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科学研究与技术服务范文

科学研究与技术服务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科学研究与技术服务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科学研究与技术服务

第1篇

[关键词]科学数据 数据生命周期 服务方式

[分类号]G250

进入21世纪,e-Science的产生改变了科研方式,科技创新越来越依赖于对海量数据的再利用。因此,如何融入e-Science环境满足科研人员的数据需求是图书馆界亟需探索的一个问题。国外已经有学者探讨e-Research中图书馆参与数据领域的角色定位问题,本文在总结前人观点基础上,利用数据生命周期(digitallife cycle)模型推演了e-Science环境下图书馆可以开展的科学数据服务方式,并考察各项服务的实际开展情况,辅以案例分析。

数据生命周期是指从数据产生,经数据加工和,最终实现数据再利用的一个循环过程,其实质是依据科研过程来管理数据。本文从来源、类型、基本流程、特色、实质等方面分析了各种数据生命周期理论,从中归纳出数据生命周期的一般基本流程,以此为指导思路探索了e-Science环境下图书馆可以开展的科学数据服务方式。

1 数据生命周期理论归纳

生命周期的概念源于生物领域,科学家描述了寄生物扁虱从一个宿主转换到另一宿主的生命周期过程,宿主为扁虱的整个生命周期提供支撑生存的环境。作为一种比喻,数字对象也可以看作扁虱,从一个数字加工环境到另一环境,最终生成数字产品供用户使用。数字生命周期的提法在IASSIST(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Social Science Information Services&Technology)2006中多次出现,Ann Green总结了各类数字生命周期理论,并讨论了数字化生命周期的内涵:首先,“生命周期”不同于“生命期”(life span),即从产生到消亡,一个生命周期意味着一种数据加工环境,经过数据管理和长期保存,实现资源发现和再利用。具体来说就是对数字化资源进行保存及长期保存、提供获取,最终用于支持研究、政策制定等再利用活动。本文归纳了各派数据生命周期理论,从来源、基本流程、类型等方面进行列表对比(见表1)。

从各派理论可以看出,科研生命周期是数据生命周期的来源,同时e-Science环境下一个完整的数据生命周期涉及数据加工和知识抽取两个层次,数据加工是知识抽取的基础。其中,数据加工的过程基本达成一致,各家基本都涉及数据收集、数据处理、数据、数据发现等;另外,Liz Lyon的e-Research下的数据生命周期模型中有增加附加值环节,实质上属于数据加工的高级阶段,即再加工;而各家基本都涉及的数据分析则是最高级的数据加工,即知识抽取阶段。

综上所述,从内容层面看,一个完整的数据生命周期包括数据加工和知识抽取两个层次,数据加工是知识抽取的基础。数据加工又包括数据初次加工和数据再加工,前者包括数据存储系列环节;后者则是在一次加工基础上增加附加值。在知识抽取方面,主要在数据获取基础上进行的一系列高级活动,包括数据挖掘等知识发现活动。

2 数据生命周期流程下的图书馆数据服务拓展

由前文分析可以看出,数据生命周期由科研周期发展而来,通过数据生命周期图书馆可以宏观把握科研人员的科学数据需求,结合自身实际开展服务。笔者也试图通过数据生命周期理论推演e-Science环境下图书馆可以开展的科学数据服务方式。在此之前,国外已经有很多学者、机构对e-Science环境下图书馆参与数据领域的角色定位进行了探索,这与科学数据服务方式的探索是异曲同工的,因此本文首先总结已有研究,在此基础上提出自己的服务推演类型。

2.1 图书馆在数据服务领域的角色探索

Anna Gold提到科学研究生命周期理论和学术交流系统结合起来,很容易推导出数据和文献的生命周期流程,具体如图1所示:

笔者以此为线索探索了图书馆员在科学数据服务中可以担任的角色。在前出版阶段,主要角色是:①选择数据集并发放许可;②制作元数据(或标准)描述数据集;③数据保存服务;④评审、挑选长期保存资源;⑤协助用户数据发现;⑥发展数据出版标准和系统;⑦呼吁出台知识产权保护文件;⑧建立学术成果储存库,如数据仓储。在后出版阶段,作者主张图书馆员要争取成为研究者的合作者,如参与创建数据管理原型等。

另外,Liz Lyon也提到科学数据服务中涉及到的各主体的职责,其中,数据馆员可涉及的工作包括数据评估、数据长期保存、协调机构合作、宣传数据服务、发展标准等。一家专门从事学术交流领域咨询的公司也谈到图书馆介入科学数据领域的几种方式:培训研究者的“数据意识”;数据存档和保存;培训和提供数据馆员。Rick Luce也提到图书馆在e-Science环境下参与数据领域可尝试的新角色包括:改变传统的文献和学术交流视野;数据存档、机构库;发现相关资源、数据保存、教育和培训等。

由以上研究可以看出,国外图书馆界已经意识到在数据领域要参与新的分工,并开始将服务边界拓展到传统学术交流的上游即数据阶段。以上各家讨论的e-Science环境下图书馆在数据领域可以尝试的角色存在一定重叠,例如数据保存、数据获取等,这一定程度上是由图书馆存储信息资源的传统和优势决定的;其他如发展标准、知识产权等则是个别学者提出,主要是因为目前数据服务还没有产生成熟模式,讨论这些问题缺乏一定的实践基础。

2.2 基于数据生命周期的数据服务拓展

上述学者在图书馆数据服务探索方面积累了一定成果的同时,也存在很多不足。例如,大部分学者仅发散地列出图书馆员在数据服务领域可以尝试的角色,缺乏理论支持和系统性,只有个别学者按照学术交流系统的流程展开讨论;另外,上述研究没有归纳为服务方式。因此,本文利用数据生命周期模型归纳了图书馆可以开展的科学数据服务方式。如图2所示:

由前文可知,一个完整的数据生命周期应该历经数据初次加工、数据再加工、知识抽取阶段。其中数据初次加工包含数据收集、数据描述、数据存储、数据获取等环节,实际就是数据存储服务,这本质上和图书馆的文献保存性质相似。数据再加工则是对已经存储的数据进行二次加工,以增加附加值;而知识抽取则是在数据加工基础上的服务升华。由此可见,从数据初次加工到数据加工再到知识抽取是一个由低到高的循环过程。笔者在各个服务模块下又划分了具体的服务方式,下文主要讨论每项服务的内涵、开展情况,并辅以案例支持。

2.2.1 数据初次加工服务 数据初次加工的核心服

务方式是数据存储服务,数据存储服务其实是数据管理(Curation)的一个重要环节。Curation是指从数据被生产出来起就开始的管理和促进其被利用的行为,目标是使得数据能够符合现实的需要,或能被用于发现和重用数据。数据存储服务中包括的具体服务形式如数据存储及长期保存、数据发现及获取和数据管理咨询等。具体来讲,图书馆可以探索的服务项目可以包括以下几类:①数据存储服务:服务面向暂时性的数据存储,例如建立机构数据仓储,方便机构内部的数据共享,同时有部分数据可以转移到更高一层的机构库中。例如康奈尔大学图书馆建立的DataStaR就是一个临时的存储库,用户可以上传数据、选定特定同事进行数据共享、选择一个长久保存的机构库、数据出版等,支持小型研究团体的数据共享。普渡大学图书馆的D2C2是一个分布式数据保存中心项目,其中e-Data作为数据管理服务的试验平台。e-Data实现了对远程机构库的以及网格上数据集的分布式存取。其本地存储容量大概是30Tb,图书馆员已经和各个领域的研究者进行合作收集数据。②数据长期保存服务:服务面向永久性的数据存储。长期保存是一种基于存档的活动,数字保存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即使随着时间的流逝、在技术已经变化了的情况下,还能够对文档的数据进行存取。例如由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1990年开始着手建设的国家级分布式数据存档中心(DAAC’s)包含海量卫星观测数据,由于这些数据具有不可重复性,因此必须保证可以永久获取,这对数据长期保存提出很高的要求。在处理技术方面,涉及在原有数据存储基础上增加一些长期保存活动,例如制定长期保存计划;数据评估来决定哪些数据需要长期保存;数据清洗、分配保存元数据、文件格式等。③数据发现及获取服务:帮助用户在海量信息中发现关联信息一直是图书馆的优势所在,类似于检索文献,e-Science环境下图书馆员也可以开展数据发现服务,形式包括数据检索、数据导航、集成融汇服务等。例如加拿大科技信息研究所(CISTI)就提供对加拿大科学、技术和医学数据(STM)的数据导航服务。它整理了加拿大范围的科学数据,进行分类整理、元数据描述,有些还提供科学数据库的链接等。集成融汇方面,2006年以来,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提出并开展科学数据与科技文献跨界集成服务、数据融合技术的研究和开发,利用数据SRU技术实现了科技文献、科学数据、字典等的服务融合。④数据管理咨询服务:除此之外,图书馆还可以提供数据管理咨询服务,数据馆员可以全程跟随科研项目,进行数据管理,从规划、收集到存档、的系列活动。另外,图书馆员也可以在存储格式、存储流程、标准等方面协助科研用户进行科学数据管理。国外的一些科学数据中心会跟随科研团队进行数据管理协助服务,例如美国NASA的地球观测实验室(EOL)。麻省理工大学图书馆就提供社会科学数据、地理GIS数据以及生命科学数据的咨询服务。

2.2.2 数据再加工服务 为了在更大范围内发挥数据的作用,图书馆可以对数据进行再加工,提供数据增值服务。例如数据可视化、文献和数据的链接等。在数据再加工服务方面,已经有图书馆开始探索数据增值的新形式,例如图书馆尝试给科学数据添加注释以及来源出处,实现了科学文献和科学数据的交叉链接。在实践方面,德国国家科技图书馆(TIB)就利用DOI系统,通过分配数据集数字对象唯一标识符,实现文献和科学数据的链接。

数据加工的最高等级即知识抽取活动,包括例如数据挖掘、数据分析、数据融合等。在知识抽取服务方面,将是科学数据服务的未来发展方向。在初期,图书馆可以协助科研用户进行数据挖掘、数据融合等服务,并可以提供相应的数据分析软件等;在后期,图书馆员应该尝试和研究者进行合作,参与到科研的前出版过程,提供数据分析等服务。

3 结论

由前文研究可以得出,数据管理的生命周期源于科学研究的生命周期。数据生命周期实质是将传统学术交流的链条拓展到前出版时期的数据阶段,从数据产生、整理到数据和获取,拓展了图书馆的服务范畴,可以有效地指导图书馆开展科学数据服务。图书馆现在的服务主要围绕已经出版的文献资源,e-Sci-ence环境下图书馆应该将服务链条拓展到上游数据处理阶段,并将知识服务作为未来服务发展的方向。

第2篇

关键词 科学数据共享 国际科学数据服务平台 共享研究

分类号 G250.73

Abstract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scientific data sharing status at home and abroad, analyzes the basic elements of the scientific data sharing, including the resource elements, the protection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elements, the shared schema elements, sharing and management mechanism elements. Further more, it presents the International Scientific Data Service Platform, analyzes its data resources, protection of the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sharing mode, service contents, and browsing method.

Keywords Scientific data sharing. International scientific data service platform. Research of the Sharing.

科学数据是指在科技活动(实验、观测、检测、调查、研究等)中或通过其它的方式所获取的反映客观世界的本质、特征、变化规律等的原始基本数据,以及根据不同科技活动需要,进行系统加工整理的各类数据集[1]。科学数据集科学价值和使用价值于一体,并对于科技创新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意义。科学数据资源具有准确性、可靠性、非排它性、可无限复制等特点。这些特点和其重要性使科学数据的共享成为必然,只有让科学数据得到共享,才能实现其价值的最大化,同时,又通过科学数据的共享这一过程,发展出更高层次的科学数据,这是一个逐级递进的过程,最终为社会的发展贡献力量。

1 国内外科学数据共享现状

1.1 国外科学数据共享现状

20世纪40年代,国外的科学数据共享方面的研究开始起步,在20世纪80年代得到发展,在欧洲、英国、法国、德国、荷兰和瑞典等国家非常重视数据管理与共享,美国是科学数据共享的倡导者。1975年,美国开发了177个大型数据库,主要服务目标是政府决策和政府启动的重大科研项目[2]。欧盟数据库法律保护指令、英国布加勒斯特宣言和《信息自由法》等,在科学数据的产权归属、共享管理和开发利用等方面均有明确的规定,以保障科学数据共享活动的有序开展。

国际科学数据委员会(CODATA)于1966年成立,是全球最大的科技数据国际学术组织,其宗旨是推动科技数据应用、发展数据科学、促进科学研究、造福人类社会[3]。美国建立了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分布式最活跃数据档案中心群(DAACs);日本产业技术综合研究所(AIST)科学数据公开数据库拥有70个主题数据库,全部数据库通过网络提供免费服务,服务于科研机构,也服务于一般工业企业[4]。2007 年3 月,英国了研究报告《发展英国科研与创新信息化基础设施》,提出数据资源数字化长期保存与共享建设规划,重点要建立大规模的国家科学数据中心[5]。

1.2 国内科学数据共享现状

我国的科学数据共享工作起步比较晚,2001年底我国科学数据共享工程启动气象科学数据共享试点,在资源环境、农业、人口与健康、基础与前沿等领域共24个部门开展了科学数据共享工作,已经启动了9个科学数据共享试点,开展了科学数据共享政策法规和技术标准体系的调研工作。先后完成了23项具体标准的编制以及一批管理办法;整合共享了跨部门跨领域超过250亿元国家投入产生的数据资源,建立了若干数据库;积极开展数据共享服务,为科学研究、政府决策提供了坚实的支撑,成效显著[6]。但是与发达国家比起来存在很大的差距,主要有:科学数据共享意识不强,目前科学数据共享工程试点的共享数据多为国家经费资助下科技活动形成的数据,各科研单位主动积极共享意识不强;相关的科学数据共享标准及技术规范没有统一的规定;科学数据类型集中于海洋、地理等少数学科领域。

2 科学数据共享基本要素分析

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NIH)要求申请资金超过50万美元的项目必须提供数据共享计划或者说明不共享的理由。并且,NIH通过分级方式共享数据,包括可公开获取的数据、通过协议获取的数据和限制使用的“冷冻数据”[7]。据调查显示,科研人员共享电子数据和使用他人数据的意愿都不高,主要因素有:没时间、没资金、没权利、缺标准以及资助者无要求等[8]。科学数据的共享最基本的是要有相关的科学数据,也即资源的来源,而共享工作的开展必然要面对科学数据的知识产权保护问题,其次要根据不同的情况选择不同的共享模式来开展共享活动,共享活动的有序、稳定的开展需要相对应的共享管理机制的保障,所以资源来源、知识产权保护、共享模式以及共享管理机制这四大要素构成了科学数据共享活动的基本要素,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缺一不可。

2.1 资源来源

科学数据指在科技活动过程中产生的原始数据,所以资源的来源就是科研活动过程,资源的内容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本单位或机构内科研活动过程中产生的数据,二是收集其他单位或研究机构的科研数据。本机构的科学数据,主要是来自于本机构研究人员的自愿自主提交以及数据服务人员提供咨询帮助,如中国气象科学数据共享服务网的科学数据来自于国内卫星通讯系统、全球通信系统收集的全球和国内各类实时和非实时的气象观探测资料[9];第二种主要是与政府机构、科研机构、高校等部门合作,提供途径鼓励这些机构的研究人员同意将他们的相关数据整合到数据中心共享.如基础科学数据共享工程整合中国科学院在物理、化学、天文、空间与生物领域20多个研究所长期以来的基础数据,同时,重点整合国防科工委下属的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在核物理与原子分子物理方面基础数据,整合国家林业局所属青海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多年来在青海湖区域监测与观测数据[10]。

2.2 知识产权保护

数据的共享首先要考虑的就是其所涉及到的知识产权问题。科学数据共享中的知识产权主要体现为科学数据的版权,版权就是著作权, 是指文学、艺术、科学作品的作者对其作品享有的权利, 包括财产权、人身权[11]。科学数据凝聚了数据开发人的智力劳动,是创造性的劳动成果,同样受版权法保护,具有重大的价值。实施科学数据共享是我国面对全球信息化和知识经济的发展,开展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然要求[12]。刘闯认为通过数据库共享服务平台进行有偿数据服务而获得的收益,在数据库制作者和相关数据创造者之间按照合同约定进行分配,如无合同约定的自行协商解决[13]。

《全球变化研究数据管理政策声明》提出“联邦政府资助的科学数据,即公共性、基础性的国有数据,必须在没有歧视的基础上以不超过复制和发行成本的费用无限制地使用”[14]。科学数据的开发与获得需要责任人付出巨大的努力,包括精力、时间、金钱上的,不仅仅是数据开发人,还有相关的单位等等,他们对于科学数据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这些科学数据自然地成为各个单位的财产,受知识产权保护,另一方面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科学数据的自由共享。所以笔者认为,科学数据的共享需要国家相关法律的许可和一定的限制,对于那些在国家或是地方政府经费等非营利性机构支持下开发的科学数据,采用一定的奖金或是其它奖励的方式来鼓励开发人,如果不危及国家安全和个人隐私,则完全向公众开放或是使用时加以标注,以尊重劳动者的成果,但不能用于商业用途;对于那些由单位自筹经费或是个人、企业自行开发研究的不危及国家安全和个人隐私的科学数据,则要协调好利益的平衡,一般是采用收取一定的费用的方式来保护他们的权利;对于那些对科学数据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加工的更深一层次的数据及提供的相关服务活动,收取一定的成本。

2.3 共享模式

科学数据共享为科学数据的使用提供了一条更为畅通的道路。科学数据具有无法估量的潜在价值,前人为科学数据的探索与创造做出了巨大的努力和贡献,传承与共享这些科学数据是对于他们的努力的最大尊重与认可。目前国内外采用的科学数据共享的模式主要有四种,分别是国际组织协作共建共享模式、政策驱动型共建共享模式、主题合作共建共享模式和地域协作共建共享模式。

2.3.1 国际组织协作共建共享模式

顾名思义,国际组织协作共建共享模式是指在某种约定或是条约的约束下,国际组织就某一研究方向或是研究主题,共同制定相关的共享策略的一种共享模式,该共享策略包括共享的范围、方式及相关的政策,可以促进同一领域内数据的交流与共享。国际组织协作方式包括国际政府间的合作和国际非政府间的合作,不管是哪种方式,都必须遵循共享的宗旨,为共同的约定所约束,以促进数据在全球的共享,提高各成员国的科技水平。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rgan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OECD)是由30个市场经济国际组成的政府间国际经济组织,旨在共同应对全球化带来的经济、社会和政府治理等方面的挑战,把握全球化带来的机遇[15]。

2.3.2 政策驱动共建共享模式

这种模式是指在国家法律法规政策的强制驱动下推进科学数据的共建共享。美国是这一模式的最早试验者。美国的《信息自由法》和《版权法》是这一模式的法律基础。并在1991年了以“完全与开放”科学数据共享政策为核心的“全球变化研究数据管理政策”,通过这一政策来促进科学数据共享,从而为美国的科学研究提供强有力的保障条件,确保其在21世纪国家发展和科技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

2.3.3 主题合作共建共享模式

该模式是根据主题的不同来进行共建共享科学数据,建立专题科学数据库。如印度科学和产业研究中心(Center for Scientific and Industrial Research,CSIR)及肯尼亚的医学信息共享。肯尼亚医学研究机构(Kenya Medical Research Institute,KEMR I)通过编制肯尼亚医学机构研究和使用的数据和目录来实现彼此联系,共享资源[16]。我国的地球系统科学数据共享平台承担单位是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中科院资源、环境领域的研究所,国内地学领域的知名高校共40多家单位,世界数据中心(WDC)和国际山地中心(ICIMOD),美国马里兰大学等国际组织和机构参与本平台建设与运行服务[17]。

2.3.4 地域协作共建共享模式

该模式把那些参与到共建共享科学数据的单位限定在某一个地理范围内,与国际间组织协调共建共享模式相似,前者范围相对小一些,一般限定在某个地区或是某国内,将共享资源集中存储在某一特定的地点,并在相关单位的共同管理和共同资助下运转共同建设。2004年,科学技术部和财政部整合“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专项经费”“中央级科研院所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经费”“科技文献信息专项经费”三个专项经费,统一用于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18]。

2.4 共享管理机制

科学数据具有科学价值、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并且易于复制传播和共享等特点,不同的科学数据由于其属性或是归属性的不同,需要采取不同的管理机制来开展共享工作。目前,国际上采用的共享管理机制有三种:保密性管理机制、公益性共享机制和商业化管理机制。

2.4.1 保密性管理机制

顾名思义,该机制对于科学数据的共享采取不公开的方式。一般这种机制设计到的科学数据是有关国家安全、个人隐私的数据信息,公开这些信息对于国家的安全、人民的生活都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同时,参与这些数据信息的开发和管理人员都必须与单位签订保密协议,以进一步确保信息的不泄露,国家情报部门与各个单位安全主管负责检查科学数据和信息的安全性执行情况,同时严格和明确地规定这些数据信息的保密管理。

2.4.2 公益性共享机制

此种机制是采用完全开放的方式来共享科学数据,其中的数据是指除了上述属于保密性管理机制数据之外的政府所拥有的信息和科学数据,包括标准数据库、科技成果数据库等。这些数据都应该依法“公之于众”,采用网站或是其它的方式来向社会完全开放,让公众获取,用户无需支付相关费用或是仅仅支付低廉的复制成本费用。像美国的海洋大气局、国立卫生研究院等联邦政府拥有和生产的数据,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产生的地球科学数据,整合、集成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科学家个人通过科研活动所产生的分散科学数据。

2.4.3 商业化管理机制

对于那些完全是为了盈利而投资生产的科学数据,则采用商业化管理机制,对于此类科学数据的共享收取一定的费用。例如, 美国政府批准了空间影像和数字地球两家企业从事高分辨率遥感数据的获取和业务, 然后采取鼓励平等竞争的政策, 通过市场竞争的方式降低数据价格, 达到促进数据应用的目的, 并同时通过税收进行调节和控制[19]。

3 国际科学数据服务平台分析

“国际科学数据服务平台”(见图1)(以下简称“平台”)启建于2008年,由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科学数据中心建设并运行维护,面向中国科学院及国家的科学研究需求,逐渐引进当今国际上不同领域内的国际数据资源,并对其进行加工、整理、集成,最终实现数据的集中式公开服务。在保护国家安全,尊重知识产权的前提下,秉承完全开放的共享理念,尽可能为用户提供全方位的数据服务,包括在线数据浏览、数据搜索、数据访问与下载、软件工具及文档资料共享等通用数据服务,以及数据预定、委托查询、数据传递通道、在线模型计算、数据使用咨询等特色数据服务。

3.1 数据资源

国际科学数据服务平台收集的数据资源主要集中于地学、遥感、大气海洋等领域,引进了LANDSAT数据、MODIS数据、MODIS_L1B 数据、EO_1数据、DEM数据、NCAR数据等国际原始数据资源,采用国内外权威的数据处理方法或科学数据中心自行研发的数据处理方法对于上述数据开展了深度加工和数据模型的开发,形成了它们独具特色的一系列全国甚至全球领域的特色数据产品,面向多领域科研需求,基于通用的数据模型,充分利用本站超级计算资源,为用户提供可定制的数据产品加工,用户通过在线定制便可以得到自己需要的数据产品。

该平台期望能满足多领域的科研需求,但是资源集中在少数学科领域,深度加工的数据模型目前只限于少数几个,对于平台的宗旨来说有待发展。

3.2 知识产权保护

知识产权保护问题在共享工作的开展中被首先考虑到,国际科学数据服务平台的数据资源在进行镜像之前都和数据所有者进行了充分的沟通,并通过协议、合作或其他方式取得了对应数据的镜像权限,用户可以放心使用。用户复制使用平台中的数据,平台都做了详细的规定,在“完全与开放”的服务宗旨下,一方面尊重知识产权、保障数据作者和数据服务提供者的权益,要求数据使用者在发表成果时注明数据生产者及数据来源(国际科学数据共享平台http:///),未经网站允许,用户不能有偿或无偿转让在该平台获取的数据;另一方面,为了更好地推动数据共享,凡使用“国际科学数据服务平台”数据的用户,需要在一定期限内将数据所支撑的项目或论文产生的相关成果材料提交到“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科学数据中心”,并允许平台部分可公开成果。通过这样的“交换”方式来提供更深层次的科学数据给用户,一方面也减少了不必要的重复劳动,提高了用户的使用效率。

3.3 服务内容

科学数据的共享离不开数据的再利用,该平台充分考虑到不同用户在不同情况下的各种服务需求,除了提供通用的数据服务,像在线数据浏览、数据搜索等外,还提供数据预定、数据传递通道、数据申请等人性化的特色服务,切实地提高用户使用满意度。

3.3.1 数据预订

用户通过网站对应入口预定可以查询,但是不能在线下载数据,数据服务人员将会根据用户的数据预定清单提供服务。目前,该平台开放“数据预定”功能的只有Landsat数据,用户可以通过数据列表或者数据搜索功能,产生数据预定清单,并直接通过网站入口提交给系统。用户数据预定的所有历史记录以及当前预定的处理状态和下载链接都可以从“用户空间”内查询。

3.3.2 数据申请

这种服务是针对用户不能通过网站直接查询、下载数据,或因数据量巨大,用户不方便通过网站查询、下载的情况,该平台支持用户提出相应申请,数据服务人员进行处理并将结果反馈给用户,一般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以及数据的需求选择在线数据申请或离线数据申请。

3.3.3 数据传递通道

该服务属于高级数据服务方式,是该平台为大宗数据用户或特殊数据用户开通的,指对于因为各种原因不方便通过网站直接下载数据的用户(比如网络连接受限,数据量过大,或者用户有其他特殊要求等),可以直接通过网站提供的联系方式提出“数据传递通道”的需求,审核通过后将会为用户开通特殊数据传递通道(比如用户特殊授权,光盘邮寄、硬盘直接拷贝等),以便用户及时获取所需数据。

3.4 共享方式

第3篇

关键词:PubMed;资源检索;学科服务x

中图分类号:G258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6)07-0093-02

PubMed源于国家生物技术信息中心(NCBI),隶属于美国国家医学图书馆,是当前国际中使用最普遍的学科科研信息资源检索系统。PubMed具有免费开放资源,数据来源权威可靠,搜索功能尤其全面,精准并且功能丰富等优点。此外PubMed还允许外部开发人员基于PubMed 的资源设计再开发,如ClusterMed等系统,都是基于PubMed 检索结果的再分析,再获得。这样使得PubMed系统在操作上更简单易懂。为了令读者更深入地使用PubMed的资源免费功能, 本文主要介绍这个系统的几个功能,包括期刊数据库检索、引文匹配功能、跟踪学科服务进展功能、学科服务平台定制功能等, 旨在对学科服务平台提供有效技术支持。[1]

一、基于PubMed下的学科服务平台现状

高校图书馆的纸质资源和网络资源品种繁多,急需一个可靠的搜索引擎来向读者们展示这些资源,方便读者利用。因此目前已经有多种搜索引擎被开发利用,我们就要从中找到最合适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平台的搜索引擎。目前,在国际上经常使用的检索系统有两种可供用户们学习使用,一种是Google Scholar,一种是PubMed。他们都是综合性较强的搜索引擎,而PubMed在学术文章的检索上更加专业,Google Scholar的使用比较简单但是不能准确地对控制词进行分析,不能给出最新最全面的搜索结果,所以目前比较常用的还是PubMed搜索引擎。好的搜索引擎是高校学科服务平台可靠的资源保证。[2]

二、基于PubMed系统下的学科服务平台特点

? PubMed是十分实用的学科分类服务的平台,PubMed系统中医药学平台就收录了全世界80多个国家5000余种生物医学期刊,这就需要通过学科馆员对大量的学科资源进行再次收集与整理。该系统具有更新速度快,搜索质量高等优点,并且能够提供原文的网络链接,对模糊的检索词可以提供自动匹配功能。[3] PubMed中的资源有一部分也可以免费获取全文。用户在搜索引擎上可以免费查找、检索和下载需要的学术论文。为保证数据库可靠性和权威性,数据库只接收通过国际评审后的期刊。

三、PubMed 下高校学科服务平台的功能

(一)使学科服务平台具有检索词自动匹配功能

高校图书馆需要向PubMed申请账号,然后进行后台登录,填写图书馆名称,联系人等相关信心。审核通过后,就可以获取科研论文全文的电子版或查看相关文章的馆藏信息。该搜索引擎在用户输入关键词或者模糊词的时候,可以进行智能化的分析,进行模糊搜索和更改,列出用户可能用到的链接和文章。比较常用的四种检索途径有:MeSH Translation Table主题词诠释列表,Journals Translation Table期刊诠释列表,Common Phrase List常用词单列表,Author Index作者名题搜索。

因此在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平台使用中,用户可以利用PubMed系统对要搜索的主题内容的概括分析来了解该学科领域的主要研究方向和相关知识。

(二)基于PubMed的学科服务平台定制功能

PubMed系统可以收集建立学科分类的专题文献合集。登录PubMed系统以后,在检索相关关键词时点击

? “Send to”,可以把已知的检索结果保存到系统中的

? Collections中,从而形成个人学科文献集,极大方便了用户的查阅行为。用户根据自己的需求随意分类自己的文献。通过这种个人定制,读者可以实现相关期刊、重要文献、专题内容等等内容的分门别类。

PubMed系统还提供与微博功能类似的RSS内容的格式。通过 RSS格式读者可以直接刷新网站,保持站内文献信息的时效性。Rss浏览十分方便,并且PubMed系统已经具备直接打开该类型文件的功能,RSS 订阅方便可靠,更适合推荐给学科服务平台的读者使用。因此在对学科服务频繁太用户和管理人员的培训时,软件软件操作也是十分必要的。[4]

(三)PubMed系统可以实现跟踪学科服务进展

PubMed检索可以通过分析科研项目的需求及其所涉及的关键词来制定检索策略,然后由用户保存到MyNCBI中,读者可以对自己所需要的文献的更新频率和时间段以及数量来设置,用户也可以设置过滤词或者限定条件。限定条件指的是免费全文、综述等,当然用户也可以针对学科专题进行限定,设置成功以后,系统会针对用户最新设置来推送文献。[5]

四、提高学科馆员和平台用户的操作技巧

高校学科服务平台已经日趋成熟,学科馆员是这个平台稳定发展的重要因素。学科馆员的自身素质需要他们不断地掌握新的操作技能和相关背景知识,在借助PubMed这个系统的服务平台时,学科馆员还应该不断学习相关搜索工具和操作技巧,掌握学科服务的特点和方向,减少实际操作中出现的失误。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为用户提供见面交流的机会或者对用户进行小规模的辅导,为学生读者更好地使用学科服务平台奠定基础。旨在为学科馆员和读者们营造一个共同学习、交流的平台。

五、基于PubMed的学科服务平台的价值和作用

基于PubMed下的学科服务平台有效加强了学科用户之间的交流与沟通。高校图书馆的学科服务是以用户的需求为根本出发点,以满足读者需求为最终目的。因此基于PubMed下开展的学科服务中的资源建设,特别是各学科的专题文献分类合集的定制、学科领域进展的反馈追踪、学科研究概况分析,都必须以用户的检索需求为出发点来制定相关策略,才可以使为不同学科的用户量身定制的学科服务平台在实际操作中取得更好效果。优秀的操作系统也给高校学科服务平台带来了可靠的资源和便利条件。

六、结语

目前高校图书馆为了与网络时代接轨,已经开发利用了众多服务平台,大学生们对网络的需求和使用正为学科服务平台的开发奠定了基础。借助PubMed系统下提供的免费资源,有效开展学科服务是一个大胆有效的尝试。PubMed 作为国际公认的权威资源,是高校学科服务平台使用中必不可少的工具之一。在图书馆学科服务实践中充分利用PubMed带给我们的便利的同时,也应注意到 PubMed系统的一些缺点,比如PubMed系统下的引文分析功能还相对贫瘠等,因此高校图书馆还应结合其他专业的工具和资源,更有效地开展学科服务工作。

参考文献:

[1]吴健,李秀芝.PubMed 特征栏的功能[J].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志,2003, 06:51-53.

[2]朱鸽昀,郑力,朱东屏,等.PubMed 系统的主要服务功能[J].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志,2008,12:121-123.

[3]Steinbrook R. Searching for the right search: reaching the medical

literature. N Eng J Med. 2006,354(01):4-7.

第4篇

摘要:文章基于高校图书馆学科导读服务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认为引入SNS能更好地实践高校图书馆个性化服务理念,整合学科资源,加强学科交流与协作。

中图分类号:G2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588(2015)03-0040-03

伴随现代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读者的信息需求以及信息获取方式都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多样化、个性化、知识化的信息成为读者关注的重点。导读服务是图书馆与读者之间的桥梁与纽带,是图书馆开展各项工作的助推器,是衡量图书馆服务工作的重要标志。如何充分发挥高校图书馆的学科优势,通过学科导读服务更好地满足读者的多样化、个性化、知识化的信息需求,已然成为高校图书馆急需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1高校图书馆的学科导读服务

1.1导读服务与学科导读服务

导读服务起源于目录学,又称阅读指导。从狭义上讲,导读服务是图书馆针对不同类型读者,以提高其阅读意识、阅读能力和阅读效率为目的,主动引导其阅读行为的一种教育活动,是图书馆读者工作中的重点。广义上的导读服务,是馆员在了解读者需求的基础上,有目的且主动地对其导向所需文献信息,从而影响和干预读者利用图书馆各类文献信息资源的行为。由此可见,广义上的导读服务几乎包括了图书馆的所有读者服务工作。文章中所涉及的导读服务主要指广义上的导读服务。

学科导读服务是高校图书馆为适应新的信息环境,主动按照学科、专业等将读者所需文献信息资源组织、存储起来并提供利用的一种创新、深化的服务模式。其目的是向特定读者群提供个性化、专业化、知识化的信息服务,提升其信息素养,为教学、科研提供有力的信息保障。导读服务几乎包括所有图书馆读者服务工作,学科导读服务是一种有针对性的、个性化的导读服务。

1.2高校图书馆学科导读服务现状分析

1998年,学科馆员制度正式进入我国高校图书馆,学科导读服务也至此展开。高校图书馆学科导读服务以读者为中心,以高校图书馆特有的文献信息资源、技术、设备、人力资源和各种免费信息资源为基础,基于高校教学、科研等需求,面向高校教师及学生提供集约化、个性化、专业化信息。目前,各高校图书馆开展的学科导读服务工作具有以下特点:①各高校图书馆开展的学科导读服务工作相对比较封闭。②学科导读服务人员主要由学科馆员来承担,少部分高校图书馆引入了教师顾问和学生顾问。③多数高校图书馆只为较广泛的学科或院系提供学科导读服务,只有少数高校图书馆为具体的学科提供全面系统服务。④学科导读信息带有一定的主观性,服务更多依赖学科馆员的自身素养。⑤学科导读服务在沟通、反馈信息方面不畅通。⑥学科导读服务形式多依托于馆内展示。⑦学科导读服务更注重对新到馆文献信息的揭示,而轻视对馆内原有文献信息的挖掘;更注重学科图书导读而轻视学科期刊导读;更注重学科纸质文献导读而轻视学科电子文献导读。

2基于SNS的高校图书馆学科导读服务

SNS是Social Networking Services的缩写,即社会性网络服务。SNS以人为中心,整合了E-mail、即时通信、BBS、RSS、博客等网络社交工具的功能,延伸了web2.0的功能,并基于“六度分隔理论”在互联网上为用户搭建了一个沟通的平台。SNS具有信息传播的即时性、内容分享的高效性以及用户脉络的无限延展性等特点,这些特点正契合了图书馆的服务内涵[1]。

据OCLC2005 年研究报告显示,84%的用户使用搜索引擎来搜索信息,只有1%的人从图书馆网页上搜索信息。用户的注意力已经从图书馆悄然移至被视为“无所不能”的互联网[2]。因此,构建基于SNS的高校图书馆学科导读服务就显得十分必要。

目前,我国高校图书馆都已认识到学科馆员对于高校图书馆发展的重要性,并开始着手培养具有本校特色或学科专业特色的学科馆员,这为基于SNS的高校图书馆学科导读服务的开展奠定了基础。

2.1能更好地实现学科资源整合

我国目前仍有一些地区在经济、文化上处于欠发达状态,这些地区的高校图书馆服务水平也落后于发达地区,同时,我国一些学科的发展程度在国内各个区域间也不是十分协调[3]。通过开展基于SNS的高校图书馆学科导读服务,可以充分发挥优秀高校图书馆学科导读服务工作人员的示范辐射作用,发挥学科发达高校的带动作用,整合全国甚至是世界范围内的高校图书馆的学科信息资源,相互学习,资源共享,促进高校图书馆学科导读服务整体水平的提高。

2.2能更好地实现交流与协作

基于SNS的学科导读服务改变了传统的以学科馆员为中心的导读服务方式,可以加强馆与馆之间、学科馆员与学科馆员之间、学科馆员与读者之间、读者与读者之间的沟通交流,促进思想碰撞。通过这一交流平台,来自不同地区的学科馆员可以交流工作经验、业务流程,从而提高高校图书馆学科导读服务质量。学科导读服务的目的是为读者提供深层次、个性化的学科知识服务,读者可以将获取的学科信息到SNS社交网络上,与他人分享,读者的参与在很大程度上能够更加完善学科导读服务。

2.3能更好地实现个性化信息服务理念

SNS服务体系主要依靠个体用户建立联系。任何用户都可以享受这种以用户为中心的一对一的联系,这正与学科导读服务的个性化信息服务理念相吻合。基于SNS的高校图书馆学科导读服务可以通过SNS实现高校图书馆学科导读服务的个性化,从而使每一位读者都参与到具体的学科导读服务中,在这一平台上感受到“量身定做”的信息服务。

孙娇:基于SNS的高校图书馆学科导读服务平台研究孙娇:基于SNS的高校图书馆学科导读服务平台研究3基于SNS的高校图书馆学科导读服务平台

图书馆应用SNS的模式有三种,即直接加入、引进、自主开发。三种模式各有侧重,直接加入SNS模式成本低、易于维护;引进SNS模式需要一定的技术实力和相应的服务水平;自主开发SNS模式要求有相对固定的用户群体。据OCLC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近50%的民众和图书馆馆长认为通过时下已经成熟的社会性网络软件便足以开展高校图书馆的信息服务工作。通过引入成熟的SNS网站来进行高校图书馆学科导读服务,并构建以高校图书馆为核心的SNS网络社区,可以有效加强学科信息资源、读者、馆员之间的沟通。

3.1基于SNS的高校图书馆学科导读服务平台基本功能

基于SNS的高校图书馆学科导读平台模型主要由四个模块组成:学科导读资源库模块、读者学科资源库模块、学科馆员模块、读者模块(见图1)。

3.1.1学科导读资源库模块。学科导读资源库是高校图书馆开展的各种形式的学科导读服务的电子化聚合。学科导读资源库模块是以各高校图书馆为单位,将通过学科导航、书目推荐、新书通报、学科讨论、学科living library、RSS、学科信息教育、学科咨询等形式开展的学科导读服务聚合所形成的资源库。学科导读资源库模块既包括不同载体形式的文献资源,又包括学科人力资源,还包括各高校的学科专家及各图书馆的学科馆员资源。

3.1.2读者学科资源库模块。读者学科资源库以个体读者为单位,将读者通过博客、微博、RSS等展现的学科信息资源集中起来,基于SNS实现读者与学科馆员、读者与读者之间的学科信息共享与交流。读者学科资源库是读者参与学科导读的资源基础,是各高校、各专业的读者实现个人虚拟学科资源整合的基础。

3.1.3学科馆员模块。学科馆员模块主要是基于SNS为各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提供的一个交流学科导读服务的平台,来实现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与学科资源优势互补。根据学科的不同,可以形成不同学科的虚拟学科馆员团队,并针对同一学科的各种问题,展开集体导读。各高校图书馆可以根据各高校的学科优势,邀请权威的学科专家做志愿学科馆员,参与学科导读服务,与学科馆员共同形成虚拟学科馆员团队。

3.1.4读者模块。读者不仅是学科导读服务的对象、学科知识的需求者和利用者,同时也是学科导读资源的创造者和提供者。读者模块基于SNS为不同高校的读者提供的一个基于学科学习、交流与分享的平台,进一步优化学科导读服务,使学科导读服务更贴近日常学习实际。

3.2基于SNS的高校图书馆学科导读服务平台构建应注意问题

3.2.1平台管理问题。基于SNS的高校图书馆学科导读服务平台,需要各参与高校图书馆将本校的学科资源共享到这一平台,这里的资源包括文献信息资源、人的资源,即学科馆员和学科专家。因此,如何处理好各高校图书馆之间的学科资源共享问题,协调各高校图书馆之间的工作,关乎平台建设。笔者建议由教育部高等学校图书情报工作指导委员会联合CALIS管理中心,共同管理基于SNS的高校图书馆学科导读服务平台,做好平台建设与管理的沟通协调,促进这一平台能够早日变为现实,发挥其应有功能。

3.2.2继续加强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制度建设。基于SNS的高校图书馆学科导读服务平台需要学科馆员起到一定的支撑作用。在读者遇到无法解决的问题时,可以向学科馆员求助,这其实也是高校图书馆学科导读服务向学科知识服务发展的体现。现有各高校图书馆的学科馆员制度,多以本校师生为主,读者面有限,因而制度上也会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而在基于SNS的高校图书馆学科导读服务平台上,各高校图书馆不但要继续做好本校的学科馆员工作,同时也要服务大众,因而需要更为详尽的学科馆员制度,以适应这一服务平台。

3.2.3加强用户隐私保护。一方面,我们应该加强技术上的防护,从技术上保护个人信息。笔者建议各高校图书馆派专门的技术人员随时监管各高校图书馆的端口,发现异常,及时解决。另一方面,各高校图书馆应该加强对相关学科馆员、读者、学科专家的网络安全培训,提高其网络安全意识。

3.2.4提升馆员素质。图书馆馆员不仅仅要掌握基本的图书馆学知识,还要不断学习新技术,掌握新技术、新理念在图书馆学中的应用,以便更好地利用新技术、新理念为读者提供高质量的服务。高校图书馆馆员所面对的读者都是时代的佼佼者,更应该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注重新技术、新理念的学习,这样才能把导读工作做到位,为读者提供更具个性化、知识化的学科导读服务。

基于SNS的高校图书馆学科导读服务平台,整合了高校学科优势资源,实现了读者与馆员、读者与学科专家、读者与读者之间的良性互动,必将为读者提供更具个性化、知识化学科信息服务。

参考文献:

[1]李文江,陈诗琴.图书馆网站与腾讯社交网络对接设计[J].图书馆论坛,2014(1):74-79.

[2]雷迪.Web2.0环境下高校图书馆导读平台的建设[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1(8):79-81.

[3]罗武建.跨地域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协同服务模式研究[J].图书馆学研究,2012(10):95-97,83.

[4]谢珍,杨九龙.基于SNS的图书馆My Library个性化信息服务研究[J].图书馆论坛,2014(4):70-73,57.

[5]Boateng Frank,Liu Yan Quan.Web2.0 applications’usage and trends in top US academic libraries[J].Library Hi Tech,2014(1):120-138.

[6]李文.Web2.0下图书馆用户注意力资源的缺失与开发[J].图书馆学刊,2010(4):34-35,44.

[7]鄢朝晖.从生命的视角促图书馆管理――图书馆人本管理漫谈[J].图书馆,2004(4):42-44,37.

[8]陈玉芳.提高馆员的素质是图书馆工作质量的重要保证[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综合版),2005(2):106-108.

[9]黄燕君.合并院校图书馆的理性运作――走可持续发展之路[J].图书馆论坛,2005(1):18-21.

[10]杜玉玲,黄群.利用学科教师博客编制学科导读书目[J].图书馆学刊,2010(1):87.

[11]李树凯.以用户为中心的导读服务延伸:基于数字阅读时代大学生阅读特点的思考[J].高校图书馆工作,2012(5):83-85.

[12]许建兰.试析浅阅读时代图书馆的导读服务[J].高校图书馆工作,2009(4):53.

[13]陈爱华.高校图书馆联合体导读服务工作探析:结合盐城地区高校图书馆联合体导读服务实践[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2(7):55-57.

[14]高庆殿.信息环境下图书馆网络资源导读服务的思考[J].中国成人教育,2011(4):65-66.

[15]王鹏程,胡媛.基于SNS的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平台模型构建[J].情报科学,2013(4):16-19,27.

[16]杨华玲.基于SNS的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平台建设研究[J].图书与情报,2012(3):104-106.

[17]袁留亮.基于SNS的高校图书馆服务拓展研究[J].情报探索,2012(7):106-108.

[18]王锐,秦萍.基于SNS的高校图书馆虚拟社区服务平台比较研究[J].图书馆学研究,2013(20):37-41.

第5篇

调剂生复试办法原则上与一志愿考生复试办法一致,详见《扬州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2021年硕士研究生复试办法》,各时间节点与资格审查材料提交方案以本次方案为准。

一、调剂要求:

1.符合调入专业的报考条件。

2.初试成绩符合第一志愿报考专业在调入地区的全国初试成绩基本要求及我校硕士研究生复试分数线。

3.调入专业与第一志愿报考专业相同或相近,且在同一学科门类范围内(可授不同学科门类学位的可跨门类在对应专业所属一级学科范围内进行调剂)。

4.考生初试科目应与调入专业初试科目相同或相近,其中初试全国统一命题科目应与调入专业全国统一命题科目相同(考生初试统考科目涵盖调入专业所有统考科目的,视为相同)。

二、心理健康测评

复试前对拟参加复试考生进行心理健康测评,心理健康测试账号及流程将会在钉钉群,请按照钉钉群通知要求完成测试。

三、资格审查材料提交(清单及格式见附件1)

请按钉钉群通知,按照“系统提交材料清单”要求,将资格审查材料打包上传至网盘收集地址(压缩包命名:调剂专业+姓名):pan.yzu.edu.cn/collection/6a332c8aeb9deebeea68675e3bd46670(扬州大学物理学院2021调剂材料)

四、复试时间

3月23日(周二)下午2:30开始

五、联系方式

1.为方便联络、通知考生,我院在“钉钉”平台上建立了群组:“扬州大学物理学院2021调剂”,请在接收到复试通知后立即搜索群号33579542加入(请使用真实姓名+准考证号进行验证)。

2.咨询电话:0514-87975542  薛老师

 

 

网盘提交材料清单(请尽量提交清晰的扫描版本)

材料序号

材料名称

材料注意事项

材料格式

材料1

《考生诚信承诺书》

必传材料:本人签字后提交;

JPG/PDF

材料2

《扬州大学2020年硕士研究生复试思想品德考核表》

必传材料:考核部门加盖公章;

JPG/PDF

材料3

本人准考证原件

必传材料:可登陆研招网打印;

JPG/PDF

材料4

本人手持身份证照片

必传材料:本人手持身份证拍照;

JPG/PDF

材料5

有效居民身份证原件

必传材料:身份证国徽面、肖像面;

JPG/PDF

材料6

本科成绩

需加盖教务部门或档案管理部门公章

JPG/PDF

材料7

学生证原件

仅限应届生提交(含学生证个人信息页及学籍注册页);

JPG/PDF

材料8

毕业证书原件

往届生提交;

JPG/PDF

材料9

学位证书原件

往届生提交;

JPG/PDF

材料10

大学英语四级证书

同等学力考生须提交(其他考生自愿提交英语等级证书材料);

JPG/PDF

材料11

简历

不超过2页;

JPG/PDF

材料12

毕业论文摘要

无;

JPG/PDF

材料13

科研创作成果

论文仅限首页、专利仅限授权页或申请页,合成一个PDF文件;

JPG/PDF

材料14

扬州大学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复试承诺书

仅限非全日制考生填写(本人和人事部门签字);

JPG/PDF

材料15

成绩证明(自考成绩单)

仅限成教应届或自考、网络教育且未获取毕业证书考生提交;

JPG/PDF

材料16

教育部学籍在线验证报告

应届本科毕业生、成人应届本科毕业生提供;

JPG/PDF

材料17

教育部学历证书电子注册备案表

非应届本科毕业生提供;

JPG/PDF

材料18

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认证报告

仅限境外学历考生提交;

JPG/PDF

材料19

初试加分证明材料

仅限符合加分政策考生提交;

JPG/PDF

材料20

大学生士兵专项计划证明材料;

仅限士兵计划考生提交(入伍批准书、退出现役证)。

JPG/PDF

第6篇

【关键词】科研定位;技术服务;提升;途径

一、本课题在国内外研究现状

自从德国柏林大学校长洪堡开始,就确立了科研在大学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三大基本功能中,从早期的传授知识、培养人才,发展到研究知识、生产知识,再到社会服务,科学研究起着重要作用。科研工作不是一座“孤岛”,它是畅通人才培养和服务社会的“立交桥”,高职院校未来的竞争从根本上来讲就是科研实力的直接较量,科研工作成效显着的高校将是这场激烈竞争的最后胜利者。科研工作只有深度融入人才培养,才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才能成为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水平提高的“倍增器”和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的“发动机”。

高职院校的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并非是矛盾对立的关系,而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科研工作始终是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科研也是一个重要的教学过程,能对教学形成强有力支撑。

作为具有行业背景的高职院校,科研工作如何与行业企业发展相结合,服务于行业企业的需要,既是高职院校办学定位的本质要求,也是其发挥自身优势、有别于普通高校科研的现实需要。因此,科学定位学院科研工作功能,充分利用自身专业和科研优势为行业企业发展服务应该成为高职院校重点科研方向。一方面要利用自己的科研力量和科研条件,努力解决当前行业企业发展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形成产、学、研良性循环;另一方面要通过服务赢得行业企业对学院的支持,把高职院校引入可持续发展之路。高职院校必须把自身的发展与地方发展紧密联系起来,积极投身地方经济建设的主战场,为地方发展提供人才支持、科技服务和智力支撑,切实提高服务地方发展的能力和水平,占领服务地方制高点,在促进地方发展中实现有为有位,把高职院校拥有的人才优势、创新优势和智力优势不断转化为地方发展优势。

二、职业院校科研定位与技术服务提升途径研究内容

(一)为科学研究取向,明确和科学研究的目的

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的科研工作的位置与普通本科院校的并不是完全相同,从这个角度说是和它的教育目标是一致的, 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是近些年来的兴起的职业教育为宗旨的,即培养高技能人才为目标。它和一些研究型本科院校是有区别的,科研成果评价和科研水平是一个衡量它的生命力的重要指标,在职业学院通常在科学研究工作上没有这样的要求。在科学研究的环境,科学工作在高职院校中应关注不仅一般的学术研究,更应关注技术研究,科研工作者需要考虑如何提升学生在科学研究实践中他们自己的发展,进一步丰富高等技术人才培训模式,拓宽科研工作领域。

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在科研工作上不应该急于求成,应逐步深入,从细微处着手。大部分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成立时间很短,并且在我国教育政策的扶植下快速的增长,如果不考虑客观现实对科学成果进行过高要求是不现实的,不言而喻学校的工作重心必须投入到在日常教学工作上,科学研究工作的扩张也是为其服务的,而不是为了单纯的研究而进行科学研究,它应该从拓宽和深入专业水平入手,来辅助和提升高职院校的常规教学工作。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科研和专业技术服务这几项重点工作中,教育教学主要是研究教学方法,教学经验和创新,专业技术服务主要为行业企业提供迫切需要的技术服务和智力支持。这两个科学研究工作是独立的和紧密的联系,前者能更好地提高高等职业学院教学水平,而后者它可以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同时也使学生的热情参与和更有可能。

每个应该紧密结合自身教育独特性的高职院校,基于现实的自己,不仅要睁大眼睛看清自己的真实需求,还要在不自怜的基础上,发挥自身优势,在基本教学工作保质保量完成的前提下,还要以本地区的行业企业提供他需要的技术服务和智力支持为目标,对科学研究工作的价值取向确定科学的定位,真正实现统一的方向运行,使高职院校的教学改革工作,进一步扩大到面对整个社会的全面进步和发展提供科学力量的贡献。

(二)基于提升技术服务产业的发展研究

在技术服务这个角度进行课题研究,可以很大地促进高职院校提高科学研究水平的决心、封闭类型的科学研究工作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了,各个高职院校科研部门应该站在一个更高的角度,看到发展契机,满足社会和企业的研究需要。

一般来说,对于一个区域来说高等职业院校的学术水平是相对成熟的,它是知识成果、科研专利成果相对集中的地方,高职院校可以利用他们的科研力量为地方行业企业技术创新和相关项目实施过程中不能完成的地方提供帮助。我们这个项目(天津市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究会2012年度课题《职业院校科研定位与技术服务提升途径研究》项目编号XⅡ327)研究的牵头单位——天津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位于天津市滨海新区南港工业区的大港油田,是该地区唯一的高等学府,天津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不仅给油田的发展培养了大量的专业技术人员,而且也在教学实践过程中,通过科学研究这个手段为油区发展提供了大量的技术服务。近年来,在天津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科研处作为联系的媒介,协调本学院各个系部先后成立了石油化工研究所、应用电子研究所、研究所、灰色理论研究所和其他专业技术服务窗口。去年,石油化工研究所和油田地质研究所合作科研课题——建设地质勘探岩心库,通过这个课题的有益尝试,为横向联合研究项目做出了很好的示范作用。在项目研究过程中,有大约12个专业教师和100多名学生参与了进来,尤其是石化系的教师和学生利用暑期加班加点,该课题的研究时间跨度为4个月,时间紧任务重,通过师生的努力,最终保质保量的完成了该项科研攻关,获得了油田地质研究所的高度认可和评价。该项科研工作,不仅为天津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带来了良好的经济效益,更重要的是师生的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都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极快的提高了知识转化为生产力循环过程。

科研工作合理定位是科研管理的重要环节,高职院校教师科研定位有效性如何,是充分发挥其导向作用和激励作用的关键。通过创新科研管理的手段与方法,构建导向机制的评价体系,净化当前浮澡的学术风气,营造和谐的科研环境,通过建立产学研合作教育体系,加强成果的推广应用,来提高社会形象,服务经济建设,增强高职院校科研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杜利平.《教学:高校教师的首要学术责任》.中国高教研究,2008,(1):83-85.

[2]《中国高教研究》编辑部.2007年全国高等学校教育科研论文统计分析.中国高教研究,2008,(4):7-12.

作者简介

第7篇

高技术服务业,是指以网络和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和新能源等高新技术为支撑,服务于国民经济、企业及个人,提供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服务的新兴服务业。服务业对于国民经济而言,具有“黏合剂”的功能,而随着我国市场化程度的提高、园区经济与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作为服务业与高新技术相结合的高技术服务业,其在园区经济中的功能与作用也日渐突出,并对园区产业的发展环境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

提升制造业水平优化园区产业结构

制造业的整个过程,包括产品研发、运输和存储、财务和销售等所有环节都伴生服务需求。随着近十年来上下游业务的不断细分和剥离,制造业对各类服务的需求不断上升,服务投入在生产成本中的比重也越来越大。在我国的园区经济中,高技术服务业已成为重要的产业组成。2006年末,国家级高新区中高技术服务业的从业人员达到82.4万人,占到园区总量的14.4%。

高技术服务业是人才、技术高度集中的产业。通过人才、技术的不断积累和创新,高技术服务业可以为劳动和物质资本带来更高的效率,如通过提高原料利用率、使用新材料等帮助企业节约成本,通过改造生产加工技术、工作流程等促进企业提高生产率;高技术服务业也是企业之间进行非价格竞争的重要手段,能够为企业提供专业化技术服务,帮助企业形成核心竞争力,开拓“蓝海”市场。

在引领现代产业发展的同时,高技术服务业也为传统产业的改造提供了技术、服务支撑。高技术服务业可以对传统产业价值链中的薄弱环节进行改造,如更新材料、降低能耗、推动产品深加工、提高技术含量等。推动传统产业向低能耗、高质量、高附加值的方向发展,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和产品竞争力。同时,在高新技术与传统产业的融合过程中,也可能分化出新的增值产品或服务,进一步促进制造业水平的提升。

在高技术服务业对园区制造业进行优化提升的过程中,不仅提高了产业结构中制造业的质量,也通过高新技术的应用与推广间接地对园区产业进行了去芜存菁的筛选。除此之外,高技术服务业自身的发展也有效调整优化了园区的产业组成结构。

不仅如此,由于高新技术的高渗透性,使得高技术服务业能够与其它产业广泛、灵活的结合,从而带动通信、IT、生物等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园区产业结构向高端化、融合化的发展,推动“园区制造”向“园区创造”、“园区服务”转型。

主导创新研究 推进园区产业集群发展

在由成本竞争向市场竞争转变的过程中,无论制造业还是服务业,竞争力的提升都需要创新研究的支撑。由于高技术服务业具有统合人才、技术的优势,因此发达的高技术服务业是园区产业转型提升成功的必要条件。

高技术服务业是人才高度集中的产业,研发人员与研发投资比重都远高于园区平均水平。高技术服务业所包含的研发、技术支撑、技术转让、咨询中介、信息服务等内容,都具有高附加值、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以及智力资源密集的特点,是决定技术创新能力能否最终实现和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

同时,在园区中的各类创业孵化器、中试基地、产业化基地,以及以公共实验室、标准化中心、检验中心等为代表的创新技术支撑平台,为园区产业的技术提升、成果转换提供了有效的创新服务体系。

高技术产业基地和各类产业园区是我国现代制造业与服务业较为集中的地区,对优化区域产业布局发挥着重要作用。而高技术服务业通过优化园区投资环境,可以有效吸引产业在园区的集聚。首先,高技术服务业可以引导人才、资金和技术向园区集聚,形成研发、技术服务、信息服务等创新与服务平台。其次,利用平台的建设推进创新集群的形成和发展,通过技术创新链与产业链的融合,把科研活动、产业化基地与产业集群有机结合起来。最后,通过服务体系的完善,强化园区的软条件。从而改善、优化园区的投资环境,吸引更多的资金和资源进入。这一过程不仅能够促进园区乃至整个地区的长期发展,还能够带动相关优势产业在园区中的进一步集聚和规模化。

区域发展不平衡园区产业提升应突出重点

高技术服务业的内涵非常丰富,其范畴涵盖软件服务、计算机服务、专业技术服务、科技交流和推广、电信和其它信息传输、科学研究与实验等。赛迪顾问将其归纳为三大类,分别是电子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与软件、科学研究与技术服务。

2007年我国高技术服务业结构组成中,电子信息传输优势明显,占整个高技术服务业市场规模的51.1%,计算机服务与软件的市场规模略小,约占市场的三分之一,科学研究与技术服务比重最小。

我国高技术服务业总体发展呈上升态势,但各区域发展极不平衡。以高技术服务企业营业收入超过30亿元的高新区(22个)为例,环渤海各高新区高技术服务业总营业收入远高于其它地区。

而在各区域内部,高新区之间也存在很明显的不平衡发展。中关村科技园区营业总收入2006年达到2217.1亿元,远超其它高新区。西部地区高新区的高技术服务业数量主要是以西安、成都为最多,这两个高新区总收入394.4亿元,占到西部高新区总量的77.4%,接近4/5的份额。长三角地区以上海张江、杭州高新区为主,占到区域的89.2%。而珠三角地区的高技术服务业也主要集中在广州和深圳两地。

第8篇

关键词:现代服务业;先进制造业;相关性分析

中图分类号:F7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5)33-0119-03

1 研究背景

1.1 发展现状

1980年以来,我国服务业一直在快速增长。然而,我国金融保险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开发服务业等现代服务业占服务业总增加值的比重仅为26.6%,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滞后,己经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瓶颈"。现代服务业主要指在工业化高度发展阶段产生的,依托电子信息和网络技术等高技术和现代管理理念、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而发展起来的服务业。

另外,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制造业快速发展并赶超西方发达国家的同时,先进制造业作为制造业中极具竞争力的部分,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差距也逐渐显露出来。先进制造业包括高新技术制造业和新兴制造业,也包括采用更为先进的制造技术改造后的制造业。根据国标行业分类,将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普通机械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医药制造业等6个行业列为先进制造行业。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外有关现代服务业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现代服务业的概念、现代服务业的区位优势和现代服务业产业集群。

荣晓华(2006)提出现代服务业又称新兴第三产业,一般包括金融保险业、信息服务业、旅游业、物流业、房地产及社区服务业等,是现代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1]。有关现代服务业的区位优势的研究在国外尤为盛行。

Daniels(1985)通过对英国现代服务业的区位选择研究,认为投资成本是现代服务业投资环境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它决定着现代服务业的功能水平[2]。而有关现代服务业产业集群的研究则最为丰富。

Miller(2001)的研究表明大伦敦区聚集了全英国最重要的服务业集群、伦敦市中心的商业集群、伦敦市区的金融服务业集群、伦敦区的电影、电视等媒体制作集群[3]。

1.2..2 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学者提出制造业企业要发展先进制造技术,抢占技术高地从而获得竞争优势。S.E.Gouvea da Costa(2009)认为企业因为同竞争对手竞争的需要而谋求技术进步,但也应当根据自己本身的组织结构选择合适的先进制造技术[4]。先进制造业的内涵分析方面:龚唯平(2008)认为先进制造业是市场网络组织体系、生产制造技术与制造模式具有先进性的制造业生产系统[5]。

先进制造业的行业评价方面:郭巍,林汉川(2010)选取北京市2008年28个制造业行业的统计数据,运用主成分分析法从多个层面、不同角度评价各个制造业行业的先进性程度[6]。

由上可知,虽然国内外对于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的相关研究都比较丰富,但是国内文献大多采用定性的方法来总结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的发展规律和特点,而采用数学模型、经济模型和数理统计工具来分析和预测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发展优势和劣势的研究较少。

2 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融合定量分析

2.1 变量选择与数据说明

我们对数据的研究主要从相关性及因果性出发,主要有皮尔逊(Pearson)相关系数及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为了保证相关细分行业的相关性分析,我们选取的时间跨度为1994~2012十年间武汉市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统计年鉴相关数据,研究数据主要来源于历年《武汉市统计年鉴》。

现代服务业(S)包括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S1)、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S2)、金融业(S3)、房地产业(S4)、租赁和商务服务业(S5)、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察业(S6)、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S7)、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S8)、教育(S9)、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S10)、文化、体育和娱乐业(S11)、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S12);先进制造业(M)包括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M1)、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M2)、通用设备制造业(M3)、电器机械及器材制造业(M4)、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M5)、医药制造业(M6)

本文,我们选取各行业的增加值,并分别对其进行GDP平减。另由于本文数据是从1994年开始按1994不变价计算,用GDP价格缩减指数除以现价GDP,便得到按不变价格计算的GDP。GDP价格缩减指数的计算公式为:

2.2 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的关系

2.2.1 相关性分析

根据1994~2012年的相关数据,武汉市生产业与制造业走势趋势大体相似,因此初步判断二者之间具有一定的相关性。运用SPSS相关性检验,我们得到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Pearson相关性达到0.992,因此可以认为两者高度相关。

2.2.2 格兰杰因果关系分析

我们从定量角度说明,进行格兰杰因果检验,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产值增长互相推动,共同促进武汉市GDP的增长。

2.3 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各细分行业的关系

2.3.1 相关性分析

运用SPSS对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各细分行业相关性进行定量分析,得到结果见表1。

表中,现代服务业(S)与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M2)的相关性系数为0.662,其他各细分行业的相关性系数均大于0.9,因此从定量角度,我们可以认为,S与M各细分行业高度相关。

2.3.2 格兰杰因果关系分析

运用格兰杰因果分析,得到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各细分行业因果影响结果。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除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M1)以外的其他细分行业均互为因果。

2.4 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各细分行业的关系

由于相关性分析和格兰杰因果分析建立在一段较长的时间段上才更具有说服力,我们对现代服务业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几个细分行业,通过这些细分行业相关性与因果分析,探究具体情况。选取的细分行业的原因主要有两点:

①现代服务业这六个细分行业统计口径基本保持不变,因此数据具有连续性;②这六个细分行业总体GDP占现代服务业总体比重较大。

2.4.1 相关性分析

运用SPSS对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各细分行业相关性进行定量分析,得到结果见表2。

上表显示,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部分细分行业的相关性系数分别为0.938、0.986、0.986、0.980、0.961、0.995,均大于0.9,因此从定量分析,我们可以认为他们存在显著相关。

2.4.2 格兰杰因果关系分析

同样运用格兰杰因果分析,得到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各细分行业因果影响结果。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S1)在滞后为4时,导致先进制造业的进步,但是反过来,先进制造业整体GDP的增长,与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S1)没有关系。

先进制造业(M)与金融业(S3)互为因果,同期共同影响。先进制造业与房地产业没有双向因果关系,但存在明显、持续的单向影响。

先进制造业(M)与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察业(S6)在滞后期为3时,互为因果;滞后期为4时,教育(S9)推动先进制造业的发展;先进制造业与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S10)交叉影响,滞后期为2时,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S10)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先进制造业的进步,而在滞后期为3时,这种促进作用不明显,反过来先进制造业推动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S10)的发展,如此反复。

从相关性定量分析,我们可以认为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存在显著相关。

2.5 细分行业间的关系

通过整体现代服务业GDP与先进制造业各细分行业GDP,整体先进制造业GDP与现代服务业部分行业GDP相关性与格兰杰因果分析,我们得到,大部分变量间存在较为显著的相关性和不同滞后期的因果关系。将先进制造业(M)与现代服务业(S)各细分行业相关性、因果关系分别分析,得到更明了的结果。

2.5.1 相关性分析

运用SPSS对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各细分行业相关性进行定量分析,得到结果见表3。

上表表明,S、M各细分行业间相关性系数大部分都在0.90及以上,因此,我们可以推出,各细分行业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2.5.2 格兰杰因果关系分析

①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M1):

现代服务业各细分行业在滞后期为1时,都显著促进了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M1)的增长;

在滞后期为3时,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M1)促进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S1)、金融业(S3),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察业(S6)的进步;

滞后期为4时,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察业(S6)、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S10)影响了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M1)的GDP的提升。

②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M2):

在滞后期为3的时候,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M2)是金融业(S3)GDP增长的推动因素,而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察业(S6)的GDP增长推动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M2)的进步。

在滞后期为1时,它促进了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S10)的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其他行业的GDP增长与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M2)的发展没有显著的因果关系。

③通用设备制造业(M3):

滞后期为1-3时,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S1),房地产业(S4)都促进通用设备制造业(M3)的发展,反之则不成立,即这种影响只是单方向的;

在滞后期为1时,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察业(S6)拉动通用设备制造业(M3)的发展,而在滞后期为3时,通用设备制造业(M3)反过来促进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察业(S6)的进步;

通用设备制造业(M3)与教育(S9)的GDP增长在滞后期为2时互为因果,与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S10)在滞后期为1时互为因果。

④电器机械及器材制造业(M4):

仅在滞后期为4时,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S1)促进电器机械及器材制造业(M4)的发展;电器机械及器材制造业(M4)与金融业(S3),房地产业(S4)在滞后期为2时互为因果;

滞后期为1-3时,电器机械及器材制造业(M4)均促进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察业(S6)的进步,而教育(S9)仅在滞后期为3时,推动电器机械及器材制造业(M4)的GDP的增长。

电器机械及器材制造业(M4)在滞后期为1时,导致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S10)的进步。

⑤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M5):

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M5)分别与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S1),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察业(S6),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S10)的GDP增长互为因果,在1-3期,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M5)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促进金融业(S3)的进步,而反过来,房地产业(S4),教育(S9)在滞后期为1-3时,影响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M5)的增长。

⑥医药制造业(M6):

在滞后期为1时,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S1)促进医药制造业(M6)的进步,而在滞后期为4时,医药制造业(M6)反过来拉动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S1)的发展;

医药制造业(M6)仅在滞后期为3时促进金融业的发展;

滞后期为1-3时,房地产业(S4),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S10)均促进医药制造业的进步;

滞后期为1和4时,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察业(S6)拉动医药制造业(M6)的GDP增长;

教育(S9)仅在滞后期为1时,促进医药制造业(M6)。

即医药制造业(M6)与现代服务业各行业没有必然的互为因果关系,但是在一定程度、不同的滞后期对现代服务业某些细分行业有一定的单向或者交叉影响。

3 结 论

通过SPSS相关性分析,我们可以得出,无论从整体层面还是细分到各个具体行业,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行业之间都有着较强的相关性。从整体层面,现代服务业整体GDP与先进制造业整体GDP增长在滞后期为3时互为因果,并且这种互为因果表现为同期影响,融合发展。

通过现代服务业整体GDP与先进制造业六个细分行业的格兰杰因果分析,我们得到,除了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的GDP增长与现代服务业GDP没有必然的同期因果关系外,先进制造业的其他五个细分行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电器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和医药制造业均在同期与现代服务业存在着显著的同期互为因果。

无论是整体层面,还是整体与细分行业的格兰杰因果分析结果都表明,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这种关系具体到各个细分行业,如果影响,整体层面的因果关系是由哪些细分行业之间的互为因果、单向因果或者交叉因果导致。通过现代服务业部分细分行业与先进制造业各细分行业具体的格兰杰因果分析,我们得到整体行业间细分行业的因果关系。

参考文献:

[1] 荣晓华.大连市现代服务业发展对策[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2006,(1).

[2] Peier W.Daniels.Sevice industries:a geographical appraisal[M].New York,1985.

[3] Miller,P.et al.Business clusters in the UK-a first assessment,Volume1,Main Report[R].Dept.of trade and Industry,2001.

[4] Sergio E.Gouvea Da Costa.Strategic selection of advanced manufacturing technologies (AMT),based on the manufacturing vision[J].IJCAT,2009,(27).

第9篇

一、生产经营状况

(一)资产规模持续扩大

据国家统计局内蒙古调查总队对全区9个行业门类和2个行业中类服务业小微企业抽样调查推算结果显示,2015年,内蒙古小微服务业企业资产规模持续扩大,全区小微服务业企业资产总计达2667.8亿元,同比增加403亿元,增长17.8%。资产总计涨幅最大的行业是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同比增长24.3%,其次为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同比增长24.1%。全区服务业小微企业户均资产为767.1万元,同比增加55.1万元,增长7.7%。分行业看,户均资产最多的是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户均资产达1697.2万元,超出全区小微服务业企业户均资产1倍多,户均资产涨幅最大的是文化、体育和娱乐业,户均增加143.8万元,增长67.4%。

(二)营业收入稳步增长

2015年, 内蒙古服务业小微企业营业收入保持平稳的增长态势,全区小微服务业营业收入达340.04亿元,比上年增加31.83亿元,增长10.33%。分行业看,营业收入增长最快的是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增加6.9亿元,增长30.7%,其次是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增长19.6%。全区小微服务业企业户均营业收入为97.78万元,比上年增加0.9万元,增长0.92%。户均营业收入最多的是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户均为128.62万元,超出全区小微企业户均30.8万元。户均营业收入增长最快的也是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增长16.2%。

(三)职工薪酬逐步提高

2015年,全区小微服务业企业职工薪酬总额达95.72亿元,同比增加10.33亿元,增长12.09%。职工月平均工资2535.34元,同比增加125.6元,增长5.2%。从人均月薪酬的绝对量看,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人均月薪酬水平最高,为2974.2元,其次是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为2846.3元。有5个行业的人均月薪酬超出了全区服务业小微企业的平均水平,除科学研究和技术、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外,还有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卫生和社会工作,分别为2772.5元、2655.9元、2615.9元。从人均月薪酬的增幅看,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增幅最大,为11.9%,其次为物业管理与房地产中介服务业,增长10.1%。

(四)税费负担进一步减轻

2015年四季度,有57.6%的企业无有关部门的收费情况,涉企收费面为42.4%,较前两个季度进一步缩小,比三季度缩小0.6个百分点,比二季度缩小1.7个百分点。随着税收优惠政策的落实与推进,小微服务业企业的惠及面也进一步扩大,2015年四季度有65.5%的企业享受到了税收优惠政策,比二季度上升15.9个百分点,比三季度上升12.4个百分点。

2015年,内蒙古小微服务业中免税企业比例也提高到20.2%,较二季度提升5.5个百分点,较三季度提升了3.5个百分点。分行业看,以公共服务为主的行业享受免税政策比重较高,卫生和社会工作占70.3%,其次为教育以及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占比分别为27.7%和27%。

(五)吸纳就业能力增强

服务业小微企业是吸纳就业的重要力量,对改善民生、稳定就业作用重大。抽样调查表明, 2015年,内蒙古服务业小微企业共有从业人员314625人,比上年增加19308人,增长6.5%,容纳就业人数相对最多的是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有70356人,占22.4%;排在第二位是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有50337人,占15.9%;其次是物业管理与房地产中介服务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分别有46452人和39866人,分别占14.8%和12.7%。

从吸纳就业能力来看,2015年,户均就业人数相对最多的是物业管理与房地产中介服务业,达18人,其次是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11人,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10人。

从就业人员增幅看,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就业人员同比增幅相对较大,达25.1%;其次是教育和文化体育娱乐业,分别增长16.53%和14.37%。

二、服务业小微企业遇到的难题

(一) 市场需求不足困扰服务业小微企业发展

内蒙古1513户小微服务业企业问卷调查显示,在了解企业当前面临的最突出问题时,有53.3%的服务业小微企业选择了市场需求不足,列在所有问题的第一位。调查中,有65.8%的小微服务业企业认为业务量的变化是影响企业盈利变动的主要因素,反映最强烈的行业是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占比为69.6%,其次为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占比为69.4%。有84%的企业认为营业收入增减的主要原因也是市场需求不足,反映最强烈的行业是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占比为90.7%,其次为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所占比重为88.5%。同时,在了解企业对政府有关部门有何要求与建议时,31.1%的服务业小微企业认为要加强引导和市场开拓。可见,市场需求不足直接影响企业的收入和盈利,是困扰服务业小微企业发展最重要的因素,是服务业小微企业发展的阻力。

(二)流动资金紧张,企业融资仍存困难

内蒙古1513家服务业小微企业中,流动资金充足的仅占5.7%,一般的占63.5%,紧张的仍占30.9%。分行业看,资金最紧张的是物业管理与房地产中介服务业,占比为42.3%,其次为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占比为33.9%。而认为本期融资容易的企业仅占1.6%,一般的占29.1%,困难的占18.8%。分行业看,融资最困难的行业是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占比为24.2%,其次为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占比为22.6%。可见,小微企业仍然面临着资金紧张和融资难的双重难题。

(三)六成以上小微服务业企业没有进行信息化建设

信息化建设是企业开拓市场、选择经营项目、引进技术的最佳平台, 是提高企业竞争力,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效率的最好方式,因此利用好“互联网+”等网络平台,加快信息化建设步伐,提高服务水平,才能形成更具自身特色的企业经营模式。而内蒙古有六成以上的小微服务业,创新意识不强,接受新知识、新理念的思维滞后,没有进行信息化建设。问卷调查显示:64.2%的企业没有进行信息化建设,18.8%的企业信息化建设的主要目的是企业宣传和推广,9.1%的企业信息化建设的主要目的是信息,4.2%的企业信息化建设目的是人力资源管理,仅有3.5%的企业信息化建设是为了网上采购或销售。

(四)近八成服务业小微企业没有投入科研经费

内蒙古多数小微服务业企业经营仍以传统经营模式为主,创新意识不足,产品附加值不高。在能够获得现实利益的条件下,不愿意在自主创新方面进行投资,存在创新活动水平低,研发投入少的现象,制约了企业品牌建立和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因此持续发展的动力不足。问卷调查显示,2015年,有91.3%的企业没有获取新技术等科技成果的途径,有4.5%企业是通过联合开发获取新技术等科技成果,有3.8%企业通过技术成果转让获取新技术等科技成果,有0.4%企业是通过其他途径获取新技术等科技成果。而且全区1513户小微服务业企业中,78.4%的企业在科研经费方面没有投入,15.2%的企业科研经费投入与上季持平,2.5%的企业科研经费投入比上季减少,只有3.9%的企业科研经费投入比上季增加。

(五)八成企业招聘技术人员困难

高端人才是现代服务业企业生存发展的制胜因素,一些小微服务业企业因偏低的待遇和落后的管理机制,导致专业技术人员招聘难。调查显示,54.3%的企业很难或较难招聘到具有专业技术水平的员工,特别是互联网和相关服务、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科技推广和应用服务业等行业,55.7%的企业难以招到独当一面的专业技术人员。从招工途径看,33.1%的企业招工是通过老员工介绍,30.9%的企业通过网上信息招聘,通过人力资源市场公开招工的企业有32.9%,通过劳务派遣公司招到员工的仅有3%。

三、对策与建议

(一)继续加大政策扶持及落实力度

近年来,国务院出台了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的系列政策,内蒙古也出台了扶持中小微企业发展的“八条措施”,取得了显著的效果。但是,服务业小微企业对加大政策扶持的呼声和诉求仍然迫切和强烈。2015年第四季度调查问卷结果显示,内蒙古小微服务业企业对政府有关部门的要求与建议中排在前两位的分别是加大政策扶持及落实力度和减免税费,选择加大政策扶持及落实力度的占57%,减免税费的占37.8%。因此,在围绕“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常态下,有必要基于精准、高效的目标和原则,继续加大对小微企业的政策扶持力度,坚持深化政策落实措施,在政策引导、融资、税收优惠等方面继续给予支持,不断增强服务业小微企业的综合竞争力和发展活力。

(二)加强引导和市场开拓,进一步加大公共服务力度

内蒙古1513家服务业小微企业中,有31.1%的企业建议政府有关部门加强引导和市场开拓,有14.3%的企业希望政府能规范和指导企业管理,由于市场竞争较大和小微企业自身实力不强,不少小微服务业企业适应市场能力较弱,在市场需求不足的前提下,希望政府通过加强服务业供给侧改革,引导和鼓励企业优化服务供给,增加短缺服务,同时加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活跃市场供需环境,加强市场监管,为小微服务业企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三)紧跟市场需求,鼓励创新发展

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要引导企业强化创新意识和创新理念,加大科研经费投入,提高科学技术成果转化,提升产业层次,加强综合竞争能力,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同时,针对当前市场需求不足等现状,服务业小微企业要创新发展方式,利用好“互联网+”等网络平台,加快信息化建设步伐,提高服务水平,形成更具自身特色的企业经营模式。

(四)加强专业人才的引进和培训

第10篇

与成绩同步的还有一定的问题,尤其是中国对乌兹别克斯坦的集中经济投资证实了在高科技生产和服务上的投资不足,其中包括科学研究工作中心。而信息通讯技术可以成为在高科技发展领域具有合作前景的方向之一。中国是信息通讯技术产品生产和出口的主导国之一,跻身于这一领域主要出口国的前十位,并已成为发展中国家在这一领域创新方向的领先者之一。因此,可以确认,我国在这一领域的合作前景是显而易见的,并可能是多方面的。其中包括创新方向产品联合生产机构方面。乌兹别克斯坦可以成为中国信息通讯技术服务的外特区(包括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同样地,考虑到科技前景乌兹别克斯坦有希望成为中国科学研究工作中心的新区域。

为了加强经济合作,并考虑到到中乌在信息通讯领域的合作发展,建议实行以下措施:

1.吸引和鼓励中国对信息通讯技术领域的直接投资。因此,有必要进一步阐明乌兹别克斯坦为中国商界在信息通讯技术领域所创造的机会和条件,吸引中国主要公司进入乌兹别克斯坦市场和计算机设备生产市场,吸引电子配件、信息通讯服务和软件及其他方面的生产商。

合作前景如下:

(1)建立生产信息通讯技术设备和商品的合资企业,并在乌兹别克斯坦和独联体国家推销产品。

(2)统计乌兹别克斯坦高水平专家及其价值相对低的成果,建立提供信息通讯技术服务(信息技术、软件及其他服务)的合资企业、国有部门、国家银行、电视通讯部门、工业领域企业。可以根据在独联体国家市场的营销策略来分析能往哪出口这些服务。

(3)开设中国信息通讯技术公司的科学研究工作中心。这些中心可以利用与国家研究院相关的各种形式:以专门科研机构的长期协议、合同形式的合作,包括在它们领域建立联合实验室;为公司的科研工作引进教授、教师资源;把个人研究者和新公司的科学概念商品化。

2.支持中国公司在乌兹别克斯坦市场的进一步活动(Huawei,ZTE,Alcatel Shanghai Bell):在电视通信网的现代化建设中;在电视和无线电发射接收的安装项目中。第一,这将促进信息通讯基础设施质量的提高(最主要的部分是电视通讯),这是信息通讯技术服务的必要因素。第二,使大众传媒普及那些偏远的不易到达的农村地区成为可能。

3.对把中国最大电视通讯服务供应商的移动通讯China Mobile引进我国市场前景的研究。和其他优势一样中国移动公司在乌兹别克斯坦活动的推广允许降低通话、短息服务和中国网络业务的价格。减少电视通讯服务的开支是发展信息通讯技术服务出口和提高乌兹别克斯坦市场对中国的投资吸引力的关键因素之一。

4.在乌兹别克斯坦建立中乌高技术发展区。在该区不存在直接领导和中方资本的参与。中方对该区的管理允许当地公司继续走中方资本路线,其中包括冒险资本,走中国政府给科技项目提供资本的路线。考虑到中国在管理高技术发展区、培养技术商业和冒险资本方面积累的丰富经验,和中国建立这种伙伴关系是合理的。

5.建立中乌高技术发展基金。这一基金可以着手于中乌两国在高技术领域的一体化和协作项目的开发。在此基金下中乌学术界和商业界可以在软件领域进行系统的联合科学研究以及在电子配件、第三四代移动通讯和其他有发展前景的方向。

6.为了加强两国在信息通讯技术领域企业和学术界的合作,研究在信息通讯技术领域《乌兹别克斯坦和中国:共同开发潜力》举办年度论坛的前景。

7.为了提高信息通讯技术领域的中国专业公司对在乌兹别克斯坦建立中国重点大学分校的兴趣(包括中国跨国公司的大学分校),在分校可以用汉语教学,学习者可以获得现代知识和在中国大学高科技园区和技术培养区实习的机会。一方面这将促进教育和科研项目中信息通讯技术和国家专业大学、科研机构的一体化,另一方面还将促进乌兹别克斯坦信息通讯技术领域汉语人才的培养。

第11篇

关键词:高职;技术服务能力;因素;措施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08-0071-02

教育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指出:高校要牢固树立主动为社会服务的意识,全方位开展服务。推进产学研用结合,加快科技成果转化,规范校办产业发展。为社会成员提供继续教育服务。开展科学普及工作,提高公众科学素质和人文素质。积极推进文化传播,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发展先进文化。积极参与决策咨询,主动开展前瞻性、对策性研究,充分发挥智囊团、思想库作用。鼓励师生开展志愿服务。那么,如何增强高职高专的社会服务能力,更好地开展社会服务呢?本文从影响高职院校技术服务的内外部因素加以分析。以求有针对性地提高高职高专的社会服务能力。

一、影响高职院校技术服务能力的内外部因素

1 外部因素。

(1)国家政策环境。我国正处在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关键环节。当前,国家有关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文件不在少数,都明确了社会服务是高职院校的职能之一,但缺乏保障性政策。

(2)管理及考核机制。国家主张高职教育大力推行工学结合。其本质就是要求高职院校与企业需求紧密结合,按照企业需要开展员工职业培训,并与企业合作开展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使企业在分享学校资源的同时参与学校的改革与发展,而学校则在校企合作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这就要求学校和企业都要有所投入,才可促进高职高专提高技术服务能力。现阶段没有相应的机构进行管理与考核,也没有奖励深入开展校企合作的学校和企业,校企合作完全是双方自愿的行为。因此,难以促进高职高专技术服务能力的提高。

(3)资金不足。高职院校开展社会服务一方面是利用学校现有的教学资源对企业员工进行职业培训,另一方面是应用研究、技术开发及推广。国家没有划拨此类专项启动资金,限制了高职高专提高技术服务能力。

(4)社会认可度。我国的高职教育起步较晚,大多由中职升格或是成人高校改制而成,社会各界更相信本科院校的科研能力。尽管高职院校开展校企合作与企业联系更紧密,但很多企业的应用研究、实用技术开发项目等仍愿意甚至只愿意委托给本科院校。

2 内部因素。

(1)学院领导、教师、学生的观念。高职院校领导将主要精力放在培养人才的职业技能上。尽管国家要求高校要牢固树立主动为社会服务的意识,开展社会服务也能为学校创收并促进名师培养。但大多高职院校领导并不重视社会服务,甚至没有足够的信心来支持老师开展此项工作。高职院校的教师将主要精力用于教学,很多老师认为自己只会上课,不会搞科研,没有技术服务的能力。高职学生的素质参差不齐,高考分数不理想打击了自信心。很多学生不愿努力学习,认为混个毕业证再考个技能等级证就够了.不相信自己具有科研能力,也没有开展技术服务的意识。

(2)实验设施。高职院校建校历史不长,国家投资有限,大多数高职院校不具备开展应用研究、实用技术开发的基本条件。

(3)管理制度。尽管每个高职院校都有科研管理制度,但均不完善。即便如此,执行起来还要大打折扣,制约了高职院校技术服务能力的提高。

二、提高高职院校技术服务能力的措施

1 外部举措。

(1)国家应制订相关保障性政策。首先应对高职院校开展技术服务进行认可和鼓励,更重要的是指挥高职院校更好地开展技术服务,促进技术服务能力的提高。

(2)建立完善的管理及考核制度。国家大力提倡、鼓励高职院校开展技术服务。应建立完善的管理及考核制度,并指定专门部门按照相关制度进行管理及考核,严格执行相关奖惩制度,促进高职院校技术服务能力的提高。

(3)划拨专项工作经费。国家、省市、地方政府应划拨专项资金来刺激高职院校技术服务能力的提高。尤其是以考核奖励的形式使用专款。

2 内部举措。

(1)营造积极开展技术服务的氛围。高职院校的发展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都会提出技术服务的相关指标,学院领导应重视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由学院制订具体管理制度并实施。尤其是用奖励来激励师生积极开展技术服务,在学院内部营造积极开展技术服务的氛围。教师应加强与企业联系,寻找合作开发项目,结合实际主动开展科技研究,提高自身研究水平及技术推广能力。同时,还要带领学生参与各项研究和推广活动,从而形成积极开展技术服务的态势。

第12篇

关键词:福田区;重点服务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F7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7-0-01

一、重点其他服务业的界定

重点其他服务业的统计范围:从业人员在50人及以上,或全年营业收入达到1000万元及以上,具有一定规模的服务业法人单位。包括: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教育,卫生和社会工作,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物业管理、房地产中介服务业。不包括: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金融业以及房地产业中的房地产开发经营、自有房地产经营和其他房地产业,与现代服务业及第三产业统计口径有所差异。

二、重点其他服务业全年运行情况

面对极为复杂的国内外经济发展形势,重点其他服务业全年呈现“优质、高效、可持续”的发展态势。

(一)总量大

2012年福田区重点其他服务业企业1293家,占全市总数的34.8%。营业收入2500.11亿元,同比增长16.8%,占全市总额的48.5%。营业利润325.35亿元,增长14.2%,占全市总额的38.8%。营业收入、营业利润、收入利润率全市十区排名分别为第一、第二和第三。

表1 2012年福田区重点其他服务业发展状况表

注:此表收入利润率以营业利润/营业收入计算所得

(二)运行稳

分阶段看,重点其他服务业1-2、1-5、1-8、1-11月营业收入累计增速分别为:10.0%、10.2%、11.4%、16.6%,增速呈现1-5月企稳,6-11月逐步拉高的发展态势。

(三)结构优

2012年福田区以科学发展观为主题,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在“1+1+9”产业发展资金政策的扶持下,福田区重点其他服务业转型升级成效显著,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提升至16.4%,在总体经济增速9个百分点中拉动经济增长1.4个百分点,收入利润率13.0%。其中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发展态势最好,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贡献率以及收入利润率最高,分别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3.6%、4.2%,对经济贡献率为3.7%、5.0%,拉动经济增长0.3、0.5个百分点。收入利润率为36.2%、17.0%,重点其他服务业十个行业门类中排名第一、第二。

(四)效益好

2012年福田区重点其他服务业实现营业利润325.35亿元,增长14.2%。其中排名第一位为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其次为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其实现营业利润及占比分别为166.65亿元、134.34亿元和51.2%、41.3%。收入利润率为十大门类中最高,分别为36.2%,17.0%。从生产税看,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实现生产税及所占比重分别为10.81亿元、15.41亿元和22.3%、31.8%,福田产业结构调整促使重点其他服务业行业潜能进一步释放。

福田区坚持高端聚集,创新驱动,大力提高经济质量和效益。中国服务业500强企业福田占有2席。福田区骨干企业效益不断向好,其中产值100亿以上有5家,增长66.7%,营业利润增长74.5%。10亿元以上、1亿元以上企业营业利润增长7.8%和5.9%。福田区产业集聚效应凸显,效益不断提高。

(五)吸纳就业强

2012年福田区重点其他服务业年末从业人员41.49万人,增加3.4%,占全市40.5%,福田区以占全市不足4%的土地面积,吸纳了全市重点其他服务业从业人员超过四成。其中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吸纳从业人员及占比分别为11.40万人、3.83万人和27.5%、9.2%。福田区重点其他服务业容纳各种层次劳动力就业,有知识和技术的中高端人才,也包括从事软件开发和服务外包、信息服务、动漫、文化创意、金融保险、市场销售等,重点其他服务业社会与经济效益不断增强。

三、存在问题

(一)增加值不高、品牌龙头缺乏

当前福田正处于转型攻坚阶段,企业盈利能力不高,高增加值的行业龙头如南山的腾讯、金蝶软件、迈瑞生物科技等在福田仍然缺乏。重点其他服务业拉动经济能力有限,在全年9个百分点的增速中,其仅拉动1.4个百分点。福田区企业规模不大,缺乏一些知名品牌,全国服务业500强中,福田仅有2家企业入围。

(二)经营成本增加

从总体上看,福田受多种因素影响重点其他服务业企业经营成本不断增加。其中年人均工资上涨10.0%,财务费用支出增加22.9%,劳动者工资及企业融资费用增加明显。分行业看,重点其他服务业有四个行业呈现营业收入增长,而营业利润同比下降且为负数,成本增加明显。他们分别为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居民服务业、修理和其他服务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其营业收入较去年同比分别增长34.8%、13.8%、7.7%和10.4%,而营业利润同比增长却为:-111.5%、-31.2%、-70.0%和-32.5%。

(三)新增长点尚在培育

受国内外经济发展环境影响,在原有支柱产业增长乏力的同时,信息产业、现代物流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等现代服务业中的新兴产业,目前仍处于培育成长之中,增加值均未超过百亿,不足以支撑经济增长。

四、建议与对策

(一)提高附加值,培育龙头品牌

政府需加大政策、资金、税收等多方面的支持力度,推动高附加值的行业如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包括电信、广播电视、互联网),租赁和商务服务(信息、法律、会计、审计和咨询)行业做强做大。行业中选择竞争力强、市场潜力大的企业作为重点培育对象,以龙头企业为核心,以品牌为发展战略,延伸集群产业链,集聚上下游相关企业,提高产业集聚度。

(二)降低经营成本

政府需适时推出援助配套政策,帮助企业削减商业成本, 协助企业提高收入利润率。如加大人才引进政策扶持、帮助中小企业融资等。政府加快改善人才培养和招募机制,大力引进高层次的服务专业人才、高科技人才,继续完善教育和人才流动机制,强化人才激励机制更有利用降低企业引进高尖端人才成本。

(三)培育新经济增长点

一方面福田需紧抓互联网、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产业、文化产业、新能源、新材料等六大战略新兴产业培育壮大,不断加大高新技术产业与服务业相融合,具体措施包括:增加服务业研发创新经费;鼓励企业设立研发中心,政府提供技术、人才、资金管理模式的帮助;加强产学合作及服务业创新成果产业化。也可通过产业置换,腾出空间发展高附加值的其他产业,以不断推动福田经济走质量型增长、内涵式发展的道路。

参考文献:

[1]闵勤勤.中国梦与中国经济升级版.北京:时事报告杂志社,2013:10-11.

[2]董明月.我国服务业发展报告.北京:调研世界,国家统计局统计科学研究所,2013:14-15.

第13篇

正文

第一条 服务项目名称

1.1 服务项目名称是指技术服务合同所涉及到的技术标的项目的全称。本合同的技术服务项目名称为:(本合同所涉及到的技术服务项目的名称)

1.2 技术服务合同的项目名称应使用简明、准确的词句和语言反映出合同的技术特征和法律特征,并且项目名称一定要与内容相一致,尽量使用规范化的表述,如关于______技术的技术服务合同或技术培训合同或技术中介合同。

1.3 鉴于我国技术服务业的具体情况,技术服务合同的种类繁多复杂,法律上具体规定名称的,只有技术培训合同和技术中介合同。但技术服务的范围远不限于此,凡是当事人之间订立的需要用科学技术知识解决特定技术问题的合同,大都属于技术服务合同。

第二条 技术服务内容、方式和要求

2.1 技术服务合同的标的体现为技术工作成果,主要有产品设计、工艺编制、工程计算、材料配方、设备改造、制定企业技术改造方案、提出改善经营管理、计算机程序设计和检索、复杂的物理测试及化学测试、生物测试、复杂的产品或材料性能的分析鉴定、其他科学研究、技术开发、技术转让、工业化试验和生产活动中完成的特定技术工作、以及技术培训和技术中介合同。服务方可就上述技术服务内容向委托方提供技术服务。

2.2 技术服务的方式主要是指完成技术服务工作的具体做法、采用的手段和方式。双方约定服务方可以通过产品设计、工艺编制、非常规理化测试分析、企业技术改造、材料鉴定分析、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技术中介活动等方式来提供技术服务。

2.3 技术服务的要求是指完成特定技术服务项目的难度、具体的技术指标、经济指标以及实施效果。例如,为引进技术设备的安装、调试以及关键部件的消化吸收,通过技术服务,使技术设备能够达到某一种技术生活水平和某种标准。

第三条 履行期限、地点和方式

3.1 本合同的履行期限是指本合同从开始履行到履行完毕的具体时日,以及分阶段履行的各阶段的起止时日。双方约定各自的履行期限为:(如委托方协作事项应在______日内完成;服务方应在本合同生效后______日内完成技术服务项目等。)如双方未约定履行期限,义务方可以随时履行,权利方也可以随时要求对方履行但应给对方必要的准备时间。

3.2 本合同的履行地点可以由双方约定在委托方所在地,也可以约定在服务方所在地,或者双方同意的其他地点。如果约定不明确,则推定在委托方所在地履行。

3.3 本合同的履行方式可以约定以工艺产品结构的设计、新产品、新材料性能的测试分析、新型或者复杂生产线的调试、非标准化的测试分析以及利用技术和经验为特定技术项目服务等方式来完成。

第四条 工作条件和协作事项

4.1 工作条件和协作事项是指为了使服务方顺利开展服务工作,委托方应向服务方提供必要的工作条件和技术背景资料等。

4.2 委托方应协作的事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向服务方阐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的要点,提供有关技术背景材料及有关技术、数据、原始设计文件及必要的样品材料等;

(2)根据服务方的要求补充说明有关情况,追加有关资料、数据;

(3)提供给服务方的技术资料、数据有明显错误和缺陷,应及时修改、完善;

(4)为服务方开展服务工作提供场所和必要的工作条件。

4.3 双方约定委托方应向服务方提供以下技术资料和数据:(委托方应提供的技术背景材料和有关技术、数据)

4.4 双方约定委托方应向服务方提供以下工作条件:(委托方应提供的工作条件,如场所、交通、食宿等)

4.5 以上协作事项应约定的明确具体,要尽量写明提供资料及工作条件的具体时间、内容、数量、方式和要求等。

第五条 技术情报和资料的保密

5.1 本合同内容如涉及国家安全和重大利益需要保密的,应在合同中载明秘密事项的范围、密级和保密期限以及各方承担的保密义务。

5.2 委托方提供的技术资料、数据需要保密的,应当在合同中约定保密范围和期限。合同没有约定的,委托方不得干预服务方引用、发表和向第三者提供。

5.3 双方可以约定不论合同是否变更、解除或者终止,合同保密条款不受其限制而继续有效,各方均应继续承担约定的保密义务。

第六条 验收标准和方式

6.1 鉴于技术服务合同的验收比较特殊,其技术服务成果大都属于软科学范畴,在某种程度上具有无形、不可操作的特点,其验收标准一般无法以硬指标衡量,故双方应本着科学、公正、实事求是的原则,严格按照合同约定的要求进行验收,不能过于苛刻或显失公平。

6,2 双方可以在合同中约定对技术服务成果采用鉴定会、专家评估的方式验收,也可以约定由委托方单方认可视为验收通过。但不论采用何种方式验收都应由验收方出具书面验收证明。

6.3 如果双方在合同中没有约定验收或评价方法,则按照合同实用的一般要求组织鉴定。

第七条 报酬及其支付方式

7.1 双方应明确约定服务方提供技术服务所应获得的报酬。在本合同中委托方应向服务方支付报酬 元人民币。

7.2 双方约定报酬的支付方式和期限为:(可以约定采用一次总付、分期支付等方式支付,并明确约定支付期限)

7.3 双方可以约定在合同履行过程中,服务方进行必要的调查研究、分析论证、试验测定活动等经费如果不包含在合同报酬中,其费用应由哪一方支付、支付的金额及方式。

相关拓展:

一、技术服务合同内容

技术服务合同是指当事人一方以技术知识为另一方解决特定技术问题所订立的合同。技术服务合同中包括技术培训合同和技术中介合同。技术服务合同具有以下特征:第一,合同标的是解决特定技术问题的项目。第二,履行方式是完成约定的专业技术工作。第三,工作成果有具体的质量和数量指标。第四,有关专业技术知识的传递不涉及专利和技术秘密成果的权属问题。

技术服务合同的内容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项目名称;

2、服务内容、方式和要求;

3、履行期限、地点和方式;

4、工作条件和协作事项;

5、验收标准和方式;

6、报酬及其支付方式;

7、违约金或者赔偿损失额的计算方法;

8、争议的解决办法。

二、技术服务合同的类型

1、提供物化技术工作成果的技术服务合同。

这一类技术服务合同,标的物表现为一定的物化技术工作成果。主要有产品设计、工艺编制、设备改造、计算机程序设计、复杂的产品和材料的性能鉴定、以及其他科学研究、技术开发、技术转让、工业化试验和生产活动中的完成特定技术工作的合同。

第14篇

针对“政产学研用”协同办学平台的构建,结合安全工程高等教育“政产学研用”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以重庆科技学院安全工程专业发展为例,阐述了其“政产学研用”协同办学机制的模式和内涵、初步的实践。该模式所取得的良好成效,为安全工程同类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一定的思路。

关键词:

政产学研用;安全工程;人才培养;协同创新

当前,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不高,主要表现在缺乏对现代企业工作流程和文化的了解、上岗适应慢、缺乏团队工作经验、沟通能力和动手能力差、缺乏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等,提高教育质量已经成为高等工程教育刻不容缓的使命[1]。高校、研究所虽然拥有较强的科研优势,但由于产学脱节,使得高校、研究所处于科研成果脱离产业需求和有市场需求的也难以产生经济效益的尴尬境地[2]。“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是当前高等工程教育发展的热点问题。很多高等工程教育研究机构和高等院校开始关注这一创新模式,从以前的“产学研”过渡到“政产学研用”。“政产学研用”协同合作,代表了政府、企业、高校、研究所和市场五方面为了共同整体利益联合起来,按照市场经济机制,采取多种方式方法所进行的政策服务、科研开发、生产营销、咨询服务等经济合作活动,是政府、生产、教育、科研、市场不同分工系统在功能与资源优势上的协同与集成化,是技术创新上游、中游、下游的对接与耦合,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途径和重要模式[1-4]。安全工程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它是运用安全科学的理论来指导工程实践,它既与安全理论息息相关,又与工程实践紧密结合,因此,对安全工程专业学生理论与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意义重大[4-5]。如何培养安全工程专业学生的工程素质,提高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质量问题越来越受到高等工程教育界的关注。本文通过初步探析近6年来重庆科技学院在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实施的安监部门、安全产业、安全工程学院、重庆安科院和企业集团五位一体的“政产学研用”协同办学机制,阐述了该机制的模式和内容,以及其实践成效,为我国工程高等教育及其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提供一定的思路和借鉴意义。

一、“政产学研用”协同办学机制的初步实践及成效

(一)重庆科技学院安全工程专业发展情况

1.重庆科技学院安全工程专业教育概况

我校安全工程学院始建于2006年,由重庆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和重庆科技学院管理和建设,是集人才培养教育、科学研究、科技服务于一体的安全工程人才培养基地、安全技术研究开发中心、安全生产技术服务中心。安全工程本科专业于2007年开始招生第一届学生,已经毕业三届学生,共180多人。学院及安全工程专业在重庆市安监局的大力支持下,安全技术及工程于2011年被列为重庆市“十二五”重点建设二级学科,安全工程2012年成为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试点专业之一。学院现有在校本科生1000余人,专业学位研究生100余人。拥有一支专业背景、学历、年龄、职称等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的师资队伍。学院拥有经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认定的国家安全评价甲级资质和安全技术培训二级资质。2008年重庆市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中国安科院重庆分院)在学院挂牌成立。2010年,国家安监总局批准的国家职业危害实验基地、中国科学院批准的重庆安全工程及地质灾害监测预警技术研发中心落户学院。学院拥有国家安全生产科技支撑体系2个省级中心实验室———重庆市非矿山安全与重大危险源监控实验室、重庆市职业危害检测鉴定实验室;已建成安全工程和消防工程等6个专业实验室。学院坚持政产学研合作,搭建多层次的政校企协同办学平台、应用技术研发平台,服务石油与冶金两大行业以及重庆市区域经济与安全生产领域。在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的同时,为石油、冶金、化工、建筑、矿山等高危行业企业开展安全生产培训、安全技术服务和安全生产科学技术研究。近年来学院在安全生产政策与规划、非矿山安全生产技术、职业危害检测与鉴定、安全风险控制等安全生产技术研究领域取得了较好的成绩,有力的支撑了安全学科的发展,大幅度提高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2.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安全工程本科办学过程中实践教学实施困难

安全工程本科实践教学实施困难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学生实践基地建设难。安全工程专业作为新办专业,学生实习实训基地建设难度较大;作为应用型本科人才,应更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安全工程专业校内外的实习环境和条件较差,学生的实习不能有效结合生产实际,可操作性差,实习实训效果不好。(2)实验室建设经费筹措难。仅仅满足本科教学的安全工程实验室建设经费非常有限,而且短时间内投入大量资金建设实验室难度较大,不利于安全工程实验室向更高层次的发展。(3)学生实践能力不强,就业难。安全工程专业为新办专业,社会对安全工程专业的认识缺乏,对安全工程专业学生的质量还没有得到完全认可,同行业企业没有建立起有效的就业渠道,就业品味较低。

2)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难以提升

安全工程专业教师大部分是近5年的新进教师,缺乏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经验,理论难于在实践中得到深化,课堂教学不能有效结合工程实际,案例教学难以实施,有碍教学质量的提高。

3)学科专业特色和方向不明确,亟待凝练

一方面,作为新建本科院校,安全工程专业办学历史较短,在全国及区域内的影响力较小,人才培养体系和质量还未得到社会的全面认可;另一方面,安全工程专业特色和学科方向也尚未形成,需要进一步凝练;再次,专业建设和办学层次也尚待提高,应根据社会及行业对相关人才的要求,建立动态的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运行机制,以适应国家和社会对安全生产的需求。

3.采取的措施及解决途径

针对安全工程专业存在的系列问题及面临的困境,结合实际,采取了相应的措施。

1)政府和行业主管部门协同办学。

行业主管部门的协同办学和大力支持,在招生就业、科研项目申报、实验室建设方面采取政策倾斜;行业协会推荐专兼职教师队伍,采取柔性引进办法,充实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和师资。

2)科技企业与教学的深度融合。

政府主管的国家甲级资质安全评价所、安全生产协会等,结合人才培养要求,开展“项目式”工程教育,学生结合实习实训和毕业论文等教学环节,全程参与安全评价和标准化评审,使学生的理论知识得到深化,增强了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有效发挥安全技术服务机构和企业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3)政府监管、技术服务和教学的有机融合。

安监部门作为纽带,搭建了行业企业和学校办学的桥梁,使教师和学生深入安全生产一线,开展技术服务合作,便于掌握安全学科发展前沿信息,并理论联系实践,更好地服务于安全工程专业本科教学,在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改革中发挥重要作用,做到与教学的有机结合。

4)实验室建设与行业需求、科技服务紧密结合。实验室建设不仅仅满足于现有本科教学体系的需要,更紧密联系行业需求和科技服务,实施动态发展。一方面,根据行业内最新技术需求、发展动向以及科技服务实时增加功能。另一方面,根据行业需要建设科技服务反哺实验室,不断充实和完善安全工程专业实验教学体系,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就业适应性。

(二)安全工程专业“政产学研用”协同办学机制的内涵

1.“政产学研用”协同办学机制的形成

安全工程学院是由重庆科技学院与重庆市安监局于2006年共同组建,双方成立办学协调组,由重庆市安监局局长任协调组组长。安监局作为政府行业主管部门,发挥引导作用,从政策倾斜与导向、科技机构设置、实验室建设及资金投入等方面大力扶持安全工程学院办学,引导、推进安全工程“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企业则围绕安全工程人才能力需求,参与学院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和教学工作,并提供实践教学平台;学院作为安全工程人才培养的主体,负责全面探索“政产学研用”协同办学的实施途径,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介入安全生产领域,协助政府主管部门开展高危企业的安全监管、安全培训、安全评价、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等工作,提供智力支撑。另外,依托学院,还组建了重庆市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中国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重庆分院)、中国科学院重庆安全工程及地质灾害监测预警技术研发中心、重庆市交通安全研究所,启动了国家职业危害实验基地建设(国家安全生产“十二五”规划重点项目),坚持以市场为导向,致力于学生“对路”、成果“管用”的教学思路,全面推动教学和科研深度融合。

2.较完备的安全工程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

目前,学院构建了硕士研究生教育、本科教育、函授学历教育和安全生产培训非学历教育有机结合的安全人才培养体系。安全工程成为了重庆市重点建设学科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人才培养项目”———学士学位授予单位开展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拥有国家安监总局认定的安全技术培训“二级资质”。安全工程本科专业设有油气生产安全、化工生产安全、矿山生产安全、建筑生产安全等4个专业方向。以国家注册安全工程师的能力要求构建人才培养方案,设置课程教学体系,不断提高师资水平和教学质量,依托学院的安全评价所(国家甲级资质)和职业危害检验检测中心,围绕安全评价、职业危害检测检验开展实验教学、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实践教学改革,着力打造学生在安全评价和检验检测方面的培养特色。

3.“政产学研用”有机融合的实践教学平台搭建

学院全面拓展安全检测检验、安全生产科学研究、安全评价领域和校外实习基地内涵,在市安监局的支持下,建立了“重庆市非矿山安全与重大危险源监控实验室”和“重庆市职业危险检测与鉴定实验室”等2个国家安全生产科技支撑体系省级重点实验室,建成了中央与地方共建的安全人机工程实验室、安全事故应急训练实验室、安全风险预测与评价实验室、安全工程实验室等4个专业实验室,实验仪器设备总值1000万元,实验室面积4000m2,构建了高水平的安全工程专业校内实践教学平台。该实践教学平台不仅满足了安全工程专业实验教学和技能训练的要求,也是重庆市安监局对高危企业开展安全监管、执法检查和检测鉴定不可缺少的技术支撑。依托重庆市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中国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重庆分院)、中国科学院重庆安全工程及地质灾害监测预警技术研发中心、重庆市交通安全研究所、国家职业危害实验基地,形成了完善的安全科研新平台,提升学生科研创新的新能力;依托学院国家安全评价甲级机构,提高学生安全风险评估的实际操作和社会实践能力。另外,在市安监局的协调支持下,还建立了西南油气田分公司重庆气矿、长寿化工园区等10余个稳定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实行企业导师责任制,推进学生顶岗实习到位,全面促进学生与岗位的深度融合。

4.具备协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师资队伍的打造

学院通过实施“四大计划”,培养造就了一支学术水平高、专业背景深厚、学历、年龄、职称等结构合理、具有协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专兼职师资队伍。一是实施“高水平师资引进计划”。引进20名高水平中青年教师;二是实施“团队培育计划”。打造了安全生产专家教授和中国安科院、中国科学院兼职教授担纲的4个教学及科研团队;三是实施“特聘教授计划”。聘请了国务院安全生产专家组、南开大学、中国科学院、重庆市安监局等一大批学术造诣很高的兼职教师;四是实施“能力提升计划”。每年选派2名优秀青年教师出国深造、2名到国内知名高校访问进修;举办“中国-加拿大职业卫生国际论坛”和“安全大讲堂”,鼓励教师参加各种学术交流;根据青年教师专业特点或岗位特点,选派部分教师到市安监局相关职能处室挂职锻炼,全面参与安全监管和科技服务工作;落实与区县安监局和相关企业的产学合作协议,选派专人与之对接。目前,学院有31名专任教师,其中,教授9人,占29%;副教授10人,占32%。国家级安全生产专家3名、安全检测检验专家2名,重庆市安全生产专家10名,12名教师具有国家安全评价资质。在国家安监总局、重庆市安监局和行业企业的支持和帮助下,近4年承担了各类安全工程相关项目300余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63项目4项,省部级科技项目、教研项目20项,承担横向合作项目300多项,完成科研合同金额达1200多万元。获重庆市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在国内外发表科研、教研论文100多篇,其中国际论文30多篇,SCI、EI、ISTP等收录和检索50多篇。

二、“政产学研用”协同办学机制在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中的应用

(一)“政产学研用”协同办学所取得的创新性成果

1.构建适应安全工程专业发展的“政产学研用”协同办学机制

“政产学研用”协同办学机制是以服务安全工程专业建设和培养高素质人才为目标,以重庆市安监局为主要政府依托,安全工程学院为主要载体,整合重庆市安监局和主管行业的政策、行政资源,联合高危行业企业,构建联合办学协作体系,共同推进“政产学研用”协同办学,实现了政校企优势互补、互动双赢的运行格局。目前,产学合作、联合育人的机制已步入良性循环、健康发展的轨道。

2.依托“政产学研用”协同办学机制,打造独具特色的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平台

学院先后与国家安监总局、重庆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中国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开展合作办学,成立了重庆市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中国安科院重庆分院、中国科学院重庆安全工程及地质灾害监测预警技术研发中心、重庆市交通安全研究所、正在建设国家级职业危害实验基地等科研机构;建有国家二级安全培训基地、国家甲级安全评价机构、重庆市安全标准化评审组织机构,注册安全工程师协会、安全文化协会、爆破协会也挂靠在学院。集科学研究、技术服务、政府决策咨询为一体的特色人才培养平台,不仅为行业企业提供科学研究、技术服务,为政府安全决策咨询提供智力支持,同时还为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提供了实习实训基地,为安全工程专业教师提供了科学研究、技术服务的良好平台。

(二)“政产学研用”协同办学的应用成效

1.为重庆建设全国首个安全保障型城市示范区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2009年,国务院、国家安监总局决定在重庆建设全国首个安全保障型城市示范区,重庆市委、市政府出台了一系列重大政策进行推进。实施“政产学研用”协同办学,打造高素质安全生产人才队伍,是建设安全保障型城市示范区的重要内容。近几年,通过安全工程专业“政产学研用”协同办学,培养造就了一大批高素质的安全生产管理和技术人才,卓有成效地开展了科技创新和科技服务工作,有力地推动了重庆市全国安全保障型城市示范区建设和“平安重庆”建设。

2.有力地推动了安全工程专业的跨越式发展

依托重庆市安监局等政府部门和企业,走“政产学研用”协同办学的道路,形成了完备的安全工程人才培养体系,在实验室建设、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学科建设、师资建设、科学研究、技术服务等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绩。建成了2个国家安全生产科技支撑体系省级重点实验室、4个中央与地方共建安全工程专业实验室,成立了重庆市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等3个科研机构,启动了国家职业危害实验基地建设,拥有国家安全评价甲级资质和安全培训二级资质。安全工程学科已成为重庆科技学院乃至重庆市高等学校最具发展潜力和实力的特色学科。

3.为提高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提供了保障

通过协同办学,安全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更趋合理,人才培养过程更加优化、有效;通过建立政校企互动机制,师资队伍的科研能力、教学水平显著提高;通过多渠道投入机制,实验、实习及工程训练环境得到极大改善;为鼓励学生成长成才,市安监局和市教委在学院设立了300万元的“安全工程奖助学金”,部分企业在学校设立了多种奖学金;为推进学生就业,市安监局专门发文,向监管企业和单位推介应届大学毕业生。近年来,安全工程专业学生多次参加省级以上的各类竞赛活动,40余人次获得国家、省部级奖;5个校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获学校资助;英语四六级通过率和计算机二级通过率均在85%以上,升研率达11%;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达到98%,就业单位涉及安监部门、企事业单位、工程设计、安全技术服务机构;学院的生源质量也逐年提高,历届安全工程本科专业报到率达到100%,人才培养质量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

4.为其他专业的建设与教改提供了宝贵经验和发展途径

安全工程学院作为组建6年的新学院,牢牢把握了安全生产上升为国家战略和重庆市建设安全保障型城市示范区等新机遇,探索和实践了“政产学研用”协同办学的新机制,形成了政校企优势互补、互动双赢的合作育人、合作办学、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新格局,实现了安全工程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升的新跨越。经过6年多的不断发展和内涵深化,“政产学研用”协同办学的新机制不仅为我校应用型的消防工程专业、安全工程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及其他专业人才培养提供了良好办学模式借鉴,还为重庆市同类高校如重庆交通大学、重庆三峡学院、重庆工程技术职业学院和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的安全工程本科专业发展提供丰富的实践经验,并定期指导办学。

三、展望

实施“政产学研用”协同办学机制,有效地改变了当前工程教育存在的诸多问题。实践证明,依托政府和企业,“政产学研用”协同办学,是安全工程专业建设取得成功的最根本的保证和最明显的特色,也是高质量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必由之路。“政产学研用”协同办学的成功实践,为国内同类高校以及我校进一步开展相关专业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具有重要的借鉴和启发意义。

作者:王文和 邹碧海 徐茂 刘春 单位:重庆科技学院

参考文献:

[1]王安国.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模式研究[J].中国地质教育,2012(4).

[2]张瑾.工程教育“政产学研用”合作模式研究[J].中国高校科技,2012(11).

[3]全国高校安全工程专业学术年会委员会.第23届全国高校安全工程专业学术年会会议论文集[C].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11.

第15篇

关键词:公益类事业单位;事业单位各行业;替代率

中图分类号:F8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3)03-0015-04

20世纪90年代事业单位改革逐步展开,面对即将到来的人口老龄化阶段和高额的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基金财政支出,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迫在眉睫,2008年广东省拟定了《广东省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实施意见(征求意见稿)》,从2009年起推进事业单位改革。2010年,广东省正式印发了《广东省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意见》,改革后,公益服务类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金保险制度与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并轨,养老金缴费比例和计发办法类似于企业,工作单位和个人共同负担基本养老保险金。

然而,先行试点地区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效果却不明显,没有实质性进展。郑秉文(2009)认为地方政府不积极,对改革方案存在争议[1]。张悦、蒋云赟(2010)研究表明,事业单位养老保险体系存在严重的代际不平衡,将极大损害其可持续性,并且维持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的步伐不利于减轻未来财政的负担[2]。姜爱林(2010)总结了事业单位难以推行的原因:时机不好;拉低了现行事业单位的福利标准;有失公平;双轨制使然;人员众多,单位结构复杂[3]。综合以上和其他学者观点(封、戴超,

2010[4];许晓丹、郭圣乾,2011[5];赵子涛,2011[6]),事业单位改革难以推行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新制度的退休养老金待遇下降。本文从公益类事业单位和其不同行业角度入手,以平均工资替代率为主线,分析广东省养老金水平的前后变化,为推进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提出政策建议。

1 公益类事业单位养老金替代率测算公式、假设前

提与参数设定

1.1 假设前提

首先,公益类事业单位分类选取依据。借鉴相关学者观点(韩国明、于佳,2009[7];孙波,2010[8];封、戴超,2011[4]),本文采用我国统计年鉴国民经济行业分组标准,将公益类事业单位界定为七类作为研究范畴:“农林牧渔业”、“科学技术服务行业和地质勘探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中选取“文化和体育业”作为研究对象。其次,养老金计发依据。根据2005年《国务院关于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国发[ 2005]38号》)文件、2008年《试点方案》和2010年《广东省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意见》,本文将公益事业单位细分为:“老人”、“中人”、“新人”。具体计发办法如下:“老人”养老金计发办法维持不变,具体计发比例由不同岗位、工作年限等因素确定,本文养老金比例为“当年事业单位退休职工平均工资的70%”[9]。基于养老金改革的持续性,本文将“中人”养老金计发水平按照“老人”计发办法处理。参照《国发[2005]38号》文件,“新人”基本养老金由月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组成。第三,替代率指标选取依据。替代率分静态的替代率和动态的替代率,前者指退休后的养老金对退休前工资的比例(即自我工资替代率),后者指养老金对社会平均工资的比例(即社平工资替代率)[10]。动态的替代率指标可以反映退休者个人与同时期在岗职工平均工资的对比关系,通过个人养老金收入与在岗职工收入比例大小真实的展现养老保障程度,而且满足公益类事业单位及其不同行业平均工资替代率水平之间的横向和纵向比较。因此,本文选取动态的社会平均工资替代率这一指测算标。第四,基本假设。本文以广东省公益类事业单位养老保险试点为基础,结合实际差异情况,提出以下假设:预测目标期间为2010~2050年,2010年广东省开始实施新制度改革方案并持续到2050年,期间关键政策和制度方案保持一致;国民经济健康持续发展,社会平均工资和各行业平均工资增长速度较为平稳,暂不考虑通货膨胀对平均工资的影响;各个行业在岗职工即“标准人”开始参加工作时就参加养老保险,不同行业男女职工初始就业年龄、退休年龄、岗位级别和岗位变迁、生存年限均相同,养老金缴纳时间上没有中断,不考虑提前退休、退保等因素。

1.2 替代率测算公式

1.2.1 参数设定与数据来源

“标准人”各个参数假设、变量以及数据来源所示如下:a初始就业年龄,为大学本科毕业平均年龄近似值23岁);b退休年龄,女职工、女干部、男职工退休年龄的平均值54岁[9];m计发月数,《国发[2005]38号》附表为170;n养老金缴费年限,退休年龄与就业年龄之差为32 a;Kn全国在岗职工第n年社会年平均工资,《中国统计年鉴》; Kn全国在岗职工第n年社会月平均工资,《中国统计年鉴》;Wn广东省在岗职工工作第n年年平均工资,《广东省统计年鉴》; Wn广东省在岗职工工作第n年月平均工资;Wn广东省公益性事业单位各个行业在岗职工工作第n年年平均工资,《广东省统计年鉴》; Wn广东省公益性事业单位各个行业在岗职工工作第n年月平均工资,《广东省统计年鉴》;C个人账户缴费率,依据《国发[2005]38号》确定为8%;r个人账户投资收益率,目前我国各省记账利率2%~4%之间的近似平均值取3%[11];Y1月基础养老金;Y2个人账户养老金;T a年参加工作b年退休时的养老金替代率,b“老人”:≤2009,“中人”:2010≤b≤2041,“新人”:b≥2042。

1.2.2 替代率测算公式

前文第1.1点已详细阐述退休时的养老金计发依据,“老人”、“中人”计发方法相同,“新人”按照新办法,依据计发方法推导替代率测算公式,具体测算公式如下:

①“老人”、“中人”替代率公式。

“老人”替代率=T =

= (b≤2009)

“中人”替代率=T =

= (2010≤b≤2013)

②“新人”替代率测算公式。

“新人”养老金替代率=月基础养老金替代率+个人账户养老金替代率。

月基础养老金替代率=Y1÷ K32= Wn×(1+ ÷n)× ×n×1%÷ K32

个人账户养老金替代率=Y2÷ K32=C× Wn×(1+r)32-n÷m÷ K32

“新人”养老金替代率=(Y1+Y2)÷ K32

=[ Wn×(1+ ÷n)× ×n×1%+ C× Wn×(1+r)32-n÷m] ÷ K32

2 测算结果分析

2.1 平均工资测算

养老金缴费都是以行业在岗职工工资和社会平均工资为基础,要预测未来养老金替代率需要知道每年具体缴费基数数额即每年行业平均工资与社会平均工资。基于假设,以《中国统计年鉴》和《广东省统计年鉴》在岗职工平均工资的历年数据为基础,利用平均工资(因变量)与时间(自变量)之间的关系,并进行参数估计和显著性检验以后确认各自的预测模型,运用回归方程模型预测全国和事业单位各行业平均工资变化趋势。采用SPSS软件进行线性回归以及二次曲线、复合曲线、增长曲线、对数曲线、三次曲线、S曲线、指数曲线、幂函数、逆函数、逻辑函数共10种曲线回归拟合,其结果如图1所示。

2.2 “老人”替代率测算

“老人”退休时的养老金替代率水平如图2所示:第一,从2003年到2010年全部事业单位养老金替代率总体水平虽然呈现下降趋势(从107.11%下降到85%),但总体替代率水平都在85%以上,这一结果这与其他学者(许晓丹、郭圣乾,2011)观点相同。第二,公益类事业单位各行业替代率水平差异较为明显,科学研究、基数服务业替代最高(130%以上),其次是卫生和社会保障业替代率水平(100%以上),文化和体育业95%以上,教育业替代率水平在82%以上,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替代率在60%与82%之间,农林牧渔业替代率最低(45%与31%之间)。总之,除农林牧渔业外其它五类行业替代率水平较高。

2.3 “中人”替代率测算

“中人”退休时的养老金替代率水平如图2所示:预测结果显示:首先,随着退休时间的推移,无论是全部事业单位还是各个行业“中人”替代率水平均呈现明显下降趋势,但下降幅度各有不同。其次,全部事业单位养老金替代率总体水平由2010年的86.87%持续下降到2042年的49.99%。第三,2010年科学研究、技术服务业替代率水平最高(130.93%),其次是卫生和社会保障业99.32%,农林牧渔业替代率最低(28.84%),行业之间存在明显差异。第四,2041年科学研究、技术服务业替代率水平下降为68.13%,下降幅度最大(下降62.8个百分点),但总体水平相对其它行业最高;卫生和社会保障业(50.61%);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文化和体育替代率分别为23.88%、25.73%;农林牧渔业最低(6.1%)。总之,除科学研究、技术服务业外其它行业替代率水平较低或很低。

2.4 “新人”替代率测算

“新人”退休时的养老金替代率水平如图2所示,预测结果显示:首先,“新人”随着退休时间的推移,2042年到2050年全部事业单位与各行业替代率水平呈逐年下滑趋势。其次,全部事业单位养老金替代率总体水平由2042年的89.40%持续下降到2050年的41.88%。第三,2042年科学研究、技术服务业替代率水平最高(117.24%),卫生和社会保障业93.33%,农林牧渔业替代率最低(46.73%),行业之间差异较为明显。第四,2050年科学研究、技术服务业替代率水平下降为48.57%,下降幅度最大(下降70.47个百分点),但总体水平相对其它行业最高;其次是卫生和社会保障业(42.62%);教育、文化和体育业替代率分别为40.66%、35.76%;农林牧渔业最低(28.05%)。总之,除农林牧渔业替代率本身较低外其它五类行业替代率从2042年的较高水平变化为2050年的较低水平。

3 养老保险替代率比较

上文已测算公益类事业单位以及公益类事业单位各行业替代率水平,不管是与公益事业单位改革前的总体水平相比,还是与各行业之间相比都存在较大差距。

3.1 “老人”“中人”“新人”替代率总体水平

图2显示了公益类全部事业单位和各行业“老人”、“中人”和“新人”替代率水平变化情况,可以看出:全部事业单位中“老人”替代率最低水平(107.11%)要高于“中人”替代率最高水平(86.87%),即在岗职工无论哪一年退休,“中人”替代率水平总是低于“老人”并且退休时间越晚替代率水平越低,到2041年“中人”替代率下降到49.99%。2042年全部事业单位“新人”替代率为89.40%,相对“中人”有所上升,但到2050年仅八年时间其替代率迅速下降到41.88%,不言而喻其替代率明显低于“老人”。总之,改革后的公益类事业单位“中人”和“新人”养老金替代率总体水平低于“老人”,并且呈逐年下降趋势。

3.2 不同行业的“老人”“中人”“新人”替代率水平

如图2所示,公益类事业单位各行业替代率呈下降趋势,但行业之间差异较大。同一时期的“老人”、“中人”和“新人”在六类行业中科学研究、技术服务业替代率水平总是保持最高,农林牧渔业替代率总是最低水平;科学研究、技术服务业、卫生和社会保障业替代率高于全部事业单位。“中人”除2013年,科学研究、技术服务业替代率有所上升,其他各个行业“中人”替代率总是低于同行业的“老人”替代率。2042年,各个行业“新人”替代率有所上升,但之后迅速下降;农林牧渔业替代率水平(40%左右)与“老人”相近,其他各个行业替代率均低于“老人”。总之,不同行业“中人”养老金替代率均低于同行业“老人”,并随时间推移呈下降趋势;“新人”替代率水平除农林牧渔业外的其他五类行业均低于同业的“老人”。

4 结论与建议

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的主要结果之一是大幅度降低了养老金待遇,使其改革难以持续推行,由此可以理解2008年广东省高校提前退休潮。基于以上结论,本文拟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1}建立多层次的公益类事业单位补充养老保险。首先,职业年金不失为一个好选择,职业年金作为一种补充养老保险,本质上是一种延期支付,可以提高退休后的养老金待遇福利。其次,鼓励有条件的公益类事业单位职工参加商业保险,可以规避退休后的收入急剧降低的风险。最后,继续强化其他养老保障,如居家养老、社区养老等。

{2}提高养老保险基金收益率。个人账户基金替代率要达到24%这一制度目标水平,基金收益率须达到19.67%[12]。然而,目前各我国各省记账利率在2%~4%[11]之间,这与目标替代率相差甚远。随着金融市场的不断完善,个人账户基金入市是基金保持增值的较佳选择,同时需要政府加强监管,承担最后的兜底责任。

{3}适时提高法定退休年龄。首先,2010年人口预期寿命男性为74.492岁,女性为78.712[13]。然而,根据相关法律规定(《国务院关于安置老弱病残干部的暂行办法》(国发〔1978〕104号)、《国务院关于工人退休、退职的暂行办法》(国发〔1978〕104号)),目前我国女性干部退休年龄为55岁,女性职工为50岁,男性职工为60岁,对于从事特殊工种或者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的职工可以提前退休。因此,提高退休年龄具有生理上的基础。其次,提高退休年龄可以延长个人缴费年限和扩大缴费人数,可以增加养老金的收入;同时可以降低养老金的领取年限,即降低计发月数,从而增加个人账户基金计发额。

{4}加快事业单位工资制度改革。首先,在岗职工工资直接关系到退休后的养老保险基金收入,将职工工资与个人工作绩效直接挂钩,以工作业绩确定个人工资水平和养老保险缴费标准,为个人账户和统筹基金测算提供依据。其次,事业单位各个行业工资制度改革应当区别对待,尤其是工资水平较低农林牧渔业,应加快提高行业工资,以推动并跟上公益类事业单位平均工资水平。

参考文献:

[1] 郑秉文.事业单位养老金改革路在何方[D].石家庄:河北贸易大学,2009.

[2] 张悦,蒋云赟.我国事业单位养老保险的代际平衡分析[J].经济管理研究,2010,(9).

[3] 姜爱林.论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基本状况、制约因素与破解对策[J].宁夏社会科学,2010,(3).

[4] 封,戴超.公益服务类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基金收支预测与政策仿真——基于养老保险制度参数的优化设计[J].科技与社会,2010,(8).

[5] 许晓丹,郭圣乾.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替代率分析[J].社会保障研究,2011,(5).

[6] 赵子涛.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几个基本问题[J].理论学刊,2011,(11).

[7] 韩国明,于佳.公益类事业单位向第三部门转化问题研究[J].财会研究,2009,(13).

[8] 孙波.事业单位职业年金运行发展的研究——以广东省事业单位为例[J].科技管理研究,2010,(9).

[9] 庄序莹,范琦,刘磊.转轨时期事业单位养老保险运行模式研究——基于上海市事业单位的方案设计和选择[J].财经研究,2008,(8).

[10] 褚福灵.养老保险金替代率研究[J].北京市计划劳动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3).

[11] 吴永求,冉和光.基本养老保险参保行为分析:精算模型与政策模拟[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