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高中地理学科活动范文

高中地理学科活动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高中地理学科活动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高中地理学科活动

第1篇

一、针对课堂教学活动的不足,通过课外实践开拓学习空间

在以前的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我们所习得的地理知识都是通过老师的传授而获取的。学生能够通过不同的情况掌握其所对应的地理样貌和地理知识,此教学方式能够让学生在考试中取得很好的成绩。在一定的程度上来说,一些好的老师的课堂教学能够让学生完成所有理论地理知识的积累并掌握。就应试教育而言,这本是无可挑剔的,但是着无法让阅历尚浅的学生们领略到真正的地理人文学科的自身魅力。

尽管就目前而言,现代的科技可以让学生在多种教学手段中获取到实际的地理样貌,但是因为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受到了时间以及空间的限制,没有办法切身深入到自然中去领略实际的地理样貌,还是或多或少有种纸上谈兵的论调。换种说法,这种教学活动是无法代替学生实际深入到自然中领略地理样貌所带来的收获的。针对于此,在高中地理教学活动中可以让学生在课外的实践活动中来对课堂教学活动中的不足之处进行补充。进而对学生在高中地理教学课堂中的局限性进行弥补,同时也能够让学生们拥有更宽阔的地理学科学习的空间。例如,在课外活动中老师组织学生通过成立小组的形式进行一系列的地理探索活动。比如对当地的经纬度进行测量,观察太阳运行时的高度位置变化规律,进而培养好学生的地理观测能力。让学生能够从相关的地理实践活动中领略到地理学科的思维能力和探索研究带来的成就感。

二、结合家乡优势展开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地理学习情怀

地理学习与生活密切相关,应从学生熟悉的家乡地理环境入手,引导他们发现地理活动所蕴含的意义。所以,高中地理老师在设计相关的教学方案的时候,可以通过学生所熟知的周围的家乡拥有的地理环境渗透到地理环境中去,提高学生对地理知识的进一步理解和加深其对地理知识的记忆程度。在进行教学活动的同时也结合相关的知识内容与当地的环境再传播给学生,例如,在教学活动中组织课外活动让学生在当地的气候特征、土壤问题和地质结构、湿度温度等方面的探索研究调查中,老师引导学生能够在学习相关的地理知识的同时也加深对家乡区域的理解。不但学到了地理知识,了解了家乡地理人文,还能够激发学生们对地理人文的热爱。

因此,联系好实际的人文地理环境进行实践活动教学,让学生能够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同时也可以在探索地理环境中学习到新的地理知识。同时学生对地理人文有了更加直观以及更加深入的理解,学生对教材中的知识内容有了深入的、更进一步的理解和记忆。除此之外,也培养了学生探索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让学生们对自己的家乡有了不一样的看法,更加的热爱自己的家乡文化。同时,在实践活动中能够让学生对当地环境以及环保的问题展开了解,这样也使得学生们加强自身的环保意识并在将来付诸行动改善环境。学生在课外地理实践活动中不但加深了知识内容的理解,培养了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培养了爱国爱家的崇高情怀。

第2篇

【关键词】学科素养;培养;高中地理

1.相关理论概述

地理学科素养指的是学生通过地理学科的学习与探索,逐步形成相对稳定的心理品质。其构成的主要要素包括地理学科的相关知识、学习方法、应用能力以及情感态度等,通常情况下,地理学科素养可表现为物质、精神、社会三个层面,物质层面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体现的学习行为,精神层面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显示出的个性心理品质及特征,社会层面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具有的社会属性。若将地理学科素养按照内容划分,可分为科学素养、人文素养以及技术素养三方面,三者互相包含,构成地理学科素养的有机整体,在地理学科素养养成过程中发挥着不同的重要作用。

2.地理学科素养的特征

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的一门科学。其研究范围比较广泛,含有丰富的研究方式手段以及综合性的研究内容,由于地理学自身所具有的特征,使其在发展中获得了广阔的发展前景。地理学科素养受到自身属性的影响,与其他学科相比较具有自身的特征,同时也与其他学科具有一定的共性。

2.1综合性

地理学科素养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其具有综合性。首先,在内容上,地理学科素养具有综合性,地理学科不仅涵盖了气候、地形、湿度、植被等诸多自然要素,也包括人口、农业、手工业等人文要素,与此同时,还包含了存在于各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起相互间的作用,尤其强调与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战略相结合的具有综合性的研究内容;其次,在要素构成上,地理学科素养具有综合性,通过掌握地理学科的相关知识是形成地理学科素养的重要基础和前提,通过提升对地理知识的运用能力来实现对地理相关知识的理解与迁移,通过获得地理学习方法以及具有一定的情感态度来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地理学科价值取向。因此,在开展高中地理教学活动时,应注重对学生综合性的地理学科素养的培养,调动学生学习高中地理的积极性,确保高中地理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

2.2空间性

在对地理学科进行研究的过程中,包括对空间分布、地理特征规律等一些具有空间性的地理知识的研究,同时也包括空间想象力、空间识别能力等诸多地理能力,因此可以说明,地理学科素养具有一定程度上的空间性。

2.3动态性

地理学科素养的形成与培养过程属于一种动态发展过程。通过对学生的地理知识的教授,使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地理学科素养,是一种发展性的过程,与此同时,地理学科素养与地理学科素质存在着本质上的区别,地理学科素养更加注重相关地理知识、运用能力以及研究方法手段的方面的养成,属于一种过程性的发展,综上,地理学科素养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而是需要经历一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培养过程。

2.4现实性

地理学科的相关知识与人们的现实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对人们的生产生活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和意义。学生通过对地理学科的学习,使学生熟练掌握相关知识,从而显示出地理学科素养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在培养学生地理学科素的同时,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的生存技能也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增强。

2.5实践性

在培养学生地理学科素养的过程中可适当的融入户外实践教学活动,对其形成有良好的帮助作用,能够使学生切身感受大自然, 并获得真实有效的科学数据及实践经验,加深其对地理学科相关问题的理解程度,能够对诸多问题形成强烈的认同感。

3.高中地理学科素养培养对策研究

3.1实施案例教学

通过实施案例教学,促进学生交流评价类的地理学科素养的形成,通过案例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在实施案例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将案例中科学有效的数据作为依据,选用典型、真实的案例素材对学生进行授课,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对实际案例进行了充分的掌握,通过学生间的交流探究,对案例进行分析,在研讨过程中调动了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

3.2创建模拟情景

通过有计划性的模拟情景的创建能够有利于地理学科素养的形成。高中地理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中应重点关注学生兴趣点在何处,以此作为依据创建模拟情景,通常情况下,学生对探究、设计类等问题具有浓厚的兴趣,因此,教师在实际授课中可以增加这一方面模拟情景的创建,使学生能够进行畅所欲言,教师指出学生存在的不足加以改正,不断提升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

3.3提升教师自身素养

教师自身素质对学生地理学科素养的形成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了更好地达到地理学科素养的培养效果,地理教师应积极采取应对措施,丰富自身文化修养,开阔眼界,在实际教学中融入一些自身实地考察过的风土人情、地势地貌等内容的讲解,通过之一教学活动过程,能够使教师的教学经验得到丰富并且在知识层面也得到了质的飞跃,教师自身素质得到明显提升。

结束语

在高中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教师逐步注重对学生地理学科素养的培养,也充分体现出在我国教育体制改革过程中思想观念发生了重大的转变,通过教学模式的不断实践与创新,使得高中地理教学活动同素质教育改革充分衔接起来,将教学活动与日常生产生活相结合,使得学生的地理知识量得到进一步扩充,与此同时,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用地理相关知识的能力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增强,使得学生能够在高中地理学习过程中,在地理教师的指导下,地理学科素养不断提升,获得全面发展。

第3篇

关键词:高中地理;实践活动;实践探究

地理学包含的范围及其广泛,就其在高中阶段就在自然方面考察地质学、地貌学、岩层学、矿物学、气象学、气候学、水文地理学、土壤地理学、冰川学、火山学、地震学等方面。高中考擦人文方面是必修二中的所有,比较简单,考察农业、工业、社会为主。学生在获取这些知识,教师都可以带领学生们进行一些实践探索。学生在生活中就可以掌握、了解宇宙、大气、海洋、陆地的一些自然现象,还可以在农村中去了解农业,城市中去感受工业。俗话说:实践出真知。通过实践,学生掌握知识更加准确、深刻。

一、教师带领深入实践

高中地理课程研究的对象主要是我们所处地球或所属区域的地理环境,例如天气,水循环,气候等,还有我们的人文环境,包括农业的特点,要求;工业的地理位置选择等,地理跨越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的这一特点要求老师必须带领学生走出课堂和书本,融入自然,融入社会。在高中阶段教学,任何时候都不能与课本脱离,教师在带领学生进行地理实践活动时,要结合教材,设计实践活动方案。例如:刚开始学习地理时,主要是学习简单的比例缩放,图标,方位等。这时候老师可以带领学生观察校园,让学生绘制出学校的平面图。加强学生对方位空间的理解。再有学习水循环章节时,分别在晴天和雨天带学生外出,让学生观察地面上的水是怎样蒸发变成水蒸气,水蒸气最终如何形成水滴下落,流入地下的水会最终汇集在哪里,还可以带学生分别观察乡村和城市中水的汇集速度,和汇聚地。这样学生很快就会学会这一章节内容。比如,城市的水下渗难,乡村的水下渗容易,城市的水经常积聚在一起,形成水灾,而乡村则的雨水很快就流入地下。让学生进行一下对比和分析原因,学生很容易就得出城市硬化面积大,水不容易下渗,常引发洪涝灾害。而乡村绿化面积比较大,雨水容易下渗。学生在实践中提出自己的问题和看法,然后设计解决方案。

二、小组自由组织实践学习

高中相比较初中和小学而言,自主学习更加重要。早晚自习的设定就是为了让学生自主学习,在地理学习中,有些实践活动的开展,老师没有办法带领每个学生进行。这时候要求学生自主组队去生活中实践探索。学生之间可以根据需要分成若干小组,在课外约定时间一起去从事地理实践活动,比如在学习农业这一章节时,农村的孩子可以分别带领一些城市的孩子去农村观察,掌握农业生产的时间、条件。城市的学生可以带领学生去一些商场观察,掌握商业的地理位置条件、人群密集度等。如若家住黄土高原,学生分组去看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现状,并提出各自小组的解决方案,老师可以进行评估,鼓励学生向这方面前进。秦岭、淮河一带的学生,可以在不同季节考察这条线的地理位置,冬天观察是否真的是在它南方的区域不结冰,而北方结冰。观察它一月的温度是否接近于0度,观察它南北的植被是否是热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与温带落叶阔叶、针叶林。观察它是否是旱地与水田地区分布分界线等等。每一个小组可以选择一项进行观察、研究。

三、实践评估

对学生实践评估对高中地理科学实践探究活动的考察与指导,教师在评估学生的实践探究活动时,可以了解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掌握情况,有些学生掌握的速度更快及深度更广,可以让这些学生帮助一下那些掌握速度较慢,理解力较差的学生,让学生共同进步。其次,评估活动也有一定的准则,地理综合实践活动方案必须符合新课标要求,设计科学具体细致且可操作性、实践性强,老师们在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时要掌握这一条评价标准。评估中要关注活动的选择与设计价值;活动过程中学生的体验与收获;活动的成功及社会效益;活动过程中的创新性和实践性的体现情况;小组成员之间的配合。通过对地理科学实践活动的评估,让每个学生都了解自己不长处和不足,下一阶段的实践活动的改进。例如:在学生考察城市商业中心的地理位置选择的实践活动中,城市的孩子对这项实践活动比较有感觉,农村的孩子对这方面的理解少一点,这时候在评估时就不能一下定结论,而应该在下一次实践活动时城市学生带领乡村学生共同参与实践活动后再做评估。

四、结论

高中地理科学实践活动,是适应教学改革的内容新注入的生气,以往的地理只注重传授学生课本上的内容,让学生死记硬背,而实践活动则是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地理书本上的内容。现阶段,老师在实践活动上要加强改进,培养学生自主选择,主动探究,学以致用的能力。老师对实践设计得目标要明确。

作者:刘玮 单位:信丰县信丰中学

参考文献:

第4篇

【关键词】高中地理;积极参与;活力课堂

高中地理教学的基本目标是:让学生能够掌握地理的基础知识,正确地看待生活中常见的地理现象。地理理论知识来源于生活中的地理现象,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是一门实用性非常强的学科。因此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思维,增强课堂的活力,促进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效果的最大化。

一、加强师生合作,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在以往的课堂中,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角,在课堂中讲什么、怎么讲等都是由教师决定的,学生只是被动地去接受。这种课堂既生硬又死板,不能很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导致很多学生对地理的学习产生厌烦的情绪。为此,教师可以通过加强师生合作的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地理课堂的学习中,使高中地理课堂变得更加富有活力。在师生合作中,学生和老师处于一个平等的地位中,学生可以大胆地发表自己的意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

例如在天气与气候的学习中,教师就可以给学生更多的机会,让学生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在开始讲课前,可以让学生先描述一下本地区的气候情况。学生一开始可能不知道怎么说,教师可以适当地引导。比如:该地区下雨一般是集中在哪些月份。学生通过回顾和想象,能够说出一些基本的特征。在讲解天气时,教师可以在谈话导入中,引入教学内容。比如:今天的天气怎么样?有的学生会说,天气很凉爽。这种回答只是学生对天气的一个感觉,教师可以继续问道:为什么大家会感到很凉爽?学生就会回答到:因为下雨了。学生说出雨,与将要学习的地理新知接近了。进而教师可以追问到:为什么会下雨?学生对于未知的事物是比较有好奇心的,通过教师一个个引导性的提问,最终将学生的注意力带到了新知的学习中。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渐地产生了兴趣,使课堂变得更加有活力。

二、知识融于生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在我们的生活中到处有地理知识,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构建富有魅力的高中地理课堂,在教学中要注重将理论知识融入到生活实际中。为此教师平时要注意观察生活,将生活中的地理现象积累和记载下来,作为教学素材在课堂中分享给学生。把地理知识融入我们的生活中,学生能够透过理论知识看到实际的地理现象,从而让学生感受到地理学科是一门非常有用的学科。利用地理知识来解释和说明我们生活中一些常见的现象,学生也会对地理这门学科更加的感兴趣,并且在日常的生活中也会积极、主动地观察地理现象。

例如:在学习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中,教师可以利用生活中的白天和黑夜来与理论结合起来。日出代表了白天的到来,日落又代表了黑夜的到来。在学生的生活经历中,可能没有人去特意地关注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在地理课中,教师可以将这种现象跟理论知识结合起来。一天中的白天和黑夜循环交替,是因为地球的自转;一年的365天是因为地球的公转。学生会有疑问:地球的公转和自转有什么区别。此时,教师就需要通过地球仪来演示地球自转的过程,并将地球自转的概念再重述一遍(地球的自转是围绕自转轴自西向东的转动的,地球自转一周需要23小时56分,所以我们的一天是24小时。而地球公转是围绕太阳进行的周期性的运动,这个周期大约是365天,这就是一年365天的由来)。通过这种生活化的讲解,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学生掌握知识也会更加牢固。在地理学中,还有很多可以结合生活实际来讲解的知识,只要教师善于观察和应用,就可以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课堂变得生动有趣。

三、合理利用评价,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课堂评价包括教师评价、学生自主评价、学生互评这三种方式。教师常用的评价形式有语言评价、体态评价、物质激励等。目前课堂教学上,教师参与评价的机会比较多,学生也在逐渐地加入到评价中来。对于学生来说,教师的评价是对学生行为最直接的反馈,学生获得教师的评价,学习起来就会更加积极、主动。而对于教师来说,让学生参与到课堂评价中来,可以很好地督促学生参与到学习活动中,让课堂变成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课堂,而不是教师一个人的舞台。因此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要合理地利用课堂评价,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第5篇

关键词:高中;地理教学;活动设计;教学策略

所有的教育活动都是围绕着教育目标展开的,高中地理的教学也同样如此。随着新课改的开始,高中地理的教学已经由传统的教学方法向新的方向发展,在传统教学方法中,教师比较重视向学生灌输书本知识,以及死记硬背课本知识。但是目前的教学目标更加重视培养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的共同掌握,重视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以及价值观相结合的目标。目前,高中地理教学主要在围绕这一教学目标展开教学行动。下文将主要从地理课程中的活动设计以及教学策略来展开讨论。

一、高中地理课程中的活动设计理念

高中地理是一门以现实世界的客观事物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地理学科,所涉及的方方面面的知识无不来源于现实生活中。因此,高中地理教学中的活动设计这一教学环节必不可少。活动设计环节要求要注重课本知识与实际相结合,强调学生的认知过程以及使用技能的技巧性。在这个教学环节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探索生活与动手实践的能力,使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实验以及讨论来解决现实的问题。由此可见,地理课程中的活动环节对这一门学科的重要性,它能够让学生学到真正有用的知识,为社会培养综合素质高的人才。

高中地理课程的活动环节,主要包括了实验、调查、参观等环节。实验只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展开的一系列实践活动。通过实验,学生可以自主动手去验证书本上的知识,同时也可以在动手的过程中发现新的知识,这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以及创新性的思维具有重要的意义。调查主要是指在教师的带领之下,对某一个课题展开收集资料、访问以及验证等教学过程,这一活动环节可以培养学生自主收集资料学习的能力,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与组员之间协同学习的合作精神。参观主要是指在教师的带领和指导之下,对地理课本上的某一地理现象进行实时实地的参观和考察,或者参观博物馆、资料库等。

二、高中地理教学的策略

1.将地理教学和学生的学习兴趣结合在一起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还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所以教师要善于将地理教学与学生的学习兴趣结合在一起。在地理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学生对这个世界的好奇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高中生都还未踏入社会,对这个世界的认识都有限,很多学生都有一个“周游世界”的梦想。教师可以充分尊重学生的这个梦想,并以此为切入点,向学生讲解有关世界各地不同的地理知识,以及各个国家不同的地理状况等。再比如,很多男同学对外太空的世界比较好奇,教师就可以以此为切入点,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然后再讲解有关月球或者地球自转的知识等。通过这样把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课本知识结合起来,能够使教学效率得到很好的提升。

2.将地理教学和生活结合在一起

地理知识来源于生活,因此,地理与人们现实的生活是相辅相成,是不可分割的。教师要善于抓住这一点,将现实生活与地理教学联系在一起,这样不仅能够使教学过程变得浅显易懂,学生也能够学到对生活有用的知识,从而加深学生对学科知识的好感和印象。比如说,教师可以从我们每年都会经历的节气问题入手。“为什么会有白天和黑夜?为什么会出现春分、秋分、夏至、冬至等节气?为什么和外国朋友打电话会有时差问题?”等问题都是现实生活中每一个学生都在亲身经历的,教师可以通过这些生活中的现象与课本知识相结合,势必会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3.将游戏和课程教学活动结合在一起

地理知识涉及面广,知识点多而杂。学生要长期坚持学习的话,容易产生疲劳感,从而丧失学习兴趣,学习效率也会降低。因此,教师要在教学环节中融入一些游戏环节,将学习与游戏相结合,调节学生的学习节奏,让学生能够适当地在玩中学习,在学习中玩,从而使学习效率得到提升。比如说,对于知识点比较多而且复杂的章节,教师可以弄一个知识抢答比赛,在比赛过程中设置一些小奖励等;再比如说,学习到天体运动的章节时,教师可以弄一个模型比赛,让学生分组模拟天体运动做一些模型。诸如此类的很多小游戏,教师都能够充分利用起来,但是最重要的还是教师要提前了解学生,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来设计教学环节。

上文主要是从活动设计以及教学策略两个方向论述了在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地理教学需要注意的一些方面。事实上,高中地理教学是一个非常广阔的领域,更多的教学方法还需要各位教师共同探讨和发现。

参考文献:

[1]马在忠.高中地理课程中活动的设计与教学策略研究[J].时代教育,2014,03(23).

第6篇

1.国外研究进展国外一直重视实践教学,早期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杜威的“活动课程理论”。各国的地理教育除普遍重视乡土地理和环境地理教育外,对地理技能和能力的培养也极为重视,尤其对技能、智能和各种综合应用能力的要求较多。当今国外地理教育改革的一大趋势是重视学生课内和野外实践能力的培养。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强调在教学中多引入地理观察和地理实践活动。目前,国际地理课程标准有以下共同特点:倡导学生自主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充分考虑学生学习兴趣和个体发展需要;重视培养学生地理技能、实践能力及地理素养;鼓励教师在地理教学活动上实现创新等。世界各国都广泛开展地理课程实践活动教学,如日本1999年颁布的《小学、初中、高中学习活动纲要》,规定中小学必须兑现“综合实践学习时间”,要求设计和实施“基于地理课题的探究学习活动”和“体验性学习活动”;美国的中小学在地理教学中都实施了“设计学习(projectlearningordesinglearning)”和“应用学习(pliedlearning)”方式;法国在中小学地理教学中实施了“动手做(hands-on)”教育理念。由此可见,在地理学科中利用地理实践活动教学,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己成为世界各国地理教育改革的共同趋势。综上研究,国外地理实践活动不仅是地理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成为地理教学的重要方法。其内容主要包括两大方面:课堂演示活动和课外实践活动。课堂演示活动的方法主要有地理演示法、地理实验法等,课外实践活动主要包括地理观测法、地理制作法、地理实验法、地理参观调查法、地理野外考察法等。这些教学方法的设计是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实践能力为目的,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突显地理特色。

2.国内研究进展在我国,对活动教学有较早研究的是陶行知和陈鹤琴。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教学法曾对我国的活动教学产生深远的影响,他反复强调“行是知之终,知是行之成”,在教学活动上十分重视“做”。陈鹤琴是我国近代活动教育家之一,提倡“活”教育,他的指导思想是“凡是儿童自己能够做的应教他自己做”“鼓励儿童去发现他自己的世界”等等。在我国有关地理实践活动的研究中,把地理实践活动按不同划分标准分成了不同类型,如周振玲在《中学地理实践活动的定位与方案设计》一文中按实践活动开展的地域环境可划分为校内与校外、城市与乡村。按照实践活动的特点可划分为实验观测型、考察调查型、娱乐表演型、宣传竞赛型,以学生的生活环境和活动内容划分为家庭环境类、校园环境类、人文环境类、自然环境类等。吴建新在《高中地理活动教育的实践探索》一文中按活动内容划分为论辩型、观察型、实验型、调查型等。杨春兰在《初中地理新教材中的“活动”设置评议》一文中根据地理课程标准中“活动建议”涉及的活动内容、形式及特点等的要求将活动划分为资料搜集类、实践操作类、语言表达类、图表类、应用信息技术类五种。梁晓玲在《高中地理新教材活动课教学探析》一文中按活动形式划分为考察型、调查型、探索型、小型演讲会或辩论会。李长志在《新教材地理课堂教学中的活动类型》一文中将活动划分为探究型、实践型、交流型、竞赛型、辩论型、展示型。李端蓉在《新课程下中学地理实践活动课的实施探讨》一文中将活动分为动手操作类、语言交流类、观察考察类和综合研究类等。曾宪洪在《“活动”的应用和教学设计》中将活动分为思考性活动、实践性活动、探究性活动三种。通过归纳发现,在不同的划分依据指导下,地理实践活动可以有不同的分类,许多研究者都是为了研究方便而对地理实践活动进行划分。

二、存在问题及未来展望

近年来,我国一些学者及教学一线的教师,对实践活动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且研究涉及的领域广泛,如教育部基础教育改革部门组织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大项目“研究与制定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实践活动指导纲要”的研究。尽管实践活动课程的理论研究十分丰富,但在实际教学中,大部分学校并没有引入实践活动课程教学,有些学校甚至从未开展过实践活动课程。综上所述,国内关于实践活动课程的理论研究十分丰富,而这种理论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还需进一步发展。如何通过实践活动教学,引导教师教学观念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否能借助实践活动教学,建立一种可操作性的实践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学习中自主探究,加强交流合作等,这些都是今后地理教学中要解决的问题。

第7篇

来到操场,我把自己的模型各个部位做出解释,说明什么地方是山顶、山脊、山谷、鞍部、陡崖、盆地。然后在学生的协助下,用直尺和角尺在沙盘上以10厘米分段,找出10厘米、20厘米、30厘米……等高点,用红毛线把高度相同的点连接便构成等高线。等高线的定义就这样学完了。那么地形的各个部位怎么转化成平面图呢?此时要求学生在堆砌模型的正上方观察红毛线的分布情况,完成图中对应地形部位的等高线图。绘制好后,再由同学们总结等高线图中是如何表示山顶、山脊、山谷、鞍部、陡崖、盆地等地形的。通过这些具体的地貌模型,学生自然会记忆深刻。另外,一根根红毛线又很直观地把等高线具体化。学生自然学起来轻松自如,而且还很享受这个实验的过程。因此,对于理论知识学生学得很轻松,但我们还需考虑,如果给出一张地形图会不会指出具体的地形部位呢?我们还需要实战一下。

二、由图到形

学生分组后,按照指定的组图,在沙坑内堆砌相对应的地形模型。这下子学生活动起来了。你说此,我说彼,高度如何控制,怎样做到很精确?到底表示的是盆地还是山地,小组内研讨、协作,完成地形图的堆砌。然后小组互换图,给人家打打分,评价一下,甚至是小小地修缮一下,课堂氛围甚是融洽。一系列的活动,令学生更感兴趣的还是他们自己摸索着堆砌地形模型,并对自己或他人做的模型进行评价。还要思考怎样做到很精致。学生的思维放飞了,想的自然就多,说的也就更多。那么,学了这么多知识,还实践了一把,学了这些有什么用呢?等高线图最大的难点在于识图和实际应用。那么,现在这个等高线图到底与实际有哪些联系呢?对我们而言,应用知识才是更重要的,所以具体的知识还需要升华。

三、理论联系实际

地形图到底有些什么用呢?这个时候需要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尽情地思考了。比如说第二小组堆的实际图形很容易看出有一“口袋形”的地形。这时我就适时提问:在实际生活中人们往往会利用这样的地形修建水库,会在哪个地方修大坝?为什么?你是怎么想的?修建大坝或水库可能会出现哪些问题呢?为什么?你能举个你知道的例子吗?老师一连串探究式的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与讨论。讨论完了,会在图上进行标注吗?标注的对不对呢?再次完成由形到图的转化。当然,课堂上教师不可能把所有的等高线应用问题解决,但通过实际形与图的结合,学生深刻地理解了等高线图,并能扩大到等值线图的思考,为以后等值线问题的解决奠定了基础。也正是通过这种反复地训练,使学生对等高线图的认识得到质的提高。

四、活动成果

第8篇

关键词:新课程运用;高中地理;局限性

一、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局限性

1.传统的教学模式

很多高中课堂都是沿用“讲解―接受”的教学模式。在这种模式下,教师忽视学生的能力发展,强制学生去接受课本知识,学生的主体地位被忽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也得不到发展。在课堂上,学生的积极性不高,创造能力不强,对于地理知识不感兴趣。在这种情况之下,课堂的教学效果比较差,学生在课堂上基本学不到什么东西,单一地为了考试而学习。由于学校和教师对学习方法的忽视,教学活动效率不高,

更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2.教学方法单一

现在的课堂采用大班教学,教学方法较单一。教师在讲课的过程中,面对不同特质的学生用同样的教学模式,忽视了个人的学习能力的不同以及接受能力的高低,最后导致学生对这门学科失去了兴趣。因为每个学生的基础不同,学习方式和学习能力也不同,所以采用同样的教学方式可能只适用于一小部分人,对于大部分的学生还是有差别,久而久之,学生的学习能力被限制。学生和教师的思维毕竟是有出入的,教师在教学中一味地采用单一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活动,部分学生就会感到不适应,进而学习积极性被打压,对高中地理没有了学习的兴趣,教学效果也就不明显。

3.师生互动少

大多数高中地理课堂气氛并不热烈,教师对于学生的要求只是让学生记住教师讲过的内容以及课本的知识,并不重视课堂效率的高低。很多教师在平常的教学活动中,都是按照课本的内容进行授课,重点讲解课本知识,但是很少会与学生互动,比如在课堂上向学生提一些趣味地理小问题,通过有奖问答的方式让学生思考并自己找出并整理答案,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而教师的这种模式则限制了他们质疑精神的培养以及自学能力的提高。所以,教师要结合每个学生的特点,多创造一些互动,营造出轻松、愉悦的氛围,让学生的积极性得到提高,自信心得到增强。

二、教学中的创新

1.鼓励学生实践

高中地理和自然科学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学生要学好地理,就要多一些实践,亲身感受地理在大自然中的体现。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是个很好的机会,它可以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让学生在学习上更加积极主动,更有创造力。同时,参加课外地理活动还可以开拓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参加课外活动,需要教师合理地组织,鼓励学生将课本上面的知识和现实结合在一起,加深对课本知识的理解。教师可以组织安排一些活动,例如,郊游,观察地形等,让学生有更深的体会。

课外实践活动是课堂学习的一个很好的延伸,它既可以弥补课本知识不形象的不足,而且是一种创新性的教学模式,更有利于学生兴趣的培养和学习积极性的提高。

2.学生自学,教师辅导

以“学生自学,教师辅导”为主的新型学习方式是一种创新。就是学生先自己预习课本知识,进行自学,并且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起辅导的作用,为学生答疑解惑,最后学生通过做习题巩固自己所学的知识。这样,不仅学生学到了课本上的知识,自己的学习能力和探究能力也得到了提高,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的好处在于,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以学生自学为主,而教师只是起了辅导的作用,在这个过程中跟同学们讲解疑惑的地方,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带动全班同学的学习积极性。这种模式也能够让每个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因材施教,适应每个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为教师提供了很多的时间来优化教学方案,针对每个学生的不同特性,促进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

3.探究式教学

教师要注重学生质疑精神的培养,鼓励学生敢于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问题的提出是问了更好地学习,问题的解决要靠学生自己。当然,教师要起到一个引导的作用。教师可以创设情境,让学生产生质疑并且提出问题,然后自己解决问题。这样,学生就会通过各种方式分析问题,例如,参考课本、查找资料等方式来解决问题。教师最后可以点评,让学生理解得更深。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探究能力得到了提高,创造性思维得到了发展。当然,教师要清楚每个学生能力的差异,宽容学生的错误,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要求。

三、变革新课程应用

1.发现新课程中的乐趣

学好一门学科的关键在于兴趣。以往的高中地理课堂模式固定,教师讲授课本知识,忽略了学生的主动性,时间长了,学生会产生抵触情绪,而学习效果也会变差。所以,教师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对课本知识感兴趣。教材的使用是一方面,情境的创设也很重要。教师可以结合课本的内容,开展一些创新活动,例如,在学习“荒漠化”这一节,教师可以在课后组织一个小型辩论赛,讨论什么才是导致荒漠化的原因。教师也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搜集一些关于荒漠化的图片和视频,活跃课堂气氛,加深学生对课本知识的了解。这样既可以让学生对课本的知识进行巩固,也有利于学生辩证思维的培养。

2.案例教学的实施

运用案例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加深理解,也可以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所以,教师可以结合课本知识选取一些生动的案例,创设良好的情境。例如,在“海水运动”这一节,教师可以引入二战中德军可以轻易攻破盟军的防线,通过直布罗陀海峡,袭击盟军。教师可以向学生提问德军为什么可以成功?由此展开辩论。首先可以让学生个人分析,可以参考课本,也可以结合自己的观点,在个人整理好思路的基础上,再进行小组讨论,大家说出自己的观点,集中个人的智慧,总结出一个比较综合性的答案;接下来就是教师可以让小组派代表上台发言,陈述自己小组的观点,促进知识的共享;最后教师对总过程进行评价、总结,提出合理的答案,让学生的能力得到发展。

3.创新教学策略

新课程下运用创新教学是一个关键。首先,教师要正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转变教学模式,引导学生思考,鼓励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营造一个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在这种状态下,学生可以充分表现自己的实力,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善于质疑并且提出问题,也可以让学生之间相互讨论,探讨答案,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还有,教师要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例如,不同地区时间差的运算。重视一道题有多种解法,让学生可以在多种解法中寻求最优答案,并且相互分享,促进全班学生的共同发展。

新课程下的地理教学不再是传统的教师主导的模式,要求更多的是让地理课堂变得有趣生动,让学生可以在轻松自在的环境下学习地理知识,并且培养自己的学习能力和辩证能力,让个人得到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宋利国.新课标下对地理教学的几点认识[J].商情:科学教育家,2007(10).

[2]刘祜宇.新课标下对地理教学的几点认识[J].中学课程资源,2008(06).

第9篇

【关键词】活动课;高中地理;创新;天文观测

通过对当下教育的现状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在地理课堂中,学生与教师更多地将精力放在地理实践活动中,学生通过在实际活动中,找到地理学习的方法和实践方式,激活了自己的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不仅在活动课中拓宽了自身的视野,还提高了学习地理课的热情和兴趣。因此,作为高中地理教师,积极探讨和分析活动课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开展过程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开展活动课的必要性

1.在高中地理课中开展活动课是当下素质教育和教育形态发展的必要

现代教育中提倡学生是教育和学习活动的主体,能够最大程度地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的最好授课方式就是活动课,通过活动课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的强烈要求。

2.在高中地理课中开展活动课是当下家长与社会舆论要求的结果

目前,学生家长的素质相对提高,家长希望地理教学过程中渗透一些通过动手、动脑的实践活动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另一方面,社会舆论不断地强调高中教学有必要进行活动课。

3.在高中地理课中开展活动课得到了教师与学生的一致认可,这也成为继续推行活动课的原因之一

活动课的开展,得到了许多同学的好评,无论是优生还是学习困难生都认为在活动课上收获了一些课本之外的知识,在此过程中,教师也能够发现活动课的课堂教学效果明显优于平时传统的讲授课。

二、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开展活动课的原则以及方法

开展活动课的时候,教师一定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地理实践活动,根据高中生的年龄发展特征和兴趣爱好等特点规划活动的内容,并且配合活动所需要的场景和环境,保障地里活动课的正常进行。

1.地理活动课内容要以丰富而有趣为基础

只有以趣味性地活动进行地理科学的探讨,才会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创新思想。活动课的内容丰富多彩,趣味性强,那么学生自发进行活动实践的时候,就会形成一种轻快、和谐的气氛,这样能够将高中地理课堂带入一种以学生学习为主导的学习氛围,学生在其中获取新知,不断创新。

2.地理活动课必须将传授知识为前提

活动课虽然是以活动的方式展开教学,但是教师必须明确的是这仅仅是教学的手段,教学的目的还是传授地理知识给学生,因此,必须在地理活动课中把握好活动的度,不能一味地放纵学生进行学习无关的活动,要将更多的活动课时放在钻研知识上。

3.地理活动课必须贯彻以实践活动为核心的宗旨

活动的核心就是实践,通过动手动脑的实践活动,锻炼学生在活动课的动手能力和操作能力,不仅如此,还能够培养学生优秀的个性和挖掘出学生地理学习的特长,长此以往,有利于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

4.地里活动课的开展应当按照学科特点和学生特质有序进行

任何时候开展活动课,教师要把握好地理课堂的有序性,活动设计尽量从简单到复杂,从浅显到深入,循序渐进式地慢慢推进。

三、高中地理活动课的案例――观察月亮,理解地球公转和自转

(1)活动目标:给学生分组,让学生记录一个月当中月亮的形态变化

(2)地理词汇:月相、上弦月、下弦月、满月、新月。

(3)活动工具与资料:绘图纸、记录本、铅、课本、书、报刊等。

(4)活动过程:选取农历从月初到满月进行观测,并且记录。

(5)活动总结:让学生结合此次活动总结关于月亮绕地球转的过程中的地理现象引发的地理规律,每个小组总结概括后派小组长发言。

综上所述,在高中地理学习过程中,开展一些活动课是非常有必要的,教师一定要将这一门课程形式当作关键性教学步骤来看待并深入投入,组织学生在开展地理活动课的时候,尽可能按照“活动――总结经验――活动”的良性循环步骤来进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推陈出新,营造出气氛轻松活跃的地理活动课堂,培养高中生的综合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以及在实践中快速增长知识的能力。地理活动课在实施素质教育中,担负着更为重要的使命。希望本文的研究能够为广大地理教学工作者们的教学工作带来一些帮助。

参考文献:

[1]中国教育学会地理教学研究会编.《走进二十一世纪的中国地理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曾浩然著.北京教育从书――《中学地理实践活动》[M].北京:北京教育出版社,1996

第10篇

关键词: 核心素养 地理课堂 活动教学

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一些教学活动看似重视学生主体,其实不然。一节变“满堂灌”为“满堂问”的课,学生只是教师思想的表达者、表演者,被剥夺了思考的权利,学生的主体地位自然被忽视了,久而久之逐渐形成对问题的惰性和思维的僵化。一线教师应深刻懂得:教学不是教书,而是教学生学,教学生自己学,教学生从“学会”提升到“会学”和“能学”。

一、高中地理课活动教学的特点

高中地理课活动教学是采用一定的活动,开展和参与地理课教学。开展一些学习活动,有别于传统意义上的读书背书学习;需要在课外进行社会实践活动,但不是所有实践活动都能称得上高中地理课教学活动。高中地理课活动教学特点如下:

1.目的性。活动教学服从于高中地理课教学目标,一定教育教学内容规定和制约着活动形式、规模及时空。每一次或每一项活动的方案设计、活动过程和反馈评价,都与相关联的学习内容相呼应和相匹配。

2.参与性。活动教学在一定时间里给全体学生积极参与的空间,学生是活动的主人,活动向每位学生开放,全员参与,体现教育公平;活动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全面发展服务,是活动教学本质的要求。

3.实践性。活动教学即活动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认识转化为能力的桥梁。地理课活动教学不完全等于创造物质财富的实践活动,尽管它可能产生一定的生产力,但衡量标准是精神方面及学生综合素质能否得到或多或少的提高。

二、活动教学的内容与形式

高中地理课活动教学内容依据学科教学目标划分,可以分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依据学科教学内容划分,有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

高中地理课活动形式分课内、课外,主要有以下多种。

1.课堂内活动教学形式。

(1)课堂讨论。根据教学内容设置探究情境(可以通过多媒体展示案例,如图片、漫画、背景材料、社会热点话题、名人名言、名片名段欣赏等),并根据情境设置创造性地设计出进行探究的问题。

(2)主题辩论。按照教学内容和目标要求,设定某一辩题,由学生组合成正方、反方、评价方、观众方等,开展辩论,要求恰当运用知识、科学分析问题、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表达能力及团队精神。

(3)角色扮演。依据一定学习内容创设一定情境,围绕某一具体问题,让学生扮演不同角色,开展演出活动,其他学生作为观众,观看并思考表演的内容寓意,从中得到启迪。

2.课堂外活动形式。

(1)社会调查。把学生组织起来,组成活动小组,走出课堂,开展专题调查。一般程序有:定题―选点―拟纲―分工―调研―总结―成文―考评。社会调查是中学生了解社会、感悟人生、增长才干的最佳途径之一。

(2)参观考察。从实际出发,配合一定的学习内容,组织学生到工厂、农村、博物馆、海正药业、烈士陵园、名胜陵园、名胜古迹等参观考察。此项活动有利于学生深入社会,不忘历史,了解自然,热爱家乡,有利于开阔视野,提高人文素养。

(3)信息处理。要求学生每日收听收看电台电视播出的时政新闻,是高中地理课活动教学必不可少的内容,同时指导和帮助学生通过阅读报纸、上网搜索、图书馆借阅书刊等多种渠道,学会收集、筛选信息,处理利用信息,以优化学生的思维品质,增强其科学精神和综合素质。

三、活动教学的意义

1.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兴趣是学习行为的动力系统,促进学习者认知有效转化为行为,使学生学习达到最佳状态。古代大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也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兴趣。”

2.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陆游诗曰:“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若要开拓学生视野,提高探究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就必须让学生将所学课本知识与生活和社会实际紧密结合起来,让学生亲自参加实践活动,在实践中不断创新。

3.有利于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课堂活动能使学生在活动中巩固、拓展课堂所学理论,在实践运用中检验理论,从而避免学生读死书和死读书的现象,做到学用一致,强化学习效果。例如:讲农业区位因素时,可以让学生扮演农民,自己考虑种什么庄稼,种这些庄稼需要考虑哪些因素,等等。

四、活动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准确确立教师的角色地位。活动教学中,教师将不再是“专家”、“讲师”、“教授”,而是学生学习、发展的合作者、组织者和指导者。形象地讲,教师就是“六导”,即提高思想觉悟的“导师”、教学活动的“导演”、创设情境的“导游”、发表见解的“导播”、释疑解惑的“导航”、明理教育的“导行”。

2.提高活动的含金量。“以活动促发展”是对活动教学精髓的高度概括,是活动教学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的切入点。活动的开展既要依据教材,又要跳出教材,应依据大纲,立意新、定位准、讲实效,体现三个层次的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3.把课堂活动和课外活动结合起来,让学生在活动中学,在活动中用。课堂活动与课外活动各有千秋,但又是统一的,主体都是学生,基础都是学生的实践和社会生活,目的都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提高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有效发展。

总之,课改是挑战,需要勇气;教学是艺术,需要大胆而不懈创新。活动教学并不排斥或否定教学其他形态,而是强调各种形态的相互补充和有机结合,它们统一于现实的教学过程之中。

参考文献:

[1]张金萍.如何提高地理课堂学习活动的有效性.

[2]钱茜.论地理课堂中学生活动的有效性.

第11篇

摘 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模式的转变势在必行。“活动单导学”是如皋地区适应新课改,实现新理念,创新新模式的典型。“活动单导学”所倡导的“活动”不再把课程仅仅视为“学科”“知识”或“教材”,而把课程视为学生在教师引导下所进行的一种批判性、反思性、建构性的实践活动。基于“活动单导学”,研究了高中地理新授课、复习课和试卷讲评课几种典型课型。

关键词:活动单导学;地理;课型研究

新课程改革需要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活动单导学”应运而生,其是以“活动单”为媒介,引导学生在“活动”中自主、合作学习,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中小学老师不仅要做伯乐,更要做园丁。”园丁的责任是让每一朵花儿都能最美丽地绽放。实施“活动单导学”课堂教学模式,就是要努力构建一种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得到最佳发展的教学方式。

基于“活动单导学”模式的实施和笔者任教经历,谈以下几种常见的高中地理课型设计:

一、新授课

1.创设情境、组织教学

教师课前需要认真研读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充分发挥备课组的集体智慧,设计出贴近学生实际、引人入胜的情境,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尽快进入学习状态。

2.活动导学、问题探究

每一个新知识点都通过“活动”形式呈现,主要有材料阅读、视频或动画演示、动手实验等形式,让学生在“活动”设计的情境中自主学习,探索新知。这一过程中需要学生圈出自己存在疑惑的地方。

3.合作交流、质疑解惑

在自主学习过程中的疑惑放到学习小组中进行小组讨论,发挥集体智慧,合作解决疑难。教师可以参与小组讨论,并进行个别指导和帮助。然后学生通过板演、问答、多媒体演示等多种形式展示学习成果,教师适时进行点拨,做到“三讲三不讲”:讲疑惑点、重难点和学法;学生已会的不讲、自己能学会的不讲、小组合作能解决的不讲。

4.反馈检测、巩固提升

学生完成老师设计的与所学相关的基础题、中档题和拓展题并进行展示。教师巡回了解学生学习情况,注重方法提点,并适当进行拓展延伸,以加深学生对新知的掌握,同时注重地理综合思维的培养。真正让地理核心素养在课堂中落地生根。

二、复习课

1.目标呈现、回顾旧知

呈现复习目标,引导学生回顾课本内容要点,明确复习重点。通过填空、过程图、原理图的形式呈现复习要点,学生自主搜索头脑中已存知识,充分认识自己的问题所在。

2.合作交流、查漏补缺

学生在小组内展示自己回顾的成果,通过小组讨论完善基础知识,小组对难以解决的问题或感到疑惑的问题,向老师和全班同学提出。教师针对小组提出的问题结合本节重点进行讲解,通过讨论、争辩,深化重点、克服难点、消除疑点。好的课堂是需要不断纠偏的课堂。

3.点拨提升、构建体系

针对本节重点、难点,教师为学生出示有代表性的典型例题,引导学生进行剖析,检测学习目标的达成度。引导学生总结学习中的失误,反思内化所学知识,提升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针对学生答题情况及时反馈,澄清学生思维误区,扫除认识上的疑点和盲点。学生针对检测反馈情况,进行反思总结,归纳整理,前挂后联,让零碎的知识点成为相互联系的知识体系。

三、试卷讲评课

1.展示学情、明确任务

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学生反馈练习的完成情况,做到分层说明,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对典型问题和出错较为集中的问题列出清单,让学生在自主讨论中做到目标明确。

2.自主纠错、合作析疑

引导学生对照答案独立分析错题原因(包括知识、思路、方法、技巧、规范等方面),更正错误,主要是为了加深学生对问题的认识。对自己不能解决的问}实施合作学习。教师巡视,适时参与讨论。

3.问题展示、点拨诱导

对较为集中的问题、有争议的问题进行展示。教师做到共性问题重点讲、典型试题变式讲、综合试题拓展讲。引导学生找清理解误区、思维障碍点。可针对学生的薄弱环节,将相关知识、原理和规律、方法等进行回顾和梳理。

4.举一反三、提升思维

从出题意图、材料选取、设问方向等方面进行剖析,变换题目条件,改变问题角度,选择适量的变式练习进行训练,以达到举一反三,提高学生的知识迁移与应用能力的目的。适当呈现典型习题,进行补偿训练,进一步巩固知识,提高能力。学生认真进行练后反思,梳理错题原因、解题思路等,并写入错题集以便回顾。好的课堂是不断走向深度学习的课堂。

第12篇

1.利用校本课程资源,鼓励学生走出课堂

新课程高中地理教学注重地方课程资源的开发,鼓励学生在自己熟悉的环境资源中进行学习探究。这样的教学模式,一方面能更好地使用教材文本资源,帮助学生更好地熟悉文本内容,另一方面能激活学生学习的思维,满足他们学习发展的需要。

笔者以为,利用校本课程资源,鼓励学生走出课堂,主要体现在:(1)使用好文本教材,让学生在实践活动的过程中有所收获和积累;(2)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探究问题的能力,满足他们学习发展的需要;(3)帮助学生建立具有生活化的学习思维,以满足提高他们学科素养的要求。

例如,在湘教版(下同)高中地理二“土壤”专题教学中,笔者利用本地的土壤特点,鼓励学生自行组建“土壤”研究性学习小组,开展如下的教学步骤:(1)要求学生运用多元化的方式来查阅本地土壤的特点,并且能够提供一定的证据;(2)教师布置思考探究题目:①本地土壤的特征是什么?其形成的条件是什么?②本地土壤的性质特征是什么?③为什么土壤会有肥力,本地土壤适合什么作物生长?(3)要求学生在实践探究活动的基础上写出一份调查报告。这样的教学方法,一方面有助于学生理解文本内容,另一方面能够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提高知识和技能。

2.运用课堂学习知识和技能,带领学生走进社会

人类和地球的彼此关系是新课程高中地理教学的主要内容。因此,教师要让学生走出课堂,充分领略自然的风光。这样的教学方法,一方面能够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养成活学活用的良好习惯,另一方面能够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进一步地深化在课堂上所学习的知识。

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运用多元化的教学资源创设一种有助于探索研究的开放的情景,使学生围绕这种特定的主题主动地探索、加工处理信息并应用。运用课堂学习知识和技能,带领学生走进社会,主要表现在:(1)充分地了解本地与此相关的教学内容;(2)引导学生充分地关注周边地区社会生活热点,以激起他们参与课堂实践的信心;(3)鼓励学生尝试和探索运用多元化的思维模式进行实践探究。

例如,在湘教版在湘教版第二册“全球气候的变化”的教学中,笔者通过如下的方式进行教学:(1)播放与文本教学内容相关的画面,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2)通过走访当地的气象部门了解本地的自然气候,并且根据所提供的信息绘制一幅气象发展的走向图;(3)带领学生观察本地的天气变化情况,并运用自身的知识和技能来解决相关的问题。利用学生的课外研究性成果进行课堂教学,一方面能够培养学生关注家乡、热爱家乡的情感,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另一方面有助于学生的实践活动更具有丰富性和发展性。

3.注重活动过程体验,培养学生的开放性学习思维

地理课程的综合发展性告诉我们,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积累一定的知识,不仅能够满足他们学科学习发展的需要,还能够缓解课堂教学中紧张的教学氛围。这种开放性的教学思维模式,一方面能够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大自然,让课堂所学的知识成为他们实践活动运用的动力,另一方面能够让学生在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增强自身的学习情感体验,培养他们丰富的知识思维能力。

注重活动过程体验,培养学生开放性的学习思维主要体现在:(1)能够让课堂所学内容得到充分的运用,让学生明白“实践出真知”的道理;(2)能够让学生的学习思维和技能得到成分的发展和提高,满足他们学习发展的需要,增强他们的学习信心;(3)能够让学生的地理知识和技能运用于课外,使得彼此的链接成为发展和提高他们知识技能的桥梁。

在课堂教学中,注重活动过程体验能够使学生的学习过程不断丰富,让他们在各种不同的活动的过程中有所积累,有所发展和提高。教师应根据学生的不同年龄、不同程度、不同智力等心理特征进行实践活动,让他们的学习激情始终能够保持高涨;选择适宜的课外活动方式、类型和内容,分别组织他们参加不同的活动,使全体学生都能在自己的起点上得到发展,从而促进学生学科素养的发展。

总之,在新课程高中地理课程教学中,教师依据教材文本的内容,运用实践活动的教学方法,一方面能够激活学生学习地理的主体性,增强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另一方面能够培养他们正确的问题探究能力,提高他们的学科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7.

[2]李端蓉.新课程下中学地理实践活动课的实施探讨[J].龙岩学院学报,2005,(11).

[3]董鑫,陈俊玲.浅谈在中学地理教学中开展实践活动的作用[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5,(07).

[4]杨思窍.地理活动课程的理论与实践探索[J].厦门教育学院学报,2004,(01).

第13篇

一、结合社会调查践行活动教学法

运用社会调查践行活动教学法可以为学生创设一种生活情境,让学生在社会调查的过程中了解课本知识在生活中的现象反映,给学生留下更为深刻的印象。基于此种情况,只要有合适的机会,我都会结合社会调查在高中地理课堂中践行活动教学法。

例如,在执教《环境污染与防治》一章的时候,我结合社会调查开展了这样一个活动:让学生对学校周边的污染现象进行细致的调查,然后分析污染源究竟在哪里,对人们的生活究竟有哪些影响。具体实施的时候,我把学生分为若干个调查小组,让他们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调查项目。比如,噪声污染对人们生活的影响,汽车尾气对植物生长的影响,香烟对身体健康的影响,等等。确定调查项目之后,让各个小组的学生自行制订调查方案,通过调查撰写调查报告。学生在调查过程中非常积极,选择调查香烟对身体健康危害情况的小组,还到医院调查香烟引起的多种呼吸道疾病的数量以及患肺癌的概率,到社区调查抽烟人群的比例,以及区域香烟销售点的数量等。通过相关的社会调查,学生深刻地感受到环境对周边的严重影响。在上课的时候,学生也非常积极,课堂教学达到了理想的效果。

二、结合小实验践行活动教学法

在高中地理课堂中开展一些小实验,可以有效激发高中生的地理学习兴趣,让高中生在小实验活动的过程中优化对相关地理知识的理解。

例如,在执教“热力环流”这一规律的时候,为了让学生能够深刻理解这一知识点,我和学生在课堂上做了这样一个小实验:我把教室的门开了一条小缝,然后让学生站到门旁,打开预先准备好的打火机。当把打火机放在门的上方的时候,学生发现打火机的火苗是向外倾斜的;当把打火机放在门的下方的时候,打火机的火苗是向内倾斜的。发现这一现象之后,我引导学生分小组合作探索这一实验现象的原因,并绘制实验简图。在师生共同努力之下,学生有效掌握了热力环流这一规律。这样的活动教学方法赢得了学生的普遍欢迎,也让我增强了开展实验活动的信心。但是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在高中地理课堂中开展相关的小实验必须让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其中,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

三、结合小游戏践行活动教学法

高中生虽然大部分已经成年,但是他们对游戏的兴趣却丝毫未减。通过我在班级中进行的一项问卷调查显示,班里90%以上的学生都希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结合一些小游戏。在学生的强烈要求下,我也积极开展了相关的教学活动。

例如,在讲授“地球公转过程中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这一规律的时候,为了让学生增强学习兴趣,我组织学生分组进行了下面这样一个游戏活动:每组推选出两名学生,一名扮演地球,另外一名扮演太阳。对于赤道的表演,我要求学生在腰间系上一条红色丝带,然后又在扮演太阳的学生的腰间绑上一个手电筒,用来代表阳光。做完这一切之后,我要求扮演地球的学生沿着椭圆的方向缓慢进行移动,扮演太阳的学生则站在椭圆的一个焦点上。在移动的过程中,阳光始终照在赤道上。通过这样的模拟游戏活动,学生有效地认识到地球上太阳直射点移动的原因及规律,从而进一步认识到黄赤交角的重要性。

四、结语

当然,在高中地理课堂中践行活动教学法的方式并不仅仅局限于上述三种。所谓教无定法,只要可以有效激发高中生的地理学习兴趣,那么这种活动教学法就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本文的写作希望可以起到抛砖引玉的效果,引导更多的一线教师参与到活动教学法的研究当中。

参考文献

[1]邓荣花. 研究性教学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J].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27).

[2]熊建新,杨新. 活动化课堂教学模式实验与探索[J]. 地理教育,2008(4).

第14篇

一、高中地理课堂对活动教学的要求

1.重视学生学习的主人公地位

教师在对课堂“活动”版块进行设计时,应考虑到学生能否较好地参与和进行此项活动。每一项课堂活动的教学都应根据不同的班级、学生进行打造,并确保学生可以较好地独立完成。这样才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取得良好的教学成果。可见,活动教学要尽量契合学生现有的经验和知识,在发展的层面上进行教学工作。

2.教学内容实现多元化

与传统的教学方式相比,在课堂上的活动教学不受固定模式的限制,可以通过灵活多变的方式来开展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学习活动。活动教学的特性更有利于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兴趣培养,从而达到趣味性和知识性的统一,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进行高效的学习。

二、高中地理课堂“活动”版块教学面临的问题

1.“活动”版块教学的方式

“活动”版块的教学内容和性质,决定了其教学方式应强调学习的活动性及实践性的特点。教师应在活动教学中担任启发、引导及促进学生学习发展的角色。但是由于各个方面的限制因素的存在,使得活动教学变得比较被动。在“活动”版块上教学方式选择的不恰当,让课程的内容及重点得不到展现,导致教学未能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更谈不上学生对知识的吸收。

2.“活动”版块的教学组织不到位

由于许多教师对“活动”版块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够,因此也只是在课前进行简单的准备与教学处理,将课程重点进行讲解与点拨。在这样不够科学的教学方式中,活动教学得不到真正的落实,活动的过程也不够严谨,因此就谈不上学生在活动教学中得到更多的知识与锻炼。

3.不重视对“活动”版块教学的评价和反馈

每个“活动”版块的学习之后都会有相应的习题练习,这些作业可谓是种类繁多,具有各自的特性。而在教学的实践中,这些精华没有受到教师和学生的重视。这样的做法会导致学生的学习得不到相应的拓展。也是因为这样,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得不到反馈信息,从而很难了解自身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性学习。

正是因为对活动教学的不重视,导致“活动”版块教学未能正式进入教学轨道。这也就无法对学习的各方面要求进行正常的评价。

4.“活动”版块教学时间不足

虽然教学参考书对不同“活动”版块的教学课时提出了建议,但很少会有教师在这一部分花时间和精力进行实践教学。往往只是将重点部分一点带过,遇到课程内容较多的部分甚至会留给学生进行课后的自学,这无疑让高中地理的“活动”版块形同虚设。

三、如何实现高中地理课堂“活动”版块的有效教学

1.对“活动”版块进行充分认识

每个部分的“活动”版块都是学过的知识在实践中方法、技能的复习和运用,对学生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2.保障教学时间

时间是做好教育教学工作的前提和保障。尽管其他学科的时间也很宝贵,但根据教学参考书上建议的安排时间,应该可以完成任务。重要的是教师对教学进度的安排和掌控,务必要将“活动”版块的教学内容融入真正的课堂教学中。

3.做好备课工作,保证教学质量

要想把“活动”版块的教学落到实处,就要把备课工作做足、做好。尽管“活动”版块的内容被安排在单元的后面,但其内容和特性占据着重要位置。它是对单元知识的总结、提升,所以,备课时应把握住整个单元的知识体系,进行相关知识的串联和指导。教学方法的选择上应该要适应活动的内容安排,促进“活动”版块教学工作的顺畅进行,充分发挥出“活动”版块对学生在学习中的延伸性教育。

4.重视对“活动”版块教学的评价

(1)对教学的评价

尤其是在调研部分的活动教学中,应把教案、学案的编写,作业的布置、批改,学习活动成果的获得都列入教学评价的范围中。在教学研讨会上,也应把“活动”版块纳入课题研讨范围中,加深对其教学技能的讨论。

(2)对学习的评价

第15篇

【关键词】高中地理;自主学习;活动的设计

发展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改革势在必行,那么什么是自主学习呢?自主学习不同于自学,是由教师组织的一种教学方法,是建立在师生互动基础上的一种学习,倡导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建立在师生民主、平等、和谐的基础上,使学生在教学实践中实现自主探究学习,从而形成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给自由的思维空间,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积极主动完成教学任务和内容,掌握应知应会的东西并能转化成自己的能力。

一、设计合适的问题,创设自主学习的条件

没有问题,就没有创新;不会质疑,就不会有思考、不会有研究探索。强化问题意识与弘扬质疑精神是成功开展自主学习和创新教学的切入点,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李政道教授曾说过:“学问,就是学习问问题,但是,在学校里学习一般是让学生学‘答’,学习如何回答别人已经解决了的问题。”这段话,令人深思,在应试教育体制下,教师主要是教学生如何答,而提问的权利大多是教师,这就限制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和提高。自主学习应从学“问”开始,而不是学“答”。学“问”应直面“原始问题”。教师的主导作用应主要体现在教学的设计上,教学时不要作太多的铺垫,要让学生自己去感知教材,自己去寻找关于地理问题的切入点。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求知的需要,是创新的开端,是创造的基础,是所谓“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培养学生的质疑、“问题”意识和提问能力是地理创新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

二、营造氛围,激发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

利用计算机多媒体课件进行授课时,可在课件设计一些自学辅导题型,学生可根据学习特点,主动参与,协同学习,师生互动,注意人与机的交互作用,促进教学环节紧凑,及时反馈教学情况。多媒体易于反复演示,文字显示停留时间较长,比教师单纯用语言表达更易使学生记忆、掌握,有利于反应和理解能力弱或注意力不集中的学生接受知识。

地理教育不仅要传授地理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地理能力。地理知识的真正理解、巩固和记忆,不能停留在知识的字面表述或知识的图面表述,地理教育旨在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思维、迁移等多方面的能力。针对教材中一些难以理解的地理现象、地理原理,利用课件可以模拟演示,让学生进行分析、研讨,并回答问题,达到学习地理的真正目的。例如:地球的公转和自转,单单用实物来演示,教师无法形象地模拟出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在围绕太阳公转,学生还是不易理解地球怎样运动,而在课件中用动画演示地球的运动,可以在学生的脑海中形成想象;在讲述地理现象如火山、地震,可先播放一段影像,让学生有个感性认识,再通过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学习产生这些地理现象的原理,这不仅给学生很好的想象、思考的空间,而且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留下较深刻的印象。另外,根据学生学习进度进行自测练习,达到实现个别化教学的目的。在教学中使用多媒体还可以大大缩短时间,并根据教材内容,借助计算机向学生提出一些具有启发性、探索性和趣味性的重要问题,让学生集中观察,积极思维,相互探讨,作出反馈。反馈正确的给予肯定,不正确的加以纠正,这样对学生主动获取知识、提高能力大有帮助。

三、注重实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

布鲁纳说过:学习不是把学生当作图书馆,而是要培养学生参与学习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指导学生掌握知识,会学知识,还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运用能力,进入信息社会,大量信息以图像数据形式出现,而地理图像是信息传递的工具,是地理信息的重要载体,因此,在地理教学中注重图像的应用,培养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并应用于实际尤具现实意义。正午太阳高度角在实际生活中用途就十分广泛,比如:太阳灶、太阳能热水器、塑料大棚的角度、楼高与楼距的比例等都涉及到正午太阳高度角的知识,如何引导学生掌握合理的学习过程是重点。

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努力做到引导学生回顾自己的学习过程,引导学生交流自己的学习过程,并向学生示范式的展示学习过程,引导学生主动探索自己的学习过程,注重引导学生创制性学习,着力启发诱导学生把所学的知识与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相联系,与自己已有的知识体系相联系,形成符合自身实际的良好的知识结构,以利于今后在相似的学习情境中主动迁移,举一反三,形成独具特点的自主学习能力,并学以致用,以达成创新目标。

四、加强师生互动,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一)教师要树立师生民主平等的观念,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亲其师才能信其道”。教师和学生要建立一种新的、平等的关系,从“独奏者”的角色过渡到“伴奏者”的角色,淡化自己说教者和评判者的角色,“蹲下身子”与学生进行平等对话、交流、讨论,以平易近人、和蔼可亲的形象感染学生,这样学生才会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参与教学。

(二)多一些鼓励性评价,保护创新思维。学生随着知识面的扩展和理解能力的提高,总希望有较多的机会表现自己独立思考问题、研究问题的能力,显示自己特有的才能。而学生的种种创新思维表现常与错误、缺陷等相联系,这使得一些教师常常不自觉地压抑或扼杀学生的创新思维的萌芽,其结果只能培养学生墨守成规的习惯。因此教师多对学生进行鼓励,多采用启发诱导的教学方法。只有学生获得教师的鼓励和肯定之后,其创造性思维才会得以发展,才能充分调动和激励学生的积极性,才能营造“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的学习氛围。

参考文献:

[1]陈小平.高中地理课堂自主创新性学习的实施.新课程学习(下),2011年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