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范文

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

第1篇

关键词:案例教学;初中道德法治;运用

一、引言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和其他课程不同,基础理论多、政策性强,内容也较为单一枯燥,不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除此之外,在以往传统课程教学模式当中,往往就是教师带领学生明确基础理论知识,再画出重点内容让学生进行背诵。这种教学的形式,不仅不能够有效提升教学的效率,还不容易达到教学的目标。因此运用案例教学法,能够提升课程教学的成效,对培养学生法治意识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方面

虽然当前阶段在教育整体中已经不断地推进新课改,但是教师在具体的教学之中依然存在很多不足。首先,有些教师教育观念没有更新。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之中,部分教师会不自觉地采取传统的机械式教学方法。而这种落后的教学观念不利于学生进一步的学习,同时教学中也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其次,教学手段不够丰富。教师在进行道德与法治教学时,所采取的基本上都是理论教学,即教师将课本上的知识原本地再读给学生听,以此来帮助学生接受各种知识。这种最终为了应付考试的教学,教学手段十分的单一,同时也相对地更加形式化。最后,教学目标与教学过程脱离。在具体的教学之中,教师一般情况下都会设立相关的教学目标,以此来确定大致的教学过程。但是部分教师在确定教学目标的时候没有考虑到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实际情况,从而出现教学目标和教学过程相互脱离的情况。

(二)学生方面

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在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也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第一,学生用于道德与法治课学习的时间不多。由于初中课堂所开设的科目众多,学生在有限的学习时间内便会对科目进行主次轻重的排序,而部分学生不约而同地认为道德与法治课程并不重要,学生对待该课堂的态度便是考前突袭,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则更注重于理科方面的学习。第二,学生对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没有兴趣。由于课堂的教学基本上都是理论方面的教学,这使得很多学生在课堂之上提不起兴趣,便很容易出现学生走神、开小差或者是完成其他科目作业的现象。

三、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采用教学案例的作用

(一)改变传统教学模式,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按照以往传统教学方式,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是需要以“讲读”作为核心,这样一来,完全忽视掉学生学习相关知识的主观能动性,同时,这种僵化的课程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吸收以及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过程当中适当地融入一些法治的案例,可以让学生对道德与法治的知识掌握更加牢固。同时,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巧妙地通过法治案例的融入,能够激发学生主动地参与到课堂学习当中来,进一步地引导他们主动积极思考问题,并且可以想到解决方法,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对道德与法治相关知识的理解更加扎实,对有效提升课程教学有着至关重要作用。

(二)发挥学习积极性,活跃课堂学习气氛

我国新课改明确“以生为主”这一教学的原则,要求教师在教学时,应当尊重学生主体的地位,进一步发挥出他们学习知识的主观能动性。诚然,与以往传统“灌输式”教学模式相比,创建出以生为主这一教学的课堂,可以充分地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性。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紧跟教学的内容,适当地融入一些法治的案例,进一步地引导出学生结合案例展开思考活动,解答法治案例背后所包含的相关法律知识等,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能够充分获得发挥,对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活跃课堂气氛具有积极作用。

(三)现代教育媒体融入,促使教育信息化的发展

在我国教育信息化的背景之下,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有效融入现代信息技术,是有效提升课程教学效率的关键所在。与以往传统单一课程教学模式相比,现代信息技术下的教学形式优势明显,多媒体教学有效结合相关视频教学的案例,可以有效加强教学感染力,进一步地提高课程教学的效果。在这一背景下,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过程当中有效融入法治案例,教师往往精选较为良好的法治案例,以艺术化处理的形式,有效地增强教学课堂的感染力,促进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信息化的发展。

四、选取教学案例的基本原则

(一)具有明确的是非立场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道德品质以及高尚情操,进一步地帮助他们树立正确法治的观念。因此,在选择相关法治案例进行教学时,教师需要选择合适的案例,起到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的作用。教学案例还需要充分展现出来良好的道德观念,让学生能够在学习中慢慢地培养其辨别是非的能力,可以准确地判断什么事情是错的、什么事情是对的。只有拥有清晰是非立场的法治教学案例,才可以有效地帮助到教师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达到课程教学的目标。

(二)贴近实际生活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本当中基础理论知识,主要就是为了指导学生日常的行为,进一步地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基于此,初中教师在对案例进行选择时,需要注重贴合学生生活实际,在教学案例当中涉及的情景,应当和初中生周边生活的环境具有一定的联系。案例教学主要的作用是通过他们熟悉场景的呈现,让学生能够和课程教学的理论有机结合,从而更快掌握课程教学的内容。因此,教师选择的案例应当来自日常生活,这样可以更加真实地反映出来学生日常生活的情况。只有这样,他们才可以真正地做到学以致用,才可以真正掌握运用到基础理论知识,进一步地解决生活问题,以此来达到课程教学的目标。

(三)适应时展要求

随着我国社会不断发展,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内容也会做出一定的改变。日常生活也会随着社会不断变化,从而发生着巨大的改变。基于此,日常生活当中存在的问题也随之发生变化。因此,教师应当备好教学的案例,紧跟时代步伐,按照课程教学的内容以及真实情况的变化,进一步地做出来相应的调整。教师随时关注周边发生的事情,通过提炼,与课程教学的理论有机结合,作为新的教学案例指导学生学习。只有这样,学生才可以充分地了解现阶段初中道德与法治相关的知识内容,进而指导学生日常生活以及学习。

五、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的案例运用注意点

(一)精选案例,紧扣主题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当中有效运用到案例教学,最主要的就是选择能够与知识相关的教学案例,需要明确的一点就是导入的案例能够有效引发学生的思考以及探讨,但是最终的目的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吸收知识,进而把知识内容能够内化,进一步地升华为学生自身的精神品质,更好地指导行为的实践。此外,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在选择教学案例时,还需要考虑初中生实际学情以及日常生活。一般来讲,案例主要分成综合性、描述性、专题性以及分析性的案例,教师在选择教学案例时,需要按照相关知识做出来适当调整。譬如在上文当中提及,案例应该是多种多样的,不能够仅仅表现为文字方式。案例搜集的路径也具有多种形式,道德与法治课程有着一定的时效性,需要适当地引入到社会热点的话题为教学案例,例如,在我国现代信息化这一背景下,教师需要选择法治案例的路径非常多,可以结合到网络资源进行筛选,也能够融入央视法治频道进行筛选,譬如《庭审现场》《普法栏目》以及《今日说法》等,教师需要有效结合电视的频道,进一步地选择出来适合的一些法治案例。教师在精选教学案例过程当中,需要深入了解一些法治案例的原则,譬如,启发性以及典型性等,为有效提升道德与法治教学铺垫一定的基础。基于此,使用好教学案例法的首步就是需要教师精心选择紧扣主题的案例。

(二)授课实施案例教学法

1.通过教学案例,设置相关问题

初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为调动学生学习知识的积极性,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教师应当烘托气氛,创造教学的情景,以更加灵活的形式,把教学案例充分展示在学生的面前,让他们更好地融入课堂。为引导其自主地进行思考,教师在呈现案例时,需要结合其本身与课本内容设置相关问题,让学生可以在师生互动过程当中,来思考老师提出来的相关问题并且解决问题。例如,初中教师在教学“以礼待人”这一内容时,应该对课程教学情境进行设置,即“谁是店长,谁是店员”,小闽、小芳在逛街,他们进入到一家鞋店,小芳喜欢上一双布鞋,因此,她喊住店员帮她拿下来,想要试一试,之后她感觉小了,就问店员能不能换大一点的吗,店员小华看了小芳一眼,态度不好,说道“没有”,这时小闽说“可以找一找吗”,店员小菊却说“没有就是没有,不买就算了”,因此,他们两个人都非常不高兴,于是找到店员评理,这时一旁站着的店员小梅朝这边走过来,并且端来两杯茶水,询问一下具体的情况,发现本店已经没有货了,其他分店还有这双鞋,说道“为表达歉意,为您打六折,请您稍等片刻,这边会派店员送来”,于是两人等一会,拿到鞋就走了。初中教师在讲述完此案例后,说到这三名店员,其中有一位就是店长,于是问学生问题,“他们几个谁是店长,谁又是店员呢?”学生经过激烈探讨之后,回答“小梅是店长”,紧接着老师又会提出,“为什么小梅就是店长?”然后他们经过讨论之后,有的学生答道“小华待顾客不够礼貌”,有的学生答道“小梅能够以礼待人,才能够有顾客买鞋子”,老师笑着夸奖回答问题的学生“大家都对,非常棒”。这样一来,充分地激发出学生学习的积极兴,促进生生,师生之间的交流,通过以疑问形式,进一步地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并且及时地解决问题,大大提升了课堂效率。

2.通过案例,树立法律意识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不仅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品德,还可以树立学生良好的法律意识,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例如,初中教师在教学“预防犯罪”这一内容时,需要运用到符合学生日常生活当中的实际案例。例如民警侦破一个盗窃犯罪案,犯罪团伙是四名未成年人,其中最小的只有十岁、最大的为十三岁,他们一共犯案四回,总计盗窃八千元,案发的原因是这四名未成年由于嘴馋想吃东西,然而没有钱,商店老板又不卖,他们就商量去偷一些东西。被民警带入派出所后,四名未成年人还没有意识到犯罪行为,一会看桌子上摆放的东西,一会相互打闹。教师安排学生进行分组讨论,按照出示的案例,让他们能够意识到什么是犯罪,应当承担什么责任,从而让他们能够树立法律意识,做具有责任心的人。

(三)关注反馈,及时评价

案例教学法,重在引发学生思维的碰撞,在思辨过程当中可以达成基础知识的习得。在学生能够思考某一个案例时,教师是课堂教学中的引导者,能够比较清楚地感知学生思想变化,从而形成一个初步的评价。教师在课堂教学当中,还应当注重学生所反馈的法治案例,在他们对教学案例本身产生疑惑时,教师应该及时解答他们的疑惑,最重要的是应当全面地看待学生在自身情感以及思想方面的变化,当学生对教学案例产生错误理解时,教师不应急于否定学生,而是应当循循善诱,学生思维的演进需要一定的过程,同时还需要及时而积极地引导。因此,“关注反馈,及时评价”是成功运用案例教学的必经之路。

六、结语

综上所述,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当中,有效使用案例教学已是大势所趋。案例教学除了能够提高课程教学质量之外,还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树立法治意识。教师在课程教学中有效融入法治案例,应该根据案例选取的基本原则,进一步地选择出能够贴合课程教学目标的法治案例,从而展开教学活动,发挥案例教学在提高课程教学成效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欧阳芸,袁成,卢志.道德与法治学科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以A市调查为例[J].思想政治课教学,2019(6):90-94.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定制.义务教育阶段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2,6,1.

[3]教育部、司法部、全国普法办公室.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

[4]项贤聪.浅谈情境教学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应用[J].新课程:中学,2017(11):62.

[5]杨伦峰.谈生活化教学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才智,2017(31):56,58.

[6]王文喜.案例教学法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的运用[J].新课程,2017(10):70.

[7]马玲格.以情激趣,提高初中政治教学效率[J]学周刊,2014,2(6):24-25.

[8]李学勇.新课改背景下初中道德与法治的教学策略思考[J].课程教育研究,2019(19):87-88.

[9]王忠东.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课堂教学有效性探究[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8(10):147.

[10]骆瑞珩.新变化引领新探索:统编初中《道德与法制》教材浅析与教学建议[J].中外交流,2017(36).

第2篇

一、课题研究概述

本课题于2017年9月经学校、区教研室评审,并报乌鲁木齐市教研中心审核批准后立项。课题研究旨在通过课堂观察、问卷调查、深度访谈等形式,获取目前乌市第十三中学八年级学生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学习中深层学习现状的第一手资料,找出学生在深层学习中出现的问题,分析总结这些问题形成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思路和对策,从而为教师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的教学策略提供重要依据。课题研究历时已五个月,取得了一些预期阶段性成果。

二、课题研究进展

1、完成文献综述

截止到2017年10月课题组查阅国内现有对深度学习相关的研究成果,包括公开发表的论文以及专著,完成了课题相关文献的收集和整理,形成了文件综述。

2、开展课堂观察

截止2017年11月,利用学校开展教育科研月为契机,课题组成员带着深度学习的观点在所任教的学校进行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的听课,了解学生在课堂中的学习状况,共计听课32 节次。

3、调查问卷分析

2017年12月截止2017年2月,为了更好地了解学生对深度学习的认识,课题组从所任教八年级5班、6班学生中随机抽取50名学生进行关乎学习行为方面的问卷调查,要求学生从听课习惯与态度、提问、回答问题、小组讨论及你喜欢怎样的课等诸多方面进行选择答题,并对调查结果统计分析。

4、组织深度访谈

截止2018年3月为了全面了解哪些教学策略能够帮助和鼓励学生进行深刻而卓有成效的学习,课题组从所任教的学校八年级学生中随机挑选了10 名学生与他们展开深度访谈。访谈的内容涉及关乎教学的五个维度,包括课堂气氛、课程内容、课堂中的师生关系、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探寻促进深度学习的教学策略。

三、阶段性成果

1、形成文献综述

⑴我国古代许多关于“学习方法”的论述事实上都有对深度学习思想的阐述。《论语》中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宋朝朱熹的“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这些谈的都是深度学习问题,关乎学习的方式、方法、思维等。《学记》中的“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更是阐明了深度学习与教学策略的关系。深度学习这个概念也许是新的,但有关深度学习的思想却早已零碎却耀眼地存在于我们宝贵的传统教学思想之中。

⑵国家新课程标准中也有深度学习的思想:如注重学生的自主性学习,让学生积极参与、乐于探究、勇于实验、勤于思考;关注过程性评价,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发展,重视评价的内在激励功能和诊断功能;学习重心从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承和积累向知识的探究过程转化,从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获取知识转化;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

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敢于创新的探索精神。

⑶但国内对深度学习的系统研究起步较晚而且至今为止并不是很多,近几年才开始有深度学习的相关研究。如何玲、黎加厚的《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王钰的《杜威的教育思与深度学习》;叶晓芸、秦鉴《论浅层学习与深度学习》;孙银黎《对深度学习的认识》等。这些研究开始注意到深度学习对于教学的积极意义,试图形成一种全新的学习理论和理念被教育者吸纳,但研究主要集中在对深度学习的认识、特征概括等理论描述性层面。

2、完成课堂教学观察分析

课堂观察分析发现主要问题是:

①学生被要求学。多数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只关注自己要教的内容,课堂是按照知识文本逻辑展开教学设计的。课堂上学生的学习基本上是在老师的一个又一个教学指令下被动学习,学生主体性很难发挥。

②教师教的内容未经学生自己内化。教师关注自己是否把所教的内容说清楚,然后通过一个个的提问来巩固知识,而缺少让学生把知识内化为自己的能力、知识结构和情感的意识。因此,学习的内容浮在表面。

③未能帮助学生形成知识结构。教师以书为本,把课本作为全部和唯一的内容。缺乏帮助学生建立所教知识与学生经验和其它相关知识的联系。

④三维教学目标被割裂开来教。从备课设计到课堂教学的实际操作过程,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感三维目标,往往是被割裂开来教的。

⑤学生感受不到学习的意义。整个课堂中学生往往没有感受到学习对于自身的意义。学生学习的情绪往往多被一些表面的、感官刺激或廉价的表扬所吸引。

⑥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浮于表面。教师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机制缺乏理解,有的教师只是用教知识的方法来进行。通过对课堂教学的观察分析不难发现,广大教师虽然经历了课程改革的洗礼,也学习了新课程的理念。但由于对“学生在课堂中是如何学习的?”以及“什么样学习才能使三维教学目标达成?”等却知之甚少。因此,目前的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机械地、被动地接受知识,孤立地存储信息”的肤浅学习现象。学生的学习更多地依赖死记硬背,学习中很少反思自己的学习目的和策略;在学习过程中对于具有思维力度的问题反应迟钝显得困惑和苦恼;对于学习任务,只是记忆事实和模仿操作程序,收获少;常常把学习内容看成一个个苍白的知识点,孤立地看待事物的各个部分;经过四十分钟的学习,很多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没有发生变化,没有实现进步与超越;即便结束学习,学生也常常不能理解为何做和如何做,不能灵活地融会贯通地运用所学到的知识。可以说有很多的课堂教学并没有实现真正地学习,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是被动的、机械的,成为回答的机器,说着老师要的正确答案,种种常见的肤浅学习现象滋生了学生浮躁的习气,严重影响了课堂学习的效度。

3、完成学生参与学习行为的状况调查分析

学生答题情况如下图所示:

学生参与学习行为的状况调查问卷

1.你对八年级道德与法治课程内容的认识是怎样的?

A.非常深刻 B.深刻 C.比较深刻D.一般

(30%) (22%) (30%) (18%)

2.你认为现在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关系是怎样的?

A.关系很大B.关系一般C.没关系D.说不清

(54%) (42%)(2%)(2%)

3.你对当前课程设计是否满意?

A.满意 B.比较满意C.一般 D.不满意

(48%) (32%) (16%) (4%)

4.你对你当前政治教师组织课堂教学是否满意?

A.满意 B.比较满意C.一般 D.不满意

(62%) (24%) (14%) (0%)

5.你对目前学习方式如何界定?

A.深度学习B.浅层学习C.学习欠缺目标性D.学习注重实用价值

(38%) (34%)(14%) (14%)

6.上课之前预习作业怎样完成?(可多选)

A.查阅资料,充分准备B.阅读课文,大致了解C.拣出重点,着重突破

(19%)(31%) (26%)

D.关注知识,做好笔记E.缺乏时间,应付差事

(17%) (7%)

7.上课过程中采用什么方式主动合作探究?(可多选)

A.热情高涨,积极发言 B.求知若渴,不耻下问

(44%)(34%)

C.有备而来,着重突破 D.不懂装懂,默不作声

(16%) (6%)

8.你觉得道德与法治课有何重要性?

A.很重要,在中考占很大分值B.重要,它注重导行 C.一般,考试需要必须去学

(48%) (26%) (22%)

D.不重要,开卷考试学不学无所谓(2%)

9.你对老师布置的作业是如何完成的?

A.认真完成并有思考 B.机械化完成没经大脑 C.抄袭作业完成任务 D.不写作业

(78%)(18%) (2%)(2%)

10.你会用所学知识指导现实生活吗?

A.经常指导B.偶尔想起C.根据固有经验D.完全听从长辈

(36%)(44%) (12%)(4%)

11.教师及时反馈作业和考试情况对你的学习会有怎样的影响?(可多选)

A.让我明白最近学习情况如何B.明确下一阶段目标

(54%) (26%)

C.改进方法,继续努力 D.打击自信,破罐破摔

(13%) (7%)

12.你怎样参与课堂小组讨论?

A.经常讨论 B.根据实际情况,偶尔讨论C.很少有讨论机会

(32%)(52%)(12%)

D.都不知道讨论什么,没什么好讨论的(4%)

13.你喜欢怎样的课?

A.老师直接讲解,学生听 B.老师提问,学生思考

(18%) (24%)

C.先按老师要求学,然后再进行讨论D.看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和小竞赛

(34%)(24%)

14.你平时听课的态度和习惯?

A.听课很重要,自始至终认真听课B.听课很重要,认真听课C.听课时会分散注意力

(38%)(42%)(20%)

15.学习中遇到困难时,你会怎么做?

A.主动向老师请教,弄清为什么B.和同学讨论C.通过查资料方法来解决D.不了了之

(42%) (34%) (16%) (8%)

16.你在课堂提问的情况如何?

A.经常提出,积极举手发言 B.偶尔提出,有选择的提问和回答

(32%) (52%)

C.只关心感兴趣部分D.从来没有,怕回答错误

(16%)(8%)

17.你建议学校为创建良好的学习环境都提供了哪些物质和精神保障?(可多选)

A.成立学业指导中心,专门制定特色化学习方式B.加大力度关注学生身心健康,定期做心理辅导

(28%)(32%)

C.多提供参加社交计会,外出学习增长见识 D.多开展文体娱乐活动,陶冶情操

(20%) (20%)

①从平时听课的态度与习惯大多数学生能抓住老师讲课的主要思路,能够意识到上课认真听讲的重要性,但注意力的持久性不够。②从学习遇到困难情况来看,能够经常问“为什么”的学生比例较少,未达百分之十,说明学生问题意识较淡薄,缺少独立思考、探索、钻研问题的能力。③课堂提问看学生有一定的课堂讨论参与意识,但面对提问,经常主动举手的学生还是不多,说明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意识不够。④课堂学习中小组讨论学生对如何选择合适的学习方法把握不足,对学习中的“方法与策略”处于一种迷茫状态。课堂学习中小组讨论难有实效。⑤学生喜欢“老师提问,学生思考”和“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及小竞赛”这样的课型,不喜欢“老师直接讲解,学生听”、“先按老师的自学目标自学,然后小组讨论交流”这样的课型,表现出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不够,合作意识与行为不强。对调查结果进行整体分析,可以发现多数学生都处于肤浅学习状态,缺少问题意识,学习方式以接受为主,很少大胆质疑,主动探索。

4、肤浅学习现象成因分析

综合课堂观摩和问卷调查,我们觉得在现行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学生停留于肤浅学习的原因除了自身因素与教师的教学有着密切的关系。

第一,教师没有学生意识。以教师为本位的教学关系使得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丧失,教师成了教学活动的主宰者。学生的学服从、服务于教师的教,而不是教师的教服从、服务于学生的学。在这样的课堂上,教师不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学生的兴趣爱好,教学只是单边活动,学生只有被迫去“应付”学习,而不会深入探求和理解。第二,教师没有课程意识。不能把教学看做一个整体系统,教材内容被肢解成一个个知识片段或模块,教学过程中缺乏对整体教学目标的清晰描述。在这样的教学结构中课程内容主题间产生脱节,以至于学生不能围绕目标紧密系统地掌握知识;第三,教师没有开放意识,仅以知识为本,以教案为本,脱离鲜活的生活世界,不愿组织感性的体验学习活动,封闭性的教学使学生的学习变得机械,沉闷和程式化,缺乏乐趣和蓬勃的生机,缺乏对智慧的

挑战和对好奇心的刺激。第四,学习进程缺乏反馈,机械地评价方式无形中也鼓励了肤浅学习。课堂教学的形式化和教条化使得学生虽然学得很辛苦,但却没有得到真正有效的发展,这是学校课堂教学必须面对的一个严峻的现实问题。因此,如何使我们的教师掌握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的教学策略或技术,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急需解决的难题。

5、深度访谈研究结果

①关于“课堂气氛”的访谈,学生们普遍认为良好的课堂氛围包括:“上课不要太拘束,上课很轻松自在。”“老师上课很幽默、很有趣。”“大家都积极回答问题,同学和老师之间自由交流。”……“快乐”、“自由”、“轻松”、“有趣”、“互动”“投入”、这些词汇勾勒出学生心目中所向往的课堂气氛,同时他们也表示这样的课堂

氛围更利于他们展开积极的深入的思考。 ②关于“课程内容”这个维度的访谈,笔者发现学生普遍渴望接触和学习到更多的课外知识。这些内容贴近生活、生动有趣,并且是他们经常讨论的话题,能引发他们的好奇心。而男孩更希望学点军事、科学尤其是天文学方面的知识。当问到“课堂上老师和学生应该是怎样的一种关系”时,绝大多数的学生回答是“朋友”、“互相尊重”、“平等”、“对话”,可见学生渴望和老师坦诚相待、亲密无间。他们认同老师在他们的学习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并肯定良好的师生关系式是促成学习进步的重要因素。③对于“教学方式”这个主题的回答,学生们的回答非常感性,往往通过举例来描述,但总结出来无外乎是以下几种,包括“听老师讲故事”、“做游戏”、“和老师同学一起研究问题”、“进入生活情境”。④而对“学习方式”这一维度的访谈,发现“体验式学习”、“做中学”这些自己参与、亲身体验、动手操作的课都给学生们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大致看出他们喜欢的学习方式。我们对基于学生的调查结果再次进行归类统整,并以此展开相应的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的教学策略研究。

四、存在问题

1、课堂观察对典型教学案例或精彩教学片段没有及时做好详细记录。课堂观察内容的针对性、实效性不强。

2、课题研究过程中会议记录、听课、研讨交流等图片资料未及时整理归档。访谈对象仅限于学生,未涉及教师。

3、课题组教师与学生深度访谈时,只做笔录,没有做录音或录像等。填写问卷调查表时,未做必要说明和指导,有些学生应付差事,没达到预期调查效果,导致有效问卷数量不足问题。调查对象有限,数据来源不够丰富,分析方法、技术有限。

第3篇

关键词:语文教学 学法指导

一、指导学生学会运用分析法学习语文

初中语文教学中大量涉及的是具体的形象材料,要对这些材料进行由浅入深的本质认识,就要运用分析。可以说分析法几乎伴随着语文教学的全过程,语文课的分析所涉及的知识内容极广,从字词分析,句段分析到文章篇章结构、写作特点、中心思想的分析以及语法、修辞的方面的分析,可谓无所不包了。学生对分析法的掌握也要经过一个由生疏到熟悉到纯熟的用的过程,教师就应循着“示范引导——巩固训练”的程序来进行指导。对某些知识的内容,教师应该先做出示范,并要讲清这一分析形式的特点,从而使学生及时把握住分析的规律。通过教师示范、学生仿效的教学过程,学生会较快地掌握某一种分析方法。

(一)语境分析法

语文教学的分析离不开具体的语言环境,同一个词语或句子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下会有多种不同的含义。根据词不离句、句不离章的语文教学特点,对词语、句子的分析首先就要弄清它所处的语境。如《藤野先生》(鲁迅)一文“(清国留学生)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赏,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句中的“标致”一词,在一般情况下表褒义,是“美丽”、“好看”的意思。而在这个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则是作者用反语来讽刺清国留学生不学无术,游手好闲,不以代表封建统治和民族压迫的辫子为耻,反以为荣的丑态。表达了作者强烈的愤懑和厌恶之情。学生在回答词义、句义分析题时往往感到束手无策,或是盲目乱答,其根本原因是没有很好的掌握语境分析法。学生只要掌握了语境分析法,又对语文内容有熟悉的了解,那么这类分析困难就会迎刃而解了。

(二)对比分析法

对比法可以分为横比和纵比两种。横比是相关事物进行对比。如:《海燕》(高尔基)一文中海燕与海鸥、海鸭、企鹅在暴风雨来临前不同表现的对比。纵比是对同一人物或事物前后状况进行对比。

(三)背景分析法

许多文章都有一定的创作背景,尤其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出现带有鲜明时代主题的作品,更具有鲜明的时代烙印。指导学生通过对文章时代背景的分析,找出文章的写作意图,就可以更好的把握住文章的主题。如八年级(下)第二单元中的《雪》、《雷电颂》、《海燕》等一类的名篇作品,首先就要引导学生学会对课文所反映的时代背景进行分析。通常的教学过程中都有背景介绍这样一个教学步骤或内容。如果引导学生结合所学过的历史知识对当时的时代进行分析,进而结合课文所反映的内容去进行分析,学生就能很快地把握文章的主旨。

二、指导学生运用归纳法学好语文

归纳以分析为前提,是在分析的基础上找出共性,从整体上来认识事物。是对有关知识精化的一次再提炼和再认识,这体现了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例如:初中教材中大量涉及到的景物描写,各篇中景物描写又各具作用。《孔乙己》一课中孔乙己临死对晚秋凉意的描写,有渲染悲凉气氛,预示人物的悲惨命运的作用。《我的叔叔于勒》中去哲尔赛岛及从哲尔赛岛返回都有一段景物描写:“……在一片平静的好似绿色大理石桌面的海上驶向远处。”和“在我们面前,天边远处仿佛有一片紫色的阴影从海里钻出来”,这两处景物描写分别烘托了人物的欢快心情和失望、沮丧的情感。《变色龙》开篇的冷清、萧条的环境描写则有交代故事发生时代背景的作用。通过对各篇文章景物描写的作用进行分析,寻找其共同点,就可以综合归纳出“写景大多是为了写人”这一共性特点。当然根据不同的具体内容,写景的具体作用还可以归纳成如下三点:(一)交代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渲染气氛,为人物的活动设置场景。(二)烘托人物的情感(心情),以便展示人物性格,预示人物命运。(三)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为表达作者的思相感情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