、农民致富,从而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但是,如何才能有效地将科技知识输送到农业生产第一线,也就是如何通过信息化这一载体的有效实施,全面加强农村科技工作,推动农村迅速奔小康,这是农村面临的首要问题。“农村要致富,先修科技信息路”。加强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推动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建立健全,对持续稳定地增加农民收入具有重要意义。几年来,全国许多地区在实施农村科技信息化工作上进行了有效探索,在科技服务、示范、推广网络建设和解决农村科技下乡入户问题上进行了大胆尝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就如何作好农村科技信息化工作与大家进行探讨和交流。

一、什么是农村科技信息化?

农村科技信息化是农村经济、社会事业发展全过程的科技化、信息化,是以信息技术作为支撑装备现代农村产业,以数字农村作为核心和主要表现形式支持农村经营管理,以信息科技服务体系作为依托更有效、更合理地开发利用各种农业资源,提升农村的现代化水平,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科技为农村各项事业的发展、腾飞注入了活力,提供了动力,信息化为科技插上了翅膀,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技术保障、智力支持和快捷、畅通的信息高速路。

二、如何建设农村科技信息化?

信息化对农村来说,是一项全新工作,如何把握机遇,因势利导发展农村科技信息化,进而形成农村经济发展的后发优势。

首先,加强领导优化环境。

农村科技信息化体系建设是一项需要行政推动和全社会参与的系统工程,只有举全社会之力才能实现建设目标。将“农村科技信息化体系建设”列入经济建设大事之一;加强领导,创新机制,优化环境。

其次,以农村科技信息化为核心,打造科技综合服务体系。

通过几年来一些地区的实践我们体会到,铺架产学研合作之路,提升农村科技信息服务档次,必须建立健全科技服务网络及功能完善的科技示范网络,才能实现技术到位、示范到位、推广到位;只有科技信息真正落实到生产第一线并发挥典型引路的作用,才是科普和成果转化最有效的途径。按照“围绕财源抓经济、突出项目求发展”的指导思想,我们以经济建设为核心,以科技进千家万户为重点,打造科技综合服务体系,大力实施“科教兴农”战略。

再次,利用信息网络技术全面实现农村科技信息化。

要想真正长期持续、稳定有效地将科技信息输入农村,只有实现农村信息化,才能满足农民的信息需求,从而实现农村经济跨越式发展。

1.科技信息网络基础条件的建设

一是硬件建设。首先建设信息网络平台。各涉农部门及乡镇与县、市信息网络平台的连通,使农村科技信息化具备硬件基础,使农民长期获得农业科技信息的渠道得以拓宽,农业科技的作用才能得到更好的发挥。

二是应用软件。开发科技成果推广网、电子政务网站、信息数字化管理通用系统软件、信息网络内部的网络通讯系统、信息数据库系统等。

三是网络连接。实现省、市及各级行政部门政务信息网络平台,横向联接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所、中小学校,下联各乡镇,外联互联网的广域网络,实现政务信息网、国际互联网、内部城域网络相互融合、“三网合一”的信息网络。

四是农村科技信息网络平台内容。农村科技信息网络平台建设,从科技信息指标体系标准化、科技信息系统开发标准化两方面入手,解决科技信息系统的数据和信息的兼容与共享,模块划分、系统安全、数据校验及出错处理等过程和方法的规定。

2.农村科技信息网络要实现的目标

农业科技信息化工作主要是以搭建完成的信息网络平台为网络基础,建立农业产供销信息平台、农业科技信息平台、农业专家系统、农业服务热线、农业管理信息系统平台以及农业预测预报系统,同时建立农田基本信息数据库系统,组成农业科技信息网络工程的主体框架。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在传统的农业生产基础上形成各技术部门的统一服务平台。

3.农村科技信息网络建设的具体内容

3.1农业信息网络系统

这是农业信息化建设的一项主要工作,系统内部的各乡镇、村屯、农场生产队,可以在网络内部实现远程查询,田间肥力、墒情、苗情、杂草及病虫害监测,从而促进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

3.2农业信息化中心平台

平台的主要功能是各种系统软件的服务器,通过认可协议对系统进行查询,对专家系统进行咨询,以及各种数据库的建设。

3.3农田基本信息数据库系统

数据库是农田地理信息系统的基础,数据来源于地理背景、本地调查、实时农田采集、以及经济的数据。

3.4农业产供销信息平台。为农民提供农产品的产供销信息。

3.5农业科技信息平台。为农民提供科技方面的相关信息。

3.6农业管理信息系统平台。

3.7农业预测预报系统。实现农业生产、销售,农业生产资料等信息的预测和预报。

3.8乡镇、村屯终端。在农民集中的乡镇、农场设立一个电子触摸设备,让农民免费得到信息;同时为无力购买计算机的农民设立电子查询室。在每个村屯至少设立一个信息点,配备一名信息员、一台计算机以及相关的配套设备,对每个信息员进行专业的技术培训,使信息员承担信息收集和信息传达的双重任务,让农业信息化工程真正的为农业生产发挥作用。

4.农村科技信息网络建设实施的制约因素

农村科技信息网络建设存在着一定的制约因素:一是由于资金不足因素,乡镇通村入户及相应配套设施还无法解决;二是农村科技人员的科技水平和计算机网络技术尚待进一步提高;三是须对农村信息化工作进行必要的整合,减少重复投入造成的浪费;四是农民的科技培训具有长期性和必要性的特点。

目前,要想方设法筹措资金的同时,进行工程建设。在解决村屯终端及入户问题上,优先发展有条件的村屯及种植大户,可由财政实行先投后收、给一定补贴刺激的鼓励政策,使工程逐步得以实施。

通过保障体系及网络的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相互发展,农村科技信息化从内容、到实质必将得到迅猛的发展,实现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农民将增收,农民生活必将得到极大的改善,农村必将会快速奔向小康社会。

参考文献

[1]积极探索农村信息化建设特色之路.湖北省科技厅.

第14篇

关键词:农村经营管理;三农

目前农经信息化建设总体上仍处于起步阶段,与农业其他领域信息化相比发展相对滞后,难以满足农民群众需要和现代农业发展要求。为全面贯彻落实农业部《全国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十二五”规划》,切实推进农经信息化建设,现提出以下意见。

1 充分认识推进农村经营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在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大背景下,推进农村经营管理信息化,是实现农经事业科学发展的大势所趋,是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重要抓手。当前,我国农村社会正在发生重大变化,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加速发育,社会利益关系深刻调整,农民群众诉求不断提高,对农村经营管理工作提出了新要求,也带来了新机遇。推进农经信息化,是改善农经服务,创新农业经营体制机制,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加强农经管理,维护集体和农民权益,促进农村社会管理创新的迫切需要;是创新农经工作方式,提高农经工作科学化水平的客观要求。

2 推进农村经营管理信息化的主要措施

(1)认真搞好建设规划。紧紧围绕“三农”中心任务、农经重点工作和农民群众紧迫需要,搞好顶层设计。研究制定全国农经信息化发展规划。各地要结合实际,对本地区农经信息化建设进行总体布局,实行分类指导、分层建设、分步实施。注重信息系统和资源整合,抓紧构建综合业务平台。

(2)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各级农业部门要把农经信息化建设作为农业农村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内容,纳入“金农工程”二期,充分利用综合性平台,推进农经信息化建设。在业务经费和项目资金安排上向农经信息化倾斜,补充和更新农经信息技术装备。加强农经数据共享平台建设,加快农经业务数据库开发,促进数据集成与共享。依托互联网或政府专网,推进农经综合服务网站、网页建设,构建多层次、多形式的农经综合服务网络平台,加快形成农经信息网络群。

(3)重视信息开发应用。加强县乡信息数据采集和初加工整理工作,抓紧健全农经信息采集、处理、和应用管理等方面的技术标准、业务流程和工作规范,实现农经信息采集的标准化、规范化,保证基础数据和信息采集的及时、准确。加强与网络运营企业的合作,积极探索“一站式”、“一网式”服务,充分利用“12316”、手机短信、网络对话和视频交流等手段,多渠道、多形式推进农经信息公开。开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信息化建设试点,鼓励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推广应用财务会计管理系统。积极开发农产品产销信息资源,鼓励和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电子商务,推进农业生产经营信息化。

(4)加强农经业务规范化建设。农经业务标准化、规范化和制度化是农经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基本依据。要认真梳理农经各项业务,健全工作制度,规范业务流程。抓紧制定并推广使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合同示范文本,研究制定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办法,规范土地承包管理业务流程。抓紧健全一事一议筹资筹劳办法,完善财政奖补制度,健全农民负担审核制度,把延伸监管领域各项工作制度化。全面落实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会计制度,逐步建立健全合作社社务管理、成员账户管理、生产记录管理制度,完善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申报认定和运行监测程序,规范指导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业务流程。

(5)因地制宜稳步推进。各级农业部门要根据自身实际,充分利用已有信息技术条件,有计划、有组织地推进农经信息化。尚未开发或者应用农经业务系统的地方,要以县乡两级为重点抓紧试点试验,逐步推开。已经搞了试点的地方,要总结经验,尽快铺开;已经全面开展的地方,要创造条件升级改造。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围绕信息共享、互联互通、政务财务公开,进一步整合业务系统和信息资源,加快开发建立农经综合业务平台,探索农经信息网上公开、在线服务。

3 切实加强农村经营管理信息化建设的组织领导

(1)加强组织领导。各级农业部门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把农经信息化建设纳入农业农村信息化建设的总体布局和项目建设规划,摆上重要议程。各地农业部门主要领导要重视,分管领导要支持,积极谋划农经信息化工作。要加强调查研究,总结交流经验,加大宣传力度,努力营造农经信息化建设的良好社会氛围。高度重视信息网络安全,依法运行、依法监管。

第15篇

关键词:新农村信息化建设;信息化建设模式;AHP

中图分类号:F320.3 文献标识码:A DOI 编码:10.3969/j.issn.1006-6500.2016.12.028

Information-Building and Evaluation System of the New Rural in North of Jiangsu

WANG Dong

(Xuzhou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Xuzhou, Jiangsu 221008,China)

Abstract: In this paper, the theoretical knowledge of the use of information, the use of qualitative analysis, quantitative calculation and analysis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On this basis, new North Jiangsu information construction in rural areas model was proposed, the North Jiangsu rural informatization construction of new evaluation indicators were refined and the northern Jiangsu area of new construction of rural information evaluation system was established. The use of systematic analysis of the ideas, AHP, experts points as well as the composite index scoring method for north of Jiangsu, created a new measur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 rural areas of the evaluation methods which was suitable for the north of Jiangsu and provided a basis for the government to develop new rural areas.

Key words: information construction in new rural areas; information technology model; AHP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庞大的系统工程,加强我国农村信息化建设是繁荣农村经济的重要途径[1]。 “十三五”期间,苏北的农村扶贫开发面临着难得的历史机遇,同时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苏北农村处于经济相对比较落后的环境之中。社会发展程度低和信息化建设水平相对落后,提高苏北农村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必须依赖于农村信息化的建设。苏北新农村信息化建设的主要目的就是通过信息化建设,改善目前信息化服务落后的现状,使得贫困地区人口可以享受到现代技术的发展,及时接收先进的思想与理念[2]。对于江苏省而言,特别是苏北的新农村建设信息化是加快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苏北的新农村建设对于改善苏北地区的落后现状,带动苏北的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1 苏北地区农村信息化建设现状分析

随着新农村建设进程的加快,苏北地区的农村信息化水平也在逐步提高,但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仍然有一些问题存在。

(1)苏北农村地域广阔,人口众多,但集中化程度较低,且分布比较分散,这使得苏北农村信息化建设缺乏统筹安排,难以实现统一布局和管理,使得信息化建设缺乏后劲。

(2)苏北新农村信息化建设重复建设现象较为突出。江苏省内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导致发达地区率先进行新农村信息化建设,而苏北地区进行新农村信息化建设的步伐缓慢,同时苏北内部的经济发展水平也不平衡,同时在进行信息化建设过程中进展不一致,缺乏统一规划,造成基础设施的重复建设,资金浪费。

(3)苏北农村信息化建设缺乏目标性,信息化程度较低。苏北在新农村信息化建设过程由于缺乏资金与技术,使得很多地方的农村信息化建设缺乏指导,目标不明确,且技术含量较低。

(4)苏北农村信息化建设存在“信息孤岛”现象。苏北各市在建设信息化过程中,缺乏信息和资源共享,影响了农村信息化功能的最大化发挥。

2 苏北新农村信息化建设评价体系研究

2.1 新农村信息化建设评价体系的指标选择

结合苏北地区新农村信息化的特点、信息经济的测度理论及相关领域指标体系的研究,根据国家信息化体系六要素(信息资源、信息基础设施、信息技术、信息产业、信息人才、信息化环境)和对农村信息化建设的总体分析[3-4],并充分考虑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本文界定了农村信息化水平测度评价指标体系的总体框架,并从这六个方面摄取了具体的评价指标。本文采用“综合指数法”对苏北新农村信息化效果测度评价分析[5]。通过比较分析苏北新农村信息化发展水平的“综合指数”和“子项指数”,来对信息化建设进行评价。通过专家打分法得出了新农村信息化建设评价指标的权重,具体权重及指标见表1。

2.2 苏北新农村信息化建设评价结果分析

本文在选取指标的基础上通过苏北各市统计年鉴及农业信息化相关统计资料,选取苏北五市2014年的各项指标数据,从而计算苏北各个城市的综合指数,具体结果见表2。从表2中可以看出。农村信息资源方面,淮安得分最高,宿迁得分最低。这说明淮安在广播电视覆盖率以及农村互联网发展方面相较而言要更快一些,而盐城、宿迁、连云港则需要进一步加强。盐城在农村信息基础设施方面优势最为明显,徐州次之,宿迁的基础设施建设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徐州在农业信息技术应用、农业信息产业、农村信息人才、农村信息化环境方面有较明显的优势,淮安在农业信息人才和环境方面较弱,盐城的农业信息产业发展稍弱。但宿迁在这些方面表现均不理想。

根据结果,苏北五市的信息化建设综合总指数的排名为:徐州,连云港,盐城,淮安,宿迁。

3 提高苏北农村信息化水平的对策建议

苏北农村信息化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发展相对滞后。这种状况已成为苏北农村经济发展的制约。为实现苏北农村地区信息体系水平的提高和缩小城乡差别以及全社会信息化建设,根据前文对苏北新农村信息化建设的体系评价,现提出以下建议。

3.1 加强组织领导和统筹规划

苏北地区要把农村信息化建设放在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地位,强化政策引导和协调指导工作,将农村信息化建设落到实处[6]。尤其是要结合苏北的地区特点,结合当前农村信息化的发展现状和问题,完善信息化建设的各个环节的相关制度标准,全面推进农村信息化。

3.2 强化农村信息资源的整合和共享

新农村信息化建设的核心是统筹整合涉农资源和信息,因此要加强涉农信息的共享和整合,强化统筹规划。此外,需要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鼓励和推动不同地区间的涉农信息共享[7]。推动农村信息建设的标准化和规范化,为信息资源的共享降低制度障碍,提高信息采集和共享的效率。

3.3 加强资金投入和政策扶持

要进一步加大对苏北农村信息化建设的资金投入和政策扶持,以政府资金投入为主导,加大优惠政策扶持力度[8]。政府投入不仅仅要关注于硬件基础设施的建设,更需要加大信息化建设的软环境建设。因此,应充分发挥苏北农村和农业管理部门在信息体系建设中的主导作用,提高各部门的积极性。

3.4 提高信息共享效率,降低信息成本

农民所需的涉农信息涉及科技、教育、气象、水利等多个方面,这对农村信息化建设的综合性和效率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要通过建立农村信息化网站、加强农村信息服务体系建设来提高信息共享效率[9]。同时鼓励农业中介组织、大的涉农企业集团以及相关的民营企业结合自己的服务对象和业务,开设特色化的农业信息化网站,降低信息搜集成本。

3.5 提升苏北农村信息化人才的教育水平

人才是农村信息化的关键,要促进信息化水平的提高,就需要一大批懂技术、会应用的信息化人才。苏北农村信息化人才培养有以下途径:一是加强高水平人才培养力度,鼓励地方院校开设相关专业,培养专门人才;二是加强对农村信息化的普及教育,逐步培养一支适应农村信息化发展的农村专业技术队伍[10]。同时还应积极组建成由农民、农业技术人员、市场信息员等相关方面构成的信息服务队伍,以便及时获取和传递信息。

3.6 加强对苏北农民的智力支持

苏北农村中大多数有知识和能力的青壮年都外出打工,留守农村的农民文化水平普遍偏低,信息化意识不强,缺乏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因此,需要加大对农民的培训力度,在有条件的地区设立农民信息技术培训基金,明确培训的重点对象,以点带面,逐渐扩大培训对象范围。建设农村信息化培训中心,强化师资力量,加强农民信息化应用水平。

参考文献:

[1]梅方权.当代农业信息科学技术的发展与中国的对策[J].农业科研经济管理,2003 (1):4-9.

[2]杨晓红.农业信息化建设的思考[J].上海农业科技,2003 (2):5-7.

[3]类淑霞,张士运.北京市农业现代化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J].天津农业科学,2015(1):41-47.

[4]荣丽丽.山东省新农村信息化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及实证研究[J].经济与管理评论,2015(6):135-140.

[5]张振国,李彦超.农业信息化及其指标评述[J],河北工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17-19.

[6]周跃锋,丁旺旺,齐鑫,等.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法的农村信息化指标体系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0,21(8):20-22.

[7]王铁民,胡伟.农业信息化是农业发展的战略选择[J].天津农业科学,2005,11(2):62-64.

[8]任维哲.新农村增长方式的可行路径[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6(6):43-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