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八年级地理教学设计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实验观察,体验大气压强是客观存在;
(2)了解测量大气压强的实验―托里拆利实验;
(3)了解大气压强的大小和单位。
(4)了解大气压强与体积、高度、沸点、天气的变化关系。
(5)了解生活中利用大气压的实例.
2.过程和方法
(1)通过观察一些实验现象感知大气压强的客观存在.
(2)通过一些实验感知大气压强的值很大.
(3)感知人类对大气压强的利用.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通过对大气压应用的了解,使学生认识到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3)通过对大气压强的认识,使学生领略大自然的神奇和美妙。
重点:大气压强的存在和大气压强的测定
难点:理解活塞式抽水机和离心式水泵的工作过程
仪器材料:易拉罐、针筒、茶杯、硬纸片、大、小试管、砝码、活塞式抽水机模型、
离心式水泵模型、托里拆利实验录像带、抽水机和离心泵电脑动画
教学方法:讲授法、学生分组实验、讨论相结合、演示实验、自学法
情境创设、引入课题
模拟马德堡半球实验,引出课题
导学过程
一、体验大气压强的客观存在
1、阅读教材68页内容,用笔画出重点词和句子。观察8―22的四幅图,思考:
1、观察到了什么现象?
2、说明了什么?
3、大气压强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2、合作探究,学生分组实验,实验完后,讨论上述问题。5分钟后小组演示、分析、总结出结论。
可见,和液体一样,空气内部各个方向也都存在 。这种压强称为 ,简称大气压或气压
3、讨论:大气压强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1.产生原因:1)由于空气有质量,会受到 的作用
2)具有 性
浸在大气中的物体都受到大气产生的 ,大气内部向 方向都有压强。
二、大气压强的测定
1、提出问题:大气压有多大呢?如何能测出大气压的值?
简要介绍科学家托里拆利.
放录像:托里拆利实验,同时思考:他是如何测出大气压的值的?
看完后,请同学们讨论以下问题:
(1)水银柱下降到760为什么不再下降了?
分析:玻璃管内水银柱上方是 ,而管外水银槽面上受到大气压强的作用,正是 支持着管内760毫米高的水银柱,
也就是说此时大气压强跟760毫米高的水银柱产生的压强相等。
(2)如何计算大气压的值?
根据液体压强P=ρgh,计算76cm高水银柱产生的压强是多大?(ρ水银=13.6×103Kg/m3)
P气=P水银
=ρ水银gh
=13.6×103kg/m3×9.8N/kg×0.76m
=1.013×105Pa
1标准大气压(P0)= mmHg= Pa
(3)、如果玻璃管倾斜,会影响结果吗?为什么?
(4)、改用粗一些或细一些的玻璃管,会影响结果吗?
(5)、如果漏进去一些空气,会影响结果吗?为什么?
三、大气压强的变化
1.阅读教材70页“科学窗”内容,完成下列问题:
(1)、气压计是用来测量 的仪器。
(2)、气压计分为 气压计和 气压计,又叫 气压计。
(2)、分组实验:用手指堵住注射器前端小孔,另一只手压活塞,有何感觉?再用手向外拉活塞,又有何感觉?
得出结论:在温度不变的条件下,一定质量的气体,体积减小它的压强就 ,体积增大它的压强就 。
(3)、大气压与高度、天气的关系
出示幻灯片,学生思考,得出结论:
①、高度越高,气压越 ,高度越低,气压越 。
②、天气晴朗气压 阴雨天气气压 ;夏天气压低,冬天气压高。
(4)、大气压与沸点的关系
液面上的气压越高,液体的沸点越 ;反之,气压越低,液体的沸点越 。
四、大气压的应用
⑴:大气压在我们日常生活、生产中有哪些应用?
引导学生看课本图8―28,思考后进行解释。
⑵:大气压还有一个重要的应用,活塞式抽水机和离心式水泵.
演示抽水机的连续抽水动作
用电脑动画演示活塞式抽水机的分步工作过程
学生填图8―29,了解活塞式抽水机的工作原理
演示实验,演示能够连续工作的离心式水泵.
然后再用电脑动画模拟分步工作过程.
思考:为什么工作前要将入水管和水泵内充满水?
本节小结:本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还有什么疑惑?
五、当堂测评
1.登山运动员徒手攀登海拔较高的山峰,在继续攀登海拔4000m以上高度时,尽管经过充足的休息后再爬,但是越往上爬越感觉到乏力,出现头晕、耳鸣和恶心等现象,其主要原因( )
(A)山峰陡峭,人体能量消耗大 (B)高处气温太低
一、学习目标:
1、通过对比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的农业初探区域对比的基本方法;
2、通过对比东北三省和长江三角洲地区初步掌握区域对比的基本方法;
3、能够将区域对比法运用到其他区域的对比当中。
二、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八年级的学生,他们大多年龄在14周岁左右,这是一个充满感性、矛盾和成长空间的年龄阶段。在知识结构上,经过快两年的学习,多数学生已经具备学习区域地理和区域中的典型代表区域的基础储备,也基本具备如何去分析自然条件特征及其影响的学习方法。少部分学生基础知识薄弱,同学之间差距较大。
在能力结构上,初步具备基本的读图能力和简单的分析、归纳地理问题的能力,并且通过初中学习习惯的培养,学生具备较强的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能力。但要在地图中能获取的地理信息进行挖掘,甚至运用多幅地图和相关资料结合分析时,他们就有难度了,因此需要通过多读图,教师的引导培养来加强和提高学生读图用图的能力。
在认知结构上,八年级的学生对新事物易产生兴趣,好奇心强,思维活跃但不稳定,且注意力易分散,不能长时间集中精力,每个学生的基础和能力存在着差异,抽象的概念、空洞的数据对他们而言是没有吸引力的。
在心理状况上,长期以来,大多数学生认为地理是非升学科目,不参加中考,学不学无所谓,导致学生上课态度不积极,只有少数爱好地理的学生能够积极参与。而且我校位于贵阳市白云区龚家寨,属于城乡结合部,学生的学习能力较弱,知识基础较差,而且水平参差不齐,并且,八年级的学生维持注意力的时间不长,教师如讲授时间过长,学生容易分心,所以,每节课的教学设计都须特别注意将复杂的问题分步骤的进行化解,让学生能听懂,愿意听;能动脑动手,愿意动脑动手,可运用耳熟能详的故事、图片、地图设计活动,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分析
1、教学重点
⑴读图说出青藏地区、西北地区、东北三省和长江三角洲的地理位置;
⑵读图对比分析青藏地区和西北地区农业特点;
⑶读图对比分析东北三省和长江三角洲农业特点;
⑷通过学习掌握基本的区域对比方法并能够进行知识迁移
2、教学难点
学生能否进行知识的迁移。通过对比分析这两个地区学会分析其他区域的方法。
四、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师行为
学生行为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日常教学当中老师经常会使用对比的方法进行教学,这是因为在学习过程中,对比学习是一种重要并且有效的学习方法。同样,在命题中也常常将两个区域进行对比。今天我们就将使用对比法进行我国区域地理的复习。
回想什么是对比法
直接说明本课主要内容使学生了解学习目标
复习旧知构建新的知识结构
(展示)“我国四大地理区域图”。本学期我们首先学习了我国四大地理区域,它们分别是?
在这四大区域中我们又选择了8个具有代表性的小区域进行学习,其中东北三省、黄土高原、北京位于北方地区;长三角、香港和澳门、台湾省位于南方地区;塔里木盆地位于西北地区;三江源位于青藏地区。总体来看,南北方地区各选择了3个地区,而西北和青藏地区则只选择了一个。为什么这么安排呢,这主要和我们国家人口分布东多西少有关,南北方地区人口较多,青藏西北地区人口较少。
现在我们就先将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的农业进行对比,通过对这两个区域的农业进行对比来探讨区域对比的基本方法。我们先来回忆一下这两个地区的自然特征。
(提问)为什么它们有这样的自然特征呢?我们先来分析它们所处的地理位置。
(活动)请同学们观察“西北地区的地形图”,思考西北地区地理位置与它的自然环境有何关系。
(小结)通过地图可知,西北地区大于大兴安岭以西、长城和昆仑山——阿尔金山以北。从其地理位置可知西北地区距海较远,且周边有高大山脉,因此该地区降水较少,少到什么程度呢?我们可以通过地域分界线推测出来,西北地区与北方地区的分界线大致与400毫米等降水量线、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分界线相重合,因此该区域大部分地区年降水量在400毫米以下,有些地方甚至低于50毫米,属于非季风区,其自然特征为干旱。
(活动)我们再来分析青藏地区。请同学们观察“青藏地区的地形图”,思考青藏地区地理位置与它的自然环境有何关系。
(小结)青藏地区位于我国西南部,横断山脉以西,昆仑山脉-祁连山脉以南,南至国界。从地图可知,青藏地区位于我国第一阶梯,海拔高,海拔越高气温就越低,因此其自然特征为高寒。
通过上述分析可知,区域的自然特征是由它所处的地理位置决定的,所以在比较两个区域之前,我们需要掌握它们的地理位置。地理位置决定其自然条件,自然条件又是其人文环境的基础。
(提问)掌握这两个区域的地理位置之后,我们就需要分析两个区域的对比点。根据要求,我们需要对比的是这两个地区的农业,请问影响农业发展的因素有哪些呢?(自然和人文)
(小结)是的,分析一个区域的农业既要分析它的自然条件,同时也不能忽视它的人文条件。但是由于这两个地区人口较少,相对于南北方地区经济较为落后,它们的农业主要依托的是其自然因素,所以我们着重对比其自然条件对其农业发展的影响。
首先我们来分析西北地区。西北地区自然特征干旱,因此与其他区域相比,制约其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就是水。因为天然降水总体较少,难以满足农作物的生长需求,仅依赖天然降水只能发展畜牧业,而在局部可以提供灌溉用水的地方才能发展种植业。因此西北地区的农业主要是畜牧业和灌溉农业。
而在青藏地区上,受其“高寒”影响,气候冷再加上土层较薄,不利于农作物的生产,只能发展高寒牧业,该地牧草多为耐寒的高山草甸,畜种也是能够适应高寒、缺氧、低气压等特殊环境的牦牛、藏绵羊等。
青藏地区农业除了有牧业之外,和西北地区一样也有种植业。其种植业只分布在河谷地区,形成河谷农业。为什么呢?这是因为青藏地区的有些河谷海拔相对较低,气温较高,热量相对充足,土壤条件相对较好,能够发展种植业。但是种植的农作物的品种还是要收到青藏地区大环境的影响,只能是喜温凉的作物,如青稞、小麦等。
通过对比我们发现,两个地区都发展畜牧业和种植业,这是两个地区农业的共性,但是由于自然环境不同两个地区的牧业和种植业是有差别的。对于种植业来说青藏地区受制于它的“高寒”发展出了河谷农业,而西北地区则因其“干旱”发展出灌溉农业。就牧业来说,青藏地区则发展出其独特的高寒牧业。通过对这两个地区农业的比较,我们来总结一下比较不同区域的方法。
(小结)如何对比两个区域
1、读图分析需要对比区域的地理位置;
2、两个区域的对比点是什么,影响因素有哪些。
3、综合分析两个地区的异同。
以上就是区域对比的基本方法。能将这种方法运用到其他区域的对比中吗?我们再来试一试。
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
西北地区-干旱;青藏地区-高寒
读图回答问题
思考分析回答问题
思考回答
思考回答
思考总结
通过活动帮助学生对比掌握不同区域的方法
巩固练习
(活动)请同学们观察“东北三省地形图”、“哈尔滨气候图”、“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形图”、“上海气候图”,以小组为单位完成东北三省和长江三角洲地区农业的对比,并将对比结果填入下表。
完成练习
将学习到的对比方法落到实处
总结语
同学们,我们今天通过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农业的对比总结了区域对比分析的一般方法,希望大家课后尝试用这种方法寻找更多的区域的对比点进行对比,深刻体会不同区域之间的异同。
【关键词】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过程;课后反思
1.课题:新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第十三章第二节《立方根》第一课时
2.教材分析
2.1 本节要求能说出开立方、立方根定义记住正数、零、负数立方根不同结论;能用符号 表示a立方根并指出被开方数、根指数会正确读出符号 知道开立方与立方互为逆运算;求数的平方根和立方根的运算是数学的基本运算之一,在根式运算、解方程及几何图形解法等问题中经常要用到。本节的内容,是在学习了算术平方根、平方根的有关概念的基础上提出来的,从具体的计算出发归纳给出立方根的概念,然后讨论立方与开立方的互逆关系,研究立方根的特征。
2.2 学习立方根的意义在于:(1)它有着广泛应用,因为空间形体都是三维的,关于有关体积的计算经常涉及开立方。(2)立方根是奇次方根的特例,就像平方根是偶次方的特例一样,立方根对进一步研究奇次方根的性质具有典型意义。
3.学情分析
3.1 由于平方根与立方根的学习有很多相似之处,学生对立方根概念的理解和求法与平方根的概念的理解和求法分不清。立方根运算误为平方根运算。
3.2 学生认知发展分析:在全面回顾平方根的基础上,再来引导学生进行立方根知识的学习,让学生感觉到其实立方根知识并不难,可以与平方根知识对比着学,这样可以克服学生学习新知识的陌生心理。
3.3 学生认知障碍点:立方根的特征与平方根的特征易混。
4.教学目标
4.1 知识与技能目标
4.1.1 了解立方根的概念,初步学会用根号表示一个数的立方根。
4.1.2 了解开立方与立方互为逆运算,会用立方运算求某些数的立方根。
4.1.3 让学生体会一个数的立方根的惟一性,分清一个数的立方根与平方根的区别。
4.2 过程与方法目标
用类比的方法探寻出立方根的运算及表示方法,并能自我总结出平方根与立方根的异同。
4.3 情感与态度目标
4.3.1 在立方根概念、符号、运算及性质的探究过程中,锻炼学生克服困难意志,建立自信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兴趣。
4.3.2 学生通过对实际问题的解决,体会数学的实用价值。
5.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立方根的概念和求法。
难点:立方根与平方根的区别。
6.教学过程
6.1 填空:
6.1.1 平方根的定义:一般的,如果一个数的平方等于a,那么这个数就叫做 。
6.1.2 平方根的性质:
正数有 平方跟,它们 。0的平方根是 。
负数 平方根 。
6.1.3 平方根的表示方法:
a的平方根表示为 。
教师提问题学生的回答结果,并对学生掌握不准的地方进行纠正。 明确的告诉学生立方根与平方根定义与性质有相似的地方,引出课题。 学生积极思考,合作完成填空,看谁记忆准。听老师讲,明确要学内容, 积极思考立方根的定义与性质。
6.2 设情景引课题
6.2.1 要制作一个体积为27立方厘米的正方体盒子,则它的边长为多少厘米?
教师听取学生解题过程,对学生的回答总结:
因为33=27,
所以x=3.
即这种包装箱的边长应为3 m。
在此基础上引入新课。
6.2.2 类比平方根的定义,你能给立方根下个定义吗?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作出总结: 如果一个数的立方等于a,这个数叫做a的立方根(也叫做三次方根),即如果x3=a,那么 叫做a的立方根。立方根的读法和表示法。 已知一个数的立方,求这个数的立方的逆运算。
6.2.3 指导学生完成教科书77页探究。完成教科书78页归纳。 根据立方根的意义填空,看看0,正数,负数的立方根各有什么特点?(出示幻灯片题),让学生归纳得出立方根的性质。
6.2.4 同平方根一样,立方根也有自己的表示方法,请你类比平方根得出立方根表示方法。
6.2.5 由此,你能知道立方根与平方根的区别与联系吗?教师提出问题后,观察学生的回答,并对学生回答进行解释。纠正学生不正确的总结。
6.2.6 指导学生完成教科书78页探究。学生完成后教师归纳: =- ,强调:求负数的立方根,各以先求出这个负数的绝对值的立方根,然后在取他的相反数。
6.2.7 学生完成教科书78页例题。教师强调书写格式。
6.3 练习
教科书第79页第1、4题。
学生上黑板板演,出现错误让成绩好的学生上黑板纠正。
6.4 小结
引导学生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有哪些收获。
学生各自发表见解,存在问题让学生互评。
6.5 作业
教师布置作业,批改、反馈作业存在问题。
7.板书设计
13.2立方根
7.1 立方根开立方的定义,符号表示法。
7.2 立方与开方方互为 逆运算。
7.3 立方根的性质。
7.4 数的平方根与立方根的异同。
8.学生学习活动评价设计
充分利用数学科学习小组互助学习评价,课堂教学中,尤其是在探究合作的教学方式的课堂上,每个小组派代表发言,再互评。对于练习或 作业批改:组长批改副组长的作业,副组长批改组员的作业,教师批改组长的作业。
9.课后反思
本节课是八年级数学上册第十三章第二节《立方根》第一课时的内容。是在学习了平方根的有关概念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本节从内容上看与上一节平方根的内容基本相同,主要研究立方根的概念和求法;本节是先从具体的计算出发归纳给出立方根的概念,然后讨论立方与开立方的互逆关系,研究立方根的特征。
在导入新课时,采用了复习旧知,从以平方根的定义、性质、表示法为内容编制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通过复习类比旧知,为新知的学习做好铺垫.创设了一个学生生活实际中常常见到的问题,让学生从课本开头问题情境中感受立方根的计算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体会学习立方根的必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归纳得出立方根的概念及表示。
在教学中探究与讨论数的立方根的特征时,根据课本探究栏目要求学生根据立方根的意义,求出两个正数,两个负数和0的立方根,又通过课本归纳栏目得出立方根的特征。教学中注意与平方根特征的对比,通过学习小组互相探索并归纳平方根与立方根的异同。教学中注意为学生提供一定的探索和合作交流的空间,在探究活动的过程中以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有效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