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西乡中学初中部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关键词: 数学教学 数学学习 原因分析 对策建议
一、问题的提出
数学是一门极其重要的基础学科,其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数学思想的掌握都要靠解题来体现。在我的教学中,经常碰到不少学生在解题时总存在着一种“懂而不会、会而不对、对而不全”的现象,在课后与学生的谈话中,也常听到不少学生反映:“上课能听懂,就是不会解题”。
所谓听懂,其实并没有真正懂全,学生会做题,不外乎教师讲解得法,学生听的得法。针对这一普遍现象,笔者认为,剖析此现象产生的原因,从教师层面和学生层面加以研究,将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
二、出现“懂而不会”现象的主要原因分析
(一)教师方面
1.备课凭想象。老师在备课过程中,没有仔细思考和认真研究分析学生的具体情况,没有联系学生实际,只是凭空想象按照自己的思路、想法备课,对学生的基础与能力往往估计过高。导致课堂上无法真正落实教学目标和课标的要求。
2.讲解不得法。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课堂教学是老师和学生共同学习和交流的重要环节。上课是实现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主要途径。不少学生反映:老师在上课解题时,没有站在学生的角度,只拿自己的观点去解释和理解问题,好像讲得头头是道,可是一旦让学生自己动手就不知道从何处着手了,使我们在学习过程中常常“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是会做这道题,但不会做类似题,更不会举一反三。
3.课余缺监督。在学习的过程中,老师没有给学生施加压力,不及时督促学生完成学习任务,教学就不能得到很好的落实,学生的学习也只能是纸上谈兵。
4.关注欠全面。老师对自己从事的工作要热爱,应面向全体学生,关心爱护每一个学生。有不少教师,有偏爱学生的现象,这种现象会严重影响大多数学生的学习情绪,从而影响到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学生方面
1.听课缺思考。听课是学生学习的关键环节,数学是一门思考的学科,而不少学生上课不积极思考,消极听课。常常处于一种“不吵不闹不动脑”的状态,效率极低。
2.作业缺认真。没有认识到作业是巩固知识的重要手段,在做作业解题时,往往只满足于问题的答案,对于审题、推理、计算的严密性、解法的简捷性和合理性不够重视,把作业当成负担,除作业质量差外,错失了培养各种良好习惯的机会。
3.不懂装作懂。学生能“听得懂课,不会解题”的原因,是对“懂”的理解上有误,有的学生的懂只是懂得了解题的每一步,是在老师讲解下的懂,自己想不到的地方,老师讲课时有提示,有诱导,能想起来,认为自己懂了。同样的问题,没有老师的提示,就不能想起来,说明学生的“懂”不是真“懂”,爱面子,不愿说不懂;看老师的面子,不敢说不懂。
4.复习欠及时。根据德国艾宾浩斯研究的遗忘曲线可知,在接触新知识的最初阶段是忘得最快的。大多数学生当时认为自己听懂了会了,由于没有进行复习巩固,过一段时间遇到类似的问题时,仍旧模模糊糊,结果就出现了“懂而不会、会而不全”的现象。
(三)其它方面
1.课程表排得满。当前,中考的主要科目只有5门,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可以说我们市所有的学校在排课时,都挤占了非中考科目的课,老师的课上的越多,学生要消化的内容就越多,而学生自主利用的时间、消化的时间就越少,学生缺少自主预习和复习巩固的时间,学生的学习处于一种不良循环的状态之中。
2.学习负担过重。得不到应有的休息,这一点对毕业班的学生来说尤为突出,到了复习阶段,学习任务本来就重,还要加班加点,得不到应有的休息,整天处于疲劳状态,学习效率低下,影响解题能力的发挥和提高。
二、解决“懂而不会”现象的策略
(一)分析学情,方法得当
1、会分析,会选择,。老师要关心每一个学生,不能偏爱个别少数学生,公平地对待每一个学生,特别是所谓“差生”。偏爱个别少数学生会引起大多数学生的反感,不利于教学。一个学者调查了世界上400名杰出人物,其中60 %在校学习时为“差生”,如爱因斯坦、爱迪生、牛顿、毕加索、达尔文、瓦特、居里、拜伦、拿破仑、邱吉尔、巴尔扎克、雨果,以及被恩格斯称为“所有时代最有学问的人物之一”的黑格尔等,他们都是在学校时的差生。“差生”智商都不低,精力充沛,接受能力强,只不过是他们的注意力不在学习上,转移到了其他方面,形成了知识上的断层,沦为“差生”。实践证明,他们一旦被激发,经调控将知识沟通、入了路,学习上就会有一个很大的飞跃。陶行知先生有句名言:“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中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 教师要看到他们的优点,发现其闪光点。给予学生真爱,不抛弃“差生”,也不压制“精英”, 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教学让各阶层段的学生有所得,做好培优、帮差、促中的工作。
2、会归纳,会总结。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个人潜能,帮助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使他们得到全面、健康的发展。从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上加以改进,除呈现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外,对数学思想、数学方法、解题经验经常地进行归纳和总结,引导学生走出解题的困境。
3、会消化,会咀嚼。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就学习方法而言,有些同学的学习方法确实需要指导。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他们像蜜蜂“采蜜式”的学习,博采百家之花而酿一己之蜜,经过消化咀嚼,使知识积少成多。
4、会感悟,会反思。教会学生学习,在解题上正确引导学生,注重培养学生的反思习惯。只有教会学生学习,学生的成绩才可能有所提高,才能让学生终身受益。要培养学生的“悟性”,学生自己不会思考、不会去“悟”,怎么能学会解题呢?解题关键,当然是思路,但是基础知识都不懂,怎么思?要充分发挥例题、习题的功能,利用一题多解,一题多变来教会学生解题。讲解中不要为了节约时间,往往只是“因为…所以…”。学生只听“懂”这个“因为…所以…”是不会解题的,模仿这个“因为…所以…”只能做一些“练习”层次的题,反思这个“因为…所以…”才会有所“悟”。对学生而言,学习要经历“懂”、“会”、“悟”这三个层次,即理解、模仿、领悟。对教师而言,要促进学生向高一层次――创新方向发展。
(二)学会学习,巧做练习
教学是一个师生的双边活动,老师是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学生才是内因,才是变化的根据。要学好数学,学会解数学题,只有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在学生的“学法”上找出路,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能听懂课,不会解题”的问题。
1.预习,听懂的前提。学习要有自主性,不要一味依赖老师,有一个适合自己的切实可行的学习计划,学习的功课多,学习任务重,所以时间要合理地安排,善于挤和钻,不打乱仗。除了完成学习任务外,还要力争抽出一点时间进行预习,做到心中有数,为听好老师讲课做好准备。
2.课堂,学会的关键。真正听懂课。上课时听懂学习内容是学好数学的关键,课堂上不仅要认真听,积极思考,多问几个为什么,而且重点内容、方法、技巧要记住,即使一时不能记住也要做好笔记,以备复习时再用。总之,要注重听课的环节,真正听清楚想明白,把知识融会贯通,这样才能做到事半功倍,为解题奠定坚实的基础。
3.课后,知识的巩固。独立完成作业;自觉复习所学过的内容、方法、技巧;阅读与学习内容有关的资料;解一些相应类型的习题,收集和整理典型的习题、解题经验、解题教训等。数学学习是要靠积累的,前面的知识就是后面的基础。如果实在记不住,就要常常温习,等到很熟的时候,自然能“生巧”,也就能自己解决问题了。
4.质疑,能力的提升。有问题就问,就算这个问题对大家来说都很简单,但你不懂就要问,可能这种问题老师不会喜欢,但对你来说却很重要。经常提问,还可以使自己从怕问、不会问到想问、善于问。问老师、问同学、问懂这个问题的人等,总之,每解决一个问题,你就有一份收获,你就有一个进步,你也会有一个好心情,你就会发现学数学原来是一件很愉快的事,也会为自己学习数学种下“兴趣”的种子。
学习数学离不开解题,提高数学解题能力始终贯穿于教学的始终。解数学题除需要必备的数学知识和技巧外,信心和勇气也相当重要。因此,还应让学生明白:数学题不都是一眼就能看出它的解法和结果的,而是要去分析、探索、比比画画、写写算算,经过迂回曲折的推理或演算,才能显现出条件和结论之间的某种联系,整个思路才会明朗清晰起来。没有动手去做,又怎么知道自己不会做呢?即使是老师,拿到一道题,也不一定能马上找到思路,同样要先去分析研究,才能找到正确的思路。因此,要敢于去做题,不要轻言放弃,相信只要有心动和行动,再加上方法,“懂而不会”的现象一定会得到很好的改变。
参考文献:
一、基本性格特点。
从性格的定义上我们不难发现,人的性格是受年龄和职业的影响的,我们可以根据一个人的年龄和职业,推断其基本性格,比如一个儿童,他身上可能具备的性格有可爱顽皮淘气活泼好动等。比如医生,他身上可能具备的性格有细心耐心稳重热诚严谨庄重等。鲁迅的《故乡》中写到的少年闰土是一个“十一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的刺去……”通过这一段外貌描写和动作描写,我们可以看出少年闰土是一个勤劳健康勇敢的少年。而在描写中年闰土时,文章写到“他身材增长了一倍;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这我知道,在海边种地的人,终日吹着海风,大抵是这样的。他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手里提着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灰黄”“皱纹”是衰老,“眼睛通红”是满身沧桑,“破毡帽”“薄棉衣”是愁苦“长烟管”是麻木自卑。《藤野先生》一文中“添改讲义”“纠正解剖图”“关心解剖实习”“了解中国女人裹脚”等几个典型事例都是从主人公的职业角度出发进行刻画的,那么我们就可以总结出藤野先生的认真负责、一丝不苟、循循善诱、热情诚恳、实事求是等特点。
二、主题性格特点。
主题是指作者通过文章的全部材料和表现形式所表达出的基本思想。小说的主题是作品内容的主体和核心,是文艺家对现实生活的认识、评价和理想的表现。小说的人物性格是分析小说主题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反过来,我们在分析小说时,就要特别注意作家是如何通过人物的性格去表现小说主题的。人物体现小说主题的性格,我们叫它主题性格。分析主题,我们应该从小说的宏观把握,在小说的主要事件中,在小说的主要人物性格对比中,在分析小说的背景句子中,在小说的主旨句中都可以找到分析主题性格的突破口。比如《故乡》一文写到“我”记忆中的故乡:“有深蓝的天空,金黄的圆月,有海边的沙地,碧绿的西瓜,有天真活泼的少年朋友闰土,有许许多多新鲜有趣希奇的故事”而“我”“回了相隔二千余里,别了二十余年的故乡去”看到却是“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这是前后中国农村的变化,结合这一背景,我们就可以分析出中年闰土的愚钝麻木贫苦。契诃夫的《变色龙》一文写到奥楚蔑洛夫在处理狗咬人的事件,写了他的几次变化,即对事件的态度,但在这些变化中,我们不难发现他不变的东西,即他评判是非的依据——与自己的利害关系,那就是永远要利于自己。表现了他见风使舵、趋炎附势的性格。
三、细节性格特点。
[关键词]数学教学 数学思想方法 数学应用意识
一、存在的一些不能“动”的现象
在数学教学实践中,发现这样的现象:高一新生对新知识的渴求欲望很大,但有的学生学习方法不对路,经过一段时间后,学生之间的差异就显现出来了。有的学生在课堂上总是不能跟着老师“动”起来,听课显得很吃力,自己操作时又显得无所适从,不知该做什么?怎么做?对数学毫不敏感,没有一定的悟性,想学好但又很困难,导致对数学科的学习焦虑情结,对数学学习产生神秘感和恐惧感;有的学生的学习效率低,预习课本、听课都是“似懂非懂”,做有些题目时对题意不能正确理解,分不清条件和结论,不知道如何运用已知条件,思维混乱,难于下手,听了讲解,才恍然大悟,觉得“这有什么,很简单嘛。”有的学生数学应用意识差,对应用题总是一筹莫展,对所学知识不能潜移默化;还有学生说:“我上课已经听瞳了,但就是做不了题,我该怎么办?”,真的听懂了吗?这值得考虑。
二、不能“动”现象分析
1、心理障碍
有的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恐惧和焦虑与其自身的个性特点密切相关。这类学生的学习动机很大,一心想在考试中取得优异的成绩,想在课堂上解答较为困难的问题以证明自己的能力,得到老师的宠爱和重视。一旦表现自己失败,得不到老师的认可,反而受到同学的讥讽、嘲笑,就会对自己的学习能力产生怀疑,认为自己不是学习数学的材料,这样就束缚了自己的思维发展。在课堂上再也不敢回答问题,久而久之,就再也不敢“动脑、动口、动手”。教师的语言、语气、表情、态度、动作等很容易造成这类学生的误解,认为老师对他们不重视、偏心,于是对老师产生不满,课堂上也不跟着老师“动”起来。
2、数学语言障碍
有的学生“动”不了题目,主要在于读不懂题,看不懂图象和符号,这就造成了数学语言障碍。他们往往表现为对数学语言的识别、理解、转换、构造、操作、组织、表达等有一定的困难。根源在于对数学基本概念把握不到位。比如恒成立问题、含参数问题,对学生来说是比较难的问题,学生往往不知从何下手。
3、缺乏创造性数学思维
有的学生在解决问题时,总是不能正确地思维、分析,缺乏数学思想方法和数学认知结构。遇到问题时,不能从自己的知识库中提炼出所需的知识和思想方法。
4、数学应用意识差,缺乏创新精神
有的学生在处理应用问题时,茫然不知所措,不知怎样从中提取有用的信息,对信息进行怎样的数学加工,进而产生“所学知识用不上”的感觉。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这类学生只管学习,不管生活实际,很少将所学知识和实际生活联系起来,没有树立起将知识转化为实践的应用意识,缺乏创新精神。
除了以上一些情况外,还有其它的一些因素影响着学生的不能“动”的问题,在这里就不再多说。
三、让学生“动”的策略
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要让学生“动”起来,自己动脑、动口、动手来解决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对教学在宏观、微观、情境等方面进行精心设计,从心理、情感等方面对学生进行调控,从学习方法、数学思想方法、数学思维等方面进行引导和疏通,充分展示实际问题的产生背景,让学生容易接受。
1、心理、情感调控
“心病还需心药医”,学生的心理上出现问题,需要教师从情感方面进行教育,“好言一句三冬暖”,多鼓励,少批评,让他们重新树立起信心。实践证明,人的大脑在兴奋状态下,思维效果最佳。及时鼓励可以让学生的大脑兴奋起来,调动起他们的积极主动性,使他们自觉、积极主动地动口、动脑、动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从心理、情感等方面采取相应的策略:有的学生基础掌握不牢,接受能力较差,上课时注意力不集中,课堂上不敢动口、动脑、动手,不敢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害怕出现差错,受到其他同学的嘲讽。对此类学生要创造条件,要鼓励其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一旦对了,要及时表扬;即使不完全正确,也要鼓励。让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从而调动其积极性,提高其学习兴趣;课后,对这类学生也要正确开导,让其感觉到老师对他的关心,从而调动其学习的欲望。
2、强化基本概念的教学及数学语言的训练
数学概念往往是用逻辑严谨的数学语言阐述的,是数学家们经过千心万苦提炼出来的,学生理解起来有很大的难度。然而概念是思维的细胞,如果学生不能正确理解基本概念,就会束缚其思维的发展,当然做不了题,在课堂上也“动”不了。因此,按照数学认识论的观点,对于数学概念的教学,应当像数学家当初解决问题那样,先对“发现”的数学知识有一个全面、大概的认识,然后用严密的数学语言逐步地阐述清楚基本概念。具体操作时,应当重视概念的实质,弄清其内涵和外延,借助直观图形、实物等作为概念理解的感性材料来丰富学生的数学表象认识;应当对概念、法则的关键字句强化理解,最好用贴近生活的语言陈述,以帮助学生克服数学语言理解上的障碍;应当讲清一些数学符号的意义及蕴含的数学思想和背景,以帮助学生克服数学语言识别上的障碍;还应当强化数学语言训练,引导学生进行复述,增强其数学语言的组织、表达能力。
3、数学思想方法的培养
不少学生对数学认识很肤浅,对数学思想方法了解甚少,对一些较为困难的问题不能转化角度思考。因此,在数学教学中,一些数学思想方法的的培养是很有必要的,比如集合思想、函数方程思想、数形结合思想、分类讨论思想等,这些在解题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4、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
[关键词]影子教育 补习 对策
一、补习教育之所以存在和发展的原因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人民越来越富裕,又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实行,一个家庭只有一个小孩,每个家庭对孩子的期望越来越高,投入越来越高,只要能让孩子进步,家长愿意倾其所有。孩子的教育影响到一生的命运,家长对其重视程度可想而知,除了在校教育外,给孩子“开小灶”成了家长的一种最优选择。目前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是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这一问题已引起了教育界内外人士的广泛关注。然而,令人不解的是在如此沉重的课业负担之下,补习教育却依然能够“欣欣向荣”,其原因究竟是什么呢?
第一,国家经济繁荣及国家政策的影响。随着我国改革开发政策的实行,以及国家采取一系列鼓励经济发展的开发政策,国家富强了,人民富裕了,人民有机会更好的培养孩子。自从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我国一个家庭一般只有一个小孩。
第二,应试教育的压力。由于目前我国各级各类学校选拔学生的标准依然是以分数为主,所以通过一切途径来提高学习成绩成为了中小学生在此大背景下惟一的选择。家长们形成一种普遍的共识,即除了完成学校教育规定的内容之外,不惜重金把孩子送入补习学校或聘请家庭教师,以此来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
第三,中国人高度重视教育的优良传统。从古代的“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到现在的“知识可以改变命运”的观点不难看出中国人对待教育的态度。
第四,经济水平的整体提升使得大多数家庭承担得起补习教育得费用。有关数据表明,从相对比重看,学费占家庭教育支出的比例接近60%,补习教育费用占家庭教育支出的比例大约是11%。可见,补习教育费用是家庭教育支出的重要组成部分。数据还表明,经济发达地区家庭参加补习教育的可能性更大,而经济不发达地区家庭则更希望通过教育改变自身的不利境地。
二、主要形式
课外补习班按其经营方式可分为两大类:规模较小的,常冠以诸如“某某培训班”“某某补习班”“某某辅导班”等名称;规模较大的,一般叫“某某学校”“某某教育”等。课外补习班根据参与学生的特点、需求和其本身的规模分为托管、一对几(十个学生以内)辅导、老师上门一对一家教,或大班(超过50个学生)授课。这些课外补习班,有的具有合法的“身份”;另有一部分是私人开办无任何办学资质的小型“作坊式”机构。课外补习班有其不同于学校的三大特点,即补充性、私人性和有偿性,参与这些课外补习班的师资主要是在职教师、大学生和离退休老教师。课外补习,主要是“补差”和“培优”,前一种是针对学生在校内没有掌握透彻的重、难点知识的再学习,补习对象多为学习成绩一般或偏低的学生;后一种是在学校学习的基础上帮助学生在知识体系的广度和深度上进行特训、拔高,补习的对象多为学科成绩较好的学生,如一些竞赛班级的开设。课外补习的科目依据考试的类型而定,一是文化类,包含各种考试科目的语文、数学、外语、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地理、政治等学科;二是艺术类,绝大多数以要参加高考为目的的美术、音乐、舞蹈为主。
三、利弊分析
课外补习班有其存在的空间,得到一些家长和学生的青睐。但由于办学水平良莠不齐,暴露了不少问题,有利有弊,对于利弊要客观分析。由于其商业盈利性质,监管力度不够等因素,课外补习班存在不少问题。
第一,招生广告失真。一些课外补习班为了招揽更多的生源,多会采用广告等方式提升知名度,与一些媒体合作,进行商业化包装宣传。但在利益的驱动下,宣传失真问题表现得比较突出,有的在广告用语上夸大其词,多数机构打着保证质量等口号以及各种不现实的承诺,进行大肆宣传。如经常会听到类似于“只要参加补习,保证一定考上某某学校”。一些补习班则会说自己有绝密信息,能押准中、高考试题等,神乎其神,让不明底细的家长和孩子误认为找到了提高考试分数的捷径及救命草。
第二,学生不堪重负。学生接受校外教育的时间主要是学校学习以外的时间,时间段集中在晚上和双休日及节假日。学生们白天在学校进行了一天的学习,课后还有大量作业要完成,而到了晚上和双休日又得在校外补课,并且通常一个科目就得花掉两个小时,几乎没有休息、娱乐的时间。这种做法有悖于素质教育的初衷。
第三,补习效果存疑。补习的时间与学习效果不成正比,参与补习的时间越多,不一定能提高学生的成绩。由于校外补习是学校外的额外学习,补习花费过多的时间,学生身心俱疲,可能导致学生对学习兴趣的下降甚至是厌恶,使得学习成绩难以得到有效的提高。
第四,影响学校教学。有资料显示,这些课外补习班的师资约70%是在职中小学教师,尽管教育部三令五申“禁止在校教师参与课外补习”,可是很多教师为了经济利益,在课外补习班兼职,有的甚至受聘于多个补习班,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自然无法在学校的教学中全身心投入,日常备课、批改作业、与学生交流等教学活动都受到影响。导致这些教师在学校教学过程中的不作为,势必会对正规学校教育产生冲击。
四、对策建议
第一,要规范补习教育市场的监督管理,加强对补习学校、补习班的审批和监管工作,制定可行的补习学校审查制度,培植健康的补习教育卖方市场。
第二,可以依托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提供优质低廉的网络补习教育平台,让一般家庭的孩子可以接受到优质补习教育,通过建设质优价廉的补习教育卖方市场减少补习教育带来的教育公平方面的负面问题。
第三,从事补习教育的教育者要充分挖掘和调动自身的积极性,以保证其教学质量和效率。严把教师质量关,确保从事补习教育的是一批热爱教育、教学经验丰富的高水平教师团体,在教学过程中应竭尽全力,各显其能,避免补习教育成为一种重复劳动,从而打击学生的积极性,失去补习教育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王有升.补习教育:一类不可忽视的教育现象[J]上海教育科研,1997(6)
关键词: 学习动机 外部因素 初中生
一、学习动机外部因素对学习的意义
(一)动机的概念
学生的学习过程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智力是影响学生学习的重要认知因素,智力的差异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速度和质量。认知方面的因素固然是影响学生学习的重要因素,但不是唯一因素。大量的研究证明,非智力因素对学生的学习具有较大的影响,而动机在各种非智力因素中处于核心地位。
皮连生提出:动机是驱使人们活动的一种动因或力量,包括个人的意图愿望心理的冲动或企图达到的目标等。人的一切活动都是由一定的动机所引起的,动机是一切活动的原动力。动机是以内驱力和诱因为必要条件而存在的。当有机体的行为被内驱力激发并指向一定的诱因时,就会产生行为的动机,直接推动一个人进行某种活动。
(二)学习动机的含义及其外部因素
学生的学习行为也同样受到动机的支配和调节,离不开动机在其中的激起、调节、维持和停止的作用。学习动机是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使学习行为朝向一定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的心理状态。学生只有有了足够的学习动机,才能激发积极性和主动性。
西方心理学家根据动机产生的诱因来源,将动机分为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内部动机是指诱因来自于学习者本身的内在因素,即学生对活动本身发生兴趣而产生的动机,活动本身就能使其得到满足,无需外力的作用,也不必施以外部的报酬和奖励而使之产生某种荣誉感。与此相反,外部动机是指诱因来自于学习者外部的某种因素,即在学习活动以外的、由外部的诱因而激发出来的动机。影响内部学习动机的因素称作内部因素,而把影响外部学习动机的因素称作外部因素。
辩证法认为,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主要是由事物的内部矛盾引起的,同时也受到外部矛盾的影响。内部矛盾是内因,外部矛盾是外因,任何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是内因和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二者缺一不可,但它们在事物变化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都各不相同。一般来说,年龄越小的学生,外部因素对他们的学习起的作用越大,在影响初中生学习动机的因素中,有许多外在的因素是不可忽视的。因此,在学习动机的培养和激发过程中,应该注意初中生学习动机发展的年龄特征。
二、初中是学生身心发展的特殊阶段
学生的整个学习动机是由多种动力因素组合而成的,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的动力因素的构成有一定的差异,而且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个体身上,占主导地位的动力因素也是不一样的,因此,在对学生进行学习动机教育时,应针对特定时期学生的动机发展规律进行教育。
(一)初中生身心发展的特殊性
青春发育期生理上的变化是多种多样、十分显著的。归结起来主要有三类,总称为三大变化:一是外形剧变,二是体内机能增强,三是性的成熟。初中生正处在身心迅速发展的青春发育期。这个阶段既不同于儿童,又不同于成人,其最大特点是生理上蓬勃生长、急剧变化,因此,国外一些学者称此期为“人的第二次诞生”。
外形剧变表现在男女学生无论在身高还是在体重方面发育迅速;体内机能的增强表现在他们心脏活动的加强、肺活量的增长、肌肉力量的变化及脑和神经系统的发育上;生理发展方面最突出的特征就是第二性征的出现及性的成熟。
由于所处环境的变化及新的学习条件的影响,加之生理方面的变化,初中时期学生的心理水平在原有基础上,有很大的提高和发展。心理学家早就注意到了儿童的初中阶段心理上的特殊变化,当代著名的瑞士儿童心理学家、发生认识论的创始人皮亚杰(J.Piaget)认为,在这之前的儿童只能对具体事物或事物的形象进行运算。到了初中阶段,即儿童处于11―15岁的年龄段,便能在认识上把事物的形式和内容做出区分,使思维超出感知的具体事物,进行抽象的逻辑思维和命题运算进入所谓的“形式运算”阶段。在感、知觉方面,初中生区别颜色的视觉精确性比小学低年级的学生要提高60%以上。初中生注意的特点比小学生更具有稳定性、目的性和选择性。初中生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日益发展,并逐渐占主要地位。“身心发展不仅速度加快,还伴随着质的变化与转折,给教育学生提供了重要的机会”。
(二)初中阶段学习活动的特殊性
在学校教育中初中是小学向高中教育阶段的过渡时期,在此阶段学习活动的特殊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学习成绩差距拉大。从小学到初中,课程门类逐渐增加,从最初的三门功课,逐步增加到6―7门功课,同时,学习内容逐步深化,像数学从小学的四则运算和解方程应用题到初中的整式运算、函数等。这要求学生花在功课上的时间相应增多,但是学习优秀的学生目标明确,能巧妙安排时间,应付自如,而学习较差的学生穷于应付,就会感到越来越吃力,学习变成过重的负担,两者间的差距也逐渐拉开。
第二,自学能力要求更高。小学生的学习,在学校里,主要依赖老师的安排,老师可以说是无所不包、无所不管;在家里,也大都是在家长的督促下完成学习任务的。小学生的学习还缺乏明确的目标和自制能力,所以,带有明显的依赖性和被动性,一旦离开教师和家长,不少学生就会觉得茫然不知所措,无法自觉地安排学习。进入初中以后,学生在学习上的独立性逐步增强。自学能力对学习成绩的影响明显增强,学习依赖性强的学生成绩往往每况愈下。
初中生还处在自觉性和依赖性、主动性和被动性并存的年龄。日益加重的课业负担,加上此时期心理的波动和生理的变化,电脑游戏、武侠小说、通俗言情小说,乃至有些不健康的读物都会对学生产生极大的诱惑,成为影响学习的外部因素。
三、个案研究对象及方法
(一)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初一的小孔,男生;初三的小茹,女生。
(二)研究方法
与研究对象的非正式访谈,长达一年的观察;与受访对象的家长的访谈;与研究对象的同学、朋友的非正式访谈。
四、研究分析
(一)两个年级学生的差异分析
当被问到学习动机的来源时,初一的小孔回答是:“努力学习,成绩好,妈妈就可以满足我的要求。”初三的小茹回答是:“为了升学要好好学习。”
对于初中低年级学生来说,他们常常以获得教师、家长的赞许或认可,赢得学习成绩之外的奖励为满足。而初三学生面对升学的压力,为了前途着想,而努力学习,这种心理或多或少来自学校、家庭、社会的压力,“由于一定的成就总是能够赢得一定的地位,也就是说,一个人赢得地位通常是与他的成就或能力水平相称的,成就的大小决定着他所赢得的地位的高低,与此同时,一定的地位又决定着他所感觉到的自尊心,这种自尊心是赢得相应地位的直接反映,所以自我提高的内驱力乃是把成就看作赢得地位与自尊心的根源,它显然是一种外部动机”。对学生来说,这种外部动机,既可促使其把自己的行为指向当时学业上可能达到的造诣,又可促使学生在这一成就的基础上把自己的行为指向今后在学术和职业方面的目标。
“从发展角度来看学龄儿童早期阶段的外部动机对学习具重要作用,随着年龄的增长,内部动机逐渐发展起来”。由此,可以看出两个年级的差异。
(二)性别的差异分析
对于初一的小孔,他的学习动力更多来自父母在物质上的奖励,比如他曾向父母提出,在期中考试中若取得年级前十名的成绩,希望父母可以奖励一个U盘,因为他是个小电脑迷,通过他努力学习和优秀的成绩向父母争取玩电脑的时间。而对于初三的小茹来说,她更多的是情感上的需求。她希望父母能给她更多自由的空间、爱和尊重。在小茹眼里,同学比父母更亲近,而父母却常常干涉她的交友自由,且处于青春期的小茹开始对异性产生朦胧的好感,开始欣赏班上的男生,而她认为这在父母眼中被认为是早恋、稚嫩。当面对这一矛盾时,小茹会觉得得不到父母的尊重和接受,会消极地面对学业,无法产生追求知识、实现潜能的需要。
(三)两者的共同点
当问到学习动机有哪些,从对自己的影响排位来说,两个人不约而同地把老师、家长的鼓励放在第一位,老师对学生的态度、家庭氛围及家长对待子女学习的态度因素对其学习积极性影响都比较大。可见,教师在学校教育环境中的作用尤为重要,教师态度、教学方法及对教学目标的确定极大地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同时,家长的教育方式也对初中生的学习动机有一定的影响,这是因为家庭的教育作用是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无法替代的。
五、启示
(一)合理运用外部奖励和表扬
根据奥苏贝尔对课堂学习动机的分析,学生的课堂学习动机既有认知的内驱力,又有自我提高的内驱力和附属的内驱力,仅仅依靠认知的内驱力是不足以激发和维持学生学习动机的。大量的心理学研究表明,对学生的学习行为和学习结果给予外部物质奖励能有效促进其学习。
教师对学生的肯定评价具有积极的强化作用,能够使学生产生再接再厉、积极向上的力量。然而,表扬也不是无限地起作用的,纳夫帕克狄迪斯指出,表扬给予的方式比多少更重要。因此,教师在运用表扬与批评时,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与个别差异,做到客观、公正、全面、恰到好处,既要赏罚分明,又要以理服人,以帮助学生树立信心,提高自我认知的内在动机水平。
(二)重视家庭教育作用
在家庭的功能中,不仅有生育功能、经济功能及休息娱乐功能,还有一个重要的功能――教育功能。在家庭环境下,子女与双亲及家庭成员的互动方式有别于学校中学生和教师的互动方式。在学校互动中,学生有时感到拘束,不能完全开放地表达,而在家庭互动中子女则会显得轻松和自然,这样就会产生不同的教育效果。另外,家庭成员之间在接触频率上要比学校环境中其他人高得多,这使得家庭教育能在多次重复的条件下传递到受教育者身上。那么家长就要尽量营造一种民主和谐的家庭气氛,多和学校联系沟通,多了解孩子的动态,以及青少年的心理知识,注意对孩子的教育策略。
(三)重视学校环境和社会环境
学校环境主要指学校教学活动的场所,各种教学设施、校风、班风、师生人际关系、教师教育方式、教学水平、方法等。社会环境指的是社会制度、经济形态、科技水平、亲朋邻里关系、社区文化等。由于青少年学生品德、价值观念正处于形成时期,缺乏价值判断能力,因此社会风气、人们的思想观念、社会的就业状况、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等对学生的学习动机的影响不容忽视。
教育是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在学生所处的学习环境中,有许许多多的因素会对学生的学习动机有所影响。由于学生本人情况的特殊性,决定了影响其学习动机的因素也各有侧重和不同,不同的学生由于其年龄阶段、所处的年级、家庭背景、个人的生活经历感受及在学习上成功与失败的体验不同,因而即使是在相同的教育情境中各种外在因素对他们心理的影响也会呈现出不同的特点。教师、家长作为学生教育的主要力量,应总结初中生在这一发展阶段上的特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有针对性地采取有效的教育策略。
参考文献:
[1]皮连生.学与教的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1997,5.
[2]李伯黍,燕国材.教育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1993,4.
[3]叶澜.教育概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6.
[4]黄煜峰,雷雳.初中生心理学[M].浙江:浙江教育出版社1993,12.
[5]鲁洁.教育社会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10.
[6]王道俊,王汉澜.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12.
[7]毛景焕,毛景香.教学中的心理虐待现象析[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0,3.
[8]张爱卿.动机论:迈向二十一世纪的动机心理学研究[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关键词 城乡结合部 学习习惯 现状分析 干预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5 文献标识码:A
Learning Habits Status and Intervention Policy of Rural-urban
Fringe Zone Middle School Students
HU Liping
(Zhejiang Lin'an Yangling Central School, Lin'an, Zhejiang 311306)
Abstract The learning habits of the rural-urban fringe zone students' is the choke point of quality of academic input. This article tries to analyze the reason of the restraint factors to form good habits through blow aspects: complicated social environment in the rural-urban fringe zone, especial home education, hysteretic educational mode, etc. Also, this article offers some intervention policies which can help the students to improve their learning habits. Hope this article is helpful to the teachers of junior high schools in the rural-urban fringe zone.
Key words rural-urban Fringe Zone; learning habits; analysis of present status; intervention policy
1 问题的提出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什么是教育?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根据自己的教育实践经验,笔者认为:对于普通学生群体来说,学习差异虽然与智力因素有关,但主要取决于非智力因素,其中学习习惯占据最重要位置。因此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学习的有效性至关重要。城乡结合部初中学生由于其复杂的生存环境与思想意识,特殊的家庭教育,导致学生学习习惯的良莠不齐,有相当数量的学生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市区学生的家长重视教育,与学校配合积极;农村地区乡风淳朴,不良诱惑少,学生都有较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抱怨:城乡结合部学生难教,课堂效率低,学习效果差。然而,城乡结合部是现代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中必然产生的特殊地带,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有责任在实践中摸索出一套破解学生不良学习习惯,提高学习有效性的方法。
2 城乡结合部部初中学生学习习惯现状
笔者通过对城乡结合部初中学生学习习惯的课堂观察和问卷调查发现,他们在学习习惯方面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学习缺乏计划,不会合理安排和利用学习时间。(2)缺乏课前预习和课前准备的习惯。(3)没有形成良好的听说读写的习惯。听课、作业过程中,注意力不集中,爱走神,沉迷于幻想或习惯于讲话。(4)没有科学的学习方法。如课堂上不做或不善于做笔记;不善于通过使用工具书,查资料和课外阅读等途径来解决学习中的问题。(5)学习懒散,缺乏认真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6)学习上缺乏毅力与意志力,没有学习自觉性,缺乏拼搏意识。
3 城乡结合部初中学生不良学习习惯归因分析
城乡结合部学生难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状况令人堪忧,原因是多方面的。
3.1 所处的周边环境复杂而严峻
(1)城乡结合部人口流动频繁,“黑网吧”、游戏机房等不良娱乐设施从市区向城乡结合部转移落户,家长又疏于管理,流连在这些不良的娱乐场所就成了部分学生消磨校外时间的主要选择,很容易沾染不良习气。
(2)城乡结合部文化成份复杂而又缺乏有效管理和引导,各种文化良莠并存,对学生正常成长十分不利。
3.2 家庭教育功能薄弱或缺乏
(1)城乡结合部学生家长文化水平普遍偏低,教育意识淡薄。这种消极的意识使家长忽略了家庭对于孩子品行和学习习惯的教育功能。
(2)外来务工人员因工作时间长,经济收入不高,居无定所,忙于生计,无暇顾及孩子的教育。另有相当数量的当地农民依靠土地补偿费或住房租贷度日,不劳而获的收入方式容易形成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沉迷于电视、麻将,扭曲了对家庭教育功能的认识,对孩子影响极坏。
(3)对孩子的期望值不高,使学生学习动力不足。家长们“坐收其利”、“不读书同样有出息”等消极倾向,使学生学习缺乏动力,影响学生的正常发展。
(4)与孩子沟通交流过少,学生的学习和心理问题得不到解决。初中学生是个性形成发展的重要时期,在学习、生活上不免遇到各种问题,需要与家长沟通交流。但是父母亲普遍存在“重结果轻过程”的情况,当孩子遇到心理和学习上的问题时,家长的态度要么不闻不问,要么简单粗暴。
(5)有相当一部分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能有出息,能够出人头地,可又不知道怎样引导孩子,教育孩子。平时教育孩子比较盲目,方法欠科学,但见孩子考试成绩不佳,便“一棍子打死”。
(6)有的家长外出务工或离异等原因,教育的责任推到了祖辈身上,隔代教育遏制了孩子的独立能力和自信心的发展。祖辈们只管孩子生活,对孩子的学习习惯,良好个性品质的建立却无能为力,对孩子放任自流。
3.3 学校困境和教学方面的原因
(1)生源的复杂性和优质生源的流失。本地很多优秀学生小学毕业后就想方设法到市区读初中,使优质生源流失严重。城乡结合部外地生源已经超过50%,这些学生来自全国各地,而各地教育发展又参差不齐,学习习惯良莠不齐,一些不良习惯容易波及全班。
(2)教师在教学中重知识灌输,轻习惯培养,对学习习惯养成的指导、跟进、监督缺乏、滞后。
(3)学科之间缺乏协调,潜在着无序竞争。各学科老师为尽量提高自己学科的成绩,想方设法挤占学生的时间,只注重学习的“量”,而不注重学习的“质”。学生难以按自己的计划进行有效学习,没有自我选择的余地,造成学生疲劳、逆反。
4 促进城乡结合部初中生良好学习习惯养成的干预策略
4.1 转变教育观念,为学生创设有利于良好学习习惯养成的课堂氛围和学习环境
(1)教师需更新角色定位。学生要学会学习就必须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也是对自己的必然要求。教师的角色应定位在学生自主学习的促进者、真诚的赏识者,教育教学的研究者、平等的合作者,主要是承担组织教学的责任。学生在教师组织的教学活动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倡导自主学习,改进学习方式。教师要从对教法的研究转化到对学法的研究上来,以学生发展为本,倡导新的学习方式,如先学后教、合作学习、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让学生在主动学习的过程中养成一系列良好习惯。
(3)运用教学策略,提高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课堂教学中成功地运用教学策略(如创设情境、变化刺激、设置悬念等),会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也就在乐学中“水到渠成”。
(4)建立学科间的协调机制,还学生一个自由发展的空间。我们提倡建立由班主任牵头的学科间协调机制,让学生作业科学合理,让学生有自主学习的空间,劳逸结合,身心得以健康发展,有利于学生有计划地开展学习,逐渐养成一系列良好学习习惯。
4.2 强化教师的引导功能,为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养成推波助澜
良好的学习习惯需要反复历练和实践,它是运用和实践催生的硕果。因此习惯培养过程中教师及时指导显得很重要。
(1)教师要重视课堂学习中学生的习惯训练。根据班级的学习状况和教材内容及本学科特点,适时对城乡结合部的学生进行学习策略辅导,以帮助学生学会学习。适时指导和训练学生掌握预习、听课、做笔记、理解、记忆、复习、运用知识、课外阅读等科学方法,并在课堂中不断强化。
(2)针对学生实情,教师应指导学生制定一个合理的家庭学习计划,如早上回顾一下前一天的学习内容;学习新知识后马上复习;放学后要完成当天作业和预习第二天学习内容;进行课外各种信息的收集等,并督促学生严格执行,从而培养学生的自我监控能力。
(3)初中学生可塑性很强,同时也存在自制力差,做事不能持之以恒的不足。对于容易反复或较难形成的习惯,需要教师经常旁敲侧击地进行跟进、督促或重点指导。
① 对于需要较长时间才能养成的习惯,不妨借鉴一下马拉松世界冠军田本一的智慧――“分解目标”,以防浅尝辄止,半途而废。将一个形成周期较长的习惯目标科学地从内容、时间上分解为若干小目标。把每个分解目标的达成与评价奖励相结合,让学生体验到分解目标达成的成功喜悦,这种“感觉”将推动他充分调动自己的潜能去达到下一个目标。
②对于习惯养成过程中有较大困难的或出现的疑惑,教师要及时现身指导解惑,注意方法的适时点化,化解有些学生“不得法”的内心焦虑,能让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4)建立教师结对帮扶制。对于班级里突出的习惯困难学生,让年富力强、富有爱心的教师与之结对帮扶指导,在思想、学习和生活上给予他们关心、指导和帮助,赢得他们的信任,在亲密无间的师生关系和和谐的教学环境中,使他们明确学习目标,长时间保持学习兴趣,促进良好习惯形成。
(5)加强对家长的指导,增强家庭教育功能,拓展教育资源。城乡结合部的家长文化水平普遍较低,对家庭教育认识严重偏差,教育意识淡薄,这对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极为不利。如果不加强对家长教育的指导,学生在校形成的学习习惯就会付之东流。学校、老师要经常通过“专题讲座”、“家校联系”、“家长会”等形式,提升家长素质,强化他们家庭教育意识,争取他们的支持、配合、协作,形成合力。
4.3 多元的监督评价,让学生的学习习惯养成由被动接受走向主动超越
学习习惯养成不是一蹴而就的,习惯的形成需要坚持,要有毅力。而初中学生的心智水平还不够成熟,城乡结合部的家庭教育功能又相当薄弱,因此在学习习惯养成过程中监督机制必不可少。
另一方面,根据“镜像”理论,家长、教师、同学看待学生的态度方式会影响初中学生习惯形成过程中的自我效能感。因此,习惯养成中应发挥过程性评价的主导作用。
4.3.1 家长的监督评价
实践表明,学生在校因有老师、同学的监督,行为表现、习惯养成表现较为积极,而一旦回到家,因家庭教育功能的薄弱或缺失,加之孩子的自控能力差,惰性会表现出来,因而家长的监督评价显得很重要。但又因为城乡结合部家长文化水平普遍较低,他们对孩子在家的学习习惯监督评价只能停留在显性层面。我们的做法是:由班主任统一将各科回家的学习作业任务通过“校讯通”短信平台告知家长,家长根据具体的任务要求,以及从家长专题讲座、家长会掌握的正确评价观,客观、真实地对孩子的作业、学习情况进行监督、评价、反馈,以便能让教师了解掌握孩子的真实情况,有的放矢进行指导。
在监督评价过程中,鼓励家长正确看待每个孩子的优点和缺点,在客观真实的前提下,寻求习惯养成过程中的亮点。
家长监督评价表 ____月____日
说明:采用等级制评价,优为5分,良为4分,合格为3分。
4.3.2 学生自评――发现自我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也是习惯养成的主体,教师要鼓励学生根据习惯养成的目标要求,进行自我反思和评价,找出自己的不足及原因,明确自己的改进方向。
4.3.3 同伴互评――取长补短
在班级里我们将相邻座位的四名同学组成一个互助小组,由一名责任感强且成绩较优秀的同学任组长,在组长的组织下开展监督评价活动。在评价中学会赞扬、鼓励,发现别人优点,明确自己不足及努力方向。平等的评价主体与对象让评价结果更易得到认同和接纳,更能营造出和睦相处,共同进步的氛围。
4.3.4 教师评价――把握好可塑性标准
教师对学生恰如其分的肯定和激励,为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提供了一种引导,更易激发学生的动力和勇气。基于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成功的体验,树立信心,因此教师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把握好可塑性标准。
对于学生学习习惯养成的多元监督评价,每两周利用班队课进行一次习惯养成评价与星级评定,以班级名义公布每人的星级,并将评定情况通过“校讯通”平台告知家长。这样既能鼓励表扬优秀学生,又能起到激励习惯不良学生,促使他们进步的作用。
多元监督评价表 第____周
说明:采用等级制评价,优为5分,良为4分,合格为3分。
著名教育家曼恩说:“习惯仿佛一根缆绳,我们每天给它缠上一股新索,要不了多久,它就会变得牢不可破。”作为教育者,就要努力地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学生乘着良好习惯这艘船,乘风破浪,顺利地到达成功的彼岸。
参考文献
[1] 魏书生.教学工作漫谈.广西:漓江出版社,2005.
[2] 袁振国.教育新理念.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一、 运用各种手段,激发学习兴趣
1. 强调英语的重要性
在入学后的第一节英语课上,要告诉学生英语应用的广泛性及学习英语的重要性。例如,全球有3.8亿人以英语为母语,2.5亿人为第一外语,10亿人在学英语;国际会议第一语言是英语;全球80%的报纸、杂志等出版物用英语印刷;互联网中85%的网页为英文网页;中国及出国的各类考试都要考英语;等。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不失时机地介绍文化背景
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学习语言只有了解了有关的文化知识后,才能正确理解和表情达意,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这门语言的兴趣。所以在英语教学中,教师不但要把握好教材,还要仔细琢磨课文所反映的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如历史、地理、风俗习惯、风土人情等,不失时机地介绍给学生。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体会到学习英语的乐趣。
3. 用一些有趣的方法速记单词
在英语课堂教学特别是词汇教学中,用有趣的方法速记单词或短语,能加深学生对这些词的记忆并激发他们学英语的积极性,同时起到活跃课堂气氛的作用。如patient这个词中文意思是“病人,患者”,“有耐心的”,这几个意思不好记,可以告诉他们:照顾病人应有耐心,他们很快就记住了。还有news当“新闻”讲,新闻来自四面八方, news这个词分别取north、 east、 west、 south这四个词的第一个字母,学生就不会把s当成是复数的词尾了。
4. 适当做一些游戏
游戏是深受学生欢迎的活动。把游戏广泛应用于英语教学能为英语学习创造逼真的、富于交际的语言环境,能为学生提供引人入胜的练习形式,还能满足学生旺盛的学习欲望。它已被认为是提高英语教学效果和效率的方法之一。如在复习There be句型时,可预先装好一个盒子,然后拿来让学生猜里面是什么。游戏中可以使用以下句子: What's in the box? Are there any ...? (Is there a/an ...) Yes, there are (is). /No, there aren't (isn' t). 当然中间还可以穿插其他句型,如: Is it big or small? What colour is it? 等。比一比谁猜中的次数多。
5. 定期为学生播放英文原声电影
电影教学专家邱政政认为,看外文原版电影才能把外国人的思维、文化和语言一起“泡”来吃。当然在电影的选择上有很高的要求:一看语言含量是否大,二看内容是否贴近生活,三看发音是否清晰地道。以上三个方面几乎涵盖了语言学习中语音、语调、节奏、用词、思维、感情等几大要素。《音乐之声》、《阿甘正传》、《勇敢的心》、《海上钢琴师》、《美丽人生》、《后天》等都是适合学生观看的电影。很多电影表达了朴实的哲理,让学生了解到这些东西,既能活跃课堂气氛,又能对他们的人生起到很好的鞭策教育作用,真可谓一举多得。
6. 在课堂上经常穿插一些小笑话
例如,在学习数词时,可以讲一个这样的小笑话:某人刻苦学习英语,终有小成。一日上街不慎与一老外相撞,忙说: I am sorry. 老外应道: I am sorry too (two). 某人听后又道: I am sorry three. 老外不解,问: What are you sorry for (four)? 某人无奈,道: I am sorry five. 这既加强了他们对数词的掌握,又让学生了解到西方文化中的谐音幽默。学生在这种开心快乐的氛围中学习英语的兴趣日渐增长,为日后的英语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 加强家校联系,提高家长对学生学好英语的认识,将英语学习延伸进家庭
1. 四十分钟的英语课堂教学远远满足不了学生的学习欲望,还需要大量的课外学习和提高。城乡结合部中学生的家长一般文化水平不是很高,好多家长往往流露出这样的思想:“我不懂英语,反正学了也不用,学不好没关系”。所以要做好家长的工作,提高家长对学好英语重要性的认识,为学生学习英语提供良好的家庭学习环境。
关键词:解析几何初步;分类讨论思想;对称变换思想;方程思想
从知识层面来说,高中数学有很多的基本知识,这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初级学习层次,高中数学学习的最高层次是掌握数学思想方法,将千变万化的试题化有形于无形中,通过思想方法看到问题的本质、解决的思路,这是数学教师教学的最终目标.掌握数学思想方法并能在考试中熟练运用,对学生来说并非易事.
从教学层面来说,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和《高中数学新课程标准》的实施,预示着新课改将继续深化,其要求中学教育要不断培养学生的素质、能力和创新精神,依靠题海战术来提高高考分数而忽视学生能力培养的教学方式渐渐被淘汰. 依照著名数学教育家张奠宙教授的话:“数学教育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基本功,在这基础之上慢慢磨炼学生的思维水平,即用数学思想来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 从如今高中数学教育的一线情形来看,一方面高中数学知识板块内容相对繁多、课时紧张,另一方面解题教学依旧是高考应试最核心的教学方向,这势必要求教师课堂教学有更高的效率――即以数学思想为基准进行解题教学的指导,来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率和有效性. 本文正是在这样的启示下,结合解析几何初步的教学实践例谈思想方法教学的实施.
解析几何初步中的分类讨论思想
众所周知,分类讨论思想一直是高中数学重点考查的数学思想方法之一,在解决很多高中数学问题诸如:导数压轴题、分段函数问题、数列的绝对值和、排列组合求方法总数等等时常常使用. 其早在中国古代刘徽等人的专著《九章算术》中就已经被多次使用,如今更是在高考数学中频繁出现,成为区分学生思想完整性、发散性、灵活性、严谨性等考查的必备数学思想,值得教师研究和深化.
例1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已知矩形ABCD,AB=2,BC=1,AB、AD边分别在x轴、y轴的正半轴上,A点与坐标原点重合. 将矩形折叠,使A点落在线段DC上. 若折痕所在直线的斜率为k,试写出折痕所在直线的方程.
分析:(1)题目已告诉直线斜率为k,即斜率存在;(2)从题意上看,斜率k可以为0,也可以不为0,所以要分类讨论.
解析:(1)当k=0时,此时A点与D点重合,折痕所在的直线方程为y= .
(2)当k≠0时,将矩形折叠后A点落在线段CD上的点为G(a,1),所以A与G关于折痕所在的直线对称,有kAG・k=-1, k=-1?圯a=-k. 故G点坐标为G(-k,1),从而折痕所在的直线与AG的交点坐标(线段AG的中点)为M- , . 折痕所在的直线方程为y- =kx+ ,即y=kx+ + .
所以k=0时,y= ;k≠0时,y=kx+ + .
说明:(1)求直线方程时,要考虑斜率是否存在、截距相等时是否为零以及相关位置关系,从而进行分类讨论;(2)本题对斜率k为0和不为0进行分类讨论.易错点是忽略k=0的情况.
解析几何初步中的对称变换思想
对称变换源自函数的学习,在学习函数时,函数的奇偶性是对称变换最基本、最原始的形态. 随着数学知识的深入,对称变换思想也渐渐渗透到高中数学的其他章节,比如:抽象函数的对称变换,排列组合中的位置变换、平均分组,解析几何中的光线问题等等.
例2 光线沿直线l1:x-2y+5=0射入,遇直线l:3x-2y+7=0后反射,求反射光线所在的直线方程.
分析:(1)入射光线所在直线与反射光线所在直线关于l对称;(2)对称点的连线被对称轴垂直平分.
解析:法一:由x-2y+5=0,3x-2y+7=0得x=-1,y=2.所以反射点M的坐标为(-1,2).又取直线x-2y+5=0上一点P(-5,0),设P关于直线l的对称点P′(x0,y0),由PP′l可知,kPP′=- = . 而PP′的中点Q的坐标为 , ,Q点在l上,所以3・ -2・ +7=0.
图1
由 =- , x0- -y0+7=0
得x0=- ,y0=- .
根据直线的两点式方程可得所求反射光线所在直线的方程为29x-2y+33=0.
法二:设直线x-2y+5=0上任意一点P(x0,y0)关于直线l的对称点为P′(x,y),则 =- . 又PP′的中点Q , 在l上,所以3× -2× +7=0,由 =- ,3× -(y+y0)+7=0可得P点的坐标为x0= ,y0= ,代入方程x-2y+5=0中,化简得29x-2y+33=0,所以反射光线所在的直线方程为29x-2y+33=0.
说明:(1)综合利用物理学知识,利用对称变换的思想方法是求解本题的关键;(2)构建方程解方程组是本题的又一重要方法;(3)坐标转移法是对称变换中常用的方法之一;(4)本题的易错点:一是计算错误,二是不能用对称的思想求解,即找不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
解析几何初步中的方程思想
我们知道,数形结合是利用几何图形解决代数问题的典范,那么方程思想,正是用代数的观念解决几何问题的代表思想. 诸如在解决两个函数f(x)=lnx和g(x)=x2交点的问题时,我们常常可以构造新的函数F(x)=f(x)-g(x),进而研究F(x)的零点即可,这就是将图形问题代数化的典型体现.
例3 已知圆x2+y2+x-6y+m=0和直线x+2y-3=0交于P,Q两点,且OPOQ(O为坐标原点),求该圆的圆心坐标及半径.
分析:(1)求圆心及半径,关键是求m;(2)利用OPOQ,建立x1x2+y1y2=0和根与系数的关系或利用圆的几何性质.
解析:法一:将x=3-2y,代入方程x2+y2+x-6y+m=0,得5y2-20y+12+m=0,设P(x1,y1),Q(x2,y2),则y1,y2满足条件:y1+y2=4,y1y2= . 因为OPOQ,所以x1x2+y1y2=0. 而x1=3-2y1,x2=3-2y2,所以x1x2=9-6(y1+y2)+4y1y2= . 故 + =0,解得m=3,此时Δ>0,圆心坐标为- ,3,半径r= .
法二:设过P、Q的圆系方程为x2+y2+x-6y+m+λ(x+2y-3)=0. 由OPOQ知,点O(0,0)在圆上. 所以m-3λ=0,即m=3λ. 所以圆系方程可化为x2+y2+x-6y+3λ+λx+2λy-3λ=0,即x2+(1+λ)x+y2+2(λ-3)y=0,所以圆心M- ,3-λ. 又圆心在PQ上,所以- +2(3-λ)-3=0,所以λ=1,所以m=3. 所以圆心为- ,3,半径为 .
【关键词】初中思想品德;不良学习行为;矫正
初中生因受各种主、客观因素影响,认为思想品德课不重要,上课敷衍,甚至把思想品德课当成休息调整课,睡觉、写其他科作业,“身在曹营心在汉”等现象层出不穷;另外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过多的大道理又使其产生反感心理,所以有时更加排斥思想品德学科,从而形成很多不良学习行为。诸多主、客观因素交织在一起,导致了初中思想品德课成了初中升学考试科目中的“鸡肋”,嚼之无味,弃之可惜。那么,究竟如何在初中思想品德课堂中矫正学生不良学习行为呢?笔者总结几点论述如下:
一、矫正学生的课堂出格行为
在现实生活中,有的学生表现欲望很强,但因为学习成绩差,长期得不到同伴和老师的重视,于是变着法子来表现自己,可他们的课堂学习行为常常是出格行为,没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赏识,反而还受到批评,这样就导致要么从此一蹶不振,要么出格行为越来越多。针对这种情况,就需要教师创造各种条件,加以诱导,把他们的表现欲望引导到正规道路上,比如上课时多给他们发言的机会,不要以发言准确率低,影响上课进度等为由压制他们的表现欲望;学校、班级的大型活动,给予他们充分信任,让他们在更大的舞台上展示自己等。教师给他们表现的机会越多,他们的出格行为越少,将来走上社会成功的机率也就越大。
二、矫正学生的学习孤僻行为
现在的初中生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他们的合作意识比较欠缺,合作学习观念淡薄,从而产生一种学习孤僻行为,以致部分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很难与同学进行合作,很难通过合作学习提高自己的学习水平和学习能力。一般而言,初中生的自我控制能力和合作水平还不高,因而其合作学习往往需要教师的适当监控。如果没有教师的适当监控,合作学习就可能流于形式,成为无效学习。因此,在开展合作学习时,教师切不可袖手旁观,要加强对学生合作学习的指导和监控,特别是应抓住学生在合作学习中暴露出来的带有普遍性的问题,对学生的合作学习实施监控。
一是纠偏。学生在小组讨论时,其思维可能会非常活跃,有时可能会偏离讨论的主题。教师应注意观察,进行引导,把学生的讨论引到合作学习的主题上来。
二是消除误解。学生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对教学内容常常产生误解,这些误解在小组成员相互影响下可能会进一步增强,这就需要教师仔细观察,切实把握学生的思想状况,及时消除学生的误解,以免学生步入误区。
三是防止过度依赖。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有的学生由于学习能力或学习态度等方面的原因,可能过度依赖同伴。教师应当帮助这些学生明确个人在合作学习中的责任,引导他们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参与合作学习小组的活动。
思想品德课开展合作学习为学生营造了良好的人际交往和知识交流的氛围,可以很好的矫正学生的学习孤僻行为,让同学们在交往中互助互爱,关系和谐,提高学习成绩,从而使班集体的凝聚力增强。
三、矫正学生的课前不预习行为
很多学生认为思想品德是一门副科,学好学坏无所谓,因此就不需要预习了。针对此种不良学习行为,我们的思想品德教师应该加以引导,要让学生明白思想品德课同样也是需要预习的。大部分学生基础知识较扎实,能较好地进行独立思考,解题能力较强,教师稍加指导就基本能完成好有效的预习;也有部分学生基础非常薄弱,预习独立性较差,预习任务就要分化处理,让他们独立完成较容易的预习作业,难度较大预习作业则在教师或学习小组组长的引导下以及与其他同学的合作中完成。为了既照顾差异,又避免让学生有贴标签的感觉,我让学生自己先从多层次、多样化的预习任务中选取部分适合自己水平的问题独立解决,再让学生选一二个有挑战性的任务,自己寻找老师或小助手或合作者共同努力完成。如在学习《法律护我成长》一课时,我给学生提出了这样的预习要求:仔细观察“车祸”与“被狗咬伤”两幅漫画,并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回答:第一,漫画中青少年的什么权利受到了侵害?第二,这种侵害对他们的学习、生活及家庭可能会产生怎样的影响?第三,我国有哪些法律保护公民的生命健康权?读一读相关规定。其中专门保护未成年人的法律是哪部?想一想为什么要给予我们特殊保护?第四,假如你是漫画中的受害者,想象一下当时可能出现的情况,你会怎样应对?第五,请你模拟打一个报警电话或急救电话。接到预习任务后,学生都暗暗较劲,看谁独立完成的任务最多,有的仔细读课文,有的查阅辅导资料,有的回家上网搜索,有的小组激烈的争论。预习中凸显个性,学生在采取多种方式完成不同层次任务的过程中,沿着不同的成长轨迹向前发展。在教师的不断引导之下,学生一定会养成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结语
以上几点只是笔者的粗浅总结,在初中思想品德课堂中学生还存在着很多不良学习行为,在此就不一一阐述了,希望在以后的研究中可以完整论述。对于文中所提的观点还有很多不成熟之处,希望有关专家和教师批评斧正。
【参考文献】
[1]吕明霞.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中对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培养[J].教育教学论坛,2011,(27)
[2]胡为民.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考试周刊,2011,(54)
关键词:西部农村;思想品德;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3)-05-0068-01
中学思想品德教育是根据一定的德育目标,通过决策、计划、组织、指导和控制,有效地利用德育诸种要素,以实现培育人的学校管理活动。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中实施素质教育,特别是农村中学,具有更重要的意义。然而,在西部许多初级中学特别是农村中学中,思想品德教育还是以升学考试为指挥棒,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作者在教学的基础上,充分调研西部农村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的实际状况,提出了提高初中思想品德教学效率的方法。
一、西部农村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的现状
1.意识不到位
思想品德课程坚持三维目标的整合,以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做为首要的目标。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思想品德的课程意识被不同程度的淡化或歪曲。部分学校以升学考试为中心,不考就不开,少考就少开,考啥就开啥,国家课程计划执行不到位乃至部分不执行。部分年级没开或没开完或没开够或很随意。课标要求部分没能落到实处。
2.思想品德教学活动开展不够
虽然总体上初中思想品德的教学活动比原来有所进步。但客观上看,基于顾虑安全问题、考虑经费有限和文化学习的压力等,许多学校几乎都取消了参观、调查、访问、社会实践服务等必要的思想品德教育活动,如此,严重制约了学生正确思想和品德的生成效果。
3.评价改革不到位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评价要真实、公正、可信。“评价既要重视学生对本课程基本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更要考查学生在思想品德课程的学习过程中,是否开始形成了好公民所应有的态度、能力、价值观和行为。”“对学生思想品德课程的学习评价不仅要重视结果,更要注重发展、变化和过程,要把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要重视学生、教师和家长在评价过程中的作用。”“要重视对学生评价的反馈。评价应客观地记录学生学习状况和思想品德的成长发展过程,关注学生的发展差异及发展中的不同需求和特点。”
但在实际的评价中普遍存在着诸如以学业考试成绩为主,对思品表现的体现不充分,以终结评价为主,形成性评价的积累、使用不充分,以班主任意见为主,其余教师、学生、家长、社区意见参考不充分以及以“一锤定音”为主,互动评价与教诲不充分等问题。
二、提高农村中学思想品德教育效率的方法
1.充分利用多媒体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中,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是非常重要的。多媒体教学手段具有形象直观、内容丰富、动态呈现等特点。它所提供的外部刺激不是单一的刺激,而是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因此,在思想品德教学中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实际的需要,充分发挥多媒体可以综合处理和控制符号、语言、文字、声音、图片和图像等多媒体要素的优势,进行有机整合。创设与讲解内容相适应的环境气氛和特定的教学情境,通过鲜明的画面构图,逼真的形态色彩、美妙的音响效果,让学生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引起学生思想上的共鸣,以情入理,情理交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课堂气氛和节奏,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课堂教学要紧密联系实际
作为一名政治教师,在自己的课堂教学中应该尊重教材,但是不应该墨守成规、照本宣科,对于教材中涉及到的经济文化等方面的问题,要善于和实际生活紧密结合起来进行分析,使学生通过对实际问题的解决而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从而发展学生对政治理论的感知能力。如可以让有的学生以记者的身份对自己的同学进行采访,或者对当前的焦点问题进行意见征集,通过组织这些教学活动,可以充分发挥学生对课堂理论知识的应用,也使学生的主体意识得到了锻炼。
在初中政治课堂教学中,将教材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对社会上的热点事件和自己周围发生的事件能及时与课本知识联系起来,可以将学生从课堂教学的小范围走出来,对课本知识理论进行升华总结。所以,政治教师不仅要精心设计课堂教学过程,使课本中的理论体系能与现实生活中的焦点事件有一个很好的连接点,还要根据这个连接点巧妙设计相应的实际问题以及学生间的讨论,有条件的要鼓励学生课后积极进行实践等。
3.以第二课堂为切入点,加强时事政治教育
第二课堂是学校教育的补充和延伸,要在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调查活动的基础上,积极指导学生参加撰写政治小论文活动。开展第二课堂活动有力地深化了思想品德课的课堂教学内容,是落实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的具体体现,可以开阔学生视野,增长学生知识,锻炼学生才干,坚定学生信念。
另外,组织学生开展辩论赛、演讲赛,参与制定家庭投资计划,模拟法庭等活动。对鼓励学生大胆发言,提出新颖独特的观点和角度,培养学生分析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处理信息的能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魏强.多媒体技术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的应用初探[J].新课程学习(中),2012,(9).
关键词:中西部高校;大学生;就业;影响因素
大学生是我国最重要的人才资源,因此解决好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就有很大的现实意义。面对日益凸显的就业压力,加强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指导成为了时代的要求,因此加大分析影响我国中西部高校毕业生就业因素,探求相应的解决策略,缓解越来越严重的毕业生就业压力问题变成了全社会都必须重视的大问题。
一、我国中西部高校大学生的就业现状及就业总体状况
根据国家相关部门的统计,我国近几年来中西部的高校毕业生毕业人数每年呈现井喷式数量进行增长,每年庞大的毕业人数使得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变成了异常严峻的一个社会问题。虽然经过国家各方面积极的努力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市场培育出了一定的基础,但是由于大学生就业市场仍然处于初级阶段,高校毕业生在就业的过程中仍然会遇到很多亟待解决的复杂问题。
就中西部地区而言,就业行业横向比较中,大部分的国有大中型企业受到社会各方面不利影响较弱,用人需求相对稳定;而对于一般的中小型企业而言,受到市场不稳定因素等的影响,对于用人数量的需求常常呈现不稳定的状态,用人需求变动较大。
二、我国高校大学生存在主要就业特点
(一)我国大学生就业的地区特点。从全国范围内看,我国大学生就业的结构性矛盾相对比较突出,对于就业地区的选择,大学毕业生往往更倾向于北、上、广等大城市;对于大部分的中西部地区,由于当地生活条件较为艰苦,发展相对落后,大学毕业生往往不喜欢将其视为首要的就业地点。因此综合来看,北、上、广和东部沿海大城市的大学毕业生严重供大于求,就业形式异常激烈;而中西部地区大学毕业生供需总量矛盾相对平稳,一些地区和中小城市大学毕业生甚至有供不应求的现象。
(二)我国大学生就业不同专业的就业特点。我国大学毕业生从就业专业来进行比较,一些社会紧俏专业的就业形式较为稳定和良好,总体上看,可谓供不应求。而对于一些实用性较弱的专业则会出现大部分的毕业生都找不到对口工作的现象。
三、我国中西部高校大学生就业影响因素分析
(一)国家政策法规的影响因素分析。国家的政策法规对于中西部高校大学生的就业有着明显的干预作用,能够对大学毕业生的择业起到一定的影响。首先,国家在中西部地区高校中推行的各类大学生创业政策,以此来支持高校毕业生进行自主创业,国家组织相关人员对高校毕业生进行创业培训指导工作等都极大影响着中西部高校毕业生的择业选择;其次,国家在中西部地区也积极开展一系列的支教、支医、支农和扶贫的工作计划。“三支一扶”计划是指导高校毕业生下基层的具体切实的行动指南,是改善基层专业型、知识型人才缺乏现状,为乡村的发展提供智力保障,促进城乡统筹的助力政策,也在很大程度上为中西部高校毕业生提供了新的就业选择;再次,国家开展的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的计划是中央部门实施的四大基层就业项目之一,其目的是促使更多的大学毕业生到西部服务,还特别针对边远地区提供艰苦补贴,志愿者服务满后参加国家公务员和事业单位考试还可以获得适当的加分,这个政策的推行对于缓解中西部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拓展学生的整体素质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二)高校培养角度影响因素分析。纵观我国整个中西部高校,高等教育结构设置与市场需求之间往往存在着不少问题。首先,表现在我国部分中西部高校的专业设置缺乏科学性。由于受到上世纪高校扩张的影响,我国越来越多的高等院校对于专业的设置开始追求大而全。由于文科专业设置成本较低,因此不管是本科院校还是专科院校,不管是特色高校还是综合性高校逐年开设了数量众多的诸如文学、管理学、法学、经济学等的文科专业。这样不结合社会需求的专业设置必会造成毕业生人才供给过于集中,人才类型单一,超过市场需求的现象发生。由于大学生专业结构与市场需求出现错位,进而导致社会的就业结构性矛盾的产生;其次,中西部高校的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出现错位的现象。高校的专业设置没有跟上国家产业调整的步伐,国家紧缺的第二产业急需人才,而第三产业又存在人才过剩,这样的困境是产生中西部高校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另外一个主要因素。
(三)社会环境较低影响因素分析。社会环境也是影响中西部高校大学毕业生就业情况的重要环节之一。首先,表现在社会资本对于人力资本的影响上。在现实社会中,大学生能够谋求一份好的职业,往往与其家族的财产权利都息息相关,“拼爹”时代给大学生就业带来了很多消极的影响,社会上存在着越来越多的学历高却不一定能找到工作或是很好的工作高校毕业生;其次,由于国企和政府机关正逐年进行改革,推行改制与机构精简,相当大一部分的国企和政府机关能够提供的就业数量越来越少,这在客观上制约了中西部地区高校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情况。
四、提高中西部地区高校大学生就业数量的对策
(一)国家逐渐完善中西部大学就业政策指导工作。针对现如今中西部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国家应该首先建立健全大学生就业政策法规体系,保障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权利和用人单位的合法权益。这样既可以规范大学生劳动力市场,又可以确保大学毕业生之间的良性竞争,帮助用人单位找到适合自己的人才;其次,国家应该逐步规范完善大学生用人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要求政府及时的推出配套政策措施,加快改革用人制度,落实用人单位用人的自。同时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也能为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的运行提供有力的外部保障;最后,国家应该提高对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的可操作性,以避免由于激励措施不明确或者不到位而失去政策制定的初衷,并且政府等相关部门要对不能落实到位的相关政策制定出明确地处理办法。
(二)注重发挥高校就业指导的主导作用。中西部地区的高校应该主动适应就业市场的适时变化,整合全校的教育资源,加大专业的调整力度,以达到培养高素质综合性人才的教学目的。同时,高校应该将就业指导贯穿教育的整个过程,引导学生主动适应就业市场的变化,让不同专业的高校毕业生了解本专业的就业动向与就业形势,帮助大学毕业生树立正确的就业心态和就业观念,避免学生在多次择业失败后遭受打击,对就业失去信心。
(三)全社会联动优化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环境。一方面,全社会着力建设公共服务职能,为促进大学生就业而提供相关的服务;另一方面,加强宏观调控,控制中西部高校的招生规模,规范大学生就业市场,维护大学生就业的合法权益。
结束语:
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特别对于中西部地区高校毕业生而言更是如此。因此,现如今分析大学生的就业影响因素,探索解决就业困难的相应策略,对于缓解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保持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的稳定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作者单位:山西大学商务学院)
参考文献:
[1]刘娜.大学生就业影响因素分析及教育对策[D].江苏大学,2010.
【关键词】城乡接合部 初中生 自主学习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33-0105-02
城乡接合部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在这里,城市与乡村两种社区的相互接触、混合及交融使其不仅有城市居民与农村居民的相互混杂,而且还存在着本地常住人口与外地流动人口的异质反差。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社区情况给这里的学生教学尤其是英语教学提出了挑战。
一 城乡接合部学生现状分析
笔者对九江市城乡接合部的几所中学进行了调查,发现只有76%的学生跟父母一起生活,有10%的学生跟祖父母生活,而单亲家庭的学生数占14%。父爱或母爱的缺失,会给孩子带来一些不好的影响。由于缺乏家庭的关爱和监督,大部分学生缺少学习自制力和自我约束力,因此他们在家自主学习的现状不理想。调查还表明,城乡接合部家长的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大部分是初中文化,少数受过大学教育,有些父母只是小学毕业。受教育程度决定了他们所从事的职业,大部分家长以打工为主。他们工作辛劳,工作时间不固定,再加上文化程度不高,在对孩子学习的帮扶上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另外,有的家长对于孩子的教育所采用的方式方法简单粗暴,缺乏耐心。这样的家庭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发展的作用很微弱甚至缺失。
通过访谈,笔者发现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较差,他们对学习没有计划性,对学习抱着无所谓的态度。以英语学科为例,有的学生对英语学习丝毫不感兴趣,没有明
确的英语学习目标,因而学习无计划,更谈不上恰当的英语学习方法。他们课前没有预习工作,课后从不开口读英语,对于教师所教的语法、固定短语等知识要点也不及时巩固复习,这势必造成知识记忆的断层,导致学习效率低,学习成绩不理想。
二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必要性
2011年,教育部颁布了《基础教育阶段新课程标准》,特别提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学习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而创新学习的基础就是自主学习。
1.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有利于实现终身学习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的“教”是为了日后的“不教”。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应是教育的首要任务。为适应信息时代要求,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是及时更新掌握相关知识。在初中阶段,教师在教授学生英语知识的同时,教给他们学习英语的方法,对其在更高阶段的学习乃至毕业后的学习、竞争,有着相当大的现实意义。
2.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有利于学生个体发展
学生进入初中后,其生理和心理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们思维发展迅速,求知欲强,绝大部分学生学习上有较强烈的竞争意识和进取心。调查表明,自主学习有利于学生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因此,教师帮助学生制定学习目标、合理地选择使用学习资源、不断调控学习策略,逐渐让学生在学习上养成独立性、自主性和自律性对其以后对新知识、新技能的掌握乃至实现其人生价值有着很大作用。
3.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有利于提高课堂效率
传统英语教学过分强调接受和掌握,而忽视发现和探索,导致学生的学习成为被动、记忆的过程,因此,课堂效率不尽人意。新课程倡导学生本位教学,强调自主、探索与合作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正是提高课堂效率的关键,课堂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之双边活动。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把“要我学”变成“我要学”,认真落实课前预习、课上学习、课后复习环节。教师在教学中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提高自主学习能力,更深刻地认识问题、理解问题进而解决问题,这样教师才能教得轻松,学生也能学得扎实。
三 有效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1.英语教学观念的改变
这里指的是教师“教学”观念和学生“学习”观念的双向改变。21世纪的英语教师,要逐渐从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走出来,不要过于强调语言点的学习、语言技能的训练和现有知识的反复记忆,要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重视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
在课堂教学中,要根据所授内容,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合作、自主学习,并给予启发,及时评价学习效果,发展学生的智力及非智力性因素,促进学生的学习。教师的观念一旦改变了,就要带动学生改变以往被动的学习习惯,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极倾听、主动参与、独立思索、自主探究、自觉调控、及时反思,真正实现爱学习、会学习,充分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2.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是提高学习成绩的重要保证。城乡接合部的学生因为地域、家庭等影响,学习习惯都不太好。为帮助他们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首先要帮助他们摒弃原有的不良学习习惯,如作业不规范、书写不端正、不能独立按时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课前不预习、课后不复习巩固等。
第一,明确学习目标。在入学初期,教师就应帮助学生明确并制定学期的学习计划、每单元的学习目标以及竞争对手,这可以督促学生克服懒散心理,按时完成学习任务并且学习起来有动力。
第二,做好课前预习。课前预习是学生熟悉新知识,自己动脑思考、自己解决问题的过程。预习时,学生拼读单词表、读对话或短文、标记生词音标、跟着磁带朗读等。学生对新授内容有一定的了解,在上课时会有熟悉的感觉,接受新知识就不会太吃力,自然愿意学习。
第三,课后及时复习巩固。根据“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学习者如果在规定的时间段内对所学知识进行及时复习的话,遗忘的概率将大大降低。因此,针对英语这一学科,教师应要求学生每天复习当天所学的单词、句型、对话或短文,第二天上课前通过听写、默写、情境对话等方式进行抽查,每个周末再把本周所学的内容再复习巩固一遍。如此“温故而知新”,许多学生会发现自己其实是能学好英语的。
第四,独立完成作业。有些学生图方便,作业总是抄袭,如此下来,自然不能温习、巩固所学知识。教师应在独立完成作业这一块把好关,鼓励学生培养独立思考的自学能力和战胜困难的决心和勇气。
第五,课堂积极发言,认真记笔记。课堂积极发言是自主学习的重要体现,教师可引导学生在认真听讲的同时,积极发表自己的意见,把被动听课变为积极活动。中学生的注意力容易受外界影响,指导学生做好笔记,有利于学生集中精力思考,加深理解记忆,也有利于今后查阅、复习重点学习内容。
3.及时鼓励学生
教师在课堂内外要练好“一指禅”,即多竖大拇指表扬、鼓励学生,尤其对于学困生,教师要善于发现他们细微的进步,及时进行鼓励、表扬。一个灿烂的微笑,一个赞许的眼神,都能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他的关爱和肯定,从而更愿意接受教师的意见并更愿意学习。
四 结束语
【关键词】 腹腔镜;卵巢囊肿剔除术;电凝止血;压迫止血;卵巢功能
卵巢囊肿是女性生殖系统疾病中的常见病, 好发于各年龄段, 以育龄期妇女多见[1]。传统的治疗手段主要是开腹手术治疗, 但创伤大、术后恢复慢。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 腹腔镜技术越来越完善, 其应用范围也越来越广, 由于其具有损伤小、疼痛轻、术后易恢复的特点已逐步取代开腹手术成为卵巢囊肿剔除术的主要治疗手段[2]。腹腔镜下卵巢囊肿剔除易造成手术创面出血, 常用的治疗方式是应用电凝止血, 但是随着对治疗认识的加深, 发现电凝止血会影响术后患者的卵巢功能[3]。湖南省益阳市第四人民医院通过将2011年1月~2013年1月期间在妇科住院的治疗的106例卵巢囊肿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观察组, 术中分别采取电凝止血和手术缝合、压迫止血, 探讨不同止血手段对患者术后卵巢功能的影响。现将结果总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将2011年1月~2013年1月期间在本院妇科住院治疗的的106例卵巢囊肿患者按照随机分配的原则分为治疗组和观察组, 每组各53例患者, 年龄20~70岁, 平均(32±1.2)岁;病程1~5年, 平均(2.3±0.2)年;卵巢囊肿直径4.5~8.5 cm, 平均(5.4±0.5)cm;单侧卵巢囊肿患者56例, 双侧卵巢囊肿患者76例(这里已经超过了106例。另外我有个问题:70岁的老年妇女卵巢功能早已衰竭, 用来做统计有没有意义?临床上我们现在卵巢囊肿手术指征是育龄妇女持续存在3月以上或直径>8 cm, 要不你把这跟写文章的说说);治疗组和观察组患者患者自诉平时月经规律;所有患者术前半年内未应用性激素;所有患者经过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排除恶变可能;手术时间均定于患者月经干净后1周在腹腔镜下行卵巢囊肿剔除术;所有患者均无过敏史。治疗组和观察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构成、病情等基本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 2 治疗方法 治疗组和观察组患者整个手术过程均采取全身麻醉。治疗过程采取截石位, 术前置导尿管。从脐周围插入进气针, CO2气腹压力在12~14 mmHg左右。从脐部将腹腔镜(10 mm)置入腹腔,分别在左下腹和右下腹留置套管针。手术部位定在卵巢囊肿远端壁薄和血运不丰富的的区域, 切开囊肿壁后逐步扩大切口面积, 通过手术钳夹断囊肿根部防止出血, 然后剥离囊肿。剥离面出血的部位治疗组患者采取电凝止血(功率35 W, 时间3 s)的方法, 观察组患者采取0号可吸收线镜下缝合, 然后用纱布压迫出血面5 min。
1. 3 观察指标 卵巢激素测定:两组患者均于手术前、手术后30 d、手术后90 d、手术后180 d的月经期第3天上午9:30从肘部抽静脉血, 然后应用罗氏试剂有限公司生产的试剂盒测定患者血清雌激素、卵泡刺激素、黄体生成素, 整个操作过程严格按照试剂要求操作。并分别于术后30~60 d随访两组患者的卵巢功能和阴道B超的影像学改变及患者月经情况。
1. 4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应用SPSS11.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 计量资料以(x-±s)表示, 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 P
2 结果
2. 1 治疗组和观察组患者手术后卵巢功能评价 两组患者随访期间电凝组患者有11例出现卵巢功能过早衰减, 而手术缝合和压迫止血组仅有1例患者出现卵巢功能衰减, 两组患者发生卵巢功能衰减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 2 治疗组和观察组患者治疗前后卵巢激素水平对比分析
治疗组和观察组患者手术治疗前卵巢激素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治疗组和观察组患者通过手术治疗过程中采取不同方式止血, 6月后测定雌二醇、卵泡刺激素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2。
3 讨论
卵巢是女性的重要生殖器官, 极容易发生各种疾病, 常见的就是卵巢囊肿, 传统的治疗手段主要是通过开腹行手术切除, 但是创伤大、恢复慢, 不易为女性患者所接受[4]。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和腔镜技术逐步提高, 以临床治疗卵巢囊肿的主要手段, 其创伤小、疼痛轻、术后易恢复等特点受到广大女性患者的信赖[5]。卵巢囊肿剔除术治疗过程简单, 但是如何进行创面止血是个重点。电凝止血的原理是通过高频电流产出热效应, 让局部组织在高温下变性和坏死, 从而起到止血。由于止血时卵巢局部温度过高, 会对卵巢正常组织造成破坏, 从而影响卵巢的正常功能。如何缩短作用时间和提高精确度是电凝止血要解决的关键环节。手术缝合和压迫止血可以在尽量少损伤卵巢组织的情况下达到保护卵巢的目的, 特别是那些手术面积大、止血不满意的患者。有研究发现, 两种止血方法对患者的月经周期都有影响, 但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组和观察组的患者均有卵巢功能过早减退的情况, 而观察组明显优于治疗组, 且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本次通过测试患者性激素水平和窦状卵泡来衡量腹腔镜下卵巢囊肿剥除术过程中不同止血方式对患者卵巢功能的影响。总之, 综上所述, 缝合和压迫止血的方式对患者对卵巢功能改变影响小, 而且可以降低患者的疼痛, 提高临床治疗有效率, 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 刘开江,崔丽青,刘青,等.腹腔镜卵巢囊肿剔除术中不同止血方式对卵巢女性激素水平的影响.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2011, 11(1): 38-41.
[2] Muzii L, Bellati F, Bianchi A, et a1. Laparoscopic stripp ing of endometriomas:a randomized trial on different surgical techniques. Part II:pathological Results, Hum Rep rod, 2005, 20(11):1987-1992.
[3] 刘建华.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手术和卵巢功能保护.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2009, 25(9):668-671.
【关键词】女生;几何;课外;多样性;扩展;实践;交流;创新
在女生的几何学习过程中,有一个不容忽视的现象。有些女生对几何缺乏兴趣,从而不能对数学知识进行主动的探究。但是对于几何课堂中老师偶尔引入的数学课外知识却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从而在这节课表现出强烈的探索欲望,并能长时间的保持。所以,给女生创造浓重的学习文化氛围并在几何课堂中不失时机的利用好课外知识,将如何以几何课外知识唤起和支撑女生学习几何的兴趣有几点看法:
1.几何实践活动内容的多样性及问题的设计
中学生兴趣广泛,好动。利用这一特点,可以把几何实践活动的内容做得更强一些,问题的设计也可以更开放一些。这样可以给更多的学生施展才华的机会,特别是一些学业成绩不是很好的女生在活动中常常可以扬长避短,做出很好的结果。教师在对这些学生的鼓励中可以很好的激发她们的学习兴趣。下面是一些可供参考的活动素材:
1.1 用尺规画一个跳棋的棋盘。
1.2 调查某商店各种尺码的鞋的不同进货量和相应的销售量。
1.3 观察城市的汽车牌照,由牌照的号码设计来估计本城市汽车的最大容量。
1.4 为自己居住地的邮递员设计一条合理的投递路线。
1.5 收集各种商品的商标图案,看一看它们是由哪些基本图形组成的。自己试着设计几个商标的图案。
1.6 按一定比例尺绘制所在学校的校园平面图。
1.7 尽可能选择比较多的方法测量学校或居住地的一座最高的建筑物的高。
1.8 如果家中正在装修,有一些形状相同的四边形地板块,能否用它来铺地板?若能,给出拼装的方案;若不能,请说明原因。
2.把探索和解决问题的“场”扩展到课外
教师可以有意识引导学生创造性地学习,自己发现问题、挖掘问题、解决问题。比如以前每当假期到来之前,我都想怎样才能唤起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给她们展现创造力的机会。我尝试着在所教班级取消传统的假期作业,改留可供学生选择的七类作业:
2.1 阅读一本数学科普读物或学习参考书。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2.2 发现并找出数学学习参考书中的三处非印刷性错误,指出错误的所在并予以更正。目的是培养学生不轻信的独立思考意识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2.3 空间想像能力、动手能力是学生的弱项,因此我设计了动手制作的作业:利用平面几何的展开图的知识,用纸制作模型或工艺品。
2.4 采集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并试着解决它。帮助学生找回失落的"应用意识"。
2.5 让学生利用掌握的几何知识,自编三个几何小综合题。并要求写出题目、题解、设计意图、易落入的陷阱和得意之处。
3.努力发挥几何实践活动在学科之外的教育作用
几何实践活动不仅是女生学习认识活动和实践过程,也是培养学生数学观念、科学态度、合作精神的过程。教师应该特别注意发挥它的教育的作用。通过"学"与"做"的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注意力、意志力和认真求实、追求完美、讲求效率、联系实际态度和习惯。
在第39、40届国际教育会议一再把"保证个性的全面发展"作为中心议题。要培养有创造性的学生,就要容许、鼓励学生有不同于教师的,甚至是一反常态的想法和做法。要发挥教育的作用,教师最重要的是有心、留心,教师做事、做人、做学问的态度是对学生最有影响的教育。
4.通过互动平台,加强师生间对几何文化的交流与学习
通过举行多种形式的数学活动,如成立课外数学兴趣小组、定期举行数学文化节、举办数学成果展示,来加强学生间、师生间的互动,培养学生用数学的语言来表达。班级成立数学兴趣小组,几何综合实践课在班级中进行汇报交流,并适时“出版”数学报,还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数学阅读趣味比赛、趣味竞赛、研究探索活动等。这些活动都能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记忆能力、读题能力、预习能力、分析能力、探索能力。通过这些活动,会不自觉的说出“从几何的角度来说……”这样的语言,证实了学生对几何接受和运用程度。
5.对发展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建议
5.1 用几何来解决学生身边的问题为内容的课堂教与学的活动。在问题、困难、挑战、挫折、取胜的交替体验中,在选择、判断、协作、交流的轮换操作中,经历学数学、用数学,进而发现问题,走向新的学数学、用数学的过程,从而培养能力、激发兴趣、形成学生主动学习的良性循环。
5.2 尽可能地为尽可能多的学生提供参与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及时鼓励这种参与。简言之:重在参与,使参与者有所收获。
5.3 教师把握教学目标时应立足于学生对问题的分析,对解决问题过程的理解,而不以仅仅有正确的解答为满足。
5.4 容许学生发展、验证她们自己的猜想和结论。猜想不一定是正确的,证实和证伪同样有意义、有收获,也同样重要。教师不要轻易肯定或否定学生的猜想,因为发展或验证它们,常会使学生和教师自己有额外的收获。
5.5 注意每个学生的特长领域,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注意发挥她们的特长。以扬长为主,以长制短。
通过以上研究,得出以下几点结论:
(1)学习动力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前提,而对几何的兴趣是最好的刺激。
(2)在课题研究中使学生的数学几何知识得到不断的完善。
(3)全方位的刺激和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意识和兴趣,使学生数学知识及能力得以更全面的发展。
一、导致学生信息技术基础参差不齐的因素
1.条件因素
中国幅员辽阔,各地的经济水平参差不齐,一般来讲城市的生活水平高于农村,在这种大背景下,对于从不同地方聚到一起的高中学生们来说,语数外等这些所谓的“主科”学科成绩差距不是非常的大,但是对于信息技术这门学科来说,差距可能就很大了.在有些农村小学或者初中,硬件条件非常的差,就拿计算机来说,有的要么是非常过时的,要么就是一些城市学校淘汰后送给他们的,所以这样的设备有用没用还得打个问号,所以别说要进行顺利的教学了.这就导致这样的结果:从条件差的学校的来的学生们根本就没有接受系统的信息技术教育,而从条件相对好的学校的来的学生可能对信息技术知识的掌握程度就高得多.
2.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的重视程度不一样
这种现象应当是导致学生们信息技术基础水平不同的主要缘由.很多学生认为“信息技术课就是电脑课,电脑课就是上网、聊天、玩游戏的课,应该是学习过程中放松身心的一门课”,产生这种思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信息技术科目是非高考科目,而学生们来学校是来考大学的,所以认为信息技术可有可无,甚至有些学校的领导、老师也是这种观点,所以有兴趣的学生就想学,没兴趣的学生就不学.
从以上两点分析上不难看出,在经济不发达的地方学生们原有的信息技术知识水平各异是普遍存的,而要消除这种现象给我们现在的信息技术教学所造成的影响,我们应该寻找一些具体的应对学生这种差异现象的教学策略.接下来本人就面对不同基础的学生群体来谈谈几点教学上的想法.
二、应对学生信息技术基础参差不齐现象的几种方法
1.帮助学生从思想上认识到信息技术的重要性
要让学生从思想上认识到信息技术的重要性,首先要从教师本身做起,教师自身对自己所从事的这一学科要非常热爱,要有激情,教师有了激情,才能调动学生们的热情.如果一门课程的主导者对这一门课程都没有了激情,那么于学生来说那就更没有学习的热情了.每次我在对高一新生的调查中发现,有些初中上信息技术课时老师就打开机房,让学生们自己想怎么玩就怎么玩,从来就没上过课,有些偶尔上些课又没什么重点,就是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这样带出来的学生可想而知.其次就是老师要借助社会实际经常给学生灌输信息技术对于当前人们工作、生活、娱乐的重要性,使学生充分认识到信息技术并不是可有可无的一门学科.
2.针对不同学生群体设置难易不等的学习任务
教师要上好课,必须对所教班级的学情进行全面的了解和分析.就信息技术这门课程而言,教师应该全面了解所教班级学生的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然后根据学生对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和技术水平的掌握程度将他们划分成不同的小组,也即将基础好的分成一组,基础差的分成另一组.
任务驱动法是所有信息技术教师都会采用的教学方法,运用得合理可以达到非常好的教学效果,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又能很好的完成所要学习的知识.面对全班的学生,任务设计得太过简单,基础好学生会觉得太泛味,任务设计得太深入基础差的学生又接受不了,为了兼顾全体,我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针对不同基础的学生群体(小组)设置不同的学习任务,对于基础差的学生小组任务简单一点,对于基础好的学生小组设置的任务相对难一点,这样就不会出现有些学生上课完成任务时无从下手,而有些学生可能一两分钟完成后无所事事了.
3.采用小组内相互协作的学习方法
如前所述,在班级内将基础好的学生和基础差的学生划分为不同的小组,而在相同小组内部又有基础相对更好的一部分学生,我们可以指定这部分学生做为相应组内的组长,让这些组长在具体操作学习过程中给予组内相对基础差的学生帮助,且鼓励组内成员积极互动、分享学习心得以达到大家共同进步.采用小组内相互协作的学习方法,可以促进学生间的相互交流,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
4.教师针对性的指导
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特别是对于那些能力强的学生以及基础较差的学生,他们对于知识的目标需求是不一样的,这就需要教师进行分别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