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中学教育基础知识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关键字:现代语言基础知识;中学语文教学;对策研究
1我国语言基础知识发展状况
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我语言学界开展一场关于语言和言语问题的讨论,通过讨论,大部分语言学家认为要区分语言和言语,它们都有各自的特点,人们在交际中不仅要遵循语言规律,也要遵循言语规律,但是在1984年提出的“语文教学语法提要”中,全部都是以语法知识为中心的静态语言基础知识体系,而忽视了言语活动及其规律的重要性,导致语文教学质量低下,难以培养学生们的动态言语能力,到了90年代,人们认识到了静态语言知识体系的缺点,其弊端日益显露,于是语法界又提出“淡化语法”的观点,人们逐渐淡化,排斥语言基础知识,使得语文教学与语言基础知识相隔越来越远,在语文教学的反复折腾中,语言学家终于认识到语言基础知识对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性,语文课不能没有语言基础知识,否则语文课的科学性就无从谈起,更别说培养学生的言语能力。
2 中学语文教学离不开现代语言基础知识的原因
2.1 言语与语言基础知识的关系。言语是一个人的听说读写活动,根据人不同和环境不同,言语表现出多样性,创造性等特点,而语言是社会成员共有的交际工具,是约定俗成的东西,具有社会性,规范性等特点,但是,纵使言语千变万化,都只是对语言系统中字,词,句的自由组合,必须要遵守语言的规范,虽然言语和语言是共同发展的,但是语言就像是如来佛祖的手,无论言语怎样变化,始终不能逃脱手掌,从这点看,语言包含言语,言语只是是语言的一个分支,语言基础知识作为语言系统最基本的组成部分,是言语不可分离的。
2.2 交际能力与语言基础知识关系。交际能力指的是一个人运用已掌握的语言资源来表达言语意义和理解真实含义的能力,主要由三部分构成:话语能力,语言能力以及社会语言能力,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不仅要教学生传统的语言基础知识,还要教现代语言基础知识,以现代语言基础知识作为指导,开展言语活动,科学的进行言语技能训练,逐渐培养学生的言语能力,若缺少现代语言基础知识教学,学生就只能漫无目的的进行言语活动,盲目感悟语言知识,不利于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所以说现代语言基础知识教学是语文教学中最重要的一部分。
2.3 言语认知和语言基础知识关系。言语认知是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受话者试图领会发话者的意图的能力,在真实的言语交际过程中,现代语言基础知识对提高学生言语认知水平,实现言语交际的顺利进行,提高学生的言语认知能力非常重要,所以必须加强现代语言基础知识的教学,一般语文学的好的同学,他们的语言基础知识都比较扎实,而语文学习后进生,他们的语言基础知识的掌握不够,因此,使学生掌握语言基础知识不仅是语文教学最基本的目标,也是培养学生言语能力的重要手段,落实现代语言基础知识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质量的基本保证。
3 运用现代语言基础知识来提高中学语文教学质量的对策研究
3.1 改进传统语文教学方式,提高语文教学质量。传统的语文教学方式强调以言语习,通过对言语作品的朗读,背诵,逐渐自我领会,从而提高学生语言运用能力,但是这种方式依赖于学生个人的摸索,领悟,往往效率不高,而现代语言基础知识教学不仅吸取了传统语文教学的有益经验,同时将有意识的语言基础知识学习和内隐式的体验,领悟相互融合,提高语文教学效率,这种教学方式要求将显性的语言基础知识与隐形的无意识的语感知识相结合,将基础语言知识与学生的日常生活联系起来,使得学生在语言基础知识的学习上改进言语习得,以学的促进习得,两者彼此为用,提高学生的言语能力。
3.2 提高学生规范使用语言文字的能力。现代语言基础知识的教学要求是,教会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能够做到发音标准,书写规范,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等,切实提高学生规范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在进行现代语言基础知识教学时,要注意处理好学生个性化的言语活动与社会语言的矛盾,老师要鼓励,尊重学生独特的言语活动,也要及时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社会语言规范,修正学生错误的言语活动,提高学生规范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4 总结
现代语言基础知识是整个中学语文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中学语文教育中,运用现代化的语言基础知识进行教学,改进传统教学方式,提高学生规范使用语言文字的能力,促进言语教育的有效实施, 提高中学语文教学质量,如此,语文教育的春天才会悄悄地向我们走来。
参考文献:
[1] 雷良启.论语文教育乃是言语交往教育[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4).
[2] 雷良启,余应源.吸收当代语言学的适用理论,构建语文教学科学化的言语知识体系[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2).
[3] 余应源.语文教育学[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8.
[4] 桑志军.语文教育与语言学的发展[J].广州大学学报(综合版),2001,(7).
一、对语文基础知识的认识
语文虽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但不管怎么语文实践,都会涉及最基本的字、词、句、篇、语、修、文等基础知识。在新课改形势下,对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应该改变以往教学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方式,紧密结合学生的语文学习实际,结合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审慎地选择语文基础知识,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以现代的观点进行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活学活用,学以致用。在教学中,摒弃以语文基础知识为中心的教学方式,但同时也不能忽视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以免走向另一极端。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根据中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知识增长规律,在教学中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增强他们的学习效果是极重要的。教育心理观察表明,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外活动符合中学生好动、猎奇的心理,它能创设各种情境,激发学习动机,使学生兴趣盎然、活泼愉快,从而可以有效增强学习效果。因此,在抓好语文课堂教学的同时,教师还要巧妙地设计一些内容丰富、形式活泼的语文活动,使它与课内常规教学相辅相成。例如看图猜成语、猜字谜比赛、书法竞赛、查字典比赛、改错别字比赛、成语接龙竞赛、修辞手法竞赛、对联诗词竞赛、文学常识竞赛、语文基础知识竞赛等。或开展一些其他的语文活动,如课前三分钟演讲、每月一次的手抄报比赛、诵读比赛等。注重语文活动对增强语文教学效果的作用,长期坚持,就会有很大的收获。
三、帮助学生构建语文基础知识体系
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是一个认识同化的过程,即把新的知识纳入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中。如果学生缺乏合理的语文基础知识结构,就不能实现原有知识对新知识的同化,就会使对基础知识的学习变得困难。所以,教师必须使学生了解语文基础知识的基本结构,这对学好语文基础知识是非常重要的。在初中阶段,语文基础知识主要由汉语知识、文体知识和文学知识三部分组成。汉语知识包括语音、文字、词、短语、句子、修辞等内容;文体知识包括基本包括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和应用文等文体的一般常识;文学知识则包括基本课文所涉及的作家、作品等内容。在课程教学中,教师可以把大纲要求掌握的这些知识用表格或知识树的形式系统地为学生列出来。实践证明,注重引导学生归纳,从宏观地把握认知语文基础知识的整体结构,对他们理解、记忆和运用知识非常有帮助,非常重要。
四、解读“课程标准”和“考试大纲”中对语文基础知识的要求
(一)考查范围
遵义市语文中考的试卷中,第一大题“积累与运用”(指对语文知识的识别、记忆),分值约30分,积累与运用包含以下内容:
1.汉字积累:识记现代汉字的字音、字形,认识3500个常用字。
2.词语积累:积累常用词语(包括成语)。
3.句子积累:识记要求背诵的句子。
4.文段积累:①默写要求背诵的古诗文(50篇首);②默写要求背诵的现代诗文。
5.文化积累:①识记重要的作家作品及作品中主要人物;②识记文学体裁常识、文章常识。
6.语言运用:正确使用标点符号;正确使用词语;仿写;变换句式;扩句、缩句。
(二)试题形式及分值
1.汉字积累(3分)――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2.词语积累(3分)――下列词语的意义最相近的一项是。
3.文化积累(3分)――下列选项的内容,对应有误的一项是。
4.语言运用(3分)――下列句子的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5.语言运用(3分)――根据语境,与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6.语言运用(3分)――提取下面句子的主要信息,正确的一项是。
7.句子积累(8分)――默写句子。
8.篇段积累(4分)――试写一段话。
(三)教学建议
1.对于字音的教学,以下方法可供借鉴。立足课本,勤查字典,读准字音,在此基础上找出错误规律。如形声字读半边(颓、恣)、生字想当然误读(游弋)、习惯性误读(琐屑、黄晕)。找出了错误规律,复习时即可有的放矢。对于字形,必须重视课本,因为考查的字基本上来自课本,没有生僻字,所以掌握课本中的生字词非常重要。字义要学会结合语言环境解释词语。
2.考查仿写。形象地说,就是比着葫芦画葫芦。
3.表面考查默写,实质考查背诵。默写对字词要求很高,不能有错别字,一字错,全错,因此,在平时背诵过程中,要边背边写。没的说,背的遍数多了,就背过了;背过了,又写了,就可以正确默写了。
4.考查文学常识。对于这些知识,只能用最简单的方法对付,那就是“背”。应付考试可能仅仅读读书上的精彩节选就够了,但还要抽出宝贵时间阅读,或看看相关的电影。
5.考查标点符号,实质考查常用标点符号的用法,比如冒号、问号、引号等。考查标点符号主要通过考查比较特殊的句子,可以互相比较,然后根据标点符号的使用,进行有感情的朗读,再传授基本的标点符号的使用规则,让学生通过领悟在习作中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一、中学语文教学离不开现代语言基础知识
无论是从中学语文教学目标的哪个角度分析,归根到底是要落实到现代语言基础知识层面上来的,其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是必然的、普遍的,中学语文教学实践离不开现代语言基础知识,其有效教学自始至终是中学语文教学质量的基本保证。
但是,中学语文教学却长期淡化语文基础知识,语文基础知识在逐渐淡出语文教师和学生的视野,这个问题值得语言学界及社会各界的重视。
1.言语与语言基础知识
我们知道,言语是指个人在具体情景中的听说读写活动,是个人意志的体现,呈现出具体性,多样性,创造性的特征;语言系统是社会成员共有的交际工具,是社会约定俗成的规范系统,具有社会性、规范性、结构性及稳定性的特征。言语千变万化,其内容无穷无尽;人们的言语是对有限、稳定的语言系统中字、词、句等语言材料的自由组合,这些组合要遵守语言组合规范。其规范如同如来佛祖的手掌,无论言语如何变幻,都要符合言语规范,不能逃出“如来佛”的“手心”。从这个角度看,语言系统包含着言语,言语仅仅是语言系统的个性化的演绎。当然,语言组合规范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但它的发展变化相对于言语来说,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对这一点,我们应该有正确的认识,既要语言内容变化的灵活性,又要尊重语言规范的相对稳定性,正确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是搞好语言教学的基础。
2.交际能力与语言基础知识
交际能力指的是利用语言资源来表达和理解言语意义的能力。这种能力具有依据语境和角色创造性地运用的特征。它包括又远不止关于静态语言的规则。具体来说,是由三个方面的能力构成的,即语言能力,包括语音、词汇和语法知识;社会语言能力,把握种种言语功能(如陈述、宣告、发问、表态等)和言语功能变体(不同语体和言语风格)的能力;话语能力,运用语篇来完成言语行为的能力。
从以上分析可知,要科学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不仅需要传统语言学的基础知识,包括语音、词汇、语法的内部结构及其基本规律和修辞、逻辑、文体基础知识,而且更加需要现代语言学的基础知识,如语用原则知识、言语行为知识、语用结构知识、语用含义知识、语篇知识和语体知识作为语文教学的理论支撑。
3.言语认知与语言基础知识
真实情境中的言语交际本质上是一个复杂的认知过程。言语交际认知的特点是,在交际过程中,受话者总是主动地寻找证据和暗示以领会发话者的意图,而不是编码—传输—解码的电码通讯式的过程,理解不是对静态的语言进行解码,要依赖言语环境的把握。
可见,在真实具体的言语交际过程中,现代语言基础知识对提高学生言语认知水平,实现言语交际的顺利进行是非常必要和重要的。中学语文教学应加强现代语言基础知识教学,提高学生言语认知能力。
二、现代语言基础知识教学如何有效提高中学语文教学质量
1.现代语言基础知识能够提高学生规范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语文教学属言语教育,培养学生的社会语言规范是贯穿各级各类学校语文教育的一项最根本任务,体现在语文教育的方方面面。任何忽视或偏离社会语言规范的语文教学都会直接导致语文教育质量的下降。
在现代语言基础知识教学过程中,特别注意处理好个性化的言语活动和社会语言规范的矛盾。一方面,言语活动是人的个体交往活动,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自由地造出各种各样的句子,完成特定的社会交际任务。另一方面,我们应当看到,人的个体言语活动仅仅是对社会语言系统的个性化的演绎,这种演绎要遵守社会语言规范。
由此可见,中学语文教学一方面要尊重、鼓励个性化的言语活动,注意培养学生的言语智慧;另一方面要帮助学生掌握现代语言基础知识,提高规范运用语言的能力,两者相互作用,不可偏废。
2.现代语言基础知识能够促进言语形式教育的有效实施
在言语形式教育过程中,注意现代语言基础知识与言语技能训练的有机整合,为实现言语技能训练的科学化服务。如果离开了现代语言基础知识的指导,语文基本技能训练就会蜕变为简单、机械的操练,变为“磨练”,语文课堂也变为一个大磨盘,学生的言语能力就成为日复一日“磨练”的产物。这种费时低效的语文教学只重数量,不重质量,不是我们追求的目标。只有以现代语言基础知识为指导,我们才能指导学生进行科学、有序、高效的言语技能训练,让学生快乐的成长。
作为体育教师要认真分析学生特点,遵照体育课标的具体要求认真上好体育课。特别是注意基础知识的教学。因为中学体育基础知识是教学课标规定的基本教材内容,属于理论性、知识性教材,要提高学校体育工作质量,完成学校体育目的任务,学校体育基础知识课不容忽视。体育教学不光是室外教学或是在操场直接指导训练,也可以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教学,要从实际出发,贯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以学校体育教学思想改革为先导,更新学校体育教学观念,遵循教学规律,面向全体学生,增强学生体质,提高学生健康水平,培养适应建设的人才和为上一级学校输送合格的新生奠定基础。那么怎样对学生进行基础知识教学呢,我根据十多年的教学经验讲几点做法。
一、根据学生实际提高运动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上体育课,必须与学生讲清学习的重要性,尊重规律和科学,立足实际情况,积极探索中学阶段的体育教育教学目标,同时还要结合教材内容、基本原则以及教学方法和途径等,为制定中学阶段的实用教学课标,提供重要的、有价值的理论参考依据。例如在给七年级学生上入学的第一次课时,我认真分析学生刚从小学进入初中的特点,认为他们虽然已经从童年阶段进入到少年阶段,但依然面临着人生趋向成熟的转折挑战。因此,在《体育与健康》教学过程中,根据我校新生学生特点,有效地安排了关于体育与健康方面的知识教学,比如“体育锻炼有什么好处”、“正确认识自己的身体”等基本教学内容,并将其很好滴融入到体育常规教学之中。通过该种方式,不仅可以让学生们了解和认知体育与健康之间的关系,而且还提高了他们的体育文化素养、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体育理论课一直被视为是一种比较枯燥和乏味的课程,很多老师感到教学乏力,而且也经常被轻视。然而,作为新生入学的首节体育课,笔者认为其至关重要,可为以后的室外体育课程教学做好铺垫、打好基础。基于此,在本节课教学实践中,笔者将计算机多媒体技术有效地引入到教学过程中,抓住新入学学生的特点,对事物非常的好奇,巧妙应用现代多媒体技术,以教材内容为基础,制作动画课件,以此来提高他们的运动兴趣,最终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二、根据学生不同特点进行教学
学校体育基础知识课可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进行安排,对低年级学生选择“学校体育的目的和任务”、“体育与少年生长发育的规律和特点的关系”、“体育的内容、手段和方法”、“营养、卫生习惯和健康”、“运动卫生常识”等课题。对高年级学生可选择理论性较强的课题。如“什么是体育”,阐明体育的概念、起源、发展、学校体育的地位和作用。还可选用“体育与德育、体育与个性形成”:“青少年生理弋心理特点和体育”等课题,阐述体育的社会交往和人际关系毒培养学生具有较高的社会适应性,了解与掌握自我锻炼的方法、坚持终身锻炼;了解体育锻炼与性格、意志、情感和行为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此外还可安排体育知识和竞赛知识方面的课题。
三、要根据学生体质状况进行教学
一、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化学校教育的氛围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出发点与学校教育的总目标是一致的,那就是培养适应知识经济时代需要的人才,为实现人的现代化服务。既全面提高人的素质,包括对学生进行德育,政治思想教育、文化知识教育、劳动技术教育,体育、心理健康教育等,育人是目的。运用多媒体的手段,把大量生动的,丰富多彩的文字、图表、图形、图像、动画、声音、影片和录像片等,以电子化和形声化的特点,图文并茂,形象、直观地呈现在学生的面前,创设情景引起学习兴趣,使学生视听并举,加深、加知和理解;突出重点,解决难点;增加课堂知识容量,提高教学效率;对于启迪思维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等有深远意义,真正做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化学校教育的氛围。
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促进初中历史教学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可以把年代久逸、枯燥无味的历史知识,通过声音、图像显示出来,调动学生的注意方,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可以把零散的知识进行整理、构筑知识的框架结构体系,再通过投影、幻灯等现代手段传递给学生,避免了单调、重复的讲述,扩大了课堂容量;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能帮助学生理解传统教学难以讲清的重点、难点,使教学过程更具深刻性。历史教学中,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可以化静为动,化繁为简,化抽象为具体,使学生对教学重点、难点的理解更全面、更深刻。例如: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秦是怎样完成统一的是教材的重点也是难点。教学中可设计三张复合投影片,分别反映战国初落后的秦国;商鞅变法后“战国七雄”中实力最强的秦国;秦灭六国统一中国后秦朝的疆域。讲解中依次展示这三张投影片,再按秦灭六国的先后顺序去掉六国国名。秦统一的过程,就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由于现代化教学手段生动形象性强,能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有利于实现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的最优化,促进历史教学的现代化。
三、历史教学中,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应注意的问题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应注意的问题:明确教学手段是为教学目的服务的,历史教学中,无论选用何种现代化教学手段,都应当为更好完成课堂教学目标服务,为完成基础知识教育、思想教育、能力培养这三大教学任务服务;现代化教学手段,只是历史教学的辅助手段,不能过分夸大这一手段的作用,更不应滥用这一手段;要知道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应以课本为依据,应是对课本知识的概括、总结和升华,不应脱离课本;还要知道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依然必须贯彻“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三为主”的思想。
四、发挥现代教育技术作用,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大学英语教学;英语基础知识;教学回归
【中图分类号】H319.3
当前大学生中,学生的英语知识和水平参差不齐,英语基础薄弱的人又很多,怎样让学生打稳英语基础,使学生的英语水平在短时间内得到提升是大学英语教师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在大学生的英语教学中,教师应先将英语基础知识教学放在首要位置,针对学生的语音、词汇、语法、口语以及写作等进行教学,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强化学生的英语基础知识,促进学生英语整体水平的提升。
一、英语语音教学
要学好英语,首先需要强化英语语音学习,对于大学阶段的学生,在入学后,教师就需要制定出科学的英语语音教学计划,然后在接下来一段时间内对学生进行语音强化,争取每一位学生都能过语音关。虽然学生们在中学阶段都学习过英语语音,但是由于教师发音不准,或是自己不够重视,很多大学生的英语语音依旧存在问题,如果不能得到及时解决,必然会给学生后续的英语学习带来不利影响。
对于英语语音教学,需要分元音和辅音两部分进行教学。对于元音教学,需要让学生注意单元音/e/发音的口型,很多学生在发音时口音比较窄,发音并不准确。/e/的发音时,需要注意舌尖抵住下齿,舌前部稍微抬起[1],但是要注意比/i/音低,嘴唇形中长,牙床开的要比/i/音宽一些,上下齿之间能够容纳一个食指。双元音需要注意/ei/、/ai/、/au/等,由于是由两个音组成的,因此从一个音滑向第二个音时需要注意口型的变化。
在语音教学中,教师应善于归类,对比,给予学生耐心的指导与帮助,让学生反复的练习,并做好练读、检查,保证每一位学生能够过语音关。
二、英语词汇教学
如果没有记忆一定量的单词,是不可能把英语学好的,因此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师需要带领学生将高中阶段的英语单词进行复习,并要求学生将没有记牢的单词找出来并记录下来,随身携带并进行忆,要求学生每天记忆一定量的英语单词。教师还需要向学生介绍一些英语单词的学习方法,提高学生英语单词记忆的兴趣,鼓励学生持之以恒,不能半途而废。
教师可以对词汇进行分类,然后指导学生进行学习,将学生应该掌握的词汇进行分类,将名词、动词、形容词等按照教学大纲中常用的后缀分类进行教学,然后结合单词一次多性的特点将多性词列出,进行对比教学。例如形容词教学时,教师可以将单词分为无后缀形容词与有两种后缀的形容词,以-able、-al、-ant、-ate、-ed、-ent、-ful、-ible;以- ic、- ical、- ing、-ive、- iess、-ly、-ous、-y结尾[2]。在对多性词进行教学时,教师需要注重让学生理解一词多功能的问题,结合英语四六级考试中的词汇,提高学生英语词汇教学的兴趣,使学生更好地记忆单词,为学生今后英语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语法教学
当前的大学生中,很多学生对语法的掌握与大纲的要求相差很远,他们在造句或写作时经常出现写对时态,忽视语态;用对语态,形式错误等现象,对于非谓语动词的形式了解和使用不够明确。如果教师不能及时对这些问题进行及时解答,会对学生以后的英语学习造成严重的影响。
例如不定式和动名词都可以作为主语,但是二者在使用上也有一定的区别,在表示抽象行为时,大部分使用动名词;在表示某次具体的动作时,尤其是将来动作,多用不定式。如
Parking is prohibited here.此地禁止停车。(Parking是动名词,表示比较抽象的行为。)
It doesn’t allow for you to park here.你在这停车是不对的。(to park here表示某次动作)
还有不定式和分词作定语。现在分词表示的主动进行的意思,过去分词表示的是被动和完成,不定式表示的是在谓语动词表示的动作后将要发生的动作[3]。
作定语的现在分词和动名词之间的区别,通常来讲,现在分词是对修饰人或者物的动作进行表示,动名词常常与后面的名词构成新名词。如:
现在分词 动名词
swimming boy swimming pool
教师讲解语法时,需要针对学生的薄弱环节进行教学,使用比较通俗易懂的句子进行讲解,使学生的印象更加深刻,实现语法教学的效果。
结束语:
大学英语教学中,由于学生的英语基础参差不齐,因此教师依旧需要注重基础知识的回归,在英语教学中,增加语音、词汇以及语法知识的教学,通过多样化的教学形式,采用学生易懂的内容开展英语教学,减少学生的压力,使学生更加积极愉快的投入到英语学习中,从而实现良好的大学英语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张春梅.大学英语教学中英语基础知识的教学回归[J].语文学刊(外语教育教学),2015,12:163-164.
如何在英语教学中体现、渗透素质教育,我认为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一、转变教育观念,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根本性转变
“素质教育”是在扬弃“应试教育”的前提下提出来的。素质教育是以提高人的素质为目的的教育,它与“应试教育”的主要不同在于教育观、质量观、人才观、价值观的不同,具体体现在:从培养目标看,素质教育力求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应试教育只重视智育;从对待学生看,素质教育而向全体学生,而应试教育只面向少数成绩好的学生;从教学内容看,素质教育着眼于素质的全面提高,应试教育强调考什么教什么;从教学过程看,素质教育注重启发学生生动活泼、自主地学习,应试教育则是“填鸭式”的教育,忽视了学生的主动参与;从教学方法看,素质教育是师生双向互动活动,重视学科能力的提高,变讲授知识为训练综合技能,应试教育则不论学生层次与个性差异满堂灌,大搞题海战术,学生被动、机械地接受,作业负担过重,心理负担过重。因此,我们要坚决去掉应试教育存在的不利于学生素质发展因素,毫不犹豫地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这是深化教育改革的关键。
二、遵循英语教学规律,优化课堂教学目标,是英语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前提
学生多数知识的接受和技能训练是在课堂教学中完成的,因此课堂教学是英语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主渠道。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优化课堂教学内容和目标首当其冲。新的《英语课程标准》对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教学内容和目标做了明确的规定,包括“知识、技能、情感、策略和文化”等方面。在重视知识和技能的同时,首次把“情感、策略和文化”引入教学目标,并实现目标分级使之更加层次化、具体化,给新时期英语教学指明了方向,给农村基础英语教学实施素质教育带来希望。因此,我们必须克服过去教学中存在的弊端和不足,以新的教学目标为依据,优化课堂教学。建立全新的教学理念,以情感为核心,把培养学生学习动机、兴趣、意志、性格等因素列入教学目标并使之具体化,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学生层次和个性差异,达到全面发展的最终目标。
三、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是英语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素质教育要求必须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思维、学会选择、学会审美、学会健体,具有终身学习的能力、发展的能力、创造的能力和实践的能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一改只顾“教”而不顾“学”的做法,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尤其是探讨关于“学”的方法,促成“教学过程”向“学教过程”的转变。
首先应大力提倡并实行“启发式”、“讨论式”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真正把传授知识的过程当作学习交流和自主探索的过程。教学重点应放在培养学习能力的培养上,帮助学生建立科学的学习方法库,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次应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学”为主体,注重学习水平层次和个性差异,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习惯的养成对于一个人一生的学习活动至关重要。英语教学中,教师有必要按照教材体系和学生认识水平,使学生养成如下几方面的学习习惯:语音为首的听说习惯、按时预习新课习惯、集中注意力认真听课习惯、主动参与课堂实践活动习惯、听说读写齐头并进习惯、及时复习所学知识习惯等。
四、创设交际情境,培养学生交际能力,是英语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
英语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语言艺术学科,是一种交际工具。学习英语除了有科学的学习方法,还有一条最佳捷径,那就是有一个真实的语言交际环境。在教学实际活动中,即使没有一个真实的纯英语交际的大环境,但我们绝对有能力营造一个基本接近于说英语、用英语的交际小环境。农村大自然的千姿百态,多姿多彩的民俗风情,优美动听的英文歌曲,勇于探索创新的人物形象以及现代教育技术在语言教学中的运用等无不给英语教师提供了丰富的交际素材。如问候、指路、购物、看病、打电话、邀请亲友、日常生活及学习活动等题材,教师可通过实物及教具演示、看图及投影会话、扮演角色形象、诗歌故事演讲、日常生活小事对话等课堂活动,运用听录音、组织英语演说竞赛、课外英语角交流等活动,创设语言交际情境,提高学生综合技能。
五、加大继续教育培训力度,提高教师素质,是实施英语素质教育的有力保证
首先,要提高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素质。新时期的教师要有爱岗敬业、热爱学生、主动探索教育教学规律并为之改革率先垂范的创业精神,为人师表,教书育人。
关键词:培养目标“听、说”领先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任务法自2005年开始从事高职韩语教学以来,笔者越来越认识到了韩语人才对于当今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以及目前的教育模式存在的不足。自从1992年中韩建交以来,经贸合作关系全面迅猛发展,两国已互为重要的经贸伙伴,韩语人才被在华韩资企业争相聘请,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作为一名高职韩语教师,我深深认识到了肩上的责任,同时也在为自己的经验水平不足而感到不安,怎样能培养出适合于辽宁地区,乃至全国韩国企业的实用型人才呢,虽然经验尚浅,但在几年的教学过程中,也不断的进行着尝试和思考。
1 分析高职学生的特点,确定培养目标
高职院校的生源一般是达不到普通高校分数线的普通高中毕业生,较之本科生,在文化程度上是有一定差距的,再加上学制只有两年半,所以学习和管理的难度都更大。由于对自己的认识有所偏差,与本科生相比,往往存在一定的自卑心理,但他们的思想比较活跃,动手能力、专业技能、适应性都比较强,因此在高职韩语教学过程中不能仅仅局限于教材内容,应该注重韩语语言的实用和实效,加强培养学生的外语应用能力。高职院校与普通本科院校的今后差别会越来越明显,人才培养目标和被培养对象也会越来越不同。与本科或普通专科院校相比,高职院校主要培养的是实践技能型人才,突出强调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高职院校所培养的人才是当今社会需求量最大的人才。
同样,韩语教学在遵循外语教学的基础上还要加强韩语的实用性和学生岗位工作的专业技术性,注重韩语语言基本训练和实用交际活动的语言应用能力的培养,从而达到韩语教学内容的整合。通过调研发现,韩语专业目前在韩资企业的毕业生,普遍存在着在工作中看不懂企业机器的韩语说明书,工作中没有完全掌握上级、技术人员的指令,不能顺利地传达上级的意图,没有自信,在工作中不敢主动地用韩语进行交流等现象,这种现象不是个别现象,在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中普遍存在这种现象。这种在韩语语言方面存在的哑巴现象,是高职院校的韩语教学今后所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高职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以社会需求为办学理论,围绕高职院校的学生特点,来加强提高学生的韩语运用能力。当然,通过短短的两年半时间的国内韩语教学,根本无法使大部分学生达到对韩语完全精通的程度,但是通过我们的努力和研究,完全可以培养出具有竞争意识、团队合作精神、创新精神的有知识、有能力、有特长、懂韩语的应用型技术人才,其核心能力就是韩语的应用能力,即“听说领先,重在应用”,包括较强的口语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另外,目前证书成为就业“敲门砖”的想象还是很普遍的,因此与国际接轨的韩国语水平考试应纳入到韩语学习的策略之中。我们要求学生在毕业时获得:韩国语能力考试3级以上证书;计算机办公自动化证书;另外现在一般企业都对英语有所要求,因此学生们最好能获得英语4级证书,目前学生对英语课的重视程度还不够,能否从课程安排和考核方式上加强英语教学的力度。还应积极鼓励有精力的学生考取国导证,报关员证,普通话证书,驾照等对就业有益处的证书。
2 牢固韩语基础的重要性
2.1知识与能力不是相对的
要想加强韩语实践教学,首先要具备扎实的韩语基础知识。在韩语学习的初级阶段,应让学生对韩国概况有一定的了解。例如了解韩语语言的特点。中国人学习韩语有一定的优势,韩语中有大量的汉字词,这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的兴趣,加强学生学习韩语的信心。当然韩语的语音发音学习是也非常重要的。在韩语学习的初级阶段,可以采用“强迫法”。例如让学生和有一定中文水平的韩国留学生交朋友,互相学习。通过与韩国人的直接交流,可以准确地掌握韩语的发音,同时提高了韩语的听力以及敢于说的能力。这是学好韩语的较快途径,当然没有条件的高职院校可以让学生运用网络自主进行韩语学习。运用网络下载韩文字幕的电影或电视剧,通过多次听、看,强迫耳朵听地道的韩语,以达到熟悉掌握韩语的语音语调。学习基本的韩语语言基础知识有利于韩语的学习,是提高韩语能力的基础。韩语同英语一样也是由字母组成单词,但是韩语的单词里一般由两个字母以上的字母,不超过四个字母。韩国语里的句型有不同的时态,在不同的情况也有不同的表达,韩国语的语法中经常也出现一字多义、一词多义的解释,这对于学习韩国语的人来说掌握一定的韩语语言基础知识是非常重要的。满足社会需求,这是高职院校生存的唯一途径,因此韩语课堂教学的重点也应从主要教授学习语言基础知识之外,还应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能力、岗位能力。目前多数高职院校存在韩国语的授课中还是主要以教授课本知识为主的现象,这种现象必须改革。
2.2加强学习语言同文化的联系
在进行韩语教学时,应抓住学生的心理因素,通过介绍韩文化的背景,达到学生掌握学习韩语的目的。这些不仅是影响学生学习韩语的主要因素,也是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学生只有对韩语文化背景产生兴趣,才能有积极的学习态度,才能积极主动参与学习韩语,积极善于配合学习,才能学好韩语,才能对韩语学习产生一股持之以恒的向上动力。
3 加强实践教学
3.1“听、说”领先的教学方法
在韩语学习过程中,听和说是高职学生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如何提高高职学生的听和说能力也是我们高职教师所面临的挑战,只有使学生的听和说能力到一定的程度,才会为今后的学习口语和其他的技能发展打好基础。学生如果能够突破韩语学习过程中的听和说难关,将会为今后的韩语学习开创一个新的世界。韩语的传统课堂教学大多在语法与词汇的讲解方面大下功夫,学生对语法掌握的比较详尽,却难以说出地道的韩语。学生课堂内外的练习机会较少,结局就是教师成为课堂的主角,学生的听、说能力低下,语言的运用能力没有,出了校门就成为“哑巴”,这是高职院校毕业生中存在的普遍现象。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与韩国的交往与合作日益广泛,在这种新形式下,韩语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旺盛,韩语专业学生的听、说能力的培养也越发显得重要。那么如何才能提高韩语专业学生的听、说能力呢?个人认为首先,要使学生养成对韩语听、说的兴趣,使听、说训练成为学生自己的一种爱好。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发音准确,语言生动丰富,教学方法多样性。在教学中多给学生提供、创造听、说的机会,而不是过多地讲授语音和语法方面的知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应以情动之,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外语兴趣。其次,运用多样化的现代教学手段。如运用PPT、多媒体资源、网络等先进的教学手段,为学生提供一个方便、轻松、生动的贴近语言学习的环境,激发学生学习韩语的兴趣和以及求知欲,以此提高听、说的能力。语言是进行交流、沟通的工具,学习语言的最终目的是在今后的工作中能够胜任工作并能够与他人进行交流。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精讲多练,多给学生提供进行语言训练的机会,以提高学生的口语能力。口语能力有所提高会使加强听、读、写三种能力的提高,从而加强学生的韩语语感,提高语言交际能力。再次,加强韩语的朗读训练。声情并茂的朗读练习可以使学生在学习中掌握韩语各种句式的表达作用和运用方法,以及掌握在日常口语表达时的不同语音语调。通过朗读提高韩语口语能力。另外,利用课前5分钟左右时间进行会话练习,会话的内容多选择学生感兴趣的话题,会话练习的对象是学生,学生可以提前准备会话练习的内容。学生上讲台前进行会话练习,这样“台上”的学生得以说的练习。“台下”学生也得以听的练习。这样不仅使学生们敢于开口说韩语,也激发了学生表演的欲望。在发表的过程中,教师是导演,学生是演员,尽可能让学生成为练习的主体。
3.2任务法在教学中的应用
一、英语教学中文化渗透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像中国这样去学习一门外语并且作为高考的主要科目,然而学习了多年英语的中国学生在阅读英文书刊和同英语国家人士交流交往中往往会因为缺乏英语国家文化而遇到很多困难。语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语言是文化得以传承和继续的载体,同时文化的发展对语言的发展也有重要的影响和制约作用。一定的语言表达产生于一定的文化背景,只有充分的了解该文化背景才能理解语言所表达的真正含义。英语中包含了数不清的典故、名言、历史著作等,并且牵涉到了各时期的思想、政治、社会重要事件和人物。只有对这些知识有了较多的认识,语言才能学得更好。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指出:高中英语课程应强调在进一步发展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基础上,着重提高学生用英语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注重提高学生用英语进行思维和表达的能力;形成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基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在英语教学中文化主要指英语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等。接触和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有利于对英语的理解和使用,有利于加深对本国文化的理解与认识,有利于培养世界意识,有利于形成跨文化交际能力。《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对文化意识提出了具体的内容和标准。下面是七级文化意识目标的描述:
1.理解英语中的常见成语和俗语及其文化内涵;
2.了解英语交际中的常用典故或传说;
3.了解英语国家主要的文学家、艺术家、科学家、政治家的成就、贡献等;
4.初步了解主要英语国家的政治和经济等方面的情况;
5.了解英语国家中主要大众传播媒体的情况;
6.了解主要英语国家人们与中国人生活方式的异同;
7.了解英语国家人们在行为举止和待人接物等方面与中国人的异同;
8.了解英语国家的主要宗教传统;
9.通过学习英语了解世界文化,培养世界意识;
10通过中外文化对比,加深对中国文化的理解。
最近几年的高考英语试题也更加注重对真实语言和语言运用能力的测试。无论是听力,单选,完型,阅读还是书面表达,对跨文化语言运用方面的内容考查也有逐渐增多的趋势。所以,在英语教学中除了语言知识的教学以外,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让学生认识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对学生学英语兴趣的培养和能力的提高相当重要。
现在很多中学英语教学工作只注重对语音、词汇、语法的教学。很多老师认为只要掌握了这些便可以顺利的进行阅读交流了。的确,语言基本功的掌握是非常必要的。但是我们也必须明白:学习一门语言的目的不是为了记住一些单词或者句子,而且为了交流交际。作为教师要培养的是学生对语言的运用能力而不仅仅是做题应付考试的能力。因此在我们的教学工作中,应对学生交际能力的培养给予足够的重视,使学生对所学语言国家的文化有所了解,能根据话题、语境、文化背景恰当运用语言。
二、如何在英语教学中进行文化渗透
1、善于挖掘现有教材中的文化资源
新课改后现行的高中英语教材是依据“结构—功能”理论编写的,每个模块都有一个主题,有一个话题以及一个交际功能项目。每个模块都反映了中外不容的文化,每个模块中的听说读写都围绕着这个话题展开,充分的体现了“文化渗透”这个特点。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充分挖掘教材勤于思考,就可以发现很多跨文化教育的方式方法。
2、充分利用节日进行文化教学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扩大,很多传统的西方节日也开始在中国流行起来。很多学生也非常热衷于一些西方的节日文化。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些节日对学生进行跨文化知识的渗透,也可以对比中西方节日的对比让学生了解到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例如现在广为流行的情人节、感恩节、愚人节、母亲节、父亲节、复活节,圣诞节等等。教师在这些节日的时候不妨给学生呈现丰富多彩的背景知识,让学生真实直观地感受外国文化,既提高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又能让学生身临其境,学以致用。例如圣诞节,教师可以给学生讲解圣诞节是基督徒庆祝耶稣基督诞生的庆祝日,西方人如何庆祝圣诞节。.
3、开设英语选修课和开展丰富的英语活动
新课程要求每个学校都要开展丰富的选修课,英语教师可以利用这一机会开展一些有趣的英语选修课。例如本人所在学校开设的《英语歌曲欣赏》《英语美文欣赏》和《英语影视剧欣赏》。选修课不像必修课那样有必须要完成的语言知识教学任务,可以以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向学生传递英语国家文化为主要目的。.
4、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设备和网络资源
英语教学的特点之一是要使学生尽可能多地从不同渠道、以不同形式接触和学习英语,亲身感受和直接体验语言及语言运用。
教材的编写无论是从内容的呈现方式,还是页面的设置上都重视青少年已有的经验和兴趣特点,而提供的丰富的图片和有趣的卡通人物以及和青少年生活背景有关的素材,这些又正好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中来。下面结合笔者对新课改我谈一谈在教学过程中的几点体会。
一、注重实践应用性, 培养创造能力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生产机械化的程度越来越高,数学不仅是人们在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工具,在生产中广泛使用,更主要的是数学是人们学习研究现代化生产现代化科技和管理不可缺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工具。
随着现代化科技的发展,数学的作用越来越大,在今后的数学教学中要注重实用性,使学生通过实际运用,学习数学,反过来用教学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增强实用性,就是要强调实际应用能力培养,加强数学意识的培养。在实际运用中发现问题,研究解决办法。
从而培养学生应用数学思想方法的观念,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提高心理素质。数学来源于实践,又反过来为实践服务,而教学思想方法是独特的,具有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功能;数学具有严谨性、统一性、对称性、简洁性、和谐性等特点。若在教学中注意应用这些特性,展示教学中的内在美,激发求知兴趣,培养学生创造能力,无疑是十分重要。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全面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以学生为本,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曾记得叶圣陶说过,他并不称赞某老师讲课时有怎样的最高艺术,“最要紧的是看学生,而不是光看老师讲课。”一堂数学课究竟怎么上?传统数学教学中教师是课堂的主宰,教师领着学生去学。长此以往,学生习惯了被动地去学习,成为思维上懒惰者。显然,这种以教师“讲授”为中心的数学教学,没有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性和能动性,是不利学生的潜能开发和身心发展的。
例如七年级数学“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教学中,教师通多讲解、分析和说明,再通过大量的练习,才让学生掌握解答这种类型题目的方法。我们可以通过让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与实践,我们就会发现学生不但能够创造性的解决这样的问题,而且有多种方法,再通过分析、比较,让学生掌握一种常规的解题方法。
三、加强现实性,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所谓数学应用意识是指人们运用数学的语言描述问题、数学的思维思考问题、数学的知识方法解决问题的主动性。为此,自然应该加强有关数学语言、知识、思想方法的教学,让学生具有一定的解决实际问题的数学基础。
但仅有一定的数学知识基础,数学应用意识还难以自发形成。为此,在教科书编制和教学实施中,应尽可能地展现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即以“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模式展开所要学习的数学主题使学生在了解知识来龙去脉的基础上,理解并掌握相应的学习内容,让学生经历“使用各种数学关系式,获得合理解答、理解并掌握相应的数学知识与技能”的有意义学习过程,以促进其形成对数学较为积极的态度,形成初步的数学应用意识。
现行的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都较好地体现了这一点。例如,在有关方程、不等式、函数的教科书设计中,都安排了一定的课时,让学生从这些现实的问题情境中列出相应的一些关系式,通过这些关系式共性的分析,抽象出有关数学模型,然后再对这些数学模型进行数学的分析。
如研究函数的特征与图象、方程与不等式的各种解法等,最后再安排大量课时进行相关知识的应用教学,让学生在具体问题的解决过程中经历“从实际问题中建立数学模型、数学解决和反馈应用”的全过程,一方面巩固了有关知识技能,另一方面通过解决实际问题的亲身体验,学生必将感受到数学的有用性,从而增强了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正如音乐、美术一样,数学也能起到陶冶情操的作用。这样用美术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从根本上改变了“要我学”的传统模式,从而转到“我要学”的轨道上来。在开放的课外活动中,你要去品赏数学之“趣”,让兴趣伴随自己学习、钻研、探索的全过程。
按素质教育和新课改的要求,学生的课业负担减轻了,有了充足的富余的时间。如果养成了自学的习惯,走进数学的奇妙世界,在生活、生产中寻找数学的妙用,有利于培养智力和能力。如果能够大胆探“妙”,哪怕是“异想天开”,对于开发数学思维、培养想象能力来说,必然是收效显著。
教师首先要有正确的认识,改变传统教育观念,同时,从以上各方面对学生进行教育,提高他们的素质,实现向素质教育转轨。如果每一名教师都能在这方面下功夫,那我们民族素质的提高也就指日可待,我们的下一代也就能够得到全面发展、能够成为下世纪的合格接班人。
【关键词】电工基础;探究式;生活化
电工基础作为电子、机电类等专业的一门基础性课程,它有着典型的工科课程特点,以较系统的电工理论基础知识,较多的实验贯穿着整个课程。据相关调查显示,中职学生都以复杂的理论、繁琐的公式来评价它。学生对它产生了一种厌恶的消极学习情绪,这不仅影响到这门课程的教学效率,还造成了对后面相关专业课程学习的不良后果。对其进行相关的探索研究旨在改进课堂效果是必要的。
一、了解学生,因人施教
俗话说知己知彼,才能百战百胜。教师开展电工基础这门课程教学的时候,要充分了解学生是教学的前提。中职学生的文化知识相对来说比较弱,尤其是面对这样理论性强的专业基础知识,更加不容易接受。为了能让整体学生都能较好的接受知识,教师可以针对不同的学生学习特点进行有区别的教学,由浅入深。学习能力相对来说较弱的学生,主要掌握书本的知识,适当增加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减小知识的难度,先易后难;对学习能力处于中等的学生来说,提高兴趣是必不可少的,传授理论知识的同时,也要通过自身操作、实践来加强理解;而对于那些学习能力强的学生,除了上述的能力培养外,还要延展知识,培养他们能够独立提出疑问、合作研究、从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师可以把他们分为“小老师”,来增加学生之间的交流。
二、引用探究式的教学模式
兴趣是学生的第一任老师。让学生从对电工基础这门课程厌恶到对它产生兴趣,变得想要学习,势必会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习效果。对此,教师就得从教学方式入手,使教学不再枯燥单调,这样更能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
1.认真做好准备工作
首先,教师得做好备课工作。新课标中对探究式的教学模式的描述对教师的要求也提高了。教师在上课前应该对课程进行研究,从而对课堂进行设计以及选择课堂教具。比如传授电磁感应现象这堂课之前,教师就要不仅宏观掌握整个教学的流程,做到心中有数,而且也要对课堂中学生分组做好准备。除此之外,学生也要做好课前预习,并在老师的推荐下,通过阅读相关的资料,对即将学习的知识有一定的认识。这样才能避免课堂上处于一味的被动接受的状态,反而在课堂上能够积极思考,还可把自己课前想到的问题提出来和大家一起探讨,促进和同学之间更好的学习。
2.发挥老师主导、学生主体的作用
探究式的学习,即为学生自主学习。不可否认,学生是电工基础课程中学习的主体。每个学生都应该积极主动地参与探究的过程,在探索过程中充分开动脑筋,发挥自身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但是,学生为学习的主体并不意味着教师可有可无。反而教师在探究式教学中的作用更大。如果没有教师的引导,学生很容易在探究过程中迷失了方向,会混入很多无关课程的问题。这样,会与课程目标背道而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位于主导的地位,和学生一起参与到知识的探究中,通过巧设问题来更好的引导学生对知识的学习理解。
3.重视课堂练习
课堂练习在电工基础的教学课堂中是必不可少的。课堂练习不仅可以检验学生对知识掌握程度,还可以发现新的问题,加深理解。教师在设置课堂练习这一步的时候应该要做到及时性。通过引导,学生掌握到某一个理论知识后,教师应该立刻设置与此理论相关的课堂练习,旨在巩固知识。但是,课堂练习并不是越多越好,繁琐的重复反而让学生觉得乏味。在练习的设置上,教师应该要做到短小而精悍。
4.引入网络教学
在信息化的时代下,各中职学校也纷纷将网络用于教学中。绝大部分的中职学校都已经开通了数字教学平台,各专业、各班级都拥有自己的网站、博客空间。教师可以针对某一个专题开立一个专门的学习网站。上课的时候老师就可以直接运用这个网站来教学,同时课后学生也可以利用这个网站进行自主学习。这样一个专门的学习网站不仅可以为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提供探究资源,而且老师和学生共同探究后又可以形成另外的学习资源,从而使得学习资源不断地丰富。
三、把生活带入电工基础教学
电工基础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在生活中,有很多有关电工学的现象。教师可把生活带入到教学过程中,这样更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
1.把生活带入课堂导入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师如何导入一个对学生来说很陌生的电工知识,关系到整个教学的效果。如果联系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使得学生不会产生陌生感,也可以有效地引起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注意力集中在整个课堂上。比如在讲解电容器这样的小知识点时。教师如果只是单纯的告诉学生电容器的原理,可想而知学生最多只会把这样的知识转为记忆内容。相反,如果教师引导学生在学习之前先动手拆开一些如MP3这样的小电器,并大胆的猜测在电路板上的哪些部件可能是电容。这样就可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过程中也会主动地思考问题,加深印象,从而可以更深刻的掌握知识。
2.把生活带入课堂提问
提问是教师经常使用的一种开展教学的方式,提问旨在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先进行一定的思考。如果教师在电工基础的课堂中,将所提的问题生活化,则能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问题。比如电磁感应原理,教师可拿电磁炉为例问学生它是怎么工作的,学生进行五花八门的回答,教师再一一点评,引出电磁炉是通过电流产生了磁场,形成涡流产生了热量,再通过铁制锅将热传给食物这样的原理,这样便可使学生原来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的认识。
3.以生活来结尾课堂
课堂的结束并不就意味着对知识学习的结束,对知识的复习巩固在学习中占据着重要的作用。教师如果充分利用生活,比如电功率这样的知识学习之后,通过让学生回家观察家庭中各个电器的铭牌,比较每个电器的额定功率。这样就打破了以往的复习作业形同虚设的状态,能更好的将生活和知识联系在一块。
总而言之,中职电工基础的教学需要从认识学生入手,采用探究式教育的模式,把生活中的电工知识带到课堂的学习中来,以便学生更好的掌握。中职电工基础的教学需要更多的有识之士探讨研究,使学生更深入掌握知识,真正的做到学以致用。
参考文献:
[1]王利红.中职电工基础教学实践与探索[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0年5月下
[2]聂际.中职电工基础探究式教学实践与反思[J].中国校外教育,2013年5月中旬刊
一、循序渐进
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往往更强调自己所教授的知识,这样很容易用自己的理解去解释教材的内容。但在这种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会不自觉地按自己成人化的思维对课程进行解读,而对于有些学生并不容易理解的难点和疑点,则很容易忽视掉,觉得有些内容“理所当然”,不需要过多解释。学生只能去死记硬背、生搬硬套,从而陷入越听不懂越难、越难越听不懂的恶性循环,使得整个学习过程变得枯燥无味,如同嚼蜡。
要避免这种问题的出现,必须要教师进行换位思考。考虑如果自己是在下面听课的学生的话,应该会如何理解自己所讲授的内容。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传授知识,而不是按自己的思路,照本宣科地念完课本内容,这样做的结果加大了学生学习的难度。要起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就得做好与学生的交流,了解他们学习中遇到的难点和疑问,并及时进行解答。
二、形象化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有时候成年人觉得非常基础、理所当然能懂的词语,对于知识不够丰富的初中学生来说,也可能是很难理解的。比如权利、义务和涉及法律专用的词语等,对于首次接触到的初中学生来说是较为抽象的,需要教师事先要仔细思考,以浅显的、学生能够理解的语言去仔细解释。教师在讲授过程中尽量多运用比喻、举例说明等手段,这样能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比如权利和义务等,可以就学生的生活范围,比如在学校和家庭中结合实例来进行解释说明,以便后者更好地理解和认识,形成感性认识。
三、因材施教
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旧战国时期,孔子就已经提出“听其言,观其行”。比如他两个学生子路和冉由去问孔子,听到别人鼓励要不要去做的问题。孔子就针对他们不同的特点给出了不同的答案。子路生性鲁莽,孔子就劝说他三思而后行,而对于生性懦弱的冉由,则鼓励其大胆去做。这一点在现代教学中更是得到充分强调。曾有教育家说,“每个学生都是天才,只是他的老师不一定知道”。对于学生,应该根据他的特点和能力来进行教育,而以往那种“流水线式教育”、“模式化教育”应该摒弃。
四、谨防功利性教学
不能否认,目前对于教学的考核,考试成绩仍然是最重要的指标。“以考为纲”来很功利地进行教学并不可取。抱有这样态度去教学,很容易抛掉有营养的内容,而只教所谓的“考点”、“热点”,将本来充实的书本课程割裂成一条条枯燥的词条,让学生去死记硬背。显然学生不可能从这种“饲养式”的教学中得到什么学习的乐趣。
其实这大可不必,考试与学习的关系并非是完全对立的,相反,两者相辅相成,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考试是对于学习过程和结果的总结,而无论是考试还是学习,培养能力和掌握知识都是其最终目的。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该为学生树立这样一种观点,即分数仅仅是能力的体现,而不是学习的目的,避免在教学过程中过分强调哪里是重点、哪里是必考之类的暗示。
五、注重与学生的交流
根据笔者的考察,目前大部分学校的教学方式仍然是延续几千年来“老师在讲台上读,学生在下面记”的旧模式。而在现代教学中,则反过来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自己独立去搜索和查阅相关资料,对事件进行调查和研究讨论,而教师的作用则是引导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使学生能从中得到更多的乐趣,能够更积极地参与学习和思考。
六、新教学工具的运用
初中学生这个年龄本来就活泼、好学,求知欲强,喜欢接触新鲜的事物。而CAI课件和视频图片等的运用,会让他们觉得原本枯燥的学习过程变得充满趣味,乐在其中,加深了对知识的记忆。新的教学手段还大大丰富了所能讲授的内容,笔者的同事曾说过一句话,比划一小时还不如一幅画形象。而不仅仅是图画,音乐等多种元素都能够应用到教学中,对学生的学习起到很好的促进效果。但同时需要注意的是,新手段的运用并不是要完全取代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而是作为有益的补充,可以与后者很好的结合,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七、新形势下教育的机遇与挑战
一、生活化思维与教育的关联
(一)什么是“生活化思维”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概括、间接的反应,是认识的高级形式。人无时无刻不在对外界输入的信息进行一系列的加工活动,如分析、综合、演绎和归纳等。思维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得到训练,但其最终方向应指向生活,即形成所谓的“生活化思维”。以生活为目的训练思维,最终可促进人的全面可持续发展。
(二)生活化思维与教育的相互促进关系
首先,当学生受到合适的教育,他们会形成一定的思维体系;反过来,当学生拥有了合适的思维取向,将会给教育提供无穷的推动力。生活化思维是思维的根本,所以,以合适的教学训练促使学生形成生活化思维对教育事业的发展有着“磨刀不误砍柴工”的核心价值。
二、基于生活化思维的初中政治教学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生活化不足的表现
1.初中政治的教学目标脱离生活
政治教学目标应充分体现全面性、发展性、层次性、科学性和开放性。全面性指既要有知识范畴的直接目标,也要有能力、情感、意识范畴的间接目标,后者是我们常常忽略的。发展性指知识既要有一定的难度,又要处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使学生有上进心又不至于因太难而失去兴趣。层次性与科学性主要是指要根据学生的发展特点开展教学活动。开放性是至关重要的,决定了学生是否拥有实际处理问题的能力,也是当下中学生非常缺乏的一个品质。如今的初中政治教学过于重视社会发展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人在社会中的主体性与能动性,很难实现生活化的教学目标。
2.初中政治的教学方法过于刻板
初中的政治教学长期以来采取的是因循守旧、形式单一的课堂教学方法,非常刻板。教师就像一个演员,他的任务就是表演,学生是否理解了知识不重要,只要最后能把知识点背下来拿到分数就行。这种只注重知识灌输的教学难以勾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也难以达到教育生活化的目的。
3.初中政治的教学评价偏离实际
评价的结果往往制约或强化未来动作的发生频率。传统的初中政治教学往往是通过理论考试来评价学生对课程的学习情况,忽略了学生行为在生活实践中的体现。这个评价机制抹杀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缺乏综合科学的评价方法,使得政治教学的目标离生活越来越远。
(二)对生活化的误解
1.生活化并非否定课堂教学的价值
初中政治教学的生活化并不意味着不要课堂教学,而是将课堂与生活相结合,促进政治教学的全面性和实用性的发展。初中生还未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很多东西需要教师的引导。课堂教学就是传授陈述性知识的好方法,在此基础之上,在学习程序性知识时,就应该充分将课堂教学与生活实际相结合。
2.生活化并非是以日常生活为教学内容
政治教学的生活化是一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途径和视角,并不是以生活琐事为教学内容。初中的政治教学依然要重视政治学科的根本属性――政治性。我们所说的政治教学生活化是强调以生活为依托,实现政治课程对“政治性”问题的正确认识的教学目标。
三、基于生活化思维的初中政治教学模式的实施途径
(一)建构初中政治教学生活化的教学目标
初中的政治课与思想品德教育紧密联系,其教学目标不仅要关注政治性知识的传授,还要培养学生情感态度方面的品质,让学生学会承担责任、热爱祖国、融入社会,勇敢迎接未来的人生。
(二)拓展初中政治教学生活化的多元教学方法
1.表演法――政治理论生活化的诠释
学生在学习了相关的政治知识后,可以以表演的形式在讲台上为大家展示出来。例如,在苏教版政治九年级第三单元“崇尚法律”的学习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以一个生活案件模拟一个小法庭,让学生知道法庭的大概程序,在表演中体会乐趣,同时学会一些法律基础知识。
表演法对学生综合知识和逻辑思维的要求较高,但通过表演,表演者能真正体会该知识的重点,观看表演的学生也能进一步理解该知识点。此外,课堂的氛围会非常活跃,学生参与度高,能充分发挥其生活化的思维,并能在以后的生活实践中熟练地应用该知识点。
2.讨论法――政治理论生活化的思维碰撞
讨论的精髓在于沟通彼此的不同想法,集众人的智慧于一体,这是学习的有效途径。在讨论的过程中,学生能了解问题的各个层面,能更灵活地联系生活实际。政治是一个多范畴的学科,每个人都会有不一样的见解,讨论法的实施有助于促进基于生活化思维的初中政治教学模式的形成。
3.实践法――在社会中体验政治
知识不仅仅来源于教材,更多的是来源于实践。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社区,让学生真正体会什么是社会、什么是政治。例如,在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善于交往”的学习中,教师通过讲授教会学生基本礼仪后,可以带领学生走进社区,让学生与社区居民沟通交流,在实际交流中使用在课堂上学到的礼仪。初中生非常需要这种通过直接体验去了解知识的方式,既直接,又深刻。
4.具象法――直观感受异地政治生活
这里的具象指的是具体呈像,即通过幻灯片、模具等媒介来给予学生直观感受。很多东西在生活中不能直观感受,但这些媒介、媒体让直观感受成为可能。通过这种途径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走进生活。例如,在苏教版政治九年级第一单元“融入民族文化”的学习中,多媒体的应用非常关键。要让学生认识祖国的文化,通过多媒体播放祖国大好河山以及各民族绚烂文化的图片和视频,让学生有直观的视觉听觉感受是最佳选择。
(三)创设初中政治教学生活化的三位一体教学平台
初中政治教学生活化的三位一体教学平台指的是网络平台、实践平台和评价平台,即整个中学校园要形成一种生活化教育的氛围。通过网络平台传播政治教学的各类资源,通过实践平台给学生机会将学到的政治知识具体运用到生活中,通过评价平台不断反馈和改进生活化的政治教学。
四、结语
关键词: 计算机等级考试 计算机基础教学 教学方法
一、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与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关系
计算机技术是现代信息技术的核心,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操作技能,是信息时代每个人都应该具备的基本技能。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National Computer Rank Examination,简称NCRE),是经原国家教育委员会(现教育部)批准,由教育部考试中心主办,面向社会,用于考查应试人员计算机应用知识与技能的全国性计算机水平考试体系。《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要使学生学会使用基本的常用工具,掌握计算机技能,引导学生善于利用计算机基础技术对本专业进行有效的研究与实践。两者的考核目的、考核内容、考核方式、对象都不同。但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大纲内容与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教学大纲内容相对应,学习计算机基础课程为学生参加计算机等级考试奠定了理论基础,计算机等级考试的开展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进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
二、制订相应的教学计划
由于计算机等极考试与《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目的不同,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有效结合和区分。
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和计算机等级考试区分开来教学,可以明确各项教学的目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对计算机的基本概念、计算机原理、多媒体应用技术和网络知识等有全面、清楚的了解和认识, 并熟练掌握系统软件和常用office 办公软件的操作和应用,同时拓宽知识面,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制订教学计划时,应该将计算机技术全面、深入地与学生所学专业结合。在讲解过程中尽量拓宽知识面,达到教学目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程以高职高专规划教材《计算机应用基础一本通》为教材,周学时3节,分上、下两学期完成,共用学时108节。其中理论教学24节,实践学时72节,另用12节作为习题及机动。计算机等级考试的目的,是以应用能力为主,进行考核,考核目的明确,题型相对来说较为单一,考核点相对集中,在讲解过程中尽量以专门的培训进行,培养学生的应试能力。计算机等级考试利用考前进行集中培训,周学时12节,共3周,用时36学时。
三、教学方法的改革
(一)计算机基础的教学
1.凝聚备课组的力量,备好每一堂课。
我们采用备课组集体备课的形式,学期初统一制订活动计划,包括教学计划、学生活动计划等,组内成员分工明确,各司其职,大家分工合作,形成合力。在每周安排固定的时间一起集体备课,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融入每个教师的个人特色,对每一堂课都进行了精心准备。备课组内成员的备课内容体现了共性和个性的兼顾。从实际出发,我们还在每一堂课的后面准备了课后练习和实验报告,弥补作业量不够、复习不够的不足。
2.改变传统课堂形式,激发学习兴趣。
由于计算机基础这门课程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只靠听课和看书是掌握不了的,教学模式从以教师为中心改变为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学习,加强自学环节,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采用各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WORD图文混排的学习中,可以让学生自行设计小报、贺卡。在Excel中,可以让学生利用各类函数计算考试成绩,以这些让学生主观上感兴趣,教学效果更好。另外,可以经常搞一些组内对抗赛,让学生在这样的活动中掌握知识,提高动手能力。
(二)计算机等级考试的教学。
计算机等级考试教学的目的是达到等级考试所规定的能力要求,学会大纲上的各项技术,因此,等级考试的教学的目的性较强,在教学过程中与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要有所区分。我们采用考前培训的方式,对计算机的基础知识进行集中梳理和训练,效果较好。
1.注重基础知识的整理。
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第一大项是基础知识题,考试形式是单项选择,占考试的20分。由于基础题的知识点较为零散,内容相对来说比较多,学生得分不高。考前培训时应该注重基础知识部分的梳理,例如计算机的基本结构用图表的形式梳理,各类进制之间的转换及字符编码也可以进行归类整理。
2.多进行操作题的练习。
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中操作题分为基本操作、字处理、电子表格、演示文稿和上网五部分,共计80分。由此可见,等级考试中操作题占比大。教师应当重视这五部分的操作,采用精讲精练的形式,用大量的练习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点。我们采用模拟软件进行操作题的练习,模拟软件中一共有50套基本练习,5套精华题,通过让学生练习,自己发现问题,集中问题,教师统一解决问题的模式,让学生从练中学。
3. 注意知识点的融会贯通。
在练习中,要让学生学会自己整理考点和知识点,例如Windows的基本操作中考点括文件的创建、命名、重命名、属性修改、复制、移动、删除、快捷方式创建、查找等九种,学生在练习过程中可以发现这些操作都可以通过鼠标右键完成,降低了题目的难度。在Word、Excel、PowerPoint的操作中,格式操作都是相通的,举一反三,就可以很好地掌握。Word、Excel中对表格的操作也有共通点,通过这些共通点和不同点,学生可以更好地掌握操作题的操作。
一、高考语文基础知识的标杆性
高考是我国选拔人才的重要手段,而且是相对比较公平的一种人才选拔手段,所以国家对高考是非常重视的。高考是面向全体毕业生的,考题范围广,侧重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高考语文更是如此,因为语文是我国文化表现比较强烈的一门课程,它涉及了我国语言的基本组成、合理组织以及对我国古代语言文学的研究,这些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都是非常普遍的。高考语文试题是经过专业语文教育工作者或研究工作者制定的,而且我们的课程设置中基础知识所占的比重也是很大的,他们是依据我们的课程目标和设置来命题的,所以高考对语文基础知识的考查是十分具有标杆性的。我们可以通过研究高考语文试题,分析高考语文基础知识,并依据这个结果来进行语文教学,我相信我们的语文教学效果一定是不错的。
二、职业高中语文教学对策
职业高中的学生学习基础相对较差,所以我们要更加注重基础知识的补充教学,在职业高中的语文教学中更是如此,而且我们必须在职业高中的语文教学中注意教学方法的选用。
1.注重字词的使用
通过高考语文基础知识分析,我们发现字词的考点设置也是有的,所以在这方面的语文教学是必不可少的。所以在职业高中的语文教学中,我们要倡导学生使用字典、词典,养成经常查字典和词典的习惯。只有学好字词,理解她们的含义和用法,我们才能造句,完成句子,进而写出优美、有层次的文章。所以在职业高中的语文教学中不要好高骛远,首先要注重学生对字词的理解和使用,做好基础工作,才能进而促进语文教学中其他方面的提升。
2.注重句子的通顺和连贯
语文教学中字词的学习是为我们能够写出通顺、连贯的句子作准备的。我们要始终认识到职业高中学生的基础问题。然后,我们要对他们的造句能力做一个加强训练,造句其实也是一个基础性问题。我们仔细研究高考语文试题后发现,高考语文对句子的正误考察也是很多的,甚至后面对阅读的理解也多多少少涉及一些这方面的问题。职业高中语文教学中也要重视这方面的问题。
3.注重教学的循序渐进,不要急功近利
职业高中的学生学习基础相对较差,所以我们必须加强对他们的基础知识教育,但是我们必须认识到一个问题:基础知识学习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职业高中的语文教育工作者一定要有耐心,而且教学中一定要讲究循序渐进。操之过急只会带来一些不好的后果,以致达不到教学的预期效果,甚至可能使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畏难情绪,失去学习语文的动机。反之,我们循序渐进,学生一步一步学习各种基础知识,这种教学方法会使他们学会学习,而且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有利于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所以在职业高中的语文教学中,一定要注重循序渐进,千万不能急功近利。
4.注重导学,引导学生进行语文学习
职业高中的学生普遍基础知识比较差,自学能力弱,课前缺乏预习,所以教师在上课前一定要注重对学生的引导。学生只有跟上教师的节奏,才能达到较好的课堂效果。所以教师的引导是十分重要的,也要讲究引导的科学性。教师的教学引导应该满足教学目标的要求,o扣教学重难点,多方位、多层次、多形式、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引导。这种教学方式使学生可以轻松掌握课程重难点,有利于学习目标的制定和实现,提高学习效率。
三、小结
高考语文中的语文基础知识试题是一个很好的检测标杆,我们可以通过对它的研究来探讨职业高中语文教学的对策,我们也得出了一定的结论,在职业高中语文教学中我们一定要注重这些问题,试着采用这些策略来解决教学中遇到的问题。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