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企业知识管理的必要性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关键词:工商企业管理;企业内植实训
随着时展和社会进步,企业对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毕业生的要求越来越高,尤其是高职高专的毕业生,如何在本科生和中专生之间找准自己的专业定位,对于面临将来就业的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在校生而言,为了能够更好地适应当下社会严峻的就业形势,摸清企业对于本专业技能的实际要求,毕业以后能够尽快的融入社会,同时能够为自己步入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基于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企业内植实训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企业内植实训,能够让学生学到很多在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真正了解到在未来的就业岗位中所需的专业素养和技能,提高调查研究、文献检索和收集资料的能力,提高工商企业管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能力,提高协同合作及服从组织的工作能力。同时也拓宽了学生们的视野,增长了他们的见识,让他们提前熟悉了在企业工作的相关流程。只有把从书本上学到的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才能将本专业的知识转化成真正有用的知识。
一、企业内植实训的内涵及必要性
企业内植实训突破了以学校为本位的人才培养范式,能够有效地弥补学校职业教育“多理论,少动手”的不足,尤其在当前众多学校选择校企合作模式时,往往存在企业挂名、学校培养的现象的形势下,探究企业内植实训的切实可行的做法,可以有效地把校企合作推向深水区,为改革和创新高等职业人才培养模式开辟道路。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学生从事的是企业管理的相关工作,从专业的角度来说非常适合开展企业内植实训,无论是在解决企业用人问题、还是学校实训方面都是很好的切入点。
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培养人才现状分析
高职学生严峻的就业形势已成为近些年越发突出的社会热点问题。职业素质的高低不仅决定一个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机会的多少和就业能力的强弱,而且也会影响到其今后的职业生涯的发展。高职院校学生就业质量提升与人才培养模式变革之间具有不可分割的必然联系,应以学生就业质量为首要考虑因素,不断调整、完善、优化现有的实习实训模式,培养更多高素质的职业技能人才,从而实现两者共荣互促的良性循环发展。造成高职学生就业难现象的重要原因是部分毕业生职业素质缺失,以至于无法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高职院校担负着为社会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的重任,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如何提高毕业生的职业素质,增强其就业竞争力,已成为摆在高职教育工作者面前亟待解决的首要问题。因此,我们必须探索拓展高职学生职业素质途径,研究构建培养高职学生职业素质的完整体系。
三、企业内植实训在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中的应用
企业内植实训模式是当今高职院校进行教学改革、实现校企合作的有效模式,当前,企业内植实训模式作为高职院校学生技能培养的风向标,对企业用人能力素质模型的认同和训练作为结构性的力量,对高职教育教学改革构成重要推动性作用。企业内植实训模式对学生到企业中应聘、就业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必须进行新的整体构建,把企业内植实训模式以体系化、制度化的形式整合在统一的教学体系之中,构建“教学多元,学训一体”的训练格局。结合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实际,以本专业大学二年级学生在深圳华强方特集团的企业内植实训为主要研究对象,力求从中寻找出企业内植实训的运行规律和评价标准,为促进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无缝对接,进一步提升职业教育服务当地经济建设的能力、推动职业教育的大发展做出智力支持。华强方特文化科技集团是国内知名的大型文化科技集团,对于自身的企业文化建设和对于人才的培养模式都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和模式。华强方特坚持实施文化与科技融合战略,打造“创、研、产、销”一体化的文化科技产业链,业务分为文化内容产品及服务和文化科技主题乐园两大类,在很大程度上能够满足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各个方向的实习实训要求,同时在内部也形成了优势互补的全产业链,已在国内国际市场上建立强势的中国文化科技品牌。我校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与天津华强方特公司,于2017年签订了“订单班”协议,以定向培养的方式,于每年的5月份向该公司输送大批的特需人才。所谓“订单班”的培养模式,就是学生在校期间,学院按照企业提出的人才培养目标和知识能力结构,修订教学计划,组织教学,能够有效促进了毕业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的提高。经过一年的多的合作与实践,企业和学生双方都反映良好。一方面学生在实习的过程中,既感受到了大公司的企业文化和规章制度,也锻炼了自己的学习能力和工作能力,为自己即将面临的就业问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企业也在需要的时候获得了自己想要的人力资源,给校企双方的合作都带来的各自想要的利益,可谓是双赢。
四、结论
通过本论文研究梳理和总结本专业企业内植实训的实践经验,探索建设高职学校的企业内植实训培养模式,丰富了相关的研究成果。企业内植实训这种模式,突破了以往的以学校为本位的人才培养模式,能够有效地弥补学校职业教育的不足。同时,探究企业内植实训的有效做法,可以把以往的校企合作模式推向一个新高度,为改革和创新高等职业人才培养模式开辟道路。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学生从事的是企业管理的相关工作,从专业的角度来说非常适合开展企业内植实训,无论是在解决企业用人问题、还是学校实训方面都是很好的切入点。
参考文献:
[1]企业参与校企合作职业教育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张利庠,杨希.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33)
[2]关于高职院校开展企业内植实训的实践与探讨[J].安彬辽宁高职学报,2012,14(6):51-52
[3]高职院校企业内植实训对学生学习能力培养的研究[J].孙雷卷宗,2014(12):200-201
关键词:职业健康;标准化管理;管理体系
建国以来,我国先后制定了一系列的职业卫生法规标准,在规范作业场所职业卫生条件、保护劳动者的职业健康权益等方面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法规标准体系已基本形成并与国际接轨。但我国先后经历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阶段,不同时期的职业卫生工作模式有所差异,加之职业卫生工作先后由不同的主管部门负责,现行职业卫生法规标准体系因此呈现出涉及多部门、缺乏总体规划和某些方面尚不完善等特点,不仅影响到主管部门的正常履职,也给企业遵守有关职业卫生法规带来困惑,导致近几年企业职业健康管理出现滑坡现象。
我国多数大中型生产企业建立了健康安全环境管理体系,有效地提升了企业的职业健康安全环境管理水平。但是笔者在实际工作中发现,一些企业由于对体系的认识问题,为通过审核而建体系,实际生产过程中未按照体系要求、模式进行管理,导致“两张皮” 现象的出现;有些审核机构在体系审核过程中对安全(S)和环境(E)内容的审核较完整,而职业健康方面却不完善,只查监测数据、健康监护两项是否做了,其他内容及具体过程和结果都不进行控制; 由于我国颁布的“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属于推荐性国家标准,一些中小企业对职业健康重要性认识不足,未实施职业健康安全体系化管理,同时这些企业职业健康管理人员配备不足,生产工艺落后,并吸纳了大量操作技能、安全及个体防护意识差、流动性大的农村劳动力,接触职业危害的情况十分复杂,其健康影响难以准确估计,迫切需要有力的方法、手段转变这种局面。
一、安全质量标准化与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有机结合
在我们这样既是安全质量标准化试点单位,又是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认证通过单位,两者的载体又都是企业的安全生产,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何处理?这是我们在探索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众所周知,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是一种管理程序,通俗地说是一种管理方法。在它的标准中,没有明确的规定值。也就是说,无论一个企业目前的安全管理水平处于何等状态,都适合建立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例如,事故低发单位可以建立体系,事故高发、频发单位也可以建立体系。它告诉我们如何通过对存在的危险因素识别、评价、控制和体系运行的所有活动,从而达到持续改进、不断提高职业健康安全绩效的目的的程序和方法。
而安全质量标准化则不同,它是标准,是一种尺度、一种标杆。它对每一台设备设施、每一个作业环境构件、每一项管理活动、每一个工艺动作的安全属性都有明确的量值的规定,用这个标准尺度、标杆来衡量、来评判某个特定的企业是否达到安全质量标准化。例如标准规定:直梯和平台相连接的扶手高度应当达到1050毫米,不到这个高度就不符合标准,就要失分,失分多了就达不到标准化企业。我们的尝试是把安全质量标准化的具体规定,融入在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各项目标指标和管理方案中去,作为体系追求的期望值。通过持续改进使体系所实现和目标指标与绩效最终与标准化的规定相一致。简明地表述,就是运用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程序和方法,达到安全质量标准化的规定和要求。
二、企业实施职业健康标准化管理
2.1 标准化管理采取强制原则
2004年1月9日, 国务院颁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决定》 (以下简称《决
定》),要求把安全生产标准化作为加强安全生产的一项重要基础工作。国家安全监管总局根据《决定》精神下发了加强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指导意见,提出要在各行业大力开展安全生产标准化,并相继出台了危化、冶金、机械等行业安全生产标准化标准。截至2010年底,全国危化品行业通过达标考评一级企业37家,二级企业1530家,三级企业3951家,计划2012年底前全国危化企业均达到三级标准。其中危化行业标准化标准为强制性行业标准,强制原则有利于推进全面实施。职业健康在各行业标准化标准中均设要素,对职业危害申报、监测、健康监护等作业场所职业危害管理都做了具体规定,但职业健康作为企业与安全工作同样重要的一个方面,在标准化实施过程中职业健康监管部门应出台相关文件,以加强职业健康标准化管理的监督、指导。
2.2 标准化管理与国际管理体系模式接轨
安全生产标准化是以危险有害因素辨识和风险评价为基础,企业各生产岗位和作业环节的安全工作必须符合法律、法规、标准、规程的要求,强调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规范化、科学化和制度化,强化企业风险管理和过程控制,注重绩效管理和持续改进,是国际先进安全管理理念与我国传统安全管理方法、企业安全生产实际的有机结合,通过具体应用将不断提高企业的安全健康管理水平。对于已建立体系的企业,推行标准化工作是对体系运行的进一步提升;对于没有建立体系的企业,应在推行标准化过程中建立体系化的管理模式。
2.3 三方共同参与实施
建立并实施职业健康管理体系模式是一项复杂且具有相当难度的系统工程,因此只有在深入理解和掌握标准、方法的基础上,建立并实施才能有效地提高企业的职业健康管理水平,并对以后的运行起到决定性的作用。标准化工作通过政府安监部门监督、有资质的中介机构提供咨询及评审服务、企业自身不断落实完善,有利于引导企业在规定时间内按照标准化标准要求建立适合企业自身特点的职业健康标准化管理模式和体系框架,并保持有效运行,推进企业职业健康管理工作。
三、结论
安全生产标准化吸收国内外各种职业安全健康管理的先进管理技术和知识,是适合我国实际的、科学的现代企业管理方法。企业建立与国际管理模式接轨、符合我国法规标准、满足政府要求的安全生产标准化体系是自身发展和生存的根本,是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在标准化体系实施过程中,按照标准进行评审分级管理,其中涉及高毒作业、职业病危害因索复杂和危害严重的企业,应进行重点监督、指导。企业以及各级职业健康监督、服务机构应积极开展新时期企业发展特征和管理体系的研究,深刻认识标准化工作的内涵,探寻企业实施职业健康标准化管理的对策,最大限度降低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影响,预防或降低职业损害,保障员工健康。
参考文献
关键词:制度 个人利益 人性 选择
一、为何需要制度
无论是一个国家,还是企业他们都好比一个很多人聚集起来的组织。然后这个组织的存在一定是为了某个目的,这个目的分摊到组织中的每个人头上,肯定能细分成很小的目标,本来组织只有一个大目的,这些小目标的存在和实现也是为了最终推向这个大目标的实现。这些目标不尽相同,而且实现小目标的工作也不同,每个人也不同。这就会出现一个问题,人们可能会因为这些不同导致整个组织不能系统有效的运作,人们各自为阵,眼中只有自己部门的利益,不去考虑整个组织的协调。所以在整个组织内建立一套标准的制度,而且是对整个组织成员有效的制度,让人们有一套标准的规范做依据是至关重要的。还有一个原因,任何人从内心来说,都是趋利避害的,在没有外在力量制约人的时候,很难做到从组织大目标的全局出发牺牲自己的利益来成全组织的成功。所以制度就可以起到威慑强制作用,让成员们遵守制度已达成整个组织的成功。
所以,制度的出现究其原因,一是组织中小目标实现与大目标之间存在现实的矛盾,良好的制度起到化解的作用,让组织中的协同效应达到最大,二是解决了个人利益在整个组织中如何合理的制约以达到整个组织的胜利的问题。
二、制度如何建立
这也是最复杂的环节,企业的管理者面对的是一个复杂的环境,他需要平衡各个方面的利益关系,在此基础上还要实现企业的使命和目标。不合理的制度强势推行的话,只会让人怨声载道,人们不去积极地配合只会让制度适得其反。制度的建立需要着眼于企业内部外部的实际情况,对人性有透彻了解的基础上建立。比如当年的,大搞平均主义,多干少干都一样,人们的积极性严重被挫伤,而后实行的按劳分配,多劳多得就极大地刺激了积极性,还是同样的人,但是在不同的政策措施下所取得的效果却截然不同。还有一个例子,七个人分蛋糕,本意是让蛋糕分得均匀,如果制度是切蛋糕的那个人来负责分蛋糕,那么他可能就会把自己的那块蛋糕分的最大,而给别人分得较小,而如果制度改变,让他切完蛋糕之后,等别人分完后自己拿最后的蛋糕。这样他就会为了保证自己的利益而尽可能把每块蛋糕分得很均匀。还是同样的人,但是不同的制度,结果却变了。
在企业中所谓的人性化管理就是指的是制度的拟定要尊重人性适应人性,利用人性的特点做到规避不利的一面,发扬有利的一面。不要妄图去改变人性,这是不可能的。良好的制度就是找出让人性特点变成有利因素的可能。而不是去简单地压制人性。极少有人能从进入某个组织后性格就发生极大的变化,只能说他进入某个组织,就活在了某个制度下,他在企业中的行为将会是在顺应这个制度的前提下所做出的对自我利益最大化的决策。显然,良好的制度会让这个决策既有利于自己也有利于企业。如果一味地强调企业和员工单方面的利益,企业都不会得到健康长久的发展。
所以说企业管理者在拟定制度时一定要现实再现实,和制度的执行者沟通再沟通,制度的建立是给所有员工的,除了实效性就是可行性。人的本能都是追求利益最大化的,良好的制度从不抹杀这一本能,而是帮助人们合理的追求,所谓合理就是同时也对企业的发展有好处。制度要的是双赢的结果,不是此消彼长,那不是良好的制度。
三、制度的施行
制度不能形同虚设,建立了制度更要去施行,明智的企业管理者就是要营造一个制度高于一切的氛围,凡事都以制度为标准而不是某个领导的个人喜好。制度的确是人制定的,在企业管理中,就应当通过制度来管理企业的日常行为,实现从人治到法治的转变。管理者无非就是创立一套行之有效的游戏规则——制度,大家一起去遵守,然后做好监督的角色。在制度面前,人人平等。其实任何自然人在制度的起初都是存敬畏心,但是之所以后来出现制度形同虚设的局面,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人们发现违反制度并没有受到相应的制裁。这里面的情况比较复杂,毕竟制度是有棱有角,有不完善的地方,也必然有在企业管理中无法触及的地方,尤其是中国的国情、关系、感情、面子,进而忽视的制度。人们觉得某某虽然违反了制度但是合情,不能惩罚,这样太伤感情了,以后工作不好展开。是的,会有很多这样的情况,但是管理者不能因为一个人就心软而不敢施行制度,为了维护制度的权威,为了不让只要合情不管他合不合理的心态在公司蔓延,更为了对制度的尊重是最高的这一理念深入人心,管理者更要狠下心对违反制度的人施行制裁。只是事后怎么样去动之以情晓之以理,那是管理者的领导艺术能力了。绝大多数时候,管理者用一个人的委屈或者说牺牲换来了整个企业对制度的尊重,我认为是明智的。
当然,经过这样的事情后,管理者也要反思制度不合理的地方,如果人们发现遵守制度所带来的收益比他们不遵守制度带来的收益还要小,任何理性人都会做出后者的选择。所以我们企业管理中的制度也要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而不断更新和变革。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