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电影发展的背景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关键词 微电影广告;媒体融合;整合传播
中图分类号G22 文献标识码A
作者简介 康初莹,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博士研究生,湖北武汉430072;河南工业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讲师,河南郑州450001
伴随着微电影的迅猛发展,微电影广告也备受追捧,一大批广受赞誉的佳作纷纷涌现,并引发热议。在媒体融合的时代背景下,微电影广告的前景既充满机遇,生机勃勃,也布满荆棘,危机四伏。不得不承认,一场深刻的广告革命,已然迫在眉睫。在此基础上,微电影广告如何顺应媒体融合的趋势进行策划、创意和推广,成为广告传播者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一、微电影广告概述
要界定微电影广告,首先要从微电影人手,且有必要进一步厘清微电影广告与传统影视广告之间的区别。
(一)微电影
微电影(Micro Film),又称微影,是继微小说、微博之后又一依托网络环境而盛行的新生事物,2010年凯迪拉克推出《一触即发》作品,首次正式提出了这一概念。微电影是指专门运用在各种新媒体平台上播放的、适合在移动状态和短时休闲状态下观看的、具有完整策划和系统制作体系支持的、具有完整故事情节的视频短片,其内容融合了幽默搞怪、时尚潮流、公益教育、商业定制等主题,可以单独成篇,也可系列成剧。微电影作为一种新的传播手段,情节紧凑,结构简单,观赏时间短,非常符和现代人的生活节奏和信息接收心理。
(二)微电影广告
微电影广告是伴随微电影的广泛传播而催生的新型广告形式,通常指播放时长在5至50分钟之间,采用电影的创作、拍摄和表现手法,具备电影情节和特征,直接或间接宣传某个特定品牌或产品的短片。
几乎所有著名的微电影作品都是由广告主投资拍摄的,直接或间接具有广告目的。正是由于微电影广告与微电影的这种联系,造成了微电影和广告之间产生了一种天然的伴生关系。
微电影广告一般有两种产出方式:第一,由专业的团队进行剧本的创作和电影的拍摄,而品牌或产品广告,多以植入的方式放置其中,成为电影的一部分,没有明显的广告痕迹,以《老男孩儿》为代表;第二,由广告主提出、广告公司策划并拍摄,以推广品牌或产品为目的,带有浓重的广告色彩,以《一触即发》为代表。
(三)微电影广告与传统影视广告
无论是微电影广告还是传统影视广告,在本质上都是采用视觉化的表现方式,广告效果是其最根本的推力。
然而,微电影广告是“通过广告看电影”,它有两个最根本的特点:一方面,它是一个广告,是为品牌和产品服务的;另一方面,它又是一部电影,在拍摄技法和表现手法上势必打着电影的烙印,必须要带给观众感官享受。
微电影广告和传统影视广告有着本质的区别。在表现形式上,传统影视广告偏重于采用直白的介绍或说服,而微电影广告则具有更加委婉含蓄的风格;在信息传播渠道与费用上,传统影视广告主要选择电视、电影、户外LED屏或车载显示屏等进行播放,且必须支付高额的费用,而微电影广告则通过投放到主流视频网站,进行免费播放;在信息接受与扩散方式上,传统影视广告基本上是灌输式传播,受众只能被动地接收信息,且受众无法直接对信息进行原样的转播和扩散,而微电影广告的信息接收和扩散是以主动的、高保真的方式进行。
二、媒体融合背景下的微电影广告
“媒体融合”(media convergence),最早由美国马萨诸塞州理工大学教授浦尔提出,原意是指各种媒介呈现多功能一体化的趋势。随着时展,这一概念已得到极大的拓展,不仅涵盖了媒介形态的融合,还包括媒介功能、传播手段、所有权、组织结构等多种要素的融合。特别是最近几年,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尤其是移动互联网-的广泛应用以及智能手机等新兴终端的普及,各种媒介资源的有机整合呈现加速态势。
媒体融合是时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多种客观因素的综合作用。广告作为一种依托信息传播而生存和发展的行业,对媒体环境的变化极为敏感。媒体环境的新变化必然会带动广告传播形式的变化。微电影广告,虽然不能说是新媒体环境下最适宜的广告形式,但它有独特的发展优势,会给整体广告业带来强劲的推动力和新的增长点。
(一)媒体融合背景下微电影广告的传播特点
微电影广告作为广告的一种形式,除了具备传统广告的一些基本特征外,在媒体融合的新环境下,还具有时代赋予它的新的特色。
1.内容的“微”特征。“微时”(30秒-300秒)放映、“微制作”(1-7天或数周)和“微投资”(几千-数千/万元)是微电影广告最基本的三个特征。
2.平台的新型化。在传播平台上,微电影广告具有鲜明的特色,它有别于传统广告的传播渠道,而是采用互联网、移动终端等新媒体平台进行传播。
3.专业性与草根性并举。一方面,从策划到剧本的创作、再到拍摄和,微电影广告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专业团队进行运作;另一方面,随着门槛的降低和拍摄器材的普及,越来越多的“草根”阶层加入到微电影的创作大军中。
4.时效性强。由于微电影广告制作周期短,片长短,信息量有限,作品大多紧扣时事热点,几乎无法提供让人长久保持兴趣的信息,因此微电影广告具备极强的时效性。
5.注重互动。微电影广告与新媒体紧密结合,它改变了传统媒体单向传播、以点向面传播的模式,具有双向传播、交互传播的特点。特别是与微博等社交网站的结合,使其从创作到推广,都能与受众保持高度互动,实现了信息传播的主动性
一、跨文化的中华民族形象在电影中的不同呈现
拉斯韦尔传播“三功能说”中,社会文化传承被作为一项重要功能提出来,即传播以一个社会群体或一个社会文化事象通过各种不同的媒体介质传递下去,用“文化”这一特有的方式潜移默化地影响和感染着社会个体。①作为媒介的电影,其文化信息传递的特质反映着所属的社会意识形态。因此,在不同意识形态下,电影媒介传递的“文化”信息亦相差甚远。
(一)境外导演:中华文化的错误编码
时常能看到一些外国导演有意无意地对中华民族形象的错误编码。仅以迪斯尼出品的动画电影《木兰》为例,这一源于中国“孝义”典故“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缘由,却被导演设定为木兰“相亲失败的痛苦”,显然与原典故的“忠孝”观大相径庭。②可见这种美国式的个人英雄主义价值观所导致的对中国文化经典的恣意篡改或以他位视角的随意诠释时有发生。无独有偶,好莱坞商业大片《洛杉矶之战》的结尾处,也令人不解地在电影时间2050年里呈现出中国上海20世纪的旧城风貌,这显然是西方导演对中国“刻板化”的印象。
(二)中外合拍电影:恣意篡改文化经典
众所周知,如意金箍棒是我国四大名著《西游记》中孙悟空的法器,以此为由,《功夫之王》在情节上设置了与《西游记》故事的诸多对应点。然而,导演罗伯·明可夫却在影片中刻意地安排美国功夫小子杰森在两位中国武林高人醉侠和默僧的护送下,前去拯救中国的孙悟空。这样一来,就在外国编导对中国经典的改写过程中扭曲了原文的本义,他们让依附于中国古典名著叙事情节中的角色形象杰森,在中国高人的护送下,穿越回到中国,营救赫赫有名的大圣孙悟空,从而避免了人类的灾难。这难免不让人置疑:难道在中国人心目中神通广大的神怪英雄孙悟空都必须依靠杰森这一美国英雄的营救?《功夫之王》首映便轻取票房2 090万,却鲜有人提及其电影叙事中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亵渎和对我们民族形象的贬低。
(三)华语影片及国产片:“刻板印象”形象放大
迄今为止,成功打入国际市场同时展现中华民族形象的华语电影,当以2000年的《卧虎藏龙》为代表。然而,这也难免给西方受众造成一种因经验场缺失而产生的片面解读,误以为中国式英雄都长须长辫,为儿女情长浪迹天涯。甚至是颇具国际化视野的导演李安都忽视了受众解读的异变,更不用说纯中国式意识形态背景下的电影创作了。这就印证了为何在外国受众眼中,一提及中国,其印象就停留在张艺谋执导的《大红灯笼高高挂》中的旧时留影,殊不知片中之类封建时代的民俗符号早已与当今时代背景下的中华民族形象不相符合。由于影像是一种直观的符号,它形象、生动、直观,作为动态的画面和各种传播信息符号的互文见义,无需受众更多的思考就能解码。③但直观的影像符号本身也易于导致误读的发生,特别是在跨文化传播中,由于受众经验场的缺失或“刻板化”的印象,更易造成这种误读的放大。
二、以英雄主义为取向的
民族形象塑造之冢:集体无意识 在当下的国际电影市场上,被广泛认可的华语电影仍是以“打夫”英雄的故事为主线条的类型电影。以成龙和李连杰等好莱坞东方明星为例,“能打”和“好打”一直就是中国电影传递给世界的主要信息。打夫英雄,成了世界为中国电影贴上的形象标签。虽然“英雄主义”原本就是好莱坞商业大片叙事的核心内容,但其英雄的模式化生产却带有浓厚的个人主义情结。如《功夫之王》中的杰森,由于自幼习武和梦喻的引导,注定其角色平凡却又不平凡地存在。这一双面性的塑造正好符合了美国一向推行的文化帝国主义观的宣传策略。
比较中美两国的电影创作理念,不难看出,同为以“英雄主义”为取向的民族形象塑造却呈现出完全不同的效果。其中,中国导演在意识形态上的无意识引导成为差异的主要原因。在华语电影的创作团队中,极少有对电影媒介传播中的文化传播内容进行指标性考量。这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题材选择的局限性
造成对中华民族的形象误读,单一的题材选择是祸端。全美票房亚洲电影前三甲《卧虎藏龙》《英雄》等均讲述历史的中华民族英雄故事,呈现的只是古代中国的印象。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历史题材便于制作团队塑造兼具个性和审美体验的民族英雄形象,而又不易触犯当下意识形态的雷区。二是,为了满足受众特别是西方受众的猎奇心理。这与受众对于固有形象的期望有关系,外国受众更乐于看到中华民族极具“神秘感”的过去。殊不知长此以往,中华民族形象便呈现出“固态化”,从而引起受众误会。
(二)主题立场的狭隘化
尽管华语影片中不乏像《叶问》这样的优秀影片,不仅塑造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伟岸形象,也获得了不俗的票房收益。但相比于美国电影,华语影片中的英雄则多为“苦情”蛮夫,无形中强化了西方受众的“刻板”印象。事实上,这一“苦情英雄”的形象塑造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便风靡中国,当时,用历史兼具武术元素来弘扬爱国主义的影片大量出品,它们都一味地表现中国人在忍无可忍的境况下将狂妄自大的外国人打倒在擂台上的故事,博得了广大观众的热烈喝彩。殊不知这种逞一时之快的镜头狂欢并没能理性地弘扬爱国主义,反而折射出某些人的狭隘民族意识,这也难免导致外国观众对中国电影的偏见。
(三)创作思维的模式化
近年来,我国一些商业电影正趋向于模仿性的模式化生产。如《痞子英雄》,其悬念叙事、大场面调度以及个人英雄主义的人物塑造都类似于好莱坞大片的制作模式,但因特效技术及 资金投入的局限,使得其在视觉效果上略显笨拙。试想,如果我们的电影不能充分地运用中国元素自信地塑造我们的民族形象又何以赢得全世界的瞩目和尊重?“类型可以是非常具有伸缩性的、有弹性的,是随着不同时期的文化需求而不断演变的。”④缺乏民族意识和原创精神的电影作品必然不可能屹立于世界电影之林。
三、利用国家意识形态机器(AIE),
重塑大国民族形象 路易·阿尔都塞曾作出过这样的论述:与镇压性国家机器并立的,还有一种意识形态国家机器(AIE),它们以一些各具特点、专门化机构的形式呈现在临近的观察者面前。⑤在社会发展中,AIE的功用是“运用意识形态发挥功能”。由于意识形态被赋予了一种结构和功能,以至于变成了非历史的现实,它唤醒社会个体,把具体的个人“构成”为主体。⑥如果以此理论为据,那么,只要明确了意识形态的目的,接着再搭建传播内容结构,便可能获得预期的宣传效果。
2011年1月17日,中国国家形象宣传片亮相纽约时报广场。应该说影片通过“中国名人”的画面性再现,对中华民族形象起到了积极的宣传作用。但是,这仅仅是一个概念性设计,因为表层形象的解码在其过程中极易由于受众经验场的差异而产生误读。因此,对于民族形象的塑造还应该采取一种深层结构的编码进行传播,而作为有故事有剧情的电影正好可以起到这方面的作用。无论是故事片还是文艺片,均可以运用影视手段和视听符号编码,呈现中华大地极具历史韵味的多民族文化的和谐共荣,展现华夏儿女的崭新面貌,进而通过影像的生动叙事来宣传国家形象宣传片中所弘扬的中华精神:开放、持续发展、多元共荣、共富以及节俭。如果说国家形象宣传片是扁平性的形象符号,那么故事片和文艺片就可以通过圆形化的人物塑造,实现中华民族形象的全方位塑造。既然如此,在创作此类影片时,创作团队就应该有意识地进行民族形象的重塑。
首先,中国电影作为国家意识形态机器,应明确其“政治外交”身份,树立正确的社会价值观,将一个开放、民主、持续发展及多元共荣的多民族和谐国家呈现给全球观众。因此,在文艺片和故事片的创作中,制作团队应自觉地确定主流价值立场。在影片的选材、创意和角色形象塑造上,有意识地导向现实中国的形象塑造,将影片制作的理念上升至国际传播层面。
其次,明确文化传播定位,提升中国电影主流文化意识的着力点。哪怕是正在强化类型意识的国产主流商业大片也应该做到以类促型,而不能以型束类,如果仅仅是按部就班地为了创造视觉冲击而选择武打片类型,那么这样的类型就注定只能成为观众一时的兴奋点,而不能发挥电影作为影像的“文化大使”的作用。显而易见,中国电影及其所展示的中华民族形象绝不能仅仅用一个“打”字了得,全面展示和提升中国电影的主流文化意识必须是也必然是推动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题中之意。
注释:
①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10页。
② 康宁:《比较文化视野下的花木兰》,《电影文学》,2010年第16期。
③ 刘迅:《〈功夫之王〉的胜利——一种务实的电影观》,《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8年第10期。
④ [德]克拉考尔:《电影的本性》,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⑤⑥ [法]路易·阿尔都塞:《哲学与政治——阿尔都塞读本》,吉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334-346页,第360页。
[参考文献]
[1] 康宁.比较文化视野下的花木兰[J].电影文学,2010(16).
[2] 克拉考尔.电影的本性[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
[3] 刘迅.《功夫之王》的胜利——一种务实的电影观[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8(10).
[4] 李洪杰.结构主义理论下美国电影中的英雄人物[J].安徽文学,2010(12).
[5] [美]罗伯特·考克尔.电影的形式与文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122.
关键词:中国电影;文化软实力;市场;娱乐;艺术坚持
中图分类号:J90-02文献标识码:A
一、电影作为文化产品的现代生长机遇
当创意经济和文化发展成为迅猛跃进的中国社会前行的重要观念时,对于逾百年历史的电影的认知有了更为积极的论定,国家更为重视电影文化的价值,出台多项政策鼓励支持电影事业发展和强化电影产业跃升。电影不因电视更为大众性而自惭形秽,也不因为网络的无障碍盛行而担心失去影响力。相反,电影作为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表征,越来越成为在市场上得意、在国家代表形象上高扬、在文化内涵表现上凸显魅力的文明标牌。电影发展的重要机遇期已经到来。电影成为文化软实力的核心形象代表,不仅因为好莱坞成功宣扬着美国文化的得计而得到了印证,还因为电影文化的确满足着文化软实力的诸多要素,包括:社会影响力、文化大众渗透性、观察社会变迁的透射对象、传达意识形态和思想形态的文化媒介公信力、传扬精神情感感召性的无形影响、传播接受的最小阻碍和最大影响文化产品,以及作为国家文化实质投射和社会体制构成折射等诸多因素的汇聚。
首先,电影的社会影响力自其诞生以来就基本确定,随着现代社会不断发展更为显现。无论是西方世界对于电影影响社会的诸多事实,还是列宁对于电影的重要性的论述――列宁在与卢那察尔斯基谈话中,明确指出:“在所有的艺术中电影对于我们是最重要的” ①,以及文化名人如鲁迅对于电影影响力的认知――鲁迅在《连环图画辩护》一文中指出:“用活动电影来教学生,一定比教员的讲义好。” ②这些都强调了电影所形象表现的社会影像和认知社会的价值,也都说明其社会影响力不可忽视,而其要也就是文化性质支撑。其次,文化大众渗透性在电影中既是其本性――大众文化产品所决定,也是电影作为形象展示的艺术创作对于大众趣味的认同是第一要务,由此,对于现代社会而言,大众文化的影响力越来越显著,电影对于大众文化的认同、表现大众文化的受众要求也日渐明显。其三,电影作为观察社会变迁的透射对象,在不同时期,都自觉不自觉地成为传达意识形态和思想形态的对象,电影所折射的社会是从衣着、人们生活趣味、居住环境到工作任务、人际纠葛、社会阶级争斗情态等多重角度显现的。而政权和意识形态要求在影像中逼真地呈现出来。其四,文化媒介公信力使得电影在大众心目中依然具有文化符号的含义,对于电影逼真的影像奇观的惊讶并没有因为电视的盛行而减弱,反而因为3D影像的到来而格外增加。对于电影传媒的看重,不仅是大众,在国家意识形态上的倚重也同样明显。其五,传扬精神情感感召性的无形影响是电影的魅力所在,宽阔银幕上巨大影像的感染力对于世界各国的观众都有极大诱惑,其投射出的衣着穿戴、生活方式、探险奇遇、情感表现等等,都可能影响一代人。其六,电影作为传播接受的最小阻碍的文化产品,具有不分种族、性别和年龄都喜欢接受的无障碍优势,在跨越国界和种族的文化传播中,电影语言的共通性使之受众无需更多知识层次的限制而能接受。于是,第七,电影无疑也是具有最大影响的文化产品,在传播国家电影文化,与作为国家文化实质投射和社会体制构成折射等诸多因素的汇聚,电影对于异域的文化传播具有其他形态难以达到的效果。
上述阐释意在说明,把电影作为文化产品来对待,就会在文化影响力上产生实际上的效应。中国电影曾经在以往许多时候造就了文化精品,中国电影经典无论是20世纪30-40年代的现实主义创作还是80年代第五代的民族影像美学创作,都作为文化符号为世界所重视,在文化传播上取得独特的影响力,尤其在20世纪80年代,以文化为旗帜的中国电影无论在国际电影节还是文化评论界,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知名度,也得到高峰式的赞誉。文化软实力的价值体现应该是得到了实现。
二、电影作为文化软实力体现的现实图景
中国电影的文化发展受制于诸多因素,研究其文化软实力也不能忽略这些背景对于电影的影响作用。
首先是网络社会的电影发展。谈论电影不能忽略一个事实:我们已经进入了网络时代。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第2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0年6月底,我国的网民人数已经突破4亿大关,用手机上网的人数更是达到2.77亿之多。较2009年底增加4334万人,手机网民在整体手机用户和总体网民中的比例也都进一步提高。网络下载相当程度上影响了青年人对于电影观看和感受的认知,对于电影创作的微妙影响不可忽视。但尽管网络越来越具有大众性喧嚣驰骋的场域,电影在21世纪依旧是文化软实力的集中体现。虽然中国电影在中国GDP上所占份额不大,但是从今后的发展来说,或者以美国作为参照,或者以电影被世人所公认的这样一种文化领头羊的样式来说,电影都会是文化产业发展的核心部分。在国家经济开始发达的时候,电影作为文化软实力的象征也会日益为国家所重视。但电影所处的文化环境的确发生了巨大变化,在文化背景上,马诺、伪娘刘著、小沈阳的走红,我们可以对当下的文化现状作出这样的判断:是一个没有英雄、草根崛起的时代;是一个淡化审美、娱乐盛行的时代;是一个艺术退位、庸碌弥漫的时代。而与之相对的,则是“引导失常、专业推诿”的出现,因为在互联网时代,学术界和专家的公信力在百姓心中不断降低。一个更突出的事实是,《阿凡达》之前《无极》之类大片的盛行,体现了当下时代的另一个特质:技术理性盛行,艺术认知模糊。在此背景下,电影文化影响力并没有减弱,却因为其独特的文化含量,在传播中依旧充满着特殊的社会影响力。
其次是社会经济因素下的电影发展。中国经济对电影的发展促发作用显而易见。近几年电影产业的高速增长都和经济发展的动因有相关关系。在经济背景上,2009年北京人均GDP已达68788元,按年均汇率折算为10070美元,突破一万元大关。按照世界银行的划分标准,目前北京属于中等富裕的城市;中国在2010年底人均GDP将达到4000美元,但人均GDP仍在世界排名百位之后,和发达国家相比仍属中低收入;以美元计价的中国人均GDP跨越速度惊人,2006年超过2000美元,2008年超过3000美元。有一个预测,按照当下经济发展的趋势,在2030年世界GDP的前四位为:中国、美国、日本、印度。简言之,中国的经济在高速的发展是当下社会背景最不能忽略的事实。而这也是中国电影发展中的一个大背景。
由此,电影文化产业依存于文化产业的发展,2010-2015年《中国文化产业投资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的报告研究》显示:2009年文化产业成为我国经济新经济增长点的态势愈加明显,动漫产业、电影电视、演出市场、新闻出版等亮点频现。新闻出版产业总产值增长百分之二十左右;网络出版、手机出版、动漫出版、网络游戏出版和数字印刷等数字出版产业总产值超过750亿元,比上年增长百分之七十二。而电影行业是其中的一个金矿。
在以上背景中,中国电影进入了一个黄金机遇期、大国梦怀想预测、技术追逐潮流和人文忧虑的阶段。在最近几年,电影的产值在以匪夷所思的速度发展。中央政府也相应地提出了要成为电影强国的口号,而中国电影大国抑或强国的提法是国家对于电影文化重视的体现。由于《阿凡达》的走红,创纪录造就了世界票房17亿美元、中国市场收益13亿以上人民币票房,在国内业界掀起了一个3D技术的追逐潮流,外在的技术追逐显得越来越明显。那么如何来判断技术对文化产品的影响?这是不能回避的问题。中国电影在整体概观上的确喜人:2010年中国电影进入了值得骄傲的21世纪第一个10年,而但凡转折的时期都有无限的期待,2009年的确是中国电影的跃进年,产量达到456部的新高,位居全球第三位,票房已超62亿同比上扬42%。而在2010年一月份,一个月的票房就突破10亿,于是2010年初国务院出台了《关于促进电影产业繁荣发展的指导意见》,显示出国家层面支持中国电影发展的态势。而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票房总额超过48亿,“国家广电总局电影局局长童刚预测,2010年全国影片产量有望达到500部,全国城市电影票房收入有望突破100亿元,全国新增银幕将突破1000块。”观察既往的电影发展,创作数量新高、市场反响猛增、观影热情高涨、主流走向市场(如《建国大业》)、大片占据主导、档期主宰江山(比如贺岁档与暑期档)、国家支持凸显(国家对文化产业的支持)等等都是明显的事实。
可以确定,中国电影的基本景观已经是:已经超常规发展跃动非常;已经成为国家文化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成为大众感兴趣的文化娱乐对象;已经具有产业确立的规模。
三、中国电影文化软实力的实现条件
于是,我们的确遇到了如何增强本土电影大发展的判断和方向确认的关口,如何认知中国电影发展方略的基础。主观上期望中国电影成为强国梦幻的实现落脚地固然鼓舞人心,但正确判断却需要扎实的现实依据。
中国电影发展迅猛,但就综合指标而言,电影“强国”还有些差强人意。产业的步伐和正确的措施使得中国电影快速发展,在产量上位居全球第三,值得称赞。但就其强国电影指标而言还有:票房排名、人均观赏片量、影院与银幕数、创作质量与特色以及电影的文化影响力。就票房排名而言,以美元计算,2008年中国电影票房位列全球第十二位,难以成为大国。比较而言,当年印度电影产量位居全球第二,但票房总数却是我们的三倍,及至2009年,中国电影票房排名进入前十名。再拿世界电影票房来比较,2009年全球票房排名第一名的《阿凡达》票房,是中国全年票房的3倍,全球第四名的《变形金刚2》票房等于中国2009全年456部电影的票房总和。在人均观影量上,2008年美国人均观影4.46次,英国2.67次,日本1.3次,而中国人均观影次数仅为0.28次。在影院和银幕数上,在2009年全年主流市场新增影院626个,影院多达1680多座。全国主流院线银幕数已经超过5000,平均每天增长1.7块。与之同步发展的则是电影放映数字化的全面提升,在2009年新建的电影院中,数字影厅达500多个,约占新增影厅的80%。另一个事实是,中国人均银幕数极低,2008年,中国平均100万城镇人口享有6.75块银幕,而美国平均100万人享有131.56块银幕。横向比较,就2002年而论,美国拥有6050家影院,有35280块银幕,法国有2167家电影院,5280块银幕,印度有9000多家影院,是世界上最多影院的国家。截至2010年4月底,内地银幕数总计5105块,已超过德国,位居世界第三,今年有望超过法国(5280块),成为世界第二。但国家广播电影电视管理总局电影局局长童刚则说:“从全国整体市场看,国内影院数量依然存在很大缺口。按城市人口测算,我国约每13.5万人才有一块银幕,远远低于世界主要电影市场的人均银幕数量。”③2010在年初《关于促进电影产业繁荣发展的指导意见》中,要求1.3和2K数字电影放映的市场服务和技术监管系统要得到加强(美国3K的普及和向4K的迈进则警示我们要看到其中的差距)。
但借助《阿凡达》所激发的3D发展,中国电影业开始了新的3D建设热潮。2007年9月,中国引进第一部好莱坞3D电影即《地心历险记》,此时,国内只有83块3D银幕。2009年底,为了迎接《阿凡达》,在12月31日之前,国内3D银幕已有600多块,而当时全亚洲的3D银幕数才1000多块。截至到2009年底,全球3D银幕总数在7000多块左右,美国有2000多块,占全世界三分之二;中国现有970块,占全球七分之一。相比起来,中国的银幕总数还不足,大约只占美国(40000块)的1/8,全世界(1.4百万多块)的1/30。中国目前970多块3D银幕,仅次于美国居全球第二,但它却占据了全亚洲(目前大约有1500块3D银幕)的2/3。据业内预计,到2010年底,中国的3D银幕总数将达到1300块左右,进一步逼近美国。
总之,如何实现电影强国梦的意义更多的是民族文化建设的责任驱使,简单确立产业目标也许容易实现,而根源于国家文化意识的建设,才能既突进产业规模又从根本上建设精神文化高端,实现物质和精神的双重目标。从某种意义上看,后者是更为迫切的任务,在电影大国梦的后面,显然不能忽略文化软实力的要素。我们需要确立的电影强国意识,还包括本土大国气度和大国实力,以及文化软实力的感召力。
四、中国电影软实力培育发展的必要举措:艺术内涵和产业建设双轨互进
中国电影遭遇的难题是产业发展的强悍动机和艺术内容薄弱环节之间仍然存在差距。不能不进一步探讨关于电影艺术的质量问题。日本丰田汽车因为失去质量而出现全球大规模召回事件,而电影产业更有对质量的要求,何况电影还是文化产品,必须把精神文化的内在要求放在重要的位置。文化软实力包含了影响力、传播力、感召力等等,站在这一基点,显然不能只是谈论产业规模如何,而需要同时把握艺术创作的质量如何。
回到电影大国强国概念上,更需要明确这里的微妙区别:1、大国是数量,强国是质量,数量跃进自然需要努力也相对容易达到,但质量提高却不是简单的数据可以实现的。2、中国制造可以为大国,中国创造才谈得上强国,我们已经在仿效大片和娱乐制造上有了很大进步,但具有本土民族特色的创作却委实不够,创造属于我们本土文化优长的电影文化既是给予强大的国家确立文化自信心,也是为世界电影增添色彩的必要。电影强国就应当是文化软实力强悍的强国,考量2009-2010年的电影总体而言,数量庞大似乎归入大国行列,但质量勉强,又难以具有强盛气度。中国电影的文化建设热度值得欣喜,但提高本土创作的艺术质量却成为凸显的难题。近年来创作中呈现的下述问题日渐明显:娱乐文化消减了艺术追求,技术炫耀淡漠了本土特色,媚俗大张旗鼓而人文内涵遭到淡漠。无需列举太多实例,只在《三枪拍案惊奇》中,我们就足以看到一个大导演如何在仿效国外类型却追随时尚娱乐潮上,如何获得了市场追捧却丧失了文化意义的标志。单纯以市场得宠为追求方向的电影文化不能算错,但一个没有文化意味的电影却绝对有误!
站在中国电影强国梦如何实现的基础上,自应当到了考虑关乎文化建设的本源问题,包括:1、中国电影本土特色如何坚持?2、对于现实关怀怎样得到体现?3、电影中的人文情感如何得到强化?4、电影的艺术精神怎样凸显?问题的提出意味着这些要素在某种程度上都是当下中国电影的缺憾,为了中国电影的强国梦真正实现,需要放到重要的位置来思辨。在娱乐大潮的催促下,曾经具有本土鲜明特色而获得世界电影影响的重要导演,近年却难以抵挡屈就市场获取票房的诱惑,而制造出市场得利却普遍显露文化低能的问题,制造的作品缺乏意义自然谈不上创造。反观冯小刚导演,从《天下无贼》、《集结号》以及到最近上映的《唐山大地震》,都显出这位导演独特而令人称赞的艺术创作路径。双向反差实在说明:注重市场也不能失却意味;注意内容创造同样可以获得有回报的市场欢迎。而在文化的有益影响上,显然电影需要饱满内涵和票房支持的双向确认。我们应该看到,在大众文化盛行,大片获取市场的同时,艺术探索和创作作品的生存可能会成为问题,而多样生存才是强国电影的正常状态。中国电影需要改变被票房诱惑、被功利驱使、被市场左右而导致的创作单一趋向――这不利于长远的电影文化进步。
进一步说,电影强国的基础是对于人文文化的高度重视和政策引导,而其创作体现应当是艺术文化把持和大众对于艺术感知的普及性,在汹汹来潮的娱乐浪潮中,不断跌落的艺术追求显然难以令人满意。强国电影的创造性将凸显为一个问题。面对《阿凡达》为标志的3D影像,我们不能既在技术上望洋兴叹又在创造性上也失去信心,可以肯定的是,技术可以借鉴乃至跃进,但创造性更需要自我寻找,而人文坚持却更不可淡漠。中国电影不应该媚俗,而应该尽量引导市场。艺术实践不应取巧,而应当积累和思考。从绝对意义上看,如果没有对于人类问题的思考、缺乏意味和情感的创造、不顾本土文化的优长、放弃对于艺术的坚持,商业也罢受众也好,都难能长久。其实就以高票房的《阿凡达》在奥斯卡的遭遇为例证还能说明更为深入的问题:在奥斯卡奖上谁笑到最后?几乎没有收回成本的《拆弹部队》横扫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原创剧本、最佳导演等六项重要大奖;而《阿凡达》仅仅获得最佳视觉效果、最佳摄影以及最佳艺术指导等三项大奖。票房较低的《拆弹部队》打败了全球票房冠军《阿凡达》说明:1、技术自有天地,但人文还占上风。比起3D高技术所创造的瑰丽景象来,《拆弹部队》朴实严酷,更显露了人文情感的意味。2、关注切近远比关注辽远更有优势。《阿凡达》的潘多拉星球尽管也包含人类的问题,但毕竟是远在天边的虚幻世界,而在《拆弹部队》的风沙弹雨中,却满是美国子弟兵的生死残酷生活,切近的世界和切近的人伦故事自然更符合美国人的情感律动。3、温情设计不抵残酷表现。在《阿凡达》中,主线包含男女主人公的情感牵扯,而潘多拉星球更多美丽景色以及人们和美的生活,相比起来,《拆弹部队》的严酷环境和残酷战斗,却反而具有真切的现实感受,在情感判断天平上自然超过了温情表现。
他方借鉴似乎提醒我们,从艺术表现上看,中国电影在许多时候还无颜抗衡二者:无论是幻梦的温厚蕴藉还是残酷的人生揭示。幻梦的温厚蕴藉在中国电影中逐渐失落,玩闹的娱乐不能给人美好的慰藉,对于现实问题的轻描淡写也失却了电影表现的思想深度。而中国电影不可能像美国电影那样可以随意嘲弄政治、调侃总统,我们需要端正的电影表现,需要树立理想目标。但另一方面,中国电影更多充满苦情,而如中国20世纪三、四十年代电影的悲喜剧风格的完善艺术却表现稀少。关键还在于观念形态上。就此而言,《阿凡达》其实可以正向启示我们的地方在于:构想力和现实感知。《阿凡达》充满了对地球的忧虑,对人类贪婪本性的表现。尽管表现的是遥远的潘多拉星球,但其实这些表现依旧是我们身边的邪恶争夺、利益巧取、对于生命的蔑视以及对于情感的期待等。其借助了一个叫“阿凡达”的寓意来伸展对人类境遇的深刻关切。这与那些国产无聊的小品电影、娱乐无极限电影等,有何等大之差别?《阿凡达》构想在于将一个神性的哲学思考变成了我们可以触及的远端臆想,而超越了现实却依然是可以想象可以感知的世界。这一点和蝇营狗苟的娱乐电影有天壤之别。我们需要借鉴的是:如果不能实现如何有想象力,但至少不要丢弃现实感,不能丢掉对中国现实问题的思考这一本土电影兴盛期的成功经验。看看《阿凡达》其实就能联想到美国凭借其强大的军事力量入侵小国的批判,乃至于有人会看到一种强权对于弱小的本土性强制拆迁问题。
建立电影强国、增强软实力不能没有借鉴比照,以近几年在内地获得观众拥戴的外国电影为参照,我们需要正视自身的不足,比如说看了《变形金刚2》觉得匪夷所思,知道技术绝非目前我们所长;看了《功夫熊猫》知道技术后面还有我们忽略的宝贵遗产的观念把握;看了《2012》知道除了大制作外其实还在于对于世界的认识和对于人情世故的技术表现;看了《阿凡达》才知道一切“技术”的后端都是对于人的精神情感无限感怀的突破。与此比照,中国的导演应该突破狭隘的境界而真正强化市场意识和文化优势缺一不可的认识。与美国电影相比,我们还有较大的技术差距,更有在艺术追求和人文视野上的差别。有强烈的艺术追求才有技术的推动,正如卡梅隆要用自己研制的摄像技术来实现自己的艺术想象,我们的导演能不能超越市场功利潜心创作自己艺术理想的作品进而确立文化影响力?《阿凡达》的出现标志着电影进入了3D电影时代,我们无需效仿技术,因为观看普通电影并不意味着就是味同嚼蜡。关键是创作出电影艺术作品没有对人类问题的思考,习惯于缺乏意味和情感的创作,哪怕是8D的技术水平也枉然。
这就是强调要超越技术主义实现人文愿景,而实现大众喜欢。看看票房数据展示:2010年统计,仅仅在2010年的贺岁档,中国电影就已狂收30亿,但《阿凡达》和《2012》就占了20亿。从2010年上半年票房的百分比来看,上半年进口片票房为26亿元,占了59%,国产片票房为18亿元,占了41%。除了《叶问2》、《越光宝盒》之外,再没有任何一部国产片拿过上半年周票房冠军。实际上,我们本土创作的基础还需要夯实。据报道,由于按照世贸组织的裁决,2011年初,我们将要更大规模地放开电影、音像业的大门,好莱坞电影的强势进入势不可挡,中国电影艺术的本土创作应该有更为出色的作品来增强自身的市场影响力。
但如拿破仑所说:中国这头沉睡的雄狮一旦醒来,世界将会震荡。这也许预示了中国强大的威力。中国电影一旦强盛,也将影响文化传播,而这是建立在艺术内涵的丰满上的。在21世纪第一个十年过去、2010年代到来的时候,中国电影必须做到:本土特色寻求;现实关怀加强;人文情感鼓励;艺术精神提升。当我们走出影院,一切感官的刺激离开,难以遗忘的依然是那些美好的情感和人物,艺术文化给予人们的不是惊讶而是情感魅力。正如哲人所说:“我们活着只是为了发现美,其它一切都是为了等待。”中国电影文化的软实力建设任重道远,但肯定会是美好灿烂,正如总理吟咏的诗歌《仰望星空》所描绘的,关键是需要“脚踏实地,仰望星空”。仰望星空是什么,是站在大地上追逐梦想和真理――这也是人们期待中国电影发展所给予的魅力。(责任编辑:楚小庆)
① 常青《列宁和电影――纪念列宁逝世六十周年》,《电影评介》,1984年第1期。
② 《享受与幸福》,转引自朱永新《朱永新教育文集》卷五,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③ 刘阳《高速发展中的冷思考:上半年中国电影业的透视》,《人民日报》,2010年7月9日。
The Background, Motiv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Chinese Film Achievement in Culture Soft Power
ZHOU Xing
(School of Art and Communication,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5)
Abstract: With the continuous improvement of people's living standards as well as the coming of May Day holiday, Ching Ming Festival holiday, Dragon Boat Festival holiday, Mid-Autumn Festival holiday, "National Day" Golden Week and other holidays, it has injected great vitality and energy to the holiday spending. Holiday spending is rising and the generation of holiday economy promotes the development of many industries, and also provides the opportunity for development of the hotel industry, so the holiday marketing deserves such special recognition of the hotel. Taking holiday economy as the background and combining with China's existing holiday, this paper makes recommendations for better carrying out the holiday marketing of the hotel industry.
关键词: 假日经济;酒店;节日营销;主题策划
Key words: holiday economy;hotel;festival marketing;theme planning
中图分类号:F2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20-0140-03
1 假日经济背景下酒店开展节日营销的必要性
一年的节令可分成四类:一是法定假日类:元旦、春节、三八节、清明节、五一节、六一节、端午节、教师节、中秋节、国庆节等;二是非法定假日类:情人节、母亲节、父亲节、元宵节、复活节、圣诞节等;三是民俗时令类:夏至、冬至、立冬、腊八等;四是商家自定假日类:店庆日、啤酒节、美食节等。
假日经济是指人们利用假日购物、旅游、娱乐等休闲消费活动,从而带动供给增加、市场繁荣、经济发展的一种综合性经济模式。酒店是节假日休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在刺激节假日经济发展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节日营销的成败也直接关系到酒店营销业绩的好坏。所以酒店必须重视节日营销活动的开展。
2 节日营销的定义
节是对岁时的分节,把岁时的渐变分成像竹节一样的间距,把两节气相交接之日期定为交节,由此转为节日。
所谓的节日营销就是指在节日期间,利用消费者的节日消费心理,综合运用广告、公演、现场售卖等营销手段,进行的产品、品牌的推介活动,旨在提高产品的销售力,提升品牌形象。它是整个营销营销规划的一部分,而不是短期的售卖活动。节日营销是非常时期非常规性、特殊性的营销活动,具有集中性、突发性和规模性的特点,要求企业以创新为指导,假“节”而发,顺“节”而上,出奇制胜。
3 酒店在开展节日营销时存在的问题
3.1 领导层重视不够,缺乏市场调查或调查不充分,导致产品缺乏特色主题不突出 酒店开展节日营销应该着眼于佳肴美誉度的提高,着眼于整个市场份额的提高和市场的良性循环发展。但是很多酒店的领导层没有认识到这一点,把促销等同于营销,只为提升销量而促销,而这种思想也影响了下属员工。导致在进行节日营销前没有进行调查,只是照搬以往的经验或其他酒店的做法,没有特别针对特定节日、特定市场的营销计划,导致提供的产品缺乏特色,在节日时很少得到顾客的关注,如有的高星级饭店在情人节虽策划了活动但只有几对情侣前来用餐的情况,因此销售额无法提高。
3.2 节日营销手段过于单一,主要以价格策略为主 每当节日到来时,酒店一般都会有一些促销活动,但这种促销仍然主要以价格为主,而节日市场打折让利的促销方式对消费者来说已习惯到麻木,缺乏新意。
3.3 人员安排不够合理导致员工的工作量过大,顾客投诉增多 由于部分节日如五一、十一等会出现客人扎堆结婚、消费的情况,酒店人手不够,导致员工超负荷运转,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处于疲惫的状态下,对客服务质量得不到保障,且由于有的酒店没有有效贯彻三倍工资的制度,只是在淡季给予补休,无法调动员工积极性,顾客投诉增多。同时由于节假日客人的增多,酒店会聘请酒店其他部门的员工或者大专院校的学生前来兼职,由于缺乏培训导致业务不够熟悉,也容易导致顾客投诉。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金融模式;创新发展
中图分类号:F830.4
1 互联网金融及其发展阶段
相比于传统的以银行为媒介的融资与资本市场为媒介的融资方式,互联网金融利用了互联网技术进行资金融通,这不仅能为客户提供个性化的服务,并且还增强了企业的风险控制能力,提高了资源的配置效率。在这种模式下,交易者所掌握的大量数据通过社交网络的形式完善的反映了交易者的信贷状况等信息,交易双方就可以通过这些信息直接进行交易而无须再通过金融媒介,这使得交易更加便捷化,同时交易双方付出的交易成本更低。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模式包括网上银行、第三方支付、P2P等,具体来说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过程:(1)21世纪之前以网络银行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迅速发展阶段。从1995年美国创立第一家网络银行以来,全球网络金融业务的到了迅猛的发展,这其中还包括网络保险、网络证券等形式,到目前为止全球范围内提供网上银行业务的机构超过了5000家[1],我国的网络金融也应运而生,如招商银行在1997年也推出了网络银行业务。(2)21世纪前十年,互联网金融出现了电子商务、移动支付等形式。经过了前一阶段网上银行的发展,传统的金融机构不断利用互联网技术开拓新的业务,同时互联网企业也在积极涉足金融业。这一阶段主要体现为互联网企业通过电子商务、移动支付、社交网络、搜索引擎、云计算[2]等技术不断扩展金融领域的业务范围。(3)2012年至今,互联网金融井喷式的发展。在这一阶段,传统的互联网企业通过所掌握的商务、网络技术等优势对互联网金融进行布局,而传统的金融机构如银行、证券等也开始互联网金融的业务,特别是近些年来随着网上购物的普及以及第三方支付、P2P、大众数据金融等模式的出现,对于传统的金融业和互联网企业都有着巨大的冲击,它们都纷纷将互联网金融提升为自身的发展战略。
2 互联网金融模式
2.1 第三方支付模式。第三方支付模式是通过与银行签约,利用网络在银行和用户间建立连接的电子支付模式,它又分为依托平台的第三方支付和独立的第三方支付。依托平台的第三方支付是买方购物后将货款汇入到第三方平台,收货后第三方平台再将货款支付给卖家,如支付宝、财付通等;独立的第三方支付不具备担保功能,只是提供支付产品和支付系统解决方案,如易宝支付。目前我国的第三方支付发展迅速,不仅限于互联网支付,还包括了移动互联网支付,成为一种更加便捷的综合支付工具。
2.2 众筹平台模式。众筹平台模式是项目发起者通过社交网络的传播集中大众资金的一种融资方式。这种模式20世纪末起源于美国,起初是小企业或个人通过在众筹平台上展示自身的创意从而获得各方面的资金支持,目前已经成为企业创建之初或者是非营利组织的融资机制。它是通过社交网络的筹资方式由多数人对少数人进行资助,该模式由出资人、众筹平台、筹资人三部分构成,根据项目的筹款,众筹融资可以分为、债权、股权、奖励和捐赠四类模式。截止到2012年,全球众筹平台的数量由2007年的100多个发展到700多个,典型代表是Kickstarter。
2.3 P2P网贷模式。P2P网贷是一种个人对个人的直接融资模式,是通过第三方平台进行借贷的资金融通行为。借款人通过在网络平台信息招标投资者提供固定利率贷款,脱离了传统的以银行为媒介的融资行为。这种模式起源于欧洲,网贷平台会进行信用评级并从中收取一定的费用而不必承担风险,因此适用于个人征信体系较发达的环境。国外P2P网贷平台的代表有英国的Zopa、美国的Prosper、德国的Auxmoney等。我国P2P网贷平台兴起于国际金融危机期间,到目前为止近500家网贷平台成立,主要分布在上海、北京、深圳及杭州一线城市。P2P网贷的优势在于低风险高收益、进入壁垒小并且信息对称,不足在于借款者多来自于小微企业,借款风险较大。
2.4 大数据金融模式。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以及物联网、云计算等带来了大数据的形成和增长,目前大数据金融有供应链金融和平台金融两种模式。供应链金融是在位于传统产业链的企业通过信息流、资金流等组成的以大数据为基础的金融,例如京东商城,京东商城本身不直接进行贷款发放工作,而是通过与其他金融机构合作,通过其累积和掌握的供应链大数据金融库,来为其他金融机构提供信息服务,从而实现京东商城的供应链业务模式与其他金融机构的无缝连接,共同服务于京东商城的电商平台客户。平台金融是在B2B、B2C或C2C基础上的产业通过信息流、资金流等组成的以大数据为基础的金融,如阿里小贷,它通过对电商平台的大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形成商户的信用数据并根据电商的信用等级进行贷款业务。
2.5 金融机构信息化。金融机构信息化是指通过信息技术对传统运营流程进行改造以实现经营、管理的网络化。我国传统的银行业纷纷在电商平台上下功夫,通过建立电话银行、手机银行等和网上银行共同构成了立体的服务体系,并且构建了大数据金融数据,如建设银行、交通银行等,通过信息化的模式提高客户的满意度,同时降低了经营的成本和风险。互联网金融门户指的是利用互联网进行金融产品的销售以及提供第三方服务平台,它通过对金融产品垂直比价来给客户挑选金融产品提供信息,如保险门户网站。互联网金融门户既不存在政策风险也不负责金融产品的销售,只是发挥了它的渠道价值。
3 互联网金融创新发展对策
3.1 搭建垂直产业链金融服务云平台。在传统金融中供应链各环节,如供应商、经销商和客户需要金融服务时,银行往往依据单个节点企业的信用和财务情况提供金融服务,而不根据整条供应链的信用状况和现金流。因此对于银行来说基本属于从属地位,所以要搭建整个行业的互联网金融创新供应链平台,实现、交易等基础的电子商务功能,同时在相应的各个环节加入对应的金融服务,如电子票据、信用担保等,引入物流、法律、保险、等第三方,在一个平台上实现所有能力。通过金融服务云平台,不仅可以为银行带来包括产品和服务的更多收入,实现交易风险的全过程管理,还可以通过银行的金融服务能力来消除供应链资金失衡所带来的问题,提升全供应链各环节的能力进而促进整体产业的发展。
3.2 积极搭建电商平台。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今天,电商平台是互联网金融的一项体现,各大银行需要积极搭建电商平台来不断应对挑战。如建设银行2012年推出的“善融商务”金融服务平台,成功实现了金融服务和电子商务结合,建设银行通过该平台发放贷款4个亿。
中信银行2013年推出的“金融商城”和“E中信”,通过提供电商销售平台来实现中信银行的基金、理财产品和贷款等业务的线上办理。
3.3 加大创新机制建设。互联网金融的创新归根结底是通过银行的创新和人才的培养来实现的,因此要想进一步发展互联网金融,首先必须要加强人才队伍的培养,建立健全互联网金融的激励约束机制和立体化的信息交流机制,鼓励企业的创新文化,发挥一线员工的首创精神。其次还要加大互联网金融领域的经费投入和对移动金融、电子商务等金融服务领域的资源投入,鼓励互联网金融的进一步创新发展。再次要加强互联网金融的领导和监管,制定相关的发展路线和规划方案,确保互联网金融业务的稳步发展。
参考文献:
[1]罗明雄,唐颖,刘勇.互联网金融[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3.
[2]黄飙,屈俊.国外P2P和众筹的发展[J].中国外汇,2013(12).
关键词:电子商务;湖北;区域经济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4)10―0051―02
1绪论
2014年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到去年12月底,我国网民总数达到6.18亿,我国互联网普及率达到45.8%。我国互联网普及率趋近饱和,互联网发展的方向从解决硬件上网条件,转化为如何让互联网促进社会发展和人们生活改善。互联网在经济发展中地位骤升,各类互联网应用对人们生活方式的影响力度不断加深。
2013年零售类电子商务应用发展迅速。全国网络购物人次达3.02亿,使用率达到48.9%。作为一个明显的例子,零售电子商务交易平台的淘宝网,2012年在11月11日当天的销售额为191亿,3013年11月11日当天的销售额激增为350.18亿。
与此相比,企业电子商务应用仍然有待提高。去年,我国企业在线采购和在线销售的比例分别为23.5%和268%,在互联网上营销推广产品的企业比例为20.9%。同时不同行业和不同区域电子商务水平差异较大。长三角地区作为我国经济实力最强的区域,电子商务的发展也走在了全国的前列,电子商务的模式也不断创新。
不同的利益主体根据自己所处的地位和参与电子商务的角度和程度,对电子商务的定义也不尽相同。商务,顾名思义是指与买卖商品服务相关的商业事务。对于制造业,把生产出来的商品通过各个环节和措施,最终送达消费终端的过程所涉及到的所有活动均可称为商务活动。对于服务业,通过各种方式宣传,引导消费者接受服务的过程中所涉及到的一切活动,也可以称之为商务活动。电子商务即是指是利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远程通信技术,实现整个商务活动中的信息化和网络化。人们不再是面对面的、看着实实在在的货物、靠纸介质单据(包括现金)进行买卖交易。而是通过网络,通过网上琳琅满目的商品信息、完善的物流配送系统和方便安全的网上资金结算系统进行交易。
构成电子商务的三要素为:信息的流通,资金的流通和商品的流通。其中电子商务的信息的流通,前提条件是网络的普及和商品的信息化。资金的流通前提条件是网上支付的便捷和安全。商品的流通的前提条件是物流的科学管理和物流安全。
网络的普及基本已经实现,网上银行,支付宝,财付通等网上支付系统的建立也解决了电子商务发展中资金流的难题。商品流通环节伴随电子商务兴起的各种快递物流公司,在迅速增长的电子商务需求环境还有待规范和发展。但已经不是制约电子商务发展的主要因素了。制约电子商务发展的主要因素还是人们思想的改变和商品的信息化。
2电子商务的优势分析
相对于传统商务模式来说,电子商务的本质是以终端用户为中心的商务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点优势:
(1)电子商务使商品和服务的供方与商品和服务的需方,直接联系,简化了商务流程去除了中间环节后,节约了大量的时间成本、传输成本以及中间的管理成本。降低的交易成本一方面可以提高企业的利润,另一方面也可以让利给消费者。
(2)电子商务实现了全时空的交易平台,使得交易更便捷,实现了7天24小时,随时随地可以交易。您可以半夜12点采购,远在千里之外的商品,这就带给了消费者极大的便利。
(3)电子商务的模式下,使得订单生产更具操作性,有利于企业把握市场动向,合理安排生产,优化资源配置。几年内迅速崛起的小米手机,作为例证,很好的阐释了这一点。格力空调和阿里巴巴的合作也佐证了电子商务对生产厂家的重要作用。
3湖北区域经济在全国区域经济中的定位
由于众所周知的政策和其它原因,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并不平衡,在东南部沿海地区发展起来后,现在国家政策也开始向中西部倾斜,近几年中西部投资和工业增速都比较快,而东南部经济则面临经济结构的调整和转型。由于成本原因,东南部地区相当一部分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至中西部,使中西部接续了东部前些年快速发展的势头。
可以预见,产业转移将给中西部地区带来了更多的增长动力。为促进全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我国今年还将陆续出台政策措施,继续加快东部地区转型升级步伐,继续强化对中西部地区的支持。为此,中国将推进长三角地区经济一体化,深化泛珠三角区域经济合作,加强环渤海及京津冀地区协同发展。
湖北省作为中腹之地,古来被称为“九州通衢”。现代的交通更是发达,贯穿南北、沟通东西。独特的区位优势造就了得天独厚的交通优势。京广、京九、武九、汉丹4条铁路干线,以及京珠、沪蓉等6条国道在此交汇。在全国版图中正是“天元”之地,随着中西部开发力度的加大,其中“中转站”的作用必将进一步放大。正是发展商业物流的风水宝地。
大力发展电子商务,是时代赐予湖北的极大机遇。2013年12月6日,武穴市政府与阿里巴巴(中国)网络技术有限公司正式签约。联合打造“阿里巴巴・武穴产业带”,产业带包括线上和线下两部分。线上部分通过在阿里巴巴中国站搭建本地化电子商务平台,提升本地优质企业电子商务应用意识和线上竞争力,打造永不落幕的线上“广交会”;线下部分则为电商企业和网购商户聚集的电子商务城,把传统实体经济与当下最流行的电子商务结合,打造线上线下一体化的电子商务城,聚集鄂东乃至鄂赣皖周边名优特色产品,辐射中三角地区,激发整个区域电子商务产业活力,带动区域产业转型升级。2013年12月17日,阿里巴巴正式对外宣布,其将在湖北红安经济开发区孵化培育阿里巴巴红安产业带。
俗话说“观落叶而知秋”,随着阿里巴巴、京东等一些国内电子商务产业领军企业的陆续到来,湖北区域经济必将发生迅速变化和快速发展。
4发展电子商务对湖北区域经济的影响
伴随政府扶持政策的出台和落实,以及阿里巴巴、京东商城等电子商务领域重型企业的入驻和示范作用下,湖北区域电子商务必将迎来一个快速发展的新时期,也必将对本区域的制造业、服务业等经济部门起到“促进”其转变的效果。因为,未来的如果不进行电子商务,就无商可务了。我们可以估计到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电子商务,有利于优化市场对资源的配置效率。
市场经济下,优生劣汰。率先发展电子商务的企业相较不进行电子商务的企业来说,由于其有效地减少了中间流通环节,降低了运营成本,所销售的商品必然具有价格上的优势,从而带来大量的客户订单,然后进行产能扩张,随着产能的扩张,其规模优势带来的产量优势又降低了生产成本,产量的扩大使得市场占有率提升,从而影响产业形成规则制定上的优势。一步步走上良性循环的发展之路。而那些后来发展电子商务或不发展电子商务的企业,其生产的商品,平均成本则有可能高于行业的平均成本。其带来的结局必然是,社会的资金、人力和物力等资源会通过市场的价格调节机制和电子商务的协同作用,从成本高、效益低的企业向成本低、效益高的企业流动,从资源利用率低的企业向资源利用率高的企业流动,从亏损的企业向赢利的企业流动,从而使市场对社会资源配置的效率提高。
(2)电子商务,有利于增强企业自主创新。
电子商务使提供个商品和服务的企业和消费者直接交流,使企业对消费者的需求更加敏感。可以快速反应,及时更新生产技术,提高市场应变能力。一方面,这来自于消费者的个性诉求及同行业竞争的压力迫使企业自动创新。在电子商务大发展的环境下,消费者掌握了更多的信息,有了更强的比较能力和选择余地,不但货比三家,甚至货币百家、千家。在这样的压力下,企业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的商品,细分市场,开发商品的卖点。在这种公开透明的互联网中,企业的管理、研发、制作、销售等每一个环节中的创新元素都会被激活和释放出来。另一方面,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信息的商品化也快速发展。企业技术创新和产品升级方面依靠电子商务可以迅速得到新技术、新创意,为企业开发新产品提供了准确、及时的信息,开发者还可以利用网络快速调研,了解顾客最新的需求。这些都利于企业做出更有创造性、更具战略性的创新决策。
电子商务还为企业给消费者提供个性化服务创造了条件,在提高整个社会的福利水平的同时,也为企业增加赢利提供了契机。在传统商业模式下,人们必须在商场营业时间去商场购物,虽然商场的竞争使得,商场的营业时间根据客户需求,不断加长和改变,但消费者仍然受到较强的时间和地点限制。电子商务的全球市场由计算机网络联结而成,网络工作的不间断特性使之成为一个无视空间和时间壁垒的一体化市场,世界各地的任何人都可以通过移动客户端、计算机和互联网随时、随地、随意地进行商务活动。企业也可以利用网络追踪和分析每一位消费者的偏好、需求和购物习惯,同时将消费者的需求及时反馈到决策层,促进企业针对消费者而进行的研究和开发活动,使企业对客户的了解和认知更为透彻,为他们提供更好的服务感受,提高客户的满意度和忠诚度,为企业赢得市场创造条件。
5湖北区域发展电子商务的方向
根据湖北地区在全国区域经济中的地位,和现有电子商务基础。湖北区域经济,应该在越来越发达、越来越完善、越来越安全、越来越规范的电子商务环境下,大力发展以消费者为核心的电子商务,不断加强电子商务支撑体系建设;通过阿里巴巴,京东等电子商务龙头企业的示范效应,促进区域经济的科技创新,做大做强类似淘宝第三方服务商之类的电子商务服务业;协调相关政府部门,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和法律法规建设,促进电子商务平衡、有序发展;积极开展国际交流合作,有效对接国际电子商务市场。让湖北区域的“电子商务”行驶在快车道上,为区域经济的发展注入强劲的活力。
为更好发挥湖北区域电子商务对全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促进作用,不断开发新客户,湖北区域的电子商务发展,应该从“引进来”和“走出去”两个方面着眼布局。一方面,通过完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营造良好的电子商务发展环境,扶持中小企业扩大电子商务应用,促进更多东部沿海企业向中西部迁移。另一方面,积极推进农村电子商务发展,引导农民就地创业,鼓励特色品、特色文化利用电子商务“走出去”。
(1)积极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电子商务应用。应积极采取有效措施,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电子商务应用。积极引导中小企业应用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积极为中小企业搭建快捷、高效、节约成本的电子商务平台和信息技术支撑,降低企业商业运营成本,增强企业竞争力。鼓励中小企业整合资源,自行建设横向或纵向一体化的电子商务平台,鼓励中小企业之间实施战略合作,提高规模经济效益和综合竞争实力。
(2)地方政府应为电子商务发展营造良好环境。地方政府应积极倡导电子商务发展,完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政府在信息化基础设施方面的资金投入和政策投入,加快建设高速信息传输骨干网络与宽带互联网,提高上网速度,降低上网成本。加强电子商务宣传教育,提高当地居民电子商务意识,改变人们的思想观念和消费方式,提高对网上购物的积极性,为电子商务的发展创建良好的的消费和应用环境。
(3)推进农村电子商务,积极鼓励农民就地创业。地区政府大力扶持农村电子商务发展,加快农村互联网的普及工作,通过各种鼓励和刺激手段为经济不发达地区迅速建立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降低农民上网和网店运营成本。
参考文献
[1]孙中伟.信息与通信技术对河北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J].经济论坛,2010,(08).
[2]CNNIC.2014年1月第3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
[3]覃伟霞.子商务物流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分析[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4]常彩凤.浅析电子商务对企业管理的促进作用[J].商业经济,2007,(03).
关键词:电法勘探;三极测深;垃圾;埋藏深度和厚度
Abstract: Previous City suburb is generally preferred position to empty the rubbish of the city, with the passage of time, the original cleaning garbage place some were filled, and some are even on the surface has been covered with cement road, now the city's development change rapidly, the time for cleaning garbage place some became the focus of the project site to find out, the original garbage buried depth and thickness, poses a dilemma for geophysical prospecting, based in Beijing, a Fengtai marshalling station expansion and reconstruction project from the angle of electrical prospecting geophysical exploration to solve this problem some body will.
Keywords: electrical prospecting; three-pole sounding; garbage buried depth and thickness;
中图分类号:P631.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1概述
电法勘探是物探的常规方法之一,其原理是利用不同介质之间存在的电性差别进行勘测,因为原理比较成熟、操作比较简单,所以被应用到水利、电力、铁路、公路等众多领域。北京丰台某编组站扩能改造工程,已进入定测阶段,该阶段要求查明设计线路两侧的地层情况,其在局部段在垃圾回填的基础上铺上水泥的某单位的大院,为了彻底查明该处垃圾的填埋的范围及深度情况,同时减少钻探的工作量,而选择投入了物探方法。
本次投入的物探方法主要是电测深法,该方法是根据介质岩性的导电性即电阻率差异来划分地层的,介质的视电阻率计算公式为:
ρS=K (1)
式中ρS为介质的视电阻率值,
ΔUMN为M、N两点之间的电位差(mV),
I为A、B回路中的供电电流(mA),
K为装置系数,使用三极电测深法时按公式(2)计算。
K=2π (2)
在现场利用电法仪测得ΔUMN和I,即可利用公式(1)和公式(2)计算出介质的视电阻率值,三极电测深法的装置示意图如见图1。
图 1 三极电测深法的装置示意图
2地形、地质情况及地球物理特征
测区位于北京丰台区,地形较为平坦,但大部分表面有一层水泥覆盖,不利于物探工作的开展。
通过钻孔资料知,该区域地层岩性覆盖层有素填土、杂填土、砾石、卵石,基岩为砂质泥岩。
通过孔旁测深曲线分析,素填土电阻率为ρ=30~100Ωm,主要以回填的卵砾石夹土的杂填土电阻率为ρ=80~240Ωm,主要以回填的土夹卵砾石的杂填土电阻率为ρ=20~50Ωm,垃圾带(主要是生活垃圾)电阻率为ρ=10~30Ωm,土夹粗砾石电阻率为ρ=30~50Ωm,粗砾石夹土电阻率为ρ=120~240Ωm,基岩(砂质泥岩)电阻率为ρ=80~160Ωm。不同岩性介质间有一定电性差异,具备开展电法工作的前提条件。
3 外业资料的获取
测点利用手持GPS定位,因为场地的限制,电法采用了三极电阻率测深法,跑极方向尽可能保持一致,以克服三极装置带来的各项异性的影响,对于电测深极距的选择原则上是将所测的深度范围内的目的电性层明显地反映在电测深曲线上,为此有的点在发现供电极距间隔过大时,应适当加密极距,以取得较为满意的电测深曲线,为解释工作提供可靠准确的第一手资料,提高成果解释的精度。
在勘探中按照相关规范开展外业工作,并进行质量检查。电测深法点距采用10~20m,有异常处加密,AB/2(max)=65m。在水泥路面进行电法勘探,业内人士已经研究出很好解决办法,就是将碳棒竖直插在布袋的砂土中,再用铜线将碳棒从布袋里接出来,通过饱和盐水的养护,保证其具备良好的导电性。利用该方法制造的电极,解决了在水泥路面无法利用铜铁电极施测的难题。
4资料整理及分析
测区内电测深曲线主要分为两种类型:KH型和HK型曲线,见图2所示。经与钻孔资料及区域地质资料对比分析推测,该范围区的HK型曲线为原状未经扰动的地层,层序为土夹粗砾石、粗砾石夹土(或砂卵石)及基岩。KH型曲线为经扰动的地层曲线, KH型曲线层序为素(杂)填土、垃圾、土夹粗砾石、基岩。上述分析基本符合通过调查了解到的有关该区域形成现状的情况:原来的经过冲积而沉积的砂、卵砾石被当建筑材料取走后留下的深坑,后来经过慢慢的回填才形成目前这样的,深坑回填的材料较为复杂,有生活垃圾、建筑垃圾、卵砾石及土等。
图2 实测的KH型和HK型曲线
通过对所有曲线的对比分析,就可以大体确定测区范围内垃圾的范围及埋深。
下面以其中的一条测线来在此做一下简单分析,DP-Ⅲ测线的等视电阻率断面等值线成层性较好,其中低阻部分为垃圾的反映,深度为3.5~18m。其成果示意图见图3所示。
图3 DP-Ⅲ测线物探解释纵断面示意图
5结论
通过本次物探工作,结合钻孔资料基本上摸清了该区域的地层及垃圾的分布情况,为设计工作提供了第一手的材料。
关键词:GMDSS E航海 数字通信 海岸电台
1.水上无线电发展的历程和现状
水上无线电通信的发展经历了多个发展阶段,1973年国际海事咨询委员会提出了“关于发展海上遇险呼救系统的建议”开始了新的海上通信系统的研究。水上无线电通信走进了全球履约的时代。1979年国际海事咨询委员会的A.420号决议案提出了建立“未来全球海上遇险与安全系统”(GMDSS)工作组。目标在于建立全球通信网,规定新系统应符合IMCO制定的《国际海上搜寻救助公约》,1999年GMDSS系统在全世界各航运国家全面启用,利用现代化的通信技术改善海上遇险与安全通信,建立新的海上搜救通信程序,并用来进一步完善现行常规海上通信的一套庞大的综合的全球性的通信搜救网络。按照SOLAS公约无线电通信业务的规定,各缔约国政府为空间和地面无线电通信业务提供适当的基础设施。各国建立了地面无线电和卫星DSC值守系统。海岸电台目前业务即在这一背景下建立。
2.GMDSS复审和现代化
IMO在2009年决定开始GMDSS的回顾和现代化。通过回顾GMDSS关于无线电通讯规定的(SOLAS 公约第四章),一方面GMDSS需要用于安全,不仅仅为了遇险求救信号,而且它代表通用岸基系统的组成部分,应该实现其他无线电通讯功能(例如遇险求助、紧急事项、安全和报平安)。另外,不能单独考虑e-NAV或者GMDSS,而应该直接考虑无线电通讯,寻求一种方法确保e-航海和GMDSS的利益。
GMDSS复审和现代化过程中提出的可能纳入的新技术水上数据交换通信技术可以服务于新时代航海战略的通信需求,可以提供从近到远,覆盖各海区的数字通信服务。解决岸―船、船―岸和船―船数字通信,播发文本、图像、声音等多种文件,海图改正信息等航行相关安全信息的快速推送,并提供数字接口,实现与船舶信息系统的无缝连接。
水上移动业务甚高频频段数据交换系统(VDES)可以提供沿海30-50海里的数字通信服务,数据传输带宽可以达到150Kbps。
中频水上数字广播NAVDAT可以提供沿海300海里范围内的数字广播通信服务。
水上移动业务高频数字化数据交换系统可以提供远距离(可以为极地航线)服务的水上数字通信服务。
随着E航海通信融合概念的提出和相关标准的推出,如通用即插即用(UPnP)协议能提供一套广泛适用、有效的协议,为不同的供应商和通信方式提供实用的、无需配置的实施方案。UPnP协议是基于英特网技术,不依赖开放系统的编程语言。UPnP协议能够部署在局域网已经应用于全球英特网上。该技术为各种水上无线电通信技术一起服务于水上通信和E航海提供了可能。
3.E航海的通信需求
从2006年左右提出E航海基本理念起,国际组织就陆续开展了E航海的用户需求调研、差距分析、成本效益和风险分析、技术架构设计、原型产品设计、数据交换模型和标准研究等,2014年制定E航海实施计划,从而标志着E航海真正进入了落地实施阶段。
E航海是航海保障的升级版,是符合信息化技术发展时代下的航海保障发展方向。通过电子的方式,在船上和岸上,收集、综合、交换、显示和分析海事信息,以增强船舶泊位到泊位的全程航行能力,增强相应的海上服务、安全和保安能力,以及海洋环境保护的能力。
E航海各标准的制定和示范系统的建设,正在迅速推动E航海所需要的现代水上通信的发展。由于有大量的船岸数据通信需求,E航海的通信要求相比以往的助航方式更高。为现代化的海岸电台服务E航海战略的发展提供了契机。
岸基海岸电台的数字通信从甚高频、中频到高频可以为E航海提供从近到远的数字通信服务。成为众多服务E航海通信手段的重要一环。
4.海岸电台在新时代背景下的机遇
海岸电台的传统业务发展近年比较缓慢,业务量保持稳定,业务集中到以安全值守和安全履约通信为核心的GMDSS传统业务领域,如以前大量使用的SSB单边带船员电话等常规通信业务,在2000年至2004年左右进入业务高峰期以后,近些年因卫星电话和船上宽带的推广反而出现萎缩的状态,在甚高频和高频等海岸电台频段,因如SSB语音等常规通信的业务量减少,频率资源和海岸电台设备资源的使用效率降低。
E航海、GMDSS现代化为海岸电台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历史机遇。大量的数据通信要求为海岸电台业务量重新增长带来了机遇。未来船载通信设备将走向通信融合的趋势,各种通信手段通过即插即用等热连接的方式成为船台通信手段之一。
5.海岸电台的应对措施
5.1海岸电台更新设备具备未来数字传输功能
海岸电台设备支持数据传输是以后必需满足的功能,在海岸电台的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中可以做相关的筹划和准备。
探讨电台设备对数字传输的支持性,在设备选型和技术路线选择与满足履约需要的前提下,优先选用支持数字传输的设备,如具有IP接口的设备,收发信机设备具有系统控制,可以实现软升级的设备。在以后的数字化业务发展中,可以最大程度利用已有设备的投资,通过软件升级的方式过渡到数字传输功能,避免重复建设。在中控系统和值班系统方面实现数字化的管理、设备的管理、业务的处理用软件系统实现,在业务系统中包括数据的来源管理,业务的播发,过程的监控,事后的审计,数据的归档查询,全业务流程实现闭环管理。中控系统在可行的条件下,实现从硬交换到IP软交换过度。为数字化应用,数据的自主管理,船端设备的数据下载等以后的业务做好准备。
近年来,国内外的设备厂商已经推出同时支持模拟传输方式和数据传输方式的设备。如高频设备的收信机,已经实现RJ45标准网络接换,支持数字化高频信号的接收,并支持多天线阵列和信号叠加处理。发信机设备已经兼有RS232控制接口、四线音频接口和以太网接口,满足从模拟向数字过渡的设备需求,既能满足模拟和硬交换系统的运行,兼容现状的运行模式,也能满足未来水上通信的数字传输要求。
5.2跟踪水上通信数字化标准和应用的发展
水上通信数字通信频率编码方式标准已经,相应的设备也在研发当中,紧密跟踪国际会议相关方面的进展情况,了解示范应用系统的建设、运行情况,开展数字化设备的验证和标准制定工作。按照ITU的水上数字通信标准,开发采用正交频分复用(OFDM)QAM调制解调协议的高容量、高可靠性数字传输系统,在海岸电台频道上实现数字通信,满足船舶航行远距离实现收发电子邮件和数据传输的功能。
5.3尝试水上数字通信在E航海示范过程中的应用
E航海已经进入到示范应用系统的建设阶段,在海事局十三五规划中,各航保中心都有示范工程,在E航海示范工程中,可以尝试海岸电台水上数字通信在E航海示范系统中的应用。通过水上数字通信系统实现E航海数据传输的船岸、岸船通信。
6.结束语
综上所述,海岸电台数字传输是未来海岸电台的发展方向,为海岸电台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在航海保障的技术升级和服务转型中,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海岸电台需要紧跟E航海示范系统的建设,提供通信手段,才能在未来水上通信格局中占据一席之地。
参考文献:
[1]ITU-RM.1842-1建议书.水上移动业务频道交换数据和电子邮件的VHF无线电系统和设备的特性,2009(6).
【关键词】EDA技术 发展背景 电子线路设计 应用分析
一、前言
作为现代电子设计技术的核心,EDA(Electronic Design Automation)技术是以硬件描述语言HDL(Hardware Description Language)为系统逻辑描述的主要表达方式,以可编程器件PLD(Programmable Logic Device)为实验载体,依赖功能强大的计算机,在EDA工具软件平台上,自动的完成逻辑编译,逻辑化简,逻辑分割,逻辑综合,结构综合(布局布线)以及逻辑优化和仿真测试,直至实现既定的电子线路系统功能。EDA技术的应用使得设计者的工作仅限于利用硬件描述语言和EDA软件平台来完成对系统硬件功能的实现,极大的提高了设计效率,缩短了设计周期,节省了设计成本。EDA技术涉及面广,内容丰富,融合了的微电子、电路系统、计算机应用等多个学科。EDA技术的本质是电子产品的自动化设计过程,其相关设定分别如下:工作平台为计算机,设计语言为硬件描述语言,实验载体为可编程器件,应用方向为电子系统设计。在电子线路设计中应用EDA技术可实现一体化设计,周期时间大幅度缩短,设计效率得到进一步提升。因此,对EDA技术在电子线路设计中的应用进行分析,对于EDA技术的现代应用和电子线路设计的长足发展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二、EDA技术的产生背景与内容
电子设计自动化的简称就是EDA技术,因为现代社会计算机,集成电路和电子系统的高速发展,所以电子设计技术就应运而生了,他的出现可以提高人们对于电子电路系统设计的能力,这种技术对于应用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和智能化技术都有集成,所以能够对于各种电子通信方面的设计进行辅助的设计,目前来看,该项技术主要是对于IC的设计,电子线路的设计以及PCB板的设计起到了一定的作用,而且在日常运用的范围较广,当前,因为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对其的推进作用,所以在国家的各个行业都有了大量的应用,比如国防,昂天,仪器仪表,工业自动化等等,该项技术正在以惊人的速度发展,逐渐变成了当今电子技术发展的前沿。
(一)EDA技术的产生背景
上世纪后半期,计算机和集成电路迅速发展起来,电子技术面临着新的机遇和严峻的考验。因电子技术周期不断缩短,其与专用集成电路设计难度日益提升间的矛盾日益加剧。这一形势下,就需要应用高层次的设计工具和新的设计方法来解决这一问题,而EDA技术就是在这一现实背景下应运而生的。
(二)EDA技术的内容
EDA技术主要包括四方面内容:第一,可编程逻辑器件(大规模);第二,硬件描述语言;第三,软件研发工具;第四,试验开发系统。EDA技术在电子系统设计的应用过程当中,其四方面内容依次扮演着载体、表达手段、设计工具、下载与硬件验证工具。
三、EDA技术的发展
回顾自20实际90年代初到如今近30年电子设计技术的发展历程,EDA工具的发展经历大致可划分为三个阶段: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计算机辅助工程(CAE)和电子设计自动化(EDA)。
(一)计算机辅助设计CAD(Computer Aided Design)阶段
20世纪70年代是EDA技术发展的初期阶段,人们开始使用计算机辅助进行IC版图编辑和PCB布局布线,使设计者从繁琐,重负的计算和绘图中解脱出来,由于PCB布局布线工具受到计算机工作平台的制约,其支持的设计工作有限且性能较差。
(二)计算机辅助工程设计CAE(Computer Aided Engineering)阶段
20世纪80年代为CAE阶段,此时EDA工具主要以逻辑模拟,定时分析,故障仿真,自动布局和布线为核心,如果说CAD工具代替了设计工作中绘图的重复劳动,则CAE工具则代替了设计师的部分工作。然而,大部分从原理图出发的EDA工具仍不能满足复杂电子系统的设计要求。
(三)电子设计自动化EDA(Electronic Design Automation)阶段
20世界90年代,设计工程师逐步从使用硬件转向设计硬件,从单个电子产品开发转向系统级电子产品开发,即片上系统集成。这时的EDA工具不仅具有电子系统设计的能力,而且能提供独立于工艺和厂家的系统级设计能力,具有高级抽象的设计构思手段。可以说,20世纪90年代EDA技术的发展是电子电路设计的革命。
四、EDA技术在电子系统设计中的理论应用
(一)EDA技术在电子系统设计中的应用优势
在电子系统设计中应用EDA技术,使得设计人员不必通过门级原理图来对电路进行描述,而只需对设计目标功能作出描述。电路细节方面的的束缚得以摆脱,设计人员能够将更多精力放在概念构思和创造性方案上。而当通过高层次描述将这些概念构思输入计算机后,EDA技术便可以规则驱动形式来实现整个设计的自动完成。这样,新概念能够有效迅速地转化为产品,产品研制周期大大缩短。
(二)EDA技术在电子系统设计中的基本应用步骤
高层次设计法是EDA技术在电子系统设计应用中的有效形式,其基本步骤如下:第一,通过“自上而下”形式的设计手段来划分系统;第二,完成VHDL代码的输入,并应用图形法来EDA实验室进行仿真输入;第三,对设计输入做编译处理,使其转化为VHDL标准文件;第四,采用仿真器来优化处理VHDL源代码,进而生成网表文件;第五,参考网表文件,应用适配器件来对对具体目标器件做逻辑映射操作;第六,经下载电缆或编程器来讲器件编程文件载入目标芯片中,如需更换综合库,只需通过ASIC的形式即可完成。
五、EDA技术在电子线路设计中的现实应用
(一)分频器的设计要求
分频器是基本的电子线路,依据设计的不同要求,通常会遇到半整数分频、整数分频等,等占空比、非等占空比也会成为设计有时的要求。同一设计中,多种形式的分频要求也往往存在。鉴于EDA技术的设计应用,本文将设计目标定位基准信号整数分频的实现。
(二)分频器的设计思路
假设系统输入信号为时钟信号,分别设定其频率、周期、占空比为60MHZ、20微秒、30%。之后将输入信号视作敏感信号,并进行4分频处理,这就就得出相应的输出信号。同时,设置一个复位信号于另外系统中,并配备相应计数器,随之融入进程中即可实现设计目标。
(三)分频器的设计实现
分频器的设计实现分六步来进行,第一步,找到应许程序中的QuartusII标志,将其打开;第二步,进行新工程项目的建立。在已有工程项目完成的情况下,作“Open Existing Project”的单击处理,并对项目保存路径进行选择。这里,即可应用原有文件夹,也可建立新文件夹,随之输入相应的项目名称,便可在项目中完成文件的加载。之后,进行FPGA芯片的选择,以试验箱芯片型号为依据来作出选择,并通过对芯片封装、引脚数、速度三栏自上而下的选择,来将芯片选择范围进一步缩小。完成芯片选择后,来对所需调用的EDA工具作出选择,因本文不涉及调动,故可直接点击下一步,待出现工程对话框后,点击完成即完成本步操作;第三步,建立硬件描述语言文件。单击工具栏File菜单栏正下方的New图标,输入已经编写好的语言程序于程序输入框内。待输入完毕后,加以保存并确定文件名(文件名应与硬件描述语文和工程名中的模块名相一致)。这时,单击工具栏中编译图标,如无错误,电机确定即可,如弹出警告信息,其信息中对设计问题有相应的说明;第四步,建立仿真波形图。类比于上一步骤,不同之处,在于选择“New”中的波形文件,双击其下空白处,进入到时序仿真端口当中,单机“OK”即完成仿真端口的选择;第五步,仿真。在菜单栏中对仿真截止时间进行设置,通常情况下位20微秒。之后,进行输入的设置,在时钟对话框中对起始时间、周期、结束时间进行设置。最后对低电平或高电平数据范围进行选择,完成后保存,且注意应保持波形文件同模块名、项目名的一致性;第六步,编译。对仿真波形图进行编译,使其每隔四个时钟周期,能够在输出端得到等占空比的四分频波形。之后,改变占空比,或对计数器技术状态值作出稍微改变,多种形式分频随即实现。
六、结束语
通过论述EDA技术在电子线路设计中的现实应用,可以看出,EDA技术简化了繁琐的设计工作,表现出较好的应用效果,能够满足电子线路的设计要求。21世纪是EDA技术的发展高速期,其应用正在朝着数模混合电路和模拟电路的方向迈进,EDA技术必将突破电子设计范畴,来进入其他领域。且随着EDA技术设计应用的日益成熟,其定将在设计领域得到更为广泛的应用。
参考文献:
[1] 邱军兴.EDA技术在电路设计中的地位和作用[J].西安文理学院学报.2009(8).
[2] 贾民力.EDA仿真技术在电子线路设计中的应用[J].青海大学学报.2009(23).
[3] 崔葛.基于FPGA的数字电路系统设计[M].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8 .
[4] 潘松.黄继业.EDA技术与VHDL(第3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9).
[5] 马楠.周焱.EDA在射频电子电路设计中的应用[J].山西电子技术.2005(2).
[6] 王树昆等.EDA仿真环境的研究与应用[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1).
[7] 潘松.黄继业.EDA技术与VHDL(第3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9).
[8] 王平.EDA技术的电子系统设计[J].中国科技博览.2011(38).
[9] 杜玉远.EDA设计快速入门[J].电子世界.2004.
[10] 路而红.电子设计自动化应用技术[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11] 徐宏庆.电子线路设计中仿真设计软件的应用[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0(2).
[12] 高有华,龚淑秋,李忠波.基于EDA电子线路的仿真研究[J].沈阳工业大学学报.2002(4).
音乐在一开始进入到电影中的形式是以伴音方式出现的。在19世纪的末期,法国的卢米埃尔兄弟在录制放映电影史上的第一部商业片中,就大胆的进行创新,当时他们邀请到了一名钢琴弹奏家进行现场的伴奏。从此以后“无声”电影制作模式被彻底的打破了,这是有史以来电影第一次和音乐进行合作。当时影片伴音者的任意而为、随意发挥,让当时的电影音乐作品中的风格和情绪没有很好的和影片的画面以及内容进行有机的配合与协调,当时很容易出现南辕北辙、文不对题的现象,导致电影音乐的伴奏降低了影片的最终表达效果。而到了1909年时,那个时候爱迪生专利公司特地给影片的故事情节选用了一些特定的音乐片段,并且进行了分类,例如有“快乐的”、“伤的”、“安静的”、“热闹的”等。这样一来便可以结合电影中的故事情节的发展进行具有针对性和方向性地选择和运用。
伴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有一些音乐家已近逐步有意思有目的的创作一些和电影故事情节相吻合的背景音乐,以达到音乐和影片的有机结合。在1927年,华纳兄弟公司正式推出了世上第一部有声的影片《爵士歌王》,也彻底的淘汰了无声电影的时代,与此同时电影音乐和影片图像也真正意义上的实现了有机结合,正式的登上了历史的大舞台。这以后音乐变成了影片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而电影音乐的制作在很大的程度上得到了发展,受到许多音乐家的重视,也越来越多的音乐家参与到了电影音乐的制作中去。
要想能够让观众更好的理解到影片中的创作意图,那么创作主体一定要在做好影片画面的同时也应该注重对电影背景音乐的对位处理,还必须重视在对电影背景音乐的题材与曲式结构进行处理的时候,一定得结合相关影片的内容特征。如果不能够做到结合相关电影的图像内容,就相要让电影音乐的欣赏主体进行很好审美,那是一件异想天开的事。在电影的背景音乐中要表达的相关内容,一定要是电影画面和文字等别的元素无法进行表达的东西。
■译名:《终极挑战》
■导演:Johannes Jaeger
■主演:Mathis Landwehr、Volkram Zschiesche、Chris
tian Monz
这部电影可谓是中国武侠套路在德国电影里的旧调新弹。争夺武术宝典、少年侠客偶遇纯情少女、英雄救美,当然也当不了相见恨晚同仇敌忾的少年英豪,遂结伴同行惩恶儆奸仗义行侠,加一点血海深仇、隐居练功、功成出山、找仇人复仇,当然最后的结局就是坏人得到了应有的报应而少年侠客既事业有成又抱得美人归。
多么耳熟能详的武侠故事,不用吃惊,这的确是这部电影故事的所有组成部分。只是把这样的一个武侠套路硬生生地套用在于一个未来的欧洲战场背景,而这个背景的发生是因为现代武器在几十年的混战背景中被人们遗忘了,人们又开始拿起了刀枪习武强身欺压良民或者自保。多荒谬的一个故事背景!这样的一个武侠套路的故事本来应该只发生在古代,因为遥远,因为遥不可及,所以我们可以暂时地忘却了理智而选择去相信这个故事所讲述的种种神奇又难以置信却符合我们道德观念和审美准则的故事。我不想否认这部电影如此处理故事背景多少让我感到新鲜和新奇,但是把背景一下子拉到欧洲的未来混战战场上实在让我无力接受。我不否认这部电影的背景具有一定的新颖性,可是也不能否认我认为这部电影所陈述的这个背景虽然跳出了常规却非常不合常理。
稍稍有点历史常识,对兵器发展史有点了解,或者稍稍对现代军事有点了解的人们都会知道这样的一个历史背景基本上是不可能产生的。尤其是在一个国际混战的历史背景里,没有人会傻到突然失忆地忘记了现代军事武器的制造转而去制造已经近乎在近代战场上都快被淘汰的冷兵器,那无异于自寻死路;一个战争中的国家只会更加努力地发展自己的现代军事而不可能选择倒退发展,而一大群欧洲国家更不可能同时间失忆或者同时间做出一个这样不理智的决定。
军阀混战,只有可能对兵器发展起到一个飞跃性的促进发展而不可能出现倒退;这是其一。加上现在许多国家都有制造和发展核武器的能力了,尤其在欧洲,当彼此都拥有了核武器的时候,军阀混战的可能性也就被否定了,只有冷战的可能;此其二。如果剔除了那个有点可笑并不合乎常理的背景这部电影还是值得赞赏的,毕竟作为动作片来说这部电影打得十分好看,德国人的严谨作风有时候实在也确实能带给我们惊喜的。没有太多的CGI,这部我曾以为会是华丽的电影显得相当朴实。在这部电影里,除了饰演乔纳林的男主角Mathis Landwehr曾在《V字仇杀队》(V for Vendetta)中露过一小脸之外,其他的主创人员都是生面孔。然而朴实的作风以及大量的中国功夫的引入让这部电影在林林总总的动作片里显得还是比较好看。
另外,这部电影的原声音乐也是值得推荐的。淡淡泛黄的主色调加上节奏强烈的配乐,几场架打得十分出彩。如果冲着视效而去看这部电影的话,丰富的色彩转换、实打实的实体格斗以及富有冲激性的音乐应该不会让人过于失望。
2010年凯迪拉克联合好莱坞班底打造出历史第一步微电影整合营销的成功案例,而凭借《一触即发》的上映以及在营销过程中的大获成功,微电影的口号也正式地被提上传播舞台。
二、微电影得到迅速发展的原因探析
其一,营销模式的多元化发展。传统意义的电影传播模式基本都是靠大量的广告宣传作为营销手段,而微电影的传播模式则更加的多元化,不仅仅采用传统电影制作的传播模式来进行传播营销,还在网络、音乐、广告、文学等不同的领域开展新的路径来进行传播宣传,不断地探索与开发周边衍生产品。特别是在植入性广告方面,是微电影发展与盈利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手段,将品牌以及品牌内涵故事以巧妙的构思融合在短短的影片内,从而达到更好的宣传效果。其二,与传播受众之间的互动。微电影的传播模式打破了传统意义上电影传播与受众之间清晰的界限,其高效便捷的互动性是传统电影传播模式所不具备的。微电影的传播模式在一定意义上打破了传统电影依靠银幕与固定场所带来的限制,使得传播受众能够更好地参与其中。另外,微电影在传播手段上的多元化,利用自由点播、自由评论等手段,也在无形之中加快了微电影传播的效率。这使得传播受众在电影的传播过程中不再是仅仅作为一个旁观者的身份,甚至使得微电影的制作与传播成为一种传播受众都可以参加的事情。其三,传播受众的定位。微电影的发展在很多方面迎合了传播受众的心理,80、90后作为网络受众的主体,微电影在题材的选择上更加地贴近这一受众的生活与心理,从而使得传播受众更加关注微电影题材所传播的信息。其四,以“大众文化”作为切入点。微电影的产生与发展是基于网络以及影视技术的不断更新发展的前提下,在整体的网络社会背景下,微电影得到长足发展的切入点则是更加贴合大众文化的传播方向。如今社会的多元化发展,传播受众的精神文化也逐渐地转变为大众文化,同传统意义的电影传播相比较,微电影更加注重对于大众文化的贴合,更加注重对于个体生活的叙述及表达。多元化发展模式,个性化表达方式,这正是微电影能在多元化的社会背景下得到迅速传播的重要途径。其五,新媒体时代下的网络传播“碎片化”。随着网络传播技术及模式的不断发展更新,微电影的传播模式也在随之不断地发生改变。新媒体时代下,传统传播模式变得不断的微小化、碎片化,个性化诉求的呼声在新的网络社会背景下变得越来越重要,人们更加倾向于快捷方便的传播模式。微电影的出现恰恰在这一方面契合了传播受众的心理诉求,使得人们可以利用各种“碎片化”的时间段来观看微电影。
三、微电影传播发展的优势
其一,微电影在传播发展上具有门槛低、周期短、发行简单的优势。一是微电影在制作方面投入资金较低,相比较与传统电影制作模式,微电影在这一方面具有无与伦比的优势。二是微电影对于拍摄器材及拍摄周期方面要求较低,可以更快地速度制作出成品影片。三是借助网络媒体多元化的传播渠道,微电影在传播发行方面更具有竞争力。其二,微电影更具有互动性、娱乐性。传统意义的电影制作,在场地、剧本、演员、资金等方面都要耗费巨大的人力物力,而微电影则具有更大互动性,利用网络传播平台,传播受众可以更好地发挥自己的兴趣,甚至自己可以参与进来,参与剧本的写作、影片拍摄等过程中。此外,微电影由于小成本制作,更加贴合大众文化,符合大多数传播受众的口味。其三,微电影的创作更加自由,空间更大。微电影的传播渠道主要是基于网络传播平台,作为一个新兴的事物,网络传播平台使得微电影在创作与传播方面具有更大的自由度与空间性。传播模式的简单化也使得传播受众能够更好地利用这个平台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与独特的风格。从另一方面来讲,这也必然能够推动传统电影制作的传播与发展。
四、微电影传播与发展所存在的问题
其一,概念问题。微电影作为新媒体网络传播时代的新兴产物,与传统电影制作与传播模式不同。传统电影在制作与传播方面更具有专业性、系统性,其不会因为网络传播媒体的发展而变得简易化与平民化,而从意义上来讲微电影其实就是短片,这在根本上决定了微电影的简易特性。从概念上来看,微电影究竟是属于传统电影还是网络视频,又或者是商业广告?其二,表达问题。微电影受到播放时间的限制非常大,虽然短时长播放在传播上能够更好地推动微电影的发展,但是受于时间的限制,微电影在表达方面也成了作品叙事的一个很大的障碍。从传播学的角度来讲,微电影的内容与创意才是其传播的核心所在,一部优秀的微电影作品,不仅要在叙事上做到圆满,更要能够贴合传播受众的心理,满足传播受众对于文化的需求。这样才能使得微电影在传播叙事及内容上更具有新颖性与审美性。其三,模式问题。微电影的传播与发展主要依靠的还是网络传播渠道,然而随着网络的不断开放与多元化发展,传播受众如何能在缤纷繁复的网络媒体爆炸化时代背景下更好地接收微电影所要表述的内容及含义,这也是每一个微电影人所需要面临的重要问题。其四,版权问题。网络渠道的传播使得微电影在盈利方面面临一个巨大的问题,如果商业传播模式下,微电影不能走出免费观看的圈子,那么其必将走入传统电影的发展模式与体系之下,随之而来的就是关于版权方面的审查问题。传统电影在制作与传播方面,国家对于版权的审查已经有了一套完整且成熟的审核体系,然而作为新兴的微电影传播模式,国家相关部门对此并没有完整健全的体系来对此进行审核,在网络时代的大背景下,微电影如何能够保持健康的发展,也是一个不可避免的问题。
五、结束语
[关键词] 电影;建筑;背景;时间;空间
电影作为荟萃艺术文明的舞台,具有高度的综合性。而建筑技术的发展不断创造着奇观,并使其自身逐渐成为电影无法回避的主角。建筑是人们生活、居住、工作、社交的场所,建筑空间正是通过在影视作品中与人的互动体现其价值。它作为电影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本身的文化内涵对电影主题的彰显、完整叙事空间的展开、意义的深化、文化价值的提升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建筑在电影中的背景作用
艺术是相通的,建筑与电影有很多相通之处,建筑是一个实用对象,又是一个艺术的对象。[1]电影是将艺术与科学结合而成的一门综合艺术,二维的画面带给观众三维空间的幻觉。特定空间背景和时间环境是电影的重要组成部分,场景的真实感是电影创作追求的目标。为了给电影中的人物活动提供理想和真实的空间环境,电影制作者们往往在建筑背景的选择上费尽心机,去挑选最佳的拍摄场景来求得最佳的空间视觉效果。电影与建筑相互配合,从剧情出发、从角色出发,运用建筑场景的室内外环境来烘托电影气氛、辅助剧情发展、衬托角色,使电影情节更为突出。例如,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的乔家大院,院院相套的建筑空间,屋檐相连的封闭构图,映射了封建社会女人被压迫和束缚的命运,很好地诠释了一个时代的背景。又如《巴黎圣母院》是一部根据法国著名作家雨果的名著《巴黎圣母院》改编的电影。其中,这座宏伟的哥特式教堂“巴黎圣母院”是贯穿整部影片的一个最主要的场景,其故事的最主要部分和事件都是在那里发生的。建筑作为主体背景成为电影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几乎每部电影的潜在主题都是建筑的室内外空间,成为电影背景的真实主题。由此可见,背景是决定影片整体气氛的重要因素,也是影片成功的关键因素。建筑背景的准确合理运用,可使电影故事表现更有环境依据,角色更有可信度,更有利于形象塑造的生动性。
建筑作为艺术领域的重要分支,在电影艺术表现上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它的作用在很多情况下不仅仅是起到烘托气氛和刻画角色的作用,同时也起到叙事作用,它是展示故事情节发展的场所,对影片剧情的发展和角色个性情绪发展都起着重要的作用。故事的展开需要特定的场景,人们往往对电影中的某个场景记忆犹新,例如某个城市的标志性建筑在某部电影中出现,或者某栋建筑通过电影使建筑空间震撼,因此建筑的选择必须具有典型性,只有典型的建筑空间环境才有益于典型性格的塑造,也就是说建筑应具有强烈的时代感或地域特色,如北京的四合院、江西的客家民居或的喇嘛寺等,这些建筑具有鲜明时代性和地域色彩都是电影讲述故事的先决条件。
电影中恰如其分的建筑场景布局,成了电影信息传达的载体,他们通过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建筑形式讲述了电影故事的时代特征、生活环境、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及历史环境、民族文化等,这使得建筑在电影中具有超越本身的效能。在电影艺术不断发展的过程中,运用建筑作为载体不但可以代替语言,甚至可以表现出超出语言的更为生动、真实的效果。电影运用建筑的隐喻、联想、回忆等手法进一步加深了故事的深度,可以准确地向观众传达相关信息,甚至可以进一步让观众感受到建筑上所看不见的东西。所以从20世纪初开始,电影已经成为探究建筑与城市的平台。无论科幻片、冒险片、动作片还是纪录片等所有电影类型,无不运用建筑作为背景。建筑就像一个隐形的演员,帮助演员为故事的演绎埋伏情节,增加故事发展的悬念,造成人物的矛盾和冲突、变换节奏、推动剧情。例如电影《花样年华》的背景建筑都是60年代的香港大都会,以灰暗的色调为背景,使主题显得厚重、深沉和压抑,表现这一时代的人与人的情感和情感的漂泊与失落。运用现代化高层建筑的都市空间在电影中不仅是一种真实的、描述性的环境,更是一种独具韵味的象征,现代人的心灵不正像那高层建筑一样是封闭的。建筑场景设计的确定服务于角色与剧情,它根据剧本中故事情节要求提供舞台,设定了风格基调并和其中起伏的情节保持平衡和一致。建筑不仅仅只是电影的舞台,实际上建筑也像一位演员一样在表演,电影不仅在表演上要求“生活化”,而且一切场景也要贴近生活真实,尤其是建筑的室内外环境的真实性。
二、建筑在电影中的时间作用
电影需要同时占有一定的时间和空间来完成形象的展示,而且也要求表现空间与时间的自由性。剧情的发展往往涉及不同的时间和地点,这就需要镜头画面表现出不同时间与空间背景的转换。以情节发展为线性和以时间的发展顺序为轴线的组合是电影的独特魅力,当不同的影视时空以独特的蒙太奇组接方式进行结构时,电影故事的发生和发展是在一个时间段和一个建筑背景中演绎故事的。运动的画面随时可以跨越建筑空间与时间的界限,只要内容需要,天南地北的不同建筑形式可以在瞬息之间相继出现在画面上。这种以时间顺序为轴线串起来的空间跨度,由于中间的曲折变化形成了故事情节,依照故事情节发生发展的顺序,以时间的先后来组织不同的画面,自然地表现出生活的流程,打破了时间的先后次序让有关的场景互相穿插,出现交错、倒叙等。在建筑场景的配合下,使电影有了时间概念,这就形成了建筑场景所要表现的具有时空跨度的场景的联想空间环境,这种场景的联想空间是虚拟的、不固定的、具有时间性的,这成为电影区别于其他艺术类型的鲜明特征。影片的故事时间与现实的物理时间不同,为了实现一定的美学目的,电影中的布景师能够控制家具、房间、建筑、城市等,使时间的“第四维度”在深度上扩展了空间,建筑和环境通过视觉成为人们心理和精神活动的媒介。它可以主观打乱故事时间,创作表现非现实时间,可以说是创作时间艺术。
巧妙地运用时间是电影创作的重要手段,在电影中角色演绎某一特殊气氛、情绪、动作等非常规动作时,可以用特殊镜头、特殊场景,如慢镜头的方式把时间放慢,演绎故事表象。也可以运用跳跃的方式,用一句话或是一个简单的镜头去表现10年或是人一生的跨度,这种时间的延长和缩短,在视觉和听觉上去表达与释放我们的阅历与情绪。[2]影视艺术所表现的内容,可以涵盖由古至今的历史,在时间空间上表现上下五千年,但影片的处理是把时间跨度很大的事件加以浓缩,或者把发生在很短时间内的事件加以扩展来渲染气氛和增强艺术效果。如何在短短的几十分钟内将故事生动、准确、完整地表现出来,就需要对时间进行压缩处理。电影的时间可以通过场景和建筑空间的变换,用色调、构图、造型、审美视觉心理等来表现客观的物理时间。电影蒙太奇可以把古今中外的许多城市建筑片段都汇集其中,这种蒙太奇式的拼贴在一瞬间会让人产生在时空上的恍惚感,但视觉上的某种真实性让人没有质疑。在现实中,事物的发生、发展的时间永远是线性和连续向前的,但是在电影叙事里时间是创造出来的,是艺术化的时间形态,也是蒙太奇的时间,它既可以表现无限的时间长河,又可以使时间的造型进行片段分切和组合并使其具有意义,这就形成了电影中建筑场景所要表现的具有时空跨度的空间环境,形成了电影时间概念。
三、建筑在电影中的空间作用
建筑的室内外空间是电影中人物活动的场所,电影的叙事离不开空间的转换。电影艺术挖掘出了关于时间和空间的潜能,使建筑不再受束缚。在电影中,叙事的空间在多数情况下并不是始终连续的,两个连接在一起的镜头,其空间也可能相聚甚远,可能是几公里、几十公里、几百公里甚至几千公里,所以电影在创造运动和时空渗透的效果是其他艺术类型无法比拟的。通过电影,时间变成了空间的工具。然而这种人物空间关系的场面调度和它们的形式只有从运动中去寻找,这种运动不只是建筑和演员的位移运动,还包括摄影机的运动来完成。建筑空间也是因时间的加入而具有四维性,使建筑更加生动和富有活力,也使时间在空间的构成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建筑场景分为室内空间、室外空间和室内外结合空间,是剧情单元场次的特定空间环境,都是依据文学剧本和导演分镜头剧本所涉及的内容和剧情的要求设定的。建筑作为电影的空间载体能为电影提供无限丰富的展示空间,对促进和辅助电影角色艺术形象的丰满完善、艺术风格的形成有着重要作用。电影中的建筑是一种随时空的转换进行空间布局的,不同的建筑空间可以引起观众不同的心理反应,烘托环境气氛。建筑成为电影角色表演以及影视语言表达的空间载体和主要依托,角色的运动演绎与场景空间具有很强的交融性和互补性。[3]例如角色在忧郁的时候,建筑空间气氛可以设计成灰暗的,随着角色心情变得愉快,建筑空间变得明亮起来。建筑空间的形状、大小、方向、开阔程度等都具有一种影响情感的因素,诸如痛苦与悲伤、孤独与落寞、凄凉与冷漠、压抑与奔放、温情与浪漫等。随着电影情节和故事发生、发展得以展开空间环境,因此它必须符合电影的剧情内容、体现时代特征、事件的性质及特点,体现剧情发生的地域特性、历史时代、民族文化和角色特征。在电影作品中建筑空间能烘托出角色的心理变化和内心的情感世界,具有抒情和表意的功能。设计师通过对建筑的色彩、光影、结构及镜头角度等合理的设计,将角色的内心情感和情绪变化通过建筑空间表现出来,通过这种人景互换,使场景变成了人的心理活动的外延。
建筑空间可以衬托主体,表现空间深度以及表现人物和事件所处的环境,造成各种画面气氛、情调,帮助阐释影片内容。电影中建筑场景善于把时间性叙事转换成视觉的场景空间型叙事,通过强有力的叙事空间的表现,把故事演绎得更加富于情绪、富有感染力。电影中角色与建筑空间是互相联系、互相映衬、相互作用的,通过场景设计与刻画,观察其中的陈设和空间布局,能从另一个侧面描述和反映出角色的身份、性格、爱好、阶层、时代、地域、生活习惯、职业特征等诸多情况。因此,电影建筑场景具有设定空间距离的作用,是安排人物与活动场所的空间关系,它规定和制约着电影某个段落的角色、叙事、动作的构成与处理。突出功能是以景叙事,烘托出角色的心理变化和内心的情感世界。电影角色和建筑的关系是不可分割的,是相互依存的关系。通过建筑空间描述,使观众产生对电影角色性格、内心世界和情绪的认知理解。
四、结 语
电影与建筑存在着紧密的互动关系,建筑在电影中有无穷的表现潜力,通过运用建筑背景再现空间和时间营造真实感,给人们以身临其境的审美感受。电影与建筑的相互渗透,使电影能够逼真地记录和复现建筑的存在,而建筑又构建了关于时间的流动和空间转换的电影背景,这些正是电影叙事的重要功能和基本特征。
[参考文献]
[1] 沈福煦.建筑概论[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4.
[2] 顾严华.动画场景设计[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9.
关键词:内地青春电影;电影的发展;电影的变迁
0引言
青春电影的电影,最先从美国开始,美国的青春类型电影最开始则是以校园类电影作为开端,一直发展至今。直到80年代,青春类型的电影才被引入中国,并在中国逐渐发展起来。青春类型的电影,主要以当下社会背景中的青年为主要的表现题材和表现人物,而主要针对的观众人群也是同样年龄段的青年人群为主,电影具有大众青年的文化特色,同时,电影的主题和内容也充分的表现出当下青年自身所具有的个性和特点[1]。2013年上半年陆续上映的《中国合伙人》、《致青春》、《小时代》这三部电影,它们以其超高的人气以及票房,使“青春电影”又一次走进了大众的视线。它们所引发的追捧和热议,远远超出了同时播出的其他电影甚至于一些大投入、大制作的好莱坞电影;并且三部电影分别表现了80年代、90年代和00年代不同社会背景下的青年形象,展现了不同时代背景下的青春特点,同时也表现出不同发展阶段下青春类型电影的状况,让“青春电影”又一次成为时下热议的焦点。
1青春电影现状及其特点
1.1青春电影的现状
80年代至今,我国青春主题的电影数量越来越多,每一个时代的青春主题电影都充分的表现出当时背景下青年才俊的不同特色以及个性特点,并且,青春主题电影受到越来越多青年人的追捧、支持和喜爱,电影在该方面的表现特点和艺术手段也越来越多广受电影节的好评,其中《中国合伙人》、《致青春》、《小时代》成为当前最受欢迎和追捧的青春主题电影,他们成功的关键,首先是相关导演十分具有影响力,他们用特殊的理念和艺术手法将青春类型的电影用特殊的方法表现出来,镜头的捕捉以及青春的表现都使该电影广受欢迎;其次是电影的原作者有特殊的观点和想法[2]。
1.2青春电影的特点
青春类型的电影具有其专属的特点和魅力,主要有以下这么几点:梦想。在青春的时光中,梦想是最长提及到的一个词语,同时也可以认为梦想就是青春的代名词,该词语一般都会成为青春类型电影内容中的关键点,它是推动故事男/女主角的原动力,在陈可辛导演执导的电影《中国合作人》中,该方面体现得淋漓尽致。叛逆、抗争和成长。叛逆、抗争是对于青春期的青年最常使用的两个词语,在青春期的时间中,有一个时间段叫做叛逆期,该时期也是青年人最不服管教、最个性化的时期,虽然该词并非褒义词,但却完全体现出青年人的性格特点,这三个词语是一个时间段过程,在赵薇导演执导的《致青春》中,该方面体现的十分完整。压力、抉择和迷茫。目前,这三个词语是诸多青年人真实描述,也是现代很多青年人都处在的环境当中,兄弟和闺蜜越来越多的出现在当今社会中,而面对社会,许多人又迷茫却步了,这三个词所代表的多数为青春其中的后阶段,面对压力、抉择和迷茫,青年人在强迫中学会了成长,无论是什么身份和背景,都逃不出该方面的影响,在郭敬明原创且导演的电影《小时代》中,四个个性特异的女生,将当代时尚青年的现状完全展现出来。
2内地青春电影的发展
1979年,我国的电影在发展方面出现了一个很大的转折,人们的思维和想法不再受到控制和约束,思想的解放和改革的开放同时进行,为青春电影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并且,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思维的创新,青春电影逐渐走向成熟化的方向,电影中涉及到的内容也不再受旧社会的传统思想限制,发展至今,不论是电影表现的内容还是电影表现的手法,青春电影都在不断的变化和发展中[3]。
2.180年代的青春及青春电影
80年代的青春类型电影是从《庐山恋》开始的,而《中国合伙人》充分的表现出80年代青年人的特点故事情节以为内容背景,讲述三个有梦想、有热情、有激情的青年,虽然三人命运不同,但是,为了不向命运低头,三人自办英语方面的培训学校,最终实现心中梦想。故事内容中的三人特长、性格、特点都各不相同,却都有不断努力的心以及动力,为了实现梦想而不断的努力。该时代的青春是有激情、有活力、有梦想的,这也是该时代的青年特色。80年代时我国刚开始接触青春主题的电影,在当时的背景下,电影行业的发展也不算十分良好,而青春类主题的电影由于刚起步,还在不断的摸索和探索之中,电影内容的表达方法以及镜头技巧和语言,都还处在尝试的阶段,但是,对青春的诠释却十分的自然,社会的大现象都通过小人物的经历来展现,为后面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290年代的青春及青春电影
90年代的青年与80年代的青年有着很大的不同,他们对社会乃至世界的认识程度都更高一层,他们有青春、有梦想、有创新、有特色,但是,他们还有叛逆、冲动、不服从管教,他们时常会想爱情,会出现暴力现象,更加严重的青年还会接触,他们的思想中存在影藏着较为阴暗的一面,但是上述情况指数与少数90年代青春人群,多数的90年代青年主要体现在对爱情的憧憬和向往方面,以及最后“迫不得已”的成长。《致青春》中的内容包含了90年代青年人的各种心态,爱恋、打击、失望、残酷、绝望等,几乎将这一时期青年会出现的负面的思想全部表现了出来[4]。90年代处在我国经济方面和文化方面都飞速发展的时期,该时期没有了80年代的动乱,社会的整体发展趋势都向着和谐、有效、高速的方向进行开展,同时,我国的电影行业也逐步迈入国际电影市场领域,全方面的发展都在全球化的推动下,向着变奏形式的多元化方向迈进,走出了具有特色的发展路线,电影中的观点和思维想法也都变得更加新潮,打破了所有的旧体制。
2.300年代的青春及青春电影
00年代的青春感由于80年代和90年代的青春不同,他们的青春结合了80年代和90年代的特点,00年代的青年,生活的环境更加美好,所有的设备设施都更加的先进,同时,他们所面对的社会也更加的复杂,00年代的青年往往小的时候就有很大的压力,相较于前两个年代,在相同年龄时段,他们会显得更加成熟,并且,00年代的青年,有时候的想法考虑太远,因此,他们的生活经常会迷茫,为了摆脱迷茫,他们就会想90年代的青年一样叛逆、疯狂。郭敬明的《小时代》以00年代经历青春的群体为对象,描述他们在发展飞速的城市中生活的情况。
3结束语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时代的飞速发展以及我国电影体制的逐渐完善,我国商业电影也必将越来越成熟。其中,占据重要地位的青春题材电影也一定会在这大好的契机下迎来更好的发展空间,我们期待着未来可以有更多更优秀的青春电影问世。
参考文献:
[1] 陈墨.当代中国青年电影发展初探[J].当代电影,2009(03):0507.
[2] 孟繁华.众神狂欢――当代中国的文化冲突问题[M].今日中国出版社,2011.
一、渲染背景气氛
电影主要是通过画面向人们展示其主题思想,而有音乐衬托的电影画面更加生动。随着电影中音乐元素的添加,电影配乐技术迅速发展,到今天音乐与电影的结合已经达到辉煌的时期,音乐为电影带来了魔力,让观众在音乐所营造的电影世界里享受到美好的画面与无限的想象。音乐对电影的衬托作用主要体现在其营造的背景气氛,有效地弥补画面所不能充分表达的东西,主要体现在:
1.渲染环境气氛
电影中的音乐基本上会有一条基线,围绕整部电影的主题所表达的一种感情设置一个基调,也可以成为大背景音乐。另外,根据需要烘托的局部氛围,用不同曲调的乐谱进行衬托。不同题材的电影,其背景音乐也有着显著的不同,一般战争题材的历史剧采用沉重、厚实的音乐做背景,而青春昂扬的励志类电影则会采用青春、明快的曲调来渲染。无论是采用什么形式的音乐,其主要目的在于塑造和烘托整个电影的环境气氛,在电影的情节与观众之间架起一座沟通视听和感情的桥梁,充分展示出影片所要表达的东西,呈现给观众最本质最美好的作品。
2.渲染时代气氛
不同时代的电影需要不同时代的音乐来搭配。电影自身的产生和发展史是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而不断进步的,音乐的发展也不例外。电影史有着深深的社会烙印和时代的特征,在电影发展的初期,尤其是有声电影产生之后,当时的电影配乐技术还比较落后,根据当时时代的特征和需要,编排革命需要的激扬、奋进的曲子搭配在电影中。随着电影技术的不断发展,现代电影穿插的音乐形式多样,内容也非常丰富,极大扩展了电影的内容表达方式。尤其是现代电影往往在音乐上狠下功夫,用音乐提升整个电影的品质。一部电影作品通常会编配多个不同的音乐形式,或忧伤、或舒缓、或激扬、或感慨,犹如人生经历的酸甜苦辣,在人们内心引起感情的共鸣。同时演绎现代人的生活,反映这个时代的主题精神。
二、塑造人物形象,刻画人物心理
电影画面主要是通过人物表演呈现给观众,这是通过具体的形象来展示电影所要表达的主题。音乐所表达的东西所采用的方式是不同的,抽象的音乐通过人们的听力与想象力,勾画出更加生动的人物形象,另外通过不同的音调进行人物心理活动的刻画,充分显示出人物在情节变化中的性格和思想变化。人物形象是电影中的灵魂和主线,主要是通过发生在人身上的事和变化进行主旨的表达,因此,在绝大多数的电影中,人物伴随音乐的出场或者情景的变换,其思想或者感彩也在发生着微妙的变化。在著名电影《泰坦尼克号》中,不同场景的音乐刻画了人物不同的心理变化,在男女主角甜蜜地依偎在甲板上时,优美、甜蜜的音乐表达出两人内心无限的甜美和对爱情的珍惜。在影片的最后,意外发生时,悲戚的音乐在此时显得那么无助、哀伤,所有的情绪此刻集聚在一起,犹如世界停止呼吸,时针停止转动,人是多么渺小,只能在悲伤的音乐中想象和留恋男女主角之间的珍贵爱情。尤其是经典电影,往往听到电影中的音乐,自然而然会联想到电影中动人的情节和鲜活的人物,犹如在脑海中放映。音乐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和内心思想的表达方式是难以用语言表达或展示出来的,正可谓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跟随音乐的旋律能使人联想到电影,想象出电影中的人物与情节,这就是音乐带给电影的力量,音乐的烙印深深地刻在电影的发展史中。电影音乐的另外一个重要功能即抒情作用。通过抒情曲调在电影中的穿插,表达人物内心的各种情绪,刻画人物内心无法用肢体和言语所表达出的情感和思想,同时留给观众无限的遐想,为电影增添空间感。音乐能够刻画出人物丰富的内心感情,增强影片感彩的浓厚感,并在故事与人物之间形成一种天然的连接,推动故事的发生和发展,在观众看来,不再单纯是一部作品,而是社会现实生活的某一个角落。电影之所以被称之为艺术,正是由于其反映社会现实而又高于现实,超越现实需要艺术性手段进行雕饰,而音乐是其艺术性手段之一。
三、连接分镜头,组合电影整体
电影反映社会现实生活,高于现实生活,是社会关系的艺术表现。但与社会现实生活不同的是,电影是由许多个分镜头通过隐形的线索组成的,电影的主题即为这条隐形的线索。但电影的各个分镜头并不是简单地组合成一个整体,简单相连的电影镜头是干瘪的、索然无味,甚至是无厘头的,需要音乐将分镜头连接在一起,这是音乐的另外一个至关重要的作用。毕竟电影所拍摄到的镜头的空间是狭窄的,需要扩充空间感、立体感。音乐是无约束的,可以弥补画面的局限,甚至有些电影跨越相当长的时代,从古至今,音乐在此过程当中发挥了重要的连接和贯穿作用。著名的电影《集结号》,主要的一条主线是由号来连接的,音乐在其中也是以号开始,每个时代需要各自时代的音符。品味其中的音乐让人回到那个记忆久远的年代,品味那个时代独有的韵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