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医疗市场研究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关键词] 肠易激综合征;中医药治疗;实验研究;综述
[中图分类号] R574.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2)06(a)-0010-03
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功能性肠病,以腹痛或腹部不适为主要症状,排便后可改善,常伴有排便习惯及大便性状的改变,持续或间断发作,缺乏可解释症状的形态学和生化异常。根据罗马Ⅲ诊断标准[1]可分为以下四型:便秘型IBS(IBS-C)、腹泻型IBS(IBS-D)、混合型IBS(IBS-M)和未定型IBS(IBS-U)。IBS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目前认为是由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涉及肠道动力异常、内脏高敏感性、感染炎症、神经-内分泌-免疫、遗传、饮食、精神等[2]。临床上西医多以对症治疗为主,针对IBS的西药主要是解痉剂、止泻剂、缓泻剂、抗菌药物及微生态制剂,适当配合抗抑郁药物等,由于药物自身限制,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副作用,且缺乏特异性,不能完善地缓解病情、控制发作。故以中药为主治疗IBS在缓解病情、减少毒副作用、降低复发、提高生活质量等方面存在独特的优势,被越来越多的人群所接受。中医无“肠易激”之说,本病多属中医之“腹痛”、“泄泻”、“郁证”等范畴,目前中医药对本病的研究有较快进展,本文就近年来中医药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实验研究方面作一概述。
1 肠道动力研究
周福生等[3]对肝郁脾虚型受试患者采用顺激合剂(主要成分为白芍、白术、夜交藤、防风、木香等)干预,同时应用“微电脑胃肠电检测分析系统”(广州中医药大学脾胃研究所与中山大学电子系共同研制)行多通道结肠电同步检测与分析,观察治疗前后结肠动力学的变化,并分别与正常组结肠动力学比较,发现顺激合剂改善了IBS肝郁脾虚证患者治疗前结肠活动亢进现象。王智君等[4]取穴双侧足三里和上巨虚,电针用100/2 Hz疏密波,刺激强度为1、2、3 mA(每隔10 min增加1次),单次治疗30 min,予模型大鼠在稳定的麻醉状态下植入注水球囊感受压力变化测得结肠蠕动波。观察发现IBS大鼠较正常组相比,结肠蠕动频率明显增加,电针治疗后30 min内其结肠蠕动频率明显下降,之后的跟踪观察显示,电针虽起效迅速,但持续时间相对短暂。然而结肠并非存在功能异常的唯一部位,近年来研究发现,食管、胃、小肠、回盲肠以及胆囊等也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易激性”,尤其小肠,目前被认为是与IBS症状密切相关的部位[5]。中医药对于小肠动力的研究也在进展中,陈文莉等[6]研究加味痛泻药方对小鼠小肠推进及药物性腹泻的影响,结果显示加味痛泻要方(以白术、白芍、制首乌、淮小麦等为主加减)对小鼠小肠推进亢进有明显的拮抗作用,并呈剂量依赖性,高剂量组致泻率明显下降。刘春等[7]以调肝运脾汤(主要成分为炒白术、炒白芍、陈皮、防风、炮姜、茯苓、黄连、木香、肉豆蔻)为基础方,另以碳沫推进长度计算小肠推进百分比,实验结果显示,与模型组相比,中药组可明显改善小鼠腹泻症状,减缓小肠推进率。
2 内脏高敏感性
刘珊珊等[8]以疏肝健脾复方干预IBS模型大鼠,测定用药前后大鼠腹部收缩反射阈值(AWR)及血清、结肠中五羟色胺(5-HT)含量变化,结果显示该复方可以显著提高IBS大鼠的AWR,降低5-HT的含量。石君杰等[9]通过实验研究发现,逍遥散可降低IBS大鼠内脏高敏感性,提高模型大鼠的AWR,其作用可能是通过降低血清内皮素的分泌与释放实现的。石君杰[10]在另外一项关于逍遥散干预内脏高敏感模型大鼠的实验研究中,以球囊结肠卡扩张引起的腹部收缩反射的最小容量阈值评估其内脏敏感性,以直肠内玻璃小球排出时间评估逍遥散对IBS大鼠的结肠转运功能,以放射免疫法检测血清皮质酮水平,实验结果显示逍遥散能增高AWR,抑制结肠转运功能,降低皮质酮含量。赵玉斌等[11]通过实验证实痛泻要方可以通过降低IBS模型大鼠的血清5-HT和血浆P物质(SP)含量,减弱背角神经元兴奋性,达到提高内脏痛阈的效果,其中大剂量的痛泻要方尚可通过提高血浆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水平而达到治疗效果。关于内脏敏感性方面单味药的实验研究亦有报道,钟云海等[12]观察益母草对IBS内脏感觉过敏大鼠影响,结果提示益母草可降低模型大鼠的肠道敏感性,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调节P物质、肥大细胞分泌实现的。针灸手段对内脏敏感方面的实验研究亦不乏报导。高志雄等[13]探讨电针上巨虚穴缓解内脏痛敏的作用机制,运用免疫组化染色(按SABC法)进行图像分析观察大鼠结肠SP及血管活性肽(VIP)分布,发现电针上巨虚穴可通过降低模型大鼠SP及VIP的含量,从而缓解内脏痛敏症状。王威等[14]通过实验研究证实,针刺可调节IBS大鼠胃肠运动,改善慢性内脏痛敏症状,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降低模型大鼠血清生长抑素(SS)、胃动素(MOT)含量来实现的。不难看出,中医药改善IBS患者内脏敏感异常的作用机制可能与其调控胃肠激素相关。
3 胃肠激素
胃肠激素是调节胃肠运动的重要激素,目前认为与IBS密切相关的胃肠激素主要有5-HT、VIP、SS、SP、胆囊收缩素(CCK)、MOT等。下面就中医药通过调控胃肠激素治疗IBS的实验研究进行概述。
胡雪原等[15]对脾胃虚弱、肝旺脾虚证IBS-D患者分别给予黄芪建中汤加减与痛泻药方加减治疗,采用高效液相色谱荧光免疫法测定血浆5-HT含量,用放免仪检测血浆MOT,分别测定治疗前后的数据,并与健康人的数据对比,结果黄芪建中汤治疗脾胃虚弱证IBS-D患者与痛泻药方治疗肝旺脾虚证IBS-D患者血浆中5-HT和MOT水平均明显降低。谢建群等[16]在排除肠黏膜炎性病变的基础上,观察健脾温中法(肠祺方)对脾胃虚寒型IBS模型大鼠VIP的影响,采用放免法检测血浆及局部肠组织中VIP的含量,结果提示大剂量肠祺方可降低血浆及肠组织中的VIP含量,为中药通过调整胃肠激素分泌及释放达到治疗IBS目的方面提供了科学依据。费晓燕等[17]研究疏肝饮对肝郁脾虚型IBS-D模型大鼠的干预机制,结论提示疏肝饮煎剂可明显降低血清及结肠黏膜中CCK的含量,MOT则无显著变化,为中药治疗IBS提供了实验依据。李冬华等[18]以疏肝健脾法干预IBS模型大鼠的治疗,以放射免疫法检测大鼠血浆及局部肠组织中SP、SS水平变化,结论提示疏肝健脾法能降低模型大鼠SP、SS的分泌释放,从科学实验角度证实了疏肝健脾法对IBS模型大鼠胃肠激素的调控作用。肖亚等[19]通过实验证实痛泻药方能抑制IBS-D模型大鼠SP、SS的分泌,缓解腹泻症状。王岩等[20]研究痛泻要方治疗肝郁脾虚型IBS-D患者的作用机制,在电子肠镜下夹取直-乙状结肠交界处黏膜,运用免疫组化染色法测定患者服药前后VIP和SP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治疗后患者VIP、SP含量较服药前显著下降,且相关症状亦有显著改善,为痛泻要方治疗IBS-D提供了实验及临床证据。曾宏翔等[21]以人参调脾散干预IBS-D患者治疗,运用ELLSA方法检测治疗前后IBS-D患者血清5-HT浓度,研究发现人参调脾散可明显降低IBS-D患者血清5-HT浓度。刘慧荣等[22]研究发现隔姜灸治疗能改善IBS-D患者结肠黏膜5-HT的异常增高表达,从而改善临床症状。王金贵等[23]运用摩腹法治疗IBS模型白兔,采用免疫组化发检测白兔结肠组织中的SP、VIP、CCK含量,结果提示摩腹法可调节肠道SP、VIP的分泌,而对CCK并无明显调节作用。
[摘要] 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功能性肠病,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目前认为IBS是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中医药对本病的研究有较快进展,本文就中医药治疗腹泻型IBS的实验研究进展方面作一综述。
[关键词] 肠易激综合征;中医药治疗;实验研究;综述
[中图分类号] R574.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2)06(a)-0010-03
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功能性肠病,以腹痛或腹部不适为主要症状,排便后可改善,常伴有排便习惯及大便性状的改变,持续或间断发作,缺乏可解释症状的形态学和生化异常。根据罗马Ⅲ诊断标准[1]可分为以下四型:便秘型IBS(IBS-C)、腹泻型IBS(IBS-D)、混合型IBS(IBS-M)和未定型IBS(IBS-U)。IBS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目前认为是由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涉及肠道动力异常、内脏高敏感性、感染炎症、神经-内分泌-免疫、遗传、饮食、精神等[2]。临床上西医多以对症治疗为主,针对IBS的西药主要是解痉剂、止泻剂、缓泻剂、抗菌药物及微生态制剂,适当配合抗抑郁药物等,由于药物自身限制,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副作用,且缺乏特异性,不能完善地缓解病情、控制发作。故以中药为主治疗IBS在缓解病情、减少毒副作用、降低复发、提高生活质量等方面存在独特的优势,被越来越多的人群所接受。中医无“肠易激”之说,本病多属中医之“腹痛”、“泄泻”、“郁证”等范畴,目前中医药对本病的研究有较快进展,本文就近年来中医药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实验研究方面作一概述。
1 肠道动力研究
周福生等[3]对肝郁脾虚型受试患者采用顺激合剂(主要成分为白芍、白术、夜交藤、防风、木香等)干预,同时应用“微电脑胃肠电检测分析系统”(广州中医药大学脾胃研究所与中山大学电子系共同研制)行多通道结肠电同步检测与分析,观察治疗前后结肠动力学的变化,并分别与正常组结肠动力学比较,发现顺激合剂改善了IBS肝郁脾虚证患者治疗前结肠活动亢进现象。王智君等[4]取穴双侧足三里和上巨虚,电针用100/2 Hz疏密波,刺激强度为1、2、3 mA(每隔10 min增加1次),单次治疗30 min,予模型大鼠在稳定的麻醉状态下植入注水球囊感受压力变化测得结肠蠕动波。观察发现IBS大鼠较正常组相比,结肠蠕动频率明显增加,电针治疗后30 min内其结肠蠕动频率明显下降,之后的跟踪观察显示,电针虽起效迅速,但持续时间相对短暂。然而结肠并非存在功能异常的唯一部位,近年来研究发现,食管、胃、小肠、回盲肠以及胆囊等也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易激性”,尤其小肠,目前被认为是与IBS症状密切相关的部位[5]。中医药对于小肠动力的研究也在进展中,陈文莉等[6]研究加味痛泻药方对小鼠小肠推进及药物性腹泻的影响,结果显示加味痛泻要方(以白术、白芍、制首乌、淮小麦等为主加减)对小鼠小肠推进亢进有明显的拮抗作用,并呈剂量依赖性,高剂量组致泻率明显下降。刘春等[7]以调肝运脾汤(主要成分为炒白术、炒白芍、陈皮、防风、炮姜、茯苓、黄连、木香、肉豆蔻)为基础方,另以碳沫推进长度计算小肠推进百分比,实验结果显示,与模型组相比,中药组可明显改善小鼠腹泻症状,减缓小肠推进率。
2 内脏高敏感性
刘珊珊等[8]以疏肝健脾复方干预IBS模型大鼠,测定用药前后大鼠腹部收缩反射阈值(AWR)及血清、结肠中五羟色胺(5-HT)含量变化,结果显示该复方可以显著提高IBS大鼠的AWR,降低5-HT的含量。石君杰等[9]通过实验研究发现,逍遥散可降低IBS大鼠内脏高敏感性,提高模型大鼠的AWR,其作用可能是通过降低血清内皮素的分泌与释放实现的。石君杰[10]在另外一项关于逍遥散干预内脏高敏感模型大鼠的实验研究中,以球囊结肠卡扩张引起的腹部收缩反射的最小容量阈值评估其内脏敏感性,以直肠内玻璃小球排出时间评估逍遥散对IBS大鼠的结肠转运功能,以放射免疫法检测血清皮质酮水平,实验结果显示逍遥散能增高AWR,抑制结肠转运功能,降低皮质酮含量。赵玉斌等[11]通过实验证实痛泻要方可以通过降低IBS模型大鼠的血清5-HT和血浆P物质(SP)含量,减弱背角神经元兴奋性,达到提高内脏痛阈的效果,其中大剂量的痛泻要方尚可通过提高血浆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水平而达到治疗效果。关于内脏敏感性方面单味药的实验研究亦有报道,钟云海等[12]观察益母草对IBS内脏感觉过敏大鼠影响,结果提示益母草可降低模型大鼠的肠道敏感性,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调节P物质、肥大细胞分泌实现的。针灸手段对内脏敏感方面的实验研究亦不乏报导。高志雄等[13]探讨电针上巨虚穴缓解内脏痛敏的作用机制,运用免疫组化染色(按SABC法)进行图像分析观察大鼠结肠SP及血管活性肽(VIP)分布,发现电针上巨虚穴可通过降低模型大鼠SP及VIP的含量,从而缓解内脏痛敏症状。王威等[14]通过实验研究证实,针刺可调节IBS大鼠胃肠运动,改善慢性内脏痛敏症状,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降低模型大鼠血清生长抑素(SS)、胃动素(MOT)含量来实现的。不难看出,中医药改善IBS患者内脏敏感异常的作用机制可能与其调控胃肠激素相关。
3 胃肠激素
胃肠激素是调节胃肠运动的重要激素,目前认为与IBS密切相关的胃肠激素主要有5-HT、VIP、SS、SP、胆囊收缩素(CCK)、MOT等。下面就中医药通过调控胃肠激素治疗IBS的实验研究进行概述。
胡雪原等[15]对脾胃虚弱、肝旺脾虚证IBS-D患者分别给予黄芪建中汤加减与痛泻药方加减治疗,采用高效液相色谱荧光免疫法测定血浆5-HT含量,用放免仪检测血浆MOT,分别测定治疗前后的数据,并与健康人的数据对比,结果黄芪建中汤治疗脾胃虚弱证IBS-D患者与痛泻药方治疗肝旺脾虚证IBS-D患者血浆中5-HT和MOT水平均明显降低。谢建群等[16]在排除肠黏膜炎性病变的基础上,观察健脾温中法(肠祺方)对脾胃虚寒型IBS模型大鼠VIP的影响,采用放免法检测血浆及局部肠组织中VIP的含量,结果提示大剂量肠祺方可降低血浆及肠组织中的VIP含量,为中药通过调整胃肠激素分泌及释放达到治疗IBS目的方面提供了科学依据。费晓燕等[17]研究疏肝饮对肝郁脾虚型IBS-D模型大鼠的干预机制,结论提示疏肝饮煎剂可明显降低血清及结肠黏膜中CCK的含量,MOT则无显著变化,为中药治疗IBS提供了实验依据。李冬华等[18]以疏肝健脾法干预IBS模型大鼠的治疗,以放射免疫法检测大鼠血浆及局部肠组织中SP、SS水平变化,结论提示疏肝健脾法能降低模型大鼠SP、SS的分泌释放,从科学实验角度证实了疏肝健脾法对IBS模型大鼠胃肠激素的调控作用。肖亚等[19]通过实验证实痛泻药方能抑制IBS-D模型大鼠SP、SS的分泌,缓解腹泻症状。王岩等[20]研究痛泻要方治疗肝郁脾虚型IBS-D患者的作用机制,在电子肠镜下夹取直-乙状结肠交界处黏膜,运用免疫组化染色法测定患者服药前后VIP和SP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治疗后患者VIP、SP含量较服药前显著下降,且相关症状亦有显著改善,为痛泻要方治疗IBS-D提供了实验及临床证据。曾宏翔等[21]以人参调脾散干预IBS-D患者治疗,运用ELLSA方法检测治疗前后IBS-D患者血清5-HT浓度,研究发现人参调脾散可明显降低IBS-D患者血清5-HT浓度。刘慧荣等[22]研究发现隔姜灸治疗能改善IBS-D患者结肠黏膜5-HT的异常增高表达,从而改善临床症状。王金贵等[23]运用摩腹法治疗IBS模型白兔,采用免疫组化发检测白兔结肠组织中的SP、VIP、CCK含量,结果提示摩腹法可调节肠道SP、VIP的分泌,而对CCK并无明显调节作用。
存入我的阅览室
4 免疫-神经-炎症和脑-肠轴
神经-免疫及脑-肠轴与IBS发病的关系及其复杂,这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徐海珍等[24]通过实验证实温中健脾方可减少IBS-D模型大鼠结肠黏膜的肥大细胞(MC)数目,抑制MC活化脱颗粒,这为中医药治疗IBS神经免疫方面提供了科学依据。霍清萍等[25]以调肝运脾方干预IBS-D患者,运用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技术观察不同容量直肠气囊加压时患者脑内扣带回前皮层(ACC)、脑岛皮层(IC)、前额叶皮层(PFC)、丘脑(THAL)兴奋区域面积的变化,结果提示在相同容积直肠刺激下治疗后患者脑内区域活动的兴奋程度较治疗前明显降低,提示调肝运脾方对脑-肠轴的作用体现在抑制IBS患者脑内IC、PFC、THAL兴奋区域的激活。西医认为IBS的发病尚有感染后炎症的因素存在,并有这方面的相关实验研究证实,中医药关于炎症因子方面亦有相关研究。朱永苹等[26]研究发现,水疗一号方可通过调节一氧化氮和内皮素水平改善湿热证IBS-D患者肠道炎症反应,从而明显改善临床症状。
本文概述了中医药对IBS治疗机理的实验研究,它们是以西医发病机制为基础进行的。研究提示,中医药治疗IBS的临床疗效具有科学依据。中医药在IBS的实验研究方面虽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大多局限于实验模型的研究,临床疗效与实验研究相结合是中医药研究的发展趋势。另外中药复方对IBS的治疗存在量效关系,应进一步研究中药复方、拆方等的作用疗效,寻找确切量效关系的最大配伍组合,充分发挥中医药的治疗优势。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胃肠动力组.肠易激综合征诊断和治疗的共识意见[J].中华消化杂志,2008,28(1):38-40.
[2] 张鸣鸣,姜敏.肠易激综合征发病机制研究进展[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09,17(24):2484-2490.
[3] 周福生,吴文江,黄志新.顺激合剂对肠易激综合征患者结肠动力学影响的研究[J].中医杂志,2004,45(11):856-859.
[4] 王智君,李为民.电针对肠易激综合征大鼠肠道运动异常的调节作用[J].中西医结合学报,2010,8(9):883-887.
[5] Drossman DA,Camilleri M,Mayer EA. AGA technical review on irritable syndrome [J]. Gastroenterology,2002,123(6):2108-2131.
[6] 陈文莉,郭良集.加味痛泻药方小鼠小肠推进及药物性腹泻的影响[J].山西中医学院学报,2006,7(4):13-14.
[7] 刘春,叶柏.调肝运脾汤治疗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实验研究[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27(2):151-154.
[8] 刘珊珊,陶双友,王汝俊,等.疏肝健脾复方对内脏敏感模型大鼠的治疗作用[J].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2008,19(3):169-171.
[9] 石君杰,戴玉英,莹.逍遥散对肠易激综合征大鼠作用的实验研究[J].福建中医药,2007,38(6):54-56.
[10] 石君杰.内脏高敏感大鼠血清皮质酮变化及逍遥散干预作用的实验研究[J].光明中医,2010,25(10):1795-1797.
[11] 赵玉斌,李佃贵.痛泻药方对肠道高敏感性肠易激综合征大鼠模型疗效和作用机理的研究[J].中成药,2006,28(6):852-855.
[12] 钟云海,贺迎春,邱家荣,等.益母草对肠易激综合征内脏感觉过敏大鼠肥大细胞和P物质表达的影响[J].中国医药指南,2009,7(12):48.
[13] 高志雄,王威,吕恩基,等.针刺上巨虚穴缓解慢性内脏痛敏的作用及机理[J].山西大同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26(3):42-44.
[14] 王威,张燕,吕恩基,等.针刺上巨虚穴对慢性内脏痛敏肠易激综合征模型大鼠血清胃肠激素的影响[J].甘肃中医学院学报,2011,28(2):5-7.
[15] 胡雪原,黄立中.辨证论治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不同症候血浆5-HT、MOT的影响[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1,9(8):25-27.
[16] 谢建群,陆雄,龚丽萍,等.健脾温中法对脾胃虚寒型肠易激综合征模型大鼠血管活性肠肽影响的实验研究[J].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2003,17(4):49-51.
[17] 费晓燕,谢建群,郑昱,等.疏肝饮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模型大鼠胃动素和胆囊收缩素的影响[J].上海中医药杂志,2008,42(4):63-65.
[18] 李冬华,朱飞鹏,李珊珊,等.疏肝健脾法调控肠易激综合征动物模型胃肠激素水平的研究[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08,14(7):20-23.
[19] 肖亚,熊文君,何文智,等.痛泻要方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大鼠胃肠激素的影响[J].中国当代医药,2010,17(3):20-22.
[20] 王岩,陈朝元,吴晖,等.痛泻药方对肝郁脾虚型D-IBS患者结肠粘膜VIP和SP的影响[J].福建中医药,2010,41(6):1-4.
[21] 曾宏翔,周文博,高建平,等.人参调脾散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血清5-HT的影响[J].福建中医药,2008,39(1):15-16.
[22] 刘慧荣,杨允,吴涣金.Clinical study on acupuncture in treating diarrhea-predominant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J]. Acupunct Tuina Sci,2008,6:360-362.
[23] 王金贵,王艳国,孙庆,等.摩腹法对肠易激综合征模型结肠组织脑肠肽表达的影响[J].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26(1):19-21.
[24] 徐海珍,谢建群,施斌,等.温中健脾方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大鼠结肠粘膜肥大细胞的影响[J].江西中医学院学报,2007,19(4):58-60.
[25] 霍清萍,张仲伟,王兵,等.调肝运脾方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脑内兴奋区域活动的影响[J].上海中医药杂志,2007,41(11):40-43.
[26] 朱永苹,林寿宁,黄适,等.水疗一号方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湿热证)患者的疗效及血浆NO和ET水平影响[J].广西中医学院学报,2007,10(3):10-12.
(收稿日期:2011-12-09 本文编辑:张瑜杰)
4 免疫-神经-炎症和脑-肠轴
神经-免疫及脑-肠轴与IBS发病的关系及其复杂,这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徐海珍等[24]通过实验证实温中健脾方可减少IBS-D模型大鼠结肠黏膜的肥大细胞(MC)数目,抑制MC活化脱颗粒,这为中医药治疗IBS神经免疫方面提供了科学依据。霍清萍等[25]以调肝运脾方干预IBS-D患者,运用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技术观察不同容量直肠气囊加压时患者脑内扣带回前皮层(ACC)、脑岛皮层(IC)、前额叶皮层(PFC)、丘脑(THAL)兴奋区域面积的变化,结果提示在相同容积直肠刺激下治疗后患者脑内区域活动的兴奋程度较治疗前明显降低,提示调肝运脾方对脑-肠轴的作用体现在抑制IBS患者脑内IC、PFC、THAL兴奋区域的激活。西医认为IBS的发病尚有感染后炎症的因素存在,并有这方面的相关实验研究证实,中医药关于炎症因子方面亦有相关研究。朱永苹等[26]研究发现,水疗一号方可通过调节一氧化氮和内皮素水平改善湿热证IBS-D患者肠道炎症反应,从而明显改善临床症状。
本文概述了中医药对IBS治疗机理的实验研究,它们是以西医发病机制为基础进行的。研究提示,中医药治疗IBS的临床疗效具有科学依据。中医药在IBS的实验研究方面虽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大多局限于实验模型的研究,临床疗效与实验研究相结合是中医药研究的发展趋势。另外中药复方对IBS的治疗存在量效关系,应进一步研究中药复方、拆方等的作用疗效,寻找确切量效关系的最大配伍组合,充分发挥中医药的治疗优势。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胃肠动力组.肠易激综合征诊断和治疗的共识意见[J].中华消化杂志,2008,28(1):38-40.
[2] 张鸣鸣,姜敏.肠易激综合征发病机制研究进展[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09,17(24):2484-2490.
[3] 周福生,吴文江,黄志新.顺激合剂对肠易激综合征患者结肠动力学影响的研究[J].中医杂志,2004,45(11):856-859.
[4] 王智君,李为民.电针对肠易激综合征大鼠肠道运动异常的调节作用[J].中西医结合学报,2010,8(9):883-887.
[5] Drossman DA,Camilleri M,Mayer EA. AGA technical review on irritable syndrome [J]. Gastroenterology,2002,123(6):2108-2131.
[6] 陈文莉,郭良集.加味痛泻药方小鼠小肠推进及药物性腹泻的影响[J].山西中医学院学报,2006,7(4):13-14.
[7] 刘春,叶柏.调肝运脾汤治疗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实验研究[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27(2):151-154.
[8] 刘珊珊,陶双友,王汝俊,等.疏肝健脾复方对内脏敏感模型大鼠的治疗作用[J].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2008,19(3):169-171.
[9] 石君杰,戴玉英,莹.逍遥散对肠易激综合征大鼠作用的实验研究[J].福建中医药,2007,38(6):54-56.
[10] 石君杰.内脏高敏感大鼠血清皮质酮变化及逍遥散干预作用的实验研究[J].光明中医,2010,25(10):1795-1797.
[11] 赵玉斌,李佃贵.痛泻药方对肠道高敏感性肠易激综合征大鼠模型疗效和作用机理的研究[J].中成药,2006,28(6):852-855.
[12] 钟云海,贺迎春,邱家荣,等.益母草对肠易激综合征内脏感觉过敏大鼠肥大细胞和P物质表达的影响[J].中国医药指南,2009,7(12):48.
[13] 高志雄,王威,吕恩基,等.针刺上巨虚穴缓解慢性内脏痛敏的作用及机理[J].山西大同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26(3):42-44.
[14] 王威,张燕,吕恩基,等.针刺上巨虚穴对慢性内脏痛敏肠易激综合征模型大鼠血清胃肠激素的影响[J].甘肃中医学院学报,2011,28(2):5-7.
[15] 胡雪原,黄立中.辨证论治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不同症候血浆5-HT、MOT的影响[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1,9(8):25-27.
[16] 谢建群,陆雄,龚丽萍,等.健脾温中法对脾胃虚寒型肠易激综合征模型大鼠血管活性肠肽影响的实验研究[J].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2003,17(4):49-51.
[17] 费晓燕,谢建群,郑昱,等.疏肝饮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模型大鼠胃动素和胆囊收缩素的影响[J].上海中医药杂志,2008,42(4):63-65.
[18] 李冬华,朱飞鹏,李珊珊,等.疏肝健脾法调控肠易激综合征动物模型胃肠激素水平的研究[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08,14(7):20-23.
[19] 肖亚,熊文君,何文智,等.痛泻要方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大鼠胃肠激素的影响[J].中国当代医药,2010,17(3):20-22.
[20] 王岩,陈朝元,吴晖,等.痛泻药方对肝郁脾虚型D-IBS患者结肠粘膜VIP和SP的影响[J].福建中医药,2010,41(6):1-4.
[21] 曾宏翔,周文博,高建平,等.人参调脾散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血清5-HT的影响[J].福建中医药,2008,39(1):15-16.
[22] 刘慧荣,杨允,吴涣金.Clinical study on acupuncture in treating diarrhea-predominant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J]. Acupunct Tuina Sci,2008,6:360-362.
[23] 王金贵,王艳国,孙庆,等.摩腹法对肠易激综合征模型结肠组织脑肠肽表达的影响[J].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26(1):19-21.
[24] 徐海珍,谢建群,施斌,等.温中健脾方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大鼠结肠粘膜肥大细胞的影响[J].江西中医学院学报,2007,19(4):58-60.
[25] 霍清萍,张仲伟,王兵,等.调肝运脾方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脑内兴奋区域活动的影响[J].上海中医药杂志,2007,41(11):40-43.
[26] 朱永苹,林寿宁,黄适,等.水疗一号方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湿热证)患者的疗效及血浆NO和ET水平影响[J].广西中医学院学报,2007,10(3):10-12.
(收稿日期:2011-12-09 本文编辑:张瑜杰)
存入我的阅览室
4 免疫-神经-炎症和脑-肠轴
神经-免疫及脑-肠轴与IBS发病的关系及其复杂,这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徐海珍等[24]通过实验证实温中健脾方可减少IBS-D模型大鼠结肠黏膜的肥大细胞(MC)数目,抑制MC活化脱颗粒,这为中医药治疗IBS神经免疫方面提供了科学依据。霍清萍等[25]以调肝运脾方干预IBS-D患者,运用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技术观察不同容量直肠气囊加压时患者脑内扣带回前皮层(ACC)、脑岛皮层(IC)、前额叶皮层(PFC)、丘脑(THAL)兴奋区域面积的变化,结果提示在相同容积直肠刺激下治疗后患者脑内区域活动的兴奋程度较治疗前明显降低,提示调肝运脾方对脑-肠轴的作用体现在抑制IBS患者脑内IC、PFC、THAL兴奋区域的激活。西医认为IBS的发病尚有感染后炎症的因素存在,并有这方面的相关实验研究证实,中医药关于炎症因子方面亦有相关研究。朱永苹等[26]研究发现,水疗一号方可通过调节一氧化氮和内皮素水平改善湿热证IBS-D患者肠道炎症反应,从而明显改善临床症状。
本文概述了中医药对IBS治疗机理的实验研究,它们是以西医发病机制为基础进行的。研究提示,中医药治疗IBS的临床疗效具有科学依据。中医药在IBS的实验研究方面虽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大多局限于实验模型的研究,临床疗效与实验研究相结合是中医药研究的发展趋势。另外中药复方对IBS的治疗存在量效关系,应进一步研究中药复方、拆方等的作用疗效,寻找确切量效关系的最大配伍组合,充分发挥中医药的治疗优势。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胃肠动力组.肠易激综合征诊断和治疗的共识意见[J].中华消化杂志,2008,28(1):38-40.
[2] 张鸣鸣,姜敏.肠易激综合征发病机制研究进展[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09,17(24):2484-2490.
[3] 周福生,吴文江,黄志新.顺激合剂对肠易激综合征患者结肠动力学影响的研究[J].中医杂志,2004,45(11):856-859.
[4] 王智君,李为民.电针对肠易激综合征大鼠肠道运动异常的调节作用[J].中西医结合学报,2010,8(9):883-887.
[5] Drossman DA,Camilleri M,Mayer EA. AGA technical review on irritable syndrome [J]. Gastroenterology,2002,123(6):2108-2131.
[6] 陈文莉,郭良集.加味痛泻药方小鼠小肠推进及药物性腹泻的影响[J].山西中医学院学报,2006,7(4):13-14.
[7] 刘春,叶柏.调肝运脾汤治疗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实验研究[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27(2):151-154.
[8] 刘珊珊,陶双友,王汝俊,等.疏肝健脾复方对内脏敏感模型大鼠的治疗作用[J].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2008,19(3):169-171.
[9] 石君杰,戴玉英,莹.逍遥散对肠易激综合征大鼠作用的实验研究[J].福建中医药,2007,38(6):54-56.
[10] 石君杰.内脏高敏感大鼠血清皮质酮变化及逍遥散干预作用的实验研究[J].光明中医,2010,25(10):1795-1797.
[11] 赵玉斌,李佃贵.痛泻药方对肠道高敏感性肠易激综合征大鼠模型疗效和作用机理的研究[J].中成药,2006,28(6):852-855.
[12] 钟云海,贺迎春,邱家荣,等.益母草对肠易激综合征内脏感觉过敏大鼠肥大细胞和P物质表达的影响[J].中国医药指南,2009,7(12):48.
[13] 高志雄,王威,吕恩基,等.针刺上巨虚穴缓解慢性内脏痛敏的作用及机理[J].山西大同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26(3):42-44.
[14] 王威,张燕,吕恩基,等.针刺上巨虚穴对慢性内脏痛敏肠易激综合征模型大鼠血清胃肠激素的影响[J].甘肃中医学院学报,2011,28(2):5-7.
[15] 胡雪原,黄立中.辨证论治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不同症候血浆5-HT、MOT的影响[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1,9(8):25-27.
[16] 谢建群,陆雄,龚丽萍,等.健脾温中法对脾胃虚寒型肠易激综合征模型大鼠血管活性肠肽影响的实验研究[J].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2003,17(4):49-51.
[17] 费晓燕,谢建群,郑昱,等.疏肝饮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模型大鼠胃动素和胆囊收缩素的影响[J].上海中医药杂志,2008,42(4):63-65.
[18] 李冬华,朱飞鹏,李珊珊,等.疏肝健脾法调控肠易激综合征动物模型胃肠激素水平的研究[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08,14(7):20-23.
[19] 肖亚,熊文君,何文智,等.痛泻要方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大鼠胃肠激素的影响[J].中国当代医药,2010,17(3):20-22.
[20] 王岩,陈朝元,吴晖,等.痛泻药方对肝郁脾虚型D-IBS患者结肠粘膜VIP和SP的影响[J].福建中医药,2010,41(6):1-4.
[21] 曾宏翔,周文博,高建平,等.人参调脾散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血清5-HT的影响[J].福建中医药,2008,39(1):15-16.
[22] 刘慧荣,杨允,吴涣金.Clinical study on acupuncture in treating diarrhea-predominant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J]. Acupunct Tuina Sci,2008,6:360-362.
[23] 王金贵,王艳国,孙庆,等.摩腹法对肠易激综合征模型结肠组织脑肠肽表达的影响[J].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26(1):19-21.
[24] 徐海珍,谢建群,施斌,等.温中健脾方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大鼠结肠粘膜肥大细胞的影响[J].江西中医学院学报,2007,19(4):58-60.
[25] 霍清萍,张仲伟,王兵,等.调肝运脾方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脑内兴奋区域活动的影响[J].上海中医药杂志,2007,41(11):40-43.
[26] 朱永苹,林寿宁,黄适,等.水疗一号方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湿热证)患者的疗效及血浆NO和ET水平影响[J].广西中医学院学报,2007,10(3):10-12.
(收稿日期:2011-12-09 本文编辑:张瑜杰)
4 免疫-神经-炎症和脑-肠轴
神经-免疫及脑-肠轴与IBS发病的关系及其复杂,这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徐海珍等[24]通过实验证实温中健脾方可减少IBS-D模型大鼠结肠黏膜的肥大细胞(MC)数目,抑制MC活化脱颗粒,这为中医药治疗IBS神经免疫方面提供了科学依据。霍清萍等[25]以调肝运脾方干预IBS-D患者,运用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技术观察不同容量直肠气囊加压时患者脑内扣带回前皮层(ACC)、脑岛皮层(IC)、前额叶皮层(PFC)、丘脑(THAL)兴奋区域面积的变化,结果提示在相同容积直肠刺激下治疗后患者脑内区域活动的兴奋程度较治疗前明显降低,提示调肝运脾方对脑-肠轴的作用体现在抑制IBS患者脑内IC、PFC、THAL兴奋区域的激活。西医认为IBS的发病尚有感染后炎症的因素存在,并有这方面的相关实验研究证实,中医药关于炎症因子方面亦有相关研究。朱永苹等[26]研究发现,水疗一号方可通过调节一氧化氮和内皮素水平改善湿热证IBS-D患者肠道炎症反应,从而明显改善临床症状。
本文概述了中医药对IBS治疗机理的实验研究,它们是以西医发病机制为基础进行的。研究提示,中医药治疗IBS的临床疗效具有科学依据。中医药在IBS的实验研究方面虽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大多局限于实验模型的研究,临床疗效与实验研究相结合是中医药研究的发展趋势。另外中药复方对IBS的治疗存在量效关系,应进一步研究中药复方、拆方等的作用疗效,寻找确切量效关系的最大配伍组合,充分发挥中医药的治疗优势。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胃肠动力组.肠易激综合征诊断和治疗的共识意见[J].中华消化杂志,2008,28(1):38-40.
[2] 张鸣鸣,姜敏.肠易激综合征发病机制研究进展[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09,17(24):2484-2490.
[3] 周福生,吴文江,黄志新.顺激合剂对肠易激综合征患者结肠动力学影响的研究[J].中医杂志,2004,45(11):856-859.
[4] 王智君,李为民.电针对肠易激综合征大鼠肠道运动异常的调节作用[J].中西医结合学报,2010,8(9):883-887.
[5] Drossman DA,Camilleri M,Mayer EA. AGA technical review on irritable syndrome [J]. Gastroenterology,2002,123(6):2108-2131.
[6] 陈文莉,郭良集.加味痛泻药方小鼠小肠推进及药物性腹泻的影响[J].山西中医学院学报,2006,7(4):13-14.
[7] 刘春,叶柏.调肝运脾汤治疗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实验研究[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27(2):151-154.
[8] 刘珊珊,陶双友,王汝俊,等.疏肝健脾复方对内脏敏感模型大鼠的治疗作用[J].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2008,19(3):169-171.
[9] 石君杰,戴玉英,莹.逍遥散对肠易激综合征大鼠作用的实验研究[J].福建中医药,2007,38(6):54-56.
[10] 石君杰.内脏高敏感大鼠血清皮质酮变化及逍遥散干预作用的实验研究[J].光明中医,2010,25(10):1795-1797.
[11] 赵玉斌,李佃贵.痛泻药方对肠道高敏感性肠易激综合征大鼠模型疗效和作用机理的研究[J].中成药,2006,28(6):852-855.
[12] 钟云海,贺迎春,邱家荣,等.益母草对肠易激综合征内脏感觉过敏大鼠肥大细胞和P物质表达的影响[J].中国医药指南,2009,7(12):48.
[13] 高志雄,王威,吕恩基,等.针刺上巨虚穴缓解慢性内脏痛敏的作用及机理[J].山西大同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26(3):42-44.
[14] 王威,张燕,吕恩基,等.针刺上巨虚穴对慢性内脏痛敏肠易激综合征模型大鼠血清胃肠激素的影响[J].甘肃中医学院学报,2011,28(2):5-7.
[15] 胡雪原,黄立中.辨证论治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不同症候血浆5-HT、MOT的影响[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1,9(8):25-27.
[16] 谢建群,陆雄,龚丽萍,等.健脾温中法对脾胃虚寒型肠易激综合征模型大鼠血管活性肠肽影响的实验研究[J].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2003,17(4):49-51.
[17] 费晓燕,谢建群,郑昱,等.疏肝饮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模型大鼠胃动素和胆囊收缩素的影响[J].上海中医药杂志,2008,42(4):63-65.
[18] 李冬华,朱飞鹏,李珊珊,等.疏肝健脾法调控肠易激综合征动物模型胃肠激素水平的研究[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08,14(7):20-23.
[19] 肖亚,熊文君,何文智,等.痛泻要方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大鼠胃肠激素的影响[J].中国当代医药,2010,17(3):20-22.
[20] 王岩,陈朝元,吴晖,等.痛泻药方对肝郁脾虚型D-IBS患者结肠粘膜VIP和SP的影响[J].福建中医药,2010,41(6):1-4.
[21] 曾宏翔,周文博,高建平,等.人参调脾散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血清5-HT的影响[J].福建中医药,2008,39(1):15-16.
[22] 刘慧荣,杨允,吴涣金.Clinical study on acupuncture in treating diarrhea-predominant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J]. Acupunct Tuina Sci,2008,6:360-362.
[23] 王金贵,王艳国,孙庆,等.摩腹法对肠易激综合征模型结肠组织脑肠肽表达的影响[J].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26(1):19-21.
[24] 徐海珍,谢建群,施斌,等.温中健脾方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大鼠结肠粘膜肥大细胞的影响[J].江西中医学院学报,2007,19(4):58-60.
[25] 霍清萍,张仲伟,王兵,等.调肝运脾方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脑内兴奋区域活动的影响[J].上海中医药杂志,2007,41(11):40-43.
[26] 朱永苹,林寿宁,黄适,等.水疗一号方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湿热证)患者的疗效及血浆NO和ET水平影响[J].广西中医学院学报,2007,10(3):10-12.
针对老人、孩子、孕妇等不同人群,我们分别编排了几种常见的意外伤害事例,就正确和错误的急救方法进行演示。如:学生在课外运动时,常常会由于各种意外和环境因素造成脊柱骨折、中暑等,老人常见的突发事件则是心脑血管意外等自身慢性疾病引发的伤害。下面是我们编排的脊柱骨折和脑血管意外的急救演习。
脊柱骨折
故事情节体育课上,小王和小张正在操场上打羽毛球,天空突然下起瓢泼大雨,同学们都急着往教室跑。小王刚跑出几步,脚下一不留神,重重地跌坐在地上。顿时,腰背部强烈的疼痛向小王袭来,她坐在地上怎么也爬不起来了。两位同学见状,赶紧将小王扶起来坐在操场边的长凳上休息。可疼痛有增无减,小王忍不住侧躺在长凳上。有同学立即拿出手机拨打120急救电话,10分钟后救护人员赶到现场。还没等救护人员下车,两位好心的同学就迫不及待地将小王一头一脚地往救护车方向抬。
话外音 小王摔了一跤,腰背疼痛,爬不起来,很可能发生了脊柱骨折。发生这种情况,千万不能随便搬动伤者。
正确急救演示(略)
脑血管意外
故事情节 适逢球赛转播,老先生一早就坐在电视机前看比赛了。中午吃饭时,老婆婆吃完后,催促着老先生:“快点吃,早上降压药忘了吃,吃完饭快点把药吃掉。”老先生正一面喝酒、一面兴致勃勃地看球赛,在老伴的一再催促下,老先生一口气将剩余的半杯酒都喝完了。没过多长时间,一个精彩的进球让老先生异常兴奋。突然,他感到一侧肢体无力而倒地,并出现喷射状呕吐。老婆婆闻声赶到,被眼前的情形吓坏了,她扶起老先生到床上躺下,将老先生的头摆正,立即打电话通知女儿。在女儿的提醒下才拨打了120急救电话。
话外音老先生患有高血压,当天早上又忘了吃药,加上过于兴奋,很可能发生了脑血管意外。出现心脑血管意外,该如何处理呢?
正确急救演示(略)
以前,我们都是通过讲课的方式向群众普及急救常识,但这种形式不够形象,很难让人接受,而且印象不深,易遗忘。我院团总支采用真人现场表演的形式,生动再现了突发意外后的急救场景,还以竞猜的方式鼓励群众发现小品中的错误,再讲解和演示正确的急救措施,使人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熟悉和掌握意外伤害的处理措施及正确的急救逃生技能。
因为患有冠心病,长寿街道65岁的居民张阿姨是医疗演习的热心观众。她说,生动形象的医疗演习让她一下子就记住了那些看了好几遍宣传资料都记不住的急救步骤。不仅自己和老伴掌握了心脑血管意外的急救措施,她还回去表演给儿子看,让儿子也学了一招。
1 历代中医文献论述
祖国医学并无心律失常病名, 根据其临床表现为心悸、气短、乏力、胸闷、头晕、失眠等症状,归属于中医“ 心悸”“ 惊悸” “怔忡”等范畴。《内经》中虽未正式提出“ 惊悸”病名,但《素问·至真要大论》中心澹澹大动的描述和现代心律失常的临床表现相吻合。至汉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及《伤寒论》中正式提出“心悸”之名。《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炙甘草汤成为后世治疗心悸的经典名方。《金匮要略·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曰:“寸口脉动而弱,动即为惊,弱则为悸”对惊和悸进行了明确的区别。巢元方在《诸病源候论》风惊悸候中曰:“风惊悸者,由体虚,心气不足,心之府为风邪所称;或恐惧忧迫,令心气虚,亦受于风邪。风邪搏于心,则惊不安。惊不已,则悸动不定。其状,目精不转,而不能呼。”阐述了惊悸的病因由风邪引起。宋代严用和《济生方》中首次提出怔忡的病名,“夫怔忡者,此心血不足也”。提出怔忡是由心血不足引起。《济生方》对惊悸也有描述,如“夫惊悸者,心虚胆怯之所致也”。认为心虚胆怯是导致惊悸的主要因素。张介宾在《景岳全书·怔忡惊恐》曰“怔忡之病,心胸筑筑振动,惶惶惕惕,无时得宁者是也”,“凡治怔忡惊恐者,虽有心脾肝肾之分,然阳统乎阴,心本乎肾,所以上不宁者未有不由乎下,心气虚者未有不因乎精”等,立专篇描述本病并提出了治法。
2 病因病机
程文宜[1]认为缓慢性心律失常的病因病机为“阳虚血瘀、阴阳两虚,并有心血不足、心阳不振”,张雅丽等[2]认为“元阳衰惫,心阳不振,气虚血瘀,鼓动无力”为缓慢心律失常的主要病因病机。李春[3]则认为现代人生活方式的改变,导致缓慢心律失常的病因,在既往的“心脾肾阳气亏虚,寒湿、痰饮之邪阻滞心脉,心失所养”基础上,出现了痰浊、瘀血等兼证,并认为“痰浊瘀血阻滞心脉,络脉不通,气血不荣,心失所养”。周婷[4]认为气血亏虚是心律失常发病的根本原因。痰浊、瘀血是心律失常的主要致病因素,而且是顽固性心律失常的重要病理产物。因虚致瘀生痰是心悸发病的根本,痰瘀互结是心律失常发病的重要原因。陈美华认为“气阴两虚、心脉瘀阻”是冠心病心律失常发生的病机关键[5]。张曦光[6]认为“心悸之病为气机失畅,心又为水饮之邪所扰而致”。张静生认为,本病属于虚实夹杂之证,虚以脏腑阴阳虚损为主,实证包括气滞、痰浊、血瘀、火邪上扰心神等[7]。李淼[8]认为该病病机根本为心脏气血不足,痰、湿、瘀三邪互结为害。张文高认为心律失常多属本虚标实之证,其本虚多以气虚为主,或兼有血虚与阴虚、阳衰,而致心失所养,心神不宁;标实证则多以血瘀为主,或兼有气滞、火邪、痰浊、水湿为患,诸邪阻于心脉,则心失所养,邪阻脉道,则血行不利,邪扰心脏,则心搏不齐[9]。孙兰军认为心律失常属于中医学心悸的范畴。发病原因多见于风热或湿热毒邪外侵、饮食劳倦、情志内伤、年老久病等,均可使心气阴血耗伤,无力帅血运行,致血脉瘀阻、心失所养而致心中悸动[10]。
3 辨证分型治疗
陈鼎祺将心律失常分为6型辨治:心肾不交、神志不宁型,治以交通心肾、安神定志法,方选镇心丹合安神定志丸加减[11]。气阴两虚、心血不足型,治以益气滋阴、养血复脉法,方选炙甘草汤合八珍汤加减。肝肾阴虚、肝阳上亢型,治以滋阴潜阳、养血安神法,方选朱砂安神丸合天王补心丹加减。脾虚湿重、痰阻心络型,治以健脾化痰、宁心通络法,方选十味温胆汤加减。气滞血瘀、心脉受阻型,方选桃红四物汤加减。阳气虚衰、血不荣脑型,治以益气回阳、复脉熄风法,方选参附汤、生脉散合钩藤饮加减。缓慢性心律失常则以益心气、温肾阳、化瘀滞、通血脉、定心志为法,方选麻黄附子细辛汤、生脉散及当归补血汤为主化裁。翁维良强调于气阴不足者治以益气滋阴。气阴两虚,胸阳不足兼血瘀、寒凝、气滞及痰浊者,治以阴阳双补,豁痰活血复脉。心肾阳虚者投以益气温阳、养血复脉之剂[12]。许岩[13]针对其病因病机将心律失常分为七个症型:心阳(气)不足,治以温通心阳。心之气阴亏虚,治以益气养阴。阴液不足,虚火亢盛,治以滋阴降火。瘀血阻滞,治以活血理气。痰浊阻滞,治以化痰宣痹。心火亢盛,治以清热泻火。善惊多恐者治以安神定悸。尤可[14]根据中医辨证将心律失常分为10型,并提出了温经散寒、活血化瘀、通腑泻热、舒肝理气、清热解毒、健脾养血、涤痰通络、益气养阴、温阳复脉及育阴潜阳十种临床常用治疗方法。张静生[7]将心律失常分为5型:气阴两虚治以酸甘养阴,益气安神,方用生脉饮和炙甘草汤加减。心肾阳虚治以益气温阳,方用参附汤加减。痰火扰心治以清热化痰,养心安神,方用黄连温胆汤加减。心血瘀阻治以益气活血,养心安神,方用血府逐瘀汤合生脉饮加减。
4 专方专药
王蕊等[15]以宁心汤(人参10 g,麦门冬10 g,五味子6 g,酸枣仁15 g,桑寄生10 g,丹参20 g,川芎10 g,地龙10 g,甘松6 g,黄连6 g,生龙骨20 g)治疗女性更年期心律失常45例,并设对照组(40例)予心律平片,每次100 mg,每日3 次,治疗8周。 治疗组总有效率91.1%,对照组67.5%,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严彦彪等[16]应用自拟养血宁汤(党参、何首乌各20 g,当归、丹参、天麻、蝉蜕各10 g,炒枣仁、苦参、炙甘草各15 g,生地30 g,甘松6 g,葛根25 g。水煎服,每日1 剂,分3 次口服)治疗心脾两虚型快速心律失常患者185例,治疗以4 周为1 个疗程,疗程最长为8 个疗程,最短为2 个疗程,总有效率为91. 9%。陈勇[17]以加味一贯煎(沙参20 g,麦冬15 g,当归15 g,生地20 g,枸杞子15 g,川楝子10 g,龟板30 g,甘松15 g,枣仁15 g,柏子仁15 g)治疗妇女围绝经期心律失常42例,并设对照组(42例),两组均给予普罗帕酮及谷维素治疗,4周为一疗程。治疗组、对照组早搏总有效率分别为80.95 %、83.33 %(P>0.05);治疗组症状疗效为85.71%,明显优于对照组(P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