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企业知识管理的必要性范文

企业知识管理的必要性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企业知识管理的必要性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企业知识管理的必要性

第1篇

关键词:工商企业管理;企业内植实训

随着时展和社会进步,企业对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毕业生的要求越来越高,尤其是高职高专的毕业生,如何在本科生和中专生之间找准自己的专业定位,对于面临将来就业的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在校生而言,为了能够更好地适应当下社会严峻的就业形势,摸清企业对于本专业技能的实际要求,毕业以后能够尽快的融入社会,同时能够为自己步入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基于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企业内植实训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企业内植实训,能够让学生学到很多在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真正了解到在未来的就业岗位中所需的专业素养和技能,提高调查研究、文献检索和收集资料的能力,提高工商企业管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能力,提高协同合作及服从组织的工作能力。同时也拓宽了学生们的视野,增长了他们的见识,让他们提前熟悉了在企业工作的相关流程。只有把从书本上学到的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才能将本专业的知识转化成真正有用的知识。

一、企业内植实训的内涵及必要性

企业内植实训突破了以学校为本位的人才培养范式,能够有效地弥补学校职业教育“多理论,少动手”的不足,尤其在当前众多学校选择校企合作模式时,往往存在企业挂名、学校培养的现象的形势下,探究企业内植实训的切实可行的做法,可以有效地把校企合作推向深水区,为改革和创新高等职业人才培养模式开辟道路。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学生从事的是企业管理的相关工作,从专业的角度来说非常适合开展企业内植实训,无论是在解决企业用人问题、还是学校实训方面都是很好的切入点。

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培养人才现状分析

高职学生严峻的就业形势已成为近些年越发突出的社会热点问题。职业素质的高低不仅决定一个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机会的多少和就业能力的强弱,而且也会影响到其今后的职业生涯的发展。高职院校学生就业质量提升与人才培养模式变革之间具有不可分割的必然联系,应以学生就业质量为首要考虑因素,不断调整、完善、优化现有的实习实训模式,培养更多高素质的职业技能人才,从而实现两者共荣互促的良性循环发展。造成高职学生就业难现象的重要原因是部分毕业生职业素质缺失,以至于无法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高职院校担负着为社会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的重任,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如何提高毕业生的职业素质,增强其就业竞争力,已成为摆在高职教育工作者面前亟待解决的首要问题。因此,我们必须探索拓展高职学生职业素质途径,研究构建培养高职学生职业素质的完整体系。

三、企业内植实训在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中的应用

企业内植实训模式是当今高职院校进行教学改革、实现校企合作的有效模式,当前,企业内植实训模式作为高职院校学生技能培养的风向标,对企业用人能力素质模型的认同和训练作为结构性的力量,对高职教育教学改革构成重要推动性作用。企业内植实训模式对学生到企业中应聘、就业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必须进行新的整体构建,把企业内植实训模式以体系化、制度化的形式整合在统一的教学体系之中,构建“教学多元,学训一体”的训练格局。结合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实际,以本专业大学二年级学生在深圳华强方特集团的企业内植实训为主要研究对象,力求从中寻找出企业内植实训的运行规律和评价标准,为促进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无缝对接,进一步提升职业教育服务当地经济建设的能力、推动职业教育的大发展做出智力支持。华强方特文化科技集团是国内知名的大型文化科技集团,对于自身的企业文化建设和对于人才的培养模式都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和模式。华强方特坚持实施文化与科技融合战略,打造“创、研、产、销”一体化的文化科技产业链,业务分为文化内容产品及服务和文化科技主题乐园两大类,在很大程度上能够满足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各个方向的实习实训要求,同时在内部也形成了优势互补的全产业链,已在国内国际市场上建立强势的中国文化科技品牌。我校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与天津华强方特公司,于2017年签订了“订单班”协议,以定向培养的方式,于每年的5月份向该公司输送大批的特需人才。所谓“订单班”的培养模式,就是学生在校期间,学院按照企业提出的人才培养目标和知识能力结构,修订教学计划,组织教学,能够有效促进了毕业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的提高。经过一年的多的合作与实践,企业和学生双方都反映良好。一方面学生在实习的过程中,既感受到了大公司的企业文化和规章制度,也锻炼了自己的学习能力和工作能力,为自己即将面临的就业问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企业也在需要的时候获得了自己想要的人力资源,给校企双方的合作都带来的各自想要的利益,可谓是双赢。

四、结论

通过本论文研究梳理和总结本专业企业内植实训的实践经验,探索建设高职学校的企业内植实训培养模式,丰富了相关的研究成果。企业内植实训这种模式,突破了以往的以学校为本位的人才培养模式,能够有效地弥补学校职业教育的不足。同时,探究企业内植实训的有效做法,可以把以往的校企合作模式推向一个新高度,为改革和创新高等职业人才培养模式开辟道路。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学生从事的是企业管理的相关工作,从专业的角度来说非常适合开展企业内植实训,无论是在解决企业用人问题、还是学校实训方面都是很好的切入点。

参考文献:

[1]企业参与校企合作职业教育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张利庠,杨希.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33)

[2]关于高职院校开展企业内植实训的实践与探讨[J].安彬辽宁高职学报,2012,14(6):51-52

[3]高职院校企业内植实训对学生学习能力培养的研究[J].孙雷卷宗,2014(12):200-201

第2篇

关键词:职业健康;标准化管理;管理体系

建国以来,我国先后制定了一系列的职业卫生法规标准,在规范作业场所职业卫生条件、保护劳动者的职业健康权益等方面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法规标准体系已基本形成并与国际接轨。但我国先后经历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阶段,不同时期的职业卫生工作模式有所差异,加之职业卫生工作先后由不同的主管部门负责,现行职业卫生法规标准体系因此呈现出涉及多部门、缺乏总体规划和某些方面尚不完善等特点,不仅影响到主管部门的正常履职,也给企业遵守有关职业卫生法规带来困惑,导致近几年企业职业健康管理出现滑坡现象。

我国多数大中型生产企业建立了健康安全环境管理体系,有效地提升了企业的职业健康安全环境管理水平。但是笔者在实际工作中发现,一些企业由于对体系的认识问题,为通过审核而建体系,实际生产过程中未按照体系要求、模式进行管理,导致“两张皮” 现象的出现;有些审核机构在体系审核过程中对安全(S)和环境(E)内容的审核较完整,而职业健康方面却不完善,只查监测数据、健康监护两项是否做了,其他内容及具体过程和结果都不进行控制; 由于我国颁布的“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属于推荐性国家标准,一些中小企业对职业健康重要性认识不足,未实施职业健康安全体系化管理,同时这些企业职业健康管理人员配备不足,生产工艺落后,并吸纳了大量操作技能、安全及个体防护意识差、流动性大的农村劳动力,接触职业危害的情况十分复杂,其健康影响难以准确估计,迫切需要有力的方法、手段转变这种局面。

一、安全质量标准化与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有机结合

在我们这样既是安全质量标准化试点单位,又是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认证通过单位,两者的载体又都是企业的安全生产,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何处理?这是我们在探索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众所周知,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是一种管理程序,通俗地说是一种管理方法。在它的标准中,没有明确的规定值。也就是说,无论一个企业目前的安全管理水平处于何等状态,都适合建立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例如,事故低发单位可以建立体系,事故高发、频发单位也可以建立体系。它告诉我们如何通过对存在的危险因素识别、评价、控制和体系运行的所有活动,从而达到持续改进、不断提高职业健康安全绩效的目的的程序和方法。

而安全质量标准化则不同,它是标准,是一种尺度、一种标杆。它对每一台设备设施、每一个作业环境构件、每一项管理活动、每一个工艺动作的安全属性都有明确的量值的规定,用这个标准尺度、标杆来衡量、来评判某个特定的企业是否达到安全质量标准化。例如标准规定:直梯和平台相连接的扶手高度应当达到1050毫米,不到这个高度就不符合标准,就要失分,失分多了就达不到标准化企业。我们的尝试是把安全质量标准化的具体规定,融入在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各项目标指标和管理方案中去,作为体系追求的期望值。通过持续改进使体系所实现和目标指标与绩效最终与标准化的规定相一致。简明地表述,就是运用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程序和方法,达到安全质量标准化的规定和要求。

二、企业实施职业健康标准化管理

2.1 标准化管理采取强制原则

2004年1月9日, 国务院颁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决定》 (以下简称《决

定》),要求把安全生产标准化作为加强安全生产的一项重要基础工作。国家安全监管总局根据《决定》精神下发了加强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指导意见,提出要在各行业大力开展安全生产标准化,并相继出台了危化、冶金、机械等行业安全生产标准化标准。截至2010年底,全国危化品行业通过达标考评一级企业37家,二级企业1530家,三级企业3951家,计划2012年底前全国危化企业均达到三级标准。其中危化行业标准化标准为强制性行业标准,强制原则有利于推进全面实施。职业健康在各行业标准化标准中均设要素,对职业危害申报、监测、健康监护等作业场所职业危害管理都做了具体规定,但职业健康作为企业与安全工作同样重要的一个方面,在标准化实施过程中职业健康监管部门应出台相关文件,以加强职业健康标准化管理的监督、指导。

2.2 标准化管理与国际管理体系模式接轨

安全生产标准化是以危险有害因素辨识和风险评价为基础,企业各生产岗位和作业环节的安全工作必须符合法律、法规、标准、规程的要求,强调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规范化、科学化和制度化,强化企业风险管理和过程控制,注重绩效管理和持续改进,是国际先进安全管理理念与我国传统安全管理方法、企业安全生产实际的有机结合,通过具体应用将不断提高企业的安全健康管理水平。对于已建立体系的企业,推行标准化工作是对体系运行的进一步提升;对于没有建立体系的企业,应在推行标准化过程中建立体系化的管理模式。

2.3 三方共同参与实施

建立并实施职业健康管理体系模式是一项复杂且具有相当难度的系统工程,因此只有在深入理解和掌握标准、方法的基础上,建立并实施才能有效地提高企业的职业健康管理水平,并对以后的运行起到决定性的作用。标准化工作通过政府安监部门监督、有资质的中介机构提供咨询及评审服务、企业自身不断落实完善,有利于引导企业在规定时间内按照标准化标准要求建立适合企业自身特点的职业健康标准化管理模式和体系框架,并保持有效运行,推进企业职业健康管理工作。

三、结论

安全生产标准化吸收国内外各种职业安全健康管理的先进管理技术和知识,是适合我国实际的、科学的现代企业管理方法。企业建立与国际管理模式接轨、符合我国法规标准、满足政府要求的安全生产标准化体系是自身发展和生存的根本,是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在标准化体系实施过程中,按照标准进行评审分级管理,其中涉及高毒作业、职业病危害因索复杂和危害严重的企业,应进行重点监督、指导。企业以及各级职业健康监督、服务机构应积极开展新时期企业发展特征和管理体系的研究,深刻认识标准化工作的内涵,探寻企业实施职业健康标准化管理的对策,最大限度降低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影响,预防或降低职业损害,保障员工健康。

参考文献

第3篇

关键词:制度 个人利益 人性 选择

一、为何需要制度

无论是一个国家,还是企业他们都好比一个很多人聚集起来的组织。然后这个组织的存在一定是为了某个目的,这个目的分摊到组织中的每个人头上,肯定能细分成很小的目标,本来组织只有一个大目的,这些小目标的存在和实现也是为了最终推向这个大目标的实现。这些目标不尽相同,而且实现小目标的工作也不同,每个人也不同。这就会出现一个问题,人们可能会因为这些不同导致整个组织不能系统有效的运作,人们各自为阵,眼中只有自己部门的利益,不去考虑整个组织的协调。所以在整个组织内建立一套标准的制度,而且是对整个组织成员有效的制度,让人们有一套标准的规范做依据是至关重要的。还有一个原因,任何人从内心来说,都是趋利避害的,在没有外在力量制约人的时候,很难做到从组织大目标的全局出发牺牲自己的利益来成全组织的成功。所以制度就可以起到威慑强制作用,让成员们遵守制度已达成整个组织的成功。

所以,制度的出现究其原因,一是组织中小目标实现与大目标之间存在现实的矛盾,良好的制度起到化解的作用,让组织中的协同效应达到最大,二是解决了个人利益在整个组织中如何合理的制约以达到整个组织的胜利的问题。

二、制度如何建立

这也是最复杂的环节,企业的管理者面对的是一个复杂的环境,他需要平衡各个方面的利益关系,在此基础上还要实现企业的使命和目标。不合理的制度强势推行的话,只会让人怨声载道,人们不去积极地配合只会让制度适得其反。制度的建立需要着眼于企业内部外部的实际情况,对人性有透彻了解的基础上建立。比如当年的,大搞平均主义,多干少干都一样,人们的积极性严重被挫伤,而后实行的按劳分配,多劳多得就极大地刺激了积极性,还是同样的人,但是在不同的政策措施下所取得的效果却截然不同。还有一个例子,七个人分蛋糕,本意是让蛋糕分得均匀,如果制度是切蛋糕的那个人来负责分蛋糕,那么他可能就会把自己的那块蛋糕分的最大,而给别人分得较小,而如果制度改变,让他切完蛋糕之后,等别人分完后自己拿最后的蛋糕。这样他就会为了保证自己的利益而尽可能把每块蛋糕分得很均匀。还是同样的人,但是不同的制度,结果却变了。

在企业中所谓的人性化管理就是指的是制度的拟定要尊重人性适应人性,利用人性的特点做到规避不利的一面,发扬有利的一面。不要妄图去改变人性,这是不可能的。良好的制度就是找出让人性特点变成有利因素的可能。而不是去简单地压制人性。极少有人能从进入某个组织后性格就发生极大的变化,只能说他进入某个组织,就活在了某个制度下,他在企业中的行为将会是在顺应这个制度的前提下所做出的对自我利益最大化的决策。显然,良好的制度会让这个决策既有利于自己也有利于企业。如果一味地强调企业和员工单方面的利益,企业都不会得到健康长久的发展。

所以说企业管理者在拟定制度时一定要现实再现实,和制度的执行者沟通再沟通,制度的建立是给所有员工的,除了实效性就是可行性。人的本能都是追求利益最大化的,良好的制度从不抹杀这一本能,而是帮助人们合理的追求,所谓合理就是同时也对企业的发展有好处。制度要的是双赢的结果,不是此消彼长,那不是良好的制度。

三、制度的施行

制度不能形同虚设,建立了制度更要去施行,明智的企业管理者就是要营造一个制度高于一切的氛围,凡事都以制度为标准而不是某个领导的个人喜好。制度的确是人制定的,在企业管理中,就应当通过制度来管理企业的日常行为,实现从人治到法治的转变。管理者无非就是创立一套行之有效的游戏规则——制度,大家一起去遵守,然后做好监督的角色。在制度面前,人人平等。其实任何自然人在制度的起初都是存敬畏心,但是之所以后来出现制度形同虚设的局面,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人们发现违反制度并没有受到相应的制裁。这里面的情况比较复杂,毕竟制度是有棱有角,有不完善的地方,也必然有在企业管理中无法触及的地方,尤其是中国的国情、关系、感情、面子,进而忽视的制度。人们觉得某某虽然违反了制度但是合情,不能惩罚,这样太伤感情了,以后工作不好展开。是的,会有很多这样的情况,但是管理者不能因为一个人就心软而不敢施行制度,为了维护制度的权威,为了不让只要合情不管他合不合理的心态在公司蔓延,更为了对制度的尊重是最高的这一理念深入人心,管理者更要狠下心对违反制度的人施行制裁。只是事后怎么样去动之以情晓之以理,那是管理者的领导艺术能力了。绝大多数时候,管理者用一个人的委屈或者说牺牲换来了整个企业对制度的尊重,我认为是明智的。

当然,经过这样的事情后,管理者也要反思制度不合理的地方,如果人们发现遵守制度所带来的收益比他们不遵守制度带来的收益还要小,任何理性人都会做出后者的选择。所以我们企业管理中的制度也要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而不断更新和变革。

参考文献:

第4篇

广义的知识管理分为社会知识管理、组织知识管理和科学知识管理。组织知识管理又分为企业知识管理、非营利性机构知识管理、政府知识管理和教育机构知识管理[6]。在知识管理的所有分支中,企业知识管理的研究倍受人们关注,其产生的实际效益也最为突出。政府部门、事业单位成功实施知识管理的案例极少。正因如此,笔者认为有必要在事业单位(诸如档案馆、学校、医院、科研院所等)开展相应的研究。相比于企业知识管理中的知识产权、科技研发等内容,事业单位档案知识管理也有其特定的内容,例如各级档案馆特定馆藏中蕴含的特定知识、学校科研档案本身的学术课题项目及教学知识、医院研究及其发明专利、先进技术等。

二、知识管理理念应用到事业单位档案管理的必要性、可行性分析

知识管理代表了档案管理的未来趋势和走向,有其实施的必要性及可能性。

(一)在事业单位档案管理中实施知识管理的必要性

传统的档案管理注重实体保管,在需要时拿出原始文献发挥其凭证或参考价值;而知识管理注重挖掘出已有档案资源中包括其“背景知识”中所涵盖的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对档案管理有着深远的意义和作用。第一,知识管理强调的先进手段主动为用户提供深层次信息、知识,从而实现知识的价值。在提供服务之前更加注重对文件、档案的前期理解钻研,促进其开发利用,从而提升档案管理的价值,提升档案人员在组织中的地位。第二,实施档案知识管理可以拓宽档案管理的范围。知识管理在实施的过程中可以将原来一概排除在档案管理活动之外却与之密切联系的前期文件、图书资料等重新纳入到档案工作的范畴,实现大档案管理。因此,知识管理强调的知识挖掘、共享应拓展到档案管理的领域,从而促使档案工作者重视对文件、档案的开发利用,提升档案管理的价值[7]。

(二)在事业单位档案管理中实施知识管理的可行性

实施知识管理需具备以下基本条件:第一,具备新型管理理念的知识管理发起人及其追随者,以保证知识管理活动的开展;第二,拥有适当的资金以保证知识管理系统工具及相关配套的设备设施;第三,拥有能够熟练操作计算机相关软件的专业技术人员,以保证具体项目和内容的实施。事业单位档案管理拥有天然的优势可以促成其实施档案知识管理。首先,事业单位的行政性使政策理念的开展能有自上而下的较为容易的推行模式。其次,政府资金的支持有利于保障实施知识管理专项资金。再次,事业单位档案管理本来就有专门的工作人员,多年的档案管理工作在一定程度是在进行知识管理,不过仍需对其进行进一步的专门培训,并且积极引进更加具有计算机专业背景知识的人才以保证其顺利实施。

三、事业单位档案管理实施知识管理的方法探索

既然事业单位档案工作实施知识管理势在必行,那么推进事业单位档案知识管理的方法则成为重中之重。笔者认为,应该根据事业单位本身的行政性,自上而下推行、从实施主体内部出发逐渐扩展到社会大环境中,从观念、制度、资金、流程、人员五个方面着手,形成一个有机的合力系统,从而推动这一改革进程。

(一)转变理念、普及知识,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

为了更好地服务社会,发挥档案的价值,有必要重塑全民的档案观念,让更多的人,特别是档案管理者,明确知识管理在档案管理中的重要性,并真正纳入实践中,做好数字档案馆知识创造、知识组织、知识检索与知识服务。应该经常宣传档案的价值和作用,开展档案情报和咨询工作,进行档案用户心理研究,以更多的利用者为中介,将档案知识传输到各个实践领域,在广泛利用中充分发挥其各种效益。

(二)以制度为保证、以试点为龙头,自上而下推行实践

在当前档案实践工作中,可以考虑利用档案事业单位的行政性自上而下,逐步推行,档案行政管理部门拟出事业单位档案机构实施知识管理的草案,明确实施细则,设立试点单位。在开展工作后的一段时间内定期考察汇总其实施情况、实践经验,待期满时全面总结试验期间取得的成果、经验教训及存在的各种问题,此后可推广到更大的范围内实施。

(三)设立专项经费,从资金上保障事业单位档案知识管理的实施进程

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在其制定的方案中给出资金初步预算,协同财政部门审核批准通过,定期为事业单位档案部门下拨档案知识管理的专项经费,并派遣小组成员定期和不定期地检查各单位的经费落实情况,以进一步保证和促进知识管理的实施。

(四)制定基本流程,推进事业单位档案知识管理的实践

知识管理实施的基本流程一般认为包括以下几个环节:明确的目标是做事的先导;鉴别知识要求明确组织的智力资产以使知识明确可用,如组织内部专用备查的常见疑问解答、专家所长、知识地图;获取知识的途径包括引进人才、获取知识产品软件等;开发知识使个人知识集体化、深度会谈收集专家经验;共享与转移知识可以通过各种网络及实物进行;使用知识用选用易用的软件和平台;存储的知识包括个人、集体和计算机储存的知识;知识评估即最后工作的评价总结,并与目标进行比较。各级档案工作者要对蕴藏在档案中的隐性知识进行积极的挖掘、分析,通过构建组织内部网络平台,建立扩大收集知识、共享知识的渠道。

(五)建设学习型组织,提高事业单位档案管理人员业务素质和能力

第5篇

【关键词】知识管理;电力工程;合同管理

电力行业作为我国经济命脉,而对电力工程建设是电力行业稳定发展的因素,在国民经济水平提升中占据决定性优势。电力市场体制变革促使电力工程呈现法制化和市场化趋势,并在经济时展的前提下,将知识管理引入至电力工程合同管理范畴,从而体现电力工程高效率、高标准、高质量优势,而如何做好电力工程知识和合同管理体系构建工作,成为当前电力工作者重点关注的问题。

1电力企业知识管理

培根(英国哲学家)曾说:“知识就是力量”。对此,人类历史的演变为知识追求、知识创造的阶段,而当代管理者对知识的定义有着深入化分析,即将其认定为改变人类、事物信息的行为方式,依据主体差异,分为组织知识(组织文化和团队精神)、个人知识(工作技能、工作经验、价值观和世界观),其个人知识是组织知识的核心,而组织知识是个人知识的升华;依据属性不同,知识包括显性知识(可用语言描述的知识,如书面报告和说明书)、隐性知识(无法用语言表达的知识,如思维模式、认知与经验、想法);结合运用状态的差异,将知识分为过程知识、实体知识两种;而依据企业贡献与作用的角度,将其分为核心知识、非核心知识。电力企业是国家经济命脉的重要支柱,经多年发展,电力企业在市场领域中占据决定性地位。基于市场格局的演变,电力企业若要实现长远发展的目的,则应对“新体制”予以探索,通过知识管理的运用,实现电力工程合同管理创新的目的,因此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从本质上来讲,电力企业知识管理模式的运用,应遵循积累原则、共享原则、创新原则三点内容。其中积累原则为知识管理的基本环节,在企业发展中,不断完成知识信息积累工作,从而在构成企业财富的同时,成为竞争“砝码”;共享原则以价值的优势,在企业内部切实知识信息公开的目的,避免员工重复劳作;创新原则作为电力企业知识管理的核心目标,通过对企业员工行为的标准化、规范化管理,促进电力企业高知识、高质量产品的构建。

2电力工程合同管理

2.1合同管理定义

电力工程合同管理(ContractManagement)定义为:电力企业依据国家合同法律规定,以自身全方位参与的方式,结合变更与解除、终止与转让、监管以及控制等行为,对电力工程合同予以严格化管理。在此过程中,合同管理涉及管理制度制定和合同签订、合同履行、档案记录与资料保管等工作,通过系统性、动态性分析的方式,以市场经济、契约经济、法制经济等形式体现电力工程合同管理的优势,例如:优质化、高效化合同管理工作的开展,不仅可降低电力企业合同义务,还可优先抢占市场先机。对此,电力企业应重点强化电力工程合同管理的重要性,结合长期性、经济性、复杂性与变动性的优势,促进自身经济发展。

2.2知识管理在电力工程合同管理中的价值

电力工程合同管理贯穿于工程建设始终,若因时间长、繁琐性和信息量大等因素的影响,为快速实现电力企业知识管理的目的,则应在计算机全面发展的背景下,信息获取、信息交流渠道逐渐得以拓宽,从而实现电力工程合同管理的目的。在此过程中,知识管理在电力工程合同管理中的价值,可从以下几点实施分析:首先,合同风险控制。电力工程合同管理因自身风险的存在,若在全方位运用知识管理的前提下,便于企业员工对知识的获取,如失败教训、成功经验的总结,可有效规避合同管理风险。其次,强化企业核心竞争力。电力企业内部知识管理系统的架构,用以员工协调交流、经验共享、部门沟通等多种形式,促进管理水平、知识水平全面提升的同时,促进电力企业核心竞争力强化的目的。

3以知识管理为基准的电力工程合同管理机制架构

电力工程建设和人们生活息息相关,在企业结构不断创新和优化的前提下,合同管理应作为电力工程建设基础,并通过知识管理体系的融合,实现电力工程合同管理机制架构工作,而其具体内容可从必要性、可行性两点予以分析。

3.1必要性

基于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背景下,电力工程建设重要性不言而喻,而其复杂性、庞大性特点是制约电力工程发展的主要因素。对此,电力企业应在工程建设前,以专业人员分析的角度,结合知识管理手段的运用,对电力工程建设可行性予以分析,并结合实地勘察的方式,强化现场监督的重要性。在此过程中,因电力工程以大中型工程为例,在合同拟定中涉及众多精细条款,而其合同内容完整性的体现,应以合同知识内容积累、管理、共享为前提。尤其针对合同变更问题需由专业人员全程跟踪监管,而专业人员的选拔,应充分结合知识掌握灵活性、能力强为基准,体现知识管理在电力工程合同管理架构中必要性优势。

3.2可行性

电力企业在将知识管理纳入合同管理范畴内,需对其实际运用可行性价值进行分析,具体可从以下三点进行分析。首先,结构组织。从整体上来看,电力企业工程合同管理工作的开展,与人才密切关联,而在社会经济水平不断发展与完善的前提下,电力企业若要以知识管理为核心,可将机构组织、人员培养作为合同管理主题,从而实现电力企业合同管理中对知识管理理念的融合。其次,企业文化。众所周知,电力企业应在行业发展的同时,对企业文化予以弘扬,并通过对员工思想行为的渲染,使其产生热爱工作和热爱生活的积极态度,以时代力量汲取的方式,塑造企业文化,不仅为员工创造交流、学习、创新空间,还可通过个人知识、企业文化有机融合的形式,构建以知识管理为导向的电力工程合同管理体系架构。最后,监督检查。

4结语

综上所述,以市场经济为基准的企业行为,可通过生产管理、法制管理的形式,加强知识管理重视度。另外,知识管理是新兴学科,在不断发展中愈发引起人们的关注,促使知识管理理念在电力工程合同管理中得以有效利用。笔者建议电力企业应逐渐认识到知识管理的必要性与可行性优势,通过合同管理风险、经营风险的把控,提升电力企业综合竞争力。

参考文献:

[1]高勇.知识管理在电力工程合同管理中的应用研究[J].通讯世界,2014(10):161~162.

[2]赵振宇,许克.工程建设合同管理课程案例式教学探索与实践[J].高等建筑教育,2015,24(4):99~102.

第6篇

【关键词】知识管理;电力工程;合同管理

电力行业作为我国经济命脉,而对电力工程建设是电力行业稳定发展的因素,在国民经济水平提升中占据决定性优势。电力市场体制变革促使电力工程呈现法制化和市场化趋势,并在经济时展的前提下,将知识管理引入至电力工程合同管理范畴,从而体现电力工程高效率、高标准、高质量优势,而如何做好电力工程知识和合同管理体系构建工作,成为当前电力工作者重点关注的问题。

1电力企业知识管理

培根(英国哲学家)曾说:“知识就是力量”。对此,人类历史的演变为知识追求、知识创造的阶段,而当代管理者对知识的定义有着深入化分析,即将其认定为改变人类、事物信息的行为方式,依据主体差异,分为组织知识(组织文化和团队精神)、个人知识(工作技能、工作经验、价值观和世界观),其个人知识是组织知识的核心,而组织知识是个人知识的升华;依据属性不同,知识包括显性知识(可用语言描述的知识,如书面报告和说明书)、隐性知识(无法用语言表达的知识,如思维模式、认知与经验、想法);结合运用状态的差异,将知识分为过程知识、实体知识两种;而依据企业贡献与作用的角度,将其分为核心知识、非核心知识。电力企业是国家经济命脉的重要支柱,经多年发展,电力企业在市场领域中占据决定性地位。基于市场格局的演变,电力企业若要实现长远发展的目的,则应对“新体制”予以探索,通过知识管理的运用,实现电力工程合同管理创新的目的,因此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从本质上来讲,电力企业知识管理模式的运用,应遵循积累原则、共享原则、创新原则三点内容。其中积累原则为知识管理的基本环节,在企业发展中,不断完成知识信息积累工作,从而在构成企业财富的同时,成为竞争“砝码”;共享原则以价值的优势,在企业内部切实知识信息公开的目的,避免员工重复劳作;创新原则作为电力企业知识管理的核心目标,通过对企业员工行为的标准化、规范化管理,促进电力企业高知识、高质量产品的构建。

2电力工程合同管理

2.1合同管理定义

电力工程合同管理(ContractManagement)定义为:电力企业依据国家合同法律规定,以自身全方位参与的方式,结合变更与解除、终止与转让、监管以及控制等行为,对电力工程合同予以严格化管理。在此过程中,合同管理涉及管理制度制定和合同签订、合同履行、档案记录与资料保管等工作,通过系统性、动态性分析的方式,以市场经济、契约经济、法制经济等形式体现电力工程合同管理的优势,例如:优质化、高效化合同管理工作的开展,不仅可降低电力企业合同义务,还可优先抢占市场先机。对此,电力企业应重点强化电力工程合同管理的重要性,结合长期性、经济性、复杂性与变动性的优势,促进自身经济发展。

2.2知识管理在电力工程合同管理中的价值

电力工程合同管理贯穿于工程建设始终,若因时间长、繁琐性和信息量大等因素的影响,为快速实现电力企业知识管理的目的,则应在计算机全面发展的背景下,信息获取、信息交流渠道逐渐得以拓宽,从而实现电力工程合同管理的目的。在此过程中,知识管理在电力工程合同管理中的价值,可从以下几点实施分析:首先,合同风险控制。电力工程合同管理因自身风险的存在,若在全方位运用知识管理的前提下,便于企业员工对知识的获取,如失败教训、成功经验的总结,可有效规避合同管理风险。其次,强化企业核心竞争力。电力企业内部知识管理系统的架构,用以员工协调交流、经验共享、部门沟通等多种形式,促进管理水平、知识水平全面提升的同时,促进电力企业核心竞争力强化的目的。

3以知识管理为基准的电力工程合同管理机制架构

电力工程建设和人们生活息息相关,在企业结构不断创新和优化的前提下,合同管理应作为电力工程建设基础,并通过知识管理体系的融合,实现电力工程合同管理机制架构工作,而其具体内容可从必要性、可行性两点予以分析。

3.1必要性

基于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背景下,电力工程建设重要性不言而喻,而其复杂性、庞大性特点是制约电力工程发展的主要因素。对此,电力企业应在工程建设前,以专业人员分析的角度,结合知识管理手段的运用,对电力工程建设可行性予以分析,并结合实地勘察的方式,强化现场监督的重要性。在此过程中,因电力工程以大中型工程为例,在合同拟定中涉及众多精细条款,而其合同内容完整性的体现,应以合同知识内容积累、管理、共享为前提。尤其针对合同变更问题需由专业人员全程跟踪监管,而专业人员的选拔,应充分结合知识掌握灵活性、能力强为基准,体现知识管理在电力工程合同管理架构中必要性优势。

3.2可行性

电力企业在将知识管理纳入合同管理范畴内,需对其实际运用可行性价值进行分析,具体可从以下三点进行分析。首先,结构组织。从整体上来看,电力企业工程合同管理工作的开展,与人才密切关联,而在社会经济水平不断发展与完善的前提下,电力企业若要以知识管理为核心,可将机构组织、人员培养作为合同管理主题,从而实现电力企业合同管理中对知识管理理念的融合。其次,企业文化。众所周知,电力企业应在行业发展的同时,对企业文化予以弘扬,并通过对员工思想行为的渲染,使其产生热爱工作和热爱生活的积极态度,以时代力量汲取的方式,塑造企业文化,不仅为员工创造交流、学习、创新空间,还可通过个人知识、企业文化有机融合的形式,构建以知识管理为导向的电力工程合同管理体系架构。最后,监督检查。

4结语

综上所述,以市场经济为基准的企业行为,可通过生产管理、法制管理的形式,加强知识管理重视度。另外,知识管理是新兴学科,在不断发展中愈发引起人们的关注,促使知识管理理念在电力工程合同管理中得以有效利用。笔者建议电力企业应逐渐认识到知识管理的必要性与可行性优势,通过合同管理风险、经营风险的把控,提升电力企业综合竞争力。

参考文献:

[1]高勇.知识管理在电力工程合同管理中的应用研究[J].通讯世界,2014(10):161~162.

[2]赵振宇,许克.工程建设合同管理课程案例式教学探索与实践[J].高等建筑教育,2015,24(4):99~102.

第7篇

论文摘要:近年来,公路工程的质量监理工作越来越受到重视,提高监理工程人员的专业素质非常关键。本文从培养监理人员的专业素养的角度,探讨了知识管理的理论在监理行业中应用的必要性,及其工程监理企业实施知识管理系统需要注意的问题,对监理的知识管理与创新提出了一些建议。

1引言

近几年来,国家对公路建设投资的增多,公路建设速度的加快,公路工程的质监理工作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质量监理在保证优良工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搞好监理工作,强化质量管理,监理人员的素质是关键。

1.1工程监理企业实施知识管理的必要性在公路工程监理过程中,除了要求监理人员必须具备专业理论知识,严格按照监理工程规范的要求实施监理外,监理人员还必须具有丰富的工程建设实践经验。知识可以分为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两种.显性知识,是存在于各种书籍、文件、电脑等各种媒体的记载之中,如监理所需的法律法规、政府政策性文件、设计规范、施工合同及监理合同、监理规范、施工与验收规范等。隐性知识,是存于人大脑中的经验、直觉,反映的是能力和素质,是从长期的工程监理实践和观察中逐渐得到的,它不能像显性知识那样直接输人到记载煤体中,属于非传统意义上的知识,如监理工程师丰富的工程经验。这些知识,是蕴藏在各监理工程师中的经验、感觉、洞察力、诀窍、方法等,存放在他们的脑子里,如果这些人员离职或调动,就会造成知识的流失,而新的监理技术人员由于不具备这种知识,就会重新积累,不仅成本费非常高,而且降低监理企业的施工监控质量。

如果把这些团队、个人的经验进行挖掘、提炼,形成知识,通过企业的知识管理系统被组织共享,这样开展同类工作就不需要重新开始,新的监理人员也可以快速进入工作角色,从而就会提高监理企业的效率。从更高的层次来讲就是要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1.2知识管理

“知识管理”一词最早由彼得·德鲁克提出,但是目前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但一般认为,知识管理就是如何更好地利用组织中的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实施有效的知识管理要求合适的软件系统和充分培训,要求组织的领导者把集体知识的共享和创新视为赢得竞争优势的支柱,要求雇员共同分享他们所拥有的知识,并且要求组织的管理层对那些做到这一点的人予以鼓励。

通过知识管理,可以提高项目的生产率。知识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对组织信息加以文档化、分类、传递和再利用。公路工程监理项目的质量控制效率取决于如何把组织所创造的知识加以收集和综合,以供监理人员进行决策。当监理工程师发现他们所需要的知识资产,他们就可以根实际情况加以改造和利用,从而显著地提高质控制效率。.知识管理是一种企业管理思想,从这个角度来看,信息技术为监理企业构筑知识管理平台提供了可能。知识管理系统的建设将以知识的积累、共享、交流为手段,以提高监理企业核心竞争力作为最终目标,监理企业的所有监理都将受益。

知识管理包含了以下几层含义:

(1)知识管理应以人为本、面向应用。在知识管理的概念中,人(包括个人、部门和整个绒织)是知识活动的主体和中心,人是知识的主要载体,同时又是知识的利用者,计算机和信息系统等只是辅助工具。知识管理的终极目标是促进个人、部门和组织知识的进化和创新并力求产生新的价值,因此知识管理必须围绕人对知识的寻找、学习、共享、利用和创新来进行。

(2)知识管理是一种制度和方法。知识管理是用来辨别、管理和共享机构中所有信息资源的系统的方法,包括对机构内部的知识资源进行明晰化、系统化的管理,以及组织、传递、利用和开发这些知识的过程。这些信息资源包括数据库、文档、政策和业务流程,以及企业内部员工头脑中的知识和经验。

(3)知识管理是一个循环往复、螺旋上升的过程。通过使用包含在文档、系统中或其他形式的信息,知识管理能够在个人和群组中进行协作,并在相互的交流中获得知识的进化与创造,然后开始新的一轮知识应用和创新过程。

(4)知识管理需要继承和集成其它信息系统。在知识管理实践中,一般需要一定的信息积累和管理基础,还需要较好的信息交流和流通渠道,这就要求利用信息技术来建立相应系统,促进信息的收集和管理知识的共享和传递等.

(5)实施知识管理,需要把握积累、共享和交流三个原则。

1.3知识管理的实施

为了有效地进行知识管理,监理企业可以考虑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实施知识管理:

(1)转变“知识就是权力和价值的体现”观念,在监理企业内树立起知识共享与知识创新的理念。

(2)建立基于工程项目的学习团队型组织结构,强调组织结构的“扁平化”,尽量减少企业内部管理层次,以便使组织更适合员工的学习、·交流和知识共享,适合监理的团队工作。

(3)设立首席知识管理主管,统揽监理企业的知识管理活动。其任务就是要管理知识的获取、创造和应用。

(4)实施基于Inet nr etI/ ntrante的计算机网络化管理,在这个网络化平台上,监理人员可以非常轻松、毫无障碍地进行知识的获取、交流,知识的自我评测,向企业提供有助于创新的各项建议、改革方案。

(5)建立适应知识管理的配套机制:①结合日常工作及业务流程来加强知识固化和共享机制。②知识培训机制与知识测评机制。③激励机制与企业文化机制。创造监理企业以人为本的文化氛围,让员工感受到自己是企业的真正主人,每个人在分享与创新知识上是完全平等的,让所有员工都积极主动地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自愿进行知识交流、共享、创新,以提高自身素质和企业整体素质。

第8篇

论文关键词:知识管理企业员工知识分享

1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知识的重要性被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企业管理理论和实践工作者也更积极地探索如何进行知识管理以面对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和大好机遇。各行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也日益增大,如何培养出多层次、实用型、应用型和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人才,对企业而言是至关重要的,在知识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企业根据自身特点,在工作过程中积累经验并对各类知识进行有效管理,对于提高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提升企业的经营业绩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本文分析了企业员工个人知识管理的必要性,探讨了进行个人知识管理的方法,提出知识分享是企业员工进行知识管理的核心,以及如何进行知识分享。

2进行个人知识管理的必要性

对于个人知识管理的概念,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其进行了定义,笔者认为美国的PaulA.Dorsey教授提出的“个人知识管理应该被看作既有逻辑概念层面又有实际操作层面的一套解决问题的技巧与方法。”的描述更为普遍和通用。广义上的个人知识管理的内容很宽泛,包括工作、生活、学习、娱乐等方方面面的内容,而本文所研究的企业个人知识也仅指员工在生产实践、科技活动中所积累的有关知识,包括存储在头脑中的专业技能、实践经验和技巧等隐性知识,管理的主要目的就是获取、整理、存储以及共享这些知识,使其成为教师进行自我总结、提升和创新的基础,并通过共享实现知识价值的最大化利用。下面先介绍一下员工进行个人知识管理的必要性。

2.1业务知识的整理

一般来说,企业对一个工作任务进行几年的实践后,就会对该种工作的整体脉络、主要内容、重点和难点都已非常清楚,而通常情况下,员工们除了根据需要对任务的计划、使命和安排进行修订和更新以外,每个阶段任务的具体实施过程、遇到的问题以及解决的方法等实践细节都没有记录下来,这样导致很多实践经验和知识的流失。如果员工能够通过一种方便的途径以日志、笔记、心得体会或其它形式,记录所在每个时间段工作内容的安排、关键点、容易出现的错误、加强更新和补充的知识点以及员工之间的交流经验、工作技巧、学习技巧等,将实践过程中的点点滴滴进行跟踪和整理,并渗透到以后的工作实践中,这对于显著提高工作水平和质量以及专业领域的研究水平都有非常大的帮助,因为知识的不断积累、整理和深化能使促进员工整个知识体系的逐步完善和系统化,同时,相待信息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以及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迫切需求,也要求员工必须紧跟行业发展步伐,不断更新工作方法和实践内容。

2.2科技项目经验的积累和传播

企业的基本目标决定了企业在赚取利润的同时,为了取得技术上的优势主导地位,必需参加大量科技项目研究与开发,以获得企业可秩序发展优势,特别是大中型企业和高科技企业对此更加看重。一个完整的科技项目实施过程包括项目申请和需求分析、系统功能分析和详细设计、开发方案选择、编程实现以及最后的软件测试和维护等多个阶段,其中每个阶段都涉及到大量的技术、方法和应用工具。要保证科技项目最终的实现质量和效果,除了遵循必要的科学规范和相应的标准以外,更多地要依赖于研究人员在各个环节具体实施过程中所运用的个人经验和技巧。由于这些隐藏在个人头脑中的宝贵知识财富属于个人智慧和脑力劳动的成果,同时也是个人参与社会竞争的有利资本,进行传播、交流和共享。对提高员工以及集体的科学研究能力和水平都非常有利的因素。

2.3个人知识架构的自我更新

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变化,市场经济发展程度的扩大使企业知识体系增多、范围增广、变化增快。对员工而言,知识架构越完整,就越能在业务上和专业上有所突破和创新,虽然难以对个人所涉及领域知识的掌握做到面面俱到,但不断丰富和完善自我的知识体系还是非常必要的。在信息技术发展迅速的今天,员工不可能抱着原来的知识就能很好地完成某项工作,也不可能拥有一、两项技术工具就能出色地完成各种工作或者企业的科学研究任务,因此借助一定的个人知识管理平台,不断调整知识架构、更新知识内容是企业员工必须坚持的自我提高过程。

由此可知,进行个人知识管理对员工而言尤为必要和迫切,它对于提升个人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优化知识结构以及竞争力有很大的帮助。

2.4知识分享是企业员工知识管理的核心

知识分享指知识初始拥有者与其他员工之间交换知识的过程。知识分享作为企业知识管理的核心主要从三个方面表现:

(1)知识分享是知识管理的主要目的之一。知识是企业重要的无形资产。知识与别的资产相比最大的特点是它不会因使用而‘折旧’,不会因使用的人多而‘磨损’。相反,知识的价值随着使用人员的增加而增加。在现代企业中获取新知识的成本是非常高的,但分享已有知识的成本相当低。在分享知识的过程中,边际成本越来越低,边际收益却往往越来越高。所以知识分享程度是衡量知识管理是否成功的最重要的标准。在企业,特别是现代企业,知识分享不充分的知识管理不可能是成功的知识管理。

(2)知识分享是企业产生创新知识的重要手段和催化剂。企业知识可以分为两个层面。一个层面是员工个人拥有的知识,另一个层面是企业作为整体拥有的知识。对企业而言,一方面,为了提高效率而不得不进行社会分工,员工日常工作接触的知识面越来越窄;一方面,企业研发能力在科技竞争中所需的却是整体的知识水平和能力。只有通过知识分享,个人的知识才能成为企业层面的知识。美国学者圣吉认为,知识是通过员工之间的沟通产生的。那Nahapiet和Ghoshal认为,知识的产生是员工相互交流和组合已有知识的结果。每个人的思维都有他自己的局限性。通过相互交流,人们往往能产生思想的‘火花’,创造出更好的新的知识。中国古代谚语“三个臭皮匠,胜过一个诸葛亮”就是这个道理。只有通过不断的沟通和交流,才有可能创造出有价值的创新知识。

(3)知识分享是企业充分利用知识的前提。企业很多知识只有被相关人员分享后才能得到充分利用。例如,拥有很多重要发明专利的研究室发明了某种新的方法和新的发明。如果他没有将这一方法或发明介绍推广出去,则该方法或发明就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另一方面,某些员工掌握的知识和信息对自己的工作不一定有很大的影响,但别的员工通过知识分享获得这些知识后却能对他们乃至整个企业工作有很大的帮助。

知识在企业中的作用过程划分为知识产生一一知识分享一一知识利用等阶段。这些阶段有逻辑上先后顺序的关系,但在实践中它们并不是完全割裂开的。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知识管理的核心是知识分享。无论是理论工作者还是实践工作者都应该加强对知识分享的重视。

3企业进行个人知识管理的方法和途径

目前,关于知识管理的方法和步骤尚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和规范可循,员工在进行个人知识管理时,要结合自己的知识管理内容和目标来设计管理方式,并选择合适的工具以实现知识的有效管理和共享,下面对企业实施个人知识管理可以采用的方法和工具给出几点看法。

3.1知识的收集和整理

对于工作任务和科技项目开发知识,除了指导手册、计划大纲、工作日历等传统资源、员工在日常工作中及时记录的工作日记、工作心得以及所开发项目形成的文档和数据以外,员工获得知识的途径也非常多,例如网络搜索引擎、电子图书馆等,通过它们可获得电子期刊、电子书籍、网页资料。知识的获取在信息技术日益发展的今天相对较为容易,关键是如何管理好这些知识。

首先,员工可以规划个人的知识库。根据知识类别、存储方式来收集和整理各类知识,例如可以按照工作、科研、个人综合知识等大类进行划分,如工作类可以分为计划和实践、参考资料、工作笔记、作业、任务信息等;科技类可分为项目管理、常用工具、参考资料、经验技巧、开发心得等;而个人综合知识可按照工作任务分类来建立自己所感兴趣并从事研究的专业领域知识架构,其中每一项内容又可按资源类型分为文档、数据表格、网页链接和收藏、源代码以及应用软件等子类,并采用统一的命名规则为每一级目录以及所包含的文件命名,以此形成具有分层、分级、便于检索和管理的知识库。

3.2知识管理工具的应用

其次,便是知识管理工具的应用。“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这句话尤其适用于个人知识管理。由于员工需要管理的知识量很大,类型也很多,知识之间往往关联不够、检索困难、而且信息繁冗,因此需要借助方便有效的工具。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各类文档、数据处理软件层出不穷,为员工进行个人知识管理提供了多种方法和手段,除了利用传统的MicrosoftOffice系列文档编辑工具,以及Sybase,PowerBuilder,SQLServer:等数据库软件进行电子文档和各类数据的编辑、存储和处理以外,目前也出现了很多专门的知识管理工具,下面结合笔者的个人知识管理实践,针对不同类型知识的管理工具各列举一二。

3.2.1文本文件管理工具。文本文件的管理是员工进行个人知识管理首先要解决的问题,目前中文信息处理类的软件非常多,其中之一如Neotoma软件,它支持根据关键字、文件名称等进行海量文本文件内容检索的功能,以树型结构的知识树对资源文件进行分类管理并提供文件全名、关键字、摘要、所有者、收集日期时间、阅读次数等必要的附加属性,它还具有强大的文本编辑器,内置的邮件发送工具以及局域网即时通信工具可直接发送邮件和基于文本的即时交流,另外还有IE中文本自动保存功能等。这类软件能成为员工管理存储于个人电脑中的大量工作相关电子文档的得力助手。

3.2.2项目相关的源代码和资料管理软件。软件项目代码和资料管理是大型工程专业或者高技术企业员工进行知识管理的又一项重要内容,不论是自己所开发项目的软件代码,还是收集并供参考和学习的其它有用软件源代码,都是一种重要的知识资源,源代码管理软件对代码进行分类存储并提供快速查阅等功能,能帮助员工节省很多时间和精力,举个例子,如Notepad++软件,它提供多种数据库文件的支持,并通过目录树来管理代码文件,可对C/C++、Pascal,Java,,XML,HTML等程序语言进行“语法突出”和多窗口的方式显示,另外还有高效的检索和书签等功能。类似的软件还有Editplus,Ultraedit,CodeHelp,VB代码管理器等很多功能齐全、方便实用的代码管理软件。

3.2.3网络资源管理工具。互联网现在已经成为教师获取书本以外知识的一个非常广阔的途径,快速高效地搜索、存储和管理包含所需要知识的网页及其内容是知识管理的又一个重要工作,目前便于网上冲浪的高效率协助软件也是种类繁多,Firefox就是其中之一,较传统IE浏览器而言,这个开源浏览器不仅体积小速度快,而且具有如标签式浏览、智能化搜索、加强的隐私及安全性能、实时书签、下载便捷以及为网页开发者所提供的能了解网页运作详情的工具等高级特征,另外,作为Firefox优秀插件工具的ScrapeBook软件,则补充了网上冲浪的记事本功能,可以随时保存任何选中的内容。这类软件的应用能帮助教师方便快捷地从网络中获取并管理知识。

以上只是简单列举了几个可用于知识管理的工具实例,类似的还有很多其它优秀的、方便实用的软件,员工可根据自己的喜好、熟悉程度以及需要管理的知识内容和目标来选择合适的工具,让知识管理成为一件并不困难和费时费力的事,同时也能提高员工对个人知识管理的兴趣和积极性。

除此以外,员工还可以发挥自身专业所长,设计并开发出能满足自己需要的个性化知识结构,还可以建立信息数据库或者信息交流的网站来加快相关知识的交流与更新。由此而言,企业员工特别是高技术企业员工在进行个人知识管理时具有很大的优势和便利性。

3.3知识分享的实现

员工进行个人知识管理,除了提升自己的工作能力和研发能力,更重要的是将由此而获得新的知识、项目研发经验进行共享和创新,实现知识管理的真正目的和意义。知识分享作为知识管理的核心在企业有很大应用价值。知识共享的方式有很多种,除了常用的email、Blog、各种信息数据系统等能实现员工之间点对点信息交流的网络工具外,在企业内部建立专门的知识共享平台并制定相应的激励措施,鼓励员工积极参与到资源共享和经验交流中来是一种影响更为广泛、效果更明显的方法,因为知识共享所产生的效果能使每个员工的个人知识成十倍、百倍地增长并相互激励和引发创新思维,同时促使员工队伍在把握行业最新动态和技术、丰富研、发经验、加强项目合作等方面有整体的提高。

进行知识共享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建立知识地图,知识地图的概念最早是由布鲁克斯(B.C.Brooks)提出的,知识管理中的知识地图是指一种知识库管理系统网络技术相结合的新型技术,它并不是实际知识的载体,而是作为一个向导体现知识源以及知识源之间的关系,利用它,可以将企业所有员工的个人知识资源汇总起来,让参与到知识管理和共享系统中的员工能方便地找到存储和拥有所需要知识的载体和人,知识地图在大型企业知识管理系统中已经有非常多的应用,目前应用范围有扩大的迹象。

第9篇

关键词:知识管理战略;竞争优势;高新技术企业;景德镇

一、景德镇高新技术陶瓷企业实施知识管理战略的必要性

景德镇高新技术陶瓷企业涉及面十分广泛,包括多孔陶瓷、耐磨陶瓷、介电陶瓷及陶瓷粉体等工业陶瓷企业、技术含量高的日用陶瓷和建筑陶瓷企业、陶机设备、墨水企业、喷釉机器人企业,也包括为陶瓷行业服务的互联网平台,另外还有新材料企业。在知识经济的大背景下,作为知识型企业,景德镇高新技术陶瓷企业的竞争力主要集中在自主研发能力、人力资源以及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运用能力,而这些能力的培育离不开知识管理战略的实施,景德镇高新技术陶瓷企业实施知识管理战略的必要性主要体现为以下几点。

(一)提高景德镇高新技术陶瓷企业创新能力

当前陶瓷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供大于求,但是,特、优、新、精产品仍供不应求,尤其是高档建筑陶瓷和卫生陶瓷。“白热化”的竞争对企业创新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促进创新上,知识管理能够降低创新成本,提高创新效率,有利于创新成果转化。知识管理是企业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必要手段。目前,景德镇高新技术陶瓷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相对较弱,如何通过知识管理,有效取得、整合现有的知识及快速地获取新知识,开发新技术已成为景德镇高新技术陶瓷企业必须重视的首要问题。

(二)提高景德镇高新技术陶瓷企业响应能力

陶瓷市场是典型的买方市场,陶瓷产品消费者越来越注重产品个性和服务,企业必须以更快的速度来缩短产品开发周期和增加消费者满意度。企业需要对客户需求进行及时分析,而做出针对性的产品研究开发、生产和营销方案。而这一过程离不开知识管理,通过内部组织之间的知识交流及共享,可以企业正确、及时和系统处理客户问题的能力。

(三)提高景德镇高新技术陶瓷企业工作效率

由于陶瓷企业创业门槛较低,陶瓷企业知识性员工很容易自主创业,导致景德镇高新技术陶瓷企业知识性员工流失严重,很多隐性知识会随着人才离开而流失,通过知识管理将员工隐性知识挖掘显得尤为重要,有效的知识管理能促使将企业知识体系化和规范化,能够保证陶瓷企业设计和技术的沉淀,知识存量丰富、知识地图路径清晰的知识库,能够帮助员工加快知识获取速度、提高工作效率。

(四)提高景德镇高新技术陶瓷企业员工学习能力

作为专业性强、技术尖端的企业,景德镇高新技术陶瓷企业的人才培养是一个长期、持续的过程。知识管理能够促进学习型组织的形成,可以提升员工素质,挖掘员工潜能和创新能力,使员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有益于企业学习文化氛围的建设。知识管理能够促进隐性知识的挖掘,保障企业知识的完整性,实现经验和技术的传承与突破,帮助员工成长,满足企业的持续性人才需求。

二、景德镇高新技术陶瓷企业实施知识管理战略的关键影响因素

知识管理战略的成功实施在于知识集约、应用、交流、创新整个过程的有效运作,以及实施知识管理战略的环境。景德镇高新技术陶瓷企业实施知识管理战略的关键影响因素包括信息技术、人力资源、组织结构、企业文化、企业外部环境五个方面。

(一)信息技术

运用信息技术推进信息资源管理是实施知识管理战略的基础。信息技术是知识管理的基础,是实现知识积累、存储、交流的重要手段,也是显性知识编码化的途径。一方面,信息技术使企业内部组织结构扁平化,消除了员工相互间的交流障碍,营造了知识共享环境。另一方面,通过外部网络系统,企业成为网络组织,实行技术、信息、资金和人才的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以适应市场需求。然而,从总体上看,景德镇高新技术陶瓷企业对信息技术的运用尚处在起步阶段,一是掌握计算机软硬件技术和网络知识等信息技术的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相当缺乏。二是企业高层重视不够。虽然绝大多数高新技术陶瓷企业已接通互联网,但没有真正利用网络资源加强企业管理。

(二)人力资源

知识型员工是企业知识管理运作的主体,制定知识管理战略,是知识管理活动的具体实施者,决定着知识管理的方向、效率及最终成果,如知识转移、知识转化、知识创新等等。知识型员工与团队的思维、智慧、心智模式和创造性等素质会直接影响到景德镇高新技术陶瓷企业知识管理模式的具体实施。因此,人力资源是实施知识管理的关键环节,景德镇高新技术陶瓷企业必须建立与知识管理相适应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从培养创新型知识型员工为目标出发,重构其人力资源管理新模式。

(三)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对企业成员具有引导作用、约束作用、协调作用和激励作用等。景德镇高新技术陶瓷企业的企业文化反应了企业的管理哲学和核心价值观,对培养企业知识型员工的归属感、积极性和创造性起到重要作用,这也就是其成为企业知识管理战略模式影响因素的原因。

(四)组织结构

组织结构是知识管理战略运行的载体,只有合理的组织结构才能保证知识管理战略能够得以顺利实施。组织结构的好坏是影响景德镇高新技术陶瓷企业知识管理战略实施的重要因素。组织结构将会影响企业内的知识流动和知识创造,而优化新技术陶瓷企业的组织结构有利于其知识管理字战略的实施。

(五)外部环境

影响景德镇高新技术陶瓷企业知识管理战略的外部环境因素主要包括社会观念与社会习惯、意识形态、经济坏境、政治环境、法律环境、社会文化环境、产业坏境等等。以高技术、网络化、信息化、知识化等为特征的开放式的新经济成为时代主流。外部环境的不断变化,都会要求景德镇高新技术陶瓷企业知识管理战略模式做出相应的变革来与之适应。

三、构建景德镇高新技术陶瓷企业知识管理战略模式的具体策略

构建景德镇高新技术陶瓷企业知识管理战略,即如何从全局角度对企业内外知识进行管理。为高效创建、分配、获取和分享企业内外部的相关知识,并能及时利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企业应该根据其外部环境和内部情况,制定企业知识管理的目标,构建企业的知识管理战略模式。通过上文分析可知,高新技术陶瓷企业知识管理不仅包括显性知识管理和隐形知识管理,还包含了对知识型员工的管理。建立良好的知识共享机制和企业文化,才能保障知识管理在景德镇高新技术陶瓷企业得到有效实施。

(一)与顾客关系方面

景德镇高新技术陶瓷企业应及时了解顾客需求信息,更加注重顾客的需求变化。对于生产标准产品的企业而言,采用基于知识再用的知识管理战略较为合适。提供定制产品企业,重点满足特定顾客的独特需求,应该考虑个人化的知识管理战略模式。[5]

(二)产品设计方面

景德镇高新技术陶瓷企业应从设计师个人创意及经验主导向团队化的协同研发模式转变,加强研发、采购、生产和营销等各部门协同参与,共享设计资源,提高陶瓷产品设计开发准确性和产品研发速度。

(三)组织结构方面

一是组织结构扁平网络化,取消多余的中间层级。组织结构中应当有良好的内部沟通机制,方便成员间的交流、探讨、沟通及知识共享,便于团队精神的建立和推广。二是设立专门的知识管理机构,加强企业内外知识资源的管理,达到促进企业内外知识的生成、共享和使用的目的。

(四)企业文化方面塑造

有利于知识管理的企业文化,营造学习氛围是景德镇高新技术陶瓷企业知识管理模式实施的重要策略。首先,企业应树立知识就是资源,知识就是资本的哲学观,建立并营造良好的持续性学习的氛围。其次,企业应建立共享型企业文化。知识在不同部门、不同个体和不同团队之间共享,团队共享的同时又积极鼓励个人创新。最后,企业应建立创新型企业文化,建立客观评价标准,促进创新的激励机制和环境。

参考文献:

[1]王江.知识管理战略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8(7):389-400.

[2]曹宗媛,朱晓敏.西方企业的知识管理:战略、策略及手段[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1(12):174-176.

[3]王广宇.知识管理:冲击与改进战略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4]王悦.基于知识链的企业知识管理系统框架及实现技术[J].情报杂志,2007(2):62-64.

[5]王玉玲.企业知识管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设计及实证研究[D].山东:东华大学,2011.

第10篇

知识管理顾名思义就是对知识的管理。[2]弗拉保罗说:“知识管理就是运用集体的智慧提高应变和创新能力。”[2]而笔者认为知识管理就是利用信息技术在组织中构建起一个人文与技术兼备的知识管理平台,通过知识管理实现将最恰当的知识在最恰当的时间传递给最恰当的人,以便使他们能够快速的做出正确决策,最大限度的提高决策效率,这也正是企业进行知识管理的意义所在。

二、知识管理平台的建设

中原设计公司近年来逐步加大了在信息化建设上的投入,通过系统建设在协同设计和工程信息管理方面管理水平有了较大提升、信息共享和信息集成也已初见成效。下面以该公司在建的“综合业务管理信息系统”项目为原型,着重介绍一下系统建设过程、企业级数据库和知识库建设方法、知识管理平台应用效果及成功经验。

2.1知识管理平台建设五步走解决方案

该公司在进行知识管理平台建设的过程中提出了“五步走”解决方案,即“认知、规划、选型、系统实施和制度化”,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采用了“分模块部署、分模块上线、分模块验收”的部署实施策略,使得整个系统的建设按部就班、稳步推进,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系统建设的成功率。

(1)认知:人们对出现的新生事物能否有正确的理解和判断都是从认知开始的,因此,早在2010年,该公司就通过讲堂、公司海报等形式,宣传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和进行企业知识管理的必要性,从而使公司领导和员工耳濡目染,对公司知识管理的现状和进行知识管理的必要性有了基本的了解。(2)规划:在公司上下对知识管理都有了一定的认知、并初步达成共识后,该公司于2012年全面梳理了公司的知识管理现状,深入分析了业务知识类型,并结合公司实际情况制定了知识管理平台建设规划。

(3)选型:该公司以规划为依据,结合同行业内知识管理建设的成功经验,针对业内多家知名软件公司的产品进行了各项功能测试、业务逻辑分析、兼容性分析等工作,在大量测试分析依据指导下,前后历时一年多时间才完成了系统选型。

(4)系统实施:该公司在实施阶段采取了标准产品与定制开发相结合的实施方案。在充分进行需求分析的基础上,针对标准产品中不适合自身使用的功能模块采取定制开发,以满足自身实际应用的需要。这样做不仅大大减少了定制开发的时间,还避免了盲目套用标准产品带来的风险隐患,一举两得。

(5)制度化:即建立知识管理文化氛围,将知识管理深入到业务体系流程中去,实现业务流程的不断优化,从而达到促进企业发展、提高企业竞争力的目的。在这一阶段,该公司采取了公司海报宣传、按模块出台系统运行管理制度及通过在使用中发现的问题不断优化业务流程等方式,使知识管理与公司业务流程紧密结合,逐步把知识管理融入到了公司战略、流程等管理体系中,有效促进了公司和员工的发展。

2.2知识库建设方法

知识库是将企业内部和外部相关的知识资源分类存储和管理,以便于积累、创新和利用。因此,知识库建设对于知识管理来说是一项重要内容,有效的知识库建设将有助于知识管理平台的有效实施。

(1)显性知识的收集与利用:公司内的显性知识主要是指可以显性化的知识,如案例库、成果库、工作模板库等有价值的信息,对此类知识的收集主要采用系统填报的方式进行收集,并利用知识管理平台进行检索利用。

(2)隐性知识的收集与利用:隐性知识是指存在于个人头脑中的难以显性化的知识和经验,对于此类知识,在系统建设中主要采用两种方式进行处理:一是采用设计风险提醒管理、项目总结、在线批注等方式,尽可能的将隐性知识显性化,以达到收集和利用的目的;二是对于难以显性化的知识如个人经验等,系统采用技术论坛、专家访谈等方式为员工提供学习交流的平台,并通过对大数据的分析处理提取出对公司发展有益的知识并存入知识库,从而达到了知识库建设的目的。

2.3知识管理平台应用效果

目前,该公司通过近几年的规划与建设,知识管理平台已初具规模,在日常生产经营中应用效果显著,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实现了知识的有效收集和转换:通过知识管理平台的有效应用,不但实现了对公司内显性知识的全覆盖收集,还使员工乐于将个人的隐性知识通过专家访谈、技术论坛等形式与他人分享,实现了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个人知识与集体知识的相互转换,达到了提升公司集体智慧的目的。

(2)实现了知识管理与公司内业务流程的紧密结合:通过系统实施和公司的制度化要求,已基本实现了与公司主营业务的紧密结合,通过成果借用、知识地图等方式,使知识管理成果很好的应用到了生产实践中,起到了知识管理为公司决策保驾护航的作用。

第11篇

关键词:图书馆 知识管理 知识服务

一、关于知识管理

知识管理是在1986年在联合国国际劳工大会上最早提出。而知识管理的概念于1994年由美国着名的恩图维昆国际咨询公司首次提出。而它最初起源于商业和管理领域,其首倡者美国波士顿大学的达文波特教授、日本的野中郁次郎教授等均是一些热衷于将计算机技术引入企业管理的专家,他们重视技术因素在知识管理中的作用,倡导的是,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知识管理。20世纪末,由于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竞争的加剧,许多企业处于外部环境的剧变之中,迫切需要通过利用知识资产来进行产品创新、服务创新、管理创新和运用计算机信息技术进行企业的信息、知识的管理,因此,对信息、知识管理的研究逐渐为许多企业所重视。

(1)图书馆知识管理的内容

图书馆作为专门的机构,它的基本职能是保存人类文化遗产,开展社会教育、传递科学情报和开发智能力资源,而这些也正是知识管理的基本内容,所以图书馆在本质上可以看作是一个知识管理的机构。

作为知识管理机构的图书馆,虽然其职能属于知识管理,但是并不等于所有的图书馆就自然而然地具有了知识管理的理念和方法,知识管理应该被看做既有逻辑概念层面又有实际操作层面的一套解决问题的技巧与方法。但是,由于对"知识"的理解不同,以知识为对象的知识管理就会有不同的视角和不同的观念。藏书册数一直是衡量和评价一个图书馆水平的重要指标。知识对物质载体的这种依赖性,使得许多人把载体的数量看作是知识量的多少,把对载体的管理当作是对知识的管理。这是一种见物不见人的管理,这种对图书文献的管理,同工厂仓库对机器部件的管理,在本质上并没有什么不同,单纯对知识载体的管理并不是知识管理。作为知识管理机构的图书馆,绝不仅仅是管理图书文献,而是要以人为本,以促进社会发展为目标,在对物的管理中实现对知识的管理,通过知识管理,使知识得到传播和利用,促进知识的创新,推动社会的进步。

(2)图书馆知识管理的目标

图书馆知识管理的目标,不同于传统图书馆管理的目标,它着眼的是知识增值、知识创新和人的发展。而图书馆知识管理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把图书馆的文献信息资源作为知识来管理。知识与文献不同,文献是有形的、物质的,文献不依赖于主体而存在;而知识是无形的、精神的,知识是主体的一种素质。文献的价值是可以衡量的,价值的增值是有限的,而知识的价值是难以衡量的,增值是无限的。所以以知识增值为目标的管理是一种知识导向型的管理,就是图书馆以文献的内容即知识来安排管理,以文献的内容和读者需要为导向的管理,为读者了解知识、分析知识、综合知识和获取知识提供方便条件,通过有效的管理,使文献中的知识能够更好地为读者所利用。

二、关于知识服务

图书馆引进知识管理的目的是实现知识的价值和服务价值,不论是对显性知识的管理还是对隐性知识的管理,落到图书馆的实处,都是为了以知识为内涵,以服务为中心,走知识服务之路。

1知识服务概念

知识服务首先是一种观念,一种认识和组织服务的观念。张晓林老师对知识服务从服务观念和服务方式两方面进行了充分的阐述,并将其概括为:"知识服务是一种基于一切信息资源以用户需要为目标驱动的面向知识内容,融入用户决策过程并帮助用户找到或形成问题的解决方案的增值服务。"姜永常老师也认为:"知识服务就是为了适应知识经济发展和知识创新的需要,根据用户问题解决方案的目标,通过用户知识需求和问题环境分析,对用户整个解决过程而提供的经过信息的析取、重组、集成、创新而形成恰好符合用户需要的知识产品的服务"。由此可知,知识服务强调以知识创新为中心,以用户为核心,注重动态过程和服务,注重解决问题,注重信息深加工,注重知识资源增值,是发展知识经济和实现知识创新的迫切需求。

2图书馆实施知识服务的必要性

现代图书馆的服务由信息服务向知识服务发展,主要是基于知识化社会的需要、创新服务理念的需要、数字图书馆发展和网络环境的需要。而当今社会知识经济特征日益明显,知识成为社会发展、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人们的思想观念也正发生巨大变化,由过去单纯追求物质资源的占有到现在追求精神资源的拥有。图书馆施行知识管理与知识服务已经必不可少。

"图书馆员是图书事业的灵魂",这是列宁夫人克鲁普斯卡娅的一句名言。图书馆事业的长期、稳定和持续发展,迫切需要一大批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而人才评价的最终标准和根本原则并不是学历和学位,而是实际能力与实际贡献力。因此,高学历的馆员并不等同于学者型馆员,高学历仅仅说明他们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而文化素质并不等同于业务素质,图书馆员业务素质的形成和提高,只有在图书馆的工作实践中才能得以实现。

图书馆的知识管理和知识服务应该是图书馆员、馆藏文献信息资料和读者三者之间的互动,通过提高馆员的专业知识水平,培养学者型馆员来提高馆藏文献信息资料的利用率,使读者能够充分的利用图书馆,最大限度地满足读者的需求。

三、结语

从目前我国现有文献知识基础设施的利用率和利用情况来看,读者主动索取知识的意识与技术都还相当欠缺,有了先进的设备却不会或用不好的问题还普遍存在。因此,促进文献中的客观知识转化为读者头脑中的客观知识转化为读者头脑中的主观知识,并进而转化为解决问题的智慧和创新能力,是图书馆知识管理与知识服务的核心,是每个馆员都必须思考的问题。

参考文献:

[1]21世纪高校图书馆管理的新理念 程焕文; 王蕾 大学图书馆学报 2003-03-30

[2]浅论图书管理人员的服务意识 果春江 北京经济t望.北京财贸学院学报 1994-12-30

第12篇

关键词 组织机构 知识管理评估 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C93 文献标识码:A

1知识管理评估的必要性

组织机构的知识管理评估是指组织为了解决知识获取、开发、利用、共享等环节所存在的问题而采取的针对性措施,以促进知识管理的可持续发展。

1.1社会发展需求

知识管理作为知识共享时代的必然产物,是社会进步的标志之一,而知识管理评估作为知识管理的有机组成部分,其在当代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同样不可低估。只有知识管理评估工作有序开展并不断取得成效,知识管理活动才能顺利进行,知识也才能在共享的时代突显出自身的重要性。

1.2组织机构提升需求

评估是组织机构开展任何一项工作都必须遵循的重要流程之一。知识管理评估的开展,它可以帮助指导和调整知识管理在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总结在知识管理项目中得到的经验,为领导层制定合理准确的目标提供有效参考依据,以加快企业知识创新的进程,同时也是有效挖掘信息,合理配置资源的必要方法之一。

2知识管理评估的原则

2.1及时性

评估不仅是对事物发展结果的衡量同时也包括各进度的汇报与分析。因此,知识管理活动的评估要在每一个发展阶段定期进行,这样不仅能对前一阶段的工作有一个优良评定,同时可以吸取经验教训,为下一阶段的改革与创新出谋划策。而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则是该及时性得以体现的重要保证。

2.2专业性

知识管理作为一种尚未发展成熟的理念,很多组织机构对知识管理的评估仍处在摸索阶段。大部分组织机构都以现有人员兼任知识管理专员在内部小范围开展试点项目。但正是因为知识管理本身的新颖性和知识管理评估的借鉴经验少,我们才更应该配置最权威的专家组成最专业的团队来从事评估。

2.3预见性

规划是一个组织机构开展某项活动前的必要步骤之一,知识管理评估也不例外。事先有对应的计划和预期成果,活动开展中和结束后的评估都与先前的预期成果进行对比分析,这样才能更好的发现优点与不足,从而更好的开展下一步工作。

3知识管理发展阶段的评估

根据知识管理从无到有的发展特点,笔者将知识管理的发展阶段评估总结为以下5个等级:

3.1传统阶段

该阶段是指组织机构处在传统的信息管理模式中,只是简单的对文件、档案或者信息按部就班管理,上至领导下至基层员工,没有任何“知识”甚至“知识管理”的概念,知识管理评估更是无从谈起。该阶段知识管理的特点是“零基础”“零意识”“零应用”。

3.2萌芽阶段

组织机构知识管理开始进入萌芽阶段一般是在在外界因素的推动下,“知识”、“知识挖掘”“知识管理”等概念逐步深入组织机构的改革创新思潮中。知识管理的萌芽阶段通常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领导先行意识到上述概念,并试图在开展的各种活动中尝试引入知识管理的思想,并在结果看这种“新型概念”――知识管理,究竟是否值得引荐,究竟能否对组织机构的进一步发展有所帮助;另一种情况是某些员工开始注意到上述有关知识的概念,并通过个人负责的具体工作有意识或无意识的体现出来。该阶段知识管理的特点是概念察觉,谨慎保守,以小范围的试点为主。

3.3初始阶段

知识管理的初始阶段是指组织机构内部对知识管理的成本效益已基本达成共识,各级领导与员工都希望通过知识管理的方式来优化组织机构职能,合理配置资源。该阶段仅仅是意识阶段的共识,对于知识管理的具体流程、各种资源投入比例以及最后的评估都没有准确的定位与最终的方案,其特点是蓄势待发,全力支持。

3.4发展阶段

组织机构的知识管理如成功的进入知识管理的发展阶段,那么就意味着组织机构在知识管理领域已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果。而这还远不是知识管理发展的最高级别,组织机构若想使得知识管理取得进一步进展,就必须成功的处理好摆在面前的是两项重要任务。该阶段知识管理的特点是反思成果,改革创新。

3.5成熟阶段

成熟意味着事物或行为发展到完善的程度。目前来看,几乎还没有任何组织机构上升到知识管理的成熟阶段,因此该阶段被视为知识管理的理想阶段。知识管理进入成熟阶段就说明与知识管理有关的意识层面、员工参与层面、技术层面等每一项指标都满足了知识管理整个流程的发展条件。

4未来发展方向

4.1个性化

目前来看,组织机构在具体的知识管理评估中都愿意借鉴自身成熟的经验或外部成功的案例。但在如今这样一个个性化的时代,“特色”是一个组织机构永葆活力经久不衰的灵丹妙药。知识管理亦如此,每一个员的知识构成不尽相同,每一个组织机构的知识来源与管理方法也各有特点。

4.2现代化

社交媒体,也称为社会化媒体、社会性媒体,指允许人们撰写、分享、评价、讨论、相互沟通的网站和技术,而社交媒体工具则是网民自发贡献,提取,创造新闻资讯,然后传播时借以利用的工具。知识的逐渐移动化要求知识管理包括知识管理评估都要与时俱进,这也就意味着知识管理评估空间时间范围的扩大化和评估方法更加的多样化。

4.3精细化

S着知识共享时代的发展,组织机构的知识管理评估对象除组织机构本身外,作为知识重要来源的个人也会逐步列入评估范围内。粗放式的评估只适用于知识管理的起步阶段,之后的发展过程中,评估对象一定会细致到某件事、某个人甚至是某个知识,这种精细化的评估与充分挖掘知识的理念相呼应,同时也是知识管理评估不断完善的具体体现。

第13篇

中小型企业近年来发展迅猛,在数量上占绝对优势,从业人员的比重也是在逐渐上升。它向社会提供了大量空缺岗位,有效解决了社会就业问题,为经济发展提供了一个稳定有序的社会环境,有利于促进社会经济平稳发展。出口的产品为我国带来了大量外汇收入,增加了外汇储备。中小型企业充分保证了社会就业,特别是在一些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中小型为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中国中小型企业虽然发展快,但是由于受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变化的影响,企业面临着成本增加、出口困难、效益下降等问题。有的企业面临着经营苦难的难题,有的甚至已濒临破产倒闭。但是中小型企业由于受自身弊端限制,若没有外界支持,他们难以独立解决发展难题。为挽救中小企业,政府必须及早采取措施,解决中小型企业发展难题。

二、知识管理的重要性及必要性

企业知识管理是知识管理作为知识经济时代出现的新兴管理思想它通过知识共享,运用企业的及集体力量和智慧,来提高企业对紧急情况的应变力。知识管理最大限度地去掌握和利用现有知识提高企业竞争力。知识管理作为一种新兴管理方法,对促进企业发展具有较大的现实意义。知识管理通过提高人的创新能力来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通过从业人员对知识进行收集、存储,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对知识进行整合、分析,从而形成一个严密的知识系统,为企业发展提高必要信息。知识管理有利于帮助员工迅速熟悉业务,提高员工的生产力。有利于降低因员工离职而造成的客源的损失。知识管理能保证企业对外界变化的感知力,促使企业及早对外界环境变化做出应对措施。也有利于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增强企业的竞争力。一个企业要想取得成功,必须加强对知识管理的重视,充分发挥知识管理在企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三、中小型企业知识管理中出现的若干问题

1.对知识管理缺乏深刻认识。虽然现在有些中小型企业已经将知识管理引入到企业的管理系统中,但大多都是流于形式,并不能正确、高效地实施知识管理。这种局面的出现主要是源于人们不能正确认识、理解知识管理,毫无知识管理经验的他们难以正确把握知识管理。目前国内对知识管理的实践还处于刚起步阶段,虽然知识管理的理念已得到广泛传播,但并未深入人心,也没有广泛应用到实践中。而且由于中小型企业的从业人员的文化素质普遍较低,对新技术、新观念的理解能力较低,他们难以在短期内就接受这么一种新的管理理念。这都是制约知识管理难以运用到企业管理中的因素。2.忽视、甚至是无视知识资本的价值。知识资本是知识经济时代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被看作是企业所拥有的全部股本或以知识为基础的资产净值,它是企业大全部生产力。但是由于长期以来,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占据我国经济的主体地位,新兴的知识经济在短期内还难以被人们所接受,大多思想陈旧的企业家认为知识这种虚无的东西不可能会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它们难以有效运营企业资本、难以维持企业发展规模,更难以促进企业的发展。他们这种对知识资本的不信任,甚至是忽视知识资本的价值的态度是导致知识管理难以应用到企业管理中的主要因素。3.大量有效的知识资本以隐性方式存在。根据知识的内在特性,可以将知识资本划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特别是许多有价值的知识资本常以隐性方式存在,如个人经长期积累的知识、经验等,它不易用语言来表达,更难以传播。在我国,知识资本隐性化严重制约着经济的发展。一是我国企业人员缺乏对知识产权的保护意识,往往导致企业机密外泄,造成企业缺少在竞争中制胜的核心技术。另外,由于我国不合理的用人机制及竞争机制,导致各技术人员紧守自己所掌握的技术,不愿与人交流分享,这不仅不利于技术的更新,更容易导致技术的失传。他们害怕被别人超越,而宁愿只为自己的利益,任由知识资本白白流失。另一方面,中小型企业由于规模较小、技术含量较低、从业人员自身素质也较低,他们难以主动有效地对现有知识进行整合、分析,不能与其他人员进行交流探讨,不能将它们利用到企业管理中,造成知识资本的流失浪费。4.知识管理前期干劲饱满,但后劲不足。一些企业领导理论知识充足,但在决策时不能很好地和企业自身实际情况向结合,也不考虑制定的决策是否符合企业目标,盲目制定决策规划往往给后来的管理带来较大的麻烦。因为知识管理首先要把知识转化为别的来指导企业活动,直至赚取利润,这期间是个极其缓慢的过程。一些企业只顾眼前利益,急于求成,在短期内看不到成效就不再关注其实施过程,致使知识管理因缺少必要的调整和改善而失败。

四、关于解决企业知识管理问题的几点建议

1.秉承“活到老,学到老”理念,塑造“学习型”企业。企业要加强对员工的素质要求,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促使员工不断提高自身专业技能,加强文化知识学习,掌握企业发展所需要的信息;还可以通过考核、评判及深造等措施来提高员工素质,以使整个企业的文化得到提升。2.建立有效组织机构,建管项目实施。传统的组织机构已不再适应当今知识大量传播的需要。为此,企业必须建立起能适应知识快速传播交流的组织机构,以促使知识的传播更为快捷有效。3.充分利用人的载体作用。人使知识的载体,人必然在企业知识管理中占据重要地位。为充分发挥人的载体作用,企业应该吸纳更多的高素质人才,保证企业所需要的专业技术人才的充足,促进企业形成完整的知识理论体系。4.发展电子商务。随着知识经济的兴起,知识管理应用的加强,电子商务的发展也渐入佳境。虽然电子商务有其发展弊端,但它凭借着方便、快捷、安全的优势日益被人们所接受。和知识管理同样作为知识密集型活动,电子商务能带动知识管理的进步,同样,知识管理也能促进电子商务的发展。

五、结语

第14篇

关键词 制造企业 知识管理 知识管理系统

一、引言

我国是制造企业大国,制造企业出口占我国商品出口的80%。目前我国制造企业的出口和国内市场竞争日渐强盛,产品设计、加工制造工艺及生产管理过程的技术和知识储备及其创新能力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而制造企业的知识管理意义十分重大。

二、制造企业知识管理的必要性

制造企业在产品生产、企业核心资产构成、企业间外部合作模式和客户类型等方面都与服务业企业存在很大差别,资本形式的工艺设备、技术积累和人力资本同样都具有重要的创造知识的意义。制造企业所含知识的独特性使得知识管理在该行业的应用具有实践意义。

制造企业知识的独特性:

(一)依附于制造企业流程,更易于分类总结

制造企业生产管理的具体内容有:生产计划、排程、存货管理、质量管理、车间管理、物料采购、配送、设备维护等管理活动。在我国大部分制造企业生产设备的布置一般不是按产品而是按照工艺进行布置的,这种依附于流程的生产过程具有获取杂乱数据和进一步将这些无序数据转化为有序信息的关键过程。这一有序化的过程,更易于知识进行分类总结。

(二)知识结构化和规则化,易于形成体系

制造企业的生产方式主要以离散加工为主,产品的质量和生产率很大程度依赖于工人的技术水平,组织中的成员技术水平的积累主要依赖于生产实践中获得的经验,这种依据制造企业的流程化产生的经验易于形成体系,便于实现知识的结构化和规则化。

(三)知识的柔性组合能力,灵活分离和整合

制造企业的柔性组织体现在员工、制造机器设备以及软件三方面柔性的综合。然而,大多数制造企业柔性仅仅体现在设备仪器的可变性,很少要求工作的人和软件都有柔性。实行知识管理有利于企业从系统角度出发实现可塑性,企业中的人员可对任意知识进行组合拼装,增强了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因此,企业的领导层渴望对知识进行积累。这些积累沉淀下来的知识才是企业的财富,最终形成企业的核心价值。

三、制造企业知识管理系统应具备的功能

知识管理的真正魅力在于它能给企业带来一种创造未来需求的能力,而不再仅仅是预测未来需求的能力。这种能力不是来源于别处而正是来源于一种知识,这种知识让企业知道顾客现在真正的需求是什么。本文通过对几家制造企业的调研,得出企业知识管理系统通常应具备以下几个功能:

(一)知识共享功能

知识共享可以使每一个新项目的运行都建立在全公司的经验和知识的基础之上。知识管理的核心就是要在企业内部建立一个有利于交流的组织结构和文化氛围,使员工之间的交流畅通无阻,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使知识在交流过程中得到融合和升华,使知识交流者得到启发和提高,通过知识共享可以使组织的集体智商得到最大程度的提升。

(二)知识采集功能

企业可以通过全球互联网来收集知识,供知识员工共享。另一方面,企业也可以通过内部网形成企业内部的知识网络,为知识员工自由地或收集资料创造环境。

(三)知识挖掘功能

知识挖掘就是从信息中提取、分析出有用的知识,为企业的决策提供可靠的支持。通过知识挖掘发现的新知识可以用于指导制造企业供应链成员各企业的业务处理,也可以立即补充到制造企业供应链管理信息系统的知识库中。

(四)知识创新功能。知识创新是知识管理的最终目标,知识只有作用于实践,才能给人们带来价值。一个组织能否充分利用组织的知识,能否不断地创造出新的知识,进行知识更新,将是其能否成功的关键因素。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竞争的主要资源是知识,让员工更快地学习,使企业进入自我学习、自我组织、自我控制、自我发展的新境界。

(五)知识评估功能

在某些情况下,不是所有的知识都符合标准的,也不是所有的知识都是有用的。这就需要知识的评估能力来筛选哪些是有用知识,哪些是无用知识。

(六)知识开发功能

知识具有一定的生命周期,在制造企业知识管理系统中知识能够自我更新、生发成长出新的知识。

此外,要想通过企业内部知识库实现知识共享并创造出新的知识,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通过企业内部网络和互联网把知识联系起来。制造企业知识网络系统图如图1所示,在该图中,我们通过企业内部网络和互联网,把本企业员工的知识、客户的知识以及外部知识库、信息库等有效地联系起来,建立了一个庞大的企业知识网络系统,以便企业可以最大限度地实现知识共享,进行全面的知识管理。

四、制造企业知识管理体系结构

知识管理可以由低到高分为三个层次:基础层、开发层和研究层。基础层包括知识的存储、浏览、检索和查询等基本功能;开发层主要是知识的利用,即实现知识的可用性:研究层主要是知识的创新,即实现知识的产生新知识的能力”相应地,知识管理体系也可以分可扩展为三层体系结构。

五、制造企业知识管理框架模型

(一) 框架模型设计原则

研究知识管理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如何表示知识管理体系结构,即如何对知识管理体系结构建模。根据建模的侧重点的不同,知识管理体系结构的模型包括描述模型、框架模型、数学模型、过程模型和功能模型等。在这五个模型中,最常用的是功能模型、描述模型和过程模型(表现知识转化的过程)。

模型方法缺少内聚性,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来说明知识管理体系的构成;模型的大多数概念是通用的,但在不同框架中他们的次序和结构不同。建立一个能够兼容各种理论、观点和方法的知识管理框架模型,必须体现以下原则:1. 提供一致的语言;2.描述一个过程;3.提供一个核查表;4.关注非技术因素。一个框架模型明确了技术与管理的相互关系和地位。

(二)框架模型设计

遵循上述设计原则,结合制造企业本身的实际情况,本文设计了如下制造企业知识管理框架模型。

模型反映出知识管理的结构;知识管理体系包括了知识共享、知识采集、知识挖掘、知识创新、知识评估、知识开发等过程以及知识管理的外部环境。企业实践知识管理,与知识管理所处的外部环境进行交互作用,这些环境包括了企业内部的知识、国家与地区知识管理的基础设施,以及行业的知识现状、外部竞争者的策略和个人的知识基础结构等。

参考文献:

[1]史忠植.知识工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88.

[2]伍虹儒.制造企业知识管理战略分析。科技管理研究,2010

[3]Gtrant RM.Towards a knowledge based theory of the firm.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J],1996,17(winterspecial issue):109-122.

[4]Nonaka.Theknowledge-creatingcompany.HarvardBusiness Review[J],1991,69(6):96-104.

[5]梁浩.基于互联网的大规模知识生产模式研究[D].上海:上海理工大学,2007.

[6]谢坤武.制造企业知识管理平台的模型框架[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3):22-23.

第15篇

[关键词] 知识经济时代 知识管理 KMD 衡量

一、前言

如今我们已经进入知识经济时代,所处环境更加复杂,竞争更加激烈,知识的作用也越来越大。彼得•德鲁克说过:对知识和知识工人进行管理的要求是今天的管理当局必须能处理的问题。“知识就是力量”,而知识不能自己成为力量,组织使知识成为力量。知识管理已经应运而生,它能帮助组织应对各种变化及竞争,因此对知识管理状况的快速诊断及衡量显得尤为重要。对知识管理的诊断和衡量能使知识管理正确而有效地进行,及时调整方向、修正不足,让企业既保持稳定又能不断创新。

二、知识管理的内涵

1.知识管理的含义

知识管理就是对组织及员工的知识进行获取、共享、创新、应用等,既包括组织显性的、被大家所共享的知识,也包括隐性的、隐藏在专业知识人士头脑中的知识的管理,通过知识管理满足企业现有和未来的需要,确认和利用已有的和获取的知识资产,开拓新的机会。

2.知识管理的特征

(1)管理的核心是知识,尤其是具有隐性知识的员工。知识是组织能够应对专业需要、提高员工素质和技能的有效因素,尤其是那些隐性知识,一旦被挖掘并共享便具有极大的价值,其对组织及整个经济环境的影响巨大。

(2)知识管理要与企业文化相融合,两者要互相促进。企业文化是组织共同的行为规则,深深影响着组织的成员的思想,形成一种组织特有的文化氛围。知识管理要适合企业文化,在企业文化的渗透帮助下进行学习。

(3)知识管理能够促进社会知识水平的提高,有利于提高竞争力。组织中的成员的素质提高了,自然而然带动了整个社会水平的提高。

三、知识管理的快速诊断

1.知识管理模式

人和技术是知识管理活动的两个主要维度,知识管理就是要管理好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尤其是隐性知识,并让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以人和技术两个维度以及知识的性质为标志,知识管理模式大致分类如下:

(1)信息化模式:依靠技术来管理,显性知识是这些组织的主要知识。这里的组织一般是产品或服务标准化、单一,对创新的依赖较小等。

(2)人性化模式:这类组织主要依靠个人,靠的是员工头脑中的隐性知识。一般一些服务类公司、咨询公司等具有这种特点。

(3)人―人模式、Ⅳ人―技术模式属于综合的管理模式,因为这两种管理模式包含技术和人两个维度,只是管理的重点不同,人―人模式偏重于人及隐性知识,人―技术模式偏重于技术及显性知识。但都是要加强组织的人之间的沟通与交流,从而促使隐性知识显性化。

2.知识管理的诊断

知识管理诊断书(KMD)是围绕知识管理过程框架(包括以知识的获得、运用、学习、贡献为主的策略过程和以知识的评估、建立和保持剥、离为主的战略过程)建立的,以知识管理模式为中心,结合KMD得如下简易快速诊断表:

运用此快速诊断表,首先要知道自己的组织是以上四种知识管理模式中的哪一种,然后从表中我们可以看出不同模式都有对应的判断项,给出具体属于哪个标准,最后算出分数。具体操作如下:

(1)若组织属于信息化知识管理模式,则对应表中1―5项进行打分判断:

S的数量×20+M的数量×10+W的数量×5=得分

(2)若组织属于人性化知识管理模式,则对应表中6―10想进行打分判断:

S的数量×20+M的数量×10+W的数量×5=得分

(3)若组织属于人―人知识管理模式或是人―技术知识管理模式,即综合知识管理模式,则对应表中1―10项进行打分判断:

S的数量×10+M的数量×5+W的数量×1=得分

综上,如果得分少于60,则为不及格,说明组织的知识管理做的不合格,需要进行彻底整改。若得分高于60,则组织的知识管理算是合格,需要根据每项的具体评价标准去看你哪里做的不足从而进行相应整改。

四、对组织的知识管理进行衡量

1.实施知识管理衡量的必要性

组织不仅要实施知识管理,更要把其纳入组织的绩效评价体系中即对知识管理进行测评,这样才会使知识管理真正发挥作用。若只实施而不进行测评那就没有意义,因为一方面不能很好的激发员工学习知识的积极性,这样一来知识管理就陷入了被动状态,对员工来说只是管理徒增的一些额外工作罢了,知识管理犹如一潭死水,更不用谈创新了;另一方面,通过衡量能更好的知道具体哪些工作做的不好,综合进行分析,从而进行改正,若不进行修正那么便会一直错误下去。所以,要对知识管理工作进行衡量,而且至少要与其他工作一样进行衡量。

2.知识管理的衡量

知识管理的衡量要从客观和主观两个方面进行衡量。

(1)主观的衡量。可以根据员工对知识管理的看法、态度等的反馈进行评估,为了使员工的反馈有效,组织可以围绕知识管理设计调查问卷。主观方面还要特别注意企业文化队知识管理的影响。企业文化影响员工随知识管理的态度、积极性等方面,好的企业文化能够帮助员工实现个人价值与企业价值的不断增值,为隐性知识的外化创造环境。因此,企业要根据内外部客观环境和条件形成共性文化和个性文化,建设共享型企业文化,转变学习方式,大力推行实时培训。

(2)客观的衡量。设置一些重要指标进行量化,具体如下:

①人均营业增加率:每个全职员工所创造的价值的增加额的比率;②创新:新产品销售额的百分比;③每个人的培训小时数;④人均利润率:每个全职员工创造的利润与其薪酬的比率;⑤投资于每个人的培训与发展费用;⑥团队有效性:达到目标的团队项目的百分比。

五、结论

本文主要论述了知识管理在日常组织工作中的诊断,以及如何进行知识管理的衡量,还论述了知识管理的一些基本知识。通过知识管理的四个模式与知识管理快速诊断表的结合,使组织能够找到适合自己的模式下的诊断项目,方便快捷、简单清楚。通过衡量能够把知识管理纳入正确的轨道,保证知识管理落到实处,真正发挥作用。

参考文献:

[1](美) 彼得•德鲁克.管理:使命、责任、实务(实务篇)[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6

[2]崔云全.浅析企业文化队知识管理的影响[J].科技与管理,NO.1,2005

[3]夏敬华、金昕.知识管理[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4:105~106

[4]温迪•布克威茨、鲁思•威廉斯.知识管理[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9~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