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地摊经济发展趋势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中图分类号:F293 文献标识码: A
前 言:众所周知,房地产经济的不断发展,不仅可以提高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还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正是由于房地产行业与其他行业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且涉及的范围比较广泛。因此,它已经成为了国民经济重点发展的行业之一。但是,在房地产经济发不断发展的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由其过度发展而带来的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不仅会制约房地产行业自身的持续发展,还会影响到国民经济以及其他行业的持续发展,重点解决房地产行业的相关问题并提出应对策略的工作应该被提上日程。
一、解析目前我国房地产经济的发展现状
(一)房地产经济的发展推动了国民经济的持续增长
一直以来,房地产经济都处于快速发展的状态,在国民经济迅速发展以及持续不断增长的过程中,房地产行业起着重要的支柱作用。我们都知道,房地产行业是一个涉及范围广泛且与其他行业有着密切关系的重要行业,基本上可以算是各个行业的基础,其不仅带动了家电、装修、建筑等行业的不断发展,也在很大程度上拉动了金融行业的快速发展。因此,在国民经济的发展中,有着其他行业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
(二)房地产经济的发展提高了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
众所周知,人们的生活离不开住房,住房问题也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一个重要问题,特别是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房地产行业的不断发展更是与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以及良好的生活质量有着直接的关系,只有房地产行业能够得到持续稳定的健康发展,国民经济的发展才能得到持续的增长,人们的生活水平才能得以真正的提高和改善,从而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进程。
(三)不完善的房地产市场
尽管现阶段我国房地产经济正以不断发展的趋势持续上涨,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却暴露出了房地产市场发展不健全等一系列问题,尤其是一些大中型城市,多数的房产都存在泡沫现象,房价的大幅度上涨,严重的超出了人们实际生活水平所能承受的范畴,这样的发展,不仅会影响到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生活质量的改善,严重的还会导致国民经济的发展受到牵连。除此之外,房地产经济带来的巨大利润,促进大批的企业开始向房产行业进军,这在一定程度上严重的冲击了不健全的房地产市场,使得原本就不是很完善的房地产市场变得更加不合理、不健全。
(四)房价变化幅度明显
过去的几年,房价始终处于大幅度上涨的势头,特别是在一些经济发达的中心城市,居民住房几乎出现了漫天要价的情况,不合理的增长幅度,使得人们苦不堪言。尤其是现在房地产在供需环节上出现的问题,使得一些建筑规模比较庞大的高端住房几乎无人问津,而商品房却出现了供不应求的局面,一些保障性住房也几乎无法协调供需之间的平衡,这些问题,严重的影响了人们的生活水平和质量,也会给人们正常的生活带来诸多困扰,恶性的循环发展,使得房地产行业的发展愈发的不完善、不合理。
二、我国房地产经济面临的问题
(一)房地产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金融问题
房地产经济的资金来源大多是银行贷款,金融市场的不稳定性对房地产经济造成直接的影响。资金是房地产建设不可缺少的物力资源,金融政策、金融市场的变化都会对房地产经济造成直接影响,由于房地产开发具有资金量大、占地广、地域性强等特点,房产企业的自有资金不足以支撑整个房地产项目的开发,需要从银行筹集资金,因此金融市场的不稳定性是影响房地产开发的重要因素之一。
(二)房地产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市场问题
房地产的市场化发展跟市场的关系密切相关,一旦市场结构发生变化,供求关系将发生改变,直接冲击房地产市场。当市场需求量大的时候,价格也会随着水涨船高,加快房地产大面积的开发和投资,带动相关产业和区域经济的同步发展。然而,一旦市场发生逆转,房地产经济就会出现萧条,如果对市场判断失误,就会出现“鬼城”,加大房地产企业的资金压力,甚至崩盘。
(三)房地产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政策问题
国家根据对房地产经济实际情况进行的系列宏观调控,相关的政策有可能刺激房地产经济的增长,也可能影响房地产经济的发展。国家的宏观政策是为了维护房地产市场的稳定、良性发展而制定。因而,宏观政策调控是把双刃剑,是影响房地产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三、展望我国房地产经济未来的发展趋势
房地产经济是促进国民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之一,其自身在国民经济中占据着重要的核心地位。不仅能够不断的改善人们的生活水平以及生活质量,还能大幅度的拉动国民经济的发展。所以,对未来房地产经济的发展趋势,我们应该朝着健康、良性的发展方向不断努力。
(一)逐渐完善的房地产市场
尽管目前我国房地产经济的发展还受到很多因素的制约,但是,纵观全局,我国的房地产经济仍然还是有积极向上健康发展的趋势的,也就是说,房地产市场还是有不断上升的时期存在的,所以,在未来的发展中,市场自身的调节作用一定会得以真正的显现,除此之外,国家的相关政策也会对此加以调整和改善,及时高效的引导房地产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从而促进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保障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换言之,房地产经济还会在以后的国民经济中发挥巨大的作用。
(二)对房价的合理调整
过去的几年,房价迅猛的上涨速度,严重的影响到了居民正常的生活,也给国民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冲击。我们都知晓,国民经济的发展与房地产经济的不断发展是成正比例的,一旦房地产经济的发展受到影响,那么国民经济的发展势必会受到牵连。因此,若想保持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政府就必须对房价做出恰当的调整策略,只有房价的上涨幅度得到切实的控制,那么其自身就不会有太大的波动出现,现阶段政府对房产行业实行的房价环比下降措施正好验证了这一点,所以说,未来的房价,一定会朝着日趋稳定的方向发展。
(三)未来房地产业对低收入群体居住环境的保障作用
任何行业在市场经济的条件要求下都是有其自身的规律可以遵循的,房地产行业同样适应这个规则。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房地产行业的自身规律都表明了这样一个立场,即:未来的房地产发展,一定会充分的统筹兼顾到低收入人群的居住环境,并努力做到与环境以及资源之间协调好关系,充分发挥房地产经济提高人们生活质量、促进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作用。
(四)国家政策对房地产经济实行宏观调控的有力影响
为了促进房地产行业的良性发展,国家有必要出台一些相关的宏观调控政策,尤其是要严厉打击那些恶性囤积的行为,以此来给房地产市场的健康发展提供一定的保障。除此之外,就目前市场上出现的供不应求的问题,我国必须对房地产税制实行重点改革,从而为房地产市场的循环有序发展夯实基础,协调好房地产税费改革与其市场之间的关系,不断的促进房地产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
结束语:
总而言之,房地产经济是国民经济重点发展的项目之一,其自身的健康发展对国民经济的发展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就如今的房地产经济而言,它不仅是金融的一部分,也是国家重点政策之一。所以,对房地产经济的评论不能一概而论,它与国民经济的稳定持续发展以及金融市场的变化形式都是息息相关的。目前我国的房地产经济出现了一些有待解决的问题,这样的严峻形式,若是还想继续保持房地产经济的持续良性发展,不仅需要房地产行业自身的努力,也需要国家宏观调整政策的大力支持,在这样的基础之上,我国未来房地产行业的发展必将朝着快速、健康、持续的方向不断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姬建朝.我国房地产经济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J].中国外资,2012(07).
[2]张燕生.我国房地产经济发展现状及其未来发展趋势[J].中国市场,2010(31).
1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鄱阳湖区经济增长对能源的依赖性逐年较强,能源消费随着经济总量的扩张而扩大。1995~2010年江西能源消费总量由2391.7×104t标准煤增加到6354.9×104t标准煤。1995年原煤消费占总量的79.8%,2010年占74.4%。能源消费结构以煤为主整体来看,江西省能源需求增长趋势明显,化石能源尤其是煤炭能源是江西省能源利用的主体,但过度依赖煤炭,且煤炭比重还在不断扩大的趋势将长期存在(图1)。
2能源供应短缺和对外依存度高能源供需与来源结构分析表明,江西能源生产总量和能源消费总量自2000年以来都在递增,能源供需缺口不断增大。调入量从2000年的1157.2×104t标准煤猛增到2010年的4267.74×104t标煤。能源调入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也从2000年的46.2%增长到2008年的67.1%(图2),能源自给率不断下降,从外省调入能源的数量和比重迅速增大,能源安全保障面临挑战。
3能源科技创新和利用效率低根据IPCC碳排放计算指南方法,计算2009年广东、山东、湖北、江西、陕西、青海6省的低碳经济发展相关指标显示,江西的人均碳排放在6省中最低,为0.750t/人,山东是江西的3.7倍;青海碳排放总量最低,为773.15t,其次是江西,为3254.30t。碳生产率是衡量低碳技术水平高低的指标,江西碳生产率为1.690万元/吨碳。江西的GDP和陕西接近,因为能源消耗量较低使江西具有相对较高的碳生产率。尽管如此,和东部发达省份相比,人均GDP水平的差距也很大。由此可知尽管江西省的人均碳排放量最低,但低碳发展仍处于较低水平,碳生产率和能源利用效率有待提高。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低碳经济发展模式
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低碳技术创新为核心,通过转变能源结构、提高能源效率、转变生产和消费方式、增加碳汇潜力等实现低碳排放目标的一种经济形态。低碳经济的核心特征是低能耗、低污染和低排放。从系统视角来看,鄱阳湖区发展低碳经济可以从低碳生产和低碳消费两方面着眼:第一,生产低碳化。其一是源头输入的低碳化,其二是经济发展的低碳化;其三是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严格限制高耗能、高碳排放产业的发展、淘汰落后产能,从结构上促进低碳发展;第二,消费低碳化。主要是改变以往高消费、高浪费的生活方式,有效削减温室气体的排放。能源科技创新贯穿于低碳经济输入和输出、生产和消费的全过程。节能减排潜力挖掘、碳中和、碳捕捉、碳储存等技术水平的提高也依赖于能源科技技术水平的高低。实现生产和消费低碳化。笔者认为,改进生产体系、调整产业结构、转变消费模式等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实现低碳发展的主要途径。能源科技创新模式、生产体系改进模式、产业结构优化模式和消费观念转变模式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低碳经济发展的四大模式。其中,能源科技创新模式是关键,其它3种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源科技创新模式的成败(图3)。
1能源科技创新模式
科技进步对能源利用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增加能源利用效率,二是优化能源结构。能源科技创新模式主要通过调整能源结构,降低二氧化碳排放强度;通过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能源消耗强度。能源科技创新模式是在碳排放空间的约束下,以能源节约利用和能源供给结构调整为目标、以能源技术开发为根本动力、以能源科技创新为关键。目前,鄱阳湖区大部分县市处于工业化初期中段,能源需求大,但能源利用效率仍然低。依托湖区的新能源开发优势,引进先进的能源科学技术,推动能源科技研发创新,努力形成更为低碳化的能源供给结构和更为高效的能源利用方式是能源科技创新模式的主要内涵。
2生产体系改进模式
最大程度地缓解工业发展和环境污染之间的矛盾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低碳发展的核心,改进生产体系是最为重要的着力点。鄱阳湖区工业化程度较低,工业发展模式尚未定型,因此生产体系改进阻力较小,工业发展可以发挥后发优势。生产体系改进模式是指用集约型、资源能源循环利用型的新型生产体系取代传统的“高投入,高产出”生产体系,实现清洁生产、集约生产和循环生产。
3产业结构优化模式
2010年,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实现生产总值5554.6亿元,占全省的58.9%。江西省三次产业之比为12.8%:55.0%:32.2%,产业结构呈现“二三一”特征。能源消费总量从2000年的2505×104t标煤增加到2010年的6354.9×104t标煤,比上年增长9.3%;其中,第二产业能源消耗量由2000年的1759.5×104t标煤增加到2010年的4757.89×104t标煤,在能源总消耗量中所占比重一直保持在65%以上。江西产业能耗结构以第二产业为主,还处于高能耗、低产出的经济发展阶段。产业是能源消耗的重要因素,是节能减排和低碳发展的主体。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是降低能源消耗、减少污染排放的重要途径。产业结构优化模式的主要内涵在于:降低能源消耗大和污染排放多的产业比重,提高附加值高、能源消耗小、污染较少的产业比重,可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质量,实现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高效益的低碳发展目标。
4低碳消费驱动模式
低碳生活方式实质是倡导一种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消费方式。通过节约能源资源消耗,减少消费过程中的碳排放,最终实现减少环境污染和发展经济的目的。鄱阳湖区倡导低碳消费的生活方式是和居民消费观念的逐步改变同步进行的。低碳消费驱动模式既可促进湖区居民消费,拉动经济增长,又可提高居民生活质量。低碳消费驱动模式与人的观念和行为紧密相关,只有居民保护环境的意识增强了,低碳生活方式的行为习惯养成了,低碳消费驱动模式才能发挥效用。
结论和讨论
1优化能源供需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途径鄱阳湖区要逐步调整优化煤炭调入网络结构,增加输油输气管道的投资建设力度,发挥铁路、管道等多种运输方式联运作用,形成分工合作、高效畅通、较为完善和现代化的湖区能源综合运输系统。从能源安全和保护环境的视角看,发展低碳或无碳能源,促进能源供应的多样化,是鄱阳湖区优化能源结构的必然选择。
2发展新型生产体系,推动产业结构升级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核心任务改变传统的“高投入,低产出”生产体系,建立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新型生产体系,可推进鄱阳湖区生产体系的低碳化。要选择性接收和承接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规避资源利用大和环境破坏强的企业;重点优化第二产业内部结构,提升第三产业比重,形成以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为主的产业结构。
3推进企业技术创新,培育低碳产业群落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动力必须大力培育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积极鼓励企业开发低碳技术和低碳产品,整合市场现有的低碳技术,加强节能减排技术的示范与推广。湖区要借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加强以高技术、高效率、低耗能、低污染和良好创业氛围的产业群为核心,先选择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滨湖地区作为培育低碳产业群落的重点地区,积极引导低耗能、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益的企业在这里集聚,形成分工合理、相互联系、空间集聚和具有竞争优势的低碳产业群落。
4引导公众绿色消费,提倡低碳生活方式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低碳发展的必然趋势要不断调整鄱阳湖区居民消费结构,引导居民由高碳消费向低碳消费的转变。鼓励大众选择自行车、轨道交通、公共汽车等环保交通工具。此外,要建立健全绿色消费的激励机制,加快完善有关税收政策,尽快建立节能专项基金,通过征收碳税和能源消费税,提高能源使用成本,促进能源节约。
1.低碳经济的定义
关于低碳经济有着非常多的定义,主流的定义是在在原有的技术方面以及生产的工艺管理方面进行创新,但是主要是不能够增加能耗,依托于这种科技创新的方式来早日摆脱人类对于化石能源的依赖,从而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来减缓全球的气候变暖的趋势,使得经济的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不再是一场零和游戏,而是双方都可以兼顾到。低碳经济中最为主要的就是可以利用尽可能低的温室气体的排放,即低能耗、低污染的方式来达到高校的利用能源以及开发清洁能源的目的。
在人类未来的发展前景来看,需要维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来整体上达到经济的发展以及环境的保护相互兼顾到的情况,低碳经济在经济发展方面具有以下的几种优势:第一就是这个问题并不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问题,它是一个全球化的问题,在后金融危机的时代低碳经济也在很大的程度上成为了各国经济发展和人类共同的话题,得到了全人类的重视;第二就是低碳经济考虑到在经济发展中环境方面的因素所做出的牺牲,把环境方面的损耗也都计算在内了。
2.低碳经济给我国的外贸出口中所带来的改变
2.1减少了我国的外贸竞争力
我国近些年来的繁荣与发展在很大的程度上就是依靠巨大的人口红利以及对于环境的无尽的破坏才得到今天的成果的,但是这种方式由于其破坏性以及不可持续性历来受到诟病,再就是以美国为首的一些发达国家开始在进出口货物方面来加大了对于碳排放的控制,这些控制的手段主要就是通过对那些还没有开始进行低碳减排的国家征收一定的碳关税。这种方式使得其他的有关国家纷纷效仿,最后带来的结果就是我国这样的传统制造业大国的出口竞争力下降了。与此同时我国的低碳制度都是从发达国家引入的,由于规则都是由于他们来制定的,所以在很大的程度上也都造成了我国出口产品的成本的增加以及出口竞争力的下降,特别是我国的出口产品是主要还是以高碳的产品为主,产品的技术含量有待提高,这些情况也都在很大的程度上阻碍了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
2.2碳关税和绿色贸易的壁垒
对于碳关税的收取会在很大的程度上削弱我国的出口产品在世界范围内的竞争力,而且各国之间所高筑的绿色壁垒也都会给我国的出口贸易带来威胁。碳关税的推出即很多的国家在国家的外贸进出口的货物中会对那些生产过程中需要消耗大量的二氧化碳的产品来额外的征收一些其他的关税,但是这样一来的话对我国的大部分的出口货物都会造成影响,本来我国主要从事的就是一些低端的制造业项目;绿色壁垒也是相同的意思,在绿色贸易的定义中,绿色贸易就是在进口的货物中主要的用途是用于保护生态环境和自然环境的,这样的一些国际的贸易行为,在这个交易的过程中来通过建立起一系列的技术标准来对这些国外的产品进行相应的限制和禁止的手段。由于我国的出口货物中最主要的还是一些机电设备、纺织产品,这些物品不仅仅是技术附加值低而且也没有多少的技术含量,这样的物品是完全达不到发达国家的一些环境方面的标准的。
3.低碳经济给我国带来的机遇
3.1倒逼我国的产业结构进行转型和升级
在目前的情况下我国的经济增长主要依赖的部分就是第二产业的发展,而且在出口贸易中也是由于低端加工贸易所占比重较大,我国在国际上的竞争力主要也都是由于我国最近巨大的人口红利以及对环境的破坏换来的。发展低碳贸易有利于我国经济转型到集约型的经济发展方式,推动制造业向低能耗方向发展;在另外的方面也都必须要推动我国的现代的服务业的发展,从这些方方面面的转型升级来帮助我国传统的对外贸易的低端制造业向着高端制造业发展。
3.2提高对外贸易的技术水平
低碳经济就是在我国的科学发展观,可持续发展的指导下,来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共赢的方式,通过对我国低碳产业的大力发展来推进我国的对外贸易的可持续的发展。我国本身作为发展中的国家,对外界的资源依赖较为强烈,并不符合低碳经济发展的一些特点,为了重新获得竞争力我国就必须要积极地推进企业的转型升级,使用一些新的制造工艺来取代落后的生产方法,通过这种方式来对传统的制造行业进行升级优化,使得以后的出口产品中可以有更多的高端制造品,提升我国对外贸易的质量和含金量。
3.3有利于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
在我国的经济发展以及工业发展走到新的阶段上,与此同时也都对绿色发展提出了相应的要求,我们要积极地利用这次新一代同步发展的机会来扩大自身的国际影响力,切实的参与到其中的方面去。自从我国本世纪初加入WTO组织以来,参与了一系列的国际贸易的制定与实施计划,在新的经济时代来临之际,与其躲避不如积极地引入下一代的技术来进入到新的生产方式中去,完全的舍弃掉以往的模式,而且参与到规则的制定中去也可以更好的维护自身的各方面的利益,从而进一步的增强我国的实力。
4.对低碳经济在我国发展的建议
4.1制定我国的低碳标准
由于这个低碳经济正式开始实施并没有很长的时间,所以与碳交易有关的内容目前来说还是处于空白地带,目前的情况就是碳交易的市场规则以及相应的准入标准主要掌握在西方发达国家手中,这些现状的存在对于我国这样一个超级经济大国来说是极为不利的。除此之外政府的有关部门也都需要可以来加强对于我国的低碳产品的法律方面的保护。需要我们从法律上来制定完善的制度,完善低碳经济的发展保障的机制,使其市场竞争中有法可依,规范市场。
4.2大力鼓励我国低碳技术的发展
低碳技术的发展需要大力的财政支持,政府的有关部门也都需要可以来积极地对这种转型升级进行政策上的支持以及税收上的鼓励,以便可以为了以后的低碳经济的发展来打下坚实的基础与根基。虽然我国的低碳经济起步较晚,但是我们有关部门也需要来积极地用好后发优势。与此同时也都要积极地鼓励技术的原创,加大对于低碳技术的研发的力度,也要加大对于技术推广的投资,积极地把科研成果转化成为经济效益。低碳经济不仅仅是一项环保经济方向的措施,与此同时它也代表了一种人类未来的发现,这也是我们的企业需要注意的地方,以便为企业带来新的利益。
4.3积极地维护自身利益
面对新的低碳的经济浪潮,我国的政府需要积极地出手进行应对,我国本身已经是世界的第二大经济体,当然很有必要来维护自身的正当权益。鉴于近些年来西方发达国家采取了更为隐蔽的绿色贸易壁垒的新方法来进行贸易保护。为了可以有效地应对这种状况,我国政府的有关决策部门需要意识到与发展中国家合作的重要性,帮助大家共同的提高适应低碳经济的能力。这样的应对措施才有助于我国的政府掌握在竞争中的主动性。作为世界贸易组织成员国,我国也要积极地应用新的规则来占据主动权,以便可以最大的维护自身的各方面的利益。
一、潍坊“三区”建设中低碳经济发展的优势
在潍坊实施“三区”战略发展过程中,适值2008—2009年经济危机之后世界经济结构的重大调整,绿色经济、新能源等产业已渐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因此在潍坊实施“三区”建设中发展低碳经济面临重大历史机遇。
(一)区位优势潍坊在“三区”战略中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首先交通十分便利,潍坊素有“胶东咽喉”之称,是连接胶东半岛与内陆腹地的主枢纽,地处半岛城市群的地理中心和交通枢纽,济青高速公路横贯东西。其次具有明显的空间优势,潍坊北部沿海是环渤海经济圈的重要节点,该区域拥有2000多平方公里的滨海平原、447平方公里的滩涂和1999平方公里的浅海,具有充足的发展空间。从2004年开始,潍坊举全市之力加快建设滨海新城,努力将其打造成潍坊的城市次中心。随着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规划上升为国家战略,胶东半岛高端产业聚集区建设步伐加快,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紧锣密鼓,得天独厚的地理区位,赋予了潍坊“三区”建设中发展低碳经济叠加的优越条件。
(二)资源优势潍坊市海岸线长140公里,滩涂面积667平方公里,浅海海域近2000平方公里,境内资源十分丰富。2009年4月14日在北京的《2009年中国城市竞争力蓝皮书: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指出:中国城市综合区位资源优势度竞争力中,潍坊居第二位。在土地资源方面,潍坊市积极推进县乡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通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积极为滩涂开发、北部“六纵两横”(“六纵”指利用潍坊区域内的潍河、堤河、虞河、白浪河、丹河、弥河六条河流,实行层层拦截蓄水,建成六条河道水库。“两横”:指新修两条东西向人工河,将六河串联)水网和生态林场、林带等建设项目提出用地指导意见,确保各项建设因地制宜,发挥更大效益。力争到2013年,全市完成改造村庄600个左右,腾出存量集体建设用地5万亩以上,增加的建设用地流量指标,优先用于“三区”建设。在矿产资源方面,潍坊境内分布着棕壤、褐土、潮土、矿姜黑土和盐土5大土类,目前已发现金、银、铁、煤、石油、蓝宝石、重晶石、沸石、膨润土、花岗岩等矿产种类58种,已探明储量的36种,开采利用的42种,有12种矿产储量居山东省首位。同时潍坊市积极推进矿产资源开发,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大力开展新一轮地质找矿活动,为“三区”建设提供后备资源保障。突出地热、重晶石、铁矿等重点,积极申报矿产资源勘查项目,寻找更多的紧缺资源储备。加大矿产资源整合力度,推进矿产企业优化重组。完善矿业权市场配置机制,努力实现矿产资源的效益最大化,为低碳经济发展储备了更多的矿产资源。在太阳能资源方面,潍坊市位于山东半岛中部,年日照时数大于2200h,根据《民用建筑太阳能热水系统应用技术规范(GB50364-2005)》我国太阳能资源区划指标,潍坊属于资源Ⅲ类地区。潍坊历年平均日照总时数为2530.9h,其中春季平均日照时数为722.1小时,夏季为672.4小时,秋季为616.6小时,冬季为519.8小时,年太阳辐射总量大于5000MJ/m2(见表1)。据此潍坊市可以充分利用太阳能发展低碳经济产业,特别是在建筑、光伏产业和光热产业等领域可以充分利用太阳能,从而节约煤炭等传统资源。如目前潍坊市已出台低碳示范社区建设指导意见,将在低碳社区推行“6+X”体系,即强制选择太阳能建筑一体化技术、墙体保温材料及节能门窗、供热分户计量装置、节能照明产品、地源热泵和绿地系统6个必选项目。另外,要具有应用沼气、雨水收集、中水利用、LED照明、新型墙体维护结构、光伏发电、智能新风系统、垃圾无害化处理等自选项目中的内容。在浅层地热能方面,潍坊市区有760.8平方公里地质体适宜采用土壤源热泵,占城区总面积的34%。潍坊市地下水温度为16℃~16.5℃,全市地下水源热泵适宜区面积196.846平方公里,占规划用地面积245.24平方公里的80.3%,市区地下水热泵适宜区热储量为17.136×1013kJ,相当于585万吨标准煤的总发热量。潍坊市的海岸线长140公里,位于滨海开发区,水温较适合应用海水源热泵系统。因此浅层地热能资源较为丰富,为发展低碳产业提供了一定的资源保障。
(三)产业基础雄厚低碳经济的核心要素,是一系列低碳技术和产业的发展。在这一方面潍坊市已具备一些前期条件。潍坊市北部沿海地区特色产业集群呈现不断扩大的趋势,初步形成了海洋化工、石油化工、医药化工、精细化工、机械装备、纺织服装等主导产业,并在海洋装备制造、新能源、临港物流、现代制造业、高效生态农业、现代服务业和滨海旅游等特色高端产业领域取得了一定突破,最大限度发挥产业集聚效应,形成了现代蓝色产业体系的雏形。产业优化升级步伐加快。潍坊市通过整合创新资源,在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海洋生物制药等领域实现了核心技术的创新突破。通过实施先进制造业领域的百项技术研发项目,加快了传统产业的高新化、信息化改造,带动技术升级和产业转型。依托“三区”建设,引导和支持企业对天然卤水、膨润土、萤石、重晶石、石灰石等矿种进行精深加工,由出售原矿和初级产品向深加工产品转变。在盐、溴行业精深加工,全力打造“高效生态化工基地”。由此潍坊市产业正由高碳经济向低碳经济转变。累积高端新兴产业发展优势。如潍坊市高新区按照“大项目———产业链———产业集群———产业基地”的思路,形成了电子信息、现代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新材料“四大产业”,电声器件、半导体照明、软件与信息服务产业“三大亮点”,建设完善了光电子、软件、生物医药、电声器件、潍柴动力、台湾工业、歌尔LED、新材料产业“园区”,并积极创建国家级半导体照明、光伏、电声器件、新型动力“四大特色产业基地”。而这些科技含量较高的产业正是低碳经济范畴,由此潍坊市高新区已初步形成低碳经济产业链。积极推进新能源产业发展。近年来潍坊市重点发展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地热能等四大领域的新能源。在太阳能发展方面,重点发展光伏产业和光热产业。光伏产业领域,在引进消化吸收的基础上,重点发展能耗低的晶体硅太阳能电池和薄膜太阳能电池,打造较为完整的产业链。在风能方面,利用潍坊市北部沿海丰富的风力资源,大力发展风力发电机、塔架、风叶、主轴、机械传动、风机变频等产品,加快推进风电设备制造本地化,做大做强风电设备制造业。通过新能源的发展,使能源结构不断优化,全面提升新能源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打造山东半岛新能源基地。在技术领域,近年来潍坊市大力实施技术创新和制造业信息化工程,使全市70%以上重点企业的技术装备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30%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一批企业实现了由传统产业向高新技术产业转变的历史性跨越。“十二五”期间,潍坊将继续加大投入,重点扶持以信息产业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同时潍坊市设立的信息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资金、技术创新专项资金等支持信息产业不断发展壮大。
(四)生态经济呈现规模优势近年来,潍坊市在经济社会发展别注重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全市生态经济已呈现规模效应。首先,城市建设中体现生态城市建设的主题。潍坊市在市区建设工程中充分注重修复生态,打造生态建设示范区,对“EOD模式”(以生态为导向的城市发展模式)进行的先行探索和建设已取得明显效果。在北部沿海地区,根据规划对有关水网和生态林场、林带等进行绿网建设,有效改善了生态环境。同时加强对重点流域和近岸海域的修复和保护,努力遏制海域环境生态恶化的趋势,逐步形成良性循环的近岸湿地生态系统,不断优化海洋生态。其次,在资源利用上,潍坊市按照产业集聚、城市辐射、园区带动、突出重点、率先突破的发展理念,做到了有序开发,节约利用。对浅海、岸线、滩涂、海洋空间、淡水、地下卤水等各种资源,由分散粗放利用转向集中集约利用,实行集中连片、科学开发,有效提高了资源利用的综合效益。截止到2010年11月,潍坊市对北部卤水企业进行了整合,由原先的169家压减到105家。再次,具有发展循环经济的坚实基础。潍坊市的循环经济在企业、园区(行业)和社会三个层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和实践,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特别是潍坊北部沿海的卤水企业,积极借鉴山东海化集团“一水五用”的经验做法,推行新技术和新工艺,提高盐、溴深加工产品的科技含量,由单纯销售原盐、溴素向化工和医药等领域的附加产品延伸。通过循环经济让那些原本被“抛弃”的资源在产业链中重新回归。潍坊的盐化工循环经济已经超出了单个企业自身,完全成为一种区域性循环。这种区域循环实际上已是低碳经济的产业模式了。
二、潍坊“三区”建设中发展低碳经济面临的挑战
虽然潍坊“三区”建设中发展低碳经济具有多种有利因素,但机遇与挑战并存,潍坊“三区”建设中发展低碳经济还面临着巨大挑战。
(一)自然条件潍坊市地处山东半岛西部,背陆面海,地势总体特征是南高北低,南部为山区、丘陵,北部沿海为滨海平原区,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特点为:冬冷夏热,四季分明;春季风多雨少;夏季炎热多雨,温高湿大;秋季天高气爽,晚秋多干旱;冬季干冷,寒风频吹。潍坊市水资源严重短缺并且存在着时空分布不均的问题。从时间分布看,水资源量年际波动较大,最大值是最小值的3.6倍。年内降水多集中在汛期,占全年降水的70%~80%,而且汛期来水又往往集中在几场洪水过程中,洪水资源难以有效利用,且汛期局部地区洪水成灾。从地域分布看,水资源南多北少,差异明显。南部山丘区水资源相对丰富,北部沿海地区相对贫乏,属绝对贫水区。受全球性气候变化影响,极端天气事件明显增多,不可预见的突发性水旱灾害随时都有可能发生。资源禀赋呈现资源供需矛盾日益加剧的趋势。目前潍坊探明的煤炭储量、石油保有储量、天然气保有储量较山东省都较少,能源资源极度匮乏。潍坊的水利资源,主要是大气降水,全市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27.28亿立方米,人均占有水资源量仅为320立方米,是全国人均占有量的1/7,处于极度缺水状态,是全国严重缺水城市之一。特别是潍坊北部沿海地区,水资源供需矛盾更加严重,按照潍坊市规划的蓝色经济区发展目标,到2015年北部沿海地区水资源缺口预计达3亿立方米左右。油、气等能源资源几乎全部依赖外地调入。如95%以上的煤炭需要市外采购,80%的电力需要网供,动力机械、纺织服装、造纸包装等支柱产业60%以上的原料依赖市外采购或进口。随着人口的持续增加和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对水、能源的消费量和土地占用量不断加大,资源供需矛盾将更加突出。
(二)人口问题潍坊人口众多,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潍坊市是地级中等城市,截止到2008年底,户籍总人口862.5万人。2009年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GDP为30568元(按年末汇率折算为4477美元),在山东省17地市中位居第12位。潍坊市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较大。由于人口数量多导致潍坊市人均资源相对紧缺。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土地资源日益稀缺。潍坊市土地总面积1600489公顷(2400.73万亩)占山东省土地总面积的10.19%,人口密度大,土地负载重,全市人口密度已达每平方公里515人,为全国人口密度的4倍多。人均土地0.194公顷,为全国人均土地的20%。人均耕地0.0195公顷,为全国人均耕地的86%,耕地后备资源相对较少,可供开发为农业用地的土地资源,特别是可开发为耕地的土地资源已经很少。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不足300立方米。
【关键词】房地产;发展;现状;趋势
房地产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它的发展状况影响着社会众多方面。所以,保证房地产经济健康发展意义重大,但是,如今伴随房地产行业的快速发展,许多问题也产生了,这些问题如若没有得到重视和迅速解决,将会阻碍房地产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从而影响国名经济的健康正常发展,打破人们的平静的生活。
一、房地产经济发展现状
1.房地产经济持续增长,促进国民经济繁荣。近几年,房地产经济繁荣发展,在国民经济中一直发挥着支撑性作用,为促进我国经济快速发展起着重要意义。房地产行业涉及面广、相关性强,房地产繁荣发展也带动了许多其他行业的快速发展。房地产以建筑为主,每个建筑物的构建都少不了建筑材料,都需要装修,配置电器等,于是,房地产行业的发展也就带动了建筑材料、装修、电器、家具等行业的发展。所以,房地产经济的持续增长,不仅直接推动国民经济的发展,也间接促进我国经济的繁荣。
2.房地产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居住问题是人们的基本需求,房地产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随着城市化的进程不断加快,城市人口膨胀,住房问题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房地产的繁荣发展,为人们提供了高水平、高质量的居住条件。剧增人口的居住需求,也积极推动了房地产行业的发展扩大。人们的生活离不开房地产行业,房地产行业为人们高质量的生活提供前提和基础。
3.呈现市场发展不健全局面。我国房地产近期发展快速,但是快速发展也导致了房地产出现泡沫现象,市场发展不健全。房地产繁荣的现象使得大量的企业转战房地产,巨额的资金涌入房地产行业,房屋建筑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各个城市大地表面,房地产经济呈现表面繁荣的现象,但实际上已经弊病无数,如此长期下去,房地产将面临巨大浩劫。
4.房价居高不下。有限的土地资源与无数涌入的房地产商不协调,土地也在哄抢中价格飙涨。房产的成本提高,以及房地产商期望高额的利润,使房价一路飙升,而且长期处于稳定状态,居高不下。高昂的房价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巨大的压力,很多人都无法负担起现如今的房价。房地产行业的繁荣使人们的生活质量和水平没有得到提高,反而使少数人的基本生存没有了保障。
二、房地产未来发展趋势
1.房地产市场趋向健全。房地产行业的泡沫现象,市场不健全,使房地产经济发展到了瓶颈的阶段,房地产陷入了困顿的状态。针对房地产市场出现的这些问题,市场这只“无形的手”的调节作用将会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显现出来。国家为了保障人们的住房需求和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和水平,也将会运用宏观调控手段,对我国房地产经济进行政策干预,完善房地产市场,保证房地产经济健康发展,发挥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作用。所以,在市场和国家双方面的调节下,我国房地产市场发展将日趋成熟。
2.房价将得到合理调整。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中,房价涨幅完全出乎人们的意料,房价远远超出人们的支付能力。这样的涨幅不仅不利于人们生活条件的满足,也有害于经济的健康发展。但是,随着政府出台的政策的实施,国民经济的整体发展趋向,我们可以看出房价在不久的将来会日趋稳定,并保持在人们支付能力之内。房地产经济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它能够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同时,它也受国民经济整体发展规律的影响。因此,在国民经济稳定增长发展的背景下,房价也会得到调整,并且保持稳定。
3.保障低收入群体的住房需求。我国政府秉持以人为本的观念,满足人们的需求是党和国家不懈的追求。未来一段时间,在国家政策的引导下,房地产行业的主要目标将是保障低收入群体的居住环境。房地产经济发展要求不断扩大市场,出于进一步发展的目的,房地产商也会努力将低收入群体纳入消费对象群体中,根据低收入群体的实际经济状况和对住房的条件的要求,打造低收入群体能够支付起且满足他们需求的住房,从而保障了低收入群体的居住条件。
4.国家政策保障房地产经济健康发展。对于房地产经济现阶段存在的许多弊病,国家将会提出相对应的解决方法策略,并且出台一系列政策,促进房地产经济良性的发展。第一,对于不良房地产商恶性囤积土地的行为,进行打击和限制,避免出现坐地起价的现象。第二,协调房产的供需关系,改革房地产税制,一定程度上限制从事房产行业的企业数量,建立有条不紊的房地产市场,促进房地产经济健康有序的发展繁荣。
三、结语
房地产行业一直以来是我国经济发展中的支柱性行业,对我国公民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房地产经济的繁荣与衰弱都会影响着我国经济发展的速度和状态,也会改变人们的生活质量。现阶段房地产经济发展随到了瓶颈阶段,整个行业充斥着亟待解决的各种问题,但是,房地产经济是金融一部分,它受市场的调控,“无形的手”会使未来我国的房产行业继续稳定良性发展。另外,政府也推行一系列政策保障房地产行业发展繁荣。总而言之,我国房地产未来发展前景就会是一片光明。
参考文献:
[1]张燕生.我国房地产经济发展现状及其未来发展趋势[J].中国市场,2010,(31):134—137
[2]戴胜兰.我国房地产经济发展现状及其未来发展趋势[J].现代经济信息,2012(11):57—60
[3]张宏军.我国房地产经济发展现状及其未来发展[J].世界华商经济年鉴·科技财经,2012,19(4):43—45
(1)性能发展方向。机械电子系统的高效能就是机械电子系统速度、精度和效率的统一。因此要在机械电子行业采用高速CPU芯片,RISC芯片,同时采取改善机床动态的有效措施,这样有利于机械电子系统的高速、高精确、高效的实现。(2)功能发展方向。机械电子系统可以使信息交流不仅仅局限于文字和语言的表达方面,可以直接运用图形、图像、动画等信息,将可视化技术与虚拟环境技术相结合,进一步扩展应用领域,缩短产品设计周期,提高产品的科技蕴含量,降低成本。实行低碳经济是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机械电子行业也不例外,所谓低碳经济,简而言之,就是指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标准的经济增长模式,实质是能源的高度利用。从表面上看,似乎低碳经济与机械电子行业似乎没有太大联系,其实并非如此,低碳经济是所有行业的发展趋势,低碳经济与机械电子行业存在着众多关联,并且低碳经济在一定条件下或许会对机械电子行业起到制约的作用。
2低碳经济下我国机械电子行业的必由之路——绿色制造
绿色制造是面向环境的制造,当然作为能源消耗的的机械电子方面也要承担对环境大保护角色,也要实现低碳经济的发展要求。绿色制造是一项综合考虑环境和资源利用率的制造模式,目的是保证产品的性能和和用途的前提下加强环境的保护,减少有害气体的排放和有害产品的增加,节约能源与资源,实现机械电子行业的可持续发展。绿色制造,要求产品在设计和生产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产品的生命周期,从设计到包装再到报废处理等环节,要对生态的损害降至最低,同时也要实现资源利用率达到最高,使企业能够达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协调发展。传统的制造过程是从生产到流通,再从消费到废弃的一个过程,这个过程是一个直线型模式。绿色制造是封闭式的循环过程,产品从原材料选择到最终的生命终点这一过程,要实现产品在生命周期间对环境最小的负影响。
3实现机械电子行业最大化的低碳效果
3.1科技创新是机械电子行业发展的重要手段
在机械电子行业尤其要考虑低碳的效果。传统的机械电子行业创新体系中,政府占据主导地位,随着经济体制的变革和民营经济的不断发展,政府应改变职能,激励企业科技创新。但是很多机械电子企业在科研方面投入的比重较小,导致企业的技术储备不足,缺乏科技软实力,技术发展成为机械电子行业实现低碳的一大障碍,因此要在机械电子行业实现低碳模式,要做到以下两点:(1)加大科研投入。资金是基础,科技是后盾,机械电子行业的发展日新月异,技术更新非常迅速。这都需要投入大量的科研经费,这就对企业在资金分配上提出了新的要求,机械电子企业要在市场调研和财务分析基础之上,将资金投入科学研究上,这样有利于企业实现低碳模式,对企业的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起着重要作用。(2)加大对员工的培训力度。机械电子产品对环境污染相当严重,所以,在培训过程中,要将低碳意识灌输到每个员工心灵深处。只有这样才能将低碳经济更好的推进。
3.2扶持中小机电企业
[关键词]农村经济 CTI模式
从茂名这座城市的发展史来看,她是一座因石油而兴起的年轻的油城,那么她又是如何成为我国最大的水果生产基地的呢?这其中的原因值得我们探讨。
经济地理学的基本原理告诉我们,在对一个地方进行分析的时候,首先应当考察这个地区的区位因素。
一、茂名及周边农村的区位因素
(一)自然资源
茂名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优越的气候条件,地处热带亚热带的过渡地带,拥有大面积山丘属微酸红壤,日照时间每年长达2000小时。
(二)基础设施
茂名拥有较为完善的基础设施,井然有序的城市规划。公路、铁路、水路和管道共同形成了茂名的交通网络,同时茂名还有功能齐全的现代通信网络和充足的水电供应。
(三)农业和工业
茂名是我国最大的水果生产基地,形成了以荔枝、龙眼、香蕉为主,多种经济作物并举的产业结构。同时茂名还是全国最大的石油化工基地之一,茂名石化公司目前拥有年1350万吨原油加工能力和年100万吨乙烯生产能力。
二、区位因素与政策分析
在对总体的区位因素进行分析之后,有必要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政策来进行进一步的分析。
中央提出要加强农业基础地位,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就是要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坚持把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作为首要任务,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农村市场和农业服务体系。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发挥亿万农民建设新农村的主体作用。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等诸方面内容,每一方面的建设与发展都不是独立的,而是与其它部分相互联系的。就农村经济发展而言,其所需要的资金、技术、信息等因素都离不开工业和城市,其所生产的各种农产品的最终销售也离不开工业和城市。因此如何用具体的措施将政策与区位因素结合起来就显得十分重要。
三、繁荣农村经济的措施
在促进茂名周边农村发展的众多因素中,资金、科技和信息三大要素渐渐成为拉动茂名地区农村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对于繁荣茂名周边农村的经济,提高农业的产业结构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一)资金是繁荣农村经济的重要前提,即工业反哺农业。其实质是解决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资金来源问题。茂名既是工业城市也是农业城市,其工业企业纳税额占茂名市税收比例35%以上.每年茂名市又投入大量的资金完善农村的基础设施的建设,使得农业生产的原材料进得来,生产出的农产品出得去。在资金链上形成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新机制。工业成为了农业的重要资金来源。
(二)科学技术是繁荣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撑。从一定角度上讲,科学技术的运用就是对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就是培养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这里不仅仅是怎么种的问题更是种什么的问题,即如何根据当地条件和市场需求形成自己的比较优势的问题。科学技术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得以可持续发展的保障。茂名市水果局曾在全市组织开展荔枝、龙眼等水果优良单株选育和提纯复壮工作,普查筛选出50多个优质水果品种,并且建立种质资源园,逐步繁育推广。
(三)信息为繁荣农村经济提供方向指引。现在的市场是顾客主导、竞争激烈、变化迅速的市场,因此获得及时准确地信息十分重要。经过近几年的努力,茂名全市农村信息化建设已基本形成了以《茂名农业信息网》为龙头,《中华金果(茂名)电子商务网》等专业网站为辅助,上联省农业厅、下联各县,横向联接全国各省,纵向延伸乡镇、农产品批发市场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业生产大户的信息网络。
四、致富模式的思考
通过对茂名市繁荣农村经济所采取的各种有效措施的来分析,在工业发达地区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经济建设中,资金、技术和信息是三个最为基本的因素,新农村的建设离不开这三个方面,这三个基本因素的相互作用就形成了基本的致富模式。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第一位的直接需要时资金,没有充足的资金投入,农村很难高效的地运转。充足的资金有利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启动和高效的运转;科学技术是使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物质经济能够可持续发展的保证,在当今各种原材料都在涨价的背景下,提高生产产品的附加值是促进增收的好方法,在农业上的运用之一就是因地制宜的种植各种经济作物,要想在保证质量的同时高产、稳产,这显然离不开科学技术。社会主义新农村不是孤立的,而是一个开放的系统,资金的投入,人才、技术的投入最终转化为产品,产品是用来满足需求的,只有满足需求的产品才能使生产要素得到应有的回报,而需求来自于市场,要获得市场,首先应到信息。因此,资金、技术、信息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三位一体的基本要素。
从上图可见,资金、技术和信息之间与繁荣农村经济的关系。新农村建设的启动和运作离不开资金的投入,而在目前农村金融还未充分的情况下,这种资金的最初主要来源是政府,在这里就是政府每年从工业所上缴的税收中提取固定的一部分用于新农村的建设,新农村的建设是一个长期发展的过程,是一个不断繁荣的过程,因此,就要不断地形成自己的比较优势,而比较优势的形成离不开科学技术,而科学技术的运用实际上就是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就是培养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告诉我们,资源是稀缺的,因此要想合理的配置,就要将主要的资源投入到市场需要的产品的形成上,进而获取最大的利润,换句话说,资金和技术的投入要以市场为主导,而市场的获得首先离不开信息的获取。一旦启动起来,卖产品所得到的一部分回报就可以作为进一步的投资来源,这对于扩大内需和繁荣农村金融有着积极的影响。其最终目的是形成自己的比较优势。
Abstract: Under the pattern of world economic integration, the real estate industry as the pillar industry of the national economy plays a very important role.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the real estate industry in China.
关键词: 我国房产经济;发展趋势;探索
Key words: real estate economy in China;development trend;explore
中图分类号:F29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4)16-0192-02
0 引言
世界一体化的同时,我国经济也在向着更快更好的方向发展,城市化正在逐步的推进。近年来,伴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很大程度上改善了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就现阶段而言,房产经济发展迅速的同时,也出现了房价过高等许多的现实问题,而这些问题不仅阻碍了房产经济的发展,不利于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国民经济的整体增长。因此,如何解决这些现状和对未来发展趋势的决策,成为了问题的重中之重。
1 我国房地产行业经济发展走向
1.1 市场的投资走向。随着投资力度每年都在不同程度的加大,与此同时出现了负增长的局面。从经济来源上看,房地产的投资占社会的总投资的比重较大,主要来自民间投资和国际市场的投资,而投资的对象近年来逐渐由商业用房转向居民的住宅方向。近年来,经济的持续波动,人们把投资的方向更加转向了房地产这个固定资产的
投资。
1.2 房地产的开发格局。就目前,我国的现状是大中城市的开工面积逐渐在增大,但是相对竣工的面积却在减缓,在这种土地过渡使用期,加大了国家经济的负荷,同样影响了国民经济的发展步伐。关于大中城市的拆迁问题,许多的负面消息逐渐浮出社会,致使在开发的过程屡屡出现经济问题。虽然国际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但是土地的使用还是难以得到很好地控制。房地产的市场发展不健全,很多城市出现房产积累的现象,房价的大幅涨与人们的生活水平严重不符。而开发商谋取巨额的利润的同时,使得房地产市场发展存在许多的不合理的结构方式,商用房逐步增多,而住宅房减少,因而加大了从而影响了房地产整体的格局。
1.3 房地产的销售的市场销售状况。虽然国家一直进行着宏观调控市场存在波动,但销售量依然在持续增加中,从全国范围来看,房价依然很高。而中国的城镇化因素,大多数的人逐步走向城市,住房量明显的增加。从整体的态势来看,虽然有所波动,销售量却在增加。
1.4 作为房地产的投资,肯定需要资金来源,而其资金筹措大部分来自银行贷款,如果这些大量的资金一旦在投资过了出现房屋积压的现象,资金的流动性不足以满足满足社会的需求时候。在这种情况下,那么极有可能给所借贷的银行带来负面的影响,在国民经济中发展中也造成了不良的影响,反而阻碍了国民经济的发展。
2 房地产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
房地产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而言,房地产行业的增加值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算是数一数二了,对我国国民经济而言起着促进作用。从国名经济的增加值来看,房地产的投资与其他行业的相比之下占据着国民经济的较大的比例,由于房地产的产业链较长,带动的行业较多,促进了其他的行业迅速发展,最终实现国民经济全面发展。房地产经济的发展提相应的带动其他行业的发展,同时房屋能够为国家的商业、通讯业、家具业等等需对行业的发展提供了最基本的条件。某一程度上讲,缺乏了这一产业,国民经济的总体水平的发展速度也才相对较为缓慢。住房带给生活各个方面的综合型消费。人们住房的同时,必定需要与之相配套的设施,物业等等。无论是人们所需的商业用品,还是生活用品,都会加大它的需求量,进而推动了整体的发展局面。房地产的发展,加速了城市化的进程,逐步改善了人们的居住条件和社会环境。而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所需的消费只会越来越增加,消费的范围也将逐渐的扩大。这就要求,房地产的产业来带动更多的产业发展,来适应这种社会需求,进而来适应城市化的发展。
3 我国房地产经济发展趋势探索
经过近几年严厉的房地产调控,目前中国房地产业态多元化趋势初步呈现,城市综合体开发、商业地产等多种业态加速发展态势,虽然初期阶段略显混乱,但经过逐步调整,商用房逐步替代纯住宅开发,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3.1 市场日益成熟。近年来,房地产市场发展火热化的同时,也处在繁荣发展的阶段,国家应该出台相关的政策,进而有效地引导房地产经济在人们生活中的利益。市场日益成熟,房地产产业带给社会和个人利益会越来越大。因此,获取利益的同时,正确的看待房地产发展过快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3.2 房价日趋稳定。根据国民的实际情况,协调发展,适应国家的政策,在国民经济稳定增长的同时,把市场逐步向中低收入群体倾斜,着力解决他们的住房问题,改善生活水平同样也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发展,这样才能更好的实现全民富裕的目标。
3.3 国家重点出台宏观调控政策,用来保证房地产行业的整体发展,加大对于行地产行业的整顿力度,针对市场需要进行改革,大力整顿市场秩序混乱的局面,促进其健康、稳定的发展,带动其他行业的发展。
3.4 各种能源和资源的节约。房地产过速发展,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加剧,必然引起土地资源和各种能源的稀缺,如何去解决这一问题,如今已经成为了房地产经济未来的发展的难题,也是未来发展的一趋势。在建筑上面,尽量使人们意识上认识到环保节约的好处,逐步走资源节约型的道路。
4 我国房地产经济发展的政策支持
4.1 逐步弱化发展的同时对房地产产业的根本推动力。房地产产业覆盖的面比较广泛,关联的产业比较多,国家为了推动经济的增长,如果一味的投资这一行业,必定造成市场的缺失、住房出现供不应求的现象,最终还是导致了房子的价格上升,因此需要改善这种不合理的结构模式,预防各种金融方面的风险存在和各种社会风险的
存在。
4.2 引导房地产走科学发展观的道路。政府应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出台相关的政策,利用宏观调控控制房地产发展的结构和速度。深入改革房地产管理的相关体系,科学的方式调整各个政府各个部门的职能,明确房地产发展中的主体和职责,政府可利用相关的部门进行监督,全面的发展。这样才能带动国民经济的全面发展的战略,以长久利益为目标,就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4.3 国家制定适合房地产发展的模式和体系。根据我国目前的国情,结合人均水平的实际情况,制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走科学发展的道路。逐渐把房地产行业建成符合民情,能够长久持续发展的的一项产业,应当的借鉴国外先进的发展模式,推动房地产的稳步发展,逐步去实现房地产与其他行业共同发展的一体化经济的模式。
4.4 明确房地产的发展走向,根据相关的法律做出调整,以适应目前社会的发展需求。改善房地产行业的运营,规范房地产行业的发展。在与其他的产业相连接的同时,做到合格化的管理,使房地产市场符合我国依法治国的方针,有秩序的稳步发展。
5 结语
在国民经济的发展过程中,房地产经济在人们衣食住行方面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这关系着普通民众是否可以安居乐业的问题。当下随着社会高速的发展,房子是生活中的物质保障,住房逐渐成为了用市场价值来衡量的的一种商品,同时加大了当下人民的负担。这种房产经济的商品化,有利也有弊。但是作为国民经济的的支柱性产业,对国家总体经济的发展同样有着重大作用,因此必须要对其发展方向进行探索,以促进房地产行业的迅速发展。
参考文献:
[1]刁曼丽.探讨我国房地产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点[J].价值工程,2013(21):120-121.
[关键词]低碳经济;电动汽车;环境;节能
中图分类号:F407.4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02-0348-01
随着电动汽车产业的不断发展,在电池容量、续航能力以及安全性等方面的技术以及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外接式混合动力车和纯电动车技术也在迅速发展,电动汽车以及成为新能源汽车发展的主要目标。大力发展电动汽车,促进低碳经济发展,是我国汽车产业解决环境问题的主要发展方向。本文就我国低碳经济与电动汽车的发展趋势与对策进行了研究。
1、低碳经济的内涵
低碳经济指的是以低耗能、低污染为主要目的的经济模式,是循环经济和能源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这就要求各个产业领域必须在技术上进行创新,改变现有的模式,以降低能源消耗和减少污染为目的,建立其新的能源结构,这也是推动低碳经济发展的关键所在。通过政府相关政策的调节,依靠新技术的发展,进行异常能源革命,以建立减少排放温室气体的经济发展模式,改变全球气候变暖的格局。也就是说,低碳经济包含了经济发展模式、能源利用模式以及人类生活模式的改变,是现代工业文明向生态经济文明的转变。
随着低碳经济的深入发展,低碳将不断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之中,在这种要求下,新的低碳技术将不断出现,如新能源汽车,电动汽车等。在世界范围内,低碳经济已经是各国发展的主要战略目标,传统企业将要面临严峻的挑战,以低碳技术为代表的新型企业将会得到长足的发展。
2、我国电动汽车的发展状况
随着能源危机和大气污染的不断加剧,汽车产业的发展也受到了影响,在低碳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下,汽车行业必须进行技术革新,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目前,以电动汽车为主要形式的新能源汽车产业越来越得到重视,其对于解决能源危机和缓解大气污染、减少温室排放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在一些发达国家,如美国、日本等,电动汽车已经逐渐被商品化和量产化。我国由于汽车工业起步较晚,基础较为薄弱,而在电动汽车发展方面,也与传统的汽车强国有一定差距,如电池、电机电控等核心技术目前还没有满足商业化需求,仍然落后于先进国家水平,另一方面,我国的电动汽车基础设施还不足,如充电站等,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电动汽车的发展,而就目前而言,大规模的进行电动汽车基础设施的建设还存在投资大回报小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也打消了投资方面的积极性。
就目前来说,电动汽车的价格还是偏高,消费者难以接受,随着电动汽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经验的积累,在未来会很大程度上降低电动汽车的成本。在发达国家,政府普遍采用补贴的方式来激发消费者的购买欲望,而我国目前在这些方面还没有任何正式的规定颁发。
尽管我国的电动汽车产业还存在技术落后等各种制约因素,但也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相对来说,与世界抢过的差距远没有传统汽车产业那么严重。在上世纪90年代,我国已经有一些企业研究出了电动汽车,只不过没有得到重视和发展,所以,只要不断地努力,我国的电动汽车产业将会得到飞速发展。
3、我国电动汽车产业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3.1 电池技术落后
电池是电动汽车的主要动力系统构成,然而我国的电池技术还相对落后,尤其是在新型电池方面,并不能对电动汽车的要求进行很好地满足。目前,国外主要采用动力蓄电池,但在续航能力上也存在不足,这种电池能够满足混合动力、纯电动以及燃料电池三种电动汽车的需求,所以电池技术对于电动车动力系统的革新有着绝对性的因素,然而数十年的研究经验表明,电池技术的创新有着长期、渐变的特征,氢燃料新型电池被誉为最有潜力的电池,对电动汽车的发展有明显的推动作用,但是在使用寿命以及氢燃料储存等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还不满足商业化发展的需求。
3.2 市场集中度
我国的电动汽车主要分为高速和低速两类,高速电动车主要为混合动力车,低速电动车主要为观光车、场馆用车等。就制造工艺来说,电动汽车要比传统汽车简单,所以也催生了一些山寨的电动车产业,虽然这些山寨电动车在各方面都无法达到要求,但是其低廉的价格,在加上政府的禁止工作不到位,所以其市场也形成了一定的规模。
目前,满足国家《纯电动乘用车技术条件》的企业并不是很多,全部为高速电动汽车生产企业,但由于其价格高昂、充电困难等因素,销量却不尽人意,大多数作为参观展示用途。而低速电动汽车的市场则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比较集中在一些二三线城市。
3.3 市场需求不够
由于我国电动汽车产业的落后,市场需求也刚处于萌芽阶段,日本丰田公司的普锐斯混合动力车在全球已经属于畅销车辆,但到了中国以后,其高昂的价格让中国消费者望而却步,中国市场的销售量只是一个尴尬的数字,2005年进入中国市场后,到2010年只卖出3700辆。日本混合动力车型在其本土能够大卖的原因主要就是日本政府提供了大量的财政补贴和优惠措施,而到了中国,政府虽然也提供了一些补贴,但相对于过于高昂的汽车价格,那一部分补贴实在是杯水车薪。
4、我国电动汽车发展对策
4.1 发展方向
技术发展方向是电动汽车产业战略发展规划的基础和前提,目前来说,各国的电动汽车产业都是以混合动力车为短期目标,纯电动汽车为中期目标,氢燃料电池汽车为长期目标的思路。而我国目前的电动汽车技术发展方向并不明朗,发展路线缺乏规划,发展路线的制定要考虑到技术、成本、气体排放以及能源等多个因素,所以还不能形成统一的目标。然而就目前来看,混合动力车和纯电动汽车的技术已经相对成熟,成本适中,所以我国在短期内应该将重点放在混合动力和纯电动汽车上;随着电动汽车技术的不断发展,纯电动汽车在满足节能环保的要求上有着明显的优势,所以这可以做为我国电动汽车中期发展的目标;在技术不断深入发展的情况下,混合型动汽车的成本也会不断下降,在节能环保方面也有着很大的潜力,因此,中期发展目标也可以将其纳入其中;至于长期目标,是真正能够实现高效能、低污染、低排放的新型汽车技术,所以以上几个方面都可以考虑,而氢燃料电池在各方面都具有较为明显的优势,是比较理想的电动汽车技术,可以作为长期发展方向的目标。
4.2 增加市场需求
基于以上分析可知,我国目前对于电动汽车的消费需求还不够,这主要是由于价格问题而造成,所以,首先要进行合理的价格补贴,来刺激市场需求;同时要在税务方面进行减免,如燃油税,这也是国外在电动汽车推广上通常采用的措施;此外还要在车船税、保险费、过桥费等方面进行减免,如政府补贴等。
4.3 政府扶持
电动汽车的发展离不开相关产业的推动,如基础设施等,所以,应该加大基础设施的建设以及相关产业的扶持力度。按照短期、中期和长期的发展方向来制定相应的配套产业发展战略。政府应起到推动作用,来消除电动汽车产业对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的谨慎,政府投资进行规模示范,相关企业才能积极响应。通过政府与企业的合作,降低风向,促进产业链的建立。政府扶持的做法可以是直接拨款,也可以是税收优惠、信贷支持等,让我国的电动汽车产业得到良好的发展环境。
参考文献
所谓航空业,就是指利用大中型客机、大中型货机和直升飞机等空中飞行交通工具,进行各式各样的商业性运输,它既包括国内航线,也包括国际航线,与陆运和海运相比,有自己独特的优势,首先就是高速的运输速度,然后就是广阔的运输范围,因此,作为高端运输业的领跑者,航空业得到了空前的发展。目前航空业所用的燃料主要是化石燃料,这是高碳消耗品,而低碳经济的要求则是通过开发新能源,新技术,产业转型和管理改变来减少化石燃料的消耗,从而减小碳排放量,这符合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目前,航空运输业对于传统化石燃料的消耗巨大,碳排放量也是十分巨大,并且占用了许多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因此也就自然而然的处于低碳计划的风口浪尖上。在航空业内开展低碳计划是势在必行的,不仅仅是为了保护环境,还考虑到了我国的石油煤炭等资源在不久的将来会面临枯竭的情况,这就需要航空业逐步地进行能源转换,逐渐的提高新能源在能源消耗中的比重。我们通过调研发现在当前,我国的航空业发展仍然是比较落后的,资源的利用率比较低,能耗却很高,低碳之路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二、航空业发展低碳经济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我国正在推广和践行和谐社会,其中,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重点问题,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也在不断地提高,我国航空业面临的绿色发展的任务是任重而道远的,发展低碳绿色经济,可以从中归纳和分析航空运输业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从而可以实现绿色发展的对策,实现航空运输产业的结构调整,从而对我国航空运输业的发展起到一个引导的作用。目前,国际上有关绿色运输业的理论研究相对来说较少,研究手段也不多,这就是航空业低碳经济研究更加具有理论研究价值。除此之外,发展航空业低碳经济也有很大的实践意义,通过相关的调研和分析,我国航空部门可以深刻和清楚地认识到航空运输业在低碳经济发展中的竞争优势点和不足点,从而对航空业进行改革和创新,是航空业未来的发展之路更加清晰明朗。地球是人类唯一的家园,人类文明的发展离不开地球环境的和谐,随着世界经济的高速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人类对于资源的消耗量和需求量正在逐步增大,各类污染物也在不断增多,化石燃料作为交通业的主要消耗品正在被大量使用,并且转化为废气排放到大气中,随着二氧化碳的超量排放,全球变暖的影响越来越显著,地球所面临的生态压力正在进一步加大,人类必须及时调整自己的行为,追求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平衡,不断采取保护环境的举措。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航空业发展低碳经济,改变传统思路,争取把绿色理念深入到行业的每一处。
三、航空也的低碳发展趋势
随着环保意识在各行各业的普及,航空业要朝着低碳环保之路发展是必须的,航空业要想获得长远的发展,就要综合考虑各方各面,进行技术突破、经营创新、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等等。
(一)航空公司要做好低碳战略布局,积极融入可持续发展进
程中。航空运输业的碳排放监管必须纳入到全球的同一体系中,行业内的相关工作人员需要在全球框架下努力寻求航空低碳经济下的问题排放,争取为我国航空业创造一个较为和谐的宽松的发展环境。同时,也应当尽可能快的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碳排放交易机制,充分地发挥我国市场经济应当起到的作用,统筹兼顾各个领域,实现面向未来的良性循环。
(二)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适应低碳经济。
虽然我国航空运输业的进步比较明显,但是仍在一下诸多方面存在问题,例如自身的减排能力、新技术开发能力和新能源开发能力等,面对日新月异的航空业的发展,必须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实现运输方式的转变。在未来的一段时间以内,我国的航空业仍然处在高速发展的阶段,相关人员需要加大对于改革的关注力度,争取让航空业实现快速地完美地升级。
(三)航空公司要在新技术、新能源上加大投资力度,提高技术水平,发挥科技创新的支撑作用。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新技术的突破能够让社会生活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所以我们要加大科技创新的力度,把科技创新作为一个关键点。与此同时,新技术的开发和应用可以提升大众的生活质量,推动国民经济的增长,也能为航空运输业的发展提供技术保障科技创新水平的提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不但能够提高我国航空运输业在国际上的影响力,还能够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让我国在经济峰会上有更多的话语权。整个航空运输业都应当转变传统观念,力求创新,跟上时代的步伐,对新技术给予足够的资金支持和政策支持。
(四)优化管理计划,提升航空运营效率。
要发挥网络的重要作用,优化航线网络,降低运营成本,要提前建设和规划好中枢机场和相关的配套工作,例如辐射航线等等,这样就能做到高效的飞行运输,减少油耗,从而减少碳排放量,降低运营成本。
四、结语
关键词:民族地区;经济发展;途径
加快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是推动各民族共同繁荣进步的动力,是关系到民族地区的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的根本保障。
一、民族地区转变工业发展方式的必要性
1.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实现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
民族地区经济增长主要依赖于投资和资源开发,这种经济增长方式必然导致资源消耗高、产业链条短、技术层次低、工业生产方式粗放、经济效益差等结果。上述因素已经成为制约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是亟待解决的深层次问题。只有改变传统的,落后的生产方式,以新技术、新工艺代替传统的、落后的生产技术,才能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才能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2.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关键
民族地区发展水平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与东部经济发达地区相比较仍然有较大的差距,是制约全国区域协调发展的“瓶颈”,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难点。因此,首先,应从资金、技术、人才、管理、资源开发和利用等方面,采取更加积极有效的措施,努力支持民族地区实现跨越式发展;其次,民族地区必须在党和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制定具体的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方针与政策;第三,在中央和地方政府的扶持下,充分发挥地区资源优势、比较优势,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努力实现社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逐步缩小与经济发达地区的差距。
3.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社会和谐稳定的前提
民族地区工业化水平起点低,财政收入总量小,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社会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社会不稳定因素增加,可持续发展面临重大挑战,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应结合当地自然资源,引进先进的生产技术,是解决民族地区经济发展问题的关键所在。民族地区必须牢牢抓住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这个中心,在党和各级政府的大力扶持下,以创新驱动经济社会发展,以发展迎接未来。在经济发展的同时,要更加关注民族地区的民生和社会事业发展,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实现民族地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二、民族地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面临的困难
1.经济发展方式主要依赖于外来投资和资源开发
受自然、资金、技术、人才等因素的影响,民族地区基础工业比较薄弱,经济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是依赖于外来投资和当地资源的开发来支撑,根据资料显示,民族地区投资率不仅高于世界平均水平的20%,而且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7%。投资率偏高,一方面说明经济增长主要依赖于投资和资源开发来驱动,另一方面说明工业生产技术不发达,生产工艺落后,高耗能、高排放问题较为突出。然而,这种传统落后的工业生产方式,虽然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但加剧了资源的消耗,给环境保护造成巨大负担。见表1。
2.产业结构亟需升级
在产业结构中民族地区原材料工业所占比重较大,“十一五”期间,以资源开发为主的原材料产业实现增加值为348.03亿元,是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0.789倍,原材料工业增加值是全部制造业的0.87倍,石油天然气、电力、盐湖化工三大资源型产业和有色金属、冶金、水泥三大高耗能产业增加值是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0.8154倍。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轻工业和重工业的比例为6.9:93.1。高新技术产业和技术密集型产业,是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0.038倍。在2008年金融危机条件下,生产技术落后,产业链条短、产品结构单一、产品附加值低等弊端凸现。因此,产业结构亟待调整、生产技术亟需升级,经济发展方式必须转变。
3.完成工业节能降耗任务艰巨
2010年青海民族地区工业增加值每万元能耗为3.24吨标准煤,高于全国的平均水平每万元2.19吨标准煤,在重点行业中,金属冶炼工业增加值每万元能耗为5.96吨标准煤,而有色金属冶炼工业单位增加值每万元能耗为6.18吨标准煤。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要完成国家规定的节能减排任务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因此,引进一批新技术、新工艺,改造一批老工艺、老技术,是实现产业更新换代的唯一途径。同时加大新兴产业发展的投入力度,降低生产成本,延长产业链条,提高经济效益。
4.技术创新能力亟待提高
国际经验表明,技术创新费用占GDP的比重低于1%的国家,仍然是处于技术引进与技术应用层次,技术创新费用占GDP的比重达到1.5%左右中等发达国家一般具有较强的引进、吸收、创新能力。2010年青海民族地区技术创新经费为全省的0.32%,与中等发达国家平均水平相比还存在着较大差距,并且低于全国1.2%的比重。与此同时,产学研的创新体制尚未完善,具有较高专业水平的科研队伍和较高技术水平的工人队伍尚未形成。这些因素已经成为制约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瓶颈,在这种条件下也难以支撑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由资源开发型、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
三、民族地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途径
随着区域合作的深入推进,党和政府的大力支持,以及民族地区比较优势等有利因素,决定了民族地区完全能够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1.区域合作是推进经济发展的动力
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往往受到环境、资源、市场、资金、人才、技术、项目等要素的制约。在全球经济和区域经济不断融合的大背景下,民族地区可通过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的多种生产要素,比如资金、技术、人才等来发展经济。民族地区虽然经济发展水平起点低、市场机制不健全、科学技术发展相对落后,但完全可以借助国际和区域经济合作两个翅膀,来推动地区经济发展,把国际和国内的先进技术、资金、管理经验及地区的资源优势整合起来,不断推进技术进步、提升市场开拓能力,打造产业承接基地、资源供给基地、技术开发应用基地,促进产业发展和科技进步。
2.发挥比较优势是加快经济发展的前提
民族地区比较优势为民族地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供了巨大推力。比较优势主要是通过主动参与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竞争,充分利用丰富资源,换取资金和技术,从而实现民族地区经济快速发展。所以,民族地区一定要发挥好比较优势,实施“差异化”发展战略,全面引进发达地区的资金、人才、技术等生产要素,高起点发展新兴产业,实现规模化经营。同时还要积极培育地区特色产业,加快产业结构升级步伐,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是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的重要前提。
3.培育新兴产业主体是经济发展的关键
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抢占发展先机、引领未来的基石。民族地区必须牢牢把握世界产业发展新动向,把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民族地区未来发展的一个战略方向,作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地区竞争力的一个战略支点。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政策,因地制宜可率先发展文化产业、现代物流业、金融服务业、旅游业。同时,也要积极发展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和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
4.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是经济发展机遇
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低,重要原因是工业化、城镇化水平低。要把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作为地区发展的主攻方向,在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不动摇,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先进技术改造传统技术,壮大地区特色产业优势,努力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能源消耗少、环境污染低、发展效益好、有地方特色的工业化新路子。另外要做好顶层设计规划,进行高质量建设、高效能管理,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促进大城市和中小城镇协调发展,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发挥城市对农村的辐射带动作用,促进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协调发展。
5.循环经济是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安全屏障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民族地区的最大财富,也是最大优势之一。民族地区生态环境建设既积累了宝贵经验,也有较为深刻的教训。当前,一些民族地区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环境承载力下降,已成为制约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瓶颈。因此,保护环境,建设生态文明,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循环经济、推广节能降耗技术、深化封山育林、退耕还林等生态文明工程建设已成当务之急,打造秀美山川,有地区特色的产业群,为构筑全国生态安全屏障作出自己的贡献。
6.科技创新是推动经济发展的保证
自主创新能力较弱是长期制约民族地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因素之一。加快地区经济发展的关键在于技术创新。要进一步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解决好制约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重大科技问题,对关键技术实行科技攻关。与此同时,要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加大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在积极构筑人才优势同时、还要全面落实国家对民族地区人才支持计划,为地区经济发展提供智力和技术支持。
四、结论
在正确认识民族地区经济与发达地区经济发展存在客观性的基础上,坚持以经济发展为中心,完善财政转移支付政策,加快民族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青海民族特色旅游业,加强区域经济合作,充分利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提高生产要素配置效率、发挥税收调节机制、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加强教育和培训等方面工作,促进民族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孟赤兵.循环经济要览[M].北京:北京航空工业出版社,2005.
[2]孙发平,张伟.青海转变发展方式[M].青海人民族出版社,2008.
[3]青海省统计局.青海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0.
关键词:景观设计;发展趋势;应对策略
住房消费市场日趋成熟,人们对小区景观的关注程度越来越高,而集中观赏、休闲与实用性为一体的小区景观,已愈来愈受到人们的青睐。这种受青睐的居住环境才能符合时代的发展要求。我作为热衷于景观的规划设计及管理人员,对当前房地产景现设计的趋势有如下三个方面的看法:第一是定位的发展趋势。第二是风格的发展趋势,第三是景现设计公司的应对策略。
一、房地产定义
房地产是指土地、建筑物及固着在土地、建筑物上不可分离的部分及其附带的各种权益。 房地产由于其自己的特点即位置的固定性和不可移动性,在经济学上又被称为不动产。可以有三种存在形态:即土地 、建筑物、房地合一。在房地产拍卖中,其拍卖标的也可以有三种存在形态,即土地(或土地使用权),建筑物和房地合一状态下的物质实体及其权益。
二、房产类别
由于房地产是由土地及地上的建筑物、构筑物构成。对于土地和房屋可以按以下方法分类:
㈠根据土地用途分类
根据《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的规定》,城市用地可以分为九类:
1、 居住用地;
2、 公用设施用地(含商业用地等);
3、 工业用地;
4、 仓储用地;
5、 对外交通用地;
6、 道路广场用地;
7、 市政公用设施用地;
8、 绿化用地;
9、 特殊用地;
㈡根据房屋用途分类
按照房屋的使用功能可以分成下列几类:
1、 居住用途的房屋。
2、 工业用途的房屋。
3、 商业用途的房屋。
4、 文体娱乐设施。
5、 政府和公用设施。
6、 多功能建筑(综合楼宇,又叫城市综合体)。
三、定位的发展趋势
房地产景观设计的定位发展趋势主要在于:第一,开发商的眼光,胆略和胸襟等素质的不断提高;第二,开发商和景观设计公司对现场的控制力以及对景观施工质量执行力的不断提高;第三,开发商的眼光。胆略和胸襟等素质的不断提高。
1 开发商要形成有自己特色和个性的景观产品线
我认为开发商要形成有自己特色和个性的景观产品线。寻找项目最合适的方向和其在产品线中合适的定位。这要开发商有长远的眼光和战略,并根据整个项目的全局定位来决策。那些没有景观特色的楼盘将很快被市场所淘汰。
2 开发商要有创新的精神
当前大多数开发商缺乏创新精神,你抄我的,我抄你的。国内抄不到新鲜的就到国外抄,甚至把国外的一个小镇搬过来完全没有根据基地现状设计,设计师干的是“仿造,组装”的活。但是创新是房地产行业发展的动力。
3 开发商要放权让景观设计师来主导设计和监理施工的全过程
景观设计师来主导设计和监督施工的全过程。这是国外包括香港地区在内建筑业通行的方法。这种方法的好处在于“谋断分离”——景观设计师是“谋划”的主体,主导设计和监督施工的全过程。开发商是“决断”的主体,判断和评价设计效果的好坏和工程的质量等。而当前,开发商设计也定,施工单位也管,材料也亲自选等等,设计师只是开发商的“绘图笔”而已。所以,希望开发商能够适当地放权。让内行的人干专业的事。这样才能做出精品。
综上所述,开发商要具备的人格魅力有以下三点:第一,眼光-是否有长期且系统的企业成长规划和产品规划,坚定不移地走创新发展之路;第二,胆略-是否有魄力和胆量让专业人员尽情去发挥并敢于承担一切后果;第三,胸襟-能否有海纳百川的胸怀。思考和采纳对项目的不同意见及建议。
第二,开发商和景观设计公司对现场的控制力以及对景观施工质量执行力的不断提高。
景观设计公司是景观全过程的联系纽带。它连接了上游的开发商和下游的施工单位。因此,它应该对景观建成效果和施工质量进行监督并负责。
四、风格的发展趋势
第一,向具有中国地域特色的风格发展
在不远的将来。中国不同城市的景观同质化现象将被打破,房地产景观设计将朝着具有不同地域特色的风格方向发展。最近几年,由于大型房地产集团在全国开发项目,其住宅产品在不同城市中大量复制,造成中国城市很多楼盘都有拷贝和仿造的痕迹。照搬人家的东西是没有太多生命力的。因此中国将来房地产的精品项目就是那些在项目中融入了创新地域特色的楼盘。
中国地大物博,在每一个城市做出原汁原味的地域风格。这就是立足于中国文化并创造当代中国的新风格,这样的项目也必将成为下批中国地产的精品项目。
第二,向以绿化配置为重点的景观风格发展。
我们认为,将来房地产景观设计的趋势还是以绿化配置为重点。不仅绿量增大,而且绿化的品种。层次将会更加多样化。生态化,后期的绿化养护也越来越重要;由于硬质构筑物的材料会随着时间推移而老化变形,并需要投入大量成本进行翻修维护,因此硬质构筑物的设计量会逐渐减少。实际上用这种精致的绿化景观能快速地回笼销售收入,并赢得买房者的价值认同,达到了口碑宣传的效果,用景观效果来营销所产生的价值远远超过了成本投入。而且,由于硬质景观很少,实际造价成本并没有高出多少。当然,我们如何做到把房地产的营销效果和生态环保。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结合起来并推广出去,这才是将来房地产景观重要的发展趋势。
第三,高端楼盘向度假酒店的景观风格发展
由于度假酒店一般都处于个环境条件相当好的地理位置。如海边。山里等等。因此如何借景为酒店所用以及如何营造酒店内部独特的景观效果是度假酒店建造设计的重要内容,而这正是将来房地产开发可以学习和借鉴的方向。比如,杭州富阳的富春山居高尔夫度假酒店,将富春江水,层峦叠峰的远山以及漫山遍野的茶园融为一体。高尔夫球场和度假酒店建筑巧妙地嵌于其中,形成一幅当代江南唯美的“富春山居”图。其意境远借山水,俯仰而现美景,应时令不同而景色变化,这就是借景的妙用。
五、景观设计公司的应对策略
景观设计公司的第-个策略就是要不断提高设计质量,境外设计公司必将本土化,本土化的景观设计公司也必将崛起。第二个应对策略是应该不断增加价值。在工地上监管景观工程质量,控制工程造价。
境外公司最致命的问题是不了解中国现状条件和地理,气候等因素,盲目地把国外的生活环境照搬过来,形成“空中楼阁”似的如画画一般的创意和概念。以及在施工图阶段对中国不同地域的植物和材料不熟悉,并且不愿投入施工现场进行现场调整。这导致境外公司的大量项目出现了水土不符的情况,而本土化的景观设计公司正好弥补了这些问题。因此,我们要凭借着对本土文化的传承。对本地植物的深刻了解和施工现场全方位的配合监督服务,建造出房地产景观精品。
六、 结语
综上所述,房地产景观设计是一项综合性的工作,要融合开发商,设计公司和施工单位等参与者的智慧。我们要用科学发展观结合和谐发展的理念,大力提高全行业的眼光和素质,并用更加先进的科学技术,努力创造出新时代的有中国特色的房地产景观作品。
参考文献
关键词:地质科技;产品质量;经济发展;探讨
1引言
以上研究对于探索地质科技对经济的微观作用机理有很大的参考价值,但笔者认为地质科技对经济的作用方式仍有其特殊性。研究地质科技对经济的作用方式一方面是研究地质科技进步对地质工作效率和地质科技产品质量的促进作用,另一方面则是研究地质科技和经济发展的循环作用机制。通过对这两方面的研究,探索其中涉及的地质工作效率、地质科技产品质量和经济发展之间的相互影响规律。而厘清两者的作用关系,有助于制定更有效的地质科技财政政策和经济发展战略。
2地质科技、地质工作效率和
纵观整个地质行业的发展,凡是重要的发展转折点都离不开地质科技的突破。笔者认为地质科技对地质行业工作效率的影响分三个方面。
首先是由于新理论、新方法的产生,地质工作者提高了对资源、能源以及地质环境的探测或评估效率,进而提高地质工作效率。
其次,地质科技能有效地促进新工具的发明和对已有工具的改善,而工具的改善也将有助于提高工作效率。
与第一点不同,改善工具所带来的效益大小还取决于原生产规模的大小。而我国国土面积较大则决定了我国地质工作者的基数也较大,所以,新生产工具的投放将由于其惠及面大的缘故而有助益于整个地质行业工作效率的提高。比如,李超岭等发明了区域地质调查中的数字填图方法,加快了野外区调资料的整理和处理,为全国地质调查工作节约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
第三,地质工作人员通过学习新的地质科技知识也将有助于地质工作效率的提高。地质科技一方面要依靠地质科技产品的推广和使用来发挥作用,另一方面还可以通过武装地质工作者大脑的方式发挥作用。在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的著作中认为,人力资本是指通过对人力资源的投资形成于人体中的,通过生产劳动交换其价值的智力、技能和体力的总和,因此人力资本是一种特殊商品,应该属于无形资产。根据该定义可知地质工作人员通过培训和学习掌握一定的地质科技知识是一种人力资本的积累,在劳动中通过不断地发挥该资本的作用来提高生产效率,进而提高经济效益。
3地质科技、地质科技产品质量和经济发展的内在逻辑关系
笔者认为四个环节直接决定着地质科技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现讨论如下:
3.1地质科技产品质量的提高对能
源或资源型产业的促进作用笔者认为,像矿业、石油等能源或资源型产业的产业链是一个有机整体。从最初的矿产开发到后来的有色金属冶金化工,从原油、天然气等的开采到后来的成品油的生产都离不开地质产品,而地质产品质量的提高无疑将大大提高这一链条各个环节的效率,加速整个地质产业链的生产循环。例如,其在矿产资源开发方面具体表现为缩短勘探周期,减少开发污染,矿产品深加工等。对矿业企业而言,主要表现为提高企业综合经济效益,综合竞争实力和延长企业生命周期,为企业转型争取时间。
3.2地质科技产品质量提高对经济建设的促进作用
各种地质科技产品对经济建设的促进表现为:城市规划建设,改善区域投资环境,增加就业机会,工程环境调查、重大工程建设,交通运输路线的选址、建设及稳定性检测等。更具体地说,影响着城市区位开发的调查、交通路线的选址调查、工程环境调查等。
首先,对城市规划建设比较突出的贡献在于有助于防止和减少地下工程建设中可能出现的地面变形、洞室围岩失稳、地下水环境变异、地质生态环境恶化等导致的事故;有助于实施高质量的隧道工程、沉井工程、基坑工程与减少工程后问题;还有利于地下工程的选址、规划、设计和施工。
其次,随着都市化趋势的日益明显,地面工程建设项目不断上马,城市建设与发展对地质环境条件的依赖性也日益增强,搞好地质环境的调查,杜绝不良地质条件带来的隐患已经成为地面工程建设必备的环节。而高质量的地质研究报告(即科研所生产的地质科技产品)将有助于地质环境检测和评价及开展建设前的可行性分析。
再者,地质科技产品在增加就业方面表现为良好而精准的地质报告能吸引更多投资项目。随着投资环境的改善而吸引的外资企业不仅带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更为重要的是还能引进国际先进的科技和为地方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有助于减轻政府负担和提升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
3.3地质科技产品质量提高对相关
产业发展的促进作用高质量的地质科技产品还有助于促进地质旅游业和现代农业的发展。在地质旅游方面,高质量的地质调查报告不仅有利于地质公园景点的设置,还能为地质公园中缆车、铁索桥等设施建设提供科学依据。在现代农业发展和建设中,通过完成高质量的农业地质报告便于摸清农业地质环境底数,查明土壤中重金属、残留农药、化肥污染情况,有利于大力发展“绿色食品基地”,提高特色农产品的竞争力,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关键词】低碳经济 温室气体 低碳战略
一、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现实与条件
随着全球温室效应的日益加剧和不可再生资源的日益短缺,人们在尽情享受工业化发展成果的同时,也逐渐认识到地球大气环境容量和化石能源利用的有限性。因此,传统的高污染、高排放的发展道路慢慢被各国相继摒弃,兼顾经济与环境的新兴发展模式成为现今世界发展的新趋势。在此背景下,低碳经济应运而生,并迅速成为一股席卷全球的发展潮流。
低碳经济的实质是能源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问题,其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目标是减缓气候变化和促进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它注重通过能源的清洁高效利用和低碳、无碳新能源的开发利用来控制温室气体的排放,旨在促进人类经济、社会和环境三者效益的有机统一。这与我国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可持续发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是高度一致的。随着世界范围内低碳发展风潮的形成,我们也认识到,低碳经济不仅仅是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而且代表着人类社会发展模式的全新变革,它的出现为工业社会敲响了警钟并指明了方向。只有在这场变革中掌握机会,才能在未来的世界发展中获得更多的主动权,实现自身的更好发展。
实际上,早在“低碳经济”概念诞生之前,我国就开始着手相关环保政策的建设。《中国环境与发展十大对策》中早就提出了以价格手段节约能源,以技术和制度手段提高能源效率,并逐步改变我国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开发水电和核电,推广新能源的目标。2004年颁布的《节能中长期专项规划》提出要通过社会各界的努力,尽快扭转近年来能源消费弹性系数大于1的趋势。此外,《亚太清洁发展和气候新伙伴计划意向宣言》和《中国和欧盟气候变化联合宣言》等一系列法律法规为鼓励节能减排和能源的清洁高效利用做出了总体的规划,这也充分展现了我国应对气候变化和实现减排的坚定决心和诚意。
在节能减排方面,中国坚持政府为主导、市场为基础和企业为主体,在全社会共同参与下,进行广泛深入的实践,全面推进节能。为了实现“十一五”期间能源消耗降低20%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的约束性指标,我国对以煤为代表的旧能源进行了大规模淘汰整合,通过关停小火电厂、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和更新污染处理设备等措施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污染排放。在对旧能源进行改造的同时,中国政府也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对新能源进行了积极的技术开发和应用推广。
随着一系列实践活动,节能减排的低碳发展观念在我国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并成为一股全新的引领风潮和发展方向。我国的能源利用效率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提高,新能源的利用比重也有了显著提升,污染物排放也有所控制。但是,在实践中也暴露出了我国走低碳发展之路必须面对的种种现实问题。我国现在的低碳经济还停留在粗糙的、不成熟的初级阶段,只有在分析现状的基础上总结问题、思考原因、并及时提出应对措施,我国才能把握机会在低碳发展之路上走得更远、更好。
我国虽然颁布了诸多关于环保的政策和法规,并制订了明确的约束性指标,然而其执行、监管和制约机制却并未健全。制度建设的欠缺,使国家各个发展领域未能与低碳经济形成配套的措施和,导致国家的相关政策和指标浮于表面。在能源领域除了阶段性关停小火电厂之外,并没有类似于可再生能源配额等具体的政策去对电力供应中来自可再生能源的部分提出要求,这导致低碳新能源的推广缓慢。在市场化发展中只有模糊的导向性鼓励,没有强制性的二氧化碳税、碳排放权交易制度或者税费补贴等量化的财政制度对企业的能源利用结构和效率进行激励制约,这使得企业无法在低碳市场获得制度保护。在金融领域中,对发展低碳经济必须的融资问题和碳金融交易问题没有明确的具有权威性的规定,这使资金的筹集和运作难以进行。在技术领域中,对二氧化碳捕获与封存、新能源开发等技术的研究方向问题没有详细的战略规划,资金来源没有稳定的保障,与国外的合作没有有效的开展方案。这一系列的制度缺陷让低碳经济发展束之高阁,难以落实。
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低碳之路更为曲折艰难,最主要的原因在于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发展阶段的上升期。在这一历史阶段的经济结构中,工业占据主体地位,对能源存在着极大的渴求和严重的依赖,再加上经济增长方式的粗放不合理和能源利用水平的低下,这种依赖得到加剧和扩大。在城市化的快速发展过程中,大量基础设施建设和快速普及的交通工具又加剧了能源的消耗和碳排放的居高不下。这一历史发展阶段在短时间内无法超越,因此在可预见的未来,我国的能源消耗总量和碳排放量将呈持续上升状态,这对我国的低碳发展之路提出了巨大的挑战。如何调整经济结构,提高能源效用效率,控制工业、建筑业和交通业的能源消耗和碳排放量,是目前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一大瓶颈。
二、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战略取向
中国目前的节能减排工作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然而更多的问题也随之暴露了出来,原有的发展思路和方式必须在发展中得到不断的修正。因此,借鉴国内低碳经济发展的初步实践经验和国外低碳经济发展的相关经验,总结上一阶段的成功经验和深刻教训,在保证经济正常发展的基础上,我国未来的低碳经济发展必须围绕着以政府为主导带动企业参与,以技术创新带动效益提升,以局部示范带动整体发展,以实践探索带动制度创新等四个方面来进行推动和实施。
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以带动企业的积极参与,这是中国低碳经济发展的基本策略。尽管市场能最有效地调动企业的积极性和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但是中国的市场经济尚未获得成熟充分的发展,在追求速度的大环境下,期望依靠市场去提高经济质量是不现实的,况且中国市场内部的不均衡也使其作用的发挥带有一定的盲目性和片面性。此外,低碳经济之于中国本身就是一种超越历史发展阶段的先进模式,所必须的大量资金、技术和政策是市场机制无法为之解决的,所必须考虑的产业布局、能源结构和社会福利也是市场所无法发挥作用的。在这种情况下,只有政府能从宏观上把握低碳经济发展的大局,通过技术和制度创新自上而下地推动其渐进发展。即使是在国外发达的市场经济体系中,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也依然是不可或缺的。但是宏观调控归根结底还是需要通过市场机制来发挥作用的,市场的主体是企业,没有企业的积极参与和配合,没有消费者的认同和支持,政府的政策就是无源之水,不可能长期发挥作用。
从技术创新出发,带动能源结构优化,提高经济效益,是推动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最佳着眼点。对比技术和制度两大手段可以发现,靠制度的强制性去优化能源和经济结构困难重重且收效甚微,因为它超越了中国当前的发展阶段。在一定的条件下,制度不仅不能为企业带来效益,反而会要求企业以牺牲效益为代价,这不仅不能调动市场的积极性,反而适得其反产生了反作用力,甚至扰乱了市场的正常步伐,最终阻碍了国内经济目标的实现。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有发展成熟的市场经济作为基础,制度的执行力自然可以得到充分发挥,但我国的国情相对要复杂得多,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正如上文所述,宏观调控的目的是调动企业的积极性,最终还是要通过市场机制来发挥作用,如果没有切实的经济效益,低碳经济将是更为遥远的一个发展目标。所以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可行之路是先从技术入手,用技术的进步来提高能源效率,用更清洁高效的新能源来代替旧能源,用更低的成本来处理碳排放物,用新的创收点来吸引企业的目光。
大力开展低碳经济发展的试点工作,以局部的发展来推进整体进步,是符合现实中国国情的可行策略。从国外发达国家看,全民性低碳经济浪潮已经在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然而对于中国而言,这种全民式的推进是不可行的。一方面,由于中国正处在工业发展上升期的特殊历史阶段,高消耗、高污染、高排放的特征与要求低消耗、低污染、低排放的低碳经济存在根本冲突,此时如果在全国范围内全面推进低碳经济发展则势必会牺牲经济发展目标,这是不可取的。另一方面,中国地广人多,各地区、各行业经济发展状况参差不齐,这种经济系统内部的不均衡性要求我们必须针对不同的地区和行业采取不同的策略、不同的节奏。如果采取整齐划一的推进策略,既达不到既定的减排目标,也会产生扰乱国内经济步伐的弊端。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只能从经济发展状况较好的局部地区入手,建立一个个低碳经济发展的示范点,这样既比较容易进行低碳经济的各种实践和探索,能在短时期内有效地积累起相关经验,同时也避免了大范围开展所带来的经济紊乱的风险。
正如上文所述,制度如果在市场中不能获得有效彻底的执行,那么它的制定就是无意义的。市场有它本身的规律,在实践中探索符合自身国情的制度,以实践带动制度的建设是符合现阶段我国实际情况的有效手段。对于一个正处在上升期的国家而言,各种层出不穷的不确定因素和复杂多变的经济环境极大地弱化了制度的执行力。在前一阶段的实践中可以看出,政府一直试图在法律法规和经济政策等方面建立一些被发达国家所广泛推行的低碳制度,但是由于缺乏经济创收点做支撑、缺乏社会实践做基础,这些制度慢慢被束之高阁难以践行。我们不可否认制度的确使我国的节能减排工作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与推行它本身所付出的巨大人力、物力和财力相比,制度的作用被大打折扣。发展中国家的制度建设之路注定比发达国家更为坎坷曲折,迫于现实状况,我们可以把精力从制度的完善上暂时解放出来,转而去进行更多的低碳实践。不管是开发技术生产力还是建立局部低碳试点,当有了低碳市场的雏形之后,也就出现了对制度创新的极度需求,此时我们再去设计符合市场所需要的制度,它的执行力才会更具现实可行性,毕竟制度的意义是规范秩序,而不是束缚实践。
关键词:低碳经济;公路运输;影响因素
交通运输业是支撑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主要产业,也是经济社会持续运行的重要条件。伴随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交通运输业投资越来越大,交通网是否完善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但在其高速发展的今天,必然带来一定负面作用。特别是大量温室气体的排放及过量消耗化石燃料。据相关数据显示,全球交通工具2006年石油消耗比重已增至60.5%,预计2020年该比例将超过62%。近年来,全球C0,排量增加了13%,其中交通工具碳排放所占比例较高,已经达到了1/5。为此,大力发展低碳交通运输,能够有效缓解以上问题。公路运输作为交通运输体系的重要一员。笔者本着经济发展的目标,以生态理念为指导,对多方面公路运输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探讨。根据当前低碳经济发展现状,提出了相应的发展策略,为实现我国公路运输事业持续、快速发展提供了可靠保障。
1.低碳经济下公路运输发展的影响因素
传统运输为我国公路运输的主要方式,建设公路时所需自然资源较多,运输环节同样也需消耗大量能源,这种情况下,往往会污染环境,这样就会对低碳公路运输发展造成严重影响,进而制约公路运输经济可持续发展。基于此,在发展低碳公路运输时,必须全面了解其影响因素,具体如下:
1.1经济因素
物质生产、流通是经济发展的基础,而物质生产与原材料、能源息息相关。我国地域辽阔,资源分布不均,为完成物质生产、流通,必然需要公路运输。地区之间物资流通量的增加,也会带动公路货物量的增多,进而推动公路运输的发展。公路基础设施是公路运输发展的基础条件,国家利用税收投资建设公路基础设施,而经济的发展促进税收的增加,间接性也促进了公路建设体系的不断完善,推动了公路快速发展。由此可见,公路运输和经济发展之间存在必然联系,且相互影响、共同进步。
1.2环境因素
低碳经济发展产生的直接原因为全球性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而公路运输也是造成此类问题产生的重要因素。如CO2等气体的大量排放,将导致温室效应的不断增强,进而对自然、人类生存造成严重威胁。在机动车数量迅速增长的今天,公路运输成为城市噪声污染的主要因素。如汽车鸣笛、项目施工等,长期噪声污染将对人体听觉神经造成严重损伤,严重时可出现完全失聪问题。
2.低碳经济背景下公路运输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笔者以低碳公路运输发展影响因素为依据,适当添加当前公路系统自身发展情况,并与相关文献相结合,进行评价指标体系的合理构建。具体如表1所示。
3.低碳经济背景下公路运输发展对策分析
3.1建立、完善相关法规与政策
公路运输在法律法规的约束及政策的引导下,正逐步D变为低碳、绿色发展的模式,且做到总量、结构、质量等多方面协调发展。在国民经济快速增长中应将公路运输的基础、先导及促进作用充分发挥出来,以此对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提供可靠依据,且最大限度向低碳绿色公路运输发展方向迈进。
其一,低碳经济公路运输发展中,应通过法律的形式对政府部门的主导地位加以明确,各级交通部门是促进公路运输发展的职能部门,推动公路运输发展其工作职责,要求充分结合公路运输特性,以“低碳、绿色发展”为目标,各个部门做好配合、协调工作。
其二,严格遵循低碳经济发展理念,对我国公路运输有关规律规范进一步完善,加大立法力度,做到有法可依,只有这样才能满足经济发展需求,与时俱进。
3.3制定合理的公路运输发展规划
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公路运输必须以国家发展战略为主导,从大局出发,服从经济社会发展原则,具备长远发展眼光,制定与国家可持续发展要求相符的规划。除此之外,在满足“适应交通需求、改善公路网交通特性”的基础上,公路运输发展规划还应对生产力布局、土地利用形态、区域经济发展等多种因素进行考虑,要求将公路运输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在低碳公路网建设中,还应对其规模问题加以重视,要求公路网建设规模必须与地区经济实际发展情况相符,必须与自然承载力相符,必须在自然环境不被破坏的前提下,还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同时,建设公路基础设施时,应做到公路网整体规划科学、有效、合理,只有这样才能将公路网价值展现出来,才能实现高效运行。
3.3加大资金筹措力度及改变运输增长方式
公路运输发展与资金使用密不可分,因建设周期长公路基础设施建设必须投入大量资金,同样改革运输车辆技术、信息化管理方法的完善等都需要投入相应的资金作为保障。低碳经济背景下,为实现公路运输持续发展,在财政支撑的前提下,应对资金来源渠道进一步扩宽,加大投资力度。
公路运输业增长方式与当前经济增长方式具有一致性,都是以‘粗放型’为主,换言之,就是通过破坏环境、消耗资源的方式发展公路运输。粗放型发展方式是为达到我国公路运输事业的快速发展,必须投入大量资源,以此达到公路运输规模逐步扩大的目的。从其增长方式来看,公路运输发展方式能耗、投入较大,但效率不足。为实现低碳公路运输,应改变公路运输发展方式,全面提升公路运输综合能力,实现能源消耗有效减少。
3.4降低公路运输带来的环境污染
(一)优化城市公共交通结构。第一,转变当前客运形式,从道路公交转变为轨道交通为主体,其他交通方式辅助的综合客运体系。与其他运输方式相比,运量大、速度快、时间准及污染小是轨道交通的主要优势,通过城市轨道交通体系的完善,可降低公路运输带来的环境污染。第二,快速公交优先发展的全面落实。公交优先是公共交通拥堵时间有效缩短、空气污染有效减少的重要途径。在市民需求得以满足的基础上,应鼓励市民公交出行,降低私家车带来的空气污染。第三,道路绿化率适量增加,也是环境污染得以有效缓解的重要手段。
(二)改善货物运输。据相关数据显示,与公路运输的客运量及客运周转量相比,货运量及货运周转量要高出很多,在经济增长方面货物运输的促进作用更强。为此,改善货物运输方面,应尽可能降低运输货物包装材料,避免包装方面过度浪费资源,同时,也可达到货物运输量增加、货运次数减少的目的,最后实现污染排放量大幅减小。除此之外,还可加大多式联运开展力度,通过各种运输方式的无缝衔接、综合利用,实现运输效率全面提升,最大限度降低环境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