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外资发展趋势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表1 各国修改外资法的情况,1991—1998
项目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修改外资规章的国家数
35
43
57
49
64
65
76
60
外资规章的修改数
82
79
102
110
112
114
151
145
其中修改后更有利于引进外资的a
80
79
101
108
106
98
135
136
修改后与原规章相比对引进外资不利的b
2
-
1
2
6
16
16
9
a: 包括有关自由化的修改或旨在加强市场功能的修改和增加鼓励外资的措施
b:包括加强对外资的管制和减少鼓励外资的措施的修改
数据来源:联合国贸发会议《1999年世界投资报告》
外资自由化内涵
根据联合国贸发会议的解释,所谓外资自由化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图1):①减轻或者消除所谓市场扭曲(market distortions)的影响。造成市场扭曲的原因可能是外资法中专门针对外国投资者的限制措施(例如外资进入及经营方面的障碍),也可能是外资法中有关给予或不给予外国投资者某种优惠措施及补贴的规定;②提高给予外国投资者的待遇标准(例如给予外国投资者以国民待遇,最惠国待遇以及公平公正待遇);③加强对市场的监督以保障市场机制的正常运转(例如制定竞争规则,信息披露规则等)。
单边外资自由化
各发展中国家的单边外资自由化主要通过在上述几个方面修改原有外资法或制定新法规来实现:
(一)减少对于外资准入、股权、经营等方面的限制
第一,在外资准入方面。各发展中国家政府通过减少(而不是完全放弃)对外资进入的行业限制,使得外国投资者的进入及开业较以前更为容易。各国主要通过两种方式修改其外资法以放宽对外资的准入,一种方式是在所谓允许外资进入“积极清单”(positive list )上增加允许外资进入的行业;另一种方式是减少原来禁止外资进入的“消极清单”(negative list)上的行业,主要是服务行业和基础设施产业。值得注意的是,许多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拉美国家通过允许外资参与本国对于公共设施领域的私有化进程,开放了许多原来禁止外资进入的行业,如电信、公共交通等行业。
第二,在对外资股权限制方面。许多发展中国家曾将对外资股权参与限制和强制性的合资经营要求作为一种政策工具广泛使用。目前,在大多数对私人投资开放的行业里,以上这两种限制已被取消。另外,对于股权限制外的其他对外资控制的限制, 例如所谓的“金股权”(golden shares)尽管在大型投资项目中,在对当地经济具有战略重要性的投资活动中,或是在国有企业私有化的过程中,可能仍需继续使用,但与以前相比这种方式的使用已经不是那么普遍。为消除对来自中小企业的外资流入的障碍,许多发展中国家也减少或取消了外资进入的最低投资比例要求。另外,几乎所有东南亚国家均修改了其外资法中非常普遍的股权当地化(fade —out)要求。
第三,在外资进入程序上。许多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一些非洲国家趋向于用简单的登记程序来取代原来对外资进入的审批要求。当然,对于外资进入某些特定的具有战略地位的产业,例如银行与金融业、航空运输、广播及电讯业,或是外资通过兼并或收购(m 各国都有一定的审批要求。
第四,一些国家正在放松某些类型的经营性限制。例如对于外国管理人员进入的限制除了其移民法上的限制外已有所放宽。 根据wto 的trims协议的要求,许多发展中国家修改了其外资法中为trims所禁止的有关履行要求的内容。对于那些不为trims 协议所禁止保留下来的履行要求,也不再作为一种强制性要求,而是与投资鼓励措施结合在一起使用。据统计,1998年,对于经营性限制方面的修改占到了各国外资法修改的94%。
第五,一些发展中国家放松了对于投资项目的外汇管制。投资原本及利润被允许自由汇回,尽管在外汇收支危机时,它们仍有权实行暂时性的外汇管制。
(二)提高给予外国投资者的待遇标准 减少外资流入障碍的同时,各发展中国家也通过修改其外资法提高了给予外资的待遇标准,目前给予外国投资者以国民待遇、公平和公正待遇原则上已被广泛接受。具体来说,许多原来仅给予国内公司的优惠措施现在也同样适用于外资。实际上,一些发展中国家给予外资“超国民待遇”,即外资能享受到本国企业所不能享有的优惠政策。另外,以往许多发展中国家外资法都规定外资企业不能在其国内资金市场上筹措资金,这一限制主要是为保证外国投资者的投资能带来东道国所缺少的外汇资金,现在许多国家都已取消这一限制。
(三)加强市场监督机制 为保障市场机制的健康运行,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颁布了竞争法。制定有竞争法的国家从1980年的40个增加到1997年的70个。大多数国家也建立了对于跨国兼并、股票交易与金融市场的监督机制。
政策评价
发展中国家外资单边自由化的发展趋势与其对待外资态度的转变密切相关。战后至70年代,许多发展中国家政治上独立后,为保证其经济上的独立,许多发展中国家的政府对外资对本国经济发展的作用持谨慎甚至怀疑态度,他们往往倾向于强调东道国对外资的管理,比如说采取禁止或限制允许外资进入的部门,限制外国投资者的利润或原本汇出,或对外资实行履行要求等种种手段来对外资加以管制。但由于80年代以来一些发展中国家先后发生债务危机,迫使这些国家对外资的作用重新认识。另外,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发展,发展中国家越来越认识到外资尤其是跨国公司对于本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如外资可带来发展中国家急需的资金、技术、先进的管理经验、市场。因此,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对待外资态度经历了从谨慎欢迎到积极引资的根本性转变,他们竞相修改原来以管制为主要内容的外资法,大力推行外资自由化政策。外资自由化政策的推行对于某些发展中国家吸引外资事实上也起到一定的作用。联合国贸发会议在其《1998年世界投资报告》中指出,近年来流入中、东欧国家外资大幅增长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这些国家推行市场经济改革和外资自由化的政策。
自80年代中期以来,外资自由化浪潮席卷了各发展中国家,但与此呈鲜明对照的是,外资在各发展中国家的地域分配却出现两极分化的态势。1997年亚洲发展中国家与拉美发展中国家引进的外资分别占到全球外资的21.8%和14%,而非洲许多发展中国家尽管修改了国内外资法,采取外资自由化的政策,外资流入水平仍然非常低,其引进的外资仅占全球外资的1.2%。因此,对于外资自由化政策吸引外资的作用, 应该认识到其局限性。外资自由化政策只起到允许外资进入的作用,但并不一定能保证外资的流入。
外资自由化内涵:减轻或消除市场扭曲影响;提高给予外国投资者待遇标准;加强对市场的监督。
(一)局限性 ①外资自由化政策本身不能完全等同于吸引和促进外资增长的政策。由于这两种政策的主要目的都是为吸引外资,因此在实践中往往难以区分。但是,外资自由化政策并不是吸引外资的唯一可能的手段,也不一定是所有情况下最有效的手段。在特定情况下,一些限制性措施也可被用来吸引外资,例如为吸引一个外国投资者投资某个产业时,东道国政府承诺在一定时期内不再允许其他投资者投资该产业与之竞争。②外资进入不仅取决于一个国家是否实施自由化的外资政策,更重要的是取决于某些经济因素,诸如东道国国内市场的大小,国内经济的增长速度,经济运行状况的稳定性,对国际贸易的开放程度,当地是否存在有能力的供应商等等。不同类型的外资进入时所考虑的经济因素亦不同,例如对于以开拓市场为目的的外资来说,进入时主要考察的经济因素是东道国市场的大小,因此,如果一国的国内市场容量十分有限,那么,即使该国外资自由化的程度再高,也不可能吸引到以开拓市场为目的的外资。③外资自由化政策在不同产业适用的效果不同。对于一些产业来说,外国投资者对东道国通过修改国内外资法而采取外资自由化政策是非常欢迎的。例如在通讯和公共设施领域,跨国公司对于外资自由化政策的反应非常积极。1990年美国投资者在这两个领域中的投资仅占其对外直接投资总量1%还不到, 但随着各国放松了对这两个产业的管制,到1996年美国在上述两个领域的投资上升到其对外直接投资总量的3%。相反,对于一些技术含量较低、竞争激烈、 交通运输费用较低的生产性产业,比如说制造铅笔、毛巾、牙刷的行业,外资自由化政策不会带来更多的外资流入,这些产业的发展还得依赖于贸易和国内生产。在这些行业,外资自由化政策作用有限并非由于发展中国家失去了其吸引外资的地缘优势(locational advantage),而是因为很少有外国投资者认为自己具备了与当地企业竞争的优势。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发展中国家目前所奉行的单边外资自由化政策对于吸引外资来说,不仅有其局限性,当实施到一定阶段时,甚至可能会带来消极影响。在某个发展中国家刚开始实施外资自由化政策时,可能会对于吸引外资起到积极作用。但随着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普遍实施外资自由化政策以竞争外资,外资自由化政策正逐渐失去它对外资的吸引力,这意味着外国投资者,尤其是跨国公司在作投资决策时,已不再将发展中国家实施的外资自由化政策视为一种鼓励措施,而是将其视为理所当然应该享受的待遇。发展中国家普遍推行外资自由化政策所带来的另一个后果是,同一行业在不同的发展中国家的开放程度正日益接近,这使得外国投资者对于东道国的其他与外资有关的条件(如前面提到的经济因素、其他政策)越来越挑剔,要求也越来越高。
(二)关注焦点:第一,发展中国家应根据本国经济发展水平谨慎决定外资自由化的步伐。事实上,尽管投资自由化是国际投资领域内的一个新趋势,但甚至在目前许多所谓“开放”的市场经济国家,他们的国内法也继续对外资进入与设立进行不同程度的管制。第二,为使外资自由化政策对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起到积极的作用,将外资引入到符合发展中国家国民经济发展要求的产业中去,发展中国家在不同的产业上应采取不同的自由化政策。对于优先发展的产业或因进行结构性调整急需外资流入的产业,可适当加快外资自由化的进程;而对于发展中国家具有传统优势的民族工业或暂时需要保护的“幼稚工业”,应暂缓实施外资自由化政策。第三,为保证外资自由化政策的成功实施,发展中国家应考虑到外资自由化政策与其他政策如贸易政策、财政金融政策、环境保护政策、劳工政策等相协调。第四,发展中国家应该认识到外资自由化政策不能被当作成一种相互竞争外资的工具来使用。如果发展中国家在推行外资自由化政策时竞相攀比,不仅无助于吸引外资,而且与其利用外资以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根本目标会背道而驰。为克服单边外资自由化政策的消极影响,发展中国家应该加强外资政策的协调,统一立场。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发展中国家应该积极参与制订区域性及多边的投资协议,以便在国际层面上建立一个被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所认同的、统一的、透明的外资自由化标准。
中国重构外资立法体系应关注:研究外资自由化趋势;发挥我国自身优势;根据国际条约义务修改相应法规;加强反垄断立法。
重构我国外资立法体系
随着经济全球化及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目前以三个专门外资法为骨架的外资法体系已不再适应新形势的发展,在实践中常表现为各法互不协调、难以解决外资领域中出现的新问题。因此,对于我国现行外资法的修改已经显得十分迫切。在各发展中国家外资法出现自由化趋势的背景下,我国在重构外资法律体系的过程中应注意如下问 题:
(一)在修改我国现行外资法时,应注意研究其他发展中国家外资法中出现的外资自由化趋势 例如,各发展中国家修改外资法、推行外资自由化一个重要内容是简化外资的审批程序,而长期以来我国外资法的一个主要弊端是外资的审批程序过于繁杂,缺乏透明度,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外国投资者来我国投资的积极性。因此,应该参照其他发展中国家在这方面的立法经验,修改我国外资法中关于外资审批的内容。
(二)充分发挥我国具有的吸引外资优势,灵活运用外资自由化政策 由于我国具有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所不具备的吸引外资的优势,如稳定的政治环境、良好的经济发展势头、巨大的市场及高素质却相对廉价的人力资源,到1998年,我国已连续7 年成为吸引外资最多的发展中国家。据联合国贸发会议《1999年世界投资报告》统计,1998年中国引进的外资总量达到450亿美元。 鉴于前面提到的外资自由化政策吸引外资的局限性以及可能带来的负面效应,我国不应盲目追随发展中国家外资自由化的潮流,在修改我国外资法的过程中,应根据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状况和引进外资的长远目标来谨慎实行外资自由化,并且在不同的产业部门应实行不同的自由化政策。
(三)根据所承担的国际条约下的义务修改相应的外资法规,决定外资自由化步伐 随着中国即将加入世贸组织,中国有义务实施世贸组织的各项与投资有关的协议,如trims协议、gats协议, 并且有义务履行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议定书中所作出的市场开放承诺,这就要求我国一方面根据世贸组织有关协议的要求修改现行外资法中与世贸组织规则不符的内容,如被trims所禁止的当地成分、贸易平衡等履行要求, 另一方面根据市场开放承诺的时间表要求,在承诺对外资开放的领域内逐步推行外资自由化政策、放松对外资进入的管制。
[关键词]老挝投资;经济;FDI;老中投资
[DOI] 10.13939/ki.zgsc.2015.08. 146
1 引言
老挝是一个比较落后的农业国。2008 年GDP 为51.87 亿美元,1997―2008 年,农业,工业和出口的平均增长率分别为3.8%、14.3%、19%。老挝的最大自然资源是水能资源,理论上发电可达3000 万~3200 万千瓦。老挝政府正在努力推进水能的国际合作开发项目,希望将其变成东南亚的新能源基地。丰富的江河能源还为老挝发展农业、渔业、牧业、工矿企业和生活提供了良好的条件。老挝是一个旅游资源十分丰富的国家。其中,自然景观多种多样,人文景观多姿多彩,文物古迹众多,宗教文化气氛浓厚。
1.1 老挝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一产业方面:老挝农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耕作的粗放性和产量低,需要引进技术和管理。
第二产业方面:老挝的第二产业有电力业,林矿业,建材业,医药业和日用品业等。其中,电力和林矿业是老挝最具发展潜力的产业。第二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是缺乏规模性,尤其是建材业和采矿业,目前大多还处于起步阶段,具有较大的投资市场。
第三产业方面:老挝的交通运输主要依靠公路,其次是河运,航空和畜力,没有铁路。交通运输业存在的问题一是公路的等级差;二是航空运输虽然相对比较发达,但是航空运输工具缺乏。由于受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老挝的财政与金融形势比较严峻,老挝货币基普对美元的官方汇率已由1997 年的1100∶1 跌至2009年的8470∶1。老挝的旅游资源比较丰富,但是旅游的基础设施有待改善,发展旅游设施建设前景看好。此外,老挝的邮电通信业正处于起步阶段,尤其是通信业具有较好的投资潜力。
对外经济关系方面:老挝的主要贸易伙伴是泰国,新加坡,日本,美国,越南和中国。主要出口商品是电力,木材,石膏,锡和咖啡;主要进口商品是车辆,燃油,建材,衣料,医药和电器,每年的进口为逆差,逆差率一般在60%~100%,逆差主要靠外援和贷款来弥补。外援是老挝的主要财政和经济建设来源之一,一般占其国民生产总值的15%以上。
1.2 东盟主要投资来源
从1988 年7 月老挝颁布《外国在老挝投资法》到2007 年已有40个国家的商人在老挝投资办厂。中国目前是老挝重要的投资贸易合作伙伴之一,2001―2007年,全国外资总额累计增达 65.274 亿美元,中国在老挝投资项目达207项,投资总金额接近10.584亿美元,中国在老挝投资企业,占全国外商投资总额16.2%,排列于第二大投资国;最大投资国是泰国,投资项目有144项,投资金额为13.1347 亿美元,占全国外商投资总额的20.12%;第三大投资国是越南,投资项目有95项,投资金额为8.0939亿美元,占全国外商投资总额的12.4%。前三名占了投资总额的48.72%,都是来自于周边国家。法国和日本发达国家投资金额分别占了全国投资外商投资总额的6.57%和6.35%,排列于第四和第五大投资国。2001年以来,法国在老挝投资额最高峰期为2005年,投资额为3.702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了147 倍;对于日本在老挝投资的最高峰期为2006年,投资额达4.01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了95.25倍。
2 老挝外国投资法和优惠
2.1 老挝投资法的演化
老挝是比较落后的发展中国家。在过去较长时期内,老挝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一样,崇尚自力更生,基本不对外开放。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潮流下。老挝政府充分意识到外资对于落后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性,这引起了老挝的法律体系的变化,有关外国投资的政策和法律也纷纷出台。
老挝的投资立法是以投资法为主体的包括系列法律在内的完整法律体系。1988年4月,老挝政府首次颁布《外国在老挝投资法》;1994年3月,老挝政府对《外国在老挝投资法》进行修改,增加了许多优惠投资政策,颁布了《促进和管理外国在老挝投资法》。1994年4月老挝国会颁布的新修订的《外资法》,新投资法在互惠互利基础上,鼓励外国投资者以包括BOT,BOOT在内的多种投资方式,在各个领域投资 ;规定政府不干涉外资企业的事务,允许外资企业汇出所获利润;外商可在老挝举办独资企业,合资企业等企业形式;国家将在头五年不向外资企业征税等。2001年3月《促进和管理外国投资法实施细则》出台,保证了投资优惠政策的具体落实。
2.2 外资在老挝的投资形式
外国在老挝投资形式多样,投资者可以在法律规定范围内自由选择。老挝1994年的投资法规定了外国投资者可以选择合资企业或者成立独资企业的投资方式。修改后的《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外国投资法》第3条规定外国投资者可以通过合作企业,合资企业,外资独营企业等方式在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投资。对投资企业权利实行有效保护。《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外国投资法》第5条规定合资企业是外国和国内投资者联合创办,拥有并经营的企业。合资企业的组织管理和活动以及参与这种经营的双方之间的关系通过合资企业章程和双方之间的合同加以管理。
2.3 外国投资的税收优惠
税收法律政策是投资双方都极为关注的,它直接关系到双方的利益分享。按照《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外国投资法》第二十一条规定,在享有特殊优惠条件,受到投资鼓励的领域或部门活动的合作企业,合资企业和外资独营企业均应缴纳利润税,税率为纯利润的20% ~ 30%;在诸如贸易,旅馆和其他服务性行业利税为纯利润的35% 以上。但是,综合老挝的法律来考虑,老挝实行的是比上述条款更为优惠的税收政策。
2.4 其他方面的优惠法律政策
除了上述优惠外,老挝对外资还有其他优惠。1994年4月,老挝国会颁布的外资法规定,政府不干涉外资企业事务;允许外资企业汇出所获利润;在原料进口和产品出口方面,三资企业有权进口生产所需的机器,材料,运输车辆,零部件,动力和原材料;拥有直接出口权,也可以委托老挝贸易公司或外国商进行出口贸易。
老挝工人工资成本较低。老挝政府采取了系列措施来保障老挝工人工资,但效果不是很好。老挝于1993年1月成立了劳动和社会福利部,并颁布实施了《劳动法》和最低工资法令等法律法规。老挝总理府于1997年10月3日颁布了最低工资的法令,规定非技术性普通工人每月的最低工资为36400基普,或每人每天1400基普。
满足投资者劳务使用的需求。在招聘劳务人员时,提倡优先招聘老挝公民。如果专业特殊,可自由雇用国外劳力;也可直接招聘外国工人。在居住和进出境方面,给外国投资者及外国劳务人员提供方便,包括有关人员家属的出入境签证。
3 老挝的外国直接投资的发展趋势
进入老挝的外国直接投资流入的数据来自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国内和国外投资部和跨越1988年至2004年期间。外国直接投资的数据记录用美元计量。在老挝的经济改革开始,对老挝的外国直接投资流入小。对老挝的外国直接投资流入量在1988年为2.7万美元。1994年,外商直接投资对老挝是1.6亿美元。亚洲金融危机暂时影响的外国直接投资流向包括老挝在内的亚洲国家。1997年12月批准的外国直接投资在老挝的投资价值近12.6亿美元。有吸引力的投资部门,矿业,林业,电信,酒店,木材工业,旅游,水力电力,石油和服装行业。最初,合资企业是在老挝的外国投资进入的首选模式。
4 老挝吸引中国FDI的潜力
中国是一个资源非常贫乏的国家, 而老挝人均森林资源, 人均水力资源, 人均土地资源, 人均矿产资源均稳居世界前列, 除森林资源得到初步开发外, 老挝其他资源开发基本处于空白状态。可也看出老挝在资源领域的比较优势非常明显,这也是老挝吸引来自中国的FDI的主要因素。
老挝和中国相比, 属于落后地区。老挝政府为了吸引外资,制定了比较优惠的投资税收条件。老挝税收优惠政策主要体现在税收优惠和关税优惠两个方面。根据老挝投资法第四章第十八条明确规定了外商投资税收和关税优惠政策主要为:投资1类地区的7年免税,投资2类地区5年免税,投资3类地区2年免税和进出口关税减免等。综合以上分析,我们可以根据生产要素禀赋论得出以下结论:老挝吸引来自中国的FDI潜力最大的领域就是老挝资源开发、开采类行业,比如种植业、养殖业、采矿业等。
参考文献:
[1]漆思剑,蒋红彬.老挝外国投资法研究[J].河北法学,2009(10).
[2]张良民.老挝与东盟的联系[J].东南亚纵横,2008(7).
[3]段媚媚,从价值链理论角度分析老挝吸引中国FDI的潜力[J].消费导刊,2008(11).
[4]索姆吉特.老挝投资环境和发展领域分析[J].现代经济(现代物业下半月刊),2009(4).
[5]保建云.中国与老挝两国双边贸易发展特点及其存在的问题分析[J].学术探索,2007(6).
一、我国外资经济发展面临的环境
2010年,金融危机逐渐衰退,世界经济逐渐复苏,但金融危机的滞后反应仍然存在,我国外资经济发展既面临发展机遇又要面临严峻挑战。
从国际环境看,一是2010年世界经济有望出现缓慢复苏,外资经济发展面临的环境总体趋于改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2010年全球经济将增长3.9%,其中发达国家将增长2%,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将增长6%。二是贸易保护主义加剧。全球经济复苏缓慢,外需不振可能在较长时期内存在,由于后危机时代竞争的需要,主要经济体自顾性增强,各国将优先解决国内就业、产业发展等问题,继续出台各种贸易限制措施和保护措施,贸易摩擦日益频繁,出口企业仍将面临更多的贸易风险。三是利用外资将面临更激烈的竞争。在中低端产业方面,周边的一些发展中国家如巴基斯坦、印度、越南、柬埔寨等国在劳动力、原材料、能源价格等方面具有相当的竞争优势,我国低生产成本优势正在丧失;在中高端产业上,我国也将在高科技产业、节能环保等领域直面与发达国家的竞争。从国内环境看,一是根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精神,我国将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并将推出促进经济结构调整的一系列举措,这将给利用外资和进出口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并促进外资结构调整和出口产品结构的调整。二是2009年我国先后七次提高出口退税率,放宽加工贸易限制类目录;实施人民币跨境结算,扩大外贸政策具有滞后效应,因此,这些政策对出口的促进作用将进一步显现。三是引资新优势有待提升。在产业优势方面,我国当前的产业结构与国际对外投资结构不相匹配,承接国际资本转移能力还有待进一步增强。在要素成本优势方面,受人民币升值、劳动力和土地价格上涨、税收成本增加等因素影响。我国要素成本优势逐渐弱化,此前过分依赖要素成本优势的引资策略有待进一步调整。
二、我国外资经济发展趋势与特点
(一)我国外资经济发展的趋势
我国利用外资大概经历了五个阶段:第一阶段为起步阶段,从1979年到1986年,外资主要来自于港澳,投资主要集中分布在沿海地区,产业集中在劳动密集型和服务业;1987年至1991呈稳步上升阶段,与第一阶段相比,台湾地区的投资增加,投资区域向东部地区扩展,投资产业投资于出口型生产项目;第三阶段是从1992年至1993年,是高速发展阶段;1994年到2000年是调整发展的第四阶段,跨国公司较多进入,更多行业开始利用外资;2001年以来进入了成熟稳定的第五阶段。2001年至2007年,我国利用外资4382.88亿美元,年均626.13亿美元。在2001年和2002年,中国吸收的外商直接投资分别比上一年增长了11.5%和12.6%。2003年吸收了535.05亿美元,位居全球第一;2004年创出606亿美元的新高,约占世界总量的9.8%:2005年实际投资603.25亿美元;2006年全国新设立的外商投资企业41485家,同比下降了5.76%,实际使用外资金额694.68亿美元,同比下降4.06%;2007年,中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高达747.7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3.6%,外商投资已遍及第一二三产业几乎覆盖了各个行业。
据国家统计局报告显示,从1993年起,中国已经连续15年成为吸收外资最多的发展中国家。改革开放初期,我国人均收入较低,储蓄也相当不足,缺乏经济建设资金。从1979年开始,中国利用外资总额快速增长,至1993年,我国利用外资总额已经增至389亿多美元,仅次于美国,处于世界第二位,2007年则达到748亿多美元,居发展中国家之首。1979———2007年,我国利用外资的项目达到633981个,其中外商直接投资项目达到632298个,实际利用外资额超过9574亿美元。引进外资的70%进入到了工业制造业部门,1990年外商投资工业产值在我国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只有2.28%,到2007年已经超过了30%。外资企业吸收的劳动力由1985年的6万人增加到2007年的1583万人,对同期全国城镇就业新增数的贡献率达到9.5%。另据商务部统计,中国目前在外资企业工作的雇员有2800万人。外资企业工业产值占全国的31%,税收占全国的20%,进出口占全国外贸58%。
(二)我国外资经济运行特点
近年来,我国外资经济根据发展实际情况,切实改善外贸发展环境,加快调整出口商品结构,加强外商投资引导,扩大外贸环境,努力开拓新的利用外资方式,我国外资经济运行呈现以下特点:
1.外贸出口总量略有下降,结构有所优化。我国加工贸易逆势增长,外资企业出口相对好于内资企业。传统市场比重降低,开拓新兴市场效果明显。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增势良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利用外资的规模不断扩大,尤其是国外直接投资对国内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2.外资来源和投资方式中,大项目带动作用明显,境外返程投资仍然是拉动外资增长的重要因素。从国别看,亚洲资金仍占较大比重,但外资来源开始呈现多元化趋势。从合作方式看,独资企业占较大比重。外商投资开始,为了降低交易风险、减少交易费用。一般采用和中方企业合资或合作经营的方式,进而以企业经营不善等借口通过增资扩股,最终完成对企业的独资占有。
3.利用外资的产业和地域分布,三产比重分布不同。一直以来,第二产业占全部合同外资总额的绝大部分;第三产业吸引外资数额小于第二产业,占实际外商直接投资额的比例还略有下降;第一产业吸引的实际外商直接投资额很小。
4.对外经济技术合作,境外资源开发成为境外投资的热点。2010年,我国增加境外投资开发项目。中方协议投资总额,逐渐增多,占全国境外资源开发中方投资的比例增多。境外并购成为境外投资的重要方式,境外并购项目中方协议投资总额已经逐渐占到境外投资总额的一半以上。工程承包带动作用明显,占全国对外工程承包营业额增多。
三、我国外资经济的发展机遇和挑战研究
2011年,我国统筹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着力稳外需、促增长,转方式、调结构,把扩大开放作为拓展空间、增强发展动力的一项基本政策,把保持外贸稳定发展作为首要任务,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体制创新为动力,转变外贸发展方式,全面提升经济国际化水平,促进我国外资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一)我国外资经济发展机遇
虽然我国利用外资和境外投资工作还存在很多不利因素,但目前经济企业回升的大趋势仍然蕴含着很多机遇。
一是世界各国投资限制的放宽为“走出去”创造了良机。为应对金融危机,各国政府纷纷出台经济振兴计划,放宽投资领域限制,为我国企业开拓市场带来了新的商机。同时,我国正在积极构建与其他国家的双边、多边合作框架,建立对话机制和平台,并不断研究和出台相关鼓励政策,有利于我国企业积极稳妥地“走出去”。
二是全球经济的回暖为“引进来”提供了机遇。随着经济的复苏,外商投资能力逐渐回升,新一轮的国际产业转移不断演进,发达国家为摆脱危机纷纷放宽了高技术领域特别是环境和新能源领域技术输出,合作态度积极,有利于提升利用外资产业结构。
三是世界经济出现积极变化促使国际贸易回暖。在各国政府干预和大规模刺激政策支持下,世界经济逐步走向缓慢复苏。2009年三季度以来,美欧日等主要发达经济体开始有所回升,印度、越南等新兴经济体增速明显加快。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2010年世界经济、全球贸易和跨国直接投资都将由降转升,其中,全球贸易将增长3.9%,贸易增长5.8%,投资增长15%,国际金融市场趋于稳定,实体经济出现复苏态势,有利于遏制国际贸易下滑势头并逐步回升。
四是我国经济企稳回升为涉外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国家实施“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宏观调控政策效应逐步显现,国内经济在企稳的基础上持续回升,不仅为外商投资者提供了相对稳定的投资环境,也使我国企业境外投资能力明显增强。同时,扩内需等政策的实施,进一步扩大国内市场,提高了对外商投资的吸引力。
(二)我国外资经济发展的挑战分析
尽管我国外资经济发展蕴含着重大机遇,也要看到还面临异常严峻的挑战: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够完善。从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来看,不少国有企业包括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完善,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从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看,不少国有企业包括国有金融企业还未真正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企业法人治理结构不健全,机制不活,效率不高,社会负担和历史包袱沉重等问题仍然阻碍着企业竞争力的提高,国有经济布局战略性调整尚未完成,新型国有资产监督管理体制还有待于在实践中完善。
二是市场体系还不健全,地区分割、行业垄断仍阻碍着全国统一市场的形成和发展,社会信用体系尚未建立,市场秩序比较混乱,资本市场发展相对滞后,股票、债券等直接融资比重低,金融风险过分集中于国有商业银行。
三是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健全,覆盖面较窄,统筹层次低,保障能力明显不足;农产品市场体系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和国家对农业支持保护体系不健全,统筹城乡发展的体制和机制尚未形成。
四是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体制改革仍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发展的要求。必须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才能逐步消除上述体制,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2.政府管理还不能完全适应市场经济和加入世贸组织的要求。加入世贸组织最大的挑战就是政企不分,政府职能转换不到位。按照WTO规则不允许政府的权力进入市场,政府在微观经济领域内是不能有所作为的。政府的职责是搞好宏观调控,但是我国的外贸管理体制还处在计划经济体制转向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政企不分,政府干扰企业的活动多,企业还没成为自我约束、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现行的管理体制和管理水平与入世后的客观要求还有相当大的差距。
3.中国企业缺乏国际竞争力。尽管我国已有企业进入世界500强,但这并不意味着这些企业在全球竞争中已经取得明显优势。缺乏核心竞争力是我国发展大公司和大企业集团面临的突出问题。我国企业国际竞争力弱的主要表现有:
一是缺少具有国际品牌的产品。国际知名品牌会使得企业更顺利地与国际市场接轨,它越来越成为竞争的决定因素。没有品牌就等于没有市场,未来世界地图就是世界品牌的版图。根据世界著名品牌顾问公司“INTER-BRAND”2003年度“世界最有影响力100家品牌”评选活动表明,可口可乐品牌价值达到704.5亿美元。而我国最有价值海尔品牌的价值只有265亿人民币,可见差距是巨大的。塑造企业的国际形象,学习和借鉴国外著名品牌国际化的战略,创出世界名牌,已是摆在我国企业面前的重大战略课题。
二是企业管理水平差距大。与发达国家和著名的跨国公司相比,我国企业管理较落后,特别是企业的战略管理、成本管理、质量管理、营销管理等方面,很难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国际激烈竞争。企业制度不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组织结构不合理,经营机制不活,产业集中度低,专业化水平不高,是影响企业竞争力的带有根本性的深层次原因。
三是企业管理人才的缺乏。人才的缺乏将直接影响企业管理国际竞争力。2003年,国际竞争力中的企业管理竞争力要素中,中国除劳动力成本具有竞争优势外,其他要素都在低水平上。在参与排名的51个国家和地区中,我国的综合生产率是泰国的60%,巴西的46%,马来西亚的33%。在获取合格工程师和称职高级管理人员状况的国际比较中,我国仅排名在51位和50位,远远落后于日本、韩国等亚洲国家。
4.金融体制的不健全。虽然我国的金融体制已经历了多次改革,但现行体制仍然存在一些明显弊端,还不能完全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例如国有银行呆账、坏账等现象严重,外币、同业拆借、证券回购利率的市场化水平不高,现行的人民币汇率机制还很不完善,资本项目还没有实现可兑换,直接影响了金融业的进一步开放和与国际金融市场的融合。
四、我国外资经济发展的新突破
我国外资经济发展必须适应国情,为国内发展服务,若偏离此道,就谈不上国家发展。必须明确国内发展要考虑国际环境的变化和影响,在转型期,我们要立足国内,实行“引进来”和“走出去”的战略。一方面要鼓励跨国公司进入我国,充分利用国外的管理、资本和技术;另一方面要鼓励国内企业进入国际市场,在竞争中壮大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具体有以下几方面措施:
(一)我国外资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是实施“引进来”开放战略。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客观趋势。实施“引进来”,积极利用外资,是我国对外开放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行“引进来”并不是只要是外国的就都无条件地“请进来”,而是要在综合考虑对国内的产业和产品发展水平的影响及其对社会和自然资源的综合影响下决定是否引进。同时要正确处理技术引进和自主创新的能力,有能力的尽力自主开发,增强我国技术能力,提升国家的核心竞争力。
(二)我国外资经济发展的根本途径是实施“走出去”的开放战略。“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的应有之义,就是要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对外开放战略。实施“走出去”战略是对外开放新阶段的重大举措。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提高和加入世贸组织,实施“走出去”战略的条件更具备,要求也更迫切。我们要在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中,不断提高“引进来”的规模和质量,大力推动“走出去”战略。首先,在政治上,实施“走出去”战略有助于树立我国的大国形象,提高我国国际地位,维护我国国家利益,保障国家安全,促进祖国统一,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促进我国与世界各国和地区的经济合作。其次,在经济上,实施“走出去”,有利于更好地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有利于引进先进技术,发展我国的高新技术产业,带动我国设备、技术、产品和服务出口,有利于形成我们自己的跨国公司和著名品牌,更好地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并且可以增强企业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能力,参与经济全球化竞争,是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根本途径。
(三)我国外资经济发展的法宝是加强金融体制改革。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发展,资本流动的速度加快、规模明显加大,金融衍生产品和创新工具明显增多,金融风险已不可避免。完善金融监管制度,首先,建立银行存款保险制度和金融预警网络机制;对外资银行的进入严格把关,并制定有效的风险监管体系,维护国家货币政策的顺利实施。其次,加强政府对外债的统一管理,合理控制间接利用外资规模和结构;要统一债权,加强债权集中管理,同时注重外债的使用效益,杜绝消费化使用外债错误倾向。第三,化解银行不良资产,卸下国有银行和企业的包袱,加快国有政策性银行向商业银行科学转变的改革,重构政府、银行和企业三者之间的关系,使银行真正成为产权明晰、权责明确、自负盈亏、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商业银行。第四,稳定推进金融体制改革,应建立具有自我约束、公开透明、高效运作、监管严密并与国际接轨的运行机制,应尽快抓住当前亚洲经济复苏、金融市场相对稳定、我国外汇储备充裕等有利条件,推动人民币汇率和利率市场化改革,有序推进人民币资本项目下的可兑换。
(四)我国外资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是积极开拓国际市场,推动出口市场多元化。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在巩固传统市场的基础上,通过实施“走出去”战略,进一步加大对新兴市场的开拓力度,改善贸易环境。根据国际贸易格局变化,适时调整出口市场结构,努力改变出口市场过于集中的状况。对亚洲传统市场,继续深挖市场潜力,重点做好钢铁、机械、轻工、纺织服装等产品的市场开发。积极开拓非洲、俄罗斯、印尼等新兴市场,推动出口市场多元化。把抓洽谈、抓成交当作对外贸易工作的重点,推动企业电子商务洽谈成交、小组出国推销成交、函电往来成交以及交易会、博览会参展成交,通过开展各种贸易方式,争取多成交,早成交,把商品贸易、技术贸易、境外办企业、工程承包和劳务合作等多种方式有机结合起来,进行立体式综合开发,带动我国产品的出口。坚持主动出击与积极应对并重,努力降低贸易摩擦影响。加强检测预警,密切跟踪主要市场贸易保护措施动向,适时国际贸易信息,建立风险预警机制;研究对策,保驾护航,建立国际贸易摩擦快速反应和应对机制,做好钢铁、纺织、化工、轮胎重点商品贸易摩擦应对工作,提高应对率和胜诉率。
(五)我国外资经济发展重要动力是积极稳妥丰富外资利用方式。
1.首先用好内资。从当前投资、储蓄和外汇储备来看,我国有着庞大的内资储备。要利用外资首先要利用好内资,尤其是在金融危机的当前。为此,要加速金融体制改革与创新,健全资本市场,特别是证券市场。增加金融产品种类,拓宽储蓄转为投资的渠道,增强市场活力,充分利用内资。金融业的改革开放,首先要对内开放,老百姓不能只有存款权,要加强对普通百姓的贷款权,拓宽直接投资渠道,丰富股票、债券等的发行品种,只有通过多样化的投资渠道,方能使储蓄有效地转化为投资,变高储蓄率为高投资率,确保资本金这一稀缺资源在我国不闲置浪费,并得到合理配置和利用。在内资得到合理、有效利用的基础上,经济建设所需资金再由外资增补。国际经验表明,凡在国际经济竞争力方面提升迅速的国家,基本上采取吸引国际间投资为主的投资方式,包括证券融资、利用投资基金、项目融资、租赁融资和BoT投资等等。我国应在注重外商直接投资的同时,积极运用企业并购、风险投资、投资基金、境外上市等形式利用外资,以使我国的资本市场尽早与国际资本市场连接,完善经济发展体。
关键词:外商投资 产业 国民经济
最近几年,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的不断推进,跨国公司在加速向发展中国家的制造业领域扩张的同时,已经启动向现代服务业领域进军的步伐。尤其是在我国加入WTO以后,对外资准入的门槛逐步放开,外资现代服务业(即第三产业)进入我国的速度将明显加快。
一、现代服务业发展趋势及特点
建立在农业、工业基础上的
“现代服务业”是工业化高度发展之后的产物,目前主要是依托电子信息技术及现代科学管理理念而逐步发展起来的服务业。现代服务业具体划分为四大类:基础项目服务、生产和市场服务、个人消费服务、公共服务。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本质上来源于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社会分工的专业化等需求。20世纪60年代以来,全球呈现出工业型经济向服务型经济转型的大趋势。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推进,跨国公司在加速向发展中国家的制造业领域扩张的同时,已经启动向现代服务业领域进军的步伐。尤其是在我国加入WTO以后,对外资准入的门槛逐步放开放广,外资现代服务业进入我国的速度将日益加快。
二、高新技术产业特点及发展趋势
世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改变了传统的产业分工格局,形成了自身的特点和规律:垂直分工向混合分工转变,产业分工向产品工序分工转变,递次转移向直接投资转变,国内分工的国际化与产业集群化。外商投资企业在华研发机构是中国技术创新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但是如何把这个组成部分真正有机地融入中国国家创新体系,这是我们面临的一个严峻挑战,而关键就在于内资企业如何有效利用跨国公司技术引进的各种积极作用。
其一,示范作用。以我国通信技术领域产业技术进步为例,跨国公司对我国信息通信技术产业的总体发展发挥了良好的示范作用。中国政府通过鼓励以合资方式大量吸收FDI,跨国通信公司在中国的投资一方面为国内通信、电信企业提供了先进的设备;另一方面又创造了一个国内设备制造企业通过与跨国电信设备制造商的竞争与合作而近距离学习先进技术和市场运作模式的机会。
其二,带动作用。经过十几年发展,外商投资企业与中国当地企业一起形成了某些产品价值链。外商投资企业通过向上游企业采购和向下游企业供货,带动了上下游企业技术水平的提升。
其三,人力资源。第一,跨国公司研发机构提供的国际水平的薪酬和尖端科研工作条件,可以吸引大量国际水平的科研人才来华服务,特别是我国在海外留学的高级人才回国服务。同时吸收部分本土科研人才参与其研发活动,可以大大提高本土科研人才的水平;第二,研发机构人才的合理流动,以及跨国公司研发机构与本土科研机构的合作,都将促进先进科研技术、信息的扩散;第三,跨国公司研发机构对本土企业和科研机构具有示范作用,有利于提高本土研发机构的管理水平和面向市场开发产品的能力;第四,同业的本土公司可以从外资公司的基础研究所开发的新产品、新工艺中得益。
三、制造业特点及发展趋势
制造业一直是外商在我国直接投资的热点,连续多年位列行业投资首位,外资的进入推动了我国制造业企业技术进步,提高了企业管理水平,扩大了就业,同时也带来了我国制造业核心技术停滞不前、民族品牌萎缩等一系列问题。其一,外商投资企业在制造业的投资规模不断扩大。随着新一轮的世界产业转移和国际分工格局的形成,外资对我国制造业投资稳步增长,规模不断扩大。2005年,外商投资企业制造业实有18万户,比上年增长5.4%,占实有总户数的69.2%;投资总额8955.1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3.2%,占实有投资总额的61.2%;注册资本5116.8亿美元,增长12.3%,占实有注册资本的63%;其中外方出资4031.3亿美元,增长14.4%,占实有注册资本的63.8%。其二,外商投资制造业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对东北省市投资增长较快。随着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的实施,外商进一步加大了对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投资力度,东北三省制造业利用外资的速度明显加快,2005年,东北三省制造业实有外商投资企业1.4万户,比上年增长8.6%,投资总额669.7亿美元,增长14.3%,注册资本357亿美元,增长20.8%,外方出资244.8亿美元,增长25.1%,德国宝马等著名跨国公司已经在沈阳安营扎寨。
四、结语
随着我国对外商投资进一步开放,外商投资企业一直保持着快速增长的势头,但随着外资规模的扩大,我国吸收外资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弊端也逐渐凸显,如:投资产业结构失衡,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等的比重偏低;投资区域布局不平衡,中西部地区吸引外资比重低;技术溢出效应有限,对土地资源、环境资源带来巨大浪费和严重污染等一系列问题。我们不仅要针对各行业的具体问题提出相应的策略和解决方案,更应该高屋建瓴,不断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建设,强化产业政策指导,加大监督管理力度,促进国家产业政策的落实,推动外商投资企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一、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趋势
(一)对外直接投资总体实现跨越发展
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规模由2002年的27亿美元增至2011年的746.5亿美元,年均增长达到26.9%。2008年之前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规模保持高速发展,此后呈现震荡型恢复增长。2009年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增速明显下滑至1.1%。增速下滑最主要的原因是由于全球经济复苏步伐放缓,一些主要的发达经济体,比如美国、欧盟经济增长乏力,企业投资决策更加谨慎造成的。2010年后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基本恢复增长,2012年增速明显提升,上半年累计实现非金融类直接投资(下同)354.2亿美元,同比增长48.2%。总体上看,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受金融危机和欧债危机的负面影响有所显现,但并不严重。
当前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已进入高速发展的阶段,成为全球重要的海外投资者。在对外直接投资初期,项目主要集中在能源原材料和贸易促进领域。随着宏观经济调整(如人民币升值)以及企业能力的增强,更多国内企业正在转变观念,到海外寻找机会,更深入地参与市场、提供服务、寻找能给予他们竞争优势的技术技能。据联合国贸发会议组织估计,按照以往典型新兴经济体崛起的发展模式来看,到2020年中国向海外输出的直接投资总规模将达到一万亿至两万亿美元。
(二)对发达国家直接投资显著上升
1、我国对发达国家的直接投资增速明显,比重上升
到2011年末我国对发达国家(地区)的直接投资存量达到466.4亿美元,占全部投资存量的11%,较2010年提高了2%,较2009年提高4%,呈现上升趋势。
从国别看,近年来我国对发达国家直接投资增速普遍在两位数以上。2011年中国对欧盟的投资75.61亿美元,同比增长26.8%,2010年为59.63亿美元,增长101%;对美国投资18.11亿美元,同比增长38.5%,2010年为13.08亿美元,增长44%;2011年我国对对澳大利亚直接投资达31.65亿美元,同比增长86%。
2、制造业在我国对发达国家投资中占有重要地位
我国对发达国家的制造业投资近年来比重明显上升。以美国为例,从投资存量看制造业已成为我国对美国直接投资金额最多的行业,2010年投资存量占比重达27%,超过四分之一。从2011年的情况看,我国对美国制造业投资流量达7.8亿美元,同比增长1.4倍,比重由2010年的25.4%上升到43.1%。
中国在美国制造业投资的大型投资(超过20亿美元)都是在国内已有相对竞争优势的领域、发展历史较长的工业产品。2012年我国进一步对发达国家制造业增加投资。
3、我国对美国等发达国家直接投资以并购方式为主
根据亚洲协会美中关系中心提供的数据,2003—2010年我国对美国直接投资额为117亿美元,其中并购投资为90亿美元,绿地投资为27亿美元,并购方式占直接投资总量的77%。并购投资中,我国企业一般采用控股收购。2003年以来我国在美国的的121项并购投资中,有100项控股在50%以上。
近年来我国在美国绿地投资的比例有所提高,多数绿地投资是独资拥有,少数绿地投资是与美国国内伙伴合资共有。目前已完成了一些在复杂产业进行的绿地投资,包括通讯器材、可再生能源、生物科技、航天和制药业等。总体看,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中对传统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投资以绿地投资为主,对高技术领域、研发及销售网络等投资以并购为主。
4、发达国家的态度逐步转向欢迎,但依然有诸多障碍
国际金融危机后,美欧等发达国家对于就业以及经济增长方面的关注,对外资的需求有所增加,使得其对外国直接投资持相对欢迎的态度。但障碍依然存在,这一点在美国最为突出。
我国部分直接投资项目因美方的“国家安全”理由而受阻体现了美国对我国直接投资的矛盾态度。由于金融危机,美国关于外国投资的争论在2007—2009年之间有所缓和。但近年来我国对美国直接投资的大幅增长也引发了不安情绪。在美国外资安全审查制度中,部分商业特殊利益集团可能为了避免来自中国公司的竞争,而挑动政客阻止其对美的投资。国会议员们虽然不直接介入外资委的审批程序,也没有权力来启动外资委的审议,但是他们有监督权,有权召开听证和传唤证人证据,能通过决议和修正案,在极端情况下有能力修改相关法律(如《外国投资与国家安全法案》)。因此政府执行部门对国会要求外资委采取行动的呼吁不会无动于衷。
5、我国对发达国家投资的未来趋势
随着中国整体经济实力的增强和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中国企业对外投资将逐步更多地向发达国家转移。在中国企业对于美国投资领域相关的法律规则进一步熟悉的基础上,制造业的绿地投资将以成熟的、有较长发展历史的普通工业产品为主,且主要投资于价值链下游的环节。由于基本不受安全审查制度的影响,绿地投资将以比较稳定的速度增长,且私人投资将逐步占主导位置。我国在美国的并购投资的重点仍在高技术领域,以及技术研发和销售网络等环节。在并购方式下,最大的负面影响来自于美国的国家安全审查制度。总体上讲,受国际金融危机后就业压力严重的影响,未来我国对发达国家的投资将出现较大空间。
(三)对发展中国家投资仍是主体
近年来,我国对发展中国家的直接投资均保持全部对外直接投资的八成以上,对发展中国家的投资是目前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主流方向。
1、我国对发展中国家直接投资的增速明显
2011年,我国直接流向发展中国家(地区)的投资流量为612.3亿美元,占82%。到2011年末,我国对发展中国家(地区)的投资存量为3781.4亿美元,占89%。我国对发展中国家投资以亚洲、非洲和拉美为主要目的地。近年来以上三个地区的投资都出现快速增长。
我国对主要发展中国家投资的存量均出现了几何级的增长,10年来增长倍数多数达到了几十倍乃至上百倍。从投资流量看,近年来增长显著的国家主要有缅甸、巴基斯坦、柬埔寨、印度尼西亚、伊朗、越南、南非、刚果(金)、古巴、尼日尔、巴西、秘鲁、古巴、墨西哥等国家。另外部分国家的流量变化呈现跳跃性特点,在某一年突然大幅上升,如哈萨克斯坦、苏丹、毛里求斯、津巴布韦、阿尔及利亚、尼日尔等。这主要受到当年某项能矿、基础设施等大项目的显著影响。
2、能源矿产资源与基础设施仍是我国对发展中国家投资的最主要领域,同时制造业、农业等领域的投资正在逐步增长
从我国对东盟投资情况看,基础设施、制造业以及采矿业为主要领域。2011年我国对东盟十国的投资流量是59.1亿美元,同比增长34.1%,在东盟设立直接投资企业2400多家,雇佣当地雇员11.8万人。
从我国对非洲直接投资情况看,根据商务部统计数据,截至2011年底中国对非直接投资已达到162.4亿美元,比2008年增长了1.1倍。逾2000家中国企业在非投资兴业。能矿、建筑、制造等行业的项目数量保持增长,金融、航空、农业、旅游等产业的投资合作方兴未艾。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成为非洲国家希望优先投资的领域,许多国家都把新建或改善公路、铁路、机场、码头、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作为振兴经济的优先领域。
从我国对拉美直接投资情况看,双方在资源能源、基础设施、高科技、农业等领域合作也取得了长足发展。对于拉美地区石油、矿产品、农产品以及制造业的投资成为最活跃的投资领域,为了能源供应而配套建设的基础设施投资项目也在迅速增加。
3、我国对发展中国家投资的未来趋势
在未来中长期,我国对发展中国家投资仍将以能源矿产和基础设施为主要领域,这两类投资的项目金额大,从项目金额统计看占较大比重。基础设施投资在一段时期内将有明显增长,因发展中国家普遍欢迎我国在交通、通讯、城市建设等方面的投资,而基础设施配合能源矿产投资也成为我国对发展中国家投资的一项特色。我国对发展中国家投资中的民营企业比重将逐步增加,投资领域主要是与当地市场需求相适应的、我国技术成熟的工业制成品包括纺织、轻工、机械、电子等。在此类制造业中我国有技术优势,而发展中国家有技术需求与市场需求,可以形成良好的投资合作。此外,我国对发展中国家农业领域的投资,特别是其特色农产品的种植与加工业将有良好的增长前景。
(四)民营企业在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中快速崛起
近年来中国企业“走出去”的经营主体结构不断优化,成为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新亮点。我国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主要包括以下类型:一是有明显比较优势并成功转化为竞争优势行业的民营企业。二是对外依存度较高、国内需求旺盛的行业。三是具有一定技术研发和创新能力的民营企业。四是从事贸易、综合物流和供应链管理、分销和售后服务、资讯和咨询等服务型民营企业,通过对外投资实现跨境服务的“商业存在”。
(五)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中的社会责任将进一步提升
社会责任已经成为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必过的一关。由于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面临经验不足,人才缺乏,语言不适应等众多障碍,也使得履行社会责任成为企业跨国经营时快速融入当地环境的“捷径”。
在履行社会责任方面,中国企业仍有许多不足。首先,企业观念问题。一些中资企业对企业社会责任的认识没有上升到企业长远和可持续发展的高度;也有的企业认为在创业的初始阶段没有必要在履行社会责任方面耗费人力和物力。其次,一些企业对所在国的基本情况缺乏了解,影响了其履行社会责任。个别中国企业将国内的工作模式(如劳动时间、待遇与工作条件等)复制到所在国,造成了不良影响。第三,整体来说,在履行社会责任方面,大中型国有企业做得比较出色,中小型民营企业还有差距,它们在履行社会责任方面缺乏完善的理念和计划,具有很大的随机性。第四,中资企业在对自身履行社会责任的正面宣传上还比较落后,缺乏这方面的资料收集、整理、统计和宣传计划。
未来中长期,我国企业对外直接中履行社会责任的程度将成为影响投资成败的战略性问题,不论是企业还是政府层面都应当引起高度重视。目前亚非拉发展中国家环境保护及劳动保护等意识正在日益增强,环境标准正在跟国际主流靠拢,中国投资者的行为将受到东道国的严厉约束和监管。
二、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政策展望
(一)进一步引导和提升民营企业扩大对外直接投资
民营企业是最具活力的经济实体。从德国等发达国家对外投资的经验看,具有优良历史和产品技术优势的私营企业始终是其对外直接投资的主导力量。
我国民营企业在对外直接投资中仍需要相关政策更多地引导与支持。未来应对我国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制定更具操作性的规则和标准制度要求。重点鼓励有条件的民营企业把产品价值链、供应链、资本链延伸扩展到境外,在海外建立加工组装基地,同时构建企业的境外分销、售后服务和全球维修体系,全球综合物流和供应链管理体系,研发、设计及创新中心,境外能源和资源储备和供应保障体系等。
加强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风险管理体系的建立,提供更具政策支持性的国家风险评估提示和相关信息。此外在教育和培训安排、项目前期投入的资金支持等方面,辅以相对具体可操作的配套措施。
在金融支持方面,拓展民营企业“走出去”的融资来源和渠道;鼓励政策性金融“走出去”,通过货币互换、人民币优惠贷款、出口信贷、对外人民币援助等方式为民营企业服务,试点以人民币贷款扩大中国技术设备、日用消费品和劳务的出口。
(二)进一步引导企业更好地承担在对外直接投资项目中的社会责任
要从战略高度认识对外直接投资项目中的社会责任问题,将其作为企业积极融入东道国的有效渠道。中国对外承包工程商会于2010年底编制了《中国对外承包工程行业社会责任指引》。未来有必要将“社会责任指引”拓展到对外直接投资领域,尤其是对民营企业,应当制定相关的指引与规范,促使企业树立高度社会责任感,承担社会责任。对于在东道国没有尽到应尽的社会责任,甚至对当地的员工权益或环境保护造成不利影响的企业,应当制定明确的惩罚机制。
(三)积极推进海外产业园区发展,发挥其桥头堡作用
目前我国海外产业园区建设已经取得初步成效,园区的形式、内涵和功能均在不断探索与发展中。未来可适度扩大海外科技园的规模和地域分布。除在发达国家布点外,也可逐步推进在东欧、泰国、越南、巴西、南非、埃及等国布点。深入调查总结现有海外园区经验,完善运作模式,提升服务水平。在提供物业服务基础服务的基础上,服务内容逐步向经营管理服务、技术支持服务、投融资服务等纵深领域拓展,多方位促进中小企业海外成长。
(四)加强与重点东道国的双边投资保护协议谈判
目前我国已经签署了130多个双边投资保护协议,主要集中在亚洲、非洲与拉美的发展中国家。从发达国家看,我国已经与欧盟的德、法、英等主要国家以及日本、澳大利亚、加拿大签订了双边投资保护协议。
关键词:人力资源外包 服务行业 现状 发展趋势
人力资源外包使企业能够用最低的费用获得最丰富的资源,对任何企业来说都是具有高附加值。外包(Outsourcing),即外部寻源,这一词最早出现在信息领域,后来又逐渐发展到制造、物流、营销及人力资源管理等领域。外包是指企业与其他单位或个人签订合同,让他们承担原来由企业内部员工完成的部分工作。其核心思想是企业在内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为取得更大的竞争优势,仅保留其最具竞争优势的业务,而将其他业务委托给比自己更具成本优势及专业知识的企业。
人力资源外包作为外包服务的一种形式,是指企业根据自身资源情况,把原本由企业自己进行的一项或几项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或职能,通过支付酬金的方式,交给第三方专业服务商去完成,从而达到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一种管理模式。常见的人力资源外包服务包括招聘外包、培训外包、福利外包、薪酬外包和绩效管理外包等方面。
1 我国人力资源外包业务的发展现状
云南昆明市某人力资源公司的发展是我国人力资源外包服务机构发展的真实写照。为了更好的分析我国人力资源外包业务的发展现状,笔者通过一段时间的调查发现,云南昆明市某人力资源公司自2007年成立以来,业务发展迅速,到2012年1月,人力资源外包员工人数达到4000余人,服务客户也由最初的以销售岗位为主逐步转变为涉及IT、金融、保险、行政后勤等各类岗位。与此同时,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如核心产品单一、服务客户低端等现象。通过对这个实例的分析,发现我国人力资源外包业务的发展现状,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第一,业务发展迅速。近年来,随着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理念的变革以及人力资源外包机构的成长,尤其是人力资源外包服务专业化水平的提高和产业化形成,人力资源外包服务得到了快速发展。近期,在IDC的最新报告中指出:由于客户需求的日益增长和政府政策的倾向性,中国的人力资源外包服务市场在近几十年来不断蓬勃发展,年增长率达到15%以上。并且预计到2015 年中国人力资源外包服务市场总规模将达到28.979亿美元,年均增长率将达19.7%。这一结果远远超过了近几年年均增长率为2.8%的美国人力资源外包市场。
第二,服务内容单一。虽然人力资源外包的内容已经扩展到了中高级人员的甄选、员工激励、薪酬管理、员工开发等战略性工作层面,但现阶段,我国的人力资源外包主要还集中在人事社保、工资发放、员工档案关系管理等比较初级的层面,涉及的服务内容范围不广。
第三,服务对象覆盖范围狭窄。人力资源外包服务在各个行业都有需求,但目前在一些项目性工作较多的行业最普遍,主要集中在IT、金融、市场营销等行业。在一线城市,随着大量外资企业的进驻,由于他们对人力资源外包的认同和习惯,以及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使得人力资源外包的服务对象主要集中在外资企业。在二三线城市,我国人力资源外包的服务对象主要集中在IT、销售等一些中小型企业。如云南昆明市某人力资源公司,客户主要为IT、销售等一些中小企业,其中80%以上的企业外包人数在100人以下。
第四,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从业人员的素质和能力对于人力资源服务外包质量的影响是巨大的,企业之所以选择人力资源外包,就是因为在专业化的服务企业当中,有着优秀的从业人员,他们能够提供比内部管理更加专业和规范化的服务。与国外机构相比,我国人力资源外包服务人才结构不合理,其主要表现为:一方面本土机构规模较小,专业人才奇缺;另一方面大量非专业人士充斥,一般性人才过剩。
2 我国人力资源外包服务的未来发展趋势
2.1 发展前景广阔
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具备着丰富的人力资源。改革开放三十年多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蓬勃发展,人力资源已经成为国家经济建设的第一资源,人力资源外包服务行业也必然面临着广阔的发展前景,并且由于多方面原因使得我国人力资源外包服务具有广阔的市场空间和发展潜力,其原因主要为:
第一,受外资企业的影响。近年来,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外资企业纷纷来华投资。据统计,中国是吸收外资企业最多的国家,世界500强企业已有480余家来华投资并在全国各地开设分支机构,外资的进入必将带动我国人力资源外包服务产业的跳跃式进步。一方面,外资人力资源服务企业可以为国内企业和求职者带来新的理念和思想,促使国内人力资源外包服务由潜在的需求转化为现实需求,这就为国内人力资源外包服务企业开拓了无限的市场空间。另一方面,外资的进入也为国内同行带来了先进的理论知识、业务模式和管理经验,同时带来了发展资金,培养了专业人才,这些有利之处将直接推动国内人力资源外包服务产业的快速发展。从战略层面上讲,外资的引入对我国人力资源外包服务未来的发展产生“双赢”的局面。
第二,企业自身转型的需求。据统计,企业人事工作中非核心的事务性工作占到整个HR(Human Resources 人力资源)工作的65%—70%,诸如保险缴纳、工资发放、用退工办理、档案管理等。但是近年来,随着企业战略转型的发展,以及受到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企业更加关注核心竞争力,从而将更多的非核心业务外包出去,以实现节约开支,降低成本,引进新鲜血液,使人员进行合理分配,能将全部的精力投入到核心业务中去,诸如员工激励、薪酬架构设计等。如何在人才竞争中获取优势,将是企业需要考虑的头等大事。
第三,国家政策法规的支持。2007年3月,国务院了《关于加快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我国第一次将 “人才服务业”正式写入国务院的文件,同时提出要“扶持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服务机构,鼓励各类就业服务机构发展,完善就业服务网络”,充分显示出国家对人才服务业的高度重视和政策扶持。与此同时,近年来,随着《劳动合同法》、《社会保险法》等相关法律的出台,其中专门对劳务派遣、员工社会保险缴纳等做了进一步的规范。这些政策法规的相继出台,将从制度层面上保证了我国人力资源外包服务行业的顺利发展。
第四,外包服务机构自身的发展。目前,我国优秀的人力资源外包机构专业化程度不断提高。以昆明市某人力资源公司为例,目前已在中国北京、上海、广州、深圳、西安、南京、拉萨等近百个主要城市设立分公司及办事处,业务覆盖全国300多个城市,并在香港、美国成立分支机构,集团通过强大的计算机操作平台,能瞬时实现从“委托”到“反馈”的全部流程,并能自动生成帐单和报表,不仅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也使工作精准性得以提高。
2.2 向着产业化、专业化的方向发展
今后中国的人力资源外包行业,必将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提高服务质量为宗旨,开发多种形式的人力资源外包产品,提供更加专业的服务,其中主要表现在:
首先,服务内容的专业化。我国人力资源外包服务项目已不仅仅局限于人事社保、工资发放、员工档案关系管理等比较初级的层面,还拓展到招聘服务、培训服务、薪酬服务、福利服务等更多服务领域,将为客户提供更多高附加值和综合解决方案。因此,企业要想在竞争中取胜就必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不断开发新产品。
其次,服务对象的专业化。我国人力资源外包服务的服务对象将出现一系列新的变化,主导产业发展的利润增长点从初级岗位转向为企业提供符合需求的具有战略性的高层次、专业化管理和技术人才。从服务对象的行业来看,将来随着企业竞争的加剧,日益攀升的劳动力成本和员工流失率推动着更多行业的企业积极关注并采用人力资源外包服务(如员工派遣服务、招聘流程外包服务等)来保障业务正常运转、实现成本控制并稳定员工队伍。
再次,服务人员的专业化。由于人力资源外包服务主要是跟人打交道,因此要求从业人员必须对特定的行业有比较深入的了解,用专业的知识和经验为用人单位提供相应的服务,须对人力资源管理、组织架构、薪酬福利等方面有深入细致的了解。并且随着人力资源外包服务的不断发展,未来从业人员必将朝着专业化的方向发展。
综上所述,未来我国人力资源外包服务的发展前景广阔,将向着产业化、专业化的方向发展。服务商要想在外包中取得竞争优势,就必须在完善自身发展的同时不断克服其制约人力资源外包服务发展的因素,最终使我国人力资源外包服务得到快速发展。
3 结论及建议
由上述分析可知,未来我国人力资源外包服务的发展前景广阔。从外包商的角度来看,目前我国人力资源外包服务仍面临着核心产品单一、服务客户覆盖范围狭窄、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等现状,要求我国人力资源外包服务机构必须进行相应的改革,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取得长远发展。
3.1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积极开发新产品。外包服务商在稳固原有核心产品的同时,要加快服务创新步伐,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积极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符合企业差异需求的个性化服务产品,积极抢占高端市场。
3.2 适应市场发展需求,不断拓展服务对象。现阶段,人力资源外包服务在各个行业都有需求,这就要求企业必须不断开发新客户,拓展服务对象。对于上海外服、北京外企等大型外包服务机构,在保持现有市场的基础上,不断开拓新市场,将其服务网络布局全国。而对于中小型服务机构来说,应该充分利用市场发展带来的机遇,将其服务领域向着广度和深度的方向发展。
3.3 以行业发展为标准,大力提高从业人员素质。人力资源外包企业的管理工作应积极配合行业监督机构,依据相应的标准,通过各种激励机制,鼓励员工积极参加相应资格证书的考试,并且借助外部培训机构或内部定期对员工进行培训,或者通过薪酬激励引进优秀人才等手段,来不断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
总之,人力资源外包服务尽管在我国尚处于初步探索阶段,但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人力资源外包服务的发展前景越来越广阔,因此外包机构必须抓住发展机遇,实施适当的变革,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取得人力资源管理外包服务优势,最终取得长远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喜凤.《企业人力资源外包的可行性分析》,《人才战略》,2010.12:74.
[2]蒋泽熙,王立里.《浅析中国中小企业人力资源外包现状及问题》,《中国商界》,2010年第3期:241.
[3]萧鸣政,郭丽娟,顾家栋.《中国人力资源服务业白皮书2008》,人民出版社,2008.
[4]北京外企服务集团.《中国人力资源服务行业30年发展报告》,《中国人才》,2009,11.
【关键词】紫外线照相;数码化;倍增管
前言:在紫外光波段内对拍摄对象进行专门的照相,就是紫外线照相。目前这种技术主要应用于刑事图像采集技术当中,通过紫外线照相技术可以达到其他拍摄方法中难以得到的效果,而且在发现物证、提取以及鉴定工作中需要用到紫外线照相技术,然而传统的紫外线照相技术存在缺陷不仅制约了这种技术的发展,对紫外线照相的影像质量和拍摄效果也产生了不利影响。
一、紫外线照相技术概述
一般的可见光拍摄技术,仅能拍摄到肉眼可见的影像,而紫外线照相技术能够清晰地拍摄到人眼看不到的皮肤下层的痕迹。紫外线照相技术就是对配设对象在紫外光波段中成像的专门拍摄技术。在紫外线照相中,在某一波普范围中的紫外线受到物体的反射,通过照相机的镜头而形成紫外线影像。紫外线照相技术在公安刑事案件的侦查工作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而且发展十分迅速。
二、紫外线照相数码化的现状分析
所谓紫外线照相数码化,就是将拍摄对象通过数码技术从不可见的紫外影像转化为清晰可见的影像,并把影像进行相应的记录。当前尝试紫外线照相数码化的设备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全波段照相系统,以CCD技术为核心,一种是紫外观察照相系统,它建立在紫外线倍增技术基础上。
(一)全波段CCD照相系统
美国Apogeego公司的U47-UV全波段CCD数码相机以及ROPER SCIENCE公司的全波段物证鉴定CCD照相系统是全波段CCD照相系统的主要代表,其中ROPER SCIENCE公司的全波段物证鉴定CCD照相系统中的CCD在一定范围内的可见光、紫外线和红外光谱区的范围内都有一定的光谱反应,将拍摄图像在监视器上显示的同时能够对其在光谱范围内的光线进行准确的记录,便于图像处理。由于这种设备有一定的曝光特性,且内部有制冷装置,所以在长时间曝光状态下仍可得到高质量的影像,但是全波段CCD照相系统价格非常昂贵。
(二)紫外观察照相的系统
紫外观察照相系统通过紫外倍增管技术,可增强拍摄对象的图像,并把紫外影像转换为可见影像。市场上主要有美国SIRCHIE公司sirchie紫外图像勘察照相系统、智海光电技术有限公司的UVYNZH紫外观察照相系统、法国ATP公司UV VIEW-ER紫外图像照相系统等众多采用传统的照相方法照相系统,在紫外照相技术当中经常存在盲拍现象,而这种系统恰好有效解决了这个问题,操作者通过紫外线增强管可直观地看到转换后的清晰图像,可见其在物证定位和紫外光配光角度的确认工作有着重要作用。
和传统的短波紫外线照相技术相比,目前紫外观察照相系统中的不足之处在于动态范围以及分辨率的问题,且紫外倍增管的分辨率限制了该系统最终获得的影像质量,所以为了得到良好质量的影像,利用紫外倍增管对被拍对象进行定位后进行直接拍摄的方法得到了广泛使用,既能避免盲拍的缺陷,又发挥了感光胶片中高分辨率的作用。
(三)普通的数码相机
目前普遍使用的数码相机的镜头是不可拆卸的普通镜头,普通数码相机不能够进行短波紫外线照相,因为镜头能够吸收强烈的短波紫外线,从理论上看,利用单反数码相机是可以进行长波紫外线的,但是在实际上,数码相机是否真正能够进行紫外线拍摄还与另一个因素相关,就是数码相机的CCD能够感应到紫外线,通过试验发现,目前很多数码相机都无法对长波紫外线进行拍摄,部分数码相机能够实现长波紫外线的拍摄,如KODAK和SONY等部分品牌。
三、紫外线照相数码化的发展趋势
目前紫外线照相数码化的进程随着数码技术的发展而加快,其搜索和拍摄也会变得更加方便,在紫外线光照条件下能够自动调焦功能的照相系统将会方便其拍摄和勘察。目前在紫外线照相配光中几乎是照明的紫外光源,所以在进行配光时会有一定的难度,需要设计出一款能够根据改变光照角度和范围的紫外光源,这样在拍摄物证时的配光会变得容易,同时得到高质量的拍摄效果。
紫外线照相数码化的基础就是紫外数码图像质量的提高,利用传统的紫外图像观察系统得到的图像质量并不好,难以满足实际勘查工作的要求,从理论上分析,建立在CCD技术上的紫外线照相可以称得上是紫外线照相数码化,这是紫外线数码化发展的方向,所以为了得到高质量的图像,应该在提高CCD分辨率和处理图像方面上多努力。
小型且实用的紫外线数码照相机在实际勘查工作中便于携带,拍摄物证时也能够满足相应的要求。此外,紫外线照相技术的普及也受到相机价格的影响,在我国基层的公安机关单位中,昂贵的紫外线数码照相设备是难以得到推广和应用的。
结论:综上所述,文章从紫外线照相技术着眼,对紫外线照相数码化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并对其未来发展做出了相应的展望。目前紫外线照相系统存在着同质化现象,并没有技术性的突破和进展,基于CCD技术和紫外倍增管的基础上的不同紫外线照相产品的性能也是大同小异,所以为了满足勘察工作中的实际要求,要进一步完善紫外线照相系统,并不断推动紫外线照相技术数码化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罗顿.红外线与紫外线数字摄影技术的研究与应用[J].广东公安科技,2010,12(02):27-32.
[2]房宽峻.中国数码喷墨印花设备的现状与发展趋势[J].纺织导报,2011,12(01):65-67.
[3]崔晓萌.数字印刷图像质量检测与质量控制工程理论与应用研究[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13.
趋势一、风险投资者不断专业化
风险投资业发展初期,风险投资者(合伙公司、风险基金或投资天使)关注大都的是处于萌芽状态的非上市企业,有的甚至是除了拥有某项技术或概念之外一无所有的自然人,风险投资家在所谓的“种子期”就介入其中,不断培育灌溉,关注着种子长成大树的全过程,然后分享结出的果实。
由于众所周知的极低的成功率,以及判断技术成长性所需要的专业知识背景,风险投资业在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左右开始出现技术层面的分化。风险投资者在选择投资项目时,开始有意识地选择自己比较擅长或熟悉的行业,并不断在此行业里积累经验和创造声誉,谋求专业化发展。比如,麦克尔•伯金斯基金在信息科技领域独树一帜,它的杰作之一是苹果电脑公司;老唐•休特兰则专门投资于微电子项目,他虽然拒绝了苹果电脑当初的投资申请,却得到了罗姆电子的巨额回报;同样,曼菲尔德基金现在是互联网项目投资的权威之一,其最初参与亚马逊网上书店的投资,奠定了在这一领域的地位。
随着大批风险投资者的涌入,这个行业的超额利润也随之下降。为了扩大市场份额,用有限的资金抓住每一个有价值的投资机会,以求得最大的回报,资金的周转速度逐渐成为风险投资家们关注的问题,尽管他们在这个行业里做的都是长期的权益性投资。风险投资者们在技术层面的分工近几年迅速扩散到了投资阶段这一层面。这一专业化的结果,直接反映在风险投资持有年限的缩短上,抽样结果表明,风险投资的平均持有年限从上一个十年的6.4年缩短到了近十年的4.7年。关于这一点,我们会在后面作进一步的探讨。
上述投资行业的分工程度至今仍在不断深化,你如果在互联网上寻找合适的风险投资家或合适的风险投资项目时,会发现行业归属、技术属性以及投资阶段都已经成为主要的检索标准之一。当你在数千个风险投资网站目录中搜寻时,AltosVentures的网站介绍会告诉你他们只投资于早期阶段的高科技企业,而MenloVentures的介绍说明他们的投向是中期的通讯、软件和健康科技公司,一些网站甚至规定了投资的规模和地区。在进入一个网站后,你还会看到更详细的分类。这种高度的市场细分,反映出风险投资业的繁荣和成熟程度,以及激烈的市场竞争。
趋势二、风险投资方向趋于集中
风险投资这一资本组织形式产生的源动力是广大中小型企业对资金的迫切需求,以及由他们的巨大增长潜力而带来的惊人回报。至于哪些行业的项目具备这一条件,从风险投资业的发展历程看,初期风险投资的方向是十分分散的,四五十年前的风险投资项目,几乎遍布经济社会的每一个角落。除了基础设施建设和重工业等少数几个十分成熟或者已经处于衰退期的行业之外,大多数行业中的各个门类几乎都不同程度地受到过风险投资的青睐。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尤其是在美国硅谷取得的惊人成就之后(惠普、苹果和英特尔等),风险投资项目开始不断地向高科技产业集中。这种集中的倾向是科技发展的必然结果在世界走上以知识和信息为中心的“新经济”发展轨道的今天,哪里还有比高科技产业更具有成长潜力的行业呢?特别是过去的两年里,互联网的兴起吸引了大批的风险投资。风险投资家敏锐的感觉使他们不断地投资于即将成为热门的产业领域,在不断地创造和追逐经济热点的同时,推动着新经济的发展和完善。从表1和表2中我们可以看出这一不断集中的过程。
需要说明的是,1999年之前的数据中沿用的是以前的分类标准,即商业服务部门包括了电子商务、互联网咨询、网站发展和组建、在线广告;新媒体部门中包括互联网媒体;零售/配送部门包括为电子商务服务的配送等,从而使这三者成为1999年增长最快的风险投资领域。自2000年开始,全美风险投资协会(NVCA)采用了新的分类方式,将以上与互联网相关的内容归入网络和设备部门。据NVCA的补充统计,1999年度美国市场91%的风险投资与互联网有关。另在美国风险投资市场2000年第三季度的报告中,对软件行业的投资(包括应用服务供应商和安全软件商)占总投资的24%,同比增加了141.32%;对通讯行业的投资(包括宽带和无线服务)占总投资的19.56%,同比上升191.64%;对网络及设备行业的投资占总投资的14.09%,同比提高了两倍。三者合计占整个第三季度风险投资总额的57.65%,可见集中度之高。
表1、美国市场风险投资项目的行业分布情况
行业部门19971998同比1999同比
通讯1690.21888.211.71%5222.7176.60%
网络和设备986.71486.850.68%3619.2143.42%
计算机和设备429.9447.24.02%761.170.19%
软件2397.73516.446.66%6593.387.50%
半导体/设备293.1359.722.72%519.244.34%
电子/仪器266.3157.7-40.78%376.6138.81%
医疗器械599.4734.722.57%1090.048.36%
生物技术714.5667.6-6.56%1041.455.99%
技术部门合计7377.89258.325.49%19223.5107.64%
商业服务566.5733.729.51%4562.6521.86%
消费服务197.0307.756.19%1126.7266.17%
金融服务213.6551.9158.38%1607.5191.27%
健康服务1053.81151.39.25%1593.438.40%
工业538.6468.9-12.94%551.917.70%
新媒体222.1482.2117.11%2896.4500.66%
制药201.5259.828.93%164.2-36.80%
出版/广播239.5226.6-5.39%274.421.09%
零售/配送871.8793.0-9.04%3591.3352.88%
非技术部门合计4104.44975.121.21%16368.4229.01%
总计11482.2014233.4023.96%35591.90150.06%
单位:百万美元
表2、欧洲市场风险投资项目的科技行业分布情况
行业19951996199719981999
通讯26330055312381342
计算机相关39134764113413022
其他相关电子248278448422494
生物技术118182250346644
医疗/健康相关303242415680233
互联网技术n/aN/an/an/a1092
技术行业合计13231349230740276827
单位:百万欧元
趋势三、风险投资规模不断上升
风险投资在规模上的不断上升,与风险投资行业的不断膨胀有关。一方面,在高额回报的吸引下,不断有新的公司带着新的资金涌入这个行业;另一方面,新经济兴起,新概念、新技术和新产品层出不穷,大量企业渴望资金的注入。供需双方的持续扩张,使风险投资业的市场容量大幅度提高。投资总量的变化可以从表1和表2中得到反映。另据资料显示,2000年前三个季度,美国的风险投资总量达到创记录的545.32亿美元,比1999年全年增加了53.21%。
风险投资所创建的公司数在1990年到1995年期间基本维持在10001300家之间,1996年到1999年四年间的创建数分别达到1998、2679、3153和3962家,而2000年一季度更有3515家风险企业新建成立,公司数量的迅速上升显而易见。
投资规模的上升还反映在受风险投资支持企业的平均投资规模上。在表3可以看出,技术公司和与互联网相关的公司平均规模上升尤其快。这是因为,首先这些公司的技术含量比较高,研究开发的成本也比较高,投资回收期也就越长,因此需要资金的持续支撑;其次,投资在行业和阶段上分工的深化,使风险投资公司可以集中更多的资金投资于风险企业的各个阶段;最后,由于技术发展速度过快,风险投资项目的选择风险和选择成本越来越高。
表3、美国市场风险投资项目平均规模情况
公司技术公司互联网相关公司非技术公司
1997年一季度3.843.164.06
二季度4.204.944.87
三季度4.444.494.52
四季度4.734.673.59
1998年一季度4.664.414.18
二季度4.945.634.93
三季度5.446.695.13
四季度5.505.454.02
1999年一季度6.277.784.43
二季度8.289.324.82
三季度9.5710.685.33
四季度12.4213.785.46
单位:百万美元
需要指出的是,除了筛选的风险和成本外,风险投资项目启动的资金量要求也在大幅度攀升。1999年美国风险企业在其种子期或启动阶段获得的首轮资金平均为542万美元,比1998年的414万美元高出30%,这说明在今天启动一个风险投资项目并将其培育成一个成功的公司,竞争环境已经是十分的激烈,风险投资业需要付出更多进入市场的穿透成本和学习成本。
趋势四、风险投资重心不断后移
前面提到的风险投资者在投资阶段上的分工,主要表现在资金规模相对较小,技术背景比较专业的风险投资者,开始专注于风险企业初创和早期阶段的投资;而资金规模相对较大,金融和管理背景比较专业的风险投资者,则开始注重较晚阶段的第二轮投资,甚至是企业公开上市前后的麦则恩投资。所谓麦则恩投资,指的是一种在扩张期或退出期介入企业的投资方式:风险投资者在看上一个有升值潜力的企业,或与目标企业的管理层或其他股东合作,或者单独收购目标企业,在成功收购后,可以保留一部分原管理层或完全不保留,同时注入外部管理人员对企业进行整合,通过这些管理层来改善经营绩效,在企业股价上升时套现,再去投资收购其他企业。麦则恩投资方式与早先典型的风险投资方式相比,已经发生了十分显著的变化。
从1999年和2000年前三季度美国市场最为活跃的84家风险投资商(其中有30家左右来自美国本土之外)的评选结果中可以看出,有近25%的风险投资商没有参与风险企业的第一轮投资,与此相称鲜明对照的是,有近10%的风险投资商首轮投资就介入的项目在其总投资项目中的比重超过70%。投资项目启动的高风险和高成本也进一步促使风险投资者在投资阶段上的分工,更使得越来越多的风险投资者选择在企业发展的成熟阶段进行投资。
随着近期互联网公司发展前景不确定性的上升,投资重心后移的倾向也越来越明显。在美国1999年有三分之一的风险投资投向了风险企业的第三阶段以后,比1998年上升了25%,而这些公司的平均投资规模为1634万美元,比1998年的774万美元增加了111%。美国市场最活跃的84家风险投资商评选结果显示,这些公司参与第一轮投资的案例占他们总的投资案例的26.96%,而在2000年一、二、三季度这一比例分别是25.99%、24.32%和22.92%。在欧洲,投资重心后移的态势在非技术部门的风险企业中更为明显,1999年欧洲风险投资在初级阶段介入科技含量较低的企业案例只占总投资的4%,资金只占2%。在亚洲,新加坡、韩国和日本的大部分风险投资公司,特别是风险投资基金和金融机构的风险投资部门,从一开始就从未直接介入风险企业的初级阶段,种子期和启动期的投资在这些国家主要由政府或者是投资天使家来完成。
投资重心的后移,一是降低了风险,因为此时来判断企业的前景就有了良好的历史数据和技术参考;二是省去了大笔增值服务的成本,不需要前期复杂的项目论证和尽职调查,不需要过多地介入企业的内部管理和市场开发,除了必要的组织整合和战略咨询,这甚至可以算作是资本运作的一种方式。
然而,对风险企业前期的投资往往会产生更高的回报,而且资金投入相对于后期投资要少得多,因此为了在风险和收益之间获得较为理想的平衡,那些从种子期就介入企业的风险投资者广泛采取了十分细致的分段投资方法,资金投入由少到多,现金流量的预计有时会精确到天,这也是推动风险投资资金投放时间后移的一个主要因素。
趋势五、风险投资退出方式多元化
作为风险投资的退出方式,首次公开发行上市(IPO)一直以其极高的回报和灵活性成为风险投资家们最青睐的方式。表4列出了风险投资企业上市的情况,这些企业大部分是在美国纳斯达克(NASDAQ)上市的,可以看出这些企业获得了很高的溢价。但同时可以看出,每年风险企业上市的数量维持在相对稳定的水平上,这与证券市场每年能够承受的扩容量和速度有关。这就必然产生了大量风险企业无法顺利实现上市的情况,可以预见的是,如果敞开让风险投资上市,就会导致证券市场的压力增加,同时企业上市的溢价也会随之消失。
表4、美国风险企业公开上市情况
时间IPO总数上市报价
(百万美元)上市后报价
(百万美元)上市均值
(百万美元)上市后均值
(百万美元)
19952068290.433244.740.6163.0
199627811890.857848.642.8208.1
19971384950.822671.535.9164.3
1998783841.417872.649.2229.1
199926320473.2132174.577.8502.6
09/30/0021220385.683850.196.6397.4
风险企业IPO以外的方式正迅速上升为风险投资比较主要的退出途径,从表5可以看出,购并退出方式(包括出售、杠杆收购和管理层收购等方式)保持着快速的发展,其数量在1999年已经达到与IPO方式平分秋色的水平,而且在平均交易价值方面也已接近IPO方式在1998年的市值水平。
表5、美国风险企业购并退出情况
时间购并总数知道价值的购并数购并价值
(百万美元)购并均值
(百万美元)
1995100573,744.665.7
1996102665,435.382.4
19971651157,688.766.9
19981961168,354.972.0
199921414335,647.7249.3
另一个促使风险投资选择购并退出方式的原因主要是股市的波动。两者之间的相关程度可以从2000年第二季度风险企业的IPO和购并数量中反映出来。2000年5月,纳斯达克综合指数从2月份的最高点大幅下挫了45%,其中纳斯达克生物技术指数、计算机指数和通讯指数分别下挫了90%、50%和55%,这对于已经公开上市和准备公开上市的风险企业来说无疑是十分糟糕的事情。统计数据显示,2000年二季度美国IPO的风险企业只有54家,融资43亿美元,平均7963万美元,上市后平均市值为3.92亿美元,而2000年一季度上市的风险企业是77家,融资达85亿美元,平均1.10亿美元,上市后平均市值高达5.58亿美元。一年前的1999年二季度,美国风险企业的IPO数量就有70家,看来把风险企业的小船放进如此汹涌的股海中,并不是一件十分保险的事情。与IPO的窘境相反,2000年二季度美国风险企业购并交易达69宗,交易总值达204.5亿美元,均值2.96亿美元,比上个季度的63宗购并案和170.3亿的交易额又有了大幅度的上升,而1999年同期只发生了53宗风险企业的购并,价值只有区区的49.4亿美元。当然,公开发行上市在回报方面比起别的风险投资退出途径来说仍然有着明显的优势。
对我国风险投资业的一点启示
一、应注重提高风险投资业的专业化程度。对于风险投资者来说,应避免投资涉及面过宽,要结合自身特点在特定的行业和投资阶段上形成分工,做出特色,以提高项目投资的成功率;对于风险投资中介机构来说,则应专注于专家系统、信息交流、信用支持和咨询服务等的专业化,以杜绝目前“拿钱的找不着好项目,有好项目的找不着钱”、“看到项目拿不准,看到人不敢投”等信息不对称的尴尬现状。
二、努力推动风险投资业的市场化进程。政府用于风险投资的资金是十分有限的,而且这种资金的使用没有完善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很难真正形成高效率的良性运作。当务之急是建立风险投资获得回报的机制和环境因为只有看到超额利润,才会吸引各个方面的大量资金进入这个行业,才会有更多的非公有制机构参与风险投资,而只有他们在投资中才能作出更贴近市场、更符合市场规律的决策,才能在风险和收益之间找到符合自身特点的平衡,并与国家的产业引导政策形成互动,形成整个市场的良性循环。
三、要强化风险投资行业的风险控制和风险管理。这不但需要市场化的环境和高素质的专业人才,更需要高度的风险意识。风险投资不是冒险投资,而是更高层次的控制风险和驾御风险的过程。对投资项目的风险预测、投资方式、投资组合和退出方式的研究,正确、客观、科学、全面估计自己所能承受的风险,都是需要进一步加强的关键所在。
四、增加风险投资行业内部的交流和合作。零这些公司的平均投资规模为1634万美元,比1998年的774万美元增加了111%。美国市场最活跃的84家风险投资商评选结果显示,这些公司参与第一轮投资的案例占他们总的投资案例的26.96%,而在2000年一、二、三季度这一比例分别是25.99%、24.32%和22.92%。在欧洲,投资重心后移的态势在非技术部门的风险企业中更为明显,1999年欧洲风险投资在初级阶段介入科技含量较低的企业案例只占总投资的4%,资金只占2%。在亚洲,新加坡、韩国和日本的大部分风险投资公司,特别是风险投资基金和金融机构的风险投资部门,从一开始就从未直接介入风险企业的初级阶段,种子期和启动期的投资在这些国家主要由政府或者是投资天使家来完成。
投资重心的后移,一是降低了风险,因为此时来判断企业的前景就有了良好的历史数据和技术参考;二是省去了大笔增值服务的成本,不需要前期复杂的项目论证和尽职调查,不需要过多地介入企业的内部管理和市场开发,除了必要的组织整合和战略咨询,这甚至可以算作是资本运作的一种方式。
然而,对风险企业前期的投资往往会产生更高的回报,而且资金投入相对于后期投资要少得多,因此为了在风险和收益之间获得较为理想的平衡,那些从种子期就介入企业的风险投资者广泛采取了十分细致的分段投资方法,资金投入由少到多,现金流量的预计有时会精确到天,这也是推动风险投资资金投放时间后移的一个主要因素。
趋势五、风险投资退出方式多元化
作为风险投资的退出方式,首次公开发行上市(IPO)一直以其极高的回报和灵活性成为风险投资家们最青睐的方式。表4列出了风险投资企业上市的情况,这些企业大部分是在美国纳斯达克(NASDAQ)上市的,可以看出这些企业获得了很高的溢价。但同时可以看出,每年风险企业上市的数量维持在相对稳定的水平上,这与证券市场每年能够承受的扩容量和速度有关。这就必然产生了大量风险企业无法顺利实现上市的情况,可以预见的是,如果敞开让风险投资上市,就会导致证券市场的压力增加,同时企业上市的溢价也会随之消失。
表4、美国风险企业公开上市情况
时间IPO总数上市报价
(百万美元)上市后报价
(百万美元)上市均值
(百万美元)上市后均值
(百万美元)
19952068290.433244.740.6163.0
199627811890.857848.642.8208.1
19971384950.822671.535.9164.3
1998783841.417872.649.2229.1
199926320473.2132174.577.8502.6
09/30/0021220385.683850.196.6397.4
风险企业IPO以外的方式正迅速上升为风险投资比较主要的退出途径,从表5可以看出,购并退出方式(包括出售、杠杆收购和管理层收购等方式)保持着快速的发展,其数量在1999年已经达到与IPO方式平分秋色的水平,而且在平均交易价值方面也已接近IPO方式在1998年的市值水平。
表5、美国风险企业购并退出情况
时间购并总数知道价值的购并数购并价值
(百万美元)购并均值
(百万美元)
1995100573,744.665.7
1996102665,435.382.4
19971651157,688.766.9
19981961168,354.972.0
199921414335,647.7249.3
另一个促使风险投资选择购并退出方式的原因主要是股市的波动。两者之间的相关程度可以从2000年第二季度风险企业的IPO和购并数量中反映出来。2000年5月,纳斯达克综合指数从2月份的最高点大幅下挫了45%,其中纳斯达克生物技术指数、计算机指数和通讯指数分别下挫了90%、50%和55%,这对于已经公开上市和准备公开上市的风险企业来说无疑是十分糟糕的事情。统计数据显示,2000年二季度美国IPO的风险企业只有54家,融资43亿美元,平均7963万美元,上市后平均市值为3.92亿美元,而2000年一季度上市的风险企业是77家,融资达85亿美元,平均1.10亿美元,上市后平均市值高达5.58亿美元。一年前的1999年二季度,美国风险企业的IPO数量就有70家,看来把风险企业的小船放进如此汹涌的股海中,并不是一件十分保险的事情。与IPO的窘境相反,2000年二季度美国风险企业购并交易达69宗,交易总值达204.5亿美元,均值2.96亿美元,比上个季度的63宗购并案和170.3亿的交易额又有了大幅度的上升,而1999年同期只发生了53宗风险企业的购并,价值只有区区的49.4亿美元。当然,公开发行上市在回报方面比起别的风险投资退出途径来说仍然有着明显的优势。
对我国风险投资业的一点启示
一、应注重提高风险投资业的专业化程度。对于风险投资者来说,应避免投资涉及面过宽,要结合自身特点在特定的行业和投资阶段上形成分工,做出特色,以提高项目投资的成功率;对于风险投资中介机构来说,则应专注于专家系统、信息交流、信用支持和咨询服务等的专业化,以杜绝目前“拿钱的找不着好项目,有好项目的找不着钱”、“看到项目拿不准,看到人不敢投”等信息不对称的尴尬现状。
二、努力推动风险投资业的市场化进程。政府用于风险投资的资金是十分有限的,而且这种资金的使用没有完善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很难真正形成高效率的良性运作。当务之急是建立风险投资获得回报的机制和环境因为只有看到超额利润,才会吸引各个方面的大量资金进入这个行业,才会有更多的非公有制机构参与风险投资,而只有他们在投资中才能作出更贴近市场、更符合市场规律的决策,才能在风险和收益之间找到符合自身特点的平衡,并与国家的产业引导政策形成互动,形成整个市场的良性循环。
三、要强化风险投资行业的风险控制和风险管理。这不但需要市场化的环境和高素质的专业人才,更需要高度的风险意识。风险投资不是冒险投资,而是更高层次的控制风险和驾御风险的过程。对投资项目的风险预测、投资方式、投资组合和退出方式的研究,正确、客观、科学、全面估计自己所能承受的风险,都是需要进一步加强的关键所在。
四、增加风险投资行业内部的交流和合作。零和竞争不利于任何行业的发展,专业化分工、连续和联合投资都会降低投资风险,信用资质、技术含量等的信息交流可以大大降低作出错误决策的机率,交流和合作是一个行业共同发展的有力保障。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发展;趋势
1 国内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
1.1 中国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
(1)人力资源的管理上,大多数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还处于以“事”为中心的状态。只见“事”,不见“人”,只见某一方面,而不见人与事的整体性、系统性,强调“事”的单一方面静态的控制和管理,其管理的形式和目的是“控制人”:把人视为一种成本,当作一种“工具”,注重的是投入,使用和控制。
(2)人力资源配置上,岗位需求与人员的能力脱钩。在企业岗位培训方面,尽管我国培训市场发展迅速,但目前我国企业员工培训工作仍处于不稳定和低水平状态,培训的效益难以体现,培训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度较低。企业对培训的投资又少,员工的素质迟迟难以提高,久而久之,人员的能力与岗位的需求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
(3)在人力资源激励上,薪酬难以充分发挥作用。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网对人力资源从业者进行“2004年HRM遇到的最大挑战”的调查显示,选择薪酬福利的人数占总数的16.29%,位居人力资源挑战的第二位。在人力资源管理中,薪酬福利面临的挑战就是平均主义的分配观念和不够灵活的薪酬管理制度,薪酬水平低会直接影响员工的工作积极性,而面对平均主义的分配观念和现实工作之间的差距,企业也不可能把全体员工定格在一个薪酬层面上,薪酬激励效果难以充分发挥。
1.2 国外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
国外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人力资源的管理上,实现最高度专业化和制度化。国外的企业管理的基础是契约、理性,重视刚性制度安排,组织结构上具有明确的指令链和等级层次,分工明确,责任清楚,讲求用规范加以控制,对常见问题处理的程序和政策都有明文规定。企业分工精细、严密,专业化程度很高,员工在各自岗位上工作,不得随便交叉。
(2)人力资源使用上,采取多渠道进入和快速提拔的方式。企业重能力,不重资历,对外具有亲和性和非歧视性。受教育多的人起点也高,企业的中高层领导,可以从内部提拔,也可以选用别的企业中卓有建树者,一视同仁,提升和重用,公平竞争,不必熬年头,或是论资排辈。
(3)人力资源配置上,主要依赖外部劳动力市场。企业具有组织上的开放性,市场机制在人力资源配置中发挥着基础作用。企业和劳动者之间是简单的短期供求关系,没有过多的权利和义务约束。
(4)人力资源激励上,以物质刺激为主。国外企业多使用外部激励因素,少使用内部激励因素,重视外酬的作用。认为,员工工作的动机就是为了获取物质报酬,员工得到认为合理的报酬后,就不应该再有其他要求了。因此,员工的报酬是刚性的工资,收入的95%甚至99%以上都是按小时计算的固定工资。
1.3 国内外人力资源管理现状比较
从我国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看,我国的人力资源管理,尤其是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与国外发达国家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这些差距主要表现在:
(1)在人力资源管理上,国外企业比我国企业更注重人与岗位的密切联系。他们在进行了详细的岗位分析以后,面对岗位的需求来选拔具有本专业知识技能的适合人员,人员上岗后可以根据明文规定的岗位要求来工作。而不是仅把人与事联系起来,还把人与岗位相连,重视人的因素。这种手段的好处在于,工作内容简化,易胜任,即使出现人员“空穴”,也能很快填充,而且简化的工作内容也易形成明确的规章和制度,摆脱经验型管理的限制。这与我国企业以“事”为中心,把人看成是做事工具的观点大不相同。
(2)在人力资源使用上,国外企业比我国企业更公平,更注重能力。他们从企业发展的立场出发,摒除了那种靠“人际关系”在企业里进入、晋升的弊端,采取多渠道进入和快速提拔的方式,无非就是在竞争的前提下,为企业吸引更优秀的人才。在晋升方面,他们也一视同仁,不分你我亲疏关系,不分服务年限和资历,公平竞争有能力者居之。这种用人原则,拓宽了人才选择面,增加了对外部人员的吸引力,强化了竞争机制,创造了能人脱颖而出的机会。
(3)人力资源配置上,国外企业与外部劳动力市场建立短期供求关系。面对人才的不断流动,国外企业通过严格的招聘程序,在外部劳动力市场吸引优秀的人力资源,他们为招聘的人才提供可靠的发展机会和培训机会,并与之建立短期的供求关系,以减少权利和义务的约束。这种方式,通过双向的选择流动,实现全社会范围内的个人和岗位最优化匹配。
(4)人力资源激励上,国外企业把付出的劳动与合理的报酬紧密的结合起来。
2 人力资源管理发展的趋势分析
我国人力资源非常丰富,这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宝贵财富,但是我国的人力资源管理状况,尤其是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与国外发达国家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这些差距主要表现在:
(1)在人力资源管理上,国外的柔性化比我国的战略制度化更具有时代优势。国外企业在经过了“刚性管理”的时代后,为充分发挥人的能动性和创造性,提出了柔性管理的方式。它使企业在市场机会不断变化、竞争环境难以预测的情况下,快速反应,不断重组其人力和技术资源,获得竞争优势和利润。这种柔性管理的方式很快被应用到企业,得到了大多数企业的认可。而我国的战略制度化虽然比以前的管理方式有了很大的改进和发展,但是与国外的柔性管理相较而言,在时代的适应性上略逊一筹。
(2)人力资源使用上,国外企业更注重人性化的解放。他们将“以人为本”奉为企业核心的理念,把员工视为企业最宝贵的财富,把员工的发展与企业的发展结合起来,使员工们看到自身的发展是建立在企业发展的基础之上。同时,他们相信员工,相信员工能把本职的工作作好,减少了监督和控制,实现了人性化。而我们的员工在企业中还没有受到充分的重视,他们还在为自己的工资在努力,为自己的绩效而担忧,企业看重的也就是他们的绩效,而忽视了创造绩效的人员才是企业的根本。
(3)人力资源配置上,国外企业比我国更注重人员与企业战略的结合。
国外企业对员工的培训并不仅仅是像我国企业进行的岗位技能培训,而是有计划、针对性强的实施系列培训项目,其目的是提高员工岗位技能,更重要的是开发人员的能力、培育有潜在能力的高级管理人才,为企业的发展战略贡献一份力量。而我国的人员在有限的培训时间里仅仅是为了岗位的需求。
(4)人力资源激励上,国外企业比我国企业更注重不断地完善留住人才的激励机制。国外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通过不断改进和完善工资福利来强化对员工的激励。他们的浮动工资制,不断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向价值高的职位挑战,满足了员工自身价值的实现,保障企业有稳定的员工队伍,留住了企业发展需要的人才。可以说,激励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是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重要手段。
3 人力资源管理发展趋势的对策
3.1 人力资源使用上员工作为企业的“本”
以人为本,企业以员工为本是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将企业中所有的成员都看作待开发的资源,挖掘人的潜力、鼓励全体人员参与管理。同时重视职业和技术的培训,增加教育投资,不断提高职工人力资本的存量和综合素质。在工作中充分考虑到员工的成长和价值,是员工的利益得以最充分的体现。改变过去在人力资源使用上的以监督和控制方式,把工作放手给员工,转向了以领导与激励为主,给员工充分空间去发挥自己的潜能,为企业创造价值。
3.2 人力资源配置上员工参与企业战略
新时期,企业的发展战略计划的制定,已经不再仅仅是企业高层部门的事务。企业的战略还与企业的员工息息相关,企业战略的方向既是企业的发展方向,也是企业员工自身价值的实现方向。让员工参与企业战略的制定,能更好的体现以人为本的管理。员工参与企业战略必须有合理的人员配置为前提。而人力资源管理的第一步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往往得不到企业的重视。
我国很多的企业都存在着“人情世故”,致使企业的效率低下,人力资源管理的开展步履艰难。国外正是摒除了这一弊端,公平竞争上岗,才使人力资源管理顺利的开展,使企业不断前进。可见,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是人力资源管理得以开展的基础条件。人力资源是企业的最宝贵的资源,它比企业的技术、资金等其他资源更宝贵。企业的最终目的是盈利,只有合理配置人力资源,才能实现企业利润的最大化。在合理配置人力资源中,一定要体现出“以人为本”,也就是说,在最合适的时间把最合适的人放到最合适的岗位。人是配置的中心,一切都要围绕人来进行。另一方面,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可以很好的激励员工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的潜能,它比薪酬激励更有效,可以说是人力资源管理比较高的境界。另外,人力资源配置必须以有效的招聘体系和完善的培训体系作为保证。
关键词:对外投资 特点 发展趋势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以及“走出去”战略的实施,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也开始了蓬勃的发展。本文对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特点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了深入分析。
一、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特点
(一)投资主体多元化
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主体包括了各种所有制结构、各种行业、各个地区和各种经营规模的企业,与国内目前投资体制改革相适应。各行各业都积极地跨出国门,加入到对外直接投资的队伍之中,并且有少数的中国跨国公司在国际跨国公司行列占有重要地位。在目前投资主体多元化的格局中,我国仍以国有大中型企业为主,它们分为金融型、贸易型、工业型和窗口型四类。
(二)投资行业多样化
中国企业的对外投资涉及领域极为广泛,其中九成流向服务业、金融业、批发和零售业、采矿业、交通运输业和制造业。2010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流向租赁和商贸服务业302.8亿美元,同比增长47.9%,占44%;金融业86.3亿美元,同比下降1.1%,占12.5%;批发和零售业67.3亿美元,同比增长9.6%,占9.8%;采矿业57.1美元,同比下降57.2%,占8.3%,主要是石油天然气开采、有色金属开采业、黑色金属矿采选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56.6亿美元,同比增长173.8%,占8.2%,主要是水上运输业、其他运输服务业和航空运输业等投资;制造业46.6亿美元,同比增长108.2%,占6.8%,主要是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化学原料及制品制造业等投资。
(三)投资区域分布广
从投资区域上看,我国企业的对外投资重点区域由原先的亚洲、非洲的发展中国家转向北美、西欧和亚太的一些发达国家及地区。截止2008年底,中国在海外投资最多的(按投资存量)15个国家和地区见表1-1。
表1-1 截止2008年底中国在海外投资最多(按投资存量)的15个国家和地区
排名 国家/地区 2008年投资流量(亿美元) 投资存量(亿美元)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中国香港
开曼群岛
英属维尔京群岛
澳大利亚
新加坡
南非
美国
俄罗斯联邦
中国澳门
哈萨克斯坦
巴基斯坦
加拿大
蒙古
韩国
德国 386.4
15.24
21.04
18.92
15.51
48.08
4.62
3.95
6.43
4.96
2.65
0.07
2.39
0.97
1.83 1158.45
203.27
104.77
33.55
33.35
30.48
23.9
18.38
15.61
14.02
13.28
12.68
8.96
8.5
8.45
小计 533.06 1687.65
资料来源:《中国商务年鉴(2009)》。
(四)投资规模扩大化
2003年以来,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进入高速发展时期,对外直接投资总量不断增加,增长率也保持较高水平。随着我国境外投资存量的进一步扩大,企业的投资行为将更为理性,一些以通信网络、应用软件等高科技产品开发为主的高科技企业也在对外投资中崭露头角。我国的对外投资规模不断扩大,中方参与投资的大型项目也不断增加。
(五)投资方式多样化
90年代后期,得益于“走出去”战略的实施,以及“入世”的成功,越来越多的国内企业将海外并购当做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方式。我国企业对外投资方式变得越来越多样化,有的以现汇出资,有的以从国外获得贷款出资,有的以机器设备等实物出资,还有的则通过专利技术出资。从所有权结构看,采用合资方式的企业约占80%左右,独资的中国企业比较少。为了弥补国内资金短缺,我国企业除了通过资金和融资投入外还通过出售许可证、商标,以技术、设备、商品等入股来进行投资,投资形式多种多样。
二、 中国对外投资的未来发展趋势
(一)行业选择更具针对性,将更多的投资于对产业结构调整有利的行业。
(二)投资方式将会变得多样化。
(三)主要投资发达国家,投资区域不断合理化。
(四)进一步优化对外直接投资。
参考文献:
[1]杨大楷.国际投资学[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13.
[2]陈秋敏.关于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的思考[J].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0(6).
[3]徐菲.金融危机背景下的我国对外直接投资[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8).
[4]陶薇.我国企业对外投资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工业技术经济,2009(7).
[5]陈秋敏.关于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的思考[J].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0(6):1-4.
[6]范纯增.中国企业非贸易对外直接投资地域结构研究[J].经济地理,2001(3):257-260,274.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发展;趋势
1 国内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
1.1 中国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
(1)人力资源的管理上,大多数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还处于以“事”为中心的状态。只见“事”,不见“人”,只见某一方面,而不见人与事的整体性、系统性,强调“事”的单一方面静态的控制和管理,其管理的形式和目的是“控制人”:把人视为一种成本,当作一种“工具”,注重的是投入,使用和控制。
(2)人力资源配置上,岗位需求与人员的能力脱钩。在企业岗位培训方面,尽管我国培训市场发展迅速,但目前我国企业员工培训工作仍处于不稳定和低水平状态,培训的效益难以体现,培训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度较低。企业对培训的投资又少,员工的素质迟迟难以提高,久而久之,人员的能力与岗位的需求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
(3)在人力资源激励上,薪酬难以充分发挥作用。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网对人力资源从业者进行“2004年HRM遇到的最大挑战”的调查显示,选择薪酬福利的人数占总数的16.29%,位居人力资源挑战的第二位。在人力资源管理中,薪酬福利面临的挑战就是平均主义的分配观念和不够灵活的薪酬管理制度,薪酬水平低会直接影响员工的工作积极性,而面对平均主义的分配观念和现实工作之间的差距,企业也不可能把全体员工定格在一个薪酬层面上,薪酬激励效果难以充分发挥。
1.2 国外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
国外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人力资源的管理上,实现最高度专业化和制度化。国外的企业管理的基础是契约、理性,重视刚性制度安排,组织结构上具有明确的指令链和等级层次,分工明确,责任清楚,讲求用规范加以控制,对常见问题处理的程序和政策都有明文规定。企业分工精细、严密,专业化程度很高,员工在各自岗位上工作,不得随便交叉。
(2)人力资源使用上,采取多渠道进入和快速提拔的方式。企业重能力,不重资历,对外具有亲和性和非歧视性。受教育多的人起点也高,企业的中高层领导,可以从内部提拔,也可以选用别的企业中卓有建树者,一视同仁,提升和重用,公平竞争,不必熬年头,或是论资排辈。
(3)人力资源配置上,主要依赖外部劳动力市场。企业具有组织上的开放性,市场机制在人力资源配置中发挥着基础作用。企业和劳动者之间是简单的短期供求关系,没有过多的权利和义务约束。
(4)人力资源激励上,以物质刺激为主。国外企业多使用外部激励因素,少使用内部激励因素,重视外酬的作用。认为,员工工作的动机就是为了获取物质报酬,员工得到认为合理的报酬后,就不应该再有其他要求了。因此,员工的报酬是刚性的工资,收入的95%甚至99%以上都是按小时计算的固定工资。
1.3 国内外人力资源管理现状比较
从我国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看,我国的人力资源管理,尤其是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与国外发达国家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这些差距主要表现在:
(1)在人力资源管理上,国外企业比我国企业更注重人与岗位的密切联系。他们在进行了详细的岗位分析以后,面对岗位的需求来选拔具有本专业知识技能的适合人员,人员上岗后可以根据明文规定的岗位要求来工作。而不是仅把人与事联系起来,还把人与岗位相连,重视人的因素。这种手段的好处在于,工作内容简化,易胜任,即使出现人员“空穴”,也能很快填充,而且简化的工作内容也易形成明确的规章和制度,摆脱经验型管理的限制。这与我国企业以“事”为中心,把人看成是做事工具的观点大不相同。
(2)在人力资源使用上,国外企业比我国企业更公平,更注重能力。他们从企业发展的立场出发,摒除了那种靠“人际关系”在企业里进入、晋升的弊端,采取多渠道进入和快速提拔的方式,无非就是在竞争的前提下,为企业吸引更优秀的人才。在晋升方面,他们也一视同仁,不分你我亲疏关系,不分服务年限和资历,公平竞争有能力者居之。这种用人原则,拓宽了人才选择面,增加了对外部人员的吸引力,强化了竞争机制,创造了能人脱颖而出的机会。
(3)人力资源配置上,国外企业与外部劳动力市场建立短期供求关系。面对人才的不断流动,国外企业通过严格的招聘程序,在外部劳动力市场吸引优秀的人力资源,他们为招聘的人才提供可靠的发展机会和培训机会,并与之建立短期的供求关系,以减少权利和义务的约束。这种方式,通过双向的选择流动,实现全社会范围内的个人和岗位最优化匹配。
(4)人力资源激励上,国外企业把付出的劳动与合理的报酬紧密的结合起来。
2 人力资源管理发展的趋势分析
我国人力资源非常丰富,这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宝贵财富,但是我国的人力资源管理状况,尤其是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与国外发达国家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这些差距主要表现在:
(1)在人力资源管理上,国外的柔性化比我国的战略制度化更具有时代优势。国外企业在经过了“刚性管理”的时代后,为充分发挥人的能动性和创造性,提出了柔性管理的方式。它使企业在市场机会不断变化、竞争环境难以预测的情况下,快速反应,不断重组其人力和技术资源,获得竞争优势和利润。这种柔性管理的方式很快被应用到企业,得到了大多数企业的认可。而我国的战略制度化虽然比以前的管理方式有了很大的改进和发展,但是与国外的柔性管理相较而言,在时代的适应性上略逊一筹。
(2)人力资源使用上,国外企业更注重人性化的解放。他们将“以人为本”奉为企业核心的理念,把员工视为企业最宝贵的财富,把员工的发展与企业的发展结合起来,使员工们看到自身的发展是建立在企业发展的基础之上。同时,他们相信员工,相信员工能把本职的工作作好,减少了监督和控制,实现了人性化。而我们的员工在企业中还没有受到充分的重视,他们还在为自己的工资在努力,为自己的绩效而担忧,企业看重的也就是他们的绩效,而忽视了创造绩效的人员才是企业的根本。
(3)人力资源配置上,国外企业比我国更注重人员与企业战略的结合。
国外企业对员工的培训并不仅仅是像我国企业进行的岗位技能培训,而是有计划、针对性强的实施系列培训项目,其目的是提高员工岗位技能,更重要的是开发人员的能力、培育有潜在能力的高级管理人才,为企业的发展战略贡献一份力量。而我国的人员在有限的培训时间里仅仅是为了岗位的需求。
(4)人力资源激励上,国外企业比我国企业更注重不断地完善留住人才的激励机制。国外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通过不断改进和完善工资福利来强化对员工的激励。他们的浮动工资制,不断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向价值高的职位挑战,满足了员工自身价值的实现,保障企业有稳定的员工队伍,留住了企业发展需要的人才。可以说,激励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是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重要手段。
3 人力资源管理发展趋势的对策
3.1 人力资源使用上员工作为企业的“本”
以人为本,企业以员工为本是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将企业中所有的成员都看作待开发的资源,挖掘人的潜力、鼓励全体人员参与管理。同时重视职业和技术的培训,增加教育投资,不断提高职工人力资本的存量和综合素质。在工作中充分考虑到员工的成长和价值,是员工的利益得以最充分的体现。改变过去在人力资源使用上的以监督和控制方式,把工作放手给员工,转向了以领导与激励为主,给员工充分空间去发挥自己的潜能,为企业创造价值。
3.2 人力资源配置上员工参与企业战略
新时期,企业的发展战略计划的制定,已经不再仅仅是企业高层部门的事务。企业的战略还与企业的员工息息相关,企业战略的方向既是企业的发展方向,也是企业员工自身价值的实现方向。让员工参与企业战略的制定,能更好的体现以人为本的管理。员工参与企业战略必须有合理的人员配置为前提。而人力资源管理的第一步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往往得不到企业的重视。
我国很多的企业都存在着“人情世故”,致使企业的效率低下,人力资源管理的开展步履艰难。国外正是摒除了这一弊端,公平竞争上岗,才使人力资源管理顺利的开展,使企业不断前进。可见,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是人力资源管理得以开展的基础条件。人力资源是企业的最宝贵的资源,它比企业的技术、资金等其他资源更宝贵。企业的最终目的是盈利,只有合理配置人力资源,才能实现企业利润的最大化。在合理配置人力资源中,一定要体现出“以人为本”,也就是说,在最合适的时间把最合适的人放到最合适的岗位。人是配置的中心,一切都要围绕人来进行。另一方面,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可以很好的激励员工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的潜能,它比薪酬激励更有效,可以说是人力资源管理比较高的境界。另外,人力资源配置必须以有效的招聘体系和完善的培训体系作为保证。
3.3 人力资源激励上完善薪酬制度
留住人才最基本、最重要的环节就是薪酬,国外正是在完善的薪酬制度的基础上,来开展员工的其他方面的发展,才吸引了大批的人才。看似简单的薪酬管理,可以说是人力资源管理中最难的一个环节,一方面是员工都希望自己获得企业的认可,得到较高的收入;另一方面企业需要降低成本,追求最大人力资本回报。如果企业在薪酬制度中能体现这两方面的因素,将有利于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促进企业进入期望与发展的良性循环。完善的薪酬体系是企业有效的激励途径,它可以更好的激发员工工作的热情和斗志。不仅让员工觉得实现了自己的人生理想,对企业有了满足感和归属感,而且企业也将会实现利润的最大化,真正实现企业和员工的双赢。因此,建立完善的薪酬制度是我们人力资源管理发展的一项基础工作。
参考文献
[1]苏列英,李广义.人力资源管理[M] .西安: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2003.
[2]陈万明,吕佳.柔性管理――发展人力资源管理的新趋势[N].市场周刊财经论坛报,20051125.
关键词:中小企业;融资;场外交易市场;股权托管交易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2)10010002
1 引言
在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今天,中小企业已经成为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在技术创新、就业、经济增长贡献等诸多方面显示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据统计,目前我国拥有4200万户中小企业,约占全国企业的99%,其最终创造的价值占GDP的58.5%,完成消费额的58.9%,税收的46.2%,专利技术的65%,技术创新的75%。然而受到我国现行的一些体制、政策等因素的影响,以及企业本身存在的一些问题,使得这些中小企业在进一步发展过程中困难重重,其中融资难是最为突出的问题。尤其是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之后,中小企业融资更是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难。本文拟以武汉股权托管中心为例,阐述发展场外交易市场,拓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的若干构想。
2 中小企业融资现状
目前,我国中小企业融资主要依靠内源融资和外源融资两条路径来进行。
2.1 中小企业内源融资现状
内源融资具有成本低、效益高的优势,一直是我国中小企业一个重要的融资渠道。多数中小企业在创业之初,因其规模、信用、效益等方面的限制,致使其很难从银行等金融机构筹措到足够的资金。因此,企业主要是靠业主资本以及留存收益来维持企业的发展。这种通过内源融资而获取的资金,容易导致企业陷入发展困境。
2.2 中小企业外源融资现状
外源融资相较于内源融资具有高效性,同时也伴随着高风险。
2.2.1 股权融资
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的资本市场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已经建立了上海、深圳主板市场,深圳中小板和创业板市场。但是这些市场的准入门槛相对较高,大量的中小企业很难进入这些市场来筹得资金。因此,对于大量的中小企业来说,这些板块的融资作用相当有限。
2.2.2 债权融资
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企业债券发行一直执行“累计债权总额不超过公司净资产的40%”的规定。对于广大的中小企业来说,公司的净资产本来就不是很多,而40%的数额限制更使发行公司债难以筹措到足够的资金。因此,债权融资的大门对中小企业来说实际上是紧闭的。
2.2.3 民间借贷
由于我国资本市场的不成熟,自身资产抵押能力较弱,中小企业很难从正规的金融机构以及通过股权、债权融资,因此在我国的很多地方,中小企业把民间借贷等非正规金融活动作为他们融资的主要方式。由于制度上的不规范,民间借贷虽然可以解中小企业融资之“近忧”,但却很可能使这些企业背负着沉重的偿贷负担,难以解决其“远虑”。
3 发展场外交易市场
3.1 场外交易市场的概念
场外交易市场(OTC),又称柜台市场,是指在证券交易所以外的、为满足特定融资主体的融资需求和投资主体的流动性需要,根据一定的制度安排进行的证券发行与证券买卖活动的所有证券交易市场的通称。目前,美国、日本、中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场外交易市场十分活跃,其中比较有名的市场有美国的纳斯达克市场、公告板市场和粉单市场,日本的加斯达克市场,台湾柜台买卖中心里的兴柜市场等。
3.2 我国场外交易市场的主要形式
我国早在1998年以前就建立了一个初具规模的证券场外交易市场,包括地区性的证券交易中心和NET与STAQ两家全国性的法人股市场,相关场外市场扶持了一大批中小企业的发展。近些年来,在“建设多层次资本市场”整体规划背景下,国务院先后批准了北京、天津、上海、重庆、武汉等地探索场外交易市场。2006年,中关村科技园区“新三板”市场正式启动,科技园区内的非上市股份有限公司进入代办股份系统进行转让试点,“新三板”定位于为创业过程中处于初创阶段的高科技企业筹资。2008年,在天津滨海新区成立了天津股权交易所,从“两高两非”公司股权和私募基金份额两产品交易起步,通过市场组织、产品交易、交易制度、交易形式等方面分阶段、分层次创新,逐步建成包括多层次、多品种、多交易方式、面向全国的统一市场体系,构筑中国多层次资本市场的重要基础层次。目前,我国的场外交易市场主要包括“新三板”市场以及各地的产权交易中心。
4 依托场外交易市场拓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
作为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场外交易市场与主板、中小板、创业板等场内交易市场在筹资主体、投资主体、监管要求等方面存在着很大的不同,这也决定了依托场外交易市场能够有效拓宽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下面将以武汉股权托管交易中心为例来具体阐述。
4.1 武汉股权托管交易中心的发展
武汉股权托管交易中心(以下简称“中心”)是经湖北省人民政府批准(鄂政函[2011]174号),由武汉光谷联合产权交易所有限公司为主发起人,湖北省宏泰国资经营公司、湖北省科技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等单位共同组建的非上市公司股权托管交易平台,落户于“中国光谷”所在地――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
中心定位为中国证监会统一领导下的多层次资本市场的重要环节和有机组成部分,是湖北省区域性的场外交易市场,是对主板、创业板和“新三板”的重要补充。中心挂牌对象为“两非一高”企业,即非上市、非公众和具有较高成长性的企业。
4.2 场外交易市场拓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的具体表现
4.2.1 降低市场的准入门槛,扩大挂牌交易企业数量和范围
境外成熟资本市场的发展经验表明,场外交易市场与主板市场的入市标准不同,各自与不同发展规模、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融资需求相匹配。主板市场有着非常高的准入门槛,导致绝大多数的中小企业被“拒之门外”。而场外交易市场主要是针对于中小企业的资本市场,根据中小企业企业规模小、盈利能力不稳定、主营业务单一等特点,降低了市场准入的门槛。低门槛准入可以避免上柜企业过于幼稚而使区域性场外交易市场难以持续发展。
当前,湖北省尤其是武汉地区存在着大量中小企业,例如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光谷高科技园区里就存在着众多的高新技术企业,这些企业多依托于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大学等高校的科研实力。虽然还没有形成很大的规模,但是自主创新能力强,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中心允许其股权挂牌交易,企业就可以在市场上筹集到资金,极大地促进企业的发展,甚至可能会被推荐至主板或创业板市场,实现企业的跨越式发展。
4.2.2 机构投资者众多,在资金和管理方面给中小企业提供双重支持
由于在场外市场挂牌交易的企业大多处于创业期,规模较小,公司的经营管理、治理结构存在着诸多不足,因此也就决定了参与投资的主体必须有较高的风险承担能力和充足的投资经验。机构投资者资本雄厚和管理经验较丰富的特点决定了它能够成为主要的投资主体。
中心则聚集着大量的机构投资者,因此会充分利用资本优势和信息优势,帮助中小企业引入战略投资者或财务投资者,实现定向直接融资。此外,中心以及机构投资者还能够帮助企业完善法人治理,优化股权结构,为企业的健康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4.2.3 私募股权投资基金进入和退出通道通畅
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因具有较长的投资周期、投资成本较高、投资流通性较差的特点,导致了私募股权投资的风险很大。
中心作为股权转让平台,为私募股权投资基金进入和退出提供便捷通道,能够最大限度的解决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的后顾之忧,提高投资效率和收益,实现企业、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和地方经济发展的共赢局面。
4.2.4 增强企业信用等级,促进企业改善经营条件
如上文所述,我国中小企业一般很难从银行等正规金融机构获得融资,但是如果这些企业能够在股权托管交易中心挂牌交易,则必须要通过严格的审核同时能够获得政府的扶持和资助,这相当于政府给予担保,无形中增强了企业的信用等级。因此,银行等正规金融机构也愿意为这些中小企业提供贷款,企业也能在充足资金的支持下快速发展,如此一来,便形成了一种双赢的良性循环。
5 结语
中小企业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但融资难的问题却使这些企业的发展步履维艰。在现有资本框架下,大多数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还得不到有效地满足。丰富资本市场的层次,发展场外交易市场,不失为破解中小企业融资困局的良策。
参考文献
[1]付钊.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研究[J].企业家天地,2008,(7):9697.
[2]贺强.大力发展场外市场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题[N].上海证券报,20100313.
随着互联网高速普及,用户的带宽不再成为网络视频服务的瓶颈,视频网站进入内容为王的竞争阶段,视频网站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内容的竞争。
(一)网络剧原创性
从目前来看,国内的很多网络剧都是复制了国外的成功案例而缺乏原创。例如,优酷推出的《嘻哈四重奏》套用了英国电视剧《The IT Crowd》的模式,土豆网出品的《欢迎爱光临》则是日剧《只是爱上你》的翻版。另外,从选材以及风格方面,很多网络剧之间的差异并不大。并且,绝大多数的网络剧风格上都以“雷”、“ ”来吸引观众。
(二)远离三俗
多家媒体将2012年7月之前无需审查的网络自制剧比喻为“野蛮生长”,有一些网络剧为了吸引点击率,其情节上大量添加恶搞、低俗的内容。 “俗”并没有什么错,在网络剧中适当地添加一些“俗”的内容可以很好地增加其娱乐性,但是这个尺度必须得有所把握。
(三)进行受众调查
与购买的影视剧内容相比, 网络自制剧是网站经过深度的受众数据挖掘,有助于巩固视频网站的收视人群,提高用户对该网站的忠诚度。如Hulu一开始就进行充分的市场调查,并结合网络媒体的特殊性,把群体直接锁定在1977—1997这个年龄段,并且将1997—1985年龄的受众作为核心受众群,1986—1997年的群体作为延展受众群,目标市场定位精确。
(四) 明星、红人参与
网络自制剧要摆脱“山寨”、“草根”,转而走向精品发展,离不开明星的参与。《欢迎爱光临》之所以成功,原因之一就是该剧的男主演、当红偶像郑元畅的加盟喜迎了一批年轻目标用户。而优酷与中影集团联手打造的《四夜奇谭》系列短片等第一部《指甲刀人人魔》,也因为周迅的参演赚足了点击。对于大投入制作的网络自制剧,明星这一元素不可少,但也要注意权衡资金比重。
(五)细分市场与受众
当前竞争环境下,“满盘通吃”型的全媒体内容生产方式不再可能,而通过细分市场与受众,找到自己的目标受众和市场中的空间,实现差异化特色化发展。很多视频网站开始独立制作各具特色的原创内容。
(六)配合法制发展
综合分析商业定制剧、微电影、自制影视剧三种节目形态,无论视频网站选择其中哪条主线进行深入发展,都不得不面对这个问题:接受政策监管。2012年7月国家广电总局和国家互联网信息办联合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网络剧、微电影等网络视听节目管理的通知》,要求网站需对网络剧、微电影先审核后播放,进一步明确了规范发展的措施。唯有及时有效地着眼于国家对网络自制剧法制的监管方向,才能让视频网站把握好选题角度,避免网络自制剧的同质化和低俗化。
二、制作发展
(一)签约制作团队
一些视频网站签约艺人、导演、编剧,从研发到制作,开始涉足整个内容产业链视频网站的平台及渠道,加上实力电视剧制作公司构架的演员资源及拍摄经验,使网络自制剧逐步向正规的高品质电视剧发展。与此同时,视频网站也应培养自己的制作队伍。
(二)创新制作手段
边拍边播与观众互动。边播边拍的运营方式将会是网络自制剧的重要发展方向,或者可以说是重要生存手段之一。因为,互联网与传统媒体最大的区别就是其用户体验中超强的互动感、参考性。
(三) 因剧而异,评估制作标准
目前,微电影的商业模式主要分为自制、合制、定制三大类,其区别在于选题策划、资金投入、评估标准的不同。如网站的自制类,选题和资金都本网站全权负责,评估标准在于作品的播放量和口碑。若网络自制剧是由视频网站与其他机构共同出品,则选题和资金多个参与方根据协议共议共担,其评估标准会根据播放量、品牌体现 、宣传效果、互动率等多个维度甄定。至于定制作品系列,资金来自广告主,选题也应完全尊重广告主的方案和建议。
三、发行渠道发展
网络自制剧发行渠道多元,除了向视频网站提供内容外,还可以向新媒体、传统媒体、院线等渠道延伸。
(一) 立足网络平台
网络自制剧诞生于网络虚拟社区,其主要发行渠道是通过网站进行的。对于视频网站自身而言,这是一个获得注意力和流量的机会。在网络自制剧上线推广播出期间,通过一定的整合,将剧目置于视频网站首页的醒目位置。
(二) 院线发行
优秀的网络自制剧可及影视制作与发行公司合作,进行院线发行,扩大影响力。视频网站的内容发行渠道由个人服务为主向个人、机构并重转变。
(三) 电视台播映
高质量的网络自制剧通过相关的审查后,可向电视台输出版权。随着网站浏览面的扩大,内容提供的多渠道和多元化成为一个迫切需要。各大视频网站可根据自身的战略调整,逐步由单纯的网络媒体向主流电视台提供商转型。
(四)借助新媒体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更多的网络自制剧可通过新媒体渠道发行,也可通过超文本链接等形式分享到微博、人人等SNS社交媒体。而国内3G业务的不断成熟,视频网站拓宽了内容供应渠道,展开和机构合作的道路。比如网络自制剧也可以手机端开播。除了线上的新媒体推广渠道,还可将发行渠道延伸到公共移动电视与户外LED显示屏等。
(五) 终端业务平台
随着网络提速,客户的使用习惯从PC向移动终端转移。移动视频是视频网站的新兴市场,这是与移动端智能化、高端化的趋势相适应的结果。优酷自制剧导演皮三认为,传统的电视平台发行播出门槛与中国每年庞大的内容生产形成了一个差距,而新的视频平台、手机无线终端、新的PAD终端的市场逐步扩大,观众消费内容和上游链条生产发行内容正在发生改变。
四、盈利方式发展
(一) 前期融资
利用网络自制剧的剧本、演员阵容等无形资产来吸引风险投资商、广告商的资本,为制作高质量的网络自制剧提高保障。以国外优秀视频网站——YouTube的融资方式是为了风险资金为主,瞄准IPO。网站发展资金约1/3来自有资金,约2/3来自风险资金,这为网站的后续发展注入更大的资本动力。
另外,视频网站也在保持一线城市优势的同时,可针对二三线城市广告客户的需求进行分级投放,直接和广告客户对接交流,实行销售末端拦截。如2012年乐视网根据用户的城市级别分布情况,在全国9个二三线城市设立广告办事处,更好地进行广告的精准投放。
(二) 广告赞助
网络自制剧的广告盈利有硬性广告和软性广告。在硬性广告方面,视频网站主要以贴片广告、冠名广告、少量付费广告盈利,同时在拍摄前期获得大型企业的广告赞助;而在软性广告方面,网络自制剧可挖掘剧中的广告平台,结合剧情加入植入性广告。
这里可以指出的一点是,网络自制剧借鉴国外视频网站Hulu的“创新广告接受模式”。即每段视频投放一个广告,节目的广告时间只有电视台通常广告长度的1/4;视频开始之前用户可以主动选择自己喜欢的广告内容,还可以对广告予以评级,甚至对广告策略发表建议。
(三)适当收费
对用户观看高质量的网络自制剧可进行适当的收费,价钱不宜过高。但由于特定的环境,视频网站的收费模式在国内遭遇“水土不服”。这样的支付手段需带有相应的配套服务,如提供具有一定的时效性、有较高的观看体验的网络自制剧内容。同时,应注重培养用户习惯。如可提前观看网络自制剧的全集,剧目花絮,减少甚至取消用户观看过程中的贴片广告。
(四)版权输出
优秀的自制内容版权销售情况也很可观,原来的买方也可变身为卖方。版权输出既可以在国内的其他视频网站、电视台,也可向海外发行。
(五)衍生产品开发
网络自制剧的电视剧衍生产品可包括制作相关综艺节目、录像带、VCD、音乐磁带、外景地的旅游开发、服装道具的拍卖、随片广告以及宣传渠道的组合营销等。目前,这块衍生产品市场还处于初级阶段,网络自制剧的图书、期刊出版、影视基地的开放、服装道具的拍卖等开发市场逐渐形成。
(六) 用户体验创造附加值
国外的视频网站hulu提供“降低亮度”的调节功能,可以让电脑屏幕上除视频外的一切变成灰色,还能让受众选择自己要看的广告,或是在视频开始时观看电影预告片,这样看电影时可以跳过广告。内容生产的体验化还体现在增值互动上,增值互动是网络视频比较新的一种盈利模式,包括网友评论、网友投票、短信互动、虚拟物品及虚拟货币销售等都是增值互动的内容。
(七)打造完整产业链
现在视频网站正在逐步完成由平台提供方向“平台提供方+内容提供方”的转变。笔者认为,视频网站还应向上游和下游拓展。比如向上可以培养自己的明星团队和制作团队,向下可以拓宽渠道,对自己的产品进行多渠道的推广和销售。
五、传播策略与受众反馈发展
(一)建立SNS 系统,以病毒营销拓展市场
建立SNS系统,形成以视频分享为纽带的用户社区关系网站。利用SNS功能,视频的Tag(标签)、分享、评论、订阅、组群等功能的组合应用提升了网站的社会服务功能。建立会员拉会员的机制。用户希望能有人来观看他们视频,于是会向朋友推荐该网站,新的用户也有一部分会成为视频提供和上传者,他们又会去拉更多的人前来观看,形成滚雪球效应。
(二) 剧透营销
在节目开播前,通过花絮、剧组成员访谈等方式,进行适当的剧透,吸引网民对该剧产生一定的好奇心,产生一定的期望值,实现剧透营销的效果。
(三)“借力发力”的传播模式
利用有影响力的平台,借助有影响的活动、新闻事件、明星人物、电视节目等,不失时机地将其与自己的电视剧品牌联系在一起,来达到借力发力的传播效果。
(四)开发同名游戏产品,提高观众参与度
针对自制剧的情节和品牌开发一些与自制剧相关的游戏等软件让观众参与,增强观众对电视剧的体验感和认同感。通过参与式媒介,自制剧的影响深入到了“最前线”,并实现了同受众的有效互动。
(五)建立虚拟社区,创造“迷群”交流空间
围绕自制剧通过建立网络社区等形式增强受众的体验及相互之间的交流和分享。这一现象的出现可以追溯至《星舰奇航》,通过“星舰迷”会议,兴趣相同的人会聚一堂,以星舰人自许,并模仿剧中人物的穿着,这是围绕电视节目建立的第一个虚拟社区,并由此开启了一种新的营销模式。
关键词:自贸区 财务外包 应用的优势
2014年12月28日,国务院正式批准天津建立自贸区,主要涵盖3个功能区,天津港片区、天津机场片区以及滨海新区中心商务片区。天津自贸区位于华北地区,是环渤海经济带的重要组成部分,且毗邻北京,是“三北”地区对外贸易所必经的通道。自贸区的成立不仅可以促进自身发展,而且可以带动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如华东、东北地区)。而天津地区又是北方一个传统的经济发展中心,作为一个沿海城市,有着丰富的对外开放经验。因此自贸区在此建立有很好的基础。
财务会计外包:英文(Finance&Accounting Outsourcing),简称财务外包或会计外包,是指企业在自身的财务运营过程中,以外包的形式将某些财务相关的事项或流程交给相关的专业机构代为处理。目前,财务外包已向多元化发展,其主要服务包括初级服务,简单的记账和报税等;一些新兴服务也在悄然兴起,例如,专业的外包服务机构可以为财务核算以及会计信息处理提供相关的专业服务,企业就可以更好集中资源,发挥其财务的分析和决策作用。
一、有利于国家对整体战略的统一部署和协调发展
宏观上,天津自贸区的建立,有利于国家对整体战略的统一部署和协调发展,经过不断的探索和研究,自贸区的经济、文化、政治领域将会不断发展,功能得到进一步完善,区域间实现相互促进,互相补充,形成一个共同发展格局。有利于探索新时期新的模式,在这样美好的形势下,纷纷落户滨海新区的支柱产业,应抓住大好时机改变仅限于传统的财务外包形式。
而西方发达国家的财务外包:大都采用的是,发展较快的一种财务管理模式。当今国际,经济全球化席卷世界,互联网又将全球信息联系到了一起,财务外包在大环境的影响下,也在不断扩展,现在已不局限于交易管理,还兼顾财务分析、风险管理等。近年来,财务外包的发展方向也发生了巨大变化,不再是单纯的业务分割,而是开始将各业务模块整合成整体,提供决策支持型的外包服务,而不仅仅是单纯的业务处理。并充分合理使用互联网技术为财务决策提供支持。
二、如何使财务外包进一步规范、合理的发展
国家提出打造京津冀协调发展,天津建设自贸区是“一带一路”战略的重要条件,有利于培育天津全球化竞争中的新优势。拓展经济增长的新空间。
再有,国家明确的提出:服务贸易是今后外贸发展的重中之重,是外贸的主要增长点,是衡量对外开放水平的一个重要内容,而服务外贸是扩大对外贸易的一个重点项目。各地政府也在大力发展财务外包服务,制定了许多相关的政策,加大发展力度,为财务外包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的政策环境。
自贸区的成立,将全面对财务外包产业发展提速、规模扩大、市场进一步拓展,呈现出良好发展优势:
(一)自然条件的优势
天津自贸区地处环渤海中心地带,并毗邻首都北京,为北方的一座重要的经济城市,更是一座国际化港口城市,是我国重要的贸易口岸,现代制造业与传统服务业共生,行政区与功能区并存,为财务外包的优势发展奠定基础。
(二)环境优势
自贸区占滨海新区九个功能区的一部分。优势产业主要集中在滨海新区。拥有一批实力较强的高新技术企业,为财务外包行业的发展及提高,提供了雄厚的后备力量;
(三)经济发展优势
天津本身就是知名的老工业城市,经济实力雄厚,由于新区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加上基础设施完善,投资环境十分良好,不断吸引外资投入,滨海新区内的国际知名企业也如雨后春笋。并且已经带动传统的财务外包形式,尽快与西方发达国家接轨。
(四)政策优势
政府应不断加强、加大行业的投资力度,制定灵活弹性的扶持政策;对财务外包产业提供指导和支持,不断完善财务外包产业的相关政策。积极提高招商引资的效率,多渠道增加对财务外包产业的投入;在财政税收、出口补贴、保护知识产权等方面要给予服务机构更大的优惠。提升自贸区服务功能水平,为顺应国家产业发展战略的调整,传统优势产业进行优化提升和改造升级,从而吸引大影响力产业入住天津。这些大型产业纷纷在天津自贸区建厂。为京津冀经济圈和环渤海的经济发展提供帮助,从而为财务外包实施奠定基础。
(五)市场发展需求的优势
纵观发达国家的发展,在他们的产业结构中,服务贸易占有很大的比重,因此,我国要顺利过渡为发达国家,必然要加大发展服务贸易的比重。结合我国目前的现状、经济结构、发展水平、特点,发展服务贸易是必然要求。我国要实现经济结构调整与产业不断升级,就必须大力发展服务贸易,促进财务外包的健康发展。
(六)更好的提供财务外包服务的优势
我国服务产业政策的调整及深化、服务贸易领域拓宽、吸引国外优势企业、服务业务类型也随之相对应发展,既不仅为我们提供了各种财务外包的项目需求,也给我们发展新型财务外包服务的方式提供了新的思路。国际上知名的、具有影响力、十分强大优势、国际顶尖级会计事务所对财务外包提供服务,从而带动国内会计事务所调整服务及经营理念,财务外包服务不断的发展,使得类型不断的丰富,服务范围不断的扩张,服务质量不断提高,以提升竞争力和影响力。针对中小型会计师事务所,要想发展就必须跟上时代的步伐,充分拓宽服务范围、改变业务上的限制及经营范围少的制约,更能着意于发展财务外包的服务。
(七)专业技术服务与网络IT技术支持的优势
财务的外包服务业务表现出良好的是:职业的专业技术人员承揽专业服务。我国财务外包服务就目前看是以会计师事务所、财务咨询公司、税务师事务所,为主要的服务机构、服务人员多半是参加国家级的考试获得专业技术职称,保证服务人员的专业技能性。
当今是现代化的网络技术时代:就目前社会,一切变革的核心推动力除了传统经济,网络与IT行业的发展也居功至伟,财务外包也受其影响。国家政策颁布建立自贸区,并对企业财务加大了监管和制约力度,使业界认识到财务外包的必要性。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的提供、网络的支持,快捷和便利、周到的服务;更加为财务的外包提供了技术支持,财务外包要想成为CEO或者是CFO,必然要依托于网络和IT发展。外包的前提就是要可监控、可协调,网络为相关信息的传递、管理提供了平台。为我国企业、乃至外资企业更好的实施财务外包提供了重要条件,使财务外包可以高速有效进行,尽快赶上西方发达国家而努力。
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价值成为企业所最求的目标,那么企业将财务外包就将成为目前急需解决的事情,企业的财务外包,不仅可以节约人员的聘用,更能降低企业在生产经营中的成本,还可以提高财务的质量。
相关人员业务素质提高,以增强外包机构服务质量,随着自贸区的建立,区域经济进入高速发展期,而会计服务示范基地的建立,必将使财务外包系统化、规模化,服务高度规范化,最终形成品牌化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服务。
企业财务管理实施财务外包既有必要的市场基础,也是机遇与挑战并存,企业实施财务发展是必然趋势,也有着广阔的空间前景。
参考文献:
1. 贸促会被授权签发优惠原产地证书的范围
根据海关总署授权,中国贸促会目前共被授权签发六个自贸区优惠原产地证书,分别是:2009年8月1日起,开始签发亚太自贸协定(目的国:印度、韩国、孟加拉、斯里兰卡、老挝)、中国-新加坡自贸协定(目的国:新加坡)、中国-新西兰自贸协定(目的国:新西兰)优惠产地证书;自2010年3月1日起,开始签发中国-秘鲁自贸协定(目的国:秘鲁)优惠产地证书;自2011年1月1日,开始签发ECFA证书(出口到台湾);自2011年8月1日,开始签发中国-哥斯达黎加自贸协定优惠产地证书。根据国家贸促会授权,哈尔滨市贸促会成为首批授权签发优惠原产地证书分会,自2010年8月1日起,开始签发贸促会被授权签发的自贸区优惠原产地证书,目前随着我国签署自贸协定的增多,贸促会将签发更多自贸区优惠原产地证书。
2. 优惠原产地证书的由来和作用
按照经济学的理论,只有实现全球自由贸易才能够实现利益最大化,但是由于各方利益的存在及不可调和,旷日持久的多边贸易谈判(WTO多哈回合)陷入僵局。而调和少数几个参与方的利益要相对简单得多。因此,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或地区根据本国国情及特点,通过签署协定,在WTO最惠国待遇基础上,相互进一步开放市场,分阶段取消绝大部分货物的关税和非关税壁垒,在服务领域改善市场准入条件,从而形成的实现贸易和投资自由化,即形成了自由贸易区。优惠原产地证书,便是用以证明自由贸易协定(Free Trade Area)项下的货物原产于某一成员国境内的文件,是一种具有法律效力的,在协定成员国之间就特定产品享受互惠减免关税待遇的凭证,使用优惠证书,进口企业可以享受关税减免,降低产品成本,提高市场竞争力;出口企业可使出口产品更具价格优势,更易被进口商接受,扩大市场份额,简化清关程序,提高清关效率,实现快速清关,优惠原产地证书的使用推动了贸易自由化和便利化,最终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
自由贸易协定经成员国多次谈判最终签订,随着贸易形势的发展及变化,成员国定期或不定期的进行协商,目的是使协定更加适应双方贸易需要,涉猎领域更加广泛,减免税产品不断增多,最终实现零关税,对成员国之间贸易往来更加便利。
3. 自贸区优惠原产地证书减免关税概况
在货物贸易方面,就减免税产品而言,目前各国对我国的关税减让产品范围分别为:
3.1亚太贸易协定中,印度,570项6位税目,其中,活鱼、冻鱼、三轮车、踏板车、各种智力玩具等关税减让幅度较大,甚至活鱼、冻鱼关税减免达到了100%;韩国,1367项10位税目,其中,茶、摄影用化学制剂、牛皮等优惠幅度较大,减免高达50%;斯里兰卡,427项6位税目,其中,牛皮、机织地毯、实验室用玻璃器皿等关税减免幅度较大,高达50%以上;孟加拉国,209项8位税目,其中,椰子干、农产品干燥器等关税减免幅度较大,高达50%以上。我国输往亚太地区的主要产品有:农产品、纸制品、纺织品、鞋类、陶瓷制品、玻璃制品、珠宝首饰、金属及其制品、机电产品、光学仪器、灯具、玩具、运动器材等。
3.2新加坡取消了全部自华进口产品关税。
3.3新西兰目前63.6%的产品从《协定》生效时起即实现“零关税”。中国向新西兰出口的产品主要有纺织品、服装、鞋帽、玩具、家电产品(计算机)、五金等产品。
3.4秘鲁在货物贸易方面,中秘双方将对各自90%以上的产品分阶段实施零关税。中国向秘鲁出口的产品主要有轻工、电子、家电、机械、汽车、化工、蔬菜、水果等产品和秘方的鱼粉、矿产品、水果、鱼类等产品。
3.5 ECFA货物贸易早期收获计划共268项大陆产品可享受优惠关税待遇进入台湾市场,涉及石化、机械、纺织、轻工、冶金、机械、电子及运输类等行业,两年内分三步实现零关税。
3.6中哥自贸协定涵盖领域广泛,条件优惠。在货物贸易方面,中哥双方将对各自90%以上的产品分阶段实施零关税。中哥两国的全部货物产品将分为六类实施关税减让。
4. 哈尔滨市贸促会签发优惠原产地证书基本情况
哈尔滨市贸促会注册企业出口到上述六个自贸区的数量累计80家,其出口产品在协定关税减让范围内的,即可申请优惠证书的企业不到20家,其中亚太自贸区优惠原产地证书项下的主要出口产品为足球、篮球、木制品、办公室用机器、玻璃纤维制品、纤维网纸等,目的国为印度和韩国,关税减让幅度为5%—30%,其中足球、篮球减让幅度较大,达到30%;中国-新加坡优惠证书项下的主要出口产品为大豆蛋白、种植用种子等,进口关税全部减免;ECFA台湾证书的主要出口产品为铅笔,关税减让幅度为3.4%。
综上所述,哈尔滨市贸促会有出口到自贸区的注册企业数量虽然较多,但可申请优惠原产地证书的企业数量较少,大多企业出口产品目前不在关税减让范围内,主要是哈尔滨市的经济发展环境及地理环境等原因,企业的出口产品结构单一,很多出口到自贸区的产品不能享受关税减让。
5. 加快哈尔滨市贸促会优惠原产地业务发展的主要思路
哈尔滨市贸促会要密切关注我国自贸区发展状况和哈尔滨市企业出口信息,帮助企业尽可能多的享受优惠,下一步要重点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5.1加大力度宣传推广优惠原产地业务。要通过培训、群发信息、新闻媒体等多种方式将自贸区优惠政策传达给注册企业,使企业及时了解相关信息,为成功申请优惠原产地证书打好基础。
5.2重点关注潜在企业出口信息。要对500多家注册企业进行筛选,对有出口到自贸区的企业重点跟踪,实时掌握企业出口产品动态,对有资格申请优惠原产地证书的企业,第一时间通知企业,让企业及时享受优惠政策。
5.3强化业务素质,为企业出谋划策。要强化对产品HS编码钻研,HS编码的界定正确与否直接关系产品的顺利出口,我们要为企业把关,对海关HS编码界定不是很明确的产品,根据不同的认定标准,可能会出现不同的HS编码,致使同种产品有的HS编码可以享受优惠税率,而采取另一种认定标准则不享受优惠税率,为此,我们要对企业出口到自贸区的产品,认真探讨HS的归属,并和海关保持联系,尽量找到最合理的认定标准,最终帮助企业尽可能多的得到实惠。
哈尔滨市贸促会将认真履行好签证机构的职责,服务好政府和企业,切实配合国家自贸区战略的实施,保障我市企业充分利用自贸协定带来的优惠政策,推动企业全面运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促进我市对外贸易发展。
作者简介:吴琼 ,哈尔滨市贸促会法律部部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