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医药研发行业分析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一、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发展现状
一是产业规模快速增长。威海市拥有医药企业93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25家,从业人员达2.7万人,总资产达到337亿元。2010年至2014年,医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年均增长21.9%,高于工业增速10个百分点以上,行业发展呈现快速上升趋势。
二是骨干企业膨胀发展。近年来,威海市医药产业培育了一大批龙头骨干企业,2014年威高集团、迪沙药业、达因制药、鸿宇医疗、东宝制药5家骨干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占全市医药行业的74.2%。
三是产品结构明显优化。全市规模以上医药工业企业均已通过GMP标准认证,其中,威高集团、迪沙药业、达因制药等7家企业率先通过新版GMP标准认证,拥有1个中国名牌和8个山东名牌。主要产品有化学原料药及制剂、新型中成药、医疗器械、生物药物等10大系列2000多个品种规格,基本形成了以化学制药为基础,医疗器械为主导、中成药为补充、海洋保健药为后续的医药工业生产体系。
四是技术研发平台逐步完善。全市医药工业现已建成2个国家级、2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3个山东省院士工作站和1个医用植入器械国家工程实验室,企业的技术研发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威高集团在国内建立了9个研发中心及中试基地,重点研发生产高端医疗器械及生物药品。鸿宇器械自主研发的微创颅脑引流系列产品已获得3项国家专利,该技术填补了国内外脑颅出血急救方面的空白。
(二)存在的问题
一是医药企业存在“小、散、乱”的现象。全市规模以上医药工业企业25家,其中过10亿元的企业只有2家,占总数的8%。多数企业专业化程度不高,规模小、工艺落后、布局分散,企业集约化、规范化水平有待提高。
二是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目前国际上大型医药企业(辉瑞、诺华等)用于研发的投入占其销售额的15%―20%,而威海医药企业平均投入仅为1%―3%;医药企业技术创新型人才严重缺乏,从而导致企业发展后劲不足。
三是产业集中度不高。目前,医药产业链配套率不足30%,产业集群内部大多数企业分散独立,没有建立起专业化分工与协作的联合生产网络。
四是融资难、招工难的现象普遍存在。中小微企业由于抵押物不足、信用等级不高等原因,融资难的现象比较普遍。企业生产一线工人中的65%来自外地,3―5年返乡或离厂的约占50%。由于新建医药产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生活设施配套不到位等问题,也增加了招工的难度。
二、发展形势分析
(一)市场需求层面
未来5年,全球药品市场将维持快速扩张态势,预计市场规模年均增长8%。《全球药物使用―2016 展望》指出,受新兴医药市场销量增加,以及发达国家药物消费额提升的驱动,2016年全球年药品消费支出将增至 1.2 万亿美元。威海市的一次性医用注射器、输液器的市场容量现已占到全国市场的20%以上,心脏支架占到全国市场的28%,儿童保健和治疗药品占据全国首位,医药企业应立足自身优势,把握市场机遇,进一步扩大市场份额。
(二)政策因素层面
近年来,国家出台了《医药行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医疗器械产业科技发展专项规划2011―2015)》、《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等一系列的政策,自2014年7月生物药品企业可执行3%的增值税简易征收税率,2014年以后新购进的固定资产可缩短折旧年限或采取加速折旧的方法,显著减轻税负。今年2月,威海市和韩国仁川自由经济区成为中韩自贸区地方经济合作示范区,在贸易、投资、服务、产业合作方面,发挥两地区位和经贸合作优势;威海市委、市政府把医药工业作为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在财税政策等方面给予了大力扶持,这些政策都为威海医药产业发展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
(三)环境资源层面
威海市拥有千公里海岸线,约占全国海岸线的1/8,生态环境优良,气候和环境宜人,饮用水源和海洋功能区水质全部达到国家标准,拥有海洋生物300多种,比较适合发展医药和医疗器械这类耗材少、耗能低、污染小、技术密集型的产业。
三、促进威海市医药产业集群发展的对策措施
(一)科学规划,合理布局
按照威海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立足现有工业基础,科学制定产业发展中长期战略性规划。一是培植医药和医疗器械两大产业基地。依托迪沙药业、达因制药等骨干企业,大力发展化学原料药及制剂、海洋生物及基因工程药、现代中药及天然药三大类优势产品,打造以化学制药为基础、中成药为补充、海洋保健药为后续的医药产业基地;依托威高集团、鸿宇医疗等骨干企业,重点发展高精尖诊疗设备、机电一体化医疗设备等产品,打造国内外重要的医疗器械产业基地。二是打造高端产业园区。以迪沙工业园、达因工业园、南海工业园三大医药工业园为载体,建设国际一流的生物医药产业专业园区,吸引更多的企业、技术、人才和资本流入园区,促进产业集聚,实现规模效应。
(二)立足创新驱动,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一是加强技术创新平台建设。引导和支持企业与中国海洋大学、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等科研院所的合作,加强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全力突破一批支撑医药产业发展的关键共性技术,提升产业技术水平。二是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引导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聚集,鼓励企业引进高技术战略投资者,采取股权转让、增资扩股等多种形式进行合资合作,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激励企业增加研发投入,力争到2016年全市医药产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达到5%以上。三是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着力完善“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积极推动科技成果孵化基地、中试基地建设,促进技术转移和扩散。推进产业化示范工程,缩短成果转化周期,加快产业化进程和推广应用。
(三)推进战略重组,培植骨干企业
一是推进战略合作。依托威高集团、迪沙药业等一批骨干企业,积极与国内外知名的大型先进医药企业、知名院校与科研机构合作,重点在高端医疗器械及配套、海洋生物医药研发及营销服务网络建设等领域,坚持引资金、引技术、引人才并重,品牌合作和产学研结合并举,鼓励和支持企业靠大联强、嫁接联姻,实现企业膨胀发展。二是推进大项目建设。加快推进威高工业园扩建项目、迪沙药业高科技原料药生产研发项目、山东中关村医药产业园等15个重点项目,项目完成后年新增销售收入270亿元,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
(四)依托产业招商,延伸产业链条
一是开展“独立招商”。各市区要围绕产业区域定位,瞄准国内外同行业领军企业,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着力引进一批投资规模大、科技含量高、带动能力强的高端项目。二是开展“定向招商”。围绕医药产业集群发展和产业基地培育,针对产业链的高端和缺失环节,大力开展定向招商,做粗拉长产业链条。三是完善关联配套。通过行政引路、招商引进、政策引导等举措,推动上下游企业间的协作配套,为骨干企业膨胀发展提供链条支撑。
(五)突出重点,加大财税政策扶持力度
一是财税政策。整合现有政策资源以及技术创新、节能减排等工业发展专项资金,大力支持医药产业发展,重点向关键共性技术研发、产业化示范工程等方面倾斜。认真落实增值税转型、所得税减免、进口设备免税、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税收优惠政策。二是金融政策。抓好银企对接工作,开展科技支行试点,鼓励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担保机构和民间融资服务公司为中小医药和医疗器械企业提供融资服务。三是土地政策。坚持盘活存量、用好增量,对于优先发展的医药产业项目,在确定土地出让底价时,可按所在地工业用地等别的基准地价下限标准执行。
(六)建立完善服务机制,优化外部发展环境
关键词:医药流通行业;价值链模型;医药物流
一、 研究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药品流通行业经历了从计划控制到市场经营的逐步发展,我国医药工业的发展驶入快车道,整个制药行业生产年均增长17.7%,高于同期全国工业年均增长速度4.4个百分点,同时也高于世界发达国家中主要制药国家近30年来的平均发展速度年递增13.8%的水平,成为当今世界上发展最快的医药市场之一。
医药流通行业面临着巨大的变革,而作为医药流通企业在市场兼并整合的大潮中如何明确自身定位以获得可持续的发展已经成为其发展的主要问题。
现有的研究更多的是从宏观和微观层面来分析医药流通行业的发展问题,而从医药行业层面的分析相对比较少,本文正是基于医药行业价值链的分析,来给出医药流通行业的发展对策和建议。
二、 我国医药流通行业现状
1. 市场化机制还不够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还不健全
药品不同于一般商品,药品是关乎人们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特殊商品。在我国,药品一直以来受到政府的严格管制。1984年,政府开始取消统购统销、按级调拨的规定;1999年,医改方案开始实施,正式加快市场化建设步伐;2009年,新医改正式推出,旨在加快行业集中,完善市场机制。
由于市场化机制的不完善,地方政府对于本地的医药企业实行地方保护政策,医药企业往往带有很浓的地方色彩。由于区域壁垒的存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医药流通行业的做强做大。此外,我国医药分业制度尚未确立,医院在医药流通中占据着重要的作用,对于药品的正常定价以及医药市场化建设都有着很大的冲击。
医药流通行业对应的法律法规尚不健全,《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GSP)是医药行业的主要规范性文件。GSP虽然对于医药流通行业起到了一定的规范作用,但由于其门槛相对较低,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企业规模小数量多的行业现状。
2. 企业规模小数量多,行业集中度低。由于行业准入门槛较低,我国医药流通行业一直处于企业规模小数量多,行业集中度低的情况。截止2009年5月,我国通过GSP认证的医药流通企业就有1.31万家,企业规模普遍较小,其中中小企业占了80%以上。目前为止我国还没有销售额过千亿的医药流通企业,只有3家超过200亿规模,分别是国药控股,上海医药和九州通,2010年的分销规模分别为692亿元,291亿元和212亿元。2009年,我国前三家医药流通企业的市场份额占整个行业的20%左右。而在成熟市场,医药行业的集中度相当高,例如美国前三大医药流通企业占整个行业的市场份额为96%、日本则是75%,欧洲国家略低为64%,可见我国医药流通行业的发展与国外发达国家还存在的很大的差距。
3. 企业盈利水平低,可持续发展能力不高。我国医药流通行业总体上呈现出流通成本高,利润率普遍偏低的特点。我国医药流通行业的毛利率,费用率和利润率指标分别约为8.2%、7.0%~7.6%、0.6%~1.2%,美国和日本医药流通企业这三项指标约为2.5%~4.0%、1.0%~1.5%、1.5%~2.5%和2.0%~3.0%、1.0%~1.5%、1.0%~1.5%。企业盈利水平偏低,一方面是由于我国的医药物流水平比较低,运输、仓储等手段依旧比较传统,运行效率较低,造成行业的运营成本比较高;另一方面是我国药品的销售渠道比较复杂,分销环节过多,导致市场营销的成本比较高;此外,由于整体医药流通行业尚不规范,业内同质化竞争严重,也导致了整体的利润率不高。
医药流通企业的盈利水平低,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其服务水平的提高和竞争力水平的提升,从而导致行业的整体可持续发展能力不高。
4. 企业核心竞争力缺失,同质化现象严重。我国医药流通行业呈现出明显的区域性特点,由于地域壁垒的存在,弱化了企业建立自身品牌,提高服务质量的意识,最终导致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缺少,同质化现象严重,而同质化严重的结果,往往直接表现为同业之间的价格竞争。随着行业集中度的逐步提升,市场兼并重组的不断加快,缺乏核心竞争力的中小企业逐渐面临生存危机。除了几家大型的全国性和区域性医药流通企业外,大部分企业的核心业务为传统的药品批发,服务对象也局限与当地的医院和药店,规模小,无法形成规模效应,而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低下,将导致其在新一轮的竞争中面临淘汰的危险。
三、 医药行业价值链模型分析
价值链的概念最早是由哈佛大学商学院教授迈克尔·波特于1985年提出的,最初的价值链模型被应用于企业内部,分析企业的价值创造过程。价值链在经济活动中是无处不在的,上下游关联的企业与企业之间存在着价值的传递。按照迈克尔·波特的逻辑,每个企业都处在产业链中的某一环节,一个企业要赢得和维持竞争优势不仅取决于其内部价值链,而且还取决于在一个更大的价值系统(即行业价值链)中,一个企业的价值链同其供应商、销售商以及顾客价值链之间的联接。企业间的这种价值链关系,对应于波特的价值链定义,在产业链中、在企业竞争中所进行的一系列经济活动仅从价值的角度来分析研究,称之为行业价值链。
医药行业价值链一般由医药原材料供应商、医药生产商、医药流通企业、医院或零售药店和顾客等共同组成。医药流通企业在医药行业价值链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以医药行业价值链为基础的医药行业价值链模型如图1所示。
从医药行业价值链的角度出发,整体目标是追求整个行业的边际利润,也即行业价值链整体的盈利能力和竞争能力,而不再是单独一个企业的盈利能力或竞争能力。在医药行业价值链中,医药生产企业、医药流通企业和医院或零售药店相对来说起着重要的作用,而医药原材料供应商主要是为医药生产企业提供原材料,而顾客则更多的是产品和价格的接受者。
(1)医药生产企业。我国医药行业一直保持着一个较为高速的发展势头,2010年医药制造工业总产值首次突破1万亿元,从2001年的2 040亿元到2010年的11 741亿元,增长了近5倍,平均年增长率为20%以上。伴随我国城镇化率的提高、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剧和新医改,医药行业将继续不断增长。在价值链中,医药生产企业相对于其他节点企业,有着较高的议价能力。
(2)医药流通企业。医药流通企业是连接医药行业价值链上下游的关键节点,医药流通行业的发展对于医药行业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对上游的药品来源渠道管理和对于下游的营销网络控制是医药流通企业的核心业务体现。随着我国医改的不断深入,医药流通行业正面临着巨大的变革。
(3)医院或零售药店。早在21世纪初,我国便开始实行医药分业试点,2009年3月出台的新医改中也明确提出“医药分开”,然而真正意义上的医药分业体制改革尚未真正全面启动。医院药店仍是我国重要的药品直接销售渠道。随着国家对于药品管制的放开,医药零售行业的利润较高,医药零售行业在前期发展迅猛。然而,随着新医改的逐步推进,医药零售也面临着洗牌,整体利润率趋于合理,服务水平也将进一步得到提高。零售药店也已成为医药供应链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组成部分。
医药行业价值链模型的主体即为医药行业价值链的各个组成部分,此外医药市场规范机制、技术研究与开发、医药物流服务和医药人力资源管理等作为医药行业价值链的保障措施对于医药行业的边际利润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医药市场规范机制。医药市场规范机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政府对于行业的规范,主要体现在相关的法律法规的制定以及国家对于行业的引导;另一方面是医药行业协会等非政府组织对于行业的自治和管理。
(2)技术研究与开发。任何一个行业的发展都离不开技术的研究与开发,技术研究与开发是行业竞争力的最直接来源。信息技术,互联网技术等的应用,将有效的提高行业的运营能力和盈利能力。
(3)医药物流服务。药品的保存和运输相比于一般商品有着更高的要求,医药物流服务,特别是第三方医药物流服务水平的提升,将大大加快医药流通行业的运作能力,对于医药流通行业以及医药行业的发展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4)人力资源管理。医药行业由于其自身的特殊性,往往要求从业人员具有一定的医药知识背景,这也对人力资源管理提出了挑战。
四、 我国医药流通行业转型对策
1. 向前整合,加强营销渠道建设。控制营销渠道对于医药流通企业来说,能够提升其与医药生产企业的议价能力,从而提高其在行业中的竞争能力。向前整合,即向医药行业价值链的下游延伸,加强对于零售终端的控制。我国的医药零售终端主要分为零售药店和医药两个部分。针对零售药店,可以采用战略合作、参股或者并购的方式,加强与其联系。例如九州通通过收购兼并等方式,加快发展自己的药品零售连锁体系,2011年6月九州通完成了收购河南杏林大药房有限公司,收购后公司间接控股90%。另一方面,医药流通企业应该积极开展医院药房托管等业务,巩固医院医药销售市场份额,覆盖更多的医院、诊所和卫生院等。总之,医药流通企业、通过控制更多的药品销售终端,既可以获得稳定的市场份额,又可以获得对上游供应商更大的话语权。
2. 向后整合,通过委托加工获取新的利润增长点。向后整合指的是向医药行业价值链的上游进行延伸,而委托加工是指医药流通企业委托医药生产企业为其生产,从而发展自有品牌。委托加工有利于医药流通企业的自身品牌建设,提高其知名度,同时推出自有品牌的药品还将进一步提升其盈利能力,成为新的利润增长点。以上海医药和南京医药为例,上海医药和南京医药都通过与医药生产企业进行战略合作或者依靠集团内部的工业生产资源,先后推出其自有品牌的药品。此外,向后整合还包括与医药生产企业之间更为紧密的合作,以保证其药品的稳定来源。
3. 向内整合,推行现代化物流,提高运营能力。所谓向内整合,指的是医药流通企业进一步整合企业内部资源,同时通过技术和管理创新,提高自身的运营能力,以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物流能力,特别是仓储、运输和配送是医药流通企业的主要业务能力。然而我国医药物流相对落后,仓储、运输等物流服务只是根据市场需求而进行的传统服务,没有真正成为医药流通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优势所在。推行现代化物流,同时加快企业信息化建设,优化企业内部物流作业过程,能够有效提高医药流通企业的物流效率和服务水平,从而提升其市场竞争能力。
4. 向外整合,实施同业联盟或者战略合作。医药流通企业除了考虑向上下游整合以及提高自身运营能力外,还可以考虑实施同业联盟或者战略合作的形式来获取更高的价值。我国医药流通行业的进入门槛低与行业的集中度低导致了医药流通企业同业之间的竞争很激烈。此外由于医药流通企业之间的同质化程度较高,最后往往演变成价格竞争,从而大大缩减了企业的利润空间。所以实施同业联盟或策略性合作,有利于建立较为规范的市场环境,同时也有利于行业资源的整合,实现行业的可持续发展。例如四川医药物流协作联盟通过资源整合,按照产业链建立其自上而下、纵向延伸的协作联盟,从而避免了同级别的企业因利益相同造成恶性竞争,使各个环节都可以获取合理利润。
五、 我国医药流通行业转型保障措施
1. 完善医药流通行业的市场规范机制。完善医药流通行业的市场规范机制,从政府的角度,首先要进一步改革和完善现行药品的定价制度体系和新药审批制度体系。实现定价规则的科学化,定价流程的规范化和透明化,同时要堵塞新药审批和单独定价制度执行中的漏洞,实现政府对药品价格的有效监管,避免药品流通过程中的价格混乱现象。此外,政府应该加大行业的监管力度,逐步提高行业的准入门槛,逐步淘汰盈利能力弱,服务水平低的弱小企业。另一方面,要积极发展医药流通行业等组织,以非政府组织形式参与行业自治,加强行业内企业之间的沟通与协作,进一步完善行业定价机制,避免内部恶性竞争,实现行业内的资源有效配置。
2. 加强医药流通行业相关技术研究与开发。新的管理技术、工程技术以及信息技术的出现,将改变传统的物流配送过程,从而提高医药流通企业的核心运营能力,增强对于上游的议价能力和对于下游的盈利能力。在医药物流技术方面,条形码,RFID等标签技术的应用将更有利于药品的管理和监控,GPS、GIS等技术的应用将加强医药运输和配送过程的管理,此外物流信息平台如仓储管理系统,配送管理系统等的运用将大大提高医药流通企业的整体业务运作能力。不断加强医药流通行业相关技术的研究与开发,是医药流通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必要保障,也是医药流通行业面对快速变化的市场环境的有效应对措施之一。
3. 积极培育医药第三方物流,实现医药物流现代化。医药第三方物流对于医药流通行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加快医药第三方物流的发展,有利于医药流通行业的流通速度,有利于优化医药流通行业的仓储、运输、配送等流程,有利于医药流通行业的整合实现规模效应。在价值链中,每个环节都伴随着药品的流动,每一个节点企业都对于医药第三方物流服务存在着一定的需求。特别是医药流通企业,相比于物流服务,上下游的医药网络建设更为关键。对于大型的医药流通企业,在医药第三方物流的帮助下,实现商流与物流分离,能够使其更好的专注于核心业务,加快市场布局。对于整个医药流通行业来说,更是有利于行业的整合速度,快速提高行业集中度。积极培育医药第三方物流,实现医药物流现代化是医药流通行业转型得以成功的关键所在。
4. 重视医药相关管理人才和物流人才的培养。人才战略历来是企业发展之本,重视医药相关管理人才和物流人才的培养势在必行。由于我国医药行业以及医药流通行业近几年保持了一个高速的发展态势,导致医药行业管理人才以及物流人才相对缺乏。此外,我国目前还没有真正形成以培养物流科技创新和知识性物流人才为核心的物流教育体系,医药物流专业人才更是匮乏。对此,应该重视我国医药行业相关人才不足的问题,采取正规教育与职业培训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机制,多层次、多方面的培养相关的人才。还可以通过引进国外的资金、技术和管理方式,加强对外合作,从而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吸纳国外行业优秀管理人才和技术。
参考文献:
1. 郭凡礼.兼并重组催生医药流通新格局.物流技术与应用,2011,(6):78-79.
2. 郑晓红.从行业价值链探讨医药流通企业的转型之路.海峡药学,2009,21(7):188-189.
3. 陈彪.医药行业整合与物流发展现状.物流技术与应用,2011,5(6):74-77.
4. 陈志和,马爱霞.我国医药流通企业发展趋势探讨.现代经济信息,2012,(5):270-271.
关键词:医药行业 融资 风险 控制
医药制造行业和其它行业不同,其产品主要经历产品研发期、产品试验期、产品生产期和产品销售期四个环节。因为医药行业的这种特殊性质,也就决定了医药行业的融资方式有其独特性。医药行业应该根据自己的行业特色,有针对性的提出融资控制对策增强对医药行业融资风险的控制。
一、当前我国医药行业的融资现状
1.研发阶段的融资方式
当医药产品还处在研发阶段,企业对该药品的技术研发能力、产品的市场前景还没有准确的预定,投资者没有办法准确的判定医药企业的预期收益,投资风险较高。专业投资机构在这个时候因为风险太高,前景无法预测而不愿意投资,所以短期债务较多,长期融资方式很难实现。
2.产品推广阶段的融资方式
医药产品研发成功后,就需要进入试验阶段,需要通过在市场上投放少量产品来获得消费者的认可。但是因为研发阶段融资渠道受阻,医药企业在此时因为盈利能力较弱,偿还债务能力有限,短期借款过融资造成债务压力过大。这就要求医药企业增加长期资本比例,医药企业因此可能会向风险投资机构抛出橄榄枝,以期获得更好的发展。
3.成长阶段的融资方式
医药企业进入成长阶段后,有了一定的生产规模,但是产品的品牌影响力还没有完全形成,需要扩大市场渠道建设,并扩大生产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医药企业一般通过内部融资和股权融资方式来实现资金的积累和获得。当外部条件允许,企业高效益的前景就能从外部环境中吸引和募集到更多资金,包括新的投资机构的投资、风险投资的后续投资以及上市发行股票的融资。
4.成熟阶段的融资
医药企业进入成熟阶段之后,各方面的实力都得到了明显的提升和巩固,新产品有了一定的市场占有率,企业融资风险已经变小,这个时候会有很多外部投资机构愿意涌入。在这个时候,医药企业关心的是组织结构的完善和调整,通过创新手段完善公司制度,改进生产技术能力,寻求新的创业机会。在这个阶段,医药企业的资金来源更多的是从银行等金融机构,以期降低融资成本。
二、我国医药行业融资风险控制对策分析
1.优化医药企业的融资结构
医药企业融资风险的大小和医药企业融资比例分配有着直接关系。过度的提高医药企业负债比例,往往容易增加医药企业的偿还债务能力,增加医药企业的融资成本,最终导致融资风险增加。一般情况下,医药企业偏好股权融资,通过股权融资可以带来低成本、高权益的优势,但是如果发行股票的价格、数量决策不合理,可能造成股东利益受损,增加医药企业融资经营风险。在成长阶段应该合理的增加债券的发行,通过多元化的融资方式将企业资本结构保持在理想水平,保持企业最佳的资本结构,从而在控制企业融资风险的情况下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
2.建立医药企业融资风险预警系统
医药企业融资风险预警系统可以对企业财务报表以及附注和其它财务说明中所列数据和信息进行详细的分析,从而帮助医药企业准确及时的掌握各方面情况,对医药企业可能面临的财务危机事先预知,对即将发生的风险进行有效的防范与控制,将医药企业的各种经济损失降低到最小。医药企业可以在偿债能力指标、盈利能力指标、营运能力指标、发展能力指标等财务指标中选择适合自身融资环境的指标来衡量和评价企业的发展状况,做好提前预警。
3.提高医药企业管理者的决策能力
医药企业高层管理者的决策对企业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在医药企业做出融资决策的之前,高层管理者应该对整体的环境、市场的经济状况以及企业的资产结构等等有深入的了解和认识,确保做出的决策能够保证医药企业在适当的时机和市场环境下顺利融资。为了实现这一点,就必须加强医药企业高层管理者的决策能力。通过培训等方式提升管理者能力,要求企业高层管理者能够站在战略眼光的角度,以企业整的发展利益为重,对企业全局发展有深刻的认识,并且洞悉市场发展规律和趋势,只有这样才能确保企业融资决策的科学性与合理性。
4.完善企业的风险监管机制
当期,我国医药行业对于风险管理的机制并不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也不完善。正因为如此,医药企业就应该加强对风险的监管,在企业内部制定完善的法规制度,对于一些人为因素导致企业融资风险增加的因素要给予严厉的处罚,在融资风险发生之前就做好事前预防控制,实现事前、事后都能有一整套完善的监管流程。在风险发生之前,可以通过完善企业组织治理结构、风险预警系统、建立内部控制体系等来做好防范和控制融资风险。
总而言之,医药企业融资关系企业的良好发展,融资风险控制对加强医药企业管理有着重要影响。也正因为如此,医药企业融资的风险控制也就成了医药企业运营管理的关键性问题之一。只有科学合理的做好医药企业的融资风险控制,才能让医药企业更好的适应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毕立林.医药行业上市公司横向并购风险控制研究[D].江苏大学,2005
[2]王思捷.我国医药行业上市公司现金股利政策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D].中南大学,2011
(一)宏观政策
在我国经济转型升级下,国家政策鼓励产业整合,并出台相关政策推动产业集中度提升。国家食药监总局2011年3月启动了新版药品GMP认证。根据相关规定,自2016年1月1日起,未通过新版GMP认证的企业、生产车间一律停止生产。那么,未来数月内,医药行业的并购整合可能会掀起新一波。
(二)行业格局和业绩增长
国家新版GMP认证的实施,不能满足认证的中小企业逐步淘汰,被优质的企业并购。通过并购和整合,使企业摆脱价格无序的竞争,避免恶性竞争带来的影响,使得整个医药行业的市场竞争更加有序,产业结构更加合理,专注于研发竞争,品牌竞争。未来我国医药企业将面对全球一流药企的竞争,竞争层次的提升能使我们更好的应对国际竞争。
医药行业在我国整体上还处于成长时期,行业集中度低,并购重组是必经之路。对于优势企业来说,通过并购可以获得新的优质药品和新的生产线,从而拓展产能、获得新的优质药品生产批文,扩大市场规模,致力于完成整个产业链的布局,拉动业绩增长。
二、我国医药行业并购财务风险分析
(一)定价风险
定价风险是指目标企业价值的评估风险。企业在做出并购决策时,必须对目标企业价值进行评估, 对目标企业的价值评估可能因未来收益的大小和时间的预期预测不当而不够准确,这就产生了并购公司的估价风险。
(二)融资风险
融资风险主要指在企业并购中,并购方采用何种方式筹集到并购资金以及筹集的资金对并购后企业财务产生的不确定性。在并购过程中,一般会涉及大量的资金。无论是企业选择现金并购还是债务并购,都存在着一定的融资风险。融资方式的选择,融资数额的大小都会导致企业资本结构的变化,如果处理不好不仅会加重并购方的财务负担,而且容易使并购后企业因债务本息偿付困难而面临财务困境的风险。
三、我国医药行业并购财务风险分析:基于华润三九并购桂林天和案例分析
(一)并购双方简介及并购动因
华润三九是大型国有控股医药上市公司。主要从事医药产品的研发、生产、销售及相关健康服务。主要产品999感冒灵、999皮炎平、参附注射液、注射用头孢、免煎中药、三九胃泰颗粒、正天丸在国内药品市场上具有相当高的占有率和知名度。但骨科领域较为薄弱。天和药业是中国最大的膏药专业生产企业,其中“天和牌骨通贴膏”是在中国膏药品类中单品市场占有率第一的全国知名品牌,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持续年平均20%以上的高速增长。
2013年1月16日华润三九公告称为落实公司发展战略,不断丰富产品线,拓展骨科业务领域,公司拟收购桂林天和药业97.18%的股份,交易价格约为人民币 5.83亿元。
(二)并购财务风险分析
1.定价风险。根据华润三九的公告,被评估单位拥有较强的研发力量和团队,具有良好的成长性,未来盈利能力较强,本次评估增值率 136.93%。
分析人士表示,虽然天和药业再贴膏市场拥有一定的品牌影响力,但天和药业是否潜在价值,很多业内人士保持怀疑。而此次收购的产品技术含量一般,收购价格偏高。另新版GMP的大限迫近,将有大批中小制药企业无法通过改造验收而被并购重组,可以压低收购价格。
2.融资风险。公告称公司现金较为充裕,本次收购天和药业资金为公司自有资金。但是2013年5月,公司发行为期五年的公司债券5亿,这预示着并购后的存量资金已经不能满足公司的快速发展的需要,公司需要通过融资途径获取长期、稳定资金以适应、支持业务发展。这也表明并购方的问题在于可能由于举债过多导致企业偿债能力下降,警惕负债过高可能导致无法按时偿还应付本金及利息,最终会连累公司经营状况。
以上可以看出,一方面并购支付的全是现金,另一方面又举债,这样降低资金的使用效率,同时公司不得不为发债支付利息,从而提高了财务费用,不利于公司成本费用的节俭。可以采用现金支付和股权支付相结合的方式,合理采用支付对价方式,这样可以减少现金的支付,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同时还可以有效调节资本结构。
四、我国医药行业并购财务风险的防范措施
(一)并购价值风险评估
在并购过程中,并购企业可以聘请有经验的专业人员,如专业的并购团队、会计师事务所和资产评估机构等,对被并购企业的价值进行评估,给出合理的并购定价,避免信息不对称带来的评估风险。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市场供给的动态缺口效应及其对市场竞争行为的影响研究”(10JJD790032);吉林省科技厅软科学项目“吉林省收入差距现状和趋势研究”(20110616)
作者简介:孙巍(1963-),男,吉林人,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产业组织理论研究。Email:sunwei@jlueducn
赵奚(1985-),女,吉林长春人,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Email:zoezhaoxi@163com
摘要:本文基于西方学者对“垄断程度对于研发行为的影响”的不同看法,利用1996—2009年我国制造业的面板数据,通过增长率行业分类法把它们分成了四类,并建立二次回归模型,分别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以Kalecki指数表示的我国制造业市场垄断程度对研发行为的影响,在四类行业中表现得各不相同。从某一行业的整个发展历程来看,市场结构与研发行为的强度间有可能呈现“M”型曲线。
关键词:研发行为;市场结构;“M”型曲线
中图分类号:F23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76X(2013)01011205
一、引言
市场结构将如何影响企业的研发行为,这是微观经济学和产业组织理论一直在探讨争论的焦点之一。这一问题是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产业组织理论框架下,在研究技术创新的最优市场结构问题的基础上提出的。在当时的产业组织理论下,出现了以下几种观点:第一种观点是熊彼特
[1]提出的“创造性破坏”理论,即市场结构越趋于垄断,越有利于技术创新。他认为具有垄断能力的大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力军、技术变革的发动机。该企业的垄断程度越高,规模越大,其技术创新的能力也就越强。第二种观点是由Arrow[2]提出的市场结构越趋于竞争,越有利于技术创新的观点,他认为如果存在完全竞争市场,那么该市场中技术创新的收益率将大于垄断市场中的收益率,即完全竞争市场将更有利于技术创新的产生。第三种观点是Mansfield[3]所提出的“倒U型假说”,即技术创新将随着市场的竞争程度,先呈现出促进的作用,之后又呈现出抑制的作用。随后的关于市场结构对技术创新作用的大量研究,基本上都是围绕着上述三种观点展开的。
在相关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国外学者进行了许多实证研究,Zoltan和Audretsch[4]的研究指出,不同规模企业间的创新活动具有异质性,实证研究表明创新与该行业中的大企业数量成正相关关系。Cohen和Levin[5]的研究指出,“在研发投入与企业规模及其市场结构之间关系的实证研究中,有这样一种结论是具有说服力的,即企业规模与研发能力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单调正相关关系,在多数行业中它与从事研发工作的人数成正比,或与其在行业中的垄断程度成正比”。还有一些研究表明市场竞争与创新之间的正相关关系,Geroski[6]研究表明,高集中度的产业,其促进创新方面的作用不如竞争性产业,该结论从根本上对熊彼特假定进行了否定,同时Nickell[7]、Williamson[8]和Mukhopadhyay[9]等的实证研究,也得出了相似的结论。另外,Scherer[10]和Hamberg[11]的实证研究均表明市场集中度与研发活动之间存在着比较弱的正相关关系;而后Scherer[12]、Scott[13]以及Levin等[14]的实证分析进一步得到了市场集中度与研发活动之间的非线性关系。
国内学者则多数认为趋于完全竞争以及完全垄断的市场结构都会对技术创新产生不利影响,比较认同Mansfield所提出的“倒U型假说”。在国内的实证研究中,骆品亮[15]采用我国1992年分行业横截面数据,研究了企业的市场份额与技术机会,对研发经费与销售额之比、以及专利数和新产品产值比重的影响,结果均呈现出正的相关关系。刘国新和万君康[16]则根据16个行业1992年数据,对人均技术开发经费分别在集中度高低不同的行业分组中进行观察分析,并得出行业的集中度越高,其研发支出也就越多。
尽管对于这一问题出现了很多研究,但是仍未得到一个统一的答案。本文研究将采用我国制造业1996—2009年的面板数据,进一步探讨市场结构与研发行为或技术创新之间的关系。
二、研究方法
(一)研发行为的度量
关于企业研发策略的度量,大多数的实证研究都采用研发投入或研发人员来表示,但需要注意的是研发投入(人员)的多少并不能反映研发是否获得成功,因为有些研发投入可能是失败的。本文认为,研发策略成功使用的最直接效果是厂商的技术进步,因此本文将使用技术进步率来反映厂商的研发策略。但是一般用来度量技术进步的全要素生产率也不适用于表示本文的研发行为,因为全要素生产率包含有技术效率变化和规模效率,这两项变化不是源于研发行为,而是与管理水平提高或管理制度的改变有关。为了剔除与研发基本无关的相关效率进步,本文利用生产前沿面的参数方法,分解出前沿技术变化,并用它来度量企业的研发行为。
如果能够获得要素价格信息,基于面板数据的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模型能够将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进行如式(1)形式的分解。
本文采用以时变形式超越对数生产函数为蓝本的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模型度量全要素生产率变化率,对于由i个生产者在t时期内的面板数据,时变的生产边界用超越对数生产函数形式如式(3)所示。
于是,本文采用(5)式的前沿技术变化FTP来度量企业的研发行为。
(二)市场结构的度量
在产业组织理论中,市场结构是指在某一特定市场上的企业所构成的市场关系的特征和形式;换言之,一个特定市场中的各个市场主体在市场交易中的地位、作用、比例关系以及它们在市场上交换的商品的特点即形成了具体产业的市场结构。因此,从根本上说,市场结构就是反映市场竞争和垄断关系的概念。那么,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度量市场结构的实质就是度量市场的垄断(或竞争)程度。
对于市场垄断程度的度量相关指数有很多,本文选取Kalecki指数,其计算公式如式(8)所示。
μ=C+D+ST(8)
其中,μ表示Kalecki指数,C表示行业的总利润,D表示行业总的折旧水平,S表示行业总的薪金水平,T表示行业总的收入水平。相比于计算市场集中度所需要大量(或全部)的企业数据,计算Kalecki指数仅需要整个行业总的利润水平、折旧水平、薪金水平以及收入水平,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虽然存在一定的缺陷,但出于数据的可获得性,并相比于利润率和行业的平均规模,Kalecki指数仍能较精确地反映出行业的垄断(竞争)程度。
(三)模型设定
其中,FTP表示厂商研发行为,k和k2表示各行业市场垄断程度的Kalecki指数及其平方。
另外,由于我国制造业的行业种类繁多,那么制造业的行业特征必将对其研发行为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为研究不同行业特征下不同市场结构对行业研发行为的影响,需要寻找一种合理的行业分类方法。本文认为任何一个行业的发展都会经历从高速成长到稳定发展再到衰退这样一个过程,而在这个过程中,行业的市场结构和研发行为应该是不同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处于相同发展阶段的行业应该具有某种共性,因此,本文将首先采用基于增长率的行业分类法对制造业各行业进行分类,进而研究处于不同发展阶段行业的市场特征对其研发行为的作用机理。
基于增长率的行业分类法是将具有基本相同性质(主要是行业的工业总产值增长水平)的行业归为一类,将全部行业分为四类:发展型行业、成长型行业、成熟型行业以及衰退型行业。本文以1996—2002年这前7年和2003—2009年这后7年作为相邻的两个时期来考察,并以各时期所有行业的平均增长率作为参照对象,将制造业28个行业划分为发展型行业、成长型行业、成熟型行业以及衰退型行业四类,如表1所示。
行业性质行 业 名 称
发展型行业农副食品加工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
成长型行业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业、家具制造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
成熟型行业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造纸及纸制品业、印刷业和记录媒介的复制、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医药制造业、塑料制品业
衰退型行业食品制造业、饮料制造业、烟草制品业、纺织业、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品业、化学纤维制造业、橡胶制品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金属制品业
三、实证分析
接下来的实证部分将分别对四类行业完成对模型(9)的估计。
(一)指标选取及数据来源
对于研发行为,本文运用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法分解得到前沿技术变化FTP,涉及的投入指标中,本文选择固定资产净值年平均余额和流动资金年平均余额之和作为生产资本投入指标,选择制造业分行业全部从业人员年平均人数作为劳动投入指标,并选取工业增加值作为产出指标。以上数据均来源于《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和《中国劳动力统计年鉴》中的1996—2009年的规模以上制造业28个行业的分行业数据。其中,作为资本投入指标的固定资产净值年平均余额和流动资金年平均余额,以及作为产出指标的工业增加值都包含了当年的价格因素,需要消除价格变动的影响,本文以1995年作为基期,对样本期间各年的投入和产出指标分别进行了平减的可比性处理。
本文中市场结构用Kalecki指数来度量,其中利润水平为行业的利润总额,折旧水平为当年的累计折旧减去上年的累计折旧,而累计折旧则根据国家统计局的统计标准用固定资产原价减去固定资产净值计算得出,薪金水平为行业的工资总额,行业的总收入水平为工业总产值。所涉及到的数据均来源于《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中的1996—2009年的规模以上制造业28个行业的分行业数据。对于行业劳动力成本指标,本文采用全部从业人员年平均人数和年均工资的乘积,即工资总额。该数据来源于《中国劳动力统计年鉴》1996—2009年的规模以上制造业28个行业的分行业数据,另外,度量绩效的利润率本文用行业利润总额除以总产值得到。
(二)实证结果及其分析
本文认为处于同类的行业市场结构对于研发行为的影响是相似的,其差别主要体现在截距上,故接下来的模型估计将采用面板数据的变截距固定效应模型。模型的估计结果如表2所示。
由估计结果可以看出,各类型k的估计值均不显著而二次项除了成熟型行业不显著外,均在5%的水平下显著,另外成长型在1%水平下显著,两者结合起来正好印证了我们对市场结构和研发行为的非线性关系。由于模型为二次函数,若一次项k的系数显著,则表明该类型行业在考察期内有显著地拐点k=-β1/2β2,否则则无。表1中四类行业的k的系数估计值不显著,说明市场结构对研发行为的影响在考察期内虽然是非线性的,但是是单方向的,并未发生转折的情况,这很大一部分源于对于一个行业本文的14年考察期相对较短。
另外,由二次项的方向可以判断各类行业随着市场垄断程度的加深,其研发行为所受影响具体见图1所示。
由图1曲线趋势可以看出:行业处于发展阶段,一般是比较新的产业,厂商的其市场影响力(垄断程度)越大,为了能彻底甩开竞争者,其研发的积极性最高;行业处于成长阶段,技术相对成熟进一步的研发变得相对困难,需要较大的人力物力,这时处于有利市场地位的厂商,研发行为减弱,以便最大额度地获得之前研发带来的利润;行业进入成熟期,再有了一定的资金积累后,厂商考虑到进一步的发展,需要进一步的研发投入以寻求新的技术,此时的高垄断程度的厂商会加大研发投入;进入衰退期后,行业行将就木,厂商市场垄断力越强,其研发积极性越小,因为此时该行业并不可能出现什么大的技术冲击威胁其地位,所以没有研发的必要。综上所述,对于我国制造业的某一行业来说,当其完整地经历从高速成长到稳定发展再到衰退这样一个过程时,市场结构对其研发行为的影响很有可能呈现个“M”型的轨迹。
最后,对于成熟型估计结果均不显著,本文认为由于各厂商面对研发的态度不同,有的倾向于得过且过,不加大研发投入,而一部分人则居安思危,会选择加强研发行为,故而导致该阶段估计结果不显著。
四、结论
本文基于“市场结构和研发行为关系”的这一问题的争论,利用1996—2009年我国制造业面板数据,采用增长率行业分类法对28个行业进行了分类,并建立非线性二次回归模型完成了对这一问题的实证分析。
首先,对四类行业的估计结果分析可看出,市场结构对于厂商的研发行为影响是非线性的。成熟型估计结果均不显著,本文认为是由于处于这一阶段的不同厂商面对研发的态度不同造成的。其次,对于四类行业,市场结构或垄断程度对研发行为的影响,在1996—2009年间其影响是单向的,并未有拐点的出现,很大的原因要归咎于考查年份较短。最后,由于四类行业某种程度上可反映某一行业的整个发展历程,由此可猜测,市场结构对其研发行为的影响很有可能呈现个“M”型的轨迹。
参考文献:
[1]约瑟夫·熊彼特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和民主[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2]Arrow, KJEconomic Welfare and the Allocation of Resources for Invention[A]Nelson, RThe Rate and Direction of Inventive Activity[C]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62609-626
[3]Mansfield, E Entry, Gibrat’s Law, Innovation, and the Growth of Firms[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62,52(5):1023-1051
[4]Zoltan, JA, Audretsch, DB Innovation in Large and Small Firms: An Empirical Analysis[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88,78(4):678-690
[5]Cohen, W, Levin, REmpirical Studies of Innovation and Market Structure[A]Schmalensee, R,Willig, RHandbook of Industrial Organization (Volume 2)[C]Holland: North-holland, 19891059-1107
[6]Geroski, P Innovation, Technological Opportunity, and Market Structure[J]Oxford Economy, 1990,42(3):586-602
[7]Nickell, SCompetition and Corporate Performance[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996,104(4):724-746
[8]Williamson,OEInnovation and Market Structure[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965,73(1):67-73
[9]Mukhopadhyay,AK Technological Progress and Change in Market Concentration in the US,1963-1977[J]Southern Economic Journal, 1985,52(1)
[10]Scherer,FM Firm Size, Market Structure, Opportunity, and the Output of Patented Inventions[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65,55(5)
[11]Hamberg, D Size of Firm, Oligopoly, and Research: The Evidence[J]The Canadian Journal of Economics and Political Science, 1964,30(1):62-75
[12]Scherer, FMMarket Structure and the Employment of Scientists and Engineers[J]America Economic Review, 1967,57(3):524-531
[13]Scott, JTFirm Versus Industry Variability in R&D Intensity[A]Griliches, ZR&D, Patents, and Productivity[C]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4223-245
[14]Levin, RC, Cohen, WM, Mowery, DC R&D Appropriability, Opportunity, and Market Structure: New Evidence on Some Schumpeterian Hypotheses[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85,75(2):20-24
很多投资者只盯着股价每天的涨跌,只计较眼前短线交易的得失,这只会有两个结果:不是钱被自己折腾没了,就是人被股市折腾疯了。股市投资需要的是洞察力,一直不发新股的股市就是一潭死水,IPO恰恰为股市带来了热点和活力。当很多人害怕重启IPO的时候,其实也意味着投资机会。
1月会有50家企业上市,总计过户的有83家。但优秀企业不会超过10%,大致8家左右。如何选出这8个优秀的公司?可以用排除法来筛选牛股。
选择行业。房地产上下游相关的周期性行业面临产能过剩,这类公司要排除;服装企业很少有长期大牛股,虽然贵人鸟,乔丹体育做的不错,但行业面临电商的竞争压力,宁可错过,也不可做错;
传统制造业和产能过剩的新能源新行业也要淘汰。华锐风电是最坑人的新能源股,上市发行价90元,现在是4.5元。因此淘汰LED、光伏、阀门制造、电器制造企业;还有看不懂主营业务的要淘汰,因为无法确认其行业的未来前景。
经过了上述四层选拔,83只股票中接近七八成的公司被淘汰掉了,剩下的需要优选历史上出现牛股最多的行业,根据行业再研究具体的企业。
第一,医药行业出现牛股的概率大。
奥康赛:“全国医药工业百强企业”,细分消化类药物的龙头企业之一,品种好,销售强,研发能力不错;
博腾股份:公司拥有诺贝尔化学奖得主领衔的科学咨询委员会,为其研发提供高水平咨询服务。未来随着国外医药产业向中国转移进度加快,公司有望分得一杯;
迪瑞医疗:公司在尿液分析仪市场位居前列,系列产品具有性价比优势,市场竞争力强;
慈铭体检:未来国内体检会越来越多地从公立医院转向专业体检机构,慈铭体检是国内专业体检机构的领军企业,具有较强的竞争实力;
楚天科技:业内龙头,管理和市场竞争力不错,增长较确定,值得跟踪。
第二,食品饮料行业。
海天股份:海天味业具备研究价值,未来将是非酒食品公司中盈利能力最强,收入弹性最大的企业。将有望综合美国食品巨头味好美和亨氏的优点,有成为标杆企业的潜力;
珠江桥:品牌较好,产品创新能力较强。利用上市资源和产品优势有望提升收入规模。另外公司的复合调味品业务盈利能力强,是行业发展方向,有超预期的可能。
第三,教育业。
全通教育:美国股市已有新东方、学而思这样的牛股。公司作为行业内龙头企业,教育信息化行业前景广阔,具有较强的品牌、研发优势,业绩增长的预期较为明确。需要注意的是公司业务实际是计算机行业,勉强和教育沾边,能否成为优秀企业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第四,页岩气。
1、公司沿革。广西梧州中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本公司”)原名广西梧州中恒股份有限公司,位于广西梧州工业园区工业大道1号第1幢。公司系1993年4月1日经广西壮族自治区体制改革委员会桂体改股字[1993]63号文件批准,由梧州市城建综合开发公司、梧州市地产发展公司、梧州市建筑设计院作为发起人,采用定向募集方式设立的股份制试点企业。1993年7月28日,公司经梧州市工商行政管理局核准登记,颁发企业法人营业执照,注册号为19913602-7。1993年12月14日,本公司经广西壮族自治区体制改革委员会桂体改股字[1993]158号文件批复,更名为广西梧州市中房股份有限公司,1996年12月4日经广西壮族自治区体制改革委员会桂体改股字[1996]49号文件批复,更至现用名称,并于1997年1月20日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工商行政管理局重新登记。2000年10月23日,经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以证监发行字[2000]138号文核准,本公司采用上网定价发行方式,于10月27日,成功向社会发行人民币普通股股票(A股)4,500万股(1元/股)。2000年11月30日,该种股票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流通。发行后,本公司股本为12,67176万股,注册资本变更为12,67176万元,企业法人营业执照注册号为4500001000943。2010年5月26日,中国证监会下发《关于核准广西梧州中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非公开发行股票的批复》(证监许可[2010]669号),核准本公司非公开发行不超过4,800万股新股。2010年6月10日,本公司实际发行新增股份为1,200万股。2014年10月29日,中国证监会下发《关于核准广西梧州中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非公开发行股票的批复》(证监许可[2014]1092号),核准本公司非公开发行不超过73,134,900股新股。2014年11月13日,本公司实际发行新增股份为66,621,521股。截至报告期末,本公司注册资本为1,158,369,049元,股本总额为1,158,369,049股,企业法人营业执照注册号为450400000010031。
2、公司经营范围。广西梧州中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集制药、水电生产、房地产开发业务、建筑、酒店旅游、金融为一体的股份有限公司。公司收入三大来源为制药、水电和房地产业务.公司是全国中药业利润百强企业,所拥有的梧州制药集团拥有着近50年的发展底蕴和产业基础,拥有中华跌打丸、妇炎净、血栓通冻干粉针等一系列名牌产品.公司水电业务集中于桂江电力公司,拥有的京南水利枢纽是一座以发电为主,集航运、灌溉、水产养殖、旅游于一体的具有综合利用效益的水利枢纽工程.公司房地产业务主要集中在广西梧州地区,系当地的房地产龙头企业。
二、财务能力分析
1、偿债能力分析
笔者从上市公司年报中摘取2个与中恒集团营收差不多的公司作比较,即康恩贝(证券代码600572)和益佰制药(证券代码600594),2014年营收分别是35.82亿元和31.57亿元。三个公司2014年的流动比率、速动比率、利息保障倍数、资产负债率的情况如表一:
公司名称流动比率现金流量比率利息保障倍数资产负债率备注
中恒集团2.840.3543.2726.27%
康恩贝1.180.3310.8846.49%
益佰制药1.540.3115.0937.38%
表一
从表中可以看出,在短期偿债能力的两个指标中可以看出,中恒集团的指标要明显大于两个对比企业。流动比率和现金流量比率代表流动资产和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与流动负债的比率,指标越大,短期偿债能力越强。利息保障倍数属于长期偿债能力指标,越大的话代表对利息偿还也有保障。资产负债率也属于长期偿债能力指标,越低的话代表整体负债的风险比较低。上述四项指标中恒集团完全优于行业内企业。为了发现中恒集团的偿债能力变动趋势,对2012-2014年三年的指标进行了整理,如图一:
图一
利息保障倍数因为倍数较大不便反映,对比2012-2014年的数据为:1447、1528、4327增长比较明显,图中则可以看出2012-2014年,异常的是2013年流动比率出现了下降。从上市公司的年报中发现,2013年的预收账款374亿远远超过2012年和2014年,从上市公司年报中可以看出2013年预收的款项比较多,这方面导致流动负债增加。总体上来说,中恒集团的偿债能力在行业内比较有优势,但是公司管理人员需要注意,盈利比较稳定的情况下,可以更多借助杠杆资金扩大股东价值。另外从历史趋势来看,中恒集团的偿债能力也是在不断提高,公司的财务风险得到了很好的控制。
2、盈利能力分析
2014年公司的营业收入3214亿元,同比下降1957%,公司在年报中给出了两个理由:1、报告期内控股子公司梧州制药的主打产品注射用血栓通的销量比上年度增长约25%;2、报告期内注射用血栓通按终端直销价开票的销量同比减少5017%。这里我们需要关注收入确认的原则:(1)企业已将商品所有权上的主要风险和报酬转移给购货方;(2)企业既没有保留通常与所有权相联系的继续管理权,也没有对已售出的商品实施有效控制;(3)收入的金额能够可靠地计量;(4)相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5)相关的已发生的成本能够可靠地计量。同时满足的情况下,才可以确认收入。建议更加详尽的说明解释收入的大幅下降的原因。对于盈利能力收集了中恒集团与康恩贝,益佰制药的毛利率、净利率、总资产收益率、净资产收益率2014年指标予以列示,如表二:
公司名称毛利率净利率总资产收益率净资产收益率备注
中恒集团77.99%49.61%19.87%36.17%
中恒集团77.99%29.68%11.89%16.12%扣除非经常损益
康恩贝69.16%15.42%8.77%21.42%
益佰制药81.9%15.15%8.71%15.23%
表二
中恒集团在2014年出售国海证券产生利润6.4亿需要剔除。中恒集团在净利率和总资产净利率两项指标优于对比企业,净资产收益率处于中间水平。中恒集团毛利率指标也处于三个企业中间水平,但是由于中恒集团有众多的经营范围,结合年报对其行业明细进行分析,如表三:
主营业务分行业情况(亿元)
分行业营业收入营业成本毛利率收入增减成本增减毛利率增减
制药30.445.681.49%-16.36%8.82%-4.28%
食品0.760.5231.86%11.21%12.28%0.65%
房地产0.860.91-6.46%-65.36%-51.44%-30.51%
表三
在制药行业,中恒集团的毛利率接近益佰制药,而毛利率的稳定对于营业利润的稳定意义重大。只是表三还有一个重要信息,制药行业相比去年下降了428%,对此中恒集团在年报中解释:血栓通销售模式调整,直销比例下降。制药行业占总营收947%,可以说制药行业是中恒集团的核心产业,对此建议管理层进一步分析其中的原因,找出相应措施稳定以及提升制药行业毛利率。从跨行业的经营角度来说,中恒集团食品行业中的主营是龟苓膏,属于制药行业的相关产业,而房地产行业则是非相关产业。战略选择中,如果投入的是非相关产业,则必定耗费更多地资源,也不利于主营业务的规模化。从房地产行业的表现来看,毛利率-646%,如果再算上期间费用,这一块的业务属于明显的瘦狗业务,建议管理层对此展开决策,适时剥离房地产业务,以专心经营主营业务。
3、营运能力分析
为对比分析,列举中恒集团、康恩贝、益佰制药三家公司2014年的存货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如表四。
公司名称存货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备注
中恒集团0.8512.11剔除房地产业务中恒存货周转率17
康恩贝2.087.67
益佰制药2.0914.93
表四
由于中恒集团涉及房地产业务,而房地产存货影响金额达到3.74亿,剔除以后得到的存货周转率提高了一倍。在三个企业中,中恒集团的存货管理能力仍然处于末尾。存货周转率是衡量企业存货的周转效率,提高存货周转率可以降低存货占用的成本,建议管理层在存货管理上挖掘潜能加快存货入库出库的效率。而从应收账款周转率来看,中恒集团处在中部。12.11次的应收账款周转率说明应收账款周转天数短于30日,应收账款效率比较好。从公司的年报看,一年以内的应收账款占总应收账款的98%,总体应收账款风险较小。但是公司前五大客户应收账款占公司总额的72.8%,客户高度集中,一般而言,随着业务规模的扩大,对风险应该尽量分散,建议公司管理层对客户结构进一步优化,适当扩大中等规模客户的销售量。
为了从历史趋势看中恒集团的营运能力,列举中恒集团2012年-2014年三年的存货周转率和应收账款周转率,如图二。
根据统一口径的计算数值,存货周转率和总资产周转率在2013年得到提升,而应收账款周转率则一直在下降。2013年平均存货814亿最小导致存货周转率提高,2013年主营收入3997亿元则导致总资产周转率提高,应收账款周转率下降则是因为应收账款的余额不断增加。这其中,中恒集团主营收入的急剧变化也是治标变动的主要原因。尤其是2013年公司的主营收入在2012年基础上增加了105倍。公司重大变革时机,配合收入增加的营运策略也需要适时跟进。
三、筹资方式和股利政策
1、筹资方式,公司自2000年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以来,只进行过两次非公开发行,2010年6月发行1200万股,发行价格3185元,募集资金扣除发行费后3599799万元,2014年11月发行666215 万股,发行价格1426元,募集资金扣除发行后9372729万元。相对于公开增发新股、配股而言,上市公司非公开增发新股的要求要低得多。对于一些以往盈利记录未能满足公开融资条件,但又面临重大发展机遇公司而言,非公开增发提供了一个关键的融资渠道。例如2014年的非公开发行中恒集团的公告,本次非公开发行股票募集资金总额不超过95,00229万元,在扣除发行费用后,将全部用于南宁中恒投资有限公司在南宁经济技术开发区中恒(南宁)生物制药产业基地内实施医药产业项目第一期投资项目中的以下两个子项目:注射用血栓通项目,研发中心项目。查看公司2014年年报可知注射用血栓通项目已投入27亿元,工程完工进度达到了8435%,研发中心项目项目已投入017亿元,工程完工进度达到581%。公司按照公告规定的用途在使用资金。另外从非公开发行的股权影响来看,非公开发行降低了资产负债率,增强了财务稳定性,在财务投资者和战略投资者以及控股股东之间的增发,也会使控股权稳定。从中恒集团历次股东大会和董事会的表决情况来看,股东之间关系稳定,公司战略推进积极有效。
2、股利政策。从公司历年的分红情况来看,一般股票股利和现金股利同时进行。股利分配近五年明细如表五所示。
分配年份股票股利现金股利
2011年10送5.5转4.50.065元/股
2012年无0.1元/股
2013年无0.2元/股
2014年无0.2元/股
2015年无0.6元/股
表五
2005年-2008年公司未进行过任何股利形式的分配。对比这几年的财务数据净利润都在5000万以下,有一年还出现了9000多万的亏损。随着公司盈利的提升,公司分红的力度也在加大,如2014年每股收益145元,分红为06元每股,股利支付率达到了41%。由此可知,中恒集团的股利政策倾向于剩余股利,这样做的根本理由是为了保持理想的资本结构。
四、投资及资本运作
从2014年年报看,持有上市公司国海证券的账面价值1279亿元,占国海证券股权318%,报告年度损益为886亿元,作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核算。持有非上市金融企业梧州市农村信用合作社账面价值696万元,占该公司股权248%,报告年度损益26万,作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核算。另外公司利用闲置资金302亿购买少量的银行理财产品。参股证券公司可以提高资本市场的管理水平,参股地方金融企业则可以为借款融资提供必要支撑,短期理财是强化流动资金管理水平的体现。除此之外公司使用募集资金投资了南宁的两个医药项目,该项目用于扩展制药公司主打产品注射用血栓通的产能、建设制药公司研发中心。使用自筹资金投资肇庆高新区,公司主要参股控股子公司有广西梧州制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广西梧州双钱实业有限公司、黑龙江鼎恒升药业有限公司。从各子公司的经营来看,都实现了不同程度的盈利。制药公司还跨境参股以色列OramedPharmaceuticals Inc.、Integra Holdings Ltd.、Inovytec Medical Solutions Ltd。
三家药品研发和医疗器械设计型企业,为公司未来医药产业发展谋划驱动产品。可以说公司在投资方面积极稳妥,实行内生发展的策略。而从公司的主营构成来看,血栓通产品的比例过高,对于持续的发展将会形成一定风险。建议公司管理层在一定范围内,考虑通过并购重组,强化横向一体化,形成公司主营结构有效组合,降低市场风险。
当中国A股市场随着经济危机的深入从6124点一路跌到1665点时,资本市场对医疗行业的态度也就格外明了。2009年一季度共有53家企业获得创投机构的资金支持,总金额为3.20亿美元,与2008年四季度相比减少了79家,投资金额下降61%。风险投资大多将注意力放在了教育、消费品等受危机影响较小的行业,医疗健康行业则被定义为“冷门”行业。
然而在新医改方案出台的刺激下,医疗健康行业成为如今投资最热门的行业之一,似乎迎来“最好的时代”。自2009年二季度起,医疗健康行业获得风险投资总额1.32亿美元,占同期中国风险投资总额的20%。vivo ventures以250万美元认购李氏大药厂6.79%股份、软银赛富投资南通联科药业2500万美元、鼎桥投资注资归真堂7650万元、达晨创投增资晨光生物4900万元、火箭资本5300万港元入股龙发制药……而在桂林三金药业、保龄宝、奇正藏药陆续IP0之后,国药控股更是成功在香港上市,并因发行5.457亿股而成为2009年医药板块的“大事件”。
这一系列投资、上市,无疑昭示了资本对医疗健康行业的“再度认可”。
但资本市场的逐利并不意味着医疗健康行业整体“解冻”。仔细分析一下,这些获得资本青睐的公司大都来自医药与医疗器械两个细分领域。这两个细分领域如同两把锐利之剑将寒冰破开,展露着医疗健康行业的“春天”。
“寒冬”之后,尽管料峭依然,但寒冰之下的资本已经开始暗涌。融资、并购、IPO、PIPE,资本正在通过每一条路径进入医疗健康产业。
相较于其他行业,医疗健康行业有着较为稳定的抗风险能力。只是由于对投资人员的专业性要求很高,需要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商业运作经验以及风险控制能力,因此医疗健康投资在中国发展得一直很缓慢。“但在此次金融危机中,中国成为资本的避风港和全球经济亮点。医疗健康产业更是因其抗周期性而成为亮点中的亮点。”富达亚洲风险投资基金合伙人陈立实如是说。
未来十年高速发展
目前全球股票市值中,与医疗健康产业相关的股票市值约占总市值的13%左右,特别是在发达国家,医疗健康产业已经成为带动整个国民经济增长的强大动力。“医疗健康产业的市场规模与一个国家的GDP成正比,即GDP越高,医疗健康产业的投入就越多,医药、器械等细分领域的投入也会增加。”美国礼来亚洲风险投资基金董事总经理施毅表示,“因此可以说,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带动了医疗健康产业的发展。”
以美国为例,医疗服务、医药生产、健康管理等行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超过15%,而加拿大、日本等国家的产业增加值也占到国家GDP的10%以上。然而在中国,该产业仅占国民生产总值的4%~5%,远低于很多发展中国家。“这种现象也决定了中国医疗健康行业在未来至少10年之内仍然会高速发展。”施毅表示。
当新一轮医改方案面世后,资本就没有停止过对医疗健康市场的关注。“从目前中国医改的内容可以看出,医改的主要目的仍然是为大众消费者提供医保。”陈立实表示,“从投资人的角度来看,虽然医改并没有直接有利于新药研发等的政策,但我们不难看出,不论是地方还是中央,政府将更多资金投入到与新药研发相关的领域中,这非常具有代表意义。”而美国风险投资基金Vivo Ventures医学博士赵晋也有相同的看法:“尽管医改对于投资人、企业的具体支持仍然比较少,但是却能够给企业一定的指导方向,整个行业是机会与挑战并存。”
医疗健康产业在受到医改与市场的双重影响下,整体市场出现了细分化,风险投资人对于这种情况也十分乐见。“市场的细分化才能成就巨大的公司。”施毅表示,“每一个细分领域中的机会都是我们要发掘的,不过从市场规模上来讲,仍然是医药大于器械,器械大于诊断。”
虽然前景被认可,但位于起步阶段的中国医疗健康产业,发展至今依然存在三方面的问题。第一是企业规模普遍偏小、产业集中度低、产品同质化严重。“很多分散的小公司缺乏有生命力的产品,质量也不过关,它们的存活都是通过商业手段维持,这样的企业妨碍了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好的医药企业也不能够正常进入市场。”施毅表示。
第二是中国医药产业的研发投入不足,不仅限制了医药企业的创新能力,也导致了国内医药企业只能够通过大量的仿制药寻找生存空间。第i则是跨国医药企业产品对国内产品形成竞争威胁。由于药品进口关税降低、价值跨国医药企业对中国投资的加大,都迫使国内医药企业面临更大的竞争。
医药的壁垒与风险
医药与医疗器械处于整体行业市场规模中之首,因此也备受资本的青睐。
刚刚募集了一支总额30亿元、专注于医疗行业投资的建银医疗基金,就非常看好医药行业。建银国际行政总裁兼执行董事胡章宏博士表示,医药行业的竞争壁垒非常高,一般的竞争者很难进入。“首先是政策性的壁垒。中国对医药行业的准入、生产经营等方面都制定了相应法规以加强对医药行业的监管。不论是医药生产企业还是医药经营企业都需要获得许可证方能运作。”胡章宏博士表示。
其次是资金壁垒。医药行业是高投入行业,其新产品开发具有资金投入高、项目研发及审批周期长、风险大等特点;药品生产使用的厂房设施需要专门设计,药品生产所需专用设备、重要仪器设备需要依赖进口,费用昂贵;而且产品销售渠道复杂、环节多、资金周转偏慢。“因此,该行业的新进入者通常面临较大的资金压力。”胡章宏博士表示,“再加上医药研发的技术壁垒。”
“不过,建银国际在这些方面都积累了很多竞争优势,也是我们专注于医疗行业投资的主要原因。”胡章宏博士说道。
医药研发能够拥有足够宽的“护城河”来阻断竞争者,还源自国内一些非常高质量的研究机构在做着不懈努力;随着一些海外学者、技术人员回到中国推动新药研发、政府投入很多研发资金大力支持,中国新药研发领域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然而,目前中国医药领域还是处于非常早期的阶段,因此仍然具有投资风险。“这个行业的风险主要是科学技术方面的风险,这是最大的风险也是不可控的风险。”陈立实表示,新药研发的风险首先是技术风险,这一点在中国及外国都是一样。想要降低这个风险,主要还是需要依靠团队。“富达亚洲通常会寻找非常有经验的团队进行研究,这些人在国外积累了相当多的研发经验,也在失败中学会了很多教训,他们将这些经验教训利用到研发中,是能够降低技术风险的。”陈立实认为。
对于投资了药明康德、诺凡麦等企业的富达亚洲来说,陈立实认为要关注两种医药企业
的风险:第一种是以研发为主的医药公司,它们的风险在于技术风险和产品注册的风险,如何避免技术风险,以及如何度过漫长的产品注册过程是非常重要的。第一种是以药品销售为导向的企业,尽管它们有一些药品具有注册风险,但是这种企业的风险更多来自于市场,由于处在一个竞争非常激烈的环境中,能否建立有效的销售团队、形成良好激励机制就是风险所在。
若要减少投资风险,企业团队永远都排在首位。“对于新药研发企业,我们首先要看的是团队是否有过研发的经验,其次是他们所从事的研发技术平台。我们不是看其某一种新药,而是要看通过其技术平台能不能衍生出多种新药产品,毕竟单种产品非常不容易规模化。”胡章宏博士认为。而富达亚洲在投资时,除了考虑团队及产品外,还会考虑企业需要什么样的资金支持。由于新药研发的周期很漫长,所以在投资这样的企业时,富达亚洲希望能够做一个多种资金与资源组成的投资组合,比如政府资金的支持、投资者的专业资源等,有了这样一种综合的资源和资金支持,新药研发公司才能够走得更远。
器械的潜力与隐忧
医疗器械市场近年来加速扩张的趋势,已经引起资本的关注。相关数据显示,2008年中国国内医疗器械行业产值达到2000亿元,同比增长15%,相比较于2001年,医疗器械行业产值仅为药品产值的20%,到2008年这个比例已经提高到33%左右。
“在中国,医疗器械目前还是一个没有被充分发展的领域。在全球医疗器械市场格局中,美国占40%以上,欧洲大约占30%,而中国仅占全球市场的2%。根据这些数据可以看出中国医疗器械的行业规模还远远落后于很多发达国家。”陈立实认为医疗器械的发展潜力很大。
“发展空间和潜力巨大是资本关注医疗器械的首要原因。”陈立实表示,富达亚洲风险投资基金看好医疗器械领域还有两个原因。首先,中国医疗器械企业的发展还都处在非常初期的阶段,处在价值链的低端。“尽管中国市场中出现了越来越多的企业,尤其是海归们创办的本土企业已经开始向着产品的研发方面发展,通过产品的创新来获得更大的市场份额,但是众多企业中具有一定创新能力和研发能力的还是非常少,因此在投资这样一家企业后,短期时间内很难出现同质化或者过多的竞争者。”其次,陈立实表示,“在中国本土企业中,医疗器械是在生产制造中占比例比较大的行业,因此中国很多企业有潜力走进国际市场,比如迈瑞、威高都是很好的例子,这些企业可以通过产品的研发在国内占领市场份额。”
尽管聚焦在医疗器械行业的资本逐渐增多,但是这个行业的风险仍然存在。美国Vivo风险投资基金医学赵晋表示,行业的风险主要有三点:“第一,医疗器械行业的投资周期太长,从最初模型的建立到调试成功再到批准,最后上市,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很多科学家投人很多精力,包括很多的资本投入。”从美国的经验来看,如果从零开始投资,可能投资周期需要五六年甚至十年。
传闻:聚光科技将退出物联网业务。
记者连线:记者致电该公司证券部,工作人员表示公司物联网业务按计划稳步开展。
聚光科技(300203)今年4月15日上市,根据公司官网的介绍,其是领先的环境与安全检测分析仪器供应商,为客户提供环境监测、食品安全、工业安全、公共安全等领域完整的分析检测及信息化管理整体解决方案。公司目前已经成为国家在环境与安全检测分析仪器领域重要的创新平台。
11月2日公告称,该公司拟将募投项目光纤传感业务及资产以1468万元转让。据悉,聚光科技去年为光纤项目募集的逾5000万元资金,仅使用了574万元,投资进度仅11.45%。该项目仍处于前期投入阶段,尚未贡献利润即遭聚光科技抛弃,市场有传闻该公司即将退出物联网业务。
据悉,聚光科技此番拟转让的募投项目“光纤传感安全监测系统建设项目”,原本计划于2013年4月底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根据募集资金时的计划,光纤项目达产后,将新增年产400套光纤传感安全监测系统的生产能力,年新增销售收入6800万元,利润总额为1915万元。
正是这样一个处于“襁褓”之中的项目,遭到聚光科技抛弃。聚光科技方面将转让的原因归结于,目前光纤传感行业内产品同质化日趋严重,竞争加剧,行业利润率逐年下降。公司方面称,未来几年内,如果公司仅依靠自身的力量拓展光纤传感业务,还将需要持续投入大量技术资源和经营力量。公司称,虽然光纤传感市场还会有一定的发展潜力,但成长高峰期已过,不适合高强度的投入。
而针对物联网方面业务公司称仍将按照原计划进行,也指出无锡聚光盛世传感网络有限公司已成为物联网业务的研发中心。记者注意到,本周三在工信部公示物联网发展资金拟支持项目中聚光科技也已经入围,据此推断,公司退出物联网业务可能性不大。
万讯自控:中标页岩油化工项目
传闻:万讯自控中标抚顺矿业集团页岩油化工深加工示范项目。
记者连线:记者致电万讯自控证券部,工作人员证实该消息属实。
万讯自控(300112)于2010年8月27日登陆创业板,公开资料显示公司是行业内生产产品品种最多、型号较为齐全的企业之一,产品广泛应用于钢铁、有色金属、电力、建材、石化、化工、轻工业、水处理等行业。公司已逐渐成为PS公司、西贝公司和西斯特公司最重要的合作伙伴。
11月8日公司微博表示万讯自控旗下品牌产品西贝电动执行机构成功中标抚顺矿业集团页岩油化工深加工示范项目,承担阀门自动化控制任务。记者致电该公司,工作人员证实该消息属实,万讯自控成为名副其实的页岩气概念股。
今年以来美国页岩气迅速发展在全球掀起页岩气投资热。今年上半年,中国资本市场感受到这股旋风,页岩气概念股借势逆市拉涨。实际上,涉气公司受益程度不同,鱼龙混杂,目前市场对于页岩气的炒作依旧停留在概念炒作阶段,当资金买入意愿退潮,概念炒作空间缩小后,页岩气概念股的炒作或将告一段落。分析人士指出页岩气概念股难以获得业绩上的支撑,更多是存在交易性机会。
万讯自控三季报显示,万讯自控1-9月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95亿元,同比增长53.96%,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2056.80万元,同比增21.7%。公司称,自去年以来,公司加大了研发和销售的投入力度,受其产生的递延效果的影响,今年上半年,公司新产品和新市场销售均有所增长,但三季度开始增长有所放缓。
浙江震元:定向增发已于近期完成
传闻:浙江震元非公开增发成功。
记者连线:记者致电浙江震云证券部,工作人员表示增发近期已经完成,目前正在办理新增股份登记、上市等工作,将于近期公告。
浙江震元(000705)去年再融资预案,公告显示公司拟非公开发行不超过4175万股,发行价格不低于12.7元/股,合计募集资金5.3亿元。
公司计划将募集资金用于浙江震元制药有限公司震元科技园区二期升级改造项目、直营门店及营销网络建设和现代医药物流配送中心建设。此次发行中,公司控股股东绍兴市旅游集团有限公司将参与认购,认购数量为不低于本次非公开发行的实际发行股票数量的10%。
该公司募投项目的投产将有利于提升公司在医药制剂、医药流通方面的综合实力。
该方案于2012年5月8日获得证监会批准,该批复自核准发行之日起6个月内有效。而截至11月7日有效期即将结束,记者致电该公司证券部,工作人员表示增发近期已经完成,目前正在办理新增股份登记、上市等工作,将于近期公告。
记者同时注意到,11月1日有媒体披露浙江震元日前已完成了机构对定增股票的询价、报价。董秘周黔莉表示“此次定增价格最终定在12.7元/股,最终的筹集资金接近5.3亿元上限。”
值得关注的是,1-9月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36,559.85万元,同比增长9.7%;实现归属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3,684.07万元,同比增长56.87%。而全年也将维持较好的预期,预计2012年度累计净利润为4730.42万元至5361.14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50%至70%;基本每股收益为0.3774元/股至0.4277元/股,比上年同期增长50%至70%。
冠昊生物:200万政府专项资金已下发
传闻:公司已获得广州市生物产业示范工程发展专项立项资金支持。
记者连线:记者致电冠昊生物证券部,工作人员表示该项目资金已于近日下发。
冠昊生物(300238)2011年7月上市,资料显示,冠昊生物是一家专业从事再生医学材料及再生型医用植入器械研发、生产及销售的高科技企业。在自主创新的再生医学材料平台上,致力于开发可替代、可修复人类组织与器官的再生型医用植入器械产品。
该公司自上市以来一度因连续3年高达90%的毛利率、1230万的流通盘、市场对公司新产品广泛应用的预期使得股价连创新高,然而今年以来,公司股价下挫约30%.
新药研发
周期长、耗资大、风险高
新药的研发是一项巨大的工程,并非一般企业能够承担。平均算来,一种新药从实验室到药店柜台,大概需要10年至12年的时间,而研发投资大约需要6亿欧元至9亿欧元。但是,即使长时间、大投入,也未必能够真正开发出可以上市的新药。根据欧洲制药业协会联盟的统计数据,平均在5000种至1万种“药物”中只有一种能够最终通过广泛验证而上市。此外,约70%的新药上市后并不能为开发者带来充分的回报。如此微小的成功率决定了新药的研发往往只属于那些拥有雄厚实力的大公司。
欧洲药品研发不敌美国
在过去的几年里,美国制药业包揽了全球药品销售额的40%和利润的60%,远超欧洲。在1975年至1994年间问世的152种主要新药中,有45%来自美国。
欧美同属发达地区,为何美国能赶超欧洲呢?如果仅从规模比较,欧美两市场似乎大小相当。但仔细分析就会发现,欧洲药品市场远未统一,新药上市阻碍重重。虽然欧盟常强调对外一致,但由于欧洲各国长期在医药方面有各自不同的认证系统,彼此差异颇大,即使是同一家企业的相同产品也无法在欧洲各国统一销售。这样一个支离破碎的市场如何能同相对统一的美国市场相比?
虽然欧洲后来有了统一的药品评估机构,但过于严格的标准往往令众多新药开发者望而却步。2003年全年,该机构批准在欧盟上市的新药仅有17种。众所周知,市场决定着效益,效益决定着企业下一年度能够投入的研发经费,而经费的多少往往决定着最终的研发成果。在这种循环之下,欧洲的药品研发落后于美国就不足为奇了。
此外,不少欧洲国家,尤其是原先引领药品研发潮流的西欧几个国家物价远超美国,药品研发的成本也相应大增。而且欧洲股市或风险投资难以像美国那样轻松吸引大量资金,风险高、投入大的药品研发行业就更加步履维艰了。
仿制药坐享其成
对于在新药研发方面超过欧洲,美国人并未过分高兴,相反,他们却更多地表现出抱怨。因为这虽然标志着美国在技术和人才上领先,但新药高昂的开发成本也大多要由美国人来承担。要知道,新药品的专利保护期并不是很长,而其研发、临床试验过程可能长达十余年。而且,申请专利时还需要公开专利药品的相关信息。这样一来,一旦专利保护期届满,其他药商往往能够轻松、合法地生产出仿制药并四处销售,不需承担药品开发的巨额经费。在这种背景下,一种新药在美国被开发出来,上市时往往价格昂贵。而数年后,欧洲民众却能够低价享用药效相当的仿制药。这令美国政府和业界一直愤愤不平,抱怨欧洲在药品研发方面坐享其成。
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zed the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high-tech enterprises and listing requirements of the Chinese multi-level capital market, proposed a multi-level capital market that can solve the financing needs of various high-tech enterprises, and analyzed the path of best butt between the two, while proposed recommendations on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capital market.
关键词:高新技术企业;多层次资本市场;融资对接;市场建设建议
Key words: high-tech enterprises;multi-level capital market;financing docking;market construction proposals
中图分类号:F276.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29-0026-02
0引言
当前,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举足轻重的经济大国,但离经济强国还相去甚远,国际地位与欧美相比仍处于劣势,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技术落后、创新能力薄弱。在国际竞争中,我们可以参照英国古典经济学家李嘉图提出的比较利益学说,即国际分工和国际交换取决于一国产业的比较竞争优势。2009年,我国出口主要以劳动和资源密集型产品为主,其中纺织、服装、鞋类、家具、钢材约占出口总额的20%以上。这是否说明我国的上述产品在国际竞争中具有比较优势呢?答案是否定的,实际上我们在牺牲自己的资源、环境来满足世界的需求,这种出口结构不可能具有持续性,只有将高新技术与我国的劳动力优势相结合,提高出口产品的科技含量,才能增强我国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我国近来更加重视科技创新,并明确提出支持符合条件的高新技术企业利用资本市场推动自身发展。因此,高新技术企业要积极通过资本市场筹集发展资金,将技术与资本完美结合,实现我国科技创新的飞跃式发展。
1我国高新技术企业的特征分析
目前我国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不断增强,2008年企业研发经费支出占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的73.3%,企业研发人员占全社会研发人员总量的71.0%。可见,企业尤其是我国的5万多家高新技术企业是我国科技创新的根基之所在。我国的高新技术企业具有以下特征:
1.1 创新企业数量众多2004-2006年,在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开展了创新活动的有8.6万家,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28.8%。2008年仅全国54个高新区企业总数为52632家,这些都是科技创新的主体。
1.2 资金需求巨大从行业分析看,开展创新活动较为密集的行业主要是医药、仪器仪表、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等高技术行业,而这些行业研发投入大、周期长,如一个一类新药的研发费用可能高达数亿元。
1.3 中小企业是创新的主力军在上述全国54个高新区5万多家企业中,按营业总收入规模分类,其中:营业收入大于1亿元的占11.4%,1000万-1亿元的占29.1%,500万-1000万元的占10.5%,500万元以下的占49%。可见,中小企业的科技创新相对来说更加活跃,这也是中小企业赖以生存的基础。
1.4 创新经费来源渠道少在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创新活动经费中,企业资金占82.8%,金融机构贷款占9.3%,政府资金占3.4%,国外资金和其他资金分别占0.8%和3.7%。可见,企业资金是创新经费的主要来源,但中小企业作为创新的主力军,自身投入能力明显不足。
2多层次资本市场现状
目前,我国资本市场中的股权市场已经搭建了包括主板、中小板、创业板、新三板以及地方性产权交易市场在内的多层次市场体系,以适应不同规模、不同发展阶段企业的融资需求。
2.1 主板市场主板市场是指上海证券交易所A股市场,对发行人的营业期限、股本大小、盈利水平等方面的要求标准较高,其主要服务于大型成熟,具有较大的资本规模以及稳定的盈利能力,且在国民经济中具有一定主导地位的企业。实践中,一般发行前股本总额超过1亿元且发行前一年净利润超过5000万元的较易进入主板市场。
2.2 中小板市场中小板市场是指深圳证券交易所A股中小企业板市场,服务对象主要是发展成熟的中小企业,其主要上市条件与主板市场相同。实践中,一般发行前股本总额在1亿元以下且发行前一年净利润超过5000万元或近三年平均净利润不低于3000万元的较易进入中小板市场。实际上,中小板是创业板出台之前的一种过渡性安排,相信随着创业板的推出,中小板市场将会重新定位甚至消失。
2.3 创业板市场创业板市场是指深圳证券交易所A股创业板市场,定位于服务成长型创业企业,重点支持具有较强自主创新能力的企业,特别是符合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方向的新能源、新材料、信息、生物与新医药、节能环保、航空航天、海洋、先进制造、高技术服务等九大领域的企业。实践中,创业板市场适合于“创新、成长”的企业,或“小而优、小而特、小而强”的企业,营业收入超过1亿元、最近一年净利润在3000万元以上的企业较易通过审核。
2.4 新三板市场新三板市场是指依托深圳证券交易所和中央登记结算公司的技术系统运行的代办股份转让系统,其为中国的创新型企业服务,亦可称之为“创新板”。目前新三板将由试点的中关村科技园区扩大到全国54个国家级高新区,将正式定位为“统一监管下的全国性场外市场”。新三板挂牌对企业盈利能力没有明确规定,实践中要求企业具备一定的盈利能力及较好的成长性。
3多层次资本市场可以解决各类高新技术企业的融资需求
从前述高新技术企业的特征来看,进行高新技术的研究开发与成果转化,形成企业核心自主知识产权并最终转化成生产力是高新技术企业持续发展乃至生存的关键之所在,而这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
企业采取何种最有利的方式进行融资呢?根据优序融资理论,企业融资一般遵循内源融资、债务融资、权益融资的先后顺序,前述创新经费来源也基本符合该理论。但鉴于我国高新技术企业以中小企业为主的特征,其内源融资能力有限,债务融资普遍遇到贷款难的问题,如能通过权益融资将有效解决高新技术企业的资金需求。
但进行技术研发是高投入、高风险的项目,仅靠高新技术企业的盈利难以引起投资者的兴趣,只有解决好投资资产的流动性与收益性,即具有较高价格的退出机制,才能吸引更多的投资,而这正好是资本市场可以解决的问题。我们看到,创业板推出之后,其“造富”效应引起投资者的狂热追逐,相信随着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完善,将会有更多的投资者加大对高新技术企业的投资力度。
因此,高新技术企业要充分利用资本市场,根据企业生命周期理论判断自身所处的生命周期阶段,分析投资者的偏好,寻找最合适的对接多层次资本市场的路径。
3.1 对于成立时间较短,年净利润在1000万元以下的高新技术企业,建议选择在新三板挂牌。新三板挂牌实行券商推荐、协会备案方式,且当地主管部门给予每家挂牌企业100万元以上的扶持资金,可以基本覆盖挂牌所需的费用,从而实现低成本快速上市。新三板挂牌后与中小板、创业板一样,投资者以深市股票账户进行交易,为全国易市场,同时通过引入做市商制度,充分挖掘公司的投资亮点,可进一步提高公司的市场估值。新三板为挂牌公司提供了一个全国性的有序的股权流转平台,股东可按市场交易价转让股份,风险投资者、战略投资者可通过定向增发方式对公司进行增资。随着资本市场的规范,新三板将会通过绿色通道直接转至创业板。
3.2 对于处于高速成长期的高新技术企业,符合前述创业板的相关条件,特别是企业最近一年的净利润在3000万以上,可优先选择登陆创业板。创业板市场发行市盈率较高,在同等条件下可以筹集更多的资金用于企业的发展。
3.3 对于处于成熟期的高新技术企业,符合前述主板、中小板的相关条件,可选择登陆主板、中小板。中小板相对于创业板而言,对行业限制较小,更适合于创新能力一般、业务规模较大的传统行业。企业登陆主板市场,将是企业身份和地位的象征,对提高企业的市场影响力极为有利。对于主板、中小板上市公司而言,可将符合条件的子公司分拆在创业板单独上市,进一步提升融资能力。
4资本市场自身建设与发展的建议
国家对技术创新给予了高度重视,提出到2020年,全社会研究开发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到2.5%以上。因此,为满足不同类型、不同生命周期阶段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融资需求,建议资本市场在以下方面加强建设:
4.1 加快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完善工作目前,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中的主板、中小板市场建设已相对完善,建议将借壳上市比照IPO条件执行。创业板刚刚推出不久,建议提高发行上市条件,将企业最近一年净利润提高到不低于3000万元或者最近三年每年净利润不低于1000万元、年增长率不低于30%,以降低市场风险。新三板尚在试点中,建议尽快扩大试点范围。
4.2 实行在保荐制基础上的注册制企业上市实行注册制一直是我们追求的目标,随着保荐制的多年实践,我国实行注册制的条件越来越成熟,建议在风险相对较小的主板进行注册制的试点,并逐步推广到中小板、创业板。
4.3 建立统一监管下的全国性产权交易市场产权交易市场是资本市场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应具有公共服务的性质,只有统一监管才能规范运行。为此,建议规范各种名义的产权交易所,将其纳入证监会统一监管体制下,充分利用目前运作较为规范的北京、天津、重庆等产权交易所组建全国统一的产权交易市场,以解决众多企业的股权融资需求。
4.4 实现多层次资本市场间的无缝对接进一步明晰多层次资本市场的挂牌上市条件和市场规则,建立“能上能下”的转板机制,取消简单的退市制度,进一步保护投资者的利益。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
[2]《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
[3]《2008中国科技统计年度报告》.
[4]《中国高技术产业数据2009》.
[5]《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
[6]黄卫平,彭刚.国际经济学教程[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7]《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8]《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管理办法》.
[9]《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在创业板上市管理暂行办法》.
[10]《中关村科技园区非上市股份有限公司股份报价转让试点办法》.
不久前,上海医药(601607)公告称,上药与全球医药龙头辉瑞公司签订谅解备忘录,双方约定将利用各自优势在中国医药市场开展广泛合作。如上述知情人士所透露的消息属实,结合上海医药H股IPO目前正在加速推进中的背景,不难推测出:辉瑞也许不仅仅满足于合作伙伴的关系,极有可能跻身上海医药的H股股东,这可以视为重要的积极信号,为上药的海外发行无形中增加了筹码。
辉瑞:合作伙伴成战略投资者
据悉,上海医药的H股上市申请已于4月14日在港交所聆讯,目前已经完成全部审批手续。若一切顺利,上药预计在5月底之前将登陆港交所,成为内地首家“A+H”大型医药上市公司。而据上述知情人士向记者透露,辉瑞公司很快将成为上海医药的长期股东。
上海医药与其“绯闻对象”辉瑞公司颇有渊源,双方合作已有多年。创立于1849年的辉瑞,是世界上最大的药品制造企业,而上药是辉瑞目前在中国市场最大的分销商。此前,辉瑞公司中国区总经理吴晓滨曾表示,辉瑞通过上药在2010年度实现的药品销售量总值达30亿元,今年的目标则为90亿元。
双方最近摆在台面上的动作是签订了一纸谅解备忘录。4月22日,上海医药(601607)公告称,上药将就辉瑞公司生产的一种创新药品在中国市场的注册、商业化和分销进行合作,在未来谋求进一步扩大合作领域。“辉瑞在中国有7家厂,但仍然愿意将部分新药生产权给我们。”上海医药某高层人士告诉记者,“在新上药成立之前,就和辉瑞在分销领域有合作,而新上药打通全产业链之后,未来和辉瑞公司可以合作的点就更多了。”
然而,记者最新从接近上海医药的某知情人士处独家获悉了一则重磅消息。“我们与辉瑞签订了战略合作,这是跨国企业在对我们进行为期六个月全面考察后作出的决定。最重要的是他们将很快成为我们的长期股东。”
根据备忘录所述,“双方还计划寻求未来的合作机会,包括进一步的分销、商业化、研发等举措,以及生产制造和股权投资的机会”。其中提到的“股权投资的机会”似乎也印证了“辉瑞有意成为上药H股股东”这一猜想。
作为全球医药龙头,辉瑞在全球制药企业中的影响力和地位毋庸置疑。但究竟是什么促使辉瑞在战略伙伴的基础上,选择进一步入股上海医药,与其共同进退呢?
搭建分销新平台增加筹码
根据辉瑞公司在接受采访时的说法,看中的主要是上海医药的综合能力及中国市场的覆盖能力。事实上,自2009年吸收合并以来,上海医药从未停止过扩张壮大的步伐,其内部整合、外延并购的路径逐渐清晰。
2009年10月,新上药通过“三合一”的重组方案,完成上药集团在A股的整体上市,成为上海市国资委医药资产的唯一上市平台。上海医药在2010年3月实施了吸收合并式的整体重组,成为国内唯一一家医药工业与医药商业均处于行业领先地位的全产业链一体化经营的大型医药产业集团。随后新上药又相继并购拿下了地处苏、鲁、粤、闽、京等地区的多家区域分销的药企,形成了以华东、华北和华南三大区域为核心的全国性的统一的医药分销平台。2010年,上海医药实现销售收入374.11亿元,跻身药企前三。
近期上海医药并购步伐开始加快,以40亿元全购北京第三大医药分销公司――中信医药的母公司CHS(China Health System Ltd.);并以14.87亿元收购母公司上药集团的抗生素业务和资产。
与辉瑞签署谅解备忘录的同一天,上海医药高调宣布与中邮集团下属中邮物流签署了全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携手打造全国性的新型医药物流配送网络,共同建设跨行业的长期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上药集团董事长吕明方表示,该全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将弥补其物流短板。上海医药在核心城市将自建物流中心,而其他地区则与中邮合作,实现全国覆盖。
“我们与中邮签订全面合作协议,这是对我们经营极其利好的消息,无论是分销网络的延续,资金回笼,对高端药品直送,物流中心建设都将是飞跃式发展。”上述上药高层人士表示。
对上海医药青睐有加的跨国药企不止是辉瑞。本月12日,上海医药刚与包括赛诺菲-安万科、默克、诺和诺德等在内69家跨国药企在高端药品、高质耗材及疫苗三大业务领域展开深化战略合作。上药方面预计,2011年公司向以上供应商采购的协议总量将突破200亿元人民币,占目前上药全国分销业务的60%。上药方面还表示,希望与跨国药企供应商的业务合作,能达到对方在华业务的20%-30%。
联手辉瑞、与中邮签署全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与69家跨国药企签订200亿元采购协议,近期上海医药的一系列动作令业界应接不暇,有分析人士指出,上药选择在H股上市前夕这个关键时间点接连利好,向市场示好的姿态可见一斑,其实是有着增加筹码的打算。
增长亮点:并购
“2011年是上海医药的‘全国战略年’,公司最近与中国邮政的合作,以及与辉瑞制药的牵手等背后都有一系列实质性操作安排,待时机成熟会逐一公示。而公司一旦完成H股发行后,将择机落实医药工业业务项目的并购,具体将围绕着优化现有的产品与产品线这一思路展开。”从掌门人吕明方的一席话中,不难窥出上药的野心和布局。
据悉,上海医药此次发行不超过7.64亿H股,融资额应不会低于国药控股(01099.HK)当年的87.3亿港元,其中的一半将被用于并购事宜。吕明方表示,在完成分销领域的全国布局后,未来更关注工业项目的并购,重视产品线组合和布局。
“随着中信医药4月起纳入上海医药后,公司真正实现全国化分销战略,地域覆盖范围有了大的突破。”上海医药副总裁葛剑秋表示,“在今年中发行H股募集资金后,将有部分资金用于并购,包括国内分销网络及海外工业的并购。”他表示,海外并购的目标是创新型工业企业,以增强公司创新药品的研发及生产能力,确保公司在国内的领先地位,而海外分销及零售企业短期内可能不会考虑列入公司的并购目标。
一季报显示,上海医药今年前3个月实现净利润8.49亿元,同比增长107.35%。据了解,上海医药于4月2日完成了100%收购中信医药的程序,其经营情况将合并第二季度报表;此外,整合上药集团抗生素业务的最后流程也还在进行之中,预计第二季度内可完成。市场人士认为,已着手整合与收购的两大医药资产所形成的业绩将体现于上海医药未来季度中,加上H股一旦成功发行后带来的有利因素,上药的发展后劲会在年内进一步凸显出来。
在二级市场上,大股东也用实际行动表达了对上市公司的看好。上海医药第三大股东上海上实集团于3月31日、4月1日通过上证所系统对其进行了大笔增持。合计超过300万股,平均价格约为19.58元。由于上海上实与公司控股股东上药集团同属于公司实际控制人上实集团,构成一致行动人。通过此次增持,二者持有公司股权增至48.55%。
据了解,《医药工业十二五规划》明确,“十二五”期间,全国医药工业产业集中度提高。力争培育1-2家产值超1000亿元的企业集团,培育3-5家产值超500亿元的企业集团,培育一批产值超100亿元的企业,销售收入居前100位的企业占到全行业销售收入的50%以上。参与规划制定的中国医工院专家委员会一位专家介绍说,十二五期间,将通过产品结构、技术结构、组织结构、区域结构和出口结构等五大结构调整,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对行业发展有较强带动作用的大型企业集团。
关键词:先进制造业 市场结构调整 产业结构升级
同志在党的十报告《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中指出,要“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关键就是要“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健康发展,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一国产业体系进而经济结构的高级程度是由与本国产业梯度演进阶段相适应的先进制造业所占的比重决定的。先进制造业的形成可以依靠国际产业转移和先进技术引进,但要真正转化为具有国别特色的优势产业,必须依靠持续不断的产业扩容和技术创新。因此,探索先进制造业产业扩容、技术创新以及结构升级的影响和制约因素,并由此明确我国产业调控政策的有效着力点,对推动我国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具有重大的政策指导意义。
基于我国产业梯度演进的先进制造业涵界
先进制造业作为一种与时俱进的产业形态,具有较鲜明的梯度演进特征:从最初级的轻纺制造业到重化制造业,再到高技术含量的装备制造业以及信息化、智能化制造业。立足于当前国际经济技术发展前沿和我国制造产业体系演进路径,可以大致确定,与我国产业梯度演进阶段相适应且与传统制造业相对应的先进制造业是通过不断吸收电子信息、计算机、机械、材料以及现代工艺流程等方面的高新技术成果,并将这些先进技术综合应用于产品研发、生产制造、过程控制、营销服务等的全过程,实现优质、高效、低耗、清洁、灵活生产,实现更高市场效率和更好经济社会效益的制造业的总称。
基于上述基本判断,依据国家统计局的产业分类标准,大致可以将先进制造业大致涵界在医药制造业(含化学药品制造业、中成药制造业、生物/生化制品的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含通信设备制造业、雷达及配套设备制造业、广播电视设备制造业、电子器件制造业、电子元件制造业、家用视听设备制造业、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含电子计算机整机制造业、电子计算机外部设备制造业、办公设备制造业)、医疗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含医疗设备及器械制造业、仪器仪表制造业)以及航空航天器制造业(含飞机制造及修理、航天器制造)五大类十七小类子产业范围内。这些产业构成了我国当前促进先进制造业发展,推进产业自主创新和结构升级的产业主体。
产业升级视角下先进制造业发展现状考察
作为一国引导制造业技术进步和结构升级的主要动力,先进制造业应该在发展速度、投资强度、竞争能力、研发力度、经济效率等方面表现出显著的先导性特征。只有自身形成了良性正向的发展态势,才可能有效承担产业发展的导向职能和推动作用。然而,从我国先进制造业近年来的实际发展情况看,尽管产值规模连年提升、从业人员不断扩大,作为国家重点建设的领域,在产业投资和研发投入方面都有所侧重,但产业发展态势仍不容乐观。具体而言:
(一)增长速度低于制造业总体,结构升级效应尚未体现
2008-2011年,我国先进制造业产业规模逐年上涨,2011年产值规模达到88434亿元,年均增幅达到15.71%;但与同期制造业总产值高达18.48%的平均增速相比,先进制造业反而处于劣势,在制造业总产值中的比重也从2008年的12.93%降至12.05%,不仅未奠定先导产业的地位并带动产业结构的升级,反而呈现出不及传统制造业的增长态势。
(二)经济效率缺乏优势,投资吸纳和流量调整能力不足
2008-2011年,我国先进制造业利润总额逐年提升并突破5000亿元大关,且利润总额年均增幅达到24.39%,显著高于同期产值增幅,推动行业总体利润水平由2008年的5.40%提升到7.02%。但与此同时,也应看到,7%的利润率与先进制造业本身的产业属性和产业定位是不相符的。偏低的产业效率进一步制约了先进制造业对经济资源的吸纳力和整合力。一方面,先进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额占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额的比重长期处于9.5%左右的水平,低于先进制造业占制造业的产值比重;另一方面,2008-2011年,先进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额年均增长27%,增速超过了先进制造业的产值增幅和利润增幅,对所吸纳产业投资的利用效率明显偏低。
(三)研发经费投入力度偏低,自主创新意识和效果薄弱
我国先进制造业偏低的运行效率和产出能力是与其相对薄弱的技术水平相联系的。首先,美国(16.89%)、英国(11.04%)、日本(10.64%)等国先进制造业研发经费占行业总产值的比重都超过10%,而我国先进制造业该比重仅1.5%左右,研发经费投入力度明显偏低。其次,从投入力度偏低的研发经费的内部结构看,用于从国内外引进、吸收技术的经费和用于技术改造经费分别占11%和28%,只有近六成用于自主研发,自主创新意识仍显薄弱。最后,由于研发投入力度不足、自主创新意识薄弱,在我国先进制造业内部,多数子行业(或企业)并未将科学技术确立为本行业(或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来源,仍高度依赖我国相对丰裕的劳动力资源和自然资源,由此导致科学技术对产业先进性和高效率的支撑效果微乎其微。
(四)企业规模化趋势有所显现,但产业资源仍有待整合
从人员规模和产值规模看,我国先进制造业企业都有所提升,分别从2008年的366人和2.21亿元提高到529人和408亿元。这一走势尽管一定程度上展现了我国先进制造业内部并购整合的举措,但也说明我国先进制造业中的产业资源仍高度分散在诸多企业当中,尚未真正实现规模经济效益。
(五)内资企业竞争力不足,外资主导型产业格局待扭转
由于自主创新能力有限,产业资源整合不充分,我国先进制造业中内资企业呈现数量众多、市场份额不高、企业规模偏小,竞争力严重不足的发展态势,外资企业(含港澳台资)仍是产业发展格局的主导力量。在先进制造业的所有企业中,内资企业数量超过了60%,但产值总规模仅占行业总产值的31%;外资企业平均规模达到8.52亿元,港澳台企业平均规模为5.62亿元,而内资企业平均规模仅2.32亿元。显然,外资企业不仅在市场份额上占据主流,而且基于规模经济形成了更强的市场势力和竞争优势,将在未来较长时间内主导行业发展。
先进制造业市场结构的产业升级影响研究
我国先进制造业代表着产业体系发展的方向,承载着国家经济结构调整升级的战略,却呈现成长性、创新性、规模性、投资强度、经济效率乃至综合竞争力的“六低”发展态势,亟需从各层面挖掘阻碍其发展的影响因素,进行政策引导和调控。
在上述“六低”产业特征中,制约我国先进制造业发展的最突出的问题在于产业经营效率偏低,而产业经营效率又取决于行业中企业的技术研发水平。根据产业组织理论“结构-行为-绩效”研究范式,产业经营效率和产业中企业的研发行为又决定于行业所处的市场结构。所以,要从技术创新、结构升级、效率提升的角度推进先进制造业的发展,需要在市场结构层面寻找问题的根源。
(一)我国先进制造业的绝对集中度考察
我国先进制造业的平均市场集中度CR4(行业中最大的4家企业所占的产值份额)为23.35%(2010年,按17个子行业加权平均),依据贝恩市场结构分类标准属于竞争性行业。在各子行业中,飞机、航天器、雷达设备制造等行业由于涉及国家安全,具有一定的行政垄断性,集中度高于行业总体水平;除此以外集中度高于行业平均水平的行业要么由外资企业占据主导(日资主导的办公设备制造业为41.05%),要么由港澳台资企业占据主导(台资主导的电子计算机整机制造业为51.48%);由内资企业主导的子行业则普遍集中度偏低。分散的市场结构必然导致行业内部竞争烈度的提升和行业盈利水平的降低,并进而对行业效率提升和规模扩容带来负面影响。
(二)引入规模差异性的相对集中度考察
绝对集中度指标不能反映市场中企业之间的规模差异程度,因此还须引入“规模差异系数”来度量先进制造业的相对集中度。所谓规模差异系数,就是行业集中度与行业平均份额的比值,系数越大,表明行业中主要企业规模相对越大。
我国先进制造业的平均规模差异系数GC4为49.92(2010年,按17个子行业加权平均),总体上,行业中企业规模的差异性较大;从子行业看,医药制造业(53.92)、医疗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60.88)、电子及通信设备(65.00)的市场差异系数高于平均水平,行业中大企业的主导地位更突出;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31.77)和航空航天器制造业(8.64) 的市场差异系数低于平均水平,行业中的主导权相对涣散。
进一步考察五大子行业下的细分行业,可以利用绝对集中度和相对集中度指标把17个先进制造业细分行业划分为I、II、III、IV四种类型,如表1所示。除了I型的三个细分行业初步确立了行业主导权之外,其他多数细分行业要么集中度偏低,要么企业规模差异偏低,不利于产业资源的整合和运行效率的提升。
(三)面向差异化和进出壁垒的延伸考察
一般认为,先进制造业的核心竞争优势在于先进技术和专利技术,所以成熟的先进制造业往往向高度标准化和高度专业化两个方向发展。我国先进制造业由于市场结构高度分散,中小企业为数众多,应该面向“长尾市场”开展专业化和个性化经营。但现实中,我国先进制造业中的企业却多集中于主流市场,针对通用性需求开展生产和研发,一方面缺乏“菜单式”的个性化,另一方面缺乏“专业性”的集约化,导致附加值偏低,运行效率降低,产业缺乏吸引力。
类似地,一般认为先进制造业兼具高研发风险和高投资收益的特性,其沉淀成本较高和资产专用性较强,因此进入和退出存在技术。但在我国,由于国家对先进制造业发展给予了大量的政策支持,使个别子产业趋向于公共产业,行政性壁垒较高但技术性壁垒不足,投资收益不高,行业吸引力不强;在如此政策依赖环境下,得不到政策支持的子产业,往往不愿承担高研发风险,所以停滞于低技术水平,不得不开展价格竞争,同样导致利润率趋低,行业吸引力下降。
可见,我国先进制造业虽然初具雏形,却没有真正导入先进制造业应有的发展路径,如果不进行必要的补偿性政策调整,极易陷入低度均衡,失去发展机遇,逐步沦为传统制造业,复归国际分工体系的中下层。
(四) 市场结构对研发行为的影响考察
为了能对先进制造业企业的技术研发形成更清晰的认识,可以再将技术研发划分为产品创新型研发和过程创新型研发两个层次,其中:产品创新型研发强度主要用新产品销售收入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来衡量,过程创新型研发强度主要用微电子控制设备占固定资产的比重来衡量。通过对17个细分行业研发强度的计量统计和合并计算,可以得到表2。
从理论上讲,松散型的寡头垄断是最有利于技术研发的市场结构。从表2可以发现:I型细分行业中产品创新和过程创新的研发强度都高于全行业平均水平;IV型细分行业中产品创新和过程创新的研发强度均低于全行业平均水平;II型细分行业中产品创新的研发强度要高于全行业平均水平,而过程创新的研发强度则低于全行业平均水平;III型细分行业中产品创新的研发强度要低于全行业平均水平,而过程创新的研发强度则高于全行业平均水平。
由此,可以进一步推论:寡占型市场结构对于先进制造业的技术研发行为具有最好的激励效果,企业研发行为最活跃,新技术和新产品和新工艺都将得到引进、消化和吸收;行业集中度低、企业规模差异小是制约先进制造业技术研发行为的重要因素。由于行业利润水平低,技术外溢效应强,技术研发的风险巨大但收益较小,所以技术研发不构成最有效的竞争手段,低成本渗透策略会被多数企业使用;高行业集中度能够帮助企业保持较高的盈利能力,进而获得较强的风险抵御能力,因而有助于激励企业开展产品创新型研发;企业规模差异让大型企业获得了规模经济效益,而中小型企业不得不引入差异化战略,于是面向成本降低和工艺改进的过程创新成为该类细分行业的主要研发行为。
(五) 市场结构对产业效率的影响考察
从我国先进制造业17个细分子行业的主营业务利润率看,行业差异仍是盈利能力的主要决定因素。医药制造(11.65%)、医疗设备和仪器仪表(9.82%)行业利润率保持在10%左右的较高水平,而航空航天器制造(5.11%)、电子及通信设备(6.21%)以及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3.46%)行业利润率则处在5%左右的较低水平。
进一步考察市场结构对行业经济效率的影响。通过对17个细分行业盈利能力的计量统计和合并计算,可以得到表3。行业内企业的规模差异性也对行业盈利能力和经济效率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规模差异性的存在一方面有助于弱化过度竞争,提升行业经济绩效;另一方面有助于激发行业内的兼并重组,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同时,较高的盈利能力还会形成更强的行业吸引力,吸引更多的产业投资并推动更快的产业扩容,由此实现先进制造业的结构升级效应。
另外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对于II型细分行业,尽管处于较高集中度的市场结构中,但由于一方面该市场结构主要是由行政力量构造的,公共产品属性突出;另一方面企业规模差异较小,无法形成行业整合的主导力量,所以行业经济绩效和资源配置效率都较低。
面向市场结构的先进制造业政策调控方略
承载着我国制造业转型提升和经济结构调整升级重要战略使命的先进制造业呈现自主创新不足,综合效率偏低,产业资源配置不合理,内资的行业主导力不强的发展态势。这一态势不仅在短期内影响着先进制造业的扩容和升级,更会对我国的产业安全、经济转型、国际分工等造成长期影响。同时,也应该看到,市场结构构成了我国先进制造业低速度、低效益、低水平发展的根源性影响因素,因此,政府在制定相关产业政策和财税政策的过程中,应高度重视市场结构的调整和优化。
总体而言,政府对先进制造业市场结构的监控、分析和调控是一项较为系统的工作:从静态、动态、绝对、相对等多个视角监测先进制造业的市场结构特征;从产业整体和细分行业两个层面考察先进制造业的市场结构特征;从经济绩效、技术研发和资源配置三个层面认识先进制造业市场结构的影响;从企业行为引导和企业绩效调节两个方向开展先进制造业的市场结构调控。如此才能更好地创造有利于先进制造业发展的长效环境和机制。
具体而言,政府针对先进制造业的市场结构、技术研发以及运营效率的政策调控可以重点着力于如下三个方面。
(一)政策引导
通过政策引导推动先进制造业向大型企业主导、大中小企业协同合作的低集中寡占型市场结构演化。对我国先进制造业而言,市场集中度高、企业规模差异大的市场结构更有利于技术创新的开展和产业运营效率的提升。因此,政府在市场结构调控过程中,重点推进如下工作:
在充分发挥大型企业技术创新和市场开拓主导作用的同时,保持中小企业在产品改进、工艺完善、业务细分化、服务专业化等渐进性创新和长尾市场需求满足方面的优势,利用好二者之间的互补性,提升产业运营效率。
选择企业规模小,市场组织散的细分行业,推动企业间兼并重组,特别是技术研发型企业与生产制造型企业的横向联合,推动行业市场结构向低集中寡占型演化。
通过必要的专项支持,如园区建设、人才工程等,推动行业内的资源共享、设施配套、产业集聚以及人才培养。
推动细分行业内的纵向一体化整合,通过信贷支持协调供应链矛盾、通过供应链协同实现强强联合、促优逐劣,通过打通从技术研发到商业化应用的价值链强化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和综合竞争优势。
针对中小企业,拓宽融资渠道,建立风险基金,协调自主创新体系中各创新承担者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确保知识产权得以有效保护。
(二)政府组织协调
基于政府的组织协调能力,集成企业资源,整合研发力量,推动先进制造业技术进步和自主创新。政府要为企业提供技术创新的制度环境和政策环境,在技术创新中发挥引导和支撑作用。
对产业自主创新和技术研发的资金支持要采取事前补贴和事后奖励相结合的方式,避免事前补贴监督不力,事后补贴激励不足的缺陷。
对于对产业全局具有深远影响的基础性研究,特别是重大科技专项,应通过国家专项、研究基金、产业联合攻关等方式进行,政府科技资金应以直接方式介入并给予支持。
对于产业后技术,特别是部分引进消化、模仿改进技术,政府资金应当间接介入,做好产业创新环境创建工作,在信息服务、产学研一体化、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为企业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
(三)利用好财税政策手段
利用财税政策手段,将先进制造业作为幼稚产业加以保护和鞭策,加速产业规模扩容和竞争力提升。
要采取必要的成本补贴、研发资助甚至行政保护等方式,弥补产业竞争力不足,给予先进制造业相对宽松的市场环境。
一、国内外私募股权投资发展现状
21世纪以来,国际私募股权投资募集资金不断扩大,涉及的行业种类也持续增加,并且不再局限于发达国家,已经突破地域限制,加入了全球化浪潮。私募股权投资的活跃不单单是活跃资本市场,促进二级股票市场的流通,而且也为全球范围内企业的转型升级、技术创新、中小企业融资做出了巨大贡献。金融危机之后,依托于发达国家健全的制度体系、发达的资本市场、完善的退出渠道、充裕的资金支持,私募股权投资转而关注于提高运作资本效率、增加对资产负债结构的管理以及证券化等举措,通过这一系列行为再创PE行业的辉煌。
我国的私募股权市场是在国际PE行业的经验和教训上发展起来的。我国的PE募集金额在2006―2008年进入高速增长期。2012年新募PE的发行定位更加精确,兴起了一批专门投资公共设施、房地产等的专职私募股权投资。
从投资总量来看,2006―2010年PE投资总量和投资案例数量相对平稳,在2011年私募股权投资业开始结束观望,快速介入。投资数量和金额也较上年同期大幅增长。而在2012年则相对平稳,投资金额减少8000万人民币,案例数量则基本持平。从投资行业上来看,私募股权投资分散投资在众多行业,传统的互联网、房地产、矿产及能源、生物医药仍占据前四位。
二、医药行业发展中的私募股权投资
受2008年次贷危机的影响,全球经济跌入谷底,私募股权投资也一改往年大笔花钱的态势,投资趋于谨慎。在私募股权投资的众多行业中,医药行业由于其刚性需求,对经济周期不敏感,使其成为私募股权投资的热点投资对象。2009年毕马威统计分析指出:私募股权投资对医药行业的投资量从2008年的第五位跃升至第二位,第一位和第三位分别是消费品和能源矿产行业。毕马威认为医疗行业受私募股权投资的青睐,主要是因为政府对于养老医疗的支出增加,公众对自身身体健康状况的关注以及中国越来越严重的老龄化问题。清科数据中心对近五年私募股权投资的统计也显示,自2005年,先后有30多家私募股权投资医疗行业。
三、融资难问题严重制约医药行业创新发展
近年来,我国生物医药行业发展迅猛,但在高速增长的背后也存在诸多问题。
首先,医药行业的研发时间较长。一个创新药物从研发到最终被批准上市,整个过程通常需要约15年时间,高投入、长周期、高风险特征明显。据统计,1990―2011年期间,国内医药行业累计投入研发资金360亿元人民币,获得一类新药14个,平均研发成本高达26亿元人民币,该投入水平是全球平均新药研发成本的8―9倍。而创新型企业既难以从银行获得贷款,也无法在产品成功上市之前通过IPO募集大量资金,即使对风险投资而言,也因专业壁垒高而导致专业VC数量少、金额小。这导致医药行业创新面临融资难题。
其次,融资难导致R&D经费投入不足,创新难以为继。以河南为例,2009年,河南医药企业科技活动经费筹集总额达13亿多元,科技活动经费的支出总额占产品销售收入比重上升到4.92%,其中R&D经费支出占产品销售收入的比重也达到3.30%。而企业R & D经费支出占产品销售收人比重是衡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指标。发达国家经验表明,这一比例低于2%,企业创新将难以维持,只有高于6%,企业创新才能形成良性循环,全国的“科技进步监测标准”将这一指标定为6%。因此,河南省的医药行业应当继续提高R & D的投入强度。
第三,相对于发达国家,我国的医药行业竞争力明显不足。国内医药行业虽然数量庞大,但是大多数为小型企业(占比74.64%),大型企业仅占5.53%。大而不强的问题除了反映在医药企业的规模上,也体现在国内市场上药品生产质量和技术含量上,在众多的药品中,只有不足5%的药品通过了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认证。在我国7000多家医药企业中,有超过13.5%的企业未盈利。这客观上对医药企业突破融资难题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提高获利能力和市场竞争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最后,国内7000家医药企业的应收账款大多处于较高水平,严重制约了医药企业的健康持续发展。未来减轻负债,调整企业的资产负债结构压力较大。
四、私募股权投资推动医药行业创新发展的举措
医药行业作为国家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日渐显著,私募股权投资的介入,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推动我国医药行业创新发展:
(一)通过私募股权投资建立外部董事会制度
外部董事会制度是整个公司关键性、支撑性的制度安排。它的重要性体现在:首先可以确保企业经营权和管理权的分离,确保董事会能够从宏观层面独立做出判断,防止董事层和管理层重叠所引起的冲突;其次有利于充分发挥激励和监督作用。一个企业的激励监督不能光靠制度,更要依赖于奖惩、考核以及升迁,如果不建立独立于管理层的董事会制度,无法进行有效的考核和奖惩,将不利于管控风险。从经营层角度来说,风险总会存在,单依靠经营层去发现风险是不够的,因为一旦风险的发现会威胁经营层的利益时,往往会选择自保,因此就需要董事会管控风险,尤其在内部审计上及时发现、处理风险。
(二)私募股权投资通过并购推动产业资源整合、合理布局产业链
由于我国医药产业的市场结构不够合理,导致医药产业的市场集中度长期处在较低的水平,始终在15%徘徊,使医药企业间存在非常激烈的市场竞争,从而降低市场资源配置率。长此以往,必然会影响我国医药产业经济的健康发展。因此,国家鼓励具有完善管理经验、先进技术优势、市场竞争力强的药企兼并、重组、收购规模小、市场竞争力小的企业。私募股权投资通过并购可以实现我国医药行业的规模化生产和经营,提高我国医药产业的市场集中程度,优化市场结构,提高产业资源的资源利用率。
(三)私募股权投资以完善公司治理为目的
私募股权投资以完善公司治理为目的,是否应当绝对控股,要依据企业特点综合分析考虑:
一是企业性质。对于国有企业,私募要排除其他因素的干扰,必须保证绝对控股;对于民营企业则不一定要绝对控股,因为首先相对于国有企业,民营企业股权结构相对清晰,而且民营企业受非市场的因素影响较小,其本身就是市场化的参与主体。
二是行业特点。医药企业有其自身特性,医药企业的管理和运行更为复杂,私募股权投资绝对控股的前提是比原有的管理层更加专业。
三是企业经营状况。对于高速发展、经历过市场考验的企业,其经营状况是有所保证的,因此如果一味追求对企业的绝对控股,那么医药行业的后续发展是否能够持续健康、快速地运行还有待考证。
资本市场上利空正在逐步消散:通胀压力持续下降;货币政策继续微调,欧债危机得到显著缓解。监管层频吹暖风,宏观经济预期改善,A股步入上行通道。
2月大盘普涨
回顾2月份市场,所有的板块都实现了上涨,其中小盘股的表现尤为出色,创业板和中小板跑赢沪深300指数5个百分点以上。从行业来看,许多行业的涨幅更大,电子、轻工、家电、信息服务等行业的涨幅超过了主要的市场指数。从风格指数看,需要大量资金推动的蓝筹股和周期表现一般,而小盘成长股表现明显强于大盘股。新股、高市盈率、亏损股明显强于绩优股、大中盘股。
从2月份行业板块资金流入流出情况看,资金偏好预期有望改善或政策导向明确的主题行业,比如政策面见顶、未来放松趋势渐现的房地产行业,受益于“十二五”政策扶持和推进的计算机、传媒等行业。显然,2月份的市场留给投资者更多的是收获后的喜悦。
流动性宽松预期
中国人民银行2月18日宣布,从2012年2月24日起,下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这是2012年首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此次调整后,大型金融机构的存款准备金率将降至20.5%,中小金融机构的存款准备金率将降至17%。
日信证券分析,预计3月存款准备金率还会下调0.5个百分点。通过下调银行的存款准备金率,央行释放放松流动性的信号,这将对股市产生积极影响。按照央行数据,去年末,我国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为80.9万亿元,以此初步计算,2月下调存款准备金率所释放的资金为4045亿元。
数据显示,3月份预计共有79家上市公司的60亿股限售股、共计661元市值(按照2月28日收盘价计算)进入流通。近来,随着股改的深入进行,股改限售解禁股数已经逐月减少,首发限售解禁和增发限售解禁成为市场解禁股票的主要来源。
按照前几个月实际的减持占比计算,实际减持需要资金20亿元;一级市场发行方面,尚无大盘股发行消息,短期也无大型金融机构融资,因此按照前三个月平均值计算,需要资金400亿元。
稳定为主
当前国际环境总体良好,美国经济复苏强劲,欧元区债务问题缓和。景气指标预示国内经济情况没有想象的那么悲观。“两会”带来更多的政策信号和产业投资机会。但是市场情绪仍然要面临经济数据的考验。指数连续上涨后将在3月末开始迎来上市公司一季报业绩下调的负面冲击。
南方基金首席策略分析师兼基金经理杨德龙认为,3月大盘将呈现U形的走势,收阳的概率较大。对于这种走势,前半段应以配置消费股为主,通过抗跌性以抵御大盘的回调压力;后半段以配置周期股为主,在大盘再次上涨时以体现进攻性。
日信证券认为3月份上证指数的波动区间2300-2600点。投资策略上,注意行业间的轮动,在震荡调整时注意对政策受益的农业、文化产业、消费行业的布局。从政策、业绩、估值等角度进行行业配置。建议超配医药、水利、农林牧渔、金融、地产、煤炭、汽车、电力等行业或板块。
2011年以来,虽然医药行业整体需求依然长期看好,但由于国家加大药品降价力度的影响,政策利空始终压制着板块表现。不过,随着药品降价细则出台,政策面对医药行业的影响逐渐转向正面,特别是医药行业相关的“十二五”规划等实质性利好政策出台或即将出台,使得医药板块未来的表现有望走强。
就近期而言,最大的政策刺激莫过于科技部正式了《“十二五”生物技术发展规划》。《规划》提出,至2015年,我国生物产业整体布局将基本形成,力争推动生物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之一,生物产业年均增长率保持在15%以上。
从《规划》的具体内容看,主要包括生物医药、生物农业、生物制造、生物能源等5个方面,其中“研发一批重大生物产品”是生物医药任务的第一要点。科技部将通过科技重大专项、973计划、863计划、科技支撑计划等进行落实。业内人士认为,这明确了“十二五”期间生物医药重点突破的方向。
兴业证券认为,就短期而言,《规划》的公布将为相关生物制药企业提供一定的主题投资机会,同时从估值的角度看,虽然目前医药板块估值相对较高,但与去年相比已经出现明显下降。那些在《规划》相关领域具有先入优势、主营业务与之关联度高的企业有望率先受益。
康缘药业:
行业类别:医药制造业
催化因素:销售放量,新产品获批
投资亮点:
1.产品结构向大病种转移。公司是研发型中成药企业,研发实力行业领先,研发投入占收入比远超同类公司。2008年之前主打产品为妇科以及骨科产品,随着热毒宁高速增长,公司进入到相对更为广阔的清热解毒市场,而公司后续产品银杏内酯注射液以及惊天宁注射液立足心脑血管市场,市场空间更为广阔。
2.热毒宁未来三年有望保持30%-40%的增速。公司产品热毒宁与目前占据市场用量最大份额的清开灵注射液面向受众有很大区别,并不存在直接竞争;其次,热毒宁与痰热清、喜炎平虽然存在潜在的直接竞争关系,但目前而言,清热解毒高端注射剂细分行业远未饱和,因此竞争关系并不明显。基于以上两点判断,未来两年热毒宁高增速依然可以持续。
3.银杏内酯注射液今年有望获批。随着我国城镇化以及老龄化加速带来的疾病谱改变,心脑血管市场规模将加速增长。而银杏相关制剂占据了心脑血管用药领域最大份额,银杏内酯注射液孕育着10亿的空间。未来公司银杏内酯注射液上市后有很大概率将与热毒宁一样,进入高端制剂产品行列,极具增长潜力。
业绩报告:2011年第三季报:基本每股收益0.3900元,主营业收入11.58亿元,同比增加21.86%,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净利润1.63亿元,同比增加13.51%。
2011年报预约披露时间: 2012-04-07
风险提示: (1)中药材价格上涨;(2)新药审批进度晚于预期。
贵州百灵:
行业类别:中药材及中成药加工业
催化因素:苗药整合巩固龙头地位
投资亮点:
1.二线产品着重培育,收购公司发展苗药。公司2011年收购4家苗药企业,共获得苗药批文11个,尽管这些药物市场规模较小,但在西南地区具有一定消费基础,作为二、三线产品,经过2-3年市场培育,有望实现1-2种销售过亿产品,与公司现有产品形成产品梯队,长期看利于公司稳定成长。
2.银丹心脑通锁定大市场,快速增长支撑业绩。2011年前三季度得益于医院渠道销售的不断加强,银丹心脑通销售额同比增长70%,其规模达到3亿元水平,毛利率在80%以上,大幅贡献公司业绩。公司通过底价、加强自营队伍等多种方式改善医院渠道销售状况,预计2011-2013年产品营收复合增长率在30%以上,成为公司业绩的主要支撑点。
3.医药行业“十二五”规划对中药、药材种植等产业提出政策倾斜利好,公司以苗药为发展主线,有望成为民族药的重点扶持对象。公司以此为契机,大力营建销售网络,已有销售人员达1600余人(OTC占比70%,医院占比30%),通过整合销售实力,建立高效的营销网络,利好公司长期发展。
业绩报告:2011年第三季报:基本每股收益0.2700元,主营业收入7.01亿元,同比增加42.98%,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净利润1.30亿元,同比增加55.65%。
2011年报预约披露时间: 2012-04-17
风险提示: (1)产品销售不达预期;(2)苗药概念推广不达预期。
片仔癀:
行业类别:中药制造业
催化因素:合资平台,利好长期发展
投资亮点:
1.公司和华润医药的合作,是两者的优势互补。片仔癀公司提供独家优质品种,华润利用其销售平台做大市场,类似于中恒与步长的合作。依据公告,华润承诺10年内净利润超人民币2亿元。按8%贴现到当前,公司市值现值可增加9-13亿元,增幅约10%。
2.药妆业务快速增长,销售改革有望突破亿元大关。中药题材日化产品将逐渐成为细分市场的热点,公司上半年完成牙膏产品的包装更新与市场铺货工作,加大广告投入,继续推进化药妆业务,受益于片仔癀的品牌优势与保健功效,药妆产品将成为公司盈利的新增长点,预计2011-2013年复合增长率在50%以上,2011年有望突破亿元大关。
3.片仔癀未来提价幅度和频率将更高更快,为业绩增长提供保障。2011年10月公司宣布片仔癀再次提价,此次提价将为公司增加近1亿元毛利和7000万左右净利润。由于片仔癀产品以天然麝香入药,原料由国家统一供应,极大限制产能,有别于其他产品,随着天然麝香货源逐渐紧缺,片仔癀提价是必然趋势,公司业绩有望保持较快增长。
业绩报告:2011年第三季报:基本每股收益1.3800元,主营业收入7.48亿元,同比增加15.55%,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净利润1.93亿元,同比增加33.02%。
2011年报预约披露时间: 2012-04-14
风险提示: (1)药妆日化产品销售不达预期;(2)片仔癀产品提价进程不达预期。
红日药业:
行业类别:医药制造业
催化因素:重组并购收官,助推业绩上升
投资亮点:
1.在配方颗粒逐步替代饮片的趋势下,配方颗粒行业发展潜力巨大。在国内仅有的六家配方颗粒试点企业中,康仁堂由于基数小、地区优势和自动化中药房优越性等原因,市场份额快速增加(从2009年的5%上升到2011年的14%左右),销售收入和净利润增速也大幅超过行业内其他五家企业。
2.有券商对北京部分中医医院进行调研,如东直门医院、宣武区中医院和广安门中医院,发现配方颗粒都已进入各家医院,其中尤以康仁堂配方颗粒进驻的东直门医院处方人数最多。目前配方颗粒已进入北京和广东省地方医保目录,且国内仅6家试点生产企业生产,2-3年内具有较高的政策壁垒。
3.换股合并康仁堂,配方颗粒业务尽入囊中,扩张能力加强。此前,康仁堂尚有36.25%股权不在公司手中,通过资产重组公司收购康仁堂剩余股权。公司采取增发换股及现金收购混合的实施方式,这对于康仁堂小股东来说也较易接受,将康仁堂股权置换为红日药业股权,二级市场将带来更高溢价和流动性。
业绩报告:2011年第三季报:基本每股收益0.5300元,主营业收入3.78亿元,同比增加61.64%,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净利润0.81亿元,同比增加24.90%。
2011年报预约披露时间: 2012-03-13
风险提示:(1)行业降价政策影响;(2)医药多元化经营增加了管理难度。
华兰生物:
行业类别:生物制品业
催化因素:甲流疫苗收入确认,增厚公司业绩
投资亮点:
1.血制品短缺,公司或受益于行业政策变化。预计重庆子公司今年一季度正式投产,公司全年投浆量较2011年持平或略有增长。由于血浆供应不足,目前全行业血制品短缺,可能会催化行业政策增加血浆供给,因此华兰生物等投浆量领先的企业最为受益。
2.公司近期公告称:收到国家收储714万剂甲流疫苗的部分货款7855.13万元。预计公司在年内还将收到剩余甲流疫苗款,共增厚公司2012年每股收益0.09元。
3.2012年公司将实现恢复性增长。券商调研后预计,2012年重庆子公司新增采浆量能够弥补贵州关停5浆站带来的影响,公司总投浆量同比2011年基本持平,考虑到公司从2011年三季度开始控制血制品发货,2012年血制品业务将在低基数上实现增长。
业绩报告:2011年第三季报:基本每股收益0.5350元,主营业收入7.38亿元,同比减少23.29%,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净利润3.08亿元,同比减少35.08%。
2011年报预约披露时间: 2012-0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