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初中物理电学知识范文

初中物理电学知识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初中物理电学知识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初中物理电学知识

第1篇

一、利用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生活中用电,自然界中的电现象并不陌生,但对印在纸上的电学知识还是有些茫然。要使学生对抽象的电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引导学生关注生活用电,自然界中电现象,做好电学实验是必不可少的,甚至有是时为了提高学生的兴趣,还要设计更多的小实验。可是,实事是教师上课时,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往往是用图片代表生活体验,用多媒体课件代替演示实验,用演示实验取代学生分组实验。就这样,学生做的被老师做了,老师做的被电脑做了,学生要想的被老师抢了,老师要想的都投在了屏幕上,充当了课堂的观众。其实,课堂上学生自己做,主动想,得到体验,由体验产生兴趣,才能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自己的课堂,才能让学生从内心上热爱这一门学科。例如,在上电路一节课时,发给每位学生一个发光二极管、几根导线、和一小电池;然后让学生点亮二极管。再让学生阅读课本,归纳电路组成、状态等,记牢电路元件符号,练习画电路图。教师只在这些教学环节中作适时的指导与点评。这节课比以前的“常规课”效果要好得多,原因就是学生对物理课产生了兴趣。

二、发展思维,展示物理的趣味性

初中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大致处于直接兴趣阶段,他们对自然现象的解释和日常生活中实际问题的处理都具有浓厚兴趣。在教学中,鼓励学生敢于联想,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师可有意制造“矛盾”,把学生置身于徘徊中,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发挥其创造性。例如,在学习“串、并联电路知识”后,利用串联电路只有一条通路的特点,以及电键与用电器一般串联的知识,向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一个电路中有一个电源,一个电键K,两个灯泡L1和L2,且这两个灯泡串联,当电键K断开时,L1、L2均发亮,但K闭合后,L1不发光,L2发光,这种情况是否存在?若存在画出可能的电路图。由于已有知识的干扰,将学生置于“矛盾”之中,学生只有敢于想象,冲出电键只能与用电器串联的定势,才能解决这个问题,既加深了知识的理解,又锻炼他们思维的深刻性和广阔性。

三、借助图形,开阔学生物理解题思路

老师展开初中物理电学教学时,其基础内容就是图形,并且在对问题求解时,也离不开图形。这就说明初中物理教师应当对物理电学中的图形知识给予充分重视。在设计题目过程中,图形中埋藏大量已知信息,学生只需观察图形就能够间接地求出问题答案。因此,在物理电学教学过程中,老师加大力度培养学生辨别电学图形的能力十分重要,并且画电路图的基础也是识图。结合初中生的实际情况,老师在展开识图教学时,应要让自己有充足的耐心,由于学生初期接触电学时,还处在懵懂的状态,只有老师反复的教导,才能够使学生的基本功扎牢。只要识别电路图的基础打好,学生学习下面的知识时就会非常轻松。学生学会识图后接下来就是画图,为了确保学生能顺利的以已知情况为依据学会画图,老师在提问过程中应当提供给学生全面的知识。例如,在对学生学习的串联知识展开考察时,在有两个灯泡、一个电源和开关的前提下,是否出现下面的状况:第一是开关是闭合的,两个灯泡一个亮一个不亮;在断开开关时,两个灯泡都亮。通过提供的这两种情况,学生用画图来证实自己的想法,这时就可以开阔学生的思维,使其创新能力得到提升,同时可以加深学生的记忆。

四、综合训练,提高学生解题能力

电学知识头绪多,综合性强,做综合应用题时,学生往往感到无从下手,稍有疏忽就会酿成错误。在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表现在指点、引路两方面。

(1)指点。学生在解题过程中由于物理知识理解不透,常会出现生搬硬套的现象,这时,教师要找准症结,给予指点。例如,在学过“电功率知识”后,笔者让学生讨论“220V,40W”和“220V,100W”两盏灯串联在电路中,哪个更亮?大多数学生会认为:100W的灯泡比40W的灯泡更亮,这说明学生被灯泡的额定功率所迷惑,而忽视了灯泡的明暗程度与灯泡的实际功率有关,找到症结后,教师让学生思考“220V,40W”和“220V,100W”的两个灯泡,哪个电阻大?将他们串联起来,通过他们的电流大小怎样?最后引导学生利用公式“P=I2R”来判断哪个灯泡会更亮。

第2篇

对初二学生来说,物理最难的部分莫过于电学知识的学习了,怎样让学生感觉电学不难,怎样让学生愿意学呢?下面我们就探讨一下如何做好电学知识的教学。

一、利用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生活中用电,自然界中的电现象并不陌生,但对印在纸上的电学知识还是有些茫然。要使学生对抽象的电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引导学生关注生活用电,自然界中电现象,做好电学实验是必不可少的,甚至有是时为了提高学生的兴趣,还要设计更多的小实验。

可是,实事是教师上课时,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往往是用图片代表生活体验,用多媒体课件代替演示实验,用演示实验取代学生分组实验本文由收集就这样,学生做的被老师做了,老师做的被电脑做了,学生要想的被老师抢了,老师要想的都投在了屏幕上,充当了课堂的观众。其实,课堂上学生自己做,主动想,得到体验,由体验产生兴趣,才能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自己的课堂,才能让学生从内心上热爱这一门学科。有一次,我在上电路一节课时,发给每位学生一个发光二极管、几根导线、和一小电池;然后让学生点亮二极管。再让学生阅读课本,归纳电路组成、状态等,记牢电路元件符号,练习画电路图。教师只在这些教学环节中作适时的指导与点评。这节课比以前的“常规课”效果要好得多,原因就是学生对物理课产生了兴趣。

二、发展思维,展示物理的趣味性

中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大致处于直接兴趣阶段,他们对自然现象的解释和日常生活中实际问题的处理都具有浓厚兴趣。在教学中,鼓励学生敢于联想,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师可有意制造“矛盾”,把学生置身于徘徊中,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发挥其创造性。

例如,在学习“串、并联电路知识”后,利用串联电路只有一条通路的特点,以及电键与用电器一般串联的知识,向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一个电路中有一个电源,一个电键k,两个灯泡l1和l2,且这两个灯泡串联,当电键k断开时,l1、l2均发亮,但k闭合后,l1不发光,l2发光,这种情况是否存在?若存在画出可能的电路图。由于已有知识的干扰,将学生置于“矛盾”之中,学生只有敢于想象,冲出电键只能与用电器串联的定势,才能解决这个问题,既加深了知识的理解,又锻炼他们思维的深刻性和广阔性。

三、逐步引导,养成探究学习习惯

物理教师要做好启蒙阶段电学教学从感性到理性的过渡,对于刚涉足电学知识的初中学生来说,求知欲是异常强烈的,喜欢观察各种自然现象,但不懂得如何归纳这些现象所揭示的客观规律,很大成分是由于好奇心的驱使,而正是这种好奇心诱发了学生学习科学的基础。因此教师要用实验为电学教学开路,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在实验过程中,顺势把学生从观察事物发展变化的形象思维,带入摸索客观世界规律的抽象概括。通过实验,让学生从实验中获得大量的感性认识,知道电学理论不是人们头脑中凭空想象出来的,而是归纳总结大量客观自然规律的结果。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在观察、实验的基础上多分析,多比较,多概括,养成研究和探讨的习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思维能力,课堂上精心设计提问,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这样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课堂上都可以尽己所能,从而使学生保持良好的心境,在乐观、开朗、舒畅的情绪状态下,从事持续的智力活动。物理教师要做好启蒙阶段电学教学从感性到理性的过渡,对于刚涉足电学知识的初中学生来说,求知欲是异常强烈的,喜欢观察各种自然现象,但不懂得如何归纳这些现象所揭示的客观规律,很大成分是由于好奇心的驱使,而正是这种好奇心诱发了

学生学习科学的基础。因此教师要用实验为电学教学开路,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在实验过程中,顺势把学生从观察事物发展变化的形象思维,带入摸索客观世界规律的抽象概括。通过实验,让学生从实验中获得大量的感性认识,知道电学理论不是人们头脑中凭空想象出来的,而是归纳总结大量客观自然规律的结果。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在观察、实验的基础上多分析,多比较,多概括,养成研究和探讨的习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思维能力,课堂上精心设计提问,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这样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课堂上都可以尽己所能,从而使学生保持良好的心境,在乐观、开朗、舒畅的情绪状态下,从事持续的智力活动。

四、综合训练,提高学生解题能力

电学知识头绪多,综合性强,做综合应用题时,学生往往感到无从下手,稍有疏忽就会酿成错误。在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表现在指点、引路两方面。

(一)指点。学生在解题过程中由于物理知识理解不透,常会出现生搬硬套的现象,这时,教师要找准症结,给予指点。

例如,在学过“电功率知识”后,笔者让学生讨论“220v,40 w”和“220v,100w”两盏灯串联在电路中,哪个更亮?大多数学生会认为:100w的灯泡比40w的灯泡更亮,这说明学生被灯泡的额定功率所迷惑,而忽视了灯泡的明暗程度与灯泡的实际功率有关,找到症结后,教师让学生思考“220v,40w”和“220v,100w”的两个灯泡,哪个电阻大?将他们串联起来,通过他们的电流大小怎样?最后引导学生利用公式“p=i2r”来判断哪个灯泡会更亮。

(二)引路。对于难度较大的题目,教师应采用降低梯度,分设疑点的方法,将学生引向正确轨道。

第3篇

摘要:解决物理问题的关键是深刻地理解物理现象,牢固地掌握物理规律和定律,并能熟练地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相关的物理问题。电学知识的教学是一个极需耐性和细心的过程。教学的某一环节出现问题都会使学生对这一知识的学习受到较大的影响。

关键词:初中物理 电学知识 教学方式

电学知识是初中物理教学中的一个要点,约占每年中考的考题40%的比例。如何才能把这个要点的内容讲好,讲透彻,使得学生能够充分的理解理论知识,提高解题能力,形成独立的逻辑思维,这是值得每一个中学物理老师所深思的。

1、引发学生兴趣,寓教于乐的教学策略

常言道:“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上好第一课,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对学生学习电学知识是十分必要的。电学的学习是从电荷开始的。教师可以通过几个小实验与学生一起学习电荷的基本知识。教师应着重实验的设计。把演示实验设计成学生分组实验。让每个学生都能近距离体会电学实验的趣味性。另外,自制的教具使学生感觉到实验器材就是身边的物品。吸引其注意力。如此一来,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培养了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和总结归纳能力,学习的兴趣会更加浓厚。

2、适当引入学生之间的小组竞争

对于电学知识的学习,如果把全班学生分若干个小组,以小组学习形式的效果比传统的教学模式要好。各小组的组长负责对组员的作业、笔记等进行检查,并在小组学习中起到组织作用,组员的建议或意见可向组长反映,由组长统一向老师汇报。教师对各小组的表现进行现场打分,对表现好的小组进行表扬。每两周对各小组的总成绩予以排名,形成小组间的竞争。有了竞争意识,学生知道学习不是一个人的事,不但自己要学会,还要同组的伙伴也学会才能得到老师的肯定,这样促进了学生间的合作。小组间的竞争,使学生的注意力更集中,学习气氛更浓,效果也更好。学生分组,也让教师的教学更易组织,可以开展电学公式默写比赛、电学各种实验操作比赛、抢答比赛等等,对优胜队给予加分。这使得枯燥的课堂有了生气,学生在学习中感到快乐,对物理、对科学的情感得到升华。

3、用灵活的教学方式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电学的主要概念是电流(I)、电压(U)、电阻(R)。这些概念可用水的特点进行类比:“水在水管中流动形成水流,电荷在导体中定向移动形成电流”、“水流动时需要压力———水压,电荷的流动也需要‘压力’——‘电压’、“水流动时会受到阻力,电荷在导体中流动也受到阻碍作用”。通过这样的类比,学生对电流、电压、电阻的认识形象化了,理解起来不费力。有了概念基础,再学习电流、电压、电阻的规律也就容易多了。如“水流的干路水量等于支路水量,并联电路中干路电流等于支路电流和”、“水流的路线越长受到的阻碍越多,同种材料同样粗细的导体长度越长电阻越大”、“水流通过细水管受的阻力较大,同种材料同样长度的导线越细电阻越大”。通过类比,学生对这些知识很容易理解。

4、讲解例题应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

电学的题型形式多种多样,变化复杂。如果每种题型、每种变化都一一向学生讲解是不现实的。有效的办法是通过有代表性的例题,启发学生的思维,以不变应万变。如使用一道包含串联、并联电路的题型,学生在学习电流知识时,对这种题型只是初步模糊地理解;到学习电压时,学生对这种题型就较为熟悉;学习电阻时再出现这样的题型就很熟悉了;再学到相关的电能、电功率、电热时,学生对这样的题型就感到很熟手了。为什么要采用这种形式的题型呢?统一使用一种形式的例题,实际上是一边学习新知识,一边复习旧知识,通过一系列学习,让学生逐渐熟悉该类题型,在解题时找到突破口,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从电流到电热这一过程的学习,学生从开始的模糊到后来的熟手,说明这种方法的可行性。而实际上很多题型都是由这种形式变化得到的。

5、重视实验和多媒体教学

对教材上规定的演示实验,全部要在课堂上演示,并争取将某些演示实验改为“边学边实验”。在课后多接触学生,多指导学生做一些课外小实验,接近了师生间的距离,使学生乐于学习物理。对于一些抽象的难以理解的认识和实验,可以用多媒体来演示。学生对这些实验很感兴趣,这不仅仅是对知识的学习,也是把学到的东西用于现实生活。比如电功率的概念和理解是整个电学的重点,我们可以先用大小功率不同的两个灯泡做实验,让学生亲自观察这两个灯泡在电路中工作中时电能表的转速,从而引出电功率,在讲解的过程中注重区别开耗电的多少和耗电的快慢问题,这样学生能更容易掌握电功率这个知识点。学生对这些实验很感兴趣,这不仅仅是对知识的学习,也是把学到的东西用于现实生活。

6、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和思维方式

分析学生不能学好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样就无法形成系统的物理知识结构,久而久之,学生就失去了信心。我们应该下功夫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另外,应该注意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这样才能应对复杂多变的新问题。培养学生尊重科学、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精神。指导学生预习新课,对基础差的学生在课堂上多提问些简单的问题,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课堂作业力求课上完成,课后作业的布置做到少而精,以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对学生多表扬、少批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总之,教师的教学方式和教学理念直接影响到学生思考问题的方式和能力,如果教师在课堂上多提问,由简入深,多让学生思考,学生在这种长期压迫自己思考的过程中会慢慢地形成独立思考的好习惯。因此,作为一名物理教师,应该多听课,多请教有经验的教师。经常在一起讨论教学的思路,积极参加集体备课。特别是对新课的引入和难点的讲解方面,经过思考和讨论,达成共识后,才能不断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