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现代化体系建设范文

现代化体系建设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现代化体系建设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现代化体系建设

第1篇

一、农民合作组织基本情况

瓦房店东马屯村是我国著名的苹果种植基地,果树栽植面积达8000亩,全村98%的农户以苹果种植为生。东马屯专业果品合作社是经工商注册成立的农业专业化合作组织,它专门从事苹果的运输、仓储和销售。社员全部为当地农民,合作社的带头人从农村经纪人转变而来,合作社以推进社员增收为任务,定期组织果农进行技术培训,倡导绿色、有机、精品意识,同时还承担起市场分析、行业咨询的角色,指导社员种植、经营。合作社施行“十统一分”的管理模式,即在统一技术、品种、供应、标准、品牌、防害、收购、价格、贮藏和销售的前提下,分户经营,对农资施行统一赊销、秋后结算的方式统一供应,充分调动了社员生产经营的积极性,与社员之间形成了紧密的生产组织关系。

二、金融机构支持农产品流通的主要情况

东马屯专业果品合作社对果品种植施行统一管理与监督,但从经营角度讲,合作社与社员之间是互助、买卖关系,合作社要从果农手中收购果品,首先要筹措大笔资金,金融机构在此方面提供了有力支持。据我们了解,为支持东马屯果品合作社的运营,2013年大连农商行一次性向其提供了2000万元无抵押贷款,用于及时收购社员苹果,保证了社员的利益。合作社则采取分批方式偿还贷款,随着果品的销售,售出一笔,偿还一笔。

三、金融机构创新农村金融服务的主要情况

随着农村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与国家财政补贴的陆续发放,农村居民对金融服务的需求逐年增加。我国农民居住比较分散,有些村落较为偏远,尤其是广大山区,基础设施建设不够完善,金融服务机构基本空白,再加上交通不便等原因,造成农民存取款困难。为解决这一问题,大连农商行专门开展了助农取款业务,通过在行政村委员会、小超市、小卖店布放自助终端服务设备“农金通”,为周边农村居民提供小额自助存取款、转账、支付、查询、充值、缴费等业务。

以小卖店为例,只要小卖店店主持有具有一定现金余额的银行卡,作为银行与店主结算的工具,通过协议,银行便可在该小卖店中布放“农金通”。与自动存取款机不同,“农金通”内并不存储现金,当持卡人利用“农金通”存取款时,设备只是记录交易详情并传输给银行,小卖店店主则根据交易明细向取款人提供现金或代收存款人现金。一段时间之后,小卖店店主统一与银行结算,银行将以“农金通”上记录的交易行为和金额为依据,向通过“农金通”交易的银行卡和店主所持卡内转入或转出相应金额。依照此模式,“农金通”还提供水电、社保缴费,以及手机、宽带充值等服务。同时,持卡人在小卖店购买商品时,还可以通过“农金通”进行刷卡交易,如持卡人在小卖店购买100元商品,只需在自助终端设备上刷卡便可,无需现金交易。

三、基于金融机构参与农村市场建设情况的几点感想

(一)农民合作社的运作模式值得大规模推广。我们曾到日本、韩国等国考察,对当地农民合作组织模式十分认可,我国农产品流通情况与日本、韩国类似,因此我们一直认为农民合作组织模式是非常值得我国尝试的,而且生产流通合作社的金融功能在实践中是必不可少的。

(二)商品流通和货币流通的良性结合,将使商品流通得到极大促进,农产品流通的发展创新,有赖于金融机构的支持。现代化农业的发展,并不是无本买卖,需要专业的组织经营,更需要资金周转,农产品有其特殊属性,产业化经营意味着会有大批果蔬在同一时间进入收获期,财政补贴要实现如此大量、灵活的资金拨放是有难度的,而金融机构的业务支持则从根本上解决了这类问题。

(三)农村金融服务的巧妙创新,是推动市场繁荣的重要动力。上述“农金通”与小卖店的结合,相当于银行在农村布放了一台智能自动存取款、缴费、充值、刷卡消费一体机,利用最小的成本增加了银行的业务覆盖范围,填补了农村金融服务的空白,丰富完善了小型商业网点功能,吸引了农村客流聚集,优化了农民消费环境,有效推动了农村消费市场发展。

第2篇

一、高度认识构建河道现代化管理体系的重要性

近年来,我区因天气变化,短历时、高强度局部暴雨造成的山洪灾害时有发生,特大暴雨洪灾极易造成重大经济损失,也暴露出河道管理与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主要是河道治理长期投入不足,堤防工程体系薄弱,防洪标准不达标;非法设障及侵占河道问题严重,降低了河道行洪能力;有的河段河道管理不明,事权不清,队伍薄弱,监管不到位等。这些问题导致河道行洪防洪能力明显下降,洪水流势流态改变,直接威胁河道行洪安全,成为我区防洪减灾体系的隐患。

省、市政府已将河道现代管理体系建设列入对各级政府水利发展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我区各有关部门要进一步强化水忧患、水危机意识,坚决客服麻痹松懈思想和侥幸心理,以对党和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重视水利、关心水利、支持水利,紧紧抓住水利跨越式发展重要机遇,遵循人水和谐的科学发展规律,突出工作重点,采取有力措施,加快构建河道现代管理体系,为全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防洪安全保障。

二、总体要求和基本原则

(一)总体要求

以依法治理河道为中心,以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为目标,建管并重,综合施策,加大资金投入,创新体制机制,健全管理队伍,严格依法行政,规范河道管理秩序,提高河道行洪能力,尽快建立河道现代管理体系。到2015年,全区行洪河道内的非法阻水障碍基本得到清除,汇水面积2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道管理范围全部划定,专业管理与群众管理相结合的体制机制基本建立,河道管护水平明显提高,河道行洪能力基本达到规定标准。

(二)基本原则

坚持以人为本、人水和谐。兴利与除害结合,防灾减灾并重,治标治本兼顾,综合发挥河道的行洪、灌溉、供水、生态等功能,保障防洪安全,实现可持续利用。坚持统一管理、分级负责。根据河道管理范围,明确各相关部门事权责任,责权利相统一,强化属地管理,以管为主,建管并重,建立管、护相结合机制。坚持严格保护、占用补偿。正确处理河湖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严格涉河建设项目审批与监管,占用水利设施和水域实行“谁占用、谁补偿”。坚持法规支撑、依法治理。加强政策法规和管理队伍建设,提高水行政执法能力,切实解决“没人管、管不住、管不好”的问题。

三、具体任务

(一)健全河道管理机制。按照统一管理、分级负责、责权统一、监管到位的要求,加快建立河道规范管理长效机制。加强部门协调联动,在河道管理范围划定、涉河建设项目监管、违法违规案件查处等方面密切配合。依据有关规定,科学划分管理事权,强化属地管理职责。

(二)划定河道管理范围。完成汇水面积200平方公里以上河道管理范围划定和竖桩标界工作。区管区级河道,由区水务局会同相关部门划定,报区政府审批,并报市水行政主管部门备案。河道划界方案批准后,由区政府负责向社会公布。河道划界竖桩工作涉及面广,工作量大,外业勘测、防洪淹没线推算、界桩购置、运输、埋设、占地补偿等需要相应的资金支持,区财政局要提供资金保障,确保如期完成划定任务。(牵头单位:区水务局、双峰寺镇政府、大石庙镇政府。责任部门:区财政局、区国土局、区住建局、区农牧局、林业局。完成时限:2014年年底)

(三)清除河道行洪障碍。按照“谁设障,谁清障”的原则,落实清障责任,组织有关部门力量,采取有力措施,集中采取行动,按时完成清障责任。建立清障工作长效机制,清、建、管有机结合,防止边清除边设障。(牵头单位:各镇人民政府。责任单位:区水务局、公安分局、区国土局、区住建局、区农牧局、区林业局。完成时限:长期)

(四)加强河道采砂监管。全部取缔河道内采砂经营户,对河道实施长期监管,切实加大巡查、检查的频次和力度,坚决取缔无证采砂及乱采、乱挖现象,严厉打击非法采砂,一经发现要严肃处理,依法查处失职渎职行为,确保河道内平整整洁,行洪畅通。(牵头单位:区水务局、责任单位:公安分局、区国土局、区安监局、各镇人民政府、完成时限:长期)

(五)加强行洪河道整治。对列入国家规划的中小河流治理和独流入海项目,加大前期工作力度,落实配套资金,加强项目监管,确保按期完成建设任务。(牵头单位:区水务局。责任单位:区发改局、区财政局、有关镇政府。完成时限:按项目要求推进,2015年底前)

(六)完善水文测报预警系统建设。加快推进区级防汛指挥中心信息化建设。按照省、市要求,尽快实现主要河道重点断面洪水和水库的实时监控和指挥调度。(牵头单位:区水务局。责任单位:有关镇政府。完成时限:2015年底前)

(七)建立稳定投入机制。以政府投入为主导,社会投入为补充,形成多元化的投入机制,区相关部门要按照建管并重的原则,加大河道划界、治理、水利工程建设为修养护的投入。对国家投资的河道治理项目,积极落实地方配套资金。(责任单位:区财政局。完成时限:长期)

按照市、区河道管理权限划分的文件,区水务局要在规定区域内(包括旱河)征收河道工程修建维护管理费,专项用于河道工程维护管理,从河道整治开发所取得的土地收益中,安排一定规模的资金用于河道治理和日常维护管理。(责任单位:区水务局、区财政局、区国土局。各镇政府。完成时限。长期)

(八)加强河道管理队伍建设。健全水行政执法队伍,配齐配强工作力量,提高河道管理。(责任单位:区编办、区财政局、区水务局。完成时限:2014年底前)

积极推行联合执法,相关执法部门要加强配合,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公安分局在重要水利枢纽、堤防、水域和执法较重的区域,可根据任务需要设立警务室,确保安全防范及执法措施落实到实处。(牵头单位:区水务局。责任单位:区国土局、区安监局、区公安分局、有关镇政府。完成时限:2014年6月底前)

四、保证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区政府成立以主管区长为组长、相关单位负责同志为成员的加快河道现代管理体系建设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定期召开会议,协调解决河道现代管理体系建设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各部门要各负其责,密切配合,形成合力,共同推进河道现代管理体系建设。

(二)落实工作经费。区财政局、各镇政府要千方百计落实资金,确保河道现代化管理体系建设工作顺利开展。

第3篇

安全是煤矿生产工作与日产管理中的重中之重,本文首先概述了现代化安全管理体系的内容,指出其对于企业安全管理的重要性,然后就如何构建安全管理体系提出几点建议。

关键词:

煤矿生产;安全管理;体系建设

煤炭作为主要能源之一,在我国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长期占据高额比重,对我国的经济发展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然而,受地形条件等多种因素的制约,我国煤矿九成以上为地下开采,开采条件艰巨,每年因瓦斯、顶板、煤尘等引发的安全事故屡屡见诸报端,2015年38起特大事故便造成了768人死亡与失踪。近年来,随着生产作业技术的不断进步以及安全生产意识的强化,煤炭安全事故得到了有效的控制,煤炭百万吨死亡率从5.8下降到0.157,然而,相比于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家而言,仍然高出数倍乃至十数倍,有着很大的提升空间。之所以会出现此种情形,和我国煤矿现代安全管理体系的缺乏密切相关。

1煤矿现代化安全管理体系概述

安全是煤矿生产中的头等大事,安管管理因而也是煤矿日常管理中的核心环节。现代安全管理体系,以安全管理为目标,以体系健全为特征,突破了传统安全管理中的局限性,能够更好地发挥安全管理的效能。就目前煤矿现代安全管理体系而言,通常包含方针、计划、检查、评价、纠正等五个环节,涵盖煤矿生产中的各个阶段与各个部门,比如生产设备安全、生产作业安全、重点事故防范等。现代安全管理体系在煤矿生产中的应用具有双重意义:首先,现代安全管理体系以全面性、体系性为主要特征,能够弥补以往安全管理中的欠缺与不足,使煤矿安全管理从重点管理转向全面管理,最大限度降低安全事故发生率;其次,现代安全管理体系强调预防为主,主张管理者事先采取完备的预防机制,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这有助于煤矿安全管理从被动管理转变为主动管理,提升管理效能。

2建设煤矿现代化安全管理体系的要点

2.1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度

安全管理主体的欠缺是煤矿安全事故得不到有效控制的主要因素,也是当前煤矿安全管理中的突出问题之一。在现代化安全管理体系的构建中,首先要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度,确保安全生产责任明确到岗、落实到人,避免推诿扯皮的现象。就煤矿生产的一般情形而言,矿长是主要负责人,因而,安全生产责任制度的核心为矿长负责制,矿长对安全事故承担最终责任。与此同时,煤矿还要从管理层、执行层以及作业层三个角度出发做好安全生产责任的落实工作。首先,就管理层而言,其主要职责为根据国家安全作业的法律法规以及煤矿安监部门的具体要求做好煤矿安全管理的制度构建工作,确保安全人员有规可依,有矩可守;其次,就执行层而言,其主要职责即将企业管理层的安全生产要求与安全生产制度落实到实处,确保每一个员工都严格恪守企业安全生产的规章制度,确保制度不至于流于形式;最后,就作业层而言,他们需要根据企业的安全要求开展作业。

2.2强化安全事故预防制度

煤矿事故是煤矿安全管理中的难点,也是导致人员死亡、财产损失的主要因素,其中瓦斯、顶板、水患等又是安全事故中的主要类型。为了更好地提升煤矿安全管理的效能,矿企在安全管理体系的构建中还需要做好重点安全事故的预防工作,强化安全事故预防制度。例如瓦斯是煤矿安全生产的“天敌”,煤矿企业需要针对瓦斯矿难的特征制定完备的预防制度,具体而言,便是“先抽后采、以风定产、超前防范”,也就是说煤矿在原煤开采中要完善瓦斯抽放系统建设,根据矿井通风能力决定开采规模,严厉禁止超限作业。又如水患也是煤矿开采中的主要难点,煤矿需要在明确责任主体,如矿长或其他管理人员的基础上,根据矿井水患的类型以及程度采取针对性的化解措施,如查、堵、疏、排、截等,保证水害防治的扎实有效,安全可靠。煤矿安全事故具有突发性的特征,煤矿还需构建重大安全事故应急管理机制。

2.3建立生产安全投入制度

资金投入是提升煤矿安全生产效能的核心途径与必要保障,投入不足也是当前煤矿安全管理中的主要问题。对此,煤矿还需要从构建安全投入制度的角度出发,完善煤矿安全管理体制。就安全投入制度而言,它主要包含以下两点内容:第一,生产设备、技术的更新与维护。生产设备以及生产技术是煤矿开采中的主要依靠,精良的设备、先进的技术可以有效降低事故率,提升安全性。煤矿需要紧扣国家精神,设立专项的安全生产资金,用于开采装备的更新与检修,避免因装备、技术问题而引发的安全生产事故,将有限的资金用到刀刃上;其次,安全生产的培训与宣传。一线作业员工以及管理人员安全意识偏低是导致煤矿安全事故的重要因素之一。为了提升工作人员的安全意识,煤矿还要做好安全教育工作,将教育费用纳入安全投入资金之中。

2.4推行安全考核奖惩制度

煤矿安全生产离不开必要的安全管理制度,安全管理制度的有效运行又必须辅之以相应的奖惩机制。对此,煤矿首先要做好安全生产作业的考核工作,针对一线作业人员的安全作业规范以及管理人员的安全管理效能等进行精准的考核,并将考核结果记录在案。此外,煤矿还要将考核结果应用到煤矿管理之中,其中最为主要的便是应用到晋升机制以及奖惩机制之中。煤矿在中、高层管理人员的选拔与任命中,要充分考察期过往的工作经历与工作结构,尤其要突出安全管理在人事考察中的作用,在其他条件相同或近似的情形下,优先选拔安全管理工作效果突出的人员;煤矿需要根据员工在安全生产中的实际表现给予针对性的奖励与惩处。针对那些安全意识强,严格遵守安全生产规范,多年来保持安全无事故的个人、团队予以精神、物质奖励,而对那些不遵守安全生产规范,工作中粗心大意乃至错误不断的个人、团队给予必要的惩戒。

3结语

现代化的安全管理体系是煤矿安全生产中的应有之义,也是确保煤矿长远发展与经济效益的核心内容。因而,煤矿在生产运营中,要从当前安全管理的不足之处出发,采取好相应的补救措施,尤其要做好安全责任落实、重点事故防范以及安全投入加大等方面的工作,为煤矿企业的安全运行和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孙增飞,林姗姗.构建煤矿安全管理体系的途径探析[J].商业文化,2008,05:149.

[2]毕思存.浅谈煤矿安全生产管理理念及实践[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3,20:108-110.

第4篇

一、现状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经历了“十一五”期间的跨越奋进,镇江就业服务体系建设迈上了新台阶。全市就业工作连续10年位列全省第一方阵,创建国家级创业型城市迈入全国第一方阵,中期绩效评估位列全国第九,率先在全省实现了充分就业,城镇登记失业率连续5年全省最低。统筹城乡就业迈出实质性步伐,基本形成了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制度。覆盖城乡的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体系基本形成,市级创业服务中心全国全省一流,四级创业服务平台实现全覆盖,促进创业的服务体系日趋成熟。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培训制度和对困难群体的就业援助制度不断完善,全市持续74个月实现动态清零。

未来十年,是镇江加快转型升级、推进跨越发展,率先实现现代化的关键时期,也是镇江就业事业再创新辉煌的战略机遇期。面对机遇和挑战,镇江已提出了“人才引领、创新驱动、绿色增长、和谐共享”的创新战略。但目前全市就业服务体系建设作为民生工程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和重要保障,与又好又快推进“两个率先”的要求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期盼之间仍有差距。突出表现为:就业总量压力与结构性矛盾长期并存,城乡一体的就业制度尚未完全形成,公共就业服务能力特别是基层就业服务能力亟待提升。

二、目标任务和工作重点

到2020年,镇江市就业服务体系现代化建设总体目标是:形成城乡一体、普惠共享、功能完善、服务规范、管理高效的现代化就业服务体系,就业工作综合指标继续位列全省或全国前列,将镇江打造成“创业带动就业先进市、更加充分就业示范区和统筹城乡就业先行区”。

未来五至十年,镇江市就业服务体系建设将紧紧围绕苏南地区现代化建设总体目标和任务,大力实施就业优先发展战略,着力推进就业重点工程,率先实现就业服务体系现代化,促进社会就业更加充分。

1.发展经济带动就业工程

坚持把扩大就业作为经济发展的优先目标,强化政府促进就业的责任,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提高经济发展对就业的拉动能力。

(1)完善投资项目带动就业机制。落实就业优先战略,安排政府投资、确定重大建设项目和制定产业规划时,充分考虑就业变化因素,做到项目可行性分析与就业预测、项目实施与人力资源配置、项目运行与就业服务、项目验收与促进就业效果评估同步进行。将创造就业岗位、安置就业人数、技能人才需求等情况纳入项目规划,对同等条件下提供就业岗位多的予以优先立项、审批。建立公共投资促进就业的考核评估机制,实现扩大投资与增加就业和改善民生的有机结合。

(2)实施重点行业岗位开发计划。大力实施“新兴产业倍增、重点产业升级、服务业提速、现代农业绿色”就业岗位开发计划。注重在培育“5+X”新兴产业中,开发就业新领域,增加智力密集型就业机会;注重在机械、化工等重点产业上创造就业岗位,带动生产性就业岗位增长;注重发展中小企业,重点扶持小型微型企业,保持第二产业就业份额稳中有升;发挥政策的综合效力,驱动第三产业的发展,带动就业提速增长;注重发展现代农业、精细农业、绿色农业,挖掘一产就业潜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增加农村绿色就业机会。

(3)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加大落实岗位补贴、社保补贴、培训补贴、创业贷款及贴息等政策,鼓励企业吸纳劳动者就业;不断完善并促进就业创业的税费减免和各项补贴政策,支持失业人员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着力推动金融机构扩大对劳动者创业和组织起来就业的小额担保贷款规模,为劳动者就业创业提供更好的信贷服务。

2.城乡劳动就业一体化工程

为适应城乡经济发展一体化进程的需要,要加快统筹城乡就业步伐,到2020年形成就业管理城乡平等、就业政策城乡统一、就业服务城乡均等的城乡就业一体化新格局。

(1)完善城乡就业一体化管理制度。制定并实施城乡统筹就业规划,将农村就业纳入整个社会就业体系。将农民就业资金纳入财政预算,建立面向城乡的就业专项资金,逐年适当提高用于促进农民就业创业的支出比重。建立健全城乡劳动力资源调查制度,实行社会登记失业率统计制度,农民求职登记制度和农民创业服务制度,实现城乡劳动者就业政策统一、就业服务均等、就业机体公平和就业条件平等。

(2)创新城乡就业一体化普惠政策。建立健全覆盖城乡的统一就业创业政策体系,实现“同城同策”。对城乡登记失业的人员给予职介补贴、培训补贴,对吸纳就业困难人员的企业给予岗位补贴、社保补贴,对自主创业的农民给予创业担保贷款及全额贴息。将公益性岗位的范围延伸到农村,对象扩大到农民。全面实行凭证报销、直补到人的职业技能培训鉴定获证奖补制度,提高培训质量和效果。

(3)推进城乡就业一体化重点建设。推进“充分就业城市”建设提升工程,通过建设一批国家级充分就业示范社区,全面提升“充分就业城市”层次,促进社会就业更加充分;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示范县工程,通过完善政策体系、健全工作机制等,着力将丹阳打造成全国、全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示范县。

3.创业促进就业品牌工程

突出文化引领,深入推进国家级创业创新型城市建设,着力将镇江打造成为创业带动就业的先进市和示范区。

(1)优化创业扶持政策。实施创业投入优先保证政策,市、县级每年按照10%的递增速度设立创业扶持专项资金;实施创业集成激励政策,完善并落实税收优惠、贷款贴息、创业补贴、场地安排等扶持政策。建立创业贷款“绿色通道”和基层平台扶持创业奖励政策,将创业贷款贴息政策拓展到农民、平台奖励政策延伸到农村。建立创业项目以奖代补政策,对创业成功率高、拉动就业明显的项目提供者和征集者给予一次性奖励补助;实施创业明星表彰激励政策,每年评选表彰一批创业明星,激发全民创业。

(2)实施创业重点工程。推进“一镇一品”创业,促就业示范乡镇建设。确定5~10个产业集聚高、带动就业效果好、具有特色和特点的乡镇,通过主动服务、落实政策,打造一批创业促就业示范乡镇。实施创业项目转化计划,健全市、县两级创业项目库,完善创业项目征集评价、推介、转化扶持和跟踪提升的机制,帮助创业者成功转化一批创业项目成果。

(3)创新创业工作机制。建立三级联创机制,开展创建型辖市区、乡镇(街道)、社区(村)联创活动,力争到2015年7个辖市区、80%以上的街道(镇)、60%以上的社区(村)达到国家和省创建标准;完善创业培训提升机制,依托基层创业服务平台和培训机构,深入开展“万人创业普训、创业培训进校园”活动,分层分类开展以绿色商业选择、创业模拟实训为重点的创业培训。加强创业基地建设,着力打造一批省级创业培训、创业见习、创业孵化基地。深入开展结对帮扶创业活动,为创业者提供超市化保姆式服务,着力提高帮扶对象创业成功率。

4.重点人群充分就业工程

把解决高校毕业生、城乡就业困难人员、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放在重要位置,加强就业服务和政策支持,形成促进重点群体就业的长效机制。

(1)实施高校毕业生就业推进计划。实施岗位拓展计划。通过拓宽就业渠道,引导高校毕业生到中小企业、非公有制企业和城乡基层就业,实施就业服务与援助计划,通过加强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服务与就业指导,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职业培训和困难高校毕业生就业援助工作;实施创业引领计划,实施基层公益性岗位安置计划,每年购买一定数量的基层公共服务公益性岗位,重点帮扶困难家庭和就业困难高校毕业生就业。

(2)创新重点人群充分就业政策。创新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对招收大学毕业生达到一定数量的中小企业,优先安排扶持中小企业发展资金,优先提供技术改造贷款贴息。对“三新”企业每引进一名高校毕业生,分别给予补贴。对当年新招用贫困家庭大中专毕业生的私营和个体企业,给予奖励,并可享受社保补贴。对高校毕业生初始创业给予补贴和灵活就业社保补贴;完善就业困难人员和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政策,采取税费减免、贷款贴息、社保补贴、岗位补贴等办法,对城乡就业困难人员实行优先扶持,并逐步提高公益性岗位中就业困难人员岗位补贴标准。

(3)完善重点人群就业工作制度。始终把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放在首位,积极拓展高校毕业生就业领域,鼓励中小企业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实行城乡就业援助人员实名制动态管理制度,实施专业化和个性化就业援助,做到“出现一人,认定一人,扶助一人,稳定一人”,保持城镇零就业家庭和农村零转移家庭动态为零,镇江籍困难家庭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达100%。进一步完善并落实农民就业失业登记、求职登记、创业服务和农村困难家庭就业援助四项制度,多渠道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

5.人力资源培养开发工程

建立健全的职业培训工作新机制,大力提高劳动者职业素质和就业创业能力。

(1)健全职业培训制度。实施就业技能培训和岗位技能提升培训及创业培训计划。贯通技能劳动者成长通道,构建劳动者终身培训体系。创新职业培训模式,推动职业培训、技能鉴定与就业有机结合。统筹社会资源,构建多元化职业培训网络,完善职业培训机构认定评估制度,引导职业培训机构提高培训质量。进一步完善培训补贴政策,逐步提高就业专项资金用于职业培训补贴的比例,科学合理地提高培训补贴标准。

(2)实施分类培训模式。紧紧围绕经济结构和人力资源市场需求变化,科学设置培训专业,积极适应技能紧缺型人才的培训需求。贴近市场、贴近企业,强化培训与生产的有机结合,实行校企联合,建立较为稳定的培训协作关系,大力开展订单式、定向式培训,提高培训后直接就业的比例。

(3)全力打造培训品牌。充分发挥各地优势专业和特色工种的示范作用,选择一批“叫得响、记得住、有内涵”的培训品牌,提供优质高效的品牌培训项目。加强培训品牌创新工作,争取每年推出3~5个新的品牌项目,满足培训需求。

6.公共就业服务优化工程

以推进公共就业服务制度化、专业化、标准化和信息化建设为重点,构建覆盖城乡的公共就业服务网络,为城乡劳动者提供免费、均等、便捷、高效的就业服务。

(1)健全就业服务网络。整合健全人力资源市场,坚持“管办分离、政事分开、事企分开”,加快整合市县两级就业和人才服务机构,着力推进所辖市区和乡镇人力资源市场体制改革,力争在“十二五”期间,全面建成统一规范、运行灵活的三级人力资源市场,充分发挥市场在人力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2)优化公共就业服务。推进公共就业服务标准化建设,制定公共就业服务标准,科学确定服务范围、服务内容和服务流程,以及提供服务所需的设施设备、人员配备、经费保障等标准。建立全市统一的就业信息系统,加快公共就业服务信息化建设,积极开展“就业信息采集形式创新试点”工作,利用互联网、手机、电视等现代服务手段,建立网上人力资源市场,延伸拓展无形人力资源市场功能,为用人单位和各类就业群体搭建更加便捷的信息渠道。

(3)推进就业服务重点工作。积极开展公共就业服务专项行动。定期深入开展“就业援助月”“春风行动”“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月”等专项活动,帮助重点群体就业;着力打造“15分钟就业服务网”,按照“平台建设、服务功能、服务流程、服务准则”标准化建设要求,力争用两年时间,实现“15分钟就业服务网”覆盖全市、直达到村社区;建立“就业E图”信息平台,推进“五实现”就业信息管理系统示范工程。

7.失业调控稳定就业工程

切实加强劳动力供给、企业用工需求和人力资源市场监测,进一步提高就业失业调控水平。

(1)加强劳动力供给监测。积极应对各种经济发展中的不确定性因素,加快推进就业失业动态监测体系建设,完善全市就业信息监测制度和就业信息市级数据库。建立人口流动信息共享机制和平台,改进就业失业登记办法,全面掌握城乡劳动者的就业失业状况、就业扶持政策享受、跨区域流动以及企业用工等方面情况,并实行动态管理。

(2)加强企业用工监测。完善失业动态监测制度,监测内容拓展到企业岗位流失、用工需求和职工录用等方面。落实重点缺工企业动态监测制度,加强对全市规模以上企业缺工数量、工种和原因的统计分析。定期开展企业用工需求抽样调查,扩大调查范围,增加调查样本,实行动态跟踪,主动把握企业用工数量、时间、要求、待遇及招工进度,为科学决策和制定政策提供可靠依据。

(3)加强人力资源市场监测。建立人力资源市场供求信息直报制度,依托一线服务机构设立职业供求信息监测点。开展人力资源市场快速调查,定期做好职业供求状况分析,着力化解市场热点难点问题。完善市场信息制度,及时职业供求、工资指导价位和职业培训等信息,为劳动者求职择业、用人单位招用人员以及培训机构开展培训提供服务,促进供求双方有效对接。

8.和谐劳动关系示范工程

健全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加强劳动保障监察和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仲裁,促进更加和谐的劳动关系。

(1)健全和谐劳动关系协调机制。深入开展和谐劳动关系示范社区创建活动。强化集体协商制度建设,以工业园区、产业集聚地内非公企业、中小企业为重点,扩大集体合同制度覆盖面。创新协调劳动关系三方机制,建立统一规范的企业薪酬调查和信息制度,完善并落实最低工资制度,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

(2)推进劳动保障监察网格化管理。完善用人单位劳动保障守法诚信档案,实施万户企业劳动关系A、B、C动态分类监管制度。完善劳动保障监察与刑事司法联动机制和多部门综合治理机制。推进劳动保障监察立法,建立重大劳动保障违法行为社会公布制度。健全覆盖市、县和街道、乡镇的劳动保障监察体系。全面开展劳动监察网格劳资隐患排查监控,定期对劳资纠纷多发的重点区域、重点行业、重点企业进行排查,认真梳理,建立台账,加强稳控,避免矛盾激化或发生。

(3)加强劳动人事争议处理效能建设。坚持“预防为主、基层为主、调解为主”的方针,指导企业建立健全内部协商调解机制,推进乡镇、街道劳动争议调解组织建设。建立健全重大集体劳动争议应急调处机制。加快推进劳动人事争议仲裁机构实体化和调解仲裁队伍专业化建设,完善仲裁办案制度,规范办案程序,依法、公正、及时解决劳动人事争议,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第5篇

[关键词] 现代化 物流配送 体系建设

一、当前我国物流配送存在的问题

我国物流配送近几年有了较快发展,但与现代物流发展趋势的要求相比,仍存在着许多问题。这些问题都同物流配送体系不完善有关,同时也在不同程度上制约着物流配送体系的发展。

1.物流配送市场化程度低,第三方物流配送发展滞后。目前,我国大多数物流配送企业技术装备和管理手段比较落后,服务网络和信息系统不健全,物流配送市场化程度低,影响了物流服务的准确性与时效性。

2.物流基础设施落后,物流配送的整体功能低。一是交通运输设施建设与物流配送的需要不相适应,主要运输通道供需矛盾依然突出。二是技术装备水平落后。现代化的集装箱、散装运输发展不快;高效专用运输车辆少;汽车以中型汽油车为主,能耗大,效率低;装卸搬运的机械化水平低。三是物流系统标准化程度低。物流业务的高效需要供应链中的各个环节要用统一标准,各方面的信息系统能够对接、交换数据、共享信息。

3.物流配送管理体制和相关制度不完善。一方面,市场竞争机制和市场管理法规不健全,发展物流配送所需的产业政策和产业规划尚未出台,物流市场的进入与退出、竞争规则基本上无统一法律法规可循,致使不正当竞争较为严重。另一方面,物流配送市场至今仍被人为地按照部门、地区和行业的行政壁垒分割,物流配送市场管理和行业管理还没有理顺,严重影响了物流配送渠道的畅通和高效运转,使物流配送很难达到规模经济和预期回报。

4.专业的物流配送管理和技术人才短缺。从国外物流配送发展经验来看,企业要求物流配送从业人员应当具有一定的物流知识水平和实践经验。为此国外物流业的教育与培训十分发达,形成了比较合理的物流人才教育与培训系统,在相当多的大学中设置了物流管理专业,并广泛地为工商管理各专业学生开设物流课程。相比之下,我国在物流配送人才方面的教育还比较落后,尚未建立完善的物流教育体系和人才培训体系,导致了专业物流人才非常缺乏。

二、构建现代化物流配送体系

构建一个物流体系首先是要分析企业当前的现状、物流体系的近期和远期目标,然后再制定一个物流体系的阶段计划,要先上什么,后上什么。从构建的角度来看,物流体系可分为三个部分,即基本作业系统、高级作业系统和现代化信息系统。

基本作业系统是指企业开通物流体系的一些基本设施,如仓库、存储设备、运输设备、作业设备、网络布线等。

高级作业系统有数字化仓库、自动货架、分拣设备、自动化小车、GPS定位系统等新兴的物流技术设备。

现代化信息系统包括核心业务系统、电子商务系统和商业智能分析系统三大部分。其中核心业务系统又包括系统管理子系统、档案管理子系统、订单系统、采购系统、配送系统、结算系统、财务系统和人事系统等。

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发展状况,选择性的进行物流体系的建设。基本作业系统是开通物流体系的基本保证,但要想在市场中占据优势,尽快的建设现代化物流信息系统及高级作业系统才是企业的取胜之道。

高级的作业系统可以大大的减少人工,提高效率,最终能提高服务、降低成本。在这里着重介绍一下电子商务和商业智能。

电子商务和物流体系关系密切、互不可缺,为什么这样说呢?

因为搞电子商务如果没有一个物流作为其后盾,这样的电子商务只是一个网站,一个空架子。现在社会上林林总总的电子商务中就有许多是这样的,他们不知道电子商务只是物流体系的一个小部分,只是冰山的一角。

同样,物流体系也离不了电子商务,电子商务是让物流体系具备现代化特征的一个重要保证。电子商务可以发挥Internet的远程廉价效用,可以让客户直接在网上下订单,既准确又快捷,只须下载到业务系统中就可使用,减少了输入工作和人为错误。同时,供应商也可以在网上直接察看采购单,以加快备货。也可以将新的商品资料传到网上,业务系统再通过实时进程自动下载到业务系统中。如果是一个大型零售企业,还可以通过电子商务建立广域的虚拟网络,让分布全省、全国以至全世界的机构进行业务通讯。

商业智能主要是通过对运营活动中的各种数据进行加工处理,来分析其内在的规律,揭示市场的状况和系统的运营情况,让经营者通过数据分析来修正自已的经营方针、策略等。没有商业智能,我们的经营方针只能通过经验指导,而经验的指导又会因人为的因素而造成准确性差、即时性差、前瞻性差的弊端,有时还会导致错误的决策,给企业带来巨大的损失。而通过商业智能分析则能将大量的信息分门别类、有条有理的展现在决策者的面前,让决策者可能更轻松、更准确的制经营方针和营销策略。决策者也可通过向系统发出一个特殊的观察角度指令,而让商业智能系统产生特殊的观察数据。而这些数据可能恰好表示了某个重要信息,这对决策者洞析市场,预测未来有着重要意义。

综上所述,要构建好适合企业自身而又具备现代特征的物流体系,需要作好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要对企业自身状况进行深入的分析,以确定符合自已的目标。

第二:要整体设计,分步实施。

第三:要选择良好的合作伙伴。这个合作伙伴必须具备以下几个条件:1.要有良好的信誉,要注重服务;2.要有商业及IT业的开发实施背景;3.要有良好的发展势头。

第四:要制定科学的合理的构建计划。

参考文献:

[1]何振红:连锁商企正在向“大而强”迈进[N].经济日报,2006-4-6(007)

第6篇

关键词:农机化;体系;建设

当前,我国农业发展进入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关键时期,农业机械化正处在改善结构、提升质量、加快发展、拓宽领域的重要阶段。农业机械化体系建设工作面临新任务、新要求及新形势。

一、现代化农业机械化体系建设的重要性

1.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科技的有效载体,加快农业机械化科技创新,健全农机机械化技术推广机制,实现农艺与农机紧密的结合,促进农机化科技进步, 是推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的有效途径。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是农业技术推广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是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力量。加强农业机械化技术的推广工作有利于实现农机化与信息化融合、农机农艺融合,加快构建高产、高效、优质、生态、安全农业技术体系,有利于提高推广农机化先进适用技术,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和农业的稳定发展。

2.加强现代化农业机械化体系建设对农村经济水平的发展影响重大,机械化生产的技术水平和农产品生产率与旧的人畜力生产相比有着巨大飞跃,农业机械化解放了人畜力,使得农业生产智能化,强化现代化农机化体系建设能够促进农产品市场打开,促进农业生产的商品化、标准化和专业化,从而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品牌效益。农业机械化使农业朝着标准化方向发展,是传统的人畜力生产方式不能达到的,只有统一的机械设备才能够实现标准的生产。由于农业机械化中大量应用现代先进的科学手段,进行农业生产的经验管理需要较高素质且具有管理经验的劳动力,从而提高了劳动力的素质水平。

3.农业生产机械的操作不是单纯的劳动力操作,而是带有管理和创造形式的操作,这些技术的掌握者常常能够走在新农村建设的最前线,农业机械化是衡量农业现代化生产水平的主要手段,是进行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根本,也是农业改革的重要内容。农机组织跨区进行作业、农机服务组织的设定,使农业生产朝着社会化与市场化的方向发展,农业生产更加有序,贴近产业化,农机的合理使用提高了农业生产率和生产效益,使人力资源得到了重新分配,人力资源利用效率也得到了实质性的提高,解决了我国现代化农业大规模生产与传统作业方式之间的矛盾,加快了我国新农村建设的进程。

二、现代化农业机械化体系建设的发展方向

1.要完善农机工业结构调整规划。通过规划引领,逐步缩短我国农机工业在电控技术、发动机排放及后处理、动力换挡等方面与国际先进技术水平的差距,同时给予新能源技术在农机工业领域应用上的资金政策支持。

2.要加大对农机企业在技术及产品创新方面的支持力度,鼓励和引导企业走创新驱动,实现有质量增长的发展道路,建议设立农机产业发展创新基金,在信息化应用、高端装备研发、智慧和智能农业等方面提供支持。

3.推广农业集成示范区建设模式,助推农业现代化发展。为有效满足农业机械向大型化发展趋势,建议加大对农机企业提供示范区平台、补贴以及政策支持,重点支持农业装备的信息化、自动化和智能化的应用,引导农机、农艺与农业的相互融合,促进形成农机与农艺相互适应的农业生产技术体系,引导主要农作物生产向集成化、规模化、标准化、机械化方向发展,全面提升我国农机化技术水平。

4.积极推进农业机械化体系建设,强化机构建设,明确公益性职责,强化主体依法确立推广机构的公共服务性质,因地制宜地建立健全县、乡镇或区域国家推广机构,确定机构人员编制,按规定的比例设置专业技术人员岗位。强化队伍建设,加强与有关部门沟通协调,落实推广机构人员编制数量和结构比例,健全完善队伍。不断创新完善农业机械化体系建设,创新完善运行机制,建立完善工作责任制度,推进技术服务信息化、农机化与信息化融合,提高推广服务效率,促进先进农业机械化科研成果和实用技术快速转化应用尽快形成生产力。

综上所述,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必经之路,农业机械化的实现是农业现代化成功的前提。

参考文献:

[1]李红菊,孙丽敏,社会主义新农村与农业机械化[J]。农机使用与维修,2012,(1)。

第7篇

关键词 贵州农村;商业网络体系;双向流通系统;流通现代化

中图分类号 F257.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8421(2012)01-111-01

长期以来受城乡二元结构和农村生产力水平低下的制约,贵州农村商业基础设施薄弱,业态结构、空间布局不尽合理,商业网络组织化程度低,交易方式和手段落后,严重影响了农民生产和生活消费。2005年随着“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设的推进,贵州农村市场流通体系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贵州城乡商贸业发展不平衡的现象依然存在。因此,尽快建设和完善贵州农村现代流通体系,既是发展农村经济,提升农村居民生活水平和改善农村形象的需要,也是增强城市商贸发展后劲,促进城乡商贸业协调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笔者认为“十二五”期间,贵州在加快农村现代流通体系建设,促进城乡商贸一体化进程中,重点应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 优化农村商业网点布局和业态结构

1.1 以县城为中心,充分发挥县城在商品流通中的轴心作用,完善商业设施建设,规范商业业态和建设标准重点发展连锁综合超市、百货店、品牌专买店和生产资料专业店,积极发展生鲜超市,推进农贸市场超市化改造,培育具有地方风味、乡土风情的特色餐饮服务,发展家政、洗染、废旧物资回收、典当等新型服务业。

1.2 以乡镇为基础,建设特色商业中心针对人口较多、规模较大的中心镇可建设相对独立型镇区商业中心,从政策优惠上,引导具有规模和实力的连锁企业下伸到县域重点镇开设连锁超市,兴建规范的室内集贸市场,发展专卖店、便利店、餐饮、修理、旧货调剂、休闲娱乐等业态业种。

1.3 以村社为切入点,扩大连锁农家店的覆盖面推动农家店以“一网多用”为目标,发展多种经营,拓展服务功能,逐渐搭建起一个集消费品、农资、药品、图书、电信、邮政等中介于一体的综合服务平台,满足农民多种服务要求。加强农村商品配送能力建设,建立起以都市区为后盾,以县城商业为中心,以乡镇为基础,以村社为切入点的统筹城乡的农村商业网络空间布局结构体系。

2 构建和完善农村商业网络体系

2.1 构建日用消费品销售网络继续完善“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加大农村市场开发力度,以大中型连锁企业为依托,支持各类中小商业企业通过加盟连锁、自愿连锁等形式,以统一采购、统一建立销售网络的方式建立农家店,提高农家店统一配送率。构建以区县配送中心为龙头,乡镇连锁经营超市为骨干,村级农家店为基础,两级配送、三级销售的农村日用消费品网络体系。把质量可靠、价格合理的日用消费品销往农村市场,为农村居民提供更加丰富和安全的消费品以及更加完善的服务,提高农民消费欲望,激活农村消费市场。

2.2 完善农业生产资料供应网络发挥大型农资企业的龙头带动作用和县级农资配送中心骨干作用及村级综合服务社的终端作用,构建以规模联购为基础,配送服务为支撑,横向联合、纵向对接,上联工厂、下联农民,幅射能力强,网络覆盖面广的新型农资经营体系。积极培育区域性农资连锁企业集团,允许农资生产企业建立销售网络,展开有效竞争。农资流通企业应将农资销售与服务紧密结合起来,开展配送、加工、采购服务和技术服务及农机具租赁等多样化服务。各级农资企业之间应联合合作,发挥农资流通企业主渠道作用,更好地为三农服务。

2.3 构建农产品购销网络通过专业合作社连接企业和农户,形成以专业合作社为纽带,以连锁超市和农贸市场为终端的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销售模式;通过“农超对接”模式建立农产品直销网络,把农产品直接配送到城市的超市、社区菜市场、便利店,将农产品营销网络延伸到城市社区;组织超市、食品加工、农产品批发市场、规范化屠宰等企业到农产品产地实行产地直采,建立无公害、标准化、规模化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形成“企业+基地+农户”的销售模式;构建以农产品批发市场为集散平台的“批发商+农户”的销售模式,带动农业生产。

2.4 发展农村“二手市场”,构建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网络随着农村农机和城乡家电存量的增加,发展农村农机、家电等“二手市场”,可以提高农机具利用率,加大城乡二手家电的流转,满足低收入农村居民的生产生活需求,减少资源浪费。对于无法使用,有回收价值的废旧物品,建设绿色回收网络,培育龙头企业,建立村社标准回收站、片区分拣中心以及废旧物资集散交易市场。形成以骨干企业为龙头,以社区回收站点为基础,以集散交易市场为核心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网络体系。

3 推进农产品批发市场发展,提升服务功能

根据统筹规划、合理布局的原则,重点发展与农业产业化和发展效益农业相结合的农副产品、粮油批发交易市场,及果蔬、水产品、肉类、花类等专业批发市场。积极运用现代信息网络技术和现代经营理念、现代流通方式,对传统批发市场进行改造提升,促进农产品市场从现货交易方式向展示、订单和网上交易拓展,推进有形市场和无形市场优势互动。在巩固市场交易功能的基础上,拓展市场信息、价格形成、外商采购、物流配送等功能,实现市场功能的转变和提升。依托贵州畜牧、蔬菜、辣椒、茶叶、中药材等特色产品资源,加快建设具有较强集散功能,连接城乡、幅射全国的农产品批发市场集群。加大对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投入力度,提高农产品批发市场的经营档次,促进入市农产品质量等级化,包装规格化。扶持农产品批发市场改造建设购销信息平台、物流配送网络、质量检验检测及低温仓储运输等基础设施,探索农产品拍卖、网上交易、期货交易等现代交易模式,增强交易功能,扩大交易幅射范围,为农民提供市场信息、购销对接等服务,疏通农产品流通渠道,推动特色农业产业化。

4 推动城乡互动的双向流通系统建设

4.1 探索构建以大型零售企业为主导的城乡互动的双向流通系统以连锁经营为主的大型零售企业应当成为构建此系统的主体。通过将其店铺网络从城市向农村市场延伸,或者通过特许连锁等方式整合农村现有零售网点,逐步建立一个城乡一体化的零售网络,共享消费品的采购和配送系统。零售企业在城市中的零售网络和配送系统可以与其农产品采购系统紧密衔接,高效地将农产品输送到城市市场。农产品和消费品通过共享零售企业的采购和配送系统,获得更大的规模效益,从而降低系统运行成本,实现以零售企业连接点的城市与农村流通系统的双向互动。

4.2 探索构建以批发企业为主导的城乡互动的双向流通系统一方面批发企业可以通过发展自由连锁的形式,建立农村零售网络,通过其消费品采购和配送系统将消费品输送到农村市场;另一方面批发企业还可以利用农村采购和配送系统将农产品输送到城市。批发企业通过农村零售网络的消费品供应商和城市零售商的农产品供应商(或同时兼有消费品供应商)的双重角色,实现以批发企业为连接点的城市与农村流通系统的双向互动。

4.3 探索多种形式的“农商对接”模式,直接将大型流通企业纳入农产品的产业链商务主管部门应积极发挥“农商对接”中的桥梁与中介作用,通过召开农产品产销对接洽谈会,“农商对接”区域协作会等形式为流通企业和农产品加工、农产品生产组织搭建沟通与合作的平台,促进各种形式的“农商对接”。强化流通企业对农产品生产和流通的牵动作用,减少中间环节,提高农产品流通效率,促进农产品品牌化和生产的规模化,从而拉动当地经济增长,促进农民增收。

第8篇

关键词:乡镇;农机化;社会服务体系

中图分类号: F323.3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ki.jlny.2016.24.024

随着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推进,乡镇农机化服务体系在基层农业综合管理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目前我国乡镇农机化社会服务体系建设仍存在着一些不利于农机化发展的问题亟待解决。

1 农机化服务体系的作用和地位

农机化服务体系不仅可以提高机械利用率,解决农户种田难问题,还能有效扩张农作物的机播面积,推进农民的增产与增收。因此,农机化服务体系在当今农业发展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2 乡镇农机化社会服务体系建设的现状与问题

2.1乡镇农机化服务体系不健全,管理体制不顺

在一些区域,乡镇农机化服务体系建设极不健全,管理体制实用性也十分缺乏。在部分乡(镇),由于种种因素的限制,其办公条件不是很理想,出现了通讯设备不足、交通困难以及宣传设备难以满足工作需要等现象;在很多偏僻、贫困、落后的乡镇甚至缺少办公用房、未设置专用电话、未配置电脑、交通工具落后、培训教室匮乏以及试验设备短缺等问题;很多乡镇农机化服务体系不健全,管理体制不顺还体现在办公人员少,相关经费无法保障,难以形成以县为龙头,以乡镇为骨干,以村为基础的服务组织。如何实现农机协会以及专业合作社向多形式、多功能、多层次且纵横联系的服务网络转化,是目前乡镇农机化社会服务体系建设的难题。

2.2 服务农业思想意识观念滞后

相关人员的文化水平参差不齐,且很多专业人才趋于断档,因此造成了大部分人员服务农业思想意识观念滞后。

2.3 服务体系与现代农机化发展不适应

据统计,目前我国乡(镇)中、大学以上学历的工作人员占30%左右,农机专业院校毕业的技术人员仅占15%左右,并且大部分农机专业技术人员年龄偏大,因此就乡镇农机化社会服务体系建设现状而言,其与现代农机化发展还存在相当大的差距。

3 加强乡镇农机化社会服务体系建设的有效措施

3.1 搞好体系建设规划

加强乡镇一级建设,努力落实并做好“有一支队伍、有工作场所、有服务设施、有服务实体、有试验示范基地”五有站建设工作,让乡镇农机化社会服务组织成为区域服务的主体。除此之外,还需要大力发展并积极打造规范性强的农机专业合作社等农机化服务组织,全力推进农机化服务向产前与产后拓展延伸。

3.2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对于乡镇农机化社会服务体系人才的建设,主要应当从以下三方面开展工作:

3.2.1 建立健全业务培训制度 提高乡镇公共服务队伍的整体素质,增强相关人员的应急处理能力,可以通过多途径、多形式的教育方法,组织农业公共服务人员进行学习与培训。在此过程中要注意制订定期业务培训与知识讲解计划,并应始终坚持在实践中锻炼人才的方针,对知识结构要不断更新,建设一支理论基础扎实、结构完整合理的农机管理干部队伍与一支充满生机与活力,勇于开拓创新的乡镇农机化社会服务人才队伍。

3.2.2 建立健全工作考核机制 要求对定岗人员进行定期考核,以确保管理人员的质量,保证工作开展的有效性。对于考核不称职或是不合格的工作人员必须将其解聘。

3.2.3 建立健全激励机制 在加强乡镇农机化社会服务体系建设的过程中,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从而全面营造人尽其才、人才辈出的工作环境。

3.3 加强政策扶持,加大资金投入

为了推进各个地区农机服务组织建设的均衡发展与快速进步,应尽可能争取短时间内的新突破,必须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以加快发展步伐。特别要针对乡镇农机化社会服务体系相对较差的地区实行政策的倾斜,以充分鼓励与全面带动落后地区的跨越发展。

3.4进一步规范基层服务组织体系建设

为进一步加强乡镇农机化社会服务体系的建设,应结合农机化发展的实际需要,采用联合工商部门与民政部门的方法,对服务组织的结构进行优化,并有效控制农机服务组织不同类型的数量所占比例,提高乡镇农机化社会服务组织整体作业的效益。在进一步规范基层服务组织体系建设的过程中,要加大对农机服务组织相关管理人员和农机服务组织成员的教育与培训,不断提高有关人员的管理能力与业务水平,促进乡镇农机化社会服务体系向企业化与市场化发展。

4 结语

在加强乡镇农机化社会服务体系建设中,要结合现代科学技术使乡镇公共服务整体设施能够发挥新技术与机具的推广作用,有效地对农机从业人员进行培训,使其可以承担农机技术的鉴定以及农机安全检查工作,从而全方面提高各个区域公共服务组织的建设水平。

参考文献

[1] 张晓辛,朱小静.美国、韩国及我国台湾地区农机社会化

服务体系的特点与启示[J].安徽农业科学,2008,36(34):15224-1

5226,15256.

[2] 张明哲.政府补贴与融资租赁技术结合在农机推广中的应用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9,37(20):9662-9663.

第9篇

引言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要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生产经营体制,建立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这为新时期加快广西贵港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指明了方向。中小型图书馆为人民群众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资源,使每名公民都能够享有平等的文化知识权力。而当前广西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正为广大中小型图书馆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一、广西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时代性

广西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核心特征就是其时代性,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

一是在全区内培养具有时代精神的社会主义公民,塑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营造积极健康、创造性的公共文化和谐氛围。

二是政府职能发生转变,更加重视政府公共意识的培育,向现代服务型政府转变,实现公共文化服务的均等化,更加充分的调动全区社会力量参与文化建设[1]。

三是区内民众文化的需求正日益多元化,对富有时代精神的文化产品需求尤为迫切,参与公共文化建设的意愿不断强烈,更加追求优秀的文化产品。

四是有助于提升政府基本公共文化服务能力,特别是能够有效提高公益性事业单位的内在动力,适应广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新发展和新变化。

五是以科技创新为源泉,推动科技和文化相结合,实现了对现代文化传播手段的综合运用。

二、中小型图书馆对广西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意义

中小型图书馆的发展是广西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的重要一环,是确保工作更接地气、公共文化服务工作更具成效的有力抓手。

1.为开展现代公共文化服务提供了场地支持

为数众多的中小型图书馆遍布于自治区的城乡和基层,直接面对的是广大人民群众,提供的是各种公益性、老百姓特别需要的文化服务,接待的是不同层次和特点的读者。同时,还担负着保护自治区传统文化历史遗产、弘扬民族民俗优势、提供社会教育和智力资源服务、开展信息查询等基础职能。为人民群众从事文化休闲、研究治学等提供了知识上的保证和资源上的支持,更为广西开展现代公共文化服务提供了必要充足的场地支持。

2.为开展现代公共文化服务提供了智力支持

中小型图书馆承载着我国历史文化发展遗产,馆藏了大量珍贵的书籍资源。这些书籍资源既包括了丰富的古代典籍、历史著作,也包含了现代化数字化信息资源,是广西智力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2]。利用星罗棋布的中小型图书馆,保护了自治区丰富的民俗资源、宝贵的历史信息、灿烂的文化遗产,特别是保护了散落于民间丰富的传统信息资源。为文化知识的传播、传授和传承、文艺作品创作、文化理论研究、农村和民族文化发展等事业,都提供了坚实有力的智力支持。

3.为开展现代公共文化服务提供了人力支持

图书馆本身在专业性、知识性上就拥有着先天优势,特别是当今时代信息化的发展,各种信息资源呈爆炸式增长,广大读者的需求也呈现出多样化和个性化发展特点。无论是海量的传统纸质文献,还是浩如烟海的网上信息,图书馆都可以帮助读者将目标信息挖掘出来,实现信息查找的准确快速定位,从而获得更佳的信息服务效果。广大的中小型图书馆工作人员,在多年的工作实践和知识积累中,对群众的阅读服务需求理解更加准确,专业性经验更为丰富,获取知识信息更为容易[3]。这种人力上能够给予的支持,可以更有效的促进全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

三、广西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对中小型图书馆的新要求

广西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神圣事业,对全区中小型图书馆的建设发展,提出了全新的要求,需要我们重点关注。

1.发扬“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

过去,图书馆服务只从自身为出发点,在开放时间、借阅制度、读者年龄、服务人群、资源利用等方面进行了很多的限制,使读者基本的阅读需要不能得到充分的满足,有限的资源也不能发挥最大的价值。而在新时期,中小型图书馆必须充分发挥“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切实改变自身的服务理念,以便于读者查询、发挥资源价值为遵循,树立起“读者至上”的现代图书馆价值追求。应从图书馆所辐射的当地人群作息制度为参考,在时间和程度上提高开放的灵活性[4]。如同民众上班时间适当错开,尽量使群众在业务时间可以到馆阅读。简化借阅的程序步骤,不对读者群做过多的限制,使尽量多的群众可以享受到图书馆的服务。注重在细节上营造人性化氛围,更加体现出人文关怀。

2.营造舒适的阅读环境

贵港市要重视加强对全市中小型图书馆硬件条件的建设完善,以现代化图书馆建设标准为目标,营造出更加舒适的阅读体验环境,使读者用的舒心、读的开心、借的顺心,从而夯实群众文化服务工作的基础条件。特别是高度重视分布在贵港边远乡镇、基层一线的老旧图书馆,要划拨专项的建设资金,积极引入社会闲散资金,投入到图书馆改扩建工作中,改变其设备缺失、经费欠缺、馆舍简陋、资源不足的窘境,使图书馆真正成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阵地。积极引入现代化信息管理查询系统,完成已有馆藏文献的信息化录入,方便更多的读者可以实现网络在线查询;新建改建图书室,提高图书存放条件;建立扩大阅读室,保障读者充足的阅读空间;增加馆藏图书数量、重视电子图书购置,为广大读者提供更好的阅读环境。

3.提高对读者的服务能力

在立足完善传统图书馆借阅模式的基础上,贵港应对全市各中小型图书馆进行资源上的整合,实现资源上的优势互补。对服务氛围有交叉、服务人群有重叠、建设改建意义不大的图书馆,应坚决进行兼并重组,使图书馆形成局部地域上的服务优势[5]。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建立网上数字化图书馆,使图书资源真正获得“解放”,更加便捷读者的阅读查阅,使人民群众足不出户就可以享受到丰富的“文化大餐”。定期开展同兄弟县市图书馆的资源交流互换,实现资源上的优势互补,降低资源重复购置率。展开同辖区内院校、社区、工厂、政府等单位图书室的合作,积极对其建设给予有力的支持,扩大公益性图书馆的带动辐射面积,提高对读者的服务能力。

4.扩大服务的覆盖面积

贵港市各中小型图书馆必须始终牢记自身所肩负的神圣使命,将服务目标聚焦于广大乡镇农村、深入到群众基层一线、进入到大专院校,坚持创新工作的方式方法,不断扩大服务的覆盖面积。特别是在新农村建设中,中小型图书馆更应勇挑重担,扎扎实实做好基层农村群众的文化需求服务工作。各县乡镇图书馆应会同社区(村)文化站和文化工作者,对基层群众的实际阅读需求进行认真的调研,从而针对性的改进自身的服务水平。中小型图书馆应积极发挥资源上的专业性优势,将图书资源送至基层、送至乡镇、送至群众手中,定期举行读书见面会、书籍下乡、读书联谊、沙龙讲座等活动,面对面的对群众进行业务和技术上的直接指导,帮助其解决各种实际困难,充分发挥出图书馆的优势和长处。

5.加强对重点人群的服务力度

中小型图书馆应结合自身特色,本着贴近和尊重服务对象的文化服务需求为根本,在保障公共文化服务实现均等普惠的目标外,着重加强对重点人群、特殊人群的文化多样化服务。要特别注重维护广大残疾人、老年人、未成年人、家庭困难人员、下岗待业人员、郊区居民、外来务工人员等弱势群体的基本文化权益。例如,可设置老年人和少儿阅览室;设立残疾人、老年人和儿童专座;提供各类有声读物,为广大的老人年、盲人和少年儿童提供无障碍阅读服务。必须立足图书馆现有资源,为贵港市重点人群提供各种便捷的阅读服务和信息支持,使全市人民共享贵港现代公共文化服务建设事业的灿烂成果。

第10篇

关键词 电梯 智能化 Linux 数据采集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识码:A

智能化服务系统是硬件与软件的结合体,软件是基于嵌入式Linux操作系统的。在软件设计这部分包括数据采集软件功能的设计、无线通信软件部分的设计、数据分析与上传软件功能的设计。Linux上的涉及3G网络驱动软件、数据采集软件、分析软件与打包发送软件,基本流程是应用程序打开485接口,从485接口接收到数据包,然后解析判断,并重新打包,通过TCP协议,经由3G网络发送到服务器上的一整套的应用程序。

1数据采集软件功能的实现

嵌入式Linux中需要编写一个应用程序,用于从板子的硬件接口获得采集数据,本课题研究中,具体采用RS485接口采集数据。霍尔传感器采集的电梯运行数据可以通过RS485接口输出,那么嵌入式Linux系统板即可使用板子上的485接口与电梯数据采集单元相连。

系统进入RS485通信子程序后,先检测是否接收到字符到MAX,没有则继续检测,接收到的话则填充IP地址并发送字符,然后清空接收器,延时一段时间后接收数据,接着继续发送电梯查询命令,延时后检查发送的字符串。比如485通信的波特率为9600,8位,停止位1。

2 3G通信软件部分的设计

3G功能主要包括嵌入式arm硬件板(支持USB Host接口)、3G通信模块及软件部分(AT指令、拨号脚本)。3G通信模块不管是哪家生产的,与嵌入式arm硬件板之间的通信接口基本均是USB接口,当3G模块上电之后,arm硬件板中的Linux操作系统会通过USB驱动检测到3G模块的USB信号,在Linux系统中是一个USB设备,然后系统再经过软件将3G模块转换成三个UART接口,这三个UART接口分别被系统用于AT接口命令的发送与接收、网络数据的发送与接收、备用。所以软件部分主要包括USB驱动、AT指令、拨号脚本。

本设计采用华为EM770W UMTS M2M模块。

2.1 USB转串口驱动

USB转串口驱动是嵌入式Linux设备驱动中较为重要的一部分,目的是让Linux系统识别到USB设备,并通过驱动实现对设备的操作,以及向应用程序提供操作函数接口。针对Linux版本的不同,3G模块的驱动在更改上就不同,低版本如2.6,需要手动在相应的USB驱动文件中增加E1750 WCDMA模块的厂家ID与设备ID,并使用usb_modeswith软件包将USB设备转换成UART设备。对于高版本的Linux内核,则不需增加ID与使用usb_modeswith软件包,本身高版本的Linux内核就已经包含了华为模块的驱动已经自动转换成UART设备的功能。

2.2 AT指令

嵌入式Linux与3G模块之间的命令交换采用AT指令,即Linux系统通过串口将需要完成的命令通过AT指令发给3G模块。详细的说明,请查看3G模块生产厂家的模块AT Command Datasheet。

2.3移植pppd与chat命令

pppd和chat是在向移动运营商拨号时需要使用的拨号命令,这两个命令均包含在ppp开源包中,可以自行交叉编译ppp包,移植到嵌入式Linux系统中。拨号所用到的是pppd和ppp-2.4.4/chat下chat可执行程序,将这两个应用程序拷贝到/usr/sbin目录下,属性改为可执行文件。成功移植完成后,在/usr/sbin/下会有pppd和chat命令出现,另外,在/etc/目录下会有ppp的文件目录产生,其中包括拨号脚本实例、pppd的配置文件、APN的配置文件等。

3数据分析与上传功能的设计

电梯前端采集的数据的接收已经完成,但是这些数据并不能直观地展示给用户,那么就需要将接收到的数据进行解析并发送到服务器,最后转换为用户便于理解的文字、图形等供用户查看。这个过程经过两个步骤:解析、发送。

(1)解析过程由嵌入式Linux板完成。

如果解析过程由嵌入式Linux板完成的话,那么流程即为:解析(嵌入式Linux板) 发送(到服务器) 显示(服务器);

(2)解析过程由服务器完成。

如果解析过程由服务器完成的话,那么流程即为:发送(到服务器) 解析(服务器) 显示(服务器)。

本课题选用在嵌入式Linux中解析。

4小结

系统实现嵌入式Linux上的涉及3G网络驱动软件、数据采集软件、分析软件与打包发送软件,基本流程是应用程序打开485接口,从485接口接收到数据包,然后解析判断,并重新打包,通过TCP协议,经由3G网络发送到服务器上的一整套的应用程序。

参考文献

[1] 邓力,江渝,郑群英.DSP原理及电机控制应用.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6.

[2] 上海市纺织工业局编.电梯安全技术.北京:纺织工业出版社,1988.9.

第11篇

1淄博市推进现代化生态农业的现状及优势

1.1现状

随着工业化及城乡融合的步伐加快,淄博市农业也获得了迅速发展,已形成了一批富有特色的农业经济区,并拥有了一定的农业生态现代化的生产体系,这对提高农产品的质量、改善环境、增加农民收入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1]。

1.2优势

1.2.1自然环境优势淄博市地势南高北低,南部及东西两翼山峦起伏,中部低陷向北倾伏,南北高差千余米。淄博市农业用地4202km2,占淄博市土地总面积的70.44%,其中耕地面积2117km2,林地面积1048km2,果园面积588km2。淄博市地处暖温带,属半湿润半干旱的大陆性季风气候,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对于发展生态农业十分有利。1.2.2政策及技术方面的优势一直以来,淄博市一直高度关注生态农业的发展,实施了一系列政策,如良种补贴、粮食直补、农机及生产资料补贴和农业科技下乡等,调动农民参加农业建设的积极性。同时,继续加大对水利建设、农村生态能源建设的投资力度,全面落实农村医疗保险、农民技术培训等政策。在各区县全面普及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灌溉技术、秸秆禁烧与还田技术、病虫害生物防治防治技术等,促进了淄博市现代生态农业的发展。

2淄博市发展现代化生态农业面临的难点问题

2.1土地流转数量少,达不到农业规模化生产条件

淄博市人均耕地面积少,且随着城镇化建设及城乡融合的迅速发展,农村的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开始涌入城市,虽然很多农民会把土地租给别人种植,也出现了一些承包土地的“大户”,但真正经过土地流转得到的土地数量远远达不到规模化生产的条件,很难确保农产品质量的标准化。

2.2农民教育水平低,推广农业科技有难度

由于从土地中获得的收入较低,为了改善自己的生活和子女的上学问题,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多喜欢到城市中寻找工作机会,而土地大多由留守农村的老年人经营,其受教育水平程度低,理解能力有限,导致在进行农业科技推广时会有很大难度。

2.3科技下乡服务手段落后,现代化水平较低

由于基层农业科技推广人员待遇不高,导致积极性不高,队伍不稳定,推广效果弱。同时,由于科技下乡的服务手段还比较落后,覆盖面窄,带动力较弱,也制约着农业现代化推广的发展速度[2]。

2.4环境污染严重,影响农产品品质

水体污染、土壤污染、大气污染等已成为发展生态农业的障碍。由于农业上大量使用化肥、农药,利用污水灌溉,使一些污染地区生产的农产品重金属含量超标,导致淄博市农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较为突出,也影响了农产品的质量。

3淄博市大力发展现代化生态农业的对策与措施

3.1加快土地流转,创造农业规模化生产条件

加快土地流转速度,可以通过以下措施进行。一是在劳动力信息收集的基础上,加快土地流转供求信息的,为土地流转信息提供良好的平台。二是政府鼓励青壮年劳动力向城市寻找就业机会,增加农民的就业渠道,鼓励种粮大户集中承包土地,使农村的土地流转速度加快。三是政府加大对农业种粮大户的信贷支持力度,统筹规划,逐步提高农业专业化生产与经营[3]。

3.2对农民进行现代生态农业宣传,调动其积极性

现代生态农业是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然而由于各种原因,一些农民还不能充分认识到现代生态农业能给他们带来的好处,这就需要通过各种渠道多层次、全方位宣传现代生态农业特色,使农民能够意识到从事现代农业建设也可获取不少效益,从而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

3.3加大科技投入,重视科技推广

政府要制订政策,提高科技投入,重视农业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完善科技推广工作,建设稳定的基层技术推广人员队伍。加大农民培训力度,为生态农业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可根据农业生产的不同类型、地方特色,建立能带动本地区农业产业发展的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4]。

3.4强化组织,培养典型

通过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带动农户进行标准化生产,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同时,可开发集休闲、娱乐、种植为一体的“开心农场”,培育一批生态农业典型[5],建设一批特色的生态农业旅游示范区,把生态农业和旅游结合起来。

3.5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实现生态农业生产绿色化

第12篇

我国电网的运营模式,历经一体化垄断的运营。然后又经历了集资办电开放电价的模式,而当前的运营模式为竞价上网。现阶段,我国电网公司从发电企业进行买电,再卖电于用户。输配售电实行一体化垄断,不但需要落实输电和配电的工作,同样需要实行电力方面的销售工作。此外,还应该承担一些电网方面建设的任务,但这样来讲也不能够使得销售电价下降。为更好地解决销售电价降低的部分,应通过电力体制方面整改后的计划,试行发电企业面向用户直供电试点的工作,通过计划的试行获得较好的效果。竞价上网,属于电网运营管理方面的改革内容,但是因为省市的发电企业非常多,使得经济发展的速度也在不断的提升,使得电力方面出现短缺的情况,而竞价上网也没有有效实行。现阶段,我国电力供求部分呈现出极大的矛盾。与此同时,电力行业资产负债率的相互攀比,导致投资方面不能够呈现积极。

2建设现代化电网运营管理体系的策略分析

电网管理主要可分为:管础和电网建设方面的管理、电网调度和安全方面的管理,以及物资方面的管理等,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到电网的运行勤快。由此可见,相关的工作人员应该按照电力企业的具体要求落实工作,进而达到全员参与、绩效导向,以及以人为本的原则,并可在闭环方面的管理下实行系统设计,使得管理的质量和水平可不短的提高。电网的运营管理体系,与基础管理有直接的管理。所谓的基础管理为整个电网管理体系的主要部分,基本的部分可分为:电力企业的体系、同业对标内容,以及班组建设内容的设定。其次为绩效考核体系方面的完善工作,应对工作的目标实行量化,并深化产权方面的管理体系。合理的设置电网运行的责任制,将管理的指标和工作落实到个人或班组,以更好地完成各项工作。

2.1电网调度部分管理的有效策略分析

2.1.1电网调控中心的管理策略。调控一体化管理电力系统,以及一体化管理的时候,即为融合电网方面的调度和变电、配电方面的监控等,进而集成一体设置。而变电站方面的运行实行维护方面的操作站分散布点的过程,配网方面的运行、检修集中等均需要通过电网调控中心进行管理,并联合运维操作站实行管理。而这类型的管理模式,对调度通信中心组织结构方面同样会造成直接的影响。使得原有直线职能制方面的管理不断完善,然后再次实行调控班组的调控工作,并规范电网调度工作、变电站监控方面的工作等,以保证绩效考核的标准统一,并使得考核的周期适宜、合理。

2.1.2变电站的管理策略。国内以往变电站的管理模式,工作量非常大,110kV的变电站一般通过无人值守的管理模式进行管理。而工作量非常少,220kV的变电站通常使用有人值守的模式进行管理,导致人力和物资方面的工作效率都不能够达到理想的效果。与此同时,因为变电站的间距离一般很远,这给值班的工作人员和抢修的人员造成了一定的困难和压力。随着调控一体化的试行,变电站管理体系也在改变。逐渐涌现了监控中心的管理、运维操作站的管理,以及调控中心的管理和运维操作站方面的管理。所有变电站,应结合实际的企业状况,改善电网运营管理的体系和管理的方法。

2.1.3强化设备方面的管理和检修的水平。变电站监控系统越来越多的应用于线检测装置,以及很多新型的技术,而这也在一定程度降低了设备运维方的工作人员的负担和压力。电网设备能够有效的运行是确保电网效率的重点部分。所以,企业人员需根据国家制定的规定,对设备方面实行维护工作,并严格的进行检测,进而大力推广生产信息方面的管理系统,不断提高变电运行方面的管理力度和管理的水平。输电线路方面的管理,需要注意的是带点作业人员定期的培训和学习,并合理的设置作业的时间,确保所有的工作人员都能够持证上岗。此外,引入直升机开展巡检,可提高输电线路方面的管理和控制。电力设备实行检修,对于电网的运营管理同样非常重要。因此,定期实行状态检修工作也极其关键,其能够确保故障检修、周期检修,不断转化为状态检修。同时,需要总结状态方面的检修经验和不足,从根本上加强检修方面的水平和质量。

2.2电网电力交易方面管理的有效策略分析

能源和资源紧张,为现当今国内电力企业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实现节能的发展能够改善电力企业的建设水平。电网企业应做到电能调度方面的执行人员,同时对广大用户的需求、节电方面的潜力进行了解和分析,从而更好的开展电力需求方面的侧管理工作。保障调度顺利运行的基础上,更好地分配机组部分的启动和停止工作,以实现节能的目的。所以,必要的时候电网方面的运营管理体系,可提高电力方面的需求,进而更好地开展侧管理方面的工作。而企业方面能够推行节电方面的转移工作,通过负荷新技术编制用电的计划,达到错峰和避峰负荷的效果,从而实现负荷在线检测的目的,并配合差别电价的有效策略,确保高负荷的利用率。

2.3完善电网运营管理的有效策略分析

分布式电源并网和管理国内现已全面的掌握能够再生的能源,以及发电方面的技术,其包括:水力和风力发电、光伏发电,以及光热发电几个类型。水电和风电、光伏发电能够实行大规模的发电。因为风电和光伏发电,可实现间歇的效果。所以,以这类电源并网的过程,能够制定有效的策略,进而减少出力不准确方面影响,防止风电机组产生拖网的情况。现阶段,电网方面实现运营管理,应对可再生的能源方面的风险下降,进而制定可行的能够调度的计划。客观来讲,应通过更多的时间进行运营联合,以实现模型和可靠性报价的完善,以及发电权交易模式的管理,即可确保再生能源的发电不足的时候,由发电权交易寻取替代机组,进而使得电网运营风险降低。

3结束语

第13篇

[摘 要]近年来,我国物流业飞速发展,物流基础设施不断建设和完善。随着EDI、ERP、GPS等技术的广泛应用,物流业进入规模化、信息化的发展阶段。但物流信息化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制约着我国物流业的发展。本文以塘沽基地为例,主要分析我国物流企业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物流企业;信息化;能源物流公司塘沽基地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7.10.032

[中图分类号]F259.2;F25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7)10-00-02

目前,随着我国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信息技术的发展,物流业的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我国现代物流企业信息化建设循序渐进,物流信息化步入了高速发展的阶段,形成了从企业到行业,从区域到全国全面推进发展的势头。例如,制造业运用供应链管理与现代物流理念进行管理,从原材料采购到生产销售实行一体化运作,推进了从上游企业到下游企业的公共信息平台建设。物流企业信息平台的建设,运用了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手段,不仅可以整合物流园区各类信息资源,还能使物流系统发挥最大的整体效益,提高市场竞争力。

1 能源物流公司塘沽基地物流信息化的必要性

现代物流中,信息技术、互联网、通信技术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信息系统构建了现代物流的中枢神经,通过信息在物流系统中快速、准确和实时流动,可使企业对市场快速做出反应。因此,信息化建设是保证物流园区长远发展的必然趋势和基本条件。具体而言,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信息技术手段的应用有助于提高基地物流的作业效率。通过信息技术手段的应用,能够对基地内的资源进行整合和优化配置,从而达到提高物流作业效率和降低物流成本的目的。

(2)信息平台建设有助于促进标准的统一。根据基地业务的特点,引入先进的企业管理模式和先进的物流设备和管理经验,能够加快我国物流行业技术标准的形成。

(3)信息技术手段的应用能够实现高效的信息化管理。由于基地规模较大,综合性较强,在企业管理中注重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应用,有利于推动整个行业的信息化管理进程。

2 能源物流公司塘沽基地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物流信息化,是物流企业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对物流过程中产生的全部或部分信息进行采集、分类、传递、汇总、识别、跟踪以及查询等一系列处理活动,以实现对货物流动过程的控制,从而降低成本、提高效益的管理活动。目前,能源物流公司塘沽基地的主要业务有仓储及配送、港口管理与服务、基地后勤附加服务范围等。现有的管理方式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2.1 客户业务受理存在问题

在业务受理、业务进程反馈和业务结果确认中,尚未建立可以与客户及时、有效沟通的平台,导致订单驱动方式,无法顺畅贯穿于整个物流生产环节,妨碍了高生产效率和客户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

具体表现为:目前,业务受理方式主要依赖于传真和电话接收委托,与客户沟通的主要方式局限于电话和邮件,没有相应的信息平台受理业务,处理速度较慢。

2.2 生产指挥调度存在问题

目前,对设备资源只能实现静态管理,缺少对设备资源的实时状态采集、可视化展示和交互手段,无法将设备资源与生产结合,进行动态管理,妨碍了进一步整合设备资源、提高资源利用合理性,以提升生产效率。

具体表现为:调度人员目前只能通过电话询问方式获取叉车、拖车、吊车等作业机具和作业的状态。

2.3 生产作业方面存在问题

缺少对生产节点完成状态和数量的采集工具、传输手段,难以提高作业进度以及作业量反馈的及时性和准确性,既妨碍了客户满意度的进一步提升,又难以为决策层提供准确的参考数据。

具体表现为:如输油量、输灰量、输水量、输电量等,大部分依靠手工抄表,二次录入的方式,增加了现场作业的工作量,数据采集时间较长,最大的问题就是数据的准确性无法保证。

2.4 相关系统和设施整体应用问题

客户无法及时跟踪获知委托单的作业状态;资源数据采集时间长,无法实时展示;生产数据采用人工抄表、二次录入;在作业数据中没有关联到机具人力和设施,无法实现机具作业效率核算。

3 能源物流公司塘沽基地信息化建设的对策

在基地物流园区信息化的设计和构建中,要充分考虑各项业务之间的交互功能以及整个供应链的有效衔接。通过信息化建设,有效提高业务受理、进度查询、结果反馈等信息服务,依托先进的信息技术和设备,即时、高效、准确地采集资源信息、生产作业等信息,从委托单的接收、调度执行、完工结单的全过程进行信息化跟踪管理。能源物流公司塘沽基地物流信息化平台框架,如图1所示。

3.1 制定科学可行的基地信息化发展规划

基地明确信息化发展的目标在于构建信息优势和集成物流的“整体合力”,加快物流组织向“便于信息快速流动和开发利用”转型,制定出合理可行的物流信息化发展规划,根据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和现代物流的整体需求,借鉴国外物流信息化规划的成功经验,制定基地物流信息化发展规划,确立物流信息化建设的目标和实施方案。

3.2 采用适合自身需求的物流信息技术

为了提高业务处理效率,降低运作成本,基地必须开发适合自身需求的物流信息管理系统。系统功能主要包括海陆一体化展示平台、客户业务受理、调度管理与资源展示、作业管理、经营管理、权限管理以及系统管理。系统的功能构架如图2所示。

3.3 有效整合物流信息资源

以往,物流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十分看重硬件投入,随着企业发展的需要,信息资源的整合开发日显重要。物流信息资源整合既是物流信息化的出发点,也是物流信息化的归宿。通过物流信息整合现有资源,构建物流公共信息服务平台,使各种物流活动与物流平台所提供的物流环境能够有效兼容,促进物流活动更高效、更流畅,使物流系统发挥最大的效益。

4 结 语

近年来,我国物流企业在信息化建设方面取得了不错的成绩,物流行业的信息化建设已被各级政府提高到经济发展的战略高度。能源物流公司塘沽基地业务量大、服务类型齐全、设施种类多,按照“以信息化建设为主,促进产业转型,打造现代物流” 的发展战略要求,进行总体规划,分步实施,积极开展物流信息化建设,对于提高基地物流服务功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主要参考文献

[1]吴安基.物流园区信息平台建设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0(32).

[2]韩勇.物流园区系统规划理论、方法和应用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02.

[3]郑润萍.中小物流企业信息化的现状和发展对策[J].山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10(3).

第14篇

关键词 信息化 现代警务指挥体系 建设与应用

中图分类号:D631.4 文献标识码:A

多年来,全国各地公安机关指挥中心在维护稳定、打击犯罪、维护治安以及服务群众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得到各级党委、政府的充分肯定和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但随着国家经济体制的深刻变革,社会事业不断进步,社会利益格局不断调整,人民思想观念的不断更新,社会治安管理、维稳反恐形势日趋严峻复杂,建设、发展现代警务指挥体系成为公安工作和队伍建设的迫切需要。

一、公安机关现代警务指挥体系信息化基础与核心

公安工作信息化建设,是应对现时社会信息技术高度发展,是提高各种警务工作能力的必然抉择,是建立现代警务体系的重要标志,对推动公安警务工作向集约化和现代化转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为此,公安机关提出了“以信息化建设为主线,以情报研判为支撑,以提高公安机关维稳、反恐、处突能力为目标,逐步构建适应国际国内安全形势和社会经济发展的现代警务指挥体系”,而构建公安机关现代警务指挥体系信息化的核心,就是在公安机关指挥中心打造一个具有指挥调度和交流反馈扁平化、警情展示和警力部署可视化、警情处置和信息收集立体化的现代警务指挥平台。

按照目前公安工作信息化水平发展情况,现代警务指挥平台主要是以公安专用网络为依托,以“三台合一”接处警系统、12110短信报警平台、技防报警系统和业务警种部门应用系统报警为基础,以警用地理信息系统(PGIS)、卫星定位系统(GPS)和350兆公安无线通信系统为支撑,结合“扁平化”视频指挥调度系统、治安卡口智能化信息系统、视频图像监控系统、警力报备系统、警情研判平台和预案管理系统,与警务综合平台、情报信息研判平台、其他业务警种系统平台互联互通,实现在重要节假日、活动庆典及敏感节点时期内,实现对党政机关重要部位、主要道路、重(特)大案(事)件现场以及各类警情处置现场的信息采集处理、图像实时监控、警力资源合理调用,为应急处突、指挥调度、监控巡查、视频取证等提供支撑保障。

二、加强公安机关现代警务指挥平台信息化建设的实战应用

现代警务指挥平台信息化建设必须严格按照公安部信息化建设有关技术框架和标准,科学规划建设,对必须整合到平台的应用系统进行梳理改造,确保平台建设符合公安信息化建设标准,各支撑、辅助应用系统数据能相互关联、共享共用,逐步建成一个高度集成、功能强大、相互关联、上下共享的现代警务指挥平台,实现指挥调度和交流反馈扁平化、警情展示和警力部署可视化、警情处置和信息收集立体化。

1、“统一软件、统一标准、统一时限、统一厂商”建设省-市-县三级公安机关“三台合一”接处警系统,将电话、短信、互联网、技防等报警方式纳入系统统一管理,将各种报警数据信息与报警定位系统、350兆公安无线通信系统、警务综合应用平台、情报信息研判平台和视频图像监控系统等支撑、辅助应用系统自动关联,实现实时碰撞比对、预案自动响应和网络派单、警力调度及接处警情况实时视频展示。

2、在建设省-市两级级公安机关警用地理信息系统(PGIS)基础上,将系统建设应用延伸至县区一级公安机关,并配套建设各类公安业务系统及水、电、煤线路布设、公共交通流等社会信息资源应用图层,通过与电话、短信等报警警情信息相结合,全面、直观、准确地反映公安五要素信息的现状、分布、技术特征以及动态警力分布,最大限度地实现公安、社会信息资源共享,为案(事)件处置提供直观的参考依据和辅助决策支持。

3、加强公安无线通讯建设,市级指挥中心350兆无线通讯网的主基站须达到8信道以上,县级指挥中心主基站须达到4信道以上,县级以上城区覆盖率达到90%以上,各终端与指挥中心通话实现全程录音和实时存储。

4、建设视频图像监控系统网络,将治安监控、道路监控、卡口监控图像资源和社会视频监控图像资源整合接入各级指挥中心,实现实时调度。

5、完善视频指挥系统功能,以“扁平化”视频指挥调度系统为主干,整合静中通、动中通及单兵图传设备,强化立体化的视频指挥作战系统功能,视频声像可通过现代警务指挥平台实现实时展示,并可随时组网实现可视化点对点、一点对多点的扁平化指挥和远程会商。

6、配套建设各类指挥业务支撑、辅助系统,包括GPS警力定位、警力报备、警情研判、信息报送、值班管理和预案管理等应用系统,实现各系统相互关联应用

第15篇

多年来,全国各地公安机关指挥中心在维护稳定、打击犯罪、维护治安以及服务群众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得到各级党委、政府的充分肯定和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但随着国家经济体制的深刻变革、社会事业不断进步、社会利益格局不断调整、人民思想观念的不断更新,社会治安管理、维稳反恐形势日趋严峻复杂,建设、发展现代警务指挥体系成为公安工作和队伍建设的迫切需要。

一、公安机关现代警务指挥体系信息化基础与核心

公安工作信息化建设,是应对现时社会信息技术高度发展;是提高各种警务工作能力的必然抉择;是建立现代警务体系的重要标志,对推动公安警务工作向集约化和现代化转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为此,公安机关提出了“以信息化建设为主线,以情报研判为支撑,以提高公安机关维稳、反恐、处突能力为目标,逐步构建适应国际国内安全形势和社会经济发展的现代警务指挥体系”。构建公安机关现代警务指挥体系信息化的核心,就是在公安机关指挥中心打造一个具有指挥调度和交流反馈扁平化、警情展示和警力部署可视化、警情处置和信息收集立体化的现代警务指挥平台。

按照目前公安工作信息化水平发展情况,现代警务指挥平台主要是以公安专用网络为依托,以“三台合一”接处警系统、12110短信报警平台、技防报警系统和业务警种部门应用系统报警为基础,以警用地理信息系统(PGIS)、卫星定位系统(GPS)和350兆公安无线通信系统为支撑,结合“扁平化”视频指挥调度系统、治安卡口智能化信息系统、视频图像监控系统、警力报备系统、警情研判平台和预案管理系统,与警务综合平台、情报信息研判平台、其他业务警种系统平台互联互通,在重要节假日、活动庆典及敏感节点时期内,实现对党政机关重要部位、主要道路、重(特)大案(事)件现场以及各类警情处置现场的信息采集处理、图像实时监控、警力资源合理调用,为应急处突、指挥调度、监控巡查、视频取证等提供支撑保障。

二、加强公安机关现代警务指挥平台信息化建设实战应用

现代警务指挥平台信息化建设,必须严格按照公安部信息化建设有关技术框架和标准科学规划建设,对必须整合到平台的应用系统进行梳理改造,确保平台建设符合公安信息化建设标准。各支撑、辅助应用系统数据应相互关联、共享共用,逐步建成一个高度集成、功能强大、相互关联、上下共享的现代警务指挥平台,实现指挥调度和交流反馈扁平化、警情展示和警力部署可视化、警情处置和信息收集立体化。

第一,“统一软件、统一标准、统一时限、统一厂商”建设省-市-县三级公安机关“三台合一”接处警系统;将电话、短信、互联网、技防等报警方式纳入系统统一管理;将各种报警数据信息与报警定位系统、350兆公安无线通信系统、警务综合应用平台、情报信息研判平台和视频图像监控系统等支撑、辅助应用系统自动关联,实现实时碰撞比对、预案自动响应和网络派单、警力调度及接处警情况实时视频展示。

第二,在建设省-市两级级公安机关警用地理信息系统(PGIS)基础上,将系统建设应用延伸至县区一级公安机关,并配套建设各类公安业务系统及水、电、煤线路布设、公共交通流等社会信息资源应用图层,通过与电话、短信等报警,警情信息相结合,全面、直观、准确地反映公安五要素信息的现状、分布、技术特征以及动态警力分布,最大限度地实现公安、社会信息资源共享,为案(事)件处置提供直观的参考依据和辅助决策支持。

第三,加强公安无线通讯建设,市级指挥中心350兆无线通讯网的主基站须达到8信道以上,县级指挥中心主基站须达到4信道以上,县级以上城区覆盖率达到90%以上,各终端与指挥中心通话实现全程录音和实时存储。

第四,建设视频图像监控系统网络,将治安监控、道路监控、卡口监控图像资源和社会视频监控图像资源整合接入各级指挥中心,实现实时调度。

第五,完善视频指挥系统功能,以“扁平化”视频指挥调度系统为主干,整合静中通、动中通及单兵图传设备,强化立体化的视频指挥作战系统功能,视频声像可通过现代警务指挥平台实现实时展示,并可随时组网实现可视化点对点、一点对多点的扁平化指挥和远程会商。

第六,配套建设各类指挥业务支撑、辅助系统,包括GPS警力定位、警力报备、警情研判、信息报送、值班管理和预案管理等应用系统,实现各系统相互关联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