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小学音乐教研课范文

小学音乐教研课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小学音乐教研课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小学音乐教研课

第1篇

一、回顾与分析

1、我国小学音乐课大半个世纪以来几乎就是“唱歌课”。50年代前后的教学模式基本上有两种:一种是传统的民间艺人“梨园式”的教唱――教师唱一句,学生跟一句,唱会即为完成教学任务。另一种是受专业音乐教学的影响,其模式为:基本训练(发声训练、视唱练耳)――歌唱(范唱、识谱、教唱、歌唱处理)。

2、五六十年代,音乐课受其他文化课的影响,强调文化知识的传授,学习前苏联教育家凯洛夫教学法,凯洛夫的教学模式引入音乐课,其模式为:组织教学,复习检查,讲授新课,巩固、布置作业。

3、以后,音乐教育开始出现了生机,音乐教学改革逐趋活跃。如:为了改变大声喊叫的唱歌,开展了童声训练的研究;为改革枯燥的乐理知识教学,出现游戏教学;为改革单一的歌唱型教学,增加了器乐教学。但是从总体上看,其指导思想与教学目标仍然停留在重知识传授上,其教学模式还是属于“凯洛夫 式”的。

4、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国外音乐教学法开始传入我国,尤其是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及达尔克洛兹教学法的传入,开拓了我们的思路。国外音乐教学法强调即兴创作,从观念上促进我国的音乐教学改革,使音乐教学研究上了一个台阶。

但从现代教育论上分析,一个时期内课堂音乐教学的主要模式仍属于单纯的知识与技能的传授,其教育理论基本是赫尔巴特的教师中心论。在一部分音乐教师观念中,专业音乐教学的倾向还有一定的影响,所以在教学中往往对学生进行烦琐的乐理知识教学,枯燥的发声训练、视唱练耳,学生随着年级的递增而反感情绪增加 ;对作品(绝大部分是歌曲)的理解,完全是教师说了算;在音乐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完全处于被动状态。所以中小学音乐教学在一定程度上曾出现“中学不如小学”,“小学高年级不如中、低年级”,“学了九年音乐 课,有些学生仍然是一片空白”的不正常现象。因此,从整体上研究教学模式,改革音乐教学已迫在眉睫。

二、研究的思路

1、明确目标、转变观念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指导下,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对教学过程进行优化组织、 设计相对稳定而又系统、简化的教学结构。我们必须认识,中小学音乐教育是国民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 分,是非专业音乐教育,它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而非音乐专业人才,这一性质决定了中小学音乐教育必须以全体学生为对象,以普及音乐文化、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为任务,要彻底改变以专业音乐教育为目的,以教师为中心,单纯知识、技能传授的教学思路。中小学音乐教育要以学生为本,以音乐教育为手段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研究、总结国内的经验及其模式

自七八十年代以来全国各地音乐教研网络相继建立,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教研活动,同时也涌现了大批音乐 教学的有志改革者,他们在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各方面进行单因子改革或整体改革的实验,他们的思路及经验, 在各地的刊物上都有报导,我们要认真做好收集、整理工作。

3、加强对国外音乐教学思想与模式的研究

本世纪以来产生的音乐教育体系和流派,对世界音乐教育发生了重大的影响。瑞士的音乐教育家达尔克洛 兹独创的体态律动教学,具有划时代的作用,首次确立了身体运动反应在音乐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在理论上开 拓了近现代音乐教育的研究视野,在实践上推动了近现代音乐教育的进步。匈牙利作曲家柯达伊创造的柯达伊 教学体系,立足于弘扬本民族文化,采用首调唱名法,柯尔文手势、节奏唱名等手段,有效地造就出大批热爱 本民族音乐文化的爱好者。德国作曲家奥尔夫创立的奥尔夫教育体系,一切从儿童出发,提倡学习“元素性” 音乐,注重培养创造力,使儿童能以最自然的方式进入音乐,并从中获得个性的发展。美国的曼哈顿维尔音乐课程计划,强调学生主动地进行探索学习,以及螺旋型课程等,为音乐教育的研究发展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 美国的综合音乐感教育,强调音乐学习的各个方面应当相互联系,综合成为一个整体,通过表演、听赏、创作等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也获得音乐态度和音乐素质的全面发展。

以上这些体系与流派,共同的特征是充分调动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以学生为主体;强调创造性,注重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在教学环境上都以宽松的形式,在没有课桌椅的宽敞教室内进行音乐实践与活动。

三、音乐教学策略

1、德育与美育

“音乐教育――不是培养音乐家,首先是培养人”这是苏霍姆林斯基的名言。中小学音乐教育的意义,远远超出艺术的范围,是陶冶高尚情操的有力手段,而德育与美育是它的灵魂。我们要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培养完善的人格,音乐教育首先要教会学生“学会做人”。

第2篇

新一轮中小学音乐课程改革,对我国普通音乐教育改革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建立“以人为本的音乐发展观”的音乐教育科研项目最近在全国正式启动。针对当前音乐教学现状,许多专家一针见血地指出:九年基础教育对人一生的发展是极为重要的,如果在此阶段学生就已形成了一种固定的思维方式,乃是非常可怕的事情。因此,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最大的变革就是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改变。改善教与学的方式,倡导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是使我们课改得以进行的重要前提。根据纲要精神出台的《音乐课程标难》,又在音乐学科范围内做了更具体的要求。强调了音乐课程的基本理念: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为动力;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重视音乐实践;鼓励学生进行音乐创造;提倡学科的综合;弘扬民族音乐文化;完善评价机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现行的音乐教育观念、内容、方法、手段和评价体系等方面已不能适应素质教育发展的要求。这种状况影响着音乐教育审美功能的有效发挥,制约着我国中小学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鉴于我区是这次国家课程改革试验区,本文特选题为“小学音乐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二、课题研究的思动和主票观点

(一)课程标准实验教材验证性研究

1.验证音乐学科课程标准。学习课程标准,结合教材实验及时了解课程标准的适切性,根据实验情况,分年度形成对课程标准的修改建议。

2.检验实验教材是否达到“标准”的要求。教材改革是否有利于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主动探索知识的发生与发展,教材内容的选择是否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

3.检验实验教材在试验区的可行性。教材是否体现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是否反映社会政治、经济、科技的发展要求,教材内容的组织是否多样、生动,有利于学生探究,并提出体验、模仿、讨论的建议。

4.实验教材与学生的适切性研究。实验教材内容与学生;生活现实和社会现实、学生个性发展、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学生认知发展的适切性研究j实验教材主题式的课程体系、语体风格、呈现方式与学生的适切性研究。

(二)教师培训与提高研究

1.培训内容:设置以问题、专题为中心的结构体系。分解为理论与技能、考察与实践、课题研究三大板块。具体内容包括(回)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2)新课程的教与学;(3)新课程与学生发展;(4)新课程与教师教育;(5)新课程与教学评价;(6)新《课程标准》的特点、实施与评价;(7)教学方法的新探;(8)新教材的学习与研究。

2.培训模式:分解为专题培训、反思实践培训、案例式培训、观摩研讨培训、课题研究培训、导师指导培训、学术沙龙培训、网络交叉培训。

3.培训目的:(l)被培训者对新课程有着思想上的共鸣与理念上的认同;(2)被培训者实施新课程的能力得以提高;(3)建立一支热心并胜任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与开发的音乐教师骨干队伍;(4)营造有利于课程改革的良好氛围。

(三)教学改革与课程评价研究

1.评价内容:(1)学生方面:评价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评价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与方法;(2)教师方面:评价教师的教育思想、业务素养、教学态度、教学方法和效果、教学业绩及在师生的交往与沟通中是否爱护和尊重学生。

2评价方法:(1)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2)定性述评与定量测评相结合;(3)自评、互评及他评相结合。

3.评价流程:档案纪实、分项积累:发挥特长、强项评价:鼓励为主、综合评定。

(四)资源的开发与应用研究

1.学校资源的开发与应用研究(1)提供必要的音乐教学设施,保证课程目标的实现;(2)开发、利用信息技术,拓宽音乐教学容量;(3)加强学科整合,构建音乐与相关文化的联系。

2.家庭资源的开发与应用研究。

3.社区资源的开发与应用研究。

三、本课题创新程度、理论意义、应用价值

(一)创新程度

1.面向全体学生。关注每个学生的成长,尊重他们的个性差异,使每个学生都获得发展,为学生终身学习与发展奠定必要的知识和能力基础,让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学会做人。

2.鼓励探究式学习。重视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参与性、探索性,强调学生的体验、探究、实践在教学活动中的重要性,注重培养创新精神,使学习成为获得积极、愉快、成功体验的过程。

3.提倡发展性教学评价。注重过程性评价,尊重学生的个性和特点,力求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提倡学生、教师、家长等共同参与的评价方式。

4.本课题第一次提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教学目的中从四个层面强调素质教育的要求和做法。

5.力求体现深化教育改革,体现以音乐审美体验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面向全体学生,注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音乐实践,尊重个体的不同音乐体验和学习方式,并鼓励学生进行音乐创造。

6.体现了学科功能即音乐教育是基础教育的组成部分,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具有提高学生文化素养的功能、有陶冶情操培植学生品质的功能、有健身育心的功能、具有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的功能。

7.本课题具有审美体验价值、创造性发展价值、社会交往价值、文化传承价值。

(二)理论意义

加快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是全面实施素质的必然要求,是摆在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面前的紧迫任务和历史使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一项关系重大、意义深远的系统工程,涉及培养目标的变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改变、课程结构的调整、课堂教学的改革以及考试评价制度的改革,是一个由课程改革所牵动的整个基础教育的全面改革。

(三)应用价值

1.从学生的经验和发展需要出发,对多门学科进行综合,注重知识的关联性、整体性和开放性,帮助学生获得对社会生活和音乐的整体性认识以及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2.强调与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注重学生的主动学习,提倡体验、探究、参与、合作、讨论、调查、社会实践等多种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发展。

3.为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推广提供经验,培养和锻炼教师,为课程改革可持续发展提供依据。

四、确保完成任务的基础、条件、措施

(一)基础

课程改革工作涉及范围很广,政策性、业务性都很强,必须由行政部门宏观调控,统一指挥。统一调动,统一安排。为此,我区成立了由区教委主任、副主任、普教科科长、进修学校校长、各业务部主任以及部分中小学校长组成的课政领导小组。教委主任亲自参与听课、研讨、例会等活动,了解实验工作的进程;同时我们还成立了由区教委、区教师进修学校、基层骨干教师组成的工作小组,及时反映基层学校的问题,及时与进修学校各部门沟通,及时反馈区教委,共同研讨,商榷解决途径。这种行政、业务、基层三维度组建起来的组织机构,为课改的实施提供了保障,使我们的课改实施得以顺利进行。

(二)条件

1.教师提高自我的愿望强烈,参与课改的热情高涨。

2. 有多位一体的组织保证。

3.课题项目负责人是西岗区音乐教研员和科研室人员,小学高级教师,曾在《大连教育》《辽宁教育研究》等杂志发表多篇文章,获得过辽宁省优秀音乐教师称号,所写的论文在省、市多次获奖,多次上过国家、省、市、区观摩课,有实际教学经验,指导教师的课在国家、省、市获奖。

(三)措施

1.建立工作例会制度。我们课改领导小组每月召开一次工作会议,工作小组每周召开一次工作会议,汇报实验情况,总结出现的问题,确定下一步工作思路,强化了实验过程的监控。

2. 建立课题研究制度。成立由科研室、小教部、骨干学校、骨干教师组成的新课程实施研究中心组,定期组织全区范围内的研讨,发挥中心组的辐射作用。

3.建立教研制度。我们改变了过去各校独立教研的方式,采取全区研,分片教研,及时交流,共同研究,切实把握教育改革方向。

4.建立档案管理制度。每位实验教师将自己的教学札记、教材小议、课后小结、教案、教学随想等分期上交教研员,及时收集整理第一手资料,以便对新课程的验证积累实证。

5. 建立经费保障制。区教委设立了“课改”专项经费,确保课改工作的顺利进行。

五、研究程序与预用效果

(一)研究程序

第一周期预定为3年(2001.7~2004.9),大体划分为三个阶段进行。

1. 启动阶段(2001.7~2001.9)

第3篇

    一、回顾与分析

    1.我国中小学音乐课大半个世纪以来几乎就是“唱歌课”。50年代前后的教学模式基本上有两种:一种是 传统的民间艺人“梨园式”的教唱——教师唱一句,学生跟一句,唱会即为完成教学任务。另一种是受专业音 乐教学的影响,其模式为:基本训练(发声训练、视唱练耳)——歌唱(范唱、识谱、教唱、歌唱处理)。

    2.五六十年代,音乐课受其他文化课的影响,强调文化知识的传授,学习前苏联教育家凯洛夫教学法,凯 洛夫的教学模式引入音乐课,其模式为:组织教学,复习检查,讲授新课,巩固、布置作业。

    3.以后,音乐教育开始出现了生机,音乐教学改革逐趋活跃。如:为了改变大声喊叫的唱 歌,开展了童声训练的研究;为改革枯燥的乐理知识教学,出现游戏教学;为改革单一的歌唱型教学,增加了 器乐教学。但是从总体上看,其指导思想与教学目标仍然停留在重知识传授上,其教学模式还是属于“凯洛夫 式”的。

    4.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国外音乐教学法开始传入我国,尤其是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及达尔克洛兹教学 法的传入,开拓了我们的思路。国外音乐教学法强调即兴创作,从观念上促进我国的音乐教学改革,使音乐教 学研究上了一个台阶。

    但从现代教育论上分析,一个时期内课堂音乐教学的主要模式仍属于单纯的知识与技能的传授,其教育理 论基本是赫尔巴特的教师中心论。在一部分音乐教师观念中,专业音乐教学的倾向还有一定的影响,所以在教 学中往往对学生进行烦琐的乐理知识教学,枯燥的发声训练、视唱练耳,学生随着年级的递增而反感情绪增加 ;对作品(绝大部分是歌曲)的理解,完全是教师说了算;在音乐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完全处于被动状态。所 以中小学音乐教学在一定程度上曾出现“中学不如小学”,“小学高年级不如中、低年级”,“学了九年音乐 课,有些学生仍然是一片空白”的不正常现象。因此,从整体上研究教学模式,改革音乐教学已迫在眉睫。

    二、研究的思路

    1.明确目标、转变观念。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指导下,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对教学过程进行优化组织、 设计相对稳定而又系统、简化的教学结构。我们必须认识,中小学音乐教育是国民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 分,是非专业音乐教育,它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而非音乐专业人才,这一性质决定了中小 学音乐教育必须以全体学生为对象,以普及音乐文化、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为任务,要彻底改变以专业音乐教育 为目的,以教师为中心,单纯知识、技能传授的教学思路。中小学音乐教育要以学生为本,以音乐教育为手段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研究、总结国内的经验及其模式。

    自七八十年代以来全国各地音乐教研网络相继建立,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教研活动,同时也涌现了大批音乐 教学的有志改革者,他们在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各方面进行单因子改革或整体改革的实验,他们的思路及经验, 在各地的刊物上都有报导,我们要认真做好收集、整理工作。

    3.加强对国外音乐教学思想与模式的研究。

    本世纪以来产生的音乐教育体系和流派,对世界音乐教育发生了重大的影响。瑞士的音乐教育家达尔克洛 兹独创的体态律动教学,具有划时代的作用,首次确立了身体运动反应在音乐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在理论上开 拓了近现代音乐教育的研究视野,在实践上推动了近现代音乐教育的进步。匈牙利作曲家柯达伊创造的柯达伊 教学体系,立足于弘扬本民族文化,采用首调唱名法,柯尔文手势、节奏唱名等手段,有效地造就出大批热爱 本民族音乐文化的爱好者。德国作曲家奥尔夫创立的奥尔夫教育体系,一切从儿童出发,提倡学习“元素性” 音乐,注重培养创造力,使儿童能以最自然的方式进入音乐,并从中获得个性的发展。美国的曼哈顿维尔音乐 课程计划,强调学生主动地进行探索学习,以及螺旋型课程等,为音乐教育的研究发展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 美国的综合音乐感教育,强调音乐学习的各个方面应当相互联系,综合成为一个整体,通过表演、听赏、创作 等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也获得音乐态度和音乐素质的全面发展。

    以上这些体系与流派,共同的特征是充分调动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以学生为主体;强调创造性,注重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在教学环境上都以宽松的形式,在没有课桌椅的宽敞教室内进行音乐实践与活动 。我们可以将这些体系的教学模式简约为如下图式:

    奥尔夫教学模式为:探索——模仿——即兴——创造

    曼哈顿维尔课程的五个教学环节:

    自由探索有指导的探索探索性的即兴表演有计划的即兴表演强化

    综合音乐感教学活动模式为:

    附图{图}

    三、音乐教学策略

    1.德育与美育。

    “音乐教育——不是培养音乐家,首先是培养人”这是苏霍姆林斯基的名言。中小学音乐教育的意义,远 远超出艺术的范围,是陶冶高尚情操的有力手段,而德育与美育是它的灵魂。我们要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培 养完善的人格,音乐教育首先要教会学生“学会做人”。

    2.生动与主动。

    “生动”至少包含三个层面:一是形式的生动;二是教学内容设计的生动;三是教学手段与方法的生动。 只要一切从学生出发,即使是枯燥的基本训练,也能变得生动而活泼。“生动”才能引起学生们学习的兴趣, 才能激发对音乐的喜爱,才能产生大面积质量与效益。生动活泼的更高层次是主动发展。没有主动性其生动性 也是有限的,只有学生的主动参与,生动活泼的潜力才能得到充分的展开。要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 需要学生的主动参与。同时,主动性是审美教育的主要特征之一,没有主动性就不可能产生美好体验,音乐教 学必须生动与主动。

    3.传授与创造。

    音乐教学过程在一定意义上讲,就是教师将人类社会长期积累起来的音乐文化知识和技能技巧传授给学生 。从现代的观念来看,必须把知识、技能和发展智力统一起来,而创造力则体现更高的要求,更能促进学生的 个性发展。因此,国外音乐教学体系都非常注重创造力的培养,尤其是学生的即兴创作活动。而我们的音乐教 学过程中,这方面显得较为薄弱。作为以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学,创造性是审美教育的重要特征,创造性要贯 穿于审美教育的始终。

    4.静态与动态。

    传统的音乐课强调知识技能的传授,大都采用一般文化课的静态形式,学生正襟危坐。音乐本身是非语义 性的,体态律动学的诞生,使人们对音乐心理的研究开拓了新的领域,动态更能唤起人的本能,更能触发人的 自由联想,有助于人的创造意识和行为。静态与动态的相辅相成、互为补充,是音乐课较为理想的一种策略。

    5.单一与综合。

    中小学音乐教学内容有多种,主要为声乐(歌唱)、器乐、欣赏、音乐常识与基本训练。作为普及的学校 音乐教学,“综合”是它的主体,而且学生年龄越小、年级越低,“综合”更为适宜。

    四、音乐课基本教学模式研究的初步设想

    1.我们对唱游课进行了初步总结:①唱游课教学打破了传统音乐学科的单一性,采取音乐游戏、律动、歌 表演、集体舞、节奏乐等综合性音乐艺术手段,提倡艺术形式的多元性。它以激发儿童学习音乐艺术的兴趣为 目的,以培养他们审美情趣为核心。实施唱游教学,一方面为进入中高年级学习音乐打好基础,一方面积淀为 具备审美情操的基石,从而成为完善学生素质的一个组成部分。②唱游课的指导思想:“动中学,玩中学,乐 中学”,一切从学生出发。③唱游课的相关策略:a注重兴趣;b人人参与;c创设情景;d加强表现;e加入竞赛 ;f即兴创作。④通过归纳,初步形成了游戏教学模式:

    附图{图}这一模式从儿童的年龄特征出发,让儿童从游戏中产生对音乐的兴趣,从游戏中去学习音乐,在 游戏中引导他们进入音乐的殿堂,当他们在游戏中获得一定的认识后,及时加以鼓励,发展他们的智慧,启发 他们的想象力,培养他们的创造力,从而产生更高层次的兴趣。游戏模式既是唱游课的教学模式,也是唱游教 学的过程,这模式中各环节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层层紧扣,循环发展。这一模式适合低年级学生的音乐学习 ,还可引伸到中年级。⑤唱游课教学评估,采用“音乐乐园”、“小小音乐会”等形式,对学生的表现能力、 审美情趣进行测试,并评定“优、良、中、差”。

    2.小学的中、高年级及初中,由于学生年龄的增长、教学内容的增加,教学模式可以从低年级的游戏模式 逐步过渡到游戏、活动模式活动模式:

    导入活动创作表演、评议

第4篇

关键词: 小学音乐教学 心灵相融 音乐鉴赏 演唱评比

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依然存在机械性的传统教学形式,很多教师仍以自己“讲”好为课堂准则,将在音乐课上让小学生学会唱歌作为唯一的课堂目标,预设的课堂问题过于普通,根据我国教育部等部门的新课改要求,这种不注重激发学生创新思维,以灌输为主的教学形式已经不能适应当前的教学要求。因为当代学生通过网络或者手机音响接受到的音乐比较多,在学习时已经有了认识基础,但是由于学生的音乐功底和了解的音乐基础知识还是比较弱,这就需要小学音乐教师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将音乐课堂设计成自主开放的课堂,做到让学生通过学习音乐能达到与心灵相融的教学成果。本文通过改变教学模式、学习方式等,论述了在小学音乐课堂中实现音乐与心灵相融的具体方法和措施,通过音乐与心灵的融合,不但能够增强新时代音乐课堂的魅力,而且能够让音乐的力量发扬和传递。下面我提出几种可行性建议。

一、教师从改变教学模式做起是让音乐与学生心灵相融的基本条件。

教师是课堂高速前进轮船的掌握航向的人,其教学模式将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因此,针对如何让音乐与学生的心灵相融这一问题,教师的教学模式起到很大的支配作用。传统音乐课堂的教学模式存在部分教师由于顾虑课堂上过多的提问可能会影响自己的上课进度和上课秩序,惯性地认为音乐课堂本来就不应该给学生提出问题的权利。部分老师的专业知识和歌唱能力不强,怕学生过多发问会使他们陷入困扰,导致本应是生机勃勃、充满活力的音乐课堂变得死气沉沉。这些顾虑使小学音乐课堂照搬陈旧的教学模式,造成学生的学习效率与积极性不高。学生需要自己探寻音乐的真谛,从音乐的学习中自己发现问题,主动发问,积极思考,真正以音乐滋养心灵。

教师需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营造出一种开放性的课堂氛围,给学生大量的积极思考并提出问题的空间。这样一种教学模式是一种启发式的教学思维,能够让学生思维活跃,不仅如此,教师不能只是简单地开放学生的思维,而是要通过有力的引导,让学生提出有价值、有讨论意义的高质量问题。例如小学音乐知识中的音调和节奏,学生在学习时有一定的思考空间,想一想哪个音调最难唱,才能让小学生针对个别的音符的发音提出自己的问题,教师耐心地教学生改进发音上的漏洞。教学本来就不是一成不变的,允许不同的意见出现,为课堂不断注入新鲜的活力。当他们对课本基础知识或者歌曲的曲词提出自己的意见和想法的时候,教师要尊重学生的想法,如果有不恰当的地方,则重新引导学生找到正确的方法是在小学音乐课堂上改变传统教学模式的体现之一。当然方法和手段还有很多,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配合才实现和完成。

二、学生转变学习方式是提高课堂效率的关键之处。

使学生的心灵与音乐相互融合要将学生当做小学音乐课堂的主体,是我们研究的主要目标和对象。小学音乐教学在九年制义务教育中属于基础阶段,音乐的学习本身就是一个积累的过程。但是,大部分学生只是将学会和唱会歌曲作为主要目的,教师应指导学生及时转变这种错误的学习方式,使学生改变没有感受地学习音乐的坏毛病。让学生学会一首歌曲并不难,但如何通过学习让学生爱唱敢唱,认识到音乐背后的故事和感受到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才是广大小学音乐教师需要考虑的。小学音乐在课堂教学中,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需要教师能够准确考虑到教材的系统目标和总体规划,考虑到小学教材的单元框架,努力将音乐课程安排得井井有条。

而在这里我重点推荐在小学音乐课堂中增加“音乐鉴赏”这个不可或缺的环节。在一次课堂上,学习《Do Re Mi》一课时,首先,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让学生观看《音乐之声》这部电影,伴随着电影中的优美画面和阵阵优美的旋律让学生认识《Do Re Mi》的由来。其次,请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歌曲的歌词,体验作曲家对雪绒花的赞美和喜爱之情。最后,通过小组讨论方式让学生对在歌曲中感受和表达的思想感情整理总结,切实做到赏析音乐,真正意义上了解和感动于音乐所要传递的精神。教师可以结合音乐课程的背景及民俗习惯激发学生倾听这类音乐的兴趣,学生也可以将自己喜欢的音乐与学习的音乐曲子作对比赏析,使学生自主寻找这类音乐的共性和不同,在音乐鉴赏的基础上,转变自身的音乐学习方式,在心灵上与音乐产生共鸣能使课堂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鼓励制度使用演唱评比的形式是提高学生的参与积极性的有效措施。

小学音乐的课堂做到充分激发学生唱歌的热情才是让学生与音乐心灵相通的好方法,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的主要目的也包括这方面,小学音乐的课堂教学应该是音乐学习积极性高涨的课堂。如果真正做到音乐与心灵相融,那么使用演唱评比的教学方式无疑是音乐课堂很好的选择。比如小学音乐课本上有一首歌曲是《海鸥》,我在音乐课堂上让学生合理地分成四个组,让全体学生进行当众演唱,教师选出其他小组评选的学生打分。由于分数的高低涉及学生的自尊心,因此我建议把分数当做一个普通的表面工作,尽可能地让大家普遍高分,而且分数雷同较多,有差别的则相差不大。《海鸥》这首歌曲简单易于演唱,而且通过演唱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让学生认识和了解歌曲中海鸥的性格,传递人与动物之间的友好关系,培养学生珍爱动物、保护动物的美好心灵。运用这种唱歌评比的教学方式可以回归小学音乐课堂的教学本质,让学生了解音乐、爱上音乐、喜欢歌唱。小学生的娱乐兴趣比较高这一特点也是教学中值得注意的地方,让学生的心灵真正可以在演唱比赛中融入到音乐课堂中。小学音乐课堂对于这群小学生来说是一个繁重课业下放松休闲的好机会,同样能激发他们热爱歌唱和音乐的热情。这样一种教学手段符合当代教育与时俱进的教学模式,适应新型时展的特征,同时是现代音乐教学模式的高度体现。利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给小学生构建歌唱竞争的平台,使得课堂的氛围异常活跃,这样,学生和教师能够乐在其中,学生可以相互借鉴经验相互学习,共同进步是实现双赢的有效措施之一。

综上所述,小学音乐的教学模式有很多种,教师可以通过以上三种措施提高音乐教学质量,改变传统音乐课堂的弊端。有人说,音乐是心灵的窗户,是心灵的眼睛,是心灵的源泉。只有将学生的心灵打开让音乐的思想和情感传递,才能做到培养学生的开放思维能力,使学生的心灵与音乐相互融合,不但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而且能使学生真正融入音乐课堂,走进音乐的世界。

在课堂中充分调动小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真正走进音乐世界,领悟音乐的真谛,感受音乐课堂的魅力,让音乐的力量得以发扬和传递,轻松爱上音乐,爱上学习,也使音乐课堂富有生命力,让学生在音乐学习中快乐、健康成长,让教学步步为“赢”。

参考文献:

[1]丛奚莹馨.试论小学音乐趣味教学[D].辽宁师范大学,2011.

[2]蔡之旋.新课改背景下小学音乐课堂有效性教学现状调查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1.

[3]任.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在小学音乐课堂中实施状况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

[4]吴海芸.小学音乐有效教学实践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

[5]张静华.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音乐课堂教学设计初探[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0.

[6]马静.浅谈新课标下小学音乐课堂教学设计[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0.

[7]张爱华,宋方菊.小学音乐课堂教学模式探讨[J].中国校外教育,2011(03).

第5篇

一、高校音乐教学改革的意义

1.高校音乐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近些年来,我国人民对文化艺术的追求越来越高,这种追求以当前我国经济文化水平的发展为基础,已经形成了一种社会需求。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我国高校的音乐教育受到了很大的重视,地位不断提高,迎来了一个美好的迅速发展时期。不可否认的是,我国的高校音乐教育仍然有着很多的问题,这些问题限制了音乐教学的进一步发展,影响了高校音乐教学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只有坚决实施教育改革,才能让这些问题得到解决。学校的音乐教育直接影响着学生的专业能力水平,影响着学生的未来,所以,为了解决当前我国各个高校音乐教学中的各种问题,也为了培养更加优秀的人才,音乐教学改革是十分必要的①。

2. 音乐教学改革与当代音乐学科发展

音乐教学改革与当代的音乐学科发展是共存的关系。高校音乐教学的改革要根据音乐学科的发展情况,针对当前音乐教学中产生的各种问题来实施,随着我国的音乐不断的发展,音乐学科自然机会随之不断变化,这就是音乐教育的发展和进步。但是另一方面,音乐教育的不断改革也是不同的音乐学科形成的直接原因,新的音乐学科的产生,丰富了音乐学科的内容,也为音乐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高校音乐教学改革与当代音乐学科发展是一个相互影响的关系,这就决定了在音乐教学改革的道路上,两者必然要互相联系,共同发展。

二、高校音乐教学的现状

1. 管理机制滞后

高校音乐教学的发展历程并不长,这样一个短暂的发展时间自然就决定了高校音乐教学的管理机制难以成熟。我国高校在音乐教学并没有一个相对完善的管理机制,管理人才的缺乏、管理结构的不合理这样的问题非常常见。高校对音乐教学虽然有了足够的重视,但是并没有认真看待音乐教学的管理机制问题,让一些没有专业能力的教师勉强进入音乐教学的管理机制,还有一些高校甚至没有独立的音乐教学管理机构,和其他的学科一起接受同一个管理机构的管理②。

2.学科课程设置不科学

我国有一些高校至今还没有改变旧有的课程设置的模式和思想,课程设置理念的落后影响了音乐教学水平的进一步发展。还有一些高校在课程的设置上没有自己的原则和思想,盲目参照其他学校的模式,忽略本校的实际教学情况,课程甚至非常不科学,影响了发展潜力的提升。音乐学科的发展应当和社会的发展水平同步,学科设置的模式和理念应当与时俱进,跳出传统思想的牢笼,这样才能够满足高校音乐教学、学生的未来和社会发展三个方面的要求。

3.音乐教学忽略了与实际的联系

艺术来源于生活,音乐来源于现实。音乐教学当然也离不开和实际生活的联系。目前我国高校音乐教学普遍忽略了这一点,音乐教学已经习惯了生搬硬套,并不注重与实际的联系。死记硬背的教学方法早已经不再适合当前的社会,现代化的音乐教学方法更加重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加强音乐教学和实际的联系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音乐,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国许多高校在音乐教学上都忽视了音乐教学和现实的结合③。

4.加强音乐教材建设

教材是教师教学的依据,是教学内容的集合。教学直接体现着学校的人才培养计划和目标,对教学的质量有着直接的影响。高校音乐教学的改革中必须要有教材建设方面的要求和内容,这样才能够真正的解决我国目前各个高校的音乐教学中面临的各种问题。我国有很多高校,音乐学科的教材好多年都没有变化,内容早就跟不上社会的发展,这严重地阻碍了音乐教育的发展和进步。对教材进行改革最大的问题就是资金问题,想要建立符合时展需求、符合学生学习需求而又完全满足学校的人才培养计划的教材并不容易,这就需要学校的重视,拨出足够的经费更新教材和教学器材,促进音乐教学的蓬勃发展。

三、高校音乐教学改革促进当代音乐学科发展的有效措施

1.加强对音乐学科的重视,完善教育管理

相对于其他的学科,音乐学科虽然有着很多的发展音乐教育的文件作为政策基础,但是各个高校对音乐学科的重视程度还是不够,这种不够重视集中表现在音乐教学的教学管理工作方面,不够完善的教育管理机制影响了音乐教学的管理效率。在实施高校音乐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必须要积极学习先进的教育思想和理念,加强对音乐教学的重视,摒弃不合时宜的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方法,用更加合适的教育方法和完善的管理机制促进音乐教学的发展。音乐教学学科的设置必须立足于学科的实际教学情况,联系学生的实际,抓住改革的重点,让开设的学科真正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未来的发展,对社会也能够产生深远的影响。另一方面,音乐教学的发展离不开完善而科学的教学管理机制,合理的教学管理机制是保证教学质量、促进音乐教学改革持续发展的保障。所以必须要对教学管理队伍的建立重视起来,优先使用具有专业管理能力的管理人才,健全管理机构设置,让教学管理真正落到实处,保证教学管理制度的严格实施④。

第6篇

关键词:音乐本体 兴趣 综合 目的 效果 创造

如今,学生爱上音乐课了,音乐课的教学方式更加生动活泼了;音乐课的教学手段丰富多样了。可冷静审视、反思一下我们的课堂,还或多或少地存在着一些“浮躁与虚假”的现象。如果进入新课程的实施只是响应一种号召,只是记住了关于新课程的一些概念、术语就匆忙上阵,那么新课程的实施质量、效果就要大打折扣,难免会穿新鞋走老路。在新课程的实施中,音乐教学又出现了新问题。

不要忘记音乐教师的使命。音乐课当然要突出音乐的特点,凸显音乐性。“万变不离其宗”,只有紧紧抓住音乐本体,并以此为辐射点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才能让学生在美的享受中提高艺术修养。要达到在课堂教学中游刃有余,收放自如,必须全面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现在我们的很多音乐教师上课不弹琴、不范唱,如果这样可以算得上是音乐课的话,那么一个语文教师或数学教师不也能上音乐课吗?那我们音乐课还有自己的阵地、自己的特色吗?

一、引导学生关注音乐本体的兴趣才具价值。

兴趣是学生学习音乐的基本动力。在音乐教学中,教师通过不同方式吸引学生,拉近学生与音乐的距离,使教材的内容形成表象,有利于学生比较深入理解音乐、表现音乐,在音乐活动中获得审美的愉悦。但是我们仅仅为了得到课堂上的热热闹闹,给自己的课堂教学贴上“学生为主体”、“参与性学习”等时髦的标签,而根本不考虑表演的性质和教学效果,这就会使得表演活动有很大的随意性和盲目性,从而从根本上扭曲了音乐作为人类情感艺术、精神火花的本质,这是与音乐教育的基本原则相背离的。

引导学生学习音乐,不能仅仅从一些细枝末节的插曲来引起学生兴趣;应当深入理解音乐本身,从关注音乐的角度来开发出触发点,引起学生兴趣,从而深入开展课堂,不流于表面。

1、兴趣从音乐出发

我看了这样一节音乐课:老师讲授的课题是口笛独奏《苗岭的早晨》。可能受到我们一些思想的影响,老师一上来把所有的注意力,教学中对内容的注意力,都集中放在了对苗族文化的介绍上。刚一上课,就说出了目前教学中的普遍教学用语:“同学们,请看大屏幕!”用PPD幻灯片出示了苗族的服饰、苗族的建筑,苗族的风土人情、苗族的生活方式。看过之后,为了体现主动地参与,教师接下来的教学环节是让学生动手“命题做画”,画一个“早晨”。因为这个音乐的标题叫“苗岭的早晨”于是老师把学生学习的内容、学习的注意力引向了对苗族相关文化的理解和认识,而不是分析音乐本身所蕴含的内容和意境。关于苗岭早晨,我们的教学重点是应该揭示苗族音乐最具有特点的旋法,就是音乐要素独特的表现。

音乐课程标准强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但兴趣决非音乐教育的全部。教学中,兴趣是必不可少并为我们所用的教学方式和手段,而不能成为牵制教学的羁绊。教师悖离了音乐本体,片面强调音乐的趣味性,许多老师开课都有意回避了识谱教学,对学生的演唱技能发声方法等也不再提什么要求,甚至学生大声地喊叫歌曲也不敢提意见了,只怕绕了学生的兴致,走入了音乐教育的误区。设计的教学环节出现了偏差,学生一会儿敲锣打鼓、一会儿放鞭炮、一会儿律动表演,好不热闹,可整个过程学生虽然参与到活动中,但没有注意聆听音乐,因而得不到应有的音乐审美体验。事实证明,以提高音乐审美能力为基本目的的识谱和乐理知识教学,是音乐课程教学领域的有机组成部分,许多老师在这方面创造了许多有效的教学方法,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音乐是听觉艺术,不是盲目的自由

不管是自己上公开课,还是听其他老师的公开课,有一句话是经常出现得,那就是“你想怎么做就怎么做。”这句话初听起来,似乎是很注重学生的自主性,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但对于一二年级的小学生来说,他们已有的只是水平是极为有限的。如果教师不能经常性地给予一些指导,以为地听任学生“自由”发挥,学会就不会有很大的进步。虽然学生们在这一过程中得到了一定的快乐,但是这种快乐对于真正的音乐课意义是不大的。

二、以“音乐为本”为准则的学科综合才有意义

综合,是基础教育的一种基本理念。将其他艺术形式有效地渗透和运用到音乐教学中,通过以音乐为主线的综合艺术实践,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音乐的意义及其在人类艺术活动中的价值,是提倡学科综合的主要目的。学生接受音乐教育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他们所接受的音乐教育的广度与深度较大地影响着其他素养的提高与音乐能力的发展。因此,音乐教育必须具有宽阔的视野,必须保持开放的态势,对音乐教育的各种影响因素以高度重视。

欣赏歌曲《东方之珠》。老师上课后依然有代表性的一句话就是:“同学们,请看大屏幕!”于是,给学生播放了很多的关于香港的自然风光、地理位置与地方的文化,播放的是“东方之珠”的背景。这堂课上了之后,一位同学评价说“老师你这堂课上得真好,比我们语文老师上得还要好”。当我们看到这样一堂课的时候,我们极其尴尬,引发了我们的思考。我们音乐教学在课堂上究竟应该完成一个什么样的任务,确定一个什么样的目标。

不能单以学科综合来定义本课的学习内容。没有真正理解“综合”的内涵,认为它仅仅是各种学科知识的叠加;还有的教师为了体现“综合”,竟撇开音乐学科特点,把音乐课上成了思品课、地理课或其他课,使音乐课面目全非。教师意在通过“综合”给学生广阔的体验和表现音乐的空间,从而培养学生广博的人文素养,这体现了一种先进的教育理念,但是显然在实施时发生了偏差。对此,教师首先要正确的理解“综合”;其次要明确“综合”的目的是为了加深学生对音乐的理解,而不是一种形式;再有,综合表现活动的展示与延伸不要占据音乐学习时间过多,不能喧宾夺主;第三,每一种艺术都有达到共同目标的独特方式,掩饰这些独特性,从而强制的组合他们、淡化他们,需求一种同一性只能削弱我们的审美感受力。所以我们要注意,不要强调了相似性,而淹没了音乐学科的艺术特色;不要关注表面的同一性,而忽略了各自的特点;不要忽视各自艺术的不同观察、反应与感悟,而一味地简单的欣赏。用艺术的手段,来组织音乐教学中的“综合”,有度、适度才能给予统一的印象。

三、 以辅助教学为目的而设计的多媒体课件才有效果

利用多媒体进行音乐教学,尤其是欣赏教学,有着高效、快捷、直观的优势。它能够把文字、图形、动画、叙事、音乐结合起来,突破了传统音乐教学在时间、空间和地域上的限制,古今中外,风土人情,世间万象都可以身临其境,使学生有新颖感、惊奇感、独特感等,还能教好地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从这一点上说,多媒体课件是一种很好的教学辅助手段。但我们也经常在公开课上见到类似的状况:老师讲所有的教学内容做成动画,甚至连歌曲题目、课堂提问等一读就懂的东西也不例外,也不管在在教学中是否有效、科学。而这种牵强附会地使用课件,使多媒体课件喧宾夺主弱化了音乐教学主旨的想象,也是我们日常工作该极力杜绝的。

在欣赏《七子之歌》时,可用录像展示直观画面,它既展示了澳门的风土人情,又展示了闻一多先生和澳门同胞的拳拳赤子之心,有静有动,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到了澳门回到祖国怀抱的真情实感。当童声合唱的《七子之歌》响起时,学生领略到了歌曲的内涵美,情不自禁歌唱。但是很多老师做课件的目的不明确,或是为了赶时髦,不管是否需要,是否合适,一概都做,以致使多媒体的运用成了音乐课的常规形式,认为在新课程改革的潮流下如果一节音乐课没有运用多媒体课件就称不上一节好的音乐课,特别是公开课,总觉得没有课件就会对不起观众似的。于是,我们的老师制作课件的时间占去了备课时间的大部分,利用精美的画面动感十足的FLASH诠释了本该带给学生无限想象力的优秀音乐作品,限制了学生活跃的思维。试问:这样的结果是音乐教育改革的初衷吗?

多媒体课件在运用时应有明确目的,要考究画面与音乐的情绪、情感、风格和文化曾面的内在联系,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促进学生音乐感知、表现、创造等能力的提高。那种应景的制作,生硬的视听结合,片面描绘音乐的课件宁可不要。那种试图完全用画面来图解音乐作品的做法,还会造成对学生审美感受的误导,是不可取的。

四、 以培养学生创新品质的音乐创造才有力量

狭义理解音乐创造的具体涵义,使音乐创造止于一种固定的形式由于音乐的自由性、模糊性和不确定性给人们对音乐的理解与表现提供了想象、联想的广阔空间。因此,音乐是创造性最强的艺术之一。音乐创造教学是鼓励音乐创造,培养学生创新品质的主要内容、重要途径。创造教学,能丰富学生想像力和发展思维潜能,积累音乐创作经验,对培养具有实践精神的创新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可是有的教师曲解了音乐创造的具体涵义,使音乐创造流于一种固定的形式。比如,有老师喜欢在教唱完一首新歌后再让学生改编歌词,于是“小老鼠”成了“小花猫”,“三年级的小男生”成了“三年级的小女生”,这样的创编有意义吗?也有的老师在欣赏歌曲前对学生说:“同学们,发挥你们的创造力,用你们的画笔跟着音乐画出你脑海里最有个性的体会和音高线条,看谁对音乐最有感知力!”,试想,这种事先没有任何创作旋律的训练铺垫,学生的创作成果可想而知,基本上都是歌不成调,或是线圈飞舞。教师如果满足于这样的创造力培养,我们的课改又会走入一个新的死胡同。

广义的音乐创造,是“自我实现创造性”的学习,不仅包括音乐作曲,如曲调创作、歌曲创作、音乐伴奏创作、改编音乐作品,还包括即兴创作及即兴表演等创造性音乐活动在内的学习活动。

第7篇

关键词:高校;音乐;教学;隐性;课程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1)18-0204-01

隐性课程研究是当前音乐教育方面值得探讨的重要课题。近几年来,隐性课程的研究逐渐向具体的学科方向延伸。学校音乐隐性课程的内容丰富且具有广泛性,它对音乐教学及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隐性课程资源是内隐的、间接的、内在联系的,是以教育的物质环境、精神氛围等方式存在的,没有明确规划的课程,并通过学生无意识、被动的心理反映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以往的音乐教学中,在音乐知识与技能的关系方面,我们往往过分强调的是技能水平的提高,而忽视音乐教育在素质方面的作用。在音乐的知识性与娱乐性的关系方面,我们常常单方面的注意知识的传承,以至于在枯燥、乏味中讲解,二忽略了音乐的娱乐方面的作用,或者说也完全可以在既轻松又活跃的气氛中完成知识的传授任务。开发隐性课程的教育资源,首先要关注学生的兴趣。要想在“无意识”“无计划”“无教师施教”的自发状态下以一种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学生的音乐喜好,就应挑选适合学生年龄特征的音乐精品播放,逐渐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一旦对音乐产生了兴趣,就会引起对该音乐的注意,并在一定时间内维持对它的注意,会主动愉快地接近它、探究它。这种传授途径方式的本意是使学生更快更牢固地掌握音乐知识。

其次要因势利导。由于隐性课程的教育资源的教育效益主要是基于学生的无意注意,所以隐性资源的学习内容要符合学生的兴趣和认知心理。作为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审美需求,对收集的素材不能全盘照搬,要进行巧妙处理和整合运用,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有最有效的收获。激发了学生蕴藏的心理潜能,在无意间提高了欣赏音乐的能力。

二、在音乐显性课程中渗透隐性课程

良好的音乐氛围、音乐环境及音乐学习风气可以通过教师在课堂中发挥作用。音乐教师应引导学生正确地感受和理解音乐,特别是对于流行音乐的态度,使每一个学生都能享受到音乐的乐趣,参与各种音乐活动,表达个人的情智。同时,音乐教师在课堂上传授的不应局限于课本,而应高于课本。例如:某学校要参加一个省级的文艺汇演,那么音乐教师可以把他们要演出的内容放在课堂上进行排练。一方面激发其他同学的兴趣,另一方面通过其他同学的参与和探究,也能使演出同学的各方面得到提高。总之,教师应巧妙地将音乐隐性课程的内容渗透到音乐显性课程中,将两者有机地融为一体。

课堂是学生进行学习的最佳场所,因此主要依靠课堂进行的音乐显性课程理应摆在重要位置。学生在课堂上学得的知识不仅应在音乐显性课程中发挥作用,还应通过学生与隐性课程之间潜移默化的影响,把音乐显性课程的优势辐射到音乐隐性课程,为音乐隐性课程的开发创造良好的条件。因为在课堂上接受的显性课程都是分科进行的,难于很好的在课堂内进行学科间的综合与协同,而隐性课程的定向利用就能弥补这一不足。

三、音乐教育空间的拓展

隐性课程的教育资源的内涵是极其丰富的。而传统的音乐教育主要指教师利用教材教授教师擅长的音乐,学生都是被动地接受教师“头脑中”、“意识下”的音乐。因此必可避免地出现两种限制:音乐教材中学科知识的限制和音乐教师认知范围的限制。由此可见,我们应该倡导一种新的教学理念:教师、学生在利用课题教学资源的基础上,应该尽可能地拓展音乐教育的空间,使音乐教育的空间得以发展与升华。

第8篇

一、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调动起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可以有效促进音乐教学的开展。将竖笛教学应用到音乐教学中,可以快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并且由于竖笛具有价格便宜、入门难度低等特点,因此非常容易被学生和家长所接受。为此,小学音乐教师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一,发挥教师的榜样示范作用。小学音乐教师在为学生进行示范演奏的过程中,一定要注重自己的气质以及形象,通过精彩的演奏,以及优美的气质,获得小学生的喜爱,从而促使小学生喜欢上竖笛教学。例如,教师在为小学生讲解完竖笛的相关知识以后,用竖笛为学生表演曲目,从而吸引学生的目光,获得学生对竖笛的喜爱;第二,充分利用学校教学资源。音乐教师在进行竖笛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多媒体等教学设备的使用,获得学生的关注,从而增强学生对竖笛的了解与喜爱。

二、有助于唱歌教学的开展

小学生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音准是教学的难点内容之一,如果将竖笛教学应用到音乐教学之中,则可以使学生在演奏竖笛的过程中,加强对音高的定位,从而间接的锻炼了学生对音准的学习。不仅如此,学生在进行竖笛演奏的过程中,需要调动眼、鼻、耳、口、手、脑多个器官,有助于学生增强学生的协调能力,并且在小学生进行竖笛演奏的同时,还可以有效集中小学生的注意力,从而促进小学音乐教学的有效性。为此,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开展音乐课堂的竖笛教学:首先,将竖笛与和声一起进行学习,让小学生感受下各声部之间的平衡关系,让小学生对音高、和声等内容有个清晰的认识,对教师所教授的曲目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从而能够对教师所开展的活动进行积极的配合;其次,将学生分为吹奏和演唱两个部分,进行教学。在学生掌握以后,进行交替,通过这样的形式教学,就可以将学生学习中的难点轻松解决的同时,帮助学生获得学习的乐趣。这种形式的教学,不仅可以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展现音乐教学的魅力,还将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的调动起来,为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提供了帮助。

三、有益于音乐欣赏课的开展

音乐欣赏是音乐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它主要的目的并非是让学生单纯的被动接受学习,而是引导学生积极的探索。为此,小学音乐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开展教学:第一,使用多样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当音乐教师在对《森林狂想曲》这节内容进行欣赏时,教师就可以用竖笛为学生进行演奏,进而将学生的注意力都集中到教师这里,在欣赏完教师的演奏以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尝试着演奏,当然效果并不会理想,这时教师就可以抓住机会,让学生再次欣赏这首乐曲,学生经过刚刚自己的练习就会格外关注教师的动作等,然后学生再次进行演奏时效果自然也会有所提升。第二,创设情境。音乐课堂可以为学生创设非常有趣的情境,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教师增强学生欣赏能力的目的。再以《森林狂想曲》为例,教师在为学生演奏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跟随教师的音乐,在脑海中将其感受到的内容形成一幅画面,进而抒发自己的情感。然后班级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进行谈论探讨,从而帮助学生提升其欣赏水平。

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在进行竖笛教学的过程中,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掌握相关的音乐知识,增强其音乐素养,而且在练习合奏等过程中,还可以加强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联系,进而增强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此外,还会激励到一些自卑的同学,增强其自信心。例如,教师在教授歌曲《啊,朋友》时,可以让学生先进行唱谱练习,然后再通过竖笛进行练习,一些单独练习不好的同学,容易产生自卑心理,而如果进行整体练习,就会使其跟随大家在练习中找到方法,从而克服自卑的心理,增强其自信心,使其即使是单独演奏,也不会产生害羞或者怯场等情况。这样的教学方法,将学生主体地位体现的同时,还可以有效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推动音乐教师教学质量的提高。

第9篇

校本课程开发主要是指学校为了进一步达到教学目标,以教师为主体,以学生的音乐需求为中心,根据学校自身的性质、条件、办学理念以及可利用和开发的资源,由学校教育人员与校外团体或个人合作开展的多样性的、可供选择的课程编制活动。

小学音乐校本课程开发对于小学音乐教育课程改革具有重大的意义和广阔的前景。校本课程开发是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它意味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角色和传统教学观念的转变,对于工作在一线的小学教师来说,更新教学观念对校本课程开发尤其重要。目前,音乐校本课程开发虽说已经在部分发达地区开展,但是由于我国起步较晚,依然还处于初级阶段,因此,音乐校本课程开发的总体情况不容乐观。

二、小学音乐教育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

(一)有利于贴近学生生活,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

小学音乐校本课程开发是依据学校自身的特点和办学条件,为了满足每一位受教育者的特殊需要和兴趣爱好而开发的课程。它尊重学生之间的个别差异,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个性化和创造力。因此,音乐校本课程开发作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项主要内容,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施。

(二)有利于更好地体现学校办学的独特性

我国地域幅员辽阔,各地政治、经济、文化和教育发展水平等方面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因此,各地区的小学也存在着不同的特点,为我们进行音乐校本课程开发提供了优越的条件。音乐校本课程开发的类型有很多,主要表现为:一是搜集当地流传的民歌、戏曲、童谣等运用到音乐教学中;二是根据学校周边社区的一些可利用资源,结合新课标的理念和学校的实际情况开发、创造出具有学校自身特色的课程。

(三)有利于完善学校音乐课程结构

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构成了课程管理的一个整体。音乐校本课程开发充分利用了校内外的课程资源,使音乐课程资源得到了优化配置,同时,它作为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实施的催化剂,实现了对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补充和延伸,使得学校音乐课程的整体结构更加丰富和完善。

(四)有利于提高小学音乐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

首先,音乐校本课程开发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又一条重要途径,它要求音乐教师不仅要成为课程的执行者,而且要充分了解学生的身心特征和对音乐的需求成为课程的开发者和建设者;其次,音乐校本课程开发有助于调动音乐教师学习的积极性,为发展创新型教师提供了良好的氛围和机会;最后,音乐校本课程开发是需要教师们一起共同思考与探究,在领导和专家的指导和帮助下,针对音乐教学中所遇到的问题不断进行反思,总结经验教训,从而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

三、小学音乐校本课程开发存在的问题与反思

(一)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一直实行的是国家统一的自上而下的课程管理体制,使得大部分音乐教师都习惯于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进行教学,不愿意主动思考、自主创新,不愿意成为课程的创造者。尽管2011颁布的新的《音乐课程标准》在教学内容上留给了音乐教师很大的施展空间,但是在教学过程中,由于受这种传统观念的影响使得大部分音乐教师始终仍然喜欢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这也是音乐校本课程开发难以全面落实的主要原因。

(二)对音乐课的重视程度不够

由于长期以来受智育第一、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 使得不少教育部门和学校领导对音乐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直到如今, 音乐课程在学校所有课程中一直处于“可有可无”的局面。在毕业班体现的最为明显,学校为了提高升学率,把音乐课的时间都改上了文化课,使得音乐老师根本没有上音乐课的机会,更不用说进行音乐校本课程开发了。以上对音乐课程不够重视的局面,必然导致学校音乐教师对校本课程开发丧失积极性,直接阻碍了学校音乐校本课程开发的步伐。

(三)升学需要和音乐需求两者相矛盾

音乐校本课程的实施是以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爱好,满足学生的音乐需求,充分关注到学生间的个性特征为首要出发点。但事实上,在应试教育的压力下,追求成绩和考学无形之中已成为了家长、教师和学生心目中的重要目标,而没有多余的时间用来学习音乐。因此,如何调节学生在升学需要和音乐需求之间的矛盾,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是音乐课程开发必须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四)认识不足、专业技能较差、开发能力欠缺

在我国21世纪推行的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形势下,使得校本课程成为了新课改的重点。但是由于大部分教师对校本课程开发的含义、意义以及实施的途径等认识不足,导致在理解上存在着很大偏差。如有的老师简单的认为音乐课就是唱歌课,有的老师认为音乐校本课程开发就是按照教师的特长或意愿开设一些音乐欣赏课或技能、技巧课,还有老师认为校本课程开发就是学校的教师自编教材,教师根据学校已有的乐器想教什么就教什么等。如今,许多小学的音乐教师都不是音乐专业的,他们的演唱技能和演奏水平都普遍较低,仅仅是略懂皮毛而已。因此,上音乐课也只是教唱几首歌曲,缺乏自主开发和创新的能力。导致有的音乐教师即使已经意识到了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性,但由于自身专业水平有限,加上小学教师的工作量比较大,也没有能力进行,这也是造成音乐教师课程开发能力欠缺的主要原因。

第10篇

【关键词】小学音乐节奏体验式教学

节奏是音乐的生命、动力和源泉。在小学音乐教育中节奏教学不可或缺,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是,目前小学节奏教学中常存在这样的问题,具体有以下三点。其一,缺乏对节奏重要性的认识。一些教师不按顺序和要求讲授课本中的节奏知识,甚至干脆不讲。学生缺乏一定的节奏感,只是盲目地学唱。其二,缺乏灵活的教学方式。尽管学生在节奏学习上有明显的兴趣,但单一地灌输式传授容易使他们产生反感。其三,缺乏足够的打击乐器等教学辅助工具。由于大部分学校都只能提供少量的简单的打击乐器或考虑课堂纪律,不能让所有学生都能使用,给节奏教学造成一定的困难。

一直以来,教育学家都试图从各个方面对节奏教学的进行研究和探索。德国音乐教育家奥尔夫运用语言节奏、动作及舞蹈节奏对儿童进行训练,运用一些以节奏性为主、易学的乐器来辅助教学;匈牙利音乐教育家柯达伊探索了节奏简记法及新的节奏读法;《曼哈顿维尔音乐课程方案》把学生音乐素质螺旋式上升分为十六个周期;达尔克罗斯体态律动学中提出迅速转换节奏的练习,缩短动作转换的思考过程,形成迅速反应的能力和身体各部分的协调配合。由此看来,良好的节奏教学是循序渐进的,是在教师引导与学生“体验”有机结合的。

体验式节奏教学是指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通过创造实际的或重复经历的情境和机会,呈现或再现、还原“节奏”的教学内容,使学生在亲历的过程中理解并建构知识、发展能力、产生情感、生成意义的教学观和教学形式。体验式节奏教学的目的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培养情感,核心是在“体验”中培养学生的审美体验与情趣,让学生“玩中学、学中玩”。体验式节奏教学包括引导学生进行节奏创编,参与节奏表演,进行节奏游戏。进行节奏创作是对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参与节奏表演是对实践能力的考验;进行节奏游戏更是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能力和开拓创新的精神的良好途径。

第一,引导学生进行节奏创编。首先,可以改变歌曲原有节奏。把二拍子的歌曲变成三拍子,把八分音符变成附点八分音符,学生会觉得很有趣,同时又熟悉和掌握了各种音符之间的关系。其次,可以在乐句末尾加上节奏。当学生学会了一首歌之后,我们就鼓励他们在唱完每一句时,加上自己创作的节奏,先创作两拍,再逐步增加到四拍、八拍,甚至更长。再次,可以创作节奏型为歌曲伴奏。帮助学生分析歌曲的情绪特征,创作相应的节奏型,部分学生唱歌曲,部分学生拍打节奏型为其伴奏。第二,引导学生进行节奏表演。让小学生倾听生活中丰富多彩的声音,发现各种声音的动与静、长与短、强与弱等变化,培养他们对节奏的敏感性。如模仿火车汽笛、启动及运转的声音:|呜---|呜---|轰隆轰隆|轰隆轰隆|咔嚓咔嚓|咔嚓咔嚓。另外,也可以选择各种拍子的音乐,让小学生感受不同类型拍子的强弱规律。如《新年好》是一首四三拍子的歌曲,它以强弱弱的节拍规律出现,速度较快,表现了一种轻快、跳跃的情绪。可让小学生用拍手、拍肩等方法感受四三拍的音乐,如拍一次手、点击两次手心等,培养孩子的节拍感。在音乐作品中,许多音符和休止符相互组合就形成了各种节奏模式,引入动作、姿势和舞蹈的因素用于节奏表演,能丰富学生的节奏表象,为他们的节奏创作活动奠定基础。在教学节奏符号时,可利用三角块、木鱼、双响筒、沙球等打击乐器,请学生敲打,其他同学说出谁的乐器发出的声音长。在学生获得了音的长短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再让学生认识几种节奏符号,并教给学生节奏读法。将小狗漫不经心的叫声编成二分音和四分音符的节奏,把小狗凶恶的吠声编成八分音符和十六分音符的快速练习,使学生懂得了长短相同或不相同的音有规律组合在一起就是节奏。、搓指、拍手、拍腿、跺脚等方式体验式游戏课教学评估,可采用“音乐乐园”“、小小音乐会”等过程性、情境式的评价方法,对学生的表现能力、审美情趣等进行观察测试,并评定“表现力优、创造性有进步、合作性弱需培养、情感投入性优”,以及与发展性评语“如果……就……”“、建议你……会更好”相结合。第三,引导学生进行节奏游戏。可根据人们走路的样子创作出多种节奏游戏,如:|走走|跳―|跑跑跑跑|跳―|走走|走0|跑跑|跑跑|走0|。还有节奏游戏“坐椅子”:放四张椅子,请学生坐,每人坐一张,引出节奏谱××××。有一个走掉了,空出了一张椅子,创作了带休止符的节奏谱×××0或×0××等,如果来了五个或更多的人,又推出两人合坐一张椅子的方法,创作出带八分音符的节奏型,如×××××等。当学生掌握了各种音符的时值时,就可以玩“坐火车”的游戏,让他们创作各种拍号的两小节、四小节或八小节的完整的节奏谱。此外,用“开火车”游戏刺激学生的运动神经,使他们在身体各部位的协调动作中产生一定的节奏感,并将这种运动节奏与音乐节奏有机联系起来,强化节奏感。

在教学课堂上进行体验式节奏教学,具体包括导入活动创作表演游戏评议五项环节。其中“导入”包含复习、基本训练、节奏游戏等;“活动”指新学节奏知识,包括情境融入、师生互动等;“创作”是在新授知识基础上,引导想象,激发思维与创造,延伸进行一度创作及二度创作表现。同时“创作”贯穿于“导入”“、活动”诸多环节。“表演”、“游戏”“、评议”是指交流、互评、共享愉悦、并激发审美与情感。从学生的年龄特征出发,小学低年级学生可多进行节奏表演和节奏游戏,随着年级递增应更多地引导学生进行节奏创编,逐步扩大培养学生的表现音乐的能力、相对独立的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

总之,体验式节奏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音乐艺术感觉和气质,实现音乐学习方式的个性化,拓宽审美情趣的途径,让学生真正获得“审美自由”。

参考文献

[1]狄留芬.幼儿也能创作音乐.早期教育(教师版).2007(7):52。

[2]李燕逢.音乐节奏教学改革浅见.教育评论.2000(3):75。

第11篇

1当前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主要存在的几点问题

1.1教学模式落后,轻视学生主动参与。在许多小学音乐课堂,教师往往还使用单一的授课模式,死板的课堂、结构沉闷的音乐课堂气氛、师生缺乏互动。教师虽然认真备课,并把教学程序背得很熟练,但在教学过程中,按照教案“照本宣科”,这样表面上看教学环节紧凑、连贯,但实际上学生整堂课都由音乐教师牵着学生的鼻子走,只是呆呆的跟着教师一遍遍重复乏味的唱谱、唱词,学生根本感受不到音乐的美,更不用说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同时,很多教师往往只是注重知识技能的训练,而对音乐的表现与鉴赏则非常轻视,没有认识到音乐本质上对人们情感的积极作用。1.2课堂结构不合理,课堂氛围沉闷。小学音乐课堂教学分为唱歌教学、欣赏教学、以及活动课,每一部分都有它合理的课堂结构。例如唱歌教学的课堂结构至少要是两段体的结构,动静结合,在音乐课上不仅要有静态的学习,更要营造动态的氛围,但有的教师没有结合实际教学内容设计分段式的课堂结构,学生被动的学习歌曲,无法从情感上体验歌曲,课堂氛围沉闷,教学效率低下。

2改善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的有效对策

2.1密切师生关系,指导音乐技巧。小学音乐教师要善于优化师生关系,与小学生成为好朋友,帮助小学生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真正实现师生的和谐发展。教师还要加强对小学生音乐技巧的指导,提高小学生对音乐的重视程度,坚持小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小学音乐课堂教学有效性。当讲到比较枯燥的音乐知识时,小学生容易感到厌烦,如果音乐教师不考虑学生的感受,仍然继续我行我素的讲课,很可能出现学生厌学的现象。但是如果小学音乐教师能够积极地与学生进行互动,改变课堂枯燥的氛围,注重与小学生的情感交流,就可以让小学生对音乐有新的认识,对音乐课堂有新的感悟。2.2深入挖掘教材,激发学习兴趣。音乐教材是小学生学习音乐的主要材料,小学音乐教师必须要善于挖掘教材,找到教材中隐含的知识点,整合教学资源,设计形式多样的课堂环节,帮助小学生快速建立起学习音乐的信心,调动学习兴趣,从而真正实现教与学的协调发展。尤其是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必须要吃透教材,加强音乐与小学生日常生活的联系,创造性地进行音乐教学。比如在讲《小动物唱歌》时,就可以充分利用教材内容的教育性、趣味性特点,依次播放课件中各种动物的图片,让小学生模仿它们的叫声,然后再播放动物真实的叫声,以验证小学生模仿的准确性。紧接着让小学生听教师的弹唱:“谁唱歌呀,叽叽叽。”这时小学生会跟着伴奏唱出:“小鸡唱歌,叽叽叽”之后利用同样的方式引导学生唱出小狗、小羊、小猫等动物。运用这样的教学方式,使音乐课堂充满了生机,学生都积极地参与,教学效果良好。2.3运用多媒体技术,培养审美能力。多媒体技术的普及,给小学音乐教学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扩充课堂容量,给小学生带来视觉和听觉的双重享受,还可以激发小学生的求知欲,锻炼小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小学生的创新精神。比如讲解《新年好》,这是一首英国儿童歌曲,曲调优美、流畅,表现了人们在新年到来之际欢乐歌舞、互相祝贺的愉快心情。教学时就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给学生展示过年的热闹景象,让小学生对音乐课有所期待,然后提问:“过年的时候你们高兴吗?为什么?过新年好不好?”并播放歌曲《新年好》的录音,这样他们都认真地听着,不时地打着节拍,通过教师的范唱,引导小学生用高兴的心情去演唱和学习。2.4构建教学情境,突出重点知识。小学生具有活泼好动的特点,小学音乐教师必须要深入掌握学情,选择具有童趣的教学内容,构建生活化和游戏化的教学情境,有效地突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主动参与。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小学生对音乐课产生了兴趣以后,他们就会非常积极地投入,因而小学音乐教师要营造开放的学习氛围,激发学习兴趣,促进小学生对美的认识,从而实现以美感人的目的。比如在讲《我和星星打电话》时,可以这样引入:“同学们,在上课之前老师想问一个问题。当太阳慢慢落下,夜晚来临,你们在美丽的夜空都会看到什么自然现象呢?”然后让学生把教室门窗的窗帘拉上,通过大屏幕播放星空的画面,这时一种美的意境油然而生,学生都被深深地吸引住了,此时进行唱歌教学恰到好处,小学生不仅掌握了领唱、齐唱这一演唱形式,还初步了解大自然的奥秘。

3结语

总之,音乐是不仅是一门学科,更是一门艺术,小学音乐教学对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小学音乐教师要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反思自身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的进行解决,丰富教学手段,加强师生沟通,这样才能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许萍.浅谈如何提高小学音乐课堂教学有效性[J].学周刊,2017(04):174-175.

[2]张蕾.提高小学音乐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J].学周刊,2016(04):106-107.

[3]张毓.小学音乐课堂合唱教学有效性研究[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2014(10):55-56.

第12篇

情景体验,促进理解

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我们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创设情景,让学生至身在音乐情景之中,感受音乐的内涵,促进学生对音乐情感的理解。同时,也能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激发想象力,提升音乐的感悟能力与鉴赏能力,使体验式教学的独到之处得到诠释。

比如,在执教《春天的脚步》第一单元时,让学生体验作品中“春天”所带来的美感,激发学生热爱春天,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的教学目标。创设情境,引领学生进入春天的情景体验中,笔者首先给学生配乐朗诵了朱自清的散文诗《春》,在朗诵的同时,还通过多媒体播放春天的图片,并引导学生一起背诵,这样的音乐课堂就变成了春意融融的场所,在这样的情景体验下,学生的情感因素得到充分调动,学生不仅因此喜欢上了这一单元的内容,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对春天的美好憧憬。

参与体验,强化感受

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情感的渗透是教学的关键环节之一。情感因素也直接关系着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因此,我们在体验式教学活动中,要注意从情感的层面引领学生去体验,当学生的情感真正与音乐融为一体时,才能深刻地理解音乐,提升教学效果。

比如,在执教《游子吟》这首歌曲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表达情感,笔者在导入环节给学生们播放了《妈妈再爱我一次》的电影片段,然后给学生讲述了母爱的伟大,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情感。在歌曲表演环节中,笔者让学生来模仿孟郊的母亲为将要远行的儿子缝制衣服的动作,在学生们演唱完之后,笔者提问:“在演唱的时候是不是想到了自己的勤劳善良的好妈妈?妈妈也是无私地爱着你们的,现在请两个同学来讲讲妈妈对你们的爱”。同学分享完后,笔者继续引导学生体验:前面唱得这首歌,我们体会到了孟郊对母亲的爱,现在请同学们也带着对自己母亲的爱,再次深情演唱吧,相信同学们的演唱会更有情感。

学生们的参与体验,沉醉在了音乐情感的愉悦之情中,他们的情感一步步升华,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升。

延伸体验,打破界限

体验学习是学生和环境在交互作用中产生的,但是环境不可仅仅局限于课堂之中,我们可以让学生的体验延伸到课堂之外。可以利用学生的休息时间,自由活动时间,让学生一起来唱唱刚刚学会的歌曲,表演一些歌舞,做一做音乐游戏的等,这样不仅缓解了学生课业学习产生的疲劳,增加了课间活动的趣味性,丰富了学生的课间生活,而且调动了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比如,让低年级学生跳集体舞《假如幸福拍拍手》,学生听着音乐手拉手围成圆圈,按节奏踏步、拍手、做动作,学生唱着、跳着,打造出一个更加精彩、灵动的课间活动。再如,在学习《小乌鸦爱妈妈》时,笔者不仅和学生一起欣赏音乐作品,同时还引导学生认识到,小动物都有感恩之心,自己也要和小乌鸦一样,爱妈妈,做一个尊敬长辈的好孩子。通过延伸体验教学,让学生更加感受到音乐之美,激发了音乐学习的兴趣。

创编体验,张扬个性

创编体验是小学音乐体验式教学的重要内容,旨在强化学生音乐的综合能力。随着小学生音乐学习时间的增长,他们积累了一定的音乐专业知识,因此,可以结合低年级和高年级学生的不同特点,让学生体验音乐创编,唯有此,才能让学生打造出自己的音乐风格。每一个学生都是不同的个体,具有不同的个性特点,我们在学生的创编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将个人的情感,充分地融入到作品中去,为其以后的音乐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比如,在学习《雁儿飞》时,笔者先给学生们播放音乐,让学生通过认真地聆听激发音乐情感和想象,然后,让学生们用自己的语言来描绘自己从音乐中想象出来的大雁飞的情景。学生对这种自由发挥的描述,表现的争先恐后,有的学生说,大雁飞的时候排成人字形,有的学生说,大雁飞的时候是摆成一道曲线……笔者契机让学生创编动作,来模仿大雁飞的样子,并要求学生去思考,如何将大雁飞的动作融汇于歌曲的演唱?然后让学生分组讨论编排,再让每个小组分别上台表演,学生对此热情高涨,每个小组的创编都各有精彩之处,学生的创编为这堂课的教学增添了活力。在创编体验中,学生们的音乐知识水平得以提高,促进了音乐综合能力的提升。

第13篇

一、运用童话语言和形象的比喻讲解歌词,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童话语言对六七岁的孩子来说最易于接受,因此,运用童话语言和形象的比喻讲解歌词内容,可以启发学生,使师生的形象思维共同融于童心教学之中。比如,在教学《小小的船》一课时,为让学生充分理解歌词,我采用合儿童心理的导语:“今天,我要带领大家到天上去玩,天上怎么去哪?”学生回答说:“坐飞机去!”我说:“不!咱们还是坐飞船去吧!”于是, 就把准备好的幻灯片――船形月亮、小朋友、书包、星星等,组成一个美丽的画面。通过幻灯机展现在学生面前,整体的画面是这样的:一个小同学,斜背着书包,高兴地坐在月亮船上,星星在月亮船的周围闪烁着,月亮船在闪光的银河里轻轻飘动。同时,我把这个童话故事的录音放开,同学们全神贯注地看着,脸上露着微笑,好像真的随着小船来到空中邀游。这样,不仅使同学们理解了歌词大意,而且还使师生同位思考、同步参与,以教师的童心去连接了学生的童心,使他们生发出主动好学的精神,发展了学生的形象思维。

二、运用语言节奏,训练音乐节奏,激发学生的情趣

在音乐教学中,节奏是组成音乐的第一要素。它好像音乐的“骨骼”,没有节奏,旋律就不存在了。节奏是学好唱歌的重要前提。不过,节奏训练比较枯燥,学生一般不感兴趣。

语言节奏来源于我们的生活。在训练音乐节奏时,我常常借助语言节奏 来训练音乐节奏。比如,我们在学习前十六后八分节奏时,我先让学生模仿母鸡下蛋后“咯咯哒.”的叫声,等全体学生能按标准叫声模仿时,教师马上板书 ×××,告诉学生“×××”这就是母鸡下蛋后叫声的音乐节奏,这时让学生按“哒哒哒”的发音反复练习,增强了学生对前“十六后八分”名称的理解。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声音具有一定的节奏,在课堂上教师可以用讨论的方法去启发学生,想象其在生活中所听到的代表节奏型的声音。如:青蛙叫:呱呱呱,××××;马蹄声:哒哒哒、×××等等。这种训练方式,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中学到知识。总之,在教学中,教师要多动脑筋、创设情境,把知识穿插于游戏之中,使学生在娱乐中掌握知识。

三、运用情节故事,激活课堂气氛

掌握课堂气氛,是教师实施愉快教学的关键。要使整个教学过程始终处 在一种愉快、轻松、和谐的气氛中,最重要的是,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比如,学习《小燕子》一课,歌词内容很简单,同学们学上两遍就会感到枯燥无味,因此,我根据歌词编了一个故事:春天到了,小燕子又返回北方,在北方的一个风景优美的小城里,有一个爱动脑筋的小姑娘聪聪,她发现了 小燕子每年都飞回来这一秘密后,就问小燕子:“小燕子,你为什么年年都来这里呢?”小燕子告诉她:“那是因为这里的春天最美丽呀!”于是,小 姑娘高兴地说:“我明白了,告诉你,我们家乡又盖起了大楼房,买了许多新机器,比以前更美丽了。欢迎你们以后年年都来这里安家落户。”从这生 动的故事里,同学们得到了不少的自然知识,最重要的是有趣的故事把小学生自然地引到歌词的意境中去。因此,他们在学习歌曲中,也就感觉不到那些少而短的歌词是枯燥无味的了。

四、运用动作表演,增强记忆

低年级的孩子都爱动,喜欢歌舞表演,如果将歌词改成口语对白,创设 情景进行表演,或根据歌词内容,编几个体态动作,让他们边演边唱,既可以调动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又可以牢牢地记熟歌词。因此,在从事低年级音乐课堂教学中,我把适合小学生的歌曲,都给编上了动作,而且,建立了一大本《小小歌曲动作表演记录》,在教学中。比如,在学唱《小蜻蜓》一 课时,我就让学生戴上头饰,去扮演“小蜻蜓”捕捉小虫子,在演唱中又理解小蜻蜓的生活习惯,同时,亦记住了“不吃粮食,不吃菜,我是捕蚊的小 英雄”等词句。

第14篇

让学生掌握合唱中声音训练的基本方法,进而深入探究合唱中如何对音色、音量和协调性进行训练,有利于培养学生歌唱能力,进而使合唱声音更加和谐、完美。

关键词:音乐课堂;合唱教学;体验式

一、音准、节奏训练在课堂合唱教学中的体验

小学合唱教学要求声音优美、和谐统一,教学中的音准与节奏是合唱教学的基础,我们不仅要培养学生具有独立的识谱能力,还要加强歌曲的音准训练和节奏训练,从而为合唱教

学打下较为扎实的基础。音准的训练,提高学生听觉能力,增强耳朵的敏感度。我首先培养学生对音高的记忆,循序渐进地训练,在多听的基础上,听唱结合。班级合唱音准的训

练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它需要一个长期练习、积累的过程,在平时的训练中,一定要有耐心、有恒心,不断摸索出更多更好的方法,这样学生的合唱才会生动、精彩!节奏训练也

是体验式合唱教学的重要环节,良好的节奏感、节拍感是学生所应具备的音乐技能。因此,在合唱教学中,我根据学生实际,运用灵活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节奏感,提高学生的音乐

学习兴趣、音乐技能。学生感受体验音乐,首先需要感知其音乐节奏,通过节奏去认识音乐、感受音乐,养成良好的节奏感,从而更好地感受音乐。如歌曲《夏夜》,优美的音乐把我们

带入了一个宁静的夜晚,让我们也一起来模仿一下它们愉快的歌声吧。蟋蟀的声音(0XXXXX),夜深人静的时候,我们的声音应该轻一些。在这样的音乐情境下,解决十六分音符

的节奏难点,就感觉轻松愉悦,并且能用轻巧活泼的声音演唱,情感也得以体现。为了使学生能更好地学习节奏,掌握音准,我在合唱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相应的教学要求,

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轻松、活泼、愉快的教学氛围中学习音乐、掌握节奏。

二、旋律学唱在课堂合唱教学中的体验

合唱教学中的学唱方法有很多,那么究竟如何能让学生声音更好听,歌曲表现更准确呢?正确地咬字、吐字,这是歌曲学唱中重要的基本功。学生清晰的咬字吐音,用“圆音”、

“纯音”在体验式的合唱学习中学会唱歌,进而形象表现歌曲情感、发挥出歌曲感染力。例如在合唱训练中,我用“lu”稳定声音,还通过图片、动画等效果让学生感知、体验歌

曲的情感,通过歌曲的内容教育孩子们想象生活的美好,需要自己的努力,使我们的生活更加快乐、美好。这种体验式教学更好地拉近师生距离,孩子们更愿意听,并能用自己的

方式表现歌曲。合唱中声音的训练。一开始我引导学生唱歌要像说悄悄话一样,想象一个人站在远方听自己唱歌,把声音传过去,学会运用气息,快速吸气、缓慢呼气,但不要虚

,放松喉咙,引导学生想象口中像含了一口水,使声音明亮集中,让学生演唱时做到“轻声”“高位”,感受到美的熏陶,得到情感上的满足。二声部的合唱训练声音要保持统一均

衡,必须培养学生在合唱中相互倾听,学生演唱时认真倾听其他声部,能不断提高调整自己声部音准的能力,达到准确、和谐、均衡的音准效果,形成完美的音乐形象,以获得音

乐的美感,身心得到愉悦。

三、歌唱表演在课堂合唱教学中的体验

合唱作为一种音乐表演形式,除了以歌曲的内容和音乐本身来表现作品的思想感情外,声音与表演也是艺术表现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情带声、声情并茂的体验式合唱教学。让学生

在歌唱表演时做到以情带声、声情并茂,首先领会歌词的意境,用声音表现歌曲的情感,并充分熟悉旋律,才能有创造性的演唱。学生用心歌唱时,丰富的情感也会产生不同的声

音,用声音体现不同情感,愉快时是明朗的声音,忧伤时是暗淡的声音,幸福时是甜美的、柔和的……例如二部合唱歌曲《送别》,我着重引导学生用个性化的学习加以感受、体

验音乐之美,用抒情优美的歌声表达依依不舍的诚挚情感,唱好二声部歌曲。这首歌曲速度较慢,长句较多,要求气息够足,歌曲中出现的附点和几个大跳音阶地方,我多次示范

和教唱,要求学生声音要抒情优美,连贯含蓄,以情带声,感受二声部音乐的和谐美。“演一演”的体验式合唱教学。小学生都有其“好动”的性格,用自己的肢体语言表现歌曲

、表达对音乐的喜爱,孩子们的律动、歌表演,使得课堂合唱有美感、更有趣味。学生边唱边表演,体会歌曲中季节变化的微妙,感受生活的美好,学生自助设计与表演,能让他

们较自信地表演唱,充分发挥对歌曲的体验与表现。这样既开发了学生的创造潜能,也使学生的群体意识、合作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锻炼和发展。体验式的合唱表演,是以二声部

的演唱为主,学生除了要掌握和熟练运用发声的规律,还要在音量、音色、音准和协调性上进行多方面的综合训练,每位学生演唱歌曲时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从而展现出纯净优美

的声音,进而使合唱更加和谐、完美。综上所述,合唱教学对小学生音乐素养提升有着重要作用,因此多样化的教学方式能拉进学生和音乐之间的距离,从而更好地感受音乐、理

解音乐,提高课堂合唱教学的实效性。在合唱教学中,提升学生的合唱兴趣,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合唱教学,并灵活运用教学方法,使音乐课堂有趣、丰富,孩子们也会越来越喜欢

音乐课,越来越喜欢唱歌,体验式合唱教学的有效性也会在歌曲学唱中得到提升。课堂合唱教学由于是面向全体学生,因此它是一项长期的工作,音乐老师任重而道远,希望在我

第15篇

关键词:互动式;心理距离;好胜心;音乐活动课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22-073-1

新课标的学习使我们感悟到:要研究我们的学生,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使师生共同营造和谐、愉快、合作的教学氛围,并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浓厚兴趣,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变“厌学”为“乐学”,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进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师生共同创造良好的教学开端

兴趣是创新的基础和源泉,成功中的喜悦和乐趣会极大地唤起学生的创新热情。开放评价的目的就是让学生不断品尝到学习音乐和获得创新的成功乐趣。乌申斯基说:“没有兴趣,被迫进行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也曾讲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学中如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发好奇心,这有技巧。

在“互动式”教学模式的启发下,为创设与教学内容相符合的情境,如:在教唱歌曲《八月桂花遍地开》时,我改变了传统的音乐教学中学生听音乐进教室的做法。这就是我带领学生共同扎起彩绸,在欢快、热烈的秧歌音乐伴奏下,扭着秧歌进教室。又如:利用美丽的画面,动听的歌声去看、去听,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和听觉器官,更形象直观地感受音乐、理解音乐,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扩大音乐视野。教师随时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善于摸索、分析学生心理,了解学生的心态,这样才能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所以,我们在音乐教学中应努力营造音乐氛围,引导学生抓住音乐特点,“读”懂音乐,感受音乐。

在学生的座位排列上我也有所改变,将传统的成排成行的座次形式改变成“马蹄形”、“圆形”等座位形式。这些做法不仅消除了教学中师生间相互交往,相互合作的心理障碍,而且还大大地缩短了师生间的心理距离。

二、师生营造和谐、愉快、合作的教学氛围

让音乐成为师生沟通的情感桥梁。在开放的音乐教学中,教师应营造一种民主、自由、轻松、愉快的氛围,创设良好的师生关系。老师大多数时间可以走到学生中间,缩短和学生的距离。

1.创设舞台,展示自我

“互动式”教学模式启发了我们,在音乐教学中要改变传统课堂教学的人际关系,坚持以学生为主,教师则以普通身份加入,通过适当点拨,发挥向导作用,促进师生间相互交往和愉快合作的和谐关系,从而发展他们的聪明才智和健康的个性,使学生更多地参与,合作过程中得到素质上提高。我在音乐课上设计了“小小舞会”这一活动环节,放手让学生尽情地唱、尽情地跳,把整堂课营造的喜悦气氛推向最,让学生在无拘无束中展示自己的才能。如在教唱《金孔雀轻轻跳》时,我和同学们共同在优美动听的音乐伴奏下翩翩起舞。再如,二年级新教材中的《拍手唱歌笑呵呵》,教师也可以提示学生积极思考进行创编,将拍手动作换为跺脚、摇头、耸肩、扭腰等动作,并和学生共同完成所创编的动作,使学生在律动中充分感受到创作的成功感。

2.以“赛”激趣促教与学

好胜心强是学生的主要性格特点之一,而在激烈的竞争氛围中,学生最易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孩子们在课堂上“演唱”就是利用这一点来实现教学目的。我每次上音乐课时,总是激励学生上台来演唱,并准备了很多宝石花、小五星来鼓励大胆的学生,有时我也和学生一起上台进行演唱比赛,学生们的兴致高涨,都争先恐后地要和我比试,课堂气氛也一下子活跃起来。在音乐教学中学生学习乐理知识感觉是最乏味的,我在设计学生认一些枯燥的乐理知识时,常采用分组进行抢答、表演等比赛形式来争夺红旗,从而营造了一种愉快、和谐的教学氛围。

三、师生共同参与音乐活动课的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