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素质教育的核心和时代特征范文

素质教育的核心和时代特征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素质教育的核心和时代特征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素质教育的核心和时代特征

第1篇

素质教育思想的产生源于人们对应试教育弊端的反思,源于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发展对人才规格提出的新要求,源于社会存在对社会意识起决定作用的客观规律。从实践中的反思,到理论上的争鸣,再到政策理念的形成与推,如今,素质教育的研究已经深入人心。我们要全面实施和推进素质教育,具体该怎么办?这是教育理论研究和教育实践工作者都不可回避的问题。笔者认为,素质教育内涌价值的显现,必须从教学这一教育的基本形式入手,素质教育呼唤创新教学。

一、创新教学的内涵

创新教学是指教师在传授知识技能的同时促进学生学会创新的教学,是指创造性地调动学生的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也即指塑造学生的创新人格,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授予学生创新技能的过程。创新与人格有很高的相关性。旺盛的求知欲是创新人格的典型特征,热情、富有幽默感、责任感,勇于标新立异,坚持不懈百折不挠,自信、独立、勤奋进取是创新人格的优秀品质。具有创新人格的人,自我意识发展迅速,做事一丝不苟。

传统教学在人学基础上表现为学生是教学的绝对客体,是所谓的教养的对象或静态培训的对象:在教育目的上表现为单一片面化的社会本位主义或个人本位主义,社会的利益凌驾于个人利益之上或反之亦然:在人才观上表现为培植“权威的奴仆”或“机器的活部件”式的人才;在课程观上表现为单一的学科课程或活动课程的课程模式;在教学方法的指导思想上,则表现为注入填鸭式教学等。然而,创新教学的人学基础是以“人”为本,学生是教学的动态主体,思维具有自主性。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学是学生自我选择的发展途径之一,在教学目的上打破了社会本位和个人本位的片面化追求,力求达到两者的和谐统一:在人才观方面,创新教学旨在培养能自主适应社会,具有创造力、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全面发展的人才;在课程理念上,创新教学表现为对综合立体型的课程体系的关注及对培养不同个性且具有本土文化底蕴的人才的课程模式的追求:在教学方法的指导思想上坚持启发诱导式教学等。另外,我们也可以从点和面的不同视角来把握创新教学的内涵。从作为课堂教学的“点”上看,创新教学的教学关系体现为民主合作的师生关系,学生思维的自主性、智力活动的多边互动性及班级管理的民主化。教师在课堂教学的主导作用中并不仅仅局限于求知范畴。在人与人的交往关系方面,师生之间都处于平等、相互认同的和谐的地位上。从作为教学系统的“面”上看,创新教学教学过程的本质在于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变通性和流畅性。并以此为核心,创新教学将在整个流程系统对传统教学作相应的调适,包括教学目的、教学过程的规律及原型、教学方法及手段、教学评价等等。

如果说传统教学使学生的创造力受到局限的话,那么,创新教学的核心内涵则是激励和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并以此为出发点,从点和面的整个教学体系上革新传统教学。这也是当今时代对教学改革的渴望与要求。

二、创新教学的特点

创新教学并不等于对传统教学的全盘否定,不等于全盘“西化”,也不等于全盘“电化”。创新教学从观念到理论,从模式到方法,从制度到管理的各个层面都反映了特定的历史条件对教学的关照。因此,我们在剖析创新教学的特点时,不妨从历史的纵向和现实的横向加以诠释。

(一)从历史的纵向看

1 动态性。所谓创新教学的动态性,即在考察不同地域、历史和文化条件下的教学应持变化动态的眼光,把握创新教学的传统基础,审视其内涵的时代特征及走向。创新教学不是一种凝固的静态化的教学思想或教学模式,它的动态性特点是由教学系统的外因决定的,比如经济基础、科技革命、政府行为等。创新教学既是教学对外因刺激的积极反应,又是系统内部为适应外界自我调整的结果。从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观下的问题教学法到布鲁纳的结构主义教育观下的发现教学法,从凯洛夫的“双基”教学模式到赞科夫的“教学与发展”的实验,从赫尔巴特学派的教养性教学到克拉夫基的范例式教学,我们都可以看到创新教学动态性发展的影子。从某种程度上说,创新教学可以作为社会历史变化的指示器,具有明显的动态性特点。

2 时代性。创新教学的时代特征是由一定时代的本然价值决定的。创新教学的呼声原本来自于人们在社会生产、生活观念变化的情况下对传统教学体制与方法的反思。所以,创新教学是一个由被动到主动演化的过程。带有特定时代精神的烙印。当今世界正逐渐由工业社会向信息化社会迈进,国际社会呈现一体化、知识化、数字化、智能化、个性化等多重特征,知识经济已初见端倪,教育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创新教学则是适应教育蕴涵变化的必然要求。

3 创造性。所谓创造性,是指人们的思维或实践活动具有的创新特性。创造可分为真创造和类创造,真创造是创造出相对于人类社会而言的新型产品,类创造则是创造出相对于个人而言的新型产品。创新教学中的系统创新具有真创造特征,而在课堂教学中创新教学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创新性思维,主要是指具有类创造的特征。实际上,创造的两种形式是有机联系的,类创造是真创造的前提和基础,真创造是类创造的发展和结果。

(二)从现实的横向看

1 学生思维的自主性。传统教学观念下学生的思维是被动展开的,是在教师权威和师道尊严的传统影响下进行的。创新教学还学生自主思维的权利。我国正在全面实施和推进的素质教育的实质是以“人”为核心,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重视发挥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从课堂教学上看,创新教学的目的是鼓励学生的自主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它是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创新教学观念下的学生不再是课堂上被支配的配角,而是被激励思维的主人。

2 课堂交往的多边互动性。学生在课堂交往中,不管是智力活动还是实践活动,教与学的关系都是多边进行的。创新教学不仅存在传统意义上的教师——学生的双向影响关系,也存在学生——教师、学生——学生(含个体与个体之间、个体与团体之间、团体与团体之间)的多边关系。创新教学在组织上坚持民主、平等、合作的原则,在教学过程中坚持启发式指导思想,既可以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发挥学生的自主认知功能和学生之间的群体教育功能。

3 教学关系的双主体化。创新教学认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是主体。从教的角度看,教师是主体,在教学以及教学事业的发展过程中处于核心地位;从学的角度看,学生是主体,在自我的成长和学习的选择上有自主的权利。这两个主体可以在同一的教学实践活动中同时并存。创新教学的教学关系上的双主体化特点可以充分调动教师与学生两方面的积极能动性,可以使他们明确各自的责任和权利,使师生之间的主体性活动相互促进、相互渗透,使教学过程达到最优化,并最终形成一个具有自我创新能力的良性循环机制。

三、创新教学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

我国在实施素质教育的实践过程中,全国有不少学校创立了诸如情景教育、愉快教育、成功教育、和谐教育、创造教育等多种可操作模式或途径,并取得了一定的阶段性成果,这对推动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然而,这些素质教育的实验都是从不同的侧面对应试教育进行了改造。由于与之配套的创新教学理论没有得到相应的建设,导致素质教育的实践仍停留在经验摸索的水平上,而且难以进一步推广以致受益面不大。素质教育作为一种可持续全面发展的教育,它在实施过程中不可忽略教学的这一基本形式应另辟新径,否则,就难以跳出见仁见智的“困惑与繁荣”的束缚之中。

《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及“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整体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国民素质和民族创新能力”。要完成这一任务,关键是创新教学。我们所说的创新教学,是以全面提高教育对象的综合素质,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学实践。

第2篇

[关键词] 创业教育;素质教育;政治素质;基本思路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893X(2012)04?0036?03

一、提升大学生创新能力和创业素质是党和国家对高校创业教育工作的一贯要求

1989 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北京召开的“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首次正式提出了“创业教育”的概念和“三本护照”的理念,赋予创业教育与学术教育、职业教育同等重要的地位。当时,国际教育界曾预测,就世界范围而言,二十一世纪将有50%的中专、大学毕业生要走自主创业之路。

1997 年,清华大学将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模式引入中国。次年5月,清华大学举办我国首届创业计划大赛,被认为是中国高校创业教育的开端。1999 年我国教育部颁布了《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明确提出“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全面推进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和创新能力”,“加强对教师和学生的创业教育,鼓励他们自主创办高新技术企业。”

进入21世纪后,随着我国部分高校对创业教育的探索,2002 年 4 月,教育部召开了“普通高校创业教育试点工作座谈会”,提出应当把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创业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作为高校的重要任务,并确定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等九所高校作为创业教育试点单位。在随后开展的创业教育实践中,出现了“综合式”“课堂式”和“实践式”等创业教育模式。2003年教育部举办了首期全国创业教育骨干教师培训班。此后,创业教学开始被纳入高校专业培养方案和日常教学体系。

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报告进一步提出“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完善支持自主创业、自谋职业政策,加强就业观念教育,使更多劳动者成为创业者。”2010年初,国家教育部教办[2010]3号文《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提出“创新创业教育是适应经济社会和国家发展战略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教学理念与模式”,创业教育要“以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为核心”。

通过对我国创业教育概念提出和创业教育工作开展进程的简单梳理与考察,不难看出党和国家对创业教育的要求是明确和一致的,具有与时俱进的时代特征:开展创业教育是当今社会发展必然要求,是培养建设创新型国家人才的需要,是缓解当前大学生就业压力的需要。创业教育本质是素质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时代体现。因此,高校创业教育工作要以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加强创新精神、创业意识教育、提升创业能力为核心,以素质教育为主要内容,以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创新型建设人才、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为主要目标,以造就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创新型人才为根本要求。

二、把大学生政治素质教育放在高校创业教育工作的突出地位

高等教育肩负着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培养合格建设者的重任。在当前社会上思想、价值观多元化的环境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必然要求把培养大学生政治素质放在创业教育工作的突出地位。

政治素质是大学生创新能力和创业素质的核心素质。大学生政治素质的概念十分宽泛。就创新能力和创业素质范畴而言,政治素质的内涵至少涵盖如下内容:

一是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才无德,其行不远”。爱因斯坦有句名言:“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在这里,爱因斯坦并非忽视或贬低专业知识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而是强调不能以此为终极目的。从提升创新能力和创业素质角度而言,政治素质比专业知识、创业技能更重要。高校创业教育一定要突出“育人”的特征,解决“做什么人”等重大问题,培养学生具备用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认识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在大是大非问题面前分辨是非的能力。

二是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天下兴亡,我的责任。”社会责任意识是一种道德情感。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源自对祖国的热爱,是公民报效国家、服务社会的动力之源。大学生只有树立强烈社会责任意识,才能志存高远,做到以国家需要为根本,自觉转变就业观念,将自己职业目标的选择与国家和社会需要相结合,将自己职业目标的确立与当今社会发展主导价值趋向相结合,积极相应党和国家号召,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在为国家、社会服务过程中实现人生价值。

三是不畏艰难、勇于开拓的创业精神。“创业艰难百战多”。众所周知,创业环境的改善是一项复杂、系统工程,需要包括高校在内的全社会共同长期努力。惟其如此,大学生创业者不应该一味抱怨社会公众对创业者的不理解、不支持,一味等待社会创业环境的彻底改善,而是要从我做起,以自己创业实践推动社会创业环境的改善。用这样的标准要求大学生,可能会给人一种不现实之感,毕竟他们创业资金短缺,社会经历和人生阅历不足。但是,大学生是一代青年的精华,承载着国家和民族的希望,应该责无旁贷地承担起改变创业环境的责任,勇敢地投身创业实践。大学生创业者应该在创业中走向成熟,在创业中学会创业,在创业中实现人生价值。这种不畏艰难、勇于开拓的创业精神源自大学生强烈社会责任感,是良好政治素质在创业实践中的综合体现。

三、基于培养创新能力和创业素质的高校创业教育基本思路

第3篇

【关键词】人本思想;高中数学教学;主体

数学是我国高中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未来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基础性学科,在生物技术、建筑工程、航海航天等领域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而正是由于此,高中数学教育受到了教育界广泛的重视。

与初中阶段数学教学相比,高中数学知识点多,涵盖面广,从最简单的代数、多为方程,到平面几何、立体几何乃至积分初步都有涉猎,同时思维跨越较大,需要学生有充分的理解力和空间想象力,因而高中数学教育长期以来也是难度较大的一门学科。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推行,高中数学教育正向着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建立数学思维这一模式转变,在这一过程中,重视学生需求和特征,正视学生的不足与学习偏差是重要的一个环节,而人本思想便是这一教学改革中受到广泛关注与提倡的基本教学思维。

人本思想的核心便是将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与核心,教学设计和教学模式都要紧紧围绕学生的需求和特征展开,以改变传统教学中以教师和教材作为主体的模式,更加尊重学生是否积极正确地学习到了相关知识,进而让学生建立起基本的数学思维模式,而以人本思想引导高中数学教育的改革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教学环节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在教学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关键在于充分激发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参与热情,在这一方面可以采用角色互换的思维,尝试让学生“扮演”教师的角色,引导其作为教学的主导进而展开教学。例如,在学习双曲线相关知识时,教材对其定义为“平面内与两定点F1、F2的距离之差的绝对值等于常数(小于|F1F2|)的点的轨迹”,对此可以安排学生进行教学准备,分析为什么作为F1、F2的距离之差的绝对值的常数必须要小于|F1F2|,当大于或者等于时,会出现什么情况。学生经过提前的准备之后,到讲台上为大家讲解。这样的方式十分轻松活泼,一方面迎合了高中学生自我展示的欲望,同时为了“不至于在众人面前出丑”,学生往往会做十分充分的准备,进而对相关知识点有更加深入的理解,这也有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开展,不仅如此,在学生的讲解过程中,教师可以更加直观地发现学生在相关知识点理解上的误区,进而作为教学的重点讲解内容,这比起教师单方面的讲解更加具有针对性,而面对同学讲解,其他学生在课堂上也将表现得更加活跃。类似的活动可以利用课堂的前十分钟持续开展,让每个学生都有上台尝试的机会,长期坚持,将收到十分积极的教学效果。

2 教学模式彰显时代特征

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高中数学教育不论是教学内容还是检测形式都越发具有创新性,着重考察学生利用数学思维建立模型解决问题的能力。与此同时,进入21世纪以来,教学的内外部环境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传统古板的教学模式越发丧失教学实践能力。在这一方面,应该在教学中彰显更多的时代特征。例如,在进行几何教学时,点的轨迹、坐标和几何图形的形成,这三者之间的联系对学生而言是一个教学难点和重点,在教学中可以引入CAI多媒体教学系统,以动态FLASH等形式直观生动地展示点的运动和坐标系之间的对应关系,以及由点到线、由线到面,再由面到体地动态转化过程,这样的模式与传统的黑板作图进行结合,可以收到十分良好的教学实践效果。而对于在教学中学生的一些想法,可以通过自己上机操作CAI软件,模型各种图形变换的过程,从而对自己的一些想法或者疑惑进行验证,这也大大提升了学生自我挖掘问题和掌握问题的能力。

除了课堂教育中外,户外教学也应该逐步纳入高中数学教育的范畴,例如,可以利用课外活动或者主题班会等时机,组织学生进行“探宝”,由教师绘制一张利用坐标和方程式组成的“藏宝图”,以教学楼为原点,通过方程式和几何曲线可以以此求出其他点的坐标,再结合比例尺等知识,比赛哪一小组最先找到“宝藏”,给予奖励。这样的方式轻松活泼,学生乐于参加,同时学生自身利用数学知识建模并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可以得到很好的训练。

3 加强师生互动与联系

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是人本思想的重要体现,基于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的普及,学校可以建立一个基于网络的互动平台。在平台中,教师可以定期公布教学安排,分享教学资源,推荐课外阅读资料,而学生则可以对教师的安排和教学活动进行反馈,提出意见或者建议,进而共同推动教学的调整,使之更加符合教学实际。除此之外,通过电子邮件、在线交流和留言等途径,学生和教师可以进行高效的互动,使得学生在学习中的疑惑可以得到及时的解决。而交流平台还可以结合时下流行的微博、BBS等模式,开展学生之间的交流讨论平台,这将更加有利于教学氛围的推动。

以人为本是素质教育改革的重要指导思想,也是从“以教师为中心”到“以学生为中心”这一教学模式转变的重要支撑。在教学实践中,充分掌握并遵循学生的特征与需求,不仅有利于教学的开展,提升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也有利于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相信随着相关研究的深入,高中的数学教育改革一定可以取得更加科学和成功的进步。

参考文献:

[1] 黄远震 .高中数学教与学 .[M] 福建教育出版社,2007

第4篇

素质教育是指依据人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核心目的,以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动精神、开发人的潜在智慧、从而形成学生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素质教育的内容很广泛,既有政治素质教育、道德素质教育、身体素质教育和心理素质教育,也有科学文化素质教育和专业素质教育等。就理论而言,素质教育内容的丰富性体现了时代特征,培养人才全面发展;就实践经验上讲,素质教育内容的广泛性揭示出一个合格人才的培养教育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各环节、各步骤、各要素之间都有着紧密的联系,彼此间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现代的素质教育不仅涉及生理及心理层面,而且延伸到了社会文化层面。一个人的素质应当是集个体性、群体性和民族性于一体。因此,素质教育既要给予个体各种素质的教育,又要紧抓群体素质的提高,同时,还要重视全民族整体素质的发展。

国防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

国防教育是高校素质教育的起点。当前,我国高校的国防教育由军训和军事理论课两大部分组成,军训主要包括军事讲座、技能训练和行为养成三方面内容,占高校国防教育内容的大部分。大学新生进入大学的第一个阶段就是军训,参加军训、接受国防教育既是大学新生摆脱中学阶段“学本位”“分本位”应试教育的新起点,也是接受素质教育、全面均衡发展的新开端。大学军训包括理论学习、爱国思想教育、生活习惯养成、毅力意志磨练、团队意识培养等各方面的训练内容,由于其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真正切实地以素质教育为标准来实现对大学生的培养。所以说,军训是大学生接受素质教育、素质培养的起点,是大学生开始美好生活的开端。国防教育丰富了素质教育的内容和手段。目前,高校国防教育的课程体系、教学手段及方法已发展到从单一到多样、从陈旧到创新、从传统到现代的一系列改革和实践研究,形成了一个健全的、全新的教育体系,这对于强化学生素质教育工作有着非常明显的效果。国防教育越来越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在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国防知识教育的同时,也强化和丰富了大学生军事训练内容和方式。一方面,学生可通过国防知识的学习了解更多的中国国情,培养爱国情感,当爱国情感转化为价值观后,对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有着重要的影响。另一方面,军事训练还可以锻炼学生体魄、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吃苦的毅力和在恶劣环境中生存的本领,从而拥有充沛的精力去学习和生活。可见,通过多形式、多内容的国防教育,推进着学生各方面素质的提高,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因此,国防教育是高校对大学生实施素质教育重要而有效的手段。

国防教育对实现素质教育的推动作用

国防思想和观念教育有利于学生德育品质的养成。爱国主义不仅是德育品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防教育的核心。爱国主义是大学生应具备的最基础、最重要的品质,也是素质教育的最基本内容。国防教育的重要内容就是培养学生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等积极向上的思想品质。培养大学生的国防意识和国防观念是国防教育的根本目的,其核心就是爱国主义精神。国防思想、国防观念、军事理论、军事技能等国防教育活动都是以直接、感性的角度来加强学生的德育教育,对学生今后的生活和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国防知识教育有利于学生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当今世界是科技化、信息化时代,各国国防实力的竞争已不再取决于人力,而是高技术、信息化的竞争,因此,要提升我国的国防实力,就必须抢占高技术的制高点,以科技引领国防的发展。国防知识教育能让学生了解我国的国防实力及所面临的国际形势,从而懂得科学技术不仅是第一生产力,而是重要的战斗力。学生通过军事讲座、军事理论课、军事思想、军备实力、军事战略地位等知识的学习,可突破专业知识的局限,拓宽视野,建立新的思维空间,从而提高创新和综合思维能力,激发对新知识的渴望和热情,提高科学文化素质。此外,作为人文社会科学的军事科学亦有助于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军事技能教育有利于学生身体素质的培养。军事技能训练一般包括队列、射击、战术和拳术,具有很强的体能和运动技能的锻炼功能。军训期间的集中训练,时刻考验着学生的体力和意志,要求学生必须在训练生活的各个方面严格按条令纪律规范自己的行为,并达到相应的训练标准。军训不仅有利于学生在艰苦的条件下磨练自己,身体得到锻炼,更是一种对意志力的磨练和强化。

第5篇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是高职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完成高职教育的目标,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一、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

高职院校无论在教育类型、培养目标、服务面向等方面,都有着自己鲜明的特点,因此决定了其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也有自己独特的特点。

1.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以职业性为前提。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必须紧紧抓住职业性这一鲜明特点,不断强化职业道德、职业精神、职业理想等教育,切实增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

2.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强调教育目标的应用性。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内容“要精,要管用”,重点是教会学生以立场、观点、方法研究新情况、新问题,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特别是提高解决思想问题的能力。

3.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现地方性的服务面向。要在实践教学领域里开展各种思想政治工作,把职业伦理教育、思想品德教育渗透在实习、实训、实验、毕业设计等各个环节,学生在教育中实践,在实践中自我教育。

二、当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1.高职院校生源的综合素质参差不齐,对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构成较大的挑战。

2.对高职院校教育目标的曲解,减弱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力度。重“管”轻“育”,重“技”轻“德”,突出“动手”,忽视修养,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性、科学性受到冲击。

3.多元化文化和多元化价值观念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难度加大。社会文化和价值观念的多元化的趋势日渐明显,这些都加大了高职院校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难度。

三、加强和改进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应对策

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和面临的问题出发,有效改进和加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以下三条对策:

1.针对生源特点,开展自尊自强教育。针对高职院校生源的特点,可以从三个方面加强对学生的教育:一是阐明高职院校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二是要指明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多样性;三是教育学生认识到,无论是本科院校的学生,还是高职院校的学生,都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2.以职业素质教育为核心,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以职业素质教育为核心,抓住思想政治教育中那些与学生就业和职业密切相关,符合企业对人才思想政治素质需求的内容,尤其是要解决学生在未来就业中可能出现的思想政治问题,并不断强化职业道德、职业精神、职业理想等教育,切实增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

第6篇

1、高校体育教学模式改革的指导思想

1.1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的内涵可以概括为思想品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劳动技能素质等几个方面。它是以文化素质教育为导向,以心理素质教育为中介,以健康教育为主体,以全面提高身心素质,发展人的个性为共同目标。素质教育以其倡导的“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完善发展”和“发展个性”等理论观念深刻地揭示了高等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完善人的本质”。素质教育“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推动了近一时期我国高等教育在教学思想、模式、内容上的进一步深化改革。高校体育应以素质教育为教学观念,突出“健康第一”的思想进行教学改革。

1.2终身体育思想

终身体育是终身教育内涵的扩展和延伸,是终身教育的必然。高校体育应顺应教育的潮流,树立和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思想与意识进行教学改革,让体育教学继续为他们提供自己所需要的锻炼习惯和技能。任何脱离该指导思想之外的改革,都是违背教育和社会发展的规律。

1.3《全民健身纲要》

《全民健身纲要》是面向21世纪的体育发展战略规划,它以全国人民为实施对象,要求学校对学生进行终身体育的教育,培养学生体育锻炼意识、技能和习惯。高校体育应以此为切入点,围绕教会学生科学的锻炼方法进行教学改革,这是新时期高校体育的重点和发展方向,任何脱离主题的改革都将使高校体育误入歧途。

2、现代化的高校体育课程内容

2.1 高校体育课程内容现代化。

它要求课程内容必须融科学性、实用性和趣味性于一体。并且在高校体育教改和推进素质教育的进程中充分发挥其特殊的作用,引导大学生主动尝试和创造性学习,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2.2课程内容综合化和多样化。

这是多功能与高综合的高校体育课程目标所决定的。它要求把身体素质功能的课程组块转向把实践课程、理论课程、余暇课程、健身课程、电教课程等紧密结合的大课程内容,充分体现高等体育教育的多功能综合并进和丰富多彩的整体功能特征。

2.3课程内容弹性和自主化。

这是发展个性、激发大学生的潜在创造力、提高大学生体育能力和整体素质等新世纪高等体育教育的时代特征所决定的。因为大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和成就感之间的联系极为密切,“一个标准,一种规格”的内容模式,不仅严重限制了大学生个性和能力的发展,而且也压抑了他们潜在创造力的闪现;弹性化、自主化和灵活多样的课程内容则能够把共性和个性有效地兼顾起来。所以,必须构建一个灵活多样、自主性强的高校体育课程内容模式,引导大学生向自觉、自主和自由学习的方向发展。

2.4客观实效的教材体系

扩大学生选择体育教材项目的自,扩大学生自主学习体育的自由度,是教育发达国家发展大学生个性、培养体育能力,提高综合素质和完善自我意识的成功经验,也是我国推进素质教育,深化高校体育教改,规划21世纪高校体育教材体系的一个核心点。因而,在对高校体育教学大纲内容、范围进行排列、选择和组合,就是对教材体系的科学规划。21世纪的高校体育教材体系必须同时具有3个特点:①是教材内容现代化。它要求对教材内容的选择融科学性,实效性和趣味性于一体;②是教材范围综合化、多样化。它要求能够覆盖体质、生理、心理、文化、道德、营养、人口、生物、哲学、健康乃至更大的内容范围;③是教材项目的组合弹性化、灵活化和功能化。它要求按照不同内容、不同方法、不同形式、不同项目进行功能组块,保持互相联系、互为作用、系统整体的功能特征。这样既可充分调动大学生自觉学习体育的积极性,又能扩大学生自主选择体育项目的自由度,同时也保证了大纲教材系统整体的综合功能。

2.5科学,系统的课程结构和规范,完善的考核制度

首先,高校体育课程结构改革多元化,是加速推进素质教育和全面提高大学生整体素质的必然反映。21世纪的高校体育课程结构的发展模式,应把握好以下3个关键特点:①是扩大学生选择体育项目的自:②是扩大学生学习体育的自由度:③是实现课内、课外一体化,充分拓宽大学生自觉学习体育的时间和空间。其次,是对高校体育考核制度的规范和完善。高校体育课考核应实行学分制,它不仅拓宽大学生自觉、自主和自由学习时间与空间:而且也顺应了我国素质教育的推进与发展。对于课程内容的规划,对教材体系的组块,对课程结构的设计、对考核、评价制度的完善,以及对保证课程目标的实现均具有规律性的要求和体制上的规范。以促进我国素质教育为核心的高校体育课程体系在教学实践与发展的过程中,逐步走向科学、规范和完善。

3、高校体育教学模式改革的对策

3.1普通高校体育学科建设不容忽视

高等体育教育作为一门学科,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关键的环节。它应担负起增进健康,发展个性和激发大学生潜在创造力的教育重任。通过拓宽高校体育教师的知识结构,提高学历层次、优化职称结构,增强高校体育教师的业务素质,提高教学水平、科研水平和协作攻关的能力等等。必须使高校体育科研与教学实践之间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才能完善其自身的学科体系,才能巩固在现代化高等教育中的学科地位。

3.2体育基础设施须上台阶

普通高校体育基础设施建设涉及点多、面广,因而要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在拓新高校体育教育观念的同时,把强化体育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到对高校领导者办学能力、发展能力和竞争能力的一个综合评价点予以认识。只有新世纪“素质教育”观念下的现代化高校管理者,才具有从加强体育基础设施方面积极探索、挖掘人才素质潜力和全面提高大学生整体素质的思维特征。

3.3高校体育教学组织形式改革势在必行

“一个模式,一种规格”的高校体育教学组织形式,制约了大学生个人和个性特点的发展,妨碍了大学生潜在创造力亮点的闪现。而扩大学习自,拓宽学习自由度和以启发他们创造性完成技术动作为主线的教学组织形式,则符合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特点,符合大学生体育观和情感发展特点,顺应了大学生的思维方式特点。其优越性有三;①是有利于大学生自尊、自信和自强精神的完善;②是便于开释大学生的潜在能力和激发其创造性的灵感;③是方法科学、简单、可操作性强,并具有广泛的实际应用效果。

3.4 体育文化教育应注意实效

“体育基础理论+体育文化讲座+体育欣赏和技战术应用辅导”的理论课程模式;①是调动了大学生自觉学习体育文化知识的积极性和自觉性;②是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体育能力,陶冶情操和塑造气质;③是成功地利用了书本、电教,竞赛、讲座和休闲等,科学地拓宽了大学生自主和自由学习体育文化知识的时间和空间,卓有成效地提高了大学生的体育文化素质。

3.5心理教育应贯穿体育教学的整个过程

“3个紧密结合”的心理教育方法;①是调动了大学生参与运动、学习体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②是锻炼了意志,发展了个性;③是培养了能力,增强了自信;④是激发了大学生潜在的创造能力,提高了整体素质。从系统研究的结果看;该方法科学含量较高,实效性强,且操作简便易行,具有普遍的实践应用价值。

3.6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应加速进行

第7篇

在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除坚持一般法律教育外,还充分利用特殊个案的处理,培养大学生用正当程序解决纠纷的意识;有意识地强化医学生举证责任倒置法律意识教育;根据不同阶段、不同专业的特点,结合实际情况,开展医疗事故案例分析讨论或开法律案件专题辩论会,培养学生法律实践能力;根据有关法律规定编写综合案例开展课堂讨论;把法律意识教育与在学生中开展“以爱为核心的医学人文精神培养工程”活动结合(无偿献血、义工爱心活动、公益活动、为灾区捐款捐物活动),宣传血液管理、传染病防治和医疗事故处理等法律制度,培养学生医者仁心和爱国主义情怀,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

医学生法律教育实践模式的实践

我校在公共卫生学院、第一临床医学院、口腔医学院、药学院在医学生开展教育管理的过程中,注意把握好新生入学教育、专业成才教育、医院实习教育、毕业教育等环节,根据医学生的不同学习阶段,分层次进行法律素质教育:对低年级学生,着重加强法律法规常识教育;对高年级学生和研究生,着重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在毕业教育活动中,着重进行以职业道德和职业操守为重点的廉洁行医教育;在集中考试阶段,结合加强考风考纪建设,进行诚信道德教育;同时,在形势与政策课中适当安排法纪教育专题,对大学生进行比较系统的法纪教育。[2]另外,开展读书报告会、辩论会、研讨会、模拟法庭等系列活动以及“三下乡”、“进社区”、志愿服务、专业实习、社会调查、生产劳动等社会实践和公益活动,使学生心灵得到净化、思想得到熏陶、认识得到升华、觉悟得到提高,增强法律素质教育的实效性。具体采用的实践系列活动见上表。

医学生法律知识教育实践成效

(1)有意识地按照《医学生法律知识教育实践系列活动方案》对学生进行法律教育,亲身体会了把法纪教育渗透于思想政治工作中,把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相结合、思想道德教育与职业素质教育相结合,把培养医学生守法意识与自我保护意识相结合的成效,开拓了医学生专职辅导员工作的新途径,明显增强了在医学生中进行法律教育的频率和成效。(2)探索医学院校法律素质教育为突破口,以课堂教育为主渠道,以系列活动为载体,以校园文化建设为阵地的新型实践模式。实现学校法律素质教育的全面性、基础性、常规性和实践性,突出其系统性和开放动态性,促进学校“大德育”,促进素质教育向纵深发展,有效提高学生的法律素质,促进学生素质的综合协调发展。具体表现是:1)加强学生法律素质的日常教育,提高了对学生的安全意识,建立应对各类突发事件的工作预案,预防和减少学生伤害事故。2)充分利用特殊个案的处理对学生进行教育,培养了大学生用正当程序解决纠纷的意识。3)通过加强医学生病历书写和学习2002年9月1日起实施的《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强化了医学生举证责任倒置法律意识教育。4)根据不同阶段、不同专业的特点,结合实际情况,开展医疗事故案例分析讨论、法律案件专题辩论会和根据有关法律规定编写综合案例开展课堂讨论,培养了学生法律实践能力。5)把法律意识教育与在学生中开展“以爱为核心的医学人文精神培养工程”活动结合(无偿献血、义工爱心活动、公益活动、为灾区捐款捐物活动),宣传血液管理、传染病防治和医疗事故处理等法律制度,培养学生医者仁心和爱国主义情怀。(3)根据社会违法和犯罪类型变化和大学生犯罪的新特点提出思想道德与职业素质教育相结合,培养医学生守法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相结合[3],建立了一套既符合医学教育标准和基本要求,又符合国情需要的实施方案及操作方法,编制了《医学生法纪教育知识读本》,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和创新性。

第8篇

关键词:高效课堂;初中英语教学;素质教育;培养目标

沐浴着金色的朝阳,我们迎来了中国教育改革的春天。我们欣喜地发现,新课程理念正在逐步深入人心,课堂兴,则教育兴;课堂解放,则教育生产力解放;课堂生动,则教育文化生动。教育的症结在课堂,课改的切入口也在课堂。高效的课堂教学才能彰显新课程理念,实现真正的素质教育。21世纪的国际竞争,关键是各国家、各民族人的素质的竞争。素质教育从根本上来说就是要根据社会实践的发展需要,研究为适应这种需要所必须具备的能力,再把发展这种能力的前提和基础的因素作为素质加以培养训练和提高。实施素质教育是当前中小学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和关键,是提高民族素质、推动社会全面进步的奠基工程,体现着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人文理想。英语教育是基础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因此,也肩负着实施素质教育的责任。英语教学中,怎样体现新课程理念,实现向素质教育的转变是摆在我们广大英语教师面前的一项重大任务。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谈一谈对英语素质教育的认识:

一、对学生的素质要求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在义务教育阶段开设英语课程对青少年未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学习英语不仅有利于他们更好地了解世界,学习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传播中国文化,增进与各国青少年的相互沟通和理解,还能为青少年提供更多的接受教育的选择和职业发展机会。学习英语能帮助他们形成开放包容的性格,发展跨文化交流的意识与能力,促进思维发展,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良好的人文素养。学习英语能够为学生未来参与知识创新和科技创新储备能力,也能为他们未来更好地适应世界的多极化、经济的全球化、社会的信息化奠定基础。具体地说,新时期的英语教学需要培养学生以下素质:

1. 学生专业素质的培养。

(1)语言与文化。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一种语言中储存了一个民族的生活,反映了该民族语言文化的特征。因此,语言、语言文化、语言应用都不可能离开文化而单独存在。学习一个民主的语言文化知识不仅有助于自身文化素质的提高而且有利于学习该民族的语言。因此,我们在教学中不仅要交给学生语言知识,还要教给学生文化知识。

(2)英语知识和技能。英语知识是英语素质的最基层面,是其它素质的载体。学生需要掌握的英语知识包括语音、词汇、语法、句型等。英语技能是发展交际的基础,包括听、说、读、写四个方面的运用能力只有让学生多读、多听,学生才会说、会写。

(3)智力与非智力因素。智力因素包括培养学生的注意力、观察力、思维力、想象力、记忆力以及学生的分析能力、理解能力、想象能力、思维能力、表达能力。非智力因素包括培养兴趣、动机、情感、意志和性格以及合作意识和探究能力。

(4)自学能力。有人说,21世纪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自学的人。高效课堂就是希望“让学习发生在学生身上”。因此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就显得格外重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首先要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其次,要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此外,还要注意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 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英语的实质就是为了交际。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英语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之后,就应该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其主要表现在对语言的驾驭能力,即语言表达的流畅性、逻辑性;对英语作品的欣赏能力;英语写作的综合能力。

二、实施素质教育的措施

1.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如何使学生产生积极的兴趣,乐学英语,其关键是教师应当好学习的:“环境者”,创设良好的教学情景,在师生中建立起平等和谐的关系,以充满激情的语言、表情、动作等教学手段,让学生感受教学过程的形式美,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利用游戏、表演、实物等直观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2. 重视教学实质,培养交际能力。

英语教学的实质就是交际。素质教育观指导下的英语教学,应以发展学生个性,活化学生思维,培养用英语交际的能力为目标。

3. 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教师在精讲多练的基础上,根据因材施教的原则,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使不同层次的学生有参与表演的机会,让他们体会到学习和成功的乐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4. 有目的、有组织地开展课外活动。

开展有益的英语课外活动是实施英语素质教育的重要渠道,它能促进学生积极健康地发展。英语课外活动形式多种多样,如诗歌朗诵、英文歌曲演唱比赛、单词大王比赛、英文书法作品展、知识竞赛、英语晚会、开辟英语角或办英文小报等。

时代呼唤英语教学必须实施素质教育,其效果始终受到实践的检验,而其客观标准又具双重性:既要实现培养学生应用英语进行交际能力的目标,又要达到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标准。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建设高效的英语课堂教学体系,描绘英语素质教育的美好蓝图。

参考文献:

第9篇

一、提高认识,明确文化素质教育发展的新方向

党的十、十八届三中全会和同志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将文化建设提高到改革开放以来前所未有的时代高度,特别是今年五四期间同志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为我国教育事业深化改革、科学发展进一步指明了方向,为高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加强和改进文化素质教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创造了更好的条件,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高等学校文化素质教育开展近二十年的发展历程是中国社会迅速进步的历程,也是中国高等教育迅速改革的历程,更是高等教育的目标不断明确化、细致化的历程。作为高等学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切入点和突破口,文化素质教育在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中具有深刻意义和重要影响,并身逢其事作出奉献,获得新的定位。

党的十和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同志指出,“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可见,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的核心内涵,立德树人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高度统一的。

与会者指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新时期党和人民赋予教育系统的崇高使命,是教育工作者的崇高职责。从根本上讲,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推进素质教育是高度统一的,素质教育回答“培育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本质上也回答这一问题。正如同志指出的,核心价值观“实际上回答了我们要建设什么样的国家、建设什么样的社会、培育什么样的公民的重大问题”。

有学者指出,文化素质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和素质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需要明确将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和重要目标,文化素质教育工作者应当以此为契机,来研究高等教育如何立德树人和文化育人。坚持立德树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必须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立德树人,与“中国梦”的宣传教育,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推进素质教育紧密结合。这是今后我们高校文化素质教育发展的新方向新要求。

二、立足根本,把握文化素质教育深入

发展的好时机

教育部颁布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和《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两个重要文件,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内容等方面作了系统的论述,为文化素质教育的拓展与深化提供了指南。与会者指出,高校文化素质教育工作者应依循文件精神,充分发挥文化素质教育的优势,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作出新贡献。

同志五四讲话“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分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联系,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今天,我们提倡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从中汲取丰富营养,否则就不会有生命力和影响力。”这给我们高校文化素质教育一个重要指引,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基,高校文化素质教育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抓住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处理好国家、社会和个人之间的关系,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

与会者指出,文化素质教育对整个中国的高等教育起了很大作用,高等学校的素质教育是以文化素质教育为切入点和突破口的,素质教育的基础就是文化,文化素质教育的根本在于文化育人,文化育人要以文化为根本。从2011年同志在清华大学的讲话到最近同志在北京大学的讲话,突显出同一个主题,即中华文化的时代性新建设。在讲到“实现中国梦,必须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时,同志明确指出“这三个自信根本就是文化自信”,他鼓励大学生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同时也要虚心学习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这为高校文化素质教育掀起新的拉开了序幕。

有学者指出,大学文化素质教育已进入深化发展的好时机,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需要进一步被植入大学文化素质教育中,使大学生能够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充分构建这一根基。大学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要任务就是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高校文化素质教育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立德树人,与“中国梦”的宣传教育紧密结合,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有学者指出,在当今中国文化建设中,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西方先进的文化、文化等三种主要资源。当代中国最大的问题或者说最重要的使命,就是要把这三种资源内在地整合起来,把握文化素质教育深入发展的大好时机。

三、直面挑战,探索文化素质教育拓展与深化的新路径

当今时代,经济全球化进程日益加快,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全球高等教育正进行着新的变革,国际化、信息化、现代化的发展趋势使得高校文化素质教育的拓展与深化面临着诸多困难与挑战。主要表现在:(1)宏观而言,价值多元化对核心价值观的影响与冲击是最大挑战。(2)中国高等教育面临着深刻的转型,在现代大学制度中,我们的文化、文化育人、立德树人占有什么样的地位和作用。(3)对文化素质教育工作思想认识不均衡、不统一、不到位。(4)进一步健全与加强组织机构建设。(5)文化素质教育的思路、方法和形式老套。(6)文化素质教育如何走进八零末九零后的大学生。(7)教师文化素养的提升。

与会者指出,面对“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确保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文化素质教育的地位日益重要。在明确了文化素质教育新方向之后,应认真检视文化素质教育拓展与深化面临的现实困难与挑战,充分发挥文化素质教育工作的优势,在创新教育方法、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有效性上狠下功夫。同时加强教育部高等学校文化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以下简称教指委)和基地建设,构建文化素质教育工作更加有效的指导体制和运行机制,着力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的理论体系和实践体系,进而从根本上保证文化素质教育思想能够真正落到实处。

有学者指出,文化素质教育不能停留在传播知识局面上,要通过传承融合,升华、跃迁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当前重要的是,根据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的精神,按照同志近一、两年关于中华传统文化、中华传统美德的一系列讲话的精神,遵照同志关于教育方面的指示,确保提高教育质量,反思与总结这些年来高校文化素质教育工作的经验、教训、问题。还要进一步针对割裂文化内涵整体(知识、思维、方法、原则、精神)的教育,即割裂文化形而下层面(知识、思维、方法、原则)的知识教育与文化形而上层面(精神)的价值教育,把知识教育与价值教育这两者相融合,从文化素质教育课程到非文化素质教育的专业课程,从具体课程到课程体系,从教学内容到教学方法,从课堂教学到校园氛围与活动,从校内活动到社会实践,从干部队伍建设到师资队伍建设,从组织机构到制度措施,从每个单位的实际出发,既较全面又有重点地做好几件工作,把文化素质教育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之一来抓。进而把文化素质教育推向全面深入发展的新阶段。

四、创新实践,开创高校文化素质教育事业新的辉煌

全面推进高校文化素质教育,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使命光荣、责任重大、任务艰巨。与会者指出,除继续推进我国高校文化素质教育多年来已开展的各项工作外,今后未来将以迎接我国高校开展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二十周年全面展开工作,持续加强教育部高等学校文化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和基地建设,求真务实,开拓进取,创新实践,破解难题,努力开创高校文化素质教育工作的新局面。

有学者指出,各基地高校要把推动高校文化素质教育创新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紧紧围绕立德树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个根本任务,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加大工作投入、创新方式方法、创造新鲜经验、形成教育特色,充分发挥好基地应有的示范、引领和辐射作用。

当前,各基地要进一步加强实践探索和理论研究,尤其要把握中国特色、民族特性、时代特征和本校特点,积极借鉴、大胆创新,进一步探讨实施文化素质教育理念与社会实践的有效衔接机制。并在创新实践中完善实施方案,建立健全评价反馈机制,及时总结经验成果,促进相互学习交流借鉴。

有学者指出,教指委应积极地开展调查研究、总结经验积极推广,建立共享机制。进一步加强与规范基地年报制度,积极对各基地年报进行总结,并将年报结果在基地学校内部进行通报,对基地建设成效突出的学校提出表彰,同时对工作不到位的基地学校提出改进意见。

第10篇

历时近百年的发展,学校始终遵循“在创新中发展,在发展中提升”的原则,在“以人为本、科学管理、特色发展、打造品牌”办学思想的指导下,逐步形成了“博学、修德、创新、发展”的校训,凝练出“文明、和谐、育人、发展”的校风、“求真、求是、求质、求精”的教风和“刻苦、善思、探索、创新”的学风。学校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思想,确立了质量是学校发展的生命线这一中心。采取“全面育人、全员育人、全程育人”的策略,在平等、和谐的现代师生关系思想指导下,以全新的教育理念办学,以优质的教育资源育人,追求“个个成人、人人成才”的目标,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学校领导班子树立前沿理念,在继承优良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坚持走特色办学、内涵发展之路,增强学校办学的核心竞争力,实现学校稳步和持续发展。传承百年文化,弘扬一中精神,进一步深入探索加快学校发展的种种路径。抓基础,重投入,积极改善学校办学条件,让百年传统老校跟上时代节拍,焕发现代气息。

自2007年以来,陆续更换教师办公桌椅、学生课桌椅、金属黑板;添置及更新理化生实验室器材和音体美器材;装备电子备课室、多媒体教室、广播系统以及更换其他电子设备;增加教师外出学习培训、教师用书及报刊图书的资金投入。2009年,积极筹措资金,投入1200余万元建了7160平米的新教学楼。为提高教学效果和课堂教学质量,学校又投入资金安装了36个教学班的多媒体电子白板和实物投影仪。2012年9月在校园内外安装了监控系统,铺设了塑胶运动场地、篮排球场地。

第11篇

关键词:校园文化;技工院校图书馆;校园文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G25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9-0125-02

校园文化是技工院校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特质的重要表征,也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始终处在文化建设的前沿。技工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与时俱进,勇于创新,形成先进的教育理念、教育思想、教育价值观。技工院校图书馆建设工作与校园文化建设有机结合,可以为图书馆建设工作提供新形式,形成具有浓厚文化底蕴的图书馆工作新阵地,也可以充分发挥图书馆作为文化建设载体,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文献资源支持的优势,引领技工院校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可以理解为以社会主流文化为主导,以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文化活动为主体,以校园精神为底蕴,由学校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创造而形成的学校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集合。

一、技工院校校园文化的特点

技工院校校园文化除了具有普通高等院校校园文化的科学性,教育性,知识性,创新性,群众性等特点,还具有自身的一些特点。

(一)具有区域性、行业性特征

技工院校是以行业、企业、区域经济为依托,为社会培养技能型人才的学校,它的社会服务的特征,技能教育的特征与人才培养模式等具有鲜明的区域性和行业性特征。技工院校主要任务是紧密接合地方经济和社会需求向区域和行业提供技术应用型和高技能型的人才培训与培养,提供技术创新、推广和服务,实施先进文化的传播和辐射,使学校成为区域的技术技能培训中心,新技术的研发推广中心,区域学习型社会中心。

(二)职业特色

技工教育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突出职业技能训练,经过长期的发展,形成了以培养技能人才为目标,以职业分类和职业标准为依据,集技工教育、职业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三位一体,与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和就业制度紧密结合,相对独立、完整的教育体系。技工院校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一线的技能人才的使命。这决定了技工院校的校园文化蕴含着鲜明的职业特色,融进了更多职业技能、职业道德、职业理想、职业标准等文化元素。技工院校积极建立良好的模拟职业情景,将职业特色和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积极开展具有职业特色的校园文化活动,使学生产生一种职业美感,认识到职业的崇高,职业的神圣,使学生更加热爱未来的职业,同时提升学生的核心职业素养、核心职业技能,把学生塑造成为高素质高技能人才。

(三)重实践的特点

技工院校以培养技能型人才为目标。在学校的教学活动中,重视对学生岗位实践能力的培养,无论是课程体系还是教学内容均紧紧围绕和针对实际岗位的需求来设计。在教学方法上重视现场教学和实训教学,注重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校内外各种务实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和校外实训基地的顶岗实习,使学生了解、熟悉并掌握企业的生产实践技能。在校园文化活动方面,围绕“学技能、练技能”,积极开展技能俱乐部,社区服务,技能竞赛等校园文化活动。营造崇尚劳动、技能的文化氛围,使广大师生以劳动为荣,以技能为荣。

(四)“企业化”的特点

与其他类型的职业教育相比,技工教育与企业有着更为密切的关系,具有更为浓郁的企业文化氛围。技工院校以为企业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为办学目标,以双师型教师队伍作支撑。积极推进校企合作工学一体的教学改革,有些还与企业实行专业共建,订单培养,与企业合作建立技能大师工作室,将技术攻关、新技术应用与高端技能人才培养结合起来,强化技能研究与科技研究,加大课程改革力度,实行一体化教学。学校和企业紧密合作,有计划地安排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实现学生与岗位的零对接,感受企业的文化氛围。为使学生能更快更好适应企业环境,技工院校注重营造像企业一样的技术氛围,校园文化积极融入优秀企业文化,实现校企文化的无缝对接。

二、技工院校图书馆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发挥引领作用

(一)传播先进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图书馆是精神文明的阵地,是对读者进行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文化素质教育,审美教育等诸多方面教育的重要阵地。技工院校图书馆作为传播和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阵地,它肩负着提高全校师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学校发展、学生进步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的艰巨任务。图书馆应始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德才兼备原则,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图书馆的精神文化建设全过程,弘扬主旋律,突出高品位,加强管理,注重积累,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建设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建设体现社会主义特点、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技工院校校园文化服务。图书馆以教育、宣传、文化活动等多种方式,将优秀的思想文化成果推广到学生中去,不断增强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知感和认同度,充分发挥图书馆服务校园文化建设、引领校园文化建设的作用。

第12篇

关键词:素质教育 全面发展 主动 积极

“素质”是一个内涵丰富、外延宽广的概念。从教育学的角度来讲,素质是指人先天俱有的生理、心理特点和后天通过环境、教育影响所形成的人的一系列基本品质,包括遗传素质、心理素质、社会素质和创新素质。

素质教育是我国在世界上率先提出的一个全新的关于教育的概念,是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理念。2006年6月29日颁布的新《义务教育法》指出:“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使适龄儿童、少年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为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基础。”第一次将“素质教育”以法律形式作出了规定。

素质教育思想立足于人的整个生命历程促进人的发展,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体现人自主、能动的主体性要求。素质教育概念内涵具有时代特征,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

实施素质教育,就是要使学生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发展、学会做人、学会健体、学会审美、学会劳动、学会共同生活。其中,学会做人是核心内容。教会孩子学会做人,尤其要持之以恒地加强思想品德教育。

一、素质教育的基本内容

1.素质教育提倡教育对象的全体性和教育空间的开放性,追求教育价值的多元化。

2.素质教育是促进人全面发展的教育,着眼于人的终身可持续发展。

3.素质教育注重培养人的主体意识,注重儿童个性的健康发展,重点指导怎样做人。

4.素质教育要完成培育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型人才的特殊使命,重视儿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二、素质教育的实施

1.实施素质教育就是要面向全体学生

从广义上说,素质教育是指面向全体国民,要求每个社会成员都必须通过正规的或非正规的渠道接受一定时限、一定程度的教育,以达到提高全体国民素质的目的。

从狭义上说,素质教育是指全体适龄儿童都必须接受正规的义务教育,不得因种族、民族、性别、出身、、经济等因素而限制或剥夺其教育的权利和义务。具体到学校和班组级,则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不得人为地忽视任何一个学生素质的培养与提高。

素质教育是以提高全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是培养跨世纪人才的战略举措,素质教育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着眼于从提高政治思想素质、道德素质、文化科学素质、劳动技能素质、心理素质、审美素质等入手。

2.实施素质教育就是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理解“全面发展”的含义:素质教育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是指促进德、智、体、美、劳等几方面的素质发展,提高儿童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全面发展不是要求平均发展和齐步划一,而是“最优发展”和“个性化发展”。

3.认识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关系

(1)“应试教育”不是对一直以来我国基础教育的概括。“应试教育”对我国教育中存在的单纯以应考为目的所产生的教育弊端的概括,事实上我国过去的基础教育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就。因此,不能说以往的基础教育就是“应试教育”。

(2)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是对立的。素质教育是有灵魂的,它关注人的内在潜力发展的目的和过程;“应试教育”关心的是如何考高分的“升学教育”,注重的是重复而机械的应试训练,它不关心人在社会生存与发展中的其他能力甚至排斥发展综合能力。“应试教育”具有极端的功利性。

(3)不可否认“应试教育”也培养一些应对考试的素质。应试素质也是人的素质整体的一部分,但不能以此认为“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是包含或者被包含的关系。

4.实施素质教育就是要促进孩子个性健康发展,就是教会孩子学会做人。

(1)什么是个性?个性是一个人整体的精神面貌,是一个人生活经历的积淀和反映。个性虽由遗传因素决定,也受环境影响。

随着孩子年级的升高,其个性特质越来越固定,个性倾向性也越来越鲜明。学业的成败、社交的能力、师长的态度、同伴的评价对儿童形成良好的个性极为重要。

(2)要关注孩子个性结构发展的协调性和平衡性。防止孩子形成暴躁、嫉妒、任性、孤僻、怯懦、自卑、狭隘、神经质等个性特征。

要端正家长的态度,才能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和作风。如通过您的言传身教,会有意识无意识地把教育融化在日常生活里,在生活上养成艰苦朴素、文明礼貌、爱惜粮食、热爱劳动、讲究卫生、积极锻炼身体的好作风;在学习上养成独立思考、遵守时间、自觉主动、合理计划、提高效率、认真踏实的好作风,培养孩子好的习惯和作风必须从小抓起,从点滴做起。

第13篇

论文摘要:青少年由于自身及社会角色的特点,使得对其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具有极重要的意义。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养成教育符合青少年个性时代的要求也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现的内涵,必将促进青少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自觉,由此促进青少年成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蕴涵着以人为本,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寻求共识的基本理念,将对我国思想文化的发展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构产生十分重要的影响。事实上,这也是对其本身的建设实践提出了体现时代精神的新要求。青少年由于在社会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及自身的特点,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的重点对象。

一、养成教育是促成青少年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有效模式

认为“价值这个普遍的概念是从人们对待满足他们需要的外界物的关系中产生的。;}个体的需要是价值存在的前提。价值观便是价值观念,是主体以自身的需要为尺度,对外在于自身的事物或现象所蕴涵意义的认识和评价,往往表现为信念、信仰、理想、追求等形态。这可以说,价值是人们的利益与需要的反映,也决定着人们的思想取向与行为选择。作为统治与指导地位的核心价值观要真正深人个人,它必须以个人的需要和认同为前提条件。党在十七大提出了“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人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转化为人民自觉追求。那么,促成人们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自觉,也需要以他们的特点和需要为出发点,真正落实以人为本。

作为未来社会的主体,青少年的价值观状况不仅关系自身的发展而且关系着社会的发展前景。对当代青少年社会心理特征的认识,“个性时代”不失为一个简洁和具有特色的概括。而此个性时代同时是一个不成熟的过渡发展时代,因此也是一个具有强烈的可塑性的时代,是一个价值观教育的关键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当前社会主义建设新阶段的主导价值,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引导青少年的价值取向是实现社会的发展和青少年健康发展和谐统一的必然要求。基于青少年个性的社会心理特点,促成他们接受社会主义核心的价值体系并自觉接受,养成教育不失为好的选择。因为养成教育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所体现的精神,也符合青少年的社会心理特点。

所谓青少年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养成教育,笔者认为是指社会、学校、家庭根据青少年的身心特点、道德成长规律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通过对他们的道德行为进行有计划、有组织的反复训练,使之形成相对稳定的行为习惯,从而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神内化为个体的道德心理结构,凝聚其品质的教育体系。养成教育十分强调青少年的个性特点,并以此作为教育的起点和突破点,贴近青少年的个性时代特征。同时,养成教育的目标是崇高的,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真正内化为青少年的道德品质,以形成青少年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习惯为外在表现形式。

习惯是自然、简单的,而最简单的东西,往往是最基本且最重要的东西。从个人层面看,习惯是后天习得的自动化了的动作、反映倾向和行为方式,它是条件反射在个体身上的积淀。从社会群体层面看,习惯是人们在长期的生活中形成的共同的相对稳定行为方式和反映倾向。因此,我们可以说,当青少年以及以后成人的行为习惯反映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现的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确实为青少年接受和践行时,体现人本的要求的养成教育便促成了青少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自觉。

二、养成教育体现了青少年的个性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和谐统一

1.养成教育的目标是青少年个人成长与社会目标的一致。从个人层面来说,养成教育的目标是培养人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创造,这也是素质教育的三大核心任务。从社会层面来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青少年的养成目标集中表现为“理想远大、信念坚定的新一代,品德高尚、意志坚强的新一代,事业开阔、知识丰富的新一代,开拓进取、艰苦创新的新一代”阎的“四个新一代”。养成教育作为讲求实际和效用的一种实实在在的教育方式,有效地将青少年个人素质目标与社会要求目标有机结合一起并落实于实践。首先体现在“做人”的目标上。养成教育着力于青少年的独立性、主体性、批判性、创造性和帮助青少年解决个性发展中的矛盾,而以素质教育的要求来培养和引导青少年的健康成才;它强调将“四个新一代”的社会要求,系统地、和谐地渗入青少年的素质教育之中;它关注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真正地内化而成为青少年的自觉追求并体现于最简单的行为—习惯。再者反映在“学习、创造”的目标上。养成教育重视青少年作为整体有相对一致的个性特征,但又强调每个青少年的差异。以此出发,养成教育强调灵活地、创造地运用具有感染力、有成效的方式来帮助青少年学会学习和创造。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总的要求下,培养青少年道德习俗的学习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创造发挥;同时养成教育更加注重引导青少年对自己思想行为进行反思,不断深化自我认识、自我体验,以更有利于良好的学习创造能力的养成。

第14篇

【关键词】人文素质;医学院校;学生

人文素质教育的目的,主要是引导大学生如何做人,包括如何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以及自身的理智、情感、意志等方面的问题,最终使医学生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高品位的人格修养以及创造性的思维能力和多维知识视野。这正是人文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特征。人文社会科学素养乃树人立业之本,这对医学院校学生尤为重要。作为一门科学,医学有鲜明的专业性和技术性,需要业务上的精益求精,但医学还有很强的社会性,除应具备良好的医学知识外,还必须具有高尚的情怀。因为纯粹的专业技术教育只提供了人生存的技能,却塑造不出人的正确信仰,纯洁的灵魂。人文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

一、转变医学院校办学模式,以求学术生态平衡

重视人文社会医学课程的设置。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人文社会医学教育将成为2l世纪医学教育和卫生管理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文社会医学课程将成为医学课程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的要素。

因此,应重视人文社会医学学科的建设,增加人文社会医学在总体课程中的比重,注重师资培养,特别是教学管理者提高对人文社会医学作用的认识是至关重要的。从笔者对我校学生的调查情况来看,学生对人文社会医学的需求是强劲的,认为设置人文社会医学课程非常必要和有必要的占调查人数的大多数。这是人文社会医学课程设置的基本条件。医学人文社会学科是边缘学科,具有鲜明的跨学科特点,当前应该抓住学校调整合并的契机,利用文科与理科的不同优势,进行学科交叉,使这些交叉学科形成新的学科生长点,教学与研究相结合,形成学科发展的良性循环。同时,人文社会医学的课程结构要体现核心学科的观点。医学心理学、医学伦理学、医学与哲学、医学未来学、社会医学、医学史应成为人文社会医学的核心学科,是各种学制的医学院校都必须开设的。

二、专业教育中始终贯穿人文素质教育

立业先立人,把“授业”与“传道”有机地结合在一起。首先,明确学生是主体,实行主体性教育。要运用教学相长、平等讨论的教学方式,教师要鼓励学生勇于质疑,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既要勇于放弃自己不成熟的想法,又要敢于坚持自己合理的见解,激发学生自立、自强、自主品格的培养。在这样的氛围中,让学生感受并学到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以及互相尊重、谦虚谨慎、不同的人文精神。其次,要充分运用教师的人格力量。在专业课程教学中渗透人文素质教育,关键在于教师。专业教师要把专业课程与人文课程结合起来,使相关的人文社科内容事例融入医学课程中去。如生理学与心理学、临床医学与伦理学、医疗与美学等课程的有机结合,可使学生在接受专业训练的同时得到有关人文社科教育。这就要求教师要有高深的学科造诣,高尚的人文精神。身教重于言教,教师对科学的极大热情、独到的见解、创新的思想、高度的敬业精神等等,无时不在感召着学生,激励着学生。

三、营造浓厚的人文素质教育环境氛围

包括三个层面,第一,有组织地开设人文选修课、举办人文讲座和读书活动。选修课可以分为选修、辅修、双学位班等多种形式。人文讲座是人文素质教育体系中一个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它能够有效地营造浓厚的人文氛围,因为它比课堂教学更容易切入社会热点,内容更广泛更新颖,是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和拓宽。读书活动可以让学生更多地接触原著,更深入地体会原著中的真实思想、时代精神和现实意义,也培养了读书的习惯和能力。第二,营造内涵丰富、生动而有意义的校园文化氛围。在校园规划、绿化、校园的建筑设计以及人文景观建设上,力求赋予物质设施的文化内涵。校训、校标的设计,是大学精神的象征,要使之对学生起到提高文化素养、陶冶思想情操的潜移默化作用。建设和优化校园学术环境,发挥校园政治文化的特色功能,在学校的各项教学、管理、后勤服务工作中创建融洽的校内人际关系,制造一个理想的全体师生员工共同参与、维系心智与情感交流的氛围。同时还应重视社会外部环境对校园文化的影响,在这种氛围里,学生的行为举止、精神气质可以得到全方位的熏陶,同时,也会使学校的教学、科研、管理工作得到促进。第三,加强社会实践环节。如组织学生深入工厂、农村、市场,从事各种劳动,了解社会生活;组织学生参加志愿者活动;访贫问苦,送医送药,进行社会医疗实践;组织学生参观旅游,瞻仰革命遗址等活动,增长人文地理知识,陶冶爱国情操等等,以提高其整体素质。

参考文献:

[1]胡显章.提高认识转变观念努力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第二卷)[M].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

第15篇

关键词:物理教学;科学教育;思考实践

当今是科学技术竞争、人才竞争和创新意识竞争的时代,新的时代特征对现代型人才要求很高。现代型人才不仅需要优秀的思想道德素质、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更需要优秀的科学素质。

一个人的科学素质包括他对科学知识的理解、对科学过程理解以及对科学的社会影响的理解。从广义上来说,还包括他的科学品德、科学能力和科学审美观。

作为新世纪的物理教师理应根据时代的特征、学生的特点和物理学科的特色,要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为出发点,以培养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有创造性的人为目标,开展各项教学活动。

本文就笔者多年来从教的实践和体会,发表自己的浅知拙见,以求和同行共商。

一、科学品德教育是科学教育的基础

首先要使学生树立为祖国进步、民族崛起而学习、献身科学事业、促进人类进步的远大抱负和志向,从而培养学生科学感情的发展,包括对事物的好奇心,求知愿望,探究自然的动机、兴趣以及对待科学的态度。

其次要对学生进行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教育,使他们能正确对待学习、生活中的成功、挫折、反复和失败。发展他们自我认识、自我评价和自我修正的能力,进而教会他们自我修养的方法。

同时,要始终注重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的教育,使他们不仅能在物理学科的学习过程中掌握运用辩证物主义的观点看待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更要教会他们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方法去处理日常生活中各种矛盾和关系。如:在讨论牛顿运动定律、电阻R的定义、静电的防止和利用、乐音和噪声的辩证关系等内容时,可以自然地进行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论的教育和渗透。

二、科学方法的训练是进行科学教育的核心

科学能力的培养是科学素质教育的必要途径。而在这其中科学方法的训练是科学能力培养的核心。物理一门很独特的科学,它对科学方法的要求是很高的。根据中学物理教学的特点和教学大纲的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可一方面对科学家们巧妙、独特、严密的科学进行适时和系统的介绍,另一方面,尽可能利用现有的条件安排学生进行各种方法的训练和操作,让他们尝一尝“梨子的滋味”,学会运用科学方法去求得物理规律。

在中学物理的范畴中,科学的具体方法很多,比如在测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中,就有图像法、定义法、误差法、逐连法等;再如实验中的作图法又包含有内插法、外插法、曲线改直法的具体方法。

三、创造性思维的训练是科学教育的重要

重视学生的思维训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使之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和良好的思维能力结构,是对学进行科学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必须有“序”,即指思维的系统,又指学生年龄和心理发展的水平水准的系统,二者的结合必须协调、同步、有机地统一于教学的全过程之中。以思维的一般规律(由特殊到一、具体到抽象的认识发展过程)来编排序列,即形象思维---抽象思维---灵感思维。再对这三种思维的内部结构进行分解,使形成一个由低到高的层次,以此作为思维的训练点,并在实施中以点连线,形成一个训练序列。

在诸多的思维形式中,创造性思维是最高层次的,它是学生创造能力的核心,是各种思维形式辩证统一的升华,是科学思维的最终目的。如果没有创造性思维,文明才会发展,社会才会进步。正是由于惠更斯的创性思维,文明才会发展,社会才会进步。正是由于惠更斯的创造性思维,大胆挑战牛顿,提出波动说,才有人类对光的波粒二象性的认识。

对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的训练,首先,要让学生系统扎实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通过中学物理有关知识探讨使学生不迷信名人,知道科学的道路是永无止境的。只有不断追求、探索,勇于创新才能使真理不断发展,不断完善。在此前提条件下让学生了解科学家们独特的思维方法和创造性设计等。要充分挖掘教材中关于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内容,引导学生从科学家的思想、思路、方法、技巧中得到启迪。更重要的是,在物理教学的过程中,应解放思想,打破常规,开动脑筋,不拘泥固定的模式,充分利用一切材料创造情景和条件,他们更多的创新的机会。

四、科学审美观的培养是对科学教育的完善

“判天地之美,析万物之理。”早在春秋时期我国古代哲学家庄子就认识到科学真理与美之间的关系。著名华裔科学家杨振宁指出:“物理学的原理有它的结构,这个结构有它的美和妙的地方。而各个物理学家对它的美妙会有不同的感觉,故而会形成各自的风格。”在培养学生科学素质的过程中,只有充分重视科学审美观训练,让学生在学习物理知识的同时,学会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美,用自己的心灵去体会美,从而激发他们创造美的激情和灵感,才能使科学素质的教育日臻完善。

教学过程中可通过对物理知识的学习让学生去发现物理学中真与美的结合。凡是美的事物总是符合事发展的规律,代表事物发展的趋势。因此美体现着真、包含着真,孕育着真。在中学物理教材中,无处不在展示和体现物理的学科之美:牛顿运动方程F= ma,胡克定律F= RX,爱因斯坦方程E = mc等所体现的简单美;左右手定则、作用力反作用力、正负电荷、折射定律码、透镜成像公式等表现出的对称之美;还电磁场理论、理想气体状态方程等所表现出的和谐之美,都是进行科学美、理性美的良好素材,我们应不失时地向学生展示这些自然规律的美,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学会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美。

总之,科学教育的主阵地在学校,传播科学知识,培养科学意识,训练科学思想,提高科学能力的主渠道在学科,物理作为科学教育的基础学科,是科学教育的生力军。

参考文献:

[1] 李焕有《科学教育与学科教学融合研究》

[2] 许治国《素质教育与物理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