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会计行业竞争格局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措施。
关键词:战略管理会计;农业发展银行;应用
一、战略管理会计的内涵
战略管理会计,是基于战略管理的视角为企业的发展获取持续的竞争优势,满足不同利益相关者的不同利益需求,为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会计。在激烈的市场条件下,金融市场不断深化改革。在银行业中,我国农业发展银行经营环境受到巨大的挑战,面对内部的优势与劣势,结合外部的机会和挑战,引入战略管理会计是为科学管理提供战略决策信息服务。与管理会计相比较,战略管理会计注重农业发展银行在市场竞争中的长远发展能力、抵御风险的能力,注重农业发展银行在经营中的稳定状态与创新能力,通过持续的指导,实现农业发展的总体性目标。战略管理会计,是银行高层管理者为保证银行的稳定与发展,通过对银行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的综合研究,对银行的所有经营业务进行长远性和根本性的谋划与指导。
二、战略管理会计在农业发展银行应用现状分析
当前,中国的经济进入"新常态",金融体制改革进入"深水区",银行经营格局总体发生很大变化,行业间的竞争,经营格局的变化迫使农业发展银行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增强其自身竞争力。市场竞争的不断发展让农业发展银行认识到了提高战略管理会计的重要性。目前,农业发展银行尚未全面系统地推行战略管理会计,主要是理论上的探索,并未对其进行深层次的应用,可以说我国农业发展银行对于战略管理会计系统的应用处于初始
阶段。
银行竞争经营格局的明显变化使得农业发展银行必须加速探索出一套适应自身发展的经济模式。因此,在新时期农业发展银行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对于经营绩效的影响尤为明显,合理运用自身资源,建立新的战略管理会计系统,适应经济转型,灵活运用新技术,将获得更大的市场份额和竞争力。
三、战略管理会计在农业发展银行运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战略管理会计在农业发展银行的应用困难
20世纪80年代,全球进入战略制胜的时代。战略管理会计,以一种全新的视野和理论方法,受到银行业的青睐。作为传统管理会计的变革与发展,战略管理会计于20世纪90年代被引入中国,受到专家推崇,我国银行业开始学习和应用。由于战略管理会计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其理论的前沿性尚缺乏系统的指导思想与规范制度,再加上改革开放进程中的特色政策,使得我国银行业长期以来对其应用空间有限,导致战略管理会计对银行业的整体应用价值得不到彰显。客观上限制了战略管理会计在农业发展银行的应用推广。
(二)成本管理方法存在缺陷
目前我国农业发展银行成本管理方法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传统的成本管理方法已经不能适应银行的发展要求。农业发展银行从事的业务种类多而且程序复杂,其所提供的金融服务属于一种无形的产品。因此在识别现有资源、分析资源变动原因,应用作业成本法进行成本管理与核算,规划成本作业等方面,存在实际的困难。人为的判断和对数据进行简单的收集和处理,具有主观性,不能高效准确地获得真实的相关数据信息。因此选取合适的成本动因就成为了分配间接费用工作中的重点和难点,因为对占总成本比重较大的间接费用的分摊不合理,极有可能很大程度影响成本核算,无法反映银行各部门的运营效率。为避免造成人力和物力的浪费,所以选取数据要合理,过多或过少的数据都会对准确性造成重要影响,合理的数据有利于做出正确分析,有利于制定策略和相应的管理。
(三)绩效评价体系不完善
农业发展银行现行的绩效考评制度与标准,在信息技术向大数据技术转变的过程中,已经不能满足银行的战略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精细化管理的实施效果。作为绩效考核的指标,平衡计分卡在农业发展银行的具体操作过程中,主要起到判断银行员工的作用,而对银行整体业绩的衡量缺乏战略考核。这使得平衡计分卡的使用价值局限于普通员工层面,与银行发展的使命、价值观和愿景相分离。考核评价指标系统中,指标类别与指标选择存在针对具体职位具体分析而设置说明书的情况,这使得指标设置数量过多、指标设置标准虚高、指标设置重点缺位,而对于银行整体战略性财务指标的实现没有起到支持价值。评价考核指标的采用,对银行短期利益的取得虽然效果显著,却缺乏长远性。现有的评价体系短缺于考虑消费者的利益、短缺于考虑员工职业生涯发展的利益,缺乏对员工的长远激励机制,缺乏对消费者的可持续利益机制。
四、改进措施
(一)建设农业发展银行的大数据平台
大数据时代,信息技术已转型升级为数据技术。农业发展银行银行需要基于战略管理会计的眼光高度重视自身数据平台的建设,以DT时代的思维积极参与大数据建设。顺应信息技术到数据技术的变革,借助数据技术提升农业发展银行的竞争优势。
(二)强化战略管理会计理论研究
进一步加强对战略管理会计理论的研究,尤其是在当前金融市场全面放开的竞争格局下,战略管理会计理论的价值应在农业发展银行的核心竞争力中得到有力的发挥。可以考虑对农业发展银行高层管理者进行培训,以推动高层管理者对战略管理会计的战略重视。应用战略管理会计对农业发展银行的业绩进行评估,结合各个部门自身的特点,明确战略管理会计在各个部门的要求,在实际工作中,应用战略管理会计并做出评价和总结。
关键词: WTO会计竞争
一、机遇
1、有利于人才的培养和提高行业队伍的素质
入世是契机和动力,可以让我们充分利用国际知名会计公司的技术资源和培训机制,加快我国会计人才达到国际水平的步伐。从而全面提高会计从业人员自身的综合素质,使之成为具有国际执业水平的复合型人才,能够从容应对WTO 对会计人员的要求。
2、有利于更好的吸收外国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
目前, 国内注册会计师行业发展程度低, 技术手段落后, 服务种类老化, 需要向国外同行学习和借鉴。国外会计中介机构的进入, 为我国会计中介机构的改革提供了参照物, 我们可以足不出户地学习国外会计机构成熟的管理经验, 加快我国会计中介行业的改革与发展。
3、国内会计师事务所将“走出去”
中国加入WTO后,中国企业的活动也会全球化,同样需要国内会计师事务所能为其全球业务的开拓提供会计服务。随着会计市场的开放,国内一些会计师事务所将有机会跟随中国的企业一起“走出去”,提供全球性的服务。
4、 会计业务需求将大量增加
随着我国的入世,到我国投资的外商将进一步的增加,外资,合资企业不可避免地也会有大幅度的增加,这样一来,审计等会计业务在我国的有效需求将有相应的增加。同时,国外的事务所进入中国市场,不可避免地实行雇员本土化,从而也将有利于我国增加就业,繁荣我国的会计人才市场。
二、挑战
所谓机遇,正来源于挑战,蕴涵于挑战。WTO带来的,就是挑战。
随着中国会计市场进一步的开放,除了“四大”等跨国型大单位之外,国外中小型会计师事务所也可能到中国从事审计等会计业务。国内会计师事务所也会随着客户走出国门。就在这外入内出的时候,中国传统的会计市场格局最终会被打破,我国的会计市场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考验。总体而言,主要有以下几点:
1、竞争加剧
会计市场的竞争将更加激烈,我国的会计服务业将受到严重冲击。这里谈到的竞争主要从会计服务市场和会计人才市场领域的竞争两方面来讲:
⑴ 会计服务市场的竞争
尽管我国会计事务所脱钩改制工作已基本完成,总体而言,我国的会计服务市场还处于发展初期。机制陈旧、人员结构不合理、管理水平低下、业务领域单一化、服务质量平庸, 与国际同业相比, 我国会计行业突出的问题是注册会计师人员老化、专业质量不高、年轻的复合型人才缺乏、风险防范能力及行业整体势力薄弱, 国内事务所在组织创新、内部管理、执业水平、人才资源、抗御风险能力等方面均存在较大的差距没有形成规模实力与规模效应。而国际同行具有理论和技术先进、风险控制和内部管理能力强,会计职业队伍具有素质高、人才结构合理、经验丰富等优势,在我国会计市场份额的争夺中必将处于优势地位。
入世之前由于国家实行十分严格的市场准入制度,境外会计师事务所在国内拓展业务受到严格的限制,国内会计师事务所做稳着中国会计市场卖方主体的宝座。市场竞争机制的引入,会导致一些技术落后、竞争力差的企业加速淘汰出局。我国一部分事务所将面临破产或者兼并,大大的增加了其经营风险。
国际会计公司进入中国,对中国会计服务市场的格局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国内会计师事务所一统天下的局面被打破。
⑵ 会计人才市场的竞争
WTO引发了许多“危机”,最严重的“危机”是人才危机。入世以后高素质人才的流动更加频繁,人才竞争越来越激烈,将可能导致优秀会计人才的流失。我们的事务所规模小、底子薄,不能给人以丰厚的待遇,留不住人才。加之体制不顺,机制不活,很难养活人才。而国外会计师事务所凭借其一流的服务、一流的管理以及一流的薪酬在人才的竞争中将处于强势地位。大量的优秀人才将涌入国外会计师事务所,如此循环往复,中国的会计服务业也将愈加处于劣势地位。
2、会计资源未尽其用
会计信息失真,利用率低。会计信息加工过程中有时出于企业利益的需要扭曲财务信息,或者由于会计人员的专业素质不够而存在虚假性质量问题,导致了会计信息可利用数量减少、信息传递过程中传递方式的限制导致会计信息的及时利用、会计信息使用上的“商业秘密”观念局限了会计信息的使用范围和使用效率。
首先,会计服务不规范。我国会计市场存在规则不明确或规则意识不强的问题,会计服务的委托方和被委托方存在着“黑幕交易”等,从而防碍了我国会计服务市场的完善和发展,导致会计服务市场秩序混乱。
其次,会计人才过剩与短缺并存。据调查显示,全国国有企业550 万在岗会计人员中, 近192 万人未接受过任何专业训练,同时,有近137 万有专业资格的人员没有相应的职务或岗位。这里一方面可能由于结构性失业和摩擦性失业,导致了这种现状;另一方面,是由于会计人才在层次上总体偏低。在会计人才结构中,本科以上学历者仅占1.27 % , 研究生以上学历者仅占0.29 % , 用人单位对低层次人才需求相对饱和, 而对高层次人才需求相对旺盛,也造成了这种短缺和浪费并存的局面。
[关键词] 公用事业;问题;对策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4 . 12. 065
[中图分类号] F299.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4)12- 0104- 02
城市公用事业主要包括供水、供电、供热、垃圾处理、污水处理、燃气供应、城市交通等行业,近年来,随着企事业单位改革的不断深化,部分城市在公用行业逐步引入了市场化运行模式,公用事业发展呈现出政府主导、主体多元、服务优化、公众参与的良好趋势,但同时,也出现了一些制约发展的突出问题亟待解决。
1 城市公用事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公用行业的垄断经营依然比较严重,整体活力不足。公用行业服务于公众的特性决定了其天然的垄断趋势,但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规模,要提高公用行业的服务水平和产品质量,必须打破垄断引入竞争机制。目前,虽然部分城市在供水、排污、供热等行业引入了竞争机制,但是实质性的竞争格局并没有形成,社会公众和各类单位等公用事业的服务对象,实际上很难自由选择服务和产品的提供者,只能被动接受所在区域公用企业的服务和产品,因此公用行业目前的竞争仍是分割区域后的变相垄断。例如,一个城市可能有四五家供水或供热企业,但是具体到某位居民或单位,其住所和办公地就决定了由谁提供自来水和暖气,其并无太多的选择自由。正是由于公用行业的上述特点和改革的不到位,导致目前大部分公用行业的垄断经营并无实质改观,行业发展整体活力不足。
(2)公用行业的持续发展缺乏资金和制度保障,缺乏长期规划。公用产品主要是政府主管部门按照保本经营、略有盈利的原则定价,在价格未放开的前提下,民间资本对进入公用行业持观望态度的居多。在目前的定价机制下,公共产品的价格形成主要考虑日常运营成本,对于前期投入的大量项目建设资金没有形成补偿机制,例如供水需要建设水源、水厂、管网等,考虑到公共产品的属性和社会公众的承受能力,这些一次性的大量投入在价格中很难体现。在依靠日常运营收入无法弥补建设资金的情况下,公用行业主要依靠融资维持建设,因此政府性债务中相当比例的资金投入到公用行业的项目建设中。大部分地方政府的财政对公用行业的补贴也限于运营亏损的弥补,对项目建设的投入不足,对公用行业的长远发展特别是资金来源规划不到位,在诸如管网寿命到期更换等需要大量投入的情况时,将面临严重资金困难。
(3)公用行业的经营管理粗放,会计核算和资金管理不够科学、规范。大部分公用事业单位的内部管理水平不高,主要体现在企业的内控机制不健全,业务流程不规范,跑冒滴漏现象严重;企业的会计核算不科学,对资产的核算不完整,对成本收入的核算不清晰,对资金的管理效率不高。为了保证正常运转,在主营业务收入难以增加的情况下,许多公用企业采取扩展相关的设备生产、施工等业务增加收入,从而导致企业的其他业务收入远高于主营业务收入。同时,部分企业对建设项目、主营业务、其他业务的成本核算区分不清,导致公用产品的成本不清,例如对于供热企业,供热价格的形成建立在企业成本清晰的基础之上,如果对供热成本核算混乱,最后就出现供热价格的形成没有说服力,对供热价格的调整也会引起居民的不满意。
2 破解城市公用事业发展难题的建议
(1)进一步放开公用行业市场,从提升产品和服务质量入手,推动形成竞争格局。在公用行业垄断格局依然存在,破解难度大的情况下,应当进一步加大公用事业的市场开放力度,引入更多的市场主体参与竞争。在现阶段政府定价,完全市场化难度大的前提下,可以通过政策引导、舆论监督、多方参与,促使企业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从而在高层次推动行业发展,在质量竞争中形成优胜劣汰,保护社会整体利益。对于长期经营不善、服务质量不高、社会公众不满意的公用企业,政府应当强制其退出市场,同时,对管理规范、服务高效的企业,可以通过增加市场份额,加大补贴力度等方式进行支持。
(2)制订公用行业发展规划,从制度上保障各方利益,从资金上保证长远发展。公用事业发展必须立足长远,进行严密、科学的规划,从城市整体规划、产业布局、市场主体、业务运转、资金筹集、价格形成等方面统筹考虑,特别是要结合公用行业的特点,既保证公用企业的持续经营,避免挫伤企业经营发展的积极性,又要防止公用产品和服务的价格过高,维护公用事业的公共属性。公共财政应当进一步加大对公用事业的投入力度,通过财政预算安排稳定的补助资金,确保公用企业保本经营,同时让公众享受实惠。同时,考虑到公用企业的资产变现性差、现金流稳定、社会公益性强等特点,引导和鼓励金融企业加大信贷支持力度,解决融资难的问题。
(3)公用企业要加强公司治理,提高持续经营能力。公用企业特别是公司化治理尚不到位的企业,要加强内部管理,从降低成本着眼,规范业务流程和会计核算,提高各项业务成本核算的透明度,在此基础上形成合理的产品和服务价格,实现市场各方利益最大化。各类公用企业应根据行业特色和自身经营情况,灵活经营多种业务,高效管理资金,在保持稳定经营的基础上稳步扩大规模,在提升质量的同时提高企业自身经营能力,避免单纯依靠优惠政策和财政补贴,强化造血能力,实现企业效益和社会利益的双赢。
总之,城市公用事业涉及社会公众利益,平衡公用企业的赢利性和公用行业的公益性是公用事业持续发展的关键,也是深化公用事业改革的难题,只有在确保公共利益的前提下,保护企业和公众等各方的利益,公用事业才能稳步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