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初中物理电学知识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一、利用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生活中用电,自然界中的电现象并不陌生,但对印在纸上的电学知识还是有些茫然。要使学生对抽象的电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引导学生关注生活用电,自然界中电现象,做好电学实验是必不可少的,甚至有是时为了提高学生的兴趣,还要设计更多的小实验。可是,实事是教师上课时,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往往是用图片代表生活体验,用多媒体课件代替演示实验,用演示实验取代学生分组实验。就这样,学生做的被老师做了,老师做的被电脑做了,学生要想的被老师抢了,老师要想的都投在了屏幕上,充当了课堂的观众。其实,课堂上学生自己做,主动想,得到体验,由体验产生兴趣,才能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自己的课堂,才能让学生从内心上热爱这一门学科。例如,在上电路一节课时,发给每位学生一个发光二极管、几根导线、和一小电池;然后让学生点亮二极管。再让学生阅读课本,归纳电路组成、状态等,记牢电路元件符号,练习画电路图。教师只在这些教学环节中作适时的指导与点评。这节课比以前的“常规课”效果要好得多,原因就是学生对物理课产生了兴趣。
二、发展思维,展示物理的趣味性
初中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大致处于直接兴趣阶段,他们对自然现象的解释和日常生活中实际问题的处理都具有浓厚兴趣。在教学中,鼓励学生敢于联想,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师可有意制造“矛盾”,把学生置身于徘徊中,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发挥其创造性。例如,在学习“串、并联电路知识”后,利用串联电路只有一条通路的特点,以及电键与用电器一般串联的知识,向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一个电路中有一个电源,一个电键K,两个灯泡L1和L2,且这两个灯泡串联,当电键K断开时,L1、L2均发亮,但K闭合后,L1不发光,L2发光,这种情况是否存在?若存在画出可能的电路图。由于已有知识的干扰,将学生置于“矛盾”之中,学生只有敢于想象,冲出电键只能与用电器串联的定势,才能解决这个问题,既加深了知识的理解,又锻炼他们思维的深刻性和广阔性。
三、借助图形,开阔学生物理解题思路
老师展开初中物理电学教学时,其基础内容就是图形,并且在对问题求解时,也离不开图形。这就说明初中物理教师应当对物理电学中的图形知识给予充分重视。在设计题目过程中,图形中埋藏大量已知信息,学生只需观察图形就能够间接地求出问题答案。因此,在物理电学教学过程中,老师加大力度培养学生辨别电学图形的能力十分重要,并且画电路图的基础也是识图。结合初中生的实际情况,老师在展开识图教学时,应要让自己有充足的耐心,由于学生初期接触电学时,还处在懵懂的状态,只有老师反复的教导,才能够使学生的基本功扎牢。只要识别电路图的基础打好,学生学习下面的知识时就会非常轻松。学生学会识图后接下来就是画图,为了确保学生能顺利的以已知情况为依据学会画图,老师在提问过程中应当提供给学生全面的知识。例如,在对学生学习的串联知识展开考察时,在有两个灯泡、一个电源和开关的前提下,是否出现下面的状况:第一是开关是闭合的,两个灯泡一个亮一个不亮;在断开开关时,两个灯泡都亮。通过提供的这两种情况,学生用画图来证实自己的想法,这时就可以开阔学生的思维,使其创新能力得到提升,同时可以加深学生的记忆。
四、综合训练,提高学生解题能力
电学知识头绪多,综合性强,做综合应用题时,学生往往感到无从下手,稍有疏忽就会酿成错误。在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表现在指点、引路两方面。
(1)指点。学生在解题过程中由于物理知识理解不透,常会出现生搬硬套的现象,这时,教师要找准症结,给予指点。例如,在学过“电功率知识”后,笔者让学生讨论“220V,40W”和“220V,100W”两盏灯串联在电路中,哪个更亮?大多数学生会认为:100W的灯泡比40W的灯泡更亮,这说明学生被灯泡的额定功率所迷惑,而忽视了灯泡的明暗程度与灯泡的实际功率有关,找到症结后,教师让学生思考“220V,40W”和“220V,100W”的两个灯泡,哪个电阻大?将他们串联起来,通过他们的电流大小怎样?最后引导学生利用公式“P=I2R”来判断哪个灯泡会更亮。
对初二学生来说,物理最难的部分莫过于电学知识的学习了,怎样让学生感觉电学不难,怎样让学生愿意学呢?下面我们就探讨一下如何做好电学知识的教学。
一、利用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生活中用电,自然界中的电现象并不陌生,但对印在纸上的电学知识还是有些茫然。要使学生对抽象的电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引导学生关注生活用电,自然界中电现象,做好电学实验是必不可少的,甚至有是时为了提高学生的兴趣,还要设计更多的小实验。
可是,实事是教师上课时,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往往是用图片代表生活体验,用多媒体课件代替演示实验,用演示实验取代学生分组实验本文由收集就这样,学生做的被老师做了,老师做的被电脑做了,学生要想的被老师抢了,老师要想的都投在了屏幕上,充当了课堂的观众。其实,课堂上学生自己做,主动想,得到体验,由体验产生兴趣,才能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自己的课堂,才能让学生从内心上热爱这一门学科。有一次,我在上电路一节课时,发给每位学生一个发光二极管、几根导线、和一小电池;然后让学生点亮二极管。再让学生阅读课本,归纳电路组成、状态等,记牢电路元件符号,练习画电路图。教师只在这些教学环节中作适时的指导与点评。这节课比以前的“常规课”效果要好得多,原因就是学生对物理课产生了兴趣。
二、发展思维,展示物理的趣味性
中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大致处于直接兴趣阶段,他们对自然现象的解释和日常生活中实际问题的处理都具有浓厚兴趣。在教学中,鼓励学生敢于联想,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师可有意制造“矛盾”,把学生置身于徘徊中,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发挥其创造性。
例如,在学习“串、并联电路知识”后,利用串联电路只有一条通路的特点,以及电键与用电器一般串联的知识,向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一个电路中有一个电源,一个电键k,两个灯泡l1和l2,且这两个灯泡串联,当电键k断开时,l1、l2均发亮,但k闭合后,l1不发光,l2发光,这种情况是否存在?若存在画出可能的电路图。由于已有知识的干扰,将学生置于“矛盾”之中,学生只有敢于想象,冲出电键只能与用电器串联的定势,才能解决这个问题,既加深了知识的理解,又锻炼他们思维的深刻性和广阔性。
三、逐步引导,养成探究学习习惯
物理教师要做好启蒙阶段电学教学从感性到理性的过渡,对于刚涉足电学知识的初中学生来说,求知欲是异常强烈的,喜欢观察各种自然现象,但不懂得如何归纳这些现象所揭示的客观规律,很大成分是由于好奇心的驱使,而正是这种好奇心诱发了学生学习科学的基础。因此教师要用实验为电学教学开路,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在实验过程中,顺势把学生从观察事物发展变化的形象思维,带入摸索客观世界规律的抽象概括。通过实验,让学生从实验中获得大量的感性认识,知道电学理论不是人们头脑中凭空想象出来的,而是归纳总结大量客观自然规律的结果。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在观察、实验的基础上多分析,多比较,多概括,养成研究和探讨的习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思维能力,课堂上精心设计提问,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这样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课堂上都可以尽己所能,从而使学生保持良好的心境,在乐观、开朗、舒畅的情绪状态下,从事持续的智力活动。物理教师要做好启蒙阶段电学教学从感性到理性的过渡,对于刚涉足电学知识的初中学生来说,求知欲是异常强烈的,喜欢观察各种自然现象,但不懂得如何归纳这些现象所揭示的客观规律,很大成分是由于好奇心的驱使,而正是这种好奇心诱发了
学生学习科学的基础。因此教师要用实验为电学教学开路,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在实验过程中,顺势把学生从观察事物发展变化的形象思维,带入摸索客观世界规律的抽象概括。通过实验,让学生从实验中获得大量的感性认识,知道电学理论不是人们头脑中凭空想象出来的,而是归纳总结大量客观自然规律的结果。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在观察、实验的基础上多分析,多比较,多概括,养成研究和探讨的习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思维能力,课堂上精心设计提问,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这样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课堂上都可以尽己所能,从而使学生保持良好的心境,在乐观、开朗、舒畅的情绪状态下,从事持续的智力活动。
四、综合训练,提高学生解题能力
电学知识头绪多,综合性强,做综合应用题时,学生往往感到无从下手,稍有疏忽就会酿成错误。在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表现在指点、引路两方面。
(一)指点。学生在解题过程中由于物理知识理解不透,常会出现生搬硬套的现象,这时,教师要找准症结,给予指点。
例如,在学过“电功率知识”后,笔者让学生讨论“220v,40 w”和“220v,100w”两盏灯串联在电路中,哪个更亮?大多数学生会认为:100w的灯泡比40w的灯泡更亮,这说明学生被灯泡的额定功率所迷惑,而忽视了灯泡的明暗程度与灯泡的实际功率有关,找到症结后,教师让学生思考“220v,40w”和“220v,100w”的两个灯泡,哪个电阻大?将他们串联起来,通过他们的电流大小怎样?最后引导学生利用公式“p=i2r”来判断哪个灯泡会更亮。
(二)引路。对于难度较大的题目,教师应采用降低梯度,分设疑点的方法,将学生引向正确轨道。
摘要:解决物理问题的关键是深刻地理解物理现象,牢固地掌握物理规律和定律,并能熟练地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相关的物理问题。电学知识的教学是一个极需耐性和细心的过程。教学的某一环节出现问题都会使学生对这一知识的学习受到较大的影响。
关键词:初中物理 电学知识 教学方式
电学知识是初中物理教学中的一个要点,约占每年中考的考题40%的比例。如何才能把这个要点的内容讲好,讲透彻,使得学生能够充分的理解理论知识,提高解题能力,形成独立的逻辑思维,这是值得每一个中学物理老师所深思的。
1、引发学生兴趣,寓教于乐的教学策略
常言道:“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上好第一课,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对学生学习电学知识是十分必要的。电学的学习是从电荷开始的。教师可以通过几个小实验与学生一起学习电荷的基本知识。教师应着重实验的设计。把演示实验设计成学生分组实验。让每个学生都能近距离体会电学实验的趣味性。另外,自制的教具使学生感觉到实验器材就是身边的物品。吸引其注意力。如此一来,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培养了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和总结归纳能力,学习的兴趣会更加浓厚。
2、适当引入学生之间的小组竞争
对于电学知识的学习,如果把全班学生分若干个小组,以小组学习形式的效果比传统的教学模式要好。各小组的组长负责对组员的作业、笔记等进行检查,并在小组学习中起到组织作用,组员的建议或意见可向组长反映,由组长统一向老师汇报。教师对各小组的表现进行现场打分,对表现好的小组进行表扬。每两周对各小组的总成绩予以排名,形成小组间的竞争。有了竞争意识,学生知道学习不是一个人的事,不但自己要学会,还要同组的伙伴也学会才能得到老师的肯定,这样促进了学生间的合作。小组间的竞争,使学生的注意力更集中,学习气氛更浓,效果也更好。学生分组,也让教师的教学更易组织,可以开展电学公式默写比赛、电学各种实验操作比赛、抢答比赛等等,对优胜队给予加分。这使得枯燥的课堂有了生气,学生在学习中感到快乐,对物理、对科学的情感得到升华。
3、用灵活的教学方式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电学的主要概念是电流(I)、电压(U)、电阻(R)。这些概念可用水的特点进行类比:“水在水管中流动形成水流,电荷在导体中定向移动形成电流”、“水流动时需要压力———水压,电荷的流动也需要‘压力’——‘电压’、“水流动时会受到阻力,电荷在导体中流动也受到阻碍作用”。通过这样的类比,学生对电流、电压、电阻的认识形象化了,理解起来不费力。有了概念基础,再学习电流、电压、电阻的规律也就容易多了。如“水流的干路水量等于支路水量,并联电路中干路电流等于支路电流和”、“水流的路线越长受到的阻碍越多,同种材料同样粗细的导体长度越长电阻越大”、“水流通过细水管受的阻力较大,同种材料同样长度的导线越细电阻越大”。通过类比,学生对这些知识很容易理解。
4、讲解例题应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
电学的题型形式多种多样,变化复杂。如果每种题型、每种变化都一一向学生讲解是不现实的。有效的办法是通过有代表性的例题,启发学生的思维,以不变应万变。如使用一道包含串联、并联电路的题型,学生在学习电流知识时,对这种题型只是初步模糊地理解;到学习电压时,学生对这种题型就较为熟悉;学习电阻时再出现这样的题型就很熟悉了;再学到相关的电能、电功率、电热时,学生对这样的题型就感到很熟手了。为什么要采用这种形式的题型呢?统一使用一种形式的例题,实际上是一边学习新知识,一边复习旧知识,通过一系列学习,让学生逐渐熟悉该类题型,在解题时找到突破口,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从电流到电热这一过程的学习,学生从开始的模糊到后来的熟手,说明这种方法的可行性。而实际上很多题型都是由这种形式变化得到的。
5、重视实验和多媒体教学
对教材上规定的演示实验,全部要在课堂上演示,并争取将某些演示实验改为“边学边实验”。在课后多接触学生,多指导学生做一些课外小实验,接近了师生间的距离,使学生乐于学习物理。对于一些抽象的难以理解的认识和实验,可以用多媒体来演示。学生对这些实验很感兴趣,这不仅仅是对知识的学习,也是把学到的东西用于现实生活。比如电功率的概念和理解是整个电学的重点,我们可以先用大小功率不同的两个灯泡做实验,让学生亲自观察这两个灯泡在电路中工作中时电能表的转速,从而引出电功率,在讲解的过程中注重区别开耗电的多少和耗电的快慢问题,这样学生能更容易掌握电功率这个知识点。学生对这些实验很感兴趣,这不仅仅是对知识的学习,也是把学到的东西用于现实生活。
6、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和思维方式
分析学生不能学好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样就无法形成系统的物理知识结构,久而久之,学生就失去了信心。我们应该下功夫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另外,应该注意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这样才能应对复杂多变的新问题。培养学生尊重科学、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精神。指导学生预习新课,对基础差的学生在课堂上多提问些简单的问题,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课堂作业力求课上完成,课后作业的布置做到少而精,以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对学生多表扬、少批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总之,教师的教学方式和教学理念直接影响到学生思考问题的方式和能力,如果教师在课堂上多提问,由简入深,多让学生思考,学生在这种长期压迫自己思考的过程中会慢慢地形成独立思考的好习惯。因此,作为一名物理教师,应该多听课,多请教有经验的教师。经常在一起讨论教学的思路,积极参加集体备课。特别是对新课的引入和难点的讲解方面,经过思考和讨论,达成共识后,才能不断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关键词:公式、电学
对初二学生来说,物理最难的部分莫过于电学知识的学习了,怎样让学生感觉电学不难?怎样让学生愿意学呢?下面我们就探讨一下如何做好电学知识的教学。
一.通过实验让学生对电学产生兴趣,拉拢和学生的距离,从而学生自己带着问题学习,实现愿意学,自愿学。注意把所学的物理知识与日常生活、生产中的现象结合起来,其中也包含与物理实验现象的结合教师可以做有趣的生活实验,让学生增强学习电学的兴趣。如脱毛衣时静电现象,学习电流时用发光二极管演示电流有方向,学习电阻时电路没有接入电阻和接入之后灯泡亮度的变化,学习电路故障时短路现象的演示,100W和40W灯泡串联和并联时灯泡的亮度比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习物理的热情,也通过实验让学生真实的感受到电学知识,加深对电学知识的理解。
通过学生分组实验让学生自己动手连线使灯泡发光,电动机转动,学会电流表电压表的使用和读数,探究变阻器改变音量、灯泡的明暗程度。让不同的小组展示自己探究的成果,给学生大胆展示的平台,激发学习的表现欲和求知欲。
二、引导学生思考并运用电学理论知识解释物理实验现象,如解释短路断路现象,用电阻的知识;解释摩擦起电,用得失电子的知识;解释100W和40W灯泡亮度,用电功率的知识。让学生有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加深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电学知识学则容易,不学则难。
三、运用各种物理方法帮助学生理解电学知识。如类比的方法:将电流比喻成水流,电流表比作是水表,理解串联和并联电路的电流规律;将用电器串联比作是它们手牵手,用电器并联比作是它们相互拥抱;将电阻对电流的阻碍比作成水管对水流的阻碍,理解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转换法:用温度计示数反映发热多少,灯泡亮度反映灯丝温度高低,地磁铁吸引大头针数目反映磁性强弱。等效替代法测电阻控,制变量法完成探究影响电阻因素等电学实验。
四、运用有效手段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电学知识和规律。对于电流表、电压表主要掌握其连接方式、量程的选择、读数,滑动变阻器的使用与调节,这些都是实验题中经常出现的内容。理解掌握串并联电路电阻、电流、电压的特点,欧姆定律就将这三者联系起来,电功率的计算也是这三个物理量之间的运算。因此,正确理解这三个物理量是学习的关键,明确每一物理量的含义及单位是学习的重点。可以督促学生默写背诵这些规律和公式,这是我们解题的基本工具,必须让学生熟练的掌握。
五、教师对于具体知识点要强化指导
简单电路学生容易识别,当电路中加入电流表、电压表、滑动变阻器等器材后,电路的识别就变得困难起来。学生必须明白电流表、电压表、滑动变阻器等器的使用方法,电流表、滑动变阻器使用时必须串联、电压表与用电器并联,因此在分析次类电路时要想方设法排除相干扰因素,让电路简单化,画出等效电路图。可以把电压表先隐藏起来,辩清电路后再恢复,电流表看做一条导线,概括为口诀一段:把电压表放一旁,跟着电流走一趟;遇到分支为并联,没有分支为串联。注意分析清楚电路连接方式后还要把电压表加上去,看它们分别测哪个用电器两端的电压。
电学部分有七个重要的物理量――电量、电流、电压、电阻、电功、电功率、电热。学生对这七个物理量中涉及到的概念、单位、公式、计算,特别吃力,而且经常混淆。
(一)、讲清七个物理量的定义,特点。
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这是电流的形成定义,简单便于理解;
电压是形成电流的原因,没有电压就没有电流;电阻是指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即阻碍作用越大,电流越小。物理学中电功没有确切的定义,当电能转为其它形式能时,就说做了电功。即电功就表示有多少电能转化为其它形式的能,如果知道了电功的多少,就知道了消耗多少电能。而用电器单位时间内消耗的电能叫做电功率。电功率的大小不仅取决于消耗电能的多少,也取决于所用的时间的长短。电流通过导体时所产生的热量叫电热,即电流的热效应。我对学生的要求就是能清楚这些物理量的定义,知道它们的表示符号,单位,不用死记硬背。
有些公式,学生不知道什么时候该用哪个,比如公式:I=Q/t和欧姆定律的表达式I=U/R。给学生指出,公式:I=Q/t是电流的定义式,表示1秒钟内通过导体横截面的电量,I=U/R是电流、电压、电阻的定量关系式,只试用于电能转化成内能的纯电阻电路,这样学生就知道这两个公式的区别和用法了。电功定义式――W=UIt=Pt、导出式――W=I2RtW=(U2/R)t、电功率定义式――P=W/t、决定式―P=UI(因为W=UIt=Pt)、导出式――P=U2/R=I2R、电热定义式――Q=I2Rt(焦耳定律)、导出式――Q=W=UIt、Q=(U2/R)t。学生会问:这么多公式,怎么用呀?遇到具体问题有些慌。有一道2010年中考电学题:某校师生自制了一台电烘箱.电烘箱的电阻丝通过5A的电流时,每分钟可产生66×104J的热量.求,
(1)此时电阻丝的电功率;(2)此时电阻丝的电阻;(3)此时电阻丝的工作电压。
告诉学生首先明确已知物理量,然后想用学过的哪个公式去解题,挑选好公式后,这个题就容易解决了。还要强调,公式的运用必须注意适用范围,定义式适用于一切电路,导出式是根据欧姆定律得出的,因此,和欧姆定律一样,适用于电能完全转化成内能的纯电阻电路。可以给学生多出一些关于电动车、洗衣机等电动机的计算题,练练定义式和导出式的区别。提示学生注意单位的运用,比如千瓦、小时、千瓦时相搭配,焦耳、秒、瓦特相搭配,这些单位很容易混的,只有平时多练习,熟了就不会错了。
关键词:初中物理;电学知识;有效教学
由于电学内容具有实验多、公式多、规律多、概念多、知识容量大及比较复杂的电路图连接等特点,使得大多数初中学生认为学习电学知识最为困难,也比较枯燥无味。因而,结合自己多年的亲身教学经验,笔者认为有两个关键点可以帮助搞好电学知识的教学。
一、夯实电学基础知识
“万丈高楼平地起”,电学知识的学习同样如此。要学好电学知识,学生不仅要在日常的学习中善于总结各知识点之间的系统联系,更要严格牢记基本知识点。详细地概括来说,重点的电学知识点主要有一个方法,即控制变量法;三个基本实验,即伏安法测功率、伏安法测电阻、并联电路和串联电路;两种测量仪表即电压表和电流表;三个规律,包括并联电路当中的电阻、电压以及电流等各个特点,还包括串联电路的电阻、电压以及电流等各个特点,欧姆定律;五个概念,即电功率、电功、电阻、电压、电流。教师要让学生了解这些概念的时候学会思考“应该怎样才能准确地定义这些概念?”“为什么引入这个概念?”“该概念有什么重要作用?”“与之相近的概念有哪些?”“有什么样的物理量单位?”“换算关系如何?”“还有哪些常用单位?”“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与区别?”等问题。
针对这些规律,学生要注重理解各物理量之间有什么变化规律或关系。比如:“这些物理规律的适用范围与成立条件是什么?”“电源如何与正负接线柱相连接?”“被测电路与测量仪器之间是并联还是串联?”“该电表有几个量程?”“是否可以直接连到电源的正负两极?如何读数?如何选取?”等问题。在实践的操作过程中学生应当熟练地掌握每一个实验结论的总结和归纳,减小误差的方法,实验数据的处理与记录,实验记录表格的设计,器材的选择道理、滑动变阻器和开关的使用规则和作用,电表量程的读数方法与选择、实物图连接、电路图、原理,等等。除上述内容外,学生还要掌握:安全用电常识、家庭电路、感应电流、电磁感应、发电机和电动机的原理、磁感线、磁场、磁极、磁化、磁体和磁性、电流的效应、摩擦起电、负电荷和正电荷。针对上述知识,学生不仅要能识记,还要能对有关简单的电学问题和物理现象进行解释。教师应当突出重点,分清主次,最终帮助学生全面掌握和理解基础知识点。
二、强化学生对解题技巧的训练
教师应当让学生学会“吃一堑,长一智”,不仅让他们“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学生要想总结出解题的规律所在,就应该不断地总结产生错误的缘由。学生只有通过持续不断地积累解题方法,才能触类旁通、举一反三,进而提升学习成绩。比如,学生可以在日常教学中获得以下有关解题的技巧、方法:1.识别并、串联电路的技巧,尾尾相接、首首相连,由于电路是串联在各元器件之间的,因而是串联电路;而并联电路是指在电路的汇流点与分流点之间首尾是并列连接的,并且元件之间、多条电流路径能互不影响的独立工作的电路。2.有技巧地选择公式。由于并不使用原始的公式P=UI和W=UIt来计算电功率及电功,所以可根据电流处处相等的串联电路原则使用公式P=I2R和W=I2Rt开展解题,并在并联电路中,电压是相等的,可以选用公式更加便捷、迅速地解题。3.有技巧地选择计算单位。比如:“220 V 40 W”的灯泡能在1kW/h的电能下正常工作多久?如果是按照传统的思路,则首先要将1kW/h转换成为焦耳,其次按照公式P=W/t带入相应的单位与数据,最终计算出结果。很明显这样做不但容易出错,而且计算量比较大。但是倘若把40 W转换成0.04千瓦之后带入公式中加以计算便会简单许多。可见有效地选择解答方式会让你在计算中事半功倍。4.有技巧地解答电学综合计算题。在每年的中考物理中,电学综合计算题往往成为各省市的试卷压轴题,因而广大中考考生往往愁煞不已。这就要求学生通过系统化的步骤训练来解题:第一,为标出待求量及已知量按题意画出电路简图;第二,在滑动变阻器被移至某个地方时,在开关发生闭合或者断开的条件下,对各工作用电器的连接方式进行及时判断。第三,按照上述分析,有效结合电功率、电功的变形公式及原始公式、并串联电路的电功率、电功、分压或分流、电阻、电压、电流等特点,并以电路中的不变量作为关键点,最后建立方程组或方程来解答问题。
当然并不只是以上两种教学方式可以有效地搞好物理电学知识,要想全面地提升学生解决电学问题的能力,我们每一位教师都需要在平时的教学中不断地加以总结归纳,不断地进行巧妙指导。
参考文献:
1关于电路
1.1电路部分要记住电路的形式、状态、及组成部分。
1.1.1串联、并联。初中物理中要求学生掌握最基本的两种连接方式:串联、并联。能否正确分析辨别他们对后面内容的学习至关重要。识别电路的类型,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①根据定义:“逐个顺次连接”为串联,各元件“首首相接、尾尾相接”并列地连在电路的两点间,(“首”为电流流入用电器的哪一端,“尾”指电流流出用电器的那一端)此电路为并联电路;②根据电路路径法,此法为识别两种电路最常用的方法。让电流从正极出发经过用电器回到电源负极,途中不分流始终为一条路径,则连接方式为串联,若电流在某处分流,且每条路上只有一个用电器,电流在电路中有分有合,则连接方式为并联;③拆除法,拆除其中的一个用电器,若其余用电器都不工作,则用电器为串联连接。(因为串联电路中各用电器工作之间相互影响),若其余用电器照样工作,则用电器为并联连接;④开关作用法,并联有干路、支路之分,且开关的位置不同,其控制作用各异,而串联电路中开关的位置的变化不影响控制的作用,所以控制作用相同时容易串联,控制作用不同则为并联;⑤节点法,在识别电路时,不论导线有多长,只要其间无用电器、电源等,导线两端均可看成同一个点,从而找出各用电器的共同点,认清电路。
1.1.2通路、开路、短路。电路中出现的这三种状态,其中通路为处处相通的电路,开路为电路中有处断开的电路,这两种状态易于接受,便于分清。但是学生对于短路的分辨显得力不从心,不知道何处短路,为什么短路。其实只要注意分析的要点即可辨出何处短路。电流具有走捷径的特点,捷径是指这条路径中电阻很小,小到可以忽略不计、即为空导线,当一根空导线,或开关、或电流表(电阻小到可以认为没有)与某个用电器并联时,电流只走空导线,开关或电流表而不走用电器,使该用电器被短路,从而不能工作。
1.2三个重要的物理量一电流、电压、电阻。
电学部分学习成绩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这三大物理量中涉及到的概念、单位、工具使用等知识的辨析程度。 1.2.1概念辨析。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这是电流的形成定义,简单便于理解;电压是形成电流的原因,没有电压就没有电流;电阻是指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即阻碍作用越大,电流越小。
1.2.2表示符号。物理量的表示符号要与其他单位的符号区分开来。电流、电压、电阻三物理量分别用I、U、R表示,而单位表示字母分别为A(安培)、V(伏特)、Ω(欧姆)。
1.2.3工具的使用。①电流表。电流表是测量电流的工具,使用时必须与被测电路串联,电流必须从正接线柱流入,而从负接线柱流出,禁止不经过用电器直接连线电源两极上。选择合适的量程。②电压表。电压表是测量电路两端电压的工具,使用时必须与待测电路并联,电流也从正接线柱流入从负接线柱流出,注意选择合适的量程。③滑动变阻器。调节电路中的电流和用电器两端的电压。由于滑动变阻器上有四个接线拄使用起来就要注意了,接线柱选择一上一下连入电路,串联在电路中,鉴于滑动变阻器所起的作用,在使用前,滑片调至阻值最大处。
1.3电功(W)、电功率(P)。物理学中电功没有确切的定义,只是描述性的,当电能转为其它形式能时,就说做了电功。即电功就表示有多少电能转化为其它形式的能,如果知道了电功的多少,就知道了消耗多少电能。而用电器单位时间内消耗的电能叫做电功率。电功率的大小不仅取决于消耗电能的多少,也取决于所用的时间的长短。
1.4快速识别电路图,正确连接实物图。电路图的识别在前面已经说明了方法,但是当电路中加入电流表、电压表、滑动变阻器等器材后,电路的识别就变得困难起来。但我们知道电流表、滑动变阻器使用时必须串联、电压表与用电器并联,串联易辩并联难分。因此在分析次类电路时要想方设法排除这些相关干扰因素,即可把电压表暂时隐蔽起来,辩清电路后再加回原处,概括为口诀一段:把电压表放一旁,跟着电流走一趟;遇到分支为并联,没有分支为串联。
2理解规律。把握关键
有的学生感到电学学习困难,有的教师也说电学太难讲了,其实原因在于我们头脑中的知识点散、乱不成体系,没有规律。所以要熟记规律,加深理解,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那么理解起来方可得心应手。
2.1三个物理量在串、并联电路中的特点。在串联电路中:电流处处相等;电路两端的总电压等于部分电路两端电压之和;总电阻等于各导体的电阻之和。
在并联电路中:干路中电流等于各支路电流之和;各支路两端的电压相等;并联电路总电阻的倒数等于各并联导体的电阻倒数之和。
2.2欧姆定律。经验告诉我们:由于电压是形成电流的原因,因此电压越高,电流越大;而电阻是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即电阻越大,电流越小。通过具体实验的探究得到了欧姆定律的内容:一段导体的电流,跟这段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这段导体的电阻成反比。这个定律非常重要,一定要加强理解,熟记其使用的条件及注意事项。
2.3电功定律。某段电路上的电功,跟这段电路两端的电压、电路中的电流以及通电的时间成正比。物理学中用电路两端的电压U,电路中的电流I,通过的时间f,三者的乘积来计算电功。
2.4焦耳定律。导体中有电流通过时,导体就要发热,此现象称为电流的热效应。英国物理学家焦耳经过多年的研究,做了大量的实验,精确地确定了电流产生的热量与电流、电阻和时间的关系:电流流过某段导体时产生的热量跟通过这段导体的电流的平方成正比,跟这段导体的电阻成正比,跟通电的时间成正比。
3疏通关系,构建框架
运动学部分(机械运动,匀速直线运动);热学部分(影响熔点的因素,内能,比热容,比热容与比热);力学部分(力的作用效果之一是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弹力,弹力的作用点,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力和运动的关系,摩擦力,能量);电学部分(半导体,欧姆定律);光学部分(光线,人眼看物体的原理)及特性与属性的区别.共19个难点知识.
关键词:初中物理;难点知识;提升;基础教育;教学水平
作者简介:钟西友(1962-),男,四川宜宾人,中学物理高级教师,本科学历,主要从事初中物理教育教学研究.
物理是基础教育中的一门重要课程之一,虽然初中物理也比较简单,但其中有些知识点也比较难理解.有的老师对其中的难点知识的理解、把握也不一定很透彻,特别是边远贫困地区,有大一部分物理老师是由中等师范毕业,通过函授学习而改教物理的,即使有的老师是刚从本科院校出的大学生,他们对这些难点知识的理解、把握也不是很准确、很透彻,那么,他们在给学生讲解过程中,也就讲不透彻,学生也只能囫囵吞枣,不能达到“悟理”的效果,只能被动接受,这也是在基础教育中物理成绩较差的原因之一.所以在此笔者认为的初中物理难点知识做一下解读,供同仁商榷,以提升基础教育教学水平.
1运动学部分
11机械运动
在物理学中,把物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简称为运动.
分析:这个概念中的关键词是“位置”,它包含“距离”和“方位”.“位置”的变化就是“距离”和“方位”的变化,也就是说研究对象相对于参照物的距离发生了变化,或方位发生了变化,研究对象就是运动的.如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相对于圆心,虽然它们之间的距离没有改变,但它的方位在时时刻刻地发生改变,所以它是运动的.
12匀速直线运动
物体沿着直线且速度不变的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
分析:在这个概念中的关键词是“沿着直线”和“速度不变”.“沿着直线”就是物体的运动方向不变;“速度不变”在这里是指速度的大小不变,因为“速度”包括两个因素:速度的大小和方向,而前面已经有“沿着直线”,即运动方向不变了,所以,这里就指“速度的大小”了(注:初中物理不提“矢量”一词).因此匀速直线运动的特点:运动快慢不变、方向不变.还要强调:①“快慢不变”:指物体在任何相等时间内通过的路程相等.如,某物体以60m/min的速度运动,它是做匀速直线运动吗?不一定,它可能是匀速运动,也可能是变速度运动.②“方向不变”:指相对于同一参照物而言.
2热学部分
21影响熔点的因素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P56小资料,几种晶体的熔点,括号中标有标准大气压,可见晶体的熔点也不是固定不变的,学生就会问:老师,熔点受那些因素的影响呢?
分析:熔点的高低是晶w物质本身的一种特性.不同的晶体物质的熔点不同;同一种晶体物质的熔点还和外界的气压(压力)大小及含杂质的多少有关.气压越高晶体的熔点也越高;含杂质越多,晶体的熔点越低(如在结冰公路上撒盐是为了降低冰的熔点).因此影响熔点的因素有:①熔点与物质的种类有关;②熔点与大气压有关;③熔点与内含杂质多少有关.
22内能
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分子间相互作用的势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
分析:(1)决定内能大小的因素
①物体的温度:温度是影响内能的主要因素.温度升高时,物体的内能增加;温度降低时,物体的内能减少.
②物体的质量:质量决定分子数目.内能就是由微观势能和微观动能所决定的,即质量和温度都影响物体内能.一般说来,在温度相同、物态相同的情况下,质量大的物体内能高.但是在温度不确定时,质量大的物体内能就未必高了.
③物体的体积:体积决定了分子势能(相互作用力不同).分子平均势能与物体的体积有关.分子间距离改变时,分子平均势能也随之改变(类似于弹簧);宏观上物体体积改变(分子间距离改变),则物体的势能通常改变.在其他量不变时,体积越大内能越大,因为分子动能不变,分子之间的间隙大,分子势能大,所以内能就大.
改变体积可以改变内能的时候是因为体积增大对外做功释放能量,从而引起内能变化.但有的时候体积变化内能也不一定变化,例如在绝热的情况下让气体在真空中膨胀,其内能不会改变.
④物体的种类:物质的种类不同,其分子间的结构不同,即密度不同.因此,分子运动及分子间的作用力也就不同,所以内能不同.
⑤物体的状态:物体的状态不同,其分子运动及分子间的作用力也就不同,所以它们的内能就不同.如质量为1kg、温度为0℃的水比质量为1kg、温度为0℃的冰的内能大;质量为1kg、温度为100℃水蒸气的内能比质量为1kg、温度为100℃水的内能大.
(2)内能的特点
①整体性:从内能的定义可知,是整个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具有的动能和势能的总和,不是“少数分子”,更不是“单个分子”. “少数分子”或“单个分子”是谈不上内能的,所以内能具有整体性.
②普遍性:因为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具有内能,对内能只能说有,不能说无,这就是它的普遍性.
③难测性:由于内能受很多因素的影响,而且有的因素无法用宏观的方法进行测量,所以不能准确知道一个物体内能的具体值.
23比热容
一定质量的某种物质,在温度升高时吸收的热量与它的质量和升高的温度乘积之比.
分析:①比热容反映了物质吸热或放热的本领大小,这是比热容的物理意义.
②比热是物质的一种热学特性,不同物质的比热容一般不同.强调:“不是不同,而是一般不同.”如冰和煤油虽然物质不同,但它们的比热容是相同的.同种物质在状态一定时,其比热容是相同的.
③比热容也是物质的一种热惰性[1].比热容越大的物质越不容易传递热量,因此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热的惰性,也就是说,比热容大小是温度变化快慢的难易程度的一种体现.如:c铁
④比热容描述单位质量的物质容纳热量本领的物理量.可以简单理解为“热容量(热的容量)”、“热的容器”.比如,c铁=046×103 J/(kg・℃),c铝=088×103 J/(kg・℃),质量都为1kg的铁和铝,温度都升高1℃,铝就可容纳088×103 J的热量,而铁只能容纳046×103 J的热量,铝的 “热容量”几乎是铁的 “热容量”的二倍.
⑤比热容的大小只跟物体的种类、状态有关.而与物体的质量、体积、形状、温度、位置以及吸收(或放出)热的多少无关.
24比热容与比热
分析:比热容和比热是两个截然不同的物理概念.
比热容的大小是一定质量的某种物体吸收的热量与质量和升高温度的乘积之比.在国际单位制中,比热容的单位是焦耳/(千克・摄氏度)[J/(kg・℃)];物质的比热定义是一定质量的物质升高一定的温度所需吸收的热量与相等质量的水升高相同的温度所需吸收热量之比.比热就如同动摩擦因数一样,不过是一个无量纲的因数(系数)而已.比热容才是描述单位质量的物质容纳热量本领的物理量.
3力学部分
31力的作用效果之一是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分析:运动状态的改变就是速度的改变,而速度是包含两个因素:速度的大小、速度的方向.所以只要速度的大小或速度的方向两个因素之一发生改变,那么它的速度就发生了改变,它的运动状态也就发生了改变.如匀速转弯的汽车,其中“匀速”是指速度的大小不变,而“转弯”则是指速度的方向在改变.所以“匀速转弯的汽车”的运动状态发生了改变.
32弹力
物体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叫做弹力
分析:(1)弹力产生条件:从弹力的定义可知弹力产生的条有两个:⑴要接触;⑵要有挤压(即要有弹性形变).两个条件要同时满足,缺一不可.例如在图1甲中,挨着墙立在墙边的砖与墙之间并没有力的作用,因为它们虽然接触了,但它们之间没有挤压;在图1乙中,用一根轻弹簧把两个球连接起来,放在水平面上,当它们稳定后,球与弹簧之间没有力的作用,因为它们虽然接触了,但弹簧的长短没有发生变化.
(2)弹力的三要素:
①弹力的大小:与物体形变量有关,形变量越大,弹力越大(胡克定律:f=-kx).弹簧(橡皮筋)中弹力大小遵循胡克定律,F=kx;非弹簧中的弹力一般根据平衡条件[或牛顿运动定律列方程(高中)]解答.
②弹力的方向:弹力方向与物体形变的方向相反.例如,压力、支持力的方向垂直于接触面,绳子中拉力方向沿绳子方向.
③弹力的作用点:作用在迫使这个物体形变的那个物体上.
33弹力的作用点
分析:弹力的作用点在迫使这个物体形变的那个物体上.有以下几种情况:(1)如果物体间是面与面接触:作用点在接触面上,并垂直于接触面(如,一个粉笔盒放在讲桌上,如图2所示);(2)如果物体间是点与面接触:作用点在切点,并垂直于切面(如,一个铁球放在课桌上,如图3所示);(3)如果是点与点接触:作用点在切点,并垂直于切面(如,放在篮球筐里的篮球,如图4所示).
34牛顿第一定律
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直线运动状态.
分析:(1)“一切物体”:指所有物体(固、液、气;大到天体,小到微粒).
(2)“没有受到外力的作用”:指物体所处的条件.这是一种理想状态,实际上等效于物体受到的合力为零的状态.
(3)“总”:指总是这样,没有例外.
(4)“或”:指两种状态必居其一,不能同时存在.即由初始状态决定,也就是说物体原来是运动的,就保持运动状态;物体原来是静止的,就保持静止状态.
(5)“保持”:指物体不受力时,一直静止不动或一直做匀速直线运动.
35惯性
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做惯性
分析:理解惯性应注意以下几点:
(1)惯性是物体的固有属性.一切物体在任何状态下都具有惯性.物体无论受力与否,运动与否,运动状态改变与否,地理位置、温度及物态变化与否都具有惯性.
(2)惯性有大小,可以用质量来量度,而与物体运动速度无关.也就是说,物体的质量越大,它的惯性就越大;物体的质量越小,它的惯性就越小.
(3)惯性又叫惰性,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难易程度,所以惯性又叫惰性.惯性大的物体,它的运动状态难改变,惯性小的物体,它的运动状态易改变.
(4)惯性不是力.不能说“惯性力”或“物体受到惯力的作用”.
(4)口溜:物体有惯性,惯性物属性;大小看质量,不论动与静.
36力和运动的关系
分析:在讲“力和运动的关系”时,这个力是指物体受到的合力,力和运动到底有什么关系?如果合力为零,那么物体就处于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如果合力不为零,那么物体就做变速运动;从而得出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而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力和运动的关系
F合=0,静止状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F合≠0,加速运动状态,F与v的方向一致减速运动状态,F与v的方向相反
37摩擦力
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当它们要发生或将要发生相对运动时,在接触面上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种力就叫做摩擦力.
分析:(1)产生条件:从摩擦力的定义可以看出其产生条件有四个:①要相互接触;②要有挤压(即要发生形变,或有压力);③要有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④接触面要粗糙(光滑表面无摩擦力)而且四个条件同时具备,缺一不可.
(2)方向:跟物体相对运动方向相反(跟物体相对于接触体的运动方向相反),不是跟物体的运动方向相反.
(3)作用:阻碍物体的相对运动.不是阻碍物体的运动而是阻碍物体的相对运动.
对摩擦力的概念的认识中的关键词: “相对”二字,少了“相对”二字的说法就是错的.
38能量
一个物体能够做功,就说这个物体具有能量.
分析:①能量简称为能;②物理学中,能量和功有密切的联系,功是能量的一种量度.能量反映了物体做功的本领.不同的物体做功的本领一般不同.一个物体能够做的功越多,表示这个物体的能量越大.③能量定义中的关键词:“能够做功”.能够做功≠正在做功.
4电学部分
41半导体
导电能力介于导体和绝缘体之间,叫做半导体.
分析:半导体具有哪些特殊性质?
(1)热敏性:当环境温度升高一些时,半导体的导电能力就显著地增加;当环境温度下降一些时,半导体的导电能力就显著地下降.这种特性称为“热敏性”.利用半导体的电阻率[2]与温度的关系可制成自动控制用的热敏元件(热敏电阻).
(2)光敏性:当有光线照射在某些半导体时,这些半导体就像导体一样,导电能力很强;当没有光线照射时,这些半导体就像绝缘体一样不导电,这种特性称为“光敏性”.利用它的光敏特性可制成自动控制用的元件,像光电池、光电管、光电二极管、光电三极管和光敏电阻等.
(3)掺杂性:半导体还有一个最重要的性质,如果在纯净的半导体物质中适当地掺入微量杂质测其导电能力将会成百万倍地增加.利用这一特性可制造各种不同用途的半导体器件,如半导体二极管、三极管等.
(4)压敏性:有的半导体在受到压力后电阻发生较大的变化.用途:制成压敏元件,接入电路,测出电流变化,以确定压力的变化.
(5)气敏性:主要是半导体气敏材料需要在一定温度下对待测气体有足够的吸附,气体分子可以充分在气敏材料表面(及晶界)扩散,引起材料的热电阻变化,这时测量电路就可以测量的准确. 简单的说就是不加热气敏材料不够“灵敏”,有待测气体时材料本身电阻变化幅.
42欧姆定律
通过导体的电流跟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分析:⑴在讲这个定律时,一定要强调定律中的“隐含条件”.即前者是在“电阻一定时”,后者是在“电压一定时”.
⑵公式中的I、U、R具有同一性.即①对同一段电路;②对同一时刻.不能张冠李戴.
5光学部分
51光线
表示光传播的路径和方向的直线(用实线表示).
分析:光线是表示光传播的路径和方向的直线,其实,只有大小不同的光束,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光线,是为了研究光的传播特点,借用了几何中的直线,属于建立模型法的研究方法.
52人眼看物体的原理
分析:在讲光的反射时,首先就必须知道人眼看物体的原理.
(1)必须有光进入人的眼睛,人才能看见物体;
(2)人眼看东西是按光沿直线传播的;
(3)人眼睛确定光源的位置时应用“两条直线相交有且只有一个交点.”
53特性与属性的区别
分析:属性是指事物在任何条件下具有的性质,是所有物质共有的性质.如运动是物体的属性,因为一切物体都在运动;质量是物体的属性,因为质量不随形状、温度、状态、位置等改变;惯性是物体的属性,因为任何物体、在任何条件下都具有惯性.还有长度、速度、温度等等.
特性是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具有的性质.通常条件变化时,这种性质也会发生变化.如状态是物质的特性,因为状态与温度有关;熔点是晶体的特性,因为熔点与种类、压强及参杂等有关;沸点是液体的特性,因榉械阌胍禾灞砻娴钠压有关;密度是物质的特性,因为密度与温度、状态、压强等有关;比热容是物质的特性,因为比热容与状态等有关;热值是燃料的特性,气体料的热值与压强有关;电阻是导体的特性,因为有温度降低到一定温度时,会出现超导体.音色是发声体的特性,因为不同的物体发出的声音不同.
注:
[1] 热惰性:就是指物体的蓄热和导热的一个基本关系.
[2]电阻率:某种材料制成的长1米、横截面积是1平方米的导体在常温下(20℃时)的电阻,叫做这种材料的电阻率.电阻率与导体的长度、横截面积等因素无关,是导体材料本身的电学特性.
参考文献:
[1]主编:彭前程,副主编:杜敏.《八年级物理》[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
[2]主编:彭前程,副主编:杜敏.《八年级物理》[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
[3]主编:彭前程,副主编:杜敏.《九年级物理》[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
一、力和惯性
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而惯性是指物体保持原来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它是物体本身具有的属性。同学们在回答关于惯性问题时,往往把惯性和力混为一团。
例1、扔出去的铅球在空中为什么会继续前进?踢出去的足球为什么会在足球场上继续滚动?
分析:学生在回答此类问题时,认为物体继续向前运动的原因是由于物体受到惯性力的作用。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因为惯性不是力,是物体具有的性质。只能说物体继续运动是由于惯性的原因。
二、热量和内能
热量是指物体在热传递过程中吸收或放出的热的多少。它是一个过程量。它的实质就是内能的改变量。因此,只有物体间在发生热传递时才提及到热量。而内能是组成物体所有分子的分子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它是一个状态量。它的大小只与温度和质量有关。内能又叫热能,简称热。
三、一对平衡力和相互作用力
一个物体只受到两个力的作用,且处于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我们就说这两个力是一对平衡力,或者说二力平衡。二力平衡的条件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作用在一条直线上,两个力作用在一个物体上。而相互作用力的特点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条直线上,且分别作用在两个物体上,同时产生,同时消失。它们的最大区别是:平衡力作用在一个物体上,而相互作用力是作用在两个物体上。
例题3、放在桌面上的书,它对桌面的压力、地球对它的重力、桌面对它的支持力,在这三个力中,哪两个力是一对平衡力?哪两个是一对相互作用力?
分析:学生在解答此题时无从下手,糊乱选择。重力和支持力都作用在书上,即同一个物体上,是一对平衡力,而压力和支持力分别作用在两个物体上,是对相互作用力。
四、重力和压力的大小关系
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受到的力,它与物体的质量成正比,方向是竖直向下,施力物体是地球。压力是垂直压在物体表面上的力,方向垂直指向受压物体表面,施力物体是施压物体,只有自由放在水平面上的物体,重力和压力的大小相等,其它情况则不相等。
A对B的压力是5N A对地面的压力是5N B对墙壁的压力是25N B对天花板B对地面的压力是15N 的压力5N
五、游码和平衡螺母的作用
游码和平衡螺母的作用各不相同。平衡螺母是在调节天平横梁平衡时使用的,在调节横梁平衡时,当指针没有指到分度盘的正中央时,此时就要移动平衡螺母,使指针指到分度盘的正中央,天平平衡了。而游码是在称量过程中使用的。当称量物体的质量时,加一小砝码多了,减一个小砝码少了,此时就要移动游砝,直至横梁平衡,此时决不能通过平衡螺母来完成。
例5:小明用托盘天平测物体的质量,他把托盘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立即旋转平衡螺母使横梁在水平位置上平衡,但忘了将游码归零,这样称出的物体质量比物体质量的真实值()
A.偏大B偏小C.相等D.不能确定
六、反射角与入射角
反射定律内容为:反射光线、入射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反射光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而同学们在叙述定律的内容时,往往把反射角和入射角的先后关系错误的叙述为入射角等于反射角。这种叙述是错误的,因为反射角和入射角之间是存在因果关系的,入射角决定反射角,因此不能叙述为入射角等与反射角。
七、验电器的制造原理及其作用
同学们错误的认为原理是: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作用是检验物体带正电还是带负电。
分析:出现这些错误的原因是没有真正理解原理。当验电器的金属球与被检验的物体接触时,从而使两片金属箔带上同种电荷而张开,说明被检验的物体带上了电荷。张开的原理是同种电荷相互排斥,而不是异种电荷电相互吸引。金属箔张开只能说明物体带电,而不能鉴别是正电还负电。
八、电压的表述
同学们在解电学题目时,往往把电压叙述为电路中某点的电压。这种叙是不科学的。
分析:电压是使电荷定向移动形成电流的原因。是电路中不同两点间的电位差,而不是某点的电位。因此在叙述时只能说某段电路两端的电压或用电器两端的电压是多少。
九、凸透镜成像的正倒判断
我们所说的像是正立的还是倒立的,是看像相对于物而言的。若像相对于物体上下左右相反,则所成的像是倒立的,否则是正立的。
例6、放电影时,银幕上所成的像是正立的还是倒立的。学生往往认为所成的像是正立的。
【关键词】 初中生 学习 物理知识
【中图分类号】 G633.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4)06-078-01
本人总结初中学生在物理学习上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一、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
学生进入初中以后,知识面逐渐扩大,求知欲大大增加,学习的兴趣也就大大地扩展了。初中物理教材的内容是从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和简单的观察、实验入手来讲述物理学的简单现象和基本规律的,所以,他们不仅对物理课内知识感兴趣,对物理课外读物、科普读物、科技活动等也感兴趣,这就为我们在物理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愿望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但是,随着学习进程的发展,初中学生的学习兴趣会不断分化。如果我们物理教师知识渊博,教学方法好,善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就会通过学习取得较好的物理成绩,就会对学习物理保持浓厚的兴趣,产生学好物理的动机并逐步形成理想和志趣。在学习中表现出刻苦、认真、主动、积极。所以有经验的教师必须把培养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放在初中物理教学的首位。
二、观察和实验
初中学生对观察和实验有极其浓厚的兴趣。一般学生能目不转睛地按教师要求去观察有关的物理现象,他们好奇、好动,对物理实验十分主动积极。如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能引导他们明确实验和观察的目的、端正态度;教给学生观察和实验的方法,培养技能;指导学生把观察和实验的感性认识和物理概念、规律联系起来,那么,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就不仅能感知物理现象的外部属性,还能抓住物理现象间的联系,进行分析和论证。如果我们物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及时提出对学生观察和实验的明确要求并耐心的指导,学生的观察和实验就会停留在猎奇和游戏的水平上,不能形成学生学习物理概念和规律的感性认识基础,观察和实验就没有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即使有很好的仪器设备、也只能造成教学上的浪费。所以我们物理教师对物理教学中的观察和实验必须予以充分的重视。
三、思维能力的发展
初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有两个主要特点,第一是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正在形成和发展,但它必须要以直观表象思维为先决条件。他们在学习物理概念和规律的时候,最容易掌握的是那些有直观形象作基础的特征,例如在学习“液体内部压强”时,学生容易接受液体内部存在“下压强”,因为有“液体受到重力作用,层层下压”的直观形象作基础,而对液体内部存在“向上的压强”却不易接受。
初中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发展主要表现在概念的掌握、判断推理和理解力的发展上。例如根据固体、液体、气体受热膨胀的物理现象,得出物体热胀冷缩的结论;根据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不变的特征,得出路程和时间成正比的路程公式。根据这个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有意识地指导学生。
初中学生思维发展的第二个特点是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有明显的发展,他们常常不满足于教师的讲解和书本上对物理现象的解释,喜欢独立地去寻求物理现象的原因和规律。这就使初中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逐步得到发展,这是他们增长知识、发挥才干的极其可贵的心理品质,教师要特别珍惜这种品质,鼓励他们大胆发表自己的不同见解。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以自己的思维去代替学生的思维,包办代替过多,就会妨碍学生创造性独立思维能力的发展,如果教师放任自流,不去积极地引导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也不会自发地得到发展。
四、情感和意志
初中学生具有较强的易感性,容易动感情,感情也很容易波动,觉得这个老师好就对这个老师极端热情,觉得那个老师不好就极端冷淡,喜欢这门课程就积极主动学习,觉得那门课没有意思,就不好好学,这种情感外露是很明显的。所以在初中教学中,培养学生对学科的情感、培养师生的情感,都是非常重要的。
初中学生的意志品质(主动性、坚持性、自制力)还很幼稚,学习顺心时,成绩上升;学习上遇到比较难于理解的问题时,只满足于一知半解,结果成绩下降、学习信心动摇。所以在初中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引导学生正确估计自己的力量和锻炼自己的意志。
五、关于学习方法
摘要: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微时代的到来给我国教育事业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微课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资源进入初中物理教学课堂。微课是突破物理教学重难点的利器,不仅可有效地为学生释疑解惑,而且能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加深知识的巩固和延伸拓展,从而大大地提高课堂学习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微课;重难点突破;初中物理;使用价值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4-0205-01
微课作为教育领域新的宠儿,突破了传统教育模式的时空限制,极大地发挥了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功能和网络渠道强大作用,有效地减少了学习工具和学习场地的限制,让学生的学习变得随时随地,变得更加自主和自由。那么我们教师自身需要提高对微课的认知,即:什么是微课?微课指的是按照新课改的教学目标与教学活动的实际开展需求,借助视频的形式对知识点进行讲解,进而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在这个过程中,既需要做到讲解活动全面与彻底,又要做好对知识体系中重难点的分析与讲解。微课视频虽然短小精悍,但是其内容的重要性却不容忽视,其所能取得的成效也是十分明显的,因此,微课是教学活动开展的重要资源。
中学生在学习物理时,对物理现象的认识,物理概念的理解,物理过程的建立,物理情景的想象等都有一定的困难,构成了初中物理教学中诸多难点。在这种情况下,微课逐渐走入了初中物理课堂,微课具有短小精悍、图文并茂、轻松有趣、易于开发等教学特点,它给课堂提供了一种更高效的辅助教学手段,成为突破教学重难点的利器,使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了物理知识的重点与难点,同时也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及效率。
通过对微课活动的开展,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成绩,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是我们重视微课教育的目的。充分发挥微课的作用,能够取得平常课程开展所难以达到的诸多成效。因为微课着重于对细微知识点的全面讲解,其内容虽看似简单,但是其稳定性与成效却是别的教学模式所不具备的。当微课做到积少成多的时候,教学也就能够取得更好的发展。那么,微课在初中物理教学重难点突破中的作用的表现如下:
一、利用微课增强物理教学课堂的趣味性
著名的教育家赞可夫说过:“学生积极的情感,欢愉的情趣,能使学生精神振奋,思维活跃,而消极的情绪则会压制学生的智力活动”。在物理课堂中,利用微课增强教学趣味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便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所以,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针对微课中的开展内容,利用不同的方式方法增强教学活动的趣味性,并借助于视频播放吸引学生的关注,从而引发学生思考,养成积极动脑的习惯。对于抽象思维能力不足的学生,可在物理教学中应用微课软件进行教学,可以使一些抽象的、难理解的物理概念和规律变得直观、形象、生动、提高学生对物理过程和物理情景的想象力,加深对物理概念和规律的理解,还可以强化信息传递,激发学习物理的兴趣。
如我录制了一节视频《大气压》,用‘阿拉神灯’动画的形式演示了大气压的存在,动画的形式让学生觉得非常有意思,而且通过视频的多次播放,学生很快就能了解认识抽象的大气压。利用这个微课软件作为本节课的情景设计明显的实际效果为: 1 学生的注意力被全部吸引过来,注意力比平时提高了很多,对其的关注与兴趣也就实现了进一步发展,因此,即使基础较差的学生也能在这样的教学活动中有所收货; 2 引导学生进行积极思考,将学习的问题贴近生活,自然而然,学生的关注也就相应地提高。利用微课的动画生动性打造趣味课堂,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物理学习能力。
二、借助微课加强课前课后学习,及时巩固教学重难点
课前预习,找准预热点。对于积极性^差的学生,你让他们对着枯燥的课本主动预习知识是不可能的,而如果教师把精心设计的只有5 分钟的微课视频发给学生,利用微课在课前快速浏览一下与本节课相关的知识点,起到了预习的作用。在学生的预习过程中,学生可以了解下一节课需要解决的问题,对学习的重、难点有了一些了解,而教师可以及时地收到学生的反馈信息,更加精准地了解学生在下一节课中会碰到的疑点、难点。这样既可以让学生更加主动地学习,也能让教师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课堂的学习效率,也可以将节约出的时间用于新知识的学习。
课后复习,巩固重难点。教师可以把物理各章节的重点内容制作的微课视频随着教学进度发到班级QQ 群中,供学生课后自主学习。学习能力弱的同学可以借助微视频,反复进行某一知识点的复习,大大提高了新知的巩固率。那些平时反应慢的又羞于发问的学生也能够从容的反复观看,较好的解决了后进生的转化问题。比如《凸透镜成像规律》这一节,中下层的学生在课堂上就有很多疑问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课后就可以借助微课视频反复看凸透镜成像规律与哪些因素有关,哪些量变后,哪些量又跟着发生变化,从而对成像规律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为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应用打下了基础。在物理教学中,微课主要用来加强学生课前课后的自主学习,以突破重难点。
三、运用微课提高对知识的学习自由度,提升学生的学习成效
微课带来完全不同的学习感觉,它能调动人们的视觉、听觉、想象等参与学习。时间上,随时随地可播放,使用方便灵活;内容上,针对性强,富有启发性;形式上,生动活泼,极富吸引力。教师把教学中的重点和疑难问题制作成微课,上传到网上,学生便可以随时随地点播学习,并根据自己的基础和接受能力控制视频的快慢,还可以反复播放视频,使那些平时反应较慢、接受能力较弱而又羞于发问的学生能够从容的反复观看,反复的播放活动,就像有老师随时在他们身边进行一对一辅导,不会收到时间和地点的限制,学生完全自主、自由地进行学习,这样既有效地解决了教学重难点问题,又较好的解决了后进生的转化问题,同时也减轻了教师的教学压力,从而提高了课堂效率。微课是传统课堂学习的一种重要补充和拓展,微课不仅适合于移动学习时代知识的传播,也适合学习者个性化、深度学习的需求。借助微课,我们能够给学生更好的学习体验,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兴趣,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成效。在理论上微课已经在物理的教学中充分的体现了它的优越性,相信随着实践的探索,微课在物理教学效果的提高将会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胡铁生,詹春青. 中小学优质“微课”资源开发的区域实践与启示[J]. 中国教育信息化,2012(11):65-69.
一、注意师生关系的转变
素质教育的目的之一是使学生的个性、创造力得以充分发展,教师应从“授业”中解脱出来,以一个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的身份出现在课堂教学中,在平等的基础上师生共同研究,放手让学生共同探索物理知识,使师生的交流更加协调、平等、全方位。课堂教学中,民主、平等的师生互动教学关系是促进学生创造性学习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那种以教师为中心、家长式的、只有教师讲学生听的课堂教学势必会限制学生的思维活动,抑制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精神,是与素质教育相悖的。
二、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老师喜欢的程度。“亲其师,信其道”这句名言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因此,创设民主、愉悦的课堂氛围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前提,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保障。学生只有在宽松、和谐、自由的环境中学习,才能思维开阔、敏捷,主动参与教学过程,从而迸发出创新的火花。课堂中应让他们发出自己的声音,鼓励他们敢想、敢猜、敢说、敢做,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发表自己见解的欲望,表扬他们点滴的思维成果,师生间共同形成一种科学的学习态度和思维品质。
三、加强实验教学
实验是物理教学的基础,对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是,长期以来,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在不少学校,物理实验成了薄弱环节,教师采取的教学模式基本是“口授、耳听、笔演”,解题成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由于许多物理概念和规律不是在手脑并用的科学过程中形成的,学到的物理知识变成了僵死的东西,造成不少学生“高分低能”。因此,教师在物理教学中要让学生多动手实验,要求学生“动手操作、注意观察、动脑思考”,尽量把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索性实验,把课内实验延伸到课外实验,要鼓励学生课外用生活用具、玩具做各种小实验、小制作,培养科学探究的精神,使他们感到科学就在身边,物理并不深奥。
四、重视学法指导
在物理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教会学生怎样自己去学物理教材、怎样听课、怎样完成物理作业和课外小实验等。除此之外,重要的是对学生进行物理学习有思维和研究方法的指导。教师的学法指导应站在完善思维过程和优化思维品质的高度,培养学生排除干扰信息、捕捉本质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推理能力。概括地说,就是要指导学生用物理观点、物理思想去解决学习中的问题。这个目标一旦实现,学生学习物理的能力就有了质的飞跃。
五、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教学过程是一个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多向互动的过程。合作学习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它是在教师主导作用下群体研讨、协作交流的一种学习方式,它能有效地改善学习环境,扩大参与面,提高参与度。合作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和交往能力,有利于创新意识的培养。许多发明创造是多人合作共同搞出来的,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面对学生,可以无拘无束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同学之间可以讨论、争辩、交流,给学生以极大的思维空间,让学生尽情地自我表现,发挥潜能。在小组合作学习中,优等生可以得到发展,中等生可以得到锻炼,学困生可以得到帮助和提高。同学之间互助互补,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更加开阔,创新意识、实践能力进一步得到发展,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摘 要:电教实验教学可提高学生的实验素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学习能力。初中物理实验包括演示实验、学生分组实验。物理实验是研究物理学的重要方法和手段,加强实验教学,不仅可提高物理教学效果,还有课外小实验,它们都是很好的素材。只要教师做实施素质教育的有心人,对它们合理地加以应用,一定会在教学中收到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科学态度 应用能力 操作能力
实验教学可提高学生的实验素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学习能力。初中物理实验包括演示实验、学生分组实验。物理实验是研究物理学的重要方法和手段,加强实验教学,可提高物理教学效果,还有课外小实验,它们都是很好的素材。只要教师做实施素质教育的有心人,对它们合理地加以应用,一定会在教学中收到良好的效果。为了搞好实验教学,应着重抓以下三点。
一、使学生形成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初中物理教材中许多重要的定律、概念、公式都是通过实验推理出来的,具有很强的客观性,如光的反射定律、二力平衡条件、欧姆定律等。学生由于亲身经历和学识限制,对书本内容不可能一听就懂,并且会怀疑其客观性。而实验就起了帮助他们发现规律、掌握规律、理解获取知识的桥梁作用。所以,教师应尽最大努力做好一切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切忌不做实验或少做实验而讲实验。因为单纯的讲实验,便贬低了定律、概念的客观真实性,学生也难于理解和接受。
教师在做演示实验时,必须把准确无误的物理现象清晰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让每个学生看清楚,使学生确信定律、概念的客观性。
所以教师必须是一个坚定的唯物论者,要具有严谨的科学态度。在学生分组实验中,要以得出的数据来验证或推导出定律、公式,绝对不允许涂改实验数据,使之与物理定律、公式相符。而应协助学生找出错误原因,重做实验,直到得出正确的结论为止。只有这样,才可使学生逐渐形成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二、培养学生识别和应用实验仪器的能力
学生识别和应用实验仪器的能力不仅是学生正确完成物理实验的保证,也是以后在工作和学习中必需的最基本的能力,如生活中各种测量工具的使用无不需要这方面的知识。
开始几次学生分组实验,实验仪器都是学生首次接触,如刻度尺、天平、电压表等,教师要着重指导学生识别仪器的规格和性能,察看铭牌或说明书。弄清:(1)测量范围;(2)最小刻度;(3)零点及其调节方法;(4)使用方法。只有掌握以上四点,才能保证实验精确的完成和仪器、人身的安全。 三、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的高低对他们今后的工作和学习有着重要的影响。生活中小到照明电路的安装,各种物体质量的测量,大到交通运输和生产劳动都需要这方面的能力。所以教学大纲把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作为素质教育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
一、上好绪论课
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上好绪论课至关重要。绪论课要给学生讲清三个问题:一是为何开设这门课,二是如何学习这门课,三是怎样学好这门课。
授课中,笔者努力做到教态和蔼可亲、语言风趣幽默、比喻形象生动、板书规范艺术,用扎实的教学基本功和良好的第一印象吸引学生,让学生感到听课是一种享受,上课是一种乐趣。
授课的基本原则是把难的内容讲浅,把易的内容讲精。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第一堂课把基本理论讲得通俗易懂,让学生知道学习这门课程的收获在哪里。比如在微生物绪论部分,告诉学生:我们平时吃的馒头、面包、酱油以及喝的酒,都是微生物赐予的,没有微生物我们将食不甘味。同样,如果我们经常不洗手,吃不洁的食物,就容易拉肚子;通宵上网,生活不规律,容易感冒;食物保管不好会腐烂。如此种种,都是微生物在“捣鬼”,微生物无处不在。
护理人员学习致病微生物的特点、致病性,对临床护理操作有着直接的指导意义。在免疫学绪论部分,告诉学生:人生活在自然界中,会受各方面的不良刺激和干扰,在生长过程中也会不断产生大量的“垃圾”——有害有毒物质;人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要保持健康状态,必须依赖人体的自身免疫功能。
第一堂课用身边的事讲专业的理,通俗易懂,这门课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学生对课程的重视程度自然形成。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提出:“学习的最好刺激就是对相应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因此,提高教学质量,教师要在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上下功夫。中职生对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的理解能力差,对物质结构的空间想象力差,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差,这些是造成学习兴趣低的主要原因。
在授课中,笔者精心设计选择能突出微生物及免疫学重要基础理论的临床问题,激发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兴趣,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例如在讲解厌氧菌一节——破伤风梭菌时,从大家常见的现象入手,提问学生如何处理被钉子或玻璃扎破的伤口,激发学生思考,引出破伤风的发病条件、发病过程以及预防原则,从而让学生认识到本课程的学习内容关系到人的生命,不可儿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培养了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产生继续学习的欲望。
三、按照培养目标取舍教学内容
中职学生的培养目标是高素质实用型人才,教师不仅要传授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同时要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护理工作的对象是人,容不得半点马虎。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诚信品质、敬业精神、责任意识、遵纪守法意识、交流沟通和团队协作能力。按照护理专业的培养目标,确定本课程的重点讲授内容。
例如在细菌的分布与消毒灭菌实验课上,让学生学会不同部位细菌的检查方法,掌握常用消毒灭菌法,并通过实验掌握操作技术,验证细菌在空气、头发、皮肤以及呼吸道均有分布,告诉学生在临床中穿戴隔离衣、隔离帽和无菌手套,不仅保护病人不被感染,也保护自身。
再如,进行器官移植时为什么会发生排斥导致手术失败?血型不符的人为什么不可以输血?注射青霉素时为什么要做皮试?结合临床,系统地讲授,让学生有深层次的理解,增强了趣味性和实用性,调动了学习积极性,激发了求知欲。
四、根据教学内容确定教学方法
好的教学方法能够降低教学难度,融洽课堂气氛,使教学过程流畅,更容易被学生接受。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会事半功倍。在教学中,笔者采用的教学法有以下几种。
1.讲授法
因免疫学基础教学具有较强的逻辑性,教师可采用循序渐进的原则讲授,并及时归纳总结让学生前后照应。
2.引导式教学法
教师注重设置问题,启发学生认识、理解临床实际问题,比如怎样避免或减少超敏反应的发生?器官移植为什么要做组织配型?SARA的危害大吗?如何预防艾滋病?把课程的教学内容与临床课挂钩,让学生感到学有所用。
3.小组合作学习法
对学生进行学习分组,教师设置问题让学生进行组内讨论,一人发言,大家补充,通过组内讨论和组间比赛,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掌握得更系统更全面。
4.多媒体教学法
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合理搭配,能将抽象的变为直观的、静态的变为动态的、繁杂的变为简单的,能充分调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观察思考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例如,教师利用狂犬病的现状、天花疫苗的发现、补体的经典激活途径、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烫伤样皮肤综合征和艾滋病人临床表现等视频资料,让学生开阔了视野,激发了兴趣。还有情境教学、讨论式教学、模拟式教学等也经常用到。
总之,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师要不断学习,总结对比,找出适合每一个章节的授课方法。
五、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
“授人以鱼,一食之需,授人以渔,终身受用”,让学生“会学”比“学会”更重要。由于免疫学需要理解、记忆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概念多,因此,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是必需的。
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的体会是:提高教学质量,课堂是主战场,讲授是主渠道;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两个积极性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学生的学习态度是根本,方法是关键,听懂是前提,重点要笔记,复习要及时,总结有条理。要根据不同教学内容指导学生应用图示、提纲、列表、对比等方法,归纳整理,强化记忆。
在此基础上,还要引导学生进一步地横向比较,加深理解并掌握基础知识及基本概念,如抗体与免疫球蛋白的区别,补体活化经典途径,MHC—Ⅰ和MHC-Ⅱ类分子的区别,病毒与细菌的主要区别,致病性葡萄球菌与链球菌在致病因素和在引起局部化脓性感染时各有何特点?能引起食物中毒的细菌有哪些?青霉素可以引起的超敏反应有哪些等。通过对比,学生才能加深理解,更好地记忆,完成由学懂到学会到学好的转变。
【关键词】如何提高 物理实验 教学质量 思考
在现阶段的农村中学物理实验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是:第一,习惯于按传统的方法进行基础理论课教学,而实验则依附于理论课,实验教学环节还很薄弱;第二,只注重验证基本理论和进行基本技能的操作,忽视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第三,学生对实验教学认识不足,缺乏兴趣及主动性。
针对农村中学物理实验所存在的这些问题,采取什么样的措施方法来改变现状,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课题。下面笔者就如何改进农村中学物理实验教学谈谈自己的设想。
1.提高物理实验教学的地位
传统的物理教学,注入式理论教学占统治地位,实验教学居于次要地位。要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就必须加强实验的教学。
提高物理实验教学的地位,就是要改变物理实验课附属于理论课的状况。通过实验对理论加以验证,配合教学帮助学生掌握知识,这样做无疑会取得一定的教学效果,但弊多于利。首先是因实验教学受理论课制约,所能开设的实验数量受到限制;其次是实验的目的仅仅为了验证有关理论知识,实验的其他目的如培养能力等被忽视了,影响了实验的质量和效果;再次是实验没有单独的考核,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学生实验的积极性。
提高物理实验的地位,还要在实验的教学时间上加以保证。从总的教学时间来看,大纲所规定的实验时间很少。由于实验时间匆忙,大多数学生对实验准备不足,在有限时间里不能做完实验,结果出现了应付了事,或不按正常操作规程进行实验。保证实验教学时间,可通过两个途径来做到:一是在教学计划中增加实验教学时间;二是利用课外时间。
2.提高物理教师实验操作技能,多制作器材
作为广大农村中学的物理老师,要有扎实的实验基本功,要有娴熟的操作技能,平时要多加强这方面的学习。遇到实验室仪器短缺或已损坏的情况下,想办法改进一下实验仪器。在日常生活中,可以利用的实验器材非常丰富,老师也可以引导学生善于从生活用品、废旧物品、儿童玩具等各方面去寻求能利用于实验的东西,这样可以使物理实验室变得具有创造性。
3.改善农村办学的条件,加大教育现代化建设
新课程改革是适应新形势下物理实验教学与国际国内接轨的需要,其改革势在必行。积极投身到新课改的洪流中去是每一位物理老师的义务。因此,应对现实的挑战,促进农村初中物理新课程的顺利实施,是摆在各级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农村学校及教师面前的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只有继续加大教育投入,切实改善农村办学条件,加大教育现代化建设力度,提高农村物理教师实施新课程的能力和水平,确保农村初中新课标的顺利实施。
4.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初中物理教学是物理教学的启蒙阶段,学生学习物理的动机往往以满足好奇心和感兴趣为主。因而,物理实验教学的首要任务是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并使这种“短暂”的兴趣得以稳定的发展,强化演示实验教学、开发家庭小实验是重要途径。同时,教师要深刻领会新课标精神,通过实验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物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把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思想教育,以及情感、能力、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的培养有机结合起来,达到全面提高物理教学质量。
5.教师应鼓励学生自己大胆做课外小实验、小制作,达到边实验边学习教学内容
关键词:新课程;物理教学;创设情境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06-0017
教师既是课程实施的组织者、促进者,也是课程的开发者和研究者。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能用多样化的学习形式和丰富多彩的学习情境,立足探究,培养学生终身的探索乐趣、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初步的科学实践能力。因此,在新课程理念下,物理教师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创设丰富多样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在情境中主动积极地探究。
一、关注生活经验,创设生活情境
物理是一门与日常生活关系十分密切的学科。“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这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学生日常生活中所接触的物理世界是丰富多彩的,他们目之所见、耳之所闻的大量物理现象都可以成为学习中感性知识的来源。例如:笔者在讲解完“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一节时,列举了许多生活中的实例来丰富教材,笨重的飞机能轻松起飞、火车站候车时必须站在一米安全线以外等。教师要善于寻找生活中的物理因素,让学生把生活体验与物理知识结合起来,从而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案例1:在学习 《大气压强》时,可以这样导入课题:课前准备一盒未打开的带吸管饮料,提问学生如何将饮料吸入嘴里,并请学生示范,在学生示范结束后,提问真的是人将饮料“吸”入嘴里的吗?学生会产生疑问,进而顺利地进入到新课的学习中。
案例2:学习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中,可以这样导入课题:道路两旁落满了树叶,一辆汽车飞驰而过,树叶都涌向了汽车。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现象?(因为学生一般都有这种生活体验,但还不会解释为什么。)在学生一脸的疑惑中引入“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的学习,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新知的欲望。
二、重视趣味探究实验,创设问题情境
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学习的最好动机是对所学的东西感兴趣”。设置教学情境的时候,要通过有趣的物理实验将学生吸引,让物理知识所显示的奇异现象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的学习欲望。这个趣味实验要紧扣教学内容,通过学生的探究用物理知识来解释实验现象。不再像传统教学活动那样,把没有争议的定论教给学生,应本着“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爱因斯坦语)的精神。
案例3:讲《光的折射》这节课的时候,笔者将实物投影仪的摄像头对准一个碗,在碗底放一枚硬币,然后将碗慢慢地向前移动,直到看不到硬币为止。这时候问学生为什么看不到硬币了,是学生会回答是光的直线传播,被碗壁挡住了。然后向里慢慢地加水,硬币又出现了,这个时候课堂气氛迅速活跃起来。教师及时地将问题抛出来,为什么加了水就重新看到了硬币,这个时候的光路与之前有什么不同,看到硬币是真正的硬币吗?带着这些问题,学生就会主动探索。在课的最后将看到硬币的光路图画出来,学生会有一种强烈的满足感。
通过这些问题情景的创设,学生的思维得到了拓展,并且使他们学会了寻找解决问题的启动点和切入口,通过对问题情景的感知和认知的冲突,从而产生强烈探究问题的欲望。
三、运用资料或故事创设物理概念教学情境
初中学生正处于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的时期,可将有关物理的小故事、科学发明发展史,以及一些广为流传的诗句、歌词等,通过巧妙的编排,选择用到创设新概念教学的情境中。
案例4:讲重力这一概念时,给学生讲述牛顿与苹果的故事:学生会在佩服牛顿聪慧的同时,也迫切想知道为什么苹果会落回地面?这样就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主动性,让他们带着故事情节所造成的悬念,带着苹果为什么会落回地面的问题进入重力概念的学习,就会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案例5:在讲参照物概念之前,可选用电影《闪闪红星》中的插曲“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来提出问题:“对于‘巍巍青山两岸走’,同学们是怎样理解的?难道山还会走吗?还是歌词写错了?”学生就会感到莫名其妙,他们也想“真是够新奇,青山也会走路了,这也未免太夸张了吧”。这时,教师就可以利用学生的疑惑,引出参照物这个新概念。学生就会恍然大悟,对参照物的理解就会很深刻了。
其实,只要用心探索,很多物理概念都可以通过神奇的故事,有趣的物理学史料以及相关的诗句、歌词等来创设有利于概念教学的情境。用这种方法来创设物理概念教学的情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扩大知识视野。同时,将无意注意转化为有意注意,使学生的思维顺着教师所讲述的情节进入物理学习轨道,有助于形成物理概念,并能通过科学史料有效地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但运用这种方法来创设情境的时候要注意,选用的物理学史料、故事和资料要与物理概念紧密相关,同时还要能激起学生的兴趣,能引发学生想要探索其中奥秘的欲望,这样学生才能积极主动地去学好物理概念。
四、利用媒体,创设视听情境
多媒体的使用极大地方便了教学,尤其在物理教学中,难免会遇到一些无法理解的抽象理论和一些由于客观条件无法完成的实验,使学生产生畏惧心理,这会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他们对于物理学习的兴趣。若对 CAI 技术加以利用,则对于某些物理现象与规律的解释就会更直观、更形象,它可以突破时间以及空间的限制,在学生面前形象地展现整个物理过程,学生可以从声音、图像等全方位地去感受这些抽象的现象与规律,直观地掌握该节课要讲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