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企业外部投资的方式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摘要】为了提高我国企业的经营管理效率,对我国企业融资方式的选择问题进行研究,并针对我国企业融资决策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探讨,寻求相应的解决措施便具有了重要的现实意义。依据MM定理,在完美的资本市场上,企业的价值创造取决于其生产经营活动创造现金流量的能力,完全不受其所需资本的融资方式的影响。然而,在现实的资本市场条件下,企业的融资决策对其投资决策具有重要的影响关系。大量实证研究表明,企业对融资方式的选择及选择不同方式进行融资所形成的资本结构对企业的市场价值、经营效率、治理结构以及稳定性都有着重大而直接的影响。
【关键词】内部融资;直接融资;优序融资
一、前言
以新古典经济学为基础的传统公司财务理论认为,在完美的资本市场上,企业的价值创造取决于其生产经营活动创造现金流量的能力。企业可以通过科学的投资决策,创造出理想的经营活动现金流量,结合合理的风险控制,从而实现其股东财富最大化的理财目标。关于企业的融资决策,在不考虑公司所得税的条件下,公司的财务结构与其投资决策无关,这意味着外部资金和内部资金是完全可以替代的。然而,完美资本市场假设条件虽然有利于降低理论分析的复杂性,但也削弱了理论对现实的解释能力。在现实的资本市场条件下,企业的融资决策对其投资决策具有重要的影响。Fazzari,Hubbard和Petersen(1988)①合作发表了“融资约束与公司投资”一文,在文中,他们用股利的支付率来度量企业所受的融资约束程度,并通过实证研究证明了企业的融资约束与其投资-现金流敏感性之间呈正向关系。之后,许多理财学者对此进行了大量的经验证明,并得出了相似的企业投资具有融资约束②的结论。后来,大量实证研究又表明企业对融资方式的选择及选择不同方式进行融资所形成的资本结构对企业的市场价值、经营效率、治理结构以及企业的稳定性都有着重大而直接的影响,而且,不同的融资方式选择与组合所体现的融资效率的差异是可以比较的③。既然选择不同的融资方式具有效率上的差异,为了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率,对我国企业融资方式的选择问题进行研究就具有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二、我国企业融资方式选择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目前,我国企业的融资方式主要可分为两大类,即外部筹资方式和内部筹资方式。所谓内部筹资是指从企业内部开辟资金来源,筹措生产经营所需的资金,主要有企业的折旧和留存盈余;它的优势主要表现在可以降低信息不对称的影响,节省交易费用,可以避免同外部投资者的交涉及签署相应的条款。所谓外部筹资,是指从企业本身以外的对象筹集资金,其中相当一部分是通过金融市场来实现的④。我国企业外部融资的主要方式有两种:一是债务融资,即通过银行或者通过发行企业债券从投资者那里筹集资金;二是发行股票进行融资。其中,债务融资还可以分为间接债务融资和直接债务融资。间接债务融资是指通过银行进行贷款融资;而直接债务融资一般是指通过证券市场发行债券来进行融资。外部筹资中的直接债务融资与发行股票融资又统称为直接融资。外部融资既是企业融资的一种途径,也是公司所有者向外转移风险的一种途径。
可见,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深化,特别是我国资本市场的建立和发展,各种直接融资工具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使得我国企业的融资方式日益多元化。多元化的融资方式为企业自主融资提供了条件。然而,在我国目前的金融监管、信息传递效率、市场竞争结构、社会大众的成熟度等客观环境因素的影响下,我国企业对不同融资方式的选择和组合方面存在一定的低效率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在对内部融资方式和外部融资方式的选择上,我国企业比较依赖内部融资,但是缺乏对资本成本的正确理解,普遍存在过度投资的偏好
在我国,自1993年税收体制改革以来,我国国有企业很长时间都没有向国家股东进行过红利分配⑤。国企将大量的利润予以留存,国有企业即使已成为上市公司也大多选择不支付或少支付现金股利而将大量现金予以留存。这主要是由于:一方面,我国现阶段资本市场的发展远远落后于企业的需求,出于减轻外部融资约束的考虑,企业倾向于不支付或少支付现金股利。同时,由于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尚不稳固,对外部的融资规模和融资渠道还没有充分的选择权。对于大多数企业来讲,如果企业的内部资金来源不足以满足公司的发展需要,而实际上资本市场对他们并不开放,申请上市发行股票或债券进行直接融资的难度很大,这就直接导致了我国企业比较依赖内部融资方式的现状。
另一方面,长期以来,我国企业对资本成本的理解往往只是基于表面的观察。即借来的债务是有资本成本的,借款利率是资本成本的典型代表;而不分派现金股利形成的留存收益是自有资金,是没有成本的。这是对资本成本概念的错误理解,它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我国企业普遍存在过度投资的偏好,资产负债率低,资本使用效率低。
(二)在我国企业的外部融资中,直接融资尚处于初级发展阶段,未来存在较大的发展空间
在我国,企业通过银行等金融机构进行的间接融资仍旧是企业最重要的外部融资途径。严格来讲,银行贷款属于“私募”融资方式,是企业与银行之间经过一对一的谈判而达成的信贷协议。对于我国的企业而言,银行贷款不仅在企业发展的历史上发挥了极其重大的作用,即使是现在,银行贷款仍是最为主要的融资方式之一。
根据有关资料显示,在1993年至2004年,我国企业的外部融资情况为:境内股票融资额为8983.46亿元,占境内股票、银行贷款、企业债券三者的比重为5.21%;银行贷款融资额为161299.98亿元,占三者的比重为93.59%;企业债券融资额为2063.49亿元,占三者的比重为1.20%⑥。
虽然,在我国企业可以采用通过证券市场直接向投资者发行证券,比如发行股票、公司债等来获得资金的直接融资。即采用通常情况下所谓的“公募”形式⑦,面向公众发行证券。但是,由于我国目前资本市场尚处于发育阶段,这种直接融资方式的融资成本很高。例如:我国企业如果选择直接融资,不仅需要达到一个上市公司的门槛,还需要在融资时支付昂贵的手续费用等酬资成本。另外,为了获得较高的公信度,从而便于证券的发行,还要求:1.准备直接融资的企业要向社会公众公布企业的财务信息,以便让潜在的投资者对于企业发展的战略、发展的前景有一个概括的了解。2.企业必须经过政府有关部门的资格验证,确认其可以负担必要责任的能力等等。因此,目前,大多数企业外部融资可能更多的还是通过间接融资的途径,对银行贷款的依赖很大,直接融资尚不能成为我国企业融资的主要方式,我国企业外部融资的模式仍是以“间接融资为主、直接融资为辅”。
(三)外部股权融资偏好现象已经成为我国企业上市融资行为的一大特征
我国企业债券的出现是在1984年下半年以后,1986年我国开始正式批准发行企业债券,随着金融市场的出现和发展,股票和债券等直接融资方式在我国得到稳步发展。然而,就目前情况看,我国企业选择的外部融资方式顺序是:银行贷款、发行股票、债券融资,外部股权融资偏好现象已经成为我国上市公司融资行为的一大特征。造成我国企业关于股权融资和债务融资的优序与国外存在如此明显差异的原因如下:一是我国企业债券的计划管理体制约束了债券的发行。债券市场不发达,债务融资工具单一,市场化创新不足,以及社会信用水平较低,债权人企业申请发债的审批程序比申请上市发行股票还要复杂、条件更加严格。二是市场基础不完备,当前股票融资非正常的低成本,使不得不还本付息的股票融资相对于既要还本又要付息的债券具有更大的吸引力。
三、关于我国企业融资方式选择的几点建议
关于我国企业融资方式的选择问题,关键在于如何安排内部融资、外部债权融资和股权融资之间的关系,从而使得企业的加权平均资本成本最低,企业价值最大。
(一)在股东财富最大化的理财目标下,按照剩余股利原则确定企业的股利支付率,按自由现金流原则来确定企业内部融资的比重
由于企业的留存盈余内部融资事实上是企业股利政策的另外一种表述形式,因此,按照现代股利理论,基于股东财富最大化理财目标的企业股利政策应该依据剩余股利原则来制定。所谓的剩余股利原则,是指企业制定股利政策时,首先必须依据资本预算决定企业的目标资本结构,然后按照目标资本结构来安排股利政策和融资活动。在此原则指导下,只有企业所有净现值大于零的投资项目均有足够的资金支持时,企业才会发放现金股利。企业应该把税后净利润首先用来满足那些收益率高于股东最低要求报酬率的投资项目,然后将剩余的现金流发放给股东。而这所谓的“剩余的现金流”也称为自由现金流量。
詹森(Jensen)教授在研究冲突的时候,首次对自由现金流量进行了定义。他认为:自由现金流量是指企业在满足了净现值为正的投资项目资金需求之后剩余的经营活动现金流量。自由现金流量的所谓“自由”,即体现为管理当局可以在不影响企业持续增长的前提下,将这部分现金流量自由地分派给企业的所有投资者,既可以利息的形式支付给债权人,以满足债权人的报酬率要求,也可以股利的形式支付给股东,保证股东财富最大化的实现。
因此,依据剩余股利原则与自由现金流量原则,为了实现股东财富最大化的理财目标,保障股东要求报酬率的实现,最大程度地减少企业的冲突,防止经理人员不经济地运用现金流量(比如投放到净现值为负的投资项目上)甚至是非法地挪用现金流量,一方面,企业必须依据资本预算决定的目标资本结构来安排企业的内部融资比重;另一方面,企业必须将自由现金流量完全地分派给股东。
(二)依据直接、间接融资效率的实证研究结果,积极发展我国企业的直接融资能力
在对不同国家企业的融资结构比较时,许多学者以直接和间接融资方式所占比重的不同,将不同的市场经济国家企业融资模式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市场导向型融资模式,主要以美国为代表;另一类是银行导向型融资模式,主要以日本、德国为代表。根据测算,美国的融资效率平均高于日本和德国1/3。虽然美国的储蓄率一直不高,但其资本市场直接融资发达,直接与间接金融相互竞争,资本的积累、形成、再生和重组水平很高,因而把储蓄转化为投资的效率较高。而日、德两国过分倚重间接融资,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直接融资的发展,没有形成两种融资方式的合理配置和组合。
在我国,由于目前资本市场尚处于发育阶段,直接融资尚不能成为企业融资的主要方式,我国企业融资的模式是以“间接融资为主、直接融资为辅”。但是,从长远来看,为了加强社会盈余资金的使用效率,我国应当加强资本市场的发展,通过发展直接融资,拓宽企业的融资渠道,减轻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贷款压力,增强融资工具的流通性。
(三)以优序融资理论为指导,借助我国不断完善的债券市场,积极扩大我国企业的债券融资比重
按照优序融资理论以及发达资本市场国家的经验,我国企业应该更加重视企业的债券融资方式,在我国证券市场不断发展完善的前提下,不断提高债券融资的比重。
关于企业融资方式的选择问题,梅耶斯教授的优序融资理论在西方资本市场的实证中已经得到了有效的验证。即在存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公司按照如下的优先次序选择融资方式,形成自身的资本结构:1.公司首先偏好于内源性融资;2.由于公司股利政策具有刚性,分红比率很少变动,而公司投资收益具有不确定性,因而经常会出现公司内源性融资无法满足投资支出的情况,公司由此产生了外部融资的需求;3.在外部融资方式中,公司往往又选择安全性较高的证券,即首先从公司债开始,其次选择可转债等混合型债券,最后才选择股权性融资。可见,依赖内部融资与债务融资已经成为西方现代企业融资行为的一个基本特征。“有资料显示,全球债券市场在2001年上半年共集资9240亿美元,而同期通过发行股票和可转换债券只筹集了1027亿美元,债券市场融资的规模约为股市融资的9倍。”⑧正所谓,公司债券是成熟证券市场的“宠儿”。
【主要参考文献】
[1]王昕,主编.中国直接融资方式的发展[M].中国计划出版社,2000.
[2]方晓霞,著.中国企业融资:制度变迁与行为分析[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4).
[3]魏明海,等.国企分红、治理因素与过度投资[J].管理世界,2007,(4).
[4]张维迎,著.产权、激励与公司治理[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5]胡凤斌,主编.资本结构及治理优化——现代公司理论与国企改制实务[M].中国法制出版社,2005.
关键词:融资方式;直接融资;间接融资;银行贷款;发行股票;债券融资
中图分类号:F8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3)01-0137-03
在现实的资本市场条件下,融资决策会对企业的投资决策有着重要的作用。有关资料表明,企业的融资约束和其投资——现金流敏感性呈正向关系,并且企业的融资方式以及由这些融资方式而构成的资本结构会直接影响到该企业的经营效率及稳定性等方面,且企业融资方式的不同引起的融资效率的差别可以比较准确地表示出来。基于此,为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效率,探讨我国企业对融资方式的选择问题,具有了较为现实的意义。
1 企业融资方式的含义
现阶段我国企业融资方式主要包括内部筹资方式和外部筹资方式两种。前者指的是企业从内部进行资金开辟,筹措资金,通常有企业的折旧和留存盈余。该融资方式的优点就是能够有效减少信息不对称的干扰,节约交易开支,操作过程相对简单,避免与外部投资者的交涉及所涉及的复杂的合同等问题。而对应的外部筹资方式指的是企业从除了该企业外的对象进行资金开辟,而大部分要有金融市场来获取资金来源。而此类融资方式又包括债务融资和发行股票两种形式,前者利用银行或发行企业债券的手段获得资金及发行股票从投资者手中获得资金。债务融资还可以分成两类:直接债务融资及间接债务融资。前者利用证券市场发行债券的手段获得资金,后者利用银行进行贷款融资。而这里的直接债务融资和发行股票融资方式又可以统称为直接融资。外部融资方式最为显著的优点是转移企业的经营风险。
2 我国企业融资方式选择现状
我国现阶段在建立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各类融资方式也随之出现并发展,逐渐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有利于企业的自主融资。但是,由于受到当前国内的金融监管、信息传递、市场竞争结构、社会大众的成熟度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国内企业在融资方式的选择问题上表现出效率低下的现象,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2.1 依赖内部融资,缺乏理性理解,偏爱过度投资
从税收体制改革至今,我国企业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均未对国家股东进行红利分配。国企留存了丰厚的利润,即便其作为上市公司,大部分也会不支付或少支付现金股利。归咎于以下两大方面的原因:首先,当今我国企业需求程度大大超过了国内资本市场发展水平,企业留存大量利润是基于对缓解外部融资约束的考量。而且市场中尚不稳固的企业地位也无法获得太多的融资选择权利。若企业的需求难以靠内部资金支撑,同时资本市场又拒绝向其开放,申请上市发行股票或债券进行直接融资具有很大的困难,因而致使国企出现依赖内部融资的情况。其次,在很长时间内,企业缺乏对资本成本的理性理解,仅是浮于表面,如借来的债务具有资本成本,其典型代表就是借款利率;不分派现金股利形成的留存收益是自有资金,不具有成本。像这样对定义的理解错误会直接导致企业偏爱过度投资的表现,企业负债率低,资本使用率也低。
2.2 直接外部融资发展程度低,具有很大开发潜力
我国企业外部融资中最重要的融资方式是通过银行等金融机构进行间接融资。银行贷款作为一种“私募”方式,指的是企业和银行之间通过谈判达成一致的信贷协议。银行贷款在我国企业的融资方式中一直具有统领性地位,其融资额度超过所有融资方式融资总额的90%。相对应的,我国企业也可以通过直接融资来获取资金,即直接向投资者发行证券,也就是一种“公募”方式。但此种融资方式在国内正在成长而并不完善,其所需的融资成本要比其他方式高不少。其费用主要包括上市公司所需费用、高额手续费用等。此外,还需提高企业的信誉,为发行证券开辟道路,这要求企业也对外公布财务信息,以供投资者参考,并要通过政府的资格及能力的审核。这些因素造成了外部直接融资的局限。目前,国内外部直接融资方式还只是作为一种辅助的融资方式。
2.3 倾向外部股权融资
当前,我国大部分的企业选择的融资方式都遵循银行贷款、发行股票、债券融资这样一个优先顺序,上市公司融资方式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倾向外部股权融资。和国外相比,我国企业对于股权融资和债务融资的优序选择有着很大的差别,笔者认为具有以下两个方面的原因:首先,我国企业债券的计划管理体制对债券发行造成了限制。不完善的债券市场、单调的债务融资工具、缺乏创新的市场以及较低的社会信用等因素均对融资方式造成了影响。相对于上市发行股票审批程序,发债的审批程序要更为严格、复杂。其次,市场基础不过硬,当前国内股票融资成本过低,导致相对于既要还本又要付息的债券,不得不还本付息的股票融资对企业的吸引力更大、应用更广。
3 对我国企业融资方式选择的建议
我国企业选择融资方式的问题,其核心在于协调内部融资、外部债权融资及股权融资间的相互关系,达到一个企业的加权平均资本成本最低,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目的。笔者认为主要面临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3.1 确立目标,遵循原则
企业的留存盈余内部融资事实上是企业股利政策的另外一种表述形式,根据当代的股利理论,基于股东财富最大化理财目标的企业股利政策制定需要遵循剩余股利原则。该原则具体指的是,企业在进行股利政策制定过程中,其目标资本结构需要根据资本预算确定,而其股利政策和融资活动又需要根据目标资本结构来筹划。根据这个原则,企业发放现金股利的必要条件是要满足所有净现值超过零的投资项目的资金支持均需足够。企业应该把税后净利润首先用来满足那些收益率高于股东最低要求报酬率的投资项目,接着把余下的现金流发给股东。
詹森(Jensen)教授在对冲突进行研究的过程中,定义了自由现金流量,即企业在满足了净现值为正的投资项目资金需求之后剩余的经营活动现金流量。这里的“自由”主要指的是管理当局能够在不对企业持续增长造成干扰的条件下,自由向企业的各个投资者分配该现金。为维护债权人的报酬及股东的财富,使其达到一个最理想的程度,企业管理当局能够以利息的形式支付给债权人。所以,根据剩余股利原则与自由现金流量原则,为了实现股东财富最大化的理财目标,最大程度地减少企业的冲突,防止经理人员不经济地运用现金流量(比如投放到净现值为负的投资项目上)甚至非法地挪用现金流量,一方面,企业必须依据资本预算决定的目标资本结构来安排企业的内部融资比重;另一方面,企业必须将自由现金流量完全地分派给股东。
3.2 依据研究结果,提高企业融资能力
针对各个国家的企业融资结构的区别,可以根据直接和间接融资方式分别所占的比重对国家企业融资模式进行区分,主要包括两种,即市场导向型和银行导向型,前者的典型代表是美国,后者的典型代表是德国、日本。调查结果显示,相对于德国、日本,美国融资效率要高出1/3左右。美国的储蓄率尽管一贯较低,但资本市场直接融资方式发展水平很高,并和间接金融方式争夺市场,导致资本的积累、形成、再生和重组能力很强,从而其储蓄向投资的转化效率也就保持在较高的水平。相对而言,德国、日本对间接融资青睐有加,相应地就对直接融资方式造成了某些程度的挤兑,两种融资方式的选择和组合不如美国合理,也就造成其融资效率相对低下。我国亦然,因资本市场正处于成长阶段,直接融资方式只能作为一种辅助融资方式。而以长远的眼光看,为了将社会盈余资金的使用效率提高到新的水平,加强资本市场的发展措施必不可少,通过发展直接融资,拓宽企业的融资渠道,减轻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贷款压力,增强融资工具的流通性。
3.3 借助债券市场,扩大债券融资比重
梅耶斯教授的优序融资理论针对企业融资方式的选择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分析,并且该理论得到了资本市场的实际运行的验证。根据该理论,企业在信息不对称的条件下,融资方式的选择应该遵循下述的优序,从而构成自身的资本结构:首先,公司对内源性融资有所偏好;其次,分红比率变动因公司股利的刚性政策较少变化,公司不确定性的投资收益常常会引起公司内源性融资无法满足投资支出的现象发生,导致公司形成了外部融资的要求;最后,对于外部融资方式,安全性较高的证券会成为公司的首选,其一般顺序为:公司债可转债等混合型债券股权性融资。
由此可知,当前,西方现代企业融资行为的一个重要的特征即是依赖内部融资与债务融资。相关文献说明,债券市场融资的规模约为股市融资的9倍。也就是说,一个成熟的证券市场偏爱公司债券。根据优序融资理论,并借鉴发达国家的融资经验,债券融资方式还是值得我国企业注意并加以适当重视的,其发展应当与我国证券市场不断完善节奏保持一致。
4 结语
总之,资金紧缺仍是现阶段我国企业生产经营中最主要和最难解决的困难,企业融资涉及到融资的数量、方式等诸多问题,融资方式的选择是其极为重要的一环。我国企业对融资方式的选择不仅需要根据科学的理论进行,还要充分借鉴和吸收国外发达资本市场的融资经验,提高企业的融资水平。
参考文献
[1] 孙琪.中国:选择哪种风险投资发展模式[J].财经界,2005,(11).
[2] 彭灏.我国企业融资的优序分析及实证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08.
[3] 钱文彬,希罗.中小企业银行融资:问题与对策[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
[4] 张杰,刘东.微型企业融资困境与金融机构行为选择问题研究[J].生产力研究,2007,(1).
从发展的角度来看,资金对每个企业都是稀缺资源,而企业的生产经营、资本经营和长远发展时时刻刻又离不开资金。因此,如何有效地进行融资就成为企业财务管理部门一项极其重要的基本活动。
虽然企业进行融资的基本目的是为了自身生产与资本经营的维持和发展,但是就其每一项具体的融资活动而言通常要受特定动机的驱使。例如,企业为了正常的生产经营发生的资金周转和临时需要进行融资;企业为了添置设备、扩大规模、引进新技术和开发新产品进行融资;企业为了对外投资、兼并其他企业进行融资;企业为了偿付债务和调整资本结构进行融资等等。无论企业的融资活动受何种动机驱使,企业财务人员必须认真分析和评价影响融资的各种因素,力求使自己所进行的融资活动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达到最高的效率和最好的综合经济效益。
我们知道,企业的融资活动来自于投资需求。当然,这里所说的投资包括流动资产投资、固定资产投资和资本市场的间接投资。是否要进行融资活动,主要通过比较投资收益和资金成本来决定。例如,投资项目未来的年均报酬率(或年均利润率)是多少?通过融资活动占用资金所付出的代价(或称资金成本率)是多少?这是企业管理决策层最为关心的。因此,企业财务人员在开展融资活动之前,必须对未来的投资收益作一个较为可靠的预测,只有当投资收益远大于资金成本的前提下,才可以确定所进行的融资活动是合理的、有意义的。
当投资方向确定以后,接下来要做的是估算投资数量,因为投资数量决定融资数量。如何估算投资数量,虽然有各种各样的计算方法,但不是本文所要说明的。作为企业财务人员,无论通过什么渠道,采用什么方式进行融资,必须事先仔细估算资金需要量。只有这样才能使融资数量与投资数量相互平衡,避免融资不足而影响企业的投资效果或融资过剩而降低资金的效益。
一旦确定了资金需要量,企业就应在充分利用内部资金来源之后,再考虑外部融资问题。所谓企业内部资金来源,无外乎通过计提折旧而形成的现金来源和通过留存利润等而增加的资金来源。这部分资金是企业内部“自然”形成的,占用它们虽然也会发生资金的使用成本(实际上是非付现的),但是却不要支付融资费用。而外部融资是指在企业内部融资不能满足需要时,从外部融入形成的资金来源,包括银行借款、发行债券、融资租赁和商业信用等负债融资形式与吸收直接投资、发行股票等权益融资形式。占用外部融入的资金不仅会发生使用成本,还要支付融资费用。因此,运用外部融资的方式所发生的成本相对要高些。而企业真正开展的融资活动就是从外部融入资金,真正的融资数量就是向外部融入的资金总量。
由于企业融资可以采用的渠道和方式多种多样,不同的融资渠道和方式其融资的难易程度、资金成本和财务风险也是不同的。既然要从外部融入资金,企业就必须考虑融资以后应当保持一个良好、合理的财务结构和资本结构,使得财务风险处于安全水平,同时综合资金成本又有所降低。在这种总体的融资战略下,设计多个融资方案,对这些方案进行财务上的优劣排序,以便在具体的融资实践中实施动态选优。
当然,总体的融资战略又必须与具体的融资实践结合起来。比如,按照一般财务理论,权益融资成本要高于负债融资成本。因此,发达国家的企业在财务风险允许的波动范围内,总以考虑降低综合资金成本的负债融资方式为重点。而在我国的资金市场,到目前及其未来的一段时间为止,情况就有所不同了。由于我国的大部分企业效益普遍不高,所以投资者对回报的预期一般都比较低。况且,国内外财务学界的实证研究还没能证明中国企业权益资金的融资成本要高于负债资金的融资成本。事实上,只要注意到我国的大部分企业效益普遍不高,资产负债率较高,财务风险和压力较大这一现实情况,企业在对外融资时就应该知道怎么做了。
有关权益融资的方式主要包括吸收直接投资和发行股票等。对于采用吸收直接投资融资方式的企业来说,应当尽可能要求权益投资方直接全额注入现金,避免以实物作价进行直接投资,以便达到资金充分使用的目的。对于采用发行股票融资方式的企业来说,由于中国股票市场新股发行的暴利效应,新股一直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所以,通过发行股票进行融资的企业是没有风险的。并且,我国大部分的上市公司每年给予股东的红利回报微乎其微,可以想象企业使用权益资金的成本肯定不高。最近一年里,中国股票市场上又出现了一种新的权益融资方式,即所谓增发新股。由于管理层关于增发新股的条件制订得比较宽松,主要以上市公司投资的项目与及其发展方向作为取舍依据,使得不少经营业绩一般,财务状况较差,上市以来长期得不到配股资格、资金非常短缺的企业获得了采用权益融资的一次极好的机会。它们提出了与国家提倡、鼓励和扶植的产业方向相一致的投资项目,据此作为新的创业的开始,结果取得了增发新股的资格,权益融资计划得以实现。
因此,根据我国融资的具体情况,只要企业自身的经营业绩、财务状况、市场信誉和行业发展前景等条件允许,外部环境又比较有利,就应当尽可能采用权益融资方式。企业这样做不仅在资金使用上会有很大的自由度,还可以有效地避免财务风险,可以使资本结构更趋稳健,有利于增强企业的竞争力,与此同时所付出的资金成本却不见得高,对企业来说何乐而不为呢?当然,采用权益资本的融资方式难度相对要大一些,不仅工作量大,而且获取资金的时间和过程也要长一些,但对有较好的投资项目而又需要资金的企业来讲,千万不能放弃采用权益融资、尤其是股票融资这种方式。
虽然在我国权益融资对企业极其有利,但是采用这种方式毕竟有一定的难度,包括申报、审批、实施等工作都需要花费大量时间、财力和人力。因此,只要企业总资产报酬率高于负债利息率、产品销售顺畅、财务结构和资本结构合理,企业就应该利用负债融资方式。这样,企业不仅可以在安全的财务风险范围内充分享受负债经营带来的财务杠杆利益,还可以确保所有者权益较快增长。值得注意的是,对任何企业利用负债融资方式都会有数量和时间等方面的限制。也就是说,债权人只有在充分评估申请负债融资企业的资产、经营和财务等状况以后,才会决定是否予以融资以及融资的数量大小与期限长短。至此,我们应当清楚地看到,企业能否从借贷市场获得融资,自身的条件(包括生产经营、商业信誉和偿债能力等)是极其重要的,借贷市场中的债权人是不可能做慈善家的。要有效地从借贷市场获得融资,企业自身素质的培养和外部形象的塑造决不可轻视。
一旦企业具备了负债融资的条件,就应进入借贷市场有效地进行负债融资。这时,财务管理部门的工作重点是如何选择融资方式,以较低的资金成本和尽可能低的财务风险完成融资目标。
一般来说,对短期经营产生的流动资金借贷需求,企业应当尽可能利用赊购等商业信用方式减少对外短期资金的借入量。必须从外部借入的短期资金,企业要在谨慎的现金预算基础上作好到期偿债计划,然后以比较优惠的利率获得短期融资(如信用额度,周转信贷协议等方式),切不可贸然进行短期融资,当到期无法偿债时又通过高成本高风险的长期融资来偿付短期债务。这样,必然会导致企业的财务状况恶化和财务风险增大。
对生产和资本经营产生的长期资金借贷需求,企业必须充分利用内部资金来源,在以较低的资金成本和尽可能低的财务风险为融资目标的前提下具体情况具体对待。比方说,当企业发展需要进行添置设备、扩大生产规模的投资时,管理层首先就应考虑所添置的设备升级换代周期的长短。
如果所添置的设备升级换代的周期比较短,相应的融资方式必须既能够较为有效地转移设备被淘汰的风险,又能够较为有效地降低融资成本,同时也不会对企业的资本结构带来明显的恶化压力。这时,融资租赁将是一种最有效的负债融资方式。因为融资租赁是出租人出资购置承租人所需的设备,在租赁期内(在中国规定融资租赁的租赁期只要超过设备物理寿命的一半以上即可)提供给承租人使用并按期(年、季或月)收取租金的的一种借贷方式。显然,只要在超过设备物理寿命的一半时间内承租人就有退租的自由,完全可以把设备淘汰的风险转嫁给出租人。另外,承租人以融资租赁方式使用的设备可以在租赁期内同自有设备一样税前计提折旧;与此同时,承租人支付的租金也可在税前从销售收入中扣除。这样,由于税收抵免作用,承租人实际负担的融资成本将会大大降低。所以,对资本比较小或资产负债率较高的企业,若要通过负债融资发展自己,融资租赁不失为一种有效的值得推荐的融资方式。例如,海南航空股份有限公司成立时仅有一千多万人民币的资本,在当时连一个飞机的机翼都买不到,但就是它在公司创建初期利用了融资租赁的方式租赁使用波音客机,通过有效的航线营运和资本经营,资本迅速扩张,今天发展成为具有几十亿资产规模并且连年赢利的上市公司。
一、企业投融资管理中存在的不足之处
(一)企业的融资方式单一
目前,我国大部分企业为了能够尽量减少企业融资的风险,运用的都是内部性的融资方式,无法给企业引入新的资源,只是循环利用企业的自身资产在原地周转,给企业资金的周转带来一定的阻碍作用。虽然这在一定程度上防止了因为借贷款而带来的利益赔偿问题,但是这样的融资方式对企业规模的扩大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企业在实际生产运营中,单纯地依靠内部的单一融资形式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在引用内部融资的过程中,会导致企业在新项目的开展过程中因为资金欠缺对企业造成经济危机,甚至严重的会造成企业破产的后果。而外部融资由于其自身的特性,受到外界的干扰因素较多,归根到底就是外部融资的条件要求较高。通过对我国在工商局已注册的企业进行研究发现,屹立在该行业的企业大部分都是中小型企业,其所拥有的特征就是规模小、抵抗经济危机能力较差等,银行通过对其特性的分析,无法较好地对其提供贷款资金,进而减少了外部融资的方式。例如,某产品企业向银行贷款200万用以购买生产需要的材料,但因为企业的自身特性,再加上其成立时间短、知名度不高,以及其财务账上的资产负债率高达85%,同时该企业的资金流动率与速冻率也相对较低,进而致使银行无法为该企业提供贷款资金,因此企业的借贷款失败。此外,银行对于借贷企业的要求也较高,对借贷审核的程序也进行严格的管控。例如,企业进行借贷时,银行会对该企业的实际情况进行详细的评估,但是银行所运用的评估形势较为硬性,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向银行贷款的进度,进一步堵塞了企业引入外部资金的形式。
(二)企业的投资结构不合理
投资结构不合理与不科学化是我国大部分企业在管理运营中出现的主要问题之一,由于企业有关管理者对投资结构的认识不够、对市场的经济动态变化掌握得不彻底,导致了盲目性的投资,继而对企业的发展造成严重的阻碍作用。
(1)企业的资产结构不合理。企业的资产结构分为两大模块,固定资产与流动资产,其中覆盖了土地、房屋建筑、生产技术、装备设施以及企业资金等。根据当代企业发展的实际情况来进行分析,企业资金在企业总资产中占据着较大比例,其中大部分被应用于开拓企业生产规模、购买仪器设备以及聘请优秀技术人才等有关业务中,这就延长了企业的发展线,减少了企业的资产回收率,削弱了企业的实际经营实力,降低了企业在市场行业的竞争力。
(2)企业的负债结构不合理。将我国某一企业作为例子,该企业为了可以引入更多的创业型企业到其工业园,为那些创业型企业在银行的贷款中做出担保,在处理客户资金短缺的同时也把自身的经济风险与客户的资产风险结合在一起,这对企业的资金管理带来了很大的资产风险,同时也加大了向银行或是其他机构投资融资的困难度。
(3)企业的资本结构不合理。当前,我国许多企业对资本的概念并不是很清楚,相对较为模糊,特别是私营企业,在其发展进程中由于自身规模与资金等因素的束缚,只是看重资金的数额,并没有重视资金的质量,进而造成企业资本结构的混乱与不合理等问题。以往的企业管理者认为,企业资金越充足就代表其实力越强,这一观念对企业的不断壮大与发展产生了一定的阻碍作用。科技水平和社会生产力的飞速发展对企业的发展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不但要求其拥有强大的资金发展空间,还要求其具备完善的资金管理制度。只有这样,才能符合时展的要求,反之,则无法在现代竞争激烈的市场行业中站稳脚跟,进而会逐渐被其行业所淘汰而销声匿迹。
二、提高企业投融资管理的措施
(一)增加企业的融资渠道
因为内部融资的风险较小,且自主性相对较高,因此企业优选的融资形式便是通过内部融资,但是在现代经济飞速发展的环境下,企业的规模在不断壮大,对生产设备与技术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单纯地依靠内部资源已经无法满足现代企业对资金方面的需求。外部融资渐渐成为企业融资的主要方式。扩大企业融资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启动外部融资,根据企业的实际发展状况,在外部资源与内部资源二者之间找到相互制约的平衡点。将企业获得的部分利益用作内部资源以外,还应合理有效地发挥外部资源的作用。例如,外债、股票与银行贷款等外部融资方式,拓宽企业的外部融资渠道,尽量改善企业单一化的融资状况。在企业拓宽融资渠道的过程中,首先要做的就是提高企业自身的实力,如完善企业内部资金的财务管理体系,为企业向银行贷款做好铺垫;与此同时,银行也应当合理地调整企业的贷款制度,为企业引入外部资源提供一定的帮助。
(二)优化企业投资结构
企业要想为自身发展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就应当结合自身的基本状况,优化投资结构,以利于企业的长期发展,详细的实行措施可以概括成如下内容:
(1)制定合理的投资方案。企业的有关负责人应当具有长远发展的认识,确定企业的未来发展方面,杜绝看重短期利益,应以企业的整体发展为出发点,制定合理与科学的项目投资方案,并且做好策划书。
(2)增加企业调研力度。在上述条件下,企业还应加大力度展开调研工作,对企业的相关项目与业务进行定期的管理与增加,提高企业投资的成功率。
三、结束语
当前,企业投资资金筹集有两种方式:内源融资和外源融资,具体分为三个渠道:企业内部保留利润、股权融资和债务融资。受到金融市场不完善和企业内部信息和外部投资人信息不对称产生的影响,外部投资者为了最大程度的降低风险将会采取提高资金供给率,或者实行信贷搭配的方式将资金提供给企业,这样就会有部分企业被拒绝,从而使得企业投资产生融资约束。那么,融资约束对企业投资平的影响主要有哪些方面呢?下面进行详细的阐述。
(一)企业投资成本增加,投资规模降低
投资收益和投资成本是成反比的,而筹资资本优势投资成本的核心,如果投资不足那么投资的效率就会下降。而在金融约束下,企业筹集资金的成本要高于无融资约束的筹资成本。比如在实际的生产经营中,如果投资不足,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只能根据投资成本进行一定数量的生产,而无法达到最优的投资规模。即使此时银行或者投资者愿意进行信贷配给,也是在企业愿意支付高利率的前提下,归根到底,受到投资资金的限制,还是无法满足最优投资资金,从而使得投资水平下降。
(二)投资结构优化受到影响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无论是产业结构的优化还是经济增长都离不开科技,也就是产业设备的更新,而在所有投资项目中,科研或者科技设备的投入都属于高风险项目,而且这样的项目对银行来说不具有放款的充分理由,尤其是技术开发投资,与基础设备可以做抵押物来比更不具有吸引力,这样势必会影响企业投资结构的优化。
(三)使企业倾向于多元化投资,股权投资比例上升
企业内部融资与外部融资相比,更具有信息和激励以及有效的将内部资源进行配置的作用,所以当企业受到外部资本融资约束的情况下就会倾向于内部的多元化投资,从而构建企业内部市场。目前,市场上出现企业并购的现象,其实早在发达国家,这样的企业大型并购活动就已经发生,这样实施的目的其实也是为了构建内部资本市场,缓解外部市场融资约束问题,进而助力与缓解投资不足的问题。
(四)依赖企业内部现金流的投资,现金流敏感性较高
由于金融市场的不完善,且受到融资约束,越来越多的企业投资更倾向于内部资金,在这样的条件下,企业的净财富和投资之间的相关性会更加密切,而相应的投资和现金流之间的敏感性也会因为企业受到的融资约束程度增强。此项研究在许多企业中已经得到印证,尤其是发达国家的企业。
二、当前对我国企业进行融资约束的原因
融资约束是指在市场经济环境中,由于信息不对称,企业外部融资成本高,而企业的投资不得不依赖于成本较低的内部融资,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的投资发展。我国企业存在融资约束这与我国企业自身存在的问题这一内部因素有关,也与我国特有的金融体系这一外部因素有关,以下就从引起金融约束的内外因素做以具体分析。
(一)传统金融体系机构对企业融资的影响
市场经济中,金融体系的作用非常重要,这关系到一个国家的经济是否能稳定发展。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程度不一样,金融体系也不尽相同。目前,我国市场经济和金融体系取得了较大的进步,为我国经济改革和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支持,传统金融体系是以银行为主导的金融系统,受到制度的限制,企业的借贷行为存在阻碍。这就致使企业融资困难得多,特别是民营企业中的中小企业在这方面表现得更加突出。而企业由于规模、盈利等各方面的限制不能上市进行股权融资,主要的融资形式还是信贷融资,融资约束也就主要表现为信贷融资约束,例如:信贷信息不畅、金融压抑、低效率等。在这样的金融体系下,对企业的投资发展造成了制约性的影响。
(二)银行与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以及预算软约束对企业融资的约束
企业非常的依赖银行的贷款,那么银行和企业的关系将对融资产生影响。企业融资的主要渠道是信贷,但是信贷商场上目前是需求大于供给,也就是说申请信贷的人当中,部分将得不到信用贷款的审批而无法获取贷款,也就得不到融资的满足。而信贷市场也存在信息不对称的想象,这样就会引起选择失误和道德风险。信贷市场竞争如此激烈,部分借款者,无论付出多高的贷款利息,都会被排斥在信贷市场之外,这就加剧了企业融资困难,甚至无法融资,这些企业就会面临严重的融资约束。软预算约束是指国有企业一旦发生亏损或者面临破产时,政府就会启用紧急资金给予贷款或者财政补贴使之免于破产。于是就可能有部分信贷也可能会被一些不盈利的国有企业占有,这对于民营企业只能是优胜劣汰。
三、发展金融自助改善融资约束下企业投资水平
企业为实现市场价值的最大化,会不断的选择适合他们发展的新的融资结构和方式。金融自助就是企业所有者有效的避开传统融资方式:比如长期借款、长期合同承诺等,它是通过利用手边的有限资源,通过协商、贡献等新方式满足企业资金需求的新的方式,具有融资便利,门槛较低且无需抵押等优点,金融自助不仅能降低成本和风险,还能迅速弥补资金缺口,摆脱对外部的依赖,节约时间,提高工作效率。从而为企业开辟了一条新的内源融资渠道。
(一)现金流进行合理的配置,发展商业信用
在保证企业可持续稳定经营的前提下,可以采取减少财务短期支出以及信用卡延期等这样免费的商业信用手段来保证公司内部资金充裕。当然这需要企业做好客户管理工作,做好银行的信用要求,有较好的供货商或者信誉较好的客户做支撑。
(二)建立企业之间的战略合作关系,形成联盟效应
从地理位置上进行聚集,减少办公成本或者同企业之间建立相互合作的战略联盟关系,这样不仅可以实现资源共享还能互惠互利,甚至人力资源和一些日常性的资本支出都可以分担。
(三)推动中小金融机构发展,使其降低准入门槛
中小金融机构要与企业建立长期互动和监督发展的关系,在推进中小金融机构发展的同时拓宽了融资途径,减少信贷门槛约束。另外作为企业,可以建立专门的投资担保和风险补偿部门,加强和金融机构之间的沟通,做到信息对称。让企业、银行和投资担保机构三者真正的互动起来。
(四)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建立诚实守信的观念
要树立企业良好形象,这就要求企业要定期且全面的披露公司财务信息,减少企业与外部投资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使得更多投资者了解并参与到企业的经营和发展中来,便于以较低的成本、更快速的获取外源资本。对于企业要做到产权清晰,发展规范,创造更多符合贷款的硬件条件,才能不断的提高自身的资质等级,最大程度的减少融资约束。
(五)企业集团化运作缓解融资约束
企业集团化运作,主要受到股权支付政策、股权结构、资产规模情况等影响。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难免出现信息不对称,金融中介不发达,法律保护不充分的情况,如果企业集团在资本配置方面加以优化就能补充市场经济融资体系的不足,在一定程度上能缓解企业融资约束的问题。
四、结语
关键词:投资动因 组织模式
一、公司风险投资的特征与发展历程
公司风险投资(Corporate Venture Capital 简称CVC)是风险投资的一种特殊形式,许多学者都对CVC做出了定义,美国学者Kann A .认为CVC就是成熟的大公司在战略利益驱动下对处于发展中的外部创新企业进行的股权投资。我国学者翟丽把CVC定义为:有明确主营业务的非金融类企业,对外部企业所进行的直接或间接的权益投资。本文采用美国风险投资协会对CVC的定义:非金融类公司的风险投资项目,或其附属投资部门对投资组合企业进行的直接投资。CVC与其他的单纯追求投资利润的风险投资形式存在两个基本的区别:一是投资者在获取利润的同时兼顾企业发展战略方向;二是风险投资中相当部分资金来源于大企业或企业联盟。
从其发展历程来看,公司风险投资伴随着经济的繁荣而兴盛。从20世纪60年代只有少数企业涉足,到70年代初财富500强中有25%的企业参与其中。经过70时代末CVC短暂衰退之后,公司风险投资再次吸引企业大规模进入,并于1986年达到最高峰,直至1987年美国股市崩盘后浪潮消退。进入21世纪后,全球化进程加快给风险投资带来全新的机会和领域,资本为寻求高额利润也加快全球性流动的步伐,投资方向也逐渐由高新科技领域向关注民生的基础事业领域转移。
二、公司风险投资的动因
在公司风险投资市场上有两个最基本的参与者:提供资金的风险投资企业和拥有创新技术或创意但缺乏资金维持其研发的创新企业。从风险投资机构投资动机来看,CVC主要追求财务收益或公司战略目标。因此,公司参与风险投资目标可分为两大类:财务目标和战略目标。Mackewicz & Parterner(2003)在对德国的31个CVC单位进行研究发现,其中48%的单位强调战略收益(15%只追求战略目标,33%主要追求战略目标),30%的单位强调财务收益(3%的只追求财务收益,27%主要追求财务收益)其余的认为两个目标同样重要。
(一)财务目标
财务目标的子目标是财务收益,强调的是获取财务利润。这是部分公司寻求外部风险投资项目的直接动因。追求财务目标具有短期性和长期性双重特点,短期利润主要对已经显露发展前景,缺少短期融资资金的企业。这类投资期限短,风险小,但收益也相对较低。长期投资主要针对尚处于创意阶段的投资项目。这类投资在未来可能会生产出创新性产品或技术,但投资期限长、风险高。其风险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创新技术或创意能否产品化;二是创新技术必须得到市场认可并愿意支付高于成本的价格才能创造利润。
单纯追求财务目标的风险投资项目的关键在于项目选择和过程控制。首先,风险投资承担了高风险,就必然要求得到与风险水平相符合的回报率。特别是对于长期投资而言,资金占用时间长,投资项目能否成功具有较大不确定性,因此要求对投资项目的选择必须谨慎,并要求对被投资企业管理、研发水平和项目产品未来的盈利能力保有前瞻性。其次,过程控制也是风险控制的重要手段。风险投资公司必须对项目投资过程分阶段监控,依据前一个阶段的实施情况决定是否继续支持,或者退出。
(二)战略目标
在上文中指出,公司风险投资与其他风险投资方式最明显的区别在于更重视战略目标的实现,风险投资是公司长期发展的横向或纵向战略延伸。在战略目标这一大的框架下,又分为学习、期权构造以及资源利用三个子目标。
1、学习子目标
McNally(1997)在调查了英国公司的CVC活动后发现,除了财务回报外,识别新市场、接触新技术、识别新产品和发展业务关系是CVC最重要的目标,本文将其视为学习子目标中市场层面的学习,企业层面的学习则包括R&D的外部化和制造过程的完善;间接学习则涵盖了改变企业文化、培训初级管理者、学习风险投资和辅助合同四类内容。许多企业在对目标企业进行风险投资的过程中形成了良好互动,与目标企业共同成长。
2、期权构造子目标
期权构造子目标是指通过选择风险投资目标,识别和评价潜在收购目标,同时寻求进入新市场的机会,扩张期权。Madhok&Tallman在1998年的实证研究中证明,在公司面临许多机会选择时,CVC可以作为一种期权自由选择进入新市场的机会,控制关键资产获取互补性资源。例如IBM公司通过收购Kenexa,进军人才管理行业从而加强在社交商务领域的主导地位,可口可乐公司借由风险投资实现多元化经营等。
3、资源利用子目标
Aemoudt & SanJoes 在2003年的研究中指出,大公司参与风险投资的主要动机在于获得投资组合与核心业务的战略收益,更多的公司则是因为受到了内部创新的限制和外部竞争的压力,一方面可以充分利用自身技术平台增加自身产品和技术需求,支持原产品的新应用,另一方面可以充分利用辅资产,在现有分销渠道中增加新产品或是利用过剩的生产设施和人员。例如国内多家传媒集团利用自身资源成立投资公司对文化创意产业进行投资。
三、公司风险投资组织模式分析
公司风险投资的组织模式也被称为组织结构或是投资渠道,虽然在对CVC组织模式的分类上学者们有不同的简介,但从总体上来看一共有两种基本类型:
(一)公司内部风险投资模式
公司内部风险投资是指公司利用内部资源进行投资,具体又可以分为内部创业投资计划和内部创业投资机构。前者是公司划拨一笔专门的创业基金,并由研发部门和市场部门对风险投资进行决策和投资。后者是公司在内部新设立专门的风险投资部门或是在原有的投资部门下设立专门的风险投资项目组。
以上两种方式的结构和操作流程基本相同,并且都需要与公司内部其他部门提供必要的支持与合作,在财务上并不独立,直接受控于公司的管理层。这种组织模式的优势在于可以帮助公司识别和发现与其发展战略相关的风险投资机会,以填补公司现有研发创新能力的不足。除此之外,能够将第一手的产业创新信息反馈给公司高级管理层,提供未来决策的依据。但内部风险投资也存在诸多弊端,如受制于企业内层层审批制度的限制,难以发挥灵活性。同时由于是隶属于公司内部,使得人才的激励激化受到整个公司激励计划的约束,不利于吸引和留住优秀的投资人才。一般而言,在公司开展风险投资的早期,规模不足以设立外部投资机构的公司通常会采用内部风险投资这种方式。
(二)公司外部风险投资模式
外部风险投资方式又称为间接投资模式,是指公司通过设立独立的子公司或是与其他公司建立战略联盟等形式间接的参与风险投资。组织形式包括公司附属创投企业、与其他企业联盟、委托投资三类。
1、设立附属创业投资企业
设立附属创业投资企业包括设立自我管理基金、委托管理基金或设立第三方基金三种形式。这三种形式都是公司在企业外部建立的独立核算、自主决策和实施投资活动的子公司。在投资方向选择上会协同母公司战略进行投资决策,但掌握足够的投资项目决策权和管理自,在设立方式和补偿方式上与传统的风险投资公司相似。这一模式与内部投资模式相比最大的优势在于避免母公司办公文化的影响,保持投资机构的专业性和灵活性,在选择投资项目时可以与独立的风险投资机构进行有效的竞争。但这一模式同样存在不足之处,作为独立的法人,投资机构在选择风险投资项目的过程中可能更关心自身的项目回报率和短期的财务收益,有可能偏离母公司战略目标。因此,采用这一模式的企业应当建立符合母子公司利益的考核机制,增强二者之间的协同能力。
2、建立投资战略联盟
风险投资战略联盟是指传统实体公司之间,或实体公司与传统风险投资机构之间通过某种合作形式建立战略伙伴关系,共同出资进行风险投资。具体的合作性质形式一般有三种,一是公司与战略伙伴直接参股对目标企业进行投资,二是建立在合作契约上的非股权式联盟,三是建立合资企业。其中联盟协同度最高的是建立合资企业,最低的是建立在合作契约上的非股权的联盟。这一组织模式下的公司风险投资,优势首先在于可以获得大规模的资金支持,使得投资的领域更为广泛,同时有效的分散了单个企业进行风险投资时面临的高风险。其次,建立联盟的企业之间往往在某一领域有一定的互补关系,通过在风险投资领域的联盟可以促使企业更好的沟通和合作,从而实现双赢的局面。而此种模式相应的缺陷在于很难确保联盟的风险投资方向都能符合双方的战略目标,在合资企业的管理上若不能达成一致,势必影响投资公司的正常运转和投资效率,甚至影响到双方在其他领域的合作。
3、委托风险投资
委托投资是指公司委托外部专业投资机构或基金进行风险投资。目前这一模式下采取的委托方式有有限合伙方式和FOF方式。有限合伙方式是由专业风险投资公司、基金管理公司担任普通合伙人(GP),而由委托公司担任有限合伙人(LP)。而FOF(Fund to Fund)方式则是在基金旗下设置特殊项目体进行不同领域的投资,或是代表基金购买其他的风险投资基金。委托投资的优点在于可以让专业的风险投资家进行风险投资项目的选择与管理,投资更为专业化。委托投资公司不掌控风险投资公司,避免由于风险投资企业与委托投资公司在公司文化上的差异导致融合难题。不足之处在于公司对风险投资项目的介入程度低,由此增加委托—的监管成本。
四、结论与建议
从上文的论述中可知:不同的企业进行风险投资目标有差异,而不同组织模式有其优势和不足之处,从事风险投资的企业首先要确立进行风险投资的目标,并根据企业目前所处阶段的可用资金规模与抗损失能力选择适合本企业的经营模式。但无论哪种公司风险投资组织形式都将承担一定的风险,因此企业在进行公司风险投资的过程中,必须树立风险防范意识,建立一套严格规范的项目评估筛选机制,做到预防和控制风险,平衡财务目标与战略目标,立足于企业经营管理现状,实现企业的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①王冠东. 公司风险投资—CVC—三阶段的战略价值创造[J].技术与市场,2010(2)
②成思危. 风险投资在中国[M].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
③罗国锋,谈毅,黄卫来.2007年国际风险投资研究特征及前沿动态综述[J]. 公共管理学报,2008(5)
④《中国创业投资行业发展报告》[M].中国计划出版社,2011.07?
[摘要]本文简要介绍了企业融资方式的类型,分析了影响企业融资方式选择的内外因素,提出了企业融资方式选择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企业融资方式融资策略选择
一、企业融资方式
融资方式从来源上可以分为内部融资和外部融资。内部融资是依靠企业内部产生的现金流量来满足企业生产经营、投资活动的新增资金需求。内部融资以企业留存的税后利润和计提折旧形成的资金作为资金来源。外部融资是指从企业外部获得资金,具体包括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两类方式。直接融资是指企业不通过银行等金融机构,而是通过证券市场直接向投资者发行股票、公司债、信托产品等方式获得资金的一种融资方式。间接融资是指企业通过银行等金融机构获得资金的一种融资方式。因而,银行贷款就成为企业间接融资的一种重要方式。融资方式按照融资中产权关系的不同,可分为权益融资(或股权融资)和债务融资。权益资金无须还本付息,被视为企业的永久性资本。而债务资金必须定期还本付息,它是企业财务风险的主要根源。
二、影响企业融资方式选择的因素
资金是企业从事投资和经营活动的血液,如何筹集企业所需资金是现代财务管理的首要内容。每个企业在进行筹资方式选择时,必须清楚影响企业融资方式选择的有关因素。
1.外部因素
影响企业融资方式选择的外部因素是指对企业融资方式选择产生影响作用的各种外部客观环境。主要是指法律环境、金融环境和经济环境。外部客观环境的宽松与否会直接影响到企业融资方式的选择。企业进行融资方式选择时,必须遵循税收法规,同时考虑税率变动对融资的影响。金融政策的变化必然会影响企业融资、投资、资金营运和利润分配活动。此时,融资方式的风险、成本等也会发生变化。经济环境是指企业进行理财活动的宏观经济状况,在经济增长较快时期,企业需要通过负债或增发股票方式筹集大量资金,以分享经济发展的成果。而当政府的经济政策随着经济发展状况的变化做出调整时,企业的融资方式也应随着政策的变化而有所调整。
2.内部因素
影响企业融资方式选择的内部因素主要包括企业的发展前景、盈利能力、经营和财务状况、行业竞争力、资本结构、控制权、企业规模、信誉等方面的因素。在市场机制作用下,这些内部因素是在不断变化的,企业融资方式也应该随着这些内部因素的变化而作出灵活的调整,以适应企业在不同时期的融资需求变化。
三、融资方式的选择策略
1.遵循先“内部融资”后“外部融资”的优序理论
按照现代资本结构理论中的“优序理论”,企业融资的首选是企业的内部资金,主要是指企业留存的税后利润,在内部融资不足时,再进行外部融资。而在外部融资时,先选择低风险类型的债务融资,后选择发行新的股票。采用这种顺序选择融资方式的原因有以下三点:(1)内部融资成本相对较低、风险最小、使用灵活自主。以内部融资为主要融资方式的企业可以有效控制财务风险,保持稳健的财务状况。(2)负债比率尤其是高风险债务比率的提高会加大企业的财务风险和破产风险。(3)企业的股权融资偏好易导致资金使用效率降低,一些公司将筹集的股权资金投向自身并不熟悉且投资收益率并不高的项目,有的上市公司甚至随意改变其招股说明书上的资金用途,并且并不能保证改变用途后的资金使用的获利能力。在企业经营业绩没有较大提升的前景下,进行新的股权融资会稀释企业的经营业绩,降低每股收益,损害投资者利益。此外,在我国资本市场制度建设趋向不断完善的情况下,企业股权再融资的门槛会提高,再融资成本会增加。比如,2008年8月22日,证监会就再融资公司的分红出台征求意见稿,征求意见稿进一步提高上市公司申请再融资时的分红比例,要求《上市公司证券发行管理办法》中确定的再融资公司最近3年以现金或股票方式累计分配的利润不少于最近3年实现的年均可分配利润的30%。同时,随着投资者的不断成熟,对企业股票的选择也会趋向理性,可能导致股权融资方式没有以前那样畅通了。
目前,我国多数上市公司的融资顺序则是将发行股票放在最优先的位置,其次考虑债务融资,最后是内部融资。这种融资顺序易造成资金使用效率低下,财务杠杆作用弱化,助推股权融资偏好的倾向。
2.考虑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融资方式
企业应根据自身的经营及财务状况,并考虑宏观经济政策的变化等情况,选择较为合适的融资方式。
(1)考虑经济环境的影响。经济环境是指企业进行财务活动的宏观经济状况,在经济增速较快时期,企业为了跟上经济增长的速度,需要筹集资金用于增加固定资产、存货、人员等,企业一般可通过增发股票、发行债券或向银行借款等融资方式获得所需资金,在经济增速开始出现放缓时,企业对资金的需求降低,一般应逐渐收缩债务融资规模,尽量少用债务融资方式。
(2)考虑融资方式的资金成本。资金成本是指企业为筹集和使用资金而发生的代价。融资成本越低,融资收益越好。由于不同融资方式具有不同的资金成本,为了以较低的融资成本取得所需资金,企业自然应分析和比较各种筹资方式的资金成本的高低,尽量选择资金成本低的融资方式及融资组合。
(3)考虑融资方式的风险。不同融资方式的风险各不相同,一般而言,债务融资方式因其必须定期还本付息,因此,可能产生不能偿付的风险,融资风险较大。而股权融资方式由于不存在还本付息的风险,因而融资风险小。企业若采用了债务筹资方式,由于财务杠杆的作用,一旦当企业的息税前利润下降时,税后利润及每股收益下降得更快,从而给企业带来财务风险,甚至可能导致企业破产的风险。美国几大投资银行的相继破产,就是与滥用财务杠杆、无视融资方式的风险控制有关。因此,企业务必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并考虑融资方式的风险程度选择适合的融资方式。
(4)考虑企业的盈利能力及发展前景。总的来说,企业的盈利能力越强,财务状况越好,变现能力越强,发展前景良好,就越有能力承担财务风险。当企业的投资利润率大于债务资金利息率的情况下,负债越多,企业的净资产收益率就越高,对企业发展及权益资本所有者就越有利。因此,当企业正处盈利能力不断上升,发展前景良好时期,债务筹资是一种不错的选择。而当企业盈利能力不断下降,财务状况每况愈下,发展前景欠佳时期,企业应尽量少用债务融资方式,以规避财务风险。当然,盈利能力较强且具有股本扩张能力的企业,若有条件通过新发或增发股票方式筹集资金,则可用股权融资或股权融资与债务融资两者兼而有之的融资方式筹集资金。
(5)考虑企业所处行业的竞争程度。企业所处行业的竞争激烈,进出行业也比较容易,且整个行业的获利能力呈下降趋势时,则应考虑用股权融资,慎用债务融资。企业所处行业的竞争程度较低,进出行业也较困难,且企业的销售利润在未来几年能快速增长时,则可考虑增加负债比例,获得财务杠杆利益。
(6)考虑企业的资产结构和资本结构。一般情况下,企业固定资产在总资产中所占比重较高,总资产周转速度慢,要求有较多的权益资金等长期资金作后盾;而流动资产占总资产比重较大的企业,其资金周转速度快,可以较多地依赖流动负债筹集资金。
为保持较佳的资本结构,资产负债率高企的企业应降低负债比例,改用股权筹资;负债率较低、财务较保守的企业,在遇合适投资机会时,可适度加大负债,分享财务杠杆利益,完善资本结构。
(7)考虑企业的控制权。发行普通股会稀释企业的控制权,可能使控制权旁落他人,而债务筹资一般不影响或很少影响控制权问题。因此,企业应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慎重选择融资方式。
【摘要】目前,生物医药企业R&D融资渠道结构存在很多问题,本文分析了这些问题的成因,并从政府、外部信用机构和企业自身等三个角度分别提出解决融资渠道狭窄、融资规模不足的有力对策。
引 言
在现代社会里,R&D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这一点在以高新技术为主导的生物医药企业中表现得尤为明显。通过R&D活动,生物医药企业可以更有效地开发出新产品、对老产品进行升级换代,从而可以节约其经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而且,生物医药企业可以形成自己的优势产品,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抢占制高点,获得先发优势;与此同时,生物医药企业的R&D活动是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的,而融资渠道的宽窄、深浅直接影响着公司的R&D投资资金。因此,加强对企业的R&D融资渠道管理成为企业的重要工作。
一、R&D融资渠道结构现状分析
企业的融资渠道主要有以下几种:股权融资(通过筹集资本或在资本市场上发行股票)、利润再投资(从销售收入中提取一定的比例)、银行贷款、商业信用、政府资助等方式。上述融资渠道构成了企业的融资渠道结构。而目前我国生物医药企业R&D融资渠道单一,主要为企业利润再投资,具体的融资渠道结构如下:
(一)股权性R&D融资罕见
股权融资的方式有两种,第一种为筹集资本,这种方式为以R&D新产品为公司目标的任务型公司所采用;第二种为通过资本市场发行股票,这种方式为上市公司所采用。当前资本市场低迷,而任务型的公司并不多见,因此,利用股权融资的方式获取的资金并不多。
(二)利润再投资是绝大部分企业R&D资金的主要来源,但投入比例低于相关标准
相关资料表明,我国企业的意向融资顺序大体为“利润再投资、股权融资、债权融资”,这与“啄序理论”相违背;而从融资规模来看,生物医药企业R&D资金提取比例多集中在[3%,5%]这个区间,而根据国家的相关指导,高新技术企业R&D资金提取比例应不低于销售收入的5%,而国外企业则甚至超过10%。绝大部分企业尚未达到国家要求,也远远低于国外企业。
(三)R&D融资中银行借款比例不确定,如为单纯的R&D融资,很难获得银行借款
由于大多数企业获得银行贷款的直接目的是用于补充流动资金或者扩大规模生产,而不是为了单纯的R&D活动,而在获得贷款后,企业有可能将部分贷款用于R&D活动,而企业对该部分贷款也没有专门的管理。因此,很难分清楚银行贷款有没有、究竟有多少用于R&D活动,银行贷款占R&D融资的比例无法确定。但若为单纯的R&D融资,由于银行的谨慎态度,不愿承担R&D的高风险,因为银行不会提供专门的贷款用于企业的R&D活动。
(四)部分企业利用商业信用筹集R&D资金
利用商业信用的方式又包括两种:一种为通过R&D项目的新产品客户预先收取一定的款项,若项目失败,则该资金可以不用全部归还;另一种为与合作投资者共同开发,利用自己的信誉寻找可以信赖的合作者,而两种方式的最终结果都分散了R&D活动的风险。但利用这种方式筹集资金的也只是部分企业,而且金额也非常有限。
(五)政府资助的R&D资金占资金总需求的比例不大
大约只有10%的R&D总需求资金可以得到政府的资助,作为高新技术行业,其R&D活动相对具有更高的风险。因此,该比例并不大。
二、R&D资金短缺和融资渠道狭窄的矛盾分析
生物医药行业迅速发展,需要更多的R&D资金的投入,因此要扩大R&D资金的投入。而目前我国R&D融资渠道单一,导致企业R&D资金投入不足,影响了企业自主创新的能力。企业除应扩大利润再投资外,应更多地借助于外部资本。但在当前的融资市场上,要通过外部资本来获得R&D资金的可能性不大,这主要因为:
(一)R&D活动的特殊性使其融资渠道有限
一般来说,高新技术企业的R&D活动具有风险较大、结果不确定、投资回收期长等特点,不熟悉行业动态及投资特点的投资者将会在巨大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性前止步;而当公司的资产是无形资产如技术、商业机密等时,从传统渠道外部融资则会更为困难。
(二)银行不愿意提供资金扶持
1.上述R&D活动的特殊性,使银行望而止步;2.银行贷款成本较高,包括R&D投资项目评估的成本;3.当前银行呆坏账金额较多,为控制风险,银行严格控制了贷款的条件,并追究责任到个人,使放贷人员在放贷过程中更趋于谨慎;4.绝大多数公司在申请贷款的过程中不能获得贷款担保,在目前的金融环境下,银行不太可能把有限的资金放贷给高风险的R&D项目。
(三)政府投入不足
目前我国的科技投入非常有限,面对众多的企业R&D项目,这部分资金是远远不够的,如前所述,政府投入的仅占总资金需求的10%左右。而且,在资金投入方向上,也呈现出“嫌贫爱富”和“轻实验性研究,重应用研究”的倾向,大企业、风险较小的应用性开发项目获得的政府扶持更多,而更需求政府扶持的中小企业、风险较大的基础研究型项目获得的R&D资金较少。这种情况极大地降低了政府扶持资金的效用。
(四)资本市场不能为企业的R&D筹集资金
这主要表现为:1.我国主板市场缺少层次,只能为大企业提供融资服务,中小企业根本无法进入,且当前资本市场乏力,大企业为防止股权稀释也不一定愿意利用资本市场筹集R&D资金;2.虽然创业板市场对企业入市的要求比主板市场低,但对技术还不成熟急需资金的中小型生物制药企业来说,保荐人制度、严格的信息披露等限定都是一道壁垒;3.中小企业板建立时间尚短,需要生物制药企业和具有战略眼光的投资人有足够的时间去认识这个市场。只有经历了资金供求双方互相了解的过程之后市场才能繁荣,而这个过程决不是一个瞬间。
(五)商业信用参差不齐,难以区分
我国企业的商业信用普遍不佳,这就导致了相关机构在提供资金过程中,担心资金的回收问题。而且,目前我国相关的信用制度并没有完全建立起来、也没有统一的信用评价指标,故相关机构无法分清楚参差不齐的众多企业的信誉,在提供资金过程中心存顾虑。
(六)信息传递不畅顺
信息传递不畅顺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在R&D融资过程中,部分企业有时为达到融资目的而不惜制造虚假数据或隐瞒不利数据以符合相关标准(如银行贷款标准、政府资金扶持中的关于自有资金比例的标准等)。在这个过程中,相关的投资机构处于信息不对称的劣势方,他们无法了解企业真正的情况,因此,不敢贸然提供R&D资金。2.由于信息障碍双方无法了解各自的需要,而若通过营利性中介机构,中介机构的寻租费用一般来说都不低,导致交易成本过高。
三、拓宽生物医药企业R&D融资渠道的对策
要拓宽生物医药企业R&D的融资渠道,不仅需要企业自身练好内功、提高融资能力、降低R&D风险,而且需要整个社会提供一个宽渠道、低成本、高效率的环境。具体来说,要解决生物医药企业R&D融资结构的问题,需要从政府、外部信用机构和企业自身等各个方面共同努力。
(一)从政府方面来看
为提高企业乃至整个社会的创新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政府作为企业R&D融资的宏观管理者,应在政策导向、资金扶持、企业监管、信息沟通等方面来努力:
1.完善相关的法规政策建设,鼓励技术创新,促进生物医药行业R&D投融资的积极性。政府应秉承“法律规范、政策引导;公开、公平、公正;直接支持和间接支持相结合、不支持消极和不保护落后”的原则加强完善相关的法规政策建设,以鼓励技术创新。
2.加强对生物医药企业的资金扶持力度,改变扶持方式。政府应该首先适当扩大对生物医药企业R&D资金的投入力度。同时,鉴于财政逐渐向公共财政转化这一事实,且若过多的财政直接投资于企业R&D活动,会产生很多负面作用,因此,在目前适当增加直接投入的同时,也应该更多地采取间接投资的方式。这样既能使较少的财政能力发挥较大的杠杆效用,又能做到直接投资和间接投资相结合,发挥出二者各自的优势。此外,由于各个企业的R&D资源有其比较优势且基础研究的重要性,政府应调整扶持资金投入的方向,改变“嫌贫爱富”和“轻实验性研究,重应用研究”的倾向。
3.加强企业信用监管机制建设。由于目前我国的信用制度还未建立起来,而R&D过程是一个高风险的过程,没有良好的信用监管制度,外部机构不敢贸然把资金投入到这种高风险的活动中。政府应加强对企业信用的监管,建立相应的信用制度,加大对违反信用制度的处罚力度。
4.完善信息沟通机制,建立信息服务体系。信息的不对称和相关信息的不足始终是生物医药企业R&D融资过程中的重要难题。要解决上述问题,除企业和外部投资机构自身的努力外,政府还可以在以下两个方面有所作为:(1)完善信息沟通的机制和方式;(2)建立与生物医药企业R&D项目融资紧密联系的信息服务体系。
(二)从外部信用机构方面来看
从上述分析可知,由于存在对R&D项目风险的疑虑,同时又处于信息不对称的劣势方,因此,外部信用机构普遍对R&D项目有“惜投”或“惜贷”的心理,这使生物医药企业的R&D融资更为困难;而实际上,我国的大量资金并没有投资出去,导致资金被闲置、浪费。因此,外部信用机构可以从以下几点加大对R&D的投资。
1.完善现有的信用政策。目前,外部信用机构应根据生物医药企业的特点,既要考虑项目的风险性,又要考虑项目的成长性,制定一套适合生物医药企业R&D项目的信用管理方法,在信用担保、授权范围、审批环节等方面体现灵活性。
2.创新金融品种,提供个性化的金融服务。根据生物医药企业R&D项目的特点以及对金融服务的要求,采取相应的服务方式,开展金融创新,提供个性化的金融服务。对生物医药企业的R&D项目要根据不同情况实行帮扶解困,逐步提高其经济效益,促进其健康发展。
3.积极获取信息,对合适的R&D项目提供融资。要改变外部信用机构信息不对称的劣势地位,外部信用机构自身应该对项目进行评估,从而获得客观的项目信息。同时,也应该与企业交流,了解企业的实际情况,尤其是加强对企业信用的评价。
(三)从企业自身方面来看
企业是R&D融资和使用R&D融资的行为主体,其行为直接关系到R&D融资能力,因此企业需要扩大内源筹资,提高外源筹资的能力。
1.从内源筹资来看,绝大部分企业的R&D资金占销售收入的比例不超过5%,低于国家标准和国外数据。企业应该提高利润再投资的比例,扩大内源融资,同时应保障有一定的现金流量来支撑R&D活动。
2.从外源筹资来看,企业为获得外部资金等应该在以下方面努力:(1)提高自身素质,这些素质具体来说包括企业的研究开发能力、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企业的控制风险能力和企业的信用等。只有自身有良好的素质,才能使R&D外部融资成为可能;(2)要加强与外部机构的信息交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把自己树立起来的良好形象通过信息传递给外部机构以吸引外部投资机构;二是通过各种渠道获得外部机构的投资需求信息,争取与最合适的投资机构进行合作,尽量使R&D外部融资的可能性变为现实。
关键词:中小企业;筹资渠道;筹资方案;思考
中图分类号:F27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3)03-0010-02
改革开放以来,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下,我国中小企业得到了迅猛发展,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到目前为止,我国中小企业已占到企业总数的90%以上,创造的最终产品和服务价值占GDP的60%左右,上缴财政税收已超过50%,提供了大约80%的城镇就业岗位。由此看来,中小企业的发展在推动国民经济发展、提高区域经济、缓解就业压力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然而,我国中小企业在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却由于融资困难、筹资渠道不畅而受到严重制约,成为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瓶颈。因此,如何改善中小企业的筹资状况,理顺筹资渠道,根据不同企业的具体情况优化筹资方案已成为当务之急。
1 企业财务管理中资金筹措的主要渠道
从企业财务管理角度看,企业的资金筹措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内部资金筹措,另一类是外部资金筹措。
所谓内部资金筹措就是企业依靠自有财产投入来满足发展及投资需求。在企业内部通过自有资金、留存收益、折旧计提、闲置资产变现、应收账款转让、国家资金扶持(减免税及国家补贴资金)等方式筹集资金。它是企业原始积累的主要部分,是企业融资时最先考虑的方式,也是构成企业生存与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所谓外部资金筹措就是向公司外的其他经济主体筹措资金。在企业内部资金不能满足需要时,企业自然会将目光投向外部,吸收其他经济主体的资金,并使之转化为自己的投资。与内部资金相比,虽然外部资金成本较高、风险较大,但在企业不同发展阶段发挥着不同程度的作用。内部资金往往规模有限,不能很好地满足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所以,企业发展与投资所需要的资金绝大部分还要依靠外部资金的筹措。
外部资金筹措的渠道主要有三种:一种是向金融机构筹措资金,如从银行直接借贷,或从信托投资公司、保险公司等处获得资金。另一种是向非金融机构筹措资金,如通过商业信用方式获得往来工商企业的短期资金来源,向设备租赁公司租赁相关生产设备获得中长期资金来源等。第三种渠道则是在金融市场上发行有价证券。
就目前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现状来看,其自身实力无法与国内大型企业相比,内部留存利润少,内部资金严重不足,单纯依靠内部留存利润实现资本的周转循环利用是不太现实的,很大部分筹资都是依靠外部资金。而外部筹资对于中小企业来讲,主要依靠商业银行贷款,融资手段单一,融资渠道比较狭窄。加之金融机构从风险角度考虑,对中小企业贷款比较谨慎,同时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经济中,中小企业经营存在着更高的经营风险和信用风险,因此,中小企业通过银行融资是有一定难度的。这就需要中小企业管理者应提高自身管理素质,更新筹资理念,拓宽筹资渠道,学会利用各种信贷工具多元化筹资,优化筹资方案,有针对性地选择筹资方式,以降低筹资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2 如何拓展中小企业资金筹措渠道
2.1 通过风险投资筹措资金
风险投资是将资金投入高风险、高潜力的行业或中小企业并参与其管理的股权投资,对企业而言是一种特殊形式的融资行为。与传统银行借贷关注中小企业安全性不同,风险投资旨在扶持处于起步阶段、具有良好成长性的中小企业,通过风险管理,驾驭风险,追逐高风险后隐藏的高收益。经过一定年限的发展,风险投资将从目标企业中退出。国外不少知名企业如雅虎、戴尔等都是风险投资与高新技术结合的成果。近年来,风险投资在我国也得到了长足发展,很多中小企业从风险投资中获到融资,从而得到了发展。但是,风险投资在我国毕竟是一个新兴产业,中小企业要想引入风险投资,必须要提高自身竞争力,必须拥有高素质的管理层人员,必须具备相对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
2.2 通过基金担保贷款获取资金
中小企业风险基金担保贷款是一种银政合作新模式。该模式下,政府出资设立小企业风险基金,在银行核定的担保额度,为小企业贷款提供担保。中小企业融资难已成为不争的实事,并成为各地政府及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问题,各地政府针对这一难题也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如广东顺德区出台了《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基金担保贷款优惠政策》,对中小企业基金担保贷款执行优惠利率、免抵押、担保费率优惠(不高于1.8%)、免收保证金(贷款额10%的保证金由担保基金垫付),并对在顺德区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基金担保贷款的企业给予30%的利息补贴;上海市劳动保障局出台了《关于促进就业基金担保开业贷款的试行意见》及《实施意见》,为小企业融资带来了福音;北京市出台了《北京市小额担保贷款担保基金管理实施办法》,对符合条件的小企业的借款人发生的小额担保贷款利息据实全额补贴。2008年以来,宁夏为缓解创业者和创业小企业的融资难题,不断扩大小额担保贷款额度和扶持范围。截至2012年8月底,全区发放小额担保贷款10.82亿元,扶持创业12 258人,带动就业
44 865人。所以,通过基金担保贷款获取资金越来越成为中小企业融资的重要渠道之一。
2.3 通过保单质押贷款获取资金
这是保险公司为投保人提供的融资新渠道。如中国人寿保险公司于2001年1月1日开始销售的“国寿千禧理财两全保险”,就具有保单质押贷款的功能。保险条款规定:投保人缴付保险费满2年以上,且保险期已满2年的,可凭保险单以书面形式向保险公司申请质押贷款;借款金额是保险合同当时的现金价值扣除欠交保险费、借款及利息后余额的一定比例(中国人寿保险公司、安联大众人寿保险公司和友邦保险公司规定为70%;太平洋保险公司规定为80%),时间最长为半年。
2.4 通过个人典当贷款获取资金
借款人只要将有较高价值的物品质押在典当行,就能取得一定数额的贷款。有的典当行还开通了网上个人典当贷款业务,借款人可以通过网上办理贷款预约登记、申请贷款、还款和贷款展期等电子商务。
3 优化中小企业筹资决策方案
企业筹资成本是决定企业筹资效率的决定性因素。从企业财务管理角度来讲,无论从何种渠道以何种方式筹措资金都是要付出代价的,但不同的筹资渠道与不同的筹资方式所付出的成本大小是不同的。因此,中小企业管理者应从多方面考虑优化筹资决策方案。
3.1 对筹资总收益大于筹资总成本的分析
现在来说,伴着我国经济发展的越来愈迅速,现在中小企业炙手可热的话题就是筹资。但是,企业在筹集资金的时候,第一应该考虑的是筹资的成本是多少,因为不仅仅是单一的因素还应该考虑它的风险因素比如说有很大可能存在昂贵的筹资费用和不确定的风险成本。所以在筹资时,要经过深入的探析,要确定了利用筹集的资金所预期的总收益要大于筹资的总成本时,这样才有必要进行筹资。这也是企业进行筹资决策的最主要的条件。
3.2 企业筹资规模的考虑
因为企业在筹集资金的时候不是什么都不需要的,企业也要付出成本,所以企业在筹集资金的时候,第一要知道企业筹集资金的规模是多大。因为如果筹集资金太多的话,就会造成资金的浪费,也会提高筹集资金的成本;还有就是可能会造成企业负责的东西过多,这样会增加企业在经营方面的风险。但是,企业筹集资金不足的话,这样又会影响企业的法人计划以及正常的运营。所以,在进行筹集资金的时候,首先要知道企业到底需要筹集好多的资金还有企业自身的条件以及筹集资金的困难与否来决定,知道自己的实力不盲目的筹集资金,这样才能合理决定筹集资金的规模。
3.2 企业最佳筹资机会选择
筹资机会是指由有利于企业筹资的一系列因素所构成的有利的筹资环境和时机。在大多数情况下,企业实际上只能适应外部筹资环境而无法左右外部环境,这就要求企业必须充分发挥主动性,积极地寻求并及时把握住各种有利时机。为此企业要能够及时掌握国内和国外利率、汇率等金融市场的各种信息,了解国内外宏观经济形势、政治环境等各种外部环境因素,合理分析和预测能够影响企业筹资的各种有利和不利条件,以便寻求最佳筹资时机,并结合本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适时制定出合理的筹资决策。
3.4 最佳筹资期限的决策
企业筹资按照期限来划分,可分为短期筹资和长期筹资。企业做筹资期限决策时要在短期筹资与长期筹资两种方式之间进行权衡。短期资金具有占用期限短,对短期经营影响大、资本成本相对低的特点,比较适合于企业流动资产方面的投资,如商业信用、短期贷款等;而长期筹资占用期限长,对企业短期经营的影响较小,但资本成本相对较高,投资风险较大,适合于长期投资或购置固定资产,如长期贷款、企业内部积累、租赁筹资、发行债券、股票等。
3.5 选择最有利于提高企业竞争力的筹资方式
企业筹资通常会给企业带来以下直接影响:首先,可以壮大企业资本实力,增强企业的支付能力和发展后劲;其次,可以提高企业信誉,扩大企业产品的市场份额;再次是可以扩大企业规模增强获利能力。但是,企业竞争力的提高程度,根据企业筹资方式、筹资收益的不同而有很大差异。比如,股票筹资,通常初次发行普通股并上市流通,不仅会给企业带来巨大的资金融通,还会大大提高企业的知名度和商誉,使企业的竞争力获得极大提高。因此,进行筹资决策时,企业要选择最有利于提高竞争力的筹资方式。
3.6 寻求最佳资本结构
中小企业筹资时,必须要高度重视筹资风险的控制,尽可能选择风险较小的筹资方式。在企业筹资过程中,选择不同的筹资方式和筹资条件,企业所承受的风险大不一样。企业筹资时应认真分析市场利率的变化,选择合适的贷款利率,尽可能减少筹资风险,降低筹资成本。对各种不同的筹资方式,企业承担的筹资风险大小也不同。为了减少筹资风险,企业通常可以采取各种筹资方式的合理组合,即制定一个相对更能规避风险的筹资组合策略,同时还要注意不同筹资方式之间的转换能力。总之,企业在进行筹资决策时,应当在控制筹资风险与谋求最大收益之间寻求一种均衡,即寻求企业的最佳资本结构。
参考文献:
[1] 杨淑娟.中小企业筹资渠道困难原因剖析及解决措施[J].企业研究,2011,(11).
[2] 徐光友.企业筹资风险的防范对策[J].财会通讯,2010,(11).
[3] 何佳.浅析我国风险投资现状及发展对策[J].特区经济,2010,(2).
关键词:企业 投融资渠道 分析
企业管理者依靠科学合理的投融资活动能够提升自身经济实力,切实规避经营过程中可能面临的经营和管理风险,通过企业融资及投资的结合推动企业做大做强,有效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越来越多的企业管理者意识到投融资的重要性,在各个层面创新和完善自身的投融资渠道。但同时,企业管理者也应当注意到企业投融资活动的不科学常常会带来较大的财务风险,进而可能会影响和制约企业的未来健康发展。因此,企业管理者需要结合自身实际,科学确定投融资的渠道和范围,有效规避风险。
一、企业投融资与企业财务战略的实施分析
对于企业管理者来讲,有效实施财务战略是实现自身未来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财务战略的制定以及实施都应当结合企业发展战略,并为公司未来发展战略的实施提供必要的支持和保障。企业的投融资活动是企业财务战略的关键环节,缺乏企业财务战略的有效保障,公司管理者就难以规避和防范企业投融资活动中可能出现的财务风险,进而使得企业的整体战略目标难以实现。企业制定财务战略应当明确自身财务战略的实现路径和最终的战略目标,确保企业财务愿景的实现。在制定和实施企业财务战略的过程中,主要会涉及到企业投融资的相关实现形式以及策略等。
一般情况下,企业融资重点关注资金的筹措来源,这其中既包括内部资金来源,也包括外部资金来源。内部资金来源主要是指企业自身的利润留存,而外部融资则主要是指债券融资以及股权融资等。在这其中,还需要充分考虑到资本结构以及融资的成本等因素。外部融资则可以划分为直接融资以及间接融资两种。其中直接融资是指企业进入资本市场进行融资活动,如发行债券、发行股票等,这就需要企业管理者对自身是否满足债券或者股票的发行条件进行衡量。与此相对应,间接融资则是指将银行借款作为企业最主要的融资渠道,在进行融资时考虑到自身的担保条件、抵押品以及偿债能力等因素的影响。正是基于上述分析,企业管理者需要有效结合自身实际和融资需求,选择合适的投融资方式制定科学的财务战略,以此来推动企业管理的科学化。
二、拓展和完善企业投融资渠道的建议措施
企业管理者应当结合自身发展实际和企业所处的行业特点,进一步拓展企业投融资渠道,积极创新和完善投融资渠道,选择合适的投融资渠道来推动企业投融资活动的进一步发展,提高企业的整体管理效率。就企业融资渠道的扩展来讲,企业融资渠道创新指的是企业管理者在原先的信贷融资的基础上,进一步创新和拓展企业进行融资的方式和途径,积极吸纳融资租赁、项目融资或者保险融资等各种方式,进一步丰富企业融资的手段。
企业管理者应当积极结合自身的发展实际以及国家相关发展战略规划等相关政策支持,尽力为自己争取利息补贴以及融资支持。与此同时,也可以通过公开的项目来有效吸引社会资金的注入。依靠出让公司股权或者引进项目风险投资等形式扩展自身的投融资渠道。企业管理者通过这些方式扩展融资渠道尽管在一定程度上可能会使得自身的利润预期受到某种程度的影响,但是能够实际解决企业在发展中的融资问题,对于企业的后续发展具有很重要的支持和帮助。
企业管理者在进行融资渠道拓展时,还可以积极发挥保险的融资作用。对于不少企业管理者来讲,保险仅仅拘泥于保障的作用,其融资平台的功能常常难以发挥。实际上,企业进行保险管理不应当将其功能拘泥于规避和防范风险,还应当积极发挥其保险融资的职能。国家政策性保险公司一般情况下对于企业都会提供保险融资服务,例如可以将企业产成品作为企业进行保险融资的标的物,在此基础上将企业保险单作为相应的银行贷款担保物,与此同时也可以将企业的保险索赔收益等转让给银行,通过这一方式来有效拓展企业的融资渠道。在这一方式下,企业可以有效规避市场风险,同时也能够借助于保险形式实现自身融资,满足资金需求。
企业管理者可以积极引进TOT、BOT融资以及融资租赁等形式。TOT融资一般是指企业按照移交―经营―移交的生产经营模式,将自身已经完成的企业现有设施等转让给投资者。一般情况下,这一模式不会涉及到企业设施具体的建设过程。而BOT融资模式通常是指企业的建设―经营―转让投资模式,政府相关部门将某些基础设施的建设项目授予承包商,并准予其特许权,相应的承包商可以参与到这些基础设施项目的建设开发中,并且在此基础上向社会公众提供基础性公共服务的一种较为特殊的投资方式。这两种融资方式对其企业缓解融资压力都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并且依靠政府部门对特许经营权的授予,企业能够获得融资保障,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融资风险,是一种比较稳妥的企业融资渠道。与此同时,对于传统的企业来讲,实施融资租赁这一模式也比较合适。企业管理者可以将自身闲置的设备或者资产等按照市场的公允价值投入市场中,以此来满足市场上其他相关企业对于这一资产的需求,这样就能够促进资源在企业之间的优化配置,增加设备出让方的额外性资金收入,这是对企业融资方式的合理补充,并且可操作性较强,比较适用。
企业管理者还应当积极拓展投资渠道,优化企业投资结构。按照投资方向的不同,企业投资可以划分为内部投资以及外部投资两种。内部投资指的是企业管理者将自有资金投入到企业内部,将其用于购置相关的生产设备等。而企业对外投资则主要是指企业管理者将企业资金用于购买债券、股票等有价证券以及通过现金、实物、无形资产等相关形式对其他组织或者企业进行的投资。一般情况下,企业进行外部投资的风险相比较于内部投资会高一些,不过在收益率上外部投资也会更胜一筹。因此,企业管理者在进行投资渠道拓展时,需要积极结合自身的资金状况以及未来的发展潜力,科学地选择最为优化的投资项目,通过适度扩大企业对外投资规模来满足资金投资需求。可以将投资项目优化集中,将优势项目作为主要方向,灵活匹配企业的负债结构、资本结构以及资产结构等,切实提升企业投资渠道的多元化、现代化。
跨国公司在各领域新技术的开发、应用和传播方面都扮演着重要角色。世界主要跨国公司在新兴技术领域进行了大量研发投资。2010年,全球研发支出最多的丰田汽车、罗氏及微软的研发开支分别为6014,5688和5396百万英镑,分别占公司销售收入的4.4%,19.4%,13.9%,这些研发支出让公司保持持续的技术垄断和竞争力,为公司带来巨大收益。公司通过技术商业化过程将技术转化为产品,在市场上销售并获取商业利益。任何企业都面临将自己开发或拥有的技术应用于生产经营活动中为企业创造价值的问题。不管技术从哪里获得,如果缺乏商业运作,企业就无法获得预期利益。跨国公司在国际市场上利用技术可以为其带来以下利益:
(1)获得丰厚的收益。一些企业在母国利用新技术获得成功,在技术进入成熟期后推动技术或技术产品进入国际市场,为企业获利创造空间。由于技术是一种创造性智力劳动产品,具有较高的附加价值。国际技术市场竞争性差,使技术价格具有不确定性。具有垄断优势的技术提供方以垄断高价出售技术,获得高额垄断利润。出售和转移技术所得成为许多创新型跨国公司重要的收入来源,如IBM和陶氏化学等创新型企业每年可从技术许可中获得上千万美元的收入。当然,也有许多企业因为技术市场不完善导致管理方面的问题而在技术许可中没有获得收益。
(2)获得战略利益。包括建立产业标准或建立获得外部知识的渠道。在国际市场利用技术可以帮助跨国公司获得有关产品和技术的需求、价格、市场规模、顾客喜好、替代产品等信息反馈。这些是跨国公司制定技术发展战略的基本依据,也是其实现技术领先和技术优势的根本立足点。
(3)促进新技术的创新和发展。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具有周期缩短的趋势,技术生命周期已经减少至1~5年。电信技术的持续改进影响了企业内部运营、营销、生产和最终产品服务的分配方式。企业必须考虑这些变化以获得竞争性适应能力。单个部门往往难以长期垄断新技术成果,只有不断投入技术研究与开发活动,创新产品和技术,才能保持技术领先地位。而原有技术通过对外直接投资、技术许可、技术转移等方式寻找其它市场加以利用,从而有助于企业将自身的技术优势与世界各地的资源优势相结合,有助于企业保持技术活力和领先优势。
2、跨国企业国际市场技术利用模式
根据技术是否在企业边界以内利用,跨国公司在国际市场上利用其拥有技术的方式有两种:一是跨国公司在产权和控制权范围内对海外分支机构的内部技术利用;二是在跨国公司产权和控制权范围之外利用技术,即外部技术利用。
2.1内部技术利用
在内部技术利用方式下,跨国公司主要通过出口其在母国利用技术生产的产品和内部技术转让/许可实现。在出口方式下,企业利用自己掌握的技术开展生产和经营活动,然后将产品或服务出口至国际市场。出口的产品或服务包含了技术,包括资本品出口、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等。内部技术利用方式是一种非正式技术转移,也是企业运营的根本模式,因而这种利用方式最为普遍。如果一个特定企业拥有先进的技术并将这一优势在本国市场上成功利用,那么它也可能试图在其它国家市场上加以利用。这时企业可以采取在内部进行技术转让/技术许可的方式进行。这种企业内部的技术流动主要通过对外直接投资(FDI)完成。对外直接投资是以获得外国企业控制权为目的的投资行为,包含资金、技术、人员的综合流动。伴随对外直接投资的内部技术转让/许可既包含以无形资产形态流动的技术,也包含已物化在资本品、机器、设备中的技术。这种方式下,子公司能够获得跨国公司广泛系统的技术支持,既包括静态知识,也包括动态知识;既包括企业生产技术,也包括组织和管理技术以及经验和技能资产。获得技术的层次取决于公司的总体战略和分支机构的技术能力,因而子公司比当地企业在吸收和适应技术方面的成本低,跨国公司分支机构在技术学习过程中面临比当地企业低的市场失败概率。但从技术发展的角度讲,内部化技术转移方式的最大缺点在于跨国公司具有所有权优势。在跨国公司内部,由于有效率的内部市场存在,新技术的转移和使用比较容易,从而阻止了深化学习过程和在东道国的技术溢出。
2.2外部技术利用
外部技术利用是将技术在企业外部商业化,即将技术应用于企业自己产品以外的商业化过程。外部技术利用方式主要有对外技术转让/许可、合资企业、生产和营销战略联盟等。对外技术转让/许可是将技术转让/许可给跨国公司母子公司以外的第三方使用技术。技术许可可使企业将他们的技术资产利用于市场,从而避免更多整合和层级的合同形式,因此被认为是一种独特的联盟形式。合资企业是指建立一个与原有发起者不同的独立运营企业,因而是企业外部技术利用的一种形式。生产和营销战略联盟则是一种松散的企业合作形式,双方投入资金、技术进行合作生产和产品销售。20世纪90年代以前,外部技术商业化通常被视为缺乏内部利用技术的互补性资产的小公司进行的与产品销售有关的技术利用模式。因此,小公司技术外部商业化的利用程度相对较高,对各行业技术市场的出现和发展贡献很大,尤其是那些研发密集型小企业,如在美国大量出现的计算机、半导体和通信、生物、材料科学领域小企业,它们对这些行业技术创新的应用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近年来,向外转移技术成为跨国公司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1992UNCTAD数据,母子公司之间特许权和许可费收入占国际技术贸易额的80%。20世纪90年代早期,各行业的大公司开始追逐技术外部商业化。创新型大企业,如IBM、德州仪器等开始积极管理技术外部商业化,追求财务目标。21世纪初,世界技术市场持续扩大,根据世界银行的统计数据,世界知识产权许可费收入从2005年的1421亿美元上升到2011年的2393亿美元,年增长率达10%。世界技术交易市场上,企业开始越来越多地利用对外技术转让/许可获取商业利益。1990年美国特许权与技术许可费收入为166.34亿美元,2000年上升到518.08亿美元,2011年达到1208.36亿美元。其中,非附属企业间特许费收入占比从1990年的20%上升到2011年的36%。外部技术利用的发展受到多种因素驱动:①产品技术含量增加促进了外部技术商业化活动。通过外部技术利用,企业试图获得更多的回报以弥补不断增长的研发开支。很多大企业在其核心领域以外存在着主要竞争力,强化了它们将高技术外部商业化的机会;②私人风险资本的存在使工业企业集中于内部利用技术的方式发生变化;③知识产权体制的强化导致企业采用更积极的技术投资组合管理策略,包括外部技术商业化;④技能人员流动性的增强,削弱了企业控制技术的能力,促使企业更快更有效地利用技术收回成本。鉴于此,学者们建议制定开放性技术利用战略,在企业边界以外积极地商业化利用技术知识。
3、技术利用模式选择影响因素
近年来,国际技术市场日益繁荣,为跨国企业选择技术利用方式提供了更多可能性。如何在内部技术利用与外部技术利用间进行决策,取决于多种因素。
(1)互补型资产分布情况。如果企业拥有比竞争对手更优越的获得辅助资产的途径,内部技术利用具有更明显的吸引力。相反,如果企业缺乏技术商业化辅助资产,将更倾向于卖掉或许可技术。
(2)交易成本。如果获得辅助资产的交易成本比卖掉或许可技术的交易成本低,企业会选择内部技术利用。影响企业外部技术交换的成本因素包括知识产权制度、技术市场完善程度等。
(3)创新价值链上不同市场的竞争程度。例如,创新者在产品市场上比在技术市场上面临更多竞争,创新者增加销售获得市场份额的能力受到限制,内部技术利用的回报率可能较低。相反,当技术市场上的竞争较少时,企业获得的回报率相对较高。
(4)知识产权保护水平。跨国公司很少在知识产权体制不完善的国家建立生产和研发设施,尤其是知识产权非常重要的行业,如制药业等。因此,为避免技术泄露风险,在知识产权保护弱的国家建立销售和营销企业比较合适。在选择对外许可技术还是对内许可技术方式时,有学者认为如果东道国知识产权保护弱,东道国企业模仿能力较强,且由于这种情况下知识产权更安全,跨国公司更倾向于许可技术给当地企业使用。Maskus等提供了一个模型演示加强技术保护(更强的专利保护)对转让模式的影响。他们发现,严厉的专利保护能实质性地降低当地模仿带来的威胁,同时降低技术许可的相对成本,因此企业倾向于对低技术含量的产品和过程采用FDI,对高技术含量的技术采用技术许可。同时,强化的知识产权保护通常与其它因素交织在一起产生影响,如国内市场大小、要素供应结构,生产基础设施和宏观经济环境的稳定性等。在进行项目决策时,还要考虑许多具体因素。例如,跨国公司通常通过对新技术索取高价或提供过时陈旧的技术,为一个对其构成竞争的当地企业提供技术,甚至为保护市场,附加种种限制性条款,包括出口限制、禁止许可证转让,不允许对技术进行当地化改进等。各种制约条件提高了外部化技术转移的相对成本。对于变革迅速的技术,由于外部化转移方式不得不进行重复性技术谈判,因而既增加了成本,也阻碍了技术转移速度。对于技术能力较强且具备企业家精神的东道国,利用许可证等外部化技术转移方式比较适宜。总的来说,模式选择的过程很复杂,依赖于各种因素,包括接受国的技术吸收能力、市场规模、竞争和增长、模仿的威胁、技术的法律保护等,还依赖于待转让技术的特性以及通过不同渠道转让的相对成本。
4、技术利用风险
一个组织在利用新技术或包含新技术的产品获取收益时需要考虑可能的风险。风险的存在使企业增加了获利难度,甚至失败的可能性,需要对风险进行评估和管理。技术商业化利用过程中必须管理两种风险:技术风险和市场风险。技术风险指技术在日常工作环境下没有达到预期效果或没有将其可能的效果全部发挥出来;市场风险指预期的顾客们不购买或不使用产品,企业难以获得关于创新产品潜在需求的可靠信息。除此之外,如果一些产品或服务在市场中失败,不仅可能损害组织名誉,还可能因此丧失内部士气,即存在管理风险。企业一旦招致这样的管理风险,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才能恢复,这样就给竞争者提供了在市场上扩大影响的机会。MillierandPalmer建议企业制定一种战略营销方法,即利用重要性较差的细分市场获得必要的专门知识和对市场的理解。遵循一个“可接受风险”战略,从低风险市场慢慢转向高风险市场。随着战略的运用,组织将逐渐学习如何减少技术和市场风险,从高风险市场获得更大收益。这种战略对一个资源有限的组织减少风险很有必要。
5、跨国公司技术利用模式选择
技术的商业化过程,要求技术拥有者确定一个合适的目标市场。实际上,很多最初进行研发投资并作出重大技术突破的企业并不能从其投资中获利,说明技术创新成功并不等于技术商业化成功。本文结合跨国公司的国际市场技术利用方式,考虑企业的风险态度和风险控制要求,提出一个技术利用选择模式。本文考虑两个维度,一是市场,将国际市场分为已有市场和新市场。已有市场包括企业在外国市场中已经为客户提品和服务的市场,新市场包括还没有为客户提品或服务的市场。从风险角度来说,已有市场风险要小于新市场风险,因为在新市场销售技术或技术产品时,客户对产品/技术的认知度低,缺乏了解,市场销售情况未经实际检验,不确定性较大。同时,从互补性资产的可获得性和交易成本来说,已有市场上的技术商业化互补性资产更易获得,成本较低,而新市场的技术商业化互补性资产获得性差,交易成本也高。二是技术或技术产品,包括已有技术/技术产品和新技术/技术产品。前者包括企业向外国市场提供的已经在母国或其它国家使用过的技术/技术产品,后者包括向外国市场客户提供未经使用的技术或技术产品。从风险角度来说,后者的风险要大于前者。如果企业打算在国际市场应用一项新技术,可在已有市场上出口利用新技术生产的产品。技术可能从一开始就是企业在自己的生产条件和技术环境下开发的,因此适合自己利用技术。由于企业更理解技术的应用条件,且在有过销售经验的海外市场进行销售,因而可以降低市场风险选择在已有的海外市场销售,技术商业化的互补性资产容易获得或已经存在,有利于降低互补性资产的交易成本。如果企业打算在国际市场上应用一项自己掌握的成熟技术,可以在有过技术产品销售的海外市场进一步采取直接投资的方式,在企业内部实现技术转让/许可。由于有了出口市场的试探,企业对海外市场了解比较深入,技术商业化互补性资产的获得成本和市场风险都相对较小。但就直接投资本身来讲,由于资产在海外暴露多,面临其它风险,如经济风险、政治风险较大,需要采取其它风险防范措施。对于成熟技术,企业还可以采用技术转让/许可证和合资方式开拓新的海外市场。新市场的开拓面临较高的市场风险,没有现成的技术商业化互补性资产,交易成本较高,需要采取其它途径降低风险和成本。在许可证方式下,企业将技术许可给第三方使用,可以通过技术许可费获得收益,而生产和市场风险更多地由当地企业承担。在合资方式下,企业在当地企业中选择一个合作伙伴,能在一定程度上克服开拓海外市场的风险并降低成本。跨国企业在新市场利用新技术,将面临高技术风险和市场风险,其本身也不具备技术商业化的互补性资产,可以选择生产和营销战略联盟方式,组成一个以项目为依托的松散组织。合作双方利用自己的优势为项目的顺利实施贡献力量,风险收益同担。
6、结语
一、企业的主要筹资渠道和筹资方式
1、企业的主要筹资渠道
企业筹资渠道,是指企业筹资的门路,包括筹集资金的来源和方向。我国企业筹集资金主要分为内部筹资渠道和外部筹资渠道两种。
(1)内部筹资渠道
企业筹集的资金来源于企业自身。主要是指企业自留资金,包括企业自由资金、企业应付税利和利息、企业未使用或未分配的专项基金。内部筹资渠道由于不需要承担借款利息成本,故在资金成本上的负担相对较小,风险近乎于零。
(2)外部筹资渠道
企业筹集的资金来源于企业外部。外部筹资渠道的范围较广,主体包括政府、银行、企业、个人等,内容涉及国家财政资金、专业银行信贷资金、非银行经融机构资金、其他企业资金、外商资金、民间团体资金、居民个人资金等。外部筹资渠道的资金来源广速度快,可筹集资金金额较大,筹集到的资金弹性较大,是企业筹资渠道的重要来源。但由于资金来源于外部,一方面需对资金的获取和偿付承担较大风险,另一方面又要承担由于借贷而产生的高额成本。
2、企业的主要筹资方式
筹资方式是指企业筹集资金所采用的具体方法和形式。企业的筹资方式属于企业的主观行为,只要筹资方式合乎国家规定的标准,就可以考虑采用。目前我国主要的筹资方式包括以下几种:
(1)吸收直接投资
即企业直接从投资者处取得其作为资本投入的货币资金、实物资产或无形资产。按资金来源可分为吸收国家投资、企业法人投资、外商投资、个人投资。吸收直接投资的优点在于操作比较简便,而且投资者往往是企业拥有者,享有企业经营管理权,有利于塑造企业良好的信誉,企业的财务风险也较低。缺点是资本成本较高、企业的控制管理权不集中、筹资范围太小等。
(2)发行股票
即企业在证券发行市场发行股票,从而取得投资者的股本。发行股票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筹资的重要手段之一,发行股票的优点包括:一是普通股票的不可偿还性和永久性等特征,致使筹资风险较低,有利于企业长期持续的稳定经营。二是筹资范围较广,可以最大限度地筹集社会资本。三是为获得在证券市场上发行股票的资格,企业会自觉规范自身的资本结构和内部控制。
但发行股票也存在诸多缺点。一是股票投资的风险较高,导致必须设定较高的投资回报率才能吸引投资者,故资本成本也较高。二是股票发行需支付相关的发行费用,筹资费用较高。三是股票发行需经历较长的周期和繁杂的审核环节,难以满足企业应急性的筹资需求,及时性较差。四是发行股票可能会分散原有股东的控制权。
(3)发行债券
即企业在证券发行市场发行债券,从而取得向投资者借入资本,属于企业的负债范畴。发行债券的优点包括:一是债券的风险相较股票更低,而且债券利息可以税前支付,减少应交所得税,所以其资本成本也较低。二是债券的发行费用也比股票低。三是发行债券所取得的资本属于企业负债,不会分散股东控制权。
但债券具有偿还性和期限性,筹资财务风险较高,且债券发行有着诸多限制条件,能够筹集的资金金额受限。
(4)银行借款
即企业从银行处借入的资本,属于企业的负债。银行贷款筹资是我国企业的第一大筹资方式,其优点包括:一方面,企业借款筹资只要达到银行的条件即可取得借款,筹资所需时间短,较为迅速。另一方面,借款筹资成本较低,且具较大弹性,可以与银行进行协商。
其缺点主要是银行借款的财务风险较高,需按时还本付息,一旦失去偿付能力,则可能面临高额滞纳金,甚至破产。同时,借款限制条件较多,银行要保障其资金的可收回性,对企业有着严格的信用评级标准,严格限制借款期限、规模等。
(5)商业信用
即企业在往来业务之中,产生的产品赊购和货款预付。商业信用筹资的具体形式包括应付账款、应付票据、预收账款等。商业信用为企业争取了短期的资金使用期,取得较为简易,筹资方便,且无需提供任何抵押担保,主动权掌握在企业手里。但其筹资成本较高,所筹资金使用期限相对较短,一旦企业未能还款,会造成不良影响损害企业的信用,受外界干扰较大。
二、影响我国筹资渠道及筹资万式选择的主要因素
企业的筹资渠道和筹资方式多种多样,影响我国筹资渠道和筹资方式选择的因素也是多方面的,主要分为五个方面,即资金要求、企业自身、筹资风险、筹资成本和资本结构。
1、筹资数额
筹资数额即企业需要筹集的资金量。筹资数额应该与企业实际资金的需求量相呼应,根据企业实际的资金需求量来确定恰当的企业筹资数额,筹资数额与企业需求量不一致,过多或过少,都会造成企业的损失。
2、筹资时效
企业筹集资金具有一定时效性的要求。这要求企业在资金急需时能够迅速筹集所需资金;在不需要时能够及时的偿还,而不因资金闲置或拖欠产生额外的费用。
3、使用期限
由于企业发展项目持续时间不同,企业筹得的资金也有其一定的使用期限。资金使用期限较短,则企业需要筹集短期资金;使用期限较长,则企业需要筹集长期资金。
【关键词】企业;融资;管理;
0 引言
从发展的角度来看,资金对每个企业都是稀缺资源,而企业的生产经营、资本经营和长远发展时时刻刻又离不开资金。因此,如何有效地进行融资就成为企业一项极其重要的基本活动。
从资金融入效应和风险控制角度看企业融资管理,当论及企业的融资需求时,企业融入的长期资本与短期资金在用途上有着本质上的不同。一般来说,长期资本主要用于满足企业长期发展需要的扩建项目、新建项目和对外投资等方面,而短期资金主要用于解决企业运营资金的周转等方面。
一、企业融资管理目标
企业融资管理的科学性很重要,不仅要考虑资金的成本,还要考虑到财务风险,否则,就是用较低的资金成本融入所需资金,也无法维持正常运营,因此,企业融资管理的目标应是在资金成本、财务风险和价值创造这三者之间取得最优平衡。
二、企业融资管理原则
企业的融资管理的目的在于――合理筹集企业所需资本,在投资收益一定的情况下,使得资本成本和财务风险最低化从而实现融资管理的最终目标,即企业价值的最大化。因此,企业在做到资金成本、风险控制和价值创造之间优化和平衡的同时,通过好的融资管理模式来低成本地为企业的发展筹集资金,是企业融资管理的主要原则。
三、准确预测资金需求量
投资规模决定企业筹资额的多少,因此企业筹集资金时应首先对资金需要量进行预测,只有这样,才能使筹集来的资金既能满足生产经营的需要,又不会有太多的闲置。预测资金需求量既要对短期资金需求进行预测,还要重点对长期资金的需求做好资本预算。在进行资本预算时应以当期的现金流量作为考虑的重点。特别是在会计政策的选择和现金流动的估算上,应以当期的现金净流量而非当期利润为考虑的重点,保证已耗费资金的充分补偿。
四、考虑内外因素,结合实际,选择合适的融资方式
(一)影响企业融资方式选择的因素
每个企业在进行筹资方式选择时,必须清楚影响企业融资方式选择的有关因素。
1.外部因素
影响企业融资方式选择的外部因素是指对企业融资方式选择产生影响作用的各种外部客观环境。主要是指法律环境、金融环境和经济环境。外部客观环境的宽松与否会直接影响到企业融资方式的选择。企业进行融资方式选择时,必须遵循税收法规,同时考虑税率变动对融资的影响。金融政策的变化必然会影响企业融资、投资、资金营运和利润分配活动。此时,融资方式的风险、成本等也会发生变化。经济环境是指企业进行理财活动的宏观经济状况,在经济增长较快时期,企业需要通过负债或增发股票方式筹集大量资金,以分享经济发展的成果。而当政府的经济政策随着经济发展状况的变化做出调整时,企业的融资方式也应随着政策的变化而有所调整。
2.内部因素
影响企业融资方式选择的内部因素主要包括企业的发展前景、盈利能力、经营和财务状况、行业竞争力、资本结构、控制权、企业规模、信誉等方面的因素。在市场机制作用下,这些内部因素是在不断变化的,企业融资方式也应该随着这些内部因素的变化而作出灵活的调整,以适应企业在不同时期的融资需求变化。
(二)在总体的融资战略下,设计多个融资方案,实施动态选优
企业融资方式的选择是每个企业都会面临的问题,企业应根据自身的经营及财务状况,综合考虑影响融资方式选择的多种因素,根据具体情况灵活选择资金成本低、企业价值最大的融资方式。
一旦确定了资金需求量,企业就应在充分利用内部资金来源之后,再考虑外部融资问题。所谓企业内部资金来源,无外乎通过计提折旧而形成的现金来源和通过留存利润等而增加的资金来源。这部分资金是企业内部“自然”形成的,占用它们虽然也会发生资金的使用成本(实际上是非付现的),但是却不要支付融资费用。而外部融资是指在企业内部融资不能满足需要时,从外部融入形成的资金来源,包括银行借款、发行债券、融资租赁和商业信用等负债融资形式与吸收直接投资、发行股票等权益融资形式。占用外部融入的资金不仅会发生使用成本,还要支付融资费用。因此,运用外部融资的方式所发生的成本相对要高些。而企业真正开展的融资活动就是从外部融入资金,真正的融资数量就是向外部融入的资金总量。
由于企业向外部融资可以采用的渠道和方式多种多样,不同的融资渠道和方式其融资的难易程度、资金成本和财务风险也是不同的。既然要从外部融入资金,企业就必须考虑融资以后应当保持一个良好、合理的财务结构和资本结构,使得财务风险处于安全水平,同时综合资金成本又有所降低。在这种总体的融资战略下,设计多个融资方案,对这些方案进行财务上的优劣排序,以便在具体的融资实践中实施动态选优。
五、保持适度负债,及时调整、优化资本结构
企业在融资管理过程中,采取适当的方法以确定最佳资本结构,使之达到最优化,是融资管理的主要任务之一。最优资本结构是指在企业可接受的最大筹资风险以内,总资本成本最低的资本结构。一方面,在融资决策中,企业应确定最佳资本结构,并在以后追加投资中继续保持最佳结构;另一方面,对于那些原来资本结构不尽合理的企业,可以通过调整资本结构,尽量使其资本结构趋于合理,以至达到最优化。
企业应根据特有的融资成本次序,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注重成本的同时兼顾风险的平衡,来优化资本结构实现企业价值的增值。负债融资是企业采用的主要融资方式,因为负债融资有如下三个优点:①能获得财务杠杆利益;②负债筹资的利息可在纳税前扣除,可减少缴纳企业所得税;③负债筹资资金成本低,可减低企业加权平均资金成本率,并可提高每股收益,增加股东权益。但是,过度的负债规模,将加大企业的财务风险。因此,企业应尽可能的寻求一个最佳资本结构,就是企业在一定时期内,使加权平均资本成本最低,企业价值最大时的资本结构。
一个企业如果只有权益资本而没有负债资本,虽然没有筹资风险,但总资本成本较高,收益不能最大化;如果负债资本过多,企业的总资本成本虽然可以降低、收益可以提高,但筹资风险却加大了。因此,企业要强化财务杠杆的约束机制,自觉地调节资本结构中权益资本与负债资本的比例关系:在资产利润率上升时,调高负债比率,提高财务杠杆系数,充分发挥财务杠杆效益;当资产利润率下降时,适当调低负债比率,以防范财务风险。
六、合理安排融资期限的组合方式
一般来说,资金使用期限较短的,利息低,企业还款的风险大;使用期限长的,还款的风险可以延后,但利息高,总的筹资风险不一定就低。如果借入资金的还款期限都比较短,或还款期相对集中,则会使还款高峰期过早或过高,而由于企业投资效益尚未发挥尽致,造成还款困难,风险加大。如果还款期限都比较长,利息负担必然加重。同时,还款期限不能太过于集中,否则还款金额过大,有可能超过企业的还款能力。企业在安排两种筹资方式的比例时,必须在风险与收益之间进行权衡。按资金使用期限的长短来安排和筹集相应期限的负债资金,是规避风险的对策之一。
七、加强日常融资管理,控制融资风险
1、每月定期制定资金收支计划。关注收集宏观经济政策和信息,提前做好预测,及时准确的编制资金计划。按照计划安排资金,既减少闲置资金,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又保证企业投资项目正常运作。
2、积极开展银企谈判。采取各种措施,不断扩大企业的综合授信。
3、定时做好融资匹配分析。根据宏观调控和企业资金紧张的实际情况,及时做好贷款资金的使用情况和企业融资能力分析,为企业决策提供依据。
4、定期进行贷款担保和银行保函的清理工作。
谈到公司的融资问题,大部分人首先想到的都是从外部资本市场筹集资金,比如从资本市场,股票市场、债券市场、风险基金、银行等筹资,而较少考虑到企业内部的资本市场。但是,从内部资本市场融资却是企业融资的一个重要途径。在1981~1991年间,美国非金融公司的资本支出有3/4来自于内部资金。而在我国,内部资本市场也成为越来越重要的融资渠道。一方面,内部资本市场运作一直是国家给予国有企业运作的一项优惠措施,比如国务院将“试点企业集团要逐步建立财务公司”作为发展企业集团的一项重要政策;另一方面,由于历史原因和特殊的经济环境,内部资本市场也成为我国企业集团发展的需要。
与外部融资丰富的研究资料相比,国内外理论界对内部资本市场的研究就略显贫乏。在对内部资本市场的研究的若干主题中,其中就有关于内外部资本市场关联性和互动性的,比如在外部资本市场不发达的前提下,内部资本市场对外部资本市场的替代性。但笔者认为,除了对内外部资本市场的联系进行研究之外,进一步探讨内外部资本市场的区别也很重要。
有关内外资本市场区别的研究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意义:首先,在对外部融资相对熟悉的前提下,解释内外资本市场的区别有助于更深刻地理解内部资本市场的内涵;其次,通过内外资本市场的对比,可以比较内外资本市场的各自利弊,以便于企业对具体的融资方式进行选择;再次,通过比较,可以了解两种融资渠道的各自特点,也有助于企业采取更有针对性的措施趋利避害。内部资本市场和外部资本市场的区别主要有四个方面,下面分别予以论述。
一、集中性的融资方式
当企业利用外部资本市场融资时,会采取“分散融资”方式,即各部门或成员企业向诸如股票市场或银行等外在的资金提供者融资。而内部资本市场采用了与“分散融资”相对应的“集中融资”方式。“集中融资”方式是指各部门或成员企业的融资都统一由企业的中央权威(总部或母公司)来承担,即总部实施集中融资(包括统一向银行等外源融资和在企业组织内集中进行内源融资),然后统一将资金分配给各部门或成员企业。融资方式的不同,带来了内部资本市场不同于外部资本市场融资的三个突出特点:
首先,集中性的融资方式为企业带来了更多的外部融资,即集中融资所得来的外源资金比各成员企业“分散融资”得来资金的简单相加数额更多,这就是著名的“多钱”效应(“moremoney”)。这是由于各成员企业现金流不完全相关,所以集团的“整体融资”提供更稳定的现金流担保,降低了公司陷入财务危机的可能性,从而提高多元化公司的债务融资承受能力。
其次,和外部资本市场的众多资金供应者相比,内部资本市场只有一个资金供应者(即总公司),根据“搭便车”理论,总公司由于无法搭便车,进而将花费更多的精力对下属公司或事业部的资金使用情况进行监督,以更好地了解子公司或事业部的资金使用情况、运营情况以及未来的发展前景。
再次,和外部融资相比,内部资本市场更易造成预算“软约束”。各部门或成员企业经理可与总公司CEO反复就融资问题讨价还价,可能出现各种超预算行为,而集团CEO不可能象外部投资人一样,从源头上阻止各种讨价还价和超预算行为。即使下属事业部的项目管理水平和业绩都非常差,也不可能面临破产或清算。
二、控制权
集中性融资方式虽然是内外资本市场的区别之一,却不是根本区别,否则,内部资本市场将类似于各部门或成员企业经理只向唯一的银行融资,内外部资本市场最大区别在于总公司CEO拥有完全的,无条件的控制权。GSS模型提出,内部资本市场与外部资本市场的根本区别在于内部资本市场的管理层拥有剩余控制权,这意味着集团CEO能够处置其成员的一切资产。总部对事业部或子公司绝对的控制权对内部资本市场产生了正反两方面的影响。
首先,总部不同于外部唯一银行的区别在于集团总部对下属企业的强烈参与和监督动机。这是由于总部拥有对下属企业资产的控制权和支配权,进而也享有下属企业或部门价值增加所带来的收益。总部如果有任何增加企业价值的想法,凭借其权威地位,可以在下属企业迅速开展,而银行等外部投资者对所投资企业只有建议权,是否采纳在于企业。相比之下,银行等外部投资者的参与和监督权力要小得多。
另一方面,总部凭借“权威”地位,对下级部门的经营决策进行干预,影响了下级部门决策的有效性,降低了事业部或子公司经理的积极性。同外部资本市场融资相比,内部融资更容易降低分部经理积极性。因为尽管股权分散的股东或债权人在法理上均有一定的控制权,但这种控制权与公司总部相比要弱得多,也缺乏信息。所以,子公司(分部)经理向公司总部报告,较其直接向外部股东和贷款人报告,更有可能打击他们的积极性。
三、重新配置资源的权利
以上分析中,均假设总公司只有一个事业部或子公司。在集团有多个事业部或子公司的情况下,CEO和银行的关键区别在于CEO可以在较大的范围内重新配置资源。这可以通过构造模型证明:由于企业决策者拥有剩余控制权和信息优势,可以通过挑选优胜者(winners-picking)的方式,提高内部资本市场的资金使用效率。比如,假设总公司有两个事业部,从事两个不同的行业,各自有能力从外部市场融资。总公司CEO可以集中融资,并且有权把融资得到的全部资源给其中一家公司,而外部资本市场则没有这个权利。举例来说,如果某银行不给其中一家公司资金,这家公司完全可以找另外一家银行。而CEO因为同时拥有这两家公司,可以完全禁止其中一家公司单独进行融资,或者禁止该公司得到任何资源。
挑选优胜者的重新配置资源方式也产生了正反两方面的经济后果。从益处来说,由于管理者有权重新配置项目,也能通过监管获得更大的收益,所以更有动机将资金从弱项目转移到好项目,提高了资本的使用效率。其次,对外界的产业变化能做出更加快速的反应,因为多元化公司可以通过内部资本市场来快速地调整公司内部的战略资源。此外,在不良资产配置方面,如果一个部门运作不理想,总部可以通过内部资本市场直接将其资产与其他部门进行整合。而银行在资产运作濒临破产时,必须变卖资产,无法实现资产价值最大化(如果资产重组后部门续存价值大于清算价值)。
但是,消极方面在于首先引发了部门经理的寻租行为,造成了寻租过程中时间和资源的浪费,并且可能造成资
源的扭曲分配。同时,总部在配置资源时,从一些部门调出资源到其他部门,甚至牺牲某些部门利益,这些行为都会打击调出资源部门经理的积极性,减少其正常情况下会付出的应有努力,降低他们寻求投资机会以及制造现金流的事前激励,因为该期创造的资金很有可能在下一期被重新调配给其他部门。有学者指出。挑选优胜者活动剥夺了各级部门对本部门自产现金流的控制权,而部门管理者的私人收益是与其所掌控的资金正相关的。
在这个问题上相反的观点认为,CEO重新配置资源的行为也有积极一面。具体来说,事业部经理为了能取信CEO给予他们更多的资源,将采取诚实的态度,自愿披露更多合法真实的信息,所以从整体上说,效率是提高了。
四、问题的差异
内部资本市场的根本矛盾来源于内部资本市场上的问题。除了在发展中国家较为突出的控股股东与中小股东之间的问题外,内部资本市场的最基本矛盾是股东与总公司CEO之间以及总公司CEO与各部门或成员企业经理之间的双层问题。外部资本市场也存在双层问题,那么,这两种问题的根本区别在哪里呢?
电力行业内部的市场竞争日益激励,在复杂多变的市场背景下,电力行业的投资决策行为可以通过系统的科学论证来积极应对市场和政策的调整变化,不断提升行业的市场竞争水平。作为反映企业管理层主观能力和经营价值的重要途径,投资决策行为的成败可以直接影响企业的生存发展,为企业带来战略性的颠覆改变。电力行业的投资决策依赖于行业自身的发展特征,在关键性和战略性的决策行为上根据不同电力企业的内部管理目标和可支配资源进行科学判断,同时对投资决策的风险问题进行客观地识别与量化,因此在投资决策等环节中需要通过定量分析来决定决策的实行,加以定性分析对决策进行判断。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进行和供给侧改革的深化,电力行业在投资决策中必然面对经济影响、社会影响、生态影响及政策影响等多层次的干扰要素,这些要素之间的错综复杂关系对投?Y决策的量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需要充分的对投资决策进行探讨,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共同实现决策的准确性。从投资决策的活动特征来看,投资决策体现了企业管理层的智慧,但实质上代表了企业整体发展中的集体决策行为,是建立在企业发展和资源基础上的综合性考虑。正确、科学的投资决策需要充分获取投资项目的各种信息,对信息处理做到真实、客观,在合理的判定系统中积极借鉴业内专家学者的相关意见,充分调动不同组织部门的积极性,明确职能分工,实现投资决策行为向着合理化和有利于企业发展的趋势发展。
1.电力行业投资决策的影响因素
1.1投资决策者因素
投资决策的主要行为主体是企业的管理层,因此投资决策者的综合能力是投资决策行为的最主要影响因素。作为经济发展基础行业的电力行业,在投资决策中的行为主体虽然依赖于电力企业自身发展中的现状,但这种集体决策行为更体现在管理人员的个人思维中,其专业知识、企业社会责任感、管理能力、投资经验及掌握的投资决策信息等都直接影响投资决策行为的成败。在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下,电力行业及企业的决策在追求经营发展利润的同时更需要考虑企业或行业发展中的社会责任感、生态责任感及政策调整要求等,因此对投资决策者的衡量需要建立科学的评价标准体系,通过多指标要素的评价来促进决策者更好地制定和执行投资决策。
1.2决策依据因素
电力行业的投资决策制定需要根据一定的行业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进行参考,在投资决策目标的引导下对不同的决策因素进行量化分类考核,根据内、外部因素对投资决策的影响大小、周期等进行投资影响因素评价。在投资决策的众多要素中,信息是最重要的因素,包括了投资标的的信息、所掌握资源的信息等,在掌握不断完善的投资信息并保证其真实性的基础上可以充分了解投资环境和可行性,分析投资决策中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避免陷入盲目投资的困境。
1.3投资决策方法和原则
在投资决策主体综合考量多种决策影响要素后需要遵循一定的投资原则,按照既定的投资决策方法执行。电力行业基础性的行业特征决定了行业的投资需要充分考虑到社会服务的影响,在保障其他产业生产建设电力服务的同时对资金、人力等进行综合分析,按照投资原则和投资方法合理分配资金等资源。在投资实践中,投资决策方法和原则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可能会随着政策的调整、投资环境及投资资源的变化而改变,因此投资决策的方法和原则应在投资决策目标下及时地调整,根据决策影响要素的变化科学地改变决策方法。
1.4投资决策方式
投资决策在一定的决策原则和决策方法下通过行业内的不同组织形式实现投资决策目标,这种组织形式是投资决策方式。目前,电力行业内的投资决策组织实现方式一般有独断和集议两种途径,而不同的投资决策方式各有利弊。一般来看,独断的投资决策方式能够高效的完成投资决策,一般有企业的最高管理人员执行,因此在执行力上具有一定的优势,但独断的投资决策往往欠缺对决策影响因素的考虑,容易导致投资决策失误甚至失败。集议的投资决策方式可以充分综合多种参考意见和有益投资信息,最大化的减少信息不对称导致的投资盲区出现,但这种方式往往降低了投资决策的效率,在执行力方面也低于独断的决策方式。另外,集权的投资决策方式的经济成本和时间成本都高于独断的投资决策。
2.电力行业投资决策的运行机制分析
2.1动力机制
从电力行业的投资决策产生的动力机制分析来看,行业内部的不同利益主体的利益博弈是主要动力,在不同利益引导下对电力行业内部的决策主体产生直接影响。对于投资决策的电力企业个体而言,投资决策行为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企业的产权关系,因此企业管理层必然根据产权在投资决策实施后的结果预判而进行投资决策行为的调整,并针对不同的利益与产权分配来执行。随着供给侧改革的深化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电力行业在并购重组中存在着较大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性,投资决策行为必然为参与的利益主体产生不同的价值分配,因此不同的参与投资决策的主体在不同的利益和产权分配方式支配下产生不同的决策预期,其结果直接影响到投资决策行为的动机。
2.2信息保障机制
2.2.1外部信息保障机制
电力行业的投资决策中的外部信息是重要的干扰因素,因此针对复杂的外部环境及项目信息,参与的投资决策企业需要委托专业的会计师事务所或资产评估机构对投资的标的企业或项目进行财务审核,从被投资企业经营发展中科学的评估市场价值、投资风险及行业发展前景等,为投资决策主体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在会计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对外部信息进行核实的过程中,被投资企业和决策主体企业都必须避免向中介评估机构进行信息泄露,严格控制企业高层或财务管理人员的信息倾向性透漏行为,避免中介机构做出迎合一方的失真判断,同时也要避免会计师事务所等机构直接或间接的参与到投资决策的任意环节中,防止出现利益支配下的倾向性评估行为产生。
2.2.2内部信息保障机制
对于投资决策主体的电力企业内部信息保障机制建设方面,一方面需要对企业的管理人员和员工进行合理地信息公示,根据工作职责的分布方式加强与员工之间的投资决策信息共享与沟通,在决策的制定和实施中确保广大员工的民意顺畅。另一方面,电力企业内部的信息管理中需要不断通过先进的管理理念,在优秀办公信息管理软件的辅助下提高内部组织的信息管理化水平,通过信息系统内部的层次沟通与共享机制对投资决策的内部信息进行有效地传递,并及时获取来自于企业内部的多种反馈,强化对信息识别的验证,为投资决策提供真实可靠的内部信息基础。
2.3协调机制
投资决策对电力企业的发展起到了颠覆性的改变,甚至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生存发展,因此投资决策行为的成败必然影响到众多人的利益分配,需要通过有效的协调机制保障投资决策的顺利进行。从人的物质性和利己性出发分析,企业管理层和一般的员工在投资决策行为目标预判和利益分配上存在着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因此对投资决策的认知必然存在较大的差异,在利益分配引导下的不同部分和群体必然产生了对投资决策的不同动机和行为,动机的不一致直接影响到投资决策的执行效率。因此,协调机制可以保障企业管理层及普通员工在投资决策信息客观存在上的主观一致性,促进企业内部信息更加顺畅地沟通与共享,保障投资决策的顺利进行。
2.4实施机制
投资决策行为在实施执行中一般由第三方的专业机构来实现,执行者与决策者的分离是投资决策实施的基本原则。投资决策的实施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企业投资部门、财务部门、运营部门及人力部门等多部门的分工与合作,因此在投资决策总指挥团队的分工需要统一实施思想,提高投资决策的执行力,在做好投资决策外部信息与内部信息有效共享的基础上促进执行小组不断提高思想认识,制定科学的执行制度来保证工作中的岗位职责和工作标准,及时准确的实行投资决策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