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经济责任审计现状及困难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关键词:经济责任审计 工作机制 分类管理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国内关于经济责任审计的研究多集中在政府部门、国企等单位,涉及高校的并不多,并且主要以本科院校为研究对象,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关于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内容研究。陈晓芳、桂珍若(2006)区分高校不同部门、不同性质单位的负责人的经济责任审计内容作了明确阐述。张晓红(2009)分析了高校经济责任审计现状及原因,指出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高校经济责任审计的优化框架。王亚荣、冯民柱(2011)认为应当从高校经济责任审计对象入手,分析其应当履行的经济责任,最后确定详细的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内容。石莎莎、杨明亮(2012)基于受托责任理论,分析了将社会责任纳入高校领导经济责任审计内容的必要性。贾明春、张鲜华(2013)以教育部直属高校为样本,实证分析了影响高校科研绩效的各项因素,提出应当强化高校校长经济责任审计中对科研绩效的评价。胡萍(2015)将高校经济责任审计对象进行分类,将不同类型审计对象的经济责任分为“共性责任”和“特性责任”,并详细列出了“共性责任”和“特性责任”的内容。
(二)关于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研究。王奇杰、陈悦东(2008),朱莹、 杨柏冬(2010)将层次分析法用于解决高校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的权重分配问题。王奇杰等(2008)基于科学发展观的视角构建了高校校长经济责任审计的指标体系,包括定量指标和定性指标。吴秋生(2012)认为,经济责任有积极面和消极面。对积极经济责任应当采用指标分析评价法,消极经济责任应当采取问题责任界定法。耿彦军(2013)分析了高校不同财权配置模式下,高校院系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主要内容和评价指标。张凯(2015)设计了高校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共性指标,还设计并详细解读了高校不同职能部门、教学部门负责人的个性指标。
(三)关于经济责任审计其他方面研究。孙宝厚(2008)认为审计质量与审计风险成反比。刘更新(2012)分析了经济责任审计运行机制框架。杨玉新(2012)分析了审计各个阶段的流程及存在的风险,提出了完善方案和风险防范措施。杨从印、刘琴(2015)以教育部直属高校为样本,调查了以经济责任审计发现问题整改为重点的经济责任审计开展情况。
高校中本科院校和高职院校无论是办学规模、组织结构还是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区别,这也决定了本科院校和高职院校经济责任审计管理、实施、评价、成果运用等方面存在显著不同。首先,财务管理模式方面,与本科院校多实行分级管理的财务管理模式相比,高职院校由于办学规模小,其组织结构相对简单,大多实行集中的财务管理模式,即学校只设一级财务部门,统一进行整个学校的所有财务管理、经费收支、预算及决算。校内所有二级单位均无权设置财务机构,也无任何财权。在这种模式下,二级学院(系部)及不同职能部门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的重点就与本科院校有着很大的区别。其次,内部审计队伍建设方面,本科院校大多设置了独立的内审机构,设置不同专业领域的专职内审人员。相比之下,很多高职院校的内审机构尚未独立设置,内审人员的专业水平、业务能力也与本科院校有很大的差距。
从国内学者的研究来看,多以本科院校作为经济责任审计研究的潜在对象,并没有区分本科与高职院校的现实差别。而且在目前实际工作中,高职院校也没有专门的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机制作为参考,实施及管理经济责任审计过程中存在着不同学校不同做法的普遍现象。
二、建立健全高职院校经济责任审计制度工作机制的探讨
(一)建立健全高职院校经济责任审计制度保障机制。
1.加强内部审计组织领导。(1)进一步提高高职院校领导对于内审工作重要性的认识。高职院校的主管部门应当把内部审计的开展情况列入学校主要负责人的业绩考核内容之一。在对高职院校负责人任中和离任经济责任审计时,将内部审计工作的开展情况和效果作为审计的侧重点,以此提高高职院校领导层对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视程度。(2)要求高职院校校长参加全省教育内部审计工作会议。(3)保证学校审计部门的知情权。学校审计部门作为高职院校的内部监控机构,应当充分享有对学校重大事项的知情权,校长办公会议纪要应及时抄送内审部门,必要时学校审计部门主要负责人应列席校长办公会议,便于内审工作的有效开展。(4)组织校内审计培训。在校内积极举办内部审计以及财务规范培训,要求校级领导及中层干部参加。通过相关法规与案例的学习,加强其对内部审计及财务风险的了解,充分认识内部审计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即内部审计将防范关口前移,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整改,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降低领导的财务风险,也能提高整个学校的资产使用效益。(5)加强上级主管部门对高职院校的走访调研。上级主管部门加强对高职院校的实地走访督查或调研,与学校党政领导进行深度交流。对专职审计人员配备、内审经费、经济责任审计轮审情况等问题进行深入探讨,使高职院校领导意识到内审工作的必要性。
2.加强经济责任审计制度建设。(1)建立健全内部审计联席会议制度。学校主要负责人应直接领导内审工作。建立健全以校长为组长,分管审计校领导、分管财务校领导为副组长,组织人事、纪检监察、财务、审计等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内部审计联席会议制度,并明确各部门工作职责,制定议事规则,及时研究解决审计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定期将审计结果在联席会议上通报,以制度促进审计信息的公开,从而充分发挥审计的作用。有关基建修缮工程项目审计的专题联席会议,应该要求基建后勤部门和工程项目管理的主要负责人参加。年度审计计划、审计报告应纳入校长办公会议研究范围,在会上传达新形势下教育厅、审计厅等上级部门对教育系统内部审计的工作要求,提高学校领导的审计意识。把审计结果作为学校相关决策的重要依据。(2)确保高职院校内审机构的独立性。(3)建立全面、系统、可操作的学校内审规章制度体系。根据国家和上级主管部门最新出台的相关审计法规和会议、文件精神,针对学校实际和审计工作新形势新要求新情况,及时制定、修订学校内部管理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基建修缮工程审计、教学科研实验室建设等各类专项资金审计方面的规章制度,规范内部审计的立项程序和操作规程,做到学校内审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4)完善学校内控制度建设。建立健全内控制度建设长效机制。深入分析审计中发现的问题所产生的原因,提高内部管理水平。对属于内控制度缺失的要及时提出整改意见和要求,不定期地对学校的管理制度进行梳理和修订,不断完善内部规章制度体系。属于人员操作层面的,要加强人员管理,对流程不规范不清晰的要加强过程管理。学校要加强资金监管,结合学校实际,建立完善覆盖项目决策、管理、实施主体的逐级考核问责机制,实行全过程信用记录制度和责任倒查制度,加大对违规行为的处罚。加强资金预算和项目论证工作,在实施过程中,要严格按照经费管理办法及财务制度执行,以控制业务活动的真实性为重点,加强经费支出的报销审核,规范报销流程,提高项目风险管理与控制能力。加强内部监督管理部门间的沟通交流,不能以审计监督来代替内控机制,协调发挥各类监督综合作用。
(二)建立健全高职院校经济责任审计分类管理机制。
1.明确经济责任审计对象。将凡是负有经济责任的部门、单位“正职”及主持工作一年以上或者实际主持本部门本单位工作的副职领导干部全部纳入经济责任审计范围,形成全覆盖格局。在高职院校的经济责任审计中,不同被审计人员的经济责任存在着很大差异。在审计原则、审计程序及评价标准的选择上,根据被审计人员的不同类别有所侧重,以确保科学、客观、公正地评价。高职院校内无论是什么部门,其主要负责人的经济责任都存在着共性。主要是(1)资产的管理和使用情况。(2)预算执行情况,包括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3)内部控制的建立和执行情况。(4)任期内遵守廉洁规定情况。在这些共性的责任之外,各部门由于工作岗位性质、部门职责不同及经济活动复杂程度等因素,负责人的经济责任也有着很大的区别,可以据此将经济责任被审计人员分为四类。第一类是学校下属经营活动频繁、实行独立核算的法人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其经济责任除了共性责任之外,还在于各项经济指标的完成情况。第二类是承担着重要经济管理职能、管理使用学校资金数额大的职能部门的主要负责人。如财务、基建后勤、资产设备、网络中心等。这些部门管理整个学校的财务收支、基建维修工程、设备采购、实验室网络及设备使用等,由于其部门职能所致而使得主要负责人的经济责任重大。第三类是承担着重要的经济管理职能、管理使用学院资金数额大的系部(二级学院)、教学管理等职能部门的主要负责人。这些部门管理使用着大量的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学生帮困资金、奖助学金等专项资金,除了共性的经济责任外,其责任重点还在于专项资金管理使用的合规性、效益性。第四类是其他职能部门、科研单位、群众团体的主要负责人。这些部门由于岗位性质其经济责任较小,管理资金也少。
2.实施经济责任审计分类管理。由于经济责任审计对象不同,相应的经济责任也有所区别。为了提高审计工作效率,针对高职院校实际情况,遵照全面审计与重点审计相结合的原则,按照被审计人员经济责任的分类,对学校内部管理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实施分类管理。对于第一类独立经营核算的下属单位的主要负责人,采用对单位财务审计或主要负责人任中审计加离任审计方式,至少每年对单位开展一次财务审计或者任期内对主要负责人进行一次任中审计,离任时进行经济责任审计。对于第二类经济责任重大、承担重要经济管理职能的部门主要负责人,实行任中审计加离任审计,一个任期内必审一次,离任时进行经济责任审计。对于第三类管理着各种专项资金的部门主要负责人,宜采用专项资金审计与经济责任审计相结合的方式,以离任审计为主,加以必要的任中专项审计。对于第四类其他职能部门、科研单位、群众团体等单位的主要负责人,一般实行离任经济事项交接制度,必要时开展审计调查或抽审。
(三)建立健全高职院校经济责任审计运行机制。经济责任运行机制就是处理经济责任审计的委托人、审计人、被审计人以及信息使用人之间关系以及保证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有效开展的各项程序和制度。具体来看,主要有委托人与审计人之间的委托机制,审计人与被审计人之间的执行机制,信息使用人与被审计人之间的成果运用机制。
1.经济责任审计委托机制。经济责任的产生起源于财产、资源的所有权与管理权的两权分离。财产、资源的所有者将其经营管理权委托给无所有权的人,由此而产生关系。为了降低成本,所有者委托独立的第三方对人的管理行为进行监督。在高职院校经济责任审计实践工作中,校内管理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委托人通常是组织人事部门。虽然这些部门不是公共财产的所有人,但是经济责任审计是对领导干部的审计,对他们的管理一般是由组织人事部门进行的,所以组织人事部门作为经济责任审计的委托人是符合我国国情的。在操作中,高职院校组织人事部门向内部审计联席会议提出学校内部管理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建议,经联席会议研究审议后,报校党委或校长办公会议批准通过。组织人事部门向审计部门发函,由审计部门具体实施。
2.经济责任审计执行机制。经济责任审计执行过程一般分为三个阶段,审计准备阶段、审计实施阶段、审计终结阶段。(1)在审计准备阶段,审计部门按照组织、人事部门的书面委托书,对被审计部门进行审前调查。根据调查结果,可单独立项,也可将经济责任审计与专项资金审计、财务收支审计、内部控制审计、绩效审计等联合立项,制订切实可行的审计实施方案,组成审计工作组,向被审计人员送达审计通知书并开展审计。(2)在审计实施阶段,现场审计正式开始前,应当召开审计进点会,审计工作组全体人员、被审计对象、所在部门或单位相关人员参加,必要时可邀请分管校领导出席,通报审计工作具体安排和要求,听取被审计人员介绍履行经济责任情况等。在实施审计时,应当根据被审计对象的类别,明确相应的经济责任,侧重不同的审计重点。除了查阅会计凭证、文件记录等原始资料、实地盘点以及对一些疑问进行询证之外,还可以通过与被审计干部谈话,与被审计部门或单位其他干部、教职员工代表分别座谈,多渠道了解被审计对象执行财经纪律、“三重一大”、廉政从业等方面的情况。(3)在审计终结阶段,审计人员在充分整理、分析审计工作底稿和询证单的基础上,编写审计报告征求意见稿送达被审计对象,充分征求其及所在部门的意见。如果对审计报告征求意见稿持有异议,审计人员则需要进一步核实。根据最终无异议的征求意见稿出具正式审计报告,并做好文件归档。正式审计报告应送达委托审计的组织人事部门,被审计人员本人及其分管校领导。对审计报告提出的有关整改事项,被审计部门现任领导干部应积极采取措施进行整改,并自收到审计报告2个月内提交审计整改结果报告,已离任干部应予配合。内部审计联席会议应对有关审计意见落实情况进行督查,必要时审计部门可开展回头看检查整改情况。后一轮审计时要将前一轮审计提出的整改事项作为审计内容。
3.经济责任审计成果运用机制。经济责任审计的最终目的是审计结果的有效运用。两办《规定》中虽然已提出应当将审计结果作为考核、任免、奖惩被审计领导干部的重要依据,但缺乏强制性,经济责任审计结果运用率仍然不高。干部管理监督部门对审计结果的应用不够重视,审计结果还未真正成为干部使用和监督的重要依据。要进一步明确经济责任审计在干部考核中的具体作用,积极探索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在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分析运用,健全与经济责任审计相配套的组织人事工作制度。此外,还必须强化以下几个方面:建立健全审计结果公开制度;加强对基建工程的审计整改;加强对科研项目及专业建设、课程建设等专项的审计整改,进一步规范科研及专项经费使用;加强对财务的审计整改,确保资金运用安全规范高效。
(四)建立健全高职院校经济责任审计人才保障机制。
1.加强组织保障力度。学校内审人员的年度绩效考核应当单独进行,根据内审人员的职责履行情况及工作业绩,由内审部门负责人与分管审计的校领导直接考核评价,切实保护内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2.提升内审工作的效度。鉴于内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特殊性,以及高职院校同类岗位经济责任的同质性和可比性,可探索实行同类岗位附近高职院校内部联合审计,尤其是经济责任较重的岗位,增强内审工作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加大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质量保障力度。
3.加大人才保障力度。应当出台政策为高职院校内审人员的后续教育、学历进修和职称晋升等提供有利条件。同时要重视实践对业务能力提升的重要性,为高职院校内审人员参与上级主管部门开展的各类经济责任审计项目积极创造条件。加强各个高校之间内部审计工作的交流,研讨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中遇到的难点和热点问题,不断提升业务水平。
参考文献:
[1]耿彦军.新形势下我国高校院系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研究[J].中国内部审计,2013,(1)
一、开展村级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必要性
(一)有利于健全外部监督制度,推进村级经济的快速发展 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以来,许多地处经济发达地区的农村已不再是昔日单纯的农业生产,而是跻身到商贾竞逐的海洋,村级经济已经成为实力雄厚、生机盎然的经济实体。而村级经济发展越快,加强对村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必要性就越显突出。农村的发展离不开国家各级部门的资源投入,村里经手的钱多了,村干部面临的诱惑也大了,一些村干部法纪意识淡薄,挤占、挪用国家资产和资金的事件屡有发生。通过开展村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可以建立良好的外部监督机制,使村务公开、村级财务制度更加规范完善,有利于村级基层组织的党风廉政建设,提升农村经济的发展潜力。
(二)有利于稳定农村局面,构建和谐干群关系中国的发展离不开和谐稳定的环境,尤其是在聚集了全国近七成人口的农村。近年来,部分农村在资源的管理以及利益的分配上,产生了一些较为突出的矛盾,从而引发了农民群众上访告状、游行示威等不和谐、不稳定的因素。不仅如此,村级财务管理存在薄弱环节,村务公开不彻底,村干部借此利用手中职权谋取私利,群众往往是敢怒不敢言,也是导致干群矛盾扩大的主要原因。因此,通过开展村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促使村干部自觉接受群众监督,增加工作透明度,有利于维护群众的合法权益,化解部分干部和群众矛盾,促进农村的和谐稳定。
(三)有利于加强村干部经济管理的意识和责任感长期手握职权却得不到有效的监督,是很多村干部滋生贪念、管理效率低下的重要原因之一。通过经济责任审计,有经济问题的村干部会受到应有的处分;认真履行职责的村干部则得到客观、公正地评价,从而营造了一个良性的竞争机制。一方面提高了村干部的自律意识,起到了预警机制的作用;另一方面,增进了村干部“主人翁”意识和荣辱感,加强了他们发展经济、规范管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农村经济责任审计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完善合理的审计指标和评价体系 目前仅有极少数经济发达地区针对村级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建立了审计指标,但这些指标中还存在一些问题:(1)指标过于陈旧。指标使用的周期太长、更新过慢,使得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些新问题无法通过指标反映出来;(2)指标不具备针对性。一些指标在设置时忽略了其揭示的含义,导致建立评价体系时难以将其归纳到对应的类别;(3)指标重复设置。由于指标在选取的过程中,存在相关系数较高的指标往往会对同一经济责任重复反映,评价体系中该类指标的权重被增大;(4)指标缺乏量化体系,难以进行评价。在制定定量指标权重及如何量化定性指标时,更多依靠评价人的经验进行判断,使评价结果带有较大的主观性。
(二)审计缺乏独立性独立性是审计工作的灵魂,审计工作只有在确保独立性的情况下,才能进行公平公正的审计、给出合理的审计结果。由于目前一些经济较发达地区的村干部除了在村中任职外,往往还兼任了县、市的人大代表或政协委员的职务,通过人大和政协的“施压”,审计部门在执行对部分村干部的经济责任审计的过程中很难保持客观公正地评价。
(三)审计部门人、财、物相对匮乏 村委会作为基层群众自治性组织,是整个社会构成的最基本单位,其管辖权归属于上级政府部门,该特殊性质决定了在农村经济责任审计的工作很难像企业一样由审计师事务所来承担,相对来说,政府审计要容易一些。但由于目前仅在(市、区)一级设有审计局,乡镇缺乏相关的审计部门,这对于农村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来说,无疑是巨大的阻碍。此外,根据“中国审计论坛”的调查,目前地方审计机关的经费来源有三项:一是财政包干经费,勉强能发工资;二是临时预算,勉强能把临时人员工资补发;三是执法补助,也就是罚没收入返还的一部分,勉强能维持办公费。由此看来,在缺乏足够的资金作为支持的情况下,将审计工作普及到基层农村还存在很大的困难。
(四)审计人员与被审计人员缺乏相关的审计知识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国家有关部门针对审计政策法规不断地进行调整和完善,相关的审计知识和审计方法也不断更新和完善。作为审计工作的执行者,审计人员必须具备与时俱进的审计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但有别于事务所中的审计人员,审计局的审计工作者在走上工作岗位后,在缺乏竞争机制的环境下进行实质性的培训学习并不多,导致一些人员审计知识陈旧过时,在运用中与现行的政策有差异。在乡镇一级的监察、农经部门中缺乏专业的审计人员,在执行审计工作时大多是根据上级审计文件生搬硬套,或是仅凭自身的经验进行审计,审计工作存在诸多漏洞。更有许多村干部由于缺乏被审计的意识,对经济责任审计存在一定的误解,将被审计看作是党和国家对自己工作的不信任,容易产生抵触情绪,阻碍审计工作的开展。
三、村级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的建立及运用
(一)评价体系建立的原则建立村级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主要遵循以下原则:(1)科学性与效用性原则。任何一个有效的评价体系都应当建立在完善的指标选取和科学的评价方法的基础上,避免评价体系因使用者的不同而带来相异的结果。同时,指标体系的建立应衡量成本与效益之比,在能够全面准确地反映村级经济责任状况的条件下,尽量选取代表性强,易于获取的指标,并构建相对简约的评价体系,使体系的效用最大化。(2)可比性原则。评价体系的建立是为了将不同性质的指标加以综合,通过综合指标反映村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履行的实际情况,因此,评价体系需计算各项指标的权重并将定性指标采取合适的方法定量化,使指标之间具有可比性。(3)重要性原则。在量化指标时,定量指标的权重可根据科学的方法计算出来,而定性指标则需通过评价者的经验判断进行打分,所以,定性指标的权重应当根据其对经济责任影响的大小来设置。此外,通过对现行村级规章制度的研究,发现一些指标在评价经济责任时至关重要,因此设定了一票否决事项。
(二)评价指标的选取为了进行客观、全面地评价村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履行的实际情况,本文采用了定量指标和定性指标相结合的评价方式。在选取定量指标时,参照和借鉴了现行的一些乡镇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由于农村实际情况和发展策略与乡镇有较大区别,因此,在充分听取审计机关工作者和村干部代表意见的基础上,根据经济增长、农民保障、资金结构、违法收支四个方面建立了12项定量指标。
(1)村集体资产保值增值率。该指标反映农村集体经济总量增长和减少的情况,计算公式为:村集体资产保值增值率=(年末村集体经济总值-年初村集体经济总值)/年初村集体经济总值×100%。
(2)村人均粮食产量增长率。该指标反映村级农业发展状况,计算公式为:村人均粮食产量增长率=(年末村人均粮食产量-年初村人均粮食产量)/年初村人均粮食产量×100%
(3)村财政收入增长率。该指标反映农村财政收入情况,计算公式为:村财政收入增长率= (审计年度村财政收入-上年度村财政收入)/上年度村财政收入×100%
(4)村办企业利税增长率。该指标反映村办企业发展状况,计算公式为:村办企业利税增长率=(审计年度村办企业利税额-上年度村办企业利税额)/上年度村办企业利税额×100%
(5)村资产负债率。该指标反映村级经济的财务风险状况,计算公式为:村资产负债率=村负债总额/村资产总额×100%
(6)投入基础设施建设资金占财政支出比重。该指标反映村干部对发展农村基础设施的重视程度,计算公式为:投入基础设施建设资金占财政支出比重=全年投入基础设施建设资金/当年财政支出总额×100%
(7)村干部经费比率。该指标反映村干部在管理过程中花费的成本,计算公式为:村干部经费比率=全年村干部经费/当年财政支出总额×100%
(8)村人均耕地面积。该指标反映农民的耕地保障,计算公式为:村人均耕地面积=审计年度村耕地总面积/当年该村总人口数
(9)农民人均纯收入。该指标反映当地农民生活水平和村干部的政绩,计算公式为:农民人均纯收入=(审计年度农村经济总收入-相应总费用)/当年该村总人口数
(10)农村人口自然增长率。该指标反映村干部对人口增长控制程度,计算公式为:农村人口自然增长率=(年末村总人口-年初村总人口)/年初村总人口×100%
(11)农保覆盖率。该指标反映农民得到生活保障的程度,计算公式为:农保覆盖率=审计年度农保登记人数/当年该村总人口数×100%
(12)村干部违法收入比率。该指标反映该村党风廉政建设情况,计算公式为:村干部违法收入比率=审计年度村干部违法收入/当年该村干部总收入×100%
笔者在设计定性指标时,根据农业部、财政部、国务院纠风办(农经发[2005]12号)《关于做好农村干部任期和离任经济专项审计的通知》的要求,同时深入了解了当前农村经济的热点问题,选取了代表性较强的定性指标6个。此外,根据重要性原则,参照现行的村级考核制度,设置了一票否决项目2个。定性指标设置如下:(1)村级财务制度是否规范完善。(2)农村经济政策是否落实到位。(3)集体土地的发包、承包是否做的“三公”。(4)专项资金的管理是否科学合理。(5)村干部的职能与责任分工是否明确清晰。(6)重大决策事项是否科学民主。(7)有无重大案件。(8)有无重大生产事故及社会治安突发事故。
(三)评价方法的建立根据评价目的,本文对主成分分析法、因子分析法和功效系数评价法这三种较为普遍的定量指标评价方法进行比较、验证,认为主成分分析法:(1)通过计算指标的累计贡献率,可以选取出关联度小、综合性强的指标,简化了计算过程,达到评价的目的;(2)相对于同样能够精简指标的公因子分析法,由于计算原理和方法的不同,在变量数不多、提取因子数目相同的情况下,运用主成分分析法比公因子分析法具备更强的解释性;(3)虽然运用功效系数评价法时,通过采用德尔菲法同样能够确定指标体系的权重系数,但这种方法在缺乏领域专家的判断时包含的主观性成分太大,考虑到村级经济责任审计的主体的限制,运用该方法得出指标的权重不符合评价体系中的科学性原则。而主成分分析法可以借助SPSS等软件进行处理,由数据自身来确定指标的权重,能够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因此本文选择主成分分析法作为定量指标的评价方法。
但主成分分析法根据不同时期采集的指标数据所计算出的主成分及比重并不相同,因此,每次建立的指标体系使用时间不宜过长,建议审计部门以5年为一周期,重新采集数据并建立指标体系。此外,由于各地区实际情况不同,所计算的主成分也不尽相同,该方法的步骤如下:(1)各县(市、区)审计部门通过随机抽样的方法在所在辖区选取15-20个村作为样本,根据上述定量指标收集最新年度样本的数据;(2)由于指标量纲的差异,需运用公式对指标进行标准化处理,使不同度量的指标转化为同度量的指标而具有可比性;(3)将标准化后的数据形成相关系数矩阵;(4)利用相关系数矩阵,求解特征方程的特征值和特征向量;(5)计算指标的贡献率和累计贡献率;(6)根据特征值大于1的指标,或指标累计贡献率超过85%的标准选择主成分;(7)计算主成分载荷;(8)可以通过观察主成分所包含指标的类型,解释每个主成分的含义。
通过主成分分析法计算出指标权重后,由各村指标可计算出综合得分L值,根据L值高低排序可以得出该地区各村的定量的排名情况,由于主成分分析法所得出的分数并不是标准分数(可能含有负值),不能直接与定性指标得分加权平均,需进行处理。本文建议采取的方法是:在计算出非标准化得分后,给所有得分加上一个最小负得分的绝对值,使结果中不存在负值,然后再将以最优的评价结果为基准,令其评价值为100,其余欠优的评价结果依据比例得到响应的评价值。
由于评价人员所在行业、拥有经验不同,对于定性指标的直接判断往往带有较大的主观成分,无形中增加了经济责任评价的难度。模糊综合评价法却可有效解决这一难题。这种方法主要是依据不同层次和部门的评价人员已有的分析判断能力,参照具体量化的标准,从不同侧面对评价对象进行衡量,描绘出评价对象的总体特征。它具有结果清晰、系统性强的特点,很大程度上避免了评价的主观性。该方法的步骤如下:(1)采取五级评分制原则,分别设定定性指标达到相应得分的标准;(2)根据定性指标的设置,分别从财政、审计、、农经等部门挑选经验丰富的工作者共50名参加综合分析判断评价人员;(3)通过德尔菲法,给定性指标赋予权重,剔除异常值后,得出指标权重的平均值“W”;(4)根据参考标准,对每一定性指标打分,并计算给出相应分数人员比重,形成评价矩阵“R”;(5)计算模糊评价结果“A=W×R”,对A进行归一化处理得到矩阵B;(6)用B乘以五级评分制中相应的分数,得到最终定性指标的判定结果。
(四)指标体系的综合评价 在掌握各村定量指标得分和定性指标得分后,需要将两者加权得到综合评价结果。由于定量指标通过数据本身能够更精确地反映事物的本质,为避免评价的主观性,在制定评价体系中指标的比重时,应将定量指标设置较大的比重。本文参考了各地政府绩效考核指标及年度总结报告,发现多数地区将定量指标和定性指标的权重分别设置为70%和30%,在此,笔者推荐使用此权重;另外,也可采用德尔菲法获取定量指标和定性指标的权重值。
由于同一辖域各村因自然条件、政治地位等因素不同,发展的客观条件也是不一样的。为确保对各村村干部的经济责任能够公平、公正评价,各村不仅应同自身往年的成绩进行纵向比较,当地审计部门也应根据人口数量、地域面积、经济总量等指标将各村划分为不同的层级,相应层级内进行横向排名。纵向评价时,审计部门可以设置各村每年的进步幅度;横向评价时,可以采取末尾淘汰制。当该村的纵向目标和横向评比都不合格时,应纳入次年的重点审计对象;此外,对在一票否决项目中得分最低的村部也应纳入重点审计对象。其它村部应根据其排名给予相应奖励和处罚。
[本文系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科研专项“研究生科技基金”项目(项目编号:CDJXS11020034)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吴其佐:《五个原则强化四项保障全力推进村级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农村经营管理》,2008年第3期。
关键词:审计质量;现状分析;影响因素;优化措施
中图分类号:F239.4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4)07-0151-01
审计工作质量是审计工作中的核心问题,如何最大的可能发挥出审计工作的作用,是当前社会大众所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如何创造出精品,实现审计工作跨越式发展,这是依旧一项重要的研究课题。
一、审计工作质量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一)审计监督不能形成经常化与制度化模式
自1982年我国建立了财务审计制度之后,距今已有三十几年之久,但是有关审计工作的部门并没有明确制定出一个审查周期,由于审计人才的缺失,许多审计对象都没办法一一负责。对于领导干部的审查仅仅是停留在离职后的审查或者是调任后才对交接中的遗留问题开始审查,在日常工作中的审计工作是一个薄弱环节。有的领导干部在任数十年,直到退休前才进行审计。就全国来看,现在做的最好的就是对于县级干部每两年进行一次审计。在实施审计制度三十多年来,鲜有省级干部被审计过,正是由于这样的政策才使得部分领导干部心存侥幸,或者说是机会。因为这样的制度,使得一些出现经济纠纷的领导干部有足够的时间去运作,或是销毁证据等等。
审计质量就是指审计工作的的业务情况。就目前来说,我国审计工作正在好转,相关的制度法律也逐步完善,就够正在努力完善。在审计标准、审计程序等等各个方面都大有进步,但是这和国家审计署的要求还有一段距离,在看到好的一方面是也要明确自身的不足,明白与整体的差距。
(二)对审计工作认识不到位
就目前,在审计部门中的部分工作人员仍然对于审计工作的重要性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工作失误将会带来多么严重的后果,对于审计质量也没有一个很好的认识。如“认为只要审计出问题,审计质量就是好的,实际工作就是做到位了。”等等一系列的错误思想,这些思想制约了审计工作的进一步发展,也反映出了审计工作人员的责任意识淡薄。在目前的审计工作中,首先要建立一个合理的工作制度,对于当前审计工作人员的责任意识薄弱问题进行纠正,明确责任主体。这种责任意识薄弱造成的后果往往就是,对于制度听之任之,出了问题就相互推卸责任,随意而为之,最后不了了之,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
(三)被审计单位不配合,开展工作难度大
审计工作是一项双方共同参与的工作,这就要求责任双方都要参与到工作中,需要被审计的单位积极地配合审计部门的工作。但在现实工作中往往会出现这样的情况,被审计单位对于审计工作不重视不配合,给审计工作人员开展工作造成了很大的困难。部分被审计单位,为了个人或事局部的利益在接受审计中,千方百计的制造障碍,来误导和影响审计工作的开展,甚至弄虚作假。当今技术越来越发达,部分人员就运用更先进的手段来阻碍审计工作开展。财务假账、坏账的情况越来越多。还有部分单位虽然没有影响审计工作者的工作,但对于审计工作者的建议从不重视,仍然不加改正,我行我素,使得一些财务政策不能很好的落实。
(四)审计质量管控手段与客观要求不适应
我国现有的审计质量控制办法已经与新的相关规定有所违背了,不能适应相关的政策要求。在工作考核上仍是沿用以前的考核办法。还是处于下级选举上级的考核阶段,并没有一个科学合理的考评办法。具体来说,缺乏一个相应的可以兼顾到工作中每一个环节的评定办法。每个内容的具体考核标准,难以保证每一个环节都能公平的参与到考核环节,还有对与单项的环节进行没有具体的的考核制度。因此,就使得审计工作缺乏了独立性、公正性和客观性,降低了审计工作者的工作热情,影响了审计工作的工作质量,缺乏激励政策和约束审计工作者的责任管理制度。
二、针对当前问题提出的相应解决办法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科学技术在生活工作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知识更新的速度也越来越快,为了适应新世纪的经济改革和国家审计工作的进一步发展,应根据先进科技,积极转变理念,运用智能化办公将局域网技术应用到审计办公中。
(一)把经济责任审计和对单位的审计结合起来
根据对全国239个县的经济审计责任制度开展情况的调查,经济责任审计项目展审计项目的比重逐年增加,到2006年已经增加到了百分之五十多,经济责任审计项目越来越多,就当前审计单位人手紧缺的情况,应该尽可能的扩大审计管辖区域同时减小每一个审计工作者的工作量要做到这一点就要进行工作方法革新,因此,就要将对领导干部的审查与单位机构的审查有机的结合,改进工作方法,提高审计工作的效率。
(二)加强审计结构的优化,提高人员素质
为了提高审计工作的效率,尽可能扩大审计工作的覆盖面,这就要使审计机构,尽可能的优化督察部门的结构,改进工作方法,加强审计机关的队伍建设。
一是要扩大各级审计部门的编制,增加人手和办公经费,但也不可盲目的进行扩充编制,要严把人才质量关。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充实监督机关的力量,相关的的监督机构的人员编制应远多于其他行政机关。监督机构的工作人员也不可呆在办公室等到哪里出了问题采取处理解决,应该对所管辖的单位像电脑查杀一样实施实时查控,对于管辖单位应该经常进行拉网式排查,主动地发现问题,这样才能起到监督机关的威慑的作用,同时这样也有很好的震慑作用,使得单位和单位领导不抱有侥幸心理,不存幻想。踏实做事,遵纪守法。
二是加强审计人员的法制教育、道德教育,运用好手中的职权,充分行使审计监督职能。同时要抓好审计人员的审计质量意识教育。审计工作者的精品意识是审计人员对审计出来的项目质量的保障,对审计质量具有很强的牵引作用。增强对审计质量重要性的认识,促进审计工作者的责任意识,完善每一个工作环节,按章操作。因此,审计人员要充分认识到审计质量对于审计工作水平、声誉以及审计工作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树立牢固的质量意识,时刻绷紧质量这根弦,高标准严要求地从事审计工作,确保审计工作的质量和水平、
(三)充分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实现信息化办公
为了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需求,审计部门要不断地创新工作办法,进行技术上的变革,充分利用到计算机的优势和网络系统的便捷之处。要在审计部门各个机构普及电脑软件,利用审计软件进行办公,同时要培训审计工作者适应网上办公,运用计算机网络对管辖单位进行财务上的核对与监督。大力推广和运用远程在线实时审计,及时、准确发现被审计单位的作弊等问题,从而提高工作质量,减轻工作人员的压力。
综上所述,只有从内而外的进行改革,利用先进的计算机网络办公,提高工作效率,增强法律意识,增加被监督单位对监督单位的理解和信任,才能使得审计工作更好的得开展下去,审计工作更好开展才能保证国家经济平稳快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正均,肖振东.财政审计调查研究[J].审计研究,2006(3):78-79.
[2] 简燕玲,辛旭.经济责任审计有关问题的探讨[J].审计研究,2006(5):20-22.
关键词:内部审计;管理审计;财务审计
一、引言
1932年,英国管理专家、工业顾问罗斯在他的著作《管理审计》一书中最早提出:要实施以职能部门评价和成绩评价为核心的管理审计。管理审计,即管理型内部审计,是传统的内部财务审计的延伸,是内部审计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管理审计是内部审计人员或CPA为了维护股东、投资者、债权人及其他委托人的利益,对组织内部的各种管理活动或资金状况、盈利能力及组织结构等独立的、客观的、综合的、建设性的、面向未来的检查、评价或分项研究,以帮助管理当局这一资金委托人对改进决策、提高获利能力和经营能力,或者就委托人对委托管理责任的履行情况发表评判性意见,并对外报告。
管理审计的产生源于受托责任的发展。伴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也伴随着民智的开发和民主制度的完善,受托责任逐渐由受托财务责任发展到受托管理贵任,而管理审计就是这种受托责任合乎逻辑发展的必然产物(王光远)。
二、我国开展管理审计必要性
(一)内部审计自身建设的需要
现代内部审计按审计的内容可以划分为财务审计、基建审计和管理审计。传统的内部审计主要是指财务审计,基建审计和管理审计是在新的经济时期对于内部审计的拓延。而管理审计和财务审计又因为审计领域的重叠,容易混淆。
财务审计,以评价财务责任为主要的业务内容,专业的审计人员遵照有关法律法规测试检查会计资料、会计程序和会计控制,以评价财务报表是否真实,企业资产是否完整,组织权益是否得到维护和保障,进而确定受托人是否完成了应履行的财务责任。财务审计一直以来都是内部审计的中心。但是随着现代经济的发展,特别是二战后世界经济的高速发展与融合,企业规模成倍扩大,跨国公司迅猛发展,公司对于企业人经营管理能力的要求日益提高。管理当局为了提高整个企业的管理效率、有效利用资源,将受托责任层层分解,在企业内部设置了各种责任中心、分厂、分公司。组织复杂化的结果导致信息内容、信息制作过程以及信息传递过程的复杂化。为了控制各职能部门和管理层受托责任的有效履行,就必须将独立于职能部门之外的财务审计业务延伸到非财务领域,以提高管理效率和有效利用资源。这样,多层负责的组织管理体制促使管理审计的产生和发展。
(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需要
随着市场机制的引入,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国有企业的管理体制逐渐由传统的行政性走向经济性。企业集团化、股份制、证券化以及资产并购过程中引入外国资本等多种经济形式,要求企业建立一套客观、公正、行之有效的内部监控系统。这就对我国传统的内部审计提出了新的要求。管理审计作为对于管理当局的管理能力评价方式便应运而生。
(三)加入WTO的需要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使我国的经济逐步走向世界,给我国企业提供了一个学习、借鉴世界各国先进内审工作经验的极好机遇,为建立符合我国经济改革利益、与国际接轨的现代内部审计理论与方法体系创造了条件。
三、企业内部管理审计的现状及问题
管理审计代表了内部审计发展的趋势,是内部审计发展的较高层次。国内的管理审计虽然起步较晚,但到目前为止,还是取得了可喜的成效。
(一)任期经济责任审计
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过程中,按照管理科学的要求,许多企业将管理审计的思想和方法运用于厂长(经理)任期经济责任审计。使其在内容和方式上得到了有效的拓展和深化。不仅进行合规性、真实性审计评价。而且兼顾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评价,更加有效地发挥了审计的作用。
(二)内部控制审计
主要以控制测试来评价控制系统,找出薄弱环节及至失控部位,并提出改进措施消除隐患,达到健全系统、改善控制、防范风险、提高效益的目的。该项审计的对象虽然涉及了管理和控制活动,但目前主要限于合规性、遵循性目标评价,较少进行内部控制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的深层次综合研究。
(三)绩效审计
有些企业以增收节支、开源节流、扭亏为盈等为主要目的审查生产力各要素的运用情况,以改进生产经营工作,谋求最大限度地利用现有资源,充分发掘人力、物力、财力资源的潜力,实现最佳的经济效益。它主要着眼干对企业现实物质条件和技术条件的审查,对提高经济效益能起到切实作用。但它较少对管理组织机构的合理性、管理机制的有效性、管理措施的效果等进行综合研究与评价,只是初步的经济效益审计。
四、企业内部管理审计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对管理审计在企业内部治理中的作用认识不足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尚处于初级阶段,企业管理粗放、责任不明、法制不健全、违法乱纪现象较为普遍,会计信息失真比较严重,审计的主要功能还是履行监督职责,主要任务还是审查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审计重点仍在财务收支。管理审计作为一种独立、客观、公正的约束和评价机制,其在公司治理结构中的管理职能尚未得到充分认识和重视,使得审计领域、范围受到限制,管理审计发展受到影响。
(二)管理审计没有形成自己的审计体系
由于我国内部审计实务工作起步较晚,有关内部审计工作的法律、法规与准则的建设都不尽完善,不像外部审计那样有较为健全、完善的法律、法规可以遵循;内部审计机构或部门自我评价机制较弱,开展工作的随意性较大,更谈不上针对管理全过程的管理审计的法制化、制度化、规范化建设。新颁布的审计署第4号令《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规定》,中国内部审计协会制定的《内部审计基本准则》、《内部审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和15项具体准则出台不久。尚未得到很好的贯彻和实施,造成管理审计工作仍难以有效地开展。我国目前缺乏公认的管理审计准则,管理审计人员各行其是,管理审计只能在不规范、低水平的状态下进行。因此,管理审计走上法制化、制度化、规范化的道路还很漫长。
(三)管理审计方法陈旧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特别是网络经济的发展,网络审计日益成为审计的主要方式,传统的事后审计逐渐延展到事前、事中的审计,全程审计成为可能。面对网络审计,需要产生一种不同于传统手工审计的方式及新的管理审计方法。目前,在国内由于管理审计刚起步,所运用的一些审计方法还是传统的财务审计方法,许多审计还停留在传
统手工查账的基础上,在新技术面前还有些无所适从。审计手段落后,不但增加了审计难度。而且效率低、准确率差,严重影响了审计作用的发挥,无法满足企业管理对审计工作的需求。这也造成了内部审计人员工作强度高、压力大,无法适应这种针对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的管理审计的要求。
(四)审计人员的素质不能满足管理审计需要
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和组织规模的扩大、市场和贸易的国际化以及竞争的加剧等因素使得企业经营管理难度加大,受托管理责任关系也不断深化,对管理审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审计人员必须具有对商业活动的洞察力及审计程序的相关知识,深刻认识和正确把握管理控制链。除需要掌握会计和审计领域知识外,审计人员还需要掌握市场营销、现代管理、工程技术、法律法规等综合知识。企业现有审计人员多是从财会岗位转过来的,对财务、会计等专业知识比较熟悉,而对现代管理等知识相对欠缺,不能满足现代管理审计发展的需要。
五、改进现代企业内部管理审计的对策
(一)加强管理审计的宣传力度
管理审计在我国还是起步阶段,人们对于他的认识还很朦胧,而且就我国的国情而言。开展管理审计往往受到管理层人为的阻碍,特别是管理层的业绩审计、资格审计等涉及直接高层的审计工作开展非常困难,往往流于形式,不能真正地发现问题。造成这种状况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我国的管理人员对于管理审计的认识不清,往往把管理审计看成个人问题调查,“审查谁,谁就有问题”。观念上的错误认识是阻碍目前我国管理审计发展的首要原因。
(二)尽快建立健全管理审计方法体系,明确管理审计标准
审计标准是指审计人员对被审计事项进行评价的依据,离开了审计标准,审计人员就无法对被审计事项的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进行客观的评价和监督。由于企业的情况千差万别,内部管理审计机构可以自行开发适合本企业的管理审计标准。内部审计人员只有在建立一整套适合本企业的管理评价体系之后,才可对被审计事项进行评价,使内部管理审计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应抓紧制订管理审计的法规和条例,将管理审计制度用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以进一步明确管理审计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三)不断拓宽管理审计的领域
企业要从以检查、评价为主要内容的内部控制审计向以改善机构运行状况和推动改革为主要内容的管理审计转变。审计部门不仅是问题的发现者,而且应成为改革的推动者,要从管理的角度不断拓宽审计的领域,在企业内部控制、风险管理、机构改革、业务创新等活动中发挥积极促进和推动作用。当前可以重点围绕企业经营管理中的热点、难点问题。选择一些规模相对较小、涉及面相对较窄的项目开展管理审计试点,逐步探索路子、摸索方法、积累经验,应用管理审计的理念,逐步拓展厂长任期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内容和范围。尝试开展比较全面的任期管理责任审计评价等。
(四)创新管理审计方法
在审计过程中,我们要注重审计方法的运用,为使审计事项的成本最低、效果最好,就要把握全局,突出重点,抓住主要矛盾。采取措施,有效地解决问题。这就要求审计人员要了解整个生产经营过程,围绕企业的中心工作,在保证审计质量的前提下,尽可能减少不必要的工作。要选准审计的重点内容和事项,找到切入点,从中发现控制的薄弱环节,有针对性地运用审计方法,多角度地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后果,捕捉改进企业各项经营管理的信息,推动企业发展。目前我国的审计技术相对比较落后,部分手工操作还存在着审计内容不全面、深度不够、计算结果不够精准、信息提供不够及时等缺陷。因此,在运用计算机辅助审计方面还需积极进行探索,改变传统的审计方法和思路。拓展和延伸审计的广度和深度。为适应现代企业的迅猛发展,面对信息革命的挑战,必须将信息技术与审计业务相结合,将数据审计与系统审计相结合,将传统方法和技术创新相结合,提高审计的效率和效果。
关键词:高校内审 可行性 存在问题 对策
高校内审工作是高校财务稳定的一项重要工作。近年来,随着各高等院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以及投资融资渠道多样化办学格局的形成,重新审视高校内部审计工作,正确定位,及时制定高校审计工作的发展战略,使高校审计工作更好地适应高等教育发展的形势,为学校的改革、建设和发展服务,已成为高等学校内部审计工作者思考的重要课题。伴随着新形势下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高校审计工作新的特点以及高校审计工作上存在的不足,就意味着加强高校内部审计工作已势在必行。
一、加强高校内部审计工作的可行性
1.政府职能转换使内部审计加强成为可能
随着政府职能的转变,政府对所属企业的直接管理将越来越少,加上事业单位的脱钩,政府部门内审机构对下属单位的审计事项将越来越少,但教育部门因为管理部门多,肩负着大量教育资金的管理任务,内部审计的工作量较大,内部审计的职能需要进一步强化。
2.新形势发展呼唤内部审计工作相适应
高校内部审计开展以来,对加强内部管理和监督、遵守国家财经法纪、维护单位合法权益,健全自我约束机制,节约资金和提高效益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而在新形势下,高校审计工作又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一是审计任务越来越重。改革的深入,学校办学自愈来愈大,办学经费筹措渠道多元化、教育资源配置广泛化,经费支出繁杂化,审计工作除了开展正常性工作外,内控制度评审、办学效益、经济责任审计,审计调查和咨询服务等任务越来越重;二是审计领域和审计范围越来越宽,表现在国有资产管理和使用审计、仪器设备投资效益审计、高校合并、内部独立核算单位分设的审计鉴证服务及管理审计等;三是审计工作的定位点不仅仅是查错防弊,重要的是一审二帮三促进,突出为学校经济决策出谋划策,当好参谋和助手;四是对审计人员的要求越来越高,审计人员不仅要求个体素质优良,而且要求群体素质优化,形成一支“政治强、作风硬、品德好、业务精”的审计队伍,不仅要熟悉业务知识和政策法规,了解高校管理的特点和规律,还要增强宏观意识、管理意识和效益意识,具有较强的调查、分析和表达能力。
二、目前我国高校财务审计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我国高校财务审计存在的问题主要集中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高校内部审计不规范。我国高校内部审计起步较晚,在发展过程中也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虽然近年来也取得了一些进步.但是总体来说目前高校内部审计机构、章程、准则以及标准体系等还不够健全,需要进一步的完善。
2.内部审计机构的独立性不强。就我国的情况来看,高校的治理结构是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高校审计部门是辅助高校内部管理的机构,称之为“审计室”或“审计处”。在业务上,审计部门除了接受主管财务的副校长管理并定期向其汇报工作之外,同时还要接受国家审计机关和上级主管部门内审机构的业务指导和检查;行政设置上,有的高校将内部审计作为财务部门的监督机构,或者将内部审计挂靠在纪检部门,有的高校甚至没有设立内部审计机构,这样的机构设置无疑让审计应具备的独立性大打折扣。
3.审计对象正在日益复杂化。现阶段,高校经费来源越来越多元化,既有政府部门拨款、社会团体和企业的合作研究项目拨款,也有各种开展非独立经营活动取得的经营收入、对外投资收益、捐赠收入以及学费收入等。但审计工作的内容和方式仍然比较单一,各种资金虽然在财务上可以做到单独立项、单独核算,然而实际使用时很难分清一项经费支出的归属。并且,目前高校的内部审计基本上是事后审计,较少涉及到事前、事中审计,这无疑严重影响了审计评价的真实性和应有的内部审计绩效。
4.高校内审人员的综合素质不能完全满足新形势下审计工作的要求。由于财务审计管理工作得不到应有的重视,使得高校往往容易忽视对财务管理人员专业素质与职业道德的培训和提高。更谈不上引进相关人才。现在的内审人员多是财会出身。缺乏专业性的审计指导,有的高校财务人员甚至缺乏财务审计人员应有的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使得内审工作很难应对教育系统内日益涌现的经济难题。
三、加强高校内部审计工作的对策
1.准确定位,明确高校内部审计工作的指导思想。高校内部审计是学校整个财经工作的一部分,应定位在三个方面:一是评估学校内部控制制度和管理制度;二是客观评价教育经济管理活动及相应经济责任;三是促进提高教育资金使用效益。因此开展高校内部审计工作,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依法审计的原则;尊重事实的原则;保证质量的原则;客观公正的原则;提高效益的原则。为进一步发挥内部审计的作用,现阶段高校的内部审计工作要尽快完成“三个转变”,即由以监督为主向监督与评价并重转变;由事后审计为主向事后、事中、事前审计相结合转变;由以财务收支审计为主向以管理审计、效益审计为主转变。
2.加强领导,建立健全内部审计监督机制。高校应按照职责分明、科学管理和审计独立性的原则设置内部审计机构,并配备具有内部审计岗位资格的审计人员,具体从事内部审计工作。学校内部审计工作在主要行政负责人的直接领导下,依照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对本校和所属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及其它经济活动进行内部审计监督,向学校主要行政负责人报告工作,并接受国家审计机关和上级主管内审机构的业务指导。高校负责人应加强内部审计工作的领导,支持内审职能部门依法履行职责,建立健全内部审计监督机制,搞好本单位内审工作。学校应保证内部审计工作所必需的经费,可视内审工作业绩给予一定的奖励;进一步改善审计办公条件,帮助审计人员解决工作中的困难。要采取有效措施,为学校内审职能部门和审计人员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
3.突出重点,努力提高教育内部审计工作水平。为了保证基本建设资金合法、合规使用,维护财经纪律的严肃性,提高建设项目的管理水平,促进投资效益的提高,学校内审职能部门应建立基建工程项目决算初审、复审和终审“三审”制度,对基本建设、修缮工程项目进行全面的、全过程的审计监督。对基本建设工程项目、修缮工程项目及所需资金,应纳入学校一级财务统一核算、统一管理和统筹安排,在年度预算中编制政府采购预算。在预算批复后应按照有关规定实行政府采购,不得自行组织招投标,严禁“暗箱操作”。除此以外,还要重点做好财务审计、经济责任审计、专项资金审计的相关审计内容,这些都是高校内部审计工作的重头戏。
当前,我国经济进入发展速度趋缓、经济结构优化、发展动力转换的新常态,给实体经济带来了严峻挑战,对于油气田企业而言更是如此。自2014年下半年以来国际油价大幅下跌,目前已低于国内大部分油田的盈亏平衡点,油气田企业出现大规模亏损,进一步曝露了高油价时被掩盖的各种矛盾与问题。面对国家整体经济新常态和低油价的新常态,如何改革创新、转型发展成为油气田企业当前面临的急迫问题。内部审计作为油气田企业的一个重要职能部门,原来的职能定位已不符合新形势的要求,如何调整职能定位和工作重点,促进改革创新、转型发展和企业增值增效,值得仔细思考和深入探究。
二、内部审计的起源与发展
内部审计的萌芽发生在奴隶社会,古代中国和罗马的相关文献均有记载,如我国西周王朝设有“司会”一职,负责勾考王室的财政收支,行使会计稽核和控制的权力,又如古代罗马,奴隶主委托精明能干的亲信核查庄园管理人的经营情况,可谓内部审计的原始起源。到了封建社会,在欧洲出现了寺院内部审计、行会审计制度、银行内部审计和庄园内部审计,标志着内部审计有了长足的发展,这一阶段出现了独立的内部审计人员,审计的目的仍然是查错防弊。近代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出现了一些规模庞大的企业,这些企业经营地点分散,业务庞杂,管理层级多,客观上需要专门的机构对各部门日常管理的履职情况、经营活动是否合规、各分支单位的经营目标是否实现等内容进行审查、评价和报告,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随之产生了,审计的目的是揭示舞弊和不规范行为。20世纪40年代,美国人约翰?舍斯顿领导成立了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维克多?布瑞克出版了第一部论述内部审计的专著《内部审计―程序的性质、职能和方法》,极大的推动了内部审计的发展。20世纪下半叶,经济责任审计、绩效审计逐渐兴起,取代了财务收支审计的主导地位。进入21世纪后,内部审计又有了新的发展,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2001年修订了《内部审计实务标准》,赋予了内部审计新的定义:“内部审计是一种独立、客观的保证工作与咨询活动,它的目的是为机构增加价值并提高机构的运作效率。它采取系统化、规范化的方法来对风险管理、控制及治理程序进行评价,提高它们的效率,从而帮助实现机构目标。”
三、油气田企业内??工作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油气田企业内部审计自建立以来,先后开展了财务收支审计、工程竣工决算审计、经济责任审计、承包经营审计业务,近年也进行了经济效益审计、工程跟踪审计的尝试,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受以下因素的影响对经济新常态下如何提高管理服务,促进企业价值增值还未能更好的发挥作用。
(一)重监督轻服务的传统理念限制了服务作用的发挥
长期以来,大部分油气田企业只关注内部审计的监督职能,而缺少为企业价值增值提供管理服务的职能,企业内部审计还局限于财务收支审计和经营成果的真实性审计。审计人员抱着怀疑的态度开展工作,在与被审计单位的沟通时也往往居高临下,以检查者自居,使得被审计单位对审计人员和审计机构怀有对立情绪,认为审计就是挑毛病,不能给被审计单位带来效益的提高,这不仅不利于内审工作的健康发展,也不利于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
(二)服务职能欠缺,不能满足现代企业管理的需要
在目前经济下行和油价低迷的情况下,油气田企业为了求得生存和发展,需要在管理理念、管理组织、管理内容、管理制度、管理方法等方面进行变革,特别是要增强公司治理改革、风险管理、内部控制管理,这就要求内部审计增强工作的主动性和建设性,紧紧围绕企业经营风险的甄别、评估、控制和防范开展审计工作。而目前的内审工作明显缺乏对风险管理、经济效益的审计,对企业内部管理结构、管理制度、政策法规、社会环境、监督体系等方面研究较少,审计内容过于狭窄,跟不上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发展,不能适应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因而内部审计职能的转换势在必行。
(三)内审人员综合素质不高影响服务职能的提升
从油气田企业内部审计的情况来看,大部分审计人员教育背景比较单一,或是财务会计专业出身,或是工程造价专业出身,他们对于本专业领域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和较丰富的实践经验,但是既熟悉生产流程、工程管理,又熟悉财务的专业人员不多,综合素质不高,既影响传统的监督职能的发挥,也缺乏为企业提供广泛管理咨询服务的能力。
(四)审计手段落后、方法陈旧不利于审计职能的拓展
目前油气田企业内部审计在实施过程中主要根据审计人员的经验及掌握的内部信息来确定审计重点,部分审计人员本着查出几个问题交差了事的态度开展工作,很少利用财务比率分析、计算机辅助审计和统计抽样等手段进行审计,不能较好的控制审计风险;以事后审计为主,较少开展事中审计,基本没有开展事前审计,不利于及时发现生产经营过程中存在的管理问题,并提出整改意见,以避免、减少损失。
四、新常态下做好内审工作的切入点
自2014年下半年以来,国际原油价格暴跌,给油气田企业带来重创,收入大幅下降,投资紧缩,大量可动用储量成为不可动用储量,企业经营陷入严重困难,如何最大限度地帮助企业发现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隐患,减少效益流失,为企业管理层提供具有价值的管理建议是内部审计工作必须面对的问题。笔者认为当前形势下可从以下五个方面入手来做好内部审计工作。
(一)从监督职能为主转为监督与服务并重
目前大部分单位内审的主要目标还是查错防弊,企业管理方面的审计很少涉及,审计报告也是立足在审计查证的问题上,提出的审计意见或建议一般都是就事论事,较少深入的分析出现问题的根本原因,不能对单位管理做出有效的分析、评价并提出管理建议。因此,有必要将内审职能在做好监督的基础上向提供管理服务扩展,促进企业内审资源在查错防弊功能与提供价值管理服务活动之间的合理分配,帮助单位实现战略发展目标。
(二)从财务收支审计为主转向以管理审计为主
当前,油气田企业面临油价低位运行、国际经济复苏乏力、国内经济发展下行的严峻形势,企业管理当局更加注重管理创新,向管理要效益,内部审计作为管理层下属的职能部门,应主动适应形势的变化和管理层的要求,把审计的重点从财务收支审计转到管理审计上来,通过对企业全面预算管理、投资项目管理、合同管理、资金管理等企业内部管理及控制制度的审查,对企业经营活动中可能存在的风险进行审查,查找企业低效产能及企业经营管理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及时提出改进建议,以帮助企业提高资产运营效率和经营管理水平。
(三)从事后控制向事中、事前控制转变
美国“两房危机”和“安然事件”告诫我们,风险失控、经营失误会给企业带来毁灭性影响,事前控制和事中控制远比事后补漏更重要。事前审计就是在企业的各个经济活动实施之前,如长期投资方案的实施、生产经营决策、经济合同的签订执行之前,由内审人员来审查核实企业管理部门所作的各项方案的决策是否正确可行的一种独立监督活动。事中审计就是审查企业在各个经济活动实施过程中,如投资方案、生产经营决策和经济合同在执行中相关事项处置是否有据可依,无据可依或发生争议需要完善相关内控制度或合同时,是否及时做了相应处理。事中、事前审计主要通过对企业预算跟踪审计、建设项目跟踪审计、企业存量资产效益审计及投资项目可行性分析的审查等方式进行,对企业日常经营活动中已经发生的偏差和潜在的风险及时向管理当局提出报告,促进资源配置和风险控制,更好地发挥内部审计的评价和咨询等服务功能。
(四)内审人员素质从单一型向复合型转变
审计人员不仅要有丰富的审计专业知识,还要熟悉本企业的生产流程、?章制度,也要掌握一定的金融、证券、法律等现代经济知识;不仅能了解本企业的微观运行情况,还能了解行业的经济周期、行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处的地位、国家的宏观政策对本行业、本企业经济活动的影响。只有掌握了丰富的知识,才能敏锐地在大量的审计资料中发现关键信息,才能对相关信息对企业造成的影响做出准确的专业判断,从而最大限度的降低审计风险,及时发现企业在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风险点。目前油气田企业的审计人员主要是以财务专业和工程预算专业为主,综合素质的多元人才不多,宜通过加强综合能力培训和引进多元化人才的方式,实现内审人员素质综合化。
(五)总结、推进新型审计管理手段和审计方法的运用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大型油气田企业基本实现了信息流、资金流和业务流高度统一的信息化管理,这使得引进和运用审计管理系统提供了可能,通过审计管理系统采集并汇总审计数据,引进先进的分析与预警方法,增强分析判断能力和快速反应能力,最终达到为管理层决策提供支持、规范审计业务流程,提高审计效率的目标。此外,通过定期回顾和总结审计技术和方法,开拓在线远程审计等方法也可以起到提高审计效率的作用。
关键词:风险导向模式 企业内部绩效审计
一、风险导向模式下企业内部绩效审计相关理论
(一)风险导向审计模式的定义及特点
企业内部审计下的风险导向审计目前还没有统一的定义,借鉴民间审计中风险导向审计的含义将风险导向审计定义为:风险导向审计是内部审计人员从审计风险的分析和评价出发,并以此制定审计计划,实施审计的一种审计方法。其具有“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结合的特点。“自上而下”即从了解企业内外部环境、经营战略风险入手,预期财务报表可能的发生,然后确定审计重点,最后根据实际情况分配不同的审计资源到不同风险的领域。对“自上而下”确定的审计重点采取进一步的审计程序,根据得出的结果再向上追查,然后再对风险评估进行修正,即是风险导向审计“自下而上”的特点。
(二)绩效审计的定义及特点
根据2014年1月1日起施行的中国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2202号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绩效审计的规定,绩效审计定义为“内部审计机构和内部审计人员对本组织经营管理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进行的审查和评价”。
绩效审计具有以下特点:
一是“结合型”绩效审计占多数。目前财务收支审计与经济责任审计的结合是进行绩效审计的方式。在进行的绩效审计项目中,很多的审计项目是有综合目标的,即在一个绩效审计项目中,同时关注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合规性和财务收支及有关经济活动的绩效标准。
二是绩效审计是以立足于服务企业、深化改革、加强管理、提高效益、防范风险为目标的。
三是绩效审计的审计成果具有不同形式的特点。在我国绩效审计报告可能是绩效审计成果的一种体现,但是,为了适应不同的需要满足各类审计项目对审计结果信息的需要,专题审计报告可能对这类需求的作用更直接,效果更大。
二、开展风险导向模式下企业内部绩效审计的意义
(一)开展风险导向绩效审计是加强企业经济管理的需要
开展风险导向绩效审计,通过对被审计单位所有可能涉及的方面进行审查,把经营管理过程中的缺陷找出来,寻找提高管理工作效益的路子,从改善管理体制、完善管理制度、提高运作机制、规范决策程序等方面提出管理建议,能较好地促进企业安全运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二)开展风险导向绩效审计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现代企业的管理模式多是所有者和管理者相分离的一种契约模式。企业审计监督的职责是由企业内部审计负责,在稽大违法违规问题的同时与企业质量绩效相结合,促进企业发展和完善机制,促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企业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
(三)开展风险导向绩效审计是完善审计职能的需要
审计具有监督、鉴证、评价三个基本职能,然而,这些基本职能是不足以应对社会的房展和企业的需要的,因此,积开展风险导向绩效审计,不仅能扩展审计的范围,加宽审计领域,而且能在财务审计真实性和合法性的基础上,审查其合理性和有效性,进一步完善审计的职能。
三、风险导向模式下企业内部绩效审计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风险导向模式下企业内部绩效审计现状
由于风险导向绩效审计要求企业内部审计人员对企业的经营状况、市场行情、管理层的态度,甚至企业所处行业整体的风险率和市场环境等因素都要有比较清楚的了解。所以要求企业内部审计人员不仅有丰富的经验,还要有丰富的行业知识,对企业所处的行业总体情况了如指掌,才能正确评价企业所处行业及经营活动中的风险。我国审计内部审计人员一般只进行财务方面的审计,对风险导向的绩效审计接触的较少,其他方面的知识也比较少,且风险意识不强,对绩效审计也不重视,加之我国目前还没有一份完善的普遍适用的风险导向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内审人员在实务中多是依靠个人经验来进行的,这就可能造成审计过程的随意性和审计结果不可靠的结果,这些给风险导向绩效审计的实施带来了巨大的困难。
(二)风险导向模式下企业内部绩效审计存在的问题
一是风险意识淡薄,不重视绩效审计。现阶段大多数企业对内部审计的职责的认识仍然停留在最初的阶段,多数企业的风险管理体系不完善甚至都很少有成体系的制度,以风险为导向的审计模式更是处于起步阶段,而绩效审计在我国也是仅处于初步试点阶段,应用最多的也仅是政府审计方面,在企业内部审计上很少能得到重视。风险导向绩效审计作为一种新的审计理念和模式还没有被广泛的接受,其理论及实务体系还有待完善。
二是风险导向绩效审计评价标准不健全。我国与审计相关的制度只指出审计要达到的目的,没有对如何达到这个目的进行规定,也就是没有绩效审计方面的指标评价标准。由于风险导向绩效审计的对象是各种各样的,衡量审计对象标准也就各式各样,并没有统一的标准,有的对相同的审计项目,也会有各种类型的审计标准来衡量,对于不同的衡量标准,结论也是各有不同,因此审计机构和人员怎么选择合适的指标评价标准不是很容易。
三是风险导向绩效审计技术落后。风险导向绩效审计是对企业的一种综合评价,需广泛运用管理评审技术、经营分析、计算机信息技术等方法。由于我国现在还没有统一的对风险导向绩效审计业务操作流程和技术方法的标准文件,再加上内部审计人员的专业知识也不够丰富和过硬,大多数内部审计部门在进行风险导向绩效审计时往往只是以查账为主要手段,再辅以财务分析和简单的经营分析,对审计项目及其所涉及的审计对象、审计内容、审计重点和审计方法等缺乏系统性,造成问题只能停留在表层,很难为公司提供有价值的成果,使得风险导向绩效审计的作用远没有发挥。
四、促进风险导向审计模式下企业绩效审计发展的几点建议
(一)加强风险意识,重视绩效审计
风险导向企业内部绩效审计的目标是帮助企业管理层对其自身应该负的责任如何去履行,一般包括审查评价经营活动的效益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要顺应市场经济,就不能逃避风险,对企业来说就需要确定风险范围、建立风险模型和风险防范机制,而风险导向企业内部绩效审计就是一条化解风险之路。因此风险的防范就需要企业的所有人员而不仅是领导,都要加强风险意识,加强风险方面的预警,对已露出苗头的风险知道如何应对,对已存在的风险知道如何处理,将风险降到最低,争取将这方面的工作做到最好。另外,企业的领导也应该兼顾绩效审计,注重绩效与风险的结合。
(二)不断完善风险导向绩效审计标准体系
实现风险导向审计模式下企业绩效审计全面开展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审计对象绩效的高低、优劣是由绩效审计标准来衡量、考核的,同时,审计意见和审计结论的得出也是依据绩效审计标准的。因此,选择好的评价标准和建立合适的参照物对企业进行绩效评价是十分必要的。对于如何确定绩效审计标准,有以下几种方式:一是参考现在正在使用的行业标准,由于每个行业的模式和特点都不相同,制定一个统一的评价标准并不现实;二是内部审计部门自己制定的一些控制制度、管理办法等;三是国家制定和的发展规划以及行业发展目标、指标,有关专业部门的规范、技术标准等。
(三)改进风险导向绩效审计技术
企业内审人员除了运用常规审计方法外,应根据具体审计目标选择不同的技术方法,第一,建立一套质量控制流程,并进行不断地改进,让部门所有人员尽可能多的采用。第二,建立一套完善的程序,培训合适的内部审计人员使用工具、标准技术和方法进行审计。第三,定期评价审计工具、标准、技术和方法,确定是否有必要进行改进以提高内审的效率。此外,企业内审绩效审计在审计工具、标准技术和审计方法方面也应得到政府管理部门和行业协会的重视。
(四)树立风险导向绩效审计的独立性
企业应当摆脱传统观念的影响,明确企业内部审计机构要有一定的地位和职权,审计机关及其人员可充分值得信赖,树立内部审计部门在企业的独立性。首先是审计人员要做到的,一是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审计人员要做好应对各种情况的心理准备,树立正确的三观,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自己的立场不动摇。二是加强自身业务能力。要想成为一名有胜任能力的的内审人员,对与审计有关的法律法规的掌握是必不可少的。同时,只要是与内部审计项目有关的知识也要熟悉,后续教育的加强也需要重视,这样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另外,在企业方面,尤其是企业领导应该更新观念,把那种企业的内部审计是摆设、是自找麻烦的错误思想摒弃掉,正确认识到风险导向企业绩效审计是适应现代企业管理的需要,只能加强,不能削弱。
参考文献:
[1]文娜.浅谈风险导向型审计对公司治理的影响[J].商场现代化,2011.
[2]黄艳蕾.浅议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及其应用[D].企业技术开发,2013.
[3]邓娇艳.国有企业绩效审计中风险导向审计模式的应用[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3.
经贸观察
(1)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瓶颈探析——引入美国经济表现对比 夏晓雪
(4)全球价值链中我国稀土贸易被俘获的问题研究——基于稀土国际市场需求的角度 杨梦佳
(5)建立中原经济区背景下河南经济发展方向概述 郭家炜
(6)欧债危机对中国对外贸易的影响及对策 杜德
(7)黄岩岛对峙背后的国际政治经济博弈 陈天明 徐群 李君芳
(8)安徽纺织企业承接产业转移的发展对策——基于swot分析 芮昊
(9)出口商品结构与优化出口商品结构对策 赵星
(10)新疆旅游服务贸易的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周小玲
(12)基于swot分析嘉兴纺织服装产业转型升级研究 李爱香 李春暖 王蕾
管理创新
(14)从企业经营看环境信息披露 郭品 李勇勋
(15)eva的激励机制及其在我国的应用研究 李乐童
(17)我国企业战略成本管理应用初探 赖娇娇
(18)eva企业价值评估在兵工研究所的应用探讨 王爱武
(19)从三鹿事件看食品加工企业采购环节内部控制 赵肖瑞
(20)股权激励与公司绩效关系的研究综述 周亭
(21)强化企业统计工作 促进企业经营管理 杨锦宏
(22)加强住房公积金财务管理研究 孙其兰
(23)合同能源管理项目过程风险控制研究 张翠霞
(24)后危机时代企业成本控制法宝——多维成本管理 刘彩霞 马鑫 李冬悦
(25)加强科学管理提高仓库管理水平 张防修
(26)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执行力影响因素探析 巫毅
(27)路桥施工企业项目经理部材料管理初探 陈迎春 韩瑞英 彭向阳
(28)mc公司内部控制的调查研究 郭莉莉 郑小凤
(29)基于不对称信息下我国中小企业加强自身融资管理策略探究 张宇丁
(30)基于dea方法的电网公司绩效评价研究 刘凯 董萌萌
(31)提升全面成本管理,树立成本文化意识——打造成本文化核心竞争力 张瑞
(32)浅析我国企业应收账款管理 马鑫 李冬悦 刘彩霞
(33)国企“内部人控制”问题的解决思路 周勇
(34)会计电算化条件下的企业内部控制 李宁
(35)erp系统实施与管理会计的互补性及业绩影响文献综述 童素娟
(36)创新管理 破解瓶颈 努力实现资产的保值增值——湖南省凤凰县总工会资产的保值增值工作纪实 裴晓凤
经营有道
(37)对当前国内工业企业经营困难的成因剖析 宋科进
(39)湖南低碳旅游发展研究 卢伟
(40)审计师独立性、信誉以及业
务——以德勤(中国)为例 汪洁
(41)雇主品牌推广策略 冯利敏
(42)小额贷款公司的发展问题分析 刘燕
(43)河南省现代物流业发展优势分析 周燕飞
(44)浅谈品牌“回声”作用与多品牌的“共振”作用——由宝洁公司多品牌战略引发的思考 岳晓雯
(45)我国零售企业进入他国市场的模式选择 史博
(46)汽车后市场保险服务的特点以及对策分析 鲍艳萍
(47)我国零售业态发展评价及对策分析 徐正虹 陈晓华 孙一闻 郑莉莉 葛洁蓉 陆兆蕾
(49)企业并购目的:追求协同效应还是产生共谋——基于百胜收购小肥羊的案例研究 许世杰
(50)对镇江宗教旅游开发的调研及建议 朱庆贤
(51)小议娃哈哈启力的市场定位 曾艳
(52)基于价值链视角的浙江省电动自行车产业升级研究 方柯 柏海花 陈聪宵 颜佳杰
(53)农业可持续发展新形式——以滨州沾化旅游观光农业为例 范慧敏
(54)美容设备生产企业供应商选择 万志军
金融天地
(55)商业银行贷款利率对新增住房价格影响的实证分析 张玉洁
(57)商业银行资本结构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 魏亚丹
(58)跨期羊群行为实证分析——以我国公募基金为例 杜婷婷 陈媛媛 韩剑飞 陈久盈
(60)我国发展金融bpo的建议 刘一博 邱焕喜
(61)基于央行实行逆回购操作——分析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葛慧侠 吴非
(63)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现状及防范对策 冯舒婷
(64)我国上市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比较分析及发展研究 王迪
(65)浅析我国小微企业融资难及解决途径 郝阳
(66)基于信号传递的中小企业融资博弈分析 蔡再兴
(67)黄金价格影响因素的定量分析 陈晓青
(68)探讨农村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模式与途径 苏鸿龙
(69)经济人“趋利动机”与股权融资偏好 周云 汝莹
(70)浙江外贸经济与人民币升值的关系研究 翁星星 樊振华
(71)我国中小企业债券融资实施路径探析 朱英 陈万江 王小芳
(73)东京、香港、上海三地股市联动效应的探究 张传昌
(75)上市公司披露不实信息影响因素研究 李良
(76)欧债危机下我国汇市、股市的arch效应分析 袁啸
(77)期货套期保值理论研究进展 杨宝元
(78)基于因子分析的股票投资决策评价 徐哲
(79)扩大直接融资的渠道研究 刘畅
(81)我国上市公司股利政策分析 许艳阳
(82)基于因子分析的我国电力行业上市公司融资结构与绩效的实证研究 彭中云 翟万里
 
; (83)政治联系与上市公司股利政策——来自深市a股上市公司经验数据 建蕾 梁娟
财会研究
(84)我国政府财务报告相关问题的思考 杨华华
(85)浅谈监狱企业内管领导干部内部经济责任审计 雷新民
(87)基于直联模式的代收学费业务系统建设的探讨 赵敏刚
(88)高职院校财会专业文化建设探索与实践 甘泉
(89)对国内移动支付产业发展的思考 王娜
(90)山东省地方公路建投资情况研究与对策 韩冲
(91)高校科研经费审计浅议 郑国芳 张勇
(92)会计师事务所审计收费与审计质量相关性分析 谈荣霞
(93)会计教学中的“做”与“学” 杨如梅
(94)论如何促进公益类科研单位科研经费的有效使用 陈芳
(95)关于强化会计监督的思考 徐媛媛
(96)我国高等农业院校卓越会计师校企联合培养模式研究 陈思蓉 王积田
(97)实施动态会计监管的方法研究 贺美玲
(98)层次分析法在资产评估风险防范中的运用 周婧璇
(99)会计监督弱化的成因及对策 张丽敏
(101)企业组织结构复杂性对分析师盈余预测影响 辛薇
(102)我国城镇居民收入差距的测算与实证分析 张虎成 孙艳霞 陈文浩
(103)我国大企业和集团公司内部审计问题与对策研究——以通用电气为例 王绪
(104)我国养老保障财政支出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从包容性增长看农村养老保障基金 刘彦君
(105)注册会计师行业商业贿赂行为分析 宋丽 王晓娜
(106)食品、饮料零售业上市公司会计信息与股价的相关性研究 李洁
(107)新疆上市公司财务质量评价分析 朱希斐
(108)新疆财政教育支出分析 唐梁凤 贾亚男
(109)多角度探讨我国宏观税负水平 张菊华 朱胜
(110)c2c电子商务税收征管问题研究 韩潇
(112)我国税负影响因素的主成分分析 张菊华 朱胜
(113)浅析山西省税收收入结构变化 耿变华
(114)浅议对变动成本法与全部成本法的评价 胡成江
人力资源
(116)创办教师养老年金,实现最优薪酬分配 宋莉芳
(118)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分析 程蔚
(119)浅议如何提高基层审计人员综合素质 何静
(120)eva业绩评价方法对经理人激励的影响 马珂艳
(121)我国包容性增长战略下社会保障税实践的现实性探析 马冉冉
(122)北京市农民工医疗保险政策分析——基于社会福利政策的选择维度视角 杜蔚
(123)文化比较视角下构建“以人为本”的人力资源管
理新模式 宗娜
(124)区域经济与人才培养的相关性研究 张丽英 李华
(125)浅议新形势下如何加强会计人员职业道德 周静娅
(127)基于托达罗人口流动模型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路径探究 周鹏飞
(128)浅析商场营销员的胜任力构成要素 赵海涛
(129)四川省各市州人口素质综合评价研究 曾佩琴 熊健益 梁冠立
(130)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 许学珍
(131)利用微博资源加强大学生职业规划课的信息共享和互动性 江静 邱道欣
学术交流
(133)浅谈学好《基础会计学》的技巧 史可
(135)谈中职学校会计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和改进办法 林凤平
(136)独立学院国际贸易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研究和实践——以东南大学成贤学院为例 包小妹 孙昊 戴竹青
(137)应用型本科院校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考评方式探析 李迪
理论探讨
(138)商务英语函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张翠波 张琳琳
(140)“五型”班组创建初探 谷荣宽
(141)青岛市保障性住房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建议 高璐 于?
(144)台湾产业发展过程中政府的作用 周英英
(145)应用支持向量机模型(svm)研究电网物资需求预测问题 宋斌
(146)发展工业旅游促进河南“两型社会”建设探析 冯小伟
(147)浅析管乐教育在当代中国主要城市的普及发展状况 朱光
(148)如何发挥工会组织在“三集五大”体系建设中的积极作用浅谈 方小英
(149)新时期高校辅导员工作探讨 蒋萍
(150)乐山融入成都经济区中小企业发展现状分析 何瑞
(151)从文化差异看国际广告在中国的本土化 曾俊秀
(152)我国创业投资退出机制研究 张克 杨悦
(153)大学教师如何重视一线课堂教学的研究 朱伟伟
(154)基于科技带动与支撑的咸阳食品工业发展研究 薛汉莉 朱文莉
(155)企业并购绩效文献综述 姚香
(156)强化基础创新机制推动发展——阿尔山市党的建设工作调研 徐东华
(157)河南省政治中心东移对郑州经济的影响 张霞
(158)中专体育教学中游戏的运用探讨 朱良 赵建峰
(159)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教学改革探析——从教学模式、教学手段、考核方式入手 王翠敏 刘毅 李炜
(160)高职院校文秘专业学生毕业论文指导的几点思考 叶柳凤
(161)独立学院如何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李小想
(162)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影响因素与实现机制 李波
(163)城镇化与农民工进城若干问题研究 王松江
 
; (165)贵州省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工市民化问题研究 杜叶婷
(167)青岛市利用fdi技术溢出效应的对策分析 于晓燕
(168)“合芜蚌”试验区协同创新能力评价研究 袁建明 郭思炜 王大伟
(171)河南省职业教育资源的整合与利用 李海云
(172)山区、半山区集体建设用地流转障碍性因素分析——以曲靖市麒麟区为例 彭琳 张洪
(174)贵州省工业园区发展中失地农民的统筹发展 王楚 王苗
(175)贵州产业承接对工业化进程影响实证分析 潘飞 李锦宏
(177)企业文化dna遗传机制分析 袁建明 邹晓雪 潘伟伟
(179)社区经济理论模型研究 杨朝继 马海英
(181)浅谈桩基检测方法与发展 梁潇文
(182)浅析洛克白板说哲学思想 林蓉
(184)我国中小企业转型升级的政策选择 李婧 王菁华
(185)sop范式下r&d投入与产业集中度关系研究——基于我国37个行业分析 韦巍
(186)意识形态一元与社会价值多元下高校德育解构 陈佳
(188)基于共生视角的“产品质量年”文化建设研究 张娟
(189)中美物价对比分析及思考 齐飞
(190)北京市生产业对服装产业的影响 常宏 吴思影 鲍丽珠 陈桂玲
(192)加快花垣县域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滕飞
(193)上海市生产业对服装产业的影响 杜鹃 辛馨 王竹宁 陈桂玲
(194)灰色模型在青海省经济预测中的应用 俞新昀 吴艳
(196)我国经济增长、产业结构调整和就业关系研究 曾佩琴 熊健益 梁冠立
(197)江苏省城市现代服务业集聚类型研究 汪敏 孟小会 黄挺
(199)在高中新课标下高职高专数学的教学改革教学实践与策略 毛大会
(200)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路径研究——基于技术进步分析 赵静静
(202)中国与美国民主基础研究——《论美国的民主》读后感 窦诚松
(203)基于消费价值观的市场细分实证研究——以北京地区在校大学生为例 侯蓓
(205)全面贯彻落实十精神——努力实现科学跨越后发赶超 李静
经贸观察
(1)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瓶颈探析——引入美国经济表现对比 夏晓雪
(4)全球价值链中我国稀土贸易被俘获的问题研究——基于稀土国际市场需求的角度 杨梦佳
(5)建立中原经济区背景下河南经济发展方向概述 郭家炜
(6)欧债危机对中国对外贸易的影响及对策 杜德
(7)黄岩岛对峙背后的国际政治经济博弈 陈天明 徐群 李君芳
(8)安徽纺织企业承接产业转移的发展对策——基于swot分析 芮昊
(9)出口商品结构与优化出口商品结构对策 赵星
(10)新疆旅游服务贸易的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周小玲
(12)基于swot分析嘉兴纺织服装产业转型升级研究 李爱香 李春暖 王蕾
管理创新
(14)从企业经营看环境信息披露 郭品 李勇勋
(15)eva的激励机制及其在我国的应用研究 李乐童
(17)我国企业战略成本管理应用初探 赖娇娇
(18)eva企业价值评估在兵工研究所的应用探讨 王爱武
(19)从三鹿事件看食品加工企业采购环节内部控制 赵肖瑞
(20)股权激励与公司绩效关系的研究综述 周亭
(21)强化企业统计工作 促进企业经营管理 杨锦宏
(22)加强住房公积金财务管理研究 孙其兰
(23)合同能源管理项目过程风险控制研究 张翠霞
(24)后危机时代企业成本控制法宝——多维成本管理 刘彩霞 马鑫 李冬悦
(25)加强科学管理提高仓库管理水平 张防修
(26)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执行力影响因素探析 巫毅
(27)路桥施工企业项目经理部材料管理初探 陈迎春 韩瑞英 彭向阳
(28)mc公司内部控制的调查研究 郭莉莉 郑小凤
(29)基于不对称信息下我国中小企业加强自身融资管理策略探究 张宇丁
(30)基于dea方法的电网公司绩效评价研究 刘凯 董萌萌
(31)提升全面成本管理,树立成本文化意识——打造成本文化核心竞争力 张瑞
(32)浅析我国企业应收账款管理 马鑫 李冬悦 刘彩霞
(33)国企“内部人控制”问题的解决思路 周勇
(34)会计电算化条件下的企业内部控制 李宁
(35)erp系统实施与管理会计的互补性及业绩影响文献综述 童素娟
(36)创新管理 破解瓶颈 努力实现资产的保值增值——湖南省凤凰县总工会资产的保值增值工作纪实 裴晓凤
经营有道
(37)对当前国内工业企业经营困难的成因剖析 宋科进
(39)湖南低碳旅游发展研究 卢伟
(40)审计师独立性、信誉以及业
务——以德勤(中国)为例 汪洁
(41)雇主品牌推广策略 冯利敏
(42)小额贷款公司的发展问题分析 刘燕
(43)河南省现代物流业发展优势分析 周燕飞
(44)浅谈品牌“回声”作用与多品牌的“共振”作用——由宝洁公司多品牌战略引发的思考 岳晓雯
(45)我国零售企业进入他国市场的模式选择 史博
(46)汽车后市场保险服务的特点以及对策分析 鲍艳萍
(47)我国零售业态发展评价及对策分析 徐正虹 陈晓华 孙一闻 郑莉莉 葛洁蓉 陆兆蕾
(49)企业并购目的:追求协同效应还是产生共谋——基于百胜收购小肥羊的案例研究 许世杰
(50)对镇江宗教旅游开发的调研及建议 朱庆贤
(51)小议娃哈哈启力的市场定位 曾艳
(52)基于价值链视角的浙江省电动自行车产业升级研究 方柯 柏海花 陈聪宵 颜佳杰
(53)农业可持续发展新形式——以滨州沾化旅游观光农业为例 范慧敏
(54)美容设备生产企业供应商选择 万志军
金融天地
(55)商业银行贷款利率对新增住房价格影响的实证分析 张玉洁
(57)商业银行资本结构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 魏亚丹
(58)跨期羊群行为实证分析——以我国公募基金为例 杜婷婷 陈媛媛 韩剑飞 陈久盈
(60)我国发展金融bpo的建议 刘一博 邱焕喜
(61)基于央行实行逆回购操作——分析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葛慧侠 吴非
(63)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现状及防范对策 冯舒婷
(64)我国上市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比较分析及发展研究 王迪
(65)浅析我国小微企业融资难及解决途径 郝阳
(66)基于信号传递的中小企业融资博弈分析 蔡再兴
(67)黄金价格影响因素的定量分析 陈晓青
(68)探讨农村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模式与途径 苏鸿龙
(69)经济人“趋利动机”与股权融资偏好 周云 汝莹
(70)浙江外贸经济与人民币升值的关系研究 翁星星 樊振华
(71)我国中小企业债券融资实施路径探析 朱英 陈万江 王小芳
(73)东京、香港、上海三地股市联动效应的探究 张传昌
(75)上市公司披露不实信息影响因素研究 李良
(76)欧债危机下我国汇市、股市的arch效应分析 袁啸
(77)期货套期保值理论研究进展 杨宝元
(78)基于因子分析的股票投资决策评价 徐哲
(79)扩大直接融资的渠道研究 刘畅
(81)我国上市公司股利政策分析 许艳阳
(82)基于因子分析的我国电力行业上市公司融资结构与绩效的实证研究 彭中云 翟万里
 
; (83)政治联系与上市公司股利政策——来自深市a股上市公司经验数据 建蕾 梁娟
财会研究
(84)我国政府财务报告相关问题的思考 杨华华
(85)浅谈监狱企业内管领导干部内部经济责任审计 雷新民
(87)基于直联模式的代收学费业务系统建设的探讨 赵敏刚
(88)高职院校财会专业文化建设探索与实践 甘泉
(89)对国内移动支付产业发展的思考 王娜
(90)山东省地方公路建投资情况研究与对策 韩冲
(91)高校科研经费审计浅议 郑国芳 张勇
(92)会计师事务所审计收费与审计质量相关性分析 谈荣霞
(93)会计教学中的“做”与“学” 杨如梅
(94)论如何促进公益类科研单位科研经费的有效使用 陈芳
(95)关于强化会计监督的思考 徐媛媛
(96)我国高等农业院校卓越会计师校企联合培养模式研究 陈思蓉 王积田
(97)实施动态会计监管的方法研究 贺美玲
(98)层次分析法在资产评估风险防范中的运用 周婧璇
(99)会计监督弱化的成因及对策 张丽敏
(101)企业组织结构复杂性对分析师盈余预测影响 辛薇
(102)我国城镇居民收入差距的测算与实证分析 张虎成 孙艳霞 陈文浩
(103)我国大企业和集团公司内部审计问题与对策研究——以通用电气为例 王绪
(104)我国养老保障财政支出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从包容性增长看农村养老保障基金 刘彦君
(105)注册会计师行业商业贿赂行为分析 宋丽 王晓娜
(106)食品、饮料零售业上市公司会计信息与股价的相关性研究 李洁
(107)新疆上市公司财务质量评价分析 朱希斐
(108)新疆财政教育支出分析 唐梁凤 贾亚男
(109)多角度探讨我国宏观税负水平 张菊华 朱胜
(110)c2c电子商务税收征管问题研究 韩潇
(112)我国税负影响因素的主成分分析 张菊华 朱胜
(113)浅析山西省税收收入结构变化 耿变华
(114)浅议对变动成本法与全部成本法的评价 胡成江
人力资源
(116)创办教师养老年金,实现最优薪酬分配 宋莉芳
(118)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分析 程蔚
(119)浅议如何提高基层审计人员综合素质 何静
(120)eva业绩评价方法对经理人激励的影响 马珂艳
(121)我国包容性增长战略下社会保障税实践的现实性探析 马冉冉
(122)北京市农民工医疗保险政策分析——基于社会福利政策的选择维度视角 杜蔚
(123)文化比较视角下构建“以人为本”的人力资源管
理新模式 宗娜
(124)区域经济与人才培养的相关性研究 张丽英 李华
(125)浅议新形势下如何加强会计人员职业道德 周静娅
(127)基于托达罗人口流动模型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路径探究 周鹏飞
(128)浅析商场营销员的胜任力构成要素 赵海涛
(129)四川省各市州人口素质综合评价研究 曾佩琴 熊健益 梁冠立
(130)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 许学珍
(131)利用微博资源加强大学生职业规划课的信息共享和互动性 江静 邱道欣
学术交流
(133)浅谈学好《基础会计学》的技巧 史可
(135)谈中职学校会计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和改进办法 林凤平
(136)独立学院国际贸易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研究和实践——以东南大学成贤学院为例 包小妹 孙昊 戴竹青
(137)应用型本科院校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考评方式探析 李迪
理论探讨
(138)商务英语函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张翠波 张琳琳
(140)“五型”班组创建初探 谷荣宽
(141)青岛市保障性住房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建议 高璐 于虓
(144)台湾产业发展过程中政府的作用 周英英
(145)应用支持向量机模型(svm)研究电网物资需求预测问题 宋斌
(146)发展工业旅游促进河南“两型社会”建设探析 冯小伟
(147)浅析管乐教育在当代中国主要城市的普及发展状况 朱光
(148)如何发挥工会组织在“三集五大”体系建设中的积极作用浅谈 方小英
(149)新时期高校辅导员工作探讨 蒋萍
(150)乐山融入成都经济区中小企业发展现状分析 何瑞
(151)从文化差异看国际广告在中国的本土化 曾俊秀
(152)我国创业投资退出机制研究 张克 杨悦
(153)大学教师如何重视一线课堂教学的研究 朱伟伟
(154)基于科技带动与支撑的咸阳食品工业发展研究 薛汉莉 朱文莉
(155)企业并购绩效文献综述 姚香
(156)强化基础创新机制推动发展——阿尔山市党的建设工作调研 徐东华
(157)河南省政治中心东移对郑州经济的影响 张霞
(158)中专体育教学中游戏的运用探讨 朱良 赵建峰
(159)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教学改革探析——从教学模式、教学手段、考核方式入手 王翠敏 刘毅 李炜
(160)高职院校文秘专业学生毕业论文指导的几点思考 叶柳凤
(161)独立学院如何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李小想
(162)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影响因素与实现机制 李波
(163)城镇化与农民工进城若干问题研究 王松江
 
; (165)贵州省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工市民化问题研究 杜叶婷
(167)青岛市利用fdi技术溢出效应的对策分析 于晓燕
(168)“合芜蚌”试验区协同创新能力评价研究 袁建明 郭思炜 王大伟
(171)河南省职业教育资源的整合与利用 李海云
(172)山区、半山区集体建设用地流转障碍性因素分析——以曲靖市麒麟区为例 彭琳 张洪
(174)贵州省工业园区发展中失地农民的统筹发展 王楚 王苗
(175)贵州产业承接对工业化进程影响实证分析 潘飞 李锦宏
(177)企业文化dna遗传机制分析 袁建明 邹晓雪 潘伟伟
(179)社区经济理论模型研究 杨朝继 马海英
(181)浅谈桩基检测方法与发展 梁潇文
(182)浅析洛克白板说哲学思想 林蓉
(184)我国中小企业转型升级的政策选择 李婧 王菁华
(185)sop范式下r&d投入与产业集中度关系研究——基于我国37个行业分析 韦巍
(186)意识形态一元与社会价值多元下高校德育解构 陈佳
(188)基于共生视角的“产品质量年”文化建设研究 张娟
(189)中美物价对比分析及思考 齐飞
(190)北京市生产业对服装产业的影响 常宏 吴思影 鲍丽珠 陈桂玲
(192)加快花垣县域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滕飞
(193)上海市生产业对服装产业的影响 杜鹃 辛馨 王竹宁 陈桂玲
(194)灰色模型在青海省经济预测中的应用 俞新昀 吴艳
(196)我国经济增长、产业结构调整和就业关系研究 曾佩琴 熊健益 梁冠立
(197)江苏省城市现代服务业集聚类型研究 汪敏 孟小会 黄挺
(199)在高中新课标下高职高专数学的教学改革教学实践与策略 毛大会
(200)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路径研究——基于技术进步分析 赵静静
(202)中国与美国民主基础研究——《论美国的民主》读后感 窦诚松
(203)基于消费价值观的市场细分实证研究——以北京地区在校大学生为例 侯蓓
(205)全面贯彻落实十精神——努力实现科学跨越后发赶超 李静
关键词:乡镇;财政管理;对策探析
乡镇是基层政权组织,乡镇财政、财务管理工作的好坏,对加强农村基层政权建设,维护农村基层政权和社会稳定,具有重要的作用。近年来,随着财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乡镇财政、财务管理的状况备受社会关注,上级部门对乡镇财政、财务管理的要求也越来越严格,但乡镇政府在财政、财务管理方面仍然存在有法不依、有令不行、有章不循等现象。如何从根本上解决乡镇财政收不抵支,负债运行的问题和困难,是每一个财政工作者必须思考和解答的课题。论文百事通笔者对此展开探讨。
一、乡镇财政管理存在的问题
1.财政预算约束不严格。从近年来审计反应的情况来看,乡镇在预算批复、调整及执行过程中仍存在违反《预算法》的行为。表现为预算编制不科学。实行“人员经费按标准,公用经费按定额,专项经费按实际”的方法,预算既不全也不细,操作性不强,资金分配不透明。乡镇其他收入未完全纳入预算,大量预算外资金的使用透明度不高,预算调整不规范。有些乡镇追加预算没有严格履行报同级人大审批的程序,超出预算部分脱离了同级人大的监督。
2.专项资金管理不到位。由于政府部门在支农项目管理上体制不顺,职能交叉,导致乡镇专项资金管理分散,情况不明。尤其是对项目多、资金量大的乡镇,未按规定对资金实行专项核算。大部分支出在经常性科目中核算,各项目之间互相调剂、挤占,很难有效进行监督管理和绩效评价。此外,对专项资金支出的监督突击性检查多,且对发现的问题没有具体的处罚和整改措施,使监督流于形式,致使乡镇普遍存在挤占、挪用专项资金和代管资金的情况。
3.财务管理机制不健全。乡镇政府机关财务管理模式五花八门。有的是财政所做账,有的是经管站做账,有的整个乡镇政府机关一套账,有的却多达四套账。乡镇财务人员的分工不科学。有些财政所长既是所长,还是会计兼出纳,有的乡镇一年做一次账,出纳成了事实上的兼职会计,内部管理控制基本失效;有些乡镇财务人员更换频繁,手续交接不清,造成财务管理混乱。
4.乡镇财政收支矛盾突出,负债现象严重。目前,大部分的乡镇在农村基金会、财政周转金、商业银行贷款等方面普遍存在数额大、沉积多、偿还难的沉重的债务负担。一是有的工程项目缺乏科学论证,没有因地制宜,没有可行性研究,结果一些企业效益不好、长期拖欠,资金收不回来;二是有的乡镇盲目搞建设,不根据本乡镇实力、财力、借钱上项目;三是个别乡镇机构臃肿、人员过多、入不敷出,靠借款来维持日常的费用开支。
二、乡镇财政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体制运行缺陷,没有约束机制。缺乏综合预算管理意识,预算管理不规范,预算约束力弱化,预算编制程序不到位,支出预算编制粗糙。
2.经济利益驱动,法制观念不强。财务收支活动不能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财务规章制度,导致一些违法违规行为的发生。
3.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内控制度不严密,监督机制不完善。目前许多乡镇没有制定规范性管理制度,缺乏制度约束。不少乡镇在财务收支审批程序、支出凭据的审核、财务人员岗位职责的履行等环节缺乏相应的制约机制,一些财会人员未能切实履行监督管理职责。
4.乡镇领导和财务人员素质有待提高。乡镇领导和财务人员的素质普遍不高,缺乏培训教育,部分乡镇的财会人员岗位变换频繁,影响了工作开展。
5.个别部门对乡财信息化管理存在虎头蛇尾现象。个别部门未能继续对乡财信息化建设方面给予经济和人员的大力支持,后续管理不够。
三、加强乡镇财政管理的对策建议
随着经济的发展,基层财政职能日益强化,地位愈加重要,作用越来越大。要做好乡镇财政、财务管理工作,必须充分发挥乡镇在经济建设中的主战场作用,多管齐下,共同努力。
1.改革乡镇财政管理方式,推行“乡财县管”或“镇财县管”模式。按照公共财政的管理要求,以国库单一账户体系为基础,以国库集中收付为主要形式,通过改革乡镇财政管理方式,实行“乡财县管乡用”或“镇财县管镇用”,进一步规范乡镇财政收支行为,强化财政监督,提高资金使用效益,防范和化解债务风险,乡镇经济和社会事业持续、健康发展。(1)对实行“乡财县管”或“镇财县管”的乡镇,坚持“五不变”原则。一是预算管理权不变。乡镇财政所负责编制本级预算、决算草案和本级预算的调整方案,组织执行本级预算。二是资金的所有权和使用权不变原则。乡镇的资金所有权和使用权归各镇所有,县财政不集中、不平调。三是财务审批权不变原则。乡镇的财务审批程序按各乡镇目前实行的审批制度执行。四是独立核算主体不变原则。以乡镇为单位进行财务核算,结余归各乡镇所有。五是债权债务关系不变原则。乡镇的债权、债务仍由乡镇享有和承担。
(2)以乡镇为独立核算主体,实行“预算共编、账户统设、集中收付、采购统办、票据统管”的财政治理方式。一是预算共编。乡镇政府根据县级财政部门提出的具体指导意见编制本级预算草案并按程序报批。二是账户统设。统一开设乡镇财政收支账户,各乡镇财政所按县财政局的批复在镇金融机构开设“国库基本结算户”、“工资专户”、“非税收支专户”等财政银行专用账户,办理乡镇财政资金的收支业务。三是集中收付。即乡镇财政税收收入全部上解县级库,纳入预算管理,乡镇收取的所有非税收入全部直接缴入县财政专户,由县财政根据乡镇收入类别和科目,分别进行核算。支出由财政专户拨入乡镇财政收支账户,以年度预算为依据,按照先重点后一般原则进行分配。四是采购统办。即镇采购支出凡属集中采购范围的,由镇提出计划和申请,报县财政局审核后,交县政府采购办按有关规定统一办理,采购资金从“财政专户”直接拨付给县政府采购办或供应商。五是票据统管。即乡镇使用的财政票据,乡镇使用的行政事业性收费等票据由镇会计核算所到县财政局领取,发给各预算单位使用,严格实行“限量领用、定期核销、票款同步、以票管收”的办法。新晨
2.完善制度、夯实基础。制度建设是各项工作顺利进行的基础。要完善乡镇财政、财务管理规章制度,制定乡镇预算管理、资产管理、专项资金收支管理、工程项目管理、负债资金收支管理等专项管理制度,特别是强化预算管理,严格预算约束。加强支出管理,严格支出审批程序和手续。加强债权债务管理,逐步化解现有债务等工作,规范理财行为。
3.加强乡镇财务人员队伍建设,规范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队伍建设是各项工作顺利进行的保证。要重视乡镇财务人员队伍的建设,人事部门在对乡镇财务人员调配时要将熟悉财务知识、精通业务、素质好的人员选拔到财务工作岗位上来;为财务人员自身学习,更新知识提供机会和机制,定期对财会人员进行业务培训,通过考试考核等不断提高财会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核算水平;明确会计、出纳岗位职责,建立互相制约机制,规范财务核算;严格执行财会人员持证上岗制度,保证财务人员相对稳定,不能随意变动。
4.建立健全监管体系,加大对违纪违规问题处理处罚力度。一是加大监督广度,加强新闻舆论监督,增加乡镇财政收支的透明度,把内部监督与公开曝光结合起来。二是加大监控的深度,加快建立健全乡镇领导离任交接制度,加强乡镇领导经济责任审计的结果运用,把监督与管理干部结合起来。三是纪检、监(检)察、财政、税收、审计等执法部门要加大监督检查力度,合理分工、相互协调,形成有效的监督合力和制衡机制,对于监督检查出的违纪违规问题,严格按照《预算法》、《会计法》、《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处理处罚,对单位收缴违纪违规资金、罚款的同时,按规定追究有关当事人的个人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参考文献:
[1]殷金胜.浅论加强乡镇财政财务管理[J].当代经济,2008,(2).
关键词:内部审计;增值功能;方式;途径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1)04-0199-02
在改革开放的30年中,伴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审计的内涵和外延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依据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关于内部审计的最新定义,我们可以得知:“内部审计是一种独立、客观的保证和咨询活动,旨在增加价值和改进组织的运营,提高其运作效率”。增加组织价值的功能第一次被列入定义,这意味着现代内部审计的目的已经由“监督和评价”延伸为“增值和改善”。增值是内部审计的核心,探讨单位审计部门如何在传统监督和评价的基础上实现内部审计增值功能的途径和方式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1、理解内部审计增值功能的概念和特点
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HA)对现代内部审计的最新定义为:“内部审计是一种独立、客观的保证工作与咨询活动,其目的是为机构增加价值并提高机构的运作效率。它通过系统化、规范化的方法评价和改进风险管理、控制和治理过程的效果,从而帮助组织实现其目标。”这表明现代内部审计已经成为一种价值创造活动,在传统内部审计监督和评价功能的基础上,通过提供增值服务、发现并消除风险为组织减少损失,从而实现价值增值的目的。
一方面,作为传统内部审计功能的拓展和延伸,增值型内部审计拥有鲜明的特点。首先,增值型内部审计强调的是保证和咨询服务,对审计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减少审计成本和耗费,以实现增值目标。第二,内部审计的程序和方法技术以风险管理为导向,重点关注管理者的风险评估实现有效审计。第三,采取双向互动参与的方式,强调与被审计方建立良好的伙伴关系,使内部审计部门与被审计方形成良性互动,从而提高被审计方的风险控制和自我评估能力。
另一方面,增值型内部审计通过以风险管理为中心,可以分为显性价值和隐性价值两个部分。显性价值即审计人员通过审计技术对收集的材料进行查明和评估,向决策层提示风险,由此减少的损失或创造的机会大于进行审计的成本和耗费,组织价值自行增长,直接价值也就被创造出来了;隐形价值即只要内部审计作为监督机构独立存在,无论内部审计中能否发现问题,客观上都会对组织内部产生威慑作用,使他们不得不积极主动地维持良好的内控秩序,以应对内部审计部门的监督检查,客观上这种被动的“自控”的行为也会增加组织的价值,是一种潜在的非直接的价值(或称为“威慑价值”)。当然,内部审计能发挥多大隐性价值有赖于显性价值的大小。如果审计师作风严谨、态度公正,能树立较高的权威性,提出关键性的有效建议,则其潜在的隐性价值(威慑作用)就会充分放大。在过去,内部审计部门往往被视为一个耗费部门,多被看成一个成本中心。现在这种观念在逐步改变,内部审计部门逐步转变为利润中心。因此,不仅可以对内部审计的成本耗费进行考核,还可以确认内部审计的成果,即为企业增加的价值。
2、实现内部审计增值功能的方式
内部审计是一项独立、客观的咨询活动,以增加组织价值、改善组织运营为服务目标。保证和咨询两类职能的确立,是内部审计对组织和环境要求的主动响应,咨询职能的独立尝试为内部审计人员创造一个新的顾问或参谋角色。
(1)发挥内部审计“免疫系统”功能,践行保证项目价值增值活动。
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的《内部审计职业实务准则》中对保证项目的定义为:客观检查相关证据以向组织提供有关风险管理、内部控制和治理程序等方面的独立评价。在现代内部审计中,保证项目主要包括财务审计、经营业绩审计、遵循性审计、系统安全、审慎性调查等业务类型。保证项目包括几个基本要素:首先,保证项目包括客观获取和评价证据的系统过程;其次,这些项目需要有事先确立的标准;最后,保证项目涉及到将结果传递给相关使用者、除服务提供者或者被审核过程与领域中人员以外的第三方。也就是说,现代内部审计的保证项目包含了传统内部审计的评价职能,是传统内部审计评价职能的发展和延伸。
作为组织内部审计部门,要依据管理层的要求制定年度审计计划,在多项审计工作中充分发挥审计“免疫系统”作用。培养审计工作人员的积极主动性,自觉学习审计理论知识,及时掌握党和国家、中央与地方的方针政策,在认真分析的基础上制定出有效的预防措施,不断强化风险意识和风险管理,实现单位的显性和隐性价值提高;在严格遵守各项审计制度和程序的前提下,通过财务审计、工程项目审计、经济责任审计和绩效审计等审计项目督促被审计单位规范财经法规制度,健全内部控制制度,提高经济效益;对发现问题的,及时上报审计报告,督促被审计单位进行改正,同时建立长效跟踪审计制度进行长期跟进监督,充分维护了各部门的良好工作秩序。
(2)提高综合水平,提供主动积极型咨询服务。
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的《内部审计职业实务准则》表中将咨询项目界定为:提供建议及相关的客户服务活动,其业务与范围通过与客户协商确定,目的是增加组织价值并提高组织的运作效率,包括建议、便利化、流程设计及培训等。上述定义表明,内部审计的咨询服务来源于传统审计,是从传统内部审计的评价、建议的服务中分立出来的,它拓展了内部审计的服务内容,可直接提供有效建议,使服务更有价值。
以提供主动型咨询服务的方式实现内部审计的增值,则要求审计工作人员必须具备过硬的专业素质和综合技能。在树立科学的审计理念的同时树立起服务的理念,通过加强重视、在职培训、注重总结、专业外知识学习与交流等手段,培养我办审计工作人员的敏锐审计触觉,提升团队整体和个人的专业修养与综合素质;建立被审计单位资料数据库,充分了解被审计单位的架构、职能、成员、财务状况等相关情况;正确处理与被审计单位的人际关系,以平等协商、真诚积极的沟通方式获得被审计单位的信赖和支持,为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良好的合作基础。
3、内部审计实现增值功能的途径
3.1确保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和权威性
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在内部审计实务标准框架中提出了内部审计的新定义,在该定义中用“独立、客观”取代了“独立”。内部审计的独立性要求内部审计部门在报告结果时必须独立,在确定审计范围、实施审计程序、报告审计结果时不受干扰。个人的客观性要求内部审计人员必须有公正的态度,不偏不倚,避免利益冲突。内部审计应当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通过对风险体系的管理进行有效的监督和
评估,对风险管理过程的及时性、科学性进行检查、评估和报告,找出被审计单位的薄弱环节,指出其控制缺陷并提出改进意见,提供风险管理的有效方法和控制措施,从而为组织的价值增值。
为了提高内部审计的权威性,不断拓展增值型内部审计,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新修订的《内部审计准则》指出内部审计部门应对组织中一个拥有足够权力的人或机构负责。内部审计地位的提高,使增值型内部审计建议得以直接向关键的决策领导报告,使增值建议更容易得到落实,增值目标更容易实现。
3.2不断改革和完善内部审计管理机制
内部审计管理机制的改革和完善可从两方面着手:
一方面是建立有效的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体系,确保审计工作具有较高的质量,防范审计风险,选拔、聘任具有专业胜任能力的审计人员从事内部审计工作。所有审计人员都应具有项目审计所要求的专业知识和胜任能力。实行项目负责制,明文规定项目负责人、主审者和助审人员的具体责任。建立审计质量评估体系,定期对审计项目的质量进行检查,对审计项目创造或增加的价值进行评估。
另一方面是建立审计责任追查制度。如果审计工作中出现违反审计工作制度、审计职业道德规范、有重大工作过错的行为,必须追究相关审计人员的责任。改革和完善内部审计管理机制,充分发挥审计职能作用,提高审计质量和效率,为增值型内部审计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3.3不断改进审计服务方式
为了适应开展增值型内部审计的需要,内部审计部门应当改变传统的以查处问题为主的审计模式,树立起服务的理念。审计人员不仅要善于发现问题,更重要的是解决问题,以自己的优势服务赢得管理层和被审计单位的信赖和支持。为此,审计人员应与被审计单位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以平等、协商的姿态积极沟通,使其放下包袱,主动检查自己存在的问题,向审计人员提供真实的情况。同时在审计的过程中,尽可能地对被审计单位面临的困难主动提供咨询意见;提供审计报告时,要说明产生问题的原因、可能造成的影响和可行性改进措施,以利于审计建议的执行或落实,从而保障增值型内部审计的实施。
3.4不断创新审计手段。加大非现场审计力度。降低审计成本
信息化建设的飞速发展为非现场审计在技术上提供了平台。非现场审计可按照以下步骤来展开:一是创新手段,利用专门设计开发审计软件以及笔记本电脑等,实现审计手段电子化,为非现场审计进行技术上的准备和升级。二是定期地、连续地采集部门单位的各种数据和资料,建立审计数据库,为非现场审计进行资料上的准备。三是利用审计软件,运用预定的程序和方法来分析、评价和检测部门单位的财务状况、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现状及其发展趋势。四是随机抽取非现场审计样本进行现场复核,以评估其准确性。
3.5提高审计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
内部审计人员的结构和素质是决定内部审计增值功能目标能否实现的关键因素。增值型内部审计在传统内部审计工作范围的基础上,将业务扩展到风险管理、内部控制和咨询服务等方面,这就要求内部审计人员要具备各方面的专业知识以适应业务扩展的需要。建设好一支高素质的审计队伍。首先拥有较高的政策水平和良好的职业道德的内部审计人员是顺利开展内部审计的必要前提,对内审人员必须进行职业道德教育,以提高其道德修养和政策水平,熟悉国家财经法律和地方性规章制度,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对被审计单位的项目进行客观公正的审计评价,同时为领导层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其次要求内部审计工作人员必须具有较强的业务能力,加强会计、审计、法律、税务、基建、金融、外贸、企业管理等多方面知识的学习,将自己修炼成为一个复合型人才。再次不断更新观念,在当今高速发展的时代,信息瞬息万变,知识推陈出新,更新的周期越来越快,因此必须督促所有内审人员的继续教育工作,提高队伍的应变能力和总体素质,使之适应高层次审计监督工作的需要。
在当今高科技和网络为基础的新经济时代,外部制约机制不断加强,内部管理水平不断提高,会计电算化不断普及,账务表面的错弊会越来越少。所有这些因素都要求内部审计必须改革传统的审计模式,发展新的审计理论和方法技术,以更好的审计模式服务于组织,实现价值增值和提高效率的目标。因此,内部审计的职能也将从传统的监督检查转向为内部管理服务,内部审计的重点也将从内部检查和监督向内部分析和评价方面转变,为组织增加价值。
参考文献:
[1]王光远,现代内部审计十大理念[J],审计研究,2007
[2]刘文欢,内部审计在企业价值增值中的运用,审计月刊,2007
[3]李风华,内部管理审计增值功能探微――基于价值链理论视角,市计与经济研究,2007
关键词:乡镇;财政管理;对策探析
中图分类号:F812.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8)011-0026-02
乡镇是基层政权组织,乡镇财政、财务管理工作的好坏,对加强农村基层政权建设,维护农村基层政权和社会稳定,具有重要的作用。近年来,随着财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乡镇财政、财务管理的状况备受社会关注,上级部门对乡镇财政、财务管理的要求也越来越严格,但乡镇政府在财政、财务管理方面仍然存在有法不依、有令不行、有章不循等现象。如何从根本上解决乡镇财政收不抵支,负债运行的问题和困难,是每一个财政工作者必须思考和解答的课题。笔者对此展开探讨。
一、乡镇财政管理存在的问题
1.财政预算约束不严格。从近年来审计反应的情况来看,乡镇在预算批复、调整及执行过程中仍存在违反《预算法》的行为。表现为预算编制不科学。实行“人员经费按标准,公用经费按定额,专项经费按实际”的方法,预算既不全也不细,操作性不强,资金分配不透明。乡镇其他收入未完全纳入预算,大量预算外资金的使用透明度不高,预算调整不规范。有些乡镇追加预算没有严格履行报同级人大审批的程序,超出预算部分脱离了同级人大的监督。
2.专项资金管理不到位。由于政府部门在支农项目管理上体制不顺,职能交叉,导致乡镇专项资金管理分散,情况不明。尤其是对项目多、资金量大的乡镇,未按规定对资金实行专项核算。大部分支出在经常性科目中核算,各项目之间互相调剂、挤占,很难有效进行监督管理和绩效评价。此外,对专项资金支出的监督突击性检查多,且对发现的问题没有具体的处罚和整改措施,使监督流于形式,致使乡镇普遍存在挤占、挪用专项资金和代管资金的情况。
3.财务管理机制不健全。乡镇政府机关财务管理模式五花八门。有的是财政所做账,有的是经管站做账,有的整个乡镇政府机关一套账,有的却多达四套账。乡镇财务人员的分工不科学。有些财政所长既是所长,还是会计兼出纳,有的乡镇一年做一次账,出纳成了事实上的兼职会计,内部管理控制基本失效;有些乡镇财务人员更换频繁,手续交接不清,造成财务管理混乱。
4.乡镇财政收支矛盾突出,负债现象严重。目前,大部分的乡镇在农村基金会、财政周转金、商业银行贷款等方面普遍存在数额大、沉积多、偿还难的沉重的债务负担。一是有的工程项目缺乏科学论证,没有因地制宜,没有可行性研究,结果一些企业效益不好、长期拖欠,资金收不回来;二是有的乡镇盲目搞建设,不根据本乡镇实力、财力、借钱上项目;三是个别乡镇机构臃肿、人员过多、入不敷出,靠借款来维持日常的费用开支。
二、乡镇财政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体制运行缺陷,没有约束机制。缺乏综合预算管理意识,预算管理不规范,预算约束力弱化,预算编制程序不到位,支出预算编制粗糙。
2.经济利益驱动,法制观念不强。财务收支活动不能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财务规章制度,导致一些违法违规行为的发生。
3.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内控制度不严密,监督机制不完善。目前许多乡镇没有制定规范性管理制度,缺乏制度约束。不少乡镇在财务收支审批程序、支出凭据的审核、财务人员岗位职责的履行等环节缺乏相应的制约机制,一些财会人员未能切实履行监督管理职责。
4.乡镇领导和财务人员素质有待提高。乡镇领导和财务人员的素质普遍不高,缺乏培训教育,部分乡镇的财会人员岗位变换频繁,影响了工作开展。
5.个别部门对乡财信息化管理存在虎头蛇尾现象。个别部门未能继续对乡财信息化建设方面给予经济和人员的大力支持,后续管理不够。
三、加强乡镇财政管理的对策建议
随着经济的发展,基层财政职能日益强化,地位愈加重要,作用越来越大。要做好乡镇财政、财务管理工作,必须充分发挥乡镇在经济建设中的主战场作用,多管齐下,共同努力。
1.改革乡镇财政管理方式,推行“乡财县管”或“镇财县管”模式。按照公共财政的管理要求,以国库单一账户体系为基础,以国库集中收付为主要形式,通过改革乡镇财政管理方式,实行“乡财县管乡用”或“镇财县管镇用”,进一步规范乡镇财政收支行为,强化财政监督,提高资金使用效益,防范和化解债务风险,乡镇经济和社会事业持续、健康发展。
(1)对实行“乡财县管”或“镇财县管”的乡镇,坚持“五不变”原则。一是预算管理权不变。乡镇财政所负责编制本级预算、决算草案和本级预算的调整方案,组织执行本级预算。二是资金的所有权和使用权不变原则。乡镇的资金所有权和使用权归各镇所有,县财政不集中、不平调。三是财务审批权不变原则。乡镇的财务审批程序按各乡镇目前实行的审批制度执行。四是独立核算主体不变原则。以乡镇为单位进行财务核算,结余归各乡镇所有。五是债权债务关系不变原则。乡镇的债权、债务仍由乡镇享有和承担。
(2)以乡镇为独立核算主体,实行“预算共编、账户统设、集中收付、采购统办、票据统管”的财政治理方式。一是预算共编。乡镇政府根据县级财政部门提出的具体指导意见编制本级预算草案并按程序报批。二是账户统设。统一开设乡镇财政收支账户,各乡镇财政所按县财政局的批复在镇金融机构开设“国库基本结算户”、“工资专户”、“非税收支专户”等财政银行专用账户,办理乡镇财政资金的收支业务。三是集中收付。即乡镇财政税收收入全部上解县级库,纳入预算管理,乡镇收取的所有非税收入全部直接缴入县财政专户,由县财政根据乡镇收入类别和科目,分别进行核算。支出由财政专户拨入乡镇财政收支账户,以年度预算为依据,按照先重点后一般原则进行分配。四是采购统办。即镇采购支出凡属集中采购范围的,由镇提出计划和申请,报县财政局审核后,交县政府采购办按有关规定统一办理,采购资金从“财政专户”直接拨付给县政府采购办或供应商。五是票据统管。即乡镇使用的财政票据,乡镇使用的行政事业性收费等票据由镇会计核算所到县财政局领取,发给各预算单位使用,严格实行“限量领用、定期核销、票款同步、以票管收”的办法。
2.完善制度、夯实基础。制度建设是各项工作顺利进行的基础。要完善乡镇财政、财务管理规章制度,制定乡镇预算管理、资产管理、专项资金收支管理、工程项目管理、负债资金收支管理等专项管理制度,特别是强化预算管理,严格预算约束。加强支出管理,严格支出审批程序和手续。加强债权债务管理,逐步化解现有债务等工作,规范理财行为。
3.加强乡镇财务人员队伍建设,规范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队伍建设是各项工作顺利进行的保证。要重视乡镇财务人员队伍的建设,人事部门在对乡镇财务人员调配时要将熟悉财务知识、精通业务、素质好的人员选拔到财务工作岗位上来;为财务人员自身学习,更新知识提供机会和机制,定期对财会人员进行业务培训,通过考试考核等不断提高财会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核算水平;明确会计、出纳岗位职责,建立互相制约机制,规范财务核算;严格执行财会人员持证上岗制度,保证财务人员相对稳定,不能随意变动。
4.建立健全监管体系,加大对违纪违规问题处理处罚力度。一是加大监督广度,加强新闻舆论监督,增加乡镇财政收支的透明度,把内部监督与公开曝光结合起来。二是加大监控的深度,加快建立健全乡镇领导离任交接制度,加强乡镇领导经济责任审计的结果运用,把监督与管理干部结合起来。三是纪检、监(检)察、财政、税收、审计等执法部门要加大监督检查力度,合理分工、相互协调,形成有效的监督合力和制衡机制,对于监督检查出的违纪违规问题,严格按照《预算法》、《会计法》、《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处理处罚,对单位收缴违纪违规资金、罚款的同时,按规定追究有关当事人的个人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参考文献:
[1] 殷金胜.浅论加强乡镇财政财务管理[J].当代经济,2008,(2).
[2] 陈谏.乡镇财政管理的现状及解决对策[J].经济论坛,2005,(2).
[3] 许晓剑.关于加强乡镇财务管理的思考[J].海南金融,2005,(12).
The township financial management: Problems and Solutions
YAN Yu-long
(The People's Government of lingao ,Hainan Lingao 571800,China)
一、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核心
在企业集团管理上,集团效益最大化目标的实现关键取决于财务管理职能的有效发挥。总公司决策的目标是实现集团收益最大化,为了实现集团整体目标,总公司不仅要对自身的经营活动进行决策管理,而且要凭借产权所赋予的控制权,对子公司的经营管理行为加以控制。同时,子公司是独立的法人实体,其在一定范围内享有生产、销售、分配等法定经营权,这能增强子公司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但子公司自身利益与总公司的整体利益往往存在着矛盾。把握好集权与分权的力度,是企业集团管理活动面临的重要问题。财务管理从价值角度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进行全过程管理,作为一个严谨、完整的体系,具有很强的综合性,贯穿于经营活动的全过程,渗透到企业生产经营的各个方面,各项管理工作的优劣成败,最终都会表现为不同的财务成果,因此,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核心,母子公司经营管理的统分程度,关键取决于财务管理权限在母子公司之间的划分。按照集团公司对成员企业财务管理的统分程度,集团化财务管理主要有高度集权型、广泛分权型以及集权与分权结合型三种模式。
二、南京地铁公司财务管理现状
南京地铁总公司成立于2000年初,随着2005年9月地铁一号线建成投入运营,公司已由最初的以项目建设为主、业务较为单一的项目建设公司发展成为集土地融资、建设、运营、资源开发等多领域、多业务经营,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建立的大型国有独资企业。总公司现有3个分公司(运营、建设、开发分公司)、3个全资子公司(实业集团、科技公司、物业公司)、3个职能部门(地保办、土地分中心、行政服务中心)、1个控股子公司(铁源房地产公司)及1个参股公司(IC卡公司),全资子公司又下设若干子公司和分公司,形成了以总公司为母公司的多层次集团化公司,并按照企业化进行运作。随着出资人变更为市国资委,产权关系进一步理顺,总公司将实施企业改制重组,成立地铁集团,通过集团化改制和内部机构调整,促使总公司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形成内部协调和制衡的运行体制,实现从行政型治理向经济型治理的转变。
按照南京地铁建设、运营、资源开发 “三位一体”的组织管理模式,总公司全面负责地铁建设、运营、资源开发经营管理;分公司以资产关系为纽带,根据授权从事在建项目的建设管理或已建成项目的运营;子公司以投资产权关系为纽带,根据总公司的发展战略规划,独立从事相关产业的经营。与组织管理模式相适应,南京地铁现有财务管理体系是以制度管理为基础,以资金管理为核心,以预算管理为手段,以资产管理和产权管理为纽带,按照条块结合的方式,对下属公司进行监督管理。总公司与分公司是紧密型财务关系,总公司通过预算管理对分公司经营与财务进行控制,分公司财务自相对较小;总公司与子公司之间联系较松散,总公司通过经营预算指标对子公司经营与财务进行控制,子公司具有较大的财务自。
三、南京地铁构建集权式集团财务管理体系的设想
南京地铁各子企业主要从事地铁建设、运营及资源开发相关产业的经营,围绕工程建设和运营经营提供相关配套服务,与总公司建设和运营主要业务依从度较高,且子企业多为全资或控股子公司,经营、人事、资金等方面受总公司的高度控制,在财务管理上适合采用高度集权的模式。为此,南京地铁将按照集团化企业管理的核心就是财务集权管理的要求,进一步完善集团财务集权管理,建立“以资金管理为核心、资产经营为内容、预算管理为手段、审计监督为保证”的财务管理体系,健全财务管理制度,完善财务委派制,加强预算管理和审计监督,提高总公司宏观财务监管能力,强化对下属公司财务监管和指导,以全面提升总公司财务管理水平,真正发挥总公司在集团财务管理上的资金管理中心、预算控制中心、资产运营中心和审计监督中心职能。
具体来说,资金管理中心就是统筹总公司资金筹集、调配及支付结算管理,强化资金管控,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和效益;预算控制中心就是健全预算管理体系,做好预算编制、审批下达、执行控制、调整、考核的全过程管理,通过制定科学合理的预算指标和控制措施,做到事前科学预测、事中严格控制、事后总结完善,充分发挥预算管理计划、控制、协调和绩效考核的功能;资产运营中心就是建立完善的资产经营管理体系,做好资产产权界定、资产评估、清产核资等基础管理,规范资产划转、转让处置、报废、盘盈、盘亏审批等流程管理,通过调拨、转让等程序优化内部资产配置,充分发挥资产的最大使用效益;审计监督中心就是通过多种形式的内部审计,做好经营效益审计、内部控制审计、经济责任审计,及时发现企业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善经营管理的建议和意见,发挥内部审计为企业经营“把脉问症”的作用,强化对下属公司的内部监督。
1.以资金管理为核心,统一资金筹集、支付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集团化财务管理的核心就是资金的管理。为加强对下属公司的资金管理,总公司将建立资金结算管理中心,资金中心负责统筹集团范围内企业资金筹集、调配及支付结算管理。总公司对各下属公司资金实行“收支两条线”集中管理,总公司及下属公司统一在银行分别开设收入账户和支出账户,通过网银建立银企网络直联。集中资金收入管理,各公司收入款项存入开设的收入帐户,并由银行按日自动上划到总公司收入帐户,以减少收入款项的流转环节,通过银行网银系统,总公司实时掌握各下属公司收入帐户明细;集中资金支付管理,设定各下属公司资金开支审批权限,按照不同的支出金额分层级审批,保证对下属公司的资金监管。资金结算管理中心通过资金统一管理发挥资金融通的职能,充分利用资金的存贷差、时间差、空间差来控制总量,调节存量,压缩下属公司资金的占用,加速资金周转。通过集中资金收支管理,加强资金管控,提高资金利用效率和效益。
2.以资产管理为内容,健全资产管理制度,规范资产管理流程,为后续总公司由资源、资产管理向资本运作提升夯实基础。地铁产业是资产密集型产业,资产总量大,设备系统复杂,专业性强,自动化程度高,各项资产沿地铁轨道和站点分布,分布范围广,管理难度大。南京地铁在建两条线投入运营后,总公司资产总额将达300亿元。如此大的总资产规模,如何有效管理,确保资产的安全、完整,同时如何进一步盘活资产,实现由资产管理资本经营的转变,发挥资产的最大效益。可以说资产管理和利用的效果和效益如何是财务管理作用能否有效发挥的重要体现。首先,完善资产经营管理体系,加强制度建设,建立健全各项资产管理办法,规范资产管理流程,明确各部门、公司在资产管理中的职责,做好资产产权界定、资产评估、清产核资等基础管理工作,规范资产划转、转让处置、报废、盘盈、盘亏审批等流程管理工作。其次,建立资产动态管理系统,利用信息系统完善资产的台账管理,跟踪资产的购置、使用、转移、报废等流转全过程。第三,进一步盘活存量资产,实现由资产管理向资产经营的转变,发挥资产的最大效益,为下一步总公司由资产管理向资本运作打下了良好地基础。
3.以预算管理为手段,积极推行全面预算管理,构建全面预算管理新体系。南京地铁从运营分公司成立起开始在运营实行预算管理,并逐步在其他下属公司推行。全面预算管理是利用预算对公司内部各部门、各单位的各种财务及非财务资源进行分配、考核、控制,以便有效地组织和协调公司的生产经营活动,完成既定的经营目标。首先,全面预算管理是提升企业管理水平的重要基础性工作,公司的快速发展需要有管理手段的提升,预算管理就是最重要的管理手段,它明确经营管理的层级、责任、范围和管理权限。其次,全面预算管理是控制成本膨胀的必然需求,随着总公司的快速发展,资产规模不断扩大,在收入大幅增加的同时,只有有效控制成本的膨胀,才能确保有较高的利润,全面预算管理是实现成本控制的有效管理措施。第三,全面预算管理是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必然需求,实施全面预算管理就是通过预算编制了解公司的各项资产总量,预测能增加多少量,确定预算目标,通过预算目标的实现从而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为提高预算管理水平,形成完整的预算管理流程,做到编制、审批下达、执行控制、考核的全过程管理,首先,树立正确、科学的全面预算管理理念,提高集团上下对全面预算管理的认识;第二,构建高效的多层级全面预算管理组织体系,切实加强对预算管理的组织领导;第三,强化全面预算编制、执行、调整、分析的环节,提高预算管理的过;第四,建立全面预算管理的业绩考评体系,形成责、权、利相结合的机制;第五,加快信息化建设步伐,实现全面预算管理信息化,提高预算管理工作效率。通过预算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切实提升全面预算管理在现代企业经营中的重要作用。
4.以内部审计为保证,完善公司内部审计监督体系,加强内部监督控制。内部审计是独立客观地监督和评价公司经营活动及内部控制的适当、真实、合法和效益的行为,它是企业监督评价机制与公司内部治理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监督、控制和服务的职能。建立和完善内部审计监督体系,一是要完善内部审计管理制度,明确内部审计职能、责任和工作要求,规范审计行为。二是拓展内部审计范围,转移内部审计重点,从传统的“查错防弊”转向为企业内部的管理、决策及效益服务,内部审计的职能作用也应从审查和监督向评价与咨询方面拓展,不只局限于财务领域,也将扩展到企业经营管理的各个方面。三是改进内部审计的方法,突破单纯的事后审计的传统方式,转移到事前、事中审计上来,在事前预防和事中控制中发挥积极作用,从而对企业内部控制进行全过程、全方位的监督和评价。四是改进内部审计方法。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开展实时审计、事中审计,建立一个完善、高效的审计信息化系统和审计操作平台,对内部财务信息系统及会计工作实施有效监控与评价,从单一的事后审计转变为事后审计与事中审计、事前审计相结合,从单一的静态审计转变为静态审计与动态审计相结合,从单一的现场审计转变为现场审计与远程审计、非现场审计相结合。通过内部审计的全过程审查、监督与评价,找出公司薄弱环节和存在的问题,提高审计工作的效率与效果,完善公司内部控制,强化经营管理,更好地适应未来发展的需要。
5.实施财务负责人委派制,强化对下属公司经营和财务行为的直接监管。各下属公司财务部门为其内设机构,受各公司经营层领导,财务人员特别是财务负责人由各公司总经理聘任,其人事、工资等关系都隶属于所在公司,独立性较差,财务人员关系现状及其自身利益决定了财务部门很难对经营层的日常经营行为实施有效监督,各公司难免会出现财务不规范的行为。同时,总公司与各下属公司间缺乏有效的信息沟通,工作上、业务上联系不够紧密,没有形成一个整体,在问题面前难以形成合力。总公司获取的会计信息相对滞后,不能及时掌握各公司重大的财务行为,各项财务行为是否合法、规范,只能通过内部审计去发现,即使发现了问题,木已成舟,整改的难度也较大。为改变目前总公司对各下属公司财务监管被动的局面,变财务事后检查为事前控制,必须充分发挥各公司财务人员特别是财务负责人的主动性,必须实行财务委派制。委派人员人事关系由总公司统一管理,明确派出人员的责任,赋予委派财务负责人相应的职责。通过实行财务负责人委派,一是调动财务人员进行财务监督的积极性,提高财务监督的力度。财务负责人委派确定了各公司财务负责人相对独立的地位,割断了其与被委派公司的经济关系,使财务负责人的切身利益与派驻公司脱钩,降低了被委派公司对财务人员的约束控制,使财务人员真正能从落实总公司财务管理要求的角度对被委派企业进行财务监督,以提供真实有效的会计信息,总公司通过制订统一的财务管理制度和会计核算方法对下属公司财务行为进行规范管理。二是提高总公司监管的有效性和实效性,使不合规行为被遏制在萌芽状态。对于重大问题,委派人员可以随时向总公司汇报和有效沟通,有利于总公司及时采取预防对策和措施,防患于未然。在处理问题时,可以形成合力,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三是加强总公司与下属公司间财务信息的沟通。委派财务负责人作为总公司财务部门的一员,在总公司与各下属公司间搭起了信息沟通的桥梁,使总公司能及时了解下属公司财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遇到的困难,便于财务部门通过与外部单位积极协调、沟通,切实为各下属公司协调矛盾、解决问题,提高服务的主动性和服务质量。
6.建立财务人员中长期教育培训规划,加强财务人员继续教育和专业培训工作,提高专业理论知识和综合业务水平。一流的企业需要一流的管理,一流的管理需要一流的人才。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会计准则逐步与国际准则接轨、趋同,经营业务会计核算方法不断变化与更新;随着经济、金融、市场环境的变化,资金、资产、资本管理、投资、产权管理等财务管理理论和方法也不断变革和创新,这些都要求财务人员要不断学习新的知识,掌握最前沿的理论成果,与公司的经营实际相结合,以更好地指导实际工作。南京地铁公司将按照分层次,分阶段,自学与统一培训相结合的原则,做好财务人员中长期教育培训规划,全面促进财务人员专业理论知识和综合业务知识的提高。一是对于年轻人员近期3年内以会计核算知识的培训学习为重点,以会计职称考试培训为基础,加强会计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对满足工作年限规定的人员,要求必须通过相应职称考试,促进财务人员熟练掌握经营业务的会计核算方法。二是中长期以加强学历教育学习为重点,鼓励年轻人员参加会计硕士、金融硕士、工商管理硕士等的学历教育,以改变学历偏低的状况。三是对于科级以上人员以综合业务知识的培训学习为重点,加强财务管理、经营管理等相关理论知识的学习,以提高综合业务水平。通过以上途径,争取5年内培养一批具有财务总监认证,通过注册会计师、注册税务师、注册评估师等资格考试的财务人员,打造一支具有丰富理论知识、多元知识结构、综合业务能力强、在会计核算、财务管理、经营管理各领域能独挡一面的高素质的财务管理团队,以适应公司快速发展的新要求,全面提高地铁公司财务管理水平。
【关键词】 高校国有资产; “四结合”管理体系; 构建
高校国有资产是高校进行教学、科研、行政办公以及后勤保障工作的重要物质基础,是高校办学规模和办学质量的重要保证和体现。经过十多年扩招,高校资产转化形态和转化来源都发生了较大变化,体现着各渠道教育经费投入在学校内部的资产配置状况,表现为资产规模、结构、用途等方面的复杂性。同时,高校对国有资产管理存在着严重的滞后性,导致国有资产配置结构失衡、共享共用率低、使用效率不高等问题日益严重。为此,2006年财政部颁布了《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确定了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资产管理与财务管理、实物管理与价值管理的“三结合”管理原则。2010年江苏省财政厅颁布了《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办法》,在原“三结合”管理原则的基础上增加了资产管理与绩效管理相结合原则,以期实现国有资产安全完整、合理配置和有效使用。
本文基于江苏省国有资产“四结合”管理原则,探索高校国有资产“四结合”管理现状及面临的困境,从优化内部管理角度出发,建立健全高校以财务管理为核心、以预算管理和绩效管理为手段、以实物有效使用为目标的国有资产管理组织体制、制度体系和监督考核体系,实现“四结合”管理要求,实现高校国有资产配置合理、有效使用的资产管理目标,促进高校内涵建设和质量提升。
一、高校国有资产 “四结合”管理面临的现状及困难分析
高校国有资产经过十多年的规模扩张,其资产规模快速增大。以江苏省为例,其省属高校占地面积从1995年的1.6万亩增加到2010年的11.1万亩,增加了6倍,校舍面积从1995年的510万平方米增加到2010年的3 285万平方米,增加了5.4倍,资产总额2010年底达到了720亿元,假如平均按20年的使用期折算,每年就有近40亿元资产报废更新处置,当年需要近40亿元的资产配置预算经费投入,所以强化资产的财务管理、预算管理、价值管理和绩效管理非常必要。但从目前高校国有资产管理现状看,主要存在如下问题。
(一)资产管理与财务管理相脱节,财务管理职能弱化
目前高校国有资产管理模式,主要还是以账物分管、管用分离为原则的分类归口管理模式,突出特点是资产管理、财务管理、使用管理相脱节,增加了资产管理过程中的断点,易产生职能弱化、分工不合理以及职责缺位问题。财务部门作为学校综合预算管理部门,仅从价值角度负责资产的配置预算总平衡、财务处理和会计核算,不深入资产配置的具体细化论证管理、资产账实盘点和有效利用考核等环节;归口资产管理部门作为归口资产的业务主管部门,仅从实物资产角度负责归口资产的统一采购和实物明细账管理,无法深入具体资产配置预算审批、账实盘点考核等环节;资产使用部门仅关注投入到本部门资产的占用和使用,仅依据专项经费投入资产配置要求,关注本部门资产配置情况,不关心学校整体利益和资产有效使用。高校这种资产管理体制和职责分工,造成固定资产管理存在着财务部门、归口资产管理部门和使用部门间“谁都可以管,谁都可以不管”的相互扯皮的“缺位和越位”并存现象。
造成以上局面的根本原因在于忽视了资产管理和财务管理的密切联系,忽视了资产与经费之间的相互转化过程,忽视了资产管理是财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预算管理的延伸、是财务管理的拓展,导致财务部门和归口部门职责的局限性,没有从制度上、职责上将资产纳入财务管理范畴,使二者无法深入资产管理的全过程控制,造成资产管理过程中重投入轻使用管理的局面。
(二)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脱节,资产配置结构失衡
高校国有资产配置来源主要有财政专项拨款、科研专项经费、学校自筹专项经费、基建专项经费等多渠道。由于专项经费投入管理本身的限制性,其资产配置往往与具体的院系、学科、专业、实验室、科研项目组以及相应的部门和人员密切相关。根据学科学术特殊性和资产专用性,资产配置预算往往由这些具体部门和人员负责审核确定,资产一旦进入这些相应院系、学科、专业、实验室、科研项目组后,由于学科专业间的差异性和其来源的专项性,往往成为相应部门和人员超标准、重复配置资产,将资产变成“私用”的主要政策依据和技术理由,导致各高校间、高校内各学科专业间资产配置结构性失衡,造成内部共享共用难度增加,产生资产闲置浪费和短缺并存问题。
造成以上局面的主要原因除重点建设投入和专项经费投入管理政策本身的限制外,根本在于预算管理和资产管理相脱节,资产配置预算审核不够全面、不够科学化和精细化。资产配置预算申报主要由资产使用部门和使用人员审核确定,特别是高校内部在资源配置过程中的“行政权和学术权、集权和分权、校长角色以及重点投入”等资源配置冲突,其资产配置预算申报决策没有考虑学校层面的整体规划,仅从本部门、本学科、本专业角度出发,仅考虑本学科的特殊性,盲目提高专项经费资产配置标准、配置数量。财务部门只关注专项经费申报、预算平衡和执行,因职权或能力问题无法关注专项经费中资产配置部分是否合理;归口资产管理部门往往因专项经费预算审核制度、管理职责以及能力问题,不参与或无法参与资产配置预算审核,无法从全校角度进行资产配置调整,仅关注专项经费资产采购预算执行工作。高校资产配置预算审核的现行状况造成了高校资产年年增加、年年不够用的结构性矛盾局面。
(三)实物管理与价值管理相脱节,实物资产账实不符
现行高校国有固定资产会计核算无折旧处理的规定,造成财务部门、资产归口管理部门和资产使用部门缺乏账账核对、账实盘点的动力和压力,很多高校基本不进行账账核对、账实盘点工作,必然造成账账不一致、账实不符、家底不清、闲置浪费等问题。财务部门只负责固定资产价值管理、账务处理和会计核算,不关注固定资产的实物形态及具体使用状态,不重视资产使用过程的价值补偿考核,不重视决算报表编制时的资产核对工作;资产归口管理部门只负责实物资产的采购和验收入库工作,不关注实物资产的具体使用状态和存在状态;实物资产使用部门由于缺乏资产价值管理的概念和价值补偿压力,仅关注实物资产的具体使用,对资产的部门之间相互调剂不报告、不审批,接受捐赠资产不办理入账手续,资产已报废却不履行固定资产报废手续等。以上状况的长期存在,必将造成财务资产总账与实物资产明细账间的账账差异、实物资产明细账和实物资产间的账实差异。
造成以上局面的根本原因在于实物管理和价值管理相脱节,负责价值管理的财务部门仅关注资产会计核算,不负责其对应实物资产的状态和价值补偿;负责实物资产管理的使用部门仅关注实物资产的使用价值,二者之间的这种割裂造成了账账、账实差异。
(四)资产管理与绩效管理相脱节,资产使用效率不高
高校国有资产使用过程中,普遍存在着因配置不合理导致的使用效率不高,闲置浪费现象。造成这一问题的另一个原因就是资产管理和绩效管理相脱节,在资产配置预算审核阶段和使用阶段不重视绩效评价和绩效监控。首先,资产配置预算审核过程中不重视绩效审核,各学术单位仅从自己的部门利益出发追求资产配置,造成资产重复配置,甚至出现全新设备闲置或资产不符合要求而快速被淘汰,资产效益没有达到全校最大化。其次,资产使用过程中不重视绩效监控,在现行经费投入模式下,争取资产配置经费投入成为各高校、各学科的首要工作,一旦经费争取到位,其所配置资产的实际使用效率和利用效果如何往往不被原经费投入单位所重视,也往往因学科专业的差异性和产出的不易衡量造成绩效评价困难重重,导致绩效监控走过场。
二、高校国有资产“四结合”管理体系构建的思考
造成高校国有资产 “四脱节”的局面,主要来自广大教职工普遍存在的“重钱轻物”、“重购置轻使用”的资产管理意识,来自教育经费专项投入和重点投入所产生的资产配置“部门化”,来自高校学术性组织自身的特性和经费投入产出评价的困难性等内在制度性原因。但从学校内部来看,可以通过增强高校国有资产“四结合”来优化资产管理流程,实现优化资产配置、提高资产效益的目标。
(一)完善以财务管理为核心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落实资产管理与财务管理相结合的政策
高校国有资产是学校履行教学、科研等职能的必要的物资保障。一个学校固定资产的数量多少、规模大小,设备的优劣及管理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学校的规模和质量的高低,决定着学校教学、科研现实水平和潜在能力。
所以高校要增强全员参与和重视资产管理的意识和行动,使资产管理上升到与经费管理一样的地位,将资产管理纳入日常财务管理工作范畴,接受财务部门的统一管理,建立“统一领导、归口管理、使用到人、分级负责”的高校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完善组织机构和职责体系,将资产归口管理职责纳入学校财经领导小组之下,实现财务管理和资产管理的密切联系。
学校财务部门:代表学校行使国有资产价值管理和预算管理,共同参与绩效管理,进行资产配置预算控制和执行监管,加强资产账账核对和账实核查,像盘点货币资金和核对往来账款一样加强资产账账和账实清查工作;审核经资产归口部门审批后的资产配置预算是否超支、是否重复配置,提出的绩效目标是否符合学校整体发展、是否具有可行性。
学校资产归口管理部门:资产归口管理部门是行使资产管理的职能部门,包括资产经营公司等,代表学校整体利益,负责资产的日常监管,包括资产配置预算细化审核、资产采购、资产使用过程的绩效考评、资产定期盘点、资产维护保养、资产增减变动手续办理以及资产共享管理等工作。
(二)完善以资产配置预算审核为中心的资产配置控制,落实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的政策
高校资产配置来源的多样性,资产使用的可重复性、学术专属性,决定着资产配置预算管理的重要性,它是资产合理配置、有效使用的第一关口。强化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的紧密联系,优化资产配置,从经费投入的源头控制资产配置不科学、不精细现象发生,是解决高校资源短缺和资源闲置并存的重要措施之一。为此,可从以下几方面落实资产配置预算审核。
首先,财政教育主管部门要坚持以资产存量统计和资产增量预算投入审核为突破口,加强财务决算中的资产存量统计和资产配置预算审核,合理确定部门预算和专项预算经费投入中的资产配置预算,从经费投入源头控制重复购置、高标准购置问题,消除专项经费投入在优化资产配置中的弊端。
其次,完善财政教育主管部门和高校内部资产配置预算审核的职责分工和流程。确立财政部门、教育主管部门、学校、学校财务部门、学校资产归口部门和资产使用部门间的审核职责,各单位不论什么经费投入来源,在编报资产配置预算时,财政部门要获得教育主管部门的审核认可,学校在上报资产配置预算时要充分征求资产归口管理部门和使用部门的意见。
最后,从战略发展角度建立资产配置的长期动态管理。各高校应根据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及学科建设等中长期发展规划制定学校的中长期财务预算,结合学科发展、科研发展等制定3-5年中长期资产配置需求库,并与资产到期更新更换进度库、资产使用运行维护费用库、资产使用期限库等相联系,实现完整的资产配置预算控制体系。
(三)完善资产折旧为基础的国有资产绩效评价体系,落实资产管理与绩效管理相结合的政策
高校国有资产按使用方向主要分为单位自用和出租出借资产,前者主要为高校教学、科研以及相应的行政、后勤所用资产,后者主要是对外投资资产和出租出借资产等。由于高校教学、科研等产出品的考核对比难以及缺乏统一的市场交换价值表现,导致实现这些产出的资产投入量的不可对比性(如不同学科需要的资产配置量、资产配置标准以及具体使用次数和效果的不可对比性等),进而导致各高校、各资产占用使用部门缺乏强化国有资产管理的动力和手段依据,财务部门和资产归口部门缺乏审核各具体使用部门资产配置需求是否科学合理的依据和标准,造成现实中越是优势学科资产越易存在闲置浪费问题,资产管理和绩效管理相脱节。
为此,改革现行资产会计核算制度,建立起以资产折旧为表现的价值补偿和绩效考核制度,细化资产使用用途,细化资产使用部门,推行固定资产折旧制度,通过固定资产折旧的计算,一方面可定期考核校内不同部门、不同学科以及教学、科研等方面的资产消耗额,真实准确反映学校资产的实际价值,反映高校未来需要更新改造的经费投入情况,实现资产配置和利用效果最大化。另一方面也可以促进各单位重视本单位资产的使用,重视资产占用情况,促进资产使用部门不仅关注资产的使用价值,更关注资产的使用绩效。
(四)建立以资产盘点为手段的实物资产管理制度,落实实物管理与价值管理相结合的政策
当前,高校普通存在着账账差异,账实不相符问题,造成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财政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不重视资产的价值管理和实物管理融合,相关部门缺乏配合,各管一块、各管一段。为此,财政部门、教育部门以及学校财务部门、资产归口部门要真正落实资产清查和盘点制度,据江苏省资产管理部门的随机调查,很多高校从2007年进行资产清查后,一直没有进行过全面的资产盘点,连局部资产清查也很少进行,在干部在任和离任经济责任审计时也很少关注资产方面,实物资产的存在状态和使用状况不清楚。
为此,财政教育主管部门应立足资产清查成果,结合每年的财务决算上报、部门预决算审计以及资产报废处置审批等,加强资产的外部监督。
其次,加强高校会计基础工作检查和考核,将资产管理纳入会计基础工作考核范围之内,增强财务在资产管理中的作用,建立财务部门定期进行资产盘点制度。
(五)完善以国有资产综合信息系统为基础的资产全生命周期管理体系,为国有资产管理“四结合”落实提供强大的技术手段
高校资产一般经过需求申请、考核论证、预算安排、采购申请、招标采购、采购入库、使用保管、运行维护、绩效考评、报废处置等生命周期过程。但在实际管理过程中,由于管理体制的“条块分割”和技术手段落后等问题,导致在资产管理方面存在着横向管理和纵向管理的不到位,导致财政主管部门、教育主管部门、学校、学科专业之间存在着严重的资产信息不对称问题。
为此,充分利用高校国有资产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在财政教育等主管部门和学校之间、学校与内部各院系学科专业之间以及财政教育主管部门与各学科专业之间的桥梁作用,高校及其职能主管部门可以利用该信息系统及时了解和掌握单位资产状况,为资产全生命周期管理提供可能。财政教育主管部门可以通过信息系统进行网上资产配置审批、资产配置预算下达和执行监管,及时掌握学校国有资产存量、增量变动情况,可以满足部门预算编制、资产配置预算执行以及资产绩效考核等需要。从学校内部和财政教育主管部门等多方面实行资产管理与财务管理、预算管理、绩效管理、价值管理的有机结合。
总之,高校国有资产的管理是一项长期、复杂、多层次、多结构的系统工程,需要主管部门和高校的管理者转变观念、加强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特别从教育经费投入、大学治理结构等深层次进行探讨,使高校国有资产管理逐步走上法制化、规范化、精细化和科学化的轨道。
【参考文献】
[1] 周巧玲,谢安邦.对高校内部资源配置的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2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