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城乡规划实务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一、构建发展主框架,努力提升xx小城镇建设品位
以“中心大街、府后街、府前路、府西路、府东路、鑫元路、宁曲路、万乡公路、黄吴路”为发展主框架,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服务功能,同时,搞好整体和重要节点景观风貌设计,提升小城镇建设品位。
(一)十二五前期,完善驻地周围的路网建设,完成驻地中心大街和府前路的改造工作,做好沿宁曲路两旁的绿化、美化工作,让驻地及周边每条路都绿起来、美起来、亮起来。
(二)依据《xx乡总体规划》,消除驻地建设空白点,用发展使驻地框架逐渐血肉丰满起来。
(三)加强教育、交通、卫生、体育、商贸等公共设施建设,不断完善服务功能。
(四)以驻地中心大街和府前路为轴线,规划建设几个居住小区,实施驻地旧村改造工程,十二五期间力争实现驻地居住楼房化,让驻地所有的村民变成居民。
(五)积极争取黄吴路改造及通往已规划社区的部分道路建设。
二、强化规范管理,切实改变城乡环境面貌
建立专业执法队伍,切实加强对城镇的管理,实现硬化、绿化、美化、亮化、净化、有序化“六化”目标。
(一)完善制度管理,加大对小城镇的规划、建设管理力度。
(二)加强环境治理,以卫生整洁、文明、有序为核心,建立长效机制,抓好驻地管理,提高驻地整体管理水平。
(三)加强建设管理,不断完善招投标管理制度,严格建设审批程序,进一步加大行政执法力度,确保工程的安全与质量。
三、建设新农村,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第一章 总 则
一、为深入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转变部门工作作风,提高办事效率,优化服务质量,促进勤政廉政,真正体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特制定本制度。
二、进一步深化政务公开工作,实行政务工作四公开,即:政策法规公开、办事程序公开、承诺服务公开、监督方式公开。尤其对审批项目、建设项目、规划项目等重大事项,要提高行政透明度,自觉接受社会监督,预防和制止行业不正之风的发生。
三、及时受理有关当事人的办理申请,并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及办法的规定,在承诺期限内尽快为当事人办理有关手续。
四、为确保服务承诺制度全面有序实施,成立以局长为组长的服务承诺监督检查小组,负责对各处室服务承诺制度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五、服务承诺制度的执行情况要纳入各处室年度工作目标考核内容,并作为评选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的重要依据之一。
六、工作人员要做到礼貌热情、服务文明、依法办事、廉洁奉公,办理过程中遇到的有关问题要及时耐心与当事人解释、说明,以优质高效的服务使用户满意、群众满意、社会满意。
第二章 承诺内容和服务标准
一、实行首问责任。工作人员在服务对象首次咨询或联系办事时,要热情接待,认真办理,对所问问题不属于本人职责范围内的,负责及时联系相关人员接待处理。
二、开展预约服务。推行全天候无假日预约服务,只有服务对象事先约定,办证工作人员及时到位,对具备规定条件的,做到随到随办,特事特办,急事急办。
三、坚持挂牌上岗。上班时间内,工作人员须佩带胸卡或摆放桌牌,以方便建设单位和群众办事,并接受监督和投诉。
四、“一书两证”办理。申请人填写申请表并在其他资料齐全的条件下,实行限时办理: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在20天内(国家法定工作日,下同),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20天、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建筑工程类)30天,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市政工程类)15天,建设工程规划竣工验收合格书15天予以办理完毕。
五、勘察测绘管理。在申报资料齐全的条件下,在20个工作日完成丁级测绘单位资质审批和国家基础测绘成果资料提供和使用审批。
六、违法建设案件查处。自接到群众举报之时起,及时给于回复,或现场检查,其中在规划区范围内24小时内到达现场进行查处。自发现违法建设后,一般在2个工作日内送达违法建设停工通知书,在5个工作日内完成查处立案工作,在三个月内办结,重大或复杂案件经局领导批准可延长(不包括规划局以外的时间)。
七、保证服务质量。严格依据行政审批程序,做到“三快”:受理快、协调快、审批快。对申请人办理审批、审核、验收手续前进行电话咨询,即时答复;面谈咨询,即时答复,办理手续时,应发资料即时发放,做到服务优质高效。
八、接受监督投诉。设立监督投诉电话:8482087。局纪检监察部门负责受理建设单位和社会公众对违纪情况的投诉举报,并将查处情况及时向当事人进行反馈。
第三章 违诺责任
关键词:雨水工程;污水工程;专项规划;原则;排水设施计划
中图分类号:K826.1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目前我国城市化进程进入了加速时期,城市基础建设也持续加快。排水、污水、雨水工程是城市基础设施重要组成部分,是衡量城市建设发展水平的一个重要方面,关系到城市各项事业长远发展,对建设一个良好的城市人居环境意义重大。根据笔者多年设计经验,总结出城市排水及污水、雨水工程专项规划中相关问题供同行参考,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1 城市排水规划要点
城市排水专项规划是在当前城市发展水平下,力求满足城市排水建设的需要,完善市政排水设施的规划工作。其重点工作内容是:在满足总体规划的前提下合理规划排水系统,优化泵站布局、完善排水体系;合理规划水资源,提高再生水回用率,实现城市河湖水系的良性循环;保护城市生态环境,对市政污泥提出可行的处置规划;制定切实可行的工程建设计划等。虽然各个城市的建设及发展不一样,排水方式及多年的管理方式各不相同,但是对于排水工程规划都有一些共性的原则及排水问题。
2 污水工程专项规划
2.1 污水规划原则
(1)污水管网规划应在服从城市总体规划的前提下,充分利用现有排水设施作出全面规划,逐步完善污水管网系统,扩建、增建污水处理厂,提高污水处理率。
(2)污水系统的管线布置充分利用城市地形及道路布局,尽量减少与河流、明沟、铁路、涵洞等地下构筑物以,及其他管线交叉,尽可能地布置在坚硬密实的土壤中,当管道埋深过深时应设置污水提升泵站。
(3)规划管网的污水干管一般沿城市道路布置,管道布置应简洁顺直,应尽量避免在市区主要商业街及狭窄的街道下铺设,污水管道通常设在污水量较大或地下管线较少一侧的非机动车道或机动车道下面,当道路宽度超过40m时,宜在道路两侧设置污水管。
(4)对于老城区雨污合流制区域,近期采用合流式截流制,远期规划原有合流制管道用可作雨水管,新建污水管道。
(5)排入城市污水管道的污水应达到《污水排入城市下水道水质标准》方可排入城市污水管道。
(6)城市污水处理厂出水应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后方可排入城市废水受纳水体,受纳水体应具有足够的环境容量。
2.2 污水设施现状及分析
旧城市的污水管网覆盖率很低,虽然老城区部分区域的污水主干管已经基本形成,但还有部分地区污水设施属于空白区。排水规划充分考虑现状,尽量利用和发挥现有排水设施的作用,使规划新建排水系统与现状排水设施有机结合。因此,对现状排水设施的能力分析是非常必要的。
(1)现状污水量:根据供水资料、城市现状人口、工业总产值、排污设施、污水收集率等资料来估算城区现状的生活、工业污水量。
(2)排水设施现状:过去旧城区排水系统大部分为雨污合流制,未形成完整的排水系统,一些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入城区池塘,城市排水体制的不健全,导致城区水体污染严重,所以在进行排水规划时要对已建成的现状污水处理厂、泵站、管网的规模、功能、破损程度进行详细的了解,以便于充分利用现有排水设施。
2.3 城市污水系统普遍存在的问题
目前城市的排水系统还有部分地区是雨污合流制为主,随着城市的发展,现有排水系统普遍存在污水未经处理排入河道,污染环境;污水收集率低,污水处理厂不能正常运行;排水设施不满足城市发展的需要;管道坡降小、淤积严重、维护管理难度大。
2.4 污水量预测及水力计算
1)污水量预测
污水量预测是根据城市需水量预测,目前国内在城市需水量预测中最常用的方法是用地指标法、城市单位人口综合用水量指标法、城市单位建设用地综合用水量指标法、不同性质用水指标法等,根据《城市给水工程规划规范》、《室外给水设计规范》、《城市总体规划》对城区给水量预测,再根据城市污水收集率计算城市污水量。
2)污水比流量确定
目前我国大部分城市的用地主要是居住用地、公共设施用地、工业用地、仓储用地、对外交通用地、道路广场用地、市政公用设施用地、绿化及水域等,根据单位建设用地计算用水量预测污水量,考虑到城市发展过程中用地性质的不确定性,为避免用地性质发生调整后不致出现排水设施排水能力不足的情况,在计算面积及比流量时,将对外交通用地、道路广场用地、市政公用设施用地、绿地面积按综合生活用地、工业用地占建设用地面积比例均摊到综合生活用地、工业用地面积中。
3)管道水力计算
依照目前的计算手段,对城市大面积污水管网的水力计算已经不是很复杂的工作了,应做比较系统的水力计算,确定城区主要污水干管的管径和控制坡度及高程。
2.5 污水工程规划方案的制定
1)污水出路
根据总体规划要求及周边水系的位置和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确定城区的污水处理标准及排水出路。
2)污水系统规划方案
对于城区地形比较平缓,河流、水系也相对较为密集的城市,根据在建和已建有排水设施情况,充分利用城市地形条件及现状污水收集、输送及处理设施,在城市总体规划的指导下,结合主城区地形和环境要求,采用近远期结合、统一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进行排水规划。其排水体制将逐步变为雨污分流制,在原有合流制系统基础上,新建污水干管及支管,形成完善的排水收集系统,收集城区污水进入污水处理厂进行集中处理。
3 雨水工程专项规划
3.1 雨水规划原则
(1)满足《城市总体规划》要求。
(2)排水体制实行雨、污水分流制。
(3)以不同河湖水系为雨水出路来划分雨水系统。
(4)充分利用城市现有及拟建河湖水系,各雨水系统尽量采用重力流,在利用地形保证雨水就近入河的基础上,减少提升泵站,节省电耗,降低排水设施的运行管理费用及维护管理费用。
(5)保留城区原有坑塘,确保水面面积不减少。
(6)雨水工程规划符合国家现行规范规定和行业标准。
(7)充分吸收国内同类型地区的经验,使雨水工程专项规划具有经济、合理、可行的特点,使雨水系统既有一定的超前性和现代化水平,又符合城市的实际情况,便于将来工程的进一步实施。
(8)充分考虑雨水的储存与雨水利用。
3.2 雨水规划标准
暴雨强度采用当地暴雨强度公式来计算雨水量。
设计重现期:根据《室外排水设计规范》重要干道、重要地区或短期积水即能引起严重后果的地区,例如城市的地道一般采用3~5a,一般地区采用1~3a,而目前大部分城市的一般地区多采用1a。径流系数:根据地面类别取值,不同地块采用加权平均取值。
关键词: 英语动物习语 汉译 归化成语现象
引言
习语是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每种语言都包含了十分丰富的习语,它们具备强烈的民族、历史和地域特征。因此,习语的翻译是相当有难度的。本文结合英语动物习语汉译时的归化成语现象,旨在探讨以下问题:英语动物习语汉译时归化成语现象的类型;英语动物习语汉译时归化成语现象的成因;英语动物习语汉译时归化成语现象的作用。
一、习语和成语的概念
习语和成语共享一个英语单词idiom:phrase or sentence whose meaning is not clear from the meaning of its individual words and which must be learnt as a whole unit.(根据其个别单词意思不清、必须把它当作一个整体来学的短语或句子)。两者有着很大的共性,但同时又不完全相同。
1.习语
习语是人们长期以来沿袭使用的形式简洁、意思精辟、定型化的短语或短句,广义的习语包括成语、谚语、歇后语、典故等。英汉两种语言历史悠久,包含着大量的习语,它们或含蓄、幽默;或严肃、典雅,不仅言简意赅,而且形象生动,妙趣横生。
2.成语
成语是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简洁精辟的定型词组或句子;是人们在劳动、生活、娱乐等文化活动中积累的相传已久、约定俗成、具有完整独特意义的词语,是与文化活动关系密切的最典型的表现。有些成语必须知道来源或典故才能懂得意思。
二、英语动物习语汉译时的两种基本方法:异化和归化
1813年,德国古典语言学家、翻译理论家施莱尔马赫(Schleiermacher)在《论翻译的方法》中指出:“只有两种翻译方法:要么译者尽可能让作者安居不动,让读者去接近作者,要么译者尽可能让读者安居不动,让作者去接近读者。”
1995年,美国翻译理论家劳伦斯・韦努蒂(Lawrence Venuti)在他的专著《译者的隐身》一书中将第一种方法称为“异化法”(foreignization),将第二种方法称为“归化法”(domestication),认为,“译者可以选择异化或归化的译法。前者把外国文本中的语言和文化差异表现出来,把读者送到国外去;后者以民族主义为中心,把外国的价值观归化到译语文化中,把原作者请到国内来”。
概括而言,异化是指以源语文化为归宿,要求译者向作者靠拢,在翻译方法上迁就外来文化的语言特点,吸纳源语表达方式,译文以源语、源语文化或者原文作者为归宿;归化是指在翻译方法上恪守本族语表达方式,译文以译语、译语文化或者译语读者为归宿。
习语所承载的文化信息特别集中,并带有强烈的民族文化特色。翻译从表面上看,似乎只是语言间的转换,但实质上它更是语言间文化信息的传递。因而习语翻译的关键在于能否对其所带有的文化特色做出恰当的处理。
1.异化
异化翻译是指在翻译时尽量保持源语习语的语言形式,包括用词、句子结构、比喻手段等,把原来的内容、形式、精神都输入到译文中,保留形象,努力减少翻译中的损失;表现了一种自主的意识状态,追求文化的多样性,突出源语文本语言和文化上的差异。如:
The leopard can’t change its spots.豹改不了斑纹。(狗改不了吃屎;江山易改,本性难移。)
2.归化
归化的优点是:译文不留翻译痕迹,读起来让人觉得是地道的本国语。由于英汉两种语言的差异和不同的民族文化背景,所以无法保留源语中的比喻形象,而需要转换为译语读者所熟悉的形象进行翻译。尽管归化中形象各异,但喻义相似或对应,也能保持习语固有的那种鲜明性、主动性,达到语义对等的效果。
不同语言的文化差异要求翻译工作者在翻译过程中保持高度的文化意识,因为大凡在译语中难以全面、准确再现源语意义的情形一般都发生在源语与译语中承载丰厚文化内涵的一类词语。如英语习语“an ass in a lion’s skin”,它反映了英语民族对驴与狮子这两种动物特有的民族心理感受及认知,根植于英语民族文化。由于汉民族缺乏对这两种动物的上述心理体验和文化内涵,故汉语就没有关于驴和狮子这种文化内涵对应的词语。若将之译为“驴披着狮子的皮”,汉语读者就会不知所云;反之,汉译时,将其转用民族熟悉的形象“狐假虎威”,读者就很容易理解了。
三、英语动物习语汉译时归化成语现象的类型
归化,是指抓住原文语用意义,从目的语中选取与原文语用意义相同的表达来翻译。在英语习语汉译过程中,往往有两种归化方式。下面举例说明:
1.将英语动物习语归化成不带动物的汉语成语
to stare like a stuck pig目瞪口呆
like a donkey between two bundles of hay优柔寡断
like a duck in a thunder storm惊慌失措
to live like fighting cocks养尊处优
Hungry dog will eat dirty pudding.饥不择食
Honey is not for the ass’s mouth.忠言逆耳
Put the cart before the horse.本末倒置
The cat shuts its eyes when stealing cream.掩耳盗铃
2.将英语动物习语归化成含另一动物的汉语成语
Love me, love my dog.爱屋及乌
to kill two birds with one stone一箭双雕
as timid as a hare胆小如鼠
to milk the bull缘木求鱼
to wake a sleeping wolf打草惊蛇
He killed the goose that laid the golden eggs.杀鸡取卵
All cats love fish but fear to wet their paws.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like an ass in a lion’s skin狐假虎威
四、英语动物习语汉译时归化成语现象的成因
在英汉两种语言中,用同样的方式来表达同样意思的习语或成语不乏其例[1]。但是,不同民族具有不同的地域文化和历史文化,这些文化差异导致了英语习语和汉语成语表达法的不同。
1.地域文化差异对成语的影响
地域文化指的是由所处地域、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所形成的文化,表现在不同民族对同一种现象或事物采用不同的言语形式来表达。
中国是个内陆国家,千百年来以农业为主,人与土地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因此产生了许多与农耕有关的成语(谚语、习语),如:任劳任怨(老黄牛)(work like an old cow)等。英国是个岛国,为了生存,不得不与气候恶劣的海洋环境抗争。在征服自然的过程中,马成了英国人早期的生产生活的主要工具,后在生产之余用于赛马等娱乐活动,马象征着勇气、慷慨大方,也暗喻生活的方方面面[2],如work like a horse(像马一样工作)。
2.历史文化差异对成语的影响
历史文化指的是由特定的历史发展进程和社会遗产的沉淀所形成的文化。由于不同的民族具有不同的历史和社会遗产,因而也具有不同的历史文化。龙在古代是汉民族的图腾,是神的化身,中国人喜欢称自己是龙的传人,因此有许多关于龙的成语。如:龙飞凤舞、龙腾虎跃、望子成龙等。而西方人则认为龙是邪恶凶残有鳞的怪兽。公元700年盎格鲁―撒克逊人在关于“奥武尔夫”事迹的叙事诗中,主人公奥武尔夫打败妖怪格化代尔后,与恶龙展开殊死搏斗,最后同归于尽。因此,“龙”和dragon所代表的文化概念在中西方是互相冲突的。
汉:车水马龙(Carriages run like water and horses.)
英:an endless stream of traffic(川流不息)
五、英语动物习语汉译时归化成语现象的作用
文化意象是凝聚在各个民族的智慧和文化中的结晶。英语动物习语汉译时归化成语现象,一方面把中国人不熟悉的英语文化意向成功地归化成了汉语中喜闻乐见的成语,另一方面也不可避免地破坏了原有的民族色彩浓重的文化意向;可谓利弊兼而有之。
1.积极作用:缓和语言文化矛盾
汉语成语多为四字词组,以其精辟、形象、生动等特点,饱含着丰富的汉民族文化色彩,是中华民族语言的精华,牢固地确立了它在汉语中的地位。翻译时若能将英语习语处理成汉语中意思相应的成语,可以更传神地反映原作的风姿,为译作增色,读者也能更好地欣赏和体会这些英语习语。从而也能扩大汉语在世界语言中的影响力,真正起到弘扬中华文化、加强对外交流的作用。
就文化角度而言,归化的翻译有效地替代了源语文本中的语言和文化的差异,使译文对目的语文化的读者来说既通顺又易懂,起到了巩固目的语文化的作用。
归化翻译法侧重目标语读者的可接受性,即,将源语文本纳入到目标语文化体系框架下进行转换,最大限度地打破文本的地域性,使得译文容易为目标语读者所理解和接收。
由此看来,在缓和语言文化矛盾这一方面,归化的翻译起了积极的作用,它有效替代了外国文本中的语言和文化的差异,使译文对目的语读者来说既通顺又易懂。
2.消极作用:不利于不同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归化”是将一种文化中的独特成分转化为另一种文化中人们所熟悉的内容,表面上避免了文化冲突,实现了文化的交流,实际上有时会造成对源语文化的损害,从而不利于文化之间的渗透与融合。从宏观上看,整个人类文化有共性;从微观上看,民族的文化更有其个性,而且,这种民族个性是普遍存在的,它贯穿整个民族文化。由于汉语民族和英语民族之间巨大的文化差异,使汉英的比喻用语存在更多的不对应(文化所指的不对等性)[3],也就是说,不同文化拥有的共核非常小,即文化间的空缺和不对称(包括相似部分)就占主体地位,所以译者在翻译中就不可避免地经常使用“异化”。
虽然异化翻译法可能会由于文化上的空缺导致暂时的不可理解或难于接受,但是从长久的角度来看,却能促进不同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结语
由于地域文化和历史文化等方面的差异,英语习语和汉语成语承载着不同的民族文化特色和文化信息。但是不同的文化信息却能通过归化翻译达到语义对等。所谓归化,是指抓住原文语用意义,从目的语中选取与原文语用意义相同的表达来翻译。虽然用这种方法翻译英语习语,有时不利于不同文化的交流和融合(所以异化有时也会用于英语习语翻译,即保留原文的表达结构和表达方法,包括形象,将异国文化的表现法介绍到目的语中),但是却能够缓和语言文化矛盾,扩大汉语在世界语言中的影响力,真正起到弘扬中华文化、加强对外交流的作用。因此,英语动物习语汉译时仍然不乏大量归化成语现象,或将英语动物习语归化成不带动物的汉语成语,或将英语动物习语归化成含另一动物的汉语成语。
参考文献:
2011年5月,武汉市发改委成立专班,正式启动《规划》编制工作。2012年2月,提交市委常委会审议并原则通过。2月21日起一周内,武汉社会各界建言4600多条,改善交通基础设施、推进智慧城市建设、维护消费者权益等18条民意被吸纳,并写进规划。该规划描述了“富足之城”、“保障之城”、“宜居之城”、“公平之城”、“文明之城”等5项主要任务,开创性提出了包括43项“计量幸福”细化指标的“幸福城市主要预期指数表”,如教育公平、廉洁高效政府、文化遗产保护、志愿者服务等,成为武汉增强市民幸福感的具体“路线图”。
幸福城市两步走:生活富足社会公平心情愉悦
根据规划,武汉市建设人民幸福城市的分阶段目标分别是,2015年,通过努力建设国家中心城市,促进综合经济实力走在全国城市前列,实现城乡居民收入翻番,社会保障水平位居全国副省级城市前列,基本建成公共服务均等化、全覆盖的社会服务体系,人民群众生活质量和文明素质不断提高,小康社会建设任务全面完成,努力建设富足之城、保障之城、宜居之城、公平之城、文明之城。
2020年,武汉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城乡居民收入、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在全面小康目标的基础上继续提高,医疗、教育、文化等公共服务基本实现均等化,社会管理和城市管理达到人民群众普遍满意的程度。城市基础设施完善,全市生态环境良好,人民群众因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而感到幸福,基本实现全体市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普遍感到生活更富足、社会更公平、城市更安宁、心情更愉悦、活得更有尊严。
五方面提升市民幸福指数
在4月10日举行的“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第五场新闻会上,武汉市发改委、市人社局、市住房保障局、市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市教育局、市卫生局主题“建设幸福武汉”2012年及未来五年工作思路、规划和具体举措。
收入:争取每年提高养老金增幅
武汉市养老保险2012年实现全覆盖——将目前尚未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范围的城镇老年居民,还未纳入各类社会养老保障制度的农村居民,纳入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值得关注的是,武汉市提出,将努力争取每年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增幅,力争到2015年末武汉市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平均水平超过全国平均水平。此外,按照国家相关规定,武汉市最低工资标准年均增长13%以上,逐步使最低工资标准达到当地社会平均工资的40%左右。
看病:医生开“大处方”系统将报警
武汉市将重点探索按病种、按人头、按床日付费等支付方式改革,降低住院费用。目前已有医院探索按病种住院限定价格,有效降低了住院费用。2012年,全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行基本药物制度,按全省统一招标价格采购、零差率销售,今后这一制度还将向大医院推广。2012年,全市新农合筹资标准提高到人均335元,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报销比例提高到75%以上,最高支付限额提高到10万元。武汉市还在医院试点用药电子预警和监管系统,有医生开出“大处方”,系统将报警提示。
上学:困难家庭孩子上幼儿园有补助
2012年,武汉市拟安排幼儿园专项补助资金8000万元,拟设立学前教育公用经费专项补助资金。值得关注的是,武汉将首度在学前教育领域建立资助制度——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城镇低保家庭子女、孤儿和残疾儿童上幼儿园将享受资助。政府今年还将对公益性、普惠性民办幼儿园进行补助,根据幼儿园等级,按每个学生每年350元—450元的标准给予幼儿园补助,总计补助1100万元。
住房:公租房申请标准将放宽
武汉住房保障将有两大转变,一是从经济适用房过渡到公租房为主;二是从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扩大到中等偏下收入住房困难家庭。5年内,武汉市将完成保障安居工程40万套,基本解决人均住房建筑面积在16平方米以下的城镇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的住房问题。目前,武汉市正在研究适当降低公租房申请门槛,放宽申请标准——包括可以跨区申请、收入标准可提高等。
食品安全:责令企业主动召回问题食品
武汉市将争取到2015年末,食品监督抽检平均合格率达到95%以上。值得关注的是,武汉市提出,届时,该市农村集体聚餐备案率达到98%以上。备案由村级食品安全协管员登记备案,不需要村民提出申请。另外,武汉市还将建立食品追回制度——责令企业主动召回问题食品,督促无害化处理;建立食品消费警示——公开向市民做出食品安全提示和消费引导。
专栏10
武汉首次市民幸福指数 总体分值63处中等水平
2011年12月28日,武汉市社科院《2011-2012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报告》首次公布了市民幸福感指数:总体分值63分,处于中等水平。
2011年4月至5月,武汉市社科院、市委宣传部舆情信息办开展了“2011武汉市民幸福感指数”调查测评,经13个城区的1000份问卷调查及百分制评估发现:市民总体幸福感指数为63分,对自己的生活状况基本满意,但与期望值(100分)相比,还有较大差距。
从调查结果看,收入越高,幸福感越强;女性幸福感高于男性;青年幸福感高于中、老年;大专、大学文化程度者高于其他文化层次;行政事业单位管理人员高于其他社会阶层;按行政区域比较,江岸、江汉区居民分别以67.06、65.86的得分居前两位,新洲、汉南居民分别以59.51、56.65的得分居后两位。
关键词:存在问题工程规划问题探讨
Abstract: with the improvement of people's living standard, of the sewage discharge standards also increase. But China's most towns sewage treatment plant was due to the problem of planning and sewage projects in sewage treatment effect is rather poor, water is hard to reach the standard requirements, sewage treatment bad, to the people's production and life bring much not convenient. Therefore, this article in view of the above, the existing problems of the urban sewage engineering planning issues are discussed, in the hope that, through attention, to improve the sewage treatment plant of sewage treatment effect, to better improve people's living standard.
Keywords: problems engineering planning problem discussed in this paper
中图分类号: [TU992.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 引言
近几年来,人们的生活水平在党的正确政策带领下,取得了较快提升,各种工厂工业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然而在人们为之高声欢呼的同时,污水排放问题却让人们无所适从,虽然关于污水排放的相关政策很多,但污水排放的效果却不尽如人意,尤其是城市由于其封闭性,污水排放更是困难重重。因此,人们在反思自身不足的同时,也采取了更为先进的高科技方法,希望以此来提高污水处理的效率。我们知道城市相对于农村来说,人口较多空间较小,而且也很封闭,这些问题决定了要想提高城市污水处理的效率,就应该对城市污水工程进行很好的规划,本文正是基于此种目的,重点探讨了城市污水工程的规划问题。
2、 城市污水工程建设存在问题
近几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涌入了城市中,给城市供给问题造成了很大的压力。由于我国传统国情的影响,城市在我国占地面积相对于农村来说差别是很大的,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人口却在不断增加,出现了人多地小的问题,同时,各个城市相对于农村来说,也是很封闭的。这就造成了这样一个问题,城市污水与日俱增,但是却没得到很好的处理,尤其是市中心的城市污水更是没办法解决,长此以往,不仅严重阻碍了城市化的进程,而且对于城市未来的发展来说也是极为不利的,要想污水得到很好的处理,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要对城市污水工程进行相应的规划。
3、 城市污水规划
3.1、排水管道改进
市中心多是办公区,市郊则多是居民区及重工业去,因此相对于市中心来说,市郊的污水量是很大,此外,我们知道,市郊多是在城市化进程中,随着人口的逐渐增多而渐渐扩展的,因此地下的管道设计及污水排放系统相对来说也不是很完善,甚至有的地方这类配套设施根本就不存在。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城市的管道铺设进行相应的改动。在管道铺设过程中,要重点关注哪些人流量比较密集且污水排放量比较大的地区,同时,地上的排水设施要跟进配套,只有这样污水才会很好的得到处理。
另外,我们对于污水量也要进行相应的估计预算。污水量的计算是很容易被忽视的一个环节,但是却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因为通过对污水量进行计算,我们就可以有针对性的决定排水管道的铺设密集度。对污水量进行计算时,首先,我们可以参考城市污水的相关的数据资料,这是最为便捷准确的方式,通过对资料的参考,我们可以省去很多的人力与物力成本。其次,当无资料可寻时,我们可以凭借自身的实际经验进行相应的估算。如工业园、生活区比较密集的地区,污水排放量一般来说是很大的,因此这些地区可以铺设较为密集的排水管道及相应的配套设施。
3.2、污水厂的规划
污水处理厂对于污水处理作用是很大的。在高科技发展的今天,尤其是水资源出现严重不足的背景下,我们对于污水处理厂的期待,不应该仅仅局限于将污水进行处理上,而是应该立足于对污水的循环再利用上。科学发展观的提出,要求我们要对任何的废弃物实现循环再利用,污水这种重要资源更是不在话下,这就需要我们对污水处理厂的位置进行精心的规划。传统的污水处理厂一般会建在远离市中心或者居民区的郊区位置,这样的位置分布对于污水的再循环利用来说是很不方便的,因为在此种情况下,要想实现污水的循环再利用,就要浪费大量的物力人力及财力来铺设相应的管道或者配套设施。因此,在对污水厂进行选择时,我们除了需要考虑地形、污染最小等传统因素,我们还应该对再生水的用户进行相应的调查与研究,尽量将污水厂选址在离再生用户较近的位置,这样污水经过处理后,就可以很高效的实现再循环利用,此外,较近的距离,还可以减少铺设管道等很多不必要的资源浪费及成本问题,这样一来,用水紧缺的问题也能得到很好的解决,可谓是一举多得。
3.3、对排污区进行必要分流
在对排水管道等问题进行相应改进的同时,还有一点也是需要我们注意的,那就是要对一些比较密集的排污区进行必要的分流。我们知道,排污较多的一般是住宅区和工业园区,受传统思想的影响,这两者多数来说是比较集中的,而且彼此之间的距离也是很近的。为处理好城市污水排放问题,我们很有必要对二者进行分流。首先,我们可以将住宅区逐步移位于市中心,或者将二者距离进行适当拉大,这样一来排污量就会大大减少,排污处理问题也就会大大降低。其次,我们可以鼓励工业园区搬迁到地广人稀的农村地区,这样一来,由于农村比较开阔,排污自然会很方便,同时,城市污水排放量也会相应的减少。第三,我们还可以鼓励或者通过强制措施使一些排放污水量较大的工厂,自建污水处理设备,对出厂的污水进行相应的处理后,在加以循环利用,这样也会降低城市污水排放量。
4、结语
随着环境污染问题的出现,污水处理问题逐渐被人们提上了日程,引起了越来越多的人关注,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污水更应得到有效处理。我们知道,城市污水处理相对来说投资是很大的,而且其处理效果的好坏更是直接关系到城市的生存与发展问题 ,这就需要我们对城市污水处理前期的工程设计进行很好的规划与研究,如何以较小的投资铺设更多有高效利用的管道,如何最大限度的节省资本,如何更好的实现污水的在循环利用,如何更好的将科学发展观的相关先进思想引入到城市污水处理工程设计中去,都是我们在城市污水工程中需要进行考虑的问题,前期的污水处理工程规划好了,污水处理工作就会得心应手,而且也会收到很好的成效。
参考文献:
【1】张贺杰济南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给水排水设计手册第三册城镇排水.济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2005.
【2】徐信,王文志城镇河流污染治理技术与实践.北京 中国水力水电出版社出版,2003.
【3】王文轩,何明伟城镇污水处理相关问题探讨与研究【M】中国电力大学出版社出版,2006
作者简介:
【关键词】物流园区;规划设计;交通影响
中图分类号: TU984 文献标识码: A
一、前言
随着我国城市人口的逐年递增,对物流的需求也再逐年递增,在城市物流发展的过程中加快物流园区的规划和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物流园区对于促进物流技术和服务的升级、改善物流投资环境、加快物流企业成长、推动第三方物流的发展、整合利用现有物流资源和改善生态环境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在物流园区的规划与建设中,交通影响起着关键的作用,本文着重就该部分内容进行了探讨。
二、交通影响分析的主要内容
交通影响分析,就是在开发项目立项之前,分析该工程项目对交通服务水平的影响程度及影响范围,进而确定保持交通服务水平不下降的对策;或者修改项目方案,以减小建设项目对交通负荷的影响。交通影响分析最早起源于美国,80 年代中期以后,美国对交通影响分析的理论体系、基本内容、分析方法与步骤、交通影响费的确定标准等进行了广泛而系统的研究,并于90年代初从法律的角度确立了交通影响分析的地位。我国对交通影响分析研究起步较晚,但随着城市土地利用与交通关系的日益紧张,交通影响分析在城市可持续发展进程中的重要作用逐渐被认可。但是,目前无论国内还是国外在交通影响分析方面的研究虽然涉及了城市物流园区对城市交通的影响问题,可大多还只是将其作为一般城市工程建设项目进行笼统的探讨,并未能进行深入论述。对物流园区这一大型的城市基础设施进行交通影响分析的目的,就是客观评价其对周边道路交通系统正常运行的影响程度,拟定和规划与其配套的道路交通改善措施,保证物流园区投入使用后,其周边道路系统的运行能保持在可以接受的服务水平之上。
交通影响分析工作可分为拟建物流园区交通影响分析基础、项目交通及背景交通量预测、交通影响分析评定、交通组织设计四大步骤。
三、交通影响分析的特点
城市物流园区交通影响分析与一般性公共建筑的交通影响分析差异较大,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用地性质差异。物流园区既是物流设施和资源集聚空间, 又是经济开发空间; ②交通量生成及产生机理复杂。物流园区涉及的经济要素多、市场主体多, 同时其与区域产业关联密切, 从而交通量产生机理十分复杂; ③交通影响范围不易确定。由于物流园区将是城市物流需求和供给的集聚地, 辐射范围广、影响程度深; ④交通影响分析阀值无参考依据。由于物流园区的特殊性, 阀值不能简单规定; ⑤交通影响分析必须与物流园区的内外通道规划相结合。
城市物流园区的交通生成与许多因素有关, 但实质上, 对既定的城市交通系统, 城市物流园区的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与该项目交通生成量有关。城市物流园区可分为两部分: 一是绝对交通量;二是吸引交通量。
1、绝对交通量特点
绝对交通量是城市物流园区内部条件所生成的交通量, 与物流园区项目自身的属性密切相关, 在区位条件一定的前提下,不同类型和规模的物流园区, 绝对交通量不同。城市物流园区产生的绝对交通量主要是内部进驻的各物流服务企业和工商企业的运输车辆。
2、吸引交通量特点
吸引交通量是物流园区项目外部条件所生成的交通量。通常物流园区的可达性越好, 其产生的交通吸引就越多; 聚集经济程度越高, 其额外吸引的交通量越多。对物流园区来说, 吸引交通量主要由园区内企业职员的上下班集散及相关公务出行生成、周边区域社会闲散资源的吸引、物流需求客户的吸引等组成。吸引的交通方式主要为公交、出租车等公共交通, 还有部分货车、小轿车等。公交站点的位置和出租车上下客的停靠会对道路交通有一定的影响。公交车有固定的停靠站, 只要组织好人流, 一般对道路交通干扰不大。而出租车、私家车、公务用车和部分货车是物流园区主要的吸引交通量, 会对园区周围道路交通产生一定影响。
四、城市物流园区规划设计
城市物流园区内部规划顺序为: 物流园区功能预测、物流园区用地规划、物流园区详细交通组织设计和物流园区交通影响分析。通过这 4 个子模块, 可以得到城市物流园区的初步规划方案。
1、物流园区功能预测
根据预测得出的物流园区货运量、交通量及物流园区的功能定位, 确定物流园区应该具备的功能及其数量、容量等特征, 主要包含物流设施规划和辅助设施规划两部分。物流设施规划主要对库存区、装卸平台和拣货区、进货暂存区、理货区等进行设施规划。辅助设施根据物流园区的功能不同而有所区别, 主要根据预测的交通量预测出各种设施所需的规模, 比如停车泊位数、生活区入住人口等指标, 为用地规划提供相关指标。
2、物流园区用地规划
物流园区用地规划主要包括用地布置规划和用地容量设计两部分。首先根据物流园区的物流运行流程, 通过分析物流园区内各个功能区的活动关系、作业空间关系等, 进行物流园区空间区域的布置规划, 也就是对各个单体进行合理的布置, 属于工程数学和系统分析的范畴, 国际上已经有较为成熟的空间布置分析方法、系统或者软件, 比如 CRAFT ( 位置配置法) 、CORELAP ( 相互关系法) 、PLANET ( 分析评价法) 等。然后根据土地规划原则和方法, 利用功能预测的结果对物流园区内部的用地进行规划, 包括各类单体的用地面积、容积率、用地红线及机动车道路和步行道路系统的规划。
3、物流园区交通影响分析
通过该物流园区规划设计的前3个步骤, 就得出了物流园区内部设施和设备规划的方案。但是物流园区作为一个新开发项目, 由此所诱发的新增交通需求会使物流园区周边地区的交通设施乃至整个路网的服务水平下降,而且物流园区开发, 建设的初衷之一就是为了改善城市的交通状况, 所以进行物流园区交通影响分析是有必要的。
4、物流园区属性、区位分析
城市物流园区的属性和区位分析是交通影响分析的开始, 具体要分析其功能定位、交通区位条件、主要的路网及城市中远期规划对上述因素的影响。物流园区的属性主要决定其绝对交通量产生的特点和变化趋势、规模;而区位条件分析主要决定其吸引交通量的规模和特征。对物流园区的交通影响分析来说,枢纽型物流园区、城市配送型物流园区和区域型物流园区无论从交通量的产生条件, 还是交通影响范围来说差异很大。一般而言, 枢纽型物流园区位于综合交通枢纽位置, 是多种方式联运的结点, 主要从事多种方式间以转运为特征的物流服务; 城市配送型物流园区主要位于城市工业、商业区域密集之地, 主要以城市配送为特征的物流服务; 而区域型物流园区主要位于城市间快速干道密集区域, 主要以快运为特征的物流服务。因而, 需要区分各种不同类型的物流园区, 明确其交通产生特点和主要交通影响范围。
5、交通组织设计
对于一个物流园区来说, 其物流功能是否能够得到顺利的实现, 其物流流程是否顺畅和富有效率, 很大程度取决于物流园区内部的交通组织是否科学、合理。交通组织设计指在城市物流园区交通影响分析评价的基础上, 为降低对周边路网的影响对内外的人流、车流、停车场及出入口进行规划设计, 它既是交通影响分析的最终目的之一, 也是保障其物流运行效率和提高物流服务水平的基本环节, 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①内部交通组织设计,但这里主要是在设施布局的基础上根据各设施间物流量的大小,规划设计相应的交通标志和设施;②外部交通组织设计, 主要指物流园区与外部交通网络连接处的交通组织管理和设计, 包括出入口位置的选择、公交和出租车停靠点及停车场的设计、机动车和非机动车流的组织和路权的分配等。
五、结束语
加强对城市物流园区规划设计中交通影响的研究,可以使城市交通的管理更加完善,深人系统地探讨物流园区规划建设中遇到的种种问题, 并建立起有关物流园区建设的理论体系, 对促进我国物流园区建设以及物流产业的快速发展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1] 王涛.浅析城市物流园区规划设计中交通影响[J].物流商论.2013(3):166-168.
2012年党的十再次强调了科学的发展观,要求实现城乡经济社会统筹发展。具体到贵州省——西部欠发达地区省份,本文试从某一产业的中小企业聚集看待贵州的城乡经济一体化这一有着特殊必然性和紧迫性的历史任务。
【关键词】
城乡经济一体化 贵州 电子商务
城乡经济二元结构是欠发达地区发展水平不高的重要因素。而解决城乡二元结构的即所谓城乡经济一体化。马克思早就指出:“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的最大的一次分工,就是城市和乡村的分离。”可见,城乡分割并非中国所独有。从世界范围来看,城乡统筹和协调也是世界多数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发展到一定阶段(人均GDP达到800~1000美元)普遍遵循的规律。作为欠发达地区,我省经济总体发展水平不高。为加快贵州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工业化和城镇化是必由之路。基于要素禀赋理论的研究成果表明,我国的发展战略基本符合比较优势原理(林毅夫2002等)。然而我省在相当方面都具备一定资源禀赋。在我省的经济发展中,如何在资源禀赋的比较优势背景下,以目前逐渐凸显而将来成为经济发展主流趋势的电子商务的发展,来促进城乡一体化——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本文拟从现阶段贵州城乡经济发展的现状,提出推动促进当前城乡经济发展的一个思路,即电子商务。
1.贵州概况及贵州城乡经济现状
贵州,位于贵州省位于我国西南部,占全国国土面积的1.8%,人口约3474万。植被丰厚;矿产资源丰富,且以分布广泛、门类齐全、储量丰富、成矿地质条件好而著称。是我国的能源大省,水、电、煤多种能源兼备,犹以水力和煤最为突出。
经济方面,贵州是2007年是全国最后一个突破人均800美元,2009年达人均1502美元的省份(全国排名靠后)。因此城乡经济一体化对于我省来说,有着特殊的必然性和紧迫性。从原因来看,贵州地处边远,交通信息发展的滞后,使得资源不仅未得到合理利用,而且存在着产品附加值较低的问题。例如:贵州的铝矿资源居全国第四位,而炼出的铝深加工少,以卖铝锭为主;煤炭储量居全国第四位,但采出来运不出去;磷矿资源居全国第二位,但磷化工跟不上去。种种类似的问题严重地制约着贵州经济的发展。在当前经济发展的基础和新的形势下,电子商务所带来带来的机遇,是为了促进贵州经济的迅速发展不可错过的良机。
1.1产业结构的优化:数据显示,2011年贵州省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12.7%、40.9%和46.4%。与上年比,第一产业、第三产业比重均降低0.9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上升1.8个百分点。
1.2基础设施的改善
2011年末,贵州公路通车里程15.64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2023公里,比上年增长34.2%。全年铁路、公路、水运共完成货物周转量952.82亿吨公里,比上年增长9.6%;完成旅客周转量582.91亿人公里,增长25.1%。民航完成货邮吞吐量6.93万吨,比上年增长11.7%;完成旅客吞吐量745.93万人,增长17.1%。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和电网建设。完成信息通信基础设施投资50亿元。推进宽带提速、3G网络改造和无线城市、智慧城市、物联网等建设,开展三网融合试点。
2.电子商务及其在贵州发展电子商务的基础
2.1电子商务——以计算机网络基础平台,运用电子和电子技术手段,实现对消费者的网上购物、商户之间的网上交易和在线电子支付的新型商业运营模式。我国非常重视电子商务发展,“十二五”期间,电子商务被列入对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2.2从实际运营观察——今年11月12日,阿里巴巴集团确认“11.11购物狂欢节”期间天猫和淘宝的支付宝总销售额达到191亿元,是去年的三倍多。而根据国家统计局数字,2012年10月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18934亿元。以此计算,10月每天零售总额为611亿,这意味着仅阿里11.11狂欢节,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例就达到了31.2%。
2.3从理论分析来看,电子商务具有以下优势:
2.3.1市场信息的实时灵活
无论何种规模,企业都需要大量的信息。电子商务就能让贵州企业和商户高效、便捷地了解同行动态和增加对市场的把握。相比较传统的传媒方式,不仅途径增多了,而且消息的及时和广泛也大大提高。从而,企业就可以更快更灵活的调整经营方向和产品路线。
2.3.2营运成本的降低
在电子商务平台上,企业和商家可以利用网络直接传递询盘、发盘、还盘等交易条款,提高了企业与企业间交换的速度和准确性,降低了交易双方的成本。一直以来,产品的外销方式之一即依赖参加展销交易会,这种方式不仅被动而且往往需要耗费客观的差旅及展览成本。而电子商务则可免去这些开销,并且消减担心展销是否能够迎来订单的风险。
2.3.3自我品牌的建立和推广
在资源日益稀缺的今天,原材料的直接销售加工无异于是一种短期经营行为,而非长久之计。作为具备相当资源禀赋的贵州,企业当以自我品牌作为附加值的体现和利润的延伸,品牌效益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电子商务的广泛使用,使得企业在降低了营运成本后,能够加大对产品附加值的研发和品牌的建立。而更进一步,电子商务也能有针对性的推广品牌,从而有效地节省人力物力。
2.4贵州发展电子商务的良好基础
2012年7月19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京《第3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显示显示,截至2012年6月底,中国网民数量达到5.38亿,增长速度更加趋于平稳。由于当前网民增长进入了一个相对平稳的阶段,并且互联网在易转化人群和发达地区居民中的普及率已经达到较高水平,下一阶段中国互联网的普及将转向受教育程度较低的人群以及发展相对落后地区的居民。目前,随着移动互联网的繁荣发展,移动终端设备价格更低廉、接入互联网更方便等特性,为部分落后地区和难转化人群中的互联网推广工作提供了契机。
而在贵州,从数据来看,近四年以来,贵州省仅就互联网宽带用户就在逐年稳步上升。
因此大力发展电子商务,贵州具有一定的现实基础。
3.基于比较优势的建议对策
如何根据我省这样一个区域鲜明的城市化发展特性和所面临的突出矛盾,从产业集聚出发,因地制宜地制定符合我省发展的战略来大力提高城镇化水平,增强城市对区域经济的辐射带动能力,实施城镇带动战略将成为今后工作的重点。为推进城乡经济一体化,转变我省欠发达的现实,结合电子商务的发展,我们的建议:
3.1宣传推动电子商务。作为一种新的营运方式,电子商务的推广需要多管齐下。笔者认为,在基础设施达到一定基础时,适时在教育培训上重视对其的培养,大力鼓励学校对各专业学生普及这门课程。在政策上给予学校或企业一定的倾斜或拨款。而作为直接受益的企业自身,也要在现有基础上对企业员工进行相应的培训,也能迅速提高技术水平并加快推动电子商务发展。
3.2强化投入:改变过去长期以来政府的财力资源、金融资源等向城市的过度倾斜,切实有效地强化国家对农村的各种投入。公共服务严重不足,是农村发展中最薄弱的环节。而这又进一步加大的城乡差距。要扩大公共财政所覆盖农村的范围和领域,不仅仅是信息基础设施方面,还包括含公路交通等在内的高效物流体系。
3.3 政策法规导向:调整强化金融对电子商务的支持力度,主要体现在为企业电子商务的发展方面提供信贷支持,以解决企业发展中的资金需求和中小城镇建设资金短缺等问题。其中,由于我省在资源优势产业和制造业所具备的一定优势,金融对这些产业的电子商务化应走在前面。
3.4制度创新:为促进我省的城市化,必然由于城市化,必然会使城市在就业、生活环境、贫困人数、城市体系拓展是否有序等方面面临很多问题。以电子商务的发展作为我省城乡一体化的途径之一,需要多部门、多方位的协调促进,最终使之成为增加贫困地区群众收入的根本途径,找准脱贫致富的突破口,在更高起点上实现贫困地区农业(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农业是包含工业的)生产的跨越式发展。
4.结语:总之,基于对现实的观察。电子商务是未来经济的主流。其发展已经并将在更大和更深的范围促进经济的发展,而城乡一体化也将得益于此。城乡一体化的起点在城市,最广泛的却是在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和推广,是结合城乡的优势,将城市和农村的经济发展更紧密地联系起来。如何发挥比较优势,在城乡一体化的进程中,使城乡在多维度上平衡发展,也将是一个包含诸多内容的课题。
作者简介:
宋行,女(1980—);民族:土家,籍贯:贵州,讲师:学历:研究生, 单位:贵州商业高等专科学校,研究方向:产业经济,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 P:104-105.
[2] 林毅夫,蔡昉,李周.中国的奇迹:发展战略与经济改革[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3]. 农村、小城镇、区域发展——我的社区研究历程的再回顾[J]. 《北京大学学报》(京)1995年02期.
[4] CNNIC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3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DB/OL〕. 2012-07-19.
关键词 城市测量, 规划 ,建设 ,地形图 ,更新
Abstract:The city is for the measurement of city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services, in urban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of an important role, map update is the key to measure the city, urban areas of measurement service more broad.
Key words city measurement, planning, construction, topographic map and update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0引言
随着城市建设的迅猛发展,测量作为最基础工作的重要性显得尤为突出,现代社会,随着城市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对城市规划提出了越来越迫切的要求,这种要求同样反映到对城市测绘工作越来越迫切的要求上,如何更快的覆盖规划区域、快速更新城市基础地形图就成为一个刻不容缓的任务。
作为城市测绘工作,必须迎接这项挑战,努力掌握先进科学技术生产力,不断提高广大干部职工的技术业务素质水平,努力开创城市测绘工作新局面。
1城市测量与城市规划和建设的关系
1.1 城市测量为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服务
城市测量在城市建设中已经成为一项不可缺少的重要基础工作。它的专业性和功能作用也是比较明确的。即是全面型,又是多功能的工作体系,它是从城市建设整体出发,按城市规划不同阶段和内容分别实施,具有整体、连续、相关性的专业,是城市规划的超前工作,也是编制和实施城市规划的基础和保障,它贯穿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的始终。
1.2 现代城市建设对城市测量的要求越来越高
现代的城市建设,不仅是平面布局,立面设计,而且地下构筑物的复杂性也远远超过地上,这样对城市地形图上的坐标高程系统、精度指标、图面表示的内容等要求的精度越来越高。由于城市用图面广,层次多,内容多样复杂,还有时间性等特点,这就要求城市测量用它自身的,独特的技术为城市建设提供准确、真实、高精度的地形图以及工程竣工图。城市地形图要具有长期性、连续性和不断更新的功能。
1.3 城市测量与城市规划是两门相互交叉的科学,是成似乎科学系统中的支系统
科学的城市规划、建设是在市区的现状图上设计布局的,没有真实、精确的城市地形图,就不可能搞出科学的城市规划,也不可能把城市建设好、管理好。城市测量学科不是孤立存在的学科,必须用系统的观点来研究与此相关的科学,来扩大城市测量的服务领域和应用范围,扩大它的功能影响,才能充分发挥城市测量学科的作用。城市测量是在城市建设迫切需要的前提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项测量专业。它和城市规划、建设互为依存、互相渗透、互相影响、相互关系十分密切。、
2城市测量在城市规划中的作用
2.1 城市测量需要按城市规划需要发挥作用
由于城市规划科学的发展和进步,城市测量应更好更多的了解城市规划有什么特点、规律,以及对城市测量的要求,这不但能促进城市测量学科的自身发展,而且能提高城市测量的质量,拓宽城市测量的服务领域。
2.2 更好地为经济建设、城市规划、城市建设和城市管理提供测量成果
城市测量需满足编制城市规划各阶段用图内容和比例的需求。总体规划一般用1:5000和1:10000的地形图;而详细规划则需要1:500-1:2000的地形图,图内要求表示的内容不一,因此,为城市规划部门提供现状齐全各种比例的地形图是城市测量部门义不容辞的指责。
2.3 城市测量要满足城市规划对地理空间信息的需要
城市规划是研究城市性质、规模和城市发展方向的,城市测量是根据城市规划所需来确定城市的测量范围和地形图的比例尺。图上表示的内容,同时要保证城市规划重点建设地块的测量。为了及时反映房屋和地形地貌的变化情况,确保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用图的质量,最好对发生变化的地块每年进行一次修补测,由于我们对城市测量和城市规划之间关系处理的不当,没有重点的去测量,结果是城市发展需要的规划地块没有进行修补测,不急用的却修测完成,城市规划和城市测量严重脱节,影响城市规划和建设的速度及经济效益,造成事半功倍。
3地形图更新是城市测量的关键
3.1需要科学确定地图更新周期
城市地形图更新周期要适应城市总体规划的修定调整期限,一般以五年为限进行修定调整部分规划内容,为适应变化了的新情况要求,指导城市建设的正确实施,城市地形图的更新周期也应保持五年更新一次,但又受很多条件限制,如城市规划区大小、城市地形图比例尺系列及其本图的大小、经济实力、设备条件、测量人员技术素质和经济发展速度等因素所制约着。在我国一些发达省市,已经基本上达到了每年更新的一遍速度,但是那些欠发达地区使用的大比例地形图仍然是90年代甚至是70、80年代的。
3.2需要培养、稳定城市测量科技人员队伍
长期以来,很多城市尤其是经济落后的小城市测绘队伍还不健全,人员较少,技术力量薄弱,仪器设备落后,更没有专项的测量资金做保障,按时更新城市规划建设所需的图是非常困难的,城市建设和管理是一个长期的工作任务,城市规划也是随着各项事业的发展而不断修定调整变更的,所以必须要建立健全城市测量队伍,还要有一定资金和一定数量的技术人员做保障,才能保证城市规划、城市建设各种用图需求和质量,不然就会有许多应做的工作难以开展。
3.3需要不断拓宽服务领域
城市规划用图的需求是多方面的。城市测量应根据规划用图的不同需求,确定地形图的内容的取舍。总体规划阶段,它对图的要求是粗线条的,主要反映城市那些土地用途,地形图内容可适当简化,详细规划阶段,对地形图的要求是细线条的,主要反映详细规划范围之内的道路红线,道路断面以及控制点的坐标、标高、工厂、住宅、交通、市政工程、公共事业、园林绿地、文教卫生、商业网点、人防工程、公共设施、各种地上地下工程管线、工程构筑物的位置和用地界限,各项技术经济指标,主要干道广场建筑群的平面、立面规划等。并提供详细规划区内工程量和概算。它所需要的图要把地面上的地物、地貌、植被及地上地下各种工程管线等都要表示在图上。
4城市测量的发展方向
4.1抓住城市规划的重点制定测量发展规划
城市测量要为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服务,就得按城市规模和发展规划确定测量范围;按城市性质和用地发展方向确定测量重点;按城市规划期限的需求确定图的更新周期;按规划用图需求确定测量系列比例尺和图内表示的内容进行取舍。
高职院校肩负着高技术技能型专业人才培养,离不开核心课程的建设,因为核心课程是高职院校专业建设与课程建设的基本内容和主要目标,也是人才培养质量的根本保证。国家示范院校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动物医学(宠物医学)专业核心课程的建设对高技术技能型宠物人才的培养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专业核心课程之一的《小动物影像技术》课程一直按照学院的课程建设规划,开展课程的建设与实施。
一、课程建设基础
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于2006年最早开设了宠物类专业,于2008年针对宠物医学专业开设了《小动物影像技术》核心课程,并编写了校本特色教材,2010年该课程被评为校级精品课程,2012年行校合作编写了《小动物影像技术》项目化教材,2013年由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该教材被评为“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骨干高职院校建设项目成果之一,2014年该教材获得中华农业科教基金会“全国农业职业教育优秀教材”项目资助。该课程目前拥有“双师型”教师3人,以校内实训基地宠物医院为实训场地,开展实训教学,积累了大量的影像资源。
二、课程建设规划
课程建设规划对课程的建设具有指导作用。本课程建设规划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小动物影像技术》课程建设要体现培养掌握影像技术基础知识和基础理论,具有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
2.《小?游镉跋窦际酢房纬探ㄉ枰?综合师资队伍、教材、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教学环节、教学设施等各方面的建设和改革,做到协调发展,整体推进。
3.《小动物影像技术》课程建设要集教学名师、校企合作教材、教学改革成果于一体,实现优质教学资源的交流与共享,最大限度地提高课程教学质量。
4.《小动物影像技术》课程建设要重点体现先进、适用、够用,即内容紧跟现代宠物影像技术发展,知识与技能满足临床工作需求,并在现有院级精品课程建设的基础上,力争早日申报建设成为江苏省在线开放课程,并建设成农业部“十三五”规划教材。
三、课程建设目标
总体目标是:将《小动物影像技术》建设成从课程内容到教学方法上都能充分体现高职特色、课程特点,体现基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示范性课程。
具体计划:在2010年院级《小动物影像技术》精品课程与2012―2013建设的《小动物影像技术》网络学习平台基础上,于2015―2017年在宠物医学专业开展《小动物影像技术》课程网络辅助创新教学实践,充分利用信息化教学资源开展教学,并于2017―2019年申报江苏省在线开放课程,并按要求建设。
四、课程建设内容
《小动物影像技术》核心课程的建设内容包括建设一流的教师团队、教材、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设施、教学管理等方面,并在课程创新教学实践与申报在线开放课程的过程中,注重以下六方面的内涵建设。
1.教师队伍方面:打造课程团队,逐步形成一支以课程带头人负责的,教学水平高,人员稳定,结构合理,教学效果好的教师队伍,教师团队在现有3名教师的基础上增加了2人,并按一定比例配备实训指导教师,同时聘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兼职教师(知名宠物医院影像专家)参与课程建设,并制定和实施有效的师资培养培训计划,形成促进教师积极向上、不断学习的激励机制,打造“双师型”教师。
预期目标:课程教师团队成员7人,校内教师5人,校外2人。其中高级职称3名,中级职称2名,兼职教师2名,“双师型”教师比例达到100%。
2.教学内容方面:重视《小动物影像技术》课程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教学内容要具有先进性、科学性与适用性,保证够用、必要的基础理论知识,同时不断增加宠物医学影像技术的最新成果,紧跟宠物医学影像技术的发展,适时增加彩超、CT、MRI等影像技术的教学内容。
预期目标:本课程的教学内容要涵盖普通X线技术、CR技术、DR技术、CT诊断技术、MRI技术、B超技术、彩超技术等符合企业单位需求的影像技术。
3.教学方法方面:根据课程特点和实际需要,采取各种积极有效的教学方法,合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等手段,改革传统的教学思想观念、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管理。《小动物影像技术》课程应尽可能使用网络进行教学和管理,相关的课程教学录像、多媒体课件、教学案例、教学大纲、教学设计、电子教案、习题库、案例资源、实验指导书、技能考核标准及实施方案、参考文献目录、X线图片资源、B超声像图病例资源等全部上传校园网络学习平台,并完全开放,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并带动本专业其他课程的建设与发展。
预期目标:建设资源丰富的《小动物影像技术》网络课程学习平台,并以此开展信息化教学与理实一体化教学实践。
4.教材建设方面:由中国农业出版社2013年出版的校企合作编写的国家示范建设成果《小动物影像技术》教材,经过几年的使用基本上能够满足宠物医学专业宠物影像技术学习的需求,但随着影像技术的快速发展,目前已经有很多宠物医院引进了CT、MRI等影像技术,因此教材要进行适当的修改,增加心超、CT、MRI等相关技术的内容。
预期建设目标:2017―2019年申报并立项建成农业部“十三五”立体化教材,建设后的教材涵盖X线、超声、CT与MRI四大影像技术。
5.教学设施与实训场地方面:高度重视校内X线实训室、B超实训室、校教学宠物医院MRI实训室的建设以及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重视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开展,通过实践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职业技能,从而体现影像技术课程的特色和水平。
预期目标:2017―2019年在学校所在市区建设校外实训基地2个,校内X线实训基地1个,校内B超实训基地1个,校内MRI诊断中心1个。建成后的X线实训室拥有移动式X线机1台,动物DR1台;B超实训室拥有彩超1台,黑白B超5台,校内实训基地教学宠物医院拥有宠物核磁共振仪(MRI)1台,总投入计250万元。
6.教学管理方面:建立科学高效、切实有效的激励和评价机制。通过《小动物影像技术》核心课程建设,优化现有课程评价体系,建立教师评教、学生评教、教师互评、学生互评以及教学督导、同行专家对课程的教与学过程的评价机制与制度,促使《小动物影像技术》课程建设不断深入的向前发展。
预期目标:形成完备的教学管理与课程评价制度与机制文件。
五、课程建设实施
1.实施保障措施。成立《小动物影像技术》课程建设小组,制订《小动物影像技术》课程整体建设实施方案。分解实施任务,责任到人,并制定奖惩措施,调动相关教师参与建设的积极性。
2.实施效果评价。组建由校外专家、行业企业专家、校内督导及学生、用人单位组成的评价小组,制定细化评价内容,对照课程建设规划内容及成效进行评价,评价等级分为优、良、中、差。建设完毕后,预期评价结果要达到优、良等级。
关键词:南昌;控规;城市设计运作
现代城市设计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引入我国以来,其理论和实践均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近年来,伴随城市的高速发展,城市管理者已意识到控规在城市空间塑造、建筑形态控制等方面的不足,纷纷利用城市设计来辅助城市管理,各地也进行了一系列的有益探索。例如重庆市规划局将城市设计的部分成果明确地纳入到法定的控规编制中[1],深圳市于1998年通过《深圳市城市规划条例》,将城市设计融入法定图则[2]等。
本文重点对融入南昌市中央商务区控规的城市设计运作进行分析,结合实施的案例,总结经验,提出改进和完善建议。
1 融入控规的城市设计运作特点
2001年,南昌市启动跨江发展,构建红谷滩新城,至2011年新城已成雏形。2001年至2003年期间,红谷滩新城基本实现了控规的全覆盖,上述控规有效地指导了新城的初期开发。伴随城市建设开发的快速变化,地方政府企业化[3]、开发行为复杂化、规划管理法制化,原有控规已难以适应城市建设和规划管理的需要,控规指标的调整频繁,在2009年住建部开展的对房地产开发中违规变更规划、调整容积率问题开展专项治理的检查中,红谷滩新城中土地出让前控规指标调整比例较大,这也是国内控规在运作过程中面临的普遍困境,总体来说,我国现行控规存在以下五个方面问题:一是控规编制组织粗放,缺乏统一的技术、管理平台;二是与总规相脱节,偏重于地块控制;三是控规指标拟定的上位依据不足;四是不分地区差异,雷同化、无差别的控制模式;五是控规调整导致控制总量的不断突破[4]。
根据《城乡规划法》的规定,目前控规的法律地位空前提升,“控规成了城市规划实施管理最直接的法律依据,是国有土地出让使用权出让、开发和建设管理的法定前置条件”[5]。为适应新的形势,减少对控规的调整,南昌市规划管理机构在控规的基础上,先后委托编制了多项城市设计,例如金融大街城市设计、红角洲沿赣江重点地段城市设计、前湖卧龙山景区城市设计等等,取得了一定的实效。但多项城市设计根据区域特点,其编制的内容仍希望突破控规指标的界限,是否可以批准?如何批准均使管理部门陷入尴尬的境地,为使此类城市设计具备合法性,最终管理部门还是执行对控规的调整程序。
为此,规划管理部门意识到在控规编制时应同步进行城市设计,这样控规指标体系的科学性得到进一步强化,借鉴深圳市的做法,2009年规划管理部门将城市设计融入到南昌市红谷滩中央商务区控规编制中。
1.1城市设计融入控规后在程序上更具有操作性
南昌市中央商务区控规分两部分,第一部分为文本和图则,第二部分为规划研究报告(技术文件),在规划研究报告中含有专门的城市设计图则。上述两部分文件编制完成后报南昌市人民政府批准。
规划管理部门在出具土地规划设计条件(或选址意见书)时,明确了容积率、建筑密度、绿地率等指标,也明确了须满足城市设计的要求。这样城市设计有效进入了“一书两证”为核心的规划管理体系,具有更强的操作性。
1.2城市设计融入控规后在技术上有效地完善控规
控规中地块的主要指标一般为容积率、建筑密度、绿地率等,这些控制指标往往只是简单的确定的数值。容积率的限定,只控制了建筑的总量,建筑密度的限定,只控制了建筑在二位平面上的最大数值。显然,上述数值对建筑设计在二维平面及高度上的控制是不够严格的,在此基础上将会导致变动范围非常大的建筑形态,这对城市的整体形态控制十分不利。
城市设计主要研究的城市空间形态等方面内容,同步编制的城市设计在技术上可以对重要节点进行城市空间研究,对一些区域的建筑高度、建筑形态均进一步强化,在技术上形成对控规的完善。
1.3城市设计融入控规后在机制上形成对控规的反馈
随着时间、外部环境、城市发展方向等因素变化,控规的指标体系不可能一直保持不变,对控规中地块指标体系的调整可以从城市设计着手,首先对城市设计进行新的研究和论证,在此基础上,对有必要的地区可以科学地调整地块的指标体系,不仅仅在容积率、建筑密度、绿地率等方面,甚至在建筑高度、建筑立面风格、交通体系等方面均做好基础研究。
显然融入控规的城市设计起到了先期作用,也为控规中地块指标的调整提供了参考,形成了对控规的反馈。
2 案例分析及存在的问题
中央商务区控规编制后,城市设计成为了项目建筑设计的前置条件,在实践中有效地指导了重点地区的城市空间构建和建筑形态塑造,下面就总部基地一期项目进行简要分析。
2.1总部基地一期案例
总部基地一期在控规中由两个地块构成,用地北侧临红谷五路,东侧临碟子湖大道,西侧临卫东大道,地块之间为规划二路(图1)。在地块出让时,分成了六个小地块,每个地块用地面积约10亩左右。出让时在用地规划条件中明确了容积率、建筑密度、绿地指标等,也明确了须符合中央商务区城市设计的要求。在程序上已经将城市设计纳入了规划要求,城市设计具备了法律依据。
关键词:城市绿地;土壤物理性质;海绵城市;雨水渗透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
随着时代的进步,应用更加先进的技术发展城市化建设是每个国家必须经历的阶段,之所以要重视我国的城市化建设,是由于我国的城市化建设一方面会促进国家经济建设,还有不利的一方面是会阻碍国民生活质量的提升,尤其是城市化建设影响原本的地下渗水功能,从而严重影响国民的日常生活和生产,因此,相关部门应该重视对海绵城市的改造,希望通过全文的论述,能够得出有价值的观点,从而可以应用于实际工作中。
1.海绵城市的理念与内涵的提出
随着时代的进步,我国的城市化建设水平逐步加深,为了更好地保证日益增多的城市人口能够在我国生活质量有所提升,最主要的就是提升城市化建设质量,从而可以为国民提供优质的生活环境。但是,由于城市化建设越来越普遍,导致越来越多的地区出现土壤不透水情况,也就是说现代化建设阻碍了原本的入渗通道,以至于我国城市居民的生活受到严重的影响。常年累积的雨水径流量以及洪涝积水的与日俱增,足以引起人们对于城市建设的关注,不得不重新开始审视城市化建设是否正确。因此,我国相关部门开展海绵城市的建设活动指导,希望通过提升海绵城市的建设水平,能够避免城市化建设对国民生活的不利影响。
所谓海绵城市就是指在城市出现自然灾害的时候,能够有比较大的弹性来应对灾难,比如在发生洪涝灾害的时候,海绵城市具有更好的能力来储水和净水,这个时候,海绵城市的存在就是有利于城市化建设的体现。当城市需要水资源的时候,海绵城市就可以将之前储蓄的水资源进行释放,以保证城市的正常运行。之所以要根据海绵城市制定建设指南,是由于海绵城市的存在有利于提升城市化建设水平,以保证周围住房居民生活质量能够有所提升。在制定建设指南的时候,最主要的就是遵循生态优先的原则,保证国民和生态发展能够维持一致性,这样一来,就能够最大限度地保证国民在遇到自然灾害的时候可以保全自身,同时还能够利用自然资源对其进行合理利用。
2.城市绿地土壤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2.1 城市绿地与海城市体系建设的相关性
所谓城市绿地就是指在城市管辖范围内的所有绿地,主要是指公园绿地、防护绿地、生产绿地、附属绿地等不同类型的绿地。之所以要将绿地进行分类,是由于根据绿地对城市化建设提供的不同作用可以进行更加详细的分类,以至于能够根据不同的种类进行城市化建设,可以有效保证我国的城市化建设更加合理科学。而重视城市绿地建设主要是由于城市绿地是海绵城市的重要载体,也会直接影响海绵城市体系形成是否合理的依据之一。所以,城市绿地建设和海绵城市规划之间是相互依存的,同时,两者之间也有著相互指导的关系。而在制定海绵城市体系规划的时候,其结果又会对城市绿地建设提出更加全面和系统的要求。要想城市生态能够保持平衡,最主要的就是搞定城市绿地系统的建设之后,海绵城市的生态体系才能够稳定,以至于可以服务于海绵城市的规划,以保证国民和生态之间的关系能够平衡。所以,重视城市绿地建设不仅仅是重视城市的生态环境建设,更是重视我国海绵城市的发展。城市绿地的建设成果非常关键,是由于植物的生长依赖于土壤,而土壤的好坏又会直接关系到海绵城市的功能作用发挥,因此,提升城市绿地的建设水平,才可以有效利用土壤进行污染物的分解,从而优化海绵城市的功能。
2.2 城市绿地土壤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在我国进行城市化建设过程中,主要存在的问题就是城市绿地土壤质量不良。正是由于城市绿地中的土壤多是客土,所以说,受到人类的活动影响以及干扰是比较明显的,因此要想保证我国城市绿地土壤质量能够得到显著的改善,首先应该重视人类的活动,拒绝长期使用和无序的挖掘,正是由于这样的人类活动,才会导致我国城市绿化土壤受到严重的破坏,易导致原本的土层被移走或者直接成为僵土,使得土壤情况不利于种植。再加上过渡挖掘后土壤中的外来垃圾,导致土壤被严重污染,这样一来就会使得原本的城市绿地变成无规律、无层次的不可种植和绿化的土壤。土壤受到破坏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人类过分使用机械设备,导致土壤被严重碾压,从而影响土壤的紧实度以及结构性,最终变成不利于植物生长的渗透能力弱的土壤。
3.城市绿地土壤物理性质指标与“海绵”吸水的相关分析
为了更好地检测出土壤物理性质是否适用于绿地建设,首先应该明确土壤容重是否达标,所谓土壤容量,就是指土壤假比重,也就是形容田间自然垒结状态下单位容积土体的质量或重量,之所以要重视土壤容量的测定,是由于土壤容量是衡量土壤物理性质好坏的重要指标。由于土壤容量与土壤紧实度直接相关,所以在测定土壤容量的时候,观察土壤紧实度是最直观的方式。其次,就是重视土壤结构、有机质含量以及土壤质地等不同的因素,是由于以上因素都会影响土壤含量,因此,应该重视以上因素的研究,以保证能够明确城市绿地土壤含量的情况,这样一来就能够明确土壤的物理性质如何。
土壤孔隙是土壤物理性质之一,也就是土壤所占据土体容积的百分数,能够很好地表达出土壤中各种形态的颗粒集合情况,同时还能够表面土壤中的空气和水分的存在空间,所以,明确土壤孔隙能够很好地明确土壤中空间存在情况,有利于给植物、微生物以及土壤活动提供更宽广的空间,使得城市绿地建设过程中能够保证植物生长情况和物质交换效率。土壤孔隙的大小和性质都是不一样的,因此可以分类为无效孔隙、毛管孔隙和通知孔隙三种。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应该根据不同种类的土壤孔隙进行城市绿地的建设。
土壤质地也是衡量土壤物理性质的指标之一。所谓土壤质地就是指土壤中土粒组成的不同比列,对于比例进行综合的考量结果就是土壤质地。城市绿地的土壤质地能够很好地表面土壤的通气性是否良好,与此同时,还能够明确土壤中不同类型土粒的性质。如果通过测定土壤质地知道城市绿地中土壤主要是以砂粒为主,那么即使有利于渗水,也没有足够的有机质能够保持土壤的肥沃度;而如果是土壤中含有粘粒比较多,保水能力比较大,但是会不利于雨水的渗透,这样也是不利于植物生长的。因此,重城市绿地土壤质地,保证质地均匀,才能够提升城市绿地有效利用率。
土壤饱和导水率是土壤被水饱和时,单位水势梯度下、单位时间内通过单位面积的水量,它是土壤质地、孔隙分布、容重特征的函数,其中孔隙分布特征对土壤饱和导水率的影响最大,即饱和导水率大小是由土壤质地、孔隙分布、容重以及有机质含量等因素综合决定的。土壤饱和导水率是绿地土壤在计算土壤剖面的水通量、排水系统工程和灌溉设计的一个重要参数。通过调理和改善土壤的物理性质,从而改变土壤饱和导水率,以达到符合海绵城市体系建设水文模型的参数。
4.基于海绵城市雨水渗透和滞留的绿地土壤改良思路
针对绿地土壤物理性质退化,各项物理性质指标的严重变差,解决好土壤容重、土壤孔隙、土壤质地、土壤饱和导水率等物理性质指标的技术问题,才能使绿地土壤对雨水的渗透和滞留在海绵城市体系建设中发挥更好的作用。因此,绿地土壤改良已经迫在眉睫,在具体的绿地土壤改良技术上,国内外关于城市绿地对水文的调节技术已有大量的研究,如绿地的汇流面积比、填料类型和填料层厚度的不同,对城市绿地的运行效果有明显影响。通过提高绿化种植土壤的要求,而推动有机废弃物的利用率,如农业废料、畜禽粪便、工业废料、生活垃圾、城市污泥、绿化植物废弃物等的利用。有机废弃物经无害化发酵形成土壤有机改良材料,将是接下来快速提高绿地土壤有机质的有效途径。
结语
通过全文的论述,我们能够十分清楚地看出我国城市化建设体系的建设以及管理现状和问题,正是由于目前这种情况不利于城市化建设水平的提升,因此,相关部门更应该重视我国的城市化建设规范。尤其是应对海绵城市的改造,更应该提高重视,上文通过详细论述我国海绵城市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明确指出目前建设的不足之处,正是由于此,才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客观分析,意在指出我国海绵城市改造的最主要方式。将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以及管理和海绵城市改造相互结合,以保证我国的地下渗透能力能够得到改善,以至于可以在降低成本的情况下提升海绵城市的建设效率,这样一来就能够很好地保证我国经济建设水平的提升,以至于可以保证国民生活质量得到更高的保障。
参考文献
物联网所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极大地扩充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以下简称“信息管理专业”)在信息采集、传输、存储、处理与利用等层面的知识内容,信息管理专业的知识体系、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體系必须做出相应的系统化调整。文献[1]讨论物联网知识内容融入信息管理专业的可能性,论证信息管理专业融入物联网知识体系以培养物联网高级应用型人才的可行性,提出在信息管理专业以智慧物流等应用为突破口开设物联网学科方向的办学思路,但对信息管理专业开设物联网学科方向所需覆盖的知识内容及由此而导出的课程群语焉不详,并没有进行详尽的描述与探讨。为此,有必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梳理物联网知识体系和信息管理专业现有知识体系的脉络,确定物联网学科方向的知识体系,规划物联网学科方向的课程群。
1 “物”信息纳入管理对信息管理专业教学体系的影响
信息管理专业是管理信息化、系统化环境下催生的管理学、信息学和计算机科学的交叉学科,主要研究和传授“如何应用信息技术,开发信息系统,以进行信息管理”。在信息管理专业的知识体系中,信息技术是基础,信息的采集、传输、存储、处理与利用是信息管理专业研究和传授的知识核心;在课程体系中,信息技术类课程是“把信息科学应用于管理科学”的桥梁,是“管理信息化、系统化”的关键。当前,信息管理专业的信息技术类课程以计算机软硬件课程为主,主要涵盖计算机学科基础课程群和信息系统开发课程群。
随着物联网所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的感知扩展到“物”端,“物”的信息开始纳入管理,而且所感知的“物”不再局限于该类“物品”某个批次的整体信息,还可以具体化到某一实际的“个体物品”上,也就是说,所感知到的信息粒度变细。相应的,要识别的管理信息粒度变细,信息的数量大幅度增加,大数据时代应运而来,另外,信息传输也不再完全依托有线传输,无线传输使信息感知的物理空间范围扩大,即时通信使得信息感知的时间间隔缩小到时刻点,而信息存储和处理也不再是单一模式,有分布式信息存储和分布式信息处理。这样一来,可管理的信息变多,物与物、人与物以及人与人互联成网,信息感知、传输和处理的实时性加强,信息利用的数据范围扩充到“大数据”空间,信息管理的模式发生新的变化,管理的模式也随之变化,管理将变得更加敏捷化、智能化、柔性化、一体化和社会化,管理过程和管理环节势必做出适应性调整和改造。把细粒度的“物”信息纳入管理触发一系列新的信息技术的出现和发展,而且,这些新技术所涵盖的知识内容并不是以点状离散分布于信息管理专业已有知识体系中,而是全方位涌现在信息管理专业已有知识体系的各个层面,呈现系统化的特点。无论在信息的采集、传输、存储、处理与利用等信息处理层面,还是在管理层面,信息管理专业的知识内容都发生较大范围的扩容。这样一来,信息管理专业的知识体系就需要在信息处理的各个层面进行系统化调整,并需要根据知识内容之间的紧密程度和衔接关系,进行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的调整,也就是基于此,才提出在信息管理专业建设物联网学科方向的办学思路[1]。
2 物联网学科方向课程群建设思路和建设原则
新知识集合的系统化切入不能是简单的“打补丁”,更不能“喧宾夺主”,而且,物联网学科方向的课程群也不能完全照搬物联网工程等专业的课程体系。为此,在解读物联网学科方向培养目标的基础上,需要进一步厘清物联网学科方向课程群的建设思路和建设原则。
2.1 建设思路
课程群的建设涉及知识空间的组织,也涉及知识内容讲授的时间安排。
首先,解读物联网学科方向的培养目标,明确物联网学科方向毕业生未来所需掌握的知识内容和所需具备的职业能力,初步确定知识体系的知识范围和重点。
其次,以智慧物流等应用领域为突破口,以智慧物流等应用领域对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需求为导向,根据国际电信联盟ITU给出的物联网三层架构,识别并收集智慧物流等应用需要信息管理专业现有知识体系之外的物联网新技术的知识内容,以确定物联网学科方向知识内容的空间范围。
为了让物联网学科方向的知识内容与信息管理专业现有的知识体系相契合,从信息管理的角度出发,以信息处理的各个阶段为框架,对收集到的物联网知识内容在“物”信息的采集、传输、存储、处理和利用等5个阶段上进行再组织:划分“物”信息在这五个阶段所涉及的物联网新技术,通过知识领域分析其中存在的知识单元以及各知识单元中存在的知识点,最后按照“知识领域—知识单元—知识点”的三层结构构建物联网学科方向的知识体系。
参照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所制定的物联网工程专业试行的知识体系、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2-3],辅助参考文献[4]罗列的二十余所高校物联网工程专业的培养方案,在基础知识、核心知识和应用知识三个层次上,梳理信息管理专业物联网学科方向的知识体系,并依托信息管理专业现有的课程体系框架,通过嫁接和自我凝结,构建信息管理专业物联网方向的课程群。
最后,分析不同知识单元、知识点的重要程度,在兼顾信息管理专业已有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时间安排情况的基础上,确定物联网方向课程群各个教学环节的学时数和建议修读学期,以规划课程群的时间安排。
2.2 建设原则
(1)不同的培养目标决定知识内容的空间范围和重点,也决定不同知识内容的授课学时。“构建学科方向的知识体系,规划学科方向的课程群”首先需要解读该学科方向的培养目标。
(2)识别学科方向上的知识内容需要有一个提纲挈领的突破口,以突破口对知识内容的需求及紧密程度为依据,将识别出的知识内容引入到已有的知识体系中则需要依据现有知识体系的脉络进行系统融合。
(3)课程是知识单元的聚合,课程体系是对知识体系中知识内容的粗粒度覆盖。识别知识内容,梳理知识领域、知识单元和知识点,建立知识体系,才能进行课程体系建设;知识体系可以由不同的课程体系覆盖,不同学校的相同专业可根据自身的特点,构建具有自身特色的课程和课程体系。
(4)知识体系和课程体系改革要注重基础,要构建相对完整的基础知识体系以及基础课程群。
(5)知识体系和课程体系既要推陈出新,也不能“忘本”,不能丢掉专业固有的知识内容和特色。
(6)知识体系和课程体系改革既要变革知识点的结构等空间因素,也要调整知识点传授和课程讲授的时间(学时)安排。
(7)专业尤其是应用型本科专业,在进行知识体系和课程体系变革时,还要同时调整课程内外的实验、实践和实习环节。
(8)承认不断改进知识体系和课程体系的必要性。社会在进步,技术在发展,社会人才需求在变化,应用型专业的知识体系和课程体系更应该与时俱进。
3 物联网学科方向的知识体系
根据上文论述,信息管理专业现有知识体系和课程体系已经基本覆盖物联网工程专业的专业基础,所以,笔者把物联网学科方向的知识体系和课程体系限定在物联网的核心知识领域进行探讨。
3.1 培养目标的解读
培养目标描述毕业生未来所掌握的知识内容和所具备的职业能力,解读培养目标可以初步确定知识体系的知识范围和重点。
物联网产业已经形成从上游“产品制造”、中游“系统集成与软件开发”到下游的“应用服务”的完整产业链[5]。笔者认为,信息管理专业物联网学科方向所培养毕业生可能的工作环境在物联网产业链的中下游,即物联网学科方向的培养目标是为物联网產业链中下游培养既懂管理理论又懂新一代信息技术,并且能应用物联网知识在智慧物流等物联网应用领域进行信息管理的集成应用型人才。具体而言,信息管理专业物联网方向的培养目标是:掌握现代管理学基础知识、信息学基础知识、计算机学科基础知识以及物联网基础知识,掌握系统思想和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方法以及信息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良好的团队协作能力,具备物联网信息系统集成、开发、应用与维护等职业能力,能在智慧物流、智慧交通、智慧旅游等物联网应用领域运用新一代信息技术从事信息管理及信息系统分析、设计、实施、集成和评价等方面的高级专门人才。
撇除信息管理专业与物联网知识体系共有、重叠的基础知识,通过解读物联网学科方向的培养目标,可以初步确定,需进一步引入物联网核心知识在物联网技术方面的集成与应用。在知识传授时,尤其是在学时总数受限的情况下,不要在原理上“劳师动众”,而要在集成、应用上“浓墨重彩”。这意味着,物联网学科方向的知识体系需要基于物联网工程等物联网专业的知识体系,在知识领域、知识单元和知识点三个级别,进行知识内容的“缩放”:缩小那些原理类知识的范围,缩减它们的授课时间;增大那些集成和应用知识的范围,加长它们的授课时间。
3.2 按照信息处理脉络梳理物联网核心知识领域
依据“物”信息的采集、传输、存储、处理和利用等五个阶段所构成的信息处理脉络,把物联网体系结构识别、收集到的物联网技术知识进行再组织,围绕技术的应用与集成,确定物联网学科方向的核心知识领域,见表1。
需要说明的是,表1中并未罗列信息管理专业中已有的、与物联网工程专业重叠的且没有变化的知识领域,如计算机网络技术,另外,“AR物联网技术体系”描述“物”信息处理各阶段的技术框架,把它归属到“物”信息利用阶段。
3.3 知识体系
参考物联网工程专业试行的知识体系[2]31-42,82-114以及物联网知识体系[4]22-56,针对表1中梳理的知识领域,围绕集成和应用,确定知识领域内知识内容的最小闭包,并按照“知识领域—知识单元—知识点”的三层结构,细分知识领域中涉及的知识内容:把一个知识领域细分为多个知识单元,再把一个知识单元细分为若干个知识点。细分后物联网方向的知识内容见表2。
在表2中,不同于物联网工程专业试行的知识体系以及物联网知识体系,笔者缩减信息采集、传输和存储部分的知识内容,把标识与感知、物联网通信以及物联网控制等知识领域的知识内容浓缩在“AR物联网技术体系”知识领域中;放大信息加工和利用上的知识细节,把物联网处理层的“MW中间件技术”“CC云计算与服务计算”“DM物联网数据挖掘”“ID智能决策”以及应用层的“IL智慧物流”等知识领域单独列出进行知识强化。
4 物联网学科方向的课程群
根据信息管理专业现有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的脉络,参考物联网工程专业试行的专业核心课程体系、实践教学体系以及王志良罗列的二十余所高校物联网工程专业的培养方案,依据知识单元、知识点之间相互联系的紧密程度,通过嫁接和自我凝结,笔者确定覆盖知识内容的物联网课程及其授课时间和修读学期,得到物联网知识体系的一个课程覆盖——物联网学科方向的课程群,见表3。
在表3中,物联网学科方向的课程群由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和专业实践三个层次共12门课程组成,其中,物联网数据挖掘并不单独成一门课程,其知识内容将嫁接到信息管理专业已有的数据挖掘课程中。
实践环节,除了在相关课程安排有课程内的实验箱实验和上机实验外,还安排物联网应用综合实训和物联网系统开发课程设计两个综合实践环节:前者,主要在认知层面上进行物联网新技术实践(如RFID认知训练、传感器认知训练、无线传感网认知训练等)和物联网应用系统(如基于物联网的供应链监控系统、基于云计算的应用处理中心等)认知训练;后者,则是物联网系统设计与实施课程的课程设计,让学生进行物联网系统(尤其是软件部分)开发的综合设计。
在时间维度上,表3罗列每一门课程的总学时、授课学时和实验/上机学时,而且还对每一门课程所含的知识单元需要的授课学时和实验/上机学时进行细化。根据课程之间的衔接关系,以信息管理专业现有课程的修读学期为主线,确定物联网学科方向12门课程的修读学期。
在课程群实施初期,笔者把物联网工程概论作为唯一的一门必修课程加入到信息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其他课程打包成选修课程群供学生整体选修,既保证信息管理专业的所有学生都能学习到物联网所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也能淡化物联网学科方向对现有课程体系的冲击。经过一段时间的尝试和验证后,笔者将逐步进行知识内容和课程体系的调整与配置优化,进行更细粒度的知识内容黏合,缩减一些原有课程体系中陈旧或重复的课程及课程内容,加大物联网课程的必修范围,争取早日把物联网学科方向固化在信息管理专业的教学体系中。
5 结 语
受物联网技术所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全方位冲击,信息管理专业的知识体系面临新一轮的调整。笔者以智慧物流对物联网技术的需求为“领”,以信息处理过程为脉络,梳理物联网知识内容;并以信息管理专业现有知识体系和课程体系为骨架,调配知识内容的组织结构,规划物联网课程群,从而为信息管理专业开辟物联网学科方向充实血肉,重塑身型。笔者提出的建设思路和建设成果进一步加强在信息管理专业开辟物联网学科方向的可操作性,有助于其他高校的信息管理专业根据所处的区域环境和学科基础开辟具有自身特点的物联网学科方向,有助于其他专业根据自身特色构建新的课程群,还为其他专业开辟新的学科方向提供一套切实可行的办学思路。
下一步,笔者将进入物联网学科方向的实操和验证阶段,在信息管理专业真正“开出” 新的物联网课程群,检验物联网课程群的可行性和完整性,调整、完善知识内容及其组织形式,以期早日在信息管理专业固化物联网学科方向。
参考文献:
[1] 杨健.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开设物联网学科方向的可行性研究[J]. 计算机教育, 2016(1): 26-29.
[2] 教育部高等學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 高等学校物联网工程专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暨专业规范(试行)[M]. 北京: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2: 31-48, 82-114, 124-134.
[3] 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 高等学校物联网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与规范(试行)[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2: 60-89.
[4] 王志良, 闫纪铮. 普通高等学校物联网工程专业知识体系和课程规划[M].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2011:22-56, 73-238.
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国发[2013]35号,以下简称《意见》)要求,为做好养老服务设施规划建设工作,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提高对做好养老服务设施规划建设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养老服务设施是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重要基础和保障,对促进经济社会科学发展,落实《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六个老有”的工作目标具有重要意义。在养老服务设施规划建设方面,各地做了大量工作,积累了不少好的经验和做法,为推进养老服务业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当前,人口老龄化已进入快速发展阶段,老年人对养老服务的需求呈现多元化趋势,养老服务类型和方式不断出现,养老服务设施无论从数量上还是从质量上都急需提高。各地住房城乡建设、国土资源、民政、老龄办等主管部门应对此高度重视,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切实做好养老服务设施规划建设工作。
合理确定养老服务设施建设规划
各地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要按照“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养老为依托、机构养老为支撑”的要求,结合老年人口规模、养老服务需求,明确养老服务设施建设规划,并将有关内容纳入城市、镇总体规划,加强区域养老服务设施统筹协调,推进城乡养老服务一体化。要按照一定规划期城镇老年人口构成、规模等因素,合理确定养老服务设施类型、布局和规模,实现养老服务设施的均衡配置。
在编制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时,要按照城市、镇总体规划要求落实养老服务设施布局、配套建设要求,因地制宜地确定养老服务设施的服务半径和规模;编制养老设施规划应与城市人口布局规划、建设用地规划、居住区或社区规划、医疗卫生规划等相关配套设施规划进行协调和衔接,积极推进相关设施的集中布局、功能互补和集约建设,充分发挥土地综合利用效益,并合理安排建设时序和规模。
严格执行养老服务设施建设标准
工程建设标准和土地使用标准是养老服务设施建设活动的技术依据,严格执行上述标准是保障工程项目质量和安全、实现工程设施功能和性能、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前提条件。各地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养老服务设施建设标准宣贯培训,从2014年起,将有关养老服务设施建设标准培训纳入执业注册师继续教育培训要求,使从业人员全面掌握、正确执行标准规定,提高从业人员技术能力。工程项目建设单位、咨询机构、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应严格执行有关标准;建设项目土地供应、城市规划行政许可、工程设计文件审查、工程质量安全监管、工程项目竣工备案等职能部门和机构,应按照法律法规和有关标准的规定把好审查关、监督关。
各地住房城乡建设、国土资源、民政主管部门可根据当地实际和工作需要,开展有关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地方标准编制工作,进一步补充和细化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提高标准的适用性和可操作性,满足实际工作需要。
强化养老服务设施规划审查和建设监管
在城市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和审查过程中,城乡规划编制单位和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应严格贯彻落实《意见》所提出的人均用地不低于0.1m2的标准,依据规划要求,确定养老服务设施布局和建设标准,分区分级规划设置养老服务设施。对于单体建设的养老服务设施,应当将其所使用的土地单独划宗、单独办理供地手续并设置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凡新建城区和新建居住(小)区,必须按照《城市公共设施规划规范》、《城镇老年人设施规划规范》、《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等标准要求配套建设养老服务设施,并与住宅同步规划、同步建设。
在养老服务设施建设过程中,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应加强养老服务设施设计、施工、验收、备案等环节的管理,保证工程质量安全,新建居住(小)区的养老服务设施应与住宅同步验收、同步交付使用。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应对建设项目依法用地和履行土地出让合同、划拨决定书的情况进行检查核验,并提出检查核验意见。
开展养老服务设施规划建设情况监督检查
各地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应加强养老服务设施规划建设情况监督检查,每年至少开展一次全面检查。养老服务设施规划建设情况监督检查主要内容包括:新建城区养老服务设施规划建设情况、新建居住(小)区养老服务设施实际配套情况、工程建设标准执行情况等。监督检查报告于当年11月底报送住房城乡建设部标准定额司。
各地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在城市、镇总体规划实施评估中,应加强养老服务设施规划建设情况评估,对养老服务设施规划滞后或总量不足的,应在城市、镇总体规划修编、修改时予以完善。
住房城乡建设部会同国土资源部、民政部、全国老龄办等部门,将对各地养老服务设施规划建设情况适时进行专项督查。
建立养老服务设施规划建设工作协作机制
各地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会同国土资源、民政和老龄办等部门,应按本通知要求做好沟通协调,建立协作机制,制定年度计划,明确工作任务,落实责任单位,共同推进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工作,实现《意见》规定的发展目标,使符合标准的日间照料中心、老年人活动中心等服务设施覆盖所有城市社区,90%以上的乡镇和60%以上的农村社区建立包括养老服务在内的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和站点。全国社会养老床位数达到每千名老年人35~40张。
各地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应将养老服务设施建设用地纳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年度计划,按照住房开发与养老服务设施同步建设的要求,对养老服务设施建设用地依法及时办理供地和用地手续。
各地民政主管部门应加强养老服务业务指导,对养老服务设施选址和布局提出建议。各地老龄办应发挥综合协调作用,对养老服务设施规划建设工作提供支持并给予指导。
做好养老服务设施规划建设宣传工作
各地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要通过多种形式大力宣传养老服务设施规划建设的重要意义和取得的成果,积极参与民政、老龄办等部门组织的涉老、为老、养老宣传活动,扩大养老服务设施规划建设工作的影响,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监督养老服务设施规划建设的良好氛围。
各地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要建立健全养老服务设施规划建设管理制度,加强养老服务设施规划建设情况统计,工作进展情况于每年3月、6月、9月和12月的15日前报送住房城乡建设部标准定额司,全年工作总结于每年12月15日前报送住房城乡建设部标准定额司。
请各地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确定养老服务设施规划建设工作负责处室及联系人,并填写《养老服务设施规划建设工作联系表》(见附件),于2014年2月28日前报送住房城乡建设部标准定额司。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
关键词:城乡规划;地方高校;学科发展;特色办学;安徽建筑大学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52909(2016)03001104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时,同济大学创办了我国第一个城市规划本科专业[1]。到2015年5月,我国设有城市(乡)规划本科专业的学校有207所,其中通过评估的高校有42所①。可以看出,我国城乡规划专业发展迅速,但水平差异较大,大城市、办学历史悠久的高校发展良好,地方性、新办专业的高校发展存在一定的问题[2]。为此,2013年高等学校城市规划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颁布了《高等学校城乡规划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对城乡规划专业培养目标、课程安排、师资队伍和硬件条件等进行了要求,提出地方院校可根据本校专业特色和定位增加有关教学内容,制定专业培养方案[3]。近年来,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提出了优化城镇化布局和形态,提高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等要求。综上所述,地方高校城乡规划专业如何凝练特色,将是地方高校城乡规划专业办学成败的关键所在。
一、 城乡规划专业面临的新形势
(一)地方高校办学竞争日益激烈
随着我国城镇化快速发展,开办城乡规划专业的高校越来越多。以安徽省为例,目前有8所高校开办城乡规划专业,除合肥工业大学属于部属院校,其他7所高校均为省属地方高校(表1)。从办学时间看,除了安徽建筑大学城乡规划专业开办时间较早外,其他高校城乡规划或相关专业开办时间均小于15年。从办学背景看,5所高校是依托建筑学的工学专业,1所高校是依托地理学的工学专业,2所高校是依托农林学的工学专业。从招生数量看,年招生数量普遍在50~70人。这些高校的城乡规划专业大部分依托原有相近专业开设,不同背景的城乡规划专业教育竞争日趋激烈,如何建立自身特色,已成为地方高校城乡规划专业发展的当务之急。表1安徽省高校城乡规划及相关专业简表高校名称专业名称开办时间学制专业类型招生数量/年是否通过评估安徽建筑大学城乡规划19835工学60是合肥工业大学城乡规划20005工学50否安徽农业大学城乡规划20025工学60否安徽科技学院城乡规划20085工学70否黄山学院城乡规划20114工学70否安徽师范大学城乡规划20124工学30否安徽建筑大学城市建设学院城乡规划20075工学60否安徽农业大学经济技术学院城乡规划20045工学100否高等建筑教育2016年第25卷第3期
顾康康,等新形势下地方高校城乡规划专业特色办学路径探索――以安徽建筑大学为例
(二)大学生就业形势不容乐观
近年来,国家新型城镇化发展快速,城乡规划行业市场需求火热,毕业生就业面不断拓宽。但是随着地方高校城乡规划专业毕业生数量快速增长,部分城乡规划设计企业需求日趋饱和,城乡规划专业毕业生就业也面临了许多的困难。由图1可以看出数据由安徽建筑大学就业办公室统计。,2011―2015年,安徽建筑大学城乡规划专业本科生就业率整体高于90%,但2015年降到70%。究其原因,一方面大城市就业市场日趋饱和,另一方面毕业生就业面较窄,中小城市及乡镇选择较少。从就业方向来看(图2),35%的毕业生进入设计公司,25%的毕业生读研,这2个方向的毕业生占总数的60%。进入建设单位、考取公务员以及出国的毕业生分别占21%、7%和9%。就业方向以大中型规划设计企业为主导,就业区域以省内大城市和省外大中城市为主,就业选择仍相对单一,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就业率的提升。
二、 国内地方高校特色办学案例探讨
(一)北京建筑大学
北京建筑大学是北京市属高等学校中唯一一所土建类高等学校。其城乡规划专业在办学过程中一向注重实践,实践教学共计6分(课内实验120学时,折合实践教学7.5学分),占总学分33.5%,加之所在地域为经济发达地区,其将专业实践与城市发展互动,形成了共赢局面。该校的课程设置以设计课为核心,从本科低年级到毕业设计各个环节以学生创造力培养为侧重点,围绕城乡规划学一级学科下的六个研究方向,在学校的大平台课程基础上,设置学科基础课、专业核心设计课、专业核心理论课,同时辅以宽基础、宽知识面的基础课与选修课程,构成完整的专业课程体系。专业实践性强,学生除理论与设计类课程学习外,还应参加多项专业实践环节。围绕“立足首都,面向全国,依托建筑行业,服务城乡建设”的办学定位,培养适应行业需求的城乡规划专业本科毕业生。毕业生就业范围广、就业率高。良好的就业前景带来了良好的声誉,良好的声誉又吸引了良好的生源,形成了专业发展的良性循环。
(二) 山东建筑大学
山东建筑大学城乡规划专业办学历史长,是改革开放后国内第三所开办城乡规划专业本科教育的学校。学科基于地方院校的特点,立足地域城乡发展,在山东半岛城镇群可持续发展研究、山东省土地集约利用研究、半岛蓝色经济区村庄建设研究、浅水层城市有轨交通研究、城市洪水防治研究等方面具有一定的特色。其城乡规划专业的核心特色是土地使用,在城市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控制标准和评价体系、城市核心功能要素配置和布局、城市建设用地变化测度和分析等方面形成了鲜明的特色。山东省区域类型多样,城市发展各异,为学科的研究提供了更丰富的空间与样本。山东建筑大学城乡规划专业在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对外技术服务方面,为地方城市建设做出较大贡献,业已成为山东省城市规划领域重要的人才培养和学术研究基地,在地方社会经济发展与城市建设中发挥巨大作用。
三、安徽建筑大学城乡规划专业特色办学路径
(一)特色凝练
1.依托学校大土建学科优势,创造交叉方向
安徽建筑大学是安徽省唯一一所以土建类学科专业为特色的多科性本科高校,现有6个一级学科,在节能环保、城镇化与徽派建筑、地下工程、公共安全、先进建筑材料等重点领域,形成了多个具有影响力、特色鲜明的科研方向和学术团队。因此,依托学校优势学科,积极寻找城乡规划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方向,构建相关课程体系及人才培养方案是学科特色凝练的途径之一。
2.依托地方合作资源优势,创新实践教学
落实产学研合作,是提高地方高校城乡规划专业办学水平的重要保障[4]。“产、学、研”相结合是安徽建筑大学城乡规划专业的办学传统,城乡规划专业教育应把面向市场培养实际动手能力放在第一位。因此,在课堂教学的同时,需要积极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在实际工程设计中锻炼学生。由城市规划系、安徽建筑大学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甲级)及研究所(教授工作室)等单位共同形成了城乡规划专业教学、科研、生产互相支持的体系,在省内外建立长期、稳定的教学实习基地,为城乡规划专业发展带来新的契机。
3.依托地域文化特色,创新研究领域
徽派建筑在中国建筑文化史上独树一帜,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底蕴,体现了徽州工匠的建筑设计理念和艺术风格。徽州古村落是我国保存最完整,数量最丰富的古村落群之一,其代表黟县西递、宏村是至今为止我国唯一的古村落型世界文化遗产[5]。近年来,城乡规划专业依托学院下设的徽派建筑研究所,以及学校和世界遗产地宏村同时设立的徽派建筑陈列馆,在城乡规划专业教学与课程设计中,设置了地方建筑或古村落及古建筑保护规划、历史街区保护规划等课程作业,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徽派建筑,为弘扬徽派建筑文化、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夯实基础。我国新型城镇化政策更加重视乡村发展和城乡协调发展,提出通过振兴乡村和农业来解决城乡发展差距的社会矛盾[6]。安徽省农村人口多,乡村规划是城乡规划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安徽建筑大学开展大量乡村规划与研究(表2),乡村规划课程在本科生课程体系的比重日益增大,乡村规划教学与实践已成为我校城乡规划专业的一大特色。表2安徽建筑大学城乡规划专业乡村规划实践项目时间地点人员成果委托单位萧县新农村规划2011年7月至8月萧县20个村庄教师2人,本科生20人编制《萧县新农村规划》萧县人民政府皖北美好乡村调研2012年8月皖北6市12村教师3人,本科生6人编写《皖北美好乡村调研报告》安徽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皖北农民及企业员工城镇化意愿与影响机制调研2013年3月皖北地区教师6人
本科生28人编写《皖北农民及企业员工城镇化意愿与影响机制调研报告》安徽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岳西县水畈村美好乡村规划2013年11月岳西县
水畈村教师2人,本科生4人编制《岳西县水畈村美好乡村规划》,水畈村荣膺“2014年度中国十大最美乡村”称号岳西县人民政府岳西县美好乡村规划2014年4月岳西县6村教师6人,本科生12人编制《岳西县美好乡村规划》岳西县人民政府宁国市美好乡村规划调研2014年7月宁国市2村教师3人,本科生12人美好乡村调研报告宁国市人民政府安徽省农民流动与宜居性调研2015年7月安徽省5县30村教师5人,本科生10人编写《安徽省农民流动与宜居性调研报告》中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金寨县村庄布点规划2015年8月金寨县教师2人,研究生5名村庄布点规划(文本、图纸、说明书)金寨县人民政府海门市海州乡美丽乡村规划方案竞赛2015年8月至12月海门市
海州乡教师4人,本科生8人美丽乡村规划方案同济大学(二)课程优化
专业理论课程体系设置既注重高等教育“宽口径、厚基础”,工程教育理念的落实,同时又要适应城乡规划学科综合性、社会性与政策性发展趋势,与我国注册规划师执业制度接轨,注重以学生综合能力培养为核心[7-9]。安徽建筑大学城乡规划专业以城乡规划设计与城乡规划管理两大方向为核心构筑系列课程群,其中规划设计类课程以我国现行规划体系及城镇化发展人才需求为导向,重点培养学生进行区域规划设计、总体规划设计、详细规划设计及建筑设计、景观设计等设计能力,城乡规划管理类人才培养在设计表达类课程设置基础上增设规划政策、规划管理及规划实务类课程。实践类课程体系设置围绕规划专业“双主线、三阶段”教育过程,按专业认知规律要求分阶段设置城市认识与体验实习、建筑测绘实习、城市建设史实习、系列课程设计、生产实习、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等。
(三)就业导向
据统计,安徽建筑大学城乡规划专业本科生就业以规划设计单位为主,且集中于大城市,中小城市较少。但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推进,面向二、三线城市以及乡镇的规划人才需求将大大增加。因此,中小城市及乡镇将成为未来城乡规划专业本科生的重要就业市场。此外,除了规划设计单位,拓宽就业方向将成为地方高校城乡规划专业发展的重要内容。例如,安徽建筑大学近年来组织的“创业之星”活动,多名城乡规划专业学生走上了创业之路,扩宽了城乡规划专业就业方向,促进了城乡规划学科发展。
四、结语
新型城镇化对地方高校城乡规划专业提出了新要求,地方高校由于种种限制因素不可能延续985、211高校的发展模式,只有凝练特色、错位发展才能在竞争中保有一席之地。安徽建筑大学城乡规划专业积极创造特色化发展道路,依靠学科和地域特色凝练教学、实践和研究内容,学科建设逐步发展创新力、提升竞争力、扩大影响力。
参考文献:
[1]侯丽, 赵民. 中国城市规划专业教育的回溯与思考[J]. 城市规划, 2013, 37(10):60-70.
[2]方程. 新形势下地方高校城市规划专业发展道路探索[J]. 规划师, 2013, 11(29):101-104.
[3]杨贵庆. 城乡规划学基本概念辨析及学科建设的思考[J]. 城市规划, 2013, 37(10):53-59.
[4]唐春媛. 地方院校城市规划专业产学研合作教育研究[J]. 高等建筑教育, 2010, 19(4): 15-18.
[5]陆林, 凌善金, 焦华富, 等. 徽州古村落的演化过程及其机理 [J]. 地理研究, 2004, 23(5): 686-694.
[6]周岚, 于春. 乡村规划建设的国际经验和江苏实践的专业思考[J].国际城市规划, 2014, 29(6):1-7.
[7]徐岚, 段德罡. 城市规划专业基础教学中的公共政策素质培养[J]. 城市规划, 2010, 34(9):28-31.
[8]吕飞, 戴锏, 路郑冉. 城市规划专业设计类课程教学体系研究[J]. 高等建筑教育, 2012, 21(4): 85-89.
[9]白淑军, 许峰. 城乡规划专业城市调研类实践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与探讨[J]. 高等建筑教育, 2015, 24(2): 129-133.
Exploration on the path of schoolrunning with characteristics of
urban and rural planning in local university under new situation:
taking Anhui Jianzhu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GU Kangkanga, CHU Jinlonga, ZHANG Hongyab
( a. School of Architecture & Planning; b. Graduate Faculty, Anhui Jianzhu University,Hefei 230022, P. R.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