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高考语文教学设计范文

高考语文教学设计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高考语文教学设计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高考语文教学设计

第1篇

关键词:自动化生产线;教学方法;电机与电气控制;PLC;课程设计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2-0027-02

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设置的培养目标是:面向工业企业生产现场,电气控制系统制造公司、机电设备制造公司、机电设备、电气设备、工控设备制造公司或公司、科技开发公司,培养适应社会需要,全面发展,适应本专业相对应职业岗位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主要岗位群定位是自动化设备安装员、自动化设备调试员、中高级维修电工等,本专业有五个主干学科:电气工程、电子工程、机械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控制科学与工程,都是为了岗位需要设置的专业知识。其中《自动化生产线安装与调试》作为一门核心专业课在第四学期进行了贯穿和综合。

1自动化生产线的课程设置

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培养能力有:识图绘图能力、机电安装调试维修能力、电控系统调试检修能力、自动线调试维护能力、机电设备管理能力及机电产品营销能力等。《自动化生产线安装与调试》前序课程有PLC技术、传感器技术、电机与控制,后序课程有机床维修等。在我们所要实现的教学目标中知识目标涉及到:机械手工作原理、握机械手控制原理、机械手气动原理、熟悉安全操作规程;能力目标有:对已安装的机械手机械部件进行测量;对机械手的气路进行基本调试;根据故障现象判断故障部位;检查分析、找到故障点并分析解决故障;遵守安全操作规程;素质目标有严谨的职业态度、规范的操作习惯、创新精神、团结协作精神、自主学习精神及沟通能力。

此核心课程以项目驱动教学开展课程教学,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以具体自动化生产线为载体,融合认知、安装、调试和检测等内容,实现教、学、做、评一体化教学,突出课程的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以学生为主体,采取多样化教学方法。以自动化设备改造为工作过程,涉及电路图分析、电气图设计、程序设计、设备组装、设备运行调试、设备检测、设备维护等行动领域,设置六个学习情境:零配件拆装、传感器检测、气路检测、异步电机检测、步进电机检测、整体检测调试,分成20个任务。

项目一:供料站的安装,有机械拆装、气路拆装、电器拆装三个任务;项目二:加工站的安装,设计任务有加工站组装、光电传感器检测、限位传感器检测三个任务;项目三:装配站的安装,设计任务有装配站组装、电磁阀检测、气缸检测三个任务;项目四 :分拣站的安装,设计任务有分拣站组装、传送带的检测、异步电机的检测、变频器的检测四个任务;项目五:输送站的安装,设计任务有输送站组装、光纤传感器检测、机械手检测、步进电机的检测、溜板检测四个任务;项目六:整体运行调试,有PLC控制网络构建、程序编写、综合调试三个任务。

2自动化生产线的教学方法与评价设计

2.1教学方法。

(1)讲授法:讲解项目任务,传授项目任务相关的知识点,针对学生实施过程中出现的不足进行知识点的说明。

(2)现场教学法:在符合生产要求的工作环境中进行操作技能和维修应用能力实践,提高职业氛围,在工作过程中提升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素养和岗位适应能力。

(3)任务驱动法:将教学过程融入项目任务中,让学生自主讨论分析实施,学生在工作过程中得到知识。

(4)小组讨论法:学生每六~八人为一个小组,小组讨论分析,讨论解决,分工协作完成项目任务。

六步教学实施:明确任务、讨论分析、制定方案、检测故障、检验效果、总结分析。老师交代目标,注意观察和记录小组对现象分析情况,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对跟主题分析偏离太远的小组予以引导,让学生自行摸索,在后期对学生可能会引起事故或损坏设备和工具的异常操作给予纠正,最后老师组织小组进行故障排除工作汇报,互评,并对每组进行考核评价,再引导学生自行总结。

2.2评价设计。

课程采用过程考核与期终考核相结合、企业考核与校内项目考核相结合、教师考核与学生考核相结合的多元化考核方式,利于理论联系实际,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创新和思考,更督促他们到实际中去发现和改进,去寻找合适自己的项目和课题。

课程考核为:校内项目,企业,综合实训三大类。当堂课的考核有:教师考核、小组互评、小组自评;教师考核内容为五项:任务分析情况,实施方案制定,任务完成质量、分工协作精神、故障检测手段、安全操作规范、小组总结。

和很多专业课一样,多种教学方法和全面的评价方案,有效保证了教学效果。

3相关课教学

3.1电机与电气控制的教学。

本课程以发电机为主题,以工作任务为导向,以工厂实用型电气控制系统设计、安装、调试与维护情景教学为主线贯穿全课程,用实物进行直观性教学,使学生感性认识强,理性认识够。

典型的教学任务有三相异步电动机全压启动、三相异步电动机长动控制、三相异步电动机正反转控制、三相异步电动机延时启动控制(或三相异步电动机Y-降压启动)、机械手控制等。

课程特色是学生充分利用所学知识、网络资源、闲瑕时间作为期三个月的“继电控制课程设计”。任务书要求能够根据功能要求选择个元器件的类型及其型号;了解个元器件的工作原理和使用方法;把各元器件连接起来实现本课程设计的要求。设计内容和要求:两台电动机都存在重载启动的可能,任何一级传送带停止工作时,其他传送带都必须停止工作,控制线路有必要的保护环节,有故障报警装置。课程设计书要有课题介绍、题目、摘要、总体方案设计、设计目的、控制要求、设计要求、 硬件选型、主电路原理图的设计、 控制电路原理图的设计、重载保护电路设计、欠压保护电路设计、总结。

3.2PLC教学。

PLC是可编程序逻辑控制器(Programmable Logic Controller)的简称,早期是一种开关逻辑控制装置,随着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的发展,其控制核心采用微处理器,功能有了极大扩展,除了最广泛的取代传统的继电器-接触器控制的开关量逻辑控制外,还有过程控制,数据处理,通信联网与显示打印,PLC接口采用光电隔离,实现了PLC的内部电路与外部电路的电气隔离,减小了电磁干扰。

PLC有5种编程语言:

(1)顺序功能图(SFC)。

顺序功能图常用来编制顺序控制类程序,包含步、动作、转换三个要素。顺序功能编程法是将一个复杂的控制过程分解为小的工作状态,这些状态按顺序连接组合成整体的控制程序。

(2)梯形图(LD)。

梯形图沿袭了继电器控制电路的形式,是在常用的继电器、接触器逻辑控制基础上简化了符号演变而来的,形象、直观、实用,电气技术人员容易接受,要求用带CRT屏幕显示的图形编程器才能输入图形符号,是目前用得最多的一种PLC编程语言。

(3)功能块图(FBD)。

功能图编程语言是用逻辑功能符号组成的功能块来表达命令的图形语言,与数字电路中的逻辑图一样,极易表现条件与结果之间的逻辑功能。

(4)指令表(IL)。

采用经济便携的编程器将程序输入到可编程控制器就用指令表,使用的指令语句类似微机中的汇编语言。指令表程序较难阅读,其中的逻辑关系很难一眼看出,所以在设计时一般使用梯形图语言。如果使用手持式编程器,必须将梯形图转换成指令表后再写入PLC,在用户程序存储器中,指令按步序号顺序排列。

(5)结构文本(ST)是文字语言。

编程语言的学习是PLC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中间加以不同的应用实例:顺序控制电路、常闭触点输入信号的处理,使用多个定时器接力定时的时序控制电路、三相异步电动机正反转控制电路、钻床刀架运动控制系统的设计,LED数码管显示设计,还经常根据继电器电路图设计梯形图。

增加的学习情境还常有如下任务:洗手间的冲水清洗控制、进库物品的统计、竞赛抢答器装置设计、彩灯或喷泉PLC控制;寻找数组最大值并求和运算、电热水炉温度控制等。

3.3单片机。

单片微型计算机就是将CPU、RAM、ROM、定时/计数器和多种接口都集成到一块集成电路芯片上的微型计算机。用于示波器、报警系统、移动电话、彩电等日常方面,在智能仪器仪表、工业控制、家用电器、计算机网络和通信领域、医用设备领域、工商,金融,科研、教育,国防航空航天等领域也都有广泛应用。

数据大都在单片机内部传送,运行速度快,抗干扰能力强,可靠性高,微型单片化集成了如看门狗、AD/DA等更多的其它资源。教学内容以80C51为核心讲授单片机的的引脚、存储器组织结构、典型语句,以实例应用为线索:单灯受控闪烁、P1口外接8只LED发光二极管模拟彩灯、单片机做加、减、乘、除运算等项目。各子任务都作硬件电路及工作原理分析、主程序流程图设计、源程序的编辑、编译、下载、单片机的I/O接口分配及连接。

教学采用ISP-4单片机实验开发板,可以完成大量的单片机学习、开发实验,对学习单片机有极大的帮助。该板采用在线可编程的AT89S51单片机,有程序下载功能,可将编辑、编译、调试好的单片机代码下载到AT89S51单片机中。

3.4变频器技术及应用。

变频技术让学生熟练掌握各种电力电子器件的工作原理、主要参数、驱动电路与保护技术;掌握交-直-交变频器、交-交变频器、谐振型变频的工作原理和应用范围;掌握脉宽调制控制、矢量控制和直接转矩控制等先进技术;了解变频器与感应电动机组成变频调速系统、变频器与双馈电机组成调速系统、变频器与同步电动机组成变频调速系统,掌握电力电子电机系统的组成、工作原理、控制方法、运行特性等,是强电应用和现代技术推广的有力体现。

3.5传感器与自动检测技术。

传感器技术代替人的感观,在各种环境下应用,检测技术是一套有效的反应体系,包括信息的获得、测量方法、信号的变换、处理和显示、误差的分析以及干扰的抑制、可靠性问题等。因此掌握常用传感器的工作原理、结构、性能,并能正确选用,了解传感器的基本概念和自动检测系统的组成,对常用检测系统有相应的分析与维护能力。对工业生产过程中主要工艺参数的测量能提出合理的检测方案,能正确选用传感器及测量转换电路组成实用检测系统的初步能力。

教学过程进行小论文制作,让学生提高计算机应用水平,使学生从文字处理水平提高到办公处理水平。对分节、目录、文献标识作严格要求。题目如数字显示电子称、基于霍尔传感器的转速表、单片机电子秤研究、光纤测温仪、烟雾报警器、小车寻迹设计、电熨斗自动恒温系统、电涡流探伤、电感测厚仪等。

4毕业论文指导分析

毕业论文专业联系实际,通常小型自动化系统以单片机为主,大型自动化生产线以PLC为主,系统运行动力离不开电机,观察离不开传感器,调速可用变频器,综合所学,学生的论文涉及广泛,有效教学可对应从如下方面侧重指导。

4.1立意选题。

根据实际和研究方向做好侧重和体现,如“触摸屏控制的碱液配置系统”和“两种液体混合装置的PLC控制系统”的系统性和方向性,“车库自动门的PLC自动控制”和“测速雷达信号处理系统”的检测指标要求等。

4.2材料整合。

在任务要求明确的基础上,首先确定相关技术指标,对应查找并列出论文结构,一份毕业论文至少含有三到五门课的内容,对应于研究方向进行相应编排和取舍。

4.3技术处理。

所搜集图片的背景往往有水印,要去掉,图片按要求进行不同方向的剪切。图表里的文字应是五号或小五,注意表格标题要单独标出等等格式要求。流程图、梯形图的设计与表现。

多种教学方法和理论联系实际教出具有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学生,系统的学习与应用创造练就出具有竞争力的学生,专业课的有效教学和毕业论文的顺利设计将显示本专业沉甸甸的含金量。

参考文献

[1]吕景全.《自动化生产线安装与调试》,中国铁道出版社,2010年7月

[2]马玉春.《电机与电气控制》,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11年1月

[3]李建新.《可编程控制器原理及应用》,机械工业出版社,2012年9月

第2篇

【关键词】高职;服装设计;教学;问题;思考

服装专业是一个对从业人员要求极高的行业,其不但要求服装设计者就有较高水平的专业能力,还要有一定的创新能力以及实践能力。然而,通过对各大高职院校的调查和研究我们发现,很多学校都不同程度的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诸如:重艺术、轻技术;重视纸上效果、轻视服装内涵等。在这样的情况之下,我们要向提高高职教学的教学质量,为我国服装设计输送更多高质量的人才,就必须要加强对存在与教学之中的问题的研究。

一、现阶段,存在于高职服装设计专业教学中的问题

(一)课程培养体系陈旧、落后

纵观我国各大高职院校的服装设计专业,我们不难发现,很多高职院校的服装设计专业仍旧停留在传统的教学模式和办学思维之上,在构建课程体系的过程中,缺乏对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视:首先,很多教师在教授服装设计专业的过程中,并没有及时的将服装界的最新发展动态高职学生,使得学生不能够在第一时间掌握并了解服装界的变化,阻碍了学生在现有水平之上的突破和发展。第二,由于受到传统的文理分科的影响,使得学生的知识面过窄,阻碍了学生了解其他知识。

(二)理论课、实践课失衡

服装设计专业不同于其他专业,对于服装设计专业来说,理论知识只是一种工具,更多的则是需要学生以理论知识为基础进行主体思考,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的创造出新颖、独特且实用的服装。然后就目前的现象来看,很多高职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过分的强调理论知识的教学,忽视了对未知领域的探索以及对学生思维的培养。这样的情况使教学工作出现了严重的缺失。

(三)考核评价体系落后

良好地评价体系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能够再不打击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基础上,帮助学生找到自身的薄弱点。然而,就目前的现状来看,存在于我国高职服装设计专业教学工作中最主要的问题就是评价体系落后:首先,很多高职院校仍旧是以理论知识为主要的考试内容,并以学生的成绩作为评价的依据,这样的情况不但背离了服装设计专业的教学目标,而且还严重的打击了学生的积极性。此外,由于设计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专业,并没有一个统一的评价标准,这就使得很多教师在评价学生的作品时往往会带有较为浓重的清晰化色彩,即,按照自己的喜好来评定学生的作品。这样的评价方式,不但忽视了学生的努力,更打击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严重的时候,甚至会导致学生出现厌学的情绪。

(四)过度的追求设计的新颖,忽视了对实际情况的研究

实用是设计师在进行设计工作时所要考虑的首要问题,如果一件设计脱离了实际,那么无论其多么的新颖、漂亮,都是毫无价值的。目前,很多高职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一味的追求设计的新颖、追求纸上的效果,致使学生在进行服装设计的时候,忽视了对实际情况的调查和研究,使得很多设计根本不能够应用于实际生活当中,甚至不能够制作。

二、采取有效措施解决教学问题,全面推动服装设计业的发展

(一)要优化课程设置,构建完善的培养体系

首先,教师必须要加强对服装界的关注,并要及时的将服装界的动态传递、告知给学生,使其能够在第一时间内了解并掌握服装界的动态以及发展趋势。其次,教师必须要加强对学生的实际情况的了解,全面掌握其知识的薄弱点,继而要以现行的教材为基础结合学生知识上的薄弱点编写补充教材,以此来帮助学生了解其他方面的知识,构建完善的知识体系,消灭知识上的薄弱点。第三,要合理的调整课程设置。在这方面,教师要以学生和学校的实际情况为基础,合理的调整实践课和理论课的比例,避免出现实践课多于理论课或者理论课多于实践课的情况,只有合理的配置实践课和理论课的比例,才能够有效地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掌握理论知识,并通过理论知识来指导实践。

(二)要构建符合服装设计专业的特点的考核评价体系

在这方面,教师必须要在继承传统评价体系的优点的基础上,全面革新评价体系,构建新型的、适用于服装设计专业的评价体系。首先,要革新评价内容,不能够单纯的理论知识为主要的评价内容,而要将学生的日常设计、作业等也一并纳入到考核内容之中,力求更加真实地反映学生的实际能力和情况,避免学生在考试前突击学习而获得高分情况。其次,要多采取多教师评分制。在评阅学生的日常设计和作业的时候,学校必须要采取多教师评分制,即,要成立评分小组,对于同一份设计,每位教师都要基于一个恰当的分数,而后取平均分当做该份设计最终分数,只有这样才能够避免情绪化评分,才能够确保给予学生公正、客观的评价。

(三)要处理好创新与实用之间的关系

对于服装设计专业来说,如果一味的追求创新,就会使服装脱离实际;反之如果过度的追求实用,就会限制学生的创新思维。因此,教师必须要处理好创新与实用之间的关系。对于低年级的同学来说,教师可以采取“重创新、轻实用”的教学策略,这样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打开思维,培养其创新精神,并能够为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而对于高年级的同学来说,教师则要采取“重实用、轻创新”的教学策略。这是因为,经过前一阶段的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创新能力,并形成较为成熟的创新思维,这时候在回归到设计的本质——实用上来,就不会限制学生的思维了。

(四)要加强与社会之间的联系,打破学校与社会之间的屏障

对于高职的服装设计专业来说,其与高等院校的服装设计专业有着本质上的区别,其更加面向市场、面向社会。因此,教师必须要采取有效地措施加强教学与社会之间的联系,着力打破学校与社会之间的屏障。首先,要带领学生走进工厂,让其了解服装设计、生产以及销售全过程,如果学校有条件,还可以让学生深入到各个环节之中,以此来强化实践。其次,要聘请服装设计人员、工厂技术人员等定期来学校开展专题讲座,使学生更好的了解实际情况,缩小学校与社会之间的差距,使学生能够在毕业之后更好的走进社会并适应社会。

结束语:

总而言之,高职教师要想做好现阶段的服装设计专业的教学工作,就必须要加强对实际情况的调查和研究,全面掌握在于教学工作之中问题,并要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只有这样才能够寻找到行之有效的解决措施,才能够更好的提高教学的质量,培养出更多的符合社会需求的服装设计师。

参考文献:

[1] 吴慧雯,连敏,陈东生. 应用型服装设计人才培养新模式——与企业成衣设计相衔接[J]. 纺织教育, 2009,(02) .

第3篇

摘要:高校文科专业开设了VB程序设计,在教学中反映出许多问题,文科学生对程序设计的学习跟理科学生有一定的差距。本文通过作者对文科VB程序设计教学实践的分析,提出了一些针对高校文科专业学习VB程序设计的教学思考。

关键词:文科专业;VB程序设计;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Visual Basic程序设计是”高校的一门公共基础课,VB本身的特点是概念多、实践性强、涉及面广,它像其他的程序语言一样,有自身的语法,编程思维,也有区别于传统语言的面向对象的事件驱动特征。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要加强和落实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另一方面对于关键性概念、整体实现思想方面的问题要讲解透彻。

然而文科学生的思维方式与理工科学生有很大的差别,并且大部分同学都是初次接触计算机语言,学习VB过程中很容易产生程序设计难以理解、枯燥无味的感觉。因此在教授程序设计课的时候,需要教师在激发和保持文科学生学习VB程序设计兴趣上做更充分的准备。通过教学实践,笔者认为,针对文科学生的VB程序设计教学一方面应因材施教,因人施教;另一方面应开拓新的教学思路,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应用能力、编程能力和分析能力。

1提高多媒体教学课件质量,激发学习兴趣

笔者的Visual Basic课程是在多媒体教室中进行授课的,采用PowerPoint课件加实例演示的教学手段。目前笔者使用的是龚沛曾老师主编的《Visual Basic程序设计教程》第三版,配有专门的PPT课件,为教师上课提供了很大的方便。但如果将课件直接使用,课件的信息量太大,学生的学习过程以教师为中心,授课速度又快,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的积极性仍然没有得到充分调用。这样容易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失去学习兴趣。

笔者认为适当调整课件内容的编排,以贴和自身的教学速度才能更有效的发挥多媒体课件的作用。由于文科学生的学习特点,教师应该对多媒体课件做一些改变,以适应文科学生的学习心理。笔者发现文科学生对VB语言课程中的演示操作更专心,能够在较短时间内掌握,而对长时间的概念灌输会更容易感到疲倦,分散注意力,因此在制作多媒体课件的时候要设计好知识点的长度,不要让学生太长时间处于不断的接受新知识的状态中,要给思考留出出足够的时间,通过安排一些形象的操作,对老知识点进行复习的实例,与新的知识穿行,这样才能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循序渐进的掌握知识。

在讲解第四章选择结构的IF语句时,笔者在多媒体课件中展示IF的语句形式,学生们看着觉得很茫然。因此笔者调整了教学模式,将IF的语句形式展示出来,但不花太多时间,而是将更多时间花在对实例的讲解上,先用教材上简单的例子说明单分支语句,再用计算分段函数的例子引入多分支语句,并对照将计算分段函数用单分支语句实现的方法,这样不仅学会了知识点间的联系,也复习的先前学习的知识。最后再用字符的判断实例引出多分支语句。整个IF语句的多种分支情况的使用就这样从简单到复杂的逐渐学会了,整个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兴趣都比较浓厚。笔者将最后一个知识点IF语句的嵌套放在了下一次的课程中,因为这样便于文科学生更清晰的理解IF语句的用法,不容易混淆。

另外,笔者会在课件的开始总结陈列出本次课程的主要内容,需要掌握的知识点,以及要求大家达到的目标。实践证明这个方法可以提高学生听课的专注度,保持学生的探索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因材施教

从文科学生更容易接受的方面适当改变教学方法,调节时间安排。文科学生大都比较善于接受感性的内容,而语言编程是逻辑性较强的科目,如果让文科学生长时间处于接受信息的状态,很容易让学生产生烦躁,抵触的情绪,因此笔者认为适当调节学习节奏,减少课堂中的知识量,能起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提高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VB程序设计教材一般开始先介绍基本知识,如对象、属性、方法和事件等一系列较抽象难懂的概念,然后介绍VB集成开发化环境以及程序的建立和运行,接着介绍VB语言基础、程序结构和编程方法等。从文科学生学习的角度看,单纯集中地讲授这些抽象的理论知识,不仅很难完全理解这些概念,也势必会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以第三章VB语言基础为例,多数是概念性的内容,上课的感觉像在给学生灌输,讲完一点接着又是另外一点,这样一个接着一个,学生们经常感觉很疲惫。

由此笔者有些感触,我们可以通过调整学习进度,分散知识点的方式来减少学习的疲惫感。第三章的内容就可以多增加一些演示,在实例演示的过程中学生能够更轻松地获得知识、记忆知识。比如:在讲函数的时候,从不同的函数中找出几个比较常用的函数,简单说明一下其使用形式及产生结果的类型,更多时间留给实例演示,其实对于函数的使用方法,演示一遍比讲十遍还更有效。此时可以把“立即窗口”介绍给大家,在“立即窗口”中来演示函数的用法,并显示得到的结果,学生能够从中更好地掌握函数,也不会觉得记忆函数很枯燥了。同时又提前熟悉了立即窗口的使用,为第四章“4.6.2调试和排错”中立即窗口的讲解做个铺垫。

理论课上不能很好地掌握每个同学的学习情况,上机课就显得尤为重要。在回答学生问题的时候掌握学生大体的学习程度,便于教师更好地调整教学。

就笔者的课堂情况来看,上机人数一般在60人左右,对每个同学都进行个别辅导是不现实的,但是笔者在解答个别问题的过程中发现,多数同学都存在相近的问题,教师可以通过在上机课中适时地安排整体讲解阶段,在引导全局学习方向的同时也对有问题而没有提出来,或没有被教师照顾到的学生来说是一种鼓励,让学生参与进来,最大程度的进行上机练习。由此教师又能够对学生的学习进度有较好的了解,反馈到理论课堂更好的调节和安排知识点,这样“因材施教”也不会成为一句空话。

3通过上机实践发现问题

VB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上机实践课对学生掌握理论知识及培养学生运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方面,都具有重要的作用。通过上机练习不仅能加深学生对理论的理解,而且能使教师把握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及时发现和解决学习中出现的问题。

在教材第二章里有会遇到一个关于数据合法性检查中引起死锁的知识点,程序如下:

修改成右下程序后才能解决死锁问题。

针对这个知识点,笔者经历了两次不同的教学尝试,一次是在课堂上通过实例演示的方式讲解该问题,但效果不佳,大部分同学要么没有深刻理解这种数据合法性检查中出现的死锁情况,要么印象不深刻,课上完了很快就忘记了;第二次笔者将这个知识点放在上机课中来进行,在此之前只是学习了数据合法性检查的方法,并没有提死锁的概念。不过上机课前需要教师自行设计一个能够碰到死锁情况的题目,笔者设计了一个简单的完成计算功能的题目,要求学生在窗体上用文本框来接收数据,分别进行加减乘除运算。如下图:

看似很简单的程序,同学们制作的兴趣很高,很快就有同学发现问题了:老师我的这个光标怎么在文本框里不停的闪,不能输入数据了?接着好多同学都发现了这个问题。这时,笔者再统一的讲解了发生这种问题的原因在于没有排除当文本框为空的情况,导致了两个文本框间争抢焦点而发生的死锁现象。通过这次尝试,笔者发现在上机课上让同学自己发现问题,再大家一起来解决问题的方法能够让学生们都参与进来,提高了学生的兴趣,也增加了课堂气氛,关键的还是学生们对这个问题记忆深刻,后来的授课中发现有的学生甚至在这个问题上还有举一反三能力。

我校安排的理论课上课时间在实践课的前面,每次上完理论课后笔者就给学生布置好上机操作的内容,说明需要完成的目标、与理论课的关系等。经过实践证明,这样的方法能够让学生在上机课上目的性明确,能够自主的利用练习时间,达到较理想的上机实践效果。

VB程序设计课程应将课程内容与上机实践有机结合,实践教学环节对巩固理论教学成果、培养学生的开拓精神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系列能力都是在上机实践课上培养起来的,所以上机课必须引起教师的重视,也需要教师花大量精力来做设计和准备。

参考文献:

[1] 李春香. 高级语言程序设计课教法浅探[J]. 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0,(3).

[2] 丁革建. 软件教学的模式研究[J]. 中国电化教育,2001,(3).

[3] 裴娣娜. 教育研究方法导论[M]. 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

[4] 谭浩强. 解放思想勇于实践,开创计算机基础教育新局面[A]. 全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研究会2002年会学术论文集[C].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5] 张书云,姜淑菊. 程序设计教学方法探悉[J]. 计算机教育,2005,(5).

[6] 赵蓓蓓. 在VB教学中培养学生面向对象编程的思维方法[J]. 湖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16(3):45-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