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对现代农业发展的建议范文

对现代农业发展的建议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对现代农业发展的建议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对现代农业发展的建议

第1篇

关键词:农业现代化; 存在问题; 解决策略

Abstract: In view of the condition of Dejiang County, a in-depth research on the achievements, existing problems and the solutions of the local argiculture in the development toward scale, modernization, standardization and marketization is presented detailedly, which provides beneficial help for realizing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rural economy of the county.

Key words: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problem; solution

中图分类号:DF413.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近年来,德江县大力依托国发2号和《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文件精神。紧紧围绕“强农稳县”发展战略,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支农、惠农、富农政策。积极引导农民推进农业向规模化、现代化、标准化、市场化发展,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全县的一项重要任务抓紧、抓实、抓出成效,有力推动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实现了全县农业农村经济快速发展。

一、主要措施

一是整合资金投入。县财政每年安排500至1000万元资金用于农业现代化发展,充分利用涉农项目、土地治理等资金增加对农业现代化发展的资金投入;金融部门降低贷款门槛,扩大农户贷款业务,切实支持和服务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利用优惠政策,吸引县内外龙头企业和能人大户建基地、建厂房、搞加工,积极引导各类社会资本投向农业产业。

二是部门乡镇办点。县涉农部门根据各自业务分别兴办了高标准、高质量的县级核心示范样板;各乡镇根据县分指导性计划任务,分别兴办了不同作物面积100亩以上的示范样板;县级示范样板点全部落实在326国道、303和305省道等主干公路线上,乡级示范样板点落实在本乡镇主要公路主干线上。

三是企业大户经营。按照“因地制宜、适度规模”原则,做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规划,制定切实可行方案,努力做到规模化、标准化、专业化、集约化、市场化;完善农村土地流转机制,把农户的零散土地集中到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种植大户,实现企业大户与农民双赢;大力推行并规范“订单生产”,积极推进农产品基地建设。

四是加强配套服务。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等媒体,引导农民调整种植结构;做好农业实用技术服务,改良耕作技术、土壤条件和作物品种,加大技术培训和推广力度,及时把农业生产信息、农产品供求信息和农业科技知识传递给农民;加大农业执法力度,加强农资市场管理,做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认真落实和兑现农机购置补贴及农机新技术、新机具试验示范推广工作。

五是严格督查考核。把农业现代化发展作为重要经济指标,列入对各乡镇和相关部门年度效能目标管理考核的主要内容,分阶段进行督查,年终进行表彰和奖励,对工作成效显著的单位和个人,进行表彰奖励,对工作不力,未完成任务,弄虚作假的单位和个人进行通报批评,并督促限期整改,同时对主要领导进行诫免谈话。

二、取得的成效

一是农民收入较快增长。2011年,全县农业总产值达22.8亿元,比2006年增长83.13%;全县粮食总产量均达17万吨以上;油菜籽产量达1.3万吨,比2006年增长25%;农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15.3%,比2006年增加1.5个百分点;农民人均纯收入达3503元,比2006年增长118.9%。

二是农业结构有所优化。烤烟产量连续6年均达15万担,其数量和质量稳居全区第一;畜牧业产值2011年达6.9亿元,实现了连续快速增长势头;累计新增茶园面积13.25万亩,茶园规模增速居全市第一;新增天麻种植面积16.7万平方米,中药材面积达1.34万亩;已建设无公害蔬菜基地5000亩,农业种植结构取得明显成效,经济作物与同期粮食面积比为42.7:57.3。

三是生态农业蓬勃发展。在青龙、钱家、泉口、合兴一带发展集观光、旅游、经果林、农家乐于一体的旅游观光产业群,走出了一条“一产带三产、三产促一产”的发展之路,形成了以厦阡、钱家果蔬庭院经济、合兴、复兴的生态茶、泉口万亩草地畜牧业、乌江生态翠竹长廊等为代表的生态休闲观光农业示范点。

四是循环农业步伐加快。按照“猪-沼-菜”、“猪-沼-果”、“猪-沼-粮”生态种养模式,全县累计新建“一池三改”共2.63万户,建设规模养殖公司或小区大中型沼气池23个。目前,我县农村人畜粪便无害化处理率达80%以上。

五是经营方式不断创新。2011年,全县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77个,其中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5家,省级重点龙头企业1家,地级重点龙头企业5家;新建成茶叶加工厂6座,实现茶叶销售收入24249万元;发展种植基地35万亩,带动农民增收1320万元。

六是装备水平持续提高。全县农机总动力达26.2万千瓦,推广机耕面积7.5万亩,机插秧面积5000亩,机灌面积13万亩,机械化收获面积5000亩,新增农机具达2.72万台(辆),植物保护器械460余台。

七是质量效益稳步提升。农产品质量体系认定认证迈出新步伐,“颐年春”酒已获10012-2003国际测量管理体系认证,并荣获“贵州省著名商标”称号;德江天麻已获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德江“星源”牌礼盒装菜油获省名特优农产品称号;德江茶叶在中国国际茶博会上获金、银奖。

三、存在的问题

一是农业仍然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型阶段,人均耕地面积逐年减少,农业基础设施脆弱,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仍然很弱,技术装备落后,经营集约化与农业土地分散的问题凸现。

二是农村经纪人、农产品运销专业户以及各类农村流通中介组织不够,服务能力偏低偏弱,经营专业化与农业从业人员短缺矛盾突出。

三是农民素质相对偏低,生产经营随意性大,农业资源得不到最佳配置,农产品流通慢,农业产业化资金投入需求与农村金融供给不足矛盾突出。

四是农业比较效益不高,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等矛盾突出,农产品质量安全要求与监管手段短缺矛盾突出。

四、对策建议

1.搞好产业规划布局。着力构建“五个产业带”:一是重点建成以乌江沿线枫香溪镇—潮砥镇—长堡乡—共和乡—稳坪镇—桶井乡—荆角乡为主的竹果产业带;二是建成以青龙镇—钱家乡—龙泉乡—煎茶镇为主的果蔬产业带;三是建成以高山乡—沙溪乡—楠杆乡为主的天麻核桃生漆特色产业带;四是建成以复兴镇—合兴镇—堰塘乡为主的茶叶产业带;五是以平原乡—长丰乡—泉口乡以种草养畜和放养相结合为主的畜牧养殖产业带。

2.加快农业科技步伐。大力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应用水平。以实施农业科技入户、测土配方工程等项目为载体,以节地、节水、节肥、节药、节种、节能为突破口,大力推广节约型农业技术,实现农业节本增效。

3.积极发展循环农业。大力普及农村沼气、秸秆氨化、应用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积极推广以沼气为纽带“猪沼粮、果、菜、鱼”等能源生态模式,推行“一池三改”(改圈、改厕、改厨)和“三沼”(沼气、沼液、沼渣)综合利用技术。治理农业面源污染,推广秸秆覆盖还田技术,加强耕地、草原、渔业资源和野生植物资源的保护力度 。

4.大力发展旅游农业。以发展特色农产品为主,优化农业生产区域布局和农副产品的品种品质结构,让具有明显地方特色的农产品生产逐步向乡村旅游景区靠近和集中,不断增添新的观光内容;同时,通过建立“乡规民约”等制度,维护景区良好环境。

第2篇

1温和岭南沟坝区

1.1区域分布本区地处我市东南部秦州区、麦积区森林区8乡镇90多个行政村,海拔1400~2560m,农耕区主要分布于区内海拔1400~2000m的沟坝及山腰,总面积为2657.47km2。

1.2生产条件农耕区年平均温度7~8℃,元月份平均气温-3~6℃,7月份平均气温18~20℃,≥10℃积温1700~2700℃。无霜期110~160天。年雨量650~850mm,东岔局部地区可达900mm以上。

2围绕空间布局,明确现代农业发展的基本途径

2.1坚持不懈抓好粮食生产,确保供需基本平衡粮食安全始终是最重要的经济安全,是广大农民赖以生存的根本保障。对于我们这样一个农业基础条件差、粮食生产不确定因素多的农业市来说,稳定粮食生产、确保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既是“三农”工作必须牢牢把握的重点,也是服从和服务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的重大问题,更是我们农业工作者的职责所在。

2.2大力发展以蔬菜、果品为主的特色优势产业,不断提升发展能力继续把发展特色产业、推进农业产业化,作为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和产业结构的重要举措,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方向性、全局性的大事来抓。按照突出优势、扩大规模、延长链条、提升品牌的要求,围绕做精果品产业、做强蔬菜产业、做大马铃薯产业、做优中药材产业,坚持建大龙头、带大基地、兴大产业、闯大市场,因地制宜地推进区域化布局、标准化生产、规模化经营,促进区域特色优势产业快速发展。

2.3突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切实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抓住国家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机遇,下大决心,下真功夫改善基本生产条件,着力改善农业基础条件,提升农业生产能力和抗灾减灾水平。

2.4努力提高农业劳动者素质,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步伐

2.4.1努力提高农民素质。建立具有现代科技文化知识的新型农民队伍是发展现代农业的根本所在。

2.4.2加快品种更新步伐。重视地方种质资源保护、利用和开发,提高中国西部航天育种基地、天水市农科所、天水农校的育种能力和水平,加快主要农作物和特色农产品的新品种选育进程,为现代农业发展奠定物质基础。

2.4.3加强技术协作交流。充分发挥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的人才优势,内引外联,集中开展联合攻关,加快建立现代农业技术创新体系,加强现代农业相关技术研究,加快农业科技创新与绿色农业技术开发,推广资源节约型、绿色能源型、环境保护型、立体复合型、物质循环型技术;有计划、有重点地引进一批国外先进技术,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和充裕的技术储备。

2.4.4建好农业科技园区。认真搞好秦安县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和武山蔬菜产业示范园区、清水核桃产业示范园区等8个市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

第3篇

关键词:现代农业 特征 对策

中图分类号:F3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04-242-02

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二五”规划建议明确要求,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是“十二五”期间的一项重大任务。发展现代农业,实现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的基本途径,也是强化农业现代化建设产业支撑的重要举措。

一、现代农业的内涵和特征

农业是人类社会中最早出现的产业,从农业发展的历史阶段来看,农业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原始农业、古代农业、近代农业、现代农业四个阶段。

(一)现代农业的内涵

现代农业是农业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是相对于传统农业而言的“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农业形态,是一种以市场为导向的技术密集型的发达农业。现代农业就是运用现展理念,现代科学技术,现代物质条件,现代经营形式和管理方式,实现农业的贸工农紧密衔接、产加销一体化的多功能、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的产业体系。建设现代农业的过程,就是用现代科技改造传统农业、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竞争力的过程,就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不断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过程。

(二)现代农业的特征

与传统农业相比,现代农业具有以下几方面的基本特征:

1.科学化。传统农业主要依赖资源的投入,而现代农业则主要依赖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与创新。现代科学技术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先导和原动力,不断推进现代农业向更高的层次迈进。现代农业的发展过程,实质上是在农业产业链的各个环节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传统农业,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过程,是用现代科技知识培养造就新型农民的过程。

2.市场化。传统农业主要以自给自足为目的,现代农业的生产主要是为了满足市场的需要,为市场提供丰富多样的商品,农产品的商品率很高。现代农业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市场机制对农业资源配置起主导作用,是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动力源泉。

3.产业化。传统农业是以土地为基本生产资料。以农户为基本生产单元的小生产,仅仅局限于种植业、养殖业等生产环节。现代农业则打破了传统农业主要从事初级农产品原料生产、产业脱节的局限性,走出了生产、加工、销售和社会服务一体的产业化经营道路,实现了一二三产业互动,形成了一个与发展农业相关、为发展农业服务的产业群体。在现代农业中,分散经营的农户有效地组织起来,提高了农民组织化程度。

4.集约化。传统农业主要依赖资源和劳动的粗放投入,现代农业注重各类生产要素的集约投入,生产要素得到有效合理配置。主要是通过运用现代科技和装备、有效整合资源、适度集中土地和实施科学管理等,以资金与技术的集约投入来取代以资源和劳动的粗放投入,改变农业粗放经营的状况,有效地提高资源利用率、资源产出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实现农业发展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5.生态化。传统农业以消耗资源和牺牲环境来换取农业的发展,付出了过大的资源环境代价。现代农业则以高度重视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来优化农业发展方式,实现农业和谐、持续发展。现代农业注重资源的节约使用、循环利用、综合开发,积极推广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推进农业标准化清洁生产,实现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

6.多样化。传统农业仅局限于食品和原料的供给功能,现代农业则将单一的农业生产功能拓展为生产、生态、生活和科教等多功能,除具有食品保障和原料供给功能外,现代农业还具有增加农民就业和收入以及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功能,承担着创造和传承文化以及保护环境的功能,发挥着科技示范、科普教育以及满足人们领略自然情趣、享受田园生活的需求。现代农业的多功能性决定了现代农业发展的多样化,现代农业不但是效益农业和市场农业,而且还是绿色农业和休闲观光农业,同时又是生态农业和循环农业。

二、发展现代农业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是要统筹产业发展。农业现代化与其它产业现代化是一种相互依存、互为基础的协调发展和良性互动的关系。要注重三次产业之间的渗透、融合,统筹产业协调融合发展。一方面要大力发展工业和服务业,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物质和技术保障,构建起完善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另一方面,要用工业化理念发展现代农业,推进农业向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延伸和拓展,实现农业与工业、服务业的融合发展,延伸农业产业链条,优化升级农业结构。

二是要稳定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经营规模的扩大是现代化农业的必然要求,我国分散的农户经营方式对于推进现代农业建设所要求的大规模生产是一个非常不利的制约条件。要在坚持和巩固的基础上,不以牺牲农民的土地权益为代价,引导农村土地合理流转,积极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实现适度的规模化经营和专业化、社会化服务。

三是要把科技进步作为首要推动力。农业科技化是农业现代化的根本标志,只有推进科技进步,才能实现现代农业要求的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目标,才能提高劳动生产率、资源利用率和土地产出率,增强农业的综合竞争力。发展现代农业,要以节约水资源和土地资源等农业生产要素为核心,通过劳动力集约和技术集约,走以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效率为主要目标的内涵式发展道路。

四是要注重示范引导。纵观世界不同国家建设现代农业的实践,大致可分为三种模式:以美国为代表的劳动力节约型模式,以欧洲为代表的节老节地复合型模式,以日本为代表的土地节约型模式。历史经验表明,农业现代化并没有固定模式,要因地制宜。我国地区间的资源环境条件、农业发展水平和经济技术水平存在很大差异,在现代农业建设过程中,要发挥地区的比较优势,加强试点示范工作,探索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区域现代农业建设的模式和道路。

五是要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现代农业的建设不能以农业资源的过度开发、植被破坏、水源污染、土壤侵蚀为代价,要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推行农业清洁生产,充分释放和凸显农业在维护生态环境方面的重要功能。

三、发展现代农业的措施和途径

一是要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坚持用工业化理念发展农业,用工业化产品提升农业。大力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扶持引导企业向产业的广度和深度进军,拉长产业链条,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农产品及其加工品,提高附加值,培育和壮大一批产业关联度大、竞争力强、辐射带动作用强的龙头企业。加强农业开放工作,拓宽眼界,在全国甚至世界范围内引进资金、配置要素,利用好国内和国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提升农业的整体素质和综合竞争力。积极推进农业基地建设,充分发挥资源、市场和技术优势,逐步实现农业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积极推进产业集群发展,围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产业链条,努力引进上下游关联项目,发展关联产品,主动引进同类企业集聚发展,形成规模效益。

二是要培育建设现代农业的人才队伍。建设现代农业,最关键就在于人才队伍的培养,要培养一批踏实能干,具有创新意识、具备现代管理知识的农业企业家队伍,培养一批具有工业化要求的竞争意识、服务意识、协作意识以及现代眼光甚至世界眼光的干部队伍,培养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推动农业工业化经营管理、产业化链条延伸。加快现代农业人才队伍的建设,要加大农村文化事业的投入和支持力度,大力发展面向农业的职业教育和新型技能培训;要整合培训资源,采取订单、定向等多种形式开展培训;要推进农科教有效结合与科技服务,鼓励农业科研院所深入基层开展实用技术培训服务。

三是要大力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坚持把循环经济理念贯穿于农业的发展过程中,促进农业良性循环发展,农业资源最大限度地得以利用。要根据“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的原则,充分发挥区域资源优势,培育一批龙头企业,加快建设专用和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要以资源节约为目标,抓好农业节水、节地、节肥、节药、节能,推广节约型农业技术。要加快农业生物质产业的开发,推广沼气,推进农业废弃物的资源化综合利用。要抓好农业产业链的延伸,促进农产品加工向精深发展,形成种植、养殖、加工系统化,提高农产品加工过程中各种废弃物的有效利用。

四是要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要大力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强化政策扶持,完善运行机制,引导其提升服务质量,拓展服务领域,积极支持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开展市场销售、信息服务、技术培训、农资配送和统防统治等农业生产;要完善农业技术支撑体系。深化农业科研体制改革,理顺农业科研管理体制,建立新型农业科技新体系,实现农科教、产学研统筹,加强农业科技自主研发和集成创新,培育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成果,要加强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建设,整合基层农业公共服务体系资源,提升农业公共服务能力,完善农业科技推广平台建设,提高农民接受和运用农业科技的能力;要健全农村市场体系。大力发展连锁经营、网上交易、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方式和新型流通业,培育农村经纪人、运销专业户和流通中介组织等多元化、多层次的市场流通主体。加强农产品质量检测和市场服务,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五是要深化农村改革。要推进土地流转体制改革。在确保农村土地承包关系保持稳定不变、依法自愿有偿流转的基础上,建立土地流转市场,采取股份合作、出租、转让等形式做好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工作,引导农业生产向集约化方向发展,提高农业规模化程度。要完善支农体制改革,整合各类财政支农资金,综合运用税收、贴息、担保等经济政策引导民间资本参与现代农业建设。要深化农村金融改革,积极探索建立农村新型金融组织和信用担保机制,拓宽农村担保品范围,推广农村小额信用贷款,加快培育村镇银行、担保公司,增加农村金融供给,改善农村金融服务。

参考文献:

1.吴光玲.现代农业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7(02)

2.韩长赋.加快发展现代农业[N].人民日报,2010.11.22

3.霍子俊,胡恒洋,张俊峰,蔡平.美国现代农业发展及借鉴[J].中国经贸导刊,2008(3)

4.柯炳生.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若干思考[J].农业经济问题,2007(2)

第4篇

谈琰从宏观层面,分析了粮食核心区建设政策出台背景、利益主体的矛盾冲突,较为详细地阐述了中国粮食核心产区建设执行层面的困境,并提出相应对策建议;杨邦杰等[6]通过对东北地区的调研,提出了建设国家粮食生产核心区的构想,以黑龙江为例,分析目前黑龙江粮食核心产区的建设情况,发现土地整理标准低、种粮农民收入增加缓慢等因素制约了黑龙江省成为中国粮食核心区的进程;王景莹[1]以河南省为例,在2008年‘中央1号’文件中明确提出粮食核心产区的政策背景下,深入研究了河南省粮食核心区划分与建设,构建划分指标体系,选择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指出河南省粮食核心区划分与河南省农业厅划分不合理处,并提出相应对策建议。

杨春等总结了河北省创新粮食生产技术,从而达到粮食产量提高的实践经验,对粮食主产区现代农业丰产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平作炎[8]通过分析对粮食主产区的投入力度,试图建立保障利益机制,从而促进农业生产稳定增长,稳定了粮食生产核心区的现代农业发展;赵春雨[9]从中国省区、三大地带以及区粮食生产区域3个方面,选择生产集中度、重心演变轨迹的研究方法,总结了生产区域的特点及规律,展开研究了影响因素,并针对性地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罗万纯等[10]利用面板数据,通过建立理论模型和计量经济检验,分析了粮食生产区域格局及影响因素研究,得出人均耕地面积、粮食单产和非农收入比重是重要因素;伍山林[11]采用粮食生产综合指数,对中西部地区的粮食生产区域变化特征进行描述,实证分析得出人均耕地资源与非农产业就业接力是主要影响因素,并给出相应的政策含义。蔡文著[12]分析了中国粮食主产区农业发展方面的基本特征,基于国外典型的不同现代农业发展的经验,提出了中国不同地区的粮食主产区的农业发展模式;崔凯[13]利用层次分析法(AHP方法)对粮食主产区农业现代化进行分析和评价,比较分析粮食主产区各个时期、各个地域的农业现代化水平,对于正确掌握粮食主产区现代化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蒋和平等[14]针对中国现代农业发展水平,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对全国、东、中、西部四个层次现代农业发展水平进行评价,得出全国现代农业的发展水平整体上处于上升趋势,东中西部地区现代农业发展水平的差距明显;蒋和平等[15]、崔凯等[16]采用多指标综合分析方法,对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进行了定量评价,并比较中国农业现代化整体和区域发展水平。

1现代农业内涵、特征与理论基础

不同学者根据‘1号文件’,结合自身的研究领域对现代农业的定义给出了不同的理解,拓展了现代农业内涵,提出兼顾生态环境与社会环境前提下发展现代农业。将柏振忠[17]、孔祥智等[18]、陶武先[19]、刘燕华[20]、戴小枫等[21]学者的观点综述如下:大多学者通过分析传统与现代农业的内涵区别,发现现代农业的发展是生产方式、生产力的变革,注入现代农业新的要素,不为实现发展目标、产业功能、实现价值取向、经营方式等的转变,逐步走向商品化、专业化、产业化、市场化、社会化的农业。由于中国农业发展滞后,发展现代农业面临一些问题,张建华[22]从微观、宏观层面总结了发达国家的农业发展不同模式,同时,结合中国实际,指出中国农业需要选择具有中国与区域特色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马晓河[23]认为现代农业发展存在科技水平低、投入不足、农业基础设施薄弱、管理机制不健全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发展进程;王碧峰[24]认为农业的资源性约束、产业化水平低、农民素质不高和科技创新能力基础设施条件差等问题,成了制约农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导致农业资源利用效率、劳动生产率低、科技推广缓慢等现象依然存在。刘喜波等[25]分析并梳理国内外众多的现代农业发展理论基础体系,认为由农业经济、农业发展和农业生态三方面理论构成,其中农业经济理论代表性理论的有农业区位、农业比较优势理念等;农业发展理论包括城乡统筹理论、农业多功能性理论等;农业生态理论主要包括生态位理论、循环农业理论和可持续农业理论。祝华军等[26]利用“短板”原理,分析认为一国的农业发展内容与模式是由自然、生产要素资源直接决定的,其中,现代农业发展的程度受所有因素中最短缺资源的因素影响;杨兰根[27]认为人均土地资源是发展的“短板”,决定了提高土地产出率和农产品质量,是中国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手段,增强农产品国际竞争力,不断提高农民收入;曹承忠等[28]指出制度基础是建设现代农业的关键因素,用科学技术手段装备现代农业,明确了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尹成杰[29],蒋和平[30]着重探讨了建设中国现代农业的发展途径、基本思路与发展模式,认为现代农业建设的主要内容是根据不同国情,选择建设重点,完善长效机制,从而确保现代农业持续稳定的发展。

2现代农业发展模式

现代农业是不断变化的概念,在全球化过程中,通过总结不同国家的发展模式,以期为促进中国现代农业稳定发展。(1)发达国家现代农业发展模式。根据引领现代农业发展的方式的不同,柏振忠[19]总结出了发达国家的现代农业模式有3种。根据不同的自然资源和外部环境条件,李滋睿等[31]总结出具有代表性的美国、日本、荷兰3个发达国家的3种现代农业模式;对发达国家建设现代农业情况,孙浩然[32]、项仁学[33]、孟蕾[34]综合考虑发展路径、自然资源和外部环境条件因素,总结出了三种模式:一是资源节约和资本、技术密集型模式;二是规模型、机械化、高技术模式;三是生产集约加机械技术的复合型模式;蒋和平等[35-36]根据两国的基础条件,介绍了巴西、日本两国建设农业的内容、特点及存在问题,为建设中国现代农业建设提供借鉴。(2)中国的现代农业发展模式。近年来,结合中国国情,从区域发展的角度,利用理论与实践经验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摸索大量建设案例,找出不同地区现代农业建设的途径和模式。许开录[37]根据区位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选择差异化、区域化、特色化的农业发展模式,才实现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和农民知识化互动并举的发展道路。崔凯等[13]通过实地调研分析方案,从带动现代农业发展影响因素的角度,归纳和总结了4种主要模式;孔祥智等[38]考虑到经济发展与区域环境,将中国现代农业的发展分为4种现代农业模式;李洪山[39]、宋再钦[40]分别从中部应采取产业集聚和东北提高土地适度规模的2个方面来发展各个地区的现代农业;詹慧龙[41]运用指标评价法,对中国各省区现代农业发展水平进行评价,将中国划分为都市型的现代农业、高效外向型现代农业、优势特色产业主导型现代农业、规模经营型的现代农业、生态和特色型的现代农业5个现代农业发展类型区;朱明[42]将中国现代农业建设模式归纳为发达类型、较发达类型、发展中类型、欠发达类型和不发达类型5种。其中,发达类型指农村人均纯收入多于6000元,乡镇企业数量较多,城乡一体化程度较高;发展中类型指农村人均纯收入2500~4000元,城乡差距仍然很大,乡镇企业有所发展但还未充分发育;而不发达类型则指许多农村还处于贫困和刚刚解决温饱阶段,农村人均纯收入低于1500元。

3现代农业发展的评价

现代农业评价作体系是一项系统工程,现代农业发展进程中不同阶段,特征也不同。农业部农研中心、杜华章[43]、马秋芳[44]分析采用案例研究方法,对现代农业发展现状进行了综合评价,制定阶段性指标,构建现代农业的指标体系理论体系,反应出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且存在区域差异性,为加快区域化现代农业发展提供重要理论指导。辛岭等[45]利用专家评价法和层次分析法,建立了中国农业现代化综合水平评价模型组测算模型,对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进行定量测算,得出中国现代农业发展水平整体上升趋势明显,东中西部地区现代农业发展水平存在明显差距,依据此情况提出加快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对策;罗其友[46]通过建立农业区域协调发展的机制模型和评价方法,对中国农业发展区域的划分和协调性进行了评价,探讨了中国不同农业区域的主导功能定位和制度变革方向。

4现代农业发展的研究方法

第5篇

【关键词】现代农业 金融服务 缺失 功能再造

为认真贯彻中央“1号文件”,中国人民银行提出“加大金融创新力度,支持现代农业加快发展的指导意见”,对加快金融改革创新、有力支持现代农业发展提出了新要求,指明了新方向。但是,从实情情况看,金融服务体系、信贷产品和风险投资担保补偿缺失等问题,从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业现代化步伐。因此,强化对金融服务功能的再造和政策设计,进一步加大对现代农业发展的信贷支持,成为金融业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

一、现代农业发展中的金融服务缺失

(一)融资服务体系缺失,信贷支持能力弱化

目前,县域涉农金融机构主要有农村信用社、农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四家,但是,由于农业银行在乡镇的网点较少,邮政储蓄银行开业较晚,农业发展银行只支持规模相对较大的企业和项目,因而真正能为农村、农民提供金融服务的金融机构只有农村信用社。虽然近几年小额贷款公司、村镇银行等新兴融资机构发展较快,但由于其自身实力薄弱,难以担当支持现代农业的重任。残缺不全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弱化了对现代农业发展的信贷支持能力。

(二)新型金融产品缺失,现代农业融资渠道狭窄

当前,金融机构普遍实行严格的风险责任追究制度,农村金融机构为规避风险,在信贷制度安排上存在对不动产作为抵押担保物的偏好,倾向于以国有出让土地、房产等作为贷款抵押物,而针对现代农业量身定做或衍生符合其要求的金融信贷产品如林权抵押、集体土地使用权抵押、应收账款质押、订单、商标品牌经营权、专利权质押等新型贷款研发不足,造成广大农村经济主体特别是农村企业向银行融资的渠道和空间非常狭窄。如在抵押物方面,农民用来抵押的物品主要是农村的宅基地、房屋、农机具等,而由于价值低、变现难,一般不易被银行接受;大多数农业产业化企业建在乡镇或村组,厂房用地多是集体用地、租赁用地而非国有出让土地,也不符合银行抵押的条件和要求,广大农民和企业只能“望”贷兴叹。

(三)信贷载体缺失,金融支持“有心无力”

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不断壮大,农民收入不断增加。但从总体上看,农村经济总量依然不足,产业化程度不高,特别是广大农村企业,主要以农副产品初级加工为主,处于产业链的下游和末端,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低;企业负责人缺乏大企业家的气魄、胆略和思维,只看眼前近利,不求长远发展,缺乏银企合作意识;财务制度不健全,财务数据透明度、真实性不高,使银行无法全面准确地进行资信评估和授信审批,难以获得银行的认可,达到银行的贷款门槛,导致银行在支持现代农业时“有心无力”。

(四)风险担保补偿机制缺失,金融支持动力不足

农业是弱质产业,收益率低,受自然条件和市场因素的影响较大,生产风险、市场风险容易转化为信贷风险,因而,在农业经营主体缺乏有效担保抵押的情况下,迫切需要相应的担保和风险补偿机制。但是,从实际情况看,目前既缺乏专门服务于农业的融资担保机构和保险公司,或者现有的中小企业担保机构、保险公司不愿意涉足农业领域,也没有设立专门的现代农业发展风险补偿基金,金融机构、担保公司因担心提供贷款、担保出现风险而较为谨慎,增加了现代农业融资的不可获得性。

二、功能再造和政策设计

(一)强化市场定位,构建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金融服务体系

金融机构要以县级机构为依托,扩大农村金融服务范围,增加在乡镇的营业网点。同时,要按照各自的市场定位,明确支持重点。具体来说,国有商业银行要逐步将支持的重点由城区转向农村,重点支持农村中小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农发行要扩大业务范围,加大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开发、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信贷支持;农村信用社和邮政储蓄银行要在发放小额农户贷款的基础上,加大对小微企业的贷款投放。同时,要加快组建小额贷款公司、村镇银行的步伐,并强化对“三农”的金融服务,激活农村金融市场,从而构建功能完善、分工合理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解决农村金融机构萎缩、金融服务缺失、金融支持疲软的问题,发挥金融整体支农的联动效应。

(二)推进农村金融改革和创新,开发适合现代农业发展的新型金融产品

各金融机构要根据现代农业发展实际,积极开发适应农村经济特点和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经营的金融产品。在产品设计上,要探索开发农民科技培训贷款、农村基础设施配套贷款、大型农业机械按揭贷款、农业订单贷款、特色产业基地建设贷款、特色资源开发贷款等贷款品种,在抵押贷款方式上,要创新农民住房、土地使用权、林权、应收账款、股权、商标品牌、特约经销商经营权、专利权等担保抵押方式,满足现代农业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经营主体的融资需求。

(三)壮大农村经济实力,培育优质的信贷载体

各级政府应加强对现代农业发展的布局和规划,结合市场需求和当地资源优势,着力在壮大农村经济实力上下功夫。一是大力实施创业人才成长培训工程,培育一批文化修养高、会经营、懂管理、讲诚信的“新型农民”和“优秀企业家”,发挥其在现代农业发展中的示范带动作用。二是实施现代农业品牌工程建设,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增加科技投入,提高产品附加值,延长产业链条,不断培育现代特色、高效、品牌农业;要促进农业企业的兼并和联合,壮大生产经营规模,改善经营管理水平,提高市场竞争力,向高起点、大规模、外向型、实力强的龙头企业和集团奋进。三是企业要加强与金融机构的联系沟通,进一步完善财务管理,提高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透明度,以良好的资信等级赢得银行的支持。

(四)健全融资担保和风险分担机制,发挥对现代农业的补偿作用

一是创新担保机制,推动组建专门的农业担保机构,并鼓励各类型农业经营主体开展互助担保业务,鼓励其他各类担保公司为现代农业提供融资担保服务,形成政府、社会、农业经营主体“三位一体”的农业担保机制,解决现代农业发展中贷款“担保难”问题。

二是建立贷款风险补偿机制,设立现代农业贷款风险补偿专项基金,对金融机构因发放农业贷款可能形成的贷款损失进行补偿,调动金融机构支持现代农业发展的积极性。

三是建立由国家出资的政策性农业保险,推动政策引导和市场化运作相结合、强制保险与自愿保险相结合,引导农民和企业积极投保,分散和化解农业风险。

参考文献

[1]袁泽强.《金融支持现代农业的建议》.《金融时报》,2013年3月25日.

[2]王迅.《现代农业转型发展中的金融支持》.《中国金融》,2012年第17期.

第6篇

关键词:都市农业;东营;建议

目前都市农业已经在我国的许多地区取得了很大发展,特别是在北京、上海和深圳等城市,都市农业已具备了一定的规模和区域性特色。现就东营市发展都市农业的优势不足进行相关分析,并提出有关建议。

1发展都市农业的优势与不足

东营市是黄河三角洲中心城市,是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的核心区域,具有发展都市农业得天独厚的自然、产业及政策等优势。

1.1自然资源优势

东营市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具有黄河三角洲地域特点的气候最适宜发展现代农业生产。土地后备资源得天独厚,市内30.15万hm2土地尚待开发,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适宜布局建设国家大型农业产业基地。

1.2经济发展优势

城市化进程加快,经济综合实力雄厚,2014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3430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产值13584亿元,固定资产投资、进出口、服务业均居全省前列。其中,人均GDP为163426.71元,折合26604.60美元,位列山东省第1位。

1.3产业发展优势

东营市现代农业发展成效显著,2012年被整建制列为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市内农业龙头企业600余家,其中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4家,省级38家,销售收入过亿元企业80余家;市内已建和在建休闲观光农业园(点)186个,国家科技部批复的国家农业科技园区1处。

1.4生态环境优势

东营市为国家园林城市,市内生态林场11处,林区风貌初步形成,森林覆盖率已达到25%以上。市内湿地遍布,面积达0.14万hm2,拥有我国暖温带最完整、最广阔、最年轻的湿地生态系统。

1.5政策支持优势

东营市是山东省唯一全部纳入黄蓝2大国家战略的城市,政策效应叠加,使东营具备了聚集生产要素、吸引各方投资和辐射周边、带动区域发展的良好区位条件。在看到都市农业优势的同时,还要清醒地认识到制约东营市都市农业发展的不利因素,主要体现在农业基础设施薄弱,生态脆弱问题突出;现代农业起步晚,传统农业仍占有较大成分,培植农业新兴产业快速发展难度较大;对都市农业的发展缺乏系统、全面、专业设计规划等,专业型人才欠缺;城市化进程还需加快,城市规划布局与都市农业发展不相协调问题存在。

2发展都市农业的几点建议

发展都市农业,关键是开发农业的多种功能性,将农业的广度和深度做进一步拓展,促进农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实现质量和效益的有效提升。

2.1建立现代产业体系

从经济规律和自然规律出发,在现有基础上合理安排农业生产布局,全面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加快推进农产品标准化基地建设,发挥东营市土地资源优势,围绕粮棉、林果、畜牧等优势产业培育区域主导产业,发展农业标准化生产,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

2.2建立科技服务体系

重视农业科技应用与服务能力建设,以“百家院所进东营”为契机,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交流,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加速先进适用农业技术的推广应用,提升农业发展整体素质。利用信息化手段,改革和完善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提高基层农业公共服务能力。

2.3建立组织创新体系

加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培植力度,完善扶持政策,尽快培育一批规模较大、管理模式先进、带动能力强的合作社、龙头企业、家庭农场。将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培育相结合,盘活农村土地要素,提升农业的现代化经营水平。

2.4建立政策支撑体系

发挥政府宏观指导作用,加强都市农业理论的综合性研究,从土地、金融、法律等方面,建立和完善适合现代农业发展的政策体制,为都市农业发展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

2.5建立人才支撑体系

加大资金投入和项目扶持力度,培育引进一批农业高层次人才和领军人才;开展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农村劳动力培训,新型农民创业培训,培育一批技术型、创业型、技能型、生产经营型和农技推广型实用人才队伍,为都市农业发展储备人才力量。

2.6优化外部发展环境

当前对新形势下都市农业的定位和功能认识还不够充分,应采用多种形式,对现代都市农业的理念进行普及推广,增强各阶层对其功能与作用的认识,为都市农业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参考文献

[1]俞菊生.中国都市农业——国际大都市上海的实证研究[M].农业现代化研究,2002.

[2]阙金华,张洪程,万靓军.城市现代化进程中都市农业发展问题探讨[J].中国农学通报,2003(4).

第7篇

现代农业的发展不仅仅是生态环境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现代农业的发展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农业生产水平和经济效益,对于改善当前农村的经济状况和农民的生活水平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今后需要进一步促进现代农业的发展,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2通过科技创新发展现代农业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已经难以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现代农业发展的内涵中包含着技术创新的内容,现代农业就是需要通过科技创新改善农业生产方式,促进农业的发展。现代农业生产中的科技创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农作物品种的创新。科技创新是推动农业生产发展的重要动力,随着农业科学技术的发展,当前的农业生产中开发的新品种日益增加,像新的杂交水稻,抗虫棉等等农作物为现代农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不仅仅提高了生产量,同时也增加了经济效益。二是农业生产方式的创新能力。农业现代化生产中逐渐采用机械化生产,传统的耕作方式既影响了生产效率,同时也造成人力资源的浪费。通过技术创新和机械化生产,现代农业生产中大量的人力资源得到解放,能够更好地投人到农业生产管理中,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益。三是农村信息化建设。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给现代农业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契机,农村发展中需要进一步重视信息化建设,通过网络技术的运用,有助于促进农产品的销售,加强农村与外界的联系,更好地实现农业的信息化建设。现代农业的信息化建设同样也有助于生产技术的推广,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更好地适应农业生产效率和水平。现代农业发展中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对农民的教育工作,提高农民的技术水平和农业生产知识,提高农业生产水平。

3提高资源的有效利用效率促进现代农业发展

现代农业生产重视农村环境的生态化建设,注重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农业生产中需要提高资源的有效利用率,保护农村的生态环境。现代农业的发展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的,不仅仅需要促进农村的生态文明建设,同时还需要重视资源的节约利用。现代农业生产中一方面需要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土地资源在农业生产中占据着最重要的位置,土地资源作为不可再生资源,一旦破坏将会导致整个农业生产的停滞,农业生产中需要制定出相应的土地管理规范,针对一些浪费土地资源或者是土地资源开发不当的行为进行严厉惩处。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中需要提高其有效利用效率,减少资源的浪费现象。对耕地资源进行合理规划,实行农作物的交叉种植,保护耕地资源的肥力。另一方面丰富农作物的品种。大部分农村地区的农业种植作物比较单一,这种单一的经济结构不仅仅不利于经济效益的增加,同时也不利于农村生态环境的发展。通过丰富农作物品种可以有效地改善当前的经济结构,同时也有助于改善农村的生态环境。现代农业生产注重可持续发展,同时也注重农村生态环境的改善,现代农业生产中需要不断调整农产品结构和农业生产结构,通过发展养殖业,种植业等等经济形式,不断完善农村的经济结构,实现现代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4结论

第8篇

一、文献综述

现代农业的突出特点是农业生产全程高度现代化,是高投入、高产出、高效率的农业发展模式,它的发展不仅需要有高素质的人力资源,还需要良好的生产条件和环境与之相适应,不仅需要“人”的投入,更需要“钱”的投入。在“钱”的投入上,根据美国经济学家梅耶提出的“金融啄序”理论,筹资的顺序应该是:先内源融资,后外源融资;外源融资中先间接融资,后直接融资;直接融资中先债券融资,后股票融资。内源融资是指使用生产经营主体的内部盈余进行筹资活动,外源融资是指向生产经营主体之外的人、企业或组织筹集资金。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大量的青壮劳动力离开土地去城里打工,土地越来越多地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集中,以规模化经营、农业机械化为特点的现代农业生产方式已成为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为了扩大生产规模,农业经营主体需要更多的资本金去承包土地、购买农机具、化肥、农药等农用生产资料,农业部门对资本的需求量迅速上升,在自身内源融资严重不足的情况下,农业信贷资金则成为外源融资的主要渠道。

关于农业信贷对现代农业发展的相关性,国内外专家学者已经做了大量工作,并取得了相应的研究成果。林毅夫等依照传统经济学逻辑观点,提出金融内生于经济发展的战略,认为农村金融的目的是合理有效地调动“三农”的经济资源和经济剩余[1]。King等指出发展中国家政府的农业信贷投入低效率特点对农业增长产生制约作用[2]。针对我国农业发展与农村金融的关系,温涛等提出了改革开放前农村金融的前提是服从国家经济发展的总体战略,向工业和城市输送经济资源与经济剩余[3]。所以,我国的农村金融变迁是在政府强制力的作用下实现的,并非是从农村经济发展本身内生的。因此,冉光和认为以政府为强制力主导的制度变迁极有可能会对农村经济的发展起抑制作用,农村金融与经济发展的失调成为我国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的最大问题[4]。谢琼等认为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目标存在失衡,主要体现在金融机构和金融功能方面[5]。关于我国农村金融与农村内部收入差距的关系,张敬石等认为农村金融效率对缓解农村收入差距有促进作用,而农村金融规模作为不利因素影响着农村收入差距的缩小[6]。管福泉等利用浙江省11个地区1997-2007年的统计数据,通过面板数据模型实证分析城乡金融发展对农村经济增长的影响,农村金融发展对农村经济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城市金融发展总体来说对农村经济增长具有有限的促进作用,其中城市存款与农村经济增长存在反向关系,城市贷款对农村经济增长存在促进作用[7]。丁志国等通过实证分析,提出农村金融规模的扩大有助于农村经济发展,我国农村信贷结构失调和投资产出效率的“瓶颈”,限制了农村金融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8]。

在这种情形下,要发展农业生产力,就必须更新这些阻碍生产力进步的机制。但是,更新人的理念需要人力资本,更新陈旧的农业生产设施需要物质资本,更新生产技术需要技术成本,这些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在内源融资难以满足的情况下,作为外源融资的金融信贷资金自然而然地与农业生产结合在一起。所以,Johnson 等认为,发展中国家通过引入新的农业技术,如化肥、种子、机械以及现代灌溉设施等来提高农业产出,但是农业技术是资金密集型的,将会提高信贷需求[9]。信贷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是巨大的,Siddiqi 等提出信用是主要的工具,可以帮助农民获得营运资金、固定资金和消费物品[10]。Saboor等得出相似的结论,即信贷在提高农业生产力方面扮演主要角色,信贷的及时获取可以帮助农民购买所需的投入品和农业机械,进行农业生产活动[11]。信贷还用来救济贫困、购置种子、化肥、牲畜和工具等[12],同时,信贷可得性增加了可以提高产量的生产技术的采纳程度,政府也可使用信贷程序来提高农业产出[13]。信贷技术的使用提高了信贷需求,提高了小农户的农业生产力[11]。信贷机构、化肥、种子、灌溉对农业生产力的影响是显著的[1419],而用来提高农业产出的农业技术的应用也提高了农民的金融需求[20]。

以上诸多国内外研究成果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均为现代农业与农村金融政策研究奠定了基础,为开拓研究思路、丰富研究方法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启示,但在一些问题上还存在不足,有待进一步完善。如缺乏农业信贷对现代农业发展的相关性研究,以往的研究中对现代农业发展评价指标、农村经济整体发展情况与金融服务相关性研究较多,而针对农业发展,尤其是结合现代农业的发展来分析其与农业信贷关系的研究较少。本研究以上述问题为主要切入点,系统分析农业信贷与现代农业发展的相关性。

二、现代农业总体指标与农业信贷的关系

(一)指标及数据的选取

现代农业的指标评价是分析现代农业与农业信贷关系的首要步骤。目前,国内很多学者对现代农业作过较为深入的研究,尽管各种研究由于其研究目标和重点有所不同,所的结论也有所差异,但在对现代农业的本质特点描述上形成了共识,即现代农业是应用现代科学技术、现代工业提供生产资料和科学管理方法所进行的现代产业,具有多功能、可持续、技术密集、资金密集等特点。从评价现代农业发展水平的角度而言,其指标设置必须在充分反映现代农业本质特征的基础上,既要考虑现代农业的发展过程,也要考虑其产出结果;既要考虑现代农业的要素投入,也要考虑其产出效率;既要考虑现代农业发展所产生的经济效果,也要考虑其社会和生态效益。为了准确分析我国现代农业发展与农业信贷之间的相互关系,本文选取了1978―2012年的农业贷款水平、农村家庭人均农业纯收入水平、粮食产量水平、农业机械总动力水平、农田灌溉面积水平、劳动生产率水平、土地生产率水平、财政支农水平、森林覆盖率水平等9个指标,其中农业贷款量代表农业信贷水平,作为投入指标以反映信贷资金对农业的支持力度;粮食产量水平等8个指标加权后形成农业发展指标作为产出指标,权重根据专家打分法加以确定。9个指标中凡涉及价值量的指标均使用居民消费指数进行了折算,各年度各指标发展水平均以1978指标数值为基点进行了指数折算。指标及说明见表1。

(二)现代农业与农业信贷关系的基本判别

本研究首先对我国现代农业和农业信贷发展的相关指标进行对比描述和统计分析(见图1)。从图1中可以看出,现代农业发展水平从1978年到2012年有了一定的提高,从发展速度看,1978-2002年发展较为缓慢,2003-2012年稍快一些;农业信贷水平从1978年到2012年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从发展速度看,1978-1999年发展较为缓慢,2000-2012年直线上升。从二者的发展态势看,现代农业的发展落后于农业信贷的发展。

(三)ADF检验

本研究采用现代农业发展水平作为因变量、农业信贷水平作为自变量建立回归模型,即:y=a+bx,其中y为现代农业发展水平,x为农业信贷水平,a为常数项。

在进行回归分析之前,为避免伪回归现象的出现,需对数据序列进行平稳性检验。本研究采用ADF检验法(单位根检验)对现代农业水平序列和农业信贷水平序列进行平稳性检验。根据检验结果,信贷农业数列(y)经过二次差分后,检验t统计量为-8.36,小于显著性水平为1%的临界值,可在99%的置信度下拒绝原假设,不存在单位根。农业信贷数列(x)经过一次差分后,检验t统计量为-3.93,小于限制性水平为1%的临界值,可在99%的置信度下拒绝原假设,不存在单位根。

(四)格兰杰因果检验

格兰杰(Granger)因果检验是用于考察一个序列是否是另一个序列产生的原因,原假设为序列x不是序列y产生的原因。选取显著性水平为0.1, 当P>0.1时,表示接受原假设,即序列x不是序列y产生的原因; 反之,当P

格兰杰因果检验结果显示,在1%显著水平上拒绝原假设,x与y之间存在单向因果关系,即x是y的因,即农业信贷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因,这种因果关系表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信贷发展对现代农业水平的提高有一定的支持作用。

但是反过来,y不是x的因,即现代农业发展不是农业信贷发展的因,究其原因可能是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农民的收入水平日益提高,手中的存款也相应增加,但农民的存款没有就地转化为农业贷款,而是通过金融机构流向其他行业。而本研究使用的信贷指标是贷款量,所以现代农业发展的信贷效果不明显。因此也能看出,消除农业存款的“漏出”现象,防止资金外流,形成农业领域内部资金存贷款的良性循环,应成为解决农业信贷资金短缺问题的一个重要内容。

(五)回归分析结果

两个数列经过了平稳性检验和因果分析后,得到如下回归结果(见表4)。

根据回归结果,自变量x的收尾概率小于显著性水平0.01,可以判断在99%的置信度下拒绝原假设,说明农业信贷水平x对农业发展水平y影响显著。

根据回归分析结果构建回归方程为:y=1.374 14+0.067 245x,即农业信贷水平每增长1个百分点,现代农业发展水平可增长0.067个百分点。

三、现代农业分项指标与农业信贷的关系

(一)指标的选择

如前文所述,选取1978-2012年的农业贷款水平、农村家庭人均农业纯收入水平、粮食产量水平、农业机械总动力水平、农田灌溉面积水平、劳动生产率水平、财政支农水平、土地生产率水平、森林覆盖率水平 9个指标作为变量进行分析,其中农业贷款作为农业信贷水平指标,是自变量,以x表示;其余8个指标作为农业分项指标,是因变量,分别以income、grain、machine、irrigate、finance、labour、land和forest表示。

(二)ADF检验

通过ADF单位根检验对农业8个分项指标进行平稳性分析,得出:农村家庭人均农业纯收入水平、粮食产量水平为经过一阶差分后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平稳,农田灌溉面积水平、劳动生产率水平为经过二阶差分后在5%的显著性水平上平稳。农业机械总动力水平、土地生产率水平、财政支农水平、森林覆盖率水平为经过二阶差分后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平稳(见表5)。

(三)格兰杰因果分析

通过对农业信贷与上述8个农业分项指标进行格兰杰因果关系分析,得出如下检验结果(见表6)。

格兰杰因果分析结果显示,农业信贷-土地生产率水平呈双向因果关系,即农业信贷与土地生产率水平互为原因,相互影响,农业信贷加大了土地的投入,使土地产出增加;规模化生产的发展,土地规模的不断扩大,也必然增加对信贷资金的需求。农业信贷-农业灌溉水平、农业信贷-森林覆盖率呈双向非因果关系,即农业信贷与农业灌溉水平、森林覆盖率之间无因果关系,二者无互补影响,因为近些年来农田基础水利设施建设改造、植树造林等国家直接投资进行建设,很少使用信贷资金进行相关建设,资金投入量相对较少,农田基础水利设施建设改造以及植树造林面积等发展缓慢,年度变化不太大。农村居民家庭人均收入-农业信贷、粮食产量-农业信贷、农机总动力-农业信贷、财政支农水平-农业信贷、劳动生产率-农业信贷五组变量之间存在单项因果关系,农业信贷是农村居民家庭人均收入、粮食产量、财政支农水平、劳动生产率的因,说明随着农村信贷水平的提高,带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对农业生产的资金投入增加,规模化水平带来了规模化收益,农村居民家庭人均收入、粮食产量、财政支农水平、劳动生产率也随之提高。农业信贷-农业机械发展水平单向逆因果关系,即农机发展水平是农业信贷的因,随着农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农业机械已成为农业生产的必需的条件,购置大型农业机械需要大量资金投入,在自有资金不足时信贷资金支持显得尤为重要。

(四)回归分析

根据农业的8个分项指标与农业信贷的关系展开分析,具体分析结果见表6。

从回归方程可以看出,农业信贷对现代农业发展的支撑程度大体可分为三类:最高为财政投入,回归系数高达0.2;第二类为家庭人均收入、农业机械、劳动生产率和土地生产率,回归系数大体为0.06~0.1之间;第三类为粮食产量、有效灌溉面积和森林覆盖率,回归系数低于0.02以下。

对财政支持水平回归系数0.200 317最大,农业信贷每提高1%,财政支持水平可提高0.2%,此种现象说明信贷水平的提高对金融机构来讲可得到更多的财政贴息和补助,对农民来讲也可得到更多的农业直补,财政资金的投入也具有较强的逐利性,农业经营主体或项目获得金融贷款越多,财政支持也愿意跟进,最终导致金融信贷带动了财政支农。

对农村家庭人均农业纯收入水平、劳动生产率水平的回归系数也是比较高,均得到0.09个百分点,说明农业信贷每提高一个百分点,家庭人均农业纯收入水平、劳动生产率水平可提高0.09个以上的百分点;对农机发展水平、土地生产率水平的回归系数均在0.07以上,农业信贷每提高一个百分点,农机发展水平提高0.07个百分点。这一结果说明,金融贷款不仅促进了农业要素投入(资金、机械)的增加,另一方面也验证了金融贷款对农业生产率的提升也产生了明显的作用。信贷对农业机械作用明显,说明尽管国家对农机购买采取了财政补贴的政策,但信贷仍然对其快速增加起到了显著的推动作用。

森林覆盖率回归系数0.008 297最小,说明农业信贷每提高一个百分点,森林覆盖率水平提高0.008个百分点;粮食产量水平的回归系数也是比较低的,只有0.006 169,说明农业信贷水平提高1个百分点,粮食产量水平只提高0.006个百分点;对农业灌溉水平的回归系数为0.012 158,农业信贷水平提高1个百分点,农业灌溉水平只能提高0.01个百分点。这三个回归系数很小说明农业信贷对这三方面的建设投资力度不够。探其原因,这三个指标分别代表国家的生态环境建设、粮食生产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其共同特点是建设周期长、投资大、见效慢、收益低,但社会效益巨大,金融机构的趋利行为不愿意将有限的资金投放到这些领域,因此国家政策性金融应更多地向这些领域倾斜,加大信贷服务力度,同时加大对商业性金融机构投资上述领域的奖励及补贴力度,提高其投资公益性行业的积极性。由此可见,农业总体指标与农业信贷回归分析中的农业信贷系数偏低主要是由于森林覆盖率、粮食产量水平以及农田灌溉水平的信贷系数过低造成的。要想进一步提升农业信贷对现代农业发展的支撑作用,国家需下大力气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加大国家政策对商业银行的诱导,充分发挥政策性金融对农业基础性、公益性事业的支持。

四、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一)研究结论

1.农业信贷水平是现代农业发展水平的因,对现代农业的发展水平的影响显著。Granger因果检验结果显示,农业信贷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因,这种因果关系表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信贷对现代农业发展水平的提高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根据回归分析结果,农业信贷水平每增长1个百分点,现代农业发展水平可增长0.067个百分点

2.农业资金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约束条件,其边际效益较大于其他生产要素。从农业信贷对现代农业发展分项指标来看,信贷资金对人均家庭农业收入、粮食产量、财政支农水平、劳动生产率、土地生产率的提升具有显著影响,但农业信贷对现代农业分项指标中财政支农水平回归系数最大,农业信贷每提高一个百分点,财政支农水平可提高0.2个百分点,对现代农业发展水平的作用为0.02个百分点,约占0.067个百分点的30%,远远大于其他分项指标的贡献。

3.现代农业的发展速度明显低于农业信贷的发展速度。现代农业的发展是一项综合工程,它的发展水平是由粮食发展水平、农民收入水平、机械化水平、劳动生产率、土地生产率、可持续发展水平等多项指标加权而得,现代农业的的发展受到诸多方面的制约与影响,有的指标由于基数大、年度变化很小,如森林覆盖率等,使得现代农业发展速度偏慢;而农业信贷在测度时只是使用了信贷量一个指标,信贷量在近几年的年均递增速度较快,使得农业信贷的发展速度明显快于现代农业发展速度,根据回归分析,农业信贷水平的发展速度是现代农业发展水平14.9倍。要充分提升农业信贷对现代农业的促进作用,就必须进一步加快农业信贷支农力度。

(二)政策建议

1.应重视农业信贷对现代农业发展的影响作用,加大农业信贷力度。实证分析表明,农业信贷对现代农业发展存在显著影响,并存在因果关系,农业信贷对现代农业发展起促进作用,加强农业信贷业务,必将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登上新台阶。对于现代农业的分项指标中农村居民家庭人均收入水平、粮食产量、财政支农水平、劳动生产率等对农业信贷反应敏感的指标,可更多地采用金融信贷手段加以推进;而农田水利设施、农业可持续发展方面的改善对农业信贷反应不敏感,这些方面需要资金较多,要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多渠道投入资金。在加强信贷业务的同时,还要注重其他方面的投入,如政策支持、科技投入等。加强诚信体系建设与贷款知识的培训,提高农业生产大户的综合素质,可进一步克服农业生产大户贷款方面的局限性,在申贷过程中少走弯路,更多地得到贷款机会和贷款量。

2.强化政府在信贷服务体系中的作用,建立从中央到地方的全方位农业产业信贷服务模式。由于农业是弱质产业,生产经营规模较小,风险大、盈利率低,使得银行的趋利性特点与之相矛盾。金融机构在发放贷款时往往将上市公司、国有大中型企业、高盈利产业等列为首选的信贷支持对象,而对于农业产业则是次之对待,使得很多农村中的农业生产主体得不到贷款或得到的贷款很少,远远不能满足生产经营的需要。鉴于这种状况,政府应该着眼于构建由政策性金融、商业性金融、合作性金融相结合的多元化农业融资体系,形成合力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资金支持。

在中央层面专门设立具有行政指导职能的 “农业产业金融服务管理中心”。该中心对全国的农业信贷支持进行整体规划与布局,包括总体信贷规模、重点发展区域、各家金融机构支持农业发展的任务分工等,真正将支持现代农业发展作为人人必做的公益性事业、作为金融部门业绩考核的指标之一。

第9篇

一个地域的现代农业发展水平受到多种因素的共同影响.借鉴了前人对现代农业发展水平研究的已有成果_1_5].同时结合陕西省的实际情况.查阅大量资料后.本研究选取了以下9项数据指标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单位劳动力耕地面积、单位耕地农机总动力、单位耕地化肥施用折纯量、耕地复种指数、农民人均收入、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农林牧渔业增加值、粮食总产量、农业从业人员等。研究的数据主要来自(2010年陕西省统计年鉴》和陕西省政府网站,对陕西省下辖的10个地级市进行分析.其中未包含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因为杨凌区是由陕西省和l9个中央部委共管的.和其他1O个市相比具有许多不可比拟的资源优势和独特性.同时它以农业高新技术研发为主.有独特的发展模式。

2评价方法的选择

现代农业发展水平评价是一个多指标的综合评价问题.而因子分析法就是用几个因子来描述多个指标之间的联系.以较少的几个因子来反映原资料的大部分信息的统计学方法国内有学者曾用因子分析法对现代农业的发展进行过研究笔者通过分析,发现前人的因子分析法的应用存在以下误区:

1)样本数量必须大于评价指标数量才能得出Baalett球体检验结果和KMO值有的研究中显示出样本数量小于评价指标数量.在SPSS软件处理数据过程中并不能得出Bartlett球体检验结果和KMO值.虽然后面的分析结果可以显示出来,但是并不代表可以采用该法

2)现代农业朝着产业化方向发展.现有的研究中并未将农业产业化指标考虑到现代农业发展的研究中来.在指标的选取上存在一定的漏洞和缺失基于以上认识.笔者采用因子分析法对陕西省现代农业发展水平进行了评价研究.并希望能走出以上误区。

3陕西现代农业发展水平评价分析

3.1原始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处理

为了克服由于变量指标间的量纲不同而对统计分析结果产生的影响.在做因子分析之前需要对原始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处理,公式为:=(1,2,3,⋯,10;j=l,2,3,⋯,9)J(原始数据与无量纲化数据略。)

3.2KMO值和BaNett球体检验结果

对无量纲化后的数据通过SPSS17.0软件进行KMO值和Ba~lett的球体检验,结果见统计结果显示样本数据的KMO值>0.6.Banlett球体检验对应的相伴概率值<0.05.说明相关系数矩阵不可能是单位阵.即原始变量之间存在相关性。适合于做因子分析

3.3用主成分分析法提取影响因子

本研究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提取影响因子.各成分的特征值、贡献率和累计贡献率如所示。从表中可以看出.前3个公因子的特征值>1,且其所代表的信息量占了全部信息量的89.390%,能够代表原来的所有指标信息进行分析.因此提取前3个公因子作为影响因子。

3.4旋转后的因子载荷分析

从正交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f)可以看出.前面提取的3个公因子反映了现代农业发展水平的3个不同方面:因子1主要包含乡村从业人员、粮食总产量、农林牧渔业增加值和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等方面.主要体现了现代农业的产业化规模:因子2主要包含农民人均纯收入、单位耕地面积农机总动力和单位耕地化肥施用折纯量等方面的信息.体现了现代农业中农民的“投入一收益”效益:因子3主要包含单位劳动力耕地面积、耕地复种指数等方面的信息.体现了现代农业的生产能力和生产潜力。

3.5陕西省各市现代农业发展水平综合评价得分

根据SPSS17.0软件计算出的因子得分系数(见)。根据该表建立因子得分模型如下:Fl=(一o.129)1+0.299X2+(一o.091)X3+O.298X4+(一0.153)5+O.260X6+0.0047+O.310X8+0.038X9F2=0.48IX1+(一0.120)X2+(一0.042)X3+(一0.039)4+0.578X5+(一0.068)X6+0.231X7+(一0.132)X8+0.063X9F3=O.047Xl+(一0.031)X2+0.4913+(一0.145)X4+(一o.148)x5+0.03ox6+0.o97x7+(一0.025)X8+(-0.487)o将前面无量纲化后的数据代人因子得分模型,再以各主因子的方差贡献率作为权数计算陕西省各地级市现代农业发展水平综合评价得分(见)。综合评价得分公式如下:F=0.56597FI+0.19124F,+0.13669。为了便于分析,统计了关中地区、陕南地区、陕北地区的因子平均得分以及农业发展水平综合评价平均得分(见),其中:各地区的因子平均得分(,1。2,3)为该地区所包括城市的该项因子得分的平均值.各地区的农业发展水平综合评价得分为该地区所包括城市的农业发展水平综合评价得分的平均值。全省现代农业发展水平综合评价平均得分0.0623032。陕西省各市现代农业发展水平综合评价得分差距较大。得分最高的咸阳市与得分最低的铜川市相差1.5分,西安、咸阳和渭南3市现代农业发展水平远远高于其他城市,咸阳、西安、渭南、宝鸡和汉中5市的现代农业发展水平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从地区分布来看,由可以看出,关中地区排名第一.这主要是由于关中地区整体的农业产业化规模较大(由关中的值可以看出),农民“投入一收益”的效益最高。耕地的生产能力已经挖掘得比较充分(由关中的值可以看出),而陕北地区整体的农业产业化规模较小.农民“投入~收益”的效益不高.耕地的生产能力较小.但仍有较大的生产潜力陕南地区的农业产业化规模也较小,后续的生产潜力将会较大。总体来看,陕西省现代农业发展水平较低(由值可以看出)。

4对陕西现代农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4.1积极发展先进设施农业

陕西省高校林立.且杨凌农业科技示范区以研发农业高新技术为主.再加上众多的农业科研机构,因此,陕西发展设施农业有着得天独厚的技术优势。目前主要以地膜覆盖栽培、园艺作物温室栽培和无土栽培为主.而由高科技支撑的工厂化种植以及工厂化农业车间生产发展得较为缓慢。加快陕西先进设施农业的普及与推广.是现阶段实现农民增收、提高农产品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第10篇

关键词:现代农业;特色农业;陆川县

1陆川县基本情况与特色农业发展现状

陆川县坐落于广西东南部,素有“温泉之乡”的称号。全县总面积1554.32km2,辖3个乡、11个镇、155个行政村。2012年末总人口为106.8万人,其中乡村人口为96.3万人,占90.17%。2013年全县农业总产值50.78亿元,占生产总值27.72%。农民人均纯收入8180元,比上年增长13.5%。在过去的努力探索中,陆川县的特色农业发展具备了一定的基础。粮食生产实现较大增长。2013年全县粮食总产287789t,比上年增长2.51%,其中水稻总产263993t,比上年增长2.51%。全县优质水稻种植面积达到52.51万亩,优质水稻覆盖率为92.1%,基本实现水稻种植优质化。特色主导产业不断发展。陆川猪养殖遍及全县14个乡镇,全区20多个县市,全国17个省市。三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逐步发展壮大。2013年陆川县拥有规模农业企业92家,其中自治区龙头企业2家。市级农业龙头企业21家,带动农户5万多户。拥有各种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311个。

2陆川县特色农业发展存在问题

2.1农业基础设施薄弱

陆川县农业基础设施仍然处于较为落后的状态,农业抵抗自然风险的能力不强。主要表现为农田水利设施老化、有效灌溉面积增加缓慢;农业科研和推广基础设施落后,农业装备水平不高。针对陆川易旱的实际情况,没有得到根本解决,旱灾对粮食生产的影响越来越严重。

2.2农业人力资本匮乏

现代农业的发展需要强大的智力支撑和人才保障。目前陆川县从事农业生产的多数为妇女和老人,教育水平较高的青壮年劳动力都已从农业转移出去,因此,造成全县农村劳动力结构普遍老化,素质和技术水平偏低,与特色农业的发展不相适应。

2.3农业产业化经营程度较低

陆川县农业发展总体上还是一家一户分散生产经营的格局,与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陆川县龙头企业较少,带动能力不强,受规模及市场限制,产加销脱节,贸工农分离,产业链条短。而现有的龙头企业,规模较小,科技含量不高,企业和农户的关系多为“买断型”或“合同收购型”,没有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发展机制。

3陆川县特色农业发展对策

3.1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农业的发展对基础设施有着较强的依赖性。发展特色农业更是需要良好的基础设施做支撑。在加强农业基础设施的时候,首先要把农田水利建设放在首位,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推进农田水利建设,重点在于建设抗旱水源工程,加强小农田水利的建设与农田渠系的整治与配套。加快土地整理,建设高标准农田。同时还应加强农机技术装备,提高机械化水平。

3.2做大做强特色优势产业

陆川县应做大做强养殖、中药材、蔬菜、亚热带水果、优质水稻等产业,扩大规模和效益。陆川猪是陆川县的传统优势之一,陆川猪的发展已具备良好的发展基础,陆川县应在已有的基础上延长产业链条,完善产业体系,提升市场竞争力。水稻是陆川县第一大粮食作物,也是全县最重要的农作物。应大力发展无公害稻米、绿色稻米、有机稻米生产,积极推广高产、优质水稻品种,提高粮食单产,实现粮食总产量稳中有升,确保粮食安全。陆川县应充分利用其气候资源,立足传统优势,大力发展荔枝、葡萄、火龙果为主的优质水果产业和秋、冬季发季节蔬菜,重点提高产量和品质,培育名优品牌。

3.3强化人才科技保障

特色农业的发展需要强大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陆川县要大力发展农民职业教育,加强对现有劳动力的技能培训,使其成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满足特色农业发展的需要。通过政策扶持,吸引外出务工的农民回乡创业以及本村能人参与特色农业发展,从而带动本村特色农业的发展。

3.4培育壮大新型经营主体

陆川县应培育一批竞争优势明显和带动能力较强的龙头企业。对现有的和农民关系密切、有发展潜力的小型农业企业,政府应扶持企业延伸产业链,提高市场竞争能力和带动作用。同时还应建立和完善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联动机制,实现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加快各类农业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提供必要的资金和技术支持,引导其尽快成为法制化、规范化的农业合作组织。

参考文献

[1]潘时常,朱菊萍,焦金芝.发展现代特色农业的若干思考[J].现代经济探讨,2011(12).

[2]许云斐.从陆川黑土豆看广西特色农业发展思路[J].经济与管理,2008(4).

第11篇

我国农业长远发展的动力源自于农业科技不断创新,农业科技进步造就新产业和新产品,农业科技创新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决定力量。本文通过分析农业科技创新对现代农业发展的重大影响,结合目前我国农业科技创新遇到的挑战,提出了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推广的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

科技创新;现代农业;对策与建议

截至2015年底,我国粮食产量实现“十二连增”。在粮食产量逐年增加的同时,资源环境面临着严峻挑战,如水土流失、土地退化、污染严重等问题,阻碍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我国农产品存在市场竞争力弱、农业市场风险大、质量差、价格低、销路不畅等问题。如何利用有限的资源生产出更多保质保量的农产品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关键。要使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依靠农业科技创新助力现代农业发展已成为关键。

1发展我国农业科技创新的重要意义

1.1农业科技创新是发展现代农业的根本途径

走中国特色的现代农业发展之路,大力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收入,改善农村环境都离不开农业科技的支撑。农业科技创新进步可以使产业技术水平提高,减少资源的约束,提高农产品的产出量、商品率,提高劳动生产率,开拓产业新领域;农业科技创新进步可以引领高产量、质量优、效率高、安全又环保的现代农业;农业科技创新的发展能更好地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战略性调整,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更好地促进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

1.2农业科技创新是实现农业可持续稳定发展的必然条件

走高产量、高质量、产品安全、环境友好、节约资源的农业可持续发展道路,就要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与农业科技创新。为实现农产品的增产增收,广泛运用新技术、新品种在网络环境下推广的新型农业技术以及综合有效的防灾减灾等农业科技创新技术。农业科技创新的广泛运用,确保了国家粮食和主要农产品的有效供给,从而实现我国农业可持续稳定发展。

1.3农业科技创新是提高我国农业竞争力的必然选择

就现阶段来说,世界新兴农业科技创新技术正在经历着意义非凡的革命阶段。一方面是农业和互联网的深入融合,普通农业向网络化农业转型,实现了“互联网+农业”;另一方面,农业技术的创新牵动着生产技术的升级。广义讲,食物生产的研究从植物扩展到微生物,不仅有陆地生产还有海洋生产,这些科技发展会帮助人类提高地球的空间利用而生产出更多物质财富,还有高产量、高效益的种植、养殖业的壮大等。总之,世界农业技术正在飞速发展,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在不断创新并得到应用,作为大环境下的中国农业,必须抢抓机遇,深化改革,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不被世界农业技术和世界农业经济的发展潮流所淘汰,才能增强我国农业科技能力,成为世界农业强国。

2我国农业科技创新的重大挑战

2.1农业科技创新体制不完善

我国目前的农业科技应用与农村经济发展缓慢、农业生产滞后、农民收入低等情况不相适应,市场经济、农业生产、农民文化水平相适应的农业科技创新体制还未建立健全。

2.2农业科研投入总量不足

据调查,我国科研投资强度为2%左右,而我国农业科研投资比例大概为0.7%,两者差距较大,农业科研投入总量远远低于平均水平。农业是一个具有公益性、大众性、基础性的产业,其科研投入总量与其基础地位很不相称,农业的发展在我国应得到更多支持和保障。

2.3农业科研人才的严重缺失

农业科技创新的关键在于要有高素质、高水平的专业科研人才。从近几年来看,由于农业科研单位研究条件差、环境恶劣、待遇较低,导致相关人才严重流失。我国近十年专业科研人员的流失率约为职工总数的20%左右,学术顶尖人才和学科领头人、新兴学科专业的高素质、高文化人才的缺乏,阻碍了我国农业科技创新和现代农业的发展。

3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推广的建议

3.1加快健全现代农业科技创新推广体制

“十三五”规划指出,现代农业需要建立健全技术推广创新体制,推进农业机械化进程,加强融合农业与网络信息技术,并在此基础上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要实现这一目标就需要依托现有的相关农业机构,以国家级农业科研推广机构为主,并建设国家农业科技创新推广中心及各级农业科研创新推广机构。建立符合现代农业发展趋势并具有国际高端农业水平和具有国家竞争力的新型农业科技创新推广体制。

3.2加大投入总量,优化投资比例模式

当一个国家农业科研总投入占农业产值的比重大于2%时,该国农业才会出现科技创新,其农业与经济等部门才能统一协调发展。为了响应“十三五”规划要求,应合理完善财政体系中农业领域的支出结构,改革农业资金投入使用以及运作方式,健全财政体系农业资金的稳定增长机制,引导金融资本以及农业企业加大科技的投入,向投资主体多元化,资金来源多渠道的方面发展。改善农村科技基础设施条件,增加农业基础科技经费投入。

3.3重点建设农业科技创新人才队伍

要建立完整的农业科技培训系统,培育农业领域人才和新型职业农民,聘请农业高级专家授课,提高我国农技人员实际生产指导能力;大力宣传农业科技的优越性、公益性,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加入这个行业,培养朝气蓬勃、积极向上的人才队伍;要建立农技研究推广奖惩机制,完善工资分配机制、激励机制、约束机制,重点体现公益性、基础性的农业科研单位特点,制定分级分类管理和岗位绩效要求的收入分配与奖励制度。

作者:刘艺玮 单位:云南农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参考文献

[1]李恒仁.加快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的具体措施[J].农民致富之友,2016,(05).

第12篇

1.指标体系构建依据

本文基于文献综述以及现代农业内涵与特征,以国内外权威机构典型观点的高频指标为基础,根据信息含量最大、指标冗余信息剔除、指标代表性与可观测性强、指标能够反映现代农业发展水平阶段性特征等指标筛选标准,利用K聚类将同一准则层内的指标进行分类,利用变异系数筛选出信息含量最大的指标.0,最终构建了由农业投入水平、农业产出水平、农业经济结构、农业科技水平、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农业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农业支持保障水平等7个准则层,包括有效灌溉率、道路密度、单位面积劳动力数量等20个指标在内的现代农业评价指标体系。

2.样本选取和数据来源

本文选取陕西省西安、宝鸡、铜等10个地级市为评价对象,现代农业评价原始数据来源于《陕西统计年鉴(2014)))《中国统计年鉴(2014)》以及陕西省10地市2013年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二、基于循环修正的现代农业评价原理及方法

1.循环修正的组合评价原理

当利用多种单一评价方法对现代农业评价进行排序时,可以得到不同的评价排序,例如,第:个评价对象在第j种方法下的现代农业评价排名为rij运用平均值法、Boarda法和Copealand法三种组合方法对评价排名rij进行组合评价,寻找能通过SpeaYman一致性检验的组合评价排名,则该排名为第i个对象最终评价排名,这就是基于循环修正的现代农业评价原理。

2.循环修正的现代农业发展综合评价模型

循环修正组合评价模式采用主客观赋权法来确定权重。其中,主观赋权采用G1法、客观赋权采用嫡值法、均方差法、离差法三种方法。若组合赋权评价排序能通过Kendall检验,则进行组合排名,直至通过Spearman一致性检验。三种评价方法的具体步骤如下:

(1)平均值法。用排序打分法将陕西省10地市现代农业发展综合评价排名转换为分数Rij。

式(1)中,R,表示第z个地区在第7种方法下的分数,:名。i=1,2,w,n;t=1,2,w,m。其中,n表示地区总个数,YY表示第:个地区在第7种方法下的排表示评价方法总个数。均值法的组合评价表达式为:

式(2)中,R为现代农业组合评价值,R,为排名的分数。

按组合评价值R,按照数值大小由高到低的顺序进行排序,如果两个地区的评价值相等,需要计算均值法得分下的标准差。

若标准差不同,则,越小则排名越靠前;若标准差相同,则两地区评价排名相同。(2)Boarda法。定义Y01YCla矩阵B=(/,,)x},其中:(4)式(4)中,二S二,代表主观认定的评价地区:比评价地区:“好”的个数,此时记为1。若认为评价地区:

评价对象:的Y01YCla得分的计算公式为:1,x,5x0,其它比评价地区7“好”的个数多于评价地区7和评价地区J一样“好”,则记为。。B一艺。

3)Copealand法。Copealand法与YOaYCIa法评价原理相同,但是在主观认定的评价地区价地区J“好”的个数少于评价地区J比评价地区:“好”的个数时,记为一to(5)比评定义Copealand矩阵C=(。,)x},其中:

评价对象:的Copealand得分的计算公式为:C一叉。

Boarda法、Copealand法的评价排名方法与平均值法评价排名方法一致。3.评价结果的一致性检验(1)事前一致性的Kendall协和系数检验。1)提出假设。假设H‑:所选的评价方法对陕西省10地市现代农业发展综合评价不具有一致性;:所选的评价方法对陕西省10地市现代农业发展综合评价具有一致性。2)构造统计量。构造统计量X}为:

式(8)中:

3)一致性检验。给定显著性水平。,查得临界值X2-(n一1)。当X2(n一1)>XZ-一1)时,拒绝H‑,接受H,。反之,则需重新选择单一评价方法进行组合评价。

Kendall协和系数检验的作用:考查G1法、嫡值法、均方差法、离差法等以上4种评价方法对各地市评价对象的评价结果之间是否具有一致。

C2)事后一致性检验的Spearman法。Spearman等级相关系数Pu表达式为:

Spearman等级相关系数检验的作用:若PuPu}1,则说明评价结果不一致,因此仍然需要进行重复组合评价,直至Spearman等级相关系数全部为1,使最终的组合评价方法得到的评价结果一致。

三、陕西省现代农业发展水平的实证分析

1.单一方法评价结果分析

对指标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处理,得到各评价指标的标准值。分别运用G1法、嫡值法、均方差法、离差法对陕西省10地级市现代农业综合发展水平进行评价,得分和排序如表2所示。由此可见不同的评价方法会出现不同的结果。

根据式(8),得出统计量XZ(10一1)=34.636,在给定显著性水平。=5%下,查表得临界值X2},.},;,2-19.023,有34.636>19.023,即在给定显著性水平。=500(置信度为9500)的条件下拒绝原假设H‑,接受原假设H,,即4种评价方法具有一致性。

2.循环修正组合评价结果分析

根据循环修正模式的评价过程,分别用平均值法、YOaYCIa法、Copealand法对单一评价结果排名进行循环修正,得到3种组合评价法的陕西省现代农业发展综合排名,如表3所示。

通过表3可以看出,三种组合评价方法对陕西省现代农业发展综合评价结果是一致的,根据式(11),组合评价结果的Spearman等级相关系数全部为1,即为最终评价结果。

为了揭示各地区现代农业在投入、产出等方面的差异,利用循环修正模型对各准则层进行评价,评价结果如表4所示。

利用三种方法对现代农业发展现状进行评价排名,均通过Spearman相关系数检验,即为最终评价准则层排名。

3.各地市现代农业发展聚类分析

利用SPSS21.0软件,运用K一均值法对陕西省现代农业综合发展水平以及各准则层发展状况进行聚类分析,聚类结果如表5所示。

陕西省现代农业综合发展水平由高到低依次为为宝鸡、西安、咸阳、汉中、渭南、榆林、延安、铜、安康、商洛,通过K一均值聚类将各地市现代农业综合发展水平分为三类,可以发现:第一类为关中地区的西安、宝鸡、咸阳三市,该类地区地理位置优越、自然条件较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居于全省前列,其现代农业发展综合发展水平也明显高于其他地区;第二类为陕北的延安、榆林以及关中渭南、陕南汉中市,该类地区具有明显的区域资源优势,社会经济发展与现代农业发展均位于全省中等水平;第三类地区为陕南的安康、商洛两市以及关中的铜市,该类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为落后,二三产业不发达,与周边经济发达城市联系不紧密,现代农业发展水平较为落后。

由各准则层评价得分以及K一均值聚类分析可以得出,关中平原、汉中盆地在农业投入、农业产出、农业科技、可持续发展、农村社会经济发展以及农业支持保障方面位于全省前列,在农业经济结构方面处于全省劣势地位。陕北、渭北地区现代农业发展优势并不明显,对于其自身发展而言,在农业经济结构、农村社会发展、农业保障水平方面具有比较优势;在可持续发展方面,由于之前大规模、高强度开发现象所带来的水土流失、土地沙化及矿产开发造成的水资源破坏和水源污染、地表塌陷等次生环境问题严重,制约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陕南的安康、商洛在农业产出、农业经济结构、可持续发展方面具有比较优势,在农业投入、农业科技水平、农村社会发展以及农业支持保障水平方面处于全省劣势地位。

四、结论与建议

1.结论

本文通过建立现代农业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循环修正模型对陕西省现代农业发展现状进行评价,并利用K一均值聚类分析了各地市现代农业发展差异。研究结论:陕西省现代农业发展状况受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且呈现出关中一陕北一陕南梯度发展态势;通过各准则层排名分析得出区域现代农业发展的优势因素与制约因素,关中地区现代农业发展优势因素明显,陕南地区现代农业发展制约因素较多,而陕北地区现代农业发展受环境因素制约加剧。

2.建议

(1)立足地区比较优势,优化农业产业结构。要基于不同地区的资源票赋条件,优化农业生产空间布局。关中地区应立足区位优势、资金优势、技术优势,优化农业资源配置,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加快向技术集约型和资金集约型农业转变。大力发展高附加值的设施农业和有竞争力的外向型农业,推进农业适度规模化经营和专业化生产。陕北、渭北地区应立足于区域资源优势,把生态环境建设作为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工程,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发展绿色农产品、名优特色农业、果业、畜产品加工业,实现生态环境建设和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陕南地区应立足于优越的生态环境和丰富的农业资源优势,创立生态型特色农业发展新模式,因地制宜的发展旅游农业、生态观光农业和特色农业,带动农民增收和县域经济发展。

(2)加大投入力度,化解区域农业发展瓶颈。加大对农业现代化的投入力度,如基础设施投入、农业科技投入、农村教育投入,改善农业技术设施装备条件,全面推进以节水灌溉为重点内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解决农业技术装备“最后一公里”问题;加强农业科技园区、农业科研中心创新能力建设;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力度,普遍开展农业生产技能培训,培训农业现代化经营主体。开辟新的农业投融资渠道,吸收社会资本广泛参与,形成政府、社会、农户个人广泛参与的投融资机制。关中地区应将农业投入重点放在提升农产品竞争力,实施农业资源规模化配置和产业园区配套上面,大力引进社会资本、民间资本参与农业产业园区建设。陕北地区应加大对农业可持续发展投入力度,加强对草业和现代畜牧业的投入,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陕南地区应加大公共财政对农业基础设施、农业科技投入力度,提高农业物质装备水平,加快向现代农业转变的步伐。

第13篇

【关键词】农业信息化 现状 问题 策略

一、农业信息化的内涵

农业信息化是指培育和发展以智能化工具为代表的新的生产力并使之促进农业发展,造福于社会的历史过程。它具体是指信息、知识逐渐成为农业生产活动的基本资源和发展动力,信息和技术咨询服务业发展成为整个农业结构的基础产业,信息和智力活动对农业的增长的贡献越来越大。

二、农业信息化建设的意义

1.转变传统的农业发展模式。传统的农业生产是以家庭为单位的小规模、分散经营主要是借助于先辈和自身经验的积累,生产活动极易受到自然环境的制约,整体来说效益不高,长期处于低水平发展阶段。现代农业信息技术的发展可以有效防控农业生产的不利因素,同时拓宽农民生产的技术来源,促进农业生产现代化发展。

2.促进农业经营市场化发展。我国农业正处于转型的重要时期,现代化农业发展的特征之一就是农业生产市场化程度的不断提升。农业信息化的发展建设有利于建设以市场为导向的农业信息服务平台,农民可以借助信息平台上的有效信息进行相应的农业生产,同时还可以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建立农业网上交易平台,促进农产品电子商务的发展。

3.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传统农业以家庭为单位的小规模、分散经营严重制约了农业生产规模化、产业化发展。农业产业化、规模化发展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必须以市场为导向,实现区域产业化生产,形成规模化效益。然而这些必须借助农业信息平台,农业信息贯穿于产业化发展的全过程,积极推动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4.促进农业生态化发展。生态农业不再只是简单局限于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它是在良好生态环境下追求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的统一化发展。现代农业信息化建设有利于不断提升农业技术的成果转化,进程农业集约化生产,合理配置农业资源,检索农业生产过程中的环境污染,大力发展现代化生态农业。

三、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现状及问题

我国现代农业信息化建设起步较晚、虽然发展速度较快,在农业多媒体技术和网络精细农业等方面的发展取得了不错的成效,但是总体而言,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依然存在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农业信息建设投入不够,基础设施建设滞后。长期以来,中央和地方政府主要信息化建设的目光主要集中在城市,几乎较少关注农村,对农业信息化建设投入十分有限,进而导致农村信息基础建设落后,严重制约了农村信息网络的建设。农村的广播、电话基本上全部普及,但是传统媒体传递的信息量远远赶不上现代信息化传播的速度和广度,因此农村的网络信息建设还十分艰巨。据相关数字资料统计显示,现在我国农村很多地区没有利用计算机,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更是十分滞后。

2.农业信息资源欠缺。农业信息资源欠缺包括两方面,一是质上的不足,二就是量上的不足。虽然近年来,农业网站的数量不断在增加,但是现在的农业信息网站大部分都是规模较小、信息分散的网站,难以积极指导农业现代化发展。农业信息采集指标不规范,信息处理手段较为落后,缺乏内部的信息整合,整体利用率较低。

3.农民信息资源消费能力低。首先当前的农业信息获得成本较高,农民难以支付硬件基础设备的费用,而且信息运用仅仅出于基础阶段,难以切实指导农业成本收益,进而导致农民消费意愿不高;其次,农民普遍文化素质偏低,这也影响了他们对农业技术的学习和运用;最后就是农村封闭的社会环境对外来新技术的信任度不高。

4.农业信息化建设人才缺乏。农业信息化建设需要的是既了解农业基础知识又懂现代农业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但是目前的软、硬件条件都不能满足农村信息化建设的要求。农村的基础条件非常落后,人才吸引度不高,现有的技术人才十分缺乏直接制约了现代农业信息化的进程。

四、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对策和建议

1.加强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积极整合现代社会各方面的因素,重点引导通信企业的参与,拓宽农业信息化建设的投入渠道。通过农业信息网络、农广校、乡镇农业信息站和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的密切合作,彻底改变农村信息服务滞后的问题,彻底改变信息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建立健全农业信息网络体系建设。

2.加强农村信息资源建设。农业信息资源欠缺包括两方面,一是质上的不足,二就是量上的不足。为了丰富农村信息资源,必须从质和量两方面着手,建立完善的农业信息体系,开发统一的信息采集软件,努力提升信息采集的实效性;还要加强农业信息的共享机制建设,避免农业信息网站的低水平、重复建设,增强信心的科学性和指导性。

3.不断提升农民的信息消费能力。农民信息消费能力过低是多方面因素影响的,我们必须从各方面着手,有效提升农民的信息消费能力。首先要加大农业信息的宣传力度,加强科技兴农的普及工作,让农民切实感受到信息科技的重要性;其次还要激发农民信息消费的积极与热情,加强对他们的技术培训,提升他们应用信息的能力;最后还要向农民提供信息便捷化手段,积极拓宽农业信息化渠道,逐步降低信息消费价格,增强农民的消费能力。

4. 加快培养农业信息化服务人才。农业信息化建设最关键在于人才,所以必须加强农业信息化人才的培养和引进。一方面要加强相关人才的培养,积极和专业院校进行人才合作培养,培养一大批掌握农业信息化技术的专业人才。另外还要利用各种形式对现有的信息工作人员进行职业培训,提高他们运用现代信息处理技术的能力和水平,培养现代化农业信息人才。

参考文献:

[1]张建平.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促进现代农业发展[J].企业家天地(理论版),200706)

第14篇

关键词 大中农场;公共技术平台;运行绩效;评价

中图分类号 F323.1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15-0316-01

大中农场公共技术平台对构建农业技术创新平台,实施科技兴农战略,推动集团公司农业科技进步,提高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农业水平,促进产、学、研相结合,引进和转化农业科技成果,强化农业技术服务、试验推广和研发职能,促进农业结构优化,推动全系统及周边地区农业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具有战略性意义。

1 经费投资

公共技术服务中心的经费由大中农场财务科统一管理、专款专用、独立建账。项目计划投资1 200万元,实际投资2 800万元,其中江苏省拨款200万元,部门配套100万元,单位自筹2 500万元。

2 硬件建设

2.1 服务场所

投资近115万元,对中心农科所进行了功能性升级改造,新建科研大楼1栋,提供服务场所2 200 m2;投资45.5万元对仪器设备进行了更新换代,购置发芽箱、全自动烘箱、多功能红外线测报灯、显微镜、高压灭菌配套设备、高精度火焰光度等各种小型仪器设备,全面提升了各站室服务功能;中心农科所形成了以育种、土肥、气象、防疫、农机为中心的5支农业专业队伍,以农科所领导下的植保站、分场、管理区三级测报网络,为大中农场持续高产增效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

2.2 基础设施

投资748.4万元,新建种子烘干线配套良种仓库5 000 m2,增强种子仓储能力;对现有4座种子烘干线进行升级改造,并投资850万元新建烘干线1座(建设中),全面提升良种烘干能力,提高良种质量,实现粮食不落地目标。投资470.7万元,新建高标准良种试验示范田20 hm2,原种繁育基地200 hm2,灌溉渠全部硬质化,提高了良种推广与繁育水平。

2.3 农机具

农机标准化管理二级企业,投资1 392.8万元,对现有农机具进行了技术改造,新进3 518大型收割机8台,大马力拖拉机50余台,农机总动力3万kW,农机具配套比为1∶2,稻麦生产全程机械化得到保障。

3 项目实施成果与成效

3.1 技术成果

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成以来主要解决的关键技术有:一是集成推广小麦“精种、扩行、降苗、调肥、保健”的十字栽培技术;二是集成应用水稻基质无纺布育秧技术、精确定量栽培技术、水稻统防统治技术;三是稻麦秸秆全量还田技术、稻麦种植全程机械化技术。

3.2 服务成效

主要完成的技术与经济指标包括:一是年试验示范新品种40余个,推广稻、麦新品种8个;二是年接受培训、观摩、交流达500人次以上;三是制定技术标准(企业)5个;四是年繁育销售良种1.5万t以上,年服务收入达4 100万元。

3.3 壮大规模

2010年,啤酒大麦新品种扬农啤8号在大中农场五分场试点推广种植21.33 hm2,2011年产出合格种子约150 t,2012年度一举特破销售扬农啤8号种子500 t以上。目前,中心拥有自主大麦品种3个,培育大麦、小麦品种各1个,均进入第2年省试。

3.4 辐射作用

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的全面建成,构建了一个设施完善、功能齐全、人员配置较强,具有一定的引领和辐射功能的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符合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对构建农业技术创新平台,实施科技兴农战略,推动农业科技进步,提高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农业水平,促进产、学、研相结合,引进和转化农业科技成果,强化农业技术服务、试验推广和研发职能,促进农业结构优化,推动全系统及周边地区农业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具有战略性意义。

4 存在的问题及采取措施

4.1 网络平台建设缓慢

现代社会网络作为一个重要的信息传播媒体,其作用越来越重要,而服务中心的网络平台如果运行不完善,阻碍了服务中心在网络上的宣传效应,就不利于长久发展。因此,服务中心需加快网络平台建设,并安排人员定时维护并更新网络平台[1-2]。

4.2 基础设施相对落后

服务中心建成以来,虽然购置大量先进设备,但是依然存在不少设备老化的现象。尤其在农田水利灌溉方面,多座泵站严重老化,使用土渠灌溉,渗漏严重,不符合现代农业的发展要求,也不利于服务中心在农田种植方面的发展[3-5]。因此,在接下来的工作中,需加强对水利设备的更新换代,拆除老化泵站,新建泵站,加快防渗渠建设,逐步淘汰老旧农业机械,全面推进农业现代化工程。

5 发展目标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发展农业是重中之重,公共技术服务中心的建立将为农业发展提供一个平台,新技术、新品种、新标准将在这里得到示范与推广。在未来,服务中心将为来自全国的科研院所和农业公司服务,打造符合现代化农业发展要求,推动江苏沿海地区农业发展,对全省现代农业建设具有示范和推动作用的服务平台。

6 参考文献

[1] 王永贺,张国平.大中农场农业科技公共平台建设目标[J].现代农业科技,2012(11):289.

[2] 仇继东.天津设施农业发展设想与对策建议[J].天津农业科学,2010(1):5-9.

[3] 诺斯.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M].北京:剑桥大学出版社,1990:32.

第15篇

关键词:现代农业;新型农民;农民素质

中图分类号:F32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309(2009)10-0024-02

建设现代农业的过程,就是改造传统农业、不断发展农村生产力的过程,就是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促进农业又好又快发展的过程。发展现代农业,最终要把农业增长方式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提高农业的市场竞争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农民是农业生产的主体,农民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现代农业发展的成败。只有不断提高农民素质,才能让他们掌握运用现代物质装备和农业科技成果的能力,掌握转变经营方式的本领,形成持续推动现代农业建设的力量源泉,从而加快现代农业发展的步伐。

一、发展现代农业对农民素质的要求

农民只有具有较高素质,才能充分发挥其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才能加快农业现代化的实现。农民的文化、科技、经营管理等素质对现代农业发展尤为重要。

第一,现代农业要求农民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农民的文化素质影响其对新技术、新品种、食品安全意识、标准化知识的接受程度。很多农民由于文化素质低,对农业科技接受能力不高,市场意识也比较淡薄,从而难以及时地对农业生产进行调整。

第二,现代农业发展对农民科技素质提出较高要求。现代农业主要依靠科学技术,农民是农业生产的主体,是农业科学技术的主要掌握者和运用者。拥有较高科技素质的农民,能够更好地运用各种新的农业技术,实现科学技术向生产成果的转化。可以说,农民的科技素质直接决定着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着现代农业能否实现。

第三,现代农业要求农民具有相应的经营管理素质和市场意识。加入WTO后,我国农业面临着激烈的国际竞争,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农民作为市场经济主体参与市场竞争的地位会更加明显。因此,要保持并提高我国农业在国内外市场的竞争能力,农民必须具备一定的现代经营理念和管理水平。

二、我国农民素质现状分析

一是文化素质较低。据统计,2006年,全国农村劳动力文盲率为6.7%,小学和初中文化程度的农村从业人员占79.2%,高中以上文化程度所占比重仅为14.2%。从反映人口素质的监测指标看,农村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为7.7年,仅相当于初中二年级水平。农民文化程度低,大多数仍属于体力型和传统经验型农民,直接影响他们接受新知识和各种信息的能力,制约着现代农业的发展。

二是科技素质较低。据2003年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进行的“农民眼中的中国农业科技状况大型调查”结果显示,在是否采用农业科学新技术的问题上,主动采用新技术的农民只有29.7%,不到1/3。2003年,中国科协对“中国公众科学素质调查”的结果显示,目前,具备科技素质的农民仅占0.7%,系统接受农业职业教育的农村劳动力不到5%,农村居民具备科学素养的比例仅为城市居民的1/6。

三是经营管理素质低,缺乏市场经济意识。绝大多数农民缺乏经营观念和科学管理方法,市场意识淡薄,信息接受与反馈能力差,很难及时、准确把握市场动态。而且,绝大多数农民都没有接受过有关农业经营管理的教育或培训,不了解农业经营管理的基本知识,对待农业新技术、新品种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阻碍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

三、培育新型农民的对策建议

提高农民素质,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需要政府、社会、农民等多方面共同努力。政府应当加大投入,尤其是对农村教育、农民培训、医疗卫生、基础设施等,政府的投入更具基础性和引导性。从农民角度来讲,要增加农民收入,切实提高农民自身投入能力;要加强宣传,切实转变农民的观念和意识。另外,还要广泛吸收和鼓励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到“三农”的建设中。

第一,构建完善的农村教育体系,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和经营管理素质。新农民必须有新文化、新知识,加强教育是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的重要途径。要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树立农村教育为“三农”服务的观念,根据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需求,针对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需求,建成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有机结合的多层次、多形式、综合化的农村教育体系,全面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今后,必须进一步巩固和完善农村义务教育取得的成果,优化和合理配置公共教育资源,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高农村教育质量。在重视基础教育的同时,应积极发展高中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注重加强农民培训。一方面,要有针对性地开展农业生产和农村经营管理培训,以培养适应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要求的现代农民;另一方面,要针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需求,加强就业技能培训。另外,要建立健全农村教育为农服务的保障体系,创新为农服务的形式,增强为农业现代化服务的效果。发展农村基础教育任重而道远,任何时刻都不能放松这根弦。

第二,加大农村公共卫生投资,巩固和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提高农民的身体素质。健康投资是一种可以带来预期收益的生产性投资,良好的身体素质是从事其他活动的重要前提。政府应转变观念,把公共卫生支出当作一项重要的人力资本投资,加大对农村公共卫生的投入,切实改善农村医疗卫生条件;同时,注重对农民的引导和宣传,增强他们的健康投资意识。进一步巩固和普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提高筹资标准和财政补助水平,坚持政府主导,加大对落后地区的财政转移规模,确保新农合资金及时足额到位。

第三,加强对农民的引导和宣传,提高农民的积极性和参与度。提高农民素质离不开农民自身的参与。农民是现代农业发展与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和直接参与者,要切实尊重农民的实际需求,耐心细致地对农民进行宣传,让农民真正认识到提高自身素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提高农民的参与度。只有调动起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才能更好地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

参考文献:

[1] 柯炳生.对发展现代农业中若干问题的认识[J].教学与研究,2007,(10).

[2] 柳建平、张永丽.发达国家发展现代农业的经验与启示[J].经济纵横,2007,(10).

[3] 叶凤刚.现代农业视角下农民的素质问题及其对策[J].继续教育研究,2008,(09).

[4] 李培庆.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关键是农民素质现代化[J].华侨大学学报(哲社版),2000,(02).

[5] 韩国强.人力资本视角下农村教育体系的构建[J].北方经贸,2009,(05).

[6] 王广深、罗志彬.农业现代化的概念及其时代特色研究[J].商场现代化,2007,(10).