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教师的创新精神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关键词]创新精神;教学方式创新;教育方式创新
教师的创新精神是指教师要能跟上时展的步伐,不墨守成规,在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和教育方式上有所创新。为实现这一目的,教师要不断学习,提高认识,努力使自己成为一名称职的新时期教师。
一、教师创新精神的表现
1.教学方法的创新。教学方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双方为实现一定教学目的,完成一定教学任务而采取的教与学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称。教学方法是教学过程整体结构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学的基本要素之一。教学方法直接关系到教学工作的成败、教学效率的高低和教学目的的实现。因此,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成为能否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的关键。
所谓教学方法的创新,就是教学要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主。传统的教学方法制约了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并直接影响到他们创造力的发展。我们的学生基础知识背得很牢,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却不高。那么如何进行教学创新呢?首先,要把教学重心放在学生身上,而不是全放在教材上,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激发学生创造性学习的积极性。注重学生内在需要的培养与激发,引导学生对学习本身产生兴趣,对科学和事物充满好奇心,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其次,随着教育技术手段的现代化,学生对教师的期待和要求更高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合理地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必定会提高教学效率。教师要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和手段,这也是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想象力的需要。
2.教学内容的创新。教学内容的创新就是教师的教学要顺应时代的要求,跟上时代的脚步。教学除了教给学生基础知识,也要注重扩展学生的知识面,教学内容改革是时展的需要,教学内容要满足社会的需要。学校培养学生的目的是要向社会输送有用人才,如果学生在学校所学到的知识已落后于社会和时代的发展,那么这个学生如何能在社会上立足呢?教师应在教材使用上、教学内容改革上发挥作用,清楚地认识什么样的知识是社会需要的。
3.教育方式的创新。新时期的教育方式也要创新,要培养新时期的师生关系,教书育人,以人为本。传统的教育方式强调教师的尊严,但现在的教育对象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教师只有改变教育方式才能更好地实施教育。首先,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也就是一种以民主、平等、理解和尊重为基础的积极合作的关系。和谐的师生关系,为选择合理的教学方法提供了保证。其次,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维护学生的自尊,赏识学生。教师要有一定的尊严,但不等于学生就没有尊严。某些老师认为自己是老师就高学生一等,对自己的错误不能正确面对,这样只能降低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威信。
二、教师创新精神是事业成功的保证
1.提高认识,与时代同步。教师对教学要富有激情,“敬业”是教师对自己所从事的专业工作发自内心的热爱和崇敬。高度的敬业精神,体现为教师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对学生的热爱,对所教学科的热爱。可以说,对教育事业爱得越深,为之献身的动力就越强,从而表现的创造才能也就越充分。选择教师职业意味着奉献,高度的敬业精神,是教师发挥创新性的前提。教师还要提高自身的素质。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基础,是完成跨世纪宏伟大业的保证。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认为:教师本人是学校里最重要的师表,是最直观的最有教益的模范,是学生最活生生的榜样。教师要在学生心目中树立崇高的威信,就要具有渊博的知识和严谨的治学态度,要千方百计地组织好教学,学生只有佩服你,才能尊重你,信服你。
2. 完善自我,不断学习。教师要不断学习,充实自己。教师的创新精神在很大程度上受自身知识、经验、智力和个性心理品质等因素的影响,如果不学习就很难使自己发挥出应有的作用。教师当务之急必须充实自己,改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使自己具有更开阔的教学视野。首先,教师要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教师必须认真学习现代教育理论和心理学方面的知识,特别是素质教育、创新教育和基础教育改革等方面的理论,转变传统的教育思想和观念。其次,教师要注重专业知识的提高,不断学习。在任何科目教学中,牢记“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要有一桶水”的观念,对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要有所准备,并帮助、指导学生开阔视野,扩大知识面。
教师是一个光荣的职业。作为教师,一定要有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更好地培养自己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要想走在时代前列,就一刻不能停止创新,只要教师对教学用心,就一定会有创新!
参考文献:
[1] 扈中平,李方,张俊洪.《现代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关键词】 幼儿;教师;创新精神
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主题,它以发掘人的创新潜能、弘扬人的主体精神、促进人的个性和谐发展为宗旨。
幼儿园教育阶段,培养和保护幼儿的创新精神成为幼儿园创新教育的重心,幼儿期对儿童的创新精神进行有计划、有目的的培养是科学而又有必要的。实施创造性教育,有利于满足创造型学生的需要可以使创造型学生如鱼得水;教师多偏爱与自己心理类型相同或相似的学生,并且极力用自己的心理类型塑造学生,创造型教师理所当然的欣赏学生的创造性,并极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所以创造型的学生不但不会受到压抑,反而会有机会充分施展自己的才华。因此,幼儿教师在活动中所表现出的创造素养对幼儿的创新意识具有显著的启迪作用,对培养创造型人才产生着不可低估的影响。
首先,开放式的教学设计形式,在唤起幼儿创新意识中起到暗示和启发的作用。
在各项活动中,教师经常设计一些开放的教学片段,通过同一问题的不同解决方案及同种材料的多种使用方法,都能有效唤醒幼儿的创新意识,启发幼儿的创新精神。杨振宁教授指出:“中国的小孩在动手的兴趣和能力方面明显不如欧洲国家和美国的小孩,主要是没有动手机会。”幼儿在动手实践中,由于处在特定的问题情境中,会激发起创新的动机和意识。同时,通过动手实践,幼儿的思维和想象变成了现实,从而使幼儿看到了自己的创新成果,体验到了创新的乐趣。如:在语言的续编活动中,教师可以鼓励幼儿大胆的续编出与别人不同的情节或结果,有意识的引导幼儿去寻求多种答案,展开多元思维。幼儿经历了这种不断标新立异的过程,在他的意识形态中就有了初步的变化、革新、求异的萌芽,并且也逐步学会把自己的创造活动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和灵活利用废旧物联系起来。同时孩子们也能理解到老师对此类活动的支持和赞许,以后遇到类似的情况,就会自然、自信的主动去“重塑”、“变革”、甚至“创新”,这也在幼儿的意识中初步埋下了创新精神的种子。
其次,有创意的教学环节设计,是幼儿创新精神得以成长的基地。
幼儿有了朦胧的创新意识,还必须要有适当的机会使幼儿的创新精神得到成长与促进。这就需要教师创造性的设计一些教学环节,有意识的给幼儿提供锻炼的“场地”,让幼儿通过实践感知、证实自己的创造能力。初步树立起敢于大胆创新的自信心。例如在一首练习曲中,教师设计了师生对唱的情节(师)公鸡唱歌(幼)喔喔喔(师)公鸡唱歌(幼)喔喔喔,待幼儿熟练掌握后,教师就可以问幼儿你还喜欢哪些小动物的叫声?(幼儿答小羊、小牛等)教师顺势引导:“好,我们把小羊请到我们的歌声中吧!”于是歌词的主人公变成了小羊,小朋友们过渡自然的用“咩咩”的唱词跟教师对唱起来。同样孩子们还会争先恐后地例举其他小动物的叫声,并邀请大家一起唱出来。在语言创编活动中,要求幼儿创编出与别人不一样的句子,及时给予表扬、鼓励;在创编舞蹈动作中,鼓励幼儿大胆想象做出与众不同的动作,让其他幼儿跟着学,久而久之,孩子们理解了这种既有“继承”又有“发展”的方法,就知道怎样去创编了。同时他的创造自信心就会更强,在今后的创造性活动中会显得更有勇气。
第三,营造自由、安全的活动氛围是幼儿创新精神茁壮成长的必要心理条件。
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心理的安全和自由是促进儿童创造能力发展的两个主要条件。因为在心理安全、自由的环境中,幼儿的心情愉快、思想高度放松、能与环境主动积极地交互作用,产生创新意识。因此,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要允许幼儿有自己的想象,允许他们产生与自己、与同伴、与成人不相一致的想法,并鼓励他们努力将其表达出来。在幼儿的一日活动中,以科学的方法开发幼儿的早期智力是重要的,而促使幼儿养成健康的心理因素应该说更重要。
为使幼儿的创新精神能在我们广大教师所组织的各项活动中得以茁壮成长,教师必须注意处里好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淡化教师的权威意识,尽可能的减少对幼儿的直接评价。教师要多创造机会,启发幼儿参加民主对话与民主讨论,使幼儿大胆的表达自己的见解、愿望,鼓励他们做出与众不同的言行。二是活动中对幼儿评价客观公平,以激励为主,教师应有意识的避免对幼儿进行消极或有谴责性的评价,以免使孩子产生情绪与心理压力,导致不良心理反应。
第四、教师的儿童创造理念是儿童创新精神得以持续有效培养的导航。
一、教师应具备的素质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教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说,没有创新型的教师,就难以有创新型的学生。那么,创新型的教师应具备哪些素质呢?
1、教师应有高尚的师德情操
教师爱岗敬业、爱生如子的品质必不可少。试想,一个没有事业心、不热爱学生的教师,怎么能够了解学生想什么、需要什么,又怎么能谈得上培养他们创新精神?不热爱学生就无所谓理解学生、关心学生、引导和帮助学生,更谈不上重视学生的个性和能力培养。
2、教师要有优良的个性品质
它包括不满足于现状的进取心、不迷信权威的自信心、与众不同的独立性、寻根究底的好奇心、顽强的意志力与勇于冒险的精神。进取心是创新的动力,自信是创新的开端,独立性能排除创新思维活动中往常的干扰,冒险是创新的尝试,意志力是创新成功的保证――以上是一个创造者必备的心理品质,实施创新教育的教师更应具备。
3、教师要有广博的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
E・L・泰勒说过:“具有丰富知识和经验的人,比只有一种知识和经验的人更容易产生新的联想和独到见解。”它通俗地说明了知识和经验对于创新活动的作用。所谓广博的知识,就是既具备坚实的专业基础知识、方法理论知识和基本的文化知识,并在此基础上涉猎多门学科知识。同时,创新本身也有它的理论、规律、方法和原则,创造者需要掌握这些知识,实施创新教育的教师更要掌握。另外,创新活动是一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因此,教师除了要有广博的知识外,还要有比较丰富的实践经验。
4、教师要有很强的教育教学和教育科研能力
创新理论、创新教育、创新活动等都是非常年轻的问题。因此,创新本身就存在着需要不断完善的内容,不断完善就意味着研究、探索、实践,特别是承担实施创新教育的广大教育工作者,对创新的理论、原则、规律、方法就更要深入研究。可以想象,如果教师在教学与科研能力两个方面都很薄弱的话,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就是一句空话。
5、教师要有较强的求知欲与自学能力
创新教育是教育科学中一门相对独立的分支科学,它具有跨多门学科并与教育教学实践密切联系的边缘科学性质,是一门具有完善的理论基础、直接为教育服务的新兴综合性学科。所以,求知欲与自学能力不是很强的话,对于这门学科的系统知识就不可能作较详细的了解,没有创新的理论知识,没有掌握创新的原则、方法和规律,何谈创新教育?
二、影响教师素质提高的主要因素
近年来,我国教师通过各种途径的培训,整体横向比较具有很大的提高,但个体纵向比较,教师素质提高得并不理想,仍跟不上教育发展的要求。实施创新教育对相当一部分教师来说是一片空白,这一点我们的教育主管部门是很清楚的。那么,影响教师素质提高的因素有哪些呢?笔者通过了解发现:
1、领导和教师自身的观念陈旧
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和大部分教师的观念没有更新,以升学率的高低来衡量学校的办学质量,以考试分数的多少来衡量教师工作,导致教师的教学工作重知识传授而轻能力培养,重基础知识学习而轻实践活动。教师以教材和课堂讲授为中心,学生以读、背、作练习为学习活动。结果,创新教育对于领导来说是口号,对教师来说只是时髦的名词而已。
2、教学管理僵化,教学评价存在片面性
在教学管理的问题上,目前有很多学校是不利于教师创新素质的培养和实施创新教育的,教学常规管理框得过死,过于僵化,每个环节都有明确的规定,有的还细到作业批改打“√”要对齐等;有的管理只在个别环节上下功夫,看备课规范与否,规定页数、格式等,至于备课中是否有创新手段与方法从不过问,或只看考试成绩高低,而把最重要、最关键的环节――课堂教学过程管理忽略了。这样就导致教师备课机械重复,讲课照本宣科,没有处理课堂中出现新问题、新情况的心理准备。于是,教师为了完成课堂教学任务,不知扼杀了多少学生的创新愿望,熄灭了多少创新的火花。
3、教师继续教育缺乏计划性、针对性和系统性
开展教师继续教育是提高教师业务素质的有效途径。对于我国教师继续教育体系,国家做了较详细的具体规划,但基层落实偏差较大,有的甚至借机谋取利益。同时,教师的本职工作与培训学习存在着一些矛盾,“两不误”很难做到。因此,教师培训是培训单位搞形式,参训教师搞应付,结果是既耽误了工作,又浪费了人力与物力,没有取得应有的效果。再者,培训单位目标不明确,没有仔细研究参训教师需要什么,弄本教材照本宣科了事;或者请一个所谓的专家搞几堂讲座,没有深入教学一线,没有把理论与实践很好地结合,或只讲理论不搞实践……这样的培训能提高教师素质吗?
三、有效提高教师素质的措施
1、更新观念,提高认识
教育观念的陈旧是认识上的偏差,不懂得创新教育的重要性。因此,对于创新教育要加大宣传和培训力度,不仅培训教师,而且要培训有关领导,不仅要让他们了解创新的意义,还要让他们知道怎样创新、怎样实施创新教育,不但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
2、加大教学管理改革力度,为创新开创和谐的环境
要培养教师教学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就必须改革学校旧的教学管理方式。不要规定太多的条条框框,而要为教师的创新要留有空间。例如:课堂教学管理就不要规定“常规多少条”,否则,课堂教学就框死了――遵守常规,有些课就无法开放,更谈不上创新。又如:课堂教学评估标准直接影响到课的进行;教育科研奖励政策影响教职工积极性……这些都要进行改革,都要倾向于有利于教师创新活动的开展。其次,建立有利于教师创新教育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引导教师勇于创新、积极参与创新。
3、大面积开展教育科研实验,提高科研能力
组织教师投入教育科学研究与实验,是提高教师教育思想、转变教育观念、增强教育技能、改革教育方法和手段的过程,也是锻炼教师的有效途径。因此,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根据教育发展的需要,结合地方教育现状,大面积地组织动员教师积极投入教育科研。开展这项工作时,要实行“两条腿”走路的方法,既抓骨干力量,又广泛发动,把重点和一般有机地结合起来,逐步培训教师的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以达到培养教师创新素质和创新能力的目的。
4、系统组织,扎实搞好教师继续教育
关键词:中职历史;教学;创新精神;教学方法
创新是知识经济时代的一个显著标志。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大会上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教育在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总书记的讲话,为以后在教学工作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作为一名中职历史教育工作者,必须依据学科特点,找出创新教育突破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其方法如下:
1 依托中职历史教材探求创新素材,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在技能加素养(2S)的职业教育模式下,为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尽量挖掘教材中的创新素材,有效地激励学生,坚持不断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例如,讲唐代农具曲辕犁时,我首先启发学生思考当时人们改造曲辕犁的原因:直辕犁犁臂太长,操作起来笨重不灵活,既不利于深耕,又浪费畜力。然后再启发学生对这些缺点加以克服,从而较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最后,我引导学生总结出一般规律:善于观察,发现事物的缺陷,并找出克服事物缺陷的方法,进而萌发创新意识。
2 优化中职历史教学活动环节,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著名的大教育学家跨美纽斯曾说:"应用一切可能的方式把孩子的求知与求学的欲望激发起来"。我校在历史教学过程中,主要有讲授法、谈话法、小组探究学习法等教学方法,而我更多的是关注同学的学习方式,创设情境鼓励学生自主学习。除此以外,我认为还要做到: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有更多的思考机会、更多的口语表达和探究的机会以及社会实践的机会。例如:在讲解中国古代史第三章《夏、商、周》中,我找数控专业的学生制作了不同时期的农用生产工具的模型,进行探究式教学,假如你从事某一项生产活动,你会选择什么生产工具?如此这样,学生们动脑思考问题,动手选择生产工具,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3 激活中职历史教学活动过程,巧妙提出问题,敢质疑,启发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引用波利亚曾经说过的一句话: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自己去发现。将历史事件放在多角度思考问题是思维的起点,是创新的前提,没有问题意识,就没有创造性。
在职业学校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不断改进教学模式,同时不断地鼓励学生打破固有的思维习惯,敢去探索,敢于质疑。在教学过程中,问题的设计时要让学生有思考价值,让学生积极的去思考、探索、交流。如在讲授《》时,有人认为:中,如果林则徐不被撤职查办,或者有许多像林则徐似的民族英雄奋起抵抗,中国可以打败英国侵略者,能获得胜利。你认为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请阐明你的观点。通过设置问题的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的思维能够积极主动的投入到课堂中,并积极的去思考、去解决问题,从而达到启发学生思维的目的。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利用小组教学让大家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老师设置的层层问题中不仅轻松地理解了""这一难点知识,而且通过合作交流能使学生的思维产生共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通过反复的训练并在老师的指引下,学生不断地养成了主动学习思考的习惯,学生每当遇到问题时,突破一贯的思维常规性,用多个角度去分析、思考问题。这样既拓宽了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还能做到举一反三,不但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还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4 改革中职历史教学过程评价方式,多赏识,多表扬,挖掘学生创新思维
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有句名言:"人性最深刻的原则就是希望别人对自己加以赏识。"赏识能使人进步,使人快乐,能激发人的潜能,使人充满活力,以积极的态度去面对一切。教师在课堂上要做个有心人,全面的了解学生,细心地观察学生的回答和交流,及时地捕获准确的信息,抓住"闪光点"开展教学活动。还有,教师针对学生的提问,应当及时做出准确的评价,正确引导学生思维的合理化和规范化,激发学生在课堂上的思维积极性。教师针对学生鼓励、表扬能做到恰到好处,有效地增强学生对学习的自信心,从而思维活动变得更活跃;主动参与的意识就会更强,即使学生回答的不全面,不是十份贴切,教师也要从正反两个方面给予正确充分肯定,对于判定有误的问题上对学生进行引导和鼓励,促进学生在反思的过程中,查找问题的原因,并思考最准确、合理的结果。
5 激发中职学生的创新品质,磨砺学生的创新意志
创新意志是创造者有意识地确立目的,调节和支配行为,并通过克服困难和挫折,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创造的路途会遇到很多的坎坷,难免受到别人讥讽与嘲笑,然而面对这些问题我们要有足够的勇气和永不言败的精神,并且需要有坚定的信念和顽强意志。创新是现今人类社会研究的主要课题。创新道路具有一定风险性。而今,创新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行为,创新路途依然布满荆棘,我们始终相信只要有不屈不挠的毅力和顽强的斗志,不断地坚持创新,成功将属于我们。
作为一所职业学校,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当然还有更多的好方法。我们要把中职历史课堂变成培养学生创新思想的平台,使每一个学生都具有创新思想,从而为社会输送更多优秀的具有创造才能、创业本领和创新精神的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民族创新能力关系中华民族兴衰存亡。教育在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必须转变那种妨碍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发展的教育观念、教育模式。因此,我们广大教师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要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1 改变对“创新”一词的认识
一谈起“创新”,人们就会认为这是科学家的事,不是学生们所能做到的。其实这是一种误解,因为“创新”一词的本意为:“想出新方法,建立新理论,做出新的成绩和东西”。所以只要是搞出新奇的事物都属于“创新”的范畴,它不论事物的简单与复杂。如:造出第一颗卫星、第一颗原子弹、第一台计算机是创新,因为它们是前人没有过的。瓦特发明了蒸气机是创新,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是创新,吴承恩写出神话小说《西游记》是创新。同样,原始人利用棍棒橇起大石头是创新;一个幼儿当他要拿到放在桌子上苹果,够不着时而他搬一张凳子也是一个创新;在孩子的语言中出现一个新的词汇是创新;当孩子在作业时想到了一种别人没有想到的解法也是一种创新。综上所述,创新是不分年龄、能力大小都能做的事。所以,我们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就是为了激发每个儿童的创新潜能,使每个儿童的天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发挥他们的个性,培养他们的能力,使之有能力成为社会发展的主力军。
2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就必须改革现行的应试教育思想下的教育格式,摒弃那种“重结论、轻过程”“重教师的教,轻学生的学”“重求同思维的培养,轻求异思维的培养”的教育观念。必须贯彻落实素质教育,在课堂教学中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开发学生的智力,从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形成和谐的教学环境,让学生乐于创新、勇于创新、善于创新。
2.1创设情境,培养兴趣,让学生乐于创新
兴趣是学生进行创新的动力。一个人只有对他所研究的问题产生浓厚的兴趣,全神贯注、集中精神进行思考,他才能获得创新成果。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采用直观的教学手段,生动的教学语言,灵活的教学方法,难度适当的题目,使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
如在教学《循环小数》一课时,笔者是这样进行新课导入的:同学们,大家喜欢听故事吗?(回答:喜欢)老师讲个故事给大家听,从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讲故事给小和尚听,讲的是从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讲故事给小和尚听……讲到这里时有的学生开始笑了起来。笔者问学生,这个故事你听过吗?你能够接着讲下去吗?这个故事讲的完吗?为什么讲不完呢(回答:这个故事讲不完,因为总是这几句话依次不断重复出现。)这时教师揭示课题:在数学王国里,有这样一种小数,从小数部分某一位起,一个数字或几个数字总是依次不断重复出现,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循环小数”。
2.2创设民主、和谐、宽松的学习气氛,让学生勇于创新
在一个民主、和谐、宽松、信任的课堂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还要遵循以下几项原则:①尊重学生提出的古怪问题,甚至是别出心裁的念头,让学生知道他们的思维过程是有价值的。②教师不能采用严厉的话语批评学生,更不能取笑或讽刺学生,即使学生的回答不够准确,甚至是错误的。教师要引导学生找出思维过程中那些不准确的或错误的地方,让学生加以纠正,而不能对学生的回答一概否定。③改“重共同发展、轻个性培养”的思想。过去的应试教育对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个性品质的培养没有足够重视,在课堂教学中无视学生差异的存在、无视学生个体显露出来的某些素质优势,一律采用“一刀切”的方法,以考试成绩作为衡量学生的惟一标准。而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最大的不同就是承认学生之间的差异、尊重学生个体、实施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心理素质、智力和非智力因素,设计和安排教学,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创新的勇气和创新的机会。从而真正实现面向全体学生的要求。
2.3培养发散思维,提高创新能力,让学生善于创新
发散思维的培养,是学生进行创新活动的基础。人们在学习中总会形成一定的思维定式,它就有可能对思考其他问题时产生阻碍作用。在遇到难题、苦苦思索仍不得要领时,换一种角度思考,往往会将问题解决,这就是发散思维所起的作用。
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题目主要有四种:一是判别性问题。其典型形式是“是不是?”“对不对?”要求学生对是非作出判断。这类问题,在思维方面的要求很低,难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能力。二是叙述性问题,其典型形式是“是什么?”“怎么样?”要求学生通过记忆、背诵作出叙述性回答。这类问题训练的主要是学生的记忆力,在思维方面要求不太高,同样不易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能力。三是述理性问题。其典型形式是“为什么?”要求学生说出思维过程。使学生不但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这类问题的回答,有的是教学内容的再现,有的是根据教学内容进行推理的结果。因此,它不但可以训练学生的记忆、判断、推理能力,也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乃至创新能力。四是扩散性问题。其典型形式是:“对这个问题你还有什么不同的想法?”“对这个问题的解决你还想到了哪些可能性?”因此,在课堂上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必须设计一些新颖的述理性和扩散性的问题。
一、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培养创新能力不可缺少的前提。传统的师生关系是一种倡导师道尊严的不平等的关系,教师是教学活动的控制者、组织者、制定者和评判者,是知识的化身和权威,所以,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是主动者、是支配者。而学生是来向老师求学的,理所应当听老师的话,服从老师的安排,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只能是消极、被动的学习者和服从者。尤其在一些思想政治课上,教师高高在上,照本宣科,满堂灌,脱离学生实际,学生当然不喜欢,学习的积极性就低。如此教学,怎么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而新课改基于对课堂与教学一体化的认识,提出新课程需要相应的新的教学观,强调师生的互动关系,倡导主动的多样的学习方式,师生之间是一种平等的关系,塑造师生之间多种多样、多层面、多维度的沟通情景和沟通关系。学生的思想、意志、情感和行为方式应该得到同样的尊重,应给予学生足够的展示自己才华,表达自己思想和情感的机会。在教学中,学生不再是消极、被动的学习者和服从者,而是积极、主动的求知者。这样,学生的创新能力也就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培养。教师应本着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原则,树立师生平等观念,注意与学生进行情感交融,才能创造一种平等、尊重、和谐、发展的师生关系,营造一个民主、活泼的课堂氛围。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开拓学生思维,把课堂变成实现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心的素质教育的主阵地。
二、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要培养创新精神,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只有思想观念更新了,有了创新意识才能焕发出创新的热情和动力。怎样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呢?我们具体做法有:(1)讲大势,明方向。在世纪之交的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的竞争越来越表现为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的竞争。未来学家奈斯比特曾指出:“处于伟大变革时代,我们最需要创造力和创造精神。”而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科技进步的一个主要因素是我国劳动力素质和科技创新能力不高。高三学生要成为国家的建设者,要成为振兴中华的优秀人才,就必须明确当今世界发展的这个大趋势,从现在起树立创新的紧迫意识。(2)讲改革,明目标。从我国高考改革看,为了贯彻“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大力培养创新人才”的教改精神,近两年来政治考试说明中都强调政治科高考以思想政治课的有关知识为背景或载体,注意考查考生初步运用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就是变过去以知识立意为主转向以能力立意为主,把选拔考试焦点转向考查学生能不能创造性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是创新精神的根本要求,也是教学改革和高考改革的根本任务,要打好高考这一仗,就必须明确高考改革的目标,树立创新意识,适应高考要求。从我国市场经济的改革看,用人制度也在大改革,未来社会所需人才是学以致用会动手的应用型人才。这种人才必须具有创新能力,如果我们现在不具有创新意识,在未来社会竞争中难以立足,更谈不上发展。因此,要跟上时展步伐,我们就一定要有创新意识,自我加压,学会创新 。
一、引疑激趣,诱发创新
兴趣是学生发展思维的巨大推动力,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起点,是学习成功的秘诀。有兴趣的学习不仅能使人全神贯注,积极思考,还会使学生沉浸在活跃的氛围中,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挖掘教学内容本身内在乐趣,依据学生心理特征认识规律,挖掘语文教材中的诱导因素:激发学生用自己的思维能力来体验探知的全过程,体验教学美:要善于开发和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有意识地创设特定的学习情境,吸引学生的欲望,推动学习的进程。
(一)以悬念激趣,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以一个探索者、发现者的身份投入到学习的思维活动中,以求不断获得新知识,进发创新因素,这就是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巧设疑问,以悬念来激起学生学习兴趣。如教学《赤壁之战》一文,我们就可以向学生提出:曹操拥有八十万大军,而刘备和孙权才有三万联军,可是曹操的军队为什么会被打得落花流水?这样就在学生头脑中形成了悬念,唤起学生的好奇心,大家的学习热情高涨,兴趣油然而生。
(二)以情境激趣。小学语文大多文质兼美,有的课文文笔清晰.有的课文情深意长,富有感染力:有的课文富于幻想。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这些课文可以通过朗读、录音、挂图等来创设特定的情境,去感染学生,通过一定的情感调控,架起学生与作者之间的情感桥梁,引导学生沉浸在课文所描述的情感氛围之中,让学生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主动领会文章的思想内容。
二、从扶到放,引导创新
当学生对某种感兴趣的问题产生疑问时,往往急于了解其中的答案,这时教师采用的最便捷的、最简单的方法,莫过于自己了解的知识直接传授给学生,令学生佩服并得到暂时的满足,但这样只会使学生对教师产生依赖思想。若教师为了让学生“创新”,不管不问,听之任之,放任自由,则学生“众鸟乱飞”,那么就形成真正的“胡思乱想”,达不到真正的创新,而学生也会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因此教师要先“扶”着学生去探索知识的方法,然后在掌握原有知识的基础上“放”手让学生去摸索,教师只在必要时作适当地引导。这样不仅会使学生的学习方式更灵活,还会让学生在探索中实现质疑的飞跃,以求创新精神的培养。我们可以在新课教学后,积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维、想象、敢于质疑、释疑,提高自己善于获取知识的能力,使他们能够着手发现、认清有意义的新知识、新事物、新思想和新方法.引导学生对学习的知识进行再次发现,如让学生对学过的课文进行简单的改写、续写等。当然,在训练时,教师要作一定的指导,“扶”着学生学习,在学生对知识掌握到一定程度时,我们即可“放”手让学生去独立完成。而在这一过程中,只有当学生独立思考、合作学习都不能很好解决时,教师才作适当的点拨。如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时,我们则可采用这样的方法改写这篇课文。这样,学生写得灵活多样,富有创新。在改写、续写等训练中,学生不但初步学会了对自己已有知识进行充分的理解、充实,而且正在养成敢于除旧、敢于创新、敢于用多种思维方式探讨所学知识的思维习惯。事实证明,从“扶”着学生创新到“放”手让学生创新,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一个重要方式。
关键词:教学 实验 培养 创新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化学实验不仅是使学生获取化学知识、认识化学规律、形成化学概念、提高各种能力的重要途径,而且此过程对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其它学科所不能替代的。因此,我们必须立足于化学实验这个基础,努力构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大厦”。
一、做好实验,培养兴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从具体的物体和经验中概括出来的,并从对具有体事物和经验的兴趣发展成为对整类物体和经验的兴趣。”可见,通过化学实验引起学生学习兴趣,通过实验教学发展学生学习兴趣,是符合培养学习兴趣规律的。学生喜欢做化学实验,化学又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应设法运用这一有利条件培养他们学习化学的兴趣。
充分发挥实验教学的作用,化学实验从基本操作训练开始,学生对以前从未见过的各种化学仪器都感到新奇,便想用手去摸一摸,自已动手练习操作。这时不要压抑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严格按操作要求去练习,以调动学生实验的积极性,实验的成败直接影响着学生对化学实验的信心和学习化学的兴趣。我们首先要求学生预习实验,认真填写实验报告册,检查填写的实验报告册无错误后,再提出一些实验中的问题,让学生回答。经过预习、思考、安装、检查等步骤再进行操作,既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又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对化学实验的兴趣。
二、注重实验能力的培养,激发创新意识
实验是创新之本。化学家的发明成果大多都出自实验室,实验是验证、探索、发现新东西最重要最可靠的手段。平时观察到的新东西,要通过实验来验证,平时发现的奇异化学现象,要研讨要探索,就要动手做实验。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就必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实验能力。
在中学阶段,首先要注重培养学生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掌握实验的基本方法。在此基础上安排一些探索性实验,借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勇于探索的精神。教材上探索性实验不多,在教学中也可将一些验证性实验改成探索性实验。做探索性实验的关键问题是实验设计。在教学中要加强实验设计能力的培养,要放开手脚,让学生独立设计实验。这样,既可以增养学生动手动脑解决问题的能力,又可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创新设计的能力。对于难度大、探索性较强的实验,教师可进行必要的指导或与学生共同设计。对于学生设计的实验方案,如是有新思想、新方法、新举措,应认真审查,只要没有意外情况(不安全因素等)都可以让学生进行试验,鼓励学生树立自信心,勇于探索,勇于实践。通过学生自己动脑设计、自己动手操作、自己分析总结实验结论,一方面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另一方面开发了学生的智力,培养了创新精神。
三、改进一些课堂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对于一些课堂演示实验,遇到现象不明显,操作复杂,污染物不易处理时,先带领同学们共同分析实验的不足之处,然后鼓励学生去改进实验,设计合理的方案。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而且还会激励学生敢于创新。如:高一教材上的第38页[实验2-11]把装在玻璃棒上的铂丝放在酒精灯火焰上灼烧,直到与原来的火焰颜色相同为止。用铂丝蘸取碳酸钾溶液,放在火焰上灼烧,再透过蓝色钴玻璃颜色影响。”怎么办?学生回答:“要观察到明显的紫色火焰,就要想方设法改变酒精燃烧呈现的黄色火焰,不用通过蓝色钴玻璃观察火焰。”经过讨论后,学生对该实验进行了改进,取一个蒸发皿,在蒸发器皿内注入三分之一体积的酒精,将它们点燃作为热源,然后用药匙取出碳酸钾粉末在火焰上抖动,既可观察到一个较大紫色火苗。现象非常明显,且可反复操作演示。
四、改演示实验为师生共同完成或学生分组实验
中学教材中安排的实验本来就不算多,而教师们不自觉的用讲解和演示代替学生的动手操作,或干脆以程式化的书面训练代替学生分组实验。导致学生们在动手的兴趣和能力方面明显不足。教师应努力通过动手的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创造实践能力。可将教材中的一些演示实验改为师生合作实验或学生分组实验。
关键词:创新设计;线材造型;创新意识;训练策略
一、把培养创新精神贯穿教学始终
美术课程改革特别重视对学生个性与创新精神的培养。在美术教材、课堂教学、作业布置等各方面,引导学生学会将创意理念和方法与美术活动相结合,通过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把构思、创意转化为设计、效果图、创作构图。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是新教材的亮点,重点体现在几个方面:
善于发现美、发现事物的关联、发现形体的特征、发现色彩的美。思考怎样让画面饱满,怎么让灰不单调。多实践敢创新,发散思维,头脑风暴,逆向思维,反向思考,鼓励学生另辟蹊径,举一反三。各个版本教材有思维方式的引导,有平面转立体的设计,有材料的开发与利用,有多角度思维等。
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教材给老师、学生都提供了培养创新意识的平台,把创新思维与实践渗透在教材的版面、板块,作业活动等,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探究与发现,发展综合实践能力,创造性地解决问题。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大胆假设,勇于实践和敢于表达不同想法等精神。
二、构想体现创新性的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问是关键。月饼盒设计案例分析:教师设问,你观察过月饼盒的包装设计吗?什么图案最能体现出中秋节的特色?如装潢设计图案有圆月、玉兔,兔儿爷、莲花、吉祥纹样等。安排学生分组分析月饼盒制作方法、设计构思、图纸的画法交流月饼盒的制作方法等。这个过程学生从图案到色彩到结构设计全面认识月饼盒的包装设计,学生已经在逐渐生成创新意识,学习继承、汲取改变,再到突破,到设计出色彩、纹样、造型独特的月饼盒。
(二)让学生在探究实践中建构知识。线材造型课例分析:首阳山雪景、和谐别墅、键盘坦克等制作
突出学生在探究后建构知识、形成技法。学生先尝试用铁丝制作造型美观的便条或者CD盘架;用线材制作方便实用的学习用品或工艺品;或者用线材为校园设计一件富有时代感的雕塑。这当中的每一个效果都与生活紧密联系,有的实用、有的现代,每个主题都蕴含着线材造型不同的知识与制作技能。学生在摸索体验中收获,在制作中找到规律。学生作品是否有所创新并具美感。
(三)教师要为学生创作搭建阶梯。课例和谐别墅的制作:首先是制作的创新设计,设计说明,说明需要的材料,具体的制作过程。几个环节充分体现出教师给学生提供发挥创造性的途径。
三、教师创新思维对学生作业的影响
(一)技能学习与绘画创作结合。从学生作业确实可以看出教师观念是否新。只有教师不断产生新的想法,才能使艺术教育有生命。首先认识用明暗调子可以表现立体感,然后把重点放在画面的组织上。再进一步画出有主题的创作,最后的效果是用色彩的明度变化表现丰富的立体感,表现层次关系、主次关系。
(二)挖掘材料特性,培养创新造型意识。线材造型。用线材造型是学生非常爱上的美术课。生活中的线材有电线、铁丝、铜线、漆包线、麻绳、纸绳等,可以灵活、自由地去表现人物活动的姿态。学生可以尝试新颖有趣的造型方法。
通过线材造型学习,使学生了解可以应用于线材造型的各种各样的媒材,发现线材的美感并进行艺术创造。了解线材的基本制作方法,培养学生合作和创新的精神。难点在于处理好线材的连接点,巧妙地制作出人物生动的动态。谁的造型最大胆,你还有什么更好的建议,这些都是能促进学生创新精神的发挥。
用火柴棍、吸管、木条牙签、筷子、铅笔、塑料管等摆出正方形、矩形、三角形、梯形;手中的线材,排列构成一个面并使这个面看起来更富有动感、韵律感或错落感;能;用手中的线材及固定材料像橡皮泥、橡皮筋、泡沫板等,组织构成立体形态。解决从线、平面到立体的过渡。通过欣赏,锻炼学生敏锐的观察和分析能力,了解线材构成的方法及规律。同时开阔创作的思路。让学生总结出硬质材料的造型方法及规律。
学生分组合作联系生活实际完成线材造型作业,设计既具有实用价值又具有观赏价值的案头小摆设或为校园、社区设计环境雕塑,如根据奋进、生命等主题,制作线材立体造型。
四、探讨提高作业质量的教学策略
(一)为学生做正确的美术学习启蒙。绘画启蒙从“用画表达”开始。引导学生用画面记录事情,画出想说的话,自己对物象的感受。尝试用各种材料说话,就能认识材料的差异对画面效果的影响。用画讲故事是很好的美术启蒙,要让学生敢于落笔。绘画从“想表达”开始,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步学习“造型表现”的基本方法,如空间的处理色彩关系等。
(二)屏弃概念,画出生活真实感受。表达从观察开始。教学中引导学生画画,不是把书上的图临摹了,就算完成教学任务了,重要的是学生是否能观察生活中真实物象的形、色以及材料,说出自己感受到的美。自然界一草一木、天空、牲畜,不同的气候、季节,生活中的服饰、建筑、民俗活动场面……学生只有不断观察,才有愿望去用绘画的形式表现。有的学生把叶子画成蓝色的,黄棕色的,有的画出了受光的影响的效果,或画出不同角度观察的效果,这些都应该提倡。
论文摘要: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急速发展使得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潜力的高级技术人才出现了供不应求的态势,顺应这一形势,针对创新人才必备的一系列基本特征,本文提出高等院校化学实验教学可以从引导学生树立创新意识、注重激发学生探索真理的欲望以及改进课程成绩评定方式等方面进行探索和尝试。
一、知识经济时代创新型人才的基本特征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事业急需大批创新创业型高级技术人才。而具有一定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是创新创业型高级技术人才必备的素质。如何将创新精神的培养切实贯彻到具体的教学环节之中是摆在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任务。
新世纪科学技术的发展在高度分化的同时呈现出以高度综合为主的特征,人才已成为国际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竞争焦点。谁拥有人才,谁能够培养出大批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谁就具有快速发展的优势和潜力。顺应这一形势,高等院校应努力培养大批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级技术人才以满足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新时期富于创新精神人才的基本特征可概述为以下几点:(1)思想开放,视野开阔,善于应变,充满想象力和创造潜能;(2)愿意接受和善于接受社会的改革和变化;(3)主动地接受新的思想观念和新的行为方式;(4)尊重知识,注重实践,不断探索未知领域;(5)重视专门技术,善于实践应用,敢于向传统理论、方法、技术质疑并挑战;(6)具有强烈的个人效能感,办事讲究效率。[1]就化学实验教学而言,教师应将重点放在引导学生如何凭借自己的知识、经验、能力去发现未知的东西或运用它去设计新实验、解决工程新问题等诸多能力的培养上,以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二、培养创新精神的教学尝试
在教学中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的核心是培养其创造性思维。所谓创造性思维是一种有独到见地的思维,是思维的一种特殊形式。从现有的资料来看,创造性思维除了有思维的广阔性、灵活性、敏捷性等品质外,最为突出的特点是求异性、发散性和独创性。心理学家的研究结果表明,人们创造性思维的形成大体上经过准备、酝酿、顿悟和验证等四个阶段。其中,全面掌握基本理论和相关学科知识并具备扎实的试验研究技能是开展创造性思维的基础,也是形成创造性思维的准备和酝酿的先决条件;而深入思考、质疑以至于瞬间产生新知识火花则属于顿悟的阶段。如凯库勒提出苯环结构是在冥思苦想不得其解,而在休息时受到蛇相互咬住尾巴成环状的启发而顿悟的。验证(试验)则是对假设通过实验或理论推证来使假设得以证明或作必要的修改完善,从而完成了创造性思维的一个全过程,使认识又深化了一步。化学实验是学生验证和巩固所学知识进行系统全面的试验研究、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严谨踏实的工作作风的过程。要在实验教学中逐步培养学生形成创造性思维,能够自主地创造性学习,教师必须改进方法进行创造性地教学。可从改革教学结构和教学方法入手,进行如下探索和尝试。
(一)在实验绪言课中注意引导学生树立创新意识
化学实验教学的对象是刚刚进入大学校门的学生。他们大都理论基础扎实,视野开阔,有理想抱负,期望将来能在社会上干一番事业。同时,也应该注意部分学生较重视理论知识的学习,对实验教学则不以为然,甚至个别学生认为既然结论和现象都已经知道,做不做实验无关紧要。对此,我们在无机化学实验绪言课教学中应有意识地增加实验意义和作用及创新意识培养等方面的内容,努力将非智力因素转化为智力因素。
首先,应明确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一门科学,许多理论需要通过实验得以证明,工程设计和生产应用实际问题在许多情况下也要通过实验来解决。其次,简述化学实验是人们揭示自然规律,科学地改造和利用自然的有效手段之一。如法国化学家维勒1828年在实验室里将无机物氰酸铵溶液蒸发合成有机化合物—尿素,打破了“有机物是靠神秘的生命力在活体内才能创造”的谬论。[2]这一事实表明,一位有创造力的科学家必须具备良好的实验知识和技能,否则难以探索和发现新的科学真理。第三,强调要破除创新的神秘感,树立开拓创新的意识。如日本学者白川教授通过实验开发出导电塑料而荣获2000年度诺贝尔化学奖,又一次说明了“人人能创造、事事能创造、时时能创造”的深刻哲理。这样,在第一堂化学实验课中,就逐步渗透“积极主动,大胆探索,有所发现,有所发明,不断创造的思想和意识”,可以使学生从被动完成实验到主动参与实验,在活跃实验课的创造气氛的同时,也提高了教学质量。
(二)在实验过程中注重激发学生探索真理的欲望
实验教学是学生深入理解并系统掌握基本理论,培养工程师必备实验技能的教学过程,也是激发学生探索未知欲望,培养科学精神的重要环节。高等院校学生大多来自全国各个省(市)、自治区,由于种种原因一小部分同学没有受到过系统的实验规范及操作训练,实验技能很差;相当数量的同学满足于按照实验指导书完成实验要求;很少有人对实验及产生的特殊现象进行分析或质疑。对此,在做好实验的基础上,尽可能在教学过程中制造机会去激发学的求知欲望,引发其积极思考是每个从事化学实验教学的教师应该注意的问题。正所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首先,从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中发掘素材,促进学生认真读书深入思考。例如在有机化学实验中介绍比色分析概念时,可提出无色溶液是否可以进行比色分析的问题。布置学生课后查资料并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概念的同时,将知识拓宽拓深,也为后续课程的系统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鼓励学生不唯书、不唯师,拓展思维的空间。其次,有意识地改动部分实验内容,促使学生们在实验全过程中处于积极思维的状态。如在用可见光分光光度计测试有色溶液浓度时,可有意识地增加对比实验,用厚度比相同和厚度比不同的比色皿测定同一浓度的溶液,然后引导学生们思考为什么测出的吸光度不同,使学生对朗柏比尔定律有更深入的理解。与此同时,在对比实验中提示学生思考采用厚度比相同和不同比色皿测定法哪种方法使浓度计算更加简便的问题。千方百计的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在学习中不断产生获得思维成果的乐趣,有利于学习动机的强化。第三,在综合性或设计性实验中适当增加专业背景(工程实际)相关的内容,不断强化学生探索的欲望。例如对材料工程专业的学生,可设立金属银回收的综合性实验。安排学生将金相分析实验中冲洗金相照片的废定影液收集起来,要求他们自主设计金属银回收综合实验的回收路线,确定相应的实验条件,并规定每个实验应提取2克银以上。教学实践表明,这一做法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学生们自主意识的增强和创新潜能的开发提供了载体,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在成绩评定中充分体现学生创新(创意)的价值
在新的历史时期如何在成绩评定中体现创新(创意)的价值是实行创新创业教育和素质教育尚待解决和研讨的问题之一。按照传统的做法,实验成绩评定主要考虑学生出勤率、实验中的表现和实验报告的质量等三个方面。显然,仅根据以上三个方面情况尚不能准确地体现学生的创新思维水平。可做如下改进:首先,在成绩评定中增加创新精神及表现方面考核内容,使其占实验教学成绩的1/4,为进行创新教学提供了支撑。与此同时,在课程开始时就将成绩评定方法向学生公开,努力做到公开、公正、公平。其次,细化创新精神及表现考核的具体内容,将其具体转化为辨别能力、质疑能力和钻研能力。所谓辨别能力是指学生明辨是非的程度和水平,如教师有意识地将试剂的浓度提高或降低时学生的反映及表现;质疑能力是体现学生有否冲破常规意识和传统思维模式的意识和表现,特别是在实验现象不太明显的情况下学生的态度及言行作为;而专研能力则是反映学生“刨底问根”和“执着”的精神,如由于种种原因实验未能成功时,学生是否有意识地深入分析实验失败的原因,是否实事求是地反映实验的全貌,是否从实验失败中系统全面地找出了根本原因并提出建设性的改进意见或建议。[3]第三,强化创新精神在实验成绩评定中的重要作用。采取两种措施以突出创新精神的权重。其一是假如创新精神方面得分达不到良好以上,不管其他三个方面如何优秀总成绩也不能给优秀;其二是创新精神方面得了优秀时,即使另三个方面成绩一般化其总成绩也打到良好以上。通过改进成绩评定办法,学生们大都能正确对待,积极主动地作好每个实验,认真细致地分析每个实验现象,对其养成严谨的工作作风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尚待深入研讨的几个问题
一个人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的形成需要经过循循善诱、不断深化的培养。创新人才的培养和造就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参与教育的工作者们的协调、统一配合和默契才能够完成。而其中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更新、教学改革的深化是实施创新教育的关键。而培养大批创新创业型人才,当前我们尚需对以下问题进行深入的研讨。
第一,进一步作好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的系统改革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的改革要同步,使学生系统掌握“知识点、知识面、知识域”,减少重叠和交叉,优势互补,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效率和教育质量。
第二,进一步优选实验教学项目,按照新世纪人才培养规格和要求,精简传统实验项目,增加现代实验项目,引进面向工程实际的应用项目,切实加强创新能力和工程应用能力的培养。
第三,适当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积极创造条件逐渐增大学生自主设计性实验项目的比例,使更多的学生得到系统全面的训练。尤其是工程背景明确的项目及富有前沿性的项目,对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作风和创新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教学条件的改善和实验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等也是不容忽视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刘知新.化学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的成长靠教育。这说明创新是国家兴旺的关键动力,创新教育已成为教学中值得探究的一个重大课题。那么,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呢?就这一问题,笔者介绍一下自己的做法。
1 转变教学观念,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的能力
众所周知,在新的世纪里,教育工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人才竞争将是新世纪发展的主流。培养创新人才的前提是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传统历史教学,由教师作为传播者,将一套标准化、权威性的历史知识灌输给学生,让他们去死记硬背,忽视了学生内在的需要和感受。历史课堂上的“满堂灌”“填鸭式”,尽管教师累得口干舌燥,苦不堪言,学生依旧是头脑空空、收获不大,而且也严重的挫伤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于是便出现了“喜欢历史,但不喜欢上历史课”的悖论。显然,这种教学观远远落后于时代。创新教育要求教师树立新的教育观。叶圣陶指出:“师当然须教,尤宜是自学的能力、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主动探究能力的培养。例如:在讲授《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这一课内容时,笔者没有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而是把“教”变成了“学”,简要过程如下:导入新课后,为了培养学生概括能力和疏理知识的能力,引导学生自学完成如下作业:(1)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的原因是什么?(2)革命过程中主要有几件事?(3)革命的影响(国内、国际)是什么?革命过程有何特点及其说明了什么等,学生完成后,公布自学结果,教师再对自学讨论中出现的问题及教材中的重点、难点进行串联讲解,最后,鼓励学生向课本质疑,向老师质疑,把思维的触觉点升华到理论高度,创设一种宽松的教学双向交流的气氛。这样把教学活动真正变成活跃学生思维、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创新的过程。
2 激活思维,充分发挥学生想象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才能使他们迸发出最大的学习主动性,以满腔热情和坚强的意志努力获取知识,学习中的艰辛不再感到苦涩。然而对学习兴趣并非每个学生都有,学习中的挫折,困难使一些学生由害怕变为厌学,教师应善于帮助学生认识到知识竞争的新形式,学好知识培养多方面的能力,既是自身价值的需要,又是社会生存的需要,引发学生求知的欲望,真正地把“要我学”变为“我要学”,学习了就会从为难发愁、望而却步转变为跃跃欲试、知难而进。例如:在讲《美国独立战争》一课时,当学生按照老师教给的方法,进行自学,对战争爆发的原因、经过、结果有了较深了解后,笔者及时抓住这一时机,引导学生编小故事,条件是与本课内容相符,可以以一个美国人的身份,还要以以美国总统华盛顿的身
份……通过编故事让学生发挥想象力,既对本课内容有了深刻地理解,也使学生得到了快乐,并且还训练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3 质疑解疑,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问是思维的火种,是创造的动力。北宋张载曾说“有不知,则有知;无不知,则无知。”“于无疑外有疑,方是进矣。”不难看出,任何知识的取得,能力的培养和形成,需要由有疑到无疑,再由无疑到有疑这样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在全面把握教材的基础上结合学生实际,精心设计每一个问题,要求题目难易适中,深浅适度,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点到面。例如,学了《法国大革命》后,笔者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和法国大革命是17、18世纪两次重要的历史事件,想一想它们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问题一提出,同学们在思维上马上活跃起来,立即联系前面所学的知识对革命的每一个方面进行比较,积极回答问题,并且提出新问题,既锻炼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又培养了他们自主学习能力。
4 精心设计练习题,促进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一、激发学生兴趣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前提
兴趣是人经常趋向于某种事物,力求认识、参与某种事物并具有积极情绪色彩的一种心理倾向。一旦一个人对某一事物发生兴趣,就会主动地执着地去探索。英国著名科学家牛顿对力学三大定律的提出,就源于对苹果落地这一现象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由此开始了几十年如一日的探索、研究,终究成为科学史上一颗耀眼的明珠。历史教学中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首先就要激发学生对该学科和任课教师产生兴趣。只有让他们产生浓厚的兴趣,才能使他们以后投身于历史学习的研究和探索中去。为激发学生兴趣,教学中我主要从以下几点做起:
1.上好第一节课,让学生在对本学科有初步认识的基础上对本学科和老师产生兴趣。如我在新学期的第一节课,为激发学生兴趣,我给学生讲了一个这样的历史笑话:“历史老师上课提问一名正在打瞌睡的学生‘圆明园是谁烧的’,学生睡意顿消,紧张而又十分委屈地说‘老师,那绝对不是我烧的’,教师听后十分生气,就让这名学生问家长圆明园到底是谁烧的。结果,第二天一早,这名学生家长带着学生怒气冲冲地找校长说‘圆明园绝对不是我儿子烧的,如果真是我儿子烧的,该多少钱我赔’。结果让校长和老师哭笑不得。”通过这样一个历史笑话,学生兴趣一下被激发了出来,同时在笑声中也拉近了我和学生之间的距离。
2.课堂教学多样化,包括语言艺术、新课的导入方法、板书设计、问题讨论等。通过教学手段的变化激发学生兴趣。如我在讲《1848年欧洲革命》时,为更加形象地提示各国之间的矛盾以及由此引发的各种利益纷争,我就利用擅长绘画这种优势,讲到一个国家就画出一幅国家的轮廓图,这样一节课下来内容讲完了,一幅欧洲地图也同时展现在学生面前。这一教学形式的变化,极大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我也在学生面前树立了多才多艺的形象。
3.赏识学生的每一点进步。每当有学生取得点滴成绩时,我就给学生发一些自制奖状、小奖品等,让学生体会到探索成功的快乐。
二、丰富的历史知识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基础
古人云“不积跬步无以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又云“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历史教学中,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是以丰富的历史知识为基础的。只有具备丰富的知识,才能依靠有关事物的启示触发联想,产生顿悟,从而实现认识上的飞跃。中学历史有六本教科书,一千一百多页,五十余万字,上下几千年,中外几十个国家,涉及面广,人物、事件错综复杂。如果离开了这些历史知识的学习、积累,历史教学中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只能是无源之水、无木之船,成为一句空话。所以,教学中我时刻以“双基”教学为中心,狠抓学生基础知识的培养;同时,为丰富学生的历史知识,课余时间我还采取“走出去”的办法,经常组织学生参观一些历史遗址,指导学生阅读一些历史书籍等,让学生到课外更广的历史空间去汲取知识、开发思维、培养能力。
三、参与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创新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
俗话说:“实践出真知。”历史教学中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必须依靠让学生参与到历史创新实践活动中来实现。只有给学生提供展示自己的舞台和机会,才能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体在历史教学中,我主要给学生设计一些情景新颖、形式灵活的教学活动来给学生一些实践锻炼的机会。如每节课前五分钟安排学生讲一个历史小故事;间隔一段时间组织一次历史知识竞赛;每学期举行一次历史小论文征集;在“五四”“七一”等节日举办“党在我心中”演讲会;每讲完一个章节,我让学生参考正规报纸,自己设计、编辑一份历史小报等。通过这些实践活动的开展,每个学生都有亲身参与的机会,并能通过参与这些活动得到锻炼,体会到尝试创新的快乐,同时也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关键词:高中政治;高考复习;教学;创新精神
培养创新人才,是时代赋予教师的庄严使命,也是摆在每位教师面前无法回避的选择。高三政治备考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我们作了一些尝试。
一、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要培养创新精神,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只有思想观念更新了,有了创新意识才能焕发出创新的热情和动力。怎样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呢?我们具体做法有:
1、讲大势,明方向。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的竞争越来越表现为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的竞争。未来学家奈斯比特曾指出:“处于伟大变革时代,我们最需要创造力和创造精神。”而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科技进步的一个主要因素是我国劳动力素质和科技创新能力不高。高三学生要成为国家的建设者,要成为振兴中华的优秀人才,就必须明确当今世界发展的这个大趋势,从现在起树立创新的紧迫意识。
2、讲改革,明目标。从我国高考改革看,为了贯彻“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大力培养创新人才”的教改精神,近两年来政治考试说明中都强调政治科高考以思想政治课的有关知识为背景或载体,注意考查考生初步运用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就是变过去以知识立意为主转向以能力立意为主,把选拔考试焦点转向考查学生能不能创造性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是创新精神的根本要求,也是教学改革和高考改革的根本任务,要打好高考这一仗,就必须明确高考改革的目标,树立创新意识,适应高考要求。从我国市场经济的改革看,用人制度也在大改革,未来社会所需人才是学以致用会动手的应用型人才。这种人才必须具有创新能力,如果我们现在不具有创新意识,在未来社会竞争中难以立足,更谈不上发展。因此,要跟上时展步伐,我们就一定要有创新意识,自我加压,学会创新。
二、鼓励学生比老师做得更好
创新精神依赖于人的自主意识和独立思考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应在教学中注意贯彻独立性、民主性、主体性精神。在整个高三教学活动中,我们始终鼓励学生能够用自已的大脑独立思考,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鼓励学生比教师做得更好。具体做法有:
1、鼓励学生用传纸条的方法向老师大胆质疑问难。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鼓励学生大胆寻根问底,敢于向权威挑战,敢于质疑教师或教材的观点。我们要求学生当产生各种各样的想法、疑问时,马上记下来,用传递纸条的方法和老师共同探讨,老师收到纸条马上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处理,如是带普遍性的问题,就在全班讨论,如是个别性的问题就与学生个别交流讨论。一年来我们收到学生的纸条六十多张,在师生共同探讨中,教师总是坚持鼓励、宽容的原则,平等、友好、虚心的倾听,当学生有好的合理的见解时,充分肯定学生的意见,夸奖他比老师想得更好。使学生感觉到有教师和同学们一起探讨真理的奥秘,其乐无穷,从而激发学生的思维热情,开阔思路,明辨是非,发展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2、鼓励学生自己动手、动脑收集与教材、高考有关的课外时政资料。我们要求学生在课后用专门的本子,采用摘抄、剪辑、下载网上信息等方式,收集与高考有关的时政资料,并定期将收集本进行展示,在展示过程中,让学生互相交流,获取更多更有价值的信息。通过这一活动,学生学会了如何选择有用的信息,提高了处理信息、归纳提炼概括信息的能力,也提高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收到了比过去教师收集资料学生背资料的做法难以收到的良好效果。
3、鼓励学生自出高考模拟试题。在寒假期间,我们没有布置成套成套的练习题,而是根据同学的实际情况布置了一项寒假作业:认真学习高考说明,重点体会“说明”中的能力要求和样题,认真研读09年、10年高考题及参考答案,并试着按高考要求命一套高考模拟题及参考答案。开学以后,不少同学按要求完成作业,其中有一些同学的命题质量还比较高。通过这样的做法,充分发挥学生主体的自主性,尝试让学生自己去寻找问题、发现问题、设计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从中增强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创新能力。
三、在练习命题中尽量设置能培养创新精神的考查题
1、高三备考练习命题的设置中,我们注意设置材料新颖,时代感强的题目,题目设置不拘泥于教材,着眼于知识的运用,在练习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如我们以2011年4月5日《廊坊日报》头版头条的一则新闻设置一道练习题:
材料一:改革开放多年的廊坊市,经过不断调整产业结构,如今实现了由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向能源、技术密集型的产业转变。
材料二:在谈到这一根本性变化时,市委书记说,这种转变对我们廊坊的发展起的作用是相当大的。改革之初,我们引进的都是毛纺、服装等劳动密集型企业,也没有给国家创造多少外汇,而现在引进的都是科技含量比较高的企业,连续三年,廊坊每年都取得飞跃发展。
问:⑴从经济常识的角度说明上述材料给我们启示了什么?
⑵从哲学常识的角度说明上述材料给我们启示了什么?
设置这样的练习题,具有开放性、多元性、灵活性,能够养成学生全面、辩证、历史、发展地看事物的习惯,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同时,选题材料贴近学生的生活空间,也有利于激发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热情。
【关键词】生物教学 创新精神 实践能力 培养
当今,人类已经进入信息化社会,全面推进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是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每一个教师必须解决的核心问题和最终任务。笔者在生物学教学中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进行了初步的探究,有了一些粗浅的认识。
一、激发学生交流的欲望
课堂以学生为主体,事实证明,教师的分析、讲解再别致精彩,也不能让学生形成能力,只有留出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充分读书,认真思考,积极展开讨论,进行交流,才能让学生有所感悟,进一步解决遇到的问题。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做的只有三点:一要允许,二要鼓励,三要引导。首先,允许不同意见争论,尊重和欣赏每一位学生,充分发扬民主意识;其次鼓励,要多用含有期望、鼓励的词语,如:“你真行!试一试,你一定可以的!”;最后引导,要创造轻松有趣的课堂,教师要用自身的感情态度引导学生产生共鸣,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亲其师而信其道”。
二、给学生自由发展的空间
我们中国的老传统只是喜欢老师听话的学生,教师总希望学生规规矩矩,学生稍一不听话就不能容忍,往往管的过死,管的过严,限制过多,把学生的创造性给扼杀周期摇篮里了,我们应该看到调皮、好动是学生的本性,也是创造力发展的幼芽,只要不出大格,不要限制太多。
“听话是优点,太听话是缺点”,这已成为人们的共识,经验证明,“淘气”的男学生往往比“老实”的女学生更有创造力和实践能力。其原因就是“淘气”的学生接触面广,大脑受的刺激多,激活了他么的智能。因此,给学生一点自由发展的空间对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大有裨益的!
三、鼓励学生标新立异
学生脑子里成型的东西框框少,对成人司空见惯的东西能冷眼相看,提出一些新观点,虽然有时有些观点被人看来是很不成型的,甚至是荒唐、离奇的。教师要允许学生标新立异,鼓励学生标新立异,但要积极加以引导。可是有些教师看到学生想问题不符合自己的心意或者教材的内容时,就训斥、压抑或讽刺,搞得学生不敢畅所欲言,使得学生的思维受到束缚,教师不能用教师的思维限制学生的思维,他们是未来的开拓者,应该更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是需要培养的。
四、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
观察能力是指运用感官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持久的知觉活动的能力,它是学生认识,获取信息必不可少的一种智能活动的能力。观察在生命科学上具有重大的作用,许多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都是通过生物学家通过观察发现的。
(1)利用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教师要充分利用教科书上的插图和教室墙上的挂图,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挂图是生物教学中最常用的一种直观教具,它和教材中的插图都是很据教材的内容或者重点难点而绘制的,具有紧密配合教材、生动、形象、可视性强的特点。使用插图和挂图进行教学,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视听感官,通过视听感官与大脑思维的协调活动,将抽象思维转化为形象思维,不仅使学生能很好的理解教材,也使学生的记忆能力、判断能力和观察能力得到提高。
(2)通过生物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教学时生物教学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一种加深学生感性认识的直观教学方法,更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有效手段,也是有效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在进行生物实验时,学生只有认真观察,才能获得对事物现象的感性认识,为掌握教材打下基础。
五、激发学生的创新乐趣
随着新课程的实施,教师才去多种形式的教学手段、创新教法、创新学法指导,减轻学生记忆负担,提高学生的基本技能,特别是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同志曾在全国科学大会上特别强调创新。
(1)巧设实验陷阱,激发学生创新乐趣。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时,要有意识的设置悬念、创设情景,将学生的胃口吊起来,学生才能加的投入精力去关注,在引导学生探究时还要有意识的巧设“陷阱”,培养学生自主发现问题进行实验结果分析的能力。如在与学生进行光对鼠妇的影响探究的实验时,教师有意识的将几个同学附近的窗帘拉上一部分以制造“陷阱”,这些同学的观察结果就不同,“明处”的鼠妇多,暗处的鼠妇少,此时教师再引导学生寻找失败的原因,只有这样才能培养科学素养,提高创新能力。
(2)联系生活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探究实验,创设学习情景,培养探究能力。如教材中的光对鼠妇的影响,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等。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动手实验时乐此不疲的,如有同学自己设计了探究蚯蚓生活是否需要空气的实验:他用两只放湿土的瓶子,其中一只加水,另一只不加水,再分别放入几只蚯蚓,结果加水中的那只瓶子中的蚯蚓爬出来了。他因此得出了结论,蚯蚓生活需要空气。经过动手实验,学生能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创新技能大大提高。
(3)独立思考体验交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学生需要用语言表达自己在学习中的经历和感受,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对收集到的信息作出自己的解释。培养学生自觉将生物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的意识和态度,教师在生物教学中,要给学生创设运用生物知识的条件,给他们时间活动的机会,让学生深刻体会到学习生物的巨大应用价值。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组织学生开展活动,不要用最高层次的思维结果来要求每一个学生。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物理课堂是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主战场,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阵地。在物理教学中,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渗透创新能力的培养。一是要创建一个和谐,民主、宽松的课堂气氛。在这种氛围下,学生才会有发现问题的勇气,敢于提出问题,善于解决问题,才会有创新的意识。为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在实验开始阶段要创设好便于发现问题的物理情境。如联系学生生活中最熟悉的物理现象或借助于演示实验,也可让学生亲自作实验等,使学生通过体验获得探索物理规律所必要的感性知识,为进一步探究激发兴趣。二是要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欲望。引导学生通过具体的实验现象,探讨实验现象的产生和利用,培养学生的创造欲望。例如,在教学浮力知识时,引导学生根据物体的浮沉变换现象,讨论物体的浮沉条件,并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改变物体的浮沉以及浮沉条件的利用。通过实验――讨论――再实验,很轻松的掌握物体的浮沉条件: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如果只受到竖直向下的重力和向上的浮力作用,这两个力的大小决定了物体在液体中的运动状态。浮力大于物体的重力时,物体浮在液面上;浮力等于物体的重力时,物体悬浮在液体中;浮力小于物体的重力时,物体则下沉。通过实验又可以知道改变物体的浮力或者重力的大小,就可以使原来下沉的物体漂浮,也可以使原来漂浮的物体下沉。进而让学生列举我们生活生产中的例子:如轮船是通过增大排开水的体积从而增大浮力实现漂浮的;潜水艇是通过改变自身的重力来实现浮沉的;高空探测气球是通过放出一些气体,减小排开空气的体积,减小浮力,使升到空中的气球落回地面的。
二、改进课堂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物理规律反映了物理现象、物理过程的内在联系,揭示了事物的物理运动在一定条件下必然发生、发展和变化所遵循的过程。物理规律的提出,是建立在实验基础上并通过实验来检验的。因此,在物理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探索性试验;可以将一些验证性实验设计为探究性实验,也可以让学生设计实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可以利用已学的知识,进行探索性实验;可以对课本的实验进行改进,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物理教学时,应积极为学生动手做实验创造条件,多给学生动手实验的机会和时间,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更好的发挥。
在物理实验教学,要求学生细心观察实验现象,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和对物理量的测量,加深对物理原理的理解;注重物理现象和变化,认真做好观察记录,对实验现象和实验结果进行科学的分析以获得正确的结论,不断增强实验操作能力,提高实验设计技能。在科学的实验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尝试性的将一些验证性实验设计为探索性实验,引导学生去探索,让学生通过亲自动手,亲手实验探究,从而寻求新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